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天、念本的客家收冬戲 - taipowerdept.taipower.com.tw/yuan/yuan102/yuan_pdf/102_6.pdf ·...

4
╱熱鬧慶典 文字 高湘寧 圖片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 新竹縣新豐三元宮、 花蓮縣吉安鄉公所  謝天、念本的客家收冬戲 36 36 37 37 熱鬧慶典 站在鬧區街頭,人車洶湧,樓廈的競高比賽 似乎永不止息,連雲霧都要被遮蔽,已經很難想 像百年前先人輾轉至此,胼手胝足由墾荒進而開 創了未來榮景,雖可說是人定勝天的甜美成果, 但若是人類的主體意識逐漸膨脹,自認能夠凌駕 於萬物,完全丟失敬愛自然的虛慎之心,或許, 傳統與美德將只能塵封於記憶,便是意味著文化 的消退,歷史縱然繼續朝前不過蒼白如紙頁。 輪祀以酬神,民間習俗的地域性、 社會性連結 明鄭時期約略是客家族群渡海來台的起始, 但康熙年間將台灣納入版圖後,頒布了渡台禁 令,只有少部分客家人成功偷渡來台,直到清代 中葉,才有較大規模的移居;雖然台灣西部由北 至南皆有客家庄落地紮根,卻因為晚於閩南人 來台的時間,因而其居住、開墾用地多是較不利 於農業發展的丘陵地形,即當時所謂「內山」地 區;事實證明,他們能夠善用出身山鄉的經驗優 勢,將坡地開闢為梯田,又能建造水利設備,解 決偏高地勢的灌溉問題,憑藉己力,開拓泱泱沃 土,後代史家十分肯定客家族群在發展以及墾殖 值得慶幸的是,仍有許多有心人士致力保存 傳統文化,透過紹承自先民的儀禮,表達對於神 祇、自然的崇敬及愛護,不忘本,方能延續血 脈,而客家收冬戲即為其一,樂舞悠揚之際,不 但使一項民俗技藝得以薪火相傳,藝術形式亦得 以更深層成為族群之間的中介,以美、以良善, 寬慰人心並化解歧見於無形之中。 台灣內山地區的極大貢獻。由此可見,人定勝天 之「勝」,並非將自身發展建築於破壞之上,而 在於善用與共榮。 也許因為總是必須與環境拼搏,農業社會和 民間信仰、習俗的起源及興盛常是密不可分的, 客家人對於自然亦總抱持著敬畏的心情,他們窮 盡心智要征服這片土地,但也是這片土地餵養、 護持其生活所需,孕育了寶貴的客家文化。客家 三大傳統節慶包括春節、上元節、中元節,以及 每年年末,約是漢人稱「下元節」的農曆1015 日左右,客家人稱「收冬節」;依循「春耕、夏 耘、秋收、冬藏」的社會作息,秋季收割稻作以 應隆冬到來,「收冬」之意便取自於此。收冬戲 客家委員會積極推展「文化下鄉」, 101年推出老少咸宜的詼諧喜劇「姻 差緣錯天作合」,邀請國內戲劇界擔 綱演出。 苗栗地區客家收冬戲演出。

Upload: others

Post on 17-Jul-2020

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謝天、念本的客家收冬戲 - TAIPOWERdept.taipower.com.tw/yuan/yuan102/yuan_pdf/102_6.pdf · 謝天、念本的客家收冬戲 36 37 熱鬧慶典 站在鬧區街頭,人車洶湧,樓廈的競高比賽

╱熱鬧慶典

文字 高湘寧圖片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   新竹縣新豐三元宮、   花蓮縣吉安鄉公所 

謝天、念本的客家收冬戲

3636 3737

熱鬧慶典

站在鬧區街頭,人車洶湧,樓廈的競高比賽

似乎永不止息,連雲霧都要被遮蔽,已經很難想

像百年前先人輾轉至此,胼手胝足由墾荒進而開

創了未來榮景,雖可說是人定勝天的甜美成果,

但若是人類的主體意識逐漸膨脹,自認能夠凌駕

於萬物,完全丟失敬愛自然的虛慎之心,或許,

傳統與美德將只能塵封於記憶,便是意味著文化

的消退,歷史縱然繼續朝前不過蒼白如紙頁。

輪祀以酬神,民間習俗的地域性、

社會性連結

明鄭時期約略是客家族群渡海來台的起始,

但康熙年間將台灣納入版圖後,頒布了渡台禁

令,只有少部分客家人成功偷渡來台,直到清代

中葉,才有較大規模的移居;雖然台灣西部由北

至南皆有客家庄落地紮根,卻因為晚於閩南人

來台的時間,因而其居住、開墾用地多是較不利

於農業發展的丘陵地形,即當時所謂「內山」地

區;事實證明,他們能夠善用出身山鄉的經驗優

勢,將坡地開闢為梯田,又能建造水利設備,解

決偏高地勢的灌溉問題,憑藉己力,開拓泱泱沃

土,後代史家十分肯定客家族群在發展以及墾殖

值得慶幸的是,仍有許多有心人士致力保存

傳統文化,透過紹承自先民的儀禮,表達對於神

祇、自然的崇敬及愛護,不忘本,方能延續血

脈,而客家收冬戲即為其一,樂舞悠揚之際,不

但使一項民俗技藝得以薪火相傳,藝術形式亦得

以更深層成為族群之間的中介,以美、以良善,

寬慰人心並化解歧見於無形之中。

台灣內山地區的極大貢獻。由此可見,人定勝天

之「勝」,並非將自身發展建築於破壞之上,而

在於善用與共榮。

也許因為總是必須與環境拼搏,農業社會和

民間信仰、習俗的起源及興盛常是密不可分的,

客家人對於自然亦總抱持著敬畏的心情,他們窮

盡心智要征服這片土地,但也是這片土地餵養、

護持其生活所需,孕育了寶貴的客家文化。客家

三大傳統節慶包括春節、上元節、中元節,以及

每年年末,約是漢人稱「下元節」的農曆10月15

日左右,客家人稱「收冬節」;依循「春耕、夏

耘、秋收、冬藏」的社會作息,秋季收割稻作以

應隆冬到來,「收冬」之意便取自於此。收冬戲

客家委員會積極推展「文化下鄉」,

101年推出老少咸宜的詼諧喜劇「姻

差緣錯天作合」,邀請國內戲劇界擔

綱演出。

苗栗地區客家收冬戲演出。

Page 2: 謝天、念本的客家收冬戲 - TAIPOWERdept.taipower.com.tw/yuan/yuan102/yuan_pdf/102_6.pdf · 謝天、念本的客家收冬戲 36 37 熱鬧慶典 站在鬧區街頭,人車洶湧,樓廈的競高比賽

╱熱鬧慶典

3838 3939

還因具有答謝神明保佑今年平安度過的意涵(謝

平安),又稱「平安戲」,是收冬節上的重要節

目,10月農忙告一段落,各個村庄、鄉鎮輪流選

出「爐主」或稱「頭家」,主導並安排今年祭典

相關事宜,並由他們聘請戲班,前往各地演出,

為期達一、兩個月。

人們為生計忙碌了一整年度,收冬節成為難

能可貴的歇息、娛樂時光,享受片刻閒適,作為

慰勞,續存明年前進的動力,待收冬戲的巡演告

一段落,再進行最後的整地工作。除了順應「春

耕、夏耘、秋收、冬藏」的社會作息之外,收冬

祭亦順應著「春祈秋報」的祭祀習俗:在春季

即將開始農事前,向眾神祈求風調雨順、豐收好

年,因此必須「還願」,秋收以後便要準備豐富

的三牲果品以酬謝神明,聘請戲班子在神前、廟

地表演野台戲,傳達誠摯的感念與謝意。

收冬戲自社區活動拓展至具地域性的民間習

俗形式,在無形中深化了族群的凝聚力,並將文

化脈絡和常民生活緊密交織。如林美容教授在

〈臺灣民間信仰發展綜述〉一文中之闡述:「臺

灣民間信仰中的核心部分是社區人群的活動,

而從生到死的生命儀禮,從年頭到年尾的歲時祭

儀,至於民族性的祖先崇拜,以及各種巫術信

仰,也都屬於民間信仰的範圍與內容。延續傳統

顯示對民族根源性的堅持,遵行慣習則顯示對人

群屬性的皈依與認同。」這種皈依與認同源於血

緣關係,藉由文化行為的傳播,漸次消弭族群之

間的界線,一齣耳熟能詳的戲曲、並肩慶賀天賜

豐年,以共同經驗跨越因人事時地差異造成的情

結與框架,社會結構得以穩固成形。

演藝以薪傳,客家戲劇的流變梗概

台灣光復後,因為工商業成為經濟發展的趨

勢,科學和文明被奉為圭臬,在講求高度效率及

「端正民俗」的社會風氣之中,規定收冬戲的演

出只限於一日,加上各種娛樂設備、種類快速

引領流行,電視電影的聲光效果如此令人目不

暇給,傳統戲曲也只能黯然退場,那些鄉親父老

隆重敬拜、戲棚上下無不放送著富足的喜悅、年

輕人隨戲班奔走的樂趣,如今只能從耆老們活靈

活現的描述裡窺知一二,像是隨著農村一同凋零

了。

為了不使這曾經豐美、壯大台灣文化的民俗

藝術失傳,也為了再度振興傳統戲曲與客家文

化的流風遺俗,民國90年,行政院成立客家委

員會,兼之學術和媒體的傳播推廣,藉由相關

法律、行政的制定、歷史遺跡的保存、民俗慶典

的再現,各界皆努力點燃並小心呵護文化傳承的

火種。戲台上下穿梭的身影可能已昨是今非,那

負載著謝天念本的美德、彷彿由世代盼願所匯聚

而成的戲曲樂音卻能夠再度奏響、上演,一思及

此,怎麼不令人以身心領略文化的深與廣?

客家戲劇的演出內容和一般人較熟悉的歌仔

戲、野台戲十分相像,源自清代即十分盛行的

「採茶唱」,即山歌對唱,其後受到平劇、京劇

塑造並分派角色的影響,亦加入了歌仔戲的唱腔

和曲調,開始由旦、生、丑角演出,通常是二旦

一丑的模式,因此稱為「客家三腳採茶戲」,唱

腔和曲調則歸納為「九腔十八調」,可以看出,

此時期客家戲劇的特點是複雜多變的。最後,身

段、服飾、劇本、伴奏、唱腔等皆發展完備,

即「客家大戲」的成形,北管、四平、京劇、採

茶、歌仔戲的特點巧妙交融,演出方式十分靈

活,多不用劇本,「戲先生」臨場說戲,演員依

此即興演出,但必定遵循一套既定的演出流程。

以收冬戲來說,其流程以「扮仙」開場(獻饗神

明之意,或作為祭煞袪邪的儀式,於新廟或新搭

建的舞台先演一齣《跳鍾馗》,稱『洗台』,此

時演員不可開口說話;文武場演奏時則需燃燒

紙錢,繞過戲台);扮仙後接著是「日戲」開

演,即在下午演出的正戲,又稱「古路戲」、

「傳仔戲」,劇目以忠孝節義之歷史故事為主;

「夜戲」緊接在後,又稱「採茶戲」、「胡撇仔

(戲)」內容多是老少咸宜的愛情、武俠或喜

童玩DIY活動

客家傳統演奏

Page 3: 謝天、念本的客家收冬戲 - TAIPOWERdept.taipower.com.tw/yuan/yuan102/yuan_pdf/102_6.pdf · 謝天、念本的客家收冬戲 36 37 熱鬧慶典 站在鬧區街頭,人車洶湧,樓廈的競高比賽

╱熱鬧慶典

4040 4141

劇,以加入大量現代元素為演出特色,例如曲目

包含流行歌曲、台詞內夾雜現代用語,服裝亦無

正統戲曲的限制。

「寧賣祖宗田,莫忘祖宗言」是一句由來以

久的客家俗諺,至今,桃、竹、苗地區為多數客

家族群聚居之地域,亦為現存最多客家劇團的出

身處,目前領有執照並持續演出工作的劇團約

有十餘家,他們並不宣揚宏大理念抑或以弱勢

自居,而是以野台戲、收冬戲的演出,那樣已扎

根歷史、密不可分的生活場景,靜默傳續著族群

之「言」。其演出場合以台灣各地客家庄的酬神

廟會為主,不限客語,演員多半是「多聲道」,

可表演歌仔戲、四平、亂彈、京劇等劇種,事實

上,正有許多四平戲演員改拜入客家劇團,其專

收冬不收山,文化技藝的護存

每年收冬節到來,一大清早,客家八音團即

至廟中演奏一曲〈大開門〉,以嗩吶為主、鑼鼓

或胡琴為輔的樂音為這場節慶盛會增添喜慶之

氣,亦是提醒庄民趕緊備齊供品,參與午後的祭

典;下午時分,民眾陸續前來,供桌上傳來熱

呼呼的肉香、各式色澤豐豔的鮮花和果餅,在回

饋上天的賜予之餘,還寄託了多少無法言喻的謝

意!待祭典正式開始,客家八音團奏〈大吹〉、

〈七句詩〉、〈十二丈〉,司祭(又稱主祭、通

生、引生、執事)、法師引領信眾們完成三獻禮

(初獻:上香,亞獻:上花果,終獻:獻金帛,

禮成之後燃放鞭炮),過程中,八音團奏〈小團

圓〉、〈大魚對〉、〈百家春〉、〈普庵咒〉、

擅的武打動作也豐富了客家戲劇的面向;如此可

貴的民俗遺產,仍然無法抵抗在時代風潮中飄搖

零落的命運。直到90年代以後,才再度引起各界

的重視:2001年,客委會成立、台灣戲曲專科學

校設「客家戲科」,2003年,中央大學設「客

家學院」……民間亦廣開相關機構或設置視聽媒

體。在多方努力之下,資源與人才的積極培育及

投入,表現形式亦涵納了嶄新元素,使傳統戲曲

能夠令人耳目一新,提升了客家文化的能見度,

因此獲得國內、外劇院或文化節的公演機會,並

在文化獎項方面開創佳績。除了表演藝術的推廣

及再現,學術界亦投身展開田野調查,並發表理

論著作,一點一滴拼湊起那段客家戲劇的黃金歲

月。

〈大開門〉、〈大團圓〉;而三獻禮也是客家族

群在重要節日必定恪遵的禮俗。

此時,搭建於廟旁的戲棚也是一片忙亂中洋

溢著歡喜氣氛,祭典完成後,以扮仙揭開收冬戲

的序幕,劇目以《三仙會》、《蟠桃會》、《醉

八仙》、《八仙過海》、《天官賜福》等最為常

見,扮仙之後,再加演《跳加官》和《金榜》,

即完整的扮仙戲,其意涵是以神仙界的奇想軼

事涵喻吉祥之寓意;正戲的劇目則如《薛仁貴征

東》、《三娘教子》、《秦瓊賣馬》等,以膾炙

人口的情節內容鋪敘忠勇故事,潛移默化之中傳

遞教育意義。晚間的胡撇戲更是富有吸引力,將

民間故事改編或自創劇本,配合雅俗共賞的演出

方式和舞台效果,結合傳統與新意,正體現了大

演員以生動自然的表情演出客家的日常生活戲碼。

客家八音團表演

Page 4: 謝天、念本的客家收冬戲 - TAIPOWERdept.taipower.com.tw/yuan/yuan102/yuan_pdf/102_6.pdf · 謝天、念本的客家收冬戲 36 37 熱鬧慶典 站在鬧區街頭,人車洶湧,樓廈的競高比賽

╱熱鬧慶典

4242 4343

眾文化的精髓。有趣的是,有時庄民還會將家中

供奉的神祇延請至廟中看戲,顯現人神同樂的一

派祥和喜樂。例如桃園縣新屋鄉後庄村的溪南三

元宮,便有相關沿革記載:「神龕上也另外放一

個圓形桶子,桶子插有許多不同神祇的令旗,這

些令旗都是祭祀圈內信眾家中供奉神祇令旗,

信眾一起帶來看戲,等待祭典結束後再請回家

中。」而夜戲上演的同時,今年的爐主、頭家會

在神前點唸庄裡每位戶長的名字,一一擲筊卜

問,決定明年輪祀的爐主為誰,再將天公爐迎送

至其家中,收冬戲到此才正式落幕。

謝平安祭典上除了收冬戲的演出,有時亦會

進行客家祈福儀式,如「獻新丁粄」、「賽閹

雞」、「粢粑吃福」等。若家中有新生兒,元宵

節、神明生和謝平安的日子,便會「獻新丁粄」

以感謝神明賜下丁口之福、平安成長之庇佑;

「新丁粄」即紅龜粿,本有吉祥的寓意,祭拜後

分送親友,共同霑享喜樂。「賽閹雞」亦是感謝

神明保佑並賜豐年的貢祭,庄民於重要節慶時獻

上閹雞,重量和體態最佳者獲勝,在客家習俗中

已流傳久遠。「粢粑」則是客家傳統點心,即沾

粉食用的麻糬,是慶典上必備的甜食;手工製作

的粢粑著實費時費力,在收冬祭典上分食,正隱

含「先苦後甘」之意,做為辛勞後的慰勞再合適

不過了。

如擔任「榮興客家採茶劇團」團長的鄭榮興

教授所說:「民族藝術的根,在哪裡失落的,也

要從哪裡尋回。」其實不只客家戲劇,許多傳統

之「根」也是搖搖欲墜、面臨著凋零的困境,

因此,不只政府、學界、劇團付出心血以勉勵扶

持,還有待身為觀眾的你我不吝給予掌聲,就像

是為之注入養分,讓古韻古調再度飄揚、優美的

身姿重新席捲舞台,更要尋回對於自然的感恩與

敬意,那形塑了人類的過往,指向未來傳承之希

望。

結合了樂器的演奏與大型道具的裝置,表演出聲勢浩大的場面。

感謝神明保佑並賜豐年的貢祭:賽閹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