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訪道 - daoist.orgdaoist.org/booksearch/booksearch/list012/38-18-114.pdf ·...

5
弘道 2009 年第1 期 / 總第 3 8 期 114 山訪道 來泉城濟南多年,一直對城中的 文化遺跡感興趣,道教尤其是我關注的 重點。濟南是一座歷史古城,自古以來 就是道教的重要活動地區,城中保存至 今的道觀即有多座,如城東小華山下的 華陽宮、大隱隱於市的蓬萊院、市文物 管理所所在地長春觀等。近水樓台先得 月,身邊的這些道觀我早已光顧過,但 市區周邊的則很多沒有去過,如位於長 清區邊陲的五峰山,雖然早有所耳聞, 但是一直未暇遊覽,不能不說是個很大 的遺憾。直到近期的一個周末,我終於 決定從繁忙中逃脫片刻,和朋友一起前 去五峰山一探。 五峰山屬泰山支脈,以五個聳峙 於青雲間的山峰而得名,自古以來就與 泰山、靈岩並稱為「魯中三山」,不 僅風景優美,而且文化底蘊豐厚,據 《五峰山志》記載:「五峰山始建於 秦,興發於北魏,廣拓於金元,繁榮於 朱明,垢污於明末清初。」其中道教 歷史非常悠久,現今仍存道教宮觀遺址 多處,碑刻幾十通,相關景點很多。五 峰山現在的名氣雖不如前兩者,不過這 絲毫不影響我們的熱情,因為「山不 在高,有仙則名」。從汽車站出來, 汽車行駛了近一個小時到達五峰山北部 山下。遠遠地就看見山門處的石牌坊。 穿過牌坊,沿著茂林中的石路走去,不 張魯君 山東大學宗教、科學與社會問題研究所 濟南千年古觀洞真觀

Upload: others

Post on 28-Jan-2020

3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弘道 2009 年第 1 期 / 總第 38 期114

    朝山訪道

    來泉城濟南多年,一直對城中的

    文化遺跡感興趣,道教尤其是我關注的

    重點。濟南是一座歷史古城,自古以來

    就是道教的重要活動地區,城中保存至

    今的道觀即有多座,如城東小華山下的

    華陽宮、大隱隱於市的蓬萊院、市文物

    管理所所在地長春觀等。近水樓台先得

    月,身邊的這些道觀我早已光顧過,但

    市區周邊的則很多沒有去過,如位於長

    清區邊陲的五峰山,雖然早有所耳聞,

    但是一直未暇遊覽,不能不說是個很大

    的遺憾。直到近期的一個周末,我終於

    決定從繁忙中逃脫片刻,和朋友一起前

    去五峰山一探。

    五峰山屬泰山支脈,以五個聳峙

    於青雲間的山峰而得名,自古以來就與

    泰山、靈岩並稱為「魯中三山」,不

    僅風景優美,而且文化底蘊豐厚,據

    《五峰山志》記載:「五峰山始建於

    秦,興發於北魏,廣拓於金元,繁榮於

    朱明,垢污於明末清初。」其中道教

    歷史非常悠久,現今仍存道教宮觀遺址

    多處,碑刻幾十通,相關景點很多。五

    峰山現在的名氣雖不如前兩者,不過這

    絲毫不影響我們的熱情,因為「山不

    在高,有仙則名」。從汽車站出來,

    汽車行駛了近一個小時到達五峰山北部

    山下。遠遠地就看見山門處的石牌坊。

    穿過牌坊,沿著茂林中的石路走去,不

    張魯君 山東大學宗教、科學與社會問題研究所

    濟南千年古觀洞真觀

  • 115弘道 2009 年第 1 期 / 總第 38 期

    一會就來到群山懷抱中的一座廣場,廣

    場北端,一大片道教宮觀沿山勢蜿蜒而

    上,直至半山腰,在樹叢與雲霧中若隱

    若現。五峰山諸峰仿佛一座環形屏障,

    在喧囂的城市邊陲烘托出一片世外桃

    源,置身其中,雲霧、青山、亭台、宮

    觀給人一種超脫於世的感覺。五峰山的

    道教建築很多,其中以這一片為主,是

    為道教史上著名的洞真觀。洞真觀始建

    於金代,當時即受到官方重視。其後,

    在元代被敕封為「護國神虛宮」,明

    代又被敕封為「保國隆壽宮」。明代

    的洞真觀規模達到最

    盛,分南北兩觀,南

    觀名玄都觀,是明德

    王府的香火院。觀南

    棣山之陽,為德王陵

    寢園,坐落著六代德

    王的陵寢。北觀即洞

    真觀。自金代以來,

    五峰山的道教得到極大發展,先後興建

    了大量建築,如皇宮門、午朝門、三清

    殿、玉皇殿、清泠亭、碧霄殿、真武

    殿、三元殿、朝陽洞、青帝宮等景觀。

    兩觀佔地兩千餘畝,規模宏大,氣勢雄

    偉,故古時候有「登泰山而小天下,

    上五峰始知清幽」之說。

    從洞真觀正門進入,其側面影壁

    為元代道觀所存遺跡,高 4.6 米,寬 8.

    8米,厚0.63米。影壁正面為元代琉璃

    組成的蓮花型圖案,其造型莊重,製作

    華美,風格豪放,生動細緻,具有較高

    的文物和藝術鑑賞價值。影壁前面為一

    座木牌坊,正對觀門,叫做皇宮門,始

    建於金

    元 時

    期。坊

    建在石

    基 之

    上,為

    四柱三

    門式,

    底座和坊柱均為石制,座上刻有八個臥

    獅,兩兩相向,各具情態,坊的上頂為

    木製。整座牌坊飛閣流丹,

    氣勢雄偉。幽幽的青石路兩

    旁是高大的十三棵柏樹,稱

    為「十三太保」。相傳元代

    五峰山洞真觀有位半路出家

    的道人,道人出家前有一子

    夭折。為紀念亡子,道人每

    年在亡子忌日植柏樹一棵。

    當栽到第十三棵時便羽化成仙。後來清

    朝順治皇帝聞知此事,非常感動,便將

    這十三棵柏樹敕封為「十三太保」。

    穿過十三太保拾階而上便到了午

    朝門,門兩側的大紅柱子增添了幾分威

    嚴與肅穆。走過午朝門,眼前是一片開

    闊的院落,兩邊建築錯落有秩,院中有

    金元至明清的碑林及三清殿遺址。三清

    殿始建於隋代以前,宋代時損毀,現僅

    存遺址及殘碑若干,殿中原塑有道教最

    高神三清尊神,即元始天尊、靈寶天尊

    和道德天尊。眾多碑刻是院中最惹人注

    影壁上的圖案

    木牌坊

  • 弘道 2009 年第 1 期 / 總第 38 期116

    意的景觀。映入眼簾的首先是甬道兩旁

    的兩塊大石碑,刻著明萬

    曆皇帝寫於萬曆二十七年

    的一道聖旨。當時,明神

    宗命人編撰《道藏》,然

    後頒發給天下名觀。泰山

    地區除岱廟外,洞真觀也

    非常幸運地得到一部《道

    藏》,這兩塊碑就記載了

    萬 曆 皇 帝 關 於 頒 經 的 敕

    諭。石碑東西兩側院牆中

    又各嵌有九通石碑。沿著

    甬道登上台階,再向前走

    是一座單孔石橋,這是五

    峰山八景之一的迎仙橋。

    迎仙橋又名青龍橋,始建

    於明代萬曆年間。橋下一

    灣清泉潺潺而流,為寒冷

    的冬天增添了些許生氣。

    橋面上有三組細槽溝。據

    說,下雨的時候水沿槽溝

    流下,遠遠望去似乎自下

    而上流淌,故有「迎仙橋上仙人走,

    迎仙橋上水道流」的說法。橋兩側矗

    立著兩座著名的龜駝碑,右為「崔真

    人畫像讚碑」,左為「五峰山重修洞

    真 觀記 」 。 崔 真 人 , 名 道 演 , 號 真

    靜,金代著名道士,曾拜全真七子之劉

    長生為師,後來在五峰山修煉得道。後

    人為了紀念他,為其建碑於此。碑的正

    面是沈士元所畫崔真人像。畫中崔真人

    頭戴儒家方巾,身著佛家袈裟,手執道

    教拂塵,充分體現了他三教合一的思

    想。上面還刻有元好問、劉祁、杜仁傑

    像讚各一首,分別用籀、

    篆、隸書寫。整體而言,

    該碑書、畫、刻俱佳,為

    歷代金石家所重。碑陰為

    《 真 靜 崔 先 生 傳 》 , 記

    錄 了 崔 真 人 的 功 跡 。

    「五峰山重修洞真觀記」

    收錄於陳垣《道家金石

    略》,為金元之際著名

    文學家元好問所撰,主要

    記載崔真人諸弟子重修洞

    真觀的經過,碑文云:

    「泰和(1 2 0 1 - 1 2 0 8 )

    中,全真師丘志圓、范志

    明 地於此,屋才數椽而

    已。丘、范而沒,同業王

    志深、李志清輩增築之,

    始有道院之目。堂廡既

    成 , 貞 佑 ( 1 2 1 3 -

    1 2 1 7 )初入囗粟縣官,

    得為洞真觀。」碑陰有全真道譜系,

    崔真人畫像讚碑

    五峰山重修洞真觀記

    甬道兩旁的兩塊大石碑

  • 117弘道 2009 年第 1 期 / 總第 38 期

    朝道訪山

    為珍貴的歷史資料,但內容因石碑破損

    而有缺失。

    走過迎仙橋便為玉皇殿。據說玉

    皇殿始建於宋代,龍王殿、虎神殿分列

    兩旁,殿內塑有玉皇大帝及四大天王神

    像。這是一座氣勢雄偉的大殿,舊曆正

    月初九為玉皇大帝生日,道觀在這一天

    都會舉行祝壽道場,四方百姓雲集於

    此,或祈禱,或誦經禮懺,以求吉祥萬

    福。經過玉皇殿東側的便門,一眼便望

    見玉皇殿東側的一顆銀杏樹,樹身有數

    抱,樹冠參天,經

    瞭解得知其樹齡已

    有二千餘年,有銀

    杏王之美譽。銀杏

    樹 東 首 有 一 縷 清

    泉,泉水激石,泠

    泠作響,似琴築之

    聲,故名清泠泉,

    清 代 《 濟 南 府

    志 》 、 《 長 清 縣

    志》均有記載,為濟南新七十二名泉

    之一。泉水上方又有「清泠亭」,其

    柱鐫刻著兩幅清人楹聯:「露滴仙人

    掌,雲流玉女盆。到此息塵慮,對之清

    客心」。亭東北有九蓮聖母殿,為新

    近重建成的建築。繞過銀杏樹,玉皇殿

    北有碧霄殿,又名碧霞祠,始建於宋

    代,丹青金碧,雕樑畫棟,是供奉五峰

    山奶奶的殿堂。民間傳說東嶽大帝有三

    個女兒,姐妹三個是西天斗母精運元氣

    的 化 身 , 受 敕 「 弘 濟 真 人 」 永 鎮 泰

    山、馬山、五峰山,濟危救險,賞功罰

    罪。再向前走,攀上陡峭的石階後,便

    看到真武殿。真武殿建於明萬曆年間,

    毀於明末清初,現在的建築為後來重修

    而成。殿內祭真武大帝,又稱玄武大

    帝,披髮黑衣,金甲玉帶,仗劍怒目,

    足踏龜蛇,頂罩圓光,形象十分威猛。

    從真武殿向西走,經過一片叢林有三座

    洞穴,名棲真洞、隱仙洞、崇玄洞,總

    稱為朝陽洞,為南北朝魏太和年間道士

    邱志原創修。三洞均為磚石拱形建築,

    內部相通,各塑有老子、趙公元帥、送

    生娘娘、斑疹、明光

    神醫等神像。

    緊 鄰 真 武 殿 東

    側的是一座石牌坊,

    即明代所敕保國隆壽

    宮之牌坊,其部份構

    件為明代遺物。穿過

    牌坊,是一條非常陡

    峭 的 石 階 路 , 共 有

    9 1 級寬廣的石階,

    號稱天階。其盡頭便是三元殿,又稱為

    玉皇殿

    保國隆壽宮之牌坊

  • 弘道 2009 年第 1 期 / 總第 38 期118

    三元宮,內祀天、地、水三神。三元殿

    地處五峰山半山腰,地勢險要,站在殿

    門口,山下情景盡收眼底。殿的規模宏

    大,氣勢巍峨,院中及牆上到處是碑

    刻,其中有很多明清時期皇帝的御賜

    碑,它們靜靜地告訴今人這裏曾經的輝

    煌。駐足於一塊塊碑前,仔細地辨認著

    上面的刻字,殿中傳來陣陣道士誦經與

    木魚敲擊的聲音,剎那間感覺時光一下

    子倒流回幾百年前,置身於繚繞香火之

    中。就在朦朧之際,心頭

    繼而一動,頓覺醍醐灌

    頂,猶入仙人之境。在靠

    近大城市的地方,造化竟

    然在幾座不甚起眼的山的

    懷抱中創造出這一方幽靜

    之聖地,難怪為歷代高道

    所青睞。

    從三元殿西側沿著

    崎嶇的小路走下來,不一會便到了青帝

    宮。三元殿西側原來還有觀音堂、呂祖

    廟等,今僅存青帝宮。青帝宮始建於明

    會仙峰

    代,內祀青帝。青帝為道教奉祀的五天

    帝之一,居東方,屬米,主春,又稱蒼

    帝、春帝,是掌管花草樹木、開花結果

    之神。青帝宮佔地較廣,現在是五峰山

    道觀中最大的建築群之一。宮內置文昌

    殿、財神殿、藥王殿。這樣一個地方反

    倒更為幽靜,文昌殿兩側月季花在悄悄

    地綻放。

    沿著三元殿后的狹窄石階一路攀

    登,這是通往五峰之一的會仙峰的通

    路。越往上路越陡

    峭,我們小心翼翼

    地踩著石階,並不

    時地向兩旁及身後

    回望,唯恐錯過一

    處風景。最後終於

    到達了快到頂峰的

    一座小亭,亭建在

    一塊突出的巨石之

    上,異常險要。站在亭子裏,周圍山巒

    被雲霧繚繞,山下諸觀在樹叢中若隱若

    現,難道這不是人間仙境嗎?

    三元宮及御賜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