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水平学习者议论文中认知情态词的 使用特点——基于语料库 … ·...

9
55 中国外语教育(季刊)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n China (Quarterly) 2008 年 11 月 November 2008 第1卷 第4期 Vol. 1 No. 4 中国高水平学习者议论文中认知情态词的 使用特点——基于语料库的对比研究 1 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 美国内华达大学教育学院 © 2008 中国外语教育(4),55-63页 要:本研究依据Hyland & Milton(1997)认知情态类模糊限定语的分类,从比较 中国、美国和法国大学生议论文中认识情态词入手,通过对比各组观察频数,试图发现 三国大学生议论文中认知情态词的使用策略差异。分析数据结果显示,中国大学生认知 情态词的使用策略基本接近美国本族语大学生,而法国大学生议论文中认知情态词的使 用策略和本族语大学生存在明显差异。另外通过数据分析,本研究还以期探讨母语文化 是否显著影响二语写作者习得模糊限定语这一技能。 关键词:模糊限定语;大学生议论文;认知情态词;观察频数;文化 1. 背景介绍 1.1 模糊限定语与英语写作 1972 Lakoff 提出模糊限定语(hedge hedging)概念以来,国内外关于模糊限定语 的研究层出不穷。Brown & Levinson1987)分 析了模糊限定语在口语表达中的重要性,指出 模糊限定语应该被认为是“尊敬行为的核心”。 很多学者认为学术和科技写作中 , 作者也应该 使用模糊限定语 , 因为模糊限定语是一种帮助 作者准确表达思想、传达谦虚诚实品质的手段 Crompton 1997Hyland 1995Myers 1989Nikula 1997)Salager-Meyer1998)提出模糊限 定语首先是一种心理现象,和文化紧密相关,模 糊限定语的使用促进实现语言的社会功能、有助 于作者融入目的语文化环境。 英文写作中如何恰当使用模糊限定语一直 以来是很多二语学习者的困惑。一方面,英语写 作要求作者围绕主题进行直接的论述,为读者清 晰地阐述观点(Hinkel 1997)。另一方面,一篇 优秀文章要求作者适当使用间接、模糊语言来表 达某种可能和预测,传达出对读者的尊敬,拉近 和读者距离(Hyland & Milton 1997)。模糊限定 语对于本族语写作初学者来说就是困难的任务, 对二语学习者就更困难了(Biber 1988Channel 1994Salager-Meyer 1994Hyland & Milton 1997)。很多研究者认为二语学习者很难恰当使 用模糊限定语,即便是那些“已经很好地掌握语 法和词汇的学习者”(Hyland 1995)也同样。二 语写作者“要么幼稚 / 胆小,要么直接 / 鲁莽” Hyland & Milton 1997Wishnoff 2000)。 二语学习者为什么不能恰当使用模糊限定 语?国内外学者有两种看法:一些学者认为,二 语写作者没有运用这一技巧的能力,原因是二语

Upload: others

Post on 27-Sep-2019

9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中国高水平学习者议论文中认知情态词的 使用特点——基于语料库 … · 者议论文中认知情态词的使用基本接近本族语 者。这一数据,为论证中国学习者有能力掌握英

55

中国外语教育(季刊)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n China (Quarterly)

 2008 年 11 月 November 2008

第 1卷  第 4期 Vol. 1 No. 4

中国高水平学习者议论文中认知情态词的使用特点——基于语料库的对比研究

1

王  宇    樊  宇  徐  伟

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 美国内华达大学教育学院

© 2008 中国外语教育(4),55-63页

提  要:本研究依据Hyland & Milton(1997)认知情态类模糊限定语的分类,从比较

中国、美国和法国大学生议论文中认识情态词入手,通过对比各组观察频数,试图发现

三国大学生议论文中认知情态词的使用策略差异。分析数据结果显示,中国大学生认知

情态词的使用策略基本接近美国本族语大学生,而法国大学生议论文中认知情态词的使

用策略和本族语大学生存在明显差异。另外通过数据分析,本研究还以期探讨母语文化

是否显著影响二语写作者习得模糊限定语这一技能。

关键词:模糊限定语;大学生议论文;认知情态词;观察频数;文化

1.背景介绍

1.1 模糊限定语与英语写作

自 1972 年 Lakoff 提出模糊限定语(hedge

或 hedging)概念以来,国内外关于模糊限定语

的研究层出不穷。Brown & Levinson(1987)分

析了模糊限定语在口语表达中的重要性,指出

模糊限定语应该被认为是“尊敬行为的核心”。

很多学者认为学术和科技写作中 , 作者也应该

使用模糊限定语 , 因为模糊限定语是一种帮助

作者准确表达思想、传达谦虚诚实品质的手段

(Crompton 1997;Hyland 1995;Myers 1989;

Nikula 1997)。Salager-Meyer(1998)提出模糊限

定语首先是一种心理现象,和文化紧密相关,模

糊限定语的使用促进实现语言的社会功能、有助

于作者融入目的语文化环境。

英文写作中如何恰当使用模糊限定语一直

以来是很多二语学习者的困惑。一方面,英语写

作要求作者围绕主题进行直接的论述,为读者清

晰地阐述观点(Hinkel 1997)。另一方面,一篇

优秀文章要求作者适当使用间接、模糊语言来表

达某种可能和预测,传达出对读者的尊敬,拉近

和读者距离(Hyland & Milton 1997)。模糊限定

语对于本族语写作初学者来说就是困难的任务,

对二语学习者就更困难了(Biber 1988;Channel

1994;Salager-Meyer 1994;Hyland & Milton

1997)。很多研究者认为二语学习者很难恰当使

用模糊限定语,即便是那些“已经很好地掌握语

法和词汇的学习者”(Hyland 1995)也同样。二

语写作者“要么幼稚 / 胆小,要么直接 / 鲁莽”

(Hyland & Milton 1997;Wishnoff 2000)。

二语学习者为什么不能恰当使用模糊限定

语?国内外学者有两种看法:一些学者认为,二

语写作者没有运用这一技巧的能力,原因是二语

外语学习者与外语学习研究

Page 2: 中国高水平学习者议论文中认知情态词的 使用特点——基于语料库 … · 者议论文中认知情态词的使用基本接近本族语 者。这一数据,为论证中国学习者有能力掌握英

中国高水平学习者议论文中认知情态词的使用特点——基于语料库的对比研究

56

学习者很少被讲授关于模糊限定语的知识,相关

的教科书很少,因此他们还没有意识到模糊限

定语的存在(Hu, Brown & Brown 1982;Skelton

1988;Hyland & Milton 1997;Wishnoff 2000)。

而另外一些学者认为二语学习者的母语文化影

响二语学习者习得模糊限定语(Hinkel 1997;

Salager-Meyer 2000;Vold 2006)。但是这些研究

本身似乎又有些自相矛盾,例如 Hinkel(1997)

的研究曾指出,通常成长于孔子文化、道教文

化、佛教文化背景下的二语写作者为了更好地维

持和谐、避免任何强加行为似乎更倾向于运用间

接手段,但是母语为中文普通话的二语学习者

英文写作中模糊限定语的使用更接近本族语者。

Vold(2006)的研究中指出成长于安格鲁—撒克

逊文化背景下的作者会比那些不太受这种文化影

响的作者擅长使用模糊限定语,例如美国作者和

挪威作者就擅长使用模糊限定语,而法国作者不

擅长使用模糊限定语。

到底是二语学习者没有掌握这一技能,还是

母语文化影响所致,本研究以期能够通过数据分

析寻找到答案。

1.2 国内模糊限定语的研究

国内学者伍铁平(1999)著有《模糊语言

学》一书,就模糊语言的概念、语言中思维的特

点、模糊语言和词汇学、词典学、词源学的关系

等作了详尽阐述。他指出“语言的模糊性反映的

是思维的模糊性,这一点上,东方人和西方人都

是一样的,模糊性是语言的诸多特征之一”(伍

铁平 1999)。赵英玲(1999)考察了英语科技语

体中的模糊限制语,杨慧玲(2001)考察了科

技论文中的模糊限定语,曾瑜薇、胡芳(2005)

考察了国际英语原版学术期刊中论文的模糊限

定语,蒋跃、陶梅(2007) 对比分析了英汉医学

论文讨论部分中的模糊限定语,张跃伟(2005,

2006)分别考察学术语篇和科技语篇中情态类模

糊限定语。不难发现,上述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

集中关注学术、科技文章中模糊限定语使用情

况,而探寻中国大学生议论文模糊限定语的文章

还鲜见,特别是基于语料库对比研究中国大学

生、本族语大学生和国际二语学习者习得模糊限

定语之差异的研究更是罕见。

本文将通过分析中、法、美三国大学生议论

文语料库中认知情态词汇的使用特点,总结中国

大学生议论文中模糊限定语使用情况,对比三组

大学生语料数据差异,从一个侧面反映中国大学

生的写作能力到底处于什么水平。

本研究以 Hyland & Milton(1997)的高频

认知情态词表为数据统计的依据。Hyland 综合

Holmes,Kennedy,Coates,Skelton 和 Quirk 等

人的分析,列出英语写作中 75 个高频认知情态

词,包括助动词、词汇动词、形容词、名词和副

词五组。认知情态词是最主要和基本的一类模

糊限定语这一观点得到众多学者的认可(Salager-

Meyer 1994;Hyland 1998;Varttala 1999)。

2.研究方法

2.1 语料库介绍

本研究对比中、法、美三国大学生作文语

料库,即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英语专业高年

级学生作文分库(CLEC-ST6),国际英语学

习者语料库法国大学生作文语料分库(ICLE

French),本族语者作文语料库(LOCNESS 中

的美国大学生作文)。

三个语料库的可比性:1)语料体裁一致,

三组语料全部为议论文。2)题目相同:具体题

目参阅表 1。除了美国学生作文包含很小部分同

性恋和艾滋病话题外,其他话题基本相同。3)

作者身份:三组作者从年龄、身份、教育背景方

面都有可比性,分别为中国文化、法国文化和美

国文化的代表。4)三个语料库是有代表性的三

大学习者语料库,其认可度高,具有广泛性。

2.2 检索工具

针对中国学习者语料库的检索,笔者使用

该语料库自带软件 Myfind.exe。针对 ICLE 和

LOCNESS 两个语料库作者采用的是 TEXTANT,

即 Text Analysis Tools 文本分析软件。这是美国内

华达大学 Donald Hardy 教授编写的文件检索工具。

Page 3: 中国高水平学习者议论文中认知情态词的 使用特点——基于语料库 … · 者议论文中认知情态词的使用基本接近本族语 者。这一数据,为论证中国学习者有能力掌握英

王 宇 樊 宇 徐 伟

57

3.数据分析

3.1 三个语料库中认知情态词汇整体频数分布

3.1.1 三个大学生语料库中认知情态词汇整体对比

表 1 三个语料库可比性数据介绍

语料库 CLEC-ST6( 中国大学生 ) LOCNESS( 美国大学生 ) ICLE( 法国大学生 )

作者身份中国英语专业

高年级大学生美国大学生 法国大学生

文化背景 中国文化 法国文化 美国文化

题材

安乐死,大学教育意义,社会

与犯罪,监狱,男女财富分

配,宗教,电视意义,服役制

度,战争,女权主义,环境保

护,金钱

安乐死,教育,宗教,犯罪,

死刑,同性恋,监狱,军队服

役制度,电视意义,核能源,

种族,动物实验,艾滋病,领

养制度,男女财富分配

安乐死,大学教育意义,社会

与犯罪,监狱,男女财富分

配,宗教,电视意义,服役制

度,战争,女权主义,环境保

护,金钱

表 2 认知情态类模糊限定词汇总数及其相对频数

语料库名称语料库总字数

认知情态词总频数

F/1000相对频数

卡方值 临界值 P 值

LOCNESS( 美 ) 167,346 4558 24.9 - - -

CLEC( 中 ) 226,106 6235 27.6 0.37 3.84 > 0.05

ICLE( 法 ) 131,904 4703 36.1 163.39 6.63 < 0.01

表 2 数据显示,中国大学生认知情态词总体

观察频数接近本族语大学生,其 F/1000 相对频

率为 27.6,和本族语者的 24.9 比较接近。比较美

国和中国大学生两个语料库,卡方值为 0.37,远

远小于临界值 3.84,P 值大于 0.05。说明中国高

水平学习者议论文中认知情态词总频数和本族语

者语料库数据没有显著不同。

一直以来,很多学者认为受母语文化的影

响,中国学习者会更多使用间接模糊语言从而维

持和谐,保留面子,避免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强

加,但同时,很多实践研究发现事实上中国学习

者写作没有明显倾向于间接表达(Hinkel 1997)。

正如 Hinkel(1997)所论述,“母语为中文普通

话的二语学习者使用模糊限定词和本族语者非常

相似。”从整体频数来看,中国英语高水平学习

者议论文中认知情态词的使用基本接近本族语

者。这一数据,为论证中国学习者有能力掌握英

语的修辞技能,并将其很好地应用到写作中提供

支持。

正如表 2 所呈现,从认知情态词汇在三个语

料库中出现的整体频数看,法国大学生的整体频

数远远超过本族语学者。法国学习者 F/1000 相

对频率为 36.1,是本族语学习者的 1.4 倍,排在

第一位。法国学习者语料中每 28 个单词就会出

现一个认知词汇。而本族语者每 36.7 个词汇中才

会出现一个认知词汇。美国和法国学习者数据统

计显示卡方值为 163.39,远远超过临界值 6.63,

说明本研究中法国学习者议论文中认知情态词

汇出现频率和本族语学习者语料库数据有显著

差异。

Page 4: 中国高水平学习者议论文中认知情态词的 使用特点——基于语料库 … · 者议论文中认知情态词的使用基本接近本族语 者。这一数据,为论证中国学习者有能力掌握英

中国高水平学习者议论文中认知情态词的使用特点——基于语料库的对比研究

58

以上数据显示,法国学习者在英语议论文写作中认知情态词汇的使用和本族语者有明显差异,整

体频数显示过多使用。那么其中具体的差异体现在哪里?

3.1.2 中国内地大学生和中国香港及英国高中生整体频数对比

表 3 本研究对象中国大学生和 Hyland & Milton 的研究数据对比

语料库研究对象

总字数认知情态类模糊调和词汇总数

F/1000相对频数

本研究 中国内地大学生 226,106 6235 27.6

Hyland & Milton(1997)

中国香港高中生 500,000 9154 18.3

英国高中生 500,000 9115 18.2

笔者还对比了中国内地大学生和 Hyland & Milton(1997)研究中中国香港和英国高中毕业生的

语料数据,见表 3。从整体频数角度,Hyland & Milton 两组受试对象的模糊限定词使用都很少,香港

高中生和英国高中生模糊限定词的 F/1000 相对频率分别为 18.3 和 18.2,远远小于中国内地大学生的

27.6。Hyland & Milton 的研究受试对象为中国香港和英国高中毕业生,Hyland & Milton 称他们为写作

初学者(novice writers)。本研究受试对象为中国内地高年级英语专业大学生,为中高水平英语写作者。

从本研究整体频数上看,写作者的年龄、词汇及语法水平指数越高,其模糊限定词的使用越恰当。而

母语文化的影响体现不明显。

3.2 对比三个语料库中不同词类认知情态词汇分布频数

整体频数只能说明问题的一部分。以下关于中、美、法三国大学生议论文中不同词类认知情态词

的特征分析可以进一步说明问题(见图 1):

图 1 不同词类认知情态词汇的相对频数(F/1000)

3.2.1 认知助动词

从整体频数看,本研究中、美、法三国大学生不同词类认知情态词分布有相似性:认知助动词

Page 5: 中国高水平学习者议论文中认知情态词的 使用特点——基于语料库 … · 者议论文中认知情态词的使用基本接近本族语 者。这一数据,为论证中国学习者有能力掌握英

王 宇 樊 宇 徐 伟

59

的相对频数都位居第一,分别达到 14.8、 12.8、

18.2。其次分别是词汇动词、副词、形容词和名

词。其中中国内地大学生的数据更接近美国本族

语大学生,不同词类的相对频数都很接近美国本

族语大学生;相对而言,法国大学生认知词汇动

词、认知副词、认知形容词的相对频数和美国本

族语大学生数据有明显差异。

图 1 的数据说明三国大学生都表现出擅用认

知助动词的特征:助动词的频数基本都是词汇动

词频数的两倍以上,是副词的三倍以上,是形容

词的六倍以上,名词的数十倍。作者进一步分析

了三个语料库中的高频认知情态词表(见表 4),

发现,will、should、would、could 等助动词在三

个语料库的高频词表中都排在前列。因此三国大

学生议论文中认知助动词的使用表现出整体擅用

特征。

通过分析表 4,笔者还发现,中、美、法三

国大学生议论文中都有高频使用 should、could

的现象。对比 Hyland & Milton(1997)的研究对

象中国香港高中生和英国高中生语料库,发现这

两个助动词都不是高频词。正如 Hyland & Milton

(1997)认为低水平写作者在陈述自己观点时还

不知道如何来使用助动词进行间接表述,他们的

语料库中诸如 often、always、perhaps 等副词占

了很大比重。

本研究的发现进一步支持了前人关于二语

写作者习得模糊限定语这一技能更多受作者英

语水平影响的观点,中国高水平学习者在习得

模糊限定语这一技能上表现出接近本族语者的

特征。

3.2.2 认知词汇动词和认知副词

本研究通过对比认知词汇动词和认知副词

相对频数,进一步支持了关于写作者的英语水

平和教育背景更直接影响模糊限定语这一技能

的观点。

本研究数据显示(图 1),美国大学生议论

文中认知动词频数超过认知副词,数据为 6.3 比

4.1,认知词汇动词达到认知副词的 1.5 倍。中国

大学生使用认知词汇动词和副词频数比为 5.5 比

5.3, 认知动词的频数超过认知副词。只有法国大

学生认知动词低于副词频数,数据为 7.3 比 7.5。

而回顾 Hyland & Milton(1997)的研究数据,

英国高中生认知词汇动词的频数仅是副词的三分

之一,中国香港高中生词汇动词频数是副词频数

的一半。英国高中生和中国香港高中生都表现出

了明显的偏爱使用认知副词的特点。

对于写作初学者而言,通常更能驾驭副词,

不仅因为副词在口语中就明显多于动词(Holmes

1983;Hyland & Milton 1997),还因为在句法

上副词位置更灵活 (Quirk et al. 1972;Hyland &

Milton 1997)。而动词的使用要求作者能够驾驭

时态、语态等,因此初学者更喜欢使用认知副

词,使用动词的能力更多受到作者英语写作水平

表 4 最高频五个认知情态词表

中国内地大学生 美国大学生 法国大学生(Hyland & Milton)中国香港高中生

(Hyland & Milton)英国高中生

高频词 %  高频词 %  高频词 %  高频词 %  高频词 % 

1 will 19.2 would 15.5 will 22.7 will 29.6 would 14.9

2 should 18.7 will 11.8 would 10.1 may 13.3 will 14.7

3 think 6.4 should 10.3 think 7.7 think 6.9 may 7.1

4 would 6.2 could 7.2 should 6.6 would 6.8 often 6.5

5 may 4.5 think 5.4 could 5.2 always 5.7 perhaps 4.8

55 50.2 52.3 62.3 48

Page 6: 中国高水平学习者议论文中认知情态词的 使用特点——基于语料库 … · 者议论文中认知情态词的使用基本接近本族语 者。这一数据,为论证中国学习者有能力掌握英

中国高水平学习者议论文中认知情态词的使用特点——基于语料库的对比研究

60

制约。高水平英语写作者会表现出对动词的偏

爱和合适的驾驭能力,而对于写作初学者而言,

副词则更容易些。Holmes(1983)曾指出,“在

公开发表的学术文章中,动词频数会明显高于

副词。”

笔者认为本研究中中国和美国大学生议论文

中偏爱动词的选择进一步证实情态词汇这一技能

的掌握和写作者的年龄、英语水平有直接关系,

而受母语文化背景影响不显著。

3.3 对比三个语料库中不同语义功能认知情态词

的百分比率(100%)

议论文中应该如何传达作者的确定、可能和

预测,中、美、法三国大学生也会在选词方面表

现出相应的不同特征。

3.3.1 本族语学习者

本研究中本族语者用于表达或然性词汇

使用最多,占 43.4%,其次分别为确定性词汇

(28.9%)和可能性词汇(18.6%)。本研究语料全

部为议论文,作者不仅需要说明自己的观点,更

重要的是要让读者接受自己的观点,在词语表

达上必须注意委婉,恰当使用间接和礼貌性词汇

就能达到减少作者和读者之间强迫接受观点的冲

突。本族语者在这方面大量使用或然性词汇达到

这个目的。笔者还发现,美国大学生或然性认

知情态词汇中 should、would、believe、claim、

seem 的频数相对平均,没有表现出过多使用某

个或然性词汇的特点。

3.3.2 中国二语学习者

中国内地学习者用于表达或然性词汇也是最

多,占 44.4%,其次分别为确定性词汇(33.8%),

可能性词汇(11.3%)。从整体趋势看来,中国高

水平学习者在选择不同语义功能认知情态词特征

上基本接近本族语者。

当然,作者也发现,和本族语者相比,中

国大学生会表现出对某个词汇的过多使用,例如

should、would 两个或然词汇的过多使用,表达

确定性词汇 will 的过多使用等。

而 Hyland & Milton(1997)研究结果显示香

港高中生议论文中确定性词汇最多,为或然性词

汇的 2 倍还多。通过对比中国内地大学生和中国

香港高中生的数据,发现相同孔子文化背景下,

不同英语水平写作者在选择不同语义功能模糊限

定语方面表现出不同特点,高水平学习者的特征

更接近本族语大学生。

3.3.3 法国二语学习者

和本族语者及中国内地学习者不同,法国

图 2 不同语义功能认知情态词的分布

Page 7: 中国高水平学习者议论文中认知情态词的 使用特点——基于语料库 … · 者议论文中认知情态词的使用基本接近本族语 者。这一数据,为论证中国学习者有能力掌握英

王 宇 樊 宇 徐 伟

61

二语学习者议论文中确定性词汇的使用最多,占

44.6%, 其次是或然性词汇(28.5%),可能性词

汇(17.1%)。法国二语学习者特别偏爱使用 (I)

think, will, in fact 这些传达确定性的词汇。“和英

语本族语者相比,法国科学家更倾向于发出指

令、表现权威和绝对(Motchane 1990;Regent

1994)。Salager-Meyer 等人 2003 年曾发现法国学

者写作中比其他安格鲁—撒克逊母语文化的学者

更挑剔和显示权威性(Vold 2006)。 Vold 关于英

语、挪威语和法语中认知情态词的对比分析也表

明法语中用于表达不确定的认知词汇明显少于其

他两种语言。而本研究的数据分析结果和上述前

人研究一致。法国二语学习者在习得模糊限定语

这一技能上,受母语文化影响显著。

3.4 对比三个语料库中 “I think” 搭配频数

“I think”是二语写作中非常高频的认知情态

类模糊限定语搭配,虽然它表达的语义和内涵很

多,但是当“I think”和表达意见的副词一起使用

时,更多被用来表达个人观点(Aijmer 2001)。“I

think”作为话语标记通常伴随不确定性,一方面

表达出作者暗示自己的观点有待读者的进一步认

可,另一方面避免任何强加于人(Aijmer 2001;

Cameron 1999;Granger 1998;Hyland 1995)。

作者用软件检索出三个语料库中所有“I

think”的搭配,然后进行人工分析。期望通过分

析三国大学生议论文“I think”使用特征,来进

一步探寻各组学习者模糊限定语使用的差异。

表 5 中、美、法三国大学生 “I think” 搭配整体频数

语料库I think

出现频数卡方值 临界值 P 值

中国大学生

68 0.88 3.84 > 0.05

美国大学生

40 - - -

法国大学生

131 70.4 6.63 < 0.001

3.4.1 中、法、美三国大学生“I think”使用策略

表现出的一致性

中、法、美三国大学生语料库中“I think”

经常和表示态度的副词搭配,用来表示个人观

点。这一点表现出一致性。例如:

a) … and personally I think it’s time we stop

wasting money on keeping drugs illegal

when it does not even work. (LOCNESS–

America)

b) 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I think that each

country, and even each region, can teach

us something about its traditions. (ICLE–

French)

c) ... personally, I think euthanasia should be

legalized for the benefits of both individuals

and the society. (CLEC-ST6, China)

3.4.2 中、法、美三国大学生“I think”使用策略

的差异

如表 5 所示,中国大学生语料库中“I think”

相对频数接近美国大学生,达到 68 次,美国大

学生语料库中 40 次。对比两组数据,没有显著

差异,卡方值 0.88 小于临界值 3.84。而法国大学

生语料库中“I think”相对频数和美国大学生之

间存在显著差异。

1)中国大学生语料库

中国高水平英语学习者语料库中“I think”

的出现频率为 68 次,笔者通过手动筛选,发现

中国高水平学习者表现出在“I think” 后从句中

使用“should”的偏好,68 句“I think”引导的

句子中共有 21 句包含“should”的从句 , 占总频

数的 30%。例如:

a) so I think we should make laws to regulate

euthanasia, otherwise there will be a great

confusion.

b) I think he should be taught how to love, and

he needs love too.

2)美国大学生语料库

通过手动筛选美国本族语大学生语料库,发

现 40 句以“I think”引导的句子中只有 5 句为包

Page 8: 中国高水平学习者议论文中认知情态词的 使用特点——基于语料库 … · 者议论文中认知情态词的使用基本接近本族语 者。这一数据,为论证中国学习者有能力掌握英

中国高水平学习者议论文中认知情态词的使用特点——基于语料库的对比研究

62

含“should” 从句,比率为 12%。此外,笔者还

发现其他两个特点:

第一、本族语者擅长在“I think”后面使用

if 引导从句,例如:

... I think if you look at how women are now

taken seriously at feminist cause, ...

第二、本族语者擅长在“I think”前使用例

如 “although, somehow, while, well”这些让步副

词和连词,例如:

a) ... although I think that yes, the grass will

improve the university...

b) ... somehow I think they are trying to lose

the “Urban” part...

3)法国大学生语料库

通过筛选法国大学生语料库,发现 131 句

含有“I think”句子中,只有 10 句后面为含有

“should”的从句。而作者同时发现,和中国、美

国大学生不同的是,法国大学生会更多使用表示

加强语气的副词,例如,absolutely, nevertheless,

very, only, totally, extremely, fully 等。例如:

a) I think it is absolutely imperative to

maintain a sort of“haven of peace” in our

busy everyday life.

b) I think that it depends totally on the

student himself to complete as effectively

as possible this theoretical background

formation that has been offered to him.

4.结论 

一直以来英语写作教学更多地基于教师经

验,而非可靠的实证研究。非本族语教师的经验

教学存在很多需要推敲的问题。

本研究通过对比中、美、法三国大学生作文

语料库中认知情态词,发现:

1)中国大学生议论文中认知情态词使用特

征在整体频数上、不同词类认知情态词分布上都

基本接近本族语大学生,在驾驭认知情态词的语

义功能方面和本族语者存在某些细微差异。

2) 本研究通过对比中国内地大学生和

Hyland & Milton(1997)实验中中国香港高中生

的统计数据、对比中国大学生和美国、法国大学

生的语料数据,发现中国二语学习者习得认知情

态类模糊限定语的能力更多受其英语水平、教育

背景的影响,而和母语文化之间没有显著关联。

通过对比三国大学生议论文语料库中认知

情态类模糊限定语的使用,作者认为中国二语学

习者在习得模糊限定语这一语言技能上表现出很

多接近本族语者的特征,母语背景并不是制约中

国二语学习者习得这一技能的主要因素。当今,

“世界英语”正在得到语言学界的关注,“中国英

语”正在崛起、不断得到世界认可,笔者希望本

研究结果能够给广大外语教育界同仁以启示和信

心,一方面中国二语学习者的英语距离“标准英

语”并不遥远,另一方面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

英语”应该得到更多重视和鼓励。

参考文献

Aijmer, K. 2001. I think as a marker of discourse styles in

argumentative student writing [J]. Gothenburg Stud-

ies in English 81: 247-257.

Biber, D. 1988. Variation Across Speech and Writing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rown, P. & S. Levinson. 1987. 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eron, D. 1999. Performing gender identity: Young

men’s talk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heterosexual mas-

culinity [A]. In A. Jaworsky & N. Coupland (eds.).

The Discourse Reader [C]. London: Routledge.

442-458.

Channel, J. 1994. Vague Language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rompton, P. 1997. Hedging in academic writing: Some

theoretical problems [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

ses 16 (4): 271-287.

Granger, S. 1998. Prefabricated patterns in advanced

EFL writing: Collocations and formulae [A]. In A.

P. Cowie (ed.). Phraseology: Theory,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 [C].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45-160.

Hinkel, E. 1997. Indirectness in L1 and L2 academic

writing [J]. Journal of Pragmatics 27: 361-386.

Holmes. J. 1983. Speaking English with the appropriate

Page 9: 中国高水平学习者议论文中认知情态词的 使用特点——基于语料库 … · 者议论文中认知情态词的使用基本接近本族语 者。这一数据,为论证中国学习者有能力掌握英

王 宇 樊 宇 徐 伟

63

degree of conviction [A]. In C. Brumfit (ed.). Learn-

ing and Teaching Languages for Communication:

Applied Linguistics Perspectives [C]. London: British

Association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00-121.

Hu, Z., D. F. Brown & L. B. Brown. 1982. Some linguistic

differences in the written English of Chinese and

Australian students [J]. Language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1 (1): 39-49.

Hyland, K. 1995. The author in the text: Hedging scientific

writing [J]. 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Teaching 18:

33-42.

Hyland, K. 1998. Hedging in Scientific Research Articles

[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Hyland, K. & J. Milton. 1997. Qualification and certainty

in L1 and L2 students’ writing [J]. 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6 (2): 183-205

Myers, G. 1989. The pragmatics of politeness in scientific

articles [J]. Applied Linguistics 10: 1-35

Nikula, T. 1997. Inter-language view on hedging [A]. In R.

Markkanen & H. Schroder (eds.). Hedging and Dis-

course: Approaches to the Analysis of a Pragmatic

Phenomenon in Academic Text [C].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188-208.

Quirk, R., S. Greenbaum, G. Leech & J. Svartvik. 1972.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M]. Harlow,

Essex: Longman.

Salager-Meyer, F. 1994. Hedges and textual communica-

tion in medical English written discourse [J]. 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 13: 149-170

Salager-Meyer, F. 2000. Procrustes’ recipe: Hedging and

positivism [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19:

175-187.

Skelton, J. 1988.The care and maintenance of hedges [J].

ELT Journal 42 (1): 37-43.

Varttala, T. 1999. Remarks on the communicative func-

tions of hedging in popular scientific and specialist

research articles on medicine [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18 (2): 177-200.

Vold, E. T. 2006. Epistemic modality markers in research

articles: A cross-linguistic and cross-disciplinary

study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

tics 16 (1): 61-87.

Wishnoff, J. R. 2000. Hedging your bets: L2 learners’

acquisition of pragmatic devices in academic writing

and computer-mediated discourse [J]. Second Lan-

guage Studies 19 (1): 119-148.

伍铁平,1999,《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

教育出版社。

曾瑜薇、胡芳,2005,英语学术论文摘要中的模糊限

定语 [J],《山东外语教学》(2)。 赵英玲,1999,英语科技语体中的模糊限制语 [J],《外

语与外语教学》(9)。杨慧玲,2002,科技论文中的模糊限定语 [J],《四川

外国语学院学报》(1)。蒋跃、陶梅,2007,英汉医学论文讨论部分中模糊限

定语的对比研究 [J],《外语学刊》(6)。张跃伟,2005,学术语篇中可能性情态与模糊限定语

的接面分析 [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6)。 张跃伟,2006,科技语篇中认知情态类模糊调和语的

多视角分析 [J],《内蒙古大学学报》(5)。

作者简介

王宇(1971—),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讲师。

研究领域:学习策略、语料库语言学。电子邮箱:

[email protected]

樊宇(1966—),大连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副教授。

研究领域:二语习得。电子邮箱:fanyufree@yahoo.

com.cn

徐伟(1968—),美国内华达大学教育学院博

士 生。 研 究 领 域: 语 用 学。 电 子 邮 箱:xuw@unr.

nevada.e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