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假期 背後的故事

49
羅羅 「」 (愛愛愛愛) 愛愛愛 ,,。 愛愛 (Gregory Peck) 愛愛愛愛愛愛 愛愛愛愛愛愛愛愛愛愛愛愛 愛愛愛愛愛愛 ,, (Audrey Hepburn) 愛 ,。 愛愛愛愛愛愛愛愛 ,一,。。一,。 愛愛愛愛愛愛愛愛愛愛愛愛愛愛 一女 一女 ,,,,。, ,。,,。 愛愛愛愛愛 ,。,,。 愛愛愛愛愛 ,,,一。 愛愛愛愛愛愛愛愛愛 ,,;,,。,,。

Upload: family

Post on 23-Jun-2015

5.037 views

Category:

Art & Photos


9 download

DESCRIPTION

羅馬假期 背後的故事

TRANSCRIPT

Page 1: 羅馬假期 背後的故事

「羅馬假期」背後的故事 (愛情故事)

如果單純看這個電影,並沒有什麼太多的感覺,但是如果知道它背後的故事那感覺就大

不同了。

籌拍這部電影時,葛雷哥萊畢克 (Gregory Peck) 時年三十六歲,已經是名滿天下的大明

星,而奧黛麗赫本 (Audrey Hepburn) 只有二十三歲,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女孩。

她是他的影迷,第一次見他,她激動得說不出話來。他也如此。第一眼,他愛上她。

當電影拍完,製片方將主演人的名字先寫他時,他拒絕了,他說,先寫她。因為他知道,

電影一公映,她就不再是那個默默無聞的女孩了。果然,電影公映,她一舉成名天下知。

當年就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

Page 2: 羅馬假期 背後的故事

而她的愛,卻不能說。她愛上他,而他卻是有家庭的,儘管婚姻已到盡頭。

後來,她嫁給了導演,他參加了她的婚禮,並送給她一枚蝴蝶胸針。

再後來,他離了婚,又結婚;再後來,她也離了婚又結婚,始終無法交集。四十年中,光

陰無數,只有那蝴蝶胸針始終陪伴她。

一九九三年,赫本離開人世。葬禮上,他來了,來看她最後一眼。她躺在花叢中,在他眼

裡,人如當初一般美麗。他吻著她額,終於說,你是我一生最愛的女人。這句話,她等了

一生。

十年後,拍賣會上,義賣她的物品。白髮蒼蒼的他來了,只為那枚蝴蝶胸針。他買下了它。

半生的光陰裡,他沒有告訴她,這不是普通的禮物,是他祖母的家傳。

幾十天后,他去世了,握著胸針,和他一生的愛戀。

[註] 本文章取材自下列網頁。http://tieba.baidu.com/p/2296129515

http://miklosrozsa.blogspot.tw/2011/02/blog-post_18.htmlMusic, Movie and Miscellaneous My collection - movie, film score, classic music, and so on

2011 年 2 月 18 日星期五

葛雷哥萊畢克台灣之行 source : Stars and Stripes Andrew Headland Jr. ©Starsand Stripes Taipei, Taiwan, December 3, 1968: A make-up man puts the finishing touches on actor Gregory Peck before the filming of a scene from The Chairman at Yuan Tung Shih Temple.

最近發現有一篇文章寫著 .......

Page 3: 羅馬假期 背後的故事

2011/01/04 06:30【娛樂中心╱台中報導】「台灣之光」李安導演的最新 3D 電影《少年 Pi 的

奇幻漂流》,昨在已停用的台中水湳機場正式開拍,李安帶領約 150 名老外工作人員,舉

行台式開鏡儀式,祭拜供品祈福;拍攝過程十分保密,片場四周以高 4 公尺的綠色鐵皮

高牆包圍,防堵外界進入。

李安執導的《少》片是繼 1966 年的《聖保羅砲艇》之後,再次在台取景的好萊塢電影。昨早

7點 45分他現身片場,帶著劇組人員舉行開鏡儀式 .......

這段話明顯是個錯誤,在 1966 年的《聖保羅砲艇》之後,還有一部電影也曾經來台灣取景,

而且男主角是地位更勝 Steve McQueen 一級的 Gregory Peck,然而這部片《主席》(The

Chairman) 或譯為《飛越北京》在台的取景規模以及後來的反應都不如《聖保羅砲艇》,以

致於現在它完完全全的被健忘的台灣人遺忘了!

Gregory Peck films a movie in Taiwan, 1968

《主席》(The Chairman) 這部片導演是以《恐怖角》(Cape Fear) 為代表作的 J. Lee Thompson,

敘述美國間諜科學家在毛統治下試圖逃出中國的故事,最早議定在香港以及蘇格蘭拍攝。

拍攝團隊 1968 年 11 月月底在香港拍攝時,中國境內文革的激情也影響著香港,左翼工

人帶動的民族主義高漲,數千人在拍攝現場周圍阻撓這部片的拍攝,先發表聲明表示這

部辱華電影傷害了中國七億人民,上千人在場邊喊著:

"Go Home, Gregory Peck"

TIME 提到這幕讓被視為好萊塢左傾藝人代表的 Gregory Peck 相當傷心,到了 12 月初,拍

攝團隊甚至遭到炸彈威脅,謹慎的福斯公司立刻決定撤出香港,剩餘的場景改到福斯公

Page 4: 羅馬假期 背後的故事

司 1965~66 年曾經去過的台灣補拍。

我借用一段書上的說明:

1969 年 7 月 1 日 (時間顯然跟 Stars and Stripes 的說法不合),美國福斯公司繼《聖保羅砲

艇》後來台拍攝《主席》(The Chairman),導演李‧湯姆遜(J. Lee Thompson),以導《六

壯士》、《太陽王》成名,這次率紅星葛里哥雷畢克及華僑女星杜秀永等十餘人來台拍片,

地點包括指南宮拍毛主席打乒乓球、北投行天宮、基隆漁市場 ( 又是基隆! ) 等地, 動用大

批藝專學生做臨時演員,演紅衛兵遊行、鬥爭大會及誘騙美國科學家的歡迎大會的場面。

但此片來台灣上映兩度遭禁映。因片中出現毛主席和旗幟,違反當時影檢規定

就如書上說明,這部台灣曾經協助拍攝的電影後來遭到台灣禁演,這部片不像《聖保羅砲

艇》有明顯的辱華情節,共產黨自始至終扮演壞人的角色,遭禁的原因是「毛主席像五星

旗到處飄揚」,到了 1987 年解嚴後那幾年曾經重新上映,那時候除了我這種老骨董派,

一般和我同齡的影迷大概不會知道誰是 Gregory Peck!加上劇情實在不吸引人,以至於我

現在根本不記得演些甚麼,我倒是記得那天羅東日新戲院大概不到 20 人,其中大多是 40

歲以上的影迷,我只記得遇到一個和我大約同齡不到 20 歲的女影迷,兩人驚訝的互看一

眼,眼神是說「你竟然會來看這種片!?」

以較宏觀的角度來看:打著 50 年代巨星 Gregory Peck 主演的《主席》(The Chairman)這

部片在當年票房奇慘,同時期大賺的是《逍遙騎士》、《午夜牛郎》這種完全不打明星牌的

電影,當時美國各家公司經過市場分析得到的結論是:電影觀眾 80% 在 25 歲以下,而這

些人不以看明星為訴求!

Page 5: 羅馬假期 背後的故事

從此宣判明星導向的時代正式結束了!

張貼者: miklos 於 下午 10:35 以電子郵件傳送這篇文章 BlogThis!分享至 Twitter分享至

Facebook

標籤: 台灣禁片, 台灣電影, 回憶 80 年代, 歷史事件

http://

zh.wikipedia.org/wiki/%E6%A0%BC%E9%87%8C%E9%AB%98%E5%88%A9%C2%B7%E6%B4%BE

%E5%85%8B

埃德利德·葛雷哥萊·畢克,出生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拉荷亞(La Jolla),他的母親是密西西比人,父親叫葛雷哥萊·畢克,是一位化學家。畢克的祖母凱瑟琳·阿謝是從愛爾蘭來的移民。

凱瑟琳·阿謝的親戚托馬斯·阿謝是一位愛爾蘭民族主義者,在畢克出生那年參加了愛爾蘭復活節起義,並死於 1917 年 的飢荒。畢克 5 歲的時候,他的父母離婚,他的祖母開始養育他。

10 歲的時候,畢克被送往洛杉磯的一所羅馬天主教軍事學校就讀。畢業後,他考入了聖迭戈州立大學,但在一年後旋即退學。他在一家石油公司開了一段時間的卡車。

1936 年,他又成為加利福尼亞大學畢克克萊分校預科生,主攻英語文學,並參加了校賽艇隊。在高年級的時候,他又加入了學校的小劇團,並出演了 5 場戲。

Page 6: 羅馬假期 背後的故事

在大學畢業後,畢克去掉了名字中的「埃德利德」,並在 1939 年前往紐約就讀鄰家戲劇學院。由於窮困潦倒,他經常露宿中央公園。

他還在作為 NBC 電視台的導遊服務於 1939 年 的世界博覽會上。

1942 年 ,畢克在百老匯首次登台,擔任愛姆林 · 威廉士 的《晨星》一劇中的男主角。在當年他的第二部戲劇是與愛德華·泡雷合作的《柳樹與我》。畢克在二戰期間大受歡迎,因為他在向馬薩·格拉漢姆學習舞蹈和動作的時候背部受傷,導致他免服兵役。20 世紀福斯公司 聲稱畢克在大學期間的划船運動導致了他的背傷。用畢克的話來說,「我猜,好萊塢的人不覺得一個舞蹈課程會有那麼嚴重。多年來我一直想證明這個說法。」

畢克主演的首部電影是 1944 年 的《光榮的日子》(Days of Glory)。在他開始電影表演的開始五年中,他就被 4 次提名為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候選人,這些影片分別是:《王國的鑰匙》(The Keys

of the Kingdom)(1944),《鹿苑長春》(The Yearling)(1946),《君子協定》(Gentleman's

Agreement)(1947),《12點正》(Twelve O'Clock High)(1949)。

1947 年,當許多好萊塢明星因為有關活動被列上黑名單的時候,畢克寫信痛斥國會非美國人活動委員會關於起訴電影界烽火赤焰萬里情的調查。 塞西爾·B·德米爾獎 1953 年,畢克主演了廣受讚譽的影片《羅馬假期》(Roman Holiday),在片中他扮演了一位記者,而該片讓女主角飾演者奧黛麗 · 赫本 首次獲得了奧斯卡大獎。

1962 年,正值美國民權運動的巔峰時期,畢克主演了由哈珀 · 李 的小說改編而成的電影《梅岡城故事》(To Kill a Mockingbird),在片中扮演了一位身受壓迫的律師和喪偶的父親阿提卡斯·芬奇。這個角色為畢克贏得了最佳男主角的第 5 次提名,並首次獲得了該項大獎。據說,該片也是畢克最喜愛的作品。在 2003 年,阿提卡斯·芬奇被美國電影學院評為 100 年來最佳的電影英雄。

越戰期間,畢克公開反戰,儘管他仍支持兒子斯蒂文去越南參戰。在 1972 年,畢克將菲利普 · 巴利 根的劇作《卡通斯韋爾 9 號審判 》拍成電影,該片講述了對一群抗議越戰的異議分子的控訴。

到了 80 年代,他轉到了銀屏上,因為主演系列短劇《藍與灰》而再次名聲大躁,他在片中飾演了亞伯拉罕 · 林肯 。他還主演了電視劇《斯加利與布萊克》,這部片講述了二戰時期梵蒂岡的天主教牧師們從納粹的魔掌中庇護偷運猶太人和其他難民的真實歷史。

1989 年 ,畢克在榮獲美國電影學院頒發的終身成就獎後,便從 90 年代初期開始停止製作電影的活動。由於他是美國民主黨的忠實支持者,曾有人提議他作為該黨的候選人與隆納 · 雷根 競選加利福尼亞州州長的職務。在接受一家愛爾蘭媒體的訪問中,畢克透露說,美國前總統林頓 · 詹森 曾許諾他如果他贏得了第二次總統大選,將會任命畢克為美國駐愛爾蘭大使。畢克說,「考慮到他的愛爾蘭血統這將會是一次偉大的冒險。」畢克也鼓勵他的兒子凯利 · 畢克 積極參與政治。但是在 1978 年 和 1980

年,凯利·畢克兩次在南加州被保守派議員羅伯特 ·K· 多男 擊敗,第一次以微弱劣勢惜敗,第二次反而有了更大的差距。

2000 年 ,葛雷哥萊·畢克被愛爾蘭國立大學授予文學博士。他也是都畢克林學院大學電影學院的贊助者,他也同時建議了馬丁 · 斯克西斯 成為了榮譽贊助者。畢克也擔任了一段時間的美國癌症組織的主席。和凱利 · 格蘭特 一樣,畢克在晚年也進行了環球演講。

Page 7: 羅馬假期 背後的故事

2003 年 ,87 歲的畢克在洛杉磯的家中,於睡夢中平靜地離開了人世,原因是心臟驟停和支氣管肺炎。他的第二任妻子維隆尼克陪伴在他的身邊。他的遺產由維隆尼克,兩個孩子以及與前妻所生的兩個孩子所繼承。他的長子早在 1975 年 就已自殺身亡。

畢克也從其祖父薩姆 · 畢克 繼承了天主教亞美尼亞的血統。在他與第二任妻子維隆尼克 · 帕薩尼 結婚後妻子發現了他的血統關係。為了學習亞美尼亞的傳統和亞美尼亞的語言,他從中年開始學習亞美尼亞語。之後他的血統得到了澄清。葛雷哥萊是一個普通的印歐語系的名字,也是一個亞美尼亞的姓氏,其起源於公元 332 年的亞美尼亞聖徒末日預言神聖葛雷哥萊。

著名作品

《意亂情迷》(Spellbound,1945) 《太陽浴血記》(Duel in the Sun,1946) 《淒艷斷腸花》(The Paradine Case,1947) 《晴空聖戰家園史》(Twelve O'Clock High,1949) 《霸王聖戰家園史》(The Gunfighter,1950) 《七海蛟龍》(Captain Horatio Hornblower R.N.,1951) 《羅馬不思議》(Roman Holiday,1953) 《百萬富翁》(The Million Pound Note,1954) 《白鯨記》(Moby Dick,1956) 《風流記者》(Designing Woman,1957) 《錦繡大地》 (The Big Country,1958) 《海灘》(On the Beach,1959) 《納瓦隆大砲》(The Guns Of Navarone,1961) 《梅崗城故事》(To Kill a Mockingbird,1962) - 金球獎最佳戲劇類電影男主角 《恐怖角》(Cape Fear,1962) 《西部開拓史》(How the West Was Won,1962) 《諜網迷離》(Mirage,1965) 《麥卡納淘金記》(Mackenna's Gold,1969) 《凶兆》(The Omen,1976) 《麥克阿瑟傳》(MacArthur,1977) - 提名金球獎最佳戲劇類電影男主角 《納粹大謀殺》(The Boys from Brazil,1978) - 提名金球獎最佳戲劇類電影男主角 參考連結 Internet Movie Database (IMDb) - Gregory Peck

Oscar-Winner Gregory Peck Dies at 87 ,Associated Press, June 12, 2003 Actor Gregory Peck Dies at 87 ,Washington Post, June 12, 2003 Top movie heroes

葛雷哥萊·畢克

Page 8: 羅馬假期 背後的故事

2000 年時參加坎城影展的葛雷哥萊·畢克

男演員

本名 Eldred Gregory Peck 原文名 Gregory Peck

出生 1916 年 4 月 5 日 美國 加州 拉霍亞

逝世 2003 年 6 月 12 日 (87 歲) 美國 洛杉磯

職業演員 語言英語代表作品《羅馬不思議》、《梅岡城故事》

網路電影資料庫( IMDb )資訊

電影

《羅馬不思議》、《梅岡城故事》

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 1962 年 《梅崗城故事》簡 · 赫爾索特人道精神獎 1968 年

凱撒電影獎榮譽獎 1995 年

金球獎最佳戲劇類電影男主角1946 年 《鹿苑長春》1962 年 《梅崗城故事》塞西爾 ·B· 德米爾獎 1969 年最佳電視劇、連續短劇與電視電影男配角 1998 年 《Moby Dick》

影視演員協會終身成就獎 1971 年

其他獎項奧斯卡最佳男主角:1963 《梅岡城故事》

奧黛麗赫本~~羅馬假期(1953 奧斯卡)------男主角~葛里哥萊畢克

2011/09/05 21:41

Page 9: 羅馬假期 背後的故事
Page 10: 羅馬假期 背後的故事
Page 11: 羅馬假期 背後的故事

羅馬假期 劇情簡介》 - 公主到達羅馬做官式訪問時,悄悄溜出去欣賞市街風光,不料誤打誤闖,與美國新聞記者相遇,並展開了一

段從未經歷的新奇冒險,兩人不久陷入熱戀,然而,大使 因公主失蹤,正派出大批密探四處搜尋,記者獲知公主的真實身份後,本欲利

用親近的機會獲得獨家新聞,卻因良心難安,且彼此以付出真情而作罷,最後兩人深知 身分懸殊,不可能常相廝守,而逐漸結束了這

一段感情....

SPOILERS ALERT!! My very first video. All the music and footage credits below:

Tribute to Roman Holiday: Dolce VitaSong: "Dolce Vita"Written by P. MazzoliniComposed and produced by Pierluigi GiombiniVocals by Ryan ParisBacking Vocals: Ryan Paris and Fiona ChapellePublished in 1983 by DiscomagicProduced by Pierluigi GiombiniKeyboards: Pierluigi GiombiniFootage: "Roman HolidaY"Directed by William WylerProduced by William WylerWritten by Dalton Trumbo (story) · Ian McLellan Hunter & John Dighton (screenplay)Starring Gregory Peck · Audrey Hepburn · Eddie AlbertMusic by Georges Auric · Victor YoungCinematography: Henri Alekan · Franz Planer, ASCEditing by Robert SwinkDistributed by Paramount PicturesRelease date: August 27, 1953Running time: 118 min.Language: English

http://youtu.be/RVyT3dPST8A奧黛麗·赫本奧黛麗·赫本,英國知名音樂劇與電影女演員,出生於比利時布魯塞爾,晚年曾經擔任聯合國兒童基

Page 12: 羅馬假期 背後的故事

金會特使。 身為好萊塢最著名的女星之一,她以高雅的氣質與有品味的穿著著稱。她生前主演的多部電影例如《羅馬假期》、《第凡內早餐》和《窈窕淑女》等至今仍為無數人眼中的經典。 維基百科

出生: 1929 年 5 月 4 日, 伊克塞爾逝世: 1993 年 1 月 20 日, 特洛什納身高: 1.70 公尺子女: 肖恩 · 赫本 · 費雷爾 , 盧卡 · 多蒂 配偶: 安德烈 · 多蒂 (結婚於 1969 年–1982 年), 梅爾 · 法利爾 (結婚於 1954 年–1968 年)

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港譯:柯德莉·夏萍,1929 年 5 月 4 日-1993 年 1 月 20

日),英國知名音樂劇與電影女演員,出生於比利時 布魯塞爾 ,晚年曾經擔任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特使。

身為好萊塢最著名的女星之一,她以高雅的氣質與有品味的穿著著稱。她生前主演的多部電影例如《羅馬假期》、《第凡內早餐》和《窈窕淑女》等至今仍為無數人眼中的經典。1999 年 ,她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來最偉大的女演員第 3 名。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5%A5%E9%BB%9B%E4%B8%BD%C2%B7%E8%B5%AB%E6%9C%AC

奧黛麗·赫本 Audrey Hepburn

女演員

本名 Audrey Kathleen Hepburn-Ruston 國籍 英國

出生 1929 年 5 月 4 日 比利時 布魯塞爾 逝世 1993 年 1 月 20 日 (63 歲) 瑞士 特洛什納 職業演員

語言 英語 法語 義大利語 西班牙語 葡萄牙語 荷蘭語

兒女肖恩·費雷爾(Sean Hepburn Ferrer)出生日期: 1960 年 7 月 17 日 (52 歲)盧卡·多蒂(Luca Dotti)出生日期: 1970 年 2 月 8 日 (43 歲)

父母 約瑟夫·拉斯頓艾拉·凡·辛斯特拉女男爵

Page 13: 羅馬假期 背後的故事

出道地點 比利時 布魯塞爾

出道作品 《羅馬假日》

代表作品《羅馬假期》《第凡內早餐》《窈窕淑女》

活躍年代 1948 年 —1989 年

網站 [www.audreyhepburn.com]

網路電影資料庫( IMDb )資訊

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 1953 年 《羅馬假期》吉恩·赫肖爾特人道主義獎 1993 年

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女主角 1953 年 《羅馬假期》1959 年 《修女傳》1963 年 《謎中謎》

艾美獎傑出的個人成就 - 資訊編程 1993 年 《"Gardens of the World with Audrey Hepburn"》

金球獎最佳女主角 1953 年 《羅馬假期》塞西爾 ·B· 德米爾獎 1990 年

影視演員協會影視演員協會終身成就獎 1993 年 終身成就

東尼獎最佳女主角 1954 《奧汀娜》特別獎 1968 年 終身成就

其他獎項奧斯卡最佳女主角、金球獎最佳女主角:1953 年 《羅馬假期》

奧黛麗·赫本出生於比利時 布魯塞爾 ,本名奧黛麗·凱絲琳·赫本-拉斯頓(Audrey Kathleen

Hepburn-Ruston)。

奧黛麗·赫本的父親約瑟夫·維克多·安東尼·拉斯頓(Joseph Victor Anthony Ruston)是英國銀行家,母親艾拉·凡·辛斯特拉(Ella van Heemstra)是荷蘭貴族後裔,襲有女男爵的封號,家族譜系甚至可以追溯到英王愛德華三世。

她的父親不久將其祖母凱絲琳·赫本(Kathleen Hepburn)的姓氏加到了自己的姓氏中,於是奧黛麗·赫本的姓氏也隨之被改為了赫本-拉斯頓。

她母親的第一段婚姻是嫁給了一位荷蘭貴族容克·亨德里克·古斯塔夫·阿道夫·誇勒斯·范·烏佛德(Jonkheer Hendrik Gustaaf Adolf Quarles van Ufford),並且生下了兩名與奧黛麗·赫本同母異父的兄弟容克·阿諾德·羅伯特·亞歷山大「阿歷克斯」誇勒斯·范·烏佛德(Jonkheer Arnoud

Robert Alexander "Alex" Quarles van Uffor)(1920 年-1979 年)和容克·伊萬·埃德加·布魯斯·誇勒斯·范·烏佛德(Jonkheer Ian Edgar Bruce Quarles van Ufford)(1924 年- )。

Page 14: 羅馬假期 背後的故事

儘管奧黛麗·赫本出生於布魯塞爾,但她仍然擁有英國國籍。由於她的父親要經常往來於比利時,英國和荷蘭三地,他只有偶爾才回家團聚。

童年

奧黛麗·赫本六歲開始於英國入學,在 1935 年 至 1938 年 間,就讀於一所位於英國肯特郡埃爾海姆鄉的寄宿學校「密斯利登學校」(Miss Rigden's School)。[3][4]但旋即由於她的父親信仰法西斯主義,與奧黛麗·赫本的母親離婚後離開了家庭(1935 年 )。

之後赫本離開英國跟隨母親一起回到荷蘭的娘家,1939 年進入安恆音樂學院(Arnhem

Conservatory)學習芭蕾舞,之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宣稱中立的荷蘭被納粹佔領。為了避免她原本非常英國味道的名字招惹麻煩,她母親竄改了自己的身分文件,替她製造了一個荷蘭假名艾妲·

凡·辛斯特拉(Edda van Heemstra,Edda與 Ella 在字母上只是一筆之差,有利於變造),但是這個名字從來未被合法正式登記過。

當納粹侵佔安恆後,由於謠傳母親的家族帶有猶太血統,原本十分富裕的男爵家族被視為第三帝國的敵人,不但財產被佔領軍沒收,奧黛麗·赫本的舅舅更被處決,母女倆被迫過著貧困的生活:據說[誰?]於 1944 年荷蘭飢荒期間,她經常以鬱金香球根為食物,並靠喝大量的水填飽肚子。長期的營養不良促成她日後瘦削的身材。雖然如此,奧黛麗·赫本仍然不斷鍛煉她最愛的芭蕾舞,即使窮到要穿上最難捱的木製舞鞋也沒有關係。

踏入影壇 成名

戰後,奧黛麗·赫本與母親帶著省吃節用存下來的 100英鎊去到倫敦。她在那裡一邊打工一邊尋找深造機會。

1948 年 進入著名的瑪莉 · 藍伯特芭蕾舞學校 (Marie Rambert`s)學校學習芭蕾舞,期間曾經因為沒錢繳交學費而返回荷蘭,並在荷蘭電影中飾演跑龍套角色。

經過數月訓練後,赫本被告知她不適合當名芭蕾舞者。為了面對家庭的經濟壓力,她轉而兼職模特兒並且參與歌舞團的演出;這年赫本擊敗多數應徵者,成為音樂劇《高跟鞋》(High Button Shoes

)的合唱團員。由於表現突出,她正式參與了另一部音樂劇《韃靼醬》(Sauce Tartare)的演出。

1951 年 ,赫本首次於英國電影《天堂笑語》露臉,正式成為電影演員,並且在一些電影中演出較次要的角色。之後她在電影《雙姝豔》裡施展舞技,同時接演另一部電影《蒙地卡羅寶寶》(Monte

Carlo Baby)。為了拍攝後者,奧黛麗到法國拍攝外景,期間意外被看中成為音樂劇《金粉世界》(Gigi)的女主角,進而開啟她到美國發展的機緣;同時,她還被《雙姝豔》導演推薦給威廉 · 惠勒 ,參加了其新電影《羅馬假期》的試鏡,獲得非常好的讚譽,從而得到這部電影的女主角角色。

Page 15: 羅馬假期 背後的故事

1952 年 ,奧黛麗·赫本到美國正式參與舞台劇 GIGI 的演出。她在期間表現得十分出色,廣受人們的歡迎,並因此獲得東妮獎最佳女主角。但為趕拍《羅馬假期》,她在《金粉世界》裡的演出被迫在巡迴演出八個月後結束。這年因無法兼顧事業與婚姻,她取消與未婚夫詹姆士·漢森(James Hanson)的婚約,但兩人日後仍保持良好的友誼。

1953 年 ,她與好萊塢著名影星葛雷哥萊 · 畢克 一起主演的電影《羅馬假期》正式上映。由於成功刻畫劇情,這部片在世界各地掀起風潮:其中赫本在片中表現出公主的高雅氣息,以及剪成赫本頭表現出的天真無邪,使她成功贏得多數人的贊賞。許多報紙評論稱讚奧黛麗赫本說:「一位新嘉寶誕生了!」。1954 年 3 月 25 日 ,奧黛麗·赫本榮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三天後,因為在《翁蒂娜》中的精采表演再榮獲東妮獎的殊榮。

1954 年 ,她與亨弗莱 · 鲍嘉 、威廉 · 荷頓 一同演出比利 · 懷德 拍攝的愛情片《龍鳳配》。由於《翁蒂娜》的演出加上抽菸過量,奧黛麗·赫本在醫生的建議下到瑞士休養,不久接受一同參與《翁蒂娜》演出的演員梅爾 · 法利爾 (Mel Ferrer)的求婚,兩人於 1954 年 9 月 24 日 步上紅毯。

1955 年 ,她再度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提名,可惜沒有獲獎,同年因為意外首度流產。之後幾年她主演的《戰爭與和平》、《甜姐兒》、《黃昏之戀》等電影都獲得不錯的評價,聲勢扶搖直上。但丈夫梅爾的演藝事業卻遭遇挫折,逐漸轉移到幕後工作。

1959 年 ,奧黛麗赫本三度懷孕,為預防半年前的流產再度發生,她推掉包括《西城故事》等電影的合約,直到誕下第一個兒子尚·赫本·法利爾(Sean Hepburn Ferrer)後才同意主演《第凡內早餐》

奧黛麗·赫本的朋友,著名英國小說家阿契鮑爾德 · 約瑟夫 · 克羅寧 (A.J. Cronin)是肖恩的教父。

電影《謎中迷》裏的奧黛麗赫本

奧黛麗赫本與加里 · 格蘭特 在電影《謎中迷》中的鏡頭

Page 16: 羅馬假期 背後的故事

奧黛麗·赫本在《羅馬假期》預告的剪影

轉型

雖然《第凡內早餐》的小說原作者原屬意瑪麗蓮 · 夢露 飾演女主角赫莉·葛萊麗(Holly Golightly),拍攝過程奧黛麗·赫本也一度為了主題曲是否採用亨利 · 曼西尼 與強尼 · 莫瑟 的月河而與電影公司發生衝突,但事後證明她的演出與堅持是正確的:它獲得兩項 1961 年奧斯卡金像獎的音樂性獎項,奧黛麗·赫本第四度獲得最佳女主角的提名。這部電影使她的演藝生涯再創高峰,但她開始挑戰更有演技難度的作品。

同年年底,奧黛麗·赫本接下《雙姝怨》的演出,但評價平平;之後在《謎中謎》(Charade)中試圖挑戰懸疑片的角色。但她最成功的作品還是 1964 年 主演的《窈窕淑女》:這部改編自同名音樂劇的歌舞片獲得八項 1964 年奧斯卡金像獎的獎項,但主演的赫本卻因為由別人幕後代唱的關係而無法獲得提名。

晚年

1980 年 冬奧黛麗·赫本遇見了羅伯特·沃德斯,這個後來被她稱為「心靈伴侶」的男人影響了赫本原已經出現危機的婚姻。在赫本與安德烈·多蒂離婚後,兩人最後成為永久的人生伴侶。

1989 年 ,奧黛麗·赫本應導演史蒂芬 · 史匹柏 之邀,在電影《直到永遠》中客串飾演天使一角,這也是她演藝生涯中演出的最後一部電影。

1988 年 至 1993 年 間,奧黛麗·赫本成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親善大使,幫助拉丁美洲和非洲的孩子們,親赴不少國家和地區,為孩子們吶喊、呼籲和募捐。為表彰她為全世界不幸兒童所做出的努力美國電影藝術和科學學院將 1988 年奧斯卡人道獎頒授予她。她的愛心與人格猶如她的電影一樣燦爛人間。

1993 年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德蕾莎修女獲悉奧黛麗赫本病危的消息時,命令所有的修女徹夜為奧黛麗赫本禱告祈使她能夠奇蹟般地康復,禱告傳遍世界各地。1993 年 1 月 20 日 ,奧黛麗·赫本於瑞士 特洛什納 (Tolochenaz)的住所,因為結腸癌病逝,享年 63 歲。

Page 17: 羅馬假期 背後的故事

奧黛麗·赫本歷年電影作品(依照上演年份排序)

片名上映年份

出品公司 導演 合作演員 赫本飾角 其他

One Wild Oat

1951

年Eros-Coronet

(英國)Charles Saunders 飯店女接待

Young Wives' Tale

1951

Associated British Pictures

(英國)Henry Cass Eve Lester

天堂笑語Laughter In Paradise

1951

Associated British Pictures

(英國)Mario Zampi 抽煙女郎

原本預計要飾演主要女性角色之一的赫本因為舞台劇 Gigi軋戲無法分身,只好串場龍套演出一幕作罷

械劫裝甲車The Lavender Hill Mob

1951

年Ealing Studios

(英國)Charles Crichton

Alec Guinness Chiquita

Monte Carlo Baby

1951

年Jean Boyer Linda Farrel

Nous irons à Monte Carlo

1952

GFD/Favorite Pictures

(法國)Jean Boyer Melissa Walter

雙姝豔The Secret People

1952

年Ealing Studios

(英國)Thorold Dickinson

Nora

羅馬假期Roman Holiday

1953

年派拉蒙影業(美國)

William Wyler

葛雷哥萊 · 畢克 (Gregory Peck)Eddie Albert(艾迪·亞伯)

安娜公主(Princess

Ann,化名Anya Smith)

赫本因此片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金球獎最佳女主角獎

龍鳳配Sabrina

1954

年派拉蒙影業(美國)

Billy Wilder

亨弗莱 · 鲍嘉 (Humphrey Bogart)威廉 · 荷頓 (William Holden)

Sabrina

戰爭與和平War and Peace

1956

年派拉蒙影業(美國)

King Vidor

亨利 · 方達 (Henry Fonda)Mel Ferrer(梅爾·法瑞爾)

Natasha Rostov

Page 18: 羅馬假期 背後的故事

甜姐兒Funny Face

1957

年派拉蒙影業(美國)

Stanley Donen

Fred Astaire Jo Stockton

黃昏之戀Love in the Afternoon

1957

年聯美(美國)

Billy Wilder

賈利 · 古柏 (Gary Cooper)Maurice Chevalier

Ariane Chavasse

修女傳The Nun's Story

1959

年華納兄弟(美國)

Fred Zinnemann

Peter FinchDame Edith EvansDame Peggy Ashcroft

Sister Luke 赫本因此片獲提名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

綠廈Green Mansions

1959

年米高梅(美國)

Mel FerrerAnthony PerkinsLee J. Cobb

Rima

恩怨情天The Unforgiven

1960

年聯美(美國)

John Huston

伯特 · 蘭卡斯特 (Burt Lancaster)Audie Murphy

Rachel Zachary

第凡內早餐Breakfast at Tiffany's

1961

年派拉蒙影業(美國)

Blake Edwards

George PeppardPatricia NealBuddy Ebsen

Holly Golightly

赫本因此片獲提名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

雙姝怨Children's Hour

1961

年聯美(美國)

William Wyler

Shirley McLeanJames Garner

Karen Wright

謎中謎Charade

1963

年環球製片(美國)

Stanley Donen

卡萊 · 葛倫 (Cary Grant)Walter MatthauJames Coburn

Regina Lambert

巴黎假期Paris When It Sizzles

1964

年派拉蒙影業(美國)

Richard Quine

威廉 · 荷頓 (William Holden)

Gabrielle Simpson

窈窕淑女My Fair Lady

1964

年華納兄弟(美國)

George Cukor

Rex HarrisonStanley Holloway

Eliza Doolittle

獲得了當年奧斯卡八項大獎,包括最佳影片、男主角、導演、彩色片攝影、彩色片藝術指導、彩色片服裝設計、錄音、改編配樂等,以及英國影藝學院最佳影片。

偷龍轉鳳How To Steal A Million

1966

年二十世紀福斯(美國)

Stanley Donen

彼得 · 奧圖 (Peter O'Toole)

Nicole Bonnet

盲女驚魂記 1967 華納兄弟 Terence Alan Arkin Suzy Hendrix 本片獲提名奧斯卡金像獎

Page 19: 羅馬假期 背後的故事

Wait Until Dark 年 (美國) Young

Efram Zimbalist, Jr.Richard Crenna

最佳女主角獎

儷人行Two For The Road

1967

年二十世紀福斯(美國)

Stanley Donen

Albert FinneyJoanna Wallace

羅賓漢與瑪莉安Robin and Marian

1976

年哥倫比亞電影(美國)

Richard Lester

史恩 · 康納萊 (Sean Connery)Robert Shaw

Lady Marian

朱門血痕Bloodline

1979

年派拉蒙影業(美國)

Terence Young

Ben GazzaraJames Mason

Elizabeth Roffe

皆大歡喜They All Laughed

1981

年二十世紀福斯(美國)

Peter Bogdanovich

Ben GazzaraJohn Ritter

Angela Niotes

直到永遠Always

1989

環球 - 聯美影 業(美國)

史蒂芬 · 史匹 柏(Steven Spielberg)

Richard Dreyfuss, Holly Hunter

天使哈普(Hap,「機會」之意)

名言

“Remember, if you ever need a helping hand, you'll find them at the end of each of your arms. As you

grow older, you will discover that you have two hands, one for helping yourself, the other for helping others.”

——Audrey Hepburn

“記住,如果你在任何時候需要一隻手來幫助你,你可以在自己每條手臂的末端找到它。隨著你的

成長,你會發現你有兩隻手,一隻用來幫助自己,另一隻用來幫助別人。”——奧黛麗·赫本

“Living is like tearing through a museum. Not until later do you really start absorbing what you saw,

thinking about it, looking it up in a book, and remembering - because you can't take it in all at once.”

——Audrey Hepburn

“生活就像匆匆在博物館繞一圈,要過一陣子你才開始吸收你的所見,然後思考它們,看書瞭解它

Page 20: 羅馬假期 背後的故事

們,再記住它們——因為你不能一下子全部消化。”——奧黛麗·赫本

http://www.audreyhepburn.com/http://www.daisy-online.net/audrey/http://www.imdb.com/name/nm0000030/

2013-01-18 第 237 期

奧黛麗赫本的 15 個秘密

撰文/楊茵絜、圖片提供/Salvatore Ferragamo、臉譜出版社、達志影像

也許是因為經典,也許是因為永遠沒有人能取代,所以我們都遺忘這是奧黛麗赫本逝世的第 20 個年頭。讓我們來一起溫習與認識,那個孤單、俏皮、喜愛狗、曾經碰見二戰、戀愛觸礁、為世界孩童發聲的赫本。

嚴厲的母親,離開的父親

赫本是一個堅強的孩子,因為打從 6 歲,她的父親就離開母女,也讓此成為她心裡的一個缺口。她從小就想要一個父親,對於情感會有莫名的渴求,喜歡擁抱、喜歡動物,卻也相信男人都會離去。事實上,直到多年後,由 Mel Ferrer 陪伴赫本去見父親的那次,她只能告訴自己要止住淚水,即便心裡有怨,也要給父親一個擁抱。反過來看,母代父職的男爵夫人,則是極盡所能給予赫本嚴厲的教育,包含要求她要能被人需要、要做個有用的人、能給予愛、要準時,一定要先想到別人才能想到自己,甚至稱赫本為醜小鴨。就在赫本大紅大紫後,她說過最好聽的話也大概僅是如此:「想想妳一點才能都沒有,現在能有這樣的成就,是多麼

Page 21: 羅馬假期 背後的故事

不容易的事啊!」當然嚴格的母親一體兩面地讓赫本成為有點自卑,同時又非常自律的小孩。

曾經有舞蹈補習班

從 12 歲開始學舞,奧黛麗赫本曾用一台手動留聲機,小班制的方式教芭蕾舞,每一堂只收一角,原因單純只為了可以幫反納粹的反抗軍募款。只不過,當時因為她的身高,早早在倫敦學舞時,藍伯特夫人就告訴她,她是無法變成首席舞者的。但是,早年學舞也對她的生涯帶來不少影響,一來是當年她被相中,一路到百老匯演出,就是多虧當時

Collette 相中她扮演 Gigi。二來,赫本的舞技在《雙姝怨》《甜姐兒》都可見一斑,勝過許多女星。並且,爾後即便她身體放鬆,體態也依舊美好,絕對不會彎腰駝背。

美人的坎坷感情路

赫本的感情路一向坎坷,第一任老公 Mel Ferrer 是名導演,卻常常被人稱為「奧黛麗赫本的先生」。兩人擁有 13 年婚姻,最後才在 31 歲,懷到大兒子 Sean。有人說 Mel 是靠著赫本的名氣得到拍片機會,也有人說反之他以精準的眼光打造出她最精華的光輝歲月,但無論如何,情人之間容不下這麼多流言蜚語,兩人在 1966 年離婚,離開後,赫本第一件事就是把長髮剪掉。

接下來的第二任老公 Andrea Dotti,其實曾在《羅馬假期》裡以小她九歲的路人甲男孩之姿跟赫本握手,沒想到在 1968 年的 6 月相識後,卻陷入熱戀,此時已經成為心理醫生的 Dotti 讓赫本覺得「像突然被磚頭打到頭的滋味」,戀愛三個月就急著想結婚。六個月後,兩人就決定閃婚了。只是第二段婚姻仍因為男方的不定,以離婚收場。到了 1980 年,總算,她遇到了能夠共度一生的伴侶 Robert Wolders,荷蘭國籍的身分跟相同背景,讓彼此惺惺相惜,身高外貌與興趣都匹配,喜愛在家裡悠然度過,此時一紙證書也不重要了。更多精采內文請見《美麗佳人》一月號

http://www.tpwang.net/star/%E5%A5%A7%E9%BB%9B%E9%BA%97%C2%B7%E8%B5%AB%E6%9C%AC ……………………第一任丈夫 梅爾費勒 (一) 在 演職員表 »

出生日期美國新澤西州, 1917 年 8 月 25 日 ,Elberon 

死亡日期 2008 年 6 月 2 日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聖巴巴拉分校(心臟衰竭) 出生名梅爾喬加斯頓·費雷爾 高度 6'3“(1.91 米) 簡介

演員/導演/製片人梅爾費勒梅爾喬加斯頓·費雷爾出生,1917 年 8 月 25 日,新澤西 Elberon。古巴出生的外科醫生和一名曼哈頓的社交名媛的兒子,他去了預科學校,並參加了普林斯頓大學。從 15 歲,他曾在夏季股票。普林斯頓後,他成為了一個小佛蒙特報紙的編輯,並寫了一本兒童讀物,“鐵托的帽子。” 他成為了合唱團於 1938 年在百老匯舞者兩部音樂劇,作為一個演員,兩年後他的紐約首演。患有小兒麻痺症一個回合後,他在德克薩斯州和阿肯色州作為一名音樂節目主持人和電台開始上升到紐約NBC 在收視率最高的節目的製片人兼導演。他做了一個溫和亮相 Limberlost 的女孩

Page 22: 羅馬假期 背後的故事

(1945 年)與低預算在哥倫比亞大學的董事,然後返回到百老匯明星莉蓮 · 史密斯 的“奇怪的果子。” 他是約翰 · 福特 的助手逃犯(1947)。費雷爾在失落的邊界(1949)使他在銀幕上表演亮相。他最好記得跛腳操縱木偶的角色莉莉(1953)和安德烈王子在戰爭與和平(1956)。他執導克勞德特 · 科爾伯特 在秘密之怒(1950)和奧黛麗 · 赫本 -他當時的妻子- 綠紅樓夢(1959)。費雷爾製作命中等到暗(1967),也與赫本。在接下來的一年中,夫妻分居並最終離婚。自1960 年以來已生產主要集中在歐洲和行動。

IMDB 簡介: 禮貌鷹冠主頁

配偶伊麗莎白 Soukhotine 的 (1971 年 2 月 19 日 - 2008 年 6 月 2 日 )(他的死亡)

奧黛麗 · 赫本 (1954 年 9 月 25 日 - 1968 年 12 月 5 日 )(已離婚)1 個小孩

弗朗西絲甘比沙丁魚 (1944 - ?)(已離婚)2 名兒童

芭芭拉C.特里普 (1940 - ?)(已離婚)2 名兒童

弗朗西絲甘比沙丁魚 (1937 年 10 月 23 日 - 1939 年)(離婚)1 個小孩

瑣事

肖恩 · 費雷爾 與奧黛麗 · 赫本的 父親

著名的心髒病專家和教育家 M.艾琳·費雷爾博士的兄弟。她幫助改進心臟導管,心電圖,這已成為治療心臟的診斷要領。

他最大的孩子,沙丁魚,作為嬰兒死亡。

離婚後,他的第一任妻子,弗朗西絲沙丁魚,他娶芭芭拉·特里普。然後,他離婚,這樣他就可以再婚特里普沙丁魚。

陪審團成員在 1962 年的戛納電影節

不想被妻子奧黛麗 · 赫本 與丈夫分居,而拍攝甜姐(1957),因此,恰逢巴黎場景艾琳娜等 LES HOMMES (1956)與費雷爾的拍攝拍攝。

講西班牙語和法語流利。

生於古巴出生的父親,一名外科醫生,和他的妻子在紐約名媛,他在新澤西長大。

不相關的何塞 · 費雷爾 和米格爾 · 費雷爾 。

父親為 Phillippa佩帕(1941 年 8 月 19 日出生)和馬克·揚與弗朗西絲沙丁魚,梅拉(1943 年 1 月 22 日出生)和克里斯托弗·費雷爾(出生於 1944 年 2 月 4 日)與芭芭拉·C·費雷爾(1944 年 6 月 19 日出生)的五個孩子:特里普和肖恩 · 費 雷爾(1960 年 7 月 17 日出生)與奧黛麗 · 赫本 。

他作為一個演員的百老匯首演,23 歲,二十年後,他的首演作為一個 21 歲的舞者。

直到大二就讀普林斯頓大學後,他放棄了自己的學業和佛蒙特州一家報紙的編輯工作。他還寫了一本兒童讀物名為“鐵托帽”。

導演何塞 · 費雷爾 (沒有關係),在後者的第一大鼻子情聖表現。

之前他的的伊麗莎白 Soukhotine 的婚姻,費雷爾有誹謗性的關係,與 29 歲的室內設計師/航運女繼承人泰莎·肯尼迪,他仍然與結婚對她的第一任丈夫多米尼克·艾爾維斯。

Page 23: 羅馬假期 背後的故事

個人語錄

我蜷縮在裡面,並凍結時,我有行動。我更喜歡坐在場邊,試圖讓其他人最好。

薪水失落的邊界(1949 年) 7500 美元

戰爭與和平(1956) 100000 美元

他們現在在哪裡

(1997)瑞士洛桑:Officialy退休於 1997 年在他 80 歲生日

Biography for

Mel Ferrer (I) More at   IMDbPro  »

Date of Birth

25 August 1917, Elberon, New Jersey, USA 

Date of Death

2 June 2008, Santa Barbara, California, USA (heart failure) 

Birth Name

Melchor Gaston Ferrer 

Height

6' 3" (1.91 m) 

Mini Biography

Actor/director/producer Mel Ferrer was born Melchor Gaston Ferrer on August 25, 1917, in Elberon, New Jersey. The

son of a Cuban-born surgeon and a Manhattan socialite, he went to prep school and attended Princeton University.

From the age of 15 he worked in summer stock. After Princeton he became an editor on a small Vermont newspaper

and wrote a children's book, "Tito's Hats." He became a chorus dancer onBroadway in 1938 in two musicals and

made his New York debut as an actor two years later. After a bout with polio he started in radio as a disc jockey in

Texas and Arkansas and rose to producer-director of top-rated shows for NBC in New York. He made a

modest debut as a director at Columbia with the low-budget The Girl of the Limberlost (1945), then returned to acting

on Broadway to star in Lillian Smith's "Strange Fruit." He was John Ford's assistant on The Fugitive (1947).

Ferrer made his screen acting debut in Lost Boundaries (1949). He is best remembered for the role of the lame

puppeteer in Lili (1953) and as Prince Andrei in War and Peace (1956). He directed Claudette Colbert in The Secret

Fury (1950) and Audrey Hepburn - his wife at the time - inGreen Mansions (1959). Ferrer produced the hit Wait Until

Page 24: 羅馬假期 背後的故事

Dark (1967), also with Hepburn. In the following year, the couple separated and ultimately divorced. Since 1960 had

been producing and acting mainly in Europe.

IMDb Mini Biography By: Courtesy of the Falcon Crest Homepage 

SpouseElizabeth Soukhotine (19 February 1971 - 2 June 2008) (his death)

Audrey Hepburn (25 September 1954 - 5 December 1968) (divorced) 1 child

Frances Gunby Pilchard (1944 - ?) (divorced) 2 children

Barbara C. Tripp (1940 - ?) (divorced) 2 children

Frances Gunby Pilchard (23 October 1937 - 1939) (divorced) 1 child

Trivia

Father of Sean H. Ferrer with Audrey Hepburn

Brother of famous cardiologist and educator Dr. M. Irené Ferrer. She helped refine the cardiac catheter and

electrocardiogram, which have become diagnostic essentials in heart treatment.

His oldest child, with Pilchard, died as an infant.

After divorcing his first wife, Frances Pilchard, he married Barbara Tripp. He then divorced Tripp so he could remarry

Pilchard.

Member of the jury at the Cannes Film Festival in 1962

Wife Audrey Hepburn did not want to be separated from her husband while filming Funny Face (1957), so filming of

the Paris scenes was timed to coincide with Ferrer's filming of Elena et les hommes (1956).

Spoke Spanish and French fluently.

Born to a Cuban-born father, a surgeon, and his wife, a New York socialite, he grew up in New Jersey.

Not related to José Ferrer and Miguel Ferrer.

Father of five children: Pepa Phillippa (born on 19 August 1941) and Mark Young Ferrer (born on 19 June 1944) with

Frances Pilchard, Mela (born on 22 January 1943) and Christopher Ferrer (born on 4 February 1944) with Barbara C.

Tripp, and Sean H. Ferrer (born on 17 July 1960) with Audrey Hepburn.

Made his Broadway debut as an actor at age 23, two years after making his debut as a dancer aged 21.

After attending Princeton University until his sophomore year, he abandoned his studies and worked as an editor of a

Vermont newspaper. He also wrote a children's book named "Tito's Hat".

Directed José Ferrer (no relation) in the latter's first performance as Cyrano de Bergerac.

Prior to his marriage to Elizabeth Soukhotine, Ferrer had a scandalous relationship with 29-year-old interior

designer/shipping heiress Tessa Kennedy, who was still married to her first husband Dominick Elwes.

Page 25: 羅馬假期 背後的故事

Personal Quotes

I curl up inside and freeze when I have to act. I much prefer sitting on the sidelines and trying to get the best out of

other people.

SalaryLost Boundaries (1949) $7,500

War and Peace (1956) $100,000

Where Are They Now

(1997) Lausanne, Switzerland: Officialy retired from acting on his 80th birthday in 1997

第二任丈夫

Andrea Dotti (psychiatrist)  (1938–2007), Italian psychiatrist, second husband of Audrey Hepburn

Andrea Dotti (saint)  (1256–1315), Italian Servite preacher

精神科醫生‧安德烈多迪()(1938至 2007 年),意大利精神病學家,奧黛麗·赫本的第二任丈夫

•安德烈多迪(聖人)(1256 年至 1315 年),意大利 Servite改革的佈道者

http://fuckyeah60sfashion.tumblr.com/post/26297139849/audrey-hepburn-andrea-

dotti-1969

Page 26: 羅馬假期 背後的故事

Audrey Hepburn & Andrea Dotti, 1969. Audrey and Andrea Dotti's wedding day in Morges, Switzerland, January 18, 1969.

第三任丈夫

Page 27: 羅馬假期 背後的故事

AUDREY HEPBURN AND ROBERT WOLDERS 

Robert Wolders

Wolders in 1966.

Born 28 September 1936 (age 76) Rotterdam, Zuid-Holland, Netherlands

Spouse(s) Merle Oberon(m. 1975–1979; her death)

Partner(s) Audrey Hepburn(1980–1993; her death)Leslie Caron(1994–95)

Robert Wolders

ActorTrivia: Married to the late star Merle Oberon until her death. Companion of Audrey Hepburnuntil she

died in 1993. Born: September 28, 1936 in Rotterdam, Zuid-Holland, Netherlands

Page 28: 羅馬假期 背後的故事

奧黛麗·赫本寫真照片

奧黛麗 · 赫本 的生日是 1929 年 05 月 04 日,出生在布魯塞爾。 她身高 170cm。 她体重 50kg。

英國女演員,比利時銀行家的女兒,自幼勤習芭蕾舞,早年從事模特兒和舞蹈工作,也在英國學過表演。1951 年在百老匯演出歌舞劇《金粉世家》之際,為大導演威廉·惠勒賞識,被提拔擔任《羅馬假期》女主角,隨即成為奧斯卡最佳女主角。赫本的清新純潔氣質迅速風靡全球,其髮型和打扮都成為流行時尚。1968 年她與演員米爾·法拉離異后,再嫁義大利一名醫師,十年後分離。晚年主要投入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活動,救災濟貧不遺餘力。

家庭:父親是一名富裕的英國銀行家,母親是一名荷蘭女男爵發色: 棕色愛好:芭蕾最喜愛的顏色:白色最難忘的景色:瑞士的白雪最難忘的事情:獲得奧斯卡獎 自我表演評價: 我從來沒有什麼偉大天才或高超技藝,但無論如何,我做出了貢獻!

經朋友介紹,赫本前往應試。十八九歲的她,長得文雅秀美、亭亭玉立。兩位導演先後接見了她。導演林登後來回憶說:「奧黛麗·赫本小姐光彩照人,愉快、親切,很有教養。她像小鳥似地嘰嘰喳喳,講她的芭蕾舞訓練。記得當時我對助手說「快來!你看見過一個會走路的夢嗎?我看見了。」另一位導演則極力證明,是她第一個發現了奧黛麗.赫本:「她走進我的辦公室,說她是學芭蕾的,要找個工作。我向她解釋說,我不拍音樂舞蹈片。不過,我繼續和她談話。不知怎的,我被她那新鮮、開朗和難以置信的微笑吸引住了。她的小圓臉上一對大而明亮的眼睛使她成了一個小太陽!最後,我恍然大悟:她就是影片中要用的人。我就對她說,我要讓她擔任一個角色。而她卻回答說:不過,我不是演員啊!你會失望的。我和她簽訂了合同。」這部短片,雖然再也沒有聽人說起過,但赫本卻第一次跟演電影打上了交道。她體會到拍片的激動和樂趣。

這件事也許正是她以後輝煌從影事業的開端。中國觀眾熟悉赫本,是從《羅馬假日》開始,赫本輝煌事業的開端,也通常自《羅馬假日》算起,這是她的成名作,也是她的代表作,對她有著特殊的意義。就在赫本被挑選為《吉吉》一戲的主角時,在倫敦,挑選《羅馬假日》飾公主的演員的工作正在進行。起初,導演打算邀請名演員瓊·茜蒙絲主演該片,但瓊想換換口味拍歌舞片,因而予以婉言拒絕。於是,導演決定採用電影《亂世佳人》公開招聘女主角郝思嘉的扮演者的辦法來挑選演員。這部片子由美國派拉蒙公司拍攝,好萊塢的著名導演威廉·惠勒執導。赫本本無心去參加女主角的角逐,一來她已決定演《吉吉》,二來《吉吉》一拍完她就準備結婚、成家

Page 29: 羅馬假期 背後的故事

立業過日子。所以她對《羅馬假日》毫無興趣。後來男爵夫人一再勸說,沒辦法,她才不得不去敷衍一下,即使選不上,她也會滿不在乎。測試選用的一組戲是:公主穿著睡衣,在一張大床上做仰卧起坐。赫本柔軟得象只小貓,將雙臂伸向裝飾美麗的天花板。在此之後,她又極其自然地、孩子氣地完成了一系列規定情節,當她做這些動作時,一架攝影機正悄悄地對著她拍攝,而她卻全然不知。無論從現場還是從膠片上看,效果都是理想的。她當選為公主的扮演者,和派拉蒙公司簽訂了合同。真是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赫本連做夢也沒有想到 這一結果對她的一生會產生多麼大的影響。當時演記者的男主角已定下來,是好萊塢的著名影星格里高利·派克 1952 年 5 月,《吉吉》演出剛一結束,派拉蒙公司就要求她趕到羅馬,參加拍攝。

《羅馬假日》的拍攝是一個苦難的歷程。因為一切都是實地拍攝,所以得清除人行道,把行人趕走,光這項工作就差點把副導演和製片主任累垮。因此,工作進展很慢,難題多。有時為了重複拍一個鏡頭,一個下午要幹上 60 回,赫本有點承受不了,但她並不怨恨,她也力求完美 不過導演為赫本也儘力克制自己,他用一切辦法提高她的自信心,讓她感到輕鬆愉快。他告訴她說,她必須忘掉自己是在演戲,應當認為自己就是那個公主。拍攝工作最終還是圓滿完成了。

1953 年 8 月 20 日,赫本飛往倫敦參加《羅馬假日》的首映式,然後又飛往威尼斯參加威尼斯電影節。在美國,也為《羅馬假日》的上映開了公眾招待會。該片在全世界獲得了極大成功。 在日本,這部片子達到了家喻戶曉的程度,赫本後來成為日本人心目中的偶像。赫本片中的短髮型一下子成了國際流行髮式。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國家,《羅馬假日》是同期上映影片中最走紅的一部。一時間,赫本成了國際知名人士,全世界都在播放她的新聞片,電視台用黃金時間讚美她。大量的報紙欣喜若狂地讚美她的美貌、活力、嫵媚、典雅,人們稱讚她是繼嘉寶和褒曼之後的最佳女演員。因主演《羅馬假日》,赫本第一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的提名。依照慣例,凡獲該獎提名者,全得出席該獎的終評頒獎儀式。此屆頒獎儀式 1954 年 3 月 25 日在洛杉磯和紐約同時舉行。全美廣播公司電視網將兩地聯成一個有機整體。通用汽車公司出資 27萬美元買下了在頒獎儀式過程中做電視的權利。這一天,赫本在紐約剛演出完《美人魚》,謝幕完畢她就一頭鑽進一輛計程車。在一名警察護送下直奔頒獎現場--世紀劇院。她感到體力不支,加上希冀、盼望、焦慮、恐懼,那天晚上的一切對她都好像是一場夢,一切印象都是模模糊糊的。在計程車上,她換掉了戲裝,一下車,她穿過劇場外龐大的影迷群,她一路小跑,後面跟著男爵夫人。穿過門廳,那裡簇擁著大批記者和傾慕者,閃光燈不斷地發出耀眼的光。她馬上躲進化妝間去洗臉上的油彩。那些性急的記者和攝影者們等了五分鐘便不耐煩了,把門拍得震天響。無奈,赫本只好先放他們進去拍上幾張。赫本步入會場時,電視屏幕上正播放著遠在墨西哥的主持人

Page 30: 羅馬假期 背後的故事

賈萊·古柏宣讀最佳女主角提名的名單。赫本找了個位置坐下來,接著看到古柏拆開一隻信封,抽出一張什麼也沒有的紙條,做出宣讀獲獎者的樣子,赫本內心怦怦直跳,她緊咬指甲,緊張地期待著最後的結果。只見世紀劇場的司儀走上舞台,宣佈道「獲獎者:奧黛麗·赫本。」

赫本幾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在一片歡呼聲中,她從座位上一躍而起,跑到舞台側翼,由於過度興奮,本應向右,她卻向左跑去,司儀趕緊把她招呼到舞台中央來,在抓住獎品的當兒,她差點和司儀撞個滿懷。她接過金像說了一句話:「這真有點讓人受不了。」又說了幾句官樣的感激話后,她就逃離了舞台。然後是到記者招待會去。赫本由於樂極發獃,竟把金像給弄丟了。她記得是放在什麼地方來著,但誰也找不著它。這樣,她拍照的時候就沒法拿著金獎了。有人拿出另一個讓她拿著。最後,她的那一個竟在女廁所里找到了。可惜的是,10 年後的一天,赫本在外地排戲期間,小偷溜進她的家,偷走了這一座金像。此刻,赫本興奮得發抖,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麼,完全沒有了平日的冷靜。她吻學院院長琴·赫肖特時,本應吻面頰,赫本卻吻了她的嘴唇。不過還算幸運,總算平安地回到了家。

她不能入睡,一夜出神地搖來晃去,鬧得她母親男爵夫人也一夜沒睡好 幾天以後,赫本又聽到一個好消息:她榮獲美國戲劇年度獎--托尼獎。從此以後,榮譽對她紛至沓來。事實證明,此時赫本已處於事業的頂峰。自 1948 年她拍第一部 40 分鐘的短片以來,僅僅五六年時間內,她就獲得如此殊榮,實在是很了不起的,也的確「真有點讓人受不了」。赫本雖然在事業上一帆風順,紅極一時,但在婚姻生活卻比較曲折,且極為隱秘。這位大明星同任何一位普通婦女一樣,渴望有一個「安樂窩」,渴望寧靜幸福的家庭生活。

剛剛 21 歲左右,她戀愛了,那幸運的男子叫詹姆斯·漢森,29 歲,英國人,出身於富裕的卡車製造業家庭,將來是家庭事業的繼承人。他為人誠實可靠,性格堅強,業餘愛好狩獵,騎射和捕魚。赫本覺得,漢森是她理想的丈夫,會成為她的依靠和保護人。然而,這個時候赫本正在拍《蒙特卡洛寶寶》,正處於事業的起步階段,所以這一事情在赫本心裏是矛盾的:同漢森結婚,就意味著放棄影劇事業。何去何從?赫本心神不定。男爵夫人態度十分明朗,她對女兒說:「必須以事業為重。你不能生活在除了卡車就是馬匹和獵狗的世界里。」儘管母女為此經常爭執不休,但赫本還是有自己的主見,她需要成家立業,需要有一個人來保護她。於是在《吉吉》首演四天後,她還是和漢森宣布:《吉吉》一拍完,他們就結婚。

然而隨著《羅馬假日》的完成並獲得巨大成功,同時拍完后她還得立刻參加話劇《吉吉》的巡迴演出,戲票已全部預售出去。她很想飛往加拿大去看漢森,但卻抽不出時間來。這個時候,赫本越來越清楚地看到:自己根本不可能放棄已經上了路的電影事業,她與漢森的關係,至少是目前已經談不上結婚了。同時,男爵夫人仍然堅持反對女兒和漢森結婚,繼續對她施加壓力。最後,赫本終於放棄了戰鬥,徹底投降。

Page 31: 羅馬假期 背後的故事

在《吉吉》的芝加哥首演式上,赫本宣布說,她與詹姆斯·漢森的一切全都過去了。而這個時候,可憐的漢森還在做著他的結婚計劃呢!年輕美麗、純潔無暇的吉吉,終於因為在羅馬的假日而了結了她的初戀。然而生活中的吉吉仍然在追求嚮往著幸福美好的生活。

第二年,她主演《龍鳳配》,在劇中,她飾演一個受到老闆兩個兒子愛戀的司機之女。在拍攝之餘,扮演哥哥的著名演員漢弗萊·鮑嘉公開不喜歡赫本,而弟弟威廉·霍登卻和鮑嘉相反,熱烈地愛上了赫本。霍登當時是一名名演員,曾因主演《十七號戰俘營》而榮獲奧斯卡金像獎,此刻正處於事業的顛峰。威廉·霍登是個男子氣十足的人,身材魁梧、勻稱,有一雙拳擊家的手,同時也有一股叫人不放心的味道。他狂熱地愛上了赫本。他愛她的嬌弱、優雅,愛她的嫻靜;而她則被他的男子氣概,他那雙仁慈的、深深注視人的眼睛,他的蘇格蘭式的皺眉和他身上香煙氣味深深迷住了。

結果是不可避免的,爆炸似的戀愛發生了他們在片中默默深情,在一起聽音樂、喝茶,也曾一起騎自行車環城繞游,侃侃而談,互相傾吐心中積壓的戀情。他們嬉笑自樂,愛情的種子不自覺地發芽生長著然而,霍登結婚多次,當時家裡仍有妻子、一個成年的女兒和兩個兒子。不過,關於這段戀情,朋友們認為是霍登有沾花惹草的傾向,使他攪亂了赫本的心。不管怎樣,這件事很快就過去了。赫本決定不再與霍登往來。圈中人分析,赫本富於理智,即或墮入情網,她也不曾有和霍登結婚的打算。即使霍登的婚姻已經發生危機,她也不會去做一個破壞他人家庭的人,何況還要同一個成年女孩、兩個男孩打交道 她明白,孩子們會怨恨她,社會輿論會譴責她,她可不願意捲入這種下賤的事件中;再說,霍登的性格太喜歡遊歷,這樣,若是結了婚,兩人會經常分離,這是赫本所反對的,也是當初她和漢森割斷戀情的根本原因。

渴望一個安靜的家一直是赫本所終生嚮往的,她希望有一個穩固的婚姻,而和霍登這樣的人結婚,則前途迷茫。此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赫本想要孩子,她十分想要一個孩子,而霍登已喪失做父親的能力,《龍鳳配》終未能在生活中做成美妙的龍鳳夢。

然而事隔不久,1953 年 8 月 20 日,在倫敦《羅馬假日》首映式結束后的晚會上,一個深色眼睛、高顴骨、下頜輪廓清晰美麗的男子向她走來,他,就是格里高利·派克向赫本介紹的他的朋友、導演、演員兼作家米爾·費勒,赫本看過他演的電影,對他的演技十分敬佩,出乎費勒意料的是,赫本對他的作品了如指掌。費勒當時 35 歲,高瘦的身材,臉長得像 16 世紀大畫家格列柯,如雕刻出來的一般。他在擊劍上很有兩下子,同時又愛好網球。他明智、善於體貼人,他在好萊塢的威望很高,甚至超過他的領導人。但由於他太多才多藝,涉獵面太廣,分散了他的精力,使他在某一方面不能躍居首位。他終日忙忙碌碌,從不休息,永遠處於高頻率。費勒的父親是西班牙人,母親是愛爾蘭裔美國人。

費勒曾在普林斯頓上大學,二年級時迷上話劇,遂中途輟學,上墨西哥寫了第一部小說,后在百老匯表演舞蹈,舞藝相當好。

Page 32: 羅馬假期 背後的故事

他干各種各樣的工作,而且都有所成。然而,當他的事業在百老匯發展之際,他患了小兒麻痹症,右臂因之萎縮,他握著熨斗拚命鍛煉,硬是使右臂恢復了正常。隨後他來到了好萊塢,搞銀幕測試指導,最後因在《失去的分界線》中扮演一名黑人醫生獲得成功。然而,費勒在銀幕上的形象嚴峻有餘而溫暖不足,總不能喚起女影迷羅曼蒂克的幻想。但是,在晚會上,他與赫本一見鍾情,赫本喜歡費勒的機智、幽默和好看的外表,對這個具有領袖風範的人物有了依戀之情,她對費勒說,希望能有機會和他一道演戲,請他挑選劇本。

於是就有了話劇《美人魚》,赫本和費勒分別飾演一對相戀的年輕水妖美人魚和英俊的遊俠騎士,在舞台上,費勒向赫本傾訴衷腸,而在實際生活中,他也向她狂熱地求愛,該劇後來拍成電影,也相當成功。兩人的愛情之花也越發芬芳吐艷。

1954 年 9 月 25 日,他們在瑞士美麗的盧采恩湖畔一個小教堂舉行婚禮。那兒是世界上最豪華最文明的山區休養地之一,幽靜、舒適、豪華、美麗,又能避開新聞記者。夜裡,除了偶爾從盧采恩渡口傳來輕柔的絮語聲外,只有牛群輕柔的鈴聲,新婚夫婦感到愜意極了。這是一對幸福的夫妻。 赫本儘管一夜之間曾了大名鼎鼎的人物,雖然她的天才遠遠超過丈夫,但她處處抑制自己,小心謹慎,給了費勒無私的愛,盡量使雙方都幸福和滿足。她渴望家庭穩定,幸福長久。她想到,同在電影圈的夫婦由於不在同一部影片擔任角色時,往往被分離在不同的地區甚至不同的國家,而這時大部分人難免出些桃色新聞,所以,電影演員的婚姻往往不很牢固,鑒於此,赫本向代理人提出要求,讓他保證:她擔任的角色必須符合一個條件,即不離開費勒費勒也對赫本處處保護,維護她的形象,設法使她免受新聞界的傷害。

他還專門為她編導了一部片子《綠色大廈》,片中的女主角瑪麗純潔、完美,具有人類少有的優秀品質。不用說,這正是費勒心目中的赫本。這部電影是兩人愛情之光的折射。然而,可惜的是,它卻成了赫本一生中唯一不成功的片子,當然這要歸因於費勒。他還對赫本體貼入微,赫本兩次懷孕,都因其身體太弱,臀部和骨盆過窄之故而兩次流產。這個時候,費勒都無微不至地關懷保護,用男子漢的愛情控制她,用自己的思想和慾望感染她,使她從痛苦中逐漸解脫出來。

無論什麼時候,赫本生病或不適,費勒都永遠在她身邊,當時被譽為「形影不離」的夫妻。婚後第 5 年,兩人有了一個男孩,取名西恩。

然而,這一對夫妻,從許多方面來看,都具有濃厚的東方色彩。赫本對費勒忠貞不渝,溫柔體貼,而費勒卻對赫本控制得很嚴,且過於維護自己的男性權威,有時甚至是簡單地憑直覺行事。

他們的一個朋友評論說:「費勒對奧黛麗好像有一種統治的權利,我覺得他所表現出的男子漢氣概比一般人還要強,他對她那麼生硬,說一不二,使旁觀者都難以接受」。他們的關係即使在最輕鬆愉快的時刻,也有某種程度的緊張。還有一點,作為一個國際知名人士和影壇巨星的丈夫,費勒不願做她事業的陪襯和保護人,更不安

Page 33: 羅馬假期 背後的故事

於個人事業的暗淡。赫本力圖忍讓和克制。然而,儘管「她為挽救他們的婚姻關係以做了所能做的一切」,儘管曾許下宏願,要為影視界眾眷屬樹立榜樣,與費勒白頭偕老。

但是,使人無法抗拒的是,在結婚 10 年後,他們最終還是在拍《窈窕淑女》期間出現了裂痕,赫本逐漸意識到一個早已存在的事實:費勒對她的控制多於愛;費勒對她不忠的行為時有發生。赫本終於明白,她的白頭偕老夢完全只是一相情願。

1968 年秋天,這對夫妻在瑞士相聚了,此間,赫本又經歷了一次流產,這次流產像不祥之兆籠罩著他們的婚姻,至此,赫本與費勒的婚姻關係完全結束了。赫本對此十分痛苦、失望,她說:「我一直嘗試,極力想保住我們的婚姻,但太難、太難了。干我們這一行,常常要表演熱烈、愛撫,有時就不免假戲真做。在這個圈子裡,婚姻真難維持啊!請你相信,我是把婚姻、家庭生活放在第一位而把事業放在第二位的。」本是一個堅強而熱愛生活的女性,37 歲的她,雖不乏青年女子的活力,卻脫盡了少女的稚氣,她出落得越發嫵媚動人了。

她的性格開朗,落落大方,胸中洋溢著愛的萌動,她已準備好去迎接新的愛情。

1968 年金秋時節,赫本決定獨自到希臘做一次休息旅行。在蔚藍色、發著粼粼波光的愛琴海上,一艘豪華的遊艇平穩地行使著。甲板上,赫本正與煤油大王、百萬富翁保羅·威廉及其富有魅力的妻子奧林匹亞·托羅西婭觀賞希臘神話傳說中美麗的島上風光,這時,一個高個子、金髮碧眼、俊美的男子引起了她的興趣。他是年僅 30 歲的義大利精神病學者安德列·多蒂醫生,出生於一個富有的多蒂家族,他生長在羅馬,當時正在羅馬大學執教,同時也與人一起開業行醫。多蒂詼諧、生機勃勃而討人喜歡,赫本成熟、嫵媚、溫柔而迷人。

赫本與年輕漂亮的醫生一見鍾情,愛情像火藥似地爆炸了,赫本不顧一切地投入到了這熾熱的愛情之中。聖誕節前夕,赫本與費勒辦理離婚手續,此事辦得極其謹慎、保密,目的是不想在社會上引起喧嘩,另一方面也是為了使雙方都能將大宗財產保護起來。離婚手續辦完,赫本就到羅馬同多蒂及其家人共度聖誕節,同時兩人訂婚,多蒂送給赫本一枚巨大的保加利亞大鑽戒,訂婚儀式是兩個小時的招待會。

1969 年 1 月 18 日,婚禮在瑞士舉行。赫本身穿紀梵希為她設計的粉紅色針織連衣裙,在嬪相陪伴下,雙手捧著一小束花,她顯得蒼白,但很美。有趣的是,當多蒂 14 歲時,看了赫本主演的《羅馬假日》,跑回去對媽媽說:「等我長大了,我要娶那個漂亮的女演員。」不想今天卻成了事實。

赫本十分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婚後她完全息影,照料自己的丈夫和孩子,他們的生活如田園詩般優美,兩人的娛樂是看電影、上夜總會和去豪華俱樂部,有時他們去某位伯爵夫人家拜訪,有時去高價舞廳去跳舞。此時,赫本的心中洋溢著滿足、興奮和愉悅:「我又在愛中,又幸福了。……我已嫁給了一個我愛的人,願意按的日程表生活了。為什麼還要重新去工作?去過那種我不想過的生活呢?」她對丈夫的專業精神病學也發生了興趣。可以看出,赫本似乎在愛情面前忘了自己心愛的電影,她已經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家庭生活的愛和幸福之中。

Page 34: 羅馬假期 背後的故事

雖然,義大利、羅馬,赫本的成功一生都要感謝這個地方,但是,赫本從一開始就不知道的是:在義大利人的觀點里,一個男子不認為他一結婚就該終止他自由的性生活,有一部分人認為在結婚之後有一個甚至幾個情婦都是很合適的。多蒂婚後時常弄出許多醜聞,甚至同當時羅馬城裡最聲名狼藉、最妖冶的美女搞在一起。

當時,一份刊物《國家調查》刊登了這一事件:「多蒂是個淫婦的兒子,而奧黛麗卻是個聖人。多蒂時常帶女人上夜總會。當奧黛麗在羅馬時,他就裝得像個天使。當多蒂和女演員、模特兒在一起被人拍照時,多蒂非常狼狽恨不得把這些女人藏進汽車裡。」

這對赫本的打擊很沉重,她幸福生活的美夢又破滅了,她的婚姻又一次以悲劇告結束。赫本別無選擇,她已為離婚做好了準備。多蒂對此很恐慌。他倆決定上夏威夷的火奴魯魯去度第二次蜜月,但事實證明這也是徒勞。這個時候,她終於重返影壇,並與多蒂辦理了分居手續。單身的凄苦和晚年的孤寂使赫本很想找一個男子做生活伴侶。朋友們對此很關心。

其中一個好友為她介紹了一個男子——英俊的演員羅伯特·沃爾德斯。羅伯特適逢妻子亡故,他的亡妻是聲譽卓著的好萊塢影星曼爾·奧伯朗。兩人一見面彼此就被吸引住了。赫本在外形和氣質上都使羅伯特想起亡妻。他們都是身材纖細,高顴骨、吊眼梢;感情都同樣細膩靈敏。赫本與羅伯特兩人也都經歷過愛情的挫折和痛苦,且兩人都是荷蘭人,同樣的荷蘭人氣質增加了彼此的吸引力,兩人相愛了。在瑞士這安靜、優美的國土上,赫本和羅伯特再次重逢,他們把自己獻給了對方。赫本對朋友說,她終於從她所愛的人身上找回了一個溫柔的心靈。羅伯特在心靈上是溫和善良的孩子,需要一種母愛。而赫本身上兼有護士和母親的雙重品質,從這一點上說,雙方都找到了他們所需要的。

1981 年,羅伯特走了大胆的一步,他住進赫本在瑞士的家,開始了兩人的同居生活。爾後兩人正式結婚,赫本與丈夫住在風景優美的瑞士共度晚年。赫本在羅伯特身邊找到了幸福,她辛勤勞碌的一生終於得到了寧靜的歸宿。赫本的第二次婚姻,與多蒂的結合使她息影七年,廣大觀眾十分懷念她,電影公司和圈中的人物都希望她能再次出山。1976 年,不安於「賢妻良母」生活的赫本終於重返影壇,與因演 007諜報員詹姆斯·邦德而名噪一時的辛·康納利一起主演《羅賓漢和瑪莉安》,影片描寫中古傳說中隨十字軍東征歸來的農民英雄羅賓漢與離別十八載的愛侶之間的一段深情。

該片的首映式在紐約舉行。當赫本前往出席之前,她非常不安,闊別影壇七年,電影事業發生了很大變化,人們會怎樣對待她?在首映式之前,赫本還不得不儘快飛往好萊塢,在美國電影學院表彰威廉·惠勒接受終生榮譽獎的儀式上發言。她朗讀了一首自己寫的詩,結果博得滿堂喝彩,這使她又驚又喜。接著她又飛往紐約參加首映式。

Page 35: 羅馬假期 背後的故事

首映式在廣播城市市音樂廳舉行,赫本一到,約有 6000 人向她歡呼,用唱歌的聲調齊唱到:「我們愛你,奧黛麗!」赫本對此完全沒有思想準備,她被人們的熱情感動得熱淚盈眶,她說:「看到人們並未對我感到膩味我很感動。」然後她再飛往好萊塢,出席該片在西部的首映式,並在奧斯卡金像獎的頒發儀式上擔任授獎人。這對電影明星來說,是一種特殊的榮譽。她這回是為當年即第 48屆最佳影片《飛越瘋人院》授獎。

赫本息影七年,感觸頗深,但她最難忘的是,好萊塢沒有忘記她,電影沒有忘記她,廣大觀眾沒有忘記她。她雖然息影多年,但演技並未遜色。繼《羅賓漢和瑪莉安》后,她又主演了《血親》(1979)、《哄堂大笑》(1981)、《直到永遠》(1991)。然而,進入 70 年代以來,歐美的婦女解放遠東日趨高漲。婦女不再滿足於做男人的玩物和附庸。她們走出家庭,走向社會,和男人一樣工作奮鬥。近年來不少女演員成功地塑造了這種新女性的形象,很受歡迎。相比之下,赫本復出后仍然跳不出天真無邪、活潑善良的少女形象,這就不能不給人一種落伍、懷舊的感覺,令人感到哀嘆、惋惜,這也是她重返影壇后所拍四部影片均不很受歡迎的主要原因之一。無論如何,奧黛麗·赫本的一生,是光輝燦爛的一生,她在黃金時代所創造的銀幕形象,正如她自身一樣,留給人們美好的印象太強烈了。

她在電影史上所佔的獨特的一頁,是不會被歲月所抹掉的。1991 年 4 月 22 日,美國林肯中心電影協會向赫本授予榮譽獎,該項獎自 1972 年起每年向全世界最資深望重的藝術大師頒發,獲獎者先後有卓別林、勞倫斯·奧立弗、伊麗莎白·泰勒、詹姆斯·史都華等影界巨星,這是對赫本影壇生涯以及非凡演技的崇高褒獎。赫本晚年,仍然老驥伏櫪,為公益事業發著光和熱。她擔任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親善大使。在這個職位上,她不時舉辦一些音樂會和募捐慰問活動,並不時造訪一些貧窮地區的兒童,足跡遍及衣索比亞、蘇丹、薩爾瓦多、瓜地馬拉、宏都拉斯、委內瑞拉、厄瓜多、孟加拉等亞非拉許多國家,受到當地人民的廣泛愛戴和歡迎。

1992 年底,她還以重病之軀赴索馬利亞看望因飢餓而面臨死亡的兒童。然而不幸的是,赫本因患結腸癌,於 1993 年 1 月 20 日在瑞士洛桑的家中去世,終年 63 歲,一代巨星從此隕落。一個美麗人生的結束純情、美麗和清新永遠留在人們的心中但是人們不會忘記她,她的純情、美麗和清新永遠留在人們的心中一個美麗人生的結束. 純情、美麗和清新永遠留在人們的心中.

影視作品: 《驚才絕艷》1932 年《小婦人》1934 年 《艾麗絲-亞當斯》1935 年 《蘇格蘭的瑪麗》1936 年 《撫育嬰兒》1938 年 《假日》1938 年 《費城故事》1940 年

Page 36: 羅馬假期 背後的故事

《薩布瑞娜》1954 年 《戰爭與和平》1956 年 《滑稽的面孔》1957 年 《下午的愛情》1959 年 《綠色公寓》1959 年 《孩子們的時刻》1962 年 《字謎》1963 年 《憤怒的巴黎》1963 年 《窈窕淑女》1964 年 《修女的故事》1959 年 《蒂法尼的早餐》1961 年 《等到天黑》1967 年 《羅賓和瑪麗安》1976 年 《血統》1979 年 《總是如此》1989 年

Page 37: 羅馬假期 背後的故事
Page 38: 羅馬假期 背後的故事
Page 39: 羅馬假期 背後的故事
Page 40: 羅馬假期 背後的故事
Page 41: 羅馬假期 背後的故事
Page 42: 羅馬假期 背後的故事
Page 43: 羅馬假期 背後的故事
Page 44: 羅馬假期 背後的故事

奧黛麗·赫本演出的電影

奧黛麗·赫本曾經參與演出的電影包括 羅賓漢與瑪莉安 (1976), 麗人行 (1967), 窈窕淑女 (1964), 巴黎假期 (1964), 龍鳳配 (1954), 蒂凡尼的早餐 (1961), 謎中迷 (1963), 甜姐兒 (1957), 羅馬假日 (1953), 情歸巴黎 (1995), 第凡內早餐 (1961).

羅賓漢與瑪莉安 (1976) 麗人行 (1967) 窈窕淑女 (1964) 巴黎假期 (1964)

Page 46: 羅馬假期 背後的故事
Page 47: 羅馬假期 背後的故事
Page 48: 羅馬假期 背後的故事
Page 49: 羅馬假期 背後的故事
Page 50: 羅馬假期 背後的故事
Page 51: 羅馬假期 背後的故事
Page 52: 羅馬假期 背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