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nesys 2.0 2015/16 日本的環保與科技 · jenesys 2.0 2015/16 日本的環保與科技...

16
Jenesys 2.0 2015/16 日本的環保與科技 第五組 導師:廖仲賢老師 組員 陳銘浩 何楨瑞 陳鴻 何麗冬 陳鈺佩 羅敏嘉 李浩均 鄭啟生 楊文磊 林喜 張嘉芙 陳淳恩 何欣穎 徐敏華

Upload: others

Post on 16-Feb-2020

1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Jenesys 2.0 2015/16

日本的環保與科技

第五組

導師:廖仲賢老師

組員

陳銘浩 何楨瑞

陳鴻 何麗冬

陳鈺佩 羅敏嘉

李浩均 鄭啟生

楊文磊 林喜

張嘉芙 陳淳恩

何欣穎 徐敏華

序:

經過九天的交流,我們最能夠感受到的是日港兩地環保概念的不同。環保,對於日本

人而言是一個再平凡不過的概念,也是他們每一天都在做的事情。而香港卻恰恰相反,

環保一詞是沒甚麼人放在心裡亦非行為習慣。我們將分析日本為何會以環保聞名,報

告亦將探討日本人環保概念的源頭,並舉出一些幫助環保發展科技的例子。最後,再

建議一些香港可以參考的方法。

日本的環保 環保概念的源頭:

1.地理位置

首先,先從日本地理位置說起。日本全國由 6852 座島嶼構成。而日本是由歐亞大陸與

其他板塊碰撞突起而成,換句話說就是地震帶的上方。因此,居民時常需要防範火山

及地震活動。再者,縱使日本地理年齡年輕,地下埋藏的礦物品種眾多,但日本的大

部分礦藏難以開採利用或缺乏開採價值,是一個天然資源短缺的國家,工業發展所依

賴的石油、天然氣、金屬等大部分都由外國進口。因此在這樣一個缺少天然資源的環

境下,除了從外國進口,日本自身也必需減少廢物製造否則進口量便會大增形成巨大

的經濟負擔。日本選擇了以推廣環保概念來解決這問題, 亦造就了這環保國家的誕生。

2.學校教育

要有效推動當地的環保就必需從小由教育做起,培養環保意識。日本正正能在學校教

育學生正確的環保觀念。日本人從小就接觸環保的概念。根據與當地居民的訪問,我

們發現日本小學三年級便會安排學生參觀有關環保的工廠。例如參觀自己居住區域的

垃圾處理中心,了解垃圾處理和回收,並教導正確處理垃圾的方法。這樣能夠確保他

們了解自己居住的地方的回收政策,並參與其中。這類活動讓學生以更有趣的方式學

會正確的環保觀念,如垃圾分類等。當你能夠從小接觸各種關於環保的概念,就能從

小培養岀環保意識。

另外,學生們能透過學校實踐環保。不管在大學校舍還是中學校舍,也有很多回收箱,

這樣能夠鼓勵同學身體力行。我們參觀的福山市立福山中、高等學校和神奈川縣立百

合丘高等學校,每層均有設置回收箱,環保設施的普及能鼓勵學生們實踐環保。

3.社區

在社區方面,有兩個因素令日本的回收政策可以持續和成功。

第一是人們的回收意識,在我們的訪問之中,有多個受訪者都表示會在別人把回收物

品放錯回收箱或把棄置垃圾的日期或種類弄錯時,加以提醒,因此回收政策的成功,

不單是因為自律和從小的教育,也是因為社區居民之間的配合,而且這種回收意識已

經深入民心,無論大人或小朋友都認為沒有將垃圾分類好是不好的事。此外,相比起

回收箱,日本的垃圾箱較少,因為社區鼓勵人們將垃圾帶回家,分類後再回收。

第二是社區的回收配套設施,從訪問中可以了解到,在日本,不論公寓、學校和公司

都有回收箱,而且清楚標明其分類類別,方便市民,促進回收的成效和令日本人的回

收習慣得以持續。

←酒店提示客人先用完一卷衛

生紙再用第二卷,以免浪費

←日本市民日常生活中的分類指示

↑在防災館裡的回收設施

↑在大學校園裡的回收設施

↑在日本高校裡的回收設施

日本人環保習慣的例子:

我們可以由日本人的生活習慣看他們如何實行和推動環保回收。

在今次的交流中,我們參觀了兩所中學。期間,我們觀察到許多學生都自帶飯盒。相

比日本學生,大部分的香港學生都是叫外賣,每次午膳時間完結後都見到一袋袋的發

泡膠盒。

另外,與日本人的交談中發現,他們從小就學習垃圾分類,將垃圾作適當的處理,使

之能回收再造。例如,他們將膠樽棄置於回收桶前會先除去樽蓋,亦會將發泡膠盒清

洗乾淨再回收。這些對香港人來說都是聞所未聞,但對日本人而言卻是理所當然。

同時,走在日本的街道上亦能看見日本人十分重視回收。在日本,街上甚少垃圾桶,

偶爾看見,也一定有四色的分類回收桶在旁。我們初到日本,面對四色的回收桶有點

不知所措,不知將垃圾棄置到何處,但日本人總會好心地幫助我們。

科技

1.如何促進環保

交流行程中,我們曾訪問福山回收中心,其主要處理塑料盤子(例如超級市場的壽司

盤)。該廠除了在第一階段分類使用大量人手勞力外,其他步驟均大幅度機械化。

經過人手分類可回收及不可回收的塑料盤後,隨即由大型輸送帶送往第二個區域,將

可回收的塑料盤分類(PS/HIPS)。過程中使用紅外線技術,自動將不同種類的塑膠分至

不同的輸送帶,進入下一個工序。把篩選後的盤子粉碎,多次清洗,再用高溫熔解。

最後成為塑料的再生原材料,可以再次加工成為新產品,包括積木,筆筒等等。

從回收中心的例子可見,科技促進了環保事業。主要原因包括:

↑排山倒海的塑膠廢物,準備進入回收生產線

↑第一步:人手分類

↑按顏色分類好的發泡膠盤會分開處理

←以紅外線分辨塑膠盤的材質,再作分類

↑清洗及切割

2.為什麼日本的技術無法在香港利用

首先,日本人的民族意識非常強,並十分自律。回收在日本已推行一段長時間,國民

都十分熟悉回收程序。只有這樣,科技才能實際投入在日常的環保運作,如回收和減

少源頭生活垃圾。相反,在香港,由於城市的繁忙性質,香港人較傾向把時間投資在

工作或學習之中,投入到回收和減少生活垃圾的時間相對較少。這種風氣及價值觀令

日本的環保技術難以適用於香港。

其次,日本擁有相對龐大的城市網絡,人口相對比香港多,使技術如新幹線能在其最

大的成本效益運作。而香港,資源和空間僅限於本島 700 萬人。憑藉其效能和收益等

考量,開發環保技術的高昂成本將不會是香港的首要選擇。追求高科技產品和基礎設

施的日本心態是不適用在香港這個小小城市的。

香港能怎樣增加環保意識?

1.教育

學生是社會未來的接班人,想令香港市民在未來增加環保意識就要優先培養學

生的環保意識。而學校作為傳授環保知識的主要管道,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

學校可以開展環境保護活動,讓更多的學生參與,讓環保意識深植他們內心。

首先,學校可聯同環保組織舉辦講座,也可印刷有關環保的刊物,並在校內廣

為宣傳,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學校亦可嘗試多主辦綠色展覽、舉行家校座談

會,向家長提倡綠色休閒生活,減輕自然環境的負荷,並鼓勵家長共同參與學

校舉行之環保活動。

同時,學校亦可透過舉辦景觀繪畫、海報設計等比賽,令學生對環保的興趣提

高。另外,也可參加一些由政府推行的環保計劃,如「綠化校園計劃」。這些

都能令學生潛移默化,無形中引領校園環保的風潮。

在實踐方面,學校可致力推動校園綠化。圍繞校舍栽種樹苗,校舍四周林蔭處

處,既能美化環境,又可阻隔部分由校外馬路傳來的噪音,校園環境定會變得

更為優美。而學校的天台鮮有師生使用,故可將天台開闢為花圃,甚至設立有

機耕種園及堆肥裝置。既可進一步美化環境,又可增加校園活動空間。

在校園內也應設立不同的分類回收箱並設立指示牌,使學生學習如何把廢物分

類,以及讓他們知道雖然廢物可回收再造,然而也不應胡亂製造垃圾的道理。

如學生經常使用紙張,廢棄的紙張也應回收。

於校園實踐環保,學生也應多加參與,只要願意出一分力,其實在很多細微的

東西上,也可以保護環境:離開課室前,把空調關掉,節約用水、把落葉用作

肥料、自備午餐餐具……這一切,都是輕而易舉的事情!當然,還應積極吸收

環保知識,並將這些知識傳遞給每一個人,應用在校園內,甚至社會,讓更多

人一起保護環境。

↑在沙田舉行的有關環保的展覽

2.立法

香港一直在環保方面的關注不足,無論是政策還是社會配合均欠缺。在政策方面,香

港政府曾經提出過興建焚化爐,出資補貼人們將舊式柴油車換成歐盟五期車等環保政

策,但推出環保政策的成本都較高,無形中加重政府負擔,更甚者會影響政府的其他

政策運作。對此,我認爲提高公衆的環保意識是長遠而有效的方法。我認爲政府可以

定下新法規,讓生產商在商品的開口處等顯眼的位置寫下環保標語,或者是回收的步

驟。例如早前的仁愛堂廢膠爆滿事件,暴露政府的回收政策欠監管,以及公眾教育不

足,令市民並無做好廢物源頭分類的前期工作。而在商品的開口處寫下回收的方法,

提醒市民之餘,更可以讓市民以正確的方法回收。但在另一方面,提高公衆環保意識

是個長期的過程,在短期内未必有顯著成效,故此政府需要配合其他短期政策,例如

垃圾徵費來提高環保回收的效率。

3.垃圾徵費

近年來,香港的三個堆填區相繼飽和,政府就此提出三堆一爐的解決方案,但由於方

案牽涉各區居民的利益,方案大受抨擊,最終被擱置,垃圾過多的問題可說是燃眉之

急。較早前香港政府提出以廢物徵費、用者自付的形式鼓勵市民源頭減廢,但方案在

施行上亦遇到不少阻礙,究竟廢物徵費是否可行?

廢物徵費是指向廢物製造者徵收處理及運送廢物時所需的費用,以經濟誘因鼓勵市民

源頭減費,而廢物徵費當中包括四種可行的形式:

(一)按近似量收費

意思是指按照住戶的電費、水費或煤氣費等,從而估算住戶的垃圾量,即是如果住戶

的其他費用越高,需繳交的廢物徵費也會相應提高。雖然這個方法容易大規模於全港

實施,而且換算時方便快捷,市民也無需購買特定的垃圾箱或在指定的時間傾倒垃圾,

但由於水費未必直接與其他費用掛勾,因此這個方法不能夠準確地計算市民的垃圾量,

而對於某些用電和水量高的企業不公平,例如是洗衣店、髮型屋、燈舖等。

(二) 定額收費

意思是按不同人士的分類去徵收垃圾費用。例如住在較基層的區域的市民付少一點,

而住在中產區域的市民就付多些。雖然這個按區域統一收費的方法便於實施,但可行

性卻成疑。大部分香港人都抱着不願吃虧的心態,很多人多會基於「丟又三十六,不

丟又三十六」 的原因,放肆隨便地製造廢物,最終達不到源頭減費的效果。

( 三) 先在工商界推行,再而推及全港市民

如果先在工商界推行,便可以檢討方案的利弊,加以改善,擁有實施經驗後才續步擴

大範圍,可使措施更加完善。可惜堆填區飽和的問題逼在眉睫,加上現時香港垃圾的

一大來源是來自於家居廢物,因此只限於工商界推行恐怕作用不大,而且減廢的速度

也趕不上堆填區飽和的速度。

(四) 按量收費

意思是按照每個單位的垃圾量來計算廢物徵費額。這能為市民提供經濟誘因,鼓勵市

民減少製造垃圾,這無疑是最有效的方法,但在實施上卻遇到很大的阻礙。香港街道

上的垃圾箱隨處可見,法例實施後市民很容易便會把自己的垃圾丟到街上的垃圾箱。

另外,香港的人口密度高,很難限制市民在指定的時間傾倒垃圾。因此,政府必須加

強輔助的機制,例如在減少街上垃圾箱後加強回收,加強打擊垃圾蟲和違規人士等。

最後,雖然推行廢物徵費面對種種阻礙,但在市民對三堆一爐的高聲反對以及推填區

飽和的嚴峻局勢下,難道廢物徵費不是一條出路嗎?既然膠袋徵費能有效地減少九成

膠袋使用量,難道廢物徵費不能有效迅速地減少都市固體廢物嗎?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