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建议 —— 论证性实验设计

27
论论论论论论论论 论论论论论论论论论 :; 论论论论论论论论论论论 论论论论论论论论 论论论论论论论论论论 论论论论论论论论论论论论 :; 论论论论论论论论“论”“论”论论论论论论论论论 论论论“论论”论论论论 论论论论论论论论论论论论 论论论论

Upload: demetria-mccray

Post on 30-Dec-2015

158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DESCRIPTION

教学建议 —— 论证性实验设计. 证 伪 :题中观点是错误的; 设计实验时侧重 举出反例. 证 实 :题中观点是正确的; 设计实验时应举出 “正”“反”两例 对比或通过改变自变量 “两次” 实验对比. 论证性实验设计包括:. 研究量的 测量方法. (设计实验时均要控制变量或消除次要因素的影响). 证 是否有关 :. 分类讨论. 证伪 : 举 1 个反例,把应该有的现象描述出来. 例 1 . 在学习运动和力的关系时 , 小明和小华提出下面的观点(见图)。请你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说明他们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3 分)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Page 1: 教学建议 —— 论证性实验设计

论证性实验设计包括:

证伪:题中观点是错误的;设计实验时侧重举出反例

(设计实验时均要控制变量或消除次要因素的影响)

证实:题中观点是正确的;设计实验时应举出“正”“反”两例对比或通过改变自变量“两次”实验对比

证是否有关:研究量的测量方法

分类讨论

Page 2: 教学建议 —— 论证性实验设计

例 1 .在学习运动和力的关系时 , 小明和小华提出下面的观点(见图)。请你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说明他们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3 分)( 1 )写出你选用的物品或实验器材∶( 2 )简述实验方法及实验现象∶

36 .( 1 )小车、长木板 ( 1 分) ( 2 )用力推着小车在水平放置的长木板上运动,( 1 分) 撤销推力,小车继续在木板上运动 ( 1 分)

证伪 : 举 1 个反例,把应该有的现象描述出来

Page 3: 教学建议 —— 论证性实验设计

例 2 .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 , 小军同学认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有关。请你利用已有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说明小军的认识是不正确的。①实验器材:一端装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带挂钩的木块一个、细线若干、还需补充的是    。②实验步骤:③实验结论:

Page 4: 教学建议 —— 论证性实验设计

( 1 )弹簧测力计 ( 1 分)( 2 )主要步骤:① 调节弹簧测力计使指针指零刻线。( 1 分)② 将系好细绳的木块放在水平放置的长木板上,细绳绕过定滑轮,用弹簧测力计沿竖直方向向上匀速拉动绳端,使木块在长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在表格中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1分) ③ 改变拉动木块的速度,重复步骤②,共作出3 次。( 1 分) (3) 因为物体匀速直线运动,由二力平衡, f 摩

=F 拉。弹簧测力计示数不变,说明摩擦力不变。说明小龙的认识是错误的。( 1 分)

Page 5: 教学建议 —— 论证性实验设计

17 、( 09 西一)晓伟手边有两块体积大小不同的正方体 M1 和 M2 。 M1 和 M2 的材料相同、表面粗糙程度也相同。晓伟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先后拉着 M1 、 M2 在水平放置的长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测得弹簧测力计第一次的拉力大于第二次的拉力。于是得出“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一定时,接触面积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的结论。从上述实验过程看,晓伟的实验结论是不可靠的。请你利用上述器材,重新设计实验。

Page 6: 教学建议 —— 论证性实验设计

( 1 )将弹簧测力计调零;按如图所示组装实验器材,将长木板放在水平桌面上,使细线沿水平方向拉着木块,绕过定滑轮后细线沿竖直方向。

( 2 )把 M1 放在 M2 上,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匀速施加拉力,使整体在长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F1 ;

( 3 )把 M2 放在 M1 上,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匀速施加拉力,使整体在长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F2 ;

实验现象是: F1= F2 ,因为物体匀速直线运动,所以 f=F 拉,所以 F1=F2=f, 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但受力面积改变时,摩擦力未变所以小军的认识不正确。

Page 7: 教学建议 —— 论证性实验设计

( 09 昌二)小红为探究物体在水中不同深度所受浮力的变化情况,她将一高为 10cm 的金属圆柱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缓慢浸入 40cm 深的水中,如图 23 所示,在圆柱下降过程中,记录圆柱体下表面所处深度 h 和弹簧测力计相应的示数 F 。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她分析前 6 组测量数据得出:金属圆柱体受到的浮力与金属圆柱体下面积浸入水中的深度 h 成正比。

请你用只利用小红使用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说明她的结论是不正确的。

FGF 浮

Page 8: 教学建议 —— 论证性实验设计

•用调好的弹簧测力计测金属块在空气中的重力 G

•当金属圆柱全部浸入水中后 , 再逐渐增加深度 ,.

•实验现象和简要分析 :

•当金属圆柱体全部浸入水中后 , 在水中增加浸入深度 , 会发现弹簧测力计示数不再发生变化 , 根据 F 浮 =G-F 拉。可知 , 浮力不变 . 所以小红的结论是错误的 .

Page 9: 教学建议 —— 论证性实验设计

• 5 、漂浮在液体中的物体比沉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请你选择适当的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他的他的说法是错误的。

图 23

木块

铁块

密度大的物体在水中受的浮力小,密度小的物体在水中受的浮力大。请你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用实验来说明小明的观点是错误的。

类似浮力问题方法一:量筒测 v排,根据公式算浮力

方法二:弹簧测力计测浮力,漂浮 物体测重力 G=F 浮

Page 10: 教学建议 —— 论证性实验设计

方法一:量筒测 v排,根据公式算浮力实验器材:体积相同的木块和铁块、量筒、水。实验步骤:( 1 )在量筒中装入一定量的水,记录水面到达的刻度为 V0 ( 2 )将木块放入量筒中,木块漂浮在水面上,记录水面到达的刻度为 V1 ( 3 )将铁块放入量筒中,铁块下沉到量筒底部,记录水面到达的刻度为 V2( 4 )根据公式 F浮 =ρ液 g( V-V0 )分别算出木块和铁块所受浮力。 ( 5 )因为 F浮铁> F浮木,所以漂浮物体浮力大是错误的。

Page 11: 教学建议 —— 论证性实验设计

方法二:弹簧测力计测浮力,漂浮物体测重力 G=F 浮

• ( 1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装有适量水的烧杯、细线。

• ( 2 )实验过程:用细线把铁块系挂在调好的弹簧测力计下,测出铁块重G铁,将铁块浸没在水中,待铁块静止时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 1 ;再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铝块重G铝,将铝块浸没在水中,待铝块静止时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 2 。 计算 F浮 1=G铁 -F 1 和 F浮 2=G铝 -F 2 。

• ( 3 )分析与结论:因为 F浮 1=F浮 2 ,说明浮力与物体密度无关。

Page 12: 教学建议 —— 论证性实验设计

在探究大气压是否存在的实验中,李老师用一次性纸杯装满水,用硬纸板盖住杯口,倒置过来,如图 24 所示。发现硬纸板不掉,水也不从杯中流出。李老师解释:硬纸板不掉是因为大气压的作用。可是小娅同学认为,纸板不掉是因为水粘住了纸板的缘故。你能否在此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实验 ( 可补充辅助工具 ) 来消除这种疑问,请简述实验过程。

覆杯实验也可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Page 13: 教学建议 —— 论证性实验设计

用一根针在一次性纸杯的底部或侧壁扎一个小孔,空气进入杯内,纸板落下,杯内水流出,证明纸板不是被水粘住的。 

Page 14: 教学建议 —— 论证性实验设计

小刚同学为了探究小灯泡消耗的电功率与电阻的关系,做了如图 17 所示的实验,图中灯泡 L1的电阻为 R1 ,灯泡 L2 的电阻为 R2 且 R1>R2 ,小刚闭合开关后,发现灯泡 L2 比 L1亮,因此小刚认为,灯泡电阻越小,小灯泡消耗的电功率越大,请你利用图 16 所示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小刚的结论是错误的。 L1

L2

S

图 17

Page 15: 教学建议 —— 论证性实验设计

• ( 1)如图 3( 1分)• ( 2)将 L1和 L2串联在电路中, R1>R2,

灯泡 L1却比 L2亮,此时灯泡电阻越小,消耗的电功率越小,所以,小刚的说法“灯泡电阻越小,消耗的电功率越大”是错误的。( 2分)

图 3

L1 L2

S

Page 16: 教学建议 —— 论证性实验设计

例 3 .请你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是否有关。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 ;实验分析及结论: 。

证“是否有关”要求分类讨论,注意控制变量认清自变量

思路:改变液体密度,控制已知的影响因素,测量浮力是否变化,并讨论

Page 17: 教学建议 —— 论证性实验设计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铁块、烧杯、足量的水和酒精、细线( 1 分)实验步骤:( 1 )用细线系好铁块挂在弹簧测力 计下,记录测力计示数为 G;( 1 分)( 2 )将铁块浸没在水中,记录测力计示数为 F1 ; ( 3 )将铁块浸没在酒精中,记录测力计示数为 F2 。( 1 分)实验分析及结论:若 G-F1= G-F2则浮力与液体密度无关;( 1 分) 若 G-F1 ≠G-F2则浮力与液体密度有关。( 1 分)

Page 18: 教学建议 —— 论证性实验设计

• 36 .在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同学们猜想:浮力大小可能与液体密度、物体浸入液体中体积、物体重力的大小有关。

• 请你设计一个方案,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力大小是否有关”。实验提供如下器材:实验桌、弹簧测力计、装有适量淡盐水的量筒、装有适量水的烧杯各一个;细线适量、一大块橡皮泥、体积不同的铁块各一块。(铁>橡皮泥>盐水>水)

思路:保证液体密度和 V 排不变,改变物体重力,测量浮力是否变化

Page 19: 教学建议 —— 论证性实验设计

• (1) 实验桌、弹簧测力计、装有适量水的烧杯、细线、橡皮泥• ① 将橡皮泥分成大小不同的两块,用细线拴好小块橡皮泥,

挂在弹簧• 测力计下,记下示数G1 ,再将小块橡皮泥浸在装有适量水

的烧杯中,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1 。• 同时用细线绕在烧杯上做记号,记下水面的位置②用细线拴

好大块橡皮泥,挂在弹簧测力计下,记下示数G2 ,再将大块橡皮泥浸在装有适量水的烧杯中,使水面上升到记号位置时,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2 。

• (3) 两块橡皮泥重力不同,通过比较每次实验两块橡皮泥在水中所受浮力的大小:根据 F 浮 =G-F 拉,若G1-F1=G2-F2 ,则浮力跟重力无关,若G1-F1 不等于 G2-F2 ,则浮力跟重力有关

Page 20: 教学建议 —— 论证性实验设计

• ( 09崇一) 实验桌上有如下器材:弹簧测力计、量筒、烧杯各一个;水、盐水、细线适量;一大块橡皮泥;体积相同的铜块和铁块各一块;体积不同的铁块各一块.要求从实验桌上选择适当器材,设计一个方案,探究“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密度是否有关”。

• ( 1 )从给定的器材中选择弹簧测力计、烧杯一个、水、细线,除此之外,你还需要实验器材有

• ( 2 )实验步骤:• ( 3 )根据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得出相应的探究结

论: 。

思路:改变物体密度,控制已知的影响因素,测量浮力是否变化,并讨论

Page 21: 教学建议 —— 论证性实验设计

( 09石一)如图 23 所示 , 在同一水平桌面上,有长方形的木块和铁块各一个。现在想探究木块和铁块谁的下表面更粗糙,请你只用一个弹簧测力 计,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写出实验步骤 及实验分析与结论。

此题也需要讨论

Page 22: 教学建议 —— 论证性实验设计

• 小莉同学就“使用机械可不可以省功”,进行了实验验证。她选用的器材有:一

• 段细线、一段绳子,动滑轮、铁块、铁架台、刻度尺、弹簧测力计各一个,请你写出:

• 实验步骤:• 实验分析:

Page 23: 教学建议 —— 论证性实验设计

• (1) 用细线将铁块系在调好的弹簧测力计下,测出铁块所受到的重力G;

• (2) 将铁块竖直向上匀速提升一定高度,用刻度尺测出竖直高度 h;

• (3) 组装实验装置,用弹簧测力计匀速竖直提升动滑轮,仍将铁块提升高度 h,同时测量绳子自由端的拉力 F;并用刻度尺测出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 s。

• 实验分析:( 2 分)• 小莉直接对铁块所做的功是W1 =Gh;小莉利用动滑轮所做

的功W2 = Fs。• 经过比较,若发现W2≥W1 ,说明使用机械不可以省功;若

发现W2 <W1 ,说明使用机• 械可以省功

Page 24: 教学建议 —— 论证性实验设计

证实:即证明结论正确强调对比和实验次数至少 2 次

Page 25: 教学建议 —— 论证性实验设计

请你设计一个实验,研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的形状无关。供选择的器材有:弹簧测力计,三个形状不同的小木块,三个形状不同的小石块,橡皮泥,烧杯、细线、水、酒精 .

( 1 )橡皮泥 烧杯 细线 水( 2 )①在烧杯中放入适量的水② 用调好的弹簧测力计测出橡皮泥的重为 G③把橡皮泥捏成长方体,用弹簧测力计吊着橡皮泥浸没水中,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F1④ 把橡皮泥捏成其它形状(圆形或三角形等),重复步骤③,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 F2( 3 )通过 G-F1 与 G-F2 的关系可知,浸在液

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物体体积无关

Page 26: 教学建议 —— 论证性实验设计

( 09延一)请你以一支削好的铅笔为主要器材,设计两个简单的物理实验,分别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有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有关”,可根据实验需要适当补充器材。

Page 27: 教学建议 —— 论证性实验设计

• ( 1 )将铅笔一端压着手心,分别用较小和较大的力通过铅笔压手心,可以感觉力大时手心较疼,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有关。

• ( 2 )把铅笔两端平放在两手掌中间,两掌用力压铅笔,将感觉到细端比粗端对手心作用要疼一些,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