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未來需要的人才 · 編者的話 明日教育,培養未來人才...

42
臺灣大學法律學院臺大講座教授 王泰升 臺灣師範大學講座教授 蔡今中 社會科學類科/第二十三屆 國家講座主持人 社會科學類科/ 第二十三屆國家講座主持人 NO.34 SEP . 2020 培養未來需要的人才 高教深耕計畫

Upload: others

Post on 16-Oct-2020

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培養未來需要的人才 · 編者的話 明日教育,培養未來人才 未來的世界,最需要的是什麼樣的人才? 聯合國等國際組織近年提出未來人才

臺灣大學法律學院臺大講座教授王泰升

臺灣師範大學講座教授蔡今中

社會科學類科/第二十三屆國家講座主持人

社會科學類科/第二十三屆國家講座主持人

高教司、技職司109年9∼10月份重要活動

110學年度高中英語聽力測驗(第一次考試):報名

技專校院招生檢討會議

2019-2020國際發明展金牌得獎學生代表接見活動

教育部藝術與設計菁英海外培訓計畫108年度返國學員成果展暨記者會

高教深耕-完善就學機制及五專展翅計畫成果記者會

110學年度高中英語聽力測驗(第一次考試)

109/9/4-9/10

109/9/18

109/10/7

109/10/14

109/10/16

109/10/24

高教司

技職司

技職司

高教司

技職司

高教司

NO.34SEP . 2020

培養未來需要的人才高教深耕計畫

Page 2: 培養未來需要的人才 · 編者的話 明日教育,培養未來人才 未來的世界,最需要的是什麼樣的人才? 聯合國等國際組織近年提出未來人才

編者的話 明日教育,培養未來人才

未來的世界,最需要的是什麼樣的人才?

聯合國等國際組織近年提出未來人才

需要的能力指標,關鍵字有:跨領域、解決問

題、創造思考,以及團隊合作。而我國教育部

在「人才培育白皮書」中則提及:全球移動

力、就業力、創新力、跨域力、資訊力,以

及公民力,是未來各領域人才需具備的能力。

為了讓臺灣人才具備以上幾項關鍵能力,

教育部自 107年起推動「高等教育深耕計

畫」,期望引導大學教師提出創新教學,培

育出各級各類的多元優質人才。在政策引導

下,大學課程與教學的再設計,正迸發各種

創新火花,且更有學習者意識,讓學生知道

自己為何而學,進而提高課堂參與動機。

臺灣師範大學從課程本身的吸引力著手,

將大一必修的國文課,改造為「中文閱讀與

私辯」及「中文寫作與表達」,並採用「深

度討論」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生思考、培養

論述能力。

臺灣藝術大學則是協助學生圓一個創業

夢,以「文創工作室」這個零學分的跨域實

作課,邀請業師扶持學生開展事業,7年來

共孕育出 22組學生團隊、66支展映作品,

其中還有作品入圍金馬獎,讓投入藝術創作

的青年看見事業的方向及目標。

臺灣大學則是為了鼓勵碩士生再進修博士

班,不僅提供豐厚獎學金,也新增國外研究

機會,希望能延攬更多高級研究人才,挑戰

更高的學術目標。

人才在國家危難中更顯重要,像是當今新

冠病毒(COVID-19)疫情仍在全球燃燒,欣

見成功大學材料科學及工程學系特聘教授廖

峻德,率領團隊研發出「一分鐘病毒快篩」

試片,不僅可快速判讀結果,還能以低濃度

檢體驗出病毒,可大幅降低受檢者的不適感,

大大造福人類,可說是獨步全球的創新成果。

焦點轉到法學界,臺灣大學法律學院臺大

講座教授王泰升,是第一位從歷史角度研究

臺灣法律獨特性的專家,把法律史研究這門

冷學問做到精,榮獲第 23 屆國家講座主持人

獎。同樣榮獲此獎的還有臺灣師範大學講座

教授兼學習資訊專業學院院長蔡今中,他研

究眼光前瞻又精準,開啟了臺灣的數位資訊

辯別思想潮。

本期還要帶您來到元智大學,看看教師群

是如何與社區深入交流,規劃出精彩的在地

文化課,讓所有大一新生充分認識桃園這塊

土地,落實大學的社會責任,並從中激盪出

更多地方創生的想法。

3

Page 3: 培養未來需要的人才 · 編者的話 明日教育,培養未來人才 未來的世界,最需要的是什麼樣的人才? 聯合國等國際組織近年提出未來人才

SRU元智大學

大一新生都要修的在地學

34

eature storyF

umberN nfluenceI10

12 社會科學類科/第二十三屆國家講座主持人 臺灣大學法律學院臺大講座教授 王泰升

第一位從歷史角度,研究臺灣法律獨特性

24

26

28

30

32

臺灣大學

鼓勵見效,逕博獎助新生增加四成

臺灣藝術大學

零學分「文創工作室」帶學生創業

臺灣師範大學

國文課大翻身,學生主動爭取上

臺灣科技大學

從 0到 1,以 100天拼出一臺冠軍車

臺北科技大學

臺日韓混編,會解題也要會吵架

ORLDW6 國外大學進行社會責任實踐的例子

美國哈佛大學的永續力計畫簡介

大專校院休、退學概況

經濟、志趣左右學生就學率

20 高教深耕計畫

培養未來需要的人才

54 September. 2020

Page 4: 培養未來需要的人才 · 編者的話 明日教育,培養未來人才 未來的世界,最需要的是什麼樣的人才? 聯合國等國際組織近年提出未來人才

109年 9月發行

出版者 教育部高教司 教育部技職司

發行人 朱俊彰 楊玉惠

地 址 10051臺北市中山南路 5號

網 址 www.news.high.edu.tw

電 話 02-77366666

中華郵政臺北字第 2245號

執照登記為雜誌交寄

高教簡訊創刊日期 /中華民國 78年 12月

技職簡訊創刊日期 /中華民國 78年 9月

高教技職簡訊合刊出版日期 /中華民國 96年 3月 10日

高教技職簡訊更名為高教創新(每兩月出刊一次)/104年 3月

本刊同時登載於網站:www.news.high.edu.tw

展售處

.五南文化廣場

臺中市中山路 6號

.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臺北市松江路 209號 1樓

.國家教育研究院(教育資源)及出版中心

臺北市和平東路 1段 181號

.教育部員工消費合作社

臺北市中山南路 5號

.三民書局

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 1段 61號

定價 /40元

GPN 2010400542

ISSN 24114200

著作財產權人 /教育部

本書保留所有權利,欲利用本書全部或部分內容者,需徵

求教育部同意或書面授權,請逕洽教育部高教司 /技職司。

Soy Ink環保油墨

元智大學

大一新生都要修的在地學

16 社會科學類科/第二十三屆國家講座主持人 臺灣師範大學講座教授 蔡今中

開啟數位資訊辯別思想潮

NNOVATIONI成功大學

一分鐘快篩新冠病毒,獨步全球

36

ot&inH

雲科大設立全臺校園首座「智慧型機器人菁英人才訓練基地」

教育部舉行國立大學卸新任校長聯合交接暨

致送續任校長聘書典禮

培育國際頂尖人才,教育部與英國劍橋大學

續推動「臺灣劍橋大學獎學金」計畫

臺法簽署加強教育合作協議書 攜手邁向新紀元

Let's Talk議題交流,共聚青年議題共識

38

39

40

40

41

國內消息

54 September. 2020

Page 5: 培養未來需要的人才 · 編者的話 明日教育,培養未來人才 未來的世界,最需要的是什麼樣的人才? 聯合國等國際組織近年提出未來人才

哈佛大學是美國歷史最悠久的傑出高等教育學府,屬於私立大學,設立於 1636年,截至

2018年為止,現有 2,400名教授,6,699位大學部學生,13,120位研究所和專業學院的學

生。學校曾產生 48位諾貝爾獎得主,哈佛大學現有 10個學術學院和一個高階研究中心(Harvard

University, 2019a)。由於哈佛在全球高等教育的地位高,其教授和畢業生也大多在世界各地發揮

在政府學界或商業界的重要影響力,因此本文簡介哈佛的永續力計畫去觀察美國高等教育學府如

何去推展其大學社會責任。

美國哈佛大學的永續力計畫簡介

圖片提供﹕哈佛大學官網

World

國外大學進行社會責任實踐的例子:

圖1 哈佛永續力計畫的演進

1990-2000

2001-2004

2008-20142015至今

開始綠能基金、

通勤方案、哈佛

回收再生方案

開始第一項正

式校園永續力

計畫並定義了

永續力原則

定義校內溫室

氣體排放減量

目標以及綠建

築標準設定

改進哈佛永續力計

畫,強化跨領域的

連結以啟發創新,

增進師生的合作以

面對校內的挑戰,

尋求和外部機構的

合作

資料來源:Harvard University(2019b)

76 September. 2020

Page 6: 培養未來需要的人才 · 編者的話 明日教育,培養未來人才 未來的世界,最需要的是什麼樣的人才? 聯合國等國際組織近年提出未來人才

哈佛永續力計畫簡介

哈佛大學的哈佛永續力計畫(The Harvard

Sustainability Plan),是一個哈佛大學自 1990

年代開始構思的一個大學自主發起的行動,目

標是建立一個健康且具有永續力的校園社群

(Harvard University, 2019b)。建立清晰的大

學整體永續力目標(University-wide goals),

由學院和學系提出創新解決方案,鼓勵資深領

導和學系師生之間針對永續發展議題的校內政

策有縱向連結溝通,也強化學系之間對於校內

永續發展實踐有橫向連結溝通,著重學校的利

害關係人能對學校的永續發展策略有共識,更

重要的是透過教育來發揮哈佛大學在人類社會

永續發展的責任。

追朔到永續力計畫的源頭,圖一可以呈現

哈佛大學永續力的發展簡史,哈佛在 1990年

開始進行校園綠能規劃,永續力計畫一詞在

2001年產生。持續改善永續力的校內概念原

則和表現指標,2008年開始著重校內溫室氣

體的排放,設定學校的綠建築的標準,2015

年開始則強調跨領域的連結和創新以及「永續

力教育」以及擴散哈佛影響力的概念。重點是

教育哈佛人去發揮他們在世界各地對於環保再

生、能源運用、與跨領域解決環境問題的能

力。這是哈佛發展其頂尖大學角色、學術領導

地位、社會責任實踐與世界公民培育的策略。

從理念上來看,哈佛永續力計畫企圖回應聯

合國對於人類的永續發展的呼籲,哈佛大學認

為永續發展應該是一個系統性且具有整體性的

概念,建立一個跨世代在人類各項資本的運用

共識。

核心工作:教學與研究

圖三是研究者整理的哈佛大學永續力計畫的

目標。透過永續力計畫的執行,重要的是要能

夠影響哈佛大學的核心工作:教學與研究。去

教育增能學生,讓這些哈佛學生畢業後可以成

為有效運用知識領導,並對世界各地產生永續

發展的影響。將研究和教學轉移到實踐中去解

決真實世界問題。分享哈佛永續校園模式以擴

大對於世界的影響。將永續發展的最佳實踐落

實在校園環境中。哈佛永續力計畫的核心概念

之一是於在地層級(local level)產生永續力的

行動,識別出永續力的可行方案推展到整個學

校。再將「哈佛永續力模式」與「哈佛永續校

園發展經驗」的可複製的模式去分享給商業、

影響大學永

續力:

學校應發展

的跨世代多

元資本

善用:

自然資本

改善:

生產資本

建立:

知識資本

改變:

社會資本

教育:

人力資本

資料來源:Harvard University(2019b)

圖2 影響大學永續力的各項跨世代資本概念

76 September. 2020

Page 7: 培養未來需要的人才 · 編者的話 明日教育,培養未來人才 未來的世界,最需要的是什麼樣的人才? 聯合國等國際組織近年提出未來人才

圖4 哈佛大學永續力計畫的核心主軸和次指標:排放與能源、校園運作

政府、其他高等教育機構(即產官學),以

落實哈佛大學的社會責任。

在校園永續力的實際工作和核心指標上,

哈佛永續力計畫有五項核心主軸:排放與

能 源(Emissions and Energy)、 校 園 運 作

(Campus Operations)、自然與生態系統

(Nature and Ecosystems)、健康與安適(Health

and Wellbeing)、文化與學習(Culture and

Learning)。次指標與行動策略均整理於圖

四、圖五、圖六中。排放與能源涵蓋的次指

標是有關校園永續發展相關的能源議題,舉

凡校內溫室氣體減量、校內能源使用和再生

能源議題。校園運作的次指標則有建立新建

築標準、建立節能新原則、改善交通、因應

氣候變遷、改善採購去建立一個環保的永續

發展的校園環境。自然與生態系統的次指標

是關於土地運用、校園設計和保護教育。健

康與安適的次指標關於校內個人健康和校內

食物。文化與學習則有關於學校如何建立和

校園永續發展相關的研究教學活動、大學治

理措施、外部夥伴的連結、溝通以及社群的

行動。從哈佛永續力計畫的大核心主軸來看,

兩項主軸和校園硬體設施相關,一項主軸和

校內制度建立相關,兩項主軸和校內人員的

行動與教育以及與外部機構的連結有關,顯

示此計畫的思考十分的全面。

結論

建立校園的永續力文化並與教學研究連結

及產生對外影響,是哈佛落實社會責任的重

要策略

(1)哈佛永續力計畫的核心精神是將永續

圖3 哈佛大學永續力計畫的目標

哈佛大學永續力計畫的目標

資料來源:Harvard University(2019b)資料來源:Harvard University(2019b)

建立對於永續發展的對話機制排放與能源 校園運作

降低校內溫室氣體排放

設定校內新建築的標準

因應氣候變遷的校園

採 購 的 改 變(環保節能產品優先)

增加校內再生

能源

降低校內能源使用

建立校內運作的原則(降低水電與科技設備的浪費)

改善校內交通(車輛減排與大眾運輸建立)(友善的腳踏車校園)

建立一個實踐永續發展校園

減少校園對於鄰近社區環境的影響

校園產生的潛在課程持續教育下一世代的學生

領導國際的永續發展的知識與研究

成為支持永續發展的研究與教學的教育機構

98 September. 2020

Page 8: 培養未來需要的人才 · 編者的話 明日教育,培養未來人才 未來的世界,最需要的是什麼樣的人才? 聯合國等國際組織近年提出未來人才

圖5 哈佛大學永續力計畫的核心主軸和次指標:自然與生態系統、健康與安適

圖6 哈佛大學永續力計畫的核心主軸和次指標:文化與學習

資料來源:Harvard University(2019b) 資料來源:Harvard University(2019b)

自然與生態系統 健康與安適 文化與學習

土地運用(有

機運用、建立

永續土地運用

標準)

保護教育(將

保護概念融入

研究和教育當

中)

校園設計(融

合永續概念到

設施和校園規

劃、栽種環境

友善植物)

增進校內個人

健康(降低校

園有毒物質、

建立校內自然

環境、增進室

內空氣品質、

增加校內人員

參 與 健 康 活

動、校園禁菸)

研究與教學(在校園中將研究與教學和永續力的挑戰做連結、培育下一代的環境領導者、支持建立永續力相關的課程或跨領域教學的機會)

大學治理(哈佛將確保永續力在大學內部各層級的實踐視為大學治理重點、校內資深領導者定期聚會探討校內永續力新政策和創新實踐)

外部夥伴(將哈佛永續力方案擴散到其他在地和全球的合作外部夥伴)

社群行動(增加教職員參與、改進相關方案與資源、定期認同獎勵校內增進永續力的行動)

校內食物(建

立校內永續健

康食物標準)

溝通(校內分享永續發展的相關故事以激勵哈佛社群、資深領導者定期分享永續價值、連結校友對哈佛永續力的認同)

力校園的建立視為高等教育的潛在課程,永

續校園發展是輔,而永續精神的人才培育是

主軸。

(2)前述精神能落實便是一種在地性的社會

責任實踐。

(3)前述在地性的社會責任實踐落實也隨著

哈佛大學的國際化而產生全球影響力。

(4)學生永續發展意識的教育也是落實大學

社會責任的場域。

(5)大學社會責任的實踐不只是建築和硬體

設施的改善,一種社會責任的學習文化建立

也是重要的核心。

(6)哈佛大學推展校園永續發展的校內經驗

啟示,是需要校內外多方面的利害關係人的

投入,如哈佛校內關心負責永續力計畫的教

授、學生,不同學院的人士的參與投入,哈

佛經驗更強調資深領導者和教授的影響感染

力以及和年輕師生的創意發想的溝通,跨領

域師生的投入與對話產生的創新往往可能解

決過去環境問題的瓶頸。

(7)因此跨領域的學習和研究創新也是哈佛

推展永續力的社會責任的重要核心。

(8)從哈佛大學的永續力計畫的發展經驗觀

察,大學的社會責任實踐應是一種長期性的

規劃與不斷改進的循環結果,社會責任實踐

因為是協助解決社會環境問題,往往也能與

大學正進行的教學研究的卓越創新相結合。

文章轉載:評鑑雙月刊第 80 期

文/楊正誠 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教

98 September. 2020

Page 9: 培養未來需要的人才 · 編者的話 明日教育,培養未來人才 未來的世界,最需要的是什麼樣的人才? 聯合國等國際組織近年提出未來人才

今年因為疫情打亂全球經濟節奏,導致許多產業嚴重受創,無薪假人數最高

曾達 2.7萬多人。多數大學的企業實習連帶受到影響,尤其是觀光餐飲業的

實習機會幾乎歸零。繼 2009年金融風暴後,臺灣又迎來新一波就業冰河期。

就業市場急凍,往往也是學習市場熱絡的機會點,今年各校碩博班招生,將迎

來新的成長,各大學招生單位都預期報名人數將比往年增加 15%~20%。

不過,要取得碩博班學位,得先做好續航力的準備。根據教育部統計,碩、博

班學生每年的休、退學率加總後介於 20%~30%之間,佔整體比率不低。

進一步區分在職碩士班、日間碩士班、博士班三個領域觀察,三者退學率差異

不大,約 8%~9%之間。但休學率依序是 16%、14%、21%。要順利取得學位,在

職專班與博士班的阻力相對較高。

或許因為年紀較大,經濟責任相對大,導致休學率拉高。在職專班的休學學生

有 50.5%因工作需求辦理休學,而在博士班學生休學的主因則與撰寫論文有關,

約 20%因此中斷。

學歷愈高,休學率愈高

至於大專校院的整體休學率及退學率,分別為 6.2%及 7.2%,可見仍有超過 9成

經濟、志趣左右學生就學率

Number大專校院休、退學概況

圖表1 107年大專校院學生休、退學各學制佔比(百分比%)

資料來源:教育部

博士班日間 碩士班

在職 碩士班

日間 學士班

進修部二專

五專

21.9

13.816.1

4.07.1

5.78.3 8.0

9.05.7

3.9

16.5

1110 September. 2020

Page 10: 培養未來需要的人才 · 編者的話 明日教育,培養未來人才 未來的世界,最需要的是什麼樣的人才? 聯合國等國際組織近年提出未來人才

的學生持續就學。看來多數學生不管是為了

未來就業,還是取得文憑,都仍希望唸完整

個學程。

細看休學率與退學率的數字,可以發現幾

個特殊現象。在休學率數字上,呈現學歷愈

高,休學率愈高的情況,五專的修學率最低,

約 3.9%,但博士班的休學率高達 21.9%。另

外公立學校的休學率也比私立學校來得高。

這兩個情況或許都跟學生的經濟壓力有關。

而公立學校的學費相對較低,休學帶來的成

圖表2 近5年大專校院學生休、退學人數及休、退學率

圖表3「志趣不合」多是大專生休、退學重要原因

本沒那麼大,因此學生更願意選擇保留學籍。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近五年來,休學率與

退學率在緩步增加之中,可見有愈來愈多學

生勇於追求自己的志向,發覺所學不適合自

己志趣或能力的科系就選擇離開或休息。但

整體來說,還是有超過九成的學生持續留在

學校就讀,可見臺灣的大專院校辦學仍有一

定的品質。

資料來源:教育部

20 10%萬人

10 5

0 0

7.77.7 8.0

7.8 7.78.7 8.8 9.0 9.2 8.9

105103

5.8

6.5 6.6 6.97.2 7.2

6.0 6.0 6.1 6.2

104 106 107 學年

休學人數 退學人數 休學率 退學率

資料來源:教育部

休學 退學

24.7% 志趣不合

14.2% 志趣不合

25.1% 工作需求

11.3% 學業問題15.7%

學業問題

17.7% 預期未註冊

33.2% 休學預期 未復學

18.3% 生活環境 改變

24.7% 其他

1110 September. 2020

Page 11: 培養未來需要的人才 · 編者的話 明日教育,培養未來人才 未來的世界,最需要的是什麼樣的人才? 聯合國等國際組織近年提出未來人才

在臺灣法律學術研究領域,臺灣大學法律學院臺大講座教授王泰升是個很

不一樣的傳奇人物,他獲獎連連,不僅榮獲第 23屆國家講座主持人獎,也

曾獲其母校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以「學術傑出與創新的傳奇人物」(A legacy of

scholarly excellence and innovation)頒予終身成就獎,他還 3次獲得國科會傑出研

究獎,傲人的學術表現在臺灣法學界罕見。

細數這些成就,全源自王泰升獨到的研究眼光,他是臺灣少見的法律史研究專

家,透過比較歷史的研究來探索臺灣法律發展,並發表一個著名論點:「多源而

社會科學類科/第二十三屆國家講座主持人臺灣大學法律學院臺大講座教授 王泰升

第一位從歷史角度, 研究臺灣法律獨特性

INfluence

1312 September. 2020

Page 12: 培養未來需要的人才 · 編者的話 明日教育,培養未來人才 未來的世界,最需要的是什麼樣的人才? 聯合國等國際組織近年提出未來人才

多元的臺灣法。」開啟臺灣法學界重視法律

發展之於社會演進的價值。

把冷門學問做到精

30年前,法律史研究並非一門顯學,在臺

灣更是如此,少有教科書、論文針對臺灣法

律史做出橫、縱向的完整論術,王泰升投入

這項研究是走一條不同的路,而他提出的「多

源而多元的臺灣法」觀點,更成為後輩學子

了解臺灣法史的重要基石。

從王泰升的研究中,可明確知曉臺灣法有

多個源頭,包括原住民法、中國法、日本法、

殖民地法、西方法等,不同歷史時期存在不

同法律,對當時的臺灣社會產生了不同影響,

雖然史料對於原住民法少有記載,但王泰升

透過訪談肯定了原住民法的存在價值與影響

性。

因為多個源頭,王泰升也從中歸納出臺灣

法的多元性格,具有高度融合性。為此,他

開創出不一樣的法律學研究方法。

他以議題取向法,亦即不限於歷史或法律

相關的各種學說,只要有助於他了解臺灣的

書籍、論文、史料,他都會展開地毯式的閱

讀與訪查,再從中抽絲剝繭理出脈絡,他笑

說:「我是以無學派為學派,任何人、事、物、

書籍都是我請益的對象。」

直到今天,「我還是以『法律史學生』的

心境在做研究,」王泰升直言,法律史研究

無窮無盡,史料也在考古過程中不斷翻新,

甚至從不同國家看臺灣也會產生新觀點,促

使他在臺大任教 20多年,曾 7度前往澳洲、

美國、日本、新加坡等 6所大學擔任訪問學

者,不斷補足學問。

致力研究的同時,王泰升在臺大任教期間,

孜孜不倦地寫書,目前已經出版 10多冊法律

1312 September. 2020

Page 13: 培養未來需要的人才 · 編者的話 明日教育,培養未來人才 未來的世界,最需要的是什麼樣的人才? 聯合國等國際組織近年提出未來人才

專書,是唯一同時出版中、英、日文版學術

專書的教授,並以此享譽國際。

博士論文獲出版發行

1990年是王泰升投入法律史研究的開端,

在這之前,他原本是 1 名捧著金飯碗的商業

法律師,即使僅執業 3年,卻已經在業界累

積出好名聲,但精益求精的他為了厚植律師

的執業能力,毅然選擇在事業起飛之際,飛

到美國進修國際商業法課程。

在深造過程中,王泰升接觸到更多國家的

法律,讓他發覺到雖然身為臺灣法律師,卻

對於臺灣法從何而來、如何演變,感到陌生。

當時他選修了一門「華人法律傳統」課程,

期末報告主題是傳統有何改變?這個問題激

發出他的研究興趣。

一個問號開啟了一連串的探索,王泰升是

一個腦袋容不下疑問的人。當時他已知中華

民國法是現代法,是近代西方產物,但卻不

知:一個擁有傳統漢人文化的社會受到外部

影響時,究竟會有哪些改變?

於是他開始研究臺灣法律史演進過程,不

僅翻閱成千上萬篇論文報告、歷史書,甚至

專程從美國返臺翻閱政府檔案資料,發現中

華民國法在大陸時期實施不彰,主因是當時

中國內戰不斷、政局不安,沒有實施法律的

社會條件。

相對而言,同一時期的臺灣,雖然公法上

1514 September. 2020

Page 14: 培養未來需要的人才 · 編者的話 明日教育,培養未來人才 未來的世界,最需要的是什麼樣的人才? 聯合國等國際組織近年提出未來人才

發展受限,但在民法、商法都已有實施成效,

主因來自日本統治臺灣 50年,引進現代法

源,並有效實行,王泰升進而不斷爬梳日治

時期的臺灣歷史,在 1992年發表「臺灣日法

時期的法律改革」博士論文,證明社會發展

與法律實行之間的緊密關係。

由於當時歐美學界對臺灣社會、法律發展

都少有研究,王泰升的博士論文正好解答歐

美學術界的疑問,這篇論文之後還罕見地獲

得華盛頓大學出版社正式發行。

兩個三十年的體悟

人生邁入耳順之齡,回首過往,王泰升笑

稱他至今的人生可分成 2個 30年。第 1個

30年,他都在為了成為一名傑出律師而準備,

第 2個 30年則為了研究臺灣法律史而努力,

雖然第 2年 30年帶給他許多學術榮耀,但他

認為第 1個 30年是他重要的基石。

1960年王泰升出生在一個賣布的中盤商家

庭,家裡沒有收藏四書五經,書房還兼做麻

將間、人來人往,他笑說:「家中沒有文縐

縐的庭訓,父母只用身教教給孩子敬業、守

信的為人處事原則。」

即使家中無書卷氣,但或許是生在臺南古

都,受到文化氣息感染,王泰升從小對歷史

與文學都充滿熱誠,他記得國小畢業搬家至

臺北後,原本在臺南只有上課時才說國語的

他,即使國語說得相當不輪轉,卻沒有降低

他的文字能力,國中時還獲得全臺北市作文

比賽第 3名。

從歷史學切入法律研究,或許也源自高中

時期王泰升對歷史科的興趣。高中 3年的歷

史大小考成績,從未低於 90分,「沒想到這

些都成為日後的研究養分,」王泰升笑嘆人

生事事難料。

人生第 1個 30年,王泰升用盡心力讀書、

考取第 1志願臺大法律系、成為商業法律師,

在那個律師高考及格率僅 2%的年代,王泰

升足足花 13個月每天讀書 11小時才達成目

標,「很慶幸難考的 2%逼迫我讀了許多書、

案例,也讓我對中華民國法更融會貫通,」

這些歷程同樣也成為王泰升日後的養分。

1990年,邁入第 2個 30年,王泰升把第 1

個 30年所學的知識、執業經驗融合起來,讓

他的學術之路,雖然跟別人走得不一樣,但

堅定又踏實。王泰升說:「成功之道,敬業

而已。」帶著這份敬業,王泰升將領先全球

學術界挖掘出更多法律史樣貌。

1514 September. 2020

Page 15: 培養未來需要的人才 · 編者的話 明日教育,培養未來人才 未來的世界,最需要的是什麼樣的人才? 聯合國等國際組織近年提出未來人才

蔡今中,臺灣師範大學講座教授兼學習資訊專業學院院長,鑽研科學教育與

網路學習領域 20多年,2014年已榮獲第 18屆國家講座主持人獎,今年,

49歲的他再度獲獎,並晉升終身講座,創下史上最年輕獲獎紀錄。

兩次獲獎,蔡今中實至名歸,在教育學術界,人人都知蔡今中擁有高質與高量

的學術產出,暑假期間走進蔡今中的研究室,每位研究員還是忙得不開交,輪番

地跟他討論不同的專題研究狀況,他笑說:「學生都罵他這裡是血汗工廠,大家

社會科學類科/第二十三屆國家講座主持人臺灣師範大學講座教授 蔡今中

開啟數位資訊辯別思想潮

INfluence

1716 September. 2020

Page 16: 培養未來需要的人才 · 編者的話 明日教育,培養未來人才 未來的世界,最需要的是什麼樣的人才? 聯合國等國際組織近年提出未來人才

都在等我何時出國,他們才可以稍稍喘口

氣。」

雖然研究生罵歸罵,但他們談起蔡今中

的學術成就都滿臉驕傲,還立馬搬出 10多

冊、每本都比字典厚的書說:「這些都是

老師的論文集結,很驚人吧。」這裡頭

不僅數量驚人,還有約 300篇論文曾發表

於 SSCI國際期刊,因高研究能量也令蔡

今中獲邀擔任全球網路學習領域重要期刊

《Computers&Education》,及科學教育領

域核心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主編。

領先全球獨到研究

過去 25年來,蔡今中全心投入數位與科學

學習領域研究,他曾協助誠致教育基金會推

動均一教育平臺,提供教學策略思考,如今

均一教育平臺已經成為中小學教師重要教學

夥伴。此外,蔡今中也曾在國際組織任擔任

指導教師,協助蒙古與巴基斯坦等國家建構

數位學習環境。

從技術指導,到協助教育單位擬定教學策

略,蔡今中歸結自身成就,他自認其最大貢

獻是早在 2001年網路學習萌芽之際,就率先

提倡網路資訊辨別的重要性。當時政府與各

組織都還沉浸在「網路無遠弗屆」的歡愉浪

潮中,認為網路為全民開啟世界之窗,因而

大力建設硬軟體以提升臺灣網路普及率。

就在此時,蔡今中已預知了未來發展,從

2001到 2004年之間,他持續在全球教育相關

學術期刊發表論文,透過科學化研究,闡明

網路只是一個中性媒介,人們不能濫用網路,

教育單位也要審慎教導孩子正確使用網路、

學習批判性思考,並懂得辨別網路資訊的真

偽與需要性,否則將會造成極大災難。

1716 September. 2020

Page 17: 培養未來需要的人才 · 編者的話 明日教育,培養未來人才 未來的世界,最需要的是什麼樣的人才? 聯合國等國際組織近年提出未來人才

這些論文呈現很不一樣的觀點,蔡今中等

於在一股熱浪上,澆入一大盆冰水,可想而

知,當時這些論文並沒有引起太多關注,共

鳴性也很低,只有在國外一些教育組織提及

這是必讀文章。即使如此,蔡今中依舊認為

這是重要課題,還是持續不斷發表文章。

如今,網路、數位學習素養已逐漸成為一

門顯學,不僅相關學術研究增加,也有愈來

愈多中小學教師投入實際教導作為,「可惜

目前仍做得不夠完整,還需要再透過不同方

法來提升學生媒體意識」蔡今中直言。

一直以來,蔡今中都是一邊在探討如何提

升數位學習效率,讓更多人受惠,尤其是偏

鄉缺乏學習資源的中小學生。另一邊,蔡今

中則運用其獨到的前瞻眼光,持續針對不同

議題進行質性研究。

如同 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肆虐全球,

許多國家都下令關閉學校大門,使得數位學

習成為熱門話題,4月時,臺師大也因有 2

位學生染疫全校停課,全面改採遠距教學形

式,外界卻不知,臺師大早在停課前快一個

月,蔡今中就已經帶領團隊啟動全校遠距教

學示範。

疫情使然,學校不得不採取遠距教學取代

實地教學,此時卻有另一種聲音出現:數位

學習效率不如實體教學好,教師很難檢視學

生有無專心上課。蔡今中則提出不同看法:

教育單位要想的不是批判,而是到底為何人

們不信任數位學習,又該如何摌除疑慮。

蔡今中坦言,以臺灣教育環境來看,過

去推展數位學習的出發點都是以實體教學為

主,網路教學為輔,突然間統統改成網路教

1918 September. 2020

Page 18: 培養未來需要的人才 · 編者的話 明日教育,培養未來人才 未來的世界,最需要的是什麼樣的人才? 聯合國等國際組織近年提出未來人才

學,人們難免會有疑慮,他很希望幫助政府

與教育單位以更開闊的心胸來落實數位學習

的好處。

相信知識;批判知識

研究眼光前瞻又精準,跟蔡今中一路的求

學、工作歷程息息相關,臺師大物理系畢業,

蔡今中大五時曾經當過國中理化實習老師,

短短 1年的教學歷程卻成為改變他人生的起

點。

那時他每天用心備課,常常在課堂上講得

口沫橫飛,許多學生仍一臉問號,他只好不

斷重新思考、改變教學內涵,可惜效果有限,

他逐漸體會到每位學生都有不同的學習盲

點,促使他進而思索:如何找到一套系統性

方法,可以解決大部份學生的學習痛點。

為了找到答案,大五實習完後,蔡今中決

定再深造,先到美國哈佛大學取得教育碩士

學位,又赴哥倫比亞大學取得科學教育碩、

博士學位,就讀博士班期間,蔡今中投入知

識論研究,主要在探討知識的本質、來源、

可信度,這是他日後進行網路資訊辨別教育

的重要根基。

蔡今中解釋,當科學家認證過的知識都有

可能被質疑、被推翻時,大眾隱身在電腦背

後傳播的資訊、知識、學說也應該被檢視其

真偽、可信度,因此,蔡今中開啟一連串的

相關研究。

特立獨行成為焦點

在學術界,蔡今中是個很獨特的學者,比

起別人對他研究的評論,他更在意別人對他

穿著的評價,譬如主辦、參與研討會是大學

教授的日常,蔡今中為了吸引觀眾目光,每

次都會穿不同的服裝出席,即使開校務會議

也是如此,「而且常是不驚豔不罷休,」他

笑說。

蔡今中的求學歷程也是令人驚呼連連,他

常笑說:「我小一就逃學了。」他剛上小學時,

老師就規定學生要走哪一條路回家,他覺得

那條路很陌生,他完全不想走那條路,又害

怕當面違抗老師,於是他每天最後一節課總

會翹課先離校,走自己熟悉的路線回家。

小一新生違抗老師命令,又天天翹課,自

然成為老師眼中的問題學生,蔡今中後來就

被編到放牛班,幸好當時他遇見了一位從不

在學生身上貼標籤的好導師,她不僅沒有放

棄這些放牛班孩子,反而更用心帶領孩子學

習。最後,這一班竟有一半以上學生考取第

一志願的臺中一中、臺中女中。

小學歷程令蔡今中感受到一位好老師對學

生成長的幫助,日後也要成為一位好老師的

念頭便偷偷在蔡今中心中萌芽。如今他也成

為一位育才無數的教師,還曾獲得教育部師

鐸獎,是個教學與研究並長的優秀學者,備

受全球肯定。

1918 September. 2020

Page 19: 培養未來需要的人才 · 編者的話 明日教育,培養未來人才 未來的世界,最需要的是什麼樣的人才? 聯合國等國際組織近年提出未來人才

1995年,網際網路起飛元年,帶領人類文明進入數位新世界。

2007年,智慧型手機誕生、臉書興盛,大幅提升人類數位移動力。

2017年,AI應用爆發,大量取代重複性勞力,人機進入暨競爭又協作的年代。

2020年,5G應用落地,即將引爆各種創新進入指數型成長。

Feature story

培養未來 需要的人才

高教深耕計畫

2120 September. 2020

Page 20: 培養未來需要的人才 · 編者的話 明日教育,培養未來人才 未來的世界,最需要的是什麼樣的人才? 聯合國等國際組織近年提出未來人才

速度越來越快的變化,持續改寫人才定

義。聯合國和各種國際組織近年陸續

提出未來人才需要的能力指標,關鍵字包括:

「跨領域、解決問題、創造思考、團隊合作。」

臺灣該如何應對?

鼓勵教學創新的高教深耕

教育部自 107年起推動高教深耕計畫,鼓

勵各大專校院以學生為主體,將所獲經費的

五成直接投入教學,引導教師創新教學,培

育未來所需的人才。

大學的課堂樣貌正在改變!

史丹佛大學以往要學生先學微積分,再學

流體力學、工程數學,現在許多課程不再按

傳統安排,讓學生先發現流體力學的不足,

從中明白自己為何而學、想解決什麼問題,

再去學基礎微積分。

打破學科藩籬更是一大趨勢,以澳洲大學

理學院為例,現已不再細分化學系、物理系、

數學系,由理學院學生自己選擇適合自己的

主修畢業,打破系和系的僵化限制。

東吳大學校長潘維大在近期一場論壇中也

呼應同樣的看法,他指出臺灣傳統的大學生

畢業模式是系進系出,後來發展為院進系出,

例如不分系、學院學程的招生模式,讓學生

經過兩年探索後,在大三再選擇主修畢業,

或者降低輔修、跨領域選修的門檻。

但展望未來,潘維大認為大學應該更大膽

地打破院系藩籬,「讓學生校進校出」。透

過課程模組化,開放給學生更多大膽探索、

自主定義學習的機會。

2120 September. 2020

Page 21: 培養未來需要的人才 · 編者的話 明日教育,培養未來人才 未來的世界,最需要的是什麼樣的人才? 聯合國等國際組織近年提出未來人才

不一樣的大一國文課

教育部表示,「教學創新」是高教深耕計

畫重點之一,盼各校以學生為主體進行教學

翻轉,養成學生以「解決問題」來組織學習,

具體來說,課堂要能安排學生發想設計、問

題解決、決策擬定或進行研究活動,通過學

習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來解決問題。

翻轉的目的,是讓每個學生成為未來社會

上「有用」的人,能夠習得足夠的知識、技

術與能力,發現並解決社會問題,排除學非

所用的無助感,感受自己被社會需要,進而

更願意鑽研學問、樂於學習。

例如,國文是所有大一學生的必修課,但

卻長期被學生譏為「高四國文」的延伸,沒

有學習者導向的枯燥內容,引不起學生興趣,

導致學習態度散漫也不令人意外。

於是,臺師大鳴起改革的槍聲。重新思考

一個大學生必修國文的目的到底是什麼?答

案很清楚,語文的目的是為了溝通與思辨。

於是,從 109學年起,臺師大將大一國文

課改成思辨課,採用「思辨、閱讀、表達」

為主的教學內容,藉著教師引入議題,學生

自發提問與討論,精進學生批判思考與口語

表達能力。沒想到改革後,大受學生肯定。

臺師大前教務長陳昭珍說,這項改革工程,

早從 3、4年前便開始規畫,讓學生在語文內

涵中,了解為何而學的意義。

跨域學習,大膽學失敗

在高教深耕計畫引領下,各大學翻轉教學的

方式,越來越多元。包括鬆綁系所課程分野,

擴大開課、選課、教學、實習的彈性,或透過

學院整合開課,讓學生依興趣、性向,自組課

程修習,改變目前課表近乎固定的學習模式。

圖片提供:臺北科技大學

2322 September. 2020

Page 22: 培養未來需要的人才 · 編者的話 明日教育,培養未來人才 未來的世界,最需要的是什麼樣的人才? 聯合國等國際組織近年提出未來人才

在越來越多問題無法靠單一學科解決下,

未來人才需要的能力還包括跨領域溝通合作

力,具備開放的同理心更加重要。

教育部解釋,過往的跨領域合作是從各領

域人員的觀點出發,無法有效收斂和聚焦問

題。在創新思考過程中,以使用者需求為核

心的思考成為重要基礎,先同理使用者需求,

再依需求倒推回各自領域,找到解決方法。

但這些教學方法的轉變,能否成功的關鍵

在於老師。教育部建議各校組織教學社群,

進行教學方法改革,才有創新的可能。

歐盟已將「創業家精神」列為終身學習的

重要項目之一,臺灣各大學也貼緊這個潮流。

高教深耕計畫也鼓勵大學生投入創新創業,

主張「越早失敗,越早學到因失敗而獲得的

智慧」。

臺灣藝術大學調查畢業三年的校友,六成

畢業生為把自己的創作轉化為工作,選擇投

入創業。但實際面對的考驗卻是,對商業模

式、市場研究、財務管理等創業所需的技能

一竅不通。

為此,臺藝大把創業的第一哩路拉進大學

校園,扶植 22組團隊開展事業,讓他們不只

有藝術家眼光,也有商業腦。

學會解決問題的能力

臺灣有五成學生走入技職體系,著重「動

手做」精神的科技大學,也正朝著就業脈動

翻轉。教育部指出,技專校院除了教授專業

技能外,更要對焦未來產業發展,藉由調整

課程、師資、教學、產業聯結等環節,促進

實作場域的應用,納入更多任務導向的專題

製作,促進學生的就業力。

臺灣科技大學安排各系推動一門總整課

程,課程目標是讓學生整合並活用四年所學。

以機械系為例,大三必修課「機械系統設計

與實務」是該系總整課程,雖只 4學分,實

作期程卻長達 14周,要學生從無到有在 100

天內解決一個實務問題。

臺科大機械系主任陳明志說,當前機械產

業分工模糊,需要能夠整合多項能力的人才。

總整課程是一問題導向、專案導向的課程,

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應未來的挑戰。

臺灣曾連續三年拿下世界經濟論壇(WEF)

產業群聚效應評比第一名,從南到北皆有上

下游整合力完整的產業聚落,例如南港軟體

園區、新竹科學園區、中部精密工業、南部

鋼鐵產業與臺南科學園區等等。

這些條件其實非常有利於大學就近推行產

學合作,但學用落差問題在臺灣卻依然嚴重。

教育部認為,教育產出人才與企業期待不符,

主因還是出在大學沒有教導學生就業所需的

核心能力。

因此,高教深耕計畫強調以學生為中心,

且對準的不再是專業學科能力,而是跨領域、

解決問題、創造思考、團隊合作等當前就業

核心能力。從北到南的創新課堂逐漸生成,

接力養成適應未來社會的年輕人才。

2322 September. 2020

Page 23: 培養未來需要的人才 · 編者的話 明日教育,培養未來人才 未來的世界,最需要的是什麼樣的人才? 聯合國等國際組織近年提出未來人才

鼓勵見效,逕博獎助新生增加四成

臺灣大學

臺灣學生攻讀博士學位的意願不高,為了改變此一現象,臺灣大學想盡辦法

改善教學環境及增加誘因,讓更多有志學生可以放心及安心就讀博士班,

也鼓勵學士班及碩士班學生逕行修讀博士班。今年臺大獲得逕行修讀博士班獎助

金的新生約有 100人左右,較去年的 60人增加不少。

新增國外研究機會,每月獎 5萬

除了提供豐厚獎學金讓學生無經濟之憂外,考量到有些學生志在出國研究,臺

大推出適用全校博士生的「遠學計畫 - 移地研究」,讓各領域博士生能夠到國外

接受學術薰陶和訓練,有助於提升研究水準,吸引更多學生就讀臺大博士班。

由於科技部也有類似補助博士生赴外國研究的計畫,例如「千里馬計畫」。為

了讓資源充分運用,臺大規定必須先申請科技部計畫,未通過者才能申請校內的

Feature story

圖片提供:臺灣大學

2524 September. 2020

Page 24: 培養未來需要的人才 · 編者的話 明日教育,培養未來人才 未來的世界,最需要的是什麼樣的人才? 聯合國等國際組織近年提出未來人才

「遠學計畫」。

申請「遠學計畫」成功的博士生,可以至

國外待 7個月到 1年的時間,臺大每個月會

提供約新臺幣 5萬元的經濟支持。

博士生出國研究,優先鎖定與臺大有合作

或相關的研究單位,「主要還是希望能延續

研究並收獲新思維,讓博士生在研究上取得

進展,」臺大研發長李百祺說。

至國外研究,博士生如同有另一位指導教

授指點迷津,有助研究取得突破,且增加國

際經驗,對於未來學術生涯的拓展,有不少

助力。

原本臺大博士生在今年就能利用「遠學計

畫」出國,無奈碰到 COVID-19疫情,只好

放緩推動腳步,「待未來成行後,我們會根

據實際情況,對計畫進行滾動式修正。」李

百祺說。例如歐美國家生活水準高,新臺幣

5萬元能否讓博士生應付生活所需?這有賴

實際體驗和回饋。

加碼投資老中青教授

除了以獎學金及移地研究鼓勵學生就讀博

士班外,臺大也極力提升研究品質,讓學生

能夠浸淫在良好的研究環境中,以此吸引有

心挑戰更高學術目標的學生。

例如,臺大為新生代老師提供創始研究經

費,讓他們可以無憂開展計畫;為中生代教

授提供必要經費,確保長期研究不致因計畫

未通過被迫中斷;並且協助資深老師組成跨

領域及跨世代團隊投入研究。

此外,某些研究需要「重裝備」,費用可

能高達數千萬,甚至上億臺幣,臺大也是全

力支援,包括電子顯微鏡、質譜儀、分子影

像及半導體等平臺的建置,讓教授和學生能

儘情利用,窮究科學真理。

臺灣學生就讀博士班意願降低,導致研究

室經驗產生斷層,且高級研究人才的缺乏,

造成我國研究能力難與外國匹敵,長此以往

將嚴重影響國家競爭力。博士生的減少,說

是國安問題也不為過。寄望大學端的種種措

施,能鼓勵更多學生願意進入博士班就讀,

勇敢挑戰未知的領域。

2524 September. 2020

Page 25: 培養未來需要的人才 · 編者的話 明日教育,培養未來人才 未來的世界,最需要的是什麼樣的人才? 聯合國等國際組織近年提出未來人才

Feature story 也

「創業該有的技能,學校都沒教。」臺灣藝術大學畢業生流向調查指出,

畢業後創業的校友高達六成,常有學生發出這樣的感嘆。為此,臺藝大

在七年前開設為期一年、零學分的跨域實作課「文創工作室」,至今扶植 22組團

隊開展事業,甚至入圍金馬影展。

藝術之外,還要懂商管

參與「多元跨域創新教學」跨域實作課計畫的臺藝大文創處組長范成浩坦言,

臺藝大由藝術專科學校起家,培育出來的學生常對作品抱有藝術堅持,放到商業

化的大眾市場上,不易被埋單。

臺藝大調查畢業三年的校友,六成畢業生願意把自己的創作轉化為工作,選擇

投入成功率極低的創業領域。但校友返校常感嘆:「創業該有的技能,學校都沒

教。」比如作品轉化為產品的過程,以及量產後的金流、物流等。

為此,臺藝大把創業的第一哩路拉進大學校園,讓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合作、

試錯,並嘗試參加國內外競賽,一步步磨亮創業夢想。

107年起,臺藝大在高教深耕計畫支持下,這項教學計畫將目標訂定在透過藝

術、商管等師資協力下設立「文創工作室」,經跨領域對話,搭配「零學分」且

彈性多元課程,帶動學生從思考到實作上的創新表現,如今 800多個日子過去,

已孕育 22組團隊、66支展映作品。

每週一堂課,對準創業目標

由臺藝大電影系在校生和畢業生組成的團隊「大熊映畫」,已連續兩年申請進

入「文創工作室」,他們找系上的教師何平指導,並請紀錄片導演張逸方擔任業師,

花一年的時間撰寫創業計畫書,同時接觸會計、管理等創業課程。他們的作品「偷

偷」獲金穗獎等學生影展,去年也入圍第 56屆金馬獎的最佳劇情短片獎。

零學分「文創工作室」帶學生創業

臺灣藝術大學

2726 September. 2020

Page 26: 培養未來需要的人才 · 編者的話 明日教育,培養未來人才 未來的世界,最需要的是什麼樣的人才? 聯合國等國際組織近年提出未來人才

范成浩指出,「文創工作室」每年二月開

放甄選,學生可自組三到五人團隊報名,五

月確定獲選團隊,展開為期一年的培訓,創

業類別以表演和影像領域較多。正值暑假,

工作室安排 109年獲選團隊每週上一次課,

輔導他們鎖定創業方向。

創業方向確定後,臺藝大鼓勵各個創業團

隊參與創業競賽,舉凡海內外影展、新加坡

家具展、泰國工藝展,涉獵廣泛。范成浩認

為,參展除讓學生搭配商用英文課程所學,

在海外用英語介紹自己作品,更重要的是讓

學生接觸到消費者,從中了解市場如何看自

己的作品,進而據此調整方向。

「文創工作室」開辦前,臺藝大只開設由

零星課程組成的微學程,學生的作品只是作

品,沒有投入商業市場的機會。在高教深耕

支持下,臺藝大的多元跨域創新教學逐漸成

熟,文創工作室也在有系統的培育下育成愈

來愈多團隊。藝術青年的創業夢,還沒畢業

就有發光發熱的機會。

圖片提供:臺灣藝術大學

2726 September. 2020

Page 27: 培養未來需要的人才 · 編者的話 明日教育,培養未來人才 未來的世界,最需要的是什麼樣的人才? 聯合國等國際組織近年提出未來人才

大一新生進入校園,理當事事感到新鮮,但一上國文課時,卻彷彿被潑了桶

冷水:「怎麼好像在上高中國文課?」不免質疑:「已經學國文多年了,

為何現在還得繼續學?」

不只是對大一國文心生反彈,對其他必修通識課程也有類似反感。為了不讓此

種情況延續,臺灣師範大學決定做出改變。

從國文課學會批判、溝通

「既然老師和學生花了這麼多時間上課,就得要有效果和收穫,」臺師大教務

長陳昭珍說:「希望透過大一國文和通識課程的改革,讓學生具備未來人才應有

的能力,包括邏輯和批判思考,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等。」

從這樣的思考出發,臺師大先改造全校必修的大一國文和英文課,並且擴及其

他通識課程。

臺師大從 3、4年前開始規劃,將大一國文教學內容改為「思辨、閱讀、表達」,

Feature story

國文課大翻身,學生主動爭取上

臺灣師範大學

圖片提供:臺灣師範大學

2928 September. 2020

Page 28: 培養未來需要的人才 · 編者的話 明日教育,培養未來人才 未來的世界,最需要的是什麼樣的人才? 聯合國等國際組織近年提出未來人才

藉著教師引入議題,學生自發提問與討論,

精進學生批判思考與口語表達能力。至 109

學年度,共同國文課程正式更名,上學期為

「中文閱讀與思辨」,下學期為「中文寫作

與表達」。

因應這樣的內容,以往「老師說,學生聽」

的教學方式不再適合,老師的教法必須做出

改變。臺師大特別邀請美國賓州州立大學 P.

Karen Murphy教授來校,帶領教師探討深度

討論 (Quality Talk) 的應用。「深度討論」是

賓州大學研究發展的教學方式,期望透過對

談和討論促進學生思考,達到更進階的思辨

與認知層次,培養論述和說服別人的能力。

陳昭珍說,「採用深度討論的方式,老

師其實是扮演課堂的協助者,學生擁有討論

的詮釋權和主導權。」老師指定文本,學生

需事先閱讀完畢後至課堂提出問題並展開討

論。作文訓練則採議題導向,涵蓋科技、政

策、商務領域等等。

打中需求,學生主動爭取上

課程改變以來,學生回饋頗為正面。臺師

大有意讓學測國文 15級分的學生可以申請

免修大一國文,不料提案遭到學生會反對,

已接受大一國文新課程洗禮的學生會會長發

言,「高中國文成績好,不代表有提問和思

考的能力,我們並未接受過這方面的訓練,

而我們很需要。」

結果提案未通過,全體大一新生皆需修課。

甚至包括原本不需上大一國文的國文系學

生,現在也開始上共同國文課程。

針對大一英文,臺師大也引進深度討論的

教學方式,並且強調廣泛閱讀。臺師大採用

美國教育體制廣泛採用的 Lexile 線上英語適

性閱讀測驗,學生根據檢測分數大量閱讀適

合自己的文本,逐步增進英文能力和自信。

英文課程則為學生規劃專業英語課程,已

開設教育英文、運動英文、藝術英文、文學

與文化、職場英文、商用英文、觀光英文及

科技英文等,目前仍在持續開班中。

此外,為了讓不分領域學生都能具備邏輯

和運算思維,臺師大通識課程安排了程式設

計課程。根據統計,臺師大全校人文社會領

域學生約有六成修過此類課程。其他通識課

程內容也進行改造,對應未來人才的養成。

「青春何其寶貴,我們要善用學生的時間,

透過課程內容及教學方法的改革,學生在通

識課程中可以學到更多、學得更好。」陳昭

珍說。

2928 September. 2020

Page 29: 培養未來需要的人才 · 編者的話 明日教育,培養未來人才 未來的世界,最需要的是什麼樣的人才? 聯合國等國際組織近年提出未來人才

,以

天拼出一臺冠軍車

臺灣科技大學

長、寬各約 4公尺的賽道上,4名臺灣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學生站立在賽道

外,一輛從 0到 1打造的機械模型車,約用 60%的速度,緩慢爬坡、駛過

健康步道,成功抓取指定的圓球,他們力抗其他 42組學生,獲 108學年大三必修

課「機械系統設計與實務」的期末競賽冠軍。

這是一堂臺灣科技大學呼應高教深耕計畫,推動的總整課程,讓學生能整合並

活用四年所學。「機械系統設計與實務」是機械系唯一的總整課程,像是學生的

成年禮,雖只 4學分,實作期程卻長達 14周,從機械圖設計、程式設計、車體製

作到控制知識,都在這門課同時派上用場。

臺科大機械系主任陳明志介紹,當前機械產業分工模糊,需要能夠整合多項能

力的人才。總整課程是一問題導向、專案導向的課程,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因應未來挑戰。

100天練出一臺冠軍車

「機械系統設計與實務」搭配臺科大「自動控制實驗室」的設備,當中引進台

達電的軟、硬體,以及西門子的機電整合認證技術,以一學期約 100天時間,安

排學生分組製作機器人並參加期末競賽,作品得突破多項關卡,完成指定任務。

四年所學是否紮實、融會貫通,以及有沒有能力運用在實務,全都可在這一戰得

到驗證。

這學期「機械系統設計與實務」期末競賽冠軍隊成員包括莊源誠、鐘瑜庭、郭

忠翔、陳柏云,隊長莊源誠回顧,車上那隻抓球的機械手臂,是過程中卡關最久

的環節。

但為撐起這樣的結構,上坡時的車速就成了罩門,隊員們運用課堂所學,計算

木頭材質賽道與其他物體的磨擦係數,據此選擇車輪的材質,避免抓地力不足所

致的翻車慘劇。

Feature story

0

1

100

3130 September. 2020

Page 30: 培養未來需要的人才 · 編者的話 明日教育,培養未來人才 未來的世界,最需要的是什麼樣的人才? 聯合國等國際組織近年提出未來人才

擔任這堂課指導教師之一的臺科大機械系

副教授林柏廷分析,這一隊車速慢,一開始

不具冠軍相。但他們穩定度高,走障礙步道、

抓球的失誤率低,是最後勝出的關鍵因素。

大學最充實的一堂課

臺科大多年來兼收優秀的普通高中和技術

型高中畢業生,莊源誠指出,隊上 4人過去

也曾搭檔,具一定默契;成員中 2人來自高

中、2人來自技術型高中,在這次分工上發

揮各自所長,通力合作拿下好成績。

這門總整課程和其他課有何異同?隊員們

表示要花不少時間實作,他們曾在教學工廠

練車到深夜 10點,比賽當天也是上午 6點就

報到試駕,是三年來最辛苦也最充實的一堂

課。

問及修課後的收穫,莊源誠直指「以前的

課常看著習題,解決他人已解出的問題」,

這一回則全憑自己創造,在無數次的試錯中

找出解方。這與臺科大總整課程的目標不謀

而合。

3130 September. 2020

Page 31: 培養未來需要的人才 · 編者的話 明日教育,培養未來人才 未來的世界,最需要的是什麼樣的人才? 聯合國等國際組織近年提出未來人才

為了推展國際化教育,臺北科技大學以 PBL (Problem / Project based Learning)

教學模式與外國大學及企業合作,讓學生與國外團隊一起解決問題及執行

專案,進一步拓展國際視野。

PBL是一種問題和專案導向的學習方式,學生利用自己所學或尚未學到的知識,

來解決一個真實世界的問題。在這種學習模式中,學習者得透過自主探索、主動

學習,以及和不同背景的團隊成員合作來解題。在北科大,學校又為 PBL添加了

「國際」因子,破解任務的難度更高,但收穫卻也更多。

臺、日、韓學生一起解題

日本大阪工業大學是北科大的姊妹校,兩校希望將過去共同舉辦的暑期 PBL競

賽活動擴大,在兩所學校之外再加入企業方、韓國的國民大學團隊,共同舉辦「國

際跨校產研 PBL工作營」,進行為期 2個月 (暑假 )、橫跨 3國的「跨國、跨領域

Feature story

臺日韓混編,會解題也要會吵架

臺北科技大學

圖片提供:臺北科技大學

3332 September. 2020

Page 32: 培養未來需要的人才 · 編者的話 明日教育,培養未來人才 未來的世界,最需要的是什麼樣的人才? 聯合國等國際組織近年提出未來人才

及跨企業」學習。

「企業願意加入,多是希望藉由年輕學生

的想像力和思考方式,拓展未來的創新可能

性。」臺北科技大學國際長莊賀喬說。例如,

日本 Daiwa House公司提出「未來房屋概念

設計」任務;日本Yanmar公司給團隊的任務,

則是設計出適合未來農夫工作和生活樣貌的

「多功能農務車」。

接獲企業任務後,三校分別挑選適合此次

任務的學生。北科大邀集創新設計所及機電

整合所共 10位師生代表組成團隊。三校師生

齊集日本進行分組,採取臺、日、韓成員混

編的方式,確保學生能學習到如何與國際成

員相處。

莊賀喬說:「我們公開海選,不過僅限於

研究所學生,因為團隊成員必須具備解決產

業問題及設計產品的能力。」學生必須通過

英文面試、資格審查後才能進入團隊。競爭

非常激烈,約 40名學生爭取 6個名額。

針對多功能農務車的設計,團隊先在京都

農村進行田野調查,訪談當地農夫的生活作

息、現有農務機的操作方式和遇到的問題,

然後「對症下藥」設計出符合需求的產品。

「多功能農務車」的設計概念,就是為了解

決農務車種類過多及操作介面不夠友善的問

題。在日本完成設計後,三校團隊一起至韓

國製作樣品並測試功能,最後返回臺灣進行

組裝。

跨國吵架也是一種學習

在這個歷程中,學生一方面學到如何運

用自己的專業來解決問題,另一面則是體會

了異國合作的大不易。例如,曾經發生同組

的韓國和臺灣學生因理念不同而衝突大吵,

三校老師並未介入調停。「老師們認為透過

爭吵達到共識,這也是一種學習,未來在真

正職場中也會遇到同樣狀況,提前體會是好

事。」莊賀喬說。

北科大於 107年度起辦理各項國際 PBL教

學與研發活動,除了「國際跨校產研 PBL」

這種模式外,其他還包括「國際跨校」、「國

內產學」、「國際產學」及「產業課程」等,

專題涵蓋生技醫療、智慧機械、半導體、數

位創新等。

累積至今,北科大已有 850名學生參與這

些 PBL活動,其中進行跨國產業合作專題的

學生,更能提前接受國際團隊合作及跨國企

業文化的洗禮,為自己的未來儲備了國際移

動力。

3332 September. 2020

Page 33: 培養未來需要的人才 · 編者的話 明日教育,培養未來人才 未來的世界,最需要的是什麼樣的人才? 聯合國等國際組織近年提出未來人才

「你造訪過學校旁的歷史古蹟嗎?你知道桃園人早期都從哪裡移入嗎?最

後,你知道你來自哪裡嗎?」一位大三學長在迎新致詞上對著來自全臺

各地的學弟妹們詢問。

想想看,我們是不是因為現代網路科技發達,已經習慣坐在電腦螢幕前看世界,

忽視在地文化和特色,甚至逐漸忘記自己是誰?

「元智大學位處桃園八德、平鎮與中壢的交界,文化非常多元,包含原住民、

客家、漳泉等早期移民,與來自滇緬、擁有清真信仰的眷村,所以開設在地文化

課群的初衷,就是希望能讓學生對在地有更多認識。」元智大學通識教學部主任

梁家祺以桃園人的身分解釋。

一堂在地文化課:桃園文化廊道

2017年,元智大學以「桃園文化廊道」做為計畫主題,藉由盤點學校周遭社區

的狀況,發現當地因人口老化,賴以維生的農業式微,弱勢家庭的比例偏高。因

此第一期計畫分為「導覽」、「綠社」、「關懷」三個子計畫,將目標設定為大

手牽小手,讓大學生帶著中、小學的孩子認識在地,進行文化導覽與食農教育。

梁家祺進一步說明由大學生帶隊,除了注入公民參與的意識,也希望透過計畫

訓練田野調查的能力,並結合多媒體課程與實作,增強學生對內容與影像的表述

能力。

為解決當地問題,團隊進駐弱勢家庭比例占 50%的霄裡國小,從認識校園動植

物、天然湧泉形成的客家浣衣池,到探索腳踏車構造的科普教育,校長與師生的

反應是,「許多不愛上課的學生變得愛發問,也會動手參與實作課程。」

此外,元智大學團隊也與永豐高中合作「特色課程」,善用當地多元族群與信

仰的特色,設計當地寺廟、地景與滇緬眷村的導覽行程。梁家祺說:「曾有學生

分享,以往對伊斯蘭有不好的刻板印象,在實際接觸後,才知道因為教規,多數

伊斯蘭教徒反而更克己,更善良,也更溫暖。」

大一新生都要修的在地學

元智大學

USR

3534 September. 2020

Page 34: 培養未來需要的人才 · 編者的話 明日教育,培養未來人才 未來的世界,最需要的是什麼樣的人才? 聯合國等國際組織近年提出未來人才

大一生的必修學分

跟學校、社區的深入交流,帶動在地文化

團隊一個接一個創立或投入計畫,包含以文

化導覽為主的「Egret工作隊」、影像製作為

主的「ISEETV校園電視臺」,以及由在地人

士捐出閒置老屋,促成的「坐伙」共同工作

空間。

「最開心的莫過於看到許多參與的學生選

擇留下來,成為地區永續發展的行動家。」

梁家祺分享,包含財金系畢業生的坐伙空間

執行長李柏翰、留在霄裡國小擔任老師的楊

淑鈞、參加「2018年青年投入永續發展行動」

國際論壇的桂尚琳,與 2019年參與「桃園女

子社造論壇」的吳佩璇。

這個計畫執行 3年多來,成果豐碩。但梁

家祺認為,要讓人才培力持續,不能只仰賴

計畫補助,而要想辦法落實到課程裡,進一

步透過課程,才能培養更多人才,並建立在

地文史的知識庫和影像資料庫,真正落實大

學社會責任。

因此,目前除了「在地多元文化課群」列

為大一必選修,也積極增加各種校外走讀課

與微型課程,號召各科系的老師參與,以在

地社區為舞臺,激盪出更多地方創生的想法。

35

圖片提供:元智大學

3534 September. 2020

Page 35: 培養未來需要的人才 · 編者的話 明日教育,培養未來人才 未來的世界,最需要的是什麼樣的人才? 聯合國等國際組織近年提出未來人才

新冠病毒(COVID-19)全球疫情至今未見趨緩,疫情相對緩和的臺灣仍嚴

陣以待,一方面嚴防第二波來襲,一方面加緊腳步,傾力研發快篩試劑。

在眾多研發案中,多數是以生物原理與技術出發,成功大學材料科學及工程學

系特聘教授廖峻德率團隊,從材料工程觀點研發病毒快篩,以奈米陷阱的概念捕

捉病毒顆粒,連一粒病毒都捉得到,時間更只要一分鐘!

一分鐘快篩,領先全球

有別於以生物原理檢測抗體、抗原,廖峻德表示,此技術是運用物理原理檢測

病毒外包膜,藉由試片中的「奈米陷阱」,捕捉尺寸約僅 100奈米的新冠病毒,

再搭配同樣是廖峻德教授團隊研發的「熱區聚集試片」,藉由鐳射信號辨別病毒

一分鐘快篩新冠病毒,獨步全球

成功大學

Innovation

3736 September. 2020

Page 36: 培養未來需要的人才 · 編者的話 明日教育,培養未來人才 未來的世界,最需要的是什麼樣的人才? 聯合國等國際組織近年提出未來人才

外包膜結構,即可判讀出是否為新冠病毒,

也能辨識是活病毒、死病毒或是變異病毒。

這項技術最大的特色是一分鐘就可知道結

果!目前使用最多的核酸檢測方式,整個判

讀程序需要 1∼ 4小時,昂貴的設備也無法

隨意遷移;而美國日前批准的抗原快篩技術

也要 15分鐘。相較之下,廖峻德團隊開發的

技術,不僅一分鐘可判讀結果,其設備具可

移動性,場地應用性高。

另一特色是,它連一顆病毒都抓得到,因

此低濃度檢體即可檢出,大幅降低採檢時、

受檢者的不適感,更重要的是,可以在沒有

症狀、病毒濃度不高的染病早期即檢測出來,

早期隔離與治療,減少病毒傳播。

醫、工合作立大功

為何材料工程領域不但能提出病毒檢測方

案,還能在全國眾多提案中脫穎而出?

原來廖峻德曾被借調至臺灣駐歐盟兼駐比

利時代表處擔任科技組長,除了具有材料工

程專長,也有生物醫學工程背景,對於兩者

的結合應用十分瞭解,多年來更研發出「電

漿滅菌筆」,以高端材料特性應用於醫療用

途的創新研發。

廖峻德表示,成功大學同時擁有工學院、

醫學院、附設醫院,對於大學創新研發是很

好的環境。以他熟悉的歐洲來說,比利時和

荷蘭就有工學院和醫學院結合的絕佳範例,

單靠醫學研究,有些想法不知如何實現,而

工學院瞭解技術,但不知道做對了沒有,需

要醫師確認技術可對應的疾病,這是為何工

學院和醫學院需要結合的原因。

而「利用增顯病毒包膜的拉曼特徵峰強

度進行快篩」技術的開發也並非偶然,早在

2009年廖峻德主持的生物醫學應用實驗室即

投入相關研究,歷經五個階段,獲得科技部

納入國家計畫後,目前與成大醫院 P3實驗室

(生物安全等級為「第三級」,可操作可能

致死之病原體,人員控管嚴格)合作,目前

正日夜無休建立圖譜資料庫,預期在秋季會

有具體成果。

不過,廖峻德團隊開發的不只是快篩試片,

最終目標其實是建構移動檢疫車模組,將快

篩技術應用在大型活動或體育賽事入場篩檢;

目前已有相關廠商願意支持合作,期望不久

後能有效建構防止病毒傳播的環境,維持社

會正常活動與生產力。

3736 September. 2020

Page 37: 培養未來需要的人才 · 編者的話 明日教育,培養未來人才 未來的世界,最需要的是什麼樣的人才? 聯合國等國際組織近年提出未來人才

奠基於雲科大教學團隊多年耕耘的成果

累積,包含跨領域技術合作、機器人教

材研發、機器人競賽活動辦理以及偏鄉

推廣等面向,今日開幕的訓練基地除提

供學生學習場域外,亦作為產學合作與

教育推廣中心,如:

一、基礎訓練教室:透過教育部經費

挹注,購置各式移動機器人移動平臺逾

50臺、積木式移動機器人開發模組逾百

組,並開設各項機器人課程,培育學生

具備專業知能。

二、技優培訓基地:以培育競賽選

手為主軸,設有國際技能競賽、全國技

能競賽、工科技藝競賽等機器人比賽場

地,提供學生扎實的實務訓練。

三、產學專案中心:連結產業需求、

結合多所技專校院機器人領域產學合作

計畫,並規劃展示空間,深化機器人教

育推廣。

教育部表示,「優化技職校院實作

環境計畫」補助學校購置教學設備,除

完善校內實作環境、促進產學需求媒合

以外,同時鼓勵將教學資源分享至鄰近

學校;期許雲科大作為機器人領域的人

才培育中心,將教學資源分享至鄰近的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南開科技大學、遠

東科技大學與吳鳳科技大學等校,共同

雲科大設立全臺校園首座「智慧型機器人菁英人才訓練基地」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以下簡稱雲科

大)獲教育部 108年優化技職校院實作

環境計畫補助,設置國內校園第一所智

慧型機器人菁英人才訓練基地,7月 29

日邀請教育部潘文忠部長為場域揭牌。

教育部透過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推動

「優化技職校院實作環境計畫」,補助

雲科大新臺幣 3,500萬元經費建置教學

基地,以移動機器人為核心,聚焦「移

動機器人」技術應用,建構機器人設備

與實習場域,並配合產業需求規劃課

程,達到訓練學生實務操作能力。

雲科大校長楊能舒表示,雲科大致力

推動機器人教育多年,也運用資源到多

所偏鄉學校進行推廣,為在地技職教育

向下紮根。今日雲科大機器人教學基地

的成立,期待藉此帶動國內機器人教育

推廣,並肩負培育優秀機器人菁英人才

的重任。

「智慧型機器人菁英人才訓練基地」

國內消息

YO

UR

FIL

E

YO

UR

FIL

E

IF

RU

OY

LE

ELIF

R

UOY

YO

UR

FIL

E

Hot&in

3938 September. 2020

Page 38: 培養未來需要的人才 · 編者的話 明日教育,培養未來人才 未來的世界,最需要的是什麼樣的人才? 聯合國等國際組織近年提出未來人才

進行機器人種子師資與跨校整合人才培

育,達到資源共享、互惠加值的目標。

資料來源:

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ms=169B8E91BB75571F&s=C55A5B25DF58A763

教育部舉行國立大學 卸新任校長聯合交接暨致送 續任校長聘書典禮

教育部 7月 31日上午 10時於教育部

5樓大禮堂舉行國立大學卸新任校長聯

合交接暨致送續任校長聘書典禮,新任

校長為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校長許泰文、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校長陳明飛、國立聯

合大學校長李偉賢及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校長陳慶和等 4位。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新任校長許泰文,

為國立成功大學水利及海洋工程研究所

博士,曾任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副校長、

海洋工程科技中心中心主任、海洋能源

與政策研究中心中心主任、研究發展處

研發長、海洋科技與事務研究所代理所

長、水利及海洋工程學系系主任。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新任校長陳明飛,

為德國 Aachen工業大學流體傳動與控制

研究所博士,曾任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副

校長、創新育成中心主任、教學卓越中

心中心主任、工學院院長、總務長、機

電工程學系系主任、精密校正中心主任。

國立聯合大學新任校長李偉賢,為

法國國立南特大學高等機械工程學院博

士,曾任國立成功大學主任祕書、工學

院院長、機械系系主任。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新任校長陳慶和,

為國立中央大學工學博士,原任國立臺

北教育大學教授,曾任行政院政務顧問、

南亞技術學院校務發展處處長、研究發

展處處長、環境與安全衛生中心主任。

此外,國立中山大學校長鄭英耀、國

立宜蘭大學校長吳柏青及國立臺南藝術

大學校長詹景裕等 3位續任校長,將於

典禮中一併致送聘書。

資料來源:

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ms=169B8E91BB75571F&s=A5186D598BB2F004

3938 September. 2020

Page 39: 培養未來需要的人才 · 編者的話 明日教育,培養未來人才 未來的世界,最需要的是什麼樣的人才? 聯合國等國際組織近年提出未來人才

培育國際頂尖人才,教育部與英國劍橋大學續推動「臺灣劍橋大學獎學金」計畫

為鼓勵我國學生赴世界百大攻讀博士

學位,教育部與世界名校基於平等互惠

原則合作設置獎學金,共同提供我國優

秀學生修讀博士學位所需學費、生活費

等獎助項目,至長 4年。

「臺灣劍橋大學獎學金」計畫,為教

育部世界百大獎學金合作先驅。自 100

年即與英國劍橋大學簽約推動「臺灣劍

橋大學獎學金」計畫,其後循此模式與

其他世界名校洽簽合作計畫,截至 109

年,合作學校已達 7國 14所大學,遍及

英國、美國、澳大利亞、法國、比利時、

瑞士及韓國。

本計畫由劍橋基金會代表校方與教

育部簽約,該基金會係劍橋大學所設慈

善機構,主要任務為提供在劍橋大學攻

讀學位的國際學生經濟支援,該基金會

每年提供約 500個獎學金項目予世界各

國優秀學生,每年受惠學生約 1,100至

1,400人,受獎生國籍遍及全球 85個國

家。亞洲國家獲得該校獎學金人數,我

國居第三位,僅次於中國大陸及印度,

優於馬來西亞、香港、韓國、日本及新

加坡等國。

教育部與英國劍橋基金會於 109年

6月再次簽約,續推動「臺灣劍橋大學

獎學金」計畫,共同提供赴劍橋大學修

讀博士學位我國學生優渥獎助學金。因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影響,本年度合作備

忘錄簽署作業由駐英國代表處教育組李

彥儀組長代表教育部與劍橋基金會主任

Helen Pennant以電子簽約方式完成簽

署,相關協議將自 110 學年度起嘉惠我

國學子。

「教育部與世界百大合作設置獎學

金」甄選簡章每年約於 11月公布,英國

合作學校除劍橋大學外,尚有牛津大學,

各校均提供 5名獎學金名額,歡迎有意

赴英國進修學生報名期間連結教育部網

站(https://www.scholarship.moe.gov.tw/

top100),並依簡章規定時程提出申請。

資料來源:

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ms=169B8E91BB75571F&s=B29D2DE1100D617E

臺法簽署加強教育合作協議書 攜手邁向新紀元

教育部與法國在臺協會於 109年 7月

16日舉辦 2020年臺法教育工作會議,

4140 September. 2020

Page 40: 培養未來需要的人才 · 編者的話 明日教育,培養未來人才 未來的世界,最需要的是什麼樣的人才? 聯合國等國際組織近年提出未來人才

在此臺法教育年度盛事中,雙方除就各

項教育合作議題交換意見外,更簽署了

《加強臺法教育合作協議書》,展現臺

法攜手教育合作的高度共識。

本次會議由教育部政務次長劉孟奇與

法國在臺協會主任公孫孟 (Jean-François

Casabonne-Masonnave)分別致開幕詞,

並見證教育部國際及兩岸教育司司長畢

祖安與法國在臺協會學術合作與文化處

處長柯柏睿(David Kibler) 簽署《加

強臺法教育合作協議書》。本協議書為

繼 2008年簽訂後之續約,將以擴大學生

交流、加強語言教學合作及建立機構間

夥伴關係為合作三大標的,透過定期雙

邊工作會議等,共同推動執行各項合作

項目。

本次會議中,雙方特別就學生交流、

科學理工領域教育合作、語文教育合作

及實驗教育等,進行現況盤整及商議未

來規劃方向。除雙方頗以為傲的臺法語

言助教交流計畫,本年度仍將分別甄選

19名法語及華語助教協助對方教學外,

在實驗教育領域,因應 12年國教新課綱

的實施,亦已開拓多項創新合作領域,

如哲學教育、實作科學教育的推廣,以

及臺北市五所高中聯盟「發現科技法

國」微課程,學生可經由認識科技學習

法語等。

此外,由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影

響,國際教育交流頓時停滯,會議中也

探討在歐盟已漸次開放邊境的情況下,

如何重啟實習交換及授予學生簽證的可

能途徑。

臺法間交流規模不斷成長,近年來透

過臺法教育工作會議發展已開創出多元

的合作,在《加強臺法教育合作協議書》

架構的持續加持下,臺法必將為雙邊青

年學子開拓更多交流與合作契機。

資料來源:

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ms=169B8E91BB75571F&s=C1DFF56E3C3655CF

Let's Talk議題交流,共聚青年議題共識

為呼應唐鳳政委積極推動的「開放政

府」,去年好評不斷的 Let's Talk,今年

夏季再度登場,34場 Talk將以「審議民

主」討論方式於 8至 9月陸續辦理。為

形成本年 Let's Talk團隊共識,教育部青

年發展署 26日特地邀請所有執行團隊、

11名審議民主業師與教育部及勞動部代

表,共同討論有關的現行政策議題。

4140 September. 2020

Page 41: 培養未來需要的人才 · 編者的話 明日教育,培養未來人才 未來的世界,最需要的是什麼樣的人才? 聯合國等國際組織近年提出未來人才

為使討論議題能更貼近青年,教育部

今年在議題設定時便邀請青年朋友一同

參與,經調查青年最關心領域為「教育」

與「勞動」,並再經多場討論後,總結

出「城鄉教育資源差距」及「合理勞動

條件與權益」為討論主題,青年朋友們

也提出自身關注的教育與勞動議題,如

城鄉共學、偏鄉師資流動、離島教育資

源差距、大學生實習勞動條件、平臺外

送員就業安全保障等,內容相當豐富多

元。

教育部青年署副署長王育群致詞表

示,“Let's Talk”在 108年配合行政院

政策開始舉辦,並在今年納入國發會

「我國開放政府行動方案」-「擴大民

眾參與公共政策機制」的承諾事項之

一,層級提高帶來不同的意義,也有更

高的質變。而教育部、勞動部等部會代

表也認真回應青年提問,激發出對教育

與勞動議題的各種可能性。

本次交流會由二位審議民主主持人引

導與會團隊,分為城鄉教育及勞動條件

兩組各自進行主題內容探討,各組代表

以提出議題關鍵字的方式,統合及釐清

各個議題間的異與同,在業師的協助引

導下將議題收攏、聚焦歸納出「城鄉教

育資源落差」、「師培制度」及「教育

的適性適所」等三大重點議題。

而勞動條件議題方面則經各組盤點議

題後,進一步聚焦在「職涯規劃」、「企

業經營的問題」及「產官學三贏」等面

向。透過今天議題交流會的討論與激

盪,進而形成本年教育及勞動議題的初

步議題圖像,提案青年也更能了解政府

政策的現況及執行困境,進一步釐清現

況、掌握現實,聚焦後提出更切實及具

可行性的政策建議。

各場 Talk將於 8月開始辦理,名額有

限,各位有理想的青年們,與其在螢幕

當鍵盤指揮官,不如和志同道合的青年

一起走出舒適圈進行討論,為青年的未

來創造無限的可能。

本活動開放 18∼ 35歲青年報名,符

合特定身分的青年另有交通補助,報名

網址趕快加到我的最愛(https://www.

youthhub.tw/ypu),隨時關注最新資訊

避免錯過!更多活動相關訊息請上青年

署網站(http://www.yda.gov.tw)查詢。

資料來源:

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ms=169B8E91BB75571F&s=5D90DBA83AC59F39

What makes you special?

42 January. 2020

Page 42: 培養未來需要的人才 · 編者的話 明日教育,培養未來人才 未來的世界,最需要的是什麼樣的人才? 聯合國等國際組織近年提出未來人才

臺灣大學法律學院臺大講座教授王泰升

臺灣師範大學講座教授蔡今中

社會科學類科/第二十三屆國家講座主持人

社會科學類科/第二十三屆國家講座主持人

高教司、技職司109年9∼10月份重要活動

110學年度高中英語聽力測驗(第一次考試):報名

技專校院招生檢討會議

2019-2020國際發明展金牌得獎學生代表接見活動

教育部藝術與設計菁英海外培訓計畫108年度返國學員成果展暨記者會

高教深耕-完善就學機制及五專展翅計畫成果記者會

110學年度高中英語聽力測驗(第一次考試)

109/9/4-9/10

109/9/18

109/10/7

109/10/14

109/10/16

109/10/24

高教司

技職司

技職司

高教司

技職司

高教司

NO.34SEP . 2020

培養未來需要的人才高教深耕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