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1215
一戌大定樂 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 618~西元 907)宮廷樂舞。又名 《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 627~西 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 650~西元 683)時所作,出自《破陣樂》。高宗於龍朔元年(西元 661)三月 一日,召李勣、李義府、任雅相、許敬宗、許圉師、蘇定方、阿史 那忠、于闐王伏闍及上官儀等,宴於城門,觀看屯營新教之舞,名 曰《一戌大定舞》。舞者一百四十人,披五彩文甲,持槊。該時, 高宗正欲親征遼東,故以此舞象徵用武之勢。﹝參考《新唐書‧禮 樂十二》、《唐會要‧卷三十三》、《通典‧卷一百四十六》﹞ 同義詞:大定樂 廣義詞:武舞 相關詞:破陣樂

Upload: others

Post on 29-May-2020

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一戌大定樂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 618~西元 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 627~西元 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 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破陣樂》。高宗於龍朔元年(西元 661)三月一日,召李勣、李義府、任雅相、許敬宗、許圉師、蘇定方、阿史那忠、于闐王伏闍及上官儀等,宴於城門,觀看屯營新教之舞,名曰《一戌大定舞》。舞者一百四十人,披五彩文甲,持槊。該時,高宗正欲親征遼東,故以此舞象徵用武之勢。﹝參考《新唐書‧禮樂十二》、《唐會要‧卷三十三》、《通典‧卷一百四十六》﹞

同義詞:大定樂廣義詞:武舞相關詞:破陣樂

Page 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一曲i ch’ü

舞名;樂曲名。日本宮廷雅樂舞樂名之一。係雜樂。舞者二人,其中一人為左方舞舞者,一人為右方舞舞者。左方舞舞者著襲裝束,胸前掛一雞婁鼓,右手執捊,左手持鼗鼓。右方舞舞者著右方襲裝束,胸前掛一支壹鼓,右手執捊。舞樂順序:一、<盤涉調調子‧音取>;二、<當曲>(《鳥向樂》);三、<重吹>重吹《鳥向樂》,舞者邊擊鼓,邊配合笛之音頭退場。〔參考《舞樂圖說》、《雅樂》〕

相關詞:雜樂

Page 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一鼓i ku

舞名;樂曲名,一、日本宮廷雅樂舞樂名稱之一。係雜樂,左方舞樂。舞者二人,第一人胸前掛一個壹鼓,第二人胸前一面二鼓,手持捊。舞樂順序:一、<平調調子‧音取>;二、<當曲>(《裹頭樂》);三、<重吹>,最初以太鼓,其次為三管助奏,舞者邊擊胸前所掛之鼓,邊退場。二、據說此舞係中國古代天子祭神之舞樂,但缺少具體文獻,姑存其說。〔參考《舞樂圖說》、《雅樂》〕

相關詞:雜樂

Page 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七夕雨ch’i hsi yu

舞曲名,鄭思森作曲,許惠美編舞,1984年由陳澄雄指揮台北市立國樂團和許惠美舞蹈社於台北市立社教館首演。敘述牛郎和織女仙凡相戀的中國愛情故事。全劇分成楔子、第一幕仙女之舞、第二幕牛郎織女的故事、第三幕喜鵲舞、尾聲。作曲者以大鐘、鐘琴與磬代表了天庭的莊嚴和深不可測,古箏與笙的行雲流水、笛聲的悠揚,交織出一幅如真似幻的仙境。樂曲中的第一主題與變奏,表現出牛郎與織女的重逢,婚後甜蜜的生活,乃至生離,牛郎奔上天庭等舞蹈段落。第二主題著重描寫七姐妹的性格—穩重的大姐、活潑的二姐、溫柔的三姐、俏皮的四姐、憂鬱的五姐、六姐以及明亮可愛的七妹—織女。其餘的舞蹈,如牛郎與老牛的對舞、村男村女的勞動群舞,七仙女下凡戲水之舞、喜鵲在天上的群舞,都賦予獨立的主題。尾聲摘取古詩:「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加上「地老天荒情未了,人間年年七夕雨。」以女高音心酸、淒涼的獨唱結束全劇。1985年由鄭思森指揮錄製錄音帶,福茂唱片出版社出版發行。

廣義詞:舞曲名

Page 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相關詞:仙女之舞、牛郎織女的故事、喜鵲舞、尾聲

Page 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七部伎ch’i pu chi

制度名。隋開皇(西元 581~西元 589)初年制訂之。七部伎係國伎(西涼伎)、清商伎、高麗伎、天竺伎、安國伎、龜茲伎、文康伎等,其中唯清商伎與文康伎為中原之舞蹈,餘以國名命名者,皆為外族或外國之樂舞。〔參考《隋書‧音樂志》〕

相關詞:國伎(西涼伎)、清商伎、高麗伎、天竺伎、安國伎、龜茲伎、文康伎

Page 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七部樂ch’i pu yüeh

制度名。〔見七部伎〕。

Page 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七德舞ch’i dê wu

舞名;樂名。〔見破陣樂〕。

Page 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七盤舞ch’i p’an w

舞名。漢代著名舞蹈。舞人足踏盤、鼓而舞,因所用之盤一般為七個,故名。亦稱《盤鼓舞》。此舞盛行於漢魏時代。張衡《七盤舞賦》:「歷七盤而屣躡。」王粲《七釋》:「七盤陳於廣庭。」卞藍《許昌宮賦》:「與七盤其遞奏。」山東近南漢畫像石的《盤鼓舞》是七盤一鼓,舞人是一男子。山東歷城黃台山漢畫像石也是七盤一鼓,舞人是一女子。山東嘉祥武氏祠漢畫像石,只有五個鼓而無盤,是稱為《鼓舞》的一種。從漢畫像石中可以印證,所用的盤和鼓的數目,有的是七盤、有的少於七盤。舞人有男有女,有獨舞亦有群舞,有的似有簡單情節,如掄鼓或技巧比賽。舞人在踏盤的同時,有的舞巾、舞袖,或踩鼓下腰,或按鼓倒立、或身俯鼓面,手、膝、足皆觸鼓面拍擊;或單腿立於鼓上,或從鼓面縱身跳下。舞姿變化多端,優美矯健。技藝高超,是舞蹈與雜技的巧妙結合。體現了我國傳統舞蹈技藝並重的特有風格。

同義詞:盤鼓舞相關詞:鼓舞

Page 1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七聲音階ch’i shêng yin chieh

音樂理論。中國傳統的一種音階形式,與五聲音階相對,特點是在五聲音階(宮、商、角、徵、羽)的基礎上,增加變宮、變徵兩音,在戲曲音樂、民間音樂中普遍採用,音階中的每一個音都可以當主音並建立調式,可以形成七種不同的七聲自然調式。〔參考《簡明戲曲音樂辭典》〕

廣義詞:音樂理論

Page 1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九招chiu chao

舞名;樂名。〔見大 〕

Page 1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九部伎chiu pu chi

制度名。隋煬帝大業(西元 605~西元 618)中,將七部伎略予增改置九部,將原七部伎之國伎改稱西涼伎,文康伎改名禮畢;另增康國伎、疏勒伎,與清商伎、天竺伎、龜茲伎、高麗伎、安國伎等合稱九部伎。〔參考《隋書‧音樂志》〕。

相關詞:西涼伎

Page 1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九部樂chiu pu yüeh

制度名。〔見九部伎〕。

Page 1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二佾舞êrh i wu

舞名。禮儀舞蹈。﹝見佾﹞

Page 1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二部伎êrh pu chi

制度名。唐代燕樂依其不同的表演形式分坐部伎、立部伎二部。是在九部樂、十部樂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其確實創制時間雖不可考,然就元稹詠《立部伎》詩句「昔日高宗常立聽,曲終然後臨玉座。」知唐高宗李治時,已有坐、立部之分。再由二部伎的內容看,皆為歌功頌德之作。立部伎有八部:《安樂》、《太平樂》(隋唐舊樂)、《破陣樂》、《慶善樂》(唐太宗時作)、《大定樂》、《上元樂》(高宗時作)、《聖壽樂》(武后時作)和《先聖樂》(玄宗時作);坐部伎:《燕樂》(太宗時作)、《長壽樂》、《天授樂》、《鳥歌萬歲樂》(武后時作)、《龍池樂》和《小破陣樂》(玄宗時作)。它們是依照創制時間的先後而排列,就創作時間的排比看,無論坐、立部伎最晚至李隆基朝,即可知二部伎的形成是在盛唐之際,唐太宗至唐玄宗(西元 627~西元 755)年間逐漸完備。二部伎的形制:坐部伎,堂上坐奏,在室內廳堂演出。規模小,表演人數少,最少只有三人,最多才有十二人。立部伎,在室外廣場庭院演出。規模大,表演人數多,舞人最少有六十四人,最多可達一百八十 人。二部伎之成員隸屬太常寺,平時經過嚴格的

Page 1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訓練,每年要參加分級考試;十年還有一次大典校。白居易《立部伎》詩將二部伎之伎藝的分級說的很清楚;「太常部伎有等級,堂上坐堂下立。立部賤,坐部貴,坐部退為立部伎,立部又退何所在,始就樂懸操雅音。」二部伎至德宗(西元 780~西元 804)時還存在,但已不及玄宗時那麼完整,乃至雜技也歸於立部伎之列。〔參考《舊唐書,音樂志;職官志》、《唐會要》、《全唐詩》〕。

相關詞:坐部伎、立部伎

Page 1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二部樂 êrh pu yüeh

制度名。〔詳見「二部伎」〕。

Page 1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二舞êrh wu

舞名;樂曲名。日本宮廷雅樂左方舞樂名目之一。經常與《安摩》連接表演。《二舞》係雜舞,並有故事流傳至今。據云:「昔龍宮有寶玉,欲取之,無其術,傳聞龍女愛雀,因集鳥毛,作雀頭,學鳥囀,至彼處,則開門令入於龍室,遂盜彼玉去,模此時之狀,作此曲,今藏面者,摹雀象也。」《二舞》舞者二人,戴假面,右手持捊。樂舞順序:一、〈出手〉;二、〈詠〉;三、〈囀〉;四、〈當曲〉演奏〈安摩亂聲〉。〔參考《日本史‧樂志》、《樂家錄》、《舞樂圖說》、《雅樂》〕

相關詞:雜樂

Page 1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人舞jên wu

舞名。禮義舞蹈。明朝(1368~1644)朱載堉(1536~1611)作。周朝(西元前 11 世紀~西元前 256)有《人舞》,屬六小舞之一。周時之《人舞》舞法已不可考,據鄭玄(西元 127~西元200)註釋:《人舞》不持任何舞具,以袖袍表現威儀。該時,亦用《人舞》祭祀宗廟及星辰。朱載堉所作之《人舞》,舞者二人並列,相距三步,四人為一基本小組,成方形。全舞有八個基本姿勢,分別表現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第一勢:轉初勢,表現惻隱之仁;第二勢:轉半勢,表現羞惡之義;第三勢:轉週勢,表現篤實之信;第四勢:轉過勢:表現是非之智;第五勢:轉留勢,表現辭讓之禮;第六勢:伏睹勢,表現尊敬於君;第七勢:仰瞻勢,表現愛於父;第八勢:回顧勢,表現和順於夫。以上八勢,經由上轉、下轉、內轉及外轉等變化,產生三十二個動作。以「立我蒸民」為其歌譜。之後,再以「日出而作」為歌譜,反覆以上三十二個動作,為六十四勢。每一動作,均以二人對稱方式呈現。劉鳳學(1925~)於1963年,依據朱載堉《人舞》之繪圖譜,重建此舞,舞者四人,成方形,採其基本姿勢作抽象變化,形成一個純以動作、時間及空

Page 2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間變化的抽象舞蹈。同年六月,首演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首演時所用之音樂,係古琴曲「陽關三疊」。1972年委託劉俊鳴為《人舞》配樂。1971年劉鳳學在德國福克旺音樂、舞蹈、戲劇學院(FolkwangHochschule Essen),用拉邦動作譜書寫。﹝參考《周禮‧卷二十三》、《樂律全書》、《律呂精義》、《古今圖書集成》、劉鳳學《倫理舞蹈「人舞」研究》﹞

廣義詞:禮義舞蹈

Page 2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人蘆笙舞kê jên lu sheng wu

舞名。人民間舞蹈。流行於貴州省的黃平、凱里一帶人聚居區。每當年節或時逢農曆九月間的〈蘆笙節〉,□人最愛跳《蘆笙舞》。這種舞蹈非常豐富,形式多樣。一種是表演競賽形式,舞者多為青年男子,人數不限,模仿各種動物的型態,如猴子捉斑鳩、貓捉老鼠等。動作以腿部為主,蹲跳踢腿,屈身仰臥,倒立旋轉,加之邊吹蘆笙邊舞,具有一定的技巧。另一種為自娛形式,男女老幼均可參加。舞時,男一至數人吹蘆笙在前領舞;女子舞花帕及眾人在後踏節跟隨起舞;或是男吹蘆笙在圈內原地不舞,為舞者伴奏,眾人圍圓逆時針方向歡舞。這種形式,參加者眾多,少則幾十,多則上百到千,場面壯觀,氣氛熱烈,每遇夜晚,圈內逐漸起篝火助興。舞步以〈三步一踏〉為主,加以六步、二步、三步的變化。上身平穩,雙臂下垂自由搖動,舒暢自如。

Page 2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八角鼓pa chiao ku

樂器名。流行於中國北京、天津、河北、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以及雲南省大理、劍川等地的打擊樂器,因鼓身呈八角形而名之,又因鼓框單面蒙皮,也稱「單鼓」。初期的八角鼓是古代滿族人用於自娛的一種伴奏樂器,亦說原為滿族八旗的八位首領各獻一塊最好的木料鑲嵌而成,象徵滿族八旗的團結。舊時的八角鼓,鼓框用檀木、烏木或紅木製成,鼓面蒙蟒皮,八角象徵八旗,每角嵌放三面小鏺,以示二十四旗佐。今之八角鼓,鼓框多用梨木製作,蒙驢皮或馬皮,演奏時左手持鼓,拇指、食指、無名指、中指伸於鼓內,中指勾鼓,無名指、小指托鼓,右手彈擊,演奏技法有搓、拍、輪、搖、簸、彈、挑等。曾流行於清代的宮廷和民間,常用以伴奏鼓書、單弦等曲藝。滿族民間亦用於伴奏演唱和歌舞表演,白族的八角鼓,又稱「金錢鼓」,有八角和六角兩種,用以伴奏歌舞,演奏者左手舉鼓,右手掌擊。〔參考《中國少數民族樂器誌》〕

同義詞:單鼓廣義詞:樂器名

Page 2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相關詞:金錢鼓

Page 2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八角鼓pa chiao ku

舞名。白族民間舞蹈。流傳於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各縣白族聚居區。白族語稱為糾兒鼓,譯意為:金錢鼓或緊急鼓。近幾十年以來,統稱為八角鼓。在白族人家建房嫁娶或喜慶佳節,特別是在繞三靈、鬧春王和田家樂等祭祀和民俗活動中,與《霸王鞭》一起表演。一般為男舞《八角鼓》,女舞《霸王鞭》,在白族嗩吶吹奏和白族調中,配以《霸王鞭》、《八角鼓》熱烈愉快的舞蹈,自然產生一種祥和、喜慶、安康的氣氛和感覺。鼓身呈八角形單面扁鼓,鼓徑十七公分,高四公分八公釐,鼓身各面嵌兩或三片小鈸。舞者左手持鼓,右手掌擊鼓面。其舞蹈跳法及風格韻律與《霸王鞭》基本相同,僅因其道具較輕便,故跳躍動作較多。

同義詞:糾兒鼓廣義詞:白族民間舞蹈相關詞:霸王鞭

Page 2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八佾舞pa i wu

舞名。禮儀舞蹈。﹝見佾﹞

Page 2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八佾舞於庭pa i wu yu ting

樂舞事件。中國古代舉行祭祀禮儀時,凡大祀與中祀,多有樂舞獻祭,舞者人數也有定制。即天子主持禮儀時,用八佾;諸侯主持禮儀時用六佾;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見佾〕。孔子(西元前 551~西元前 479)知道季孫氏(生年不詳)僭用天子禮制,用八佾、舞者六十四人舞於宗廟的中庭,於是發出嚴正的批評:「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參考《論語‧八佾第三》﹞

廣義詞:樂舞事件

Page 2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刀舞tao wu

舞名,也稱《劍舞》朝鮮族舞蹈。是持可以轉動的短劍進行表演的女性舞蹈,短劍連結於特製的木柄上,劍身可以自由轉動,表演者甩動劍身並使之隨腕旋轉,熾熱、激烈、鏗鏘、雄健,豪邁動作與優美舞姿相輔相成,造成一種特有氣氛。傳說此舞起源於古代新羅貴族青年黃昌郎孤身潛入百濟,擬舞劍刺敵王未遂而殉國的故事。原為男子表演,後發展成為典雅又具有韌性的女性舞蹈形式。因道具劍又似短刀,故又有《朝鮮族刀舞》之稱。〔參考羅雄岩著(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教程)〕

廣義詞:朝鮮族刀舞劍舞相關詞:朝鮮族舞蹈

Page 2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十二律shih êrh lü

音樂理論。中國明代朱載堉首創的樂律學名詞,用以規定十二平均率中各律管長度的一套精密的比例數。從黃鐘律標準音算起,按照一定的生律法,在一個八度之內連續產生十一律,使每相鄰兩律之間都成半音,稱為十二律。在文獻中最早記載,見於「國語‧國語下」周景王二十三年(西元前 522)伶卅鳩論樂。十二律的名稱由低到高依序為:黃鐘、大呂、太簇、夾鐘、姑洗、仲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朱載堉用開方的方法來計算律管的長度,使十二律間的音程達到嚴格的均勻性,得出了精密程度達到二十五位數的數據,發表在其著作「律學新說」(1584作序)中,成為人類文化史上最早出現的十二平均律數學理論。〔參考《中國音樂辭典》、《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

廣義詞:樂律學名詞相關詞:黃鐘、大呂、太簇、夾鐘、姑洗、仲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

Page 2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十二馬shin êrh ma

歌舞名。傣族民間歌舞。流傳於雲南省德宏州潞西、盈江、梁河等縣傣族聚居區。一般在春節期間表演。由六男六女腰間繫一竹篾和彩紙扎成的紙馬道具,一手拿扇子,一手拉馬繩,跑<半腳尖碎顛步>出場。隊形有<兩排走>、<穿花>、<繞∞字>等變換。內容一般唱十二個月的勞動生產或表現青年男女途中相遇的情景,也有表現傣族民間傳說的。如演民間傳說《帕罕的故事》時,除十二個騎馬者外,還有一個王子騎著金戛拉(神鳥)和一個鬼出場。開場和結尾時,須演唱傣族山歌「喊麻」和十二馬調「喊馬西雙」。用傣族弦樂錠(形似板胡)等伴奏,段落間用鼓、鑼、鈸、馬鈴等打擊樂間奏。

廣義詞:傣族民間歌舞相關詞:喊麻、喊馬西雙

Page 3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十六天魔舞shin liu t’ien mo wu

舞名。元代宮廷著名隊舞。是具有濃郁佛教色彩的女子群舞。元順帝妥歡帖睦爾十分迷戀此舞。《元史‧順帝本紀》載:「時(約至正十四年、即公元 1354)帝怠於政事,荒於游宴,以宮女三聖奴、妙樂奴、文殊奴等一十六人按舞,名為《十六天魔》」。該舞的服飾化妝是:「首垂髮數辮,戴象牙佛冠,身披瓔珞,大紅綃金長短裙,金雜褲,云肩合袖天衣,綬帶,鞋襪。」舞時:「各執加巴剌般之器,內一人執鈴杵奏樂」。由宮女十一人組成的伴奏樂隊,其妝束打扮是:「練槌髻、勒帕、常服,或用唐帽、窄衫。」所奏的樂器有龍笛、頭管、小鼓、箏、琴、琶、笙、胡琴、嚮板、拍板。舞時以長安宦官疊不花率領,在宮中做佛事時奏樂舞蹈。「宮官受秘密戒者得入,余不得予。」從各種有關記載看,這是一個作佛事的娛神之舞,同時又是十分美麗迷人的舞蹈。元人張昱的《輦下曲》詩,描寫了宮中表演《十六天魔舞》的情景:「西天法曲曼聲長,瓔珞垂衣稱豔妝。大宴殿中歌舞上,華嚴海會慶君王。」「西方舞女即天人,玉手懸花滿把青,舞唱天魔供奏曲,君王常在月宮聽。」元人張翥《張蛻庵詩集》中《宮中舞隊歌詞》也有「十六天

Page 3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魔女,分行錦繡圍。千花織布障,百寶帖仙衣。回雪紛難定,行云不肯歸。舞心桃轉急,一一欲空飛」之句。舞者舞服十分華麗豔美。其藝術性和審美價值都比較高,已從娛神的殿堂,走進宮宴前,並迅速傳至民間。以致宮廷不得不發出禁令;「今後不揀甚麼人,《十六天魔》休唱者,雜劇裡休做者,休吹彈者。如有違反,要罪過者。」(《元典章‧刑部》)這也從側面反映此舞在民間盛行的情況。

Page 3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十部伎shih pu chi

制度名。唐太宗貞觀十一年至十六年(西元 637~西元 642)刪除九部伎之禮畢;改清商伎為清樂伎,增添新創之燕樂伎和高昌伎,併西涼伎、天竺伎、高麗伎、龜茲伎、疏勒伎、康國伎、安國伎等合稱十部伎。〔參考《舊唐書‧音樂志》〕。

Page 3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十部樂shih pu yüeh

制度名。〔見十部伎〕。

Page 3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三分損益法san fen sün i fa

音樂理論。按振動體的長度來進行的律學計算方法,也是中國古代生律的方法,與古希臘畢達哥拉斯所用的「定律法」和阿拉伯人所用的「量音學」,在數理上是相通的,近現代統稱為「五度相生法」。三分損益法是根據一標準音的管長或弦長,推算其餘一系列音律的管長或弦長時,依照一定的長度比例,包含「三分損一」和「三分益一」,三分損一是將原有長度作三等分而減去一分生得的長度,三分益一是將原有長度作三等分而增添其一分生得的長度,兩種方法交替運用、連續運用,各音律因此輾轉相生。中國史書上最早記載見於《管子‧地員篇》和《呂氏春秋‧季夏記》、《音律篇》〔參考《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

廣義詞:音樂理論相關詞:定律法、量音學、五度相生法

Page 3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三台鹽san t’ai yen

舞名;樂曲名。又名《天壽樂》。唐朝(西元 618~西元 907)教坊曲目之一。敦煌文獻中有此舞之舞譜,但無人能解讀。此舞傳至日本,日本文獻載:武后時代(西元 685~西元 704)張文成曾寫《遊仙窟》,武后欣賞其詞艷,故作曲。現已失傳。日本將其列入左舞。係平調,新樂、中曲。舞有<破>及<急>二個樂章。〔參考《日本史‧樂志》、《教坊記箋訂》、《唐會要》、《舞樂圖說》〕

同義詞:天壽樂遊仙窟

Page 3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三朝設樂san chao shê yüeh

樂制名。三朝係指歲首舉行之元會大朝、月朔日之會及每日之會,合稱三朝。歷代開國之帝王對以上三朝所用之樂舞均甚重視。因此,為使三朝之歌、樂、舞有別於前代,故多所更替;制作新的樂舞或改編前代之歌、樂及舞蹈。〔參考《隋書‧卷十三~十五》、《通典‧卷一百四十七》〕

廣義詞:樂制名相關詞:大朝、月朔日、每日之會

Page 3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三聖奴(生年不詳)san shêng nu

人名。〔詳見文殊奴〕。

Page 3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上元樂shang yüan yüeh

舞名。唐代著名宮廷燕(宴)樂舞蹈。《立部伎》之一。與《慶善樂》、《破陣樂》並稱為「唐代三大舞」。公元 674年,高宗改年號為上元時所作。《舊唐書‧音樂志》稱:「舞者百八十人」。《通典‧樂》稱:「舞八十人,衣畫云水。備五色,以象元氣,故曰上元」富有宗教色彩。《新唐書‧禮樂志》:「其樂有〈上元〉、〈二儀〉、〈三才〉、〈四時〉、〈五行〉、〈六律〉、〈七政〉、〈八風〉、〈九宮〉、〈十洲〉、〈得一〉、〈慶云〉之曲。」後修入雅樂,用於郊廟祭祀,樂曲二十九篇皆保留。玄宗時,曾於大酺日,令幾百宮女從帷幕中出舞《上元樂》等。使其成為一種大型女子表演性的樂舞。

Page 3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乞寒ch’i han

歌舞名。古代西域風俗歌舞。又稱《潑湖乞寒》或《潑寒胡戲》、《渾脫舞》、《蘇幕遮》等。最初可能與佛教有關,印度、緬甸都有淋雨,和互相潑水為戲的習俗,印度名「蘇幕遮」含有聚會之意,沿絲綢之路,經中亞諸國(康國),前蘇聯撒馬爾罕,經新疆,龜茲(庫車)、高昌(吐魯番)傳到長安稱《潑胡乞寒》,可能為潑水節儀式的演變。其後成為群眾性規模大的樂舞活動。最早的文獻記載,《周書‧宣帝紀》:「大象(西元 579)十二月甲子,御正武殿集百官及宮人,內外命婦,大列伎樂,又縱胡人乞寒,用水澆沃 為 戲 樂 。 」 《 新 唐 書 ‧ 西 域 傳 》 康 國 條 : 「 以

同義詞:潑湖乞寒、潑寒胡戲、渾脫舞、蘇幕遮廣義詞:古代西域風俗歌舞

Page 4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勺舞shao wu

舞名;樂名。又稱《酌》。屬少年之文舞。《勺舞》創於周朝(西元前 11 世紀~西元前 256)初期。《勺舞》之創作者,被認為是周公,也有另一說法,此舞係成王所作。《勺》與《酙》同義,意思是「取其善者」。因此《勺舞》被認為表現周公遵循文王,以武王為楷模,協助年幼的成王治理國家大事。周朝重視舞蹈教育,貴族子弟於十三歲時,首先學習《勺舞》及吟詩。《勺舞》的配樂用的就是《詩經‧周頌‧酌》。〔參考《禮記‧內則》、《漢書‧禮樂志》〕

同義詞:酌廣義詞:少年之文舞相關詞:少年之文舞

Page 4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土爾扈特舞t’u êrh hu t’ê wu

舞名。蒙古族分支土爾扈特人的集體自娛性舞蹈。流傳於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和阿拉善右旗土爾扈特人的聚居區。是當地喜慶佳節和集會時必跳的舞蹈。舞者多為青年男女,舞蹈時邊歌邊舞。舞蹈隊形以排列在隊首的領舞者決定。有:圓圈式、斜行交叉式、橫排方陣式等多種變化。舞者以相互牽手、兩臂左右搭肩等形式相連接。主要動作為:〈擺頭〉、〈聳肩〉、〈甩臂〉、上身左右扭動等。步法以〈踢踏步〉、〈頓跺步〉、〈蹲踢步〉、〈跑跳步〉、〈慢步〉為主。舞蹈的形式和律動受俄羅斯等民間舞蹈影響。舞蹈情緒歡快、活潑而風趣,節奏從緩慢至激烈,動作幅度大。舞蹈至高潮時,伴以呼號助興。歌詞內容多以歌頌愛情和家鄉為主,優美而動聽。

Page 4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大仁之曲 ta jên chih chü

舞名。宋朝(西元 960~1279)禮儀舞蹈;宗廟樂舞之一。英宗( 1064~1067 ) 時 代 , 以 《 大 仁 之 曲 》 尊 仁 宗(1023~1063)。高宗南渡後,於紹興十五年(1145)改以《美成之樂舞》祭仁宗廟。〔參考《宋史‧樂一,樂五》、《玉海‧樂舞》〕

Page 4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大司樂ta szŭ yüeh

職官名。周朝(西元前 11 世紀~西元前 256)設有大司樂之職官,隸屬於執掌邦禮之春官宗伯之下。負責禮儀、音樂及舞蹈教育事宜;教授貴族子弟六大舞如:《雲門‧大卷》、《大咸》、《大 》、

《大夏》、《大濩》及《大武》。並率領貴族子弟參加各種典禮、祭祀等活動。教授貴族子弟樂德—中、和、祇、庸、孝;樂語—興、道、諷、誦、言、語。周之後,歷代樂舞事宜歸太常寺掌管。如漢朝(西元前 206~西元 220)之太常寺設有太樂令,掌管樂舞。北宋(西元 960~1126)時曾設大晟府,有大司樂之職官,主領宮廷樂舞事宜。清朝(1644~1911)設樂部,主管為總理樂部大臣。﹝參考《周禮‧卷二十二》、《漢書》、《宋史》、《清史稿》﹞

廣義詞:職官名相關詞:樂德、樂語

Page 4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大安之樂ta an chih yüeh

舞名。宋朝(西元 960~1279)禮儀舞蹈。用之以祭祀寧宗(1195~1224)祔廟。〔參考宋史‧樂六〕、《玉海‧樂舞》〕

Page 4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大成 ta ch’êng

舞名。唐朝(西元 618~西元 907)禮儀舞蹈;宗廟舞蹈之一。貞觀十四年(西元 640)時,議請奏《大成之舞》,祭世祖元皇帝之廟。〔參考《舊唐書‧音樂一》、《唐會要‧卷三十三》〕

Page 4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大成殿雅樂舞生圖ta ch’ûng tien ya yüeh wu sheng t’u

舞蹈圖像譜。大成殿雅樂舞生圖寫於萬曆三十五年(1607)。其內容為明朝(1368~1644)舉行釋奠時之《佾舞》圖像。其書寫方法係以圖形繪出人體動作靜止之圖像,兼及服裝、舞具,左手持籥、右手執羽,配合文字說明動作方法及方向。歌詞、樂譜與圖像併列。〔參考王圻輯《三才圖會》〕

廣義詞:舞蹈圖像譜相關詞:佾舞

Page 4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大曲ta ch’ü

樂曲種類名稱。是一種以詩、歌、樂舞綜合性的表演形式。它的歷史發展相當悠久;自漢朝(西元前 206~西元 220)時代即有「相和大曲」及「清商大曲」之名稱出現於文獻。至唐朝之玄宗(西元712~西元 755)時代,是「大曲」的鼎盛時期。唐朝之「大曲」一部份沿襲南北朝(西元 420~西元 589)及隋朝(西元 581~西元 618)各代之「大曲」;一部份係於玄宗時代新的創作。玄宗之後,邊疆大吏,經常進獻樂曲,規模或有擴大,但其體裁多與玄宗時代之「大曲」相同。至宋朝(西元 960~1279)時之「大曲」,多趨簡化,演奏時多用選段,稱之為〈摘遍〉。唐大曲之樂舞譜,已失傳。其樂舞譜仍保存於日本者有四首:一、壹赿調《皇帝破陣樂》、二、《團亂旋》、三、《春鶯囀》及黃鍾調之《蘇合香》。根據現存於日本之大曲結構有:〈序〉、〈破〉、〈急〉三個主要樂章,間或有標題樂舞出現如《春鶯囀》有〈颯踏〉、〈鳥聲〉等段落。〔參考《教坊記箋訂》、《雅樂》〕

廣義詞:詩、歌、樂舞、表演形式

Page 4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相關詞:相和大曲、清商大曲、摘遍大卷

ta chüan

舞名;樂名。〔見雲門〕

Page 4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大和之樂ta ho chih yüeh

舞名。宋朝(西元 960~1279)禮儀舞蹈。用以祭祀光宗(1190~1194)之宗廟。〔參考《宋史‧樂六》、《玉海‧樂舞 》 〕

Page 5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大定ta ting

舞名。唐朝(西元 618~西元 907)禮儀舞蹈。元和十五年(西元820)有司奏請以《大定》之舞,祭祀武宗之宗廟。〔參考《舊唐書‧樂志》、《唐會要‧卷三十三》〕

Page 5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大定之樂舞ta ting chih yüeh wu

舞名。〔見《大盛之舞》〕

Page 5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大定樂ta ting yüeh

舞名。〔見一戌大定樂〕

Page 5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大明ta ming

舞名。唐朝(西元 618~西元 907)及宋朝(西元 960~1279)禮儀舞蹈;宗廟樂舞之一。唐貞觀十四年(西元 640)秘書監顏師古議請奏《大明》之舞,祭高祖神堯皇帝之廟。宋建國後沿用此舞,用之以祭神宗(1068~1085)之宗廟。〔參考《舊唐書‧音樂一,音樂四》、《唐會要‧卷三十三》、《宋史‧樂志三》〕

Page 5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大明之曲ta ming chih ch’ü

舞名;樂名。宋朝(西元 960~1279)禮儀舞蹈,宗廟樂舞之一。宋仁宗(1023~1063)時代,以《大明之曲》,祭祀真宗( 西元998 ~1022)之廟。高宗南渡後,改以《熙文之樂舞》祭真宗廟。〔參考《宋史‧樂一,五》、《玉海‧樂舞》〕

相關詞:熙文之樂舞

Page 5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大武ta wu

舞名;樂名。周朝(西元前 11 世紀~西元前 256)建國初期所創作之樂舞。被政府列為六代大舞之一。是一首頗具戲劇性的舞蹈。創舞者為何人,有幾種不同說法;一、武王命周公所作,二、文王所作,由周人完成,三、武王所作,四、周王與武王共同創作。《大武》主要為歌頌武王伐紂滅商之功德。舞蹈表現也環繞此一主題,描述軍隊作戰之英姿與文德之治。全舞分六段:第一段首先擊鼓,然後舞者出,間隔距離三步總干而立;第二段:舞蹈姿態發揚蹈厲,象徵滅商;第三段:向南進軍;第四段:平定南方疆土;第五段:舞者分夾而進,同時振鐸(樂器)為節,以戈矛擊刺四次,象徵東、西、南、北四伐之事蹟,表現周公與召公分治於陝東與陝西;第六段:舞者返回原位接受人民之歡呼尊崇。《大武》表演時,樂器演奏用〈無射〉(C調),演唱用〈夾鐘〉(F調)。《大武》因係周朝開國之樂舞,有周一代將其功能推展至極點;除為貴族子弟必修之課程外,並用以祭祀祖先及先師。天子宴百官及德高望重之賢者,均表演《大武》,甚至由武王親自表演以示對長者之敬意。〔參考《周禮‧卷二十二》、《禮記‧樂記》、《莊子‧天

Page 5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下篇》〕

相關詞:六代大舞

Page 5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大祀ta szŭ

祭祀名稱。中國古代祭祀禮儀分大祀、中祀及小祀三種。大祀是由國家主持之祭祀中最隆重禮儀之一。祭祀對象為天地、上帝、太廟及社稷。上述祭祀禮儀中均有樂舞表演;周朝(西元前 11 世紀~西元前 256)祭天時舞《雲門》,祭地時舞《咸池》,祭先妣舞《大濩》,祭先祖舞《大武》。周之後,歷代仍沿用此制度,但所用樂舞名稱多有變更,唯舞蹈形式仍以文舞、武舞為主。〔參考《周禮‧卷十二,卷二十二》、《禮記‧卷五》〕

廣義詞:祭祀名稱相關詞:雲門、咸池、大濩、大武

Page 5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大咸ta hsien

舞名;樂名。又稱《咸池》。關於此樂舞之起源有三種說法:一、傳說中是黃帝時代所創作;二、傳說中堯時代所創;三、傳說中係黃帝時所創,於堯時代加以修訂。《大咸》之作者,傳說中係由伶倫與榮將,據說由質加以修正。大咸》之音樂係〈太蔟〉(E調),演唱用〈應鐘〉(C調)。《大咸》主要表現堯之德;即禪位於舜,又能親民,施以仁政,其德無所不施。《大咸》用以祭祀地祇、祖先及先師,周朝(西元前 11 世紀~西元前 256)時,也是貴族子弟必須學習的樂舞之一。〔參考《周禮》〕

同義詞:咸池

Page 5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大垂手tai ch’ui shou

舞蹈動作名稱。似京劇中的〈透袖〉,始見於南朝梁簡文帝《大垂手》詩:「垂手忽迢迢,飛燕掌中嬌。詎是長沙地,促舞不回腰。」可見以袖為舞容的〈大垂手〉動作幅度大於〈小垂手〉,但不旋轉為其特點。

廣義詞:舞蹈動作名稱相關詞:透袖

Page 6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大政ta chêng

舞名。唐朝(西元 618~西元 907)禮儀舞蹈;宗廟樂舞之一。係太祖景皇帝宗廟獻祭之舞。貞觀年代之秘書監顏師古於貞觀十四年(西元 640)定議,請奏《永錫之舞》祭太祖廟;給事中許敬宗議,奏《大有之舞》祭太祖廟。至開元十年(西元 722)改定,用《大政》之舞。〔參考《唐會要‧卷三十三》、《舊唐書‧音樂四》〕

Page 6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大昭之樂舞ta chao chih yüeh wu

舞名。宋朝(西元 960~1279)禮儀舞蹈;宗廟樂舞之一。用以祭祀理宗(1225~1264)之宗廟。〔參考《玉海‧樂舞》〕

Page 6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大胥ta hsu

職官名。周朝(西元前 11 世紀~西元前 256)春官宗伯禮官之屬下。其職責係掌管卿大夫及貴族子弟在學期間學舞之學籍。春季入學,首先向先師舉行釋奠禮,督導他們學習舞蹈,秋季,將所學之舞與樂章及節奏相配合,並修正舞位;依年齡長幼為序,使之入出場。考核樂官教學成績。當小樂正教授世子《干舞》時,協助其教學工作。凡祭祀禮儀練習舞蹈時,擊鼓召集學士及管理貴族子弟學校中所有樂舞有關事宜如:展樂器等。〔參考《周禮‧卷二十三》、《禮記‧卷六》〕

廣義詞:職官名

Page 6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大英之舞(曲)ta ying chih wu(ch’

舞名。宋朝(西元 960~1279)禮儀舞蹈。治平四年(1067)學士院建議;以《大英之舞》祭祀英宗(1064~1067)廟。其後高宗南渡,經營多難,於紹興十五年(1145)命學士沈虛中作歌曲,以薦太廟、圜丘、明堂。尋又內出御製郊祀大禮天地、宗廟樂章,及令宰執、學士院、兩省官刪修郊祀大禮樂章,改用《治隆之樂舞》祭英宗廟。〔參考《宋史‧樂二,樂五》〕

Page 6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大面ta mien

舞名。〔見蘭陵王〕

Page 6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大風歌ta fêng ko

舞名;歌詞名。漢高祖(西元前 206~西元前 196)稱帝後,於高祖十二年(西元前 195)首次返回沛縣,宴請家鄉父老,在宴會中有感而作「大風歌」。當時,以筑(箏的一種)伴奏,一百二十名孩童演唱「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高祖親自舞蹈,饗宴家鄉父老並藉以鼓舞士氣。高祖亡後,沛縣曾用此舞,在宗廟祭祀中向高祖獻祭。〔參考《史記‧高祖本紀》〕

廣義詞:舞名

Page 6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大倫之樂ta lun chih yüeh

舞名。宋朝(西元 960~1279)禮儀舞蹈。用以祭祀孝宗(1163~1189)之宗廟。〔參考《宋史‧樂六》、《玉海‧樂舞》〕

Page 6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大夏ta hsia

舞名;樂名。又稱《夏籥》。傳說此舞創於禹(約西元前 21 世紀)時代。創舞者名為皐陶。《大夏》演奏時用〈蕤賓〉(G調),演唱用〈函鍾〉調。《大夏》樂舞之創作,主要為頌揚禹對國家之貢獻。此舞在周朝(西元前 11 世紀~西元前 256)時用以祭祀山川等自然神及祖先先祖等。該時貴族子弟年至二十歲時,始學習《大夏》。〔參考《周禮‧卷二十二》、《禮記‧內則》〕

同義詞:夏籥

Page 6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大師ta shih

職官名。古代稱樂官之長為大師。其職務為掌管六律六同以和陰陽之聲。〔參考《周禮‧卷二十三》、《孟子‧梁惠王》〕

廣義詞:樂官之長

Page 6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大晟府ta shêng fu

機構名。宋朝(西元 960~1279)初年,禮及樂舞事宜均屬太常寺掌理,至崇寧元年(1102)大晟樂作成後,設大晟府,專門掌理樂舞事宜。大晟府設有六個部門,分別為:大樂、鼓吹、宴樂、法物、知雜及掌法。以大司樂為主管,典樂為副主管,下有大樂令、主簿、協律郎。又有按協聲律、製撰文字、運譜等官員。官員來自京朝官、選人或白衣士人通樂律者為之。又以武臣監府門及大樂法物庫,以侍從及內省近侍官提舉。自此,禮、樂舞始分為兩個部門掌理。大晟府組織龐大,政和(1111~1117)年間,僅鼓吹部門就有:令二人,府史四人,管押指揮使一人,掆鼓、金鉦各十二,大鼓一百二十,長鳴一百二十,鐃鼓十二,歌工、拱宸管、簫、笳各二十四,大橫吹一百二十,節鼓二,簫、觱篥、笳、桃皮觱篥各二十四,掆鼓、金鉦各十二,小鼓、中鳴各一百二十,羽葆鼓十二、歌工、拱宸管、簫、笳各二十四。宣和二年(1120)以大晟府添置冗濫詔令廢除。〔參考《宋史‧卷一百四十六,卷一百六十四》〕

Page 7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大晟樂ta shëng yüeh

樂種名。宋朝(西元 960~1279)新製之雅樂。自崇寧元年(1102)即詔令有關部門,講議大政:以大樂之制訛繆殘闕,太常樂器損壞,琴瑟制度參差不同,簫篴之屬皆由樂工自備,每大合樂,聲韻淆雜,皆失之太高。於是置局,製作大樂。崇寧四年(1105)七月,鑄帝鼎,八鼎成。八月,依大司樂劉昺改定文、武二舞;各九成,每成為一變,執籥秉翟,揚戈持盾,威儀之節,以象功成。九月初,以鼎及樂舞均已完成,皇帝在大慶殿受賀,是日初用新樂,乃賜新樂之名為「大晟」。用之於薦郊廟,享鬼神,和萬邦。自此,禮樂分為二個機構管理;禮仍由太常寺負責,樂置於「大晟府」,並設有專人執掌「見大晟府」。此樂曾傳至韓國,並保存至今。〔參考《宋史‧樂志》〕

廣義詞:樂種名相關詞:大晟府

Page 7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大基ta chi

舞名。唐朝(西元 618~西元 907)及宋朝(西元 960~1279)時之禮儀舞蹈;宗廟樂舞之一。唐朝太宗十四年(西元 640)時,議請奏《大基》之舞,祭太祖景皇帝之廟。宋朝仍沿用此舞,並於嘉佑四年(1059)九月頒佈:以《大基》之舞,祭僖祖廟。〔參考《舊唐書‧音樂一》、《唐會要‧卷三十三》、《宋史‧樂二》〕

Page 7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大盛之舞ta shêng chih wu

舞名。宋朝(西元 960~1279)禮儀舞蹈。用以祭祀太宗(西元976~西元 997)廟。高宗南渡後,於紹興十五年(1145)改用《大定之樂舞》祭太宗廟。〔參考《宋史‧樂五》、《玉海‧樂舞 》 〕

Page 7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大祭ta chi

祭祀種類名稱。﹝見大祀﹞

Page 7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大雩ta yü

祭祀名。古代帝王每當大旱不雨時,率公卿百官在郊外舉行祈雨禮儀,名為雩祀或大雩。參與祭祀人員著黑色服裝,以土塑龍形及人形偶,童子舞《二佾舞》。此俗沿革頗長,自商殷(約西元前 16 世紀~西元前 11 世紀)甲骨文中即有多次記載祈雨之史實。直到清末民初始被廢除。﹝見舞雩、雩祀儀制﹞

同義詞:雩祀廣義詞:祭祀名

Page 7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大章ta chang

舞名。相傳是堯帝時的樂舞。堯帝是我國古代實行禪讓制時的一個部落聯盟的首領。《史記‧五帝本紀》載:「帝堯者,放勛。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堯帝的樂舞稱為《大章》,內容是頌堯之德大明於天下的。《白虎通義‧禮樂篇》:「堯曰《大章》,大明天地人之道也」。《呂氏春秋‧仲夏紀‧古樂》載:「帝堯立,乃命質為樂。質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作歌,乃以糜置缶而鼓之,乃附石擊石,以象上帝玉磬之音,以致舞百獸。瞽叟乃伴五弦之瑟,作以為十五弦之瑟,命之曰《大章》,以祭上帝」。這個樂舞繼承、發展了原始舞蹈,標誌著一個重大的進步。

廣義詞:原始舞蹈相關詞:樂舞

Page 7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大渭州ta wei chou

舞名。唐代西域樂舞。《大渭州》可能是《胡渭州》。《樂苑》說:「胡渭州,商調曲也」。《樂府詩集》載詞二首:其一,「亭亭孤月照行舟,寂寂長江萬里流。鄉國不知何處是?雲山漫漫使人愁」。其二,「楊柳千尋色,桃花一苑芳。風吹入簾裏,唯有惹衣香」。《大渭州》《教坊記》謂健舞。古地渭州,位於今甘肅隴西縣西南。唐代樂舞《大渭州》可能是那一帶地方傳來的具有濃郁地方特色與民族風格的舞蹈。《大渭州》樂舞在唐代頗為盛行,它的樂曲經常在招待唐朝使者的宴會上演奏。唐亡以後,《大渭州》傳至宋代。宋四十大曲、小石調、林鐘商中都有《大渭州》,在宋代,《大渭州》 不僅 作為 歌舞 大曲 流傳 ,而 且, 還被 雜劇 吸收 。

健舞相關詞:樂舞

Page 7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大善之舞ta shan chih wu

舞名。宋朝(西元 960~1279)禮儀舞蹈。用之於祭祀宗廟。建隆元年(西元 960)五月,有司建議以《大善之舞》祭祀僖祖文獻皇帝廟。高宗南渡後,於紹興十五年(1145)改用《基命之樂舞》祭僖祖廟。〔參考《宋史‧樂一,樂五》、《玉海‧樂舞》〕

Page 7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大鈞ta chiun

舞名。唐朝(西元 618~西元 907)禮儀舞蹈;宗廟樂舞之一。元和十五年(西元 820),有關單位建議:以《大鈞》之舞,祭敬宗廟樂章由中書侍郎章處厚撰寫。〔參考《舊唐書‧音樂一》、《唐會要‧卷三十三》〕

Page 7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大順ta shun

舞名。唐朝(西元 618~西元 907)及宋朝(西元 960~1279)之禮儀舞蹈;宗廟樂舞之一。唐朝於元和元年(西元 806)以《大順》祭順宗(西元 805~西元 805)廟。宋朝初年仍沿用此舞。據《宋史》載:建隆元年(西元 960)五月,由有關單位建議,以《大順之舞》祭翼祖簡恭皇帝之宗廟。〔參考《舊唐書‧音樂一》、《唐會要‧卷三十三》、《宋史‧志六,樂一》〕

相關詞:大順之舞

Page 8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大順之舞ta shun chih wu

舞名。宋朝(西元 960~1279)禮儀舞蹈。用之於祭祀宗廟。建隆元年(西元 960)五月,有司建議:用《大順之舞》祭祀翼祖簡恭皇帝。〔參考《宋史‧樂一》、《玉海‧樂舞》〕

Page 8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大鼓舞ta ku wu

舞名。基諾族民間舞蹈。流傳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州景洪縣基諾洛克和勐旺區的補遠鄉基諾族聚居區。傳說:遠古時期,基諾族祖先阿麥腰白創造萬物,唯獨沒有造水,後來,阿麥腰白造出了水,水一出就淹沒了大地,阿麥腰白又造了一個大鼓,把未被淹死的么赫么妞兄妹放在大鼓裡隨水漂流,洪水退後,兄妹倆從鼓裡出來,繁衍了基諾族。為了感謝阿麥腰白,逢年過節就敲起大鼓,跳起了《大鼓舞》。最早為祭祀性舞蹈,由男性獨舞,後發展為老年人參加的舞蹈叫《司土嘓》,內容為祝願大鼓給基諾人帶來財富和糧食。以後又發展為青年人都參加跳的舞蹈叫《厄扯嘓》,邊歌邊舞,內容為男女青年談情說愛,節奏也極為愉快。《大鼓舞》在三種情況下跳:第一種為每年農曆正月初二,人們第一晚上跳《司土嘓》,第二天跳《厄扯嘓》。第二種是農曆三月,人們祭祀家神。第三種是村社領袖蓋新房時跳,第一天跳《司土嘓》,第二、三天跳《厄扯嘓》。舞蹈時,以身體的顫動及腳跟並帶梗勁為特點。

廣義詞:基諾族民間舞蹈相關詞:司土嘓、厄扯嘓

Page 8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大寧之舞ta ning chih wu

舞名。宋朝(西元 960~1279)禮儀舞蹈;宗廟樂舞之一。建隆元年(西元 960)五月,有關單位建議:以《大寧之舞》祭祀順祖惠元皇帝。〔參考《宋史‧樂一》、《玉海‧樂舞》〕

Page 8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大熙之樂舞ta hsi chih yüeh wu

舞名。宋朝(西元 960~1279)禮儀舞蹈;宗廟樂舞之一。用之以祭祀度宗(1265~1274)廟。〔參考《玉海‧樂舞》〕

Page 8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大德之樂舞ta tê chih yüeh wu

舞名。宋朝(西元 960~1279)禮儀舞蹈;宗廟樂舞之一。宋高宗(1127~1162)廟樂舞。〔參考《宋史‧樂一》、《玉海‧樂舞》〕

Page 8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大慶之舞ta ching chih wu

舞名。宋朝(西元 960~1279)禮儀舞蹈。用之於祭祀宗廟。建隆元年(西元 960)五月,有司建議:用《大慶之舞》祭祀宣祖昭武皇帝。〔參考《宋史‧樂一》、《玉海‧樂舞》〕

Page 8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大樂ta yüeh

樂舞種類名。一、係指中國傳統之雅樂,用於吉禮、賓禮及朝會之樂舞;二、遼國(西元 916~1125)樂舞種類名稱,係由中國傳入之「讌樂」,在遼國稱為大樂。大樂樂器有:玉磬、方響、搊箏、筑、臥箜篌、大箜篌、小箜篌、小琵琶、大琵琶、大五絃、小五絃、吹葉、大笙、小笙、觱篥、簫、銅鈸、長笛、尺八笛、短笛。以上皆為一人操作一種樂器。此外尚有毛員鼓二人、連鼗鼓二人、貝二人。歌者二人。舞者二十人,分為四部:一、《景雲樂》,舞者八人;二、《慶雲樂》,舞者四人;三、《破陣樂》,舞者四人;四、《承天樂》,舞者四人。以上之樂器、法駕及歌、樂、舞人員,均係後晉(西元 936~西元 946)之高祖石敬塘派遣使者馮道、劉昫(伶官)赴遼國冊立應天太后、太宗皇帝(西元 907~西元 946)時,隨行贈予遼國。至遼聖宗統合元年(西元 983)冊立承天皇太后時,有童子隊樂引太后輦至金鑾門,始用大樂。遼天祚皇帝天慶元年(1111)

上壽儀時,又用大樂。﹝參考《遼史‧卷五十四》﹞

廣義詞:中國傳統之雅樂相關詞:景雲樂、慶雲樂、破陣樂、承天樂

Page 8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大樂正ta yüeh chêng

職官名。﹝見樂正﹞

廣義詞:職官名

Page 8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大樂署ta yüeh shu

機構名。元朝(1271~1368)太常禮儀院所屬。中統五年(1263)始設。有令二名,丞一名。主要職務為掌管禮生、樂工四百七十九戶。﹝參考《元史‧卷八十八》﹞

廣義詞:機構名

Page 8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大豫舞tai yü wu

樂舞名。晉代雅樂舞蹈。晉武帝司馬炎即位後,雅樂舞蹈,仍沿用魏代的九舞,即傳統的舞蹈六首:《鳳翔舞》、《靈應舞》、《武頌舞》、《大韶舞》、(魏又稱《羽籥舞》、《大武舞》、《昭武舞》以及魏人新創的雅樂舞蹈三首:《武始舞》、《咸熙舞》、《章斌舞》等。晉武帝泰始二年(西元 266)僅改製郊廟歌,樂舞仍舊,直到泰始九年(西元 273)「苟勗遂典知樂事,使郭瓊,宋識等造《正德大豫之舞》,而荀勗及傳玄,張華又各造此舞歌詩」〔《宋書‧卷十九》。並以《大豫舞》為《後舞》,《正德舞》為《前舞》〕。

廣義詞:晉代雅樂舞蹈相關詞:九舞、鳳翔舞、靈應舞、武頌舞、大韶舞、羽籥舞、大武舞、昭武舞、後舞

Page 9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大濩ta huo

舞名;樂名。又稱《濩》、《韶濩》。此舞之最早文獻見於甲骨文。傳說此舞係商王之名臣伊尹為歌頌商王滅夏,拯救百姓而作。周朝(西元前 11 世紀~西元前 256)時,此舞被列入六代大舞。用以祭祀祖先、先師。也是該時貴族子弟必須學習的樂舞之一。舞蹈時,樂器演奏用《夷則》(B□調),演唱用《小呂》(C調)。〔參考《周禮》、《禮記》、《呂氏春秋》〕

同義詞:濩、韶濩相關詞:六代大舞

Page 9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大鵬鳥舞ta p’êng niao wu

舞名。傣族民間舞蹈。流傳於雲南省瑞麗縣傣族聚居區。傣語叫《嘎洛弄》、《嘎倫》。相傳很久以前,雨神跑了,天不下雨,大地乾得起火,正在抱蛋的大鵬鳥奮力去和雨神作鬥爭,終於下了雨,人們才活到今天。舞蹈即表現大鵬鳥去和雨神作鬥爭的情景,如開始出場的造型,是表示大鵬鳥從很高的樹上跳下來。接著緊張的碎踮步跑,是表現大鵬鳥急於去和雨神作鬥爭的心情。之後快速的<歪歪步>,是大鵬鳥看見雨神後,欲與之作鬥爭的急切心情和決心的展示。此外,<走步>、<平步展翅>、<翻腕>及胸著地轉,以及大鵬鳥兩腿開胯吸腿,兩腳掌心相對跳起,兩臂向旁伸開,雨神在地面作臥魚狀之雙人舞造型,都較好地表現人物形象又具有濃郁的傣族舞蹈風格特徵,並具有了較高的技術水平。舞蹈由鼓、鋩、鑔伴奏。此舞由德宏州瑞麗縣姐線鄉在傣族群眾中享有盛譽的民間舞蹈家毛相傳習,對此舞及傣族《孔雀舞》的保存和發展,他都做出了較大的貢獻。

同義詞:嘎洛弄、嘎倫廣義詞:傣族民間舞蹈

Page 9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大儺ta nuo

舞名。〔詳見《儺》〕。

Page 9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大(韶)

ta shao

舞名;樂名。又稱《九招》、《簫韶》、《韶箾》、《韶虞》。傳說此舞作於舜時代。編舞者有兩人之名字被提及,其一為舜時代之樂官虁,另一人是樂官質。《大 》之音樂:樂器演奏係〈姑洗〉

(F調),演唱用〈南呂〉(B調)。傳說此舞之創作,主要目的為歌頌舜成功的遵循堯之治國理念而施政。此舞在周朝(西元前 11 世紀~西元前 256)時,用以祭祀日、月、星辰及先師祖先等。也被列為貴族子弟必須學習的樂舞之一。也是被儒家學者孔子(西元前551~西元前 479)、吳季札等譽為典範的《文舞》。因為舜之名號稱為有虞氏,故《韶》又稱《韶虞》。〔參考《周禮》、《尚書‧虞夏書》、《呂氏春秋》、《論語》、《史記》、《春秋左傳 》 〕

同義詞:九招、簫韶、韶箾、韶虞廣義詞:文舞相關詞:文舞

Page 9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女伶nü ling

女歌舞者之稱呼。古代以樂舞戲謔為職業者,統稱優伶。自宋(西元960~1279)元(1271~1368)以來,經常將戲曲演員稱謂優伶、伶人,女性演員被稱為女伶。

同義詞:優伶廣義詞:女歌舞者之稱呼

Page 9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女巫nü wu

職官名。周朝(西元前 11 世紀~西元前 256)有眾多之男巫、女巫供職與宮中,並授予官職,由巫官之長,司巫管轄。女巫之職責是掌理每年按時袚除凶疫之禮,以香草塗身沐浴,逢大旱不雨,在雩祭禮儀中獻舞。中國古代一般民間巫風頗盛,女巫均善舞,並藉舞與神鬼溝通,偏遠鄉間尤甚。王維(西元 699~西元 759)在其《凉州郊外遊望》詩中描寫女巫舞蹈:「野老纔三戶,邊邨少四鄉。婆娑依里社,簫鼓賽田神。灑酒燒芻狗,焚香拜木人。女巫紛屢舞,羅襪自生塵。」〔參考《周禮‧卷十七,卷二十六》、《全唐詩》〕

廣義詞:職官名

Page 9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女弟子隊nü ti tzŭ tui

樂舞團隊名。宋朝(西元 960~1279)教坊內設女弟子隊。女弟子隊有一百五十三人,分十隊。一、菩薩蠻隊;二、感化樂隊;三、拋球樂隊;四、佳人剪牡丹隊;五、拂霓裳隊;六、採蓮隊;七、鳳迎樂隊;八、菩薩獻香花隊;九、綵雲仙隊;十、打球樂隊。以上諸隊,當皇帝舉行春、秋及聖節三大宴,御樓賜酺時,均依次由女弟子隊致頌辭,述美德後表演。上元觀燈時,樓前設露台,台上奏教坊樂,舞小兒隊。台之南側設燈山,表演樂舞。〔參考《宋史‧一百四十二卷》、《東京夢華錄》〕

廣義詞:樂舞團隊名相關詞:菩薩蠻隊、感化樂隊、拋球樂隊、佳人剪牡丹隊、拂霓裳隊、採蓮隊、鳳迎樂隊、菩薩獻香花隊、綵雲仙隊、打球

Page 9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女樂nü yüeh

女歌舞者之稱呼。古代女性歌舞者稱謂女樂。

廣義詞:女歌舞者之稱呼

Page 9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女優nü yu

女演員之稱呼。宋朝(西元 960~1279)時,稱女演員為女優。〔參考沈括《夢溪筆談》〕

廣義詞:女演員之稱呼

Page 9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小兒隊hsiao êrh tui

樂舞團隊名。宋朝(西元 960~1279)宮廷教坊內設有小兒隊。小兒隊共有七十二人,分為十隊:一、 柘枝隊;二、劍器隊,三、婆羅門隊,四、醉胡騰隊;五、諢臣萬歲樂隊;六、兒童感聖樂隊;七、玉兔渾脫隊,八、異域朝天隊;九、兒童解紅隊;十、射鵰回鶻隊。以上十隊每逢皇帝舉行春、秋及聖節三大宴時,及御樓賜酺在崇德殿宴契丹使臣時,均依次表演。演出前致頌辭,述美德後開始演出。上元觀燈時,樓前設露台,台上奏教坊樂,小兒隊亦參與表演。﹝參 考《 宋史 ‧卷 一百 四十 二》 、《 東 京 夢華 錄》 ﹞

廣義詞:樂舞團隊名相關詞:柘枝隊、劍器隊、婆羅門隊、醉胡騰隊、諢臣萬歲樂隊、兒童感聖樂隊、玉兔渾脫隊、異域朝天隊、兒童解紅隊、

Page 10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小放牛hsiao fang niu

歌曲名。原是盛行於河北民間的傳統歌舞小戲,內容描寫村姑向牧童問路,牧童故意拷問她的男女對唱,曲調平易流暢,輕快活潑。引子的「八板」頭和第一大段運用南方曲笛運氣的綿長不斷、悠揚曲折,以及打音、倚音、贈音、連奏等技巧,使音樂富有田園風味和歌性,旋律經過加花裝飾後,流暢活潑很有生氣。第二段轉入快板,清晰明快的吐音和富有韻味的連奏交替進行,形成色彩和情質的對比。本曲經陸春齡改編後,充分發揮笛子的演奏技巧,目前已成為笛子演奏曲中的經典名作。〔參考《音樂欣賞手冊續集》〕

廣義詞:河北民間的傳統歌舞小戲

Page 10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小垂手hsiao ch’ui shou

舞蹈動作名稱。袖舞的一種姿態。南朝梁簡文帝《小垂手》詩:「舞女出西秦,躡影舞陽春,且復小垂手,廣袖拂紅塵。折腰應兩袖,頓足轉雙巾,蛾眉與曼臉,見此空愁人。」梁時已有此動作,是古甘肅(西秦)舞妓擅長的動作,唐代仍流行。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飄然轉旋迴雪輕,嫣然縱送游龍驚。小垂手後柳無力,斜曳裙時雲欲生。」宋周密《癸辛雜識》德壽宮舞譜記有〈左右垂手〉,明清崑劇、京劇〈透袖〉的動作,和〈小垂手〉可能有一脈相承的關係。

廣義詞:舞蹈動作名稱相關詞:袖舞的一種姿態、透袖

Page 10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小胥hsiao hsu

職官名。周朝(西元前 11 世紀~西元前 256)宮廷樂舞機構中之職官;屬春官宗伯禮官管理。小胥之職責為輔佐大胥掌管貴族子弟學士們之徵召與稽查,巡視舞蹈練習時之行列,遇有怠慢者給予懲罰。﹝參考《周禮‧卷二十三》﹞

廣義詞:職官名

Page 10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小破陣樂hsiao p’o chên yüeh

舞名;樂名。﹝見破陣樂﹞

Page 10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小部hsiao pu

宮廷青少年樂團名稱。唐朝(西元 618~西元 907)宮廷內之梨園設有小部音聲三十餘人,主要成員為年齡在十五歲以下之孩童,又稱梨園小兒、小樂、內園小兒等。天寶十四年(西元 755)楊貴妃生日時,玄宗(西元 712~西元 755)在驪山設宴,由小部奏新曲,尚未命名,值南方進貢荔枝,因此命名為「荔枝香」。此段佳話在樂舞史上留為美談。唐昭宗(西元 889~西元 904)時,小部人數已增加至二百餘人。天祐元年 (西元 904)被後梁太祖(西元 907~西元912)用計,將內園小兒二百餘人殺盡。﹝參考《新唐書‧卷二十二》、《梁書‧卷二》﹞

同義詞:梨園小兒、小樂、內園小兒廣義詞:宮廷青少年樂團

Page 10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小帽舞hsiao mao wu

舞舞名。烏孜別克族民間舞蹈。流傳於新疆各地烏孜別克族聚居區。據傳,《小帽舞》產生於十七世紀,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屬習俗性舞蹈。為女子單人舞形式,通常在聚會、喜慶娛樂活動中表演。因舞中始終貫穿著繡花帽的動作,故而得名。舞蹈動作均源於女子刺繡等勞動生活,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舞蹈特點,多用抖肩的動作。隨著肩部的輕巧抖動及動作中的快速翹頦,使該舞更加嫵媚動人,更具民族特色。常用的步法有:〈碎步〉、〈點步〉、〈進退步〉等。舞蹈情緒歡快熱烈。伴奏的樂曲,委婉動聽,輕快流暢,節奏多為 2/4拍。伴奏樂器有:熱瓦普、彈撥爾、獨它爾、笛子等。

Page 10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小樂正hsiao yüeh chêng

職官名。周朝(西元前 11 世紀~西元前 256)宮廷樂舞職官,主教文王世子、學士等貴族子弟武舞之《干舞》的舞法。協助樂正、大樂正教學及管理事宜。〔參考《禮記‧卷四,卷六》〕

廣義詞:職官名相關詞:干舞

Page 10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山羊舞shan yang wu

舞名。維吾爾族民間舞蹈。流傳於新疆的阿圖什、麥蓋堤等維吾爾族聚居區。在維吾爾族舉行盛大的「麥西熱甫」(一種歌舞遊藝集會的傳統形式)中表演。山羊頭的道具用樹枝與布紮成,上面畫有羊的眼睛、嘴。舞時,表演者頭戴山羊頭道具,反穿皮袷袢(對襟皮長袍,維吾爾族民族服裝)雙手著地扮作山羊。開始咩,咩地叫喚兩聲,隨後合著輕快的樂曲,穿過人群跳進圈內表演。模擬山羊吃草、飲水、磨角、仰頭環顧等形象,生動逼真;或用角頂撞周圍的觀眾,風趣的表演,常逗得圍觀者大笑。伴奏樂器有:熱瓦普、彈布爾、獨它爾等,曲調輕快、熱烈,節奏多為 2/4 拍。

Page 10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工尺譜kung ch’ih p’u

樂譜。中國傳統記譜法。因用工、尺等文字記寫唱名而得名。其歷史悠久,在敦煌千佛洞發現的後唐明宗長興四年(西元 933)寫本《唐人大曲譜》(所用譜式為宋人所稱的讌樂半字譜)即為工尺譜的體系。工尺譜最初可能是由管樂器的指法符號演化而成,經過宋代的俗字譜(如南宋姜夔《白石道人歌曲》的旁譜、張炎《詞源》中的管色應指字譜、陳元靚《事林廣記》中的管色指法譜),至明清時期,發展為通行的工尺譜,廣泛應用於民間歌曲、器樂曲、曲藝、戲曲等樂種中。工尺譜不用小節線,只以板眼〔見板眼〕記號來表示強弱拍,其書寫方式分立式、橫式、斜式三種,傳統書寫方式係直行由上而下,自右而左,如立式(又稱玉柱譜)、斜式(又稱蓑衣譜)等皆屬之。工尺譜與簡譜音高對照如後:〔參考《中國音樂詞典》〕

廣義詞:中國傳統記譜法相關詞:唐人大曲譜

Page 10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巾舞chin wu

舞名。漢代雜舞(在宮廷、筵宴演出的民間舞蹈)。又稱、《公莫舞》。舞者有男有女,舞蹈特點是表演者執巾飛舞。類似當今的《長綢舞》。漢畫像磚石有不少《巾舞》的形象。四川成都楊子山 漢墓出土的百戲畫像磚,其中有一女子雙手執綢而舞,長綢橫飄空中,女子回頭注視身後一手執鼗鼓的侏儒,他正蹲步追趕女舞者。形象栩栩如生。山東安邱漢墓出土畫像石,一男舞者甩舞長綢,舞姿豪放健美。《晉書》記載:相傳《巾舞》即《公莫舞》,與楚漢相爭時鴻門宴的故事有關。鴻門宴上,項莊拔劍起舞,欲殺劉邦,項伯也起舞,以袖相隔,並勸阻說:「公莫!」以此得名。後演變成《巾舞》。隨即作者沈約又否定了此傳說認為《巾舞》與《公莫舞》並非同一舞蹈。它們有各自不同的來源。實際上,《巾舞》是一種具有悠久歷史的民間舞,周代六小舞之一的《帗舞》,舞者就要執繒(絲綢)起舞。隋、唐宮廷宴樂之「九部樂」及「十部樂」中均有「清樂」(即清商)部,包括許多樂舞節目,其中列有《公莫》名目。《舊唐書‧音樂志》沿襲了《公莫舞》即《巾舞》之說。隨著不同朝代,《巾舞》形式時有變化,如隋代宮中所存《巾舞》

Page 11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等,按隋文帝命令取消了舞具,舞者不執巾。唐代墓室壁畫仍有揮帛而舞的舞蹈形象。直到現今,戲曲及民間舞中,仍保存了技藝很高的 《 長 綢舞 》。 這當 是古 代《 巾舞 》的 現代 遺存 。

同義詞:公莫舞、帗舞相關詞:長綢舞

Page 11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干kan

舞具名。亦稱為盾。武舞舞具之一。也是古代作戰時用以保護身體抵禦兵刃的一種防禦性武器。周朝(西元前 11 世 紀~西元前256)有《干舞》,該舞是周代六小舞之一。所用舞具即干。周朝管理樂舞道具的官員叫做「司干」。周之「四夷樂」中稱為「禁」的樂舞,也用干為舞具。漢(西元前 206~西元 220)之《育命舞》、宋(西元 960~1279)之《威加四海之舞》皆用干為舞具。〔見《干舞》、《育命舞》、《威加四海之舞》〕

同義詞:盾相關詞:禁、育命舞、威加四海之舞

Page 11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干戚舞kan ch’i wu

舞名、舞器名。周朝武舞,所執舞器為干與戚因名。《禮記‧明堂位》:「朱干玉戚,冕而舞《大武》。」陳注:「朱干,赤盾也;玉戚,玉飾斧柄也」。舞者左手執干(盾),右手執戚(斧)。《禮記‧文王世子》:「凡學士子及學子,必時春夏學干戈,秋冬學羽籥。」即春夏兩季學習武舞,秋冬兩季學習文舞。

廣義詞:周朝武舞

Page 11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干舞kan wu

舞名。又名《兵舞》。《六小舞》之一。創作於周朝(西元前 11 世紀~西元前 256)。是一種由舞者持盾而跳的《武舞》之一種。周朝時,此舞用以祭祀山川,也是貴族子弟必修課程之一。明朝(1368~1644)之朱載堉認為《干舞》是《武舞》之別名;《武舞》之支派。〔參考《周禮‧卷二十三,卷十二》、朱載堉《樂律全書》〕

同義詞:兵舞廣義詞:武舞相關詞:六小舞、武舞

Page 11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弓矢kung shin

舞具名。武舞舞具之一。弓矢是一種可發射的武器。弓是發射器,以堅韌的木質為幹;內附以角,外附以筋,以絲為弦,張而射之。矢是搭在弓上發射的武器。在遠古時代,弓矢即用於狩獵,其後則用於戰爭,並成為戰爭主要兵器之一。文獻顯示,自周朝(西元前11 世紀~西元前 256)時即以弓矢為舞具;周有《弓矢舞》,屬武舞,用以祭祀及大射、燕射、鄉射及賓射等禮儀中。清(1644~1911)之《揚烈舞》及番子樂中之《四角魯》均以弓矢為舞具。1911年之後,有許多編舞家利用弓矢為舞器,編創古典舞及現代舞。〔參考《周禮‧卷‧二十二》、《清史稿‧樂八》〕

同義詞:弓矢舞相關詞:揚烈舞、四角魯

Page 11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弓矢舞kung shih wu

舞名。周朝(西元前 11 世紀~西元前 256)時代之禮儀舞蹈;用於大射、燕射及鄉射的禮儀中。〔參考《周禮‧卷二十二,二十三》〕

Page 11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弓琴kung ch’in

樂器名。流行於台灣原住民的彈撥樂器,以布農族最為流行,邵、曹等族亦流傳此種樂器。琴弓(琴身)用竹製造,弦有鐵絲弦、藤弦、麻弦、月桃弦等多種,但以鐵絲弦最為普遍。演奏時,以口含琴弓上端,左手托住琴弓下端,用拇指壓弦;右手拇指和食指彈弦,彈的位置有的在稍上方,有的在弦中央,以口腔為共鳴箱。能發出do、re、mi、sol、do 幾個音,並具有主音大三和弦的分解和弦的演奏形式,與口簧所發出的音和布農族民歌音階的音相同。可以伴奏和獨奏,該族伴奏合唱的弓琴較普通弓琴大。〔《中國少數民族樂器誌》〕

同義詞:伴奏、獨奏廣義詞:台灣原住民的彈撥樂器

Page 11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不宜屢舞bu i lü wu

舞蹈禮俗。宴飲中起舞,本為漢朝(西元前 206~西元 220)時之風俗,賓主之間的禮貌。受邀不答舞,固屬不敬(見蔡邕不起舞),但屢舞不止,也有失儀態。三國時代之吳國 (西元 222~西元 280)孫權(西元 182~西元 252)嫁從女,該女係顧雍(?~西元 243)甥,乃邀顧雍父子及其孫顧譚參加婚宴。該時顧譚任選曹尚書,見任貴重。是日,孫權甚歡。顧譚酒醉,三次起舞,舞不知止。顧雍內怒。次日,訶責其孫顧譚曰:「……汝之於國,寧有汗馬之勞,可書之事邪?但階門戶之資,遂見寵任耳,何有舞不復知止?雖為酒後,亦由恃恩忘敬,謙虛不足,損吾家者必爾也。」﹝參考《三國志‧吳書‧卷五十二》﹞

廣義詞:舞蹈禮俗

Page 11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不鼓自鳴pu ku tzu ming

敦煌壁畫中表現音樂的一種構圖形式,將各種樂器繪於空中,繞以彩帶,類似飛天,以樂器凌空飄舞,寓意天樂自鳴,在天宮極樂世界裡,處處有音樂,無須人演奏,樂器自會發出美妙的聲音。「不鼓自鳴」一語出自佛經。〔參考《敦煌學大辭典》〕

Page 11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中序chung hsü

樂舞術語。又名<序拍>。係燕樂大曲的中間部份。<中序>有拍子,屬慢板,歌與舞均很徐緩。

同義詞:序拍

Page 12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中和樂舞chung hê yüeh wu

樂舞名。唐代雅樂舞蹈。唐德宗李适所製。據《唐會要》卷三十三載,《中和樂舞》的來源:「貞元十二年十二月昭義節度使王虔休,獻《繼天誕聖樂》一曲,大抵以宮為調,表五音之奉君也……不聞惉懘之聲,以叶中和之樂,以曲譜同進上。先時有太常樂人劉玠,流落至潞州,虔休因令造此曲以進,今中和樂起於此。」過了兩年,貞元十四年(西元 798)唐德宗參考《繼天誕聖樂》,自制《中和舞》。在他《中春麟德殿會百僚觀新樂詩序》中言及制《中和舞》的意圖:「朕以中春之望,紀為令節,聽政之暇,韻於詩歌,象中和之容,作中和之舞,聊復成篇,以言真志。詩曰:芳歲肇嘉節,物華當仲春,乾坤既昭泰,煙景含氤氳,德淺荷元貺,樂成思治人,前庭列鐘鼓,廣殿延群臣,八卦隨舞意,五音轉曲新,顧非咸池奏,庶叶南風薰,式宴禮所重,浹歡情必均,同和諒在茲,萬國希可親。」此詩描述《中和樂舞》舞中成八卦,以表達《中和樂舞》的主旨,並編入樂府〔參考《唐會要‧卷三十三》〕。

廣義詞:唐代雅樂舞蹈

Page 12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中國文化大學舞蹈學系DANCE DEPARTMENT OF CHINESE CULTURE

UNIVERSITY, TH

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系成立於 1964年,原為五年制舞蹈科,招收國中畢業生,是台灣最先創設之舞蹈科系。1966年舞蹈科改為舞蹈音樂專修科、1969年分成舞蹈組與國樂組。1975年改為四年制大學,設置於體育系,稱為體育系舞蹈組,招收高中畢業生, 1982

年始獨立為舞蹈學系。並於 1999年成立舞蹈研究所。該系自成立以來已屆三十五年,高棪教授為創系主任主任,1964年至 1974

年間執掌該系之系務,她曾於 1966至 1969年間赴美、加等國,教授中華民族舞蹈,其間由體育系主任周中勛教授兼舞蹈科主任。1974年至 1978年由高梓教授接掌系主任再度主持系務,至 1990

年退休為止,改由伍曼麗教授擔任系主任至今,1999年該系成立研究所,伍曼麗亦兼任所長。這三十餘年間文化大學舞蹈系,經常代表學校與國家,出國做國際交流與宣慰僑胞之演出達三十次以上,也為台灣培養不少優秀的舞蹈教育家與舞蹈藝術家,校友遍及舞蹈界各階層,成為舞蹈界不可缺少的中堅份子,其中包括;伍曼麗、陳學同、王廣生、劉黎瑛、陳玉秀、李慧美、黃麗薰、江映碧、林麗珍、樊潔兮、王雲幼、鄭淑姬、林秀偉、李巧、古名伸、余能盛、

Page 12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蘇明珠、吳秀蓮、詹美秀、陳偉誠、吳佩倩、朱麗姬、陳乃霓…。隨著社會環境的改變、藝術潮流的發展以及學術研究的需求,該科系在創立之初,其教學目標較偏向於培養表演與創作的人才,尤其強調中華傳統樂舞的研究與編創。近年來,自從舞蹈研究所成立後,其教學目標朝向培養舞者、編舞家、舞蹈教育家與舞蹈歷史學者,因此其課程規劃如下:大學部著重舞蹈藝術理論與實務之研習,並加強教學理論與人文科學之探討。研究所之課程則著重舞蹈教育與本土的舞蹈史之研究,課程內容包括:研究方法、舞蹈教育生理學、心理學、教學法、教材編作、課程理論,科技與教學、舞譜、本土舞蹈發展史…等等,倡導學術研究的風氣將是文化大學舞蹈系辦學的願景。 校址:台北市陽明山華岡路五十五號。(參考資料由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系提供)

Page 12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五天wu t’ien

舞名。唐代宮廷舞蹈。唐崔令欽《教坊記》:「戲日,內伎出舞;教坊人唯得舞《伊州》、《五天》重來疊去,不離此兩曲,餘盡讓內人也。」《五天》樂曲不詳,近人任半塘研究認為:「當由天竺來」,《五天》即指五天竺〔任半塘《教坊記箋註》〕。

廣義詞:唐代宮廷舞蹈

Page 12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五行舞wu hsing wu

舞名。宗廟禮儀舞蹈。據說《五行舞》原為周朝(西元前 11 世紀~

西元 256)之樂舞,於秦始皇(西元前 221~西元前 210)二十六年(西元前 221)改名《五行舞》。編舞者不詳。舞者身著藍、紅、黃、白及黑五種顏色織成的衣服,疑為顯示五行。《五行舞》在漢朝(西元前 206~西元 220)用之於下列皇帝宗廟祭祀禮儀中;一、漢高祖(西元前 206~西元前 196);二、文帝(西元前 179~西元前 157)及漢武帝(西元前 140~西元前 87)。〔參考《漢書‧禮樂志》、《冊府元龜‧掌禮部》〕

廣義詞:宗廟禮儀舞蹈

Page 12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五弦琴wu hsien ch’in

樂器名。流行於台灣原住民地區的彈撥樂器,現已少見。在古代五弦琴是搗米時才彈奏的樂器,其上部為弦板,長約四十公分,寬約十二公分,弦板一端釘五個釘子,另一端安五個弦柱,釘子與弦柱間張五根金屬弦,以前的弦是用苧麻絲做的,其下部為一長方形的鐵桶作為樂器的共鳴箱。演奏時,兩手各持一根小木棍彈撥琴弦發音。〔參考《中國少數民族樂器誌》〕

廣義詞:原住民樂器

Page 12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五常樂wu ch’ang yüeh

舞名。樂曲名。又名《禮義樂》。日本宮廷雅樂左方舞樂之一。《五常樂》之背景有兩種說法:其一,唐太宗(西元 627~西元649)以仁、義、禮、智、信配合宮、商、角、徵、羽而作,故稱《五常樂》。其二,《五常樂》係中國古代之《韶》。因常與韶,日文發音相似,故疑《五常樂》即《韶》。《五常樂》係平調,新樂、中曲。舞者四人。舞樂順序:一、<平調調子‧品玄>;二、<序>拍子八;三、<詠>延八拍子;四、<破>延八拍子,拍子十六;五、<急>有五帖,早八拍子,每帖均為拍子八;六、<入綾>五帖。《五常樂》之樂譜收入劉鳳學著《倫理舞蹈「人舞」研究》。〔參考《日本史‧禮樂志》、《舞樂圖說》、《雅樂》〕

同義詞:禮義樂廣義詞:韶相關詞:韶

Page 12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五魁舞wu k’uei wu

舞名。一、清代筵宴樂舞。《皇朝通志》:「文武鄉會筵宴,用歌童五人,服五魁衣進舞。二、滿族民間舞蹈。流傳於東北滿族聚居區。節日中表演。舞者五人,頭戴虎、豹、熊、鹿、狍等面具,動作模擬該種野獸的形像,源於滿族騎射狩獵生活。該舞現已失傳,僅少數老人尚有些記憶。

Page 12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五線譜wu hsien p’u

在五根等距離的平行橫線上,標以不同時值的音符及其它記號來記載音樂的一種方法。其每根線以及線與線之間的空間,自下而上分別稱為第一線、第二線、第三線、第四線、第五線和第一間、第二間、第三間、第四間,各代表一個音級,這些音級的固定音高根據所用的譜號來決定。譜號有三種:高音譜號、低音譜號、中音譜號。五線譜為適應不同音域的人聲和樂器的需要,有多種譜表,常用的有高音譜表、低音譜表、中音譜表,一般分類為一、記載合奏或合唱的總譜。二、分別記載每種樂器或每個聲部的分譜。三、由高音譜表和低音譜表聯合組成的大譜表,用於鋼琴、管風琴、豎琴及混聲合唱等。五線譜的前身可追溯到中世紀的「紐姆記譜法」及「有量記譜法」,到十七世紀逐步完善,十八世紀開始定型而沿用至今,至 1713年傳入中國 ,最早見於文字記載的是《律呂正義》續編,記述了五線譜及音階、唱名等,十九世紀中葉以後隨西方傳教士的傳教及新學的興辦而在中國逐步流傳和使用。〔參考《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

相關詞:高音譜號、低音譜號、中音譜號、紐姆記譜法、有量記譜

Page 12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Page 13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五聲音階wu shêng yin chieh

音樂理論。流行於亞洲、非洲、中太平洋的一些島嶼、匈牙利、蘇格蘭民間音樂及美洲本土部落中的一種音階形式,特別是在中國早期歷史音樂中,長期佔有優越的地位,又被稱為「中國音階」。其五階在中國被稱為:宮、商、角、徵、羽,每一個音都可以當主音以建立調式,可形成五種不同的五聲調式。〔參考《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

同義詞:中國音階廣義詞:音樂理論相關詞:宮、商、角、徵、羽

Page 13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元和yüan ho

舞名。唐朝(西元 618~西元 907)禮儀舞蹈。於下列祭祀儀式中奏《元和》之舞;一、春分日,祀朝日,奏《元和》之舞,舞六變,樂章三,係於顯慶元年(西元 656),禮部侍郎許敬宗撰,至乾元元年(西元 758),中書舍人徐浩又撰;二、祭風師,降神奏《元和》之舞,樂章四,貞元六年(西元 790),由秘書監包佶撰寫;三、祭雨師、雷師,降神奏《元和》之舞,樂章五,貞元六年,秘書監包佶撰;四、祀九宮貴神,奏《元和》之舞,樂章六。〔參考《舊唐書‧音樂》、《唐會要‧卷三十三》〕

Page 13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內人nei jên

職稱。唐朝(西元 618~西元 907)宮中設有教坊,教坊中女性樂舞人員被選入宜春院者,稱其為「內人」,亦稱「前頭人」。由於彼等具有優異之演技,表演舞蹈時多站在前頭,居領舞者之地位,並經常在皇帝御前獻舞,故稱為「前頭人」。彼等四季皆有米糧待遇,其得幸者,給宅第,賜奇異等珍貴物品。每月二日、十六日及生日時,其母、姊、妹等可至教坊與其相會。詩人張祐(西元 782~?)在其詩作《春鶯囀》中曾提及「內人已唱春鶯囀,花下傞傞軟舞來。」﹝參考《教坊記》、《唐代音樂歷史的研究》、《全唐詩 》 ﹞

同義詞:前頭人廣義詞:教坊

Page 13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內平外成之舞nei ping wau ch’êng chih wu

舞名。元朝(1271~1368)禮儀舞蹈;宗廟樂舞之一,屬武舞。至元十年(1273)一月,祭太廟,奏《內平外成之舞》。該舞分六段:第一段象滅王罕;第二段破西夏;第三段克金;第四段收西域、定河南;第五段取西蜀、平南詔;第六段臣高麗、服交趾。〔參考《元史‧禮樂二》〕

廣義詞:武舞相關詞:武舞

Page 13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內教坊nei chiao fang

唐代樂舞管理機構。高祖李淵(西元 618~西元 626 )於武德初年(西元 618)設立,隸屬太常寺,樂工稱宮人,習雅樂。於武則天(西元 684~西元 704)如意元年(西元 692)改名雲韶府,後又恢復舊名。玄宗(西元 712~西元 755)開元二年(西元 714)又於蓬萊宮側置之。〔參考《唐會要‧卷 34》〕。

Page 13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六么liu yao

唐代著名歌舞大曲。又名《綠腰》、《樂世》。白居易《楊柳枝詞》:「《六么》水調家家唱,白雪梅花處處吹。」作為歌曲可謂家喻戶曉,特別是來自西域或涼州的胡妓,最善此歌,號《樂世娘》。賀朝詩《贈酒店胡妓》:「胡姬春酒店,弦管夜鏘鏘。紅氊鋪新月,貂裘坐薄霜。玉盤初繪鯉,金鼎正烹羊。上客無勞散,聽歌樂世娘。」《六么》曲子為貞元(西元 785~805)中樂工向唐德宗進獻的曲子,德宗令錄其要,因此為名。屬軟舞曲和琵琶曲。白居易《樂世》詩序稱《樂世》曲調急促有「管急弦繁拍漸稠,綠腰宛轉曲終頭」句,又稱琵琶高手康崑崙嘗奏新翻羽調《綠腰》,也是急曲。白居易《琵琶行》有「初為《霓裳》後《六么》。」之句。唐李群玉《長沙九日登東樓觀舞》詩:「南國有佳人,輕盈舞《綠腰》……慢態不能窮,繁姿曲向終。低回蓮破浪,凌亂雪縈風。墜珥時流盼,修裙欲溯空。唯恐捉不住,飛去逐驚鴻。」敦煌盛唐四百四十六窟《嫁娶圖》結婚的場面,在樂工的伴奏下,一裝束似男子的女舞者,雙手背腰後正在起舞,提右足正在欲踏未踏間。五代畫家顧閎中所繪《韓熙載夜宴圖》中王屋山舞《六么》的舞姿與

Page 13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嫁娶圖》女子獨舞舞姿極為相似。宋代仍流行此舞,歐陽永叔(修)有「貪看《六么》花十八」句,王灼《碧雞漫志》卷三云:「此曲內一疊名花十八,前後十八拍,又四花拍,共二十二拍。」

同義詞:綠腰、樂世廣義詞:唐代著名歌舞大曲

Page 13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六小舞liu hsiao wu

舞蹈種類名稱。又稱《小舞》。係周朝(西元前 11 世紀~西元前256)時代,針對《六代大舞》而創作的《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及《人舞》六首舞蹈。這六首舞蹈在該時,用以祭祀及教育青少年貴族子弟。〔參考《周禮》〕

同義詞:小舞相關詞:帗

Page 13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六代大舞liu tai ta wu

舞蹈種類名稱。又稱《六代舞》、《大舞》、《六樂》、《六舞》等。《六代大舞》係指黃帝時代之樂舞《雲門大卷》、堯時代的《大咸》、舜時代的《大韶》,禹時代之《大夏》,商時代之《大濩》及周時代之《大武》。這六首樂舞在周朝(西元前 11 世紀~西元前 256)時代,被列為貴族子弟學校必修課程,也是官方祭祀天地、山川諸自然神及先師先祖禮儀中,最重要之樂舞。〔參考《周禮》、《禮記》〕

同義詞:六代舞、大舞、六樂、六舞相關詞:雲門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

Page 13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六佾舞liu i wu

舞名。〔見佾〕。

Page 14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六舞liu wu

舞蹈種類名稱。〔見《六代大舞》〕

Page 14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公孫大娘(生卒年不詳)kung sun ta niang

人名。唐開元(西元 713~西元 741)初,以擅舞劍器而獨步於宮廷宜春院和梨園的內人。書法家張旭在鄴縣看見公孫大娘舞西河劍器之後,草書自此長進。〔參閱《全唐詩‧杜甫「觀公孫大娘舞劍器行」并序》〕。

Page 14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勾肆kou szŭ

表演場所。〔見勾欄〕

Page 14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勾欄kou lan

表演場所。又名「勾肆」。宋朝(西元 960~1279)及元朝(1271~1368)時代之常用語。其意有二:一為當時一般演戲、說書及從事歌舞雜技者集聚表演的地方;其二,此名詞用語,演變為妓院的代名詞。

同義詞:勾肆

Page 14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化成天下之舞hua ch’êng t’ien hsia chih wu

舞名。禮儀舞蹈,屬文舞。宋朝(西元 960~1279)元祐四年(1089)十二月,大樂正葉仿(生年不詳)奉命撰寫朝會時所用之文舞《化成天下之舞》,武舞《威加四海之舞》。由協律郎陳沂按閱。《化成天下之舞》舞者六十四人,由二名執纛者引導入場,排成八行,每行八人。舞蹈結構有三變,以鼓為節。每變有十六鼓次,惟第三變只有十五鼓次。舞者右手執羽,左手持籥。舞蹈主要動作由〈揖〉、〈辭〉、〈謙〉三種禮儀動作所構成。這三種動作也是該時儒家所要求於人的行為準則。其後此舞亦曾用於祭祀。劉鳳學(1925~) 於 1984年根據葉仿所撰之《化成天下之舞》文字譜,重建於英國劍橋。同年由劉鳳學用拉邦動作譜書寫並錄影。錄影舞者有陳勝美、王淑珠、來海珊及張中煖。音樂由畢鏗博士L.E.R.Picken,1909~)根據《三才圖會‧大成殿雅樂舞生圖》所記載之工尺譜,譯成五線譜。由黃桂志(1960~)指揮黃桂志音樂工作室演奏錄音。劉鳳學重建之《化成天下之舞》,舞者四人,成方形。著仿明朝(1368~1644)禮儀舞蹈服裝。右手執羽,左手持籥。由新古典舞團首演於 1993年 9月 23日,紐約,台北劇場。

Page 14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首演舞者有施坤成、蕭豐男、陳威諭及紀凱騰。〔參考《宋史‧樂志》、《樂書》、《三才圖會》〕

廣義詞:禮儀舞蹈文舞

Page 14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化康hua k’ang

舞名。又名《治康》。唐朝(西元 618~西元 907)禮儀舞蹈。元係隋朝(西元 581~西元 618)之文舞,唐建國後,由祖孝孫改為《化康》之舞。用之於郊廟祭享。〔參考《舊唐書‧音樂》、《淵鑑類函》〕

同義詞:治康廣義詞:文舞相關詞:文舞

Page 14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天下大定之舞t’ien hsia tai ting chih wu

舞名,宋代宮廷祭祀舞蹈。宋太祖趙匡胤乾德四年(西元 966)詔令太常寺判和峴制定雅樂。和峴根據《尚書》周武王一戎衣而天下大定,遂改武舞為《天下大定之舞》,用一百二十八人以倍八佾之數,舞人分為八行,每行十六人,皆披金甲執戟。引舞二人,各執五采旗,此舞有六個變化:一變象六師初舉;二變象上黨克平;三變象淮陽底定;四變象荊湖歸服;五變象邛蜀納款;六變象兵還振旅,主要歌頌趙匡胤的武功,並撰寫武曲樂章。宋太宗趙炅淳化二年(西元 991)和峴之弟,太子中允和,後奏改殿庭二舞之名,《天下大定之舞》改為《威加海內之舞》,舞仍分六變,其內容改為表現趙炅的武功。一變象登臺講武;二變象漳泉奉土;三變象杭越來朝;四變象克殄並汾;五變象肅清銀夏;六變象兵還振旅,每變樂章各一首。得到趙炅的首肯,此後宋真宗趙恒時代,又下詔仍用和峴所定《天下大定之舞》。〔參考《宋史》〕

廣義詞:宋代宮廷祭祀舞蹈

Page 14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天竺樂(伎)t’ien chu yüeh(chi)

樂舞種類名稱。隋(西元 581~西元 618)「七部樂」、「九部樂」之一。唐(西元 618~西元 907)「九部樂」、「十部樂」之一部。屬儀式舞蹈。起自前涼張重華(西元 346~西元 353)據有涼州 ,重四譯來朝,進貢男伎,始有「天竺伎」及其樂。樂器有:鳳首箜篌、琵琶、五絃、笛、銅鼓、毛員鼓、都曇鼓、銅拔、貝等九種。歌曲有「沙石疆」,舞曲有「天曲」。樂工十二人,著皂絲布頭巾、白練襦、紫綾袴、緋帔。舞者二人,辮髮、朝霞架裟、行纏、碧麻鞋。架裟即今之僧衣。〔參考《隋書‧音樂志》、《舊唐書‧音樂》、《新唐書‧禮樂志》〕

Page 14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天授樂t’ien shou yüeh

樂舞名。唐代舞蹈。「坐部伎」中之一部。武則天天授元年(西元690)所創。舞者四人,著五彩畫衣,戴鳳冠。據《舊唐書‧則天后本紀》記載,垂拱四年(西元 688),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偽造瑞石,說是得之於洛水,上刻「聖母臨人,永昌帝業」八個大字。武則天大喜,給瑞石命名為「天授聖圖」。過了兩年,即西元690,她自稱皇帝,改號為周,改元為天授,意為武后稱帝是天授的使命,因之此舞應視為紀念她稱帝的舞蹈。日本《樂舞解說》「三臺鹽急條」記載《天授樂》的起源:張鷟撰寫了一部不為當時禮法所拘的奇幻愛情故事《遊仙窟》,武則天很喜歡這部小說,找人把書中的情景寫成一個曲子名《天授樂》,又名《三臺鹽急》。此說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廣義詞:唐代舞蹈

Page 15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天樂署t’ien yüeh shu

機構名。元朝(1271~1368)禮部鳳儀司所屬之機構。始設於至元十七年(1280)。初名為昭和署,至大四年(1311)改為天樂署。主管置有令二名,下設署丞、管勾、協音、協律等官職。管領河西樂人。﹝參考《元史‧卷八十五》﹞

同義詞:昭和署廣義詞:機構名

Page 15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天壇t’ien t’an

祭祀場所;郊祀時禮儀舞蹈舉行場所。天壇是皇帝祭天的場所,是壇廟祭禮中最隆重的一項禮儀。元‧成宗(1295~1307)即位,建天壇在大都城南七里,約即今北京天壇的位置。現在北京天壇,建築宏偉,是明朝(1368~1644)重要工程之一。自永樂四年(1406)設計施工,歷時十四年,至永樂十八年(1420)始行完工。天壇面積有二百七十三公頃。天壇建築以藍色為基調,象徵殿宇建於「天」中。天壇主要建築有:祈年殿、皇穹宇、圜丘壇及齋宮等。天壇的位置原在北京南郊,明朝嘉靖二十二年(1553)北京加築外城,才將天壇包括在外城之內。北京天壇自 1420年建成後,明清兩代諸帝王,每年正月上辛日均到天壇祈年殿祭天、祈求五穀豐收,禮儀過程中依古制均在獻祭時舉行樂舞;洪武元年(1368)所定之樂舞曲名:迎神,奏「中和之曲」。奠玉帛,奏「肅和之曲」。奉牲,奏「凝和之曲」。初獻,奏「壽和之曲」,《武功之舞》。亞獻,奏「豫和之曲」,終獻,奏「熙和之曲」,俱「文德之舞」。徹豆,奏「雍和之曲」。送神,奏「安和之曲」。望燎,奏「時和之曲」。遇大旱時,在此舉行祈雨活動,稱謂常雩。清建

Page 15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國之初依滿族舊制,迎神祭天用《莽式舞》,旋即採用明制;初獻,用《干戚舞》,亞獻、終獻舞《羽籥》。〔參考《明史‧禮一,樂一》、《清史稿‧禮二,樂一》、蕭默《中國建築史》〕

Page 15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天燈舞t’ien têng wu

舞名。京族民間舞蹈。流傳於廣西防城地區的巫頭、山心、澫尾三島上京族聚居區。亦名《跳天燈》、《燭光舞》。於京族的傳統節日「哈節」的祭祀活動中表演。內容是祈求白龍鎮海大王和本地的土地神保佑人壽年豐。兼有點燭成光,引領海上捕魚親人平安返航之意。舞者為四名桃姑(京族稱謂,即女民間藝人),著緊身窄袖白色長衫禮服,頂著頭燈,托著手燈表演。「頭燈」是將小碗反扣在頭上,碗的底部上再放一小碟,碟內置三至五支點燃的蠟燭,「手燈」是小碗中置一支點燃的蠟燭,雙手各捧一盞。隨著鼓的節奏和伴唱聲,婆娑起舞。開始節奏緩慢,抒情柔美,而後速度逐漸加快,情緒歡快熱烈。舞者一面轉動手腕,一面縱橫交錯的變換隊形,最後兩手同時伸出以優美的造型靜止結束。基本動作有:<繞燈花>、<圓場步>、<三角步>等。伴奏樂器有:大鼓、大鑼、小鼓、小鑼、鈸、木魚、竹板等打擊樂。節奏中速平穩,為 2/4 拍。

同義詞:跳天燈、燭光舞

Page 15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天鵝舞t’ien ê wu

舞名。赫哲族民間舞蹈。流傳於黑龍江省的富錦 、同江等地赫哲族聚居區。多在喜慶或捕魚歸來人們飲酒祝賀豐收時由女子表演。天鵝在赫哲族人民心目中是純真美好的象徵。赫哲族民間傳說中的天鵝,也是勇敢、善良女性的化身。《天鵝舞》的產生和流傳,與赫哲族人民的信仰、傳說有著密切關係。舞者人數不限,表演時,舒展雙臂,翩翩起舞。時而模擬天鵝飛翔、跳躍、站立,時而發出模仿天鵝的囁囁叫聲,載歌載舞,抒情優美。主要動作有:〈單飛〉、〈雙飛〉、〈喝水〉、〈展翅飛〉、〈叉步〉、〈打旋>、<單腿飛>等。曲調上下兩句,中速 2/4 拍。與舞蹈配合默契,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

Page 15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太平洋崇光百貨公司t’ai p’ing yang ch’ung kuangpai huo

機構名。成立於民國七十六年(1987)十一月。該公司文化會館佔地二百二十坪,有舞臺設備,適宜於小型戲劇、音樂會、舞蹈表演等活動,場地可供各界租用。地址為臺北市忠孝東路四段 45號十二樓。

Page 15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太平鼓t’ai p’ing ku

舞名。民間舞蹈。也叫《單鼓》、《扇鼓》等。此舞主要特徵是手執一種有柄的單面扇形鼓,以鼓錘或鞭擊之而舞。有人認為是古代《鞞扇鼓》的傳承與演變。清代《听雨叢談》一書記載了太平鼓的形制:「以驢、羊之皮冒於鐵圈,作紈扇式,柄末有大圈,貫以鐵環,隨撾隨搖,錚錚聒耳」。「小者如盤如鏡,更有大如石瓮者」。在除夕、上元、燕九期間,街市上常有表演《太平鼓》的舞蹈隊伍。當舞者敲擊作舞時,鼓聲、環聲、喧笑聲、哄鬧聲,耳為之震」。巫師所舞《太平神鼓》,其鼓式及舞法大體與民間相同,但舞技更高,有〈掬腿擊鼓〉、〈旋轉擊鼓〉、〈吸腿跳後跪地擊鼓〉及〈烏龍絞柱〉擊鼓等。還有的可做出〈耍鼓〉、〈擊鼓下腰〉、〈數鼓相互拋接〉等高難度技巧。

同義詞:單鼓、扇鼓、鞞扇鼓相關詞:鞞扇鼓

Page 15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太平鼓t’ai p’ing ku

樂器名。流行於東北的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河北、安徽、甘肅等地,鼓形似一圓扇,以鐵絲作圈,蒙羊皮,鼓柄下端有一橢圓形小圈,圈上穿許多小鐵環,搖動鼓時小鐵圈相互撞擊發出細碎的金屬聲。原用於祭祀、跳神等宗教活動,舞者左手持鼓,右手執藤條擊鼓,或打鼓心,或敲鼓邊,邊敲邊舞,舞蹈動作多採自霸王鞭、七節棍等。鼓點變化豐富,舞蹈粗獷,技巧複雜。東北三省稱「單鼓」,河北稱「扇鼓」,陝西稱「羊皮鼓」,甘肅稱「檳鼓甩辮子」,安徽稱「端鼓」或「喜鼓子」。〔參考《中國鼓文化研究》、《中國音樂辭典》〕

廣義詞:流行於東北的樂器名相關詞:單鼓、扇鼓、羊皮鼓、檳鼓甩辮子、端鼓、喜鼓子

Page 15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太平樂t’ai p’ing yüeh

舞名;樂曲名。一、唐朝(西元 618~西元 907)教坊中樂舞曲目。亦稱《五方獅子舞》。舞蹈時由五人飾獅子,一百四十人歌唱。二、日本宮廷雅樂左方舞樂之一,又名《武昌破陣樂》,係新樂、中曲。舞者四人,持鉾。此舞樂是由數曲組合,其順序:一、<大食調調子‧音取>;二、<道行>演奏《朝小子》,延四拍子曲式;三、<破>演奏《武昌樂》,延八拍子、拍子二十,末六拍加志止禰拍子;四、<急>演奏《合歡鹽》,早四拍子、拍子二十四;五、<重吹>反覆<急>之音樂,舞者第二拍子站起,依序退場。〔參考《舊唐書‧音樂志》、《唐會要》、《舞樂圖說》、《雅樂》〕

同義詞:五方獅子舞

Page 15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太和t’ai ho

舞名。唐朝(西元 618~西元 907)禮儀舞蹈;宗廟樂舞之一。光宅元年(西元 684)九月,定中原(西元 684~西元 684)廟樂奏《太和》之舞。(《通典》:《太和》作《承合》)。〔參考《舊唐書‧音樂一》、《唐會要‧卷三十三》、《通典》〕

Page 16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太師t’ai shih

職官名。同大師。〔見大師〕

廣義詞:職官名

Page 16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太常少卿t’ai ch’ang shao ch’ing

職官名。太常寺之副首長。〔見太常及太常卿〕

廣義詞:太常寺之副首長

Page 16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太常民t’ai ch’ang min

職業身份之稱呼;樂戶。北魏(西元 386~西元 534)之太常主管宮廷各項禮儀、樂舞及樂工、舞者人員,彼等均有戶籍,稱為樂戶。也被稱為太常民。〔參考《魏書‧卷一百一十三》〕

同義詞:樂戶廣義詞:職業身份之稱呼

Page 16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太常丞 t’ai ch’ang ch’êng

職官名。太常卿之屬官。負責協助太常卿處理有關祭祀、禮儀及樂舞等事宜。﹝參考《後漢書‧志二十四》﹞

廣義詞:職官名相關詞:祭祀、禮儀、樂舞

Page 16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太常寺t’ai ch’ang szŭ

機構名。掌理國家禮制、樂舞、郊廟、宗廟、社稷祭祀及朝會典禮等事宜。太常寺主管為太常卿,屬下有太常少卿、太常丞、太常博士、主簿、協律郎、奉禮郎等職官。並轄有與樂舞有關之太樂署、清商署及鼓吹署。﹝參考《新唐書‧卷四十八》、《宋史‧卷一百六十四》、《遼史‧卷四十七》、《金史‧卷五十五》、《明史‧卷七十四》﹞

廣義詞:機構名相關詞:國家禮制、樂舞、郊廟、宗廟、社稷祭祀、朝會典禮

Page 16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太常卿t’ai ch’ang ch’ing

職官名。主管統領太常寺寺務。記政令,祭祀時率寺內官員備供品、禮器、樂舞及天神、地祗、陵園之歲祭。年終時進奏來年之典禮。遇有旱澇災變,則奏請祭告宗廟社稷。﹝餘見太常 寺﹞。

廣義詞:職官名

Page 16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太常博士t’ai ch’ang po shih

職官名。主管禮儀之官員。魏文帝(西元 220~西元 226)初設,晉(西元 265~西元 420)因襲此制。唐朝(西元 618~西元 907),太常寺設有太常博士四人。其職責與魏晉相同;掌管五禮(吉禮、賓禮、嘉禮、軍禮、凶禮)禮儀,贊導朝廷大禮,擬議王公諡號。﹝參考《晉書‧二十四》、《新唐書‧卷四十八》﹞

廣義詞:職官名相關詞:吉禮、賓禮、嘉禮、軍禮、凶禮

Page 16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太常掾t’ai ch’ang ch’uan

職官名。秦朝(西元前 221~西元前 206)及漢朝(西元前 206~西元前 220)時期,太常卿之屬官。主要職責為協助太常丞處理有關祭祀、禮儀及樂舞事宜。﹝參考《漢書‧卷十九》﹞

廣義詞:職官名相關詞:祭祀、禮儀、樂舞

Page 16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太常禮儀院t’ai ch’ang li i yüan

機構名。元朝(1271~1368)中央機構之一。中統元年(1260)始設太常寺。至大元年(1308)將寺提升為院。至大四年(1311)後改為太常寺。延祐元年(1314)又將太常寺升為太常禮儀院。由大司徒統領,下有同知、金院、同金、院判等官職。轄有太廟署、郊祀署、社稷署及大樂署等機構。職掌大禮樂舞,祭享宗廟社稷、封賜諡號等事宜。﹝參考《元史‧卷八十八》﹞

廣義詞:機構名相關詞:大禮樂舞,祭享宗廟社稷、封賜諡號

Page 16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太廟t’ai miao

祭祀場所;宗廟祭祀禮儀舞蹈舉行場所。太廟是古代帝王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今存之太廟在北京天安門東側。始建於永樂十九年(1421),嘉靖二十三年(1544)改建。明朝(1368~1644)及清朝(1644~1911)兩代諸皇帝均在此舉行祭祀祖先之禮。祭禮中有三獻;初獻、亞獻及終獻,樂六奏,舞八佾。洪武元年(1368)祭太廟初獻禮,奏「壽和之曲」,《武功之舞》。亞獻,奏「豫和之曲」,終獻,奏「熙和之曲」,俱《文德之舞》。明初雅樂之樂舞人員,樂生仍用道童,舞生改用軍民俊秀子弟。諸皇帝登基、太子大婚、攝政、凱旋獻俘等大典及春、夏、秋、冬四季,均擇日由皇帝親臨太廟告祭祖先。〔參考《明史‧禮五,禮七,樂一》、潘谷西等《中國建築史》〕

Page 17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太廟樂舞t’ai miao yüeh wu

樂舞種類名稱。太廟即當代皇帝供奉祖先牌位之廟宇。太廟樂舞即皇帝祭祖時所用之樂舞;亦稱為宗廟樂舞。古代帝王舉行祭祖禮儀所用之曲目、樂章、樂器、舞蹈名目,樂工、舞者及歌者人數等,各代均有定制,基本上均行三獻禮,舞《八佾》之文舞及武舞。

同義詞:宗廟樂舞廣義詞:樂舞種類名稱相關詞:三獻禮、八佾

Page 17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太樂令 t’ai yüeh ling

職官名稱。大樂令即太樂署之首長。自漢朝(西元前 206~西元220)設置,隋(西元 581~西元 618)唐(西元 618~西元 907)二代沿襲漢之舊制,設有太樂令一或二人。其職掌為國家祭祀、饗宴時樂舞安排事宜。﹝參考《後漢書‧卷二十五》、《隋書‧卷二十八》、《唐六典》﹞

廣義詞:職官名稱相關詞:國家祭祀、饗宴時樂舞安排

Page 17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太樂署t’ai yüeh shu

機構名。自漢朝(西元前 206~西元 220)設置,隋唐(西元 581~西元 907)二朝沿襲其制度。太樂署由太常寺管轄,其屬下有:大樂令、大樂丞、樂正、府、史、典事、掌固、文武二舞郎及太樂博士等九種官員。太樂署主要工作為掌理國家祭祀禮儀、饗宴樂舞事宜。每有郊祀及宗廟祭祀禮儀時,以樂懸、登歌及文武《八佾舞》供應。大宴會則安排樂舞表演。平日教授樂工及舞者音樂及舞蹈。至於府、史、典事及掌固,為太樂署行政人員。﹝參考《唐六典‧卷十四》、《 新 唐 書 ‧ 卷 九 十 八 》 、 《 通 典 ‧ 卷 二 十 五 》 ﹞

廣義詞:機構名相關詞:八佾舞

Page 17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孔丘(西元前 551~西元前 479) k’ung ch’iu

人名。魯人,宋孔父嘉之後裔,字仲尼,或稱尼父。為中國第一位平民教育家。所教學生有七十二賢者。學生將其平日言行的記錄之,稱為《論語》。其儒學思想影響中國的政治、學術思想至鉅,故世人尊稱「孔子」。孔子曾隨施襄學琴,造詣很深。創作「取鼠操」、「宣父操」、「龜山操」等琴曲。孔子刪詩經,三百零五篇,並皆弦歌之,以求合於韶、武、雅、頌之言。孔子以樂舞作為教學的方法,以禮樂互相為用。認為樂舞可了解「一國人心之振靡,一國政治之隆污」。舞的俯仰疾徐和歌的抑揚抗墜,不獨涵養性靈,而且於身體極有益。其對樂舞的影響尚經子夏的闡揚,公孫尼子著『樂記』,使之儒家精神發展臻至完備。〔參閱《禮記》、《春秋》、《孔子》〕。

Page 17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孔雀東南飛k’ung ch’üen tung nan fei

舞曲名。馬水龍作曲,黃麗薰編舞,1977年 3月在台灣省立交響樂團主辦之「漢聲舞展」中首度發表,由陳秋盛指揮台灣省立交響樂團於台北市國立國父紀念館演出,並獲 1977年中山文藝音樂創作獎。本曲取材自漢詩「孔雀東南飛」,原詩共一千七百八十五字,故事大意敘述漢末建安年間,盧江府小吏焦仲卿娶妻劉蘭芝,夫妻恩愛情深,但焦母不容蘭芝分享其母子深情,逼仲卿休妻,遣歸娘家。後因其兄迫其改嫁,蘭芝不從,投水而死,仲卿聞之也自縊殉情,譜成一段哀怨感人的愛情故事。作曲者讀完這首詩後,有感而創作此曲,樂曲形成與結構依故事內容歸納成二大部分,每一部分均由數個獨立而有關連的樂段組合而成。第一部分:從序曲開始到焦母逼仲卿休妻止,序曲一開始由大提琴與倍大提琴奏出仲卿的主題,定音鼓由弱漸強,反覆地對答後,引出蘭芝的主題,由法國號奏出,並由雙簧管及單簧管回應。當中引出一段簫的獨奏,即是蘭芝的傷感與憧憬,樂曲由此逐漸展開,曲中用中喇叭吹奏的馬鳴聲,代表仲卿回家探望的過程,伸縮喇叭的斷奏及打擊樂器暗示嚴厲的焦母出現,和婆媳間的不合。第二部分:蘭芝被遣歸娘家後,其兄

Page 17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迫其改嫁,一直到蘭芝與仲卿殉情,樂曲開始的鑼鼓聲,暗示娶親的日子將近;仲卿與蘭芝的主題,以不同的方式對答,交錯出現,象徵蘭芝與仲卿兩地相思之苦,樂曲由此再度展開,由女聲合唱帶入終曲之無限悲淒與懷念。1984年由徐頌仁指揮日本讀賣交響樂團錄製雷射唱片,上揚有聲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發行。

廣義詞:舞曲名

Page 17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孔雀舞k’ung ch’üeh wu

舞名。傣族民間舞蹈。流傳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德宏、思茅、臨滄等傣族聚居區。傣語稱《嘎洛擁》、《嘎婻諾》、《煩婻諾》,即《孔雀跳》、《孔雀公主跳》的意思,現通稱《孔雀舞》。相傳一千多年前,傣族領袖召麻粟杰數帶領四千人去尋找幸福的路上,看到很多孔雀跳舞,很好看,就模仿著跳,回來就傳開了。經歷代民間藝人的加工創造,至今已發展為風格突出、形式完整、有嚴格的程式、豐富的舞姿、規範化的動作及圖形變化、有專門的伴奏鼓譜、有跳、轉、翻等技巧,有技藝高超的職業藝人,並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風格,是傣族舞蹈中發展水平最高、又是最基本、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廣場表演性舞蹈。舞蹈優美矯健,感情內在含蓄,舞姿富於雕塑性,身體及手臂的每個關節曲伸自如,下肢多保持半蹲狀態,形成了特有的三道彎舞姿造型。除表現孔雀生活外,也表現神話故事,單人《孔雀舞》多表現一隻孔雀被惡魔拖走,另一隻在森林中飛跑找尋的情景,雙人《孔雀舞》多取材於傣族民間傳說《孔雀公主》中,王子找到公主的情節。過去均由男性表演,舞時戴塔形盔假面,身跨孔雀架子。單人《孔雀舞》戴女性假面,雙人《孔

Page 17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雀舞》為一男一女。近幾十年來,也有不戴面具或架子,女性亦可表演。由鼓、鋩、鑔伴奏。

同義詞:嘎洛擁、嘎婻諾、煩婻諾、孔雀跳、孔雀公主跳廣義詞:傣族民間舞蹈

Page 17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少常shao ch’ang

職官名。宋朝(西元 960~1279)太常少卿之簡稱。

廣義詞:職官名

Page 17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巴西布布的;祈禱小米豐收歌PASIBUTBUT

歌舞名。臺灣原住民布農族(Bunun)之儀式歌曲。早期該族世代居住於中央山脈一帶,為東南亞族群中住地海拔最高者 (約一千至二千三百公尺高處),現大多定居於南投、花蓮、台東、高雄等縣。過去以小米為其主食,巴西布布的(祈禱小米豐收歌 Pasibutbut)只能在祈天神賜福與豐收的「栗播種祭」中才能歌唱。今已演變在各種祭典中出現;如三月「除草祭」、七月「小米收穫祭」、十一、十二月的「小米播種祭」(亦稱栗播種祭),及一年中最重要之祭典「打耳祭」【見射耳祭(布農族MaLa-Hodaigian)】。 該歌曲(圖二)於1943年首度爲日本音樂學者黑澤隆朝於台東縣鳳山群裏壟山社(今海端鄉崁頂村)所發現並記錄。1952年將錄音寄至聯合國文化組織「Unesco」,其特殊合聲唱法震撼了國際民族音樂學界,認為在世界其他原住民族中沒有類似者。過去布農族規定參加該歌曲儀式者須為當年中最聖清的成年男子(未遭遇災害平順幸福者),參加人數成雙;八、十二或廿四人等。他們圍成一個圓圈,雙手側開相隔一人,於其背後左右與他人相牽手,步伐僅以走步,隨歌聲的變化緩緩向反時針方向繞行。合唱首先由一位領導者先領唱,其餘分為三

Page 18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部合聲。領唱者輕噘著嘴半閉著眼,以低小聲音發出「喔……」音,繼之以約半音符徐徐上升,三部合聲者以小三度、大三度,完全四度和五度之協和音一波又一波和聲加入並隨之上昇,音樂漸大聲,唱者頭部也隨之慢慢抬起。聲音由弱而強由小而大,聲音響亮,沒有歌詞僅以喔…聲;直到領唱者聲域達最高時合唱即告中止。他們相信如此不停的努力合聲唱歌,可與天神溝通而達到祈福目的,是極為莊嚴而簡單的歌舞儀式。【參考呂炳川 《台灣土著族音樂》。1982、丘其謙 《布農族卡社群的社會組織》 1966、張振岳《台灣後山風土誌》 1994】。

廣義詞:布農族(Bunun)之儀式歌曲相關詞:栗播種祭、除草祭、小米收穫祭、小米播種祭(亦稱栗播種祭)、打耳祭

Page 18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巴勒那德pa lê na tê

舞名。鄂溫克族民間舞蹈。流傳於內蒙古呼倫貝爾鄂溫克族聚居區。《巴勒那德》鄂溫克語,漢譯為《跳虎》。據傳,有一狩獵隊出獵時遇到了老虎,按當時迷信的做法,須留一人供虎吞食,其他人方能脫險。於是,全體擲帽於地,就近隱蔽,視虎叼走誰的帽子,誰就當留。狩獵隊內有一奸詐之徒,將一少年帽子藏匿起來,謊稱虎已叼去。無奈,少年被留,惶恐地爬到樹上。虎步履艱難而至,見少年在樹上,便以前爪攀樹,似有所求,並無傷害之意。少年發現虎身上扎入了利刺,便為其抽出。虎轉身離去,霎時叼回一袋珠寶擲於少年,遂遠去。少年因禍得福,攜珠寶平安回家。奸徒得知亦往,欲得虎口之財,反被虎吞食。《跳虎》這個舞蹈由此產生。最初旨在勸善懲惡,今作自娛。由五名婦女(中、老年為多)表演,一人扮獵物站中間,四人扮虎分站四角。扮虎者雙膝半蹲,上身前傾,雙手橫扶大腿,兩足齊肩寬,同起同落用力跳躍、跺地,並發出有節奏的吼么!吼么!扮獵物者,則在原地轉圈、跳躍、躲閃,直至其中一虎將扮獵物者頭戴的帽子或頭巾叼走,表示獵物已被捕獲,舞蹈就此結束。舞蹈幽默風趣,具有原始狩獵生活的濃郁色彩。

Page 18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無 樂 器 伴 奏 , 以 表 演 者 喊 叫 的 呼 聲 為 節 奏 。

同義詞:跳虎

Page 18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巴渝舞pa yü wu

舞名。漢代著名舞蹈。此舞根據巴地(四川)渝水(嘉陵江)沿岸少數民族賓人的勇武精神和舞蹈素材編成,用於鼓舞兵將士氣,以壓倒和制服敵人。舞蹈極有特色,巴渝人猛銳善舞,早在商朝末年已為人知,曾對推翻紂王暴政產生了積極的作用。《華陽國志‧巴志》載:「賓民多居(渝)水左右,天性勤勇」。「銳氣喜舞」,「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巴師勇銳,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稱之曰:「武王伐紂,前歌後舞也。」漢高祖招募賓人為前鋒,觀其作戰勇猛,又善歌舞,十分喜愛,認為此即「武王伐紂之歌也。乃令樂人習學之」,並將此舞歸入樂府(見《漢書‧禮樂志》)。其舞蹈內容是宣揚武功威德,類屬武舞。《晉書‧樂志》記載該歌舞有:「矛渝本歌、曲安弩渝本歌曲、安台本歌曲、行辭本歌曲總四篇」因歌詞難懂(疑用巴渝賓人族語編成),於魏初由王粲向巴渝首領李管(中華書局二十四史點校本作「李管、種玉」清酌)種玉了解歌的含意經考校後將其改為「矛渝新福歌曲」、「弩渝新福歌曲」、「安台新福歌曲」、「行辭新福歌曲」。行辭以述魏德,其表演方式為舞者皆執羽籥,或用牟弩、干(盾)、戚

Page 18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斧)。《巴渝舞》下傳多代,曹魏黃初三年(西元 222)改其名為《昭武舞》,晉代又改稱《宣武舞》(《晉書‧樂志》)唐列《巴渝舞》入「清商樂」中(《舊唐書‧音樂志》)。歷代雖有更名改辭者,卻始終舞相傳習,不變其舞。《巴渝舞》是古代西南有代表性的少數民族舞蹈,從漢至唐流傳千年,在我國歷史上有重要影響。另有史書稱《巴渝舞》即《鞞舞》如《隋書‧音樂志》載:「《鞞舞》漢《巴渝舞》也。」《樂府詩集》引《古今樂錄》稱:「《鞞舞》梁謂之《鞞扇舞》即《巴渝》是也。」但郭茂倩據考證否定此說,認為漢魏二歌舞詞各異,非一舞二名,只因梁陳時代「鞞舞前作巴渝弄」,而誤認為是一合理可信。

同義詞:昭武舞、宣武舞、鞞舞相關詞:鞞扇舞

Page 18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巴諧pa hsieh

舞名。藏族民間舞蹈。漢語習稱《弦子舞》或《巴塘弦子》。主要流行於西藏的昌都、四川的巴塘、雲南的中甸等藏語康方言地區。尤以巴塘地區的弦子最負盛名。表演時,男女各半,通常由一、二名男子操胡琴領頭起舞,女子揮動長袖,由左向右圍成圓圈,向順時針方向緩緩起步。舞步有〈拖步〉、〈勾點〉、〈小撩腿〉、〈輾轉〉等,手臂舒展,舞姿秀媚、抒情。曲調悠揚,歌詞多為讚美家鄉、歌頌愛情、祝福吉祥、嚮往美好未來等。

同義詞:弦子舞、巴塘弦子廣義詞:藏族民間舞蹈

Page 18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手帕舞shou p’a wu

舞名。錫伯族民間舞蹈。流傳於新疆的察布查爾一帶錫伯族聚居區。錫伯語為《豐庫依瑪赫欣》。通常在年節、喜慶聚會時表演自娛。男女不拘,人數不限。表演者一手或雙手持手帕。舞時,由一人領舞,眾人隨後自由參加。手帕的舞法,主要有:繞、換、扔、甩、擺、搖等,甩帕動作又分單手甩和雙手甩。舞步穩重而有力,主要步法是側身橫步、一步一跳、兩步一停、三步一停、一步一轉等。舞至高潮時,領舞者帶領眾人為圍成大圓圈跺腳轉胯,情緒激烈,場面壯觀。該舞節奏性強,動作矯健奔放。由該民族彈撥樂器東不爾伴奏。

Page 18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手鼓舞shou ku wu

舞名。維吾爾族民間舞蹈。流傳於新疆的伊犁、庫車、莎車、和田 等維吾爾族聚居區。因用手鼓伴奏而得名。據傳,始於「巴克西」(維吾爾語,漢譯為巫師)活動。以前,巴克西為人驅邪治病,邊念咒語邊擊鼓,環繞病人起舞。後來,手鼓逐漸使用於更多的場合,現多為民間音樂,歌舞伴奏。該舞通常由女子獨舞和一名男子擊鼓伴奏共同表演。舞蹈情緒熱烈奔放,節奏急促,動作自由靈活。舞中的小腿步法和手勢變化尤為敏捷,常用動與靜、快與慢、大與小等對比鮮明的手法抒發情感。鼓手擊打方法靈活,富於變化。根據舞蹈的情節,舞者的動作,採用擬聲等方法擊打,使鼓點節奏、聲響與舞蹈融為一體。經驗豐富的表演者和鼓手,動作多有靈活的即興發揮,配合默契。舞的最後,多以高難技巧或連續多圈旋轉作為結束。

Page 18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文成wên ch’êng

舞名。唐朝(西元 618~西元 907)禮儀舞蹈;宗廟樂舞之一。唐元和十五年(西元 820)有司奏請以《文成》之舞,祭文宗廟。但,據《唐會要》載:文宗元聖昭獻孝皇帝室酌獻,奏《大成》之舞。由中書侍郎崔珙撰樂章。〔參考《舊唐書‧音樂一》、《唐會要‧卷三十三》〕

Page 18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文始舞wên shih wu

舞名。傳說中此舞原為舜時代之《招舞》,於漢高祖六年(西元前201)改稱《文始舞》。傳說中創舞者為蘷或質。《文始舞》舞蹈空間結構為八佾,六十四名舞者。舞器為羽和籥。漢高祖(西元前206~西元前 196)、漢文帝(西元前 179~西元前 157)及漢武帝(西元前 140~西元前 87)諸帝宗廟祭祀禮儀中舞《文始舞》。〔參考《漢書‧禮樂志》、《冊府元龜‧掌禮部》〕

廣義詞:宗廟祭祀禮儀相關詞:招舞

Page 19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文明wên ming

舞名。唐朝(西元 618~西元 907)禮儀舞蹈;宗廟樂舞之一。唐永貞元年(西元 805),有關單位建議:德宗(西元 780~西元 804)

廟樂請奏《文明》之舞。其樂章係由尚書左丞平章事鄭餘慶撰寫。〔參考《舊唐書‧音樂一》、《唐會要‧卷三十三》〕

Page 19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文殊奴(生年不詳)wên shu nu

人名。元惠帝(1333~1368)宮人,與三聖奴、妙樂奴同以善舞《十六天魔舞》受到惠宗的寵愛,經常賞賜豐厚的禮物。明周憲王朱有燉的「元宮詞」描述最為詳盡:「按舞嬋娟十六人,內園樂部每承恩。纏頭例是宮中賞,妙樂文殊錦最新。隊裡唯誇三聖女,清歌妙舞世間無。御前供奉蒙深寵,賜得西洋照夜珠。」〔參考《元史‧順帝本紀》〕。

Page 19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文康伎wên k’ang chi

舞名。文康係東晉成帝(西元 326~西元 342)明穆皇后兄長庾亮(西元?~西元 340)之諡號。庾亮的家伎為了悼念他,創作一首演述其故事的假面舞,故以《文康》名之。其樂器有笛、笙、簫、箎、鈴槃、鞞、腰鼓等,樂工多至二十二人。隋初為七部伎之一部,煬帝大業(西元 605 ~西元 618 )中,將之置於九部伎的最後一部,改名「禮畢」。〔參考《晉書‧庾亮傳》〕。

相關詞:假面舞

Page 19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文康樂wen k’ang yüeh

舞名。隋代宮廷用於宴享典禮的《七部樂》之一,名《禮畢》。是隋《七部伎》、《九部伎》的最後一部。本出自晉太尉庾亮家。亮卒,其伎追思亮,因假為其面。執翳以舞,象其容。《隋書‧音樂志》載:「文康伎有行曲《單交路》、舞曲《散花》,樂工二十二人,用笛、笙、簫、箎、鈴、槃、鞞、腰鼓等演奏」。《文康伎》從公元 340年起,歷經東晉、南北朝、隋、唐、至唐貞觀十一年(西元 637)才從宮廷燕樂中廢除。學者研究認為河南鄭縣出土的南北朝畫像磚中,前舞老者似為庾亮形象。

廣義詞:七部樂相關詞:單交路、散花

Page 19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文舞wen wu

舞名。古雅樂舞蹈之一種。周初六代舞中的《雲門》、《大咸》、《大韶》、《大夏》等四部樂舞屬文舞類。後世宮廷雅樂舞也循例分為文舞、武舞,所謂「以文得之者必先乎文,以武得之者必先乎武」。(見陳晹《樂書‧樂舞》)。根據帝王的文治武功,祭以文舞或武舞。「文舞則夏翟葦籥,所以昭其德也」,「謙功揖讓,所以著其仁也」(朱載堉:《樂律全書‧論舞學不可廢》上)因文舞舞者手執籥翟作舞,故亦稱《籥翟舞》。

同義詞:籥翟舞

Page 19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文德之舞wên tê chih wu

舞名。宋朝 (西元 960~1279)、明朝 (1368~1644)及清朝(1644~1911)之禮儀舞蹈。屬文舞。宋建國後,於建隆元年(西元 960)二月,翰林學士竇儼上言:改後周(西元 951~西元 960)

文舞《崇德之舞》為《文德之舞》奏於朝廷禮儀及郊廟祭祀。高宗(1127~1162)南渡後,曾以《文德之舞》祭南郊。明洪武元年(1368)制定樂舞;凡祭太社、太稷、太廟、昊天上帝、歷代帝王及朝日等祭祀之終獻禮時,奏《文德之舞》。清朝時,《文德之舞》奏於祭祀之亞獻及終獻禮。〔參考《宋史‧樂一,樂五》、《明史‧樂一》、《清史稿‧樂八》、《玉海‧樂舞》〕

廣義詞:文舞崇德之舞相關詞:文舞

Page 19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斗勒舞tou lê wu

舞名。保安族民間舞蹈。流行於甘肅省的臨夏積石山保安族聚居區。通常是在婚禮的喜慶之日進行。人們歡聚在新房的庭院,祝賀婚禮。主人在院中點燃柴火,人們圍著火堆載歌載舞。先由男子單人或雙人表演,舞至高潮時,眾人不拘男女老幼紛紛隨之起舞。參加者觸景生情,隨編隨唱。內容主要是恭賀新婚夫婦,曲調悠揚動聽。舞步穩健、瀟灑,頭部有規律、有節奏地擺動及雙手背於身後,仰頭、挺胸的動作,具有獨特的風韻。腳下步伐以邁步蹬踏有力及膝蓋伸屈的配合是其特點,動作熱情奔放。舞者情緒熱烈,往往跳至深夜,火滅方散。無樂器伴奏。

Page 19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方山冠fang shan kuan

冠名;舞蹈服飾名。方山冠的形狀與進賢冠相似。前高七寸,後高三寸,纓長八寸,以五采穀為之。漢朝(西元前 206~西元 220)時,郊祀與祭祀宗廟表演《佾舞》及《五行舞》時,樂舞人員戴此冠,衣則各如其行方之色而舞。〔參考《後漢書》、《晉書》、《古今圖書集成》〕

相關詞:進賢冠、佾舞、五行舞

Page 19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方相氏fang hsiang shih

職官名。周代《大儺》打鬼儀式的大巫,本軍職。其官位依周代樂官排比,依次為中大夫、下大夫、上士、中士和下士五級。負責宗教性樂舞的樂官為四級,方相氏負責驅疫,官位為中士級。〔詳見《儺》〕。〔參考《周禮》、孫作雲《饕餮考》、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

相關詞:大儺

Page 19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日壇jih t’an

祭祀場所;郊祀時禮儀舞蹈舉行場所。今存之日壇位於北京朝陽門外東南側。主要建築為朝日壇,亦稱日壇。始建於嘉靖九年(1530)。是明朝(1368~1644)及清朝(1644~1911)皇帝祭祀大明神(即太陽神)的處所。每逢春分日,即遣官致祭。清朝時,凡逢甲、丙、戊、庚、壬年由皇帝親祭。洪武元年(1368)所定之禮儀;初獻,奏「安和之曲」,《武功之舞》,終獻,奏「肅和之曲」,俱《文德之舞》。〔參考《明史‧禮一,樂一》、《古今事物考》、《清會典》〕

Page 20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月壇yüeh t’an

祭祀場所;郊祀時禮儀舞蹈舉行場所。又稱夕月壇。月壇在在北京阜城門外,方廣四丈,高四尺六寸。六級,日壇紅琉璃,月壇用白石。建於嘉靖九年(1530)。是明(1368~1644)及清朝(1644~1911)兩代諸皇帝循古制,每年秋分酉時祭月。洪武元年(1368)所定之禮儀:初獻,奏「安和之曲」,《武功之舞》,終獻,奏「肅和之曲」,俱《文德之舞》。〔參考《明史‧禮一,樂一,樂二》、潘谷西等《中國建築史》〕

Page 20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木那加堤mu na chia t’i

舞名。烏茲別克族民間舞蹈。流行於新疆的叶城、莎車等烏茲別克族聚居區。《木那加堤》原為烏茲別克族民間樂曲的名稱。據宋‧陳暘《樂書》中描繪《屈柘枝舞》「帽施金鈴,扑轉有聲」。與《木那加堤》舞時響鈴聲有共同之處。漢譯為《鈴鐺舞》。舞者多為女子,單人舞形式。逢年節、喜慶聚會時均要表演。舞時,表演者的手腕、腳腕及肩部皆繫數枚銅鈴。舞蹈動作中時而繞腕、挑腕,時而抖肩、跺腳,使銅鈴叮噹作響,氣氛非常熱烈。常用步法有:<單腳移步>、<單腳跺步>和<單腳蹲步>。銅鈴聲與優美多變得舞姿,加以靈活眼神的運用,使該舞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伴奏樂曲,旋律優美,節奏明快,多為 2/4 拍。伴奏樂器主要有:獨它爾、彈布爾、手鼓等。

同義詞:鈴鐺舞相關詞:屈柘枝舞

Page 20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木腦總戈mu nao tsung ko

舞名。景頗族民間舞蹈。也是景頗族最具群眾代表性的舞蹈之一。流傳於雲南省潞西、瑞麗、盈江、隴川、梁河等縣景頗族聚居區。木腦為景頗支系稱謂,總戈為載瓦支系稱謂,近幾十年,通稱木腦總戈。意即聚集在同一地方跳舞。最早是為祭祀木代鬼(天神)的儀式。相傳在古代,只有太陽神的子女才會跳舞,有一次,太陽公公邀請地上的萬物去參加他舉辦的舞蹈盛會,萬物派鳥雀作代表去參加,盛會結束後返回的途中,在一棵大樹上憇息,樹上結滿了熟透的菓子,恩年念雀向大家建議:像太陽神一樣,舉行一次舞蹈盛會再吃菓子。大家同意,並推孔雀帶頭起舞。景頗先民看見了,也來參加,景頗族改天換地的英雄寧貫娃就在木轉省臘崩山腳下,劃了一塊場地,在這裡舉行了第一次人間的《木腦總戈》盛會,從此景頗族也才有了《木腦總戈》。舞蹈場地中央,豎立高約二十公尺的木腦柱四棵,上繪有表示祖先遷徙路線和創世紀功績的花紋,木腦柱中間交叉兩把長刀,象徵景頗族人英勇善戰、剛毅不屈。屆時,男女老少,身穿節日盛裝,從四面八方趕來,男子手拿長刀,女的手拿花環或手巾、扇子,在菫薩(祭司)帶領下起舞。菫薩身穿長

Page 20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袍、頭插羽毛、手拿長刀,踏著鼓的節奏,按木腦柱上提示的遷徙路線繞場地邊歌邊舞,氣勢壯觀,隊形變化有序,即使上百上千人共舞,也不會走亂。舞蹈強調整個身體的順邊前後擺動,情緒高漲時,鳴槍放炮,婦女們肩上銀泡的甩動聲、伴奏的木鼓聲、鋩鑼聲、洞巴竹笛聲,加上人們「窩然……窩然」的歌聲,顯示了對祖先的懷念與崇敬,對本民族遷徙鬪爭歷史的回顧與讚頌,對民族團聚的歡樂,以及對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祝願。近幾十年來,景頗人逐漸去掉了其中祭祀木代鬼的內容,保留了其中民族團聚、祝願豐收,發達興旺的內容。並定為全民族最重大的節日,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舉行。

同義詞:聚集在同一地方跳舞廣義詞:景頗族民間舞蹈

Page 20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木鼓mu ku

樂器名。流行於中國雲南滄源、西盟佤族等地區的打擊樂器,佤語稱「克拉」、「庫絡」,用整段紅毛樹、紅椿或花濤製成,上方挖一中空直槽,兩側各刻一鼓舌,鼓舌周圍為共鳴腔,橫截面直徑約五十至六十厘米,重可達一千至一千五百公斤。演奏時,兩手握兩頭粗、中間細的鼓槌,左手執蔑片,配合敲擊鼓槽兩邊的中間部位,常由一至四人擊奏。木鼓之用途,在部落或民族間發生糾紛或宣傳時,擊之以傳遞消息;當獵手獵獲虎豹鳴槍歸來時,擊木鼓表示敬意。平時不可隨便敲擊,僅逢年過節或宗教活動中用之。近年來佤族人民將木鼓加以改良,製作小型木鼓,可架於木架上用兩支短棒敲擊,音色清脆明亮,用於娛樂活動或歌舞表演。〔參考《中國少數民族樂器誌》、《中國音樂詞典》〕

同義詞:克拉、庫絡廣義詞:樂器名

Page 20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木鼓舞mu ku wu

舞名。佤族民間舞蹈。流傳於雲南省西盟、滄源、孟連、雙江、耿馬、鎮康等縣佤族聚居區。木鼓是佤族崇拜之物,視為通天鼓、通神器,也是財富的象徵。過去每個村寨都設有專門的木鼓房,每年十二月都要製作木鼓,並視為全村寨最隆重的大事。木鼓製成後,要舉行上架儀式試敲木鼓,此時全村男女老少盛裝打扮,蜂擁而來,木鼓房前猶如鬧市,大家圍成圓圈,合著鼓點起舞。1958年前,有的佤族地區,還保留著砍頭祭的原始習俗,每年春播前和秋收前都要獵頭,獵到頭後,在木鼓房供奉十多日,這期間要在木鼓房前跳《迎頭舞》、《供頭舞》、《剽牛舞》等,以此祈求五穀豐登、山寨興旺。1958年後,取消了砍頭祭這一習俗,也解除了《木鼓舞》的神秘色彩,不僅祭祀時由祭司打木鼓,平時節日集會,豐收喜慶大家都可打木鼓。人們合著木鼓聲歡樂起舞,並由佤族舞蹈工作者加工改編後搬上舞台表演。他們緊緊把握木鼓響是山寨興旺的象徵,這一主題,表現佤族山寨五穀豐登、人畜安康、興旺發達的喜慶和歡樂。咚咚的木鼓聲伴著激昂奔放粗獷的舞蹈,較好地表現阿佤山的發達興旺和佤族的性格特徵。

Page 20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同義詞:佤族民間舞蹈相關詞:迎頭舞、供頭舞、剽牛舞

Page 20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比依pi i

舞名。柯爾克孜族民間舞蹈。流傳於新疆的阿圖什 、阿合奇 、烏 恰等柯爾克孜族聚居區。《比依》為柯爾克孜語,漢譯為舞蹈。每逢年節、喜慶婚禮,及人們歡聚場合,均要表演《比依》。該舞屬即興表演的自娛性舞蹈。為男子獨舞。邊舞邊與圍成圓圈的觀眾交流逗趣,舞到盡興後下場,另一舞者接著上場表演,如此不斷反覆,通宵達旦,盡興方散。舞者風趣幽默的表演,不斷引起圍觀者哄堂大笑;嫻熟高超的舞技,人們讚不絕口,擊掌助興。該舞的主要動作有:<動肩>、<繞臂>、<掏手>、<動胯>等,步法以<單步>、<點步>、<行進步>為主。多在原地面向四周,或行進繞圈中表演,舞姿灑脫、舒展,具有濃郁的遊牧民族的粗獷風格。無樂器伴奏,由圍觀群眾演唱的民歌為該舞伴唱,氣氛熱烈、歡快。

Page 20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毛古斯mao ku szŭ

舞名。亦稱《茅谷斯》湖南省土家族傳承的一種民俗祭祀活動,亦可認為是一種民間舞蹈。《毛古斯》為土家語,就是《全身長毛的祖先》之意。表演人為十幾人,扮演者赤身裸體,再用一些細長麥稭作成幾條草鞭子,下身用一根又長又粗的麥稭象徵男性生殖器。舞者赤足而舞,動作簡單樸素。從《毛古斯》舞者的裝扮來看,突出反映了土家族人祈求豐收、繁衍子孫、祛病除災的民俗生活,亦可看作生殖崇拜的遺留。多在春節或有《擺手舞》活動時穿插演出。流行於湖南湘西古丈、龍山、永順等土家族地區。

同義詞:茅谷斯廣義詞:民俗祭祀活動相關詞:擺手舞

Page 20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水袖shui hsiu

舞蹈服裝;舞具。即在傳統服裝的袖端綴白綢,以其動作時如水之波紋狀,故名水袖。水袖在傳統戲曲及古典舞中,經常被使用,藉以表達情感及視覺上的線條美。

Page 21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水傀儡shui k’uei lei

劇種名。中國古代傀儡戲的一種表演形式,是一種在水面上表演的木偶戲。表演水傀儡時,需備一艘結有小彩樓的的船,像陸上的傀儡棚那樣,船下面開著三個小門,船上的參軍先作致語,樂隊奏完了前奏曲,中間的小門開啟,一艘更小的小船出來,船上有一個小木偶人在釣魚,船尾有一童子木偶在划船,小木偶人釣出一尾活魚。其它還有筑毬、舞蹈等表演,也都有致語、歌唱和奏樂〔參考《中國古代音樂史稿》〕

廣義詞:劇種名

Page 21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水棚shui p’êng

表演場所。水棚是架設於水上臨時搭建的棚架,供演出《水傀儡》。亦即由綵舟併排組成,由另一小舟結成小綵樓;下有三小門,供小木偶進出並唱和、作樂及演出等活動。故水棚實等於水上樂棚。〔參考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七》〕

相關詞:水傀儡

Page 21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水鼓舞shui ku wu

舞名。德昂族民間舞蹈。流傳於雲南省保山地區德昂族聚居區。因跳鼓前,須將酒或水灌入鼓內以濕潤鼓身和鼓皮,以加強其共鳴,故稱《水鼓舞》。舞時,將鼓帶掛在脖子上,鼓置於身前,右手執鼓槌,左手用手指或手掌擊鼓。可由男子單獨跳《水鼓舞》,也可由眾婦女圍圓隨水鼓節奏拍手起舞,有鋩鑔伴奏。最早用於祭祀,現節日集會、喜慶日子均跳此舞。

廣義詞:德昂族民間舞蹈

Page 21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火鳳舞huo fêng wu

舞名。北魏舞蹈,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卷三》:高陽王雍曾為宰相,家中僮僕六千,妓女五百,「王有二美姬,一名脩容,二名豔姿,並蛾眉皓齒,潔貌傾城。脩容亦能為《綠水歌》,豔姿善《火鳳舞》,並愛傾後室,寵冠諸姬。」《火鳳舞》一作《么鳳舞》似為模擬鳳凰動作的舞蹈。高陽王雍死後,其家中有美人徐月華善彈箜篌,仍常歌《綠水》、《火鳳》之曲。唐朝尚有《火鳳》曲留傳。《唐會要‧卷三十三》載:「天寶十三載(西元 754)太樂署改諸樂名《急火鳳》改為《舞鶴鹽》。唐元稹《法曲》詩有:「《火鳳》聲沉多咽絕,《春縈囀》罷長簫索」。

廣義詞:北魏舞蹈

Page 21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王大娘(生卒年不詳) wang ta niang

人名。玄宗(西元 712~西元 755)時教坊伎。以擅戴竿著名,可在百尺竿施木山狀瀛洲方丈,令小兒持絳節出入其間歌舞不輟。〔參閱《明皇雜錄》〕。

Page 21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王月霞(生卒年不詳)wang yüeh hsia

人名。台北大稻埕人。台灣第二代舞蹈家,社會舞蹈教育者。師承林香芸。自 1946年隨林香芸習舞起,前後長達七年之久,為林香芸最得意之弟子。在其師之鼓勵下,1954年於大稻埕成立「王月霞舞蹈研究社」,從事社會舞蹈教育之工作。由於王月霞在舞台表演方面的獨特才華表現,林香芸協助其成立「藝霞歌舞團」。該團最初於 1962年,由林香芸任團長,王月霞為副團長,名之「藝霞歌舞團」。其成員皆係女性,該團之表演性質類似日本「寶塚歌舞團」巡迴於台北、台中、嘉義、台南等地皆廣受歡迎與佳評。次年,林香芸退出實際業務之負責,改由王月霞獨立擔負該團之一切表演事項,其兄負責行政工作。台灣第一個大型綜合表演的職業團體於是成焉。每年定期巡迴於台灣外,亦曾赴香港等地演出。曾在六0年代為台灣的娛樂表演事業創造高峰。王月霞不幸早卒,而她的舞蹈教育及表演藝術上的成就皆不容忽視的,如芭蕾舞家蘇淑慧女士即是其高徒。活躍於舞台表演的小咪則是「藝霞」的台柱。〔參考林香芸、楊素珍之口述〕

Page 21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王正平(1948~ )wang chêng p’ing

人名。他生於 1948年 9月 27日,浙江省杭州市,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系, 1989 年獲英國 CNAA(Council for National

Academic Awards)音樂哲學博士。1968年獲台灣省音樂比賽國樂獨奏冠軍,1976年獲中國文藝獎章「國樂演奏獎」,1996年獲國家文藝獎章。曾任中廣國樂團指揮、國立藝術學院音樂系副教授、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中國音樂系及藝術研究所、國立台灣師範學院音樂系、國立台灣藝術學院中國音樂系等兼任副教授,現任台北市立國樂團團長、中華民國國樂學會理事長、中華琵琶學會理事長。擅長琵琶演奏、作曲及指揮,曾於國內外舉行琵琶獨奏會數十場,足跡遍至日本、韓國、香港、菲律賓、美國、北愛爾蘭、英國、巴西等國。曾率中廣國樂團赴日本、韓國巡迴演出。1992年起率台北市立國樂團赴美國、加拿大、日本、新加坡、香港、中國大陸、澳門等地演出。主要作品有民族舞劇「曹丕與甄宓」、「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國樂合奏「洛神」、「火之祭」、「鑼鼓組曲三章」,笛子協奏「天龍引」,琵琶協奏「琵琶行」、「滿江紅」、「春雷」、「天祭」,琵琶獨奏「月牙泉之歌」、「眼兒媚」、「上花

Page 21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轎」,聲樂「塞下曲」等。作品收錄於上揚有聲出版有限公司出版之「西北組曲」、「鑼鼓迎新年」、「醉了泰雅」及龍音製作公司出版之「琵琶行」雷射唱片中。

廣義詞:人名相關詞:音樂哲學博士

Page 21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世德舞shih tê wu

舞名。又稱《世德之舞》。清朝(1644~1911)宴樂隊舞之一。乾隆八年(1743)二月,出巡盛京,增《世德舞》筵宴宗室。伴奏樂器有:箏一,奚琴一,琵琶三,三絃三,節十六,拍十六。〔參考《清史稿‧樂一,樂八》〕

同義詞:世德之舞

Page 21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以舞相屬i wu hsiang shu

舞蹈禮俗。漢朝(西元前 206~西元 220)有一種於宴會中,以舞相屬的習俗。宴會中,酒酣後,往往由主人首先起舞,然後邀請另一客人起舞。被邀請者舞畢後,再依樣邀請另一客人起舞。如有被邀請者不起舞,邀請者認為有失顏面。史書上不乏因拒答舞,而產生結怨事例。此種宴會中屬舞,表現需適度,否則,受邀者不屬舞固然失禮,但履舞不止,也同樣有失禮貌。〔餘見蔡邕不起舞、不宜屢舞〕

廣義詞:舞蹈禮俗

Page 22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代面 tai mien

舞名。〔見蘭陵王〕

Page 22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仙韶曲hsien shao ch’ü

樂舞名。唐代宮廷樂舞。《唐會要》卷三十四載:「文宗朝開成三年(西元 838)四月,改《法曲》名《仙韶曲》。仍以伶官所處為仙韶院。」可知《仙韶曲》是由居住在宮廷樂舞機構仙韶院的樂官和伶官表演的樂舞。

廣義詞:唐代宮廷樂舞

Page 22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加扎依爾chia cha i êrh

舞名。烏孜別克族民間舞蹈。流傳於新疆的伊犁 、霍城等地烏茲別克族聚居區。《加扎依爾》為烏孜別克語,漢譯為瀚海之意。為男子單人舞,形式靈活、自如。舞時,帶有一定的即興發揮特點。通常在年節、婚禮、聚會活動時表演。該舞的主要特點,是模擬雄鷹的飛翔、俯衝等各種形態,以此表現烏孜別克族男子堅強英勇的性格。步法主要以碎步為主,上身雙臂的手式比較豐富。伴奏音樂為2/4 和 3/4 拍的混合節奏。伴奏樂器為:熱瓦普、彈布爾、獨它爾、笛子等。

Page 22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包春琴(1921~)pao ch’un ch’in

人名。薪傳獎得主。她是台灣原住民,排灣族。台灣台東縣達仁鄉土坂村人。排灣族的舞蹈多半伴隨著他們的祭儀而舉行;如播種祭、收穫祭、狩獵祭、婚禮祭、祖靈祭和五年祭。排灣族很重視祭祀祖先;他們的五年祭就是一種很複雜的祖靈祭,每隔五年,在十月中舉行的五年祭,傳說天神和地神在這一天都降臨人間,並將死者的靈魂帶回人世和大家團聚。村民們在田地裡蓋一間小屋,請祖先們來居住,並且準備酒、豬肉、檳榔、小米糕等祭品,同時舉行狩獵、爬山、賽跑、歌舞活動。村民們並用竹竿打繩球(一種用草藤作的球)用以祈福。祖靈祭的目的除祈福外也含有感謝豐收及以新穀供養祖先之意。這些儀式中之舞蹈均由頭目主持。包春琴即台東縣達仁鄉土坂村之頭目,凡所有祭儀中之舞蹈服飾、動作、音樂皆由其主導,她的舞蹈將由女兒包秀美、長子包雄飛共同承襲。

Page 22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北庭樂pei t’ing yüeh

舞名。又名《北亭子》。日本宮廷雅樂左方舞樂之一。係由唐朝(西元 618~西元 907)傳入日本。日本文獻記載:《北庭樂》係壹赿調、新樂、中曲。舞者四人。舞樂順序:一、<壹赿調調子、品玄>;二、<當曲>,早八拍子。拍子十四。共四帖;三、<重吹>反覆<當曲>。〔參考《日本史‧禮樂志》、《舞樂圖說》、《雅樂》〕

同義詞:北亭子

Page 22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北管驚奇pei kuan ching chi

舞曲名。陳中申、陳明章作曲,陶馥蘭編舞,1993年 4月由多面向舞蹈劇場在台北市立社教館首演。舞蹈分成兩個部分,上半場音樂由陳中申編寫,分成序、三仙、五仙、二仙、一仙、八仙與王母(群舞)、跋(群舞)等段落,內容有移植傳統北管音樂—開場樂(以嗩吶主奏)、有依北管音樂素材發展而成之樂段,全曲樂隊編制為嗩吶兩名、笛一名、板胡一名、二胡一名、打擊兩名,其中一仙之單人舞,由蔣建元獨自以北管戲中之身段和部分道具分飾文生、武生、小旦、淨、末、丑等角色,音樂也以各種樂器主奏表現不同的角色,為此舞中非常突出之段落。下半場劇情以北管薪傳獎得主王金鳳之一生故事為內容,穿插戲中戲的效果,音樂由陳明章編寫,以電子合成器模仿北管音樂風格寫成,戲中戲部分由王金鳳及新美園北管劇團演出。1993年由水晶有聲出版社錄製 CD唱片及錄音帶出版。

廣義詞:舞曲名

Page 22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半社渠pan shê ch’ü

舞名。唐代軟舞之一。據《唐會要》載:「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太樂屬曾改變了一大批樂曲的名稱,其中將《半社渠》改為《高唐雲》。由此推斷,《半社渠》可能是唐時的外國或少數民族樂舞。

廣義詞:唐代軟舞相關詞:高唐雲

Page 22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可憐的秋香k’o lien tê ch’iu hsiang

歌舞劇名。兒童歌舞。黎錦暉於 1921年創作。上海國語專修學校附小歌舞部演出。黎明暉(黎錦暉之女)主演。該劇描述一個孤苦窮困的牧羊姑娘秋香的悲慘遭遇,以及富裕幸福家庭金姐銀姐的歡樂生活,形成鮮明的對比。分三個場景,表現秋香的幼年、青年和老年三個時代。以歌隊伴唱配合啞劇和舞蹈表演。黎錦輝為普及國語以白話文譜曲,曲調哀怨動人,內容深刻,情節簡明,一時流傳全國,廣為傳唱。灌製成唱片並拍攝了影片,歌舞劇本 1929年上海中華書局出版發行,附有登場人物、佈景、動作表演、舞台調度的說明,極易普及,收到良好的效果。

廣義詞:歌舞劇名、兒童歌舞相關詞:黎錦暉

Page 22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古琴ku ch’in

樂器名。中國最古老的弦樂器,亦稱琴、七弦琴。古琴有七根弦,全身是扁長的共鳴箱,面板就是指板,琴身寬的一端為頭,窄的一端為尾;琴面多用桐木、松木、杉木,背板用梓木,琴身刷漆,以黑色為主,也有紅色和棕色者,琴身的漆經過百年左右開始產生斷紋。其形制有仲尼式、連珠式、落霞式、蕉葉式等,琴面外側有十三個圓點稱為徽,標示音位和泛音之用。琴的演奏方式,在敦煌壁畫中,一端置於膝上,一端落在地上,如早期其它樂器一般跼坐斜放演奏。至宋代之後才平放桌上彈奏,演奏者右手用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撥弦,左手以拇指、無名指按弦、撥弦打弦之外,還可左右移動改變音高,產生連貫的旋律。據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琴的構造,在琴面內側的邊上(五十點八釐米處)開有一個洞,可插入左手小指,左手拇指與無名指可在琴面上按出四、五度音高,也可進行滑奏,舞者可用此法將琴斜置胸前邊舞邊奏。幾千年來,歷代琴師對琴曲的流傳和發展貢獻頗豐,至今流傳上百種琴譜,其中保存了大量的古代音樂作品,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參考《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敦煌學大辭典》〕

Page 22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廣義詞:樂器名相關詞:仲尼式、連珠式、落霞式、蕉葉式

Page 23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古裝新戲 ku chuang hsin hsi

劇種名。由平劇大師梅蘭芳首創演出的一種以旦角著古裝並以歌舞表演為主的平劇新劇目。1915年由齊如山與李釋勘合作編寫一齣神話故事平劇「嫦娥奔月」,梅蘭芳飾劇中嫦娥,造型參照國畫中古裝仕女圖像,並配以簡單的佈景和燈光。戲中嫦娥有一套歌舞表演《花鐮舞》,使當時的觀眾耳目一新。不久,梅蘭芳及其合作者,又依據小說「紅樓夢」中的章節,先後編演了「黛玉葬花」與「千金一笑」,均以歌舞並重為特色。此後,梅蘭芳在他陸續編演的新戲如「天女散花」、「洛神」、「廉錦楓」以至「霸王別姬」等劇中,更進一步發展了古裝新戲的藝術特色,這些劇目至今依然為梅派演員必演之拿手好戲。爾後,其他一些旦行著名演員如馮子和、歐陽予倩等,也進行過類似的改良表演。〔參考《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

廣義詞:劇種名相關詞:梅蘭芳

Page 23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古箏ku chêng

樂器名。中國古老的撥弦樂器。春秋戰國時期,古箏已流行於今陝西省,史稱秦箏,是因其彈奏之音響效果而命名。古箏的面板由梧桐木製成弧形,音箱成長方形,底板平直,開設兩個音孔,漢、晉以前為十二弦;唐、宋以後增為十三弦,明、清以來有十五弦、十六弦、二十弦等形制,近年來逐漸增至十八弦、廿一弦、廿五弦,傳統箏弦為絲弦,現代箏弦改為鋼絲弦及尼龍纏弦,並有機械變音裝置,便於快速轉調。古箏按五聲音階 sol、la、do、re、mi定弦,如欲彈奏七聲音階的 fa、si兩音,須由左手按箏柱的左側弦段而得之。彈奏方法以右手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四指撥弦發聲,控制節奏和音的強弱變化,左手用食指、中指或中指、無名指兩指捺弦,控制音高和音色的變化,常用於獨奏、重奏、歌唱伴奏及器樂合奏。在敦煌壁畫中,從北周至元代均見古箏的圖形,演奏形式為跼坐,置於腿上平放或斜放均有,近代演奏古箏置放桌上或箏架上。〔參考《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敦煌學大辭典》〕

廣義詞:樂器名相關詞:秦箏

Page 23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古瓢舞ku p’iao wu

舞名。苗族傳統民間自娛性舞蹈。流傳於貴州省丹寨 、雷山 、三 都 、榕江等縣苗族聚居地區。因以男子奏瓢琴(亦稱:古瓢)伴舞而得名。苗語音譯為:吼鷗琴。主要作為青年未婚男女的擇偶社交性舞蹈。每逢初春至播種前和農閒時節的夜晚,未婚青年邀集一起,男子拉瓢琴在前,女子緊隨其後,成一圓圈(男女分別圍圈成同心圓亦可)在月下歌唱、作舞。動作隨樂曲而定,時快時慢。主要動作為:〈踏腳跳〉、〈拖步〉、〈跳圓〉、〈對肩跺步〉、〈尋友〉等。女子兩臂在身體前後自由擺動、兩腿自然微屈富有彈性。男女舞中相遇時,踏腳、逗趣。舞蹈氣氛歡快、熱烈、風趣。

同義詞:古瓢、吼鷗琴古瓢相關詞:吼鷗琴

Page 23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右方yu fang

日本舞蹈種類名稱。〔見右舞〕

Page 23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右舞yu wu

日本舞樂種類名稱。右舞亦稱右方、右方舞樂。係指由高麗(今之韓國又稱朝鮮)傳至日本之舞樂之統稱。又稱謂高麗樂。其中含有新羅、百濟、勃海等國之舞樂。日本於西元 702年根據大寶令設雅樂寮,掌理宮中樂舞事宜。將外來樂舞分左舞與右舞〔見左舞〕。右舞如上述,係自高麗傳入,但其中大部分係中國之樂舞經高麗傳至日本。右舞舞者所有動作,皆從右側始;右足、右手,向右轉為基本準則。服裝以綠色為主。右舞之音樂有兩管;即高麗笛與篳篥,三鼓;即太鼓、三ノ鼓及鉦鼓。現今日本保存之高麗樂有壹赿調、高麗平調、高麗雙調三種。舞譜有《古鳥蘇》、《新鳥蘇》及中小曲譜之舞譜二十餘首。〔參考《日本史‧禮樂志》、《舞樂圖說》〕

同義詞:右方、右方舞樂、高麗樂

Page 23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叼羊tiao yang

舞名。哈薩克族民間舞蹈。流傳於新疆地區、甘肅省哈薩克族聚居區。《叼羊》是哈薩克族傳統的遊戲活動。每逢哈薩克的肉孜節、古爾那節、那吾魯孜節時,男青年均要進行《叼羊》表演。主要是表現青年們在馬上互相奪羊的騎術競賽活動,從中展現哈薩克青年的機智和勇敢。是用舞蹈再現哈薩克人喜愛的叼羊活動。舞時,模擬叼羊、騎術等生動型態,並採用具有鮮明特色的哈薩克民間舞蹈動作,展示哈薩克牧區人喜歡馬叫,生氣勃勃的草原生活景象。伴奏樂曲為傳統的《叼羊曲》,節奏激烈緊張,主要由冬不拉伴奏。

Page 23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司干szŭ kan

職官名。周朝(西元前 11 世紀~西元前 256)舞蹈舞器管理人員。宗伯禮官之屬下。司干之下又有下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人。當舉行祭祀禮儀時,舞者業已列隊,即行授予舞器;如羽、籥、干、戚等。舞畢後再將其收回。遇有賓客饗宴時,舞蹈所用之舞器,也以同樣方式安排。大喪時,陳設舞器(明器),並將其護送到壙藏入棺中。﹝參考《周禮‧卷十七‧卷二十三》﹞

同義詞:舞蹈舞器管理人員廣義詞:官名

Page 23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司巫szŭ wu

職官名。周朝(西元前 11 世紀~西元前 256)春官宗伯之屬下,係巫官之長,下轄有中士二人,府一人,史一人,胥一人,徒十人。職掌群巫之政令,如有大旱則率男巫女巫在雩祭禮儀中舞蹈,藉以祈雨。﹝參考《周禮‧卷十七,卷二十四》﹞

同義詞:巫官之長廣義詞:官名

Page 23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史惟亮(1926~1977)shih wei liang

人名,他生於 1926年,1977年逝世,遼寧省營口市人,原就讀東北大學歷史系,後改習音樂,先後畢業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及奧地 利 國 立 維 也 納 音 樂 院 作 曲 系 。 曾 師 事 江 文 也K.Schiske,H.Jelink,J.IV.David,曾擔任中小學音樂教師、中國廣播公司及德國科隆「德國之聲」特別音樂節目製作人及主持人,1965年自歐返國,創辦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發起成立民族音樂研究中心。1968年再度赴西 德 ,擔任波昂聖奧丁神哲學院客席教授一年,歷任省交團長、國立藝專音樂科主任。作品有「吳鳳」合唱曲、「琵琶行」等,曾為雲門舞集編寫「奇冤報」、「小鼓手」等舞曲,是雲門舞集直接的催生人。著作有「一百個音樂家」、「音樂欣賞」、「浮雲歌」、「新音樂」、「論音樂形式」、「音樂向歷史求證」等。〔參考《現代中國音樂史綱》〕

廣義詞:人名相關詞:吳鳳、琵琶行、奇冤報、小鼓手

Page 23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台北市立交響樂團t’ai pei shih li chiao hsiang yüeh t’uan

樂團名,1968年創立於台北市,隸屬於台北市政府教育局,首任團長鄧昌國,繼任團長陳暾初,現任團長陳秋盛,團員編制九十九人。1979年開始辦理台北市音樂季,至今已歷二十屆,開國內大型音樂季之先河,禮聘各國藝術家參與,已成為著名之國際性藝術活動。歷年演出歌劇、舞劇、交響樂、鄉土音樂等,以達七百餘場,尤其歌劇製作及演出國內堪稱第一,計演出過「茶花女」、「浮士德」、「卡門」、「杜蘭朵公主」、「波西米亞人」、「阿依達」、「蝴蝶夫人」、「鄉村騎士」、「丑角」、「奧泰羅」等著名歌劇。對於提昇國內文化活動,成績斐然。1988年起舉辦國際音樂大賽—小提琴,1990年 3月起應邀赴東南亞三國演出,1991年應美國鳳凰城市政府之邀,為國際藝術節開幕演出,1993年元旦舉辦大陸中國樂團來台演奏。曾伴奏過之芭蕾舞劇有「天鵝湖」、「吉賽兒」、「茶花女」、「睡美人」、「胡桃鉗」、「灰姑娘」、「香妃」、「紅樓夢」、「春之祭」、「唐吉訶德」、「陳三五娘」及「布蘭詩歌」等。

廣義詞:樂團名

Page 24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相關詞:歌劇、舞劇、交響樂、鄉土音樂

Page 24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台北市立國樂團t’ai pei shih li kuo yüeh t’uan

樂團。台灣第一個專業國樂團。1979年 9月 1日創立於台北,簡稱北市國。歷任團長陳暾初、陳澄雄,現任團長王正平,指揮家陳中申,共有團員六十人。北市國活躍於台北的音樂舞台,擅長演奏傳統樂曲及現代創作國樂作品,至今已演出一百多場的定期音樂會,曾先後訪問過美國、英國、日本、新加坡、香港、大陸、澳洲等國家。每年參與策劃及演出「台北市傳統藝術季」,寒暑假定期舉辦國樂研習營和作曲研討會,並創辦「台北市民族器樂協奏大賽」,還有錄音帶、錄影帶、雷射唱片、樂譜及北市國樂月刊的發行。曾演出過民族芭蕾舞劇《蒙漢情》,現代民族舞劇《桃花姑娘》、《七夕雨》、《詩經新樂舞》、《曹丕與甄宓》、《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慶神醮》,兒童樂舞劇《貓捉老鼠》,百老匯歌舞劇《美女與野獸》等。

廣義詞:台灣第一個專業國樂團相關詞:蒙漢情、桃花姑娘、七夕雨、詩經新樂舞、曹丕與甄宓、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慶神醮、貓捉老鼠、美女與野獸

Page 24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台北市立體育學院Taipei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建校於 1968年,原屬二年與五年學制之專科學校,1979年二年制改為三年制,1987年奉部命令、取消原有之國民中、小學教育學程,改以培養優秀選手為主旨,全校共分成為十八種術科主修組,「舞蹈專長」為其中一組,每週授課二十一節,1988年修改為每週十四節,直至畢業。其課程內容以現代舞、舞蹈即興和創作、中國民族舞蹈為主,芭蕾、社區舞蹈為副初期分別由林嘉安、張麗珠、徐進豐、等擔任教學。1996年六月經教育部核准該校升格改制為體育學院,專科部停止招生,此二十餘年間培養了許多優秀舞者與舞蹈師資。學院至今已成立有七系二所,舞蹈學系為其中之一系,於 1997年開始招生,現共有三班 98名學生。該學系設置之目標,是在延續原舞蹈專長組的「舞蹈藝術與休閒」並重之主旨,內容為培養:「休閒舞蹈」領導人才,以發展和提昇社區舞蹈文化。「特殊舞蹈」治療人才,以協助身心障礙者治療功能。「 舞蹈創作與欣賞教育」人才,以為各級學校儲備舞蹈師資。「鄉土舞蹈」教育人才,以利「傳統舞蹈藝術」薪傳工作。「舞蹈行政管理」人才,以利舞蹈藝術多元化的發展。「表演藝術」與「競技舞蹈」人才,以

Page 24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利學生未來舞蹈生涯的發展。「人文、科學」等基礎研究人才,以增強國內舞蹈學術基礎研究風氣,並拓展國際地位。系主任由張麗珠擔任,並聘請有國內、外研究所畢業、學有專經之青年舞蹈家及資深教授群共約三十餘名,分別擔任舞蹈之學、術科教學,內容包括舞蹈與「教育、創作、人文、科學、美學、史學、編作、舞蹈管理」等科目。學生四年內需修滿 132 學分;即通識教育 22 學分、.

體育術科 8 學分(該學分是在培養學生擬就職小學體育教師時能具備有第二專長,因該校已設有國小教育學程及特殊體育教育學程班),舞蹈專業學、術科分別為 42與 60 學分。而芭蕾、現代舞、中國民族舞等術科皆均等發展,每項每週授課各六節,三、四年級分有必、選修。其他術科尚需習修即興、創作、編舞、節奏、演出實習等。學系成立雖僅兩年餘,但辦學績優為各界所肯定,尤其是2000年之年度公演的評語,更使舞蹈界予以極大的期待。] 校址:台北市敦化北路五號 【參考:張麗珠提供《台北市立體育學院舞蹈學系簡介》1996】

Page 24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台南女子技術學院舞蹈系科Tainan Woman's College of Arts &Technology Dance

台南女子技術學院前身為私立台南家政專科學校(Tainan Junior

College of Home Economics),當時有鑑於國內亟需培育舞蹈專才,於是在民國六十年於五年制音樂科內設立了舞蹈組,招收國中畢業生以培育舞蹈專業人才。民國八十年四月獲教育部核准、獨立為舞蹈科。除原有之五年制外,並設有日間部二年制,招收高中畢業生。由黃素雪擔任首創科主任。民國八十六年七月該校改制為學院,舞蹈科於八十九年改制為舞蹈系,為七年一貫制,以國中畢業生為招生對象,將於九十年加辦四年制舞蹈系。此多元化且具功能性之舞蹈教育制度,現正由新系主任王道平積極推展中。該系設立的目標是要培育下列四大類之專業人才:舞蹈表演暨創作、舞蹈教育理論與實際運用、舞蹈藝術教育高級研究、舞蹈藝術推廣及行政、舞蹈藝術治療等人才。所開設的課程特色是依據教育部頒定之課程標準,配合本系教育目標之長期發展而訂定,除通識課程外,術科課程採能力分組教學;共設有芭蕾基本動作、中國舞蹈基本動作、中國民族舞、現代舞基本動作、舞蹈即興、舞蹈創作、動作分析、舞蹈編製、肢體調整、世界舞蹈、中國拳術等。理論課程有藝

Page 24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術概論、舞蹈導論、舞蹈美學、中西舞蹈史、舞蹈評論、舞蹈科技與應用、舞蹈史料之編輯與整理、舞譜、創造性兒童舞蹈教學、兒童教育心理學、舞者生理解剖學、運動傷害預防與治療、舞蹈醫療、舞蹈與音樂、劇場實務等。本校自於八十九學年度起奉准增設教育學程供有志擔任中等學校教師之同學修習。該科系具有下列特色:每學年均辦理各班學生創作舞展與觀摩,項目包括創作競賽如芭蕾、民族舞、熱門舞蹈、民謠舞蹈.等。並於七十四年成立附屬舞團,由科內選出優秀學生擔任團員,發表教師創作品,每年巡迴於台灣各地文化中心及校園,且積極提供舞蹈多元化的教育研習之推廣活動,對南台灣地區基層舞蹈藝術教育之推展,貢獻良多。近年與民間團體建教合作參與傳承固有民俗舞蹈文化活動,建立台灣舞蹈文獻史料。未來將積極以研究推展舞蹈醫療之理論與應用列入重點教育,將舞蹈之動作與心理治療功能推廣於社會, 地址:710 台南縣永康市中正路 529 號 529 CHUNG CHENG RD. YUNG KANG, TAINAN TAIWAN

Page 24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四夷樂szŭ i yüeh

樂舞種類名稱。周朝(西元前 11 世紀~西元前 256)時,統稱少數民族之樂舞為《四夷樂》;東方少數民族之樂舞簡稱《韎》;南方為《任》;西方為《株離》;北方曰《禁》。《四夷樂》在周朝時,由官職稱為鞮鞻氏者掌管。這些樂舞用於祭祀及宴饗。﹝參考《周禮‧卷二十四》、《後漢書‧西南夷列傳》﹞

廣義詞:樂舞種類名稱相關詞:韎、任、株離、禁

Page 24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四佾舞szŭ i wu

舞名。《見佾》。

Page 24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四時舞szŭ shih wu

舞名。此舞編作於漢文帝(西元前 179~西元前 157)時代。傳說此舞改編自周文王(西元前 11 世紀)時代的舞蹈。此舞主要功能為象徵遵守法律與和諧的社會。漢時此舞用以向文帝(西元前 179~西元前157)及武帝(西元前 140~西元前 87)宗廟獻祭。﹝參考《漢書‧禮樂志》﹞

廣義詞:漢文帝相關詞:宗廟獻祭

Page 24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央宮樂 yang kung yüeh

舞名;樂曲名。一、唐朝(西元 618~西元 907)教坊中之樂曲及舞蹈名稱。其樂譜及舞蹈均失傳。二、日本宮廷雅樂左方舞樂之一。《央宮樂》係黃鍾調,新樂、中曲。舞者四人。舞樂順序:一、<黃鍾調調子‧品玄>;二、<當曲>延八拍子,拍子十二,末二拍子加拍子;三、<調子‧入調>。〔參考《舞樂圖說》、《雅樂》〕

Page 25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左方tso fang

日本舞蹈種類名稱。〔見左舞〕

Page 25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左右教坊tso yu chiao fang

職官名。周代《大儺》打鬼儀式的大巫,本軍職。其官位依周代樂官排比,依次為中大夫、下大夫、上士、中士和下士五級。負責宗教性樂舞的樂官為四級,方相氏負責驅疫,官位為中士級。〔詳見《儺》〕。〔參考《周禮》、孫作雲《饕餮考》、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

Page 25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左舞tso wu

日本舞樂種類名稱。左舞亦稱左方、左方舞樂。係指由中國大陸傳至日本之唐朝(西元 618~西元 907)宮廷宴樂。其中包含中國西域少數民族之樂舞及印度等地之樂舞。日本曾於大寶元年(西元702)在宮中設雅樂寮,有左舞及右舞之編制。左舞之編制有唐樂師十二人,樂生六十人,其後樂師名額漸次增加,凌駕其他樂種之人數。天平八年(西元 736)由天竺僧仙那、林邑僧佛哲,將八首林邑樂傳至日本,此八首被編入唐樂,由左方舞樂人員負責傳承。左舞之舞者舉凡進退場,舉手轉身等,均自左足、左手向左轉為基本準則。左舞之服裝以紅色為主。為舞蹈伴奏之樂器計有:鳳笙、龍笛、篳篥三管,羯鼓、太鼓、鉦鼓三鼓及琵琶、箏兩絃,被稱為管弦。現存於日本之唐樂樂曲有壹赿調、平調、雙調、黃鍾調、盤涉調及大食調。左舞舞譜計有大曲、《皇帝破陣樂》、《春鶯囀》等之外,尚有中小曲之舞譜三十餘首。每逢春秋二季,尚在宮中及戶外演出。〔參考《日本史‧禮樂志》、《舞樂圖說》〕

同義詞:左方、左方舞樂

Page 25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布瓦pu wa

舞名。維吾爾族民間舞蹈。流傳於新疆的喀什、和田等維吾爾族聚居區。俗稱《老頭舞》。每逢維吾爾族舉行傳統的「麥西熱甫」(一種歌舞遊藝集會的形式),或其它聚會,必定表演的一種舞蹈形式。由兩名男子表演,反穿皮袷袢(對襟皮長袍,維吾爾族民族服裝),翻戴皮帽子,手持龍頭拐杖。所扮形象是老態龍鍾的慈祥老人,既幽默風趣,又可敬可愛。舞時,兩人蹣跚跳動,時而聳肩搖頭,時而用拐杖杵地而行。拐杖的杵地篤篤聲,伴之滑稽的舞步,常常引起圍觀者發笑。隨後兩人對舞,揮舞拐杖,相互對刺。動作渾厚有力,伴之以熱情奔放的呼喊聲,舞蹈氣氛異常熱烈。伴奏樂曲節奏性強,多為 2/4 拍。

同義詞:老頭舞

Page 25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布努pu nu

舞名。珞巴族民間舞蹈。流傳於西藏東南部的米林等地珞巴族聚居區。每當秋收之後,珞巴族人們穿著鮮豔的服裝,匯集在寨中的場坪,燃起篝火,圍圈歌舞,慶賀豐收。舞時,男女不拘,人數不限。男子右手握刀,左手拿刀鞘;女子左手拿鏜鑼,右手持鑼錘。隊形時而變換成多數直排,伴著深厚的歌聲,邊舞邊向前行進。舞中男子的刀和鞘相互撞擊,女子敲擊鏜鑼,圍觀者拍掌,吶喊助興。幾種聲響匯合成一體,氣氛熱烈,場面壯觀。基本動作是<頓蹉步>。且歌且舞,無樂器伴奏。

Page 25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平天冠p’ing t’ien kuan

服飾名;冠名。又稱「通天冠」、「平頂冠」、「卷雲冠」、「平冕」。古代帝王、百官祭祀時;郊祀或宗廟祭祀禮儀時所戴冠冕。皇帝頭冠皆北珠裝結。「平天冠」自秦(西元前 221~西元前206)歷代均使用此形制之冠冕,元朝(1271~1644)宮廷隊舞之一的「壽星隊」有婦女戴「平天冠」者。此形制之冠冕至清朝(1644~1911)始廢之。

同義詞:通天冠、平頂冠、卷雲冠、平冕

Page 25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平定天下之舞p’ing ting t’ien hsia chih wu

舞名。明朝燕樂舞蹈。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三年(西元 1370)定朝會宴饗之制。制訂武舞名《平定天下之舞》,以象以武功定禍亂之意。大宴時,舞師二人執旌,引武舞士立於兩階之南,北向立。是日九奏三舞(文舞、武舞、四夷舞)第一次進膳時,第四奏,奏「喜昇平」之樂。舞《平定天下之舞》;舞曲名「海清宇」。武舞士三十二人,左手執干,右手執戚,分成四行,每行八人。舞作發揚蹈厲指揮擊刺之狀。

廣義詞:明朝燕樂舞蹈

Page 25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平劇p’ing chü

劇種名。清朝末年形成於北平的中國戲曲形式,又稱「京劇」由安徽的徽調(二簧調)和湖北的漢調(西皮調)結合後,並吸收崑曲、秦腔諸家之長形成。早期平劇演出以旦角為主,至道光後期轉變為以生角為主,劇目亦由文轉武。平劇最早分為生、旦、淨、末、丑、副、外、武、雜、流十行,後來班社組織又分有音樂、劇裝、容妝、盔箱、劇通、交通、經勵七科,原本之十行縮減為生、旦、淨、丑、雜、武、流、七行。平劇的妝扮以明朝的服飾為基礎,參考唐、宋、元、清的服飾為輔,不分朝代、地域和季節,但是對人物的身份、年齡和職位等,在式樣、色彩、圖案上都有著嚴格的區別。特別是富有裝飾性和誇張性的臉譜造型,顯示人物的性格和容貌特徵,使人一望而知忠奸善惡,更被當作中國戲曲的象徵。平劇的伴奏樂器分成「文場」—京胡、京二胡、月琴、小三弦、笛、嗩吶、海笛、笙,「武場」—板鼓、小鑼、大鑼、鐃鈸、堂鼓,近年來較大規模的演出均加入國樂團的伴奏,豐富了文武場的音響色彩。平劇融合了文學、表演、音樂、唱腔、鑼鼓、化妝、臉譜等各種領域的藝術美學,集合了各行業的藝術工作者長期的研究創新,發展成為中國

Page 25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最有影響力的戲曲劇種,著名平劇演員有譚鑫培、王瑤卿、余叔岩、言菊朋、馬連良、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雲、張君秋、金少山、蓋叫天等,均樹立一家之風格。〔參考《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

同義詞:京劇廣義詞:劇種名相關詞:生、旦、淨、末、丑、副、外、武、雜、流、文場、武場

Page 25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幼獅藝文中心yao shih i wên chung hsin

機構名。成立於民國七十七年(1988)三月。該中心之演藝廳有三百七十五個座位,係隸屬救國團管理,為一出租場地,可供小型戲劇、音樂會、舞蹈等活動使用。地址為臺北市敦化北路 133號。

Page 26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打花龍ta hua lung

舞名。仡佬族民間舞蹈。流行於貴州省的遵義、仁懷、織金等仡佬族聚居區。《打花龍》亦稱《球戲》、《飛絕》。據考,最早見於宋代典籍中記載的《飛絕》,即為此舞。花龍係用細竹篾編成的小球(比乒乓球稍大些),內裝數枚銅錢及石沙、碎瓷片等,使其相撞時發出唰唰的聲響。舞時,各村寨男女老幼,聚集在固定的花龍坡上,男女分站兩排,兩人為一組,相互拋接花龍球,同時雀躍起舞,氣氛歡快熱烈。無樂器伴奏。

同義詞:球戲、飛絕

Page 26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打球樂ta ch’iu yüeh

舞名;樂曲名。一、唐朝(西元 618~西元 907)樂舞之一。其樂譜及舞譜均已失傳。二、日本宮廷雅樂左方舞樂之一。即《打毬樂》。係大食調新樂、中曲,舞者四人,各執球杖一支,將球放入懷中。舞樂順序:一、<大食調調子‧品玄>;二、<當曲>四帖,延八拍子、拍子各十一;三、<調子‧上調子>依序持球及球杖退場。此舞於日本古代經常在競馬、相撲、鬥雞、歌合場合中演出。〔參考《羯鼓錄》、《日本史‧禮樂志》、《舞樂圖說》、《雅樂》〕

同義詞:打毬樂

Page 26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打球樂隊ta ch’iu yüeh tui

樂舞團隊名。宋朝(西元 960~1279)教坊女弟子隊十隊之一。「打球樂隊」每於皇帝舉行春、秋及聖節三大宴,御樓賜酺及上元觀燈時,隨同女弟子隊其他九隊,依次表演樂舞。舞者衣四色窄繡羅襦,繫銀帶,裹順風腳簇花幞頭,執毯杖。﹝參考《宋史‧卷一百四十二》、《東京夢華錄》﹞

廣義詞:樂舞團隊名

Page 26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打歌ta ko

舞名。彝族群眾自娛性民間舞蹈。流傳於雲南省廣大彝族聚居區。在雲南省白族、納西族、拉祜族、哈尼族、佤族、僳傈族中亦有流傳。源於青海、甘肅西北高原一帶古羌人踏歌。青海 大通縣上孫 家寨出土一陶紋盆,距今約五千多年,上繪有三組舞人,手牽手,朝同一方向,整齊地踏舞。普葛洪《西京雜記》載:漢宮女「相與踏地為節」。唐劉禹錫、李白等均寫有踏歌詞。明代納西族土知府木公《飲春會》詩云:「一匝蘆笙吹未斷,踏歌起舞明月中。」清桂馥曾云:「夷俗,男女相會,一人吹蘆笙,一人吹笛,數十人環繞踏地而歌,謂之踏歌。」以上史料說明,踏歌歷

廣義詞:彝族民間舞蹈相關詞:打跳、跳歌、左腳舞、疊腳舞、跳樂、跳弦、跳笙

Page 26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打鐃鈸ta nao pa

舞名。民間舞蹈,流傳於湖南邵陽地區。實為道士作道場的一種響器表演。道士一人,身著便裝,雙手持鈸作舞,鈸上繫一麻繩相連,可做上下翻飛的動作,打出各種花樣,如:〈獅子爬樓〉、〈老鼠鑽洞〉、〈掃地蓮花〉等。

廣義詞:民間舞蹈相關詞:持鈸作舞

Page 26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打靈官倡ta ling kuan ch’ang

舞名。湖南 零陵、岳陽等地區的漢族民間舞蹈。靈官為主管五禽六畜之神。每年農曆九月二十八日舉辦祭祀活動。由一舞者扮作巫師,一手持斬邪刀,一手持牛角繞場跑跳歌舞,其間還作翻跟斗等技巧。

廣義詞:民間舞蹈

Page 26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旦弓巴恰衣克tan kung pa ch’ia i k’ê

舞名。塔吉克族民間舞蹈。流傳於新疆的塔什庫爾干一帶塔吉克族聚居區。《旦弓巴恰衣克》為塔吉克語,漢譯為《乖孩子》或《木偶舞》。表演者為一男子,左手持一木棍,棍上扎一男孩形象的木偶。舞時,表演者右手撫模,哄逗木偶,載歌載舞,風趣詼諧,充滿生活氣息。該舞是塔吉克族人們每當年節舉行晚會時不可缺少的精采傳統節目。也固定的傳統伴奏曲調,節奏為 7/8 拍。伴奏樂器有:鷹笛、手鼓、熱布卜(彈撥樂器)等。

同義詞:乖孩子、木偶舞

Page 26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正德舞chêng tê wu

樂舞名。晉代雅樂舞蹈。晉武帝司馬炎泰始二年(西元 266)改製郊廟歌,但樂舞,仍沿用魏代的雅樂舞蹈。七年之後,於晉武帝泰始九年(西元 273)「荀勗遂典知樂事,使郭瓊、宋識等造《正德大豫之舞》,而荀勗及傅玄、張華又各造此舞歌詩」(《宋書‧卷十九》)晉的雅樂舞蹈有一、《正德舞》:晉新創之舞。二、《大豫舞》晉新創之舞。又以《正德舞》為前舞,《大豫舞》為後舞。三、《宣武舞》:原為漢代《巴渝舞》,魏改為《昭武舞》。四、《宣文舞》:原為漢代《文始舞》,魏改為《羽籥舞》,晉仍沿用,但改名《宣文舞》,以示不相沿襲。北周時,凡郊廟祭祀所用之舞中仍有《正德舞》。

廣義詞:晉代雅樂舞蹈

Page 26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正樂chêng yüeh

樂曲名。梁武帝(西元 502~西元 549)博學多才,才兼文武。佞佛法,曾制「善哉」、「大樂」、「大歡」、「天道」、「仙道」、「神王」、「龍王」、「滅過惡」、「除愛水」及「斷苦輪」十首歌曲,名為正樂,均為述佛法之曲。又制定法樂童子伎,在無遮大會時,童子依歌梵唄。﹝參考《梁書‧卷一至三》、《南史‧卷六至七》、《隋書‧卷十三》﹞

廣義詞:樂曲名相關詞:善哉、大樂、大歡、天道、仙道、神王、龍王、滅過惡、除愛水、斷苦輪

Page 26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民心劇場min hsin chü ch’ang

機構名。成立於民國八十一年(1992)三月三十日。該場地三十坪,係民心劇團定期演出舞臺劇之場地。此外亦設有編劇創作、表演創作等研習課程,亦可供舞蹈創作發表之用。地址為臺北市民生東路五段 175 之 3 號一樓。

Page 27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永和yung ho

舞名。唐朝(西元 618~西元 907)禮儀舞蹈;用之於多項祭祀禮儀。一、祫禘宗廟,以黃鍾為宮,大呂為角,太簇為徵,應鍾為羽,奏《永和》之舞。二、饗先妣,以夷為宮,奏《永和》之舞。三、祭先蠶,奏《永和》之舞,樂章二,於顯慶三年(西元 658),由太子洗馬郭瑜撰寫。〔參考《舊唐書‧音樂一》、《唐會要‧卷三十三》〕

Page 27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玄德升聞之舞hsüan tê shêng wên chih wu

舞名。宋代宮廷祭祀舞蹈。宋太祖趙匡胤乾德四年(西元 966)詔令太常寺判和峴制定雅樂,和峴根據古制:「揖讓得天下,先奏文舞」遂制定《玄(元)德升聞之舞》。舞人用一百二十八人,以倍八佾之數,舞人分為八行,每行十六人,皆著履執拂,服袴摺,冠進賢冠。引舞二人,各執五采纛。此舞的文容變數,參考後周流傳的雅舞,稍加增刪。宋太宗趙炅淳化二年(西元 991)和峴之弟太子中允和 奏請改殿庭二舞(指《玄德升聞之舞》和《天下大定之

舞》)之名。和云:《周易》有化成天下之辭,謂文德也……望改殿庭舊用《玄德升聞之舞》為《化成天下之舞》。太宗詔曰:「可。」其後宋真宗趙恒時代復下詔用乾德時代的舊名,即和峴所定《玄德升聞之舞》。〔參考《宋史‧樂志》〕

廣義詞:宋代宮廷祭祀舞蹈相關詞:化成天下之舞

Page 27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玉兔渾脫隊yü t’u hun t’o tui

樂舞團隊名。宋朝(西元 960~1279)教坊小兒隊舞十隊之一。「玉兔渾脫隊」每於皇帝舉行春、秋及聖節三大宴,御樓賜酺,崇德殿宴契丹使臣及上元觀燈時,隨小兒隊其他九隊,依次表演樂舞。衣四色繡羅襦,繫銀帶,冠玉兔冠。﹝參考《宋史‧卷一百四十二》、《東京夢華錄》﹞

廣義詞:樂舞團隊名相關詞:表演樂舞

Page 27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玉卿嫂yü ch’ing sao

舞劇名。舒巧、應萼定共同改編台灣作家白先勇的小說《玉卿嫂》為同名三幕舞劇。《玉卿嫂》第一幕「青春的感歎」,描繪年輕寡婦思春的心態。第二幕「死亡的臨界」。第三幕「荒漠無情的世界」,以群舞外化了玉卿嫂哀怨痴迷的思緒,把悲劇推向高潮。袁麗華扮演玉卿嫂,陳文彬扮演慶生,方紅扮演金燕飛,都能較好地體現作品的精神,因此獲得演出的成功。

廣義詞:舞劇名

Page 27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玉樹後庭花yüshu hou t’ing hua

舞名;曲詞名。南朝(西元 420~西元 589)宮廷樂舞之一。《玉樹後庭花》之歌詞,係由陳後主陳叔寶(西元 553~西元 604)所作,屬「清樂」。隋朝(西元 581~西元 618)因襲之。入唐(西元 618~

西元 907)為五言四句聲詩。因為大曲,列為教坊樂曲目之一。玄宗(西元 712~西元 755)時入法曲。舞蹈演出,場面豪華,聲調哀怨。由沈亞之所撰寫的〈盧金蘭墓誌銘〉:「……玉樹之舞,故衣襲大袂、長裙,作新眉愁嚬,頂鬢為娥」,可略知其舞蹈衣飾及表現。《玉樹後庭花》於唐朝時傳入日本,日本宮廷雅樂部將其列入左方舞,保存至今。日本保存之《玉樹後庭花》係〈壹趆調〉,舞者四人,舞樂順序:一、〈序〉延八拍子,二、第一帖拍子十四,第二帖至第八帖均為十二拍,延八拍子。〔參考《隋書‧樂志》、《教坊記箋訂》、《雅樂》〕

廣義詞:清樂相關詞:清樂

Page 27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瓜切kua ch’ieh

舞名。僳族群眾自娛性民間舞蹈。流傳雲南省怒江、麗江、保山僳族聚居區。有的地方又叫《刮克》,有的因其內容主要表現生產勞動,也有叫《生產舞》的。每逢節日集會、喜慶佳節,或栽插完畢後,群眾都喜歡跳此舞。有勞動模擬也有表現生產勞動中的艱辛和情趣。在怒江州和麗江地區的生產舞,主要表現農業生產中的挖地、撒種、收割、打穀子、背穀子、打猴子等內容。保山地區的生產舞,則主要是表現林業生產中的伐木、改板等內容。《瓜切》的特點為節奏性強、原始古樸、熱烈粗獷。無任何伴奏,但全腳掌踏地的跺腳聲,既成了豐富有力的伴奏,又具有獨特的節奏特徵,一般為手拉手圍成圓圈起舞,手隨舞步自然甩動,在一些特殊表現時,手臂有少許動作和變化,如表現挖地時,就要雙臂高舉用力往下,表現打猴子時,即不拉手,雙手做執火葯鎗或弓弩打猴子狀,表現背穀子時,即雙手扶頭做背穀子動作,腳上動作和節奏則變化不多。

同義詞:生產舞廣義詞:僳族民間舞蹈

Page 27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瓦子wa tzŭ

表演場所。又名「瓦舍」、「瓦市」、「瓦肆」,是宋朝(西元960~1279)及元朝(1271~1368)時代,大城市中之妓院、酒樓、茶館、出售雜貨及娛樂活動集聚的地方。〔參考《東京夢華錄 》 〕

同義詞:瓦舍、瓦市、瓦肆

Page 27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瓦市wa shih

表演場所。即瓦子。〔見瓦子〕

同義詞:瓦子

Page 27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瓦舍wa shê

表演場所。即《瓦子》。〔見瓦子〕

同義詞:瓦子

Page 27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瓦肆wa szŭ

表演場所。即《瓦子》。〔見瓦子〕

同義詞:瓦子

Page 28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瓦爾喀部樂舞wa êrh k’a pu yüeh wu

樂舞種類名稱。清朝(1644~1911)宮廷宴樂有九部,其中之一即「瓦爾喀部樂舞」。該樂係太祖(1616~1626)時代,平瓦爾喀部,獲其樂,列於宴樂,是為「瓦爾喀部樂舞」。該樂演奏樂器有:觱篥四、奚琴四。舞者八人,均著紅雲緞鑲糚緞花補袍,狐皮大帽,豫立丹陛之西。樂作,進前三叩首之後,退。司樂者八人,分兩翼上,跪一膝,演奏「瓦爾喀樂曲」。舞者二人一組進舞,每組舞畢,三叩首之後退出。〔參考《清史稿‧樂八》〕

Page 28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甘州kan chou

舞名;樂曲名。一、唐朝(西元 618~西元 907)教坊樂舞曲目中有《甘州》、《甘州子》名目,但樂譜及舞譜均軼失。二、日本宮廷雅樂左方舞樂之一,又名《衍臺》、《甘州樂》。《甘州》係平調,新樂、準大曲。舞者四人。舞樂順序:一、<平調調子‧品玄>;二、<當曲>延四拍子、拍子十四,末四拍子加拍子;三、<重吹>。〔參考《教坊記箋訂》、《續日本史‧樂志》、《舞樂圖說》、《雅樂》〕

同義詞:衍臺、甘州樂

Page 28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甩髮舞shuai fa wu

舞名。佤族女性自娛性民間舞蹈。流傳於雲南省佤族西盟、滄源等縣佤族聚居區。在佤族古老的民間傳說中,即有用竹子製成梳子梳頭和甩動頭髮起舞的描述。佤族婦女酷愛長髮,以長髮為美,從小習慣長髮披肩,每當用水洗淨後,就要低頭梳理,甩髮晾乾,慢慢形成了《甩髮舞》。也有說為本世紀七十年代末,滄源縣文工隊去學習佤族舞蹈時,教他們跳舞的佤族老人無意中甩了一下頭髮,他們覺得很美,就把甩髮動作編入了佤族舞蹈中。結婚、喪葬、剽牛祭祀、蓋房時不能跳此舞,其他時節、場合均可跳,場地不限。原甩髮動作比較簡單,僅前後甩動,近年來以豐富發展為多種多樣的甩髮動作,有前後甩、左右甩、跪甩、甩髮轉圈等。表現了佤族婦女豪放爽朗的性格。

廣義詞:佤族民間舞蹈

Page 28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白沙細樂pai sha hsi yüeh

歌舞名。元代大型歌舞曲。又名《別時謝禮》,流行於雲南麗江納西族聚居區。其來源有幾種不同的說法。其一,西元 1253,元世祖忽必烈南征,渡金沙江,直向麗江進發。麗江納西族土司阿良對忽必烈表示擁護,並幫助他進軍,臨別時將樂曲十章和樂工、樂器贈送給阿良,故名《別時謝禮》。《麗江縣志》、《麗江府志略》都稱之為元人遺音。現在只留下《篤》(序曲),第一章《一封書》(即堪蹉),第二章為《雪山腳下三股水》,第三章為《美麗的白雲》,第四章為《多蹉》(赤腳跳),第五章為《三思吉》,第六章為《勞曼蹉》(即《雲雀舞》)。其中《堪蹉》、《多蹉》和《勞曼蹉》都是舞蹈。麗江納西族老藝人何錫典的記憶,《勞曼蹉》即《雲雀舞》,二人著黑白長袍,腰間束帶,持雙扇,扮作黑白二雲雀,繞場飛翔,曲調比較活潑,舞蹈優美而敏捷,頗有元代風貌。樂器有笛、籚笛、胡琴、箏、胡鈸等。其二:此曲來源於民間,反映歷史上納西族與普米族之間的戰爭。納西族木氏盛時,永寧夷(普米族居住在木里、永寧一帶)來襲,木氏設伏白沙,打敗永寧夷。此曲為悼念死者的含意,名《白沙細梨》,細梨即細樂。

Page 28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同義詞:別時謝禮廣義詞:元代大型歌舞曲相關詞:白沙細梨

Page 28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白馬舞pai ma wu

舞名。瑤族民間舞蹈。流傳於廣西壯族自治區金秀瑤族自治縣瑤族聚居地區,瑤族分支坳搖在古老傳統活動跳盤王中娛神的祭祀性女子群舞。舞蹈者為未婚少女,人數不限,一般六至八人。每人右手持折扇、左手持彩巾,以雙行橫排隊形,邊歌唱邊舞蹈。歌詞內容為緬懷古代為徹底解救當地瑤族少女,不再被一惡霸欺凌而獻出年輕生命,埋葬於白馬灘的女英雄。後被瑤族人民崇敬為《白馬女神》的抒情舞蹈。舞蹈動作簡單,古樸、典雅,節奏較緩慢,全體舞者動作統一,每組動作在四個方向各做一次,以上肢的前後擺動和腕部轉動舞耍折扇和彩巾為主。以鑼、鼓、嗩吶為伴奏樂器。沒有特定的服飾。

相關詞:白馬女神

Page 28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白翎雀舞pai ling ch’üeh wu

舞名,元代舞蹈。白翎雀生於烏桓朔漠之地,雌雄和鳴,自得其樂,能制猛獸,猶善擒駕鵝。《白翎雀》是元代非常著名的《荅罕曲》,又名《白翎雀操雙手彈》,是用箏演奏的曲子。楊維禛《元宮詞》:「開國遺音樂府傳,白翎飛上十三弦,大金優諫關卿在,伊尹扶湯進劇篇」。據傳為元世祖忽必烈命伶人碩德閭作曲,以西河伶人火倪赤彈得最好,而女真的舞伎舞得輕盈美妙。元人張昱《白翎雀歌》:「西河伶人火倪赤,能以絲聲代禽臆。象牙指撥十三弦,宛轉繁音哀且急。女真處子舞進觴,團衫鞶帶分兩旁。玉纖羅袖柘枝體,要與雀聲相頡頏。朝彈暮彈《白翎雀》,貴人聽之以為樂」描述極為真實生動。

廣義詞:元代舞蹈相關詞:荅罕曲、白翎雀操雙手彈

Page 28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白紵舞pai chu wu

舞名。古代名舞。據晉《白紵舞歌詩》載:舞者穿白紵製做的「質如輕云色如銀」的舞衣,故名。原為三國時吳地民間歌舞,後入宮廷並常在貴族筵宴中表演。從三國、晉、南朝到隋唐,五六百年間,盛行不衰。原屬雜舞(即民間舞蹈)類,唐代列入「清商樂」中。歷代文人所作《白紵舞歌詩》,生動細膩的描寫了該舞的樂聲舞態。如晉《白紵舞歌詩》:「輕軀徐起何洋洋,高舉兩手白鵠翔」,「如推若引留且行」。宋,劉鑠《白紵曲》:「狀似明月泛云河,體如輕風動流波。」齊,王儉《白紵》:「轉盼流精艷輝光,將流將引雙雁行。梁,武帝《白紵辭》「上聲急調中心飛。」宋,鮑照《白紵歌》:「催弦急管為君舞」等描寫。可知此舞以舞袖為主。舞步輕盈飄逸,注重運用眼神。節奏由徐緩轉快速。技巧重輕飄與控制。舞者時而高舉雙袖如天鵝飛翔,時而低迴婉轉,輕移碎步,如推若引,似留且行。樂聲漸快,雙袖急輝,步態輕捷。晉、宋間,《白紵舞》不僅是精美的表演性舞蹈,還用於祭祀,娛神娛人兼用。晉、宋《白紵舞歌詩》均有:「清歌徐舞降神祇,四座歡樂胡可陳」句。梁以前《白紵》多為獨舞。梁人張率《白紵歌》:「俱動

Page 28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齊息不相違」句,可知梁代已有群舞。舞服袖式原為寬袖,故有舉臂如鳥展翅飛翔的描寫。隋、唐時代《白紵舞》改用長袖,隋煬帝《四時白紵歌》:「長袖逸迤動珠玉」,唐,李白《白紵辭》:「長袖拂面為君起」可証。

Page 28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皮弁p’i pien

舞蹈服飾名。冠名。一、古代男子穿著禮服時所戴之冠稱為弁。通常穿吉禮服裝時戴冕,常禮服時著弁。自天子至士均可戴弁。周朝(西元前 11 世紀~西元前 256)時,冕與弁有尊卑的區分;冕尊於弁。古代的弁又有皮弁、爵弁及韋弁之分。二、禮儀舞蹈所戴之冠。〔參考《後漢書‧輿服》、《三才圖會》〕

相關詞:爵弁、韋弁

Page 29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皮爾p’i êrh

舞名。維吾爾族民間舞蹈。流傳於新疆的和田、洛浦、莎車、庫 車、哈密等維吾爾族聚居區。《皮爾》屬於薩滿教的舞蹈形式。古代維吾爾族先民曾信仰薩滿教,十一世紀伊斯蘭化以後,宗教信仰雖已改變,但薩滿教的一些風習,仍繼續流傳。跳神治病即是薩滿教的一種主要活動形式,維吾爾族稱此為《皮爾》。跳神治病是在薩滿(巫師)主持下進行,巫師有男有女,人數不限。開始,巫師先默念祈禱神靈的頌詞,然後一手持長約三十公分的神刀,一手持神鞭(即繩狀的鼓槌),在單面皮鼓(維吾爾族稱手鼓)的伴奏聲中起舞。巫師邊舞邊跳到病人身邊,揮刀耍鞭表示驅邪。隨後,病人在巫師的扶助下起身,走動,這時鼓聲更加激烈,巫師和鼓手還伴以歌唱或呼喊聲,激勵病人一起舞蹈。該舞的內容由於是治病,為此舞者的神態虔誠,整個舞蹈的氣氛肅穆,充滿濃郁的神秘色彩。主要動作有:〈單臂俯仰步〉、<轉走步>、<晃身小跳步>等。伴奏樂器是三~十面手鼓不等,鼓手為男子(不一定是巫師)。鼓點變化豐富,節奏明快熱烈,一般多為 2/4拍。

Page 29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皮影戲p’i ying hsi

劇種名。一種用皮或紙製的平展玩偶演出的戲劇形式,又稱「影戲」、「皮影燈」、「紙影戲」、「影子」、「照條兒」等,借助燈光把玩偶投射在半透明的布幕上,在中國傳說起源於西漢,唐、宋時期已相當盛行,並流傳到國外。分佈地區涵括河北、山西、黑龍江、浙江、安徽、湖北、湖南、青海、陝西、甘肅、台灣等,遍及大江南北。玩偶的質材分為皮影和紙影兩種,皮影有羊皮、牛皮、驢皮等種類,紙影是將紙裱糊三、四層,陰乾後再雕刻。傳統皮影玩偶高約七、八寸、現代皮影玩偶增至二尺左右,分為頭、上身、兩臂、兩手、兩腿五個部分,表演時使用三根杆子將玩偶控制住,可做出許多動作。皮影戲是一種傀儡藝術,有三種特色:一、玩偶形像是人造的,由人來操縱表演,具有傀儡藝術的特點;二、玩偶出現在布幕上是半側面的形象,人物和景物均依附在平面的布幕上,具有平面藝術的特點;三、玩偶和景物的雕鏤、色彩透明,具有透視藝術的特點。伴奏樂器有二弦、月琴、三弦、笛子、嗩吶和打擊樂器,幕後持玩偶表演者,身兼演唱者和演奏者,故演出人員非常精簡,七、八人就可演出,舞台、道具簡便靈巧攜帶方便,故流傳

Page 29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久遠。〔參考《中國大百科全書‧戲劇》〕

同義詞:影戲、皮影燈、紙影戲、影子、照條兒廣義詞:劇種名相關詞:羊皮、牛皮、驢皮

Page 29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立部伎li pu chi

制度名。〔詳見「二部伎」〕。

Page 29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伊州i chou

舞名。唐朝大曲名。唐代有以地名為舞名的習慣。《伊州》就是以地名為樂舞名的。古伊州在今新疆的哈密一帶,《伊州》是具有新疆少數民族民間樂舞風格的大曲。據宋‧李上交《近事會元》卷四載:「此舞在天寶年間(西元 742~755)由西凉節度使蓋嘉運進獻」。《教坊記》載:「每逢宮中表演時,教坊舞人只是翻來覆去地舞《伊州》、《五天》兩曲」。《伊州》舞蹈技巧要求不高,一般群舞演員均可勝任。此舞一直保留到宋代,並被宋雜劇所吸收。如宋官本雜劇段數《食店伊州》、《鐵指甲伊洲》等。

廣義詞:樂舞

Page 29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伊州i chou

樂舞名。唐代歌舞大曲。伊州即今新疆哈密,唐代屬西涼府所轄。《伊州》以地名為歌舞大曲名。唐玄宗開元中期由西涼節度使蓋嘉運所進(全唐詩一函七冊《伊州歌第一》註)《伊州》傳入宮廷後經常演出,深得皇帝的喜愛。崔令欽《教坊記》:「戲日,內伎出舞;教坊人惟得舞《伊州》、《五天》,重來疊去不離此曲。」宋王灼《碧雞漫志》:「《伊州》見於世者凡七商曲:大石調、雙調、小石調、歇指調、越調。」又說:「唐史及傳載稱天寶樂曲,皆以邊地名為名,若《涼州》、《甘州》、《伊州》之類,曲遍聲繁。」可知《伊州》是多段體音樂和數首歌曲組成的音樂作品,敦煌石室遺存樂譜中有《伊州》兩首。唐變文《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講經文》有:「誰家麗質好姿容,南國西施貌不及。拽紫拖緋當二八,雲鬢鳳髻勝三千。綠窗弦上撥《伊州》,紅錦筵中歌《越調》。」〔參考郝毅《西涼樂舞史》〕

廣義詞:唐代歌舞大曲

Page 29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伊堪舞i k’an wu

舞名。鄂溫克族民間舞蹈。流傳於內蒙古呼倫貝爾鄂溫克族聚居區。《伊堪舞》鄂溫克語,漢譯為《篝火舞》,又稱《歡樂之火舞》。每當慶賀狩獵豐收,舉行婚禮,或各種喜慶日子時,人們相邀於傍晚,擇河邊或廣場、林間空地,燃起一堆篝火,大家手拉手圍著篝火逆時針方向邊唱邊舞。一人領唱,眾人唱和。曲調由領唱者選擇,眾人隨之。歌詞的內容多是歌頌家鄉美好的自然風光和幸福生活,領唱還觸景生情即興編詞。該舞分兩段:第一段:在慢板的歌唱聲中做〈拉手跺踏步〉的動作,平穩、舒緩,舞姿優雅。第二段:在快速的歌唱聲中做〈拉手跳踏步〉,動作粗獷、豪邁。每當表演時,參加者不分男女老幼,人數不限,少則幾十,多則上千,往往形成群眾場面十分壯觀的歌舞活動。

同義詞:篝火舞、歡樂之火舞

Page 29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任jên

樂舞種類名。一、古代少數民族樂舞名;二、古代將南夷之樂舞稱謂《任》,舞蹈時持羽。另一說持弓而舞。﹝參考《周禮‧卷二十四》、《周禮正義‧卷四十七》﹞

同義詞:南夷之樂舞廣義詞:樂舞種類名

Page 29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光大 kung ta

舞名。唐朝(西元 618~西元 907)禮儀舞蹈;宗廟樂舞之一。貞觀十四年(西元 640)有司建議:文德皇后廟樂,請奏《光大》之舞。二十三年(西元 649)太尉長孫舞忌、侍中于志寧建議太宗(西元627~西元 649)廟樂用《崇德》。之後文德皇后廟,有司據禮停《光大》之舞,改進《崇德》之舞。開元二十九年(西元 741)六月,太常奏請獻祖宣皇帝酌獻,用《光大》之舞。〔參考《舊唐書‧音樂一》、《唐會要‧卷三十三》〕

Page 29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光聖樂guang shêng yüeh

舞名;樂名。唐朝(西元 618~西元 907)樂舞。屬立部伎。其創作年代;一說為高宗(西元 650~西元 683)時代製作;另一說為玄宗(西元 712~西元 755)在位期間所作。舞蹈形式頗似《聖壽樂》與《上元樂》。表現內容仍以歌頌帝王之政治成就為主題。該舞舞者八十人,皆戴鳥冠,著五色畫衣。﹝參考《舊唐書‧音樂》、《通典》﹞

廣義詞:舞名;樂名相關詞:聖壽樂、上元樂

Page 30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回波樂hui p’o yüeh

樂舞名。唐代宮廷舞蹈。《回波樂》最早見於《北史‧爾朱榮傳》謂榮與左右連手踏地唱《回波樂》唐初宮廷始有《回波樂》。郭茂倩認為出於曲水引流泛觴也。中宗時,長寧公主曾設流杯池,安樂公主曾設九曲流杯池。中宗李顯(西元 705~710)時流觴曲水,群眾對皇帝歌功頌德,或要求榮位,多為六言四句,以回波爾時為起句,且歌且舞名《回杯樂》。《全唐詩話》王勃錄:中宗詔群臣曰:「天下無事,欲與群臣共樂,於是回波艷辭,妖冶之舞,作於文學之臣。」《新唐書‧崔日用傳》:「景龍中(西元 707~710)中宗宴群臣,飲酒為樂,崔日用唱《回波樂》以求學士位。」沈佺期以罪流嶺表,雖官復原職,然未得緋魚,歌《回波樂》以見意,中宗即以鯡魚賜之(孟棨《本事詩》)沈佺期詩:「迴波爾時佺期,流向嶺外生歸;身名已蒙齒琭,袍笏未賜牙緋。」諫議大夫李景伯對歌舞求取榮位之風極不滿,遂也起舞唱道:「回波爾時酒厄,微臣職在箴規,侍宴既過三爵,喧嘩竊恐非儀」。中宗時優人在內宴時演唱《回波樂》以討好韋后:「回波爾時栲栳,怕婦也是大好;外邊只有裴談,內里舞過李志。」因而獲韋后的賞

Page 30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賜(孟棨《本事詩》嘲戲第七)。開元中《回波樂》為教坊採用而變為大曲,配以軟舞。《回波樂》傳到日本,稱《回杯樂》。《大日本史‧禮樂志》說:仁明帝(西元 834)殿上多用此舞。又載《迴波樂》新樂,中曲,序一帖四拍,後絕,破四帖八拍……有舞後 絕 。

廣義詞:唐代宮廷舞蹈

Page 30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回部樂hui pu yüeh

舞名。清代宮廷宴享樂舞。列於宴樂之末,四裔樂舞之一部。《清史稿‧樂八》:「回部樂,司樂器八人,司舞二人,舞盤二人,皆衣靠子錦腰襴仿絲接袖衣。倒擲大回子四人,皆衣靠子雜色紡絲接袖衣,戴五色綢回回小帽。小回子二人,雜色綢衣絹裏」。在《朝鮮國俳》後表演。「上丹陛作樂,司舞起舞,舞盤人隨舞。畢。倒擲小回子繼進呈技」。《回部樂》原系今新疆地區民族樂舞。至今新疆維吾爾族仍有《盤子舞》流傳。倒擲係倒立、筋斗一類雜技表演。

相關詞:盤子舞

Page 30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回鑾舞hui luan wu

舞名。唐代宮廷舞蹈,唐教坊大曲有《喜回鑾》、《夜半樂》、《還京樂》(崔令欽《教坊記》)。中崇景龍三年(西元 709)十月二十五日。一、玄宗為太子時,自潞州還京師,夜半舉兵,誅韋后,民間制諸曲以為頌。二、元院本名目內有《夜半樂打明皇》。三、日本《舞樂圖說》(安部季巖、菌廣茂、河鰭實英著):「《還城樂》為唐玄宗滅韋后還城時,見到蛇在路邊而欣喜異常,和著輕快的音樂起舞(獨舞)也有以幼童起舞的。」明代雅樂也有《回鑾樂舞》,但與唐代迥異,係儒臣所撰寓有諷諫的《回鑾歌》凡三十九章,如:《酣酒》、《色荒》、《禽荒》等。其舞合於天子八佾之制,舞分八隊每隊八人。由禮部繪製了圖樣,獻給明太祖朱元璋,由太常樂工演習。

廣義詞:唐代宮廷舞蹈

Page 30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地花鼓ti hua ku

舞名。流傳於湖南各地的漢族民間舞蹈。《地花鼓》是莊稼人在插秧、採茶等勞動生活中產生的歌舞,表演形式一般是一旦一丑,旦角手持手絹、花扇,丑角手持花扇,舞蹈風趣、活潑。

廣義詞:漢族民間舞蹈

Page 30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ti yü pu k’ung shih pu chêng fo

舞曲名。王正平作曲,劉鳳學編舞,1998年於台北市傳統藝術季中由王正平指揮台北市立國樂團和新古典舞團在國家戲劇院首演。劇情以地藏菩薩金喬覺「眾生度盡,方証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之大願為表現焦點,整齣舞劇透過歷史事件及記錄影片,檢視與反思二十世紀人類經歷之災難。音樂以寺廟中之暮鼓晨鐘展開,第一幕〈叢林〉,古琴和塤的對話,表現出家眾之早課生活,第二幕〈大願行〉,主旋律以雅樂中的「千秋樂」為主題變奏而成,象徵供養人、菩薩和鬼的共同願望,第三幕〈地獄行〉,以各種大小不同的保特瓶做為吹奏樂器,各種的怪聲烘托出地獄中眾生的形象,第四幕〈菩提路〉,以巴烏吹奏出柔和的主題,眾香音神與少女共舞,象徵人類永遠存在於大愛的生活中,呈現菩薩、人、出家眾與在家眾渾然一體的喜樂世界。第四幕〈菩提路〉又名〈娑婆之舞〉,1998年收錄於台北市立國樂團雷射專輯唱片「醉了泰雅」中,由上揚有聲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發行。

廣義詞:舞曲名

Page 30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地壇ti t’an

祭祀場所;郊祀時禮儀舞蹈舉行場所。今存之地壇在北京安定門外,與北京天壇遙遙相對。地壇也被稱為方澤壇,是因為在壇的四週有一條澤渠,這條澤渠是根據《周禮》書中所載:「夏至日祭地於澤中方丘」修建的方形澤渠而得名。北京之地壇始建於嘉靖九年(1530),壇內面積有六百四十畝。建有方澤壇、皇祇室、神庫、神廚、祭器庫、樂器庫、宰牲亭、齋宮、神馬殿等。地壇位於壇廟南北中軸線上,為正方形,分為兩層,每層高六尺,四面均有台階。拜台下層東西兩側共設有石座四個,係供祭祀時安放神位之用。東側刻有水紋的石座,象徵四海,刻有山紋的石座,象徵五嶽。拜台兩側石座亦分別刻有水紋與山形花紋,水紋象徵四瀆,山形花紋象徵五鎮。明朝(1368~1644)及清朝(1644~1911)兩代諸皇帝,每逢夏至凌晨,親臨此台祭祀皇地祇、五嶽(即泰山、衡山、華山、恒山及嵩山)。四凟(即東凟淮河、南凟長江、西凟黃河、北凟濟水)。五鎮即東鎮青州沂山、南鎮揚州會稽山、西鎮即雍州吳山、北鎮即幽州無閭山。明朝(1368~1644)及清朝(1644~1911)諸帝均於地壇舉行祭皇地祇之禮儀中獻樂舞。明朝用《武功

Page 30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之舞》與《文德之舞》。清初沿舊制與明朝儀式同。〔參考《明史‧禮一》、《清史稿‧禮二,樂一》、《嘉慶一統志‧京師一》、《周禮》〕

Page 30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多耶to yeh

舞名。侗族傳統民間歌舞。主要流傳於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 、龍勝 等縣,湖南省通道 、靖縣,貴州省黎平、從江等縣的侗族聚居地區。《多耶》為侗語音譯,其義為:集體唱,也被稱作《踩歌堂》。源於每年祭祀祖先之活動,大型多聲部合唱中的歌舞。該舞分為兩類:一類為祭祀歌舞;一類為禮儀性歌舞。現已多在喜慶佳節或迎接貴賓時進行表演。參加表演的男女比較自由,沒有族姓和村寨的限制。但參加者必須經過當地民間老歌唱藝人的專門培訓。該歌舞一般須在村寨的鼓樓中進行。隊形以地區的不同而分別有男女各站成同心圓和男女相間牽手為一大圓的不同形式。舞蹈動作簡單,多為傳統式歌詞內容的模擬或以仿效領唱者動作為準。整個歌舞過程情緒熱烈、 曲詞 優美 、 明 快。 是侗 族人 們極 其喜 愛的 活動 。

Page 30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多朗舞tuo lang wu

舞名。維吾爾族民間舞蹈。又稱《多朗木卡姆》。流行於新疆的阿瓦提、巴楚、麥蓋提、莎車等維吾爾族聚居區。多朗,是維吾爾語,漢譯為群。是古代居住在新疆 塔里木沙漠邊緣地區維吾爾族人們的稱謂,又是人們對該地區的通稱。他們所跳的舞蹈叫《多朗舞》。為舞蹈伴奏的音樂,叫《多朗木卡姆》(木卡姆意為大型套曲)。《多朗木卡姆》由五首樂曲組成,也是《多朗舞》的五個段落。一、〈木卡姆〉:散板序曲悠揚的獨唱,只唱不舞。二、〈切克特曼〉:節奏為 6/8 拍,是節奏平穩的慢板,眾人合唱,男女雙雙起舞。三、〈賽乃姆〉:為 4/4 拍,中速的邊歌邊舞,互相對跳。四、〈賽乃凱斯〉:2/4 拍,速度逐漸轉快,節奏鮮明熱情奔放,眾人圍圈而舞。五、〈賽勒瑪〉:2/4 拍,快板歌舞。表演者旋轉而舞,情緒激昂,最後為競技性的各自旋轉。《多朗舞》的動作,主要是二步一滑沖接轉身旋轉,滑沖與膝部微顫是其主要特點,風格灑脫矯健。伴奏樂器有:卡龍、多朗艾捷克、熱瓦普和手鼓等。表演時,樂隊和伴唱者聚集一處。伴唱者以多朗地區特有的男聲高八度演唱,高亢 、 豪 邁 , 更 增 添 了 《 多 朗 舞 》 的 藝 術 特 色 。

Page 31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同義詞:多朗木卡姆

Page 31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字舞tzǔ wu

舞名。以舞蹈者組成文字的舞蹈。唐代武則天時制《聖壽樂》杜佑《通典‧卷一百四十六》「舞之行列必成字,十六變而畢,為聖超千古,道泰百王,皇帝萬歲,寶祚彌昌。十六字。」唐玄宗時又對《聖壽樂》加以增飾,加:「迴身換衣,作字如畫。」王建宮詞:「羅衫葉葉繡重重,金鳳銀鵝各一叢,每遇舞頭分兩向,太平萬歲字當中。」唐人邵軫《雲韶樂賦》及平冽《開元字舞賦》均為描寫字舞的。如邵賦:「將導志以變轉,幾成文於合離。」平冽賦:「字以形言,舞以象德。」「鸞迴鶴舉,循鳥跡以成字。」宋代仍有字舞流行,一直沿襲至清代。宋顧文薦《負暄雜錄》:「字舞者,以身亞於地,布成字也,今慶壽錫宴排場,作天下太平字者是也。」清李調元《弄譜》卷上:「今劇場中擺列為「天下太平」等字,乃其具體。」

廣義詞:舞名

Page 31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安世an shih

舞名。唐朝樂舞。又名《安城樂》、《正世樂》、《安世樂》,黃鐘調,舞已失傳。日本《樂家錄》載:「左方遠樂舞曲和亡失舞曲」所列表中:「《安城樂》當曲拍子一六,延八拍子。」〔參考日本《雅樂‧雅樂曲的作法》頁 105,東儀信太郎,東儀和太郎著,平凡社出版〕

廣義詞:唐朝樂舞

Page 31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安代an tai

舞名。蒙古族民間舞蹈。《安代》的起源學者研究來自《德布恩勒特踏舞》,歷史可上溯至十三世紀,元代建國之前就有這種形式。《蒙古秘史‧卷一》(道潤梯步著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蒙古之慶典,則舞蹈筵宴以慶也,既舉忽圖剌為合罕,於豁兒豁納黑川,繞篷松茂樹而舞蹈,直踏出沒脇之蹊,沒膝之塵矣。」最早踏舞不用手巾,只提袍襟,是具有薩滿教色彩的踏舞,一直保存在內蒙古科爾沁草原,以哲里木盟庫倫旗最盛行。傳說所以名《安代》因郭爾羅斯草原有父女兩人相依為命,女兒身患怪病,喜怒無常,多方求醫不癒。一次途中車軸突斷,女兒奄奄一息,老父繞車急轉,長歌代哭,甚為悲切,引來鄉親和路人都跟著他邊歌邊哭,此時病女從昏迷中甦醒,也下車尾隨眾人甩臂頓足,又踏又唱,大汗淋漓,病癒如常。奇聞傳遍草原,從此患此類似病症的青年婦女,都仿傚以治病。(石小紅、高娃編著《安代舞》)《安代》為起身或抬起頭來,即以此為名。先是以唱為主,故曾有唱安代之稱,後以歌伴舞的形式,成為極流行的民俗歌舞,跳起來通宵達旦,狂歡不止。歌詞有:「散開你那烏黑的長髮啊安代,只用眼睛瞅著不行啊安代。

Page 31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鄰居們都來齊了啊安代。是你跳將出來的時候啊安代……」。當代蒙古族舞蹈家寶音巴圖以《安代》為素材,改編為舞台表演的群舞,亦名《安代舞》,由鄂溫克族音樂家明太作曲,深受歡迎。

廣義詞:蒙古族民間舞蹈相關詞:踏舞

Page 31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安吒奴(生年不詳)an cha nu

人名。唐時安國人(今烏茲別克布哈拉一帶)。安吒奴因擅長《安國樂》深得唐朝高祖李淵(西元 618~西元 626)之寵愛。武德元年(西元 618)十月,高祖冊封安吒奴為五品散騎常侍,雖遭禮部尚書李綱上書彈劾,然而未為高祖所接受,可見高祖對其寵愛之深。〔參考《舊唐書‧李綱傳》、《資治通鑑‧卷 186 》、《唐新語‧卷二》〕。

Page 31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安南國樂an nan kuo yüeh

樂舞種類名稱。清朝(1644~1911)宮廷宴樂有九部,其中之一即「安南國樂」。該樂係於乾隆五十四年(1789)所獲,列於宴樂之末。演奏樂器有丐鼓一,丐拍一,丐哨一,丐彈絃子一,丐彈胡琴一,丐彈雙韻一,丐彈琵琶一,丐三音鑼一。〔參考《清史稿‧樂八》〕

Page 31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安昭an chao

舞名。土族民間舞蹈。流傳於青海省的互助、甘肅省的天祝、永登等土族聚居區。《安昭》為土語,漢譯為《圓圈舞》。據傳,源於土族先民在游牧時期圍著篝火跳的一種舞蹈。現每逢年節、婚嫁喜慶之日,人們歡聚於庭院或打穀場上,男女各半,圍成圓圈,由一男子領唱領舞,眾人隨之唱和起舞。該舞沒有嚴格的程式,當地土族,無論男女老幼幾乎人人會跳。土族諺語中有:「飯可以一天不吃,歌不可一天不唱,《安昭》不可一日不跳。」舞中所唱的內容,大都為祝願吉祥如意,人畜兩旺,五穀豐收等。一曲一舞,主要樂曲有:《阿應阿拉來》、《安昭嗦囉囉》、《昭音昭》、《拉熱烈》等。節奏大都為 3/4 拍,也有 2/4 拍。其特點是,上句為正詞,下句為補詞。曲調高亢、嘹亮,節奏平穩。每句末尾有一個滑音,也是舞步轉圈的節奏。主要動作有:〈向前俯身雙臂左右搖擺〉、〈揮臂轉身退〉、〈半蹲轉〉等。邊歌邊舞,歌聲悠揚,舞步輕盈。無樂器伴奏。

同義詞:圓圈舞

Page 31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安國樂(伎)an kuo yüeh(chi)

樂舞種類名稱。又稱「安國伎」。隋朝(西元 581~西元 618)「七部樂」、「九部樂」之一。唐朝(西元 618~西元 907)「九部樂」、「十部樂」之一。屬儀式舞蹈。安國為粟特國(Sogdiana)

之一部,位於今中亞 Bukhara市附近。「安國樂」係經該國樂人來朝,其樂倍受皇室喜愛而著名,加之該國藝人安未弱、安馬駒、安叱奴、安進貴等之技藝亦為貴族所肯定。另一說:南北朝之北魏(西元 386~西元 534)平北燕(西元 407~西元 436)時得其樂(伎)。歌曲有「附薩單時」,舞曲有「末奚」,解曲有「居和祇」。樂器有:琵琶、五絃琵琶、豎箜篌、簫、橫笛、篳篥、正鼓、和鼓、銅拔、箜篌。樂工十二人,著皂絲布頭巾、錦褾領、紫袖袴。舞者二人,著紫襖、白袴帑、赤皮鞋。〔參考《通典》、《舊唐書‧音樂》、《隋書》〕

同義詞:安國伎

Page 31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安摩 an mo

舞名;樂曲名。又名《陰陽地鎮曲》。日本宮廷雅樂,左方舞樂名目之一。係由天竺傳入日本。《安摩》係壹赿調,古樂、中曲,舞者二人,戴面具,右手持笏。舞樂順序:一、<壹赿調調子‧音取>;二、<亂序>;三、<囀>,有三段,最初係無伴奏之舞蹈,第三段後半部時,始有笛及打物伴奏;四、<笏指手>有六段;五、< 入 手 > 。 〔 參 考 《 舞 樂 圖 說 》 、 《 雅 樂 》 〕

同義詞:陰陽地鎮曲

Page 32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安樂an yüeh

舞名。北周舞名,又名《城舞》。北周武帝宇文邕於西元 576平北齊,次年為紀念他滅齊,佔領南朝長江北岸的功績而作此舞。「行列方正,像城廓,周代謂之《城舞》,舞者八十人,刻木為面,狗喙獸耳,以金飾之。垂線為髮,畫猰皮帽。舞蹈姿態,猶作羌胡狀。」(《舊唐書‧音樂志》),史載宇文邕率領八萬人,東西列陣二十餘里,他騎著戰馬與幾個隨從在陣中來回巡行,並呼喊主帥的姓名以資鼓勵。「將士感見知之恩,各思自厲。」終於取得勝利。這是一個紀功的舞蹈,象徵平齊之後永保平安,因之又名《永安樂》。從服飾、面具(狗喙獸耳),舞蹈姿態等可以看出它保留著北周鮮卑民族的特點,具有濃厚的游牧民族的精神風貌。唐朝時此舞屬「坐部伎」。

同義詞:城舞廣義詞:北周舞名

Page 32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成功舞ch’êng kung wu

舞名。後晉宮廷舞蹈。後晉高祖石敬塘天福五年(西元 940)作。《全五代詩》崔梲《成功舞歌》:「撥亂資英主,開基自晉陽,一戎成大業,七德煥前王,炎漢提壽遠,姬周世祚長,朱干將玉戚,全蒙武功揚。」

廣義詞:後晉宮廷舞蹈

Page 32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成均ch’êng chün

學校名稱;學派名稱。一、古代中央政府所設置的大學之一,位於辟雍之南;二、董仲舒(西元前 179~西元前 104)認為成均係西元前11 世紀之前的一種學派;三、鄭玄(西元 127~西元 200)推論,成均是以樂(舞)為教育手段的一種學派,成均的樂舞傳統發展至周朝(西元前 11 世紀~西元前 256)時,已成為教育主要課程之一。﹝見大司樂﹞,也是該時五學之一。﹝參考《周禮‧卷二十二》、董仲舒《春秋繁露》﹞

廣義詞:學校名稱、學派名稱相關詞:樂(舞)為教育

Page 32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朱載堉(1536~1611)chu tsai yü

人名。字伯勤,號句曲山人,曾名狂生,山陽酒狂仙客等。河南懷 慶府(沁 陽 )人。係明太祖(1368~1398)第四子鄭恭王厚烷之長子。學識淵博,精通樂舞和律曆。凡此皆出自其父與舅祖何塘的精心培育。當鄭恭王無罪被拘禁期間,載堉即搬離王府闢室而居,潛心於學術鑽研長達十九年。至其父獲釋復爵後,始遷回王府,繼續其研究工作。所著《樂律全書》,共四十七卷,是部兼論樂、舞、律、曆諸學的百科全書。自 1595年刻印至 1606年成書,歷十一年之久。晚年更辭去承襲爵位,可謂祉求學問,不戀富貴。《樂律全書》不但闡述中國的樂理和律曆,並詳載其發明之「平均律」,還以擬古與仿古的方式,使中國的古代舞蹈再現,更繪圖譜以利學習與保存。計有《六代小舞譜》、《鄉飲酒詩樂譜》、《小舞鄉樂譜》、《二佾綴兆圖》、《靈星小舞譜》等,無不為研究中國古代舞蹈極珍貴的史料。除《樂律全書》外,尚有其他音樂類著作如《律呂正論》、《琴譜》、《律呂類辯惑》等。〔參考《四庫提要》〕。

Page 32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朱離chu li

樂舞種類名稱。﹝見侏離﹞

Page 32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江采蘋chiang ts’ai p’ing

人名。堂玄宗李隆基(西元 712 ~西元 755 )嬪妃。莆田人(今福 建莆田縣)。父江仲遜,世代為醫。開元間(西元 713~西元741)高力士出使福建 、廣東一帶,選她入宮。深得玄宗之寵愛。由於采蘋特別喜愛梅花,故稱之梅妃。她淡妝雅服,姿態秀麗。既精通詩文,又擅於舞蹈,以《驚鴻舞》最具特色。但是自楊玉環入宮漸受寵後,玄宗對其愛也漸廢弛。有次玄宗派人送一斛珍珠給梅妃,當下題詩將珍珠退還,玄宗得後悵然,乃令樂府譜新曲《一斛珠》。(這首詩曾由歌德自英譯本譯為德文,並發表在雜誌上,是中國古詩最早譯為德文的一首。)安史之亂(西元 756~西元763),長安城陷,梅妃死於亂兵之中。玄宗返長安後曾題詩於其畫像上,並將其遺體改以妃禮葬之。有關梅妃的故事也成為詩人與戲曲家的重要題材,明代《驚鴻記》傳奇、清代《長生殿》及今日京劇《梅妃》。其他諸多劇本皆不離《驚鴻舞》的表現。〔參考《唐語林》〕。

Page 32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百戲pai hsi

樂舞技藝總稱。是一種綜合音樂、舞蹈、武術、特技、幻術及說唱等多種技藝演出形式的總稱。秦朝(西元前 221~西元前 206)稱「散樂百戲」、漢朝(西元前 206~西元 220)稱「角祇戲」或「百戲」。南北朝(西元 420~西元 589)稱「散樂」。隋唐(西元 581~

西元 907)時,樂舞機構中有專門從事表演「百戲」之藝人及學生。宋朝(西元 960~1279)之「百戲」項目包括:蹴毬、踏蹻、藏擫、雜旋、獅子、弄鎗、鈴瓶、茶盌、氊齪、碎劍、踏索、上竿、筋斗、擎戴、拗腰、透劍門、打彈丸等類。遼(西元 916~1125)時有「雜戲」。元(1271~1368)之後較少使用「百戲」名稱。今將其稱謂「雜技」、「特技」或「技藝」。海峽兩岸均在大專或職業學校設有該類科系,並組特技團巡迴世界各地演出。﹝參考《秦會要‧卷九》、《漢書‧帝紀》、《教坊記》、《宋史‧卷一百四十二》、《遼史‧卷五十四》﹞

廣義詞:樂舞技藝總稱相關詞:散樂百戲、角祇戲、散樂

Page 32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竹竿舞chu kan wu

舞名。黎族民間舞蹈。亦稱《打柴舞》、《打竹舞》。廣泛流行於海南省保亭、東方、樂東等地區。多在農閒或收割季節跳,人們相約在選好的空地上擺打竿架,首先在地上平行擺兩根竹竿,然後再在竿上橫擺六至八根竹竿,六至八人分兩邊相對蹲下,手握竿端,隨節拍擊地、互擊、分合,男女舞者隨節拍在竹竿張合的空隙中上跳下踩,或邊跳邊轉,或模仿猴子採果、抓癢。舞姿優美、節奏感強、重在合拍,稍有疏忽就易被竿子夾住。氣氛歡快熱烈,常用二胡、笛子、嗩吶、鼓、鈴等伴奏。

同義詞:打柴舞、打竹舞廣義詞:黎族民間舞蹈

Page 32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竹竿舞chu kan wu

舞名。布朗族支系空格人舞蹈。流傳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布朗族聚居區。是老人死後跳的一種喪葬祭祀舞蹈。產生於佛教傳入布朗族村寨前的圖騰崇拜和祖先崇拜時期,表現了布朗族古老原始的生活。竹鼠是布朗山老曼峨一帶的崇拜物,他們認為竹鼠是祖先的靈魂,很早的時候,有不能打竹鼠的禁忌。後來演變為竹鼠可以打,也可以吃,但必須舉行一種儀式,即每年四月和九月,人們集體去挖竹鼠,挖到後,栓在一跟竹竿上,戴上鮮花,由兩人抬起,後面一人拿根竹竿不停地搖動,繞寨一周,然後抬到一人家,將竹鼠頭砍下留給頭人,其餘砍碎分給各家,各家帶回竹鼠後,要朝火塘上的三腳架拜謝三次,拜謝竹鼠帶來了榖魂(穀子可穫豐收),由此演化為《竹竿舞》。內容為送死者靈魂回到祖先居住的地方,動作為模擬途中要經過的溝溝坎坎、荊棘叢林……等。

廣義詞:喪葬祭祀舞蹈

Page 32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竹馬舞chu ma wu

舞名。京族民間舞蹈。流傳於廣西的防域山區京族聚居區。亦稱《火把舞》。在喪葬儀式中表演。按京族的傳統習俗,母親死後三年,後代要請師傅做齋,超度亡魂。舞者男女不拘,人數不限。表演時,舞者右手執一根一公尺多長的木棍,棍的兩頭紮油棉或其他可燃物品,舞時點燃,邊唱邊舞。主要動作是左手叉腰,右手執火棍在身邊周圍上下左右舞各種棍花,其中有:〈迎面花〉、〈掖花〉、〈劈花〉、〈翻花〉等。難度較大,有很高技巧。多是由主人家特請來的男女民間藝人表演。舞的過程中,腰部隨之左右、前後扭動,是京族舞蹈獨有的風格特點。伴奏樂器為:鑼、鼓、鈸等打擊樂,節奏多為 2/4 拍。

同義詞:火把舞

Page 33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竹搗筒chu tao t’ung

流行於台灣日月潭原住民的打擊樂器,原住民語稱之為「塔利」,意為竹子。用帶節的竹筒製作,上端有凹形缺口,長短不一音高各異,常用兩個或三個一組構成同度或三度的音程關係,演奏時蹲地執筒跺地,在地上鋪設專用的石板發聲,主要配合杵樂或伴奏歌舞。〔參考《中國少數民族樂器誌》〕

同義詞:塔利廣義詞:原住民的打擊樂器

Page 33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竹製口簧chu chih k’ou huang

樂器名。流行於雲南、貴州、四川、西藏、寧夏、陝西、廣東、廣西、台灣等少數民族地區的彈撥樂器,漢族稱「口弦」、「口琴」、「口弓」、「口銜子」、「竹弦」、「嘴琴」、「篾片」等,台灣原住民稱「笛丟」、「哈翁哈翁」、「布魯」。竹製口簧一般為「自簧」,即用帶皮金竹削薄後,從竹片本體的中間刻製出簧舌,其音高與簧的長短、厚薄、寬窄有關。口簧的演奏方法是以左手持口簧根部,將口簧上部輕咬於上下牙齒之間,右手以手指撥動簧舌自由端,或拉動繫於右端之細線使自由端發音,有時伴以哼吟聲。口簧是利用人的口腔為共鳴箱,借助口腔、唇、頰、舌的位置改變而發出基音上方的不同諧音,音色渾厚低沈。台灣原住民地區流行半管狀多簧口簧,琴體有管狀和半管狀兩種。竹質口簧的主要奏法有兩種:一、拉綫鼓簧:怒、白、彝、回、原住民、羌、藏等族的單片口簧用之,拉蔑頭部中間穿一小孔,奏時左手拇指、食指執拉蔑尾部,將簧舌靠近唇間,右手食指、中指纏線,拇指壓住食指有節奏地拉動引線,使簧舌振動發音。二、手指彈擊:此種方法為多民族採用,分食指彈、拇指彈、拇指食指交替彈、食指中指交替彈、

Page 33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食指中指無名指交替彈多種。口簧可用於獨奏、伴奏及合奏。〔參考《中國少數民族樂器誌》、《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

同義詞:口弦、口琴、口弓、口銜子、竹弦、嘴琴、篾片、笛丟、哈翁哈翁、布魯廣義詞:樂器名

Page 33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羊皮鼓舞yang p’i ku wu

舞名。羌族民間舞蹈。流傳於四川北部汶縣、理縣等地的羌族聚居區。羌語音譯為《布茲拉》或《莫恩達沙》(即《喪舞》)。由一至二名巫覡(羌族稱作:許)主持,用於驅邪、占卜、舉辦男子成年禮、喪事禮儀和超渡亡靈等儀式的古老傳統祭祀性舞蹈。舞蹈場地按需要而定室內或室外。開始多以單一節奏鼓點為禱詞或咒語伴奏,然後,邊舞邊敲打羊皮抓鼓。鼓點的強弱與節奏變化,與舞蹈動作的幅度和速度相對應,同時口中唸唸有詞。舞蹈中每種動作均做四方,按逆時針方向穩而下沉地旋轉。動作時而緩慢、細膩,時而粗獷、豪放,氣氛始終保持在莊嚴、肅穆之中。在二人共同作舞時,有:左右穿梭、和相對而舞的動作組合。主要步法有:〈深蹲大跳〉、〈蹲跳步晃擊鼓〉、〈深蹲步擊鼓〉、〈蹉步擊鼓〉、〈擰身擊鼓〉等。在從頭到尾的舞動中,雙腿始終保持著屈膝姿態和不停地顫動。作為喪事禮儀時,該舞在第二天進行。舞者纏白色大包頭、在藍色長衫外,腰繫白色百褶裙。民國二十年左右巫覡戴有彩色布條或紙條頭盔、上身斜掛大馬鈴,其他裝束與現在相同。無樂器伴奏。

Page 33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同義詞:布茲拉、莫恩達沙、喪舞喪舞相關詞:布茲拉、莫恩達沙

Page 33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羽旄yü mao

舞具名稱。即樂舞時舞者所執的羽及旄牛尾。古代儒家舞者跳《文舞》時,舞者樹雉尾於竿,執而舞之。〔參考《禮記》〕

相關詞:文舞

Page 33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羽葆幢yü pao ch’uang

舞具名。古代一種以羽毛為飾的旗幡。〔見《南詔奉聖樂》〕

Page 33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羽舞yü wu

舞名。《六小舞》之一。創作於周朝(西元前 11 世紀~西元前256)。是一種以鳥之羽毛作成之舞器,由舞者右手持之,左手執籥而舞的舞蹈。《羽舞》在古代用之於祭祀宗廟及四望。也是貴族子弟 必 須 學 習 的 舞 蹈 之 一 。 明 朝 (1368~1644) 之 朱 載 堉(1536~1611)認為《羽舞》是《大夏》的別名;《大夏》的支派。〔參考《周禮‧卷二十三,卷十二》、朱載堉《樂律全書》〕

廣義詞:六小舞、大夏相關詞:六小舞、大夏

Page 33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羽籥yü yüeh

舞具名稱。籥本為樂器,古代禮儀舞蹈之文舞,舞蹈時舞者左手持籥,右手執羽,故亦稱《羽籥之舞》。今釋奠(祭孔)禮儀,舞者所用之舞具,仍為羽及籥。羽之形狀略有不同;據文獻顯示,宋以前所用之羽,以六朵羽球串於桿頭之龍頭下,明之後多將三支雉尾樹於竿頭上。〔參考《周禮》、《三才圖會》〕

同義詞:羽籥之舞相關詞:文舞

Page 33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肉傀儡 jou k’uei lei

劇種名。中國古代傀儡戲的一種表演形式,一般的傀儡戲是用木偶來模仿真人的形象動作,肉傀儡是由孩童或青年扮演,反而是用真人去模仿木偶的表演形態。〔參考《中國古代音樂史稿》〕

廣義詞:劇種名

Page 34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西 施(生年不詳) his shih

人名。姓施,因家住苧蘿村之西而名西施,亦稱西子。春秋時代(西元前 770~西元前 476)越國苧蘿人(今浙 江 諸 暨)。西元前 491年,越國被吳國打敗,越王句踐為雪前恥,決定計復仇。欲選美女入吳宮以迷惑吳王,便於破吳。在苧 蘿 選中賣柴人的女兒西施。首先送西施去會 稽 東邊的土城學歌舞,經過三年嚴格的訓練,西施成為才貌兼備的絕色佳人。由范蠡帶著到吳國,呈獻給夫差。自此夫差不理朝政,專寵西施。西施的舞蹈以創作的《響屐廊》留名於世。此舞的特色在足上所穿的木屐,裙邊繫小鈴,在挖空的大缸上鋪上木板,以木屐踏板所產生的共鳴聲,配以小鈴發出的清脆聲,兩相交錯,別具效果。吳王自然更是喜愛觀賞。西元前 475 年越國攻打吳國,終於在西元前 473 年滅吳。夫差身亡,西施之結局也成為謎。有說投水身亡;或隨范蠡隱居而去。因此後世以西施為題材的文學作品不斷。戲曲中以明梁辰漁的崑曲《浣紗記》最為膾炙人口。近人京劇名家梅蘭芳亦作《西施》〔參考《陶庵夢錄》、《越絕書》、《吳越春秋》〕。

Page 34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西安鼓樂hsi an ku yüeh

樂種。中國傳統樂器吹打樂的一種。其產生的年代無據可考,從目前所見的樂譜、樂器、演奏形式及曲名、曲牌、曲式各方面來看,與唐、宋時的教坊音樂有著一定的關係。西安鼓樂由多種音樂因素組成,有民間音樂、宮廷音樂、戲曲音樂、曲藝音樂和宗教音樂等。所用的旋律樂器有琵琶、箏、笛、笙、管、雙雲鑼等;節奏樂器有六種鼓類:坐鼓、戰鼓、樂鼓、獨鼓、單面鼓(銅鼓)、高把鼓;六種鐃鈸:大鐃、大鈸、川鉸、小鉸、蘇鉸、蘇鐃;七種鑼類:大鑼、勾鑼、馬鑼、供鑼、小吊鑼、單雲鑼、三星鑼;另外還有大木梆、小木梆、木魚、摔子(鈴)等二十多種樂器。其演奏形式分成行樂和坐樂,行樂是行走和站立演奏的音樂形式,配器比較簡單,樂曲為單牌子散曲,節奏比較規律、嚴整;坐樂指在室內坐著演奏的音樂形式,使用較多的曲牌,並與各種打擊樂器混合演奏,多為套曲。所用的譜式,與南宋姜夔〈白石道人歌曲〉的俗字譜,基本上同屬一種體系。西安鼓樂的演奏班社中,分僧、道、俗三個流派,道派鼓樂溫文典雅,技巧較高;僧派鼓樂熱烈、粗獷,富生活氣息;俗派鼓樂班社長期活動於農村,吸收了豐富的民間音樂。〔參考

Page 34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中 國音 樂史 》、 《中 國大 百 科 全書 ‧音 樂舞 蹈》 〕

廣義詞:中國傳統樂器吹打樂的一種相關詞:民間音樂、宮廷音樂、戲曲音樂、曲藝音樂、宗教音樂

Page 34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西容仲孜his jung chung tzǔ

舞名。藏族民間舞蹈。西容是地名,位於西藏拉薩市曲水縣境內,在拉薩河與雅魯藏布江匯合處。仲孜意為《野犛牛舞》。是一種極古老,極雄健的民間舞蹈。據傳在八世紀桑耶寺落成慶典時,吐蕃百姓都大跳《野犛牛舞》,後來逐漸演變成只有西容村的人能表演這種舞蹈,因此稱這種舞蹈為《西容仲孜》,意為西容村的《野犛牛舞》。《西容仲孜》多在盛大節日時表演,舞蹈隊一般由七人組成,一人領舞,四人扮演犛牛,一人打鼓,一人擊鈸。表演時,領舞者身穿白袍,戴白色假面具,其餘兩人一組身披犛牛道具,一人飾頭,一人飾尾,由四人組成的兩頭犛牛,相互配合,時而跳躍,時而相對鬪角,時而歡騰歌舞,表演到最高潮時用犄角挑起地上的哈達,獻給尊貴的客人。整個舞蹈分三個片段;第一段兩頭犛牛依次出場,在夏日的草原上自由地吃草、嬉戲、遊玩,舞蹈動作有搖頭擺尾、低頭吃草、在草地上打滾等;第二段兩頭犛牛相互抵角,緊張激烈中間又有不少活潑風趣的場面;第三段牛奶豐收,犛牛與領舞者一起歡慶。

廣義詞:藏族民間舞蹈

Page 34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相關詞:野犛牛舞

Page 34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西涼伎his liang chi

樂舞種類名。〔詳見「西涼樂」〕。

Page 34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西涼樂his liang yüeh

樂舞種類名。隋、唐(西元 581~西元 907)「九部樂」、「十部樂」之一部。自南北朝(西元 420~西元 589)興起至唐武則天(西元 684~西元 704),數百年間,西涼樂皆為主要的燕樂。其間亦有著許多的演變過程。「西涼樂」是以其地名之,西 涼(今甘肅西北河西走廊一帶,以涼州為中心)地處中原通西域的交通要津,歷經漢、鮮卑、匈奴、氐等族之統治,其樂舞不僅融合了中原與當地的文化,並羼有西域文化,故風格特異。西涼樂最初稱為「秦漢伎」,《隋書‧音樂志》:「西涼樂,起於符氏之末,呂光、沮渠蒙遜等据有涼 州,變龜茲聲為之,號「秦漢伎」,魏太武既平河西得之,謂之「西涼樂」。……至魏周之際,遂謂之國伎」。隋代設「七部樂」與「九部樂」,將之列為第一部。煬帝大業中(西元605~西元 618)再將國伎改稱「西涼樂」。其樂至今尚能見諸史籍者,唯三曲二舞。三曲:歌曲「永世樂」、解曲「萬世豐」、舞曲「于闐佛曲」;二舞:獨舞《白舞》、四人舞之《方舞》。舞者身穿紫色絲面布裡夾衣,五彩接袖,白色寬口褲。腳穿烏皮靴,頭梳假髻,插支玉釵。〔參考《隋書‧音樂志》、《舊唐書‧音樂

Page 34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志》〕。

同義詞:秦漢伎秦漢伎相關詞:九部樂、十部樂、燕樂

Page 34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扠草球ch’a ts’ao ch’iu

舞名。赫哲族民間舞蹈。流傳於黑龍江省的街津口一帶赫哲族聚居區。《扠草球》源於捕魚、狩獵生活。每當豐收或喜慶節目,人們相聚,各持一把魚叉(捕魚用具),以獵獲的野獸或大魚作靶子,由一人將其高高拋起,眾人輪流用魚叉向獵物擊叉,多中者為勝。做為傳統遊戲的這種形式,相傳已有數百年歷史。後來,人們怕叉壞獸皮,改用草球,並逐漸發展為舞蹈形式流傳至今。舞時,分甲、乙兩隊,人數相等,多少不限。甲隊拋球乙隊叉,乙隊拋球甲隊叉,輪流反覆。主要動作有:〈跑叉〉、〈蹲叉〉、〈翻身旋轉叉〉等。氣氛歡快、熱烈,充滿濃郁的生活情趣。無樂器伴奏,以赫哲族傳統的呼喊聲統一節奏。

Page 34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佑文化俗之舞yu wên hua su chih wu

舞名。宋朝(西元 960~1279)禮儀舞蹈。饗明堂,用《佑文化俗之舞》。〔參考《宋史‧樂二,樂五》〕

Page 35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伯格po kê

舞名。珞巴族民間舞蹈。流行於西藏東南部的米林等地珞巴族聚居區。《伯格》珞巴語,漢譯為《刀舞》。珞巴族男子對刀十分酷愛,視為第二生命。這與古代傳說珞巴先民以刀為圖騰崇拜有密切關係。由男子表演,人數不限。時逢年節,獵師均跳此舞。內容為雙方對壘,相互攻守,傳授技藝。隊形為兩排而立,目視對方。基本動作有:〈左右劈砍〉、〈刺刀〉等。以雙腿半蹲,前後左右縱跳,邁步跳蹲為主要特徵。其中的揮刀動作,還有驅鬼避邪的含意。步法靈敏,剛健有力。舞的過程中還伴以吶喊聲助威,烘托氣氛。舞蹈節奏緊湊,情緒激烈。無樂器伴奏。

同義詞:刀舞

Page 35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伶人ling jên

音樂演奏者之稱呼。古代稱呼樂人、樂官為伶人;傳說黃帝時,伶倫(生年不詳)創作樂曲,因此後世將樂人、樂官或戲劇演員稱為伶人。﹝參考《國語‧周下二十四年注釋》﹞

同義詞:呼樂人、樂官廣義詞:音樂演奏者之稱呼

Page 35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伶官ling kuan

職官名。古代之樂官亦稱伶官。相傳伶倫(生年不詳)掌樂官之職,因此後代多將樂官稱為伶官。

同義詞:樂官廣義詞:職官名

Page 35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伶倫(生卒年不詳)ling lun

人名。也叫冷倫。相傳黃帝(約西元前 2700)時的樂官。對音律極有研究,為中國最早的音律家。制訂十二音律呂,以黃鐘之宮作為中國音樂律呂之本。〔參閱《呂氏春秋》、《漢書‧風俗通》〕。

Page 35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兵舞pinh wu

舞名。即《干舞》。周朝(西元前 11 世紀~西元前 256)時代一種小型的《武舞》。用之以祭祀山川及百物之神。〔參考《周禮‧卷十二》〕

同義詞:干舞廣義詞:武舞相關詞:武舞

Page 35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別教院pien chiao yüan

唐代宮廷訓練樂舞創作人才的機構。其組織分為三部分:一、梨園:訓練男樂工三百人,稱皇帝梨園弟子,並訓練女樂工數百人,稱為梨園弟子,均由皇帝親自教之。二、宜春院:其所屬女樂皆俱有高超技巧。於皇帝駕前呈獻技藝。三、小部:選拔技藝最精湛的樂舞人員三十餘人,專門從事小規模的室內演出。〔參閱《教坊記》〕。

Page 35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助教博士chu chiao po shih

職官名。﹝見太常博士﹞。

廣義詞:職官名

Page 35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吳季扎使魯wu chi cha shih lu

樂舞事件。春秋時代(西元前 770~西元前 476)吳國(西元前 585~

西元前 476)公子吳季扎於吳王余祭四年(西元前 544)受聘訪問魯國(西元前 841~西元前 476),吳季扎抵魯後請求觀看周朝、西周(西元前 11 世紀~西元前 770)時代之樂舞。當他聽過各地民歌之後,又觀賞了《象箾》、《南籥》、《大武》、《韶濩》、《大夏》及《簫韶》等樂舞,並對以上樂舞提出評論;他說:《象箾》、《南籥》之舞,很美,但仍有不足之處;《大武》雖美,這首舞所表達周朝之昌盛,達到了這樣的水準嗎?對《韶濩》的批評是:表現聖人的弘大,還有缺陷,足以證明作聖人之不易;對《大夏》這首樂舞,他說:多美呀!表現為民勤勞而不以德行自居,非禹又有誰能做得到呢?他對《簫韶》這首舞,給予最高的評價,他說:這首舞表現出至高至大的德行;它的廣大,像天一樣無不覆蓋,像地一樣無不負載,雖然有更大的德行,也無法再增加到這上面了,已觀賞到盡頭,雖然還有其他的樂舞,我也不再請求觀賞了。﹝參考《史記‧卷三十一》﹞

廣義詞:樂舞

Page 35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吳季札wu chi cha

人名。姓姬,名札,季札,或季子。春秋(西元前 770~西元前476)昊王壽夢(西元前 585~西元前 561)的少子,諸樊的幼弟為春秋賢公子。道德學問皆好,壽夢欲立為太子,堅不受之,封延陵。因采食於延及州來,又稱「延州來季子」。對音樂非常有修養,能從樂中聽出其涵義,對於各國的民歌,更能從中考察出該國的治亂、興衰。〔參閱《春秋左氏傳》、《越絕書》〕。

Page 35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坑客透k’êng k’ê t’ou

舞名。仡佬族民間舞蹈。流行於貴州省的水城、大方、貞豐、安順、平垻、遵義等地仡佬族聚居區。《坑客透》為仡佬語,漢譯為《酒禮舞》。通常在婚宴時必跳此舞,以示慶賀助興。婚禮期間,親友們紛紛挑來糯米酒,作為禮品置放在院內,每個酒罈中插入數支約六十厘米長的粽葉莖,莖下端劃成十字以短篾片將其撐開,以備請客人隨時隨意就莖吸飲。古人謂此為「咂酒」。這是仡佬族的傳統風俗,酒後眾人邊歌邊舞。舞時,男女不拘,人數不限。領舞者帶領眾人手拉手,圍成圓圈,逆時針方向進行。時而向圓圈中心舞跳,時而又跳回原位。男舞者手執盛酒用的竹筒做為道具來回揮舞,女舞者手拈花帕前後甩動。領舞者同時領唱,眾人唱和,氣氛熱烈。動作樸素,特點是順手順腳,屈膝向右頂胯。主要步法有:〈跺腳邁步 〉、〈橫踮步 〉等。舞蹈情緒歡快,無樂器伴奏。

同義詞:酒禮舞

Page 36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坐部伎 tso pu chi

制度名。〔詳見「二部伎」〕。

Page 36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妙樂奴(生年不詳)miao yüeh nu

人名。〔詳見文殊奴〕。

Page 36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宋議郊廟樂sung i chiao miao yüeh

樂舞制度。南北朝(西元 420~西元 589)時代之宋(西元 420~西元479)建國後,於武帝永初元年(西元 420)七月,有關單位建議:「廟祀應設雅樂」。因此,改晉(西元 265~西元 420)之《正德舞》為《前舞》,《大豫舞》為《後舞》。孝建二年(西元 455)有關建議:「郊廟亦應設樂舞」。於是令內外博議,由前殿中曹郎荀萬秋、驃騎大將軍竟陵王誕及尚書左僕射建平王宏等人之提案,議決設郊廟與宗廟樂舞;改《前舞》為《凱容舞》,謂之文舞;改《後舞》為《宣烈舞》,謂之武舞。皇帝祠南郊,迎神,奏「肆夏」。皇帝初登壇,奏「登歌」。初獻禮,舞《凱容》、《宣烈》二舞。送神,奏「肆夏」。皇帝祠廟,迎神,奏「肆夏」。皇帝入廟門,奏「永至」。皇帝詣東壁,奏「登歌」。初獻,舞《凱容》及《宣烈》二舞,終獻奏「永安」。送神,奏「肆夏」。同年二月,有關建議;元會、郊廟、宗廟、齋祠時,「登歌」依舊并於殿庭設作。廟祠,依新儀注,「登歌」人上殿,弦管在下。﹝參考《宋書‧樂志卷》、《通典‧卷一四七》﹞

廣義詞:樂舞制度

Page 36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相關詞:正德舞、大豫舞、凱容舞、宣烈舞

Page 36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巫wu

職稱。﹝見巫覡﹞。

Page 36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巫師wu shih

職官稱。在各種祭祀、醫療疾病時,行使巫術表演巫舞者之泛稱。巫師自古以來就被認為具有超自然能力;能與上帝或祖先之靈魂溝通。商朝(西元前 16 世紀~西元前 11 世紀)時巫師被稱為貞人。貞人在商朝中央政府機構中地位高,職權大,舉凡軍國大事、王者出巡狩獵、戰事、生子、祭祀樂舞、祈雨獻舞所有王室活動均由貞人占卜決定。貞人也參與歌舞活動,當祈雨未果,往往以焚燒女巫獻祭。中國歷代中央機構中均設有巫師(或稱巫祝)之職官,參與祭祀活動,直至中華民國成立(1911)始廢除。但民間,尤其少數民族仍保有此風尚。如滿族之薩滿,羗族之端公,仍行使巫術,跳《跳大神》、《端公舞》於祭祀及醫療儀式中。

同義詞:貞人廣義詞:官稱相關詞:跳大神、端公舞

Page 36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巫覡wu hsi

職稱。即巫師;巫、巫祝。能通神召靈之人。男稱謂覡,女稱為巫。﹝見司巫、女巫、巫師 ﹞

廣義詞:能通神召靈之人

Page 36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希那給his na kei

舞名。鄂倫春族民間舞蹈。流行於黑龍江黑河一帶鄂倫春族聚居區。《希那給》為鄂倫春語,漢譯為鳥。該舞是模仿布谷鳥的鳴叫及其動態的舞蹈。鄂倫春人喜愛和崇敬布谷鳥,視為吉祥鳥。每年逢春,布谷鳥隨大雁飛到北方,它象徵著給鄂倫春人帶來了春天,帶來了溫暖,帶來了幸福。每當春天來臨,林中的布谷鳥叫了,鄂倫春族男男女女相邀來到林中空地,學著布谷鳥的鳴叫,學著布谷鳥的飛翔跳躍,翩翩起舞。該舞男女不拘,人數不限。舞時或二人相對,或互相追逐,或繞圈而舞。主要動作為鳥跳步。下額的上下點動,兩臂順擺似鳥飛,雙腕搖動像尾翹等造型,是其主要的風格特徵,舞蹈形象靈巧、活潑。《希那給》這個舞蹈,是以表演者自己的呼號聲為伴奏,由慢到快,可齊呼,對呼。主要呼號有布咕、克咕。有呼有應,此起彼伏,形成熱烈歡快的氣氛。

同義詞:鳥

Page 36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庇里西勒p’i li his lê

舞名。赫哲族民間舞蹈。流傳於黑龍江省的富錦等地赫哲族聚居區。《庇里西勒》為赫哲語,意為踼踏,故亦稱《踼踏舞》。每當年節和喜慶日子,人們相聚廣場作舞。該舞分獨舞表演和群舞自娛兩稱形式,動作基本相同。群舞時,男女並排,兩手交叉彼此相握。舞技嫻熟者可踏出各種複雜快速的節奏。無樂器伴奏,擊地為節。舞蹈歡快熱烈。

同義詞:踼踏舞

Page 36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折腰舞chê yao wu

舞名。《西京雜記》說:「漢戚夫人善為《翹袖》、《折腰》之舞,歌《出塞》、《入塞》、《望歸》之曲,侍婢數百人皆為之,後宮齊唱,常入雲霄」。按《出塞》、《入塞》諸曲,是張騫通西域得《摩訶兜勒》後,李延年因之而作的新聲,戚夫人所歌者諒非此等曲。至《翹袖》、《折腰》二舞,當起自秦、漢之際的民間,為戚夫人帶入宮中的。也許是戚夫人的創作。漢代楚國地區的《折腰》舞蹈形象可見於南陽(原為楚地)的漢畫像石上。畫的右方有兩個細腰舞伎並列折腰翹袖而舞。《折腰舞》是個舞姿技巧都有相當高難度的舞蹈。這種折腰不是一般所見的向後下腰,而是折旁腰作九十度角、兩上臂平抬,兩臂與折下的上身平行,兩袖平飛翹起,舞人面孔朝前,舞姿十分別緻。《折腰舞》還見於山東微山縣 兩城山漢畫像石,左旁一樂人彈琴,中間一舞伎作翹袖折腰之舞,右一舞人抗袖而舞,《後漢書‧五行志》還描述《折腰舞》的舞步:「足不在體下」,是一種身體重心向側邊傾斜的舞姿,今稱〈旁腰〉。

同義詞:旁腰

Page 37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投壺t’ou hu

禮儀名;遊戲名、舞名。投壺是把箭投入壺中的一項傳統活動;是中國古代六藝之一射禮及射藝的延伸。它的起源要溯源到周朝(西元前 11 世紀~西元前 256)。該時有射箭的禮儀,稱之謂射禮,並依不同階級身分,分為「大射」、「賓射」、「燕射」及「鄉射禮」數種。所謂大射,就是天子及諸侯在舉行祭祀禮儀之前,與群臣舉行射禮,藉以觀其德行及射藝。凡射中次數較多者,始被邀請參與祭祀禮儀。賓射,即當諸侯來朝,由天子與諸侯共同參與之禮。禮儀過程與大射略同。燕射,即天子與諸侯在燕禮之後舉行的射禮。鄉射禮,即每年春秋二季,鄉大夫集合士及弟子在鄉學中習射之禮。以上這些禮儀過程非常繁瑣,加之諸侯在射禮之前必行燕禮(即宴飲之禮)。鄉射之前也要舉行鄉飲酒禮。兩種禮儀連續舉行,可能由於時間及場地的因素,至春秋(西元前 770~西元前 476)時代,經常將射禮在酒宴中舉行,因此才有「投壺禮」。《禮記‧投壺》:「投壺之禮,主人奉矢,司射奉中,使人執壺……投壺禮盡用之為射禮。」。這樣嚴謹儀式,到西漢(西元前 206~西元 23)時代,投壺的禮儀與教化目標逐漸淡化,士大夫熱衷於投壺本身的文化氣息。

Page 37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後漢書‧蔡遵傳》:「遵為將軍取士皆用儒術對酒設樂必雅歌投壺。」。袁紹(?~西元 202)、王弼也善於投壺。晉朝(西元 265~

西元 420)石崇(西元 249~西元 300)之家伎具有能隔著屏風將箭投入壺中之高超技藝者。《宋史‧岳飛傳》:「飛好賢士博覽經史雅歌投壺恂恂如書生。」。這種活動與風尚至清朝(1644~1911)仍為士大夫所喜好,並流傳至民間。投壺曾傳至日本,日本古代士大夫及貴族男女,也競相追逐此高雅遊戲;尤其在九世紀時,吟詩、圍棋、投壺已成為日本高層社會之代表性活動。唐朝(西元 618~西元 907)傳至日本之投壺所用之壺仍完整地保存在正倉院(見圖)。今人劉鳳學(1925~)曾以投壺禮為素材,創作舞蹈《投壺戲》,首演於 1974年,台北市國父紀念館。﹝參考《周禮‧卷二十二》、《禮記‧卷十九》、《後漢書‧蔡遵傳》、《三國志》、《晉書》、《宋史‧岳飛傳》、《三禮辭典》、《雅樂》、李小華著《劉鳳學訪 談 》 ﹞

廣義詞:禮儀名、遊戲名、舞名

Page 37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旱龍船han lung c’huan

舞名。宋代舞隊名目之一。也稱《旱划船》、《划旱船》等。宋人范大成《上元紀吳中節物俳諧體三十二韶》詩「旱船遙似泛」自注:「夾道隨行,為競渡之樂,謂之《划旱船》。」即表演者列為兩隊,以舞蹈動作表現龍舟競渡的情景。《西湖老人繁勝錄‧清樂社》之下所列舞隊、《夢梁錄》卷一〈元宵〉條所列舞隊,都有《旱龍船》。《武林舊事》卷二〈舞隊〉條中錄有《旱龍船》。近代以來民間舞蹈中一舞者(一般為女性)腰套紙扎船形道具,作乘船舞蹈動作,另一舞者(男性)持槳做划船舞蹈動作,兩人互相配合表演的《旱船》、《採蓮船》,與宋代舞隊中的《旱龍船》、《旱划船》一脈相承。

同義詞:旱划船、划旱船相關詞:旱船、採蓮船

Page 37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李十二娘(生卒年不詳)li shih êrh niang

人名。公孫大娘之女弟,善舞劍器而聞名。唐代宗(西元 763~西元 779)大曆二年(西元 767)杜甫在夔府(今四川奉節縣)別駕(郡太守之輔助官)元持家中觀看李十二娘之表演,由其舞劍器之技巧和姿態而憶及幼年,曾在河南郾城觀賞過公孫氏舞劍渾脫,因而作「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參閱《全唐詩》〕。

Page 37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李天民(1925~)

li t’ien min

人名。薪傳獎得主。他是遼寧省錦縣人。曾任教高雄西子灣進修小學、屏東師範學校、台灣省警察學校、國防部政工幹校、省立台北工專、西湖商工、世界新聞專科學校、中國文化學院舞蹈音樂專修科、國立台灣藝術專科學校創立舞蹈科擔任該科組主任及科主任共九年。各公私立團體舞蹈顧問或藝術委員會及評審委員。現任國立台灣藝術學院舞蹈系教授及中華民國舞蹈學會理事長。五十年來曾參與國家各重要慶典表演、亞洲影展、金鐘獎、文藝季及在赴國外訪問團中均有創作,作品數量豐富。從事舞蹈教育範圍包括各級學校、青年救國團、陸、海、空軍、警察及各藝工隊、工廠、社會團體和海外教學。曾創辦中華樂舞團巡迴國內外表演。曾獲舞蹈教育有功及演出活動等多次獎項及最高榮譽獎薪傳獎。已發表有關舞蹈文章上百篇。專著有:《舞蹈藝術論》、《中華民國文藝史─舞蹈》、《中國舞譜》、《台灣原住民舞蹈、(一)(二)(三)》及《中國舞蹈史》。

Page 37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李夫人(生卒年不詳)li fun jên

人名。漢中山人。武帝(西元前 140~西元前 87)的寵妃。子名髆,封昌邑哀王。夫人係名音樂家李延年之妹,妙麗善舞。延年見寵於武帝,因歌「北方有佳人」而得薦幸武帝。夫人聰慧過人,病危之時堅拒武帝之垂顧,亡故後武帝以皇后禮葬之;並請僊人招魂相見,以償未見面之宿願。〔參閱《漢書》、《史記》〕。

Page 37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李彩娥(1926~)li ts’ai ê

人名。台灣第一代舞蹈家,舞蹈編劇家和舞蹈教育家。屏東九如 人。七歲時參加學校遊藝會以日本舞《花嫁娘》展現其舞蹈之才華。十一歲(1938)舉家遷居日本東京 ,1939年入「石井漢舞蹈體育學院」,為台灣第一位留日完成嚴謹、完整舞蹈教育的舞蹈家。1942

年自該校女學部畢業,旋即進入研究部繼續深造。是年憑其精湛的技巧,和豐富的舞台經驗,以《太平洋進行曲》獲得第一屆全日本舞蹈比賽少年組第一名,並榮膺文部大臣賞的榮譽。也是第一位台灣舞蹈家參加日本比賽獲獎者。她趁前往越南演出之際,順道訪台探望父病,同年遭喪父之痛。越年,再度參賽,則以《阿妮多拉》獲第二名。由於戰亂,使李彩娥未能實踐成為專業舞蹈家所必經的「鄉土訪問」演出,令她引為終身憾事。1944年與洪調美先生結婚,其舞蹈事業亦即中斷。後經蔡培火先生大力遊說與鼓勵,始於1949年在屏東 設立「李彩娥舞蹈研究中心」。自此數十年來不斷的為台灣舞蹈藝術而努力,尤其致力於南台灣舞蹈教育的推廣與發展,更功不可沒。先後曾獲教育部 1991年「中華民族藝術薪傳獎」、行政院文建會 1996年「中華民國舞蹈工作績優獎」、高雄

Page 37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市政府 1997年「特殊優良文化貢獻獎」等殊榮;此外,屏東縣政府於 1995年出版「蜻蜓祖母-李彩娥」,高雄文化中心管理處於1997年出版「舞蹈大師李彩娥」;高雄市政府亦於同年攝製「高雄向前行」專輯,分別以靜態與動態的方式表彰李彩娥對南台灣舞蹈文化的貢獻。而李彩娥對於舞蹈教育及舞台的熱愛,並未因年長而稍減,她於完成舞蹈教育奠基工作之後,又開創為年長者休閒舞蹈而服務,將舞蹈融於生活之中。她以七十歲的高齡展現其奇特的舞蹈風格,將「觀世音」、「憶」等獨舞再度活躍於舞台,藉以鼓勵後起者,應為促進舞蹈藝術之發展而延長舞者的舞蹈生命。〔參考李怡君《蜻蜓祖母李彩娥》、費啟宇《舞蹈大師李彩娥》〕。

Page 37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李淑芬(1925~)

li shu fên

人名。原名石玉秀。1925年 10月 30日生於南投集集。台灣第一代的舞蹈家、舞蹈教育家,舞蹈編創家。因受母親工作的影響,自幼即接觸本土的音樂和舞蹈。六歲時在母親任教的集集國小晚會上,首次登台表演,頗得讚譽。自此,學校的大會舞皆由她擔任示範或領舞者,也因此奠定李淑芬在舞蹈教育上的興趣。1940年於草屯中學畢業後,旋赴日本東京 ,入篠原塾學習日本古典舞與東方舞蹈,又入東京見谷八重子之舞蹈學校習古典芭雷。1943年返台後,曾在草屯國小任教,1944年嫁至台北李家,婚後隨夫姓,改名李淑芬。1945~1954年李淑芬活躍於台灣的教育界,自大專院校至國民小學(省立師範學院即今國立師範大學、虎尾高中、靜修女中、北市女、蓬萊國小等)皆擔任過舞蹈教學之工作。1953年以山地「賞月舞」獲得當時舞蹈比賽的冠軍與重視。1954年成立其個人舞蹈研究社。李淑芬所編創之舞蹈,除選自各民族和地方性的舞蹈為題材外,更以台灣本土(原住民及漢民族)的生活素材為泉源,如豐獵舞、採茶舞、農家等舞蹈。李淑芬對台灣的學校舞蹈教育有著極重要的貢獻,在社會教育上亦培植了許多優秀的舞蹈人才,如許惠美、

Page 37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蔡雪慧、原文秀、崔蓉蓉、李丹等,即使活躍於演藝界的張小燕亦是她的高足。1961年李淑芬移居新加坡,繼續為拓展舞蹈藝術而努力。﹝參閱《舞影蹁躚六十年》、《為中國文化而跳的台灣舞蹈家─李淑芬》﹞

Page 38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李陵起舞li ling ch’i wu

舞蹈事件。李陵(?~西元前 74)於漢天漢二年(西元前 99)以五千步兵與匈奴八萬騎兵作戰,不敵被俘,留仕匈奴。武帝(西元前 140~

西元前 74)怒殺其家族。該時,蘇武(?~西元前 60)因於天漢元年(西元前 100~)以中郎將,官職,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置於北海牧羊。終於始元六年(西元前 81)得歸故國長安。臨行前,李陵置酒為蘇武餞行。李陵嘆謂汝當知吾心,異域之人,一別長絕。乃起舞,邊舞邊歌:「徑萬里兮度沙幕,為君將兮奮匈奴,路窮絕兮矢刃催,士眾滅兮名已隤,老母已死,雖欲報恩將安歸!」。﹝參考《漢書‧卷二十四》﹞

廣義詞:舞蹈事件

Page 38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村田樂ts’un t’ien yüeh

舞名。宋代民間舞隊節目之一。表現農村生活,氣氛熱鬧歡快。范大成《上元紀吳中節物俳諧體三十二韶詩。村田簑笠野》句下自注:「《村田樂》」。明,朱有炖《黃鍾醉花陰》散套:「賀賀賀,一齊舞起《村田樂》」(《誠齋樂府》)《夢梁錄‧卷一元宵》條、《武林舊事。卷二舞隊》條和《西湖老人繁勝錄》所列的舞隊節目中都有《村田樂》。

Page 38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杜黑(1944~ )tu hê

人名,指揮家,遼寧省蓋平縣人,他生於 1944年 4月 4日,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音樂系理論作曲組。1971年返校任教,曾隨美籍指揮家 Robert W. Procter習指揮,1978年赴美進入普林斯頓西敏合唱學院(Westminster Choir College)指揮研究所,1979年進入伊利諾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ampaign—Urbana)

隨法籍指揮家 Paul Vermel習管弦樂指揮、Harold A. Decker習合唱指揮、Leonard Rumery習合唱音樂史,1980年完成伊大指揮碩士學位,因表現優異,進入該校指揮博士班。1981年返國任教於中國文化大學音樂系至今,並擔任台北愛樂合唱團音樂總監。1988年集合音樂界與企業界人士,創立財團法人台北愛樂文教基金會,擔任執行長一職迄今。曾率團於世界各國參與合唱比賽及音樂節疊創佳績,並多次擔任國際合唱大賽評審:1994年 5月德「Fulda」全德合唱比賽、1996年 2月第四十八屆香港學校音樂節、1996年 4月義大利「Riva del Garda」際合唱大賽、1997年 7

月第六屆達佩斯國際合唱大賽及澳洲雪梨國際合唱大賽。多年來致力於合唱推廣工作,所錄製的「映象中國」專輯獲新聞局第八屆金

Page 38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曲獎頒發之「最佳製作人獎」、「最佳古典音樂唱片」、「最佳演唱」三項大獎,並榮獲第一屆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文藝獎。曾指揮舞劇「布蘭詩歌」、兒童歌舞劇「天堂鳥」。

廣義詞:人名相關詞:指揮家、映象中國

Page 38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杖鼓chang ku

樂器名。流行於中國蒙古、黑龍江、遼寧、吉林和朝鮮的打擊樂器,又稱「細腰鼓」、「拍鼓」、「蜂鼓」、「橫鼓」、「長鼓」,明清以來在宮廷和民間廣泛地被使用。鼓身木製,呈圓筒形,兩端粗空,中段細實,兩端各有八個拉繩鐵勾,以繫繩繃羊皮、馬皮或牛皮,中段有八個活動皮套可調節音高。有兩種演奏姿勢:一、坐姿:置鼓於架上;二、立姿:將鼓掛在演奏者身前。右手執細竹條敲擊鼓面,左手拇指放在鼓框邊,其餘四指擊拍。右面發音較高,左面發音較低,左右節奏交錯,變化多端,常用於伴奏。在《長鼓舞》中,杖鼓既是伴奏樂器,又是舞具。〔參考《中國少數民族樂器誌》〕

同義詞:細腰鼓、拍鼓、蜂鼓、橫鼓、長鼓廣義詞:樂器名

Page 38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杖頭傀儡chang t’ou k’uei lei

劇種名。中國古代傀儡戲的一種表演形式,又稱「杖頭木偶」,民間簡稱為「托戲」或「肘偶」,木偶身高六十公分左右,裝有三根操縱杆,主杆持頭,側杆有兩根分持雙手,演出時舞台張一幅一人高之黑幕,演員在黑幕後面左手持主杆,右手持兩根側杆,托舉木偶在黑幕上方表演,加上佈景、燈光、音響等效果,宛如真人。近代改良之杖頭傀儡有兩人持五根操縱杆或三人持六根操縱杆共同操縱一個木偶表演,更增添木偶之靈活度。〔參考《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中國大百科全書‧戲劇》〕

同義詞:杖頭木偶、托戲、肘偶廣義詞:劇種名

Page 38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步罡踏斗pu kang t’a tou

樂舞術語。即〈禹步〉或稱〈巫步〉。道士設壇建醮時作法朝拜星宿、遣神召靈時,其行走進退之步法。其舞跡有如北斗星的排列狀,故名〈步罡踏斗〉。﹝見禹步﹞。

同義詞:禹步、巫步廣義詞:樂舞術語

Page 38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沈阿翹(生年不詳)shên a ch’iao

人名。唐文宗(西元 827~西元 840)宮人。擅歌舞,尤精於方響。原是吳元濟的家伎,因元濟家敗,沒入宮中,改姓沈。文宗因太和九年(西元 835)「甘露之變」,受到宦官嚴重的監視,終日只能飲酒作樂以解其愁。一日沈阿翹御前獻演《何滿子》,表演深得文宗之喜愛而賜予金臂環。復演奏方響曲《涼州》,卓越的技藝更深得文宗之賞識,命宮中「內人」隨她習藝。後來文宗將她許配與金吾衛長史泰誠,夫妻恩愛。數年後泰誠奉命赴新羅(今韓國),阿翹因思念丈夫而創作了《憶秦郎》。〔參考《碧雞漫誌》、《杜陽雜編》〕。

Page 38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沃曰切wo jih ch’ieh

舞名。鄂溫克族民間舞蹈。流行於內蒙古呼倫貝彌鄂溫克族聚居區。《沃曰切》鄂溫克語,漢譯為天鵝,故又稱《天鵝舞》。據傳,在很久以前,駐守邊疆的鄂溫克士兵被沙俄軍隊包圍,情況十分緊急。此時,恰好一群天鵝給咕,給咕,交相呼叫盤旋而來。沙俄士兵誤以為鄂溫克的援兵己到,倉慌而逃,致使鄂溫克士兵得救。此後,鄂溫克便將天鵝視為吉祥鳥。一些部落逐以天鵝為圖騰崇拜。人們敬仰天鵝,時常在草地模仿天鵝各種動態,自娛而舞。表演時,人數不限,男女不分。先圍成一個大圓圈,然後按單雙數分成裡外兩個圈,沿順時針方向,邊舞邊裡外圈穿插。進裡圈者,上身前俯,雙臂在胯兩旁作雛鳥狀;退至外圈者,雙臂張開如天鵝高飛。最後,排成一長隊,如天鵝向遠方飛去。主要步法為〈跟靠步〉;一足跟著地,足前掌拍地移動,另隻腳踏地緊隨。雙臂自如鬆弛,呈天鵝傲然飛翔狀,形態生動。無音樂伴奏,以表演者模仿天鵝給咕,給咕的叫聲統一動作節奏。呼叫的方法是,女先呼「給」,男隨呼「 咕 」 , 兩 組 呼 號 聲 合 在 一 起 , 恰 是 天 鵝 的 叫 聲 。

同義詞:天鵝舞

Page 38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灼 灼(生年不詳)chuo chuo

人名。唐僖宗(西元 874~西元 887)時四川的名歌舞伎。擅長各類西域舞蹈,尤以舞《柘枝》最具代表性。灼灼尚精於詩文。某次宴會中與河東才子斐質一見鍾情,並訂終身。由於斐母嫌棄灼灼出身寒微,強迫斐質將她休了。灼灼曾將其所用軟綃寄質以示相思之情。然而自她離開斐質之後,孑然一身,流落在成都的酒肆之中,至死未再嫁,亦未再見到斐質。韋莊對於灼灼至死不渝的高尚情操與坎坷不幸的命運,深表同情並為詩表示感傷:「流落成都柘枝女,可憐紅臉淚雙垂!」灼灼感人的故事被宋人編作歌舞大曲,收於《勾降黃龍》之中。明代陳繼儒以它編為戲曲《珍珠船》。〔參考《麗情集》〕。

Page 39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男巫nan wu

職官名。﹝見司巫﹞。

Page 39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私立中原大學szŭ li chung yüan ta hsüeh

機構名。成立於民國四十四年(1955),民國六十九年改制為大學。該校中正禮堂有二千二百個座位,為學生集會之場所,亦可供各界租用做為表演及舞蹈演出等活動。地址為桃園縣中壢市普仁里 22號。

Page 39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私立青年中學禮堂szŭ li ch’ing nien chung hsüeh li t’ang

機構名。成立於民國六十年(1971)六月三日。禮堂面積五百坪,因該校設有影視、舞蹈、戲劇等才藝科班,而經常舉辦各類型演出。地址為臺中縣大里鄉中興路一段 173 號。

Page 39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私立靜宜大學禮堂szŭ li ching i ta hsüeh li t’ang

機構名。成立於民國五十二年(1963)四月。該禮堂有一千三百二十二個座位,該校目前為臺中縣境頗具規模之大學,經常利用此禮堂舉辦藝文性活動。地址為臺中縣沙鹿鎮中棲路 200 號。

Page 39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育命舞yü ming wu

舞名。此舞在漢代(西元前 206~西元 220)用於郊祀。郊祀之禮自古有之,但其禮制,包括樂、舞、詩歌之配合,自漢代始有較詳盡之文獻﹝參考郊祀樂舞﹞。《育命舞》之空間結構為八佾,六十四名舞者。舞器為干與戚(即盾與斧)。創舞者不詳,舞蹈方法已不可考,但由鄒子所作之歌詞仍保留至今。漢代依農業週期,迎接時節之氣,按時舉行郊祀禮。當立秋之日舉行郊祀禮時,詠唱鄒子撰之《西晧》,舞《育命舞》。立冬舉行郊祀禮中,詠歌鄒子所作之「玄冥」,跳《育命舞》及《雲翹舞》。有關舞蹈服裝,當迎立秋郊祀時,著白衣。立冬郊祀時著黑衣。《育命舞》除在迎接早秋、立秋、冬之郊祀禮中表演外,也在中土,向黃帝獻祭。並在立冬郊祀時,在北郊向黑帝獻祭。﹝參考《後漢書‧禮儀志》、《漢書‧禮樂志》、《皇覽》﹞

廣義詞:漢代郊祀

Page 39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貝倫舞pei lun wu

舞名。鍚伯族民間舞蹈。亦稱《爾勒恩》。流傳於新疆的察布查爾 鍚伯族聚居區。多在年節、婚禮、祝壽等場合表演自娛。男女不拘,人數不限。屆時,表演者互邀互賽,即興歡舞。舞蹈動作區分軟派與硬派兩種跳法:軟派動作柔和,手部動作豐富複雜;硬派動作粗獷、剛勁有力。主要步法有:踼、踏、跺、磕等。雙臂手勢有:曲、伸、彈、抖等。舞中,男子還以各種複雜的節奏,單獨做拍打肩、胸、腿、腳等動作,技巧高超,圍觀者伴以熱烈的歡呼聲助興。音樂通常用鍚伯族民間舞曲,曲調優美流暢,歡快跳躍。伴奏樂器為東不彌,葦笛等。

同義詞:爾勒恩

Page 39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赤白桃李花ch’ih pai t’ao li hua

舞名;樂曲名。日本宮廷雅樂左方舞樂名之一。又名《桃李花》。據日本文獻戴:唐高宗時,曾作歌草木二十一曲,其中一首為「桃李花」,故此舞同樂曲名,亦稱《桃李花》。係黃鍾調,新樂、中曲。舞者四人。舞樂順序:一、<黃鍾調調子‧品玄>;二、<當曲>延八拍子、拍子八、末四拍子加拍子,最後加奏止禰拍子。《桃李花》舞蹈已失傳,因此以《央宮樂》代替,惟拍數不同,未用《央宮樂》之第八至十一拍。〔參考《舞樂圖說》、《雅樂》〕

同義詞:桃李花相關詞:央宮樂

Page 39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車書會同之舞chü shu hui t’ung chih wu

舞名。明朝燕樂舞蹈。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三年(西元 1370)定朝會宴饗之制。制定文舞,名《車書會同之舞》,以象文德致太平之意。舞師二人執翿,引文舞士立於東階之南,北向立,是日用九奏三舞(文舞、武舞、四夷舞)於第一次進膳時,第八奏,奏《鳳凰吟》之樂,舞《車書會同之舞》,舞曲名《泰階平》。文舞士三十二人,左手執籥,右手秉翟。四行,每行八人。舞時作進退舒徐揖讓升降之狀。《泰階平舞辭》:「乾坤清寧,治功告成。武定禍亂,文致太平。郊則致其禮,廟則盡其成……」。明成祖朱棣永樂十八年(西元 1420)更定燕樂仍沿用此舞,舞辭有所改動。〔參考《明史‧樂志》〕

廣義詞:明朝燕樂舞蹈

Page 39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依姐i chieh

舞名。土族民間舞蹈。流傳於青海省的互助縣一帶土族聚居區。該舞源於傳統的土族婚禮習俗。相傳在很久以前,每逢姑娘出嫁時,惡魔妖怪總要前來搶親。因此在新娘打扮的時侯,由納信(娶親人)在新娘的門口,邊唱邊舞衣襟,將妖怪引出大門趕走,使其婚禮順利進行。現今,己演變成婚禮時必須表演的一種迎親舞形式。舞時,由兩個身穿白褐衫的男子(娶親人)。他們雙手提起白褐杉的大小衣襟,邊唱邊揮舞衣襟,待新娘打扮完畢,他們攙扶新娘,邊唱邊舞走出大門。衣襟的主要舞法:左右揮舞、上下揮舞、繞花等。唱詞內容多與婚禮相結合,曲調悠揚動聽。具有鮮明濃郁的土族風格。

Page 39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依飯舞i fan wu

舞名。佬族民間舞蹈。流傳於廣西的羅城等地佬族聚居區。在佬族傳統節日「依飯節」中表演,以此而得名。屬於宗教祭祀舞蹈,一般又稱為《師公舞》。由師公(巫師)表演,多為單人舞形式,有時二人同舞,另有眾人(均為師公)在一旁幫唱。表演者戴木製面具,每當唱到那位神的時侯,就戴那位神的面具舞蹈。按照「依飯節」所敬奉的神靈,據說有三十六位,其中有:白馬姑娘、引光、牛哥、魯班、太公等。要依次唱完三十六神,同時表演三十六位神的舞蹈。內容主要是酬神,以求人畜平安,五穀豐登。舞蹈動作以<罡步>為主,有<三步罡>、<五步罡>、<丁字罡>等。動作穩健洒脫,輕快跳躍。其中的<丁字罡舞步>別具特色,丁字步交替行進,帶動上身大幅度轉動,形成佬族舞蹈特有的風格。手指靈活,手勢動作豐富。有不同的手法(民間藝人稱手指動作為訣)十餘種,如:<獅訣>、<龍訣>、<鳥訣>、<毫光訣>、<重梁訣>等。伴奏樂器有小鼓、大鑼、小鑼、小鈸等打擊樂,多為 2/4 節拍。舞蹈氣氛肅穆,具有濃重的神秘色彩。

同義詞:師公舞

Page 40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佳人剪牡丹隊舞chia jên chien mu tan tui wu

舞名。宋代教坊隊舞,由女弟子隊表演。舞者穿紅生色砌衣,頭戴金鳳冠,剪牡丹花(《宋史‧樂志》)。朝鮮古籍《進饌儀軌》中記載的《佳人剪牡丹》是從我國宋代《佳人剪牡丹隊舞》改編而成的。舞者共十二人。舞場中央木座上放一插有牡丹花的花樽。舞者六左六右上場,環繞花樽而立,每人從樽中取出牡丹花一枝,進退旋轉而舞,且舞且唱。唱詞是:「萬朵先開照殿紅,姚黃魏紫妒玲瓏。新翻玉笛《清平樂》,別樣仙香撲蝶風。

Page 40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佳爾考呂疏chia êrh k’ao lü shu

舞名。柯爾克孜族民間舞蹈。流傳於新疆的阿圖什、阿合奇、烏恰等柯爾克孜族聚居區。《佳爾考呂疏》為柯爾克孜語,漢譯為「情人會面」。是在婚禮上表演的一種祝福,娛樂性舞蹈。表演者多為青年男女,男女二人一組,雙雙起舞。舞者人數不限,男女二人面對面站立,雙手互攜,保持其基本姿態。舞時,或進退、或側身行進,或旋轉,動作自如,步法簡練。主要動作有:〈單步〉、〈雙步〉、〈錯步〉、〈跑跳步〉等。其形式特點,與交誼舞相似。表演時,多用傳統的婚禮歌伴唱,有時也可用考姆茲(柯爾克孜族彈撥樂器)伴奏。曲調歡快,舞蹈熱烈,以示祝賀新婚夫婦幸福美滿。

同義詞:情人會面

Page 40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佩刀舞p’ei tao wu

舞名。僜人民間舞蹈。流行於西藏察隅僜人聚居區。每逢年節,喜慶豐收,勞動之餘由男子表演,人數不限。僜 人男子不論老少,均挎帶鞘佩刀,刀帶從左肩套入,斜挎于右胸腋下。刀長尺餘,略呈彎形,刀葉如劍寬。挎此佩刀,一為用具,二作護身武器,且為舞蹈道具。舞時,表演者著無袖長褂,齊至臀部,頭紮黑色包巾。開始在一片呼喊聲中抽刀,邊喊邊舞。時而在頭上旋舞佩刀大聲吶喊,以示號召出獵圍狩猛獸;時而左右划八字上下劈刀,以示斬砍荊棘樹木,時而舉刀砍拖,以示解牛和砍斷牛頭。形象生動地表現狩獵、農耕、宰牛等生活內容。主要步法有:〈蹲襠步〉、〈虛點步〉、〈蹉步〉、〈跨跳空轉步〉等。動作粗獷,豪放,顯示出僜 人的勇敢,與自然界鬥爭的生動精神風貌。該舞由鼓、鑼等打擊樂伴奏。

Page 40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佾i

舞蹈術語。今稱行列。有八佾、六佾、四佾及二佾之別。所謂八佾,即縱行與橫行皆為八人,共六十四人。此種排列亦稱《八佾舞》,天子舉行樂舞時用之。六佾,即六縱行,每行有八人,共四十八人,亦稱《六佾舞》,諸侯用之。四佾,即四縱行,每行八人,共三十二人,亦稱《四佾舞》,大夫用之。二佾,即二縱行,每行八人,共十六人,亦稱《二佾舞》,士用之。以上係服虔(西元 168~西元189) 時代詮釋。另一說為《六佾舞》,六行,每行六人,共三十六人。《四佾舞》,四行,每行四人,共十六人。《二佾舞》,二行,每行二人,共四人。係杜預(西元 222~西元 284)所作之詮釋。﹝參 考《 春秋 左傳 ‧隱 公五 年》 、《 論語 ‧八 佾》 ﹞

同義詞:行列廣義詞:舞蹈術語相關詞:八佾舞、六佾舞、四佾舞、二佾舞

Page 40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佾生 i shêng

舞者。又稱「佾舞生」。係指在郊祀禮儀、宗廟禮儀、朝會、釋奠等典禮中,擔任《佾舞》舞蹈的舞者。

同義詞:佾舞生廣義詞:舞者相關詞:佾舞

Page 40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侏離chu li

樂舞種類名。一、古代少數邊疆民族之樂舞;二、古代將西夷之樂舞統稱《侏離》,舞蹈時持鉞;三、東夷之樂舞亦稱《侏離》。﹝參考《周禮‧卷二十四》﹞

廣義詞:樂舞種類名相關詞:西夷之樂舞、東夷之樂舞

Page 40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兒童感聖樂隊êrh t’ung kan sêng yüeh tui

樂舞團隊名。宋朝(西元 960~1279)教坊小兒隊舞十隊之一。「兒童感聖樂隊」於皇帝舉行春、秋及聖節三大宴,御樓賜酺,崇德殿宴契丹使臣及上元觀燈時,隨小兒隊舞其他九隊依次表演樂舞。衣青羅生色彩,繫勒帛,總兩角。﹝參考《宋史‧卷一百四十二》、《東京夢華錄》﹞

廣義詞:樂舞團隊名

Page 40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兒童解紅隊êrh t’ung kan hong tui

樂舞團隊名。宋朝(西元 960~1279)教坊小兒隊舞十隊之一。「兒童解紅隊」每於皇帝舉行春、秋及聖節三大宴,御樓賜酺,崇德殿宴契丹使臣及上元觀燈時,隨同小兒隊舞其他九隊表演樂舞。衣紫緋繡襦,繫銀帶,冠花砌鳳冠,綬帶。﹝參考《宋史‧卷一百四十二》﹞

廣義詞:樂舞團隊名

Page 40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典樂dien yüeh

職官名。一、古代掌樂舞的官員。中國古代最早見於文獻的典樂官,名字叫作虁。虁受帝舜之命擔任典樂,職掌樂律,教導長子。使他們既正直又溫和,寬大而能謹慎,剛強而不苛虐,不殷勤也不傲慢。學習詩歌樂舞,使社會和諧而有秩序。虁的答覆是:「啊!我重重地敲打石磐,又輕輕的敲打石磐,連各種獸類都舞蹈起來了。」二、典樂又稱瞽師,瞽是盲者,中國古代多以盲人為樂官,遂成為樂官的代稱。春秋時代(西元前 770~西元前 476)衛靈公(西元前 534~

西元前 493)及晉平公(西元前 557~西元前 532)曾聽琴鼓於師曠(生年不詳) 及師涓(生年不詳)兩位盲人樂官。﹝參考《尚書‧堯典》、《史記‧卷一、卷二十四》﹞

同義詞:瞽師廣義詞:職官名

Page 40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制氏(生卒年不詳)chih shih

人名。魯人。善樂事。漢初聘為樂官,然制氏雖能曉雅樂聲韻,僅能記其鏗鏘鼓舞,卻不能言其義矣〔參考《漢書‧禮樂志》〕。

Page 41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協律郎hsieh lü lang

職官名。古代太常寺下設有協律郎之官職,掌管考定律呂、樂隊之指揮。並擔任樂人學課監試,如同今日樂團總監兼指揮。此職始設於漢朝(西元前 206~西元 220),該時稱謂協律都尉。首任者為李延年。魏(西元 220~西元 265)時,由杜虁擔任此職。晉朝(西元256~西元 420)改稱協律郎校尉。後魏(西元 386~西元 557)設有協律郎及協律中郎。北齊(西元 550~西元 577)及隋朝(西元 581~

西元 618)時代,設協律郎二人。唐朝(西元 618~西元 907)承襲此制。此後歷代均設有協律郎之職。至清朝(1644~1911)時,協律郎已增至五名之多,均屬太常寺管轄。﹝參考《史記‧卷四十九、卷一百二十五》、《隋書‧卷二十二》、《晉書‧卷二十四》、《 清 史 稿 ‧ 職 官 志 》 ﹞

同義詞:協律都尉、協律郎校尉廣義詞:職官名

Page 41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卓cho

舞名。藏族民間舞蹈。《卓》是指圓圈舞,其中又分若干不同的形式,分別稱為《俗卓》、《求卓》、《卓選》等。《俗卓》流傳於青海玉樹藏區,通常是男女圍成圓圈起舞,男子動作粗獷,穿長袖襯衫,雙臂擺動幅度大,雙膝顫動;女子則低頭彎腰,起伏適度自然。男女對歌起舞,一般分慢板、中板、快板。開始平穩緩慢,曲調深情,舞姿矯健;中板舞姿粗獷奔放;快板飛騰激越,旋轉靈活多變。多為寓情寄思、傳情達意、溝通男女情感等濃厚的生活色彩為主要內容,即興創作、臨時表演,歌詞中充滿了對生活的讚美。《求卓》意為宗教舞,表演時間、場地、內容等受宗教的限制極嚴,對演員的要求也很高,只有成年男子參加,舞者聲音洪亮,個頭整齊,表演時舞袖寬長拓展,分慢板、快板。慢板步伐穩健緩慢,展現出莊重肅穆、古樸的氣息;快板腳下頓挫有力,伸展雙臂前後左右擺動,猶如雄鷹飛翔於藍天。舞蹈及曲調的結構嚴謹,歌詞深奧,運用大量的排比、比喻等手法,講述佛教的教義、典故,歌頌宗教的威嚴和宗教人物的英明等。《卓選》是一種執鼓的舞蹈,通常稱之為鼓舞,主要流行於西藏的山南、拉薩、日喀則等地,一般由若

Page 41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干男子執鼓而,節奏明快,舞蹈動作有〈左右旋轉〉、〈跨腿跳〉、〈兔子跳〉、〈單腿跨轉〉等技巧,表演無樂器伴奏,氣勢磅礡,厚 重 有 力 。 多 在 隆 重 節 慶 和 迎 送 賓 客 時 表 演 。

同義詞:圓圈舞相關詞:俗卓、求卓、卓選

Page 41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叔孫通(生卒年不詳)shu sun t’ung

人名。魯國薛縣人。秦時(西元前 221~西元前 206)以文學徵昭待詔博士,二世(西元前 209~西元前 207)拜為博士。漢王二年(西元前 205)降漢。劉邦拜為博士並號稷嗣君。漢王五年(西元前 202)并天下。叔孫通采古禮與秦儀制訂漢禮。並徵魯諸生三十餘人,在野外演練月餘。請高組試觀,帝令群臣學習之。自是漢代君臣之禮儀定矣。高組拜叔孫通為太常。〔參閱《史記》、《漢書》〕。

Page 41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和寧ho ning

舞名。唐朝(西元 618~西元 907)禮儀舞蹈;穆宗(西元 821~西元 824)廟祭之樂舞。關於穆宗廟祭用何舞,其說有二:一說於元和十五年(西元 820)有關單位建議用《和寧》之舞,祭祀穆宗廟,由中書侍郎平章事、牛僧孺撰寫樂章;另一說係以《大定》之舞祭穆宗廟。〔參考《舊唐書‧音樂》、《唐會要‧卷三十三》、《二十二史考異‧卷五十八》〕

Page 41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和聲署ho shêng shu

機構名。清朝(1644~1911)主掌朝會、燕饗諸樂舞機構,屬樂部。有署正、署丞由滿漢族各一人擔任;滿員由內務府郎中、員外郎兼充,漢員由禮部郎中、員外郎兼充。供用官三十人。署史長十六名,署史一百四十八名。署史即樂工,演奏朝會及燕饗之音樂。﹝參考《清史稿‧卷一百一十四》﹞

廣義詞:機構名

Page 41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周公興禮樂 chou kung hsing li yüeh

樂舞事件。周朝(西元前 11 世紀~西元前 256)初年,當成王討伐淮夷歸國後,周公以天下已平定,然而一切典章制度及禮樂尚未建立,乃作《周書》;制定官職及用人之法、興正禮樂,改革制度。百姓安和樂利,歌頌之聲大起。﹝參考《史記‧卷四》﹞

廣義詞:樂舞事件相關詞:周書

Page 41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奉常feng ch’ing

職官名。秦朝(西元前 221~西元前 206)中央政府高級官員,屬禮官。奉常轄下有太樂令太樂丞,主掌宗廟禮儀事宜。﹝參考《秦會要‧職官》﹞

廣義詞:職官名相關詞:掌宗廟禮儀

Page 41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奇拉克烏蘇里ch’i la k’ê wu su li

舞名。維吾爾族民間舞蹈。流傳於新疆的和田、莎車、喀什、麥蓋堤等維吾爾族聚居區。《奇拉克烏蘇里》是維吾爾語,漢譯為《燈舞》。據傳,早在漢、唐時期,維吾爾族信奉佛教,佛教歷來具有以燈理喻佛法表示掃除黑暗,故有燈舞流傳。後來維吾爾族雖改信伊斯蘭教,但《燈舞》具有頑強的生命力保存流傳至今。該舞是以照明的原始小碗油燈作為道具。舞者多為男子,單人舞形式。表演時,將油燈點燃頂在頭上,合著音樂節拍悠然起舞。開始,舞步平穩、輕快,兩臂自如地從身旁徐徐抬起,隨之向左右揮舞擺動。繼而節奏加快,動作也隨之激烈,或跳躍,或旋轉。該舞有很高的技巧性;無論做任何動作,頭部始終保持平穩,要做到燈火不滅,燈油不外溢的程度。

同義詞:燈舞

Page 41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季札chi cha

人名。〔見吳季札〕。

Page 42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宗伯tzung po

職官名。周朝(西元前 11 世紀~西元前 256)有宗伯及大宗伯之職稱,屬禮官。主掌邦禮,治神人,和上下。秦(西元前 221~西元前206)設有宗正,主要職責為掌理王室親族事務。漢朝(西元前 206~

西元 220)由太宰掌邦國祭祀事宜。亦即後世禮部之職務。故稱禮部尚書為大宗伯或宗伯。侍郎被稱為少宗伯。﹝參考《尚書‧周官》、《周禮‧卷十七,卷十八》、《秦會要‧卷十四》、《漢書‧卷十九》﹞

同義詞:禮部尚書廣義詞:職官名

Page 42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宗廟樂舞tzung miao yüeh wu

祭祀祖先神之樂舞。古代帝王祭祀祖先禮儀時所表演的音樂與舞蹈,統稱謂宗廟樂舞。上古時代,商殷(約西元前 16 世紀~約西元前 11

世紀)之後代以《大濩舞》祭祀其女性始祖簡狄。周(約西元前 11 世紀~西元前 256)之後代以《大武舞》祭其女性始祖姜嫄。漢高祖(西元前 206~西元前 196)之後代用《武德舞》、《文始舞》、《四時》及《五行》等舞祭高祖廟。其後,歷代帝王死後,立廟奉祀,追尊為某祖、某宗之廟號,並規定禮制,制定樂舞。﹝參考《周禮‧卷二十二》、《漢書‧禮樂志》﹞

廣義詞:祭祀祖先神之樂舞相關詞:武德舞、文始舞、四時、五行

Page 42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定功之舞ting kung chih wu

舞名,宋、元宮廷祭祀舞蹈。宋真宗趙恒於大中祥符年間(西元1008~1016)改宋太宗趙炅所撰《平晉普天樂曲》(趙炅平河東回所制曲)曰《定功之舞》,並親作樂辭,奏於郊廟。奠瓚用《萬國朝天》;亞獻、經獻,用《平晉樂》。又元朝宮廷舞蹈,亦名《定功之舞》屬武舞(《元史‧禮樂志》)元成宗鐵穆耳於大德元年(西元 1297)建郊壇,製樂曲。文舞曰《崇德之舞》;武舞曰《定功之舞》。武舞所用道具:旌二:制如纛,杠首棲以鳳,以導武舞;幹六十有四,木為之加以彩繪,舞人所執;戚六十有四,制若劍然,舞人所執。元代戚已和歷代所用斧狀之戚不同,改為劍形。

廣義詞:宋、元宮廷祭祀舞蹈

Page 42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官伎kuan chi

官方設立表演歌舞的專職藝人。唐代設官伎,專從事於官吏宴會時表演歌舞以助興。

廣義詞:專職藝人

Page 42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宜春院i ch’un yüan

舞蹈機構名。唐代宮內管理伎樂的機構。設在長安宮東側的「東宮」內,其成員皆屬俱有精湛技藝之女藝人。受有俸祿,有的還有宅第。因只在皇帝前獻技,故稱之「內人」,凡於表演時多在隊舞前領舞,又稱為「前頭人」。〔參考崔令欽《教坊記》〕。

相關詞:東宮

Page 42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宜蘭縣立體育館i lan hsien li t’i yü kuan

機構名。成立於民國七十五年(1986)十二月。該館係由宜蘭體育會負責管理,館內面積約三百九十九坪、廣場三百五十坪;因位於宜蘭運動公園內,可提供多元化之使用功能,大型之舞蹈及藝文活動經常在該地舉行,並有避雨迴廊之設計。地址位於宜蘭市和平路835 號。

Page 42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延平北路老師府廣場yen ping pei lu lao shih fu kuang ch’ang

機構名。成立於清咸豐年間(1851~1861)。該地點為廟宇,廣場面積三百五十坪,被列為三級古蹟,不定期有各類民俗活動或民間遊藝之演出。地址為臺北市延平北路四段 231 號。

Page 42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念家山nien chia shan

舞曲名。唐、五代舞曲、曲牌名。唐崔令欽《教坊記》有著錄,為唐代教坊大曲,因係久羈邊陲人,思念家國之情,故名念家山。此後南唐後主李煜制有《念家山》曲破,《五國故事》七:「煜善音律,造《念家山》、《振金鈴》曲破。」

廣義詞:唐、五代舞曲、曲牌名

Page 42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房中樂fang chung yüeh

樂舞種類名。周朝(西元前 11 世紀~西元前 256)有「房中祠樂」,秦(西元前 221~西元前 206)稱為「壽人」。漢高祖(西元前 206~西元前 195)妃唐山夫人,長於楚樂,因高祖喜楚聲,乃以楚聲作「房中祠樂」,又稱「房中樂」。孝惠帝二年(西元前193)令樂府令侯寬,配其簫管,更名為「安世樂」;凡十七章,之後又作「安世房子歌」。〔參考《漢書‧卷二十二》〕

相關詞:安世樂、安世房子歌

Page 42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承元之樂舞ch’êng yüan chih yüeh wu

舞名。宋朝(西元 960~1279)禮儀舞蹈。用以祭祀徽宗(1101

~1125)廟。〔參考《宋史‧樂五》、《玉海‧樂舞》〕

Page 43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承天樂ch’êng t’ien yüeh

舞名。唐代宮廷燕(宴)樂舞蹈。「坐部伎」「燕樂」中之一部。《通典》、《舊唐書‧音樂志》中載,唐太宗時作。舞者四人,著紫袍,進德冠,金銅帶

Page 43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承和樂ch’êng ho yüeh

舞名。又名《冬明樂》。日本宮廷雅樂左方舞樂之一。其緣起說有二:一、日本仁明(西元 834~西元 847)皇帝即位前,命大戶清上及三島武藏等作此曲。次年即位時,其年號稱為承和,此樂亦命名為《承和樂》。二、唐朝(西元 618~西元 907)時作雅樂「大唐十二和」其最後一曲即《承和樂》。現存日本之《承和樂》為壹赿調、新樂、中曲,舞者四人。舞樂順序:一、<壹赿調調子‧品玄>;二、<當曲>延八拍子,拍子十,末四拍子加拍子;三、<調子‧入調>。〔參考《舊唐書》、《舞樂圖說》、《雅樂》〕

同義詞:冬明樂、承和樂

Page 43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承雲ch’êng yün

舞名。一說為皇帝時的樂舞,即《雲門大卷》。《路史‧後紀》:「皇帝命大容作《承雲》之樂,是為《雲門大卷》。」《承雲》即《雲門》,實即對雲圖騰的崇拜和對祖先祭祀的古樂舞。周制定六代之樂,以《雲門》為首。一說為古帝顓頊高陽氏時的樂舞。顓頊是較早融入華夏族的古夷人部落首領,他愛好音樂,據《呂氏春秋‧仲夏紀‧古樂》記載:「帝顓頊……乃登為帝,惟天之合,正風乃行,其音若熙熙淒淒鏘鏘。帝顓頊好其音,乃令飛龍作樂,效八風之音,命之曰《承雲》,以祭上帝。」《承雲》是顓頊因喜愛風聲,令部下所作,黃帝和顓頊的《承雲》都是來自大然天象,顯示中華古樂舞自古就萌生的宇宙意識。

同義詞:雲門廣義詞:皇帝時的樂舞相關詞:雲門大卷

Page 43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拉波依la p’o i

舞名。塔吉克族民間舞蹈。流傳於新疆的塔升庫爾干一帶塔吉克族聚居區。《拉波依》是塔吉克族獨特的 7/8 拍音樂節奏的另一種舞蹈形式的稱謂。該舞只用一個熱布卜(塔吉克族彈撥樂器)伴奏,通常在室內,親朋相聚,宴請賓客等場合表演。舞者多為男子,人數不限。7/8 拍節奏的特點,第一拍和第四拍是重拍,由此形成了舞步比較雄健有力。該舞有專用的伴奏樂曲,伴奏者也可邊奏邊舞。舞技高超者還把熱布卜搭在肩上邊彈邊跳,極為別致。

Page 43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拂林fu lin

樂舞名。唐代大曲名。(崔令欽《教坊記》)屬健舞類。拂林即大秦,亦即東羅馬帝國(《新唐書西域傳》)。唐玄宗時,高仙芝破小勃律之役,西域四十餘國入貢,拂林亦在其中。《文獻通考》:「其國每歲蒲桃(即葡萄)熟時,造酒肆筵,彈胡琴,打偏鼓,拍手歌舞以為樂焉。」遼代有拂林弄獅子的形象,今內蒙古赤峰(古慶州)有釋迦如來舍利塔,寶塔第一層有拂林(即大秦或波斯人)戲弄獅子形象,拂林頭纏長巾著長袍長靴,獅子四足踏蓮花瓣盆,背馱寶物。〔參考《中國舞蹈藝術史圖鑒》〕

同義詞:大秦廣義詞:唐代大曲名

Page 43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拂菻fu lin

舞名。唐代西域樂舞。屬健舞。拂菻即大秦,大秦在古時,亦即指羅馬。唐代健舞中有《拂菻》,它是從拂菻 直接沿古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玄宗時,高仙芝破勃律之役,威震四方。據唐書所載,西方有四十餘國均來入貢,其中即有拂林。所以說,《拂菻舞》隨入貢人員直接輸入大唐中原。

廣義詞:西域樂舞相關詞:健舞

Page 43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拂舞fu wu

舞名。漢、魏屬〝雜舞〞類。執拂子而舞。拂子又名拂塵,古時談論家取塵(麋屬)之尾為拂子。《拂舞》是江南吳地的民間舞,又名《白符舞》、《白鳧鳩舞》。《晉書‧樂志》:「《拂舞》出自江左,舊云吳舞,亦陳於殿庭。」《宋書:卷十九》:「楊泓拂舞序」曰:「自到江南見《白符舞》或言《白鳧鳩舞》,云有此來數十年矣,察其詞旨,乃是吳人患孫皓虐政,思屬晉也。」晉時有「拂舞曲」五篇:一、「白鳩」二、「白濟濟」三、「白獨祿」四、「碣石」五、「淮南王」。《樂府解題》云;除「白鳩」一曲其餘都不是吳歌。晉《白鳩篇》:「翩翩白鳩,載飛載鳴,懷我君德,來集君庭。」唐李白《白鳩拂舞辭》:「鏗鳴鐘,考朗鼓,歌白鳩,引拂舞。白鳩之白誰與鄰,霜衣雪襟誠可珍。」唐代「清樂」類列有《白鳩》,即《拂舞》(《舊唐書‧音樂志》)。當今民間舞中亦有執拂而舞的。可能是古《拂舞》遺制。

同義詞:拂塵、白符舞、白鳧鳩舞、白符舞

Page 43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拂霓裳隊fu ni shang tui

樂舞團隊名。宋朝(西元 960~1279)教坊女弟子隊十隊之一。每當皇帝舉行春、秋及聖節三大宴,御樓賜酺及上元觀燈時,「拂霓裳隊」隨同女弟子隊其他九隊依次表演。衣紅僊砌衣,碧霞帔,戴仙冠,紅繡抹額。﹝參考《宋史‧卷一百四十二》、《東京夢華錄》﹞

廣義詞:樂舞團隊名

Page 43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拔頭pa t’ou

舞名。又名《鉢頭》、《撥頭》。唐朝(西元 618~西元 907)樂舞之一。此舞係由西域傳入。據載某人之父為猛獸所食,其子入山尋父並殺野獸為父復仇。山有八折,故曲有八遍。此樂及舞於唐朝時傳至日本,保存至今。列入宮廷雅樂左方舞樂之一。係大食調,古樂、小曲,一人舞,右手持捊。舞樂順序:一、<林邑亂聲>;二、<音取>;三、<當曲>早只四拍子、拍子十五,第二拍子以下加拍子。〔參考《通典》、《舊唐書‧音樂志》、《樂府雜錄》、《舞樂圖說》、《雅樂》〕

同義詞:鉢頭、撥頭

Page 43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拋球樂舞隊p’ao ch’iu yüeh wu tui

舞名。宋代教坊隊舞。女弟子隊表演。舞者穿四色綉羅寬衫腰繫銀帶,手捧綉球而舞(《宋史‧樂志》)。唐有《拋球樂》,是行酒令時所唱的歌曲(《唐音癸鑒》卷十三)。朝鮮古籍《樂學規範》載有《拋球樂》,並指出是仿宋代女弟子隊的《拋球樂隊舞》而成。舞場上設球門,門楣上開一圓孔,稱〈風流眼〉。表演時女妓十六人,分左右兩隊,依次執彩球,舞蹈前進,仰身拋球。球如拋進〈風流眼〉中,拋球者與全隊並俯狀,樂隊奏樂,拋球者退,得到獎賞。如果拋球未中,球落於地,樂師則以毛筆在拋球者腮上點墨。拋球雖未中,但及時將球接入手中,未使墜地,可再次舞進拋球。如果彩球掛在〈風流眼〉中,樂師鉤下彩球,還給舞者再次舞拋。戲舞過程中樂隊奏「小拋球樂令」,舞者唱「小拋球樂令」,其詞為七言四句,如「蕭鼓聲聲若相催,彩球高下且俳徊。輕拋正透紅門過,共獻君王萬壽杯」等。朝鮮古籍《進饌儀軌》繪有《拋球樂》舞圖。

Page 44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拍手舞p’ai shou wu

舞名。鍚伯族民間舞蹈。流傳於新疆的察布查爾、霍城、鞏留等鍚伯族聚居區。鍚伯語為《札克處爾登登》,因伴奏樂曲為傳統的札克處爾登登而得名。一般多在年節,喜慶歡樂的日子表演。不受場地、時間的限制,自娛性很強。人們圍成圓圈,或站或席地而坐。舞者為一年輕男子。進入圈內,隨著樂曲即興起舞。動作的特點,表演者邊舞邊在自己身體的上下、左右、前後不同方位兩手相拍,或以雙手拍打雙腿、前胸等。氣氛熱烈歡快,圍觀者拍掌助興。通常是一人表演告一段落,另一人緊接進場表演,輪番循環,盡興方散。偶而有女子進場表演,動作與男子相同,但不做拍打身體的動作。伴奏的曲調,輕快流暢。節奏多為 2/4 拍。以鍚伯族民間樂器東不爾,葦笛等伴奏。

同義詞:札克處爾登登

Page 44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於菟舞yü t’u wu

舞名。土族民間舞蹈。流傳於青海省的同仁縣一帶土族聚居區。據《左傳》記載,楚人稱虎為於菟。故該舞與古楚地風俗有一定關系。每年農曆十一月二十日土族人民要隆重舉行祭祀山神的活動。屆時,必定要表演《於菟舞》。舞者為七名男子,面部及全身均用黑炭灰畫似虎頭及虎身的條紋圖案。在祭司(巫師)的主持下,由打擊樂伴奏,表演者合著鑼鼓的節奏表演。舞蹈以〈墊步〉、〈吸腿跳〉為基本動作,表現虎的威武凶猛,獸中之王的生動形象。從古至今,土族人民始終以這種傳統的形式,祈求能鎮妖驅邪,保佑人畜平安的願望。舞蹈節奏平穩、熱烈,多為 2/4 拍。伴奏樂器用鑼、鼓、鑔等。

Page 44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明堂ming t’ang

古代帝王宣揚政教的地方。舉凡祭祀、朝會、軍禮、慶功、行賞、選士、養老尊賢、習射及教學等大典,均在其中舉行。﹝參考《秦會要》、《禮記‧明堂位》、《唐會要‧明堂制度》﹞

同義詞:帝王宣揚政教的地方

Page 44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昊天樂hao t’ien yüeh

樂舞名。唐代大曲名。(崔令欽《教坊記》作《昊破》)此調指武則天所用《昊天樂》之入破部分。唐代長安有昊天觀,極盛一時,此曲或為道家曲調。教坊四十六大曲中,曲破之名尚有《胡僧破》,唐代僅此兩條為曲破之體。

廣義詞:唐代大曲名相關詞:胡僧破

Page 44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東巴舞tung pa wu

舞名。納西族東巴教祭壇上東巴跳的舞蹈。流傳於雲南省納西族自治縣、迪慶藏族自治州中甸縣等納西族聚居區。約有九百多年歷史的東巴教,擁有卷帙浩繁,內容豐富用象形文字寫成的東巴經,東巴經中的《蹉模》,就是專門記述舞蹈的經書,也就是舞譜。書中記錄了東巴舞蹈的內容、跳法、圖形、舞蹈形式、使用的道具服裝等,還有不少東巴舞蹈未記入《蹉模》中,至今仍保留在東巴的記憶裡。東巴舞基本上分為兩大類:一類為表現神的,如《什羅蹉》(東巴教始祖丁巴什羅)、《優麻蹉》(護法神)等;一類為表現動物的,如老虎、牦牛、獅子、飛龍、金鹿、孔雀等,這些動物也多為神的座騎。每一類又有極為豐富和複雜的內容。如表現東巴教始祖丁巴什羅的《什羅蹉》,就有較完整的故事內容:開始表現丁巴什羅的母親把他從腋下生出來,接著表現他學走路,被刺扎著腳,和惡鬼作鬥爭,以及他從天上帶領三百六十個教徒到人間來等情節。每一個情節有一套或幾套完整的舞蹈動作,有固定的程式和規範,有自己的組合規律,每套動作的開始和結尾圖形和動作基本上固定,每當達到高潮時,即出現所表現對象的典型動作。形象地、準確地

Page 44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表現出對象的性格特徵。如表現《什羅蹉》和《優麻蹉》等神時,肅穆莊嚴、剛勁有力、動作粗獷、目光有神,具有戰鬥性,多有找鬼、壓鬼、殺鬼等動作。舞蹈者左手拿板鈴、右手拿刀。表現女神的舞蹈則柔和優美,內在的韌性和呼吸韻律比較突出,舞蹈者左手拿板鈴、右手拿鼓。前者座騎多為老虎、獅子、飛龍等,後者座騎則多為金鹿、孔雀等。《東巴舞》中雖然大多數是表現神跳和具有神性的動物造型的內容,但其實質是神的形象、人的氣質,亦神亦人。有的是神的含意、動物的形象、人的氣質。因此《東巴舞》雖屬祭壇上東巴跳的舞蹈,卻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近年來,專業舞蹈工作者以對《東巴舞》進行了系統的挖掘、整理、研究。東巴舞譜已進行了翻譯〔見楊德鋆、和發源、和雲彩著《納西族古代舞蹈和舞譜》1990年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並恢復為舞蹈形象,錄影加以保存。

廣義詞:祭壇上東巴跳的舞蹈相關詞:什羅蹉、優麻蹉

Page 44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東江tung chiang

舞名。戴愛蓮創作、表演的獨舞。杜勃作曲。戴愛蓮根據抗日戰爭時期一篇報導創作,反映廣東東江漁民在日本飛機狂轟亂炸下,無家可歸的悲慘境地,更表現漁民們奮起復仇的決心。用現代舞的形式來表現中國人民對敵鬥爭的精神面貌。該舞於西元 1941在香港由昆明惠滇醫院募捐委員會與保衛中國同盟聯合舉辦在為昆明惠滇醫院、國際和平醫院籌款的慈善音樂大會上首演。

廣義詞:舞名相關詞:現代舞

Page 44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林香芸(1926~)lin hsiang yün

人名。台灣台南人。台灣第一代舞蹈家,編舞家及舞蹈教育工作者。1936年隨母親林是好女士遷居日本,入東京新宿塚小學繼續未完成的國民教育。就讀小學期間並至小濁恂子舞校習舞。1942年入松竹影畫株式會社修習演藝課程,課餘在大村能章歌謠學校學習歌唱,尚隨高田世子習舞。1943年復隨母親移居東北長春,與母親同台演出之餘又隨京劇名師習戲曲身段。1945年與盧友仁先生結婚,同年創作中國古典舞《王昭君》,此舞自首演即受觀眾的讚賞,也為她從事中國古典舞蹈的創作奠定個人的風格。1946年九月舉家返台,旋應台南市總工會之請,於十一月作返台後之首演,也因此展開其在台教學的工作。隔年遷居台北 ,首於汐止設班授課,1948年於新店成立台灣第一個專業舞團,1952年在北投設立「林香芸舞蹈研究院」,每年定期做全省巡迴演出,為台灣早期舞蹈藝術之推廣貢獻良多。林香芸的才華是多方面的,無論芭蕾、中國舞蹈皆擅長外,更兼及世界舞蹈,如印度舞、印尼舞及西班牙舞等。林香芸對於台灣早期的觀光事業也做了許多貢獻,「林香芸舞蹈團」常駐中泰賓館表演中國舞蹈,既享佳賓亦是另一種文化交流的

Page 44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表現。林香芸秉持著「人盡其才」的理念輔導學生就其各自的專長發揮,因而造就了許多不同領域的舞蹈人才,娛樂性舞蹈的王月霞、社會舞蹈教育的楊素珍,及學校舞蹈教育的盧翠滋等等不勝枚舉。1990年教育部頒發「中華民族文化薪傳獎」,1998年又頒資深舞者的慰問獎,獎勵林香芸對台灣舞蹈的貢獻。

Page 44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杯盤舞pei p’an wu

舞名。晉代舞蹈。雙手執杯盤反覆而舞,或作《桮槃舞》,屬雜舞類。干寶《搜神記》載:「晉太康中(西元 280~289)天下為《晉世寧舞》,矜手以接杯盤,反覆之。」這分明是手持道具帶有雜技性質的舞蹈。晉杯槃舞歌詩:「晉世寧,四海平,普天安樂永大寧。四海安,天下歡,樂治興隆舞杯槃。舞杯槃,何翩翩,舉坐翻覆壽萬年。天與日,終與一,左回右轉不相失。箏笛悲,酒舞疲,心中慷慨可健兒。樽酒甘,絲竹清,願令諸君醉復醒。醉復醒,時合同,四坐歡樂皆言工。絲竹音,可不聽,亦舞此槃左右輕。自相當,合坐歡樂人命長。人命長,當結友,千秋萬歲皆長壽。」所以名《晉世寧舞》,是採用了詩歌的首句。南朝宋齊首句改為《宋世寧》、《齊世昌》,其餘歌辭未加改動〔郭茂倩《樂府詩集‧卷56》〕。後世雜技舞杯槃與晉杯盤舞可謂一脈相承,技藝更加複雜,變化更多樣,色彩更加豐富。

廣義詞:晉代舞蹈

Page 45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板眼pan yen

樂理。中國傳統戲曲音樂用以表示節拍的術語。強拍稱為板,弱拍與次強拍統稱為眼,合稱板眼。其種類有:一、有板無眼(相當於一拍子),又稱〈流水板〉,每拍皆為板位,但不能理解為每拍都是強拍。二、一板一眼(相當於二拍子),又稱為〈一眼板〉,其板位在第一拍,眼位在第二拍。三、一板三眼(相當於四拍子),又稱為〈三眼板〉,其板位在第一拍,頭眼在第二拍,中眼在第三拍,末眼在第四拍。四、贈板(相當於八拍子),以兩個〈三眼板〉組成的節拍形式。五、無板無眼(相當於散拍),為自由節拍形式。在工尺譜中,板眼的符號通常以ˋ或╳代表板,○代表眼或中眼,●代表頭眼或中眼。〔參考《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

廣義詞:表示節拍的術語相關詞:強拍稱為板、弱拍與次強拍統稱為眼

Page 45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杵ch’u

樂器名;舞具名。流行於台灣原住民地區的打擊樂器,有四種不同的用途:一、音樂演奏用:在邵族地區流行,出現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為旅遊者參觀而製,演出形式由數名至十餘名婦女,各執長短不同的杵,在石盤上輪流樁擊,以發出優美的旋律,稱之為杵樂;在曹族,還有一種奏完杵樂後唱的歌,稱為杵歌。二、儀禮中使用:在雅美族豐年祭上,以杵擊臼作為儀禮之用,只有節奏,並無旋律,擊時可唱杵歌。三、搗穀使用:在泰雅族,杵僅在搗穀時使用,數名婦女手持大小長短一致的杵,邊搗邊唱。四、音樂演奏和搗穀兼用:在布農族部分地區和過去的平埔族地區,由數名婦女各執長短不同的杵,搗穀於石盤或臼內,有時伴以歌聲,有音樂演奏和搗穀雙重功用。〔參考《中國少數民族樂器誌》〕

廣義詞:樂器名、舞具名相關詞:杵樂、杵歌

Page 45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杵歌ch’u ko

歌曲名。流行於黎族、台灣原住民、景頗族等地區的一種民間勞動歌,一般由婦女數人手持木杵,圍繞石臼,一邊舂米一邊歌唱,曲調結構短小,節奏規律,音域不寬。雲南景頗族中的杵歌,歌詞多為「耶魯」等襯詞。台灣原住民中,婦女用長短不同的樂杵捶打石臼,因而發出高低不同的聲音,但不歌唱。〔參考《中國音樂詞典》〕

廣義詞:歌曲名

Page 45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武功之舞wu kang chih wu

舞名。宋朝(西元 960~1279)、明朝(1368~1644)及清朝(1644~1911)之禮儀舞蹈。屬武舞。宋建國後,於建隆元年(西元 960)二月,翰林學士竇儼上言:改後周(西元 951~西元960)武舞《象成之舞》為《武功之舞》奏於朝廷禮儀及郊廟祭祀。高宗(1127~1162)南渡後,曾以《武功之舞》祭南郊。明洪武元年(1368)制定樂舞;凡祭太社、太稷、太廟、昊天上帝、歷代帝王及朝日等祭祀之初獻禮時,奏《武功之舞》。清朝時,《武功之舞》奏於祭祀之初獻禮。〔參考《宋史‧樂一,樂五》、《明史‧樂一》、《清史稿‧樂八》、《玉海‧樂舞》〕

相關詞:象成之舞

Page 45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武定文綏之舞wu ting wên sui chih wu

舞名。元朝(1271~1368)禮儀舞蹈;宗廟樂舞之一,屬文舞。至元十年(1273)一月,祭太廟,奏《武定文綏之舞》。〔參考《元史‧禮樂二》〕

廣義詞:文舞相關詞:文舞

Page 45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武延秀wu yen hsiu

人名。唐中宗(西元 705~西元 709)幼女安樂公主之駙馬,官位累晉桓國公,因參與韋后與安樂公主謀篡皇位,毒殺中宗案處死。睿宗(西元 710~西元 712)景雲元年(西元 710)七月追貶為勃逆庶人。武則天(西元 684~西元 704)聖曆元年(西元 698)突厥可汗默啜請與唐朝聯姻,則天皇帝命其侄孫、淮陽王武延秀迎娶,並派右豹韜衛大將軍閻知微隨從前往,但遭默啜可汗拒絕,並將延秀拘留。直至中宗神龍初年(西元 705)才得重返中原。延秀滯留突厥七年間,習得突厥歌舞。歸國後,經常至安樂公主府第飲宴,並表演其擅長的《胡旋舞》。精湛的舞技深獲公主之喜愛。駙馬武承訓逝世後,安樂公主即再婚武延秀。〔參考《舊唐書‧外戚傳》、《中宗本紀‧突厥傳》〕。

Page 45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武舞wu wu

舞名。古雅樂舞蹈之一種。周六代舞中的《大濩》、《大武》兩部樂舞屬武舞類。後世宮廷雅樂也循例分為文武和武舞。「武舞則朱干玉戚,所以表其功也」,「發揚蹈勵,所以示其勇也」(朱載堉:《樂律全書‧論舞學不可廢》上)。因武舞舞者手握干戚作舞,故亦稱干戚舞。

同義詞:干戚舞

Page 45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武德舞wu tê wu

舞名。此舞作於漢高祖四年(西元前 203)。舞蹈空間結構,以八佾六十四名舞者成方形。舞器為盾與斧。此舞主要目的為彰顯漢高祖(西元前 206~西元前 195)之軍事成就。漢高祖亡後,用此舞祭其宗廟。﹝參考《漢書‧禮樂志》﹞

廣義詞:舞名

Page 45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河間獻王獻雅樂ho chien hsien wang hsien ya yüeh

樂舞事件。河間獻王劉德係漢朝(西元前 206~西元 220)景帝(西元前 156~西元前 141)之子。景帝二年(西元前 155)被立為河間獻王。劉德修學好古,實事求是,從民間人士獲得好書,必為繕寫與之留其真,並賜金帛。由是民間人士持有先祖舊書,多能獻給劉德。其所得之書多為先秦古文舊書,諸如《尚書》、《禮記》、《孟子》、《老子》等。其本人好儒學,修禮樂,山東諸儒多從而遊。於武帝(西元前 140~西元前 87)年間,曾進京獻雅樂。﹝參考《史記‧卷五十九》、《漢書‧卷五十三》﹞

廣義詞:樂舞事件

Page 45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法曲fa ch’ü

樂舞種類名。一、道教寺廟所演奏之樂曲,稱「法曲」;又稱「法樂」;二、用於佛教法會之樂曲;三、隋唐(西元 581~西元907)時代「燕樂」之一種。其樂曲結構同「大曲」。原為含有西域音樂成份之外來樂舞,傳入中原後與漢民族之「清商樂」相結合,至梁(西元 502~西元 557)時代,即有「法樂」之名。之後發展為隋朝(西元 581~西元 618)之「法曲」。其聲音清而近雅。演奏樂器有饒、鈸、鐘、磬、幢簫、琵琶等。演奏時,金石絲竹以次而作。唐玄宗(西元 712~西元 755)長於音律又酷愛「法曲」,曾於開元二十四年(西元 736)下令:「道調、法曲與胡部新聲合作。」。也曾選「坐部伎」子弟三百人,在「梨園」培訓。唐文宗開成三年(西元 838)四月,改「法曲」為「仙韶曲」,仍以伶官所處為仙韶院。中唐以後「法曲」漸衰。唐朝最有名之法曲,當首推《霓裳羽衣舞》。〔參考《新唐書‧禮樂志》、《唐會要‧卷三十四》、《樂府雜錄》〕

同義詞:法樂、仙韶曲廣義詞:燕樂

Page 46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霓裳羽衣舞相關詞:燕樂

Page 46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治隆之樂舞chih lung chih yüeh wu

舞名。〔見大英之舞〕

Page 46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狗熊舞kou hsiung wu

舞名。哈薩克族民間舞蹈。流傳於甘肅省的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由兩名男子模擬狗熊和獵狗各種形態的滑稽舞蹈。演出不受場地和時間的限制,常穿插於節日、集會等娛樂場合之中。表演時,扮演狗熊者戴黑羊皮帽,帽耳打開,反穿對襟黑羊皮襖,黑羊皮褲;扮演獵狗者,戴羊皮帽,帽耳打開,身穿便衣褲。主要動作有:〈狗熊步〉、〈橫跳步〉、〈竄跳步〉等。動作不僅形像生動,其中貫穿有扭肩、擺胯等動作,使之更具鮮明的哈薩克民族風格。由彈撥樂器熱瓦普演奏《熊舞曲》伴奏。舞蹈幽默風趣,常逗得圍觀者捧腹大笑,因而在當地,深受哈薩克人的青睞,久傳不衰。

Page 46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知新藝術生活廣場chih hsin i shu shêng huo kuang ch’ang

機構名。成立於民國七十六年(1987)四月。其中演藝廳二百七十五個座位,為一出租式場地,可供小型之戲劇、音樂、講座及舞蹈等活動使用。地址為臺北市重慶南路二段 51號地下樓。

Page 46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社稷壇shê chi t’an

祭祀場所;郊祀禮儀舞蹈舉行場所。社代表土地,稷是高梁,代表穀物。古代帝王立壇,祭祀土地及五穀之神。今存之社稷壇在北京中山公園內,建於永樂十九年(1421),社稷壇是方形兩層,上下兩面,每面二十公尺,依照天干地支及八卦的方位,舖青色、紅色、白色、黑色及黃色五種不同顏色的土壤,表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壇分兩部分,中央部分稱為內壇,四週稱為外壇。在社稷壇的北面,有一以木質結構的精巧大殿,原命名為拜殿,又稱謂祭殿。該殿是舉行祭祀禮儀時,皇帝休息的處所。社稷壇自建成後,明(1368~1644)及清朝(1644~1911)各皇帝均在此祭祀土地之神及五穀之神。因社稷壇所建方位的軸線系列,非由南及北的順序,而由北及南。皇帝自午門前西邊的右闕門出,西行至社稷壇北門,再折南,經拜殿、享殿,入壇四圍矮牆的北欞星門,最後南向登壇,面南而祭。〔參考《明史‧禮一,樂一》、蕭默《中國建築史》〕

Page 46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羌姆ch’iang mu

舞名。藏族宗教舞蹈。漢語習稱《跳神》,廣泛流行於西藏,青海、甘肅、雲南、四川、內蒙古等地區的藏傳佛教寺院。據記載,八世紀藏王赤松德贊迎請蓮花生大師進藏弘揚佛法。蓮花生大師為降服惡魔,採用藏族民間舞蹈形式,結合大乘密宗的內容,開創了一種驅鬼鎮邪的大型舞蹈表演。舞蹈由若干個造型各異的群舞、獨舞、雙人舞組成。舞蹈者皆為寺院的僧人,戴著各類逼真的面具在大小銅號、骨號、鼓、鈸、嗩吶的齊奏下,緩緩入場,有旋轉、單腿跳躍等舞蹈動作,分組分段表演《護法神舞》、《骷髏舞》、《鹿神舞》、《牛神舞》、《壽星舞》、《黑帽舞》、《四季舞》、《神童舞》、《怒神舞》、《閻王舞》和手執兵器的《金剛大力士舞》等。莊嚴肅穆,氣勢磅礡,各段之間穿插啞劇,啞劇的內容多為宣傳好善樂施的佛經故事,有時還穿插摔跤角鬪等嬉戲節目,活躍場上氣氛,為演員換裝補台搭戲。各地寺院由於教派不同,表演形式和風格也略異,表演時間也各不相同,一般在每年藏曆十二月二十九日舉行跳神大會,屆時,寺院附近的老百姓扶老攜幼,趕去參加觀看。

Page 46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同義詞:跳神廣義詞:藏族宗教舞蹈

Page 46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羌姆舞譜ch’ing mu wu p’u

舞譜名,《羌姆》為藏傳佛教—喇嘛教的寺院舞蹈。《羌姆》傳到內蒙古仍沿襲藏語的發音稱《查瑪》。傳到雲南納西族則稱《蹉》。漢族地區的藏傳佛教寺院如北京雍和宮,承德晉寧寺、山西

五台山等地稱《羌姆》為《跳布札》,而群眾則稱之為《打鬼》、《跳神》。《羌姆》自西元八世紀下半葉,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高勵霆《喇嘛教寺院舞蹈《羌姆》探源》)《羌姆》在千年流傳中,神靈越來越多,形象、法器、面具、服飾有了很多變化,舞蹈技巧也豐富多彩。為了傳承的需要,產生了《羌姆》舞譜,或稱《羌姆經文》、《羌姆經》、《查瑪經》都用藏文書寫。有很多名詞述語,喇嘛們口傳心授,有的能解讀,有的則難以解讀。下面展示《甘丹講修興盛寺羌姆譜》(高勵霆在內蒙古寺院搜集)及譯文:甘丹講修興盛寺羌姆譜(葛小沖譯)向師尊金剛佛頂禮拜!這是智者生地大法寶典文,為聞名的甘丹講修興盛寺羌姆譜的紀錄,依照扎什論布寺密咒王院的傳統儀式規則如實記錄下此跳神譜之次序。這是從早先拋朵馬聚會壞劫儀軌發展而來的。首先向怙尊法王等佛進行酬懺頌揚。此後進行集中放咒並拋朵馬、放布施,產生智慧

Page 46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現觀)後,拋剩下的朵馬直到最後。之後允許驅逐鬼怪時,糾察僧(鐵棒喇嘛)手持長尖鐵棒,備好所用的大鼓、海螺、嗩吶、香爐等,迎請主持大師,吹奏四次腿骨笛、搖旗三次,打三個三下大鐃鈸,從聚會門進到裡面中央處,為迎請羌姆打一次,然後一起跳起來。哞三次,前 3,右 3,回 3,前 1,左 2,回 3,前 7,大鼓3,結界 4次。

同義詞:查瑪、跳布札廣義詞:喇嘛教的寺院舞蹈相關詞:打鬼、跳神。羌姆

Page 46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花棍舞nua kun wu

舞名。京族民間舞蹈。流傳於廣西防城地區的巫頭 、山心 、澫尾 三島上京族聚居區。《花棍舞》的內容,是表示驅邪趕鬼,送神開路,保佑人畜平安。在京族傳統節目「哈節」的祭祀活動中,由一名或兩名桃姑(京族稱謂,即女民間藝人)表演。舞者身著緊身長衫的白色禮服,腰繫紫色緞帶,兩手各執花棍(長約四十公分,上纏剪成羊齒形的各色彩紙),隨著疏密相間的鼓點,不斷舞動手中的花棍。表演結束時,舞者把花棍拋出。傳說,圍觀者接到此花棍者必吉祥,交好運。基本動作有:<輪指手花>、<躬身錯步>、<雙棍划圈>、<雙手轉棍>、<交錯棍>等。動作敏捷、靈活,據有一定的技巧性。舞蹈氣氛莊嚴肅穆,具有濃郁的神秘色彩。節奏緊張激烈,主要由大鼓伴奏。

Page 47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花舞hua wu

唐宋宮廷舞蹈。《樂府雜錄》:「舞有《健舞》、《軟舞》、《字舞》、《花舞》、《馬舞》。」《花舞》有各種不同的表現形式:一、手持花卉而舞;五代花蕊夫人宮詞:「新秋女伴各相逢,罨畫船飛別浦中,旋折荷花伴歌舞,夕陽斜照滿衣紅。」《宋書‧樂志》所記宋代宮廷隊舞中有《採蓮隊舞》和《佳人剪牡丹隊舞》。二、以人物扮花出現,如周密《齊東野語》所記:女伎頭飾衣領均放牡丹花起舞,稱牡丹會。三、藏於花中,花坼而後見。陳暘《樂書》:「用二女童舞,花坼而後見。對舞相占,實舞中之雅妙者也。」此舞傳至朝鮮名《蓮花臺》,(《高麗史‧樂志》)。四、以人體表現花卉,即所謂偃身成花字。

廣義詞:唐宋宮廷舞蹈相關詞:樂府雜錄

Page 47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花蓮縣立文化中心hua lien hsien li wên hua chung hsin

機構名。成立於民國七十二年(1983)十二月二十五日。該中心除文物陳列館、展覽室、香林館及圖書館會議室、視聽圖書館放映室、兒童閱覽室、圖書館大廳外。演藝之集會空間,演藝廳有八百一十個座位,大廳約一百坪,另會議室約二百坪。該中心每月均安排展覽及演藝活動,演議會堂可供各界租用。地址為花蓮市文復路 6 號。

Page 47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花燈hua têng

舞名。漢族民間舞蹈。泛指在元宵節表演的各種民間舞。舊曆正月十五是傳統的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夕節、燈節)。這一天有張燈、耍花燈、扮社火等娛樂活動,是我國民間最活躍最熱鬧、民間歌舞最為盛行的節日。它是歷經唐、宋、明、清數千年的傳統燈節。宋代《東京夢華錄》記載了宋朝京城元宵節舞燈盛況。孔尚任在他的《舞燈行留贈流香閣》一文,寫他在俞錦泉家中觀舞姬舞燈:「一燈一燈陸續吐,十二金釵廿四燈,燈光人面添媚嬌,千旋百轉記難真」。說明明代的燈舞已具有相當的水平。清代,燈舞更趋昌盛。姚燮的《今樂考証》有了更具體的記載:「每人花燈二,上場的一十二人,應節盤旋,頗觸心目。其法有三十六變……」。元宵節的活動,以燈舞最多,各地稱呼不一,有稱《耍燈》,有稱《舞燈》,亦有稱《花燈》。民間燈舞經過長年累月的演,大約有兩百多舞種。它們按舞法不同進行分類。表演形式多種多樣。花燈又逐漸發展成花燈歌舞小戲。

廣義詞:民間舞蹈

Page 47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相關詞:耍燈、舞燈花轎臨門

hua chiao lin mên

舞劇名。六場大型中國舞劇,西元 1948秋冬之交由中國歌舞劇藝社在新加坡大世界劇場首場演出。編劇梁倫,作曲林韵,舞美設計齊牧冬。舞劇內容敘述三十年代中國農村地主家的女兒,愛上一個貨郎,地主卻要把女兒許配給官僚,女兒因此得病,久治不瘉,地主找來道士作法為她驅鬼,此時貨郎機智的扮成鬼把道士嚇跑,戀人雙雙出逃。到了成婚之日,官僚的花轎臨門,地主情急之下迫不得已把自己的老婆(女兒年輕的後母)頂替女兒上了花轎。是一個諷刺性的喜劇。由獨舞、雙人舞、群舞、啞劇構成。吸收了民間舞蹈的素材,如《趕鬼》、《面具舞》、《巫舞》等,音樂採用閩南民間音樂素材,舞劇民族風格濃郁。陳韞儀飾地主婆,蘇文飾地主女兒,司徒威平飾貨郎,何仕榮飾地主〔參考梁倫《舞夢錄‧我在四十年代的舞蹈作品簡介》〕

廣義詞:中國舞劇

Page 47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虎爺 hu yeh

舞劇名。吳曉邦於西元 1940 創作的四幕大型舞劇。《虎爺》男主人公原名趙福,生於虎年,故名虎爺。虎爺原為大地主,依仗女婿權勢欺壓百姓。日本侵略者佔領後,虎爺逃到大後方,大兒子無下落,二兒子參加了抗日游擊隊,英勇抗日,最後人民大反攻,農民返鄉重建家園。舞劇分四幕:第一幕〈舊的生活〉,第二幕〈舊的毀滅〉,第三幕〈新的孕育〉,第四幕〈新的現實〉。全劇約一百分鐘。作曲劉式昕,岳榮烈、張杰主演,1940年 10月中旬由新安張行團在桂林首演,獲觀眾好評,鼓舞了人們抗日的鬥志。〔參考吳曉邦《我的藝術生活》〕

廣義詞:舞劇名相關詞:舊的生活、舊的毀滅、新的孕育、新的現實

Page 47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表正萬邦舞 piao chêng wan pang wu

舞名。明朝宴饗娛樂舞蹈,屬武舞類。明成祖朱棣永樂十八年(西元 1420),更定宴饗樂舞,對明太祖朱元璋時所用略有增刪。如宴饗九奏,增新舞,名《表正萬邦舞》。為四奏《尼樂生》之曲,舞曲有《慶太平》、《舞士歌》、《滾繡球》、《陣陣贏》、《得勝令回》、《小梁州》六曲。《表正萬邦舞》據《續文獻通考》載:舞人樂工六十四人,皆執干一,小鉞斧一,引舞二人。永樂年間(西元 1420)該舞舞辭《得勝回》:「兩傍四方,展鳥翼風飛雁行,出奇兵敵難量。士強馬強,遍百里眠旌臥鎗。勝兵回,樂洋洋。」〔參考《明史‧樂志》〕

廣義詞:明朝宴饗娛樂舞蹈,屬武舞類相關詞:慶太平、舞士歌、滾繡球、陣陣贏、得勝令回、小梁州

Page 47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金再再chin tsai tsai

舞名。景頗族群眾祭祀性舞蹈。流傳於雲南省潞西、瑞麗、隴川、盈江、梁河等縣景頗族聚居區。產生於景頗族原始的鬼靈崇拜時期,也是早期生殖崇拜、狩獵生活的反映。在德高望重,有福份的老人死後跳。在人死後的最後一天送葬時,兩個男性裝扮成一男一女的花鬼,滿身畫滿花紋,由另兩人陪伴,很多人用樹條遮著由墳地回到村寨前的空地上,即開始跳此舞,意為送死者靈魂返回祖先所在地。舞時群眾在外圍跳《龍洞戈》,四人在場中,花鬼手拿花棍,陪伴者手拿盾牌,互相打鬥,花鬼有時去逗引外圍的群眾,有時做一些滑稽的動作。最後男鬼女鬼躺下做性交動作,人們給女鬼套上一籮筐,內裝一塊雞或肉,掛於女鬼胯下,性交後取下這個籮筐,即表示生下一個孩子。之後即用樹條將男鬼女鬼打到寨邊水塘中洗淨身子,舞蹈即暫告一段落。片刻後,又由一人拿木製老鵰頭、一人拿馬鹿頭、一人拿麂子頭、一人拿雞頭套在頭上再跳,群眾仍在外圍跟隨起舞,之後分左右兩路繞死者房屋,繞至屋後時,就學各種動物叫,同時火葯槍齊鳴,再交叉繞至房前,槍聲、鳥獸聲再起,如此反覆四次,最後一起去打死一條狗,整個舞蹈即告結束。這是

Page 47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由於死者生前殺過人才這樣跳,因為在送死者靈魂去祖先居住地的路上,被他殺死者的靈魂會來阻擋,跳起此舞,能為死者驅趕途中其它鬼魂的阻擋,如馬鹿等一叫,被他殺死的鬼魂去看時,他就過了一關,四關過後,最後殺死狗時,鬼魂們忙著去喝狗血,死者靈魂就最後通過了。舞蹈反映了景頗族原始的宗教信仰、思維方式及原始時代的生活。隨著社會的發展,生產水平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改善、自然科學知識的普及,人們的認識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今天,在景頗族地區,已很少舉辦這樣的儀式和跳這樣的舞蹈了。

廣義詞:祭祀性舞蹈相關詞:龍洞戈

Page 47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金剛舞 chin kang wu

舞名。隋唐樂舞。唐張鷟《朝野僉載》補輯:「隋末深州諸葛昂性豪俠,渤海高瓚聞而造之,為設雞肫而已。瓚小其用,明日大設,屈昂數十人,烹豬羊等長八尺,薄餅寬丈餘,裹餤麄如庭柱,盆作酒盌行巡,自為《金剛舞》以送之。昂至後日屈瓚,屈客數百人,大設,車行酒,馬行炙,挫碓斬膾,磑蒜齏,唱《夜叉歌》、《獅子舞》。」高瓚自起舞的《金剛舞》屬粗獷雄壯的金剛力士舞,帶有東北渤海國的色彩。在西藏也有《金剛舞》,西元八世紀,藏王赤松德贊當政時,從印度西北部(今巴基斯坦境內)請來了佛教密宗大師蓮花生(白馬窮乃)在吐蕃修建桑耶寺。蓮花生親自主持由藏王赤松德贊參加的奠基儀式。在這次儀式上「制訂諸神所喜的祭祀物品,又說出了鎮伏兇神的歌詞,在虛空中作《金剛舞》。」(第五世達賴喇嘛《西藏王臣記》郭和卿譯,民族出版社 1982年版)《金剛舞》無疑是《羌姆》(跳神舞蹈)來源的一個組成部分。〔參考高勵霆《喇嘛教寺院舞蹈》、《羌姆探源》、《舞蹈論叢》1985年第四輯〕

廣義詞:隋唐樂舞

Page 47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相關詞:羌姆

Page 48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金絲猴頭舞chin szǔ hou t’ou wu

舞名。羌族民間舞。流傳於四川北部汶縣、理縣等地的羌族聚居地。由一名頭戴金絲猴頭帽,手持神杖、板鈴、身掛鷹爪、熊掌等避邪吉祥物的大巫覡率領若干名分別敲打羊皮抓鼓和其它法器的巫覡(羌族稱作:許。參與祭祀舞蹈人數以舉辦活動資金多少而定),進行驅鬼、逐邪、祈求保佑和悼念亡靈等活動的祭祀性舞蹈。作舞場地按祭祀內容而定。如在祭日需祭奠先人,便可在先人墳地進行。在大巫覡的帶領下,以單人縱隊排列,在行進中邊舞蹈、邊念咒語,按逆時針方向繞轉墳墓後,便在墓前做模擬金絲猴和其它動物姿態的舞動,充分體現了在原始宗教中對動物圖騰的崇拜和天人合一的觀念。同時在整個舞蹈過程中,敘述了金絲猴對羌族所作的貢獻和被崇為神靈的古老傳說(遠古時期,羌族有自己的民族文字和宗教經文,這些經文分別書寫在一張張楊樹皮上。有一年春天,先人怕經文經過冬季會潮濕受損,便拿到外面晾曬。不久一隻山羊跑來,吃掉了所有的楊樹皮書寫的經文後便逍遙而去。日落時,先人發現遺失了所有的經文,急得不知如何是好。坐在樹上的金絲猴,便把山羊如何吃掉楊樹皮經文的過程告訴了先人,並帶領和幫助先人去

Page 48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尋找山羊。經過了千辛萬苦的尋找,他們終於找到了這隻可惡的山羊,便剝下羊皮製成了羊皮抓鼓。後來只要先人一敲打抓鼓,抓鼓即會逐一道出楊樹皮上所寫的經文。所以羌族至今只有語言而沒有文字。用於各種祭祀、禮儀的經文都以口傳心授的方式流傳下來。語言和經文的流傳,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金絲猴,所以後來人們便把金絲猴視作可以驅邪的神靈來崇拜)。在表演這段古老傳說的舞蹈之後,所有的大小巫覡,用長約二十至三十公分的鐵釺,穿通兩側面頰和上肢、胸部的肌肉,以不流出鮮血和不疼痛為神靈附體、自己具有神力的象徵。然後再次舞蹈結束祭祀活動。

廣義詞:羌族民間舞

相關詞:許

Page 48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長袖舞ch’ang shiu wu

舞名。古代傳統舞蹈。在漢畫像磚中多有長袖折腰的舞蹈形象。漢賦中亦有對《長袖舞》的描繪,如張衡的《南都賦》:「修袖繚繞而滿庭,羅襪躡蹀而容與」。傅毅的《舞賦》:「羅衣從風、長袖交橫」。崔駰的《七依》「表飛榖之長袖,舞細腰以抑揚」。舞袖這一古代舞姿至今仍在戲曲藝術與民間藝術中保留。

廣義詞:傳統舞蹈相關詞:舞賦、七依

Page 48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長發之舞ch’ang fa chih wu

舞名。唐朝(西元 618~西元 907)禮儀舞蹈。貞觀十四年(西元640)時,為「殷薦祖考、以崇功德」,特下令制定各先祖廟之樂舞。經議決皇祖弘農府君、宣簡公,懿王等三廟之樂舞,均用《長發之舞》。天寶元年(西元 742)有關單位建議祭德明興聖皇帝廟用《長發之舞》,由吏侍郎李舒撰寫樂章;祭懿祖光皇帝廟時亦用《長發之舞》。〔參考《舊唐書‧音樂一》、《唐會要‧卷三十三》〕

Page 48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長鼓舞chang ku wu

舞名。瑤族民間舞蹈。流傳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湖南、廣東等省的瑤族聚居區。是古老的傳統活動跳盤王中的祭祀性男子舞蹈。可作為單人獨舞、雙人對舞和集體群舞等多種形式的鼓舞出現。長鼓的鼓身為長筒形,兩端蒙皮革,以繩索固定、繫緊。鼓身中部稱為鼓腰,細至可供一手握之。瑤族支系眾多,因生活地域與文化氛圍的差異,使舞蹈的風格、動作各有特色、不盡相同,有的表現生產勞動或造房子的動作、有的表現製造長鼓的過程,打法多種多樣,有時以一手迅速揮舞長鼓,另一手隨之以指尖、掌等不同部位彈敲、擊打鼓面的高超技藝見長;有時以下肢動作的靈巧、高難和優美而贏得陣陣喝采。廣東、連南、連山、湖南、江華,廣西富川、賀縣等地的主要步法有:〈跨腿轉〉、〈蹲步轉身〉、〈跳轉擊鼓〉、〈踢腿擊鼓〉等;廣西龍勝在步法上還特有:〈踏步擊鼓〉、〈旁點步擊鼓〉、〈盤腳〉、〈馬步跳擊鼓〉等;廣西金秀的步法突出在:向左右送胯和跳起深蹲上。但各地擊鼓作舞的動作中都有:矮、穩和顫動的共同特點。該鼓舞可在無其它樂器伴奏下作舞,也可有鑼、鼓、蘆笙等伴奏加入。

Page 48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鼓舞相關詞:祭祀性男子舞蹈

Page 48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長鼓舞ch’ang ku wu

舞名。又稱《杖鼓舞》。屬農樂舞類。朝鮮族民間舞蹈。表現朝鮮民族熱愛農耕生活的思想感情。多為女性表演的單人舞蹈。表演者身挎杖鼓,右手持竹鍵敲打高音部鼓面,左手用掌拍低音部鼓面。高低音色的鼓聲、花樣繁多的鼓點相映成。表演進入高潮時,常作連續性的行進旋轉,技術高超的表演者可轉幾十圈之多。節奏多變,有 12/8、18/8、4/4等節拍。杖鼓、即唐代盛行的《兩杖鼓》。宋代沈括《夢溪筆談》載:「唐人杖鼓,本謂兩頭皆用杖。今之杖鼓一頭以手拊之,則唐之漢震第二鼓也」。朝鮮民族不僅保存這種古代樂器,並又創作發展為表演性的舞蹈形式。流行於遼寧、吉林、黑龍江等地朝鮮族聚居區。〔參考羅雄岩著《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教程》〕

廣義詞:農樂舞相關詞:兩杖鼓、夢溪筆談

Page 48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長壽樂ch’ang shou yüeh

舞名。唐代宮廷燕(宴)樂舞蹈。「坐部伎」之一部。武則天長壽年間(西元 692~694)創制。舞者十二人,著畫衣冠,穿靴。據傳,武則天新長出兩顆牙齒,被認為是吉祥長壽的象徵,即改年號為長壽,並編此樂舞。

Page 48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門巴羌姆mên pa ch’iang mu

舞名。門巴族宗教舞蹈。流行於西藏的墨脫一帶門巴族聚居區。《羌姆》漢譯為《跳神》。門巴族通用藏語,普遍信奉藏傳佛教。每逢藏曆元旦是門巴族人們最重要的節日,要隆重舉行《羌姆》表演。舞者一般為八個男子,頭戴面具,身穿氆氌(藏族地區出產的一種羊毛織品,可以做床毯、衣服等。)短衣,胸佩護身菩薩和玉器飾品,肩上斜掛紅綢。該舞有唱有跳,以跳為主,由八個段落組成:一、戴豬和牛的面具,敬地神。二、戴金剛面具,跳護法神舞。三、右手持五色經幡,左手持彩箭表演。四、右手持長刀,左手拿猴頭骨表演各種屬相。五、八個護法神共同起舞。六、由法師表演驅鬼避邪的內容。七、戴女性面具,左手拿小法鈴,右手持小鼗鼓,舞蹈抒情優美。八、不戴面具,只戴假髮,手拿木棒表演,木棒帶有守衛田地、財產的意思。除此,還有表現人間婚禮、耕種、狩獵等帶有情節的內容。舞蹈節奏鮮明、風格樸素粗獷。主要動作有:<跨腿跳>、<轉身弓步>、<正反平轉>、<開胯雙膝腿跳>、<單跪>等。該舞威嚴肅穆,帶有濃重的宗教色彩。曲調多從藏戲移植而來,經發展現具鮮明的門巴族特色。由鑼、鼓、鈸等打擊樂器

Page 48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伴奏。

同義詞:跳神

Page 49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阿罕拜a han pai

舞名。鄂溫克族民間舞蹈。流傳於內蒙古呼倫貝爾、黑龍江訥河等地鄂溫克族聚居區。《阿罕拜》一詞為舞中常用的呼語而得名。《阿罕拜》舞,又稱《努里格日》或《努給勒》,均為鄂溫克語,漢譯為跳舞或熱鬧一陣的意思。每逢春節、婚禮或歡慶豐收等吉日聚會時,由婦女表演。參加者人數不限,面對面站站成雙橫排或豎排,每二人為一組,相互勾拉手。表演時,做〈單腳拍地步〉雙手舞姿模擬日常生活中的洗臉、照鏡子、梳頭、挽袖等動作。無音樂伴奏,由表演者邊舞邊呼號。開始時的第一個呼號為《阿罕拜》,其它呼號隨之進行。節奏逐漸加快,聲音漸高。呼號聲、拍手聲、跺地聲和人們歡笑聲匯成一片,舞也越發熱烈。動作粗獷,剛健有力,整個舞蹈充滿濃郁的生活情趣。

同義詞:努里格日、努給勒

Page 49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阿金諾其卡a chin nuo ch’i k’a

舞名。俄羅斯族民間舞蹈。流傳於新疆的伊寧、烏魯木齊、塔城、阿爾泰等俄羅斯族聚居區。《阿金諾其卡》為俄羅斯語,漢譯為《單人舞》。通常在節日、婚禮或親朋好友相聚時表演,形式自由,舞者不分男女,多為一個人單獨表演的形式。開始時,舞者邊舞邊走一圓圈形,然後於圈中央表演,圍觀者在四周拍掌助興,不時發出噢!噢!的呼喊聲,交相呼應。女舞者一般右手執手絹或頭巾,左手叉腰或是提衣裙的一角。主要動作有:<兩腳交叉踮步跳>、<邁跺步>、<小踮步>、<踢踏步>等。步法靈活、敏捷,形式活潑歡快。男舞者還有<矮子步>、<全蹲踢彈腿>,及雙手隨著一些步法跳動的同時,在肩、腿、地上拍打的動作。舞時,時蹲時起,蹲起靈活。上身始終保持挺拔、平穩。技藝高超、舞姿瀟灑,是俄羅斯男性舞蹈的主要特徵。有時男女也可對舞。以同名樂曲伴奏,曲調活潑輕快,節奏鮮明有力。伴奏樂器有:巴拉萊卡、手風琴等。

同義詞:單人舞

Page 49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阿美族成年禮AMI TSU CHENG NIEN LI

禮儀名。臺灣原住民各族群之成年禮,其中以阿美族之儀式最隆重且最具特色。它是依年齡層分為數階級,是新人入級的儀式活動。僅以男性來分級,自十五歲開始,相隔三至五年(南部阿美族)或七至八年(北部阿美族)為一階級。儀式日期選擇在各部落豐年祭之前或其間一天舉行。早期成年禮儀式參加之少年得於儀式前數日行齋戒,至儀式當日會合於集會所廣場,接受一老者執藤杖鞭韃臀部以示訓戒,接著到頭目家接受賜酒與祝詞。有些部落至今仍維持此項傳統禮俗。如青年較低階級者得經過捕鳥、賽跑、野外宿夜或捕魚等訓練,然後祭拜天神才進入豐年祭儀式。這種以年齡分級的各種訓練是阿美族部落生命繁衍之象徵。培養青年責任感與尊老敬賢的美德。透過成年禮儀式活動過程成為阿美族之社會教育典範。其階級分法各部落相異。依年齡大小大體分成兩大系統:一.老年組,其中分爲(一)卡拉斯、(二)拉吉路特、(三)老人組第三級、第四級、第五級和年少級共六階級;二.青年組,其中分爲(一)青年幹部組、(二)拉格令、(三)明諾諾愛、(四)巴比格蘭、(五)部卡隆、(六)巴該隆愛等六級。【參考明立國著《臺灣原住民族的祭禮》(1989)、劉

Page 49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其偉《臺灣土著文化藝術》民國七十二年再版】。阿哩里a li li

舞名。納西族群眾自娛性民間舞蹈。流傳於雲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阿哩里是虛詞,一般與花華色聯起來用。內含高興、歡樂之意。臨近中甸縣三壩納西族聚居區流傳的民間歌舞《牙麗哩》於改編後。變成柔和抒情,節奏緩慢,以歌唱愛情生活為主的舞蹈,改編者為了表現人們喜悅之情,將某些低音區改為高音區,某些段落作了緊縮,反覆唱「哩里呀花華色」,即歡樂、喜悅、美好之意。舞步亦作相應變化。改編後的《阿哩里》,旋律流暢明快,節奏輕盈,舞蹈活潑清新,流暢易學,很快就流傳開來。至今,每逢節日集會歡樂喜慶的日子,不論白天夜晚,不分室內室外,男女老少手拉著手,圍成圓圈,欣然起舞。舞蹈開始,由一人領唱六小節,眾人齊聲接唱後四小節。舞步始終為六拍組合(個別地區也有八拍組合的),即左腳開始順時針方向走三步(八拍組合者即走五步)後,左右腿各抬一次,抬腿時,主力腿跳離地面。舞步與樂句不完全一致,但由於舞步簡單,故也不影響群眾參與。舞蹈無隊形變化,無複雜動作,無樂器伴奏,無特殊技巧,但因它適應了今天人們的需要,反

Page 49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映 了 人 們 新 的 生 活 和 思 想 感 情 , 極 受 群 眾 歡 迎 。

廣義詞:民間舞蹈相關詞:牙麗哩

Page 49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阿細跳月a hsi t’iao yüeh

舞名。又稱《跳樂》,彝語稱《文斯比》。是彝族支系阿細人、撒尼人喜愛的自娛性民間舞蹈。流傳於雲南省路南、彌勒、邱北等縣阿細人、撒尼人聚居區。因多在月光下圍篝火起舞,故名。據傳,古時彝族以狩獵和刀耕火種維生,為趕節令,常不等樹木燃盡、炭火冷卻,就堀坑播種,因地燙,勞動中不時換腳跳。又傳:古時,犀牛和山羊格鬪,蹄子碰擊石頭出火花,森林頓時變成一片火海,阿細人都在火海裡喪生,只剩下一對青年男女,他們來到被燒過的土地上整地種莊稼,因地燙,他們只好換著腳勞動,以後逐漸演變為舞蹈動作,現在跳此舞時,換腳跳後蹬兩下腳,同時嘴裡發出阿嘖嘖之聲,即是燙著腳和把黏在腳底板上的炭灰抖下來。並形成了換腳跳三步蹬兩下腳的五拍組合的基本舞步。早先用於談情說愛,只在村寨公房或樹林中跳,動作較少,曲調優雅,三弦也很小,後來有了發展,每逢節日集會或喜慶之時,人們都盛裝聚集跳月場,熱烈愉快起舞。舞時,男的身背大三弦,一人吹竹笛,女的與男的相對踏著節奏拍掌起舞。隊形可為一排、兩排、四排、圓圈等。高潮時,大三弦聲音合著掌聲、歌聲、樂曲,伴以大幅度移動的隊形

Page 49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及熱情奔放的舞步,具有較強的感染力。

同義詞:跳樂、文斯比廣義詞:彝族民間舞蹈

Page 49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阿連a lien

舞名。唐代健舞。唐段安節《樂府雜錄》載:「健舞曲有《稜大》、《阿連》、《柘枝》、《劍器》、《胡旋》、《胡騰》。」《阿連》健舞僅存舞名。

廣義詞:唐代健舞相關詞:稜大、阿連、柘枝、劍器、胡旋、胡騰

Page 49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阿路嘎瑪克a lu ka ma k’ê

舞名。塔吉克族民間舞蹈。流傳於新疆的塔什庫爾干一帶塔吉克族聚居區。《阿路嘎瑪克》為塔吉克語,漢譯為《馬舞》。舞者為一男子,腰繫特製的馬形道具(如竹馬),邊歌邊舞或先歌後舞。歌詞內容,主要是稱讚馬如何善走山路,如何矯健頑強等。舞中表現馬的奔跑、緩行、登峰、越澗等情節,模擬馬的形態,生動逼真。主要動作有:跑、跳、閃、轉等。表演時,可單人(馬)或雙人(馬),也可配合其他歌舞形式交叉進行。該舞有專門的曲調,節奏為 7/8 拍。節奏樂器有:鷹笛、手鼓、熱布卜(彈撥樂器)等。

同義詞:馬舞

Page 49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阿嘎ê k’a

舞名。藏族民間舞蹈。《阿嘎》意為土石工程,在建造房屋時為使屋頂和地面平整,由數十人各自手持一種打夯的工具,排成橫隊邊歌邊舞邊打夯,漢語習稱《打阿嘎》,目的是協調勞動動作,在歡快的歌聲中減輕勞動疲勞。此種舞蹈男女各站一排,右手緊握打夯工具(一種為一根長形木棒,下端套一圓形平底木砣;另一種為短柄彎形細長條平板),左手叉腰,腳步有節奏地前後踢、踏,唱到情緒激昂處,鬆開手中的工具,向右轉一圈,再回到原處。打屋頂邊沿處時,則是跪坐在沿邊,邊唱邊打實房沿。歌曲內容多為讚美故鄉、傳播勞動知識等,通常以齊唱和一問一答的對歌形式為主,廣泛流行於西藏 拉薩、日喀則、山南等地區。

同義詞:打阿嘎廣義詞:藏族民間舞蹈

Page 50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阿遼a liao

舞名。又稱《阿連》,屬唐代健舞類。據《教坊記》說:「凡棚車上擊鼓,非《柘枝》即《阿遼破也》」。由此可知,《阿遼》的樂曲是一種鼓吹樂,《阿遼舞》的體態動姿是威武雄壯的,情緒是激昂熱烈的。

同義詞:阿連廣義詞:唐代健舞

Page 50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青海波ch’ing hai po

舞名;樂曲名。日本宮廷雅樂左方舞樂之一。《青海波》與《輪台》由中國傳入日本時,原為平調,後經和邇部太田磨改為盤涉調。係新樂、中曲,舞者二人與《輪台》舞者四人,同台輪流演出。舞樂順序:一、<盤涉調調子‧音取>;二、<延輪台>早八拍子、拍子十六。由笛子領奏,三管助奏,在慢速度中由《青海波》第二號之舞者帶頭率領《輪台》舞者入場,《青海波》一號舞者列於最後,以舞台中心為圓心,繞舞台一周,返回樂屋更衣後,《輪台》舞者入場;三、<當曲>(即早輪台)計有二帖,即反覆<當曲>。四、<詠>。五、<音取>由笙奏起、篳篥、琵琶、笛次第加入,同時停止;六、<詠>;七、<唱歌>;八、<吹渡>依據舞者唱歌之速度,樂人以只拍子吹渡樂曲,笛、笙、篳篥次第加入,最後同時停止;九、<當曲>即奏《輪台》;十、<詠>;十一、<音取>;十二、<詠>;十三、<唱歌>;十四、<吹渡>;十五、<當曲>四帖,舞者在舞台中央,排成一橫行,《輪台》舞者第一、二號於第十四拍時退場,《青海波》舞者次第入場;十六、《青海波》早八拍子、拍子十二;十七、<當曲>(即青海波)三管兩弦

Page 50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同時演奏,反覆三次,(即三帖);十八、<詠>;十九、<音取>;二十、<詠>;二十一、唱歌;二十二、<吹渡>;二十三、<當曲>(青海波),四帖,第二拍子以下加拍子;二十四、<詠>;二十五、<音取>;二十六、<詠>;二十七、唱歌;二十八、<吹渡>;二十九、<當曲>(青海波)五帖,自第二拍子加拍子,舞者最後跪下;三十、<延輪台>以笛領奏,絃管助奏,《青海波》舞者起立退場。〔參考《体源抄》、《舞樂圖說》、《雅樂》〕

同義詞:輪台

Page 50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帗舞 pa wu

舞名。《六小舞》之一。周朝(西元前 11 世紀~西元前 256)時所創。屬文舞。是由舞者右手持舞器,在舞器的長柄頂端,綴以五彩的羽毛,隨節拍起舞。《帗舞》在周朝時,用之於教育,由樂師教授貴族子弟學習;也用之於祭祀社稷禮儀中。明朝(1368~1644)之朱載堉(1536~1611)認為《帗舞》是黃帝時所作《雲門》的別名;《雲門》的支派。〔參考《周禮‧卷二十三,卷十二》、朱載堉《樂律全書》〕

廣義詞:六小舞、文舞雲門相關詞:六小舞、文舞

Page 50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保大pao ta

舞名。唐朝(西元 618~西元 907)禮儀舞蹈。大歷十四年(西元779),用《保大》之舞祭代宗廟時。樂一章,由中書令郭子儀撰。〔參考《舊唐書‧音樂四》、《唐會要‧卷三十三》〕

Page 50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俗樂su yüeh

樂種名稱。亦稱俗舞。是針對雅樂舞而言的民間樂舞。唐朝(西元618~西元 907)中葉俗樂鼎盛,玄宗(西元 712~西元 755)時設置左右教坊以管理俗樂,並在梨園訓練樂工、舞者學習俗樂舞。〔參考《孟子‧梁惠王》、《新唐書‧卷二十二》〕

廣義詞:樂種名稱

Page 50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俞兒舞 yü êrh wu

舞名。魏晉舞蹈。《俞兒舞》本為漢朝《巴渝舞》,至魏晉改稱《俞兒舞》,魏文帝曹丕黃初三年(西元 222)改名《昭武舞》用於高祖廟,成為雅舞。唐「清商樂」中仍有《巴渝舞》。《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載:「板楯蠻夷者……高祖為漢王,發夷人伐三秦,秦地既定,乃遣還巴中……世號為板楯蠻夷。閬中有渝水,其人多居水左右,天性勁勇,初為漢前鋒,數陷陣,俗喜歌舞,高祖觀之曰:此武王伐紂之歌也。乃命樂人習之,所謂《巴渝舞》也。」此舞「其辭既古,莫能曉其句度。魏初,乃使軍謀祭酒王粲改創其詞。粲問巴渝帥李管種玉歌曲意,試使歌,聽之,以考校歌曲,而為之改為《矛渝新福歌曲》、《弩渝新福歌曲》、《安臺新福歌曲》、《行辭新福歌曲》,《行辭》以述魏德。」(《晉書‧樂志上》)魏《俞兒舞歌》共四篇,魏國初建所用,後於太祖廟并作之。歌詞為王粲造如《行辭新福歌曲》:「神武用師士素厲。仁恩廣覆,猛節橫逝。自古立功,莫我弘大。桓桓征四國,爰及海裔。漢國保長 慶,垂祚延萬 世」(參考《宋書‧樂志二》)

廣義詞:魏晉舞蹈

Page 50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相關詞:巴渝舞、昭武舞

Page 50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前頭人ch’ien tou jên

職稱。﹝見內人﹞。

Page 50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勇士舞YEONGSHI WU. YAMI

舞名:勇士舞為臺灣原住民雅美族(Yami)近期編創之舞蹈。屬男性青少年跳的舞蹈形式,象徵他們英勇的精神。許多動作摸擬捕魚工作,其技巧與舞蹈結構都較傳統雅美族舞蹈困難與複雜。速度變化較快,使用許多〈單足踢跳〉步法做快速大步伐的移動。舞隊大部分向順時針方向移動,然後再快速反時針方向變化移動,舞蹈的歌曲旋律與歌詞受阿美族的影響很大。因此曲子旋律變化亦較傳統歌曲豐富。該歌舞在全國舞蹈比賽曾多次獲取冠軍優等獎,是極受大家喜愛的原住民舞蹈。【參考:《全國民族舞蹈賽東區比賽影帶資料等》(民國 76年)。】

Page 51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廣義詞:雅美族(Yami) 近期編創之舞蹈圖名:阿美族勇士舞圖民國 65年張麗珠攝于台東

Page 51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南投縣立文化中心nan t’ou hsien li wên hua chung hsin

機構名。成立於民國七十一年(1982)十二月二十五日。設有三間展覽室分別有一百坪、六十坪、五十坪。文物陳列室三十五坪,竹藝博物館一百二十坪。除演講廳可容納四百五十六個座位外,演藝廳可容納九百零八個座位,每月定期舉辦各類展演活動,是南投縣較大且重要的藝文活動地點。地址在南投縣南投市建國路 201號,可供各界租用。

Page 51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南詔奉聖樂nan chao fêng shêng yüeh

舞名;樂名。亦稱《奉聖樂》。南詔係唐(西元 618~西元 907)之冊封國,地在今之雲南。唐時,邊疆大吏、冊封王國多有向唐王朝獻樂舞之時尚。南詔王異牟尋(西元 780~西元 808)欲與唐修好,乃遣派使者楊加明詣劍南西川節度使韋(西元 745~西元805)表達意願,擬獻夷中歌曲予德宗(西元 780~西元 804)。韋乃作《南詔奉聖樂》。綜合文獻推論,《南詔奉聖樂》係整合數十首樂曲、歌唱、舞蹈,以器樂伴奏依次串聯成一大型表演形式。從樂器編成來看,其中多有唐之胡樂與俗樂之樂器;從舞蹈演出內容看,又具雅樂舞特色;從

同義詞:奉聖樂

Page 51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南鄉子 nan hsiang tzǔ

樂舞曲名。唐、五代曲牌名,舞曲名。多詠嶺南風物,採嶺南民歌曲調而成。敦煌舞譜有《南鄉子》、《花間集》錄五代詞調共七十九,其中有《南鄉子》。五代詞人歐陽炯《南鄉子》:「嫩草如煙,石榴花發海南天。日暮江亭春影綠,鴛鴦浴,水遠山長看不足。」李珣《南鄉子》:「相見處,晚晴天,刺桐花下越臺前。暗里迴眸深屬意,遺雙翠,騎象背人先過水。」

廣義詞:樂舞曲名相關詞:敦煌舞譜

Page 51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南歌子 nan ko tzǔ

樂舞曲名。唐教坊舞曲,唐玄宗開元以前人作。《敦煌舞譜殘卷》有《南歌子》(伯 3501及斯 5643)《雲谿友議》:「裴郎中諴,晉國公次弟子也。足情調,喜談諧。舉子溫歧為友好,作歌曲,迄今飲席多是其辭焉。……裴君《南歌子》辭云:「不是廚中串……不信長相憶……簳 為紅燭……」。可知《南歌子》其後成為唐人

飲筵行令間所用之著辭,配合短歌小舞。(任半塘《唐聲詩》下編)《全唐詩》五百六十三裴諴《南歌子》:「不信長相憶,抬頭問取天,風吹荷葉動,無夜不搖蓮」。

廣義詞:唐教坊舞曲相關詞:敦煌舞譜殘卷

Page 51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咸池hsien chih

舞名;樂名。〔見《大咸》〕

Page 51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咸寧hsien ning

舞名。唐朝(西元 618~西元 907)禮儀舞蹈。昭宗聖穆景文孝皇帝(西元 889~西元 904)宗廟祭祀酌獻奏《咸寧》之舞。〔參考《唐會要‧卷三十三》〕

Page 51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哈利舞ha li wu

舞名。東鄉族民間舞蹈。流傳於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聚居區。哈利是東鄉語的語助詞。在歌舞中常用作補詞,因此而得名為《哈利舞》。每逢婚嫁喜慶日子,在婚禮儀式上表演,當新娘被迎娶到新郎家後,左鄰右舍親朋好友都來道喜祝賀。由請來的拿杜赤(東鄉語,即民間藝人)帶領眾人,邊領唱,邊即興表演,眾人唱和起舞。歌詞內容,有傳統的固定唱詞,也可即興編唱,大多是賀喜祝愿之詞,但每段歌曲的末尾,必須接「哈利喲吶嗨」補詞。舞蹈動作隨著歌詞內容即興發揮變化,有:跳、轉、拍掌等。動作的特點是晃肩、擺頭、頭隨手動,胯隨手擺、揮手前五指張開由裡向外翻繞手心。主要步法有:〈單腳邊跳〉、〈晃肩跳〉、〈頭頂指掌跳〉、〈踏步翻手轉〉、〈推手擊掌跳〉、〈揮手轉身〉等。舞蹈風格古樸、洒脫。節奏有 2/4、3/4、4/4拍等多種,通常為 3/4

拍。曲調節奏鮮明,悅耳動聽。無樂器伴奏。

Page 51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哈拉卓爾噶ha la chuo êrh kê

舞名。哈薩克族民間舞蹈。流傳於新疆的伊犁、木壘、巴里坤等哈薩克族聚居區。《哈拉卓爾噶》為哈薩克語,漢譯為《黑走馬》。每逢哈薩克的肉孜節、古爾邦節、那吾魯孜節等喜慶活動或親友相聚娛樂時表演。形式自由,互邀起舞,男女老幼均可參加。動作多即興發揮,表現哈薩克人民的勞作生活。每當由兩名男子表演時,常一人飾馬,一人飾騎手,模仿駿馬奔跑的各種神態。兩人配合默契,表演詼諧風趣,情緒歡快。該舞動作中肩和腰部的協調扭動別具特色。伴奏音樂為傳統樂曲《黑走馬》,節奏為 2/4 拍。由哈薩克民間彈撥樂器冬不拉伴奏。

同義詞:黑走馬

Page 51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哈庫麥ha k’u mai

舞名。達斡爾族民間舞蹈。又稱《魯日格勒》、《阿罕拜》。漢語譯為跳起來或狂歡的意思。流傳於內蒙古的莫力達瓦 、黑龍江的齊齊哈爾、新疆的塔城、霍城等達斡爾族聚居區。每逢年節喜慶日子,特別是春節期間,整日跳《哈庫麥》。舞中所唱的歌曲,達斡爾語稱《哈庫麥呼蘇姑》(呼蘇姑,意為歌)。該舞主要由女子表演。每當春節期間,女子們精心打扮,穿上綢緞長袍,頭帶絹花,足蹬繡花鞋。相約在寬綽的人家相聚,參加者坐在南、北、西三面連在一起的火炕上,飲酒談笑。後乘酒性,輪番下地歡快的跳起《哈庫麥》。因室內場地的局限,每次舞者一般為二至四人。該舞分為三段:一、賽歌:人們攜手成圈邊歌邊舞,以歌為主,舞為輔,可齊唱也可對唱,有問有答,有分有合,有時還即興填詞。動作以〈拖步〉為主,緩慢行進,胯輕擺,膝微顫,雙手從一側擺向另一側。二、對舞:以舞為主,歌為輔。舞蹈動作豐富、優美,主要反映女子生產勞動和生活情態的。如提水、洗臉、照鏡子,扎腰帶等。也有純歡快情緒的動作,如雙人拍手、提裙擺胯等。該段舞蹈以呼號聲為節奏,速度由慢漸快。三、賽舞:又叫鎯頭奇(舉拳對打之

Page 52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意)。舞時多為二人一組,動作激烈、奔放、競技性強。舞者左手叉腰,右手舉拳揮舞,邊舞邊呼喊,二人進行激烈的比賽。該舞動作,上身平穩稍後仰,目視對方,胯隨著步伐重心的移動向斜前方頂出,左右交替擺動。動作優美、含蓄,風格別致。各地步法不盡相同,但其頂胯擺動是共同的特點。該舞的腳下動作,不論快慢,均以〈滑步〉或〈拖步〉走橫 8字路線。這個舞步的形成,據說與達斡爾族常年在冰凍的江河上捕魚,光滑的冰面只能拖著雙腳滑行有關。傳統的《哈庫麥》無樂器伴奏,表演者以歌伴舞或以呼號聲為節奏。歌詞內容多描述狩獵生活和勞動趣事。舞時的呼號,以阿罕拜開始,另還有罕拜、達罕達等二十餘種,這些呼號均無特定內容。《哈庫麥》的歌曲,曲式工整,節奏鮮明,多為 2/4拍和 3/8

拍。

同義詞:魯日格勒、阿罕拜

Page 52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哈密街保安宮廣場ha mi chieh pao an kung kuang ch’ang

機構名。成立於清嘉慶十年(1805)。該地點為廟宇,被列為二級古蹟,廣場五百六十坪,在節慶時常有民俗藝術活動及民俗舞蹈之演出。地址為臺北市哈密街 61號。

Page 52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哈康布力ha k’ang pu li

舞名。赫哲族民間舞蹈。流傳於黑龍江下游勤得利一帶的赫哲族聚居區。《哈康布力》為赫哲語,意為鳥飛。多在年節閑暇時由女子表演。在庭院、廣場或室內、炕頭,二人為一組,人數不限。舞時,二人面相對而立,邊反覆呼喊著哈康、哈康、哈康布,邊雙臂向旁張開,模仿鳥飛翔的動作。二人雙目對視,逐漸靠攏,等要碰到頭時,即喊吐!吐!,接著二人正步半蹲,每節拍向下稍蹲一次,做相互嬉戲逗趣的動作。然後繼續邊呼喊邊模仿鳥的飛翔,二人向前跳動擦肩而過,成背相對,漸漸拉開距離。然後二人同時轉身面相對。動作再重新開始,如此無限反復,直至盡興。主要動作有:〈抖翅〉、〈飛翔〉、〈嬉戲〉等。該舞無樂器伴奏,由表演者自己的呼號聲統一節奏。該舞幽默、風趣,氣氛熱烈。

Page 52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垂手ch’ui shou

術語名。舞蹈動作名稱,袖舞的一種姿態。有〈大垂手〉、〈小垂手〉、〈左右垂手〉等。自南朝經唐、宋、元都有有關的記載。梁簡文帝有《大垂手》《小垂手》詩。唐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有:「小垂手後柳無力,斜曳裾時雲欲生。」描述〈小垂手〉的舞態。宋德壽宮舞譜有〈左右垂手〉的動作,包括:〈雙拂〉、〈抱肘〉、〈合蟬〉、〈小轉〉、〈虛影〉、〈橫影稱裏〉等動作,可以看出〈左右垂手〉為一種袖舞的基本訓練。元代雜劇劇作家關漢卿在〔南呂一枝花〕中說:「我也會唱《鷓鴣》舞〈垂手〉。」

廣義詞:舞蹈動作名相關詞:大垂手、小垂手、左右垂手

Page 52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垂手羅 ch’ui shou lo

唐代宮廷舞蹈,屬軟舞類。唐崔令欽《教坊記》載:《垂手羅》、《回波樂》、《蘭陵王》、《春鶯囀》、《半社渠》、《借席》、《烏夜啼》之屬,謂之軟舞。《垂手羅》當為袖舞,以手袖為容的舞姿名〈大垂手〉、〈小垂手〉,羅應指舞袖,李白詩:「垂手舞縠揚哀音。」又有「對客小垂手,羅衣舞春風」句。段成式詩則有「百媚城中一個人,紫羅垂手見精神。」據《文獻通考》載:「唐開成末,有樂人崇胡子能軟舞,其腰肢不異女郎也。舞容有大垂手,小垂手,或像驚鴻,或如飛燕。」

廣義詞:唐代宮廷舞蹈相關詞:袖舞

Page 52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威加四海之舞wei chia ssu hai chih wu

舞名。禮儀舞蹈,屬武舞。宋朝(西元 960~1279)元祐四年(1089)

十二月,大樂正葉仿(生年不詳)奉命編撰朝會所用之文舞《化成天下之舞》,武舞《威加四海之舞》。由協律郎陳沂按閱。《威加四海之舞》舞者六十四人,由二名執旌者引導入場,排成八行,每行八人。舞蹈結構有三變,以鼓為節。每變有十六鼓次,惟第三變只有十五鼓次。舞者右手執戟,左手持干。舞蹈主要動作有〈擊刺〉、〈蹲〉、〈走〉、〈跪〉、〈轉〉及交換位置。表現其國力及於四海。其後此舞也曾用於祭祀。劉鳳學(1925~)於 1984年根據葉仿所撰《威加四海之舞》之文字譜,重建於英國劍橋。同年由劉鳳學用拉邦動作譜書寫並錄影。舞者係陳勝美、王淑珠、來海珊及張中煖。音樂由畢鏗博士(L.E.R.Picken 1909~)根據《三才圖會‧大成殿雅樂舞生圖》所載之工尺譜,譯成五線譜。由黃桂志(1960~)指揮黃桂志音樂工作室演奏錄音。劉鳳學重建之《威加四海之舞》,舞者四人,成方形。著仿明朝(1368~1644)禮儀舞蹈服裝。右手執戟,左手持干。首演於 1993年 9月 23日,美國紐約,台北劇場。首演舞者有劉啟亞、陳威諭、紀凱騰及魏光慶。

Page 52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參考《宋史‧樂志》、《樂書》、《三才圖會》〕

廣義詞:禮儀舞蹈

Page 52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威功睿德之舞 wei kung jui tê chih wu

舞名。宋廟(西元 960~1279)禮儀舞蹈。用以饗明堂,奏《威功睿德之舞》。〔參考《宋史‧樂二,樂五》〕

Page 52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宣和hsüan ho

舞名。唐朝(西元 618~西元 907)禮儀舞蹈。唐朝舉行釋奠(祭祀孔子)之禮時,於文宣王廟(孔廟)奏《宣和》之舞。樂章八,顯慶三年(西元 658),由國子博士范頵等撰。《宣和》之舞也用於祭祀武成王廟,舞有三變,樂章五,於貞元六年(西元 790),由原王傅于邵撰。〔參考《唐會要‧三十三》〕

Page 52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宣烈為武舞hsüan lieh wei wu wu

舞名。宋(西元 420~西元 479)建國後,於永初元年(西元420)將前代之《大豫舞》改稱《後舞》。孝建二年(西元 455)又將《後舞》改稱《宣烈舞》。《宣烈舞》所用之舞器有:牟弩、干戚。執牟弩舞器者本為漢朝(西元前 206~西元 220)之《巴渝舞》。執干戚舞器者本為周朝(西元前 11 世紀~西元前 256)之《武舞》。宋朝僅改其名及歌辭,並未變更其舞法。〔參考《通典‧卷一四七》〕

相關詞:大豫舞、後舞、宣烈舞、巴渝舞

Page 53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屏東國父紀念館p’ing tung kuo fu chi nien kuan

機構名。成立於民國七十三年(1984)七月一日。該館有展覽室約七十五坪,演藝廳有一千二百六十座位,廣場約二千一百一十八坪;該地點係高雄縣立文化中心之分館,每月固定安排展演活動。其演藝廳可供各界租用。地址為高雄縣鳳山市光遠路 228 號。

Page 53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屏東縣中正藝術館p’ing tung hsien chung chêng i shu kua

機構名。成立於民國六十九年(1980)十月二十七日。該館一樓畫廊約五十坪,二樓畫廊約五十五坪,演藝廳有九百五十二個座位,研習教室約三十五坪。該地點係屏東縣立文化中心之分館,每月定期安排展演活動,是屏東地區大型演藝活動場所之一。其場地可供各界租用。地址為屏東市和平路 427 號。

Page 53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屏東縣立文化中心p’ing tung hsien li wên hua chung hsin

機構名。成立於民國七十三年(1984)九月二十八日。設有演講聽可容納二百二十個座位,大廳約一百六十坪,地下室約一百六十一坪,廣場約六百六十坪,四樓設有畫廊六十七坪,文物陳列室一百四十二坪。每月定期舉辦美術類之展覽,一般講座及小型之演藝活動。星期六、日安排有家庭日、影帶欣賞等,是屏東縣藝文活動的重鎮。地址在屏東市大連路 69號。可供各界租用。

Page 53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建華冠chien hua kuan

冠名。樂舞服飾名。古代樂舞人員所戴的帽子。當祭天地、五郊、明堂,跳《育命舞》時多戴此冠。建華冠之作法,以鐵為柱卷,串大銅珠九枚,形似縷鹿,飾以鷸羽,前圓。〔參考《古今圖書集成》、《後漢書》〕

相關詞:育命舞

Page 53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建鼓ch’ien ku

樂器名。中國古代打擊樂器,殷商時代在鼓身中間貫穿一柱,使其豎立起來,稱為「楹鼓」,此種鼓極大,幾乎與房間同高,製作它像建房子一樣,故稱「建鼓」。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實物是湖北省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建鼓,鼓身長約一百厘米,鼓面直徑八十厘米,安置在一個由數十條青銅雕龍組成的鼓架上,這種大型鼓,常與編鐘、編磬一同演奏。〔參考《中國音樂詞典》、《中國鼓文化研究》〕

廣義詞:古代打擊樂器相關詞:楹鼓、建鼓

Page 53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建鼓舞chien ku wu

舞名。古代舞蹈。出土文物中多有此舞蹈形象。如 1978年 2月出土於河南省唐河縣湖陽公社新店的漢郁平大尹馮君孺人,墓中有樂舞畫像石五塊,其中有兩塊擊建鼓畫像石。石上中置建鼓,鼓面側置,上飾羽葆,鼓下又各置一丁寧,鼓旁各有一人,雙手各持鼓桴,一手擊鼓一手擊丁寧,另一石上中置建鼓,鼓旁兩人,雙手各執鼓桴,跨步張臂擊鼓作舞姿,舞蹈動作剛勁有力。再如,1970年 9

月出土於鄭州市新通橋的鄭州新通橋樂舞空心,磚上有一擊鼓歌舞圖。鼓兩側有兩人跪坐,相對作樂。左一人吹排簫、播鼗鼓,右一人擊掌作歌。中置建鼓,鼓旁兩人、邊鼓邊舞。舞姿激昂熱烈。據《禮記‧明堂位》記載,類似鼓式在夏商時即已出現。《建鼓舞》常由男子表演,但也不乏有身著長袖舞衣的女舞者。

Page 53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待嫁娘tai chia niang

舞曲名,賴德和作曲、鄭淑姬編舞,1974年由雲門舞集於台北市國立國父紀念館首演。是鄭淑姬第一個正式發表的作品,創作的動機起因於第一個男友間隔十天未來信,心情焦慮擔心變心之類的事,思考許久,忽然想到可以把這種心情編成舞蹈,就叫「待嫁女兒心」吧!發表此舞。賴德和以巴洛克樂風作曲,雙簧管與弦樂合奏團的小協奏曲充滿中國情趣,使用五聲音階的多重旋法,配合雙簧管和小弦樂隊的雙重對話,經營出清新可愛的氣質,節奏的安排非常有趣,充滿喜感,是一首幽默、輕快、優雅的室內樂作品,也是雲門舞集早年最受歡迎的舞作之一,曾於國內外演出百餘次。1992

年財團法人雲門舞集文教基金會出版之雲門音樂系列四收錄於賴德和作品集「白蛇傳」中。

廣義詞:舞曲名

Page 53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思鄉曲 szǔ shiang ch’ü

舞名。戴愛蓮根據馬思聰《綏遠組曲》中的《思鄉曲》創作並表演的獨舞。舞蹈表現一位綏遠婦女,家鄉遭日寇炮火成為一片廢墟。她和家人離散,過著經日以淚洗面,飄泊無定的生活,在悲痛中,她回憶往日的幸福生活和可愛的家鄉,這畢竟是幻覺,淚水濕透長長的手帕,就以長長的手帕,古典風格的舞蹈來抒發她的悲憤和鄉愁,以及對勝利返鄉的渴望。1942年 7月在廣西桂林與音樂家馬國霖共同舉辦的音樂舞蹈會上首演。並於西元 1949春於北京上演。

廣義詞:舞名相關詞:綏遠組曲

Page 53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恰甫蘇孜ch’ia fu su tsŭ

舞名。塔吉克族民間舞蹈。流傳於新疆的塔什庫爾干、莎車、葉城、澤普等塔吉克族聚居區。《恰甫蘇孜》為塔吉克語,漢譯為快速、熟練。其節奏為 7/8 拍;又是這種特殊節奏的稱謂。表演時,不分時間、場地,亦不分男女,人數不限。多為兩人一組,同時可表演幾組。帶有競技性的對舞形式。通常先由一名男子進場起舞,然後邀請另一人(男女均可)同舞。兩人同時展開雙臂,沿著圍觀者圍坐的圓圈內慢步行進。節奏逐漸轉快後,二人相互追逐嬉戲,忽而靠攏,又驟然閃開;時而躍起,又時而蹲落,由低到高做原地擰身的旋轉動作。進入高潮,眾人按節拍掌,高呼消烏巴!消烏巴!(意為加油!加油!)助興。女子的動作,較為柔和平穩。該舞不論男女動作,都要具有雄鷹的矯健形象。因為,塔吉克族的民間舞蹈是以模擬鷹的形象為主要特色的。在塔吉克族許多的民間傳說中,鷹是英雄的象徵,普遍受到塔吉克人的崇敬。該舞的主要步法有:〈單步〉、〈蹉步〉、〈蹉步轉〉、〈退步轉〉;手勢有〈單翅〉、〈雙翅〉、〈交替式〉等。技巧以跳蹲,連續旋轉為主。伴奏樂器有:鷹笛、手鼓、熱布卜等。

Page 53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扁擔舞pien tan wu

舞名。壯族傳統民間自娛性舞蹈。流傳於廣西壯族自治區都安、馬 山縣等壯族聚居的地區。源於生活中的舂米勞動。壯語音譯為打虜烈或谷榔,意為:舂米。每當趕集日或過節、喜慶之日,不分男女老少都喜愛雙手持扁擔中部,以扁擔的兩端邊即興對打或擊打雙方之間的木板凳邊作舞;或一圈人邊擊打中央放置的舂米木桶邊作舞。常見的一般形式為雙人對打,但也有特意編排了各種花樣與隊形由四人、多人(須偶數)對打作舞的套路。該舞既可作為娛樂遊戲,又可為夾帶武術動作的觀賞性舞蹈節目。舞蹈動作可快可慢,相互擊打的音響可強可弱,完全由對打者控制。舞蹈內容一般表現為:〈插秧〉、〈車水〉、〈收穫〉、〈打〉、〈舂米〉等種植水稻農活的全過程。整個舞蹈氣氛熱烈、歡快,動作剛勁、果斷。作為觀賞節目演出時有鈴板伴奏。

相關詞:舂米勞動

Page 54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春水ch’un shui

舞曲名,賴德和作曲,林懷民編舞,1981年由雲門舞集於台北市國立國父紀念館首演。林懷民於 1981年持詩經「溱洧」,請賴德和譜曲,結果是這首富有古典氣氛的「春水鋼琴三重奏」。第一樂章是從客的快板,短小的奏鳴曲題材,主題以大提琴與小提琴的二重奏展開序幕,鋼琴以片段的樂句加入,五聲音階調式的轉換,帶出了鮮明的色彩,中間部以後,三項樂器以緊湊的追逐與對唱相互應和而達高潮,結束樂段則預示了第二樂章歌謠的氣氛。在第二樂章裡,作者以線條的交錯和對句導引出緩板的歌謠風格。第三樂章以不太快的快板為經緯,主題材料有強烈的民謠風,各樂器以相等平行的樂句交錯,充滿繁複的線條感,結構上則以明朗的迴旋曲風為主要架構,是三個樂章中最為活潑明亮的章節。1992年由財團法人雲門舞集文教基金會出版之雲門音樂系列四收錄於賴德和作品集「白蛇傳」中。

廣義詞:舞曲名相關詞:春水鋼琴三重奏

Page 54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春牛舞ch’un niu wu

舞名。壯族民間舞蹈。流傳於廣西壯族自治區靖西、德保、邕寧、田陽等縣壯族聚居處。該舞源於流傳在廣東、廣西、湖南、雲南等省份的漢族民間模擬性舞蹈《跳春牛》。後被壯族人民所喜愛,而且在每年立春、播種前要進行表演,而被劃入壯族民間舞蹈。這種舞蹈的形式種類很多,裝扮不一。但基本形式為:兩人披黑布製作的牛衣扮作水牛,或由一人雙手舉牛頭道具代表水牛,另一人扮作農夫持鞭趕牛,共同表演:拉犁耕地、播種等農活的模擬動作。舞蹈的長短,以節奏明快、曲調活潑、期盼作物豐收內容的伴唱歌曲《春牛調》為準。

相關詞:跳春牛

Page 54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春庭花ch’un t’ing hua

舞名;樂曲名。〔見春庭樂〕

Page 54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春庭樂ch’un t’ing yüeh

舞名;樂曲名。日本宮廷雅樂左方舞樂之一。另名《和風長壽樂》據日本文獻載:此舞樂原係唐朝(西元 618~西元 907)武后長壽(西元 692~西元 693)年間所作。在日本延曆(西元 782~西元805)時代,由遣唐舞生久禮真藏傳入日本。原為大食調。其後於仁明(西元 834~西元 843)帝命和邇部太田磨、犬上是成等再創作。亦稱《春庭花》。係雙調,新樂、中曲。舞者四人。舞樂順序:一、<雙調調子‧品玄>;二、<當曲>延八拍子、拍子十,第一帖時,末二拍子加拍子。一帖之舞蹈稱為《春庭樂》,第二帖之舞蹈稱為《春庭花》,舞者對面,然後邊舞邊巡走舞台一周。最後向神佛或貴人面前跪拜;三、<調子‧入調>一帖時演奏<調子‧入調>,二帖時重吹<當曲>。〔參考《舞樂圖說》、《雅樂》〕

同義詞:春庭花、和風長壽樂

Page 54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春鶯囀ch’un ying chuan

舞名;樂名。一、唐朝(西元 618~西元 907)大曲之一。係讌樂,屬軟舞。高宗(西元 650~西元 683)時代由樂工白明達所作。據載:「高宗曉音律,聞風葉鳥聲,皆蹈以應節。嘗晨坐,聞鶯聲,命歌工白明達寫之為春鶯囀。後亦為舞曲。」詩人張祐曾在其詩中描寫《春鶯囀》演出時之情境:「……內人已唱春鶯囀,花下傞傞軟舞來……」。推測《春鶯囀》屬唐代之軟舞,可能為一首藝術性、欣賞性較高之女性舞蹈。此舞傳至日本,列入宮廷雅樂左方舞樂之一,保存傳承至今。該樂係壹赿調、新樂、大曲。舞者六人或四人,襲裝束、諸肩袒。舞分:一、<遊聲>無拍節;二、<序>拍子十六;三、<颯踏>早八拍子、拍子十六;四、<入破>早六拍子、拍子十六;五、<鳥聲>拍子十六;六、<急聲>早六拍子、拍子十六。劉鳳學(1925~)曾於 1966在日本宮內廳研究唐朝傳至日本之舞蹈,並於 1967年重建《春鶯囀》,首演於 1967年 4月 8

日,台北市中山堂。二、韓國也有《春鶯囀》;韓國之《春鶯囀》係翼宗(生於 1809~歿於 1830)所創作,獨舞,一人舞於「花紋席」上,舞姿典雅,服飾華麗。有唱詞及音樂伴奏。〔參考《教坊

Page 54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記》、《日本史‧樂志》、《舞樂圖說》、張師勛《韓國傳統舞蹈研究》〕

廣義詞:讌樂、軟舞相關詞:讌樂、軟舞

Page 54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昭德舞chao tê wu

舞名。此舞編作於漢景帝元年十月(西元前 156年 10月)。此舞主要目的為歌頌漢文帝(西元前 179~西元前 157)之政治成就,因而模仿《武德舞》而作此舞。並於宗廟祭祀中向文帝獻祭。〔參考《史記‧孝文本紀》、《漢書‧禮樂志》〕

相關詞:武德舞

Page 54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昧mei

樂舞種類名。同韎。﹝見韎樂﹞

同義詞:韎

Page 54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查瑪 cha ma

舞名。又稱《打鬼》、《跳神》或《跳布札》。係內蒙古寺院跳神舞蹈。《查瑪》為《羌姆》蒙古語音譯,來自藏族的《羌姆》,它的主體由蓮花生(密宗大師)傳來印度佛教密宗的《金剛護法神舞》以及苯教擬獸面具舞和民間鼓舞及原始祭祀儀式上的《鍋莊舞》長期融合形成的。當阿勒坦汗統治蒙古草原時,經青海傳入內蒙古(十六世紀後葉)明末清初藏傳佛教(喇嘛教)得到王公貴族的重視,《查瑪》廣為流傳,逐漸地方化,蒙古民族化。表演形式可分為三大類別:一為〈經堂查瑪〉殿堂內頌佛專用,用手式解釋經文。二為〈米拉查瑪〉以說唱為主舞蹈為輔,內容敘述米拉熱巴這位西藏十世紀的瑜珈大師,熱巴藝術的創始人,在高原雪山修行,遇見黑白老人,經米拉宣傳佛教後,二老人均皈依了佛門,還有四個兒童、獵狗、鹿等為主要角色。三為〈寺院查瑪〉,純舞蹈形式表演,農曆正月和七月舉行,主神多來自《羌姆》,如閻王(大威德)、空行毋、骷髏(阿吉勒)、金剛等稱《大查瑪》之面具造型威猛,呈憤怒相。有些皈依神和鳥獸神稱《小查瑪》,如鹿神、鷹、猴、鳳凰、蝴蝶等。舞的內容有十多個片段,如《牛頭神舞》(却

Page 54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吉勒)、《鹿神》、《骷髏舞》(阿吉勒)、《黑帽子舞》(夏那格)、《瑪瑪西舞》(空行毋)。以《鹿神舞》技巧高超動作複雜。樂器有鼓、大號、車號(十八歲少女腿骨製)、鈸、法爆、嗩吶等。舞者手中持金剛杵(甘勾兒)、金剛橛等。演出先誦經文,跳《查瑪舞》後把模擬的鬼怪送去焚燒即結束儀式。除內蒙古外,山西五台山、北京雍和宮每年也舉行《跳布札》、《打鬼》的活動。《查瑪舞譜》保留在寺院中稱《查瑪經》,因自西藏傳來有的仍用藏文書寫。〔見《羌姆舞譜》條〕

同義詞:打鬼、跳神、跳布札、羌姆廣義詞:蒙古寺院跳神舞蹈相關詞:經堂查瑪、米拉查瑪、寺院查瑪

Page 55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查樓ch’a lou

表演場所。又名《廣和查樓》、《廣和樓》。位於北京前門外肉市。《查樓》原係明朝(1368~1644)巨室查氏所建,專供查氏家族使用之戲樓,清朝(1644~1911)始成為一般營業演出場所。乾隆四十五年(1780)被焚毀,重建之後稱《廣和查樓》。1949年之後改建為鏡框式舞台,名為《廣和劇場》。〔參考《中國大百科全書》〕

同義詞:廣和查樓、廣和樓廣義詞:廣和劇場

Page 55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柳青娘 liu ch’ing niang

樂曲名。唐教坊曲名。(唐崔令欽《教坊記》)柳青娘原為歌者名,唐馮翊《桂苑叢談》:「國樂婦人有永新婦、御史娘、柳青娘,皆一時之妙也」。柳青娘後由人名變為舞曲名和曲牌名。《水滸全傳》八十二回稱四美人歌舞,舉歌舞曲名曰:「舞曲四名為《醉回回》、《活觀音》、《柳青娘》、《鮑老兒》。」《敦煌曲子詞集》(王重民輯)有《柳青娘》辭:「青絲髻綰臉邊芳,淡紅衫子掩素胸。出門斜撚同心弄,意恛惶,固使橫波 玉郎。叵耐不知何處去,交(教)人幾度掛羅裳,待得歸來須共語,情轉傷,斷却粧櫻伴小娘。」

廣義詞:唐教坊曲名相關詞:醉回回、活觀音、柳青娘、鮑老兒、敦煌曲子詞集

Page 55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活觀音 huo kuan yin

舞名。宋代舞蹈。《水滸全傳》八十二回稱四美人歌舞,舉歌舞曲名曰:「舞曲四,名為《醉回回》、《活觀音》、《柳青娘》、《鮑老兒》。」

廣義詞:宋代舞蹈

Page 55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炭花舞t’an hua wu

舞名。流行於湖南地區。所謂炭花舞實際是舞者雙臂甩動炭花燈籠而舞的漢族民間舞蹈。舞蹈動作有〈雪花蓋頂〉、〈黃龍纏〉、〈二龍搶寶〉及〈掃地蓮花〉等。

Page 55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皇武之樂舞huang wu chih yüeh wu

舞名。宋朝(西元 960~1279)禮儀舞蹈。用以祭祀宋朝開國皇帝太祖(西元 960~西元 975)廟。太祖廟原用《大定之舞》,高宗(1127~1162)南渡後,於紹興十五年(1145)改奏《皇武之樂舞》祭太祖廟。〔參考《宋史‧樂五》、《玉海‧樂舞》〕

Page 55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皇冠舞蹈工作室huang kuan wu tao kung tsuo shih

機構名。成立於民國七十三年(1984)十二月。劇場六十坪,該地點為一舞蹈研習教室,除自行企劃節目外,場地亦可供各界租用,以供小型舞臺劇、舞蹈等活動使用。地址為臺北市敦化北路 120巷50號地下室。

Page 55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皇帝破陣樂huang ti po chên yüeh

舞名;樂名。〔見《破陣樂》〕

Page 55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皇陣樂huang chên yüeh

舞名;樂名。〔見《破陣樂》〕

Page 55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皇舞huang wu

舞名。《六小舞》之一。創作於周朝(西元前 11 世紀~西元前256)。舞者手持如帗的五彩羽毛而舞,象徵鳳凰來儀。《皇舞》在周朝時,用之以祭祀四方及旱災祈兩禮儀中。也是貴族子弟必修的課程之一。明朝(1368~1644)之朱載堉(1536~1611)認為《皇舞》是《大韶》的別名;《大韶》的支派。〔參考《周禮‧卷二十三,卷十二》、朱載堉《樂律全書》〕

廣義詞:六小舞大韶相關詞:六小舞

Page 55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盅碗舞 chung wan wu

舞名。流行於蒙古各部族中的民間舞蹈。鄂爾多斯稱《酒盅舞》,喀爾喀蒙古人呼為杜爾伯特《頂碗舞》,土爾扈特蒙古人稱它為《筷碟舞》,蒙古諸部族的舞蹈孕育了當代《盅碗舞》(莫德格瑪著《蒙古舞蹈文化》)。它起源金元間的歌舞形式,蒙語稱「倒喇」意為又歌又舞。清陸次雲《滿庭芳》詞:「雙甌分頂,頂上燃燈。」《燕部雜咏》注:「舞人頂甌燈起舞」。因舞者頭頂一碗或數碗,雙手各擎二盅,相扣有聲故名。是具有特技性的舞蹈。多在蒙古包裡,由一女子在宴席前表演,動作多以原地坐、跪立舞為主,舞者頭部與頸部保持穩定,頂碗時以頭部和頭巾巧妙運用,以腰、肩、背、腕,手的動作為主,把〈柔肩〉、〈碎抖肩〉、〈旋轉〉、〈下板腰〉、〈圓場〉頂碗和敲擊酒盅的一連串技藝一一展現,一氣呵成,既端莊凝重,又俏麗挺拔。人體與器物美妙結合,充分表現了蒙古婦女的形體美。伴奏原以聚宴者即興演唱民歌擊盅擊筷為主,樂器有四胡、三弦。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斯琴塔日哈與賈作光以傳統盅碗舞為基礎,改編為女子獨舞作為舞台表演,深受觀眾歡迎。此後由莫德歌瑪表演,西元 1962她在芬蘭赫爾辛基第八屆世界青

Page 56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年與學生友誼聯歡節上的演出獲金獎,被稱為東方一絕。

同義詞:頂碗舞、筷碟舞廣義詞:流行於蒙古各部族中的民間舞蹈

Page 56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相hsiang

樂器名。古代之樂器,形狀似鼙鼓(懸於鼓架上,兩面均可擊打)。其功能與節相似〔見節〕主要以之輔樂,亦以之節舞。〔參考《三才圖會》〕

Page 56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禹步yü pu

樂舞術語。亦稱〈巫步〉。道教道士作法時的一種舞步。據傳古時大禹治水,涉山川,足病跛行,人稱其步為禹步。因大禹被奉為聖人,後世之俗巫多效禹步。道教並將其吸收成為作法時動作之一。據道教說此舞步能召役神靈,以之為萬術之根源。有所謂「凡天下百術,皆宜知禹步」之語。其舞步作方為「前舉左,右過左,左就右。次舉右,左過右,右就左。次舉右,右過左,左就右。〔參考葛洪《抱朴子‧仙藥卷十一》〕漢書‧禮儀志」」

同義詞:巫步

Page 56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紅樓夢hung lou mêng

舞曲名,賴德和作曲,林懷民編舞,由雲門舞集委託創作,1983

年 10月台北市藝術季由陳秋盛指揮台北市立交響樂團和雲門舞集於台北市立社教館首演。賴德和揚棄以各省戲曲旋律入樂,製作戲曲風格管弦樂的作法,而從純創作的觀點出發,先構思整個音樂的邏輯系統,以傳統戲劇的鑼鼓點控制表情,突破旋律與線條的觀念,尋找樂器的新音色,以現代聲音來描繪古典世界。序幕寫女媧煉石補天,獨剩頑石一方悠遊於大荒山青埂峰下,為一僧一道拋至紅塵歷劫。第一幕春,描寫大觀園內十二金釵的歡舞,賈寶玉加入嬉戲,音樂更是亮麗歡樂的,芒種節送花神的一段以第三幕黛玉葬花的旋律變奏,是全曲少有的漂亮旋律。第二幕夏,雜寫大觀園內發生的事,如賈政責子、偷情、爭執等,音樂抽象,寶玉無奈亦步亦趨跟著父親起舞,又想反抗,反映大家庭禮教與封建制度的束縛,暗伏日後的出世思想。第三幕秋,以黛玉葬花為主題,音樂為之一變,幽怨悲傷,此段加入豎琴,弦樂減弱,呈現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的悲涼意境,深秋將暮了。第四幕冬,死神降臨人鬼共舞,這時賈府衰相已露,大觀園裡鬼聲啾啾,氣數將盡,穿插薛寶

Page 56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釵出閨成大禮,林黛玉魂歸離恨天的情節,整幕二十多分鐘的音樂聽不到一段完整的旋律,嘈切緊迫的琵琶引領,管樂飄忽,弦樂急促,將人鬼交融的世界處理的蒼茫淒涼。1984年由陳秋盛指揮日本讀賣交響樂團錄音演奏,王正平琵琶獨奏,1994年由財團法人雲門舞集文教基金會出版雷射唱片雲門音樂系列六、七。

廣義詞:舞曲名相關詞:戲曲風格管弦樂

Page 56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耶恩別克比伊yeh ên pieh k’ê pi i

舞名。哈薩克族民間舞蹈。流傳於甘肅省的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勤勞勇敢的哈薩克牧民,每當放牧歸來,總要彈起民族樂器熱瓦普,姑娘們便踏著節拍跳起了傳統的自娛性舞蹈《耶恩別克比伊》。舞時人數不限,通常由四人表演。舞蹈內容是她們日常生活的寫照。如表現擠奶、擀氈、剪羊毛、打毛、捻線等勞作過程。主要步法有:〈提裙踮步〉、〈提線轉圈〉、〈橫移步〉等。直腰挺胸,雙肩上下聳動,是其主要特點。舞蹈歡快、熱烈。伴奏樂曲為 4/4 節奏。

Page 56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胡旋舞hu hsüan wu

舞名。唐代著名健舞(唐代表演性舞蹈中的一種)。原為中亞民間舞蹈。唐有胡旋女,出康居(今中亞撒馬爾罕一帶唐屬安西都護府管轄)之說。以各種急劇多圈旋轉動作為主,故名。最初女子舞居多,或獨舞,或二人舞,後亦有男舞者。舞《胡旋》。唐白居易《胡旋女》詩:「胡旋女,胡旋女,心應弦,手應鼓。弦鼓一聲雙袖舉,回雪飄飄轉蓬舞。左旋右轉不之疲,千匝萬周舞己時,人間物類無可比,奔車輪緩旋風遲。」元稹《胡旋女》詩:「蓬斷霜根羊角疾,竿戴朱盤火輪炫。驪珠迸珥逐星,虹暈輕巾掣流電」,「萬過其誰辨終始,四座安能分背面」。可見舞姿之輕盈,旋轉之急速,技巧之高難。據唐代杜佑《通典‧樂六》載,康國樂(俗稱《胡旋舞》舞者服飾奇特,「舞二人,俳襖,錦袖,綠綾渾襠褲,赤皮靴,白袴帑」。音樂伴奏用「笛鼓二、正鼓一、小鼓一、和鼓一、銅鈸二」。此舞風靡長安達五十年之久,朝野俱盛。白居易詩云:「天寶季年時欲變,臣妾人人學圜轉。中有太真外祿山,二人最道能胡旋。」除舞伎胡旋女外,皇室貴族高官成員如楊貴妃、安祿山等均是跳《胡旋舞》的能手。該舞活潑明快,具有西域遊牧民

Page 56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族豪放健朗的風格。今新疆地區維吾爾族,烏孜別克等族的民間舞蹈仍保留其急速多圈旋轉的特點。

Page 56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胡飲酒hu yin chiu

舞名。樂曲名。一、唐朝(西元 618~西元 907)教坊樂舞曲目,名為《胡醉子》。二、日本宮廷雅樂左方舞樂之一。又名《醉胡樂》、《胡子》。係壹赿調,古樂、小曲,舞者一人,右手持捊,舞樂順序:一、<林邑亂聲>,舞者入場後將捊移至左手;二、<音取>壹赿調音取,或用《迦陵頻音取》;三、<序>二帖,每帖有七拍;四、<破>七帖,早四拍子;五、<重吹>,重吹<破>舞者退場。〔參考《教坊記箋訂》、《舞樂圖說》、《雅樂》〕

同義詞:胡醉子、醉胡樂、胡子

Page 56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胡樂(舞)hu yüeh(wu)

樂舞種類名稱。所謂《胡樂》、《胡舞》,係指中國古代由西域及北方少數民族之音樂與舞蹈傳入中原後被泛稱為《胡樂》或《胡舞》。該等樂舞自漢朝(西元前 206~西元 222)即為宮廷及貴族人士所接受。歷經魏朝(西元 220~西元 265)、晉(西元 265~西元 420)、南北朝(西元 420~西元 581)至隋唐(西元 581~西元 907)時,大放異彩,其間,不僅宮廷人士如魏之曹植、唐之楊貴妃,均為箇中能手,政府制定之「九部樂」、「十部樂」中,設有專司少數民族之音樂舞蹈部門竟有七部之多如:「龜茲樂」、「疏勒樂」、「高昌樂」、「天竺樂」、「康國樂」、「安國樂」、「高麗樂」等,並賜胡人樂人曹妙達、安未弱、安馬駒、白明達等人以官爵府弟。至晚唐,《胡樂》漸漸和俗樂相融合,形成一種新風格之俗樂。《胡樂》、《胡舞》之特徵,節拍明快,舞蹈表現矯健快捷如《胡騰舞》、《胡旋舞》等。根據古代壁畫及出土文物顯示,舞蹈服裝彩色艷麗多姿。音樂樂器有豎箜篌、琵琶、五絃琵琶、笙、橫笛、簫、篳篥、毛員鼓、都曇鼓、答臘鼓、腰鼓、羯鼓、雞婁鼓、銅鈸、正鼓、和鼓、貝等。〔參考《後漢書‧五行志》、

Page 57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南史‧卷十三》、《舊唐書‧音樂二》〕

同義詞:胡樂、胡舞胡騰舞、胡旋舞

Page 57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胡騰舞hu t’êng wu

舞名。唐代著名健舞(唐代表演性舞蹈中的一種)。從西域石國 (唐代屬安西都護府管轄,今哈薩克塔什干一帶)傳入中原。多為男子獨舞。以跳耀騰踏見長,以此得名。表演者多是肌膚如玉鼻如錐的胡人,頭戴綴珠的尖頂番帽,身著窄袖胡杉,腰束葡萄花紋長帶,腳穿柔軟華麗的錦靴。舞時表演者捲起衣襟,先跪下用本民族語言說幾句祝詞再開始起舞;或是先痛飲一杯酒,隨手拋下酒杯就舞起來。唐李端《胡騰ㄦ》詩:「醉卻東傾又西倒,雙靴柔弱滿燈前,環行急蹴皆應節,反手叉腰卻如月。」舞者以急促多變的騰踏舞步及高難度的〈騰躍〉、〈空轉〉、大幅度的〈彎腰〉等技巧動作為其特徵,舞姿風格矯捷豪放,節奏迅疾熱烈。表演者「紅汗交流珠帽偏」(唐劉言史詩),觀者「四座無言皆瞪目」(唐劉言史詩)。伴奏樂器有橫笛、琵琶等。西安東郊蘇思勖墓出土的樂舞璧畫,中間地毯上有一高鼻深目的胡人,其舉手投足的舞姿,與唐詩中關於《胡騰舞》的描寫頗為相似。宋代宮廷《隊舞》小兒隊中有《醉胡騰隊舞》,當是繼承唐代《胡騰舞》的基礎上所編制的隊舞。直到現在,中亞地區及我國新疆一帶的傳統民間舞中,仍保存著與

Page 57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唐代《胡騰舞》風格特點相接近的男子舞蹈。苦聰人葫蘆笙舞

k’u ts’ung jên hu lu shêng wu

舞名。苦聰人民間舞蹈。流行於雲南省的新平、元江、墨江、金平 等地苦聰人聚居區。以葫蘆笙伴奏舞蹈,或表演者自吹自跳而得名。葫蘆笙是一種吹奏樂器,用葫蘆做笙斗,一般插有五支竹管,長約一六至六六公分不等。苦聰人以農曆六月二十四日為年,每逢這個節日,苦聰人以村寨為單位,舉行祭祖活動。祭祖儀式結束,老人們便唱起古老的酒歌,敘述歷史和演唱神話傳說,眾人跟隨唱合,氣氛十分隆重。接著人們便吹起葫蘆笙,青年男女便自由的圍成圓圈,踏著節拍歡快的跳起《葫蘆笙舞》。其中尤以男子表演的單人或雙人的自吹自跳的《葫蘆笙舞》最為精彩。舞者模擬各種動物的形態,生動逼真,還有倒立、旋轉、金雞獨立等技巧動作。主要步法有:〈三步一踼〉、〈一步一踼〉、〈掖腿蹲跳〉等。動作抑揚頓挫,既粗獷又靈巧。舞蹈情緒熱烈歡快。

Page 57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苗女弄杯miao nü nung pei

舞名。蔡瑞月創作。本舞係依據湖南籍姚浩先生口述所創作。舞者雙手分持兩只小瓷杯,相互敲打出「珂珂」聲,或輕輕搖動碰擊的「磐磐」清脆聲,為舞之特色。其舞容尚描述苗女酒後微薰的曼妙舞姿。舞曲則是由姚先生提供湘江的民謠,首由靜修女中李格非填詞並演唱,盧錫金演奏,1959年首演於民族舞蹈比賽,並獲得冠軍。此舞普遍受到歡迎,後舞曲改由樂團演奏,詞復由當時「民族舞蹈推行委員會」主任何志浩將軍填詞。〔參閱《台灣舞蹈史研討會論文集》、《台灣舞蹈的先知─蔡瑞月口述歷史》〕

Page 57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苗栗縣立文化中心miao li hsien li wên hua chung hsin

機構名。成立於民國七十八年(1989)十月八日。中正堂擁有九百五十八個座位,另有光復廳佔地約二百坪,山月軒五十一坪,文心藝廊七十二坪,中興畫廊一百坪,視聽室及兒童室各佔約五十坪,第一陳列室六十二坪,第四陳列室四十四坪,第五陳列室四十二坪,廣場佔地約三百五十坪。該中心除每月定期舉辦舞蹈、音樂等表演活動外,亦有美術、雕塑展覽、專題講座,並陳列閩南、客家山地生活文物,供各界參觀。該中心地址在苗栗縣苗栗市自治路 50號,場地可供各界租用。

Page 57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迦陵頻chia ling p’in

舞名;樂名。又名《不言樂》。日本宮廷雅樂之一,屬左方舞樂。係由林邑僧佛哲傳入日本。《迦陵頻》係壹赿調,新樂、中曲。童舞、舞者四人,天冠羽衣,手持銅鈸,擊拍合樂而舞。古代經常演出於佛教之供養法會儀式中,並與《胡蝶》及《菩薩》等舞輪流表演。舞樂順序:一、奏<林邑亂聲>;二、<迦陵頻‧音取>;三、當曲<迦陵頻‧急>早八拍子、拍子八、末四拍子加拍子。〔參考《舞樂圖說》、《雅樂》〕

同義詞:不言樂

Page 57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郊祀樂舞 chiao szŭ yüeh wu

祭祀禮儀舞蹈。古代帝王祭祀天、地、山川、四方、四季、日月星辰等自然神,在郊外舉行祭祀禮儀,如屬大祀或中祀多有樂舞。如周朝(西元前 11 世紀~西元前 256)以《雲門》之舞祭天,舞《咸池》祭地祇,《大韶》祭四方神靈,《大夏》用於山川。漢朝(西元前 206~西元 220)制定郊祀禮儀制度,規定樂舞;依每年農耕週期,迎接時節之氣;當迎春時,在東郊舉行迎春祭禮,以八佾六十四人舞《雲翹舞》;迎夏,祭於南郊,以八佾六十四人舞《雲翹舞》;早秋,先立秋十八日,於中土祭黃帝後土,以八佾六十四人舞《雲翹》及《育命》二舞;立秋之日,祭於西郊,舞《育命舞》,仍以八佾六十四人為之。迎冬之祭在北郊舉行,以八佾六十四人舞《雲翹舞》與《育命舞》。漢之後各代仍有郊祀之禮,但多用文、武二舞之《八佾舞》獻祭。﹝參考《周禮‧卷二十二》、《後漢書‧禮儀志》、《元史卷七十二》、《明史‧卷十七,卷一百九十六》﹞

相關詞:雲門、咸池、大韶、大夏、雲翹舞、育命舞、八佾舞

Page 57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重光之樂舞chung kuang chih yüeh wu

舞名。宋朝(西元 960~1279)禮儀舞蹈。用以祭祀哲宗(1086

~1100)廟。〔參考《宋史‧樂五》、《玉海‧樂舞》〕

Page 57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降真觀德之舞hsiang chên kuan tê chih wu

舞名。宋朝(西元 960~1279)禮儀舞蹈。用以祭祀宗廟及郊廟。大中祥符五年(1012)薦獻聖祖之武舞《降真觀德之舞》。〔參考《宋史‧樂一,樂五》〕

Page 57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韋 氏(生年不詳)Wei shih

人名。唐韋應物之女,擅於舞《柘枝》。流落於長沙為舞伎。唐文宗(西元 827~西元 840)太和七年(西元 833)李翱任湖南潭州刺使。某次宴客時表演《柘枝舞》之伎人,無病而面色憂傷,適時侍御殷堯藩即席吟詩:「姑蘇太守青娥女,流落長沙舞柘枝,滿座繡衣皆不識,可憐紅臉淚雙垂。」李翱究其緣由,始知是韋蘇州愛姬所生。因與韋中丞係姻親,速令韋氏更衣與其妻韓氏相見。又見韋氏之言談不俗,遂為她選士而嫁之。侍郎舒元輿聞之,作詩自長安寄贈以讚之:「湘江舞罷忽成悲,便脫蠻靴出降帷,誰是蔡邕琴酒客,魏公懷舊嫁文姬。」〔參考《唐語林》、《全唐詩》、《雲谿友議》、《舊唐書‧李翱傳》〕。

Page 58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音階yin chieh

音樂術語。調的結構形態,在西方調性系統中,選出七個音排成特定的順序形成音階,供作曲家譜曲的主要素材,主要形態有:七聲音階、五聲音階、吉卜賽音階、阿拉伯音階、半音五聲音階、平均七聲音階、平均五聲音階、全音音階、半音音階。〔參考《黎明音樂辭典》〕

廣義詞:音樂術語相關詞:七聲音階、五聲音階、吉卜賽音階、阿拉伯音階、半音五聲音階、平均七聲音階、平均五聲音階、全音音階、半音

Page 58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音聲人yin shêng jên

職官稱。亦稱太常寺音聲人、教坊音聲人或聲兒。唐朝(西元618~西元 907)凡太常寺所屬之太樂署、鼓吹署及教坊之樂工、舞者、太常雜戶子弟統稱音聲人。盛唐時,人數之多高達萬人。中唐時,教坊從太常寺分出獨立之後,音聲人之名詞仍被使用於教坊,稱為教坊音聲人。〔參考《舊唐書‧職官志》、《新唐書卷二十二、卷四十八》、《大唐六典‧卷十四》、《唐會要‧卷三十四》、《全唐文‧卷四十二》〕

同義詞:太常寺音聲人廣義詞:職官稱

Page 58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音聲博士yin sheng po shih

職官名。﹝見太常博士﹞。

Page 58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飛魚祭FEI YU CHI

祭典名。飛魚(Alibangbang)爲雅美族(Yami)人重要食物,因此在飛魚回流季節(每年二至六月間),該族群為祈飛魚豐收而舉行各種祭典,「飛魚祭」為其重要祭典,是屬男性的儀式,其中最盛大部分是「大船打魚祭」(其他有小船招魚祭、捕魚祭、豐收貯存日)。由可乘六、八或十人的船、以父系世群為主共組成團體到海邊進行儀式。當天長老穿戴禮服、戴銀盔、佩頸環與祭刀,天未亮前村中男性即到齊,主祭者上船大聲吟唱祝詞乞魚群的到來。接著於船邊宰雞,男性皆以指沾雞血奔跑到水中將其塗於灘邊濕石上以吸引飛魚的游來。然後十人抬起船身用力推向海中,歌聲一致一齊入船內划漿。最後再一齊站立於木舟上齊聲呼喊飛魚。至此結束儀式後族人要謹慎不語開始期待飛魚前來。以上儀式,婦女不宜參加,直到晚間親友聚集歌舞慶祝時始開始加入跳舞慶賀。【參考王秋桂主編《民族與民俗》民國 83年、呂炳川著《臺灣土著族音樂》民國 72

年 】 。

Page 58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侲子ch’ang tzŭ

舞者稱呼。在大儺儀式中,由幼童所扮演之舞者,稱為侲子。古代有一種逐疫的儀式,稱為大儺。即每年先臘月一日,舉行大儺儀式。選黃門弟子十歲以上十二歲以下,一百二十人為侲子,該等皆著赤幘皁製,執大鼗。〔參考《後漢書‧禮儀志》〕

相關詞:大儺

Page 58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柘枝隊chê chim tui

樂舞團名。宋朝(西元 960~1279)教坊小兒隊舞十隊之一。「柘枝隊」每逢皇帝奉行春、秋及聖節三大宴,御樓賜酺,在崇德殿宴契丹使臣及上元觀燈時,隨小兒隊舞其他九隊表演樂舞。表演時,著五色繡羅寬袍,戴胡帽,繫銀帶。﹝參考《宋史‧卷一百四十二》﹞

Page 58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柘枝舞chê chih wu

舞名。唐代著名健舞。原為中亞一帶民間舞蹈。盧肇《湖南觀雙柘枝舞賦》:「古也郅支之伎,今也柘枝之名。」郅支為西漢古城名,《新唐書》作呾邏斯城。唐時屬安西大都護府管轄(今中亞江 布 爾 )原為女子獨舞。伴奏樂器以帶鐵環的鼓(類似今新疆之手鼓)為主。舞中間有歌唱。白居易《柘枝伎》:「平舖一合錦筵開,連擊三聲畫鼓催。」張祜《觀楊瑗柘枝》亦有「緩遮檀口唱新詞」之句。節奏鮮明,氣氛熱烈,舞者體態輕盈、腰肢纖細柔軟。劉禹錫《觀柘枝舞》二首:「體輕似無骨,觀者皆聳神。」徐凝《宮中曲》二首:「細腰偏能舞柘枝。」身著柔軟貼身質地輕薄的綉花窄袖羅衫。頭戴綴有珠翠飾品的花帽。腳穿紅錦軟靴。是一種美化的民族服裝。舞蹈者以窄長的衣袖變化出各種優美的姿態,時而揚臂如飛,時而下垂的長袖輕拂地毯。「翹袖中繁鼓,長袖入華裀」(劉禹錫)。腳下隨快速複雜的節奏踏舞,帽飾上的金鈴發出清脆的響聲。舞中還時時出現別緻的蹲跪動作和含蓄的背向觀眾的舞姿。章孝標《雙柘枝》:「亞身踏節鸞形轉,背面羞人鳳影嬌。」舞姿變化豐富,或婉轉綽約,或矯健奔放。舞至高潮時,鼓聲緊催,節奏加快,大

Page 58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幅度的動作和激烈的跳躍速轉,「急破催搖曳,羅衫半脫肩」。表演者需掌握高難的技巧。當時有表演此舞的藝人稱為「柘枝伎」。廣泛流傳在長安、杭州、四川等地。表演形式多樣,有獨舞、雙人舞及二女童表演的《屈柘枝》等。流傳時間很長,以至宋代還很盛行,並已發展成隊舞形式。《云溪友議》卷六:宋代名臣寇准極喜《柘枝舞》「每舞必盡日,時人謂之柘枝顛」。宋史浩《鄮峰真隱大曲》中有《柘枝舞》名目。宋代宮廷隊舞小兒隊有《柘枝舞》。

廣義詞:雙柘枝唐代建舞相關詞:屈柘枝

Page 58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借席chieh hsi

舞名。唐代軟舞之一。其樂舞不可考。據《唐會要》載:「天寶十三載太樂屬改變一批樂曲名稱,其中將《金波借席》改為《金風》由此推斷,《借席》可能是唐時的外國或少數民族樂舞。其樂舞可能受到了漢族傳統藝術的影響。成為軟舞的一種。

廣義詞:唐代軟舞相關詞:金風

Page 58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倒喇 tao la

歌舞名。金、元代歌舞。《倒喇》,蒙語,又歌又舞之意。明清間仍流行。《歷代舊聞》:「元有倒喇之戲,謂歌也,琵琶、胡琴、箏,皆一人彈之,又頂甌燈起舞。」清人陸次雲《滿庭芳》詞,對《倒喇》有一段生動的描寫,這是一場優美動人的獨舞:「左抱琵琶,右持琥珀,胡琴中倚秦箏,冰弦忽奏玉指一時鳴……舞人矜舞態,雙甌分頂,頂上燃燈,更口噙湘竹,擊節堪聽,旋復迴風滾雪,搖絳燭,故使人驚。哀艷極色藝心誠,四座不勝情。」舞起來旋轉如風,節奏忽急忽緩,和著如泣如訴的音樂,深深打動了四座的觀眾。現在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民間流傳的《燈舞》、《盅碗舞》可謂一脈相承。當代舞蹈表演藝術家莫德歌瑪以善舞《盅碗舞》而享譽世界。

同義詞:又歌又舞之意廣義詞:金、元代歌舞

Page 59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倡ch’ang

歌舞表演者之稱呼。一、古代將歌舞表演者稱為倡;二、古代女妓人也稱為倡。〔參考《史記‧一二六》〕

同義詞:歌舞表演者、女妓人

Page 59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倡子ch’ang tzŭ

表演者之稱呼。古代將演奏音樂的表演者稱為倡子。〔參考《新唐書‧卷八十九》〕

Page 59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倡伎ch’ang chi

歌舞表演者之稱呼。古代以歌舞為職業的女藝人被稱為倡伎。〔參考《後漢書‧列傳卷二十四》〕

Page 59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倡俳ch’ang p’ai

演奏音樂及表演雜戲的藝人之稱呼。古代將演奏音樂者稱為倡,表演雜戲者稱為俳。〔參考《漢書‧列傳二十三》〕

Page 59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倡優ch’ang yu

歌舞雜技表演者之稱呼。古時稱樂人為倡,優係指伎人而言。〔參考《管子‧小匡》〕

Page 59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俳優p’ai yu

表演者之稱呼。古代稱呼以歌舞諧戲表演為職業之藝人為俳優。﹝參考《荀子‧王霸》、《史記‧一百一十七司馬相如傳》﹞

Page 59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凌波曲ling po ch’ü

舞名。唐代舞蹈。《明皇雜錄》、《楊太真外傳》、《碧雞漫志》均有記載:相傳唐明皇在東都洛陽時,夜夢凌波池中龍女,自稱護宮衛帝有功,求通曉鈞天之音的皇帝李隆基賜她一首樂曲。明皇夢中鼓胡琴即興為龍女演奏一曲,醒來後便用此曲進行排練,並在凌波池畔演奏。忽然,夢中龍女出現池中,於是在池邊立廟,歲歲祭祀。根據此傳說推見,《凌波曲》是表現美麗仙女形象的。盛唐著名舞人謝阿蠻依曲編舞,創作了《凌波曲舞》,因舞姿美妙精湛深得唐明皇及楊貴妃賞識。具體舞姿如何,不得其考,根據音樂形象推測,此舞可能是表現水中龍女舞姿形象的別緻的舞蹈,如曹植《洛神賦》:「凌波微步,羅襪生塵」的意境。

廣義詞:唐代舞蹈相關詞:凌波曲舞、洛神賦

Page 59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唐山夫人(生年不詳)t’ang shan fu jên

人名。漢高祖(西元前 206~西元前 195)劉邦之妃嬪。夫人善音樂,作《房中祠樂》十七章,高祖喜歡楚聲,故《房中樂》應為楚聲。惠帝(西元前 194~西元前 188)孝惠二年(西元前 193),命樂府令夏侯寬增修之,並更名為《安世樂》。〔參考《漢書‧禮樂志》〕。

Page 59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哲回哲舞chê hui chê wu

舞名。鄂倫春族民間舞蹈。流行於內蒙古呼倫貝爾及黑龍江鄂倫春族聚居區。《哲回哲》是鄂倫春人的一種呼號聲,無具體內容,舞蹈以此呼號聲伴奏而得名。多為女子表演,參加人數不限。鄂倫春人喜愛歌舞,特別是年輕姑娘,如果不會唱歌跳舞,會被看成是蠢笨之人。每逢年節,婚宴喜慶,慶賀狩獵豐收,鄂倫春婦女都要精心梳粧打扮,聚在一起翩翩起舞。表演時,隊形有四人的一字形、六人的品字形、八人的方形、多人的圓圈形等多種。節奏通常由慢到快,跳到最後,情緒激昂異常。舞蹈以呼號聲伴奏,參加者邊呼邊舞,一人領呼眾人隨之,呼聲如二部輪唱,此起彼落,渾厚有力。舞蹈動作以〈跺踏步〉為主,手勢有〈雙手叉腰〉、〈單手叉腰〉、〈擺胯甩臂〉、〈跺腳揮臂〉。還有〈叉腰轉身〉、〈轉身換手〉等。動作剛健有力,粗獷奔放。顯示出狩獵民族婦女強悍的性格。

Page 59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哲茲白chê tsŭ pai

舞名。東鄉族民間舞蹈。流傳於甘肅省東鄉族聚居區。東鄉族人們信奉伊斯蘭教,伊斯蘭教中的教派,門宦眾多。《哲茲白》屬穆夫提教派舞蹈。源於宗教活動,通常在宗教儀式中表演。舞者均為男性,一般都是該教派的信徒參加。主要動作:雙臂平抬前旁甩動,雙腳隨之邁步,雙手在胸前交替拍打,同時一隻腿稍彎曲,另一隻腿向前伸出。節奏與口頌經文合拍。詼諧、幽默。無樂器伴奏。

Page 60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唧唧子chi chi tzǔ

樂曲名。唐教坊大曲名。崔令欽《教坊記》謂係別離悲戚之舞曲。元稹詩:我聞此曲深歎息,唧唧不異秋蟲吟。唧唧為宋代離別歌。宋蘇軾和王定國詩:「離歌添唧唧,古曲擬行行。」行行指古詩:「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均為傷別之歌。

同義詞:別離悲戚之舞曲廣義詞:唐教坊大曲名

Page 60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夏地亞納hsia ti ya na

舞名。維吾爾族民間舞蹈。廣泛流行於新疆維吾爾族聚居區。《夏帝亞納》維吾爾語,漢譯為歡樂的意思。俗稱《歡樂的舞蹈》。每逢節日或盛大的歡慶場合,人們集聚在廣場,歡快地跳起此舞表示慶賀。或作為迎賓送客的禮儀性舞蹈。表演自由,無固定隊形。舞者人數不限,不分男女老幼均可參加,舞者有時多達千人,場面壯觀,情緒熱烈。舞蹈動作簡練,不求統一,可隨意即興表演。基本步法以〈小跳步〉為主,另外還有:〈點步跳〉、〈墊步〉、〈吸腿跺步轉〉、〈後踢步〉等。雙臂向上擺動,或保持一個固定的姿態,以突出步法的變化。伴奏樂器有:嗩吶、鐵鼓、手鼓和一些弦樂器,其中以鼓為主,鼓點豐富多變。鼓手常以為《夏地亞納》伴奏來展現其高超的擊鼓技藝。節奏多為 4/4 拍和 2/4 拍。

同義詞:歡樂的舞蹈

Page 60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夏米拉hsia mi la

舞名。烏孜別克族民間舞蹈。流傳於新疆的伊犁、霍城等地烏孜別克族聚居區。《夏米拉》為烏孜別克語,漢譯為勇猛之意。為男子獨舞形式,通常在年節、喜慶婚禮,聚會娛樂活動中表演。舞者雙手各持一把匕首,隨著伴奏音樂的節奏舞動。快速時,作各種跳躍、旋轉,高難度技巧動作,表現出烏孜別克人勇猛、頑強的民族性格。主要步法有:〈碎步〉、〈跳步〉、〈搓步〉、〈抬腿跳步〉、〈原地旋轉〉等。伴奏樂曲不限,節奏多為 4/4拍。伴奏樂器有:熱瓦普、彈布爾、獨它爾、笛子等。

Page 60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夏爾巴舞hsia êrh pa wu

舞名。夏爾巴人民間舞蹈。流行於西藏南部的程塘、立新(樟木口岸)等邊境地帶夏爾巴人聚居區。據藏文史料《夏爾巴史》記載,其祖先原係西康(現屬四川省境內)白木雅人,因爭戰,幾經遷徒到達現在的住地定居下來。《夏爾巴》在藏語中意為東方人,能歌善舞。因居住在喜馬拉雅山南麓地域的關係,歌舞風格與藏族接近,又受尼泊爾文化影響,而形成一種獨特的抒情風格。元旦是夏爾巴人最隆重的節日,屆時,青年男女打著火把聚集山坳進行歌舞活動。男女都穿他們喜愛的民族服裝帕都娃,是由白色氆氌(藏族地區出產的一種羊毛織品,可做各種衣物。)織成的無領,對襟,不帶扣的半長袖外套。女子戴金銀項鏈、耳環等飾品;男子身佩一把郭爾邊(即彎形刀),從左向右插在胸前。舞時,自由圍圈,基本動作有:〈丁字步移動〉、〈左右扭腰甩胯〉等,全身自然隨著舞步左右搖擺,雙手隨之擺動。歌聲歡快優美,舞步自如瀟洒,且歌且舞,情緒熱烈。歌詞內容多是讚美家鄉,敘述歷史等。由揚琴、六弦琴、笛子、口琴等樂器伴奏。

Page 60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夏籥hsia yüeh

舞名;樂名,〔見《大夏》〕

Page 60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家伎chia chi

達官顯貴府第私人所蓄養,曾受嚴格的訓練的歌舞藝人,以供家庭宴會之表演所需。

廣義詞:歌舞藝人

Page 60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宴席曲yen hsi ch’ü

舞名。一、撒拉族傳統民間舞蹈。流傳於甘肅省臨夏、青海東部農區的撒拉族聚居地區。撒拉民族信奉伊斯蘭教,多歌而少舞,只在婚禮或家人歡聚時進行該舞以自娛。舞蹈開始時以兩名男青年離席相對邊歌邊舞。逐漸加入男青年圍宴席歌唱起舞。歌詞內容多為喜慶的祝福與賀詞,每唱至歌曲最後一句時,由宴席上所有參加的人合唱。隨著歌舞氣氛逐漸熱烈,男青年們便開始轉向與父老以至哥嫂等長者相對歌舞的邀請,這時歌舞氣氛便進入了最高潮。人們在歌舞中充滿了粗獷的舞姿和歡笑、吶喊。歌舞者可隨興致時時替換、增減,這種狂歡式的歌舞可長至通宵達旦。舞蹈基本分為兩類:通常一類為對勞動與生活的模擬性舞蹈;水平較高一類,是在前一類中加入了若干拳術技藝,使之成為帶有表演色彩的家宴舞蹈。二、回族民間婚禮及家宴中的歌舞。流傳於寧夏回族自治區、甘肅、青海等省回族聚居地區。《宴席曲》一般以歌唱為主,舞蹈動作只在歌曲每段末尾的合唱時,由男子圍繞宴席進行簡單的舞動以起助興作用。該舞作為表演性時,由多名技藝高超的歌舞高手邊繞席歌唱邊做大幅度,具有程式化的動作:〈鷂子翻身〉、〈雁落平沙〉、

Page 60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鳳凰點頭〉、〈犀牛望月〉、〈老爺抽刀〉等。歌舞的其它細節部分,參看撒拉族《宴席曲》。

Page 60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宴饗樂舞yen hsiang yüeh wu

樂舞種類。宴饗也稱為宴享或燕享。古代天子大饗群臣及賓客時,均有樂舞演出。所用之樂舞有嚴格之規定,自周朝(西元前 11 世紀~西元前 256)即有定制﹝見韎師與籥師﹞,歷代沿襲此制度,至唐宋(西元 618~1276)時代,歲時宴享則用教坊諸部樂,排場盛大,期間亦創作三百餘首樂舞留傳後世。〔參考《周禮‧卷二十四》、崔令欽《教坊記》、《宋史‧卷一百一十三》〕

Page 60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宮伎kung chi

宮廷樂舞機構中的樂舞伎人,具有精湛的技藝,多由全國各地挑選入宮,再依其技藝高低分配到各等級的樂舞機構擔任表演之工作。

廣義詞:樂舞伎人

Page 61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射耳祭MALA-HODAIGIAN

祭典名。台灣原住民布農族 (Bunun) 最重要的歲時祭典,演變至今「射耳祭」亦稱打耳祭或鹿祭(MaLa-Hodaigian)已成為少數僅存祭典的代表。在台東縣海端鄉每年四月上、中旬農閒季節時舉行是項祭典;以狩獵所獲之獸耳(鹿、獐、山羊和山豬等之耳朵)為祭物。祭典目的是祝福男孩順利成年並成為神射手,且藉此大祭典表示部落族群的團結精神。儀式始於凌晨四時,由族內頭目召喚部落全體大小男性,共赴祭場由祭司主導儀式。以初來部落之祭典形式過程為例,約可分為數項:一、祭拜瓦瓦 (懸掛於樹幹上歷年來的野獸下顎骨 VaVa)用以祈求野獸繁殖以期明年狩獵更豐收;二.、射耳儀式:由年幼者開始,所有參與祭典者皆需輪流射一次,小孩可由年長者抱著協助拉弓射箭 (早期成人亦有使用火槍者);如今射耳活動被認為僅是象徵性的儀式動作,未射中亦不會帶來霉運。因此僅恭敬地拉弓將箭射出或箭尖觸及獸耳即可;三、升火與分食獵肉的儀式:祭司需一次即將之點燃,由火燄旺盛與否可預卜今年是否豐收。過去獵得之肉與獵槍需於火堆上揮動以祈求打獵時能百發百中,接著分食獵肉;四、撒祭儀式:以祭酒小米等撒向獵物及懸掛的瓦

Page 61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瓦;五、除霉運儀式:女性在此時才准許加入祭典活動;六、歌舞儀式:「射耳祭」到此儀式結束,族人全體皆需離開祭場。再赴祭司家中舉行酒宴歌舞的報戰功儀式【見誇功歌 .瑪拉斯達棒 (Kua

Kung Ko,即 MaLa stapang)】,最後進行祈禱小米豐收的重要儀式,【見巴西布布的(Pasibutbut)】。【參考,丘其謙《布農族卡社群的社會組織》 1966,張振岳《台灣後山風土誌》1994,瑪哈單、璞谷溫《民族與民俗:打耳祭》1994】

同義詞:打耳祭、鹿祭廣義詞:布農族 (Bunun)

相關詞:祭典

Page 61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射鵰回鶻隊shê tiao hui hu tui

樂舞團隊名。宋朝(西元 960~1279)教坊小兒隊舞十隊之一。「射鵰回鶻隊」每於皇帝舉行春、秋及聖節三大宴,御樓賜酺,崇德殿宴契丹使臣及上元觀燈時,隨小兒隊舞其他九隊表演樂舞。表演時,衣盤鵰錦襦,繫銀鞢,射鵰盤。﹝參考《宋史‧卷一百四十二》﹞

Page 61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師 涓(生年不詳)shih chüan

人名。春秋(西元前 770~西元前 476)衛國的樂師。衛靈公(西元前 534~西元前 493)赴晉訪問,師涓隨行至濮水,夜宿。靈公聞鼓新聲,命他記錄下來。至晉,師涓為晉平公(西元前 557~西元前 532)援琴鼓此曲,未終,被晉國樂師師曠所阻。告之是商紂的靡靡之音,聞此聲者其國必削,故不可彈奏。〔參考《韓非子‧十過》、《呂氏春秋》〕。

Page 61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師 曠(生年不詳)shih k’uang

人名。字子野。春秋(西元前 770~西元前 476)晉國的宮廷樂師。目盲,精於審音調律。歷事悼公(西元前 564~西元前 558)、平公(西元前 557~西元前 532)兩主。西元前 534年,衛靈公令師涓演奏「清徵」和「清角」琴曲時,指出「清商」是商紂的靡靡之樂屬亡國之音。當楚國於魯襄公十八年(西元前 555)欲攻打晉國時,師曠從楚國軍隊所吹的律管而知「楚必無功」。後晉平公喜聽「新聲」,他也批評平公昏庸。這都說明其對審音辯律的精闢。〔參考《韓非子‧十過》、《鹽鐵論‧刺復》、《淮南子‧氾論訓》、《呂氏春秋‧長見》、《左傳》、《國語‧晉語》〕。

Page 61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庫巴,聖所,男子會所KUBA

祭祀場所名。庫巴(Kuba)是臺灣原住民鄒族(曹族 Tsou)舉行「戰祭」【見《瑪亞士比祭》Mayasvi】或「栗祭」、「獵首祭」、「成年禮」等祭儀之場所的稱謂,又稱聖所或男子會所。過去它是婦女之禁地,成年男子始可由其正門進入。早期會所除重要祭祀活動外,族中男子狩獵技能和歌舞訓綀,歷史承傳等皆於會所中行之;是族群事件協商,議處之地。是鄒族文化、政治、歷史精神等之標的物。傳說鄒族祖先居於玉山,因洪水泛濫族人即下山向西面呈放射線式的流徙,直至建有了庫巴後始有定居的部落生活。據部份學者的分法:鄒族分成南鄒(分佈於高雄縣三民鄉之卡那步族和桃源鄉荖農溪岸之沙阿魯阿族)和北鄒(阿里山區曾文溪上游,東部接布農族,西部與平原之漢人相接)。現今庫巴僅存於阿里山區的部落-達邦社(Tapaff)和特富野社(Tfuya),據文獻記載:荷蘭人的《台灣土名戶口表》文獻中首度載有該二社名稱,時間為西元 1650年。由此可知庫巴之建立應在更早年代。現今鄒族每年族人的瑪亞士比祭即由該兩社輪流舉辦。庫巴屋內中央在祭典期間,其火塘中之火終日點燃不滅,象徵族群的興旺,會所正門兩側植有聖花木檞蘭以為

Page 61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庇祐、驅邪、祈福之用,距廣場東方約十公尺處種有一顆聖樹赤榕樹,族人相信舉行戰祭時神祗會沿此樹(天梯之意)降臨人間,接受獻祭。早期庫巴正門入口處左側掛有敵首藤籠,另右側懸掛火具袋藤籠,日據時代左側籠因被禁止獵首習俗而取消,現今改放部落歷史上征戰有功之勇士的火具袋,盾牌等物,會所前廣場即為男女歌舞之場所。【參考巴蘇亞、博伊哲努《臺灣鄒族的土神話》1993。伊優樹,博伊哲努《臺灣鄒族生活智慧》1997。劉其偉《臺灣土著文化藝術》1983。王煒昶《世界地理雜誌:天神哈莫的子民-阿里山鄒族》1994、145期】

廣義詞:鄒族(曹族 Tsou)

Page 61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扇子舞shan tzŭ wu

舞名。哈尼族民間舞蹈。流傳於雲南省元陽、綠春、紅河、元江、新平等縣哈尼族聚居區。因雙手執扇起舞,故名。元陽等地白鷳鳥甚多,哈尼人視之為善良、吉祥的象徵。相傳,很久很久以前,一位貧病交加的哈尼老人倒臥樹下,一隻白鷳鳥在樹上看見,遂銜來妙葯,救活了老人,為感謝和紀念白鷳鳥,老人砍芭蕉葉做為鳥翅,模仿白鷳鳥起舞。一說很久以前,一場瘟疫流行,奪去了哈尼族的所有生命,只剩下一個嬰兒,嬰兒的哭聲觸動了天上仙子,她就化作一隻白鷳鳥,含葯救活了嬰兒,哈尼族才得以繁衍下來。又說以前有個叫阿衣的小孩,曾經學著白鷳跳舞,後來哈尼族才有了舞蹈。現民間流傳的阿衣而笛施笛瑪的傳說,即阿衣是最早跳舞的人。至今元江一帶還沿用棕葉扇(因芭蕉葉易乾燥改為棕葉扇)起舞。在元陽一帶,隨著小手工業的發展,舞蹈已改用紙扇或綢扇,同時舞蹈也有了較大發展,由女性自娛性舞蹈發展為男性表演性舞蹈,語彙豐富,單腿空中舞姿較多,且有了在桌上向後下腰銜碗、二人相對下腰、仙人搭橋、口咬桌子等特殊技巧,成為哈尼族舞蹈發展水平較高的一種舞蹈。現在《棕扇舞》與《紙扇舞》已分別成為了相

Page 61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互獨立的舞蹈形式在不同地區流傳。《棕扇舞》較為原始古樸、動作簡單,多在送喪和祭祀活動中表演,具有深沉凝重的感覺。《紙扇舞》則較活潑輕快,多在節日中表演,成為較為完整的表演性舞蹈,具有一定的審美價值。內容為表現白鷳鳥林中窺視、漫步尋食、飲水嬉戲、展翅飛舞等白鷳生活。主要舞步有<踮步>、<走步>、<飛步>、<蹲跳步>等,重拍向下均勻地顫動配以雙扇翻繞、展翅、亮翅的上身舞姿和動作,較好地表現了優美的栩栩如生的白鷳鳥 形 象 和 善 良 、 祥 和 的 性 格 特 徵 。

廣義詞:哈尼族民間舞蹈相關詞:棕扇舞、紙扇舞

Page 61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扇子舞shan tsŭ wu

舞名。一、中國民間舞蹈。廣泛流傳於漢族及朝鮮、滿、蒙古、保安、哈尼等少數民族地區。舞者多是一手執扇子,一手執手絹表演,也可兩手各執一扇。扇子為綢質帶邊折扇。表演時,舞耍各種扇花技巧。有純舞、邊歌邊舞等形式。二、保安族民間舞蹈。流傳於甘肅省臨夏保安族聚居區。吸收借鑑漢族秧歌中的扇舞形式發展而成,具有保安族獨特的豪爽、粗獷的風格。執扇和舞扇都有其獨到之處,如:全手執扇,手腕的抖動靈巧敏捷。舞扇時,帶動大臂左右的甩動,扇子隨之上翻,舞姿瀟灑。舞扇的花樣,新穎豐富,其中有:〈抖扇〉、〈翻扇〉、〈繞扇〉、〈平扇〉、〈背扇〉、〈抱扇〉等。頭部、胯部隨之自然搖動,別具特色。步法輕盈,舞蹈歡快。每逢年節及喜慶日子,男女相聚,邊歌邊舞。無樂器伴奏。

相關詞:漢族及朝鮮、滿、蒙古、保安、哈尼

Page 62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振鉾chên mou

舞名。又名《厭舞》。日本宮廷雅樂舞之一。《振鉾》屬左方,可能由中國傳入之武舞。日本宮廷舉行舞樂演出時,首跳此舞。據日本文獻記載:這首舞是周朝(西元前 11 世紀~西元前 256)滅商時,武王伐紂,在商郊牧野,舉行誓師大會時,所跳的舞樂。舞分三節:初節、中節及後節。舞蹈時有歌詞相配合。初節之歌詞:「天長地久,政和世理」;中節之歌詞:「王家太平,雅音成就」;後節之歌詞:「一天雲殊靜,四海波最澄,十雨不破壞,五風不吹枝,天地和合禮。」初節之歌詞表示祭天,中節歌詞象徵祭地,後節則為祭祀祖先。表演初節時,首由左方演奏者以笛、太鼓、鉦鼓吹奏<小亂聲>,然後續吹<新樂亂聲>,左方舞者著紅袍,雙手或單手持鉾(如戟之武器)入場,振鉾三次,右足飛起時,笛聲止,舞蹈終了時,頭向左右轉,看鉾之後向左轉,背向觀眾退出舞台。中節時由右方演奏者以高麗笛演奏<高麗小亂聲>及<高麗亂聲>,笛聲止,右舞舞者著綠衣入場,動作與初節同。笛聲止,右舞舞者向右轉退場。後節時,左方演奏<新樂亂聲>,右方演奏<高麗亂聲>,左方與右方舞者同時入場,與初節之動作相同,共舞一次之

Page 62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後退場。〔參考《日本史‧禮樂志》、《舞樂說圖》、《日本藝能 2‧雅樂》〕

同義詞:厭舞廣義詞:武舞相關詞:武舞

Page 62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時儺shih nuo

制度名。根據四季的節氣定期舉行的儺祭。〔詳見《儺》〕。

Page 62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栗的豐收祭MIVACHI YAMI

祭典儀式名。栗的豐收祭(Mivachi)是雅美族(yami)農耕禮儀。屬於蘭嶼島東南下方。依穆路村(Imurud)的男性舞蹈,女性只能當旁觀者,歌舞的主旨在象徵男性的強壯。雖然栗子在島上產量不豐,但早期被視為神聖的祭儀,此項祭儀通常於六月廿五日開始舉行,約持續五天。首日村上男性各持一杵聚集至頭目(長老)家前,依參加人數多寡搬出一或兩個臼到場中央;儀式開始時先由長老念祈禱文,完成後他首彎腰持杵於右側,走至中央舉杵用力下擊臼中栗子,然後退回。隨之歌唱開始,人人依序持杵至中央舉杵用力向臼中一擊栗。全體擊杵舞完畢後同時將杵高高舉起,栗的豐收儀式即行結束。參加舞者階為男性,上身赤裸僅著傳統丁字帶(G─String)型褲。【參考丁松青原著三毛譯《蘭嶼之歌》民國 71、呂炳川著《臺灣土著族音樂》民國 71】。

廣義詞:雅美族(yami)農耕禮儀相關詞:男性舞蹈

Page 62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桑林sang lin

舞名;樂名,地名。傳說《桑林》是商朝(西元前 16 世紀~西元前11 世紀)時代的樂舞;用以祭天、祭祖及祈雨。桑林也是地名;據載商朝於建國之初曾逢大旱,七年不雨,湯王曾擬以身殉而祈雨於桑林。因此桑林被商朝人士認為是一處神聖的地點。商滅亡之後,其子孫被封於,《桑林》樂舞得以保存及仍用於祭祀及接待國賓之禮儀中。〔參考《莊子‧養生篇》、《左傳‧襄公十年》、《竹書紀年》〕

Page 62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格帕克kê p’a k’ê

舞名。塔塔爾族民間舞蹈。流傳於新疆的伊寧、塔城、烏魯木齊等塔塔爾族聚居區。《格帕克》是用塔塔爾族傳統音樂曲牌配的舞蹈,曲調明快輕鬆,舞蹈熱情、歡快。每逢年節喜慶,或人們歡聚時,均要即興表演該舞。舞時,男女不拘,人數不限,或獨舞、或二人對舞、或多人群舞,形式靈活自由。女子在表演時,常常手拿一條紗巾,或將紗巾搭在肩上,或執紗巾在頭上揮舞,配合著雙腳在地面上平穩的滑動,和各種輕盈的跳躍,動作十分柔美,靈巧。男子動作比較健壯、粗獷,各種跳躍,旋轉和下蹲的技巧很多。有時還以雙手拍打腿部,拍打出各種複雜的節奏,動作豪爽、洒脫。塔塔爾族由於常年與維吾爾、俄羅斯、烏孜別克等民族雜居在一起,該舞中有上述各民族舞蹈影響的痕跡,但又具有自己本民族的獨特風格。該舞音樂節奏鮮明,多為 2/4 拍,由手風琴、吉他等伴奏。

Page 62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桃花姑娘t’ao hua ku niang

舞曲名,許常惠作曲,李致慧編舞,1983年 12月由陳澄雄指揮台北市立國樂團和彩雲飛舞坊於台北市立社教館首演。「桃花姑娘」是中國流傳已久的民間故事,在台灣以「桃花過渡」為名,用歌舞小戲的表演形態,盛行於民間。「桃花過渡」是車鼓戲的一種,以歌謠和簡單舞蹈為基礎,通常由一丑一旦演出,丑演撐渡阿伯,旦飾桃花姑娘,二人相褒對唱,一來一往,歌唱間加入笑料對話。原劇情簡單有趣,重新創作的「桃花姑娘」則以細膩而嫻熟的肢體語言和生動活潑的樂曲,來詮釋一個較為完整的愛情故事。樂曲採用台灣福佬系民歌「桃花過渡」的原型和變型為整個舞劇的主題,以客家山歌「桃花開」為次主題,另外為劇情的需要,「牛犁歌」、「採茶歌」和「平板調」也都巧妙地融入其中,為近代台灣民族音樂作品中樹立台灣風格的典範之一。〔資料參考《台灣音樂之旅》〕

廣義詞:舞曲名相關詞:桃花過渡、桃花開、牛犁歌、採茶歌、平板調

Page 62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桃園縣中壢藝術館t’ao yüan hsien chung li i shu kuan

機構名。成立於民國七十四年(1985)十月二十五日。該館場地有展覽室約一百一十坪,大廳約一百六十五坪,音樂廳一千一百六十六個座位,講演廳一百五十個座位,室外廣場約六百四十五坪。其中音樂廳除舉辦音樂會外,亦經常有舞蹈表演等活動。該館位於桃園 縣中壢市中美路 16號,場地可供各界租用。

Page 62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泰昭t’ai chao

祭祀場所;古代祭壇名。《禮記‧祭法》:「埋少牢於太昭,祭時也。」的敘述。依鄭玄(西元 127~西元 200)注:「昭明也,亦謂壇也。」。

Page 62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烏孜別克手鼓舞wu tsŭ pieh k’ê shou ku wu

舞名。烏孜別克族民間舞蹈。流傳於新疆的伊寧、塔城、喀什、叶城、莎車、烏魯木齊等烏孜別克族聚居處。《手鼓舞》是烏孜別克族最具特色的一種舞蹈,又是技巧性很強的一種表演性女子單人舞。表演時僅用一隻手鼓伴奏,但是其節奏、鼓點音色的變化卻異常豐富。激昂時如春雷鳴響;輕緩時似涓涓流水。鼓手伴奏者多為男子。舞時,擊鼓者依據表演者的情緒,動作的強弱快慢變化,以恰當的鼓點與舞者默契配合,使鼓與舞相得益彰。該舞一般是由慢轉快,快速中突然嘎然而止,然後再由慢速開始,舞的最後多為高難技巧或連續的行進旋轉結束。表演者柔軟的彎腰和波浪式的手臂動作、優美、輕盈;而技巧性的旋轉和各種節奏的踏地步法,又顯得矯健、豪爽。

Page 63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烏夜啼舞wu yeh t’i wu

樂舞名。南朝之樂舞。《舊唐書‧音樂志》卷二十九說:「《烏夜啼》者,宋臨川王義慶所作也。元嘉十七年,徙彭城王義康於豫章,義慶時為江州。至鎮相見而哭。文帝聞而怪之,徵還宅,大懼。妓妾聞鳥夜啼,扣齋閤云:明日應有赦。其年更為南兗州刺史,因作此歌,故其和云:夜夜望郎來,籠窗窗不開」。今所傳歌辭,似非義慶本旨。《教坊記》中說:「《鳥夜啼者》,元嘉二十八年彭城王義康有罪放逐,行次潯陽;江州刺史義季留連飲宴,曆旬不去,帝聞而怒,皆囚之。會稽公主,姊也。嘗與帝宴洽,中席起拜。帝未達其旨,躬止之。公主流涕曰:車子歲暮恐不為陛下所容。車子,義康小子也。帝指蔣山曰:必無此!不爾,便負初寧陵。武帝葬於蔣山,故指先帝靈為誓。因封餘酒寄義康。但日曰:「昨與會稽姊飲樂憶弟,故附所飲酒往。遂宥之。使未達潯陽,衡陽家人扣二王所囚院,曰:昨夜烏夜啼,官當有赦。少頃,使至,二王得釋,故有此曲」。《樂府詩集》載:「《烏夜啼》古辭八曲,今錄一曲:歌舞諸少年,娉婷無種跡。菖蒲花可憐,聞名不曾識,即是以夜夜望郎來,籠窗窗不開,作和者」。《樂府詩集》又載:「庾信《烏

Page 63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夜啼》二首,其中一首中:「促柱繁弦非《子夜》,歌聲舞態異《前谿》……」。《古今樂錄》說:「《烏夜啼》舊舞十六人。據任半塘《教坊記箋訂》介紹:〈烏夜啼〉曲有燕樂雜曲與雅樂琴曲、兩種之分,唐時並行。琴曲曰《烏夜啼引》,雜曲曰《烏夜啼》。《全唐詩中的樂舞資料》收錄了《烏夜啼引》詩。如張籍的《烏夜啼引》和元稹的《聽庾及之彈烏夜啼引》。這兩首唐詩均為琴曲。因《全唐詩中的樂舞資料》中不見有關《烏夜啼舞》的詩句,因而不知其舞姿、舞態,《烏夜啼舞》在唐時為軟舞類。

廣義詞:樂舞相關詞:樂府詩集、古今樂錄

Page 63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破陣子po chên tzŭ

舞名;樂名。〔見《破陣樂》〕

Page 63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破陣樂po chên yüeh

舞名;樂名。唐朝(西元 618~西元 907)樂舞之一。又名《七德舞》、《秦王破陣樂》、《神功破陣樂》、《小破陣樂》、《破陣子》。分屬「坐部伎」與「立部伎」,也是「十部舞」之第一部「讌樂」中,四首樂舞之一。曾以雅樂型態,用之於郊祀及宗廟祭祀。該舞源自唐太宗(西元 627~西元 649)作秦王時,征戰勝利,士兵及民眾歡呼歌唱之曲。太宗即位後,於貞觀元年(西元 627)正月初三,歡宴群臣,首次於宮廷表演該樂。令魏徵(西元 580~西元 643)、虞世南(西元 558~西元 638)、褚亮、李百藥(西元 565~西元 648)改製歌

同義詞:七德舞、秦王破陣樂、神功破陣樂、小破陣樂、破陣子相關詞:皇陣樂、皇帝破陣樂

Page 63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神功破陣樂shên kung po chên yüeh

舞名;樂名。〔見《破陣樂》〕

Page 63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神絃歌shên hsuan ko

舞名。魏晉民間祭祀舞蹈。《古今樂錄》載:「《神絃歌》十一曲:一曰《宿阿》,二曰《道君》,三曰《聖郎》,四曰《嬌女》,五曰《白石郎》,六曰《青溪小姑》,七曰《湖就姑》,八曰《姑恩》,九曰《采菱童》,十曰《明下童》,十一曰《童生》。」祭祀的神靈為具有地方性的小神,如酒神、水神、花神、女神等,今已不甚可知。其中第六《青溪小姑》歌為祭祀吳秣陵尉蔣子文之第三妹女姑的歌舞,南京附近有其廟宇。歌極美:「開門白水,側近橋樑。小姑所居,獨處無郎。日暮風吹,葉落依枝。丹心寸意,愁君未知!」。

廣義詞:魏晉民間祭祀舞蹈相關詞:宿阿、道君、聖郎、嬌女、白石郎、青溪小姑、湖就姑、姑恩、采菱童、明下童、童生

Page 63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神樂署shên yüeh shu

機構名。清朝(1644~1911)之神樂署,隸屬於樂部,兼隸太常寺。設有署正一名,左、右置丞各一名,協律郎五名,司樂二十五名,樂生一百八十名,舞生三百名,皆為漢人。神樂署之職務為主掌郊廟及祠祭樂舞。﹝參考《清史稿‧卷一百一十四》﹞

Page 63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神樂觀shên yüeh kuan

機構名。明朝(1368~1644)中央政府主管祭祀禮儀及樂舞事宜之機構,隸屬太常寺。神樂觀始設於洪武十一年(1378),地址在郊祀壇西側。官員由道士充任;有提點一名,知觀一名。嘉靖(1522~1565)年間加以改革;設龍虎山正一真人一名,法官、贊教、掌書各二名。﹝參考《明史‧卷七十四》﹞

Page 63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秧歌舞yang ko wu

舞名。傳統民間歌舞。歷史悠久,流傳廣泛。起源於農業勞動生活。秧歌原指農民插秧、耕耘勞作中所唱的歌,後發展成一種載歌載舞的表演藝術形式。《秧歌》一詞最早見於清代記載。《遼陽縣志》稱,元宵燈節「龍燈、高蹺、獅子、旱船等沿街跳舞,俗謂之秧歌」,有人認為與古代《鄉人儺》儀、舞隊及《英歌》有某些淵源關係。清代《秧歌》最盛,農村、城鎮已廣泛流傳,多以舞隊形式出現,鑼、鼓、鈸、嗩吶齊鳴,幾十人甚至千百人的秧歌隊揮臂作舞,歡聲鼎沸,萬人空巷。「秧歌小隊鬧春陽,轂擊肩摩不暇狂」,「畫鼓秧歌不絕聲」、「如蟻游人攔不住」等清人詩句,描述了這種盛況。清人陸又嘉《燕九竹枝詞》:「早春戲館換新裝,半雜秧歌侑客觴」可知《秧歌》已在戲館表演。據《清平屬檔案》載:清代宮廷有「秧歌教習」,傳授《秧歌》。《秧歌》分大、小場。大場以複雜壯觀的隊形變化取勝,小場是一些三、兩人表演的有人物和故事情節的小型舞蹈和歌舞小戲。

Page 63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秦王破陣樂ch’in wang po chên yüeh

舞名;樂名。〔見《破陣樂》〕

Page 64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秦漢伎ch’in han chi

樂舞種類名。「西涼樂」的前身。詳見〔「西涼樂」〕。

Page 64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索布頓努suo pu tun nu

舞名。珞巴族民間舞蹈。流行於西藏東南部的米林等地珞巴族聚居區。珞巴族每當宰牛時,要舉行的一種儀式,眾人圍觀表演這種舞蹈。男女不拘,人數不限。開始,先把牛清洗乾淨,然後在牛的右肋處貼一塊酥油餅。舞時,宰牛的戶主一男子手拿斧頭先圍牛舞跳。接著眾人圍成圓圈,順時針圍牛歡舞。女子手拿竹花,男子手持弓箭。每當跳一圈時,男子用弓箭輕射一下牛的肋骨部位,女子則用竹花粘一下貼在牛身上的酥油。基本動作是:〈頓蹉步〉、〈雙腿屈伸步〉。舞蹈粗獷奔放,風格古樸。無音樂伴奏,以念白為節奏,踏節奏起舞。念白上韵,韵白頓挫有致,節奏鮮明,悅耳動聽。戶主領念一句,眾人齊聲重覆一句,邊念邊舞。儀式要進行七至十天,最後才宰牛。

Page 64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紐布依niu pu i

舞名。珞巴族民間舞蹈。流行於西藏東南部的米林等地珞巴族聚居區。珞巴語紐布即巫師,《紐布依》漢譯為《巫舞》。珞巴族信仰原始宗教,巫師是珞巴氏族的精神領袖,有的即是氏族首領。珞巴族尊稱巫師為布乃,意為母親。巫師每每被各家請去,通過祭神跳鬼時的禱詞、咒經、占卜一系列活動,為人們袪危求安,免災賜福。由一男巫師在特定的一大方笸籃裡表演。先跪地請神,雙目緊閉,口中念著禱詞,隨後邊唱邊舞。每句唱詞尾部加補詞甲金甲,眾人以補詞甲金甲唱和。同時,邊揮舞長刀,或把刀插在地上,身體左右擺動。時而又盤坐在地上,雙手托腮,或右手托右腮,左手搭在右肩上,或左手托左腮,右手搭在左肩上。表演自始至終籠罩著肅穆神秘的氣氛。在場的老人,還不時發出唉格,唉格(意為是呀,是呀)的喊聲,與巫師配合,烘托氣氛。舞者的主要動作有:〈前後踏步移動〉、〈沿圈走動〉、〈頓蹉步〉等。無樂器伴奏。當今,這種活動已不多見。

同義詞:巫舞

Page 64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納孜爾庫姆na tsŭ êrh k’u mu

舞名。維吾爾族民間歌舞。流傳於新疆的吐魯番、鄯善、托爾遜、哈密等維吾爾族聚居區。據傳,納孜爾係人名,庫姆漢譯為鼓聲。納孜爾曾編創了許多嘲弄王公貴族的歌曲和舞蹈,深受人們的歡迎。經流傳發展,逐演變成當今民間歌舞形式。《納孜爾庫姆》多在婚禮、喜慶節日中表演,風格詼諧幽默。舞時,主要由男子表演,二人一組,在樂隊和伴唱者的歌聲中即興起舞。基本步法為單步走、邊走邊變換舞姿。其動作特點,兩腿多保持半蹲姿態,兩膝微顫,上身鬆弛。或模擬猴子、鴿子等動物形象,或模擬搓線、編鞋、拉麵等日常生活動作,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時而上下聳肩,時而學跛子走路,動作誇張、幽默、活潑詼諧。舞到高潮時,進行競技性的表演,各自拿出高難動作以壓倒對方。如將手絹或花朵、食物等置於地,舞者跪地俯身背手用嘴叼起,或跪地向後彎腰及手去取。該舞有固定唱詞,歌詞多為描寫愛情或揭露諷刺統治階層的內容。伴奏樂曲,熱烈歡快,是維吾爾族中特有的一種風趣詼諧的民間曲調。伴奏樂器有:艾捷克、熱瓦普、彈布爾、獨它爾、嗩吶、鐵鼓和手鼓等。舞者在競技表演時,只用鐵鼓和手鼓伴奏。

Page 64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納頓na tun

舞名。土族民間舞蹈。流傳於青海省的民和土族聚居區。《納頓》為土語,漢譯是玩的意思,又稱《納頓會》。相傳古代,土族先民學習當地漢族風俗,供奉二郎神,一直沿襲至今。每年夏收後,農曆的七月初三開始,舉行慶豐收的活動。屆時,人們先到二郎廟燒香祭祀,祈求二郎神保佑來年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然後人們抬著二郎神,敲鑼打鼓到各村巡迴表演。主要內容是教子務農。由舞者六人,分別扮演父、母、子、媳,及兩人扮耕牛。表演者根據所扮的人物,穿不同的服裝,戴不同的面具。有的地區所表演的內容,還有各路神靈的傳說故事,如:五將、殺虎將、關王、五官等。舞蹈動作誇張、粗獷、灑脫。舞蹈氣氛熱烈、歡快。由鑼、鼓等打擊樂伴奏。

同義詞:納頓會

Page 64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耕莘文教院kêng hsin wên chiao yüan

機構名。成立於民國五十二年(1963)。該院有大禮堂五百個座位,耕莘小劇場八十個座位,該地除舉辦寫作研習外,並經常有講座、舞臺劇及舞蹈演出等活動。該場地可供各界租用。地址為臺北 市辛亥路一段 24號。

Page 64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茶燈cha têng

舞名。江南產茶區民間舞蹈。江南一帶風景秀美,雨水均勻,氣候宜人,盛產茶葉,豐富多彩的茶燈遍佈各地,江西鉛山縣畬族有《五姐妹採茶》,瑞金縣《茶籃燈》,贛縣的《九龍山採茶》等。內容主要歌頌茶農的勞動生活和男女之間的愛情。江西上饒地區每逢春節,茶農們都要玩茶燈,一直玩到採茶結束。表演者人數不等,七人或九人、十一人為多,均要成單數。中一人舉彩燈稱〈燈頭〉,其餘人端茶籃燈。起舞時由燈頭帶領走〈圓場步〉,並領唱優美「茶燈調」。茶女們合著音樂將手中的茶燈旋轉不停。(劉國治、李則琴《民間表演燈彩選集》。湖南沅陵、桃源、雲南騰沖均有《茶燈歌舞》,雲南騰沖《茶燈》為《花燈歌舞》,表演有一定故事情節更顯紅火熱鬧。

廣義詞:江南產茶區民間舞蹈

Page 64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荀子(約西元前 330~西元前 230)hsün tsŭ

人名。名況,又稱荀卿,戰國末期趙國人。齊威王、宣王時曾到齊國講學,去秦國考察,又至楚,春申君委以蘭陵令。春申君死後,荀卿被廢,就定居於蘭陵,著書數萬言而卒。『荀子』共三十二篇,歷來被視為儒家重要的著作。荀子主張「性本惡」,強調教育和後天學習的重要性。以「禮」、「法」來維護社會秩序之平和。

Page 64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蚌舞pang wu

舞名。民間舞蹈。又名《蚌殼燈》、《蚌殼精》等,主要流傳於江 蘇、浙江、安徽、 江西、湖南、廣東、福建等地。是漁民們祈求豐收及節慶日子裡表演的舞蹈。蚌殼形道具多用竹、布製成,表演者將蚌殼形道具繫在背上,雙手握住殼內的扶手,控制殼的開合,以表達人物的感情。有的地區將殼扎成雙層裡面燃成燈燭。蚌舞多由女子表演,動作有〈碎步〉、〈盤腿蹲〉、〈半轉身〉等。《蚌舞》已有很長的歷史,傳統京劇《廉錦楓》中有一段〈刺蚌〉,就是吸收民間的《蚌舞》加工而成的。《蚌舞》的表演形式多樣,有兩人表演的《漁翁戲蚌》,三人表演的根據古老寓言改編的《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還有多人表演的蚌殼群舞等。由民間音樂伴奏,曲調優美、流暢,節奏輕快、活潑,很好地烘托了動作誇張,幽默、詼諧的舞蹈氣氛。

同義詞:蚌殼燈、蚌殼精相關詞:漁翁戲蚌、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Page 64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起居郎ch’i chu lang

職官名。古代宮廷中有專司記錄國家典禮、朝廷政務之職官,稱謂起居舍人或起居郎。該員每日隨侍天子左右,除記錄國家政事外,所有朝中事件、個人行為善惡必記。季終時將其所記提交史館,以備修史之用。唐朝( 西元 618~西元 907)負責訓練唐代著名舞蹈《破陣樂》之呂才(西元 600~西元 665)曾任唐太宗(西元 627~西元 649)之起居郎。〔參考《新唐書‧卷四十七》、《舊唐書‧卷二十八》〕

Page 65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馬水龍(1939~ )ma shui lung

人名,他生於 1939年 7月 17日,台灣省基隆市人,1964年畢業於國立藝術專科學校,主修作曲。1972年獲西德雷根斯堡音樂學院全額獎學金赴德國深造,1976年以最優異成績畢業。曾兩度獲金鼎獎,並獲中山文藝創作獎及吳三連文藝創作獎等,作品包括管弦樂、室內樂、鋼琴曲、聲樂曲及合唱等四十餘件,常發表於國內、歐美、南非及東南亞等國家。1983年作品「梆笛協奏曲」由羅斯卓波維奇指揮美國國家交響樂團於台北國立國父紀念館演出。1986

年獲美國國務院傅爾布萊特學術獎赴美研究,於紐約林肯中心等地舉行四場個人作品發表會,得到紐約時報及其他地區極佳樂評,是第一位在林肯中心做整場個人作品發表會的中國作曲家。目前已有五張唱片及雷射唱片發行全球,曾列入 1991年「世界名人錄」及「五百名人錄」。歷任東吳大學、台南家專、文化大學、師範大學、國立藝術學院等校音樂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及國立藝術學院教務長、院長等職,現任國立藝術學院音樂研究所教授。曾創作舞劇「廖添丁」、「孔雀東南飛」、「雪祭」等。作品由上揚有聲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發行雷射唱片多張。

Page 65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廣義詞:人名相關詞:梆笛協奏曲

Page 65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馬舞 ma wu

舞名。南北朝、唐代樂舞。如今之馬戲,傳說夏啟時,舞《九代馬》(《山海經》)。南北朝時也有《馬舞》的記載。北方少數民族鮮卑族的一支慕容氏在甘肅、青海黃河以南,建立河南國,曾向中原獻舞馬,皇帝詔群臣為賦,謝莊所作甚美,遂又讓他作《舞馬歌》,收入樂府(《南史‧謝莊傳》)。唐代宮廷經常演出《馬舞》,多在皇帝生日千秋節時演出。《舊唐書‧音樂志》:「有舞馬百駟,衣以文繡,絡金鈴,飾其鬣間,雜以珠玉,作《傾杯樂》,曲凡數十疊,舞馬皆奮首鼓尾,縱橫應節。又施三層校牀,乘馬而上,抃轉如飛;或命壯士舉榻,馬舞其上。」唐玄宗壽誕之日,舞馬演出之後,令群臣賦詩以歌其盛。張說《舞馬千秋萬歲樂府詞》:「聖皇至德與天齊,天馬來儀自海西。腕足徐行拜兩膝,繁驕不進踏千蹄。髬髵奮鬣時蹲踏,鼓怒驤身忽上躋。更有銜杯終宴曲,垂頭掉尾醉如泥。」據鄭隅津陽門詩序所記,安祿山也私下養舞馬,後來由田承嗣繼續馴養,一日,馬廄裡有鼓聲,馬即頓挫起舞,養馬人厭惡,舉篲擊打,馬以為嫌跳得不好,更加奮擊宛轉,曲盡其態。田承嗣以為妖魔,遂殺舞馬,從此絕迹。今甘肅隴南流行一種

Page 65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金裝垛》,是由人和馬共同表演的舞蹈,研者認為可能和唐代舞馬有關。〔參考郝毅《西涼樂舞史》〕

廣義詞:南北朝、唐代樂舞

Page 65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高山族豎笛kao shan tsu shu ti

樂器名。流行於台灣原住民的吹管樂器,有單管豎笛和雙管豎笛兩種。單管豎笛在原住民地區廣泛流行,笛身用竹子製成,有五個按音孔,比一般豎笛短。用於獨唱或合唱的伴奏。雙管豎笛僅排灣族人使用,一管用以吹奏旋律,一管吹奏持續音,類似雙管鼻笛。〔參考《中國少數民族樂器誌》〕

廣義詞:原住民的吹管樂器相關詞:單管豎笛、雙管豎笛

Page 65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高昌樂(伎)kao ch’ang yüeh(chi)

樂舞種類名稱。唐朝(西元 681~西元 907)「十部樂」之一。隋朝(西元 581~西元 618)時代,每奏「九部樂」,最後一部奏「文康樂」,亦稱「禮畢」。至唐太宗(西元 624~西元 649)時,下令刪除,該樂遂亡。及平定古國高昌(西元 531~西元 640),獲其伎樂,在貞觀十四年(西元 640)與「讌樂」同時編入「十部樂」。「讌樂」列為首部,「高昌樂」為「十部樂」之末。高昌即今新疆 吐魯番地方。其樂傳入中原時間,當追溯至北周太祖宇文泰(生年:西元 507~西元 556)輔西魏(西元 535~西元 557)之時,高昌款附,乃得其伎,教習以備饗宴之禮。北周武帝(西元561~西元 578)聘突厥女阿史那為后,「康國」、「龜茲」伎樂隨其入朝,該樂舞也雜有高昌舊樂。煬帝大業六年(西元 610)高昌獻「聖明樂曲」,帝令宮廷樂人至高昌人所住館所秘密聽之,歸後練習。及高昌獻樂者進獻時,隋宮廷樂人已先於彼等演奏該樂,令高昌人士大為吃驚。「高昌樂」樂器有:豎箜篌、琵琶、五絃、笙、橫笛、簫、篳篥、腰鼓、雞婁鼓各一、銅角一。舞者二人,著白襖、錦袖、赤皮靴、皮帶、紅抹額。〔參考《隋書‧音樂志》、

Page 65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唐六典》、《唐代音樂史的研究》〕

廣義詞:十部樂相關詞:十部樂

Page 65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高雄市立中正文化中心管理處Kao hsiung shi h li chung chêng wên hua chu

機構名。成立於民國七十年(1981)四月十六日。該中心至善廳五百個座位,至德堂二千個座位,圓形廣場八百六十坪,前廳一千一百坪,另有文物館多間及藝術圖書室等,定期舉辦各類展演活動,為高雄重要之藝文活動及舞蹈表演空間之一。地址為高雄市五福一路 67號。

Page 65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高雄市立圖書館三民分館kao hsiung shih li t’u shu kuan san min fên kuan

機構名。成立於民國七十三年(1984)六月。其禮堂一樓可容納三百六十五個活動座椅,二樓二百二十四個座位。該館不定期舉辦展覽、音樂演奏、話劇及舞蹈等活動。地址為高雄市三民區十全路220 號。

Page 65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高雄市立圖書館楠梓分館kao hsiung shih li t’u shu kuan nan tsu fên kuan

機構名。成立於民國七十四年(1985)六月。其展覽室一百二十坪,禮堂二百八十個座位,不定期舉辦展演及舞蹈等活動。地址為高雄市楠梓區藍昌路 72號。

Page 66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kao hsiung shih li t’u shu kuan tsung kuan

機構名。成立於民國四十三年(1954)四月。該館展覽室九十七坪,中興堂八百個座位;經常舉辦電影欣賞、各類展覽及演藝活動,其地址為高雄市民生二路 80號。

Page 66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高雄市南方文教基金會kao hsiung shih nan fang wên chiao chi chin hui

機構名。成立於民國八十年(1991)十一月,該基金會以關懷本土藝術,提高高雄文化水準為成立宗旨,該會南方小劇場一百二十個座位,另有南方展覽廳約九十坪,經常有歌仔戲、布袋戲、國樂及鄉土舞蹈等藝術推廣活動。其場地可供各界租用。地址為高雄市九如二路 548 號八樓。

Page 66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高雄市國軍英雄館kao hsiung shih kuo chün ying hsiung kuan

機構名。成立於民國七十四年(1985)十月。館內除展覽室及會議室外,有中正廳七百二十六個座位;該館隸屬於中華民國軍人之友社。中正廳可做音樂、戲劇及舞蹈演出等活動。場地可供各界租用。地址為高雄市五福三路 145號。

Page 66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高雄縣立文化中心kao hsiung hsien li wên hua chung hsin

機構名。成立於民國七十三年(1984)七月一日。該中心前廣場約八百六十六坪,高雄縣之藝文活動經常在此舉行,內容包括展覽及講座等,而室外廣場亦可作遊藝及表演活動之用。地址為高雄縣岡山鎮岡山南路 42號。

Page 66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高棪(1916~)

kao yen

人名。薪傳獎得主。她別名仲喬,安徽貴池人。1938年畢業於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學院體育系。曾任教於重慶師範學校、國立中央大學、上海市立體育專科學校、國立台灣師範大學。1964年創辦文化大學舞蹈專修科,1979年改制舞蹈系,歷任該科、該系主任 28

年。現任中華民國國家劇院演出評議委員、中華民國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表演組委員、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系教授及華岡舞蹈團團長。1949年之前曾深入蒙古、新疆及西藏等地研究中國邊疆舞蹈,採集整理台灣山地各族舞蹈。1949年來台後協助政府推廣舞蹈並多次赴國外如香港、馬尼拉、美國、加拿大等各大城市巡迴教授中國舞蹈。著作有:《怎樣教唱遊》、《中國民族舞蹈》、《中國舞蹈概論》、及《七十年來我國舞蹈》。

Page 66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高麗樂(伎)kao li yüeh(chi)

樂舞種類名。隋朝(西元 581~西元 618)「七部樂」、「九部樂」之一。唐朝(西元 618~西元 907)之「九部樂」、「十部樂」之一。屬儀式舞蹈。「高麗樂」係指古韓國三國時代之高句麗(西元前 38~西元 668)之樂舞。西元 436年,北魏太武帝(西元 424~西元 451)滅北燕(西元 407~西元 436),因得其伎。其後「高麗樂」在宮廷中逐漸發展,隋初即被編入「七部樂」。該時有歌曲「芝栖」、舞曲「歌芝栖」。唐武則天(西元 684~西元704)時,尚保有二十五曲。傳至中唐玄宗(西元 712~西元755)時,僅存一曲。其後「坐部伎」與「立部伎」成立,「高麗樂」亦未被編入。據《隋書》記載「高麗樂」:樂器有彈箏、臥箜篌、豎箜篌、琵琶、五絃、笛、笙、簫、小篳篥、桃皮篳篥、腰鼓、齊鼓、擔鼓、貝等十四種,樂工十八人。《唐六典》:樂工十四人。樂工著紫羅帽、飾以羽毛、黃大袖、紫羅帶、大口袴,赤皮靴,五色縚繩。舞者四人,椎髻於後、以絳抺額、飾以金鐺。二人黃裙襦、赤黃袴,極其長袖,烏皮靴,雙雙並立而舞。〔參考《隋書‧音樂下》、《舊唐書‧音樂》、《通典》、《新唐書‧禮樂志》、《唐

Page 66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代音樂史的研究》〕

廣義詞:七部樂相關詞:七部樂

Page 66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鬥羊舞tou yang wu

舞名。哈薩克族民間舞蹈。流傳於新疆的伊犁、阿勒泰、木壘、巴里坤等哈薩克族聚居區。每當牧民們聚會,舉行娛樂活動時,均要表演這種自娛性的舞蹈。舞者為兩名男子,反穿皮襖呈白色,扮成兩隻公羊。模擬公羊頂角、格鬥、嬉戲等各種生動形象。充滿了濃郁的哈薩克牧民生活的情趣。由該族彈撥樂器冬不拉 伴奏。

Page 66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旄人mao jên

職官名,周朝(西元前 11 世紀~西元前 256)時春官宗伯之屬。主要負責教授舞蹈、散樂,舞四夷樂舞。其屬下舞者眾寡無數。召集四方少數民族善舞者,在祭祀賓客等儀式中表演燕樂。〔參考《周禮‧卷十七,卷二十四》〕

Page 66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旄舞mao wu

舞名。《六小舞》之一。創作於周朝(西元前 11 世紀~西元前256)。是一種由舞者手持犛牛之尾狀的舞器,邊舞邊揮動此舞器,象徵百獸率舞。《旄舞》在周朝,用之於辟雍祭祀禮儀;也是貴族子弟必修課程之一。明朝(1368~1644)之朱載堉認為《旄舞》是《大濩》別名;《大濩》之支派。〔參考《周禮‧卷二十三,卷十二》、朱載堉《樂律全書》〕

廣義詞:六小舞大濩相關詞:六小舞

Page 67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浣溪沙 wan hsi sha

樂舞名。唐代大曲名(崔令欽《教坊記》)。此調先有「七七七三」兩遍長短句體,後減字為七言六句之聲詩。敦煌卷子內有《浣溪沙》舞譜,證明《浣溪沙》確為舞曲。斯 2607:「倦卻詩書上釣船,身被莎笠(簑苙)执魚竿。棹向碧波深處去,幾重灘。不是從前為釣者,蓋緣時世掩(厭)良賢。所以將身巖藪下,不朝天 。 」

廣義詞:唐代大曲名

Page 67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窅 娘(生年不詳)yao niang

人名。南唐李煜(西元 937~西元 975)之宮嬪,纖麗擅舞,後主特製金蓮,高六尺,呈品色瑞蓮,令窅娘以帛纏足,使其纖小成新月狀,著素襪,在蓮上迴旋,狀似凌雲而舞。唐縞有詩云:「蓮中花更好,雲裡月長新。」此乃因窅娘而作也。由於窅娘以帛纏足首見於史,故有人認為窅娘係中國纏足之倡始者。但其所纏之足與後世所謂之纏足則截然不同,因她僅是微攏雙足,似新月微彎狀。〔參考《南唐書》、《陔餘叢考》〕。

Page 67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假面舞chia mien wu

舞名。戴面具表演的男性舞蹈;屬《農樂舞》類。朝鮮族民間舞蹈。據說是從中國南部傳入朝鮮半島,並曾作為宮廷中表演節目。民間流行的《假面舞》面具以白色表現正直;紅黑色代表邪惡。並多把唱誦、對話、舞蹈融為一體,分場次表演一些風趣幽默的諷刺故事。節奏多用〈他令〉、〈古格里〉(古格里為朝鮮族舞蹈的伴奏鼓點)一般多在元宵節、端午節、中元節、中秋節表演。

同義詞:戴面具表演的男性舞蹈廣義詞:農樂舞

Page 67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健舞chien wu

舞蹈種類名。唐代表演性舞蹈。廣泛流傳於唐代宮廷、貴族士大夫家宴及民間的一些娛樂場合。唐代,將舞蹈分健舞、軟舞兩大類。健舞動作矯捷雄健,節奏明快,間有舒緩段落。多為獨舞或雙人舞,表演者需具有較高的技術水平和表演才能。《教坊記》載:健舞類中有:《阿遼》、《柘枝》、《黃獐》、《拂林》、《大渭州》、《達摩支》。《樂府雜錄》載:健舞曲有《稜大》,《樂府詩集》引作《大祁》,《文獻通考》引作《大杆》、《阿遼》、《柘枝》、《劍器》、《胡旋》、《胡騰》。另據唐薛能《柳枝詞》五首詩序說:《楊柳枝》亦屬健舞類。當時,在唐代的不同時期、健舞中所包括的節目不盡相同,隨著舞蹈的發展創新不斷有所增減變更。健舞中的《柘枝》、《胡旋》、《胡騰》等部分節目,流傳的時間長,範圍廣,影響深遠。至今,我國西北部地區及中亞一帶仍保存著與唐代健舞風格相近似的民間舞蹈。

Page 67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啞子背瘋ya tzǔ pei fêng

舞名。喜劇歌舞。又名《雪裡梅》原為桂戲中的一個戲段,為桂劇名旦小飛燕擅演,後經戴愛蓮與彭松加工改編為歌舞,由一人扮演成兩人,舞者上身著女裝、作女性動作,下身著男裝、作男性動作,像似兩人在表演一啞子背著雙腿癱瘓的妻子外出遊玩,舞蹈通過行路、過橋、撲蝴蝶等情節,表現夫妻二人歡樂的情緒,此舞於1946年 3月 6日在四川重慶舉辦的邊疆音樂舞蹈大會上演出,獲得成功,成為戴愛蓮的代表性歌舞,1949年夏又曾公演,頗受歡迎 。

同義詞:雪裡梅廣義詞:喜劇歌舞、桂戲

Page 67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啞子背瘋 ya tzǔ pei fêng

歌舞名。原為桂劇《雪裡梅》,又名《啞子背瘋》。由一人扮兩人(啞子和癱瘓妻子)上身為女性,下身為男性,身前扎啞子的上身道具,腰後扎妻子下肢的道具。舞時上身作女性動作,手執彩巾和扇子;下身作男性動作,表現啞子背著瘋癱的妻子外出游春。西元1942 戴愛蓮在桂林向桂劇著名藝人小飛燕學習《啞子背瘋》後,與彭松共同改編而成。歌詞也由彭松改寫,戴愛蓮表演。1946年 3

月 6日在四川重慶舉行的邊疆音樂舞蹈大會上演出,獲得極大的成功,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還多次表演此舞。中央歌舞團也以此種形式演出《豬八戒背媳婦》。西元 1942葛文驊等也曾向湘劇名藝人陳映霞、吳淑岩學習《啞子背瘋》,演出內容及唱詞有所不同。

同義詞:雪裡梅、啞子背瘋廣義詞:歌舞名

Page 67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唱賺ch’ang chuan

歌曲種類名。中國宋代一種與說唱藝術相關的大型歌曲,是最早用同一宮調中的曲子組成一個套數來歌唱的藝術形式,又稱「轉踏」、「纏達」、「傳踏」。傳踏是歌舞相間之曲,前有勾隊詞、口號,後有放隊詞,皆為舞踏而設。南宋紹興年間,杭州勾欄藝人張五牛聽到「板鼓」(鼓、笛、拍板的合奏)中音樂的繁複變化,並吸收慢曲、曲破、大曲以至當時流行的嘌唱、耍令、叫聲和少數民族音樂番曲等的唱調,重新改造了唱賺的聲腔與唱法,兼收各曲的長處。唱賺在南宋廣泛流行,不僅在瓦舍間演唱,也在士大夫的筵席上和寺廟盛會中演唱,由於只以腔調優美吸引聽眾,又只以同一宮調的曲子組成套數,所以不宜鋪敘比較曲折的故事情節。〔參考《中國百科全書‧戲曲曲藝》〕

同義詞:轉踏、纏達、傳踏廣義詞:說唱藝術相關詞:板鼓

Page 67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國立中央大學kuo li chung yang ta hsüeh

機構名。成立於民國六十八年(1979)七月一日。該校大禮堂一千八百個座位,除舉辦校園文藝季活動外,並可供各界租用,以舉辦舞蹈及表演性活動。地址為桃園縣中壢市五權里 38號。

Page 67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kuo li chung chêng wên hua chung hsin

機構名。國家戲劇院與國家音樂廳合稱為國立中正文化中心;成立於民國七十六年(1987)。戲劇院可容納一千五百二十二個座位,內設實驗劇場可容納一百五十個座位;音樂廳可容納二千零七十個座位,內設演奏廳可容納三百六十三個座位。建築採中國式傳統設計,美侖美奐,設備堪稱世界一流,其中音樂廳中的管風琴,為中外名家所一致推崇。演出節目,除自行策劃中外戲劇、音樂、舞蹈等外,場地可供各界申請租借。該中心在臺北市中山南路 21之 1

號。

Page 67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國立中正紀念堂kuo li chung chêng chi nein t’ang

機構名。成立於民國六十九年(1980)四月五日。室外廣場佔地四千三百五十六坪,瞻仰大道佔地二千六百六十二坪,為民俗活動、動態表演及演唱會等最常使用的空間。其室內大多以文物展示與視聽教育、書畫展覽為主。該紀念堂位於臺北市中山南路 21號。

Page 68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國立台灣藝術學院舞蹈學系NATIONAL TAIWAN COLLEGE OF ARTS

DEPARTMENT OF DANCE

國立台灣藝術學院舞蹈學系(National Taiwan College of Arts

Department of Dance)成立於 1970年,當時設置在夜間部音樂科內,稱謂三專部音樂科舞蹈組,招收高中、職、校畢業生,接受三年制專科課程的教育,1973年該舞蹈組正式獨立為舞蹈科,到 1977年、日間部的五專制舞蹈科亦正式成立,以國中畢業生為招收對象。直到 1994年學校升格為藝術學院,夜間部的舞蹈科始改制為夜間部四年制舞蹈系。1997年夜間部舞蹈系轉型為日間部之舞蹈學系,而日間部五年制舞蹈科則於 1998年停止招生。同年該系設立進修推廣部在職進修班,屬二技部,讓過去專科部畢業生,得有機會進修而獲得舞蹈學士學位。近年來,舞蹈系學生大多來自舞蹈班或已具舞蹈基礎者,因此在該系配合兼、專任教師的專長,及所安排的一系列專業課程訓練後,學生除培育舞蹈專業基礎知識外,並兼具舞蹈創作及舞蹈表演能力。除此之外,該系每學年均實施學生創作舞展,畢業班則實施畢業展,並聘該校專兼任教師加以評選,學生創作意願高昂,作品屢見創意。且近年來年度公演常以做整齣芭蕾舞劇的演出為主,此為別於他校者,因此芭蕾教育的成

Page 68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就,在歷任的系主任;李天民、劉鳳學、李英秀、蔣嘯琴及現任王廣生等人長期經營下,極為顯著優異,為國內培育了許多芭蕾表演的優秀舞者;如自 1970年起曾數度派舞團赴歐美巡迴演出,參加世界芭蕾大賽與民族舞蹈比賽。其中,參加過芭蕾大賽的同學,多已在美國與亞洲的主要芭蕾舞團擔任主角或獨舞者。該學系亦在所參加的世界各國民族舞蹈比賽中多次獲得首獎,深獲好評。而現代舞,在國內舞蹈創作比賽中亦頻頻得獎。該系至今已有畢業校友一千二百多人,在各地不同的舞蹈領域中,發散出璀璨的光芒。未來將加強發展舞蹈藝術評論與舞蹈學術理論之研究教育,因此設立藝術評論研究所,乃現任系主任正努力規劃之工作。 校址:台北縣板橋市大觀路一段五九號 【參考:王廣生提供《國立台灣藝術學院舞蹈學系簡介》2000年】

Page 68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舞蹈學系DANCE DEPARTMENT OF NATIONALTAIWAN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國立台灣體育學 院( National Taiwan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前身為台灣省立體專,1961年創校時僅設三年制體育科,其下設有舞蹈專長組。於 1994年起獲教育部核准、改設為五年制體育舞蹈科。1996年八月該校獲准升格改制為體育學院,並成立四年制舞蹈系。1999年八月,於體育研究所內設置有舞蹈教育碩士組,以延續高等舞蹈教育人才之培育計劃。該舞蹈系設立目標為培養舞蹈教育及推廣人才、舞蹈專業表演及創作人才、舞蹈理論研究人才以及培養舞蹈藝術行政人才。依教育部規定該系四年期間,須修滿 128 學分。學科以人文課程為主軸,輔以術科專業訓練。術科課程均實施能力分班,三年級起並依個人志願設有主副、修選項。專業術科有中國舞、芭蕾、現代舞、即興創作、節奏、台灣舞蹈、舞蹈編創、名作實習、演出製作、舞蹈教學…等課程。專業學科有舞蹈導論、中西舞蹈史、舞蹈評論、學校舞蹈教育、兒童舞蹈教學、舞蹈課程設計、動作分析、舞台燈光與設計、藝術行政、藝術概論、電腦音樂與舞蹈、人體解剖生理學、運動傷害與急救、田野調查、媒體傳播、論文寫作等,課程內容豐富。自 1998年起增設教育學

Page 68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程,培育中等學校師資。在體育研究所的舞蹈教育組,分為一般生與在職生兩類,用以培育高等舞蹈教育研究人才。該系除首任系主任蔡麗華、王玉英、及現任主任陳克寧為民族舞蹈專家外,現有專、兼任博、碩士及外籍芭蕾教師、專業鋼琴伴奏老師等共三十二人,各個學有專精,教學經驗豐富。每學期均有動、靜態展演活動。除了每月系會時間舉辦學術活動外,也經常舉辦大專舞蹈教師研習會等大型活動,聘請國際知名學者蒞校授課。為提昇舞蹈學術水準,加強國內外舞蹈資訊交流,每學年並出版「舞蹈教育」系刊。1993

年 5月起每學年遴選本校精英舞者組成「台灣體院舞團」,由該系專業教師創作作品,定期全省巡迴公演。演出成果廣受各界好評。並曾於 1997年四月、九月兩度赴美巡迴演出,1999年二月赴新加坡參加「春到河畔迎新年」系列演出。本校積極參與社會、國際之藝術展演活動,致力於發揚中華藝術,促進國際舞蹈文化之交流。 校址:404台中市北區雙十路一段 16號【參考:王玉英提供《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舞蹈學系》2000年】

Page 68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國立交通大學kuo li chiao t’ung ta hsüeh

機構名。成立於民國四十七年(1955),民國六十八年改制為國立,該校中正堂有一千六百七十二個座位,經常舉辦演藝性活動及舞蹈展出。該校場地可供各界租用。地址為新竹市大學路 1001號。

Page 68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國立國父紀念館kuo li kuo fu chi nien kuan

機構名。成立於民國六十一年(1972)五月十六日。展演場地分:第七展覽室約一百六十坪,中山畫廊北室約一百坪,中山畫廊南室約一百二十七坪,二樓東廊約四十坪,二樓西廊約四十坪,演講廳可容納二百個座位,常用來表演舞蹈的大會堂可容納二千五百八十個座位。該館為紀念 國父孫中山先生對中國的偉大貢獻而建立。館內經常舉辦個人或團體美術聯展。大會堂可供大型演藝活動,是臺北市重要文藝活動場所。該館位在臺北市仁愛路四段 505號。

Page 68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kuo li tai wan i shu chiao yü kuan

機構名。成立於民國四十六年(1957)二月。展演場地分為:第一畫廊約三十坪,第二畫廊約三十坪,會議室可容納九十個座位,演奏廳可容納六百八十個座位。該館演奏廳經常舉辦舞蹈、音樂、舞臺劇等之演出,最常演出之節目為平劇。畫廊以國畫、書法展出為主,另定期舉辦藝術教育講座。該館可供各界租用,地址在臺北市南海路 47號。

Page 68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國立臺灣藝術學院kuo li tai wan i shu hsüeh yüan

機構名。成立於民國四十四年(1955)。該校演奏廳有一千三百五十個座位,露天劇場有一千七百個座位。該校設有音樂、戲劇及舞蹈等演出科系,經常舉行學生作品發表及展演活動。其場地可供外界租用。地址為臺北縣板橋市大觀路一段 59號。

Page 68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國立藝術學院kao li i shu hsüeh yüan

機構名。成立於民國七十一年(1982)十月二十二日。該校舞蹈廳有三百四十七個座位,戲劇廳有三百六十二個座位,展覽廳面積二百坪,另有中庭劇場一百一十六坪。該校經常有學校自辦之藝文演出活動,包括戲劇、音樂、舞蹈等。其場地可供各界租用。地址為臺北市北投區學園路 1 號。

Page 68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國立藝術學院舞蹈學系NATIONAL INSTITUTE OF THE ARTS DANCE

DEPARTMENT

國立藝術學院舞蹈學系(National Institute of the Arts Dance

Department)成立於 1983年,為五年制的舞蹈專業科系。自創系主任林懷民,歷經王雲幼、平珩、羅曼菲、古名伸,至現任系主任張中煖,舞蹈系一直以聘請來自各家根源,擁有豐富專業經驗的師資為原則。而創辦舞蹈學系是「以中國藝術文化為根基,培育舞蹈藝術專業人才,以整理、融匯、發揚並開創中國舞蹈藝術」為宗旨而創辦。同學們在校研習舞蹈、人文相關藝術科目,修滿一四六學分畢業,獲藝術學士(BFA)學位。舞蹈學系同學每天平均以六個鐘點的時間,進行舞蹈技術的學習與舞作的排練與創作。

舞蹈專業術科當中芭蕾舞、中國舞、及現代舞並重,以能力分班進行教學,通過高級班的同學得由前三門術科中選兩門為主副修。此外經過即興、創作、動作分析、舞蹈與音樂、雙人舞、氈子功、太極拳、接觸即興、民間舞、及原住民舞蹈等來自不同文化根源的訓練及啟發,期盼同學們養成敏銳矯健之技巧能力,並進而建立獨具特色之身體語彙。

Page 69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舞蹈學系培養學生的紀律、規範及創造力,尤其重視學生的人文素養及獨自思考能力。除了舞蹈專業術科之外,五年來同學們修習中、西舞蹈史、藝術鑑賞、藝術導論、舞蹈解剖學、舞蹈傷害、舞蹈教學、藝術行政、及舞譜等課程,並於四年級起根據個人興趣及能力由「表演」、「編舞」、「教學」、「論文」、「製作」、及「特殊計劃」等六個方向擇一為畢業主修,在個別指導老師的引領之下,深入研究、學習或實習。

舞蹈學系除每年於十二月及五月全系參與的年度展演外,並經常參與國際性舞蹈交流活動。同學們或於國外舞蹈節中演出、觀摩;或與外國舞校互訪並合作演出,達到開拓視野的目的。

同學間創作風氣頗盛,經常性地在舞蹈教室發表作品,並自發性地成立了「新鮮人舞團」深入社區,與民眾分享表演及創作的喜悅。五年級同學更於畢業前夕,展開一連串的巡迴公演,無論節目製作、編排、表演,到行政、公關、票務;以及幕後工作,均由全班分工合作,一方面呈現過去所學,一方面為踏入社會做最好的準備。

創校至今,歷屆畢業生繼續深造者為數不少;或於紐約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德國艾森舞蹈學院、或於倫敦拉邦動作中心等名

Page 69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校。如今已在舞蹈界發揮所長如:創設「流浪舞者工作群」、「風動舞蹈劇場」、「三十舞蹈劇場」,或於公私立學校舞蹈科、系、班或機構任教,或在舞蹈專業團體擔任行政工作。亦有於舞蹈創作比賽中得獎,或參加歐美與國內之專業舞團、劇團者,實為國家培育,造就了眾多舞蹈藝術菁英和人才。 1992年該系成立碩士班,是全臺灣第一個舞蹈研究所。凡大學畢業或具同等學歷資格者,均可參加該研究所招生考試。該碩士班學制分「表演」及「創作」兩組,教學方面提供紮實的學術研究基礎及不斷創作、表演的實際機會。學生在兩年制四年內修畢所有理論及專業術科課程,並完成畢業製作及論文,通過學位考試者可獲得藝術碩士(MFA)學位。在舞蹈專業術科當中,碩士班學生可依個人興趣選擇中國舞、芭蕾或現代舞。除了豐富學生之實際經驗外,更具體的投入專業舞蹈之表演及創作行列。碩士班非舞蹈科系但具有舞蹈基礎者亦可報考,為錄取後應視需要而得補修專業學分。校址:台北市北投區學園路 1

號【參考:《國立藝術學院舞蹈學系簡介》2000年】

Page 69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國家音樂廳kuo chia yin yüeh t’ing

機構名。成立於民國七十六年(1987),該廳分為音樂廳及演奏廳兩廳,音樂廳有二千零七十個座位,演奏廳有三百六十三個座位,而與國家戲劇院合稱「國立中正文化中心」;上述二廳除音樂演奏外,亦可作舞蹈表演之場所。場地可供各界申請租用。地址為臺北 市中山南路 21號。

Page 69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國家音樂廳交響樂團kuo chia yin yüeh t’ing chiao hsiang yüeh t’uan

樂團名,1983年教育部輔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立藝術學院、國立台灣藝術專科學校,分別成立實驗管弦樂團,補助各校聘請專任演奏人才各十人駐校演出。1986年 8月將原三校實驗樂團合併,延攬海內外演奏菁英組成「聯合實驗管弦樂團」。1994年改名為「國家音樂廳交響樂團」。1997年赴歐洲維也納、巴黎、柏林等地巡迴演出。成立至今已舉行四百餘場音樂會,曾合作演出之名家有:男高音多明哥、帕華洛帝、卡瑞拉斯,指揮家林望傑、簡文彬、席維斯坦,吉他家耶佩斯,鋼琴家貝爾曼、傅聰,大提琴家羅斯拖波維奇、馬友友,小提琴家林昭亮、胡乃元等。1998年起聘請美國克里夫蘭交響樂團常任指揮林望傑擔任音樂總監。曾伴奏演出舞劇:「羅蜜歐與茱麗葉」(澳洲芭蕾舞團)、「胡桃鉗」(加拿大國家芭蕾舞團)、「睡美人」(澳洲芭蕾舞團)、「舞在邊緣的新原始」(加拿大瑪麗‧書娜舞團)。

廣義詞:樂團名相關詞:聯合實驗管弦樂團

Page 69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堆火舞tui huo wu

舞名。維吾爾族民間舞蹈。流傳於新疆的喀什、莎車等維吾爾族聚居區。每當維吾爾族盛大的吐耐克節、古爾邦節、肉孜節的夜晚,在大瑪扎(墓地)或場霸,均要舉行隆重的宗教活動,《堆火舞》是在這種活動中,由男子表演的群舞。舞時,先用木柴、樹枝點燃。表演者唱著宗教歌曲,手持薩巴耶(鐵環),邊唱,邊擊打薩巴耶,邊圍著火堆起舞,逆時針方向行進。步法穩健,主要有:〈三步一抬〉、〈悠晃步〉、〈顫步〉、〈單步跳轉〉等。雙臂悠擺、頭部微晃,上身俯仰是其主要特徵。〈跳轉步〉為常用的技巧動作,風格剛健有力,舞蹈情緒紅火熱烈。音樂多用《薩瑪舞曲》伴奏,為4/4 拍。伴奏樂器為多支嗩吶和幾對音色不同的鐵鼓。

Page 69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堆諧tui hsieh

舞名。藏族民間舞蹈。堆原意為上部,指西藏阿里地區;諧通常指載歌載舞的舞蹈形式。《堆諧》源於阿里地區民間,後傳入城鎮。今主要流行於日喀則、江孜、拉孜、薩迦、拉薩等地。舞者常穿皮靴,在一塊木板上作舞,舞步踢踏作響,故漢語習稱《踢踏舞》。通常由一、二名舞者表演。舞步靈活多變,有踢、踏、悠、跳等腳部動作,起舞時上身平穩,充分表現膝部以下的動作,節奏複雜多變,雙手隨舞步自然擺動。《堆諧》音樂和舞蹈有完整的程式,有固定的引子和尾聲曲,正曲由「降諧」(慢板)和「覺諧」(快板)兩部分組成。用扎念(六弦琴)伴奏。熟練的舞蹈者可以將扎念斜挎在胸前,琴頭繫一條哈達,自彈、自唱、自跳,具有豐富的表現力,氣氛十分活躍。

同義詞:踢踏舞廣義詞:藏族民間舞蹈相關詞:降諧、覺諧

Page 69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基命之樂舞chi ming chih yüeh wu

舞名。宋朝(西元 960~1279)禮儀舞蹈;宗廟樂舞之一。宋朝於1059年代,原以《大基》祭祀僖祖廟。高宗(1127~1162)南渡後,國事多難,曾一度中止祭祀禮儀,直至紹興十五年(1145)始命學士沈虛中作歌曲,以薦太廟、圜丘及明堂。又御製郊祀大禮天地、宗廟樂章,令學士院、兩省官刪修郊祀大禮樂章,交付太常寺肄習。改以《基命之樂舞》祭僖祖廟。〔參考《宋史‧樂二,樂五》〕

Page 69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基隆市立文化中心chi lung shih li wên hua chung hsin

機構名。成立於民國七十年(1981)八月二十七日。展演場地分為:大廳中庭展示場七十坪,夾層展示場三十坪,廣場一百二十坪,三、四樓藝廊各為八十五坪,第一、二陳列室皆為三十八坪,第三陳列室三十二坪,第四陳列室二十二坪。會議室有三間,可容納人數:第一會議室三百二十個座位,第二會議室一百二十個座位,第三會議室七十二個座位。視聽中心可容納七十個座位,演藝廳可容納一千四百八十個座位。該地每月定期舉辦美術展覽及音樂、舞蹈、戲劇等表演活動。另星期假日安排專題講座及家庭日活動。此外並開闢地方文物館展示基隆地區之人文地理及海上交通文物。場地可供各界租用。該中心位於基隆市信一路 181 號。

Page 69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堂下樂t’ang hsia yüeh

制度名。〔見立部伎〕。

Page 69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堂上樂t’ang shang yüeh

制度名。〔見坐部伎〕。

Page 70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娼優ch’ang yu

女歌舞藝人之稱呼。

Page 70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婆羅門隊p’o lo mên tui

樂舞團名。宋朝(西元 960~1279)教坊小兒隊舞十隊之一。「婆羅門隊」每逢皇帝舉行春、秋及聖節三大宴,御樓賜酺,崇德殿宴契丹使臣及上元觀燈時,隨小兒隊舞其他九隊表演樂舞。表演時,著紫羅僧衣,緋掛子,執錫鐶挂杖。﹝參考《宋史‧卷一百四十二》﹞

Page 70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崇德chung tê

舞名。又稱《崇德之舞》。唐朝(西元 618~西元 907)禮儀舞蹈;宗廟樂舞之一。貞觀二十三年(西元 649),是年太宗(西元 627

~西元 647)亡,以《崇德之舞》祭太宗廟。〔參考《舊唐書‧禮樂四》、《唐會要‧卷三十三》〕

同義詞:崇德之舞

Page 70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崇德之舞 chung tê chih wu

舞名。元朝(1271~1368)禮儀舞蹈;郊廟樂舞之一,屬文舞。郊廟祭祀降神奏《崇德之舞》。祭昊天上帝位酌獻奏《崇德之舞》。〔參考《元史‧禮樂四》〕

Page 70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崑曲k’un ch’ü

劇種名。產生於元末明初江蘇崑山一帶的中國戲曲形式,又稱「崑山腔」、「崑腔」、「崑劇」,是曲體牌音樂,每一套曲目由若干支曲牌聯綴而成,其結構包括引子、正曲和尾聲。最初是崑山一帶民間流行的南戲清唱腔調,經崑山音樂家顧堅的改進,至明初才有「崑山腔」之稱。明嘉靖年間,戲曲音樂家魏良輔與過雲適、張野塘、謝林泉、張梅谷等民間音樂家共同研究,吸收海鹽、餘姚等腔的長處,融入北曲的唱法,改良出一系列的唱腔理論,建立了委婉細膩、流麗悠遠的「水磨調」。這時的「崑腔」僅僅是清唱,之後崑山人梁辰魚在魏良輔成就的基礎上,與鄭恩笠、唐小虞等人作進一步的研究和改革,此時並加入伴奏樂器有笛、簫、管、笙、琵琶、三弦、月琴、板鼓和鑼鈸等。「崑曲」的表演經過漫長的舞台實踐,形成了載歌載舞的表演形式,其舞蹈身段可分成兩種:一、說話時的輔助姿態和手勢發展而成,著重寫意的舞蹈;二、配合唱詞感情的抒情舞蹈。其在念白上,特別是丑角,說的是吳語為主的江南方言,並運用大段類似快板的韻白,襯托人物形象。腳色行當越分越細:一、老生:老生、副末、老外;二、小生:官生、小生、巾生;

Page 70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三、丑:大面、白面、二面、小面;四、旦:老旦、正旦、娃娃旦、刺殺旦、小旦、花旦、雜旦。崑劇的音樂、表演藝術,在繼承前代戲曲藝術成就的基礎上,推陳出新,對中國大部分的聲腔劇種,都有著極深的影響,例如越劇、平劇,甚至在川劇、湘劇、婺劇、祁劇、贛劇、桂劇、柳子戲和廣東正字戲中仍然保留部分崑劇的劇目、聲腔和曲牌。清中葉以後,由於崑曲在創作上過份地追求典雅的風格,唱詞深奧,演唱又特別注意單字的陰陽四聲,而不講究整句唱詞語氣的連貫性,而逐漸為其它劇種取代。著名崑曲劇目有「遊園、驚夢」、「思凡」、「山門」、「夜奔」、「水鬥、斷橋」、「琴挑」、「下山」、「痴夢」等。〔參考《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

同義詞:崑山腔、崑腔、崑劇廣義詞:中國戲曲形式相關詞:水磨調

Page 70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崔令欽(生平不詳)ts’ui ling ch’in

人名。盛唐之人氏。生平不詳。其所撰《教坊記》見載於《唐書藝文志》經部樂類。書中所記以開元十一年至二十一年(西元 723~西元 733)間宮中教坊的各相關事務。是研究唐代樂舞及其制度的重要參考書。〔參考《四庫提要》〕。

Page 70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康巴爾漢‧艾實提(1922~1994)k’ang pa êrh han ‧ai shih ti

人名。她出生於新疆,維吾爾族著名舞蹈表演、舞蹈教育家。1927

年隨父母到蘇聯,1935年考入烏孜別克斯坦芭蕾舞學校。1939年考入莫斯科音樂舞蹈藝術學院。1941年回國。展開其表演與創作生涯。其間曾獲新疆各族舞蹈比賽一等獎。1947年隨團赴南京、上海、蘭州市等地表演。同年曾來台灣演出。1950年之後,曾擔任西北藝術學院藝術系主任,新疆舞蹈學校校長及新疆藝術學校校長等職,為國家培育許多舞蹈人才。她執教期間曾歷任中國舞蹈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舞協新疆分會主席等職。

Page 70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康國樂(伎)k’ang kuo yüeh(chi)

樂舞種類名稱。隋朝(西元 581~西元 618)「九部樂」之一。唐朝(西元 618~西元 907)「九部樂」、「十部樂」之一。屬儀式舞蹈。康國係粟特國之一邦,位於 Samarkand地方。「康國樂」起自北周武帝(西元 561~西元 578)迎娶突厥女阿史那皇后,「康國伎」及樂舞同時東來。彼等由北周之「大司樂」管領。歌曲有「戢殿」、「農和正」。舞曲有「賀蘭鉢鼻始」、「末奚波地」、「農惠鉢鼻始」、「前拔地惠地」。樂器有笛、正鼓、和鼓、銅拔等四種。樂工七人,著皂絲布頭巾、緋絲布袍、錦衿標。舞者二人,著緋襖、錦袖、絲綾渾襠袴、赤皮靴、白袴帑。有名之《胡旋舞》即出自康國。白居易(西元 772~西元 846)之《新樂府》中,曾讚美該舞:「胡旋女胡旋女,心應絃手應鼓,絃鼓一聲雙袖舉,迴雪飄飄轉蓬舞」。《胡旋舞》之舞樂譜雖亡失,但從白居易詩作中所描寫者可略知其舞姿。但就樂器而言,與白詩所寫略有不同;四種樂器中管樂器一、打擊樂器三,少絃樂器。〔參考《隋書‧音樂下》、《舊唐書》、《新唐書》、《通典》、《唐代音樂史的研究》〕

Page 70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胡旋舞相關詞:胡旋舞

Page 71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張雲容(生年不詳)chang yün jung

人名。楊玉環的侍兒,擅舞《霓裳羽衣》。她的舞蹈還博得貴妃的讚賞,在「贈張雲容舞」詩中可見容兒輕盈的舞姿:「羅袖動香香不已,紅蕖裊裊秋煙裡。輕雲嶺上乍搖風,嫩柳池邊初拂水。」可是不知道為什麼,竟然被道士申天師所毒死,十分可惜。〔參考《與薛昭合婚詩及序》〕。

Page 71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得剝搓tê po ts’o

舞名。哈尼族支系僾尼人民間舞蹈。流傳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南糯山、格朗河僾尼人聚居區。意為跳吧!跳吧!舞時唱道:跳吧!跳吧!不跳舞頭要痛,跳吧!跳吧!不跳舞腳要疼。原為兒童嬉戲性舞蹈,現也為青年人所跳。節日集會或平時勞動之暇,月明之夜,年輕人即聚集村中或寨邊廣場,邊歌邊舞。先一人領唱引句,有呼喚性質,眾人齊唱全曲,載歌載舞。情緒生動活潑,節奏簡潔明快,歌曲旋律性強,易於流傳,舞蹈亦歡欣流暢,跳步、顫動擰身及拍掌配合,更顯其歡樂熱情的氣氛,充滿青春的氣息。

同義詞:跳吧!跳吧!廣義詞:僾尼人民間舞蹈相關詞:兒童嬉戲性舞蹈

Page 71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徘p’ai ch’ang

古代表演雜戲及演奏音樂者之稱呼。﹝見倡俳﹞

Page 71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惟新wei hsin

舞名。唐朝(西元 618~西元 907)禮儀舞蹈;宗廟祭祀樂舞之一。寶應二年(西元 763)六月,有關單位建議:肅宗(西元 756~西元 762)廟祭用《惟新》之舞。樂章由吏部尚書劉晏撰寫。〔參考《舊唐書‧音樂一》、《唐會要‧卷三十三》〕

Page 71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戚ch’i

舞具;兵器名。狀似大斧,禮儀舞蹈武舞之舞具。韓國祭祀孔子之釋奠禮儀中之武舞,仍用此舞具。〔參考《三才圖會》〕

相關詞:武舞

Page 71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戚夫人(生年不詳)Ch’i fu jên

人名。山東定陶人。漢高祖(西元前 206~西元前 195)之寵姬。善楚舞,尤以《翹袖折腰》舞最具代表性。夫人多才多藝,能歌善舞,並精於奏瑟擊鼓等器樂。常與漢王在宮中歌舞,深得高祖之疼愛,因此呂后十分嫉妒。後劉邦有意廢太子,改立戚姬所生趙隱王如意,則更令呂后痛恨夫人。在改立太子無望之際,劉邦深感無奈,而戚夫人也為其日後之生活擔憂。兩人以歌舞解憂愁,高祖唱楚歌,夫人跳楚舞,可見二人之深情。不久高祖崩,惠帝立。呂后以皇太后令戚夫人剃髮,穿罪衣囚禁於永巷宮,並命她舂穀。夫人邊舂米邊唱歌「子為王,母為虜,終日舂,薄暮常與死為伍,相離三千里,當誰始告汝。」呂后聞之大怒,乃詔趙王鴆毒之。再斷戚夫人手足,挖去眼睛,薰聾她的耳朵,並給她吃啞藥,叫做「人彘」,將之丟在廁所。數月後,呂后召惠帝看,知是戚夫人,痛哭竟病年餘。自此惠帝日夜飲樂不再聽政。七年而崩。由戚夫人的下場論,確是十分悲慘!然而她的不知所止才造成如意薨,惠帝崩及自身殘且不知何時止的痛苦日子。〔參考《漢書‧外戚傳》、《西京雜記》〕。

Page 71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掃市舞sao shih wu

歌舞名。唐教坊大曲歌舞(唐崔令欽《教坊記》)。《唐詩紀事》作《掃市詞》,有楊雲卿者,醉後善歌《掃市》。白居易有哭楊雲卿詩:何日重聞掃市歌(詩註:師皋醉後,善歌掃市詞。掃市之義未能解。)

廣義詞:唐教坊大曲歌舞

Page 71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採桑老ts’ai sang lao

舞名;樂曲名。一、唐朝(西元 618~西元 907)教坊曲目,又名《採桑》、《採桑子》。樂譜及舞譜均失傳。二、日本宮廷雅樂左方舞樂之一。《採桑老》係盤涉調,古樂中曲。舞者一人。舞譜已失傳,僅知此舞係表現老人之形象,一手持杖,並遺有詠詞:「三十情方盛,四十氣力微,五十鬢毛白,六十行不宜,七十懸杖立,八十坐魏魏,九十得重病,百歲死無疑。」日本現存《採桑老》之樂譜計有:篳篥、箏、琵琶、笙各分譜。〔參考《教坊記箋訂》、《舞樂圖說》〕

同義詞:採桑、採桑子

Page 71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採茶ts’ai ch’a

舞名。流傳於南方各地的漢族民間歌舞。《採茶舞》與採茶勞動生活密切相關。在我國明、清兩代極為盛行。清人李調元在《粵東筆記》中這樣講:「粵俗歲之正月,飾兒童為彩女,每隊十二人,手持花籃,籃中燃一寶燈,罩以絳紗,以絙為大圈,緣之《踏歌》」,歌「十二月採茶」。歌詞唱道:「二月採茶茶發芽,姐妹雙雙去採茶。大姐採多妹採少,不論多少早回家。三月採茶是清明,娘在房中繡手巾。兩頭繡出茶花朵,中央繡出採茶人。四月採茶茶葉黃,三角田中使牛忙。使得牛來茶已老,採得茶來秧又黃」。從歌詞所見 , 舞 蹈 反 映 了 採 茶 人 的 勞 動 和 愛 情 生 活 。

廣義詞:民間歌舞相關詞:踏歌

Page 71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採茶摸螺ts’ai ch’a mo luo

舞名。京族民間舞蹈。流傳於廣西防城地區的山心、澫尾、巫頭三島。在京族傳統節日「哈節」或喜慶活動集會中表演。舞者為四名女子,京族稱桃姑(即民間藝人),他們身著綠色緊身長杉禮服(近似滿族的旗袍),根據《採茶摸螺》調的歌詞內容,邊唱邊以形象的手勢動作模擬採茶、摸螺、搓線、穿針、縫衣等日常生活。不時兩手輕微拍掌,兩臂上下自由振動。高潮時,微聳雙肩。情緒歡快,形象生動,別具漁家生活情緒。另有眾人在一旁伴唱,歌曲結尾的補詞叮噹叮反覆演唱,並與舞蹈動作巧妙的配合。伴奏樂器有鑼、鼓等打擊樂,節奏為 2/4 拍。

Page 72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採茶舞ts’ai ch’a wu

舞名。台灣民間舞蹈,屬於描繪勞動人民的舞作。創舞者李淑芬(1925~)。其創作動機源自童年時期成長於農村,在故鄉集集周遭有許多的茶園,常可見採茶女為了微薄的薪資,勤奮地工作,而神情卻是愉悅地沉浸其中,遂將其編成舞作。該舞作於 1954年首演於三軍球場,參加該年民族舞蹈比賽,榮獲創作獎項的冠軍。音樂是由國樂家高子銘以歌仔戲音樂為基礎而設計編曲,並以現場演奏方式為之。舞者則是由當時台北市立女中(今之市立金華國中)的學生擔綱演出。服裝設計為白底鑲滾藍邊的上衣及褲子,並配以長手套。頭戴斗笠再施以三角巾覆蓋其上。道具或為竹節、或為竹簍子,繫於腰際間(該竹簍原是釣魚者使用之,早期採茶舞蹈為求強調手部摘取葉片的細緻動作,取而用之)。本舞作屬於群舞表現形式,舞者人數不設限,隊形變化則依照人數多寡而設計舞蹈畫面。舞蹈動作是將採茶動作予以提煉、美化,表情神態要求細膩,充份表達採茶女樂天知命的情趣。流行於現今且被廣泛使用的音樂,則是耳熟能詳的流行客家小調《採茶歌》。根據專研台灣客家歌謠李圖南教授指出,從田野調查資料顯示,並不屬於台灣本土歌謠範疇,

Page 72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究竟源自何地,尚待考證。由於此首歌謠曲調活潑,旋律輕快,十分 適 宜 應 用 於 採 茶 舞 蹈 之 配 樂 , 其 詞 譜 摘 錄 如 下 :

Page 72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採蓮ts’ai lien

舞名。一、南朝梁代樂舞。《梁書‧羊侃傳》:「侃性豪侈,善音律,自造《採蓮》、《棹歌》兩曲,甚有新致。」溫庭筠《張靜婉採蓮曲》:「掌中無力舞衣輕,剪斷鮫綃破春碧,抱月飄煙一尺腰,麝臍龍髓怜嬌嬈。」描寫羊侃善舞家伎張靜婉之窈窕身姿。唐代樂府詩有多首《採蓮曲》與梁、唐《採蓮》有傳承關係。二、宋代大曲樂舞,屬雙調。教坊女弟子隊舞中有《採蓮》(《宋史‧樂志》)。南宋宮本雜劇段數中有《唐輔採蓮》等五種(見《武林舊事》卷十)。

Page 72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排簫p’ai hsiao

樂器名。流傳於中國、歐洲及拉丁美洲的吹管樂器,各國排簫的產生歷史不盡相同,性能相近似,形制與構造各有所異。中國排簫古代稱籥、參差、籟、簫、鳳簫、比竹等,目前考古發現年代最早的實物是湖北省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排簫,竹製,編管十三,按長短依次排列,其他還有木製、石製、銅製的排簫。木製排簫音色圓潤柔和,竹製排簫音色明亮,大排簫二十三管,稱「言」,小排簫十六管,稱「筊」。排簫歷代用於宮廷、教坊、軍樂等,在民間廣為流傳,敦煌壁畫中始見於北魏,其後歷代均有,僅莫高窟就繪有三百餘只,在某些石刻、墓葬、及陶俑中亦可見其形象。〔參考《中國 大 百 科 全 書 ‧ 音 樂 舞 蹈 》 〕

同義詞:籥、參差、籟、簫、鳳簫、比竹廣義詞:吹管樂器相關詞:言、筊

Page 72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旌ching

舞具名。以旄牛尾及彩色鳥羽為竿飾所製作的旗。一、周朝(西元前 11 世紀~西元前 256)有司常之官職,專門管理九旗的事物。依古禮,君有所命,招喚大夫用旌旃,招喚士用弓,招喚虞人用皮冠。二、以旗表示舞者之行列。〔參考《周禮》、《三才圖會》〕

Page 72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曹丕與甄宓ts’ao pi yü chên mi

舞曲名,王正平作曲,劉鳳學編舞,1996年由作曲者王正平指揮台北市立國樂團和新古典舞團、優劇場於台北國家戲劇院首演。劇情敘述動盪不安的三國時代,群雄並起,百家爭鳴,宮闈朝廷、武士將相明爭暗鬥,各顯神通,而曹丕與曹植兄弟鬩牆,文爭武鬥夾雜在男人與女人的情愛風塵中,終於導致手足反目而抱憾一生的悲劇。作曲者以傳統音樂的婉轉旋律、淒美韻味及音色,搭配現代樂曲中常見的和聲、明快的節奏、及撼人心弦的打擊樂譜寫而成,並結合民間音樂素材如大鼓、傳統雅樂和西方音樂的和聲、對位手法,而不顯突兀。第一幕〈將士行〉,藉由打擊樂器之強烈節奏點出戰場的悲壯,運用胡琴的飛弓、拋弓技巧描寫將士行軍、馬嘶的壯觀情景。並以中音嗩吶及管表達了手足情深,並肩作戰的情誼,同時隱藏著日後兄弟鬩牆的肅殺氣氛。第二幕〈洛水環珮〉,由古琴及彈撥樂器的輪替出現,展現出被無邊冷意包圍的宮廷。彈撥樂器華彩的樂段與古琴交錯,描寫甄宓舞步的輕盈,然而,這並不能改變深宮中淒涼冷清、曹丕與甄宓夫妻間相敬如冰的事實,以及甄宓內心的寂寞。編鐘及編磬刻劃出華麗的宮廷場景及冷清的氣氛,最後

Page 72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一段樂句,則再次將聽眾帶回宮廷權力鬥爭的現實世界中。第三幕〈魏宮弄臣〉,運用民間音樂中俏皮滑稽的特色及輕快的旋律,諷刺官場中權力競逐的醜態,而與民間鼓樂絳州大鼓的反覆出現,將宮廷與民間作一強烈對比;弦樂主導了曹植醉酒的樂段,最後仍在強烈樂段和打擊音效的呈現上,引出兄弟手足鬩牆的尖銳對立場面。第四幕〈洛水春寒〉,藉著管、古琴為引子,回憶前塵往事,以清雅的江南樂風指射曹植與甄宓同心相悅的愛情,並以諷刺的樂段表現抗爭的狀態;最後,回到曹丕的空寂世界,雖然位高權重,卻只剩眾叛親離;種種恩怨情仇,皆如過眼雲煙。第二幕〈洛水環珮〉於 1997年由台北市立國樂團演奏,收錄於台北市立國樂團雷射唱片專輯「西北組曲」中,由上揚有聲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發行。

廣義詞:舞曲名

Page 72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條套 t’iao t’ao

舞名。毛南族民間舞蹈。流傳於廣西的環江、河池、南丹等地毛南族聚居區。《條套》為毛南語,條是跳的意思,套是還愿。是毛南族祭祀活動中的一種跳神舞蹈。由師公(巫師)戴木製的面具,執法器表演。《條套》的表演形式多為單人舞、雙人舞、三人舞或四人舞等,內容豐富,大約有十五個舞段。主要舞段,如〈土地配三娘〉。由三名師公表演,分別戴土地、小土地和三娘的面具,身穿古代的人物戰裝。土地手執紙扇,小土地拿掃把,三娘右手持花帕,左手拿紅蛋(表示未來的嬰兒),三人邊歌邊舞。表現的內容是,土地向三娘求愛,小土地幫腔。基本動作有:〈繞手朝拜〉、〈碎步繞圈〉等。舞步輕盈,曲調明快,表演生動。還有瑤王揀花踏橋。由一名師公戴瑤王面具表演。舞時,地上鋪一條藍布代表橋,橋上置幾朵花。瑤王左手執一小稻草人或是一束花,右手持花棍,在鑼鼓聲中出場起舞。舞畢,揀起橋上的花朵送給設祭的主人,帶有送子的含意。基本動作有:〈瑤王步〉、〈瑤王觀花〉、〈瑤王玩花〉等。舞步輕巧靈活,表演詼諧風趣。動作中貫穿著轉胯和聳肩的動律,別具一格。伴奏樂器為蜂鼓,節奏為 2/4 拍。

Page 72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梨園li yüan

樂舞戲劇機構。唐朝(西元 618~西元 907)宮廷內之音樂舞蹈及戲劇訓練機構,也是音樂舞蹈及戲劇的表演團體。梨園設於開元(西元 713~西元 741)年間,位於長安宮廷禁苑梨園旁,故得名梨園。梨園是由玄宗(西元 713~西元 755)所創設。玄宗本人即知音律,酷愛法曲,又能演奏羯鼓。於開元初年,選坐部伎子弟三百人,在執政之餘常親自教授法曲,如聲有錯誤,必予糾正。這些弟子當時被稱為皇帝梨園弟子。另有宮女數百人,亦為梨園弟子,彼等居於宜春北院。梨園法部,更置小部音聲三十餘人。﹝見小部﹞﹝參考《新唐書‧卷二十二》﹞

Page 72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梨園弟子li yüan ti tsŭ

音樂舞蹈戲劇表演者之稱呼。﹝見梨園﹞

Page 73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梨園戲li yüan hsi

劇種名。孕育於福建省泉州,流行於晉江、龍溪、廈門市和台灣省的閩南語區域的中國戲曲形式,是宋、元南戲的一派,有大梨園和小梨園之分,大梨園又分「上路」、「下南」兩個流派,三種流派都有自己的保留劇目和專用唱腔曲牌。宋代行省稱為路,閩南泉、漳一帶稱在上頭的省份為上路,故由浙江傳入的戲亦稱「上路」,其劇目較為古老,保留了不少南戲的腳本。清康熙年間,仁和郁永河所作《台灣竹枝詞》中有「媽祖宮前鑼鼓鬧,侏離(用難懂的語言)唱出下南腔」之句,閩以漳、泉為下南,故「下南」是以漳、泉一帶的語言唱出的一種戲曲。小梨園的角色行當為生、旦、淨、丑、貼、外、旦,大梨園增加了老旦和二旦,在部分特定的表演中,保留了一些傀儡戲的動作,載歌載舞,古樸而細膩,別具風格。由於用泉州方言歌唱,融合部分民間音樂,形成了獨特的梨園戲南曲唱腔。曲調中保留許多古曲曲牌,有的屬唐宋時的大曲和法曲,像是「摩訶兜勒」、「婆羅門」、「太子游四門」、「漢宮秋」、「後庭花」、「梁州詞」等。伴奏樂器有琵琶、二弦、三弦、洞簫、品簫、大小嗩吶、南鼓、小鼓、拍板、馬鑼、草鑼、小叫等。著名

Page 73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的梨園戲劇目有「陳三五娘」、「朱文太平錢」、「朱弁冷山記」、「高文舉」、「胭脂記」等。〔參考《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

廣義詞:中國戲曲相關詞:上路、下南、陳三五娘、朱文太平錢、朱弁冷山記、高文舉、胭脂記

Page 73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清音舞ch’ing yin wu

舞名。黎族民間舞蹈。亦稱《盅盤舞》。因舞者手持瓷匙、瓷盤和筷子,相互輕擊,發出清脆的聲音而得名《清音》。此舞每逢喜慶佳節,男女老少都能跳。一般由四女一男組成,其中二女手持兩把瓷匙,另二女左手持盤、右手持一根筷子,女子舞步常用〈單腿小跳〉,另腿〈前踢〉等動作,身體隨舞步時仰時伏,左右轉身。男子臉畫八字鬍,歪戴禮帽,上衣只穿一邊袖,下身捲一只褲腳,手握一把葵葉扇,追逐每個女子,顯得幽默滑稽。以小嗩吶、二胡、笛子、秦琴伴奏。

同義詞:盅盤舞廣義詞:黎族民間舞蹈。相關詞:清音

Page 73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清商伎ch’ing shang chi

舞者;歌者、演奏者。隋唐(西元 581~西元 907)兩朝,專門為「清商樂」的表演工作者。又稱「清樂」樂部、「清樂伎」。隋開皇九年(西元 589)平定陳(西元 577~西元 589)國,得其樂伎,在「太常寺」下設「清商署」,負責管理有關事宜。隋唐之「七部樂」、「九部樂」、「十部樂」中均有「清商樂」,唐設「坐部伎」、「立部伎」後,仍有「清樂」樂部。「清商伎」舞者四人,樂舞曲目及演奏樂器〔見本辭典「清商樂」〕。樂舞服裝:樂工著平巾幘、緋褶,舞者著碧清紗衣、裙襦大袖、畫雲鳳之狀、飾以金銅雜花、狀如雀釵、錦履。有關樂工人數,各文獻有不同之記載:《隋書》二十五人、《舊唐書》二十三人、《唐六典》二十一人。〔參考《隋書‧音樂志》、《新唐書‧禮樂十一》、《通典》、《 唐 六 典 》 、 《 唐 代 音 樂 之 研 究 》 、 《 舊 唐 書 》 〕

同義詞:清樂樂部、清樂伎相關詞:七部樂、九部樂、十部樂

Page 73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清商署ch’ing shang su

機構名。專門管理「清商樂」的機構。在南北朝之梁(西元 502~西元 557)及北齊(西元 550~西元 577)時代,是「太樂署」管轄下的一個部,設「清商部」(丞)之官職。隋朝(西元 581~西元 618)初年,文帝(西元 581~西元 604)為保存華夏正聲,於開皇九年(西元 589)將其升格為「清商署」,與「太樂署」平行,隸屬於太常寺,設官職令、丞各一人。隋煬帝(西元 605~西元618)因酷愛胡樂,乃廢「清商署」,此後「清商樂」編入「七部伎」,仍屬「太樂署」管轄。〔參考《隋書‧音樂志》、《通典》、《唐代的音樂史研究》〕

Page 73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清商樂ch’ing shang yüeh

樂舞種類名。又稱「清樂」。隋唐(西元 581~西元 907)兩朝之「七部樂」、「九部樂」及「十部樂」中之一部。其樂原出於古代,并漢朝(西元 206~西元 220)民俗音樂,如「相和歌」等。後被宮廷音樂所吸收。自晉(西元 265~西元 420)遷播,樂曲、樂工及舞人皆分散,不復存於內地。在南朝(西元 420~西元 589)發展成為江南吳歌,荊楚西聲;北朝北魏孝文帝(西元 471~西元499)蒐集中原舊曲、吳歌及新聲,總稱為「清商樂」。隋文帝(西元 581~西元 604)平陳,得「清樂」,隋文帝聽後,斷定其為華夏之正聲,因更損益,去其哀怨部份,將其列入「七部樂」。至隋煬帝(西元 605~西元 618)設「九部樂」,廢「清商署」,稱為「清樂」。唐(西元 618~西元 907)建國初年沿用前朝樂制,太宗(西元 627~西元 649)設「十部樂」,其中有「清商伎」。樂器有編鐘、編磐、獨絃琴、擊琴、瑟、秦琵琶、臥箜篌、筑、箏、節鼓、皆一;笙、笛、簫、篪、方響、跋膝、皆二。歌者二人,吹葉一人,舞者四人,并習《巴渝舞》。武則天(西元 684~西元704)時代,宮廷尚保有「清樂」六十三首,之後日益淪缺,某些

Page 73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樂曲有辭無曲,有些樂曲有聲無歌,僅殘存者有:《白雪》、《公莫舞》、《巴渝》、《明君》、《鳳將雛》、《明之君》、《鐸舞》、《白鳩》、《白紵》、《子夜》、《吳聲四時歌》、《前溪》、《阿子》、《歡聞》、《團扇》、《懊 》、

《長史》、《督護》、《讀曲》、《烏夜啼》、《石城》、《莫愁》、《襄陽》、《棲烏夜飛》、《估客》、《楊伴》、《雅歌》、《驍壺》、《常林歌》、《三州》、《採桑》、《春江花月夜》、《玉樹後庭花》、《泛龍舟》、《堂堂》、《上林》、《鳳雛》、《平調》、《清調》、《瑟調》、《平折》、《命嘯》等曲目。以上各曲,已名存而實亡,惟其中之《採桑》及《玉樹後庭花》傳至日本,不僅樂、舞譜保存至今,並經常演出。〔參考《舊唐書‧音樂二》、《通典》、《新唐書‧音樂十一》、《唐會要‧卷三十三 》 〕

同義詞:清樂相關詞:白雪、公莫舞、巴渝、明君、鳳將雛、明之君、鐸舞、白鳩、白紵、子夜、吳聲四時歌、前溪、阿子、歡聞、團扇

Page 73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畢力多爾pi li tuo êrh

舞名。達斡爾族民間舞蹈。流傳於新疆的塔城達斡爾族聚居區。《畢力多爾》為達斡爾語,漢譯為雲雀,亦稱《雲雀舞》。每逢節慶,喜慶家宴,男婚女嫁,親友聚會均要表演。在場霸、草坪及室內均可,舞者為女子。參加者身穿彩色綢緞長袍,袖口、下擺外鑲花邊。外套黑色鑲邊坎肩。腦後盤髻,髻上插花。舞蹈主要是模擬雲雀飛翔、前俯後仰、雙翅抖動等各種生動型態。舞至熱烈時,表演者自唱,圍觀者伴唱助興。基本動作有:〈提肩〉、〈壓肩〉、〈提腕〉、〈壓腕〉、〈雙臂抖動〉等。步法主要是按節奏踏地的行進步,上身隨腿部重心的移動,左右搖擺。舞姿舒展優美,風格古樸獨特。音樂歡快、跳躍,節奏多為 2/4拍。伴奏樂器有:手風琴及彈撥樂器東不爾、吉他,六角形手鼓等。

同義詞:雲雀舞

Page 73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異域朝天隊i yü ch’ao t’ien tui

樂舞團名。宋朝(西元 960~1279)教坊小兒隊舞十隊之一。「異域朝天隊」每於皇帝奉行春、秋及聖節三大宴,御樓賜酺,崇德殿宴契丹使臣及上元觀燈時,隨小兒隊舞其他九隊表演樂舞。表演時,衣錦襖,繫銀束帶,冠夷冠,執寶盤。﹝參考《宋史‧卷一百四十二》﹞

Page 73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疏勅樂(伎)shu lê yüeh(chi)

樂舞種類名稱。又稱「疏勅伎」。隋朝(西元 581~西元 618)大業中,煬帝(西元 605~西元 617)制定「九部樂」時,將「疏勅樂」列為一部。唐朝(西元 618~西元 907)「十部樂」之一部。疏勅位於今新疆省西部,Kashgar地方。「疏勅樂」起自後魏(西元 386~西元 534)平馮氏及通西域,因得其伎。之後該樂逐漸發達。隋朝制定「七部樂」時,並未將其列為一部,直到制定「九部樂」時,始列入,並與其他八部同屬太常寺太樂署管轄。「疏勅樂」樂器有豎箜篌、琵琶、五絃琵琶、橫笛、簫、篳篥、答臘鼓、腰鼓、羯鼓、雞簍鼓等十種。工十二人,舞者二人。歌曲有「亢利死讓樂」、舞曲有「遠服」、解曲有「監曲」。服裝:樂工著皂絲布頭巾、白絲布袴、錦襟褾。舞者著白襖、錦袖、赤皮靴、赤皮帶。〔參考《隋書‧音樂志》、《舊唐書‧音樂二》、《通典》、《唐代音樂史的研究》〕

Page 74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盛德樂shêng tê yüeh

舞名。此舞係模仿《昭德舞》,作於漢宣帝二年六月(西元前 72年6月)。此舞主要目的為頌揚漢武帝(西元前 140~西元前 87)之偉大貢獻,並於宗廟祭祀時向武帝獻祭。﹝參考《漢書‧宣紀》、《宋書》﹞

Page 74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眾妙chung miao

舞曲名,賴德和作曲,1975年應洪健全文教基金會委託而作,同年由林懷民編成舞劇「白蛇傳」,雲門舞集於台北市國立國父紀念館首演,此後在國內外屢演不輟,受到熱烈好評,成為台灣劇場演出次數最為頻繁的現代音樂之一。此曲雖為舞蹈音樂,卻能離開舞蹈而獨立演出,1980年台北市音樂舞蹈季中由台北市立國樂團於台北市國立國父紀念館首度現場演奏。「眾妙」語出老子「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首以現代技法譜作的樂曲,全部採用傳統中國樂器,柔美的絲竹樂—胡琴、簫、箏、琵琶和平劇鑼鼓樂—單皮鼓、堂鼓、小鑼、鈸、大鈸、梆子、木魚、鈴、響板等,經過活潑的運用,構成強烈的對比與張力,是一闕戲劇感濃郁的作品。樂曲一開始,笛子優美的旋律蜿蜒流轉,使人想起恬靜美好的江南春色,琵琶與二胡隨後加入,以對唱的形式,渲染出浪漫的氣息。中段以後,曲風漸趨憂傷,擊樂繼續插入,令人不安,鑼鼓聲浪愈來愈密,終於爆出熾烈與興奮的高潮。擊樂逐漸消退,二胡欲言還休的短唱,漫漶出餘韻裊裊的意境。中國旋律樂器的演奏一向有非常自由的性格,這種性格可以從不定的時值、飄忽的強弱和多

Page 74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變的裝飾音上看出來,而「打擊樂器」在中國音樂上的地位則可與旋律樂器分庭抗禮,本曲最大的特色就是對這些中國樂器的傳統個性作了一番新的發揮,它的寫法是驅使「旋律樂器」和「打擊樂器」不同性格卻同樣豐富的表達能力,相互為用,一為抒寫(有主角的性格),一為暗示(有旁白的性格),有如一齣活生生的戲;在情緒上可以說是有著「呈示—對立—危機—變亂—歸化隱去」的一系列變化在暗中進行著。1975年由葉和鳴錄音,1992年由葉世鴻淨化,財團法人雲門舞集文教基金會出版雷射唱片,1992年台北市立國樂團重新錄製,收錄於台北市立國樂團雷射專輯 II中。

廣義詞:舞曲名

Page 74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祭盤瓠舞 chi p’an hu wu

舞名。畬族民間祭祀舞蹈。盤瓠又稱盤古、盤擭。畬族推崇為始祖及英勇殺敵的民族英雄,並尊稱為忠勇王。《祭盤瓠舞》是畬族原始氏族圖騰崇拜的反映。祭盤瓠是畬族最隆重的節日。是日將香燭貢品擺在供桌上,法師請天神安位,開譜懸掛祖圖(根據畬族傳說繪成的連環式畫像,約四十幅,代代相傳),請祖安位,祈求福祐,都有舞蹈動作。祭祀宗譜、祖圖、祖杖後,在鑼鼓和爆竹聲中,開始迎祖遊村遊山活動。先跳第一舞段《日月舞》,由男女各四人跳象徵盤古開天地,日月照人間。第二舞段《龍頭舞》,由房長高舉龍頭公杖,四個龍頭兩兩相對,象徵對始祖龍頭公創業的崇敬。第三段跳《龍搶珠舞》,象徵盤瓠王與三公主聯姻的歡樂情景。然後跳《迎祖舞》,這是畬民對始祖盤瓠王和祖先的懷念而表演的舞蹈,男女多對,人數不限,手持弩、刀、牛角號以及簫、笛、嗩吶等樂器。在行進中有三步一回頭的舞蹈動作,表示對祖先的敬仰。迎祖隊伍穿行畬村各個角落,最後回到祠堂繼續祭祖。〔見《畬族風俗志》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施聯珠編著〕

廣義詞:畬族民間祭祀舞蹈

Page 74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相關詞:日月舞、龍頭舞、龍搶珠舞

Page 74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笛 ti

樂器名。中國傳統的吹孔氣鳴樂器,用於民間戲曲、曲藝和器樂的吹奏樂器,在春秋戰國末期已經出現,古字為「篴」,種類繁多,一般分為曲笛和梆笛。曲笛因伴奏「崑曲」等戲曲而得名,音色較柔和,長度約為六十厘米,梆笛以伴奏「梆子」類戲曲而得名,音色較曲笛剛健明亮,長度略短約為四十厘米。製笛的材料一般以竹子為主,有白竹、笛竹、苦竹、紫竹、湘妃竹、鳳眼竹、紅竹、玉屏竹等,另有特殊的製笛材料如玉、石、木、骨、玻璃、金屬、塑料等皆有記載。笛子的演奏方法以兩手橫持按孔(按音孔六、吹孔和膜孔各一),靠嘴、唇、舌控制氣息,主要的演奏法有控、氣變音、循環換氣、泛音、歷音、滑音、顫音、吐音、花舌、喉音等。在敦煌壁畫中出現數量最多,僅莫高窟統計,共繪有五百餘只,在古代及現代國樂隊中居重要領奏位置,亦經常出現獨奏、協奏等演奏形式。〔參考《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

廣義詞:中國傳統的吹孔氣鳴樂器相關詞:篴、梆子

Page 74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第一曹博士ti i ts’ao po shih

職官名。﹝見太常博士﹞

Page 74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第二曹博士tì êrh ts’ao po shih

職官名。﹝見太常博士﹞

Page 74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笙shêng

樂器名。中國歷史悠久的吹管樂器,在春秋、戰國和秦、漢之際是重要的吹奏樂器,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有十三簧、十七簧、十九簧數種,唐代笙斗改用木製,明、清時期廣泛應用於民間樂器合奏和戲曲、說唱伴奏。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實物是湖北省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笙,竹管十四根,竹製簧片,笙管分兩排插在匏製的笙斗上。笙有笙斗、簧片、笙腳、笙苗、笙箍、按音孔等組成;笙斗最早用匏製,到唐代改為木製,現代則為銅製;簧片最早用竹或葦做成,現則用銅製;笙苗用竹管,可容右手食指插入。笙的發聲是當手指按閉音孔時,笙苗內的空氣柱和簧片發聲耦合振動,引起發聲,不按閉音孔就不發音,簧舌越短,則音越高,反之音越低。笙的音色明亮,能同時吹奏數個音,包括四度、五度、八度等傳統和音,並能吹奏三和弦、七和弦及較複雜的和弦,演奏技巧有打音、呼打、顫指、歷音、滑音、吐音、腹顫音、呼舌等,能獨奏、重奏、合奏、著名笙曲有「鳳凰展翅」、「晉調」等 。

廣義詞:吹管樂器相關詞:笙斗、簧片、笙腳、笙苗、笙箍、按音孔

Page 74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粗緬甸樂ts’u mien tien yüeh

樂舞種類名稱。清朝(1644~1911)宮廷宴樂有九部,其中之一即「粗緬甸樂」。該樂係於乾隆五十三年(1788),緬甸國內附,獻其國之樂。有粗細二制。「粗緬甸樂」所用之樂器有:接內搭兜呼一,稽灣斜枯一,聶兜姜一,聶聶兜姜一,結莽聶兜布一。〔參考《清史稿‧樂八》〕

Page 75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細緬甸樂hsi mien tien yüeh

樂舞種類名稱。清朝(1644~1911)宮廷宴樂有九部,其中之一即「細緬甸樂」。該樂係於乾隆五十三年(1788),緬甸國內附,獻其國樂。緬甸國樂有粗細二制。「細緬甸樂」所用之樂器有:巴拉拉一,蚌札一,總稿機一,密穹總一,得約總一,不壘一,接足一。〔參考《清史稿‧樂八》〕

Page 75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莽式空齊mang shih k’ung ch’i

舞名。一、滿族傳統歌舞。莽式亦稱莽勢是禡克式的變音,即舞蹈的意思。據清相賓《柳邊記略》載:「滿州有大宴會,主家男女必更疊起舞,大率舉一袖於額,反一袖於背,盤旋作勢,曰莽勢中一人歌,眾皆以空齊二字和之,謂之曰空齊猶之漢人之歌舞,蓋以此為壽也」。二、莽式在清代又是對樂舞百戲的稱謂。清人湯右曾《莽式歌》詩序:「莽式者,樂舞之名也,歲以季冬隸習禮部,略如古者百戲之屬。三、清代還把宮廷宴享時舉行的隊舞總稱為《莽式舞》。乾隆八年(1743)改名為《慶隆舞》(見清史稿‧樂志)四、《莽式空齊》是東北遼寧省丹東市歌舞團,根據史籍記載和滿族老人記述的滿族古老的民間歌舞,於 1980年整理和創作的群舞。

廣義詞:滿族傳統歌舞相關詞:莽式舞、慶隆舞

Page 75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莫沱舞mo t’uo wu

舞名。東鄉族民間舞蹈。曾流傳於甘肅省東鄉自治縣內的莫沱(現為沿岑鄉)地區,以此而得名。據東鄉族老人介紹,《莫沱舞》中的歌詞為東鄉語,內容為敘述東鄉族先民遷徙,艱難創業為主的敘事性歌舞形式。現已失傳。

Page 75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莫搓搓mo ts’o ts’o

舞名。哈尼族在最隆重的喪葬儀式時跳的舞蹈。流傳於雲南省元江、元陽、紅河、綠春、墨江、江城等縣哈尼族聚居區。直譯為《老人跳》,意譯為:為死亡的老人跳舞。但並不是任何老人死了都跳,而是必須具備以下幾個條件者才能跳。一、正常死亡的無生理缺陷的高齡老人;二、兒女雙全、子孫滿堂有福份的老人;三、有足夠的祭物:必須要宰殺三頭以上喪牛。舉行《莫搓搓》時,靈柩要在家中留置三、五個月,期間,每十二天要舉行一次隆重的守靈儀式,稱為莫傷,每次莫傷的當天午餐,要殺雞宰羊,請全村當家男子和外村近親到喪家吃飯喝酒,並吟唱守靈古歌。具備以上條件的人家,在老人死前就商定好,一旦老人去世,全家老少即刻嚎啕大哭,同時鳴放三聲土炮,向四鄰村寨報告莫搓搓信息,全村男女老少及外村來參加者,均身穿節日盛裝,在送葬路上,邊搖扇子邊吆喝著跳《莫搓搓》舞,先圍著喪家房子跳幾圈後向村外走去,土炮聲、大號嗩吶聲、鋩鼓聲、哭聲、笑聲、彩旗、花衣,哀傷伴著歡樂,直到靈柩送到目的地為止。舞蹈動作簡單,在鋩鼓伴奏下,始終在均勻顫動中,膝彎曲的半蹲狀態中扭動臀部自由起舞。是哈尼族流傳

Page 75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最廣、特點最突出,最具代表性的舞蹈。

同義詞:老人跳廣義詞:喪葬儀式時跳的舞蹈

Page 75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莊子(西元前 369~西元前 286)chuang tsŭ

人名。戰國時的哲學家與文學家。名周,梁國蒙縣(今河南省商丘縣東北)人,約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期,稍晚於孟子,略早於屈原,做世蒙地的漆園吏,終生清貧。曾拒絕楚威王的重金禮聘。其著作《莊子》五十二篇,現存三十三篇,內篇七篇,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然內篇與外篇之思想、藝術風格並不完全統一,故一般認為內篇出自莊子,外篇則由其後學所作。唐時,推崇道家,莊子被封為華南真人,其在道家的地位,如孟子之於儒家。《莊子》一書又稱《南華真經》或《南華經》。〔參閱《漢書‧藝文志》、《莊子要義》〕。

Page 75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荷花舞ho hua wu

舞名。又名《荷花燈》,女子群舞。編導戴愛蓮,作曲喬谷、劉熾。作詞程若。舞美設計郁風、張正宇。領舞徐杰。《荷花燈》最初是根據陝北民間舞《跑紅燈》(又名《磨影子》)加工而成的兒童舞,曾在 1949年演出。此後經戴愛蓮改編為一群擬人化的紅、白荷花姑娘。她們緩緩移步於蓮池水面,飄然轉圜,顯示她出淤泥而不染,純潔高尚的形象。配著「藍天高,綠水長,蓮花朝太陽,風吹千里香」的歌詞,表達了對和平、幸福的嚮往。1953年由中央歌舞團首演,曾獲世界青年聯歡節二等獎,它也是大型群舞《碧水荷風》的原型,曾在亞運會上演出。

同義詞:荷花燈廣義詞:舞名相關詞:碧水荷風

Page 75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處容舞 ch’u jung wu

舞名,朝鮮族舞蹈。朝鮮《三國遺事》:(新羅)憲康大王(西元875~885)之代……東海龍喜,笙歌不絕道路,風雨調於四時,於是大王游開雲浦,王將還駕,盡歇於汀邊,忽雲霧冥曀,迷失道路,尋問左右,日官奏云,此東海龍喜所變也,宜行勝事以解之。於是勅有司,為龍刱佛寺近境,施令已出,雲開霧散,固名開雲浦東海龍喜,乃率七子現於駕前,贊總獻舞奏樂。其一子隨駕入京,輔佐王政,名曰處容。又《東京雜記》載:「自號處容,每月夜歌舞於市……名為月明巷,固作處容歌處容舞,假面以戲。」《高麗史‧俗樂條》李齊賢詩:「新羅昔日處容翁,見說來自碧海中,貝齒頳唇歌夜月,鳶肩紫袖舞春風。」《處容舞》形式方面借鑑高句麗時期的長袖舞,最初以逐邪驅鬼為其主要功能,逐漸變為表演性樂舞。據《高麗史》載:「忠惠王(西元 1340~1344),辛福等尤愛處容之戲。」到朝鮮李朝肅宗(西元 1675~1724),純祖(西元 1801~1834)進宴必有《處容舞》。中國《蓮花臺舞》傳到朝鮮,與《處容》、《鶴舞》合為一個節目表演,即《鶴蓮花台處容舞合設》。〔參考朴永光《朝鮮族舞蹈史》〕

Page 75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廣義詞:朝鮮族舞蹈

Page 75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訝鼓ya ku

舞名。宋代民間舞隊名目之一。節日在廣場上表演的民間舞蹈。舞者裝扮成各類人物,在鑼鼓伴奏聲中作舞。宋人書中載有王子醇創制《訝鼓》之說。《遁齋閑覽》:「迓鼓戲,王子醇初平熙河,教軍士為迓鼓之戲,遂盛行於世。其舉動舞按之節與優人之詞,皆子醇所制也。或云子醇與西人對陣,命軍士百人裝為訝鼓隊,繞出軍前,虜見皆惊諤,乃奮兵進擊,大破之」(《類說》卷四十七引)。王子醇創制訝鼓流傳於世的說法,宋人彭乘的《續墨客揮犀》也有記載。關於訝鼓的內容和形式,《宣和遺事》記十二月預賞元宵時「訝鼓通宵」;元‧張可久《折桂令‧幽居次韵》曲:「攛斷著小丫環舞元宵迓鼓」(《全元散曲》上)。說明《訝鼓》一般在元宵時表演。但有時也在其他時間表演如:《東京夢華錄‧六月二十四日神保觀神生日》寫在露台上呈演的社火中也有訝鼓。《朱子語類》卷一百三十九:「如舞訝鼓然,其間男子、婦人、僧道、雜色,無所不有,但都是假的。」說明《訝鼓》裝扮各類男女人物。無名氏散套《越調斗鵪鶉》:「鬧嚷嚷的訝鼓喧天」(《全元散曲》下)。明。朱有燉《黃鐘醉花陰》散套:「舞訝鼓歡聲恰似雷」

Page 76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誠齋樂府》)。說明《訝鼓》表演時氣氛熱烈喧鬧。至今山西等地民間仍流傳《訝鼓》,據傳起於宋代。

Page 76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許常惠(1929~2001)hsü ch’ang hui

人名,他生於 1929年 9月 6日、2001年逝世,台灣省彰化縣人。1953年畢業於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1954年至 1959年留學巴黎,隨夏野教授學音樂史,岳禮維教授學作曲。自巴黎歸來後,在作曲上創作了上百首作品,包括獨唱歌曲、獨奏樂曲(包括中西樂器)、室 內樂、管弦樂與清唱劇、歌劇、舞劇等,創立製樂小 集( 1961)、現代音樂研 究會( 1969)、亞洲作曲家聯盟(1973)、中華民國作曲家協會(1989)等音樂組織,致力及領導了以中國傳統音樂為泉源的現代台灣音樂的創作。在民族音樂的研究上,從未間斷田野採集的工作,在台灣全省的山地與平地,做全面的民俗音樂調查、採集、整理和研究工作,發表論文數十篇,各式音樂相關文章逾百。發起成立中國民族音樂研 究中心(1967)、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1975)、中國民族音樂學會(1991)及亞太民族音樂學會(1994)等單位。曾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藝術專科學校、國立藝術學院、東吳大學、文化大學等音樂科系,擔任理論作曲與音樂學的課程。歷任中華民國作曲家協會理事長、中華民國音樂教育學會理事長、中華民國民族音樂學

Page 76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會理事長及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長、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教授、總統府國策顧問、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董事長、原住民音樂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中華音樂著作人聯合總會理事長、亞洲作曲家聯盟主席及亞太民族音樂學會主席等職務。曾榮獲十大傑出青年「金手獎」、吳三連先生文藝獎、法國文化部「騎士勳章」、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國家文藝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傑出研究獎」、法國榮譽軍團「長官級」勳章、行政院「文化獎」等。曾創作民族舞劇「桃花姑娘」、「陳三五娘」、「桃花開」、「嫦娥奔月」等,另有合唱曲「葬花吟」、長笛獨奏曲「盲」等經常被舞蹈界人士如黃忠良、劉鳳學、林懷民、王仁璐、姚明麗等編創為舞蹈作品發表。理論著作有「中國音樂往哪裡去?」、「德布西研究」、「恆春調思想起的比較研究」、「民族音樂學導論」、「台灣音樂史初稿」等。

廣義詞:人名相關詞:桃花姑娘、陳三五娘、桃花開、嫦娥奔月

Page 76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許惠美(1939~1993)hsü hui mei

人名。她出生於台北市。追隨李淑芬學習芭蕾及民族舞蹈,隨即擔任李淑芬的助教。十九歲舞出「王昭君」,鋒芒畢露,得全國舞蹈最佳示範表演獎;二十歲以「梁紅玉」一舞獲得全國成人舞個人組舞蹈比賽冠軍。後李淑芬定居國外,學生中原文秀、崔蓉蓉等多位學生及家長乃力促許惠美領銜重組成立「淑芬舞蹈團」,1966年正式自組「許惠美舞蹈社」位於台北市八德路。許惠美早期對芭蕾、現代、民族等各類舞蹈均有涉獵並汲取其精華。1974年間,東西方舞蹈交流日益頻繁,舞蹈已有蓬勃發展之前景,她乃開始思索並堅信:「唯有跳自己國家的舞蹈,外國人才會

Page 76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設樂之制shê yüeh chih chih

樂舞事件。古代凡祭祀、宴會、招待外國使者及任命使者時,均舉行樂舞並有一定之制度。晉成帝(西元 326~ 西元 342)於咸康四年(西元 338)任命大使時未曾設樂制。因此太常蔡謨(西元 281~

西元 356)認為:凡敬其事則備其禮,禮備則制有樂。樂者,所以敬事而明義,不僅為娛樂,也不僅為宴享。其實,宴享也是為了敬賓客。古代帝王款待下國之使節,或任命將帥使臣,均有樂。今任命大使,拜輔相,比于下國之臣,輕重倒置,故遣派大使之儀式,應有金石之樂。成帝乃從其所請,建立樂制。﹝參考《晉書‧卷二十一》﹞

Page 76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軟舞juan wu

舞蹈種類名。唐代表演性舞蹈。廣泛流傳於唐代宮廷、貴族士大夫家宴及民間的一些娛樂場合。唐代,將舞蹈分健舞、軟舞兩大類。軟舞舞姿優美、柔婉,節奏舒緩,抒情性強。其中也有快速的舞段。多為獨舞或雙人舞。表演者需具有較高的技術水平和表演才能。《教坊記》載:軟舞有:《垂手羅》、《回波樂》、《蘭陵王》、《春鶯囀》、《半社渠》、《借席》、《鳥夜啼》。唐代,在不同時期,軟舞所包括的節目不盡相同,隨著舞蹈的發展創新不斷有所增減變更。《樂府雜錄》載:軟舞曲有:《凉州》、《綠腰》、《蘇合香》、《屈柘》(枝)、《團圓旋》、《甘州》。軟舞類中的《春鶯囀》、《綠腰》等部分節目。流傳範圍廣,時間長,影響大。

相關詞:垂手羅、回波樂、蘭陵王、春鶯囀、半社渠、借席、鳥夜啼、凉州、綠腰、蘇合香、屈柘枝、團圓旋、甘州、春鶯

Page 76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連廂棍lien hsiang kun

樂器名。流行於中國蒙古、滿、白、彝、土家、漢等族的打擊樂器,又名霸王鞭、金錢棍、花棍兒。用長約一百厘米,直徑約三厘米的木棍或竹竿製作,兩端繫紅綢或布條,各挖四個或五個透明的洞,分別嵌入鐵片或銅錢。演奏時,可單手執單棍,也可雙手執雙棍,搖擊或敲擊發聲,敲擊的部位包括手、臂、肩、腰、背、腿、腳等各處,技巧高超的表演者,還可無聲旋轉於手心、腳心、肩頭、背部,故有「耍花棍」、「耍奏」之稱。常用於民間歌舞,此方稱之為「打連廂」,連廂棍既是舞具,又是伴奏樂器。〔參考《中國少數民族樂器誌》、《中國音樂詞典》〕

同義詞:霸王鞭、金錢棍、花棍兒廣義詞:打擊樂器相關詞:耍花棍、耍奏

Page 76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郭惠良(1940~)

kuo hui liang

人名。薪傳獎得主。她出生於台灣省台北市。畢業於台北師範學校及台中師範學院。長期從事少年、兒童舞蹈教育工作。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期,即開始對台灣藝陣、台灣原住民歌舞、台灣民謠、歌仔戲等本土藝術文化深感興趣並進行田野調查與研究;每年均數次深入台灣各地區及少數民族部落,研究其人文、民俗、風情、祭儀與歌舞。將田野采風所得之資料加以整理、分析,有系統地編演成系列舞作者:《歡樂的族群─九族歌舞》、《迎神慶─台灣廟會藝陣》、《台灣鄉土情─族群融合》、《薪傳人的舞跡─四十年舞藝回顧展》及《中國傳統舞今昔》等劇目,引起熱烈迴響,頗受肯定與推崇。她自 1957~1980年服務於教育界,擔任國中、小學舞蹈教育工作除不定期指導學生參加遊藝舞蹈表演外,同時也定期參加全國性的各項民族舞蹈比賽,多次榮獲首獎。1976~1980年曾被教育部派赴韓國及日本考察體育與舞蹈之教學研究。回國後發表專題論文並做示範教學,巡迴各校做舞蹈教學輔導工作。亦應邀參加日本蘭州市之民藝表演、與日本靜岡舞團於台中市演出《中日傳統舞蹈之夜》深獲好評。1980~1990年致力於舞劇的編導演出

Page 76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白雪公主》、《天鵝湖》、《秋瑾》、《端午思屈原》、《奔》、《蔣山長青》、《歡樂族群》等。1989~1999年,多次赴中國大陸、深入少數民族及漢民族舞蹈豐盛地區,如雲南省紅河州哈尼族山寨、西雙版納、麗江、蘆沽湖畔的摩俊族部落、新疆維吾爾族的烏魯木齊以及安徽淮河地區、遼寧省瀋陽、四川、北京、廣州等地搜集研究各民族民間歌舞,並對各地區舞蹈專業教育和民間舞蹈發展狀況作深入研究。她個人除親赴中國大陸考察舞蹈外,並積極推動兩岸舞蹈文化交流;邀請大陸舞蹈家來台講學,舉辦多次兩岸舞蹈家座談會。除此亦曾多次率團赴中國大陸、美國、馬來西亞等地作舞蹈文化交流演出。由於其傑出之貢獻,曾獲舞蹈獎飛鳳獎、民族藝術薪傳獎及舞蹈教學獎等獎項。專著及論文計有:《唱遊與舞蹈》、《行為目標舞蹈教學之我見》、《古代兒童倫理教育之舞蹈》及《台灣民間祭儀舞蹈─婆姐研究》。現任台中市藝術文化評議委員、綿綿舞蹈團團長及中華民國舞蹈學會理事。

Page 76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野牛舞yeh niu wu

舞名。珞巴族民間舞蹈。流行於西藏東南部的米林珞巴族聚居區。珞巴語稱《邊布頓努》。每當年節,喜慶日子均跳此舞。參加者不拘男女,人數不限。男子頭戴藤條或熊皮盔帽,穿坎肩,披獸皮;婦女穿自織的羊毛、麻、棉等衣料製作的短上衣和統裙。男女均赤足,佩戴各種石質、貝殼製的裝飾品。舞時,男女各一人在前領舞,領唱,眾男女跟隨其後唱合起舞,每舞通宵達旦,盡興方散。當夜幕降臨時,男女領舞者雙手高舉火把進行。主要動作是模擬野牛的〈頓蹉步〉,特點是穩健、粗獷有力。隊形是長龍似的豎排或橫排或龍搖尾形。歌詞內容有敘述歷史及傳說故事和歌頌自然景物等。有的句尾逐加上加金加、咳呀木、咳ㄠ等補詞。舞蹈風格古樸,別具特色。表演者邊唱邊舞,無樂器伴奏。

同義詞:邊布頓努

Page 77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陳中申(1956~ )ch’ên chung shên

人名。1956年生,男,台灣彰化縣人,十一歲由吹笛進入中國音樂,後再從陳澄雄學習西洋長笛,隨賴德和教授學習理論。1984

年畢業於東吳大學音樂系,隨馬水龍、盧炎主修作曲,1993年再隨徐頌仁學習指揮。已出版個人獨奏笛簫專輯 CD十餘種,並於1979年以笛子演奏獲台灣電視公司五燈獎節目五度五關優勝及台灣區音樂比賽簫獨奏第一名。1985年以「笛篇」唱片獲金鼎獎最佳演奏獎。1981年首演的《梆笛協奏曲》(馬水龍作曲)入選二十世紀華人經典名曲,並分別由日本讀賣交響樂團及台北市立國樂團伴奏,錄製 CD由 RCA發行全世界。曾與美國國家交響樂團、紐約布魯克林愛樂交響樂團、英國倫敦莫札特樂團、加拿大溫哥華交響樂團等合作演出。1997年 4月與台灣國家音樂廳交響樂團在德國柏林愛樂廳演出,被「每日鏡報」評為「他超群的技巧使他在歐洲能證明他竹笛大師的地位」。作品中充滿台灣本土色彩,其中「鴨母戲水」和「雞同鴨講」音樂劇被選入國小音樂課本欣賞樂曲。曾創作兒童樂舞劇「貓捉老鼠」、民族舞劇《北管驚奇》、《慶神醮》,並為大型歌仔戲演出配樂如「山伯英台」、「天鵝宴」、

Page 77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命運不是天註定」。

廣義詞:人名相關詞:笛子演奏、笛篇

Page 77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陳如祁(1955~ )ch’ên ju ch’i

人名,他生於 1955年,台灣省台北縣人,東吳大學法律系畢業。1974年獲台灣區音樂比賽南胡獨奏冠軍,1978年獲中廣公司國樂獨奏比賽南胡冠軍。曾任第一商標國樂團首席、中廣國樂團首席、中華國樂團首席、第一商標國樂團副指揮、台北市立國樂團助理指揮、副指揮及台北市立國樂團附設青年國樂團指揮。指導各大、中、小學校國樂社團,屢獲台灣區音樂比賽優勝。曾為中華青訪團、民俗訪問團、蘭陽舞蹈團等編作舞蹈音樂。現任台灣省立交響樂團附設國樂團指揮、台中縣立文化中心國樂團指揮、台北青年國樂團指揮、國立台灣藝術學院中國音樂學系教師。曾指揮民族芭蕾舞劇《屈原傳》、民族舞劇《詩經新樂舞》。

廣義詞:人名

Page 77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陳秋盛(1942~ )ch’ên ch’iu shêng

人名,指揮家,台灣省苗栗縣人,祖籍廣東梅縣,1942年 7月 9

日生,1968年畢業於德國慕尼黑音樂院,曾擔任台灣省立交響樂團、國防部交響樂團、中國青年管弦樂團、華興交響樂團指揮,現任台北市立交響樂團團長。指揮技巧精確、乾淨、邏輯,加上豐富的音樂性,特別擅長營造音樂氣氛,指揮曲目廣泛,從古典到現代各種風格的管弦鉅作,都在他的指揮下在台灣首演,是國內及國際上最活躍的本地指揮。曾指揮「阿依達」、「奧泰羅」、「杜蘭朵公主」、「卡門」、「弄臣」、「托斯卡」、「茶花女」、「遊唱詩人」、「波西米亞人」、「蝴蝶夫人」、「丑角」、「鄉村騎士」等大型歌劇,並策劃在國內首演。經常應邀到世界各國擔任客席指揮及錄製唱片,如皇家愛樂、捷克國家廣播、匈牙利國家廣播、莫斯科愛樂、巴黎法蘭西、烏拉圭國家、南非開普頓、德國閃斯特歌劇院、漢堡、日本N.H.K.、讀賣、新日本愛樂、北京中央、上海等名交響樂團。1959年獲台灣省小提琴比賽第一名,1978年率華興青少年弦樂團赴荷蘭參加第八屆國際音樂大賽榮獲第一獎。1979

年指揮台灣省立交響樂團赴韓國巡迴演出,並率台北市立交響樂團

Page 77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分別赴美國、琉球、新加坡、香港、菲律賓等地巡迴演出。曾指揮芭蕾舞劇「茶花女」、「天鵝湖、「睡美人」、「吉賽兒」、「灰姑娘」、「孔雀東南飛、「紅樓夢」等。1984年指揮日本讀賣交響樂團錄製舞劇「紅樓夢」,1994年由財團法人雲門舞集文教基金會出版。

廣義詞:指揮家相關詞:茶花女、天鵝湖、睡美人、吉賽兒、灰姑娘、孔雀東南飛、紅樓夢

Page 77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陶謙不起舞t’ao ch’ien pu ch’i wu

樂舞事件。陶謙(西元 132~西元 194)任官徐州時,認識同郡先輩張磐(生年不詳)。張磐原係陶謙父執輩,欲與陶謙交往,但陶謙恥其為人,每當宴飲,張磐常以舞屬陶謙,謙不以舞回答,即或應邀起舞,也不作〈轉〉的動作。張盤問陶謙:不當轉邪?陶謙以不可轉,轉則勝人作答。由是張磐不樂,卒以構隙。但陶謙為官清白,無從糾舉,祠靈星,有嬴錢五百,張磐欲以贓之,於是陶謙委官而去。﹝參考《三國志‧卷八‧引吳書》﹞

Page 77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雪祭(竇娥冤)hsüeh chi《tou o yüan》

舞曲名,馬水龍作曲,劉鳳學編舞,1980年 4月於台北市國立國父紀念館由新古典舞團首演。本曲創作背景取自元雜劇關漢卿原著「感天動地竇娥冤」,是描寫一位弱小女子為追求自己的理念、道德的實踐,孤獨地和罪惡抗爭,最後終於憑著「愛」—對父親的愛、對丈夫的愛、對婆婆的愛,背負起死亡的十字架作為真理的見證者。全劇分為三幕:一、〈楔子〉二、〈孤獨〉三、〈愛〉。作曲者使用了人聲(男女聲)、嗩吶與多件中國傳統打擊樂器。嗩吶象徵真理的引導者;女聲的獨白或合唱代表竇娥遭遇的過程;男聲或混聲與打擊樂的加入,暗示罪惡與真理的衝突,全曲就在這雙重性的主題理念下展開。樂曲中所用的不諧和的男女混聲合唱及不規則的節奏,引出一種不規則的影像,像是每個人自己的內心,也像是眾生的靈魂在黑暗中呼喊;道白的處理聽起來是平劇的腔調,但整個形式又有點像西方的說白唸唱法(Sprech—gesang),是古代也是現代的竇娥在抗議著。

廣義詞:舞曲名

Page 77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相關詞:感天動地竇娥冤

Page 77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雩祀yü szŭ

祭祀名。﹝見舞雩、大雩、雩祀儀制﹞

Page 77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雩祀儀制yü szŭ i chih

祭祀儀制。帝王祭天祈雨,自古有之。但清末入關前,未曾舉行此種祭祀。順治十四年(1657)夏大旱,順治帝(1644~1660)祈雨於圜丘壇。自此,始制定雩祀儀制。舉行雩祀前期戒齋三日,冠服淺色,禁屠牢,罷刑名。屆時,皇帝素服,步行入壇,不除道,不用儀仗,壇上設酒果,香燈,祝帛及熟牛脯醢。祭時不奏樂、不設配位,不奠玉,不飲福,受胙。其餘禮儀如冬至祭祀儀式。並另外派其他官員至方澤、社稷、神祇諸壇至祭。清朝(1644~1911)乾隆七年(1742)御史徐以升(生年不詳)奏請建壇雩祭。經議定:孟夏擇日行常雩,祀圜丘,奉列祖配。舉行大雩祭禮時,用舞童十六人,著黑衣,分八行,執羽翳而舞。﹝參考《清史稿‧卷八十三》﹞

Page 78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鳥歌萬歲樂niao ko wan shi yüeh

樂舞名。唐代宮廷舞名。武則天(西元 684~705)時,宮中養的鳥,善學人語,常呼萬歲,視為吉祥之兆,遂制舞名《鳥歌萬歲樂》。《舊唐書》記載,這種鳥出自廣東一帶,似鴝鵒而稍大,當地人名之為吉了。詩人白居易有《秦吉了》詩:「秦吉了,出南中,彩毛青黑花頸紅,耳聰心慧舌端巧,鳥語人言無不通。」唐宮廷演出為三人舞,頭戴鴝鵒冠,扮成鳥的樣子。後來傳到日本,名《萬歲樂》。改為四人舞,莊重典雅,至今保留在宮內廳雅樂寮,還經常上演。日本安部季巖等著《舞樂圖說》:「《萬歲歲》新樂,中曲,舞者四人。是歌頌唐王朝的治世鳳凰飛來,歌唱萬歲。……此舞自古以來為皇帝即位時的禮儀樂舞,是舞樂(雅樂)的代表作。」表現鳥類的舞蹈,是我國民族民間舞蹈之所長,如漢族的《鴳鶉理窩》、傣族的《孔雀舞》、壯族的《翡翠鳥舞》等。敦煌壁畫中也經常出現人首鳥身的《迦陵頻迦》(美音鳥)翩翩起舞。

廣義詞:唐代宮廷舞名相關詞:孔雀舞、翡翠鳥舞

Page 78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麻雀與小孩ma ch’üen yü hsiao hao

兒童歌舞劇名。西元 1921黎錦暉為推行美育教育和國語教育而創作。西元 1922修改定稿。黎明暉主演,首演於上海國語專科學校歌舞部。《麻雀與小孩》表演一個頑皮的孩子,捉住一隻麻雀,關在籠子裡,老麻雀到處尋找失散的小麻雀,痛苦的哀鳴,使小孩被感動放掉了小麻雀。這是一個符合兒童心理的,教育兒童愛護動物,培養善良品質的歌舞劇。它以歌詞的通俗易懂和口語化,很快得到普及。西元 1922劇本在《小朋友》周刊連載,並由上海大中華唱片公司灌製唱片,廣為傳播。劇本 1928年 8月由上海中華書局出版發行,出版後三年間印刷達二十二次。1983年 8月收入《黎錦輝兒童歌舞劇選》中,由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

廣義詞:兒童歌舞劇名

Page 78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傀儡k’uei lei

劇種名。中國古代由幕後演員操縱用木偶表演的戲劇形式,春秋時代刻木為人,代替奴隸殉葬,故早期傀儡戲只在喪事中表演,到了漢代末期,才開始在喜事的場合中出現。南北朝至唐代,被列入散樂,宋代在瓦子勾欄中,有著更大的發展,成為重要藝術活動之一,幾與雜劇不相上下,南宋時光在臨安一城的官巷口和蘇巷,就有以弄傀儡戲為職業的二十四家民戶。又稱「木偶戲」、「魁礧子」、「窟礧子」。傀儡戲可以表演婦女故事、神怪故事、英雄故事等,三國時馬鈞製作的木偶人能做擊鼓、吹簫、跳丸、執劍等雜技表演,傀儡戲和雜劇、說唱音樂、戲劇表演等相通,又被稱為「小雜劇」。中國之傀儡戲有四種表演形式:一、懸絲傀儡;二、杖頭傀儡;三、水傀儡;四、肉傀儡。〔參考《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中國大百科全書‧戲劇》〕

同義詞:木偶戲、魁礧子、窟礧子廣義詞:木偶表演的戲劇形式相關詞:小雜劇

Page 78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凱安舞 k’ai an wu

舞名。又稱《凱安》。唐朝(西元 618~西元 907)禮儀舞蹈。本係隋朝(西元 581~西元 618)之武舞。唐建國後由祖孝孫改為《凱安》,用之於郊廟祭享。《凱安》之舞者著平冕手執干戚。另外一說,據唐朝太常少卿韋萬石詮釋:《凱安舞》是貞觀(西元627~西元 649)中所製的武舞,於郊廟祭享時之武舞。舞有六變:第一變象龍興參野,第二變象克靖關中 ,三變象東夏賓服,四變象江淮寧謐,五變象獫狁降伏,六變復位以崇,象兵還振旅。〔參考《舊唐書‧音樂》、《淵鑑類涵》〕

同義詞:凱安廣義詞:武舞相關詞:武舞

Page 78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凱容為韶舞k’ai jung wei shao wu

舞名。宋(西元 420~西元 479)建國後,於永初元年(西元 420),將前代之《正德舞》改稱《前舞》。孝建二年(西元 455)改《前舞》為《凱容舞》。《凱容舞》被認為是舜時之《韶舞》,該舞於漢高祖(西元前 206~西元前 195)時改稱《文始舞》。《凱容舞》所用之舞器亦與《文始舞》相同;皆為籥與翟。此舞在宋時代,用於郊祀與宗廟祭祀禮儀中。〔參考《通典‧卷一四七》、《南齊書‧樂志》〕

同義詞:正德舞、前舞、凱容舞、韶舞、文始舞

Page 78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凱樂k’ai yüeh

舞名。﹝見愷樂﹞

Page 78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勞動舞lao tung wu

舞名。裕固族傳統民間舞蹈。流傳於甘肅省肅南地區裕固族聚居村落。舞蹈內容為表現裕固婦女紡羊毛毛線,編製民族帽子和人們打沙米(一種種子可食的植物)、割芨芨草等為主的勞動生活。舞蹈語言以模擬各種勞動姿態為主。表演者多為婦女,也可男女共舞。舞蹈動作簡單、粗獷,邊歌邊舞,具有強烈的民族特點和鄉土氣息。

Page 78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喜春樂hsi ch’un yüeh

舞名;樂曲名。〔見喜春鶯〕

Page 78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喜春鶯hsi ch’un ying

舞名;樂曲名。一、唐朝(西元 618~西元 907)教坊曲目之一。二、日本宮廷雅樂左方舞樂之一,名為《喜春樂》,又名《壽春樂》。該樂係黃鍾調,古樂、中曲,舞者四人。舞樂順序:一、<黃鍾調調子‧品玄>;二、<序>拍子十二;三、<破>四帖,延八拍子、拍子七;四、<入綾>。〔參考《教坊記箋訂》、《舞樂圖說》、《雅樂》〕

Page 78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喜起舞hsi ch’i wu

舞名。清朝(1644~1911)宴樂之一。皇帝壽宴時,大臣以二十二人為一組,著朝服,佩儀刀而入,三叩頭後,開始以二行兩人對舞。舞畢退東位西嚮立。次隊繼續如前儀。舞蹈伴奏有:琵琶、三絃、箏、節、拍板及拍掌者。〔參考《清史稿‧樂一,樂八》〕

Page 79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喜歌his kê

舞名。門巴族民間歌舞。流行於西藏南部達旺一代門巴族聚居區。門巴族人民能歌善舞,創作了許多優美的民歌,曲調揚暢悠流。《喜歌》這種形式,舞時視不同對象,不同場合,即興編詞,歌詞生動活潑。動作無固定程式,根據情緒自由地手舞足蹈,多即興發揮,動作活潑歡快。無樂器伴奏。

Page 79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喜慶舞his ch’ing wu

舞名。僜人民間舞蹈。流行於西藏察隅僜人聚居區。每逢喜慶之日或秋收之後農閒季節,在場壩圍著篝火起舞。參加者不分男女,人數不限。以一男子吹牛角號者為領舞,繼以鼓、鑼、鑔樂手(各一人),眾舞者隨後依序圍圓圈表演。主要步法為,<左腳小步前邁>,<右腳留後>,略似左弓式姿態,緊接著右腳有彈性地上下彎蹲兩次,然後,再反向對稱地表演一次。如此交替反複。另一步法為<點步>,上身保持前傾,左腳向旁跨一小步,右腳左拐點地;右腳向前跨一小步,左腳右拐點地。胯部隨點地動作左右自然扭動。節奏多為 3/4 拍。如:x xx ox∣x xx ox∣。

Page 79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喪葬舞sang tsang wu

舞名。基諾族群眾性祭祀舞蹈。流傳於西雙版納州景洪縣勐旺區的基諾族聚居區。此舞有兩種,一種為一般老人死後跳的叫《司秋》,意為安葬,晚上在死者家房子裡跳,屍體在家停放幾天就跳幾天晚上。男女群眾各半分開手拉手圍圓邊唱邊舞。另一種叫《阿嫫松鐵祭》,意為今晚要跳鬼。是村中高齡統管村社事務的人死後,當天晚上即開始跳的一種舞蹈。舞時有三個領舞者手拿鋩槌與群舞者成三角形,群舞者雙手拿竹筒相互對面而舞,一般要跳四至五天。出殯葬畢,由領舞三人男扮女裝、頭戴馬鈴、面戴乾蘆葉面具、小腿裹白布繫馬鈴,一人握鼓槌,另兩人各橫抬一竹筒,地下放有木板,舞者竹筒跺地時可發出嘭、嘭之聲。邊歌邊舞,有鋩伴奏。

廣義詞:基諾族群眾性祭祀舞蹈相關詞:司秋、阿嫫松鐵祭

Page 79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喲粗步yao ts’u pu

舞名。羌族民間舞。流行於四川北部汶縣、理縣等地的羌族聚居區。是羌族民間舞蹈《灑朗》中,用於迎送賓客時的自娛性舞蹈。舞隊形式與《灑朗》相同,參加者人數、性別、年齡不限。舞者邊歌邊舞,時有呼號加入。舞蹈動作古樸、沉穩,以上身側斜轉動和以肩部帶動上身,交替向後繞圓的動作為其主要特點。整個舞蹈氣氛莊重、典雅而歡快,富有一定的禮儀色彩。服裝為節日時鮮豔的傳統民族服飾。無樂器伴奏。

相關詞:灑朗

Page 79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戟chi

舞具名。一、古代兵器名。此種武器形狀似有勾刺的戈。商朝(西元前 16 世紀~西元前 11 世紀)出土文物中即有「戟」之器物。二、禮儀舞蹈及儀式舞蹈《武舞》舞具之一。〔見《破陣樂》、《威加四海》、《壽星隊》、《禮樂隊》〕

相關詞:武舞

Page 79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掌上舞chang shang wu

舞名。意為體態輕盈、腰肢細軟的舞伎,能在眾人手掌上翩翩起舞。歷史上能做《掌上舞》的舞人不多見。相傳漢代著名舞人趙飛燕,因身輕若燕,擅長此舞。另外,據《南史羊侃傳》介紹,腰圍一尺六吋的舞人張靜婉亦能作《掌上舞》。

相關詞:趙飛燕

Page 79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描眉化妝舞miao mei hua chuang wu

舞名。維吾爾族民間舞蹈。流傳於新疆的莎車、麥蓋堤、喀什等維吾爾族聚居區。是維吾爾族舉行傳統的麥西熱甫(一種歌舞遊藝聚會的形式)中固定表演的節目。舞者為男子,單人舞的形式。表演時,開始雙腿跪在地上,面向觀眾,模仿表現一個小姑娘用烏斯曼(一種可使眉毛染黑的野草)描眉的喜悅心情。以虛擬的手法表現化妝的過程。主要動作有:〈梳頭〉、〈編辮〉、〈描眉〉、〈照鏡〉、〈移頸〉、〈翻手划圓〉、〈轉身甩辮〉等,以及維吾爾族民間舞蹈中的一些代表性動作。表演者多為民間藝人(歌舞能手),舞蹈動作優美,表情細膩,所刻畫的小姑娘形象,活潑可愛、維妙維肖。樂曲輕快流暢,節奏鮮明,多為 2/4 拍。由維吾爾族弦樂器伴奏,在廣場表演時,可增加嗩吶、鐵鼓、以加強氣 氛。

Page 79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揚烈舞yang lieh wu

舞名。清朝(1644~1911)宴樂之一。舞者三十二人;其中十六人著黃畫布衣,另十六人衣黑羊皮,均戴面具。舞蹈動作跳躍倒擲,象異獸。另有舞者八人穿甲冑,持弓矢騎竹馬,分兩翼而上,首先向北方叩頭一次,旋即馳逐衝刺,象八旗軍之勇猛。當一獸被射中,群獸隨之懾服,象徵作戰勝利,武功已成。舞蹈伴奏有:琵琶、三絃、箏、節、拍板及拍掌者。〔參考《清史稿‧樂一,樂八》、《皇朝通典‧卷六十四》〕

Page 79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散手破陣樂san shou po chên yüeh

舞名;樂曲名。又名《散手》。日本宮廷雅樂左方樂舞之一。《散手破陣樂》係大食調,新樂、中曲。武舞,舞者執鉾(戟狀、大刀狀之武器),番子二人(即侍從者)。舞樂順序:一、<大食調調子‧品玄>,或用<新樂亂聲>,通常以此舞事神時,多用<新樂亂聲>;二、<序>拍子十二;三、<破>延八拍子、拍子十,末二拍加拍子;四、<調子‧上調子>或奏<新樂亂聲>,舞者率番子退場。〔參考《舞樂圖說》、《雅樂》〕

同義詞:散手

Page 79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散序san hsü

樂舞術語。隋唐(西元 581~西元 907)時代,燕樂大曲的開始段落。此段沒有<拍子>,多以樂器演奏,無歌無舞。

Page 80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散樂san yüeh

樂種名稱。歷代關於散樂之命名,均有不同之詮釋,總括而言,係指民間歌舞、雜技百戲及戲曲等之綜合命名。周朝(西元前 11 世紀~西元前 256)時,有散樂,係指由樂舞官員旄人負責教授的一種民間舞蹈及少數民族之舞蹈。秦朝(西元前 221~西元前 206)稱其為散樂百戲。漢以來,散樂多來自西域。外來之歌舞、幻術、雜手藝等雜技,加上原有之說唱藝術串連在一場中演出之形式,流傳頗廣。〔參考《周禮‧卷二十四》、《通典‧卷一百四十六》〕

相關詞:民間歌舞、雜技百戲、戲曲

Page 80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景雲ching yün

舞名。唐朝(西元 618~西元 907)禮儀舞蹈;宗廟樂舞之一。開元二十九年(西元 741)太常奏請,睿宗大聖貞皇帝宗廟祭祀酌獻用《景雲之舞》,徹豆,用《雍合》之舞。〔參考《舊唐書‧音樂》、《唐會要‧卷三十三》〕

Page 80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景雲樂ching yün yüeh

舞名。唐代宮廷燕(宴)樂舞蹈。屬「坐部伎」中之「燕樂」四部樂舞之首。《舊唐書‧音樂志》載,貞觀十四年(西元 640)「景雲現,河水清」被認為是祥瑞之兆。宮廷音樂家張文收作《景雲河清歌》,編為《景雲樂》。「舞者八人,著花錦袍,五色綾袴。綠雲冠。烏皮靴。」《通典‧樂》:中唐後此樂(指燕樂)唯《景雲舞》近存,餘並亡。《景雲》等舞曾經後晉傳至遼代宮廷,舞者人數與唐代同。

Page 80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景福宮ching fun kung

機構名。成立於清嘉慶十三年(1808)。係屬財團法人桃園景福宮管理委員會負責管理。該地點位於桃園市中心鬧區,廣場空地約二百坪,常以露天搭臺方式演出舞蹈、民俗戲曲等活動。地址為桃園市中正路 208 號。

Page 80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朝會chao hui

制度名稱。古代諸侯朝見帝王稱謂朝會。古制春見稱為朝,時見稱為會,且有一定之儀式。並有樂舞依序實施。﹝參考《漢書‧卷八十四》﹞

Page 80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朝儀choa i

制度名稱。古代皇帝臨朝、諸侯百宮朝見皇帝時,均有一定之禮儀樂舞制度。自秦(西元前 221~西元前 206)以來即定有朝儀禮制,惟漢高祖(西元前 206~西元前 195)即位後,廢除朝儀。但結果群臣飲酒爭功,甚至拔劍相向。高祖為此而擔憂,乃命奉常叔孫通制定漢朝(西元前 206~西元 220)朝儀。高祖七年(西元前 200),長樂宮建成,諸侯群臣始行朝儀之禮,朝儀進行時,諸臣不敢喧嘩,儀式嚴肅並井然有序。﹝參考《史記‧卷九十九》、《漢書‧卷四十三》﹞

Page 80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朝鮮國俳chao hsien kuo p’ai

舞名。清代宮廷宴享樂舞。列於宴樂之末,「四裔樂(即四方少數民族樂舞)」之一部。《清史稿‧樂八》:「《朝鮮國俳》,笛技、管技、鼓技各一人」,「俳長一人,戴面具、青緞帽、紅纓,服紅云緞袍,白綢長袖綠云緞虎補背心,十字藍緞帶。倒擲技十四人,服短紅衣。立丹陛兩旁。俳長從右翼上,北面立,以高麗語致辭,笛、管、鼓技從右翼上,東北面立,倒擲技從左翼上,自東向西,各呈其藝」。此即進入清宮的朝鮮民族樂舞技藝表演。

Page 80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渾脫舞hun t’o wu

舞名。唐代西域風俗性舞蹈。多在類似潑水節的潑寒胡戲活動中出現。舞時成群結隊,因而有:「相率為《渾脫》隊」之說。這種舞有時亦在其它場合表演,《舊唐書‧郭山惲傳》載:「唐中宗與近臣飲宴將作大匠宋晉卿曾舞《渾脫》」。《渾脫》還與其它樂舞相結合,如《樂府雜錄》載有《羊頭渾脫》,《教坊記》有《醉渾脫》,還有《劍器渾脫》等。可能是不同動作互相揉和在一起的舞蹈。宋代繼承了唐代《渾脫舞》,宋代宮廷小兒隊舞中有《玉兔渾脫隊》等。

廣義詞:唐代西域風俗性舞蹈相關詞:羊頭渾脫、教坊記、醉渾脫、劍器渾脫、玉兔渾脫隊

Page 80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猴祭HOU CHI

祭典名。猴祭(Mangayan gayau)是臺灣原住民卑南族(puyma)重要的傳統祭典。卑南族分佈於台東緊西北地區,族區大約分為卑南社群和知本社群。猴祭屬男子祭典儀式,依年齡分為兩階級:一為少年猴祭(Vasiva) 該字義為新年即將到來之意),二、為成年人大狩獵祭(Magajao)。早期猴祭於十月底十一月初芒草花開時進行,由祭司卜卦行儀日期,決定後長老開始指導年齡十三到十八歲的少年男子搭建他們的少年會所(Takoban) ,然後他們得離家住入會所接受進階為青年的各種訓練;包括接受少年階級中年長者以竹棒為戒尺的「苔臀」、遵守誡律之訓戒、守禮節、了解禁忌、神話與傳說、及膽量、體能耐力等訓練,十八歲時得正式成為青年會所成員(是永久聚會所,為成年男子活動場所),再接受更嚴格訓練,包括狩獵技,生活必備器物製作技能等,使真正成為卑南成年男子。如今會所制度淪失,僅於猴祭慶典前作數日象徵性的會所訓練。猴祭日期於每年元旦舉行,女性不能進出會所。過去該項祭儀是祭敵人首級,後經清朝禁止改為祭生猴。日據時代被規定以草編猴製品代替真猴。儀式當日猴檻抬出至凱旋門,將猴放出,先受剌再受射殺,

Page 80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當少年們行動完畢即奔回會所接受喝酒之獎賞以為榮耀。儀式完畢所有猴物皆丟棄於部落外以除污穢。晚間開始營火進行歌舞,女子在此階段即可加入活動,直到成年組男子狩獵歸來為止,在猴祭儀式過程中,對於當年家有親人喪亡者,長老得帶領父母俱存之少年到喪家安慰,並引他們參加猴祭儀式。大家共同行祭告祖靈儀式,並唱告慰歌曲,最後大家喊三聲「嘿呀─呼」結束儀式,再唱起歡樂歌曲。翌日新年慶祝新年歌舞,由長老領頭,大家再開始跳舞;舞步與阿美族、排彎族之基本舞步相似者甚多,如右足前踏一步,左足交叉於後踏一步,右足再後踏一步左足併上,四拍一組合移動等。【參考:呂炳川著《台灣土著族音樂》民國 71年、光華畫報雜誌編輯部著《台灣原住民文化(三)》民國 86年】。

廣義詞:卑南族(puyma)傳董祭典相關詞:少年猴祭、大狩獵祭

Page 81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猴鼓舞hou ku wu

舞名。苗族傳統民間舞蹈。流傳於湖南省西部花垣、保靖、古丈、吉首等縣苗族聚居地區。據說該舞早年根據有人路經寺廟,曾見群猴在廟中偷吃供果,上竄下跳於供桌之上,樑柱之間,而碰響大鼓,在一陣驚恐騷亂後,又競相擊鼓嬉戲的情景而創作,流傳至今。是當地年節、喜慶時,由三人或多人模擬猴子各種習性與擊鼓姿態的男子表演性舞蹈。表演時,鼓架上置大鼓一面,由一名鼓手在鼓後負責擊鼓作樂,另一鼓面面朝舞者。舞者著猴裝,畫猴臉譜。一人扮演老猴,其餘為眾小猴。舞蹈動作多為:捉虱子、搔癢、偷桃、啃吃包穀、盪鞦韆、看鼓、試鼓、驚鼓、相互嬉戲等。擊鼓方式和技巧類似苗族《單人鼓舞》和《雙人鼓舞》。扮演猴子的舞者可以拳擊鼓,也可以槌擊鼓。整個鼓舞不但風趣、熱烈,具有一定的戲劇情節,而且技藝性極強。

相關詞:單人鼓舞、雙人鼓舞

Page 81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琵琶p’i p’a

樂器名,彈撥類樂器,琵琶二字始自漢代,最早寫作枇杷或批把,是模擬演奏手法的形聲字,右手向前彈出曰〈批〉,向後彈進曰〈把〉。秦末將鼗鼓按上弦改造成為撥弦樂器,稱為「弦鼗」,後世亦稱「秦琵琶」,漢代參考傳統樂器箏、筑、箜篌等,創造出木製直柄、圓形音箱、四弦十二柱、豎抱、用手彈撥的樂器,也稱為琵琶,又名「漢琵琶」,晉代阮咸擅長彈奏此樂器,後人稱之為「阮咸琵琶」,簡稱阮。唐代由印度傳入中國北方的半梨形音箱琵琶,曲項、四弦四柱、橫置胸前、用撥子彈奏,因其頭部向後彎曲,為和當時直柄圓形的漢琵琶區別,故名「曲項琵琶」,為隋唐時代歌舞音樂的重要樂器。宋代以後,稱曲項琵琶為琵琶,直柄圓形的漢琵琶,則稱為阮咸。唐代琵琶用於獨奏、合奏及舞蹈的伴奏,宋元時代為適應說唱、戲曲的伴奏,增設品位擴大音域,明代琵琶已發展為四相九品,清代演奏形式由橫彈改為豎彈,棄掉撥子,用手指彈奏,提高了琵琶的表現力。在敦煌壁畫中,琵琶的圖形最多,僅莫高窟就繪有七百餘只,演奏形式大都為蹲坐、橫抱,少數作為舞蹈造型以反彈琵琶形式出現於壁畫中。著名琵琶曲有「霓裳曲」、

Page 81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六么」、「涼州」、「塞上」、「海青拿天鵝」、「十面埋伏」、「月兒高」、「春江花月夜」等。〔參考《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敦煌學大辭典》〕

同義詞:弦鼗、秦琵琶、漢琵琶廣義詞:彈撥類樂器相關詞:阮咸琵琶、曲項琵琶

Page 81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琵琶舞p’i p’a wu

舞名。傈僳族民間舞蹈。流傳於雲南省怒江、保山、麗江等傈僳族聚居區。傈僳語稱《其本欠》。因在琵琶伴奏下起舞,故名。有的地區伴奏樂器為小三弦,也叫《三弦舞》。每逢節日集會、婚嫁喜慶日子,只要有人彈起弦子,就會聚攏跳舞的人群,人們說:「弦子一響,腳板就癢,笛子一吹,搖頭擺尾」。彈弦子的人,既是伴奏者,也是領舞者,每變換一支曲子,舞步也即隨之變換。舞步由簡單到複雜,節奏由緩慢而逐步加快,情緒由舒緩到激烈,這些都由領舞者的曲調來作指揮。內容一般為表現生產勞動,但也有模擬動物跳和表現日常生活的。主要為圍圓起舞,也有二人一組起舞,二人舞時,男的將手搭於女的肩上,女的懷抱琵琶,邊彈邊舞。由於琵琶本身音量不大,舞中充滿一種委婉的情調。雖然舞步為踏地跺腳,但踏跺時含蓄而舒緩,有柔韌之感,踏跺後多接動力腿抬腳後又用前腳掌向後擦出,擦地同時將胯送出,如右腳擦地時,左胯向左送出,左腳擦地時,右胯向右送出,這種向後擦地和送胯動作為傈僳族舞蹈之特點動作,也是與一般踏地抬腿舞蹈之顯著區別。

同義詞:其本欠、三弦舞

Page 81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廣義詞:僳僳族民間舞蹈

Page 81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琴譜ch’in p’u

樂譜。中國傳統古琴曲專用的樂譜。唐代以前用文字記述彈琴的指法和弦位,稱文字譜,現存南朝梁(西元 502~557)丘明所傳《碣石調幽蘭》譜為唯一實例。到了唐代,琴家感到文字譜太過繁雜,遂創減字譜,以曹柔為代表,將原來的文字譜簡化、縮寫、標明指法,準確的記錄音高和音色的變化,但記錄節奏卻不甚嚴格。古琴音樂一向要求作曲者必須是演奏者,演奏者亦必須是作曲者,所以琴曲中如速度、節奏、強弱等不可欠缺的條件,都有意留待琴家演奏時才決定,而琴譜僅供琴家作「記指」之用。歷代琴家通過「打譜」的工作,開創各琴派不同的演奏風格。著名之減字譜代表作有:南宋姜夔「白石琴歌曲譜」、明初朱權「神奇秘譜」、明中葉嚴澂「松弦館琴譜」、清初徐琪「五知齋琴譜」、清中葉張鶴「琴學入門」、民初楊宗稷「琴學叢書」。〔參考《中國音樂史論述稿》、《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

廣義詞:中國傳統古琴曲專用的樂譜相關詞:文字譜、碣石調幽蘭

Page 81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番子樂fan tzŭ yüeh

樂舞種類名稱。清朝(1644~1911)宮廷宴樂有九部,其中之一,即「番子樂」。該樂係高宗(1736~1795)平定金川,獲其樂,及後藏班禪額爾德尼來朝,獻其樂,均列入《番子樂》。所獲金川之樂有三首:《阿爾薩蘭》、《大郭莊》及《四角魯》。所用樂器有得梨一,柏且爾一,得勒窩一。班禪所獻之樂,名為「札什倫布」。所用樂器有得梨二,巴汪一,蒼清一,馬思馬爾得勒窩四。《阿爾薩蘭》係戲獅之舞蹈。表演時,司樂器三人,司舞三人,身長七尺,披五色毛,引舞者衣雜綵,手執繩,繫耍球一,五色。表演《大郭莊》時,有十名舞者,二人一組相攜而舞;其中一舞者著蟒服,戴翎,掛珠,斜披黃藍二帶,交叉如十字;另一舞者著藍袍,掛珠,斜披黃紫二帶,交叉如十字。《四角魯》司舞者六人,戴舞盔,插雞翎各六,背縛籐牌,帶繫腰刀,左手執弓,右手持箭壺,盛箭五枝,相對而舞。表演《札時倫布》有司樂器者六人,舞童十人,各披長帶,手持一斧頭,歌梵曲而舞。〔參考《清史稿‧樂八》〕

阿爾薩蘭、大郭莊、四角魯

Page 81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發祥流慶之舞fa hsiang liu ch’ing chih wu

舞名。宋朝(西元 960~1279)禮儀舞蹈。用以祭祀宗廟及郊廟。大中祥符五年(1012)薦獻聖神文舞《發祥流慶之舞》。〔參考《宋史‧樂一,樂五》〕

Page 81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絨巴雪羌jung pa hsüeh ch’iang

舞名。藏族民間舞蹈。絨巴意為青年人,雪羌意為跳舞,含有召喚青年人跳舞之意。流行於雲南中甸境內的尼西、湯麥、習朵等一帶藏區。尤以尼西地區最負盛名,因內容多為讚美純真的愛情,旨在借歌舞以擇偶,故漢語習稱為《尼西情舞》。表演時,男女各自分開,疊成兩個大半圓,男子單手搭肩,女子雙手交叉抓住對方腰帶,動作緩慢、悠揚、奔放,節奏鮮明,音樂激昂。

同義詞:尼西情舞廣義詞:藏族民間舞蹈相關詞:青年人跳舞之意

Page 81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紫雲巖tsu yün yen

機構名。成立於民國六十八年(1979)十二月。該處係臺灣沿海地區最大的觀音廟,廟前廣場佔地五百坪,不定期有歌仔戲、話劇、舞蹈等活動,通常以露天搭臺方式演出,是清水鎮戶外藝文活動之重地。地址為臺中縣清水鎮大街路 206 號。

Page 82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紫極舞tzǔ chi wu

舞名。又稱《混成紫極舞》,唐代樂舞。《唐書‧禮儀志》說:「玄宗開元二十年正月,詔兩京諸州置玄元廟。天寶二年二月,以西京玄元廟為太清宮。其樂章,降仙聖,奏《煌煌》。登歌,發爐,奏《冲和》」。上香畢,奏《紫極舞》。《唐會要》說:「太清宮薦獻聖祖玄元皇帝,奏《混成紫極舞》」。附錄其舞辭如下:「至道生元氣,重圓法混成。無為觀大象,冲用體常名。仙樂臨丹闕,雲車出玉京。靈符百代應,瑞節九真近。寶運開皇極,天臨暵太清。長垂一德慶,永庇萬方寧」。

同義詞:混成紫極舞廣義詞:唐代樂舞

Page 82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菩薩獻香花隊p’u sa hsien hsiang hua tui

樂舞團名。宋朝(西元 960~1279)教坊女弟子隊十隊之一。每逢皇帝舉行春、秋及聖節三大宴,御樓賜酺及上元觀燈時,「菩薩獻香花隊」隨女弟子隊其他九隊表演樂舞。表演時著生色窄砌衣,戴寶冠,執香花盤。〔參考《宋史‧卷一百四十二》〕

Page 82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菩薩蠻隊舞p’u sa man tui wu

舞名。唐代女子隊舞。又稱《四方菩薩蠻隊》。是在西南少數民族樂舞基礎上改編創作。具有佛教色彩的大型女子群舞。《杜陽雜編》載,宣宗朝大中初年(西元 847~851)女蠻國入貢,獻其國樂珍寶,「其國人危髻金冠,瓔珞被體,故謂菩薩蠻,當時倡優遂制菩薩蠻曲,文士亦往往聲其詞」。懿宗朝李可及用此曲編制成舞蹈,懿宗令在剛落成的安國寺表演,並常於佛誕日在宮中「結彩為寺」表演此舞。數百人的龐大舞隊出場,婀娜多姿,儀態萬千的舞者,如佛降臨人間,似仙女下凡,蔚為豪華壯觀。關於此舞本源,史家說法不一,一說來自緬 甸 ,一說來自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古時之女蠻國與驃國(今緬甸)相鄰,即今雲南省的一些地區。中國古代多稱本國南方及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為「蠻」,地方名稱或族名也多加蠻字。至今雲南傣族仍叫少女為「小卜少」,與菩薩音頗相近。故有人認為《菩薩蠻舞》與傣族先民的舞蹈有關。此舞後傳至宋代。宋宮廷隊舞女弟子隊有《菩薩蠻隊》,屬於宮廷宴樂。

Page 82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菊夫人chü fu jên

人名。〔詳見菊部頭〕。

Page 82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菊部頭chü pu t’ou

人名。南宋高宗(1127~1162)仙韶院舞伎。通曉歌舞,尤擅於舞《梁州》。因其舞技超群而獲菊部頭之名。由於不見寵於高宗,故諉稱病疾返鄉靜養。後嫁陳源為妻,居西湖邊的適安園。高宗禪位晉尊為太上皇,進住德壽宮後,整日以歌舞取樂。因宮中無人能表演《梁州》令上皇滿意,復召菊夫人入宮獻藝。夫人自再度入禁宮,即未再出宮。陳源因此思念成疾。教坊為菊夫人之故事創《菊花新》曲,每當其夫聞聽此曲,即十分悲傷,不久去逝,復夫人之下落亦不得知。後世傳南宋官本雜劇中有《五柳菊花新》,可能與《菊花新》有關。〔參考《齊東野語》、《癸辛雜識》、《西湖雜詠抄》〕。

Page 82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象人hsiang jên

表演者稱呼。一、漢朝(西元前 206~西元 220)時宮廷酒宴中演出,與倡優身份相同。二、宮中雜技表演者。〔參考《漢書‧禮樂志》〕

同義詞:倡優

Page 82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象腳鼓舞hsiang chiao ku wu

舞名。傣族民間舞蹈。流傳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德宏、思茅、臨滄等各傣族聚居區。傣語叫《光里拉》、《光武杰》、《光拓》等,因形似象腳,現通稱《象腳鼓舞》。傣族每個村寨都有象腳鼓,而每個小伙子都會跳《象腳鼓舞》,三歲小孩就開始學跳,直至七、八十歲。相傳一千多年前,一位老人在河邊芒果樹下休息,風將芒果吹落水中,大的發出布的聲音,小的發出崩的聲音,回家後就模仿著做出了鼓來。又傳說一千多年前,當年領袖召麻粟杰數帶領四千人去來少猛尋找幸福,走到半路一個地方,有兩個老人對他們說:「不要去了,太遠了,我們三輩人都沒有去成」。他們就沒有去了,但那裡已可聽到來少猛水果掉在水裡崩、崩之聲,大水打在石頭上棒、棒之聲,小水流淌擁、擁之聲,魚尾巴打水畢八、畢八之聲,及魚在水裡搶吃水果擦、擦之聲,就模仿著做出鼓、鋩、鑔來。在節日、集會或勞動之暇,傣族小伙子們都會相邀在村邊大青樹下跳起《象腳鼓舞》。甚至農忙季節傣族停止一切娛樂活動的「關門節」期間,仍鼓聲不絕,甚至說:「打一槌鼓,穀子飽一截」。秧苗開始栽插和開始收割時,都要打著象腳鼓到田頭去。秋收後還要

Page 82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舉行賽鼓盛會。屆時,數十只象腳鼓滙集一起,優勝者得掛銀牌,並視為全村之驕傲。象腳鼓分大、中、小三種,大象腳鼓約長一百六十公分,舞蹈動作不多,但打法、鼓點豐富,有一指打、二指打、三指打、拳打、肘打、腳打、頭打等,多為一人表演或作舞蹈伴奏。流傳於瑞麗、孟定、西雙版納等地。中象腳鼓約長一百二十公分,用拳打,個別地區用槌打,左手加打弱拍,一拍打一下,以鼓音長短、音色好壞及鼓尾擺動大小為水平高低的標準。流傳於德宏、景谷、耿馬、勐 、西雙版納等地。小象腳鼓約長八十公分,舞步靈活

跳躍,以二人鬪鼓、賽鼓為特點,動作有退讓、進攻,最後以抓到對方帽子或包頭為勝。小象腳鼓為西雙版納所特有。象腳鼓也是傣族舞蹈的主要伴奏樂器,在為孔雀舞伴奏時,還有專門的鼓語,如鼓打「約筆洛、約筆洛、約筆約麗麗」時,即是說:「抬翅膀、抬翅膀、翅膀好好抬」,舞蹈者即做抬翅膀動作。無論那種象腳鼓,舞蹈或伴奏時,都必須有鋩、鑔伴奏或參加一起舞蹈。

同義詞:光里拉、光武杰、光拓廣義詞:傣族民間舞蹈

Page 82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象舞hsiang wu

舞名;樂名。又名《象箾》、《三象》。青少兒之武舞。創作於周朝(西元前 11 世紀~西元前 256)建國初年。有關《象舞》之作者,有三種不同的說法;其一,認為此舞係由文王所作;其二,認為《象舞》是武王創作的;另一說認為是周公所創作的。周朝政府非常重視舞蹈教育;規定兒童於十三歲時開始學舞,首先習《勺舞》,成童(十五歲以上)學《象舞》〔參考《左傳‧襄公二十九年》、《禮記‧內則》《漢書‧禮樂志》、《呂氏春秋‧古樂篇》、《初學記、歷代舞名》〕

同義詞:象箾、三象

Page 82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象德hsiang tê

舞名。又稱《象德之舞》。唐朝(西元 618~西元 907)禮儀舞蹈;宗廟樂舞之一。元和十五年(西元 820),祭憲宗(西元 806~西元 820)時,用《象德之舞》。樂章係由中書侍郎平章事、段文昌撰寫。〔參考《舊唐書‧音樂》、《唐會要‧卷三十三》〕

同義詞:象德之舞

Page 83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賀新房hê hsin an

舞名。門巴族民間舞蹈。流行於西藏南部錯那門巴族聚居區。門巴族的習俗;每當有人蓋起新房,全村人都要前來表示祝賀。人們聚集在新房前,男女不拘,人數不限,手拉手圍圈起舞。首先由一男子領唱,歌詞的內容是圍繞新房的讚頌詞。從房基、牆角、四壁,門窗,屋頂等均即興編詞各演唱一段,以表示對新房主人的祝賀。曲調親切委婉,十分動聽。眾人隨之唱合,且歌且舞。主要動作有〈踏步〉、〈弓箭步〉、〈左右橫移步〉、〈跨腿跳舞〉等。手的姿態,或雙手插腰抬頭左右擺動,或雙手向前旁甩動等。該舞歡快熱烈,體現了門巴族山寨和諧、寧靜的生活和親密團結的情境。無樂器伴奏。

Page 83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賀新房舞hê hsin fang wu

舞名。基諾族民間舞蹈。流傳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州景洪縣基諾洛克和勐旺區的基諾族聚居區。基諾族語稱《刹鍋克》。在農曆十二月內,凡村社頭人家新房落成,需舉行上新房儀式,由家族女長老第一個持火把登入新房,點燃新火塘舉行了各種儀式後,眾唱「作則頭」(蓋新房的經過),又跳《刹鍋克》。舞時,由領舞者帶領眾人拉手圍圓起舞,人數不限。整個舞蹈在舒緩節奏中進行。在跳《刹鍋克》中,由「若科瑪」(青年組織)維持秩序,在新房裡可以與舊時情人接觸敘舊,夫妻之間互不干涉,但只能縱情不能縱慾,如有越軌行為,馬上就被「若科瑪」遣送回家。有的村寨過去只有男性舞蹈,後來也有婦女參加。

同義詞:刹鍋克廣義詞:基諾族民間舞蹈

Page 83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賀殿 hê tien

舞名。樂曲名。唐朝(西元 618~西元 907)教坊樂曲中有《金殿樂》。係由日本遣唐判宮藤原貞敏(西元 807~西元 867)於仁明皇帝承和(西元 834~西元 847)年間,將此樂之琵琶譜傳入日本。和邇部太田磨根據此琵琶譜,譜成笛譜。仁明皇帝命林真倉編舞。當時係童舞,屬左方舞樂。壹赿調,新樂、中曲。舞者四人。舞樂順序:一、<壹赿調調子‧音取;二、<道行>;三、<破>拍子十;四、<急>拍子二十;五、<重吹>。〔參考《教坊記箋訂》、《日本史‧禮樂志》、《舞樂圖說》、《雅樂》〕

Page 83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買力斯mai li ssŭ

舞名。塔吉克族民間舞蹈。流傳於新疆的塔什庫爾干、莎車、葉城、澤普等塔吉克族聚居區。《買力斯》為塔吉克語,漢譯為特定節拍。表演時,男女不拘,場地不限。多在年節或喜慶時,人們相聚在一起,圍成圓圈,舞者進圈內或是單獨,或互相邀請,雙人或多人共舞。節奏為 5/8 拍,由 2/8 加 3/8 拍節奏組成,其特點是流暢且具跳躍感。鼓點打法是:∥: 冬 嗒 嗒 冬 嗒 :∥。舞蹈形式以單人表演和單人歌舞為主,同時兼有雙人、集體等多種形式。舞蹈的主要步法為連續走步,以 5/8 拍節奏,走四步停一步的典型步法最具特色。這種步法尤為女子們喜愛。加之雙臂徐徐舉起或悄然下垂,及聳肩動作,形成了塔吉克族的獨特風格。整個舞蹈平穩,含蓄而又充滿激情,歡快熱烈。伴奏樂曲有《白鷹》、《雄鷹》、《盡情跳吧》等古老民歌。有時表演當中邊唱邊舞,眾人幫唱補詞助興。伴奏樂器有:鷹笛、手鼓、彈布爾、熱瓦普等塔吉克民族樂器。

Page 83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進香舞chin hsiang wu

舞名。京族民間舞蹈。流傳於廣西防城地區的澫尾、山心、巫頭三島。在京族傳統節日「哈節」或祭祀活動中表演。由跳香和跳樂兩種舞蹈動作組成,故又稱《跳香》、《跳樂》。舞者為三位桃姑(即女民間藝人),身著緊身窄袖長杉的白色禮服,左手執三支燃香,右手做向內向外的手指輪轉翻花等動作。在縷縷香煙中邊唱邊舞。基本動作有:〈輪指繞香〉、〈三角步〉、〈圓場步〉、〈躬身施禮〉等。舞蹈動作纖細優美,感情含蓄。伴奏樂器有:大鼓、小鼓、鑼、鈸等打擊樂。節奏平穩,多為 2/4 拍。

同義詞:跳香、跳樂

Page 83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進酒舞chin chiu wu

舞名。京族民間舞蹈。流傳於廣西防城地區的巫頭、山心、澫尾三島上的京族聚居區。於京族傳統節日「哈節」的祭祀活動中表演。內容是表現祭祀者向神靈進酒。舞者為四名桃姑(京族稱謂,及女民間藝人),著粉紅緊身長杉禮服。基本動作有:〈輪指手花〉、〈轉腕〉、〈三角步〉、〈躬身碎步〉等。動作柔和圓潤,表情內向含蓄。動作特點,多為弧線形的造型,恬美端莊。京族人民以捕魚為生,常年進行織網、補網的勞動,勞動中要用手腕穿梭打結。由此而形成京族舞蹈中的各種手勢及手花的動作,既豐富又柔美,別具一格。伴奏樂器有:大鼓、大鑼、小鼓、小鑼、鈸、木魚、竹板等打擊樂。《進酒舞》的節奏豐富,有 2/ 4 拍、3/4 拍和 5/4 拍,節奏中的強弱關係,與常規的強弱關係正相反(如:2/4 拍,第一拍弱,第二拍強。3/4 拍,第一、二拍弱,第三拍強。5/4 拍,第一、二、四拍弱,第三、五拍強)。由於這種特殊的強弱關係,使《進酒舞》的伴奏鼓點更具鮮明的個性,進而增添了濃烈的民族色彩 。

Page 83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進德冠chin tê kuan

冠名;舞蹈服飾名。唐朝時表演《慶善樂》及《承天樂》戴此冠。〔參考:《新唐書‧禮樂志》〕

相關詞:慶善樂、承天樂

Page 83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進賢冠chin hsien kuan

舞蹈服飾名;古代冠名。宋朝(西元 960~1279)《文舞》舞者戴「進賢冠」。其形制前高七寸,後高三寸,長八寸。公侯之冠有三梁(即冠上之橫脊),中二千石以下至博士兩梁,自博士以下至小吏私學弟子皆一樑。此形冠制魏晉(西元 220~西元 420)以後,歷代均使用,至元朝(1271~1368)始廢除。〔參考《後漢書‧輿服志下》〕

相關詞:文舞

Page 83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鄂佗春狩獵舞ê t’uo ch’un shou lieh wu

舞名。鄂倫春族民族舞蹈。流行於內蒙古呼倫貝爾鄂倫春族聚居區。一般在狩獵歸來或是年節、婚嫁時由男子表演。舞者身著用狍皮特製的鑲有花紋的獵裝,頭戴滅塔哈(鄂倫春語,漢譯為皮帽),腳穿其哈密(皮靴)。身揹獵槍,形象英俊威武。舞蹈內容主要是表現狩獵的生活。主要動作有:〈縱馬出發〉、〈搭手瞭望〉、〈拔草尋獵〉、〈潛伏守候〉、〈摘槍射擊〉、〈凱旋歸來〉、〈獲獵歡舞〉等一整套狩獵過程。然後模擬往馬背上抬放獵物,獵人懷著喜悅的心情,放聲高唱,在悠揚的歌聲中結束。舞蹈是由模仿野獸的各種吼叫聲伴奏,表演者邊喊邊舞。動作粗獷有力,氣氛熱烈。

Page 83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鄉儺hsiang nuo

儀式舞蹈。即民儺。《論語‧鄉黨》:「鄉人儺,朝服而立於阼階」。說明百姓在舉行儺祭,孔子穿朝服肅立恭敬迎送之。〔詳見《儺》〕。

同義詞:民儺

Page 84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鈞天chiun t’ien

舞名。唐朝(西元 618~西元 907)禮儀舞蹈;宗廟樂舞之一。光宅元年(西元 684),祭祀高宗(西元 650~西元 683)廟時,用此樂舞。〔參考《舊唐書‧音樂》、《唐會要‧卷三十三》〕

Page 84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隊舞tui wu

舞名。古代宮廷集體歌舞形式。產生於中晚唐,興盛完備於宋代。唐人王建《宮詞》出現過「隊舞」一詞。晚唐宮廷樂官李可及編創的《菩薩蠻舞》、《嘆百年舞》都是大型隊舞。宋代宮廷隊舞分小兒隊與女弟子隊。小兒隊七十二人計有一、《柘枝隊》;二、《劍器隊》;三、《婆羅門隊》;四、《醉胡騰隊》;五、《渾臣萬歲樂隊》;六、《兒童感聖樂隊》;七、《玉兔渾脫隊》;八、《異域朝天隊》;九、《兒童解紅隊》;十、《射雕回鶻隊》。女弟子隊一百五十三人,一、《菩薩蠻隊》;二、《感化樂隊》;三、《拋球樂隊》;四、《佳人剪牡丹隊》;五、《拂霓裳隊》;六、《採蓮隊》;七、《鳳迎樂隊》;八、《菩薩獻香花隊》;九、《綵雲仙隊》;十、《打球樂隊》。表演時,各隊有特定服飾、舞具。宋代宮廷隊舞一般在春秋聖節大宴、賜酺、上元等節慶時與器樂曲、歌唱、雜劇穿插表演。宋代隊舞中的《柘枝隊》、《拂霓裳隊》、《劍器隊》、《醉胡騰隊》、《菩薩蠻隊》等,應是在繼承唐代同名舞蹈的基礎上發展編創的。

Page 84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陽阿舞yang a wu

舞名。又稱《阿陽舞》。先秦楚地舞蹈。宋玉《對楚王問》中說:「其為陽阿薤露,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所謂陽阿是樂曲之名。《淮南子》中說:「歌《採菱》,發《陽阿》,鄙人聽之,不若《薤露》以和,非歌者拙也,聽者異也」。這裡亦是以《陽阿》為樂曲之名的。漢人詠《陽阿舞》者,以傳毅的《舞賦》為最著名:「楚襄王既游雲夢,使宋玉賦高唐之事。將置酒宴飲謂宋玉曰:寡人欲觴群臣,何以娛之?玉曰:臣聞歌以詠言,舞以盡意,是以論其詩不如聽其聲,聽其聲不如察其形。激楚結風陽阿之舞,材人之窮觀,天下至妙,噫!可以進乎?……於是鄭女出進,

廣義詞:先秦楚地舞蹈相關詞:舞賦

Page 84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雅舞 ya wu

舞蹈種類名稱。是由樂器、人聲、詩、動作及舞器結合成一體的舞蹈。古代帝王用以祭祀天地、山川、祖先及朝會、宴享時的舞蹈。分為文舞與武舞二大類別。其特徵:文舞時,左手執籥,右手持羽。武舞時,左手執盾,右手持斧或戈。據傳說起源於黃帝時代。之後,歷代為誇耀本朝之文治武功,多將前代之雅樂增刪修訂或更改舞名,但其舞蹈之功能,基本型制;包括動作、樂器均大同小異。﹝見雅樂、佾、文舞、武舞、化成天下之舞、威加四海之舞﹞

Page 84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雅德根ya tê kên

舞名。達幹爾族宗教舞蹈。流傳於黑龍江省的齊齊哈爾達幹爾族聚居區。達幹爾族普遍信仰薩滿教。《雅德根》為達幹爾語,即薩滿教巫師之意。該舞是表現薩滿教的祀神活動,多在各種宗教節日或有重大事件發生,祈求本族人畜平安時舉行。或在氏族成員中求子、治病等場合進行。表演者二人,為男性雅德根(即巫師),人們稱為大神和二神。舞者身穿製作精美,價格昂貴,一般為歷代傳承的神衣,左手持神鼓(俗稱單鼓),右手執神鞭(鼓錘),邊擊、邊唱、邊舞。該舞一般分為三段:一、請神:以唱為主,舞為輔,多由大神領唱,眾人唱合。歌詞內容由領唱者根據情況即興編唱。二、降魔除災:以舞為主,跳四位鼓、天地鼓等動作。三、送神:以舞為主,動作幅度較大,表現其降魔之後的興奮情緒。整個舞蹈宗教氣氛濃重,充滿神秘色彩。主要動作有:<起式>、<碎鼓>、<四位鼓>、<天地鼓>、<跳地鼓>、<偏鼓>、<迎神鼓>、<收式>。伴奏樂器,除表演者自擊單鼓外,還有堂鼓、小鑔等打擊樂。

Page 84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雅樂ya yüeh

樂舞種類名。所謂雅樂,是自漢朝(西元前 206~西元 220)學者將古代之《雲門》、《大卷》、《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及《大武》,這些祭祀天地、山川、日月星辰、祖先宗廟、宮廷朝會、大宴賓客及釋奠時所用之音樂、詩歌及舞蹈統稱雅樂。也稱為正樂;是與俗樂相對的樂種。隋朝(西元 581~西元 618)以前雅樂與俗樂不分,隋初始分雅俗二部。唐太宗(西元 627~西元649)時,命太宗卿祖孝孫(?~西元 628)參考南北朝(西元 420~西元 589)時之雅樂,再考以古今,以大樂與天地合,制十二和之樂,合三十一曲,八十四調,作為大唐雅樂。宋朝(西元 960~1279)時,凡祭南、北郊,明堂、籍田、禘祫太廟、荐享景靈宮、酌獻陵園、釋奠及朝貢、慶賀、宴樂之禮、均用雅樂。並以宮架《八佾舞》,特架《六佾舞》分武文先後順序為樂舞。唐宋二代,雅樂舞曾遠播日韓。遼國(西元 916~1125)初年,行郊祀禮不採用雅樂。至統合元年(西元 983)冊封太子典禮時,始用雅樂。金‧皇統元年(1141)

使用宋朝之雅樂。元 (1271~1368)、明 (1368~1644)及清朝(1644~1911)三代均沿用雅樂。至中華民國於 1911建國,因政治

Page 84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體制之變革,雅樂舞僅見於祭孔之釋奠禮儀。﹝參考《論語‧陽貨》、《漢書‧卷五十三》、《舊唐書卷二十八》、《新唐書‧卷二十一》、《宋史‧卷一百六十三》、《遼史‧卷五十四》、《金史‧卷三十九》﹞

相關詞:雲門

Page 84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雲林縣立文化中心yün lin hsien li wên hua chung hsin

機構名。成立於民國七十四年(1985)五月,除設有音樂廳可容納九百五十三個座位外,另有一樓展覽室約四十五坪,二樓畫廊約九十三坪,三樓陳列室約四十六坪,露天劇場約八十五坪。該地點每月定期安排展覽及表演活動。其建築造形為西式兼採中國三合院配置,分內外庭,為一活潑開放之鄉村形態公園文化中心。場地可供外界租用。地址在雲林縣斗六市埤口路 100 號。

Page 84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雲肩yün chien

舞蹈服裝名。狀如披肩;有如四片雲彩披於肩上。青綠,黃羅五色,嵌以金線。古時宮女或舞者所著。〔參考《元史‧輿服志》〕

Page 84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雲門yün mên

舞名;樂名。又名《雲門、大卷》。此舞創作年代有兩種不同的說法;其一、認為《雲門》是黃帝時代所作,其二、認為《雲門》是堯時代所創。兩種說法均假設在傳說時代,但對《雲門》樂舞之詮釋則一致認為是歌頌黃帝之德政,如雲一樣覆蓋著大地。《雲門》樂器演奏用<黃鍾>(D調),演唱音階是<大呂>(D#調)。此舞在周朝(西元前 11 世紀~西元前 256)時,用以祭天,祖先及先師。也是該時貴族子弟必須學習的樂舞之一。〔參考《周禮》、陳暘《樂書》〕

同義詞:雲門、大卷

Page 85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雲韶府yün shao fu

樂舞機構名。唐朝(西元 618~西元 907)宮廷樂舞管理機構。武則天如意元年(西元 692)在中書省內設置習藝館(別名翰林內教坊),同時在教坊設「雲韶府」。該府之樂舞人員常於「宜春院」出演時,因人少而支援。「雲韶府」之人員稱為「宮人」,即賤隸;非直美惡貌殊,佩琚居然易辨─內人帶魚,宮人則否。「雲韶府」存在時間很短,神龍中(西元 705~西元 706)「雲韶府」復歸「內教坊」。〔參考《唐會要‧卷三十四》、《教坊記》、《唐代音樂史的研究》〕

廣義詞:內教坊

Page 85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雲韶部yün shao pu

樂舞種類名。宋朝(西元 960~1279)教坊四部之一。宋初循舊制,凡四部:一、「法曲部」;二、「龜茲部」;三、「大鼓部」;四、「雲韶部」。開寶(西元 968~西元 975)年間平南漢(西元 917

~西元 971),擇廣州內臣之聰慧者八十人,令於教坊習樂藝,賜名「簫韶部」。雍熙(西元 984~西元 987)初,改名「雲韶部」,每於上元觀燈,上巳、端午觀水嬉,皆命彼等作樂於宮中。遇南至、元正、清明、春秋分社之節,親王內中宴射,亦用之。「雲韶部」有大曲十三首:中呂宮「萬年歡」;黃鐘宮「中和樂」;南呂宮「普天獻壽」;正宮「梁州」;林鍾商「汎清波」;雙調「大定樂」;小石調「喜新春」;赿調「胡渭州」;大石調「清平樂」;般涉調「長壽仙」;高平調「罷金鉦」;中呂調「綠腰」;仙呂調「採雲歸」。工五十四人,樂器十種:琵琶、箏、笙、觱篥、笛、方響、杖鼓、羯鼓、大鼓、拍板。雜戲用傀儡。〔參考《宋史‧樂志》、陳暘《樂書》、《宋會要》〕

廣義詞:教坊四部相關詞:教坊四部

Page 85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雲韶樂yün shao yüeh

樂舞種類名稱。具雅樂特色的燕饗時之儀式舞蹈。《新唐書‧禮樂志》:文宗(西元 827~西元 840)好雅樂,詔太常卿馮定采開元(西元 713~西元 741)雅樂作成「雲韶樂」。樂器有:玉磐、四虛、琴、瑟、筑、簫、箎、籥、跋膝、笙、等皆一,登歌四人,分立堂上下,童子五人,繡衣執金蓮花以導,舞者三百人(《樂府雜錄》:舞童五人),階下設錦筵,遇內宴乃奏。另《唐會要》:太常梨園別教院有「雲韶樂」一章。〔參考:《新唐書‧禮樂十二》、《樂府雜錄》、《唐會要‧卷三十三》、《唐代音樂史的研究》〕

Page 85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雲韶樂舞yün shao yüeh wu

舞名。唐代宮廷樂舞。《舊唐書‧五涯傳》:「唐文宗太和三年(公元 829)正月,入為太常卿。文宗以樂府為音,鄭衛太甚、欲聞古樂,命涯詢於舊工,取開元時雅樂,選樂童按之,名曰《雲韶樂》。樂曲成,涯與太常丞李廓,少府監庾丞憲押樂工獻於梨園亭。帝按之於會昌殿,上悅,賜涯等錦彩」。《唐會要》卷三十三諸樂中亦有:「太常梨園別教院教法曲樂章等。王昭君樂一章、思歸樂一章、傾杯樂一章……雲韶樂一章、十二章。」由此可知《雲韶樂》舞為法曲樂章。

廣義詞:宮廷樂舞相關詞:雲韶樂

Page 85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雲翹舞yün ch’iao wu

舞名。此舞在漢代(西元前 206~西元 220)用於郊祀。郊祀之禮在古代屬吉禮,由天子親自主持。其禮制內容,包括樂、舞、詩歌之配合,自漢代始有較詳細之文獻〔參考郊祀樂舞〕,漢元鼎六年(西元前 111)舉行郊祀禮時,曾表演此舞。雖然作舞者不詳,但由鄒子所作之歌詞「青陽」、「朱明」及「帝臨」保留至今。漢代依農業週期,迎接時節之氣,立春時行迎春郊祀禮中,詠唱「青陽」,舞《雲翹舞》。迎夏時,詠唱「朱明」,舞《雲翹舞》、迎早秋(先立秋十八日)之郊祀禮中,詠唱「帝臨」,舞《雲翹舞》及《育命舞》。此舞之空間結構為八佾,六十四名舞者。其舞器為羽和籥。有關舞蹈服裝,當迎春郊祀時,舞者著藍色衣服。迎夏郊祀時,舞者著紅衣。迎早秋郊祀時,舞者著黃衣。此舞也用於祭天、祭泰山。迎藍帝、紅帝、黃帝和拜祭東、南及中土三個方位。〔參考《漢書‧禮樂志》、《皇覽》、《後漢書‧禮儀志》〕

Page 85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項莊舞hsiang chuang wu

舞名。漢朝舞蹈。漢朝史籍記述鴻門宴項莊舞劍的故事。《史記‧項羽本紀》:「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至鴻門……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范增數目項王,舉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范增起出,召項莊,謂曰:「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殺之,不者,若屬皆為所虜。莊則入為壽,壽畢曰:「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項王曰諾。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鴻門宴項莊舞劍的場面,十分驚險逼人,後人遂有「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之語。河南南陽漢畫像石有一項莊舞劍的場面。項莊兩腿叉開正面立,揚臂持劍起舞,豎眉瞠目殺機畢露。

廣義詞:漢朝舞蹈相關詞:鴻門宴

Page 85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項帽舞hsiang mao wu

舞名。又稱《象帽長纓舞》,屬《農樂舞》。朝鮮族民間舞蹈。是以歌舞祈豐收的富有農村生活氣息的舞蹈。舞者頭戴特製的頭盔,上有可以旋繞的長纓,舞時擺動頭部,使長纓在頭頂、身側旋繞飛舞。手中擊打著小鼓,以〈喜鵲步〉跳躍前進,頭上長纓不斷旋繞。表現了朝鮮族勞動人民在勞動之餘、豐收之後的樂觀情緒。〔參考羅雄岩著《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教程》〕

同義詞:象帽長纓舞廣義詞:朝鮮族民間舞蹈相關詞:農樂舞

Page 85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順和shun ho

舞名。又稱《順和之舞》。唐朝(西元 618~西元 907)禮儀舞蹈。其一,夏至日,祭皇地祇,樂章三,奏《順和之舞》,舞有八變。其樂章係於開元十二年(西元 724),禮部侍郎賀知章撰寫。其二,祭神州地祇,樂章三,奏《順和之舞》,舞有八變。其樂章係於貞觀十七年(西元 643)太府卿蕭璟撰寫。〔參考《舊唐書‧音樂》、《唐會要‧卷三十》〕

同義詞:順和之舞

Page 85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黃泥鼓舞huang ni ku wu

舞名。瑤族民間舞蹈。流傳於廣西壯族自治區金秀瑤族自治縣瑤族聚居地區。瑤語音譯為:尼網雍。瑤族自古崇拜盤瓠,每年秋收後都要舉行祭祀盤王的跳盤王活動。該舞是這一古老傳統祭祀活動中,祈求盤王賜福和娛神的重要祭祀性鼓舞。黃泥鼓(因鼓面大皮易軟,為使鼓聲響亮,演奏前要在鼓皮上抹滿以水和好的黃泥,放烈日下晾曬,待黃泥乾裂後即可在敲擊時獲響亮音響,因此而得名。)為瑤族打擊樂器長鼓中的母鼓,該鼓鼓身粗大、沉重、音響渾厚。宋代周去非《嶺外代答》中有:「銃鼓乃大腰鼓也,長六尺,以燕脂木為腔,熊皮為面,鼓不響鳴,以泥水塗面,即復響矣。」的記載。而為黃泥鼓合奏、舞蹈的公鼓,則為通常人們所識,鼓身纖細、輕巧、音色清脆的長鼓。該舞蹈名稱取自於母鼓之名。舞蹈時,經常以四男子操公鼓,圍繞在一只母鼓周圍,一手握鼓腰,一手敲擊鼓面,與母鼓鼓點相互呼應。進入高潮時,舞者在不斷翻轉公鼓的同時做大幅度的跳躍,按順時針方向轉動,動作粗獷、剛烈。步法有:

〈蹲步跨轉〉、〈吸腿跳〉、〈點步並膝深蹲〉等。而身背母鼓者,因鼓身碩大沉重,掛鼓於腹前,一手持厚竹片擊鼓面,一手以指、

Page 85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掌等部位擊另側鼓面,以領奏器樂的身份做低音部演奏,母鼓手基本在原地做:〈深蹲轉鼓〉、〈旁側吸腿擊鼓〉等幅度較小的舞動。整個鼓舞氣氛熱烈而古樸。此外,該舞蹈反映了在原始母系社會時期,人們為祈求後代的繁衍,而對有碩大鼓腹的母鼓寄予的崇拜意識,仍留存在今日的民俗之中。舞蹈者無特殊服飾,有時由男女歌手組成歌隊,邊演唱《黃泥鼓歌》,邊列隊揮舞彩巾在鼓舞外圍做逆時針旋轉。無其它伴奏樂器。

Page 86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黃健(1929~1993)huang chien

人名。又名肇平。他生於福建省福州市。1948年移居台灣,畢業於名校建國中學後旋即展開他的藝術生涯,獲得多方面的成就;一位傑出的舞蹈創作家,特殊教育先驅者;視障、聽障藝術教育拓荒者,終其一生奉獻給殘障者的社會工作者。黃健擅長繪畫、音樂與舞蹈。他自 1955年任教台南啟聰學校(即盲啞學校,小學至高中一貫十二年教育制),擔任視障生音樂、聽障生美術及舞蹈。他自創「郊外教室」教學法;在大自然環境中,透過觸覺、聽覺、視覺及律動感,將摸觸的、聽到的、看到的、感覺到的實物和想像力整合、內化之後,或用畫筆,或用人聲樂器,或用

Page 86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黑虎將軍舞hê hu chiang chün wu

舞名。羌族民間舞。流行於四川北部汶縣的黑虎鄉羌族聚居區。是當地羌族,俗稱:白頭羌(為紀念古代為了當地居住羌族的解放、自立英勇戰死於疆場的英雄黑虎將軍,而一改原有民族服飾,穿戴萬年孝的延續而得名。所住村莊也以黑虎命名至今)的特有舞蹈。舞蹈者均為青年男子,人數在十人左右(雙數)。舞蹈以在不同隊形的變化中,進行交手對打和拳術武藝的表演,來體現當年黑虎將軍英勇奮戰、浴血沙場的驚心動魄場面,用以教育全體白頭羌族人和他們的後代,永遠不忘黑虎將軍恩德的軍事題材男子群舞。舞蹈從始至終氣氛緊張、激烈。舞蹈者不持道具,身著白色麻布過膝長衫、外套光板山羊皮背心、著麻編草鞋。有簡單的鑼鼓伴奏。

Page 86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黑帽舞BLAK HATS DANCE OF

舞名。傳說於西元 900年左右。西藏王浪伽達摩(Langa Dharma)

迫害佛教,因此來自勞龍(Lha-hun)之喇嘛帕朵濟(Pal Dorje)決定剷除此一暴君,乃設計由自已喬裝為一個當時的邦菩派(Bonpo)教中的黑帽派漫遊舞者,身著黑衣騎黑馬,衣袖中暗藏弓箭前往王宮。因舞藝佳獲國王青睞與召見並頒獎。帕朵濟趁機射殺了國王,然後騎黑馬逃逸。士兵隨後追蹤,帕氏乘馬逃入吉河(River Kyi),洗掉原塗於馬身上之黑油煙使變成白馬,本人則將衣服反穿,變成成白色,因而逃過追緝。自此以後帕朵濟成爲西藏聖人,每年逢此慶典,均有默劇舞蹈的演出。內容敘述此事的經過以紀念帕氏之事蹟,且含有風趣之評論。當時所謂《無形的隨從》亦成為有形的《善與惡人》、《莊嚴的靈魂或小丑》。此一默劇舞蹈成為西藏每年各階層人士最喜愛的表演。【參考 W、G、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 蘭得馬舞(Langdharma)》

相關詞:帕朵濟

Page 86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黑熊搏鬥舞hei hsiung po tou wu

舞名。鄂倫春族民間舞蹈。流行於內蒙古呼倫貝爾及黑龍江鄂倫春族居住地。也叫《鬥熊舞》,鄂倫春語稱為《阿瑪仁》。鄂倫春人崇拜黑熊是傳統的習俗,故從不獵熊。每當鄂倫春人狩獵歸來,慶賀豐收及其它喜慶日子,均要圍著篝火唱歌跳舞,其中最精彩的就是《黑熊搏鬥舞》。舞時三人為一組(二男一女或是二女一男均可),站成品字型,上身略向前傾,雙腿半蹲,雙手按膝,目視對方。口發<吼、吼>之呼號聲,雙腳同時用力跺地,跳躍,兩肩和頭部左右搖動,模仿黑熊蹦跳。其中二人相互追逐,搏鬥的難解難分時,另一人旋即勸解,繞橫八字路線在雙方之間蹲跳穿梭。該舞無音樂伴奏,以舞者本人的呼號為動作節拍。節奏鮮明,粗獷豪放。是鄂倫春族民間舞中最富有代表性的。

同義詞:鬥熊舞、阿瑪仁

Page 86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傾盃樂ch’ing pei yüeh

舞名;樂曲名,歌詞名。一、唐朝(西元 618~西元 907)教坊樂曲目之一,作曲者不詳,歌詞係由太宗(西元 627~西元 649)命長孫無忌所作。其後也有多人為此樂填詞,大曲,雜曲均有。近年出土之《敦煌》卷子樂譜,也記有《傾盃樂》。二、日本宮廷雅樂舞樂曲目之一。此舞因係由中國傳入,故列入《左方舞》。日本亦稱其為《醉鄉日月樂》,或名《傾盃醉鄉樂》。此曲係<大食調>,屬新樂、中曲,舞者四人。舞樂順序:一、<破>二帖,每帖各有十六拍,延八拍子;二、<急>三帖。〔參考《教坊記箋訂》、《續日本史‧樂志》、《舞樂圖說》、《雅樂》〕

相關詞:左方舞、醉鄉日月樂、傾盃醉鄉樂

Page 86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剽牛舞p’iao niu wu

舞名。獨龍族民間舞蹈。流傳於雲南省貢山縣獨龍河流域河谷的獨龍族聚居村寨。該舞蹈源於獨龍族早期宰殺牛後,帶有祭祀性的圓圈舞蹈。有《剽牛鍋莊》的俗稱。獨龍音譯為:〈德魯色勒墨〉。每當過獨龍族新年時,人們都要舉行剽牛祭祀活動。屆時,將牛拴在空場的宰牛柱上,由兩名少女將本民族族紡織的條紋土布披於牛背,並在牛上纏珠鏈飾物、牛前擺放祭品後,便開始進行祭祀。活動主持者在點燃植物燻煙後,面向東方進行禱告。禱告畢,由另一男子以鋒利竹槍或梭鏢刺入牛心臟,牛死倒地後,即由主持者進行占卜,然後割下一塊牛肉交與村寨老者,老者將牛肉放於肩上,圍牛繞場行走、作舞。此時村民隨之起舞並歌唱,使節日的歡樂氣氛達到最高潮。現剽牛活動已很少進行,但舉行剽牛活動時的祭祀性圓圈舞不但保留了下來,而且成為年節或喜慶時的自娛性舞蹈。

同義詞:剽牛鍋莊剽牛鍋莊相關詞:圓圈舞蹈

Page 86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剽牛舞p’iao niu wu

舞名。獨龍族民間舞蹈。流傳於雲南省貢山縣獨龍族聚居區。「卡雀哇」節,是獨龍族一年中最隆重的傳統年節。屆時,全村男女老少身著盛裝,陪伴著各地請來的客人,聚集在村中廣場上,舉行最隆重的儀式「剽牛祭天」。當勇敢的獵手手持鋒利的竹矛剽牛對準牛的腋下猛刺進去時,廣場上的人群即自動圍成圓圈,敲起鋩鑼,愉快地跳起了舞蹈。年節的第二天早上,有些村寨還要舉行射獵儀式,迎著朝陽,人們把用蕎麵捏成的各種動物模型和祭品捧到屋後坡地上,點燃松明,當祭師念過祭詞後,青年射手們即拉弓齊向動物模型射去,接著祭師又把各種動物模型向圍觀的人群撒去,此時,鋩鼓齊奏,人們又盛情歌舞。既抒發了一年辛勞之後的歡樂愉悅之情,也是獨龍族在極端惡劣的自然環境下為生存而抗爭精神的振奮,是其艱辛原始生活的寫照。舞蹈步法簡單,上身緊靠手拉手,節奏緩慢。

廣義詞:獨龍族民間舞蹈相關詞:卡雀哇

Page 86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塔吉克刀舞t’a chi k’ê tao wu

舞名。塔吉克族民間舞蹈。流傳於新疆的塔什庫爾干一帶塔吉克族聚居區。舞蹈為獨舞形式,表演者為男子。舞時,手持波斯式彎形長刀。主要動作有:<揮刀行進>、<蹉步跳>、<劈刀轉>等。動作技巧性很高,勇猛、威武,頗具古代武士之風。有專用的固定曲調伴奏,節奏為 7/8 拍。伴奏樂器為鷹笛、手鼓、熱布卜(彈撥樂器)等。

Page 86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感化樂隊kan hua yüeh tui

樂舞團名。宋朝(西元 960~1279)教坊女弟子隊十隊之一。每逢皇帝舉行春、秋及聖節三大宴,御樓賜酺上元觀燈時,「感化樂隊」隨女弟子隊其他九隊表演樂舞。表演時,著青羅生色通衣,背梳髻,繫綬帶。﹝參考《宋史‧卷一百四十二》﹞

Page 86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愛達哈喜楞ai ta ha his lêng

舞名。鄂溫克族民間舞蹈。流傳於內蒙古呼倫貝爾鄂溫克族聚居區。《愛達哈喜楞》鄂溫克語,漢譯為《野豬搏鬥舞》。鄂溫克人在長期狩獵生活中,觀察到野豬的生活習性,使在勞動之餘模擬牠們的神態,以此來自娛取樂。早期表演時,舞者身穿毛朝外的狍皮大衣,臉抹白粉,化裝成野豬模樣,邊舞邊呼叫吼么!吼么!參加人數不限,二人為一組。舞時,二人相對,步步逼近,又突然閃開兌換位置,繼而相互撕打、搏鬥。配合著粗獷、高亢的呼號,形像逼真、生動。現在,野豬形象的模擬動作已淡化,增強了娛樂性。每當年節、喜慶聚會時,是鄂溫克人必跳的一種舞蹈。表演者為男子,著獵裝,舞蹈動作剛勁、質樸。富有濃重的原始狩獵色彩。

同義詞:野豬搏鬥舞

Page 87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愷樂 k’ai yüeh

樂種名。同凱樂,即軍樂。當作戰勝利凱旋慶功祭獻時所演奏之音樂。周朝(西元前 11 世紀~西元前 256)時,當王師凱旋,左手執律,右秉鉞以先,奏愷樂獻祭於社。﹝參考《周禮‧卷二十九》﹞

同義詞:凱樂

Page 87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搓蹉ts’o ts’o

舞名。普米族群眾自娛性民間舞蹈。流傳於雲南省蘭坪、麗江等縣普米族聚居區。意為跳舞,又稱《羊皮舞》、《四弦舞》。傳說:被驅趕的普米族,聚集在翻山埡口,圍著篝火通宵達旦《搓蹉》,對方誤認為普米族人太多,就不敢再驅趕。又傳說:普米人彈起四弦,跳起《搓蹉》,把大小妖精嚇的四處逃命,妖精們說:世上什麼都不怕,就怕普米跳《搓蹉》。說明《搓蹉》是力量的象徵。在蘭坪河西大羊一帶,還有一種無伴奏《搓蹉》。一般說《搓蹉》有十二套舞步。有<團聚舞>、<追趕步>、<臀部相撞舞>、<鞋底相撞舞>、<碗筷舞>、<壓腳跟步>、<跺腳抬腿步>、<二步一抬跑跳步>、<三步一抬跑跳步>、<點地轉身步>、<龍跳步>、<結尾步>。主要為手牽手圓圈跳,有單圓、雙圓、半圓,其它還有對跳、開門、鑽空、翻身、二龍吐水、滿天星等。近年來,專業舞蹈工作者已將其改編為舞台節目表演,深受群眾歡迎並廣為流傳。

同義詞:跳舞、羊皮舞、四弦舞廣義詞:普米族民間舞蹈

Page 87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新竹市立文化中心hsin chu shih li wên hua chung hsin

機構名。成立於民國七十五年(1986)十月三十一日。該中心有梅苑、竹軒、習齋、禮堂等場所,面積在六十坪至二百坪不等,經常定期舉辦展覽及表演活動。其演藝廳正積極興建中,是新竹市舉辦藝文及舞蹈活動的主要場地之一。演出場地可供各界租用。地址為新竹市東大路二段 15巷 1 號。

Page 87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hsin chu k’e hsüeh yüan ch’u kuan li ch’u

機構名。成立於民國六十九年(1980)。該處可供展演之禮堂座位約五百一十二個座位,經常供外界租用,以舉辦中、小型之演藝或舞蹈表演等活動。地址為新竹市新安路 2 號。

Page 87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新莊文化藝術中心hsin chuang wên hua i shu chung hsin

表演場所。新莊文化藝術中心座落於台北縣新莊市中平路 133號,「公八公園」內。1995年啟用,是一座多功能的綜合性文藝中心。館內設施有演藝廳、藝術廳、閱覽室、期刊室、文獻陳列室、大會議室及舞蹈排練室等。表演廳舞台鏡框高七公尺八十三公分,寬十七公尺八十公分,深十七公尺五十公分,木質地板,呈凸字型向觀眾突出。可演出舞蹈、音樂及戲劇等大型節目。觀眾座位七百席,座位呈階梯式排列。供租用。〔資料來源:新莊文化藝術中心提供〕

Page 87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新舞臺hsin wu t’ai

表演場所。新舞台名稱的來源可追溯至日據時期。光緒二十三年(1897),日人於台北市衡陽街一帶興建台灣第一座劇院,稱為淡水戲館,亦稱淡水會館。專供台灣民眾看戲之用。1909年鹿港富紳辜顯榮自日人手中買下淡水戲館,並將其整修改建,易名為台灣新舞台,同時遷移至台北市城外大稻埕區。這棟外型採中國式翹尾的三層樓建築物曾風光數十載,堪為全台灣最重要的表演場所。當時台灣新舞台邀請的表演團體多半來自大陸京戲團,最熱門的戲碼首推《貍貓換太子》。但令人惋惜的是,這個富高度藝文氣息的場所,卻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美軍炸毀。經半世紀後,由辜顯榮之子重建新舞台於台北市松壽路 3號,並於民國八十六年(1997)五月開始營運。新舞台佔地五百五十坪,表演廳有九百三十五座位。每年除自製節目;舉辦藝術季外,可外租,供音樂、舞蹈、戲劇及說唱等表演。〔資料來源:新舞台提供〕

同義詞:淡水戲館、淡水會館

Page 87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楚舞ch’u wu

舞名。先秦時代樂舞。楚舞產生於楚國,楚國為春秋時代南方蠻夷之國。春秋時代中期,楚國與北方諸夏之國接觸頻繁,在頻繁的交往之中,南北方文化出現雙向交流的現象。春秋末期,魯國樂人亞飯干適楚,是中原古代音樂傳入楚國的明證。楚兼並吳、越之後。吸收了吳、越的新樂和新舞,充實了楚舞表現風格。屈原把楚地的民間歌舞加工整理,成為文學名著《楚辭》。其中《九歌》實為大型神話歌舞劇。如在《九歌‧東皇太乙》中說:「楊枹兮拊鼓,疏緩節兮安歌;陳竽瑟兮浩倡。靈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滿堂。五音紛紛兮繁會,君欣欣兮樂康。」這裡說表演的女巫有著美麗動人的舞姿。同書《東君》中說:「緪瑟兮交鼓,簫鐘兮瑤簴鳴篪兮吹竽。思靈保兮賢姱,翾飛兮翠會,展詩兮會舞。應律兮合節,靈之來兮蔽日」。這是個典型楚舞,描寫了一位面容姣好、身段優美的女巫,隨著音樂的節拍,作精巧的舞蹈動作,翾然若飛,像翠鳥之舉。楚人的舞蹈有著緩慢而曲折、淒切而激昂的特點。

廣義詞:楚辭相關詞:九歌

Page 87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楊太真yang t’ai chên

人名。楊玉環未冊封貴妃前之道號。〔詳見楊玉環〕。

Page 87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楊玉環(生年不詳)yang yü huan

人名。號太真,陝西華陰人。唐玄宗(西元 712~西元 755)的嬪妃。原係明皇子壽王昌之妃,後晉幸於玄宗。楊玉環懂音律又擅歌舞,故深受玄宗鍾愛,成為繼武惠妃(壽王母)後之寵妃。她擅長《胡旋舞》,據傳有次與宮女齊舞胡旋,她那輕盈曼妙的舞姿,使玄宗為之忘情地親擊羯鼓以和之。《霓裳羽衣舞》乃為玉環的代表作,天寶四年(西元 745)玄宗冊封她為貴妃,當她面謁明皇謝恩時,樂工演奏《霓裳羽衣曲》,貴妃亦隨之翩然起舞。玄宗終日與貴妃沈迷於歌舞之中,致將盛唐之國勢傾頹。當安祿山起兵造反(西元 756 ),長安失陷,楊玉環隨玄宗避往四川 ,途經馬嵬坡,六軍不發並要求處死貴妃,玄宗迫不得已,只得將她賜死,後玄宗返朝仍久久不能忘情。後人將她與玄宗間動人的愛情故事改編為戲曲,元曲「梧桐雨」、崑曲「長生殿」、及京劇「貴妃醉酒」等可為代表。〔參考《舊唐書》、《開元天寶遺事》〕。

Page 87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楊柳枝舞yang liu chih wu

舞名。唐代健舞。薛能《柳枝詞》詩序:「因令部伎少女作《楊柳枝》健舞」。白居易《楊柳枝》詩序:「楊柳枝者,古題所謂折楊柳。」《折楊柳》原為北方遊牧民族歌頌勇士和戰鬪生活的民歌。音樂豪放粗獷的風格影響了舞蹈的氣質,故屬健舞。但從白居易《楊柳枝二十韵》「小妓攜桃葉,新聲蹋柳枝」,「繡履嬌行緩,花筵笑上遲。身輕委回雪,羅薄透凝脂」,「口動櫻桃破,鬟低翡翠垂。枝柔腰裊娜,荑嫩手葳蕤」,「玉敲音歷歷,珠貫字累累。袖為收聲點,釵因赴節遺」等描述來看,這一女子舞蹈其舞容姿韵既矯健且優美。

Page 88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楊素珍(1933~)yang su chên

人名。她是舞蹈家、舞蹈編導、社會教育工作者。台北市人。十三歲拜林香芸習舞,繼赴日本東京伊藤舞蹈學校專修芭蕾,並入小林舞蹈學校學習世界舞蹈。是台灣戰後培植的第一代舞蹈家。民國四十六(1957)年在台北縣三重埔(今三重市)首創「楊素珍舞蹈研究中心」,為台北縣舞蹈教育努力耕耘,迄今已歷三十餘年,成果甚為豐碩。民國四十九(1960)年首次參加中華民國民族舞蹈比賽時即展露頭角,自此歷年參加比賽均獲得佳績。由於擅長道具的運用,更增舞蹈的可看性,因之深獲舞蹈界的讚許與肯定。如《巾舞》中巾的長短變化,增加了視覺美感的效果。《孔雀舞》中孔雀開屏剎那間的張合。《山地竹節舞》由於竹子各種擊打法的不同所產生的音效,使得舞蹈顯得格外生動活潑。又如《鐵扇》將武術的動作融於舞姿中,藉扇的張合所產生的音響,更能呈現出另一種剛健有力的武舞精神。此外,她亦致力於社會舞蹈教育,對兒童舞蹈教育的推廣不遺餘力。首先應大華晚報之請撰寫《芭蕾舞初步》專欄,又藉電視媒體作為她新作發表的舞台,介紹給廣大的全國觀眾。自教育電視台試播起,即將最新的作品在該台發表演出。在中視的

Page 88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小神通」、「母子樂園」;華視的「亮叔叔」等兒童節目中表演兒童舞蹈。在台視早期大型綜藝節目如「綠島之夜」、「寶島之歌」中表演藝術與娛樂兼具的舞蹈。將舞蹈比賽獲獎的各項佳作在「開心俱樂部」作系列的呈現,對舞蹈教育的推廣深具意義。楊素貞除有志於提升與淨化台灣娛樂性舞蹈之品質外,也協助台灣觀光事業之發展。她在統一、國賓一等一流觀光飯店表演中國舞蹈以娛外國旅遊人士,更藉以宣傳我國文化。由於她努力推廣舞蹈藝術的貢獻,曾先後榮獲中華民國文藝協會第十六屆(1975)文藝獎章,舞蹈學會 1979年飛鳳獎,台灣省及台北市中華文化復興委員會1981年文化獎章,以及教育部 1992年中華民族藝術薪傳獎等殊榮 。

Page 88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楊貴妃yang kui fei

人名。〔詳見楊玉環〕。

Page 88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歇拍hsieh p’ai

樂舞術語。即唐朝(西元 618~西元 907)時代,燕樂大曲的後部之<破>,其中速度漸漸慢的段落。

Page 88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歇帳hsieh chang

樂舞術語。即連續表演中的休息數分鐘。〔參考《東京夢華錄》〕

Page 88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滅斜茨mieh hsieh ts’ ŭ

舞名。俄羅斯族民間舞蹈。流傳於內蒙古呼倫貝爾盟內額爾古納河東岸俄羅斯族聚居區。《滅斜茨》為俄羅斯語,漢譯為月亮的意思。該舞不拘男女均可參加,是交際舞式的集體舞蹈。通常在復活節或是婚禮,勞動之餘的月夜,男女相邀,雙雙對對聚集於村頭、河邊或草坪上,樂手們彈奏起巴拉萊卡(俄羅斯族的一種彈撥樂器),或拉起手風琴,人們隨之結成圓圈邊歌邊舞。在歌舞活動中交流感情,是青年人談情說愛的機會。這種習俗一直保留至今。《滅斜茨》舞,活潑輕快,熱情奔放。以腿部動作為主,步法靈活敏捷,其中有跑、跳、墊、踏、轉、跺等,動作豐富,風格獨特。俄羅斯族的這種舞蹈形式,都有專用的樂曲,該舞除《滅斜茨》樂曲外,還有「嘎羅卜其喀」(小盒子的意思)、「卜布利哈」(大雪天的意思)等多種。

Page 88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煙盒舞yen hê wu

舞名。彝族民間舞蹈。流傳於雲南南部個舊、石屏、建水、蒙自、開遠、通海、元江等縣。舞者雙手各拿一竹製或樹皮製的煙盒彈跳起舞,故名。此舞早期是徒手或拍掌跳,後來過年節時,殺牛歡宴,用大塊牛皮繃成大鼓,小塊牛皮做成煙盒,人們發現手指彈煙盒發出的呱呱之聲,既可統一節奏,又能增添舞蹈的熱烈氣氛,遂形成了《煙盒舞》。也有說是模仿插秧時挑秧者在田埂上行走的動作而創造了《煙盒舞》。因伴奏樂器為四弦,故也稱《跳弦》;分《正弦》(母弦)與《雜弦》(子弦)。舞時,先跳《正弦》後跳《雜弦》。《正弦》只舞不唱,《雜弦》一般又唱又跳。《煙盒舞》也是彝族舞蹈中發展水平較高的一種舞蹈。它不僅有豐富的舞蹈套路,而且有變化多樣的圖形,不僅是群眾自娛性舞蹈,而且發展到了有一定情節內容的廣場表演性舞蹈,不僅是群舞,而且有雙人舞、三人舞,如雙人舞《猴子掰包穀》、三人舞《鴿子學飛》等,又有了<螞蟻搬家>、<公雞打架>、<仙人搭橋>等高難度技巧。特別手臂動作和上身舞姿,較為豐富和突出。並能用舞蹈塑造出一定的人物形象。《猴子掰包穀》中諷刺了一個貪心的人,《鴿子學飛》

Page 88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中,歌頌了母愛和頑強學習的精神。

廣義詞:彝族民間舞蹈相關詞:猴子掰包穀、鴿子學飛

Page 88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獅子舞shih tzǔ wu

舞名。中國民間舞蹈。也稱《舞獅》、《獅燈》等。《漢書‧禮樂志》中記有「象人」一辭,據三國時魏人孟康注:「若今戲魚蝦獅子者」,可見漢魏時期已有《獅子舞》的雛形。唐代以後,《獅子舞》被引入宮庭,作為「燕樂」中的一部,名《太平樂》又名《五方獅子舞》。《續文獻通考》記有「明孝宗弘治三年秋,召各番使入內看戲獅子」。由此可知《獅子舞》歷史悠久,傳承至今。《舞獅》象徵吉祥幸福,因此每逢年節喜慶之日都要跳《獅子舞》。《獅舞》分太獅與少獅,兩人合披假獅皮,一人扮獅頭、一人扮獅尾,俗稱太獅。一人獨披獅皮扮獅的俗稱少獅。引獅的人、扮成武士、獅子郎、大頭和尚等手執繡球、拂塵、蒲扇等不同道具逗獅,在大鼓、大鑼、嗩吶及笙管等樂器的伴奏下,引舞在前、引著太獅、少獅等上場起舞,場面壯觀熱烈。《獅子舞》分文、武兩類。文獅重表演,有〈搶球〉、〈戲球〉、〈打滾〉、〈舔毛〉、〈搔癢〉等風趣動作;武獅重武功和技藝,有〈爬高〉、〈踩球〉、〈過蹺板〉、〈走梅花樁〉等高難動作。在《獅子舞》的〈騰〉、〈閃〉、〈躍〉、〈撲〉、〈翻〉、〈滾〉等動作中,能變化出多種高難技

Page 88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巧,如〈獅子出洞〉、〈獅子踩球〉、〈猛獅下山〉、〈二獅搶球〉、〈高台飲水〉、〈過天橋〉、〈跳澗〉等。《獅子舞》流傳至今,逐漸形成了各地區不同的風格與特色。北京地區的扎獅頭很講究,獅頭越重,耍獅的技巧越高。獅頭最重的可達九十多斤,動作以摔跌見長;河北的《獅舞》動作矯健,能攀登、跳躍五張八仙桌;廣東的《獅舞》能攀上高聳的竹竿摘取彩禮,俗稱「採青」;安徽的《獅舞》在獅身內點燃蠟燭,稱為火獅,有時還配上十多盞雲燈,獅子好像是在彩雲之中飛舞;四川的《獅舞》分高腳獅和地浪獅兩種,經常表演破陣,一般文陣不登高,武陣必登高,能做出〈高井打水〉、〈封侯奪印〉、〈姜太公釣魚〉和〈天鵝抱蛋〉等驚險動作。此外還有板凳師、手搖獅、線獅等。獅子舞除流傳於廣大漢族地區外,在湖南西部的苗族地區,甘肅南部的藏族地區及新疆等地也有流傳。當今,《獅子舞》得到很大的發展與提高,各種獅舞不僅在舞台上與中外觀眾見面,而且在重大節日或迎賓禮儀中被列為重大節目。

同義詞:舞獅、獅燈、獅舞

Page 89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獅陣SHIH CHEN

團隊遊藝。臺灣民間遊藝團隊之一種,相傳為古代「魚龍百戲」之遺俗《見臺灣民俗源流、十五上元暝》,每年自開年起各地方之龍炬【見龍燈舞】、子弟陣、獅陣等皆出動,至元宵節達到高潮。至今該類民俗舞藝仍盛行於臺灣各地方之迎神賽會與國家慶典中。俗稱《弄獅》、《舞獅》、《獅子舞》。目的在祈福,賀年節、賀喜慶之意。與《弄龍舞》《龍炬舞》同意義。它以一大行列舞動於街上,動作激烈兼有武術與特技之演出;如〈空中飛獅〉、〈步步高陞〉、〈翻獅〉等動作。表現威武雄壯,頂天立地之精神。使用之獅頭多為雄獅形狀《臺灣獅‧前引─舞獅》。早期皆

同義詞:弄獅、舞獅、獅子舞廣義詞:臺灣民間遊藝相關詞:魚龍百戲

Page 89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圖名一:獅陣 圖名一:弄獅圖一、二摘錄自〔王宏隆《台灣獅》民國 82年〕

註解:出自王宏隆著《台灣獅、台灣獅十八洞技藝》,此為台灣獅基本動作範本,內容分為:<請金禮>、<四門>、<七星>、<八卦>、<咬腳>、<咬蝨>、<睡獅>、<翻獅>、<過橋>、<咬水果>、<殺獅>、<桌上及桌下功夫>、<桌上探井>、<獅切血(救獅)>、<搶金錢>、<搶或賞紅包>、<咬青>、<接禮>、<拜廟>等。

Page 89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矮靈祭PASTA’AY

祭典儀式名:「矮靈祭」(Pastaay)亦稱「矮人祭」,是台灣原住民賽夏族(Saisiat)最盛大之祭典。該族群是現今原住民中人口最少者,僅餘約四千人,分佈於新竹縣五指山與上坪溪上游的五峰鄉區(稱謂北群)及苗栗縣中港溪上游的南庄與獅潭兩鄉丘陵帶(稱謂南群),少部份移居其他城市。該祭典是在祭拜矮人族;傳說與賽夏族為鄰的矮人族古時經年前來指導族人農耕,歌舞等事宜。因此成為賽夏族每年豐年祭時受邀之上賓。但因有一次在豐年祭夜矮人污辱了賽夏婦女而引起族人的震怒,於是在矮人歸途中休息處設計陷害,將橋鋸斷,使矮人墜落深

同義詞:矮人祭廣義詞:賽夏族(Saisiat)

相關詞:迎靈《團圓舞》、娛靈《豐年舞》、送靈《酬神舞》

Page 89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圖名:交叉牽手歌舞的賽夏族張麗珠攝.民國 64年於新竹五峰鄉

Page 89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碗燈wan têng

舞名。流行於湖南郴州、湘潭、懷化、湘西地區的民間舞蹈。表演者為男性,由兩人或數十人著黑色八卦道袍,雙手托碗燈(用五個一疊的瓷碗,最上面的碗添油點燈)起舞。地上也擺滿點燃的油燈,舞者穿插其間,變換各種隊形,是一種祈福求壽的祭祀舞蹈。該舞曾獲 1956年湖南省農村群眾藝術觀摩會演嘉獎,並收入《湖南民間舞蹈資料叢書》〔湖南人民出版社 1957年出版〕

廣義詞:流行於湖南郴州、湘潭、懷化、湘西地區的民間舞蹈相關詞:祭祀舞蹈

Page 89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碗燈步罡舞wan têng pu kang wu

舞名。仏佬族民間舞蹈。流傳於廣西的羅城等地仏佬族聚居區。俗稱《花燈舞》。是在打齋活動中表演的一種祭祀舞蹈。打齋是高壽老人去世時的一種喪葬儀式,屬佛教中的一種法事。一般由四個男子(教徒)表演。他們身穿無袖對開襟並繡有太極圖及龍鳳圖案的長袍,頭戴繒有三寶像的佛冠,頭上頂一燈碗,雙手各托一燈碗(均置油並點燃)。該舞分三段:一、拜五方:在原地走罡步(原為道教舞蹈動作的術語)和轉燈,朝拜東西南北中五個方向。二、串三門:一邊盤燈,一邊在三道彩門中穿梭換位。三、行壇倒步:面向神台將碗燈放於地上,在原地走罡步。舞中的主要動作有:<行燈>、<輪燈>、<盤燈>、<雲燈>等。表演者手腕不停地上旋下轉,頭上頂的,手上托的碗燈,燃火不滅,油不外溢,具有很高的技巧。舞蹈氣氛深沉、肅穆。舞的過程中,星光閃閃,猶如進入飄渺莫測的境界。伴奏樂器有:大鑼、小鑼、鼓、鏺、鐃等打擊樂,節奏多為 2/4 拍。

同義詞:花燈舞

Page 89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禁chin

樂舞種類名。一、古代少數邊疆民族樂舞名。二、北夷之樂舞被稱為《禁》。據說該樂舞持干和楯而舞。〔參考《周禮‧卷二十四》、《周禮正義‧卷四十七》〕

Page 89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萬秋樂wan ch’iu yüeh

舞名;樂曲名。又名《慈尊樂》。日本宮廷雅樂左方舞樂之一。係由天竺僧仙那及林邑僧佛哲傳入日本。《萬秋樂》為盤涉調,新樂、大曲。舞者六人或四人。舞樂順序:一、<盤涉調調子‧品玄>;二、<序>拍子十八;三、<破>一至四帖均為延八拍子、拍子各十八;第五及第六帖仍為十八拍,但變化較複雜,舞至最後,舞者向神佛或貴人前跪拜;四、<調子‧入調>〔參考《舞樂圖說》、《雅樂》〕

同義詞:慈尊樂

Page 89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萬歲樂wan sui yüeh

舞名;樂曲名。一、唐朝(西元 618~西元 907)教坊樂舞曲目之一,舞及樂均軼失。二、日本宮廷雅樂左方舞樂之一。據載係武后(西元 684~西元 704)時代所作。其舞樂譜保存至今,並經常演出。日本之《萬歲樂》係平調、新樂、中曲,舞者四人。舞樂順序:一、<平調調子‧品玄>;二、<當曲>延八拍子、拍子二十;三、<調子‧臨調子>〔參考《舞樂圖說》、《雅樂》〕

Page 89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筷子舞k’uai tzǔ wu

舞名。蒙古族民間舞蹈,蒙古語稱《薩布亨布吉格》,流行於內蒙古伊克昭盟鄂托克旗和烏審旗,以筷子作道具的男子獨舞。多在宴會和祭敖色時表演,以活躍歡聚的氣氛,舞者收集圍坐眾人手中的筷子,和著眾人的歌聲扭動身軀閃挪騰跳,隨著節拍以筷子敲擊手、臂、肩、背、腰、腿、腳的有關部位,或用筷子敲打地面,頸部擺動尤為扣人心弦,技藝高超的民間藝人還頭頂疊碗或燃燈或扔接手帕達到高潮,顯示了蒙古族男子的豪邁氣概。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伊克昭盟歌舞團將其改編為群舞搬上舞台,1955年首演獲得成功。

同義詞:薩布亨布吉格廣義詞:蒙古族民間舞蹈相關詞:男子獨舞

Page 90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筷子舞(臺灣)k’uai tzŭ wu

舞名。流行於蒙古民間的一種民俗舞蹈。舞蹈時配合群眾的歌聲及各種打擊聲響,以兩手持筷,邊唱邊跳。隨同身體的擺動,抖動雙肩及蹲、轉、坐等動作,並以筷子敲擊手背、肩、腰、腿及腳等部位。有時在快速蹲轉時,以筷子擊打地面,故以《筷子舞》命名。伴奏的樂器並無嚴格限制,通常多以笛子、四胡、三弦等樂器伴奏。其基本節奏為 2/4拍。民間藝人在表演此項舞蹈時,多半隨興之所致,以即興方式加入一些技藝表演。例如在表演舞蹈動作時,頭部頂著一疊碗或燃燈。有時則拋接手帕,以創作高潮。台灣之《筷子舞》係陸康生所傳授。其舞法係每隻手持筷子二支,一支筷子夾在拇指與食指中間,另一支筷子夾在無名指與小拇指間並斜架在中指旁,手指開合時,兩支筷子互擊,發出響聲。動作有<走步>、<斗步>、<臥魚>等。

Page 90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節chieh

舞具;古樂器名。是用竹編製,形如箕,以圓竹二,上合下開,劃之發聲,以節樂。古代舞蹈時有二人執節,以節舞容。〔參考《三才圖說》〕

Page 90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節其日滾倫突魯chieh ch’i jih kun lun t’u lu

舞名。柯爾克孜族民間舞蹈。流傳於黑龍江省富裕等地柯爾克孜族聚居區。《節其日滾倫突魯》為柯爾克孜語,漢譯為高興的跳起來。富裕地區的柯爾克孜族,是在清乾隆年間,由新疆西部天山地區遷到東北黑龍江的,多年來與蒙古、達斡爾族雜居,並相互通婚,所以,他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及民俗都很近似,反映到民族舞蹈中,也有相互交融的特點。該舞多為年輕女子在節慶的日子裡表演,人數不限。舞蹈動作以模擬生產勞動和日常生活動作為主,如騎馬、狩獵、放牧,以及姑娘們平時在河邊洗臉、梳頭等等。均經過提煉加工,藝術美化表現出來。表演時,姑娘們身穿鮮艷的民族服裝。頭戴白色翻皮帽,帽頂繫紅色雙纓,身著白色絲綢連衣裙,外套墨綠色呢絨緊身馬甲,白色彩褲,紅色長靴。主要動作有:遠望、趕羊、河邊照影、托盤、搭肩問候、摔跤、捉迷藏、騎馬等。音樂為伴唱形式,其中有:「可愛的青烈馬」、「想情人」、「回憶家鄉」等柯爾克孜族民歌,曲調流暢動聽,舞蹈歡快熱 烈。

Page 90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群球嫩ch’ün ch’iu nên

舞名。鄂倫春族兒童遊戲舞蹈。流行於內蒙古鄂倫春族聚居區。《群球嫩》為鄂倫春語,漢譯為《樹雞舞》。樹雞是一種飛禽,落地後蹦跳行走。鄂倫春兒童往往模仿樹雞的動態,加入遊戲的內容,創作了活潑歡快的《樹雞舞》。參加者成一字橫排,雙腿大蹲,雙手扶膝,目視前方。開始時,原地呼喊著節奏化了的鄂倫春民間語言,同時身體隨之上下蹲起,頭和肩左右搖動,模仿樹雞甩頭蹦跳的動態。呼喊聲結束後,隨著一拍一次吼!吼!的喊聲,表演者爭先恐後地向前蹦跳。呼喊的節奏化民族語言內容,漢譯為大家一起跳,看誰先到達終點,要是誰半路跑掉,誰就會變成兔子;要是誰原地不動,誰就會變成樹雞。舞蹈幽默風趣。無音樂伴奏,以呼喊聲為節奏,統一舞蹈動作。

同義詞:樹雞舞

Page 90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聖壽樂shêng shou yüeh

舞名;樂名。唐朝(西元 618~西元 907)樂舞。屬「立部伎」及教坊樂舞曲目之一。初創於高宗武后(西元 684~西元 704)時代。開元十一年(西元 723)又重新製作。該舞是在舞蹈過程中排出「聖超千古,道泰百王,皇帝萬歲,寶祚彌昌」等歌頌皇帝功德之字樣。初創之《聖壽樂》,舞者有一百四十人,戴金銅冠,著五色畫衣,舞至中途迴身換衣,作字如畫。至開元年代,更進一步被描述:「舞者衣襟皆各繡一大窠,皆隨其衣本色。製純縵衫,下纏及帶,若短汗衫者以籠之,所以藏繡窠也。舞人初出,樂次,皆是縵衣舞。至第二疊,相聚場中,即於眾中、從領上抽去籠衫,各內懷中。觀者忽見眾女咸文繡炳煥,莫不驚異!」。該舞在開元年代,可能多在正月十五節慶宴會中演出。由孫狄標題為「正月十五日夜應制」之詩作中可窺知該舞演出之相關情況;「洛城三五夜,天子萬年春。綵仗移雙闕,瓊筵會九賓。舞成蒼頡字,燈作法王輪。不覺東方白,遙垂御藻新。」該舞演出時,領舞及舞末皆由宜春院內人擔任,其技巧性可能較難。其樂曲,據《通典》載係法曲。因樂舞譜均亡失,難以推斷。〔參考《舊唐書‧音樂》、《通典》、

Page 90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唐會要》、《教坊記箋訂》〕腰鈴舞

yao ling wu

舞名。滿族民間舞蹈。原是滿族在祭祀驅邪活動中的舞蹈。在一長條皮帶上繫掛小型長鈴二十個左右,鈴長約十公分。繫於舞蹈者腰間,舞時碰擊發聲。又稱薩滿鈴,滿語稱「西薩」。祭祀中,巫師繫腰鈴於腰帶,一面打擊抓鼓,一面擺動腰鈴,邊歌邊舞。山西 襄汾縣永固公社南董金墓出土的一位舞伎,頭戴無角幞頭簪花,著圓領長袖袍,繫腰帶輕擺胯部舞姿,和清代的《腰鈴舞》有極密切的關係。此舞流傳於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北、內蒙古等滿族聚居的地區。

同義詞:薩滿鈴、西薩廣義詞:滿族民間舞蹈

Page 90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腰鼓yao ku

舞具名;樂器名。隋(西元 581~西元 618)唐(西元 618~西元907)時代之「九部樂」、「十部樂」中之龜茲樂、疏勅樂、高麗樂及高昌樂舞多用腰鼓。但該時之腰鼓形狀,鼓之兩端較大、腰部纖細,用雙手掌拍擊鼓之兩端。今之腰鼓兩端小,鼓腰較粗,民間跳《腰鼓舞》時,以綢布將腰鼓繫於腰間,兩手各執舞棒擊之,同時舞動軀體。

相關詞:腰鼓舞

Page 90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腰鼓舞yao ko wu

舞名。中國漢族民間舞。流傳於陝西、山西、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等省以及東北地區。各地稱謂不一,陝西稱為《腰鼓》或《花鼓》,山西、山東稱為《打花鼓》或《花鼓》,安徽稱為《鳳陽花鼓》,江蘇、浙江及東北地區亦稱《打花鼓》。腰鼓呈長筒粗腰形,用寬布帶穿於鼓環中,斜挂在表演者左側腰間。表演者雙手各執一鼓槌邊擊鼓邊舞蹈,以強烈多變的鼓點與矯健的舞姿緊密配合。有單人、雙人、四人和集體表演多種形式。常在節慶時間和《秧歌》、《高蹺》、《跑旱船》、《獅子舞》等一起在廣場上演出。《腰鼓舞》歷史悠久,是由花鼓演變而來。《腰鼓舞》流派很多,就其表演風格來看,可分文、武兩類。文腰鼓的鼓點變化豐富,動作比較活潑,技巧性高,表演細膩,多以單人即興表演為主。武腰鼓的鼓點急促強烈,動作英武粗壯,多以集體表演為主。從表演形式上看,可分為路鼓和場地鼓。路鼓是舞隊在行進中表演各種鼓點和動作,如〈走路步〉、〈十字步〉、〈三步一停〉、〈四步三望〉、〈左右側登腿〉等。場地鼓是停留在廣場上表演各種鼓點和動作,如〈馬步大纏腰〉、〈單腿蓋耳〉、〈連身轉〉、〈老虎洗臉〉、

Page 90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雷神鼓〉、〈蝴蝶飛〉、〈緊三捶〉等。集體表演腰鼓舞隊形富於變化,有〈卷白菜〉、〈九連環〉、〈十枝梅〉、〈丹鳳展翅〉等。

同義詞:腰鼓、花鼓、打花鼓、鳳陽花鼓、打花鼓

Page 90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葵依 k’ui i

舞名。哈薩克族民間舞蹈。流傳於新疆的伊犁、阿勒泰、木壘、巴里坤等哈薩克族聚居區。通常在年節、喜慶聚會活動中表演。舞者多為男子,一至四人不等。舞者在熱烈、歡快的樂曲伴奏中起舞,形式活潑自如,是即興表演的自娛性舞蹈。主要動作有:〈動肩〉、〈推腕〉、〈掏手〉、〈扭腰〉等。該舞節奏感強,曲調明、,跳躍。舞者的表演幽默風趣,動作誇張,常逗得圍觀者大笑,深受哈薩克人的喜愛。用哈薩克本民族彈撥樂器冬不拉 伴奏。

Page 91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葫蘆笙hu lu shêng

樂器名。流行於中國西南彝、佤、傣、怒、納西、拉祜、苦聰等少數民族中的多管型簧管樂器,以葫蘆為笙斗,上插五至七根管狀笙苗,笙苗下部嵌有長二厘米、寬零點二厘米的竹質或銅質簧片,每根笙苗中部設一按孔,下端透空為底部按孔。有的在低音笙苗頂端套一或兩個葫蘆,有的橫設一竹筒為增音器,葫蘆細端穿孔為吹口,在葫蘆細端接一長管以便邊吹邊舞。演奏時,雙手抱笙斗,左手拇指按第二管上孔,食指按第一管上孔,無名指兼按第三、第四管;右手食指按第五管上孔,拇指兼按各管底孔,吹吸皆可發音,每管可發二至三音。高音葫蘆笙音色明亮清脆,中音葫蘆笙音色圓潤柔和,低音葫蘆笙聲音渾厚低沈,能奏雙音、三音或四音和音與和弦,常用持續低音和高低八度和音伴奏旋律,底孔主要以奏滑音、顫音和節奏音型伴奏。傳統葫蘆笙用於獨奏,並且是打歌和葫蘆笙舞的主要伴奏樂器,改良葫蘆笙除用於獨奏和伴奏外,也用於合奏。以吹葫蘆笙者為領舞的葫蘆笙舞,流行於雲南少數民族中,是一種風格獨特的民間舞蹈。〔參考《中國大百科‧音樂舞蹈》、《中國少數民族樂器誌》〕

Page 91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葬花吟tsang hua yin

舞曲名。許常惠作曲,劉鳳學編舞,1985年 12月由新古典舞團於台北市國立國父紀念館首演。藉屈原的遭遇,透過宗教儀式型態的舞蹈結構,表現藝術家內心的震顫,精神的不寧和追尋自我。樂曲創作採取三種傳統吟唱法:一是佛教的誦經;二是戲曲的唱腔;三是詩詞的吟誦。是為女高音獨唱、女聲合唱與引磬、木魚而寫,無其他伴奏,簡單樸實。「葬花吟」係曹雪芹為黛玉葬花而作,黛玉葬花就是埋葬自己,因此在創作時作曲者把它當作中國人的安魂曲譜曲。全曲以五聲音階寫成,從 A音的羽調起,以五度循環的次序A、E、B、……等,經十二個不同的五聲音階後,回到原調。顧獻樑曾評此作品:「葬花吟原詞本身規模不大,自然是一個中篇,不過在製樂藝術上後來居上,超過了一切前人的作品」。

Page 91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葛天氏之樂ko t’ien shih chih yüeh

樂舞名。原始社會的舞蹈,傳說為葛天氏之樂。《呂氏春秋‧仲夏紀‧古樂》:「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這是動作比較簡單,持牛尾,踏地為節的歌舞。舞分八段,每段包括不同的含義;一曰載民:祈求人丁興旺;二曰玄鳥:是鳥圖騰的崇拜;三曰逐草木:逐草木而居,企望草木繁茂。四曰奮五谷:祈求五穀豐登;五曰敬天常:向上蒼致敬;六曰建帝功:頌揚天帝的功德;七曰依地德:感謝大地的恩賜;八曰總鳥獸之極:祈求鳥類、獸類大量繁衍。這種載歌載舞的形式,反映了我國先民從事狩獵和畜牧、農耕的生活。一說又名《廣樂》,據《路史》記載:「葛天氏其樂也,八士捉 ,捉足摻尾叩角亂之,而歌八終,块柎互擊,

武噪從之,是為《廣樂》」。即表演八人捉住一頭牛,有的手持牛尾,有的扣擊牛角,邊踏足邊歌唱,共有八段,而且還有瓦缶伴奏,異常熱烈。

廣義詞:原始社會的舞蹈

Page 91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葡萄仙子p’u t’ao hsien tzǔ

歌舞劇名。現代兒童歌舞劇。黎錦暉的歌舞劇代表作,創作於西元1922。上海國語專修學校歌舞部表演,黎明暉飾葡萄仙子。該劇通過葡萄仙子、喜鵲、甲蟲、山羊、兔子及雪花、雨點、太陽、春風、露珠的相互關係,告訴人們應該愛護勞動果實,培養兒童的優良素質,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該劇歌詞朗朗上口,曲調優美動聽。舞蹈採用了形意舞和加工後的動物和兒童動作,曾風靡全國,配合了當時蔡元培提出的美育教育,和國語推廣運動。上海大中華唱片公司灌製了唱片。該劇成為中華歌舞團和明月歌舞社的保留劇目。西元 1923上海中華書局曾出版單行本,受到學校師生的歡迎。

廣義詞:現代兒童歌舞劇

Page 91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裝身學法chuang shên hsüeh fa

舞名。佬族民間舞蹈。流傳於廣西的羅城等佬族聚居區。舞者為三名師公(巫師),均著女裝,戴假頭套,分別扮成古人陳、林、李氏三位夫人,在各種祭祀活動中表演。整個舞蹈分以下幾個段落:一、稟神:表演者分別手捧錫角號(由牛角製成)和司刀(形狀同匕首)向神稟告儀式開始。二、裝身:通稱取衣,穿衣、戴髮套,照鏡子等生活模擬動作,扮做陳、林、李氏三人裝束。三、學法:表示三人歷經艱險,克服困難,從師學法的過程。四、斬妖:表示三人學法歸來,斬妖安民的情景。該舞語彙豐富,情節生動。主要動作有:<朝經罡>、<翻天罡>,<飛天罡>等各種罡步(罡步,原為道教舞蹈各種步法的稱謂),及<祖師訣>、<獅訣>、<龍訣>、<豪光訣>等十餘種手訣(即雙手的各種形態動作)。膝蓋的顫動是《裝身學法》舞中的主要動律特徵,雙手靈活變化是另一種特色。具有獨特的佬族風格。伴奏樂器有:山鼓、山鑼等打擊樂及錫角號渲染氣氛。節奏多為 2/4 拍。

Page 91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裕容齡(1882~1973)yü iung ling

人名。滿族正白旗漢軍旗人。其父裕庚為清朝(1644~1911)駐日、法公使。她曾隨父親赴日讀書,並學習日本古典舞。在法期間曾向崇尚自由的伊莎朵拉‧鄧肯習舞。又入法國巴黎音樂舞蹈學院專攻芭蕾。1902 年在巴黎演出《希臘舞》、《玫瑰與蝴蝶》。1903年回國,1904年入宮,任慈禧太后御前女官。其間除在宮中表演外,並著手研究中國舞蹈,創作作品有:《扇子舞》、《菩薩舞》、《如意舞》、《荷花仙子》等。〔參考《中國少數民族藝術詞典》〕

Page 91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誇功歌KUA KUNG KO

歌名。與祈禱小米豐收歌【見巴西布布的 (Pasibutbut)】同為台灣原住民布農族祭典中極為重要的歌舞儀式。「誇功歌」(Kua Kung

Ko)布農族語稱謂馬拉斯達棒,是誇功會中進行的歌舞。早期布農族常在儀式中喝酒時即舉行誇功會,參加出草、狩獵的勇士們一一輪流報戰功和其英勇行為,尤其有外賓參與時更喜誇功。但亦有激勵與會後生晚輩之意,使他們能有崇武好戰、光耀祖先的精神。誇功會進行形式是男士們半蹲圍圓,女性站立於外圍後方。誇功者每說一句話得立即站起,說完後即刻還原半蹲。其餘參與者須隨時配合點頭,口中不斷說「xo,xo…」。【丘其謙《布農族卡社群的社會組織》】據呂炳川著《台灣土著族音樂、布農族》言;早期誇功會儀式時將獵物、祭酒擺中央,大家繞成一個圓蹲下,一面喝酒一面輪流至中央以固定節拍和節奏的喊聲敘述戰果和勇武行為。最初是以「wu wu ho ho」做為開始,接著說一句話(4音節),其他人隨之覆誦,最後仍為「wu wu ho ho」(圖一)。如此一領一和節奏分明的應答方式,同時以拍掌和跳躍(常是雙足左右前後併跳)的舞蹈進行。由早到晚直至天明。【參考丘其謙《布農族卡社群的社會組

Page 91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織 1996》,呂炳川《台灣土著族音樂(1982)》,張振岳《台灣後山風土誌(1994)》】

同義詞:馬拉斯達棒廣義詞:布農族祭典

圖名一:誇功會儀式

Page 91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誇耳環k’ua êrh huan

舞名。羌族民族舞。流行於四川北部汶縣色爾古等地的羌族聚居地。是羌族民間舞蹈《灑朗》中,青年男女相互表達愛情的代表性集體自娛歌舞。舞蹈中,男子邊即興地唱出若干讚美女方耳環如何精巧、別緻詞句的歌曲,邊做著模擬式的動作;而女方要及時地,以相同的方式即興歌唱和表演作為對答,以此來相互表達愛慕之情。舞名取自伴唱歌曲名。舞蹈的隊形與《灑朗》相同,男女領舞者均為當次相互表達愛慕之情的對象。舞蹈動作與男女領舞一問一答的對唱歌詞內容相對應,每句領唱後,全體舞者以合唱或呼號相呼應和襯托。整個舞蹈氣 氛活潑,抒情而細膩,詼諧而熱情洋溢。

相關詞:灑朗

Page 91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誠品書局敦南店ch’êng p’in shu chü tun nan tien

機構名。成立於民國七十八年(1989)三月十二日。該店之藝文空間約五十五坪,為多元化之展演空間,可供舞蹈表演使用。地址為臺北市敦化南路 477 號。

Page 92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跳花兒t’iao hua êrh

舞名。回族民間歌舞。流傳於甘肅、青海等省回族聚居地區。據說源於漢族舞蹈形式。因最初由八名單身男子邊歌邊舞於節日的群眾場合,受人們青睞而流傳至今。當時得名為《八大光棍》。舞蹈者均為男子,人數現已不拘,每人持扇為舞具。口中邊唱《花兒》邊舞蹈。動作為一手揮舞折扇,一手做〈托耳式〉、〈後背式〉、〈叉腰式〉或左右擺動,頭部隨著民歌情趣的起伏與節奏的加快而晃動。整個歌舞輕快、瀟灑,具有回族特殊的情趣。

同義詞:八大光棍八大光棍

Page 92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跳娘舞t’iao niang wu

舞名。黎族民間舞蹈。亦稱《打碗舞》。流行於海南省保亭一帶地區的驅鬼逐、祈求平安的祭祀舞。多由女性起舞,領舞者稱為娘姆(巫婆),帶領數十名少女一手持盛米之碗,一手執筷,邊歌邊舞,歌詞為咒語,意為趕鬼,為病人消災除邪等。跳法以歌謠和舞步為節拍,邊跳邊擊碗,有時還把碗放置頭頂,邊跳邊擊,節拍為2/4,臀部左右搖晃擺動是其最大之特點。舞時前進三步,後退三步,腰部動作顯得柔美、輕快。

同義詞:打碗舞廣義詞:黎族民間舞蹈相關詞:祭祀舞

Page 92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跳神t’iao shên

舞名。民間舞蹈。許多民族把巫舞或在佛教寺院裡進行的舞蹈稱為「跳神」。如北方民族的《薩滿舞》,白族的《跳舍》,納西族的《東巴舞》,藏族和門巴族的《羌姆》,蒙古的《查瑪》和廣西桂林地區的《漢族儺舞》等,這些不同名稱的《跳神》都有著一個共同的功能,即祀神降福、保佑人畜平安。

廣義詞:民間舞蹈相關詞:薩滿舞、跳舍、東巴舞、羌姆、查瑪、漢族儺舞

Page 92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跳鬼t’iao kuei

舞名。湖南零陵地區的漢族民間舞蹈。舞蹈目的在於驅鬼逐疫、祈禱人畜平安。《跳鬼》是一種戴面具的《儺舞》,扮作的人物有護天將軍、笑笑和尚、雷公、土地公公、土地婆婆、架橋師、觀音、閃明娘娘、文武判官等。舞者按照固定程式,手持刀、槍、鞭、斧、錘等道具表演。

廣義詞:漢族民間舞蹈相關詞:儺舞

Page 92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跳鹿神t’iao lu shên

舞名。赫哲族民間舞蹈。流傳於黑龍江下游和烏蘇里江沿岸的赫哲族聚居區。又稱《巫舞》。是薩滿教巫師在祭神驅鬼,消災治病,祈求豐收等跳神活動中的一種鼓舞形式。舞時,薩滿(即巫師)頭戴鹿角神帽,身穿神衣,掛銅鏡,繫神裙,扎腰鈴,手持神鼓(也叫抓鼓,用寬約兩公分的木板條圍成圓圈,一面蒙上獸皮,背面用革條繫一十字形,中心交接處繫一鐵環,左手握環,右手拿一裹著獸皮的籐鞭)邊擊邊舞。動作有張有弛,時緊時鬆。模擬鹿、鷹等動物的形象,頻頻作舞;或發出熊的咆哮聲,蛇的爬行聲。加上眾人在一旁擊鼓助興和狂熱的伴唱,整個氣氛充滿神秘的色彩。舞蹈的主要動作有:<胸前擊鼓>、<背後擊鼓>、<頭上擊鼓>、<掖鼓小步行進>、<輕擊鼓幫>、<下蹲擊鼓>等。該舞與赫哲族先民們的圖騰崇拜有密切的關係。

同義詞:巫舞

Page 92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農樂舞nung yüeh wu

舞名。朝鮮族民間樂舞。是具有農耕生活特徵的傳統民間舞蹈。古代農業大豐收後,人們聚集一起,飲酒歌舞,後來發展成為農忙季節農民自行結成的一種自娛活動。在夏收農忙時,農民結伴去大田勞作,在轉換勞動地點的路上,邊行進、邊歌舞,以此調解勞逸的民俗活動。到李朝時代後期(公元 1392~1910)更為盛行,已有一套完整的組織和表演形式,為和當時盛行於宮廷的樂舞相區別,才有了〝農樂〞之稱。隨著經濟生活的不斷改善,《農樂舞》更為豐富多彩,伴奏樂器有:嗩吶、太平簫、杖鼓、法鼓;表演中增加了官吏、獵人、農婦、假女(男扮女)、舞童等人物;以及《小鑼舞》、《杖鼓舞》、《假面舞》、《象帽長纓舞》等節目。〔參考羅雄岩著《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教程》〕

廣義詞:朝鮮族民間樂舞

Page 92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達比亞ta pi ya

舞名。怒族群眾自娛性民間舞蹈。流傳於雲南省怒江州貢山縣、福貢縣、碧江縣、蘭坪縣怒族聚居區。因始終在彈撥樂器達比亞伴奏下起舞,故名。是怒族群眾最喜愛、流傳最廣、最普及的舞蹈。節日喜慶、婚喪嫁娶,均跳此舞。內容有表現怒族遷徙過程的《遷徙舞》,表現採集生活、狩獵生活、農耕生活的《生產舞》;有模擬動物生活的烏鴉喝水、喜鵲吃食、田雞下蛋等;還有反應生殖崇拜的《掰胯舞》、《生育舞》等,可以說包羅了怒族的歷史、生產和生活的風貌。顫動、左右擺動、送胯是其主要風格韻律特徵。

廣義詞:怒族民間舞蹈相關詞:遷徙舞、生產舞、掰胯舞、生育舞

Page 92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達摩支ta mo chih

舞名。唐代外來樂舞。又名《泛蘭叢舞》。《唐會要》說:「《泛蘭叢》,羽調曲。又有《急泛蘭叢》」。《樂府雜錄》說:「《達摩支》,健舞曲也」。健舞《達摩支》不是中原傳統樂舞,它與印度僧人人名達摩相同,達摩是南印度王第三子,舞名《達摩支》可能隨印度僧人來中國傳教時傳入。《達摩支》可能是具有《胡舞》雄健風格的英姿豪爽的健舞。溫庭筠有《達摩支詞》:「擣麝成塵香不滅,拗蓮作寸絲難絕。紅淚文姬洛水春,白頭蘇武天山雪。君不見,無愁高緯花漫漫,漳浦宴餘清露寒。一旦臣僚共囚虜,欲吹羌管先汎瀾。舊臣頭鬢霜華早,可惜雄心醉中老。萬古春歸夢不歸,鄴城風雨連天草」。內容係咏歎邊塞風光,和濃郁的思鄉之情。

同義詞:泛蘭叢舞廣義詞:唐代外來樂舞

Page 92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鈴刀舞ling tao wu

舞名。分佈於我國東南部閩、浙、贛、粵皖五省的畬族,公認祖先為盤瓠或盤古。《鈴刀舞》為畬族祭盤瓠迎接祖宗牌位的舞蹈。表演者一人或數人均可,多用四男子舞。舞者上身穿畬族傳統男上衣,下穿紅色繡花布裙,頭紮紅色布頭巾,手執鈴刀,鈴刀在刀柄處掛一串銅錢,舞時動作振動銅錢,發出有節奏的悅耳響聲。同時還做看單邊肩、手、腿、腳的快速顫抖,時左時右的輪換著,使人有進入夢幻仙境般的感覺。《鈴刀舞》取材於漢族傳統題材,唐代陳靖姑的故事。據《閩都別記》記載:陳靖姑為福州下渡人,逃婚到閭山學法三年,學得超群的武藝,能驅邪除妖為民解難,其為百姓敬仰,因之《鈴刀舞》包含著武術的成份。〔參考《畬族風俗志》施聯朱編著,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出版〕

廣義詞:舞名相關詞:畬族祭盤瓠迎接祖宗牌位的舞蹈

Page 92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鈴鼓ling ku

樂器名。流行於中國新疆 維吾爾、塔吉克、烏茲別克、哈薩克族地區的打擊樂器,又稱手鼓、達卜。達卜是各種手持擊奏的箍圈形鼓的統稱,特徵是鼓框很淺,一般單面蒙羊皮或蟒蛇皮。箍圈形鼓的起源久遠,在世界上流傳很廣,最早出現於約公元前 3000年的蘇美爾石雕和古瓶圖像上,至今在阿拉伯、伊朗和土耳其 地區甚為流行,世界上普遍流行的鈴鼓也起源於西亞。在中國達卜最早見於北魏時期(西元 386~534)的敦煌壁畫中,可能是通過絲綢之路從西亞、中亞傳入,達卜之名也與阿拉伯、波斯、土耳其同類鼓名的發音近似。新疆各族的達卜在形制和用法上有所不同,主要用於歌唱和舞蹈的伴奏。維吾爾族達卜在框內週邊綴有許多小鐵環,擊鼓時晃動即作響;有大小兩種,大達卜用於一般樂隊和舞蹈伴奏,小達卜用於木卡姆樂隊。塔吉克族達卜鼓框略深,大小與維吾爾族大達卜近似,框內不綴鐵環,有的裝了對小鈸,發音較維吾爾族達卜低沈渾厚。維吾爾、烏茲別克達卜一般由男子擊奏;塔吉克達卜幾乎全由婦女擊奏。演奏達卜時,兩手托鼓框,除拇指外,其餘各指均用於擊奏,手指拍擊或彈擊鼓面的不同部位,可發出五、六種不

Page 93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同的音色。這種鼓攜帶方便,擊奏方法很豐富,甚至騎在馬和駱駝上也可演奏,手鼓獨奏曲目有「豐收」等。〔參考《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

同義詞:手鼓、達卜廣義詞:中國打擊樂器相關詞:豐收

Page 93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鈴鐺舞ling tang wu

舞名。錫伯族民間舞蹈。流傳於新疆的察布查爾一帶錫伯族聚居區。《鈴鐺舞》有兩種形式:一、《墜鈴舞》:表演者多為男子。舞時,雙手中指各戴一支直徑約三公分的銅鈴,使其下墜在手心。舞者揮動銅鈴,隨著音樂節奏起舞。主要動作有:<踫鈴>、<抖鈴>、<甩鈴>、<顫鈴>等。在變換舞姿時,腳下打出各種節奏鮮明的踢踏舞步。二、《鐲鈴舞》:舞者多為女子。脖子上戴項鈴,雙手各戴一至三個鐲鈴,即興表演。手部動作豐富,有繞腕、甩手、擺手、搖手、抖手等。鐲鈴聲的節奏與腳下的踢踏聲緊密配合。碎抖肩動作使項鈴發出的清脆聲響,此起彼伏。舞者越跳越歡,情緒歡快熱烈。以該民族樂器樂東不爾、葦笛等伴奏。

相關詞:墜鈴舞、鐲鈴舞

Page 93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雍和yung ho

舞名。〔見《景雲》之樂〕

Page 93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鼓人ku jên

職官名。周朝(西元前 11 世紀~西元前 256)時代,司徒教官之職。掌理教導敲擊六鼓四金,用以節制聲樂,調度軍隊,聚散徒役。凡祭祀百神禮儀時,舞《兵舞》及《帗舞》,擊鼓作為舞節。〔參考《周禮‧卷十二》〕

Page 93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鼓吹署ku ch’ui shu

機構名稱。古代掌管鼓吹樂舞機構。中國歷代皆設有專人負責鼓吹樂。周朝(西元前 11 世紀~西元前 256)時,設有鼓人之職官,主掌六鼓四金之音。漢(西元前 206~西元 220)有黃門鼓吹,屬少府管轄。晉(西元 265~西元 420)有鼓吹令、鼓吹丞。隋(西元 581~

西元 618)在太常寺下有鼓吹令、鼓吹丞,除掌管鼓吹樂外,並兼管大儺、百戲、樂人及樂人服裝。唐朝(西元 618~西元 907)設鼓吹署,屬太常寺管轄,並有鼓吹令、鼓吹丞擔任正副首長,其下又有府、吏、樂正、典事及掌固等職官。宋(西元 960~1127)時,改稱鼓吹局。其主要工作為掌管鹵簿(儀仗)為主;擔任皇帝出巡、皇后及太子等人之儀仗。皇帝出巡時有大駕、法駕、小駕之別。大駕之儀仗為一千八百三十八人,小駕為一千五百人。太子為六百二十四人。唐朝鼓吹署之樂工也兼任夜間在太社執行巡夜敲五更之工作。〔參考《周禮‧卷十二、卷二十九》、《後漢書‧百官志》、《晉書‧職官志》、《隋書‧音樂志》、《舊唐書‧卷二十四》、《宋史‧卷一百四十》〕

Page 93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鼓吹樂ku ch’ui yüeh

樂種名稱。是以打擊樂器及吹奏樂器為主的樂器編制之樂種;即軍樂;鹵簿樂(儀仗)。鼓吹樂又分為:鼓吹、橫吹及短簫鐃歌三種形式。鼓吹樂之樂器有:大鼓、小鼓、羽葆鼓、鐃鼓、節鼓、笛、簫、篳篥、笳、錞于、鉦、鐸等。部分鼓吹樂曲有詞配合演奏。有些著名學者詩人吳筠、沈約(西元 441~西元 513)、李白(西元

699~西元 762)及李賀(西元 790~西元 816)等人,曾為鼓吹曲及橫吹曲創作新詞,鼓吹樂起源頗早。周朝(西元前 11 世紀~西元前 256),即有愷樂。漢朝(西元前 206~西元 220)有黃門鼓吹。晉(西元 265~西元 420)有鼓角橫吹曲。魏(西元 386~西元

557)也有鼓吹。隋唐宋(西元 581~1127)時代,鼓吹樂樂風較盛,唐朝(西元 618~西元 907)在太常下設鼓吹署。宋與遼(西元 960~1279)均有鼓吹樂,元(1271~1368)以後鼓吹樂之名,甚少見諸文獻,但鹵簿樂、軍樂及凱樂,至清(1644~1911)仍被使用於軍中凱旋獻俘、告祭太廟、為大儺伴奏,皇帝王后出巡等活動中。漢朝有黃門鼓吹,曾經於皇帝宴群臣,命宮女配合鼓吹樂歌舞。清朝之鹵簿樂使用範圍擴及皇帝祭天地、祈雨、祈谷、祭太

Page 93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廟、祭社稷等禮儀中。﹝參考《通史‧卷二十五》、《清史稿‧樂志》﹞

Page 93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鼓詞ku ts’ŭ

曲藝種類名。以鼓、板擊節伴奏的曲藝形式,北方鼓詞主要流行於河北、河南、山東、遼寧及北京、天津等地,南方主要有江蘇的揚州鼓詞、浙江的溫州鼓詞等。北方鼓詞有兩種演唱方式:一、是藝人自擊鼓板,無伴奏樂器,主要流行在農村。以說唱中篇為主,曲詞採取上下句反覆的詩贊體,曲調樸拙。二、是藝人自彈三弦說唱,稱為「三弦書」或「弦子書」,農村和都市都有流傳,曲詞有詩贊體和樂曲體兩種。鴉片戰爭之後,農村中以鼓板擊節演唱的藝人和用三弦伴奏演唱的藝人逐漸聯合演出,互相取長補短,形成近代藝人自擊鼓板並用三弦伴奏的大鼓書,後又經河北的馬三峰、山東的何老風等在唱腔上的研究發展,逐漸形成了西河大鼓、山東大鼓。大鼓是鼓詞和各地的方言、民歌、小調相結合的產物,所用的鼓有扁鼓、戰鼓、單皮鼓、小鼓等多種,較為流行的有木板大鼓、梨花大鼓、樂亭大鼓、唐山大鼓、東北大鼓、安徽大鼓、湖北大鼓、溫州大鼓、梅花大鼓、京韻大鼓等。〔參考《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中國音樂史》〕

廣義詞:以鼓、板擊節伴奏的曲藝形式

Page 93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相關詞:揚州鼓詞、溫州鼓詞

Page 93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塤hsün

樂器。中國古老的吹孔樂器。用陶土燒製而成,又稱陶塤。源於古代人民模仿鳥獸的叫聲來誘捕獵物,經過相當長時期的發展才成為吹奏樂器,以後逐步增加了音孔而成為旋律性樂器。塤的製作材料有石、骨、玉、象牙和陶土等多種,形狀有球形、管形、魚形、和梨形等,大者如鵝蛋,小者如雞蛋。殷以後的一千多年中,塤一直停留在原來的水平上,至漢代才出現了六音孔塤。宋代曾有過七音孔的木塤,但沒有流傳下來。清代塤仍保持在五音孔上,光緒十四年(1888)吳淥源曾編有《棠湖塤譜》,是迄今僅有的一本塤譜。傳統塤的形制為圓形、上尖、削肩、腰粗、平底、內膛空,形似鴨梨,頂端開一吹孔,兩側各有兩孔。近年來對塤進行了大量的改革,放大了體積和肩部,擴展了內膛,使音量增大;音孔增加到十個,擴展了音域,並可以轉調。改革後的塤增加了葫蘆形、甜甜圈形等各式形狀,音量較大,穿透力強,音色低沈蒼勁,醇厚悲壯,很有特色。非其他樂器可替代,既能用於獨奏,又可與樂隊合奏,正逐漸受到大家的喜愛。〔參考《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

同義詞:陶塤

Page 94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廣義詞:中國古老的吹孔樂器相關詞:棠湖塤譜

Page 94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搊彈家 ch’ou t’an chia

女性弦樂器演奏者。唐朝(西元 618~西元 907)時代,從平民家庭選出具姿色之女性,入雲韶府專習琵琶、五絃、箜篌及箏者,稱謂搊彈家。﹝參考崔令鈴《教坊記》、陳暘《樂書‧一百八十五》﹞

Page 94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僧舞sêng wu

舞種。僧舞起源極早,於韓國高麗(1392~1897)時代即產生,為宗教舞蹈之一種,其特色係由出家人擔任舞蹈之演出,此類舞蹈之產生多為僧侶為教化民眾或為宗教儀式中的一部分。僧舞出現在不同的宗教中,目前所知在伊斯蘭教和佛教中皆曾見之。伊斯蘭教中的土耳其人持缽跳《托缽僧舞》;佛教中有韓國世祖時代於舞台佈置香山、池塘、蓮花並翩翩起舞的《蓮花臺舞》;日本佛教僧侶一面念佛一面詠唱和讚,舞之蹈之統稱為《念佛誦》、《念佛躍》、《誦念佛》、《踴躍念佛》、《歡喜念佛》。大陸敦煌地區的盂蘭盆會,由一位和尚頭戴蓮花形的帽子,手持錫杖,拿響杯,代表穿過地獄和強迫魔鬼打開關押囚犯牢門的《地藏菩薩》,是一種超渡亡靈近似巫舞的法事舞蹈;台灣在 1996年由佛光山妙啟法師編創的《伽藍僧舞》,是佛光山叢林學院十六位比丘尼持錫杖和缽顯現出家人威儀的《僧舞》,於台北國家戲劇院演出,開啟台灣僧舞正式搬上舞台為弘揚佛法而表演之先例。〔參考《佛光大辭典》、《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中國寺廟與文化》〕

Page 94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像生hsiang shêng

表演者稱呼。係指宋朝及元朝(西元 960~1368)時代之賣唱的女藝人。

同義詞:女藝人

Page 94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嘉禾伴嫁舞chia ho pan chia wu

舞名,流行於湖南湘西古丈、吉首地區的民間歌舞。係婦女出嫁前夕由女伴陪伴與家人惜別的活動,又稱《哭嫁》。據《嘉禾縣志》載:「嫁女前夕。具酒饌。集婦女歌唱,歌闕,母女及村姑伯姨,相向而哭,循疊相繼,達曙乃止。」民間通常於姑娘出嫁前兩三天晚間舉行。伴嫁舞由伴姑們手機各種道具歌唱起舞,由《把盞舞》、《走馬》、《走火》、《娘喊女回》等十二個不同形式組成。《湖南民間舞蹈資料叢書》(湖南人民出版社 1957年出版)中收入《伴嫁舞》和《碗燈》等四個民間舞蹈節目。該舞曾獲 1956年湖南省農村群眾藝術觀摩會演嘉獎。

同義詞:哭嫁廣義詞:湖南湘西古丈、吉首地區的民間歌舞相關詞:把盞舞、走馬、走火、娘喊女回

Page 94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嘉義市中正公園chia i shih chung chêng kung yüan

機構名。成立於民國七十七年(1988)十二月。公園內有展示館一、二、三樓,共七十五坪,露天音樂臺有一千個座位,是目前嘉義 市唯一之露天表演場地,常有音樂、綜藝性及表演性之演出。場地可供各界租用。地址為嘉義市北榮街與忠義街口。

Page 94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嘉義縣立新港國小chia i hsien li hsin kang kuo hsiao

機構名。成立於民國前十四年(1896)十月一日。該校活動中心四百五十七坪,可供演出;目前大多數嘉義縣之藝文活動常假該校舉行。該地區有新港文教基金會之推動,也常有舞蹈性質之演出。地址為嘉義縣福德村登雲路 10 5號。

Page 94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嘉義縣立新港國中chia i hsien li hsin kang kuo chung

機構名。成立於民國四十四年(1955)九月。該校活動中心四百三十八坪,可供演出;目前大多數之嘉義縣藝文活動經常假該校舉行。該地區有新港文教基金會,全力推動藝文活動,也常有舞蹈類型之演出。地址為嘉義縣新港鄉福德路 106 號。

Page 94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嘎巴ka pa

舞名。傣族民間舞蹈。流傳於雲南省瑞麗縣傣族聚居區。傣語巴即魚,直譯為跳魚,現通稱《魚舞》。據傳說是傣族發現魚時就學魚跳起了《魚舞》,也有說是本世紀五十年代初瑞麗縣滇龍鄉龍恩寨子所創作。(1953年筆者到瑞麗縣學習傣族舞蹈時,的確只有龍恩寨會跳此舞)。舞者戴竹製之魚架子道具於腰間,並戴塔形頭盔面具。其內容主要是模仿魚的生活和習性動作為主。表演時,為了吸引觀眾,同時有屁魯屁排(即大鬼小鬼)出場,其作用似馬戲團中之小丑,與表演《魚舞》者沒有更多聯繫。《魚舞》以嘴形(食指與拇指相靠,其餘三指伸直)手勢、擰身及兩掌掌心相併,拇指與小指向外伸開似魚游水狀為其典型動作,其它動作、風格、程式與《孔雀舞》基本相似,只是動作稍小而柔和,神態似魚狀。鼓、鋩、鑔伴奏。

同義詞:巴即魚、跳魚廣義詞:傣族民間舞蹈相關詞:魚舞

Page 94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嘎央ka yang

舞名。傣族民間舞蹈。流傳於雲南省瑞麗縣傣族聚居區。據說央是一個民族,《嘎央》即是模仿那個民族的勞動而跳的舞蹈。動作有栽秧、糊田埂、剝開穀子看等。另一說為模仿鷺鷥跳,因此也叫《嘎洛央》(傣語洛即鳥)。傣族地區,鷺鷥很多,在一片綠色的稻田裡,或水邊,常有一群群白色的鷺鷥飛舞,在耕牛的背上也常有鷺鷥悠閒地捉小蟲吃。跳此舞時,舞者必須身穿白色衣服,繫紅腰帶,也確有模仿鷺鷥之意。除單獨跳外,多在《孔雀舞》跳累時,由一群青年出來表演,動作並不複雜,但有一定隊形變化,如:兩排出、交叉、變兩橫排等。與其它傣族舞蹈風格略有不同,不強調顫動而易於流動,活潑清新,具有青年特點,也可以說是傣族青年集體舞。由鼓、鋩、鑔伴奏,並由領舞人指揮變換動作。

同義詞:嘎洛央、鳥廣義詞:傣族民間舞蹈

Page 95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嘎光舞ka kuang wu

舞名。傣族群眾自娛性民間舞蹈。流傳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德宏、思茅、臨滄等傣族聚居區又稱《嘎光洪》、《嘎勐羌》、《煩整》等。直譯為《跳鼓》,意譯為集中在鼓周圍跳的舞蹈。每逢節日集會、嫁娶建房、豐收之後或高興時,只要敲起鼓,男女老少就會不約而同地舞蹈起來。它不拘形式、不分時間地點,沒有規範的動作要求,那裡有鼓聲,那裡就有嘎光的人群。特別在豐收的季節裡,人們要跳三天三夜,「穀子黃、傣家狂」,就是嘎光的真實寫照。由於流傳較廣,各地表演形式略有不同,除圍著鼓跳外,有的地區有兩婦女挑鋩在中間,邊打邊舞,有的地區除兩挑鋩婦女外,還有兩名歌唱者及擊鼓、鋩、鑔者在中間,群眾圍圓,手持鮮花和手巾起舞,歌唱者唱完最後一句,眾合唱帶歡呼呦時,同時起身轉一圈,氣氛熱烈、層次清楚、動作不多,但特點突出。基本上為屈膝半蹲姿態,均勻地顫動,保持三道彎基本姿態,手臂作後輪翻腕或內屈、掏轉、手腳順邊動作,上身隨手臂轉動。舞蹈進行中,有時全蹲下,有時離地跳起,高潮時,會發出呦……呦或水水水水……的歡呼聲。

同義詞:嘎光洪、嘎勐羌、煩整、跳鼓

Page 95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廣義詞:傣族民間舞蹈

Page 95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團亂旋t’uan luan hsüan

舞名。唐朝(西元 618~西元 907)讌樂之一。又名《團圞旋》相傳係武后(西元 684~西元 704)時所作。此舞傳至日本,日本文獻載:《團亂旋》一名《后帝團亂旋》、《團蘭傳》。屬壹赿調,新樂、大曲。舞分<序>三帖、<入破>二帖,<颯踏>二帖,<急聲>七帖。舞者六人,著唐裝束。〔參考《日本史‧樂志》、《舞樂圖說》、《教坊記》〕

同義詞:團圞旋、后帝團亂旋、團蘭傳

Page 95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團圓鼓舞t’uan yüan ku wu

舞名。苗族傳統民間舞蹈。流傳於湖 南省西部古丈縣廣平寨一帶苗族聚居區。因在農曆臘月二十八日,離鄉外出者均回寨擊鼓作舞而得名。舞蹈時,眾人圍繞舞場中央低鼓鼓架上的皮鼓,成一個或多個同心圓,隨鼓手持槌敲擊鼓面和鼓梆的節奏,輪番以當地高腔山歌歌唱和舞蹈。每當跳一個新舞蹈動作前,必須在全體舞者轉身向相反方向行進時開始。歌詞以歌唱生產勞動和愛情為主題。男子的舞蹈動作多為:跳剛健有力的大擺為主;女子以跳:〈小擺〉、〈細擺〉、〈擺肩〉等動作為主。當舞蹈進入高潮時,技藝高超的鼓手也可在擊鼓的間隙中,加入各種舞姿,使整個舞蹈的氣氛更加熱烈。

Page 95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壽星隊shou hsing tui

樂舞隊名。元朝(1271~1368)宮廷樂隊之一,用於天壽節。該樂隊之編制、服飾及活動情形如下:引隊大樂禮官二人,冠展角幞頭,著紫袍,塗金帶,執笏。次執戲竹二人,服裝同前。次樂工八人,冠花幞頭,紫窄衫,銅束帶。龍笛三,杖鼓三,金鞚小鼓一,板一,演奏「萬年歡」之曲。從東階升,至御前,以次而西,折繞而南,北向立。以下各隊均依此路線進行。次二隊,婦女十人,冠唐巾,服銷金紫衣,銅束帶。次婦女一人,冠平天冠,服繡鶴氅,方心曲領,執圭,以次進至御前,立定,樂止,念致語畢,樂作,奏《長春柳》之曲。次三隊,男子三人,冠服舞蹈與樂音王隊同;即戴紅髮青面具,雜綵衣,次一人冠唐帽,綠襴袍,角帶,舞蹈而進,立於前隊之右。次四隊,男子一人,冠金漆牟冠,服緋袍,塗金帶,執笏;從者二人,錦帽,繡衣,執金字福祿牌。次五隊,男子一人,冠捲雲冠,青面具,綠袍,塗金帶,分執梅、竹、松、樁、石,同前隊而進,北向立。次六隊,男子五人,為烏鴉之像,作飛舞之態,進立於前隊之左,樂止。次七隊,樂工有十二人,冠雲頭冠,銷金緋袍,白裙,龍笛三,觱篥三,札鼓三,和鼓一,板一,

Page 95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與前大樂合奏「山荊子」、「祅神急」之曲。次八隊,婦女二十人,冠鳳翹冠,翠花鈿,服寬袖衣,加雲肩、霞綬、玉佩,各執寶蓋,舞唱前曲。次九隊,婦女三十人,冠玉女冠,翠花鈿,服青銷金寬袖衣,加雲肩、霞綬、玉佩,各執椶毛日月扇,舞唱前曲,與前隊相和。次十隊,婦女八人,服雜綵衣,被槲葉,魚鼓,簡子。次男子八人,冠束髮冠,金掩心甲,銷金緋袍,執戟。次為龜鶴之像各一。次男子五人,冠黑紗帽,服繡鶴氅,朱履,策龍頭藜杖,齊舞唱前曲一闋,樂止。次婦女三人,歌「新水令」、「沽美酒」及「太平令」之曲終,念口號畢,舞唱相和,以次而出。〔參考《元史‧禮樂志五》〕

Page 95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實踐堂shih chien t’ang

機構名。成立於民國五十五年(1966),演藝廳有八百個座位,舞臺場地可供一般音樂及舞蹈演出,可供外界租用。地址為臺北市延平南路 182 號。

Page 95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對衣角舞tui i chiao wu

舞名。羌族民間舞。流行於四川北部汶縣的黑虎鄉羌族聚居區。是當地羌族,俗稱白頭羌(白頭羌來歷見《黑虎將軍舞》)特有和唯一的表達青年男女間愛情的自娛性舞蹈。舞蹈隊形以相等人數的青年男女站成內外各一圈,在整個舞蹈過程中每人雙手提自己衣衫前襟的兩角始終不放開。男女兩圈根據伴唱歌曲樂句在反方向的跳躍跑動停頓後,便開始與相對者進行對舞。若相對的雙方沒有進一步發展情感的願望,在舞蹈中只提衣角作舞,而不出現相對衣角的舉動;若相對者正好是自己看中的心上人,在隊伍中便可見一方以自己衣角去主動對對方衣角,表示自己的愛慕之情;如相遇的雙方早已成為情侶,便會在舞蹈中出現頻頻相對衣角的舉動。整個舞蹈氣氛活潑、歡快,別有風趣。舞蹈動作較簡單,多為:〈跑跳步〉、〈弓步對衣角步〉、〈碎步原地旋轉〉等。女舞蹈者與所有當地婦女一樣,身著藍色過膝長衫、繫無花的素腰帶、包一端長過於肩的白色包頭的孝服。男舞蹈者服飾見《黑虎將軍舞》。舞蹈者邊歌邊舞,沒有其它樂器伴奏。

Page 95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相關詞:黑虎將軍舞對花屐

tui hua chi

舞名。京族民間舞蹈。流傳於廣西防城地區的農村京族聚居區。每逢京族傳統節日「哈節」或中秋佳節,多在月夜,青年男女身著民族盛裝,聚集在草坪表演。先互相對歌,而後從腳上脫下花木屐(木板拖鞋)相互對認,男女各出示一只,若左右成為一雙,信為天作之合。繼而,相互踫打花屐起舞,借以表達愛慕之情。動作簡樸,多為即興發揮。節奏多變,舞蹈歡快、熱烈。由鼓、鑼、鈸、木魚等打擊樂伴奏。

Page 95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廓爾喀樂舞k’uo êrh k’a yüeh wu

樂舞種類名。清朝(1644~1911)宮廷宴樂有九部,其中之一即《廓爾喀樂舞》。該樂係高宗(1736~1795)平定廓爾喀,獲其樂,列於宴樂,是為《廓爾喀樂舞》。演奏該樂用達布拉一,薩朗濟三,丹布拉一,達拉一,公古哩二。司樂器六人,均著回子衣,紅羊皮鞋,內二人纏頭以洋錦,餘皆以紅綠布。司歌五人,均以紅綠布纏頭,內一人衣綠綢衣,著紅綵履,餘皆著回子衣,紅羊皮鞋。舞者二人,均衣紅綠綢衣,戴猩紅氈帽,金銀絲布,著紅綵履,束腰皆用雜色布。舞者每足各繫銅鈴一串,騰躍出聲,歌舞並奏〔參考《清史稿‧樂八》

Page 96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廖添丁liao tien ting

舞曲名,馬水龍作曲,林懷民編舞,1979年受雲門舞集委託創作,同年於台北市國立國父紀館首演,由雲門舞集擔綱演出。本曲之基本構思,故事背景以及劇情內涵均來自台灣民間流傳相當廣,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綽號「神影無蹤」—廖添丁的俠義故事,廖添丁雖然生長於困阨絕頂的環境,卻能憑著堅強的意志,成就一身武功,抑強扶弱,處處與日本人及土紳劣豪為敵,以一區區小民發揮無比濃烈的民族意識和愛國心,也正因為如此,日本人視他為眼中釘,欲除之為快。本曲配器形式以二管編制為主幹—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大提琴、長笛、雙簧管、單簧管、低音管、法國號、小號、伸縮號、低音號,再加上為數不少的中國傳統樂器—大廣弦、笛、簫、班鼓、堂鼓、大鑼、風鑼、小鑼、杖鼓、大鈸、小鈸、木魚、銅磬等,表現濃厚的民族風格與色彩。序幕依劇情所需以連樂章形式處理,序曲採 AB二段體形式,是一個可以獨立的樂章,從廖添丁出現至落幕,也是一個完整的樂章,曲式是 ABCD四段體的組合。第一幕—大稻埕夜巷,以組曲形式組成,共有四段:一藝妲之舞、二廖添丁之舞、三警佐與劣紳、四打鬥之舞,第二幕

Page 96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霞海城隍廟會—以民俗的祭典為背景,採用組曲形式表達每一段多采多姿的曲趣:一城隍廟前、二少女之舞、三旱船之舞、四八家將之舞、五媽祖進廟式,第三幕淡水河畔—以淡水河畔為背景,用連樂章形式表達劇情,整曲一氣呵成,依序是:一淡水河畔、二添丁與群眾、三雨中行、第四幕遇難—背景在城隍廟前的廣場,以獨立樂章形式加上終曲,簡潔有力地表達出整個舞劇的結局。全曲將舞蹈的特質融入音樂,使音樂與舞蹈臻於時空吻合的另一層面—藝術的最高境界。1986年由瓦雷格指揮捷克布拉格交響樂團錄製雷射唱片,上揚有聲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發行。〔參考《從舞劇廖添丁論舞樂的創作》〕

廣義詞:舞曲名相關詞:神影無蹤

Page 96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彰化縣立體育場chang hua hsien li t’i yü ch’ang

機構名。成立於民國七十四年(1985)七月一日。該體育場分室內體育館及室外田徑場;體育館固定座位六千一百個座位,活動座椅約一千五百個座位,田徑場總面積約十七點二公頃,司令臺貴賓席約三千個座位,觀眾看臺約三萬個座位。依該處特色,宜舉辦大型之藝文活動。地址為彰化市建興路 1 號。

Page 96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彰化縣政府禮堂chang hua hsien chêng fu li t’ang

機構名。成立於民國三十九年(1950),該禮堂約有一千一百個座位,除舉辦一般性活動外,亦為舞蹈表演之重要場所。可供各界租用。該地點位於彰化市縱貫路文教區之中山路二段 416 號。

Page 96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暢音閣ch’ang yin ko

表演場所。暢音閣在故宮之寧壽宮閱是樓院內。係乾隆四十一年(1776)所建。暢音閣之建築,戲台高達三層,建在一公尺二十公分的台上。三層建築高為二十公尺七十公分,總面積有六百八十五點九十四平方公尺,台後有扮戲樓,閱是樓即在對面,是皇帝后妃們觀戲的地方。暢音閣呈方形,三面開放型戲台,三層舞台自下至上命名為壽台、祿台及福台。其中以壽台面積最大,約十四公尺正方形。壽台台頂有三個天井,地板下有五個地井。天井設有轆轤架,地下有絞盤,專供演員升降之用。

Page 96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歌舫ko fang

表演場所。歌舫是指歌舞宴樂的船隻。〔參考歐陽修《文忠集‧外集三》〕

Page 96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滿洲跳神儀man chou t’iao shêng i

祭祀制度。中國東北之滿族與蒙古族,俗尚跳神《跳大神》,藉以祈福驅邪,儀式過程有定制。當舉行跳神祭祀時,室內供神牌,或用木龕,室中央及西北龕各一。如房屋係南北向,則以西方為上位;如東西向,則以南方為上位。上龕下懸黃雲緞,下龕置杌,杌下陳木香三盤。春、秋擇日致祭,稱為跳神。祭日前一個月即造酒,前三日早晚各獻二牲,稱為烏雲,即引祀。前一日,神前供打糕各九盤,又為散獻。大祀日,五鼓獻糕,主人吉服向西跪,設神幄向東,中設如來、觀音神位。女巫舞刀祝詞:「敬獻糕餌,以祈康年」。主人跪敲神版,護衛者隨同敲擊,並彈弦、箏、月琴相和。巫者歌畢,主人叩拜一次後司香婦請神出。戶牖西設龕,南向奉之。司俎者呼進牲,牲入,主人跪下,家人皆跪。巫者前致辭,並以酒灌入牲耳,牲驚叫,司俎者高呼:神已領牲。主人叩謝。庖者屠牲,熟而薦之。主人再拜,巫者致辭。主人叩畢,巫者以繫馬吉帛進,主人跪領帛,交予牧者,一叩後邀集宗族食胙肉,並禁止到戶外。是夕,供七仙女、長白山神、遠祖、始祖、巫者舞刀進牲致祝如朝儀。巫者敲銅鼓,主家擊手鼓、架鼓以應銅鼓。歌唱加速,舞之速度亦

Page 96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隨之變化。禮成,眾受福。次日設位庭院前,主人著吉服,用男巫致辭畢,灑以米,趨退。主人叩拜名曰祭天還願。又次日,在神位前祈福,祝辭畢,以縷繫主人胸,謂之受福。三日祭乃畢。長白滿洲舊族,舒穆祿氏供昊天上帝、如來、菩薩諸像,又供貂神在其側。納蘭氏則供羊、雞、魚、鴨等祭品,巫者身繫銅鈴跳舞;動作激烈,以鈴墜為宜男兆。﹝參考《清史稿‧卷八十五》﹞

同義詞:跳大神

Page 96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瑪亞士比,戰祭MAYASUI

祭典儀式。瑪亞士比(Mayasvi)祭典是居住於臺灣阿里山之原住民鄒族(曹族 Tsou)的重大祭典儀式。早期部落凡是勇士出草凱旋歸來或聖所【見庫巴(Cuba)】之重建、修復等事宜時,即舉行該祭典,故亦稱謂「敵首祭」、「凱旋祭」、「團結祭」或戰祭。現今僅有嘉義縣吳鳳鄉之達邦社(Tapayff)和特富野社(Tfuya)仍保有此一祭典儀式。每年兩部落輪流於二月十五日或八月十五日舉行此項祭典儀式,其意義在勉勵族人要有犧牲奉獻個體生命以保護部落大生命之精神,並祈福戰神降臨佑助使部落更能凝聚團結,儀式過程分四階段:一、

同義詞:敵首祭、凱旋祭、團結祭廣義詞:鄒族(曹族 Tsou)

Page 96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瑪婭曲唐ma ya ch’ü t’ang

舞名。藏族民間舞蹈。瑪婭藏語意為孔雀,曲唐藏語意為喝水,亦稱吃水,故漢語習稱《孔雀吃水》。舞蹈主要流行於四川、雲南的原西康藏族地區。由男女各一人或數人對歌對舞,舞蹈動作根據固定曲詞內容起舞,有〈抖翅〉、〈飛翔〉、〈旋轉〉、〈吃水〉等動作,最後的〈吃水〉通常是從桌凳上下腰銜起酒碗,並伴有雙臂側平舉(意為展翅)、雙腿交叉半蹲、彎腰銜起地上的酒碗等高難度雜技性表演動作。

同義詞:孔雀吃水廣義詞:藏族民間舞蹈

Page 97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窩熱熱wo jê jê

舞名。納西族民間舞蹈。流傳於雲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其中又以位於崇山峻嶺中的大東鄉最為著名。《窩熱熱》為放牧時的吆喝聲,直譯為慢慢來,現已成為此種民間舞蹈的專用名稱。相傳:古時納西人在高山放牧,牛跑進深山密林,牧人們高呼著到處找尋,找回後,人們歡樂起舞。一說為納西先民打獵時,婦女們學著羊的叫聲以吸引野獸,男人們則用《窩熱熱》的吆喝聲把野獸趕到預定地點,捕獲獵物後,人們圍著獵物歡樂起舞。又一說:一個牧民替牧主放牧,一隻小羊跑進了深山,牧主大怒,鞭打牧民,逼著他找回羊來,《窩熱熱》即是牧民們幫助找羊的情景。以上傳說可看出,《窩熱熱》既是古代納西人狩獵生活的再現,也是納西族歷史的寫照。最早在喪葬時跳,如今豐收喜慶、節日集會均跳此舞。在村邊廣場,林中空地上,或庭院中,燃起篝火,人們即圍圓起舞。人們說:《窩熱熱》就是納西族,沒有《窩熱熱》就沒有納西族。舞蹈開始時,領舞者詼諧而自豪地吟誦道:「富饒納西地,高高雪山上,多美的地方啊!窩熱熱好地方。」繼而女聲用喉間音高聲唱出似羊叫的嘿嘿……的襯詞,兩拍後,男聲進入,用粗獷豪放的長音帶上

Page 97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下滑音的短促休止來反覆重唱窩熱熱好地方,既是歌唱又似吆喝,交錯進行又融為一體。吟誦時,大家做單一行進步法,與男聲進入同時,跳由幾個動作組成的一組舞蹈,按曲調節拍進行,開始時舒緩平穩,最後曲調結束時,喊收!收!後,轉為豪放熱烈的舞蹈,雙腳用力踏地跺腳跳起,形成高潮,即告結束。然後按此程式循環反覆,越跳興緻越高,通宵達旦。領唱、女聲、男聲三者銜接自然,對比強烈,舞蹈質樸、渾厚、粗獷、豪放、原始古樸。無樂器伴奏,較好地表現了納西族的民族精神和性格。

同義詞:慢慢來廣義詞:納西族民間舞蹈

Page 97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端慶之樂舞tuan ch’ing chih yüeh wu

舞名。宋朝(西元 960~1279)禮儀舞蹈;宗廟樂舞之一。用之於欽宗(1126)廟祭。〔參考《宋史‧樂五》、《玉海‧樂舞》〕

Page 97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綠 珠(生年不詳)lü chu

人名。西晉(西元 265~西元 316)白州博白縣人(今廣西欽州地區博白縣)。本性陳,因貌美,且多才藝,能歌舞,善吹笛。石崇以三斛珍珠購之,是他最寵愛之舞姬。綠珠最擅於《明君舞》,此舞係石崇創其詞,並教之。庾肩吾:「自作明君辭,還教綠珠舞。」由於石崇富可敵國,其生活又十分奢侈、驕恣,自易令人妒羨。趙王司馬倫藉機向石崇索求財產和綠珠,遭石崇所拒,司馬倫藉故將他逮捕。在石崇被捕之際,向綠珠嘆道:「我因你而獲罪。」綠珠垂淚對曰:「我將為君死。」語畢,旋即墜樓而死。〔參考《晉書‧石崇傳》〕。

Page 97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綠腰舞lü yao wu

舞名。唐代著名軟舞,又名《六么》、《錄要》、《樂世》。白居易《樂世》詩序說,貞元中(西元 785~804)德宗命樂工將其所獻之曲中最精彩的部分摘錄下來自成一曲,名,《錄要》。此舞主要旋律十分動聽,流傳極廣。白居易《楊柳枝》詩有「六么水調家家唱」句,並常作為琵琶曲演奏,樂曲先慢後快。《綠腰舞》即是以此曲創編的舞蹈。李群玉《長沙九日登東樓觀舞》詩中曾描述這一女子獨舞:舞者身穿衣襟修長的長袖舞衣,舞姿輕盈柔美。此舞以舞袖動作為主,舞起時「華筵九秋暮,飛袂拂云雨。翩如藍苕翡,宛如游龍舉」,「慢態不能窮,繁姿曲向終。低回蓮破浪,凌亂雪縈風。」舞蹈即將結束時,「墜珥時流盼,修裾欲遡空。唯恐捉不住,飛去逐驚鴻。」可見其舞態繁複,急促、輕捷,具有漢族傳統樂舞風貌。五代畫家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繪有舞伎王屋山以簡便形式舞《六么》的場面。此舞最精彩的一疊,共十八拍,又四〈花拍〉,名〈花十八〉。《碧雞漫志‧捲三》載「歐陽永叔云:貪看六么花十八」,「曲節抑揚可喜,舞亦隨之。」宋代歌舞大曲的中呂調、南呂調、仙呂調中都有《綠腰》(見《宋史‧樂志》)。

Page 97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武林舊事》載:「南宋官本雜劇段數」有《爭曲六么》、《崔護六么》、《鶯鶯六么》等名目。

Page 97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綵棚ts’ai p’êng

表演場所。通常臨時以木搭架,供表演者演出,即為一般的樂棚。如在棚中置御座,並以黃羅加綵飾,即稱為綵棚。〔參考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六十六》〕

Page 97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聚會所CHU HUI SO

場所名。聚會所亦稱集會所,為台灣原住民早期各族群宗教信仰與精神生活依存之重鎮。通常僅允許男性族人進出該會所;它是族人排解糾紛的場所,亦是部落重大事宜協商,決定與宣佈的重要地點。它最大功能是部落族群利用此一場所進行各種歲時祭儀活動,一般祭典歌舞則於會所前廣場進行。平埔族稱它為「公廨」,各族中聚會所的建築結構講究與複雜者為阿里山之鄒族,他們早期部落以它為男性狩獵與打戰技能的訓練場所,是他們的天神「哈寞」之居處,為極莊嚴神聖的場所。【參考庫巴(Kuba)】。【參考書:王秋桂主編《民族與民俗》民國 83年、劉其偉編《台灣土著文化藝術》民國72年、山海文化雙月刊第五期《我們都是平埔族》1994年】。

同義詞:集會所相關詞:公廨

Page 97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臺中市立文化中心中山堂t’ai chung shih li wên hua chung hsin chung shan

t’ang

機構名。成立於民國七十八年(1989)四月一日。廣場佔地約八百坪,中山堂擁有一千六百九十二個座位,是臺中市較大之表演場所。民國七十九年(1990)成立臺中市立文化中心兒童劇團,定期訓練及公演。同時國內外之舞蹈、音樂、戲劇等節目多在此舉行,為臺灣中部重要表演場所之一。地址在臺中市學士路 98 號。

Page 97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臺中民俗公園t’ai chung min su kung yüan

機構名。成立於民國七十九年(1990)三月一日。該公園內除畫廊約二十坪外,並有民俗廣場二百四十一坪及民藝廣場二百三十坪之戶外空間,可供舉辦民俗節慶或舞蹈表演等活動之用。地址為臺中市旅順路二段 73號。

Page 98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臺中縣立文化中心t’ai chung hsien li wên hua chung hsin

機構名。成立於民國七十二年(1983)一月一日。廣場約八百坪,大廳佔地二百六十五坪,第一展示場約三十七坪,畫廊一百二十坪,文物陳列室約五十八坪,編織工藝館二百零二坪,另有會議室及兩間研習室各有六十個座位,兒童閱覽室七十八個座位,視聽室四十八個座位,演講聽可容納二百八十五個座位,演奏廳擁有九百一十個座位,場地可供各界租用展出或演出用,地址在臺中縣豐原 市圓環路 782 號。

Page 98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臺北火車站演藝廳t’ai pei huo ch’e chan yen i ting

機構名。該演藝廳係民國七十九年(1990)五月二十日隨臺北火車站之興建而成立。該廳隸屬於省政府交通處臺灣鐵路管理局。全廳可容納六百八十個座位,有拉幕、天幕、播音,以及特殊效果處理等設備,平日多用於一般會議、講演活動、員工訓練、社團集會等。地址位於臺北市北平西路 3號五樓臺北火車站內。

Page 98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臺北市中山堂t’ai pei shih chung shan t’ang

機構名。成立時間約在民國二十一年(1932),展演場地分為:三樓畫廊約五十坪,中正廳可容納一千五百六十個座位。該地點經常舉辦國畫、西畫及學校教學成果展;中正廳常用來辦理開會、電影欣賞、演講、音樂及舞蹈發表會等活動,場地可供各界租用。地址在臺北市延平南路 98號。〔胡偉姣主編《臺灣地區藝文活動場地彙編》〕。

Page 98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臺北市立兒童育樂中心t’ai pei shih li êrh t’ung yü lê chung hsin

機構名。成立於民國七十五年(1986)八月十六日。該中心除生態館、太空劇場、文房四寶等館外,尚有大陣頭廣場三百一十五坪,大戲臺三十坪;該中心平日以舉辦中國民俗藝術活動為主,假日則定期舉辦舞蹈、舞獅等表演活動。地址為臺北市中山北路三段 66號。

Page 98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t’ai pei shih li shê hui chiao yü kuan

機構名。成立時間為民國五十年(1961)四月十三日。展覽場地分為:第一展覽室約八十三坪,第二展覽室約五十六坪,會議室可容納一百個座位,討論室可容納四十個座位,電化教室可容納八十個座位,活動中心交誼廳可容納一百個座位,文化活動中心可容納一千一百四十六個座位。該館除定期舉辦音樂、舞蹈、戲劇演出外,還提供技藝研習及各項比賽、講座等活動。該館位於臺北市八德路三段 25號,場地可供各界租用。

Page 98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臺北市立圖書館總館t’ai pei shih li t’u shu kuan tsung kuan

機構名。民國七十九年(1990)十一月二十日由原址遷至現址。館內志清堂可容納三百七十八個座位,可供表演及學術講演之場所,此外館內亦有閱覽空間、文物展出室、會議室、國際會議廳等。該館位於臺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二段 125號。

Page 98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臺北市新公園音樂臺t’ai pei shih hsin kung yüan yin yüeh t’ai

機構名。成立於民國七十一年(1982)。為一露天之演藝場所,座位近一千五百個座位,常舉辦遊藝與康樂、講演及藝術性之活動,屬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管轄,規定開放時間為上午四時起至深夜零時止,終年無休。其場地可向管屬單位租用,其燈光、音響等設備需由演出單位自行裝設。該場所設於臺北市新公園內。新公園位居臺北市介壽路 3 號;於民國八十五年易名為二二八紀念公園,而介壽路亦更名為《凱達格蘭大道》。

Page 98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臺北國軍文藝活動中心t’ai pei kuo chün wên i huo tung chung hsin

機構名。成立於民國五十四年(1965)九月二十日。該中心除藝術一廳、藝術二廳提供展覽活動場地外,戲劇廳位於樓下大門之正門入口處,係供表演及軍人集會場所,座位一千零三十八個座位,屬國防部之演出場地,尤以平劇公演較多。該中心位居臺北市中華路一段 69號。

Page 98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臺北縣永和國父紀念館t’ai pei hsien yung ho kuo fu chi nien kuan

機構名。成立於民國六十一年(1972)。該館演藝廳三百坪,有舞臺、燈光等設備,場地可供各界租用。地址為臺北縣永和市竹林路202號。

Page 98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臺北縣立文化中心t’ai pei hsien li wên hua chung hsin

機構名。成立於民國七十二年(1983)。廣場佔地七百二十坪,另有青少年閱覽室二百二十坪,特展室一百坪,中心藝廊二百二十坪,現代陶瓷館四百四十坪,演講廳可容納一百五十個座位,演藝廳擁有八百三十三個座位。該中心每月定期舉辦展覽講座及表演活動,演藝廳及演講廳可供各界租用。地點在臺北縣板橋市莊敬路 62號。

Page 99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臺北縣立淡水工商管理學院t’ai pei hsien li tan shui kung shang kuan li hsüe

機構名。成立於民國五十五年(1966)。校內活動中心有八百個座位,有舞臺、燈光等設備,可供演出,淡水 鎮之藝文活動常假該地舉行,其場地亦可供各界租用。地址為臺北縣淡水鎮真理街 32號。

Page 99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臺北縣立鶯歌國中t’ai pei hsien li ying kê kuo chung

機構名。成立於民國三十五年(1946)。該校活動中心約一千六百六十四坪,有可容納一千人之活動座椅,鶯歌 鎮之藝文表演活動常假該場地舉行。其場地可供各界租用。地址為臺北縣鶯歌鎮尖山埔路 108 號。

Page 99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臺東縣立文化中心t’ai tung hsien li wên hua chung hsin

機構名。成立於民國七十三年(1984)十月二十五日。該中心有展覽室、藝廊、文物陳列室、演講廳等,另演藝廳有一千四百三十四個座位及廣場約二百六十坪,該中心每月定期舉辦展覽及演藝活動,山地文物陳列館更長期展出臺灣東海岸史前文化及魯凱、雅美、阿美、卑南、排灣、布農六族之文物;該中心場地可供各界租用。地址為臺東市南京路 25號。

Page 99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臺南市立文化中心t’ai nan shih li wên hua chung hsin

機構名。成立於民國七十三年(1984)十月六日。設有演藝廳可容納二千一百六十二個座位,國際會議廳一百五十個座位,文物陳列館五百八十坪,第一藝廊三百二十五坪,第二藝廊約三十四坪,另有廣場約六百坪。館內設備一流,全年提供各類展演活動,是臺南 市文化活動之重鎮。地址在臺南市東區中華東路三段 332 號,場地可供各界租用。

Page 99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臺南縣立文化中心t’ai nan hsien li wên hua chung hsin

機構名。成立於民國七十二年(1983)十月八日。展演場地有第一、二藝廊各一百二十五坪,雕塑廳二百坪,廣場五百坪,第一、二文物陳列室各一百二十五坪,兒童韻律教室二十坪,兒童閱覽室可容納一百個座位,演講室三百個座位,研習教室一百個座位,視聽教室六十個座位,音樂廳可容納一千一百三十個座位。該中心每月安排有展覽、演藝、講座等活動,是一綜合性藝文活動場地。地點在臺南縣新營中正路 23號,可供各界租用。

Page 99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臺灣省立嘉義女中t’ai wan shêng li chia i nü chung

機構名。成立於民國十一年(1922)四月一日。該校中正館為演出場所,一、二樓共有二千個座位,許多大型活動及表演常假該校舉行。地址為嘉義市垂楊路 243 號。

Page 99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臺灣省立彰化社會教育館t’ai wan shêng li chang hua shê hui chiao yü kuan

機構名。成立於民國四十四年(1955)一月一日。該館康樂廳約四百五十坪,地處八卦山下文教區,附近多為機關及學校。該館除定期舉辦音樂、舞蹈表演外,亦經常舉辦展覽等活動。該館地址為彰化市卦山路 3 號。

Page 99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臺灣省立臺中圖書館t’ai wan shêng li tai chung t’u shu kuan

機構名。成立於民國十一年(1922)一月,館內之中興堂有可容納一千七百個座位之表演場所,該館另有閱覽、畫廊等空間,而該《中興堂》,為臺灣中部地區之大型表演活動場所之一,並經常舉辦音樂、舞蹈、戲劇等活動。該館位於臺中市精武路 291之 3號。

Page 99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臺灣省立蘭陽女中t’ai wan shêng li lan yang nü chung

機構名。成立於民國二十七年(1938)。校內大禮堂一千個座位,因宜蘭縣境演藝廳不多,宜蘭地區之大型表演活動多假該校舉行。地址為宜蘭市女中路 2號。

Page 99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舞伎wu chi

擅舞之人,有如今日之舞者。古代所謂「伎」,係泛指身懷技藝之人。伎有女性,也有男性,表演舞蹈之男女藝人統稱為「舞伎」。

廣義詞:舞者

Page 100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舞判wu p’an

舞名。宋代百戲中之舞蹈,即《舞判官》,屬裝鬼神。由驅儺發展而來。接在《抱鑼》、《硬鬼》之後、《啞雜劇》之前表演。表演時先放一聲爆仗,舞者裝扮鍾馗上場,戴假面,長髯,展裹綠袍,腳穿靴,手執簡。另一舞者以小鑼招引,舞步互相配合。其來歷據《天中記》引《唐逸史》:傳說唐玄宗得了瘧疾,晝寢夢見一鬼,形體很大,戴破帽,穿藍袍、朝靴,捉住小鬼便吞食掉。他向唐玄宗自稱是終南進士鍾馗,應舉落榜,觸階而死。唐玄宗醒來後病就好了,於是叫吳道子依照他夢中所見的形像畫了鍾馗像。此後每到年終由翰林院向皇帝進鍾馗像,皇帝把它賜給大臣。民間也在門上貼鍾馗像,這種風俗一直流傳到宋元時代。《夢粱錄》卷六載,南宋時每至臘月,街市三、五人一伙的「打夜胡」隊伍中,就有判官鍾馗形像。至除夕,無論官民之家,都換門神,掛鍾馗;宮廷中除夕夜的大儺儀式中,由修內司教樂所伶工裝扮成各種神魔形像,其中也有判官鍾馗。《夢粱錄‧卷二十百戲伎藝》、《都城紀勝‧瓦舍眾伎》的百戲名目中都提到《舞判》(《東京夢華錄‧卷七駕登寶津樓諸軍呈百戲》)。

Page 100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同義詞:舞判官、抱鑼、硬鬼、啞雜劇

Page 100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舞亭wu t’ing

表演場所。遼(西元 916~1125)、金(1115~1234)及元朝(1271~1368)時代,最早的舞台。這種舞台是建築在露台上的亭子,觀眾圍繞在四周觀看。

Page 100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舞隊wu tui

舞名。宋代民間節日遊行表演隊伍的總稱。《舞隊》每年臘月下旬即開始活動,正月初一之後日盛,至元宵節達高潮。每當舉行活動,有時多達數十至百隊,隊與隊次第簇擁前後,連亙十餘里,場面極為壯觀。《舞隊》的內容,以民間歌舞為主,還有雜技、武術、音樂等多種技藝表演。通常有《村田樂》、《旱龍船》、《鮑老》、《十齋郎》、《竹馬兒》、《杵歌》等民間歌舞,及音樂演奏《清樂》,武術《掉刀》,還有帶情節的《喬三教》、《喬親事》等戲劇表演形式。這種《舞隊》形式一直流傳至今。河北等地的《走會》或《花會》,陝西的《社火》等,就是繼承發展了宋代《舞隊》的民間綜合性表演形式。

相關詞:村田樂、旱龍船、鮑老、十齋郎、竹馬兒、杵歌、走會、花會、社火

Page 100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舞廳wu t’ing

表演場所;戲曲曲目名。〔見舞亭〕

Page 100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蒙古樂mêng ku yüeh

樂舞種類名稱。清朝(1644~1911)宮廷宴樂有九部,「蒙古樂」即其中之一。該樂係太宗(1627~1635)平定察哈爾 ,獲其樂,列於宴樂,稱「蒙古樂」。該樂演奏形式有笳吹與番部合奏。笳吹演奏者有:胡笳一、箏一、胡琴一、口琴一、司章四人,均著蟒服,立丹陛旁。番部合奏者有:雲鑼一、簫一、笛一、管一、笙一、箏一、胡琴一、琵琶一、三絃一、二絃一、月琴一、提琴一、軋箏一、火不思一、拍板一。演奏者亦均著蟒服,立丹陛旁,與笳吹一班同入。一叩,跪一膝,奏蒙古樂曲。曲目皆為掇爾多密之樂。〔參考《清史稿‧樂八》〕

Page 100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裹頭樂kuo t’ou yüeh

舞名;樂曲名。日本宮廷雅樂左舞之一。又名《散手作物》據日本文獻載:《裹頭樂》係李德佑作。因中唐時,曾有蟲患,人及農作物均遭其害,人人以錦羅絹綾敷於頭上,並奏此樂。舞蹈狀似娥蟲垂死。其後日本宮廷,太子之冠禮時,曾用此樂。《裹頭樂》係平調,新樂、中曲,舞者四人。舞樂順序:一、<平調調子‧品玄>;二、<當曲>延八拍子、拍子十二,末四拍子加拍子;三、<調子‧臨調子>。〔參考《舞樂圖說》、《雅樂》〕

同義詞:散手作物

Page 100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說法隊shuo fa tui

樂舞隊名。元朝(1271~1368)宮廷樂隊之一,該樂隊之編制、服飾及活動情形如下:引隊禮官二人,冠展角幞頭,紫袍,塗金帶,執笏。次執戲竹二人,服裝與前同。次樂工八人,冠花幞頭,紫窄衫,銅束帶,龍笛三,杖鼓三,金鞚小鼓一,板一,演奏《萬年歡》之曲。從東階升,至御前,以次而西,折繞而南,北向立。以下各隊均依此路線進行。次二隊,婦女十人,冠僧伽帽,服紫禪衣,皂條,次婦女一人,服錦架裟,餘如前,持數珠,進至御前,北向立定,樂止,念致語畢,樂作,奏「長春柳」之曲。次三隊,男子三人,戴紅髮青面具,雜綵衣,次一人,冠唐帽,綠襴袍,角帶,舞蹈而進,立於前隊之右。次四隊,男子一人,冠隱士冠,服白紗道袍,皂條,執塵拂,從者二人,冠黃包巾,服錦繡衣,執令字旗。次五隊,男子五人,冠金冠,披金甲,錦袍,執戟,同前隊而進,北向立。次六隊,男子五人,為金翅雕之像,舞蹈而進,樂止。次七隊,樂工十六人,冠五福冠,服錦繡衣,龍笛六,觱篥六,杖鼓四,與前大樂合奏「金字西番經」之曲。次八隊,婦女二十人,冠珠子菩薩冠,服銷金黃衣,纓絡,佩綬,執金浮屠白傘蓋,舞唱前

Page 100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曲,與樂聲相合,進至御前,分為五重,每重四人,曲終,再起,與後隊相和。次九隊,婦女二十人,冠金翠菩薩冠,服銷金紅衣,執寶蓋,舞唱與前隊相和。次十隊,婦女八人,冠青螺髻冠,服白銷金衣,執金蓮花。次男子八人,披金甲,為八金剛像。次一人,為文殊像,執如意,一人為普賢像,執西番蓮花,一人為如來像,齊舞唱前曲一闋,樂止。次婦女三人,歌《新水令》、《沽美酒》及《太平令》之曲終,念口號畢,舞唱相和,以次而出。〔參考《元史‧禮樂志五》〕

Page 100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趙皇后chao huang hou

人名。〔詳見趙飛燕〕。

Page 101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趙飛燕(生年不詳)chao fei yen

人名。漢成帝(西元前 32~西元前 7)皇后。初為陽阿公主府第之宮人,習歌舞,以體輕號飛燕,擅掌上舞。成帝驁於陽阿公主府中見之十分喜愛,遂召入宮先封婕妤。鴻嘉二年(西元前 19)成帝廢許后,繼於永始元年(西元前 16)四月封飛燕父趙臨成陽侯,六月旋立飛燕為皇后,獲專寵。其妹合德亦進宮並冊封昭儀,姊妹二人日事蠱惑,致成帝於綏和二年(西元前 7)無嗣暴崩。哀帝劉欣(西元前 6~西元前 1)繼位,尊飛燕為皇太后,六年後哀帝崩,平帝劉衎(西元 1~西元 5)立,飛燕因宮中權力之爭而被黜為孝成皇后,退居北宮,復被廢為庶人,終自殺身亡。〔參考《漢書‧外戚傳‧卷 6 ;成帝傳‧卷 10》〕。

Page 101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遠遊冠yüan yu kuan

舞蹈服飾。古代諸侯及王所用之冠,形制如通天冠(帝王所用之冠)。宋朝(西元 960~1279)時為皇太子受冊謁廟之服裝,至元朝(1271~1368)始廢。現用於舞劇。〔參考《後漢書‧輿服志》、《晉書》、《古今圖書集成》〕

相關詞:通天冠

Page 101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銅雀伎 t’ung ch’üeh chi

舞者。〔見銅雀臺〕。

Page 101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銅雀臺t’ung ch’üeh t’ai

表演場所。曹操(生於西元 155~西元 220)於建安十五年(西元210)在鄴城建銅雀臺,台高十丈,周圍殿屋有一百二十間。曹操死後遺言葬於鄴城西崗的西門豹祠旁,與銅雀臺遙遙相對。他的姬妾及歌舞伎均移居銅雀臺上,以木板穗帳在台上搭建一個舞台,每月十五日命歌舞伎在台上對著曹操的墓表演歌舞。《銅雀伎》的命名也是由此而來的〔參考《藝文類聚‧六二》〕

相關詞:銅雀伎

Page 101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銅鼓t’ung ku

樂器名。流行於中國廣西、廣東、雲南、貴州、四川、湖南等省之少數民族地區的打擊樂器,用青銅通體打造,呈圓形,由面、胴、腰、足、耳五部分組成,中空無底,兩側有銅環耳,鼓面和鼓身都有精緻的紋飾;大者面徑可達一百六十五厘米,小者僅十餘厘米,重量從幾十斤至數百斤不等。春秋初期即已出現。盛行於漢代,一般用於迎賓送客,慶祝新房落成、婚期賀喜、死喪哀悼及祭木鼓儀式等活動中,可獨奏、伴奏、或與編鐘、鑼、葫蘆笙等合奏,也是跳銅鼓舞的主要道具。可用手拍打或執槌敲擊,敲法有三種:一、平放直敲;二、懸吊或抬著橫擊;三、挎著或持於手上敲奏。銅鼓有單面、雙面兩種,分特大、大、中、小四個型號,大型與中型鼓最多,小型鼓較少。

Page 101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銅鼓刷把舞t’ung ku shua pa wu

舞名。布依族傳統民間自娛性舞蹈。流傳於貴州省惠水、平塘 、荔 波、羅甸、鎮寧等縣的布依族聚居地區。也被稱為《粑糟舞》和《粑棒舞》。布依語音譯為裸弄。該舞源於古代祭祀祖先的儀式舞蹈。傳說在古代有一名雖家境貧寒,但樂於施捨助人,德高望重的老人,在他去世後的葬禮上,眾人們為懷念他而舂米做粑粑送其靈魂升天和供他在陰間受用。在這之後,這個地區連年風調雨順、人丁興旺。從此,當地人們便每年在秋季收穫之後,必跳此舞蹈,以祈求來年五穀豐登而沿襲至今。現已成為布依族人們節日的自娛性舞蹈。因作舞時舞者各持粑棒或長竹竿,敲打木槽或與對方對擊而得名。參加舞蹈者人數不限,但需男女對半。舞蹈開始以一對男子先互相對打,然後陸續加入眾人,當加入男女舞對數目相當時,便可進行橫豎排的隊列交叉、多排變換,排列出圓圈陣、四方陣、三角陣等隊形。舞蹈動作以雙腳跳躍、在各個方位用粑棒或竹竿相互敲擊或敲打木槽為主。所有的舞動均由作為指揮的銅鼓鼓點為速度、節奏的準則。整個舞蹈充滿了濃厚的生活氣息。動作粗獷、激烈,是男女青年們喜愛的娛樂活動。

Page 101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同義詞:粑糟舞、粑棒舞粑糟舞、粑棒舞

Page 101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銅鼓舞t’ung ku wu

舞名。一、瑤族及苗、侗、壯、彝、水、佤等族共有的民間舞蹈。廣泛流傳在我國東南、中南和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中。因以銅鼓為祭祀舞蹈或自娛舞蹈伴奏而得名,現在已多為年節、慶典時必有的舞蹈。瑤族分支白褲瑤的《銅鼓舞》主要流傳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南 丹縣里湖、八圩等村寨。瑤語音譯為泊如。用於喪葬祭奠活動。傳說此風俗來源於古代瑤王在與敵軍作戰陣亡後,為迷惑對方和鼓舞士氣雷鼓作樂演變而來。白褲瑤視銅鼓為神物,不能隨意敲打。每年秋後舉行祭祀活動時將至少六至十面銅鼓排列懸掛於木架上,各由一名男子在銅鼓前敲打,而另有一人

廣義詞:民間舞蹈

Page 101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銅鼓舞t’ung ku wu

舞名。彝族民間舞蹈。流傳於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各縣。相傳,古代白天,九天九夜不會黑,黑夜,九天九夜不會亮,生活不便,糧食不收,人們便敲起銅鼓,對著天神又喊又跳,祈求神靈改天換日,從此便跳起了銅鼓舞。銅鼓被廣泛地運用於歌舞伴奏或舞人擊鼓起舞,大約在漢代以前便已風行。唐代白居易曾寫下「蠻鼓聲坎坎,巴女舞蹲蹲」的詩句。明《蜀中廣記》中記載了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擊銅鼓歌舞飲酒,窮晝夜以為樂」。光緒年間,《廣南府志》有一首題名為《上元節倮夷跳雞酬唱》的賀年古詩云:「也知三五燈光好,拍手跳雞擊鼓腔,妝就百般村俗相,沿街酬唱一雙雙」。每年農曆正月到二月、四月到六月,是文山地區彝族人民歡度上元節、蕎年節、打公節等隆重佳節時期,在節日期間,每個村寨,都要搭起公棚,掛上銅鼓,男女老少盛裝起舞,祈求全年風調雨順、幸福安康。內容為模擬生產勞動動作和生活動作,有點種、栽秧、收割、打谷、栽棉花、扯棉花、紡線等生產動作,有打火石、煽火、烤火等生活動作。舞蹈韻律特徵為小腹部的前後閃動,帶動胸部延伸至頭部的隨動及膝部的屈伸,形成了扭擺的動作。在彝族

Page 101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舞蹈中別具一格。

廣義詞:彝族民間舞蹈

Page 102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韶虞shao yü

舞名;樂名。〔見《大 》

Page 102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韶箾shao shuo

舞名;樂名。〔見《大 》〕

Page 102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鼻笛pi ti

樂器名。流行於台灣原住民的吹管樂器。又稱「鼻簫」、「帕奴歐歐」、「勃里」、「拉里各丹」。管身竹製,長十五至六十公分,上開三至六個按孔,上端橫切面處設圓形吹孔。演奏時,用一手拇指關節或草葉卷、紙卷堵住一個鼻孔,用一鼻孔吹奏發音。音色柔和纖細,一般用於婚喪、獵歸、戀愛、娛樂、迎客、祭祀、豐收、節日中,不同部族之使用場合略有不同。〔參考《中國少數民族樂器誌》〕

同義詞:鼻簫、帕奴歐歐、勃里、拉里各丹廣義詞:台灣吹管樂器

Page 102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幘 tsê

舞蹈服飾名。包頭用的巾。初為古代平民覆髻之巾;用以覆蓋額頭,不使頭髮下垂。至漢朝(西元前 206~西元 220)文帝(西元前179~西元前 164)時,將額頭提高作山形,並加幘屋(以巾作房屋狀),並加長耳或短耳,與帽相似。至西漢末年,上下通行,尊卑貴賤皆服。文者長耳,稱謂「介幘」,武者短耳,謂之「平上幘」。官職為尚書令、僕射之幘,稱之為「尚書幘」。未冠童子幘,無屋,施假髮髻者,表示尚未成人。漢朝的幘,是以顏色區分其用途。例如耕者用青幘,官吏春服用青幘,武吏用紅幘亦示威勇。唐(西元 618~西元 907)十部樂之「安國樂」、「康國樂」、「疏勅樂」等之樂舞人員之服飾亦有用幘者。宋朝(西元 960~1279)之《武舞》舞者用「平巾幘」。現多用於舞劇,統稱巾或頭巾。〔參考《隋書‧卷十一》、《宋史‧樂二》、《古今圖書集成》、《後漢書‧輿服制》〕

同義詞:巾、頭巾相關詞:介幘、平上幘、尚書幘

Page 102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箜篌k’ung hou

樂器名。中國古老的撥弦樂器,有兩種形制:一、臥箜篌:又名空侯、坎侯,是漢武帝時樂人侯調所造。今有人認為初期的臥箜篌與琴、瑟、箏、筑等是同一種樂器,形如瑟而小,有長方形共鳴箱,在面板上粘有品位,柱如琵琶,七弦十餘柱,也有四、五、六、九弦的,以竹為身,用木撥彈奏。初用於雅樂,漢代用於清商樂,隋代用於燕樂,並逐漸流行於民間和少數民族地區,宋代失傳。晉時傳入朝鮮,約在唐代傳入日本,在日本正倉院內曾存有唐傳臥箜篌。二、豎箜篌:分豎箜篌和鳳首箜篌兩種。豎箜篌又名胡箜篌、立箜篌、豎頭箜篌,源於美索不達米亞,後漢時經西域傳至中原地區。體曲長,大的豎抱於懷,兩手彈弦;小的左手執器,右手彈弦,後漢時為二十二弦,後有十四、二十、二十四、二十五弦,多以絲為弦,元代也有銅弦。後漢時用於宮廷,隋唐時用於龜茲、疏勒、西涼、高昌、高麗諸樂,宋時用於教坊,明朝亦用於宮廷,在敦煌壁畫中許多樂舞場面都有豎箜篌。約於六朝末傳入朝鮮 ,後經百濟傳入日本,日本正倉院內至今還保存著兩架唐朝豎箜篌的殘器。鳳首箜篌原是印度弓型豎琴維納,約於東晉初經天竺傳入中原地區,曲

Page 102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頸,頸上有軫,隋唐時用於天竺、高昌、高麗、驃國等樂約於明末在中國失傳,至今還在緬甸流傳,稱為「桑高」。〔參考《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

Page 102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劍舞chien wu

舞名。歷史悠久的中國傳統舞蹈。劍本是古代隨身佩帶的兵器。目前發現最早的劍屬商代,流行於西周初年,盛行於東周、漢、唐,並傳承至今。人們在用劍練習擊刺技術時,創造了多種劍術技法。在這些技法中,既有用於實戰的劍術,也有展示舞劍優美英姿的劍術。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劍作為步兵標準裝備武器時,《孔子家語》中已有子路戎裝見孔子拔劍起舞的記載。《史記‧項羽本紀》也載有劉邦、項羽宴於鴻門,項庄、項伯舞劍的史實。可見兩千多年前,劍即是武器,同時也是舞具。東漢末年以後,劍作為武器的作用減弱,作為舞具的作用,則更為顯著。唐代裴斐將軍善舞劍,被譽為唐代三絕之一。唐代著名民間舞蹈家公孫大娘,繼承前代劍術,吸收當時劍舞技法,創作表演了《劍器舞》,名噪一時。我國武術中,有豐富多彩的劍術套路及各種不同的舞劍形式;有單劍、雙劍、長穗劍、短穗劍等。動作主要用點、崩、刺、劈、撩、掛等劍法為主。根據各種套路的動作特點,編排結構與運動方法的不同,又分為行劍與站劍兩大類。行劍多用穿掛動作,動作連綿不斷,步伐敏捷輕快,劍法靈活多變。站劍多定勢和平衡動作,樁功紮實,

Page 102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劍法明快,靜止造型沉穩,富於雕塑美。傳統劍術中的多種劍術套路,是劍術發展的根基。

相關詞:劍器舞

Page 102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劍器舞chien ch’i wu

舞名。唐代著名健舞。舞劍在我國的歷史十分悠久。據《孔子家語》載,早在春秋時代,子路戎裝見孔子,曾拔劍起舞,為其表演舞劍技藝。《劍器舞》則是在繼承傳統舞劍技藝及民間武術的基礎上發展的表演性舞蹈。舞姿雄健,氣勢磅礡,節奏明快清晰。杜甫於大歷二年(西元 767年)在四 川夔府觀公孫大娘弟子李十二娘表演《劍器舞》,十分感慨,寫下了《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詩,生動地描述了他幼年時在河南郾城觀看公孫大娘表演《劍器渾脫》時的情景:「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如羿射九日落,矯如

Page 102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廣陵散kuang ling san

樂曲。中國古代琴曲,又名《廣陵止息》,不知何人所作,東漢末至三國時已在流行,現多數琴家按照戰國時聶政刺韓王的民間傳說來解釋此曲。據漢代琴家蔡邕(西元 133~193)所著《琴操》中所載:聶政係戰國時韓國人,其父為韓王鑄劍誤期而被殺,為父報仇,上泰山刻苦學琴十年之後,漆身吞炭,改變音容,返回韓國,在離宮不遠處彈琴,高超的琴藝使行人止步,牛馬停蹄。韓王得悉後,召進宮內演奏,聶政趁其不備,從琴腹抽出匕首刺死韓王。為免連累母親,便毀容死去。此曲以明初朱權《神奇秘譜》最早載錄,全曲共四十五段,分開指(一段)、小序(三段)、大序(五段)、正聲(十八段)、亂聲(十段)、後序(八段)。樂曲定弦特別,第二弦與第一弦同音,使低音旋律可同時在這兩條弦上奏出,取得強烈的音響效果。「廣陵散」的曲調優美,低音區的打擊樂器聲襯托著鏗鏘的節奏,暗示著故事的戲劇性,為流傳千古的名曲之一。〔參考《音樂欣賞手冊》〕

Page 103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廣運kuang yün

舞名。唐朝(西元 618~西元 907)禮儀舞蹈;宗廟樂之一。寶應二年(西元 763),(按係代宗廣德元年)六月,有關單位建議:玄宗(西元 712~西元 755)廟請奏《廣運》之舞。樂一章,由司徒兼中書令、汾陽郡王郭子儀撰寫。〔參考《舊唐書‧音樂》〕

Page 103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彈詞tan ts’ŭ

曲藝。流行於中國南方的說唱音樂,以伴奏使用彈撥樂器而得名,在表演時有說有唱,一人表演時,自彈琵琶或三弦伴唱,稱為〈單檔〉;兩人表演時,一人彈琵琶,一人彈三弦,輪流演唱同彈伴奏,稱為〈雙檔〉;也有三人以上表演的,並加用二胡、揚琴的樂器伴奏;在明代也有用小鼓或拍板伴奏的。彈詞的作品大多數是長篇的,在語言上有土音與國音的區別,土音以蘇州話居多,國音是用北京話寫的;其欣賞者主要是小市民和婦女,婦女非但是彈詞的欣賞者,有些人也是表演者,另一些人還是唱本的寫作者。一般認為,彈詞是從唐代變文演化而來,元末楊維禎所作的〈四游記彈詞〉,是現知最早以〈彈詞〉命名的唱本。著名的彈詞唱本有《義妖傳》、《珍珠塔》、《玉蜻蜓》、《天雨花》、《筆生花》、《再生緣》、《桃花扇》等。〔參考《中國音樂史》、《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中國古代音樂史稿》〕

廣義詞:中國南方的說唱音樂相關詞:單檔、雙檔

Page 103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德和園大戲樓tê ho yüan ta hsi lou

表演場所。大戲樓在德和園中。樓高二十一公尺,正面有三層,天上、人間及地獄都可同時演出。台寬十七公尺,台底有井和五個水池。背後有後台,供演員化粧使用。正面即頤樂殿,是慈禧太后看戲的地方。德和園在乾隆(1736~1795)年間稱為「怡春堂」,皇帝和近臣們經常在此舉行詩文酒會,光緒(1875~1908)時改成現今如此壯觀的戲樓。

同義詞:怡春堂

Page 103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德勝舞tê shêng wu

舞名。又稱《德勝之舞》。清朝(1644~1911)宴樂隊舞之一。乾隆十四年(1749)平定金川凱旋筵宴,增設《德勝樂》。舞蹈伴奏樂器有:箏一、奚琴一、琵琶三、三絃三、節十六、拍十六。〔參考《清史稿‧樂一,樂》〕

同義詞:德勝之舞

Page 103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德雅tê ya

舞名。僜人民間舞蹈。流行於西藏察隅僜人聚居區。僜人長期僻居邊遠山區,與外界隔絕,未受其它宗教的影響,多認為天地有知,萬物有靈。凡事必請巫師登門,舉行祭善驅惡的儀式。這種活動,僜人稱為《德雅》,漢譯為《祭祀歌舞》。當今,《德雅》也是僜人盛大節日的稱謂,一般是在秋牧後的季節裡舉行。該舞由一男巫和眾男女表演。巫師身著袍服,披掛獸牙,一手執羽扇,一手搖銅鈴。在牛角和銅鼓的伴奏聲中,口念禱詞,踏節起舞,眾男女隨後拍掌舞之。《德雅》所表現的內容,含祈禱、驅魔降鬼、慶賀狩獵豐收、農耕紡織等,內容非常豐富。基本動作,左腳向前邁步,右腳隨後跟上,雙腿稍彎,上下顫動為主要步法,另還有<左右擺胯>、<轉胯>等。雙手在胸前自然彎曲,隨全身動作輕微晃動。且歌且舞,音樂多為 3/4 節奏,曲調悠揚,深沉古樸。

同義詞:祭祀歌舞

Page 103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慶神醮ch’ing shên ch’iao

舞曲名,陳中申作曲,蔡麗華編舞,1989年由陳中申指揮台北絲竹室內樂團和台北民族舞團於台北市立社教館首演。樂曲依序分成1.祭 2.神將 3.八家將 4.婆姐 5.拍胸舞 6.錢龍 7.宋江陣 8.車鼓 9.跳鼓九段,以台灣風格的曲調,描寫各式各樣的陣頭隊伍,在街頭、廟前廣場爭奇鬥豔,使出渾身解數,以爭取觀眾的叫好及邀請單位的賞金。演奏時特別採用大廣弦、殼仔弦、乞丐琴(月琴)、四塊、響盞等台灣傳統樂器。

Page 103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慶善樂ch’ing shan yüeh

舞名。唐代著名宮廷燕(宴)樂舞蹈。同屬「立部伎」及「坐部伎」之「燕樂」部。頌唐太宗文治之功,「以象文得洽而天下安樂」。與《破陣樂》、《上元樂》同稱唐代三大舞。貞觀六年(西元 632)唐太宗回到他出生地武功(今陝西武功縣)慶善宮,歡宴群臣隨從,賞賜鄰里鄉親,並賦詩云:「指 八方定,懷柔萬國

夷」「共樂還鄉宴,歌此大風詩。」起居郎呂才為詩配樂,名為《功成慶善樂》。舞用八佾(八佾為古代天子用樂舞的行列)之制,兒童六十四人,頭戴進德冠,紫大袖裙襦,漆髻,皮履。舞風安徐嫻雅,音樂具「西凉樂」之風,雍容雅致。樂器中有編鐘、編磬。唐高宗麟德二年(西元 665)詔令將該舞用作郊廟祭祀,修入雅樂。舞制不變,舞者持拂,樂曲從九遍改成一遍。貞觀十四年(西元640)協律郎張文收制「讌樂」,屬「坐部伎」,其中也有《慶善樂》,是「立部伎」中該舞的縮編。舞者四人,著紫綾袍,大袖、絲布褲、假髻。

Page 103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慶隆舞ching lung wu

舞名。又名《慶隆之舞》。清朝(1644~1911)宴樂隊舞之一。初名《蟒式舞》,於乾隆八年(1743)更名為《慶隆舞》。凡殿廷朝會、宮中慶賀宴饗、筵宴蒙古王等皆用之。伴奏樂器有:箏一、奚琴一、琵琶三、三絃三、節十六、拍十六。〔參考《清史稿‧樂一,樂八》〕

同義詞:慶隆之舞、蟒式舞

Page 103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慶雲樂舞ch’ing yün yüeh wu

樂舞名。唐代、遼代樂舞名。《唐會要‧雅樂》載:「咸亨四年(西元 673)十一月十五日,上自製樂十四首。有上元、二儀、三才、四時、五行、六律、七政、八風、九宮、十州、得一、慶雲之曲,詔有司,諸大祀享並奏之。」可見《慶雲》之曲,應是唐高宗李治所創。一說高宗時所作大曲《上元樂》內,包含十二舞曲,其末曰《慶雲》。《續通考》說慶雲本調其後流入遼國,為「大樂」。(任半塘《教坊記箋訂》)《遼史‧樂志》記載遼從後晉得到了唐代太常寺樂譜和樂工,這些樂舞在遼稱「大樂」,其中就有《慶雲樂舞》一部四人。樂器有玉磬、方響、搊箏、筑、臥箜篌、大箜篌、小箜篌、大琵琶、小琵琶、大五弦、小五弦、吹葉、大笙、小笙、簫、銅鈸、長笛、尺八笛、短笛等十幾種。日本樂名內,亦有《慶雲樂》,屬於「道樂」(行進當中的舞蹈)。《慶雲樂》和《鳥向樂》相對而舞,荷太鼓、荷征鼓伴奏(〔日〕安部季巖等著《舞樂圖說》)

廣義詞:唐代、遼代樂舞名

Page 103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撥頭 po t’ou

舞名;樂曲名。〔見拔頭〕

Page 104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撮襯姐ts’o ch’ên chieh

舞名。彝族民間舞蹈。現僅留存於貴州省咸寧縣鹽倉區板底鄉裸嘎 村 。其舞蹈名稱意為:變人戲,也有就以《變人戲》作此面具舞蹈名稱的記載。舞蹈由五名成年男子分別扮作彝族創始者:年歲極高的山神老人:惹嘎補、一千兩百歲的老爺爺:阿布姆、一千兩百歲的老婆婆:阿達姆、八百歲的漢族老人:哼布、一千歲的苗族老人:馬洪母。其中除山神老人外,均戴製作原始、古拙的黑色木刻面具,並用布把頭纏成錐形;身體和四肢也用布纏繞,象徵為遠古時期的裸體先人。每年農曆正月初三至十五的晚間,表演者挨門串戶地到各家進行表演,以達到為所到之處驅鬼避邪,祈求五穀豐登、人丁興旺的目的。表演開始,五位彝族先民各拄柺杖,以走〈矮腳步〉,表示來自遙遠的古代森林。他們先向天地四方神靈敬酒、祭祀,並跳揮動手中鈴鐺的《鈴鐺》祭舞。隨後以摹擬式的舞蹈語彙表演:開山伐木、刀耕火種、收穫歸倉等象徵性的《創世舞蹈》,同時在其中以大段篇幅的模擬舞蹈,表現阿達姆和阿布姆進行交媾後,老婆婆阿達姆懷孕和小娃娃出生、哺育等動作,用以象徵彝族的由來與壯大。伴以模擬舞蹈的歌曲由舞蹈者在表演時,交叉進行獨唱與

Page 104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合唱。歌詞內容以祈求豐收、多子多福為主。該舞蹈均為模擬動作簡單、古拙,而歌曲唱詞豐富而詼諧,因此也曾被列入原始戲劇類。表 演 者 除 面 具 外 , 無 特 殊 服 飾 , 也 無 樂 器 伴 奏 。

Page 104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撫安四夷之舞fu an ssu i chin wu

舞名。明朝燕樂舞蹈。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三年(西元 1370)定朝會宴饗之制,宴饗樂用九奏。和聲郎四人,總管樂舞,其二人執麾立樂工前之兩側,二人押樂,立樂工後之兩側。舞師二人,執旌引武舞士立於兩階下之南;又二人執壽羽引文舞士立於東階之南;又二人執幢,引《四夷舞》又名《撫安四夷舞》(表示以威德征服遠方的少數民族)。皇帝升座後,進第一爵時奏《撫安四夷》之曲:一名《龍池宴》,《人月圓調》。第一次進膳時,第六奏《龍池宴》時舞《撫安四夷之舞》。舞曲四段:《小將軍》,《殿前歡》,《慶新年》,《過門子》。洪武十五年(西元 1382)儒臣新制的九奏樂章,第三奏《天春定明之曲》,舞《撫安四夷之舞》。四夷舞士:「東夷(高麗)四人……西戎(回回)四人……南蠻(琉球)四人……北狄(北蕃)四人。」舞師二人,樂工十六人。洪武年間《四夷舞》曲辭:《過門子》:「定宇寰,定宇寰。掌江山,撫百蠻,謳歌拜舞仰祝讚,萬萬年,帝業安。」舞作拜跪朝謁喜躍俯伏之狀。〔參考《明史‧樂志》〕

同義詞:四夷舞

Page 104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廣義詞:明朝燕樂舞蹈

Page 104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樂府yüeh fu

機構名。漢朝(西元前 206~西元 220)樂舞機構。「樂府」之名應追溯至秦朝(西元前 221~西元前 206),該時有樂府令之官職。漢初沿舊制,仍設有該官職。武帝(西元前 140~西元前 86)元鼎六年(西元前 111)定郊祀之禮,祠太一於甘泉,就乾位也;祭后土於汾陰,澤中方丘也。郊廟樂舞底定之後,乃立「樂府」,採集民間詩歌樂舞。令李延年為協律都尉,司馬相如等數十人,造為詩賦,略論律呂,以合八音之調。以正月上幸用事甘泉圜丘,男女童七十人歌誦,昏祠至明。哀帝(西元前 7~西元前 1)於西元前七年四月即帝位,因哀帝不好音律,加之當時「樂府」有八百二十九人之多,於是廢「樂府」,留任三百八十八人,皆屬郊廟樂舞人員,歸大樂領轄。〔參考《漢書‧卷十一、二十二、九十三》〕

Page 104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樂亭yüeh t’ing

表演場所。又稱「舞廳」、「露台」。在宋朝(西元 960~1279)及元朝(1271~1368)時代,民間戲曲演出頻率較高,各農村多有「樂亭」等場所,於節日演出歌舞百戲及雜劇等節目。

同義詞:舞廳、露台

Page 104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樂音王隊yüeh yin wang tui

樂舞隊名。元朝(1271~1368)宮廷樂隊之一,用於元旦慶典儀式中。該樂隊之編制、服飾及活動情形如下:引隊大樂禮官二人,冠展角幞頭,著紫袍,塗金帶,執笏。次執戲竹二人,服裝同前。次樂工八人,冠花幞頭,紫窄衫,銅束帶,龍笛三,杖鼓三,金鞚小鼓一,板一,演奏「萬年歡」之曲。從東階升,至御前,以次而西,折繞而南,北向立。次二隊,婦女十人,冠展角幞頭,紫袍,隨樂聲進至御前,以次而西,折繞而南,分左右相向立。次婦女一人,冠唐帽,黃袍,其進入路線如前,最後北向立定,樂止,念致語畢,樂作,奏「長春柳」之曲。次三隊,男子三人,戴紅髮青面具,雜綵衣,次一人,冠唐帽,綠襴袍,角帶,舞蹈而進,進行路線如前隊,最後立於前隊之右。次四隊,男子一人,戴孔雀明王像面具,披金甲,執叉,從者二人,戴毗沙神像面具,著紅袍,執斧,進行路線如前隊。次五隊,男子五人,冠五梁冠,戴龍王面具,繡氅,執圭,與前隊同進,最後北向立。次六隊,男子五人,為飛天夜叉之像,舞蹈以進,進行路線如前。次七隊,樂工八人,冠霸王冠,青面具,錦繡衣,龍笛三,觱篥三,杖鼓二,與前大樂合奏

Page 104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吉利牙」之曲。進行路線如前。次八隊,婦女二十人,冠廣翠冠,銷金綠衣,執牡丹花,舞唱前曲,與樂聲相合,進至御前,北向,列為九重(按:應為五重),重四人,曲終,再起,與後隊相合。次九隊,婦女二十人,冠金梳翠花鈿,繡衣,執花鞚稍子鼓,舞唱前曲,與前隊相和,依前隊路線進行。次十隊,婦女八人,花髻,服銷金桃紅衣,搖日月金鞚稍子鼓,舞唱同前。次男子五人,作五方菩薩梵像,搖日月鼓。次一人,作樂音王菩薩梵像,執花鞚稍子鼓,齊聲舞前曲一闋,樂止。次婦女三人,歌「新水令」、「沽美酒」及「太平令」之曲終,念口號畢,舞唱相和,以次而出。〔參考《元史‧禮樂志五》〕

Page 104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樂棚yüeh p’êng

表演場所。歌舞百戲或雜劇在露台上演出時,為避免風雨日曬,乃有在露台上加建頂棚的措施。稱為樂棚。〔參考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六元宵》及卷二〕

Page 104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樂舞yüeh wu

古代禮儀舞蹈及儀式舞蹈的總稱。也稱《樂》或《舞樂》;係指中國古代將舞蹈、詩歌配合音樂同時表演的一種形式。其功能置於祭祀宗廟、祭祀郊廟及其他饗宴儀式中。

同義詞:樂、舞樂

Page 105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樂樓yüeh lou

表演場所。〔見樂亭〕

Page 105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潘玉奴(生年不詳)p’an yü nu

人名。南齊東昏侯蕭寶卷(西元 499~西元 500)的寵妃。蕭寶卷為她修建神仙、永壽、玉壽三座極豪華之宮殿。除飾金壁、塗麝香外,尚鑿金為蓮花,貼於地面。帝令潘妃走在上面,曰步步生蓮花。南齊亡後,潘妃有國色,蕭衍欲留之,侍中、領軍將軍王茂建言乃諡殺之。另據《容齋隨筆》:潘妃名玉兒,非玉奴。〔參考《南史‧齊本紀‧廢帝東昏侯傳》、《資治通鑑‧卷 144 ‧齊妃》〕。

Page 105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熱巴jê pa

舞名。藏族民間舞蹈。相傳為十一世紀噶舉派高僧米拉熱巴開創,故名。流行於西藏的昌都、林芝、察雅和四川的巴塘、雲南的中甸等地。由民間藝人表演,表演者一般由一個家庭或幾個家庭成員組。通常在集市或廟會等熱鬧的場合就地表演。舞蹈宜於表現歡慶熱烈的場面。熱巴舞由男群舞和女群舞組成,男群舞者腰繫穗裙,右手執鈴,抖肩起步;女群舞者左手執鼓、右手執槌、隨之起舞。舞蹈動作有,女子〈擊鼓翻轉〉、〈甩鼓平轉〉、〈繞鼓點步平轉〉等技巧;男子〈單腿跨轉〉、〈蹲轉〉、〈躺身蹦子〉、〈空中蹦子〉等高難度特技。《熱巴》既是對此類舞蹈的稱呼,也是對民間職業性藝術團體熱巴藝人的稱呼。

廣義詞:藏族民間舞蹈相關詞:民間職業性藝術團體

Page 105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熱克斯jê k’ê ssǔ

舞名。烏孜別克族民間舞蹈。流傳於新疆的伊犁、喀什、莎車、葉城等地區。《熱克斯》為烏孜別克語,漢譯為舞蹈。舞者多為單人舞形式,男女都舞。表演時靈活自如,常即興起舞,通常是根據伴奏樂曲的情緒與風格特點進行表演。舞姿舒展優美,富於變化,技巧性較強。舞中主要特點是,常用單手或雙手作手指相踫擊發出聲響的打指動作,啪、啪的清脆聲音,別具一格。所用的伴奏樂曲,均為該民族的舞曲和歌舞曲。在歌舞曲伴奏時,舞者不唱,只表現出眾人所伴唱的歌曲意境。伴奏樂器主要有:獨它爾、彈布爾、熱瓦普等烏孜別克該族樂器。

Page 105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盤子舞p’an tsǔ wu

舞名。維吾爾族民間舞蹈。流傳於新疆的庫車、烏魯木齊、伊犁、 喀什等維吾爾族聚居區。昔日多由女藝人在茶樓酒肆中表演,現主要是在維吾爾族舉行傳統的歌舞集會「麥西熱甫」中進行,表演者男女不限。舞者頭頂五至七個小碗,最上面的碗內盛水,雙手各持一小盤,和手指間各夾一根筷子。用筷子擊盤而舞,擊盤聲清脆悅耳,隨著手臂的舞動,別具特色。舞姿莊重、優美。基本動作有:<三步一抬>、<雙步>、<墊步>、<前後點步>、<點步慢轉>、<開關步>等。舞時,頭部始終保持平衡,不能使碗中的水溢出。擊盤同時,有時口中還叼一勺,用勺把擊打頭上的小碗。男子表演還帶有雜技色彩,技巧性很高。伴奏音樂,通常用該民族的民歌,曲調悠揚動聽。由彈布爾、熱瓦普、獨它爾、薩它爾、手鼓等該民族樂器伴奏。

Page 105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羯鼓chieh ku

樂器名。打擊樂器之一。狀如漆桶,兩頭皆可擊之,因擊打時,用兩支木杖,故亦稱「兩杖鼓」。唐朝(西元 618~西元 907)之「龜茲樂」、「高昌樂」、「疏勅樂」及「天竺樂」等樂部中,多使用羯鼓。此樂器傳至日本,日本雅樂演奏時仍使用「羯鼓」。〔參考《舊唐書‧樂志》、《太平御覽》、《雅樂》〕

同義詞:兩杖鼓

Page 105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膜笛mo ti

樂器名。流行於台灣原住民的吹管樂器。主要為兒童使用,獵人亦常吹奏誘捕野鹿。笛管用較軟的竹子做成,去掉兩頭的節,削掉竹子的表皮和外層至竹膜處,在兩端靠近原有竹節的部位各開一吹孔吹奏,此時氣流使膜振動而發聲,僅阿美族人使用之。〔參考《中國少數民族樂器誌》〕

廣義詞:原住民的吹管樂器相關詞:阿美族人

Page 105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蔡瑞月(1921~)

ts’ai jui yüeh

蔡瑞月是台灣當代重要的舞蹈先驅,1921年出生於台南府城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家庭。在日據下的學校體育課程裡,她初次接受舞蹈教育,台南第二女高求學期間受到日籍體育教師的啟蒙。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十六歲的蔡瑞月在高校畢業後,隻身渡海,來到當時東方的現代舞蹈之都──東京,進入「石井漠舞踊專科學校」就讀 。 她 在 石 井 漠 門 下 所 受 之 訓 練 包 括 了 芭 蕾 、 律 動(eurhythmics)、以及當時受德國新舞蹈和鄧肯自由舞蹈風格影響的日本現代舞。求學期間,她曾隨石井漠舞團巡迴廣東、越南及日本各地演出。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她

Page 105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蝴蝶舞hu tieh wu

舞名。錫伯族民間舞蹈。流傳於新疆的伊犁、塔城等錫伯族聚居區。蝴蝶在錫伯族青年心目中,是美好與自由的象徵。該舞通過模擬蝴蝶的自由飛翔等形態,體現他們對自由戀愛、美滿婚姻的嚮往與追求。舞蹈是由女子單人或男女雙人舞的形式表演。以錫伯族特有的<彈踢踏步>為基礎,按固定傳統的專用曲調「蝴蝶舞曲」的節奏快慢變化,用鞋跟彈磕地面,發出清脆、變化豐富的踢踏聲,兩膝或屈或伸變化自如的運用,充份體現出剛柔相濟的動作特點。舞蹈形象生動,歡快熱烈。主要動作有<彈指>、<彈腕>、<快速旋轉>等。節奏為 2/4 拍,由該民族彈撥樂器東不爾伴奏。

Page 105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請安舞ch’ing an wu

舞名。錫伯族民間舞蹈。流傳於新疆的察布查爾、霍城、鞏留、伊寧等錫伯族聚居區。亦稱《行禮舞》,錫伯語為《多若羅若貝倫》。多在節日歡樂場合表演,男女不拘,人數不限。表演時,人們圍坐成圈,樂手彈起民間舞曲,舞者合著節拍進入圈內起舞。開始先向最尊敬的長輩請安(即行禮)。男子請安動作為,左腿跪地,雙手放在右膝上;女子是雙膝並攏稍屈,雙手置於膝前。然後邊走邊舞,再向其它人施禮。對同輩、小輩,請安動作各不相同,可自由發揮,如拍手、拉手、彎腰(即行禮)等。動作姿態活潑幽默,又不失文雅莊重。該舞的基本步法是<蹭地走步>,有三步一停、七步一停,動作的特點是,步法的最後一拍或兩拍做請安的姿態。另外還有:<單踏步>、<雙踏步>、<頓步><秧歌步>等。該舞反映了錫伯族尊老愛幼的禮儀風貌。由傳統的固定的舞曲伴奏, 節奏為 2/4

拍,中速平穩。以錫伯族民間的彈撥樂器東不爾伴奏。

同義詞:行禮舞

Page 106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踏灰t’a hui

舞名。土族民間舞蹈。流傳於青海省的大通縣一帶土族聚居區。該舞源於開荒山,燒土灰做肥料的勞動生活,後演變為群眾自娛性舞蹈。多在男婚女嫁喜慶日子表演。舞者不限,少則幾人、十幾人,多則逾百,男女圍成圓圈同跳。人數的多寡,圓圈的大小均因地制宜。該舞腳部動作豐富,以跺步轉圈為主。有<小錯步>、<大錯步>、<踏步走>、<跺步>、<跨腿半蹲轉身>、<錯步轉身>、<晃手轉身>、<抬步>等。跳動時,上身前傾,膝蓋稍彎,配合手上的雙繞臂、單繞臂、抱拳作揖等舞姿。男子動作豪邁粗獷、舒展灑脫;女子動作輕盈含蓄、優美典雅。表演時,以歌伴舞,邊歌邊舞。歌聲此起彼伏,有問有答。歌詞內容多與婚嫁有關係,如誇讚新郎、新娘,或者讚美新房等,詼諧幽默,妙趣橫生。該舞具有鮮明的民俗特點,和濃郁的鄉土氣息。

Page 106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踏金蓮t’a chin lien

舞名。唐代大曲,據《南史‧廢帝東昏候傳》載:齊帝曾為寵妃潘貴妃修建神仙、永壽、玉壽三殿,佈置極奢華,飾金壁,塗麝香,鑿金為蓮,鑲嵌地面。令潘貴妃在上面邊走邊舞,美曰「步步生蓮花」。唐代將此發展成大曲。任半塘《教坊記箋訂》中說:「此曲舞容必盛」。

Page 106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踏歌t’a ko

舞名。古人泛指以足踏地為節,載歌載舞的群眾自娛性舞蹈為《踏歌》。《資治通鑑》注「蹋歌者、連手而歌,踏地以節。」《白虎通義‧禮樂篇》:「心中喜樂,口欲歌之,手欲舞之,足欲蹈之。」最早關於踏歌的記載,可能是傳說中堯時的擊壤。所謂擊壤,即是以足踏地為節,邊踏邊舞邊唱,自得其樂的一種自娛性歌舞。遠古的踏歌形象,見於 1973年出土於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的舞蹈紋彩陶盆,距今約 5000~5800年。陶盆內壁彩繪舞人三組,每組五人,頭有髮辮或羽飾,臀有尾飾,相互拉手踏足而舞。內蒙碇口縣托林溝原始崖畫有連臂踏歌圖,四人均有長長的尾飾,連臂向右踏步而舞。踏歌在唐代最盛,《朝野鑒載》載,先天二年(西元713)元宵夜,在京師安福門外,燃燈數萬盞,宮女和民間選出的年輕婦女千餘人,於燈輪下踏歌,盛況空前。唐代民間踏歌亦很盛行,顧況《聽山鷓鴣》詩:「夜宿桃花村,踏歌接天曉。」劉禹錫《踏歌行》:「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連袂行。」李白《贈汪倫》:「李白成舟將欲行,忽聞崖上踏歌聲。」詩中生動地描繪出,月夜中人們相聚一起踏舞歌唱,從黑夜一直到破曉的情景。從古至

Page 106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今,我國許多少數民族,如彝、拉祜、佤、納西、僳僳、普米等,都盛行踏歌,只是名稱舞態、曲詞不盡相同而已。

Page 106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踏謠娘t’a yao niang

舞名。唐代歌舞戲。又名《談容娘》。起源於北齊(亦說隋末),盛行於唐代。相傳有一姓蘇的男子,無官職,自稱郎中(古官名)。面醜、愛酗酒。醉後常痛打妻子,妻貌美,善歌舞。挨打受屈後,常向鄰里哭訴。民間據此編製歌舞戲。表演時,一男扮女裝者飾妻子,邊搖頓其身邊歌唱。每段唱詞後皆有眾人唱和:「踏謠娘和來,踏謠娘苦和來!」聲調似憐如嘆。接著,扮丈夫者出場,作毆打狀。動作滑稽,常引觀者笑樂。在後來的流傳中,表演的內容和形式有了較大的變化。妻子角色改由女子扮演,著重歌舞表演。丈夫一角似不出場,改名《談容娘》。唐人常非目《咏談容娘》詩,描寫民間藝人於街頭廣場表演此戲的情景:「舉手整花鈿,翻身舞錦筵,馬圍行處匝,人壓看場圓。歌要齊聲和,情教細語傳。不知心大小,容得多少憐。」此歌舞廣泛流傳在民間、宮廷,甚至在皇帝集宴由高官自舞。《舊唐書‧郭山惲傳》載,景龍年間(西元 707~710)中宗宴近臣及修文學士,令各人即興表演節目,工部尚書張錫表演了《談容娘舞》。

同義詞:談容娘、談容娘舞

Page 106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踩姑娘ts’ai ku niang

舞名。人民間舞蹈。流行於貴州省的黃平、凱里等地人聚居區。舞蹈中以男子踩姑娘的腳背表示追求而得名。通常在農曆年節之後,青年男女盛裝艷服,三五結伴,邀聚於山坡或場坪,對歌歡舞。舞時,人數不限,多由青年男女參加。男子手抱蘆笙邊吹邊跳,每個男子後面,跟隨一個姑娘,手拈花手帕踏節起舞。舞的過程中,男青年若看中某一姑娘,便邊舞邊向其靠攏,用腳尖輕輕踩住姑娘的腳背,使其不能起舞;姑娘若有意,就用手輕輕拍打男子的肩部。據說,踩得越久,打得越重,表示兩人的感情越好。邊吹邊跳,一踩一打,幽默詼諧,舞蹈充滿歡悅情趣。整個過程,都是在舞蹈中進行的。主要動作有:<踩姑娘步>、<打肩步>等。舞步以踹腿、蹬跳、躲閃等特點,別具一格。以男子所吹的蘆笙為伴奏樂器。曲調悠揚,節奏鮮明。

Page 106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踩堂ts’ai t’ang

舞名。仡佬族民間舞蹈。流行於貴州省的遵義、仁懷一帶仡佬族聚居區。《踩堂》舞歷史悠久,是仡佬族在喪葬儀式中跳的一種舞蹈。舞者為男子,多在死者家的靈堂內,或靈堂前的院內進行。三人為一組,一人吹蘆笙,一人打錢竿(即霸王鞭),一人舞刀,同時表演,邊吹邊跳邊唱,歌詞內容多是對死者的懷念。

Page 106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踩鼓舞ts’ai ku wu

舞名。苗族傳統民間自娛性舞蹈。流傳於貴州省東南部台江、麻 江、凱里、黃平等縣苗族聚居地區。每逢年節、喜慶集會,尤其是農曆三月姊妹節必有的女子鼓舞。在廣場中央一高約一公尺餘的鼓架上置皮鼓一面。舞蹈時,先由一名少女邊歌邊走入場內,然後繼續歌唱並擊鼓伴之,歌詞內容為:召喚姊妹們不要錯過時機,前來作舞。隨之,眾盛裝姊妹聚攏在鼓架周圍,面對皮鼓踏鼓點而舞。在舞蹈進入高潮時,外圍男女老幼觀眾亦可進入舞場,組成若干層同心圓圈共同作舞。舞蹈動作自由、歡快,時有兩腿顫抖而帶動全身的特點。主要舞步為:〈四方步〉、〈六方步〉、〈撈蝦步〉、〈旋轉步 〉等。整個舞蹈優美、抒情,有較濃厚的民族色彩。

Page 106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踩蘆笙ts’ai lu shêng

舞名。苗族傳統民間自娛性舞蹈。流傳於貴州省丹寨、台江、黃平、大方等縣,廣西壯族自治區融水縣和湖南省西部等苗族聚居地區,已有千年以上歷史。該舞也被稱為《蘆笙舞》和《跳月》。苗語音譯為:究給、丟勞比給等。在明代(1368~1644)的《南詔野史》(胡蔚本)中,對苗族有:「每歲孟春跳月,男吹蘆笙,女振鈴唱合,並肩舞蹈,終日不倦」的描述。舞蹈多在農曆正月十五上元節、三月三蘆笙節、九月九重陽節、牯臟節及其他豐收、喜慶的集會上進行。該舞是種類繁多的《蘆笙舞》中的一種形式,不但可由男子吹奏蘆笙、男女老少(多為女子)跟隨其後,做圍圓圈踏拍為節的集體自娛性舞蹈,也可作為青年男女擇偶的社交性舞蹈。屆時未婚少女將帶上表達愛情的信物:繡工精細的花帶,前來參加舞蹈。當選定哪個蘆笙手為自己的情人時,便在該男青年舞至自己身邊時,將花帶繫其蘆笙笙管之上。優秀蘆笙手時常為蘆笙管上被若干條花帶所繫而自豪。該舞蹈可邊歌邊舞,也可只舞不歌。舞蹈多在專門為舉行祭祀或集會,用石條鑲嵌出銅鼓鼓面花紋的銅鼓坪上進行。坪中央豎懸掛銅鼓的蘆笙柱,眾人圍繞蘆笙柱作舞。隊形因

Page 106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地區的不同有別,男女各成一圈成同心圓旋轉作舞,為普遍形式。舞蹈隨蘆笙演奏曲調的快慢和種類而定其舞蹈步法和激烈程度。一般在只有青年男女作舞時,動作幅度大、節奏歡快,有大擺臂原地旋轉和跑跳行進的多種舞步,直至體力不支時宣告結束。凡在重大節日作舞時,女子均佩戴牛角等銀飾,著民族盛裝。舞蹈一般由芒筒、銅鼓伴奏,某些地區也有再加入皮鼓合奏的。

同義詞:蘆笙舞、跳月相關詞:蘆笙舞

Page 107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輪台 lun t’ai

舞名;樂曲名。〔見青海波〕

Page 107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鄭思森(1943~ )chêng ssŭ sên

人名,他生於 1943年 12月,廣東省潮州縣。十一歲開始學習中國樂器,後入汕頭音樂專科學校主修理論作曲及指揮,移民香港後於1965年執教於香港新亞學院,從事中國民歌與地方戲劇之創作與研究,並為多部古裝電影及戲劇作曲配樂。1967年南遷新加坡,應聘擔任新加坡國家劇場藝術團華樂團指揮。1972年至台灣擔任中廣國樂團作曲專員,並應聘籌組第一商標國樂團擔任指揮。1976

年兼任國立台灣藝術館中華國樂團指揮,並任教於國立藝專、文化大學、光仁小學音樂班等。1979年任中廣國樂團指揮。1986年與肺癌絕症搏鬥年餘而辭世。作品有國樂合奏曲「松」、「竹」、「梅」、「自由天地」、「江波舞影」、「評劇小韻」、「牧野春回」等,合唱及獨唱曲「四季唱農家」、「正氣千秋」、「吾土、吾民、吾歌」、「阿詩瑪喲在何方」等,曾創作民族舞劇「文姬歸漢」、「七夕雨」、「后羿與嫦娥」。曾由聲美企業有限公司及福茂唱片出版社發行錄音帶多卷。

廣義詞:人名相關詞:松、竹、梅、自由天地、江波舞影、評劇小韻、牧野春回、

Page 107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四季唱農家、正氣千秋、吾土、吾民、吾歌、阿詩瑪喲

Page 107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鄭舞chêng wu

舞名。春秋時代鄭國樂舞。春秋時代,鄭國是新樂舞最發達的國家,由於它的自然地理環境所決定,西周的古樂舞沒有在這裡扎根,《鄭舞》是當地民間產生的歌舞。季扎對此舞這樣評價:「其細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意思是說《鄭舞》是亡國之音。孔子尤為厭惡《鄭舞》:鄭聲淫。要執政者取締它。《鄭風》‧《有女同車》一篇:「有女同車,顏如舜華。將翱將翔,佩玉瓊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有女同行,顏如舜英。將翱將翔,佩玉將將。彼美孟姜,德音不忘」。這是詠男女同車而舞的舞蹈。朱熹註《鄭風》說:「鄭衛之樂,皆為淫聲。然以詩考之,衛詩三十有九,而淫奔之詩才四之一,鄭詩二十有一,而淫奔之詩已不翅七之五。衛猶為男悅女之辭,而鄭皆女惑男之語。衛人猶多譏刺懲創之意。鄭人幾於無復羞恥悔悟之萌,是則鄭聲之淫,有甚於衛矣」。如朱熹所說;「鄭詩大多反映了鄭人樂舞」。鄭、衛國的淫靡樂舞曾流行當時各國,成為當時社會享樂風氣。

廣義詞:鄭國樂舞

Page 107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醉回回tsui hui hui

舞名。宋代舞蹈。《水滸全傳》八十二回稱四美人歌舞,舉歌舞曲名曰:「舞曲四,名為《醉回回》、《活觀音》、《柳青娘》、《鮑老兒》」。

廣義詞:宋代舞蹈相關詞:醉回回、活觀音、柳青娘、鮑老兒

Page 107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髮舞FAWU

舞名:《髮舞》亦稱《頭髮舞》(Maligni),為台灣原住民雅美族(Yami)女性跳的傳統舞蹈。雅美族居住於台灣東海岸(屬台東縣)南方離本省約九十一公里的蘭嶼小島上,現人口僅有約 2800人。《頭髮舞》的動作主要是以軀體前彎後仰甩動頭髮;女性舞者排一橫排,將長及腰際的長髮鬆開,雙手側開緊勾鄰伴手腕,臂緊靠,隨同身體的前彎後仰手臂亦向前上方屈舉,長髮即隨軀體之前彎下垂可觸及地面,然後順力向後上方甩起使長髮後飄,雙足併立微屈膝每動向右併足小跳一次。如此重覆動作,口中哼唱簡單字音歌曲,聲音緩而低沉(有悲戚感)。舞蹈亦由慢而漸快,舞者有時舞至面色蒼白,氣力不繼甚至暈倒地面舞蹈才停止。充分表現女性長髮之美,所著服飾以自織之麻料布由胸前斜掛至腋下,其下為麻布圍裙,手、頸、足皆佩帶掛珠與鐲環等飾物。【參考呂炳川著《台灣土著族音樂》民國 78年】。

同義詞:頭髮舞廣義詞:雅美族

Page 107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圖名:雅美族頭髮舞圖

Page 107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墨子(約西元前 468~西元前 376)mo tsŭ

人名。名翟,戰國時思想家,墨家學派創始人。原學儒術,因不耐其繁文縟節,而另立新論,是儒家的重要反對學派。墨學活躍於戰國中、後期,與儒學並稱顯學。秦漢時淪為游俠,後逐漸衰微。墨子提倡兼愛、非攻、非樂等學說,由其三、四傳之弟子綴集其講演之記錄編輯而成《墨子》一書,原有七十一篇,現存五十三篇。〔參考《後漢書‧張衡傳》、《史記‧索隱》〕。

Page 107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禡克式舞ma k’ê shih wu

舞名。清朝皇室貴族宴會,禮儀及民俗舞蹈,富有滿族舞蹈特色。《禡克式》為《莽式(勢)》的變音,即舞蹈之意。蔣仁錫《燕京上元竹枝詞》有:「《禡克式》方停禮部, 檀打鬼又蕭條」,原

註:「《禡克式》華言舞也。俗轉呼為《莽式》。蓋象功之樂,每歲除夕供御。先是以歲暮三、六、九日肄於春官,都人得縱觀焉,過歲則罷。」〔參見《莽勢空齊》條〕

同義詞:舞蹈之意廣義詞:滿族舞蹈

Page 107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噶爾ko êrh

舞名。藏族宮廷樂舞。據傳十七世紀時期,五世達賴喇嘛十分欣賞拉達克人前來致敬獻藝的歌舞,命手下人向拉達克人學習,並組建了自己的歌舞隊。舞蹈者由特招來的男童組成,不僅常在羅布林卡為達賴演出,而且在宮廷內供貴族上層欣賞,同時還擔任達賴出行的迎送任務、佛事慶典及官場集會的演出。歌曲內容多為宣揚佛教的棄惡揚善、歌頌佛法的功德等。表演分為三段,即;開場、歌舞、尾聲。表演一開始由四位鼓手席地而坐面向觀眾,每人操達瑪鼓(一種錐形鼓),兩側各兩名吹加林(長嗩吶)伴和,曲調高亢明亮、激昂。曲畢開始以獨唱和合唱形式演唱「噶魯」(樂歌),曲調悠揚抒情。爾後跳《噶卓》(樂舞),舞蹈由《銊斧舞》、《鼗鼓舞》、《刀劍舞》組成,中間還穿插《囊瑪》、《堆諧》等節目表演,使整個歌舞演出達到高潮,情緒熱烈、歡快。最後以錐形鼓、嗩吶為主要樂器齊奏樂曲結束。《噶爾》的舞蹈動作剛勁粗獷、典雅古樸,人物造型有很強的雕塑感,唱時不舞,舞時不唱,動靜分明,並有持刀在胸前翻腕雜耍的動作。舞蹈時常變換隊形,組成各種圖案,隨著鼓點組合出〈踢〉、〈跳〉、〈踏〉、〈跪〉等動作。

Page 108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歌舞隊的教員,通常由該隊科班出身的人擔任,稱之為噶本,他負責訓練、指導演員和組織日常的演出活動。

廣義詞:藏族宮廷樂舞相關詞:歌頌佛法

Page 108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壇t’an

祭祀場所;郊祀時禮儀舞蹈舉行場所。在古代,以土築成高台,帝王在台上舉行祭祀自然神的地方。當國家遇有大事;如盟誓或封拜,都以立壇表示隆重。祭祀或盟誓等,均有樂舞。〔參考《說文》、《禮記‧祭法》、蕭默《中國建築史》〕

Page 108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壇場t’an ch’ang

祭祀場所;郊祀時禮儀舞蹈舉行場所。是古代為祭祀自然神,所開闢的平地。《說文通訓定聲》:「除地曰場,亦曰墠,封土曰壇。」〔參考《禮記‧祭法》、《後漢書》、《說文》〕

Page 108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獨角秀tu chiao hsiu

舞名。仏佬族民間舞蹈。流傳於廣西的羅城等地仏佬族聚居區。又名《獨角獅》,因獅頭嵌滿閃閃發光的麟鏡,正中凸起一個獅角而得名。是《獅舞》中的一種。仏佬族群眾以舞獅作為人丁興旺、豐收吉祥的象徵,故人人愛好舞獅,各個村寨都有舞獅隊。舞獅一般都在春節期間,大年初二開始,舞獅隊到各家拜年,祝賀新春。《獨角秀》是由二人扮獅表演,另有四人分別扮成土地、將軍、猴三、小鬼等角色與獅共舞。該舞有四段:一、進堂:獨角秀上場獨舞,向四方觀眾,各拜一次。二、潔身:獨角秀做淨腳、舔身、覓食等動作。三、行當表演:四個演員分別戴土地、將軍、猴三、小鬼面具上場,先鑽入獨角秀腹下,然後各自分別出場,邊歌邊舞,舞畢退場。四、武術表演:有一人單獨表演、二人徒手對打、器械對打等。最後搭三、四層的疊羅漢,獨角秀登至最上層向觀眾拜年,致謝!該舞動作近似拳術,其律動特點是左右出胯、半蹲甩手,動作靈敏灑脫。音樂節奏感很強。伴奏樂器主要有:大鼓、大鑼、大鐃等打擊樂,節奏多為 2/4 拍。

同義詞:獨角獅

Page 108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廣義詞:獅舞相關詞:獅舞

Page 108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磬ching

樂器,中國古代的石質打擊樂器。最早用於先民的樂舞活動,後來用於歷代帝王、上層階級的殿堂宴享、宗廟祭祀、朝聘禮儀活動中的樂隊演奏,成為象徵其身份地位的禮器。唐宋以後新樂興起,磬僅用於祭祀儀式的雅樂樂隊。磬可能起源於某種片狀石製勞動工具,形制在後代有多種變化。一般商代石磬上作弧形,下近直線;西周至戰國時期,上作倨句( )形,下作微弧形;漢代以後上下均作倨

句形。此外有整體作魚形、長條形和其他形制的。磬身或無飾紋,或飾虎紋、魚紋、鴟鴞紋、彩繪鳳鳥花紋等。單個的稱特磬,多具一組的稱編磬。除石製外,亦有玉製、銅製的。另有一種呈仰鉢形的銅製坐磬,是寺院中沿用至今的法器。〔參考《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中國音樂詞典》〕

廣義詞:中國古代的石質打擊樂器相關詞:祭祀儀式

Page 108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穆護子mu hu tzŭ

歌舞名。唐教坊大曲歌舞。(崔令欽《教坊記》)穆護為唐代祆教僧侶之稱,唐代祆教(拜火教)已漸盛行,《唐會要‧卷三十三》:「唐貞觀五年(西元 631),有傳法穆護何祿,將祆教詣闕聞奏。……天寶四年(西元 745)七月勅:兩京波斯寺,宜改為大秦寺。天下諸郡有者準興。」不但長安、洛陽兩京有祆教寺院,邊陲甘肅涼州(武威)也有祆神祠,《朝野僉載》三載:「河南府(此處指西北地區的河南府)胡祆神廟祭祀祈福時「琵琶、鼓、笛、酣歌醉舞。」宋代仍保留唐制,《宋史‧藝文志》載有李燕穆護詞一卷。新疆克孜爾壁畫,存有關於祆教的洞窟。祆教沿絲綢之路傳來,祆教歌舞《穆護子》在中原逐漸流行,不但在神前祭祀,並進入教坊以為娛樂。

廣義詞:唐教坊大曲歌舞

Page 108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興郎鐵玖舞hsing lang t’ien chiu wu

舞名。瑤族民間組舞。流傳於廣西壯族自治區上林、忻城、馬山等縣。其意為:為慶祝達努節而歡跳。據說是為紀念在南宋期間(1127~1279)瑤族族祖,率領瑤民在抗擊外敵獲勝後,跳《猴鼓舞》以示慶祝,後來在民間的流傳中又逐漸增加了《藤拐舞》、《獵獸舞》、《開山舞》、《採茶舞》、《牛角舞》、《蘆笙舞》、《花傘舞》、《舂米舞》、《豐收舞》共十個舞蹈的獨立舞段,形成了後來的組舞形式。此舞在瑤族分支布努瑤中保留至今,在每年農曆五月二十七日至二十九日所舉行的達努節上,男女老少要連跳三天三夜,直到盡興為止。因各個舞蹈的內容與風格各不相同,而使整個組舞形成了特有的情緒歡快、氣氛熱烈、內容詼諧、動作古拙,反映布努瑤人民在古代遷徙史和勞動生活情趣與性格的場面。不同舞蹈有不同樂器進行伴奏,樂器一般有嗩吶、蘆笙、鑼、鼓、鈸、木葉等。

Page 108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螞 舞ma kuai wu

舞名。壯族傳統民間舞蹈。流傳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南丹、天峨、鳳山等縣壯族聚居地區。源於壯族自古崇拜青蛙,一則青蛙生殖能力強,二則認青蛙為天公少爺和雷神之子的習俗,可視為原始人圖騰崇拜和生殖崇拜的遺留。為此,在每年立春時節要舉行長達幾天的螞 節(即青蛙節)對青蛙進行祭祀。祭祀儀式程序從在田間尋找冬眠中的青蛙開始,凡找到青蛙者為今年中的吉人。然後將青蛙放置於特定的棺木中,全體祭祀者跟隨青蛙靈柩,開始在本村寨的田間繞行,遊行畢,將棺木置於祭祀高台之上,方開始舉行對青蛙神的祭祀活動,以求達到祈求神靈保佑本民族:人丁興旺和五穀豐登之目的。祭祀過程中的舞蹈有《螞出世》、《敬螞 》、《拜銅鼓》 、《螞拳》、《耙田舞》、《插秧舞》、《蓐秧舞》、《打漁捉蝦舞》、《慶豐收舞》等。舞蹈動作多為模擬青蛙與各種農活中的勞動姿態和動作。在早期,表演者均為赤膊男子,通體繪綠、白色條紋似青蛙狀。現在多以著有條紋的服裝扮作青蛙,而且有婦女和兒童加入舞蹈表演。所有舞蹈都由銅鼓和皮鼓合奏為主要伴奏,有時配有嗩吶等樂器。

Page 108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諧欽hsieh ch’in

舞名。藏族的民間舞蹈。諧意為歌舞;欽意為大型。這是藏族的古老儀式歌舞,主要流行於西藏的山南、拉薩、日喀則和雲南的迪慶州等地區。通常在重大的宗教儀式或節日婚、迎送貴賓、豐收等特大喜慶時表演。表演者都是當地的農牧民群眾。《諧欽》的藝術指導和組織領導者,由一位多才多藝且組織能力較強的人擔任,稱其為諧本。《諧欽》的舞蹈結構龐大,參加人數眾多。音樂、唱詞、服飾、舞蹈動作等都很古樸,由嚴謹的首尾格式將多首帶標題的不同曲調的歌舞曲組合在一起,每首樂曲分慢板、中板、快板等三部分組成,歌聲莊重高亢,節奏由慢而快,邊歌邊舞。舞者均執以彩綢捆綁的五彩棒或哈達、長刀、酒碗,不時彈灑酒漿或青稞麵以祝吉祥。內容多為讚頌神仙、寺廟、活佛、英雄人物和敘述人類歷史、宗教故事、神話傳說等。相傳文成公主進藏與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成婚時,在盛大的婚禮慶典上就表演過《諧欽》。

廣義詞:藏族的民間舞蹈相關詞:藏族的古老儀式歌舞

Page 109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諧謔舞haieh nüeh wu

舞名。錫伯族民間舞蹈。流傳於新疆的察布查爾一帶錫族聚居區。多在年節喜慶日子,由男子表演自娛。有單人、雙人、集體等多種形式,可同時進行。舞蹈情調滑稽幽默,以胯部多種的搖擺動作為主要特徵。其中有:〈胯部左右擺動〉、〈胯部左右轉動〉、〈左右提胯〉、〈雙腿跳〉、〈快下板腰〉、〈脆下腰〉等。在雙人舞(均為男子)形式中,一人大跳動作後,用雙腿抱住另一人的腰部,兩人面對面幽默詼諧的相互逗趣,同時雙手不斷變化各種舞姿,交流感情。動作可大可小,節奏可快可慢。該雙人舞形式,技巧高,難度大。《諧謔舞》有固定的傳統舞曲。以錫伯族民間樂器東不爾、葦笛等伴奏。

Page 109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豫和yü ho

舞名。唐朝(西元 618~西元 907)禮儀舞蹈;郊廟樂舞之一。冬至日,祭昊天上帝,奏《豫和》之舞;舞有六變。樂章三,於開元十二年(西元 724),由禮部侍郎賀之章撰寫。當蜡祭百神,降神時奏《豫和之舞》。樂章四,由禮部侍郎許敬宗撰寫。〔參考《唐會要‧卷三十三》〕

同義詞:豫和之舞

Page 109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貓捉老鼠mao cho lao shu

舞曲名,陳中申作曲,李永豐編劇、導演,1992年於台北市立社教館首演,由王嘉年、呂義尚、陳俊成、潘莉君、顧哲誠共同編舞,台北民族舞團演出,台北市立國樂團演奏。1996年於國家戲劇院再度演出,由何曉玫編舞,紙風車劇坊演出,台北市立國樂團演奏。全曲以中國 的拉弦樂器的滑音模仿貓的「喵嗚」之聲,其中又有老貓、小貓、公貓、母貓各不相同,並以之為動機,發展成全劇貓的主題音樂。老鼠則以彈撥樂器演奏較急促而細碎的音型,描寫老鼠偷偷摸摸又忽隱忽現的形象。貓鼠共舞或貓鼠大戰時,則兩個主題穿插交織。首演版本乃描寫貓族與鼠族因細故互不相容,但因家族中各有一成員與對方相戀,因而感動族人,貓鼠和好收場,音樂創作有輕巧的舞曲,溫馨的戀曲,也有好笑的十二生肖賽跑曲。第二度演出時後半段貓鼠大戰劇情改變,兩族之間的戰爭一場比一場激烈,最後導致生態環境破壞,並生出巨型變種鼠和巨型變種貓,致貓鼠一齊受害流離顛沛;最後覺醒需互相扶持,才能渡過世界浩劫,全體齊唱一首充滿感情的貓曲(沒有歌詞只用「啊」來唱),喚醒大家心中的愛,也感化了兩個怪物,在劇場表現上充份利用國家戲

Page 109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劇院的舞台、燈光、佈景等效果,音樂由前半段較傳統的旋律、節奏,慢慢轉向後半段各種不協和的音響及配器手法,加上調性模糊等,表現歷經浩劫的未來世界,結尾的人聲加上樂團,旋律感人氣勢磅礡。

Page 109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賴德和(1943~ )lai tê ho

人名,他生於 1943年 2月 25日,台灣省彰化縣人,畢業於國立藝術專科學校音樂科,主修理論作曲,曾先後師事陳懋良、史惟亮、許常惠、蕭而化與劉德義教授。1978年赴奧地利學習兒童音樂教育,並入莫札特音樂學院研究作曲。曾任台灣省立交響樂團研究部主任,也曾於國立藝術專科學校音樂科、東海大學音樂系任教,現任教於國立藝術學院音樂系。1984年以音樂成就榮獲吳三連文藝創作獎,1986年以「紅樓夢」榮獲國家文藝獎。主要作品有「閒情二章」、「低音管的獨白」、「年節組曲」、「作品 1980」,曾創作舞劇「眾妙」(白蛇傳)、「春水」(三重奏)、「待嫁娘」、「紅樓夢」(交響曲)。作品由財團法人雲門舞集文教基金會於 1992年出版雲門音樂系列四賴德和作品集「白蛇傳」,1994

年出版雲門音樂系列六「紅樓夢」雷射唱片兩張。

廣義詞:人名相關詞:閒情二章、低音管的獨白、年節組曲、作品 1980

Page 109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錢鈴雙刀舞ch’ien ling shuang tao wu

舞名。黎族民間男子舞蹈。亦稱《打錢串舞》。流行於海南省保亭等地的黎族聚居區。兩名男子分別扮演惡勢力和正義青年,舞時,在一個一公尺見方的簸箕內,代表惡勢力者手持錢鈴(表示牛皮鞭),代表正義青年者雙手各執一把十七公分長的尖刀,相互搏鬪對打之青年步伐穩健,一招一式都顯出正義之氣;而惡勢力者神情奸詐,以腰身的扭動表現出陰險的表情。二人配合默契,在方寸之地中用真刀,真鈴對打激烈,但不越界,顯示出高超的武藝,表現了黎家青年機智無畏的精神。

同義詞:打錢串舞廣義詞:黎族民間男子舞蹈

Page 109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錫伯族踢踏舞his po tsu t’I t’a wu

舞名。錫伯族民間舞蹈。流行於新疆的察布查爾一帶錫伯族聚居區。錫伯語為《阿赫蘇偏》。多在年節及喜慶場合表演。舞者不分男女,可多可少。一般在木板地或石板地上作舞。因舞步特點不同,該舞大致分為四類:一、單點踢踏:該舞步節奏鮮明,動作穩健。舞時,前腳踏地,後腳掌打一點,如是反覆,並伴以雙手的壓腕,及聳肩,全身隨之微微顫動。二、雙點踢踏:其特點為每隻腳打雙點,雙腳交替連續做,配以雙手壓腕和小聳肩。三、單雙點踢踏:特點為一腳打單點,一腳打雙點,如是交替反覆,伴以前後動肩、聳肩等。四、瘸子點踢踏。特點是單腳小跳接打點,有換腳跳轉、跨腿轉、蹲轉等。四類踢踏步法,均配有固定的舞曲。由該民族彈撥樂東不爾及葦笛、口琴等樂器伴奏。

同義詞:阿赫蘇偏

Page 109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錫伯族薩滿舞his po tsu sa man wu

舞名。一、少數民族巫舞。俗稱《跳神》。廣泛流傳於我國東北、西北地區的滿、蒙古、達斡爾、顎倫春、顎溫克、赫哲、錫伯、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等民族。二、錫伯族宗教舞蹈。流傳於於新疆 的察布查爾一帶錫伯族聚居區。薩滿是原始薩滿教巫師的稱謂。《薩滿舞》即職業巫師作法的活動,主要在治病、春節祈年及薩滿盛會(類似廟會)等場合表演。錫伯族先民信奉薩滿教,至今仍流傳該舞形式。舞時,薩滿頭戴銅鈴神帽,腰繫綴有若干飄帶的裙子和一圈小銅鏡,胸掛護心鏡,左手持神鼓,右手執神槌。主要動作有:<單腿跳>、<雙腿跳>、<空中跳轉>、<碎打鼓>、<跳擊鼓>、<原地快速旋轉>和<翻滾>特技等。跳至激烈高潮時,丟掉神鼓,抓起短矛,無定向地朝前後左右猛刺,並大喊哈嘎!哈嘎,大跳狂舞,來回奔跑,或猛然做<下板腰>、<弓腰>、<甩腰>等技巧,動作粗獷有力。舞者情緒激昂,如癲如狂,好似與妖魔拼死搏鬥。該舞充滿濃重的宗教氣氛。表演邊唱邊舞,無樂器伴奏。

同義詞:跳神

Page 109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錫福宮his fun kung

機構名。成立於清乾隆十四年(1749)該地點位於楊梅市中心,設有小型舞臺,廣場佔地約二百五十坪,適合民俗戲曲或搭臺式的舞蹈演出;楊梅鎮的民俗藝文活動多假此地演出。地址為桃園縣楊梅 鎮紅梅里 10鄰 15號。

Page 109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錦雞舞chin chi wu

舞名。苗族傳統民間自娛性舞蹈。流傳於貴州省東部和東南部苗族聚居地區。源於古代祭祀舞蹈。苗族自古崇拜鳥類,有以錦雞為民族圖騰的習俗。為此,在祭祀和傳統節日時,若干婦女於銅鼓坪上成圓圈作舞,歌頌其圖騰。作舞者人數不限,腰間均繫似錦雞尾羽色彩,長至足面的彩條為裙,在由男子吹奏的蘆笙曲伴奏下,作摹擬錦雞跳躍行進、覓食、理羽、飛翔等形態的動作。整個舞蹈端莊、穩重,至今仍帶有風格古拙的祭祀氣氛。

Page 110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霓裳羽衣舞ni shang yü i wu

舞名。唐代著名的法曲舞蹈。自玄宗朝(西元 712~西元 755)興起,為獨舞形式,以明皇寵妃楊玉環最為著名,及妃之侍兒張雲容也擅長之。經天寶之亂(西元 755)舞並未失傳,代宗(西元 763

~西元 779)和憲宗(西元 806~西元 820)宮廷皆曾演出此舞,唯舞者的服飾稍有不同;文宗(西元 827~西元 840)命馮定重制,於開成元年(西元 836)教坊進「霓裳羽衣舞」已非天寶舊時之姿態,以十五歲之下舞童三百人表演大型的群舞,宣宗(西元 847~西元 859)時宮中動用數百名宮女表演。然其表演形式已有變更,

廣義詞:法曲舞蹈相關詞:法曲舞蹈

Page 110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駱駝舞 lo t’o wu

舞名。撒拉族傳統民間歌舞。流傳於青海省循化地區撒拉族聚居處。該歌舞撒拉族語音譯為:對委奧依納。其內容敘述了撒拉民族的先民在西元十三世紀初為了尋找樂土,從中亞撒瑪爾罕一直向東行進,歷盡了千辛萬苦最後終於在青海循化定居的過程。現多在婚禮場合上進行表演,以達到讓新人不忘自己祖先的遷徙歷史。整個歌舞由五人表演,其中:兩人扮演駱駝,分別從頭頂翻披羊皮襖,前後排列。前者高舉右臂作為駱駝頭部,後者將左臂向後伸出作為駱駝尾,所餘兩手相握為駱駝腰,二者的頭頂為駝峰。駱駝背上馱有裝滿核桃的袋子。另兩人扮演東遷的撒拉先民,其中一人身穿白色禮服,纏大包頭,一手懷抱《可蘭經》,一手拄木棍;一人身穿白色上衣繫紅腰帶,外著黑色坎肩,披大紅披風,纏大包頭,一手牽駱駝,一手提盛奶茶的茶壺。另餘一人飾蒙古族人,穿長袍,著短靴,紮包頭。舞蹈共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打聽路途,由撒拉先民與蒙古人之間進行說唱形式的對話;第二部分為:敘述東遷經過,由撒拉先民邊歌唱邊表演地敘述東遷過程中的辛苦和表示所走過地方不滿意的原因;第三部分為:選定樂土,以駱駝的臥倒為選定了希

Page 110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望中的樂土,到達了目的地。此時,在觀看者高呼:駱駝又站起來了!的呼聲中,駱駝一面站立起來,一面不斷地跳躍,使所馱的核桃紛紛落地,供眾人在歡樂中搶拾,結束表演。整個表演戲劇性強,舞蹈多為各種含意動作的模擬,有強烈的民族色彩,歌曲優美、豪放。沒有樂器伴奏。

Page 110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鮑老pao lao

舞名。宋代舞隊名目之一,屬丑角滑稽舞蹈。《水滸傳》三十三回寫宋江看社火:「那舞《鮑老》的,身軀扭的村村勢勢(笨拙粗俗)的,宋江看了呵呵大笑。」宋代詩人楊億《傀儡詩》:「鮑老當筵笑郭郎,笑他舞袖太郎當(長寬不合體)。若教鮑老當筵舞,轉更郎當舞袖長。」(見《后山詩話》)。鮑老原可能是一個人,他和古代表演傀儡戲引舞的滑稽角色郭郎一樣,後來民間舞蹈把他作為素材和表演對象,就形成宋代舞隊中的一個舞類,以滑稽詼諧,成為人們喜愛的舞隊形式。宋代舞隊中的鮑老有多種,《西湖老人繁勝錄》和《武林舊事‧卷二》的舞隊名目中錄有《交袞鮑老》《西湖老人繁勝錄》中還有《福建鮑老》和《川鮑老》,是具有地域特色的《鮑老舞》。《武林舊事‧卷一》「天基聖節排當樂次」初坐第十三盞的「傀儡舞《鮑老》」,周密《癸辛雜識》所載〈德壽宮舞譜〉中有舞蹈術語〈鮑老掇〉,當與《鮑老舞》有關。明刻本《水滸全傳》有《鮑老舞》插圖一幅,生活氣息濃郁。

Page 110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鮑老兒pao lao êrh

舞名。宋代民間舞。戴面具的滑稽舞蹈,動作是模仿《傀儡舞》。宋代詩人楊大年有詩曰:「鮑老當年笑郭郎,笑他舞袖太郎當,若教鮑老當筵舞,轉覺郎當舞袖長」。《水滸全傳》第三十三回亦有生動的描寫:「當下宋江等四人,在鰲山上看了一回……那相陪的體己人,卻認的社火隊裡,便教分開眾人,讓宋江看,那舞鮑老的身軀扭得村村勢勢的,宋江看了,呵呵大笑」。宋代舞鮑老的種類很多,它是宋代民間舞隊中的一個舞目,有《大小斫刀鮑老》、《交兗鮑老》等。據《西湖老人繁勝錄》記載:「有《福建鮑老》和《川鮑老》」。可能是具有地域特色的《鮑老舞》,為了燈節組織起來的,人數有的一百人,有的三百人。鮑老的舞法後來成為一種程式,宋人把它列入舞譜和樂譜當中,如宋《德壽宮舞譜》的《鮑老掇》。明崑曲中的曲牌有《鮑老催》等。

廣義詞:宋代民間舞相關詞:傀儡舞、大小斫刀鮑老、交兗鮑老、鮑老掇、鮑老催

Page 110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鮑老兒pao lao êrh

舞名。宋代民間舞,係民間模倣傀儡的滑稽舞。《水滸全傳》對宋代社火隊所表演的《鮑老舞》描繪傳神:「那舞《鮑老》的,身軀扭得村村勢勢的。」舞者多著長袖衣,宋人楊大年詩:「鮑老當年笑郭郎,笑他舞袖太郎當,若叫鮑老當筵舞,轉覺郎當舞袖長。」《水滸全傳》八十二回稱四美人歌舞,舉歌舞曲名曰:「舞曲四名為《醉回回》、《活觀音》、《柳青娘》、《鮑老兒》。」此後《鮑老兒》演變為曲牌名;如《鮑老催》等,成為明代崑劇曲牌保留至今〔參考《遏雲閣曲譜》〕

廣義詞:宋代民間舞相關詞:醉回回、活觀音、柳青娘、鮑老兒

Page 110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龍池樂lung ch’ih yüeh

舞名。唐代宮廷燕樂。屬《坐部伎》。《舊唐書‧音樂志》載:「開元年間(西元 713~736)玄宗所作也」。唐玄宗還沒做皇帝的時候,和他的幾個兄弟住在隆慶坊,後該處有泉水湧出,漸聚成池,能泛舟。後來,唐玄宗做了皇帝,池水更大,瀰漫數里,人皆以此為吉兆,故將舊宅修建,改稱興慶宮,池子改為興慶池,或龍池。「為此樂以歌其祥也,舞十有二人,人冠以芙蓉」。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一百四十五:「舞者身穿五彩紗雲衣,著無懮履」。這個舞蹈用雅樂,唯獨沒有用磬,它和其它《坐部伎》的樂舞相比,有幾個特點:第一、這個舞比較閑雅,用的是中原音樂,而其它的樂舞都用了「龜茲樂」。第二、其它的樂舞,舞人皆著靴,這個舞的舞人著履,頭戴蓮花冠,像朵朵蓮花浮在水上,輕紗製成的舞衣,更增加飄逸之感。這種形式,在當時也是比較新穎的。這個舞蹈可能和當時流行的民間舞蹈有關,是一個很優美的舞蹈。(見歐陽予倩主編《唐代舞蹈》姜皎的《龍池樂章》中說:「日日芙蓉生夏水,年年楊柳變春灣,愿以飄颻五雲影,從來從去九天間」。整個樂曲反覆五次,所謂一奏而五疊。

Page 110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廣義詞:唐代宮廷燕樂相關詞:坐部伎

Page 110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龍舞lung wu

舞名。中國傳統舞蹈。歷史悠久、種類繁多。殷商甲骨文中已有作龍求雨的記載,其中有一片將十五人與龍連在一起的卜辭稱:「十人又五□□龍□,又雨」(見《殷契佚存》),令人聯想一列執龍形的隊伍,於田間舞動求雨的情景。《春秋繁露》已有天旱求雨的明確記載。在不同的時間季節,用不同身份人數的人,舞顏色與長短各異之龍。如春旱求雨,在甲乙日由小童八人服青衣舞八丈青的大蒼(青)龍;夏求雨,在丙丁日由壯者七人服赤衣舞七丈長的大赤龍;冬天禱於名山,在壬癸日由老者六人服黑衣舞六丈長的大黑龍,還有季夏禱山陵舞五丈長的大黃龍,秋天舞九丈長的大白龍等。漢代百戲中也有「海鱗變而成龍,狀蜿蜿以蝹蝹」的魚龍漫衍之戲。其後在唐、宋、元、明、清各代及至現今,龍舞均極為盛行。在長期廣泛的流傳中,形成了不同形式,不同風格特點和不同材質道具的豐富多彩的《龍舞》。如布龍、紙龍、水龍、肉龍、香火龍、龍燈、板凳龍、百葉龍、滾花龍、段龍、斷頭龍等等,在道具製作、表現方法與表演技巧上創造與累積了豐富寶貴的經驗。各種龍舞,成了廣大群眾年節中抒發喜悅心情,寄託良好願望的舞蹈表演活動。

Page 110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龍燈舞LUNG TENG WU

舞名。臺灣早期民俗舞之一種。在每年上元節(又稱元宵節)「迎花燈」節慶活動中演出,俗稱《弄龍》,即舞龍之意。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晚,家家戶戶掛起走馬燈,是一種以竹子爲骨幹外糊各種花紙製成動物或他種造型如小說人物孫悟空、豬八戒、沙悟淨等之燈籠,並在內點燃蠟燭或油燈,排成大隊遊街。其中有一種約七、八丈長之花燈;竹鼓上貼紗製成龍形炬籠,龍頭龍身裏點上數十支蠟燭然後綁在木棒的一端由數人抬著走,每當龍燈遊行至官衙門或熱鬧街市廣場,即大跳姿態優美之《龍燈舞》;跳法是其中一盞稱爲「龍珠」紅色小燈籠提掛在一根長木根尖端如火球似的揮舞在空中,龍燈則開始上下左右追逐表演欲吞龍珠的動作。手持龍珠者則表演故意逃避的動作。抬龍燈的數十人隨著鑼鼓、鈸等樂器伴奏,邁著有節奏舞步做上下左右旋轉,這種姿態優美的追逐龍珠的《龍舞》,俗稱《弄龍》(舞龍)。〔參考鈴木清一郎著馮作民譯《增訂臺灣舊慣習俗信仰》。1989、11、增訂第一版〕。

同義詞:迎花燈廣義詞:臺灣早期民俗舞

Page 111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相關詞:龍舞、弄龍、舞龍

Page 111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龜茲樂(伎)ch’iu tzŭ yüeh (chi)

樂舞種類名稱。又稱「龜茲伎」。隋唐(西元 581~西元 907)兩朝代「七部樂」、「九部樂」、「十部樂」中之一部,宋朝(西元960~1279)教坊「四部樂」中也設有「龜茲部」。該樂舞屬儀式舞蹈。是由西域所傳入之胡樂中最具代表性之樂舞。龜茲是古代國名,在今新疆省庫車一帶。該樂舞傳入中原,應溯自第四世紀,後凉呂光(西元 386~西元 399在位)伐龜茲,毀其城,滅其國,擄其樂舞及表演人員。呂光亡後,「龜茲樂」曾經軼散,至後魏(即北魏,西元 386~西元 534)滅後凉,平定中原,復獲「龜茲樂」,宣武帝(西元 386~西元 407)以後,帝王及貴族人士對龜茲等胡樂極度欣賞。北齊(西元 550~西元 577)皇室,自其祖即酷愛「龜茲樂」,從武帝河清年間(西元 562~西元 564)以後,傳習之風更盛。至於北周(西元 557~西元 581),曾於天和六年(西元 571)一度廢除「四夷樂」,之後因帝迎娶北狄女子為后(西元568),入朝時帶來「康國、龜茲」等樂,並有龜茲樂人蘇祇婆隨皇后入宮,帶來「七調五旦」之樂理。至此,「龜茲樂」之樂舞曲、表演人員及樂理在中原已全面發展。隋朝(西元 581~西元 618)

Page 111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已有「西國龜茲」、「齊朝龜茲」、「土龜茲」等凡三部。西域著名藝人在中原工作者有樂正白明達、曹妙達、蘇祇婆等,均為隋末唐初「龜茲樂」之積極工作者。「龜茲樂」在隋唐時代是其鼎盛時期,影響深遠。唐朝「立部伎」中有六部音樂雜以龜茲之樂,「坐部伎」中也有三部用龜茲舞。「龜茲樂」在隋朝時代保有歌曲:「善善摩尼」,解曲(即管絃合奏曲)有「婆伽兒」,舞曲「小天」、「疏勒鹽」。樂工二十人,皂絲布頭巾、緋絲布袍、錦袖、緋布袴。舞者四人,紅抹額、緋襖、白袴帑、烏皮靴。樂器有:豎箜篌一、琵琶一、五絃琵琶一、笙一、橫笛一、簫一、篳篥一、毛員鼓一、都曇鼓一、答臘鼓一、腰鼓一、羯鼓一、雞婁鼓一、銅拔一、貝一。毛員鼓今亡。〔參考《隋書‧音樂志》、《北魏書‧呂光傳》、《舊唐書‧音樂二》、《唐代音樂史的研究》、《唐會要‧卷三十三》〕

同義詞:龜茲伎

Page 111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鴝鵒舞ch’ü yü wu

舞名。魏晉南北朝舞蹈。據《晉書‧謝尚傳》載:繼承其父咸亭侯爵位的謝尚,多才多藝,尤善跳《鴝鵒舞》,頗負盛名。一次他到司徒王導家拜訪,正遇王家集宴,王導對謝尚說:「聞君能做《鴝鵒舞》,一坐傾向,寧有此理不?」謝尚欣然應允,便著衣幘(頭巾)而舞,王導讓在座的人為他擊掌伴奏。謝尚高低俯仰旁若無人,越舞舞興越濃。這是一種模擬鳥類飛翔動態的舞蹈,謝尚即興起來,頗有一番情趣。類似的擬鳥獸舞起源甚早並流傳久遠,在一幅戰國狩獵畫像壺上所繪人扮鳥形的舞蹈紋飾顯示,舞者頭飾長翎,手臂裝飾成鳥翼形像,像是在展翅而舞。民間至今還流傳有多種類似的舞蹈,如廣西壯族的《斑鳩舞》,新疆柯爾克孜族的《比翼舞》,雲南傣族的《孔雀舞》等。

Page 111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應天長ying t’ien ch’ang

舞名;樂名。宋朝(西元 960~1279)皇帝壽宴,小兒隊舞退場時所作之群舞。當皇帝壽宴進行至第五盞酒時,由參軍色帶領小兒隊二百餘人,分四行,均戴小隱士帽,穿紅、綠、紫、青色的花衫,上領四契,義襴、束帶,各持花枝,隨音樂入場而舞。繼之有雜劇演出。之後參軍色發言,小兒隊準備退場,於是集體舞《應天長》退出。〔參考《東京夢華錄‧卷九》〕

Page 111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戲場hsi ch’ang

表演場所。戲場是表演雜技、戲曲的場所。隋朝(西元 581~西元618)時,每逢正月,萬國來朝,留至正月十五日,在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里,均為戲場。亦即表演者及觀眾共同活動的空間。在古代表演者之空間稱為場。〔參考《隋書‧音樂志》、《事物記原集類‧卷九及博奕嬉戲部》〕

Page 111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戲棚hsi p’êng

表演場所。戲棚多為臨時搭建的表演場所。就戲台的架構加上頂棚,即成為戲棚。此項頂棚所使用的材料並不相同。有以木質棚架作為頂蓋,或張布幕覆於頂部。無論戲棚的結構如何簡單或複雜,則有三面供觀眾欣賞,且均於事後即行拆除。至於大規模戲棚的搭建,則見於清朝(1644~1911)慶祝活動;每逢皇太后、皇帝之萬壽節、元旦或冬至等節日,即張燈結綵,百戲雜陳,與民同樂。〔參考于敏中等《國朝宮殿史續編‧典禮》〕

Page 111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戲舞his wu

舞名。門巴族民間舞蹈。流行於西藏南部的達旺、墨脫、錯那等地門巴族居住區。傳說在很久之前,當地修架鐵索橋,鐵索又粗又重,人少拉不動。修橋人就組織一些人,戴上由羊皮製作的面具,穿上彩衣,敲鑼打鼓演戲跳舞,以此召來觀眾,幫助拉鐵索。橋修好後,《戲舞》也就流傳下來。現每逢節日或喜慶日子,均要跳此舞。表演者為男子,戴面具,身穿黑氆氌(藏族地區出產的一種羊毛織品,可以做各種衣物。)短衣和彩花氆氌褲,外圍彩裙,肩上斜掛紅綢,胸前掛玉器。表演時唱、舞分開進行,唱時不舞,舞時不唱。唱的曲調,為優美的民歌,其內容是豐富動人的民間傳說。舞蹈有十多個段落,主要是模擬各種動物如:象、鹿、雄鷹、魚、獅子等形態,及它們的生活形態不同特徵。動作逼真,形象生動。主要步法有:<跨腿跳踏步>、<跨腿跑跳步>、<踏步換腳跳>、<正反轉>等。手的動作有正反翻腕及單、雙推掌等姿態。舞時由鑼、鈸等打擊樂器伴奏。

Page 111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擊石舞chi shih wu

舞名。維吾爾族民間舞蹈。流傳於新疆的喀什、阿克蘇、莎車、和田等維吾爾族聚居區。因舞者雙手各執兩個石片,邊擊邊舞而得名。所用的石片,為天然石頭,石片的大小,薄厚以能握於手中為宜,使之隨手指的屈直和手腕的抖動發出清脆的音響。擊石,原用於民間的曲藝和歌舞表演的伴奏,後逐漸發展成為民間舞蹈形式。通常由男舞者擊石,以各種步法、姿態和節奏配合女舞者對舞;也可由男舞者邊擊石邊單人表演。清脆的擊石聲和各種舞姿交相呼應,具有獨特的風韻。常用動作有:<三步一抬>、<橫墊步>、<前後點步>等。其中<單腿跪蹲>等舞姿,特具維吾爾族民族風格。該舞的基本節奏為 2/4 拍。

Page 111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營伎ying chi

與官伎同。惟設於軍營中者,謂之營伎。

同義詞:官伎廣義詞:官伎

Page 112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爵弁 chüeh pien

舞蹈服飾名。古代之冠名。形制如冕,故又名冕。寬八寸,長一尺二寸,如爵形,前小後大,無旒(即冕冠前後懸垂的玉串),爵弁是次於冕的一種冠。它的顏色也不是玄上朱裏,而是爵頭色(是一種赤多黑少的顏色)。戴著爵弁時須用筓貫於髻中。古時祭祀天地、五郊及明堂時戴此冠。舞《雲翹舞》樂人亦戴此冠。〔參考《後漢書》、《晉書‧輿服》、《中國古代服裝史》〕

相關詞:冕、雲翹舞

Page 112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總譜tsung p’u

按演出順序集結不同演出者的分譜,完整的顯示一首多聲部音樂作品的樂譜形式,左端以一垂直線將全部分譜相連,各行間按組劃以統一的小節線。西方交響樂團總譜的各組樂器按木管樂器、銅管樂器、打擊樂器及弦樂器縱向排列。每組樂器按照應用的音域自上而下再細分為:長笛、短笛、雙簧管、英國管、單簧管、低音單簧管、巴松、低音巴松、圓號、小號、長號、大號、定音鼓、小軍鼓、大軍鼓、三角鐵、鈸等打擊樂器,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大提琴、豎琴、鋼片琴或樂隊中之鋼琴,聲樂部分通常列於第一小提琴之上,按照以下的次序排列: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中國國樂團總譜的各組樂器按照吹管樂器、彈撥樂器、擦弦樂器、打擊樂器縱向排列。每組樂器按照應用的音域自上而下再細分為:梆笛、曲笛、簫、高音笙、中音笙、低音笙、高音嗩吶、中音嗩吶、次中音嗩吶、管、古箏、柳琴、琵琶、揚琴、中阮、大阮、高胡、二胡甲、二胡乙、中胡、革胡、倍革胡、大鼓、鈸、鑼、木魚、鈴等打擊樂器。聲樂部分和獨奏樂器通常列於高胡之上。總譜形式繁多,大致可分成下列幾類:大總譜、袖珍總譜、

Page 112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開列總譜、鋼琴總譜、聲樂總譜、縮編總譜。在中 國 尚有吹打合奏總譜、絲竹合奏總譜及各種混和樂隊的總譜。〔參考《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

相關詞:大總譜、袖珍總譜、開列總譜、鋼琴總譜、聲樂總譜、縮編總譜

Page 112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縵衫 man shan

舞蹈服裝名。舞者舞蹈時,罩在外面的上衣,形短小,易於短時間脫換。唐朝(西元 618~西元 907)時創作的《聖壽樂》,它的舞蹈服裝頗具戲劇性;其衣襟繡一大窠,皆隨其衣之顏色,上面再罩一件短汗衫,即「縵衫」或稱「籠衫」,遮蓋著衣襟上繡的大窠。待舞至第二疊時,舞者相聚於中央,即於相聚瞬間,將縵衫從頭上抽去,放入懷中,觀眾見眾多女舞者突然換掉舞衣,莫不驚異。〔參考《教坊記》〕

同義詞:籠衫相關詞:聖壽樂

Page 112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薪傳hsing ch’uan

舞劇名,林懷民編舞,1978年由雲門舞集在嘉義體育館首演。為了紀念明天啟四年,顏思齊率領漳州、泉州人士,在今天的嘉義縣境內,建立了笨港十寨,這是先民在台灣建立基業的開端。全劇共分序幕、唐山、渡海、拓荒、耕種、節慶與尾聲七段,段落之間不落幕、不休息。音樂係集體創作,幕前曲由陳揚作曲,序幕是雲門舞者的人聲吶喊,間奏曲由陳達演唱,拓荒、耕種、節慶三段由李泰祥作曲,國旗歌是黃自的原作,陳揚編曲,樊曼儂主唱,1979

年由青年訪問團團員合唱,是一種空前絕後的難得組合。

廣義詞:舞劇名相關詞:序幕、唐山、渡海、拓荒、耕種、節慶、尾聲

Page 112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謝 尚(生年不詳)hsieh shang

人名。字仁祖。東晉(西元 317~西元 420)陽夏人。自幼生長於官宦之家。父謝鯤曾任豫章(今江西省南昌一帶)太守。尚幼年勤學苦讀,弱冠即已才華出眾,精於詩書,擅長音樂、舞蹈藝術,尤以表演《鴝鵒舞》最享盛名。其所展現鴝鵒之俯、仰、迴旋等各種姿態,可謂唯妙唯肖,無人能出其左右。當某次參加司徒王導家宴時,彼所表現精湛絕倫的舞藝,更為所有嘉賓一致肯定,此外,謝尚的政治及軍事才華可與其舞技同享盛譽。穆帝永和八年(西元352 )拜安西將軍,屯駐壽春 ,十一年(西元 355)出任豫、冀、幽、并四州之督都,接獲佳評。尤其駐壽春時,尚采拾樂人,並製石磬以備大樂。江表有金石之樂,自尚始也。〔參考《晉書‧謝尚傳》、《資治通鑑》〕。

Page 112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謝阿蠻(生年不詳)hsieh a man

人名。唐代宮伎。陝西臨潼新豐人。擅舞《凌波曲》獲玄宗(西元712~西元 755)與楊貴妃之喜愛。謝阿蠻自幼入外教坊習舞,以色藝雙全入選內教坊。當她進宮時適逢玄宗剛完成新作《凌波舞》,即命阿蠻在清元殿表演,此次演出實為難得盛會,由玄宗的哥哥寧王李憲吹玉笛,玄宗親打羯鼓,楊貴妃彈琵琶,馬仙期擊方響,李龜年吹觱篥,張野狐彈箜篌,賀懷智打拍板。如此高水準的樂隊成員可以想像謝阿蠻舞技是精湛絕倫的。在她舞畢後,貴妃尚以自己的金臂環贈之。由此可証玄宗與貴妃對她寵愛之深。安史之亂(西元 756~西元 763)後,教坊、梨園的歌舞伎人皆散於民間,當肅宗(西元 756~西元 762)至德二年(西元 757),太上皇李隆基返長安,謝阿蠻復再舞《凌波舞》,並呈當年貴妃所贈之臂環,徒增玄宗之傷感。〔參考《明皇雜錄》、《碧雞漫志》、《楊太真外傳》〕。

Page 112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賽乃姆sai nai mu

舞名。維吾爾族民間舞蹈。廣泛流傳於新疆各地。是維吾爾族最具代表性的一種歌舞形式。每逢維吾爾族舉行「麥西熱甫」(一種歌舞遊藝傳統的集會形式)及婚禮等喜慶日子,人們歡聚時,均要表演這種集體歌舞。形式自由,室外廣場室內大堂均可進行。人數不限,無論男女老幼都可參加。表演時,大家圍圈席地而坐,樂隊和伴唱者聚在一角。舞者在圈內,可一人、雙人、多人即興而舞。也可邊舞邊邀請圍觀者進場同舞。樂隊在旁伴奏,眾人拍手唱和。舞至熱烈時,眾人常喊凱那(意為加油)。氣氛活躍歡騰。主要動作有:<三步一勾>、<橫墊步>、<橫磨步>、<點步>、<進退步>

等。舞姿優美,以揚眉、弄目、移頸、聳肩等獨特造形,加之手腕、腰身的運用配合,形成了《賽乃姆》的獨特風格。伴奏樂器主要有:彈布爾、熱瓦普、獨它爾等彈撥樂器及拉弦樂器薩它爾,打擊樂器薩巴依、手鼓等。節奏多為 2/4 和 4/4 拍,個別地區有 5/8 節奏。曲調流暢,既抒情又熱烈,極富舞蹈性。《賽乃姆》原是樂曲與節奏的名稱,是維吾爾族傳統的大型套曲《木卡姆》音樂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也可以獨立的形式進行表演。各地《賽乃姆》風格特點各

Page 112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異。如南疆喀什地區,風格明快活潑;北疆伊犁地區,風格瀟灑豪放;東疆哈密地區,風格平穩風趣。按傳統習慣,還在《賽乃姆》稱謂前面,冠以地區的名稱,如:《喀什賽乃姆》、《伊犁賽乃姆》、《哈密賽乃姆》等。

Page 112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醜表功ch’ou piao kung

舞名。吳曉邦創作並表演,西元 1939在吳曉邦第三次舞蹈表演會演出。吳曉邦根據汪精衛在河內發表向日本帝國主義投降的電報,賣國投敵,成為漢奸走狗的事實,遂創編了《醜表功》。用民間藝術傳統的諷刺手法,戲曲舞蹈丑角的動作,刻劃了一個醜官的舞蹈形象。刻製的面具很像汪精衛,卻在面具上裝了鬍鬚,一方面增加他的滑稽感,一方面為使形象處於似是而非之間,通過觀眾的自由聯想而引起共鳴。服裝設計選用戲曲裏醜官式的袍子,在胸口上畫一個太極圖,腳上穿雙一紅一綠的鞋。動作上,他無時不在賣弄欺壓百姓,獻媚主子得意忘形,最終落得可恥下場。音樂由吳曉邦與陳歌辛共同設計,採用北方民歌旋律,處理成不諧和音調。演出收到鞭撻漢奸,警醒國人的效果,成為保留節目。西元 1959天馬工作室重新上演〔參考吳曉邦《我的藝術生活》〕

廣義詞:舞名

Page 113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鞞舞bing wu

舞名。漢代雜舞(在宮廷筵宴演出的民間舞蹈)。手執鞞鼓邊擊邊舞。洛陽出土的唐三彩騎馬俑所擊之鞞,是一扁形小鼓。漢章帝造「鞞舞曲」五篇,歌名為「關東有賢女」、「章和二年中」、「樂長久」、「四方皇」、「殿前生桂樹」,歌詞均亡佚。曹植重新寫了《鞞舞歌》五篇,名為:「聖皇篇」、「靈芝篇」、「大魏篇」、「精微篇」、「孟冬篇」(《樂府詩集》卷五十三)。《鞞舞》傳到南朝蕭梁時代,名為《鞞扇舞》。可能是扇形單面鼓。唐代「清樂」類中有《鞞舞曲》(《舊唐書‧音樂志》)今山東的鼓子秧歌(雙面鼓)和東北的單鼓(扇形鼓),與漢、魏以來的《鞞舞》和《鞞扇舞》疑有傳承關係。

Page 113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擺手舞pai shou wu

舞名。土家族歌舞,土家族稱《舍巴》。流行於湖南、湖北的土家族地區,是土家族最隆重的風俗活動。在土家族居住區域,都有土王廟(漢族稱擺手堂),每年農曆正月初三至元宵節,或四月初八,都要跳《擺手舞》,以祭祀土王,祈禱豐收。屆時,男女老少聚集在土王廟或廣場上,由巫師主持祭祀,然後比武,最後跳《擺手舞》。舞時人數不限,圍成圓圈,鑼鼓伴奏,有一老人領舞。舞中有軍事、狩獵和農業勞作等動作,反映了土家族人民的生活。動作歡快豪放。舞蹈結束時,由一老人用朗誦調歌唱土家族的歷史,用土家族語唱,唱的歌稱《擺手歌》,是土家族古老的歌曲。

同義詞:舍巴廣義詞:土家族歌舞

Page 113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擺舞pai wu

舞名。拉祜族女性自娛性民間舞蹈。流傳雲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和孟達傣族拉祜族自治縣的拉祜族聚居區。凡節日集會、婚嫁喜慶日子,不分時間地點,只要高興就可跳此舞,一般以鋩、象腳鼓、鑔作伴奏。其內容主要為生產動作和動物的模擬。如割草、背草、挖地、犁地、撒穀種、拔秧、栽秧、耨草、栽包榖、攆小雀、割榖、抱榖、曬榖、打榖、揚榖、背榖等。模擬動物的如《蝴蝶舞》、《鬥雞舞》等。無論是勞動生產模擬和動物模擬,都具有女性特徵。《擺舞》舞姿舒展、舞步輕盈、情緒愉快,有韌性的<膝屈伸>和<小踮步>以及臂的擺動(一般是手腳順邊進行),均給人以優美舒暢的感覺,並具有鮮明的拉祜族舞蹈風格特徵。

廣義詞:拉祜族女性民間舞蹈相關詞:蝴蝶舞、鬥雞舞

Page 113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禮畢li pi

制度名。〔見文康伎〕。

Page 113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禮樂隊li yüeh tui

樂舞隊名。元朝(1271~1368)宮廷樂隊之一,用於朝會。該樂隊之編制、服飾及活動情形如下:引隊禮官二員,冠展角幞頭,紫袍,塗金帶,執笏。次執戲竹二人,同前服。次樂工八人,冠花幞頭,紫窄衫,銅束帶,龍笛三,杖鼓三,金鞚小鼓一,板一,演奏「萬年歡」之曲。從東階升,至御前,以次而西,折繞而南,北向立。以下各隊均依此路線進行。次二隊,婦女十人,冠黑漆牟冠,服青素袍,方心曲領,白裙,束帶,執圭,次婦女一人,冠九龍冠,服繡紅袍,玉束帶,進至御前,立定,樂止,念致語畢,樂作,奏「長春柳」之曲。次三隊,男子三人,戴紅髮青面具,雜綵衣,次一人,冠唐帽,綠襴袍,角帶,舞蹈而進,立於前隊之右。次四隊,男子三人,皆冠捲雲冠,服黃袍,塗金帶,執圭。次五隊,男子五人,皆冠三龍冠,服紅袍,各執劈正金斧,同前隊而進,北向立。次六隊,童子五人,三髻,素衣,各執香花,舞蹈而進,樂止。次七隊,樂工八人,皆冠束髮冠,服錦衣白袍,龍笛三,觱篥三,杖鼓二,與前大樂合奏「新水令」及「水仙子」之曲。次八隊,婦女二十人,冠籠巾,服紫袍,金帶,執笏,歌《新水令》之曲,與樂

Page 113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聲相和,進至御前,分為四行,北向立,鞠躬拜,興,舞蹈,叩頭,山呼,就拜,再拜,畢,復趁聲歌「水仙子」之曲一闋,再歌「青山口」之曲,與後隊相和。次九隊,婦女二十人,冠車髻冠,服銷金藍衣,雲肩,佩綬,執孔雀幢,舞唱與前隊相和。次十隊,婦女八人,冠翠花唐巾,服錦繡衣,執寶蓋,舞唱前曲。次男子八人,冠鳳翅兒牟,披金甲,執金戟。次男子一人,冠平天冠,服繡鶴氅,執圭,齊舞唱前曲一闋,樂止。次婦女三人,歌「新水令」、「沽美酒」及「太平令」之曲終,念口號畢,舞唱相和,以次而出。〔 參 考 《 元 史 ‧ 禮 樂 志 五 》 〕

Page 113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簫hsiao

樂器名,流行於中國民間的吹管樂器,又名洞簫,以竹製作,上端封口的竹節邊緣開孔吹氣振動竹管發音,管身開有六個音孔,正面五個,背面一個,下方另有二對出氣孔。相傳此種樂器原出於羌中,音量較小,音色柔和、甘美而幽雅,適於獨奏或重奏,經常做為戲曲伴奏樂器,發揮特定的作用。著名簫曲有「鷓鴣飛」、「妝台秋思」、「柳搖金」等,琴簫合奏曲有「梅花三弄」、「平沙落雁」等。

同義詞:洞簫廣義詞:中國民間的吹管樂器相關詞:鷓鴣飛、妝台秋思、柳搖金、梅花三弄、平沙落雁

Page 113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簫韶 hsiao shao

舞名;樂名。〔見《大 》〕

Page 113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簡譜chien p’u

一種簡易的記譜法,有字母簡譜和數字簡譜兩種,一般所稱的簡譜,係指數字簡譜,用 1、2、3、4、5、6、7的阿拉伯數字代表音階中的七個基本音級,讀音為 do、re、mi、fa、sol、la、si,休止符以○表示,每一個數字的時值各相當於五線譜的四分音符。在數字下面標圓點為低八度音如 ,在數字上面標圓點為高八度音如 。關於時值的變化,在數字後面加「—」(短橫線),表示時值比原音增長一倍,相當於五線譜的二分音符,休止符實質的增長用○號重覆,在數字下面加”—“(短橫線),表示時值減短二分之一,拍號用間以一短斜線的兩個阿拉伯數字表示,如 3/4,上方的數字表示每一小節的拍數,下方的數字表示每拍的時值。簡譜起源於十六世紀的歐洲,在十七至十九世紀的漫長歷史時期中,先後由法 國 的蘇艾蒂、盧梭、加蘭、帕里斯、謝弗等人研究、整理、規範、逐步成為與今日簡譜基本上相同的記譜法,十九世紀末傳入日本,約在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出傳入中國,1904年沈心工編著出版的「學校唱歌集」是中國最早自編的一本簡譜歌集,之後簡譜由於容易認讀、印刷書寫方便的優點,迅速傳播到各地學校和群眾之中,

Page 113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產生了深廣和持久的影響。字母簡譜,主要為英、美等國通用,以d、r、m、f、s、l、t、七個英文字母作為基本音符,除第七音讀做ti外,其餘各音與數字檢譜的讀音一樣,其時值及節拍則以縱線表示強拍,雙點表示弱拍,橫線表示延長,單點表示數音連結成一拍。〔參考《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

同義詞:數字簡譜廣義詞:簡易的記譜法

Page 114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織布舞chih pu wu

舞名。布依族民間傳統歌舞。流傳於貴州省惠水、羅甸等縣布依族聚居地區。布依族女孩有從小必須學習掌握紡紗、織布、刺繡、蠟染等工藝,才能被眾人視為優秀女子的傳統。該舞內容自始至終表現了布依族長者教育姑娘掌握開墾荒地、播種棉籽、收穫棉花、紡紗織布等技能,直到織出色彩豔麗、花紋別緻的織錦。全部舞蹈動作以伴唱歌曲《種棉歌》歌詞中的時節性勞動,進行模擬性舞蹈表演。有些段落的舞蹈有男子加入。在織布舞段中,兩男子相對而立。雙手各握兩根扁擔的兩端在地上開合敲擊與上下移動,女舞者在扁擔間跳出跳進;或站立於不斷上下錯落的扁擔之上,用雙手在扁擔間穿梭模擬織布的姿態。整個舞蹈古樸、風趣,技藝性極強。不但是本民族節日時的表演舞蹈,也是平日青年男女們作為自娛性遊戲和體育活動的項目。

Page 114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織布謠chih pu yao

舞名。布依族民間舞蹈。流傳於貴州省安順、惠水、羅甸等縣布依族的聚居地區。舞蹈源於在民間流傳祭奠祖先和舉行喪葬儀式時,由巫覡所跳的《巫舞》。表演的巫覡站在兩人相對而立、雙手提握的兩根扁擔之上,兩根扁擔所在不同的高度和位置,根據巫覡作舞的需要而定。巫覡作舞,不但要顧及腳下扁擔上下位置的改變,同時雙手均持點燃的香火,不停地在胯下和圍繞雙腿來回穿梭舞動,似木梭來回織布狀而得名。此舞蹈難度大,巫覡與持扁擔者之間的相互配合要極其協調、默契才能獲得成功。1982年由吳保安、葛印緣以流傳於民間的《巫舞》素材,編導了名為《織布謠》的舞蹈作品,由吳曉冬作曲,參加了貴 州省單、雙、三人舞蹈比賽,獲一等獎。

相關詞:巫舞

Page 114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繡荷包hsiu ho p’ao

歌曲名。流行於全國各地的民間小調,內容反映青年男女的愛情生活,刻劃一個少女思念情人,親自繡荷包送給情人的心路歷程。樂曲由兩個樂句構成,旋律明快,曲調優美抒情。各地的繡荷包有著不同的曲調,四川的比較高亢,雲南的比較委婉,山西的兩者兼有,流傳最廣,也最為人們所熟悉,在台灣一般多使用山西的繡荷包編成民族舞蹈演出。〔參考《音樂欣賞手冊》〕

Page 114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薩巴耶舞sa pa yeh wu

舞名。維吾爾族民間舞蹈。流傳於新疆的喀什一帶維吾爾族聚居區。《薩巴耶舞》是維吾爾語,漢譯為《鐵環舞》。薩巴耶一詞,原是維吾爾族一種民間打擊樂器的稱謂。在長三十~四十公分的木棒的一端,鑲上鐵片,墜上兩個可以活動的小鐵環,搖晃時能踫擊作響。最早是用山羊角製作的,用於搖環唱頌伊斯蘭教聖歌,後作為道具用於舞蹈表演,故得名。舞者為男子,歡娛時,常由一名或數名表演者右手執薩巴耶,或歡快獨舞;或配合女表演者對舞。圍觀者在一旁不時呼喊凱那(意為加油)助興,舞蹈氣氛歡快熱烈。該舞的特點,表演者合著音樂節奏,以薩巴的一端擊打肩部;或以薩巴耶的另一端敲擊地面,邊搖晃、邊擊打、邊舞。主要動作有:<三步一抬>、<進退步>、<墊步>、<單腿跪蹲步>等。伴奏樂曲節奏性強,多為 2/4 拍。 

同義詞:鐵環舞

Page 114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薩勒古仁sa lê ku jên

舞名。哈薩克族民間舞蹈。流傳於甘肅省的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內的牧區。《薩勒古仁》是哈薩克語,漢譯為勞動之意。哈薩克人生活中離不開兩樣東西,一是駿馬,二是歌舞。用他們自己的話說:「馬和歌舞是我們哈薩克人的兩隻翅膀」。每當逢年過節,婚禮喜宴或是迎送賓客,哈薩克的民族樂器熱瓦普、三弦琴彈起悠揚動聽的樂曲,年輕的姑娘便翩翩起舞,跳起了《薩勒古仁》。這是一種女子自娛性的單人舞,眾人圍圈觀看,按節擊掌助興。主要動作有:<踮步>、<踮步繞腕>、<踮步展翅>、<踮步側飛>、<橫移步>、<雙擺手>、<踏步轉圈>等。表演時,舞者雙肩上下聳動,直腰挺胸,表現出哈薩克女子那種豪爽開朗的性格。舞蹈節奏輕快,情緒熱烈。由哈薩克的多種彈撥樂器伴奏。

Page 114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薩滿舞sa man wu

舞名。蒙古等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和滿—通古斯語民族,共同信仰的原始薩滿教的祭祀舞蹈。流傳於中國東北內蒙古自治區、黑龍江省、遼寧省,蒙古、達幹爾、鄂溫克、鄂倫春、滿等族的聚居地。「薩滿」為滿—通古斯語的音譯,意為:癲狂者,即巫的稱謂。蒙古族的薩滿為男性巫覡。各家在舉行奠祭祖先、驅邪去病、祈求豐收等祭祀儀式和活動時,都要請神靈的仲介:薩滿,來家中做法事。屆時,薩滿戴有鷹飾的頭冠、著五彩飄帶裙、腰繫銅牌、手持可召喚神靈的法鼓:羊皮單鼓,在邊念咒語、擊鼓旋轉邊飲酒至神靈附體後,便開始在瘋癲狀態下作舞。由於蒙古族自古對鷹、熊、鹿、蜜蜂等動物,以及大樹等多種植物,有多神崇拜的習俗,並以此為民族圖騰,因此舞蹈動作幾乎為各種動物嬉戲、飛翔、奔跑時的模擬姿態。鼓點的節奏與速度由薩滿自行掌握,與舞動相配合。在砍殺妖孽及驅鬼時,薩滿可暫不擊打單鼓,持寶劍等兵器來回奔跑、劈殺,直至妖孽被降伏。然後再擊鼓進入輕鬆而優美的舞段。舞蹈內容根據祭祀及活動的要求而定。舞蹈動作與組合沒有固定的程式,完全決定於做法事薩滿所掌握的古代模擬舞蹈和蒙古族民間舞蹈素

Page 114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材的多少和水平而定。舞蹈段落的多少與長短,決定於法事內容而定。一般沒有其它的樂器伴奏。

相關詞:祭祀舞蹈

Page 114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薩滿舞sa man wu

舞名。盛行於北方各少數民族中間的巫舞。但各民族稱謂不同,如滿族稱薩滿;其舞蹈稱《跳家神》、《放牧》,蒙古族稱《博舞》,維吾爾族稱《巴赫西》,其舞蹈稱《皮爾》或《帕爾奧雲》再如赫哲族稱《跳鹿神》,錫伯族稱《抓鼓舞》等,都是屬於各民族的原始宗教舞蹈。舞蹈至今仍有遺存,一般在祭祀神祇、驅瘟疫、防治病等活動中表演。

廣義詞:巫舞相關詞:跳家神、放牧、博舞、巴赫西、跳鹿神、抓鼓舞

Page 114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薩瑪舞sa ma wu

舞名。維吾爾族民間舞蹈。流行於新疆的喀什、莎車等地區。《薩瑪》一詞的稱謂,與維吾爾族先民當時信奉原始宗教薩滿教有關。原薩滿巫師以擊鼓作舞形式祈禱神靈,驅邪治病。後隨著伊斯爾教的傳入,繼而取代了各種原始宗教。原宗教祭祀色彩濃重的薩滿教舞蹈逐漸演變成了勞動群眾自娛形式的《薩瑪舞》。現每逢維吾爾族的肉孜節和古爾邦節時,人們歡聚在清真寺前的廣場上,清脆的納格拉鼓(鐵鼓)的鼓聲和激昂嘹亮的嗩吶聲響起時,人們紛紛進場,圍成圓圈,逆時針方向,踩著鼓的節奏跳起了《薩瑪舞》,少則上百,多則可達千萬人,場面極為壯觀。參加者多為男子,不分老幼,人數不限。舞蹈的主要動作有:<三步一抬>、<悠晃步>、<單步跳轉>、<三步吸腿轉>、<顫步>等。雙臂悠擺,頭部微晃,身驅時俯時仰是其動律的主要特徵,舞中速度轉快時,還做跳轉、擦地空轉等技巧。《薩瑪舞》的動作樸實,粗獷有力,富有濃郁的勞動生活氣息。伴奏樂器為數支嗩吶和幾對音色不同的鐵鼓。曲調剛健有力,古樸凝重,多採用 5/8、7/8或 2/4、3/4節拍。

同義詞:薩瑪

Page 114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豐年祭MISALISIN

祭典儀式名。阿美族(Ami)為台灣原住民九大族中人口最多者(約十三萬人),分佈範圍以台東縱谷為主。北擴及至花蓮奇萊草原,南至屏東恆春半島,形成狹長地帶。其風土習俗亦不盡相同。因此共分為:一、南勢阿美(北區族群;包括花蓮市,新城市,吉安鄉、豐濱、壽豐等鄉區)。二:秀姑巒阿美及海岸阿美(中區族群;包括北自豐濱、到鳳林鎮,南至玉里、成功等鎮)。三:卑南阿美及恆春阿美(南區族群;自富里、成功等鄉鎮延至恆春半島)。該族群極重視祭典歌舞。昔日耕種小米時代,一年當中即舉行各種祭典儀式;主要有「狩獵祭」、「播種祭」、「除祓祭」、乞雨祭」………「入倉祭」等。後來漢化極速,農耕改為水田稻米耕作,祭典活動也僅留綜合形式的豐年祭(Misa Lisin).主旨在慶祝稻米豐收,感謝袓靈,諸神之保佑,故又稱謂「感恩祭」。每年各地區收割後於七、八月中擇日舉行該祭典。早期祭祀活動長達十天至十五天,今已簡略改為三天或六天;各地區不盡相同。豐年祭各地區的稱謂亦不一致,北區阿美族群稱為馬拉力基(MaLalikid),即歌舞活動之意。中區族群稱為儀利信(Ilisin),指舉行祭儀的事情。南區則稱謂吉露馬安

Page 115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KiLuma′an),為團聚之意。 日據時代稱為「月見祭」(Zukimisai),滿月時舉行活動,有賞月之意,為收獲祭(siukakusai)。儀式過程分為迎靈祭,宴靈祭和送靈祭三個程序。豐年祭使用之歌舞男女有別,統稱為馬利庫達(MaLikuda)。在日常生活中不可唱和跳,僅能使用於豐年祭典儀式中。因此早期歌曲雖有三十餘首,由於疏於使用而失傳,如今僅餘十餘首,第一天迎靈祭舞隊僅男性參加,女性僅居於助興地位。第二天宴靈祭活動女性始可加入歌舞。阿美族雖為母系社會,但祭祀活動是由男性主導。依年齡階級組織之形式,依序排列舞隊;老年組位於內圈,青年組在外圈,各組依出生日期別依序排成開口圓弧形。女性加入行列時皆排在最後。豐年祭使用之舞步著重足部強拍的重踏步,隊形大部分向反時針方向進行。相隔兩人雙臂側開交叉牽手,(部份歌曲亦採用左右鄰伴相牽手)隨足部動作做臂部自然前上舉振或下擺彎腰。使用基本之步法有:一、4/4拍節奏,第 1─2拍左足左斜前小躍一步,第 3─4拍右足重踏於左足旁。第 5─8拍右足後小躍踏兩次,每次左足隨之輕踏於旁。二、第 1─2拍右足右斜前輕輕踏出一步,左足輕踏步於右足側方,第 3─4拍左足左斜後踏一步,右足隨之踏於左足 側方旁。上體與手臂亦隨步法而上擺下彎,其他尚有左足踏出一步,右足重踏二次再換足依同法重踏二次。此外亦有反時針方向做交換

Page 115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跳步者,進行舞蹈時常由頭目或長老領唱。歌詞也會出現「哈嘿─」,一領一應,一唱一答,極富變化。其間更有明顯的轉調唱法,是其他族群中不易見到的現象。豐年祭衣飾各地不太相同,色彩較其他族群豐富複雜,共同佩物如:佩袋(護身符有避邪之意),頭飾(識別年齡階級,象徵男子權威)、羽毛冠(頭目或幹部級者飾物,代表領導有方,智慧出眾之意)。〔參考:明立國著《台灣原住民族的祭禮》,1989、黃貴潮《豐年祭之旅》民國 78、鄭元慶,光華畫報雜誌社等編著《與鹿共舞:台灣原住民文化 (3)》民國 83〕

同義詞:感恩祭、月見祭廣義詞:阿美族(Ami)

相關詞:狩獵祭、播種祭、除祓祭、乞雨祭、入倉祭

Page 115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圖名二:阿美族豐年祭婦女獻酒祭行列張麗珠民國 72年攝於光復鄉

圖名三:阿美族豐年祭-男女共舞張麗珠民國 72年攝於光復鄉

Page 115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豐和fêng ho

舞名。唐朝(西元 618~西元 907)禮儀舞蹈;郊廟樂舞之一。祭先農,奏《豐和》之舞;舞有二變。樂章三,係於顯慶三年(西元658),太子洗馬郭瑜撰寫。〔參考《唐會要‧卷三十三》〕

Page 115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轉踏chuan t’a

音樂舞蹈類型。宋朝(西元 960~1279)時代,一種歌舞表演形式。又稱《傳踏》、《纏達》。《轉踏》的結構與歌舞配合形式,是以一詩一詞交替出現為主體;即兩首不同的曲詞循環反覆。唱時伴以舞蹈。通常以一詩一詞為一節,一節演一事件,也有合若干節而演唱一事,如《拂霓裳傳踏》,即敘述開元(西元 713~西元 741)及天寶(西元 742~西元 755)遺事。〔參考《碧雞漫志》、《夢梁錄》〕

同義詞:傳踏、纏達

Page 115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雙人蘆笙舞shuang jên lu shêng wu

舞名。苗族傳統民間男子表演性舞蹈。流傳於貴州省丹寨、雷山、三都、榕江等縣苗族聚居地區。是專門在年節、喜慶集會上,由技藝高超的青年男子的表演項目,也可作為競技舞蹈參加比賽。屆時由二至四名手持蘆笙男子邊吹奏蘆笙邊進行舞蹈。主要動作為:〈走矮步〉、〈蹲踢步〉、〈蹲跳步〉、〈豎蜻蜓〉、〈倒地旋轉〉、〈翻滾〉,以及模擬山雀、錦雞、水牛等飛禽走獸姿態和勞動生活中,數以百計的動態。舞蹈節奏歡快、多變,技巧性極強。舞者可同舞,也可對舞。舞蹈過程中蘆笙樂曲不得間斷。舞蹈者均戴錦雞翎製成的冠帽,著苗族彩繡服裝。一般沒有其它樂器伴奏。

Page 115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雙管鼻笛shuang kuan piti

樂器名。流行於台灣原住民的吹管樂器,由兩支鼻笛組成,有兩種不同的類型:一、由管徑、長短,按孔數和距離相同的兩支鼻笛並列綁紮而成。二、兩支鼻笛分開吹奏,有的一管無按孔,奏筒音作為持續音,另一管有按孔,吹奏主旋律;有的兩管按孔相同,吹奏同音;有的兩管按孔多少各不相同,各奏各的旋律。演奏時,將兩個鼻孔對著兩支鼻笛的吹孔,呼氣吹奏發聲,在泰雅、賽夏、布農、曹、排灣等族的村社中經常演奏。〔參考《中國少數民族樂器誌》〕

廣義詞:原住民的吹管樂器

Page 115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額乎蘭‧德乎蘭ê hu lan tê hu lan

舞名。顎倫春族民間舞蹈。流傳於內蒙古呼倫欠爾,黑龍江的呼 瑪、璦琿、黑河等顎倫春族聚居區。《額乎蘭‧德乎蘭》為顎倫春語,原是該族民歌的名稱,與舞蹈相結合形成的歌舞形式而得名。漢譯為《篝火》,顧名思義,是圍著篝火跳的一種舞蹈。顎倫春是狩獵民族,每當男子狩獵歸來,婦女便將早已準備好的篝火點燃,大家圍火而坐,拾柴添火,分食野味,祝賀狩獵豐收。隨後眾人便圍著篝火拉手成圈翩翩起舞。一人領唱《額乎蘭‧德乎蘭》等歌曲,大家唱和而舞。主要步法是<踏步>,右腳向右邁一步,左腳隨之向右腳靠攏,沿逆時針方向,踏步行進。雙手按節前後上下擺動。舞至熱烈時,步法由<踏步>換為<跑跳步>,上身前俯後仰,動作剛勁有力。音樂節奏為 4/4 、2/4 及 3/8 、6/8 拍。

Page 115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顏雪丹yen hsüeh tan

人名。薪傳獎得主。她是台灣原住民,雅美族。台東縣蘭嶼鄉椰油村人。蘭嶼島距台灣四十九海浬與菲律賓巴丹島遙遙相對。雅美人酷愛和平,生性善良。男人多以捕魚為業,每當男人捕魚歸航時,婦女們在海濱跳《髮舞》歡迎他們平安回來。顏雪丹即為該鄉《髮舞》之領舞者及該舞之保存者。

Page 115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魏道道(生年不詳)wei tao tao

人名。元代名伶,擅獨舞《鷓鴣》。據《青樓集》載:「自國初以來無能繼者,妝旦色有不及焉。」知其不只是舞技精湛,扮相亦非他人能及也。〔參考《青樓集》〕。

Page 116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鵝舞ê wu

舞名。維吾爾族民間舞蹈。流傳於新疆的和田、喀什、阿克蘇一帶維吾爾族聚居區。每逢維吾爾族舉行「麥西熱甫」(一種歌舞遊藝集會的傳統形式)時,《鵝舞》是必定要表演的男子單人舞蹈。舞時,表演者身披白色羊皮大衣,右手退進皮袖筒內,手臂彎成鵝頭狀,再用一條紅布扎起袖口成鵝嘴。在樂曲和歌聲的伴奏下起舞。動作主要是模擬鵝的各種形態,如:行走、尋食、啄物、理毛等。圍觀的群眾可隨意跟著伴奏的樂曲唱讚美的或是貶意內容的歌詞。當鵝聽到讚美之詞時,便歡快起舞;反之,則去追啄丑化牠的人。整個舞蹈風趣活潑,深受群眾喜愛。伴奏樂曲多為 2/4拍,伴奏樂器不固定,可隨意採用。

Page 116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鎧甲舞k’ai chia wu

舞名。羌族民間舞蹈。流傳於四川省北部的茂縣、汶縣、理縣等地的羌族聚居區。俗稱《跳盔甲》,羌語音譯為《克拉格西》。源自古代祭祀舞蹈,供祭奠在抗敵戰爭中犧牲的英雄或德高望重老人。在葬禮儀式的表演,或於每年羌族祭祀祖先之日(農曆七月初十)跳此舞。其舞蹈程式為:出葬、跳盔甲、葬畢致哀。舞蹈者均為成年男子,人數不限。他們身著由方形牛皮連接成的鎧甲,肩掛銅鈴、頭戴插有犛牛鬃毛或麥草的牛皮頭盔,手持長刀、火槍等器械。在成群婦女的哀歌聲中,舞蹈者成單人縱隊跟隨著領舞者以〈蹉步〉循逆時針方向緩慢前行,歌畢起舞。舞蹈分為:戰士出征、凱旋歸來兩段。舞蹈者在行進中不斷鳴槍、揮舞手中器械的同時,還發出:嗷—呀,嗷嗚!悲壯的吼聲,為死者驅除邪惡、寄託亡靈。然後,列隊表演具有征戰內容、場面簡單的舞蹈,以此教育後代牢記先人為民族獻身的英武精神。隊形以:橫八字、編辮子、萬字格為主。基本步法為:〈蹉蹉步〉、〈重踏步〉等。舞蹈中經常以斜擰身和向左右轉動軀幹的特有姿態來表達情緒。整個舞蹈氣氛莊嚴、肅穆。1980年,經馬壽年等人編導的《鎧甲舞》參加了全國少數民族匯

Page 116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演。

同義詞:跳盔甲、克拉格西跳盔甲相關詞:克拉格西

Page 116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牘 tu

樂器名。牘是以竹製作,長者七尺,短者三尺,用以擊拍節樂。〔參考《周禮》、《三才圖會》〕

Page 116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羅東鎮中正堂luo tung chên chung chêng t’ang

機構名。成立於民國六十六年(1977)二月,場地約四百一十九坪,為羅東地區之大型室內藝文活動場所,經常舉辦音樂會及舞蹈表演等活動。場地可供各界租用。地址為宜蘭市羅東鎮中興路 1 號。

Page 116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羅東鎮公園luo tung chên kung yüan

機構名。成立於民國六十年(1971)。該地為平時老人群集、品茗、下棋、唱戲之所在,也常邀請歌仔戲班及小型舞蹈在此演出。地址為宜蘭縣羅東鎮公園。

Page 116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蹬窩羅têng wo lo

舞名。阿昌族民間舞蹈。流傳於雲南省隴川縣、梁河縣等阿昌族聚居區。多在婚娶、宴賓、蓋房等喜事時,主人置菸、酒於桌上供客人享用,男女賓客圍桌邊唱邊跳邊轉,其中也有一人領唱領舞,眾人隨聲應和的。歌詞內容多為祝賀。舞步較簡單,多在半蹲狀態中進行並稍有顫動。現窩羅已是阿昌族盛大節日,每年農曆正月初四日舉行。這一天,遠近村寨群眾滙集在先指定的村寨,圍著窩羅台狂歡起舞。近幾十年來,除「窩羅節」外,平時的節日集會,人們也會跳起《蹬窩羅》舞。無樂器伴奏,邊歌邊舞。

廣義詞:阿昌族民間舞蹈

Page 116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關盼盼kuan p’an p’an

人名。唐德宗貞元、元和(西元 785~西元 820)時徐州人。尚書張建封於貞元十五年(西元 799 )為武寧節度使鎮守徐州,盼盼為張尚書的家伎。才貌雙全,能歌善舞,擅長《霓裳曲》,深獲尚書之寵愛。居易曾在尚書府第之家宴見過盼盼舞《霓裳》,為其精妙的舞姿所感並提詩相贈。後張尚書去逝歸葬東洛,盼盼獨守在徐州舊宅燕子樓中,十數年未曾改嫁,並作詩「燕子樓三首」思念張尚書的情懷及孤獨淒涼的心境。經員外郎張仲素(字繢之)的吟誦,白居易詢問知係盼盼所作,有感而題詩三首和之。盼盼讀後又和詩答白居易,並表明己志,旬日後絕食而死。〔參考《全唐詩》〕。

Page 116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麗晶酒店li ching chiu tien

機構名。成立於民國七十九年(1990)九月,該酒店宴會廳一百四十三坪,經常有節目在該廳演出;內容包括國樂、國劇、特技、民俗舞蹈,以供外籍人士及國內各界觀賞。地址為臺北市中山北路二段 41號。

Page 116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嚴蕊(生卒年不詳)yen jui

人名。字幼芳。南宋孝宗(1174~1189)時浙江天台營妓。色藝俱佳,為當時難得之才女。曾應台州(今浙江天台、仙居及寧海等縣)太守唐與正之請,當宴即席就「紅白桃花」填詞「如夢令」一闕,頗受太守之讚賞,聲名也因而更為遠播。但也因盛名之累受到政爭的牽連,遭朱熹以「傷害風化」為由的迫害。嚴蕊受到嚴刑拷打,卻不屈服。此事甚至傳入孝宗之耳。後岳霖接任浙東提舉,憐其無辜受冤,命其自陳申訴,蕊不加思索,信口占「卜算子」一首為己辯訴:「不是愛風塵,似被前緣誤。花落花開自有時,總賴東君主。去也終須去,往也如何往?若得山花插滿頭,莫問奴歸處。」嚴蕊之才智獲得岳商卿賞識,判其無罪釋放,並將蕊由樂部除籍,予以從良。明代馮夢龍將此故事采錄於「情史」之外,凌濛初亦將此事收入「二刻拍案驚奇」一書中。〔參閱《齊東野語》、《二刻拍案驚奇》、《情史》〕。

Page 117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寶蓮燈pao lien têng

舞劇名。由中國著名神話傳說《寶蓮燈》故事以及同名戲曲改編。華山聖母廟的仙女三聖母和書生劉彥昌在廟中邂逅,遂訂終身。因此觸犯仙規,二郎神百般阻撓,幸王聖母持有寶蓮燈,以其神力戰敗二郎神。劉彥昌與三聖母結為夫婦,生一子名沉香,在沉香百日時,二郎神令哮天犬奪去寶蓮燈,並率天兵天將,捉拿三聖母,壓在華山腳下。沉香被霹靂大仙所救,並傳授武藝,十五年後,沉香成長為英武少年,大仙告知其身世,贈以神斧,令他下山救母。途中在聖母廟巧遇劉彥昌,父子相認,同上華山,奪回寶蓮神燈,戰敗二郎神,以神斧劈開華山救出了三聖母,夫妻、母子得以團圓。由李仲林、黃伯壽編劇導演,京劇藝術家李少春精心指導,張肖虎作曲,趙青扮演三聖母,傅兆先扮演劉彥昌,劉德康扮演沉香,孫天路扮演二郎神,方伯年扮演霹靂大仙。中央實驗歌劇院首演於1957年 9月。是中國第一部大型古典民族舞劇。該劇以劇曲舞蹈語彙為基礎,注重情節結構的精鍊,著力塑造人物形象。尖銳的矛盾衝突,動人的情感力度,新穎的民族形式,一時成為民族舞劇創作遵循的模式。《寶蓮燈》曾在前蘇聯、波蘭演出,均獲好評,日

Page 117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本花柳德兵衛舞蹈團、蘇聯新西伯利亞歌舞劇院曾先後來華學演此劇。西元 1959曾由上海天馬電影製片廠拍成彩色電影。

廣義詞:舞劇名

Page 117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懸絲傀儡hsüan ssû k’uei lei

劇種名。中國古代傀儡戲的一種表演形式,又稱「提線木偶」,民間簡稱為「線戲」或「線偶」。線偶身高約六十公分,由頭、軀幹、四肢三個部位組成,在重要關節部位連上絲線,一般設置在頭、腹、背、手臂、手掌、腳趾等部位上,演員站立佈景後面拉動絲線操縱木偶,少則一、兩人,多則至十數人。〔參考《中國大百科全書‧戲劇》、《中國古代音樂史稿》〕

同義詞:提線木偶、線戲、線偶廣義詞:傀儡戲的一種表演形式

Page 117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獻天花舞hsien t’ien hua wu

舞名。唐、宋宮廷舞蹈。宋郭茂倩《樂府詩集》載:唐人法曲(清樂,非胡樂)名目有九種:《破陣樂》、《一戎大定樂》、《長生樂》、《赤白桃李花》、《堂堂》、《望瀛》、《霓裳羽衣》、《獻仙音》、《獻天花》等。宋代宮廷隊舞女弟子隊第八隊有《菩薩獻香花舞》,演員衣生窄砌衣,戴寶冠,執香花盤(《宋史‧樂志》)此舞傳至朝鮮,名《獻天花舞》。朝鮮官書《進饌儀軌》所載:《獻天花舞》,《佩文韻府》:維摩詰室一天女,以天花散。《圖書集成》……曰《菩薩獻香花》。由女妓七人舞,主演者扮作仙母奉花瓶;如由舞童扮演,則主演者改為奉花瓶的人。歌詞為:「祥雲繞金殿,天花奉玉瓶,翠華聞仙樂,冠佩會如星。」此舞可謂中朝樂舞交流的見證。

廣義詞:唐、宋宮廷舞蹈相關詞:破陣樂、一戎大定樂、長生樂、赤白桃李花、堂堂、望瀛、霓裳羽衣、獻仙音、獻天花

Page 117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蘆笙lu shêng

樂器名,流行於中國西南地區苗、侗、水、仡佬、瑤、壯等少數民族中的多管型簧管樂器。蘆笙由笙斗、笙管、簧片和共鳴管組成,笙斗由松木或杉木製成,中間剖開挖空,裝入笙管後再用膠粘合,外用樹皮或細竹蔑箍以防裂,細端插一細竹管吹嘴,笙斗上插有兩排笙管。蘆笙的吹奏方法以雙手抱笙,拇指、食指、中指按左右兩排笙管的指孔,口含吹管,吹氣和吸氣皆能鼓簧發音,可吹奏八度、六度、五度、四度合音及三和弦。高音蘆笙音色純淨明亮,中音蘆笙柔和圓潤,低音蘆笙飽滿豐厚,主要的演奏形式有:一、獨奏:用高音蘆笙。二、對蘆笙:以音高、音列完全一致的兩支蘆笙齊奏。三、套蘆笙:由調式相同的高、中、低音蘆笙(稱三滴水),或再加倍低音蘆笙(稱四滴水)。四、芒筒蘆笙:高、 中、低音蘆笙各一支加三支芒筒(稱半套),高、中、低音蘆笙各兩支加二十六支芒筒(稱整套)。蘆笙是苗、瑤、侗等民族歌舞節日或慶豐收時不可缺少的樂器,男女齊聚邊奏邊舞。著名蘆笙曲有「諾德仲之歌」、「蘆笙舞曲」等。〔《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中國少數民族樂器誌》〕

Page 117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廣義詞:中國西南地區多管型簧管樂器相關詞:獨奏、對蘆笙、套蘆笙、芒筒蘆笙

Page 117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蘆笙舞lu shêng wu

舞名。侗族傳統民間舞蹈。主要流傳於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龍勝等縣、湖南省通道、靖縣、貴州省黎平、從江縣等侗族聚居地區。侗語音譯為:多倫。源於古代在播種前祈求豐收;收穫後感謝神靈保佑和祭祀祖先時的祭祀性舞蹈。也被稱為《踩堂》或《踩蘆笙》。現已成為該族在稻穀收穫後至來年春播前,在各種喜慶佳節時青年男女的自娛性舞蹈。在侗族集聚處一般每個地區隔兩年要舉行一次「蘆笙會」,屆時由各個村寨為單位的蘆笙隊報名參加,進行比賽。或在過年時單由男子蘆笙隊到各村寨做串寨表演。該舞蹈是未婚青年選擇自己心上人的一種交誼方式。舞蹈時男女人數不限,隊形的排列各個地區有所不同。如:湖 南 靖縣,以每個村寨的蘆笙隊為單位,按吹奏蘆笙的男子在前,盛裝女子在後的單行縱隊排列,各蘆笙隊按來到作舞廣場的先後順序相接,組成一個具有若干層的同心圓,進行統一的舞蹈,舞蹈動作以大擺臂走步為主,只是在蘆笙曲調進行更換時,做速度和方向上的變換;而廣西三江縣的舞蹈風格較靖縣瀟灑、活潑。每一村寨為一作舞單位,被稱作:一堂。可若干堂舞隊同時作舞。各個舞隊,首先要在作舞處豎起蘆笙柱懸掛本

Page 117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蘆笙隊隊旗為舞蹈場地的中心,柱下有在原地不舞,專為小蘆笙伴奏而吹奏低音芒筒者四至六人,圍繞蘆笙柱,以手持小蘆笙的青年男子與持彩巾的或花傘的盛裝少女,以單行站成內外兩層圓圈,按逆時針方向旋轉作舞。舞蹈動作與節奏,依照蘆笙頭所領奏的曲調進行舞蹈。女子動作主要為:〈原地旋轉〉和兩臂上下、前後的擺動,男子動作多為:〈蹲步〉、〈跳躍〉、〈點步踢腿〉等。整個舞蹈動作幅度不大,抒情而細膩。廣西三江縣在《蘆笙舞》的最後,有時加入似拔河遊戲的娛樂活動:拉鼓。所有作舞男女分為兩邊,拉拽繫有粗繩的長形木鼓,以一方勝利為舞蹈活動的終止。無其它樂器伴奏。

同義詞:踩堂、踩蘆笙

Page 117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蘇合香su ho hsiang

舞名;樂曲名。一、唐朝(西元 618~西元 907)由印度傳入中國。教坊曲目之一,屬軟舞。此舞所以命名為《蘇合香》,據文獻載,因印度之阿育王患病,經服草藥蘇合香而癒,因作此舞。舞蹈時頭戴蘇合草編織而成的冠。於日本延曆(西元 782~西元 785)年間,由遣唐舞生和邇部島將此舞樂傳至日本,保存至今。《蘇合香》係盤涉調,新樂、大曲。舞樂順序:一、<盤涉調‧音取>;二、<道行>;三、<序>拍子十二;四、<三帖>拍子二十六;五、<四帖>拍子二十六;六、<五帖>拍子二十二;七、<破>拍子二十;八、<急>拍子二十;九、<重吹>反覆<急>之段落。舞者四人〔參考《教坊記》、《梁》、《舞樂圖說》〕

廣義詞:軟舞相關詞:軟舞

Page 117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蘇莫者su mo chê

舞名;樂曲名。一、唐朝(西元 618~西元 907)教坊樂舞曲名之一。又稱《蘇幕遮》、《渾脫舞》同時呈現於「乞寒」民俗活動中。二、日本宮廷雅樂舞樂之一。係盤涉調,古樂、中曲,舞者一人。舞樂順序:一、<古樂亂聲>;二、<音取>三管同時吹奏;三、<序>拍子十六;四、<破>八多良拍子、拍子十二。〔參考《唐會要》、《唐戲弄》、《雅樂》〕

同義詞:蘇幕遮、渾脫舞

Page 118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蘇幕遮su mu chê

舞名;樂曲名。〔見蘇莫者〕

Page 118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夔(生卒年不詳)k’ui

人名。亦名后夔。相傳為舜(西元前 2233)的樂官,主管樂舞,執掌樂教。舜授以「典樂」,又曰古樂正。夔於是正六律和五聲,以通八風而天下大服。又創作「大韶樂」,春秋(西元前 770~西元前 476)時,孔子(西元前 551~西元前 479)在齊觀賞此樂舞後,三月不知肉味,並讚它是「盡善盡美矣」。〔參閱《左傳》、《尚書》〕。

Page 118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蘭陵王lan ling wang

舞名;樂曲名。又名《蘭陵王入陣曲》。北齊(西元 550~西元577)、隋朝(西元 581~西元 618)及唐朝(西元 618~西元907)時代之戲曲。盛行於唐代。北齊,蘭陵王高孝瓘(又名長恭?~西元 573)英勇善戰、貌美、自謙不足以威敵,於是以木刻假面,臨陣時著假面應戰。此面具亦稱《大面》、《代面》。此舞樂傳入日本。日本保存至今並經常演出。日本稱此舞為《蘭陵王》、《沒日還午樂》、《羅陵王》、《新羅陵王》及《陵王》。係壹赿調,古樂、中曲。舞者一人,右手持捊。舞樂順序:一、<小亂聲>;二、<亂序>;三、<囀>;四、<音取>;五、<當曲>,舞共有六段。唱詞有二;其一:「吾罸胡人,古見如來,我國守護,翻日為樂。」其二:「吾等胡兒,吐氣如雷,我採頂雷,蹈石如泥。」日本古時,由舞者自吟此歌詞,現今此風已不存在。〔參考《北齊書》、《唐書‧音樂志》、《樂府雜錄》、《教坊記》、《日本史‧禮樂志》、《舞樂圖說》、《雅樂》〕

同義詞:蘭陵王入陣曲廣義詞:蘭陵王、沒日還午樂、羅陵王、新羅陵王、陵王

Page 118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大面、代面相關詞:蘭陵王、沒日還午樂、羅陵王、新羅陵王、陵王

Page 118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蘭陵王入陣曲lan lin wang ju chên ch’ü

樂舞曲名。代面歌舞戲。蘭陵王,高長恭,為北齊世宗文襄皇帝高澄第四子,一名孝瓘。《北齊書‧卷十一列傳三》:「……累遷并州刺史。突厥入晉陽,長恭盡力擊之。芒山之戰,長恭為中軍,率五百騎再入周軍,遂至金墉之下,被圍甚急,城上人弗識,長恭免冑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於是大捷。武士共歌謠之,為《蘭陵王入陣曲》是也。」說明《蘭陵王入陣曲》的來源,是由於武士歌頌他英勇善戰,打敗周師的事蹟。又據《隋唐佳話》說蘭陵王長恭因面目姣好白晰,而著假面以與敵人作戰。「高齊蘭陵王長恭,白類美婦人,乃著假面以對敵,與周師戰於金墉下,勇冠三軍,齊人壯之,乃為舞以效其指麾擊刺之容,今人(大)面是」。以戴面具的舞蹈,來表現蘭陵王的指麾擊刺的動作。到唐代與《撥頭》、《踏謠娘》等並稱為歌舞戲〔《舊唐書‧音樂志》〕。武則天時代,她五歲的孫子衛王,曾在她面前表演了《蘭陵王》,還在表演之前念致語:「衛王入場,咒愿神聖,神皇萬歲,孫子成行。」(《全唐文‧鄭萬鈞〈代國長公主碑〉》)今河北省邯鄲有蘭陵王墓。日本宮內廳雅樂寮,仍保存和上演《蘭陵王》這個節目。日本《舞樂圖

Page 118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說》記載:「《蘭陵王》古樂、中曲,舞者一人。聖武天皇天平(西元 724~748)年間由僧人佛哲傳到日本去的。」此舞,舞人戴龍頭假面,手中持桴(鼓棰),著紅色袍,雲龍裲襠,舞起來勇壯活潑而且華貴亮麗。

廣義詞:樂舞曲名

Page 118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蠟條舞la t’iao wu

舞名。一、傣族古代儀式舞蹈。流傳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和德宏傣族聚居區。雙手執點燃之蠟條起舞,故名。德宏為手心向上,蠟條執於手心上,西雙版納手心向下,蠟條執於手背上。傣族全民信奉佛教,每次賑佛,人們都要到佛寺敬獻蠟條和點燃蠟條。《蠟條舞》係佛教傳入傣族地區後與佛事活動有關而產生。傳統古老的《蠟條舞》已失傳,現跳之《蠟條舞》,係專業舞蹈工作者根據文史資料,佛寺裡壁畫上的《蠟條舞》形象,和老人描述之《蠟條舞》情況,並結合傣族舞蹈之風格韻律特徵而恢復的。西雙版納特徵之《蠟條舞》,作為插入性集體舞蹈由西雙版納歌舞團 1979年在舞劇《孔雀公主》裡首演。德宏特徵之《蠟條舞》,由劉金吾、刀美蘭編為獨舞,由刀美蘭 1979年首演。作曲王施曄。二、布朗族舞蹈。流傳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布朗族聚居區。過去為賑佛時跳的舞蹈,近幾十年來,已演變成群眾性的民間舞蹈。佛教傳入布朗族地區後,每逢賑佛等佛事活動,人們都要手捧蠟條去佛寺供奉並點燃蠟條,遂產生了《蠟條舞》。布朗族與傣族相鄰,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均相互交融和影響。他們都有《蠟條舞》但又各不相同:傣族為女性

Page 118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舞蹈,布朗族則為男性手夾蠟條、女性手持鮮花與之共舞。舞蹈風格韻律和表演形式也不相同。布朗族《蠟條舞》,可圍成圓圈,也可男女對舞。手上動作為一手向前,一手收回於胸前輪回和<雲手轉>,腳上動作為單一走步。持花者可做繞腕同時轉身和單手繞腕,腳尖踮步。

廣義詞:傣族古代儀式舞蹈

Page 118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護羊鬥熊舞nu yang tou hsiung wu

舞名。哈薩克族民間舞蹈。流傳於新疆的新源、特克斯、鞏乃斯等哈薩克族聚居區。是牧民們聚會娛樂時表演的即興舞蹈。表演者通常為四名男子。兩人反穿白色皮襖,頭戴皮帽,豎起帽耳,扮成羊的形象;一人翻穿黑色皮襖,扮成黑熊;另一人身穿獵裝,扮成獵人。舞時,開始兩隻羊嬉戲玩耍,與獵人親暱地依偎在獵人身邊,獵人愛護地撫摸牠們。突然黑熊出現,追捕羊群,獵人奮起保護羊群,與黑熊展開搏鬥。隨著獵人的槍聲,黑熊被擊斃。羊群得救,圍著獵人歡舞。舞蹈主要模擬羊、黑熊形象及動態,生動、逼真。以誇張、幽默的表演特點,展現草原牧民勇敢樂觀精神風貌。該舞由哈薩克民間彈撥樂器冬不拉伴奏。

Page 118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鐸舞to wu

舞名。漢、魏屬雜舞類。執鐸而舞。鐸形如大鈴。《古今樂錄》:「鐸,舞者所執也。」鐸在古代是軍中傳令的工具,文事振木鐸,武事振金鐸(金舌)。《鐸舞》的漢曲古辭有《聖人制禮樂》篇,由於聲辭雜寫,已不能解讀。曹魏時的《鐸舞》曲名為「太和時」。晉朝的《鐸舞》曲名為「雲門篇」,傅玄作「鐸舞歌詩‧雲門篇」:「黃《雲門》,唐《咸池》,虞《韶舞》,夏《夏》,殷《濩》,列代有五。振鐸鳴金延《大武》,清歌發唱形為主,聲和八音協律呂。身下虛動,手不徒舉,應節合度,闇其敘,時奏宮角,雜之以徵羽。」「樂以移風,與德禮相輔,安有失其所」(《樂府詩集》卷五十四)。這首舞歌一直沿用到南朝蕭齊時代,到蕭梁朝《鐸舞》改用周舍詞:「《雲門》且莫奏,《咸池》且莫歌,我後興至德,樂頌發中和。白雲紛已隆,萬舞郁駢羅,功成聖有作,黃唐何足多」(出處同上)。今土家、藏等民族民間舞中仍有執鈴而舞的。

Page 119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霸王鞭pa wang pien

舞名。白族民間舞蹈。流傳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各縣白族聚居區。其舞源有多種說法:源於南詔時兵器、警軍器;源於大理國杵喪棒;明代改土歸流時傳進雲南的《蓮湘》演變而成,模仿栽秧而來……等。《霸王鞭》一般不表現什麼具體內容,主要表現一種情緒。在白族人民建房嫁娶或火把節、三月街、本主廟會等喜慶佳節中表演,也是繞三靈、鬧春王、田家樂等一些祭祀和民俗活動中必不可少的內容。其中尤以繞三靈中的《霸王鞭》舞隊最為熱鬧和壯觀。《霸王鞭》一般用八十公分或一百公分長的空心竹竿或扁方形木條為原料,在其頭尾兩部錯位鑿穿約十二公分的兩個長方形大槽,每個槽內固定有三小串銅錢,並在一端繫上一個彩球,鞭杆染成綠或紅黃綠相間色。在長期的流傳中,形成了二百多種不同的套路和跳法。一般是環繞身體的主要關節碰擊,即在舞動過程中,須敲打或碰擊地面、腳心、膝、胯、肩、肘、手掌部位,而以上各部位也必須主動去接鞭,這樣即形成上身前後扭擺或旋,再與下身顫動相結合,而形成了白族舞蹈瀟灑自如的風格及擺、旋、顫的韻律特徵。伴以傳統的白族嗩吶曲調、歌唱及民間打擊樂,氣氛十分熱烈而又

Page 119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獨具特色。

廣義詞:白族民間舞蹈相關詞:蓮湘

Page 119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露台lu t’ai

表演場所。將表演歌舞百戲的台搭建於室外時,即稱謂露台。說明台的上方無棚無頂,採用露天的形式。換言之,露台是高於地面並建築於戶外的露天劇場,觀眾在露台下欣賞。〔參考《宋史‧一四二樂志九五》、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六元宵》〕

同義詞:戶外的露天劇場

Page 119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驃國樂p’iao kuo yüeh

樂舞種類名。驃國係唐朝(西元 618~西元 907)之屬國。驃國地在今之緬甸,雲南西方,與天竺國相近,因之其樂舞充滿佛教彩色。與南詔接壤,軍事上常相互牽制,文化上則互相借用;南詔舉行大宴時,也演奏「驃國樂」。該樂傳入中原係貞元十七年(西元801)又一說為貞元十八年(西元 802)正月。驃國王因南詔曾於西元 800年進獻《南詔奉聖樂》,其中亦有驃國之樂舞人員。乃遣其弟悉利移來獻,凡有十二曲,及樂工三十五人來朝。樂曲及歌詞多表現釋迦牟尼佛祖之言行;演唱時每曲皆為齊唱,以兩手十指齊開、齊合,身體低與昂交替進行,有如中國之《柘枝舞》。驃國之樂舞對其鄰近之彌臣國及南詔(今之雲南)有很大之影響,當時南詔所演奏之樂舞,唐使臣袁滋、鄭士羙出使南詔,曾親賭此樂舞。十二曲之中文譯名:佛印、讚娑羅花、白鴿、白鴿遊、羊勝、龍首獨琴、禪定、甘蔗王、孔雀王、野鵝、宴樂、滌煩。詩人白居易(西元 772~西元 846)曾作《驃國樂》,文中曾對《驃國樂》之來源、樂器、舞姿均有描寫:「驃國樂,驃國樂,出自大海西南角。雍羌之子舒難陀,來獻南音奉正朔。德宗立仗御紫庭,黈纊不塞為

Page 119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爾聽。玉螺一吹椎髮聳,銅鼓一擊文身踊。珠纓炫轉星宿搖,花鬘斗藪龍蛇動。……」。〔參考《舊唐書‧卷二十九》、《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二》、《通典‧卷三十三》、徐嘉瑞《大理古代文化史稿》、《全唐詩》〕

Page 119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鶴舞ho wu

舞名。朝鮮族民間舞蹈。朝鮮民族喜歡鶴,(鶴是長壽之鳥),究其源可能與朝鮮族先民的圖騰有關,並且又與儒教、神仙思想及自古流傳下來的巫俗活動有著密切的關係。《鶴舞》是朝鮮民族模擬鶴的自然形態,創作出的〈鶴步〉、〈鶴飛翔〉等舞蹈形象。據朝鮮《樂學軌範》記載:「朝鮮高麗時期,宮廷內曾盛行過道具表演的鶴舞,有專門的伴奏樂曲,而且和《蓮花童子》的表演相結合」。《鶴舞》姿態優美,唐代大詩人李白曾這樣描述:「翩翩舞廣袖,似鳥海東來」。朝鮮族舞蹈家金元慶曾以「朝鮮舞基本上是仙鶴式的步調和楊柳式的身條」,來形容和啟發學員對朝鮮民族舞蹈風格特點的掌握。《鶴舞》現在流傳於吉林省延邊安圖縣,舞者手持鶴形道具表演。

廣義詞:朝鮮族民間舞蹈

Page 119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儺 nuo

儀式舞蹈。為古代由全民共同參與的一種驅鬼逐疫的祭祀活動。在殷代稱之為「 」,專用於室內逐疫驅鬼,人民可視實際需要隨時舉行,故無固定的舉行時間。至周代始稱為「儺」,由方相氏矇熊皮、帶黃金四目、玄衣朱裳,率領著四狂夫執戈揚盾,跳著武舞索室敺疫,故亦稱為《方相舞》。且依照不同季節定時舉行,即季春之「國儺」係由天子與諸侯行之;孟秋之「天子儺」,唯天子可行之;季冬之「大儺」是自天子以至全體人民共同參與,是最盛大也最隆重之祭典,亦為歷代所重視的祭祀儀式。除以上三儺外,卻無季夏的儺儀之記錄,但是《史記‧秦本紀》載有六月舉行「以狗禦蠱」的活動;而今江西、湖北一帶在每年端午節亦有驅鬼逐疫的儺儀,《黃岡縣志‧卷一》記載「端午稱天中節,又有儺人,花冠文身,鳴金逐疫」。因此符合鄭玄「四時儺」之說。到漢代,儺儀只在每年歲末的大臘或除夕,由方相氏率十二神獸與侲子按規定之儀式舉行「大儺」。唐代雖保持方相氏主持儺儀,但此時已出現同具驅鬼逐疫功能之「鍾馗」信仰。故宋代大儺則由鍾馗取代方相氏,將專職祭祀的「禮官」改為「樂官」,由教坊伶工擔任是項任務,並將

Page 119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儺儀中神獸、侲子等由門神、六丁、六甲等取代之,使原來單純而神聖之宗教儀式,變為一種娛樂性的戲劇節目,自此宮廷儺儀逐漸衰微。首因元朝異文化而間斷,明代一度恢復以方相氏行儺儀之傳統,但旋又為清朝異文化而中斷。再由於時代的進步,科學之昌明,故無法挽回其頹勢。民間之儺儀,則有賴各種廟會與宗教慶典活動得以延續。〔參考《周禮‧夏官》、《禮記‧月令》以及漢以降各朝之《禮儀志》、《論語》、《呂氏春秋》、《東京夢華錄》〕。

相關詞:祭祀活動、方相舞、大儺

Page 119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儺舞nuo wu

〔詳見《儺》〕。

Page 119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囊瑪nang ma

舞名。藏族古典宮廷歌舞。《囊瑪》意為室內歌舞,早期僅供達賴喇嘛及宮廷貴族階層享有,後逐漸豐富發展成為一種由民間藝人表演的歌舞形式。舞蹈分慢板和快板;慢板以歌為主,動作小巧、靈活,常有膝部〈屈伸〉、〈輕踏〉、〈小撩腿〉等舞步:快板以舞為主,腳步靈活多變,節奏強烈,有〈踢〉、〈踏〉、〈跳〉、〈悠〉、〈轉〉等動作,與《堆諧》(踢踏舞)相似。歌舞旋律悠揚古樸,舞曲熱情洋溢、奔放,通常由若干女子表演,伴奏樂器以扎念(六弦琴)、揚琴、京胡、二胡、笛子、串鈴為主,有固定的曲目,著名的曲目有「阿瑪勒洪」。

廣義詞:藏族古典宮廷歌舞相關詞:室內歌舞、阿瑪勒洪

Page 120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歡慶舞huan ch’ing wu

舞名。裕固族傳統民間自娛性舞蹈。流傳於甘肅省肅南縣明花、康 樂、大河地區裕固族聚居地。源於古代游牧民族在酒足飯飽之後,男女老少圍火起舞的原始篝火舞蹈。現該舞雖已成為歡慶豐收、喜慶佳節時的集體自娛性舞蹈,但當地牧民在狩獵歸來仍有圍篝火作舞的傳統習俗。舞蹈圓圈按順時針方向轉動,腳部動作以〈踢踏步〉為主,上肢配合身體的扭轉自由擺動,女性舞蹈時手中可持彩色方巾。在舞蹈的集體中,舞者可獨舞、可雙人起舞、可男女對舞,也可同性共舞。在作舞過程中不時伴以:啦、耶、呦等呼號為舞蹈助興。舞蹈氣氛自始至終歡騰、熱烈,有濃厚的民族風趣。各種舞動多為即興式動作,是該舞蹈的突出特點。

Page 120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灑朗sa lang

舞名。羌族民間舞。流傳於四 川北部汶縣、理縣、黑水縣、松潘縣等地羌族聚居區。《灑朗》有《青年灑朗》與《老年灑朗》之分(也被他族稱為《青年鍋莊》和《老年鍋莊》)。因平日更多地為青年們歡娛的活動項目,使《灑朗》漸漸成為《青年灑朗》的代稱。舞蹈多為男女青年之間表達愛情的自娛性圓圈舞蹈。舞蹈人數不限,形式類似藏族《鍋莊》,但不相同。男女舞蹈者分別站成兩隊,隊尾相連接,男女隊首各由一名領舞者帶領,領舞者之間不連接,形成一個面向圓心的不封閉式舞圈。舞蹈時有連臂和不連臂兩種,連臂的形式又分為:〈一般連臂式〉(兩手在身體同側連臂)、〈體前交叉連臂式〉和〈搭肩連手式〉。舞蹈時邊歌邊舞,舞蹈的具體名稱和動作由伴唱歌曲的歌詞內容所決定。動作幅度大、優美而靈活。速度由慢漸快,舞圈與舞者本身轉動的方向均為逆時針方向。整個舞蹈氣氛歡快、熱烈。常用步法有:〈三步一翻〉、〈前後擺臂旋轉〉、〈髖部橫軸擺動〉、〈雙腳換跳〉和〈前後擺腿〉等。無樂器伴奏。

同義詞:青年灑朗

Page 120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青年灑朗相關詞:鍋莊

Page 120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籥 yüeh

舞具;樂器名。古代之管樂器,禮儀舞蹈文舞舞具。通常用於演奏用之樂器較短、狀似笛,僅有三孔。用作舞具的籥較長,有六孔。此舞具使用至今;每於祭祀孔子誕辰時,仍有左手執籥、右手秉翟之《六佾舞》表演於釋奠之禮儀中。〔參考《詩經》、陳暘《樂書》、《三才圖會》、《古今圖書集成》〕

相關詞:六佾舞

Page 120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變文pien wen

唐代佛教寺院中由僧人向群眾宣傳佛教用的講本,包含了散文和韻文兩種形式,內容主要演譯佛經故事、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演說變文的場合稱為俗講,通常由主講和尚坐在中間,旁邊有奏音樂的、幫唱的、還懸掛佛教故事圖畫,以輔助講唱吸引聽眾。變文約產生於初唐,唐代末年流入民間,至宋真宗時禁止僧人講唱變文,因此失傳。十九世紀末在甘肅 敦煌的莫高窟藏經洞中,偶然發現大批的變文,有講佛經的「維摩詰經變文」等,有講佛經故事的「目蓮變文」、「破魔變」等,有講歷史故事、民間故事的「伍子胥變文」、「王昭君變文」等。變文,意即把一種記載改變成另一種體裁的文字,其中並無深層的意義,「變」字僅是「改變」、「變易」的意思而已。〔參考《敦煌學大辭典》、《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

廣義詞:佛教用的講本相關詞:散文、韻文、佛經故事、歷史故事、民間傳說

Page 120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驚鴻舞ching hung wu

舞名。唐朝舞蹈。唐玄宗的寵妃梅妃善此舞。梅妃江采萍長於詩賦、善於舞蹈,開元初年,選入宮內,由於她喜愛梅花,故稱梅妃。對她的舞蹈玄宗曾這樣讚賞:「吹白玉笛,作《驚鴻舞》,一座光輝」。在這裡《驚鴻舞》是一個舞蹈名稱,而在其它記載中則更多是對舞蹈姿態地形容,如《洛神賦》:「翩若驚鴻」。《樂府雜錄》舞工條載:「舞者樂之容也,有大垂手、小垂手,或如驚鴻,或如飛燕」。劉禹錫的《泰娘歌》:「舞學驚鴻水榭春,歌傳上客藍堂暮」句。《驚鴻舞》基本上是一個動作輕盈敏捷,模擬飛鳥翱翔的舞蹈。這種傳統舞姿動作至今還保留在我國各地民間和戲曲舞蹈中,如〈雙飛燕〉、〈大鵬展翅〉等。

廣義詞:唐朝舞蹈

Page 1206: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讌樂yen yüeh

樂舞種類名稱。又書寫為「燕樂」、「宴樂」。屬儀式舞蹈。它的起源很早;一、自周朝歷經漢魏至唐宋,其間二千年間,其樂曲結構、樂舞功能,均隨朝代更替、帝王之喜惡,有不同的呈現。「燕樂」最早文獻見於《周禮》,係指天子與諸侯宴飲時之樂舞,多為俗樂,非祭祀禮儀中所舉行之「六大舞」及「六小舞」。至漢朝(西元前 206~西元 220)時代,宴會中賓主起舞,兼具社交禮節與娛樂功能〔見本辭典蔡邕不起舞、以舞相屬、李陵起舞等則目〕。唐朝(西元 618~西元 907)是「讌樂」鼎盛時期,該時,藉其表演之功能性,以達成炫耀國力,敦睦邦交。二、貞觀十四年(西元640)有祥瑞景雲出現,張文收(?~西元 670)作「景云河清歌」,名曰「讌樂」,奏之管絃,為諸樂之首。「十部樂」之第一部即是「讌樂」。「讌樂」包括四首樂舞:一、《景雲樂》二、《慶善樂》三、《破樂樂》四、《承天樂》。這四首樂舞之歌頌焦點集中在唐王朝及唐太宗(西元 627~西元 649)。這四首樂舞也被列入「坐部伎」,其儀式性與欣賞性更形提高。大型的一百二十名舞者的《破陣樂》,也同時列入「立部伎」。「讌樂」的樂曲,

Page 1207: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形式上採用雅樂規範,樂調、樂曲均有胡樂及俗樂之成份。〔參考《周禮‧卷二十四》、《舊唐書‧音樂一》、《唐會要‧卷三十三》、《唐代音樂史的研究》〕

同義詞:燕樂、宴樂、景雲樂、慶善樂、破樂樂、承天樂相關詞:景雲樂、慶善樂、破樂樂、承天樂

Page 1208: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鷹舞ying wu

舞名。哈薩克族民間舞蹈。流傳於新疆的伊犁、木壘、巴里坤等哈薩克族聚居區。通常在喜慶或親友相聚時,表演這種自娛性舞蹈。表演者多為男子,人數不限。舞時,模擬雄鷹的展翅盤旋,或從空中俯衝直下,並有獵取狐狸和小兔的情景,充滿生活情趣。舞蹈動作以模仿雄鷹的各種形態為主。舞姿中的肩、肘、腕有節奏的自然扭動,具有濃厚的哈薩克民族特色。該舞由哈薩克民間樂器冬不拉伴奏。

Page 1209: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纛tu

舞具。一、古代帝王乘輿上用犛牛尾或雉尾製成的飾物。二、軍中或儀仗隊的大旗亦稱纛。三、禮儀舞蹈之領隊者用之於入出場時之旗幟。

Page 1210: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鑼鼓譜lo ku p’u

樂譜。中國民間打擊樂或戲曲的樂師,將各種鑼點按其實際音響與節奏口頭背誦,稱為鑼鼓經,把鑼鼓經的音響、節奏、組合形式、譜式結構以樂譜的形式記錄下來,便成為鑼鼓譜。現行的鑼鼓譜有如下四種類型:一、以漢字書寫的鑼鼓經譜:把鑼鼓經所念的音響,用相應的同音漢字記錄下來,板眼(見板眼)符號記於漢字右側,按照舊式漢字書寫格式直行書寫,現代的鑼鼓經譜與簡譜結合,改為橫式書寫。二、以拉丁字母為音符的鑼鼓音響總譜:吸取傳統鑼鼓經與現代流行的簡譜的特點,將各種打擊樂器的音響以相應的打丁字母做為符號,代替鑼鼓經譜的漢字,採用現代簡譜中各種節拍符號。三、符號式的鑼鼓譜:用○(武鑼)、╳(小鑼)、

(鈸)、 (風鑼)、◎(大鑼)等符號來記譜,但無統一的規範 ,在現代國樂簡譜記譜中常用之。四、分行式的打擊樂總譜:吸取交響樂五線譜總譜的特點,將打擊樂中各種樂器的演奏譜分行記錄,每種樂器作為一個聲部,由各聲部的樂譜匯合起來構成總譜。鑼鼓經的譜式如下圖:〔參考《簡明戲曲音樂辭典》〕

廣義詞:樂譜

Page 1211: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相關詞:鑼鼓經、鑼鼓經譜、音響總譜、鑼鼓譜、打擊樂總譜

Page 1212: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幞p’u

舞蹈服飾。即包頭之軟巾,又稱「幞頭」。幞頭有四帶;二條帶繫於腦後垂之,另二帶反繫頭上,其中一作折帶,反繫頭上,使令曲折附於頭上。故亦稱「四腳」、「軟裹」、「折上巾」。幞頭在漢朝(西元前 206~西元 220)時,即廣為使用,北周(西元 557~西元 581)武帝(西元 561~西元 566)時加以改良;初期使用軟帛垂腳;隋朝(西元 581~西元 618)時以桐木為骨架,使頂翹起。唐(西元 618~西元 907)時,始以羅代繒。惟帝服則腳上曲,人臣下垂。宋朝(西元 960~1279)時,幞頭有種種不同的形式;如直腳、局腳、交腳、朝天(二腳呈上翹狀)及順風等幞頭。以下各樂舞人員多著幞頭;《打球樂隊》、《諢臣萬歲樂隊》、《劍器隊》、《樂音王隊》、《禮樂隊》等。〔參考《宋史》、《唐會要》、沈括《夢溪筆談》〕

Page 1213: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鉢頭po t’ou

舞名;樂曲名。〔見拔頭〕

Page 1214: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鬪角舞tou chiao wu

舞名。水族傳統民間面具舞蹈。流傳於貴州省三都縣水族聚居地區。水語音譯為:水兜。源於水族居住地的周邊其他民族均有在播種和收穫季節以真牛相鬪的習俗。其他民族鬪牛的熱烈場面,促使愛憐耕牛的水族先民創造出了:以兩人頭戴四周圍掛垂至肩部的彩綢或流蘇、頂部縛牛角道具的斗笠(也可雙手持牛角道具作舞)、身披彩色牛衣,各扮作一隻耕牛,相互進行嬉戲、對角等模擬耕牛平日的勞動形態及「鬪牛」時兩牛以角相碰撞的精彩場面。主要動作有:〈嬉戲步〉、〈鬪角步〉、〈回頭步〉、〈碰角步〉、〈磨角步〉等。同時,另有男子蘆笙隊和盛裝女子(人數均不限)圍繞作舞的二牛,跳《蘆笙舞》為其作陪襯。《蘆笙舞》圓圈以逆時針方向旋轉。在整個舞蹈過程中,二牛可不時在舞隊中穿行或與舞者逗趣,不時又回到圈中進行追逐、鬪角,使舞蹈表演氣氛熱烈、具有強烈的趣味性和一定的戲劇色彩。該舞在近五十年來,為該族一年一度最隆重的端午節必不可少的表演項目,也常在其它喜慶、佳節時進行表演。多以銅鼓配合蘆笙為舞蹈伴奏。1980年貴州省黔南 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歌舞團根據此民間舞蹈素材編導的《鬪角舞》被收入

Page 1215: 一戌大定樂newnrch.digital.ntu.edu.tw/archive/DOFiles/doc/00/01/7… · Web viewI jung ta ting yüeh 舞名;樂名。武舞。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樂舞。又名《大定樂》、《八紘同軌樂》,屬立部伎。唐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平定遼東時所做。又一說,此舞係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時所作,出自

北京電影製片場拍攝的藝術影片《奼紫嫣紅》,並在出訪拉丁美洲時受到熱烈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