煉養生 - daoist.orgdaoist.org/booksearch/booksearch/list012/42-10-64.pdf · 煉養生...

5
弘道 2010 年第1 期 / 總第 4 2 期 64 煉養生 民以食為天,飲食在維持生命、 促進健康、延年益壽等方面起到了非常 重要的作用。以追求長生為宗旨的道教 更是通過飲食調理來達到長壽健康的目 的。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中說: 「養生大要:一曰嗇神,二曰愛氣,三 曰養形,四曰導引,五曰言語,六曰飲 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醫藥, 十曰禁忌。」 1 道教認為,作為養生的 重要手段之一,飲食如果得宜,可以攝 取各種養分,營養培元,蓄精益氣,預 防疾病,延年益壽;如果飲食失當,又 是致病折壽的原因。道教經典曾對這一 觀點進行了論述:「安身之本,必資 於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 2 所以,飲食中的養生義理不可小覷。 一、貴守素淡 道教認為,要想強健身體,須通 過食物以滋養血氣。只有少私寡欲,才 有望全生登仙;如果縱心嗜欲,指望羽 化登仙無非是癡心妄想。《雲笈七 籤》卷 59《諸家氣法部‧太無先生服 氣法》說:「服食養生,貴其有常, 真氣既降,方有通感。豈有縱心嗜欲, 而望靈仙羽化?必無此事也。」 3 孫思 邈在《千金要方》中說:「廚膳勿使 脯肉常盈,常令儉約為佳」 4 ,「善養 性者常須少食肉,多食飯」 5 。所以, 飲食以素淡為佳,粗茶淡飯則具有養生 之妙。《雲笈七籤》卷 94《仙籍語 論要記‧坐忘論》中所說:「蔬食弊 衣,足延性命,豈待酒食羅綺,然後為 生哉!是故於生無要用者,並須去之; 於生雖用,有餘者,亦須舍之。」 6 素淡,是與濃厚肥膩相對來說 的。一是說宜食素,常食新鮮蔬果、雜 糧等營養豐富而易吸收的食物。因為少 肉多蔬的清淡食物,一般都有利於消化 吸收,而且可防止多種疾病,對長生成 仙有利,所以學道之人應該經常吃素 食。「道學當念菜食為常」 7 ,「學 道樂生,好法修術,長齋菜食,得道乃 休,此第一業」 8 。宜食素並不是說滴 葷不沾,而是多素少肉,以素為主。 《太清道林攝生論》就主張多素少 道教飲食中的養生義理 羅明月 鄭州大學文學院

Upload: others

Post on 08-Jul-2020

3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弘道 2010 年第 1 期 / 總第 42 期64

    修煉養生

    民以食為天,飲食在維持生命、

    促進健康、延年益壽等方面起到了非常

    重要的作用。以追求長生為宗旨的道教

    更是通過飲食調理來達到長壽健康的目

    的。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中說:

    「養生大要:一曰嗇神,二曰愛氣,三

    曰養形,四曰導引,五曰言語,六曰飲

    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醫藥,

    十曰禁忌。」1 道教認為,作為養生的

    重要手段之一,飲食如果得宜,可以攝

    取各種養分,營養培元,蓄精益氣,預

    防疾病,延年益壽;如果飲食失當,又

    是致病折壽的原因。道教經典曾對這一

    觀點進行了論述:「安身之本,必資

    於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2所以,飲食中的養生義理不可小覷。

    一、貴守素淡

    道教認為,要想強健身體,須通

    過食物以滋養血氣。只有少私寡欲,才

    有望全生登仙;如果縱心嗜欲,指望羽

    化 登 仙 無 非 是 癡 心 妄 想 。 《 雲 笈 七

    籤》卷 59《諸家氣法部‧太無先生服

    氣法》說:「服食養生,貴其有常,

    真氣既降,方有通感。豈有縱心嗜欲,

    而望靈仙羽化?必無此事也。」3 孫思

    邈在《千金要方》中說:「廚膳勿使

    脯肉常盈,常令儉約為佳」4 ,「善養

    性者常須少食肉,多食飯」5 。所以,

    飲食以素淡為佳,粗茶淡飯則具有養生

    之妙。《雲笈七籤》卷 9 4 《仙籍語

    論要記‧坐忘論》中所說:「蔬食弊

    衣,足延性命,豈待酒食羅綺,然後為

    生哉!是故於生無要用者,並須去之;

    於生雖用,有餘者,亦須舍之。」6 。

    素 淡 , 是 與 濃 厚 肥 膩 相 對 來 說

    的。一是說宜食素,常食新鮮蔬果、雜

    糧等營養豐富而易吸收的食物。因為少

    肉多蔬的清淡食物,一般都有利於消化

    吸收,而且可防止多種疾病,對長生成

    仙有利,所以學道之人應該經常吃素

    食。「道學當念菜食為常」7 ,「學

    道樂生,好法修術,長齋菜食,得道乃

    休,此第一業」8 。宜食素並不是說滴

    葷不沾,而是多素少肉,以素為主。

    《 太 清 道 林 攝 生 論 》 就 主 張 多 素 少

    道教飲食中的養生義理

    羅明月 鄭州大學文學院

  • 65弘道 2010 年第 1 期 / 總第 42 期

    葷 : 「 廚 膳 勿 使 脯 肉 豐 盈 , 恒 令 儉

    約。飲食勿多食肉,生百病。恒少食

    肉,多食飯菜及菹菜,每食不用重肉」9 。

    二是指五味的進食適可而止,口

    味不可過重。老子說過:「五味令人

    口爽。」意思就是各種美味一同吃在

    嘴裏,就味覺失靈,辨別不清究竟是甚

    麼味道了。因此,忌吃高脂厚味及辛辣

    之物,而應多吃清爽清淡的蔬菜水果,

    多喝湯。正如陶弘景所說:「體欲常

    勞,食欲常少,少無過虛,去肥濃,節

    鹹酸。」1 0 尤其是夏天要吃脾胃容易

    消化的簡單的飲食,這樣才能杜絕胃腸

    道疾病的發生。清淡的飲食,就是平常

    說的「粗茶淡飯」。亦即主食要以五

    穀雜糧為主,副食以豆類、蔬菜、水

    果、菌類為主。清淡飲食不是完全的素

    食,肉類含有人體必需的蛋白質,完全

    素食容易造成營養不良,所以對肉類要

    少食、淡食,否則就會致病。「厚味

    脯臘,醉飽厭飫,以致聚結之病」1 1

    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道教貴守素淡的飲食法則在道教

    戒律中多有說明,如《老君說一百八

    十戒》說:「若能食菜最佳,而不得

    食向王者。」《化胡經十二戒》假借

    老君之口說:「戒之不食肉,心當莫

    念煞,含血有形類,元氣所養活。」

    《 修 齋 求 道 當 奉 十 戒 》 第 六 戒 說 :

    「斷酒節行,調和氣性,神不損傷,無

    犯眾惡。」《初真十戒》第二戒說:

    「不得殺害含生,以充滋味,當行慈

    惠,以及昆蟲。」1 2 道教的這些戒律

    體現了道教對貴守素淡的飲食養生思想

    的重視。

    二、調和五味

    《黃帝內經》說:「天食人以五

    氣,地食人以五味。」五味是指酸、

    苦、甘、辛、鹹五種食味,古人主張飲

    食的五味要配合得當。大凡古人調和食

    物,按五行歸類:酸屬春,先入肝;苦

    屬夏,先入心;甘屬長夏,先入脾;辛

    屬秋,先入肺;鹹屬冬,先入腎,所

    以,春、夏、長夏、秋、冬分別用酸、

    苦、甘、辛、鹹五味調和食品。這就將

    五味與季節和五臟聯繫起來,認為它們

    之間存在著一一對應的關係,主張五味

    調和才能滋養五臟,強身壯體。後世道

    教學者吸納了這些思想,認為五味調和

    要得當。五味進食得當,能營養五臟,

    增進食欲,有益健康;但是偏頗太過,

    相關臟腑不勝負擔,反易得病。《孫

    真人備急千金要方》說:「五味入於

    口,藏於胃,以養五臟氣。」13《三元

    延壽參贊書》中說:「陰之所生,本

    在五味。……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

    血以流,腠理以密,長有天命。」1 4

  • 弘道 2010 年第 1 期 / 總第 42 期66

    誡 說: 「 不 欲 極 饑 而 食 , 食 不 可 過

    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欲過多;飽食

    過多則結積聚;渴飲過多則成痰癖。」16「善養性者,先饑而食,先渴而飲:

    食欲數而少,不欲頓而多——則難消

    也;常欲令如飽中饑,饑中飽耳。」17

    他強調,飲食應當有時有度,善於養性

    的人,不應該在極度饑餓的情況下進

    食,並且一次不能吃的太飽;不應該在

    極度饑渴的情況下飲水,並且一次不能

    飲的太多。因為吃的多易消化不良;喝

    的多易生痰濕。饑飽應當適時適度,饑

    餓了就吃飯,口渴了就飲水,要吃的次

    數多而數量少。因為人體是一個平衡的

    整體,能量的貯存、轉化、利用也要不

    斷地在更新過程中保持平衡。應該做到

    飽中有饑,饑中有飽。吃得太飽,加重

    腸胃負擔,對消化不利,還可能導致多

    種疾病。

    「飲食有時」是按規定的時間來

    攝 取食 物 。 道 教 很 注 重 飲 食 有 時 。

    「時」有時令、時節及具體的時間之

    分。道教認為,一年四季有寒熱溫涼之

    別,食物也有清涼、甘淡、辛熱、溫補

    之分,所以飲食養生應當順應四時之

    變。 孫 思 邈 在 《 千 金 方 ‧ 養 性 》 中

    說:「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

    以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為五氣,

    以生喜怒悲尤恐。故喜怒傷氣,寒暑傷

    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故喜怒不

    節,寒暑失度,生乃不固。人能依時攝

    養 , 故 得 免 其 夭 枉 也 。 」1 8 在 他 看

    來,自然界有春、夏、秋、冬四時的變

    化,有木、火、土、金、水五行的變

    化,形成了生、長、收、藏的規律,產

    意思就是說陰精的形成,來源於酸、

    苦、甘、辛、鹹五種食味。小心地調和

    飲食五味,這樣就會骨正筋柔,氣血暢

    通,腠理固密,從而延年益壽,天命長

    久。

    道教認為,飲食五味之入五臟,

    各有其走向,哪一味偏嗜都會使臟腑之

    氣過剩,失去平衡,就會損傷臟腑,危

    及人們的健康。所以要調和五味,使其

    適 中 , 這 樣 才 會 使 人 神 爽 而 健 康 。

    《 太 上 保 真 養 生 論 》 說 : 「 五 味 入

    口,不可令偏。多酸傷脾氣,多甘傷

    腎,多辛傷肝,多鹹傷心,多苦傷肺。

    此皆濁其神魂,亂其五臟,亦未必當時

    便損於人,但於後積衰敗爾,伐人之

    命,甚於斤斧,蝕人之性,猛於狼虎。

    蓋緣兆應五行,潛通四運,源其跡而不

    謬,究其理而益佳,宜深慎之,以全其

    真也。」1 5 這裏就是將五味與五行聯

    繫起來,並告誡人們五味不可偏多,因

    為酸多則傷脾,苦多則傷肺,辛多則傷

    肝,鹹多則傷心,甘多則傷腎,過多的

    攝取五味中的某味,就會損傷臟腑。而

    且這種損傷起初不易覺察,久積就成病

    了。要想身體健康長壽,就必須在飲食

    上要做到調和五味,使之均衡。

    三、飲食有節

    我國歷代養生家都十分重視「飲

    食有節」,道教人士對此更是講究。

    飲食有節指飲食「有時」和飲食「有

    度」,它是飲食養生、人體健康的重

    要保證。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告

  • 67弘道 2010 年第 1 期 / 總第 42 期

    修生養煉

    生了寒、暑、燥、濕、風的氣候;人有

    心、肝、脾、肺、腎五臟之氣,產生了

    喜 、 怒 、 悲 、 憂 、 恐 五 種 情 志 活 動

    (心主喜、肝主怒、脾主悲、肺主憂、

    腎主恐)。如果不注意調節,過於喜

    怒,可以傷氣,寒暑侵襲,就會損傷形

    體。大怒會損傷陰氣,大喜要損傷陽

    氣……所以喜怒不加以節制,寒暑不善

    於適應,生命就不能堅強。但如果能根

    據四時變化進行飲食調養,就可免除內

    外環境對身體的那些不必要的損傷。因

    此應根據人體四時的變化,採取符合四

    季特點的飲食調節和進補。道教五行家

    也認為,春季為木旺,主肝膽;夏季為

    火旺,主心腦;秋季為金旺,主肺氣;

    冬季為水旺,主腰腎;仲夏為土,主脾

    胃。季節不同,在飲食調節五味上應有

    變化:「春月少酸宜食甘,冬月宜苦

    不宜鹹,夏月增辛宜減苦,秋辛可省但

    教酸;季月少鹹甘略戒,自然五臟保平

    安。」1 9 道教將四季、五行、五臟、

    五味相對應,通過四季的變化與五味、

    五臟的對應飲食進補調理,達到養生的

    目的。

    道教主張,按時、有規律的飲食

    才能保證人體的健康。道教一般實行一

    日三餐制。根據「子午流注」規律,

    「朝食」在辰時,因為此時胃經旺,

    有利於消化;「餉」在午時,因為此

    時心經旺,心火生胃土,有利於消化;

    「 哺 食 」 在 申 時 , 因 為 此 時 膀 胱 經

    旺,有利於瀉掉小腸下注的水液。故而

    《三元延壽參贊書》云:「卯時酒、

    申後飯,宜少。」2 0 又說「夜半之食

    宜戒」2 1 夜食不宜是因為晚餐過晚或

    睡前進食,腸胃得不到休息,既影響睡

    眠又影響消化,對養生不利。

    道教不僅注重飲食有時,而且還

    提倡飲食有度。飲食有度就是飲食適

    量,宜少不宜多,更不可暴飲暴食。

    《太清道林攝生論》云:「不欲極饑

    而食,食不可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

    不欲過多。凡食過多,則結積聚,飲過

    多,則成疾癖也。」2 2 這是因為飲食

    太飽可傷脾,太饑傷胃;口太渴而不

    飲,可傷血,食太多則傷消化功能。故

    饑時進餐,渴時喝水都不可太過,暴飲

    暴食或太過時常易引起腹滿飽脹,甚至

    引發心肺疾病。道教經典《太平經》

    主張,飲食調養應以「節少為善」,

    提倡節制、少食,反對過量進食,以免

    導致消化不良,腸胃阻滯,脾胃損傷。

    正 因 為 如 此, 所 以 強 調 : 「 少 食 為

    根,真神好潔,糞穢氣昏。」23

    四、寓醫於食

    醫食同源、寓醫於食是中國養生

    文化的一個鮮明特色。從現代醫學和營

    養學來看,寓醫於食實際上就是將醫療

    和食養緊密地結合起來,使醫和食共同

    為除病延年、養生健身服務。自古以

    來,中國就有「食用、食養、食療、

    食 忌 」 之 說。 道 教 也 主 張 「 寓 醫 於

    食」,既賦予食物以藥用,又將藥物

    作為食物,這樣藥食共同發揮作用,作

    為養生調養的手段之一。道醫孫思邈在

    《千金方》中強調:「不知食宜者,

    不足以生存也」;「夫為醫者,當須

  • 弘道 2010 年第 1 期 / 總第 42 期68

    輕身延年,令人不饑,變白,祛老;楓

    樹的嫩葉可代茶;烏 的根皮及葉入

    藥,有消腫解毒、利尿瀉下、殺蟲之

    效;楊桐葉具有比較突出的消炎、解

    毒、退熱、止血、降壓、正痛、抑菌和

    殺菌等作用,因此有強身健體之功效,

    從而使青精飯成為修道之人的保健食

    物。

    綜上所述,道教以追求長生為宗

    旨的飲食文化,主張素食、淡味、五味

    平衡、順應四時、按時有規律地飲食、

    節食、不暴飲暴食、寓醫於食等。道教

    的這些飲食觀是積極的健康向上的。道

    教在飲食方面強調以食物來防病、療

    痛、除病的思想對於現代養生仍具有最

    為切實的指導意義。

    1、2、3、4、6、9、10、11、13、14、15、16、17、18、20、21、22、

    2 4 、 2 5 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北京:

    華夏出版社, 2004),第 23 冊第 645 頁,

    第 23 冊第 74 9 頁,第 29 冊第 47 8 頁,第

    22 冊第 566 頁,第 22 冊第 567 頁,第 29

    冊第 737 頁,第 23 冊第 750 - 751 頁,第

    23 冊第 646 頁,第 23 冊第 646 頁,第 22

    冊第 360 頁,第 23 冊 749 頁,第 23 冊 656

    頁,第 22 冊第 564 頁,第 22 冊第 567 頁,

    第 22 冊第 56 3 頁,第 23 冊第 75 0 頁,第

    23 冊第 723 頁,第 23 冊第 632 頁,第 22

    冊第 5 4 6 頁,第 28 冊第 4 2 0 頁。7 、 19 黃根柱:《百歲「真人」孫思邈養生歌》

    (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 1 9 9 5 ),第

    161 頁,第 63 頁。8 、 2 3 王明:《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

    局, 19 6 0),第 343 頁,第 74 2 頁。1 2 張君房主編:《雲笈七籤》(北京:華夏

    出版社, 199 5),第 21 1 - 2 2 8 頁。

    先洞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

    療不愈,然後命藥」。並指出:「藥

    性剛烈,猶若御兵」,而「食能排邪

    而 安 髒 , 悅 神 爽 志 , 以 資 血 氣 」 ,

    「若能用食平屙、釋情遣疾者,可謂良

    工 , 長 年 餌 老 之 奇 法 , 極 養 生 之 本

    也 」 。 2 4 事 實 正 如 此 , 日 常 飲 食 之

    物,大凡有養生和防治疾病的功效,如

    大棗、芝麻、薏苡仁、蜂蜜、山藥、蓮

    子、桂圓、百合、菌類、柑桔等;而各

    類中藥的原料,也多為可食用的天然植

    物、動物。道士用食方治病,或按食物

    的功能性味做菜,成為很自然的事情。

    寓醫於食體現在膳食中就是藥膳

    的運用,藥膳就以食物和藥物為原料,

    經過烹飪加工製成的一種具有食療作用

    的膳食。膳食既具有營養價值,又可防

    病治病、保健強身、延年益壽。它可以

    使食用者得到美食享受,又在享受中使

    其身體得到滋補,疾病得到治療。孫思

    邈在其所著的《備急千金要方》中設

    有「食治」專篇,其中共收載藥用食

    物164種,分為果實、菜蔬、穀米、鳥

    獸四大門類。王懸河《三洞珠囊》中

    說:「服 飯,百害不能傷,疾病不

    能干,去諸思念,絕三尸,耳目聰明,

    行步輕騰也。」2 5 飯又叫青 飯或

    青精飯、烏米飯,是將用植物的汁液浸

    泡過的米蒸熟而成,因為米飯顏色青

    綠,故名青精飯。所用植物各地不同,

    有用南燭木(又名烏飯草)的,也有

    用楊桐葉、冬青葉。青精飯製作時大多

    加進了一些藥料,如南天竹的果實為鎮

    咳藥,根葉強筋活絡,消炎解毒。南燭

    可以止瀉,除風,強筋,益氣力,久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