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氤氲西浦村 - cnepaper.com · 宫。大帝宫建于1948...

1
□ 缪福森 文/图 闽东之光 编辑:徐龙近 电话:2805133 邮箱:[email protected] 美编:舒 校对:陈建春 4 4 2018 年 4月15日 在福建寿宁与浙江泰顺交界的犀溪镇,静栖着一个 有着 1100 多年悠久历史的村落—西浦。村子不大,但 是古老的民风民俗、经典的小桥流水却把村庄映衬得韵 味无穷。近年来,随着寿宁县在这里进行旅游开发建设, 以及我国首部非遗故事影片《爱在廊桥》在这里开机并拍 摄,西浦村声名鹊起,以“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中国 传统村落”的身姿不断走向省内外,走进人们的视野。 西浦之美,美在它的两条溪流。左边的大溪自西而 来,九曲回肠,穿村而过;右边的桥头溪蜿蜒南下,潺潺淌 来,绕村而去。两溪如彩练般飘过村子,在村前一棵古樟 树(状元树)旁交汇合一,形成一个翡翠般的积水潭,这个 水潭名叫“宫蟾潭”。有水,桥便孕育而生。于是,小桥、 流水、人家构成了西浦村一幅意韵不凡的江南水乡图。 进入村子,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古老石板桥—永安 桥。它建成于清道光二十八年( 1848 年),长 73 米、宽 2 米,共有 17 孔, 16 组桥墩,在桥上游离桥墩 2 米处,各竖有 一根护墩石,当地人俗称“将军石”,每当上游山洪暴发和 遇水上巨大漂流物时,它首当其冲,减轻了它们对桥身的 冲击力,很好地保护了这座古石桥,这不能不让人惊叹当 初设计者匠心独运。 徜徉于永安桥上,举目四顾,四面青山环抱,群峰竞 秀,西面三峰并列,直插云天。远山茂林修竹,拥绿滴翠; 近野小丘起伏,平缓柔美。让人仿佛置身于“绿树村边 合,青山郭外斜”的意境中。 走过永安桥,就来到聚仙亭。那古朴的重檐、飞扬的 檐角,让人领略到桥亭的别致与风韵,它与桥共同构筑了 西浦村一道古朴独特的风景线。乡民劳作之余,常常坐 在亭里的条石凳上休憩,除了交流些农事,也谈些家长里 短。每到夏夜,清凉的溪风是最好的犒赏,老人的故事常 常让孩子们流连忘返。由此看来,当初,工匠们不但设计 建造了桥梁,也设计规划了乡民们的生活。 出聚仙亭向东拐不远就到桥头坪。步下石阶,只见 碇步头那 3 株古樟树干粗大,虬枝叠长,旁逸斜出。这排 千年古碇步共有 87 齿,并且每隔 6 齿,旁倚一块矮石,行 人相向而遇,晚辈侧立让道,要让长辈先行,这不仅看出 设计者别出心裁,更体现出当地村民的文明礼仪之风。 有诗记之: 青阳两岸碧纱笼,水奏和声动客衷。 北往南来争礼让,相逢一笑各西东。 “西浦风光瞧一瞧,五排碇步十五座桥。”这是当地流 传的一首民谣,也是对西浦最形象的描述。村中碇步数 量之多和规模之大,在寿宁乃至闽东地区都堪称首屈一 指。碇步又称“琴桥”,或叫“马蹄桥”,西浦村这排碇步和 岸边的古樟、宫庙等和谐配搭,共同构成村里一道古朴壮 观的独特风景线。“石为琴键,水奏和声,足踩旋律,心声 乐章。”这处著名景点每每吸引一拨拨游客游赏拍照。 西浦村自然风光旖旎,人文底蕴深厚,自南宋至明清 走出状元缪蟾和 18 位进士,享有“进士之乡,状元故里”之 美誉。由此,许多景点都被冠以“状元” 2 字,西浦村的状 元廊就是其中之一。这座廊桥屋顶中部为重檐歇山顶式 结构,十分古朴别致。檐下桥匾书就“状元廊” 3 个黑色大 字,显得遒劲有力。细品桥名,一语双关,匠心独运,巧妙 绝伦!漫步桥上,举目四顾,樟风柳色,陶醉游人;倚栏静 听,潺潺流水,如歌似乐,极富诗意。 对岸是两座紧邻的古老崇祀建筑—大帝宫和太阴 宫。大帝宫建于 1948 年,宫内供奉文昌帝君等神像。太 阴宫始建于元大德年间( 1297-1307 年)。门框上书:“两 水纵横朝阁外,四民烟火护宫前。”这副格律严谨的对联 表明了太阴宫的地理方位和当地先民崇祀神佛的风气之 盛。宫内供奉的全是清一色的女性菩萨。藻井及两侧神 龛壁画题材丰富,技艺精湛,虽历经 700 余载的风雨洗礼, 神韵依然不减当年,颇具文物价值。因此,太阴宫被誉为 “闽东小敦煌”。 游览千年名村西浦,自然要去逛一逛村子南面的鲤 鱼溪。鲤鱼溪下游有一座大五溜(开间)老宅,这座二层 土木结构三合院式清代民居建筑,建有内外两座门楼,门 楼面迎来水,这在古代蕴含聚财之意,西浦村的民居门楼 多是这样。穿过廊道迂回进到厅堂,这是中国古代一种 “藏”的文化。纵观宅院,梁枋斗拱,雕饰精美,题材丰富, 寓意美好。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民居的建筑特色和传 统的设计理念。如今,这座古宅辟为民博馆,馆内展出唐 代至民国时期生产生活多领域文物上千件。 鲤鱼溪畔还有不少人文景观,上游的“跃鱼轩”书馆 和曾经作为古代乡村临时法庭的“官厅”等在寿宁都是绝 无仅有的。 西浦人一定对先祖为自己营造的这方乐土满怀感 恩。他们不会忘记自己的肇基先祖缪录,也不会忘记宗 族遗风。于是,祠堂便成了这种怀古励后情结的载体。 坐落于金钟山麓、修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 1792 年)的西 浦缪氏南阳祠(状元祠),规模宏大,布局合理,结构严谨, 古色古香。这座礼制建筑门楼的梁枋斗拱精雕细刻,浓 墨重彩,庄严肃穆。祠堂内的古戏台是这座礼制建筑的 精华部分,其造型典雅古朴,雕饰精美,极显奢华,尤其戏 台前明柱上端的一对木雕彩狮更是吸引人们的眼球。祠 堂前大殿(享堂)太师壁中部上方高悬一块黑底鎏金宋绍 定二年( 1229 年)己丑科文举状元缪蟾的匾额,它彰显着 缪氏族人的无上荣耀。后大殿是寝堂,正面除了悬挂“崇 本”匾外,还设有神龛,神龛内供奉缪氏先祖等牌位,另 有不少其他陈设布置。 2009 年,寿宁县在祠内布置了 5 个以缪蟾励志求学、 高中状元、荣封驸马、迎娶公主为内容来展示古代科举文 化的硅胶人像展馆,此外,还附设有寿宁廊桥和梦龙文化 等多个展馆。游人涉足期间,无不感受到我国灿烂的乡 土建筑文化和封建时期的科举文化。2010 3 月,获中 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个奖项的电影《爱在廊桥》曾在 这里举行隆重的开机仪式,并进行为期一个多月的拍摄。 坐落于村庄西北岸、和状元祠隔河相望的缪氏凤阳 祠,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 1907 年),门楼内也建有 1 个古 戏台。如今,这座礼制建筑修缮一新,前殿(享堂)也悬挂 1 块状元缪蟾匾额,并安置状元缪蟾坐像 1 尊。前几年辟为 “缪颜廖纪念馆”,后殿为寝堂,供奉缪氏先祖灵牌等。纵 观祠内,其陈设布置无不营造一种浓浓的追思缅怀气氛。 一个村庄 2 座祠堂都建有规模不小的戏台,这在偏 僻的寿邑却是不常见的。明末著名文学家、戏曲家冯梦 龙在《寿宁待志 · 风俗》一章中曾这样记载:“西溪(即西 浦)人多习戏,然力不能具行头,多往浙江合班,大家有 庆喜,好事者则于福安迎之……”可见西浦人好戏习俗 由来已久。 偌大的村庄,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众多的古 迹,特有的风物,淳朴的民风,交织成一幅色彩斑斓的 西浦乡土画卷。然而,现代文明的脚步却无可避免地 闯进这片净土,如何既能保存下这片珍贵的乡土景观 和浓浓的乡土风情,又能让土生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 乡民感受到 21 世纪的崭新文明?这又是一个必须面 对的崭新课题。 在蕉城区霍童镇,最能 展现地方民俗风情技艺的, 就是农历二月初二的灯 会。霍童“二月二”灯会的由 来,可追溯到隋朝年间。据当 地史料记载,隋谏议大夫黄鞠为 避隋炀帝迫害,迁徙咸村,后与早 年定居石桥村的姑丈朱福易地而 居。为报答姑丈情谊,就在每年农历 二月举行灯会,活动的方式是以白天表演 高跷,傍晚举行纸扎、铁枝、线狮、舞龙等游 艺。至明正德八年(1513 年),按“二十里排”各甲 办灯会,发展到霍童全村四境每境表演一个晚上, 称为“小迎”;逢五年一轮,各境重复举行一次称为 “大迎”。再后来又发展到霍童村四境各姓以“堡” 为表演单位(如黄姓,即“黄堡”)参与,有灯兆丰 年、天下太平之寓意。“二月二”灯会除迎灯之外, 主要表演项目有霍童线狮、纸扎、铁枝、高跷等内 容。每年“灯会”,这里便是人山人海,车水马龙, 观者如潮。 霍童线狮表演是个重头戏,号称“中华一绝”的 霍童线狮有着一千多年历史,隋朝的黄鞠把中原文 化传承到霍童,始创“二月二”灯节,线狮表演把“二 月二”灯节推向高潮。霍童线狮依附于“二月二”灯 会,是踩街活动的主要节目。通过绳索操纵狮子表 演各种动作,线狮能表演坐立、蹲卧、苏醒、伸展、登 山等各种不同动作,集文武功于一身。表演分有单 狮(雄)、双狮(雄雌)、三狮(一母二子)、五狮(一母 四子)四种方式。表演狮子戏球,就有寻球、追球、 得球等动作,全凭艺人集体操纵,相互配合。狮头 制作每年也有变化,有憨态可掬的,有威武凶猛的, 有俏皮伶俐等。制作的材料以毛线、麻绳为主,染 上五颜六色。 在“灯会”的活动中,有一种融木偶、竹扎、木 雕、彩灯、绘画、灯光、缝纫等综合艺术于一体的霍 童纸扎,各种动物、花鸟和人物栩栩如生,造型景致 逼真。纸扎题材选自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其中以 “二月二”灯会中的“二十堡”灯扎最具特色。霍童 纸扎材料用当地产的毛竹和土纸原料,制作考究, 骨架的扎制从里到外,方圆对称,指似铁钳,暗里使 劲。纸扎的彩绘则突出“艳丽”的特色:大红、大 绿、大黑、大白,黑白相间,红绿相映,加上简练的金 线对比运用,视觉冲击力强。纸扎的纹饰装饰,五 彩斑斓,热烈明快,再融合现代的电、光、声技术,令 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花灯单纯中显丰富,对比 中见和谐,具有独特的灯饰风格。 在花灯队伍中,少不了霍童铁枝,“铁枝”俗称 “杠”“阁” , 是传统民俗活动之一。早期是竹、木质 结构,用人抬扛,为单层高 2 3 米,叫平阁。随后 发展成用钢管或铁条焊接成像树丫那样的枝状,进 行艺术性加工和装饰,是固定在车辕上能够搬行的 一种民间表演艺术。其吸收民间文艺、传统戏剧、 舞蹈杂技等艺术精华,多层的 7 8 米高,层与层之 间称为过枝,简称“枝”。铁枝中部由一根钢条为 杆,从底盘分两根钢条通往更上层,根据铁枝内容 需要把钢条制作成各种形状,将台枝的人物、道具 分层固定。人员可坐在扶枝位置上,手持道具,表 演简单情节或杂技动作。铁枝车边推行前进,有乐 队伴奏,叫搬铁枝。表演作品以传统曲目与民俗文 化为主题,有“红楼梦”情节、“宝莲灯”传说、“妈祖 祭祀”民俗等。铁枝表现的主题有“八仙过海”“哪 咤闹海”“杨八姐闯幽州”“三打白骨精”“四郎探 母”等。 霍童高跷也是“二月二”灯会不可缺少的项目 之一,高跷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艺活动 形式。表演者以长木棍缚足 行走,高人一截,观众需仰首 观望,故也称“高瞧戏”。高 跷为木制,长 1 米许,直径 5 8 厘米,中部做一支撑点, 以便脚踩。表演者以踩高跷 木做支撑,用绳索捆绑固定 左右小腿外侧,表演时可做 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 扭秧歌等动作。扮演人物 有渔翁、媒婆、傻公子以及 戏曲中的角色,人物对象有 关公、张飞、吕洞宾、何仙姑、 张生、红娘、济公、神仙、小丑 等。按高跷木的高度分高 跷、中跷和跑跷三种,低者数 寸,高者 逾 丈 。 角 色 有 文 高 跷和武高跷之分,文高跷重在扭和踩,武高跷则 以表演特技为主。清及其以前,霍童的高跷支棍 最长可达 4 5 米,要在二层楼高的窗台上才可 穿高跷,可谓别具一格,故霍童高跷又以惊险的 表演著称。 霍童“二月二”灯会是为纪念先祖黄鞠迁徙开 拓之功而演绎出来的节俗。在这里已延续上千 年,充分保留了民间节俗的原生性,民俗特点非常 鲜明,整体形式有如北方的庙会夜场。当地四境 各姓除亮灯游行外,还将自己信仰的神像抬出游 行,祈祷来年风调雨顺。灯会有一整套程序,体系 完整具有独特的祭祀仪式和线狮、纸扎、抬阁、踩 高跷等表演形态,以及附着其中的许多传说故事、 民间美术、民间手工艺、民间竞技,都是当地独特 民俗风情的集中反映,堪称“民俗文化之大观,山 乡风情之博览”。灯会不仅保留着自隋朝以来民 间节俗的艺术特征,也集中体现当地传统文化的 深厚底蕴,全面、完整、生动地保留了民风、民情, 灯节融合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体现了较高的审美 观,对研究地方传统民俗、社会历史都有很高的参 考价值。 霍童“二月二”的迎灯赛会规模和精彩的花灯, 承载着千年中华传统文化的辉煌,代代相传,形成 闽东地区独特的“二月二”灯会民间习俗。 古韵氤氲西浦村 霍童“二月二”灯会 名镇名村 名镇名村 民俗风情 民俗风情 老厝门楼 老厝门楼 古戏台与享堂 □ 翁泰其 线狮 迎春灯会 霍童二月二游龙 霍童二月二游龙 地址: 宁德市蕉城北路 15 号 邮编: 352100 办公室 2821264 新闻部 2878020 2823097 (传真)专刊部 2833373 (传真)记者部 2805839 摄影部 2833001 发行通联部 2833117 广告部 2823365 零售 0.80 元 广告许可证 0001 号 闽东日报社印刷厂印刷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0591-87275327

Upload: others

Post on 11-Oct-2020

1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古韵氤氲西浦村 - cnepaper.com · 宫。大帝宫建于1948 年,宫内供奉文昌帝君等神像。太 阴宫始建于元大德年间(1297-1307 年)。门框上书:“两

□ 缪福森 文/图

闽东之光 编辑:徐龙近 电话:2805133 邮箱:[email protected]美编:舒 义 校对:陈建春44版版

2018年4月15日

在福建寿宁与浙江泰顺交界的犀溪镇,静栖着一个有着 1100 多年悠久历史的村落——西浦。村子不大,但是古老的民风民俗、经典的小桥流水却把村庄映衬得韵味无穷。近年来,随着寿宁县在这里进行旅游开发建设,以及我国首部非遗故事影片《爱在廊桥》在这里开机并拍摄,西浦村声名鹊起,以“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中国传统村落”的身姿不断走向省内外,走进人们的视野。

西浦之美,美在它的两条溪流。左边的大溪自西而来,九曲回肠,穿村而过;右边的桥头溪蜿蜒南下,潺潺淌来,绕村而去。两溪如彩练般飘过村子,在村前一棵古樟树(状元树)旁交汇合一,形成一个翡翠般的积水潭,这个水潭名叫“宫蟾潭”。有水,桥便孕育而生。于是,小桥、

流水、人家构成了西浦村一幅意韵不凡的江南水乡图。进入村子,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古老石板桥——永安

桥。它建成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 年),长 73 米、宽 2米,共有 17孔,16组桥墩,在桥上游离桥墩 2米处,各竖有一根护墩石,当地人俗称“将军石”,每当上游山洪暴发和遇水上巨大漂流物时,它首当其冲,减轻了它们对桥身的冲击力,很好地保护了这座古石桥,这不能不让人惊叹当初设计者匠心独运。

徜徉于永安桥上,举目四顾,四面青山环抱,群峰竞秀,西面三峰并列,直插云天。远山茂林修竹,拥绿滴翠;近野小丘起伏,平缓柔美。让人仿佛置身于“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意境中。

走过永安桥,就来到聚仙亭。那古朴的重檐、飞扬的檐角,让人领略到桥亭的别致与风韵,它与桥共同构筑了西浦村一道古朴独特的风景线。乡民劳作之余,常常坐在亭里的条石凳上休憩,除了交流些农事,也谈些家长里短。每到夏夜,清凉的溪风是最好的犒赏,老人的故事常常让孩子们流连忘返。由此看来,当初,工匠们不但设计建造了桥梁,也设计规划了乡民们的生活。

出聚仙亭向东拐不远就到桥头坪。步下石阶,只见碇步头那 3 株古樟树干粗大,虬枝叠长,旁逸斜出。这排千年古碇步共有 87 齿,并且每隔 6 齿,旁倚一块矮石,行人相向而遇,晚辈侧立让道,要让长辈先行,这不仅看出设计者别出心裁,更体现出当地村民的文明礼仪之风。有诗记之:

青阳两岸碧纱笼,水奏和声动客衷。北往南来争礼让,相逢一笑各西东。

“西浦风光瞧一瞧,五排碇步十五座桥。”这是当地流传的一首民谣,也是对西浦最形象的描述。村中碇步数量之多和规模之大,在寿宁乃至闽东地区都堪称首屈一指。碇步又称“琴桥”,或叫“马蹄桥”,西浦村这排碇步和岸边的古樟、宫庙等和谐配搭,共同构成村里一道古朴壮观的独特风景线。“石为琴键,水奏和声,足踩旋律,心声乐章。”这处著名景点每每吸引一拨拨游客游赏拍照。

西浦村自然风光旖旎,人文底蕴深厚,自南宋至明清走出状元缪蟾和18位进士,享有“进士之乡,状元故里”之美誉。由此,许多景点都被冠以“状元”2 字,西浦村的状元廊就是其中之一。这座廊桥屋顶中部为重檐歇山顶式结构,十分古朴别致。檐下桥匾书就“状元廊”3个黑色大字,显得遒劲有力。细品桥名,一语双关,匠心独运,巧妙绝伦!漫步桥上,举目四顾,樟风柳色,陶醉游人;倚栏静听,潺潺流水,如歌似乐,极富诗意。

对岸是两座紧邻的古老崇祀建筑——大帝宫和太阴宫。大帝宫建于 1948 年,宫内供奉文昌帝君等神像。太阴宫始建于元大德年间(1297-1307 年)。门框上书:“两水纵横朝阁外,四民烟火护宫前。”这副格律严谨的对联

表明了太阴宫的地理方位和当地先民崇祀神佛的风气之盛。宫内供奉的全是清一色的女性菩萨。藻井及两侧神龛壁画题材丰富,技艺精湛,虽历经700余载的风雨洗礼,神韵依然不减当年,颇具文物价值。因此,太阴宫被誉为

“闽东小敦煌”。游览千年名村西浦,自然要去逛一逛村子南面的鲤

鱼溪。鲤鱼溪下游有一座大五溜(开间)老宅,这座二层土木结构三合院式清代民居建筑,建有内外两座门楼,门楼面迎来水,这在古代蕴含聚财之意,西浦村的民居门楼多是这样。穿过廊道迂回进到厅堂,这是中国古代一种

“藏”的文化。纵观宅院,梁枋斗拱,雕饰精美,题材丰富,寓意美好。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民居的建筑特色和传统的设计理念。如今,这座古宅辟为民博馆,馆内展出唐代至民国时期生产生活多领域文物上千件。

鲤鱼溪畔还有不少人文景观,上游的“跃鱼轩”书馆和曾经作为古代乡村临时法庭的“官厅”等在寿宁都是绝无仅有的。

西浦人一定对先祖为自己营造的这方乐土满怀感恩。他们不会忘记自己的肇基先祖缪录,也不会忘记宗族遗风。于是,祠堂便成了这种怀古励后情结的载体。坐落于金钟山麓、修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 年)的西浦缪氏南阳祠(状元祠),规模宏大,布局合理,结构严谨,古色古香。这座礼制建筑门楼的梁枋斗拱精雕细刻,浓墨重彩,庄严肃穆。祠堂内的古戏台是这座礼制建筑的精华部分,其造型典雅古朴,雕饰精美,极显奢华,尤其戏台前明柱上端的一对木雕彩狮更是吸引人们的眼球。祠堂前大殿(享堂)太师壁中部上方高悬一块黑底鎏金宋绍定二年(1229 年)己丑科文举状元缪蟾的匾额,它彰显着缪氏族人的无上荣耀。后大殿是寝堂,正面除了悬挂“崇本”匾外,还设有神龛,神龛内供奉缪氏先祖等牌位,另有不少其他陈设布置。

2009 年,寿宁县在祠内布置了 5 个以缪蟾励志求学、

高中状元、荣封驸马、迎娶公主为内容来展示古代科举文化的硅胶人像展馆,此外,还附设有寿宁廊桥和梦龙文化等多个展馆。游人涉足期间,无不感受到我国灿烂的乡土建筑文化和封建时期的科举文化。2010 年 3 月,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个奖项的电影《爱在廊桥》曾在这里举行隆重的开机仪式,并进行为期一个多月的拍摄。

坐落于村庄西北岸、和状元祠隔河相望的缪氏凤阳祠,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 年),门楼内也建有 1 个古戏台。如今,这座礼制建筑修缮一新,前殿(享堂)也悬挂1块状元缪蟾匾额,并安置状元缪蟾坐像1尊。前几年辟为

“缪颜廖纪念馆”,后殿为寝堂,供奉缪氏先祖灵牌等。纵观祠内,其陈设布置无不营造一种浓浓的追思缅怀气氛。

一个村庄 2 座祠堂都建有规模不小的戏台,这在偏僻的寿邑却是不常见的。明末著名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在《寿宁待志·风俗》一章中曾这样记载:“西溪(即西浦)人多习戏,然力不能具行头,多往浙江合班,大家有庆喜,好事者则于福安迎之……”可见西浦人好戏习俗由来已久。

偌大的村庄,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众多的古迹,特有的风物,淳朴的民风,交织成一幅色彩斑斓的西浦乡土画卷。然而,现代文明的脚步却无可避免地闯进这片净土,如何既能保存下这片珍贵的乡土景观和浓浓的乡土风情,又能让土生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乡民感受到 21 世纪的崭新文明?这又是一个必须面对的崭新课题。

在蕉城区霍童镇,最能展现地方民俗风情技艺的,就 是 农 历 二 月 初 二 的 灯

会。霍童“二月二”灯会的由来,可追溯到隋朝年间。据当

地史料记载,隋谏议大夫黄鞠为避隋炀帝迫害,迁徙咸村,后与早

年定居石桥村的姑丈朱福易地而居。为报答姑丈情谊,就在每年农历

二月举行灯会,活动的方式是以白天表演高跷,傍晚举行纸扎、铁枝、线狮、舞龙等游

艺。至明正德八年(1513 年),按“二十里排”各甲办灯会,发展到霍童全村四境每境表演一个晚上,称为“小迎”;逢五年一轮,各境重复举行一次称为

“大迎”。再后来又发展到霍童村四境各姓以“堡”为表演单位(如黄姓,即“黄堡”)参与,有灯兆丰年、天下太平之寓意。“二月二”灯会除迎灯之外,主要表演项目有霍童线狮、纸扎、铁枝、高跷等内容。每年“灯会”,这里便是人山人海,车水马龙,观者如潮。

霍童线狮表演是个重头戏,号称“中华一绝”的霍童线狮有着一千多年历史,隋朝的黄鞠把中原文化传承到霍童,始创“二月二”灯节,线狮表演把“二月二”灯节推向高潮。霍童线狮依附于“二月二”灯会,是踩街活动的主要节目。通过绳索操纵狮子表演各种动作,线狮能表演坐立、蹲卧、苏醒、伸展、登山等各种不同动作,集文武功于一身。表演分有单狮(雄)、双狮(雄雌)、三狮(一母二子)、五狮(一母四子)四种方式。表演狮子戏球,就有寻球、追球、得球等动作,全凭艺人集体操纵,相互配合。狮头制作每年也有变化,有憨态可掬的,有威武凶猛的,有俏皮伶俐等。制作的材料以毛线、麻绳为主,染上五颜六色。

在“灯会”的活动中,有一种融木偶、竹扎、木雕、彩灯、绘画、灯光、缝纫等综合艺术于一体的霍童纸扎,各种动物、花鸟和人物栩栩如生,造型景致逼真。纸扎题材选自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其中以

“二月二”灯会中的“二十堡”灯扎最具特色。霍童纸扎材料用当地产的毛竹和土纸原料,制作考究,骨架的扎制从里到外,方圆对称,指似铁钳,暗里使劲。纸扎的彩绘则突出“艳丽”的特色:大红、大

绿、大黑、大白,黑白相间,红绿相映,加上简练的金线对比运用,视觉冲击力强。纸扎的纹饰装饰,五彩斑斓,热烈明快,再融合现代的电、光、声技术,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花灯单纯中显丰富,对比中见和谐,具有独特的灯饰风格。

在花灯队伍中,少不了霍童铁枝,“铁枝”俗称“杠”“阁”,是传统民俗活动之一。早期是竹、木质结构,用人抬扛,为单层高 2 至 3 米,叫平阁。随后发展成用钢管或铁条焊接成像树丫那样的枝状,进行艺术性加工和装饰,是固定在车辕上能够搬行的一种民间表演艺术。其吸收民间文艺、传统戏剧、舞蹈杂技等艺术精华,多层的 7至 8米高,层与层之间称为过枝,简称“枝”。铁枝中部由一根钢条为杆,从底盘分两根钢条通往更上层,根据铁枝内容需要把钢条制作成各种形状,将台枝的人物、道具分层固定。人员可坐在扶枝位置上,手持道具,表演简单情节或杂技动作。铁枝车边推行前进,有乐队伴奏,叫搬铁枝。表演作品以传统曲目与民俗文化为主题,有“红楼梦”情节、“宝莲灯”传说、“妈祖祭祀”民俗等。铁枝表现的主题有“八仙过海”“ 哪咤闹海”“ 杨八姐闯幽州”“ 三打白骨精”“ 四郎探母”等。

霍童高跷也是“二月二”灯会不可缺少的项目之一,高跷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艺活动形式。表演者以长木棍缚足行走,高人一截,观众需仰首观望,故也称“高瞧戏”。高跷为木制,长 1 米许,直径 5至 8 厘米,中部做一支撑点,以便脚踩。表演者以踩高跷木做支撑,用绳索捆绑固定左右小腿外侧,表演时可做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扭秧歌等动作。扮演人物有渔翁、媒婆、傻公子以及戏曲中的角色,人物对象有关公、张飞、吕洞宾、何仙姑、张生、红娘、济公、神仙、小丑等。按高跷木的高度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低者数寸,高者逾丈。角色有文高

跷和武高跷之分,文高跷重在扭和踩,武高跷则以表演特技为主。清及其以前,霍童的高跷支棍最长可达 4 至 5 米,要在二层楼高的窗台上才可穿高跷,可谓别具一格,故霍童高跷又以惊险的表演著称。

霍童“二月二”灯会是为纪念先祖黄鞠迁徙开拓之功而演绎出来的节俗。在这里已延续上千年,充分保留了民间节俗的原生性,民俗特点非常鲜明,整体形式有如北方的庙会夜场。当地四境各姓除亮灯游行外,还将自己信仰的神像抬出游行,祈祷来年风调雨顺。灯会有一整套程序,体系完整具有独特的祭祀仪式和线狮、纸扎、抬阁、踩高跷等表演形态,以及附着其中的许多传说故事、民间美术、民间手工艺、民间竞技,都是当地独特民俗风情的集中反映,堪称“民俗文化之大观,山乡风情之博览”。灯会不仅保留着自隋朝以来民间节俗的艺术特征,也集中体现当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全面、完整、生动地保留了民风、民情,灯节融合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体现了较高的审美观,对研究地方传统民俗、社会历史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霍童“二月二”的迎灯赛会规模和精彩的花灯,承载着千年中华传统文化的辉煌,代代相传,形成闽东地区独特的“二月二”灯会民间习俗。

古韵氤氲西浦村

霍童“二月二”灯会

名镇名村名镇名村

民俗风情民俗风情

矴矴步步

老厝门楼老厝门楼

古戏台与享堂

□ 翁泰其

▶线狮

▼迎春灯会

霍童二月二游龙霍童二月二游龙

地址:宁德市蕉城北路 15 号 邮编:352100 办公室 2821264 新闻部 2878020 2823097(传真)专刊部 2833373(传真)记者部 2805839 摄影部 2833001 发行通联部 2833117 广告部 2823365 零售 0.80 元 广告许可证 0001 号 闽东日报社印刷厂印刷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 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