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 - thevoice.org.hk ·...

1
綜合 二○一一年四月十五日 【第八頁】 《松柏之聲》並無當局任何經費資助,乃全仰賴各界善長捐款以可維持,善款多少不拘,如蒙厚愛,敬希惠寄郵票、支票,抬頭「聖雅各福群會 松柏之聲」或(St.James' Settlement); 並請註明捐款人姓名、讀者編號(若有)、地址或電話,俾便致謝。 11 便穿岑家雄 先生 與太 太共同生活逾半個世紀,對 於大家的生活習慣早已瞭如 指掌,但近期梁先生發現太 太在生活細節上慢慢地出現 了些轉變,脾氣也開始變得 有點蠻不講理。最初,梁太 太只是間中忘記了一些生活 瑣事,又或偶然忘記了物品 擺放的位置。梁先生心想, 人年紀大了,記憶力差一點 也是理所當然,於是不以為 然。直到最近,梁先生發現 太太「善忘 」的情況越見嚴 重,還不時為此大吵大嚷, 責怪梁先生把她的常用物品 亂放。梁太太又試過走進超 市卻忘了自己要買甚麼,甚 至試過離開家門前忘了熄 火。梁先生花盡唇舌才說服 太太去接受診斷及治療,梁 太太後來被診斷患上早期腦 退化症。 像梁太太的個案其實很 普遍,由於早期腦退化症患 者的徵狀一般不太嚴重,家 人及照顧者往住未能及時察 覺,直至情況越來越嚴重。 作為當事人或其家人,可能 會不知此乃是「一時的現象」 或腦退化症的問題,久而久 之認知功能如記憶力、專注 力、判斷及情緒控制的能力 都會慢慢老化,甚至影響自 我照顧能力,及早辨識腦退 化症,並接受適切的治療是 非常重要。 香港大學心理學系腦神 經心理實驗室正進行一 項關於訓練長者腦功能 的研究,參與這項研 究,長者會被安排接受 為期 8 星期的腦功能訓練, 參與的長者並可獲得免費由 臨床心理學家提供詳細的腦 功能評估,讓長者了解目前 的腦功能表 現,以便於 日常生活上 作出相應的 調適。有興 趣參與的長者可於星期一至 五辦公時間致電 2241-5297 與臨床心理學家譚小姐聯絡。 社區 社區 黃仲然 賢義,六十一歲,青 少年牧養團契創辦人及 青牧基金行政總監。年輕時 曾經是黑社會頭目,與白粉 糾纏十多年的他,直至一次 重病,令他有所頓悟,戒除 毒癮並不斷進修,成為今日 受人敬重的李牧師,常常保 持一顆平安喜樂的心。 我在老虎岩虎尾村木屋 出生,即是現在的樂富,正 正就在獅子山下,是真正的 在獅子山下長大的一群。我 阿媽是做炸豬油的,在家裏 把大大的肥豬肉炸成豬 油售賣;阿爸做苦力,日日 在碼頭等開工,有工開,我 們就有開飯,無工開,就 豬油撈飯。 我小學便加入黑社會, 每天不是打劫就是打架、吃 白粉,進出警局監獄當吃 飯,那時候常掛在口邊的是 「被人打要打,兄弟被打要 打,有事無事都要打 」。每 搞掂一單,便會興起的說: 「嘩,又搞掂一單」,那種短 暫的開心,我稱之為「過 癮」。 跟白粉糾纏了十多年 後,我被折磨得體無完膚, 開始覺得英雄氣短。想戒 毒,卻怎也戒不了。直至那 次因肺結核病留院半年,在 治療期間看罷整部《聖經》, 終於有些東西進入了我心靈 深處,讓我開始思考人生是 甚麼。以前我拜關二哥及哪 吒,掙扎很久,改信耶穌, 真真正正感受到信主後的平 安喜樂,生命才因此改變過 來。 生命也就是生活。 2004 年印尼海嘯,造成超級 大災難,世事無常難料,讓 我們在籌款中學習付出,也 讓我們學習珍惜眼前的快樂。 我雖然天生是個悲觀的 人,但卻懂得從悲觀世界樂 觀看事物。無論多悲觀的 人,像哲學家尼采、叔本 華,都有他們快樂的一面。 快樂是一種滿足的感覺,是 很個人化的、不可比較的, 可以是因為一件小事,也可 以是因為一件大事,但最實 在的,是可以與人分享的快 樂。 非所 有長 者都喜歡 閱讀《松 柏之聲》 的。 因為他們認為《松柏 之聲》滿紙都是討論老人的 東西,閱讀起來令他們唏 噓,覺得自己已是進入老 齡期,正面對很多無奈的 轉變及「失去 」,如身體健 康漸轉差、親 友凋零日逝、 子女獨立遠去 等現實問題, 《松柏之聲》 正是赤裸裸地 道出來,實在 令他們難受,閱讀《松柏 之聲》豈不是自尋苦路! 編者認為,能踏進晚 年是人生的樂事,君不見 很多人都英年早逝嗎?此 才是令人唏噓的事啊。在 世數拾年,長者不是已克 服了各種人生苦楚嗎?以 上種種人生轉變乃是必經 階段,正是踏進晚年的正 常現象;即是說逢人必會 經歷的事,積極面對才是 晚年的要務。 人生存在世,無非是 追求快樂的歷程。至於追 求的手法,那就要端視你 從那種手法作出追求;只 要你細心想想年青時努力 工作,你不是要令家人及 自己有較好的收入及經濟 條件,以解生活之需,活 得更快樂嗎?那時你們不 是要經歷種種艱苦嗎?不 喜歡閱讀《松柏之聲 》,只 是避免面對不欲而必會到 臨的事情! 凡事有著事前的認識 及準備,於事情到臨時, 會令你有較佳的處變方 法,相信大家定會深明箇 中的道理;未退休前,我 們定必在生活及心理上作 出預期的調適,正是此道 理;抗拒《松柏之聲》的做 法,正是逃避面對的行為, 到晚年各種轉變的到臨, 只會令你屆時要付出更大 的艱辛。 《松柏之聲》確是坦誠 地道出老年期各種問題, 讓你及早認識;藉著來自 各具學識與專長義工的討 論與分享,以供各位長者 選取面對與克服問題的方 法,令大家重新檢視及接 納此人生階段,以用作裝 備未來的能力,昂首闊步 地迎接人生的轉變,從中 令大家走出 「唏噓 」的谷 底,從現實 中孕育出快 樂之道,享 受晚年的生 趣。 編者努力耕作,竭智 盡力為大家提供全方位、 有益及有建設性的長者資 訊,目的是要令大家從中 孕育出積極及快樂之道, 享受晚年的生趣;而吸引 更多「不喜歡閱讀《松柏之 聲 》的長者 」,一起投入 讀者群當中,當然亦是 編者的要務,也 盼你可作出推 介。 的話 的話 陳炳麟 掃描 掃描 鄧明儀 及早評估,及早診治。

Upload: others

Post on 06-Jul-2020

8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綜合 二○一一年四月十五日 【第八頁】

《松柏之聲》並無當局任何經費資助,乃全仰賴各界善長捐款以可維持,善款多少不拘,如蒙厚愛,敬希惠寄郵票、支票,抬頭「聖雅各福群會 松柏之聲」或(St.James' Settlement);並請註明捐款人姓名、讀者編號(若有)、地址或電話,俾便致謝。

上月11日天災到臨日

本,視頻迎面湧來

多幕驚心奪魄的地震、海

嘯的畫面,本來井然的市

鎮頓餘廢墟!對喪失生命

的陌生人,送上默禱:

陌生的「朋友」,安息

吧!

災後生活,

視頻出現不少鄰

邦國人耐心排隊,

或在電話亭前,

或在公交車站中,

秩序良好,雖曾狐疑為何

他們那麼冷靜,不焦急

嗎?不恐慌嗎?對劫後

餘生的陌生人,送上慰

問:陌生的「朋友」,

剛強啊!災後

救亡,

少不了拯救

人員的忘我,每個獲救生

命的影像給人的鼓舞,更

令人感動的是災區食肆的

「超廉」便當,絕無發災

難財,而是守望相助。

對施予援手的陌生人,送

上致敬:陌生的「朋

友」,現大愛!

給以上每幕都觸動

了,但最大的淒酸湧現心

頭卻是我們親愛的國民的

「盲搶鹽」行動,當中不

乏年長者。每人一天需鹽

六克,有人的入貨量足夠

一家四口的四年食用!沒

覺得大家無知、愚昧。

就如專家所分析這是恐慌

的行為,「盲搶鹽」反映

我們對生命無常的無奈而

生的恐慌,嘗試以一己之

力去防護或改變命運。恐

慌的原因?我們的生命特

別「矜貴」,怕失去?對

世故後的國度太不清楚,

生恐懼?這都反映人的心

中沒有祥和舒泰,太多惶

恐不安。祥和

舒泰難求?其

實,只要知道生命是有規

律的,春來秋去,花開

花落,是循環不息的定

律,一如老子所說:「天

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

無」,當中生、老、病、

死也是個定律,一如四季

交替的平常。面對的重要

要訣就是懂得接納這定律

和活在當下。活在當下

就是要懂得放下前塵往

事,懂得不強求。因為

世上最珍貴的不是「得不

到」和「已失去」,而是

目前能把握的人和事,

從當中悟出「有」的可

貴、幸福。

聖經道:「不要為生

命憂慮喫甚麼,為身體憂

慮穿甚麼,因為生命勝於

飲食,身體勝於衣裳」。

長者所要是祥和舒泰的生

命,健康活力的身體。

短評短評◆ 岑家雄

梁先生與太

太共同生活逾半個世紀,對於大家的生活習慣早已瞭如指掌,但近期梁先生發現太太在生活細節上慢慢地出現了些轉變,脾氣也開始變得有點蠻不講理。最初,梁太太只是間中忘記了一些生活瑣事,又或偶然忘記了物品擺放的位置。梁先生心想,人年紀大了,記憶力差一點也是理所當然,於是不以為

然。直到最近,梁先生發現太太「善忘」的情況越見嚴重,還不時為此大吵大嚷,責怪梁先生把她的常用物品亂放。梁太太又試過走進超市卻忘了自己要買甚麼,甚至試過離開家門前忘了熄火。梁先生花盡唇舌才說服太太去接受診斷及治療,梁太太後來被診斷患上早期腦退化症。

像梁太太的個案其實很普遍,由於早期腦退化症患

者的徵狀一般不太嚴重,家人及照顧者往住未能及時察覺,直至情況越來越嚴重。作為當事人或其家人,可能會不知此乃是「一時的現象」或腦退化症的問題,久而久之認知功能如記憶力、專注力、判斷及情緒控制的能力都會慢慢老化,甚至影響自我照顧能力,及早辨識腦退化症,並接受適切的治療是非常重要。

香港大學心理學系腦神

經心理實驗室正進行一項關於訓練長者腦功能的研究,參與這項研究,長者會被安排接受

為期 8星期的腦功能訓練,參與的長者並可獲得免費由臨床心理學家提供詳細的腦功能評估,讓長者了解目前的腦功能表現,以便於日常生活上作出相應的調適。有興

趣參與的長者可於星期一至五辦公時間致電 2241-5297與臨床心理學家譚小姐聯絡。

關懷社區關懷社區◆ 黃仲然

李賢義,六十一歲,青少年牧養團契創辦人及

青牧基金行政總監。年輕時曾經是黑社會頭目,與白粉糾纏十多年的他,直至一次重病,令他有所頓悟,戒除毒癮並不斷進修,成為今日受人敬重的李牧師,常常保持一顆平安喜樂的心。

我在老虎岩虎尾村木屋出生,即是現在的樂富,正正就在獅子山下,是真正的在獅子山下長大的一群。我阿媽是做炸豬油的,在家裏

把大大的肥豬肉炸成豬油售賣;阿爸做苦力,日日在碼頭等開工,有工開,我們就有開飯,無工開,就豬油撈飯。

我小學便加入黑社會,每天不是打劫就是打架、吃白粉,進出警局監獄當吃飯,那時候常掛在口邊的是「被人打要打,兄弟被打要打,有事無事都要打」。每搞掂一單,便會興起的說:「嘩,又搞掂一單」,那種短暫的開心,我稱之為「過

癮」。跟白粉糾纏了十多年

後,我被折磨得體無完膚,開始覺得英雄氣短。想戒毒,卻怎也戒不了。直至那次因肺結核病留院半年,在治療期間看罷整部《聖經》,終於有些東西進入了我心靈深處,讓我開始思考人生是甚麼。以前我拜關二哥及哪吒,掙扎很久,改信耶穌,真真正正感受到信主後的平安喜樂,生命才因此改變過來。

生命也就是生活。

2004年印尼海嘯,造成超級大災難,世事無常難料,讓我們在籌款中學習付出,也讓我們學習珍惜眼前的快樂。

我雖然天生是個悲觀的人,但卻懂得從悲觀世界樂觀看事物。無論多悲觀的人,像哲學家尼采、叔本華,都有他們快樂的一面。快樂是一種滿足的感覺,是很個人化的、不可比較的,可以是因為一件小事,也可以是因為一件大事,但最實在的,是可以與人分享的快樂。

••走過低谷,更能叫人學懂自足和感恩。

••走過低谷,更能叫人學懂自足和感恩。

並非所有長

者都喜歡閱讀《松柏之聲 》的。

因為他們認為《松柏之聲》滿紙都是討論老人的東西,閱讀起來令他們唏噓,覺得自己已是進入老齡期,正面對很多無奈的轉變及「失去」,如身體健康漸轉差、親友凋零日逝、子女獨立遠去等現實問題,《松柏之聲》正是赤裸裸地道出來,實在令他們難受,閱讀《松柏之聲》豈不是自尋苦路!

編者認為,能踏進晚年是人生的樂事,君不見很多人都英年早逝嗎?此才是令人唏噓的事啊。在世數拾年,長者不是已克服了各種人生苦楚嗎?以上種種人生轉變乃是必經階段,正是踏進晚年的正常現象;即是說逢人必會經歷的事,積極面對才是

晚年的要務。人生存在世,無非是

追求快樂的歷程。至於追求的手法,那就要端視你從那種手法作出追求;只要你細心想想年青時努力工作,你不是要令家人及自己有較好的收入及經濟條件,以解生活之需,活得更快樂嗎?那時你們不是要經歷種種艱苦嗎?不喜歡閱讀《松柏之聲》,只

是避免面對不欲而必會到臨的事情!

凡事有著事前的認識及準備,於事情到臨時,會令你有較佳的處變方法,相信大家定會深明箇中的道理;未退休前,我們定必在生活及心理上作出預期的調適,正是此道理;抗拒《松柏之聲》的做法,正是逃避面對的行為,到晚年各種轉變的到臨,

只會令你屆時要付出更大的艱辛。《松柏之聲》確是坦誠

地道出老年期各種問題,讓你及早認識;藉著來自各具學識與專長義工的討論與分享,以供各位長者選取面對與克服問題的方法,令大家重新檢視及接納此人生階段,以用作裝備未來的能力,昂首闊步地迎接人生的轉變,從中

令大家走出「唏噓」的谷底,從現實中孕育出快樂之道,享受晚年的生趣。

編者努力耕作,竭智盡力為大家提供全方位、有益及有建設性的長者資訊,目的是要令大家從中孕育出積極及快樂之道,享受晚年的生趣;而吸引更多「不喜歡閱讀《松柏之聲》的長者」,一起投入讀者群當中,當然亦是編者的要務,也盼你可作出推介。

編者的話編者的話◆ 陳炳麟

人物掃描人物掃描◆ 鄧明儀

••及早評估,及早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