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 刑訴

42
刑刑刑刑刑 5 刑刑刑刑 刑刑刑 刑刑刑 刑刑

Upload: sakora1023

Post on 08-Jun-2015

77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1-05 刑訴

刑事訴訟法( 5 )

東海大學 法律系張麗卿 教授

Page 2: 1-05 刑訴

偵查各論告訴:犯罪之被害人或與被害人有某種關係之人,向偵查機關申告犯罪事實,請求訴追之意思表示。

1.§232 被害人:因犯罪行為直接受害之人。2. 因犯罪間接或附帶受害之人,僅有民事上之請求損賠償之權,並非刑事訴訟上之被害人。其申告犯罪事實之行為,為告發。

(1 書, p458)

Page 3: 1-05 刑訴

3. 告訴與告發之區別實益:可否對檢察官的不起訴或緩起訴處分聲請再議。(§256I)

4. 告訴為開始偵查的原因之ㄧ,與偵查終結之起訴不同。

5. 偵查機關:檢察官、司法警察官。 如向管轄法院所為之告訴為自訴。

(1 書, p458)

Page 4: 1-05 刑訴

6. 告訴乃論與非告訴乃論之異同: a. 非告訴乃論之罪:告訴僅為偵察開始之原因,只要告訴犯罪事實,告訴並非訴追條件。 (1 書, p459)

b. 告訴乃論之罪:未經告訴不得偵查,為訴追條件。 (1 書, p460)

Page 5: 1-05 刑訴

7. 告訴乃論分為絕對與相對告訴乃論(1 書, p460)

a. 絕對告訴乃論:重在事實,不管身分為何,均需告訴乃論,但不以指名犯人為必要。如:刑法 §277 傷害罪

b. 相對告訴乃論:重在犯人,需具有一定身分,始可告訴乃論,且需指明犯人。如刑法 §343 親屬間之詐欺罪與背信罪

Page 6: 1-05 刑訴

告訴乃論之罪標準1. 告訴乃論罪之標準以犯罪事實為準,非檢察官之起訴法條。 (1 書, p460~461)

2.§303 ③ 「未經告訴」需為不受理判決: a. 檢察官對於告訴乃論罪起訴,但沒有告訴權人之告訴,其訴追條件欠缺。

b. 檢察官對於非告訴乃論罪起訴,經法院審理結果認係告訴乃論之罪,未經告訴權人合法告訴,非合法起訴。

Page 7: 1-05 刑訴

自訴案件告訴乃論與非告訴乃論之區別實益 (1 書, p461)

自訴人可否於第一審辯論終結前撤回自訴?依 §325I ,告訴乃論之罪可,非告訴乃論之罪則否。

自訴人無正當理由不到庭處理方式: (1) 告訴乃論之罪,應再行通知,如未到庭以撤回自訴論;

(2) 非告訴乃論之罪,自訴人不到庭,法院諭知不受理判決。

Page 8: 1-05 刑訴

告訴告訴權人: (1書, p461)

1. 觀念有別於告訴人。2. 告訴權人: §232~§236 之被害人、配偶、親屬、代行告訴人。

3.§232~§236 指「得為告訴之人」,其具有一定之資格,不同於 §238 所規定之告訴人所指的是已為告訴之人。

Page 9: 1-05 刑訴

4. 刑事訴訟之告訴權人

(1) 被害人 (1 書, p462~464)

a. 直接被害人:犯罪直接受有損害之人(自然人、法人),但不含間接被害人。

b. 得為告訴之犯罪:侵害個人法益之犯罪。c. 侵害國家社會法益的犯罪,個人可否同時為被害人?

→ 視法益性質而定:單純性法益( X ); 關連性法益、重層性法益( O )侵害數法益

Page 10: 1-05 刑訴

(2) 配偶 (1 書, p464~465)

a. 被害人之配偶:因別人犯罪,以致於被害人之配偶受害,有無告訴權,依告訴時決之。

b. 犯人之配偶:因配偶 犯罪而受害,有無告 訴權,依犯罪時決定。

Page 11: 1-05 刑訴

(3) 親屬 (1 書, p465)a. 被害人之法定代理人 (§233I) ,以「告訴時」及「被害人已否死亡」為準。

b. 血親相姦之告訴權人c. 略誘婦女結婚罪之告訴權人d. 侮辱誹謗已死之人的告訴權人e. 獨立告訴權,可以「反於被害人之意思」提出告訴。

Page 12: 1-05 刑訴

(4) 代行告訴人 (§236)

告訴乃論之罪如無得為告訴之人或者是得為告訴之人不能行使告訴權。

檢察官可依利害關係人聲請或依職權,指定代行告訴人。如果係為 §234 告訴權專屬特定人,不得指定代行告訴人,無救濟方法。

(1 書, p466)

Page 13: 1-05 刑訴

告訴之種類1. 固有與代理告訴權(1) 固有告訴權:原始取得告訴權,權利人獨立行使自己之權利,不受他人之拘束。例: §232 、 §234 等。

(2) 代理告訴權:傳來取得告訴權,代被害人行使告訴權,代理權受他人意思之拘束。

(1 書, p467)

Page 14: 1-05 刑訴

配偶之告訴權:依 §233I 及 II 配偶之告訴權可為固有權及代理權。

區別:1. 被害人未死亡,配偶有固有告訴權;2. 被害人若已死亡,配偶僅有代理權。

(1 書, p468)

Page 15: 1-05 刑訴

2. 犯罪與被害告訴權 (1 書, p469)

(1) 犯罪告訴權:因犯人犯罪而取得其告訴權,告訴權之有無,以起訴時的身分為準,如 §233 、 §235 等

(2) 被害告訴權:因配偶犯罪受有損害,而取得告訴權,告訴權之有無,以犯罪時為準。例: §232 、 §234

Page 16: 1-05 刑訴

3. 一般與限定告訴權 (1 書, p470)

(1) 一般告訴權:一般告訴乃論之罪所賦予之告訴權。如: §232 、 §233 等

(2) 限定告訴權:特定告訴乃論之罪所賦予之告訴權。如: §234I 、 II 、 III

區別:如無得為告訴之人或得告訴之人不能行使,一般告訴權人可依利害關係人聲請或依職權代行告訴,但如為限定告訴權,不適用 §236 。

Page 17: 1-05 刑訴

4. 本來與補充告訴權 (1 書, p470)

(1) 本來告訴權:因犯罪而原始取得之告訴權。如 § § 232 、 233 等,可依 §236 指定代行告訴人。

(2) 補充告訴權:因特定犯罪之本來告訴權人不便或不能行使其告訴權,設有補充規定。如: §234IV 、 V 。

刑法 § §298 、 240 、 241 為和誘、略誘罪,但為何只有 §298 有補充告訴權之規定?

因 §298 被害人為被略誘人,故 §234IV規定其補充告訴權人。 (1 書, p470~471)

Page 18: 1-05 刑訴

(3)§233II 與 §234V 之適用之不同? →即被害人已死亡之區別a.§233II 為本來之代理權, §234V 為固有之補充權。

b.§233II :犯罪事實發生在被害人死亡前,如生前侮辱

§234V :犯罪事實發生在被害人死亡之後,如死後侮辱 ( 謗韓案 )

(1 書, p471~472)

Page 19: 1-05 刑訴

告訴之期間 (1 書, p472)§237I

(1) 告訴乃論之罪始有六個月期間之限制(2) 非告訴乃論無期間限制之問題;期間之計算以知悉犯人之時起算

例如 傷害 甲 乙

1/4打傷, 8/2 知悉 ( 起算 )

Page 20: 1-05 刑訴

3. 知悉犯人會因犯罪性質而異 (1 書, p472~474)

(1)即成犯:自知悉時起算。 (2)繼續犯:知悉犯人最後行為或行為終了之時起算 (釋字 108) 。

告訴權人有數人,其告訴權個別行使,告訴期間各別起算。

Page 21: 1-05 刑訴

(4) 非告訴乃論之罪之告訴期間,依追訴權時效計算 ( 刑法 §80) ,告訴權人於告訴權期間,得隨時提出告訴。

追訴權時效,自犯罪成立之日起算告訴期間,自知悉犯人起算 a. 追訴權時效已屆滿/告訴期間屆滿,或未屆滿:依 §252 ②不起訴或 §302 ②免訴。

b. 追訴權時效未屆滿/告訴期間已屆滿:依§252 ⑤ 不起訴或 §303 ③不受理。

(1 書, p474)

Page 22: 1-05 刑訴

告訴之方式 (1 書, p475)

1. 以書狀或言詞為之2. 向檢察官或司法警察官 (§236-1I)

3. 可委代理人行之,但應提出委任書狀 (§236-1II)

4. 告訴委任代理人之規定,於指定代行告訴人之情形不適用。 (§236-2)

Page 23: 1-05 刑訴

告訴之效力 (1 書, p475)

告訴不可分原則:告訴乃論之罪,僅對於共犯之一人或犯罪事實之一部份告訴,其效力及於其他共犯或犯罪事實之全部。

告訴不可分原則分為:主觀不可分 客觀不可分

Page 24: 1-05 刑訴

主觀不可分數人共犯一罪或數罪, §7②之相牽連案件本為數案,並非不可分。

但因共犯間對於犯罪有互相利用之關係,且為求偵查便利、訴追條件之充實。→故不可分開告訴!

告訴權之行使只能就犯罪事實是否告告訴權之行使只能就犯罪事實是否告訴可自由決定,並無選擇犯人之權利訴可自由決定,並無選擇犯人之權利

Page 25: 1-05 刑訴

告訴為訴追條件,是對犯罪事實,非對特定犯人。

對告訴乃論之罪「共犯」之一人提出告訴或撤回告訴,效力及於及於其他共犯。

(1) 絕對告訴乃論:多數犯罪主體適用 §239 。 (2) 相對告訴乃論:共犯間有特定關係適用 §

239 ,但共犯間非全有特定關係,則應分別討論。

(1 書, p476~477)

Page 26: 1-05 刑訴

(1) 對無特定關係之人告訴,其效力不及於有特定關係之人。

例: (1 書, p477)

刑法 §324

竊盜甲 丙 (甲父 )

乙 刑法 §320

Page 27: 1-05 刑訴

(2) 對有特定關係之人告訴,其效力不及於無特定關係之人。

例: (1 書, p477)

甲 丙父 (甲父 )

乙§239 之適用限於絕對告訴乃論,如係相對告訴乃論,則需共犯間具有特定關係。

Page 28: 1-05 刑訴

告訴不可分之例外:通姦罪對於配偶撤回告訴,其效力不及於相姦人

(§239 但 ) 。但對於相姦人撤回告訴,效力及於配偶。 (1 書, p478)

3.此部份於釋字 569號對於通姦之自訴有所爭議,但自訴不同於告訴,可否適用告訴自訴不同於告訴,可否適用告訴不可分,於自訴章中有更詳盡之說明不可分,於自訴章中有更詳盡之說明,同學可先參閱 2 書, p34 以下。

Page 29: 1-05 刑訴

客觀不可分限於「被害人單一,犯罪行為單一且為一罪時」。

告訴乃論之罪,其犯罪事實為單一案件時,對於犯罪事實一部告訴,其效力是否及於全部,區分單純一罪、裁判一罪。

(此部份於討論案件單一性時將更詳盡說明 ) (1 書, p478~480)

Page 30: 1-05 刑訴

附條件告訴告訴不可附條件,告訴權不可捨棄。附條件告訴分為: (1) 附限制告訴:告訴有效,就告訴所為的限制無效。

(2) 附期限或條件之告訴:告訴無效,因其告訴意思不確定。

(1 書, p480 、 481)

Page 31: 1-05 刑訴

告訴欠缺之補正1. 檢察官以被告犯告訴乃論之罪起訴,未經合法告訴,不能於起訴後補正。 (1 書, p482)

Page 32: 1-05 刑訴

2. 檢察官以被告犯非告訴乃論之罪起訴,經審理結果,認為係告訴乃論之罪或裁判上一罪,其犯罪事實之一部為告訴乃論之罪,而未經告訴者,應於起訴後補正。

§303③告訴乃論之罪未經告訴,而諭知不受理判決

(1) 檢察官以告訴乃論之罪起訴,未經合法告訴。(2) 檢察官以非告訴乃論起訴,經審理結果為告訴乃論,當事人表示不欲補正,檢察官仍起訴。

(1 書, p482)

Page 33: 1-05 刑訴

3. 檢察官以告訴乃論起訴,未合法告訴,法院認係非告訴乃論之罪,不能直接變更法條,此為訴不適法。

(1) 法院認可補正,依 §273VI 定期間命補正。

(2) 以告訴乃論之罪起訴,未經合法告訴,在訴訟中,變為非告訴乃論,不生追訴條件之補正。

(3) 檢察官以實質上或裁判上一罪起訴,其一部需告訴乃論,而未經告訴,法院審理結果係非告訴乃論,不生補正問題。

(1 書, p482 、 483)

Page 34: 1-05 刑訴

告訴權之喪失 (1 書, p483~484)訴訟法權利喪失原因:捨棄、撤回。權利是否因捨棄、撤回而喪失,必須視法律規定。

告訴權之喪失,需依 §238 規定,但告訴權人曾否捨棄告訴權,與告訴的合法與否,不生影響。

Page 35: 1-05 刑訴

告訴權撤回( 一 ) 撤回主體1. 告訴人 (§238) :有告訴權且已為告訴者,但「指定代行告訴人」無撤回權。

例 1 : (1 書, p485) 丙父 傷害 甲 乙子 (24歲 )

Page 36: 1-05 刑訴

(二 ) 撤回範圍 限於告訴乃論之罪,非告訴乃論之罪之撤回,法院不受拘束。

(1 書, p486)

Page 37: 1-05 刑訴

(三 ) 撤回時期 (1 書, p486 、 487)

1. 立法例:起訴前、二審辯論終結前、 一審辯論終結前2.我國採第三說:一審辯論終結前,但於學理上仍有疑問。

3.§238 規定第一審辯論終結前,是否包含發回更審?通說認不包含

Page 38: 1-05 刑訴

(四 ) 撤回程序 (1 書, p487~488)

1. 起訴前撤回:準用 §242 以口頭或言詞向檢察官或司法警察官為之

2. 起訴後撤回:於第一審辯論終結前向繫屬法院為之,如向檢察官為之,可依 §269 、 §270 撤回起訴。

Page 39: 1-05 刑訴

(五 ) 撤回之效力: §2391. 其撤回效力不及於相對告訴乃論之罪無特定身分關係之人,絕對告訴乃論之罪之撤回效力及於其他共犯。例外為刑法 §239 之罪,對配偶撤回告訴,不及於相姦人。 (1 書, p488)

Page 40: 1-05 刑訴

例: (1 書, p489)

甲夫 乙妻

刑法 §239

通姦

丙夫 丁妻

Page 41: 1-05 刑訴

2. 撤回效力及於其他共犯,必須在起訴前偵查中,始有適用,起訴後之撤回,不及於其他共犯,不同於告訴人依 §238 撤回告訴,對於第一審繫屬之共犯或偵查中之共犯撤回,其效力不及於其他共犯。 (1書, p489)

例: 甲 傷害 丙夫 丁妻 乙

Page 42: 1-05 刑訴

預習強制處分概說

羈押之種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