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110
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 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 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 ()、、。

Upload: zuriel

Post on 18-Mar-2016

10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2 download

DESCRIPTION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引 言 从法律、日常工作和研究的角度探讨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 / 人群的危害(或者可能的危害)、处理措施、控制方法。. 使用的方法和依据: ① 临床病例观察:对病例或一系列发病集丛 (cluster) 进行观察; ② 实验研究:包括动物实验和体外测试系统 ( 器官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 ) ,在利用其结果外推及人时应持谨慎态度; ③ 职业流行病学研究。. 第一节 职业性有害因素接触评定. 教学要求 掌握接触评定的概念、内容。 掌握接触评定的方法。 掌握危险度评定的内容与方法。. (—) 接触评定的概念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Page 1: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引 言

从法律、日常工作和研究的角度探讨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 /人群的危害(或者可能的危害)、处理措施、控制方法。

Page 2: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使用的方法和依据:① 临床病例观察:对病例或一系列发病集丛

(cluster) 进行观察;② 实验研究:包括动物实验和体外测试系统

( 器官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 ) ,在利用其结果外推及人时应持谨慎态度;③ 职业流行病学研究。

Page 3: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第一节 职业性有害因素接触评定教学要求

1. 掌握接触评定的概念、内容。2. 掌握接触评定的方法。3. 掌握危险度评定的内容与方法。

Page 4: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 接触评定的概念1. 接触 (exposure) 是指职业人群接触某种或某几种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过程。2. 接触评定 (exposure assessment) 是通过询问调查、环境监测、生物监测等方法,对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 内容包括:① 接触人群特征分析;② 接触途径及方式评定;③ 接触水平的估测 (作业环境监测和生物监测,食物、饮水及生活环境)

Page 5: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 二 ) 接触评定的方法包括: ①询问调查 ②环境监测 ③生物监测 1. 询问调查【调查方式】2. 环境监测(作业环境)(1)职业性有害因素存在的特点 多样性、变动性、接触的间断性【各自带来什么问题?】(2) 确定监测对象和拟订监测方案① 用人单位领导、生产工艺 ( 工程 ) 技术人员和从业劳动者的反应;② 毒理学资料;③ 医务人员的临床观察;④ 流行病学调查资料。(3) 接触水平的估计:时间加权平均浓度 (Time Weight Average, TWA) 。 个体采样器; 8h 内吸入 10m3。(4) 工作场所环境监测资料的整理与保管:

Page 6: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生产环境有害物质浓度测定年报表》常用统计指标有:

Page 7: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几个概念1. 危险度 / 危险性 (risk) :是指一定时期内从事某种活动引起有害作用的概率。2.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危险度:职业性有害因素在一定的接触条件下对人体造成损害的预期的或实际的发生概率 (probability) 。3. 职业性有害因素的危险度评定 (risk assessment) 是通过对毒理学研究、作业环境监测、生物监测、健康监护和职业流行病学调查获得的研究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定性和定量地认定和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潜在不良作用,并对其进行管理的方法和过程。

二、职业性有害因素危险度评定

Page 8: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危险度评定的作用有:① 估测职业性有害因素可能引起健康损害的类型和特征;② 估计健康损害发生的概率;③ 估算和推断职业性有害因素在多大剂量

( 浓度或强度 ) 和何种条件下可能造成损害;④ 提出可接受浓度 ( 强度 ) 的建议;⑤ 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的重点。 

Page 9: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危险度评定1. 内容包括: ① 定性评定; ② 定量评定2. 方法:① 危害性鉴定 (hazard identification) ;② 剂量—反应评定 (dose-response assessmen

t)③ 接触评定和 (exposure assessment) ;④ 危险度特征 (risk characterization) 。

Page 10: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1 .危害性鉴定的主要任务(1) 确定职业性有害因素对接触人群有无职业性损害 , …… 如有,发生条件;(2) 二者是否有因果联系;(3) 分类并估计各自危害的程度, ( 确定,继续进行危险度评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

Page 11: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依据有:【鉴定依据的数据来源】①  职业流行病学资料:(最有价值的依据)②  动物实验:(不确定性)③  体外试验:④ 有害因素的自身特性: ( 化学物,物理因素 )

Page 12: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2 .剂量—反应评定 (定量评定) 目的是通过对职业流行病学资料和动物定量研究资料进行分析,阐明不同接触水平所致效应的强度和频率,确定剂量—反应关系。 反应 (response) :是指接触某定量危害因素所致特定强度的效应 (effect) 在接触人群中所占的百分率。

Page 13: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低剂量接触的人群:接触剂量小于动物试验,是最为关心的人群高剂量→向低剂量动物→人剂量—反应关系评定可分为有阈化学物的剂量—反应关系评定无阈化学物的剂量—反应关系评定。

Page 14: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3 .接触评定 (exposure assessment) (前述) 确定人体通过不同的途径接触外源化学物的量及接触条件 。 【 危险度评定中最为不确定的部分。】 方法与步骤:总体人群→有代表性的样本→分析→估算:总体人群 / 亚群暴露情况。 首先,确定各种环境介质中的浓度及人群的可能接触途径;再,估算出每种途径的接触量→接触量。 对于接触量的估算既要有一般人群,也要有特殊人群 ( 高危人群 )

Page 15: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4 .危险度特征分析目的:确定接触人群的反应率。资料:① 职业流行病学调查;② 动物实验。【数据的可靠性,条件,分析过程的具体阐述】

Page 16: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足够、真实和可靠的数据、合理的假设、正确的推理,缺一不可。动物实验资料→人(不确定因素):① 实验动物与人类的种属差异及其个体差异;② 从动物实验的大剂量作用外推到人的小剂量接触;③短期较小样本的动物实验结果外推到人群的长期接触。

( 二 ) 危险度评定中的不确定因素

Page 17: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1. 是根据危险度评定结果综合考虑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经济和技术水平,对危险度进行利弊权衡和决策分析,提出可接受水平和相应的控制、管理措施。2. “ 社会可接受危险度”或“一般认为安全水平”。【风险】3. 化学致癌物→“实际上安全剂量”,接触某化学致癌物有关的癌症超罹率 <10-

6 。吸烟者一年内死于与吸烟有关疾病的概率约为 4X10-2 。

( 三 ) 危险度管理 (risk management)

Page 18: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 自看:【杀虫脒致癌作用的危险度评定是怎样进行的?】

(四 ) 危险度评定示例——杀虫脒致癌 作用的危险度评定

Page 19: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第二节 职业环境监测 occupationa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教学要求1. 掌握职业环境监测的目的意义。2. 掌握车间空气中有害物监测程序。3. 掌握车间物理性有害因素的测量。4. 掌握环境监测数据评价和长期监测计划的规范要求。

Page 20: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职业环境监测(occupationa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是对作业者作业环境进行有计划、系统的检测,分析作业环境中有毒有害因素的性质、强度及其在时间、空间的分布及消长规律。一、监测对象的确定 依照《职业病防治法》及其配套规章的规定,存在国家有关法规列出的必须监测项目的企业。

Page 21: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二、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化学性】( 一 )采样方式 个体采样 (呼吸带跟踪采样 ) :不适合于采集空气中浓度非常低的化学物。 定点区域采样:定点区域采样结果与个体采样结果并不一致,两者之间并无明显的联系。监测点: 1.5m 。1~ 3台同类生产设备,一个监测点,4~ 10台设 2个点,10台以上至少设 3个点。仪表控制室和作业者休息室内一般设 1个点。

Page 22: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Page 23: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Page 24: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一次采样时间: 15min--60min 。 最短采样时间不应小于 5min ; 一次采样时间不足 5min 时,可在 15min内采样 3次,每次采集所需空气样品体积的三分之一。 每个监测点, 8h ,采样 2次,每次同时采集 2个样品。 在整个工作班内浓度变化不大的监测点,可在工作开始 1h后的任何时间采样 2次,在浓度变化大的监测点, 2次采样应在浓度较高时进行,其中 1次在浓度最大时进行。

Page 25: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 二 ) 测定方式①全天连续一个样品测量②全天连续多个样品测量。③部分时间连续多个样品测量④瞬 (短 ) 时( <5’ )多个样品测量

Page 26: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 三 ) 样品的采集1 .采集气体和蒸汽:(1) 主动采集:通过动力系统,主动收集一定量空气样,富集其中污染物;(2)被动采集:通过扩散或渗透,吸附有害物;(3) 用可与待测物起化学反应的液体吸收,用颜色反应检测物的量;(4) 用真空袋或真空容器采集,如惰性塑料袋、玻璃瓶、不锈钢桶。(5) 用直读式检测仪,直接检测空气中特定的有害物。2 .采集空气中颗粒性物质 通常用滤膜采集空气中颗粒性物质。

Page 27: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三、车间物理性有害因素的测量

Page 28: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经常性卫生监督监测,最少每年监测 1次。 不符合卫生标准要求的监测点,每 3个月要复查 1次,直至车间空气中浓度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 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工矿企业进行验收或对劳动卫生防护的效果进行卫生学评价时,要连续采样测定 3次。

四、环境监测数据评价和长期监测计划

Page 29: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第三节 生物监测教学要求

1. 掌握生物监测的概念、意义。2. 掌握生物标志物的种类及其相互关系。3. 掌握生物监测的特点。4. 了解车间的生物监测类别。5. 掌握生物监测策略。

Page 30: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生物监测 (biological monitoring) 是指定期、系统和连续地检测人体生物材料中毒物和/或代谢产物含量或由其所致的生物易感或效应水平,并与参比值进行比较,以评价人体接触毒物的程度及可能的潜在健康影响的一系列活动。

Page 31: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 一 ) 反映机体总的接触量和负荷 ( 二 ) 可直接检测内剂量和机体负荷及生物效应剂量 ( 三 ) 综合了个体差异因素和毒物动力学过程的变异性 (四 ) 可用于筛检易感者

一、生物监测的特点

Page 32: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 一 ) 生物材料中化学物及其代谢产物或呼出气中毒物含量的测定尿、血,呼出气,粪、脂肪组织、乳汁、汗液、头发、指甲、唾液。检测指标:化学物的原型或其代谢物。 ( 二 ) 生物效应指标的测定有机磷、铅。 ( 三 )活性化学物与靶分于相互作用所得产物量的测定 (CO)

二、常见生物监测类别

Page 33: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三、生物监测策略1. 生物监测与环境监测相辅相成。2. 合理选择生物监测的指标。(特异性,敏感性,量效关系;选择途径)3. 合理的生物材料收集时间。4. 检测结果的解释与评价。

Page 34: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四、生物监测的卫生标准1. 进行生物监测的前提是确定相应的卫生标准。2. 生物监测的任务是提供接触强度资料,并对潜在危险度做出判断。3. 已公布的职业接触生物限值: 11项。4. 生物监测的局限性。

Page 35: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 职业病危害预评价• 1 .单位提供资料(审批文件、可行性研究资料和其它有关资料)。• 2 .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程序 • (1)准备阶段:• 1)初步工程分析;• 2)筛选重点评价因子,确定评价单元;• 3)编制预评价方案:

第四节 作业场所卫生安全评价

Page 36: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 (2) 评价阶段:应完成以下工作:• 1) 工程分析。• 2) 职业卫生调查:进行类比调查。• ①收集资料:• ② 类比调查:• ③ 职业危害因素定性、定量分析和评价:• a)检查表法:• b) 类比法:• c) 定量分级法:

Page 37: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 评价内容和指标:• a)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评价:• b)选址、总平面布置• c) 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 d) 建筑物卫生学要求: (新鲜空气量 , 表面,通风散热 , 防湿排水 ,采光、照明 )• e) 职业病防护设施评价。• f) 应急救援设施、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及卫生设施。• g) 职业卫生管理及职业卫生经费概算。

Page 38: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 (3) 预评价报告编制阶段: (汇总、分析各类资料、数据;做出评价结论,完成预评价报告 )• (4)按规定格式编写建设项目预评价报告: • 评价结论:对评价内容进行归纳,指出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措施的建议,确定职业病危害类别,建设项目是否可行。

Page 39: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 ( 三 ) 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1 .评价方案内容:①评价目的、依据和范围;②工程建设概况,各项职业病防护设施建设及真诚运行情况;③现场调查与监测的内容与方法,质量保证措施;④组织实施计划与进度、经费安排。

Page 40: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 2 .现场调查:• (1)   生产过程的卫生学调查:①化学因素②物理因素③生物因素• (2) 作业环境卫生学调查。• (3) 调查建设项目施工。• (4) 职业卫生管理调查:①职业卫生管理机构设置情况;②职业卫生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的完善情况;③职业健康教育、职业病危害因素测定、健康监护情况;④职业卫生资料归档情况。

Page 41: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 3 .现场监测:• 测试方法:按照国家有关职业卫生标准执行;• 测试条件:按设计满负荷生产状况。• 测试频次: 3d ,每日上、下午各 1次。每次同一点不同时间内测定,采取样品不能少于 3个,测试结果取其均值 (放射、噪声等物理因素测试结果除外 ) 。

Page 42: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 测试点的设置原则• ① 毒物:• a. 代表性• b .浓度最高、时间最长• c . 1 . 5米。• ②尘 :• a. 接尘地点;• b范围内,气流。

Page 43: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 (5) 物理因素 :• a.车间内噪声测试点选择原则:• A声级 <3 分贝, 1~ 3个测点;• >3 分贝 ) ,任意两个区域≥ 3 分贝,区域内 <3 分贝, l~ 3个测点,• b .微波辐射测试点的选择原则:• 头部和胸部;眼部或下腹部;泄漏。• c.超高频辐射测试点的选择原则:• 头、胸、腹;泄漏场强测量时, 50mm

Page 44: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 4 .职业性健康检查• 5 .评价结果:• (1) 评价选址、总平面布置;• (2) 工程防护设施及其效果;• (3) 计算职业病危害因素每个测试点浓度

( 或强度 ) 的均值,噪声测试数据不计算均值;合格,不合格:• 6 .控制效果评价报告

Page 45: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 二、有害作业危害程度分级评价• ( 一 ) 毒:危害程度级别、劳动时间和超标倍数。 P.480• ( 二 )粉尘 :• 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 C 、工人接尘作业时间内肺总通气量 L以及生产性粉尘浓度超标倍数 B 。

Page 46: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 ( 三 ) 高温作业环境评价• 湿球黑球温度 (WBGT)综合评价指标 WB

GT 指数• (四 ) ,噪声作业评价• 实测噪声作业工作日等效连续 A声级 lw 和接噪作业时间对应的卫生标准 L , ( 接触限值 ) ,• I= (lw 一 Ls)/ 6

Page 47: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 通风方法的分类• (1)按通风系统的工作动力分类:可分为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 1) 自然通风:是以风压和热压作用使空气流动所形成的一种通风方式。有害气体、粉尘浓度相对较低或者温、湿度较高时,可以得到既经济又有效的通风要求。进风空气 <30%MAC 。• 当工艺要求进风需经过滤和处理时或进风能引起雾或凝结水时,不能采用自然通风。• 自然界风力变化大,风压自然通风的效果难以控制。

第五节 作业场所通风与照明

Page 48: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Page 49: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Page 50: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 2)机械通风:是利用通风机产生的压力,克服沿程的流体阻力,使气流沿风道的主、支网管流动,从而使新鲜空气进入劳动场所,污浊空气从劳动场所排出的一种通风方式。• 机械通风系统包括通风机、进 ( 或排 ) 通风管、排气罩和净化设备。

Page 51: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Page 52: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局部排气净化系统组成:主要由集气罩、风管、除尘或净化设备、通风机和烟囱组成

Page 53: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 (2)换气原则分类 可以分为全面通风、局部通风、混合通风: • 1)全面通风:是一种通风方式 , 是用新鲜空气来稀释或全部替换车间内污浊空气,从而使车间内工作地点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含量不超过卫生标准规定的最高容许浓度。• 如果车间内有害物质的扩散不能控制在一定范围时,或是有害物质散发的位置不能固定时,要采用全面通风。• 机械排风:有害物质产生较为分散• 机械送风:冷却、干燥或者加热处理的空气而又不希望外界空气直接介入

Page 54: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Page 55: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Page 56: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 2)局部通风:是一种通风方式 , 是在劳动环境局部地区建立良好的空气环境,或是从发生源抽出有害因素,以防其沿整个车间扩散的通风系统。• (投资小、效果好 )• ①局部送风:适用于高温作业 (空气沐浴 )不能控制有害物发生源, • ②局部排风:局部抽风。其作用是从源头上将生产性有害因素排出或控制在一定范围,以使劳动环境空气符合卫生标准。排风量小、控制效果好优点

Page 57: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Page 58: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Page 59: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 防暑降温工艺布置应注意 :• (1)以热压为主,热源→天窗下方。以穿堂风为主,热源单排布置在夏季盛行风向的下风侧。• (2)炎热地区,热源→厂房外面、位于夏季盛行风向的下风侧,仅把炉子操作口放在厂房内。室内的热源,隔热。• (3)当热源沿厂房一侧外墙布置时,且外墙与热源之间无工作点时,热源应尽量布置在该侧外墙两个进风口之间。• (4) 在多跨厂房中,应冷热跨间隔布置,尽量避免热跨相邻,以便利用冷跨天窗进风,提高热跨的通风降温效果。• (5)当散热设备布置在多层建筑物内时→顶层。布置在其他各层时,应防止热空气影响上层

( 二 ) 自然通风

Page 60: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 1. 采光形式 :顶部采光 ,侧面采光 , 混合采光 • (1)顶部采光:即在厂房顶部开窗的采光形式,常用矩型天窗、平天窗和锯齿型天窗 .顶部采光时,厂房中间部分照度较大,向边缘逐渐降低。

二、作业场所采光与照明

Page 61: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Page 62: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 (2)侧面采光:即在厂房一侧或两侧开窗的采光形式、侧面采光时,照度随厂房进深很快衰减,只能保证有限的进深照度。而侧面采光的工作面多集中在中间部分,自然照度较低,故厂房的进深一般不宜超过窗高 ( 从窗上沿到地面高度 ) 的 2倍。

Page 63: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Page 64: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照明 :指在无天然光 ( 如夜班,矿井、隧道、地下室 ) 或天然光不足以及需要高照度的作业,为从事正常生产活动和保证作业安全而采用人工光源的一种形式。

照明

Page 65: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 1 .照明的形式 按照明系统分 4 种:• (1) 一般照明:全面照明,指不考虑特殊局部需要、在整个劳动场所安置若干照明器,使各工作面普遍达到所规定视觉条件的照明方式。• 使用于对光线投射方向没有特殊要求,工作点不固定且较密集的劳动场所。优点是作业点的视觉条件较好,视野亮度基本相同。缺点是耗电量大。

Page 66: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 (2)局部照明:指在某工作面安置照明器,使其达到规定视觉条件的照明方式。• 优点是耗电量少且可获得高的照度。• 缺点是直接眩光和使周围视野变暗对作业者造成不利影响。• (3)混合照明:由一般照明和局部照明共同组成的照明方式。• 适用于照明要求高、有一定的投光方向以及固定工作点分布较稀疏的劳动场所。• (4) 特殊照明:系指应用于特殊用途或需有特殊效果的各种照明方式。如细微对象检查照明,不可见光照明、色彩检查照明、运动对象检查照明和透过照明等。

Page 67: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 个人防护用品 (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 PPE) 是指作业者在工作过程中为免遭或减轻事故伤害和职业危害,个人随身穿 (佩 )戴的用品。

• 预防职业性有害因素综合措施中的第一级预防。 p6• 防护头盔、防护服、呼吸防护器、防护眼镜、防护面罩、护耳器、皮肤防护用品七大类。

第六节 个人防护用品

Page 68: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 合成树脂类(改性聚乙烯和聚苯乙烯树脂、聚碳酸酯、玻璃纤维增强树脂橡胶)强化纸浆、竹片• 我国国家标准 GB2811—81 对安全头盔的形式、颜色、耐冲击、耐燃烧、耐低温、绝缘性等技术性能有专门规定。• 单纯式,用于防重物坠落砸伤头部。• 防污染用的以棉布或合成纤维制成的带舌帽亦为单纯式。

一、防护头盔

Page 69: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组合式的有:①电焊工安全防护帽。

Page 70: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 ②矿用安全防尘帽,由滤尘帽盔和口鼻罩及其附件组成

Page 71: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 ③ 防尘防噪声安全帽,为安全防尘帽上加上防噪声耳罩

Page 72: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 防护服包括帽、衣、裤、围裙、套裙、鞋罩等,有防止或减轻热辐射、 X—射线、微波辐射和化学物污染机体的作用。

二、防 护 服

Page 73: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 (—) 防热服• 隔热、阻燃、牢固,透气,舒适,便于穿脱;• 1 .非调节防热服 • ①阻燃防热服:棉 ,合成纤维• ②铝箔防热服:• ③白帆布防热服:• 2 .空气调节防热服 • ① 通风服• ② 制冷服: •  •

Page 74: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②铝箔防热服:

Page 75: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 ①金属丝布微波屏蔽服:• ②镀金属布微波屏蔽服:

( 三 )微波屏蔽服

Page 76: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Page 77: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 1 .反射性防护镜片 (金属薄膜), (红外线、紫外线、微波等 ) , 95%, 2 .吸收性防护镜片 互补色玻璃,(氧化亚铁)• 红外辐射→绿色镜片,• 紫外辐射→深绿色镜片• 激光→高分子合成材料• 3 .复合性防护镜片

( 一 ) 防护眼镜

Page 78: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Page 79: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 1 .防固体屑末和化学溶液面罩 • 2 .防热面罩 • 3 .电焊工用面罩

( 二 ) 防护面罩

Page 80: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Page 81: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Page 82: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Page 83: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 ( 一 ) 过滤式呼吸防护器• 是以佩戴者自身呼吸(自吸过滤式)为动力,将空气中有害物质予以过滤净化。• 有害物质浓度不很高,含氧量 >18% • 1 .机械过滤式 (粉尘和烟雾 )• 2 .化学过滤式

四、呼吸防护器

Page 84: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Page 85: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书错化学过滤式

Page 86: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 表 5—13 常用防毒滤料及其防护对象• -------------------------------------------------------------• 防护对象 滤料名称• -------------------------------------------------------------• 有机化合物蒸气 活性炭• 酸雾 钠碳• 氨 硫酸铜• 一氧化碳 “霍布卡”• 汞 含碘活性炭• -------------------------------------------------------------

Page 87: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 经此类呼吸防护器吸人的空气并非经净化的现场空气,而是另行供给。 1 .自带式 由面罩、短导气管、供气调节阀和供气罐组成。供气罐固定于工人背部或前胸,其呼吸通路与外界隔绝。

( 二 )隔离 (供气 ) 式呼吸防护器

Page 88: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Page 89: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Page 90: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 2 .输入式 • ①蛇管面具:• ②送气口罩和头盔

Page 91: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Page 92: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Page 93: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 (—)耳塞• 插入外耳道内或置于外耳道口的一种栓,• 要求:不同规格,隔声性能好、佩戴舒适、易佩戴和取出,又不易滑脱,易清洗、消毒、不变形。• ( 二 )耳罩• 矩形杯碗状,垫层,覆盖双耳,头架适度紧夹于头部,可调节,无明显压痛,舒适。• ( 三 ) 防噪声帽盔• 能覆盖大部分头部,以防强烈噪声经骨传导而达内耳。• 软式质轻,导热系数小,声衰减量为 24dB 。• 硬式为塑料硬壳,声衰减量可达 30—50dB 。

五、防噪声用具

Page 94: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Page 95: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Page 96: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Page 97: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Page 98: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Page 99: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Page 100: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Page 101: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Page 102: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Page 103: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Page 104: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Page 105: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Page 106: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Page 107: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 六、皮肤防护用品• ( 一 )手套• ( 二 ) 防护油膏• 在戴手套感到妨碍操作的情况下,常用膏膜防护皮肤污染。• 干酪素防护膏→有机溶剂、油漆和染料• 聚甲基丙烯酸丁酯→酸碱

Page 108: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Page 109: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
Page 110: 第三章   职业性有害因素 的识别、评价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