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6 时报 唯情会所...

1
廖静文的大半生都在为 徐悲鸿活着。从 1957 年以 后,廖静文一生的精力都用 在守护、研究、宣传悲鸿的艺 术,她曾指出,“我做这一切, 从没有后悔过。”在捐出徐悲 鸿的作品、藏品和房子之后, 廖静文唯一希望的是去北大 读书,其实她的最终目的还 是为徐悲鸿写一本传记,让 更多的人都知道徐悲鸿的艺 术成就和人格魅力。 而除了徐悲鸿纪念馆 外,但凡与徐悲鸿有关的事 情也都是廖静文的心头大 事,包括鉴别徐悲鸿作品的 真伪,廖静文也担负起了很 大的责任:“悲鸿从来不用现 成的盒装墨汁和宿墨,每次 画画前,都是用上好的墨块, 我帮他研磨出来的。盒装的 墨汁与现磨出来的相比,两 者成色、质量相差甚远,所以 如果看到用墨汁画出来的 画,那就不是他的作品。” 徐悲鸿先生去世得很 早,都是靠廖静文来保护他 的作品,坚持他的主张。廖 静文办徐悲鸿纪念馆是很了 不起的,学生都很敬佩。廖 静文一直坚持不懈地传播徐 悲鸿的艺术精神与教育思 想,她的全部就是徐悲鸿的 事业…… (来源:《新京报》) 文/李健亚 1942 年,廖静文在长沙读书,梦想考入大学像 居里夫人一样从事化学研究。后来到了桂林阴差 阳错在“抗战文艺演出团”找了份唱歌的工作。当 年年底,重庆中央美术学院筹备处在桂林招考图 书管理员,廖静文报名参加了考试。一个星期后, 她收到了面试通知。廖静文以优秀的表现获得了 徐悲鸿的赏识,不仅获得了图书管理员的职位,更 赢得了与徐悲鸿一起工作、学习的机会。 从桂林到重庆,廖静文和徐悲鸿度过了一段 快乐的时光。在当图书管理员时廖靖文和徐悲鸿 两人渐渐产生了感情。1942 年至 1946 年在徐悲 鸿身心最受创伤之时,包括当时他的《八十七神仙 图》被偷令其大病一场,廖静文都在他身边悉心照 顾。 1946 年结婚后,廖静文更是担负起照顾多病 的徐悲鸿的责任,她用一个妻子最大的关怀,陪伴 徐悲鸿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廖静文曾回忆,“有 一次,我们新婚不久,悲鸿因专注于画画,引起血 压升高和肾炎,住进了医院。进院时,我和悲鸿把 两人身上的钱拼凑起来,才交足了住院费用。那 时都是自费医疗,须预交一个月的住院费、伙食费 和医药费。悲鸿手头向来留不住钱的。有时,卖 画的钱刚到手,他就立刻去买书籍字画,或帮助穷 学生、穷朋友。我两手空空,既不愿让悲鸿知道, 以免他焦急,又不愿开口向人求助。” 在夫唱妇随 7 年多后, 1953 9 26 日徐悲 鸿去世了。当时他的学生都来为徐悲鸿守灵,廖 静文哭得一塌糊涂,学生们当时都太年轻,根本理 解不了她的悲哀。 徐悲鸿去世的时候,廖静文只有 30 岁,还有 一双才几岁的儿女要抚养、教育。她曾形容说,先 生就像大树,自己就像小草,有什么风雨,先生都 会为她遮挡。当先生不在了,小草就失去了大树 的庇护,什么都得靠自己。很快,廖静文从悲痛中 振作起来,不仅很好地培养了子女,也很好地守护 传承了徐悲鸿的艺术。 2011 年夏天“百家讲坛”《写实徐悲鸿》节目首 映礼那天,廖静文亲自参加,她非常动情,用很长 时间娓娓讲述了她和徐悲鸿的往事,最后她隔空 对话徐悲鸿说:“悲鸿,你就放心吧,我没有辜负你 的希望,孩子们我都带大成人了,也都有了自己的 事业。” 在徐悲鸿孙子徐小阳看来,“奶奶一生都 在为爷爷而活。奶奶把爷爷的作品保管得 好,把纪念馆办得更好,但遗憾的是她没有看 到纪念馆新馆开馆。” 1953 年,徐悲鸿去世当天廖静文就宣布 将徐悲鸿留下的 1200 余幅作品,及徐悲鸿收 藏的 1000 余幅唐、宋、元、明、清代及近代著名 书画,万余件图书、图片、碑拓、美术资料等全 部捐赠给国家文化部,并捐出了北京的一套 寓所以建立徐悲鸿纪念馆。当时很多人都劝 廖静文,儿女还小,要考虑今后的生活。但廖 靖文说,这是徐悲鸿的精神和教育让她做出 这样的举动。事实上,廖静文在《徐悲鸿一生 —我的回忆》中也写过当时这一举动的原 因:“这些作品和藏品耗尽了悲鸿毕生的心 血,凝聚了他对国家和人民深沉的爱。我能 据为己有吗?不能,决不能!” 徐悲鸿纪念馆建成后,廖静文也将一生 都奉献给了徐悲鸿事业,不断为该馆的发展 而奔波。“廖馆长为纪念馆的发展,为建新馆 而不断奔跑,我感觉她真得不容易。”徐悲鸿 的学生杨先让说。 在杨先让的回忆中, 1999 年他要写一本 徐悲鸿的书,廖静文便专门给其写信,愿意为 该书的撰写提供更多的资料。为此杨先让多 次与廖静文访谈,了解更多的往事。当时廖 静文每次都请其去纪念馆对面吃烤鸭,也会 很难过地告诉杨先让,纪念馆现有的场地太 局促,周边正在拆迁,但需要近亿元的巨款, “我清楚地记得廖馆长很伤心地说,‘我去哪 里弄这笔钱,我也不能卖画’。”不过幸运的 是,国家对文化事业越来越重视,将扩建纪念 馆,徐悲鸿纪念馆重建之后,展陈面积翻倍, 新馆展出了更为完整的徐悲鸿作品。 虽然廖靖文一心要等到纪念馆新馆开 馆,也一直在坚持着,但遗憾的是,她却意外 去世了,终究没能等到新馆开馆。 陪伴爱人 度过艰难岁月 廖靖文生于1923年4月,湖南长沙人。1943年在重庆任中央美术学院筹备处任图书管理 员,协助徐悲鸿工作。1946年与徐悲鸿结婚, 1953 年至 1956 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 1957 年 任徐悲鸿纪念馆馆长、研究馆员、徐悲鸿画室主任。著有《徐悲鸿一生—我的回忆》。她一生 追随徐悲鸿,守护徐悲鸿的艺术,曾被评价为“一个为徐悲鸿而生,为徐悲鸿而活的女人。” 未能见到纪念馆开馆 感叹赝品 越来越多 2019 9 27 日 星期五 邮箱: [email protected] A16 专刊部主办 电话: 0972-8689538 责编 / 马正艳 版式 / 马正艳 时报/唯情会所

Upload: others

Post on 12-Aug-2020

18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A16 时报 唯情会所 故epaper.dbcsq.com/html/1/2019-09/27/A16/20190927A16_pdf.pdf廖静文的大半生都在为 徐悲鸿活着。从1957年以 后,廖静文一生的精力都用

廖静文的大半生都在为徐悲鸿活着。从 1957 年以后,廖静文一生的精力都用在守护、研究、宣传悲鸿的艺术,她曾指出,“我做这一切,从没有后悔过。”在捐出徐悲鸿的作品、藏品和房子之后,廖静文唯一希望的是去北大读书,其实她的最终目的还是为徐悲鸿写一本传记,让更多的人都知道徐悲鸿的艺术成就和人格魅力。

而除了徐悲鸿纪念馆外,但凡与徐悲鸿有关的事情也都是廖静文的心头大事,包括鉴别徐悲鸿作品的真伪,廖静文也担负起了很大的责任:“悲鸿从来不用现成的盒装墨汁和宿墨,每次画画前,都是用上好的墨块,我帮他研磨出来的。盒装的墨汁与现磨出来的相比,两者成色、质量相差甚远,所以如果看到用墨汁画出来的画,那就不是他的作品。”

徐悲鸿先生去世得很早,都是靠廖静文来保护他的作品,坚持他的主张。廖静文办徐悲鸿纪念馆是很了不起的,学生都很敬佩。廖静文一直坚持不懈地传播徐悲鸿的艺术精神与教育思想,她的全部就是徐悲鸿的事业……

(来源:《新京报》)

文/李健亚

1942年,廖静文在长沙读书,梦想考入大学像居里夫人一样从事化学研究。后来到了桂林阴差阳错在“抗战文艺演出团”找了份唱歌的工作。当年年底,重庆中央美术学院筹备处在桂林招考图书管理员,廖静文报名参加了考试。一个星期后,她收到了面试通知。廖静文以优秀的表现获得了徐悲鸿的赏识,不仅获得了图书管理员的职位,更赢得了与徐悲鸿一起工作、学习的机会。

从桂林到重庆,廖静文和徐悲鸿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在当图书管理员时廖靖文和徐悲鸿两人渐渐产生了感情。1942 年至 1946 年在徐悲鸿身心最受创伤之时,包括当时他的《八十七神仙图》被偷令其大病一场,廖静文都在他身边悉心照顾。

1946年结婚后,廖静文更是担负起照顾多病的徐悲鸿的责任,她用一个妻子最大的关怀,陪伴徐悲鸿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廖静文曾回忆,“有一次,我们新婚不久,悲鸿因专注于画画,引起血压升高和肾炎,住进了医院。进院时,我和悲鸿把两人身上的钱拼凑起来,才交足了住院费用。那时都是自费医疗,须预交一个月的住院费、伙食费和医药费。悲鸿手头向来留不住钱的。有时,卖画的钱刚到手,他就立刻去买书籍字画,或帮助穷学生、穷朋友。我两手空空,既不愿让悲鸿知道,以免他焦急,又不愿开口向人求助。”

在夫唱妇随 7年多后,1953 年 9月 26日徐悲鸿去世了。当时他的学生都来为徐悲鸿守灵,廖静文哭得一塌糊涂,学生们当时都太年轻,根本理解不了她的悲哀。

徐悲鸿去世的时候,廖静文只有 30 岁,还有一双才几岁的儿女要抚养、教育。她曾形容说,先生就像大树,自己就像小草,有什么风雨,先生都会为她遮挡。当先生不在了,小草就失去了大树的庇护,什么都得靠自己。很快,廖静文从悲痛中振作起来,不仅很好地培养了子女,也很好地守护传承了徐悲鸿的艺术。

2011年夏天“百家讲坛”《写实徐悲鸿》节目首映礼那天,廖静文亲自参加,她非常动情,用很长时间娓娓讲述了她和徐悲鸿的往事,最后她隔空对话徐悲鸿说:“悲鸿,你就放心吧,我没有辜负你的希望,孩子们我都带大成人了,也都有了自己的事业。”

在徐悲鸿孙子徐小阳看来,“奶奶一生都在为爷爷而活。奶奶把爷爷的作品保管得好,把纪念馆办得更好,但遗憾的是她没有看到纪念馆新馆开馆。”

1953 年,徐悲鸿去世当天廖静文就宣布将徐悲鸿留下的 1200余幅作品,及徐悲鸿收藏的1000余幅唐、宋、元、明、清代及近代著名书画,万余件图书、图片、碑拓、美术资料等全部捐赠给国家文化部,并捐出了北京的一套寓所以建立徐悲鸿纪念馆。当时很多人都劝廖静文,儿女还小,要考虑今后的生活。但廖靖文说,这是徐悲鸿的精神和教育让她做出这样的举动。事实上,廖静文在《徐悲鸿一生——我的回忆》中也写过当时这一举动的原因:“这些作品和藏品耗尽了悲鸿毕生的心血,凝聚了他对国家和人民深沉的爱。我能据为己有吗?不能,决不能!”

徐悲鸿纪念馆建成后,廖静文也将一生都奉献给了徐悲鸿事业,不断为该馆的发展而奔波。“廖馆长为纪念馆的发展,为建新馆而不断奔跑,我感觉她真得不容易。”徐悲鸿的学生杨先让说。

在杨先让的回忆中,1999 年他要写一本徐悲鸿的书,廖静文便专门给其写信,愿意为该书的撰写提供更多的资料。为此杨先让多次与廖静文访谈,了解更多的往事。当时廖静文每次都请其去纪念馆对面吃烤鸭,也会很难过地告诉杨先让,纪念馆现有的场地太局促,周边正在拆迁,但需要近亿元的巨款,

“我清楚地记得廖馆长很伤心地说,‘我去哪里弄这笔钱,我也不能卖画’。”不过幸运的是,国家对文化事业越来越重视,将扩建纪念馆,徐悲鸿纪念馆重建之后,展陈面积翻倍,新馆展出了更为完整的徐悲鸿作品。

虽然廖靖文一心要等到纪念馆新馆开馆,也一直在坚持着,但遗憾的是,她却意外去世了,终究没能等到新馆开馆。

故事

陪伴爱人度过艰难岁月

此生只为一个人活

廖靖文

廖靖文生于1923年4月,湖南长沙人。1943年在重庆任中央美术学院筹备处任图书管理员,协助徐悲鸿工作。1946年与徐悲鸿结婚,1953年至1956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57年任徐悲鸿纪念馆馆长、研究馆员、徐悲鸿画室主任。著有《徐悲鸿一生——我的回忆》。她一生追随徐悲鸿,守护徐悲鸿的艺术,曾被评价为“一个为徐悲鸿而生,为徐悲鸿而活的女人。”

未能见到纪念馆开馆 感叹赝品越来越多

2019年9月27日 星期五

邮箱:[email protected]

专刊部主办 电话:0972-8689538责编 / 马正艳 版式 / 马正艳 时报/唯情会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