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ing network

10
1 城市化进程的古典人类生态学分析 ——济南市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分析 王源 摘要 在全球城市化的热潮中,由于大量人口向城市涌入,导致城市中心区生存空间过于拥挤、公共设施的匮乏、地 价上升、就业机会减少、竞争趋于激烈化、环境质量下降等普遍的社会问题,这是城市发展的必经之路。如何缓解 这些问题的不良影响,使城市平稳的度过这一过渡阶段,是个值得城市建设者们深思的问题。通过回归到最原始的 最古典的理论,探寻人类行为活动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关系,并运用到分析预测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中,未尝 不是一个创新而有效的解决方法。 本文通过引入芝加哥学派古典人类生态学理论中的三种经典用地模型理论,分析了我国地方中心城市——济南 市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及原因,并总结了其变化过程与其他城市发展的共性,寻找济南市空间 结构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对策。 关键词:芝加哥学派、人类生态学、用地模型、济南市、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化

Upload: google

Post on 02-May-2023

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1

城市化进程的古典人类生态学分析

——济南市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分析

王源

摘要

在全球城市化的热潮中,由于大量人口向城市涌入,导致城市中心区生存空间过于拥挤、公共设施的匮乏、地

价上升、就业机会减少、竞争趋于激烈化、环境质量下降等普遍的社会问题,这是城市发展的必经之路。如何缓解

这些问题的不良影响,使城市平稳的度过这一过渡阶段,是个值得城市建设者们深思的问题。通过回归到最原始的

最古典的理论,探寻人类行为活动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关系,并运用到分析预测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中,未尝

不是一个创新而有效的解决方法。

本文通过引入芝加哥学派古典人类生态学理论中的三种经典用地模型理论,分析了我国地方中心城市——济南

市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及原因,并总结了其变化过程与其他城市发展的共性,寻找济南市空间

结构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对策。

关键词:芝加哥学派、人类生态学、用地模型、济南市、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化

2

Urbanization Analysis Using Classical Human Ecology

The Analysis in the Evolution of Jinan’s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Wang yuan

Abstract

In the global upsurge of urbanization, as large numbers of people surging to cities, it leads to urban centers

the overcrowded living space, lack of public facilities, increasing land prices , reduced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stiff competition,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and other popular social issue, which is the only way we can’t avoid

through urban development. How to alleviate the adverse effects of these problems, make the city stable through

this transitional phase, is worthy of thinking about for the city builders. Return to the most original and classical

theorie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havior and the evolution of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to apply

the results on the analysis and forecast about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the city, is an innovative and effective solution.

In this paper, by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Chicago school’s classical theories of human ecology on land use- the

three classical model theories, it analyzes Jinan, a local central city, on its evolution of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and summarizes the process of change in common with other urban developments, finds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patial structure of Jinan city and proposes to improve the response.

Keyword: Chicago School, human ecology, land use models, Jinan,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urbanization

3

1. 关于芝加哥学派及其开创的古典人类生态学

1.1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学派是以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为代表的几代学者及其城市社会研究学术思想的统

称。19世纪末叶,欧美社会的工业化和随之而来的城市化高潮,是芝加哥学派诞生的主要历史背景。

其理论的主要核心是:城市是一个有机体,它是生态、经济和文化三种基本过程的综合产物,是文

明人类的自然生息地。其重要论点有“城市是人性的产物”“城市社会的新陈代谢观点”以及“城市

环境的最终产物表现为它所培养出的各种新型人格”。由此可见其思想的高度以及城市建设当中应如

何合理运用这些理论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的。

1.2古典人类生态学

芝加哥学派开创了的人类生态学这门学科,所研究的是人和社会机构的地理分布的形成过程及

其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和规律,是研究人群的空间分布的各种社会原因和非社会原因。依照帕克·伯

吉斯及其学生们的理解,人类生态学是生物生态学的一个分支,但因它的研究对象是人,因而就有

其特殊的内容。人不同于动植物之处,在于他能创造自身的文化,有自己的意识和能动性,因此,

他的竞争范围不仅包括各种生物关系的领域,还包括文化条件和人类自觉活动的领域。

一般来说,20 世纪 30 年代之前为古典人类生态学时期。古典人类生态学家认为人和其他生物

一样,生存在一定的生活环境之中,他们给这个生存环境定义为社区。由于社区都处于一种经常性

的运动状态(如相互竞争、迁入迁出),研究这些不断变化的条件以及当旧的平衡被破坏之后,他们

如何在新的基础上构成新平衡的社会过程,就是人类生态学家的任务。他们认为城市的本质特性就

是社区原有的潜在属性,而这个属性又发端于人类的生物学本性。

2. 芝加哥学派古典人类生态学在城市空间结构研究上的应用

芝加哥学派在城市空间结构领域的研究上属于社会生态学派的代表,受达尔文进化论和古典经

济理论的影响较大。他们认为,不同的社会集团在各种人类活动的竞争中逐步出现了有空间特色的

结构。这些有特色的城市空间结构被总结抽象为了几个用地模型理论。

主要有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和多核心模式三种。

2.1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式

伯吉斯(E.W.Burgess)的同心圆模式,指出城市各功能用地以中心区为核心,自内向外作环状扩

展,共形成 5 个同心圆用地结构。其中,城市中心是 CBD,由内向外分别是商业及公用服务业,低

收入居民区,高收入居住区和通勤区。

4

伯吉斯认为,构成同心圆模式的背景是区位地租这

一经济因素,从城市中心的 CBD 到城市建成区以外的非

城市用地,完全按照土地利用效益分布。

当城市人口的增长导致城市区域扩展时,每一内环

地带必然延伸并向外移动,入侵相邻外环地带,造成土

地利用性质的演替。

例如,商业中心区的进一步发展,入侵过渡地带,吞没贫民的住房,迫使住在这里的低收入居

民不得不向外环地带转移,致使高收入居民把其旧的住房转给低收入居民,搬入新的高档住宅中。

2.2霍伊特的扇形模式

扇形模式理论的核心,是各类城市用地趋向于沿主要交通线路和沿自然障碍物最少的方向由市

中心向市郊呈扇形发展。

霍伊特认为,由于特定运输线路线性可达性(Liner Accessibility)和定性惯性(Directional

Inertia)的影响,各功能用地往往在其两侧形成。

他把市中心的可达性称为基本可达性,把沿辐射状运输主干线所增加的可达性称为附加可达性。

轻工业和批发商业对运输线路的附加可达性最为敏感,多沿铁路、水路等主要交通干线扩展;

低收入住宅区环绕工商业用地分布,而中高收入住宅区则沿着城市交通主干道或沿岸、湖滨、公园、

高地向外发展,独立成区,不与低收入的贫民区混杂。

霍伊特认为,城市中心是 CBD,低级住宅区与批发、轻工业区混合。但是,城市的各功能区并

不是因距中心的距离分异,而是按区分布。

当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需要扩大,高收入的富人就搬迁到新的声望更高的地方,原来的高

收入住宅区的房产变为低租金的住宅,供贫民居住,出现土地利用的演替。

但大部分低收入阶层,由于经济和社会因素的理智的内聚力,很难进入中产阶级和高级住宅区

居住,只能在原有贫民区的基础上向外作条带扇形状延伸发展。因此,城市各类士地利用呈现出扇

形结构。

2.3哈里斯——乌尔曼的多核心模式

5

该理论强调城市土地利用过程中并非只形

成一个商业中心区,而会出现多个商业中心区。

其中一个主要商业区为城市的核心,其余为次

核。这些中心不断地发挥成长中心 (growth

center)的作用,直到城市的中间地带完全被扩

充为止。

而在城市化过程中,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

新的极核中心又会产生。

在多核心模式中,CBD 仍然是城市的活动中心,但它不一定处于城市的几何中心,批发区和低

污染轻工业紧邻 CBD 布局,低级住宅区环绕其外,中、高级住宅区则布置住宅区中,工业则处于城

市边缘或外围地带。

城市地价的变化并非从中心向外围呈递减趋势,而是呈现出多峰值分布状态。可见,多核心模

式比较接近现代城市的特征。

在城市空间结构三大经典模式中,同心圆模式注重城市化原因,其基本原理是流入城市的移民

集团的同化过程;扇形模式注重社会经济地位,焦点是不同地价住宅地区的发展;多核心模式强调

各种不同社会集团活动的次地区发展。可见,这三者的关系并不对立,这三种空间成分是城市地域

结构组合的基本因素。

3. 运用经典用地模型分析济南市秦汉时期至今的城市空间结构演变

城市空间结构演变模式的形成具有一定的自发性,是城市在适应自然环境基础上受社会经济发

展的影响而形成的。分析城市的空间格局演化规律有助于合理的确定城市发展方向,推动城市经济

的迅速发展。

3.1济南市概况

济南是山东省省会,位于鲁中西部,是我国环渤海地区南翼和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中心城市,是

国家批准的沿海开放城市和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之一,是山东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旅

游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北连京津,南接沪宁,东西连通山东半岛与华中地区,是环渤海经济区

和京沪经济发展轴上的重要交汇点,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

3.2济南市发展历程中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阶段

济南因位于古济水以南而得名,先后经历泺、历下、历城、济南(郡、府、路、道、市)等变

化,历经“郡治—府治—省府”,1929 年设市。(图 3-1 )

6

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势力侵入。德帝国主义占据青岛及 1904 年胶济铁路通车后,利用济

南成为由青岛向西部伸展势力的一个据点,清政府把济南自动辟为商埠,在城区西侧规划商埠区,

致使济南近百年来的城市空间形态与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并直接影响了往后济南市城市结构的演

变和建设发展方向。

清末“洋务”运动对济南城市功能结构变化影响上很大。期间发展起来的山东“机器局”至

1901 年已经成为具有炮厂、枪子厂、木工厂等的完备的军工厂,这些工厂的出现超越了传统的手工

业作坊,促进了济南北郊区的形成和城市的发展。(图 3-2)

图 3-1 前清古城布局示意图 图 3-2 济南城区图(1911 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乘机代替了德帝国主义的统治,于 1937 你年合并胶济、

津浦铁路济南站并建设了铁路宿舍和附属公共建筑,在经七路以南开辟南郊新市区,作为日本人聚

居区。进一步影响了济南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

建国以来,济南市经过改革开放的洗礼,城市发展进入加速阶段,城市地域不断扩张。在经济、

政治、自然环境等各因素的影响和各套城市总体规划的积极引导下,城市空间结构演变愈加呈现出

经典的城市空间扩展模式。(图 3-3、3-4、3-5)

图 3-3 济南城区图(1956年) 图 3-4 济南城区图 (90年代末) 图 3-5 济南市城区近期规划(2006-2020)

3.3济南不同时段空间结构演变模式分析

就一般而言,当今世界各国大城市空间扩展有两大趋势:一是城市由同心圆环状向外扩展模式

转变为轴向扩展模式。一般沿着城市对外交通干线等基础设施轴线发展,形成工业走廊、居住走廊

或综合走廊等城市发展轴线;二是城市由单中心发展模式转向多中心发展模式。具体表现在:卫星

7

城建设、开发区建设及城市郊区化

等。

可见一个城市的空间格局形

态演变并不是以单一模式进行的,

而是多种模式同时存在,或者不同

时期间不同演变模式交替出现。通

过对济南市不同时期主城区空间

扩展图(图 3-6)的空间叠加,及

对城区空间结构演变图的分析,可

发现济南城市空间结构在其历史

演变过程中也是多种模式并存的,

其演变模式的转化也符合上述城

市空间的一般扩展趋势。 图 3-6 济南市不同时期主城区扩展图

在这里将其演变阶段分为前后两大时期:秦汉—建国初期(313 年—1956 年),为扇形模式—同

心圆模式—轴向发展模式的转变;建国初期至今(1956 年—),由单核心发展模式最终转变为多核

心组团模式。

3.3.1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第一阶段

秦汉—明初(313—1368 年)——扇形模式阶段(图 3-7):秦汉历城县及历下古城堡坐落在济

水、泺水、沥水三条河流流经之地。古济南城位于山前地势较低平地带,南部的丘陵为古城提供了

相对安全的背景和地下水源,魏晋古济南城顺着地势向低平、水源丰富的城北部和东部发展。到明

初古济南城成型时,大明湖成为城区的一个重要水源。

明初—清末(1368—1904 年)——同心圆模式阶段(图 3-8):当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由于

受城市边缘区距市中心的距离增加及单项城市扩展成本增加的影响,济南城开始以向西部和南部发

展为主的四周扩展。

图 3-7 313-1368 年济南城区空间结构演变实体图 图 3-8 313-1904 年济南城区空间结构演变实体图

8

清末—建国初期(1904—1956 年)——轴向

发展模式阶段(图 3-9):近代济南城在清末新政

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在城西开辟商埠,除了城

西优越的地理环境外,1904 年胶济铁路的建成通

车是其设立的一个重要原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

迅速发展,带来了铁路、公路和航运的发展,城

市沿交通轴线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化,而津浦

铁路、胶济铁路及后来的经十路则是带动这种发

展的生命轴。

图 3-9 1911-1956 年济南城区演变图

3.3.2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第二阶段

建国初期至今(1956 年—)——多核心模式阶段:随着城市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加,城市人口的

急剧膨胀,城市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城区范围不断扩大。由于城市环境趋于恶化,交通设施的逐

渐完善使城市核心的聚集力减弱,城市开始呈现扩散发展的趋势,为了缓解主城区日益增大的压力,

城市边缘自然条件较好、区位条件相对优越的地区便成为首选的扩展对象或城市卫星城,人口开始

向郊区迁移,新建开发区出现,如果这些地区独立发展成为有自我发展核心且对主城区依赖不太强

的城区,则作为城市的副中心发展,从而形成多核心发展的模式。

1958 年济南规划建设王舍人庄工业区,兴建济南钢铁厂、重型机械厂、山东化肥厂等一大批大

型工业骨干企业。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现已成为济南城市发展的重要组团之一,形成了城市发展

的一个次核心。

90 年代初济南在城区东部的贤文新村附近规划了 6.2km2 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随后与 1991 年建

立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并组成贤文庄组团,形成了济南市发展的又一个次核心;同时在城西和

城南设立了大金庄(后发展为腊山新区)和党家庄两个组团。到 90 年代末,济南市已形成“一城四

组团”的多核心组团模式(图 3-10)。

进入新世纪后,济南在经济实力增加的同时,城市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到 2005 年底,主城区

已与贤文组团和大金庄组团连在一起,形成主城区的东部和西部,“一城四组团”的多核心结构发生

重组,形成“一城两组团”的重组模式(图 3-11)。并入城区的两个组团逐渐成为城区东西延伸的前

锋,其功能由于受主城区发展核心的制约发生改变,如贤文庄组团区由原来的传统石化工业区转向

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金融商务、科教功能为主的现代化新城区;大金庄组团区规划形成以发展工

业研发和商务会展为主的现代化新城区。

9

图 3-10 “一城四组团”的多核心组团模式 图 3-11 “一城两组团”的重组模式

3.3济南市结构演变的古典人类生态学分析

整个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过程,用伯吉斯的人类生态学理论解释即为一种群体的侵入和环境适

应调节的过程。上述第一阶段中,清末时期,帝国主义侵入,选择了当时最适宜的城市西部建造了

商埠区并开通了胶济铁路,新的交通形式的出现和大型商埠区的建立进一步刺激了侵入的发生,且

侵入现象都是沿交通轴线与新区发生的,因而使城市结构转变为轴向发展模式;第二阶段中,随着

城市化的加速,大量人口从郊区或其他地域侵入城市中心区,城市空间拥挤,新增的城市功能区只

能选择在发展余地较大,环境适宜,无需土地置换费用的城市周边地段发展,而人口中那些较年轻、

较富有进取精神的人对机会逐渐减少、空间逐渐拥挤的中心区变化最为敏感,他们提前迁了出去,

当中心区人口的积聚超过了自然的最高限度,人口中竞争力较强的部分人便会舍弃恶化的生存环境,

选择郊区更舒适的、有自身新陈代谢系统的新型城区生活,从而形成了城市的次核。然而此时中心

城区由于人口迁出而留出的空余空间则会由从次级地域迁入的人群填补,当迁入人口数量大于迁出

数量时,城市主核心空间仍呈扩张趋势,因而引发了接下来的城区合并、结构重组现象。(图 3-12)

图 3-12 济南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变模式发展示意图

3.4济南市与其他城市在城市空间演化过程中的共性

无论何种类型的城市,其空间增长都可以用聚集与扩散两者间的矛盾互动来从总体上进行描述。

在城市发展初期,城市中各项要素都处于萌芽发展阶段,这一时期的城市空间也就呈现出相对分散

的格局;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聚集经济与规模经济的需要促使了城市要素的集中发展,城市表

10

现为同心圆状向外扩展,另一方面,城市过度集中的发展造成了城市环境的恶化,从而带来了城市

的分散化趋势,郊区城市化出现;到了城市发展的成熟化阶段,人本主义的重新重视以及信息和通

讯技术的极大进步使得城市空间结构分散化趋势愈加明显。

3.5济南市城市空间结构发展问题及对策

由于济南市城市发展次核心吸引力与主核心差距较大,城市发展整体上仍呈摊大饼模式延续着,

加上城市的外溢—回波效应,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城区急剧膨胀、特色风貌逐

步变异、城市拥挤、历史文化保护欠佳、交通压力大、污染加剧、生态环境透支、核心区人口过渡

密集等。此外,多种城市功能集中于旧城区中心,使得城市功能严重冲突,发展空间明显不足。

由于城区格局的形成受本身自然环境、经济实力、产业机构变化及政策等多种内部因素限制,

仅靠调节自身发展的各要素不能充分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问题的有效解决离不开城市空间的扩展,

在今后的城市建设中我们应当采取以下对策:

1)主城区的部分只能外移,并与卫星城镇建设一体化,促进城市区域的协调发展;

2)合理调整城市空间格局,促进主城区内部各居住中心区功能的完善,尽量减少主城区内市民

的长距离通勤;

3)加强主城区内部城市建设,分步骤实施改造和建设;

4)加快城市组团及城郊之间的交通设施的完善,构建立体交通框架。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加速阶段,由于市中区拥挤、环境恶化等导致了很多经济及社会问题。

如何减少这些问题的出现,安全平稳的度过加速阶段成了我国城市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城市规划

工作者和社会学者们可以参考借鉴芝加哥学派的人类生态学理论,对城市未来的发展进行分析和预

测,从发展变化中借鉴经验,为未来世界的挑战做好充足的准备。

参考文献

[美]R.E.帕克 E.N.伯吉斯 R.D.麦肯齐.城市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文集.北京:华夏出版

社,1987.63-77

李倢.城市空间结构——理论、方法与实证.北京:方志出版社,2007.23-30

顾朝林.城市社会学.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123-124

顾朝林 甄峰 张京祥.聚集与扩散——城市空间结构新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170-171

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336-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