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 monthly issue 10 l 《 閱刊》2014年10月號

36
2014 10 ISSUE 10 贊助出版 : 今期文章 : 藏書人的奮鬥 / 文藝邱吉爾 / 美點雙輝才情宴 / 名書出高徒 名人書櫃

Upload: read-monthly

Post on 22-Jul-2016

239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8 download

DESCRIPTION

人手一書,深入淺出閱讀經典著作。 請到《閱刊》專頁見識更多: https://www.facebook.com/readmonthly/

TRANSCRIPT

Page 1: Read Monthly Issue 10 l 《 閱刊》2014年10月號

2014 年 10 月ISSUE 10

贊助出版 :

今期文章 : 藏書人的奮鬥 / 文藝邱吉爾 / 美點雙輝才情宴 / 名書出高徒

名人書櫃

Page 2: Read Monthly Issue 10 l 《 閱刊》2014年10月號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32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目錄 Content 2014年10月 • ISSUE 10

出 版 :Read Monthly Publishing Limited

執行編輯 :華少

編 輯 :田佑珍

助理編輯 :菲獵

美 術 :JK Design

說 書 人 :彭礪青、謝毅、柯景騰、盛韻、Mr. Grey、四斗米士、佳如、 何民傑、戴雲露、華少、鄭子遴、林曦成、甘憶文、阿哲爸爸

地 址 :香港北角渣華道 8 號威邦商業中心 1008 室

網 址 :www.facebook.com/readmonthly

索取《閱刊》,請電郵至 [email protected]

香港編印

Follow our Facebook page

030406081012141620222426

32

說書人自白 • 前人的借鏡

序人書話 • 藏書人的奮鬥

閱讀 Crossover • 崇優、尚智、鄙愚

追過的股神 • 在海嘯下滑浪的人

非常讀者 • 文藝邱吉爾

小說尋書 • 為你鍾情

春歸樓 • 醜而無子

字得其樂 • 美點雙輝才情宴

思前想後 • 施永青情迷《失控》

性情中人 • 名書出高徒

同場加映 • 最完美的愛情故事

我們都是說書人 • 溫柔的顛覆 《夜光》陰性敍事帶來新意象

• 讀《顧城詩全集》有感

• 一生的投資:先從家庭、婚姻入手 讀《摩根寫給兒子的三十二封信》

兒童理財 • Saboteur

前人的借鏡

書本是甚麼?書本是前人把自己的智慧經驗,經反覆思量,然後記載在紙張上。我們看書,是為了學習前人的經驗。雖然一

本好書,是作者的思想精華,由於物理世界的限制,作者會有很多有用的經驗在這個過程中流失。

例如要學最正宗的儒家思想,最好的方法是甚麼?讀四書五經?當然不是!識學當然是跟孔子學。如果可以親自跟大師學習一段日子,當然受益不淺。但是很多時候,大家時地不同,與大師相遇,需要一點點緣分。 今期主題「名人書櫃」,各說書人把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網羅在《閱刊》,我們嘗試從他們看過的書籍,學習他們的成功(或者避免他們的失敗)。 柯景騰本期介紹美國前財長蓋特納(Timothy F. Geithner) 的 新 書《Stress Test: Reflections on

華少說書人

說書人自白

此印刷品由環保紙製成 Printed on recycled paper此印刷品可循環再造 This product can be recycled

贊助出版 :

Financial Crises》,這個財長親手處理過 09 年的

金融海嘯,他的人生經驗可是有錢都買不到。另外,

佳如透過陶傑帶出三本「一生人也可以看,因不同

時段會看出不同味道」的書,從中學習才子是如何

煉成的。

還 有 不 得 不 介 紹 Mr. Grey 今 次 寫 赫 拉 巴 爾

(Bohumil Hrabal)的巨著《過於喧囂的孤獨》。

剛巧謝毅寫大文豪 Stefan Zweig 的《The World of

Yesterday》;加上彭勵青寫希特拉的藏書,構成一

幅二戰時代的歐洲文化版圖。

畢竟,世上每一個人,總有他的獨特經歷。深入了

解一個人的經歷,就好像看了一本好書一樣,令人

受益不淺,在人生的旅途發生相似遭遇的時候,前

人的經驗便可供借鏡。

Page 3: Read Monthly Issue 10 l 《 閱刊》2014年10月號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32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目錄 Content 2014年10月 • ISSUE 10

出 版 :Read Monthly Publishing Limited

執行編輯 :華少

編 輯 :田佑珍

助理編輯 :菲獵

美 術 :JK Design

說 書 人 :彭礪青、謝毅、柯景騰、盛韻、Mr. Grey、四斗米士、佳如、 何民傑、戴雲露、華少、鄭子遴、林曦成、甘憶文、阿哲爸爸

地 址 :香港北角渣華道 8 號威邦商業中心 1008 室

網 址 :www.facebook.com/readmonthly

索取《閱刊》,請電郵至 [email protected]

香港編印

Follow our Facebook page

030406081012141620222426

32

說書人自白 • 前人的借鏡

序人書話 • 藏書人的奮鬥

閱讀 Crossover • 崇優、尚智、鄙愚

追過的股神 • 在海嘯下滑浪的人

非常讀者 • 文藝邱吉爾

小說尋書 • 為你鍾情

春歸樓 • 醜而無子

字得其樂 • 美點雙輝才情宴

思前想後 • 施永青情迷《失控》

性情中人 • 名書出高徒

同場加映 • 最完美的愛情故事

我們都是說書人 • 溫柔的顛覆 《夜光》陰性敍事帶來新意象

• 讀《顧城詩全集》有感

• 一生的投資:先從家庭、婚姻入手 讀《摩根寫給兒子的三十二封信》

兒童理財 • Saboteur

前人的借鏡

書本是甚麼?書本是前人把自己的智慧經驗,經反覆思量,然後記載在紙張上。我們看書,是為了學習前人的經驗。雖然一

本好書,是作者的思想精華,由於物理世界的限制,作者會有很多有用的經驗在這個過程中流失。

例如要學最正宗的儒家思想,最好的方法是甚麼?讀四書五經?當然不是!識學當然是跟孔子學。如果可以親自跟大師學習一段日子,當然受益不淺。但是很多時候,大家時地不同,與大師相遇,需要一點點緣分。 今期主題「名人書櫃」,各說書人把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網羅在《閱刊》,我們嘗試從他們看過的書籍,學習他們的成功(或者避免他們的失敗)。 柯景騰本期介紹美國前財長蓋特納(Timothy F. Geithner) 的 新 書《Stress Test: Reflections on

華少說書人

說書人自白

此印刷品由環保紙製成 Printed on recycled paper此印刷品可循環再造 This product can be recycled

贊助出版 :

Financial Crises》,這個財長親手處理過 09 年的

金融海嘯,他的人生經驗可是有錢都買不到。另外,

佳如透過陶傑帶出三本「一生人也可以看,因不同

時段會看出不同味道」的書,從中學習才子是如何

煉成的。

還 有 不 得 不 介 紹 Mr. Grey 今 次 寫 赫 拉 巴 爾

(Bohumil Hrabal)的巨著《過於喧囂的孤獨》。

剛巧謝毅寫大文豪 Stefan Zweig 的《The World of

Yesterday》;加上彭勵青寫希特拉的藏書,構成一

幅二戰時代的歐洲文化版圖。

畢竟,世上每一個人,總有他的獨特經歷。深入了

解一個人的經歷,就好像看了一本好書一樣,令人

受益不淺,在人生的旅途發生相似遭遇的時候,前

人的經驗便可供借鏡。

Page 4: Read Monthly Issue 10 l 《 閱刊》2014年10月號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54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一般人認為,你的性格反映了你收藏哪些書,而愛好藏書的德國思想家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卻認為,不是藏書人讓他收藏

的書重新活著,而是他收藏的書讓他活著。班雅明就有一個偌大的圖書館,本來家境殷實的他矢志盡可能地藏書。然而《希特勒的私人圖書館》(Hitler’s Private Library)的作者 Timothy W. Ryback 引用班雅明這番話,卻是要描述另一人:他曾下令燒書,私

底下卻又藏書過萬,也寫過書;他就是《我的奮鬥》(My Battle)的作者希特勒(Adolf Hitler,又譯希特拉)。 這位獨裁者的學歷程度與他的藏書量並不相符,他不但收藏莎士比亞、歌德等人的作品,《魯賓遜漂流記》、《唐吉訶德》、《格列佛遊記》、《黑奴籲天錄》等世界文學經典,也有聖經、諾查丹瑪斯的預言書、

克勞塞維茲《戰爭論》,甚至康德、叔本華、尼采等的哲學著作,雖然他只讀過三分之一。與邱吉爾、斯大林這些同時代的風雲人物相比,希特勒對書籍的愛好更令歷史學家感到興趣。

德國自二次世界大戰戰敗後,希特勒在柏林、貝希特斯加登(Berchtesgaden)和慕尼黑府第的私人藏書,被搬到紐約國會圖書館(Library of Congress)的倉庫裡,作者在那裡重新翻閱這些藏書,進行一趟以書讀心的旅程。故事從希特勒在戰壕中閱讀建築師奧斯本(Max Osborn)的柏林建築指南,及納 粹 創 黨 人 埃 卡 特(Dietrich Eckart)將自己譯的易卜生戲作《培爾金特》(Peer Gynt)送給他開始,奧斯本的書影響希特勒日後對柏林的規劃,而埃卡特則激發他自視為英雄和先知,還引導他接觸各種反猶思想。

當時黨內誰都知道希特勒嗜書,為了討好他,總會把自己寫成的書或其他書籍送給他,當然只有小部分被閱讀,這方面希特勒倒

是很符合班雅明只讀 10% 藏書的原則。這些禮物中包括女導演里芬施塔爾(Leni Riefenstahl)送 的 哲 學 家 費 希 特(Johanm Gottieb)全集。當時女導演拍片資金緊絀,於是就去找希特勒,希特勒要求她將一位衝鋒隊員的生平拍成電影不果,兩人沒再見面。後來她的工作夥伴建議她送費希特的書給希特勒,鼓吹民族主義的費希特可能是希特勒讀得最多的哲學家。

在這些書中,還有不少英雄人物的傳記,包括國家領袖如普魯士的腓特烈大帝(Frederick the Great)、探險家如瑞典的斯文赫定(Sven Anders Hedin),這位讀者沉醉於這些傳記和回憶錄中,塑造出一種過分憧憬偉大人物的浪漫想法,往往在關鍵時刻表現出令人費解的反應,如在二戰尾聲,當維也納和柏林面臨蘇聯紅軍的步步進逼時,這位獨裁者為美國總統羅斯福的死而感到哀傷。至於親德的斯文赫定,希特勒也深深仰慕他,不管前線戰事如何,也會在流動的元首總部提筆寫信給他。

序人書話

藏書人的奮鬥

巴 黎「 國 際 外 交 學 院 」(Académie Diplomatique Internationale) 副 秘 書長,同時為海牙「歷史正義與和解研究所」(Institute for Historical Justice and Reconciliation)的共同創辦者,撰寫過多部有關歐洲現代史的著作,常為《大西洋月刊》、《紐約人》、《華爾街日報》及《紐約時報》撰文。《希特勒的私人圖書館》在全球翻譯、發行超過 20 個版本,其對希特勒生平及人格的描畫尤其獲稱道。

作者Timothy W. Ryback

《Hitler’s Private Library》(希特勒的私人圖書館)

你的藏書決定了你的命運。希特勒少年失怙,當不成畫家也沒有學歷,促成日後以埃卡特為師,以慕尼黑為家,靠閱讀自學成材,所以他的藏書更反映出一種出人頭地的野心。希特勒的悲劇說明了人們讀甚麼書,決定了一個時代,讀書也需要智慧。

說書人 彭礪青

遲熟的 70後,畢業於浸會大學,主修政治與國際關係學系,文史哲愛好者,人到中年遂立志閱讀,為香港及國內報刊撰寫書評,間中創作文學作品,亦為序言書室之義工。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54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Hitler Leni Riefenstahl 紐約國會圖書館

Page 5: Read Monthly Issue 10 l 《 閱刊》2014年10月號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54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一般人認為,你的性格反映了你收藏哪些書,而愛好藏書的德國思想家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卻認為,不是藏書人讓他收藏

的書重新活著,而是他收藏的書讓他活著。班雅明就有一個偌大的圖書館,本來家境殷實的他矢志盡可能地藏書。然而《希特勒的私人圖書館》(Hitler’s Private Library)的作者 Timothy W. Ryback 引用班雅明這番話,卻是要描述另一人:他曾下令燒書,私

底下卻又藏書過萬,也寫過書;他就是《我的奮鬥》(My Battle)的作者希特勒(Adolf Hitler,又譯希特拉)。 這位獨裁者的學歷程度與他的藏書量並不相符,他不但收藏莎士比亞、歌德等人的作品,《魯賓遜漂流記》、《唐吉訶德》、《格列佛遊記》、《黑奴籲天錄》等世界文學經典,也有聖經、諾查丹瑪斯的預言書、

克勞塞維茲《戰爭論》,甚至康德、叔本華、尼采等的哲學著作,雖然他只讀過三分之一。與邱吉爾、斯大林這些同時代的風雲人物相比,希特勒對書籍的愛好更令歷史學家感到興趣。

德國自二次世界大戰戰敗後,希特勒在柏林、貝希特斯加登(Berchtesgaden)和慕尼黑府第的私人藏書,被搬到紐約國會圖書館(Library of Congress)的倉庫裡,作者在那裡重新翻閱這些藏書,進行一趟以書讀心的旅程。故事從希特勒在戰壕中閱讀建築師奧斯本(Max Osborn)的柏林建築指南,及納 粹 創 黨 人 埃 卡 特(Dietrich Eckart)將自己譯的易卜生戲作《培爾金特》(Peer Gynt)送給他開始,奧斯本的書影響希特勒日後對柏林的規劃,而埃卡特則激發他自視為英雄和先知,還引導他接觸各種反猶思想。

當時黨內誰都知道希特勒嗜書,為了討好他,總會把自己寫成的書或其他書籍送給他,當然只有小部分被閱讀,這方面希特勒倒

是很符合班雅明只讀 10% 藏書的原則。這些禮物中包括女導演里芬施塔爾(Leni Riefenstahl)送 的 哲 學 家 費 希 特(Johanm Gottieb)全集。當時女導演拍片資金緊絀,於是就去找希特勒,希特勒要求她將一位衝鋒隊員的生平拍成電影不果,兩人沒再見面。後來她的工作夥伴建議她送費希特的書給希特勒,鼓吹民族主義的費希特可能是希特勒讀得最多的哲學家。

在這些書中,還有不少英雄人物的傳記,包括國家領袖如普魯士的腓特烈大帝(Frederick the Great)、探險家如瑞典的斯文赫定(Sven Anders Hedin),這位讀者沉醉於這些傳記和回憶錄中,塑造出一種過分憧憬偉大人物的浪漫想法,往往在關鍵時刻表現出令人費解的反應,如在二戰尾聲,當維也納和柏林面臨蘇聯紅軍的步步進逼時,這位獨裁者為美國總統羅斯福的死而感到哀傷。至於親德的斯文赫定,希特勒也深深仰慕他,不管前線戰事如何,也會在流動的元首總部提筆寫信給他。

序人書話

藏書人的奮鬥

巴 黎「 國 際 外 交 學 院 」(Académie Diplomatique Internationale) 副 秘 書長,同時為海牙「歷史正義與和解研究所」(Institute for Historical Justice and Reconciliation)的共同創辦者,撰寫過多部有關歐洲現代史的著作,常為《大西洋月刊》、《紐約人》、《華爾街日報》及《紐約時報》撰文。《希特勒的私人圖書館》在全球翻譯、發行超過 20 個版本,其對希特勒生平及人格的描畫尤其獲稱道。

作者Timothy W. Ryback

《Hitler’s Private Library》(希特勒的私人圖書館)

你的藏書決定了你的命運。希特勒少年失怙,當不成畫家也沒有學歷,促成日後以埃卡特為師,以慕尼黑為家,靠閱讀自學成材,所以他的藏書更反映出一種出人頭地的野心。希特勒的悲劇說明了人們讀甚麼書,決定了一個時代,讀書也需要智慧。

說書人 彭礪青

遲熟的 70後,畢業於浸會大學,主修政治與國際關係學系,文史哲愛好者,人到中年遂立志閱讀,為香港及國內報刊撰寫書評,間中創作文學作品,亦為序言書室之義工。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54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Hitler Leni Riefenstahl 紐約國會圖書館

Page 6: Read Monthly Issue 10 l 《 閱刊》2014年10月號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76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觀主義在各國盛行,時人覺得世界將不斷進步,烏托邦愈來愈近。但一場史無前例的浩劫把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摧毀了,就連人心都一下子被掏空,悲觀、絕望的情緒在社會蔓延,世界最後一個「太平的黃金時代」,就這樣白白的毀在那個塞爾維亞的憤青手上;那一下槍聲,敲響了人類文明的喪鐘。 100 年後的今日,我們已經忘記了上一代人的情操原來是這麼高貴、品味又是這麼高尚。讀《昨日的世界》,彷彿坐上了時光機,回到那些年,見證那個「崇優、尚智、鄙愚」的世界……

傲視群雄,且不限於上流社會,就連普羅大眾也一樣崇優尚智。Stefan Zweig分享了一個小故事。有一天,他家的廚娘躲在角落飲泣,Zweig 上前慰問,原來有人去世了,但不是廚娘的親友,而是城裡一位知名戲劇演員。Zweig好驚訝,因為廚娘是文盲,從未踏足劇場或歌劇院半步,只因為久仰該演員的大名,惜才而哭。如果連 Zweig 都覺得驚訝,我們這些現代人更加難以置信。大指揮家Lorin Maazel 早前仙遊,閣下的菲傭有否躲在某個角落飲泣呢? 世紀之交,歐洲科技進步,經濟發達,文教昌盛,種族融和,樂

本文的題目,正是香江第一才子的座右銘 ──「崇優、尚智、鄙愚」,簡簡單單六個字,擲地有聲,是做人的最高境界。但現實剛剛相反,行街睇戲,食飯唱 K,才是香港人的最愛,到音樂廳賞樂或到美術館賞畫,人家要麼覺得你「扮嘢」,要麼

覺得你有精神病。你想做一個品味高尚的人,隨時要冒斷六親的風險,除非閣下是陶傑。 難道世上就再也沒有「崇優、尚智、鄙愚」的地方?當然有,就是才子經常掛在嘴邊的歐美日。但嚴格來講,美國頂多只屬「發財立品」,談不上高尚,歐洲也不是所有國家都及格,像俄羅斯之流,比美國更下流,只有西歐、北歐及部分東南歐國家勉強達標,日本是亞洲唯一的希望。真正符合這六字真言的國家,我夠膽講,一個都無!要找,只能從歷史裡去找了。

大文豪 Stefan Zweig 是舊時代的人,生於 1881 年,其自傳《The World of Yesterday》(昨日的世界)橫跨兩個世紀,旁論歐洲的人和事,那是一個咫尺天涯的世界;有相為證,有片可看,一切都好真實,但時人的言行和價值觀,跟我們這些現代人又顯得南轅北轍。這麼近,那麼遠。回望歷史,永遠叫人著迷。 今天,嬰孩也要「贏在起跑線」,求學就是求分數,大學讀文史哲注定乞米,只有發三師才是王道。我們身處畸形的社會,又怎能想像歐洲曾經有過一處地方,「一個研究聖經的虔誠學者在猶太社區中要比一個富翁高貴千倍。就連最有錢的富豪也寧願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一個窮得像乞丐的知識精英為妻,也不願許配給一個商人。」 甚麼地方?那是百幾年前的奧地利……不,那時叫奧匈帝國,雖然國力已大不如前,但品味依然

倘若我今天要用一句話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我成長的時代,

我會說:那是一個太平的黃金時代。

崇優、尚智、鄙愚

著名奧地利猶太裔作家,中短篇小說巨匠,擅長人物的心理分析,作品體現歐洲的傳統:歌頌人道、純樸和有力的風格。

作者Stefan Zweig

(1881-1942)《The World of Yesterday》(昨日的世界)

閱讀 Crossover

維多利亞時代溜冰場優雅一族第一次世界大戰導火線

說書人 謝毅

書蟲,主修歷史,副修心理,自修經濟,愛音樂,好軍事;以文會友,自得其樂;人生無所求,惟飽食終日,無所用心也。

6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Page 7: Read Monthly Issue 10 l 《 閱刊》2014年10月號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76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觀主義在各國盛行,時人覺得世界將不斷進步,烏托邦愈來愈近。但一場史無前例的浩劫把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摧毀了,就連人心都一下子被掏空,悲觀、絕望的情緒在社會蔓延,世界最後一個「太平的黃金時代」,就這樣白白的毀在那個塞爾維亞的憤青手上;那一下槍聲,敲響了人類文明的喪鐘。 100 年後的今日,我們已經忘記了上一代人的情操原來是這麼高貴、品味又是這麼高尚。讀《昨日的世界》,彷彿坐上了時光機,回到那些年,見證那個「崇優、尚智、鄙愚」的世界……

傲視群雄,且不限於上流社會,就連普羅大眾也一樣崇優尚智。Stefan Zweig分享了一個小故事。有一天,他家的廚娘躲在角落飲泣,Zweig 上前慰問,原來有人去世了,但不是廚娘的親友,而是城裡一位知名戲劇演員。Zweig好驚訝,因為廚娘是文盲,從未踏足劇場或歌劇院半步,只因為久仰該演員的大名,惜才而哭。如果連 Zweig 都覺得驚訝,我們這些現代人更加難以置信。大指揮家Lorin Maazel 早前仙遊,閣下的菲傭有否躲在某個角落飲泣呢? 世紀之交,歐洲科技進步,經濟發達,文教昌盛,種族融和,樂

本文的題目,正是香江第一才子的座右銘 ──「崇優、尚智、鄙愚」,簡簡單單六個字,擲地有聲,是做人的最高境界。但現實剛剛相反,行街睇戲,食飯唱 K,才是香港人的最愛,到音樂廳賞樂或到美術館賞畫,人家要麼覺得你「扮嘢」,要麼

覺得你有精神病。你想做一個品味高尚的人,隨時要冒斷六親的風險,除非閣下是陶傑。 難道世上就再也沒有「崇優、尚智、鄙愚」的地方?當然有,就是才子經常掛在嘴邊的歐美日。但嚴格來講,美國頂多只屬「發財立品」,談不上高尚,歐洲也不是所有國家都及格,像俄羅斯之流,比美國更下流,只有西歐、北歐及部分東南歐國家勉強達標,日本是亞洲唯一的希望。真正符合這六字真言的國家,我夠膽講,一個都無!要找,只能從歷史裡去找了。

大文豪 Stefan Zweig 是舊時代的人,生於 1881 年,其自傳《The World of Yesterday》(昨日的世界)橫跨兩個世紀,旁論歐洲的人和事,那是一個咫尺天涯的世界;有相為證,有片可看,一切都好真實,但時人的言行和價值觀,跟我們這些現代人又顯得南轅北轍。這麼近,那麼遠。回望歷史,永遠叫人著迷。 今天,嬰孩也要「贏在起跑線」,求學就是求分數,大學讀文史哲注定乞米,只有發三師才是王道。我們身處畸形的社會,又怎能想像歐洲曾經有過一處地方,「一個研究聖經的虔誠學者在猶太社區中要比一個富翁高貴千倍。就連最有錢的富豪也寧願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一個窮得像乞丐的知識精英為妻,也不願許配給一個商人。」 甚麼地方?那是百幾年前的奧地利……不,那時叫奧匈帝國,雖然國力已大不如前,但品味依然

倘若我今天要用一句話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我成長的時代,

我會說:那是一個太平的黃金時代。

崇優、尚智、鄙愚

著名奧地利猶太裔作家,中短篇小說巨匠,擅長人物的心理分析,作品體現歐洲的傳統:歌頌人道、純樸和有力的風格。

作者Stefan Zweig

(1881-1942)《The World of Yesterday》(昨日的世界)

閱讀 Crossover

維多利亞時代溜冰場優雅一族第一次世界大戰導火線

說書人 謝毅

書蟲,主修歷史,副修心理,自修經濟,愛音樂,好軍事;以文會友,自得其樂;人生無所求,惟飽食終日,無所用心也。

6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Page 8: Read Monthly Issue 10 l 《 閱刊》2014年10月號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98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穩定會帶來過度有信心,為將來的不穩定播下種子。」

── 美國前財長蓋特納 《Stress Test: Reflections on Financial Crises》

連續多期的「追過的股神」,描述的都是股神如何成功偉大,「我恐懼」,會令大家以為炒股票是很容易的事,股神也是很容易當。

正如上述金句所言,穩定不僅帶來安逸,還為將來不穩定播下種子,今期《閱刊》主題「名人書櫃」,要選,一定選玄門正宗的股神畢菲特的書櫃。他推介美國前財長蓋特納(Timothy F. Geithner)的新書《Stress Test: Reflections on Financial Crises》(台譯:壓力

測試 ── 金融危機的反思),講述當時金融海嘯的前因後果,正好舒緩我的恐懼。 蓋特納是度過美國金融海嘯時的財長,在風眼 09 年1 月就職,2013 年 1 月卸任,正好見證美國由最低谷重拾經濟動力。金融海嘯據說是「百年一遇」,親手處理過這問題的人,普天之下,可能只有他,以及聯邦儲備局前主席伯南克(Ben Bernanke)和國家經濟委員會前主席薩默斯(Larry Summers)。他的經

驗,是金錢買不到的,如果只用兩張「紅衫魚」便可讀到他敘述當時的故事,我會說一個字:抵! 畢菲特亦有相同的看法,他對此書的評價是:蓋特納此書會永恒地成為金融危機成因及如何遏止重演的權威之作。是眾多名人書評中最精簡,但每一字都鏗鏘有力。

蓋特納從紐約聯儲局總裁,到海嘯後上任為財長,他在書中告訴你,他遊走央行、白宮及華爾街銀行界,在金融海嘯前後公眾「看不見的影像」,例如蓋特納等人在雷曼兄弟銀行爆破前,曾勸「末代主席兼行政總裁」Richard Fuld找股神畢菲特投資,但前者叫價太高。另一故事則是紐約聯儲局一班最優秀的經濟師在海嘯前做「路演」,講述投資銀行的潛在虧蝕,被摩根大通銀行大班 Jamie Dimon(仍在任)恥笑,叫他們將虧蝕乘大三倍。

追過的股神說書人 柯景騰

追女神,可以令你傾家蕩產;追股神,跟風落注,可以興家創業。作者細時追女神,大時追股神,無黨無派,不信圖,又忌fundamental,炒股彷彿回到那些年,一起追過的股神。

曾任紐約聯儲局總裁,2009 至 2013 年任職美國財長,任內經歷美國金融海嘯及歐債危機,離任後著書《Stress Test: Reflections on Financial Crises》,講述當時情況。

作者蓋特納

(Timothy F. Geithner)

《Stress Test: Reflections on Financial Crises》(壓力測試 ── 金融危機的反思)

《壓力測試》易讀,用字淺白,是財經文章的習慣,蓋特納在政壇打滾,亦懂說故事,加上他遇到的金融危機非比尋常,僅僅將故事敘述,已教每位曾受金融海嘯影響的人有共鳴。然而他寫書,明顯不是為了跟大家「分享故事」般簡單,而是希望為自己救市方案辯護,因為自上任之始,其能力一直備受質疑,甚至有人要求總統奧巴馬將他辭退。 故此,他在書本的尾段明言,即使有跡象顯示金融危機出現,亦無可靠的方法預測,不能依靠央行或監管機構阻止,但卻仍然肯定政府的作用,因為金融危機的起源是心理,是「人們覺得危機已過,未來衰退都很溫和,樓價沒有可能跌至零」,樂觀,就是危機的源頭,而爆發「完美風暴」(Perfect Storm,最近特區不少高官都在鸚鵡學舌的一句話,但美國早覺得這個名詞已用爛,應被禁用),原因是非銀行欠缺監滑浪的人

在海嘯下

管或保護,國會亦要情況極端危急,才肯定放水救市。 政府不能阻止愚蠢行為發生,政府甚至可能是愚蠢的一分子。懂得把握捕捉市場的不完美,才能成就股神的霸業。柯某可以在此斷言:今後幾十年,危機會不斷發生,資產大特賣的情況經常出現。畢菲特記下了 08 年一役,將《壓力測試》放在書櫃中,也從中獲利了。你可有膽量,成為另一個在海嘯下滑浪的人?

畢菲特(Warren Buffet)

美國聯邦儲備局前主席 伯南克(Ben Bernanke)

雷曼行政總裁 Richard Fuld

美國國家經濟委員會前主席 薩默斯(Larry Summers)

摩根大通銀行大班 Jamie Dimon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98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Page 9: Read Monthly Issue 10 l 《 閱刊》2014年10月號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98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穩定會帶來過度有信心,為將來的不穩定播下種子。」

── 美國前財長蓋特納 《Stress Test: Reflections on Financial Crises》

連續多期的「追過的股神」,描述的都是股神如何成功偉大,「我恐懼」,會令大家以為炒股票是很容易的事,股神也是很容易當。

正如上述金句所言,穩定不僅帶來安逸,還為將來不穩定播下種子,今期《閱刊》主題「名人書櫃」,要選,一定選玄門正宗的股神畢菲特的書櫃。他推介美國前財長蓋特納(Timothy F. Geithner)的新書《Stress Test: Reflections on Financial Crises》(台譯:壓力

測試 ── 金融危機的反思),講述當時金融海嘯的前因後果,正好舒緩我的恐懼。 蓋特納是度過美國金融海嘯時的財長,在風眼 09 年1 月就職,2013 年 1 月卸任,正好見證美國由最低谷重拾經濟動力。金融海嘯據說是「百年一遇」,親手處理過這問題的人,普天之下,可能只有他,以及聯邦儲備局前主席伯南克(Ben Bernanke)和國家經濟委員會前主席薩默斯(Larry Summers)。他的經

驗,是金錢買不到的,如果只用兩張「紅衫魚」便可讀到他敘述當時的故事,我會說一個字:抵! 畢菲特亦有相同的看法,他對此書的評價是:蓋特納此書會永恒地成為金融危機成因及如何遏止重演的權威之作。是眾多名人書評中最精簡,但每一字都鏗鏘有力。

蓋特納從紐約聯儲局總裁,到海嘯後上任為財長,他在書中告訴你,他遊走央行、白宮及華爾街銀行界,在金融海嘯前後公眾「看不見的影像」,例如蓋特納等人在雷曼兄弟銀行爆破前,曾勸「末代主席兼行政總裁」Richard Fuld找股神畢菲特投資,但前者叫價太高。另一故事則是紐約聯儲局一班最優秀的經濟師在海嘯前做「路演」,講述投資銀行的潛在虧蝕,被摩根大通銀行大班 Jamie Dimon(仍在任)恥笑,叫他們將虧蝕乘大三倍。

追過的股神說書人 柯景騰

追女神,可以令你傾家蕩產;追股神,跟風落注,可以興家創業。作者細時追女神,大時追股神,無黨無派,不信圖,又忌fundamental,炒股彷彿回到那些年,一起追過的股神。

曾任紐約聯儲局總裁,2009 至 2013 年任職美國財長,任內經歷美國金融海嘯及歐債危機,離任後著書《Stress Test: Reflections on Financial Crises》,講述當時情況。

作者蓋特納

(Timothy F. Geithner)

《Stress Test: Reflections on Financial Crises》(壓力測試 ── 金融危機的反思)

《壓力測試》易讀,用字淺白,是財經文章的習慣,蓋特納在政壇打滾,亦懂說故事,加上他遇到的金融危機非比尋常,僅僅將故事敘述,已教每位曾受金融海嘯影響的人有共鳴。然而他寫書,明顯不是為了跟大家「分享故事」般簡單,而是希望為自己救市方案辯護,因為自上任之始,其能力一直備受質疑,甚至有人要求總統奧巴馬將他辭退。 故此,他在書本的尾段明言,即使有跡象顯示金融危機出現,亦無可靠的方法預測,不能依靠央行或監管機構阻止,但卻仍然肯定政府的作用,因為金融危機的起源是心理,是「人們覺得危機已過,未來衰退都很溫和,樓價沒有可能跌至零」,樂觀,就是危機的源頭,而爆發「完美風暴」(Perfect Storm,最近特區不少高官都在鸚鵡學舌的一句話,但美國早覺得這個名詞已用爛,應被禁用),原因是非銀行欠缺監滑浪的人

在海嘯下

管或保護,國會亦要情況極端危急,才肯定放水救市。 政府不能阻止愚蠢行為發生,政府甚至可能是愚蠢的一分子。懂得把握捕捉市場的不完美,才能成就股神的霸業。柯某可以在此斷言:今後幾十年,危機會不斷發生,資產大特賣的情況經常出現。畢菲特記下了 08 年一役,將《壓力測試》放在書櫃中,也從中獲利了。你可有膽量,成為另一個在海嘯下滑浪的人?

畢菲特(Warren Buffet)

美國聯邦儲備局前主席 伯南克(Ben Bernanke)

雷曼行政總裁 Richard Fuld

美國國家經濟委員會前主席 薩默斯(Larry Summers)

摩根大通銀行大班 Jamie Dimon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98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Page 10: Read Monthly Issue 10 l 《 閱刊》2014年10月號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1110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非常讀者說書人 盛韻

文學博士、《上海書評》編輯、《倫敦書評》撰稿人。理想生活是每天睡懶覺看書看電影聽音樂,順便寫寫字。

邱吉爾的小說處女作(也是唯一 一 部 小 說 )《 薩 弗 羅 拉 》(Savrola)寫一個演說家兼革命家用傑出的演講術打敗一個中歐國家的邪惡獨裁者。此書出版於 1900 年, 沒 有 獲 得 預 期 的成功,但評論普遍認為原型就是他自己。故事從主人公的書房開始寫起,四壁圖書,環繞著他的是 Edward Gibbon、Thomas Babington Macaulay 和 Plato等,若分析邱吉爾的文字風格,這書房的安排絕對是夫子自道。寫下不朽巨著《羅馬帝國衰亡史》的 Edward Gibbon 是邱吉爾全力模仿的對象,其才華橫溢、行文典雅、不偏於己見、秉筆直書;英國政治家、史家 Macaulay 對邱吉爾也影響至深,他善用文字的魔力說服讀者,而邱吉爾文采之雄辯有目共睹。喬納森羅斯認為這本小說極差,但「爛書往往會有別開生面的啟發」,比如歷史學家往往絞盡腦汁去解釋為何邱吉爾在那麼多事情上犯糊塗,卻從一開始就看穿了希特拉的真面目,大概是因為希特拉特別像他多年前想像出來的獨裁者。當然換句話說,如果希特拉想到好好研究一下邱吉爾的小說,也許就能更深入地了解對手的好鬥性

格,採取更迂迴的戰術可能更有勝算。1953 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頒給邱吉爾,倒不是因為他那些賺稿費的報刊文字或是小說品質有多高,而是因為他將文字和演講的力量用到極致,真正影響人類歷史的進程。 邱吉爾從小喜歡科學,在哈羅公學讀書時其他課不怎麼好,科學課倒是名列前茅。這種愛好一直延伸到閱讀上,他喜歡科幻作家赫伯特喬治威爾斯(Herbert George Wells) 的 小 說, 他 讀過《當睡者醒來時》、《時光機器》和《隱形人》,還一直與威爾斯通信,他曾告訴威爾斯 —— 坦克的想法就是從他小說裡寫到的「陸地裝甲艦」(Land Ironclads)來的。的確,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擔任海軍大臣的邱吉爾將對科技的興趣全部施展在武器上(比如坦克、雷達、浮動碼頭),而對醫藥、營養、衞生或是宇宙飛行之類的話題沒有威爾斯那麼著迷。

羅斯還認為,一戰中邱吉爾極力促成「反破壞安全機制」,這種對間諜的恐慌,多半是因為他讀了太多的爛小說。

董橋在《邱吉爾的背影》中寫到邱吉爾勸年輕人挑書看書要精要少要像老年人那樣謹飲慎食。「他擔心年少識淺,囫圇吞書,鑄造主觀,來日重讀再也讀不破當年的錯誤的領會,白白斷送了好書的啟迪」。這大約是晚年邱吉爾的良言,要知道他年輕時可是出名的沒耐心,要求下屬的計劃報告不許超過半張紙,超過字數的他看也不看。

美 國 Drew University 歷 史 學 系 教 授,著作多圍繞政治人物或社會。有份創立支持研究書籍歷史及印刷文化的學術 組 織「The Society for the History of Authorship, Reading and Publishing」( 簡稱「SHARP」),又出版與組織有關的學術年刊《Book History》。

作者Jonathan Rose

(喬納森羅斯)

《The Literary Churchill》(文藝邱吉爾)

文藝

作為政治人物的邱吉爾,性格撲朔迷離,因此成為心理分析專家的最佳挑戰樣本。英國著名精神科醫生安東尼斯托爾在《邱吉爾的黑狗》(Churchill’s Black Dog, Kafka’s Mice, and other

Phenomena of the Human Mind)中從憂鬱症入手,剖析邱吉爾的複雜性格。不過最近英國問世的一本新書《文藝邱吉爾》(The Literary Churchill)的作者喬納森羅斯(Jonathan Rose)從邱吉爾的書架入手,通過其閱讀、寫作來考察書籍對他產生的影響。

邱吉爾

《薩弗羅拉》

赫伯特喬治威爾斯(Herbert George Wells)

《隱形人》 《時光機器》 《當睡者醒來時》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1110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Page 11: Read Monthly Issue 10 l 《 閱刊》2014年10月號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1110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非常讀者說書人 盛韻

文學博士、《上海書評》編輯、《倫敦書評》撰稿人。理想生活是每天睡懶覺看書看電影聽音樂,順便寫寫字。

邱吉爾的小說處女作(也是唯一 一 部 小 說 )《 薩 弗 羅 拉 》(Savrola)寫一個演說家兼革命家用傑出的演講術打敗一個中歐國家的邪惡獨裁者。此書出版於 1900 年, 沒 有 獲 得 預 期 的成功,但評論普遍認為原型就是他自己。故事從主人公的書房開始寫起,四壁圖書,環繞著他的是 Edward Gibbon、Thomas Babington Macaulay 和 Plato等,若分析邱吉爾的文字風格,這書房的安排絕對是夫子自道。寫下不朽巨著《羅馬帝國衰亡史》的 Edward Gibbon 是邱吉爾全力模仿的對象,其才華橫溢、行文典雅、不偏於己見、秉筆直書;英國政治家、史家 Macaulay 對邱吉爾也影響至深,他善用文字的魔力說服讀者,而邱吉爾文采之雄辯有目共睹。喬納森羅斯認為這本小說極差,但「爛書往往會有別開生面的啟發」,比如歷史學家往往絞盡腦汁去解釋為何邱吉爾在那麼多事情上犯糊塗,卻從一開始就看穿了希特拉的真面目,大概是因為希特拉特別像他多年前想像出來的獨裁者。當然換句話說,如果希特拉想到好好研究一下邱吉爾的小說,也許就能更深入地了解對手的好鬥性

格,採取更迂迴的戰術可能更有勝算。1953 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頒給邱吉爾,倒不是因為他那些賺稿費的報刊文字或是小說品質有多高,而是因為他將文字和演講的力量用到極致,真正影響人類歷史的進程。 邱吉爾從小喜歡科學,在哈羅公學讀書時其他課不怎麼好,科學課倒是名列前茅。這種愛好一直延伸到閱讀上,他喜歡科幻作家赫伯特喬治威爾斯(Herbert George Wells) 的 小 說, 他 讀過《當睡者醒來時》、《時光機器》和《隱形人》,還一直與威爾斯通信,他曾告訴威爾斯 —— 坦克的想法就是從他小說裡寫到的「陸地裝甲艦」(Land Ironclads)來的。的確,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擔任海軍大臣的邱吉爾將對科技的興趣全部施展在武器上(比如坦克、雷達、浮動碼頭),而對醫藥、營養、衞生或是宇宙飛行之類的話題沒有威爾斯那麼著迷。

羅斯還認為,一戰中邱吉爾極力促成「反破壞安全機制」,這種對間諜的恐慌,多半是因為他讀了太多的爛小說。

董橋在《邱吉爾的背影》中寫到邱吉爾勸年輕人挑書看書要精要少要像老年人那樣謹飲慎食。「他擔心年少識淺,囫圇吞書,鑄造主觀,來日重讀再也讀不破當年的錯誤的領會,白白斷送了好書的啟迪」。這大約是晚年邱吉爾的良言,要知道他年輕時可是出名的沒耐心,要求下屬的計劃報告不許超過半張紙,超過字數的他看也不看。

美 國 Drew University 歷 史 學 系 教 授,著作多圍繞政治人物或社會。有份創立支持研究書籍歷史及印刷文化的學術 組 織「The Society for the History of Authorship, Reading and Publishing」( 簡稱「SHARP」),又出版與組織有關的學術年刊《Book History》。

作者Jonathan Rose

(喬納森羅斯)

《The Literary Churchill》(文藝邱吉爾)

文藝

作為政治人物的邱吉爾,性格撲朔迷離,因此成為心理分析專家的最佳挑戰樣本。英國著名精神科醫生安東尼斯托爾在《邱吉爾的黑狗》(Churchill’s Black Dog, Kafka’s Mice, and other

Phenomena of the Human Mind)中從憂鬱症入手,剖析邱吉爾的複雜性格。不過最近英國問世的一本新書《文藝邱吉爾》(The Literary Churchill)的作者喬納森羅斯(Jonathan Rose)從邱吉爾的書架入手,通過其閱讀、寫作來考察書籍對他產生的影響。

邱吉爾

《薩弗羅拉》

赫伯特喬治威爾斯(Herbert George Wells)

《隱形人》 《時光機器》 《當睡者醒來時》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1110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Page 12: Read Monthly Issue 10 l 《 閱刊》2014年10月號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1312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小說尋書

為你鍾情

說書人 Mr. Grey

廣告人。艷羨前輩八面玲瓏,怨恨自己學藝未精。無神論者,卻喜歡拿著聖經舊書新解。

正當我在書架間徘徊時,我猛然看到她。信我,那一刻地球是停轉了一瞬間。我自覺即時充血上腦,臉頰泛紅。我第一個有意識的反應,是將目光移開,因為我深怕我看到的,只是幻覺。當然,我的視力一切正常。我下一個動作,是將在她左邊書櫃的書,全都仔細看一次,然後我再將她右邊書櫃的書,也全都仔細看一次。接著我才敢將目光投向她……拿著的書。那本書的書名,叫《過於喧囂的孤獨》。我心裡暗想:「夠扮嘢,我鍾意!」我做了那麼多無謂事,才真的端詳她的臉。嘩,真的不得了,雖然她的五官不是我平常會喜歡的類型,但自此以後,我喜歡的類型,卻因她而改變。正當我整理一下髮型,打算上前搭訕時,

她好像看穿我的心事,放下了那本書,飄然離去了。

Yes, that's i t . That is my love story. 正如王傑所唱的:「聽說太理想的一切總不可接觸」,自那次之後,我們沒有再相遇,一切可能是冥冥中早已注定。不過她手上的那本書,就一直放在我書架的當眼位置。 這本書放在我書架的當眼處,當然有部分原因是為了她。但更重要的,是這本書能好好的打動我,更準確來說,是這本書為我帶來一種莫名其妙的悸動。 書的主角叫漢嘉,是一名打包工。打包工,即是把廢紙放進壓力機,讓壓力機用強大的壓力,把廢紙壓成一個個四方體,方便處理。漢嘉雖然只是在地牢裡處理廢紙,但他依然熱愛這份工作,因為他總是可以從別人倒下來的廢紙中,發現好書;而因為這份工,他家

的藏書已達兩噸。而他就靠著這份工帶來的藏書,讓他增長知識,滿足自己。用漢嘉自己的話,這個故事就是他和書本的 love story。

《過於喧囂的孤獨》這本書,是由捷克作家赫拉巴爾(Bohumil Hrabal)所寫。赫拉巴爾雖然沒有像他的同鄉卡夫卡(Franz Kafka)或者是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般出名,但在捷克,其實他也是無人不識的。他的作品之所以這麼傳神,可能跟其自身經歷有關:他雖然是法學博士,卻做過倉庫管理員、鐵路工人、保險公司職員、打包工等等,直至 49 歲才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說《底層的珍珠》。他豐富的人生閱歷令他筆下的人物栩栩如生。 不過傳神歸傳神,金庸筆下的人物都極傳神,但為甚麼金庸的書,始終不能如《過於喧囂的孤獨》 般打動我?我也答不出。跟一見

捷克著名作家,擁有法律學位的同時,亦做過一些較基層的工作,如鋼鐵廠工人及回收站的打包工等,故擅寫社會上的平凡和活於低下層的小人物,以文字刻畫他們的內心世界與生活態度。

作者Bohumil Hrabal 赫拉巴爾

(1914-1997)

《過於喧囂的孤獨》 (Příliš hlučná samota)

鍾情一樣,你可以複製當時我身處環境的每一個細節,但你都未必跟我有同樣的體驗。是的,有時候你欄杆拍遍,翻遍名人書櫃,都找不到一個令你觸電的人或書。有些人很早就找到,也有人窮一生也找不到。中國人叫這種情況做,緣分。

你試過一見鍾情嗎?如果你試過,恭喜你,你和我都是幸福的一群。如果未,甚或你不相信一見鍾情,那就請你花 30秒,細閱第二、

三段。看過之後,你將會有另一種愛情觀。

我未試過撞鬼,不過直覺告訴我,撞鬼和一見鍾情的感覺,應該都是極類似。我一見鍾情的經歷,就是發生在銅鑼灣的樂文書店。是的,雖然我大部分書,都是經 Amazon 訂回來,但有時候,我就是喜歡逛實體書店,享受被書香所籠罩的感覺。那一次是weekday,因工作關係路經銅鑼灣,經過樂文書店時,我決定「蛇王」15 分鐘,看看有甚麼新書推介。

由廢紙壓成的紙立方,香港也有;但香港卻沒有一個令人動心的作家。

雖然米蘭昆德拉跟赫拉巴爾一樣,都是捷克出生,但前者歸化了法國,所以在捷克國內,米蘭昆德拉的聲望一直沒有赫拉巴爾高。

「有時候你欄杆拍遍,翻遍名人書櫃,都找不到一個令你觸電的人或書。」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1312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Page 13: Read Monthly Issue 10 l 《 閱刊》2014年10月號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1312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小說尋書

為你鍾情

說書人 Mr. Grey

廣告人。艷羨前輩八面玲瓏,怨恨自己學藝未精。無神論者,卻喜歡拿著聖經舊書新解。

正當我在書架間徘徊時,我猛然看到她。信我,那一刻地球是停轉了一瞬間。我自覺即時充血上腦,臉頰泛紅。我第一個有意識的反應,是將目光移開,因為我深怕我看到的,只是幻覺。當然,我的視力一切正常。我下一個動作,是將在她左邊書櫃的書,全都仔細看一次,然後我再將她右邊書櫃的書,也全都仔細看一次。接著我才敢將目光投向她……拿著的書。那本書的書名,叫《過於喧囂的孤獨》。我心裡暗想:「夠扮嘢,我鍾意!」我做了那麼多無謂事,才真的端詳她的臉。嘩,真的不得了,雖然她的五官不是我平常會喜歡的類型,但自此以後,我喜歡的類型,卻因她而改變。正當我整理一下髮型,打算上前搭訕時,

她好像看穿我的心事,放下了那本書,飄然離去了。

Yes, that's i t . That is my love story. 正如王傑所唱的:「聽說太理想的一切總不可接觸」,自那次之後,我們沒有再相遇,一切可能是冥冥中早已注定。不過她手上的那本書,就一直放在我書架的當眼位置。 這本書放在我書架的當眼處,當然有部分原因是為了她。但更重要的,是這本書能好好的打動我,更準確來說,是這本書為我帶來一種莫名其妙的悸動。 書的主角叫漢嘉,是一名打包工。打包工,即是把廢紙放進壓力機,讓壓力機用強大的壓力,把廢紙壓成一個個四方體,方便處理。漢嘉雖然只是在地牢裡處理廢紙,但他依然熱愛這份工作,因為他總是可以從別人倒下來的廢紙中,發現好書;而因為這份工,他家

的藏書已達兩噸。而他就靠著這份工帶來的藏書,讓他增長知識,滿足自己。用漢嘉自己的話,這個故事就是他和書本的 love story。

《過於喧囂的孤獨》這本書,是由捷克作家赫拉巴爾(Bohumil Hrabal)所寫。赫拉巴爾雖然沒有像他的同鄉卡夫卡(Franz Kafka)或者是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般出名,但在捷克,其實他也是無人不識的。他的作品之所以這麼傳神,可能跟其自身經歷有關:他雖然是法學博士,卻做過倉庫管理員、鐵路工人、保險公司職員、打包工等等,直至 49 歲才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說《底層的珍珠》。他豐富的人生閱歷令他筆下的人物栩栩如生。 不過傳神歸傳神,金庸筆下的人物都極傳神,但為甚麼金庸的書,始終不能如《過於喧囂的孤獨》 般打動我?我也答不出。跟一見

捷克著名作家,擁有法律學位的同時,亦做過一些較基層的工作,如鋼鐵廠工人及回收站的打包工等,故擅寫社會上的平凡和活於低下層的小人物,以文字刻畫他們的內心世界與生活態度。

作者Bohumil Hrabal 赫拉巴爾

(1914-1997)

《過於喧囂的孤獨》 (Příliš hlučná samota)

鍾情一樣,你可以複製當時我身處環境的每一個細節,但你都未必跟我有同樣的體驗。是的,有時候你欄杆拍遍,翻遍名人書櫃,都找不到一個令你觸電的人或書。有些人很早就找到,也有人窮一生也找不到。中國人叫這種情況做,緣分。

你試過一見鍾情嗎?如果你試過,恭喜你,你和我都是幸福的一群。如果未,甚或你不相信一見鍾情,那就請你花 30秒,細閱第二、

三段。看過之後,你將會有另一種愛情觀。

我未試過撞鬼,不過直覺告訴我,撞鬼和一見鍾情的感覺,應該都是極類似。我一見鍾情的經歷,就是發生在銅鑼灣的樂文書店。是的,雖然我大部分書,都是經 Amazon 訂回來,但有時候,我就是喜歡逛實體書店,享受被書香所籠罩的感覺。那一次是weekday,因工作關係路經銅鑼灣,經過樂文書店時,我決定「蛇王」15 分鐘,看看有甚麼新書推介。

由廢紙壓成的紙立方,香港也有;但香港卻沒有一個令人動心的作家。

雖然米蘭昆德拉跟赫拉巴爾一樣,都是捷克出生,但前者歸化了法國,所以在捷克國內,米蘭昆德拉的聲望一直沒有赫拉巴爾高。

「有時候你欄杆拍遍,翻遍名人書櫃,都找不到一個令你觸電的人或書。」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1312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Page 14: Read Monthly Issue 10 l 《 閱刊》2014年10月號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1514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有哪種動物瀕臨滅絕?大概所有人都會回答︰「大熊貓。」專業如世界自然基金會,以保育動物為己任,會徽上就有大熊貓。但回心一想,便知牠家聲既已丕

振,世澤亦必長綿。撇開不談大熊貓為國家、科研中心及動物園帶來的經濟效益,單看我們對牠的偏愛,已可斷言牠無絕種之虞。比如,英國愛丁堡動物園最近有大熊貓懷孕,馬上有人要求當局安排飛機繞道,以免噪音影響安胎。 數學家 Pascal 說過︰「如果埃及艷后 Cleopatra 的鼻子短一點,整個世界的面貌大概都不會一樣。」根據他的理論,設若 Cleopatra 的鼻子變短,魅力也許便會驟減,羅馬共和國的Julius Caesar 和 Mark Antony 就不會為她神魂顛倒,許多戰爭將可因而避免,歷史的發展方向也會截然不同。 同理,如果大熊貓的樣子不這樣可愛,其命運又會否截然不同?要知道答案,只需將本文第一個問題略為修改如下︰除大熊貓外,還有哪種動物瀕臨滅絕? 公眾只知大熊貓數目甚少,卻不曉得尚有其他動物身處險境。為此,生物學家 Simon Watt 半開玩笑地創立醜陋動物保育學會

存」的法則,轉化成「物競人擇,美者生存」。《左傳》提到衞莊公夫人莊姜時,說她「美而無子,衞人所為賦《碩人》也」,言下不無惋惜之意。反觀水滴魚、太平洋鰻魚、天狗猴這些瀕危動物,如果「醜而無子」,不幸絕種,更有誰會寄予同情?

(The Ugly Animal Preservation Society),並撰寫了這本名為《The Ugly Animals: We Can’t All Be Pandas》的書,名副其實是「刻畫無鹽,唐突西施」。書內紀錄的 60 種動物,不少的處境比大熊貓更不妙,但其貌不揚,故無福享受甚麼呵護照顧,種種艱難處境當然更鮮為人知了。 例如,那團榮登本書封面的凝膠狀物體,一臉憂鬱,長相奇醜(曾獲選為全世界最醜動物),名叫水滴魚(Blobfish),現時飽受深海拖網捕魚的影響;樣貌 凶 狠 的 太 平 洋 鰻 魚(Pacific lamprey)以吸血維生,近年數量日少,原因是水壩阻礙牠們返回原居地繁衍;天狗猴(Proboscis monkey)反 Pascal 的說話而行,長著一個大鼻子(最長可達體長的四分之一),族群數目隨著熱帶雨林的消失而銳減…… 人類「趨美避醜」的心態,正在將億萬年來「物競天擇,適者生

春歸樓

醜而無子

說書人 四斗米士

70 億分之一,好讀書,餘無足道。

作者用獨有的目光和腔調去觀察世界,用兩支畫筆,畫出不一樣的美味感覺!跟着他們,品嘗 14 家特色餐廳,尋找 menu 上點不到的背後故事,發掘本土飲食文化。一口氣陪你吃掉 14 份大餐!

手繪全書圖畫內文,細緻繽紛,帶大家品嘗美食!訪問 14 家人氣餐廳老闆,介紹餐廳小故事,教你動手做美食。用新一代的視野發掘本土飲食文化!

《拜託! 1 口 把故事吃光光!》

陳劻、矢矢

林夕第一本的隨筆集思,隨筆者,作者有以下的闡釋:這本一念隨筆,共有一百段字句,管它叫什麼文體都可以,有些像口號文宣,有些像從地上拾到的真理,再把它僭建成土製格言,有些是問號而沒有答案,有些從答案否定問題,都是把草草的念頭,修剪成比較好看的盆景。

《你今天末日了沒?》

林夕

新上榜 • 必讀選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15

英國生物學家、醜陋動物保育學會主席及電視節目主持人。呼籲大眾「不要再愛熊貓」,應多關注那些因長相醜陋而遭忽略的動物。

作者Simon Watt

《The Ugly Animals: We Can’t All Be Pandas》

天狗猴(左),太平洋鰻魚(右上),水滴魚(右下)

Page 15: Read Monthly Issue 10 l 《 閱刊》2014年10月號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1514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有哪種動物瀕臨滅絕?大概所有人都會回答︰「大熊貓。」專業如世界自然基金會,以保育動物為己任,會徽上就有大熊貓。但回心一想,便知牠家聲既已丕

振,世澤亦必長綿。撇開不談大熊貓為國家、科研中心及動物園帶來的經濟效益,單看我們對牠的偏愛,已可斷言牠無絕種之虞。比如,英國愛丁堡動物園最近有大熊貓懷孕,馬上有人要求當局安排飛機繞道,以免噪音影響安胎。 數學家 Pascal 說過︰「如果埃及艷后 Cleopatra 的鼻子短一點,整個世界的面貌大概都不會一樣。」根據他的理論,設若 Cleopatra 的鼻子變短,魅力也許便會驟減,羅馬共和國的Julius Caesar 和 Mark Antony 就不會為她神魂顛倒,許多戰爭將可因而避免,歷史的發展方向也會截然不同。 同理,如果大熊貓的樣子不這樣可愛,其命運又會否截然不同?要知道答案,只需將本文第一個問題略為修改如下︰除大熊貓外,還有哪種動物瀕臨滅絕? 公眾只知大熊貓數目甚少,卻不曉得尚有其他動物身處險境。為此,生物學家 Simon Watt 半開玩笑地創立醜陋動物保育學會

存」的法則,轉化成「物競人擇,美者生存」。《左傳》提到衞莊公夫人莊姜時,說她「美而無子,衞人所為賦《碩人》也」,言下不無惋惜之意。反觀水滴魚、太平洋鰻魚、天狗猴這些瀕危動物,如果「醜而無子」,不幸絕種,更有誰會寄予同情?

(The Ugly Animal Preservation Society),並撰寫了這本名為《The Ugly Animals: We Can’t All Be Pandas》的書,名副其實是「刻畫無鹽,唐突西施」。書內紀錄的 60 種動物,不少的處境比大熊貓更不妙,但其貌不揚,故無福享受甚麼呵護照顧,種種艱難處境當然更鮮為人知了。 例如,那團榮登本書封面的凝膠狀物體,一臉憂鬱,長相奇醜(曾獲選為全世界最醜動物),名叫水滴魚(Blobfish),現時飽受深海拖網捕魚的影響;樣貌 凶 狠 的 太 平 洋 鰻 魚(Pacific lamprey)以吸血維生,近年數量日少,原因是水壩阻礙牠們返回原居地繁衍;天狗猴(Proboscis monkey)反 Pascal 的說話而行,長著一個大鼻子(最長可達體長的四分之一),族群數目隨著熱帶雨林的消失而銳減…… 人類「趨美避醜」的心態,正在將億萬年來「物競天擇,適者生

春歸樓

醜而無子

說書人 四斗米士

70 億分之一,好讀書,餘無足道。

作者用獨有的目光和腔調去觀察世界,用兩支畫筆,畫出不一樣的美味感覺!跟着他們,品嘗 14 家特色餐廳,尋找 menu 上點不到的背後故事,發掘本土飲食文化。一口氣陪你吃掉 14 份大餐!

手繪全書圖畫內文,細緻繽紛,帶大家品嘗美食!訪問 14 家人氣餐廳老闆,介紹餐廳小故事,教你動手做美食。用新一代的視野發掘本土飲食文化!

《拜託! 1 口 把故事吃光光!》

陳劻、矢矢

林夕第一本的隨筆集思,隨筆者,作者有以下的闡釋:這本一念隨筆,共有一百段字句,管它叫什麼文體都可以,有些像口號文宣,有些像從地上拾到的真理,再把它僭建成土製格言,有些是問號而沒有答案,有些從答案否定問題,都是把草草的念頭,修剪成比較好看的盆景。

《你今天末日了沒?》

林夕

新上榜 • 必讀選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15

英國生物學家、醜陋動物保育學會主席及電視節目主持人。呼籲大眾「不要再愛熊貓」,應多關注那些因長相醜陋而遭忽略的動物。

作者Simon Watt

《The Ugly Animals: We Can’t All Be Pandas》

天狗猴(左),太平洋鰻魚(右上),水滴魚(右下)

Page 16: Read Monthly Issue 10 l 《 閱刊》2014年10月號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1716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字 得 其 樂說書人 佳如

中學教師,常在趣味與知識的書海間遊走, 望能尋覓兩者兼備的作品,傾力演出知識速遞員的角色。

假如香港有才子普選,學貫中西的陶傑肯定穩佔一席。文章旁徵博引,訪問中舉一反三的才智,究竟是如何煉成的?自言賺錢

搬家是為了安置書本、看書如蔡瀾般「不會隨便亂食」,表明「只看第一流作者的書」,更對「名人推介好書」等活動嗤之以鼻,質疑各界「名人」的閱讀量,嘲諷是「中環人從美國《時代》周刊的流行榜上抄過來的口水尾」,更強調「選一本書至少要看一百本書」。這位「識飲識食」的才子,會鍾情何種菜式?別以為飽嘗珍饈百味,就會大排筵席。實情是才子受訪時,思慮良久才欽點出三本好書。選書的眼界不囿於四大名著等傳統主菜,反是各具風味的精緻美點。 置身才子盛宴的,先有胡蘭成的著作《今生今世》。書中最矚目是〈民國女子〉一章,因這位「女子」正是赫赫有名的張愛玲。一如胡蘭成所言,「是關於張愛玲的,便皆成為好」,總令人垂涎三尺,慕名而來,是飽嘗張愛玲文學後,要吃過才圓滿散席的美點。靈巧的文筆貫通全書,更常有神來之筆,運用想像和博古通今的才華,引入文史哲作喻論人。當一個飽歷滄桑和久經歷練的廚子,揀選個人生平為材料,再運用切身感受和獨到見解調味,烹調出包含人生五味的美點。陶傑更指此書「一生人也可以看,因不同時段會看出不同味道」,人生的滋味會被歲月調和,是苦是甜,任君領略,這是一場不散的筵席。

中國近代作家,是才女張愛玲的第一任丈夫,婚姻關係僅維持三年。抗日時期任汪精衞政權宣傳部次長等職位,被列為漢奸,戰後到日本定居。

作者胡蘭成

(1906-1981)

《今生今世》

精通清代歷史的中國作家,擅長寫歷史小說,而且著作頗豐,出版有逾 90 本作品。代表作除《慈禧全傳》外,還有《胡雪巖》和《高陽說紅樓夢》等。

作者高陽 (1922-1996)

《慈禧全傳》

作者戴晴

《在如來佛掌中 ── 張東蓀和他的時代》

生於 1941 年的中國女記者及作家,為中共元老葉劍英養女,文筆以潑辣見稱,曾任《光明日報》記者,訪問過很多學者,關心民主、環境等議題。

同時被欽點的,還有戴晴的《在如來佛掌中 ── 張東蓀和他的時代》。戴晴這道名菜,運用多年研製,用料和誠意十足。她的求知精神和判斷力,把張東蓀從歷史廚餘中發掘出來,再抽絲剝繭地重整事件,為這位被抨擊為「賣國賊」的人物重塑面貌,令人反思那些被歷史唾棄的人物,背後亦可能另有故事。這正是陶傑的理念,沒有「閱讀分析」,人生是不會完整。戴晴指毛澤東親筆批示:「在如來佛手掌之中」,以回覆張東蓀事件。歲月流逝,他飽受煎熬後,反落在「戴晴」手中,依靠她的一雙巧手,抹去被火炙烙下的污名痕跡,只是甘苦的滋味猶在,叫人欷歔。這道運用歲月去烘焙的精緻美點,是快餐式人物專訪難以媲美,愛好美酒佳餚的讀者又怎能錯過? 筵席中,陶傑一再強調「看書和人生經歷是相輔相成」,推薦高陽的《慈禧前傳》,或正因其散發出人生縮影的味道。書寫歷史

向來是高陽的招牌菜,賣點在烹調方法,以表裡不一的分子料理方式,將冗長繁複的歷史資料,炮製成一幕幕小說情節。甫上桌,即被其小說賣相吸引,不知不覺間吞噬了清朝的興盛衰落,看著慈禧一步步走到垂簾聽政的權力核心。字裡行間,波譎雲詭的宮廷內鬥、清代典章制度和民情風貌盡現,內容細節都是有據可查,非無的放矢。全書的餡料如才子所言,是蘊含「做人道理」、學習「如何趨吉避凶」,吃一口已覺滋味無窮,發人深省。高陽的作品既是可口美點,可淺嘗怡情,亦可自行加配為套餐,把《慈禧全傳》一併享用,大快朵頤。 陶 傑 推 介 的 書 籍 猶 如 盛 宴 中 的美點雙輝,老饕在飽嘗傳統名著主 菜 後, 仍 被 吸 引 留 下 細 嚼 慢嚥,嘗其滋味後齒頰留香,手不釋 卷 地 再 三 回 味, 更 想 起 他 那「 不 看 書, 死 了 算 」 的 豪 情 壯語。說話出自才子之口,通俗也帶點書卷味。

張愛玲張東蓀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1716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Page 17: Read Monthly Issue 10 l 《 閱刊》2014年10月號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1716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字 得 其 樂說書人 佳如

中學教師,常在趣味與知識的書海間遊走, 望能尋覓兩者兼備的作品,傾力演出知識速遞員的角色。

假如香港有才子普選,學貫中西的陶傑肯定穩佔一席。文章旁徵博引,訪問中舉一反三的才智,究竟是如何煉成的?自言賺錢

搬家是為了安置書本、看書如蔡瀾般「不會隨便亂食」,表明「只看第一流作者的書」,更對「名人推介好書」等活動嗤之以鼻,質疑各界「名人」的閱讀量,嘲諷是「中環人從美國《時代》周刊的流行榜上抄過來的口水尾」,更強調「選一本書至少要看一百本書」。這位「識飲識食」的才子,會鍾情何種菜式?別以為飽嘗珍饈百味,就會大排筵席。實情是才子受訪時,思慮良久才欽點出三本好書。選書的眼界不囿於四大名著等傳統主菜,反是各具風味的精緻美點。 置身才子盛宴的,先有胡蘭成的著作《今生今世》。書中最矚目是〈民國女子〉一章,因這位「女子」正是赫赫有名的張愛玲。一如胡蘭成所言,「是關於張愛玲的,便皆成為好」,總令人垂涎三尺,慕名而來,是飽嘗張愛玲文學後,要吃過才圓滿散席的美點。靈巧的文筆貫通全書,更常有神來之筆,運用想像和博古通今的才華,引入文史哲作喻論人。當一個飽歷滄桑和久經歷練的廚子,揀選個人生平為材料,再運用切身感受和獨到見解調味,烹調出包含人生五味的美點。陶傑更指此書「一生人也可以看,因不同時段會看出不同味道」,人生的滋味會被歲月調和,是苦是甜,任君領略,這是一場不散的筵席。

中國近代作家,是才女張愛玲的第一任丈夫,婚姻關係僅維持三年。抗日時期任汪精衞政權宣傳部次長等職位,被列為漢奸,戰後到日本定居。

作者胡蘭成

(1906-1981)

《今生今世》

精通清代歷史的中國作家,擅長寫歷史小說,而且著作頗豐,出版有逾 90 本作品。代表作除《慈禧全傳》外,還有《胡雪巖》和《高陽說紅樓夢》等。

作者高陽 (1922-1996)

《慈禧全傳》

作者戴晴

《在如來佛掌中 ── 張東蓀和他的時代》

生於 1941 年的中國女記者及作家,為中共元老葉劍英養女,文筆以潑辣見稱,曾任《光明日報》記者,訪問過很多學者,關心民主、環境等議題。

同時被欽點的,還有戴晴的《在如來佛掌中 ── 張東蓀和他的時代》。戴晴這道名菜,運用多年研製,用料和誠意十足。她的求知精神和判斷力,把張東蓀從歷史廚餘中發掘出來,再抽絲剝繭地重整事件,為這位被抨擊為「賣國賊」的人物重塑面貌,令人反思那些被歷史唾棄的人物,背後亦可能另有故事。這正是陶傑的理念,沒有「閱讀分析」,人生是不會完整。戴晴指毛澤東親筆批示:「在如來佛手掌之中」,以回覆張東蓀事件。歲月流逝,他飽受煎熬後,反落在「戴晴」手中,依靠她的一雙巧手,抹去被火炙烙下的污名痕跡,只是甘苦的滋味猶在,叫人欷歔。這道運用歲月去烘焙的精緻美點,是快餐式人物專訪難以媲美,愛好美酒佳餚的讀者又怎能錯過? 筵席中,陶傑一再強調「看書和人生經歷是相輔相成」,推薦高陽的《慈禧前傳》,或正因其散發出人生縮影的味道。書寫歷史

向來是高陽的招牌菜,賣點在烹調方法,以表裡不一的分子料理方式,將冗長繁複的歷史資料,炮製成一幕幕小說情節。甫上桌,即被其小說賣相吸引,不知不覺間吞噬了清朝的興盛衰落,看著慈禧一步步走到垂簾聽政的權力核心。字裡行間,波譎雲詭的宮廷內鬥、清代典章制度和民情風貌盡現,內容細節都是有據可查,非無的放矢。全書的餡料如才子所言,是蘊含「做人道理」、學習「如何趨吉避凶」,吃一口已覺滋味無窮,發人深省。高陽的作品既是可口美點,可淺嘗怡情,亦可自行加配為套餐,把《慈禧全傳》一併享用,大快朵頤。 陶 傑 推 介 的 書 籍 猶 如 盛 宴 中 的美點雙輝,老饕在飽嘗傳統名著主 菜 後, 仍 被 吸 引 留 下 細 嚼 慢嚥,嘗其滋味後齒頰留香,手不釋 卷 地 再 三 回 味, 更 想 起 他 那「 不 看 書, 死 了 算 」 的 豪 情 壯語。說話出自才子之口,通俗也帶點書卷味。

張愛玲張東蓀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1716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Page 18: Read Monthly Issue 10 l 《 閱刊》2014年10月號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1918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無論資訊科技有多發達,寫信始終是一種交流情感的重要方式,通過筆觸表達人與人之間的愛與關懷。

新鴻基地產發展有限公司(新地)多年來致力推動閱讀及全人發展,透過「新閱會」推出多元化文化活動,讓更多人細味書本的樂趣,培養輕鬆愉悅的閱讀習慣。作為重點活動之一的第二屆「濃情.家書」新地閱讀寫作比賽已圓滿結束,並於早前舉行頒獎禮。出席嘉賓包括:新地副董事總經理雷霆、評審東華三院檔案及歷史文化總主任史秀英、香港作家聯會副會長周蜜蜜、香港大學中文學院主任施仲謀、嶺南大學協理副校長(學術)兼教務長陳清僑,及前福利署署長及衞生福利司黃錢其濂。

「濃情.家書」新地閱讀寫作比賽圓滿結束

逾 8,000 份參賽作品 表述港人真切情感

《我阿媽係外星人》 《Nobody Knows》

作者:楊倩玲、 劉斯傑出版:三聯書店

作者:Shelley Tanaka出版:Groundwood

好書推介

與親友關係更密切

新地副董事總經理雷霆於頒獎典禮上表示 :「今屆『濃情.家書』新地閱讀寫作比賽的得獎作品真情流露,當中不乏子女寫給父母的家書,令人感動。今年的『新地喜「閱」指數』研究顯示受訪者愈喜愛閱讀,他們子女對閱讀的喜愛程度愈高,可見親子閱讀能有效提高孩子對看書的興趣,增進親子關係。『新閱會』自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推動閱讀風氣,與大眾一同分享愉快閱讀的體驗,而『濃情.家書』比賽結合了閱讀及寫作的體驗,鼓勵參加者自我提升,亦增加話題與身邊人溝通、分享,改善家庭關係,意義非凡。」

於頒獎禮上,雷生更頒發「真情零距離家書」特別獎,已為人母的裴蓓讀過《窗邊的小豆豆》後,從中得到新的動力去面對照顧女兒的疲累,當中亦有對教育真諦的反思,發人深省,並獲一致讚賞。

得獎作品各有千秋

中文組方面,初級組冠軍衞雅文讀完《我阿媽係外星人》,發現自己媽媽像是書中的「外星媽媽」,希望透過作品抒發對媽媽無微不至的照顧和關懷的

感激。她說:「我想讓她知道我很愛她。」中級組冠軍吳思祺在讀過《目送》後,以書中情節想像母親年老以後的情景,將從當下起更重視及珍惜母親,並表示:「現代子女與父母間往往存在隔膜,很少以書信溝通,此比賽正好給予子女一個機會,向家人說出真心話。」而公開組冠軍梁少珍從兒子小時候便開始寫信給他,「他小時候收到信件會很開心,有時更會感動得哭起來,當中充滿淚水、笑聲,但長大後就不太喜歡。我很喜愛閱讀,更珍惜我的家庭。這個比賽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我們通過閱讀彰顯到家庭的重要性。」今次,她讀完《親愛的安德烈》後,結合日常生活瑣事,表達了真摯的母子之情,在信中結尾更表示放了一本《親愛的安德烈》在兒子的行李箱內,可見她的用心及童真。

英文組方面,初級組冠軍 Eson Ng為《Nobody Knows》一書中一位單親媽媽為私利棄兒的情節所觸動,使他對單親媽媽的難處及壓力有更深徹的了解,並藉此寫信答謝母親一直以來的不離不棄。而中

級組冠軍郭芷晴則從《My Sister’s Keeper》一書中,發現自己與書中主角 Kate 同樣身染頑疾,幸有母親百般照料,故藉書信感激這位「心靈補漏者」的劬勞。公開組冠軍黃依豪在閱畢《The Book Thief》一書後,從書中主人翁的養父,聯想起與他抱持同樣信念的父親。正如書中養父所謂:「學識如明火,照引前路」,他藉書信向父親對自己的啟蒙及支持表達由衷謝意。

另外,今屆比賽增設「最佳演講者」獎,為入圍者提供演說技巧培訓,讓他們掌握全面的溝通技巧,做到寫講俱佳。初級組(中文)得獎者任皓晴表示,以往從未試過作公開演講,初試啼聲時感覺既興奮又緊張;中級組(中文)得獎者李穎婷說:「在訓練班學到演講時如何舒緩緊張情緒,亦認識了一班朋友,可互相交流分享。」中級組(英文)得獎者

葉詠詩則在課程學會演講時手勢及聲線運用等技巧。

自選心水書籍參賽

「濃情.家書」新地閱讀寫作比賽旨在鼓勵大眾以家書形式與親友分享閱讀感受,表達情感,並透過書本豐富生活,同時增加親友間的溝通及關懷。每個組別分為中、英文組,均設冠、亞、季軍,共收到超過 8,000 份參賽作品。得獎作品中的主要收信對象是母親,其次為父親及祖輩,當中亦不乏父母寫給兒女的家書。不少得獎者都自選心水書籍參賽,例如《交換媽媽》、《傅雷家書》、《謝謝你,愛過我》、《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 y》及《 Long Day’s Journey in to Night》等,透過不同角度給予參賽者廣泛的想像空間,幫助他們闡述各自動人的親情故事及經歷。

有關比賽詳情,請瀏覽「濃情.家書」新地閱讀寫作比賽 Facebook專頁:www.facebook.com/shkpbookreviewcompetition

「濃情.家書」新地閱讀寫作比賽收到逾 8,000 份參賽作品,新地副董事總經理雷霆(前排中)、評審東華三院檔案及歷史文化總主任史秀英(前排左七)、香港作家聯會副會長周蜜蜜(前排左八)、香港大學中文學院主任施仲謀(前排右六)、嶺南大學協理副校長(學術)兼教務長陳清僑(前排右七)及前福利署署長及衞生福利司黃錢其濂(前排右八),於頒獎禮上與一眾得獎者合照。

新地副董事總經理雷霆(右)於頒獎禮上頒發「真情零距離家書」特別獎予已為人母的裴蓓(左)。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1918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Page 19: Read Monthly Issue 10 l 《 閱刊》2014年10月號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1918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無論資訊科技有多發達,寫信始終是一種交流情感的重要方式,通過筆觸表達人與人之間的愛與關懷。

新鴻基地產發展有限公司(新地)多年來致力推動閱讀及全人發展,透過「新閱會」推出多元化文化活動,讓更多人細味書本的樂趣,培養輕鬆愉悅的閱讀習慣。作為重點活動之一的第二屆「濃情.家書」新地閱讀寫作比賽已圓滿結束,並於早前舉行頒獎禮。出席嘉賓包括:新地副董事總經理雷霆、評審東華三院檔案及歷史文化總主任史秀英、香港作家聯會副會長周蜜蜜、香港大學中文學院主任施仲謀、嶺南大學協理副校長(學術)兼教務長陳清僑,及前福利署署長及衞生福利司黃錢其濂。

「濃情.家書」新地閱讀寫作比賽圓滿結束

逾 8,000 份參賽作品 表述港人真切情感

《我阿媽係外星人》 《Nobody Knows》

作者:楊倩玲、 劉斯傑出版:三聯書店

作者:Shelley Tanaka出版:Groundwood

好書推介

與親友關係更密切

新地副董事總經理雷霆於頒獎典禮上表示 :「今屆『濃情.家書』新地閱讀寫作比賽的得獎作品真情流露,當中不乏子女寫給父母的家書,令人感動。今年的『新地喜「閱」指數』研究顯示受訪者愈喜愛閱讀,他們子女對閱讀的喜愛程度愈高,可見親子閱讀能有效提高孩子對看書的興趣,增進親子關係。『新閱會』自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推動閱讀風氣,與大眾一同分享愉快閱讀的體驗,而『濃情.家書』比賽結合了閱讀及寫作的體驗,鼓勵參加者自我提升,亦增加話題與身邊人溝通、分享,改善家庭關係,意義非凡。」

於頒獎禮上,雷生更頒發「真情零距離家書」特別獎,已為人母的裴蓓讀過《窗邊的小豆豆》後,從中得到新的動力去面對照顧女兒的疲累,當中亦有對教育真諦的反思,發人深省,並獲一致讚賞。

得獎作品各有千秋

中文組方面,初級組冠軍衞雅文讀完《我阿媽係外星人》,發現自己媽媽像是書中的「外星媽媽」,希望透過作品抒發對媽媽無微不至的照顧和關懷的

感激。她說:「我想讓她知道我很愛她。」中級組冠軍吳思祺在讀過《目送》後,以書中情節想像母親年老以後的情景,將從當下起更重視及珍惜母親,並表示:「現代子女與父母間往往存在隔膜,很少以書信溝通,此比賽正好給予子女一個機會,向家人說出真心話。」而公開組冠軍梁少珍從兒子小時候便開始寫信給他,「他小時候收到信件會很開心,有時更會感動得哭起來,當中充滿淚水、笑聲,但長大後就不太喜歡。我很喜愛閱讀,更珍惜我的家庭。這個比賽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我們通過閱讀彰顯到家庭的重要性。」今次,她讀完《親愛的安德烈》後,結合日常生活瑣事,表達了真摯的母子之情,在信中結尾更表示放了一本《親愛的安德烈》在兒子的行李箱內,可見她的用心及童真。

英文組方面,初級組冠軍 Eson Ng為《Nobody Knows》一書中一位單親媽媽為私利棄兒的情節所觸動,使他對單親媽媽的難處及壓力有更深徹的了解,並藉此寫信答謝母親一直以來的不離不棄。而中

級組冠軍郭芷晴則從《My Sister’s Keeper》一書中,發現自己與書中主角 Kate 同樣身染頑疾,幸有母親百般照料,故藉書信感激這位「心靈補漏者」的劬勞。公開組冠軍黃依豪在閱畢《The Book Thief》一書後,從書中主人翁的養父,聯想起與他抱持同樣信念的父親。正如書中養父所謂:「學識如明火,照引前路」,他藉書信向父親對自己的啟蒙及支持表達由衷謝意。

另外,今屆比賽增設「最佳演講者」獎,為入圍者提供演說技巧培訓,讓他們掌握全面的溝通技巧,做到寫講俱佳。初級組(中文)得獎者任皓晴表示,以往從未試過作公開演講,初試啼聲時感覺既興奮又緊張;中級組(中文)得獎者李穎婷說:「在訓練班學到演講時如何舒緩緊張情緒,亦認識了一班朋友,可互相交流分享。」中級組(英文)得獎者

葉詠詩則在課程學會演講時手勢及聲線運用等技巧。

自選心水書籍參賽

「濃情.家書」新地閱讀寫作比賽旨在鼓勵大眾以家書形式與親友分享閱讀感受,表達情感,並透過書本豐富生活,同時增加親友間的溝通及關懷。每個組別分為中、英文組,均設冠、亞、季軍,共收到超過 8,000 份參賽作品。得獎作品中的主要收信對象是母親,其次為父親及祖輩,當中亦不乏父母寫給兒女的家書。不少得獎者都自選心水書籍參賽,例如《交換媽媽》、《傅雷家書》、《謝謝你,愛過我》、《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 y》及《 Long Day’s Journey in to Night》等,透過不同角度給予參賽者廣泛的想像空間,幫助他們闡述各自動人的親情故事及經歷。

有關比賽詳情,請瀏覽「濃情.家書」新地閱讀寫作比賽 Facebook專頁:www.facebook.com/shkpbookreviewcompetition

「濃情.家書」新地閱讀寫作比賽收到逾 8,000 份參賽作品,新地副董事總經理雷霆(前排中)、評審東華三院檔案及歷史文化總主任史秀英(前排左七)、香港作家聯會副會長周蜜蜜(前排左八)、香港大學中文學院主任施仲謀(前排右六)、嶺南大學協理副校長(學術)兼教務長陳清僑(前排右七)及前福利署署長及衞生福利司黃錢其濂(前排右八),於頒獎禮上與一眾得獎者合照。

新地副董事總經理雷霆(右)於頒獎禮上頒發「真情零距離家書」特別獎予已為人母的裴蓓(左)。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1918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Page 20: Read Monthly Issue 10 l 《 閱刊》2014年10月號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2120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思前想後

施永青情迷《失控》

香港富豪多的是,但會捲起衣袖與社會各階層人士親身接觸交流的並不多,人稱施老闆的施永青

先生是少有的例外。第一次和施老闆交談是在唐英年當財政司司長時的一個財政預算論壇,那時香港政府財赤,計劃開徵銷售稅,筆者和施老闆從新稅談到海耶克哲學,他的書櫃,引起筆者的興趣。

其後和施老闆談起新思潮,他推薦了我 閱 讀 Kevin Kelly 的《 失 控 》(Out of Control:The New Biology of Machines, Soc ia l Sy s t ems , and t he Economic

World);某次看到電視新聞訪問施生的畫面,身後辦公室的書櫃裡就放了這本《失控》的原裝英文版。

原來這作品大有來頭,被形容為影響互聯網發展的重要著作,尤其 web 2.0 的概念,作者在 90 年代初已清楚預計到互聯網的未來必然是個體知識的匯集。1999 年,電影《22 世紀殺人網絡》(The Matrix)的導演要求所有演員必讀的三本書,《失控》是其中之一,電影情節也是對網路文化的觀察和預言的一種隱喻。

書本從大自然的觀察開始,作者

提出人類研究蜜蜂的群體習性有

很長的歷史,但在一段很長的時

間,包括現時部分人,對蜂群的

運作有一個很嚴重的誤解 ── 相

信蜂群的生態是由蜂后作領導,

由上而下發施號令管理蜂群日常

運作。蜂后大權在握管理蜂群的

這種誤解,其實早就被自然學家

的研究否定了。

那蜂群不是由蜂后下達指令,數

以千計的蜂群又如何築巢?如何

建立結構複雜的覓食隊伍?如何

有條不紊地管理蜂窩裡蜂蠟生產

和延續下一代?人們每當談論這

蜂后的謬誤,都會有以上的問題。

原來蜂群的運作就是沒有任何個體的領袖,蜂后在蜂群的任務和角色只不過是負責生產蜂卵。蜂群應該在哪裡築巢,哪些兵蜂負責甚麼職務,如何分配蜂蜜,其實都是由蜂群集體經過不斷的訊息交換,共同決定最有利蜂群持續生活的方法。

一顆蜂窩尚且不能由一隻蜂后下達命令管理,比蜂群複雜成千上萬倍的人類現代社會,又怎能相信可以由上而下尋找領袖解決所有問題。

書本續談人類對控制的迷思,從發明馬車開始,人們愈來愈迷信於對事物操控,忽略在失控的情況下,獨立個體可自發組合,發揮巨大而無法想像的力量,而這種幾近生物形式的有心智的科技,將會是人類命運的未來。

順帶一提,《失控》的英文版在網上不難訂購,中文版則只有內地簡體版,筆者跑到深圳書城買了最後一本存貨,而中文的翻譯更是以蜂群式協作完成,體現了作者的理念,而且翻譯質素比一般水平更佳。

作家、攝影家、自然資源保護論者,同時還是亞洲文化、數字文化領域的學者。作品散見於《紐約時報》、《時代周刊》、《科學》、《經濟學人》,為《連線》雜誌(Wired Magazine)主編;曾擔任《全球評論》(Whole Earth Review)主編、出版人。

作者Kevin Kelly

(凱文凱利)

《Out of Control: The New Biology of Machines, Social Systems, and the Economic World》(失控)

說書人 何民傑

遊走議會、教室和街頭,現於香港教育學院和恒生管理學院教授「思考方法」等通識課程。

施永青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2120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Page 21: Read Monthly Issue 10 l 《 閱刊》2014年10月號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2120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思前想後

施永青情迷《失控》

香港富豪多的是,但會捲起衣袖與社會各階層人士親身接觸交流的並不多,人稱施老闆的施永青

先生是少有的例外。第一次和施老闆交談是在唐英年當財政司司長時的一個財政預算論壇,那時香港政府財赤,計劃開徵銷售稅,筆者和施老闆從新稅談到海耶克哲學,他的書櫃,引起筆者的興趣。

其後和施老闆談起新思潮,他推薦了我 閱 讀 Kevin Kelly 的《 失 控 》(Out of Control:The New Biology of Machines, Soc ia l Sy s t ems , and t he Economic

World);某次看到電視新聞訪問施生的畫面,身後辦公室的書櫃裡就放了這本《失控》的原裝英文版。

原來這作品大有來頭,被形容為影響互聯網發展的重要著作,尤其 web 2.0 的概念,作者在 90 年代初已清楚預計到互聯網的未來必然是個體知識的匯集。1999 年,電影《22 世紀殺人網絡》(The Matrix)的導演要求所有演員必讀的三本書,《失控》是其中之一,電影情節也是對網路文化的觀察和預言的一種隱喻。

書本從大自然的觀察開始,作者

提出人類研究蜜蜂的群體習性有

很長的歷史,但在一段很長的時

間,包括現時部分人,對蜂群的

運作有一個很嚴重的誤解 ── 相

信蜂群的生態是由蜂后作領導,

由上而下發施號令管理蜂群日常

運作。蜂后大權在握管理蜂群的

這種誤解,其實早就被自然學家

的研究否定了。

那蜂群不是由蜂后下達指令,數

以千計的蜂群又如何築巢?如何

建立結構複雜的覓食隊伍?如何

有條不紊地管理蜂窩裡蜂蠟生產

和延續下一代?人們每當談論這

蜂后的謬誤,都會有以上的問題。

原來蜂群的運作就是沒有任何個體的領袖,蜂后在蜂群的任務和角色只不過是負責生產蜂卵。蜂群應該在哪裡築巢,哪些兵蜂負責甚麼職務,如何分配蜂蜜,其實都是由蜂群集體經過不斷的訊息交換,共同決定最有利蜂群持續生活的方法。

一顆蜂窩尚且不能由一隻蜂后下達命令管理,比蜂群複雜成千上萬倍的人類現代社會,又怎能相信可以由上而下尋找領袖解決所有問題。

書本續談人類對控制的迷思,從發明馬車開始,人們愈來愈迷信於對事物操控,忽略在失控的情況下,獨立個體可自發組合,發揮巨大而無法想像的力量,而這種幾近生物形式的有心智的科技,將會是人類命運的未來。

順帶一提,《失控》的英文版在網上不難訂購,中文版則只有內地簡體版,筆者跑到深圳書城買了最後一本存貨,而中文的翻譯更是以蜂群式協作完成,體現了作者的理念,而且翻譯質素比一般水平更佳。

作家、攝影家、自然資源保護論者,同時還是亞洲文化、數字文化領域的學者。作品散見於《紐約時報》、《時代周刊》、《科學》、《經濟學人》,為《連線》雜誌(Wired Magazine)主編;曾擔任《全球評論》(Whole Earth Review)主編、出版人。

作者Kevin Kelly

(凱文凱利)

《Out of Control: The New Biology of Machines, Social Systems, and the Economic World》(失控)

說書人 何民傑

遊走議會、教室和街頭,現於香港教育學院和恒生管理學院教授「思考方法」等通識課程。

施永青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2120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Page 22: Read Monthly Issue 10 l 《 閱刊》2014年10月號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2322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曾經帶狗狗去日本的肥寶媽,這一回跟肥寶、細寶遠征歐洲,與牠們在巴黎凱旋門前展開角力,在普羅旺斯薰衣草田間追逐狂奔,在佛羅倫斯的雪糕店共享 Gelato,在瑞士少女峰上滾地玩雪,展開一趟人狗同樂的浮華之行!

本書記錄了孖寶歐洲親善之旅(大受外國人歡迎!),亦提供辦理狗狗出國手續及食宿注意事項等實用資訊,教其他狗主做足事前準備工夫,以免在途中出亂子。

《孖寶走過浮華大地》

肥寶媽

中國最早提出圖文書理念並付諸實行的出版人,向讀者介紹一批具有精美插圖的 18 至 20 世紀、主要是19 世紀文學作品的中譯本。此書既是插圖藝術書,從中可一窺上世紀翻譯書籍在製作方面之美和用心;也是上世紀 50 年代中國「文青」一代的回憶。

《難忘的書與插圖》

汪家明

新上榜 • 必讀選性情中人

名書出高徒

說書人 戴雲露

鍾情亞當斯密,著重情感互通,心靈交流,夢想成為道德倫理學家。

歷史上的名人總有一個共同習慣 ── 閱讀,他們特別重視閱讀的習慣。這本《世界名家的閱讀教育》主要介紹了 20 世紀前名人的閱讀心得,分別介紹了英國前首相邱吉爾、美國前總統甘迺迪及羅斯褔、印度前總

理尼赫魯、股神畢菲特及美國鋼鐵大王卡內基的心愛書籍。書的其中一個賣點,就是介紹一本書如何影響他們的一生。 說書人柯景騰曾在《閱刊》介紹股神畢菲特,究竟最愛哪本書呢?由 8 歲開始,這位神童就看格拉咸(Benjamin Graham)的《證券分析》,鑽研價值投資法,透過分析高股息收益率及低盈概率去投資被低估的股票。畢菲特受此書啟發,19 歲時更往格拉咸任職教授的哥倫比亞大學就讀,可見他對於這本書的喜愛程度。 在他現代的辦公室書架裡,同時亦放有格拉咸的《聰明的投資者》,此書主要講述投資和投機的本質分別,並以六種基本因素 ── 穩定性、成長性、財政狀況、股利、過往價格及收益性,去分析股票。這兩本書影響畢菲特的股票投資習慣,因此他有一句名言:

韓國延世大學比較文學博士,任職記者多年,醉心研究子女教育及文學比較,目前以專欄作家身份活躍於新聞出版業。著作有《世界名家的閱讀教育》、《撼動世界偉人的好習慣》及《五百年名門世家的子女教育》等。

作者崔孝燦

《世界名家的閱讀教育》

“Men do not understand books until they have a certain amount of life, or at any rate no man understands a deep book, until he has seen and lived at least part of its contents.”

「第一條規則,不要賠錢。第二條規則,不要忘記第一條規則。」 至於邱吉爾,你又知道他最喜愛的書籍嗎?答案是吉朋(Edward Gibbon) 的《 羅 馬 帝 國 衰 亡史》及史蒂芬生(Robert Louis Stevenson)的《金銀島》。前者是一部歷史著作,講述由西元 2世紀到 1453 年羅馬君士坦丁堡淪亡,逾 1,300 年的歷史;後者則講述主角吉姆一行人到《金銀島》尋寶的歷險故事。 究竟為甚麼邱吉爾會對這兩本書如此著迷呢?一、是父親送給他的禮物,具特別意義。二、兒時邱吉爾讀書成績差,而《金銀島》主人翁的冒險及挑戰精神正好鼓勵了他培養閱讀習慣,初時以歷史書作為基礎,其後閱讀哲學、文學、經濟及科學等書籍。三、《羅馬帝國衰亡史》以客觀的描述及流利的文句寫成,當中亦有多段對羅馬歷史的諷刺,令邱吉爾明白歷史的教訓及國家的統治技巧。 所謂名人書櫃,名人在成功的背後總有特色的閱讀習慣。這本書除了介紹眾名人的愛書,亦介紹

名人的閱讀心得,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前美國總統甘迺迪家族的閱讀習慣。甘迺迪的媽媽羅絲女 士(Rose Kennedy) 在 每 天的家庭用餐時間也和孩子們討論《紐約時報》的新聞,她會先選擇重點,然後適當地提出問題,繼而要求子女分別發表意見,並引導他們去正確討論。現今的家長,我相信只會和子女靜默一起看電視! 從《世界名家的閱讀教育》這本書可見名人是如何尊重知識,喜歡把同一本書反覆琢磨,重複閱讀,只因對知識充滿渴求。

《羅馬帝國衰亡史》

《證券分析》

《金銀島》

–––– Ezra Pound (1885-1972)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2322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Page 23: Read Monthly Issue 10 l 《 閱刊》2014年10月號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2322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曾經帶狗狗去日本的肥寶媽,這一回跟肥寶、細寶遠征歐洲,與牠們在巴黎凱旋門前展開角力,在普羅旺斯薰衣草田間追逐狂奔,在佛羅倫斯的雪糕店共享 Gelato,在瑞士少女峰上滾地玩雪,展開一趟人狗同樂的浮華之行!

本書記錄了孖寶歐洲親善之旅(大受外國人歡迎!),亦提供辦理狗狗出國手續及食宿注意事項等實用資訊,教其他狗主做足事前準備工夫,以免在途中出亂子。

《孖寶走過浮華大地》

肥寶媽

中國最早提出圖文書理念並付諸實行的出版人,向讀者介紹一批具有精美插圖的 18 至 20 世紀、主要是19 世紀文學作品的中譯本。此書既是插圖藝術書,從中可一窺上世紀翻譯書籍在製作方面之美和用心;也是上世紀 50 年代中國「文青」一代的回憶。

《難忘的書與插圖》

汪家明

新上榜 • 必讀選性情中人

名書出高徒

說書人 戴雲露

鍾情亞當斯密,著重情感互通,心靈交流,夢想成為道德倫理學家。

歷史上的名人總有一個共同習慣 ── 閱讀,他們特別重視閱讀的習慣。這本《世界名家的閱讀教育》主要介紹了 20 世紀前名人的閱讀心得,分別介紹了英國前首相邱吉爾、美國前總統甘迺迪及羅斯褔、印度前總

理尼赫魯、股神畢菲特及美國鋼鐵大王卡內基的心愛書籍。書的其中一個賣點,就是介紹一本書如何影響他們的一生。 說書人柯景騰曾在《閱刊》介紹股神畢菲特,究竟最愛哪本書呢?由 8 歲開始,這位神童就看格拉咸(Benjamin Graham)的《證券分析》,鑽研價值投資法,透過分析高股息收益率及低盈概率去投資被低估的股票。畢菲特受此書啟發,19 歲時更往格拉咸任職教授的哥倫比亞大學就讀,可見他對於這本書的喜愛程度。 在他現代的辦公室書架裡,同時亦放有格拉咸的《聰明的投資者》,此書主要講述投資和投機的本質分別,並以六種基本因素 ── 穩定性、成長性、財政狀況、股利、過往價格及收益性,去分析股票。這兩本書影響畢菲特的股票投資習慣,因此他有一句名言:

韓國延世大學比較文學博士,任職記者多年,醉心研究子女教育及文學比較,目前以專欄作家身份活躍於新聞出版業。著作有《世界名家的閱讀教育》、《撼動世界偉人的好習慣》及《五百年名門世家的子女教育》等。

作者崔孝燦

《世界名家的閱讀教育》

“Men do not understand books until they have a certain amount of life, or at any rate no man understands a deep book, until he has seen and lived at least part of its contents.”

「第一條規則,不要賠錢。第二條規則,不要忘記第一條規則。」 至於邱吉爾,你又知道他最喜愛的書籍嗎?答案是吉朋(Edward Gibbon) 的《 羅 馬 帝 國 衰 亡史》及史蒂芬生(Robert Louis Stevenson)的《金銀島》。前者是一部歷史著作,講述由西元 2世紀到 1453 年羅馬君士坦丁堡淪亡,逾 1,300 年的歷史;後者則講述主角吉姆一行人到《金銀島》尋寶的歷險故事。 究竟為甚麼邱吉爾會對這兩本書如此著迷呢?一、是父親送給他的禮物,具特別意義。二、兒時邱吉爾讀書成績差,而《金銀島》主人翁的冒險及挑戰精神正好鼓勵了他培養閱讀習慣,初時以歷史書作為基礎,其後閱讀哲學、文學、經濟及科學等書籍。三、《羅馬帝國衰亡史》以客觀的描述及流利的文句寫成,當中亦有多段對羅馬歷史的諷刺,令邱吉爾明白歷史的教訓及國家的統治技巧。 所謂名人書櫃,名人在成功的背後總有特色的閱讀習慣。這本書除了介紹眾名人的愛書,亦介紹

名人的閱讀心得,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前美國總統甘迺迪家族的閱讀習慣。甘迺迪的媽媽羅絲女 士(Rose Kennedy) 在 每 天的家庭用餐時間也和孩子們討論《紐約時報》的新聞,她會先選擇重點,然後適當地提出問題,繼而要求子女分別發表意見,並引導他們去正確討論。現今的家長,我相信只會和子女靜默一起看電視! 從《世界名家的閱讀教育》這本書可見名人是如何尊重知識,喜歡把同一本書反覆琢磨,重複閱讀,只因對知識充滿渴求。

《羅馬帝國衰亡史》

《證券分析》

《金銀島》

–––– Ezra Pound (1885-1972)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2322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Page 24: Read Monthly Issue 10 l 《 閱刊》2014年10月號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2524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同場加映

最完美的愛情故事

《Is The Man Who is Tall Happy?》 的 導 演 Michel Gondry, 在 片 中 兼 演 學 生, 訪 問 大 學 學者 Noam Chomsky。 電 影 內 容 圍 繞 Chomsky 生 平, 包 括 他 的 家 庭、 學 術 等 等。Noam Chomsky 是美國語意學家、認知科學家、哲學家、政治評論員(不明白外國學者為甚麼有

那麼多銜頭)。除了這些,Chomsky 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他特別老(現年 85 歲)。因此導演想趕在Chomsky 還在世之時,把這一套片盡快出街。

Michel 在電影一開始自白,解釋所謂電影或者視像,當中每一個場景或對白,是製片人在拍片前多次的精心策劃。鏡頭前,觀眾以為是由演員口中說的一句話,其實對白、背景設計等,是製片人的說話,即是章子怡在《一代宗師》的說話,其實不是章子怡講的,而是導演王家衛借她的口講的,甚是虛妄。

說書人 華少

職業雲遊四海,但求人生貴而不富, 各安天命。

導演 : Michel Gondry演員 : Noam Chomsky、

Michel Gondry片長 : 88 分鐘級數 : I語言 : 英語(中文字幕)

《Is The Man Who is Tall Happy?》

導演為了破除這種虛妄,放棄一般拍攝紀錄片的方法(即是好似《鏗鏘集》呀《新聞透視》那些,把鏡頭死實實的對著受訪者,隔幾秒加些 散 shot), 畫 面 上 改 用 手 繪 動畫,在黑色的畫紙上用螢光筆動畫方式表達。據 Michel 所講,希望各位觀眾不要受電影場景迷惑而把電影內容照單全收,自己應該慎思片中每一句是否合理。

現代藝術的其中一個核心,就是要在表達手法上創新,片中以螢光筆畫動畫代替紀實拍法,實是新鮮。不過本片的內容似大學講座多於電影,只聽聲音,關了畫面,對觀眾來說,分別不大。導演精心安排大量動畫效果,確有令大家不易睡著之功效。怪不得導演在前段聲明「背景重要過內容」(the context become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content)。

電影沒有荷里活式的爆炸場面、沒有美女。在場所見,電影上映了十多分鐘,已經有幾對男男女女逃之夭夭。如果閣下沒有足夠的好奇心及耐性,這 88 分鐘會如坐針氈。

但是只要你捱得到下去,你會發現,本片的核心是好奇心。沒有好 奇 心, 導 演 Michel 不 會 走 去訪 問 Chomsky; 沒 有 好 奇 心,Chomsky 的一生不會有這輝煌的成就;沒有好奇心,觀眾不會有心情坐定定聽導演(法國人)那難聽的英文。 一套電影,最引人入勝的永遠是沒有說出口的那些內容,這些沒有說出口的,就像中國畫裡的留白,引發無限的幻想空間:其中一幕,Chomsky 被問及已離世的夫人,Chomsky 一句:「我不想說這個話題。」便輕輕帶過。後來導演用旁白交代他們很年輕就結婚,有三名子女。我腦中便立刻出現一個完美的愛情故事 。回家上 wikipedia找 Chomsky 的生平,發覺自己真的沒有看錯,Chomsky 與另一半Carol Schatz 是 青 梅 竹 馬, 他 們的 婚 姻 維 持 了 足 足 59 年, 直 至08 年 Carol 離世。 平時在電影院上映那些哭得要生要死的,叫愛情悲劇,這些寂寂無

聞、平靜如水的才是真的愛情故事。相信 Chomsky 有今天的成就,一個穩定的家庭絕對功不可沒。而老伴早一步離世,令 Chomsky 的愛情經歷畫上完美的休止符 ──如果你愛一個人,又怎會捨得自己的另一半孤獨終老? 相反那些號稱拍過 N 次拖的所謂「情聖」,我只想講句,愛情?你識條鐵!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2524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Page 25: Read Monthly Issue 10 l 《 閱刊》2014年10月號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2524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同場加映

最完美的愛情故事

《Is The Man Who is Tall Happy?》 的 導 演 Michel Gondry, 在 片 中 兼 演 學 生, 訪 問 大 學 學者 Noam Chomsky。 電 影 內 容 圍 繞 Chomsky 生 平, 包 括 他 的 家 庭、 學 術 等 等。Noam Chomsky 是美國語意學家、認知科學家、哲學家、政治評論員(不明白外國學者為甚麼有

那麼多銜頭)。除了這些,Chomsky 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他特別老(現年 85 歲)。因此導演想趕在Chomsky 還在世之時,把這一套片盡快出街。

Michel 在電影一開始自白,解釋所謂電影或者視像,當中每一個場景或對白,是製片人在拍片前多次的精心策劃。鏡頭前,觀眾以為是由演員口中說的一句話,其實對白、背景設計等,是製片人的說話,即是章子怡在《一代宗師》的說話,其實不是章子怡講的,而是導演王家衛借她的口講的,甚是虛妄。

說書人 華少

職業雲遊四海,但求人生貴而不富, 各安天命。

導演 : Michel Gondry演員 : Noam Chomsky、

Michel Gondry片長 : 88 分鐘級數 : I語言 : 英語(中文字幕)

《Is The Man Who is Tall Happy?》

導演為了破除這種虛妄,放棄一般拍攝紀錄片的方法(即是好似《鏗鏘集》呀《新聞透視》那些,把鏡頭死實實的對著受訪者,隔幾秒加些 散 shot), 畫 面 上 改 用 手 繪 動畫,在黑色的畫紙上用螢光筆動畫方式表達。據 Michel 所講,希望各位觀眾不要受電影場景迷惑而把電影內容照單全收,自己應該慎思片中每一句是否合理。

現代藝術的其中一個核心,就是要在表達手法上創新,片中以螢光筆畫動畫代替紀實拍法,實是新鮮。不過本片的內容似大學講座多於電影,只聽聲音,關了畫面,對觀眾來說,分別不大。導演精心安排大量動畫效果,確有令大家不易睡著之功效。怪不得導演在前段聲明「背景重要過內容」(the context become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content)。

電影沒有荷里活式的爆炸場面、沒有美女。在場所見,電影上映了十多分鐘,已經有幾對男男女女逃之夭夭。如果閣下沒有足夠的好奇心及耐性,這 88 分鐘會如坐針氈。

但是只要你捱得到下去,你會發現,本片的核心是好奇心。沒有好 奇 心, 導 演 Michel 不 會 走 去訪 問 Chomsky; 沒 有 好 奇 心,Chomsky 的一生不會有這輝煌的成就;沒有好奇心,觀眾不會有心情坐定定聽導演(法國人)那難聽的英文。 一套電影,最引人入勝的永遠是沒有說出口的那些內容,這些沒有說出口的,就像中國畫裡的留白,引發無限的幻想空間:其中一幕,Chomsky 被問及已離世的夫人,Chomsky 一句:「我不想說這個話題。」便輕輕帶過。後來導演用旁白交代他們很年輕就結婚,有三名子女。我腦中便立刻出現一個完美的愛情故事 。回家上 wikipedia找 Chomsky 的生平,發覺自己真的沒有看錯,Chomsky 與另一半Carol Schatz 是 青 梅 竹 馬, 他 們的 婚 姻 維 持 了 足 足 59 年, 直 至08 年 Carol 離世。 平時在電影院上映那些哭得要生要死的,叫愛情悲劇,這些寂寂無

聞、平靜如水的才是真的愛情故事。相信 Chomsky 有今天的成就,一個穩定的家庭絕對功不可沒。而老伴早一步離世,令 Chomsky 的愛情經歷畫上完美的休止符 ──如果你愛一個人,又怎會捨得自己的另一半孤獨終老? 相反那些號稱拍過 N 次拖的所謂「情聖」,我只想講句,愛情?你識條鐵!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2524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Page 26: Read Monthly Issue 10 l 《 閱刊》2014年10月號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2726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說書人

鄭子遴

我們都是說書人

溫柔的顛覆《夜光》陰性敍事帶來新意象

陰性書寫能賦予文學一種獨特魅力。愛蓮西蘇(Hélène Cixous)在著作《The Laugh of the Medusa》中說:「書寫你自己,你的

身體必須被人聽到。」她談論的是女性要從傳統父權中掙脫開來的自主,又或者是擺脫陽物中心的性解放。踏入 21 世紀,父權主義日漸崩解,然而在宗教的場域裡,父權仍是牢不可破的傳統,以基督教為例,翻開聖經,依然可讀到以男性為主軸的家譜。統計人數的數字都只限男性,女性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陰性書寫的文學似乎不容於宗教的場域裡,但讀過美國女 作 家 Francine Rivers 的《A Lineage of Grace》和台灣女作家程亦君的《夜光》,發現事實並不盡然。 Francine Rivers 是一名暢銷作家,信奉基督教後更致力創作富宗教色彩的作品。《A Lineage of Grace》共有五本小說,分別描寫耶穌家譜中的五位女性:他瑪、喇合、路德、拔示巴以及耶穌母親馬利亞。基督徒對這五位女性的故事不會感到陌生,她們的遭遇在父權社會裡是羞於啟齒的:色誘地主、作妓女、紅杏出牆、未婚懷孕。然而從陰性書寫的角度,卻是一種顛覆。細讀她們的經歷,就發現聖經記載了一幕又一幕女性顛覆父權主義的戲碼。除了 Rivers,程亦君亦把五個生命濃縮起來,用交叉敍事的架構寫成《夜光》。 程亦君是一位牧師,也是作家,她的《夜光》以女性的角度敍述在宗教場景中,活在父權主義下的女性故事,對華文小說界而言,不啻是個貢獻。小說以馬利亞的經歷為主線,輕輕引出舊約五位女性的傳奇故事,運用忠於聖經的想像力(Biblical Imagination)來描畫細節。我認為細節是陰性書寫裡一個重要的元

素,不只事物的細節,更是行動和心理上的細節,像描寫他瑪在淋浴時端詳自己衰殘的身體;拔示巴在年老時感嘆:「在女人生命中,緊緊包圍著我們的,都是那些愛,和那些寂寞的事。」甚至描寫路德主動上了波阿斯的床,感受到他的體溫時獲得的安全感,都是敍事的細節,通過作者的想像力和敏感的筆觸,勾畫人物的複雜心理。 《夜光》作為宗教題材背景的陰性書寫,在華文小說世界裡是一種嘗試,無論在布局和語言運用方面,都尚有不少的改善空間,但總算能脫離一種傳教的氣息,讓故事自身進行一次感性的言說,就足以帶給人一點驚喜。Thomas Stearns Eliot 說過:「純粹因樂趣而閱讀的文學作品,對我們產生最深遠的影響。我們毫不費力閱讀的文學作品,最容易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我們。」詩與小說本身就有這種魅力,讓人從興味盎然的作品中感受生命,何況宗教本身也充滿了對生命內涵的敍述,倘若有更多這類華文作品,也是華文文學的福音。

台北人,在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系文藝創作組及中華福音神學院畢業後,曾任雜誌企劃編輯、文字創作人及聖經教師等。她尤其熟悉舊約聖經歷史。長篇小說《藏書票的秘密》(後改名為《舊約會說話》)獲香港基督教組織頒發文學獎,並在新加坡改編為福音廣播劇。

作者程亦君

《夜光》

馬利亞

拔示巴

他瑪

喇合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2726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Page 27: Read Monthly Issue 10 l 《 閱刊》2014年10月號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2726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說書人

鄭子遴

我們都是說書人

溫柔的顛覆《夜光》陰性敍事帶來新意象

陰性書寫能賦予文學一種獨特魅力。愛蓮西蘇(Hélène Cixous)在著作《The Laugh of the Medusa》中說:「書寫你自己,你的

身體必須被人聽到。」她談論的是女性要從傳統父權中掙脫開來的自主,又或者是擺脫陽物中心的性解放。踏入 21 世紀,父權主義日漸崩解,然而在宗教的場域裡,父權仍是牢不可破的傳統,以基督教為例,翻開聖經,依然可讀到以男性為主軸的家譜。統計人數的數字都只限男性,女性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陰性書寫的文學似乎不容於宗教的場域裡,但讀過美國女 作 家 Francine Rivers 的《A Lineage of Grace》和台灣女作家程亦君的《夜光》,發現事實並不盡然。 Francine Rivers 是一名暢銷作家,信奉基督教後更致力創作富宗教色彩的作品。《A Lineage of Grace》共有五本小說,分別描寫耶穌家譜中的五位女性:他瑪、喇合、路德、拔示巴以及耶穌母親馬利亞。基督徒對這五位女性的故事不會感到陌生,她們的遭遇在父權社會裡是羞於啟齒的:色誘地主、作妓女、紅杏出牆、未婚懷孕。然而從陰性書寫的角度,卻是一種顛覆。細讀她們的經歷,就發現聖經記載了一幕又一幕女性顛覆父權主義的戲碼。除了 Rivers,程亦君亦把五個生命濃縮起來,用交叉敍事的架構寫成《夜光》。 程亦君是一位牧師,也是作家,她的《夜光》以女性的角度敍述在宗教場景中,活在父權主義下的女性故事,對華文小說界而言,不啻是個貢獻。小說以馬利亞的經歷為主線,輕輕引出舊約五位女性的傳奇故事,運用忠於聖經的想像力(Biblical Imagination)來描畫細節。我認為細節是陰性書寫裡一個重要的元

素,不只事物的細節,更是行動和心理上的細節,像描寫他瑪在淋浴時端詳自己衰殘的身體;拔示巴在年老時感嘆:「在女人生命中,緊緊包圍著我們的,都是那些愛,和那些寂寞的事。」甚至描寫路德主動上了波阿斯的床,感受到他的體溫時獲得的安全感,都是敍事的細節,通過作者的想像力和敏感的筆觸,勾畫人物的複雜心理。 《夜光》作為宗教題材背景的陰性書寫,在華文小說世界裡是一種嘗試,無論在布局和語言運用方面,都尚有不少的改善空間,但總算能脫離一種傳教的氣息,讓故事自身進行一次感性的言說,就足以帶給人一點驚喜。Thomas Stearns Eliot 說過:「純粹因樂趣而閱讀的文學作品,對我們產生最深遠的影響。我們毫不費力閱讀的文學作品,最容易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我們。」詩與小說本身就有這種魅力,讓人從興味盎然的作品中感受生命,何況宗教本身也充滿了對生命內涵的敍述,倘若有更多這類華文作品,也是華文文學的福音。

台北人,在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系文藝創作組及中華福音神學院畢業後,曾任雜誌企劃編輯、文字創作人及聖經教師等。她尤其熟悉舊約聖經歷史。長篇小說《藏書票的秘密》(後改名為《舊約會說話》)獲香港基督教組織頒發文學獎,並在新加坡改編為福音廣播劇。

作者程亦君

《夜光》

馬利亞

拔示巴

他瑪

喇合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2726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Page 28: Read Monthly Issue 10 l 《 閱刊》2014年10月號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2928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我們都是說書人說書人

林曦成

從邁爾斯摩根(Miles Morgan)1636 年登陸美洲大陸務農開始,整個摩根家族經過歷代刻苦經營和創造,到發展地產與金融事業,非常不容易,箇中有甚麼秘訣呢?從他後人約翰皮爾龐特摩根所著的《摩根寫給兒子的

三十二封信》中或能窺探一二。

家庭、父親,教育的核心

約翰皮爾龐特摩根在書信中透露,他對兒子的教育非常嚴厲,而且是分階段的:兒時一種教育,兒子進入社會後是另一種教育。前者使兒子的精神層面成熟,後者令兒子把所學用在殘酷社會,藉以維持生計、確保地位,以及進行更大的發展。摩根毫無保留地將所有成功經驗傳授兒子,也希望兒子珍惜所擁有的:「但有許多年輕

人卻沒有你幸運,他們為了生活、為了生存而掙扎,他們不知道自己的目標在哪裡;也有的人雖然選擇了目標,可是卻無法進入追求目標的行列中。」因為兒子與其他人不同的是:「你有一個我這樣的父親。」誠如 16 世紀的詩人喬治哈伯特(George Herbert)所言:「一個父親勝過百個教師。」這位父親先從家庭教育入手,繼而引導兒子在社會、企業世界中穿梭。

幸福婚姻,一生的投資

工作、事業固然重要,然而摩根認為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投資是婚姻。他勸勉兒子、年輕人絕不能把婚姻視為兒戲,草率地決定,否則隨之而來的懲罰將是離婚、精神痛苦,而在大多數的時候,更將是「存款金額的銳減」。結婚是人一生中最重大的投資,這可以從兩方面來說:一、幸福婚姻是人生的重要支柱;二、不幸的婚姻招致的損失將會非常可怕。「解決」一次不幸的婚姻,經常要犧牲半數的財富,甚至須支付數年的贍養費,還有嚴重的精神傷害。

很多人以謹慎態度對待婚姻,進而展開幸福的婚姻生活。他們的秘訣是甚麼?就是不僅包含互敬互諒,還有一定要使婚姻生活美滿的堅定決心。一旦婚姻投資得當,你的事業或可迅速達到高峰。實在無法想像還會有其他事情能有如此威力,因再也沒有比為了要與好妻子配合步調而努力、更能夠提升自己的價值。

然而,何謂好妻子呢?摩根認為她必須是溫柔、討人喜歡的女孩。如果那個女孩既聰明,且又知書達理、裝扮不俗、能與你共度風雨,並能以真正「合夥人」的身份與你平等地交換意見,那就應該盡快娶她回家!在尋覓的過程中,最好應該仔細觀察她是否有卑劣、善妒的個性,因為這些個性在日後或會引發軒然大波。而且,不要接近喜歡說長道短、搬弄是非的女人;對於貪婪的女人,更加要如逃避瘟疫般敬而遠之。 摩根這些家書,充滿韻味與人生哲理;予人一種真摯、溫暖的父愛,也蘊含著家族觀念的傳承。難怪美國聯邦儲備局前主席格林

一生的投資:先從家庭、婚姻入手

讀《摩根寫給兒子的三十二封信》

斯潘(Alan Greenspan)明言,他對摩根家族感興趣的不是他們祖父輩所收藏的價值連城的古董,而是想知道有甚麼秘訣,使這樣一個偉大的家族在財富顛峰仍屹立不倒,並且不斷地強大起來。因此他要把這本充滿偉大力量的書,當作最寶貴的禮物送給他的兒子。或許,你看完這本書,你也會送一本給你的後輩、兒子、女兒……

美國銀行家,且擅長重組與兼併,接管困境中的公司並重組,使之重新盈利和吸引新投資者,曾出資予辦報人收購《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令它起死回生。

作者約翰皮爾龐特摩根

(John Pierpont Morgan)

《摩根寫給兒子的 三十二封信》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2928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Page 29: Read Monthly Issue 10 l 《 閱刊》2014年10月號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2928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我們都是說書人說書人

林曦成

從邁爾斯摩根(Miles Morgan)1636 年登陸美洲大陸務農開始,整個摩根家族經過歷代刻苦經營和創造,到發展地產與金融事業,非常不容易,箇中有甚麼秘訣呢?從他後人約翰皮爾龐特摩根所著的《摩根寫給兒子的

三十二封信》中或能窺探一二。

家庭、父親,教育的核心

約翰皮爾龐特摩根在書信中透露,他對兒子的教育非常嚴厲,而且是分階段的:兒時一種教育,兒子進入社會後是另一種教育。前者使兒子的精神層面成熟,後者令兒子把所學用在殘酷社會,藉以維持生計、確保地位,以及進行更大的發展。摩根毫無保留地將所有成功經驗傳授兒子,也希望兒子珍惜所擁有的:「但有許多年輕

人卻沒有你幸運,他們為了生活、為了生存而掙扎,他們不知道自己的目標在哪裡;也有的人雖然選擇了目標,可是卻無法進入追求目標的行列中。」因為兒子與其他人不同的是:「你有一個我這樣的父親。」誠如 16 世紀的詩人喬治哈伯特(George Herbert)所言:「一個父親勝過百個教師。」這位父親先從家庭教育入手,繼而引導兒子在社會、企業世界中穿梭。

幸福婚姻,一生的投資

工作、事業固然重要,然而摩根認為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投資是婚姻。他勸勉兒子、年輕人絕不能把婚姻視為兒戲,草率地決定,否則隨之而來的懲罰將是離婚、精神痛苦,而在大多數的時候,更將是「存款金額的銳減」。結婚是人一生中最重大的投資,這可以從兩方面來說:一、幸福婚姻是人生的重要支柱;二、不幸的婚姻招致的損失將會非常可怕。「解決」一次不幸的婚姻,經常要犧牲半數的財富,甚至須支付數年的贍養費,還有嚴重的精神傷害。

很多人以謹慎態度對待婚姻,進而展開幸福的婚姻生活。他們的秘訣是甚麼?就是不僅包含互敬互諒,還有一定要使婚姻生活美滿的堅定決心。一旦婚姻投資得當,你的事業或可迅速達到高峰。實在無法想像還會有其他事情能有如此威力,因再也沒有比為了要與好妻子配合步調而努力、更能夠提升自己的價值。

然而,何謂好妻子呢?摩根認為她必須是溫柔、討人喜歡的女孩。如果那個女孩既聰明,且又知書達理、裝扮不俗、能與你共度風雨,並能以真正「合夥人」的身份與你平等地交換意見,那就應該盡快娶她回家!在尋覓的過程中,最好應該仔細觀察她是否有卑劣、善妒的個性,因為這些個性在日後或會引發軒然大波。而且,不要接近喜歡說長道短、搬弄是非的女人;對於貪婪的女人,更加要如逃避瘟疫般敬而遠之。 摩根這些家書,充滿韻味與人生哲理;予人一種真摯、溫暖的父愛,也蘊含著家族觀念的傳承。難怪美國聯邦儲備局前主席格林

一生的投資:先從家庭、婚姻入手

讀《摩根寫給兒子的三十二封信》

斯潘(Alan Greenspan)明言,他對摩根家族感興趣的不是他們祖父輩所收藏的價值連城的古董,而是想知道有甚麼秘訣,使這樣一個偉大的家族在財富顛峰仍屹立不倒,並且不斷地強大起來。因此他要把這本充滿偉大力量的書,當作最寶貴的禮物送給他的兒子。或許,你看完這本書,你也會送一本給你的後輩、兒子、女兒……

美國銀行家,且擅長重組與兼併,接管困境中的公司並重組,使之重新盈利和吸引新投資者,曾出資予辦報人收購《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令它起死回生。

作者約翰皮爾龐特摩根

(John Pierpont Morgan)

《摩根寫給兒子的 三十二封信》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2928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Page 30: Read Monthly Issue 10 l 《 閱刊》2014年10月號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3130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網 絡 漫 畫 xkcd.com 作 者 Randell Munroe 以科學、技術、語言及愛等為題材,創作不少漫畫,而且支持者眾。作者常被漫畫迷問及奇怪問題,例如怎樣可以最高速度駛過減速壆仍能生存?人類可以存在多久? Randell Munroe 嘗試透過電腦模擬、複雜的數學公式和詢問學識淵博人士等去找答案。此書充滿令人捧腹的笑話和有趣的事實,即使你沒有看過「xkcd」漫畫,或許會被書中具智慧的幽默吸引。

《What If ?: Serious Scienti�c Answers to Absurd Hypothetical Questions》

Randall Munroe

我們每天要處理大量資訊,盡快決定很多事物,往往令人顧此失彼。作者以認知心理學家及神經生物學家身份,用上最新的科學研究,建議我們如何分配時間、兼顧家庭及工作。只要我們跟隨書本所示的訓練方式,或可短期內增長認知能力和記憶力,從而減少遺失鎖匙、忘記預約等情況。

《The Organized Mind: Thinking Straight in the Age of Information Overload》

Dr Daniel J. Levitin(PhD)

新上榜 • 必讀選說書人

甘憶文

我們都是說書人

從前,我對於顧城的認識不多,只知道那最出名的兩句:「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這首《一代人》給年

少的我帶來了觸動,也讓我深深感到了顧城的固執。身處在黑夜裡的你只能擁有黑色的眼睛,為甚麼不乾脆閉上眼睛?在黑暗中哪裡還有光明?但顧城偏偏願意固執地睜開一對黑色的眼睛,在一片絕望中尋找他的希望。 從此,我便愛上了那個固執任性的詩人顧城。 「也許/我是被媽媽寵壞的孩子/我任性。」這首《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深深打動了我,讀完這首詩後,我彷彿找回了已被我漸漸遺忘了的童真。 「我希望/能在心愛的白紙上畫畫/畫出笨拙的自由/畫下一隻永遠不會流淚的眼睛……我想畫下早晨;畫下露水;畫下所有最年輕的沒有痛苦的愛情……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我想塗去一切不幸/我想在大地上/畫滿窗子/讓所有習慣黑暗的眼睛/都習慣光

讀《顧城詩全集》有感

明」多麼純潔的心靈,看著這些文字,我彷彿能重新擁有一雙孩子的眼睛,盡情地畫下我的夢想,一切看起來是多麼美好!這是一個幻想世界,一個沒有悲哀苦痛的世界,也是顧城追求的世界。 「但不知為甚麼/我沒有領到蠟筆/沒有得到一個彩色的時刻……我只有我/我的手指和創痛/只有撕碎一張張/心愛的白紙/讓它們去尋找蝴蝶/讓它們從今天消失」讀到這些文字時,我仍能感受到一顆被撕裂的童真的心,和一個個被摧毀了的純真的夢。我彷彿能聽到「啪」的一聲,那是琴弦斷裂的聲音,那時心愛東西消失的聲音,我能感覺其中的心痛。孩子的期待落空了,等待他們的是甚麼呢?前方的路那樣矇矓,誰也看不清未來的日子。記得有位哲學家說過:「幸好人們無法預測未來,否則恐怕我們會沒有勇氣走下去。」面對人生的苦難,你願意擔當多少? 「我是一個孩子,一個被幻想媽媽寵壞的孩子,我任性。」我多麼想告訴顧城,我也曾是一個孩子,一個被媽媽寵壞了的孩子,我得到了蠟筆,也曾畫下了幻

想的夢,但我漸漸長大了,那些曾愛過畫過的白紙都隨著年月遠走了。記得林海音的書中有那麼一句: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那些年少的夢早就飛走,生活不允許我們詩情畫意,我們惟有放下手中的蠟筆,去走一條大家都會走的、所謂「有出息」的路。 可是每當讀到顧城的這篇詩,我總會感嘆歲月的流逝,也緬懷自己在童年的日子,童年時的夢想我還記得嗎?還在為自己的夢想堅持嗎?童年時那純潔的,潔淨的夢在不知不覺中遠去了,回頭看看,我們到底是欣慰還是惋惜呢? 歲月在指縫間流逝,無論願意與否都必須長大。童年的夢和遺憾都得放下,路還是要走下去的,就像時間永遠不會停下腳步。這首《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除了使我感嘆童年的流逝,更不斷提醒著我要把握眼下的每一刻,珍惜現在,努力使自己的生活更充實,這樣多年後我們回味從前就

生於北京,文革時開始寫詩,作品《一代人》其中「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是中國新詩經典名句。1988 年移居新西蘭,37 歲時疑因婚變殺死妻子後自殺。

作者顧城

(1956-1993)

《夜光》

不會有那麼多後悔的嘆息,取而代之是欣慰的微笑。 讀顧城的詩讓我對自身的生活有了反省,也使我在繁忙的生活中能夠受到他文字的薰陶,重新振作起來去面對日後生活中的種種難題。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3130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Page 31: Read Monthly Issue 10 l 《 閱刊》2014年10月號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3130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網 絡 漫 畫 xkcd.com 作 者 Randell Munroe 以科學、技術、語言及愛等為題材,創作不少漫畫,而且支持者眾。作者常被漫畫迷問及奇怪問題,例如怎樣可以最高速度駛過減速壆仍能生存?人類可以存在多久? Randell Munroe 嘗試透過電腦模擬、複雜的數學公式和詢問學識淵博人士等去找答案。此書充滿令人捧腹的笑話和有趣的事實,即使你沒有看過「xkcd」漫畫,或許會被書中具智慧的幽默吸引。

《What If ?: Serious Scienti�c Answers to Absurd Hypothetical Questions》

Randall Munroe

我們每天要處理大量資訊,盡快決定很多事物,往往令人顧此失彼。作者以認知心理學家及神經生物學家身份,用上最新的科學研究,建議我們如何分配時間、兼顧家庭及工作。只要我們跟隨書本所示的訓練方式,或可短期內增長認知能力和記憶力,從而減少遺失鎖匙、忘記預約等情況。

《The Organized Mind: Thinking Straight in the Age of Information Overload》

Dr Daniel J. Levitin(PhD)

新上榜 • 必讀選說書人

甘憶文

我們都是說書人

從前,我對於顧城的認識不多,只知道那最出名的兩句:「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這首《一代人》給年

少的我帶來了觸動,也讓我深深感到了顧城的固執。身處在黑夜裡的你只能擁有黑色的眼睛,為甚麼不乾脆閉上眼睛?在黑暗中哪裡還有光明?但顧城偏偏願意固執地睜開一對黑色的眼睛,在一片絕望中尋找他的希望。 從此,我便愛上了那個固執任性的詩人顧城。 「也許/我是被媽媽寵壞的孩子/我任性。」這首《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深深打動了我,讀完這首詩後,我彷彿找回了已被我漸漸遺忘了的童真。 「我希望/能在心愛的白紙上畫畫/畫出笨拙的自由/畫下一隻永遠不會流淚的眼睛……我想畫下早晨;畫下露水;畫下所有最年輕的沒有痛苦的愛情……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我想塗去一切不幸/我想在大地上/畫滿窗子/讓所有習慣黑暗的眼睛/都習慣光

讀《顧城詩全集》有感

明」多麼純潔的心靈,看著這些文字,我彷彿能重新擁有一雙孩子的眼睛,盡情地畫下我的夢想,一切看起來是多麼美好!這是一個幻想世界,一個沒有悲哀苦痛的世界,也是顧城追求的世界。 「但不知為甚麼/我沒有領到蠟筆/沒有得到一個彩色的時刻……我只有我/我的手指和創痛/只有撕碎一張張/心愛的白紙/讓它們去尋找蝴蝶/讓它們從今天消失」讀到這些文字時,我仍能感受到一顆被撕裂的童真的心,和一個個被摧毀了的純真的夢。我彷彿能聽到「啪」的一聲,那是琴弦斷裂的聲音,那時心愛東西消失的聲音,我能感覺其中的心痛。孩子的期待落空了,等待他們的是甚麼呢?前方的路那樣矇矓,誰也看不清未來的日子。記得有位哲學家說過:「幸好人們無法預測未來,否則恐怕我們會沒有勇氣走下去。」面對人生的苦難,你願意擔當多少? 「我是一個孩子,一個被幻想媽媽寵壞的孩子,我任性。」我多麼想告訴顧城,我也曾是一個孩子,一個被媽媽寵壞了的孩子,我得到了蠟筆,也曾畫下了幻

想的夢,但我漸漸長大了,那些曾愛過畫過的白紙都隨著年月遠走了。記得林海音的書中有那麼一句: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那些年少的夢早就飛走,生活不允許我們詩情畫意,我們惟有放下手中的蠟筆,去走一條大家都會走的、所謂「有出息」的路。 可是每當讀到顧城的這篇詩,我總會感嘆歲月的流逝,也緬懷自己在童年的日子,童年時的夢想我還記得嗎?還在為自己的夢想堅持嗎?童年時那純潔的,潔淨的夢在不知不覺中遠去了,回頭看看,我們到底是欣慰還是惋惜呢? 歲月在指縫間流逝,無論願意與否都必須長大。童年的夢和遺憾都得放下,路還是要走下去的,就像時間永遠不會停下腳步。這首《我是一個任性的孩子》除了使我感嘆童年的流逝,更不斷提醒著我要把握眼下的每一刻,珍惜現在,努力使自己的生活更充實,這樣多年後我們回味從前就

生於北京,文革時開始寫詩,作品《一代人》其中「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是中國新詩經典名句。1988 年移居新西蘭,37 歲時疑因婚變殺死妻子後自殺。

作者顧城

(1956-1993)

《夜光》

不會有那麼多後悔的嘆息,取而代之是欣慰的微笑。 讀顧城的詩讓我對自身的生活有了反省,也使我在繁忙的生活中能夠受到他文字的薰陶,重新振作起來去面對日後生活中的種種難題。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3130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Page 32: Read Monthly Issue 10 l 《 閱刊》2014年10月號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3332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這套紙牌遊戲分別有 1 張「起點卡」、3 張「終點卡」、11 張「角色卡」、40 張「開路卡」、27 張「功能卡」和 28 張「金塊卡」。

首先按玩家人數取出指定數量的「角色卡」(附表),例如 6 人遊戲需要 5張小矮人和 2 張破壞者,覆蓋洗好,然後每人派發 1 張,卡上角色就是代表玩家的真正身份;餘下 1 張保持覆蓋放到棄牌堆內,此舉用作增加判斷誰是破壞者的難度。玩家了解所屬角色後,可以隨意吹噓自己的身份,唯一條件就是不可翻開「角色卡」給別人看到,直至本局遊戲完結為止。

覆蓋 3 張「終點卡」,然後隨機逐一橫向放於桌上,每張之間預留一張紙牌的空位,然後相間七行,再於中間位置放下「起點卡」。覆蓋「開路卡」和「功能卡」,一同洗好疊成牌庫,再按玩家人數向各人派發指定數量的手牌。「金礦卡」 覆蓋洗好,疊成另一牌庫,完成之後便開始遊戲。

「終點卡」代表玩家的發掘目標,當中只有一張藏有真正的金礦。

「角色卡」代表玩家的真正身份,表面上他們都是一色一樣的「小矮人」,分別在於 4 張「破壞者」的紙牌上均有 Saboteur 一字作為印記。

「金礦卡」上的圖案代表金塊的數量,那是局終之後玩家得到的獎賞。

最近獲得某個專業團體邀請,為其屬下會員準備一次戶外考察,透過漫步中環認識香港金融的發展歷史,故此桌上堆滿大量參考資料,想不到阿哲居然啃得津津有味,那本資料圖片尤其詳盡的《香港貨幣》更是愛不釋手。當他細看一幅上世紀的獅子錢罌舊照時,那頭咧嘴偷笑的獅子就像在提醒我,是時候為你的兒子開設兒童儲蓄戶口,畢竟此舉也可算是親子理財的指定動作,於是我隨口向阿哲提出這個建議,怎料被他一口拒絕。好奇心驅使我放下手頭工作,跟他了解一下為何有此決定,最後發現問題源自福伯。 福伯是我父親的老朋友,50 多年來只用定期方式滾存積蓄,選擇銀行也不貪圖高息,首要穩健可靠,故此能夠安然度過上世紀的多次銀行危機,銀行方面也贏得褔伯的深厚信任。其後的故事發展,就如電影《奪命金》蘇杏璇那段情節,銀行特地致電福伯要求親身面談存款續期事宜,最後全數積蓄化為高風險的股票掛鈎「存款」,損失金額接近七成,令人髮指的是那份風險評估,70 歲老叟的評級竟然是「進取」。事發之後,褔伯不敢告訴兒女,卻帶同文件來到我家尋求幫助,年邁老丈失聲痛哭的場面至今難忘,那句批評「銀行比賭場凶險」的說話,被阿哲聽到之後變成心中的烙印,為了解開他的心結,我找了《矮人礦坑 Saboteur)出來。

遊戲道具

準備工作

《矮人礦坑》是一個以掘金為題的桌上遊戲,飾演「小矮人」的玩家如能找出金礦所在,勝出之餘還獲得金塊。可惜事情不會那麼簡單,因為隊伍當中還有一些名為 Saboteur 的「破壞者」,他們不斷從中作梗,目的就是阻礙發掘,最終只要無人找到金礦,他們便可獲得勝利,獨吞寶藏。

兒 童 理 財

阿哲爸爸

會計師,深信學習理財,應該從小開始, 提倡「遊戲學理財」。

SABOTEUR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3332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Page 33: Read Monthly Issue 10 l 《 閱刊》2014年10月號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3332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這套紙牌遊戲分別有 1 張「起點卡」、3 張「終點卡」、11 張「角色卡」、40 張「開路卡」、27 張「功能卡」和 28 張「金塊卡」。

首先按玩家人數取出指定數量的「角色卡」(附表),例如 6 人遊戲需要 5張小矮人和 2 張破壞者,覆蓋洗好,然後每人派發 1 張,卡上角色就是代表玩家的真正身份;餘下 1 張保持覆蓋放到棄牌堆內,此舉用作增加判斷誰是破壞者的難度。玩家了解所屬角色後,可以隨意吹噓自己的身份,唯一條件就是不可翻開「角色卡」給別人看到,直至本局遊戲完結為止。

覆蓋 3 張「終點卡」,然後隨機逐一橫向放於桌上,每張之間預留一張紙牌的空位,然後相間七行,再於中間位置放下「起點卡」。覆蓋「開路卡」和「功能卡」,一同洗好疊成牌庫,再按玩家人數向各人派發指定數量的手牌。「金礦卡」 覆蓋洗好,疊成另一牌庫,完成之後便開始遊戲。

「終點卡」代表玩家的發掘目標,當中只有一張藏有真正的金礦。

「角色卡」代表玩家的真正身份,表面上他們都是一色一樣的「小矮人」,分別在於 4 張「破壞者」的紙牌上均有 Saboteur 一字作為印記。

「金礦卡」上的圖案代表金塊的數量,那是局終之後玩家得到的獎賞。

最近獲得某個專業團體邀請,為其屬下會員準備一次戶外考察,透過漫步中環認識香港金融的發展歷史,故此桌上堆滿大量參考資料,想不到阿哲居然啃得津津有味,那本資料圖片尤其詳盡的《香港貨幣》更是愛不釋手。當他細看一幅上世紀的獅子錢罌舊照時,那頭咧嘴偷笑的獅子就像在提醒我,是時候為你的兒子開設兒童儲蓄戶口,畢竟此舉也可算是親子理財的指定動作,於是我隨口向阿哲提出這個建議,怎料被他一口拒絕。好奇心驅使我放下手頭工作,跟他了解一下為何有此決定,最後發現問題源自福伯。 福伯是我父親的老朋友,50 多年來只用定期方式滾存積蓄,選擇銀行也不貪圖高息,首要穩健可靠,故此能夠安然度過上世紀的多次銀行危機,銀行方面也贏得褔伯的深厚信任。其後的故事發展,就如電影《奪命金》蘇杏璇那段情節,銀行特地致電福伯要求親身面談存款續期事宜,最後全數積蓄化為高風險的股票掛鈎「存款」,損失金額接近七成,令人髮指的是那份風險評估,70 歲老叟的評級竟然是「進取」。事發之後,褔伯不敢告訴兒女,卻帶同文件來到我家尋求幫助,年邁老丈失聲痛哭的場面至今難忘,那句批評「銀行比賭場凶險」的說話,被阿哲聽到之後變成心中的烙印,為了解開他的心結,我找了《矮人礦坑 Saboteur)出來。

遊戲道具

準備工作

《矮人礦坑》是一個以掘金為題的桌上遊戲,飾演「小矮人」的玩家如能找出金礦所在,勝出之餘還獲得金塊。可惜事情不會那麼簡單,因為隊伍當中還有一些名為 Saboteur 的「破壞者」,他們不斷從中作梗,目的就是阻礙發掘,最終只要無人找到金礦,他們便可獲得勝利,獨吞寶藏。

兒 童 理 財

阿哲爸爸

會計師,深信學習理財,應該從小開始, 提倡「遊戲學理財」。

SABOTEUR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3332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Page 34: Read Monthly Issue 10 l 《 閱刊》2014年10月號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3534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閱刊》公開派發地點書店三聯書店(中環、灣仔、 西環、九龍灣、觀塘、紅磡、 將軍澳、荃灣、葵涌、青衣、 元朗廣場、元朗文化生活薈)序言書室博學軒春藤書坊樂文書店(旺角及銅鑼灣)開益書店(旺角及銅鑼灣)綠野仙蹤書店(旺角及銅鑼灣)天地圖書(灣仔及旺角)森記書局上海印書館國風堂天窗出版社田園書屋城邦書店人民公社書得起讀書好棧精神書局(北角及西環)實現會社陳湘記書局(旺角及灣仔)尚書房

新亞圖書中心 基道書樓

CafeRoundavy's Kitchen青木咖啡店ThinkTC2 cafe & workshop

大專院校城市大學(社會科學系) 嶺南大學珠海學院(會計及銀行學系)專業教育學院(HKIVE) (摩利臣山、觀塘)香港知專設計學院 東華學院 明愛白英奇專業學校

中學拔萃女書院 拔萃男書院 碼利諾修院學校(中學部)聖保祿學校(銅鑼灣) 聖若瑟英文中學

藍田聖保祿中學荃灣官立中學 聖嘉勒女書院 港青基信書院明愛白英奇專業學校元朗公立中學校友會鄧兆棠中學路德會西門英才中學佛教善德英文中學佛教大雄中學香港培道中學寧波第二中學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宏信書院路德會呂祥光中學

幼稚園仁愛堂顏寶鈴幼稚園仁愛堂葉德海幼稚園仁愛堂劉皇發幼稚園暨幼兒園仁愛堂吳黃鳳英幼稚園暨幼兒園仁愛堂鄧楊詠曼幼稚園仁愛堂龐盧淑燕幼稚園

商場及酒店天際 100 香港觀景台新鴻基中心

新世紀廣場創紀之城 5 期新都會廣場九龍貿易中心環球貿易廣場帝京酒店帝都酒店

其他Noah's Ark教協(旺角服務中心)仁愛堂伯樂音樂學院S Fashion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基督教香港信義會聯保醫務所(尖沙嘴、 中環、浸會大學)環宇醫務協會有限公司聯合醫務保健集團(中環)維健醫務有限公司(尖沙嘴) 東安健社區圖書館離島婦聯

如閣下有好書介紹,請與其他讀者分享,題材不限。

投稿字數約一千字,編輯會因應版面修改閣下文章。

來稿一經刊登,本刊將付上薄酬。

稿件請投至 [email protected]

來稿者請註明文題、筆名、個人資料及作者簡介。

玩家依次輪流行動,行動玩家可以選擇使用一張手牌,即「開路卡」或「功能卡」,然後從牌庫補回一張。如果遇上無牌可用或是主動棄權,玩家便需選出一張手牌,覆蓋放到棄牌堆內,然後從牌庫補回一張新牌。補牌之後代表他的行動結束,輪到下位玩家開始行動,如果牌庫耗盡,由於無法補牌,用牌或棄牌之後便直接輪到下位玩家。 「開路卡」是發掘金礦的唯一方法,規則須由起點開始,採用「以路駁路」的方式開闢新路,紙牌放置方向必須一致,如果其餘三邊將會接連桌上其他現存紙牌,兩者的接連位置必須性質相同,否則代表此卡無法使用。

「功能卡」分為破壞、修復、落石、窺探四類。遭人「破壞」提燈、手推車、十字鎬的玩家無法繼續發掘,故此在他行動期間,不能利用「開路卡」開闢新路,直至自己或其他玩家使用指定的「功能卡」助他「修復」所有損毀功具為止。

使用「落石」的玩家,他可移走桌上任何一張「開路卡」,然後放到棄牌堆內,作用視乎玩家所需,例如破壞者用來截斷築好的通道,小矮人用來清除閉塞的胡同。使用「窺探」的玩家,他可以偷看其中一張「終點卡」是否藏有金礦,但是不可向其他玩家公開結果。

任何玩家成功接通起點與終點的道路,他便可以翻開「終點卡」,假如藏有金礦的話,本局遊戲即時結束,各人便要表露真正身份,獲勝的小矮人可以瓜分數量等同遊戲人數的「金礦卡」,派發方式由發現金礦的小矮人開始,沿逆時針方向每人一張,派完即止。 假如牌庫罄竭、手牌耗盡,玩家仍然未能找出金礦所在,代表遊戲結束,破壞者獲勝。如果只有 1 位破壞者,他可獨得共有 4 塊金塊的「金礦卡」,2 至 3 人則每人各得 3 塊,4 人則每人各得 2 塊。 各人收好金塊之後,開始新的一局遊戲,一般玩法都是總計三局成績,由獲得最多金塊的人勝出。

遊戲開始

由於這個遊戲一般不會只玩一局,故此每個人的好壞身份每局各有不同,正如福伯一直信賴超過半世紀的銀行,也會突然變身成為破壞者,因此我們必須時刻警惕,謹記「防人之心不可無」,減少受傷的機會。另一方面,我們也要避免因噎廢食,最重要是小心觀察,懂得如何分辨在這段期間內的矮人到底是好還是壞,了解能否借助他們的能力幫助我們完成目標。 怎料阿哲說他就是經過深思熟慮,斷定兒童儲蓄戶口是個「財富破壞者」,因此才會堅持不開。首先他認為孩子培養儲蓄習慣根本無需借助銀行戶口,加上現時存款幾乎沒有利息,如果金額不足,就算兒童戶口有些銀行也要收取月費。長期沒有往來交易的話,除了凍結戶口、支付不動帳戶等額外費用,還要家長親身辦理解凍手續,故此還是積蓄存在媽媽那裡比較穩妥,反正我們也有「存款保障」。

理財解讀

34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Page 35: Read Monthly Issue 10 l 《 閱刊》2014年10月號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3534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閱刊》公開派發地點書店三聯書店(中環、灣仔、 西環、九龍灣、觀塘、紅磡、 將軍澳、荃灣、葵涌、青衣、 元朗廣場、元朗文化生活薈)序言書室博學軒春藤書坊樂文書店(旺角及銅鑼灣)開益書店(旺角及銅鑼灣)綠野仙蹤書店(旺角及銅鑼灣)天地圖書(灣仔及旺角)森記書局上海印書館國風堂天窗出版社田園書屋城邦書店人民公社書得起讀書好棧精神書局(北角及西環)實現會社陳湘記書局(旺角及灣仔)尚書房

新亞圖書中心 基道書樓

CafeRoundavy's Kitchen青木咖啡店ThinkTC2 cafe & workshop

大專院校城市大學(社會科學系) 嶺南大學珠海學院(會計及銀行學系)專業教育學院(HKIVE) (摩利臣山、觀塘)香港知專設計學院 東華學院 明愛白英奇專業學校

中學拔萃女書院 拔萃男書院 碼利諾修院學校(中學部)聖保祿學校(銅鑼灣) 聖若瑟英文中學

藍田聖保祿中學荃灣官立中學 聖嘉勒女書院 港青基信書院明愛白英奇專業學校元朗公立中學校友會鄧兆棠中學路德會西門英才中學佛教善德英文中學佛教大雄中學香港培道中學寧波第二中學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宏信書院路德會呂祥光中學

幼稚園仁愛堂顏寶鈴幼稚園仁愛堂葉德海幼稚園仁愛堂劉皇發幼稚園暨幼兒園仁愛堂吳黃鳳英幼稚園暨幼兒園仁愛堂鄧楊詠曼幼稚園仁愛堂龐盧淑燕幼稚園

商場及酒店天際 100 香港觀景台新鴻基中心

新世紀廣場創紀之城 5 期新都會廣場九龍貿易中心環球貿易廣場帝京酒店帝都酒店

其他Noah's Ark教協(旺角服務中心)仁愛堂伯樂音樂學院S Fashion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基督教香港信義會聯保醫務所(尖沙嘴、 中環、浸會大學)環宇醫務協會有限公司聯合醫務保健集團(中環)維健醫務有限公司(尖沙嘴) 東安健社區圖書館離島婦聯

如閣下有好書介紹,請與其他讀者分享,題材不限。

投稿字數約一千字,編輯會因應版面修改閣下文章。

來稿一經刊登,本刊將付上薄酬。

稿件請投至 [email protected]

來稿者請註明文題、筆名、個人資料及作者簡介。

玩家依次輪流行動,行動玩家可以選擇使用一張手牌,即「開路卡」或「功能卡」,然後從牌庫補回一張。如果遇上無牌可用或是主動棄權,玩家便需選出一張手牌,覆蓋放到棄牌堆內,然後從牌庫補回一張新牌。補牌之後代表他的行動結束,輪到下位玩家開始行動,如果牌庫耗盡,由於無法補牌,用牌或棄牌之後便直接輪到下位玩家。 「開路卡」是發掘金礦的唯一方法,規則須由起點開始,採用「以路駁路」的方式開闢新路,紙牌放置方向必須一致,如果其餘三邊將會接連桌上其他現存紙牌,兩者的接連位置必須性質相同,否則代表此卡無法使用。

「功能卡」分為破壞、修復、落石、窺探四類。遭人「破壞」提燈、手推車、十字鎬的玩家無法繼續發掘,故此在他行動期間,不能利用「開路卡」開闢新路,直至自己或其他玩家使用指定的「功能卡」助他「修復」所有損毀功具為止。

使用「落石」的玩家,他可移走桌上任何一張「開路卡」,然後放到棄牌堆內,作用視乎玩家所需,例如破壞者用來截斷築好的通道,小矮人用來清除閉塞的胡同。使用「窺探」的玩家,他可以偷看其中一張「終點卡」是否藏有金礦,但是不可向其他玩家公開結果。

任何玩家成功接通起點與終點的道路,他便可以翻開「終點卡」,假如藏有金礦的話,本局遊戲即時結束,各人便要表露真正身份,獲勝的小矮人可以瓜分數量等同遊戲人數的「金礦卡」,派發方式由發現金礦的小矮人開始,沿逆時針方向每人一張,派完即止。 假如牌庫罄竭、手牌耗盡,玩家仍然未能找出金礦所在,代表遊戲結束,破壞者獲勝。如果只有 1 位破壞者,他可獨得共有 4 塊金塊的「金礦卡」,2 至 3 人則每人各得 3 塊,4 人則每人各得 2 塊。 各人收好金塊之後,開始新的一局遊戲,一般玩法都是總計三局成績,由獲得最多金塊的人勝出。

遊戲開始

由於這個遊戲一般不會只玩一局,故此每個人的好壞身份每局各有不同,正如福伯一直信賴超過半世紀的銀行,也會突然變身成為破壞者,因此我們必須時刻警惕,謹記「防人之心不可無」,減少受傷的機會。另一方面,我們也要避免因噎廢食,最重要是小心觀察,懂得如何分辨在這段期間內的矮人到底是好還是壞,了解能否借助他們的能力幫助我們完成目標。 怎料阿哲說他就是經過深思熟慮,斷定兒童儲蓄戶口是個「財富破壞者」,因此才會堅持不開。首先他認為孩子培養儲蓄習慣根本無需借助銀行戶口,加上現時存款幾乎沒有利息,如果金額不足,就算兒童戶口有些銀行也要收取月費。長期沒有往來交易的話,除了凍結戶口、支付不動帳戶等額外費用,還要家長親身辦理解凍手續,故此還是積蓄存在媽媽那裡比較穩妥,反正我們也有「存款保障」。

理財解讀

34 閱刊 Read Monthly • OCT 2014

Page 36: Read Monthly Issue 10 l 《 閱刊》2014年10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