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8 - 臺北科大校訊 · 33 研發處 校際學術合作成果專題報導...

18

Upload: others

Post on 17-Oct-2020

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發行人 姚立德發行所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地址 106臺北市忠孝東路三段一號電話 (02)2771-2171 (代表號)網址 http://www.ntut.edu.tw/E-Mail [email protected]出版者 教務處出版組總編輯 余政杰副總編輯 葛如鈞執行編輯 曾葦妮美術編輯 陳小娟編輯助理 侯思尹、梁毓珮

    《校訊》歡迎投稿。稿件請逕傳E-Mail,或送教務處出版組。

    中華郵政臺北誌字第831號執照登記為雜誌交寄

    本校募款專戶帳號

    一、臺灣銀行城中分行 帳號:04503s6070069 戶名:國立臺北科技大學401專戶二、連絡電話 (02) 2771-2171轉6401分機(鄧道興主任)

    校友捐贈最多獎學金的學校,詳臺北科大網站:www.ntut.edu.tw

    編輯紀

    臺北科大奪企業愛用亞軍孵化未來的歷史本期校訊 帶您一探究竟

    中華民國104年4月1日出刊 328vol.

    目錄[典範北科 Paradigm Taipei Tech]

    高鼎精密材料集團

    [新聞與活動 News & Events]

    焦點新聞│ 台北科大贏台大 奪企業愛用亞軍 企業最愛大學 北科大第2名 叫伊第1名!企業最愛的設計院校是? 技職補助金 北科、雲科2年1.4億 大學校長互評績效 北科全台第五! 北科大EMBA 大上海開專班 北科大:邱于芸認真積極 樂見入閣 技職攜手企業 教室→職場直達車 一群瘋狂科學家 讓台灣在太空留名 北科大生手繪圖 細數全台38間財神廟 就愛機車!「機動性高」近5成人慣摩托車代步 北科大App 媒合共乘兼揪團 指紋變密碼 北科大生奪金獎 [夢想人物] 鄧培志:夢想,就是把自己當柴薪燃燒 帶你「聽音辨鳥」 好厲害的App

    [校園動態 Campus Events]

    校長展開第二任校務新頁

    擘畫學校發展藍圖 期盼師生攜手玉成

    以花燈寫歷史 臺北科大奪臺北燈節燈王

    [校園巡禮 Campus Spotlight]

    校友聯絡中心

    以能源專長 驅動大學前進 研發總中心

    產學攜手 共存共榮

    國際處

    外籍生在臺灣

    傳統文化新體驗

    18

    19

    20

    21

    21

    22

    23

    24

    25

    2627

    33

    研發處

    校際學術合作成果專題報導

    電腦模擬設計在藥物開發的應用

    教務處

    覺醒,需要教育!倫理觀念應擴及所有專業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異識 孵化未來的歷史

    北科大畢展 商周青銅穿上身

    學生畢展 DIY紙紮現新意

    [人文北科 Humanity Taipei Tech]

    我的交換生之路

    積極參與 創造回憶

    影評

    模仿遊戲

    [卓越北科 Excellent Taipei Tech]

    得獎消息

    [生態北科 Ecology Taipei Tech]

    黑冠麻鷺

    [願景校園 Visions & Contributions]

    捐款芳名錄

    東校區開發建設

    圖文徵選

    13

    12

    1

    2

    14

    15

    16

    典範北科Paradigm Taipei Tech 校友企業

  • 臺北科大校訊 32

    新聞與活動News & Events 焦點新聞 新聞與活動News & Events 焦點新聞

    台北科大贏台大 奪企業愛用亞軍

    企業最愛哪個大學的畢業生?遠見雜誌昨公布「二○一五企業最愛大

    學生調查」,成功大學奪得冠軍,臺北科技大學首度超越台灣科技大學登上

    亞軍,而台灣大學意外跌出前三名,僅獲第四。調查顯示,優秀的技職大學

    已具備與國立頂尖大學平起平坐的實力。

    遠見雜誌與東方線上合作「企業最愛大學生」調查,邀請五百一十一

    位企業主管填寫問卷。其中,近四成六的主管認為,成大畢業生整體工作表

    現最佳;其次是臺北科大,僅落後百分之一點五。台科大則獲三成三主管肯定,台大則獲百分之卅一主管支持。

    問卷接著再以理工、財經、人文等科系分類,請主管依據科系類別列出大學排名。矛盾的是,在八大科系類

    別排名中,台大表現出色,拿下三類第一(理工、數理化與商管財經),成大只有一類居冠(設計建築類)。

    若比較畢業生的特質與能力,成大與台大互有消長。當問到「最具問題解決力」及「最具有國際觀點」的畢

    業生時,台大與成大並駕齊驅。而在「專業知識最豐富」與「最樂意團隊合作」方面,都是成大拿下第一;至於

    「最有創新能力」,台大扳回一城、拿下第一。

    東方線上與東方快線公司行銷副總監李釧如認為,調查顯示企業愈來愈偏好有實務經驗的人才。而台大可能

    受刻板印象所累,但在各專業領域的主管眼中,台大學生仍表現優異。台大副校長陳良基表示,台大學生優勢在

    於夠創新,學習能力也強。不過,他研判跟大環境景氣有關,景氣差時,企業主當然喜歡吃苦耐勞,不要求薪資

    的員工,反之景氣好時,企業需要創新動能,台大學生反而受歡迎。

    臺北科大在「企業最愛的大學生」調查中,擊敗一般大學與科大兩大龍頭學校台大、台科大,臺北科大上下都

    相當振奮。臺北科大副校長林啟瑞說,技職體系學校就是要培養業界所要的人才,臺北科大三年前開始推動產學訓

    專班,學生白天到工廠上班,周五到周日才回學校上課,學術與實務雙軌並行,不僅受學生歡迎,也獲企業肯定。

    (轉載聯合報 2015/2/14 記者 陳宛茜、沈育如、林秀姿報導)

    企業最愛大學 北科大第2名

    《遠見》雜誌昨公布今年企業最愛大學畢業生調查,詢問企業主管哪所大學畢業生表現最優異,結果成

    功大學重回冠軍,技職體系的臺北科技大學和台灣科技大學拿下2、3名,龍頭台灣大學首次摔出前3名、僅拿第4。調查單位認為,技職體系表現亮眼,已和頂尖大學平起平坐;台大回應,會再加強學生團隊精神。

    《遠見》和市場調查業者東方線上合作調查企業最愛大學畢業生,以問卷訪問511名曾面試新進人員、並擁有進用決策主管,每人可選7所大學畢業生。

    成大表現拿第一結果有45.8%認為成大表現最佳,其次是臺北科技大學、台灣科技大學,龍頭台大則排第4。去年《遠

    見》同項調查未公布總排名,僅公布分類排行,其中國立大學由台大居冠、成大居次。

    「刻板印象所累」《遠見》昨指出,台大跌出3名外,可見優秀技職大學已有與國立頂尖大學平起平坐的實力。東方線上

    行銷副總監李釧如認為,業界常有台大畢業生「驕傲、不好用、留不住」的傳言,台大可能受刻板印象所

    累,但在各專業領域,台大畢業生仍表現優異。

    成大校長蘇慧貞說,這反映成大學生對工作投入、有使命感。臺北科大主秘任貽均說,這幾年重視學

    生實務,畢業後很快可銜接工作。台科大校長廖慶榮認為,該校學生務實,專業度夠、配合度高,可很快

    上手。台大主秘林達德說,調查結果會當作參考,未來在課程設計上將更重視團隊合作。

    (轉載蘋果日報 2015/2/14 記者 蔡永彬、許敏溶報導)

    叫伊第1名!企業最愛的設計院校是?

    《 3 0》雜誌與遠見民調中心發布「企業最愛設計院校Top10」,調查資訊及通訊傳播、製造、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藝術娛樂及休閒服務4個產業、10人以上的103家公司,問卷回收率15.3%。結果指出,實踐、臺北科技、雲林科技大學排前3名,第4至10名為台灣科技、台灣藝術、銘傳、成功、中原、崑山科技與輔仁大學。

    調查顯示,實踐不只拿下綜合評比第1名,企業最在乎的3個指標「執行力與落實度」、「表達溝通能力」、「解決問題的能

    力」也都拿下第1名。排名2至4名都是科技大學(註:臺北科大獲企業最愛設計院校Top2),臺北科大有緊密的產業合作網,尤其是家具領域,台灣一半以上的系統家具商皆是校友;雲科大是中部最大的創意聚落,擁有完整的實習工

    廠,校內7成教師投入產學合作,居技專院校第1名;台科大近年來拿了許多國際知名設計大獎,連續4年拿下德國iF設計獎世界大學排名榜首,以及紅點設計亞洲冠軍,展現創新能力。

    此外,調查也提到設計業新鮮人的「薪情」,結果顯示,設計新鮮人最低平均起薪為2萬5297元,最高平均起薪為3萬1984元,平均2萬8640元,以資訊及通訊傳播業最高。企業表示,設計業新鮮人的平均起薪不高,但是只要能夠熬過5年,跳躍幅度會非常驚人,最能幫應聘者加分的分別是作品集、相關產業實習經驗。

    (轉載蘋果即時新聞 2015/1/30 記者 蔡永彬報導)

    技職補助金 北科、雲科2年1.4億

    教育部昨天公布104、105年度獎勵科大及技術學院教學卓越計畫審核結果,38校1年可獲補助2千5百萬到7千萬元;獲補助部分學校洗牌,7校新進,7校被擠出。教育部技職司指出,技職教學卓越計畫,102年到105年分成兩階段。臺北科大、雲科大和南台科大因過去執行成果不錯,一次獲4年補助,3校1年都獲7千萬元。第二階段104及105年度,臺北科大和雲科大每年仍獲7千萬元補助,南台科大則減為6千5百萬元。

    教育部技職司表示,教卓經費學校可用於改善教學及充實設備,近年來成果包括很多學校都將校外實習列為

    必修,不少護理及餐飲學校還讓學生到海外實習;部分學校參加國際設計或發明競賽都有亮眼表現,老師也積極

    進行產學合作。

    其他獲補助35校,一次獲補助兩年。今年有7校新進,7校被踢出名單,新進榜學校包括中華醫事科大、僑光科大、醒吾科大、美和科大、修平科大、輔英科大及國立高雄海洋科大;被擠掉的學校包括國立台北護理健康

    大學、育達商業科大、建國科大、景文科大、萬能科大、德明財經科大及環球科大。

    技職司指出,技職科大教學卓越經費今年15.2億元,會視執行成果每年核給,因此會有增減。南台科大今年被減5百萬元補助,技職司表示,該校雖然表現不錯,仍有可加強的地方,因此稍減補助。南台科大校長戴謙表示,該校年年拿到教學卓越經費補助,開發的學生學習品保系統還分享給經國及和春技術學院使用。

    南台科大現在也推教師品保措施,至今派出37名老師到澳洲的大學進行全英文教學訓練,目前包括國企和財經兩系都全英文上課,進行國際化,每年也要送10位老師出國受訓。最近,曾任教育部長的佛光大學校長楊朝祥率該校一級主管到南台參訪,戴謙說:「如果我們不好,前部長會派人來看嗎?」戴謙指出,該校補助被減是

    因技職教卓經費今年遭砍5千萬元,願共體時艱。台北護理健康大學這次沒有拿到補助,校長謝楠楨覺得意外。他表示,可能是學校表現不如他校,尊重教育部決定,會虛心檢討改善。

    (轉載聯合報 2015/2/4 記者 陳智華報導)

    焦點新聞

    ■ 臺北科大

    ■ 臺北科大獲企業最愛設計院校Top2

  • 臺北科大校訊 54

    新聞與活動News & Events 焦點新聞 新聞與活動News & Events 焦點新聞

    焦點新聞

    大學校長互評績效 北科全台第五!

    Cheers雜誌邀請152所大學校長互評,選出辦學績效明顯進步的大學,結果逢甲大學獲得第一名。

    Cheers雜誌邀請全國152所大專院校校長,選出心目中明顯進步的大學3所,共有114位校長寫下推薦,其中22位校長推薦逢甲。逢甲大學校長李秉乾表示,逢甲進步的原因是「貼近潮流」,近年

    潮流就是重視教學,逢甲獲得「教學卓越計畫」補助,近年有非常

    正面的影響。

    除了名列第一的逢甲外,進入前五名的依序是亞洲大學、台灣

    大學、台灣科技大學、臺北科技大學。臺北科技大學副校長林啟瑞

    表示,臺北科大近年致力推動產學專班,發展創新與創業,並結合

    職能訓練中心等國家資源,獲得學生、家長歡迎。

    今天獲邀出席頒獎典禮的台灣聯合大學系統總校長曾志朗表示,大學必須互相激勵,才能向上提升。他特別

    提及台灣大學,近年積極推動科學普及教育,「這些都不在查核內,但台大還是作了很大的貢獻。」

    (轉載中央社 2015/2/12 記者 陳至中報導)

    北科大EMBA 大上海開專班

    臺北科技大學(前身台北工專)姚

    立德校長日前在上海宣布,臺北科技大學

    管理學院已經獲得台灣教育部核准,將與

    蘇州大學商學院合作,在大上海地區開設

    EMBA碩士在職專班,招生名額為30名,預定今年8月開班,以照顧無法返台進修的學子們。

    姚立德校長是在1月分前來上海出席臺北科大華東區校友會年會時,對出席的150多位校友公開宣布,並且歡迎華東地區校

    友踴躍報名。姚立德表示,臺北科大在大上海地區EMBA碩士在職專班第一年將與蘇州大學合作,未來更將尋求與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同濟大學的合作機會;上課地點預定在上海或蘇州吳江中達電子廠區開課。

    招生對象包括上海,昆山,蘇州,吳江,無錫,常州甚至是杭州與南京的台籍菁英。

    臺北科大大上海EMBA境外專班的課程將包括企管、資管、財金與工管等相關課程,師資包括臺北科技大學管理學院的專任教師以及台灣與大陸的學者專家。

    臺北科技大學華東區校友會於2013年成立,首任會長由台灣鐿鈦科技林寶彰總裁擔任,每兩個月在上海、江蘇、浙江輪流舉辦的校友企業參訪,除了拓展當地校友,並促進校友間的聯誼。同時,更透過在台

    灣與各地區校友會積極的互動將彼此串聯起來。大潤發集團、新麥科技、億光集團、藍天電腦/百腦匯集團更是大力支持校友會活動。

    (轉載聯合報 2015/2/5 記者 胡明揚報導)

    北科大:邱于芸認真積極 樂見入閣

    文化部政務次長將由媒體大亨、國民黨中常委邱復生女兒邱于芸擔任,她目前是臺北

    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助理教授。臺北科大校長姚立德形容,邱于芸認真積極,對於創

    新創業很有心得,前2天曾找他詢問入閣的意見,他鼓勵邱于芸接受挑戰,為國家做點事。姚立德指出,邱于芸到臺北科大任教2年,是個很棒、很熱心的老師,對創新創業很

    有心得,陸續出了好幾本書,表現很受到學校重視,因此,校方上個月選了4位校內老師預計在暑假赴美學習創新創業課程,她是其中之一。

    (節錄自中國時報 2015/1/30 記者 胡清暉報導)

    技職攜手企業 教室→職場直達車

    從北市木柵高工畢業的劉子賢,父親在他小四時過世,全靠媽媽當保母撫養他和哥哥。他若比照一般學生升

    科大,不但要借四年學貸、打工賺生活費,畢業還不見得能找到好工作。高三時他為減輕家裡負擔,參加木柵高

    工、臺北科技大學和宏達電合辦的「產學攜手合作計畫」。前年高工畢業後,不但保送臺北科大,同時成為宏達

    電正式員工,平時周一到周五到宏達電上班,周五晚上及周六到臺北科大上課。

    產學專班 企業付學費有別一般建教合作,劉子賢不是到工廠當作業員,而是分發到宏達電新店總部當儲備工程師,不但月薪兩萬

    兩千多元,四年約廿四萬元的學雜費也全由宏達電支付,完全不用媽媽操心。他被指派跟著「專案管理」工程師

    見習,常到工廠領料供專案使用。「我最大的收穫,是增加抗壓力。」宏達電副總經理陳美真解釋,在宏達電,

    以暢銷的「M8」手機為例,零組件四千個,被分配到專案管理的產學班學生,光熟識零件,就學到很多了。升大二的劉子賢,每月固定給媽媽八千塊補貼家用,自己每月還存了幾千元。相較許多大學生四年花上百萬

    元學費、生活費,他畢業至少已賺了一百五十萬元,且保證可留在宏達電,起薪三萬多元。

    受廣設大學及少子化影響,國內大學升學率接近百分百,高職畢業生超過八成三拚升學,公立高職升學率甚

    至達九成多,學用落差嚴重,產業找不到基層員工,許多技職畢業生畢業即失業。聯合報願景工程先前推出「高

    教轉骨」系列專題報導,直陳大學太多、高職生盲目升學的高教危機,學者提出的解方之一,就是透過設立高

    職、科大、業者合設的產學攜手專班,以「一加四」(高三加科大四年)、「三加四」(高中加科大共七年)等

    培育模式,兼顧學生升學與就業,業者也可提前培訓員工或幹部,縮短學用落差。

    木柵高工校長許振輝指出,國內大學供過於求,「要高職生馬上就業,已不切實際」,木柵高工三年半前和

    臺北科大及宏達電、醫療器材外商公司瑞健、彈簧零件公司新日興等三家公司合開「一加四」的產學攜手專班,

    每年甄選六十名學生參加,除要求成績在班上前二分之一,還要看技能賽等實作表現,清寒生優先考量。

    卡位業界 還有月薪領也是來自單親家庭,去年六月從木柵高工畢業的鄭仲廷,父親工傷,他參加宏達電產學專班,直升北科大

    後,開始到宏達電受訓,分發到軟體部門,幫工程師檢查程式錯誤。許振輝說,專班學生保送臺北科大後,學費都

    由業者代付,月薪至少廿二K,還有伙食津貼、甚至可免費住宿。升高三後,課程實務導向,除有業者派工程師到

    校授課,也加強職場會用到的專業與實用英文。宏達電副總經理陳美真也說,宏達電在廿九國設點,即使待在總

    部,用英文對話、開會、寫電子郵件是基本能力,專班學生自然會感受到加強英文的壓力,融入國際化環境。

    宏達電讚:他們不草莓

    陳美真說,不可否認,現在許多技職畢業生連最基本的學識、技能都沒有,「但我不認為他們都是草莓族」,

    只要給他們好的環境、舞台,有創意、有想法的這一代仍大有可為。「透過產學合作,我們可以將學用落差由『陡

    坡』降為『緩坡』。」陳美真認為,業者絕不能把學生當廉價勞工,培育計畫「要既有深度也有廣度」。陳美真透

    露,若分發到研發部門,會發給學生試用新手機找問題;學生周泓鎰說,親身體驗未來科技的發展,實在很棒。

    (轉載聯合報 2015/2/1 記者 張錦弘報導)

    ■ 臺北科大助理教授邱于芸

    ■ 臺北科大華東區校友會

  • 臺北科大校訊 76

    焦點新聞

    一群教授與碩博士生,去年試射火箭,讓NASA專家也驚豔。他們的花費僅韓國四十分之一,技術卻做到

    世界一流,實現這個看似不可能的計畫,一切源自四個

    教授的太空夢。下午三點,一輛採蚵農人的柴油台車

    「噗、噗、噗」的,從堤防開向看不見邊的新竹香山濕

    地。一旁香腸攤的烤煙正旺,還有彈珠台、賣風箏。圍

    觀的大人小孩都很興奮,因為,車上載的是一具火箭。

    這是「前瞻火箭研究中心」(Advanced Rocket Research Center,以下簡稱ARRC)的火箭試射(flight test),發射台就架在一片蚵仔殼上。在彈塗魚、螃蟹、寄居蟹、當地群眾圍觀的驚呼聲中,火箭

    沖向天際。

    整支幾乎全是台灣製

    握關鍵技術,國際專家說讚

    去年三月的屏東,三百公斤重、兩層樓高、直徑

    四十公分的火箭同樣順利發射、劃破太平洋上空。除

    了加裝的感應器之外,其他全部由台灣研發製造,核

    心技術全握在團隊手上。他們用極低的成本、全部自

    製的精神,讓全球太空專家驚豔。

    團隊成員來自全台六所大學,跨工程、機械、

    資訊等領域的六位教授,率碩博士生共四十幾人。雖

    是「大叔與宅男」的雜牌軍組合,卻敢與許多國家

    機構競爭;他們與Google、維京集團創辦人布蘭森(Richard Branson)、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一樣,做著太空夢。

    曾服務於美國太空總署(NASA),現任美國航空與航太協會委員、國家太空中心資深研究員的陳彥升

    指出,在各國同類型混合式火箭引擎的團隊中,ARRC「是國際上(學術界及工業界)最好的成果,」甚至

    已超越維京集團SpaceShipTwo的技術!「ARRC的技術突破已是該領域高度領先的地位,是混合式火箭

    推進科技發展很重要的一步。」現任維京銀河號技術

    顧問、美國太空總署與美國空軍合作專家卡拉貝佑古

    (Arif Karabeyoglu)說,他每年關注這支驚人隊伍,「他們去年三月的成功發射,證明了在如此貧乏的資

    源下,他們竟能操作複雜、困難的發射工作!」對此

    他大嘆不可思議。

    太空夢始於二十年前

    他們棄美國機會,回台搞火箭

    這群「瘋狂科學家」是怎麼辦到的?答案,要從

    二十多年,四位台灣留學生的故事說起。

    「我們那時候離開美國回來,就是想為國家做些

    什麼,」ARRC主任、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教授吳宗信說,「大家對台灣都有熱情,『雙引號』的熱情!」

    吳宗信與ARRC成員,臺北科大電子工程系教授林信標、成大工程科學系副教授何明字,二十多年前在美

    國修讀博士時就認識,加上屏科大車輛工程學系教授

    胡惠文,在台灣正值解嚴時期,他們常討論美國科技

    發展、台灣的前途該往哪走,畢業後,都放棄在美國

    三、四倍薪水的機會,回台深耕。

    「前十年,都在為了升等做一些模擬,」吳宗

    信說,在台灣當教授,為了拿研究補助,成本高、風

    險高的實驗並不普遍,他只能埋頭寫程式;儘管他是

    「世界唯三」具有彗星噴流平行太空物質探測模擬技

    新聞與活動News & Events 焦點新聞 新聞與活動News & Events 焦點新聞

    一群瘋狂科學家 讓台灣在太空留名

    術(利用電腦模擬軟體,了解彗星物質成分的技術)

    能力的學者,但離實作總有距離。

    台灣不是沒能力發展太空科技,但政府偏好透

    過購買、組裝,接著再委由美國發射火箭、為我國投

    射衛星,關鍵技術大多握在別人手中,就連地面測試

    的設備也都用買的。本來,政府試圖扭轉技術劣勢,

    原定二○一二年發射探空火箭,展開太空科技應用布

    局,但計畫卻因不明因素在二○○八年突然終止。

    吳宗信等四位好友,原先都參與上述國家計畫,

    在計畫暫停,太空中心許多合作學者都返回校園後,

    他們卻選擇繼續奮戰,加上銘傳大學資訊管理系助理

    教授余仁朋、海洋大學商船學系副教授黃俊誠也留

    下,共同奮戰。

    這個被政府放棄的計畫,卻是他們的希望。「那

    時候人家在笑啊,你們這些教授都只會紙上理論,你

    們也想要做火箭,還射上去?」胡惠文回憶。要做出

    一枚探空火箭需要航電系統、感測系統、通訊系統、

    火箭結構、火箭構型、回收系統間的相互搭配,加上

    推進系統萬無一失的運作。飛出去後,還要考量火箭

    重心、材質、飛行姿態、儀器通訊、何時開傘、降

    落,考量各環節的互相影響,要檢查的手續跟零件超

    過一千項。

    對他們來說,這是一場台灣不能落後的競賽。去

    年,南韓已躋身全球十大具備發射火箭能力並讓衛星

    入軌能力的國家,「韓國可以(自製火箭、發射)、

    日本可以,台灣應該沒那麼差吧?」何明字自問。

    透過太空中的衛星,光是通訊、資訊偵測就能影

    響所有產業,更別提對國土安全的影響。「私人企業

    如果能射自己的衛星群上去,他就可以擺脫地面上所

    有通訊系統,而且抓到更多他自己才有的資訊,」陳

    彥升說,也因此Google 才會以五億美元收購衛星公司Skybox,並加緊投資馬斯克的太空計畫。

    但民間要做政府規格的事,處處都是挑戰。首

    先,要自己栽培人才。吳宗信開出了交大史上第一個

    火箭專題研究課,不同系所甚至清大的學生都跑來

    修,當時還是個大學生的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系博士

    研究生周子豪說,「本來以為是高科技,但其實根本

    是來當黑手啊!」原來,他們要用裁縫機縫出十幾頂

    回收火箭用的降落傘,要成天拿鋸子、鑽子試驗不同

    外殼。沒有錢訂製鋼管,只能用現成的切割。因為太

    空科技高度敏感,各國都不分享相關數據,他們只

    能土法煉鋼,一點一點摸,靠網路搜尋、YouTube影片、文獻,將理論化成實作。

    (轉載商業週刊2015年 第1421期 記者 劉致昕報導)

    「求財祈福,財源滾滾來!」臺北科技大學工

    業設計系學生樂渢萁花了2個月時間,挑選草屯敦和宮、金山五路財神廟等全台38間具有特色的財神廟,手繪台灣財神廟的主題地圖,歡喜迎羊年。

    民眾長期以來習慣以地形、氣候或區域分布來

    解讀台灣,有鑑於此,臺北科大工設系副教授鄭孟

    淙、講師莊文毅帶著大一同學合作描繪31幅台灣特色主題的導覽地圖,包括全台財神廟、衝浪、發電

    廠、農特產等主題,並製成明信片,用不同方式來

    認識台灣。

    設計全台財神廟地圖的樂渢萁,從構思、蒐集

    資料到手繪地圖,前後花了2個月時間。她表示,台灣的財神廟從山上到海邊都有,她所挑選的38間財神廟,幾乎全台各縣市都有,以新北市最多,南部

    也不少,各有不同特色。樂渢萁提到,建於1816年的草屯敦和宮,以銅製162尺趙天君財神爺像安奉

    於7樓頂最具特色,是全世界最大的趙天君財神銅像。此外,北投關渡宮、台中武德廣天宮、南崁五福宮、金山五

    路財神廟也都是香火鼎盛的財神廟。

    樂渢萁指出,她設計的財神廟地圖,收錄的部分廟宇

    雖然不是主奉財神,但有供奉文財神或武財神,雖然她去

    過的財神廟不多,但在製作地圖的過程中,更認識自己成

    長的土地,以及台灣的宗教信仰與風土民情。

    (轉載中國時報 2015/2/18 記者 胡清暉報導)■ 樂渢萁設計全台財神廟地圖

    小檔案_前瞻火箭研究中心(Advanced Rocket Research Center)

    ■ 成立:2012年■ 成員:交大、成大、臺北科大、屏科大、海洋、銘傳,

    6校師生共40餘人■ 紀錄:

    1. 造出第一個「台製火箭」 2. 花費是南韓的40分之1,7年只用7千萬元 3. 混合式燃料推進專利比衝值250~290秒,世界最好 4. 21次試射,今年挑戰飛行100公里

    北科大生手繪圖 細數全台38間財神廟

  • 臺北科大校訊 98

    焦點新聞

    就愛機車!「機動性高」近5成人慣摩托車代步

    捷運、公車或是住得遠一點,也有火車可以搭,台灣都會區交通網絡四

    通八達,但民眾最愛的還是騎機車。學生:「大眾運輸工具可能離你的目的

    地,還是有段距離,機車就是可以直接到你的目的地。」學生:「我突然想

    吃個飯或是哪裡有事,我騎機車就可以去了,捷運我可能還要找一下附近有

    哪一站。」學生:「住在比如新北或其他地方再騎車過來,(相較公共運輸)這樣可能會比較省吧。」

    大學生騎車上下課,省錢又方便,不用擔心公車、捷運收班,自己騎車

    再晚也沒問題,甚至還有學校停車格不夠,特地闢建。臺北科大公關組長高

    立人:「校本部大概有800格停車格,目前大概有1300位同學,騎機車來上學,這個停車場需求不敷使用,所以這樣情況下,我們在東校區又另行規畫700個停車格。」

    不僅通勤方便,小巷子裡機車族想買東西,車子一停就能買,不用擔心阻礙交通,因為小小一台,幾乎不

    佔甚麼空間,還能坐在車上漫步滑行,巷子裡東鑽西跑很ok。民眾vs.記者:「因為比較方便啊,怎樣說比較方便?上班買東西比較方便。」

    台灣人到底多愛騎機車,根據統計,102年民眾交通工具使用佔比,機車最高逼近50%,自用小客車第二有23.7%,往下依序是公車9.2%,自行車5.4%以及捷運5.3%。再以全台機車登記數來看,民國77年只有633萬輛,接下來逐年增長,民國86年破千萬台,100年最高超過1500萬台,去年因為環保意識抬頭,才降到1300多萬台。淡大運輸管理系教授張勝雄:「私人運輸工具代表讓他自由自在,隨時隨地想要去哪就去哪,這是一個非

    常自由的表徵。」

    不過環保意識漸漸高漲,台灣「機車島」形象得加速扭轉,電動車代步成趨勢。今年CES展上,來自台灣的gogoro新品驚豔全場,號稱最高時速達100公里,還新創電池交換站充電方式,國內臺北科大更仿造Ubike,打造電動車租借新概念。臺北科大工業設計系副教授葉雯玓:「當你車子就定位,進到這個地方停好,這個無線充

    電座就會升上來。」別看這黑黑一個不起眼,實際上透過線圈通電,停車同時就能非接觸充電,而租借站主機就

    是未來悠遊卡感應處,同樣嗶嗶後就能租借,不過臺北科大設計還多了螢幕上百分比,代表的是目前殘存電力,

    未來還將有APP,透過地圖告訴你電力還能跑多遠。臺北科大工業設計系副教授葉雯玓:「他在速度上會比你Ubike快一點,他對於地球是愛護的,租借的話我

    想以悠遊卡方式來講,就可以了,在校園裡面的話,學生也可以用學生證儲值方式來用。」臺北科大的創新還在

    研發階段,不過環保綠能刻不容緩,摩托車大軍壓境,這一刻氣勢磅礡,在台灣更要時間,改變民眾通勤習慣。

    (轉載TVBS新聞台 2015/1/16 記者 華舜嘉、何佳陽報導)

    指紋變密碼 北科大生奪金獎

    旅行時拖著大包小包行李,要逛街或上廁所都不方便。臺北

    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學生陳彥伶,設計一款透過指紋就能設定短

    期密碼的「公共租借鎖(Public Lock)」,因為操作簡單,旅客使用起來簡易上手,這個貼心設計,近日拿到晟銘盃應用設計大

    賽金獎,讓她抱回15萬元獎金。由晟銘電子科技舉辦的晟銘盃應用設計大賽,是台灣具代

    表性的設計獎之一,目的在鼓勵設計人才發揮創意,除了台灣學

    生,近年也吸引中國、香港的設計好手競相爭逐。臺北科大除了

    陳彥伶的「公共租借鎖」外,還拿到1銀2銅的好成績。陳彥伶喜歡當背包客四處旅行,但她發現,在機場等公共

    空間,如果要逛免稅商店或上廁所,拖著大包小包的行李很不方

    便,念設計科系的她,著手設計一款用指紋就能當短期密碼的公

    共租借鎖,不用擔心因忘記密碼開不了門,還能透過燈號變化、

    聲音提示,讓來自不同國家的旅客都能輕鬆操作。

    醫院常看到孩童害怕打針而哇哇大哭,該校創新設計研究所

    的學生邱凱欣、張耕慈,因而設計「兒童針筒遮罩(Bee Fun)」拿到銀獎,這是將熱塑性橡膠材質的小蜜蜂套件套入針筒前端,打針時小朋友不會看到針頭,而是小蜜蜂開心吸取花蜜,藉此轉移孩童的注意力;邱凱欣說,

    蜜蜂針筒遮罩專為3到10歲孩童設計,打完針後還可送給小朋友。另名工設系學生張立勤,發現家裡長輩長期服用慢性病藥物,卻常發生忘記吃藥、吃錯藥,甚至在錯的時

    間吃藥,她和同學劉昀靜、李柔,一起設計簡化老人用藥步驟的藥盒「Bubble CLICK」,獲得銅獎肯定。張立勤說,Bubble CLICK類似戳泡泡紙的概念,將當周特定時段服用的藥物,依序放入分隔盒,吃藥時間一到,藥盒會自動亮燈,提醒長輩按壓藥盒取藥吃藥,而藥盒下槽裝盛藥物的容器,也能拿來當杯子喝水服藥;Bubble CLICK藥盒還有凹凸落差的設計,藉此驗證長輩是否吃對藥。

    (轉載聯合報 2015/2/6 記者 沈育如報導)

    新聞與活動News & Events 焦點新聞 新聞與活動News & Events 焦點新聞

    返鄉過年擔心買不到車票嗎?臺北科大團隊

    研發App,免費提供共乘媒合服務,除了媒合共乘外,還提供活動揪團、社交等功能,讓使用者可即

    時傳訊聊天。

    臺北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多媒體系統實驗室

    團隊研發「BlueNet-Ride」App,免費提供揪團式共乘媒合服務,讓民眾可透過共乘分擔車資來省

    錢,同時節能減碳愛地球,研究成果刊登在國際

    交通領域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也獲得美國專利。

    臺北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副教授黃士嘉表示,

    由於網路和智慧型裝置日漸盛行,因此團隊研發

    共乘App,希望幫助民眾節省車資,但國內對於陌生人共乘的接受度還不算很高,因此除了共乘媒

    合外,更導入社群概念。黃士嘉指出,「BlueNet-Ride」可邀請臉書好友共乘,也可申請活動揪團,

    邀請相同興趣的朋友一起唱歌、享受美食或進行海洋音樂

    祭等活動,另外還加入社交功能,讓使用者可即時傳訊

    聊天。

    「BlueNet-Ride」App已於去年9月正式在Android和iOS系統上線。黃士嘉表示,目前上線約3個月,已有數千人使用,且獲得許多好評,未來也打算帶著研發團隊學生

    前往矽谷,朝創業目標邁進,並繼續擴充App功能。(轉載中央社 2015/1/22 記者 許秩維報導)

    北科大App 媒合共乘兼揪團

    ■ 公共租借鎖

    ■ 臺北科大研發「BlueNet-Ride」App

    ■ 臺北科大打造電動車租借站

  • 臺北科大校訊 1110

    焦點新聞

    新聞與活動News & Events 焦點新聞 新聞與活動News & Events 焦點新聞

    將花不完的外幣零錢儲值到手機的「積少成多」

    概念作品,讓鄧培志跟夥伴謝倪彩奪下德國Red Dot「Best of the Best」的推薦,進入全球前三名,成為史上最年輕的得主。雖然他有著色弱缺陷,但靠著紀

    律及奇想,讓他在設計領域發光了。

    人都有奇想,但是可以把奇想當成夢想的燃料,

    讓自己發光發熱,必須付出代價、必須燃燒自己。鄧

    培志,90後,卻在求學期間完成3個夢想:參加國際設計獎競賽、為家人設計商品、作品量產化。他如何把

    奇想化為真實?

    鄧培志小時候本來想當導演。他跟著父母看了很

    多成龍的賀歲片,一直以為那些不想活的人是跟成龍

    報名,等到需要人跳樓時,他們就跳下來,死掉了。

    直到看了《AI人工智慧》,他才發現事情不是他想的那樣。更重要的是,人原來有好多種死法,故事也有

    好多種說法。小小的鄧培志第一次發現故事的秘密,

    深深著迷。

    中學時代鄧培志考進大安高工圖文傳播科,滿心

    以為要學拍電影了,沒想到卻是印刷科。學科他都學

    不好,考全班最後一名,爸爸告訴他:「這個世界上

    有些事情是有門檻的,不重要的事,低空飛過就好,

    重要的事才需要拚命。」什麼是重要的事呢?踢足球

    很重要,於是他們狂練猛操,參加國際5人制街頭足球。比賽在台北市政府前廣場舉辦,在水泥地上踢足

    球,一不小心就頭破血流,他們卻打敗日本、德國,

    拿下金牌。拍小短片很重要,於是鄧培志拍起校園女

    同志的純愛短片,也得了獎。

    考大學前,爸爸說:「家裡不有錢,可以盡量考

    國立大學嗎?」鄧培志想上國立大學,只能靠比賽。

    他的排版成績很高,本來參加了「工科技藝競賽」。

    準備期間,他人生最大的秘密終於被發現――他天生

    色弱,只看得見四原色。他說:「如果用我眼睛看出

    去的顏色來創作,會變成很強烈的野獸派!」團隊競

    賽容不下野獸。鄧培志很快就被委婉勸退。校方叫他

    參加「應用設計」類,派了一個新任老師幫他。兩人

    研究出「顏色編碼」,紅色是「X」,藍色是「△」,紫色則是「X△」,鄧培志的色筆與噴漆罐上貼滿顏色編碼。他還硬把「配色寶典」背起來,對他來說,快

    樂與悲傷的顏色只是編碼不同罷了。考試終了,他得到

    全國第12名,無法保送大學,卻也擊敗了很多人。他笑著說:「我已經很滿足了,當初因為色弱被趕出團隊

    的屈辱感終於沒有了。」最後他參加獨立招生,憑著獨

    特的想法,考進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創意設計系。

    創意設計班的開腦實驗

    創意設計班的設立,是為了讓學設計的學生「開

    腦」,學習設計的核心理念,而非專科技術,大學

    三年級才分主修,在此之前,他們要接受很多「有

    [夢想人物] 鄧培志:夢想,就是把自己當柴薪燃燒

    的沒的」訓練。比如如何從二樓扔下一顆雞蛋卻不摔

    破?有些同學不喜歡這樣廣泛卻無章法的學習,很快

    就轉走,鄧培志卻愛的不得了。好不容易考上國立大

    學的他,碰到什麼知識都好珍惜,恨不得全部塞進腦

    袋。

    老師要他們拍短片,他就把考臺北科大當天的情

    景化為動畫《MEET》:到臺北科大應考的早晨,他在公車上發現皮夾掉了,下車時司機硬是不給下,有個

    年輕小姐上前為他投了15元。考上臺北科大後,鄧培志每天都在差不多的時間去公車站等著,他判斷好心

    的小姐應該是附近的上班族,一定會再出現。他想謝

    謝她,如果沒有那個小小的助人舉動,也許就考不上

    大學了。苦等不到,鄧培志終於放棄。沒想到許久之

    後,他竟然在前兩站的地方碰到那位小姐。原來好心

    的小姐早就在公車上發現鄧培志慌亂找皮夾,決定多

    坐兩站,幫他付車錢。《MEET》得了獎,上了報,兩人又再度連絡上。直到後來鄧培志得了德國的Red Dot獎,她都還寫電子郵件來鼓勵他。

    分科時,鄧培志決定主修工業設計,他累積的能

    量全面爆發。他有很多新的嘗試,他自己最喜歡的是

    新型態牙刷的概念:「根據牙醫師的建議,每三個月

    要換牙刷,可是牙刷的把手還是好的啊,為什麼不能

    只換牙刷頭?」他用這個概念參加設計比賽,畫了57次設計圖,卻沒有被肯定,讓他非常挫折。「做設計

    不應該是去想評審要什麼,而是要思考能夠為世界帶

    來什麼改變。」指導老師鄭孟淙一語點醒他。他決定

    暫時放下牙刷的概念,重新尋找靈感。

    這次他從母親身上得到好點子。鄧培志的母親是

    導遊,帶團回來後,常常會剩下很多各國零錢,他開

    始動腦筋:「如果機場有一台像ATM的機器,可以自動計算外幣的幣值,同時可以選擇要捐贈給公益團體

    或者儲值在手機裡,豈不美好?」這個「Add up――積少成多」的概念作品,讓他跟夥伴謝倪彩奪下德

    國Red Dot「Best of the Best」的推薦,進入全球前三名,成為史上最年輕的得主。

    拋開色弱缺點,闖蕩國際舞台

    當鄧培志決心投入設計領域時,父母感到很不

    安,父親更因為把色弱遺傳給他,感到很憂慮。直到

    有了德國Red Dot的保證,他們才放心。被肯定後的鄧培志創作力更加旺盛。他利用工業研究院分析空氣

    的技術,創造了「空氣模擬機」,核心概念很簡單:

    「我們每個人都渴望旅行,卻因為種種原因無法成

    行。如果我們可以把沙漠的空氣、海岸的空氣,帶到

    無趣的客廳,該有多好?」這美麗的奇想,讓他得到

    伊萊克斯所舉辦的「美好居家生活獎」。

    鄧培志的創作跟生命經驗緊緊相扣。因為姊姊生

    了孩子,鄧培志創作了「泳伴、永半」泳圈,可以調

    整用途、大小,陪伴孩子一輩子。父親是空調技師,

    於是他創作出最新作品「空調鯨魚」,利用空調系統

    排出的乾淨水,透過外掛裝置,成為冷氣房的噴霧,

    除了環保,還可以省錢。

    鄧培志不停參加比賽,不為名利,而是追求鍛

    鍊,「比賽可以同時鍛鍊3D動畫技術、表板試做、語言溝通,沒有什麼比這個更直接了。」講起最早想要

    創作的「種子牙刷」,鄧培志苦笑:「現在已經畫到

    第58個版本,終於有機會量產!」鄧培志對未來有嚴格的規劃與付出,計畫在35歲

    以前成立自己的工作室。研究所還沒有畢業,中國阿

    里巴巴已經來挖角,台灣的華碩集團也開出條件。他

    不因此自滿,反而更積極面對挑戰。

    把奇想化為作品,需要的是鐵一般的紀律,絕

    不輕鬆。鄧培志色弱,所以要背色卡;他畫圖求好心

    切,結果畫到手腕韌帶斷裂。所謂夢想,不就是把自

    己當柴薪燃燒嗎?這個90後大男孩,將燃燒出什麼樣美麗的未來?

    臺北科技大學電機工程系教授黃有評,研發

    EEBirds鳥類資訊檢索App,只要根據體形、嘴形等特徵檢索,透過智慧型手機軟體,一下就可以查

    到鳥名,除了適用Apple iOS系統手機,最近也在Android系統上線,使用者可免費下載。

    熱愛賞鳥的黃有評,平時就愛拍攝鳥類的照

    片與影片,利用外出遊玩或演講等機會拍攝鳥類,

    甚至錄下鳥的叫聲,將9年內累積的上百種鳥類檔

    案,撰寫成「EEBirds」App軟體,去年先推出iOS系統,最近連Android系統也可使用。EEBirds介紹鳥類總數共183隻,有照片可比對的鳥類個數為110隻,最特別的是,其中有75隻還附有鳥叫聲,未來會持續更新與增加。

    黃有評以麻雀當標竿,看到不認識的鳥類,使

    用者檢索時可靠著基本特徵選項,例如體型大小、

    嘴型、飛行方式、行走方式、羽毛顏色深淺及腳型

    等,任選一項或多項特徵組合來進行檢索,符合特徵的鳥

    類,會列出清單。他舉例,如看到斑頸鳩,可以點選「體

    型比麻雀大」、「嘴是彎錐形」等特徵來檢索,從可能的

    清單中逐一比對,最後找到斑頸鳩的照片與資料。黃有評

    說,系統也方便使用者記錄曾觀賞過同一種鳥類的次數,

    免去攜帶鳥類圖鑑與用紙筆記錄的麻煩。

    (轉載聯合報 2015/1/9 記者 陳智華報導)

    帶你「聽音辨鳥」 好厲害的App

    ■ 「EEBirds」App軟體

    ■ 臺北科大生鄧培志

    鄧培志1991年生,目前在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創新設計研究所就讀,作品曾獲德國Red Dot、IDEA、iF、光寶設計獎、中國設計獎等肯定。

    (轉載數位時代 2015第248期 美小莉報導)

  • 臺北科大校訊 1312

    2015臺北燈節即將起跑,臺北科技大學榮登今年燈王寶座,邀請民眾鬥陣慶元宵!臺北科大文化事業發展

    系學生透過田野調查和產學計畫,以花燈寫歷史,製作

    「名羊四海大稻埕」花燈來呈現大稻埕的百年文化與風

    華,作品長9公尺、寬2.3公尺、高5公尺,特別以高彩度的配色、客家花布、電子絨與跳燈裝置來突顯作品的生

    動性,包括霞海城隍廟、戎克船和南北乾貨等都是創作

    主題,以其特有的文化底蘊擊敗中南部製燈勁旅,將臺

    北燈節花燈競賽全國第一名的殊榮留在臺北!

    有別於國內藝術類競賽多由設計學院學生所囊括,

    臺北科大文發系李心主、蔡宜珊、龔芷琳、林昱伶、王

    思雯、陳孟卿、陳思妤、李婉瑜、阮奕豪、黃翊紘、蔡

    雅竹、梁翔瑋、謝青螢同學,透過課堂和產學實習對臺灣文化的珍視,發想以傳統手工花燈製作的方式展現大稻

    埕的特殊歷史意義,並打破花燈多取材臺北101、中正紀念堂等景點的思維,以文化創新將花燈藝術提升至新一層次。

    學生李心主表示,大稻埕曾是臺灣最活躍的物資集散地,花燈作品「名羊四海大稻埕」以昔日在大稻埕碼

    頭,風光載運臺灣茶航向世界的木造貨船「戎克船」為主體,船上兩張特製大帆則繪製大稻埕的起名由來――曬

    穀場,以及臺灣民主運動肇始人蔣渭水、膠彩畫家郭雪湖、知名作詞家李臨秋、日治時期著名的電影辯士詹天馬

    等大稻埕知名人士。 臺北大稻埕的迪化街歷史人文薈萃,也是許多臺北人的共同記憶,李心主說,團隊發揮巧思,除了香火鼎盛

    的霞海城隍廟,一旁散落的魷魚和香菇是年貨大街裡的南北乾貨、三卷布匹象徵永樂市場的繁榮布業,並以街坊

    鄰居皆能傳唱的「雨夜花」作為背景音樂。花燈細數大稻埕的歷史,又與現代緊密連結,隱喻臺灣能承載的不僅

    是百年文化,更多的是對新一年羊年的期待。

    與臺北科大文發系簽訂產學合作的「巷子內工作坊」,由大稻埕在地居民、店家、建築師和設計師共同成

    立,此次特別安排老師傅為學生講解花燈結構,是花燈能夠奪冠的最大推手。學生林昱伶說,作品製作歷時4個月,團隊成員多為第一次接觸花燈,從畫設計圖、解構作品骨架與凹折鐵絲學起,並開始孰悉電路裝接、裱布接

    縫、裝飾等,而且因為專業技術和工具的缺乏,在不會使用點焊機焊接骨架的情況下,只能以純手工的方式利用

    「束帶」來固定鐵絲,過程雖艱辛但卻是非常寶貴的經驗。 (秘書室 徐郁智)

    本校第20屆校長姚立德校長第一任的任期業於1月31日屆滿,於2月1日展開第二任任期,教育部請人事處張秋元處長於1月27日發聘,校長致詞時感謝過去大家一起努力而有了一些成果,點滴在心頭,只有感謝。

    農曆春節前本校辦學獲得佳績,2月中旬《遠見》與《Cheers》雜誌陸續公布了全國大專校院最新之各項評比排名調查。本校在各評比項目中均名列前茅,特別是在《遠見》

    雜誌所公布之「企業最愛大學生」排名調查中,本校超越臺

    灣大學與臺灣科大,僅次於成功大學,名列全國第2名!在《Cheers》雜誌所公布之「企業最愛技職」調查中,本校則榮獲全國第1名!好消息傳來,令全校師生振奮不已,校友與有榮焉,亦紛紛道喜。

    謹將學校最近的辦學成績與畢業生表現臚列如下:

    ●《遠見》雜誌2015企業最愛大學生第2名●《Cheers》雜誌2015年校長互評辦學績效進步卓越大學第5名●《Cheers》雜誌2015年企業最愛技職第1名●《30》雜誌與《遠見》民調中心2015年企業最愛設計院校Top 10全國第2名●《Cheers》雜誌2015年實做與創新學校最受企業青睞第2名●《遠見》雜誌與1111人力銀行之2014年企業最愛研究所調查:臺北科大畢業碩士在「企業最愛研究所」排

    名為全台大學第4名,「資訊/工程/電機」領域表現為全台第1名,是企業擇才首選!●《Cheers》雜誌2014年3000大企業經理人EMBA評價調查:本校排名全國第5名(較前一年進步2名),

    深受企業主管肯定與信賴。

    在2月24日本學期導師會議中,校長向全體教師報告過去四年之作為及未來四年之校務擘劃,校長最大之辦學目標是要帶領學校邁向世界級大學,說明學校之未來發展重點為教學與研究,校長認為我國高教的短中程未來

    發展有以下趨勢:

    ● 資源更不足:政府經費更加拮据,學校自籌經費的空間更加擴大。

    ● 競爭更激烈:各校爭取教育部發展典範科大計畫、教學卓越計畫,評比競爭激烈。

    ● 教學更多元:因應學生學習需求,加之科技進步對教學產生衝擊,教學內容與方式求新求變。

    ● 研究生源不足:研究生源逐漸不足,因應策略為一方面留住本校優秀學生,另一方面積極招募國際學生。

    ● 創新空間更大:高等教育鬆綁、高教創新轉型,校務研究蔚為風氣,本校要洞察先機、提早規劃,才能拔

    得頭籌、領先群倫。

    ● 研究成果產業化:大學創新創業風氣將成,本校在億光大樓規劃設立「點子工場」與「自造工坊」,以育成

    加速器的方式培育機制,投入技術、資金、業師輔導以及商業媒合等資源,鼓勵師生積極參與自造世代。

    ● 生師比更降低:教育部將修正相關規定,未來學生人數變少、教師人數將增加,本校要提早因應。

    ● 世界走進來:國際排名須不斷努力提升進步;面對大陸學校跨越海峽招生之挑戰,加之產業需求變更,本

    校要提升學生的英語能力,打造學生在國內與國際就業的良好機會。

    校長說明他落實未來校務規劃,係以以下的步驟循序漸進:

    ● 穩定:和諧中共創榮景

    ● 共識:實務研究型大學、實作能力培養

    校園動態校園動態 Campus EventsCampus Events 校園動態校園動態

    以花燈寫歷史 臺北科大奪臺北燈節燈王

    校長展開第二任校務新頁擘畫學校發展藍圖 期盼師生攜手玉成

    ● 向心:校友、同仁

    ● 積聚:教學卓越計畫、發展典範科大計畫、募款

    ● 突破:空間、系所增設、進修部轉型

    ● 內化:環境、教學設備改善

    ● 外顯:知名度、國際排名

    ● 提升:研究、創新創業

    ● 眺望:美麗未來

    校長感謝全體師生給予他的託付,基於此一份使命,校長願意有萬千承擔,並請全體同仁與師生、校友與他

    一起努力打拼。

    (秘書室 鄭暖萍)

    ■ 名羊四海大稻埕

    ■ 臺北科大姚立德校長

  • 臺北科大校訊 1514

    初見詹世弘,溫文儒雅的學者風範自然流露,眼

    前親切招呼的教授,並未因優越的學術經歷而有絲毫

    傲氣。

    師長同儕 影響甚鉅成長於彰化鄉下的詹世弘,初中畢業後因想盡早

    投入工作,以分擔家中經濟,遂考上台北工專五年制

    機械科,「一下子從初中生變成大專生,學校附近的

    中正路(現八德路)又是交通要點,非常繁榮,剛進

    去真的很興奮!」十五歲的孩子,單純、可塑性高,

    在台北工專濃厚的學術氣氛下,詹世弘積極學習。

    他難忘當時教授熱力學的李超北老師,密西根州

    立大學碩士的李老師教學要求嚴格,就連下一屆第一

    名的同學,也曾在這門課被當過,「李老師不同於他

    人的教學方式,讓我看見另一種視野。」詹世弘在熱

    力學的課堂中,不僅奠定他在機械及能源上的專業基

    礎,也開啟對出國留學的渴望。

    原先並無計畫留學的詹世弘,當時看見班上同

    學念外文以準備出國,因此興起留學之意,還未畢業

    就考上留學考,工專學歷讓他赴美即可從碩士開始念

    起。由於有靠獎學金的壓力,加上比同學少念了兩年

    大學,詹世弘全力衝刺,二十五歲即拿到美國加州大

    學柏克萊分校機械工程博士。畢業之前,詹世弘考慮

    該投入產業界或學術界,因景仰指導教授田長霖校長

    專注學術之精神,同時也認為若拿到終身職,工作相

    對比易受景氣波動的產業界穩定,因此決定選擇薪資

    較少的教職,在紐約大學開啟了他的學術生涯。

    捨棄高薪 回臺服務進入紐約大學,詹世弘秉持「努力、認真,可勝過

    天才」的工作態度,面對比自己年齡還大的學生,他在

    三年內就拿到終身職副教授。民國62年,美國經歷能源危機,全民瘋狂搶加油的景況,讓詹世弘深感能源對

    社會發展的重要,決心投入能源領域,再次放棄高薪的

    G.E.公司,選擇阿岡國家研究院從事能源研究。「每次遇到工作抉擇,我似乎結果都是選錢少

    的。」詹世弘幽默地說,一次受邀至威斯康辛州立大

    學專題演講的機會下,他因緣際會進入威大任教,在

    華人比例低的美國中部,詹世弘突破種族因素,陸續

    擔任威斯康辛大學機械系系主任及工學及應用科學學

    院長;由於研發成果有助於威斯康辛州工業發展,詹

    世弘獲聘全州僅有幾位之威斯康辛州級卓越講座教授

    (Wisconsin Distinguished Professor)。在威斯康辛大學二十多年來,詹世弘始終以熱情投入教學與研究,

    昔日來自彰化的窮學生,如今成為能源界的學術名人。

    在美國學術之路發展順遂的詹世弘,為何毅然

    決然回到臺灣服務?詹世弘提及,一來考量「我出國

    後第一次回臺灣,與工專同學見面,發現他們在工業

    界都很有成就,並創業提供就業機會,對臺灣貢獻很

    大,便開始產生返鄉回饋之意。」二來思及不會說英

    文的母親,竟因思念兒子獨自一人到美國探望他,更

    堅定詹世弘回臺服務的想法。在受到元智大學多次的

    邀請,與太太和田校長的鼓勵下,詹世弘比預定計畫

    更早回到臺灣,於民國88年8月接任元智大學校長。

    帶領元智 邁向頂尖大學詹世弘表示,臺灣的一流大學都是國立大學,但

    美國卻擁有如哈佛、史丹佛等一流的私立大學,他帶

    著「私立大學有一天能與國立大學並駕其驅、甚至超

    校園巡禮Campus Spotlight 校友聯絡中心

    以能源專長 驅動大學前進

    越國立大學」的期望,為元智大學建立特色。詹世弘

    引進業界全面品質管制的作法於校務行政上,率先成

    為國內第一所榮獲「國家品質獎」的大學;同時發揮

    自己在能源領域上的專長,以「綠色科技與管理」及

    「資訊社會」為元智的重點發展特色,成立燃料電池

    中心,帶動國內產、官、學界對於燃料電池的重視。

    在詹世弘擔任校長的六年努力之下,元智大學成為教

    育部十二所邁向頂尖大學之一,成功達成超越國立大

    學的目標。

    詹世弘說,他能有今日的成就,要感謝臺北科大

    的教育,為他奠立腳踏實地的品格,才能不斷發揮潛力

    超越目標。他鼓勵現今的大學生,把握時間充實知識,

    「課外活動是訓練獨立自主的管道,但不要讓課外活動

    誤導了大學的目的!」唯有以認真、努力的態度在專業

    上預備自己,才能於多變的時代中創造未來。

    (校友聯絡中心 馬依杉)

    為推動產學合作,奠定良好合作關係,以

    創造雙贏契機。本校與春保森拉天時鎢鋼股份

    有限公司、虎山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模懋實業

    股份有限公司、宏遠機電股份有限公司共四家

    公司於103年12月17日共同簽署產學合作意向書。企業與學校攜手合作,為雙方產學合作帶

    來一個美好的開始。

    春保森拉天時鎢鋼股份有限公司目前和製

    科所針對複合材料密集合作,除固定提供本校

    學生獎學金外;該公司並於比利時、大陸開設

    刀具學院,希望未來也能在本校也開設一系列

    相關課程,培育該產業所需專業人才。虎山實

    業股份有限公司已與電子系教授合作開發研發成果,從一開始申請專利、參加各大展覽至研發成果商品

    化,目前商品已開始銷售,可說是產學合作成功的案例。

    模懋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和機械系密集合作,近兩年來透過與學校合作除導入學校的研發能量外,更協

    助公司取得政府資源,藉此建構一個多元組合產學合作的方式,建立更好的媒合機制,給予中小企業更多

    實質上的幫助。宏遠機電股份有限公司與電子系教授,運用教授所研發之新技術,導入於新產品之開發,

    提升該公司之競爭力,目前老師協助該公司申請政府計畫,期望透過政府資源挹注,解決中小企業研發資

    金不足的問題。

    本校與以上企業透過產學合作,已建立深厚的情誼,積極爭取企業資源協助學校發展,是學校持續努

    力的目標之一,未來會更積極落實與產業界的產學合作,以提升校內研發能量與促進產業界之技術發展,

    善盡學校單位的社會責任,活絡產業發展。

    (研發總中心 蔡佳容)

    詹世弘校友

    民國 52 年 機械科畢元智大學校聘教授暨遠東能源講座教授

    產學攜手 共存共榮

    校園巡禮Campus Spotlight 校友聯絡中心研發總中心

    ■ 本校與企業簽訂合作意向書

  • 臺北科大校訊 1716

    「紅色」,就像於寒冬中點燃的一支火柴,其光

    暈能帶給人溫暖、帶給人熱情,帶給人喜悅。在傳統

    中華文化裡,凡是在令人感到開心特別的日子中,紅

    色均扮演著不可取代的地位,它象徵著喜氣、熱鬧;

    它承載著人們的祝福以及對美好未來的期盼。而新

    年,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就讓我們在新年的最後

    一天,與國際學生一同身著紅衣、紅圍巾,並吃上甜

    甜的紅湯圓一同沈浸在這專屬華人的喜樂中。

    吃湯圓 賀團圓元宵節,除了是新年的最後的一天,更是一年中

    第一個月圓日,月圓人團圓,按傳統習俗親朋好友通

    常會齊聚一堂共食湯圓以應景。於活動日前,由本地

    生組成之工作人員悉心研究湯圓食譜與制作方法,希

    望透過搓湯圓,讓國際生體會在中華文化中,家人合

    作製作年節甜點的溫馨氣氛,藉由手中搓揉的湯圓,

    大家的心也彷如湯圓一般團結在一起了。

    活動一開始,除先向國際生介紹湯圓的由來外,

    並教歐洲朋友們用中文說「湯圓」,接著由美女廚師

    示範製作方法,隨後,國際生們分成兩組,以計時方

    式相互競賽,為了考驗團隊默契度,大會訂下了目標

    成果,最先達到目標值的團隊便是當日勝出者,一切

    準備就緒後,搓湯圓競賽正式開始,大家你來我往好

    不熱鬧,雖然有競賽的時間壓力,但創意十足的國際

    生們仍然發揮了豐沛的想像力,在湯圓中做了各種圖

    案變化,讓煮湯圓的工作人員驚奇不斷!

    終於,在工作人員的細心烹調下,一碗碗圓滾滾

    熱騰騰的湯圓,被送到了大家手中。湯圓甜,大家臉

    上的笑容更甜。有趣的是,歐洲學生第一次嘗試包餡

    的元宵,在吃之前不忘前後翻滾努力推敲,猜測著究

    竟自己拿到的是什麼口味,一口咬下,有的人燦爛的

    笑了,有的人皺起了眉頭,統計之後發現,歐洲學生

    普遍喜歡花生口味!

    春天筷到了

    還記得開學第一週,帶荷蘭交換生去學校附近餐

    廳用餐時,他努力適應用筷子吃白飯,在一旁的我,

    看著他努力掙扎的樣子,想笑,卻不好意思笑出來。

    事後想想,如果可以設計一個活動,幫助外籍生培養

    使用筷子的能力,或許可以間接幫助他們適應在臺灣

    的生活,加上新年家家戶戶都有貼「倒春」的習俗,

    意味春到之意,兩相結合下,「春天筷到了」這個活

    動便由此而生。

    遊戲方式為兩隊人馬接力用筷子夾起放在春聯

    上的紅豆或綠豆,在限制的時間內夾最多顆即獲得勝

    利。而在進階版的遊戲中,點子王學弟設計了更為刺

    激的橋段,雙方各派兩位代表,可以用筷子搶奪敵隊

    辛苦夾來的豆子,在主持人活潑的主持功力下,代表

    團的鬥志完全被激發出來,個個殺紅了眼,扭搶成一

    片的樣子讓在一旁觀戰的工作人員也大呼過癮。

    而在遊戲的最後,由刺激轉知性,這次的任務

    是用夾來得豆子在春聯上排出「春」字,在任務開始

    前,先教大家認識「春」,富有巧思的中國人,把字音

    與字義結合,並且用簡單的手法將過年期盼「春天的到

    來」的意涵,用「倒過來的春字」表現得淋漓盡致。

    校園巡禮Campus Spotlight 國際處

    外籍生學書法

    Joseph是來自法國的交換生,他學習中文多年,寫了一手讓華人都嘖嘖稱奇,由衷感到羨慕的書法

    字。他用流利的英文,教導與會人員何謂拿毛筆的標

    準姿勢,及如何看毛筆是否吸足墨汁,其並現場示範

    如何書寫,無一不專業。

    接著其他國際生也輪流在我們事先準備的毛筆與

    春聯上體驗中國文字之美,臺灣學伴們熱心地教他們

    寫自己的中文名字,當他們逐一完成自己的名字時,

    那純真的笑臉就像孩子拿到糖果般的喜悅滿足。

    而當大家彼此學會對方的中文名字後,歐洲學伴也

    相當貼心的寫下臺灣學伴的中文名字作為回饋,另類的

    交流,在無形中牽起了本地生與國際生間的深厚情誼。

    創新紅包 創意無限每逢過年時節,最令人感到期待的習俗之一便是

    發放紅包之時,紅包裡裝著不只是壓歲錢,更是父母

    長輩對晚輩的疼愛與期待;紅包,也是各大喜慶節日

    裡,祝福的象徵。所以在此次活動的尾聲,我們安排

    了國際學生向臺灣學伴拜年拿紅包的儀式。

    為了增加活動的趣味性,我們用臺灣代表食物

    與經典遊戲取代紅包中的壓歲錢,究竟是哪些有趣的

    替代品呢?在外籍生用著可愛口音向學伴說「新年快

    樂」、「恭喜發財」,及中國學生用英文向外籍生

    拜年後,答案即將揭曉!原來替代品為「用屁股寫

    字」、「才藝表演」、「醜照五連拍」與本日壓軸

    「豬血糕」!

    「用屁股寫字」這個堪稱臺灣經典的懲罰遊戲,

    今日被我們發揚光大,看到歐洲生居然可以把NTUT寫得如此自信與性感,讓一旁的我們忍不住拍手叫好。

    而才藝表演更讓我們有幸一睹不同國家的特殊才藝,

    法國版的兩隻老虎、俄羅斯的拍大腿舞,德國女孩的

    丟鞋子把戲...等,讓觀者看得目瞪口呆,歡呼聲不斷。最後登場的就是我們特別準備的豬血糕試吃

    大賽!看到大家面有難色的樣子,捷克男孩打破僵

    局,率先用幽默的方式舉起手中的豬血糕跟大家乾杯

    “cheers"!沒想到試吃後,好評不斷,甚至有人一掃而空!活動就在這奇特的體驗還有滿滿的回憶中畫

    下句點。

    在這次的活動裡,藉由看到歐洲學生對我們傳統

    文化的熱愛,不禁讓人自省,是否不夠珍惜自己的傳

    統文化?文化是前人的智慧結晶,值得瞭解、值得保

    存,更值得傳承。或許在這個大家追求國際化與最新

    資訊科技的同時,是否該停下腳步,沈思身為一個臺

    灣人,該秉持哪些精神?哪些特質?或許這才能讓我

    們在變遷飛快的時代中,掌握住自己的心;在國際競

    爭的環境裡,更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一席之地。

    ■ 外籍生搓湯圓

    傳統文化新體驗外籍生在臺灣

    文、圖│梁悅發 分子科學與工程系

    為增加校園藝文氣息、用音樂淨化人心,並讓社團同學有展現自我興趣的機會,本學期學生音樂性社團表演活動

    時程如下:

    音樂饗宴 陶情適性

    校園巡禮Campus Spotlight 國際處

    (學務處 丁秀如)

    序號 日期 時間 活動地點 舉辦社團 活動名稱

    1 104/03/04 08:30-18:00 中壢藝術廳 玉虹國樂社 全國學生音樂比賽2 104/03/18 18:30-20:30 中正館中正廳 采音吉他社 期初公演-阿吉師3 104/03/23 18:30-20:30 藝文中心 雀兒輕音社 期初公演4 104/03/26 18:30-20:30 中正館中正廳 賦展鋼琴社 期初公演5 104/05/21 18:30-20:30 中正館中正廳 賦展鋼琴社 期末公演6 104/05/22 18:30-20:30 藝文中心 管弦樂社 個人獨奏成發 - 仨人7 104/05/26 18:30-20:30 中正館中正廳 管弦樂社 期末公演-越樂越悅

    8104/05/04

    至104/05/06

    16:30-19:00 木頭廣場 賦展鋼琴社 傍晚音樂會

    9 104/06/02 18:30-20:30 綜科館第一演講廳 采音吉他社 期末公演10 104/06/30 18:30-20:30 中正館中正廳 采音吉他社 畢業公演11 104/07/06 19:00-21:00 中正館中正廳 玉虹國樂社 期末公演

    ■ 書法初體驗

    ■ 春天筷到了

  • 臺北科大校訊 1918

    校園巡禮Campus Spotlight 教務處

    傳統的藥物開發模式通常依循著兩個模式:隨機

    篩選(random screening)和結構修飾(structural modification)。隨機篩選為從大量的活體試驗中挑出藥效活性較好的化合物以進行後續的藥物實驗。

    結構修飾為從現有具藥物活性的化合物,藉由某種

    已知的結構與活性關係來加以修飾其官能基,達到

    提升藥物活性、降低藥物副作用的效果。雖然這兩

    種方法在過去的確有產生許多具藥效活性的藥物,

    但其相當不具經濟效應,也讓藥物開發如同大海撈

    針一樣沒有效率。隨著電腦科技的進步,其應用於

    藥物開發的層面也越來越廣,我們將之稱為電腦輔

    助藥物設計。若藥物在受體活性區的原子間相互作

    用之情形已知,實驗者們便可從活性區其原子配置

    之構型進行具結構上意義的藥物設計(s t ruc tu re-based drug design);亦或是在沒有受體結構的資訊下,利用已知的藥物分子決定出具活性部位的化

    學特徵(chemical features),建構出具有相同活性部位的化合物分子(ligand-based drug design)。一般常用的電腦輔助藥物設計元件包含了分子動態

    模擬(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同源模型(homology modeling)、分子嵌合(molecular dock ing)、藥效基團(pha rmacopho re)、活性-結構定量關係分析(quan t i t a t i ve s t ruc tu re-activity relationship;QSAR)、虛擬篩選(virtual screening)等;可依據實驗所需而搭配不同的元件來使用,如分子動態模擬、同源模型與分子嵌合常運用

    在評估目標蛋白與配體的結合力,而藥效基團與活性

    -結構定量關係分析便是建立模型或足以可預測新藥物活性的方程式來供虛擬篩選使用。

    在過去和台北醫學大學藥學系的合作計畫中,我

    們成功的結合多種電腦輔助藥物設計元件,分別針對

    乙醯膽鹼酵素、5a還原 �與CDP-ME激 �開發新型的阿茲海默症、雄性素過高症與結核病,開發新型的治療

    藥物。開發流程簡述如下:一、蒐集抑制劑:本步驟

    是從相關發表的文獻中蒐集目標蛋白相關的抑制劑分

    子;二、藥物分子三維結構預測:本步驟將蒐集到的

    化合物分子產生多種三維結構;三、產生藥效基團模

    型:早期的藥物化學家將藥效基團定義為能使分子表

    現出活性的最基本官能基;在一系列或是擁有相同生

    物活性的分子中,通常可以找出共通的結構特徵,利

    用這些結構特徵去定義其化學特性(如圖一所示);

    四、驗證模型:利用上個步驟所得到的藥效基團模

    型,從諸多抑制劑分子所選出的測試組進行預測活型

    與實際活性的線性回歸,評估此模型預測的準確性;

    五、電腦虛擬藥物篩選:利用建立出來的藥效基團模

    型作為濾篩,並從已知的化學分子資料庫中尋找出比

    較有可能成為藥物的化合物,可以大量地降低藥物開

    發的成本。

    總結之,電腦輔助藥物設計必然是未來藥物開發

    的趨勢,但如何整合這些元件達到更有效率的化合物

    篩選,仍是需要克服的問題。

    (化工系 劉宣良)

    乍看之下,工程倫理似乎是「硬道理」,與一般

    人的生活相差十萬八千里,但真的是如此嗎?1912年的鐵達尼號撞冰山沉船事件;1986年的車諾比核能事故及2011年的日本福島核能電廠災難;再到與我們國人相關的東星大樓倒塌事件、台塑仁武廠汙染案、食

    安風暴…等事件,都讓人怵目驚心,又或者是身受其

    害,可見工程倫理是一門涵蓋範圍相當廣泛的學問。

    何謂工程倫理

    現今,「工程倫理」 已成為國際普遍重視之課題。那到底什麼是「工程倫理」呢?工程倫理是工程

    技藝的應用倫理學,從最初的設計、發包、簽約、生

    產製造、品質控管到完工檢驗,核發使用執照的過程

    中,參與者必須共同遵守的道德與行為規範。它可以

    在事後作檢討改進,也可以防患於未然,預防與阻止

    工程弊案的發生,甚至是工程災害的預防。工程倫理

    不是只為某特定專業人士而設立的,除了工程相關人

    員外,亦牽涉到很多直接與間接的相關人士,包括工

    程設計師、製造人員、施工人員、技術人員、決策人

    員、部門主管經理、企業負責人、審查稽核人員、法務

    人員、各級民意代表、學術與科技發展機構、政府監

    督單位或政府各級首長等。工程倫理會涉及哪些相關人

    員,取決於該工程大小所牽涉的層級。事實上,工程案

    件違背法規與倫理的狀況,常常不僅僅是單一方面的

    事,而是牽涉到雙方面,或是多方面的事與人。

    精心設計的「工程倫理」課程

    臺北科大深感工程科技倫理的重要性,為建立學

    生們正確的倫理與價值觀念,除首創「工程倫理」課

    程由選修提升為必選修課程外,更自編全國唯一的教

    材講義及11份影音教材,積極推動工程倫理的扎根學習,授課團隊由許震毅、陳昭榮、譚旦旭、于治平、

    王玉瑞五位教授組成,2013年秋季,首次在全國舉辦「企業家的工程倫理講座」,邀請傑出校友返校分享

    職場道德知能,亦引進德高望重的企業家,對學生們

    講授職場上應具備之工作態度與倫理概念。

    「企業家的工程倫理講座」已陸續邀請宏達文教

    基金會董事長卓火土、永光化學創辦人陳定川及和碩

    聯合科技公司董事長童子賢等企業家擔任主講人。目

    的在喚醒本校師生、全國大專院校師生及全國企業界

    經營管理人士,看重工程倫理的教育與精神。其中,童

    子賢學長更勉勵學弟妹,求學時學到的某些東西看似有

    用,有些看似無用,其實這些都是學識的種籽,終究都

    會在之後的人生證明其價值。而在未來踏入充滿職場甜

    頭與抉擇的社會後,更不該只一昧的追求技術、金錢、

    權利,而是需要培養優異的涵養與人文,才能讓自己擁

    有軟硬兼具的競爭力。2015年4月2日、4月9日及6月4日,本校已獲得立法院院長王金平、宏達國際電子員

    工服務中心副總經理盧克文及友達光電總經理彭雙浪

    愾允,將蒞校分享其成功之道與倫理要則。

    專業的工程師對其專業應秉持著敬業守份、創新

    精進;而對社會的責任更包括了守法奉獻與尊重自然,

    除了本身要恪遵法令規章外,更要能保障公共安全、增

    進民眾福祉;對於自然生態也要取之有度,珍惜天然資

    源,並重視環境的評估與影響。這是本校「工程倫理」

    課程教授團隊們授予學生的守則。未來,當學生們在生

    涯中遭遇職場倫理的衝突與抉擇時,便能依這樣的標準

    和準則,作出適當且明智的決策。

    (教資中心 黃思瑋、陳厚合)

    校際學術合作成果專題報導

    電腦模擬設計在藥物開發的應用 覺醒,需要教育!倫理觀念應擴及所有專業

    計畫主持人:劉宣良

    ■ 圖一、常見於描述藥物分子活性部位之化學特性,包含了氫鍵接合部位(H-bond acceptor)、氫鍵提供部位(H-bond donar)、正負電荷部位(Positive and Negative ion)、脂肪族官能基疏水性部位(Aliphatic hydrophobic)、苯環類部位(Ring aromatic)與芳香官能基疏水性部位(Aromatic hydrophobic)。

    校園巡禮Campus Spotlight 研發處

    ■ 企業家的工程倫理講座

  • 臺北科大校訊 2120

    北科大畢展 商周青銅穿上身

    學生畢展 DIY紙紮現新意

    文化與創業如何迸出火花?臺北科技大學文化

    事業發展系首屆畢業學生走入文創世界,學習先民文

    化,如仿南洋祖先划獨木舟環遊世界、採商周青銅器

    紋飾設計服裝,更將家鄉後山將被徵收的土壤燒製陶

    具紀念,紀念土地與情感。

    臺北科大文發系今舉行首屆畢業學生的成果展,

    集結17件學生耗費多時發想的主題作品,共有產品設計、文化探詢、故事創作等類型,畢業展用《異識》

    呈現新世代勾勒未來文創面貌,文發系助理教授邱于

    芸表示,盼學生謙遜學習、形塑台灣未來,並融入

    「創意、創新、創業」的三創特色。

    學生朱磊是「海洋背包客」,他說,「台灣是海

    島國家,為何要活得像大陸國家?」當年在澎湖七美

    島擔任教育志工,從此愛上海洋,四處潛水、海泳,

    去年參與紀錄片《夢想海洋》拍攝,以獨木舟環島,

    並加入海洋大學退休教授蘇達貞的「帆遊世界」計

    畫,從零開始打造獨木舟、學習南洋先民划舟出海的

    探險精神,跳島航游大海,讓更多人重視海洋文化。

    而張香涵、郭翰威、江旻真與賴耕平4人,則是利用商周先民的青銅器文化,將酒器上的輪廓、紋飾,

    與服飾、包包等結合,創造品牌服飾「鐌境HSIANG CHING」,打造東方品牌故事,並期待未來像華裔設計師吳季剛、夏姿、陳召彥等人一樣勇闖時尚圈、揚

    名國際。

    而來自新竹市香山區的陳亭�,則是因家中後山

    因道路開發將被徵收,看見土地遭挖土機開發得坑坑

    洞洞,還有鄰居老農陳文賢為抗議徵收的故事,決定

    保護這塊土地,結合家族交趾陶技藝與幼兒園經營概

    念,開辦「NISO泥塑陶創工坊」,把後山土壤燒製成牛羊動物,並從小扎根教小朋友理解家鄉,讓孩童從

    嫌土髒,到最後學習家鄉與土地的價值。

    (轉載自由時報電子報2015/1/20 記者 吳柏軒報導)

    紙紮是台灣傳統喪禮習俗,臺北科大學生透過田野

    調查,認識紙紮手工技術,更設計吉他、筆電等DIY紙紮作品,盼大家透過親手製作,向往生者傳達情意。

    臺北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今天舉行畢業展,

    現場展出17件主題作品。臺北科大學生陳盈名、吳思浩、陳柏宏、李依庭則以傳統紙紮文化為主題,深入

    探討台灣傳統手工紙紮技術,更自己設計DIY紙紮用品。陳盈名表示,台灣傳統紙紮技術已經逐漸沒落,

    很多年輕人不願意從事手工藝,也認為紙紮有點陰

    森,為了讓更多人認識紙紮文化,因此團隊親自拜訪

    傳統紙紮店,從老師傅口中蒐集紙紮文化的歷史、現

    況,並著作成書,探討紙紮文化。

    陳盈名指出,現在紙紮手工技術漸漸式微,市

    面上的紙紮幾乎都是工廠機器製造,因此都是同一款

    式,但手工紙紮可以客製化,針對顧客需求來設計,

    而團隊更自己設計可以DIY的紙紮作品,包括筆電、烏克麗麗等。為了替往生親人祈福,親友常會摺蓮花。

    陳盈名表示,親自做紙紮作品的過程中,能淡化失去

    親人的傷痛,還能表達自己對往生者的心意,傳達更

    多溫暖和情意,團隊成員未來也希望設計更多DIY紙紮作品,並推廣成品牌。

    臺北科大文發系學生張香涵、郭翰威、江旻真、

    賴耕平利用青銅酒器的輪廓、紋飾和銘文等當作設計

    元素,設計「 境」服飾品牌,希望傳達中華文化。

    郭翰威表示,現在很多華裔設計師的作品都融入中華

    風,但許多文創商品都直接複製器物原形,或取圖樣

    直接印刷,而他們則是將青銅器的輪廓、紋飾和銘文

    轉化再利用。

    郭翰威指出,團隊將飲酒器「觚」上的銘文重新

    排列變成衣飾圖樣,女版外套形似盛酒器「罍」的大

    腹、圈足與兩耳,而皮革涼鞋除了鞋面有龍鳳紋,鞋

    底也刻有不同的龍鳳紋,若雨後走過泥地,就會留下

    龍鳳紋的足跡,未來團隊也希望朝實體品牌邁進。

    (轉載中央社2015/1/20 記者 許秩維報導)

    封面故事Cover Story

    封面故事 封面故事Cover Story Cover Story畢業展覽 畢業展覽

    臺北科大第一屆文化事業發展系畢業展覽,集

    結了該系大四全體同學對於文化產業的熱愛及執著,

    此次展覽定名為「異識」,以蛋為主軸,在未誕生以

    前,一切都充滿無限可能。蛋裡面所擁有的元素,是

    那些文化基底,是那些想像構築的天馬行空,也是那

    一份希望未來更好的展望之心;蛋,就像在意識產生

    前,那醞釀在腦中的構想,而每一位文發系學生,都

    是一顆蛋,都是一顆顆的異識,醞釀發酵的文化能

    量,透過作品孵化著未來的歷史。

    臺北科大於民國100年創立文化事業發展系,以文化發展為名,著手於各式各樣文化創意發展,其重視

    得並非發展事業文化,而是著重於發揚各色產業所具

    備的文化,或包裝、或重塑、或改造...等強化競爭力的種種舉措,以文化為材料,泛以文字、影像、聲音、

    行動、展示為表達手段,推銷文化作為核心,並期能

    協助學生於進入新興就業市場時,獨具特別競爭力。

    本校科系多元,校內各系的交流與互動更是往來

    密切,如今有了文化事業發展學系,也為學校多元發

    展再增添一筆色彩。此次畢業展覽以文化為畫板,結

    合影視、包裝、服裝等各式手法表現,加入學生們的

    構想薰陶,以舊有文化產業,套以新穎創意為色料,

    發展出新穎獨特的展覽內容,不僅讓我們看見展出者

    們的用心,也著實讓我們看見臺北科大於工業之外的

    另一片希望園地。

    文化事業發展系畢業展覽「異識」,是由本校

    邱于芸老師帶領大四生規劃籌備,邱老師表示在一次

    次的策展及籌劃中,她只告訴學生們一件事,那就是

    「永不放棄」,也因為這樣一次次的信心扎根與同學

    們的努力,方有今天這樣豐沛的成果,同時也贏得來

    賓們對於這新興科系的讚賞與認同。

    展覽開幕當天於本校藝文中心大門前進行剪綵

    活動,現場人潮絡繹不絕,展覽會場備有精緻豐富的

    茶點供與會貴賓享用,現場作品展覽區皆安排該創作

    團隊進行解說,藉由同學們詳細的說明,貴賓們更能

    深入瞭解其創作背景與意涵,現場來賓與學生互動甚

    佳,會場內談笑聲滔滔汩汩。

    於展場入口處以蛋的型態,陣列排開揭示各個

    代表文化異識想法的呈現,現場每一作品如同綻開的

    蛋,正播放著各自的文化創意。一群來自臺北科大文

    化事業發展系的學生,將他們所學所感、甚至親身體

    驗,藉由一件件實體作品讓參予者更能身歷其中,深

    入理解這些文化的軌跡與背景,透過真實、生動的成

    果展示,帶給大家一場視覺、聽覺與想法不斷交錯的

    文化饗宴。

    曾孕育許多產業名人的臺北科技大學,素以工

    業科系著稱,再伴隨臺灣工商業逐年走向多元化的過

    程,本校在製造技術之中注入人文特質,此次展覽最

    難能可貴的是給予我們一次面對面與文化對談的機

    會,隨著展場內的影片展示以及人員介紹,告訴來賓

    異識不僅是該展覽的標語,藉由學生們細說從頭,彷

    彿文化又再次活了過來,當我們跟著作者展演,更深

    入探究作品時,我們將看見一種始於文化卻迥然而異

    的全新事物,如同蛋出生時前後的未知與驚喜。

    (藝文中心 陳冠廷)

    異識 孵化未來的歷史

    ■ 臺北科大生紙紮現新意

    ■ 自創品牌_鐌境 ■ 道轉旅程系列商品

    ■ 哈泥

    ■ 獨木舟木工模型_艋舺一號

  • 臺北科大校訊 2322

    人文北科 人文北科Humanity Taipei Tech Humanity Taipei Tech交換生 交換生影 評

    搭上飛機時,我仍有些不敢置信,自己真的成

    功地走到了這一步,此時的我深深覺得只要勇敢的踏

    出第一步,成功就在不遠處。一出機場,就有一位中

    國籍的學姊在出口接機,而她就是我未來半年的接待

    員。一開始雖然有點失望不是日本人,不過多虧了學

    姊,才能讓我在短時間內適應日本的生活,包括辦手

    機、買腳踏車、生活用品、找打工…等。這段期間,

    陸陸續續有許多外國人開始住進宿舍中,此時也是結

    交朋友的關鍵時期,當中有的很會講日文,也有的完

    全都不會(特別是歐洲人)。而到這時候,我才真正

    開始意識到,自己現在對本地人而言就是名符其實的

    外國人。

    我在日本的第一次出遊是與歐洲人而非本地人,

    當時適逢假日,又湊巧遇上剛好要出門的義大利和

    西班牙人,是故便與之同行,因此而展開我的歐洲人

    脈,此次外出令我發現,雖然來到日本,不過因為我

    是外國人,所以英文還是很重要,不然朋友圈可能就

    僅限於中國人,會少了很多文化刺激的機會。

    上課恍如鴨子聽雷 名古屋工業大學一堂課是一個半小時,中間不

    休息,早上兩堂,下午兩堂(第一堂課8:50開始,最後一堂16:10結束),各科目一週都只上一次課(90分鐘),每科都是兩學分。相較於臺北科大,課程相對

    較為輕鬆,但因為都是與日本人一起全日文上課,一

    天下來著實相當吃力,日文課就不提了,專業課程能

    看得懂黑板上的公式就要偷笑了,更別想說要全盤瞭

    解老師剛剛90分鐘的課程是在講什麼,在這種情形下,也只能靠著課前預習與課後複習來加強自己。

    還記得未入學前,我以為日本學生上課都會很認

    真,不過正式上課後,我觀察到通常課程進行到一半

    時,前面的學生便已然倒了一片,此點倒是與臺灣學

    生的學習狀況不謀而合。反之我半年來一次都沒有打

    過瞌睡,想想其實蠻佩服自己的,明明上課常常聽不

    懂,還有辦法在教室坐9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