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dy's jude the obscure: a chiasmic pilgrimage

17
ISBN 978-986-02-9675-4 00380 9 789860 296754 姜台芬 聖經的故事和教訓,不斷地在西方文學中被引用或重新 詮釋,彰顯了各時代地域的生命經驗與省思。聖經所傳 遞的生命信念,也經由這樣廣遠的重現,成為西方傳統 的精神主幹。本書邀集八位學者,一起來探索聖經在西 方文學中的迴響。所討論的作品分屬不同時代、地域、 文化情境,作品所具之主題、文類多樣鋪陳,與聖經的 牽涉呈現各樣型態。探索的努力縱橫於時空的無垠:從 古希伯來先知書、古希臘羅馬牧野輓歌,到古英詩、中 世紀史詩,再到現代小說、當代史詩、甚至童書。 聖經的文學迴響 The Bible and Literary Resonances 聖經的文學迴響 The Bible and Literary Resonances 〈以賽亞書〉的歷史觀 /姜台芬 關於大鯨︰〈約拿書〉、古英文《自然學者》與少年北獒武夫 搏海怪 /郭秋雄 繁星見證道德律:再讀〈詩篇〉十九篇與《神曲》一百章的託 /鄭秀瑕 自然安慰與基督安慰:三首牧野輓歌之演進/陳玲華 「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耶穌典範與王爾德唯美童話 /古佳艷 《石匠玖德》:交叉的聖旅 /吳雅鳳 《尤利西斯》── 喬伊斯的福音書 /曾麗玲 神蹟/神跡:E. B.懷特童書中隱含的基督信仰 /劉鳳芯 主編簡介 國立臺灣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現任臺大外國語文 學系教授。致力聖經研究二十餘年;其他專長領 域尚有歐洲文學上古時期、十七世紀英國宗教文 學。曾發表有關聖經與基督信仰傳統的論文,探 討聖經與西方文化的關係、舊約〈詩篇〉、新約 〈約翰福音〉、新約保羅書信、奧古斯丁、班揚 的〈天路歷程〉等。著有《創世記精意新探》。

Upload: taiwan

Post on 06-Feb-2023

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ISBN 978-986-02-9675-4

0 0 3 8 0

9 7 8 9 8 6 0 2 9 6 7 5 4

姜台芬

聖經的文學迴響

姜台芬

主編

聖經的故事和教訓,不斷地在西方文學中被引用或重新

詮釋,彰顯了各時代地域的生命經驗與省思。聖經所傳

遞的生命信念,也經由這樣廣遠的重現,成為西方傳統

的精神主幹。本書邀集八位學者,一起來探索聖經在西

方文學中的迴響。所討論的作品分屬不同時代、地域、

文化情境,作品所具之主題、文類多樣鋪陳,與聖經的

牽涉呈現各樣型態。探索的努力縱橫於時空的無垠:從

古希伯來先知書、古希臘羅馬牧野輓歌,到古英詩、中

世紀史詩,再到現代小說、當代史詩、甚至童書。

聖經的文學迴響The Bible and Literary Resonances 聖

經的

文學迴響

姜台芬

主編

聖經的

文學迴響

聖經的文學迴響The Bible and Literary Resonances

〈以賽亞書〉的歷史觀 /姜台芬關於大鯨︰〈約拿書〉、古英文《自然學者》與少年北獒武夫 搏海怪 /郭秋雄繁星見證道德律:再讀〈詩篇〉十九篇與《神曲》一百章的託 寓 /鄭秀瑕自然安慰與基督安慰:三首牧野輓歌之演進/陳玲華「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耶穌典範與王爾德唯美童話/古佳艷《石匠玖德》:交叉的聖旅 /吳雅鳳《尤利西斯》── 喬伊斯的福音書 /曾麗玲神蹟/神跡:E. B.懷特童書中隱含的基督信仰 /劉鳳芯

主編簡介

國立臺灣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現任臺大外國語文學系教授。致力聖經研究二十餘年;其他專長領域尚有歐洲文學上古時期、十七世紀英國宗教文學。曾發表有關聖經與基督信仰傳統的論文,探討聖經與西方文化的關係、舊約〈詩篇〉、新約〈約翰福音〉、新約保羅書信、奧古斯丁、班揚的〈天路歷程〉等。著有《創世記精意新探》。

聖經的文學迴響

作  者 姜台芬、郭秋雄、鄭秀瑕、陳玲華、古佳艷、吳雅鳳

     曾麗玲、劉鳳芯(依論文發表之順序)

主  編 姜台芬

編輯委員 邱錦榮、張惠娟、楊明蒼、劉毓秀、簡瑛瑛

總  監 項 潔

總 編 輯 湯世鑄責任編輯 游紫玲

編輯協力 張蓮娣 陳俊榮封面設計 陳盟岳

發 行 人 李嗣涔發 行 所 國立臺灣大學出 版 者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法律顧問 賴文智律師

排版印製 中原造像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年月 2012 年 1月版  次 初版

定  價 新臺幣 350元整

展 售 處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臺北市 10617羅斯福路四段 1號     電話:2365-9286 傳真:2363-6905     臺北市 10087思源街 18號澄思樓 1樓     電話:3366-3991~3 轉 18 傳真:3366-9986      http: //www.press.ntu.edu.tw E-mail: [email protected]

     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電話:(02) 2518-0207     臺北市 10485松江路 209號一樓     國家網路書店 http://www.govbooks.com.tw

ISBN:978-986-03-1645-2 GPN:1010100197 著作權所有‧翻印必究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目 (CIP)資料

聖經的文學迴響 / 姜台芬等作 . -- 初版 . -- 臺北市 : 臺大出版中心出版 : 臺大發行 , 2012.01 面 ;  公分

ISBN 978-986-03-1645-2(平裝 )

1.西洋文學 2.文學評論 3.聖經研究 4.文集

870.207 101001297

196 聖經的文學迴響

Zipes, Jack. When Dreams Came True: Classical Fairy Tales and Their Tradition. New York: Routledge, 1999.

王爾德。《童話與散文詩》。巴金譯。臺北:臺灣東華書局,1999。海德。《王爾德的黃金時代》。張世音譯。臺北︰九歌,1983。譯自

Hyde, H. Montgomery. The Golden Age of Oscar Wilde.維維安.賀蘭。《王爾德》。李芬芳譯。臺北:貓頭鷹,2002。《聖經》。和合本,1919。

《石匠玖德》:交叉的聖旅 1

吳雅鳳

摘要

本論文探討哈代(Thomas Hardy)最後一部小說《石匠玖德》

(Jude the Obscure) (1895)中,兩位主角玖德(Jude Fawley)與蘇

(Sue Bridehead)人生的交叉旅程。小說情節沿著吸引力/抗拒力

雙重能量動態發展,兩位主角與其法定配偶間的來往互動,呈現四

人舞般的位置互換。互換的位置若以宗教態度為座標,是在牛津教

條派(Tractarianism)與反律法主義(Antinomianism)之間;若以

文化精神為參考,是在希伯來文化與希臘文化之間。此結構的交會

中心便是四個小孩的死亡,這個悲劇事件促成了男女主角人生態度

的交錯轉變。蘇最初反對基督教教條、追求精神的絕對自由,離開

新婚丈夫與玖德相愛,卻在事件後,執意回到前夫身邊,並皈依英

國國教中極注重儀式的教條派。另一方面,玖德早先希望透過自學

古典語言與基督教經典,能脫離卑微出身,以學者或教士的身分進

入以牛津為藍本的基督堂(Christminster),他的憧憬恰好意味著阿

諾(Matthew Arnold)所提倡的文化理想終將在社會底層實踐。但

在第一次婚姻破滅,與認識基進的表妹蘇之後,他放棄了這兩層夢

1 本論文乃就國科會計畫「哥德風格的復興:維多利亞時期的建築與文學」(NSC 100-2410-H-002-189-MY2)與臺灣大學邁向頂尖大學計畫「人文多樣性與跨文化:理論探討和實例研究」之子計畫「基督教的藝術轉型:維多利亞時期唯美

主義的宗教情結」的部分成果,撰寫而成。感謝兩位匿名審查人、主編台芬與

玲華、校對潘雅瑋。

199198 聖經的文學迴響 《石匠玖德》:交叉的聖旅

想,與蘇共同企圖脫離律法的影響,享受在社會邊緣遊走,卻精神

自在的生活。在失去了蘇之後,他又淪為前妻與酒精的奴隸。這一

連串的結婚、離婚、再婚正好為主角交叉朝聖之旅,畫下循環的里

程碑,消弭所有前進的契機。小孩死亡的悲劇事件鋪陳出機會的不

公、婚姻束縛、學術與教會的偽善種種綜合的極致高點。在這部自

傳性濃厚的小說裡,哈代向基督教提出深沉且最具個人性的質疑,

教會已誠然不是社群情感核心與知性追尋的精神之錨。這個交叉的

美學結構,衝撞出男女主角因為與十九世紀末保守幽明的氛圍格格

不入,不可避免地為他們共同的理想與愛情犧牲。最終,玖德與蘇

的交叉聖旅,儼然活出了教堂十字基本結構的慘烈戲仿。

關鍵辭:哈代、《石匠玖德》、交叉結構

Hardy’s Jude the Obscure: A Chiasmic Pilgrimage

Ya feng Wu

Abstract

This paper seeks to delineate the double journey undertaken by the two protagonists of Hardy’s last major novel, Jude the Obscure (1895). This novel develops along a dual dynamism, attraction and revulsion, between them and their partners whose relationships are marked by a chiasmic exchange as if in a quadrille. Christianity and its demands on human life exact an indelible toll until the murder-suicides of their children mark the meeting point (convergence) of their crossed journeys. From then on they travel in the directions taken erstwhile by their partners. On the one hand, Sue Bridehead starts out as a fiercely antinomian free-spirit: getting married to Richard Philloston, once Jude Fawley’s school master, but running away to pursue her true love for her cousin Jude. Eventually the tragedy brings her back to Philloston and converts her to Tractarianism. On the other hand, Jude Fawley begins as a mason aspiring to become a scholar and then a parson, which is a radical embodiment of Arnoldian ideals, only to give up his academic and ecclesiastic ambition for Arabella Donn, his first wife, and then for Sue. After losing Sue, he falls prey again to Arabella and alcoholism. All in all, the multiple murder-suicides bring out

201200 聖經的文學迴響 《石匠玖德》:交叉的聖旅

the bleakest view on deprived opportunity, marriage bondage, academic mercantilism and ecclesiastic hypocrisy. The series of marriages, divorces and remarriages provide ironic signposts of their chiasmic journey, dismissing any possibility of progress. In this thinly veiled autobiographical fiction, Hardy puts forth his most poignant challenges to Christianity, which has ceased to be an emotional center of communal life and a spiritual anchor for intellectual pursuits. In the end, the spiritual structure of the novel parodies the foundation of the church architecture, that is, the cross.

Keywords: Thomas Hardy, Jude the Obscure, chiasmus

有件事最令他擔心:悲劇發生後,蘇與自己在心境上展開殊

異的旅程:那些事件開拓了他的心胸;而那些律法、陳規與

教條,在蘇身上卻似乎產生截然不同的影響。

(《石匠玖德》6.3.270)

本論文探討哈代最後一部小說《石匠玖德》(Jude the Obscure)

(1895)中兩位主角玖德(Jude Fawley)與蘇(Sue Bridehead)人

生的交叉聖旅。小說情節沿著吸引力/抗拒力的雙重能量動態發

展,兩位主角與其法定配偶間的來往互動,呈現似四人舞般的

位置互換。互換的位置若以宗教態度為座標,是在牛津教條派

(Tractarianism)與反律法主義(Antinomianism)之間;若以文化

精神為參考,是在希伯來文化與希臘文化之間。此部小說可謂以

文學形式,展演阿諾(Matthew Arnold)在《文化與無政府主義》

(Culture and Anarchy, 1869)所闡述的歷史觀察與期待(Peterson

76)。阿諾追溯西方世界發展的規律,發現西方文明在兩大源

頭——即追求感官自由的希臘文明與著重道德倫理的希伯來文

化——間擺盪,兩者皆在文藝復興時獲得新生,而在維多利亞時

期,希臘文明卻面對嚴重危機(Arnold 163-67)。玖德與蘇就像是

希臘文明兩大神祇——阿波羅與黛安娜——的現代化身:阿波羅是

藝術、音樂、建築的守護神;黛安娜則依據希臘最早的傳說,弔詭

地同時代表貞潔與繁育,雖然以身相許仍能維持自身的純潔。哈代

與阿諾一樣對希臘文明裡的阿波羅精神予以極高的期望,認為它是

當代社會希伯來傾向的最佳解藥(Peterson 81)。但從玖德的際遇

我們可判定,哈代並不完全認同阿諾對現代世俗與理性文化發展所

抱持的樂觀看法(Chapman 277)。

203202 聖經的文學迴響 《石匠玖德》:交叉的聖旅

一、概念與美學的交叉結構 2

本文以交叉的概念與美學結構作為觀察角度,企圖彌補學者

向來以此書對照班楊(John Bunyan)的《天路歷程》(The Pilgrim’s

Progress)(Vance 77)所產生的缺憾。玖德心向聖殿卻不得其門而

入的窘境,當然不啻為《天路歷程》的反諷,3但是以班楊為模型,

只關注到玖德的發展,而忽略了他與其他角色間的互動,以及整部

小說的動態結構。交叉結構的核心便是四個小孩的謀殺與自戕,這

個悲劇事件促成了男女主角人生態度的交錯轉變。蘇最初反對基督

教教條、追求精神的絕對自由,離開新婚丈夫菲勒斯登(Richard

Philloston)與表兄玖德相愛,卻在事件後,執意回到前夫身邊,並

皈依英國國教中極注重儀式的教條派。另一方面,玖德早先希望透

過自學古典語言與基督教經典,能脫離卑微出身,以學者或教士的

身分進入以牛津為藍本的基督堂(Christminster),他的憧憬恰好

意味著阿諾所提倡的文化理想終在社會底層實踐。但在第一次婚姻

破裂,與認識基進的表妹蘇之後,他放棄了這兩重夢想,與蘇共同

企圖撇清律法的影響,享受在社會邊緣遊走,卻精神自在的生活。

在失去了蘇之後,他又淪為前妻阿若蓓拉(Arabella Donn)與酒精

的奴隸。這一連串的結婚、離婚、再婚正好為主角交叉朝聖之旅畫

下循環的里程碑,消弭所有前進的契機。悲劇事件鋪陳出機會的不

公、婚姻束縛、學術與教會的偽善種種綜合的極致高點。以這部自

傳性濃厚的小說,哈代向基督教提出最深沉且具個人性的質問,教

會已誠然不是社群情感核心與知性追尋的精神之錨。這個交叉的概

念與美學結構,勾勒出男女主角如何因為與十九世紀末保守幽明

的氛圍格格不入,就像他們的名字所指涉的聖經外書聖徒聖玖德

(St. Jude)、聖抹大拉(St. Mary Magdalene),不可避免地為他們

2 本文有關交叉的概念,來自瑞克姆(John Paul Riquelme)對《黛絲姑娘》(Tess of the d’Urbervilles)的結構性解讀。

3 關於本部小說中的嘲諷手法,請看Matz。

共同的理想與愛情犧牲。哈代曾為同是作家的友人高斯(Edmund

Gosse)形容,本書的情節發展,沿著四個角色的婚姻有著「幾何

般的結構」;稍後他又闡述,四邊形的故事發展純粹偶然產生,就

像是四人方塊舞一般(引自 Saldívar 33)。這個動態結構幫助我們

以湯姆絲(Jane Thomas)所提的類似後結構的角度,來探索個人與

社會體制間的交互關係(10),而不是如研究哈代的前輩學者所強

調的命運、生物體、進化過程等對個人的宰制。哈代認為個人在社

會體制的定位,有著類似達爾文的純生物性「相似處的網絡」(web

of affinities)(Beer 167),加上人與社會結構間的相互決定性,

這個網絡在某些地方會交叉形成雕塑主體性的母體結構(matrix)

(Thomas 19)。

十九世紀中葉以降,英國國教與反對國教的各個派別間,發

生明顯爭執與衝突。英國國教內對此巨大的時代變革,也有多重

的應變,其中色彩最鮮明的便是 1833-50年間活動熱絡的「高教

派」(High Church),或因其領導分子發表宣言短文(tracts)仔細

爬梳教義而稱之為「教條派」(Tractarianism);或因其領袖紐曼

(John Henry Newman)、基柏(John Keble)、匹西(E. B. Pusey)

皆是牛津大學的知識與宗教領袖,而稱之為「牛津運動」(Oxford

Movement)。高教派向來與其保守執政當局的關係密切,其所謂

「高」的意義,從 1688年落幕的光榮革命以後便發展而成這個特

別的面向,意味著嚴格、追求恆常、謹慎、精準遵守禱告與禁食等

規定,也意味著相對於非國教派信徒而享有特權的階級(Chadwick

4)。此派發展的第一階段到 1845年紐曼皈依羅馬天主教為止,史

家稱其後的第二階段為匹西主義(Puseyism),更重視繁複的公眾

儀式。該教派與羅馬教廷的親密關係引來各界質疑,1850年在英

國政府同意教會重新建立相當於羅馬天主教的層級時,更引起知

識界對「教宗的反擊」(Papal Aggression)的重大疑慮(Chapman

277)。教條派嚮往早期教會和諧、未受新教干擾的天主教教義,

205204 聖經的文學迴響 《石匠玖德》:交叉的聖旅

更認為查理一世時代是由天主教主導的榮景(Chapman 280)。他

們崇尚以聖餐為主的中古教會儀式,認為哥德式建築與儀式服裝、

擺飾是形式準則。柴德魏克(Owen Chadwick)精湛地提出,高教

派其實就與福音教派(Evangelicalism)一樣,著重感性崇敬而非智

性理解(1, 18)。

關於哈代對基督教的反思,學者向來有所爭議。耶哲衛斯基

(Jan Jedrzejewski)的 Thomas Hardy and the Church(1996),紀錄

哈代信仰的歷程。哈代早年虔誠,卻由於排斥超自然現象,儼然種

下日後不可知論(Agnosticism)的因緣,1865年在倫敦受到大都

會的衝擊後,開始對基督教失去信心。他以同情與人性為由,大肆

抨擊基督教的種種,雖然教會已在本體論上站不住腳,他還是不得

不承認教會在社群中所代表的基本倫理價值(Jedrzejewski 5)。即

便是知性上已做否定,哈代對基督教保有深厚的情感,教會的儀

式、音樂、建築等仍在他作品與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他時常

陪同家人作禮拜,到各地旅遊時也不忘拜訪教堂。柏金(J. Russell

Perkin)提醒我們,哈代早年幸運地未受到在英國各地盛行的自由

神學(liberal theology)的影響,他主要的宗教情操可說是福音教

派與教條派的奇妙結合體,也與浸信會關係密切(160)。但哈代

分別在《黛絲姑娘:一名純潔的女子》(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A

Pure Woman)(1891)中指責福音派,及在《石匠玖德》中指責教

條派,兩者均是蠶食穩定社群的「現代之痛」(ache of modernism)

(Tess, 19.98)(Perkin 165)。哈代對基督教的態度一直是錯綜複

雜、模稜兩可的,雖然玖德就是他早年活脫脫的寫照,4但他與主

流派教會的疏離,可能比起小說裡的人物情節來得和緩,也不盡

徹底(Chapman 275, 293)。即便衛克弗(Wakefield)的霍爾主

教(Bishop How)誓言將《石匠玖德》一書丟進火爐中(Postscript

4 哈代曾透露,與玖德相似,他的志向在結合寫詩與教會工作,但後來因為良心

直覺相抵觸不得不放棄後者(Millgate, Life and Work 52-53)。

1912, Jude 6),哈代本身的宗教態度其實不如他的作品所引起的迴

響來得激烈。

對哈代來說,外在繁瑣儀式都是虛無徒然,無法解決新舊世代

間真正的衝突,就像他於〈午夜的教堂正面〉("A Cathedral Façade

at Midnight")一詩中所描述的聖徒雕像一樣,空洞無用(Chapman

280)。對哈代而言,英國教會幾乎代表個人主動力與方向感的迷

失,以及與現實生活的脫節(Chapman 288)。哈代認為高教派以

外在感官刺激,來提振已經失落的宗教熱情的舉動注定失敗,他們

以情緒為主的教義闡述與一味崇古的儀式,只是混淆了民間熟悉的

崇拜模式,並無法真正面對新世代的挑戰(Chapman 293)。哈代

曾開玩笑似地對惹納夫人(Lady Jeune)寫道,《石匠玖德》這本小

說的結局恐怕會被嘲笑是向高教派靠攏(high-churchy)(Millgate,

Letters 104)。這個玩笑其實點明了小說的動態結構。在第一版的

序言中,哈代提出此書深層結構是肉體與精神的死命決戰(Jude

5)。5就玖德來說,他窮盡一生力求精神與肉體的和諧,幸運地在

基督堂遇見表妹蘇。她原姓布萊德黑德(Bridehead),直譯為「新

娘頭」,暗示她便是他最佳的伴侶,也是基督的新娘(bride of the

head)。一旦失去蘇後,玖德又淪為肉慾之奴。另一方面,蘇的懷

疑論與反對教條的精神一直主導她的思想與行為,甚至拒絕與心愛

的玖德有身體的接觸,直到他前妻從澳洲回來,對他們沒有法律保

障的關係造成威脅,才願意與玖德發生夫妻之實。小孩死亡的悲

劇發生後,蘇悔改禁慾的精神卻迫使她皈依高教派,並回到前夫身

邊,強迫自己將身體順服他的慾望。誠如玖德所說,蘇的純粹精

神玷汙(defile)了她自己(6.11.318),玖德也因為蘇的離棄與背

叛,受肺癆打擊後一蹶不振。這部小說第一部分的題詞,也就是保

羅所說的「那字義教人死」(The letter killeth),題詞省略了經文的

5 小說引文取自 Thomas Hardy, Jude the Obscure, ed., Norman Page, 2nd ed.,由筆者中譯,以下引文伴隨著章節與頁碼。

207206 聖經的文學迴響 《石匠玖德》:交叉的聖旅

下一半:「精意(聖靈)是教人活」(but the spirit giveth life)(林後

3:6)。保羅信念所隱含的弔詭,正是這部小說悲劇的肇因,當個人

的精神超前時代太多,所帶來的災厄反而比起文字教條來得慘重。

美學與宗教的交叉結構在蘇身上要求最極致的「工價」,她早先擁

抱保羅的信念,以挑戰宗教與文化體制,最後卻自虐似地對保羅有

關信望愛的主張作最嚴苛狹隘的解釋,並要求自己與玖德不計代價

地身體力行。

哈代的文學評價起伏甚鉅,十九世紀末當代的評論多集中於

角色個人的離經叛道,一直到莫瑞(Roy Morrell)的 Thomas Hardy:

The Will and the Way(1965)開始,評論重點轉移到社會體制對個

人造成的悲劇。1990年代以來,由女性主義、後結構主義所闡述

的自由意識,卻與此番社會環境的決定論格格不入。湯姆絲則主

張,哈代所謂的決定論其實與傅柯的理念相近,強調權力體制在個

人主體建構的過程中,不斷像物理現象一樣的滲透進入主體性,但

至於個人意識的建立,與反抗性的主體如何與非道德性的大架構

相抗衡,哈代的態度則是搖擺不定(Thomas 1-2)。《石匠玖德》發

表於《黛絲姑娘》之後,受到後者遭受負面評論的波及,但哈代並

未因此退縮,在《石匠玖德》裡對維多利亞時期有關性別與階級

意識形態的探討,更是一針見血,有過之而無不及。柏金提出,

這本小說的成敗,端看評者將其定義為意志消沉的悲劇,或是對

性別與婚姻體制的積極抨擊(Perkin 194)。克謨(Dale Kramer)的

說法更貼切,哈代透過此書來詮釋他的時代,我們也透過此書認

識哈代的真實價值與時代意義(168)。《石匠玖德》最精彩處莫過

於對基督教會從內部所做的剖析,也最具爭議。小說裡錯綜複雜

的聖經典故更符合瑪克妮(Eleanor McNee)所謂「悖反的類型學」

(reverse typology),或那米瓦瑞(Richard Nemesvari)所謂「顛覆

性的偽經」(subversive apocrypha)(引自 Perkin 187)。但這兩種觀

察模式基本上是直線性的,無法幫助我們關照到小說裡動態的擺盪

與重疊。本文堅持哈代對基督教會的批判應該放在交叉結構的大動

態裡檢視。瑞克姆(John Paul Riquelme)提出,交叉結構是馬克思

在《日耳曼意識形態》(The German Ideology)一書中常用來描述歷

史進程的譬喻,依此看法,歷史包含著修辭與概念上的交叉結構,

以呈現延續與斷裂,重覆與反轉。中產階級社會的歷史進程便包含

了其逆反的發展,所以交叉結構預示了自我瓦解,當然也蘊含重生

的契機(507)。瑞克姆以此結構分析《黛絲姑娘》的語言修辭運

用、音韻與意象形態,認為此結構是小說的動力型態,也預示此

基進 6的互補性所可能帶來的解放。本文接續他的思路,企圖勾勒

《石匠玖德》如何內爆《黛絲姑娘》的交叉結構,因其交叉的交會

點——疊層的悲劇——將自由與進步的可能性全面消解。

(一)玖德的第一位置:

基進版阿諾式文化(宗教)英雄

哈代濃烈的自傳性充分展現在玖德的角色形塑上。儘管在本書

出版時,哈代早已是實至名歸的作家,但由於他本人的卑微背景,

仍常常流露出非主流仕紳慣有的憤世嫉俗,更特殊的一點是,玖德

的石匠與教堂修繕的訓練,直截了當地鼓勵讀者將他與早年曾是建

築師的哈代劃上更親密的等號,同時也明示哈代透過玖德對時代提

出基於個人體驗的批判。玖德從小由姑媽養育,將村裡的校長菲勒

斯登(Richard Philloston),視為理想的父執形象。菲勒斯登為了追

求更高的志業,離開瑪麗格林(Marygreen)前往基督堂,自然為

玖德立下典範。年輕的玖德立志向學,先是自學古典文學,希望能

正式進入基督堂的某個學院,在學術上平步青雲,雖然在自學古希

臘與拉丁文之際,他了解到完美、嚴謹以致僵硬的古典語言,完全

6 本論文以「基進」作為 radical的中譯,而不採取俗用的「激進」,強調原文所含從「基本」、「根基」出發,以挑戰甚至顛覆現狀之義。

209208 聖經的文學迴響 《石匠玖德》:交叉的聖旅

無法與其他語言有所溝通、轉換(transmutation)(1.4.26),整個

學習過程就像以色列人在埃及的奴隸苦境一樣(1.4.27)(出 1:13-

14)。文字語言用於溝通,卻受限於其階級性與排外性,即使是強調

永恆性與普世價值的學術與宗教。玖德因著語言的學習,而養成一

種學者不可避免的奴性,這也是哈代對執政者以教育為名,行奴化

為實的嘲諷。7

為了美好的將來,玖德按部就班,咬緊牙關,強記經典。但這

個志向卻被肉販女兒阿若蓓拉所打斷,兩人雖奉兒女之命結了婚,

一直無法和諧相處,為了生計,阿若蓓拉甚至強迫天性溫和的玖德

親手殺豬。最後兩人在一次嚴重爭執後分手,玖德才知道當初阿若

蓓拉以懷孕作為結婚的藉口,全是捏造。阿若蓓拉旋即與家人移民

澳洲,玖德傷心氣憤,隻身前往基督堂,以修繕學院及教堂的石匠

為生,希望有一天能進入知識殿堂,以學者自居,或退而求其次,

接受教會的任命,以牧師維生。他的自學計畫也由古典語文,轉向

聖經與以牛津教條派為主的教義解釋。在基督堂,玖德終於遇見姑

媽口中肆無忌憚的表妹蘇。蘇的父親與玖德的母親是親密的兄妹,

因為不滿意各自結婚的對象而鬧翻,而兩人的婚姻也不盡圓滿,終

身未嫁的姑媽甚至認為他們家族的人皆不適合結婚。她告訴玖德,

蘇隨著從事教堂修繕與教會藝術設計的父親住在基督堂,姑媽特別

警告玖德,到了那兒不許聯絡蘇。但在玖德心目中,美麗的蘇與神

聖基督堂幾乎聯合成為憧憬的對象。對蘇的浪漫情懷,促使他更積

極追求學術上的突破,他寫信給畢比利歐(Biblioll)學院院長毛遂

自薦,院長卻勸他在石匠的崗位上,安分守己(2.6.95)。

玖德在文化與宗教上自學的書單,包括史學家吉本(Edward

Gibbon),與教條派的紐曼、基柏等。在明瞭他與蘇彼此深愛之

後,玖德將所有宗教書籍付之一炬,敘述者卻譏諷地說,在這個

真實信徒的國度,這是最好的宣誓,證明了他不願再是慘白的

7 有關哈代小說裡文字的符號學詮釋與其文化反思,請看 Saldívar。

「石墓穴」(whited sepulchre),而只是一個為愛癡狂的普通罪人

(4.3.172)。一把火燒盡了令他受苦的宗教與知性的偽善、靈與肉

兩股相對勢力,他相信在蘇身上,可以獲得兩者的和諧。玖德對

教會與學術界的憧憬以及一連串的挫敗,代表阿諾在宗教與文化

方面所提的改革意見,只是針對社會菁英,當落實在社會底層弱

勢的理想主義者時,必然遇到殘酷考驗。《石匠玖德》在一開始便

點出,玖德的人生之旅乃基於耶穌的模式,從他一心想成為基督

堂之子:「基督堂將成為我的母校;而我將成為她最鍾愛的兒子」

(1.6.32)。後來他們全家重返基督堂,蘇半開玩笑地比喻,就像

耶穌從猶太人大祭司該亞法(Caiaphas)的管轄被送到羅馬首長彼

拉多(Pilate)手中接受審判一般(太 26, 27)(6.1.259)。由此可

見,哈代對基督教會的批判,深深根植於基督教的語言與概念類型

學(typology)(Perkin 166)。他對改革的自由派教義,及阿諾所提

倡的文化主義均抱持懷疑的態度。8《黛絲姑娘》裡的安琪爾(Angel

Clare)便代表自由神學理念;玖德則將阿諾的文化理念付諸實現,

阿諾認為文化負有完成自我的功能,就像宗教將人聖化,以抗衡功

利主義的所謂文化無用論:

但是藉由我們最佳的自我,我們能團結成為和諧的群體而非

零散的個人。我們不用畏懼,一旦聽命於這層自我,將發生

危險,因為它是我們最真實的朋友,當無政府的混亂狀況

來臨時,我們更應信賴它。它便是我們透過文化思考與活動

或對美的鑽研所希冀發展出來,以取代我們尚未轉型的舊

我⋯⋯

(Arnold 134-35, 粗體為原文強調)

但是玖德因為出身卑微而遭到排擠,反而突顯了阿諾理念內含

的階級排他性(Perkin 191)。玖德曾經懷抱的宗教與學術理想,說

穿了也只是向上層社會攀升、安身立命的憑藉。

8 有關哈代與阿諾的理念詳細比較,請看 Perkin 167。

211210 聖經的文學迴響 《石匠玖德》:交叉的聖旅

(二)蘇的第一位置:保羅的反律法主義

《石匠玖德》延續《黛絲姑娘》的發展模式,以女性為焦點,

揭穿基督教會的虛偽與不合時宜。玖德的表妹蘇,比黛絲更積極追

求所愛。蘇在文化素養、藝術觀點、宗教批判上,遠超過玖德與她

的第一任丈夫,但她自己卻付出更高的代價,對親密的人也相當

嚴峻無情。當玖德在基督堂的大教堂(Cathedral-church of Cardinal

College)發現從未謀面的蘇時,蘇正陪同虔誠的房東太太芳特歐佛

(Miss Fontover)在作禮拜,玖德誤以為蘇的美麗面容是宗教情操

的表徵,他頓時覺得一股氣息,像基督變容升天的賀盟(Hermon)

山上所降下的甘露,喜樂隨即圍繞著他。但是敘述者馬上在旁邊點

醒讀者,玖德以為來自聖靈充滿般的宗教狂喜,其實混雜著同樣強

烈的情慾,從塞浦路斯與加利利兩個地方襲來的氣息,從此將在他

身上爭戰(2.3.75)。兩者分別是愛神維納斯與耶穌的誕生地,這

個雙重比喻回應阿諾在《文化與無政府主義》對文明世界兩個起

源——希伯來文明與希臘文明——的批判,蘇正巧代表了在玖德心

目中兩者融合的某種可能(Katz 94)。而她追求精神肉體全面的自

主,甚至拒絕與心儀男人有身體的接觸。在認識玖德之前,她曾與

一位基督堂大學生往來親密,即使同住在倫敦寓所也只維持知性相

投,大學生引導她進入主流思想以外的世界,卻因為她的冷酷而傷

心至死。她對情感的表達一直在親密與疏離之間劇烈擺盪。她對玖

德的態度就像善變的貓一般,難以捉摸,時而冷漠高傲、時而委身

求憐。她在知悉玖德未結束的婚姻之前,便已經決定要嫁給玖德的

老師菲勒斯登,並接受他的安排到女子師範學校住宿學習,好在畢

業後與他共同經營學校。她好像有著飛蛾撲火自我毀滅的傾向,常

為自己造就兩難情境,且在其中選定最難妥協的選項。她要求玖德

在她與菲勒斯登的婚禮中,擔任女方父執輩的角色,將她親手交給

菲勒斯登,甚至在婚禮前一天試著排演這個殘酷的儀式。她與玖德

情感的崎嶇過程,透過當時最進步的交通工具——火車與信件——

展演開來。後來她終於了解到自己深愛著玖德,要求菲勒斯登還她

自由,甚至在後者於夜裡誤闖她下榻的小房間時,她居然不顧危

險,躍窗而出,菲勒斯登因此了解她對自己懷著極深的反感,而表

現超凡的君子風度,讓她安然離開,與玖德結合。菲勒斯登卻因此

被逼得搬離保守的社區與校長的工作,獨自忍受社會的負面評價。

蘇的個性十分戲劇化,就像她得知玖德婚姻之後,在信上所

簽的全名 Susanna Florence Mary Bridehead一般,名字所影射的

Susanna與Mary暗示她性格裡的矛盾衝突,前者在〈但以理書〉

裡是兩位長老垂涎覬覦的已婚女子,後者可能是耶穌的母親聖母

瑪麗亞(Virgin Mary)或追隨耶穌的抹大拉(Mary Magdalene)。

哈代在小說後記曾說道:「一位德國批評家論到,蘇代表近幾年來

頻繁出現,卻是第一次描繪在小說中的角色,即女性主義運動的一

員,就是清瘦、蒼白的『單身女孩』,充滿知性,解放了的神經質

女性(intellectualized, emancipated bundle of nerves),現代社會尤

其是都會裡最多,她不承認女性的天命在於婚姻,並宣稱她們本身

的優越,就是愛的基礎。這位批評家唯一的遺憾便是,這樣一位新

女性竟是由男性作家創造,若是出自女性作家之手,一定不會任由

她徹底崩潰」(Postscript, Jude 8)。整部小說對她最直接也最常用的

形容詞便是「緊張」(nervous),在某種程度上,這語彙沿用十九

世紀末對追求家庭婦德以外境界的所謂「新女性」,所慣用的歇斯

底里想像。這或許預示她所謂精神自由的不徹底質地,一旦遭受刺

激、失去屏障,便將分崩瓦解。9

但就積極面來說,蘇的批判精神基本體現在她對基督教經典

與律法的挑戰,就是所謂「反律法主義」(antinomianism)。此字

的希臘文字根(anti, "against"; nomos, "law")便是反對律法之義。

在初期教會便存在的「反律法主義」,強調人們得救在於上帝施

9 關於這個既定語彙可能代表哈代的性別偏見,請看 Blake, Brady, Wood, Larson。筆者相信哈代在偏見中自有洞見,將另撰文闡述。

213212 聖經的文學迴響 《石匠玖德》:交叉的聖旅

恩,而不在於人的善功,所以我們只能憑信仰而非靠遵守律法來

換得上帝的慈悲。一直以來,此派便受到保守人士的質疑,認為

對律法不信任,也就是鼓勵放縱、無所忌憚,甚至荒誕虛無。保

羅書信中特別聲明,新約的真諦便在於「律法的總結就是基督,

使凡信他的都得著義」(羅 10:4)。所謂「總結」(end),其實是

「成就」(fulfillment),而非「終止」(cessation)(Coogan, The New

Testament 257)。重要的布雷克(William Blake)學者湯姆森(E.

P. Thompson)追溯此派思想的重要源頭,乃是十七世紀的政教紛

爭,且解釋所謂反律法主義並非一個單一固定的態度或位置,而是

一種破除所有既定傳統智慧與道德準則,迎接無限新可能的心理狀

態(20)。但是哈代小說所描繪的世界,卻由律法文字主宰,懲罰

企圖追求自由的個人。最冷酷的律法象徵便是摩西的十誡。玖德與

蘇共同修繕一鄉間教堂牆上的十誡銘刻,卻因為兩人未依法成婚,

受眾人指點,甚至認為會帶來災難,因而失去工作,基督教似乎只

剩下戒條與懲罰性的教規,已無靈性或悲憫可言。

「反律法主義」為哈代小說中的基督教會批判提供文字上的焦

點,他的反思可進一步分為三個層面:正典的形成、聖像崇拜與毀

滅,以及聖經外書對正典的補充與顛覆,三者都在蘇的身上具體呈

現。蘇提議為玖德製作一部新的新約,她曾為基督堂大學生朋友製

作一本聖經,獲得後者的讚賞。此舉就像第二世紀聖徒/異端分子

瑪西昂(Marcion),重新編製自己的聖經一樣(Perkin 184)。瑪

西昂認為福音書傳達的應該是愛的信息,於是將律法完全去除,

他所編製的聖經包含十篇保羅書信及改寫過的路加福音,結果逼

使天主教會建立聖經的正統,以作為排除異己的標準。蘇的作法

雖然不如瑪西昂激烈,但基本態度是相近的。她將聖經分別裁成

小冊子,再以寫作時間來編排,先是帖撒羅尼迦前後書,接著是

保羅其他書信,最後才是福音書,然後重新裝訂,她強調如此安

排使得聖經「更具可讀性,也比較容易理解」(3.4.121)。蘇的新

「新約」,將人的理性視為權威,基本上遵循「高蹈批判」(Higher

Criticism)對聖經寫作歷史背景的重視,而忽略顯聖與教會的詮釋

權(Perkin 185)。所謂高蹈批判,源自德國的聖經新詮釋學派,在

英國則由七位自由派英國國教神學權威在 1860年出版的《論文與

評論》(Essays and Reviews)一書為代表,總結自十九世紀以降,

從歷史、地質學與生物學的觀點,對聖經神聖權威的挑戰。珮德森

認為,蘇看待新約聖經的方式,呈現了雙重批判,一是在時間上的

重新安排,依據福音書與書信的寫作時間與所載事件時間來編排,

重視事件見證人的歷史事實,將聖經等同於歷史,甚至是神話;二

是她先解構了聖經裡所隱含的斷裂式敘述,認為它暗示缺席而非在

場(absence rather than presence)(Peterson 190),再重新組成一

本新聖經,將宣揚耶穌的完全救恩及父權體制的保羅書信放在最前

面,此舉也預示了最後她將服膺於保羅懲罰式的教條下,甘心樂意

地全面否定自我。

蘇原初的「反律法」精神,也反映在對宗教聖像的深刻了解

上。蘇從流浪小販處購買一對阿波羅與維納斯的古典雕像,卻對虔

誠的房東太太謊稱,是聖彼得與聖抹大拉,並且將雕像與基督受難

像還有其他具個人紀念性的相片放在一起,並加上離經叛道的前拉

菲爾派詩人斯溫彭(Algernon Charles Swinburne)的詩句〈獻給波

瑟萍〉("Hymn to Proserpine"),最後仍逃不過房東太太的利眼,將

雕像摔倒在地,並踩得粉碎。蘇憤而離開租賃的房間與教會小店的

工作。卡茲(Alison Katz)提到這兩個雕像提供基督教(其實是新

教)最缺乏的即時性與在場感(immediacy and presence)(95)。

弗德伯格(David Freedberg)對於宗教形象的歷史分析,在此更能

貼切解釋房東太太的衝動之舉與蘇的冷峻嘲諷。他認為破除偶像論

(iconoclasm)的理念核心,諷刺地正好是形象與原型的結合,也

就是以為毀了形象的同時也就毀了原型(412)。斯溫彭的詩句,

基本上好像預示了「蒼白的加利利人」(pale Galilean)——即耶

215214 聖經的文學迴響 《石匠玖德》:交叉的聖旅

穌——的終極勝利,代表希臘肉體感官文化的波瑟萍終將墜落地獄

(Peterson 89),但是斯溫彭詩句中的反抗精神,雖敗猶榮,我們不

容忽視他對體制以及自我的雙重嘲諷。蘇欲蓋彌彰的掩飾方法,將

阿波羅與維納斯,替代聖彼得與聖抹大拉,精彩地點出文化衝突的

癥結。希臘文明中,阿波羅代表理性,維納斯則是肉體,而置換到

基督教系統中,聖彼得與聖抹大拉也可作如此相襯的對比,歷史上

教會紛爭的主軸之一也就是耶穌兩位追隨者的鬥爭。10蘇的置換手

法實踐了斯溫彭詩作裡以臣服的姿態,來譏諷基督教的蒼白勝利。

蘇對玖德解釋,房東太太是因為雕像不符合她的品味而有此一舉,

這套說詞說明了蘇無意間,將宗教的紛爭消化為美學的差異,也頗

有美學主義者斯溫彭以四兩撥千斤的精闢幽默。

哈代對基督教的批判,更直接地表現在聖經外書的引用上。

玖德曾詢問蘇是否熟悉新約外書,蘇表示在女子師範學校當然不會

教授,但是她基督堂大學生朋友曾介紹她讀庫柏(Cowper)的福

音外書(Apocrypha Gospels)以及尼克得模斯(Nicodemus)的福

音書,她特別欣賞後者。對蘇來說,真實的聖經應該像將福音書

放在夢境裡,似幻似真的詩章斷句,最能引人入勝(4.1.161)。那

米瓦瑞提出,蘇的回答其實驗證了阿諾《文學與教條》(Literature

and Dogma)的序言,即經典的形成過程,乃基於歷史變化與約定

俗成的常規,而非作品內在的價值,聖經的語言其實是流動性與文

學性的,而非僵硬固定、科學性的(52)。玖德與蘇的平行故事也

有兩個聖經外書——〈玖德書〉與關於蘇珊娜故事的章節——作為

模型,哈代以兩個模型的逆轉,反映出聖經經典的形成其實源於歷

史的建構。〈玖德書〉攻擊靈知派(Gnosticism)的基本教條,後者

認為在使徒傳統之外才能獲得某種神祕知識以得救贖(Nemesvari

49, 55)。那米瓦瑞則認為《石匠玖德》,相對於〈玖德書〉,其實

是一部靈知派福音書(58),玖德以〈約伯記〉裡的平權概念(伯

10 有關抹大拉的紛歧傳說與在歷史上的多重意義,請看 Haskins。

12:3),為自己遭基督堂拒絕來自我安慰,展現的就是靈知派蔑視

威權的精神,玖德以文字與精神合一的方式來詮釋聖經,企圖為

自己肉身的需要找到合理的藉口,也符合靈知派向聖經文字威權挑

戰的精神。同時,哈代重寫〈但以理書外章〉有關貞潔婦人與美德

回報的故事,菲勒斯登代表窺視蘇珊娜的長老卻又是她的先生,

玖德則是充滿弔詭的但以理,將蘇拯救出來卻占為己有。而蘇並

非輕易臣服於父權的蘇珊娜,她視婚外情為女人性自主的表徵。但

最後蘇將自己奉獻給懲罰性的宗教規條,甘心淪為「狂熱的妓女」

(Nemesvari 61-63)。如此一來,這部小說便成了聖經外書的外書式

再書寫,以自身歷史的偶然性,挑戰聖經及所有思想與寫作語言的

超越及先驗性(64)。

在小說中關於律法的指涉,除了聖經教條,其實還有婚姻的法

律約束。有關離婚的爭議,克謨認為我們很難決定這部小說到底設

在哈代年輕時旅居倫敦的 1860年代,或哈代婚姻產生危機的 1890

年代(Kramer 169-70)。有關婚姻的新法規(Matrimonial Causes

Act)在 1857年通過,將離婚合法化,如果能證明是女方不貞,手

續其實相當簡單。但是小說裡,玖德在雙方離婚後向蘇提出結婚的

要求,蘇卻一再拖延,甚至認定雙方前一次婚姻是神聖不可取消

的,事實上兩人在法律上均已是自由單身。或許哈代強調一直到

1890年代,離婚的概念在鄉間尚未被廣泛接受,有關時間的模糊

性,或許是用來抵禦以小說之名,行說教之實的批評,或許時間根

本不是關鍵,因為有關婚姻的神聖性已經成為體制的一部分,甚至

是超越時空的(171)。

二、交叉路口:烈士紀念碑與死亡悲劇

玖德與蘇兩人在法律上一直未能正式結合,雙方的生命旅程

也只能算擦身而過。兩人情感的契機首先在基督堂位於兩條大道

217216 聖經的文學迴響 《石匠玖德》:交叉的聖旅

交叉處的烈士紀念碑萌生。他們第一次便相約在此,玖德興奮地

回憶歷史書中對此地的描寫,蘇卻覺得陰森不吉利,催促他們盡

快離開(2.4.81-82)。烈士紀念碑代表宗教與政治的扞格,亨利八

世與羅馬教廷決裂後,王位傳給艾德華,新教勢力確立,後傳給

亨利的女兒瑪麗一世,卻一心想與教廷和好,執政期間處決無數

反對者,其中包括三位牛津殉道士坎特伯利大主教(Archbishop of

Canterbury)、羅徹斯特主教(Bishop of Rochester)與渥斯特主教

(Bishop of Worcester),直到今天他們仍受到教會悼念。紀念碑暗

示宗教與政治一樣受制於歷史的變遷,並無永恆的價值。玖德後來

在失去蘇之後,與阿若蓓拉重遊此景,悄悄地認為它是他與蘇定情

之地(6.6.296)。紀念碑便成了玖德與蘇人生旅程的交叉口,渺小

個人的交合及衝突與歷史的碩大矛盾弔詭並置,增加了悲情的縱

深,也平添蒼涼。古老紀念碑所在的十字交口,在形式上凝結了兩

人交往的模式,而火車這項當時的新式交通工具,與密集往來的書

信,展演著他們愛情的危機與多變性。基督堂正是這一切衝突的場

景,肉體與精神赤裸爭戰的場域。年輕時的玖德一心嚮往此地,認

定是知識樹生長結果的園地,他曾站在工人搭在屋頂的階梯向基督

堂眺望,就像看見基督徒夢中的新耶路撒冷,也正是老師菲勒斯登

前往築夢的所在。他自己的黃金夢其實充滿了性的憧憬,預示他對

蘇的慾望。11相反地,蘇對基督堂的看法顯得比較理性,她以新約

裡舊瓶裝新酒的典故(太 9:17),來形容基督堂的迂腐,其中充滿

感性的框架嚴重侷限了希臘文化批判精神的發展(3.4.120)。

哈代將基督堂的勢利與虛偽,化為玖德與蘇在落魄時為了餬

口所兜售,以基督堂為模型所做的蛋糕,譏諷教會與學院的商品化

走向。在基督堂也發生了最荒謬駭人的悲劇,正值玖德一家六口,

包含玖德與前妻的小孩名叫「小老頭」(Little Time)、他與蘇的兩

個小孩,還有蘇腹中的胎兒,在一個下雨的傍晚,到處投宿無門之

11 關於小說中呈現宗教與情慾(包括異性與同性)的關聯,請看 Dellamora。

際,終於有一間客棧願意收容他們一晚,但因為只有一間空房,而

他們人多,又因為蘇顯得太過年輕柔弱,不像這麼多小孩的母親,

玖德被迫必須獨自找別的旅店。「小老頭」誤解蘇給他的說明,以

為太多小孩是他們目前主要的煩惱,翌日早晨蘇前去玖德落腳處,

「小老頭」在找不到蘇的孤立情況下,憤而吊死弟妹後自殺,在

他自己身上還掛著拼字錯誤的遺書,「如此做因為我們人數太多」

(Done because we are too menny)(6.2.264)。他們悲慘的死況就像

基督受難一般,這個悲劇毀去了蘇原先的一切堅持,強迫她向比玖

德第一位置更徹底激烈的高教會靠攏。悲劇發生之後,他們租屋的

現場傳來隔牆石棺學院(Sarcophagus College)12的管風琴聲,學生

正唱著詩篇第七十三首,激勵彼此對上帝的信心,因上帝將扶持正

義之人,懲罰邪惡者。樓下兩個教士正辯論領聖餐儀式時,是否該

面向東方也就是太陽升起的方向,而背對會眾(6.2.265)。13幼稚

純真生命的無由逝去,將這三個宗教的元素——耶穌受難、上帝恩

寵、基督復活——皆淪喪為空洞的儀式,顯得異常荒誕。

(一)蘇的第二位置:高峻的教條主義

蘇成功地將玖德從原來的虔敬向學,改造為基進的無信論者,

但在悲劇發生後,相對於玖德先前的希臘傾向,她卻轉向接近天主

教的高教派。玖德在了解蘇的新想法之前,便聞出蘇身上的氣息改

變,充滿了某種曾經熟悉的植物氣味,後來才明瞭香味來自蘇常去

的聖席拉教堂(St. Silas)的焚香味(6.3.271),蘇的父親曾參與此

教堂的裝飾,而蘇的改變就像一頭栽入麻痺知性的鴉片一般。她將

一切不幸從體制的不公,轉而歸因於她對上帝的不敬,因此執意回

12 學者皆同意小說中基督堂的原型便是哈代自己心嚮往之的牛津,關於哈代如何將牛津描繪成充滿死亡幽靈的志異城市,請看 O’Malley。

13 1871年後,這個東向的位置已列為非法,但有些教會仍繼續沿用,現在已經完全被西向的位置取代(Chapman 289)。

219218 聖經的文學迴響 《石匠玖德》:交叉的聖旅

歸第一次的婚姻,甚至與菲勒斯登舉行第二次婚禮。她堅持的理

念來自〈哥林多前書〉第 13章,即愛的絕對無私,但是她身體力

行的詮釋方式,卻毀了自己、胎中的嬰兒與玖德。她對玖德說道:

「我們成了一臺戲,給世人和天使觀看」(林前 4:9)(6.2.265),以

此她重新擁抱龐大體制鉅細靡遺的管控;另一方面她卻以真愛是

「不求自己的益處」(林前 13:5),來肯定玖德風骨清烈的落魄一生

(6.4.284)。可見這一切的衝突,都糾結在保羅有關信望愛的教義

裡。14但玖德一眼便看穿她的懺悔其實是一時情緒衝動(impulsive

penances)(6.4.284)。蘇請求他不要再會面,好讓她安心回到菲

勒斯登身邊,她引用新約宣言「讓我們聖殿的幔子,從上到下裂為

兩半」(可 15:38)(6.3.278),作為兩人決裂的天機。蘇對「幔子」

撕裂的解釋剛好與保羅相反。保羅沿用〈出埃及記〉裡有關「幔

子」的意象,來宣示基督的受難與升天,已經將以律法為主的舊約

撕毀,開始基督以愛為主的新約(林後 3:13-14),這也便是蘇先前

所信守的反律法主義的真諦,但今日的蘇卻以此作為兩人分手的契

約,甚至神諭。她自虐般選擇以嚴厲禁慾的律法,來解釋保羅所謂

愛的「新約」。蘇由原先的破除偶像崇拜(iconoclast)轉為偶像崇

拜(iconophile),就是玖德發現,她匍匐跪在聖席拉教堂裡鑲滿寶

石的碩大拉丁十字架下的場景(6.3.274)。更有甚之,在與菲勒斯

登再次結婚當晚,她燒毀了與玖德在一起時所買的絲緞睡袍,宣示

自己已弔詭地成為她原先希臘化唯美形象的破壞者(Katz 102)。此

激烈的姿態展演了阿諾對西方文明在希臘與希伯來文化之間擺盪的

信念,但哈代似乎質疑阿諾對歷史發展的基本樂觀態度。

火的意象連結書中兩個重要的覺醒時刻。早先玖德在了解他對

蘇的熱情後,將宗教書籍付之一炬,燒盡了令他受苦的靈與肉兩股

14 保羅關於愛的教義對女性的箝制最甚,哈代在《黛絲姑娘》裡有更一針見血的描述。對黛絲來說,自我否決式的愛來自對安琪爾強烈的情慾,從另一角

度,《黛絲姑娘》就像一部異教徒的福音書,見證教會慈善精神的失落(Perkin 179)。

相對勢力。火的意象也接續稍早玖德想像菲勒斯登到了基督堂後,

榮耀集於一身的景象(1.3.20),就像〈但以理書〉所提到,異教

國王尼布甲尼撒(Nebuchadnezzar)將三個基督徒丟進火窯裡,卻

見四個人在火中自由行走,第四人的相貌好像神子,於是尼布甲尼

撒大受感動,皈依基督教的光耀中(但 3:25)。火的意象鋪陳出異

教與基督教之間熾熱的拉鋸戰,就像玖德所珍視的基督堂地標殉道

士紀念碑,基督教似乎總能在火的淬鍊後歷久彌新。但是〈但以理

書〉裡火的試煉在小說裡,只表徵了反諷的熱烈強度,因為玖德焚

燒宗教書籍,也焚去他對自我在世俗座標的理想位置,菲勒斯登也

漸漸失去了曾擁有的宗教與學術熱誠。後來蘇將絲袍扔入火裡,宣

示脫離過去開始新生,以反諷的手法驗證了為她與菲勒斯登舉行再

婚儀式的牧師所說,他們的婚姻經歷了火的試煉(saved as by fire)

(6.5.291)。這些火的意象都回歸到保羅所謂「得救乃像從火裡經

過的一樣」(林前 3:15)。而這把火正巧也表現在霍爾主教讀完這

部小說的激烈回應上。這些以火為連結的激烈情節,未嘗不是形成

了另一種虛構與真實,精神與情慾,異教與基督教的交叉結構。

小說第六部分引用〈以斯帖外書〉(The Book of Esther 14.2)

(Coogan, Apocrypha 61)作為題辭,藉類似以斯帖的姿態點明了蘇

在巨變後的虛無觀。〈以斯帖外書〉直接描寫以斯帖為了以色列族

人的生存利益,不惜以最謙卑悔改的姿態,向統治他們的外族君王

求項:「她嚴肅地展現謙卑,以扯斷的頭髮遮掩她的身體」,以斯

帖女王懺悔的悲苦姿態,當然與蘇在悲劇發生後的全人轉變相當,

但是蘇的所謂懺悔,完全缺乏以斯帖的大局考量,蘇的無謂犧牲,

只是以斯帖身體展演的慘白複製,掏空了所有的意義,宗教儀式也

只是虛空的表演,最終帶來自己與玖德的毀滅。

221220 聖經的文學迴響 《石匠玖德》:交叉的聖旅

(二)玖德的第二位置:虛空的反律法主義

其實玖德的名字影射另一聖經外書——〈聖玖德書〉(The

Epistle of St. Jude),他的別稱是 Judas,不是出賣基督的門徒,而

是失敗者的守護神(Perkin 187)。〈聖玖德書〉與《黛絲姑娘》所

引用的〈彼得後書〉的主旨相近,在當時假先知邪說盛行的年代,

嚴正捍衛基督教所謂的正統。但是玖德缺乏這分力挽狂瀾的氣魄,

即使他曾經三次在基督堂展現古典學問與聖經知識。第一次是在酒

店裡與修繕工人及大學生飲酒辯論時,精確地背誦出拉丁經文,

即便獲得滿堂喝采,卻無助於他成為基督堂學子的夢想;第二次

是在舉家重返基督堂時,正逢學位頒與的紀念日(Enceania),

他兒子看著成列的盛裝學者,喃喃自語說好像是審判日一般肅穆

(6.1.254)。當時不巧下著大雨,玖德對著人潮大喊保羅的警句與

傳道書,就像保羅力勸會眾悔改一樣(6.1.255-57),只不過孱弱

潦倒的玖德,既非保羅也非受尊重的傳道人。玖德了解到他們的遭

遇,其實歸因於他們的理念遠遠超越所處的世代,他向前來參加學

位紀念日的觀眾宣揚:「我試著在這一代去成就需要兩到三代才能

完成的志業」(6.1.256)。在小孩全數死亡的悲劇後,蘇也離他而

去。失去蘇的玖德就像失去靈魂的軀殼,喪失所有重心與目標。失

去了蘇,他曾與蘇一同擁抱的反律法主義,當然也失去了內容,淪

為僅是虛空的憤世嫉俗。此時他巧遇喪夫後曾短暫皈依衛斯理教會

的前妻阿若蓓拉,玖德中了她所設的酒色圈套,與她再次成婚,卻

因為肺癆無法繼續正常工作,極受阿若蓓拉的嫌棄。玖德再婚後曾

與也成婚的蘇晤面,玖德半開玩笑地告訴蘇,悲劇後的蘇醉心於教

條,而失去蘇的他卻沉醉於琴酒。第三次恰好是次年的學位紀念

日,阿若蓓拉禁不住誘惑,出外參加歡慶的人潮,重病的玖德一人

半坐半臥在床。他染了肺癆的身體,似乎回到認識蘇以前身心交戰

的泛白石棺(whited sepulchre)(4.3.172),兩人都已失去理性,不

再是從前的自己。而他死前如雕像般蒼白的模樣,就像他第一次與

阿若蓓拉出遊時,原來計畫要讀的希臘文新約聖經字句,彷彿未闔

上的死人眼睛(1.6.41),嘲笑他為懵懂的性愛荒廢了志業。年輕

學子與城裡的居民正舉辦各種歡樂的慶典活動,玖德念誦著〈約伯

記〉的章節(伯3:3, 18-20),15夾雜在種種歡呼聲裡,他的生命卻漸

漸逝去:

「[此後,約伯開口,咒詛自己的生日、說 ]願我生的那日、和

說懷了男胎的那夜,都滅沒。」

(歡呼聲)⋯⋯

「[在那裏(死亡之域)]被囚的人同得安逸,不聽見督工的聲

音。大小都在那裏,奴隸脫離主人的轄制。」

(6.11.318)

在生命的盡頭,玖德引用約伯在苦難試探的初期,所發出的怨

言喟嘆與求死的心願,哀嘆他無法達到約伯最後蒙主憐憫的境界,

或許是玖德對那種甘心忍受苦難、等待救恩的美德,仍抱持著質疑

與嘲笑。但是伴隨著這番不妥協的憤怒,卻是眾生皆平等的死亡之

境。玖德扮演了三次孤單先知的角色,在戲謔中有著無盡的蒼涼。

曾為石匠的玖德,自始至終被排擠在代表宗教與知性聖殿的基督堂

之外,甚至無法以修繕教堂或學院的方式踏進夢想之域,最後在學

位紀念日,在學院的石牆外,落寞地死去。

三、結論

交叉的概念與美學形式將兩位先驅衝撞時代的悲慘宿命,轉嫁

到結構上。就像有著相似結構的《黛絲姑娘》一樣,《石匠玖德》

探討當代基督教會的核心問題,即教義如何能關照到,在變化莫測

的現代社會中脆弱無依的人性。這部小說中,基督教兩個面向——

15 有關玖德與約伯的關係,請看 Fischler。

223222 聖經的文學迴響 《石匠玖德》:交叉的聖旅

禁慾與情感——之間完全沒有轉圜的餘地,在蘇最終選擇的近乎毀

滅性的懺悔,與阿若蓓拉曾改信的,強調以情感接近上帝的衛斯理

教派之間,也在絕對精神與絕對肉體之間,沒有可供緩衝調息的地

帶。如此一來,阿諾所倡導的非教條式宗教與蓬勃的文化也淪為空

洞無益的選項(Perkin 185)。玖德與蘇的交叉聖旅,儼然慘烈地活

出教堂十字基本結構的戲仿,也以悲劇的方式呈現哈代以宗教為框

架,對阿諾關於西方文明發展的論述所做的重重省思。

引用書目

Arnold, Matthew. Culture and Anarchy. The Complete Prose Works of Matthew Arnold. Ed. R. H. Super. vol. 5. Ann Arbor: U of Michigan P, 1965.

Beer, Gillian. Darwin’s Plots: Evolutionary Narrative in Darwin, George Eliot and Nineteenth Century Fic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P, 2000.

Blake, Kathleen. Love and the Woman Question in Victorian Literature: The Art of Self-Postponement. Brighton: Harvester P, 1983.

Boumelha, Penny, ed. Jude the Obscure. New York: St. Martin’s P, 2000.Brady, Kristin. "Textual Hysteria: Hardy’s Narrator on Women." Ed.

Margaret Higonnet. The Sense of Sex: Feminist Perspectives on Hardy. Urbana: U of Illinois P, 1993. 87-106.

Chadwick, Owen. The Spirit of the Oxford Movement: Tractarian Essays. New York: Cambridge UP, 1990.

Chapman, Raymond. "Arguing about the Eastward Position: Thomas Hardy and Puseyism." Nineteenth-Century Literature 42 (1987-88): 275-94.

Coogan, Michael D., et al, eds. The New Oxford Annotated Bible. 3rd ed. New Revised Standard Version with the Apocryphal/Deuterocanonical Books. Oxford: Oxford UP, 2001.

Dellamora, Richard. "Male Relations in Thomas Hardy’s Jude the

Obscure." Boumelha 144-65. Fischler, Alexander. "A Kinship with Job: Obscurity and Remembrance

in Hardy’s Jude the Obscure." Journal of English and Germanic Philology 84.4 (Oct 1985): 515-33.

Freedberg, David. The Power of Images: Studies in the History and Theory of Response. Chicago: U of Chicago P, 1989.

Hardy, Thomas. Jude the Obscure. Ed. Norman Page. 2nd ed. New York: Norton, 1999.

---.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Ed. Scott Elledge. 3rd ed. New York: Norton, 1991.

Haskins, Susan. Mary Magdalen: Myth and Metaphor. 1993. London: Pimlico, 2005.

The Holy Bible. King James Version. New York: American Bible Society, 1986.

Jedrzejewski, Jan. Thomas Hardy and the Church. Basingstoke: Macmillan, 1996.

Katz, Alison. "Jude the Obscure: The (En)Graven Image." Thomas Hardy Journal 22 (Autumn 2006): 85-104.

Kramer, Dale. "Hardy and Readers: Jude the Obscure."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Thomas Hardy. Ed. Dale Kramer. Cambridge: Cambridge UP, 1999.164-82.

Larson, Jil. "Sexual Ethics in Fiction by Thomas Hardy and the New Woman Writers." Rereading Victorian Fiction. Ed. Alice Jenkins and Juliet John. Hampshire: Macmillan, 2002. 159-72.

Matz, Aaron. "Terminal Satire and Jude the Obscure." ELH 73.2 (Summer 2006): 519-47.

Millgate, Michael, ed. Thomas Hardy: Selected Letters. Oxford: Clarendon P, 1990.

---, ed. The Life and Work of Thomas Hardy. London: Macmillan, 1984.Morrell, Roy. Thomas Hardy: the Will and the Way. Kuala Lumpur: U of

Malaya P, 1965.Nemesvari, Richard. "Appropriating the Word: Jude the Obscure as

Subversive Apocrypha." Victorian Review 19.2 (Winter 1993): 48-66.

O’Malley, Patrick R. "Oxford’s Ghosts: Jude the Obscure and the End of

224 聖經的文學迴響

《尤利西斯》——喬伊斯的福音書

曾麗玲

摘要

艾爾曼(Richard Elmann)幾乎是欽定的《喬伊斯傳》(1959)

視《畫像》裡的史蒂芬為喬伊斯的分身,頌讚史蒂芬揚棄擔任耶穌

會教士一職,轉而獻身藝術,將喬伊斯塑造成反宗教(特別是愛爾

蘭天主教會)的戰將,此舉同時也賦予喬伊斯作品裡崇高的人文主

義關懷情操,使得接續評論的美國學者們於六、七○年代順勢強化

喬伊斯「世俗的美學教士」此一崇高形象,也同時徹底斬斷喬伊斯

作品有任何讚許基督教的可能性。然而,眾所周知,喬伊斯生長在

由天主教所「統御」的都伯林,他對天主教不管是在其祖國於宗教

的、甚至社會、文化上所形成的傳統與影響不可說不熟知。時序已

進入新世紀的今日,不僅是喬學研究,甚至全球的文學評論,早先

因各種言論需求被忽略、甚至被壓制的原始歷史背景、或時空脈絡

的重現,都正沸騰翻案當中。不過,有鑑於上一世紀裡六、七○年

代喬伊斯世俗作家的形象可說幾乎牢不可破,於這中間漫長的四、

五十年裡,喬學界只出現為數不過七篇左右的論文或專書反其道而

行,重申喬伊斯的宗教(天主教或基督教)養成及對其創作的影

響。值得注意的是,於二十一世紀已出版的就有三部專書(2001;

2003; 2004)試圖重新詮釋喬伊斯的作品並肯定宗教在其中的重要

訊息。

有鑑於 2010年喬學界出版一部專書《我信不足,求主幫

the Gothic." Modern Fiction Studies 46.3 (Fall 2000): 646-71.Perkin, J. Russell. Theology and the Victorian Novel. Montréal: McGill-

Queen’s UP, 2009.Peterson, Carla L. "Jude the Obscure: the Return of the Pagan." Boumelha

75-94.Riquelme, John Paul. "Echoic Language, Uncertainty, and Freedom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Complete, Authoritative Text with Biographical and Historical Contexts, Critical History, and Essays from Five Contemporary Critical Perspectives. Ed. John Paul Riquelme. Boston: Bedford, 1998. 506-20.

Saldívar, Ramón. "Jude the Obscure: Reading and the Spirit of the Law." Boumelha 32-52.

Thomas, Jane. Thomas Hardy, Femininity and Dissent. New York: St. Martin’s P, 1999.

Thompson, E. P. Witness against the Beast: William Blake and the Moral Law. Cambridge: Cambridge UP, 1993.

Vance, Norman. "Pilgrims Abounding: Bunyan and the Victorian Novel." Ed. W. R. Owens and Stuart Sim. Reception, Appropriation, Recollection: Bunyan’s Pilgrim’s Progress. Oxford: Peter Lang, 2007. 69-79.

Wood, Jane. Passion and Pathology in Victorian Fiction. Oxford: Oxford UP, 2001.

《聖經》。和合本,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