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cted news pages of fudan youth_xie ming

5
复旦青年记者 潘晨晨 报道 如果你像往常一样在暑假打开复 旦学生网页面会意外看到一个很 Q 的卡通表情下面写着:Oh! Sorry坏掉啦浴冶 8 15 由于服务器硬盘故 复旦学生网的所有功能瘫痪经过 紧急抢修后目前校园中转站首页咨 询栏目已修复完毕倍受新生关注的 新生入学指南页面也已在 8 31 临时紧急建站现已可以正常浏览讲座信息平台祈福许愿墙活动平台 与影音频道仍无法正常提供服务体恢复计划要等开学后经过学生网成 员共同讨论后才可确定完全修复仍需时间 据复旦学生网技术部的 2009 化学系钱晟[年级专业]介绍导致此 次服务器硬盘故障的原因可能是叶耀 珍楼电压不稳致使放在楼中工作的 硬盘损坏8 10 也要叶耀珍楼凌晨三 点停电来电后发现一台服务器没法 正常启动经过重装系统后修复8 15 学生网彻底瘫痪我们平时有 7 8 块硬盘在同 时工作但这次坏的是比较重要的那 它储存了我们网站的数据库这使 得以前的许多资料都丢失了另外还 出现了一些程序性的受损即使我们 不在乎以前的东西将程序完全修复 也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遥冶钱晟说道故障发生后复旦学生网的技术 部人员立即将硬盘送往专业维修点修 但硬盘中数据恢复的希望很小意味着往年的讲座资料将会全部丢 以往注册的用户的账户信息也难 以保存这也是目前复旦学生网中选 课助手能正常选课但无法保存用户 的课表的原因学生网或会改版 故障发生后钱晟也表示复旦学 生网正考虑购买一块新的 UPS 电源 一种保证持续供电和电压稳定的设 冤袁并着手加强数据备份与系统维护 工作据复旦学生网统计站点在正常 上课期间访问量约为每天 3 万次寒暑假期间约为每天 1.5 万次但大 多数接受采访的同学却表示学生网的 故障对自己的生活影响不大对学生 网暑期发生故障一事很多学生表示 并不知情建站于 2002 年的复旦学生网复旦大学完全由学生运营和管理的综 合门户网站至今已进行了 6 次优化 和改版现在所能看到的首页布局规 则是创建于 2009 对于网站的改变我们其实已经 孕育很久了而这次发生故障可以说 是一个改变的契机遥冶钱晟说道文启复旦,化于其身 Culture 编辑: 谢铭 e-mail:[email protected] 2012.02.27 复旦青年 Fudan Youth << 文化 4 8 月 15 日,哈佛大学在其网站首 页公布消息,哈佛大学统计系主任、 Whipple V.N. Jones 教授孟晓犁被正式 任命为哈佛大学文理研究生院 (GASA) 的 新 任 永 久 院 长(permanent dean),他也因此成为首位出任世界顶 尖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的华人。 作为复旦校友的孟晓犁,毕业于被 称为复旦“史上最牛班级”的1982届数 学系数学专业。在毕业后的三十年中, 他完成了一个学者的深造—— 从复旦 数学研究所概率统计研究生到哈佛大 学统计学系博士;并从哈佛终身正教授 开始,一路坐到哈佛统计学系系主任, 最终完成了从数学学者到一院之长的 转变。 15 岁的复旦学生 1963 年,孟晓犁出生于上海川沙 县的一个教师家庭,从小接受严格的启 蒙教育。文革后,正在初中读书的他参 加了川沙县的跳级高考选拔考试,以全 县第一名的好成绩取得了参加 1978 年 高考的机会,并高分考入复旦大学。 受徐迟关于陈景润研究哥德巴赫 猜想报告文学的影响,孟晓 选择了数 学系。进入复旦大学的时候,孟晓 有15岁。由于复旦没有少年班,所以在 数学系数学专业的 100 多名本科生中, 孟晓 是年龄最小的“小朋友”之一,同 学之中最大的已经 30 多岁。虽然年龄 相差甚远,但集体生活还是充满了欢声 笑语,“和同学们一起踢足球,喝二锅 头;到夜市上吃馄饨、茶叶蛋、油墩子 ……” 孟在接受采访时曾回忆道:“我对 复旦生活印象最深的是两件事,一是每 天晚上去抢阅览室的自习座位,二是晚 上寝室熄灯以后到走廊上去背英文。” 在讲台上,有几位老师对孟晓犁的 影响很大。其中一位是教微积分的秦曾 老师, “秦老师的板书非常漂亮,在黑 板上会一步步写过去。口才非常好,思 路也很清晰。所以我们就学得特别好。” 另一位是教线性代数的屠伯勋老 师, “屠伯勋老师则是完全不同的风格。 他在黑板上写的话,会这儿写写那儿写 写,到处跑,非常有激情。他讲完课后, 身上全是粉笔灰。你一看到他,自己就 非常激动。两个都很有效果。所以这两 门课是我学的收获最大的课。” “还有一位汪嘉冈老师,给我的印 象也非常深,他的那门课对我现在搞的 统计专业也非常有用。他和秦曾 老师 差不多,讲课有条有理。他自己做过很 多很深奥的研究,所以他的课讲得非常 好,很有深度。我的概率统计的启蒙是 从他那里学到的。” 想起在复旦的时光,孟感慨说他的 数学基础和后来研究的基本功都是在 复旦的几年里培养的。“那段时间正好 是我成长发育的时候,所以我的文学、 艺术方面的兴趣爱好也是在这里培养 的。很多人生观也是这么确立的。” “我从小孩子,什么都不懂,一步步 到教授,之间的过程都经过老师的培 养。我完全就是从这个地方 (复旦)开 始走出去的。这里是我事业起步的地 方。” 哈佛统计系复旦第一人 “承担开创品牌的责任” 在改革开放的最初几年,出国还远 没有形成一种潮流。从复旦数学研究所 概率统计研究生班毕业后,孟晓犁向美 国的几所大学递交了申请书,而哈佛是 第一个回复并录取他的。 作为哈佛统计系的第一名复旦学 子,初到哈佛的孟晓 遭遇了不少尴 尬,从而从中体会到中美教育的差别。 当时根据学长们的经验,孟晓 选课时“难易结合,以保持平衡,不会太 辛苦。”但在上课的过程中,他发现自己 认为难的课程非常容易,自己认为容易 的课程却非常难。比如,概率论在国内 是一门很难的理论课,而孟晓 的作业 在哈佛的课堂上被拿来当作标准答案。 另外一门被孟认为应该非常简单的应 用回归分析课,却把他累得一塌糊涂, “每次作业,别人做几张,而我的都是一 大本,不得要领,事倍功半。” 虽然课业压力不小,但孟一直坚持 着刻苦上进的精神。“那时在哈佛统计 系,我是第一个去的复旦学生。所以我 当时不管是有意无意,都承担了一个开 创品牌的责任。这些学校会根据学生来 评定他们(原先毕业)的学校怎么样。我 想我们原先出去的这批学生,大概还对 得起复旦吧!”。 凭借在复旦养成的扎实的数学功 底与在哈佛求学期间的勤勉刻苦,为孟 晓犁以后的学术生涯奠定了基础。 “真正的创新者” 1990 年,孟获得哈佛大学统计学 博士学位,此后他走上讲台,先后在芝 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任教。2001年,他 获聘成为哈佛大学的终身正教授。2004 年7 月,他出任哈佛大学统计学系系主 任,是哈佛历史上第一位担任系主任的 大陆学者。 “孟教授对我们非常关心。”他在芝 加哥大学担任教师时的一些学生至今 仍记得,孟教授能及时发现他们读书时 思想上的波动,经常和他们交流谈心, 鼓励他们努力上进,这种帮助一直延续 到学生毕业后。在讲台上的奉献,使孟 获得芝加哥大学的优秀研究生教 育奖。如今,他的学生中也已经出现了 很多优秀的统计学家。 在这次履新的新闻稿中,哈佛大学 校方对孟担任统计学系主任时取得的 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 “孟晓犁促进 并见证了哈佛统计系神奇的发展壮大。 在过去的8 年中,统计系的本科主修学 生从个位数增长至 70 人以上,开设的 本科生核心课程也人气激增。” 在任系主任期间,他推行了很多匠 心独具的改革。哈佛大学统计系的方方 面面,无论是从博士生课程设计,到博 士生的训练培养,还是师资的培养和引 进,都在孟的领导下得到了长足的进 步,哈佛统计系也获得了有史以来第一 个“卓越博士生培育奖”。 在学术上,孟晓犁也受到哈佛大学 的认可,“他已经成为鼓励跨学科研究 的领导者。他带哈佛的同事已经突破了 统计学的传统研究范围,把统计学应用 于从基因研究到宇航学的广泛领域内。 甚至在语言学、历史学等领域的统计与 数据分析研究中,他们也有所建树。在 孟教授的领导下,统计学系已经是哈佛 大学最具跨学科特点的系科之一。” 在新闻稿中还有哈佛大学校长福 斯特对孟的评价:“他是一个真正的创 新者,作为一个日益关键的研究领域的 领导者,他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和精力。” 福斯特表示,她相信,孟晓犁将为哈佛 研究生院做出杰出贡献,并带领学生取 得优异成绩。 孟晓犁教授多次返回母校复旦大 学,并为在复旦与哈佛之间加强学术交 流与全面合作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发挥 了桥梁的作用。在他的直接参与和努力 下, 2009 年起,每年哈佛大学都会在复 旦举办“复旦-哈佛暑期学校”。数十 位哈佛大学学生,每年将在复旦与复旦 的师生一起,度过共同学习、研究的难 忘经历。 孟晓犁教授曾在公开场合对复旦的学 弟学妹们表示,“复旦是我事业起步的 地方”,在他看来,复旦永远是自己的人 生之根和心灵家园。 复旦校友孟晓犁履新哈佛文理研究生院院长 来自复旦“史上最牛班级”1982届数学系 首位世界顶尖大学研究生院的华人院长 复旦青年记者 杨博雅 报道 哈佛大学官方网站公布孟晓犁出任永久院长的消息 复旦信息办微博转发 ftp.fudan.edu.cn 机 器 退 役 消息 8 14 复旦信息办转发了计 算机科学技术学院的博士研究生梁斌 的微博院揖正式宣布 ftp. fudan. edu. cn 退役感谢 @ 过智俊 的开拓感谢这 台十年前就该报废的 PC 机的无私服 相关数据我会尽量尝试恢复但基 本不报期望了伤感噎噎 在当日的其他微博中梁斌提及 ftp.fudan.edu.cn 的配置机器在随机房 搬迁至江湾后在开机时出现系统和 硬盘报错无法启动截止到 9 4 2200宣布 ftp.fudan.edu.cn 正式退役 的这一微博被转发了共计 1888 论近百条其中不乏校友的怀念之情为复旦师生服务十载的这台旧机器正式退出复旦的校园生活ftp.fudan.edu.cn 的 幕 后 英雄 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 FTPTCP/IP 协议组中的协议之一协议是 Internet 文件传送的基础FTP 客户机可以给服务器发出命令来下载 文件上载文件创建或改变服务器上 的目录简单来说FTP 就是完成计算 机之间的拷贝其显著优点是促进文 件的共享可靠高效地传递数据2002 年前后FTP 是校园内主要 的数据传输方式当时2001 级计算 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过智俊从报 废的机器里面找了一台能用的配上 三块大硬盘开始开设 FTP并拿到了 ftp.fudan.edu.cn 这个域名FTP 的功能定位是以最快的速度 分发资源所以站点一直不限登陆人 数和下载速度2002 年至 2005 年期 复旦的 FTP 主要由过智俊维护此后则由梁斌负责在复旦 FTP 的十 年运作间信息办的老师也提供了各 方面的帮助并营造了较为宽松的环 据信息办宓老师介绍除非有师生 举报不良信息信息办不会对 FTP 的内容加以限制校友炯翔也曾在微 博中提到 不知道 xxb 老师还在信息 办么绝对好人~幕后细节不胜枚举 噎噎冶 ftp.fudan.edu.cn—— 录曾经的网络资源共享时代 在复旦 FTP 的顶峰时期ftp.fu鄄 dan.edu.cn 主要提供了 FTPWEBRYSNC一个数据镜像及备份工具冤尧 bbs 等类型的服务晚上八点至十一点 往往是最热闹的时间段平均有超过 100 个连接线程对于如何决定 FTP 上共享的内 梁斌坦言管理员的喜好起了很大 的作用不过由于 ftp.fudan.edu.cn 定位是半官方的因此一开始就有专 门的目录收集与复旦相关的资料在日月光华中与 FTP 相关的版 面上记者了解到曾经的 FTP 内容涵 盖面及其广泛软件电影电视剧录片音乐英语教学考试等类型应 有尽有此外复旦 FTP 还曾和日月 光华 BBS Lessons 版合作收集过课 Kaoyan 版合作收集过考研资 甚至还曾有卡拉 OK 类资料的收 由于当时的服务器使用的是 Linux 系统管理员也对自由软件情有独钟因此管理员也曾为 Unix 版的版友提 供了各类 Linux 系统下载然而随着现在的用户越来越习 惯用基于 web 的应用ftp 的用户在不 断下降ftp 的人越来越少会用的 人也在减少梁斌不认为这与和新生 代的 pt 等下载平台的竞争有关袁野多只能说 pt 是加速了这种趋势而已需要特定客户端的东西比如 telnet BBS 或者 tp 等等都在走下坡路遥冶 校友怀念“人人为我,我 为人人”的时代 复旦 FTP 之所以是一代复旦人 内心深刻的印记不仅因为 FTP 中有 各种丰富实用的资源还因为 FTP 后的共享精神要要 人人为我我为人 在日月光华 BBS Net_Re鄄 source 版上网友 orb桔子曾发帖说 开了 ftp 以后便感觉是在用家里的电 做什么事都要等一等因为可能有 人在下载资源噎噎但是有一点是很满 足的看到别人在分享自己的东西享自己的快乐是件很快乐的事情遥冶aasa 也在帖子内表示 从一个一直 下载别人东西的人变为和大家一起分 享的人这种感觉真不错呢遥冶 在一篇 2002 年的旧帖中网友网 orb桔子还因一天没开电脑而内 今天看到自己的 FTP 一直关着就会觉得没能兑现自己的诺言没有 做好一个 FTP 管理员噎噎 据复旦大学信息办王彬老师介绍次的机器退役属于设备老旧正常更 只是服务器的变更而非服务的停 新设备已先于老设备罢工前到位 并充实资源目前已在提供服务为复 旦师生服务了十年的机器退役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共享精神还在 校园内延续复旦学生网暑期遇故障 部分功能目前仍未恢复 复旦青年记者 卢家希 报道 FTP 服务器暑假退役 The followings are selected news pages of Cultural News Department in Fudan Youth when I was the editor in charge.

Upload: ming-xie

Post on 11-Apr-2017

24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8 download

TRANSCRIPT

复旦青年记者 潘晨晨 报道

如果你像往常一样在暑假打开复旦学生网页面袁会意外看到一个很 Q的卡通表情袁下面写着:野Oh! Sorry浴 我坏掉啦浴 冶

8 月 15 日袁 由于服务器硬盘故障袁复旦学生网的所有功能瘫痪遥经过紧急抢修后袁目前校园中转站尧首页咨询栏目已修复完毕遥 倍受新生关注的新生入学指南页面也已在 8 月 31 日临时紧急建站袁现已可以正常浏览遥而讲座信息平台尧祈福许愿墙尧活动平台与影音频道仍无法正常提供服务袁具体恢复计划要等开学后经过学生网成员共同讨论后才可确定遥

完全修复仍需时间

据复旦学生网技术部的 2009 级化学系钱晟[年级专业]介绍袁导致此次服务器硬盘故障的原因可能是叶耀珍楼电压不稳袁 致使放在楼中工作的硬盘损坏遥

8 月 10 日袁也要叶耀珍楼凌晨三点停电袁 来电后发现一台服务器没法正常启动袁经过重装系统后修复遥 但 8月 15 日袁学生网彻底瘫痪遥

野我们平时有 7 到 8 块硬盘在同时工作袁 但这次坏的是比较重要的那块袁它储存了我们网站的数据库袁这使得以前的许多资料都丢失了遥 另外还出现了一些程序性的受损袁 即使我们不在乎以前的东西袁 将程序完全修复也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遥 冶钱晟说道遥

故障发生后袁 复旦学生网的技术部人员立即将硬盘送往专业维修点修护遥但硬盘中数据恢复的希望很小遥这意味着往年的讲座资料将会全部丢失袁 以往注册的用户的账户信息也难以保存袁 这也是目前复旦学生网中选课助手能正常选课袁 但无法保存用户的课表的原因遥

学生网或会改版故障发生后袁 钱晟也表示复旦学

生网正考虑购买一块新的 UPS 电源渊一种保证持续供电和电压稳定的设备冤袁并着手加强数据备份与系统维护工作遥

据复旦学生网统计袁 站点在正常上课期间访问量约为每天 3 万次袁在寒暑假期间约为每天 1.5 万次遥 但大多数接受采访的同学却表示学生网的故障对自己的生活影响不大遥 对学生网暑期发生故障一事袁 很多学生表示并不知情遥

建站于 2002 年的复旦学生网袁是复旦大学完全由学生运营和管理的综合门户网站袁 至今已进行了 6 次优化和改版遥 现在所能看到的首页布局规划袁则是创建于 2009 年遥

野对于网站的改变我们其实已经孕育很久了袁 而这次发生故障可以说是一个改变的契机遥 冶钱晟说道遥

文启复旦,化于其身

Culture 编辑:谢铭 e-mail:[email protected]

2012.02.27复旦青年 Fudan Youth <<文化4

8 月 15 日,哈佛大学在其网站首页公布消息,哈佛大学统计系主任、Whipple V.N. Jones 教授孟晓犁被正式任 命 为 哈 佛 大 学 文 理 研 究 生 院

(GASA) 的新任永久院长(permanentdean),他也因此成为首位出任世界顶尖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的华人。

作为复旦校友的孟晓犁,毕业于被称为复旦“史上最牛班级”的 1982 届数学系数学专业。在毕业后的三十年中,他完成了一个学者的深造———从复旦数学研究所概率统计研究生到哈佛大学统计学系博士;并从哈佛终身正教授开始,一路坐到哈佛统计学系系主任,最终完成了从数学学者到一院之长的转变。

15 岁的复旦学生

1963 年,孟晓犁出生于上海川沙县的一个教师家庭,从小接受严格的启蒙教育。文革后,正在初中读书的他参加了川沙县的跳级高考选拔考试,以全

县第一名的好成绩取得了参加 1978 年高考的机会,并高分考入复旦大学。

受徐迟关于陈景润研究哥德巴赫犂猜想报告文学的影响,孟晓 选择了数

犂学系。进入复旦大学的时候,孟晓 只有 15 岁。由于复旦没有少年班,所以在数学系数学专业的 100 多名本科生中,

犂孟晓 是年龄最小的“小朋友”之一,同学之中最大的已经 30 多岁。虽然年龄相差甚远,但集体生活还是充满了欢声笑语,“和同学们一起踢足球,喝二锅头;到夜市上吃馄饨、茶叶蛋、油墩子……”

孟在接受采访时曾回忆道:“我对复旦生活印象最深的是两件事,一是每天晚上去抢阅览室的自习座位,二是晚上寝室熄灯以后到走廊上去背英文。”

在讲台上,有几位老师对孟晓犁的影响很大。其中一位是教微积分的秦曾復老师,“秦老师的板书非常漂亮,在黑板上会一步步写过去。口才非常好,思路也很清晰。所以我们就学得特别好。”

另一位是教线性代数的屠伯勋老师,“屠伯勋老师则是完全不同的风格。他在黑板上写的话,会这儿写写那儿写

写,到处跑,非常有激情。他讲完课后,身上全是粉笔灰。你一看到他,自己就非常激动。两个都很有效果。所以这两门课是我学的收获最大的课。”

“还有一位汪嘉冈老师,给我的印象也非常深,他的那门课对我现在搞的

復统计专业也非常有用。他和秦曾 老师差不多,讲课有条有理。他自己做过很多很深奥的研究,所以他的课讲得非常好,很有深度。我的概率统计的启蒙是从他那里学到的。”

想起在复旦的时光,孟感慨说他的数学基础和后来研究的基本功都是在复旦的几年里培养的。“那段时间正好是我成长发育的时候,所以我的文学、艺术方面的兴趣爱好也是在这里培养的。很多人生观也是这么确立的。”

“我从小孩子,什么都不懂,一步步到教授,之间的过程都经过老师的培养。我完全就是从这个地方(复旦)开始走出去的。这里是我事业起步的地方。”

哈佛统计系复旦第一人“承担开创品牌的责任”

在改革开放的最初几年,出国还远没有形成一种潮流。从复旦数学研究所概率统计研究生班毕业后,孟晓犁向美国的几所大学递交了申请书,而哈佛是第一个回复并录取他的。

作为哈佛统计系的第一名复旦学犂子,初到哈佛的孟晓 遭遇了不少尴

尬,从而从中体会到中美教育的差别。犂当时根据学长们的经验,孟晓 在

选课时“难易结合,以保持平衡,不会太辛苦。”但在上课的过程中,他发现自己认为难的课程非常容易,自己认为容易的课程却非常难。比如,概率论在国内

犂是一门很难的理论课,而孟晓 的作业在哈佛的课堂上被拿来当作标准答案。另外一门被孟认为应该非常简单的应用回归分析课,却把他累得一塌糊涂,

“每次作业,别人做几张,而我的都是一大本,不得要领,事倍功半。”

虽然课业压力不小,但孟一直坚持着刻苦上进的精神。“那时在哈佛统计系,我是第一个去的复旦学生。所以我当时不管是有意无意,都承担了一个开创品牌的责任。这些学校会根据学生来

评定他们(原先毕业)的学校怎么样。我想我们原先出去的这批学生,大概还对得起复旦吧!”。

凭借在复旦养成的扎实的数学功底与在哈佛求学期间的勤勉刻苦,为孟晓犁以后的学术生涯奠定了基础。

“真正的创新者”

1990 年,孟获得哈佛大学统计学博士学位,此后他走上讲台,先后在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任教。2001 年,他获聘成为哈佛大学的终身正教授。2004年 7 月,他出任哈佛大学统计学系系主任,是哈佛历史上第一位担任系主任的大陆学者。

“孟教授对我们非常关心。”他在芝加哥大学担任教师时的一些学生至今仍记得,孟教授能及时发现他们读书时思想上的波动,经常和他们交流谈心,鼓励他们努力上进,这种帮助一直延续到学生毕业后。在讲台上的奉献,使孟犂晓 获得芝加哥大学的优秀研究生教

育奖。如今,他的学生中也已经出现了很多优秀的统计学家。

在这次履新的新闻稿中,哈佛大学校方对孟担任统计学系主任时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孟晓犁促进并见证了哈佛统计系神奇的发展壮大。在过去的 8 年中,统计系的本科主修学生从个位数增长至 70 人以上,开设的本科生核心课程也人气激增。”

在任系主任期间,他推行了很多匠心独具的改革。哈佛大学统计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从博士生课程设计,到博士生的训练培养,还是师资的培养和引进,都在孟的领导下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哈佛统计系也获得了有史以来第一个“卓越博士生培育奖”。

在学术上,孟晓犁也受到哈佛大学的认可,“他已经成为鼓励跨学科研究的领导者。他带哈佛的同事已经突破了统计学的传统研究范围,把统计学应用于从基因研究到宇航学的广泛领域内。甚至在语言学、历史学等领域的统计与数据分析研究中,他们也有所建树。在孟教授的领导下,统计学系已经是哈佛大学最具跨学科特点的系科之一。”

在新闻稿中还有哈佛大学校长福斯特对孟的评价:“他是一个真正的创新者,作为一个日益关键的研究领域的领导者,他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和精力。”福斯特表示,她相信,孟晓犁将为哈佛研究生院做出杰出贡献,并带领学生取得优异成绩。

孟晓犁教授多次返回母校复旦大学,并为在复旦与哈佛之间加强学术交流与全面合作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发挥了桥梁的作用。在他的直接参与和努力下,2009 年起,每年哈佛大学都会在复旦举办“复旦 - 哈佛暑期学校”。数十位哈佛大学学生,每年将在复旦与复旦的师生一起,度过共同学习、研究的难忘经历。孟晓犁教授曾在公开场合对复旦的学弟学妹们表示,“复旦是我事业起步的地方”,在他看来,复旦永远是自己的人生之根和心灵家园。

复旦校友孟晓犁履新哈佛文理研究生院院长

来自复旦“史上最牛班级”1982 届数学系首位世界顶尖大学研究生院的华人院长

复旦青年记者 杨博雅 报道

哈佛大学官方网站公布孟晓犁出任永久院长的消息

复旦信息办微博转发ftp.fudan.edu.cn 机器退役消息

8 月 14 日袁复旦信息办转发了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的博士研究生梁斌的微博院揖正式宣布 ftp. fudan. edu. cn退役铱感谢 @ 过智俊 的开拓袁感谢这台十年前就该报废的 PC 机的无私服务遥相关数据我会尽量尝试恢复袁但基本不报期望了袁伤感噎噎

在当日的其他微博中袁 梁斌提及ftp.fudan.edu.cn 的配置机器在随机房搬迁至江湾后袁 在开机时出现系统和硬盘报错袁无法启动遥截止到 9 月 4 日22院00袁宣布 ftp.fudan.edu.cn 正式退役的这一微博被转发了共计 1888 次袁评论近百条袁其中不乏校友的怀念之情遥为复旦师生服务十载的这台旧机器袁正式退出复旦的校园生活遥

ftp.fudan.edu.cn 的幕后英雄

FTP渊File Transfer Protocol, FTP冤是 TCP/IP 协议组中的协议之一袁该协议是 Internet 文件传送的基础遥 FTP客户机可以给服务器发出命令来下载

文件袁上载文件袁创建或改变服务器上的目录遥简单来说袁FTP 就是完成计算机之间的拷贝袁 其显著优点是促进文件的共享袁可靠高效地传递数据遥

2002 年前后袁FTP 是校园内主要的数据传输方式遥 当时袁2001 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过智俊从报废的机器里面找了一台能用的袁 配上三块大硬盘开始开设 FTP袁 并拿到了ftp.fudan.edu.cn 这个域名遥

FTP 的功能定位是以最快的速度分发资源袁 所以站点一直不限登陆人数和下载速度遥 2002 年至 2005 年期间袁 复旦的 FTP 主要由过智俊维护袁此后则由梁斌负责遥 在复旦 FTP 的十年运作间袁 信息办的老师也提供了各方面的帮助袁 并营造了较为宽松的环境遥据信息办宓老师介绍袁除非有师生举报不良信息袁信息办不会对 FTP 上的内容加以限制遥 校友炯翔也曾在微博中提到 野不知道 xxb 老师还在信息办么钥 绝对好人~幕后细节不胜枚举噎噎冶

ftp.fudan.edu.cn———记录曾经的网络资源共享时代

在复旦 FTP 的顶峰时期袁ftp.fu鄄dan.edu.cn 主 要 提 供 了 FTP尧WEB尧RYSNC渊一个数据镜像及备份工具冤尧bbs 等类型的服务遥晚上八点至十一点往往是最热闹的时间段袁 平均有超过

100 个连接线程遥对于如何决定 FTP 上共享的内

容袁 梁斌坦言管理员的喜好起了很大的作用遥 不过袁由于 ftp.fudan.edu.cn 的定位是半官方的袁 因此一开始就有专门的目录收集与复旦相关的资料遥

在日月光华中与 FTP 相关的版面上袁记者了解到曾经的 FTP 内容涵盖面及其广泛遥软件尧电影尧电视剧尧纪录片尧音乐尧英语教学尧考试等类型应有尽有遥 此外袁复旦 FTP 还曾和日月光华 BBS 的 Lessons 版合作收集过课件袁 与 Kaoyan 版合作收集过考研资料袁 甚至还曾有卡拉 OK 类资料的收集遥由于当时的服务器使用的是 Linux系统袁管理员也对自由软件情有独钟袁因此管理员也曾为 Unix 版的版友提供了各类 Linux 系统下载遥

然而袁 随着现在的用户越来越习惯用基于 web 的应用袁ftp 的用户在不断下降袁开 ftp 的人越来越少袁会用的人也在减少遥 梁斌不认为这与和新生代的 pt 等下载平台的竞争有关袁野最多只能说 pt 是加速了这种趋势而已遥需要特定客户端的东西袁 比如 telnetBBS 或者 tp 等等都在走下坡路遥 冶

校友怀念“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时代

复旦 FTP 之所以是一代复旦人内心深刻的印记袁不仅因为 FTP 中有

各种丰富实用的资源袁还因为 FTP 背后的共享精神要要要人人为我袁 我为人人遥

在 日 月 光 华 BBS 的 Net_Re鄄source 版上袁网友 orb渊桔子冤曾发帖说野开了 ftp 以后便感觉是在用家里的电脑袁做什么事都要等一等袁因为可能有人在下载资源噎噎但是有一点是很满足的院看到别人在分享自己的东西袁分享自己的快乐是件很快乐的事情遥冶网友 aasa 也在帖子内表示 野从一个一直下载别人东西的人变为和大家一起分享的人袁这种感觉真不错呢遥 冶

在一篇 2002 年的旧帖中袁网友网友 orb渊桔子冤还因一天没开电脑而内疚院 今天看到自己的 FTP 一直关着袁就会觉得没能兑现自己的诺言袁 没有做好一个 FTP 管理员噎噎据复旦大学信息办王彬老师介绍袁此次的机器退役属于设备老旧正常更新袁只是服务器的变更袁而非服务的停止遥 新设备已先于老设备罢工前到位并充实资源袁目前已在提供服务遥为复旦师生服务了十年的机器退役了袁但人人为我袁 我为人人的共享精神还在校园内延续遥

复旦学生网暑期遇故障部分功能目前仍未恢复

复旦青年记者 卢家希 报道

FTP 服务器暑假退役

The followings are selected news pages of Cultural News Department in Fudan Youth when I was the editor in charge.

文启复旦,化于其身

Culture 编辑:谢铭 e-mail:[email protected]

2012.04.23复旦青年 Fudan Youth <<文化4

在这个世界上,只有纳税和死亡不可避免。

———5 月 14 日晚 3108,复旦校友、第一财经主编秦朔在讲座《中国经济的挑战与机遇》中妙语连珠

我认为一个年轻人,要是对自己的未来看得太清楚太明白,那是多么不可爱啊。我觉得中国很可爱。

———5 月 17 日晚 3109,来自日本的人气 80 后加藤嘉一带来《致困惑中的年轻人———谋生、成长、幸福》

现代许多知识分子自诩为公共知识分子,但是相比于明朝的李卓吾,怕是脸红都来不及。

———5 月 16 日晚 3108,复旦知名教授吴兆路在讲座《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中借古喻今。

为什么我们的官僚体系里会有那么多的问题,关键在于没有信仰。西方官员的就职需要把手放在《圣经》上,而中国官僚体系中则缺失这种信仰。

———5 月 9 日晚 3108,复旦新闻系副教授朱春阳老师在讲座《我国文化走出去工程十年政策反思》中将官僚体系中的问题归结于信仰。

大学应当设置一定的淘汰率。中国大学的宽松导致精英的消散。而欧洲大学的淘汰率正是保障精英自我提升一个正确的动力。

———5 月 8 日晚学生广场,佘碧平老师在论坛《与青春赛跑 - 梦想在何方》中提出大学设置淘汰率的必要性。

中国的信仰缺失?这仅仅只是一面之辞。在思想百花齐放的国际社会中。对信仰的理解是多元的。西方的信仰表示的是集体主义的诉求;而中国人民强调个体与社会,国家关系的理解。对得起良心中国人就没有信仰缺失。

———5 月 8 日晚学生广场,郑长忠老师在论坛《与青春赛跑 - 梦想在何方》中提出中国人没有信仰缺失

与西方文明以技术、贸易等经济因素为标志的突破式文明相比,中国则以政治载体的方式延续着史前时代的社会成为,形成了有中国特点的文明模式。

———5 月 8 日晚 3108,文博系教授高蒙河为复旦学子讲述 《考古好玩》

讲座留声“

(由复旦青年记者谢铭 仇彤整理)

5 月 13 日晚,复旦大学 echo 混声合唱团(即 echo chamber singer 以下简称 echo)和美国艾瑞莫亨利学院合唱团与铜管乐团一同在吴文政报告厅举办了一场交流音乐会。

这是 Echo 混声合唱团三周年音乐会前的最后一次演出。6 月 5 日,echo将在谢希德报告厅举行纪念三周年音乐会,初定的曲目涵盖了从欧美流行合唱作品、海底民歌、拉脱维亚民族歌曲到中国民族歌曲等,其中由青年作曲家金承志创作的《渔火》、《扶摇》和由台湾青年作曲家冉天豪根据徐志摩的诗作创作的《我有一个恋爱》三首曲目为中国大陆首演。

3 年间,Echo 完成了从一个只能在地下车库排练的学生组织发展到能够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演出的上海高校知名合唱团的蜕变。

从自娱自乐开始

2009 年 5 月,校合唱团的部分成员收到了一条长长的短信,大意是在校合唱团的框架里再组建一个小合唱团,大家在一起玩玩。

发这条短信的人,是当时校合唱团的团长,现 2010 级生命科学院研究生,echo 团长朱培涛。在谈及为什么要成立这样一个合唱团时,朱培涛说得很轻松:“那个时候纯粹喜欢唱歌,觉得校团的那些作品满足不了我们的需要。作为一个校级合唱团一直要应付各种各样的演出和差事,免不了经常要排一些不那么喜欢的东西,而我们只是纯粹地想唱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当时的目的就

是那么单纯。”成立最初的 echo,成员不到 10 个

人,没有指挥,也没有排练场地。“我们在很多地方排练过,”朱培涛回忆,“比如在立人生物楼旁边的地下车库,比如在光华楼里面一些不会有保安来赶的角落,有时还利用团校排练完后的场地,因为心齐,所以就会下功夫练。”每个成员都保证在忙碌的生活中每周抽出一点时间进行排练。

“其实一开始,我们并没有考虑一定要让 echo 让人熟知。”负责宣传策划的谢振达也表达了当时 echo 类似于自娱自乐的意味。

“那时纯属憋着一股劲儿”

2009 年 8 月,几个 echo 成员开始商量,开学后不妨举办一个音乐会。这个想法一经告知所有的 echo 成员,就得到了热烈的响应。但是当时 echo 的人数却捉襟见肘,只能从各学院 129 歌会合唱队“挖人”。一些 129 队伍的骨干和指挥伴奏被吸纳进入了 echo,在举办第一场音乐会前,echo 的人数达到了16 人。

音乐会前的训练异常辛苦。Echo成员马莹就在日志中写道:那个时候,大家首先是要在校团唱,代表学校完成各种演出任务。帮着指导自己院系的129 是逃不掉的,一周的排练强度不亚于专业的声乐歌手,我们所有成员的生活就是“不在唱歌就在去唱歌的路上”的状态。“今天我还要唱 9 小时”是那个时候高频小句子,但却没有一个人说

“我不唱了”。现在想来,大概是因为“在ECHO 唱歌不一样!”

“真的觉得大家付出太多了,就这么愿意跟着 echo 一起折腾,”朱培涛感叹道,“那时候纯属憋着一股劲儿!”2009 年 12 月,成军半年的 echo 在复旦举办了他们第一场音乐会。

作为黑马脱颖而出

2009 年底的音乐会是 Echo 第一次在校园里公开亮相,“不过 Echo 真正发展壮大,是在拿了奖回来以后的。”谢振达说。2010 年 12 月,Echo 代表复旦去参加了上海市第二届无伴奏合唱大赛,并获得金奖。谈到那次比赛,朱团长笑了,“Echo 大概是那次比赛的黑马吧。复赛唱完我们自己没觉得有什么,但是分数比第二名高了一大截,一开始报了一大串都是 18、19 分,鲜有上 20 的,而我们却得了 22 点几。”

在决赛当天,由于每个乐团都要演唱规定曲目,观众和评委面对第十几个出场的 Echo 本来都已经麻木了,但当他们开口的那一刻,全场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了。“虽然背后没长眼睛,但当那声音在音乐厅里响起的时候,我有一种非常奇妙的感觉———”指挥洪川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描述到,“忽然一下,整个音乐厅的氛围都不一样了,背后的观众中本来沉闷、躁动的气氛在一瞬间变得专注、赞叹。我甚至可以听到观众心里惊叹的声音。”

“这个金奖大概算是 echo 成立以来最大的一件事情,也是最大的一次鼓舞。”朱培涛不无感叹。

一瓶脉动和一面镜子

Echo 在 2011 年的发展迅速。当年2 月,由于 2007 级国务学院的复旦校友陈美真的搭桥,echo 参加了由东方艺术中心举办的合唱讲座。7 月,echo 被邀请在开学初在东方艺术中心办一场关于合唱的讲座,同时在 2 个星期后与一个法国的爵士乐团合作。这也是 echo第一次到东方艺术中心这样的正式音乐厅演出。演出结束后,法国爵士乐团礼貌地对 echo 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We want to take this choir everywherewith us。” 2011 年 5 月,在成立 2 周年之际,Echo 在学生广场举办了专场音乐会。演出后,当时刚从国外回来的指挥洪川还是严肃地向团长朱培涛提出了意见。他认为,Echo 的表演在演唱方面乏善可陈、毫无亮点。虽然 Echo 吸引了很多声音很漂亮的人进来,但是这批人在一起没有发挥出他们应该发挥出的作为一个团队的力量,在“合”的方面反而没有 2009 年的时候好了。

“我当时是有准备的,但是没想到他那么直接。”朱培涛说,“后来的音频和视频的确也证明了我们的缺点。”

于是,在音乐会后一周的一个周日晚上,全体 echo 成员聚集在了东区艺术教育中心,一起听录音,讨论演唱中与平时训练中出现的问题,讨论作为一个合唱团最基本的,音准、音色、和声、发声方法、声音融合等。“Echo 更加重视基本功了。”

在这学期开始的训练中,echo 给每个成员发了一瓶脉动和一面镜子,朱培涛解释说,“镜子是让大家看看自己唱歌的表情,脉动的瓶盖,是竖着放进嘴里,强制大家唱歌把嘴张大。”

“这里每个人都情同手足”

Echo 的训练强度很大,为了保证演出的质量,每周会有一次全体排练、一次分声部指导还有一次小团队练习,但这并没有让团员叫苦,团队内的人情味则更是让新入团的成员有了归属感。

Echo 会记下每位团员的生日,如果合排的时候有人过生日,Echo 内部就会买蛋糕庆祝。在排练结束后所有成员也会一起唱歌送祝福,唱的不一定是生日歌,有时也会把合练的曲目进行改编,换成和“生日”有关的歌词,然后唱出来。

“这种时候不光是过生日的人,就连在里面唱的人也会感到幸福的。”这学期新加入的 2011 级哲学系张中梁说。

对于今年的三周年纪念音乐会,E-cho 的团员都抱着极大的期待。今年秋季要去香港交流的 2010 级文博系的鲍文炜,去年 5 月因为没能看成《阴道独白》而阴差阳错地去听了 Echo 两周年演出,随之萌发了参加这个合唱团的想法,他把今年不得不面对的离开看做是一个“休止符”,在刚好一年的时间节点上,他希望能在表演中发挥得最好,同时“也给教会我歌唱的 Echo 一个回报。”

5 月 13 日晚的演出后,echo 团员们在观众席中唱起《哈利路亚》。“无论你是不是还在复旦读书,只要在上海,Echo singers 都可以来排练。我希望等到大家四十、五十岁的时候,还可以来 E-cho 唱歌,还能够听 Echo 唱歌。这一定是很幸福、很丰满的事。”朱培涛的话充满了温馨。

复旦青年记者卢家希报道

Echo 且行且歌三周年 纪念音乐会六月开唱

复旦青年记者仇彤报道

复旦青年记者潘晨晨报道

图为上海芭蕾舞团演出经典剧目《白毛女》

4 月底,许多学生都收到了一封关于“夜跑”的邮件:你是否缺乏主动锻炼的动力?你是否为无法坚持运动减肥而苦恼?你是否晚上在自习室待久了想透透气?……加入 let's run 夜跑计划吧!

“夜跑”原是选修课作业这一名为 let's run 的夜跑活动实则是

成功心理素质训练课程的项目作业。作业要求学生通过策划一个服务性项目来培养自身的策划能力与领导能力。据 11 级自然科学实验班的张彦斌介绍,考虑到大家普遍锻炼不够及复旦有许多夜跑爱好者,团队成员想更好地组织校内的夜跑活动,带动有意向但是动力不足的同学夜跑。

这一 12 人的团队内设策划组、统筹组、宣传组、后勤组及活动执行组。团队成员在 4 月初预跑踩点,调整路线,选择合适的活动时间和合适的参与人数。由于缺少经费,团队没有制作横幅和海报进行宣传。

每周二、周四和周五晚上九点,如果天气条件尚可,夜跑活动都会进行。

5 月 15 日晚上九点,该小组举行了第六次夜跑活动,有十余位同学参加。当天晚上的夜跑共持续了大约十五分钟,路线为:光草→本北→相辉堂→理图→毛像→二教→光草。据组内成员介绍,参与人数较多时还会将参与者分为快队和慢队,分别有队长领跑,避免同学跑错道。目前,通过飞信加入夜跑活动的组外成员有 48 名。

参与者以跑步爱好者居多记者采访了一名参与夜跑的大三学

生,她表示通过邮件得知了这一次活动。“我在大二那年经常夜跑,每周三四次。”另一参与者,10 级数学系的牧云(化名)也表示自己经常会夜跑,只是不固定时间去。

牧云表示时间和路线均安排得比较恰当,“我可以自习好来夜跑,再洗个澡回去休息。其实这样组织起来有规律的活动很好,可以让我接触到许多志同道合的人。”在前三次活动时,组织者还发放了荧光棒,方便参与者找到同伴,跟上队伍。

体教部的陈建强老师提醒参与夜跑的同学首先要注意安全。夜跑时周围环境往往比较昏暗,因此要特别注意路面情况。其次,陈老师建议同学在绿化较多的地方跑步。此外,晚间运动量不宜过大,避免出现跑完难以入睡的情况。在夜跑结束后,也可以适量摄入水果补充能量。

【夜跑小贴士】时间:每周夜跑 3 至 4 次为宜,每次控

制在半小时左右。场地:最好选择有灯光、绿花多、可以

看得清路面的地方进行;校园、公园和小区是不错的选择。

热身:跑前轻压腿,做下蹲动作,可让心脏和肌肉更快进入运动状态。也可开始走几步,然后快走、小跑,最后正式开始跑.

着装:夜跑时衣服要穿得鲜艳一点,最好三五成群,结队进行;跑完后不要长时间穿着汗湿的衣服在户外停留,以免着凉。

饮食:运动后应吃一些蛋白质和维生素含量高的食物,如奶制品、蛋类、易消化的豆制品等,由于距离睡觉时间较近,应避免吃含糖和脂肪含量高的食物。

“再来一个!”“再唱一首!”相辉堂观众的叫好声此起彼伏。5 月 13 日和 5月 15 日,复旦大学团委艺术团公共艺术课堂第十课———“世界流行音乐剧音乐会”与第十一课———“经典芭蕾舞赏析”分别在相辉堂开课,场面火爆堪比明星演唱会。

复旦大学团委艺术团公共艺术课堂宗旨为“传播高雅艺术文化,提高学生艺术修养”,自 2011 年 10 月复旦大学团委艺术团公共艺术课堂开课以来,已有来自上海歌剧院、上海戏剧学院、复旦大学 ECHO 合唱团等艺术机构和组织人士,共同为复旦学生们带来内容涉及古典乐、交响乐、唱法以及乐器欣赏等的艺术课堂。

音乐会:演唱会般的火爆

5 月 13 日下午 5 点半,虽然下着淅淅沥沥的雨,相辉堂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队。5 点 50 分,距离准许入场时间才五分钟,相辉堂前半部分已经全部坐满,而入口依旧是长长的等待入场的队伍。据工作人员透露,原本预计在 5 月10 日中午和晚上分发的门票一个中午全部发完,当时排队的队伍一直从发票处的五楼排到了三楼。

本次为复旦学子带来演出的是中国第一个轻音乐团———上海轻音乐团。音乐会主题是世界流行音乐剧和电影的原声音乐。电影《泰坦尼克号》主题曲

《我心依旧》、音乐剧《剧院魅影》原声音乐组曲、音乐剧《妈妈咪呀》主题曲《妈妈咪呀》、《舞林皇后》尽数登场。坐在媒体席旁边的一位携外国友人前来的男士一边向朋友解释着曲目,一边兴奋地用脚打着节拍。

整个现场的气氛在轻音乐团优秀独唱演员唐峰先生的男声独唱 《芝加哥》中达到高潮。一曲终了,观众纷纷要求唐先生再唱一首。唐峰先生便即兴清唱了著名男高音曲目《我的太阳》,又赢得了观众一片叫好。

整场音乐会的终曲《你就是幸福》奏罢,观众和主持人一致要求加演。只见乐团指挥孟津津两手一挥:“那就还来一首《妈妈咪呀》!”于是刚刚停息的音乐声又响起。这次,所有观众都在主持人的邀请下起立,随着音乐摇摆、拍手,现场一片欢腾。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来复旦的上海轻音乐团中,有一位复旦大学校友:2004 级光科学与工程系的赵野,现任上海轻音乐团的鼓手。赵野曾是复旦大学乐手联盟社团的团长,本次回到复旦并在相辉堂演出,他表示“格外亲切”。

芭蕾舞:高雅的艺术课堂

相比世界流行音乐剧音乐会,5 月15 日晚 6 点半,同样在相辉堂举行的复旦大学团委艺术团公共艺术课堂第十一课———经典芭蕾舞赏析,则更像是一个课堂。本次艺术课堂除了邀请到上海芭蕾舞团为大家带来表演,还贴心地邀请了专业人士到场讲解。整个相辉堂几乎坐满了人,除了学生,还有一些中年人和跟着父母来的小孩。

作为国内顶尖的芭蕾舞团,从 20世纪 80 年代开始,上海芭蕾舞团就一直在做芭蕾舞的普及工作。

公开课上,来自上海芭蕾舞团的团长助理、国家一级演员吴洁老师,首先向大家介绍了芭蕾舞的发展历史。接着,吴洁老师与该团的演员们又现场示范了芭蕾舞的基本动作及审美要领。台下观众纷纷伸长了脖子看着芭蕾舞训练时的种种动作,有些人几乎站了起来。有几个女生小声惊叹:“这怎么可能做到的啊!”;也有不少观众直接动手模仿,尤其是有几位身高尚不过膝的小孩,滑稽的动作让人忍俊不禁。惊叹归惊叹,在基本动作介绍完之后的现场小测验上,对于七个手位的辨别,观众们都基本回答正确。

在接下来的中外经典名剧片段展示阶段,该团的演员们重现了经典保留剧目《白毛女》片段。上海芭蕾舞团的前

身便是民族芭蕾舞剧《白毛女》剧组,本次演出,算是最原汁原味的了。随着台上“北风吹……”的音乐响起,一位观众席上的大婶也摇头晃脑地哼唱了起来。

《白毛女》之后,上海芭蕾舞团的演员们也展示了各具特色的西班牙舞、阿拉伯舞、俄罗斯舞等。独舞《天鹅之死》与现代舞《此时》也惊艳全场,博得阵阵掌声。在一曲甜蜜的《花之圆舞曲》终了后,从持续不息的掌声中,可以感受出观众们的满足与不舍。

公共艺术课堂:贴近学生的高雅艺术

这两期艺术课堂的火爆早就在艺术团工作人员的预料之中。

这两期艺术课堂的主要负责人,复旦大学 2011 级自然科学实验班的武晔同学说:“艺术课堂从上个学期开课到现在,基本上反响都很好。公共艺术课堂第九课陶艺制作互动工坊,我们本以为可能小众一点,但也来了很多人。这次我们宣传上下了很大功夫,所以相辉堂坐满也是预料之中的。”

而被问到为什么艺术课堂会这么受欢迎,武晔同学认为公共艺术课堂带来的都是复旦校园中没有或者缺少的

东西,比如说芭蕾,这在复旦平时是见不到的。“我们选题做得比较好,比较新鲜。”

除了选题上团委艺术团的工作成员花了不少心思,邀请来的艺术机构也有准备。“这次我们演奏的曲目都是经过挑选的。这些曲目我们前段时间在上海大剧院演出过,反响很好。”上海轻音乐团副团长、国家一级演员孙青女士说。音乐会上的曲目确实很有来头,《我心依旧》是为了纪念泰坦尼克号沉没100 周年,而《妈妈咪呀》正映照了演出那天是母亲节等等。而上海芭蕾舞团更是声势浩大来了 60 多人,带来了自己的经典保留剧目《白毛女》和最经典、最具代表性的芭蕾舞蹈。

“这两次的课堂是本学期为数不多的外请的、高规格活动,比较受欢迎。”复旦大学团委艺术团公共艺术课堂总负责人,2010 级中文系的李一荷深谙能让活动大受欢迎的要素,“这两课的主题都不是高雅到小众的程度,但也有一定的艺术格调,所以对于小资的复旦人来说应该是很合适的。”对于今后公共艺术课堂的发展,她说,会寻求一些新的形式,并尽力做到“有格调但并不过高。”

轻音乐芭蕾登台公共艺术课堂高雅艺术火爆复旦校园

复旦青年记者唐舒畅报道

“夜跑”在复旦

从一个只能在地下车库排练的学生组织发展到能够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演出的知名合唱团6 月 5 日将在谢希德报告厅举行三周年音乐会,其中《我有一个恋爱》等三首曲目为中国大陆首演

文启复旦,化于其身

Culture 编辑:谢铭 e-mail:[email protected]

2012.05.08复旦青年 Fudan Youth <<文化4人生不是一场物质的盛

宴,人生是一场人格的修炼。———3 月 20 日,3106 教室座无虚

席,浙江大学阮俊华教授在讲座《我愿化身为一座“彩虹桥”》用诗意的语言总结自己的人生感悟

吴英的问题在倒逼我们的制度改革,很多有良知的学者都站出来说话,说吴英不该死,因为这是一整个制度的问题,是社会的大环境在逼迫民营企业家铤而走险。

———3 月 19 日晚,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教授做客 3108 讲座讨论《“吴英该不该死”》

中国强烈的应激性的民族主义:从仇日到仇美,包括奥运火炬事件。从容成熟的民族主义,是下一个五十年急需建设的。

———3 月 26 日晚,任军峰老师在3109 的讲座《二十世纪美国与中国》中展望民族主义的进步

关于“我有没有评上院士”,我觉得这个问题是不值得讨论的。中国问题很多,我们应该讨论的问题是中国的科技能否保证中国安全与创新。中国土地有六分之一被重金属污染,其产出的粮食是不能吃的,但我们老百姓在吃。我们的空气污染很厉害,一个北京市民呼吸受污染的空气实际上等于平均一天抽 20 支烟。一个美国孩子从纽约到北京,血铅指数会增加 10倍。中国不孕症高,也是环境造成的。我们老百姓付出极大的代价。

———3 月 29 日晚吴文政报告厅爆满,身体抱恙的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施一公敬业地全程站立,带来讲座《少年壮志不言愁》。当谈到落选院士的遗憾时,他的一席话令全场掌声雷动。

童年写作不仅是一种心态的维护,还指出一种现实的努力:要逃脱当代汉语诗歌长期以来对西方现代性的迷恋,竞争而非模仿,重建一种面对未来的在物理和精神上都具有生发性的“家园”景象。

———3 月 30 日晚 3108 讲座,新锐诗人肖水带来《童年记忆与诗歌的“童年写作”》

讲座留声“

(由复旦青年记者谢铭 整理)

复旦学生经营咖啡店 教师参加店内沙龙后给好评从启动资金到经营模式,从设计装修到咖啡甜点制作,全由学生们亲手打造。目前店内共有

三名学生店长和八位学生店员

复旦青年记者潘晨晨卢家希唐舒畅报道复旦青年记者杨楠主笔

野很高兴能够在这样一个比较舒适的下午袁把各位同学尧老师还有公共知识分子聚在一起袁聊一聊大家感兴趣的话题遥 这个也是我开这家店的初衷之一袁我希望像复旦这样的学府能有这样一个咖啡馆遥 冶3 月 27 日下午袁2008 级经济学院学生张子骅站在 Hi-story 咖啡馆袁面对三十余位参加者袁为 野周二的下午冶系列沙龙致开场词遥

不仅仅是咖啡馆Hi-Story 咖啡馆位于六教东方餐

饮旁袁从启动资金到经营模式袁从设计装修到咖啡甜点制作袁全由学生们亲手打造遥目前店内共有三名学生店长和八位学生店员遥

推门而入袁小黑板上歪歪斜斜地写着野share your story冶袁这也是这家店的WIFI 密码遥 野所谓 Hi-Story袁就是人们可以在这里分享自己的故事袁然后被记录下来袁成为 history遥 冶张子骅解释袁野我们希望人们可以在此分享自己的故事袁认识新朋友袁交流彼此的想法袁一些有趣的事可以在这里发生遥 冶

3 月 20 日袁复旦野讲座学者冶加藤嘉一第一次来到 Hi-Story袁便对它野一

见钟情冶遥 野我想支持一下这样的民营咖啡厅袁也支持这样一个公共的思想交流空间袁复旦缺少这样公共的咖啡厅遥 冶3天后袁加藤在自己的微博上发布了关于他将在 Hi-Story 开展系列沙龙的消息袁第一次的主题为野咖啡?分享?公共空间冶遥

在加藤嘉一的主持下袁 沙龙持续了两个多小时遥 咖啡馆内三十五位学生同两位老师畅所欲言袁一起分享对公共空间的思考袁讨论大学生的生活交叉的路口院打工读书或是创业袁谈论中日文化的不同袁探索上海这个城市尧复旦这个学校的特点遥 野很有安全感袁 互相信任遥 冶当天来参加沙龙的复旦历史系教授冯玮谈起他对 Hi-Story 的第一印象袁野没有信任就没有社会遥 冶心理学系的吴国宏副教授喝完咖啡杯里最后一口卡布奇诺袁笑言院野在这样环境中参加这样的沙龙袁 是我出生到现在的梦想袁到今天终于实现了遥 这样氛围非常好袁我也学到了很多遥 谢谢你们遥 冶

咖啡馆墙上挂着梵高的叶夜晚露天咖啡座曳尧列侬和洋子的经典照片袁书架上摆放着庆云书店店主张庆留下的书籍袁CD 机里播放的是唱片店高老板留

下的怀旧英文唱片要要要他们曾经也是这里的主人遥

咖啡馆是怎样办起来的2011 年下旬袁即将毕业的张子骅决

定创业遥 在百姓网上看见这家店出让后袁他当即敲定想法袁野月租尧面积尧人流量都很适宜遥 最重要的袁是它在复旦遥 冶他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袁出资 14万元人民币袁盘下了这家店遥 野曾经想过做餐厅袁 或者莉莲蛋挞这样的连锁店袁反复几次后袁 觉得还是咖啡馆最合适袁因为复旦缺少这样的地方遥 冶

野几乎贴着成本的定价袁使 Hi-Sto鄄ry 处于收支相平的经营状态袁野我们的原材料选用的都是超市里最好的遥 每日营业额到一千元是保本的底线袁周末常常只有六七百袁平时可能会有一千一到一千二遥 冶正在当班的店长袁华东师范大学 2008 级中文系的徐燕告诉记者袁野也只有在中午和下午的饭点顾客比较多袁三分之一多都会是老外袁大多都是喝咖啡遥 店内的客人们袁多是自习袁聊聊天袁或是一组人讨论课业遥 冶当时记者身后袁正是 7 位讨论如何拍摄微电影的复旦学子遥 冶

Hi-story 并不是复旦校园唯一的咖啡馆袁 位于光华楼 15 层的星空咖啡厅袁开业五年袁能容纳百人袁是由校教务处和上海学府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的共同经营管理袁 其中工作人员并无学生袁全部是学府餐饮的员工遥 野同学们多在这里自习或者小声交谈袁冶 咖啡厅经理陈万林告诉记者袁野有一位历史系的老师几乎每周都要带着学生来这里讨论问题遥 冶

星空咖啡厅有两个会议室袁多是用于一些小型会议袁野沙龙活动我们并未承办过袁我们也不建议类似学生组织招新面试在这里进行遥 冶陈万林担心袁人员进进出出袁会影响到别的顾客遥

和星空咖啡厅雇用专业厨师不同袁Hi-Story 的学生店员是一边接受咖啡豆供应商的培训一边通过网络视频自学做咖啡的袁不过张子骅对自己的咖啡很有信心袁野我们做的咖啡很专业遥 我们的朋友陈师傅是西点师傅袁也一直在我们怎么调酱袁如何做好咖啡点心遥 这家店能开起来袁 真的得益于很多人的帮助遥 冶

张子骅脑海中有着对 Hi-story 无数的设想:门口应当有一个信箱袁木质的袁或是邮筒的绿色袁人们来来往往袁把自己的故事写在洁白的 A4 纸上袁 写在有着简朴花纹的信纸上袁写在被反复摺叠的纸条上袁 投进这个信箱里遥 Hi-Story 做一个最忠实的读者袁 也将这些或波澜或平淡的故事们分享给每一个愿意倾听的人遥

大家沙龙、海德格尔以及未来

3 月 15 日中午袁Hi-Story 正式营业后的第三天袁在叶耀珍楼召开的南区空调安装工程拆迁工作筹备工作通告会上袁原址南区教育超市旁的大家沙龙被确定搬迁遥 三周前袁这里刚刚举行了名为野沟通冶的主题之夜遥

大家沙龙在复旦走过 28 年的光阴遥 1984 年 11 月中旬袁一张叶大家沙龙宣言曳 被贴在复旦校门口院1981 级哲学系的几位同学以交流思想为目的袁宣告成立了中国高校的第一家沙龙要要要野大家冶遥 那时候的大家沙龙袁只是在 2 号楼3 号楼之间的一个两间简易平房要要要野文化为魂袁经营为体冶遥

半年后袁野哲学系的同学们已经遭遇资金从哪来的问题袁 在他们毕业之后袁大家沙龙改由学生咨询科技开发中心渊光华公司前身冤接手袁变成一个可以养活自己的实体遥 冶曾任 1985 年大家沙龙经理的夏旸回忆道遥 那一年袁大家沙

龙不间断地举办了近二十期的书画和摄影艺术展袁二十余场次的各种专题讲座和研讨会袁三场专题电影袁印发了野大家冶 刊物十三期遥 其中袁影响较大的有野外语角冶尧 野文理对话冶尧野西北开发研讨会冶尧野现代派画展冶尧野哲学专题冶尧野诗歌朗诵会冶尧野从叶伤痕曳到叶故土曳的当代文学回顾冶尧野林艺华个人书画展冶等遥

1990 年春末夏初袁正在哲学系就读的大一生胡志辉第一次走进 野大家沙龙冶袁 他和另外十多个带着好奇的大学生一起袁围着一张放着几瓶橘子水的小桌袁听着对面两位中文系教授漫谈中国文化袁谈西化不断强化的背景下中国文化何去何从遥

彼时在本部的大家沙龙袁浸淫在橙色柔和的灯光下袁每张桌子上点着一支蜡烛袁有咖啡有茶饮还有鸡尾酒遥 野一个很有情调很小资的地方袁 不过不常去啊遥 价格还是偏高袁现在的大家沙龙比较平价遥 冶 此时大家沙龙的英文名已从野great house master爷s club冶变更为野Pub鄄lic saloon冶袁原本多是讨论文化的古旧形式逐渐为喝咖啡聊天的社交活动多替代遥 胡志辉去过迁至南区的大家沙龙院野都改用日光灯了袁很普通的桌椅袁有点棋牌社的感觉遥 冶现在的复旦人更多的把大家沙龙当做自习尧交流会活动或者包场娱乐的好去处遥

而有着老大家沙龙气质的复旦学生自主经营的咖啡馆袁Hi-Story 并不是第一个遥

十二年前袁 南区后的松花江路上袁在一扇常年紧闭的木门后面是复旦学生经营的海德格尔人文咖啡馆遥 接连数任店主的坚持袁使这里成为了复旦野诗歌与话剧冶的野圣地冶遥 复旦毕业生组成的民间戏剧团体要要要野夜行舞台冶 在这里进行戏剧实验袁附近学校爱诗的学生在野梦见诗歌冶朗诵会上献诗读诗袁台下的观众听得如痴如醉遥

2005 年袁海德格尔因为拆迁的原因关闭袁这背后袁是经营者两个月就亏损一万多元的入不敷出遥

野海德格尔对待学生消费要么打很低的折扣袁要么不收钱遥 经营者在其中投入了很大的成本袁基本一直在亏遥 如果非要和海德格尔比袁我希望我们在正规的商业运作和相对规范的制度下袁能够开得比它久袁成为复旦的一个印记遥 冶店主之一的瞿鹿鸣看着冰箱背后的野Hi-Story caf佴 管理制度冶说遥

在更远的未来袁复旦发展规划处刘季平老师告诉记者袁多建立一些供同学们进行非正式交流尧讨论的场所袁一直在学校的建设规划中遥

久石让音乐会现场究竟发生了什么复旦青年记者张益辉赵逸伦报道

3 月 18 日袁光华楼学生广场袁19院00 刚过遥

2010 级新闻系的曹荻在学生广场北面找了张小圆桌准备自习袁她才要把电脑充电器放到桌上就又塞回了包里袁学生广场里飘来的叶风之谷曳的旋律让她没有理由隔着一堵墙去欣赏她钟爱的久石让的音乐遥

她两三步走到广场入口处才发现里面黑压压的一片人头遥 由复旦大学钢琴协会联合上海音乐学院渊以下简称野上音冶冤创业协会举办的野流行东方冶久石让系列主题音乐会复旦站已经进行了约摸半个小时袁一时没找到座位的她便和同学挤在了一个座位上遥

上座率乘了趟“过山车”实际上袁主办方预备的座椅并不

少袁520 多张几乎塞满了学生广场遥 不料演出还未开始袁近八成的座椅就已被抢占一空遥 对于如此高的上座率袁上音方面的活动负责人尧上音流行音乐方向研究生沈翀大呼出乎意料院野我的心理预期也就 100 多人遥 冶

相较于曹荻的野邂逅冶袁更多久石让的拥趸则是有备而来遥 2010 级传播系的章梦露称自己几天前在本部排球场看到了音乐会的横幅袁就打定主意前来参加了遥 野我以为是由乐团来表演的遥 冶 章梦露有所期待袁野虽然并没有想象中的乐团助兴袁但上音学生的过硬实力还是让我感到享受冶遥

据沈翀介绍袁整场音乐会除了叶龙猫曳尧叶风之谷曳是完全保留原作形式演奏之外袁其他的表演曲目都做了或多或少的重新编曲袁甚至还加入了即兴演奏遥 野主持人向我们现场观众征询接下来即兴串烧的曲目袁我激动地喊出了叶菊次郎的夏天曳袁不过现场回应太多袁主持人没听见遥 冶曹荻却丝毫不觉失落遥 事隔多日袁她依旧赞不绝口院野那个即兴表演真的很精彩浴 冶

中场休息时袁上音创业协会代表上台宣传他们的钢琴零基础班课程遥 宣讲持续的 10 多分钟里袁广场内再也绷不住上半场屏息聆听时的安静遥 不一

会儿袁整理书包的拉链声尧起身离开椅子的挪动声四起袁舞台下的观众有不少选择离开遥 当下半场琴声再响时袁已有近半数观众离开了遥

新浪网友野sty931120tt冶回忆道院野因为离开的人数很多袁下半场的气氛明显没有上半场好遥 冶

网上投票《天空之城》得票居首

与以往固定的 野我出节目你来看冶的音乐会程式不同袁这次作为主办方之一的钢琴协会袁 早早按下了互动的按钮遥在钢琴协会的建议和与上音创业协会尧复旦学生会两方的沟通之后袁钢琴协会于 3 月 5 日在复旦大学学生会文艺部人人网的公共主页上袁发起了一项名为 野久石让音乐会曲目由你决定冶的投票活动遥

投票活动中一共列出了 叶千与千寻曳尧叶幽灵公主曳 等 17 首曲目和一个野其他冶渊要求留言回复冤选项遥 最终袁在半个多月的投票期限里袁 久石让于1986 年为同名动画电影创作的经典配乐叶天空之城曳得到了最高的 14.7%的支持率袁这首呼声最高的曲目也最终成了全场第三首被演奏的音乐遥其他获得前六位支持率的五首曲目也先后和喜爱它们的同学们见了面遥但在整个投票期间袁 一共只有 28 名同学参与了网上的投票遥这样的结果显然远未达到钢琴协会原本的期望值遥 野这个投票参与度并不很让人满意遥 冶即便如此袁会长汪洋洋仍旧看好这种互动方式院野慢慢推广吧袁这样一种新形式估计还是会有不错

效果的遥 如果下次再办流行音乐会的话袁我们应该还会尝试遥 冶

为什么会是久石让?野相比于莫扎特的深厚尧 肖邦的高

雅袁久石让的音乐形式更为简单尧规范性更为随意袁自然也就受众更广遥 冶 沈翀如此评价遥 正是出于这样考虑袁上音方面和钢琴协会才将野流行东方冶系列音乐会的主题袁最终敲定为久石让的音乐遥 而汪洋洋也发现袁这次久石让音乐会不似早先钢琴协会通常举办的古典音乐会袁野每次只有 200 多名观众到场冶遥

上音创业协会也希望能通过广受欢迎的久石让来激起音乐爱好者们的钢琴热情袁以此为自己开办的钢琴培训班进行推介遥 然而中场离开的章梦露却对此表示失望院野中场的宣讲像是在做广告遥 冶海报上野暨流行音乐梦工厂招新展演冶这一主旨似乎被听众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遥

而作为复旦钢琴协会本学期的首场音乐会袁这次演出被更多定位为野一场普及艺术的音乐会冶遥 汪洋洋希望这次开学音乐会能消除同学们心中对野钢琴等同于高雅艺术冶的惯有联想袁野我们想让同学们明白袁钢琴其实并非遥不可及袁钢琴音乐也可以很生活化冶遥

音乐会结束后袁 现场的 16 位同学便积极回应院加入钢琴协会学习钢琴演奏遥

野我们想拉近大家和这类音乐的距离并尝试去玩一玩遥 不亲自实践袁那就只能做一辈子看客了遥 冶沈翀说遥

在吴晓波看来袁那是野世纪的转折点冶要要要偶像进入了黄昏期袁 所有的意识形态都瓦解了遥 热血的他曾在 1986年 12 月参加了他生平的第一次学生运动遥然而袁回望那个时代袁他坦言院野学生运动并没有解决社会的问题遥 冶

如何才能解决社会的问题钥吴晓波选择了回顾历史院野这些年来袁我所有的写作袁我对历史的所有好奇袁都来自于当代的困顿遥 冶他借用了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其著作叶美国与中国曳中提出的困惑院野一个西方人对于全部中国历史所要问的最迫切的问题之一是袁中国商人阶级为什么不能摆脱对官场的依赖袁而建立一支工业的或经营企业的独立力量钥 冶 费正清提出这个问题时是 1945年遥 今天袁这个问题依然有当代指向性

在吴晓波看来袁研究中国的方法有两种遥 其一为利益集团的博弈分析法袁即历代经济变革的焦点在于四大利益

集团渊中央政府尧地方政府尧无产阶级和有产阶级冤的利益调整袁其中袁财政尧货币和土地是历代经济变革中的三大核心遥 其二是四大基本制度分析法袁即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模式尧全民思想的控制模式尧社会精英的控制模式尧宏观经济制度模式遥吴晓波提出袁皇权时期袁前三种制度经历代发展呈现出精密的野钟表结构冶袁唯独经济制度极不稳定遥

吴晓波把重点放在了分析中国历史上的十次大变法遥 野这十次经济变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冶院 第一阶段是中国式改革思想的形成遥第二阶段是中央集权制度的探索遥第三阶段经历了明清五百年的野超稳定冶与大停滞袁逐步演变到了野稳定压垮一切冶袁五百年间 GDP 增长几乎为零袁 政治体制出现空前的专制袁城市中心向乡村转移袁城市化率猛降遥 在国门被打开之后袁中国进入第四阶段的探索袁即现代化运动中的变法探索遥

吴晓波指出袁历代经济变革提醒我们院野统一文化冶 是一切经济改革的前提曰自上而下的改革袁首要的突破口不是调整政府与民间的利益关系袁而是调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权责分配曰恢复民间资本活力的关键袁不是垄断产业的一次性瓦解袁而是以金融产业的开放为突破口的渐进开放曰国有资本集团的改造袁 不可能以全面私有化为第一目标袁而必须探索新的管理和利益分配模式曰避免改革动荡的关键袁不是野劫富济贫冶袁而是健全社会保障体制袁提高全民的生活和财富安全感曰政治体制改革不一定能保证经济改革的成功袁而没有政治体制改革为前提的经济改革袁一定无法真正成功遥

场下:一个中间派的知识分子

站着讲了 2 个多小时后,吴晓波走下讲台,接受校园媒体的采访。工作人员刚提及“以前吴老师也是校媒的主编”,学生记者们就“哇”地叫出声来。

吴晓波的事业始于复旦。他在《总有一代人会实现我们的梦想》中写到他年轻时读《李普曼传》后的心情:“那是一个月光很亮的夜晚,当我从图书馆走回六号楼宿舍的时候,内心充溢着无限

的憧憬和冲动。我想我之所以能够在18 年之后依然无悔地走在这条路上,大半是被那天夜晚的月光所迷惑了。”

这本罗纳德·斯蒂尔撰写的《李普曼传》,把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新闻记者精彩而丰富的一生呈现在他的面前:在近 60 年的时间里,李普曼以专栏文章影响着美国民众、白宫和世界的政治格局。对上个世纪的美国人而言,每天早上读李普曼如何评论这个世界,才能开始新的一天。“你很难抗拒这样的人生。”20 多年后,再谈起李普曼的名字,吴晓波依然兴奋不已。

大学期间,除了担任校媒主编,吴晓波还有一些其他的兴趣爱好。他曾经是复旦诗社的一员,尽管他称自己是诗社里写得最差的人,“拼了命地写,但是就是写不好,不会写……”但诗人的情怀一直与他相伴。

“花开在眼前 / 已经开了很多很多遍 / 每次我总是泪流满面 / 像一个不解风情的少年……”这是吴晓波为纪录片《激荡》写的主题歌《花开在眼前》。

诗人的情怀不仅影响了吴晓波的写作风格,还影响着他的生活态度。担任新华社记者时,他买下了位于淳安县的一座三面环水的半岛,种植了 4000多棵杨梅。可惜,由于工作繁忙,小岛目前已交给他退休了的二舅帮忙打理。

事实上,除了财经作家,吴晓波还身兼数职。他同时还经营着“蓝狮子”财经出版中心、任职于《东方早报》报社、担任专栏作家。在完成了“中国企业史”三部曲之后,吴晓波计划继续做公司案例研究,未来两年,他将把过去收集的资料编写成一部商学院的教材,同时为高校的学生讲课。

蓝狮子、写书、写专栏,每年都给吴晓波带来不菲的收入,他也多次登上中国畅销书作家排行榜的前十位,这也让他财务自由,来自由的思考和评论。大学时代,吴晓波曾读到艾森豪威尔的一句名言:“什么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就必须有一份不以此为生的职业。”这句话像毒药一样影响了他的职业观。他曾在一次采访中谈到:“我认为,在这个商业社会上你必须要保持一定的财务独立,你才能保证你的思想独立。”“到今天为止,我想我可以讲,不会有一个利益集团可以来收买我,因为我很贵了。”

图为 Hi-story 店主 张子骅(左)和瞿鹿鸣

图为讲座现场的吴晓波

复旦钢琴协会尝试和上海音乐学院创业协会联合办音乐会,开场几乎爆棚,中场近半数观众离场,各方评价不一

多面吴晓波

图为久石让音乐会现场

上接第一版

文启复旦,化于其身

Culture 编辑:谢铭 e-mail:[email protected]

2012.09.25复旦青年 Fudan Youth <<文化4

复旦青年记者魏春露潘晨晨

他每讲过一次课袁 都要对教材和教案作一次修改袁删掉次要的部分袁增添新的内容曰每教一年袁就把自己写论文的心得和成果放进教材里遥 82 岁的他袁为了上好课袁提前半年开始教案袁并在大学高年级中试讲袁听取意见袁对讲稿进行修改和补充噎噎

今年是我校著名教授苏步青先生诞辰 110 周年遥 9 月 22 日袁苏步青的故乡平阳县为他举行了 110 周年纪念大会袁校内也举办了一系列纪念活动遥 苏老是数学家袁 是教育家袁 是社会活动家袁而为学生追怀的袁更多地是他跨越大半个世纪尧 新旧中国的教书先生本色遥

1931 年袁苏步青在日本完成学业遥此时的中国满目疮痍袁连年征战袁学术环境也不够安定遥 尽管如此袁在国际数学界已经颇有声誉的苏步青携着满腹才学和满腔壮志袁 婉谢了日本学术界的依依挽留袁毅然归国袁来到浙江大学数学系教书袁 由此开始了他执着了大半生的教师生涯遥

被三个教书先生改变的命运

出生于浙江省平阳县的一个农民家庭的苏步青袁 自幼便要帮助家人割草尧喂猪尧放牛遥 由于家中贫困袁童年的苏步青只能每天在放牛途中偷偷去私塾的窗口听老师教书遥 苏父得知后袁决定全家吃杂粮袁省下大米钱袁又借了几块钱袁 送小苏步青去平阳县唯一的一所小学当插班生遥

但由于语言隔阂和老师的歧视袁小学前三年袁 苏步青考过两次倒数第一遥 到了小学第三年袁学校新来的老师陈玉峰劝告苏步青做人应 野人穷志不穷冶袁 目不识丁无法改变家庭的贫苦遥这一番话令小苏步青幡然醒悟遥 学年结束袁他考得了第一个第一遥

毕业后袁 苏步青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温州的浙江省第十中学袁 他最初的志向是做一名历史学家遥 从日本留学归来的杨老师却告诉他袁 只有科学才得以拯救积贫积弱的中国遥 他也认定苏步青在数学方面会大有前途袁 于是经常借给他看科学杂志袁 鼓励他钻研数学遥 久而久之袁苏步青对于理科袁尤其是数学的兴趣被慢慢培养起来遥 他曾为了证明著名的定理 野任意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 180毅冶废寝忘食袁最终找到二十个不同的方法袁 并写成论文外送展览遥

学校的校长洪彦远毕业于东京高等师范学校袁 是中国最早去日本学习数学的一批人之一遥 他在听到杨老师说起苏步青勤奋好学的事后袁 便十分关注他遥 作为数学老师袁洪校长十分欣赏苏步青在数学方面的才能袁 并承诺若苏步青未来去日本学习袁 自己定会倾力相助遥

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从中学毕业后袁17 岁的苏步青决定赴日本留学遥苦于当时经济窘迫袁 苏步青不得不写信给在教育部工作的洪彦远遥 很快袁洪彦远就汇了 200 银元过来遥 苏步青拿着这笔钱不禁留下热泪遥 这成了改变他一生的转折点遥

1920 年 2 月袁 东京高等工业学校举行招生考试遥 苏步青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电机系遥 大部分中国人在当时要花一年半到两年去准备入学考试的科目袁 而苏步青却仅花了三个月时间遥 由于在读期间成绩优异袁他还拿到三次奖学金遥毕业后袁 苏步青又报考了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遥 当时校方从九十多个报考者中最终录取九名学生袁 而苏步青是当时唯一一个被录取的中国留学生遥

在校学习期间袁 当时的数学系系主任林鹤一介绍苏步青到一位医科教授的家为其儿子补习数学遥 他甚至还让出自己的一门课让苏步青来教学遥当时的这一举动被一些歧视中国人的日本教授视为荒谬袁 并受到他们的反对遥 林鹤一不顾压力袁对自己的这一决定十分坚持遥 当时日本报章曾登载此事并慨叹院野非帝国之臣民袁 却当了帝国大学的讲师遥 冶大学三年级时袁苏步青还用英文写出第一篇代数论文袁发表在叶日本学士院纪事曳上袁为国人争光遥

毕业后袁 苏步青转而进入研究院继续深造遥 在导师田忠彦教授的指导下袁苏步青连续发表了三十多篇论文袁最终在 1931 年成为取得日本理学博士学位的第二个中国人遥

战时回国站上讲台

在日本出色的成就使得他的母校东北帝国大学向他抛去了橄榄枝袁但他毅然拒绝袁 带着妻子回到了战火纷飞的中国遥

当时的条件十分艰苦袁 他的一个小儿因营养不良在出世不久就夭折了遥 然而袁生活的艰难并未阻挡苏步青在教书及研究的道路上继续前行遥 白天袁 他在夫子庙里举办几何学的讨论版曰夜晚袁他在昏暗的桐油灯下伏案看书写论文袁直至天明才罢休遥 当时紧紧跟随他的四个学生要要要张素诚尧 白正国尧吴祖基及熊全治袁后来都成为了著名数学家遥

传道授业袁苏步青始终把野让学生超过自己冶作为教育目标袁用高标准尧严要求来对待自己和学生遥 他为学生们煞费苦心袁找合适的选题袁指导学生去做遥 对于自己袁他每讲过一次课都要对教材和教案作一次修改袁 删掉次要的部分袁增添新的内容曰每教一年袁就把自己写论文的心得和成果放进教材里遥 对于学生袁他绝不容许学生抄袭作业袁也不允许学生一知半解遥 苏步青的这一教育思想也直接影响了他的学生遥 最有代表性的一段佳话便是苏老的得意门生谷超豪又培养了李大潜袁而苏步青尧谷超豪尧李大潜正是三代科学院院士遥

上世纪 50 年代袁 中国向苏联学习遥 为了在中国的大学推行俄文数学教材袁苏步青开始学习俄文袁并把叶解析几何曳尧叶几何基础曳等著作翻译成中文遥

到了 60 年代中期袁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袁 苏步青无法继续教学和从事科研工作袁 但他的心中始终对数学有热爱的年轻人遥 当时和他一起共事的青年教师许永华担心自己的研究论文无处发表遥 苏步青知道后袁当即表示愿意提供帮助来修改论文遥 过了几天袁

苏步青在深夜打着手电筒来到许永华的家袁将改好的论文交还到他手里遥 许永华打开一看袁 就连一些错误的标点也被苏步青认真修改了遥 在苏步青的推荐下袁许永华在 1975 年发表了第一篇论文遥 1981 年初袁许永华被提升为复旦大学数学系教授遥

桃李遍天下,个个是高徒

新中国成立后袁 苏步青有三十多个学生在全国各个大学里担任数学系主任尧数学研究所所长曰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袁全国数学理事会中有 15 位理事是苏氏门生遥 我国当代第一个完全由国内培养的尧 以其科研成果赢得国际数学界注目的数学家方德植袁 就是苏步青培养的第一届毕业生之一袁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则是方德植的学生曰数学界的佳话尧野夫妻院士冶谷超豪尧胡和生夫妇也是苏步青的学生噎噎

这种现象曾经一度被称颂为 野苏步青效应冶遥 苏门弟子之所以个个是野高徒冶袁这和苏步青这位野严师冶有着密切的关系遥 面对当年叶光明日报曳记者采访时袁 苏步青还是谦虚地说院野人家都说什么耶名师出高徒爷袁我看还是耶高徒出名师爷遥 冶

他的诗句曾经写道院野漫誇桃李遍天下袁更盼光风润大千冶袁这非常确切地表达了他不想做野名师冶袁而的确是个野严师冶遥 他的一生袁也身体力行了这种野培养人才袁要一代超过一代冶的教育理念遥

野学生超过老师冶一直被他当做培育人才的目的袁 他因此不遗余力地对自己的弟子倾囊相授袁 甚至毫不避讳地多次在不同场合说过院野我老了袁我的学问也老了遥 冶不过正如他的学生尧我校数学系教授尧博士生导师尧另外一位中科院院士李大潜所表达的那样袁在所有学生的心里袁野苏老的历史地位在中国数学发展史上是无人可以代替的遥 冶

1979 年初袁 北京北海公园里景色正美遥 一老一少在园里散步的背影在繁杂的游人中格外引人注目遥 在苏步青的大力支持下袁他将学生渊谷超豪冤的学生李大潜送赴法国进修袁 在赠别诗中就写下了这样一句满怀祝福和期盼的话语院野此日登临嗟我老袁 他年驰骋待君还遥 冶

苏步青对学生的热爱不仅体现在不遗余力的帮助和照顾上袁 他培养出的得意门生也都是在他的严格要求甚至批评中一步步走向学术巅峰的遥

谷超豪的妻子胡和生也是苏步青的弟子袁 她也是我国数学界唯一一位女院士遥 在她当学生时袁苏步青让她读德文版的叶黎曼空间曲面论曳的专著袁并且要她每星期汇报一次遥 有一次袁胡和生还没来报告袁 苏步青很生气地来到她的学生宿舍敲门遥 胡和生看到老师用严厉的眼光责备她袁连忙解释袁为了准备报告袁 熬了通宵袁 直到凌晨才睡袁谁想却睡过头了遥 苏步青看桌上还亮着的灯袁还有摊开的书本和笔记袁知道她没有欺骗袁可是却没有安慰她袁仍然要她把报告做完遥 以后她写出了叶仿射共轭联络的扩充曳的论文袁苏步青帮她仔细修改袁论文发表后袁在国内外产生了相当的影响遥

苏步青很重视学生的治学态度的培养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遥 有一次

他拿了一篇相当艰深的论文袁 要谷超豪一个月内读懂遥 通过谷超豪的表现袁知道他吸收能力强袁思想敏锐袁理解问题有深度袁 因此把他作为重点对象培养遥 为了扩大他的知识面袁让他参加了微分几何的讨论班和函数讨论班袁以后还建议他去苏联进修和研究李-嘉当拟群遥

果然袁 谷超豪在 1959 年回国后袁除了做微分几何的工作外袁 并且转入偏微方程袁 以后又搞杨振宁的规范场和理论物理袁 成为我国又一位极具世界影响力的数学大师遥 令人感动和欣慰的是袁苏步青热爱学生尧言传身教的精神和鼓励学生超过自己的经验袁也在谷超豪和他的学生上代代相传下去遥

八十高龄再执教鞭

苏步青一生一共发表了 160 多篇论文袁并有专著和教材 20 多部袁其中有叶仿射微分几何曳尧叶射影曲线概论曳尧叶射影曲面概论曳尧叶射影共轭网概论曳尧叶苏步青数学论文选集曳尧新版叶微分几何学曳等遥 叶计算几何曳一书由苏步青和刘鼎元合著袁在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尧再版袁曾获得野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冶称号遥

他的一生笔耕不辍袁勤奋钻研遥 到1982 年袁苏步青已有 80 高龄袁即将退居二线遥 人生残年袁烛微摇曳袁苏步青却说院野安得教鞭重在手袁 弦歌声里尽余微冶遥

尽管已是高龄袁 他仍然坚持与青年学子通信袁 在信中回复他们数学问题尧解答他们的人生疑惑遥 他鼓励学生热爱科学袁要有献身的精神袁他曾幽默地说院野学问主要在乎你喜欢不喜欢遥如果真正喜欢的话袁 总是有时间来钻研的遥 你们瞧袁为什么青年人再忙总抽得出时间来谈恋爱呢钥 这就是因为喜欢遥 冶

在他当校长和与中学老师通信交流的经历中袁 他发现很多教师都没有接触过正式的进修袁 很需要提高教学素质遥 在 1984 年 1 月袁苏步青主动申请举办的中学老师讲习班终于诞生了遥 为了上好课袁苏老提前半年开始教案袁 并在大学高年级中试讲袁 听取意见袁对讲稿进行修改和补充遥

上海的严冬季节袁82 岁的苏步青身穿厚厚的棉衣袁 缄默不语地坐在疾驰的小轿车里袁 这位在讲台上耕耘了50 多年的教授心情激动袁 他正想着该怎么面对这些不同的学生钥 将要怎样开场呢钥 他冒着严寒提前近半小时抵达了教室袁婉拒了助手的帮助袁亲自在黑板上画起了 12 面体图形遥

九点袁正式上课遥 苏步青洪亮的声音传遍整个课堂噎噎

为高中教师开办的讲习班一共持续了近三年袁直到 85 岁的苏步青身体实在吃不消才结束袁由年轻老师尧我校数学系教授华宣积接着进行下去遥 讲课期间袁教育局怕苏步青身体吃不消袁曾答应让苏步青讲一个小时袁 另一个小时由助手上遥 可是苏步青一点儿也不让袁坚持自己上课遥 学员们就这样在苏步青的无私奉献中深受教育和感动袁 激发了搞好中学教育的信心和热诚遥

“苏步青老师教书育人,严格要求,言传身教,是培育优秀数学人才的一代宗师。苏门弟子遍布域中,并在各个岗位上发挥了重要的骨干作用。在我们学生的心目中,他既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严师,更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我们的心是和他连在一起的。”

———李大潜《苏步青传》序文

苏德晶回忆说:“爸爸教书特认真,爱学生胜过爱自己。真奇怪,他居然有如此多的精力!白天工作那么忙,晚上在桐油灯下写下一本由一本的数学讲稿和一篇又一篇的论文,一直要干到 12 点多,早上还要早起种地,抽空读诗和写诗。我们的爸爸总是那么精神,那么乐观,那么自信,那么坚定不移。他在这时期的教案‘涂鸦集’有十几本,今日翻开仍熠熠生辉,非常珍贵。爸爸在湄潭的学生很多,他们都非常尊敬和爱戴爸爸。至今我还能叫得出他们的名字,还清楚地记得他们的音容笑貌。”

———摘自《苏步青传》

“父亲是个数学天才,而天才肯定是有天赋的,但仅有天赋还不够,也需努力……父亲对我们几个子女的教育是非常严格的。记得小时候,我们几个子女都要在饭桌上做作业,完成功课才能吃饭。有一次,我自己没完成功课饿过头了,就在饭桌上打起盹来,结果当场被父亲敲了一下头。”

“父亲一生治学严谨,他几乎每天都按数学的准确性,来规范自己的生活起居。起床洗漱、练功、读书、科研,一套一套都按作息时间来。孩子们在屋子里跑来跑去打闹,他充耳不闻,一概不管。”

“我无法与父亲所取得的成就相提并论,因为时代不一样了。曾有人问我,你父亲是数学家,那你一定数学成绩很好吧?但是,我很遗憾地告诉他,我数学成绩很差,可以说 60 分都不到。这可能是我虽然遗传了父亲的基因,却没有将它开发出来,而开发出了生物学的天分,于是我就从事生物学去了。”

———苏步青之子、复旦大学教授苏德明

谈及教育经费问题不足时,苏步青深知当教师之不易,话语也尖锐起来:“比如像一块蛋糕,蛋糕大了,教育多得一点儿,蛋糕小了,教育少得一点儿,这个好理解。问题是现在蛋糕小了,不按百分比,有些部门照样得到一大块,而教育却被挤了,今年又要压缩,这怎么行?”他热切希望从上到下进一步认识教育的重要性,该给教育的钱一个子儿也不能省。

苏步青当时已执教 60 个春秋,深知教师的甘苦。他说:“现在物价涨得快,教师工资就增加那么一点点,解决不了问题。如果让教师整天为菜篮子、房子、孩子奔波,他就不可能全心全意搞教育工作。现在,小学教师不安心,师范院校招生很困难,大家都不愿当

教师。”他抬高了嗓音,“这是很大的问题哟,比工农业减产还要厉害,比天灾还要厉害哟!希望政府能采取措施,不要让教师空欢喜。”值得欣慰的是,苏步青反映的这些问题,都已逐步解决,报考师范,当中、小学教师越来越成为青年的首要选择。

———摘自王增藩《老为民仆寻常事》一文(作者系复旦大学研究员、曾任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苏步青秘书冤

除了自己参与产校合作研究外,苏先生也十分重视和支持其他研究人员和单位的应用性研究。在他的几篇论文发表后,不断有单位来信索取论文资料。他都毫无保留地一一寄去。例如江西二六一队生产科李西兰同志来信,殷切地希望能支援他们一套有关螺杆泥浆泵的研究成果和科技情报资料,苏先生立即将自己的两篇论文寄去。……1978 年以前,苏先生仅带领几个学生从事应用数学研究,1978 年以后,他就率领着一支应用数学的大军,活跃在教学与科研的第一线,不断实践着他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服务的理念,他开拓了一条理论联系实际的广阔道路,为数学的发展注入了更强有力的生命力,也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摘自华宣积《忆苏步青先生》一文(作者系复旦校友冤

中科院研究员越民义回忆,在大学里跟随苏先生学了 3 年几何学,他讲课清楚,令人如坐春风之中。他写黑板的功夫可以说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每画一幅图,哪一笔应放在什么位置,画多大,什么时候画上去,与所讲的内容相互配合。后来,越民义得知,苏先生其实并非天才,原来,他刚在浙江大学上课时,效果也不甚好,但他在家里放上一块小黑板,就像在课堂上讲课那样,一丝不苟地演习,在杭州的酷暑之下也坚持不懈,终于练成过硬的功夫。可见,苏步青之所以能成一代教育大家,缘于他对人才培养的认识,也缘于他的努力,并非一日之功。

———摘自张炯强《桃李满天下,风光润大千》一文(原文刊载于2012年 9月 22日《新民晚报》)

曾经有缘数度面聆教诲,这里还想为苏老的“画像”补上一笔,并不是他说了什么妙言警句,而是他“不说”了什么———苏老见识甚广,文字上佳,可是除了专业和教育,写得很少、说得很少,令人有些遗憾。据说有记者针对国家某重大工程来采访苏老,请他谈谈重大意义。苏老不谈,说“这个我不懂”。

———摘自大同《苏步青的“不谈”》一文(原文刊载于 2012年 9 月22日《新民晚报》)

他们眼中的苏老

苏步青先生 110 周年诞辰纪念

一位教书先生

文启复旦,化于其身

Culture 编辑:谢铭 e-mail:[email protected]

2012.03.19复旦青年 Fudan Youth <<文化4

我爱哲学,爱到不想做哲学家,只想做一个局外人。我想像一个小学生,像一个无知者一样去学哲学,永远像不懂哲学语言一样去爱哲学。

———4 月 17 日晚社科部教师陈果在《哲青乱谈———怎么学、怎么玩及其他》讲座中和学生大谈爱情、学习与游戏。当被问到“什么东西是你死也不肯放手的”时剖白自己对哲学的热爱

社会以人为主体,人在社会共同体中生活应该如同在家里生活,失败与成功都被社会这个机器规定了,我们用我们大部分的时间来追逐这些机器规定的功能,实际上就是一个个螺丝钉,很少有哪些工作岗位不像一台机器。

———4 月 10 日晚吴文政报告厅王德峰教授在讲座《心寄寰宇·璞返自然 ———2012 年人类、自然与自我》中谈社会与人的关系

什么样的人才能拥有最强大的自我?是思想自由或者说学术上高度自由的人。一个人一生最重要的事情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4 月 10 日晚吴文政报告厅复旦大学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所所长陈家宽在讲座《心寄寰宇·璞返自然 ———2012 年人类、自然与自我》中给青年学子他的人生建议

在 GDP 的发展之前,为什么我们没有幸福指数的概念?这是一种观念的改变。其实网络塑造和网络监控一直都存在,而个人隐私和发言权的侵犯在现有观念下,日渐不可忍耐。

———4 月 18 日晚国际政治系老师沈逸在讲座《美国网络外交:战略与行为》中讨论大热话题网络监控与个人隐私

一些社会政策性的挪动、冲击、反弹导致了政府能力的不足。而且维护社会稳定的成本越来越高,社会的问题修复力越来越低。

———4 月 19 日晚 3108 教室,中国政治协会副会长桑玉成在讲座《价值共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中谈到中国社会的问题修复力

我认为把国学称为传统文化似乎更为好一些。中国在历史进步的过程里面,我们不仅继承了传统文化,也学习了西方。鲁迅先生对传统有很多批判,可是其实他对国学的研究也是很深的。宣传传统,吸收精华,应该是要和现代化发展联系起来的,发展传统文化不是为了某些人的利益和维护某些制度。

———4 月 19 日晚逸夫科技楼二楼多功能厅中文系教授骆玉明参加复旦大学学术文化节“审问”版块首场“国学之热”头脑风暴,谈论国学的定义

在海德格尔那里透过希腊文和德文的诗歌所表现的存在意境,在中文古诗词那里以一种我们所熟知的形态深深地打动中国人的心灵,培育中国的人文精神。中国的人文精神与西方有神论的宗教观不同,但仍然体现一种超越的精神,是中国人的价值体系和道德观念的内在力量。

———4 月 16 日晚 3108 教室,哲学学院张庆熊教授在《从海德格尔谈诗与思看中文诗歌中的存在关怀和人文意境》中谈中国的人文精神

讲座留声“

(由复旦青年记者谢铭 潘晨晨 整理)

复旦公益社团远征社在文科图书馆举办主题为“我们,不一样的复旦人”影展,关注复旦不为人知的后勤人员,影展从 4 月 13 日持续到 4 月 21 日。

据负责人赵海君介绍,这次影展的摄影作品均为复旦学生拍摄,每张照片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以每天一篇网络日志的形式发表在“艾远征”人人主页上。影展旁的留言本上写满了同学对于影展的感想。图为一名同学在留言本上留言。

图 / 复旦青年记者 谢铭 摄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4 月 17 日,复旦大学邯郸校区多功能厅里,第三届复旦大学五月诵诗会

“那些住在青春里的诗”的朗诵比赛初赛已经将近尾声。2008 级历史系博士生许静波本来因为面试时间冲突决定退赛,但为了自己热爱的诗歌,最终还是赶赴现场,朗诵了一首现代诗人食指的《相信未来》作为本次比赛的压轴。他的声音低沉而动人,富有深情。台下不少原本专注于手机屏幕的观众纷纷放下手机,侧耳倾听。

据《复旦青年》记者观察,初赛现场约有近五十人,观众和选手各占一半。今年,朗诵比赛的主办方建议每位选手邀请自己的两到三名朋友,作为亲友团坐在台下观看。作为观众,每个人都可以投票给五到十个自己心仪的选手,并在比赛结束后参加抽奖,奖品是一套席慕容的诗集。

这群爱诗的新人

在二十四位参赛选手中,有二十一名是来自大一的新生。2011 级数学系的赵键虽然在高中专攻理科竞赛,但是有过一段对诗歌的狂热的阶段,初高中时经常参加诗歌朗诵比赛,来到复旦大学加入了复旦诗社。这次朗诵会恰逢他的数学分析考试,但他还是考完试在朗诵比赛开始后四十分钟匆匆赶到了现场,为大家带来了他最喜欢的诗人海子的一首《以梦为马》。

“我一直很喜欢海子这个诗人,读了他很多诗,诗社里比我读他的诗读的多的人也不多了。”赵键说,“3 月 26 号是海子逝世 23 周年,这次一方面也是想缅怀一下他吧,一方面也是想怀念一下初高中的时光。”

2011 级软件工程傅之越同学恰好是赵键的同班同学,带来的是汪国真的

《走向远方》。赵键说,傅之越比赛前经常在寝室里朗诵诗歌,是一位比他还热爱诗歌的同学。

本次朗诵会上,学生的原创诗歌崭

露头角。2011 级中国语言文学类的钱鹏朗诵了他自己创作的《行吟》,2011 级法学类的闫格也带来他的原创诗 《读青春》。他们同时参加了本次五月诵诗会的另一个部分原创诗歌大赛,其中《行吟》已经被推送到五月诵诗会的人人小站上作宣传。

“《行吟》的灵感来自于秋天蟋蟀的叫声,”钱鹏介绍,“在万物选择凋敝的时候,蟋蟀的叫声显得有生命的活力,意味着青春的生命力。”而闫格的《读青春》则更多是为了怀念她的高中同桌。比赛结束后,她得知没有晋级,“不过我觉得很幸福,可以在大家面前诉说我对她的思念。”

除了朗诵之外,本次朗诵比赛新引进的问答环节也成了选手们展现实力的舞台,虽然题目总体上偏难,较为专业,但是依旧有同学不假思索就给出了正确答案。

“诗歌不应该成为博物馆里的东西”

组织这次活动的团委宣传部王文心有自己的信念,“或许诗歌总有一天会成为博物馆里面的东西,但是至少在现在,它不应该成为博物馆里的东西。”

五月诵诗会从开学初就开始筹办。为了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除了校园横幅、广播、分发传单这些传统宣传方式,复旦五月诵诗会的人人小站和新浪微博相继创建,由专人管理。诗诵会的负责人员不仅会在这些网络平台上推送一些优秀的诗歌作品,也会介绍一些新诗的诗歌常识。项目组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将重点和以后的计划放在形式的多样性上,尽力使它更吸引人。每位工作人员都在努力,虽然他们预料到“场面可能远不如一场 3108 的讲座那样宏大。”

“这周二举行的活动一直到上周四才最终确定下来,那天一直忙到晚上一点多,”王文心说起这里的时候有些感慨,“但是看到选手朗诵的诗歌还有他们原创的诗就真得非常感动。我很感谢这些选手,如果没有他们的参赛,我们

这个活动也做不成。”参赛选手李钰恒说道,“这个时代

可能就是这样,流行快餐文化,诗歌可能正在一步一步走向衰落,但一部分人正在以自己的努力改善这一点。”

“我并不觉得复旦的诗文化在衰落,诗歌本来就是一种小众化的东西。”本次朗诵比赛选手,2011 级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李若楠说,“只要有一部分人喜爱它、朗读它就可以了。”

对于诗歌文化的逐渐边缘化,越来越少的大学生敢于作诗、敢于诵诗,复旦诗社指导老师肖水认为是社会用异样的眼光看待诗人所致,“落魄潦倒是把诗人标签化了。在现实中我们就是常人,普通人。我觉得在诗歌之外,诗人应该和常人无异。”

据复旦诗社介绍,每次社团活动都会有三十多个人写诗并互相点评。复旦诗社第 29 任社长洛盏则认为诗歌给予人的力量无穷,鼓励现在的大学生应当多读诗,多作诗。“诗歌是很好的自我教育。我们现在的学生学得东西很散,不集中,没有一个立足点。”

复旦青年记者唐舒畅报道

复旦诵诗会现场观察:“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4 月 13 日早晨,2011 级社科实验班的程千里早早站在相辉堂草坪边,身着“一个鸡蛋的暴走”和“信誓旦蛋”字样的 T 恤,在两棵树间拉了一幅横幅,为 21 日“一个鸡蛋的暴走”活动做宣传。

“一个鸡蛋的暴走”是上海公益事业发展基金会(又称联劝)与 MSN 联合推出的一项公益活动,在全社会开展的一种新型募捐和公益资助形式。活动的目的,是通过暴走的方式,每天资助贫困地区儿童鸡蛋,改善他们的身体和智力发育状况。参与暴走的队员通过微博、邮件和 MSN 等渠道向自己的亲友发出募捐邀请:“如果我能走完 50KM,你是否愿意为孩子们捐点鸡蛋钱?”这项活动得到了民政局和不少企业的支持。

暴走,始于“一个鸡蛋”的爱心

去年,122 支爱心队伍在崇明完成了这个爱心公益项目的试水,共有 249人坚持走完了 50 公里全程,共募得总金额共计 67 万余元,其中公众募款比例高达 77%。若按一个鸡蛋 0.8 元来计算,共募得鸡蛋超过 74 万个,可以资助4434 名小朋友一学年里每天都能吃上一个鸡蛋。

今年 4 月即将开展的这次公益暴

走活动,与去年相比,将支持项目的范围从“一个鸡蛋”项目延伸到五类儿童类民间公益项目,涉及贫困地区儿童营养、乡村儿童阅读、自闭症儿童、农民工子弟素质拓展培训等领域,扩大了受益人群覆盖面。暴走路线起于青浦朱家角,终于松江大学城,路程约 50 公里。预期招募 150 支队伍的短短三天内被抢报一空,联劝组织又开放了 50 支队伍名额,很快又被报满。不少复旦学子、老师也参与到今年的暴走活动中,现在已有六支学生队伍成型,参与人数超过六十人。

报名费:做公益还要花钱?

今年“一个鸡蛋的暴走”向每支报名队伍收了 400 元报名费,招致不少质疑———“做公益还要花钱?”

复旦几支学生队伍的队长都表示理解。据“media 蛋蛋 - 自由媒神”队的队长、新闻学院博士生郑雯介绍,公益活动是有成本的,联劝组织要为每一位参加者准备 T 恤、队员证、救护用品等,以及提供往来大巴。所以如果每支队伍都能报满 10 人,那么平均每人 40 元的成本也是可以接受的。

复旦学生队伍“信誓旦蛋”和“孵蛋蛋”通过最原始的方法,号召亲朋好友捐款,目前已筹集了千元左右;郑雯的队伍,由于组员不少是已工作人士,人脉较广,已筹集了 2000 多元。单笔捐款额,上至千元,下至 1 元。

2009 级物理系李恒不仅是复旦学生队伍“孵蛋蛋”的队长,也是复旦公益社团远征社的前任副社长,曾经负责组织社团成员到阳光之家服务,同时也参加过为农民工子女义务家教的活动。这些经历让他觉得“公益说到底就是快乐”,这种快乐不仅来自于被援助者所能获得的帮助,也来自于公益参与者为施予帮助而内心拥有的满足。

信誓旦旦:让鸡蛋“飞”

程千里是“信誓旦蛋男生队”的队长。去年他曾为联劝的某个展会做过志愿者,当时便被“一个鸡蛋的暴走”的新颖形式和公益意义所吸引。今年 3 月,得知新一轮暴走又将开始,程千里不假思索地注册了一支叫“信誓旦蛋”的队伍,很快,一支包括复旦、同济、财大学生及上海音乐学院委培生在内的 10 人队伍组建成功。之后仍有同学通过各种渠道表示出参加的意愿,其中 2011 级管院的石寒沁与程千里商量后,决定再组建一支队伍。于是,信誓旦蛋队被拆分成两支,程千里的队伍改称“信誓旦蛋男生队”,而石寒沁则担任了“信誓旦蛋女生队”的队长。

“信誓旦蛋”的队名一语双关,程千里说:“我们有信心走完这 50 公里,也希望同学、朋友们能信守诺言,为需要我们关心的孩子们献出爱心。”

李恒从人人网看到联劝先期宣传,就在复旦的同学里拉起了一支名唤“孵

蛋蛋”的队伍。而远征社内很多与李恒熟识的同学,也组织了一支“孵蛋”队。

4 月 14 日,这两支队伍刚刚完成了从复旦本部东门至江湾校区的暴走拉练:下午 4:30 出发,暴走约 50 分钟,到江湾食堂吃晚饭后再返回邯郸校区,往返 10 公里。谈及那次拉练,“孵蛋蛋”队员林勍笑道:“感觉很不错!10 公里很轻松,我也借此机会认识了不少队友。”2009 级力 勍学系的林 坦言,户外自行车一直是他的爱好,参加这次鸡蛋暴走更多地是出于个人对户外运动的喜爱。

“当然,暴走的同时又能为公益做点事,真的很不错!我有信心走完全程 50 公里!”

而对郑雯来说,暴走于她更有一种剪不断的缘分。十年前,她参加母校素质拓展活动时曾走过 9 小时 30 公里。

“那次暴走是我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

当年的暴走中,她和同学们从最初的兴奋轻松到后来的疲惫忍耐,在最后的 10 公里完全是靠着毅力在行走。尽管有救护车跟随在后,却没有一个人放弃,大家会拍拍肩膀相互鼓励。而那次暴走,也让同学们之间有了一种近乎革命友谊的情感,团队的凝聚力不可同日而语。十年之后,郑雯想通过‘一个鸡蛋的暴走’再次挑战自己,也借这个机会让自己的行动影响力更大。

李恒明白,“一个鸡蛋的暴走”其实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行为艺术,用暴走的行为,吸引更多人的关注,从而为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出一份力。

“一个鸡蛋的暴走”在学生中走红 已有六支队伍成型

陈钢:“今天我们谈谈灵魂和音乐”

4 月 17 日 18:30,东区艺教中心的舞台灯将橘黄色的光照到了一位老者温和的脸上,老者虽近耄耋但在明亮的灯光下依然不见一丝白发。“今天我们主要讲的是灵魂和音乐。”老者在观众的热切注视下缓缓说道。

他就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作者之 一,上海 音 乐 学院 的 著名 教授———陈钢先生。

五十载一“醉”为梁祝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被誉为 20世纪最伟大的小提琴曲之一,直至今天,它依然是中国音乐史上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峰。

“《梁祝》走过的道路可以说是我人生的写照。”陈钢教授如是说道。

1959 年,《梁祝》在上海首演时,陈钢躲在了幕后。演出结束后,观众沉默了几秒,“这几秒在我感觉非常漫长”,陈钢当时惴惴不安。但就在那几秒过后,经久不息的掌声响了起来,《梁祝》走红中国。

1960 年 10 月,在上演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十一周年音乐会是

《梁祝》的首次在海外演出,演出震动了莫斯科。几天后,这台音乐会走进莫斯科音乐厅,作为指定的苏联国家珍藏版录音的演出,向全世界转播。从此,《梁祝》开始走向了世界。

“我从没去过苗岭,没去过塔什库尔干,也不会拉小提琴,但是我却在那个时代写出了红色小提琴曲《苗岭的早晨》和《阳光照耀的塔什库尔干》等。在那个年代特别需要阳光,特别需要亮的颜色,我相信在那个时代可以写出亮的颜色。”

“我是个热爱革命的人”

14 岁时,陈钢就靠着修改初中毕业证上的年龄“混”入军队,不料第二天就被从部队拎了出来,和其他年龄不够的人一起组成了一个解放军青年团。“上海一解放我就在街上发传单欢迎解放军,解放军一来我就想参加革命”。

“我是一个热爱革命的人。”陈钢这样评价自己。

作为一个艺术家,陈钢十分关心海派文化的存亡。他认为中国有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却唯独没有城市文化,海派文化作为一种中国本土的城市文化是我们的骄傲,必须好好保护。

谈到自己的父亲,著名歌曲《玫瑰玫瑰,我爱你》的作者陈歌辛,他坦承是父亲给了他早期的音乐启蒙。在讲座现场,陈钢一展自己的钢琴技艺,为同学们现场演奏了《玫瑰玫瑰,我爱你》的伴奏与《梁祝》里的“化蝶”部分。

复旦青年记者仇彤报道

著名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作曲者做客复旦

复旦青年记者卢家希报道

2008 级历史系博士生许静波本因面试时间冲突决定退赛,最终还是到场朗诵食指《相信未来》;2011 级数学系本科生赵键参加完数学分析考试后即赴会朗诵海子《以梦为马》

活动由上海公益事业发展基金会与MSN联合推出:“如果我能走完 50KM,你是否愿意为孩子们捐点鸡蛋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