一、日本道教儀式研究歷程概述 -...

13
1 弘道 2007 年第 4 期 / 總第 3 3 期 稿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生 一、日本道教儀式研究歷程概述 或許是由於對宗教的認識等方面 的差異,總體來說,日本學者對宗教儀 式的研究晚於西方學者。道教方面也不 例外,「道教儀式的研究,幾乎都由 歐美研究者開了先河。這是因為有一種 把宗教儀式當作宗教所具有的外形的或 形式的表現來定位的觀念,於是傳統上 存在對宗教進行思想性闡釋的教理研 究,同時將儀式研究看 作宗教研究的兩大支柱 之一的認識」,而「日 本的宗教儀式研究,特 別是佛教研究領域也類 似,處於極不活躍的狀 態。這是由於自明治以 來重視教理、教相研究 的傳統與由此而導致的 對儀式研究的方法論認 識不足的緣故。把宗教 事相簡單地理解為『膜 拜』,將其看作比教理、教相研究低 一層次的風潮,至今仍然存在」。 1 在上世紀80年代初之前的日本, 如圖- 1 2 所示,有關道教儀式的研究 一直不太活躍。此後才有基於實地調查 的報告與研究發表,而此前,還只存在 一些極其有限的研究,窪德忠先生的庚 申信仰調查與廟觀調查等屬於此類。日 本的實地調查,二戰前有滿鐵和參謀本 部等做過一些,出過幾份報告,但那都 是一些關於信仰乃至信仰意識的調查,

Upload: others

Post on 21-Jul-2020

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1弘道 2007 年第 4 期 / 總第 33 期

特稿

易 宏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生

一、日本道教儀式研究歷程概述

或許是由於對宗教的認識等方面

的差異,總體來說,日本學者對宗教儀

式的研究晚於西方學者。道教方面也不

例外,「道教儀式的研究,幾乎都由

歐美研究者開了先河。這是因為有一種

把宗教儀式當作宗教所具有的外形的或

形式的表現來定位的觀念,於是傳統上

存在對宗教進行思想性闡釋的教理研

究,同時將儀式研究看

作宗教研究的兩大支柱

之一的認識」,而「日

本的宗教儀式研究,特

別是佛教研究領域也類

似,處於極不活躍的狀

態。這是由於自明治以

來重視教理、教相研究

的傳統與由此而導致的

對儀式研究的方法論認

識不足的緣故。把宗教

事相簡單地理解為『膜

拜』,將其看作比教理、教相研究低

一層次的風潮,至今仍然存在」。 1

在上世紀 80 年代初之前的日本,

如圖- 12 所示,有關道教儀式的研究

一直不太活躍。此後才有基於實地調查

的報告與研究發表,而此前,還只存在

一些極其有限的研究,窪德忠先生的庚

申信仰調查與廟觀調查等屬於此類。日

本的實地調查,二戰前有滿鐵和參謀本

部等做過一些,出過幾份報告,但那都

是一些關於信仰乃至信仰意識的調查,

弘道 2007 年第 4 期 / 總第 33 期2

不是直接關於道教儀式的。反倒是從宗

教儀式整體方面來看的話,較早開始了

文獻方面的研究。雖然這大多是與古代

祭祀相伴隨的儀式,但也可以說是同後

來的道教儀式相關的3。

若 單 從 道 教 儀 式 的 研 究 方 面 來

看,還是二戰之後的研究中優秀者多,

如吉岡義豐有關於掐訣與印契的研究以

及關於自搏與自撲的論爭4,澤田瑞穗

有多篇關於信仰與儀式的論文5,福井

康順也常在論文中討論燒香、誦經等儀

式6;此外,直江廣治與池田末利等的

儀式研究也是那個時代的代表,尤其是

池田末利討論中國古代祭祀儀式,出版

了《中國古代宗教史研究──制度與

思想》7 。不過,除福井、吉岡兩位的

研究之外,其他的儀式研究幾乎都是作

為日常習俗的儀式研究,齋醮科儀方面

的研究極少 8 。

吉岡先生所做的幾項儀式研究,

大概是基於其二戰前繼小柳司氣太之後

住在北京白雲觀期間對道教行事與儀式

的體驗。在這一點上,澤田瑞穗也是一

致的,直江廣治、池田末利以及瀧洋俊

亮、窪德忠和酒井忠夫等有在中國居留

經驗的研究者,亦有較多儀式與信仰研

究方面的論著。之所以這樣是由於:首

先,有非看不可這一儀式研究的原則;

其次,留學戰前中國者中,在文部省以

外還有外務省派遣以及滿鐵和其他法人

派遣等多種,即便同樣是宗教研究,也

被要求有社會學的視角。不論怎樣,在

戰後 1950 年代到 70 年代出現的道教研

究者(本身就很少)中進行儀式研究

的極少,為數不多的幾位也多具有僧籍

或有在籍佛教系大學的經驗。也就是

說,那些多是在瞭解佛教儀式之基礎上

的研究9。另外,需要特別提到的是,

吉岡先生早在 1955 年出版的《道教經

典史論》(東京:道教刊行會, 1955

年)中就已經著錄了敦煌寫本《三洞

奉道科誡儀範》並初步考訂其成立年

代大致在隋代,後又認為大約在梁末

550年,但秋月觀和大淵忍爾均對梁

末說提出了異議,於是吉岡先生又在

《道教與佛教》第 3 卷(東京:國書

刊行會,1976年)中旁徵博引,設150

餘頁的專章詳細再考,認為:《三洞

奉 道 科 誡 儀 範 》 與 《 太 上 業 報 因 緣

經》互為表裡,作為儀範之《三洞奉

道科誡儀範》和作為經之《太上業報

因緣經》的編定人員大概基本相同,

編 定 時 間 也 應 大 致 相 同 或 稍 晚 , 故

《三洞奉道科誡儀範》的成立應在陶

弘景去世前後至孝元帝(552 - 554)

在位的約二十年之間。這一結論,已被

小林正美先生等學者據以作為判定其他

道典形成年代的重要參考基準10,雖然

仍有大淵忍爾先生在 1 9 9 7 年出版的

《道教及其經典──道教史研究(之

二)》中提出異說,但該書書評撰寫

者石井昌子教授卻仍然支援吉岡說11。

吉岡先生還認為,確定《三洞奉道科

誡儀範》的成書年代在考察道教學的

成立方面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吉岡先生

的這項工作或因主要側重於考據而似未

被看作道教科儀研究,以致後來的山田

利明和丸山宏基於博士學位論文的道教

科儀研究專著的文獻綜述部份均未提及

之。

3弘道 2007 年第 4 期 / 總第 33 期

特稿

在這樣一種狀況中,基於真正的

實地調查並集庚申信仰研究之大成的是

窪德忠先生。窪先生在庚申信仰之外,

也較早進行了台灣的道教實情調查。但

是,關於科儀的調查研究,在 1983 年

大淵忍爾先生主編的《中國人的宗教儀

式──佛教、道教、民間信仰》(東

京:福武書店,1983年)出版之前,沒

有成體系的成果。該書的出版,迎來了

日本道教科儀研究的新局面。從這個意

義上講,該書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差不

多在同一時期,還有福井康順與山崎宏

等監修的三卷本《道教》(東京:平河出

版社,1983年)出版,其中第一卷有松

本浩一撰寫的「道教與宗教儀式」專

章,代表當時日本道教儀式研究的前沿

水平,其中關於醮的構成與雷法的說明

等,是日本的道教儀式研究中前所未涉

及的領域,也可說是日本齋醮科儀研究

的另一開端 12 。

在日本的道教儀式研究中,還有

一個不可忽視的領域,即同佛教儀式相

關聯的研究領域。例如,鹽入良道的懺

法研究、諏訪義純的戒律研究,以及小

笠原宜秀、道端良秀的諸論文,福井文

雅對於都講、香讚等與道教科儀有關的

研究,多得益於這些相關領域的研究,

在為數不多的專論中保持了一定的水

平。 13

但是,最近日本的齋醮科儀研究

也把重點放在宋代以後。大多只要是以

實地調查所獲資料為基礎的科儀研究,

都會有這樣宿命性的歸結,這是因為科

儀本身在宋之前後發生了重大變化。14

日 本 學 者 對 道 教 儀 式 的 全 面 研

究,從 1 9 8 3 年大淵忍爾先生主編的

《中國人的宗教儀式──佛教、道教、

民間信仰》出版後才開始活躍起來。

圖-1反映了這一發展過程,圖-215則

反映了《道教相關文獻總覽》的「B

信仰的諸要素──(4)祭祀儀式」部

份所收列的 1896 - 2001 年間的 380 篇

(種)日文文獻所關注領域的分佈。

而 2005 年 3 月在東京召開的「第十九

屆 國 際 宗 教 學 宗 教 史 會 議 世 界 大

會」,其道教組的論文集──《道教

研究的最前沿──第十九屆國際宗教學

宗教史會議世界大會道教組論文集》

(東京:大河書房, 2006 年)由「道

教哲學研究的現在」和「道教儀式研

究的現在」兩部份構成,每一部份各

有五篇論文,該論文集的構成似乎更顯

示出了道教的儀式已作為該宗教的教義

和儀式兩大支柱之一而受到重視。

二、日本道教儀式研究的主要

學者及其著作

日本的道教儀式研究起步雖然晚

於西方,但自 1983 年大淵忍爾先生主

編的《中國人的宗教儀式──佛教、

弘道 2007 年第 4 期 / 總第 33 期4

道教、民間信仰》出版之後,已有多

位學者將道教儀式作為自己的重點研究

領域。以下,介紹幾位筆者見到過的研

究道教儀式的日本學者及其著作(按

出生先後順序)。

1 .詳集資料,奠基啟後──

大淵忍爾

大淵忍爾(O HFUC HI N in j i ,

1912 - 2003), 1938 年東京大學文學

部東洋史學科畢業,文學博士,岡山大

學名譽教授。大淵忍爾先生早在 1935

年在東京大學讀大二並開始考慮畢業論

文的時候便有志於道教史的研究了。他

之所以選擇這樣一個題目的主要理由

是:一方面,儘管道教研究是東洋學中

的重要領域,但卻幾乎是一片被拋棄了

的荒地;另一方面,其父親已經收集了

相當的資料,具有研究之便利。他還謙

虛地說:「爾後近三十年的歲月流逝

了,生來愚鈍而怯懦的我,一直沒有從

這一研究領域跳出去的勇氣和自信。只

要 環 境 允 許 , 就 一 味 投 入 這 一 研

究。……不過,即便其成果貧乏,但確

信試圖盡可能在整個中國歷史之中總括

性地把握道教這一事物的熱情並不落於

人後,並以此自慰。」1 6

1978-1979年,大淵忍爾先生相

繼出版了他有關敦煌道經研究的積年大

作──《敦煌道經──目錄編》(東京:

福武書店,1978年)和《敦煌道經──

圖錄編》(東京:福武書店,1979年),

其文獻功夫為學界所公認,也為敦煌道

經的研究奠定了基礎。中國較有影響的

幾種專門介紹日本道教研究的文獻,只

有《中華道教大辭典》有關部份對大淵

先生作專題(條)介紹,故除敦煌道經

研究者之外,大淵先生在中國的知名度

還不是太高。但是,在某些學術問題上

與大淵先生持不同意見17的早稻田大學

著名道教研究學者小林正美教授在該校

「教師自我介紹」網頁上推薦的兩本

書 , 仍 然 是 大 淵 先 生 的 《 初 期 的 道

教 》 和 《 道 教 及 其 經 典 》 , 並 說 明

道:「這兩本書都是厚實的研究著作,

有關道教的學習,從這樣堅實的學術書

開始是最好的。」18 由此可以想像大淵

先生在日本道教研究學界的認知度。其

實,大淵先生不僅在道教的典籍與歷史

研究方面有著傑出的貢獻,而且在田野

調查方面也有著出色的作為。大淵先生

自 1970 年前往台灣、香港等地調查中

國的宗教儀式,歷經十餘年,於 1983

年集結出版了其調查研究報告《中國人

的宗教儀式──佛教、道教、民間信

仰》;該書的主體是大淵先生調查並執

筆的道教部份,這是日本道教儀式研究

的第一部成體系的著作,也被看作是日

本道教儀式研究劃時代的奠基之作19。

筆者雖未見過 1983 年版《中國人

的宗教儀式──佛教、道教、民間信

仰》原著,但所見據其中道教部份改

訂的 2005 年版《中國人的宗教儀式─

─道教篇》,也是厚達九百餘頁的 B5

版大著,由此足見其工程之巨大。如大

淵先生在 1983 年版序言中所述:「以

中國人的宗教儀式本身為主題的報告,

斷片性的姑且不論,作為總體性的報

5弘道 2007 年第 4 期 / 總第 33 期

特稿

告 , 以 管 見 所 及 , 尚 無 他

存。」20 在過了二十多年之後

的今天,筆者也未見超過此規

模的道教儀式研究專著。

該書雖名為《中國人的

宗教儀式──道教篇》,但

其調查地如

著者所述局

限於台灣和

香港,且以

台 灣 為 主

(約佔70%的

篇幅),而

在台灣的調

查物件又是

以自稱為本

省人的祖籍

福建省的移

民的道教信仰為物件,更具體地說實際

上主要是台南漳州系陳聬老道士及其嗣

子陳榮盛道士的道教儀式。第一部份

「台灣的道教儀式」,由第一章「台灣的

道教與道教儀式概況」、第二章「關於

台灣的道教儀式的一般性與共通事項的

說明」、第三章「醮的儀式」、第四章

「奏職儀式」、第五章「功德儀式」、第

六章「小法事」以及附錄「頌咒偈詞集

(第三、四、五、六章共通)」構成。道

士的科儀文本是不輕易給別人看的,大

淵先生之所以能獲得豐富的材料,乃是

國際合作的體現。大淵先生之所以能夠

以陳家的儀式為主要具體物件,是得益

於他開始調查時仍在陳聬老道士門下修

道的荷蘭學者施博爾(Kristofer Marinus

Schipper)先生的引見,而沒有後繼人

的陳家或許擔心其道術失傳,故而

合作十分積極 21 。大淵先生的這一

成果,後又為台灣學者王秋桂主編

的《中國傳統科儀本匯編》所資

借 22 ,進一步體現了國際合作在保

護人類文化遺產方面的意義。該書作為

開創性的著作,雖顯得資料性強於研究

性(這也反映了日本道教研究的總體

特徵),但仍為此後的研究奠定了基

礎。出現 2005 年改訂版的事實,更說

明了大淵先生的這一工作在二十多年後

的學界依然受到重視,繼續為後學所資

借。大淵先生本想以道教儀式史為緒

論,並致力於所需資料的收集,但是儀

式史是一個完全未開拓的領域,絕非短

期準備就可以的,故不得不中途放棄。

於是,有關道教儀式史的研究便成了日

後的作業 23 。據參加過 2005 年改訂版

整理的丸山宏先生介紹,實際上大淵先

生晚年將精力傾注在其終身事業──後

漢至六朝的早期道教史與經典史方面,

而計劃中的道教儀式通史只完成了六朝

大淵忍爾著《中國人的宗教儀式--

道教篇》書影

弘道 2007 年第 4 期 / 總第 33 期6

之前的一部份 24 。

大淵先生關於道教儀式的研究,

除《中國人的宗教儀式──道教篇》

這一日本道教儀式研究的第一部專著之

外 , 《 初 期 的 道 教 ─ ─ 道 教 史 研 究

(之 一)》和《 道 教及 其經 典 ─ ─道

教史研究(之二)》也較多涉及道教

儀式的研究,其中,前者主要是關於五

斗米道的研究,從重視與五斗米道一體

之《老子想爾注》的戒律精神的立場

出發,認為六朝以後的天師道為解決各

種問題而進行的上章儀式是現世利益性

的,其精神性低下,是三官手書的墮落

形 式 ; 後 者 包 括 對 《 道 藏 》 、 陸 修

靜、《靈寶經》、《三皇文》、《無

上 秘 要 》 、 《 太 真 科 》 以 及 《 三 洞

奉道科誡儀範》等的研究,復原了六

朝天師道的《太真科》,並在其中論

及上章儀式25。大淵先生關於道教儀式

以及其他領域的研究工作,以其紮實的

文獻或田野調查功夫為後學奠定了基

礎,其特點或可概括為:詳集資料,奠

基啟後。

2 .探賾索隱,特立新說──

小林正美

小 林 正 美 ( K O B A Y A S H I

Masayoshi,1943- ),文學博士,

1967 年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部畢業,

1973 年於同大學院文學研究科修滿博

士課程學分(東洋哲學專業), 1983

- 1985 年哈佛大學燕京學社招聘研究

員, 1994 - 1995 年北京大學哲學系交

換 研 究

員 , 現 任

早 稻 田 大

學 文 學 部

教 授 。 主

要 著 述

有 : 《 六

朝 道 教 史

研 究 》

( 東 京 :

創 文 社 ,

1 9 9 0 ),

《 六 朝 佛

教思想研究》(1 9 9 3 ),《中國的道

教》(東京:創文社, 1998 年),《唐

代道教與天師道》(東京:知泉書館,

2003 年),《道教齋法儀式的思想史

研究》(東京:知泉書館, 2 0 0 6 年)

等。

小林正美先生在1980年代闡釋六

朝天師道並曾作為其博士學位論文提交

的研究成果《六朝道教史研究》,主要

是以思想史的方法分析並闡釋天師道及

其經典、思想的內容,賦予了六朝劉宋

時期道教成立之時、天師道的道士統合

之前的各個道流以重大意義。該書雖然

不是科儀研究專著,但也從上章、受籙

等純儀式的角度做了分析,闡釋了支撐

天師道固有儀式的理論。基於這些研

究,小林先生在其1998年出版的《中國

的道教》中更直接了當地說所謂道教就

是天師道,其成立在劉宋時期。或因這

一觀點對學界衝擊太過猛烈,以致被三

浦國雄教授在書評中開門見山地說:「這

是近來罕見的過激著作。」262003 年的

小林正美著《唐代道教與天

師道》書影

7弘道 2007 年第 4 期 / 總第 33 期

特稿

《 唐 代 道

教 與 天 師

道 》 , 針

對 半 個 世

紀 以 來 在

各 國 學 界

流 傳 的 認

為 唐 代 道

教 以 上 清

派 為 中

心 、 存 在

著 靈 寶 、

洞 神 、 正

一派等多個教派的定說,進行了批駁。

該書雖然也並非以道教科儀研究為題,

但為進一步論證前述觀點,以大部份篇

幅研究了屬於科儀範疇的天師道的受法

課程、經籙傳授儀式以及位階制度與國

家的給田實情,證明了道教擁有可同佛

教相匹敵的教團組織,而且根據道士的

法位元與受法程式的對應關係,闡明了

迄今為止被看作分屬各教派的道經在天

師道受法程式中的精確定位,由此強調

了前著所提唐代的道教就是天師道的道

教,唐代的道士都是天師道的道士這一

觀點的正確性,同時導出了唐代道教教

團僅由天師道的道觀和天師道的道士構

成的結論。因此,也可看作道教科儀研

究的著作。

小林先生關於道教儀式研究的最

新成果是由他主編的《道教齋法儀式

的思想史研究》,該書是小林先生任

所長,以道教的齋醮儀式為課題,設置

於 2002 年 7 月至 2006 年 6 月之間的早

稻田大學專案研究所──道教研究所的

結項論文集,該論文集匯集了從思想史

的角度研究道教齋法儀式的十篇論文,

包括道教齋法儀式的成立與發展、同齋

法儀式密切相關的道教文物與道教造像

的形成,以及與道教儀式密切相關的儒

教與佛教的宗教儀式三個方面。其中小

林正美教授本人撰寫的有:考察提倡三

洞四輔說的劉宋、南齊時期的天師道的

教理形成與道教儀式的「劉宋、南齊

時期天師道的教理與儀式」,闡明作

為道教諸齋法原型的指教齋法的成立與

結構的「道教齋法儀式原型的形成─

─指教齋法的成立與結構」,考察研

究在道教的齋醮儀式中起著最中心作用

的靈寶齋法的成立與歷史展開的「靈

寶齋法的成立與展開」,以及基於對

四川省道教造像的調查闡明道教造像與

金籙齋法關係的「基於金籙齋法道教

造像的形成與展開──以四川省綿陽、

安岳、大足摩崖道教造像為中心」這

四篇和前言。

總體來看,小林先生的基本研究

特點是細緻地研究道典的內容,以明辨

各道典所尊崇的神格、仙術、經典、符

圖以及儀式等,並根據這些特徵的傾向

加以分類,進而顯露出各道典所屬道流

及其作者的思想特色,再據此確定相應

道典的造作年代,以解明相應道流的思

想史。其特點或可概括為:探賾索隱、

特立新說。

另外,小林先生繼1990年出版的

《 六 朝 道 教 史 研 究 》 提 出 作 為 「 道

教」為儒佛道三教之一的「教」的名

稱在劉宋時期開始被使用27以來,1998

年出版的《中國的道教》又對道教成

小林正美著《道教齋醮儀式

的思想史研究》書影

弘道 2007 年第 4 期 / 總第 33 期8

立於後漢時代的傳統通說進行了徹底批

判,認為道教是以5世紀中葉的天師道

為母體而成立的,第一次歷史、具體地

提出作為儒佛道三教之一的「道教」

的 明 確 概 念 。 其 對 作 為 宗 教 的 「 道

教」的結構與教理、教團組織與信仰

者的宗教意識以及道教的歷史等,以一

以貫之的系統的思想史視角進行了全新

的概說。 2003 年的《唐代道教與天師

道》和 2006 年的《道教齋法儀式的思

想 史 研 究 》 , 也 都 繼 續 強 調 這 一 觀

點。小林先生詳實地考證了「道教」

這一名稱大致在劉宋時期正式歸屬於作

為儒道佛三教之一的道教,並以此作為

道教正式成立的標誌。筆者也注意到小

林先生還考證了「佛教」一詞正式作

為儒道佛三教之一的佛教的名稱也是大

致在四世紀下半葉,但卻未見以此作為

佛教的成立時期之說28。不知小林先生

推定道教成立時期的這種邏輯除了適用

於道教之外,是否還適用於其他宗教或

任意社會組織?

3 .「存思」顯微,溯流探源

──山田利明

山田利明(YAMADA Toshiaki ,

1947 -), 1971 年東洋大學本科畢

業, 1976 年在大正大學文學研究科修

滿 博 士 學 位 課 程 學 分 ( 東 洋 哲 學 專

業),文學博士,現任東洋大學文學

部第一部中國哲學文學科教授。主要研

究領域為中國哲學、六朝時期的道教儀

式、漢魏時期方士的思想、道教美術

等。主要著作有:《太上洞淵神咒經

辭 彙 索 引 》( 東 京 : 松 雲 堂 書 店 ,

1984 年),《日本、中國宗教文化的

研究 》(東京:平河出版社, 1 9 9 1

年),《六朝道教儀式的研究》(東

京:東方書店, 1999 年)等。

山田利明先生以其博士論文為基

礎 增 訂 而 成 的 《 六 朝 道 教 儀 式 的 研

究》,是一部以道教儀式為研究物件

的專著。該書以道士們生動地冥想諸神

姿態的存思法為主要研究物件,通過對

六朝時期在道教儀式改革方面有過很大

貢獻的寇謙之和陸修靜的儀式思想的分

析,並試圖將以《靈寶經》為基礎的

齋儀思想在其同佛教以及傳統中國思想

的關係中把握,著重研究了六朝時期的

道教儀式。該書由三篇構成:第一篇

「六朝時期道教儀式的形成」中特別

以招神儀式為例,論述了其作為一直延

續到現代的儀式基礎,以後漢時代的存

思為基礎加以發展,到南北朝中期的形

成過程;第二篇「道教儀式諸相」通

過 對 道 教

儀 式 的 齋

戒 、 建

壇 、 招

神 、 送 神

以 及 散 壇

等 諸 要 素

的 分 析 ,

指 出 了 齋

戒 與 招 神

儀 式 最 能

體 現 道 教

教 理 的 特

山田利明著《六朝道教儀禮

的研究》書影

9弘道 2007 年第 4 期 / 總第 33 期

特稿

徵,且同佛教教義有著顯著差異,並認

為一些乍一看好像是受佛教影響的儀

式,若真溯其淵源也並不一定來自佛教

儀式,毋寧說實際是在中國傳統祭祀法

的基礎上形成的;第三篇「道教的信

仰與儀式」,就作為存思基礎的技法

並成為頭部身體神的存思與靈寶法基礎

的《抱朴子》中所見靈寶經進行了討

論。該書的研究特點是以道教儀式的技

法及其思想基礎為重點。小南一郎先生

的書評認為該書提示了就六朝道教儀式

進行思考是所應研究的主要問題點,大

致列全了應加以研究的基本資料,並期

待以此為基礎展開更加細緻的道教儀式

研究。 29

山田先生在《六朝道教儀式的研

究 》 中 還 對 日 本 自 江 戶 時 代 以 來 把

《老子王弼注》和《莊子郭象注》視

作道家之正統並將道家與道教區分為二

的觀點提出了質疑,他認為:「眾所

周知,道家這一概念是由《漢書‧藝

文 志 》 確 立 的 。 其 中 以 《 老 子 》 、

《莊 子 》為首 ,還 收錄 了 《老 萊 子 》

以 及 《 黃 帝 四 經 》 等 實 踐 性 強 的 書

籍。而且不僅《老子》、《莊子》是

道家,那些單純哲學性的解釋也並非道

家的傳統。……美國布朗大學的羅浩

(Harold Roth)教授已經指出《淮南

子‧精神篇》中存在一種集中精神以

保氣的冥想法(存思)。於是在漢代

道家的系統中引入後來道教的存思法也

是可能的。更重要的是不能不認為這種

實踐性的 TAOISM 才是老子以來的道

家的主流。而魏晉以後的玄學性的解釋

毋 寧 說 是 道 家 的 旁 系 , 如 此 解 釋 亦

可。」3 0 山田先生的這些觀點同他注

重存思作用的齋儀研究視角也是一致

的。

山田先生在談到(道教)儀式的

未來研究方向時說:「以往的儀式研

究和教理研究沒有相互重疊的領域。事

相研究和教相研究被從完全不同視點來

把握。在這方面可以說歐美的研究也是

同樣狀態,或毋寧說歐美的研究本身就

顯得存在判然之別。這是因為歐美的宗

教儀式研究者大多是社會學或宗教學的

研究者,有著不通東洋宗教的教理、教

相的一面。可以認為重視實地調查的視

角也是受這一背景的影響,不過現在情

勢也漸漸現露出了一些變化,也開始在

儀式研究方面尋求思想依據了。」3 1

有鑒於此,山田先生道教儀式研究或可

概括為:「存思」顯微,溯流探源。

另 外 , 山 田 先 生 還 在 該 書 中 指

出:「中國的道教儀式研究,目前,

除劉枝萬的研究之外,幾乎沒有甚麼值

得一看的成果。……與現在相比,反倒

是二戰前有些優秀成果,湯用彤、陳寅

恪、胡適等佛教學家、歷史學家,以及

所謂古史辯派的研究中值得一看的成果

更 多 。 」3 2 此 說 尖 銳 但 也 似 不 無 道

理,令筆者汗顏。

4 .田野驗史,疏通古今──

丸山宏

丸山宏(MARUYAMA Hiroshi,

1959 -),畢業於築波大學比較文化

學科, 1989 年修滿築波大學大學院歷

弘道 2007 年第 4 期 / 總第 33 期10

史人類學研究科博士課程學分(史學

專業東洋史方向),文學博士,現任

築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科歷史‧人

類學專業教授。研究領域遍及文化人類

學、民俗學、東洋史、各國文學、文學

論等。其研究重點是道教儀式在中國的

歷史與社會中的作用與意義,試圖通過

文獻解讀與在台灣的實地調查,探索最

古老的宗派天師道的儀式的早期形成與

直至現在的變遷。 1987 - 1989年,丸

山先生曾在台灣成功大學文學院留學,

從丁煌教授調查台南道教齋醮,後又多

次前往台灣考察道教儀式33。主要著作

有 : 《 中 國 道 教 現 狀 ─ ─ 台 灣 篇 》

(東京:平河出版社, 1 9 9 4 年),

《關 於道 教 儀 式的 語言 與民 俗》(台

北 : 亞 細 亞 民 俗 研 究 民 族 出 版 社 ,

1 9 9 7 年),《儀式與語言》、《祈

安 儀 式 》( 見 《 講 座 道 教 ( 2 )》 ,

東京:雄山閣出版, 2000 年),《道

教儀式文書的歷史性研究》(東京:

汲古書院, 2004 年),〈從儀式文書

的 歷 史 所 見 現 代 台 灣 的 道 教 儀 式 〉

(見堀池信夫、砂山稔編:《道教研

究 最 先 端 》) 等 。

1991 年,丸山宏先生的〈玉壇發

表科儀考──台南道教儀式的歷史譜系

探索〉發表於《東方宗教》第 77 號,

並由此獲得日本道教學會於該年頒發的

第一屆道教 學會獎(當時他年僅 3 2

歲),以致山田利明先生 2006 年在對

其 著 作 《 道 教 儀 式 文 書 的 歷 史 性 研

究》的書評中稱:「關於著者丸山宏

先生,無需在此專門介紹吧,作為道教

儀式研究第一人,其研究不僅早在本邦

( 指 日

本 ) 甚 至

在 海 外 也

廣 為 所

知 。 」3 4

丸 山

宏 先 生 的

《道教儀式

文 書 的 歷

史性研究》

以 接 續 大

淵 忍 爾 先

生 的 道 教

儀式通史編撰之未竟事業的意識 35 ,著

眼於台灣道教的歷史性與地區性,並帶

著現在的儀式來源於何時何地的儀式的

問題意識,通過對道教儀式文書在當代

依然活躍著的最古老的道教宗派天師道

中的使用狀況的研究,以從這些道教儀

式文書的內容及其相關儀式的實踐所知

事實為基礎,論述了其對理解中國人的

宗教的意義。該書所採用的是積極綜合

運用文獻解讀方法和實地調查方法來研

究道教的儀式與儀式文書的方法36,此

法或可概括為:田野驗史,疏通古今。

全書由三部十三章本論和兩個結章構

成:第一部以「六朝至唐宋天師道的儀

式與儀式文書──上章儀式與章的研

究」為題,主要由以古代天師道的儀式

文書為中心作歷史性討論的五章構成;

第二部以「現代台南道教的儀式與儀式

文書──以文檢為中心的歷史性研究」

為題,由以現代台南道教的儀式與儀式

文書為研究物件並討論其現狀與歷史性

的五章構成;第三部以「道士的道教儀

丸山宏著《道教儀式文書的

歷史性研究》書影

11弘道 2007 年第 4 期 / 總第 33 期

特稿

式學與道教界批判」為題,以唐初道士

張萬福和南宋道士金允中為中心,就道

教儀式整體討論了道士的學識、對道教

界問題的意識和教內高層的批判,以及

他們的道教儀式學所涉及儀式文書的問

題定位,本部由討論這些問題的三章構

成。在結章中,丸山先生提出了道教儀

式史的分期,他將道教儀式史劃分為兩

個時期:從後漢末年的天師道成立以來

之五代北宋期間的上章、南宋以後所見

以靈寶法為基礎的各種上達法與祈禱法

展開的時代。

丸山先生的中國宗教研究還涉及

從民間信仰與儀式文化的視角關注中國

西南少數民族的歷史與現狀,並注意考

察其同政治、社會變化的聯繫;同時,

他也關注清代的宗教結社活動以及王朝

對其的取締與鎮壓。

丸 山 宏 先 生 還 注 重 對 後 學 的 激

勵,他在其所在的築波大學教師介紹網

頁上給學生的建言是:「現在的東洋

史學界,政府檔案、民間手寫文書、碑

文、出土史料等都漸漸可以大量利用

了,和以前不同,構築新的歷史形象的

條件完備起來了。為了發揮這些條件進

行積極的研究,需要有原始文本解讀能

力的涵養和對社會現實多樣性的旺盛關

注。歡迎不斷在困難中發現充實感並願

在東洋史領域共同學習者。」37

5 . 偶遇悟「道」,實考詳

察──淺野春二

淺野春二(ASANO Haruji , 1960

- ), 1983 年國學院大學文學部文

學科本科畢業, 1991 年修滿國學院大

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博士學位課程學

分,文學博士,現任國學院大學文學部

教授。他以文化人類學和民俗學為主要

研究學科領域,以中國民間信仰與道教

儀式為主要研究物件,主要著作有:

《儀 式與 供 品 》、 《死 者 儀 式》(見

《講座道教(2 )》,東京:雄山閣出

版, 2000 年),《飛翔天界──道士

的 技 法 》( 東 京 : 春 秋 社 , 2 0 0 3

年),《台灣道教儀式的研究》(東

京:笠間書院, 2005 年),〈圍繞一

九三○年代以降的道士與道教儀式的幾

點變化──來自台灣南部台南地區的調

查〉(見福井文雅編《東方學新視

點》,東京:五曜書房, 2003 年),

〈道教的委託者與道士──自台灣南部

閩南系漢族社會〉(見堀池信夫、砂

山稔編《道教研究最先端》)等。

淺野先生開始從事中國研究的契

機,是他讀本科時在台灣看了道教節慶

活動。畢業論文的指導教授調查台灣農

村 所 行 儀

式 時 讓 他

隨 行 , 初

次 所 見 的

道 教 儀 式

對 他 的 眼

耳 鼻 觸 都

給 以 衝

擊 。 有 些

儀 式 持 續

時 間 超 過

一 周 , 他

邊 同 睡 魔淺野春二著《台灣道教儀式

的研究》書影

弘道 2007 年第 4 期 / 總第 33 期12

作戰邊看相當痛苦,但是,雖有痛苦,

置身於道教儀式的時空中的淺野感覺到

了非常的舒適和快樂,於是將興趣轉向

道教儀式並從事專門研究。不過,真正

開始在台灣進行調查,已是初次看到道

教節慶八年之後的事了。他自己曾說:

覺悟自己應該走的路花了相當長的時

間,無意中的台灣之旅,過後一想,對

自己有著很大的意義。38

《台灣道教儀式的研究》是以其

博士論文為基礎形成的道教儀式研究專

著,作者根據自己在台南地區的實地調

查,研究了閩南系在家職業道士和他們

所行之道教儀式。作為研究物件的道

士,是在台灣一般被稱作烏頭道士或烏

頭師公的道士。作為研究物件的道教儀

式,就是這些烏頭道士所實行之儀式39。

淺野先生調查的主要具體物件,是陳榮

盛道長組成道團並執行之道教儀式40。

該書由三章構成:第一章論述了作為道

教儀式執行者的道士以及道士為執行儀

式而編組的道士團;第二章以執行程式

為中心就齋醮儀式進行了考察;第三章

討論了道教儀式在中國宗教文化中的位

置。該書通過在台灣漢族人社會中的道

士活動與道教儀式以及道教儀式相對於

其他宗教儀式的位置,考察了民眾的宗

教欲求與道教傳統的關係,令人瞭解到

道士起著在民眾中間傳播道教儀式的傳

統並將這些傳統同民眾聯繫起來的作

用,道教儀式維持其作為道教儀式獨特

性的同時順應著多樣性的民眾欲求。該

書的特點是:記錄的齋醮儀式實例多達

140 件;時間跨度長達 18 年(1980 -

1998 年);記錄儀式累計日數超過250

天 4 1;儀式程式記載詳實精確(有具

體到分的時間記錄)。該書作為道教

儀式本身的分析的同時,作為富含對儒

道佛三教與民間宗教的動態關係提示的

素描,更進一步還可以作為闡明普遍性

的儀式一般特性的書來閱讀42。淺野先

生的研究特點是:以道教儀式為重點,

考察其與民間信仰的聯繫,關注道士在

道教與民間信仰交接點上的活動以及道

士如何運用和實施自己所傳承的道教儀

式。其實地調查的重點與其說是道士所

傳儀式的內容本身,毋寧說是儀式傳統

的實際運用與實施 43 。結合其擇業契

機,淺野先生的研究特點或可概括為:

偶遇悟「道」,實考詳察。

淺野先生自己投入有關研究的同

時還以熱情讚美中國文化的語氣在其所

屬國學院大學的教師介紹網頁上鼓勵學

生說:「大家若有機會實際到中國大陸

或台灣去看看吧,也許會有各種各樣的

發現。中國文化蘊藏著深奧與不可測,

也許會遇著甚麼讓你著迷的事。」44

三、結語

筆者起初或許懷著學習日本道教

學者的研究方法並向國內學界介紹的心

態閱讀有關文獻,但在閱讀的過程中,

或因筆者本人的功夫不夠,或因國內少

見文獻或田野功夫深厚的相關研究著

作,讓筆者感觸更深的並非他們的方

法,而是他們紮實的功夫以及獨立與協

作並重的精神。比如大淵先生在《中

國人的宗教儀式──道教篇》的序言

所述:該書的基礎是日本文部省資助的

13弘道 2007 年第 4 期 / 總第 33 期

特稿

「關於道教儀式的調查」課題,文部

省的資助 1970 年開始至 1976 年終止;

已經擁有紮實文獻功夫的他在年近花甲

之際走出書齋,開始了實際耗時十餘年

(大淵先生在資助終止後依然連年進行

補充調查)的田野調查課題。由此可見

大淵先生文獻與田野並重的紮實功夫與

嚴謹的治學精神。諸如此類的精神與功

夫,或比方法更值得借鑒。

1 、 8 、 9 、 12 、 13 、 14 、 30 、 31 、 32 山田利明:《六朝道教

儀禮研究》(東京:東方書店, 1999 年),

第 3 頁,第 3 頁,第 10 頁,第 11 頁,第 11 頁,

第 11 頁,第 11 - 12 頁,第 12 頁,第 396 - 397

頁,第 394 頁,第 9 頁。2 、 15 這兩幅圖係筆者據日本學者石田憲司主編的

《道教關係文獻總覽》(東京:風響社, 2001

年)第 108 - 122 頁中的 B(4)「祭祀儀式」

部份的文獻目錄及其分類自行統計製作。4 吉岡 義 豊 :〈 道 教 秘 訣 ── 掐 訣

〉、〈自搏自撲──楊聯陞教

授 議論 〉, 見《 吉 岡義 豊 著作

集》第二卷(東京:五月書房, 1989 年)。5 澤田瑞穗:《中國咒法》(東京:平河出

版社, 1984 年)。6 福井康順:《道教基礎的研究》(東京:

書籍文物流通會, 1958 年)。7 池田末利,《中國古代宗教史研究──制度

思想》(東京:東海大學出版會, 1981 年)。10 、 27 、 28 小林正美著、李慶譯:《六朝道教史研

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 0 0 1 年),

第 234 頁及第 353 頁,第 493 頁,第 495 頁。11 、 17 石井昌子:〈大淵忍爾著《道教經

典 道 教 史 研 究 〈 其 二 〉》〉 , 東 京 :

《東方宗教》,第 9 3 號(1 9 9 9 年),第 6 5

- 70 頁。據該書評介紹,大淵先生原著中設有

「三洞奉道科誡儀範成立」一章批駁了吉岡

說,其中又設有「小林說」批駁了

小林說。評者表明了自己支援吉岡說的觀點。1 6 大淵忍爾:《道教史研究》(岡山:岡山

大學共濟會書籍部, 1964 年),自序。18http://www.waseda.jp/shisou/professors/kobayashi.

html 。19 山田利明:《六朝道教儀禮研究》(東京:

東方書店, 1999 年),第 11 頁。垣內智之:

〈大淵忍爾著《中國人宗教儀禮──道教

篇》〉,東 京 : 《東 方 宗 教 》, 第 1 0 8 號

(2 0 0 6 年),第 7 5 頁。20 、 21 、 23 大淵忍爾:《中國人宗教儀禮──道

教篇》(東京:風響社, 2005 年),第 7 頁,

第 21 - 22 頁,第 783 - 783 頁。22 丸山宏,〈近年道教儀禮關研究動向

── 中 文 著 作 中 心 〉, 東 京:

《東方宗教》,第 9 6 號(2 0 0 0 年),第 9 1

- 101 頁。24 、 25 、 33 、 35 、 36 丸山宏:《道教儀禮文書歷史的

研究》(東京:汲古書院, 20 04 年),第 15

- 16 頁,第 15 - 16 頁,第 639 頁,第 15 頁,

第 28 頁。26 三浦國雄:〈小林正美著《中國道教》〉,

東京:《東方宗教》,第 94 號(1999 年),

第 78 - 85 頁。2 9 〔日 〕小 南一 郎:〈 山田 利明 著《六 朝道

教儀禮研究》〉,東京:《東方宗教》,

第 94 號(1999 年),第 90 頁3 4 山田利明:〈丸山宏著《道教儀禮文書歷

史的研究》〉,東京:《東方宗教》,第 1 08

號(2006 年),第 69 - 74 頁。37http: / /www.his tanth. t sukuba.ac. jp/members/

maruyama - hiroshi.html 。38http://www2.kokugakuin.ac.jp/letters/chubun/staff/

asano.htm 。39 、 40 、 43 淺野春二:《台灣道教儀禮

研究》(東京:笠間書院, 2 0 0 5 年),第 1

頁,第 7 頁,第 6 頁。41 儀式記錄總件數和總日數係筆者據原著中的列

示統計,其中日數統計對重疊日期不重複計

算。4 2 森由利亞:〈淺野春二著《台灣道

教儀禮研究》〉,東京:《東方宗教》,

第 109 號(2007 年),第 117 - 123 頁。44http://www2.kokugakuin.ac.jp/letters/chubun/staff/

asano.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