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結構方程式驗證依附型態與人際溝通能力相關之研究 facebook...

13
65 運動健康休閒學報 第七期 ISSN2218-0710 以結構方程式驗證依附型態與人際溝通能力相關之研究-Facebook 為例 65~77 以結構方程式驗證依附型態與人際溝通能力相關之研究-Facebook 為例 陳乃瑜/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博士候選人 摘要 本研究旨在以結構方程式驗證依附型態對人際溝通能力的相關情形;455位學生為研 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以『依附型態』與『人際溝通能力』量表為工具,採用驗證性 因素分析與結構方程式分析統計法處理後,研究結果發現:依附型態與人際溝通能力 有顯著的正向相關。 關鍵字:依附型態、人際溝通能力、結構方程式 壹、緒論 一、研究動機 臉書(Facebook)由哈佛大學的學生Mark Zuckerberg,創立於200424日,臉書 (Facebook)這個名詞,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社群網站,幾乎沒有一位大學生不知道的。 Facebook網站創立的目的是隨時分享生活中的生活、相片、音樂等,與您的親朋好友聯 繫可以保持互動的關係,現在的人際溝通方式,都藉著網路媒介作為連結,能讓毫無 關係也完全不認識的陌生人,能夠對話與知道對方的概況。傳統的Email不能雙向即時 溝通,現有很多的社群網站都有聊天室的互動模式,馬上可取得雙方的瞭解與信任, 而以往不能以電話聯絡的童年玩伴、失聯的國小同學、以前熟識但卻沒聯絡的朋友, 都可在網路找到相關的人,網路科技在人際關係的延續與拓展是一大進步。 Facebook 在美國成立,最初是希望讓大學生維持與創造社交關係,以服務大學生 為目的(劉勇伸,2013)。資策會(2012)提供之上網人口統計資料顯示,Facebook 使 用人口屬於大學生年齡層的人數有300 萬人,佔經常上網全國人口的28% (吳寂絹、邱 銘心,2012)。在台灣Facebook的使用者,13~15歲的年齡占了7%;16~17歲的年齡占了 7%;18~24歲的年齡占27%;25~34歲的年齡占了34% ,從統計數據中可以得知台灣學生很 喜歡使用Facebook(黃宗賢,2013)。所以大學生在使用Facebook占了很大的比例。 20123 月「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由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研究調查裡 發現,台灣民眾有1/4的使用者因網路社群而減少日常生活的人際互動,對網路有一定 的依賴程度(劉勇伸,2013)。智慧型手機的行動網路功能,可以不受時空限制的使用社 群網站,而社群網站使人與人可以即時的溝通,也改變了多數人的生活習慣。透過智 慧型手機也成為與人溝通與休閒娛樂的功能,但也產生了不少問題,這些問題也成為 影響人際溝通的因素之一。從網路可瀏覽資訊、交友、購物與遊戲等,網際網路的普 及化,已經成為現代人資訊來源的主要管道,成為現代人溝通與活動、拓展人際關係 的重要媒介。 個人早期和他人的互動建立固定的人際模式,起源於嬰兒時期與父母的情感連結, 每一個從朋友、手足、親子在每個階段都不斷互動著,這種連結就是依附關係(王泳 貴,2002)。依附是雙向的,像照顧孩子的情感連結,即使經過一段很長的時間,其感 情的連結還是有獨特、持久、強烈的感覺。依附關係的建立,可獲得安全、生理與心 理的滿足,個體對這個對象有一定的感情程度(王保嬋,2010)。根據Bartholomew Horowitz(1991)所提出依附風格的分類,將依附分為四個類型:安全依附、焦慮依附、 害怕依附和排除依附。而國外的學者SpitzbergCupach1984年的理論認為人際溝通能

Upload: others

Post on 04-Sep-2019

3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65

    運動健康休閒學報 第七期

    ISSN:2218-0710

    以結構方程式驗證依附型態與人際溝通能力相關之研究-以 Facebook為例

    65~77 頁

    以結構方程式驗證依附型態與人際溝通能力相關之研究-以

    Facebook 為例

    陳乃瑜/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博士候選人

    摘要

    本研究旨在以結構方程式驗證依附型態對人際溝通能力的相關情形;以455位學生為研

    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以『依附型態』與『人際溝通能力』量表為工具,採用驗證性

    因素分析與結構方程式分析統計法處理後,研究結果發現:依附型態與人際溝通能力

    有顯著的正向相關。

    關鍵字:依附型態、人際溝通能力、結構方程式

    壹、緒論

    一、研究動機

    臉書(Facebook)由哈佛大學的學生Mark Zuckerberg,創立於2004年2月4日,臉書

    (Facebook)這個名詞,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社群網站,幾乎沒有一位大學生不知道的。

    Facebook網站創立的目的是隨時分享生活中的生活、相片、音樂等,與您的親朋好友聯

    繫可以保持互動的關係,現在的人際溝通方式,都藉著網路媒介作為連結,能讓毫無

    關係也完全不認識的陌生人,能夠對話與知道對方的概況。傳統的Email不能雙向即時

    溝通,現有很多的社群網站都有聊天室的互動模式,馬上可取得雙方的瞭解與信任,

    而以往不能以電話聯絡的童年玩伴、失聯的國小同學、以前熟識但卻沒聯絡的朋友,

    都可在網路找到相關的人,網路科技在人際關係的延續與拓展是一大進步。

    Facebook 在美國成立,最初是希望讓大學生維持與創造社交關係,以服務大學生

    為目的(劉勇伸,2013)。資策會(2012)提供之上網人口統計資料顯示,Facebook 使

    用人口屬於大學生年齡層的人數有300 萬人,佔經常上網全國人口的28%(吳寂絹、邱

    銘心,2012)。在台灣Facebook的使用者,13~15歲的年齡占了7%;16~17歲的年齡占了

    7%;18~24歲的年齡占27%;25~34歲的年齡占了34%,從統計數據中可以得知台灣學生很

    喜歡使用Facebook(黃宗賢,2013)。所以大學生在使用Facebook占了很大的比例。

    2012年3 月「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由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研究調查裡

    發現,台灣民眾有1/4的使用者因網路社群而減少日常生活的人際互動,對網路有一定

    的依賴程度(劉勇伸,2013)。智慧型手機的行動網路功能,可以不受時空限制的使用社

    群網站,而社群網站使人與人可以即時的溝通,也改變了多數人的生活習慣。透過智

    慧型手機也成為與人溝通與休閒娛樂的功能,但也產生了不少問題,這些問題也成為

    影響人際溝通的因素之一。從網路可瀏覽資訊、交友、購物與遊戲等,網際網路的普

    及化,已經成為現代人資訊來源的主要管道,成為現代人溝通與活動、拓展人際關係

    的重要媒介。

    個人早期和他人的互動建立固定的人際模式,起源於嬰兒時期與父母的情感連結,

    每一個從朋友、手足、親子在每個階段都不斷互動著,這種連結就是依附關係(王泳

    貴,2002)。依附是雙向的,像照顧孩子的情感連結,即使經過一段很長的時間,其感

    情的連結還是有獨特、持久、強烈的感覺。依附關係的建立,可獲得安全、生理與心

    理的滿足,個體對這個對象有一定的感情程度(王保嬋,2010)。根據Bartholomew 和

    Horowitz(1991)所提出依附風格的分類,將依附分為四個類型:安全依附、焦慮依附、

    害怕依附和排除依附。而國外的學者Spitzberg與Cupach於1984年的理論認為人際溝通能

  • 66

    運動健康休閒學報 第七期

    ISSN:2218-0710

    以結構方程式驗證依附型態與人際溝通能力相關之研究-以 Facebook為例

    65~77 頁

    力分為三要素:(1)人際溝通的動機(motivation):個人面對溝通的目標,會加以判斷,

    會產生想靠近或接近的慾望,如果是迴避的動機,則是不想靠近而產生焦慮。(2)人

    際溝通知識(knowledge):個人在溝通前,會從自己的認知找出適合的規則,選擇適當

    的策略,表現適當有效的溝通行為。(3)人際溝通技巧(skill):互動、表達等語言或

    非語言的溝通技巧(史捷,民99)。安全依附風格在人際方面比較少有困擾;逃避依附

    風格則是退縮內向、缺乏肯定;焦慮依附風格者常常過度在乎別人,排除依附風格者

    常有冷漠無情的人際困擾。每個人在人際依附表現各有特色,有的人比較容易融入人

    群,有的人總選擇逃避,每個人在人際關係上有不同的模式,在不同的情境下經營各

    種人際關係,也必需不斷調整自己與他人的溝通(王泳貴,2002)。

    目前有關Facebook的研究並沒有針對大學生臉書使用者依附型態與人際溝通能力

    之相關研究;不同依附風格的個人在人際溝通的能力,會有不同的特色,因此,本研

    究針對社群網站Facebook作調查,盼能了解大學生在Facebook的依附型態與人際溝通能

    力。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討北部地區私立大學學生「依附型態」與「人際溝通能力」之間的

    關聯性,並對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提供相關教育行政機關作為參考。因此,基於

    上述研究動機,其研究目的如下:

    (一)驗證依附型態對人際溝通能力之相關。

    三、操作型定義

    為使本研究主題更為明確,將重要名詞界定如下:

    (一)依附型態(attachment style)

    Bartholomew與Horowitz(1991)沿用Bowlby依附理論概念,提出兩種內在運作模式,

    即自我模式和他人模式為基礎,正向或負向的自我模式與正向或負向的他人模式,分

    成四種不同區域的成人依附類型。包括:一、安全的依附。二、焦慮的依附。三、逃

    避的依附。四、排除的依附。

    (二)人際溝通能力(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Spitzberg 和Cupach(1984)將人際溝通能力定義為,個人為達到溝通的目標,瞭解

    溝通的情境,展現適當的社交表現行為,所以面對不同的人與不同的情境,會隨時調

    整溝通的方式,達到有效溝通的目標。Spitzberg 等人將人際溝通能力界定為溝通動機

    (communication motivation) 、溝通知識 (communication knowledge) 和溝通技巧

    (communicationskill)三個部分。

    貳、文獻探討

    一、依附型態的理論基礎

    早期的依附理論是觀察嬰幼兒跟母親的互動關係,而依附的對象隨著成長,不會

    再侷限在母親,會是成長中遇到的生命中的重要人物,像是同儕、配偶、師長等,這

    些因素統稱為依附。Bowlby(1988)提出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早期的依附理

    論是觀察嬰幼兒跟母親的互動關係,嬰兒的主要照顧者,大部分都是母親,嬰兒會為

    滿足生存的需求,會對照顧的人產生情感的依附,然後會有安心的感覺,形成一種依

    附關係,依附對生存是很有利的。後來才開始有人探討成人的依附理論,嬰兒的依附

    型態的模式會對成年人的人際關係與一生都會有影響(Jenkins,Wright,&Johnson,2013),

    而依附的對象隨著成長,不會再侷限在母親,會是成長中遇到的生命中的重要人物,

    像是同儕、配偶、師長等。Bartholomew與Horowitz(1991)沿用Bowlby依附理論概念,

    提出兩種內在運作模式,即自我模式和他人模式為基礎,正向或負向的自我模式與正

  • 67

    運動健康休閒學報 第七期

    ISSN:2218-0710

    以結構方程式驗證依附型態與人際溝通能力相關之研究-以 Facebook為例

    65~77 頁

    向或負向的他人模式,分成四種不同區域的成人依附類型,(一)安全的依附(Secure):

    與人相處時,樂於關懷他人,與人有融洽的互動,對自己與他人,都有正向的感覺,

    覺得自己有價值,值得被愛的,有自信與愛人的能力。在逆境時,對自己保有正面的

    看法,尋求同伴的關懷與安慰,能夠接納自己有安全感,跟別人互相親近,對自己與

    他人有安全的感覺。(二)焦慮的依附(Preoccupied)對自己信心不夠,沒有價值,認為

    自己不夠好,不夠優秀,對自己有負面的看法,但對他人有正面的評價,希望有親密

    的關係,但又擔心被拒絕,從依賴他人的讚美與支持來獲得肯定,接納自己,在人際

    關係容易依賴別人,擔心別人不喜歡自己,很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三)排除的依

    附(Dismissing):對自己有正向肯定的看法,不喜歡依賴他人,覺得他人不可靠, 有

    防衛心,與他人保持距離,寧可選擇自由的生活,不喜歡依賴他人,逃避與他人有親

    密的關係,保持距離來保護自己,使自己免於受傷的關係。(四)逃避的依附(Fearful):

    對自己或他人都有負面的認知。對自己信心不夠,沒有價值,認為自己不夠好,不夠

    優秀,沒有安全感,對自己有負面的看法。另一方面也認定他人不可信賴,在人際互

    動上,與人相處會有疏離感,擔憂被拋棄被傷害,有時會有衝突,所以逃避親密關係,

    保持距離來保護自己不受到傷害。

    綜合以上文獻可知,依附型態可以定義為從早期的Bowlby的安全依附模式與不安

    全依附的兩種類行,發展出四種類型,安全、過渡依賴、拒絕與害怕,未來的科技越

    發達,依附的四種類型也會出現越來越多的依賴情況。研究指出,逃避依附越高,人

    際互動成負相關,希望大家都能有良好的溝通方式,適時的依附科技產品,達成良好

    的溝通模式。

    二、人際溝通能力的理論基礎

    人際溝通能力(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是在情境、時間與地點,

    能傳達有意義的訊息,達成有效溝通的目的。人際溝通的能力可能涉及的因素有很多

    包括個人、溝通的對象以及當時的情境。亞里斯多德說:「人是社會的動物」。我們在

    學校、家庭與工作場所中都會跟人溝通,人的一生也是無法離開人群,所以與他人進

    行互動溝通時,有效的溝通技巧與行為,用口語與肢體表達的方式,能達到共識與建

    立和諧的溝通關係。在溝通時也要有溝通技巧的相關知識,像是學習不同的態度、社

    交、禮儀的基本常識與不同文化的知識,在各種不同的互動情境,採取合適的溝通策

    略,有助人際溝通的改善。

    Spitzberg 和Cupach將人際溝通能力定義為個人為達到溝通的目標,瞭解溝通的情

    境,展現適當的社交表現行為,所以面對不同的人與不同的情境,會隨時調整溝通的

    方式,達到有效溝通的目標。 Spitzberg 等人將人際溝通能力界為溝通動機

    (communication motivation) 、溝通知識 (communication knowledge) 和溝通技巧

    (communication skill)三個部分,指個人在不同的情境中,能有效運用溝通的動機、溝通

    知識和溝通技巧,即代表個人有高度的人際溝通能力,以下就這三種人際溝通能力加

    以說明(Spitzberg & Cupach, 1984):1.溝通動機:在進行人際溝通前,個人會先有自我

    效力的評估,再決定是否追求或躲避溝通的目標。個體會在溝通之前,對於溝通的目

    標與情境,會產生「迴避」如焦慮,與「趨進」如涉入的思考動機。若個人有信心成

    功溝通,就會主動接近溝通的對象,若個人欠缺信心,或認為失敗,就會排斥交流互

    動的動機。2.溝通知識:想像交流的過程,擬定適合的目標與策略,分析可行的步驟再

    決定是否可行,或由過去的經驗採用哪種可行作法,人們通常會採用過去行的通的做

    法來採取行動。3.溝通技巧:溝通技巧是行為表現上的能力,其分別為表達能力

    (expressiveness)、互動技巧(interaction management)、改變自我(alter centrism )。像是微

    笑與手勢都是互動與表達的溝通技巧。

  • 68

    運動健康休閒學報 第七期

    ISSN:2218-0710

    以結構方程式驗證依附型態與人際溝通能力相關之研究-以 Facebook為例

    65~77 頁

    綜合以上學者的觀點可知,人不論在哪都需要溝通,溝通無時無刻存在人們的生

    活,很多溝通能力能適當的運用,表達個人的內心想法、從個人的態度、表情,能傳

    達給對方溝通的感覺。

    三、依附型態與人際溝通能力之相關研究

    Michael, A. J., Stephen, L., & Lynette, M. H.(2012)研究中發現依附風格和人際關係

    能力兩個方面呈正相關。Michael ,A., Stephen L. W., & Brian D. J.(2013)研究中發現不安

    全依附對神經質有直接和正向的影響,而依附型態對人際能力有負向影響。Julian, A.

    O. ,Sally Q.,& Rachel K.,(2013)研究中發現Facebook可能成為在網路上依附風格與溝通

    的連接功能。Jones, Susanne M.(2005)研究中發現迴避對溝通技巧是顯著的。Mary, G.

    C., Ian, F., & Helen, O.(2013)研究中發現醫科大學生和病人的依附風格和情緒智商(EI),

    尤其是涉及到感情問題會影響溝通(PPC)。

    王泳貴(2002)研究發現人際依附風格和人際溝通技巧之間有顯著典型相關存在。

    陳慧潔(2013)研究發現臉書成癮傾向與人際溝通能力呈現顯著正相關。

    蘇逸珊(2002)研究發現安全依附越高者,其人際關係越良好。何春慧(2000)

    依附風格在溝通行為上之差異:逃避、焦慮與矛盾型比安全型的大學生更常用間接的方

    式來表達;其溝通滿意度也顯著低於安全型的大學生。

    參、研究方法

    一、研究架構

    根據本研究目的,提出研究架構。本研究之架構如圖 3.1 所示。

    圖 3.1 研究架構圖

    研究對象

    本研究樣本由於考量人力、物力、時間與金錢上的限制,研究對象設定為北部地

    區三所私立大學學生,樣本來源包含台北海洋技術學院餐飲管理系、德霖技術學院餐

    旅管理系、真理大學觀光數位知識學系,共三所私立大學的觀光、餐飲相關科系學生

    為主要研究對象。以103學年度台灣北部地區日間部一至四年級大學生為研究母體,目

    前有在使用Facebook者為研究對象,以便利抽樣的方式,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研究

    中發出問卷共500份,回收485份問卷,有效問卷455份,有效問卷率為93.81%。

    三、研究工具

    (一)問卷編製之依據

    1.依附型態量表

    本問卷的理論依據Bartholomew 與Horowitz(1991)重新定義的四種依附型態,包含:

    安全依附、焦慮依附、排除依附、逃避依附。參考Sibley與Fischer(2005)、Katherine(2011)

    的問卷改編而成。計分方式是以Likert五點量表為計分依據,「1」表示非常不同意,「2」

    表示不同意,「3」無意見,「4」表示同意,「5」非常同意;均為單選題,計有11項的題

    目。量表相關構面與題項如下所示:

    依附型態 人際溝通能力

    javascript:__doLinkPostBack('','ss~~AR%20%22Jones%2C%20Susanne%20M.%22%7C%7Csl~~rl','');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CeMIW5/search?q=auc=%22%E7%8E%8B%E6%B3%B3%E8%B2%B4%22.&searchmode=basic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CeMIW5/search?q=auc=%22%E9%99%B3%E6%85%A7%E6%BD%94%22.&searchmode=basichttp://www.refworks.com/refworks2/default.aspx?r=references%7CMainLayout::init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vKjmdg/search?q=auc=%22%E4%BD%95%E6%98%A5%E6%85%A7%22.&searchmode=basichttp://www.google.com.tw/url?sa=t&rct=j&q=&esrc=s&source=web&cd=1&cad=rja&uact=8&ved=0CBwQFjAA&url=http%3A%2F%2Fti.au.edu.tw%2F&ei=0jGtVP7SMsOxuASa6IKgCQ&usg=AFQjCNFXBzFSOvdMKxBfNfgHhgr0fIF9Kw&bvm=bv.83134100,d.dGc

  • 69

    運動健康休閒學報 第七期

    ISSN:2218-0710

    以結構方程式驗證依附型態與人際溝通能力相關之研究-以 Facebook為例

    65~77 頁

    潛在變項 觀察變項

    安全依附

    A1. 我覺得自己很容易與別人親近。

    A2. 與我的伙伴分享我個人的感受,讓我覺得很放鬆的感覺。

    A3.與朋友分享我的想法,讓我有肯定自己的感覺。

    A4.我可以讓別人依賴我。

    A5.當我有困難時,我的朋友都會幫忙我。

    焦慮依附 A7. 我會擔心別人對我的看法。

    A10.我很擔心別人不懂我的感受。

    A11.我會擔心我的朋友不喜歡我。

    逃避依附 A16.我寧可和別人保持距離,才不會受到傷害。

    A17.當別人太親近我時,會讓我感覺不舒服。

    A20.要依賴別人會讓我覺得很不舒服。

    2.人際溝通能力量表

    本問卷的理論是針對使用Facebook的人際溝通能力來設計的,依據Spitzberg 和

    Cupach將人際溝通能力定義為:溝通動機、溝通知識和溝通技巧三個部分。計分方式

    是以Likert五點量表為計分依據,「1」表示非常不同意,「2」表示不同意,「3」無意見,

    「4」表示同意,「5」非常同意;均為單選題,計有8項的題目。量表相關構面與題項如

    下所示:

    潛在變項 觀察變項

    溝通動機

    B2.能使我抒解壓力。

    B3.能使我放鬆心情。

    溝通知識 B10.網友心情不好時,我知道如何鼓勵他。

    B12.我知道如何與網友談話,才能增進彼此的瞭解。

    B13.我知道如何與網友談話,才能獲得有益訊息。

    溝通技巧 B16.我常在網友的動態消息留言。

    B17.我張貼的留言常常被網友點讚。

    B18.我張貼的留言常常被網友回覆。

    (二)驗證性因素分析

    1.常態性檢定

    由表3.1可知,本研究依附型態量表經驗性分析後發現,其各觀察變項的偏度絕對

    值介於 .041~.654(偏態

  • 70

    運動健康休閒學報 第七期

    ISSN:2218-0710

    以結構方程式驗證依附型態與人際溝通能力相關之研究-以 Facebook為例

    65~77 頁

    3.1Assessment of normality (Group number 1)

    (一) 模式基本適配指標檢驗

    表 3.2 依附型態與人際溝通量表違反估計檢測結果表

    Hair, Anderson,Tatham and Black(1998)提出兩點建議,在基本適配標準方面不能有

    (1)標準化係數超過1或太接近1(門檻為0.95)(2)負的誤差變異數。由表3.2、3.3

    可知,標準化係數皆在0.50以上,0.95以下,無負的誤差變異數,依附型態與人際溝通

    能力量表模式,得以進行模式適配度分析,並無違反估計產生。

    依附型態量表 人際溝通能力量表

    Variable skew c.r. kurtosis c.r. Variable skew c.r. kurtosis c.r.

    A1 -0.551 -4.795 0.197 0.857 B2 -0.37 -3.224 0.34 1.48

    A2 -0.654 -5.698 1.031 4.49 B3 -0.344 -2.998 0.23 1.001

    A3 -0.519 -4.515 0.814 3.544 B10 -0.288 -2.509 0.107 0.466

    A4 -0.483 -4.208 0.347 1.513 B12 -0.283 -2.468 0.604 2.63

    A5 -0.64 -5.577 1.17 5.093 B13 -0.275 -2.392 0.442 1.924

    A7 -0.563 -4.899 0.239 1.039 B16 -0.219 -1.911 -0.055 -0.239

    A10 -0.289 -2.513 0.007 0.032 B17 -0.261 -2.276 0.488 2.124

    A11 -0.547 -4.764 0.137 0.598 B18 -0.273 -2.377 0.6 2.613

    A16 -0.196 -1.71 -0.4 -1.742

    A17 -0.041 -0.361 -0.53 -2.308

    A20 0.065 0.565 -0.431 -1.878

    人際溝通能力量表

    估計值 S.E. C.R. P 估計值 S.E. C.R. P

    安全依附 0.405 0.042 9.556 *** 溝通技巧 0.179 0.037 4.841 ***

    排除依附 0.295 0.126 2.347 0.019 溝通知識 0.206 0.033 6.243 ***

    焦慮依附 0.428 0.054 7.938 *** 溝通動機 0.279 0.035 8.052 ***

    e1 0.54 0.04 13.337 *** e2 0.205 0.031 6.531 ***

    e2 0.27 0.025 10.604 *** e3 0.101 0.033 3.022 0.003

    e3 0.204 0.023 8.854 *** e10 0.372 0.029 12.904 ***

    e4 0.471 0.035 13.468 *** e12 0.171 0.02 8.709 ***

    e5 0.373 0.028 13.189 *** e13 0.159 0.02 7.839 ***

    e7 0.429 0.037 11.683 *** e16 0.448 0.035 12.962 ***

    e10 0.341 0.034 10.038 *** e17 0.174 0.021 8.434 ***

    e11 0.247 0.04 6.12 *** e18 0.165 0.02 8.035 ***

    e16 0.309 0.033 9.407 ***

    e17 0.344 0.033 10.413 ***

    e20 0.443 0.037 12.096 ***

    依附型態量表

  • 71

    運動健康休閒學報 第七期

    ISSN:2218-0710

    以結構方程式驗證依附型態與人際溝通能力相關之研究-以 Facebook為例

    65~77 頁

    表 3.3 Standardized Regression Weights: (Group number 1 - Default model)

    (二)整體模式適配度指標

    Hair et al.(1998)等學者建議,有三個主要的評量指標來瞭解整體模式的適配度。絕

    對適配度(Measures of absolute fit)、增量適配度(Incremental fit measures)及精簡適

    配度(Parsimonious fit measures)。本研究透過整體模式適配度的衡量來瞭解適配度的

    指標。『 依附型態』量表與『人際溝通能力』量表透過整體模式適配度的指標來衡量,

    測量模式的適配度。由表3.4可知,在整體模式指標方面,其絕對適配度與增量適配度

    檢定,『 依附型態』量表與『人際溝通能力』量表各適配值均符合標準;在精簡適配度

    方面,而依附型態與人際溝通能量表的PGFI值略低於標準之外,其他PCFI、PNFI等值

    均符合標準。

    3.4 整體模式適配度測量表

    指標 標準 依附型態量表 人際溝通能力量表

    絕 χ2 越小越好 38.377 30.957

    P>.05

    適 χ2/df 0.9 0.945 0.964

    RMSEA 0.9 0.953 0.985

    量 RFI >0.9 0.918 0.975

    適 IFI >0.9 0.967 0.993

    配 TLI >0.9 0.942 0.989

    度 CFI >0.9 0.976 0.993

    精 PNFI >0.5 0.545 0.598

    依附型態量表 人際溝通能力量表

    估計值 估計值

    A1

  • 72

    運動健康休閒學報 第七期

    ISSN:2218-0710

    以結構方程式驗證依附型態與人際溝通能力相關之研究-以 Facebook為例

    65~77 頁

    簡 PGFI >0.5 0.418 0.464

    適 PCFI >0.5 0.552 0.603

    配 CN >200 455 455

    (三)模式內在結構適配度評估

    由表3.5可看出,依附型態量表與人際溝通能力量表有良好的信度,依附型態量表

    與人際溝通能力各觀察變項的標準化係數均在0.6~0.93,各潛在變項的組合信度(CR)

    均在.50以上。顯示依附型態量表與參與意願量表各觀察變項具有相當良好的收斂效度。

    由表3.6顯示,所有變數平均變異抽取量皆大於變數間的相關係數值的平方,推測各潛

    在變數具有區別效度。

    表 3.5 模式內在結構適配度評估

    表3.6依附型態與人際溝通能力量表各潛在變項區別效度之分析摘要表

    題項 因素負荷量 CR

    A1. 0.62

    A2. 0.75

    A3 0.81

    A4 0.6

    A5. 0.63

    A7. 0.71

    A10. 0.77

    A11. 0.85

    A17. 0.84

    A16. 0.84

    A20. 0.75

    B2. 0.83

    B3. 0.93

    B10. 0.71

    B12. 0.86

    B13. 0.87

    B16 0.72

    B17 0.87

    B18 0.88

    溝通技巧 0.865

    人際溝通能力

    溝通動機 0.874

    溝通知識 0.856

    依附型態

    安全依附 0.815

    焦慮依附 0.821

    逃避依附 0.852

    溝通技巧 溝通知識 溝通動機 逃避依附 焦慮依附 安全依附

    溝通技巧 0.494

    溝通知識 0.259 0.39

    溝通動機 0.248 0.213 0.468

    逃避依附 0.03 0.026 0.025 0.584

    焦慮依附 0.162 0.14 0.133 0.032 0.691

    安全依附 0.146 0.126 0.12 0.029 0.157 0.24

  • 73

    運動健康休閒學報 第七期

    ISSN:2218-0710

    以結構方程式驗證依附型態與人際溝通能力相關之研究-以 Facebook為例

    65~77 頁

    四、模式界定

    本研究根據前述文獻探討與研究目的,對依附型態與人際溝通能力之關係探討,

    建立依附型態對人際溝通能力相關之概念模式,如圖3.1所示。

    圖 3.2 依附型態對人際溝通能力之概念模式圖

    五、資料處理

    問卷回收後,先剔除無效問卷,再進行編碼與登錄的工作。採用SPSS for windows

    22.0 中文版之統計套裝軟體與AMOS 20統計軟體進行問卷資料分析,以結構方程式與

    驗證性因素分析等統計方法處理。

    肆、結果與討論

    一、依附型態對人際溝通能力之相關驗證

    (一)資料檢視

    本研究依附型態與人際溝通路徑模式中各觀察變項的偏度絕對值與峰度絕對值皆

    合乎常態標準。表示依附型態量表與人際溝通能力量表適合採最大概似法進行分析。

    (二)違法估計檢視

    依附型態與人際溝通能力整體模式之誤差變異數,並無負的誤差變異數存在。標

    準化係數皆在0.50以上,0.95以下。因此依附型態與人際溝通能力量表模式,得以進行

    模式適配度分析,並無違反估計,表示本模式適合進行模式配適度檢定。

    適配度評鑑

  • 74

    運動健康休閒學報 第七期

    ISSN:2218-0710

    以結構方程式驗證依附型態與人際溝通能力相關之研究-以 Facebook為例

    65~77 頁

    表 4.1 整體模式適配度測量表

    指標 標準 適配值 適配程度

    絕 χ2

    越小越好 227.96 不良適配

    對 P>.05

    適 χ2/df 0.9 0.933 適配良好

    RMSEA 0.9 0.945 適配良好

    適 RFI >0.9 0.936 適配良好

    配 IFI >0.9 0.979 適配良好

    度 TLI >0.9 0.976 適配良好

    CFI >0.9 0.979 適配良好

    PNFI >0.5 0.802 適配良好 簡

    配 PGFI >0.5 0.724 適配良好

    度 PCFI >0.5 0.83 適配良好

    CN >200 455 適配良好

    由表4.1可知,依附型態對人際溝通能力相關整個模式在絕對適配度、增量適配度

    及精簡適配度三個評量指標中,除了χ2未符合標準之外,其餘適配度值皆達模式適配

    之標準值。

    (四)效果分析

    由圖4.1知悉,模式經結構分析後顯示,依附型態對人際溝通能力之標準參數值

    為.71,表示依附型態對人際溝通能有顯著的正向相關。

    Michael, A. J., Stephen, L., & Lynette, M. H.(2012)研究中發現依附風格和人際關係

    能力兩個方面呈正相關。Julian, A. O. ,Sally Q.,& Rachel K.,(2013)研究中發現Facebook

    可能成為在網路上依附風格與溝通的連接功能。Jones, Susanne M.(2005)研究中發現

    迴避對溝通技巧是顯著的。Mary, G. C., Ian, F., & Helen, O.(2013)研究中發現醫科大學生

    和病人的依附風格和情緒智商(EI),尤其是涉及到感情問題會影響溝通(PPC)。王泳

    貴(2002)研究發現人際依附風格和人際溝通技巧之間有顯著典型相關存在。陳慧潔

    (2013)研究發現臉書成癮傾向與人際溝通能力呈現顯著正相關。蘇逸珊(2002)研

    究發現安全依附越高者,其人際關係越良好。何春慧(2000)依附風格在溝通行為上

    之差異:逃避、焦慮與矛盾型比安全型的大學生更常用間接的方式來表達;其溝通滿意度

    也顯著低於安全型的大學生。本研究上述所獲得的結果一致。

    javascript:__doLinkPostBack('','ss~~AR%20%22Jones%2C%20Susanne%20M.%22%7C%7Csl~~rl','');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CeMIW5/search?q=auc=%22%E7%8E%8B%E6%B3%B3%E8%B2%B4%22.&searchmode=basic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CeMIW5/search?q=auc=%22%E7%8E%8B%E6%B3%B3%E8%B2%B4%22.&searchmode=basic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CeMIW5/search?q=auc=%22%E9%99%B3%E6%85%A7%E6%BD%94%22.&searchmode=basic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CeMIW5/search?q=auc=%22%E9%99%B3%E6%85%A7%E6%BD%94%22.&searchmode=basichttp://www.refworks.com/refworks2/default.aspx?r=references%7CMainLayout::init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vKjmdg/search?q=auc=%22%E4%BD%95%E6%98%A5%E6%85%A7%22.&searchmode=basic

  • 75

    運動健康休閒學報 第七期

    ISSN:2218-0710

    以結構方程式驗證依附型態與人際溝通能力相關之研究-以 Facebook為例

    65~77 頁

    圖4.1依附型態對人際溝通能力相關之模式參數估計圖

    伍、結論

    一、結論

    依附型態對人際溝通能力整個模式在絕對適配度、增量適配度及精簡適配度三個

    評量指標中,除了 χ2 值未符合標準之外,其餘適配值皆達模式適配之標準值。依附型

    態對人際溝通能力相關之模式經結構分析後顯示,依附型態對人際溝通能力相關之標

    準參數值為.71,表示在依附型態對人際溝通能力有顯著正向影響力。

    二、建議

    (一)研究對象方面

    本研究實證調查的對象以北部地區大學生為研究對象,故其研究結果無法推論至

    全國之大學生,建議後續研究者可擴大到全國之大學生為研究對象,使研究結果更為

    周延、更具推論性。

    (二)研究方法方面

    本問卷以問卷調查法蒐集資料,填答者有時會因為自我防衛與社會期待所影響,

    因此問卷分析與解釋時會有偏差的現象發生。未來研究者可配合質性研究,進行更深

    入的研究。

    (三)研究工具方面

    本研究依個人背景變項、大學生依附型態與人際溝通能力變項進行討論,但影響

    大學生依附型態與人際溝通能力的變項很多,本研究未能納入,未來研究者可增加其

    研究變項,如大學適應、人際關係、學業成就等等,若能增加更多不同的研究變項,

    將能使研究得到更深入的結果。

    參考文獻

    王泳貴(2002)。國小教師人際依附風格、人際溝通能力與人際溝通滿意度之關係研究

    (碩士論文)。取自 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87562969820228449151

    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87562969820228449151

  • 76

    運動健康休閒學報 第七期

    ISSN:2218-0710

    以結構方程式驗證依附型態與人際溝通能力相關之研究-以 Facebook為例

    65~77 頁

    王保嬋(2010)。大學生人際依附風格與同伴動物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

    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23969166678244381820

    史捷(2010)。大學生人格特質、人際溝通能力與愛情態度的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取

    自 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38704849704670633597

    吳寂絹、邱銘心(2012),大學生於社群網站之資訊揭露現象分析,大學圖書館,16,

    170-191。

    何春慧(2000)。大學生的社會焦慮與其相關因素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

    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99160634566623929622

    劉勇伸(2013)。人格特質、Facebook 使用動機對人際關係之衝擊研究—以台灣地區大

    學生為例(碩士論文)。取自

    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47992238053058361507

    蘇逸珊(2002)。大學生依附風格、情緒智力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取自

    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77504074145552009079

    陳慧潔(2013)。國小高年級學童臉書使用行為、臉書成癮與人際溝通能力相關之研究

    (碩士論文)。取自 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47928131600045566357

    黃宗賢(2013)。國中生 facebook 使用情形之初探研究。教育研究論壇, 4,23-41。

    Bartholomew, K., & Horowitz, L. M. (1991). Attachment styles among young adults: A test

    of a four-category mode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3), 525-535.

    Bowlby, J. (1988). A secure base: Parent-child attachment and healthy human development.

    New York: Basic Books.

    Hair, J. F., R. E. Anderson, R. L. Tatham and W. C. Black. (1998). Multivariate data analysis

    (5th ed.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Jenkins-Guarnieri, M. A., Wright, S. L., & Johnson, B. D. (2013). The interrelationships

    among attachment style, personality traits, interpersonal competency, and facebook use.

    Psychology of Popular Media Culture, 2(2), 607-610.

    Jones, S. M. (2005). Attachment styl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in evaluations of affective

    communication skills and person-centered comforting messages. Wester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69(3), 233.

    Julian A. Oldmeadow, Sally Quinn, Rachel Kowert. (2013). Attachment style, social skills,

    and facebook use amongst adult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9(3), 1142-1149.

    Katherine, C. (2011). Beginnings and endings: An inquiry into the attachment orientations

    and Termination Approaches among clinical social workers.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Mary Gemma Cherry, Ian Fletcher, Helen O'Sullivan. (2013). The influence of medical

    students’ and doctors’ attachment style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on their

    patient–provider communication. Patient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 93(2), 177-187.

    Michael A. Jenkins-Guarnieri, Stephen L. Wright, and Brian D. Johnson. (2013). The

    interrelationships among attachment style, personality traits, interpersonal competency,

    and facebook use. Psychology of Popular Media Culture, 2(2), 117-131.

    Michael A. Jenkins-Guarnieri, Stephen L. Wright, Lynette M. Hudiburg. (2012).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attachment style, personality traits, interpersonal competency, and

    facebook use.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3(5), 294-301.

    Sibley, C. G., Fischer, R., & Liu, J. H. (2005).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revised

    experiences in close relationships (ECR-R) self report measure of adult romantic

    attachment.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1, 1524-1536.

    Spitzberg, B. H., &Cupach, W. R. (1984).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Beverly Hills: CA: Sage.

    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23969166678244381820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47992238053058361507http://handle.ncl.edu.tw/11296/ndltd/47928131600045566357

  • 77

    運動健康休閒學報 第七期

    ISSN:2218-0710

    以結構方程式驗證依附型態與人際溝通能力相關之研究-以 Facebook為例

    65~77 頁

    Verifying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Attachment Style an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vi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Take Facebook for Example

    Chen, Nai-Yu / *Doctoral student, Department of Industry Education,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research aims to verify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attachment style an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through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fter finishing the

    questionnaires from 455 students, we took the “attachment style” an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scales as a tool and conducted it with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analysis.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it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attachment style an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Keywords: attachment styl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http://etds.lib.ntnu.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BgK6JZ/search?q=aue=%22Nai-Yu%2CChen%22.&searchmode=bas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