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dap 成果系列 i - ntnu · 推動下,成立「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336
TELDAP 成果系列 I

Upload: others

Post on 25-Feb-2020

13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當科技與人文相遇 :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辦公室 編著

TELDAP 成果系列 I

 

數位世界的

基礎建設

實踐之路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iv

序文

如今,種子已經播下了 王汎森 ...................................... x

數位之夢 李德財 .............................................................. xviii

創造更好的學習環境 張國恩 ....................................... xxii

延續與擴展 謝國興 .......................................................... xxv

目次

目次 v

I 群體的智慧 ................................................................................................. 003

1 . 內容建置

許諾一座數位之島 蔡幸真、林郁靜 .............................................................................................. 5

2 . 技術研發

數位內容的中流砥柱:數位技術研發 林欣宜、吳佳玲 ..................................................... 23

3 .成果入口

認識臺灣,從這裡開始 — Digitalarchives.tw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成果入口網 蔡幸真 ......................................... 43

4 . 權利管理

數位典藏權利盤點與成果開放 林欣宜 ................................................................................... 63

5 . 國際合作

典藏臺灣.觸角延伸全世界 — 徵集散佚海外臺灣珍藏數位典藏 林俞君 ............... 75

6 . 教育學習

和世界一起學習 蔡幸真 ............................................................................................................... 93

7 . 產業發展

用文化滋養產業內涵 游秋玫 .................................................................................................... 111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vi

II 記一段甜蜜的負荷 ..................................................................................... 133

回顧與展望

1 . 是「甜蜜的負擔」嗎? —— 我和數典計畫的十年緣分 黃碧端 ............................ 135

2 . 十年磨一劍:我的「數位典藏」工作經驗 林富士 ..................................................... 138

3 . 數位典藏的創新思維 何文雄 ............................................................................................... 142

4 . 三年的體驗 劉翠溶 .................................................................................................................. 148

5 . 奠基的結束 = 挑戰的開始 陳克健 ....................................................................................... 149

典藏的故事

6 . 那年夏天,光,映像和我的故事 馬國安 ....................................................................... 152

7 . 風獅爺,追、追、追~ 曾欣郁 .......................................................................................... 156

8 . 與檔案結下不解之緣 - 檔管局、故宮數位化工作的觀察 楊士朋 ...................... 161

9 . 從研究典藏數位化到數位典藏的研究 - 關於臺灣大學數位典藏 董家兒 ....... 166

10 . 十年一覺貝殼夢,雲端已經在眼前 巫文隆 .................................................................. 170

1 1. 數位偶戲 - 皮影戲新風貌 陳定凱、李妍潔、曾士軒 ........................................................ 173

12 . 史料數位化,持續的挑戰 蔣嘉寧 ...................................................................................... 176

13 . 歷歷在目 - 數位典藏的親身體驗 徐明景 ........................................................................ 179

目次 vii

學習革命

14 . 一步一腳印 -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產業發展推動 蘇木春 ...................................... 182

15 . 發現學習的幸福 - 數位學習產業推動有感 李鎮宇 .................................................... 185

16 . 深化數位學習應用,讓人民有感 周錦昱 ........................................................................ 188

17 . 愛在偏鄉,人間有情 簡銀杏 ............................................................................................... 192

18 . 學習產業轉型升級 王嬿茵 ................................................................................................... 195

19 . 樂在學習 - 數位學習案例分享 林蘭育 ............................................................................ 198

精益求精

20 . 故宮器物數位攝影系統建置經驗談 張志光 ................................................................... 204

21 . 數位藏品的代言者:後設資料與控制詞彙 陳淑君 ..................................................... 209

22 . 數位芳華 - 數位典藏花卉博覽會特展後思考 林定立 ................................................ 213

23 . 竹簡少女 v.s 老書僮:漫談潮流老青春部落格 徐千禾 ............................................... 220

國際視野

24 .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尋的昆蟲模式標本 陳彥霖、詹美鈴、鄭明倫 ............................ 225

25 . 變動中的數位文化想像共同體:Culturemondo 林曉鈴、李士傑 ............................. 232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viii

III 影像故事 .................................................................................................. 241

這裡匯集了歷年的工作照片,包括工作過程、會議、課程、比賽、剪報、各種活

動、里程碑等等,這是屬於片刻的故事。

IV 計畫清單 .................................................................................................. 271

1 .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2002 - 2007)....................................................................... 273

2 . 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2003 - 2007)....................................................................... 286

3 .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2008 - 2012)................................................ 291

目次 ix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x

2010 年六月,我繼劉翠溶院士之後,接棒成為「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的總主持人。

想當初,2001 年「國家典藏數位化計畫」(即2002至

2006 年執行的「第一期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之

前身)籌備成立時,我正好借調至國科會擔任人文處

處長,為了推動數位典藏,特別與當時擔任中研院副

院長的朱敬一院士聯袂拜訪國科會主委翁政義教授,

建議支持成立這項國家型計畫。如今,相隔十年有

餘,朱敬一院士成了國科會主委,我也因擔任計畫總

主持人職務之故,數次向朱主委請教,商討計畫退場

後的成果維運問題。這兩年來,每每在思索計畫結案

後相關成果的保存與延續時,總忍不住感嘆人生際遇

的巧合。

顧名思義,國家型計畫是由國家投入龐大的資

源進行整合型、前瞻性規劃的大型研究計畫,期望經

由計畫的執行,提升國家總體競爭力,因此成立的門

如今

種子已經播下了

序一 /  王汎森

序文 xi

檻相當高,至今也僅有過九項國家型計畫。國家型計畫一般都是以

科技與應用科學領域為主,在「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開始之

前,只有防災、電信、農業生物技術及生技製藥四項國家型計畫。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是當時唯一人文與科技合作的跨領域

計畫,我認為它具有非常獨特的里程碑意義。緊接著「數位典藏國

家型科技計畫」之後,2003 年又在當時中央大學校長劉兆漢院士的

推動下,成立「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晚「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一年啟動,是由國科會科教處負責督導。「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

畫」從一開始走的就是教育推廣與產業發展相結合的方向,從成果

來看也是非常成功的一條路。它一開始的目標就是教育與經濟的,

所以它扶植了很多數位學習產業。此外,執行數位學習計畫的學者

跟他們本身的學術表現比較一致,所以在數位學習這方面,我們的

學術表現近幾年統計是全世界第二名,僅次於美國,而且制訂了很

多標準,對於產業的水準及產值的提升有很大的貢獻。

關於「數位學習」的部分,由於張國恩校長的序中已有許多

交代,再加上我對這個國家型計畫中數典的部分從啟動伊始參與較

多,所以這篇序以這方面的內容偏多,要特別請讀者諒解。

在執行「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之前,國科會企劃處已於

1998 - 2001 年間開始推動「數位博物館專案計畫」。此專案計畫始

於臺灣大學於 1996 年由李嗣涔教務長與陳益明總務長所支持推動的

「臺灣大學數位圖書館計畫(NTU - DL / M, NTU Digital Library and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xii

Museum),當時是由資訊工程學系項潔教授主持。由於成果豐碩,

乃倡議國科會列入國家重點發展項目之一,國科會遂於 1998 年成

立「數位博物館專案計畫」,委請中央研究院謝清俊教授主持(

第二年主持人為李嗣涔教授),也成為數位典藏國家型計畫之濫

觴。2001 年還推動了「國際數位圖書館計畫」,當時的企劃處處長

就是目前擔任行政院科技政務委員的張善政先生。我還記得那時有

「博物館到你家」、「圖書館在我家」的口號。換句話說,「數位

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開始之前,前述兩項先導計畫便

已經奠定了一些經驗與基礎,不過國家型計畫的規模比起先導型計

畫要龐大許多。

十年前的整體網路環境與風氣和現在差異不小,而且大部分收

藏珍貴文物的典藏單位多諱莫高深,把典藏當「藏寶」,對於政府

將透過數位平台讓外界能夠上網觀看典藏精品的作法,心理上基本

是抗拒的。所以第一任的計畫總主持人楊國樞院士和他的團隊,包

括謝清俊教授以及許多支持這個計畫的熱心人士在內,費盡苦心,

藉由他們的學術聲望,想方設法地說服大家把寶物公開出來。譬如

我自己所在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收藏了十幾萬件古物,很

多都是學術上非常重要的材料,透過數位典藏計畫讓任何人都可以

線上瀏覽,使學術和收藏都能夠成為公共資源,這對於整體的學術

發展與社會文化進步是很有意義的。

除了典藏機構「財不露白」的心態需要突破外,由於剛開始的

時候整個計畫規劃得非常精細,要求很高,對許多執行計畫的公務

單位而言是平添了許多工作,而且還可能遇到沒有前例可循的問題

序文 xiii

需要解決,因此無形中也遭遇許多阻力。記得我在人文處督導「國

家典藏數位化計畫」(2001)的那一年,就屢有執行單位抱怨每個

月要填的表格太多,管考得太細,當時我也覺得無此必要,不過現

在回頭來看,這個計畫和其他頂多只分為一、二十個計畫的國家型

計畫不一樣,數位典藏國家型計畫牽涉到非常大量且細微的工作,

所以分支計畫非常之多,整個計畫就好像一座有著千萬本藏書的圖

書館一樣,要換條碼或是更改書架的安排等等,都牽連廣大,假如

當時沒有立下那樣詳細的標準與要求,在執行十年後,恐怕不會有

今天的成果。

作為臺灣第一次,以國家力量整合各部會、公私立機構、單

位,進行國家文物典藏工程及數位學習推廣的計畫,最後參與者達

數千人,牽涉到的層面也非常之多。以公家的部會機構來說,就包

括教育部、經濟部、文化部、僑務委員會、客家委員會、原住民族

委員會、勞工委員會、人事行政總處、中央研究院、國立自然科學

博物館、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立臺灣大學、國家圖書館、國史館、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國家電影資料館、檔案管理局等,私人的民間

單位就更不勝枚舉了。

在國外確實有許多數位典藏機構的工作做得比我們要精緻、

要先進許多,但是像我們這樣用國家的力量結合各種領域,以如此

龐大的熱誠與人力投入,有這麼多學者參與的,即使到現在也都很

少見。我記得當時從第一份計畫書、第一個工作會議開始,從說服

大家參與,到數位化規格的制訂,都花了非常大的力氣,而且人文

領域的學者與科學背景的學者思考的角度與邏輯非常不同,各自都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xiv

有不同的考量,整合起來費了很大的功夫。我不敢說我們的經驗最

好,但是我們開始得早,克服了許多的困難,不管滿不滿意,和許

多現在才正要開始做數位化的國家與地區比起來,我們這些年累積

的成果與經驗,都是未來能夠進一步發展學術、教育、甚至產業應

用的基礎。

觀察這個國家型計畫,尤其是數位典藏的部分,這十年來正

好經歷三個階段。在最初規劃與執行的階段,基本上以傳統典藏精

品為主,例如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立歷史博物館的古物,或是中央

研究院的殷商考古的發掘文物、國家圖書館的善本古籍等等;第二

階段加入臺灣本土的文化多樣性以及生物多樣性題材;到了第三階

段,我們發現臺灣的日常生活史也成為一個典藏的重點,尤其是近

百年來的民間歷史典藏,包括政治、社會、宗教、文化、藝術、音

樂等等。這和我們過去認知的數位典藏的內容非常不同。至於像「

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平台,典藏的是即時的社會運動影音資

料,連即時發生的事情也可能成為典藏的一部份,可謂大大顛覆了

傳統的典藏概念。

如同史家傅斯年先生所說的,作歷史研究時要「上窮碧落下黃

泉,動手動腳找材料」。數位典藏國家型計畫也做到了「上窮碧落

下黃泉」,把我們國家在文化資產及自然資源方面的財富作一個深

入的探索與典藏。除了典藏政府和學術機構的文物、檔案之外,也

把許多原本深藏在民間的能量給激發出來,甚至衍生出新的文化與

新的意義。例如臺大人類學系典藏一批 1934 年由日本學者宮本延

人在屏東內文部落所拍攝的排灣族五年祭典的無聲影片與照片,這

序文 xv

批文物經過數位化後,幾年前由臺大童元昭教授的計畫團隊把它帶

回部落放映,許多人都是透過影片才曉得以前祭典的情形以及祖先

的樣貌,因而激起了強大的共鳴。透過數位典藏,這類歷史記憶被

重新活化,並且嵌入我們的日常生活,成為我們記憶與認同的一部

份。所以典藏不再只是保存,它可以是活的,是能夠與當下、此刻

產生連結,重新激盪出新的意義,是一種文化的再創造。

這十餘年來,不止數位典藏的內容有我們原來意想不到的變

化、意想不到的應用,就連外在的環境與社會的期待,也都跟著轉

變。數位典藏計畫在規劃初期所著重的面向,可以簡稱為 CASE,也

就是文化(Culture)、學術(Academia)、社會(Society)、教育

(Education),當時推動的方向都是以文化保存、學術研究為主,

進一步希望能促進社會與教育的應用,整個思考比較偏向公共性

的,因此包括數位化物件的選定、組織架構等規劃都是以這樣的思

考來進行。然而近幾年隨著文化創意產業日益受到重視,產業化的

績效經常是計畫審查評鑑時被提出來檢討的項目。

文化創意產業在十年前並不像現在這麼普及,然而面對時代變

遷產生的新需求,以國家型計畫的角色來說,亦屬責無旁貸,因此

我們也一直在想辦法提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產業化績效。不過

這個過程相當艱難,就好比做一件西裝容易,改一件西裝難,假如

一開始就是以文化創意產業作為目標,那麼許多屬於民俗的、生活

史的、歷史記憶的內容,包括許多歷史檔案、古文書等等,即可能

因不夠時髦、不夠漂亮,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會遭受排擠。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xvi

除此之外,產業化的目標有些時候會和計畫原本的公共性產生

矛盾,而且除了素材的終端應用,我們現在也還無法想像在文化創

意產業的產業鍊裡,這些素材是否能夠用來協助開拓產值的所有形

式,更何況,許多典藏機構對於其所管理維護的數位化素材是否具

有商業授權的權利也都還不清楚,更是增加了產業化的困難。

在接任總主持人之後,我逐漸感受到,「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

國家型科技計畫」其實可以用一個形容詞來描述,那就是「滿天星

斗」。也就是說,我們任何一個人,不論是計畫內的執行者,或是

計畫外的人,其實都很難瞭解它的全貌,因為它所包含的東西太多

了,整個計畫的規模非常龐大,它的發展與擴散,它的應用方式,

往往也超過我們執行者本身的想像。許多數位化成果的價值,需要

使用者親自去挖掘,親自去感受,光看計畫的成果報告書是找不到

完整答案的。此外,許多的成果散在臺灣各個角落,各自發光發

熱,許多典藏單位也都正在使用這些成果繼續發展其他新的應用或

服務,而正在瀏覽、使用這些成果的民眾,也有許多人並不曉得它

的來源都和這個國家型計畫有關,所有的這些成果,這些數位內容

所幻化出來的價值,既不容易計算,也沒有必要去斤斤計較。

「國家型計畫」是一種旗艦式的計畫,它的目的不是把每一件

事都做完,而是要奠定可大可久的基礎。以「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

國家型科技計畫」來說,它不只是建置超過四百九十二萬筆典藏資

料、七百多個典藏與學習的網站、研發了包括多媒體管理、聯合目

錄、影音處理、後設資料檢索、中文缺字與斷詞系統等二十六項核

序文 xvii

中央研究院副院長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總主持人

心技術、並且編寫了二十九本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以及其他各式各

樣數不清的成果。更重要的是,「數位典藏」、「數位學習」在當

年曾經是多麼陌生的字眼,十年來,在這麼多工作者的努力與提倡

下,它們已經成為臺灣社會普遍接受的觀念,以及追求的價值。從

這個角度整體評價,這個國家型計畫無疑是成功的。

在我接任總主持人後發現,執行這個國家型計畫的學者中,多

數人的「生活條件」與「戰鬥條件」並不一致。這是套用軍事學家

蔣百里的名言,意思是說,他們在學校或研究機構裡賴以升等、展

現學術成績的部分,跟他們執行計畫的任務常常無法配套共進,也

因此這麼多學者十年來在這個領域無私的貢獻了鉅大心血,特別令

人感動與敬佩。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工作今後還需要持續不斷的推展,國

家型計畫只是打下一個根基,播下一批種子。如今,種子已經播下

了,它們將來要如何生根、滋長,則有待大家共同的努力。y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xviii

我對數位典藏計畫一直有一份特殊的感情。這不

僅是我自1998 年回到臺灣,在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

究所服務以來,參與從孕育到完成,長期投注心血的

一項國家型計畫,更藉由這個結合人文與科技整合的

計畫,讓我有機會和眾多不同領域的專業學者共事,

學習不同的想法,帶給我更寬廣的視野。十多年來,

我們一直以宏大的眼光及規模,有系統地將臺灣重要

的文物進行數位化,建立了國家級的數位典藏,同時

將瀕臨消失的文化資產保留,進而蛻化,讓它創造了

豐碩的成果與價值,對一個資訊科技學者而言,這一

參與過程,使我深信只有對文化有更深刻的體會、更

深入的人文關懷,科技才有發展,才能走得更長久,

影響更深遠。

數位典藏計畫改變了國科會計畫執行時程。以往

國科會的計畫,多採一年期的方式進行,包括1998 年

開始的數位博物館專案計畫(「數位典藏國家型科

技計畫」的前身)也是一樣。然而以一年為期的計

畫內容及經費規模,不論就計畫辦公室或受資助的

數位之夢

序二 /  李德財

序文 xix

單位,都無法做長遠的規劃。有感於數位典藏的重要性,我在當時

就與中研院同仁討論,並與國科會協商,希望能夠仿效美國執行相

當有成效的多年期計畫,建議採用「國家型計畫」的模式規劃與推

動。2001年中研院正式向國科會提出了為期五年的「數位典藏國

家型科技計畫」,次年開始執行,歷經中研院四位副院長:楊國樞

院士、曾志朗院士、劉翠溶院士以及王汎森院士,擔任計畫總主持

人。希望透過本計畫結合國內重要典藏機構與研究單位,投入人力

資源,一起努力,實現文化、學術乃至社會教育上具有重大影響的

「數位之夢」的宏大願景,而這是以往任何一個一年期計畫所做不

到的。經過大家長期的努力,如今我們已經累積了至少四百九十二

萬筆的數位典藏素材,建置了一個能夠搜尋全臺數百個典藏資料庫

內容的「聯合目錄」,二十九本傳承數位文化實務經驗的《數位化

工作流程指南》叢書,上百件數位藏品後設資料標準規範與分析文

件,也研發了老舊影像及影音的修補技術、中文數位化資料的文字

處理技術、巨量圖像及影音資料庫技術等等,為邁向數位化作奠基

的工程。

這個計畫和其他國家所做的很不一樣,在國外,典藏單位往

往各憑本事,獨立尋找資源來執行,但我們的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

計畫不僅是全球唯一以國家的力量,用整體性的方式來保存國家文

化資產,也是真正有專業的資訊科技人員與人文社會學者專家,共

同合作參與執行的計畫。例如這個計畫的一、二、三分項,分別負

責拓展數位典藏內容、數位技術研發與整合、數位核心平台等共通

性工作,長期協助典藏單位,規劃典藏數位化標準工作流程和符合

國際標準的後設資料(Metadata)格式,設計發展可以互通的資料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xx

庫和網路服務,提供各項系統模組及核心設施,並透過聯合目錄和

成果入口網整合呈現數位典藏計畫的所有成果。同時由於需要處理

古籍文獻,針對古漢字無法順利在電腦上呈現,我們也有中文文字

的專業技術團隊,持續解決缺字的問題,另外還有中文斷詞、地理

資訊、老舊照片、破損老影片的修護、大尺度圖像掃描接捕、數位

掃描規格、色彩管理等問題,都需要資訊科技人員提供技術支援、

開發相關資訊系統及工具,並訂定數位化工作流程規範,開發數位

典藏資訊系統的作業程序,幫助人文學者數位化和分析大量史料,

加速其學術研究發展。執行這樣一個大規模的整合型計畫最重要的

是,把人文與科技不同專長的人員拉在一起,讓原本分屬不同學術

領域、不同研究機構的專業者相互溝通、協調,建立運作機制,其

成果絕對比其他國家由典藏機構獨立進行,來得更深、更廣、更具

整體性。

我曾經在美國西北大學服務二十多年。因為職務的關係,有

許多機會對國外的朋友介紹這個國家型計畫,每次都得到很好的

迴響,甚至還有人以羨慕的口吻跟我說,很想加入我們的計畫。

記得2007年我獲得德國宏博基金會(Alexander von Humboldt

Foundat ion)的宏博研究獎,受邀發表一場專題演講(keynote

speech)。我就介紹了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獲得全場非常熱

烈的喝采,讓我非常驚訝的是,隔了一年我再去德國,宏博基金會

的會長 Prof. Dr. Helmut Schwarz 不僅記得我們這個數位典藏計畫的

成果,還把我介紹給當時的德國總統(Horst Koehler)認識,更提

及臺灣的數位典藏計畫。讓我深深地感受到我們從事的是讓國外朋

友深感驚艷,而且稱讚不已的一項數位工程。

序文 xxi

我要特別感謝中研院楊國樞副院長,資訊所謝清俊、何建明、

簡立峰,計算中心林誠謙主任,史語所黃重寬、林富士,生物多樣

性中心邵廣昭,臺大的項潔、吳明德等多位教授及研究學者,沒有

他們的起草規劃,數位典藏計畫無法起步!中研院資訊所的同仁,

陳克健、王新民、廖弘源、徐讚昇、王大為,計算中心陳淑君、陳

亞寧以及人文組同仁,史語所劉錚雲,生物多樣性中心彭鏡毅、巫

文隆等研究學者,還有不少數位典藏工作的先驅者,像臺大的陳雪

華教授,故宮博物院資訊中心蔡順慈主任等等無私的奉獻,熱心參

與執行計畫。沒有他們一起帶領所屬團隊不辭辛勞,全力以赴,數

位典藏計畫無法持續,並達到目前的境界。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經由團隊的努力,不

僅奠定深厚的基礎,更累積了許多寶貴的工作經驗。如今計畫雖已

進入收尾階段,但過去十多年累積的豐碩成果,未來仍需要更多有

志之士持續地投入精力,將我們已完成的素材內容,進一步進行創

意加值,讓它發揮更大的潛在價值,進而創造產值。期待下一個更

光輝的十年、兌現我們的「數位之夢」。y

國立中興大學校長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共同主持人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xxii

本人投入數位學習研究領域已有近二十年時

間,並自 2003 年起開始參與國科會數位學習國家型

科技計畫,擔任全民數位學習推動及人才培育組召集

人; 2008 年,這項計畫與數位典藏整合,成為數位典

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本人擔任總計畫共同

主持人,負責數位學習部分。九年多來,由於國家挹

注龐大資源進行整合性規劃,加上研究團隊的熱誠付

出及共同努力,臺灣的數位學習在學術、應用及產業

方面,都有非常大的進展;我有幸參與其中,並見證

這段發展歷程,也從中獲得許多經驗及成長。我更相

信以這些年的成果為基礎,未來臺灣在數位學習領域

已具備高度的實力及競爭力,這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

契機。

數位學習簡單的定義就是 - 運用電子媒體傳遞教

學內容以達成教育的目的。在計畫執行之初,我們把

目標放在教育與產業兩大方向,由於當時社會大眾尚

序三 /  張國恩創造更好的學習環境

序文 xxiii

不瞭解什麼是數位學習,所以此階段最重要的工作是觀念的建立及

人才的培育,並讓產業界瞭解數位學習的內涵,進而讓全民都能以

數位方式有好的學習效果。為此,我們創立了「數位學習品質服務

中心」,透過品質認證的機制,輔導數位學習產業,讓他們的產品

符合一定的標準,使需求端(消費者)更容易接受。其次,在計畫

推動過程中,大家對數位學習的成效還是有所質疑,因此觀念的溝

通非常重要,必須想辦法說服大家,所以我們從法制著手,讓教育

部承認數位學習的學分;讓人事行政局承認公務人員數位學習進修

時數等。2008 年開始,計畫進入第二期,工作重點則是擴大產業規

模,建立市場的需求,我們將華語文與數位學習整合,放眼於全球

華人市場,才能將產業的規模擴大,這也是值得繼續努力的地方。

經過近十年的努力,這項計畫在國家數位學習及數位典藏兩大

領域的發展上扮演重要推手的角色,也產生了一定的貢獻。在亞洲

地區,我國的數位學習產業已佔有一席之地;數位學習領域的學術

研究能量高居全球第三,僅次於美國及英國。至今全民的認知已然

形成,數位學習對大家而言已不再是陌生的名詞,而且是大家樂於

瞭解及追求的價值,並已陸續將其作為學習的重要管道;另外,我

們已培育了許多產業界的人才,成功扶植了許多相關廠商,在政府

部門中也建立了很多數位學習平台。雖然這項計畫已進入尾聲,不

論將來是否持續,他們都有能力在既有的基礎上獨立繼續發展。

科技的變化非常快速,資訊科技已朝向雲端化發展,像電子

書、未來教室、智慧教室等,值得研發探索的空間仍然非常廣大,

不論是學術界、教育界、企業界都應更加努力投入。數位學習是全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xxiv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校長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共同主持人

球的趨勢,許多國家都已開始投入大量資源積極推動,尤其是將數

位學習運用於教育方面,至為重要。我認為現階段政府應著力在運

用數位學習協助十二年國民教育之推動,以我國在數位學習的領先

地位及優質基礎,用以培養學生的基本能力,進而提高全民的競爭

力,以提昇國力,這是臺灣的數位學習團隊今後最值得努力的目標

及重要的工作。y

序文 xxv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將在 2012 年

底結束,這不是新聞,不過,許多參與過計畫工作的

人會問:結束?然後呢?

我在 2005 至 2008 年尚服務於中研院近史所時,有

大約四年左右的時間曾主持過此一國家型計畫的一項

檔案數位化的分支子計畫,當時對國家型計畫的整體

面貌所知不多,2010 年六月隨著王汎森副院長接任總

計畫主持人,我也被徵召參與總計畫辦公室的工作。

一著棋錯,錯在不知好歹,只為老友一句「幫忙」,

以為來此「行走」而已,沒意料到此一計畫在上層看

到的是「滿天星斗」,實際執行面的人每天需料理的

則是「盤根錯節」。八個分項計畫,每個分項下有許

多子計畫,第一期計畫的「機構計畫」組織結構在第

二期「分項計畫」架構下並未完全退場,號稱兩期五

年計畫,實際執行十一年(還不包括先導計畫),數

位典藏從文化資產保存到文創產業應用,數位技術研

序四 /  謝國興延續與擴展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xxvi

發與成果入口網建置改進,數位學習從華語文教學到電子白板、縮

短城鄉數位落差,國際合作從海外珍藏蒐羅到國際推廣宣傳,繽紛

多彩……,其中的學問何止複雜萬端?

總計畫辦公室負責計畫規劃、協調聯絡、管理考核,加上總計

畫每年另有親自辦理或協助執行的大小計畫,辦公室專職助理(包

括代管助理)最多將近二十人,還不包括工讀生在內。我曾告訴同

仁,一個人如果有十分力氣,這兩年我的分配是:五分用在計畫辦

公室、三分處理(臺史所)所務,剩下兩分,一分處理家務、一分

用來作研究。本來,本國家型計畫 2012 年正式結案,不幸的是,

這個國家型計畫不同於其他科技應用型國家型計畫,結案而不能結

束,十餘年來的計畫成果,超過七百個網站與資料庫,五百萬件數

位藏品(累計八百八十多萬筆數位化媒材),十年來累積的異地備

份材料,這些成果不但要「保存」,而且要「活化」,其中有數位

內容的增補、數位技術的研發、數位設備的更新、加值應用與推廣

服務的擴散與深化等,維運工作並不能停頓。

因此,計畫辦公室將在 2013 年起調整轉型,以中央研究院為據

點,繼續支撐未來國科會的「臺灣數位成果永續維運計畫」,並設

法整合中央研究院原有的數位典藏工作,讓數典與數習計畫的成果

與近用不斷延續、擴展。

序文 xxvii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辦公室主任

無論如何,階段性的工作總需要報告一下成績,檢討改進,策

勵來茲,所以有了這兩冊書的編輯。藉此感謝所有參與及幫忙成果

系列的撰稿與編輯工作同仁,尤其是蔡幸真小姐在策劃、編輯、排

版及設計、出版各項繁雜工作的努力與貢獻。y

當科技與人文相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I

群體的智慧

I 群體的智慧   許諾一座數位之島 5

許諾一座數位之島

十五世紀德國出版商古騰堡(Johannes Gutenberg, 1397-1468)以活字印刷圖書,書

籍開始能夠大量印製、廣泛流通,不僅使得平民能夠以低廉的價格取得書籍,更開啟

了一場知識革命。二十一世紀的臺灣,透過2002年啟動的「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

畫」,開始推動國家級珍貴文物的數位化工作,重新賦予古老的知識與記憶一條嶄新

的生命。數位化時代,我們每一個人都置身於一場新的革命當中。

撰文=蔡幸真、林郁靜(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辦公室)

一場觀念的變革

對臺灣絕大多數的人來說,「數位典藏」曾經是一個陌生的新

詞彙。為什麼典藏?如何典藏?在 2002 年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

畫執行初期,它曾經是一個需要所有執行者持續嘗試與研究的新議

題,一個需要向社會大眾推廣與說服的新觀念。然而這十年來,當

越來越多的文化性資料出現在網路上,那些曾經需要人們主動到全

國各地的博物館、圖書館與檔案館查詢、調閱與整理的資料,甚至

是許多曾經只有特殊領域背景的學者專家才有機會接觸的資料,如

今都已經有較為便利的管道可以被更多人查找與取得。

當越來越多人開始發現臺灣文化的精彩豐富,開始要求典藏單

位開放更多高解析度的圖像,甚至是主動追索、整理個人家族與生

命記憶裡的文化資產並嘗試加以數位化保存,數位典藏的觀念已經

深入民間,成為一個人們普遍認同與追求的價值。「數位典藏與數

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作為臺灣唯一一個人文與科技並重的跨領

1內容建置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6

域國家型計畫,它企求的不止是一個專門領域的成長精進,更是與

民間社會有密切關聯,一種觀念與作法的帶動與革新。目前為止,

這條路走得並不輕鬆,也仍有許多需要持續努力的方向,然而十年

累積的豐碩成果,亦非三言兩語可以道盡。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現任總主持人、中央研

究院副院長王汎森院士曾經在幾個公開場合談到他對於數位典藏收

錄內容的觀察。他認為,這十年來透過國家型計畫所建置的數位典

藏內容,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最初是以國家精緻文物的典藏為

主,例如國立故宮博物院、國家歷史博物館的珍藏,也就是典藏在

臺灣,具有重大的歷史與文化意義的精品;而第二階段開始,則是

廣泛地收集展現臺灣多樣性的典藏,例如生物多樣性、臺灣的考古

數位典藏主要參與機構與典藏內容一覽表

參與機構 數位典藏內容 計畫網站

中央研究院

臺灣原住民文物、民族誌影音、語言典藏、地圖與遙測影像、民國外交經

濟檔案、考古發掘遺物、善本古籍、拓片、中國西南少數民族文物、清代

內閣大庫檔案、日治時期官方與民間檔案、日文舊籍、生物多樣性標本等

digiarch.sinica.edu.tw

國立自然科學博

物館

臺灣兩生爬蟲類、真菌、低海拔植物、棘皮動物及其他罕有研究無脊椎門

類、昆蟲、地質、人類學等相關標本、知識與紀錄

digimuse.nmns.edu.tw/portal

國立故宮博物院 器物、書畫、圖書文獻、文物修復記錄、明清輿圖等 tech2.npm.gov.tw/da

國立臺灣大學檔案文書、人類學、地質科學、動物、植物、昆蟲、醫療、基礎物理實驗

等相關標本或文物、文獻、影音記錄等www.digital.ntu.edu.tw

國立歷史博物館 器物、書畫、文獻、編織、攝影等 digital.nmh.gov.tw/ndap

國史館 國民政府檔案、總統與副總統文物、外交部檔案等 dftt.drnh.gov.tw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日治時期省級機關檔案、臺灣省政府委員會議檔案、臺灣總督府專賣局局

報、臺灣總督府府報、臺灣鹽業檔案、島嶼人民颱風記憶等

www.th.gov.tw/digital/digital.php

國家圖書館善本古籍、金石拓片、臺灣地方文獻、臺灣出版期刊、臺灣研究主題資料

庫等www.ncl.edu.tw

國家電影資料館 臺灣電影公司新聞片、電影作品、電影文物等 www.ctfa.org.tw

國家檔案管理局臺灣產業經濟檔案,包括中興紙業、塑膠工廠、榮民製藥、臺灣硫酸錏公

司、中華電信、臺灣機械公司、臺鹽公司等公營事業檔案

theme.archives.gov.tw/theme2_1.html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

員會

臺灣原住民族傳統聚落與古道、臺灣原住民族文學家與藝術家資料、原住

民工藝、歲時祭儀等portal.tacp.gov.tw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客家文物、客庄文化、客家圖書、客家影音等 archives.hakka.gov.tw

I 群體的智慧   許諾一座數位之島 7

發掘、臺灣的多元族群等,這些內容在此階段有大幅成長;第三階

段則是臺灣日常生活的典藏,尤其是近百年來的民間生活史,包括

當代文學、表演團體、民主化歷程等相關的內容都是典藏的方向。

從精緻文物到常民生活,數位典藏內容的範圍不僅越來越豐富,與

當代的庶民生活也越來越貼近,歷史不止是官方文書,其實發生在

我們身上的一切,透過典藏,都將成為歷史記憶的一部份。

參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的政府與民間單位相

當多,有的從事技術研發,有的關注產業發展,有的負責人才培訓

等等,各有其不同的著重面向,而其中參與數位典藏內容建置的機

構,也就是提供數位化檔案並充實數位內容的最主要來源,第一期

( 2002 - 2006 年)包括中央研究院、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僅執

行 2002 年)、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立臺灣大

學、國立歷史博物館、國史館、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國家圖書館等

九個機構,第二期( 2007 年)新增國家電影資料館、檔案管理局與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8 年起行政院客家委員會也正式納入國

家型計畫。

這些機構與政府單位都典藏了許多國家珍貴文物,例如中央研

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於 1928 年至 1937 年在河南安陽的殷墟考古發

掘,即包括大量的甲骨、青銅器、陶器、石器等,是重建古史的珍

貴文物,此外,史語所的重要收藏也包括清朝內閣大庫檔案、西南

少數民族文物、善本古籍與遼金元拓片、漢代石刻畫象拓本等。而

國立臺灣大學自日治時期以來,經由許多學者專家透過研究調查所

收集累積的重要動植物標本、檔案文書、原住民文物等,以及國立

故宮博物院收藏的近七十萬件歷代珍藏古物、文獻與地圖集,都是

在國際上享譽盛名的典藏文物。透過參與國家型計畫,這些典藏國

家珍貴文物的機構得以進行長期的規劃,大規模地將其收藏逐步進

行整理與數位化保存,進一步提供使用者方便查詢、覽閱文物的管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8

道。此外,2008 年以後,部分機構在徵集散佚海外臺灣珍品的計畫

目標下,包括中央研究院、國家圖書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國

立故宮博物院、國立臺灣大學等機構並開始組織團隊赴國外將過去

因歷史因素而典藏於海外的臺灣相關典藏予以數位化帶回,充實整

體數位典藏的內容 [1]。

許多典藏機構收藏的珍貴文物年代久遠,每一次因研究需要提

取原件,都可能會對文物產生傷害,因此只有極少數的研究者能夠

取得,畢竟珍貴的文物一旦損壞,就是永遠消失了。數位典藏讓稀

有的文物與史料資訊可以廣為分享,這些忠實呈現原件樣貌的數位

複製,無論分享給多少人,都不會造成原件的耗損,也可能促使更

多研究史料的解讀,甚至是教育與產業的應用,此皆為典藏數位化

最根本、最重要的意義。

從南到北,相邀來典藏

除了前述收藏大量國家珍貴文物的典藏機構與政府機關,為豐

富數位典藏的內容,數位典藏國家型計畫在第一年即已提供了「數

位內容公開徵選計畫」的申請管道,讓國內收藏規模較小的許多公

私立典藏機構也能夠參與。而由於國家型計畫的補助經費來自行政

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使得能夠接受補助的對象必需是國科會認定受

補助機構之編制內專任教學或研究人員,因此數位典藏國家型計畫

除了號召國內學術與研究機構參與,針對民間的私人收藏,則鼓勵

從事相關領域研究的學者與民間合作,逐步將國內公私立單位收藏

的文物進行數位化。

自 2002 年起,透過公開徵選計畫參與數位內容建置的單位,幾

乎是每年都在增加,至 2011 年合計有三百五十七個數位內容公開徵

1 - 參考資料:臺灣散佚海外博物珍品數位化計畫 http://dhmct.digital.ntu.edu.tw;臺灣文史資源海外徵集與國際合作計畫 http://archives.ith.sinica.edu.tw/zh-intl

I 群體的智慧   許諾一座數位之島 9

選計畫,最多的一年(2010年)甚至達到七十八個,比起計畫初期

僅有六個公開徵選計畫的情形,有相當顯著的成長。此不僅是由於

整體計畫經費分配方式的調整,也反應了數位典藏的工作受到越來

越多公私立單位的重視。而除了以基礎數位化、建立典藏素材資料

庫為主要工作的「數位內容公開徵選計畫」,也有許多典藏單位透

過申請「創意加值公開徵選計畫」( 2002 - 2007 年)或是「推廣應用

公開徵選計畫」( 2008 - 2012 年)來將數位素材進一步擴充成數位博

物館、線上主題展覽館、教學平台,或是建置社會影音平台等,以

多種不同的管道與方式,共同收集、建置臺灣的數位典藏內容。

這些公開徵選計畫雖然是逐年申請,不同於前一小節提到的

中央研究院、國立故宮博物院等規模較大的機構可以透過「機構

計畫」的管道獲得較為穩定的經費來源,因而能在計畫初期即有長

期的規劃,對於每年預定要完成的項目能夠有預先的構想及準備,

然而實際上,仍有許多學術機構與典藏單位透過逐年申請公開徵

選計畫的方式,一點一滴地完成了許多數位典藏的內容。例如國

立交通大學圖書館所建立的浩然藝文數位博物館 [2],即彙整了該館

自 1998 年參與「數位博物館計畫」以來,陸續建置的許多藝文主題

相關的主題展覽館與數位典藏資料庫,此包括楊英風數位美術館、

布袋戲數位博物館、漫畫數位博物館、李泰祥數位博物館、雲門舞

集舞作資產數位典藏、蘭陽舞蹈團舞作資產數位典藏等。此外,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院亦自 2006 年起陸續展開奇美博物館提琴收

藏數位典藏計畫、許常惠檔案數位典藏計畫、原音之美數位典藏計

畫、史惟亮教授音樂數位典藏計畫、南島語族音樂數位博物館、日

治時期臺灣曲盤數位典藏計畫等,充實音樂數位典藏內容 [3]。

除了藝文類的典藏,國立臺灣博物館自 2004 年開始亦透過申

請多項公開徵選計畫,分年分主題地進行館藏原住民文物、貝類標

2 - 浩然藝文數位博物館 http://folkartist.e-lib.nctu.edu.tw/3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院音樂數位典藏中心 http://www.ntnu.edu.tw/mus/Archive/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10

本、礦物標本、動物標本與植物標本的數位化,整體成果亦相當可

觀 [4]。而行政院農委會的林業試驗所、農業試驗所、水產試驗所、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等單位,也都是參與數位內容公開徵選計畫

的常客,這些單位收藏的許多繪製精美的植物圖譜、林業文獻、魚

類標本、植物標本、昆蟲標本、果樹種原標本、野生生物影像等,

皆已數位化公開於網路上 [5]。此外,有些計畫申請單位並非傳統的

典藏機構,但透過與民間單位合作收集整理相關內容進行數位化,

同樣建置了許多數位化內容,例如淡江大學資訊與圖書館學系(

所)團隊即是透過與「聯合知識庫」合作,將相關資料加以整理分

析,自 2004 年開始建置臺灣棒球珍貴新聞檔案數位資料館、臺灣

棒球維基館,以及後續的臺灣棒球數位文物館、運動與棒球文化資

產之數位典藏與資源整合等延續性計畫,逐漸擴充臺灣運動史的典

藏 [6]。

透過這三百五十七個「數位內容公開徵選計畫」,許多臺灣重

要的人文活動與自然研究都藉數位化的方式保存下來,保存的形式

包含文字、影像、聲音與影片。典藏的主題非常廣泛,甚至包含許

多較具規模的大型典藏機構所缺乏的類型,例如前述運動文化的典

藏,或是建築相關主題的典藏,包括鹿港龍山寺大木作數位典藏、

臺中市樂成宮廟宇建築藝術數位典藏、澎湖花宅傳統聚落生命史典

藏、典藏金門戰地文化坑道 3D 數位化等等 [7]。收集單一藝術家作品

4 - 國立臺灣博物館典藏數位化計畫 http://irs.ntm.gov.tw/5 - 林業試驗所珍藏植物圖譜 http://literature.tfri.gov.tw/atlas/atlas.html;林業試驗所日治時期林業文獻 http://literature.tfri.gov.tw/atlas/main.html;林業試驗所植物標本館數位化 http://taif.tfri.gov.tw/;林業試驗所昆蟲標本館 http://fact.tfri.gov.tw;農業試驗所昆蟲標本館 http://digiins.tari.gov.tw/;農業試驗所果樹種原標本數位化計畫 http://digifruit.tari.gov.tw/;臺灣野生物生態影像暨植物標本之數位典藏 http://plant.tesri.gov.tw/plant/;水產試驗水產數位典藏 http://www.tfrin.gov.tw/np.asp?ctNode=24406 - 臺灣棒球運動珍貴新聞檔案數位資料館 http://ndap.dils.tku.edu.tw/;臺灣數位棒球文物館 http://museum.dils.tku.edu.tw/;臺灣棒球維基館 http://twbsball.dils.tku.edu.tw/;運動與棒球文化資產之數位典藏與資源整合 http://sports.dils.tku.edu.tw/ 7 - 鹿港龍山寺大木作數位典藏 http://www.lungshan.com.tw/;臺中市樂成宮廟宇建築藝術數位典藏 http://temple.nmns.edu.tw/dispPageBox/index.html;澎湖花宅傳統聚落生命史典藏 http://huachi.teldap.tw/;典藏金門戰地文化坑道3D數位化 http://digitalarchives.tw/site_detail.jsp?id=5431

I 群體的智慧   許諾一座數位之島 11

的數位典藏,還包括臺灣原生藝術家林淵作品數位典藏、寶島歌王

洪一峰虛擬音樂博物館、葉俊霖閩南語歌詞及文物數位典藏、臺灣

歌謠之父鄧雨賢數位典藏博物館、臺灣前輩藝術家李石樵先生數位

美術館、李澤藩素描創作手稿數位美術館、生態攝影學家劉燕明生

態影音資料庫等 [8]。

2008 年,雲門舞集在八里的排練場發生大火,舞團多年耕耘下

來所累積的各種形式表演紀錄,無論是《薪傳》中請民謠老藝人陳

達演唱的《思想起》錄音母帶,或是雕塑家楊英風為《白蛇傳》所

製作的藤木雕塑,以及其他許多重要的表演資料皆付之一炬,讓關

心藝術表演的各界人士都開始重視保存當代文化的途徑,其中即包

括了數位典藏。例如 2008 年國家文藝獎得主劉若瑀女士創辦的「優

人神鼓 — 優表演藝術劇團」,也在 2009 年開始,在曾經執行「雲門

舞集舞作資產數位典藏計畫」的交通大學團隊主動接觸下,開始與

之合作進行表演紀錄的數位化工作,讓優人神鼓獨特的表演方法與

美學,能夠完整地保存流傳 [9]。

其他典藏主題還包括臺灣社會的民主化進程、公民活動與人權

推動的歷史,宗教信仰相關的文物與文獻、醫療文物與知識、正體

中文正楷銅模字體等的數位化資料,呈現了臺灣這塊島嶼的社會發

展、民間生活與歷史文化等諸多面貌。部分主題資料庫甚至是以合

作方式進行,例如生物多樣性主題的內容由於基本上有一套全球通

用的生物分類規則可供遵循,因此能夠將多個計畫的成果共同匯集

在同一個資料庫裡,豐富同領域的數位資料庫。例如行政院農委會

水產試驗所主要負責臺灣東部海域魚類標本數位化,這些數位化的

8 - 臺灣原生藝術 - 林淵作品數位典藏 http://artbrut.dyu.edu.tw/;寶島歌王洪一峰虛擬音樂博物館http://www.musicgis.tw/;葉俊麟閩南語歌詞及文物數位典藏 http://boyang.nutn.edu.tw/archive/yeh/;臺灣歌謠之父鄧雨賢數位典藏博物館 http://www.dys.org.tw/;臺灣前輩藝術家李石樵數位美術館http://www.cute.edu.tw/dvcd/LI-digital-museum;李澤藩素描創作手稿數位美術館 http://203.74.112.6/asp/art_hall/;生態攝影學家劉燕明生態影音資料庫 http://lymeecolib.infocom.yzu.edu.tw/ 9 - 優人神鼓數位典藏 http://utheatre.glis.ntnu.edu.tw/archive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12

成果除了放在水試所的資料庫,也同時匯入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

研究中心維護的「臺灣魚類資料庫」,讓研究人員或是對魚類有興

趣的一般民眾不需要來回於各個不同的網站查詢,在同一個資料庫

即可獲得廣泛且有深度的知識。

數位化經驗傳承與合作

許多剛開始參與數位典藏的工作團隊,都是在計畫申請通過、

實際開始執行後,才發現這項工作遠比想像中困難與繁瑣,這個情

形,在數位典藏國家型計畫開始的頭兩年更是如此。十年前的設備

不若現在先進,國內的相關經驗亦不充足,雖然有一些國外的書籍

文件可供初步參考,但典藏品的類型與狀況不同、空間環境或是使

用的設備不同,都會對流程的制訂造成影響。實際的標準作業流程

其實需要每個參與單位依照各別機構的情形花一段時間摸索,才能

確保數位複製的品質能夠達到數位典藏的標準。數位典藏和大家平

時拿著相機隨意地做生活記錄有些不同,數位典藏不僅要忠實呈現

原件的顏色、形制與細節,數位化的規格與資訊記載,也要盡可能

讓成果能夠符合未來進行各類研究或應用所需,減少重複提取原件

可能造成的風險。此外,許多典藏機構的典藏品數量龐大,需要處

理的內容可能數以萬計,因此若能事先規劃好一套良好的數位化流

程,不僅能提升成果的品質,也能提升整體工作效率。

基本上,數位化流程可分為「實體物件的數位化」與「後設

資料的建立」。簡單的說,「實體物件數位化」是依據物件類型與

狀況,先進行不同程度的整理、檢視或修復,並選擇合適的數位化

設備與方法,接著進行掃描、拍攝或者影音轉檔等實際的數位化複

製,之後再根據需要進行影像的處理以及成果的檢視,例如顏色是

否正確、影像是否變形、歪斜、內容是否清晰等;而「後設資料的

建立」,主要是替數位物件建立後續保存管理或應用所需的文字資

料,內容可能包括數位物件的權利狀況、版本資訊、編目資料、相

I 群體的智慧   許諾一座數位之島 13

關的註解、物件關聯資料等,也包括檔案格式、壓縮比、安全性資

料等技術性的內容,依據數位化物件的類型與數位化目的,每一筆

物件的後設資料欄位甚至可能多達上百個,部分描述資料可能還需

要進行研究與考證,因此要確保所有內容的完整性與正確性,也是

一件極為浩大的工程。

進行數位典藏的原始物件,許多可能因為年代久遠,使得它們

非常脆弱,因此數位化的過程需要非常謹慎,包括器物的持拿,光

源的規劃等都要講究,避免因為數位化而對原物件造成傷害。舉例

來說,使用影印機印過書的人都曉得,書籍攤開影印時,有時會因

為書籍的厚度無法完全攤平,裝訂處附近的文字容易變形,也容易

有黑邊,因此,在數位典藏時,為了提升品質與效率,針對比較厚

的書報進行數位化,如果典藏機構有不止一個副本,確實可能將書

籍先行裁切或拆除裝訂再進行掃描,否則一般來說,需要放在特殊

的機台上,採數位攝影的方式一頁一頁拍攝,包括古書或是有容易

脫落物件的檔案也多是採數位攝影的方式來進行,比較不適合使用

掃描的方式,而不同類型的物件也都有各自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

此外,除了實際的數位化過程需要合適的器材與技巧,前置的空間

規劃,例如工作動線或是電源的安排等等,也都可能影響文物的安

全性與整體成果的品質。

《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叢書部分圖書書影。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14

而除了書籍檔案之外,數位典藏的內容還包括動植物標本、

建築、器物、大型地圖等等,可說是包羅萬象,不同的物件在

進行數位化時,亦各有不同的學問。因此,有鑑於數位化過程的

複雜性,為了促進相關知識與經驗的傳承,同時協助各參與計畫

進行知識管理,自數位典藏國家型計畫一開始,就由「內容發展

分項計畫」( 2002 - 2006 )與後續的「拓展臺灣數位典藏計畫」

( 2007 - 2012 )負責,透過訪查與追蹤,完整地收集各計畫的數

位典藏工作流程調查表,並且逐年更新。這些調查表不僅公開在

網路上提供相關計畫參考,計畫人員也將這些調查表的內容加以

歸納整理,並與原典藏機構學者專家及工作人員合作拍攝影片,

在計畫執行前兩年先完成一套十二個主題的數位化工作流程圖文

說明叢書以及相關影片,以圖文整合的方式,完整記錄各計畫的

工作流程,內容同樣逐年持續進行修訂 [10]。

不過,當時出版的圖文說明是依計畫的主題工作組架構來

安排,主要是依學科主題作分類,包括動物、植物、地質、人類

學、檔案、器物、書畫、地圖、金石拓片、善本古籍、考古、新

聞等,與實際數位化工作依照物件類型的方式有所出入,且各計

畫的工作流程規劃與該計畫的經費及藏品數量、機構的性質、人

力等都有關係,有時候甚至差異很大,因此,為了更有效地彙整

國內的數位化工作經驗,並且提出一套對後續相關的參與計畫更

有幫助的數位化流程書籍,自2005 年開始,內容發展分項計畫

將原本的圖文說明改以「數位化物件」的型態作為分類依據,出

版了《數位化工作流程參考標準》叢書,內容包括書畫、文書檔

案、人類學照片、金石拓片、維管束植物標本、期刊報紙全文輸

入、地質標本、水下生態影片、古籍線裝書、考古陶器、瓷器與

地圖圖資等十二本。

10 - 數位化工作圖文說明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p=994

I 群體的智慧   許諾一座數位之島 15

至 2006 年中旬,計畫人員再次將《數位化工作流程參考標準》

進行修訂,並且正式更名為《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目的是希望

使用的對象能夠從原先以國家型計畫的參與單位為主,擴大到計畫

外的其他博物館、圖書館、檔案館,或是各類機構團體與個人。這

套指南共分為「精選物件」與「共通原則」兩個系列,第一個系列

基本上延續《數位化工作流程參考標準》的架構,但新增「委外製

作」與「數位內容保護」兩層面,分別是分析自行執行與委外的利

弊得失,以及浮水印技術、網路安全機制、相關法規等,總共出版

二十本,主題包括照片、地圖圖資、書畫、瓷器、期刊報紙、古籍

線裝書、文書檔案、水下生態影片、考古資料、語料庫建置入門、

印章印記、正片、維管束植物、礦物平面攝影、民俗文物、貝類標

本、金石拓片、建築、微縮資料、漢籍全文。

指南叢書的第二個系列,「共通原則」系列,則是導入數位典

藏生命週期與品質管理等關鍵的概念,編纂專案規劃、整合性工作

流程、影像資料、影音資料、文字資料、色彩管理、委外製作、數

位內容保護與授權、全方位數位博物館建置等九本跨物件的共通概

念指南。帶領這套指南撰寫工作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邱澎

生副研究員在 2012 年七月甫出版的《全方位數位博物館建置》的出

版序指出:

「在規劃寫作『精選物件』與『共通原則』指南的同時,我們即為這兩類

指南設定了一種相輔相成、交互為用的關係。『共通原則』指南著重在分析

數位化工作的各項重要主題,引導讀者對數位化的利弊得失做通盤而深入的

思考。『精選物件』指南則描述特定物件的數位化實務與技術,便利讀者針

對單一物件,選擇最合適、最有效益的數位化工作流程。」

目前這一套流程指南除了贈予國內各大圖書館、博物館與美術

館外,也放在計畫網站提供民眾自行下載,希望能落實國家產出的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16

成果皆能分享於民的初衷 [11]。

數位島嶼,湧現臺灣

由於國科會計畫的申請對象具有一定的條件限制,國內仍有許

多私人典藏機構、文史工作者及私人收藏家未能參與數位典藏與數

位學習國家型計畫,因此,拓展臺灣數位典藏計畫團隊(原本的內

容發展分項計畫團隊)於是建置了「數位島嶼」線上平台(http://

cyberisland.teldap.tw/),向全民募集能夠展現臺灣多樣性的數位化

資料,同時提供一般民眾發表的管道。

催生這個「數位島嶼」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林富士研

究員在平台上線時,曾撰寫〈島嶼的意志〉一文,表達他對數位島

嶼的期許:

「我們的島嶼,有北回歸線的熱情,太平洋的遼闊。殘酷恰似火蛇地獄,

溫柔宛如蕉風椰雨。我們的島嶼,有時猛烈震動,有時輕輕搖晃。有時風狂

雨暴,有時天清地明。寒流與暖流在東西兩岸上下流動,五花十色的子民從

四面來往八方去。

島嶼,的確是我們這個「國家」最鮮明而具體的意象!

然而,這樣的島嶼,輪廓清楚,面貌卻不明。形體完備,魂魄卻不具。

因此,「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

以數位科技打造一座新的島嶼,藉以「典藏」台灣的珍品,「再現」臺灣的

風華,「創建」臺灣的數位共同體。」[12]

而數位島嶼的標誌設計,根據網站上的說明,「數」字可見明

朝董其昌「龍神感應記」,「位」字出於清朝黃仲則之手,明朝文

徵明草書「島」字,清朝吳昌碩則揮毫「嶼」字,特別從明清兩代

11 - 《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叢書下載網址:http://content.teldap.tw/index/?p=99212 - 節錄自:林富士,島嶼的意志,2006。原文網址:http://cyberisland.teldap.tw/aboutus.php?id=10

I 群體的智慧   許諾一座數位之島 17

書法名家的作品中各取一字形成網站的意象,自是表達數位化時代

裡,透過科技與典藏,能夠穿越古今、刺激創意的觀點。

近年來,儘管網路上免費好用的照片分享平台比比皆是,例如

Flickr、Picasa、Facebook、無名小站等都是許多人經常用來分享照

片的工具,但和其他照片平台不同的是,「數位島嶼」以收集臺灣

山川生態、社會活動、建築景觀等等展現臺灣島上各種自然與文化

多樣性的影像為主,並且為了提高內容的使用,平台的內容皆以創

用 CC 授權條款釋出,鼓勵使用者分享與創作。網站不僅開放給一般

民眾上傳照片,同時亦主動規劃主題舉辦攝影比賽,有計畫地擴充

網站收錄的內容。此外,計畫團隊並多次於全臺灣各地策劃攝影展

以及推廣活動,促進民眾的參與,亦主動向攝影名家、文史工作者

與藝術創作者徵求作品,並曾協助創作者與民間收藏家進行藏品數

位化。

目前數位島嶼平台共有新聞總覽、專題展覽、臺灣拼圖、名家

櫥窗、私家寶庫、得獎看板、會員聚落等七個主要項目。在「專題

展覽」單元,可以看到線上徵件活動的入選作品、攝影比賽得獎作

品、以及主題展覽、素人策展等不同類型的展示。「名家櫥窗」收

集許多臺灣攝影名家的作品,並且經過分門別類,而「私家寶庫」

收集的內容,主要徵集自文史工作者、藝術工作者、地方工作室、

民間典藏機構的典藏品。

如果想要欣賞臺灣各地的風光,也可以在「臺灣拼圖」專區,

從地圖或是選單列表選擇不同的鄉鎮縣市欣賞。為了充實這個專

數位島嶼網站標誌

(http://cyberisland.teldap.tw/)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18

區,數位島嶼團隊在 2012 年舉辦「數位島嶼‧臺灣拼圖」主題徵

件活動,希望匯集臺灣三百六十八個鄉鎮市區的特色與地方之美,

並推廣以影像配合地理位置呈現的形式,讓各地重新自我定位,內

容選錄的素材包括各時代的生態、社會、科技、景觀、娛樂與教育

等,拼出斯民斯土的樣貌,就像將臺灣從頭到尾、從左到右全都一

一看遍,也是象徵本國家型計畫階段性任務圓滿達成的一個句點。

知識連結,創造共享

2002 至 2006 年的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期間,許多臺灣重要

的典藏機構都紛紛建置了數位典藏的資料庫,並且把內容匯入數位

典藏聯合目錄(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提供一般民眾檢

索臺灣各地數位資源的平台。由於待數位化的內容相當多,大部分

計畫都著重在基礎的數位化工作,以及物件的後設資料描述等基本

的資料庫建置,對於不具備領域知識背景的一般民眾來說,容易覺

得這些單一物件的描述零零碎碎,即使拜訪了當時已累積三百萬筆

資料的數位典藏聯合目錄,仍然不曉得從何看起,或者這些內容可

能產生什麼樣的意義。在此背景下,為了提供民眾脈絡化的知識,

臺灣多樣性知識網首頁

http://knowledge.teldap.tw

I 群體的智慧   許諾一座數位之島 19

並且切合 2007 年起「呈現臺灣多樣性」的計畫目標,拓展臺灣數位

典藏計畫展開「臺灣多樣性知識網」(http://knowledge.teldap.tw/)

的建置工作,由網站幕後團隊主動策劃展示主題,並向具有相關內

容的計畫徵集符合該主題的內容進行展示。

與數位典藏聯合目錄廣泛收集所有計畫內容不同的是,臺灣

多樣性知識網僅選擇符合主題需求的精品進行展示,再加上網站中

所有藏品的高解析度圖像僅提供使用者拖曳圖片觀賞局部細節的設

計,減低了典藏單位對於圖檔外流的疑慮,因此順利取得解析度較

高的圖像,讓使用者能夠仔細觀察圖像的細節。此外,透過網站提

供的功能,使用者不僅可以觀看、瀏覽這些精緻的圖像,還可以很

方便地進行圖像的比較,或是收藏圖片、製作時間軸、主題地圖、

簡報,或是將完成的創作分享到其他平台等等,發揚創作與分享的

精神。

目前臺灣多樣性知識網收錄的主題共有二十二種,主題包含文

化與自然,從鳥類生態到中藥標本,從民間裝飾藝術到郵票寶藏,

仔細探索,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例如「透視臺灣魚類」展示的是

一批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製作的魚類 X 光攝影,可說是兼具美感

與研究教育功能的圖像;「造型與紋飾」單元將國立故宮博物院收

藏的精美器物挑出來,引導使用者認識各種器物上潛藏的動物、植

物以及幾何圖形的紋飾;「古籍插圖」單元將一般人比較少接觸的

善本古籍裡繪製精美的插圖挑出來,透過分類與整理,表現古代藝

師高明的繪畫及版刻技術。

斐然百藏,彈指之間

倘若要在積累十多年的四百九十多萬筆數位內容中,舉出最特

別的數位典藏品,難度很高,但以下列舉的兩個例子,應稱得上是

相當值得關注的重要典藏: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20

為了推廣佛教文化,常可見寺廟贈送的經書上註明有「歡迎

助印」、「免費結緣」的字樣,於是,我們常可在街頭或是早晨捷

運車廂中看見閱讀書報的人群中,有手拿經書默唸的景象,有時是

一本《妙法蓮華經》,有時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隨著時代更

迭,佛教經典從古代的手抄經到印刷本,流傳豐富,自中國宋代以

來即開始有整理、組織漢文佛典的大工程,歷經遼、金、元、明、

清,數千年來歷代統治者皆胸懷大志意欲編纂一套世上最完整的漢

文佛典。

因此,第一個例子介紹的,便是法鼓佛教學院與中華電子佛典

協會(Chinese Buddhist Electronic Text Association, CBETA)合作將

佛學典籍匯集於數位化資料庫中,完成中國歷代統治者皆無緣完成

的佛典匯集事業。難能可貴的是,在東亞其他國家的佛教徒也都有

心協助的前提下,這項工作能夠在臺灣整合完成。中華電子佛典協

會由「北美印順導師基金會」、「菩提文教基金會」與「中華佛學

研究所」(現在的法鼓佛教學院)於 1998 年贊助成立,目的在免費

提供電子佛典資料庫以供各界作非營利性使用。

透過數位內容公開徵選計畫,法鼓佛教學院與中華電子佛典協

會自 2005 年起開始參與數位典藏國家型計畫至今,建置佛教經典

的知識管理系統,先是完成「佛教藏經目錄數位資料庫」提供完整

的多語言佛教藏經目錄檢索,再以此為基礎,進行「臺北版電子佛

典集成」,並且將漢文中尚未數位化之典籍進行數位化,整體收錄

之經典超越歷代大藏經。2009 年並展開「佛學詞彙研究資源」的建

置,彙集與開發協助文獻研究的資訊工具 [13]。

在建置的過程中,計畫團隊並動員臺灣與世界各地佛教信徒

的力量共同執行漢文大藏經的內容建置與校對工作,同時開放個人

13 - 佛教藏經目錄數位資料庫 http://jinglu.cbeta.org/;臺北版電子佛典集成 http://taipei.ddbc.edu.tw/;佛學詞彙研究資源 http://buddhistlexicon.ddbc.edu.tw/

I 群體的智慧   許諾一座數位之島 21

與團體非營利使用,如同前述紙本經文的「歡迎助印」、「免費結

緣」一樣,用意在與公眾分享。現在使用者可以從中華電子佛典協

會網站首頁下載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光碟、CBETA 漢文大藏經手機

版與電子書。

第二個值得一提的例子是致遠管理學院(

現在的臺灣首府大學)陳擎文老師主持的「當

代中醫針灸之數位典藏」,這個計畫與前一個

佛典的例子相同,都是透過每年申請數位內容

公開徵選計畫,持續在同一個領域耕耘多年。

從 2004 年的「臺灣董氏針灸的數位典藏」開

始,一直到 2011 年計畫結束,持續增加網站內

容,逐步拓展針灸相關的各類知識。計畫網站

提供 3D 虛擬實境銅人、針灸穴道系統、整合性

處方系統、特殊配穴系統、針灸名家典藏、臨

床醫學文獻典藏、古典針灸文獻典藏、中醫人

工智慧系統等單元 [14]。其中 3D 技術的運用尤

具特色,能夠幫助學習者透過互動式的介面,

更精確地認識各種針灸的穴道系統,和傳統的

針灸書籍比起來,這套系統將平面的經絡與穴道結合 3D 技術,並且

融入西方的解剖學,加入肌肉組織、神經系統、血脈與骨頭,讓針

灸的學習者更容易體會下針的角度與深度,同時,這個數位中醫針

灸系統還能清楚見到穴道的名稱與相關疾病的治療說明,這樣的技

術與概念不僅實用,對幾千年的中醫歷史而言,更是重大突破。

結語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這十年來,在全臺灣各典

藏機構與學者專家的共同努力下,已累積了至少四百九十二萬件的

14 - 「再探 針灸大全」網站 http://tung.tsu.edu.tw/acupuncture/

當代中醫針灸數

位典藏計畫人體

穴道3D 物件圖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22

數位典藏素材 [15],對許多經費有限的典藏機構來說,整個執行過程得到的回饋,

不僅是館藏數位化的累積,透過這個機會,許多典藏機構得以大規模地整理館內

的蒐藏,並為這些典藏品撰寫詳細的描述資料、製作資料庫,除了能夠進一步提

供研究人員與一般大眾更方便的使用環境,對機構內部工作者的數位能力培養亦

是一大助力。

國家型計畫所引領的數位化風潮,從國家寶藏到民間文物,仍持續地以數位

形式累積,並且傳遞臺灣豐富多樣的文化。然而這些數位素材的建置,仍只是整

體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計畫裡的一部份,在這個國家型計畫裡,還有許許

多多的政府機構與民間單位陸續投入各類學術研究、技術研發、數位課程製作、

以及推廣與加值應用等。事實上,數位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數位典藏是一條長

遠的路,它需要持續地累積、維運與更新,面對未來,也期待未來有更多政府與

民間單位加入數位典藏的行列。

身處全球化的今日,面對國際間強烈的競爭,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

技計畫已經建置了豐富的數位內容,等待臺灣各界的發掘、利用與創造,數位典

藏是臺灣傳承給下一個世代的文化樹苗,也幫助我們理解過去,展望未來。y

致謝

感謝「拓展臺灣數位典藏計畫」林彥宏先生、林定立先生、林慧菁小姐、陳秀華小姐、高朗軒先生、

廖智賢先生、曾怡怡小姐接受訪談。

15 - 參考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成果入口網 http://digitalarchives.tw/

I 群體的智慧   數位內容的中流砥柱:數位技術研發 23

數位內容的中流砥柱:數位技術研發

斑駁泛黃的老照片重現了原有的色彩,古文書裡早已成為歷史的罕見文字能夠在電腦

上呈現,來自各地不同的資料庫得以分享串連,龐大的影音檔案更容易檢索與編輯,

而學生們也走出了教室,學習無所不在。數位技術的研發,讓文化獲得了一股嶄新的

力量,新的研究,新的可能,與新的體驗都正在發生。

撰文=林欣宜(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吳佳玲(國立中興大學校長室)

緣起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第一期(2002 - 2006)以及第二期

(2007)的目標,在於將國家珍貴資產進行數位保存,為支援典藏

計畫相關技術需求之諮詢與服務,設立了「技術研發分項計畫」,

是國家型計畫的核心計畫之一。與此同時,「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

計畫」(2003 - 2007),也為了支援數位學習內容,設置了「數位學

習環境與工具開發計畫」。這兩項國家型計畫於2008 年整合為「數

位典藏與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兩者之技術分項則整合為「數

位技術研發與整合計畫」,執行迄今,除了提供典藏內容需要的技

術支援外,也視數位環境未來趨勢所在,研發具備應用潛能的前瞻

技術。

數位技術之研發,主要是為了因應管理數位化內容所發展出來

的,自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於 2002 年啟動以來,負責提供基礎

技術服務的核心分項(即第一期之「技術研發分項計畫」與第二期

之「數位技術研發與整合計畫」),便在中央研究院的資訊科學研

2技術研發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24

究所、計算中心及資訊科技創新研究中心執行,第二期更加入台灣

科技大學作為計畫執行單位,提供本國家型計畫項下各參與機構、

各分項計畫及其子計畫與公開徵選計畫所需服務。

技術研發分項計畫最主要的工作,為提供本國家型計畫項下數

位典藏計畫的技術支援,業務包括:後設資料(metadata)之分析規

劃與諮詢、資料庫及網站建置、以及核心技術支援,共計開發了四

十四個資料庫及建置了三十四個網站與系統,所研發的核心技術,

則包含了多媒體管理、聯合目錄、影音處理、後設資料檢索、中文

缺字與斷詞系統、數位典藏資料庫以及時空資訊整合系統等二十六

項。此外,也致力於發展共通與特殊之資訊技術工具與應用需求、

以及協助數位典藏資訊技術人力的養成等等。

從全文資料庫到數位典藏

數位典藏所需的數位技術研發,並非從本國家型計畫才開始,

較有系統的大規模發展可以回溯至 1984 年起,中央研究院開始推

動「古籍自動化計畫」,進行了諸多漢籍全文資料庫建置的計畫,

到了 1997 年,正式整合並定名為「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 [1],

許多現在數位典藏領域仍持續關注的基礎工作,其實從當時便已開

始,也歷經不少嘗試錯誤的過程。

當時遭遇到的問題,不光是怎麼透過電腦,將古籍資料處理過

後保存下來而已,處理過程中出現了掃描規格不統一、中文文獻的

處理難題(如古籍之版本、OCR 全文辨識之校對、斷句、缺字與造

字)、如何進行中文的資訊處理(中文字根研究、電腦用字、中文

的交換碼、文字在電腦中的表達、中文輸入與輸出系統)、及全文

檢索等等問題,說明了萬丈高樓平地起的艱苦。

當時擔任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兼計算中心主任

1 - 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 http://hanji.sinica.edu.tw/

I 群體的智慧   數位內容的中流砥柱:數位技術研發 25

的謝清俊教授,就是最重要的推手。在他及一批熱心的工作團隊努

力下,成功地開始以電腦科技支援人文研究基礎環境的工作,建置

了可能是當時世界上最具規模的中文古籍資料庫,並成功推廣到眾

多國際重量級學術機構,與其他圖書館交換或提供採購。當時的經

驗對於人文與科學間跨學科領域交流,具有重要的意義,也促成

了 1998 年的「數位博物館專案計畫」,以及後來的「數位典藏國家

型科技計畫」,奠定了開展科技與人文結合可能性的最重要基礎。

謝清俊教授及其團隊致力於相關研究,將建置中文全文資料

庫相關之領域稱為「人文資訊學」,為未來數位典藏的技術發展之

種種重要基本課題定調,並持續研究迄今。謝清俊教授同時也於

2002 年起擔任「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首任計畫辦公室主任,

帶領同仁構築此國家型計畫的雛形,一年後(2003 年七月)卸任,

由當時擔任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的李德財

院士繼任。

李德財院士為現任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共同主

持人,自 1998 年以優異學術成就受延攬回國服務後,於 2002 年數

位典藏國家型計畫第一期伊始之際,即與謝清俊教授合作,投入國

家型計畫項下的「數位典藏技術研發計畫」,並於計畫開始的第一

年擔任此技術研發分項計畫主持人,扮演提供技術支援、強化數位

化基礎建設的角色。除了協助開發更加完善的數位環境,當時進行

的各項技術研發,還包含建立共同時空語文環境、文本內容標誌語

言、資源組織檢索、後設資料說明、檢索機制開發與系統評估等。

李德財院士於次年接任計畫辦公室主任(2003-2010)一職後,

與當時的國家型計畫總主持人曾志朗院士共同為擴展國家型計畫的

工作而努力,2007年起並擔任計畫共同主持人至今。如今,國家

型計畫的工作範圍已擴展至效益推廣、部會溝通(在各部會、典藏

機構與核心分項之間,進行溝通與協調)、推廣公眾授權、推動產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26

業應用、以及國際合作等等重要工作項目。工作項目重心之轉移,

說明了國家型計畫的發展,除了繼續深化數位化環境的基礎建設之

外,已經越來越強調推廣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效益、發揮社會綜效

與國際影響力的大方向。

整體數位環境的變遷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計畫的發展,如計畫總主持人王

汎森院士所言,在數位化內容的選擇上,顯現出走向「生活化」的

趨勢。而數位技術歷經十數年的發展也同樣有網路化、大眾化與多

元化的走向。這些變化對於數位內容產業的發展,不但具有指標作

用,也具體地左右了數位技術之研發方向。

數位技術的發展出現的變化,主要是因為近年來數位環境的大

勢所趨,改變之處大致可以歸納如下:一、伴隨著 Web 2.0 的持續

發展,原先多由專家或企業主導的內容,轉為以個人化的內容為主

流,例如個人發佈的部落格(blog)、共筆系統(wiki)等等,也出

現了訴求對象小眾化的網路社群經營的風潮;二、各種資料格式漸

趨標準化,亦即建立標準的需求大增;三、越來越多因應多元化平

台或載具(從個人電腦到 PDA、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等等)的內

容需求與呈現模式;四、從有線到無線,巨量的多媒體資料在無線

化環境支援傳輸的狀況下,數位內容的瀏覽更加不受空間的限制;

五、數位內容的檢索由單一模式走向包含影像、影音等多模式的查

詢方式。

數位技術發展的趨勢受到整體大環境的影響,固不待言,然

而,要說明因應國家型計畫所需而研發的數位技術之發展,最佳的

詮釋方式,可由數位典藏的生命周期所經歷的各個階段分別加以說

明,此或許是最容易、也能最全面地理解數位典藏技術之特色及其

發展意義何在。

I 群體的智慧   數位內容的中流砥柱:數位技術研發 27

數位典藏的生命周期

從典藏素材「數位化」後到「典藏」的生命周期各個階段,來

看本國家型計畫十年來的數位技術發展,依序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一是確認需求,並進行支援系統之分析,以便決定提供何種技術與

服務,是為進行「數位化典藏」的基礎建設與服務準備工作;二是

就分析之結果,進行系統之設計與開發;三是系統之維運及數位化

共通成果之系統整合與展示;四則為數位成果之長期保存。以下便

分別加以概略說明:

1. 數位典藏基礎技術建設與服務

在第一階段最重要的,便是由進行數位化工作的典藏單位先提

出技術性具體需求後,經由技術團隊的分析,考量已有設施之可用

程度,並確認數位化素材的互通性規範等等。另外,在此階段,亦

應預先考慮內容目錄與索引的互通性、網路流量分析、會員帳號驗

證、授權與智財權盤點等等項目,並將之置入技術支援之流程中。

典藏單位要建置數位典藏系統,必須事先考慮數位內容是否符

合互通性規範,才能預留系統於建置完成後與其他數位化計畫成果

互通有無之空間。因此,為各式各樣的數位化成果制訂具有共通性

質的資訊描述,也就是後設資料(metadata),並設計出以互通為

前提的系統需求規格書、軟體需求、與設計規格書等,是下一個階

段工作進行的重要依據,同時也是未來數位化成果與其他計畫之成

果能否一起在共通平台上呈現、並得以被搜尋到的重要基礎。

2. 系統之設計與開發

在典藏單位提出的數位化計畫需求獲得確認後,到了第二階

段,技術團隊便會依據前一階段開出之需求及規格,開始進行系統

之設計與開發。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28

理想的公共數位典藏系統設計與建置,應該基於以下三點前

置作業:一、已經確認過素材之智財權授權;二、完成數位化作業

及後設資料建置;以及 三、以後設資料的內容,考慮不同串連與重

組的方式,來決定內容呈現方式,以便達到知識推廣等目的。建置

的系統則需能儲存、管理後設資料與數位物件,且應提供編目、瀏

覽、查詢、個人化、及系統管理等功能,才能畢其功於一役。

在這個階段發展的數位典藏技術,除了與典藏系統本身之建置

相關的研發外,主要著重多媒體技術、電子影音技術、數位版權管

理等層面。這是因為數位化物件種類的多樣性、以及前面提到了數

位環境轉趨大眾化、多元化與網路化,造成系統管理的標準及使用

規範尚未一致的結果。國家型計畫的數位化對象包括善本古籍、拓

片、檔案、器物、書畫、動植物標本、影音記錄等等,因此數位化

的方式及其後設資料會有所不同,而為了因應這些不同,所採取的

技術處理也就經常因個案而有差異。

正因為國家型計畫處於第一線,面對處理不同種類數位化物件

之典藏規格與技術需求,技術分項著力最深的部分,即包含文字、

數位典藏技術發展生命週

期,圖上方的圓圈為技術

核心設施。

I 群體的智慧   數位內容的中流砥柱:數位技術研發 29

影像及視訊的多媒體技術。文字的處理目前已相當成熟,雖然電腦

無法顯示的中文古籍缺字和異體字問題,仍須持續投入解決,但目

前針對中文文字處理的技術已經有長足的進步,相信有朝一日可以

達到令人滿意的結果。影音技術的部份,則持續朝向影音轉檔及影

像修復的技術研發,包括:影片分鏡偵測、自動化物體運動註解與

檢索、三維物件分割暨檢索及環場環物整合等等項目。

數位典藏與學習國家型計畫的技術團隊所開發的眾多系統中,

也包括 iPicBox(http://ipicbox.tw)及VCenter(http://vcenter.iis.

sinica.edu.tw)網站,以自行研發類似 YouTube 的影音展示平台,

供國家型計畫成員及公開徵選計畫上傳使用,希望藉以跟上日益興

盛的影音日誌系統(Video Blog)潮流,目前 VCenter 已有五十個

以上的典藏機構或計畫進駐,儲存超過一萬五千筆的影音內容,並

有小部分內容由一般民眾提供分享,其中採用公眾授權(Creative

Commons, CC)宣告的內容達百分之六十五。

此外,為了面對可能的侵權問題,數位版權管理也是技術分項

近年來積極發展的技術項目,做法則有採用數位內容包裹技術,進

行跨平台加密保護、以及嵌入數位浮水印、採用數位指紋與拷貝偵

測技術等等方式。

3. 系統與整合平台之維運與展示

在第二階段系統開發之後,便進入系統維持與運作之階段。此

時期最重要的,是要保持系統之正常運作與安全性。因此,技術團

隊較為重視系統即時監控與系統問題處理、程式碼控管、軟硬體更

新、資訊安全等等層面,這也是此一時期的重要服務內容。

各計畫之數位化系統建置之後,為了讓不同性質的數位化成果

能在一個共通平台上展現,系統與系統之間的整合,必須制訂互通

性規範。為了使系統好用、有效,多模式資訊檢索、通訊網路及系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30

統整合服務,以及以內容為基礎的影像或視訊檢索、多媒體內容語

音識別、多模式智慧人機介面等等,是促成系統整合與計畫成果能

在共通平台呈現、搜尋的重要工作內容。

對本國家型計畫而言,「聯合目錄」 [2] 是所有數位化成果匯

入後設資料及瀏覽級影像的對外公開窗口,自從數位典藏國家型

計畫第一期起即開始建置,並歷經多次改版。然而,看似簡單的一

個整合平台,對於數位技術來說,仍然具有相當難度。技術團隊透

過協助聯合目錄系統開發,成功地克服困難,彙整異質性資料庫,

並進行跨領域檢索技術之開發,這是非常重要的突破。而這些突破

之中,多媒體數位典藏技術的進步更是有目共睹:特別在視訊的品

質強化、視訊資料庫之建立,以及視訊的擷取技術方面等等;在系

統的展示與應用層面,則是多媒體網路搜尋、智慧型檢索、多國語

言處理、視訊強化、多模式使用者介面、多媒體內容保護等技術。

這些都是與影音化、無線化、平台多元化的趨勢有直接相關的研發

趨勢。另外,即使克服了種種技術難題,要將諸多計畫成果放在同

一整合平台上,計畫間繁瑣的協調溝通工作,就困難度與重要性而

言,並不亞於技術的研發。

4. 計畫成果之長期保存

第四個階段是數位資料的長期保存,這是為了確保計畫成果與

系統能夠被永續保存與利用,並為因應無法預測及潛在的各種意外

與災害,所採取的積極防護措施。從 2008 年數位典藏與學習國家型

計畫開始,資料的本地與異地備份、系統的保存與還原、以及如何

順利轉換資料格式,成了這個階段最重要的工作項目。

談到數位化資料的保存技術,首先必須考慮的,便是格式轉換

與設備更新的問題,尤其是視訊、音訊、影音等等多媒體資料,一

2 -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 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

I 群體的智慧   數位內容的中流砥柱:數位技術研發 31

來性質上不如文字與圖像般簡單,二來影音內容與體積的大量增加

及格式標準的與時俱進,加上隨著軟、硬體的轉換,資料的檢測與

轉換也必須時時進行,這些都是具有技術難度、也是永續保存的重

大議題。

對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而言,除了解決上

述問題以外,進行「異地備份」 [3] 則是 2007 年第二期計畫開始

時,在眾多參與機構的共識下發展的長期保存策略,也是足以自

傲於國際的一項成績。異地備份的進行,以建立穩定、安全、

存續性高的儲存管理系統為目的,在本地與異端架設互連之儲

存架構,提供遠端自動複製、分散式存放與即時的快速存取服

務,並建立系統化與標準化作業程序,使用技術團隊自行研發

的 UrSpace 和 TELDAP Sync Package 兩個使用介面軟體,以便達成有

效之長期保存。

本國家型計畫異地備份之作法,是以參與機構為單位,在不影

響機構資料管理權的前提下,將中央研究院、國史館、國史館臺灣

3 -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 長期保存與異地備份服務系統 http://remote-backup.teldap.tw/

長期保存與異地備份典藏

設備架構圖(2012年九月資料)。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32

文獻館、國家圖書館、國立臺灣大學、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國家

電影資料館、行政院客家文化委員會、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透

過網路在各自單位的備份節點上傳資料、或在網路速率侷限下改採

寄送NAS硬碟的方式,備份到位於中央研究院的異地備份系統,完

成異地備份;而中央研究院本身的資料,則另行再備份到儲存機房

位於新竹的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以

便達到異地保存的目的。參與機構之中,少部份已自行發展經過核

備的異地備份設備與技術,因而未採用本國家型計畫建置的異地備

份系統。

目前,異地備份的工作除了定期進行備份,並且持續改善整體

保存、監控系統及備份軟體系統的效能及穩定度以外,也建置了線

上教育系統,為人才培育及經驗的累積留下記錄,以期達成國家重

要數位成果的永續營運。異地備份作業隨著雲端產業日益成熟、各

種軟硬體成本預期可遞減的狀況下,可預見未來將對國內外公私立

機構重要國家數位資產長期保存之做法,產生示範與前導作用。

前瞻技術的研發

數位典藏的發展,有賴於關鍵基礎技術的支援,使龐大數位

典藏資料之建置與管理,得以井然有序,而在奠定國內整體數位化

工程根基的同時,也衍生出好幾項重要而又彼此相關的前瞻技術發

展,這些技術的發展除了能夠具體說明數位典藏技術研發的成績

外,對於國內因應中文為主的數位典藏技術、以及引領未來數位發

展的新方向,尤其更具舉足輕重的地位。在為數眾多的成果之中,

限於篇幅,以下僅舉其中四例加以說明:一、為處理中文缺字問題

所發展出的漢字構形系統;二、由漢字構形衍生出的中文人機辨識

系統;三、中文斷詞技術;四、影像處理技術及視訊修補技術。

I 群體的智慧   數位內容的中流砥柱:數位技術研發 33

1. 漢字構形系統

漢字構形系統是為了因應電腦缺字的問題而研發出來的。中文

字並非拼音文字,其字碼與封閉性質的西方語言字母集結構不同,

電腦字碼沒有包含所有中文字,而過往使用的中文字裡,也有不少

今日已經不用,或者衍化出異體字、俗體字、簡化字等等形式,而

這些字在中文系統中不見得都獲得支援。由於電腦交換碼中缺乏足

夠的字集,使得電腦裡的漢字不足,缺字、異體字問題因而變成典

藏數位化過程中必須面對的課題。一般說來,要解決中文缺字的問

題,可能的方式有:擴大電腦字集、在電腦中造字,或者乾脆放棄

輸入。然而,一旦檔案交換到其他電腦時,若其他電腦沒有支援造

字,或者在網際網路上瀏覽,用戶端仍然會顯示缺字。

1993 年起,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的文獻處理實驗室,

便在莊德明研究助技師帶領下,針對此問題著手建置「漢字構形資

料庫」 [4],企圖在電腦中建構出一個處理字形的機制。這個資料庫

的建置可以回溯至國立交通大學於 1972 年發展的字根系統,之後以

其為根據,不斷進行擴充,研發出以「漢字構形」的方式來解決中

文缺字問題。簡而言之,是以分析漢字在計算機中的制式表達,即

其構形,來登錄漢字的字形結構,也就是拆解中文字為不同部件,

再視需要做出不同的排列組合。構字的原則是將漢字視為一個二度

空間圖案,再由所含括部件,以「橫連」、「直連」及「包含」三

個法則拼湊而成。構字式可以用來表達缺字,也可以作為漢字交換

碼,因此一來可以銜接數位化的古籍中出現的各種古今文字,二來

可以藉著構形分析,提供不同時期的漢字,解決中文電腦的缺字問

題。舉例而言,當使用者到本國家型計畫成果入口網站的聯合目錄

查詢資料時,檢索的結果若含有缺字,聯合目錄裡的伺服器程式,

便會自動呼叫字型資料庫中的缺字,將用戶端系統裡無法顯示的缺

4 - 漢字構形資料庫 http://cdp.sinica.edu.tw/cdphanzi/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34

字以圖檔當作文字的方式提供給使用者閱讀,如此一來,不僅能讓

使用者不需為了顯示缺字另外安裝字型,更能大幅降低各單位的開

發成本與時間。漢字構形資料庫的應用程式雖然目前只能運用於微

軟繁體中文視窗,但此一資料庫仍在持續建構改良,2005 年已推出

了 Unicode 版本,並於 2011 年九月正式對外開放使用。

2. 中文人機辨識系統

基於漢字構形原理所研發出來的中文版「人機辨識系統」 [5],

是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陳伶志博士等人所研發。此

項技術的原理是基於中文字型架構的獨特性,提供創新之中文反向

人機辨識碼服務,此一發明並可協助中文典籍數位化工作進行。

CAPTCHA,是 Completely Automated Public Turing Test to Tell

Computers and Humans Apart 的縮寫,是藉由程式來產生一個電腦程

式難以解決,但使用者憑直覺即能輕易回答的問題,如此設計的目

的是為了進行驗證,確保回答問題的是人類,而非電腦程式,這樣

一來,可以成功達到區分人類跟電腦程式的目的,所以廣泛地被應

用在保護網路上的資源免於受到惡意程式的存取。

而「 r e C A P T C H A」則是「C A P T C H A」技

術的延伸,其特色是在驗證使用者的同時,可以

讓 C A P T C H A 更徹底地利用使用者在通過驗證時

所產生的運算資源,並且運用這些運算資源來驗

證 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OCR) 辨識結果的

正確性、或增加 OCR 的訓練資料(training data),

當 OCR 下次再遇到同類型的字時,便可提高辨識正確

率。由於目前的 reCAPTCHA 只能用於英文 OCR 驗證

辨識結果,研發中文 reCAPTCHA ,對中文數位典藏

5 - 中文版人機辨識系統 http://crecaptcha.org/

中文人機辨識碼範例

I 群體的智慧   數位內容的中流砥柱:數位技術研發 35

有其意義,並且也能降低為了驗證文件辨識結果正確性所花費的人

力成本。

除了上述優勢外,中文人機辨識系統雖是中文化的系統,但

由於象形字的結構可拆解字形,並不限於只有懂中文字的人才能利

用,因此其所提供的驗證碼功能,也是未來可以預見將廣泛運用於

全球資訊安全的利器。

3. 中文斷詞技術

「中文斷詞技術」是這一系列中文文字資訊處理所延伸出來的

另一項前瞻科技。此為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暨「數位

典藏與學習國家型計畫 — 數位核心平台計畫」主持人陳克健博士所

研發。由於現今數位文件累積迅速且取得容易,更加需要自動化的

語言處理技術與工具來加快大量語料的處理。不管是機器翻譯、語

言分析、語言了解、資訊抽取或語言處理系統,經過分辨文本中的

詞彙,才能再進入下一步驟的研究,在數位內容的資訊擷取或資料

探勘(data-mining)研究中,斷詞、斷字是資料處理的重要步驟。

對於拼音文字(例如英語)的斷字研究而言,可以藉由空白

取得句中單字,但中文句子因為沒有分隔符號,所以難以透過自動

化程式來取得句中的字或詞。而且,由於中文詞集是單字的開放

集合,目前尚未有任何詞典或科學的方法,可以盡列所有的中文詞

彙,甚至,隨著處理領域的不同,相關的特殊詞彙或專有名詞,常

常因為參考詞彙的不足,而造成分詞系統錯誤的切分。為了解決這

個問題,最有效的方法是補充領域詞典、並加強詞彙的搜集。因

此,新的詞彙或關鍵詞的自動抽取,便成為分詞的先期準備步驟。

中研院建立的「中文斷詞系統」[6] 提供可以自動抽取新詞、建

立領域用詞、或線上即時分詞的功能,具有新詞辨識能力,並附加

6 - 中文斷詞系統 http://ckipsvr.iis.sinica.edu.tw/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36

詞類標記的選擇性功能。此一詞彙庫系統包含約十萬個詞、以及附

加詞類、詞類頻率、雙連詞類頻率等資料。除了基本詞彙庫外,使

用者可依需要附加領域專屬詞庫。分詞系統採用之詞典具備可擴充

性,可以讓使用者依據不同領域的文件進行補充,以領域詞典做為

分詞之依據。本國家型計畫的成果入口網便使用了關鍵詞超連結標

記工具(Hyperlink Tagging Tool),只要使用者透過介面將所欲分

析的文本輸入,系統工具便會將文本送至中文斷詞系統,斷詞完成

後,回傳關鍵詞,並自動串連聯合目錄資源。如此一來,中文斷詞

系統得以和數位典藏與學習豐富的成果結合,讓使用者可為其文本

產生更多內涵與延伸閱讀,最後建立聯合目錄關鍵詞辭典。

中研院團隊多年來研究「中文」語言技術所進行的基礎建設,

包含標記語料庫、中文句結構樹資料庫、詞彙庫、中文語法、詞彙

分析系統及句剖析器等等,用以自動抽取網路文件中隱含的訊息,

擴充現有知識架構,並建立領域知識庫及詞彙知識庫。藉由連結不

同的知識庫,可以形成一個完整的概念網,一來可以提高計算機推

理及語言了解的能力;二來將自動抽取得到的統計、語言語法及常

識訊息,作為基礎知識,再應用於分析文件的概念結構,進而再抽

取新的知識詞,形成自動化的學習循環,為未來的自動化知識建構

奠定基礎。值得一提的是,具有新詞辨識能力的中文斷詞技術,也

是迄今為止本國家型計畫中獲得最多業界技術轉移的項目。

4. 影像處理技術及視訊修補技術

透過數位典藏,近年來收羅了許多珍貴老照片及老影片的數

位化成果,由於老照片或老影片的實體物件本身,往往因為年久失

修、又欠缺完善的保存環境,而產生了斑駁、霉蝕,數位化之後的

效果也無法避免地受到影響。有鑑於此,技術團隊針對影像的品質

加以強化處理,或去除老影片中的雜訊與破損,並對已出現毀損的

畫面研發技術盡可能加以補救。

I 群體的智慧   數位內容的中流砥柱:數位技術研發 37

近幾年來國家型計畫於技術上特別注重研發多媒體技術,在

技術研發與整合計畫主持人暨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廖弘源

研究員的領導之下所開發的「影像處理技術」,對於各種多媒體內

容的分析、處理與修復,有非常重要的突破。在修復老照片的作

法上,技術團隊利用版調調整(tone reproduction)的方式將照片

中對比(contrast)較差的部份重製,其次則利用影像修補(image

inpainting)技術,修補照片中損壞的部份,不但可做到將數位化後

的老照片中的刮痕修復、使影像陰暗不明處看得清楚、還能達到有

效呈現老照片完整資訊的效果。另外,對老影片等視訊的修補技術

(video inpainting),則是利用影片中的大區域範圍,進行背景畫

面重建、處理含有攝影機運動之影片、處理一般的動態背景問題,

以及針對被遮蔽之移動中前景提出一套解決的方案。

公開徵選計畫的技術發展

技術研發與整合計畫除了負責基礎的工作項目,也徵求與技術

相關的公開徵選計畫,以規劃募集能和技術核心分項所執行計畫的

成果產生互補作用的研究。從 2002 年起至 2012 年,技術研發分項計

畫之下通過的公開徵選計畫達一百二十六個之多,也有不少令人耳

目一新的研發成果,對於數位資料之壓縮保存技術、視訊典藏資料

之快速擷取、Web 2.0 之技術整合與應用、智慧財產權與隱私權管理

機制開發、以及數位典藏資料庫技術等研發有亮眼的成績。以下簡

要舉兩個例子,說明技術研發公開徵選計畫的成果。

國立中央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施國琛教授等主持的「新一代影片

3D 動態特效及典藏技術之開發」計畫(2011年度),研發出「動態

修補演算法(Motion Inpainting)」,除了可針對動態背景進行處

理、幫助使用者修復拍攝影片中不須出現的物件或瑕疵,還可以將

影片修補的技術延伸至全景背景製作。另外,也藉由「多重角度影

片轉換」的功能,用多段影片創造環場特效,讓使用者控制、調整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38

視角,可以經由多種角度去觀察行動中的物件。

國立嘉義大學應用數學系陳嘉文教授主持的「雲端多媒體編輯

系統在數位典藏上之應用」(2011 年度),則針對雲端編輯、雲端

平行運算及影像傳輸等技術進行研究,發展能夠讓使用者方便製作

「雲端電子書」的技術,並協助教育部建立雲嘉南區域教學資源中

心發展「雲端電子書系統」,目前共有十三所公私大專院校使用。

數位學習技術研發

數位學習所需的技術與數位典藏的性質不盡相同,主要的發

展方向除了數位學習工具的研發以外,推廣平台及媒合服務也是進

行的重心。從數位學習發展的大趨勢來看,數位學習工具的研發特

別著重在「教學工具的設計」與「數位學習環境及技術之開發」。

前者的研發成果以華語文教學與評量工具、數位學習模式及環境之

推廣、線上教材及學習效果之檢驗等等為大宗;後者則重視未來幾

年內可能的系統與內容發展趨勢,針對將來可能應用的平台、技術

或載具等等(例如行動或感知載具、學習機、數位學習玩具或機械

人),對 Web 2.0 技術平台、知識管理平台、3D 多媒體技術、以及

語意數位學習技術等進行研發。

針對上述趨勢,數位學習技術團隊透過「數位學習環境與工具

開發」子計畫之執行,建立國內大型研究團隊及中心,並成立特殊

研究領域研究工作小組(Special Interest Group, SIG),來達到提升

臺灣數位學習在國際上的學術及科技領導地位、帶動國內外數位學

習跨領域之學術合作與發展、強化數位學習基礎研究及研究人才培

育、研發前瞻數位學習策略及關鍵技術、建立前瞻數位學習環境及

工具及促進國內數位學習產業升級及發展等目標。

數位學習團隊以成立卓越研究中心與卓越研究團隊的方式,

促進數位學習領域更深入的研究與發展,並整合社會資源,積極與

I 群體的智慧   數位內容的中流砥柱:數位技術研發 39

外界合作。卓越研究中心或團隊的工作目標在於建立前瞻數位學習

模式(包括基礎研究、前瞻數位學習環境及技術之開發、創新數位

學習內容之設計及開發等三個面向)、培育優良的數位學習產業、

建立上、中、下游整合機制、與國際頂尖研究團隊合作等。其中,

本國家型計畫共同主持人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校長張國恩教授帶領

的語言學習研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蔡今中講座教授領導的電腦輔

助科學學習研究、以及國立臺灣科技大學黃國禎講座教授帶領的行

動 / 無所不在學習之研究等等,都在數位學習研究上有傲人成績。

數位學習的技術研發,以對外公開徵求的執行項目為主,已經

進行的數位學習技術研發為數眾多,以下舉數例說明之: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林宣華副教授主持的兩年期

公開徵選計畫「以 Web 2.0 整合創新教學工具和典藏教材資源應

用於數位學習環境」(2010 - 2011 年度),以「Web 知識擷取」和

「Web 2.0 技術」相關研究為基礎,應用於教育與學習領域,建構

出 Edu 2.0(Education 2.0)的智慧型 Web 2.0 平台。第一年先完成互

動式白板軟體(Interactive Whiteboard, 簡稱 IWB),公開軟體原始

碼,並研究開發 Edu 2.0 平台,讓全國各級學校能輕易地將現有傳統

教室 E 化。藉由 IWB 軟體與 Edu 2.0 平台整合,讓老師、學生、家長

等使用者都能方便取得相關的教育學習內容做為輔助教材參考,希

望透過教育將國家型計畫產出之數位內容普及。第二年計畫除加強

原有 Edu 2.0 服務外,以 IWB 軟體的「教學歷程」錄影功能為基礎,

擬擴充成為「遠距教學服務平台」。同時,開發「數位筆」的分析

程式模組,並改良「偏鄉地區中小學網路課業輔導服務」的遠距課

輔模式。

類似的技術研發還有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數位學習與教育所黃國

禎講座教授主持的三年期卓越研究團隊計畫:「以 Web 2.0 為基礎之

無所不在合作學習環境之建置與應用(2010 - 2012)」。現今由於無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40

線通訊技術的持續發展,使得網路教學可以不再受到使用場所及學

習載具的限制,該計畫透過 Web 2.0 的概念與技術,建置一個以社群

網路為出發點的「無所不在數位社交學習平台」,提供學習者、教

師與平台管理員一個開放且共享的教學空間,引導學習者進行互動

式網路學習、分享及合作。除此之外,該學習平台會經由分析使用

者所身處的情境,利用人工智慧的方法分析出適合該學習情境的教

材,進一步提供學習者更適合的學習內容,並透過相關機制提供學

習者學習上的回饋。

另外,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宋曜廷教授研究團隊所執行的「職

涯資訊系統」三年期計畫,主要針對國內國、高中階段的學生,發

展一套兼具品質與實用性的電腦化職涯心理測驗,協助在校學生面

對升學方面與畢業後在職場上做好生涯規劃。研究團隊所設計的「

生涯決策模型」,以及外在訊息與決策之系統開發,將提供國內學

生及教師作為有利的生涯輔導與職業媒合工具,以協助生涯規劃之

參考。此套資訊系統亦提供適性化測驗模組,以便能使職涯性向測

驗達到事半功倍效果,能快速地對受試者的性向作精確的測量,改

善過去性向測驗題數太多及施測時間太長的問題。開發新型態之情

境式職涯興趣測驗,在作答形式與題目呈現方面皆有所創新,並結

合多媒體之技術,呈現多樣態之題目內容,以利於測量到學生更真

實之反應,提升測驗之精準度。

邁向數位人文

為有效累積與傳承數位典藏技術發展的經驗,技術研發分項

計畫持續編纂與更新《數位典藏技術彙編》,歷年來共累積2002、

2004 、2006 及 2007 年等四個版本,內容著重於數位化工作流程、掃

描規範、編碼暨命名規範、各種不同數位化標的之後設資料需求規

格書的制訂、系統開發及系統軟體設計規格書、檢索協定、多媒體

技術更新等等。在技術支援的層面,可以與本國家型計畫之核心計

I 群體的智慧   數位內容的中流砥柱:數位技術研發 41

畫「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即第一分項)所製作的《數位化工

作流程指南》相互對照、補充,為數位化技術最為實用的指南,也

是數位典藏過往累積的經驗,最重要公開成果的一部份。

近年來,數位技術的發展已不侷限於技術,更有發展「數位人

文」(digital humanities)作為新興研究領域的呼聲,不僅要讓資料

永續傳承利用,進一步讓數位技術的發展能夠成為激發活潑思考與

帶動發展潛能的利器,也為科學與人文結合帶來異於以往的研究取

徑與全新視野。

國立臺灣大學數位典藏研究發展中心在資訊工程學系項潔特聘

教授帶領下,主動與人文領域學者合作,探求資訊工具於人文領域

研究扮演更積極角色的各種可能性,除了在資料庫提供「搜尋」的

功能之外,面對越來越多的研究材料,期望電腦可以發揮更高的作

用,幫助人腦處理一些重複但關鍵的現象。

舉「土地交易關係」為例,透過設定古契書文件中「人名」、

「地名」、「時間」、「契書種類」、「土地四至」等重要欄位,

可在成千上萬筆歷史材料中,發現連續的交易行為,而能找到「

上下手契」的承續關係。此關係脈絡可以跨世代,若將有關係的文

件統合起來查看,就可能找到同一塊土地的買賣紀錄,進而重建土

地的交易過程,這塊土地的開發史和交易史便能一目了然。如果能

將這些重要欄位,再結合地理資訊系統與年代分佈圖,則可發掘歷

史中不同時期、不同地點的土地買賣熱門程度,甚至土地交易的價

格,更可能成為經濟地理與區域研究的重要議題,開創新的研究可

能性。

在數位科技與資訊分析技術的協助下,主題多元、數量龐大且

來源分歧的數位典藏資源,不僅可以跨越機構邊界、甚至國界,而

連結整合,更可以進行跨文本、跨主題、跨領域的資料分析及建立

關聯性。透過數位資源的大規模聚合,及可自由調整的資料串連方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42

式,使得隱含在資料中的多重脈絡、和經由脈絡串連產生的現象和

集體意義,可以獲得新的詮釋。有鑑於由文化資產轉化而來的各種

類型之數位資源不斷累積和擴展,資訊科技一方面讓相關資源和資

訊可以更容易且更廣泛地被社會大眾所取用,另一方面也為知識的

探究與創造開啟了更多新的可能性,這是新世代數位人文工作者的

新課題。y

致謝

感謝「數位技術研發與整合計畫」王祥安專案經理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數位學習與教

育研究所李文清博士協助內容審閱。

I 群體的智慧   認識臺灣,從這裡開始-Digitalarchives.tw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成果入口網 43

Digitalarchives.tw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成果入口網

過去十年來,資訊科技的發展使得資料的收集、傳播與分析、展示的效率,都有了極

其顯著的成長;然而,如何有效地收集、彙整與展示龐大的文化典藏資料,尤其在中

文世界裡,相關的案例仍屬罕見。因此,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成果入口網歷經十年的

發展歷程,便顯得彌足珍貴。

撰文=蔡幸真(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辦公室)

跨越疆界

2007 年,臺灣高鐵於一月五日通車,實現西部交通一日生活

圈;同年六月二十九日,蘋果電腦的 iPhone 正式啟售,開啟了行動

通訊的新紀元;這一年,已執行五年的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也

邁入了第二期。在這個新舊交替的階段,「數位典藏成果入口網」

(http://digitalarchives.tw)上線了,並且在往後的日子裡,連結起

臺灣文化網站的疆土;這個入口將帶領你我,發現臺灣自然與人文

的精彩樣貌。

隨著「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兩項國家型計畫於 2008 年

整合,此網站現已正名為「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成果入口網」(以

下簡稱成果入口網)。如今,成果入口網共有來自全臺灣一百個以

上的政府與學術機構,合計約七百個成果網站資源、四百九十二萬

筆藏品資料,以及超過三百八十萬張圖像、將近四萬八千筆影音資

料,是目前中文世界收錄博物館與檔案館類數位資源最豐富的跨領

3成果入口

認識臺灣,從這裡開始 —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44

域、跨館際資料庫。

在這個大資料的時代,我們習慣

到 Google 找資料,到 YouTube 看影片,

逛街逛累的時候,智慧型手機可以告訴

你附近有一家朋友推薦過的好餐廳,或

者最近的一家星巴克。過去十年來,資

訊科技的發展使得資料的收集、傳播與

分析、展示的效率,都有了極其顯著的

成長;然而,如何有效地收集、彙整與

展示龐大的文化典藏資料,尤其在中文

世界裡,相關的案例仍屬罕見。因此,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成果入口網歷經十

年的發展歷程,便顯得彌足珍貴。

成果入口網除了作為數位典藏與數

位學習國家型計畫整體成果的對外展示

平台,具有提供公眾近用數位典藏內容

的意義,它也是此國家型計畫提倡科際

整合與跨領域合作的縮影。為了促進合

作的進行、讓臺灣豐富的自然與文化被

展現,成果入口網的幕後團隊克服現實

條件,逐步提升內容的品質與數量,並

使其廣為人知的過程,在行動上也許不

夠大膽,手段稍嫌溫和,但渴望發揮影

響力的堅定與韌性,始終不變。

成果入口網於 2007年上線,初期主要整合 2003 年上線的「數

位典藏聯合目錄系統」,以及 2006 年上線的「數位 101 公共展示平

台」的內容,2008 年並陸續增加參與計畫歷年來所建置的網站介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成果入口網 http://digitalarchives.tw/

I 群體的智慧   認識臺灣,從這裡開始-Digitalarchives.tw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成果入口網 45

紹,以及多項專題特展。目前主要包含「珍藏特展」、「數位典藏

聯合目錄」、「成果網站資源」與「技術體驗」等四大部分。幾年

下來,成果入口網隨著收錄內容增加以及網路環境的變化,為提升

檢索效率與整體使用經驗,曾歷經多次改版與知識化工程。「數位

典藏與數位學習成果入口網」不是臺灣唯一的博物館類數位資源整

合網站,然而其所收錄的內容來源是目前同類型網站中,所涉及的

學科主題最廣,且資料來源最多的一個。2009 年以後,成果入口網

將版圖延伸到實體世界,亦於實體的刊物發行上獲得良好的成績。

其他類似的網站,收錄的內容多趨於特定領域,例如文化部

所屬「國家文化資料庫」其所收錄的內容以藝術文化類為主,而國

家檔案管理局所建置的「檔案資源整合查詢平台」則限於檔案類資

源。至於收錄跨領域資料的網站,則多限於單一機構,例如臺灣大

學的數位典藏聯合檢索、以及中央研究院的數位典藏資源網 [1]。相

較之下,「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成果入口網」在建置過程中面對了

更為複雜的處境,需要克服的問題包括彙整不同的學科內容,提出

技術資源與管理政策差異頗大的計畫單位都適用的參與架構,再加

上收錄內容數量相當龐大,今日的成果著實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在

過去的幾年裡,成果入口網的內容有質與量的提升,透過連結相關

內容,使用者也獲得更好的使用經驗,然而亟待克服的問題,始終

持續刺激著計畫團隊的腦袋。

馴服資料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於 2002 年一月一日正式啟動,當

時許多人家裡都還有笨重的 CRT 螢幕,螢幕解析度仍然設在 八百乘

六百 的也大有人在,「部落格」這個中文詞彙要過幾個月才會發明

1 - 國家文化資料庫 http://nrch.cca.gov.tw/、http://newnrch.digital.ntu.edu.tw/;檔案資源整合查詢平台 http://across.archives.gov.tw/;臺灣大學數位典藏聯合檢索 http://www.darc.ntu.edu.tw/;中央研究院數位典藏資源網 http://digiarch.sinica.edu.tw/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46

出來,更別提 2005 年成立的 Youtube,或是2008年才逐漸在臺灣竄紅

的 Facebook。根據臺灣網路資訊中心於 2002 年九月進行的網路使用

調查 [2],當時臺灣上網人口估計已達九百五十三萬,佔十五歲以上

(含)總母體人數的百分之五十三點六,整體而言,電腦網路的使

用已相當蓬勃。不過,報告書也指出,當時的上網人口仍有百分之

三十五點一使用電話線的數據機撥接,相較於今日行動寬頻網路的

普及,人們對於數位世界的需求與想像,已不可同日而語。

受到美國國會圖書館於 1990 年的「美國記憶計畫」(American

Memory)、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 1992 年展開的「世界記憶計畫」

(Memory of the World Programme)、2001 年啟動的「加拿大虛擬

數位博物館」(Virtual Museum of Canada)等大型整合計畫的啟

發,「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啟動之時,在許多計畫的主要推

動者心裡,其實早已存在著一個願景,即是在未來也能夠循著前人

的足跡,建立一個包含眾多臺灣精緻文物的入口網站,裡面提供充

分的圖文解說,以及豐富的數位化圖像、影音、與文字,並且開放

給民眾瀏覽與使用,作為保存與推廣臺灣文化資產的管道。只是這

一天的到來,經歷了漫長的等待。

不難想像,數位典藏這個結合不同領域專業知識的工作,需要

參與者們離開自己熟悉的工作領域,和來自四面八方,思維、習慣

與期望皆不相同的人群合作,自然得經歷一段可能挺花時間的磨合

與學習的階段;不過,在當時計畫辦公室主任謝清俊教授亟力促成

下,雖然早期的相關文件裡並未提到成果入口網,但是建立數位典

藏聯合目錄(以下簡稱聯合目錄)的目標,在計畫初期即已定案,

並為往後的成果入口網奠下重要的基礎。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第一期從 2002 至 2006 年,參與

2 - 臺灣網路資訊中心自2002年起每年發表臺灣地區網路使用調查報告,歷年報告下載網址:http://www.twnic.net.tw/download/200307/200307index.shtml

I 群體的智慧   認識臺灣,從這裡開始-Digitalarchives.tw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成果入口網 47

單位計有中央研究院、國立臺灣大學、國家圖書館、國立故宮博物

院、國立自然科學博物�、國立歷史博物館、國史館、國史館臺灣

文獻館、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僅參與第一年)等九大機構,以

及上百個由眾多大學系所與博物館透過公開徵選計畫的管道一起加

入,因此聯合目錄的建立,即是在建立一個整合檢索平台,讓所有

參與單位所建立的數位內容,都能在這個地方被找到,讓資料可以

共享,讓民眾可以看到數位典藏的全貌,聯合目錄也是目前成果入

口網現有內容中,所佔資料最為龐大的部分。

數位典藏聯合目錄的建置工作,在 2002 年五月即正式展開,初

期由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系陳昭珍教授帶領,於同年十一月完

成初步的雛形建置。2003 年聯合目錄計畫由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

與檔案學研究所楊美華與王梅玲教授主持,與技術團隊、後設資料

工作組、內容發展團隊合作,以中央研究院與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的內容作測試,進一步研擬系統原型,包括系統功能、內容的分類

架構、系統檢索設計等工作。2004 至 2006 年由數位典藏計畫辦公室

項下的內容發展分項計畫接續執行,歷任主持人有中央研究院歷史

語言研究所黃銘崇副研究員與劉錚雲研究員。2007 年以後整合至成

果入口網,主持人為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陳克健研究員。

任何一套聯合目錄系統的建置,最初需要考慮的,至少有「資

料取得方式」,以及「資料分類架構」等兩項問題。如同我們熟悉

的「中國圖書分類法」、「杜威十進分類法」等圖書分類法,一套

理想的分類架構,能夠讓圖書管理員將未來所有收藏的圖書都能擺

到合適的書架上,並且讓讀者也能透過瀏覽特定主題的書架,發現

自己感興趣的書籍,數位典藏聯合目錄的分類架構,基本上是沿用

計畫組織既有的主題工作組分類,也就是動物、植物、地質、人類

學、檔案、器物、書畫、地圖與遙測影像、金石拓片、善本古籍、

考古、新聞、語言、漢籍全文、影音、建築等十六個主題工作組,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48

這些工作組的功能,除了促進典藏計畫的合作與交流,讓性質接近

的數位典藏計畫能夠分享彼此的經驗,也協助聯合目錄,依據不同

的學科屬性訂定各主題下的階層架構,以及各類主題藏品資料所收

錄的資料欄位。

和分類架構比起來,數位典藏聯合目錄系統的「資料取得方

式」,就經歷了較為激烈且漫長的討論。在最初的規劃裡,聯合目

錄希望可以採用「開放典藏計畫」(Open Archives Initiative, OAI)

的協定來收取資料。OAI 協定自 1999 年首次發表以來,已廣泛應用

在圖書館領域,採用這套協定的優點是,即使參與資料提供的典藏

單位都依照自己典藏品的屬性分別建置資料庫,只要大家都同意遵

守一定的規範,日後各資料庫的所有更新都能透過自動化的方式,

很快地反應在聯合目錄的檢索結果上,確保聯合目錄的資料與原典

藏單位的資料保持一致。

從兼顧各典藏單位自主性與聯合目錄內容正確性的角度來

說,OAI 可能是比較理想的聯合目錄更新機制,然而,實際導入的

過程卻發現,OAI 的應用具有一定的技術門檻,導致許多參與內容

提供的計畫不見得有足夠的資源能夠配合。因此,在現實考量下,

為兼顧所有參與計畫的條件,聯合目錄的資料絕大多數還是依賴各

計畫把資料轉成 XML、Excel 或 csv 等能夠匯入資料庫的檔案格式,

並將資料提交給相關的內容團隊做初步的檢查與整理,最後才匯入

聯合目錄的資料庫。實做的結果也發現,儘管折衷的辦法需要較多

人力與時間來進行匯入的工作,但也因為匯入資料經過再檢查與整

理,最後在聯合目錄的呈現品質其實較為穩定。

事實上,從典藏計畫提交計畫資料,一直到內容被匯入聯合目

錄的資料庫裡,中間的資料整理,仍然是相當繁瑣而費時的工作。

首先,由於每個典藏單位會依據藏品的特性與數位化目的,分別發

展出不同的數位化內容管理與資料描述的方式,有些單位如國立故

I 群體的智慧   認識臺灣,從這裡開始-Digitalarchives.tw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成果入口網 49

宮博物院有近七十萬件藏品,需要設計較為複雜的資料庫欄位,設

法把一件藏品相關的資料盡可能分別寫在不同的資料欄位裡,方便

日後資料的檢索與擷取,但也有許多典藏計畫是以單一收藏家為

主,只有幾百件藏品且性質接近,這類資料庫有時只需要做簡單的

分類,使用者也能很快地找到所需內容。因此,在各典藏機構資料

庫有許多差異的情況下,假使沒有事先做整理與規範,最後在聯合

目錄上的呈現經常會顯得相當凌亂。所以,在匯入聯合目錄的標準

流程裡,第一步便是由中研院後設資料工作組協助比對各典藏單位

與聯合目錄的後設資料欄位,向各典藏計畫提出建議匯出的規範。

舉「日期」這個後設資料的欄位為例,這個欄位屬性看起來一

目了然,它顯然是用來描述藏品的時間資訊,然而實際上,因為藏

品類型的差異,在不同的典藏資料庫裡,它所指涉的意義可能差異

很大。它可能指的是藏品的製作日期、採集日期、入藏日期、或數

位化的日期,而若遇到拓片資料,它的時間標示還可能是所拓器物

本身的製作時間,或是器物實際被拓印的時間。可以想像的是,當

這些意義其實不同的時間資訊都被匯到聯合目錄的同一欄位時,可

能會造成讀者理解上的困擾。此外,標示格式也是另一個相當常見

的問題,例如有些日期標示是採西元年,有些是民國年,而有些則

顯示中國朝代,這類格式差異有時候不止影響閱讀的舒適性,也可

能造成到意義的誤解,因此都需要事先做整理與規範。

其次,撇除資料匯出的欄位對應,匯入聯合目錄經常遇到

的,還包括技術操作的問題,特別是資料提供者對於 XML 格式或

是 Excel 軟體的陌生。在臺灣,儘管絕大多數的電腦都安裝了微軟的

辦公室(Office)套裝軟體,但可能許多工作者在執行數位典藏工作

之前,經常使用的軟體只有其中的文書處理和簡報軟體,對於試算

表或資料庫的應用相當陌生,導致所繳交的資料經常無法順利匯入

聯合目錄。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50

舉例來說,能夠轉成 XML 匯入資料庫的 Excel 表單,其資料的

排列,需要依照資料的屬性,每一件藏品一列,再把關於這件藏品

的資訊,例如品名、時間、地點等不同屬性的資訊一行一行分開

列,雖然觀念說穿了不難,但這一類能夠讓電腦理解的表單形式,

經常不合乎一般人眼的閱讀習慣,所以在實做上,經常會發現工作

人員把使用文書處理軟體的習慣帶到 Excel 的表單製作上,讓表單呈

現較合乎一般人眼的閱讀習慣,例如把兩個相鄰的儲存格合併在一

起。但這麼一來,便會導致最後遞交的表單無法順利讓電腦辨識。

「我們遇過各式各樣意想不到的狀況,」成果入口網專案經理

黃冠華回憶過去協助聯合目錄匯入的經驗談到,「印象最深刻的,

是曾有計畫提交了上百個各含一筆藏品資料的 Word 檔,實在沒辦法

處理,只好退回去請原計畫的助理把這些資料一筆一筆轉貼成一份

符合格式要求的 Excel 檔案再給我們。」另一個常見的問題,則出現

在 Excel 軟體的拖曳複製功能。這是一個所有習慣使用 Excel 製作表

單的人一定曉得的技巧,只要把滑鼠游標放在任一個填了數值的儲

存格邊緣,再按住滑鼠左鍵拖曳到鄰近的空白儲存格裡,就可把前

一個儲存格的資料複製到此鄰近儲存格裡。這個方法可以在很短的

時間裡把大量的欄位用相同數值填滿。不過,在使用這個技巧時,

有時後會因為軟體設定的關係,不小心把原本想要採複製方式填滿

的數值,變成以數列的方式填滿。如此一來,假設原本打算迅速地

用此項拖曳功能將所有藏品都填上 1930-1-28 的日期資訊,結果卻會

顯示為 1930-1-29、1930-1-30、1930-1-31、1930-1-32、1930-1-33 等

以數列排列的錯誤數值。

上面僅是兩個較容易說明的例子,實際上還有非常多諸如資料

編碼、圖片連結、授權標示等的細節需要注意,有時更受限於原網

站的設計,讓資料的彙整帶來許多的挑戰。在資料的處理上,真正

的關鍵不在先進的科技,而在於需要工作人員具備超乎常人的耐心

I 群體的智慧   認識臺灣,從這裡開始-Digitalarchives.tw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成果入口網 51

與細心。此類問題雖然可依賴教育訓練來改善,不過聯合目錄專案

經理溫淳雅指出,教育訓練課程當然有幫助,但由於每年都有新計

畫加入,而即使是延續性計畫,也時常有人員輪替,年初來參加教

育訓練的助理,很可能不是年底來接洽匯入業務的,因此很難避免

同樣的問題不斷的出現。此外,2002 年只有六個公開徵選計畫,到

了 2010 年,需要服務的公開徵選計畫,數量已上升到七十八個,雖

然聯合目錄計畫團隊累積了不少工作經驗,但工作量的增長還是相

當可觀。不過,儘管整理資料的過程辛苦,溫淳雅還是非常享受這

個過程,她表示,「每次看著原本龐大而雜亂的資料,最後被整理

得整整齊齊、沒有缺漏的時候,有如又馴服了一批資料,其實是非

常有成就感的。」

連結!連結!

聯合目錄提供了數位典藏資源的整合查詢管道,但正如同大家

到圖書館使用書目查詢系統或是各種搜引擎的經驗,檢索系統主要

服務的對象,其實還是有目的的搜尋行為。換句話說,只有心裡已

經有預設尋找的主題方向,甚至是具備比較多相關背景知識,懂得

在搜尋框裡填入合適的搜尋詞彙者,比較能從這樣的檢索系統中獲

益。然而檢視數位典藏的宗旨,這不是令人滿意的答案。

數位典藏有一項很重要的目的,是希望能夠將精緻文化帶到

民眾的生活裡,理想上,它除了必須讓想要尋求特定知識的人能夠

有方便取得的管道,也要讓原本不曉得有這些知識存在的潛在使用

者都能發現到,其實臺灣的土地上,存在著這麼多精彩的故事,而

且它們唾手可得。正因如此,計畫人員很早即體認到,僅僅提供一

個彙整數位典藏資源的目錄平台,其實是不夠的,是故,聯合目錄

在累積一定的藏品量之後,隨即又透過「預設搜尋詞」與「珍藏特

展」來提供訪客另一種探索資源的方法。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52

所謂「預設搜尋詞」指的是在網站上提供預先做好超連結的關

鍵詞彙,而「珍藏特展」則是請學者專家協助撰寫導引式的文章,

並將這些關鍵詞與文章連結到相關的藏品資源,如此一來,使用者

進到這個平台來,假如一時不曉得可以在搜尋框中鍵入什麼字,也

可以透過瀏覽的方式來認識典藏資源。而當時同一時間,數位典藏

計畫還有另外一組團隊正在打造「數位 101」成果展示系統。這個平

台相較於聯合目錄的資料庫形式,更著重在精美的圖像表達,以類

似線上雜誌的概念,透過完整的專文介紹精選藏品,例如《嘿!喵

喵 — 故宮畫貓名品集錦》、《松山煙場歷史建築》、《玉魄石魂》

等都是非常受歡迎的主題。

然而,不論是典藏內容的專題介紹或主題關鍵詞的製作,都

需要大量人力資源的長期投入,因此短時間不容易看出成效,直到

2007 年以後,事情才有了轉變。這一年,數位典藏國家型計畫邁入

第二期,隨之而來的組織架構調整,使得整合了原本聯合目錄與數

位 101 等兩個團隊的成果入口網,具備了比較充裕的技術資源,因而

在內容與功能的改進與提升上,和過去比起來有了顯著的成長。

成果入口網自 2007 年開始,訪客流量逐年遞增,從 2008 年的六

十萬人次成長到 2011 年的一百三十萬人次,而其中超過百分之七十

五的使用者來自 Google 等搜尋引擎,直接由首頁進來的訪客則始終

不到百分之十左右。這個趨勢和近來許多研究吻合 ── 絕大多數的

資訊尋求是從搜尋引擎開始。

一項 2009 年發表的研究指出,比起其他類型的資源,大學

與研究所師生都更偏好運用 Google、Yahoo、Bing 等搜尋引擎來

協助學術工作,受訪的大學部學生平均一天使用二十一次搜尋引

擎找資料,搜尋引擎也被用在日常工作、學習與生活等各種層

面的資訊尋求 [3];而這也發生在具有高度專業性質的醫學資訊檢

3 - 資料來源:Riege, Oya Y., "Search engine use behavior of students and faculty: User perceptions and

I 群體的智慧   認識臺灣,從這裡開始-Digitalarchives.tw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成果入口網 53

索,Wolters Kluwer Health 在 2011 年發表的調查報告提到,百分之

四十六的醫生經常使用 Google 等搜尋引擎查找診療相關資料,頻率

僅次於專業期刊以及詢問同行 [4]。此外,Pew Research Center 發表

的 2012 年搜尋引擎使用者調查也顯示,超過百分之九十一的網路使

用者使用搜尋引擎找資料,而其中一半以上(百分之五十四)每天

使用搜尋引擎的頻率超過一次,和 2004 年只有百分之三十五比起來

有顯著成長 [5],顯示搜尋引擎的使用在資訊尋求行為上的重要性。

在此潮流下,成果入口網也體認到,只是蓋好一個網站還不

夠,而必須設法改善網站在搜尋引擎的曝光度,讓使用者在 Google

鍵入關鍵字的時候,能夠在搜尋結果的前兩頁就找到成果入口網的

資料。然而和一般網站不同的是,過去博物館類的典藏資料幾乎是

很難在搜尋引擎裡面被找到,原因是博物館藏品資料在網站的架構

裡,往往被埋在結構層次相當深的資料庫裡,而搜尋引擎用來蒐集

網際網路資料的程式通常只能抓到首頁以下三層的網站資料,所以

搜尋的結果通常不會出現博物館類的藏品資料。為了解決這個問

題,成果入口網曾經在首頁上放滿了上百個加了超連結的預設搜尋

詞,透過這些關鍵詞的連結把資料帶到網站結構的上層位置,並進

行輪播,確保搜尋引擎能夠找到原本埋在網站底層的資料。

這個方法確實奏效,從此以後,成果入口網的資料能夠在搜

尋引擎被找到,訪客數也有了顯著提升。但同時這也意味著,當訪

客透過搜尋引擎進到他們可能感興趣的頁面之後,瀏覽完畢就會離

開,網站無法吸引使用者留下來。想像這個情況:當使用者因為搜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First Monday, 14. no. 12 (2009), http://firstmonday.org/htbin/cgiwrap/bin/ojs/index.php/fm/article/view/2716/2385 (accessed April 11, 2012). 4 - 資料來源:Chan, Amanda, "Doctors Use Google For Health Information, Too, Survey Finds," The Huffington Post, November 01, 2011, http://www.huffingtonpost.com/2011/11/01/doctor-google-diagnose-symptoms_n_1069654.html (accessed April 11, 2012).5 - 資料來源:Purcell, Kristen , Joanna Brenner, and Rainie Rainie, Pew Research Center, "Search Engine Use 2012." March 09, 2012, http://pewinternet.org/~/media//Files/Reports/2012/PIP_Search_Engine_Use_2012.pdf.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54

尋引擎的引介,進而對成果入口網產生興趣,想要探索更多內容,

於是點到首頁一看,卻只見到密密麻麻的關鍵詞連結,讓人摸不著

頭緒,很難在第一時間獲得強烈的印象。如果不是特別有耐心的讀

者,在點了幾個關鍵詞,看了一些零零碎碎的資料後,恐怕就會因

為缺乏明顯的導引,不曉得應該如何理解或是使用這個網站而離

去。因此,成果入口網接下來要處理的,就是如何把資料做更好的

串連,提供更為有系統、有脈絡的理解架構,讓訪客留下來。

棘手的是,首頁的關鍵詞連結帶來了大量的訪客,如果為了讓

首頁看起來比較符合一般人閱讀瀏覽的習慣,而將這些超連結取下

並且重新編排內容版面,可能意味著走回頭路,回到從前搜尋引擎

找不到資料的年代,因而流失絕大多數的訪客流量,結果可能得不

償失。正當網站團隊傷透腦筋的時候,他們發現 Google 也持續地在

改善計算網頁排名的方法。如今,透過 Google 的網站管理工具 [6] 自

動提交網站內容,同樣能夠協助搜尋引擎瞭解網站的架構,促進搜

尋的效率,而不再需要於首頁擺放密密麻麻的關鍵詞。

擺脫了這個技術問題,成果入口網把關鍵詞從首頁移開,現

在,不論訪客從哪裡來,當他們對網站產生興趣因而點回首頁時,

會看到許多有趣的故事與精美的圖片,因而能夠很快地對此網站有

所理解。此外,藏品之間的連結也增加了。早些時候,任何人進到

聯合目錄的藏品頁,一般只會看到這一件典藏品的簡介以及一張圖

片,但是現在,正如同在 Youtube 觀賞完一支影片後,使用者可以點

選旁邊的相關影片繼續探索,發現更多相關主題的內容,數位典藏

聯合目錄現在除了該件藏品的資料,也開始出現訪客可能會感興趣

的其他相關藏品的資料圖像,提供使用者繼續探索的導引。

這就是所謂的知識化工程。聯合目錄長久以來有一項遺憾,就

是它所收錄的資料來源,多是為了專業學術研究目的而設置的資料

6 - Google網站管理工具 http://www.google.com.tw/webmasters/

I 群體的智慧   認識臺灣,從這裡開始-Digitalarchives.tw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成果入口網 55

庫,因此在文字的使用上較為精準,如果沒有相關的專業背景,經

常會找不到資料。舉例來說,想要在聯合目錄裡面搜尋蝴蝶,檢索

的結果會出現「蝴蝶魚」,但不會出現任何一隻昆蟲。聯合目錄裡

有約一萬筆蝴蝶的資料,但蝴蝶與蛾類在生物分類上,隸屬於昆蟲

綱下的鱗翅目,在所有蝶類的命名上,有各種類型的鳳蝶、粉蝶、

灰蝶等,但找遍生物的資料,就是不會出現「蝴蝶」這樣的俗名。

類似的例子還有章魚,章魚隸屬於軟體動物門下的頭足綱,如

果僅是在搜尋框中鍵入「章魚」同樣找不到資料。文史類的例子也

不少,例如鄭成功原名鄭森,世稱「國姓爺」,如果使用者沒有相

關背景,不懂得在搜尋框中放入更多不同的檢索詞彙,能夠找到的

資料將大幅減少。因此,知識化工程的導入,就是希望能夠以自動

化的方式,把相關性高的內容連結在一起,所以現在到聯合目錄搜

尋,系統也會提供相關搜尋建議,幫助使用者找到所需的資料。網

站慢慢地也將增加社會性標籤的功能,透過使用者主動為藏品提供

關鍵字標籤,把知識連結起來,來協助改善搜尋的結果。 

另一個提供脈絡化知識的管道,即是提供網站連結。數位典藏

與數位學習國家型計畫的參與單位,歷年來建置了許多內容豐富的

網站,此除了數位典藏資料庫,還包括許多教育學習課程、教材、

專題文章、電子書與線上展覽等等,這些內容有一部份已出現在成

果入口網上,例如前面提過的數位典藏聯合目錄的資料,然而還有

更多的內容,是必需要回到原網站的脈絡裡被理解,才能獲得更為

全面性的認識。因此,成果入口網除了在聯合目錄為每一筆藏品提

供連回原資料庫的連結,也另外開闢專區,為歷年來數位典藏與數

位學習國家型計畫所建置的網站做介紹,收錄內容從 1998 年的數位

典藏國家型計畫先導計畫開始,至 2012 年計畫結束,包括數位博物

館專案計畫、數位典藏國家型計畫、數位學習國家型計畫與數位典

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計畫之所有參與單位歷年來所製作的網站。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56

目前這些網站的目錄放在成果入口網裡的「成果網站資源」

單元裡,正如同網際網路檔案館的網頁時光機(Internet Archive

Wayback Machine) [7] 讓我們得以回溯網路發展的歷史,在「成果

網站資源」所收錄的約七百個網站,許多製作年代已超過十年,在

網路的世界裡,那如同上個世紀的故事。在 2007 年成果入口網開始

收集相關資料時,許多過去的網站早已關閉或停止更新,常見的原

因包括計畫結束導致網站缺乏更新或維運的資源,也可能是設備毀

損、網站內容併入其他網站,或是原執行計畫主持人退休或轉校,

以致無人繼續維運等,而且同樣的問題在往後亦可能持續發生。

網路環境與實體環境的條件一直在變化,網路上的資料有時

甚至比妥善保存在恆溫恆濕的博物館庫房裡的古物還要脆弱,每隔

一段時間就有網站關閉。也因此,成果入口網每個月都會透過程式

對收錄的網站進行偵測,如發現有不再維運的網站,經與計畫單位

聯繫後,再依實際的情況做處理,例如更新連結網址、隱藏網站連

結,或是將原網站進行靜態網頁保存等。成果網站的收集,不止提

供知識的連結,它也是一種知識保存的方式,讓我們可以回到那個

螢幕解析度還是八百乘六百像素的時代,在那樣的脈絡裡,體察文

化發展的痕跡。

編織故事

2009年,臺灣的漫畫創作社群開始出現了關於《 CCC 創作集》

的討論,有人說這是臺灣本土漫畫的驕傲,有人說這不過是政府計

畫的廣告,而對於催生這部漫畫的幕後團隊來說,它純粹是一種

想要把臺灣的豐富美好介紹出去的渴望。《 CCC 創作集》全名為

《Creative Comic Collection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成果入口網導覽專

刊》,是成果入口網的延伸計畫。自2009年一月創刊以來,每半年

出刊一次,第二期開始每期設定主題,邀請國內新銳創作者透過繪

7 - Internet Archive Wayback Machine http://archive.org/web/web.php

I 群體的智慧   認識臺灣,從這裡開始-Digitalarchives.tw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成果入口網 57

《CCC創作集》第三期封面與內頁

畫,把典藏品裡面的精彩故事說出來。《 CCC 創作集》自第五期開

始販售,每期發行量大多在六千本以上,2011年有兩本進入博客來

銷售排行榜漫畫類年度前三十名榜單,在臺灣這個以日本漫畫為主

的市場裡得到不錯的成績。

由於工作的關係,成果入口網團隊經常會接觸到許多一般人平

時不會看到的數位內容,例如日治時期美術課本、臺灣早期寫真館

的攝影作品、臺灣電影公司在1950 年代拍的新聞紀錄片等,都是

非常吸引人而且很能引起共鳴的內容。於是乎,產生了想要拿這些

內容來做些什麼,介紹給更多人知曉的渴望,是很自然的事。在過

去,計畫團隊嘗試過許多方式,例如撰寫文章、製作遊戲、動畫、

專題網站、摺頁、手冊與出版品,只是這些努力究竟造成了什麼效

果,多數的時候是無從得知的。因此,計畫團隊給了自己一個新的

挑戰 ── 我們能不能用典藏內容做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

談到數位典藏的商業加值,不論是把圖像印在文具、織品,

或是擷取元素設計成瓷器或家飾品,多半著眼於典藏的造型,所以

計畫團隊決定走一條不同的路,從典藏內涵的角度出發。排除相關

計畫曾經做過的形式、排除太過昂貴的動畫、影視等媒體,最後計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58

畫團隊決定做一本漫畫。每一期創作集,成果入口網的編輯團隊都

會事先訂定主題,從成果入口網裡面尋找合適的題材與參考資料提

供給漫畫家參考,並且在製作的過程中,從大綱、分鏡到完稿持續

進行討論,有時候還協助介紹研究人員,幫助漫畫家瞭解典藏的內

容。完成的作品可能是真實故事的改編,或是符合某個時代情境氛

圍的全新創作,而編輯團隊也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同時撰寫典藏

品的介紹文字,除了附在每篇漫畫創作的後面讓讀者認識與故事相

關的文化內涵,也成了充實成果入口網內容的管道。此外,由於同

時有漫畫家進行創作,現在網站上刊出介紹文字為主的檔案類典藏

品時,都有了更為活潑的圖片可以搭配使用,可說是一舉兩得。

第一本《 CCC 創作集》的創作者,是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多媒體

動畫藝術學系的老師幫忙介紹的學生,有了一本的成績之後,計畫

團隊也陸續邀請到越來越多不同的漫畫家參與。2009 至 2012 年,

《 CCC 創作集》共發行十期,參與合作的漫畫家已超過五十位,這

個計畫不止是運用數位典藏的素材來創作一套書,把它推向市場,

另一個重要的意義,也在於把這些素材介紹給國內的年輕創作者,

有了這樣的創作經驗,未來他們可能更懂得如何運用典藏的內容,

甚至帶動創作社群的信心,嘗試從本土文化裡尋找創作元素。包括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等各機構都開始有類似

的出版計畫,《 CCC 創作集》應該算起了一個開端。

除了《CCC 創作集》,成果入口網過去也製作過許多較為小

型的推廣專題,如「原住民工藝大冒險」、「天地宮」、「建築排

排站」等,都是取成果入口網的素材,結合其他參考資料所製作的

趣味性互動學習素材。其中,模擬媽祖廟的「天地宮」即曾風靡一

時,這個小遊戲是以介紹臺灣民間信仰為主,訪客可在此求靈簽、

運勢占卜、燒金紙、放天燈,還可陪媽祖繞境,因為圖像相當可

愛,而且相傳抽籤意外地靈驗,自 2008 年九月一日開站起一年內,

I 群體的智慧   認識臺灣,從這裡開始-Digitalarchives.tw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成果入口網 59

天地宮:臺灣民

間信仰學習遊戲

網站截圖(http://digitalarchives.tw/Theme/TDtemple/)

在沒有任何主動宣傳的情況下,有超過十一萬人次的訪客,直接導

入聯合目錄的流量超過一萬人次,也有近百個部落格與網站轉載。

即使過了熱潮,開站三、四年後,每天都還有兩百多人次的訪客。

「天地宮」是一個小遊戲,它創造

了一個體驗,讓人們進到虛構的廟宇殿

堂裡,完成一趟既熟悉又新奇的旅程,

並且在遊歷結束時,帶著紀念品(籤

詩)出來。這個體驗一如《 CCC 創作

集》的故事,所有吸引人的故事,必定

有讓人產生認同的角色,人們透過這些

角色參與了情節的發展,同時開始思索

自己的處境。人們喜歡故事,因為故事能夠召喚人們的感情,讓人

們產生同情,也讓人們更了解自己,故事裡的典藏品,因為人們的

思索與參與而有了生命,它們不再是純粹的物品,而是形塑人們認

知與記憶的媒介。

走向國際

2005年,世界文化入口網組織(Culturemondo)在加拿大政府

支持下,於日本愛知世界博覽會舉辦了第一屆世界文化入口網圓桌

會議,當時與會者有來自十八個國家的文化入口網與聯合國教科文

組織代表,其中臺灣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也受邀出席。這次的

會議促成了建置臺灣文化入口網的構想,而基於權責分工的原則,

後來臺灣文化入口網(http://culture.tw)轉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

會(現在的文化部)管理,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計畫則專注

於計畫參與單位所建置的數位文化資產的推介,因而建置了多語化

成果入口網「數位臺灣 Digital Taiwan - Culture & Nature」(http://

culture.teldap.tw)網站。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60

多語化成果入口網的內容主要是精選中文成果入口網的內容翻

譯而成,也有部份徵集自相關的典藏機構或單位,計有「臺灣典藏

資源介紹」、「精品賞析」、「專題文章」、「多媒體互動單元」

等。語言以英文為主,西班牙文與日文版也在 2010 年八月以後陸

續上線。多語化成果入口網的內容和中文成果入口網最大的不同,

在於中文成果入口網是以聯合目錄接近五百萬筆的藏品物件資料為

最大宗,而多語化成果入口網則增加了藏品集的介紹。所謂藏品集

指的是一批因為主題、年代、類型或來源等因素而在管理上被視為

一個群體的藏品,例如人類學的資料就分成臺灣原住民文物、中國

西南少數民族文物與文書資料、臺灣考古文物等,器物類的有青銅

器、瓷器、印章、織品、陶器等,如此一來,對臺灣文化瞭解較為

有限的國外訪客,便可透過瀏覽的方式瞭解臺灣的哪些地方分別收

藏了何種類型的數位資源,或者連結回該數位資源的網站。

除了藏品集的介紹,典藏物件的資料也有部分已被翻譯上網,

但由於文化物件的翻譯其實相當困難,所以無法像中文成果入口網

數位臺灣 Digital Taiwan - Culture & Nature 網站截圖 (http://culture.teldap.tw)

I 群體的智慧   認識臺灣,從這裡開始-Digitalarchives.tw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成果入口網 61

一樣做到全面性,僅能挑選精品來呈現。此不僅是因為聯合目錄資

料的數量龐大,在翻譯上,物件資料本身的高度專業性就是最大的

挑戰,例如青銅器有尊、爵、鬲、甗、斝、觚、盉等許多種不同的

類型,而器物銘文也常會出現在需要翻譯的描述資料裡,這些語言

與詞彙,即使對一般的中文讀者來說都不是一目了然,翻譯與審訂

的人才更是相當有限,也影響了整體翻譯的速度。此外,為了加快

內容充實的速度,網站上的資料來源還包括許多單位自行翻譯好的

內容,但由於各家的翻譯體例不一,拼音系統與名詞翻譯統一也都

不是短時間可以克服的問題。

不過,相較於文化類的資料,生物多樣性資料由於在研究

社群裡有國際共通的分類架構與資料描述格式,物種名稱也都是

採用拉丁文學名為標準,使得資料比較容易在國際間分享。因

此,多語化成果入口網也協助彙整臺灣的生物標本與觀測記錄資

料,並且將資料推送到國際,未來在全球生物多樣性資訊機構

(Global Biodiversity Information Facility, GBIF),或是收集全球物

種知識的生命大百科(Encyclopedia of Life, EOL)裡,都會看到越

來越多臺灣的生物多樣性資料 [8]。

持續的合作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計畫在過去十年來,由於許許多多

研究人員的投入,為臺灣的數位版圖添加了濃厚而多樣化的知識色

彩,這些數位內容存在於臺灣的各個角落,有些在課堂裡被使用,

有些合併到典藏機構的服務裡面。它們有些已經是許多人經常在使

用的資源,而有些只有極少數的人知曉,成果入口網則提供了一個

方法,讓這些內容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被更多人認識。

8 - 臺灣生物多樣性資訊入口 http://www.taibif.org.tw/;Global Biodiversity Information Facility http://www.gbif.org/;Encyclopedia of Life http://eol.org/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62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成果入口網能夠彙整如此龐大的跨領域、

跨館際博物館典藏資料,在國內外都是相當罕見的案例,此有賴於

許許多多的典藏機構參與合作,願意將資料提供出來,給社會大眾

多一個發現的管道。由於參與的典藏單位眾多,各自的條件與關注

所在都有非常大的差異,能夠達到如此龐大的合作規模,是一件相

當不容易的事情。期待這樣的經驗,能夠感染更多的人,一起創造

歷史,創造更多合作的可能。y

致謝

感謝「數位核心平台計畫」黃冠華先生、溫淳雅小姐、程婉如小姐、劉華珍小姐、蔡舒

婷小姐、賴國峰先生與「數位典藏與學習之海外推展暨國際合作計畫-數位臺灣文化入

口網計畫」賴昆祺先生接受訪談與資料提供。

I 群體的智慧   數位典藏權利盤點與成果開放 63

數位典藏權利盤點與成果開放

國立故宮博物院的翠玉白菜傘、雲門舞集的《行草》紀錄片、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

研究中心籌辦的「魚樂 e 世代」展覽、國立臺灣大學的「鳥 DJ」互動遊戲、紀錄臺灣

重要棒球人物與經典賽事的「臺灣棒球維基館」、臺大圖書館運用「淡新檔案」製成

的臺灣歷史數位學習教材 ―― 這些原本珍藏於各個國家典藏單位或民間收藏者手中

的珍貴寶物,透過數位典藏,它們的存在有了另一種可以被永續使用的虛擬生命,而

它們得以轉化並進一步加值應用的關鍵,首先便在於權利狀態的釐清。

撰文=林欣宜(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權利盤點的重要性

在政府全力支持下,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歷經

十年的辛苦耕耘,累積了相當可觀的數位化資源與寶藏,並且在計

畫參與者的積極策劃下,將這些成果推展到產業、教育、研究與社

會文化等不同的應用領域,除了向世人揭開古老典藏的神秘面紗,

更發揮了多方面的綜效。然而,若要開拓與創造全民共同分享的開

放環境,則仍有層層環節必須突破,數位環境基礎建設的整備僅是

第一步而已。

為回應社會大眾利用數位內容的期待,本國家型計畫於 2008 年

第二期伊始之際,決定投入更多資源來執行數位資產權利釐清的這

項重要工作,同時更加努力探求數位化媒材產業化之可能性與方

向。那些深藏於國家博物館、學術機構與民間收藏者手裡的珍貴

藏品,經過數位化之後,雖不再僅有少數人才有幸得見,但經過數

4權利管理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64

位化的素材要真正進入社會大眾的生活裡,則必須再經過加值與轉

化,並且進一步獲得應用,而在此過程裡,各項數位化成果權利狀

態之確認,便是其中十分關鍵的環節之一。然而,由於許多典藏機

構收藏的文物類型與取得的方式皆相當多元,這些典藏機構對於其

本身所擁有的數位化素材究竟能否授權給其他使用者自由利用仍有

許多疑慮,因此,為了釐清典藏單位對於數位化成果的權利狀態,

並使後續使用者能夠透過授權合法地使用,數位化成果之「權利盤

點」作業就是不可或缺的功夫。

數位典藏的法律困境

數位典藏的範疇多樣而類型龐雜,有些部分固然屬於公共領域

(例如生物標本、考古器物),但仍有相當高比例受到著作權法(

例如文章、書信、圖畫、歌曲、電影等)、文化資產保存法(例如

國家寶物或古蹟等)、國家機密或檔案使用限制等特別法令(例如

總統文物檔案、外交檔案等)之保護與限制,這些都會影響典藏機

構對於數位化素材的使用及後續的授權。除此之外,典藏機構因不

同素材的特性分別採行不同的數位化方式,亦可能影響其對於數位

化成果所擁有的權利。凡此,均須一一個別判定,處理的人力、專

業與時間成本非同小可。

除此之外,國家型計畫產出的數位化成果,從數位化進行的上

游,到得以供社會各界利用的下游,其間的各個環節,在法律面上

也有不少一時難以釐清的問題,必須集眾人之智慧與努力才能獲得

解決。首先,國家數位典藏成果的法律屬性究竟為何,往往眾說紛

紜。是否可以因為是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主管之國家型計畫下產

出的數位化成品,就可以整體地視為國有財產呢?申請數位化計畫

的典藏機構對於數位化成品所有的權利,是著作權、所有權、抑或

只是單純的事實上占有而已?其次,典藏單位能否將其數位化成果

進行專屬授權,排除其他人的利用?是否可以向利用人收費呢?以

I 群體的智慧   數位典藏權利盤點與成果開放 65

及,社會大眾或業者因特定用途向典藏機構取得數位典藏檔案後,

如欲再次利用,是否還需要徵得原典藏單位之同意?除了上述數位

典藏成果法律定位的問題之外,尚可進一步再依重製、改作、公開

傳輸、公開上映、或公開播送等等各式各樣的加值利用方式,產生

各自適用於不同權利狀態的結果。

數位化成果的權利與管理

為及早因應數位化可能遭遇到的法律問題,典藏機構對數位典

藏成果的開放與管理,也必須依內容、權利、隱私或開放等級、以

及使用目的,進行不同程度的管理設計。

以著作權為例,著作權法對著作的保護有期限之規定,依種類

不同,在某段期間之後,某個著作即成為公共財,其財產利益不再

為權利人所獨享,一般人皆可自由利用。原則上一般著作為著作人

去世後再加五十年,而錄音、攝影、視聽及表演著作等,則為公開

發表後之五十年。

典藏機構館藏經數位化後,是否也受到著作權保護,則必須同

時從數位化客體及數位化方式等兩個層面來評估。簡單的原則是:

即便原物件並非在法律保護下的客體,數位成果有可能因為數位化

的過程具有創作性,而被賦予具有法律意義的「生命」;若原物件

本身即為著作,那麼該數位化成果,即屬於該著作之衍生著作;但

是,如果被數位化之物件本來即不受著作權法保護,而使用之數位

化方式又不牽涉到創作性,則其成果應該為「物之複製物」,應屬

於民法規範之範疇;若對著作以未具創作性的手段進行數位化,則

屬重製行為。

對於受著作權保護之數位化成果,機構可以主張著作權,一方

面限制他人的重製、網路使用、廣播電視使用、出租、散佈、公開

展示等行為,他方面則得授權他人利用。但對於不受著作權保護的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66

數位化成果,機構無法主張著作權,然由於「數位化」與「典藏」

都是需要投入經費、人力與持續不斷的建置、維護及管理的,這些

辛勤耕耘的結晶,仍是機構享有所有權之財產。對於取得數位化成

果之人,機構必須透過契約來約定使用方式,但對於不受契約拘束

之第三人利用行為,得否基於所有權或其他法律關係,而有所主

張,仍有討論空間。

因此,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的成果是否能夠進

一步發揮效用,端視能否清楚界定機構所享有之權利,並以適合的

方式來加以利用。這樣的工作必須集眾人之力,也是本國家型計畫

發展到第二期時的當務之急。

盤點計畫的成立

2008 年國家型計畫第二期開始,有感於認清典藏成果權利狀態

之重要性,特以專案計畫模式成立「盤點暨法律諮詢團隊計畫」,

並置於第四分項「數位典藏與學習之學術與社會應用推廣計畫」之

下,由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系謝銘洋教授主持,及國立臺灣大學國

家發展研究所劉靜怡教授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陳曉

慧助理教授共同主持,這三位主持人都是臺灣法律學界專長數位法

律議題專業的一時之選,合力針對計畫成果之權利管理做出長遠之

規劃與輔導。

本計畫的前身是前一年(2007 - 2008)由三位教授所執行之「數

位典藏成果盤點計畫」,當時選擇第一分項(拓展臺灣數位典藏計

畫)及第四分項(數位典藏與學習之學術與社會應用推廣計畫)之

部份計畫為試行對象,進行典藏內容權利狀態盤點之先導性規劃。

在此前期規劃中,發現執行數位典藏計畫的相關人員,對數位化典

藏品相關的法律問題,欠缺必要的認識,因此,2008 年起之盤點計

畫即意在協助本國家型計畫項下各機構計畫及公開徵選計畫,一方

I 群體的智慧   數位典藏權利盤點與成果開放 67

面建立從業人員的法律常識,一方面建構機構的權利管理制度,以

使數位化成果從計畫開始的每一環節,即符合法律規範,不僅可以

降低被他人主張侵權之風險,也能對計畫成果的利用,依據權利的

強度,進行合理使用、讓與或授權、開放近用等不同規劃。這個分

析、調查、評價與管理的過程,就是權利盤點的核心作業。而安全

與有效地利用計畫成果,則是權利盤點之目的。

如何盤點?

所謂「盤點」,對一般商家或企業而言,指的是定期或不定期

地對店內商品進行清點,以便能有效地掌握商品狀態,這是商業經

營上為了達到最佳效率所做的成本控制與耗損管理。對於數位典藏

來說,則是清點數位化成果素材的權利狀態,以便使機構規劃利用

行為時,能明確了解是否已握有必要的權利,是否須再取得其他權

利,或是否能將權利授權、讓與或開放公眾近用,以便使該權利發

揮更大的效益。

各典藏計畫不論是典藏品種類、數位化方式與使用目的均大不

相同,盤點計畫彙整各計畫之需求,設計出盤點表格,將權利之法

律問題判斷,設計為自動公式,以簡化盤點人員的工作,並降低判

斷錯誤之風險。再輔以準確的欄位編號,以透過歷年資料累積,逐

步建置權利管理資訊系統,以作為管理者權利取得、讓與、授權或

拋棄權利之決策依據。

進行盤點時,各計畫單位首先必須從自己的計畫內容中,歸

納出計畫成果所涉及的權利有幾類。其次,分別針對每項權利,逐

步確認下列事項:一、權利是否有法律或契約上應秘密或公開使用

之限制規定。二、權利是否仍在有效保護期間,或已成為任何人得

自由使用的公共財產。三、對於仍受法律保護的權利,權利是否確

實屬於計畫單位。四、屬於計畫單位之權利,是否已經對第三人進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68

成果盤點表

行授權、讓與。五、是否有第三人對權利進行爭議、訴訟。六、本

計畫未來對此權利是否有利用計畫,因為利用計畫所應取得或保留

之權利,是否已為必要之取得或保留。如此,從權利的歸屬、現在

與未來之利用與爭議,分別進行記載;並對相關的文件,如法律、

機關內部規章、契約、企劃書也進行編號與紀錄,則凡是閱讀到此

資訊的人員,均得以明瞭:對於所欲從事的利用行為,例如製作網

站、與廠商合作開發加值商品、授權圖像或出版圖書等,是否機構

均已擁有完整權利,或者尚須向他人取得權利,或僅得依法合理使

用?

因此,盤點計畫執行的任務,不僅是在從事數位化成果之權利

盤點,事實上,係引導各計畫從法律的觀點重新認知、分析並評價

其數位化成果。使各計畫從規劃面上,針對原件取得、數位化過程

到成果應用的每一環節,都能取得必要的權利,或依法合理使用。

本國家型計畫的顧問賴文智律師也提醒,一定要將數位化成品的

權利開放狀態分級:「必須正視數位典藏成品之間差異性太大的現

實,而做出不同的權利管理模式」。

I 群體的智慧   數位典藏權利盤點與成果開放 69

盤點與「執行承諾書」

配合 2007 年「數位典藏成果盤點計畫」先導計畫的啟動,本國

家型計畫自 2008 年開始正式進入第二期起,為促進數位典藏成果的

開放與使用,也正式要求所有參與的機構與公開徵選計畫,必須與

主管國家型計畫的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個別簽訂具有法律文書性

質的「執行承諾書」,做為國科會與參與計畫暨機構彼此間必須遵

守的契約。

在經過約一年的長時間討論後,「執行承諾書」 2009 年修訂完

成,於同年八月的工作小組會議中正式通過。在此之後,本國家型

計畫的總計畫辦公室便居中協調,輔導 2002 年國家型計畫第一期以

來的各計畫與機構,回溯簽署執行承諾書,至 2010 年底約已完成 近

全數的簽署作業,正本皆送交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收存。

「執行承諾書」中將計畫成果權利狀態之釐清,視為計畫進

行的要務之一,授權窗口應載明於展現計畫成果的聯合目錄,至

2010 年,聯合目錄中 絕大多數的計畫皆已完成了授權窗口的標示。

「執行承諾書」附有「數位化資料之授權同意書附約」,一方

面要求參與國家型計畫之機構與計畫主持人提供公共瀏覽層級以上

的數位化資料,匯入計畫共同入口網之聯合目錄,並登載授權窗口

資訊,另一方面則推動計畫採用「創用 CC 授權」,至授權著作的著

作財產權保護期間屆滿為止,以便利一般大眾的使用,這些創見與

努力,皆可謂是國內大型數位化工作流程的重要標竿。

盤點專家系統的建置與盤點知識擴散

在 2009 年 十月底,經過許多計畫的使用回饋,多次修訂盤點表

後,盤點計畫便以之作為系統程式開發的雛形,建置了「盤點專家

權利管理系統」資料庫,便利盤點人員填寫,提高盤點的效率,各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70

計畫亦可透過此系統建立其計畫成果的權利資料庫。

從 2010 年起,盤點計畫藉由公開徵選法律服務團隊,將數位

典藏權利盤點知識擴散至法律服務業。共有國內知名法律事務所二

家:萬國法律事務所、普華法律事務所等多位律師,藉由協助各計

畫從事權利盤點、締結契約,而認識數位典藏,並將服務時所發現

的法律問題,彙集成冊。

2010 年起盤點計畫並將五年來累積的盤點經驗,整合培訓課程

與教材,設立職能基準,系統化建置成「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智慧

財產權管理與授權初階能力認證」制度。認證內容區分為初階與進

階認證。取得初階認證的人員,具有數位內容相關產業所需的智慧

財產權分析、盤點、維護與管理能力。完成進階認證的人員,則具

備智慧財產權鑑價及授權的能力。行政院數位內容產業發展行動計

畫曾評估,我國特別缺乏之數位內容國際行銷相關專業之財務及法

律專家,而本認證制度之實施與推動,可為我國數位內容產業、文

創產業、典藏機構之智慧財產權專業人力,建立培訓與聘用指標。

單位

名稱計畫名稱

數位典藏

品名稱

內容主

題說明

權利項目

名稱

智慧財產權

與其他權利

之種類

權利有

效期間

權利人

的名稱/姓名

契約

種類

讓與、

授權、

得利用

專屬、

非專屬

授權

限制

內容

依法律

規定使

1 國立

臺灣

大學

利用昆蟲

數位博物

館支援九

年一貫課

程之研究

蟲蟲總動

員資料庫

入侵紅火

蟻工蟻生

態照

權利項目

名稱:昆

蟲生態

照片

著作權, 攝影

著作

2057/9/29 國立臺

灣大學

不用寫 不用寫 不用寫 不用寫

2 國立

臺灣

大學

利用昆蟲

數位博物

館支援九

年一貫課

程之研究

蟲蟲總動

員資料庫

白蟻生態

照白蟻1

權利項目

名稱:昆

蟲生態

照片

著作權, 攝影

著作

2057/9/29 國立臺

灣大學

不用寫 不用寫 不用寫 不用寫

3 國立

臺灣

大學

利用昆蟲

數位博物

館支援九

年一貫課

程之研究

蟲蟲總動

員資料庫

白蟻生態

照白蟻2

權利項目

名稱:昆

蟲生態

照片

著作權, 攝影

著作

2057/9/29 國立臺

灣大學

不用寫 不用寫 不用寫 不用寫

盤點專家系統盤點報告範例

I 群體的智慧   數位典藏權利盤點與成果開放 71

2011 年十月參與初階能力認證制度課程的人員共九十名,其

中七十九名完成培訓課程、參與專業技能測驗,並繳交實務盤點報

告,最後有四十名取得認證。隔年十月舉辦進階能力認證課程與測

驗,共有十人取得認證。預期能為渴求智慧財產權專業人才的數位

內容產業、文創產業、博物館、圖書館等典藏機構,注入相當的人

力資源。本認證課程由專業講師授課之內容,並均已錄製成數位教

材,上傳於 VCenter 網站(http://vcenter.iis.sinica.edu.tw/),藉此可

再將數位權利管理與授權知識,透過網路,擴散於社會大眾。

盤點計畫累計至今(2012 年十二月)已協助我國主要圖書館、

博物館等典藏機構十家以上、二百件以上計畫完成盤點,接近五百

萬筆數位化成果的權利狀態得以釐清。公眾可透過盤點計畫建置之

「可授權品項選輯網站」(http://inventory.iis.sinica.edu.tw/)查詢機

構有權對外授權的部份內容,作為創意的起點。若欲取得非商業性

授權,並可使用該網站之「非商業授權」線上契約產生器,快速取

得所需之授權契約。此契約產生器,係謝銘洋教授、趙義隆教授、

陳曉慧教授、林麗真教授主持之「授權平台與規範機制推動計畫」

所開發,將非商業性授權條件,製作為範例,引導當事人協商契約

條件,並於輸入協商成果之後,可自動生成為契約,供雙方簽署。

推動創用 CC

授權

「創用 CC」之引進臺灣,與國家型計畫的幾位主要參與者有密

切關係。創用 CC 授權條款引進於臺灣,仰賴「臺灣創用 CC 計畫」

甚深,該計畫除推廣外,也負責條文翻譯及使用切合臺灣著作權法

用語的本地化工作,2003 年起由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經費支

援,並於 2009 年,轉由中央研究院資訊科技創新研究中心繼續支

持。上述兩個單位是國家型計畫技術支援團隊非常重要的成員,而

本國家型計畫也將創用 CC 視為數位典藏內容未來能夠推動加值應用

的一步重要轉捩點。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72

創用 CC 指 的是 Creative Commons,中文翻譯為「創用」,其

中「創」(創意、創造、創意)加「用」(使用、公用、混用),

是為鼓勵以創意創造出為公共用途之成品的權利狀態之意,其源

自 2001 年美國法律教授勞倫斯‧列辛(Lawrence Lessig)及其同理

念等先行者首先成立的 Creative Commons 組織。列辛教授有感於愈

來愈嚴格的著作權法律保護,反成了扼殺創意的兇手,因此提出鼓

勵「保留部份權利」(Some Rights Reserved)的相對思考與作法。

Creative Commons 以模組化的簡易條件,透過排列組合,提供

六種便利使用的公眾授權條款,最重要的精神是「姓名標示」、「

非商業性」、「禁止改作」以及「相同方式分享」四個授權要素。

創作者可以挑選出最合適自己作品的授權條款,透過簡易的方式自

行標示於其作品上,將作品釋出給大眾使用。透過自願分享的法律

約定,有助於創作者建立內容豐富、權利清楚、但容易散布的各式

內容資源。

2007 年數位典藏計畫辦公室成立「創用 CC 輔導團隊」,協助

宣導「創用 CC 授權」,及協助先導機構推動創用 CC 授權。因此,

盤點計畫在推動數位成果權利盤點時,也致力於提升本國家型計畫

成員對「創用 CC 授權」的認識,這項推動工作更具體落實在「執行

承諾書」中,用以鼓勵參與的機構計畫及公開徵選計畫採用更具開

放性與公益用途的 CC 授權,便利文化、教育、研究等非營利性使用

者,可快速取得、利用典藏之內容。現今大眾可以在聯合目錄,查

詢 CC 授權標示筆數約已達六十八萬筆(計算至 2012 年十一月止)。

推動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授權制度之建立

在數位典藏計畫中,有相當比例係與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有

關的內容,我國於 2007 年公佈實施「原住民傳統智慧創作保護條

例」,立法的出發點是基於原住民族對傳統智慧創作之歸屬與管理

I 群體的智慧   數位典藏權利盤點與成果開放 73

的特殊性,應將對其族群或部落傳統智慧創作之保護,與歸屬於個

人、並限時五十年的現代智慧財產權制度,做一區分。原創條例的

重要內容如:其權利歸屬者為部落或族群,但其成員得自由使用。

其權利內容包括人格權與財產權。權利保護期間為永久,沒有終止

日期。採取審查登記保護主義,而其登記應由部落選任代表人提

出,經審查核准後始得為之。原創專用權之授權獲益,應成立保管

基金,並以支應部落文化共益用途為主。

原創條例自生效以來,第四分項學術與社會應用推廣計畫之共

同主持人清大科法所黃居正副教授,已持續舉辦多場公開說明會,

並承接試辦專案,希望藉由原創條例之推動,減少原住民族傳統智

慧創作被濫用,一方面也協助分項計畫,展開因應原創條例之法律

稽核工作,例如準備標準授權契約,以及設計近用條款,並能儘量

將資源回饋至專用權歸屬之部落中。

數位典藏之權利管理的未來展望

五年多來,在四分項、盤點計畫與授權計畫的努力下,各典

藏機構對自己數位化成果的權利狀態愈來愈明朗,從業人員也越來

越明瞭工作中應注意的法律議題,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的登記制

度也逐步實現,距離讓社會大眾安全、快速近用數位典藏成果的目

標,可謂越來越近。

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具有高度多樣性,足為亞洲季風帶民族文明

的重要表徵,其典藏除了具有學術研究之價值外,在社會應用方面

亦往往是矚目之焦點。隨著原創條例之通過與即將施行,原住民族

數位典藏之內容除了可藉由授權推廣,實質回饋其惠益給其權利專

屬之族群或部落,以供其永續維護與更新文化傳統外,亦可通過平

等對話,呈現出更具正統性、正確性的後設資料。當然,這些正面

效益都有賴典藏機構認知原創條例之規範價值,並對應其規範內容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74

展開各項法律稽核,來加以實現。

未來還有幾項議題尚待努力。首先,我們希望可以更進一步發

展智慧財產權決策資源系統,便於使用者在數位物件的授權上可以

做出符合其權利狀態或授權狀態之判斷,避免所採取之授權決策與

現行之權利狀態有牴觸的現象。此外,目前國內的授權現況主要受

限於中央主管機關尚未制定相關執行法規,特別是各個機構無法建

立自己的相關會計制度,以致於無法進一步對外進行授權。然而,

從盤點結果中顯示,機構擁有超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數位物件可以

提供公眾利用,協助政府制定或修改有關單位的授權法規將是下一

步值得期盼的目標。

在孤兒著作的利用上,目前國內的孤兒著作處理機制是透過

個案進行搜索,然而,在經過權利盤點以後,我們可以透過盤點資

料庫建立孤兒著作搜尋資料庫來簡化搜尋成本,另外與數位典藏相

關的美術、語言與攝影著作,目前國內仍然沒有相關的集體管理組

織,應該積極推動集體管理制度的建立,有助於孤兒著作利用的處

理機制。

最後,數位典藏權利管理與授權能力認證制度的持續推動,將

有助於相關人才的培育,推動並實踐國際授權。y

參考資料

1. 盤點暨法律諮詢團隊計畫部落格 http://iprclearance2.blogspot.tw/

2. 台灣創用CC計畫 http://creativecommons.org.tw/

3.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編撰,《數位法律時代》(台北:書泉,2005)

4. 賴文智、王文君,《數位著作權法》(台北:益思科技法律事務所,2007再版)

致謝

感謝國立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黃居正副教授、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

陳曉慧助理教授協助內容修訂;以及益思科技法律事務所賴文智律師接受訪談(人名

依姓氏筆畫排列)。

I 群體的智慧   典藏臺灣.觸角延伸全世界-徵集散佚海外臺灣珍藏數位典藏 75

徵集散佚海外臺灣珍藏數位典藏

數位典藏是一項巨大的工程,透過不斷的研究與努力,由人文學者專家進行歷史文化

脈絡解讀,結合現代的科技以及核心技術,讓文化完整保存。「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

計畫」以國家力量整合國內重要學術研究及典藏單位,進行國家重要的文物典藏數位

化,建立國家數位典藏,同時奠定數位化技術,建立數位化標準工作流程。成功的經

驗使得計畫團隊更加有信心,進而希望透過國際整體性合作或跨國計畫的運作,積

極推動國際合作交流,將臺灣的文化智慧推向世界各地,讓世界看見臺灣的競爭力。

撰文=林俞君(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辦公室)

邁向國際的第一步

2005 年,為了將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指導的「數位典藏國家

型科技計畫」成果推向國際,計畫辦公室首度於成果展期間,召集

計畫各領域專家,共同籌辦「數位典藏國際研討會」,邀請紐西蘭

國家圖書館、紐西蘭博物館、俄羅斯國家歷史建築藝術與自然景觀

保存博物館、普希金博物館資訊中心、美國博物館與圖書館服務學

會,以及紐約大學 Tisch 藝術學院等單位專家,以「數位資源的創

造、散播與保存」為主題,探討數位典藏相關議題並增進與國際間

之交流。

該會議自 2008 年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整合後,更

名為「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際會議」,已連續舉辦八年,與會人

數大幅成長,參與國家來自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日

5國際合作

典藏臺灣.觸角延伸全世界 —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76

本、中國大陸、菲律賓、印度及馬來西亞等,為國內外數位典藏

與數位學習專家學者提供交流研究的場合,並與國內相關領域分享

歐、美、亞國家在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上的發展經驗。

2007 年,「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成立「博物館電腦網路

協會臺灣分會(Museum Computer Network Taiwan Chapter,簡稱

MCN Taiwan)」[1],致力推動資訊科技應用於臺灣的博物館及文化

資產社群。

博物館電腦網路協會(Museum Computer Network,簡稱

MCN)是一個以博物館及泛文化資產社群為主的組織,旨在運用資

訊科技,推動博物館電腦及網路發展。是本國家型計畫最為完整且

逐步設定目標持續推進參與的國際組織之一。「數位典藏國家型科

技計畫」於 2004 年由當時的總主持人曾志朗院士與計畫辦公室主任

李德財院士帶領計畫項下數位典藏研究人員及國內專家學者,以臺

灣代表團名義參與 MCN 年會,成功打入國際舞台。

2008 年,「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成立「世界

文化入口網亞太秘書處」[2],取得常務理事會員資格,推動世界文化

入口網站調查工作及網站社會網路,並建立國際文化專業社群。

世界文化入口網(Culture Mondo Network)是一個探討網際網

路多元文化、網站標準,以及文化與科技等議題,並積極推廣文化

多樣性的網路組織,也是本國家型計畫共同參與籌備的新興國際組

織,更於首次代表大會即獲邀加入國際指導委員會。「世界文化入

口網亞太秘書處」爭取於臺灣主辦 2008 年世界文化入口網第四屆圓

桌會議,以及 2010 年第一屆亞太文化入口網高峰會,藉由在國際博

1 - 博物館電腦網路協會臺灣分會 http://mcntw.teldap.tw;博物館電腦網路協會(Musuem Computer Network )http://mcn.edu2 - 世界文化入口網亞太秘書處 http://ap.culturemondo.org/;世界文化入口網(Culture Mondo Network)http://culturemondo.org/

I 群體的智慧   典藏臺灣.觸角延伸全世界-徵集散佚海外臺灣珍藏數位典藏 77

物館界舉辦論壇、高峰會、工作坊,建立臺灣於國際文化科技社群

通路。

國際合作的新視野

數位典藏是一項巨大的工程,透過不斷的研究與努力,由人文

學者專家進行歷史文化脈絡解讀,結合現代的科技以及核心技術,

讓文化完整保存。「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以國家力量整合國

內重要學術研究及典藏單位,進行國家重要的文物典藏數位化,建

立國家數位典藏,同時奠定數位化技術,建立數位化標準工作流

程。成功的經驗使得計畫團隊更加有信心,進而希望透過國際整體

性合作或跨國計畫的運作,積極推動國際合作交流,將臺灣的文化

智慧推向世界各地,讓世界看見臺灣競爭力。

「數位典藏與學習之海外推展暨國際合作計畫」國際合作單位分布圖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78

2007 年起,「數位典藏與學習之海外推展暨國際合作計畫」接

下了這個任務,由中央研究院、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立自然科學博

物館、國家圖書館、國立臺灣大學、國立中山大學共同推動計畫成

果國際化,建立國際合作網路。合作單位遍布加拿大、美國、俄羅

斯、中國、韓國、日本、越南、新加坡、澳洲、瑞典、愛沙尼亞、

英國、荷蘭、比利時、德國、波蘭、匈牙利、義大利、瑞士、法國

等二十國一百一十六個機構,成績斐然。

在這令人振奮的國際合作版圖中,有一大塊拼圖,是由一群以

堅定的決心保存臺灣文化的團隊,默默地耕耘,藉由向全世界徵集

臺灣散佚海外之珍藏資料,典藏多樣臺灣,打造數位典藏國際合作

的里程碑。

時機成熟:人才與資源到位

一般人可能不曉得,許多與臺灣相關的文物與史料,至今仍散

落於海外許多不同的典藏機構,包括美國國家檔案館馬里蘭分館典

藏二次大戰到冷戰時期前後(1940 - 1960)之臺灣航照圖、俄羅斯國

家社會政治史檔案館典藏日治時期臺灣共產黨與共產國際(第三國

際)聯繫的書信檔案(1923 - 1932),以及日本與英國於 1910 年在

倫敦共同舉辦日英博覽會(Japan-British Exhibition)結束之後,輾

轉納入大英博物館收藏的約三百多件與臺灣相關的文物等。這些史

料對於早期臺灣文化研究皆非常獨特且珍貴,然而卻可能隨著時間

與國際情勢轉變,埋沒在各國博物館的庫房與私人收藏中,逐漸被

遺忘。

這些散落在海外的文物,許多是十九世紀中葉至二十世紀,臺

灣歷經口岸對外開放通商與日本統治時期,許多來臺灣的外國人,

如政府官員、領事人員、傳教士、商人、教師、研究者、探險家、

記者、攝影家等所收集攜回。除了日本統治時期為有效治理而著

I 群體的智慧   典藏臺灣.觸角延伸全世界-徵集散佚海外臺灣珍藏數位典藏 79

表一:參與徵集散佚海外珍藏數位典藏計畫清單

執行單位 主持人 / 職稱 計畫名稱

國立臺灣大學 謝長富 / 教授 子計畫三:臺灣散佚海外博物珍品數位化計畫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楊宗愈 / 副研究員 重建台灣失落的維管束植物模式標本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林政行 / 研究員詹美鈴 / 副研究員 重建台灣失落的昆蟲模式標本

國立臺灣大學蕭旭峰 / 副教授吳文哲 / 教授 臺灣產昆蟲模式標本之國際交流研究計畫

國立臺灣大學 李培芬 / 教授 臺灣脊椎動物資料庫國際合作計畫

國立臺灣大學 胡家瑜 / 副教授 臺灣民族學藏品資�跨國研究與交�計畫

國立臺灣大學 曾顯雄 / 教授 澤田兼吉之台灣模式真菌標本之數位典藏計畫

中央研究院 巫文隆 / 研究員 重建臺灣散佚法國、瑞典、美國地區的貝類珍品研究

中央研究院 許雪姬 / 研究員 臺灣文史資源海外徵集與國際合作計畫

國家圖書館 張圍東 / 編輯 國家圖書館古籍文獻國際合作數位典藏計畫

國立故宮博物院 林天人 / 研究員 皇輿搜覽―尋訪清宮流散歷史輿圖連結數位計畫

中央研究院 邵廣昭 / 研究員 台灣本土魚類數位典藏之國際合作發展與研究計畫

中央研究院 齊莉莎 / 研究員 語言多樣性國際合作計畫

手進行全島調查事宜,並大部分送回日本,做為統治物證外,還有

許多人是因為受到臺灣豐富多元的自然生態資源吸引,或為興趣蒐

藏 — 如馬偕牧師(George Leslie Mackay)採集的臺灣文物標本,尤

以北部平原和山區的原住民文物為多,或為研究調查 — 如 1892 年英

國人 Augustine Henry 進行臺灣植物種類和特性的全面性調查,將採

集與收藏代表臺灣特色的文物與標本帶回,使得臺灣早期史料、標

本散落於各國,影響國內研究與物種鑑定甚鉅。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總主持人曾志朗院士在 2006 年即

將卸任前,提出了一個概念:「I don't have to own it, but I have to

share it.」(不一定要擁有,但必需要享有),散佚海外珍藏數位典

藏計畫的執行,即呼應了此項理念。

本國家型計畫於第一期已培養出具有創新、研發能力的數位

技術人才,且具備人文社會與資訊領域的專業團隊,「數位典藏與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80

學習之海外推展暨國際合作計畫」規劃團隊決定以「徵集散佚海外

珍藏,促進國際資源共享」為目標,成立「臺灣散佚海外博物珍品

數位化計畫」、「臺灣文史資源海外徵集與國際合作計畫」兩子計

畫,兩項子計畫項下共十個分支計畫(參見表一),共同調查與臺

灣特定主題相關且散佚海外之珍藏,評估其重要性、取得可行性,

以及典藏影響力,以國際合作方式,有系統的整理流落海外的臺灣

文物,進行資料數位化,並建置後設資料描述的文化內容,充實臺

灣數位典藏資源的多樣性與豐富性。

意外收穫:環環相扣的巧妙安排

2001年,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

(Royal Ontario Museum,簡稱 ROM),以及加拿大駐臺北辦事

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工作情形(圖片來源: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胡家瑜教授)。

I 群體的智慧   典藏臺灣.觸角延伸全世界-徵集散佚海外臺灣珍藏數位典藏 81

處,為了紀念馬偕牧師(George Leslie Mackay)逝世一百週年,

共同舉辦了「沉寂百年的海外遺珍 — 馬偕牧師收藏臺灣原住民文

物展」。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當時委託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胡

家瑜教授與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接洽,協助借回馬偕牧師在臺

期間收藏珍貴文物,包括衣服配飾、瑪瑙飾物、日常生活器具等。

也藉著此次機會,胡教授首度檢視並拍攝這些紀錄馬偕牧師在臺足

跡,以及還原早期北臺灣各地物質生活的樣貌的寶貴文物。

2011年,為推動海外臺灣民族學藏品資料交流計畫網絡,胡家

瑜教授參與執行「臺灣民族學藏品資料跨國研究與交流計畫」[3],完

成了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之馬偕牧師臺灣藏品二百九十件文物

檢視,計五百零九張影像資料數位化,以及相關脈絡調查分析、藏

品資料庫建置,讓臺灣社會大眾得以瞭解和運用這些重要的歷史文

化遺產,並已回饋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使用。

馬偕牧師熱愛收藏,在臺三十年期間,足跡遍及臺灣各地,甚

至深入山區原住民部落,收藏採集許多的臺灣標本文物,從2012年

臺灣出版的首部完整《馬偕日記》中文版可得知,馬偕牧師於第二

次返回加拿大休息時,將該批文物攜帶回國,並正式捐贈給諾克斯

神學院(Knox College)所屬博物館。直至1915年諾克斯神學院與

多倫多大學整併,裁撤原本的博物館,才將整批馬偕牧師相關文物

移轉給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

《馬偕日記》補足十九世紀後期臺灣的描述,也因馬偕牧師的

收藏正是早期西方傳教士與臺灣社會接觸的特殊歷史情境產物,同

時呈現西方眼中的臺灣,意義重大。

人文學者進行研究時,需要豐富且完整的史料作為基礎,而日

記往往是最好的參考資料。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許雪姬研究員

3 - 臺灣民族學藏品資料跨國研究與交流計畫成果網站:海外博物館臺灣民族學藏品資料 http://tcbfm.digital.ntu.edu.tw/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82

參與執行「數位典藏與學習之海外推展暨國際合作計畫 — 臺灣文史

資源海外徵集與國際合作計畫」便取得田敏夫先生(田健治郎孫)

同意,授權將《臺灣總督田健治郎日記》解讀成果收錄於「臺灣日

記知識庫」[4] 中,於網路上公開提供應用。田健治郎為臺灣第一個

文官總督,此次出版為其任臺灣總督時期的紀錄(1919 - 1923),有

助於瞭解其任內推動重大政策之背景,為研究近代日本、臺灣史事

非常重要的史料。

藉由民間檔案補足官方紀錄的不同

觀點,遂成為「臺灣文史資源海外徵集

與國際合作計畫」[5] 的徵集重點,也因

此打開了另一扇窗。另外,中研院臺灣

史研究所徵集的日治時期南洋經營重要

人物堤林數衛相關文書亦為一例。

堤林數衛,二十歲來臺擔任監獄看

守人員,好學,為了融入臺灣社會,勤

學福建話,也因此結識當時臺灣重要的

貿易茶商郭春秧,在其引介與支助下至

南洋發展,成為日治時期前往南洋經商

的先鋒人物。堤林數衛文書是記錄前進

南洋經商、從事開礦或種植業的日籍或

臺灣籍人士的個人文書記錄,2011年,

計畫團隊完成包含個人日記(1910 - 1938)、記帳本、經商手記、南

洋經商時期照片(郭春秧一家的照片也在其中)、商業資料及往來

文書等數位化與解讀,為研究日治時期南洋經營重要的史料來源。

堤林數衛文書徵集起源於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鍾淑敏副研

4 - 臺灣日記知識庫 http://taco.ith.sinica.edu.tw/tdk/5 - 臺灣文史資源海外徵集與國際合作計畫 http://archives.ith.sinica.edu.tw/zh-intl

計畫團隊前往日

本石川縣七尾市

查看堤林數衛文

書(圖片來源:中

央研究院臺灣史

研究所)。

I 群體的智慧   典藏臺灣.觸角延伸全世界-徵集散佚海外臺灣珍藏數位典藏 83

究員與日本京都大學籠谷直人教授間的學術交流,時隔三個月,籠

谷教授由京都前往堤林故鄉山形縣當地巧遇堤林孫女大星三千代女

士,便開啟了合作的橋梁。「臺灣文史資源海外徵集與國際合作計

畫」團隊透過籠谷教授的安排,親赴七尾市拜會堤林數衛後人大星

女士,鑑定所藏檔案文書的史料價值及徵集的必要性,並與籠谷教

授多次交換意見,確認文書徵集、整編與數位典藏分工,並取得大

星女士同意,將檔案原件帶回臺灣整編及掃描。這個意外的收穫,

不疑是對進行國際合作取回珍貴的臺灣多樣性典藏的信念,打了一

劑強心針。

2012 年,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俄羅斯馬洛夫植物研究所植物

標本館,以及國立台灣大學共同舉辦「謎樣的日籍植物採集者矢野

勢吉郎 — 臺俄國際合作交流特展」。此次特展,也是「數位典藏與

學習之海外推展暨國際合作計畫」海外徵集中另一個美麗的意外。

2007 年,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楊宗愈博士參與執行「數位典藏

與學習之海外推展暨國際合作計畫 — 重建臺灣失落的維管束植物模

式標本計畫」,前往俄羅斯科學院科馬洛夫植物研究所植物標本館

進行臺灣原生維管束植物模式標本的研究與拍攝工作,意外發現了

臺灣早期日籍植物採集者矢野勢吉郎(Seikichiro Yano)於 1896 至

1897 年採自臺灣的植物標本,這些標本的採集地遍及臺灣本島、綠

島及蘭嶼。因其後來任職於俄羅斯駐日使館,這批關鍵標本亦全數

蒐藏在俄羅斯科學院科馬洛夫植物研究所植物標本館。

為填補臺灣植物採集史的空白,楊宗愈博士另外在國科會的支

持下,以臺俄交流計畫展開為期四年(2009 - 2012)的合作,終於完

成這批植物的標本名錄,其中,更與陳志雄博士鑑定發現臺灣已滅

絕的「新紀錄種」 — 澤珍珠菜(Lysimachia candida Lindl.),並攜

回複份標本作為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永久蒐藏。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84

於尋獲臺灣已滅絕的澤珍珠菜的同時,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林政行博士與詹美鈴博士參與執行「數位典藏與學習之海外推展暨

國際合作計畫 — 重建臺灣失落的昆蟲模式標本計畫」,因與德國

德意志昆蟲所(SDEI)建立良好之互動關係與互信基礎,不僅完

成雙方簽署五年之模式標本數位化合作約定,更獲贈兩種臺灣已滅

絕之蝴蝶標本:大紫斑蝶及大樺斑蝶(帝王蝶)雌雄各一對,讓臺

灣蝴蝶標本蒐藏更臻完整,意義深遠。藉此舉辦「科博館與德、

俄國際合作標本交流計畫 — 喜獲百年歷史滅絕蝴蝶物種及珍貴植

物標本」記者會暨成果發表,及廣腰亞目昆蟲鑑定研習會,邀請

德國學者 Dr. Stephan Blank、Dr. Andreas S. Taeger 與 Mr. Christian

Kutzscher 三位廣腰亞目專家擔任研習會主講人,共有二十名來自各

界之學員參與研習。

困難重重:資源調查與互惠合作限制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自2007年起在「行政

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的支持下,啟動散佚海外臺灣珍藏實地訪查與

2 0 1 1年德國德意志昆蟲所(SDEI)學者訪臺時擔任

科博館所舉辦之

「 膜 翅 目 廣 腰

亞目研習會」講

師,圖為研習會

會後講師與學員

合影留念(圖片

來源:國立自然

科學博物館)。

I 群體的智慧   典藏臺灣.觸角延伸全世界-徵集散佚海外臺灣珍藏數位典藏 85

合作徵集,內容主題包含臺灣檔案文獻、歷史空間圖資、臺灣產生

物標本(植物、昆蟲、魚類、貝類、脊椎動物、真菌)、民族學藏

品、善本古籍、以及明清輿圖解讀等,使得海外徵集工作得以有系

統地進行。

1. 徵集的重要性

因臺灣特殊歷史背景關係,造成史料與模式標本資料的斷層,

使得相關研究與驗證增添許多困難度。而這些散佚於海外各處的臺

灣資源,隨著時間增長,同時也潛藏著藏品及物種損毀的危機,模

式標本流落在國外各大博物館即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模式標本、生物特徵原始描述分析、及分類文獻之考證對於

分類工作極其重要,在臺灣本地物種之鑑定上,有著無可取代之地

位。若因蒐藏資訊不完整而造成模式標本比對與分析錯誤,將導致

分類研究和多樣性調查精確度降低,或害蟲防治和保育等政策評估

錯誤等,因此造成更大經濟損失或人力耗損。

以魚類多樣之保育為例,要達成魚產的復育,必定需要先有很

好的魚類分類、生態、生物學及漁業資源長期變動的資料庫可供查

詢比對,才能探討分析出究竟是自然(氣候變遷、聖嬰)或人為(

過漁、污染、棲地破壞、外來種)因素之影響,才能對症下藥,制

定合宜之漁業經營管理政策。

臺灣在過去殖民時期由外國人採集及發表的物種甚多,而這些

物種均已被攜帶出境,造成本地學者在進行相關分類研究時極大的

困難與不便,常需要個別到國外去查對標本、蒐集資料或透過關係

取得相關的資料。再加上模式標本在保存與維護上相當不易,隨時

有可能因為管理不完善,或天災、人禍等不利於標本儲存之情形,

使得模式標本遺失、毀壞或甚至完全毀損。也因部分國外標本館沒

有人力可支援整理這些採自臺灣的標本,因此在海外的標本保存狀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86

況良莠不齊,因此徵集散佚海外的模式標本之資料及影像資料庫建

立是刻不容緩之工作。

藉著徵集取得多樣性的臺灣資源,不僅可支援臺灣研究所需的

完整與客觀的知識資訊來源,更可完整勾勒臺灣早期歷史的關鍵材

料,促進國內文化資源的完整性。且透過合作關係與國外標本館協

商,到國外把屬於臺灣之模式標本及早年臺灣探索時期所收集的標

本、其影像及文獻資料經由數位化方式取回,而能完整呈現典藏臺

灣的物種資料。

2. 前置資源調查

為完整呈現臺灣的文史與物種資料,在徵集散佚海外臺灣珍藏

全面啟動之前,國內許多學者專家便經常利用出國進行國際交流空

檔,進行相關資源調查抑或是進行標本模式交換與數位化。

如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胡家瑜教授曾於英國牛津大學申請相

關研究經費,針對臺灣民族學藏品,開始從英國、法國典藏單位進

行一連串預備調查。2002至 2003年也因應當年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的委託,進行英國牛津大學與劍橋大學博物館臺灣資料清冊調查,

並檢視、分析和拍攝二間博物館的文物約一百七十九 件。

而為使臺灣產昆蟲資訊更加完整,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林政

行研究員陸續利用公務出國進行學術交流之餘,至國外博物館蒐集

流落在海外之臺灣模式標本資訊,如 1986 年至美國史密森博物館

蒐集食毛目模式標本資料;2001年至德國慕尼黑動物蒐藏博物館蒐

集雙翅目、鱗翅目模式標本,至柏林自然史博物館蒐集嚙目模式標

本;2003至 2004 年再到夏威夷比夏自然史博物館蒐集部份鞘翅目、

半翅目及嚙目等模式標本。但因很多博物館或研究機構之模式標本

並非集中管理,或標示不清,需逐一檢視所有標本箱,才能找到少

許臺灣模式標本,礙於時間、人力與經費有限,進展緩慢。

I 群體的智慧   典藏臺灣.觸角延伸全世界-徵集散佚海外臺灣珍藏數位典藏 87

國內外資源調查為徵集散佚海外臺灣珍藏數位典藏的第一步。

查訪國內各典藏機構國外徵集現況,並彙整國內現有資源(含實體

典藏與數位內容及已數位化內容)以及已開放利用之資訊,避免各

單位重複徵集浪費資源,進而由各計畫依其專長領域,分別進行資

料蒐集與分析,調查實體藏品種類、數量、脈絡背景等基本資料,

並瞭解國外館藏所在以及取得方式(蒐藏方式與典藏來源)。以臺

灣文史典藏資源為例,主要是透過學術領域人際交流、文獻蒐集,

以臺灣歷史演進脈絡為線索,運用文獻分析及網路資源檢索調查臺

灣相關檔案文獻與空間圖資於海外機構之典藏情形,包含藏品內

容、數量、保存情況、典藏政策等,作為實地探路與商談合作的參

考或依據。另外針對臺灣模式標本資源調查、辦識與分析,同樣透

過學術交流或館際合作等方式尋找臺灣物種之原始分類文獻,抑或

是由各博物館、研究機構發表之模式標本目錄文獻,瞭解模式標本

存放機構及散落情形。

由於檔案文獻保存不易,目前尚能找到較多且完整的是日治、

清代時期的資料,明鄭、荷西等更加久遠的年代,相關的史料更形

稀少罕見、且不完整。而模式標本也有相當多描述新種的原始文獻

因年代久遠而不易找尋,且很多以非英文方式描述,需花時間翻譯

與瞭解,導致模式標本身份不易確認,再加上部分物種的模式標本

沒有明確的存放地點資訊,更增添查閱的困難度。故利用現在文獻

資料蒐集與分析結果,藉由與國外典藏機構聯繫及洽談的同時進行

概況調查,以完整前置準備工作。

3. 海外實地探訪及藏品檢視與數位化

與國外典藏單位進行實地探訪與洽談,奠基於數位典藏執行經

驗與成果累積,除了透過計畫團隊所建立的學術人際網絡,如中國

福建省的史學研究與檔案典藏機構,典藏許多與臺灣相關的文史資

源,尤其是 1945 - 1949 年期間或是霧峰林家在當地活動的相關文書,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88

由於中國大陸的政策因素,以及資訊開放服務的概念相對保守,透

過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團隊所建立的學術人際網路,實地訪

查,以確切地掌握當地有關臺灣檔案史料典藏概況。或是藉由館際

交流合作所建立的人脈關係,如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於2007年舉辦

「蟲語佐藤:昆蟲學家佐藤正孝紀念展」時,曾尋求與佐藤正孝教

授均為水生甲蟲之分類研究者,同時為維也納自然史博物館鞘翅目

標本負責人 Dr. Manfred Jäch 協助提供展場所需圖片,並因此有良

好互動關係,也使得 2009 年於該館進行之徵集數位典藏工作順利完

成。其他仍有許多海外典藏機構是計畫團隊第一次進行合作交流,

並因而體驗到不同的國家館所對藏品保存與數位化的各種態度與做

法,但憑藉著領域專業與積極建立起良好的合作關係,也獲得各館

藏單位的善意回應。

國立臺灣大學胡家瑜教授在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民族學部進

行早期臺灣文物徵集,對於館內制度嚴謹與館員的專業深感敬佩。

雙方合作從一場於大英博物館亞洲部會議進行以「Ethnographic

Collecting and Cross-Cultural Encounters in Taiwan(臺灣的民族學

收藏採集與跨文化接觸)」為題的演講開始,建立互信關係,並持

續進行兩年徵集數位典藏合作。由於民族學藏品取件非常耗費工

夫,此次合作主要由大英博物館亞洲部門負責提供藏品和原始入藏

資料,並由大英博物館派員全程協助至庫房搬運木箱、取出藏品、

調出相關物件入藏登錄簿、以及於藏品檢視分析後重新包裝、運送

入庫。胡教授則負責檢視和分析藏品,比對登錄入藏資料、拍攝藏

品,並進行後續研究與數位化工作。同時也將研究分析之藏品資料

結果,提供給大英博物館,協助大英博物館補充校正臺灣收藏歷史

文化脈絡資料,建立後續合作之良好互動關係。

國立故宮博物院林天人研究員進行「皇輿搜覽 — 尋訪清宮流散

歷史輿圖連結數位計畫」赴日本各典藏中文古輿圖單位,實地選件

I 群體的智慧   典藏臺灣.觸角延伸全世界-徵集散佚海外臺灣珍藏數位典藏 89

並檢驗該館所藏地圖的狀況。於前置資源調查時曾聽聞日本典藏單

位不輕易外借圖像,故至日本徵集會比其他國家要困難許多。但經

林研究員親自走訪日本境內各典藏單位後,發現這樣的傳聞與事實

不合,各館均極友善且樂於合作,並希望日後共同執行關於輿圖研

究的計畫。此次共取得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筑波大學附屬圖

書館、東北大學附屬圖書館、國立國會圖書館、國立公文書館、東

京都立中央圖書館、東洋文庫、龍谷大學附屬圖書館,共計一百三

十組(幅、冊)輿圖影像檔。

4. 建立數位資料庫與經驗交流

所有拍攝徵集回來之資料必須再進

一步透過原始文獻比對,彙整相關資料

分析與研究解讀成果,始能確認其正確

性,以建立藏品數位資料庫。由國立臺

灣大學謝長富教授執行之「臺灣散佚海

外博物珍品數位化計畫」負責維護及管

理散佚海外臺灣博物資源數位內容整合

網站(參見表二),包括後設資料之建

置及整合,圖文影像之輸入等,完成數

位典藏資源資料庫與數位內容知識庫,

除提供散佚海外之臺灣自然及人文資源

的資訊服務外,亦可達到臺灣博物資源

多樣性研究及教育資源之分享及再利用

的目的。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動物學組更致力於模式標本資料庫的建

立,為避免模式標本因相關資訊在國內蒐藏不完整,且散落世界各

處,使得各研究學者在做鑑定及新種發表時,需浪費大量的人力、

物力及時間,將參考國內外之模式標本資料庫之欄位,並結合植

表二:徵集散佚海外珍藏數位典藏網站清單

臺灣散佚海外博物珍品數位化計畫(國立臺灣大學、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中央研究院)

dhmct.digital.ntu.edu.tw

臺灣植物資訊整合查詢系統(國立臺灣大學)tai2.ntu.edu.tw

臺灣大學昆蟲標本館數位典藏(國立臺灣大學)www.imdap.entomol.ntu.edu.tw

海外博物館臺灣民族學藏品資料(國立臺灣大學)tcbfm.digital.ntu.edu.tw

臺灣大學動物博物館(國立臺灣大學)archive.zo.ntu.edu.tw

自然與人文數位博物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digimuse.nmns.edu.tw/portal

臺灣貝類資料庫(中央研究院)shell.sinica.edu.tw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中央研究院)archives.ith.sinica.edu.tw

海外歷史圖資徵集與典藏(中央研究院)gis.rchss.sinica.edu.tw/GIArchive

古籍影像檢索系統(國家圖書館)rarebook.ncl.edu.tw/rbook.cgi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90

物部門進行欄位共通性之討論,建立上網之共同欄位及上傳平台。

除此之外,更與國立臺灣大學及其他國內研究機構已數位化之館藏

模式標本之資料庫相結合,清楚標明標本存放單位,及其數位化單

位,並做網站連結,使得臺灣產的昆蟲模式標本資料,能完整呈現

在網際網路上,做為國內或國際資料庫之單一窗口。

此外,為有效徵集散佚海外臺灣珍藏,自 2008 年起「徵集散佚

海外珍藏暨國際合作實務工作坊」(2009 年更名「臺灣散佚海外博

物珍品數位化工作坊」),分享與交流各計畫團隊實務經驗,瞭解

各執行計畫須要接觸與探路等實際進行國際資源調查時,其合作對

象之立場、進行數位典藏合作之意願、需求與合作條件等「雙向資

訊」,彙整分析各項經驗與結果,具體研擬國際數位內容合作實施

準則,對於遭遇到的困難尋求解決方案。

5. 簽署互惠合約

中文善本古籍是世界重要文明遺產,其保存對傳承文化與協助

研究皆甚有幫助。國家圖書館自2002年參與「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

計畫」便開始積極蒐集海外散佚中文善本古籍原件,其中以美國國

會圖書館收藏之中文善本古籍約三千五百部,版本自宋迄清初,以

明代奏議、文集具有價值。2005年,基於美國國會圖書館對於臺灣

古籍文獻數位化的作業甚為讚賞,雙方簽訂合作協議書,開始進行

為期八年的數位化作業,在當時亞洲地區圖書館中可謂空前創舉,

也是本國家型計畫徵集散佚海外資源第一個簽署的互惠合約。

規劃國際合作平等互惠機制,提出以國際合作管道徵集散佚海

外珍藏之最佳實務,並具體擬訂雙方合作方式及合作協議之簽訂,

一直是「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進行的方向。然而

針對國際合作之資源徵集、數位內容應用授權等,由於涉及專業問

題,使得合約簽訂過程較為冗長,尤其簽署授權合約或合作備忘錄

之雙方須不斷做內容上的協商修改,並非短期一年一次海外徵集即

I 群體的智慧   典藏臺灣.觸角延伸全世界-徵集散佚海外臺灣珍藏數位典藏 91

可談成。儘管如此,在計畫團隊持續努力再加上國際的信任,仍然

完成許多互惠合約的締結。其中,許多計畫也曾邀請合作單位來臺

進行簽約儀式與學術交流,例如國立臺灣大學數位典藏研究發展中

心在 2009 年與日本東京大學植物標本館、神奈川縣立生命之星.

地球博物館簽署合作備忘錄,並共同參與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主

辦,日本東京大學總合研究博物館、日本高知縣立牧野植物園,以

及國立臺灣大學數位典藏研究發展中心協辦的「福爾摩沙自然史探

索 — 植物篇」特展。此外,國立臺灣大學數位典藏研究發展中心並

於 2011 年與美國費城賓州科學院植物標本館進行合作,並在國立臺

灣大學完成備忘錄簽署,同年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也與德國德意志

昆蟲所簽訂五年模式標本數位化合作契約,並主辦膜翅目廣腰亞目

標本採集、製作與鑑定研習會。

保存完整臺灣文化,未完待續…

徵集散佚海外臺灣珍藏是一項需要長期投入且艱鉅的工作,

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清查海內外有關臺灣主題的典藏資源,確切掌

握資源分布地圖;尋求國際合作的過程中,亦需與國外單位不斷地

國家圖書館與柏克萊大學圖書館洽談

該館嘉業堂藏書善本古籍數位化合作

並簽訂合作協議,左為國家圖書館曾淑

賢館長,右為柏克萊大學圖書館總館

長 Dr. Thomas Leonard(圖片來源:國家圖書館)。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92

往返協商與評估,確認彼此合作的權利義務關係,以及合作成果的

內容價值,最後促使所徵集資源數位內容最終可以開放各界人士應

用。這是計畫團隊對於執行五年的總結,儘管計畫初始因國內尚未

有類似經驗,並未得到經費上的全力支援,但各單位默默耕耘努力

尋求合作管道,串連國內外資源,已成功與各國典藏單位建立互信

互惠與交流機制,合作仍在持續進行中。y

致謝

感謝中央研究院物理所林誠謙博士、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胡家瑜博士、國立台灣大

學數位典藏研究發展中心蔡炯民博士、以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詹美鈴博士與陳彥霖

博士接受訪談,並感謝各計畫提供資料。

I 群體的智慧   和世界一起學習 93

和世界一起學習

大規模的數位學習計畫推動,始於2003年國科會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這項具前

瞻性並規劃長期預算的國家型科技計畫,由時任中央大學校長劉兆漢教授擔任計畫總

主持人,期望藉由政府政策引導來推動全民數位學習,縮短數位落差、提升國家在知

識經濟時代的整體競爭力。

撰文=蔡幸真(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辦公室)

學習潮流,蔓延全球

什麼是能夠幫助最多人的好點子?這是 Google 在 2008 年透過

「十的一百次方計畫」(10^100)向全世界發出的提問,這個計畫

從來自全球十五萬個提案裡選出五個最好的,只有一名專職員工的

罕學院(Khan Academy)[1] 是其中之一,創辦人薩曼‧罕(Salman

Khan)靠著其所錄製並公開給大眾自由使用的大量教學影片,得到

兩百萬美元贊助。

罕學院是一個非營利教育組織,起初薩曼‧罕把自製教學影片

放到 YouTube 影音平台上,主要是為了給親戚小孩教算術,沒想到

他獨具風格的影片在網路上傳開來,還有老師把內容拿到課堂上使

用,使得他甚至辭掉工作,陸續在自家公寓錄製了上千部影片。這

是網路資訊科技讓人著迷的地方,透過網路,一人學院也可以發揮

力量。罕學院在 2010 年獲微軟公司贊助,已累積超過三千多部影

片,內容涵蓋數學、科學、經濟學、人文歷史,並提供多國語言翻

1 - 罕學院 Khan Academy http://www.khanacademy.org/

6教育學習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94

譯。薩曼‧罕也榮登 2012 年美國時代雜誌的百大人物之列。

數位學習正以各種不同的姿態,在世界的每個角落綻放。從

2012 年開始,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正式推出開放給全世界免費修課的

M.I.T.x 互動性線上課程服務,完成修課要求者只要負擔低廉的費

用即可取得此一名校的學習認證。這是繼該校著名的開放課程計畫

(MIT OpenCourseWare)之後,再一次的學習革新。然而除了罕學

院、開放課程計畫這一類的免費教學資源,自1990 年代起,授與學

位的網路學習課程,早已為全球許多教學機構帶進可觀的營收。

國外著名的線上學院相當多,例如 1989 年即開辦線上課程的

美國鳳凰城大學,其在世界各地已有超過兩百多個實體教學點,成

為全球最具指標性的學習平台之一,其他如加拿大亞伯達省的阿

薩巴斯卡公立大學(Athabasca University)、美國史丹福專業成長

中心(Stanford Center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英國開放

大學(The Open University)等,都提供頗具規模的線上課程。此

外,澳洲有多所大學合作創立了聯合線上大學(Open Universities

Australia),而歐盟也在 2002 年起建置歐盟數位學習入口網站 [2],

整合歐盟會員國在數位學習相關的發展資訊與教學資源。

在臺灣,配合國家資訊通信基礎建設(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NII)專案小組的成立,教育部自 1994 年開始推動

網路遠距教學,同時成立「遠距教學先導系統規劃委員會」,規

劃「即時群播」、「虛擬教室」、「課程隨選」等三套系統的研

發,1997 年起,再透過為期四年的「遠距教學中程發展計畫」建

置大學高速網路平台以及相關的人員培訓,至 2001 年,已經有八

十餘所學校參與遠距教學,每年開設一百多門同步或非同步課程,

成長相當迅速 [3]。2006 年以後,教育部並開放以數位學習方式修習

2 - 歐盟數位學習入口網站 http://elearningeuropa.info/3 - 資料來源:黃榮村,「網路學習發展現況」,「教育部資訊教育辦理現況」專案報告,教育部,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第五屆第三會期第二十二次會議報告(2003年5月12日)。http://www.edu.

I 群體的智慧   和世界一起學習 95

碩士在職專班學位,同時設立遠距教學暨教學認證網(http://ace.

moe.edu.tw/),接受大專院校數位學習課程及教材認證申請,包括

淡江大學、中正大學、政治大學、文化大學、逢甲大學、世新大學

等校目前皆有提供數位學習在職專班的課程。而在中小學教育的部

分,2000 年由中央大學發起的「亞卓市」網路學習社群,在國科會

與教育部支持下,吸引了廣大的中小學師生在此成立學習社群、分

享學習素材、參與討論、或發表學習成果,也是早期臺灣發展數位

學習的著名案例。

大規模的數位學習計畫推動,始於 2003 年國科會數位學習國家

型科技計畫。這項具前瞻性並規劃長期預算的國家型科技計畫,由

時任中央大學校長劉兆漢教授擔任計畫總主持人,期望藉由政府政

策引導來推動全民數位學習,縮短數位落差、提升國家在知識經濟

時代的整體競爭力。這項國家型計畫整合相關資源,把數位學習的

範圍擴大到終身學習,參與單位共有國家科學委員會、教育部、經

濟部工業局、經濟部技術處、勞工委員會、衛生署、文化建設委員

會、國立故宮博物院、國防部、客家委員會、原住民族委員會、臺

南縣政府與僑務委員會。此計畫不僅著重於各類數位學習課程的開

發,也重視發展學術研究與技術研發,除此之外,為使數位學習的

研究成果能夠連結到產業,讓數位學習能夠長久在臺灣深耕,產業

發展亦為此計畫著墨甚多的一環。

在數位學習國家型計畫推動下,參與的政府部會紛紛為不同學

習需求的臺灣民眾,建立了許多不同的數位學習網站,強化臺灣數

位學習的基礎建設。其中,衛生署「臺灣 e 學院」提供完整且有系

統的健康與醫療課程,讓民眾自學保健之道,國立故宮博物院「故

宮 e 學園」以故宮最有特色的青銅器、陶瓷、繪畫、書法、玉器等文

物類別及文物保存主題發展學習課程,文化建設委員會(現在的文

tw/statistics/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1504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96

化部)「藝學網」則著重在藝文方面的數位學習,規劃文化建設、

傳統藝術、文化資產、臺灣工藝、臺灣美術、臺灣文學、臺灣歷

史、藝文生活、藝術教育等九類藝文主題課程,並且導入部落格平

台,提供民眾交流藝文資訊的管道。

在縮短數位落差的部分,教育部的「數位學習服務平台」提供

許多不同主題的自學與教師導引課程,也包含許多偏鄉數位機會中

心的電腦課程,不論是一般民眾或在學學生,都能依身份別自行選

修。另外,勞工委員會透過「全民勞教 e 網」、「學習卷線上學習

網」等平台,提供勞工學習有關勞工權益的知識與增進各類職場能

力的管道,原住民族委員會也透過「臺灣原住民族數位學習中心」

開授原住民文學、歷史、文化與藝術相關線上課程。

除此之外,語文學習也是數位學習應用相當廣泛的領域,例如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透過「哈客網路學院」提供客語與客家文化的學

習平台,淡江大學的「iWill 英語互動式學習平台」提供全國各地高

中職師生網路英語學習及跨校英語閱讀競賽交流,而僑務委員會也

透過「全球華文網」的建置,開發相當豐富的華語文學習教材,輔

公部門數位學習資源網站表

網站名稱 執行單位 網址

1. 臺灣 e 學院 行政院衛生署 fms.cto.doh.gov.tw

2. 故宮 e 學園 國立故宮博物院 elearning.npm.gov.tw

3. 藝學網 文化部 learning.cca.gov.tw

4. 數位學習服務平台 教育部 ups.moe.edu.tw

5. 全民勞教 e 網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cla.hilearning.hinet.net

6. 臺灣原住民族數位學習中心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elearning.tacp.gov.tw

7. 學習卷線上學習網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www.et.nat.gov.tw

8. 哈客網路學院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elearning.hakka.gov.tw

9. iWill 英語互動式學習平台 淡江大學 cube.iwillnow.org

10. 全球華文網 行政院僑務委員會 www.huayuworld.org

11. 公務人員終身學習入口網 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 lifelonglearn.dgpa.gov.tw

12. 數位典藏融入教學資源網 教育部 idatp.moe.edu.tw

13. 高中職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資源網 教育部 hsmaterial.moe.edu.tw

I 群體的智慧   和世界一起學習 97

助海外華語教學中心的教學活動,讓臺灣的語言與文化透過網路傳

達給世界各地的華語學習者。其他的教學資源,還包括行政院人事

行政總處為協助公務人員在職進修所建置的「公務人員終身學習入

口網」,以及教育部的「數位典藏融入教學資源網」、「高中職資

訊科技融入教學資源網」等網站,提供中小學教師運用在教學現場

的示範課程教材、教案與各種參考資源。

在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的推動下,近幾年臺灣的數位學習

發展相當快速。2001 至 2007 年臺灣在 SSCI 六大數位學習核心期刊

的論文發表與引述數量都居世界第三位,在學術研究上表現亮眼,

且根據資策會調查,2010 年臺灣數位學習產業產值達新台幣二百六

十五億元,比起 2007 年的一百二十億產值,以及 2001 年的四億 [4],

都有長足的進步,顯示結合各部會資源的國家型計畫,對臺灣的數

位學習發展確實起了帶動的作用。除了政府主導的數位學習平台,

許多國內的大型企業近幾年也意識到數位學習的優勢,紛紛建置了

數位學習網,例如中鋼公司透過知識管理系統向內部員工傳承老師

傅的煉鋼技術,復興航空透過數位學習平台輔助機師訓練,奇美電

子透過綠色供應鏈學習網為供應鍊廠商提供教育訓練等,根據經濟

部工業局的調查,臺灣產值前一千名的企業導入數位學習的比例,

在 2007 年已達百分之五十二點三。

隨著終身學習成為當代的顯學,現在有越來越多人加入了數

位學習的行列。還記得 2008 年美國次級房貸問題衍生為全球金融

危機,當時許多竹科工程師被迫放起了無薪假,當原本令人羨慕的

電子新貴都開始動搖,一方面突顯了持續提升職場專業能力的重要

性,另一方面也提醒人們不再將工作視為自我實現的唯一管道,而

更重視把握當下,從其他生活體驗來實現自我。現在的人學習,不

止為了升學考試,不止為了取得各種證照與更深入的專業技能,也

4 - 資料來源:劉兆漢,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結案評估報告,2008。http://teldap.tw/Files/EN9296RP.pdf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98

是為了發展興趣,為了豐富個人生命經驗,所以包括音樂、舞蹈、

語言、文學、工藝、美妝、理財、保健、烹飪、電腦、攝影、命

理、心靈成長等等,都是學習的範圍。人們期盼在學業與工作上獲

得肯定,也渴望享受生活的樂趣、探索生命的可能性,而資訊科技

的發展,正以一種新的方式,回應人們學習的渴望。

在虛擬與實體之間

2011 年全球最受歡迎的展覽第三名,是國立故宮博物院「山

水合璧 — 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5]。引起話題的,不止是此幅

斷成兩截的名畫於三百六十餘年後首度完整展出,還有當代藝術家

搭配展出而製作的新媒體藝術展示。在「山水畫境」的作品裡,那

宛如畫作倒影般的互動投影,是一幅水波蕩漾、鳥魚徜徉的數位臨

摹。數位科技創造的臨場感,帶著人們想像古人曾經感受的畫中意

境,而這正是數位時代獨有的學習體驗。

5 - 資料來源:Exhibition & Museum Attendance Figures 2011 - The Top 30 Exhibitions, The Art Newspaper, April 2012 http://www.theartnewspaper.com/attfig/attfig11.pdf

國立故宮博物院

「山水合璧-黃

公望與富春山居

圖」新媒體藝術

展作品「山水畫

境」

I 群體的智慧   和世界一起學習 99

近年來積極投入藝術教育的國立故宮博物院,2002 年起即透過

數位典藏國家型計畫,將故宮精美文物進行大規模數位化,2003 年

起亦加入數位學習國家型計畫,以故宮文物為基礎製作數位學習教

材。在臺灣,一般人多少都看過中國書法與水墨畫,但自認不懂書

法、看不懂書畫者卻也大有人在。蘇軾的《寒食帖》為何被譽為經

典之作?只要上過「故宮e 學園」裡面的「中國書法」線上課程,就

能感受《寒食帖》裡忽大忽小的文字如何透露了蘇軾當時的心情,

並且從筆畫裡認識不同書法家的個人風格,進而體會書法欣賞之

道。「故宮e 學園」的九門課程,運用互動多媒體結合故事引導,生

動地呈現了文物的內涵,不論是想要探究欣賞古畫的方法,或是瞭

解青銅器為什麼會有那麼多奇特的造型與紋飾,這裡都有解答。

「故宮e 學園」的線上課程主要以高中以上程度的成人為對象,

先介紹文物的基本知識,再探究文物鑑賞與研究方法,除了可作

為自學教材,學校老師也可擷取段落應用在教學活動裡,例如在美

術課引導學生觀察與創作、在歷史課認識古人的生活用品,安排自

學或寒暑假功課、或是博物館參訪前的知識導引等,讓教學活動更

為多樣化。網站並提供英文內容,提供國外訪客瞭解中華文化的管

道。目前「故宮e 學園」的教材已整合到「悠遊故宮 — 學習樂」[6] 網

站裡,這裡有許多文物圖片、教材影片與教案的資料庫,原本較長

的教學單元也為了促進數位學習的成效,已切成比較短的素材元件

提供下載,方便教學者能夠更容易地應用在教學活動裡。

網路與資訊科技的發展,讓教學內容更精彩,也讓學習更有趣

了。曾經,歷史課對大部分學生來說,幾乎等同於背誦,除非老師

有絕佳的說故事能力,能夠幫助學爬梳歷史的來龍去脈,認識出入

其間的人物以及事件與事件的關聯,否則遙遠的歷史對許多學生來

說,總是顯得模模糊糊的。而現在透過網路,老師可以比較容易地

6 - 優遊故宮社群網 - 學習樂 http://m-learning.npm.gov.tw/ugarden/res3result.aspx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100

取得各時期的文物圖片、人物與環境的影像來幫助說故事,使學生

對學習內容產生更具體的印象。例如講臺灣史拿出「番社采風圖」

來對照十七、十八世紀臺灣平埔族的生活方式,包括他們穿的衣

服,住的房子,以及農耕打獵的情形,或是講到各時期著名的畫家

或工藝技術,可以拿出從各博物館的數位典藏資料庫收集而來的文

物圖片,或者古書裡精緻的繪圖或版畫,對學生來說,歷史就不只

是背誦戰爭與條約,或迷失在各種人名與事件裡,而能夠透過影像

接近當時人物的生活環境,更能體會課本文字所欲傳達的意義。

同樣地,在地理課上,當課本出現一個個有著不同地形與物產

的地名,許多陌生的名詞難以透過語言來描述,例如中國北部的甜

菜、中東的椰棗、沙棗、西藏的青稞等作物,如果學生能夠親眼看

到,甚至摸到、嚐到,必定會留下深刻的印象,讓教學更有意義。

紙本教科書礙於篇幅無法提供太多的圖像,為此學校可能必須採購

地圖、教學影帶,甚至需要老師親自到各地旅行考察、收集教學素

材,如今隨著網路資訊科技的發達,教師可以較為容易地在網路上

找到豐富的影音與圖片素材來幫助教學。例如在自然地理的部分,

臺大地質系近幾年參加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計畫,除了建置

有岩石與礦物標本的資料庫,也陸續拍攝了許多地質教學影片,放

在「地質科學影音數位學習網」,主題包括臺灣泥火山、造山運

動、臺灣玉、臺灣離島等三十一個單元,而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也

建置有主題性的資料庫,探討臺灣火山地質景觀以及颱風造成的重

大地形變化情形等,這些一般人不易拍攝到的影像,現在有了方便

而免費的管道可以取得 [7]。

此外,教育部歷年來為了不同對象與目的,也陸續規劃許多教

學相關網站,並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分享,例如「六大學習網」、

7 - 地質科學影音數位學習網 http://www.nadmgl.tw/digitalv/;台灣地貌 - 多面向台灣火山地質地形自然景觀數位典藏資料庫拓展 http://digimuse.nmns.edu.tw/taiwanlandform/;台灣地貌2 - 2009台灣颱風重大地形變化災前災後地質地形資料庫建置 http://digimuse.nmns.edu.tw/taiwanlandform2/

I 群體的智慧   和世界一起學習 101

「亞卓市」、「學習加油站」等,而且為了方便老師尋找素材,目

前這些散在不同網站的內容也都已經彙整到「教育部數位教學資源

入口網」[8],方便老師在這個聯合檢索平台上查詢所需教材。在這些

提供教材的網站裡,「高中職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資源網」是教育部

參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計畫所建置。這個網站的特色,是

依照高中職各學科的教學單元製作一系列完整的數位教材,並且提

供教材應用的動畫、影音、圖片等教學元件的下載,讓老師可以依

照實際的教學情境將元件自由組合運用。這些教材元件的製作有專

業的美術與動畫人員參與,媒體的表現生動流暢,適當的運用不僅

能減少老師備課的時間,對於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或是知識的學習

應該都有幫助,而且除了一般的學科,即使是臺灣傳統升學主義影

響下較不受重視的美術課和體育課,在網站上同樣有各種教學影片

及素材可供教學參考使用。

自 2008 年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兩項國家型計畫整合之後,如

何結合兩項國家型計畫的力量來促進典藏在教學的使用,也成了非

常重要的議題。其實數位典藏國家型計畫在 2002 年就展開了「數位

典藏中小學教學設計比賽」的活動,歷年來也透過中小學教師的培

訓課程以及公開徵選計畫,鼓勵運用數位典藏內容進行教學或製作

教材的各種嘗試,希望可以推廣數位典藏資源,促進數位內容的使

用,但是在 2008 年以後因為與數位學習國家型計畫整合,開始有教

育部的力量投入,與正規教育的推展有更緊密的聯繫。數位典藏在

教育的應用上,東華大學楊懿如副教授發起的「蛙蛙世界學習網」

一方面透過網站提供蛙類的圖片素材、教學簡報、錄影與學習單等

相關資料,另一方面也透過此平台培育兩棲類的志工,而臺大蕭旭

鋒副教授主持的昆蟲數位典藏計畫,也製作了「愛麗絲之昆蟲奇遇

記」、「花金龜說故事」等一系列昆蟲動畫放在網站上,可愛的插

圖與生動的故事相當吸引人。另外,國史館也曾運用特藏文物史料

8 - 教育部數位教學資源入口網 https://isp.moe.edu.tw/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102

拍攝了有關歷任總統、中原大戰、異人的足跡等紀錄片,臺灣大學

圖書館也有「歌仔冊念唱學習知識網」,而教育部也製作有「數位

典藏融入教學資源網」配合中小學課程綱要規劃示範課程 [9]。

博物館數位典藏在教學上的應用,除了前面提過的「故宮e 學

園」這類用於傳遞文物知識的教材,也可融入學校教育既有的課程

內容。在「數位典藏融入教學資源網」裡,就有一個「清明上河圖

大探索」系列課程,運用了故宮所藏清院本《清明上河圖》以及來

自其他典藏單位的數位內容。此教材由頑石創意公司負責製作,在

「清明上河圖大探索」的課程裡,製作團隊採用了不同於許多線上

教材的授課模式。這門教材共分八個單元,主要適用於國小四年級

的社會領域課程,目的在幫助小朋友認識周遭的生活環境,課程包

括節慶、交通、橋樑、職業、民俗、聚落、美食、服飾,教材裡沒

有太多授課性的內容,相反地,卻提出了許多問題給小朋友思考。

「為什麼橋上這麼多人在這裡做生意?」、「城牆內外的聚落

為什麼長得不一樣?」《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北宋京城及汴河兩岸

的繁榮景象,古人的食衣住行育樂皆躍然紙上,當小朋友隨著可愛

的小陶子導遊在畫裡遊走,會看到螢幕上出現各種提問,這種提問

式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小朋友藉由參照其他人的生活進行觀察與思

考,或者和同儕一起討論,能夠對自己居住的環境周圍有更深入的

認識。除了「清明上河圖大探索」,在教育部「數位典藏融入教學

資源網」裡,還有其他關於臺灣文化、自然、藝術等課程,也都是

結合中小學的課程綱要規劃,基於相同的學習理念,為不同年齡層

的學生所設計的示範課程,中小學教師可以把它運用於學校教育的

環境,或提供其發想教學活動的靈感。

9 - 蛙蛙世界學習網 http://learning.froghome.org/;愛麗絲之昆蟲奇遇記 http://www.imdap.entomol.ntu.edu.tw/Alice/index.html;花金龜說故事 http://www.imdap.entomol.ntu.edu.tw/beetles/index.html;歌仔冊念唱學習知識網 http://liamkua.lib.ntu.edu.tw/;數位典藏融入教學資源網 http://idatp.moe.edu.tw/

I 群體的智慧   和世界一起學習 103

教學的方法很多,數位學習的形式也非常多樣化,包括線上同

步遠距教學、錄影教學課程、實體教室裡數位內容或輔具的運用,

或者是實體與數位的整合運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把線上學習再

結合到校外教學的情境,就提供了另一個博物館數位典藏應用在學

習上的案例。科博館也和故宮博物院一樣,在國家型計畫與其他數

位計畫的支持下,過去幾年來不斷充實線上教學資源,此包括「自

然與人文數位博物館」、「兒童數位博

物館」、「小學學習資源網」[10],以及

許多關於礦物、地質、動物、植物與考

古相關的主題式學習資源與特展網站,

這些內容除了可提供各年齡層的學習者

自學,老師也可擷取部分合適內容用在

實際教學情境裡。但除了被動地等待使

用者運用這些已經建置好的數位資源,

科博館也從博物館的角度出發,主動替

參觀者規劃建議的學習路線,試圖將數

位學習資源導入實體展場的參觀經驗,

例如近兩年才推出的任務式學習活動,

為參觀博物館的經驗,添加了近似角色

扮演與遊戲的成分。

假如您是帶著小孩的家長或老師,現在到科博館參觀前,不

妨先帶著小朋友登入「兒童數位博物館」挑選一個探索任務,讓參

觀博物館變成一個彷彿探險、出任務的體驗。小朋友在參觀前先依

照網站指示完成跟這個任務有關的遊戲與學習活動,不僅能吸收有

關展覽主題的背景知識,更能引起對展覽主題的興趣,到展場參觀

的時候,也能夠更容易掌握展覽的內容。參觀博物館的過程裡,小

10 - 自然與人文數位博物館 http://digimuse.nmns.edu.tw/portal/;兒童數位博物館 http://mymuse.nmns.edu.tw/children/;小學學習資源網 http://digimuse.nmns.edu.tw/ESLR/

國立自然科學博

物館兒童數位博

物館網站(http://m y m u s e . n m n s .edu.tw/children/)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104

朋友可以再利用展場的固定式導覽機或其他行動載具繼續接收任務

指示、探索展覽內容並回答問題與拍照,參觀完畢再繼續完成後續

的任務,例如分享或參與討論等,完成者可獲得虛擬寶物與點數,

累積一定數目還可換取實體的獎品。假如有多位小朋友一起,還可

組成團隊,合作完成任務。長久以來,許多博物館的教育部門都會

製作學習單來幫助學童吸收展出內容,而今透過網路數位學習的導

入,則是進一步將實體空間的學習經驗延伸到虛擬空間以及參觀前

後,並且留下學習紀錄,供後續參考與回顧。

提到數位學習的優勢,最常讓人聯想到的,便是透過網路,

讓學習能夠不限時間與地點,依照自己的狀況與需求來進行自主

學習,如同前面提過的罕學院教學影片,一套教材放上網,世界

各地的使用者,不論手上擁有的是個人電腦、平版電腦或智慧型手

機,都可依照自己方便的時間,尋找合適的教材來學習,遇到不懂

的地方,則可隨時倒帶、反覆練習,直到完全瞭解為止,而老師預

先花時間做好一套教材,也可以重覆運用在不同課堂裡,節省許多

時間。不過,自主學習比較適合有高度學習動機的學習者,假如教

材本身較為沈悶,缺乏實體課程的互動性和臨場感,則容易使學習

者感到孤立、失去興趣,但其實數位學習有許許多多不同的形式與

可能性,在實際的運用上,數位學習的出發點還是需要回到教育本

身,把科技當成教學工具,配合不同的學習對象、目的與學習階

段,運用合適的方法來導引教學活動。

全球華語熱持續蔓延

當臺灣的家長把小孩送到雙語幼稚園,期望孩子別「輸在

起跑點」,其他國家的家長也正把小孩送去上中文課。海外華語

文教學曾經只是華人移民為親近母國文化而存在,然而近幾年隨

著中國經濟崛起,以及世界各地與中國經貿往來日益頻繁,使

得學華語成為提升競爭力的實用語言。在美國,目前從國小到

I 群體的智慧   和世界一起學習 105

大學都有許多學校提供華語學習課程,根據美國外語教學協會

(American Council on the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s)2010 年

公布的調查,雖然公立學校選讀西班牙語和法語的學生合計仍佔

了百分之八十五,但 2007 至2008 年選讀中文的學生,比起 2004 至

2005 年增加了三倍 [11]。在此背景下,臺灣的數位學習版圖,自然少

不了華語文教學。

行政院僑務委員會於 1999 年即已

推出「全球華文網路教育中心」,並透

過這個網站逐步擴充華語、臺語與客語

的線上教材,同時彙整有關臺灣文化的

內容與華語文教學參考資源與僑教刊

物,提供海外僑教中心與中文學校教師

使用。隨著 2007 年僑委會加入數位學

習國家型計畫,全新的「全球華文網」

(http://www.huayuworld.org/)也跟著

誕生了,這個平台整合了更豐富的教材

及教學資源,也提供華語文教師開設線

上同步課程的環境,讓世界各地的華語

文教師都能到這個平台開設遠距課程。

這一套數位學習平台採用 Moodle 系統建

置,提供教師上傳各個教學單元的教材,以及師生互動的功能。在

有經驗的教師帶領下,學生不止是坐在電腦前面聽課,還可即時提

出回應、參與討論與繳交作業,營造一種和同儕一起在教室裡聽課

的臨場感,老師也能透過系統紀錄以及學生的回應即時掌握每位學

生的學習情形,並且根據需要調整教學步調,讓學習更有成效。對

於不熟悉線上教學環境或是數位教材製作的教師,僑委會不僅陸續

11 - 資料來源:American Council on the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s, “Foreign Language Enrollments in K–12 Public Schools: Are Students Ready for a Global Society?," 2010, Alexandria, VA: ACTFL, http://www.actfl.org/i4a/pages/index.cfm?pageid=5231

全球華文網

(http://www.huayuworld.org/)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106

開發許多教學素材提供老師使用,也安排了師資培訓計畫以及許多

非同步的線上自學課程,幫助教師們掌握網路教學的各種技巧。

「全球華文網」已是海外華語文教師與華裔人士經常拜訪的教

學資源網站,使用者遍及北美、歐洲、東南亞、日本、中南美洲、

大洋洲與非洲的僑教學校,自 2008 年四月正式開放以來,累積訪問

人次已超過七千九百萬,換句話說,平均每個月便有超過一百三十

萬人次的訪客,是一個非常受歡迎的華語文學習資源網站。現在的

語文教學講求生活化與情境化,希望學生能將所學真正用在日常生

活裡,然而對海外的華語文教師來說,要取得生活化的教學資源並

非易事,因此網路就成了非常重要的管道。「全球華文網」有各種

線上課程的訊息、結合聲音與動畫的僑教雙週刊、適合各種程度與

對象的華語課本與示範課程,也有許多老師在此開設教學部落格,

分享各種教學相關的內容。此外,「全球華文網」也在 2011 年特別

為了「臺灣書院」的成立,另外開設專為外籍人士自學華語所設計

的全英文教學專區,讓學習者可以循序漸進地觀看教學影片、反覆

練習、透過測驗瞭解學習成效,或是在這裡尋找更多坊間販售的華

語文自學教材。

雖然目前外籍人士習華語的部分,中國大陸透過「孔子學院」

與學校合作,大舉帶進師資、教材,甚至教師的酬勞,發揮了很大

的影響力,例如《紐約時報》2010 年的一篇報導指出,美國許多

公立學校因為經費刪減而終止外國語教學,但中文課程卻是不減反

增,與中國官方提供的經濟誘因,促使許多學校願意開設中文課程

不無關係 [12]。不過,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表達的方式,往往能

夠反應一地的文化,因此臺灣發展海外華語文教學,培育華語文師

資,除了是回應擴張迅速的華語學習市場,也反應了一種保存及推

廣臺灣文化的努力。對外國學生來說,中文的聲調與書寫系統,都

12 - 資料來源:Dillon, Sam, “Foreign Languages Fade in Class — Except Chinese," The New York Times, January 20, 2010, http://www.nytimes.com/2010/01/21/education/21chinese.html?_r=1

I 群體的智慧   和世界一起學習 107

是公認比較不容易掌握的地方,因此中國大陸的簡體字教學可說是

降低了一些障礙,然而簡體字的數量僅兩千多字,有意深入掌握這

項語言,認識中國古典詩詞,甚至傳統文化之美的學習者,許多還

是會希望學習正體字,而臺灣所開發的學習資源正是符合了這樣的

需求。此外,臺灣開發的教材從內容選材或是圖文的搭配,都相當

活潑、流暢與生活化,反應了臺灣相對開放與多元的文化環境。

近幾年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計畫在華語文數位學習的推

動,除了有「全球華文網」的建置,僑委會與教育部也都透過不同

角度投入華語文師資的培訓,而經濟部工業局也提供補助,協助華

語文產業的國際拓銷。此外,許多大專院校也都有學者專家長期投

入華語文數位教學相關的研究以及教材開發,舉例來說,以中文為

母語者能夠毫無困難地區分「他在吃飯」跟「他吃了一碗飯」在意

義上的差別,但是對外國學生來說,句中的「在」和「了」兩字表

示時態的功能,卻是需要特別提醒說明的,因此中正大學吳俊雄老

師團隊就製作了兩個介紹中文時貌的多媒體教材,幫助學生學習這

些細微的字詞用法 [13]。另外,嘉義大學龔書萍老師帶領的團隊所

開發的「中文隱喻大師」,是一套幫助學習者學習華語抽象複合詞

的多媒體教材,而嘉義大學郭怡君老師的團隊也開發了「量詞輕鬆

玩」的多媒體教材,幫助學習者透過物品外觀與材質等原則來學習

中文的量詞使用,例如「一『根』湯匙」、「一『條』裙子」等。

其他如世新大學的「蘭亭學園」華語文學習網、文藻外語學院「華

語  e  起來」華語文學習網等,都提供豐富的華語文教學資源 [14]。

聰明學習

科技為學習帶來新的可能,但正如電子書有時不見得比實體書

13 - 時貌標記 - 華語文「了」字用法教學 http://www.ccunix.ccu.edu.tw/~lngwujs/le/index.swf;時貌標記 - 華語文「在」、「著」用法教學 http://www.ccunix.ccu.edu.tw/~lngwujs/le_zhe_zai/index.swf14 - 中文隱喻大師 http://web.ncyu.edu.tw/~spgong/iMetaphorT/1.swf;量詞輕鬆玩 http://web.ncyu.edu.tw/~jennykuo/CSL/L_Opening.swf;「蘭亭學園」華語文學習網站 http://orchid.shu.edu.tw/;「華語e起來」華語文教學網 http://cel.wtuc.edu.tw/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108

受到讀者青睞,黑板與粉筆也未必不敵投影片與電子白板,面對這

樣一個有別於傳統面對面教學的環境,要充分發揮資訊科技的特性

來創造更好的學習經驗,從軟硬體的設計、教材的製作到老師的帶

領技巧,都是一門需要深入鑽研與探索的學問。如果數位學習只是

老師對著攝影機講課的錄影,畫面呆板、缺乏互動性,可能導致學

習者頻頻打瞌睡,提不起勁,因此,面對這樣的新興學習環境,除

了有賴各種研究與教學的投入,品質認證機制的建立也是一個協助

建立標竿、促進學習品質的重要機制。

目前臺灣在數位學習品質認證的推動,主要有「教育部數位學

習認證中心」,以及經濟部工業局委辦、財團法人中衛發展中心執

行的「數位學習品質服務中心」[15]。前者每年分兩次辦理,主要提

供大專校院數位學習專班、課程及教材等三類的認證申請,由教育

部於 2006 年三月正式發佈實施;而後者是一個付費的服務,採隨到

隨審制,認證對象包括各種公私立數位學習相關單位,自 2005 年開

始陸續推出數位學習教材、數位學習服務、數位學習營運服務、學

習類應用程式(APP)等四類的認證申請,認證通過者,能夠依審

查結果獲得不同等級的認證標章。

這兩個提供數位學習品質認證的單位,皆有為各種認證服務項

目制訂詳細的認證規範,定期修訂並公告於網站上,參與認證申請

不僅能表現一個機構單位對於數位學習的重視,通過認證的教材或

服務,更意味其品質具備一定水準,能夠提高授課教師與學習者使

用的意願,對於學習機構的招生、教材的授權、促進資源的共享也

都有正面的效益。此外,即使尚無申請認證的需求,任何提供數位

學習服務與教材開發的單位,也都可以參考其中的檢核項目來進行

自評,以促進教學服務與教材的品質。

15 - 教育部遠距教學交流暨認證網 http://ace.moe.edu.tw/;數位學習品質服務中心 http://www.elq.org.tw/

I 群體的智慧   和世界一起學習 109

好的數位學習教材與服務,究竟需要具備哪些條件?以「數位

學習品質服務中心」的數位教材認證規範為例,這套認證規範共分

為五個大的面向,分別是教材內容、導引與追蹤、教學設計、教學

媒體及創意,每個面向再細分為二至六個檢核項目,例如教材內容

的部分,就需要考量內容是否正確,是否符合學習對象的程度,以

及教材的組織是否明確合理、各單元組成與份量是否適切合宜,而

教學媒體的部分需要考量媒體的設計與應用是否能促進學習動機以

及學習內容的理解。而在「數位學習服務」的部分,則是對於提供

數位學習課程的機構,從人員、課程、系統等角度,規劃了八個檢

核的面向,包括學習者支援、教學者支援、學程發展、課程設計、

教學歷程、機構性支援、科技、評鑑等。

「數位學習品質服務中心」

的數位學習教材認證規範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110

正如同一間好的大學不僅要有良好而充裕的師資,也要有合

適的課程與軟硬體設備,良好的數位學習環境也需要足夠的網路頻

寬、合適的軟硬體、教材製作與教學等各種專業人才的投入,以及

人們無限的創意與想像力。

網路與資訊科技的普及不過是近二十幾年的事,其進展的速

度一再帶給我們新的體驗,隨著科技與社會環境的變化,學習者的

學習動機、經驗以及期望也在變化,如何把科技真正應用到教學環

境,讓科技幫助我們學習,需要持續的嘗試、研究與經驗的累積。

國家型計畫過去十年推動數位學習的努力,即是一點一滴地在促進

數位學習環境的健全,並且透過推廣、引導與認證服務,促進典範

的豎立,創造更多屬於臺灣的數位學習優良案例,並且加以展示,

讓所有教學者與相關服務的工作者能夠在此基礎上,對於我們可以

運用科技來幫助學什麼,以及怎麼學,有更多的瞭解與想像,並且

一起動手,持續創造更多更好的學習環境。y

I 群體的智慧   用文化滋養產業內涵 111

用文化滋養產業內涵

豐富的數位化素材成了源頭活水,滋養著許許多多的創意,很多以前以為不可能觸及

的夢想,因為典藏資源的注入,都一步步實現了。現在,妳可以隨手點亮一盞像珊瑚

一樣的燈,讓整個房間透著海洋靜謐的氛圍;妳可以,將蝴蝶繽紛的顏色化成一襲春

天的裝束,在生活中大膽實驗各種色彩搭配;妳也可以,啜飲一口古人的風雅,手持

無瑕的白瓷杯盞,讓茶香在喉間,縈繞不去……

撰文=游秋玫(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辦公室)

典藏,而後創造

當燈超越了照明的功能,能帶給妳甚麼樣的感動?當蝴蝶標本

不再只是靜靜躺在玻璃框子裡,還能給妳甚麼樣的靈感啟發?不甘

只作為尋常器皿的瓷器,在融會古今藝術與精湛技藝下,又能達到

什麼樣的藝術高度?

數位典藏,多年來為我們保存臺灣各個面向的珍寶,深藏在

博物館裡的國之重寶、藝術殿堂中的大師畫作、河嶽山川的自然資

源、歷史悠久的古籍珍本,感動人心的音樂舞蹈,如今都能透過數

位化技術,予以轉化保存,成為一筆筆的數位資源。

然而,典藏素材畢竟是沉默的。典藏之後的創造,才能使其

發光發熱。透過「數位典藏與學習之產業發展與推動計畫」團隊成

員的努力,這些豐富的數位化素材,現在成為源頭活水,滋養著許

許多多的創意。很多以前以為不可能觸及的夢想,因為典藏資源的

7產業發展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112

注入,都一步步實現了。現在,妳可以隨手點亮一盞像珊瑚一樣的

燈,讓整個房間透著海洋靜謐的氛圍;妳可以,將蝴蝶繽紛的顏色

化成一襲春天的裝束,在生活中大膽實驗各種色彩搭配;妳也可

以,啜飲一口古人的風雅,手持無瑕的白瓷杯盞,讓茶香在喉間,

縈繞不去……

因為典藏創意的實現,「美」的體驗,俯拾即是。

造一條橋

為使典藏素材在生活層面和產業端上發揮更大的影響力,「數

位典藏與學習之產業發展與推動計畫」,結合經濟部工業局與國立

中央大學之力,委託資策會執行,從 2007 年底開始,陸續透過旗下

的「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橋接計畫」、「數位學習與典藏產業推動

計畫」及「數位學習產業核心技術研發」等工作團隊,透過技術的

研發、各式媒合與競賽活動的舉辦、授權的協助、法律諮詢的提供

以及商業平台的建立,致力為業者建立一個友善的產業環境,使廠

商能更容易親近應用數位資源,並為產業帶來新氣象。

以橋接計畫為例,橋接,顧名思義,就是要搭一座溝通的橋,

連結廠商和典藏單位,消弭兩方在合作過程中所遭遇的各種障礙,

盡力架接起數位創意產業從原創、設計、製造到推廣行銷的每個重

要環節與資源,為典藏素材的加值應用,帶來最甜美的果實。實際

負責執行橋接計畫的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組長李佳穗說:「計畫

開始的時候,我們花了很多力氣在基礎環境建設,想辦法讓環境友

善化,讓想用的人,可以用得比較沒有障礙,而不想用的人,也會

因為這樣的管道,獲得另一種不同層次的選擇。」

數位典藏聯合目錄的資源經過多年累積,目前已達到約四百

多萬筆資料,然而以商業角度論之,並非所有的典藏素材皆具商業

價值,也並非每一筆資料的檔案格式與權利狀態都可供廠商自由運

I 群體的智慧   用文化滋養產業內涵 113

用。李佳穗組長說:「雖說聯合目錄有數百萬筆的數位典藏資料,

但其中很多素材都只限於在網路上瀏覽。真的談到商業授權,那又

是另外一個層次的問題了。」因此,為了提升廠商使用素材的便利

性,橋接計畫團隊體認到,建立商業應用平台有其重要性及必要

性,因此於 2008 年開始著手建立「數位典藏創意加值商用平台」。

商用平台共有「媒合服務」、「

素材搜尋」、「創意市集」、「法律諮

詢」及「社群部落」等五大功能。不管

是典藏單位或是設計、製造與行銷通路

方面的廠商業者,甚至是對典藏素材加

值有興趣的個人,都能加入網站成為會

員,享受平台提供的服務。以平台最重

要的媒合功能來說,會員只要直接點選

有興趣的素材,透過線上媒合機制,橋

接計畫即能協助廠商與典藏單位進行合

作洽談,縮短詢問及等待的時間。

而為了讓商用平台容易使用,並發揮最大效益,團隊在素材

徵集及檢索方式上,亦下足功夫。除了邀請典藏單位上傳著作權已

釐清,業者也會比較感興趣的素材(例如可跟時事結合的圖像,或

是重要的藝術作品、臺灣特有的生物、物種、風景等)到網站平台

上,也邀請專家及文創業者從商業的角度,篩選具有商業價值的典

藏素材。上傳至平台的每樣素材均附有詳細說明,方便使用者了解

藏品背後的意涵與故事,提供給業者及廠商創意發想的靈感來源。

此外,鑒於學術研究習慣使用的檢索詞彙與商業應用的檢索

用詞經常存在差異,橋接團隊也委請專家及廠商,依照像是四季、

顏色、形狀、節慶等業界或設計者常用來搜尋的檢索詞彙,來替素

材定義關鍵字。如此一來,廠商即可依據需求快速檢索到合用的素

數位典藏創意加值商用平台 (http://www.teldapbridge.org.tw)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114

材,並減少許多不必要的時間與成本投資,進而吸引更多業者利用

這個平台。而商用平台上的「創意市集」專區,主要是開放給運用

計畫典藏素材製作創意商品的業者進行商品展售,一方面增加商品

曝光的機會,另一方面也創造跨業合作的可能。「社群部落」則不

時邀請博物館及文創產業達人分享典藏品背後的故事,或是各種與

文創產業習習相關的議題或工作經驗,讓瀏覽者汲取他人經驗的同

時,能快速掌握文創產業的最新潮流與趨勢。

典藏單位與廠商之間的合作,最關鍵的,莫過於授權簽約的過

程。然而,多數典藏機構因為缺乏具有授權知識的法務人才,經常

造成授權業務的執行困難與延宕。平台上的「法律諮詢」專區,即

是為了解決使用者在授權方面的困惑。像是可供會員下載的《數位

典藏加值授權教戰手冊》[1],內容即包括各種數位典藏素材授權時常

見問題的解答,以及重要的契約範本格式,可作為廠商及典藏單位

在授權時的重要參考。此外,平台更提供「線上合約產生器」,以

逐題問答的方式導引使用者,只需線上輸入重要的關鍵字,即可快

速產出一份可供參考的合約範本。廠商和典藏單位可利用產出的合

約範本,依據實際個案需要進一步修改與調整,降低典藏機構與加

值應用廠商間簽約的困難,促成更多合作的可能。

另外,除了建置商用平台外,為增加典藏單位的曝光度及提升

媒合成功率,橋接計畫團隊也於 2011 年出版《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

國家型科技計畫典藏單位名錄》[2],並於各大相關活動,如媒合會、

展售會中分發給廠商。此份名錄清楚羅列參與 TELDAP 計畫的著名

大學、研究機構及博物館等典藏單位計畫的相關資料,並分為臺灣

生態、本土文化、文學與藝術三大部分,方便廠商搜尋,對有心開

1 - 《數位典藏加值授權教戰手冊》下載網址:http://www.teldapbridge.org.tw/teldap/epaper/epaper1.htm2 -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典藏單位名錄》下載網址:http://www.teldapbridge.org.tw/teldap/upload/reservation_list.pdf

I 群體的智慧   用文化滋養產業內涵 115

拓授權商品的業者來說,是相當具有參考價值的資料。

授權保障,激發更多創意

推動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產業化的過程中,最困難的是什麼?

幾位執行計畫的成員們坦言,「最難的部分,就是授權。」從實際

應用層面來看,目前常見的幾種授權模式包括圖像授權、知識授

權、影音內容授權以及品牌授權等,而不管哪一種模式,廠商和典

藏單位之間,都必須訂定契約,以保障雙方權益。一個合法的授權

機制除了可確保素材擁有者、創作者與設計者的應有權利外,還可

讓合作廠商與典藏單位在創作與運用的過程裡,免於違法或侵權的

問題。負責執行「數位學習與典藏產業推動計畫」的資策會數位教

育研究所孔繁芸組長也說:「授權可說是保護文化創意業者創作的

根本,這層保護能夠激發更多創作者發揮創意,設計新的產品。」

然而,在推動商業授權的過程中,橫亙眼前的困難是,許多典

藏計畫單位缺乏完整的商業授權機制與標準,使得數位典藏素材經

常無法順利授權給需要的人使用。若要追上國外博物館成熟的授權

機制,勢必要在授權辦法及人才培育多下工夫。「數位學習與典藏

產業推動計畫」於是著手協助國立歷史博物館擬定「國立歷史博物

館珍貴動產衍生商品權利金收費規定」,並於 2011 年九月開始公告

施行。此外,計畫也協助故宮發展網路與行動應用程式(app)的圖

像授權辦法,希望能由國內指標型博物館起頭,引領其它中小型博

物館逐步發展適合自己的授權辦法。

除了典藏機構的授權辦法可能影響合作結果外,授權金的收

取方式更是左右合作計畫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根據團隊成員推動

典藏產業化的多年經驗,除了少數想要與典藏單位進行雙品牌合作

的大型企業品牌外,許多希望嘗試典藏加值的廠商,其實是中小企

業。這些中小企業期待藉由典藏素材的加入,為商品設計帶來新氣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116

象,並進一步帶動銷售業績。然而中小企業缺乏雄厚資金作後盾,

其在授權金的協商過程裡,往往需要較長的溝通時間,才能擬定出

合理且雙方都滿意的方案,並且展開合作。有鑑於此,為了加速商

談過程,讓典藏單位與業者能快速掌握合適的授權金比例,橋接計

畫特別推出「典藏素材評價系統」,並於 2011 年十一月上架至「數

位典藏創意加值商用平台」。

如今,有意與典藏單位進行合作的廠商,只要輸入幾項參考

數值,例如生產量、成本、產品定價、銷售區域,以及預估的典藏

加值商品銷售數等,系統即能快速運算並得出合理的授權金數值。

系統也會於每個步驟提供引導、提示或參考數據,帶領使用者填入

各項數值,使用上相當簡便,而得出的數值將可作為加值廠商和典

藏機構談定合理授權金的參考。以製作蠶絲衣料著名的上禾紡織為

例,其與鳳甲美術館的合作,即是透過用典藏素材評價系統,計算

出合理的授權金比例,而雙方亦在橋接計畫的幫助下,擬定了相當

詳細與完整的合約內容。在授權保障下,上禾紡織成功將鳳甲美術

館的刺繡作品,運用在 2012 年春夏發表的服飾設計上,為典雅的蠶

絲服飾注入濃厚的東方藝術元素。

除了授權金以外,橋接計畫亦根據 2008 年辦理競賽協助廠商

與典藏單位談授權的經驗,歸納出幾種不同的授權模式,如產品回

饋、典藏單位掛名等方式。在輔導合作的過程中,團隊也會根據典

藏單位的需求協助與廠商洽談,提升雙方合作的意願與可能性。

一旦解決了合作過程中最困難的授權問題,接下來就看廠商如

何發揮運用他們的創意了。

典藏資源的創新運用

將典藏圖像應用在商品上,是廠商最常採行的加值方式。例如

「數位學習與典藏產業推動計畫」團隊輔導的正隆紙業,便成功將

I 群體的智慧   用文化滋養產業內涵 117

故宮所藏清代「畫琺瑯牡丹紋蟠龍瓶」圖案應用在面紙盒上,華麗

典雅的紙盒外型,為居家擺設增添雅致品味,深得消費者喜愛。藝

術圖案的應用讓尋常的面紙盒躍升為高雅的居家擺設,也讓日用品

成了藝術教育的媒介,拉近民眾與文物之間的距離。

圖像應用之外,還有許多創意能讓數位典藏資源與人們的生活

緊密連結。於資策會執行「數位學習與典藏產業推動計畫」的孔繁

芸組長長期致力於將數典資源作創新運用,她表示,「橋接和產業

推動計畫就像是一對孿生姊妹,為了要和橋接計畫區隔,產業推動

計畫開始嘗試創新模式的建立,發展品牌合作、策略合作等模式,

或是運用數位創意、場域建置等方式,來使用數位典藏的素材。」

台中新天地餐廳一案,就是數位典藏素材創新應用的著名案

例。你能想像與悠游的魚兒一起用餐是什麼感覺嗎?

中央研究院在 2010 年與艾伯特電通以及台中新天地海鮮餐廳攜

手合作,打造出全國首創的「智慧型餐廳」。在可容納百人的大宴

會廳中,艾伯特電通運用十一部高解析投影機,透過微投影和情境

投影的技術,於寬二十八米二、高五米五的超巨型布幕,放映並展

現典藏於中研院的魚類與貝類影像,帶給賓客宛如在海底世界用餐

的氣氛。此外,餐廳裡的「3D 電子魚箱」設計,也讓用餐者能夠和

數位魚箱裡栩栩如生的魚兒互動,深入了解魚、蝦、蟹、貝類的生

態。而將菜單投影在桌面上的方式,也帶給顧客新奇的用餐體驗。

將中研院的生物多樣性典藏資源與海鮮餐廳結合,並運用嶄新

的技術,創造悅人耳目的感官享受,可說是將數典資源的運用提升

到另一個層次。這個充滿創意的構想從何而來?促成此合作案的孔

繁芸說,「當時已有廠商在協助若干博物館發展虛擬實境的展示設

計,我就想,是否可能將同樣的手法應用在商業營運的場合。」恰

巧當時新天地餐廳正好想要做些轉型,孔繁芸很快想到可以結合中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118

研院的魚類和貝類資料庫典藏資源。經過幾次商談,分別推動這兩

個資料庫的邵廣昭及巫文隆研究員,對於這個構想都非常期待亦鼎

力支持,甚至慷慨地授權整個資料庫的資源。豐富的典藏資源加上

艾伯特電通的擴增實境及虛擬實境技術,使得「在海洋世界用餐」

這般看似天馬行空的夢想得以實現,而這項新穎的創意,也為新天

地餐廳帶來大幅的業績成長。

運用創意,將原本距離遙遠的學術專業與餐飲業結合,不但開

創飲食文化的新商機,更讓臺灣傳統服務業得以轉型。新天地餐廳

的這項嘗試,也正是文創產業的最佳寫照。

萃取靈感

戲法人人會變,巧妙各有不同。將典藏圖像移植到商品或許

並不困難,但如何做到畫龍點睛又不落俗套,才是真正考驗設計師

功力之處。從設計角度來看,典藏圖像蘊含的元素,例如顏色、線

條、紋理等,也是許多設計靈感的來源,典藏素材的運用,並非只

有純然地圖像複製。

有鑒於此,「數位典藏創意加值商用平台」特闢「萃取元素」

單元,與臺灣幾個學校的設計系所合作,將典藏素材圖像轉化為白

描線稿,方便設計者應用。以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的經驗為例,

在多年的服飾織品數位典藏過程中,計畫團隊體會到經典的織品圖

案除了值得典藏,也相當適合運用於時尚設計,值得積極推廣。因

此,為了應用的便利,計畫團隊試著抽離服飾上的特定圖案,並將

此圖案的單位元素製作成向量圖,日後透過設計者的巧思予以融合

運用,便能創造嶄新的設計。循此模式,輔仁大學織品服裝學系已

成功將數位典藏的織品素材活化,並運用在沙發、窗簾、抱枕等設

計上,重新賦予藏品新生命。

I 群體的智慧   用文化滋養產業內涵 119

除了線條,藏品的顏色運用,也是能夠被萃取,提供創作靈感

的元素。我們的生活周遭充斥著各種色彩,鮮豔的色彩可以振奮我

們的心情,提升我們的食慾;沉穩的色彩,則能安定我們的神經,

平靜我們的情緒。不同的色彩,帶給我們不一樣的感受。機靈的商

人早就熟知色彩的奧秘,並試圖藉著顏色的開發與搭配,讓商品更

具吸引力。色彩如此重要,但臺灣在色彩教育上的腳步,卻走得極

為緩慢。

「臺灣的文化特色是什麼?我們如何分辨屬於自己的色彩?」

在這個想法的驅動下,2011 年學學文創志業在「運用數位典藏建構

臺灣文化色彩計畫」的指導與補助下,建構「學學臺灣文化色彩」

(http://www.xuexuecolors.com/)網站平台,希望藉由網站的成立,

吸引及影響更多的使用者接觸臺灣經典

的藝術畫作及精彩的攝影圖像,並且在

潛移默化中認識色彩之美,培養色彩運

用的敏銳度。

充實靈感圖庫是「學學臺灣文化色

彩」網站成立時最重要的工作。為此,

輔導團隊花費許多時間協助學學文創與

博物館、藝術家洽談圖片授權。促成此

案的資策會孔繁芸組長說:「由於網站

需要萃取圖像裡面的色彩製作色票,所

以對於圖像的解析度要求很高。那時團

隊試著幫忙洽談許多典藏機構,但卻不

是每個典藏機構都願意提供這樣大的圖

檔。」承蒙團隊成員的努力以及許多機

構的慷慨授權,截至目前為止,學學臺

灣文化色彩網站已與臺北市立美術館、學學臺灣文化色彩網站以及使用者根

據畫作所萃取的顏色所建立的色票。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120

國立臺灣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等各大美術館,與臺灣師範大

學、東海大學、實踐大學、清華大學等相關科系合作,蒐集臺灣藝

術家的創作以及生態研究學者對臺灣各項主題的研究,累積近五千

多張的珍貴圖片。其中,日本天理大學附屬天理參考館典藏的原住

民文物圖像,更是在幾番寫信請求,動之以情,方才取得珍貴的圖

片授權。

透過典藏素材的取色及配色練習互動式體驗,使用者可以自由

在網站上進行色彩比例調配,製作專屬色票。配色練習則提供使用

者將專屬的色票,自由地運用在室內空間設計、服裝設計及產品設

計之上。大師畫作中運用的配色技巧,造物者在自然界揮灑的繽紛

多彩,此刻都變成我們實踐生活色彩美學的靈感來源。此外,使用

者也可以上傳專屬色票至網站上,供網友進行票選,透過社群的交

流互動,開啟全民對於色彩的敏銳觀察與感受,使得人人都有機會

成為臺灣文化色彩的研究者。網站自 2011 年八月上線以來,廣獲好

評,並獲教育部推薦成為臺灣中小學美學教育的教材,用以推廣臺

灣的文化色彩教育。

網站同時介紹臺灣時尚、建築、室內、產品設計、視覺傳達等

各行各業設計師的作品,使臺灣民眾能同步掌握國際間色彩流行的

趨勢與商機,而每天一篇的「色彩新聞」、「色彩活動」或「色彩

課程」等專文,也讓民眾的生活和感官在不知不覺間,被色彩所滲

透、改變。

2012 年春夏,學學文創更延聘設計師從自身的典藏出發,以「

臺灣蝴蝶」為靈感來源,運用高顯度顯微鏡分析萃取出蝴蝶鱗片上

的繽紛色彩,推出十六款春夏新色圍巾。讓臺灣蝴蝶的美麗色彩突

破標本玻璃框的限制,潑灑在圍巾織料的經緯線上,有型有色,組

合混搭,用日常衣著實踐色彩美學的創意主張。

I 群體的智慧   用文化滋養產業內涵 121

動人的故事

典藏品的圖像、線條、顏色可以激發設計者的靈感創意,典藏

品背後的故事和文化內涵,更能賦予設計商品與眾不同的氣質與品

味。在這樣一個講究美感行銷的年代,好商品既得要有型,還得要

有味,兩者缺一不可。有漂亮的外觀,才能吸引消費者的目光。有

雋永的內涵,才能緊緊扣住消費者的心。「說一個好故事」往往是

行銷商品最有用的利器。但要如何挖掘出好故事,並藉由好故事可

以帶出行銷力,以下幾個運用典藏素材的成功案例,展現了臺灣精

湛的設計實力。

1. 從燈具領略海洋之美

「臺灣,被海洋圍繞。在湛藍靜謐的海中,潛藏著一個繽紛的海底世界。只有

純然潔淨、溫度適中的海水,才能滋養多彩艷麗的珊瑚……」

佳士達,一個從電子產業跨足生活燈飾產業的廠商。為了佔領

市場版圖,每一步都走得戰戰競競。他們不斷思考,什麼樣的商品

才能征服人心?最後,他們決定從臺灣周遭珍貴的海洋生態資源出

發,說一個動人的故事。

2008 年,透過「數位學習與典藏產業推動計畫」的協助,佳

士達找到對珊瑚最有研究的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為了讓設計師了

解海洋生態,拓展設計的靈感與深度,佳士達將設計團隊拉到了南

臺灣的海生館,開了一連三天的動腦會議。終於,他們以「波光粼

粼」作為設計主軸,做出驚艷國際的燈具作品。「Coral 戀灩」以腦

珊瑚為原型,善用 LED 的光源指向特性以及精密的導光技術,讓珊

瑚燈自然呈現出鑲邊的質感,折射的光波所造就的視覺效果,讓燈

飾宛如一朵綻放在海中的珊瑚之花。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122

佳士達憑著「Coral 戀灩」,一舉拿下享譽國際的德國紅點

(Red Dot)設計大獎與日本 Good Design Award 設計大獎,並在歐

美精品燈飾市場中一炮而紅,接到不少來自海外的訂單。透過數位

典藏計畫,佳士達與海生館也開啟長年的合作關係,幾乎每一年都

有海洋造型的LED燈具新作品推出。設計創意結合典藏品內涵,讓

燈飾不再只是一顆燈泡加上燈罩,也讓佳士達成功跳脫 LED 燈具的

紅海戰場,找到獲利的藍海。

2. 放慢車速就能幫助螃蟹寶寶平安長大

「螃蟹大著肚子,小心翼翼地踩踏著小小的步伐,搭搭搭搭、停停走走。這條

馬路像是永遠都走不完似的。咻~咻~咻~一輛輛車子飛快呼嘯而過,到底要怎樣才能

穿過車陣,平安到海灘生下寶寶呢?」

繼珊瑚燈之後,這一次來自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的典藏素材,

則在繪本上發光。

佳士達「Coral 戀灩」造型燈飾

I 群體的智慧   用文化滋養產業內涵 123

《螃蟹過馬路》插畫,左圖為母蟹,

右圖為公蟹。

木田工場於 2009 年推出《螃蟹過馬路》繪本和 DVD 多媒體互

動光碟,希望以生動有趣的方式,喚起大家對於生態保育的重視。

故事場景以南臺灣墾丁的陸蟹為主角,敘述每年夏秋之際,陸蟹返

回海岸產卵的驚險過程。由於公路的規劃與開發威脅到螃蟹的生存

環境,造成當地陸蟹在產卵時常因穿越公路而遭輾斃。為了減少這

樣的生態浩劫,木田工場鎖定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護送螃蟹過馬

路」的活動,除了進行實地觀察,更透過「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橋

接計畫」牽線,從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提供螃蟹數位典藏資料以及

專業顧問的協助,快速且正確地認識墾丁地區的陸蟹生態。

故事裡的螃蟹媽媽,必須日復一日地鍛鍊身體,才能應付到海

邊產卵的艱鉅任務。精緻細膩的畫風,充滿意義的內容,讓《螃蟹

過馬路》甫推出,即獲得數位出版金鼎獎的最佳動漫及繪本類電子

書獎項的肯定。《螃蟹過馬路》將嚴肅的生態議題,透過生動有趣

的繪本及互動教材、以寓教於樂的學習方式,自然而然地將保育的

觀念深植在下一代的心中。

教條化的內容難以引起共鳴,而《螃蟹過馬路》的成功,正是

在於創意和知識兼備的特質。未來也希望有更多的文創業者,願意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124

運用創意轉化及加值數位典藏的內容,用感動人心的方式,傳

遞知識與價值。

3. 用窯燒烈火淬煉出來的至高境界

「鳳凰性格高潔,非晨露不飲,非嫩竹不食,非千年梧桐不棲。傳說中

可在烈火裡重生。」

從琉璃界轉戰陶瓷領域的藝術家王

俠軍,創立「八方新氣」品牌,希望讓

中國瓷器再次站上世界舞台的巔峰。不

在釉色上爭勝,王俠軍選擇純白無瑕的

白瓷,與世界名瓷一較長短。

這次,王俠軍決定從內涵和外型下

手,為白瓷開創新局。在形制技法上,

他突破以往保守內斂的瓷器造型,增加

了更多平面、線條及鏤空的設計,挑戰

工藝技術上的不可能。每件作品都要用

上七至八個手工打造的托具,即使在嚴

謹精細的工序底下,成功率仍然極低,

而能突破窯燒等不確定因素而成功的作

品,也更顯珍貴。

在工藝技術上挑戰極限,在作品內涵上自然也要雋永可

咀,才能達到「形神俱足」的境界。為此,王俠軍透過「數位

學習與典藏產業推動計畫」,找到具有文物美術專業的國立

歷史博物館黃永川館長協助。原是舊識的兩人,可說是一拍即

合。經過幾次對談和腦力激盪,他們選定以史博館館徽 —「鳳

凰」作為全新系列作品的發想源頭。在此過程中,史博館也提

供了許多與鳳凰有關的藏品圖像,作為設計的參考。

八方新氣鳳鳴系

列 —「 鳳鳴八方」

I 群體的智慧   用文化滋養產業內涵 125

鳳的天性,棲必擇高岡或梧桐樹,口渴必飲醴泉之水,腹饑

必食竹實,擁有絕對的典雅品味與堅持完美的性格,和文創產業裡

不斷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可說是不謀而合。其浴火而重生的傳

說,更可與瓷土經烈火淬鍊產生的質變相對應。

在腦海中反覆思考鳳凰的精神與意象後,原本有意製作小型

博物館紀念品的王俠軍,決定改以大形制的作品表現鳳凰大器恢弘

的氣度。終於,「鳳鳴」系列驚艷問世,五款具有現代風貌的新作

品:鳳朝陽、奉天承運、鳳鳴八方、日新又新、迎風杯組,在國立

歷史博物館與八方新氣雙品牌的合作加持下,一上市就創下極佳的

銷售成績。限量發行的珍貴稀有性,也讓收藏家趨之若鶩。

此次的成功,讓八方新氣體認到,中華文化原是座取之不盡、

用之不竭的寶庫。「數位學習與典藏產業推動計畫」開啟八方新氣

與博物館合作的源頭。2012 年八方新氣與故宮攜手,以代表清宮時

尚的「清香」系列,再次攫取世人目光。這種與博物館合作,融會

典藏品特色及精神,開發文創商品的模式,也成功豎立了博物館與

文創產業合作的典範。

數位學習好商機

除了數位典藏的產業化,數位學習的產業化成果,亦是不容小

覷。根據調查顯示,臺灣的家戶上網率已經突破八成,走在路上,

隨處都能看到拿著手機埋首上網的民眾,人手一台 iPad 和智慧型手

機,網路已成為我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份。

順應數位潮流的發展,數位學習所帶動的數位學習產值成長,

也從 2003 年計畫執行之初的幾億元,成長至如今的三百億之多(包

括平台、教材與服務之核心產值二百一十一億及學習終端七十億、

智慧教室五十一億)。在數位學習產業剛開始萌芽的時候,有鑑於

數位學習業者專長重疊,計畫於是協助業者根據專長建立分工價值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126

鏈,像是引導業者轉型提供新的學習服務;建立應用服務模式以降

低導入數位學習門檻;提升教材製作能力;經營學習入口網站;建

立平台工具的核心能力;協助擴增通路行銷等。在計畫輔導下,數

位學習業者從擴大國內市場的市佔率開始,逐步進軍國際,於國際

市場嶄露頭角。

為了提升國內企業的國際競爭力,計畫團隊也協助企業將數位

學習導入員工內訓。在過去,具有一定規模的組織或企業要進行員

工訓練時,往往須先集合散佈各地的參訓人員以便同時上課,相當

耗費成本與心力,而數位學習的方式可以大大改善這種不便,讓企

業能針對內部包括人資、研發、業務等不同的部門,進行有效率的

人才訓練。計畫協助的企業類別包含甚廣,從高科技業、金融服務

業、資訊業、傳統產業、物流通路等都有。像是國內知名的便利商

店,就以模擬式的教學進行收銀機操作及產品銷售訓練。在高度技

術密集的航空業,也透過 PDA 與模擬技術來傳承技術與經驗。

除了企業內訓,數位學習產業在通路經營、華語學習、補習教

育、旅遊學習、行動學習與醫療服務等各方面,都已有大量的廠商

開發許多課程與學習服務,以供應市場需求。他們不但改變教育與

學習的方式和機會,對於知識資訊的傳遞與普及也有卓越貢獻。

此外,計畫也透過經濟部技術處,持續開發數位學習領域的相

關技術,進行基礎研究與技術開發,吸引匯集人才投入數位學習的

研發,再藉由產學合作與技術、專利轉移等方式挹注產業發展,使

產業發展具備強有力的研發做後盾;同時使國內的學習方式,因研

發技術的創新,得到前瞻的學習服務。

以近年來臺灣業者表現亮眼的語言學習教材來說,便運用到「

情境感知行動語言學習平台」的相關技術,這種情境式的學習系統

可以整合語言應用情境、行動無線裝置與語言教材等單元,讓使用

I 群體的智慧   用文化滋養產業內涵 127

者能依使用情境,將適用的語言教材透過無線網路即時傳輸並由其

行動裝置展現課程與內容,方便學習者達到貼身學習的目的。其他

像是「語音發音評量技術」,已可分析回饋發音問題點的語音發音

診斷技術,並且可評量學習者之發音及韻律,以及提供矯正建議 —

包括以合成人臉示範正確的發音口型,或直接調整學習者之語音以

提供節奏、語調等韻律矯正示範。這些技術的開創,都大大滿足現

代使用者的自學需求。以英語教材為例,雖然臺灣並不是英語系國

家,但是臺灣的英文教材卻能憑藉著優異的技術與內容揚名國際。

如 LiveABC 互動英語會話大百科,便是在計畫的輔導及評鑑下推出

具備發音評量與語音互動功能的英語學習產品。這項產品於 2004 年

十二月一推出就獲得極大迴響,2005 年三月在韓國上市,也立即登

上韓國各大連鎖書店語言類銷售第一名的位置,同年九月更獲得韓

國教育部頒發學習內容類第一名的大獎。

另外,計畫也引領業者開發具有自動語音合成與智慧型下載的

有聲書服務系統技術,透過語音操作介面,便利學習者透過有聲資

訊進行學習,相關產品與服務包括導盲鼠系統、大眼睛系統等。同

時,計畫也協助愛盲基金會完成視障有聲書服務系統,藉著合成語

音、預錄語音及點字書下載的功能,增進視障同胞閱聽的權益。

因應近年迅速竄紅華語文學習熱潮,計畫也輔導廠商製作華

語學習的相關教材,希望藉著華語文教材的輸出,推廣臺灣語文數

位教學之能量,讓臺灣有機會成為全球華文的學習中心。現在,華

語學習的 App 數量已經達到二百多個,並行銷全球二十餘國,包括

北美、日韓、東南亞都是主要的通路佈點區域。其他像是智慧華

語 IQChinese,也於 2010 年和中央研究院數位典藏計畫共同合作,以

甲骨文、金文、楚系文字等中研院文字拓片典藏為主題,進行文字

演變教材設計。這套素材不只受到使用繁體教材的師生歡迎,連一

貫使用簡體字教學的師資也讚譽有加。結合中國文字演變歷程於課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128

程之中,讓學習者直接感受到中國文字的特殊性及其精華。例如,

甲骨文中的「家」,即是一棟房子加上一隻豬。這種融合圖像元素

與象形文字的識別過程,讓學童在輕鬆的氣氛中學習。從文字演變

的角度帶動輕鬆有趣的華語教學,是典藏拓片加入後,而得出的新

創意,也讓中華文化的精髓藉由各類媒介,傳播到世界各處。

播下一顆創意的種子

透過「數位典藏與學習之產業發展與推動計畫」團隊成員的

努力,多年來,許許多多的廠商,已經激盪創造出各式各樣精彩豐

富的成果。但是,創意的萌發與實踐,絕不該僅止於有製造能力的

廠商,如何將創意的種子散播至下一代的設計新星,更是計畫成員

持續在思考的問題。為此,「數位典藏與學習之學術與社會應用計

畫」也於 2006 年舉辦第一屆數位典藏商業應用大賽(2008 年隨著數

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兩計畫的合併,更名為「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商

業應用競賽」)。截至 2012 年,競賽一共舉辦了七屆,歷屆主題包

第六屆競賽「文

化藝術組」第一

名作品「紙‧簡

牘」(創作者:鍾

學威 / 國立台北科技大學)

I 群體的智慧   用文化滋養產業內涵 129

括「文化‧科技 fun 創意」、「數位ㄍㄚˋ創意 典藏新風貌」、「典

藏新賞」、「喜新戀舊」、以及近幾屆的「有夠藝思」、「藏貫古

今」。競賽內容主要分為「海報設計」、「文化藝術設計」及「人

物玩偶設計」等,希望參賽者能將數位典藏中的資源,巧妙地轉化

成人物玩偶、視覺海報或文創產品等等,並達到利用創意、文化及

美學來澆灌民眾生活的目的。

商業應用競賽每年都吸引數百位設計好手來參賽,其中也包

括各大學設計系的學生。由數位典藏的藏品出發,藉由他們敏銳的

眼睛、細膩的構思、和出奇制勝的創意,讓典藏品有機會與現代數

位科技及新穎的設計理念發生對話。主辦單位也請來產官學界的重

量級人物擔任評審,藉著評審的專業意見,更讓競賽的水準逐年提

升。歷年競賽的得獎作品,完整度都極高,未來若能結合時尚概念

加以量產,定然可以創造不少商機。藉由競賽的舉辦,讓更多設計

新秀有展現的舞台與空間,這股活力創意,也希望能源源不絕繼續

延續。

故事還在延續

沒有文化底蘊,再炫麗的設計,也僅能停留於浮淺的外觀造

型,只有作品背後深刻的內涵和故事,才能使作品在有「型」之餘

又饒富興「味」,經得起時間考驗,長久品味。

數位典藏寶庫裡豐富的藏品,就像是一顆顆尚待琢磨的寶石,

等待慧眼獨具的設計者來發掘、來創造。「數位典藏與學習之產業

發展與推動計畫」多年來,從平台佈建、法律諮詢、媒合服務、輔

導補助、技術研發等各方面著手,為典藏機構與廠商之間搭起溝通

橋樑,讓數位典藏的素材,得以發揮其加值潛力,達到文化深耕的

影響力。然而,這一切並非一蹴可幾,不管是建立商用平台、提供

法律授權的資源協助,還是媒合典藏機構與廠商、拓展商品行銷通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130

路,所有的成就都來自於團隊的熱情,以及不放棄的摸索努力。只

是,利於文創產業發展的友善環境,絕不是幾年時間就能佈建完成

的,相較於歐美國家對文創產業的長久深耕,我們仍然還有很多努

力的空間。

就像是國外許多知名博物館紀念品商店早已成為在地的時

尚指標,禮品購買的首選,從鉛筆、假睫毛,到手機外殼、絲

巾……等,商店裡琳瑯滿目的商品,無一不是從館藏的特色出發,

結合典藏品的精神及巧妙的創意,使之搖身一變成為炙手可熱的商

品。當展示不再只是博物館的唯一任務,用美感行銷館藏的年代,

已經來臨。

國內的典藏單位,如果要朝此方向發展,就必須讓授權辦法

與流程更加清楚簡便。未來在商業授權上,典藏單位還可以努力的

項目包括:建立博物館的聯合授權經紀機制、發展線上即時商業授

權平台,以及推動單一授權窗口等。透過這些方式,想談授權的業

者,將不必再分別與多個機構洽談、締約。有效縮短授權時間,降

低成本的結果,將可促進典藏單位與業者合作的成功機率。

此外,嫻熟商業機制又對典藏文物有充分了解的典藏授權實

務人才,目前並不多見。因此,規劃培育相關的人才或是推動博物

館經紀人制度,未來也應是各大博物館和典藏機構的發展重點,由

熟悉博物館規則又清楚商業運作的專業人員,協調館方和廠商的合

作,相信將能使文創產業的發展,更加多元平順。

透過計畫成員的努力,我們已經成功建立出計畫成果與產業間

的合作典範以及產業氛圍。雖然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

畫即將熄燈,這股已經萌芽茁壯的力量,相信將繼續發揮它的影響

力。未來,即使沒有計畫的補助和媒合,典藏機構和廠商之間仍然

能夠合作無間,擦撞出美妙的火花。 

I 群體的智慧   用文化滋養產業內涵 131

精緻深刻的文化內涵,只要透過創意加值、商業行銷,就能讓

更多人感受其美好與價值,並進而提升生活的品質。

我們相信,並這樣期待著,這些案例都只是開始…… y

致謝

感謝資策會孔繁芸小姐、李佳穗小姐、李福蓉小姐接受訪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橋

接計畫專案經理陳怡慧提供資料。

II

記一段甜蜜的負荷

II 記一段甜蜜的負荷   回顧與展望 135

我大概稱得上是「國家數位典藏計畫」的「元老」,因為一開

始就得以參與;十多年間與聞其事,「甜蜜」不敢說,「負擔」也

很有限,但實在是人生珍貴的機緣。

2000 年春天,我正要卸下教育部高教司司長職務回歸教職的時

候,有日接到當時中研院楊國樞副院長的電話,說正在籌辦這麼一

個國家型計畫,希望我參與審查小組的工作。楊副院長是我在台大

唸書時就熟的師長,他的囑咐,我自不能推辭。只是我當時暗想,

楊老師難道知道我是重度網路族嗎?—— 恐怕只是出於對人的信任

吧。而碰巧我生來就是無可救藥的「雜家」,對網路使用、數位典

藏這類事情還真有相當長期的接觸;大概也因「惡名」在外,第一

次開審查會的時候,眾審查委員禮讓我做了小組的召集人,使我和

這個可以說是中華歷史上包羅最廣的「雜家大彙整」的數典計畫,

關係還深過其他委員一些。

從這樣一個起點,十多年當中我雖然本職更動了好幾個工作,

有六年並且遠在台南,但數典計畫審查召集人的工作,卻只在第二

期開始後到期中的三年多時間,因為計畫的運作型態有些改變,而

我的本職工作也繁忙不堪,較少參與之外,可說和計畫始終長相左

右。對於一個規模這麼龐大,內容這麼珍貴,參與面這麼廣泛的人

文計畫,我能這麼長時間與聞其中,如何不是一樁幸運的事!

回顧與展望

1 是「甜蜜的負擔」嗎?

── 我和數典計畫的十年緣分

撰文=黃碧端(國立中正文化中心藝術總監)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136

數位典藏計畫第一期的重點在中研院、台大、故宮博物院、科

博館、國史館等「九大機構」文物典藏的數位化。發展到第二期,

合併了另一個以數位學習為主的國家型計畫,重點有了不小的更

動,兩期的執行期間,審查人員也有許多更迭。審查工作跟我關係

較密切,但這個眾多國家計畫中唯一的人文計畫,卻只能套用國科

會現成的審查格式,不能量身裁衣,為範圍這麼廣泛多元,和其他

以科技為主的計畫全然不同的內容,建立一個符合本身體質的管考

模式,是我始終引以為憾的事。

但畢竟,數典 / 數習計畫是集合了龐大專業學者和作業人員的

工作,參與者絕大多數都盡其才智,努力以赴,成果無論如何都是

精采扎實的。尤其數位典藏的部份,等於把國家最重要的典藏機構

都納入其中,並且大約在第一期的中途,又開始徵集民間的小型計

畫,協助散落在各角落的資料完成數位化。以政府之力發動這樣廣

泛的文物數位化保存,這在全世界都是少有的。時間也必會證明,

這個工作對中華文化,不管是傳統還是當代、廟堂還是庶民,所克

盡的保存使命,和日後在知識推廣上可以發揮的效用,意義都是非

常巨大的。

因為參與了數典 / 數習計畫的工作,我也有幸和自始的四位總

主持人,從第一期的楊國樞副院長、曾志朗副院長到第二期的劉翠

溶副院長、王汎森副院長都有共事機緣。四位總主持人風格各殊,

楊副院長親切周到,曾副院長風趣活潑,劉副院長沉穩持重,王副

院長認真坦率。他們都是可敬的學者,楊主持人開其端,王主持人

總其成。而由於王副院長接手時就面對結案的重大任務,大家更感

受到他沉重的心情和使命感。至於我這個經歷「數朝」的客卿,如

果說有什麼「貢獻」,我想勉強可說的是,第一期進行到第二年中

間,我建議要開始為九大計畫建立一聯合目錄型式的共同入口。這

想法來自我自己在美國念書時,時時要用到的全美圖書館的 union

II 記一段甜蜜的負荷   回顧與展望 137

catalogue;在圖書浩如煙海,而你要找的孤本又不知道收在何處,

這個聯合的 catalogue 提供極大便利,讓你一查就知道要向可能遠

在天邊的哪個圖書館去作館際借閱。電子網路時代,在數十大冊

的 union catalogue 裡去檢索,再迢迢千里商借的麻煩,完全可以經由

一個類似 union catalogue 的網路檢索入口來達成。這個便利,對內容

龐大的數典計畫尤有必要。我的這個建議落實為後來數典計畫的「

聯合目錄」。在接續這八、九年當中,聯合目錄成為彙整、檢索、

盤點和聯結各計畫內容的必要平台,相信它也是結案後更將發揮作

用的一個機制。在我這麼長期的參與中,這是我自覺還可自慰的一

點痕跡,當然真正使它落實的,是無數實際投入執行的同伴們。

過完 2012 年,這個計畫就將「結案」了,但一個這麼重大的

文物典藏計畫,不可能也不應該結案就「結束」,否則等於前功盡

棄。我期待在無數文化開枝散葉的角落,都會看見與這個計畫相關

聯的努力,看見它的產生的效益,看見它繼續發揮的影響。而我自

己,儘管一再「退休」過了,仍樂為數典計畫的終身義工。y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138

1984 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以下簡稱史語所;當時

所長為丁邦新先生)與計算中心(當時主任為謝清俊先生)合作,

開始推動「史籍自動化計畫」,先是完成中國歷代正史《食貨志》

的全文輸入與標誌工作,經測試成功之後,隨即展開以《十三經》

和《二十五史》為主體的全文資料庫的建置工作。在 1980 至 1990 年

代,這不僅創置了獨步全球的漢籍全文資料庫,也奠定了台灣人文

學與資訊科學攜手合作的基石,並吹響了「數位革命」的號角。其

後的「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2002 - 2007 )與「數位典藏與數

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2008 - 2012 )則可以說是進入攻城掠地、

宣揚理念的階段。雖然革命尚未成功,而師已老、兵已疲,但「數

位典藏」、「數位學習」已成為大家朗朗上口的詞彙,數百萬件散

藏於各地的國家文化資產也一一完成了數位化,內容包括:古籍、

檔案、文書、照片、圖像、影音、器物、標本、建築等,知識範疇

更是廣及:歷史、文學、藝術、電影、民俗、宗教、動物、植物、

礦物、醫學等。而所謂的「數位人文」( digital humanities )也逐

漸在台灣學術界成形。因此,我相信這終將成為台灣歷史重要的一

頁,甚至成為影響台灣歷史發展的動力。

而我竟然有機會長期參與這項創造歷史的文化工程,真是無比

榮幸!

回顧與展望

2 我的「數位典藏」

十年磨一劍:

工作經驗

撰文=林富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II 記一段甜蜜的負荷   回顧與展望 139

我先是在 1986 - 1987 年間,擔任史語所「史籍自動化計畫」的

兼任助理,當時,我還在台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班就讀,負責的工

作就是校對《史記》和《漢書》的全文資料檔。和我一起工作的還

有王健文先生,他是我台大的學長,當時正在攻讀博士學位,目前

任教於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督導我們的是蕭璠先生和劉錚雲先生,

而劉先生至今都還在這個工作崗位上,真是神奇!也真令人敬佩!

1987 年夏天,我完成碩士學業之後,隨即獲聘為史語所的

助理研究員。而從入所之後,我便卸下校對的勞務,並於 1989 年

赴美進修,一直到 1994 年獲得博士學位為止,算是脫離了數位團

隊。但從 1995 年起,開始加入史語所「漢籍全文資料庫」小組,並

從 1998 年一月一日至 2000 年六月三十日擔任小組的召集人,負責籌

畫和管理的工作。在這期間,中研院在 1998 年設置了「漢籍電子文

獻協調委員會」( 1998 年一月一日至 2000 年四月六日),其後又改

組為「數位典藏建置委員會」( 2000 年四月七日至 2002 年四月六

日),負責統合、分配院內建置數位資料的資源、人力、經費。這

可以說是史語所數位化經驗的擴散。我也長期獲聘為委員( 1998 年

一月一日至 2002 年四月六日)。

2001 年起,中研院在楊國樞副院長的領軍與謝清俊先生的擘畫

之下,開始推動一項名為「國家典藏數位化計畫」的試驗性工作,

目標是要將所謂的「國家典藏」數位化。主要團隊成員來自中研院

史語所、資訊科學研究所、計算中心,以及先前執行「數位博物館

計畫」與「國際數位圖書館合作計畫」的台大教授群。我也獲邀擔

任工作小組委員。

由於目標宏偉,藍圖清晰,運作順暢,這項計畫從 2002 年起,

獲准提升為五年期的「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並由國科會人

文處擔任主管單位(當時的處長為王汎森先生),這也是第一個由

人文學者主導的「國家型科技計畫」。我除了獲聘為工作小組委員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140

之外,還擔任其中的「內容發展分項計畫」共同主持人(主持人為

黃寬重先生),並從 2005 年起接手主持人的工作( 2005 - 2006 )。

2007 年,「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獲准進行第二期計畫

( 2007 - 2011 ),在總主持人曾志朗副院長及辦公室主任李德財先生

的規畫之下,計畫的目標、組織與工作團隊都進行了微調,次年,

因為和「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整併為「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

國家型科技計畫」( 2008 - 2012 ),又進一步做了較大幅度的調整,

人事也不斷有所異動,目前的總主持人為王汎森副院長,辦公室主

任則是謝國興先生。我則長期擔任其中的「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

畫」主持人( 2007 - 2012 )。

回顧這一段經驗,還真是百感交集!

前半段,從 1986 至 2000 年,我從研究生變成研究人員,先是

從事最基本的校對工作,逐漸參與規劃工作,最後還負責執行與管

理。但主要範圍還是在「漢籍全文資料庫」,在史語所與中研院。

一方面學習、成長,一方面回饋、反思。

後半段,從 2001 年起。那一年我升任研究員,四十一歲,已經

從青年步入中年,用《黃帝內經》的標準來說,甚至可以言老了。

但就一位歷史學者來說,還算是盛壯之年,我真正獨立、自由的學

術研究生涯也才要開始。因此,當初獲邀參加數位典藏的團隊時,

還真有些遲疑和猶豫。最後,因為有感於黃寬重先生的急公好義與

對我的提攜之恩,並敬佩資訊人謝清俊先生的眼光、胸襟和人文關

懷,還是冒然投身到這個未知的世界,這個風波不定、無邊無際的

江湖。我無法再侷限於史語所、中研院,無法再聚焦於漢籍、人

文,無法再談道、義而不說功、利。我必須南北奔跑、東馳西走,

必須和各種領域的學者、專家、官員、記者、商人打交道。或是相

談甚歡;或是拍案對罵;或是怒目而視;或是惺惺相惜。

II 記一段甜蜜的負荷   回顧與展望 141

這樣的經驗,也讓我得以遠赴台中,獲聘為中興大學的文學院

院長( 2007 - 2010 ),在那裏創設以數位科技為工具與載體的「鹿鳴

文化資產中心」(下轄:電子報、網路電視台、電影工作坊),並

開設相關的課程與學程。

結果,十餘年下來,我已成半百老翁。想寫的書沒寫,想去

旅行的地方沒去,想好好陪伴的人沒陪,想鍛練的身體沒練。青春

盡成一疊又一疊的計畫書、管考報告、成果報告、簽呈、人事考核

表、經費核銷憑證……,精力耗損於一場又一場的工作會、說明

會、研討會、審查會、檢討會、發表會……,歲月換來了數不清的

KB、GB、TB,儲存在逐漸演進的硬碟、隨身碟、光碟和磁碟陣列

之中,未來則是在「雲端」。

後悔嗎?有時,我的確會這樣問自己。但一個「悔」字卻很

難出口。當我因為工作遭遇挫折、憤怒、悲傷、難過的時候,我總

會想起那一個個比我還要辛苦,還要有智慧的前輩。也會想起那些

和我一起工作的年輕夥伴,想起我們一起在台北、花蓮、台中、南

投、台南、高雄、屏東等地辦理訪查活動以及工作坊的身影,想起

他們從嘉義、台東、蘭嶼、澎湖、金門等山區或離島歸來之後的真

情寫真、動人報告。他們的足跡、臉孔、笑聲、熱情、汗水、衝

勁、創意,已遍佈在島嶼的各個角落,也已深植在我的記憶和靈魂

之中。面對他們,我能說「悔」嗎?不!絕不!y

2012 年 7 月 13 日,小暑之後,寫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142

今(2012)年春天有幸受國科會邀請,到國立故宮博物院去參

訪他們這些年來數位典藏計畫的成果,當時我就給了一個評價:「

故宮數位典藏,邁向黃金拾年」。當然除了正面肯定外,我們對如

何強化社會教育價值,增進產業加值應用以及未來的創意整合應用

等,也提供諸多建議。

在各個機構型數位典藏計畫中,故宮算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博

物館之一。國內還有許多博物館也參與國家數位典藏計畫,我曾在

「2009 博物館文化創意與數位加值國際研討會」發表論文並參加論

壇,表達我對未來數位典藏與博物館創新服務的看法。在這篇文章

裡,我嘗試把這些看法,包括這幾年來在十幾所大學演講與數位典

藏相關的話題及重點,以「數位典藏的創新思維」為題,跟讀者們

分享。

首先,我們還是要給數位典藏國家型計畫明確定位,包括:

一、典藏物品數位化與數位資料庫建構管理;二、數位典藏推播及

授權加值服務機制建構;三、數位典藏在創意產業價值鏈之整合應

用;還有我所常用的「數位典藏發展八部曲」。以上這些陳述和語

彙雖然未必見於計畫中,但卻可以明確地呈現各個不同階段的主軸

定位。簡單說,大致可區分為:基礎學術研究、數位典藏庫目錄建

構、社會教育學習及產業應用推廣等幾個面向。整體而言,我們對

數位典藏國家型計畫在典藏數位化的基礎工程建設應給高度的肯

定;但對於未來社會數位教育學習及產業整合加值應用,應該要有

數位典藏的創新思維

撰文=何文雄(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產業推動與服務處顧問)

回顧與展望

3

II 記一段甜蜜的負荷   回顧與展望 143

更高的期許。

二十年前我曾參與政府的地理資訊系統發展計畫,才發現要

建立公共服務型的資料庫非常困難。這些屬於軟實力的基礎工程,

根本無法用效益指標來引導投資。多年來,大家一路在追趕電腦硬

體及軟體技術之創新,若不是國科會的前瞻視野與支持,若不是計

畫推動及典藏機構的努力,目前累積數百萬筆資料的數位典藏資料

庫,是不可能因為商業的理由而建構起來的!

我們應該感恩台灣數位典藏工程這些年來在國際上所建立的學

術地位,但也應深省當大陸(陝西省)正準備大舉推動文化物件數

位化建設時,我們卻在包裝這些年來的績效,為計畫結案編撰它的

歷史定位!數位典藏工程是一種趨勢,雖然與計畫存廢無關,但沒

有政府的幫忙和產業的投入,我們將會失去創造創意經濟環境、及

為民眾建構優質資訊化社會的良好時機。

我曾在 1999 年發表過一篇文章「 2005 年的春天」,描繪數位

網路時代裡,一個數位圖書館所應面臨的轉型及可能需要的創新服

務。我認為,數位典藏計畫在各界所面臨的挑戰之一,就是民眾還

無法普遍體認目前的數位典藏資料庫所帶來的好處。也許這時候應

該好好思考,數位典藏資料庫如何為新時代的數位圖書館扮演更積

極的角色,數位典藏是否也能為學生們在數位學習方面添加更豐富

多元的教材呢?還有「數位機會中心」、「雲端終身學習」等議題呢?

我們必須在數位典藏發展未來上有更多的創新思維,且應運

用數位典藏既有基礎,以台灣產業的優勢促進創意產業價值鏈的形

成。我常說,數位典藏不是產業,也不宜用「數位典藏產業化」來

論述其與產業的關聯性,或背負產值十字架。英國創意產業在各行

業的產值計算或價值創造,已有一套嚴謹的分析方法,它存在著數

位典藏與既有產業間的價值鏈軌跡。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144

很多學術界的朋友們常質疑說,為甚麼一定要用產值或經濟指

標來打數位典藏計畫的成績呢?我也懷疑,而且已經在前面章節說

得很清楚;我也贊成,因為我們必須藉由產業能量的投入與回饋來

降低對政府預算的依賴,尤其是未來數位典藏的永續維運與發展,

它必須兼具社會服務功能與產業應用價值。同樣地,我們需要創新

思維來突破目前所面臨的困境。

創新活動是所有企業及產業快速進步的主要動力之一,尤其是

這三、四十年來科技創新所帶來的變革 — 數位典藏與產業間最重

要的關聯,就是在動態的產業價值鏈中,扮演創造高附加價值的角

色。因此,其創新活動必須從過去的科技創新,再融入創意元素、

營運模式及整合加值等多元化創新思維,才能真正達到產業加值的

高效益目標。

究竟哪些大家所熟悉的產業跟數位典藏有關呢?在娛樂影視方

面,我們絕對有條件發展出如:「國家寶藏」、「古墓奇兵」、「

達文西密碼」、「博物館驚魂夜」等般的精采影視劇本,譬如:「

古董風雲錄」的連續劇或電影。果真實現的話,那我們的典藏機構

就會因為這個機緣,增加文物考證及電影編劇或藝術顧問的業務機

會,帶進更多的數位典藏資源及授權業務。說不定也會創造數位內

容、觀光休閒產業新的衍生商機!

澎湖石滬群已經被列為世界級的文明古蹟,這些從先人的生活

故事軌跡漸漸轉化為台灣的文化資產,未嘗不能運用「石滬之美」

開創「夏潮藍海」的服裝時尚及飾品巿場呢?說不定哪一天,澎湖

每年冬春兩季,結合流行音樂、設計產業,成為台灣「樂活生態」

品牌發展的重要基地呢!再想像若整合綠能科技、海島生態特色觀

光等,那我們的文化和典藏素材(貝殼 / 魚類 / 綠海龜等),就將成

為創造感動價值與體驗力量的關鍵角色和重要資產。

II 記一段甜蜜的負荷   回顧與展望 145

台灣蝴蝶具有豐富多樣性的物種,茂林鄉蝴蝶谷冬聚和紫斑蝶

遷徙的故事,和墨西哥的帝王蝶生態谷,都有很高的國際知名度。

從平衡生態保護與發展地方產業的角度而言,利用賞蝶活動或觀光

步道來吸引觀光客,並不是最好的方案;但從另一個觀點來看,卻

有數不盡的商品和蝴蝶的概念有關。假如我們能運用數位典藏的題

材及感動元素,激發故事繪本和詩歌音樂劇開發、產品設計、流行

服飾、數位影音動漫及互動式電子書等,創造跨產業整合性的商

機,甚至能為製造業及服務業提升企業品牌價值。到那時候,我們

可以說,台灣產業群聚在綠色邁向創意經濟已經有很大的進展。

當然,我們還是要肯定這些年來,數位典藏在促進文創衍生商

品巿場的績效,數十億伴隨展覽活動的產值,顯然證實了數位典藏

對產業加值的潛力。未來希望能有更多的感動元素帶動產業群聚的

經驗,從故宮優勢再創台灣優勢、從典藏特色邁向新的創意經濟。

如此一來,我們就有更多資源支持數位典藏計畫的永續發展,尤其

是在數位時代裡,典藏機構對社會教育的功能。

前面我們運用多元化的創新思維為數位典藏的產業加值應用,

描繪一些可能的應用願景,並樂觀看好未來所帶來的商機。我們大

膽預測「數位典藏」這個議題絕不會消失,因為我們正處在數位時

代的軸線上。人類的生活記錄從此將大量地使用數位產品並數位

化,包括:實體文物、建築、藝術品及商品等。但也不要忘了,全

球隨時隨地都會有許多珍貴的典藏文物、故事紀錄正在快速毀損流

失中。因此我們提出「數位典藏黃金拾年」的構想,並給台灣數位

典藏未來發展一些策略建議:

一、為公共數位典藏授權金的運用,及商業回饋機制建立公開、透

明的法源及組織,俾以促進公共數位典藏資產的流通與商業

化。試想,若每年有二十億直接授權收入來自數位典藏,以百

分之五的回饋金計算,就有一億預算來自非政府部門。再加上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146

鼓勵措施的研擬,讓具有商業加值與社會價值的數位典藏工

作,在合理資源分配下兼容並進。我們相信,在回饋機制的良

性循環下,數位典藏的永續發展將會逐年降低對政府的依賴。

二、在短中期推動計畫中,應明確地區隔不同屬性計畫的產業績效

與社會效益,並適當分配其獨立預算比率。若是以產業績效為

主的計畫,宜以巿場及需求導向的方案來帶動數位典藏加值工

作;若以社會效益為主的計畫,則可比照原有機制遴選較重要

的主題來執行。

三、利用未來「數位典藏黃金拾年」第一階段計畫,參考前述的創

新思維與願景情境(可以再規劃更多指定項目),徵選出高附

加價值的示範先導計畫,加速促進數位典藏產業加值應用。運

用完善的回饋機制,奠定產業高度投入典藏加值的基礎工程與

典範。

四、以既有數位典藏所累積的核心能力,運用先進的雲端服務網絡

系統,促進典藏數位教材的製作與流通。並與實體機構合作,

建構數位圖書館、數位博物館的互動數位閱覽服務,甚至包括

社區型或網路化的終身學習服務。藉此不僅可培養數位內容公

共服務人才,又可帶動數位內容及數位學習產業,並提高民眾

對政府優質服務的滿意度。

五、結合國內數位機會中心及數位學習產業能量,將數位典藏教材

回饋偏鄉地區及原住民部落。並鼓勵在地居民及兒童,在既有

數位典藏的基礎上,紀錄自己的生活故事,甚至運用自己建立

的典藏庫,發展軟性的文化資產。跳脫過去屬於自己文物典藏

內容,卻無法順利商業加值應用的困境。

六、積極推動整合型數位典藏應用加值商品的國際合作及行銷。這

裡指的商品,不僅是文創實體產品或圖像授權等。它可能是一

II 記一段甜蜜的負荷   回顧與展望 147

部電影或音樂劇,也包括高畫質影音節目或動漫娛樂產品,甚

至是跨國的流行服飾設計合作案。當然,我們在偏鄉所典藏的

感動故事,也值得從學術性的國際交流,拓展至商業性的文化

交流。

七、數位典藏另一項相當重要的使命,就是要促進更優質的資訊化

網路社會。當下的網路頻寬運用受到商業很大的影響,網路遊

戲及劣質內容占了很大的比率。目前,數位典藏雖然已累積數

百萬筆資料,但除了聯合目錄外,實質內容及網頁介面卻因分

散在各典藏機構而有所不同。因此,既有的典藏內容未來更應

迫切地配合新的環境,發展具親和性的界面以及明確的主題,

讓社會大眾以知識整合服務和終身學習的角度去分享它的美麗

成果。

八、以產業加值觀點而言,政府應延續數位典藏計畫,從建全產業

價值鏈的角度著手,發揮它已聚集的能量,讓它為產業創造更

高的價值。並且必須快速建立公開透明的商業回饋機制,以降

低社會面資訊建設及永續發展的預算壓力。以社會服務觀點而

言,政府更不能全面終止數位典藏計畫,因為它對民眾的服務

還必須大量地從學術研究用途,逐漸改善成知識服務及學習的

終極目的。

事實上,我們可以列舉更多數位典藏在產業加值的應用機會;

也可以提出更細的建議措施,但最重要是要建立產業觀及創新思

維,並掌握企業創新加值的商機。對政府角色定位的建議也許不夠

完善,但若能跳脫本位主義,建立整合性的產業思維,釐清產業價

值與社會目的之不同策略,規劃合適的績效指標來管理。那我們就

可以在智慧網路時代,準備邁向數位典藏新的黃金拾年。y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148

在楊國樞先生和曾志朗先生之後,我於 2007 年初接任數位典

藏國家型科技計畫總主持人。在此前五年內,這個計畫已經累積了

相當可觀的成果。我接任之後,除了蕭規曹隨外,在這一年較大的

挑戰是,國科會決定把數位典藏(自 2002 年開始)與數位學習(

自 2003 年開始)兩個國家型計畫整合為一,因此,我必須用些時

間和精神與兩個團隊的成員溝通協調,以便完成整合。還好,數位

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英文名稱 Taiwan e-Learning and

Digital Archives Program,簡稱 TELDAP )自 2008 年正式開始,而我

又擔任了兩年的總主持人。

回顧這三年參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工作的經驗,我的任務

主要就是開會,包括出席國科會方面的指導委員會會議與各項審查

會議,計畫綱要及經費協調會議,主持定期的計畫工作會議,機構

報告與茶敘,成果展覽會,記者會,接見來訪的外國人士,以及出

席相關的國際研討會等。從我的記事本上,我計算一下相關記錄,

在 2007 - 2009 年間與計畫有關的各種會議共八十九次,平均每個月

約二點五次,最多一個月曾有六次(如 2007 年七月、2008 年十二

月、2009 年二月)。但我認為,在計畫下完成的各種內容精美的數

位資料庫,目前可供人隨時上網查詢利用,實際上都是參與計畫的

各個機構團隊跨領域合作努力完成的結果,而不是任何個人可以單

獨完成的。這個計畫的意義即在於驗證了團隊合作與跨領域合作的

可能性。y

回顧與展望

4 三年的體驗

撰文=劉翠溶(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II 記一段甜蜜的負荷   回顧與展望 149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計畫的結束,表示奠基工作已經完

成,永續經營的工作才要開始。本國家型計畫經過兩期十年,已完

成五百多萬筆數位化典藏品。這些來自於不同機構、不同計畫的典

藏品,以建置聯合目錄的方式透過分類及關鍵詞檢索達到整體呈現

的目的,並且妥善的異地備份達到長期保存的目的。數位核心平台

計畫執行團隊,經過十多年的磨練與努力,階段性的目標「最佳化

的數位資料檢索、呈現、保存與應用」已經奠定基礎,未來的挑戰

與期許也將啟動。

豐富內容:典藏求精求廣,成立數位資源聯盟

國家投入十年人力與經費,以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

計畫奠定台灣數位內容文創發展的基石,這只是拋磚引玉的開始。

我們除了讓十年成果繼續延續發展外,在卸下國家型計畫的外衣

後,期望一方面能以數位資源聯盟的方式,匯集更多來自民間、官

方的數位內容,取得更廣泛的數位資源,另一方面,既有的主題成

果更應精益求精做到盡善盡美。

活化典藏:推動創用CC,全民使用創造價值

基本上,大多數已數位化的內容只能視為素材,主要用於支持

加值應用與服務推廣。因此,如何提供方便的授權方式,是目前極

需要深切檢討的課題,特別是促進非商業使用,使數位化內容成為

全民公共財的這個部分。以本計畫協助文建會(現在的文化部)建

置臺灣書院資訊整合平台的經驗為例,在取得網站內容時,雖然徵

回顧與展望

5奠基的結束 = 挑戰的開始

撰文=陳克健(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150

集對象同為政府機構,且同是本國家型計畫的參與單位,卻得分別

行文以取得授權,期間公文往返,所耗人力與時間成本甚鉅,諸如

此類的繁瑣行政流程,將阻斷許多人為公共利益使用典藏素材的動

機。為此,本國家型計畫致力於推廣創用 CC 授權,試圖將六、七十

萬筆同意創用 CC 授權的藏品上架至一個整合性的授權加值平台,未

來希望有更多數位內容能以創用 CC 的授權方式,讓全民透過這個方

便的授權加值平台,找到需要的典藏素材,進而創造典藏新價值。

發揮綜效:人才經驗傳承,數位資源深化應用

重視人才資源及經驗傳承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執行至今,培育許多開

發、研究、技術、維運與創意人才,為使系統得以長期營運、珍貴

資產得以永久保存,現有經營人員為一大重要資源。隨著計畫結

束,原工作團隊勢必縮編,人才終將外流,計畫十年所培育的人才

若是隨著產業西遷而外流,似乎也是難以避免了,這對台灣整體文

創產業發展而言,絕對是一種莫大的損失。因此,計畫人員的未來

出路及經驗如何傳承,正是計畫結束前的重要課題之一。

數位資源深化應用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為我國人文與科技跨領域

合作成果,除已完成各項文化資產之數位化,更須思考如何運用有

效率之推廣方針,讓相關成果能夠投入學術、教育、藝文、產業等

多方面的應用,方能讓過去十餘年來集結台灣頂尖人文科技專家學

者之智慧心血結晶,成為台灣文創發展之重要基石。目前整體計畫

共累計近七百個網站,且多為服務推廣的形式,網站內容侷限於單

一機構單位的典藏品,無法擴及台灣整體數位典藏的資料,且未能

發揮典藏綜效。主要的原因在於欠缺一個方便的授權平台,且完整

的藏品權利狀態並不清楚。為解決此問題,在計畫執行第二期時,

數位典藏與學習之學術社會應用推廣計畫(第四分項計畫)便成立

II 記一段甜蜜的負荷   回顧與展望 151

了成果盤點團隊進行計畫成果全面盤點,以釐清權利狀態。未來數

位資源內容是否可以授權移轉、加值營運,參與永續經營的數位資

源能否確實進行權利盤點釐清將是關鍵。

創意加值:建構授權平台,發展永續經營模式

建構授權加值平台,成立聯合授權窗口

數位核心平台團隊於去(2011)年發起的授權加值平台先導

計畫,是由計畫內相關團隊共同合作,試圖結合數位典藏與數位學

習國家型計畫過去所有相關成果,包括目錄、內容、技術、著作權

盤點、商用橋接等,建構一個完整並可永續經營的聯合授權加值平

台。不管使用者的目的是商用或非商用,都可透過這個平台找到可

以利用的典藏素材,並快速取得授權。這個平台包括瀏覽採購區、

加值工作區及使用者交流區,提供加值工作者一個方便的平台環

境,透過這個平台所提供的工具及網路環境,使用者可輕易地瀏覽

與採購所需之典藏素材,並透過聯合授權窗口取得內容,同時利用

加值工具建構網站、經營網站、部落格或製作電子書等。這個平台

的雛形預計於 2012 年底前完成,此番努力若隨著計畫結束而終止,

使得數百萬筆藏品缺乏一個適合長期公開展示、推廣應用、創意加

值的商業交流平台,將十分可惜。期許政府能夠重視數位典藏與數

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十年來的典藏成果、人才培育與核心技術等

各方面的成果,透過授權加值平台發展永續經營模式。

奠基的結束,挑戰的開始

數位化的資產可以永續使用永不耗損。它的經濟效益、文化效

益與教育效益,都不是立竿見影而是細水長流,如同教育的投資不

能在乎立即的產值,而要看其對整體國家社會的影響。數位典藏與

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已完成的數位化資源以數百萬件計算,上

至天文下至地理,從古到今無所不有,未來如何經營、發揮典藏效

能,才是另一個挑戰的開始。y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152

第一次踏入夏門攝影工作室時,「震撼」應該是形容當時心境

的唯一辭彙了。與數位典藏計畫不曾有過瓜葛的我,發現自己突然

置身於彷彿水下世界的空間,各種各樣的資料、相簿和文件夾如同

水草般恣意生長,偶爾瞥見的其中一頁就像散發古老光輝的美麗生

物,不經意的折射出照入水下的縷縷陽光。而如此大量,如海藻般

蔓生的古老資料,竟然全都安放於這間四十坪不到的老舊都市公寓

中,由一個不滿十人的小小團隊負責照養、保護,並轉化為工整易

親的數位資料檔案。深深震撼的我於是安靜、近乎祈禱般的想著,

希望像這樣的奇蹟能繼續隨著數位典藏計畫的存在持續不受打擾的

生長。我想我的祈禱肯定是應驗了,因為幾個月後,非常幸運的,

我也加入了攝影工作室的團隊,一起為台灣老照片的數位典藏計畫

奮鬥,成為了守護奇蹟的一份子。我所更想不到的是,工作室所孕

育的數位典藏計畫,也幫助催生了我的博士研究計畫 — 回首再思,

我想這些奇蹟發生的原因,應該都是夏門攝影工作室的成員們那一

份對老照片,以及那些古老故事所講述的這片土地毫無保留的熱愛

所創造的吧。

於是,直到 2011 年夏天我進入學院展開博士班的課程為止,

銘傳大學商設系高志尊老師與夏門攝影企劃研究室簡永彬老師所共

同主持的「尋找台灣攝影文化的歷史座標」數位典藏計畫成為了

和我的故事

撰文=馬國安(尋找台灣攝影文化的歷史座標數位典藏計畫)

典藏的故事

6 那年夏天,光,映像

II 記一段甜蜜的負荷   典藏的故事 153

我的工作目標。歷史系出身的我對於史料的管理與使用自有心得,

不過親身接觸到如此大量待整理和保存的原始影像資料卻還是第一

次。也就是說,數位典藏工作的單調、無聊和寂寞,我當然也是第

一次體驗。大學史學訓練後頭一次,我必須悶著頭老老實實建置一

筆一筆的 Metadata ,甚麼「文本分析」、「史料解讀」全都派不上

用場,眼前的圖像就是我唯一的線索和目標。我這才認識到,在數

位老照片的世界裡,主角是數位化的原始資料,文字說明只是「附

帶」的產物。身為寫手的我剛開始時經常寂寞的發慌:起碼論文報

告還會有教授看,但這些文字會不會完全沒有讀者?而日復一日,

和工作室的計畫團隊一起,我們面臨的就是這些彷彿只會增加,不

會減少的照片數位檔。

在耗費視力,努力爬梳過每張照片的同時,簡老師也不時發現

更多急待數位化保存的珍貴影像藏在老邁凋零的攝影師們手中,但

團隊成員們對這明顯的「工作量增加」邀約卻全都甘之如飴。我嚇

了一跳,因為我發現自己也和大家一樣,雖然疲倦,但感到更多的

是期待,甚至興奮:我開始慢慢明瞭到,尚待發掘的照片其實就像

是一篇篇等待被述說的故事,而藉著用眼睛探索,我成為了第一個

能夠將故事介紹給這個世界的「說故事者」。在很大的意義上,這

正是我成為史學工作的初衷 — 用幾乎被遺忘的過去講故事,希望其

中的世界能以其真實的力量感動人心。於是,在繼續面對數位化工

作艱辛的同時,我逐漸找到了自己之所以為其吸引的原因 — 我的心

在此處,從古老的光影記憶裡,我看見了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我

相信工作室的工作夥伴們,應該也早已都在這看似單調無趣的工作

中,以各自不同的視角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光影世界。

在開始探詢圖像裡的祕密故事後,我更進一步的發現,其實不

只是圖像本身,將圖像數位化的整個過程,包括尋訪資料來源、實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154

地在田野考察,以及相片本身成為「史料」的經歷,

都構成了故事的重要基本元素。以工作室所收集到的

張才[1]攝影作品為例,雖然工作室所藏也只是張氏作

品的一部份,但細細觀看這位老攝影家的畢生傑作,

隱隱浮現出的,不只是一名台灣攝影家的生命軌跡,

而更是一個時代中,「攝影」作為一種最具代表性的

新式「觀看方式」的演進,以及圖像在二十世紀台

灣民間社會帶出的特殊視角。藉由數位化過程對影

像的細密複製,我們得以以更為仔細的方式,精心檢

視這些攝影家以生命守護的作品。在一張一張的檢

視和考證時,我除了試著想像自己身臨現場,更開始

感到強烈的好奇:到底是甚麼樣的足跡,才串得起攝影家鏡中的上

海市街、日治台北城和台灣高山住民?而又是甚麼樣的時代,讓這

樣的影像能夠生長於其中?從老攝影家留下的光影和記憶碎片,我

試著拼湊出一幅時代的鏡像,然而每每仍感到本雅明所說「歷史的

天使」般,那股「名為進化的風」將我與歷史不斷吹散的,無法消

滅的距離。當我正思考著數位典藏工作這種「重組歷史碎片」的無

力感時,又非常幸運的,我在工作室遇到了另一個機緣。終於,我

可以不必只坐在辦公桌前面對一格格的電子檔,而真正進入收集資

料的田野現場實地呼吸原始材料生活場所的空氣:這一次,簡老師

要帶領工作室到新竹北埔姜家的大宅天水堂進行現場數位掃描的工

程。在出發當天,我發現簡老師和大家一樣興奮:進入見證台灣歷

史逾一世紀古宅中收集資料的機會,對於數位典藏的工作者來說,

幾乎就和親臨歷史現場一樣 — 我們彷彿暫時得到了穿梭時空的魔

法,可以自由出入歷史門檻。

1 - 張才生於1916年,自1930年代開始創作、發表攝影作品,為台灣攝影圈尊稱為「台灣攝影三劍客」之一。資料引用自「意象台灣」網站:http://www.insighttaiwan.com.tw/list2.html。2012年6月30日取得。

「意象‧台灣 — 尋找台灣攝影文化

歷史座標」網站

(h t t p : / / w w w .i n s i g h t t a i w a n .com.tw/)。

II 記一段甜蜜的負荷   典藏的故事 155

在取得了姜家親屬的同意後,我們踏入了鮮少向外人開放的

天水堂內庭,並得以親手翻閱、整理姜家珍貴的影像史料及文件收

藏品。在親眼見到維護良好的大屋和吞吐著古老氣息的廳堂時,我

再一次的受到震撼:原來歷史並不是無法與現實共存的「過去的時

空」,而是可以從當下所呼吸的空氣中嗅出的,生活的一部份。漫

步天水堂中庭和古老的北埔街道,回首再思,我驀地發現距離北埔

小鎮車程不到一小時的自己家旁,其實也仍然保有類似的古老屋厝

和生活痕跡。我想,也許歷史時空確實離我們遠去,但是這塊土地

仍然記得那些不會消散的光和映像,並且以各種不同的途徑提醒我

們:有些故事,其實現在還在進行。我於是在天水堂獲得了重要的

啟示:透過對史料的影像掃描與保存,我們所留下的,不只是那一

份光影記憶的遺跡,而更是歷史映像於現實生活中的證明。回到工

作室後,我看著眼前那曾是遙不可及的,張才作品中的世界,決定

自己也要盡一己之力,找到那個世界和我的世界的橋梁。而這也成

為了我博士研究計畫的楔子。

2011 年夏天末尾,我在夏門攝影工作室的數位典藏任務正式告

一段落。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反而是我另一個從事數位典

藏工作的開始:從工作室出發,我決意利用進行學位研究的機會,

全力探索台灣已趨完善的數位典藏資源,包括工作室已全數掃描上

傳至「意象.台灣」網站的張才作品,並且應用至研究計畫中。我

想,這應該更是真正的奇蹟了 — 原來那些使我深深震撼的,原始森

林般的大量原始資料,現在竟都化為了眼前螢幕上一筆一筆簡單易

查、極為清晰的數位影像檔,等著我放入論文中慢慢討論。現在,

即使隔著島嶼和海水,我都可以從一頁一頁的數位檔案中靜靜觀

看,深入思考,同時神遊到那個奇蹟發生的夏天,我在夏門攝影工

作室和並肩作戰的工作夥伴們,一起和光影、映像發生的不可思議

故事。y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156

「厚~掃描儀又不拍照了啦!」、「啊!掃描儀

開始BB叫了,要沒電了啦!」、「這…這地方腳

架是要架在哪啊?」、「共軛球不要擺那裏啦,

被樹擋到了!」、「風獅爺的頭朝著天空耶!這

樣他的臉掃不到啦!」、「學姊~下雨了!這…

這哪招啊?」

以上就是我們在進行「金門風獅爺辟邪文化之典

藏與展示計畫」的掃描工作時,最常聽到的悲慘

對話。

這個計畫案的掃描工作集結了國立金門大學土木系的十一名大

學生、一名研究生及二名研究助理共同執行與奮鬥。風獅爺的掃描

記錄工作,主要可分為三個工作階段,第一階段:工作前踏勘;第

二階段:實際進行掃描紀錄;第三階段:資料後製處理。

在實際進行掃描工作前,必須先確認風獅爺的座落位置,預先

做好現場工作環境踏勘,才能使掃描工作進行時可以更有成效。本

計畫預計紀錄金門在各鄉鎮的風獅爺,且金門僅有大金門地區有風

獅爺設立,大金共有四個鄉鎮,分別為金城鎮、金寧鄉、金湖鎮及

金沙鎮,團隊的學生就分組分頭進行尋找風獅爺的任務。同學們騎

著機車在金門島到處穿梭,然而風獅爺座落的位置千奇百怪,有的

座落在村落的入口及村尾,有的座落於溝渠出口,有的則座落於道

路的路口,這些類別的風獅爺是屬於比較容易尋獲的;另外有些風

獅爺因為特殊緣由,座落於高粱田中央、某個私人宅第的角落,甚

至座落於雷區的,往往讓負責尋找風獅爺的學生痛不欲生。但是就

風獅爺,追、追、追~

撰文=曾欣郁(金門風獅爺辟邪文化之典藏與展示計畫)

典藏的故事

7

II 記一段甜蜜的負荷   典藏的故事 157

如在尋寶一樣,當發現風獅爺的那一剎那,如獲至寶的心情是用言

語無法形容的感動。

當確認完成風獅爺的位置後,即可安排時間進行掃描工作,通

常進行一次掃描作業,最基本的就是要出動一台快要報廢的轎車、

一部比人命還要值錢的三維雷射掃描儀、一台會挑 USB 線的高畫質

數位相機、八顆看似保齡球的共軛球、一個看不出來貴在哪的儀器

腳架及兩台重得要死的外接電源,再由一至二名學姊帶著苦命的三

至四位學弟及一整車的儀器出門去進行掃描作業。計畫開始初期,

進行得並不順利,常常會發生掃描資料在進行後製處理時,出現資

料嚴重誤差或其他大大小小無法解決的問題,導致團隊必須一次又

一次的重返現場重新掃描紀錄。經歷了無數次的挫敗,每個人的信

心重重的被打擊,緊接而來的,就是各種不合邏輯的推測與猜想。

以下為本團隊 Q &A 時間:

Q1、學生:一定是腳架的止滑墊缺了一個,導致

掃描儀在掃描時,腳架滑動了!

A1、吳宗江老師:請負責採購的學姊購買一組全

新腳架止滑墊,這樣應該就沒問題了吧!

問題持續發生…

Q2、學生:換了止滑墊也沒用,我們懷疑是腳架

中間那根桿子歪了!

A2、吳宗江老師:最好是桿子歪了,先在學校測

試儀器,看看有沒問題。

問題持續發生…

Q3、學生:點雲資料跟照片還是無法正確疊合,

好奇怪捏!

A3、吳宗江老師:是不是你們相機架沒安裝好,

相機沒有推到正確的位置,你們就開始拍

照,再測試一遍!

風獅爺數位典藏

掃描工作現場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158

問題持續發生…

Q4、學生:我們相機有推到正確位置,在學校測

試都沒問題,出去掃描就有問題,是不是我們遇

到什麼……。

A4、吳宗江老師:不要隨便亂講話,但是記得要

掃描之前先拜拜,並且不可以在風獅爺面前嘻笑

怒罵。

問題持續發生…

Q5、學生:老師~我們都有拜拜,有跟風獅爺

說我們會把他掃漂漂,學姊還有請風獅爺吃糖果

耶!但是資料還是誤差很大。

A5、吳宗江老師:是這樣嗎﹖那可能是軟體的問

題喔,請掃描儀專業廠商幫忙協助處理。

問題持續發生…

Q6、學生:廠商說他們處理我們的資料發現都

是正常的啊﹗可是我們在學校弄就有問題,為什

麼﹖為什麼﹖

A6、吳宗江老師:……,一定是哪裡出狀況,反

正你們再測試看看,儀器跟軟體都要檢測,知道

嗎!

問題持續發生…

Q7、學生:吳老師~還是有問題,我們已經不知道問題在哪裡了,一定是風獅爺嫌

雷射光太刺眼,不給掃啦~

A7、吳宗江老師:不要亂講話,……。

後來經歷與掃描專業廠商討論及團隊成員們的實驗精神,反覆

檢測儀器及測試應用軟體,最後終於將所有的難題一一解決,但由

於前期花費了太多時間處理這些窘境,致使計畫原本設定的期程有

所延誤。然而,在所有問題迎刃而解之後,一整個團隊就像發了瘋

似的拼命追趕進度,一個星期團隊至少會出動兩次外業,開著車在

金門四處追尋著風獅爺。

上圖:掃描儀轉換測站。下圖:阿詠、流星、猴

子(由左至右)掃描前向風獅爺請安。

II 記一段甜蜜的負荷   典藏的故事 159

到了風獅爺的所在位置,團隊成員首先必須有禮貌地向風獅

爺請安問好,並報備此行的目的,接下來才能開始拍照並進行掃描

工作。架設好掃描儀並連接數位相機及共軛球擺設後,就會聽到主

要負責本場次掃描的同學大喊一聲:我要開始掃了喔!就在這一瞬

間,其他閒雜人等逃的逃、躲的躲,因為每個人都不想成為被掃描

的「物體」,而被誤會為是不該出現的「形體」。

每一尊風獅爺原則上必須架設至少四個測站以上來完成掃描作

業,主要以風獅爺之正面、背面及左右兩側為掃描重點,以求風獅

爺形體及數化資料的完整性。而完成每一測站之掃描、拍攝作業及

資料傳輸,大約需十至十五分鐘的時間,負責看顧儀器的同學通常

會選擇躲避於腳架下方,或是跟著掃描儀旋轉的方位一起移動,因

為這些位置是掃描的死角,同學可以確保不被掃描進資料裡。完成

一測站的掃描工作後,需有一人連同儀器、相機及腳架一次扛起搬

移至下一測站,另外還須搭配一位同學帶著行動電源一起移動,這

個時刻,通常會令所有人直冒冷汗、緊張萬分,因為只要扛儀器的

同學一有閃失,形成「撲街」狀況,大家真不知道應該先搶救人還

是儀器是好。(因為前輩有交待,儀器摔壞了,可能得割腎賠償才

能了事。)

完成風獅爺外業掃描工作之後,回到學校,令同學們髮指的資

料後製處理,往往必須藉助百戰沙場學長們的經驗,才有辦法一一

完成,而進行後製資料處理時,常常也是哀嚎聲不斷。

以下為本團隊學長、學弟 Q & A 時間: Q1、學弟:「這…這細啥?」

A1、學長:「啥細啥???」

Q2、學弟:「共軛球接不起來耶!」

A2、學長:「怎麼可能接不起來,之前在教你有沒有在聽啊!」

Q3、學弟:「為什麼點雲資料跟照片誤差這麼大?」

A3、學長:「你問我,我問誰啊!都已經拜拜了~」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160

Q4、學弟:「風獅爺被截成兩半了啦!」

A4、學長:「……,吳老師~」

風獅爺的數位典藏計畫一共必須完成六十尊風獅爺數位化,目

前團隊的所有成員都加緊腳步一路向前衝。出外業時,有時天氣熱

得令大家想飆髒話,但害怕受到風獅爺的懲罰,只好忍住已到嘴邊

的經典名言,連帶著汗水往肚裡吞。有時掃描掃到一半,開始飄起

了雨,趕緊與掃描儀共撐一把傘,等待雨停,雖然沒有和女朋友一

起撐傘的浪漫,但是甘願自己淋雨也不願意讓掃描儀噴到一滴水。

回學校進行內業處理時,學長、學弟輪流後製資料,遇上考試時,

就抱著「測量學」、「力學」課本一起入眠,有時當研究助理一早

上班打開研究中心大門,常常驚嚇的懷疑自己看到的真的是學弟

嗎?大夥已經長達好幾個月的沒有星期六、日,但是提到要去掃描

風獅爺,同學們依舊士氣高昂,而且一定會祈禱相同一件事:老天

爺給個大晴天吧!

現在風獅爺的數典工作進行相當順利,最感謝的不外乎這些耐

操又苦幹的同學們,學長的經驗傳承,以及學弟的努力學習,讓這

一整個計畫案在辛苦之中盡是滿滿的美好回憶!

最後,將這篇文章獻給大四的猴子、流星與阿詠,因為有你們

的付出,才能有如此豐碩的成果,願你們畢業離開金門後,能夠邁

向更燦爛的未來!y

後記:

Q1、學弟:學姊、學長~我們這次真的掃到很奇怪的……的「東西」耶!

A1、學姊、學長:話不要亂講喔!

Q2、學弟:我沒有騙你們啦,我全程都顧在儀器旁邊,非常肯定、確定、保證沒有

讓任何人經過儀器前面,那…那…那…這像「人形」的是什麼?

A2、學姊、學長:(往電腦螢幕一看。)啊~~~天啊!!!

II 記一段甜蜜的負荷   典藏的故事 161

2009 年五月,我離開待了四年多的故宮,進入檔案管理局,

雖然機關不同,但做的依舊是數位典藏計畫的工作。時光飛逝,轉

眼間又已三年,隨著計畫邁入尾聲,總計畫辦公室為此舉辦徵文活

動,希望參與計畫的成員能與大家分享這些年來的見聞或感想。不

知是產業經濟檔案內容太過單調,還是本局同仁皆恪盡職守而未出

差錯的緣故,我幾乎想破了頭,就是生不出什麼「小故事」、「風

波」之類的撰文題材,只好談談平時的工作經驗,以及一些不成熟

的想法。不過需先聲明,以下純屬個人意見,不代表官方立場。

檔案局將計畫工作分割成三部份:典藏組負責檔案數位化並兼

任對外窗口的角色,應用服務組進行檔案加值及盤點工作,而資訊

組掌理的則是主題網頁的建置及維護。我個人擔任的是典藏組的計

畫助理,因此就來談談檔案的數位化部份。

檔案局待數位化的檔案,大多放置於位於士林的國家檔案典藏

場所(即一般所謂的庫房),因此檔案描述及掃描工作也是就近利

用其附設的檔案整理室來進行。記得剛來到此地時,好似嗅到一股

神祕的氣味,因為這個庫房外表牆面斑駁,似乎行將廢棄,門口也

沒掛任何招牌、名牌之類的,若非有人指引,實在無法知曉這是個

什麼樣的地方。難怪不時有些好奇的民眾在外探頭探腦,彷彿在懷

疑這是否為非法製毒工廠或是調查局之類的神秘機構。

檔管局、故宮數位化工作的觀察

撰文=楊士朋(檔案管理局)

典藏的故事

8 與檔案結下不解之緣 ──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162

不過,進到裡面便全然改觀了。這個庫房是在 2006 年才整修

完畢,新穎的典藏設備,的確為珍貴的國家檔案提供了一個很妥善

的環境。猶憶當年在故宮圖書文獻處時,每逢驟降暴雨時,長官們

就要動員同仁們去庫房幫忙在檔案木櫃上多鋪一層防水布,因為該

棟建築物已有些老舊,雨勢過大時,天花板偶爾不免滲水。雖然木

櫃上端已加裝了玻璃罩(似乎是引水之用),但為求保險,還是要

再做第二層的防護。開玩笑!那可是國寶級的文物,豈能不小心維

護?只是我時常納悶:為何不將木櫃改換成較安全的鐵櫃或是乾脆

遷移呢?的確,成排古色古香的木櫃確實較有質感,再搭配上精心

設計的檔案盒,陳設上頗有中國傳統書房的味道,但為了檔案的安

全,實不宜冒此風險。當然,長官們一定有其不得已之難處(或已

有規劃),否則誰願意這樣成天提心吊膽的呢?不過,或許這幾年

下來,漏水的問題早已解決亦未可知。

檔案數位化包括檔案描述及掃描兩部份,兩者聘用人員的學歷

背景亦不相同。據我觀察,描述人員以歷史系所畢業者最多,中文

次之(二者加起來約佔半數),此自然是考量到其所具備的檔案背

景知識,以及較高的文字掌握能力。但由於檔案局的臺灣產業經濟

檔案內容時有外文,與商業的關係更是密不可分,因此也延攬了部

分具商學、英文、日文甚至西班牙文背景的人員,以求儘可能地正

確理解檔案內容。此外,為了加強聘用人員的檔案背景知識,亦提

供其至政大公企中心進修的機會,雖然只是檔案學與歷史學相關的

基礎課程,但對於檔案內容描述品質的提升,仍然相當幫助。以上

種種皆顯示檔案局的用心,值得加以肯定。

至於掃描的部分,個人覺得似乎還有那麼點可調整的空間。

就像許多機關一樣,檔案局將這部份委託廠商辦理,再聘請具資訊

背景的人員就其掃描影像做進一步的校核工作,然而,校核人員固

然具備專業的影像處理能力,卻未必能對檔案的價值做出正確的判

II 記一段甜蜜的負荷   典藏的故事 163

斷。接觸過檔案的人應該都知道,檔案的情況千奇百怪,有時這邊

多出幾張照片,有時那邊又多出一張看似垃圾之物,廠商時常要跑

來詢問這些東西是否該掃描。(在經費及時間有限的情況下,全面

性地掃描所有檔案有其困難,且部分內容確實並無掃描的必要,只

是決定掃描與否的判斷標準不易明訂,僅能依當事者的知識與經

驗。)雖然校核人員不時會請歷史系所畢業的檔管局同仁提供較專

業的意見,但我們畢竟不是專責人員,未必能隨時在場「備詢」,

因此,不可避免地,校核人員有時仍需依據自己對檔案內容的理

解做出即時的判斷,以免延誤工作進度。雖然機率不高,但難保

會有這麼一天,一件極有史料價值的寶貝,就在某個陰錯陽差的情

況下,被誤判為不值得掃描的資料,從此深埋儲藏櫃,很難再見天

日。因為面對堆積如山的待處理檔案,誰有閒工夫去清查那些已掃

描過的檔案裡是否有遺珠之憾呢?

比較起來,故宮文獻處的作法似乎好一些。雖然參與計畫的

成員也是以歷史系所畢業者最多,中文次之,但與其他系所相較,

他們算得上是佔了壓倒性的數量,且主要從事文字、影像之校核工

作。會優先起用文史出身的人員,自然是考慮到故宮檔案的內容性

質,特別是學歷史的,由於所涉獵的知識範疇較廣,對於檔案、史

料的價值性亦有較正確的認識,因此,將這種「披沙揀金」的工作

交給他們負責似乎要比其他系所畢業的人員來得適合一些。當然,

工作的過程裡,仍然配置有一至二名資訊專業人員隨時控管影像品

質,以求符合數位化產出所需標準規格。

在檔案修護方面,檔案局及故宮圖書文獻處皆配置有專業的

裱褙師父,遇有狀況不佳的檔案,即可隨時加以修護,以利於檔案

的長期保存及數位化工作的進行。雖不清楚其他機關單位情形,但

如果沒有配置裱褙師父,當遇到損壞情形較嚴重的檔案時,無法即

時修裱,通常大概就是「暫時」不予以數位化處理(包括描述及掃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164

描),只不過這個「暫時」有可能變成「永久」,因為檔案數位化

工作多採委外處理,等到檔案修裱完成時,若案子已經結束,這檔

案就算再重要,大概也僅能以歸檔結案,不大可能特地為它再補做

描述及掃描工作,萬一其中真有珍貴檔案,豈不可惜?(當然,若

該機關單位效率高,能快速委外完成修裱工作,自是另當別論。)

至於檔案的保護措施部分,大體上各機關單位不外乎以穿戴口

罩、手套、防塵衣等方法來避免檔案受到污損,用意固然良好,但

在實際操作上,還是有些問題的。以戴手套為例,有人認為在頻繁

地翻閱檔案過程中,戴上手套反而會因為失去手指觸感而提高不小

心撕裂檔案的可能性,破壞性更甚於手上微量的油脂與汗水,因而

在工作過程中,未必會一直戴上手套(或是雖戴手套,但在指尖處

剪一小洞,以減少接觸面積),他們對廠商執行掃描工作的全程未

戴手套情形也就不那麼在乎了。不過,廠商不戴手套很可能只是為

了工作方便,而非出於想要保護檔案,說到這裡,我又要再度強調

工作人員的專長背景了。雖然不是絕對,但據我平時的觀察,文史

及檔案系所畢業的人似乎要較一般人來得愛護檔案一些,記得在故

宮文獻處時,某位商科畢業的同仁對待檔案的方式就頗為粗魯,而

非其他人那般小心翼翼,他的手部動作總是迅捷無比,這固然提高

了工作效率,但為求速度而不當施力,對於已有百年以上歷史的脆

弱檔案實是一種無形的傷害。我總覺得這些檔案在他眼中只是一堆

古老的紙張而已,只要別把它們弄破、弄髒即可,因為他根本不懂

這些檔案的價值何在,相信很多掃描廠商所聘請的工讀生也是抱著

這種心態去對待檔案的。

數位典藏計畫的開展原本就是希望藉著檔案的數位化而使這些

深藏不露的古老檔案得以更便利地為民眾所使用;並且可藉此大幅

減少檔案因借閱而受損傷的機會。但因檔案不論在外觀材質或是內

隱價值上皆有其一定程度的複雜性,在執行過程中,可能會因為參

II 記一段甜蜜的負荷   典藏的故事 165

與人員的知識經驗不足,而在無形中造成檔案不必要的破壞,或是

無意間阻絕了檔案被民眾利用的機會。一件檔案似乎就像是一個古

代遺址或案發現場,在普通人眼中,或許只是一片凌亂,但在一位

專業的考古學家或刑事鑑識人員眼中,現場一切事物都是線索,四

處還充滿著各式各樣的微物跡證,皆是「重建歷史」的關鍵證物。

我們不知道這些各式各樣的檔案將來會如何為專家學者們所使用,

但作為數典計畫的檔案整理人員,其責任應該就是儘可能地去使檔

案以數位化的面貌呈現在世人的眼前,且又能維持檔案的原貌。由

此觀之,數典計畫這十年來所累積的經驗知識,可說是彌足珍貴,

若能將項下各計畫的各種執行經驗做一整合交流,這些彙集而成的

經驗知識是很有高度參考價值的,也必能使未來的檔案數位化工作

更臻於完美。y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166

數位典藏十年了。

不過,認真說起來,臺灣大學的數

位典藏則已經超過十五年了。

從 1996 年開始,從那個不是很清

楚什麼是數位典藏的年代開始,臺灣大

學就開始了這樣的工作,一直持續到現

在,然後呢,未來將一直往前邁進。

這個開始於圖書館與人類系所藏的文獻數位化工作,後來逐漸

形成了由臺灣文獻、植物學、動物學、昆蟲學、人類學、地質學、

醫學、物理學等所組成的臺灣大學典藏數位化計畫團隊,甚至不在

國家型計畫的範圍內,在校內的法學、戲劇、音樂、森林等等領域

也漸漸動了起來。

這些藏品,過往是為了研究與教學,由先輩們歷經長久的時

光所蒐羅、傳承而來,為的是提供給後代的師生們反覆的檢視與研

究,把過往的經驗與學問透過這些藏品傳授給後代。

歷經近百年的光陰後,這些藏品除了本身的學術價值外,也成

為了重要的歷史文物,他們漸漸禁不起時間的摧殘,有了滅失的危

到數位典藏的研究 ──

關於臺灣大學數位典藏

撰文=董家兒(國立臺灣大學典藏數位化計畫)

從研究典藏數位化典藏的故事

9

20 0 8 年 6 月 17 日國立臺灣大學數

位典藏研究發展

中心正式揭幕。

II 記一段甜蜜的負荷   典藏的故事 167

機,因而透過數位化進行保存,並藉由詮釋資料(Metadata)呈現

重要的內涵。

在臺灣大學這樣的環境底下進行數位典藏,其實不單只是跨單

位的合作,也是一種跨學門領域的交流與碰撞。從字面上來看或許

輕鬆,但想想:一張紙本文獻與一隻一毫米都不到的昆蟲,兩者的

數位化會有多大的不同!更何況在臺大底下有八大主題,三十五種

資料群,不僅是數位化方式不同,詮釋資料(Metadata)的建置也

各異。

除了各主題的專業與作法各異,還要面對國家型計畫繁瑣的申

請與管考等等行政流程,想來真是辛苦了這些過去執著於研究與教

學的學者們。也慶幸有這些老師與助理們犧牲了學術前途,耕耘於

這一塊於升等無益的工作之中,才有了目前豐碩的成果。(來臺大

的第一次會議,就聽到主持人向兩位老師致歉,這些工作影響了他

們的升等)。

然後,十數年過去了,不知道是不是共甘苦的關係,漸漸形成

了有趣的團隊氣氛,各個子計畫除了專注於自己的主題領域外,彼

此間也分享了各自的技術與經驗,最經典就是圖書館的文獻團隊與

植物的團隊。

進入第二期後,圖書館的田代文庫仰仗植物的專業人員協助

進行詮釋資料的建置,而植物團隊的植物歷史文獻,則由文獻團隊

提供相關經驗進行數位化。這樣交流與經驗的累積,大大的加快了

數位典藏的進展,最明顯的就是,臺灣大學第二期每年的數位化經

費只有第一期的三分之一,但數量與品質均能維持與第一期相同水

準,並行有餘力可以在數位保存外,進行多面向的發展。

所以,在數位典藏的保存之後呢?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168

這些藏品的功能可不只是僅僅提供人欣賞的珍品(或者說:裡

面很多藏品的外觀都稱不上是可以欣賞的),在臺灣大學裡透過數

位典藏與資訊系統與技術的雙重運用下,藏品結合了各學門與跨領

域的專門知識與教學研究經驗,展現出不同的風貌與氣象。例如:

文獻典藏中的淡新檔案,開發了「淡新檔案學習知識網」,將

過往艱澀的文書、版面格式等,淺顯易懂的提供網路教學方案。

植物團隊則透過結合數位標本、植物名彙、植物誌、植物文獻

建立臺灣植物研究資料庫網站,成為國內外研究臺灣植物的學者必

訪之處。

或者是有著赤子之心的昆蟲,緊扣著孩童的目光,發展出一套

套的昆蟲童話,內容引人入勝又不失專業。

甚或是地質的伙伴們將標本延伸到臺灣的地質環境記錄甚至是

臺灣玉石產業的發展,從學科研究到社會關懷,無一不與。

那麼,除了推廣之外,臺灣大學作為數位典藏中唯一一個研究

與教學的機構,還能夠做些什麼?

臺灣大學典藏數

位化計畫團隊成

員合影。圖攝於

2012 年 9 月 17 日臺灣大學數位典

藏機構月會。

II 記一段甜蜜的負荷   典藏的故事 169

其實透過數位典藏結合資訊技術的運用,各學門有了再次深入

研究的機會。

如人類學透過資料庫進行了大量的類比研究,動物學門的分佈

點建置與昆蟲及植物的資訊結合,擴展成為臺灣的生態研究系統,

就連最晚加入的醫療與物理雙邊的典藏也透過跨學門的數位資料交

換,彼此印證了文物的名稱與作用。

而臺灣大學也在邁入第二期之後,成立了「數位典藏研究發展

中心」作為永續經營的機制,除了持續建置與維護數位典藏資料庫

外,並開發能夠分析資料、輔助觀察、協助探索的系統與工具,更

深入與多元的發展出新的研究面向。

這些,在沒有數位典藏之前,很

難說能不能做的到。但,在數位典藏之

後,一切有了實現的機會。

過去要讀萬卷書才能發現的問題,

現在,透過數位典藏系統,將省去許多

的辛勞。

因此,臺灣大學的數位典藏已經跳

脫了保存的目的,過去的「珍貴性」、

「稀有性」、「急迫性」已經不是數位

典藏的唯一選件標準。

在原有的基礎典藏之上,各種能夠

發揮資料特性的內容,均一一的納入系

統之中,透過各項便利使用與研究的功

能的開發,使得各個典藏資料庫均能成

為臺灣研究的重要寶庫。y

上圖:2008 年 1 月 3 日至 3月 30 日「通往數位國度的探索列車」展覽,展現臺灣大學數位典藏加值應用成果,地點於

於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下圖:2006 年 2 月 10 - 13 日於「數位典藏國家型計畫 94 年度成果展」展覽臺灣大學數位典藏整合成果,地點在臺北市政府。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170

全世界的軟體動物近十二萬種,早在寒武紀時就已出現在地球

上,和人類關係密切。貝類一直是人類重要的蛋白質來源,此可由

已出土的貝塚得到證實,而造形豐富、變化多端、色彩多樣化的貝

類,更是蒐藏、鑑賞與研究的對象。特有的真珠光澤增加了人類的

光鮮與亮麗,古老的中國人將貝類納入藥材,西方人也將貝類視為

宗教或護身符的圖騰與表徵,貝類也曾被當作財貨的流通錢幣。

記得在 2000 年左右,我到台東野外調查,在海邊接到一通來自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同仁的來電,得知生物多樣性研究

中心考慮參與有關台灣本土性生物的數位典藏研究計畫,當時不假

思索地答應下來。從我在英國完成學位回來,建立了台灣第一座軟

體動物學研究室開始,便期望能建立台灣貝類研究平台,因此早在

加入國家型計畫以前,便已於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支持下,分別完成

了《台灣經濟貝類研究參考圖冊 / 光碟書》、《 CITES 珍稀貝類研究

參考圖冊 / 光碟書》,以及台灣產食用貝類的資料庫網站,並為往後

的台灣貝類資料庫奠下基礎。

2002 年,軟體動物學研究室開始加入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

畫,隨後正式對外開放台灣貝類資料庫及網站(http://shell.sinica.

edu.tw),歷年來並持續增加子資料庫及相關內容,希望與一般大

眾分享數位典藏成果,並推廣貝類知識。目前已完成的子資料庫主

要有台灣貝類名錄子資料庫、台灣貝類標本子資料庫、國際貝庫、

十年一覺貝殼夢,

雲端已經在眼前

撰文=巫文隆(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典藏的故事

10

II 記一段甜蜜的負荷   典藏的故事 171

散佚海外的台灣貝類標本子資料庫、台灣貝塚貝類子資料庫、台灣

貝類化石子資料庫、貝類相關文獻子資料庫等。此外,網站的內容

還包括許多和貝類有關的資訊,包括台灣貝類新種及新紀錄種名

錄、世界常見貝類名錄、貝字百譜、貝類齒舌子資料庫、貝殼的微

細構造子資料庫、貝類外型查詢、台灣遠洋魷類、貝殼內在美等。

軟體動物學成立以來,所堅持的就是研究計畫要與人類的生活

結合,如此才是永續發展之道,因此臺灣貝類資料庫建立後,如何

將資料庫推廣出去,同時讓大眾獲得最有效的利用,一直是我們關

注焦點所在。因此除了前述的學術型資料庫,這幾年我們也陸續展

開了許多加值應用的計畫,希望能貼近一般民眾的生活,或是用一

般人比較容易瞭解的方式來介紹貝類的文化,因此也建置了貝類人

文資料庫、貝類資源 e 地圖、貝文化網絡整合研究資訊等內容。

數位科技的發展,除了使我們能夠透過資料庫與網站的建置,

促進學術研究與科普教育,其影響所及,還包括知識管理與社群交

流的方式。2007 年起,軟體動物學研究團隊在中研院「利用數位典

藏改善學術研究環境計畫」協助下,開始將條碼技術導入數位知識

管理系統。數位條碼系統的導入,能夠將軟體動物學研究室所典藏

中研院巫文隆研

究員於「寶貝 臺灣寶貝」展覽對

參觀民眾進行導

覽解說。拍攝時

間為 2 0 1 0 年5月17日。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172

的標本、文獻及人文藏品等典藏元素進行管理,進而以數位條碼標

籤系統取代人工標籤系統。我們所採用的標籤系統包括一維條碼與

二維條碼,前者搭載的是文獻編號與標本號,方便管理者知悉該筆

典藏的典藏位置與流通情形,後者則能夠將圖像、聲音、文字等資

訊進行整合。此外,我們也自 2011 年起透過 Facebook 建立了名為「

㊣到處都是軟體動物研究社」的貝類交流平台,讓所有軟體動物的

同好交流相關訊息。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即將進入尾聲,然而我

們的永續經營早已悄悄地展開了。十年來,我們從不知道要做些什

麼,到了今天,往後的路子該往何處已相當清楚。這場從無到有的

歷程,猛然回首,十年一覺貝殼夢,雲端已經在眼前,內心感到相

當值得,不會後悔,也為軟體動物學研究室參與的每一位同仁深表

感謝與驕傲,因為臺灣貝類資料庫與網站,已經留下了相當深刻的

軌跡。y

中央研究院軟體

動物學研究室於

執行數位典藏計

畫期間出版之相

關出版品。

II 記一段甜蜜的負荷   典藏的故事 173

樹德科技大學與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合作源起於 2010 高雄國際偶

戲藝術節,我們在 2009 年夏天開始構思展覽內容時,偶然發現高雄

市皮影戲館內有許多VHS影帶,雖然一時間還無法掌握所有影片的

清晰度,但想到它們年份已久,現在不做恐怕就來不及了,因此向

國科會申請「高雄縣政府文化局皮影戲館之影音數位典藏計畫」,

將高雄市政府文化局皮影戲館現有的影片典藏品數位化,也運用經

費建構以 Web 2.0 為架構、類似 Youtube 的互動網路平台,以推廣偶

戲文化。

過去皮影戲曾經非常興盛,此批影片年份可追溯到 1970 年代,

大高雄區的皮影戲團在民初約有六十餘團,但隨著廣播、電視等娛

樂越來越普及,皮影戲團快速沒落,規模由興盛的六十團減少至五

團(東華、合興、復興閣、永興樂、福德皮影戲團)。而現在,這

十餘家皮影戲團,有的改名、有的解散,目前傳統的皮影戲團,僅

剩四團,在大社區有東華皮影戲團,在彌陀區有永興樂皮影戲團與

復興閣皮影戲團,燕巢區的宏興閣皮影戲劇團,四團目前對皮影戲

的傳承與推廣均不遺餘力。

由於數位科技與文化傳藝的關係,目前偶戲的數位典藏多是

歷史資料數位化,不過靜態的資料瀏覽較難吸引民眾,因此,為了

讓傳統技藝更為人所知,也教導民眾認識數位科技,我們嘗試透過

新媒體藝術的展演方式,思考皮影戲數位典藏與科技的結合模式及

皮影戲新風貌

撰文=陳定凱、李妍潔、曾士軒(樹德科技大學應用設計研究所)

數位偶戲 ── 典藏的故事

11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174

可能性。所謂的「數位戲偶」,是可透過多點觸控液晶螢幕,讓人

利用手指直接在觸控螢幕上操作戲偶,再搭配演出技巧與音樂口白

等,就如同表演真實的皮影戲,十足呈現虛擬人物與多媒體場景、

音效等的戲劇張力。有別於一般的單點或兩點觸碰螢幕,數位偶戲

中操偶者可以藉由操作螢幕上的武松或老虎的皮影角色,將他們的

肢體動作以多點觸碰方式,靈活的操作數位皮影的各個環節,達到

淋漓盡致的戲劇演出效果。

藉由「寓教於樂」的氣氛,使觀眾透過參與展示,創造嶄新

的觀眾體驗。我們總共策劃了四場數位偶戲展演,其中包括台北

市國立歷史博物館展出「2010 國立歷史博物館照光弄影 — 影藝文

化展」、高雄市國立歷史博物館展出「FTP://未來偶樣 — 潮偶新

發生 Future.Tradition.Puppet」、英國愛丁堡「CREATE 2010 」

國際創意展覽兼研討會的展出,以及高雄市岡山文化中心的「聲

光顯影 — 皮影戲文化暨數位成果特展」。其中,於愛丁堡舉辦

的 「CREATE 10」 國際創意展覽兼研討會特別值得一提。這個為期

三天的展覽與研討會活動,由 Edinburgh Napier University 承辦,以

創意為主題,並延升到創新互動( Innovative Interaction )與數位創

意( Digital Creativity )等熱門議題。主辦單位與論文發表人員來自

數位偶戲在未來

辦公室(F u t u r e Meet ing Room)的展出十分成功,

參觀者除了該校

師生,亦人不乏來

自業界者,例如來

自愛丁堡的聲光藝

術工作者 Malcolm Innes 就對數位偶戲的未來前景表

示樂觀(右圖)。

II 記一段甜蜜的負荷   典藏的故事 175

英國、台灣、日本、以及歐洲各國(包括德國、比利時、丹麥、瑞

典、芬蘭等),因此我們有機會藉此了解國外人士對數位偶戲這樣

的藝術表現方式的看法與建議,達到多元文化與學術之交流。由於

「台灣數位皮影偶戲」是運用多點觸控技術於傳統皮影偶戲的數位

內容加值之上,我們不僅於研討會上發表論文,也在作品展示區與

該校的未來辦公室( Future Meeting Room )展出作品,行程豐富且

緊湊。

計畫執行的過程裡,我們的工作團隊不僅要處理皮影戲 VHS 影

帶的數位化,還有後設資料的建置、網站後台管理及維護、各類行

政工作、美術與編輯等,尤其影音典藏品後設資料建構的工作繁雜

細瑣、耗費時間冗長,是我們在計畫初期始料未及,卻是保存文化

資產最重要的一環。整個工作的過程雖然忙碌,但很充實,也學習

到過去未曾接觸過的事務,對所有參與本計畫的工作人員來說,都

是一個很好的成長經驗。

最後,感謝高雄市政府文

化局皮影戲館提供典藏影片與

諮詢,感謝永興樂皮影戲團、

東華皮影戲團、宏興閣皮影戲

團、永興樂皮影戲劇團、合興

皮影戲團授權影片數位化並協

助研究,以及感謝本計畫共同

主持人陳俊瑋與黃勇仁教授、

研究助理黎宛真與研究室繆愫

恩、李妍潔、藍昱詠、曾士

軒、楊忠樹、李承儒同學們的

熱情協助,讓我們有今天的成

果。y

計畫團隊成員於文化局岡山文化中心圖書館二樓視聽

室舉辦「聲光顯影 — 皮影戲文化暨數位成果特展」之數位偶戲作品前合照留戀:照片中由左自右分別為林芳

儀同學、李妍潔研究生、陳定凱教授、陳秀鳳(前)專

委、楊忠樹同學、黎宛真研究助理。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176

具體而微卻又綿密的資料組織

個人親身參與國家圖書館「臺灣研究核心資源數位化計畫」建

置臺灣核心研究主題資料庫的感想,是建置主題資料庫的過程裡涓

滴智慧的積累,使得資料庫儘管不大,仍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印象深刻的,是整個龐大計畫的綿密,各個環節層層相扣,包括許

多會議、期中 / 末報告、權利盤點、聯合目錄檢測等等,對於新進參

與的工作者有很大的學習曲線。再者,由於社會大眾對於著作權、

隱私權等權利意識的日漸抬頭,對於承辦製作資料庫的單位及人員

來說,數位典藏的工作除了資訊組織和資訊科技的掌握,在系統建

置完成後,仍經常必需因應環境的變遷面臨新的挑戰,尤其是建立

授權機制以及規劃資料的控管方式。

主題資料內容、性質、結構是建置的關鍵

建置一個主題性資料庫,首先必須瞭解資料特性,並熟悉適用

對象(使用者)的使用行為,這些都是整個建置過程的關鍵。以國

家圖書館於 2011 年所建置的「臺灣近十年出版中文工具書選介主題

資料庫」為例,其收錄 2000 年起至 2010 年止臺灣地區所出版的中文

參考工具書約九千筆,其中包括歷年由專家學者及參考館員約十餘

位所評選之較具代表性的參考書,是為保存國家文獻所編輯的出版

書目,收錄標準以「求全為主,求精為次」為原則。本資料庫藉由

詮釋資料(Metadata)的建立,除了增加工具書摘要,並精選傳記

史料數位化,持續的挑戰

撰文=蔣嘉寧(國家圖書館編輯)

典藏的故事

12

II 記一段甜蜜的負荷   典藏的故事 177

類工具書作分析款目,以及封面和索引

書影,此規劃即是基於館員們多年的參

考服務經驗,認為所附之簡短摘要有助

於讀者對於工具書的瞭解。此外,除了

在多年的參考服務經驗裡,經常可見讀

者前來查找臺灣人物的傳略,許多傳記

類參考書斑駁的外觀,亦透露了使用者

的行為,因此本資料庫提供索引的目

的,即是在協助使用者查找與利用紙本

原書。此外,基於對資料特性和使用者

的瞭解,建置索引的書影也是一種推廣

利用的方式。

推廣利用與合理使用的拿捏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計畫進行至今,計畫辦公室亟思對於數位

成果的推廣利用,各單位也非常願意配合。但是,公開在網際網路

上傳輸利用涉及取得數位成果之授權和資訊隱私權等,即便是史料

檔案,亦有聽聞已故政府要員的後人不願意某些資料以原貌公開傳

輸於網路上,系統製作單位基於尊重便予以限制公開傳輸。雖然,

依照著作權法第四十八條規範「圖書館得就收藏重製之」,以及第

六十五條「著作之合理使用,不構成著作財產權之侵害」,但在推

廣利用與合理使用的拿捏,也讓我們再思再想。誠如,基於著作權

的考量,我們不能作全本數位化,然而就著作權法第六十五條第二

項審酌,我們認為提供書影有助於增加對實體書的印象並方便讀者

利用實體書。本資料庫只提供出處索引,不提供全文內容,需要參

閱全文者,可以至國家圖書館參考室,或者臺灣之各大圖書館,尋

找紙本原書。

國家圖書館臺灣

近十年出版中文

工具書選介主題

資料庫(ht tp://refbook.ncl.edu.tw)。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178

省思與期許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計畫中,建置了許多史料檔案,雖然希望

能推廣給大眾使用,看到成千上萬的使用人次,但是盱衡此等歷史

性、學術性資料庫的性質,其適用的對象就是一小部分學者專家,

通常很難有亮麗的訪客人次數量。就長遠來看有其歷史價值,但短

期內無法立竿見影地看到影響力。若能以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方式

來解讀,本年度結束之數位典藏成果,在下一階段的計畫中以世說

新語的方式,結合史料加上現代新解,擴大史料資料內容、性質、

結構以新的資訊技術更貼近現代人知識和方便利用。y

II 記一段甜蜜的負荷   典藏的故事 179

還記得小時候和鄰居阿楠一起上幼稚園,娃娃車的司機得用

人力踩,幼稚園叫「及幼」幼稚園,園長是林彩珠老師。幼稚園設

在一座古廟中,中庭有一座高高的溜滑梯,是所有小朋友最愛的玩

具,每天下課玩得不亦樂乎不肯回家,等到老師下令,才肯把架在

溜滑梯的長梯,依依不捨的收起來,橫放在後殿的神壇桌下。壇上

的神像非常威武,燈光又有些昏暗令人畏懼,一堆小蘿蔔頭每天硬

著頭皮不敢直視壇上的神像,螞蟻搬家般放了梯子就跑,但隔日一

早,又低著頭去把梯子扛出來,才有溜滑梯可玩,那種既期待又敬

畏的奇妙感覺還依稀記得,而昔日的玩伴忽焉都已半百!如此兒時

記趣雖塵封已久,但令我驚喜的是,年初竟然在數位典藏的簡報中

認出兒時熟悉的影像,數十年未再重臨的遊戲場,如今在客家傳統

建築影像數位典藏網站上清楚呈現 [1]。至今纔也知道這個淡水河畔

的新莊古廟,是建於乾隆四十五(1780年)的慶福宮,其中也承載

著新北市新莊老街發展的歷史傳奇,與林彩珠園長畢生興辦幼稚園

的一段故事。

數位典藏的概念活化了眾多沉睡的寶藏,又例如屏東縣新園鄉

的新惠宮,原是將被拆除的全木造建築,幸由屏東科技大學盧惠敏

教授的團隊異地保存,並悉心重建與研究;台北市立美術館陳進的

畫作「悠閒」,原來的畫框後別有洞天;國立故宮博物院古鼎內的

1 - 客家傳統建築影像數位典藏網站 http://hakka.servehttp.com/thcc/hakka/c_1_1Photo.html

數位典藏的親身體驗

撰文=徐明景(中國文化大學資訊傳播學系副教授/所長兼系主任)

歷歷在目 ── 典藏的故事

13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180

銘文,在電腦螢幕放大檢視時才被新發現;原住民族

委員會古道數位典藏重溯的古道,以及國立自然科學

博物館內的夜明珠與台灣特有種的動植物標本,甚至

是客家委員會田野調查中有關媽祖娘娘出巡的軼事,

都有太多的故事訴說著各種傳奇,我們有幸可以運用

便利的數位技術將其形影或聲音保存下來,更方便的

閱覽與傳播這些瑰寶。

記載形影的視覺資訊是人類在相互溝通時的重

要媒介,數位典藏也大量運用影像科技來記載文物資

料,雖然近年來數位攝影的技術日益普及,單眼相機

或甚至附有拍照功能的手機比比皆是,但如何系統化

的記錄一個文物主題?如何在求真與求美之間取得平

衡?如何提升影像品質?如何運用現有色彩管理系統

去確保色彩呈現的一致性?如何用高動態的影像處理

方法將建築內外的亮暗細節同時一一呈現?或精準的

將特殊的色樣用多頻譜信號的方式記錄與分析,甚至

未來可能將褪色的畫作數位化修復後呈現原貌。幸運

的是筆者有機會親身參與,可以在第一線見證眾多藝

術品被數位化典藏的歷史性時刻,也逐漸建立了全國

第一個多頻譜數位典藏的案例(如圖一),而這些多

年來從事數位典藏工作所累積的寶貴經驗,也已被累

積成標準工作流程手冊 [2] [3],可以提供大眾參考。

雖然國家型計畫都有執行年限,但數位典藏的精

神卻已喚起了全民的自覺,以及對自身所在文化的尊

重與重視,這無形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筆者的親身

體驗是在父執輩的敦促下,回溯前後十年間拍攝的數

2 - 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色彩管理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p=10423 - 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影像資料 http://content.teldap.tw/index/?p=1269

圖一:筆者團隊多頻

譜數位典藏的工作平

台(上圖)。圖二:透

過數位典藏開啟了色

彩繽紛的另一個境

界。(下圖)

II 記一段甜蜜的負荷   典藏的故事 181

位檔案,整理出老家四合院的攝影專輯分送親族,而其中拍攝的彩

色門扉(如圖二)還被用於法國友人的書籍內,更是驚艷。

深思數位典藏計畫的工作,不僅僅是眾多工作團隊,努力用標

準工作流程數位化記錄文物的過程,其實是面對自己周遭的歷史文

物更深層的整理、瞭解與推廣的文化之旅,從而更尊重與珍惜這片

土地上的文化,才能繼往開來、綿延不斷。有幸能參與數位典藏與

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的拓展台灣數位典藏計畫並擔任內容拓展

委員會的委員,也要向計畫主持人林富士教授及所有工作夥伴喝采

與致敬,也要向全國各角落參與數位典藏的人員致意。也希望新成

立的文化部,未來能運用國科會數位典藏的經驗與成果,將國家的

文化力更發揚光大,就像附圖三般,棚子已搭好,餐桌椅都備齊,

宴饗即將上場。y

圖三:宴饗即將

上場大家期待。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182

國家型計畫在第二期的努力之下,在數位典藏之產業發展與推

動方面,所建構的數位典藏聯合目錄已成功結合了業界的創意及行

銷力,使豐富多元的數位典藏內容得以活化並商品化。至於數位學

習產業則已站穩腳步,持續成長,並進而茁壯。在第二期國家型計

畫的執行下,我們成功推動數位學習產業邁向創新化、國際化及大

型化發展,媒合數位典藏素材並進行產業化、發展華語文數位學習

教學,以及將數位學習與數位典藏成果橋接至不同領域予以創意結

合發展。我們很高興在計畫的最後一年,望見其十年有成,為了讓

社會大眾得以明瞭此計畫之成果,我們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產業

推動成果,藉由全省走透透的方式,一步一腳印地從台北巡迴至屏

東,再從島內飛向澎湖及金門等離島,希望促成產業推動成果與縣

市政府的在地化產業發展相結合,進而達到遍地開花的效果。看到

成果慢慢擴散開來,我們多年的付出還算有所成,感到十分欣慰。

第二期的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於 2008 年啟動

時,很榮幸地獲得當時陳主持人國棟教授的邀請,得以擔任此產業

分項的共同主持人,一起進行數位學習產業推動,提昇數位學習產

業整體素質。為了能讓第一期的成果得以深化及擴大發展,我們擬

訂的發展策略,是期望藉由軟硬整合、補教轉型、行動學習、新興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

產業發展推動

撰文=蘇木春(國立中央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教授)

一步一腳印 ── 學習

革命

14

II 記一段甜蜜的負荷   學習革命 183

科技來發展產業,讓數位學習成為群體智慧分享、個人化學習服務

的整合以及雲端運算的運作模式,以知識和學習者為中心,並將數

位學習的效益著重於實際應用及企業經營成效。

2009 年度開始,我們接下了數位典藏產業化推動的任務,經

過團隊的努力,協助 3C 科技設計大廠佳士達科技、美學大師王俠

軍先生、知名繪本出版商格林文化、以及正隆紙業等各個領域的先

進,與各典藏機構合作,應用豐富數位典藏資源,發展可獲利商業

模式,使精彩的數位典藏內涵,成功地出現在數位學習、數位出

版、LED 照明造型設計、生活精品、數位內容、以及民生用品上,

深受各界歡迎。

華語文數位教學與橋接計畫則是於 2010 年納入本計畫執行,

在華語文數位學習產業推動方面,「在地化」是一個重要的推動策

略,透過國際合作的模式,廠商能做出符合海外當地需求的數位教

材、平台或產品,我們透過策略形成華語文的產業鏈,將產業整

合,並結合新技術或新平台,讓華語文數位學習產業也可發展出新

世代產品。而在產業大型化過程中,政府是一個重要的「支點」,

支撐產業走向國際巿場,逐步在全球建立版圖。

同年,我們接手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橋接計畫,本團隊因此

就擔負典藏機構、學術機構與產業的橋樑角色,團隊努力於典藏商

用授權環境之整備,如提供法務諮詢與典藏素材評價系統,提供典

藏單位及加值廠商進行授權價格談判時之參考。橋接輔導媒合之產

業領域跨足工藝產業、創意生活產業、紡織產業、出版業、時尚設

計,如異言堂廣告與故宮合作之「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山水合壁之新

媒體藝術巡展」、上禾紡織「刺繡蠶絲服飾」、北投龍邦僑園會館

之「觀光體驗主題房」等。數位學習橋接媒合亦協助如希伯倫、康

軒文教、智高實業、全華圖書技轉學界研發成果,加值產業商品,

頗獲各界好評。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184

執行這麼龐大的計畫,對我來說是個難得的人生經驗與學習機

會,我很榮幸在 2010 年中接手擔任計畫的主持人,承接陳前主持人

國棟執行的豐碩成果,戒慎恐懼,戰戰兢兢,期能不辱使命,很感

謝執行團隊的努力及協助,讓我們得以交出還算亮眼的成績,但是

產業推動的路還很長,我們期望持續耕耘,媒合十年執行成果,讓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能夠長久永續。y

II 記一段甜蜜的負荷   學習革命 185

時間過得真快,已經是計畫最後一年了,投入在數位典藏與學

習國家型計畫也將近七、八年時間,一路走來,從什麼都不懂的門

外漢,到可以侃侃而談學習產業的趨勢與發展,雖然經歷了很多辛

苦與挫折,但也有滿滿的收穫。

有人常常問起我,學習產業的價值是什麼?它不見得能賺很

多錢,產業也不大(曾有人戲稱,隨便一個台積電的年產值都大過

整體數位學習產業了),不過,我覺得它是一個國家最重要且無汙

染、無公害,永久受益的好產業。它沒有排放汙水廢氣的公司,沒

有惡毒的黑心添加物,它所做的一切都是期望讓大家有心靈上的滿

足與自我的提升(就如同我們計畫願景 ─ 學習的幸福),以及厚實

我們國家成長的基礎。

學習產業是個特別的產業,每次參加研討會時,特別有感,有

別於一般的 IT 技術展覽或是商業研討會,學習與教育的活動總是充

滿對教育與訓練有所理想的教育人,沖淡了商業競爭的銅臭味,人

人充滿理想與愛心(這是教育人的特質吧!)。而令我印象最深刻

的,就屬偏鄉關懷了。我本身出身東部,對偏遠地區學習資源的匱

乏,感同身受,而國家型計畫除了在產業與學術上的推動發展外,

不論是產業或是計畫同仁對於偏鄉的關懷與用心也不遺餘力,例如

2009 年的八八風災,在計畫的支持下,事發後幾天我就帶領團隊同

仁前往災區了解情況,經過長途跋涉,終於到達六龜與荖濃地區。

發現學習的幸福 ──

數位學習產業推動有感

撰文=李鎮宇(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教育研究所)

學習

革命

15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186

令人難過的,除了天災的破壞之外,當地弱勢學童的比率與遭遇也

令人心酸;鄉下地方約有一半以上學童是隔代教養,更有非常多的

外籍媽媽,使得已經國小五年級的小朋友仍有講話口齒不清的問

題,更不用說在家裡數位學習了。

於是,在國家型計畫的引領下,我們與產業共同(約有二十

多家業者)發起關懷捐贈偏鄉,準備要幫兩所國小(六龜國小與荖

濃國小)各建立一間科技化的智慧教室,讓當地小朋友可以接觸最

新的科技教育與學習資源。關懷偏鄉不是為了要節稅(其實在該次

的捐贈中,沒有任何一家業者跟我要捐贈證明),大家有硬體捐硬

體,有內容捐內容,有人出人力,我們也紮紮實實地幫六龜國小與

荖濃國小建立兩間智慧教室,解決災區設備損壞問題,也補充了偏

鄉內容不足的部分問題(後來一年期間還透過遠距方式進行了六次

以上的北師南送主題活動,小朋友都非常喜歡)。這種雪中送炭的

事,我想才是國家型計畫重要的任務之一 ─ 將學習資源平均送到台

灣的每個角落,讓每個學生都有良好的學習機會與環境。

另外,在執行計畫這幾年,我也想談一談補習班現象。幾年前

我接下了優質產業環境佈建分項,除了環境面(環境、技術、標準

等)的規劃與推動外,還有推動一個學習的子產業 ─ 補教培訓業。

補教培訓業處於一個非常奇妙的狀況,它是教育單位,它的產值

很高,大家都去補習。但也有很多人覺得補習是非常不好的存在,

似乎代表正規教育的失敗與黑暗面。我並沒有要幫整個補習產業背

書,我想說的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不可否認的,有眾多的學生

也從補習獲得知的喜悅。補習這件事要被重新思考定位。

我認識幾位補習班老闆,他們都是很認真的教育推動人,而

不只是一個商人。如高雄寰宇英文的林神龍董事長、台南人上人集

團的林義德董事長與希伯崙的鄭俊琪執行長,在他們的眼中,補習

班不是僅為糊口的生意,「怎麼讓學生學得更好」這麼單純卻重要

II 記一段甜蜜的負荷   學習革命 187

的教育理念是一直沒離開過他們的心中,天天惦記的是什麼樣的科

技能夠讓學習更有成效;寰宇英語在計畫推動科技化教學前,即自

行投入開發電子白板教材,成為科技化教學的先驅,林董事長也一

直以提高我國英文國際競爭力為最終目標,來盡其心力。而人上人

集團雖地處台南,專業人力與資源並不像其他大城市充裕,但林董

事長也全力投入自製更加便宜好用的電子白板、導學教材與服務平

台,期望能給學童更多元、高品質的學習,也實質的幫很多南部教

育單位建立了便宜好用的科技化教室。希伯崙(LiveABC)為眾人

所知的是其英語雜誌,幾年前因雜誌市場的萎縮,也開始了英語安

親班的業務,畢生投入英語學習的鄭執行長堅持的,一直是優質的

英語學習內容、環境與服務,而其心胸開闊能與產業其他單位合作

的開放心態,也是為何其在短短的幾年內發展快速,大量的研發電

子白板教學與智慧載具等新技術的投入,也讓希伯崙成為數位學習

產業少數輸出國際的公司。

補習文化是亞洲人難以拋棄的包袱,正規教育的改變並不會消

滅任何補教的發展與生存,或許我們需要的是正視這產業,建立更

好的管理機制,鼓勵優良業者,然後思考怎樣才能讓更多學生以更

便宜的價格接受到更有效、高品質的學習,甚至將這樣的優良產業

輸出國際。

學習這件事是一輩子的,也是永遠不會退燒、落伍的,雖然本計

畫將於今(2012)年畫下休止符,但可預見的是,相信一定會有更多

計畫、更多人才、更多業者及更多經費投入此領域,讓台灣教育的發

展生生不息。y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188

在數位學習產業推動中,我主要負責各國數位學習產業政策研

究、國內補教轉型科技化應用以及行動學習的推動。為能使國內產

業推動方向與國際接軌,關注各國科技教育推動現況及學習科技發

展,已經成為本計畫團隊每月必做的功課。

隨著亞馬遜的電子閱讀器 Kindle 在全球熱銷,世界各國的政府

也在推動教育科技,開始正視「電子閱讀」的概念應該如何結合現

有的技術和產品,打造全新數位教育環境,「電子書包」於近年備

受關注;亞洲的許多國家也逐漸跟上數位學習的腳步。馬來西亞的

教育單位從 2001 年開始即在吉隆坡和鄰近地區近兩百所學校推行電

子書包的計畫,同時間,新加坡也在中小學裡推動相關政策,期盼

在初級教育能打下電子化閱讀和全面性網路學習的根基,也能在數

位化時代中提升國家的競爭力及科技實力。另外,中國在電子化學

習的發展速度也是不容小覷。中國位居現今世界經濟動脈的主軸,

電子書包的概念在境內所帶來的商機絕對是無可限量,臺灣的元太

科技瞄準了這塊大餅,與江蘇鳳凰出版社合作,要讓電子書走入校

園;而由北京政府教育部直接主導的綠色電子書包也快速的進行

著,裡頭囊括了從小學到初中的所有教科書內容,達到能夠透過網

路分享一切的教育資源,這項政策對於城鄉差距和貧富差距極大下

的中國學童無疑是一大福音;本計畫於 2009 年已確認行動學習將成

為全球各國教育發展重點,並於 2010 年開始推動學習專用電子書。

讓人民有感

撰文=周錦昱(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數位教育研究所)

深化數位學習應用,學習

革命

16

II 記一段甜蜜的負荷   學習革命 189

在深化數位學習應用面上,從之前的補教培訓單位輔導,協

助導入科技化教學,藉由大型補習班的科技化教學輔導與導入,帶

動競爭效益,越來越多的補教培訓業者導入數位學習,導入率由原

本 2008 年的百分之二到現在 2012 年的百分之三十(資策會教研所調

查估計,2012 年一月);至於企業數位學習應用已於  2007  年達百分

之六十一,但因應企業行動應用需求,越來越多的大型企業也開始

針對學習、業務面等整合性的行動化進行研究,如保險金融產業,

相關法規、保費試算表藉由行動化,讓業務將最新保險法規及金融

商品隨時呈現給客戶;又如醫療院所,藉由行動化應用,讓醫生、

護士能隨時查詢病人最新狀況,並給予適當診療,病人也可藉由行

動載具瞭解目前醫療安排、最近要做的診療時程及相關提醒等多功

能照護應用。本計畫團隊也於上述幾個市場應用進行相關輔導與推

動,目前也都正積極建置。行動應用市場逐漸擴大,亦已達到數位

學習國家型計畫的推動目標。

相較於上述各市場行動學習應用的推廣,本計畫團隊成員皆一

致認為,針對偏鄉幼童推動數位學習、豐富幼童學習資源、弭平城

鄉學習資源落差,為本團隊成員最為感動的計畫成果之一。彰化縣

大城鄉與其他偏鄉一樣面臨交通不便、經濟發展條件不佳、家庭社

經地位弱勢、年輕人外移工作、地方老年化等現況,進而產生單親

隔代教養或是新住民子女家庭的現象。在政府以招商、引資、設工

廠等措施發展地方經濟的同時,於去年的國光石化地方建設提案,

大城鄉居民選擇以創新方式進行地方人才培育,促進地方的永續發

展。因此,資策會從 2011年九月開始,積極協助彰化縣政府打造

大城鄉為電子書包示範鄉,媒體於過程中也深入地方,發掘了在學

習或生活應用上有趣的案例。例如曾有一位學童的阿公因為錯過每

晚的天氣預報感到懊惱,不知明天的天氣為何,農作物又該怎麼處

理,這時這位學童馬上安慰阿公,並說:「阿公你不用擔心,我馬

上用平板電腦幫你查明天的天氣!」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190

在本計畫推動下,大城鄉是目前成為全台電子書持有密度最

高的鄉鎮。我們規劃中央與地方的合作,並結合了廠商及學界資

源,大家共襄盛舉共同協助大城鄉六所學校導入電子書科技,並促

使自發性的應用。然而,資源投入之後才是挑戰的開始,我們面臨

了許許多多的問題,而服務的對象,包括六所學校二十間教室、二

十八位師長、三百一十九位小朋友、超過二十個社區以及二百多個

家庭。偏鄉教育面臨來自各方面的許多問題,且解決的過程皆非一

蹴可幾,因此我們選擇了從基礎做起。我們在台北與大城間多次奔

波、認識現場、了解需求;協助彰化縣政府規劃智慧校園發展藍圖

( Learning Lab 為一個開放學習環境,支持所有進行願意創新學習的

師生、家長提供先進科技、設備及方法)等。

在推動過程中,我們發現,這些創新學習社群的幼苗開始發

芽,他們運用電子書規劃自我學習模式、教師運用電子書提升學生

學習興趣,讓學生更願意主動學習;而創新學習的社群由原本六校

高年級教師、學生,逐漸影響到各年級;藉由把電子書帶回家,期

望藉由小朋友的使用心得擴散至家庭成員,未來更希望擴及彰化縣

二十六鄉鎮學校、家庭及社區。而我們期望的這個未來也正在進行

中,彰化縣政府以大城鄉經驗,以「偏鄉未來想像雲端智慧家園學

習環境實驗計畫」通過教育部專案申請。

這樣的創新學習開始在地方(學校,未來擴及家庭及社區)蔓

延及生根,使用者慢慢習慣科技應用於學習及生活,也逐漸開啟學

習科技市場的商機,藉由大城鄉案例有利擴散國內平板電腦教學應

用模式,也讓業者的商業模式轉型為大型國中小學習內容與服務整

合商,有利進軍國際市場;最後,在去年計畫剛開始時,媒體及多

所關注,並於歷經半年的執行後,彰化縣以其他鄉鎮繼續擴散表示

肯定,也給予了更多的期待。

II 記一段甜蜜的負荷   學習革命 191

數位學習產業推動計畫二年內已累計成功推動數位學習導入偏

鄉應用,包含高雄六龜、荖濃國小、台東仁愛國小、花蓮電子書偏

鄉學校巡迴車、新竹南隘國小、苗栗新港國小,彰化大城、西港、

美豐、永光、潭墘、頂庄共計超過三十一所偏鄉學校師生受惠;未

來期望落實以科技支持創新進行地方人才建設,創造偏鄉永續發展

機會與價值,未來我們還需再努力,持續朝此方向前進。y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192

2011 年春天,為了籌備六月份於台北國際電腦展 COMPUTEX

中「智慧學習與行動應用」專區的「愛在偏鄉電子書千台萬冊」捐

贈活動,我與同事一行三人搭機前往台東,拜會陳樹菊女士與台東

仁愛國小林政隆校長。那天,來到仁愛國小第一個印象是「好小的

學校!」(至少比我兒子的學校小很多)。接下來,在與校長及教

務主任會談時,不停有音量超大的戰鬥機飛翔聲音在耳邊響起,還

有一直撲面而來的細小微粒沙塵,這是一場我從沒經歷過的會晤。

我們表明來意,希望能夠將此次由經濟部工業局號召、產業共同捐

贈的電子書贈予該校使用,當然獲得校方的同意與接受。

會後,校長帶領我們參觀位在校園內的「陳樹菊圖書館」,了

解目前圖書的設備與使用情況,以確認未來所捐贈的電子書可以如

何搭配圖書館資源使用。但這一路的參觀過程,總覺得怎麼學生的

上課桌椅及窗戶上都有一層薄薄沙子,詢問校長才知道,原來學校

位於海口地區,且是迎風面,所以海邊的沙子才會飛到學校,那天

算是小 case,以前風飛沙更大時,教室走廊上還會出現沙漠地區才

能看到的小沙丘。我心想,在這樣的環境中,小朋友的桌上不時有

沙堆,吃營養午餐時還可能吃到風沙,實在是相當辛苦吧。

拜會學校後,我們來到了陳樹菊女士的菜攤,她是捐贈儀式中

的重要主角之一,那時已是下午三點多,台東中央市場內還有營業

人間有情

撰文=簡銀杏(台北市電腦公會)

愛在偏鄉,學習

革命

17

II 記一段甜蜜的負荷   學習革命 193

的所剩無幾,陳女士的攤位也是其中之一。陳女士每天清晨一大早

就到菜攤工作,幾乎不休息,吃飯時間也只是一小碟醬菜配白飯,

吃飽就好,這樣辛苦地工作卻把省吃儉用的錢都捐給學校蓋圖書

館,如此的典範,是值得業界效仿的對象,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希

望能親自拜訪陳女士,請她上台北代表學校接受捐贈的原因。我們

一行人(學校主任、老師及我們三人)站在菜攤前一直遊說她上台

北,低調的她拒絕再次曝光。我看她的膝蓋不好,走路行動不便,

但為了仁愛國小的孩子們能得到更多的學習資源,最後終於答應北

上參加受贈儀式,原本積極邀約的我,忍不住上前擁抱陳女士,向

她說謝謝,哭點很低的我,眼眶已泛紅。

距離六月份台北國際電腦展 COMPUTEX 活動時間將近,學校

王主任來電告知捐贈活動當天原邀請四位高年級同學參加,但學校

中有中一位三年級男同學家境特殊,學校班導師希望藉此可以跟馬

總統見面,若這位男同學能得到馬總統的親自鼓勵,相信對男同

學是個極大的精神支持與慰藉。於是,主任開始在電話的那頭述說

男同學的家境;該同學自幼母親因病去世,由姑姑代母職照顧,姑

姑原為縣府社工,近日因過勞辭世,父親亦因換心手術失敗相繼過

世,雖家中遭逢劇變,然同學在校成績優秀,也十分認真向學,此

時,我一手拿話筒一手拿著衛生紙拭淚,已經哭得說不出話來了。

身為人母的我,沒想到才八歲的小朋友居然要面臨人生中最悲慘的

事情,而這不是我在電視或電影上看到的情節,而是活生生的在生

活中的一段真人真事,掛完電話後,我還是久久無法回復情緒。最

後,我們決定增加同學名額,共邀請五位小朋友北上參加捐贈活

動,能透過本活動鼓舞這位家境困苦的小朋友,也是本次捐贈活動

意外的、小小的付出。

當一切就緒,活動順利地開幕的當天,所有來到台北的貴賓

們,包含陳樹菊女士、林政隆校長、以及所有小朋友,都和馬總統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194

一同體驗計畫成果,以及數位學習與典藏的各項資源。而產業的捐

贈內容,在活動完成後也都送到了學校,持續地協助當地的老師及

同學們豐富教學的內容。這項僅有十五分鐘的開幕活動,是我與計

畫夥伴們努力了長達半年多的成果,但這個經驗對我來說,實在是

意義非凡。對於能夠透過工作的機會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並且能把

計畫的成果運用在適當的對象上,為縮短城鄉數位落差的工作上能

盡一份心力,更覺欣慰。y

II 記一段甜蜜的負荷   學習革命 195

學習科技可以改變什麼?是在社經地位水準高的區域錦上添

花,或是在偏鄉急需資源的場域雪中送炭?在參與數位典藏與數位

學習國家型計畫的一年多,發現國家型計畫關注的範圍好廣,不光

只是推動正規教育教學場域的示範應用,也關注幼教、補教產業,

同時投入成人教育終身學習的推動,是全面性地影響國家的教育科

技走向。對於能參與計畫擔任其中一員,雖然感受任重道遠,但也

覺得甚感榮幸。

我投入學習產業轉型升級分項計畫所接觸的第一份工作是:製

作國內數位學習產品型錄。沒想到這是國內首創的智慧教室產品型

錄,它不但將國內數位內容、科技設備、軟體工具、教育服務相關

的六十四家業者、三百二十二項學習產品集結成冊,也為台灣數位

學習精品進入大陸市場提供了一個敲門磚。自己從來沒有想過所做

的事情竟會影響我國產業的國際推動,真的開拓了視野,也從中磨

練到難得的經驗。

後續的工作則包括:制定教育科技環境成熟度指標、設計

國際策略佈局檢測表、協助世界設計展教育訓練情境設計、辦理

智慧教室工作坊、辦理大型成果分享會、行銷推廣交流會、國際

策略佈局會議及數位學習典藏展覽等。各式推廣宣導活動超過十

餘場,人次超過五千人,足跡踏遍台北、新竹、高雄、金門等

各地,過程中接洽國內外專家學者、現場教師、產業領導者,亦

協助業者參加國際競賽。例如,美、日、亞各國的國際競賽,包

學習

革命

18學習產業轉型升級

撰文=王嬿茵(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數位教育研究所)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196

括:BETT Awards、reddot、Teachers' Choice Awards、ASTD BEST

Awards、Brandon Hall Excellence in Learning Awards、The Asian

P u b l i s h i n g Aw a r d s ( A PA )、N H K J a p a n P r i z e、S I I A C O D i E

AWARDS、Horizon Interactive Awards 等。各國數位學習發展腳步

相當快,國內業者如能於國際競賽嶄露頭角,將能累積國內產業能

量,推動產業朝國際市場拓展。

在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計畫的這些日子,接觸了科技

化教學設計、教學場域推動、數位學習市場分析以及 ISO 文件管理

等業務,深深體會短短的幾個工作項目,其實代表著相當多細節的

累積。諸如:分析規劃、交叉聯繫、公文發文、新聞撰寫、行銷宣

學習產業轉型升級分項計畫業務範疇

II 記一段甜蜜的負荷   學習革命 197

傳、溝通接洽、教學設計、展場設計、統整協調、專案追蹤等。每

日工作緊湊不已,加班乃必備之需,雖然辛苦雖然累,但仍衷心期

望能把事情做到最好,大家共同努力盡心力。

一直以來默默的做,我發現,也許當下的意義與價值,會因為

歷練不夠而難以感受,但每一步、都是為日後奠基踏實,某一天就

會突然瞭解,這些歷練是多麼重要,也更能站在他人立場與計畫總

體面思考。感謝各位主管、同事、合作過的夥伴、接觸過所有的師

長,感謝所有的包容、提醒與共事,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計

畫,有各單位共同參與,發揮出更大的力量,也真實的深入到台灣

的每一個角落。y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198

在數位時代下,什麼都要數位化,電視要數位化,電影要數位

版,照相要用數位相機,幾乎所有商品都要搭上數位風,甚至連「

電腦也會挑土豆」。現今的電腦不但能當老師解決學生課業上的問

題,也提供生活上食、衣、住、行、育、樂等各種層面的資訊。數

位時代的降臨改變了傳統知識傳遞的方式,數位學習國家型計畫也

投入了大量的跨領域人才進行研究,希望在為社會貢獻心力,改變

傳統學習的方式,並且提升學習的成效。本文即在與讀者分享數位

學習近幾年的一些成果。

學習英文超 EASY

近年來許多學者投入電腦輔助教學研究,積極探索如何運用自

然語言處理技術及普及的網路,為傳統語言教學注入新活力,提升

學習成效。

由劉顯親教授主持的「前瞻性數位英文學習中心 CANDLE 之研

發」計畫,已開發、建立一個能適時調整內容,符合「因材施教」

特徵的英文個別化學習系統,並取名為 CANDLE( Corpora And NLP

for Digital Learning of English ),提供公開且免費的服務。此平台

利用數位語料庫,提供學習者大量真實的英文例句,讓學習者可以

從例句中歸納語料、學習英文。此外,它也根據學生的英文程度,

數位學習案例分享

撰文=林蘭育(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數位學習與教育研究所「數位學

習國家型計畫之總覽、趨勢分析與社會影響分析」計畫)

樂在學習 ── 學習

革命

19

II 記一段甜蜜的負荷   學習革命 199

以不同的語料庫,設計各式學習活動,提供適合學習者的聽、說、

讀、寫、文化、翻譯等教材,以及合適的練習題目,讓學習者藉此

精進其英語技能。

另外一種學習英文的方式,則是結合平日的休閒活動,例如包

含了許多語言使用情境的電影,就是一個容易取得的學習管道,也

是一種能夠兼顧娛樂與學習的方式。由郭經華老師所執行的「建置

個人化電影英語學習系統」計畫,便創造了這種環境,將多媒體等

技術融入電影中,建立語言學習工具,其內容並包含學習語言所需

的情境與背景文化,學習者並可打造屬於自己的電影資料庫,提高

英語學習的興趣與自主性。

此外,由劉繼仁教授主持的「認識抄襲與反抄襲:改寫和引用

英文之學習系統研發」計畫,則著眼在英文寫作的部分。隨著網路

普及,各類資料取得容易,學生抄襲的情況也日漸嚴重。劉教授認

為,許多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產生有意或無意的抄襲行為,部分原因

是由於其對於抄襲或反抄襲缺乏正確的認知,也不知道如何正確引

用他人作品。因此,為使學生避免英文寫作的抄襲,劉教授發展出

中文介面的反抄襲學習輔助系統(DWright),教導中文學習者如何

避免英文寫作抄襲及學習正確的改寫和文獻引用方式。DWright 主要

有認識英文抄襲、引導改寫和引用文句、英文寫作反抄襲之測驗及

個人學習紀錄等四個部分,幫助使用者漸進式地了解英文抄襲,練

習如何正確的改寫和引用英文文句,再透過測驗與討論加深及確認

避免抄襲方法。不同於被動地使用抄襲偵測軟體,劉老師的作法積

極地教導學生反抄襲,以及著作權等觀念,並建立學生正確的寫作

策略,相當值得參考。

華文其實很簡單

目前現存的語言,若以使用人數排名,華語文名列第一,且隨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200

著中國經濟勢力的崛起,華語的學習備受矚目。在全球瘋中文的情

形下,為了能提升國內語言教育、發展台灣高品質之語言數位學習

資源,國內許多學者也投入研製華語文相關數位學習系統,希望能

讓語言學習不再受限於時間、地理位置及金錢等因素,讓有心學習

的人連上網路,就能取得充沛的語言學習資源。

台師大的信世昌教授和宋曜廷教授所主持的數位學習計畫在這

方面的成果豐碩。信世昌教授多年來致力於華語文線上教學以及培

養華語師資,他所執行的「跨國華語文化溝通教學之設計與實施」

數位學習國家型計畫,不斷持續與國外的大學進行視訊與線上中文

教學計畫,更嘗試將華語文化教學融入跨國視訊課程中,讓參與網

路視訊教學之他國學生,能夠為了表現自己的思想及觀點,自然地

使用語言交談,從而提升其語言能力,同時也藉此學習、了解跨文

化的差異。而宋曜廷教授所執行的「能力導向之全方位華語學習」

計畫,主要在提供以能力為導向的全方位數位學習環境,針對學習

者不同的華語程度與文化背等特性,設計適性、多元且強調主動學

習的數位學習環境,除了可提升台灣數位學習的研究水平,更可推

廣華語文的研究成果,讓更多的外籍人士和僑胞受惠。

還記得那群大喊「不要叫我外籍新娘」的配偶嗎?台灣近十多

年來受到跨國婚姻移民風潮以及外籍勞工來台工作的影響,使得社

會文化及人口結構大幅改變,逐漸呈現多元文化及人口型態多樣化

的風貌。政府為了使新移民入台後能更快適應台灣的生活,幫助新

移民展現的多元文化特色及給予其所需的學習環境,持續推行相關

的新移民生活適應及華語學習政策,讓新移民能夠自主學習,或是

呼朋引伴地形成自我學習的社群,並且透過互相砥礪,慢慢地形成

一個有機社群,增進社會的影響性。舉許聞廉教授所執行的「一個

基於自我成長的新移民手機學習平台建構的研究」計畫為例,此計

畫曾幫助外籍配偶阮青河女士搶先試用「文化新移民 生活學華語」

II 記一段甜蜜的負荷   學習革命 201

教材(此教材原開放於新移民華語文研究室供下載使用,現交付出

版社進行重編設計與出版,不提供下載),再加上她自身的努力,

後來考上成大歷史系,成為國內少數的新移民博士生,改變一般台

灣人對新移民的偏見。

關懷弱勢 數位無障礙

資訊越發達,電腦的使用也就越普及,但仍然有許多弱勢族群

因社經地位、城鄉差距或族群、性別、年齡、身心障礙等因素,缺

乏相應的知識技能或管道使用數位產品。因此,以關懷弱勢與減少

數位落差為出發點,針對弱勢族群的特性與需求的相關數位學習研

究也因應而生,期望透過這些研究,能夠促進其學習,進一步並能

在生活上獲得改善。現今學界與業界均投入大量資源進行相關的平

台開發與建置,其中以銀髮族、新移民和輕障者等族群為對象者尤

有顯著的發展。

誰說阿公、阿媽就不懂電腦,為了實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的理想,長庚大學邱文科老師所執行的「數位學習在弱勢社群的應

用及其模式的建立」計畫中,針對銀髮族的特性,建立學習內容的

數位化方針,讓阿公、阿媽不用再為記憶力減退傷腦筋,讓網路當

專屬祕書。本計畫為長庚養生文化村的高齡者規劃學習平台,網站

提供有關社團活動、學習性課程以及其他活動、相關網址等,除了

詳細註明各項活動時間、師資介紹、活動特性、開放線上登記外,

也提供下載教學內容與連結到相關網站的功能。

養生村的環境裡,另有休閒活動可供娛樂,如卡拉 OK 室、健

身房、桌球教室、麻將間等,因此網站也提供好友搜尋功能,隨時

可找伴摻一腳,而對於菜園、健走步道、籃球場、網球場等戶外休

閒活動設施,學習平台也有就周圍環境提供相關知識的連結與環境

活動說明的相關網頁。此外,阿公、阿婆最感興趣的是線上遊戲,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202

此除了可打發時間,也可透過電腦體驗一般真實生活未能接觸的經

驗。另外一個貼心的服務是「網路電話」連結,養生村內許多阿

公、阿媽的子女長期旅居國外,國際電話是最主要的溝通工具,因

此對於學習網路電話或 MSN 等工具的動機相當高,能夠很容易地和

國內外的子女、孫子與孫女熱線。為銀髮族量身打造的學習平台提

供各項動態與靜態的活動,讓阿公、阿媽自由選擇,使他們也能擁

有豐富的學習機會,獲得充實與健康生活。

改造學習 數位學習新主張

網路技術的迅速發展,使得現在的人們已可透過網路進行互

動,在真實與虛擬世界遊走,不過,虛擬與真實世界的混淆,也經

常讓家長們擔心孩子在網路世界的安全性。如今,在數位學習國家

型計畫的推動下,已經有許多與教學相關的文字、圖片或影像出現

在虛擬世界中,例如配合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的課程所設

計的數位學習內容和教學活動,就提供了生動、有趣且接近真實的

網路學習環境,如同真實世界中按照學校課表提供各科教材,幫助

學童理解課程教材的學習重點,也能夠減少家長對網路安全的疑

慮,並且讓虛擬環境成為孩子們的最佳學習場所。

「台灣飲食之美的科學數位學習之研究 — 知識成長、科學思

考方法、及問題解決能力」是一個相當有趣,並且和我們生活息息

相關的學習內容案例。俗話說「吃飯皇帝大」,台灣人愛吃,也懂

得吃,「食」為最自然,且與生活最為相關,本計畫設計以「食」

為主軸,選擇食物的生產、製備、攝取等主題,從「社會情境的主

體 — 台灣」、「生活的核心脈絡 — 飲食」、「時代的傳播主幹 — 數

位」、「未來的智慧核心 — 創造」等角度,發展出有助於學生學習

的數位情境,藉以培養學生的創意與創造力,養成學生創造思考與

力行的能力與習慣。

II 記一段甜蜜的負荷   學習革命 203

數位也是目前從國家到民間都在積極推動的時代趨勢,國科會

於 2002 年通過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希望藉由政府的推動,啟

動全民數位學習、縮減數位落差,以提昇國家整體的競爭力。本計

畫一方面期望能夠運用數位媒材,開創數位學習新主張,另一方面

也期待讓政府與民間能夠串連起來,深化數位學習,觸動未來,開

啟全民的數位生活,開啟數位經濟新契機。y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204

故宮數位典藏計畫受到矚目的原因,不只因為數量龐大的藏

品,而是對可以在網路上瀏覽這些藏品的一種期待。故宮擁有近七

十萬件的文物,現有的展覽空間不可能容納得了這麼多,這種無法

將故宮文物一覽無遺的缺憾,在網路貧瘠的年代還說得過去,然而

當網路蔓延擴散得如同自來水管線、當數位攝影技術發展不輸底片

相機的品質,這樣的條件提供了一種解決「看」的環境。前者提供

了觀眾看見文物的管道,就像打開家裡水龍頭一樣的容易與普及;

後者提供將文物影像較快速上網的機制,以及適合於網頁觀看的影

像品質。儘管看到實物與瀏覽影像具有不同的吸引力,至少有了一

個讓所有人對故宮文物「如數家珍」的機會,而要達成這個目標,

首先就是要為文物拍照,產生幾近乎複製般的分身,而化身千萬於

虛擬世界。

所有參加數位典藏計畫的單位裡,故宮應該是最早將數位攝影

進行系統化建置的機構。事實上,故宮並不是一開始就打算用數位

攝影技術來給文物拍照,而是計劃將歷年保存的大量底片掃描成數

位影像。但是計畫趕不上變化,當政策朝向將院藏文物全部數位化

為目標時,必須考慮更快速的數位化方式,而直接影像數位化 — 以

數位攝影直接擷取產生數位影像,要比間接影像數位化 — 先拍實體

正片再掃描成數位影像,在影像的產生速度與色彩品質上有較大優

勢,於是,數位攝影成為影像數位化最佳的選項。

故宮器物數位攝影系統

建置經驗談

撰文=張志光(國立故宮博物院器物處助理研究員)

精益

求精

20

II 記一段甜蜜的負荷   精益求精 205

故宮器物數位典藏計畫擁有二套數位攝影系統,分別在 2003 年

與 2004 年建置完成,但是最早的系統規劃與評估卻在 2002 年便已經

開始進行。當時高階數位相機並不是很通行,大家對於數位攝影還

不是很瞭解,計畫成員也沒有具備影像數位化方面的專長,對於是

否能順利完成系統的建置並不是很有把握。在蒐集數位攝影知識的

參考資料時,發現《數位攝影的技術》一書介紹的專業內容符合計

畫需求,於是找到該書的作者徐明景教授擔任技術顧問,才使得數

位攝影系統建置的信心大為提升。

數位攝影系統建置的首要工作便是影像需求之確認。如同選購

車子一般,車子的用途是載客或載貨,若為載客用的車子也需要決

定是幾個人座,乘客的身份是大人或兒童,才知道買哪一種大小與

型式。影像需求的確認也和選購車子一樣,先要找出影像的可能用

途,然後才能決定要採購什麼樣的設備。當時對數位攝影的影像需

求,是以滿足圖錄出版、光碟與網路上使用為目的,在圖錄上的圖

像尺寸約需六乘八吋,且輸出的數位打樣稿要能抗光不褪色達五十

年以上。此外,除了影像需求外,對數位相機的要求是一次拍攝成

像的機種。由於拍攝速度是計畫目標的訴求重點,因此不考慮掃描

式數位相機。而且必須是中型相機的機種,避免大型相機繁瑣的對

焦程序,影響了拍攝的速度。用影像的景深換來拍攝速度可說是令

人痛苦的決定,兩害相權取其輕,影像景深不足但堪用要好過拍攝

速度過慢而影響計畫進度。

影像需求確認過程有一個重要而影響深遠的決定,是在於影

像格式要CMYK 或 RGB 的選擇上。當時大部分的典藏計畫都是採

用 CMYK 格式做為主要的影像規格,原因是當時以正片送交印刷廠

掃描的動作稱為分色,所得到的是用於印刷的 CMYK 檔案,這樣的

規格是從實際用途端往回推導出的影像需求格式。然而從數位典藏

的觀點來看,似乎保存最大色域空間的影像格式,較有利於日後色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206

彩複製的正確性,以及這樣的影像在其他用途時能更有彈性與更好

的品質。最後,數位攝影系統選擇 RGB 格式作為主要的影像規格,

因為沒有理由只為了印刷而放棄較大色域範圍的 RGB 格式,印刷時

仍可透過專業的分色軟體將 RGB 檔轉成 CMYK 檔。

在影像需求確認後,便是想想要買哪些設備才能滿足需求。之

所以稱作數位攝影系統是因為所需要的軟硬體設備太多,甚至不是

單獨一家廠商就能滿足全部需求。考量廠商代理品牌、設備種類以

及日後維護需求,因此將系統區分成五大模組:相機、數位機背、

燈光系統、電腦系統、色彩管理系統。由於當時並未有現成的數位

攝影系統,在評估系統性能時需要邀請廠商進行實機展示並實際拍

攝,以利評估。這個過程包括觀察廠商操作系統的難易度、拍攝後

的影像品質、廠商對設備的瞭解程度、以及廠商對系統維護的基本

能力,最後整理出系統需求規格書進行採購。這份系統需求規格書

並非以單一廠商所能提供的模組進行規劃,而是所有廠商展示各項

模組後的最佳組合或是夢幻組合,並考量計畫經費的承受後訂定,

為的就是要採購到價值與性能比例最佳的系統。

攝影棚是數位攝影系統所在位置,當時器物處並沒有現成的空

間可供佈置,最後決定落腳於瓷器庫房外的工作間,一來這個空間

與所有庫房(山洞庫房除外)距離較近,可以避免文物因運輸過程

損壞的風險,並可提升拍攝效率;二來這個空間在管制區內,文物

拍攝時的安全也在掌握之中。

設備與場地的問題解決了,接下來就是人的問題。由於考慮到

文物的安全與計畫執行年限,自己培養計畫助理擔任攝影師來進行

數位攝影工作,有利於故宮在安全上的管理,以及計畫執行效率。

於是在所有設備都到位之後,短暫聘請一位專業的攝影師,帶著有

攝影經驗的計畫助理,共同研擬數位攝影進行的流程。由於數位攝

影即拍即看的優勢,跟著外聘攝影師一起學習的計畫助理,很快就

II 記一段甜蜜的負荷   精益求精 207

進入狀況,成為計畫的攝影師。這種母雞帶小雞的攝影技術傳承方

式,在數位攝影系統上特別容易看見成效,後來的計畫攝影師都是

由計畫資深的攝影師帶領培訓出來。值得一提的是,擔任本計畫攝

影工作的助理,也曾獲聘國外博物館的攝影師,顯示計畫自行培育

的攝影師具有優異的專業水準。

影像數位化工作流程是在數位攝影系統建置與攝影師到位後共

同研議,目的是希望能在文物安全無虞的前提下,以較快的方式與

標準化的作業程序,擷取文物的數位影像。整個流程分成:文物整

理、提件、拍攝、後製處理、數位打樣等程序進行。首先,文物整

理的目的,是要將準備拍照的文物清潔乾淨,同時記錄其狀況與附

件等資訊,並將文物上的標籤暫時取下,待拍攝完畢重新貼回,而

提件是將文物運送到攝影棚進行拍攝,由於攝影棚位於庫房外,從

其他庫房提件拍攝的文物也是暫存在與攝影棚相近的庫房,待全部

拍完照後再運回原庫房。

拍攝的部分,是由研究人員將文物由庫房運送到拍攝台供攝影

師拍攝,拍完再運回庫房,貼回標籤,包裝入箱。拍攝過程中隨時

檢查是否影像有曝光不足或過度、穿幫或髒點在文物上,隨時進行

改善。並依數位檔案命名規則,對每張影像檔命名,同時記錄拍攝

者、拍攝日期與拍攝張數,做為拍攝記錄與自主盤點資料。拍攝完

畢後,則進入到後製處理,將影像灰階平衡與調整階調及銳利度,

再由原始檔轉成所需檔案,包括:網路瀏覽的 Jpeg 檔、一般出版

的 Tiff 檔、大圖輸出的 Tiff 檔、以及更高階的 Tiff 檔,連同原始檔都

一併被儲存下來。所有的影像檔都在轉檔後上傳到網路儲存空間,

進行備份與利用。

數位打樣是驗證影像品質的一環,轉檔後的數位影像透過光柵

影像處理器(RIP)與大圖輸出機,模擬出印刷機的顏色,從而證

明數位攝影的影像品質足以應用於印刷,符合系統建置時所設定的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208

影像需求。而這些數位打樣除了供研究瀏覽與撰寫說明文之外,也

提供出版印刷色彩比對之參考。影像數位化速度方面,則因文物的

不同而異。一般來說物件較小者所需拍攝張數較少,而款識與紋飾

越多越複雜者,所需拍攝張數較多。平均兩套系統每日約拍攝二十

件,一年以拍攝四千件為目標,自兩套系統運作至今,均能滿足這

個目標。

器物數位攝影系統從建置使用到今已經十年,從第一顆六百萬

畫素的數位機背到目前的三千九百萬畫素,拍攝超過四萬件器物,

系統運作依然正常。然而面臨計畫即將結束,卻還沒完成院藏器物

全部數位化的目標,徒留壯志未酬的遺憾。

未來雖不可期,但過去卻是精彩與值得緬懷的。由於許多人

的幫忙,使得系統的建置與運作得以順利。特別是參與計畫的助理

們,奉獻了他們人生最精華的時段,有人結婚生子,也有人找到更

好的工作,還有留在崗位上做到計畫最後一刻的人,都值得我們深

深的感謝。y

II 記一段甜蜜的負荷   精益求精 209

1998 年我剛從英國獲得圖書與資訊管理碩士學位,回到臺灣

以後,便開始在中央研究院參與國科會「數位博物館專案計畫」

(1998 - 2002),其間經歷「國家典藏數位化專案計畫」(2001)、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2002 - 2007),以及「數位典藏與數

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2008 - 2012),如今,在此國家型計畫即

將結束之際,再取得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博士學位。數位典藏(或

稱數位圖書館)是圖書資訊學的一項重要的研究議題,這十四年的

光陰,我很榮幸完整地參與數位典藏國家型計畫的每個階段,並有

機會專注於後設資料與控制詞彙的研究與服務。

「後設資料」(或「詮釋資料」)譯自英文「metadata」,在

數位典藏的情境是意指結構化與標準化的背景資料,用來描述數位

藏品(諸如一個沒有文字的器物作品)的重要特徵,以便這些數位

內容能夠達到最佳化搜尋、與其他數位資源互通,並達成永久保存

目的。因此,我們可以將後設資料視為數位典藏工程中,最基礎的

資訊建設工作。然而,在本國家型計畫成立之初,「後設資料」對

於大多數的典藏機構參與者而言,是一個非常陌生的概念,再加上

本國家型數位典藏計畫包含不同社群(如:圖書館、博物館與檔案

館)、不同學科(如:藝術史、人類學與生物學)、不同媒材(

如:文字、地圖與影音),及不同功能需求(如:資源探索、長久

保存與數位學習)等多樣性。我們當下面臨兩個問題:第一、如何

後設資料與控制詞彙

撰文=陳淑君(中央研究院資訊科技創新研究中心研究助技師)

數位藏品的代言者:精益

求精

21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210

協助典藏計畫建立適用的後設資料標準?第二、如何讓不同類型典

藏計畫的規格得以互通?因此當時的計畫辦公室主任謝清俊教授責

成陳亞寧先生及本人成立一個研究與服務兼具的「後設資料工作

組」(http://metadata.teldap.tw/),以大量服務各典藏計畫的後設資

料諮詢與規劃,並發展完善的方法論,以提升本國家型計畫後設資

料設計與建置的品質與效益。

這十四年來,我們與超過一百個數位典藏計畫的主持人與研

究助理,藉由密集的討論會、甚至下田野做觀察與調查,完成與累

積上百份的工作表單記錄、會議記錄、分析文件,及需求規格書。

記得我們的第一個案子是潘英海教授(現任教於暨南國際大學人類

學研究所)的平埔族數位典藏計畫,包括文物、聚落、人口與書目

等不同子類型。接著,是來自故宮書畫處與器物處的大型計畫,這

個個案讓我首次了解書畫的尺寸規格,可以區分出佈置、天頭、本

幅、引首、全幅、隔水、拖尾、邊綾等不同的部位,以及器物類的

多寶格藏品需有整體為一、又要能區分個別文玩的需求;然後是中

央研究院的臺灣動物相典藏之研究計畫等。接著,我們協助規劃數

位典藏聯合目錄的後設資料規格,讓上自天文、下至地理的不同屬

性數位藏品,都能以共通性規格加以匯聚。每一個個別的典藏計

畫,都帶著該學科或社群想要表達與設計的後設資料需求,從這些

研究經驗,讓我深刻學習到圖書館、檔案館與博物館資料之間的共

性與分殊性;也強烈感受到,跨領域研究者之間的溝通、尊重、互

信與彼此學習,是完成數位藏品標準規格的重要元素。

在方法論的研究發展上,先後採用「系統化」、「在地化」

及「國際化」三種策略。「系統化」方面,我們分析歸納出數位典

藏計畫在發展後設資料的重要階段與步驟,提出「後設資料生命週

期作業模式」作為通則性分析方法,並以此方法轉化為系統化的服

務模式,以加速本國家型計畫逾一百個主題計畫的後設資料應用與

II 記一段甜蜜的負荷   精益求精 211

系統開發。「在地化」與「國際化」方面,我們首先選出國際間重

要的後設資料標準,然後取得授權並開始進行中文在地化工作,

先後完成博物館社群的「藝術作品描述類目」(Categories for the

Description of Works of Art, CDWA)、檔案館社群的「檔案編碼描

述格式標準」(Encoded Archival Description, EAD)、數位學習社

群的「學習物件後設資料標準」(IEEE Learning Object Metadata,

LOM)等不同標準。國際標準的中文化並不代表完全的在地化,因

此我們後續發展「後設資料應用檔」方法論,以促使國際標準適用

於臺灣地區的在地需求,又能夠與國際標準互通接軌。這幾年來,

我們已協助完成多份國家標準,也為教育部發展在地化標準,並已

成為全國中小學教學資源交換標準規格。

在控制詞彙的推動方面,2008 年暑期由總計畫共同主持人李

德財院士率團,開始與國際著名藝術研究機構美國「蓋提研究中

心」(Getty Research Institute)合作,進行「藝術與建築索引典」

(Art & Architecture Thesaurus, AAT)中文在地化研究(簡稱 AAT-

Taiwan,http://aat.teldap.tw/),主要目的是在研發與落實數位典

藏系統多語化與知識化工作。藉由中英文詞彙雙向對譯技術,及三

種類(等同、階層與聯想關係)的詞彙語意關係之知識樹建構,並

萃取數位典藏計畫在藝術與建築領域的重要關鍵字,整合至「藝術

與建築索引典」。希望建立全球第一套華文藝術領域多語知識組織

系統示範模型,進而達成文化資產領域的多語化索引典(中文、英

文、法文、西班牙文、義大利文、荷蘭文及德文),並與數位典藏

系統整合,提供具語意關聯的數位藏品多語搜尋及瀏覽。此項國際

合作案,已於 2011 年藉由 AAT-Taiwan 與數位典藏聯合目錄的整合,

協助行政院臺灣書院資訊平台(http://TaiwanAcademy.tw/)在紐約

開幕,正式提供數位藏品多語瀏覽的搜尋服務,讓本國家型計畫的

成果開始推向國際主流社會。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212

後設資料與控制詞彙的推動,為我國數位藏品奠基國際共通的

標準,這是非常關鍵的一項成果,讓我們的數位典藏與學習成果可

以更方便與全球的資料互通與再利用。過去十餘年,典藏單位已為

每件數位藏品建立相當可觀而完整的後設資料,未來,希望這些後

設資料能進一步納入使用者(社會建構)的內容,如此所形成的混

合式後設資料,再以關聯開放資料(Linked Open Data)方式公佈,

將可使數位典藏的知識連結與傳達更加無遠弗屆。y

II 記一段甜蜜的負荷   精益求精 213

臺北市政府於2010年十一月六日起,舉辦了為期近六個月的國際

級花卉博覽會,本國家型計畫也躬逢其盛,當時於爭豔館規劃的展

覽,可說是本計畫曾規劃過歷時最長的一項展覽推廣活動。因此,

本文特別對此難得的參展經驗作了回顧與檢討,盼能提供未來相關

計畫從事策展與推廣活動的參考。

選擇花博

「數位典藏需主動投入大型世界級展覽,對於能

夠向外宣揚豐富典藏並促進交流的場合,計畫都必須

積極參與」,這是啟動本國家型計畫參與「2010 臺

北國際花卉博覽會」的主要思考。此一思考來自計

畫成員及國科會委任審查委員的建議,最初的建議是

以 2010 年的上海世界博覽會為目標,不過本計畫過去

參與的國際活動以學術交流居多,對於以廣大群眾為

主要對象的國際博覽會較缺乏經驗,然而參與上海世

博需要動用相當的人力與專業資源,在考慮前進與否

的當時已籌措不及,於是當時當地即要發生的臺北國

際花卉博覽會即成為多方考量下,數典計畫必須卡位

亮相的重點盛會。

2010 年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計畫規劃數位芳華特展參與花博

數位典藏花卉博覽會

特展後思考

撰文=林定立(拓展臺灣數位典藏計畫)

數位芳華 ─ 精益

求精

22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214

1. 時令與花色戳印2. 吸引大批民眾的花神故事展牆3. 時令與花色色票展櫃4. 花神剪紙裝置

1

4

2

3

II 記一段甜蜜的負荷   精益求精 215

角色扮演

多年來本國家型計畫總會在某些展覽場合現身,例如國內資

訊展、書展甚至近幾年的文創博覽會。與其他參展單位作法相同,

本計畫透過「擺攤」匯整計畫下各類成果影像與文宣品進行陳列展

示,然而本計畫具有領導資訊發展與出版趨勢的使命,現身這些場

合時,在最好的狀況下,應期待自身作為整合過往、揭示未來的要

角,而非在商業展售場合裡,一方面扮演博物館代言者、一方面又

解釋自我,成為沒有完整形象的混亂角色。然而,多年來本國家型

計畫利用這些場合多僅發揮提醒民眾此一計畫「存在」的功能,卻

極少透過展覽將具有主導性的概念規劃,或相應品質水準的內容成

功地介紹給公眾,實為一大憾事。

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的性質特殊,不同於一般商展,亦非科

技主題博覽會,而是以花卉為核心,從園藝延伸至農林生態、都市

規劃乃至商業應用的專題博覽會。外界一般的理解,是將本計畫的

任務侷限在將國家重要典藏進行數位化,因此當初在提出參與花卉

博覽會的構想時,花博主辦單位對於彼此的相關性仍多所疑問;而

同時,對本計畫的執行者來說,前進花博亦是個因緣際會的突發狀

況,為了爭取時效,在尚未有充裕時間仔細思考扮演角色時,就必

須在已經開跑的花博框下演出場地,可說自計畫初始即面臨了極大

的挑戰。

觀眾特質

臺灣各大博物館及學術單位的數位典藏計畫,有許多花卉相關

的檔案資料,使得我們擁有龐大豐富的資源協助花博籌辦或參與其

中組設攤位,因此很快地解答北市執行單位的疑惑,然而我們也瞭

解,僅僅設置檔案資料展示,對於花博所欲吸引的群眾而言,顯然

是乏味的。事實上,不論是一般的博物館展覽或者應用商展,激發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216

觀眾的興趣與好奇都是參展單位必需面對的課題。今日娛樂效果、

消費主義掛帥,典藏檔案裡的深沈知識必得經過調整包裝,才能夠

和諧促銷自己,才有更多機會讓觀眾踩進展覽的設定裡。

在此前提下,我們開始思考,究竟要怎麼做,才能吸引花博的

觀眾對典藏內容產生興趣。花博並沒有固定的觀眾族群,雖然原本

植物園、科學博物館及美術館的群眾當然包含在內,但更多是來自

各個年齡層,沒有特定目的的觀眾。可以預期的是,

景點觀光、拍照消費是走入花博的群眾最主要的行

為。究竟與花卉相關的典藏數位化成果能夠在此獲得

什麼樣的關注?知識性的典藏內容該如何與群眾親

近?百萬的潛在受眾成為展覽的規劃難題。

文化創意

幾經思考,我們決定將專業豐富的動植物生態資

料、植物圖譜古籍及花卉畫作,轉化為裝置、藝品、

互動影像和遊戲,希望能藉此改變觀眾對本計畫的觀

感、引發興趣,同時也與所在展館的特性做搭配。於

是我們邀請了剪紙藝術家、版畫藝術家和輔大應用美

術系所,將數位素材重新演繹為各式創作。在此目標

下,花神剪紙大型裝置、花神籤詩、版畫戳印、百花

金工、特有種花卉的拓繪遊戲就誕生了。

從相關媒體報導及網路部落格的介紹轉載,可

以得知這些創作和策劃的確吸引不少觀眾目光。花博

官方除了官網報導,甚至在開幕第三個月於另一展區

複製了我們的花神籤詩遊戲。從許多部落格的分享文

章,也可得知版畫戳印被民眾設定為蒐集花博戳印的

重要關卡,這樣的影響力,是設計之初意想不到的。限量索取詢問度最高的花神籤詩(上

圖)與一位難求的拓繪活動(下圖)。

II 記一段甜蜜的負荷   精益求精 217

此外,本計畫展場中的拓繪遊戲每日大排長龍,協力單位臺北市政

府資訊處始料未及,假日甚至必須管控進場人數,其熱門程度可見

一斑。

數位展演

受到民眾青睞,顯示這個展覽在某些部分是成功的,票房仍舊

是最重要的目的,但作為數位典藏計畫的推廣者,我們還有另一邊

的票房收入需要檢視,即是典藏資料庫的點閱率。遺憾的是,這部

分的結果未能令人滿意。資料庫名稱印在籤詩中、印在作為贈品的

戳印紙和鉛筆上,在場中發贈的文宣資料也都有相關典藏資料庫的

資訊,不過人潮並未連結到虛擬展覽中,增加的點閱率並未完全呼

應展場盛況。

花卉圖譜電子書及

花卉電子地圖

在展覽的過程中,還有許多人問到,何以我們的展示未以數

位呈現,反而是設計成實體裝置?事實上,展覽的確有規劃一區為

花卉圖譜的電子書展示、花卉電子地圖與資料庫檢索平台,但少了

炫目的效果,這些設置在場中淪為配角,在各類報導與使用者分享

中也少被提及。然而,以花博半年的展期,若要有高水準的數位展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218

示,最好能與數位展演團隊合作,空間也需要相應的規劃設計,同

時也要有充裕資金支應設計製作,因此面臨申請時間的緊迫、經費

與展覽空間的多重限制,最後的呈現方式實是與各種現實條件妥協

的結果,而觀眾的反應,其實也在預期之中。

倘若種種限制都能解決突破,數位典藏的展覽該是什麼樣貌?

此次花博夢想館的 3D 影廳正好是一個最佳的數位典藏展覽示範。

影廳全數位的影像內容,題材從科普到古典書畫,取材自資料庫或

實體典藏,但全予以數位轉化,或者如以程式控制的古花瓶燈光裝

置,裝置為實體但聲光和動力全由數位技術掌控。量身訂製的空間

舞台加上話題行銷,成為花博展期中最具高潮的展館。該技術廠商

在花博之後,得以在國立故宮博物院的「山水合璧 — 黃公望與富春

山居圖特展」創作「山水覺」數位特展,此一特展獲得許多專家的

好評,認為是數位典藏跨入文創的最佳標竿。其最特出之處,便是

以數位化方式層層解構原畫作,讓一般民眾能夠領略原作之美,進

入水墨世界,比之觀賞原作有更多的趣味和感受。

不過,縱使有充裕的經費和技術支援,我們仍可再深入追問,

前端的成功展演能夠帶動後端的資料庫使用率嗎?利用展演促成的

資料庫使用,是否具有持續性?展演與其背後的資料群,對觀眾來

說並無必然的連結性,純粹的「消費 - 滿足」行為如何在展後延續成

為另一個媒體的使用習慣,顯然有種種困難和變數。僅僅是在當下

成功包裝展覽內容,將重要的訊息和概念讓觀眾瞭解,造成口碑創

造票房,已是相當不易之事。

策略調整

回顧花博展後所獲得的觀眾回饋,在數典過去的大展當中已屬

難得。然而走過這麼一遭,我們不禁思考,下回假使再有這類國際

大型博覽會,是否值得再次投身參與?展覽預算拮据、統籌時間過

II 記一段甜蜜的負荷   精益求精 219

短並缺乏統整性的策展理念,不只是這回參與花博的問題,而是這

項包山包海的國家型計畫辦展時,一再重複的現象。若沒有辦法變

動這類與計畫體制相關的問題,是否就該放棄此般聚集人潮的大型

展會?在推廣計畫成果的職責考量下,似乎無法放棄或忽略這些重

要場合,那麼又該如何調整?

要在各種展演場合發揮充分的影響力,我們勢必需要一個專

職的團隊,並且透過這個團隊觀察各類展覽資訊,做長期的評估策

劃,於規劃展出時,減少展出內容項目,集中焦點,同時與數位展

演廠商密切配合、長期合作。在預算上,需要辦理專案預算申請,

以品質導向審慎規劃預算範圍。數典計畫過往的許多展示為了完整

呈現整體計畫內容,經常顯得內容琳瑯滿目,卻無具體主題,縱使

是為了計畫知名度的開拓,也缺乏統整的形象塑造。然而,理想的

展覽策劃必須隨著計畫的發展演變,而非急就章地伺機發想,也必

須視展覽本身為核心任務,而非計畫的附屬活動,才能發揮它教育

民眾、推廣宣傳的價值。

花博展後的民眾回饋,有極大部分是詢問圖譜電子書、花神

電子書及剪紙可在何處下載或購買,但遺憾的是,本國家型計畫雖

然規模龐大,卻仍屬計畫性質,而非隸屬單一機構的永續性部門,

缺乏相應的後勤支援從事商業活動,然而消費是展覽觀眾最直接的

反饋,觀眾無法購買、擁有相關商品,成為成果推廣上美中不足之

處。此外,在資料下載的服務上,本國家型計畫的資料庫分散在各

參與的典藏單位,且各單位因不同考量,許多都有下載或瀏覽的限

制,而即使典藏單位授權展覽活動做藏品圖像展示,卻不見得願意

授權圖檔在特展網站提供下載,都為計畫整體性的展示推廣工作帶

來挑戰。展覽不只是展場規劃,數位平台和周邊、展後的服務也必

須是規劃項目,才能成功串連兩端,成功達成推廣的目的。y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220

大概是去(2011)年快要步入夏天的時候,我加入「潮流老青

春部落格」的工作團隊,當時的成員有 S、T、J、Y 等四個人,T 在

昏黃的燈光下把我介紹給 S 時,對我們說:「你們都曾經去過法國、

在畫廊工作,應該很合得來吧…」,他的神情隱隱流露著即將告別

的不捨(或落寞)。接著,便開始日常往返的密集討論、開會,彷

彿青春在夏日艷陽下蓄勢地燃燒了起來。

那段期間,我們開始討論部落格的主題、架構、分類、作家人

選、合作對象等等,我翻著 S、T 擬的企劃書,裡面洋洋灑灑寫著:

「以TELDAP內含有趣之知識,根據專題企劃後介紹給大眾,為較輕鬆

且具趣味性的知識分享,在不失學術涵養原則下兼顧大眾文化。針對藏品的

多樣性,企劃主題月刊「潮流老青春-TELDAP空書包計畫」專案,以部落格

方式發刊,以主題脈絡結合知名作家經驗呈現藏品故事性。另以針對主題訪

問相關達人連結當代,並整合TELDAP相關訊息發表。從軟性文字塑造形象,

邀請不同面向專長之作家,參與本計畫活動,從另一角度為本計畫發聲。」

讀著這段首先就很不輕鬆的冗長文字,彷彿看到計畫熱情地伸

出雙手想要擁抱世界,典藏不再嚴肅,可以踏著輕鬆、愉快的步伐

走進年輕人的圈子,成為茶餘飯後大家偶而可以閒聊、八卦的議題

之一,那該多麼有趣!

接著,企劃書中列出前四期的主題,包括「怪獸呼喚」、「搜

竹簡少女 v.s 老書僮:

漫談潮流老青春部落格

撰文=徐千禾(數位典藏與學習電子報)

精益

求精

23

II 記一段甜蜜的負荷   精益求精 221

神記」、「老工廠」與「同名」。工作會議上,我

和 S 每每為了有趣的念頭而興奮喳呼亂叫時,J 在一

旁鎮定地開始分析,如何在人造藝世界、不合時宜史

料、感覺人類學這些類別中找到主題、關鍵字與分類

的交集,我們一邊想著各種可能性,一邊被拉回現

實,在進進退退中慢慢建立默契。

當企劃就緒,下一步開始準備邀請作家。列出人

選後,我們試著連繫出版社,卻久未得到回音。正當

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看到南村落在舊香居舉辦「康

青龍天神節曬書分享會」的資訊,裡面邀請的幾位作

家恰好是潮流老青春部落格想要合作的對象,我們迫

不及待地在南村落都還沒上班就急著打電話報名,並且搶在那天下

午早早抵達舊香居。活動中,我們一邊聆聽台上講者分享內容、一

邊分配任務、並在內心暗自揣想作家聽了我們的企劃會翻臉說:「

這是什麼鬼東西的虛擬情景!」

搶在活動結束,眾人還未散去的時候,S 慌忙拿出企劃書跟名

片,箭步衝到作家面前,在店內的我看著店外的她,手上遞著名

片、資料,一邊說明,在大白天的小巷弄,白晃晃的陽光下,她

像極了推銷員,更酷似懷抱著一股青春熱血,正在找工作的年輕女

孩,臉上的緊張表露無遺。作家點點頭之後轉身離去,她則雀躍地

回頭向我們走來。

那時,作家當場和她說:「好,那我們找時間再來談談!」光

是那簡單的「好」,就足以讓人精神抖擻,我們於是開始搜尋作家

可能感興趣的典藏影像、素材,製作成簡報,找了另一個下午,在

咖啡店和作家討論。那一天我們費盡唇舌,卻始終沒辦法說服作家

為他尚未進入的數位世界寫下隻字片語,話題因此拉得天寬地遠。

作家這次始終沒說好,但他的態度盡是真誠,儘管無法合作,也讓

潮流老青春部落格

(http://teldapblog.blogspot.tw/)。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222

我們認識到一名大作家的談吐與風範。

同時,也在那個下午,另一邊我們與L相談甚歡。拿出各期主

題,L 花了幾分鐘想一想後,開口先問「你們有沒有聽過…?」、「

知不知道…?」,接著便迫不及待地說出他想到的故事,激起我們

更多的興趣與想法。桌子上,舊書攤、台灣黑熊、龍山寺等話題圍

繞著茶水旋轉,也令我們越發期待部落格最後的風格與樣貌。

幾番迂迴轉折,總算決定了作家的人選,另一邊則開始煩惱

訪談的對象。我們三個人列出了一大串名單,莊永明、楊燁、李兆

廣、火金姑工作室、謝宅…,前前後後繞了一大圈,最後才由 J 南下

訪問農麗,另一篇則訪問到當代傳奇劇場製作人林秀偉。歷經每一

期提議、表決、邀請、出發的大輪迴,我們進行到第八期,完成了

近十六場的訪談。

每場訪談都是一次新的探索與發現,那些精彩的人、事、物,

在過去未曾發現的一角閃閃發光,常常是桌子的一邊侃侃而談,一

邊頻頻點頭。而部落格也在這些談論中激發出多元的觀點,並進而

影響了我們生活的態度。像是我和 C 一起在訪談中研院生物多樣性

中心研究員邵廣昭先生後,開始檢視自己日常吃魚的習慣,兩個人

一邊走進壽司店,還沒用餐就先不約而同地滿腹心虛;或是在參觀

鄭南榕基金會後,讓我們對人權重新有了另一番體悟。

這些日子裡,歷經好幾次成員的變動,我們曾經一起在 T 的送

別會上熱烈地討論如何緊繫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但卻抵擋不了他在

九月辭世的命運。在書信中還留下他討論的文字慨然,S 則為他寫下

化身為老書僮的自我介紹:「我是個老書僮,自從國家弄了個名字

很長的數位典藏計畫後,本爺就再也不用揹書了。我的主子除了研

究之外還要做很多和數位化相關的工作,所以蒐集資料、掃描、考

古、田野調查、訪問啊,有的沒有的工作全數落在我的頭上呀。但

II 記一段甜蜜的負荷   精益求精 223

計畫的豐富成果讓本爺在增廣見聞之餘,也想與大夥一起分享。這

個部落格邀集在美學、歷史、文學界的出色作家,書法和圖是出自

本爺之手!希望大家能常來坐坐。」

「潮流老青春部落格」在 2011 年十月中旬正式上線。主視覺

上,一邊是閱讀古代竹簡的女孩,一邊是裝可愛自拍的古人,黑白

線條勾勒出部落格被賦予的使命與任務,正如 S 擬寫給作家的邀請

函上寫著:「將源初於學術殿堂的計畫成果,轉化成十八歲到四十

五歲,對藝術文化、網際網路有興趣的人群所能接受、喜聞樂見的

語言,向目標受眾傳遞 TELDAP 的成果,吸引大眾使用 TELDAP 典

藏,也讓『文化』能夠真正走出廟堂,人人皆可親近。」

至今,即將邁入第九期的潮流老青春部落格,已經討論過潮

流老青春同名、搜神記、老工廠、怪獸呼喚、老是說愛、沒事強

身、幼稚經典款、反動進行式。在每一期的主題下,高千惠在「人

造藝世界」單元中,以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提供的

影像資料為基底,闡述藏品影像和當代創作作品之間的關連,並進

行梳理與討論。文章中,影像與文字互佐互襯,折射出藝術的多元

樣貌。「不合時宜史料」專欄中,則看李志銘翻箱倒櫃分享他的收

藏,以及他對歷史的見解。許多過往的痕跡,於彼時或許格格不

入,卻可能成為當代的經典,又或是昔日總習以為常,卻是今日的

少見多怪。以對比 / 逆時的觀點,重新詮釋史料的合群度。而「感覺

人類學」單元一至四期由張萬康執筆,他用故事營造真實與虛假的

曖昧,飄散出一股引人深入的氛圍,五至八期則由黃哲斌與讀者分

享他兒時的記憶,藉由文字牽動舊時光景的點點滴滴。

一年過去了,這個部落格帶我伸出探索的觸角,去認識那些過

往不曾發現,卻曾經真實地存在的事物,並且有機會實驗性地嘗試

不同的數位內容編排方式。宛如去年的夏日午後,機緣巧合把我們

帶到那位作家眼前,探討人生與世界的關聯與錯合,接著進入真實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224

的戰場,面對版面、主題、關鍵詞、分類、標籤等諸多細瑣雜務。

人來人往,潮流永不止息,以青春情懷攪拌老素材。舊文物、

老照片、古董書畫在篇篇文章中散發出一股情懷,一種味道,走入

日常時光,與生活息息相關;潮流老青春部落格邀請您前來,以數

位與典藏對話,最好是無所事事的午後,放下嚴肅、緊張與壓力,

用一杯茶的時光。y

II 記一段甜蜜的負荷   國際視野 225

常有朋友問我每年遠赴國外博物館究竟所為何事,我總是從模

式標本的重要性與歷史背景開始說起。用最簡單的敘述來表示,模

式標本就像科學家為一個新物種設立的國際實體參考標準。當研究

者在鑑定物種時,會因作者的描述與圖像精確度及細緻度的不同,

而產生在鑑定上的誤差。以物種多樣性極高的昆蟲為例,存在許多

外部形態十分近似的種類,如有實體標準可比較時,鑑定結果就能

更為精準。國際動物命名規約(ICZN)規定,當學者發表新種時,

文獻中除了文字與圖像外,必須指定一件或數件「模式標本」,作

為後人研究比較的實體參考標準。換句話說,模式標本猶如物種的

代言人,對於分類學與物種鑑定的代表性和重要性更甚於一般研究

標本。以農業經濟、出口檢疫或流行病相關的害蟲為例,當研究學

者無法從原始文獻解決鑑定問題,而模式標本資訊又付之闕如時,

錯誤鑑定將造成難以估計的損失。而目前深受世界重視的生物多樣

性議題,其研究發展更常因缺乏穩固的基礎分類架構而備受限制。

為何要遠渡重洋才能檢視臺灣的模式標本呢?這是由於早期

臺灣曾有許多外籍學者或探險家前來臺灣進行大量採集,這些採集

品隨後被存放於海外各博物館,或透過販賣與交換,散落於海外各

地。當中有些標本經研究後被發表為新物種,被指定的模式標本當

然也就存放於海外。目前臺灣已知有近兩萬種昆蟲,多數皆為早期

昆蟲模式標本

撰文=陳彥霖、詹美鈴、鄭明倫(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動物學組「散佚海外

博物珍品數位化計畫-重建海外失落的昆蟲模式標本」計畫)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尋的國際

視野

24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226

外籍學者所發表,於是臺灣昆蟲分類學者就必須遠赴海外才能檢視

模式標本。以我們曾走訪昆蟲標本蒐藏量號稱世界之最的英國自然

史博物館(NHM)為例,該館即藏有千件以上的臺灣產模式標本。

當我們前往進行模式標本拍攝工作時,遇見的該館研究人員也正專

注地檢視標本。此情境不禁令我感嘆,對當地學者來說,檢視模式

標本僅為輕鬆走進隔壁標本蒐藏庫,對我們來說,卻是數個月的準

備加上好幾週的奔波,才得以如願。

先後主持本計畫的林政行博士與詹美鈴博士,之前曾利用赴海

外參加會議或研習機會順道至博物館檢視標本,過程中發現海外機

構所典藏的模式標本,種類與數量之豐富令人瞠目結舌,卻也發現

不少模式標本已佚失,或有毀損的情形。林博士與詹博士在停留海

外短暫期間,僅能先以各自專長類群為優先徵集目標,因此興起建

置臺灣產昆蟲模式標本資料庫的念頭。2007 年起科博館開始執行國

科會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之海外推展暨國際合作計畫,以國外機構

為單位進行系統性徵集臺灣產模式標本影像,並結合文獻與分類資

訊,建立一個完整的模式標本資料庫,期望透過至各國博物館拍攝

標本影像,以及文獻與分類資訊彙整編寫,再上傳到科博館「自然

2009 年計畫團隊走訪奧地利維也納自然史博物館(NMW)之工作情形,該館保有濃厚之歷史色彩,

例如圖中木製之翻拍架據說已使

用達數十年。

II 記一段甜蜜的負荷   國際視野 227

與人文數位博物館」網站,讓學界人士與社會大眾不必遠渡重洋,

只要用手指輕點幾下,便可以瀏覽「昆蟲模式標本」資料庫!

在遠赴海外進行徵集工作之前,必須先製作一份詳載模式標

本類別、存放地點與分類資訊等的清單,作為拍攝根據,以免屆時

辛苦抵達國外博物館,卻面臨找不到蟲可拍的窘境。目前數位資料

庫的建置已成世界趨勢,原以為透過查詢各博物館資料庫以整理清

單應該相當容易,然而這些博物館通常蒐藏量十分龐大,無法在短

期內將所有模式標本數位化,因此當我搜尋臺灣物種時,往往僅有

零星資訊,所以要建立清單,大量檢視文獻仍然是必須的。由於發

表新種的學者來自世界各國,因此常遇到非英文撰寫的文獻,例如

德、日、法、荷、俄及拉丁文等,幸好有翻譯網站的協助,加上昆

蟲學專有名詞,倒也能勉強將文意理解幾分。早先物種發表文獻敘

述簡略,未註明模式標本存放地的情形十分常見,有時雖註明標本

蒐藏機構,但標本已被移至他處,必須整合更多資訊才能找到標

本。以德國昆蟲學家 Günther Enderlein 為例,其一生發表五百篇以

上的科學論述,以當時德國強盛的科學發展,模式標本理應皆存放

於德國,但檢視他於 1909 至 1921 年間發表的文獻,卻提到「斯得丁

博物館(Stettin Museum)」這個存放地點。然而,目前世界上既沒

此博物館,也沒此地名;透過網路查詢,才發現「斯得丁」原屬德

國領土,二次大戰結束後被俄國以削弱德國之名瓜分予波蘭,並被

改名為斯賽新(Szczecin)。原屬斯得丁博物館的館藏,也就大多被

移至波蘭科學院動物學博物館(MIIZ)了。2011 年,我們親赴波蘭

進行徵集,果然發現了許多在德國未尋獲的模式標本。若非事先蒐

集情報並抽絲剝繭,這些標本資訊恐怕只能繼續流落海外,下落不

明了。

有時即使掌握標本存放地點,也不表示就能輕鬆尋得模式標

本。2011 年我們走訪法國自然史博物館,其標本蒐藏量聞名全球,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228

然而管理問題卻也時有所聞。當時我們以法國學者 Maurice Pic 為目

標,他一生描述超過兩萬種以上的昆蟲種類,如此學術成就理應受

後世讚頌,但他處理標本的方式卻也造成後人困擾。打開博物館慣

用的紙製標本盒,會發現標本放置凌亂,有些標本早已掉落損壞;

另外 Pic 使用的標籤紙質粗糙且字跡潦草,辨識相當困難。百年來法

國自然史博物館一直無足夠人力處理 Pic 所發表的鉅量且凌亂的標

本,我們只好逐一檢視所有標本盒,對臺灣產模式標本展開地毯式

搜索。又因該蒐藏庫頗具歷史,多數標本盒上覆蓋著厚重灰塵,加

上紙盒結構脆弱,使每日的檢視工作挑戰倍增。過去鄭明倫博士曾

多次分享至法國自然史博物館的趣聞,實際走訪後我才首度體驗到

模式標本很多,卻難以找到的特殊經歷,可謂「不識模式真面目,

只知蟲在此庫中」。開始工作的第一天,該館 Antoine Mantilleri 先

生帶領我們進入蒐藏庫後,也和我們一起找尋模式標本。由於尋得

模式大不易,因此只要看到有「Formosa」地名的標籤,便興奮地喊

出「Formosa!」,使沉重的檢視工作變成一場有趣的尋寶競賽。在

茫茫蟲海裡打轉,雖令人略感苦悶,但每當我們又找到一件模式標

本時,當下的成就感和喜悅,卻也不是過去的經驗能比擬的。

2011 年本計畫走訪法國巴黎自然史國家博物館(M N H N),該館以外觀類似書本的紙盒蒐藏昆蟲標本,並

且由於蒐藏數量十分龐大,使標本館

貌似一座圖書館。圖為博物館研究人

員 Antoine Mantilleri 協助尋找模式標本的工作情形。

II 記一段甜蜜的負荷   國際視野 229

走訪海外除了工作繁忙,生活中也不乏趣事點綴。2010 年我們

走訪荷蘭萊登自然史博物館(Naturalis),離開前受到中國學者陳

萍萍博士熱情款待,搭車返家的路上卻發現窗外和印象中的景色截

然不同,才發現搭錯車了!一位好心的乘客告訴我們,這班車會停

在海牙,只要撘反方向的車即可回到阿姆斯特丹。一番折騰後時間

已晚,回公寓的路上我們竟遇到酒醉的黑人挑釁想比試功夫,我馬

上微笑示意後便加速離開,結束一場虛驚。離開荷蘭後,我們來到

英國自然史博物館(NHM),由於博物館週遭住宿費用昂貴,因此

我們選擇居住距離較遠的公寓。在入住數晚後,鄭博士的脖子上開

始出現明顯的紅色丘疹,一開始以為是氣候乾燥引起的過敏反應,

但隔天連我身上也起了類似疹子,根據詹博士過去的經驗,認為應

該是「床蝨」惹的禍。當晚我睡得極不安穩,清晨乾脆起床進行搜

索,果然逮到一隻床蝨,後來更在鄭博士的床架縫隙發現數隻「血

足飯飽」的同伴。事後房東竟辯稱這些蟲子是我們從他處攜帶過

來,而非原本就存在於公寓中,但他大概萬萬想不到這幾個房客都

是昆蟲專家吧!根據觀察,找到的蟲體包括若蟲、成蟲與蟲屍,床

架上還有多處發黑的血漬殘跡,足見此處遭床蝨危害已久,絕非由

我們所攜入,且我們在抵達英國之前,曾停留荷蘭數日,當時並未

遭受床蝨攻擊。房東不停推諉的態度著實令人無奈,詹博士於是在

返國後撰寫「英國倫敦床蝨驚魂記」一文聊表抒發。

過去六年來我們的昆蟲團隊足跡已至九國十二機構,共徵

集到十三目一百五十科八百七十四種一千二百六十六件之昆蟲模

式標本,超過七千張圖片,無論在種類與件數方面皆有可觀之成

果。透過昆蟲模式標本的追尋,我們不但對臺灣的歷史有更深入

的了解,也與國外學者有了更多的交流。例如匈牙利自然史博物

館(HNHM)的 Rédei Dávid 博士是詹博士的舊識,在 2009 年我

們到訪時,從租屋、交通資訊、工作空間到器材使用等安排,無

不給予慷慨協助,讓置身海外的我們倍感溫馨。而奧地利自然史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230

博物館(NMW)的 Manfred Jäch 先生,雖與詹博士素未謀面,在

科博館 2007 年舉辦「蟲語佐藤」特展時便已熱心協助,當 2009 年

我們與他聯繫徵集工作的事宜,更受到他的歡迎與支持,使徵集

工作得以順利完成。而最令人津津樂道的,莫過於我方與德國申

肯堡德意志昆蟲所(SDEI)所建立的良好關係。前計畫主持人林

博士與詹博士於 2007 年赴德執行計畫,基於過去所建立的良好互

動,不但獲得對方熱心協助,更促成 2008 年起進行為期五年的模

式標本數位化合作計畫,合作案執行迄今已透過德方取得三目四

十科五百二十二種一千零一十九件模式標本資訊,平均每年三百

三十九件一千五百五十三張圖片的成果遠超過預期。2010 年德方

更捐贈德藉採集者 Hans Sauter 於 1908 - 1909 年採集之臺灣已滅絕

大紫斑蝶與帝王蝶雌雄標本各一對,及其他珍貴昆蟲標本三百七

十四件。2011 年德國學者 Dr. Stephan Blank、Dr. Andreas Taeger 與

Mr. Christian Kutzscher 應邀來臺參加標本捐贈記者會,來臺期間除

參訪國內各相關機構,並擔任膜翅目廣腰亞目研習會之主講者,使

國內學術界與社會大眾獲益許多,實為徵集工作促成國際合作交流

的成功案例。

每當我解釋海外徵集昆蟲模式標本的目的、辛苦和成果後,朋

友便不再羨慕我每年總是「出國去玩」,倒是不少人對我們的計畫

2011 年德國德意志昆蟲所(SDEI)捐贈予科博館鱗翅目、膜翅目與半翅目昆蟲

標本共三百七十四件,當中包含許多珍

貴古老標本。

II 記一段甜蜜的負荷   國際視野 231

表達高度的期許及肯定。回想過去幾年,我與詹博士及鄭博士背負

著沈重的設備和探險的心情,一起追尋了好多模式標本,除在世界

各地留下不少足跡外,也結交了很多的朋友。雖然計畫即將於今年

度結束,不再有經費支持,我仍希望這項有意義的任務不會就此完

結,後人仍能繼續努力接棒完成。y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232

“Wherever we look, there is a Will to Network."

無論我們往哪看去,那裡都有相連成網的意志 [1]。

~ Winter Camp 09 Visions

緣起:新興文化工作者的想像

今年二月 2012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際會議的 Smart Cultures

論壇中,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的美籍「帶頭」設計專家

Adam Greenfield [2] 與韓裔藝術家 Nurri Kim 在「感知的城市:系

統 / 層走動工作坊」(System / Layers Walkshop)裡,從台北市政

府捷運站阪急百貨門口到消防局的短短三百公尺的步行中,帶領

我們透過一個接一個的監視器攝影機、編號管理的人行道植被

盆栽、手機與無線基地台天線、公車到站電子看板等這些看似

再平凡也不過的都市日常生活物件,揭露網路如何無所不在地

以資訊科技與我們的生活纏綿交織,滲透影響你我的決策與判

斷。2007 年,日本 YAMAHA 開發測試音樂編曲所用的語音合成

軟體 VOCALOID 2,只要輸入音調和歌詞,就可合成為人類聲

音的歌聲。在網路與現實交錯的多重迴路裡、跨越各種不同媒體

領域的鄉民們推波助瀾下,共同創造出空前的十六歲虛擬偶像「

1 - 這裡的「意志」(will),可以翻成想要形成網絡、串聯合作的意念與行動的展現。2 - Adam Greenfield 為 Nokia 前使用者經驗研究總監。

國際

視野

25 數位文化想像共同體:Culturemondo

撰文=林曉鈴、李士傑(世界文化入口網組織亞太祕書處計畫)

變動中的

II 記一段甜蜜的負荷   國際視野 233

初音未來」(Hatsune Miku ) [3] 熱潮;2009年在台北「世界文化

入口網亞太高峰會」的論壇中,日本的資訊社會研究者武田英明

(Hideaki Takeda)透過視覺化工具剖析文化「病毒」跨域感染傳

播的擴散、蔓延途徑。數位文化在世界各地的不同角落,伴隨著新

媒體年輕世代的興起與行動科技時代的來臨,點燃了朝向未來的火

炬,重新反轉著人們的觀點、帶動多重面向思考與嶄新視野。

回到這網網相連的意志上,Internet 從二十年前網路底層的發展

到現今的內容創新,文化開始可以藉此演出和交流。因此當代的文

化工作者不再只是單獨的個體,而可以藉由新興的網絡科技、新媒

體向世界發聲與他者串連,共同創造一個全新的虛實混合之境、衝

擊原本的樣貌。數位文化正奠基於此脈絡上,由資訊、科技與人三

者交織共構的進行式。新興的文化工作者,則藉此超越時空,引領

「文化」一詞走向未來的旅程,這就是Culturemondo的精神意涵。

滾動中的組織:Culturemondo Network

近年來因網路科技、新媒體而興起的國際社群網絡,其成員

彼此之間沒有傳統牽絆關連,卻透過資訊網路而共同構成一種「想

像的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y)[4];這種虛擬社群(virtual

community)的組成沒有設限,關係鏈結力強,當它與傳統文化機構

的階層組織型態相混合,遂構成一種新的結社。成員們共享相近的

價值、參與著對應同樣全球浪潮與挑戰的創造性活動,也在彼此互

相幫助的合作中有著更深入的體會與成長。

沒有邊界的組織:一個國際數位文化合作串聯的平台

Culturemondo 是一個開放的、非正式的數位文化專家社群網

絡,並不限定參加對象、也沒有正式化的會費與會員形式。參與其

3 - 初音未來的官方網站,http://miku.sega.jp/。4 - 《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Benedict Anderson,2010,台北:時報出版。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234

中的專家們,都希望能藉由彼此合作來共同解決關於「未來」的問

題。而這樣的想法源出於 2004 年加拿大政府文化部在第四屆數位

文化內容論壇(DCCF) [5] 會議中與英國、瑞典、比利時、澳大利

亞、法國等國家代表,共同討論 2000 年以後的數位趨勢發展情形

時提出,期望能藉由彼此互助合作來共同面對網際網路發展所造成

的新問題與衝擊。所以,隔年(2005)即在日本愛知縣的世界博覽

會 — 加拿大館,由加拿大政府的文化部做東,邀請十八個國家的文

化入口網站工作者,進行第一次面對面的圓桌會議。而台灣的數位

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也在此次會議中受邀請參加。

過去六年(2005 - 2011 年)我們的軌跡,也從 2005 年的日本愛

知世界博覽會的第一次會議討論「文化入口網:新的挑戰與典範」[6]

5 - Digital Cultural Content Forum,http://www.culturalcontentforum.org/6 - Cultural Portals: New Challenges and Good Practice,http://culturemondo.org/meetings/japan-roundtable-20057 - Cultural portals: A new era of cooperation,http://culturemondo.org/meetings/croatia-roundtable-20068 - 5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Culture and Development: Defending Cultural Diversity,Internet and Diversity, Reality or Myth?,http://culturemondo.org/meetings/cuba-roundtable-20079 - 現已更名為「行政院文化部」。10 - Bringing Practice into Digital Cultural Policy,http://culturemondo.org/node/127

年份 國家 / 城市 合作單位 會議主題

2006 克羅埃西亞 / 布羅夫尼克古 CultureLink(IMO) 文化入口網:一個新的合作時代 [7]

2007 古 巴 / 哈瓦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UNESCO)第五屆國際文化與發展會議:捍衛文化多樣性 — 網際網路與多樣性,是現實還是神話? [8]

2008 台 灣 / 華山文化創意園區 行政院文建會 [9]

第四屆世界文化入口網圓桌會議暨文化與科技國

際博覽會:新思維,新模式 — 數位文化與遺產圓桌會議

2009 紐西蘭 / 威靈頓紐西蘭歷史博物館、

紐西蘭國家圖書館

國家數位論壇 — 如何測量文化網站的經濟與社會價值,及全球文化入口網調查報告

2010 荷 蘭 / 阿姆斯特丹 Virtueel Platform文創設計產業活動:野餐(PICNIC),主題為「落實數位文化政策」[10]

Culturemondo 歷年活動表

II 記一段甜蜜的負荷   國際視野 235

開始,直到 2010 年,每年分別在不同的國家、藉由不同議題與活動

的串聯,邀請世界各地的文化工作者,舉辦面對面的圓桌會議,讓

天涯兩端的人們有機會藉此互動交流。

站在數位文化新興議題的前沿

從這幾年的會議主題可以看出 Culturemondo 一直走在數位文化

領域的先端,扮演著向前瞭望的角色。一方面我們必需帶著大家的

期待跟資源去往前看,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將經驗提供給世界各

地的其他參與者。Culturemondo 就是這樣一個不斷滾動的有機社群

網絡 / 平台,隨時隨地觀察著數位文化的趨勢與影響,也在每次的聚

會中,拋出具有全球性意義的議題,讓參與者有機會重新想像、思

考其所面對的問題與衝擊,並針對在地的實踐、在地的經驗去做討

論。像是 2010 年在荷蘭舉辦的「PICNIC」,我們與阿姆斯特丹資深

的文化政策與實踐團體 Virtueel Platform 共同舉辦「新-新聞時代的文

化評論」、「超越觀光:行動文化內容的未來」、「開啟天窗:雲

端文化與新商業模式」三場論壇 [11];在圓桌會議邀請歐盟文化部門

的領導者 Seamus Cassidy 與英國藝術協會(Art Council England,簡

11 - 重新設計世界 / 預覽未來:2010 荷蘭 PICNIC Festival,李士傑,大誌雜誌,2010年11月號。

2008 年「第四屆世界文化入口網圓桌會議暨文化與科技國際博覽會」與會

者合影,地點於華山文化創意園區。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236

稱 ACE )的研究主任 Catherine Bunting 共同探討如何落實數位文化

政策;在 2011 - 2012 年,我們則提出「Smart Cultures」的概念回應

這世界的智慧科技浪潮。

區域前哨站:Culturemondo 亞太秘書處

Culturemondo 原本主要是英語系國家交換資料、想法、互助

合作的組織,而台灣的數位典藏國家型計畫在 2005 年即參與第一

次圓桌會議,是企圖要讓數位典藏的成果可以在此交流、發表,

拓展國際舞台。從 2008 年開始,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計畫

(TELDAP)接手加拿大政府的角色,正式贊助 Culturemondo 計畫

的進行,同時 Culturemondo 也在台成立相對應的組織 —「亞太秘書

處」,希望能將焦點關注在亞洲地區,一方面是我們自身就是這個

區域的參與者,希望文化網路工作者可以在這平台上把問題拋丟出

來與其他人交流,然後去詢問在世界另一端的他者,若遇到同樣的

問題會怎麼解決?會用甚麼樣的方法、工具?而我們可以怎樣運用

他的經驗來進行交流;另一方面則是亞洲地區所擁有的文化獨特性

與趣味性與西方文化傳統大相逕庭,像是日本的動漫文化、台灣跟

日本的 BBS 社群等,這些屬於次文化的潮流資訊,若非身處其中很

難體會其對生活意義的影響。

所以,Culturemondo 亞太秘書處提供一個讓台灣的數位文化工

作者跨進國際舞台跟專業者結盟的機會,得以在第一時間思考佈局

穿越到下一個未來所需的策略規劃和準備。

副刊時代的衝突與挑戰

文化無國界的效應,隨著 Internet 的出現以及語言隔閡被打破,

讓現今的文化工作者承受前所未有的挑戰,這情形就如同諾貝爾文

學獎得主德籍的赫塞赫曼在其小說《玻璃珠遊戲》中所提到的「副

刊時代」現象,業餘者反客為主挑戰專業者原本的媒體地位,而

II 記一段甜蜜的負荷   國際視野 237

原本的專業者地位,究竟是真實的存在,還是一種想像?這種主客

關係不清的狀態,造成一流的數位文化專家遍地開花,衝擊原本

的文化單位與傳統文化工作者,讓其陷入與新時代的數位文化銜

接的難題。Ned Rossitor(2006)在其撰寫的專書「組織化的網絡

(Organized Networks)」中,便對此提出他的觀點與反省:

「為了要讓網絡能夠去面對、組織這些動態的資訊,並且運用策略的方

式來呈現與表達這些問題及其行動方案,傳統組織一定程度的階層化是必要

的;也就是說,這個組織必需要有雙重的角色,一方面要夠動態,一方面又

要有一定的階層運作來維繫發展,因為他必需跟社會面向、技術面向的議題

同時共振、互動,如同一個交響樂團的演出。一個好的組織正是在協調這樣

一個社會-技術面(social-technical)的關係,最終交織出他們的文化行動。那

樣的組織,我們想像它在網路上非常的活躍,但事實上在下線後的真實世界

面對面討論的過程中也非常重要。」

2011 年 Geert Lovink 也在其所撰寫的專書「Networks Without a

Cause, A Critique of Social Media」上對 Culturemondo 以及我們身

處的數位化情境與挑戰提出深刻的批判。他提到,新媒體文化在台

灣、亞太地區,相較於歐美不同的脈絡底下,其實有很多自身的限

制、資源與條件,所以如何找到在自己的文化情境當中,適用的新

媒體文化發展的遊戲規則是我們必須時刻覺察的角度。

結語:由內到外的新數位文化外交「拓展」之路

延續上節 Ned Rossitor 與 Geert Lovink 的觀點,在數位時代如

何善用台灣文化本身特有的多樣性與包容性和不同區域、國家的人

交流,產生源源不絕的文化創意動能、拓展文化外交,我們就能

藉由向他者取經,回頭重新設計國內文創產業佈局、數位文化發

展策略,因而產生國際合作交流正向循環的經驗。這五年我們在

國際數位文化社群的辛勤耕耘,創造了一個社群網絡(community

networking )的資源,能夠將數位文化內容發揮影響力。所以在去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238

(2011)年受巴西政府文化部邀請參與「巴西數位文化節」分享經

驗,而今(2012)年更受中國上海雙年展邀請,負責其兩個重點教

育工作坊。國際合作的累積宛如滴水穿石,是需要不斷地日積月累

的努力,才能在全球的舞台上有機會展露絢麗的成果。這個社群中

的文化專業者的分享行動,就是在不斷地往前邁進、往前累積。

文化工作需要時間的沈澱與開展,才有辦法形塑其專業。所

謂的「專業的文化工作者」,即是指在不同的專業領域佔有一席之

地,有能力跟不同領域的人對話,並且看到問題、解決問題的人。

今年二月,我們在 TELDAP 研討會所舉辦的 Smart Cultures 論壇,參

與者相當有限,這顯示著我們面向社會大眾、與民眾對話的面向面

臨挑戰,也代表台灣數位文化相關的研究者對此仍有很大的發展空

間。因此,隨著數位典藏計畫的結束,如何持續培育對於數位文化

擁有研發能力,並具備主動開拓議題、深耕與規劃佈局經驗與實力

的人才和團隊,將國內執行國際合作環節中最弱的專業文化人才培

育一環加以補強,以實戰經驗與人脈網絡來協助國際合作的順利推

展,實是在思考如何永續經營國際數位文化網絡社群外,最重要的

議題。y

II 記一段甜蜜的負荷   國際視野 239

III

影像故事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242

1. 國立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類典藏數位化工作情形。

2.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原考古庫房攝影師楊永寶先生進行考古文物拍攝。

1

2

影像故事

三千多個日子,

數不清的故事……

讓影像凝結片刻,

留住每個精彩的瞬間。

**感謝各參與計畫單位

提供歷年工作照片。

III 影像故事 243

3.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金石拓片數位化工作情形。

4. 「金門風獅爺辟邪文化之典藏與展示計畫」工作人員架設三維雷射掃描儀之情形。

5. 報紙刊載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因執行「重建臺灣失落的昆蟲模式標本」計畫,藉由與德、俄合作交流,獲贈已絕滅珍稀標本之新聞( 2011 年 4 月 13 日中國時報)。

6. 2010 年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重建臺灣失落的昆蟲模式標本」計畫團隊至英國自然史博物館(NHM)進行散佚海外昆蟲模式標本之拍攝情形。圖左為計畫共同主持人鄭明倫博士,右為專任助理陳彥霖先生。

3 5

4 6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244

7. 國立故宮博物院運用新媒體藝術幫助民眾以新的角度欣賞文

物之美。圖為2 0 1 1年1 1月2 6日至 2012 年 6 月 29 日於華山文創園區舉行之「精彩數位故宮」展覽所

展出的「非看不可書畫互動桌」。

8. 民眾參觀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流轉年華 — 臺灣女性檔案百年特展」實況,導覽人員劉淑慎

小姐(右一)向參觀者解說展品內

容。展期為 2011 年 3 月 29 日至 10月31日,地點於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聯合圖書館二樓。

7

8

III 影像故事 245

9. 行政院僑務委員會結合海內外華語文學術機構及相關產業,於 2011 年 6 月 17 至19 日假臺北市福華國際文教會館舉辦「第七屆全球華文網路教育研討會」,圖為與會人員大合照。

9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246

10

11

12

10. 費城賓州科學院植物標本館助理館長 Dr. Tatyana Livshultz(圖左),與國立臺灣大學數位典藏中心主任項潔教授(圖右)於 2011 年 6 月 29 日簽署合作備忘錄,計畫將費城賓州科學院典藏的具代表

性之臺灣植物標本進行數位化,並提供公開查詢

使用。

11. 2008 年 9 月 13 日數位學習國際合作計畫主持人陳年興教授(圖左)代表與加拿大 Athabasca 大學校長 Dr. Frits Pannekoek(圖右)簽署國際合作備忘錄。合作內容以數位學習領域為主,包括交換學

生、職員、共同舉辦工作坊、共同研究及其他學術

研究活動等。

12. 2008 年 4 月,數位學習國際合作計畫主持人陳年興教授(左二)代表數位學習國際合作計畫與羅馬

第二大學(Università degli Studi di Roma Tor Vergata)簽署國際合作備忘錄,雙方達成之合作共識包括技術層面的合作、研究團隊的形成、研究

人員的交流以及跨國課程的開設等。

III 影像故事 247

13. 「2005 自然物標本與生物多樣性資料庫整合國際研討會暨 Species2000 亞太地區論壇」與會來賓合照。本次會議於 2005 年 9 月 30 日至 10 月 2 日假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舉行,諸多國內外執行生物

多樣性資料庫之學者專家均參與本次會議,交流

相關資料庫與資訊網之議題。

14. 2012 年 3 月 29 日第三次生物與自然主題小組會議,會中由各執行計畫進行成果分享,並於會後

參觀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館的《魚樂 e 世代》特展。圖片為生物與自然主題小組召集人邵廣昭研

究員帶領與會人員參觀展覽。

15. 「散佚海外博物珍品數位化計畫」與「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共同舉辦「福爾摩沙自然史探索 — 植物篇」特展,展期為98年11月18日至99年5月31日。圖為媒體記者採訪臺大生態演化所謝長富教

授有關武威山茶再發現的故事。

13

14 15

16

16. 中央研究院軟體動物學研究室於 2010 年 5 月 17 日至 2011 年 1 月 31 日於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館舉行「寶貝 臺灣寶貝」特展。圖為巫文隆研究員對參觀民眾進行導覽解說。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248

17. 「2008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商業應用競賽暨教學活動設計競賽頒獎典禮」於2009年2月26日假國科會科技大樓舉辦。會場並展示商業應用競賽得獎作品,圖為來賓參觀得獎作品。

18. 「Daodin 數典框手機攝影比賽 — 貝殼的夏日小旅行」活動於 2012 年 6 月 9 日舉行頒獎典禮,地點於永樂座書店,圖為「Daodin 社會網路服務系統子計畫」主持人蕭景燈博士(左三)、評審楊哲一先生(左二)、張逸帆先生(左四)和得獎者合影。

19. 「2008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商業應用競賽暨教學活動設計競賽頒獎典禮」中,計畫主持人頒發文化藝術設計組第一名獎狀給得獎者程東奕設計師,並於會場中展示得獎作品「深山的美麗」。

本次活動於 2009 年2 月 26 日假國科會科技大樓舉辦。

17

18 19

III 影像故事 249

20. 數位典藏與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參加2007年紐約授權展,結合相關團隊與國內相關授權廠商,協助國內文化創意品牌,進軍國際授權產業交易市場,締造文化創意產業高度經濟價值與產值,期藉以提升

台灣形象及國際地位。本屆授權展以「Creative Taiwan」為宣傳主軸,以「創意台灣‧美麗希望」為主題來突顯東方藝術之美。

21. 「數位典藏授權能力認證頒證典禮暨新興授權法律議題研討會」中,通過「智慧財產權管理及授權人員初階能力認證」的計畫人員接受國科會人文處鄧育仁處長、盤點暨法律諮詢團隊計畫主持人謝銘洋

教授及共同主持人陳曉慧助理教授頒發證書留影。本次活動時間為 2012 年 3 月 23 日,地點於臺灣大學法學院霖澤館。

20

21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250

22. 2011 國際圖書館協會聯盟(IFLA)年會計畫展覽期間,與會者參與情形。本次會議於 2011 年 8 月13 至 18 日於波多黎各舉行。

23. 97 年度計畫成果展期間,「數位典藏與學習之產業發展與推動計畫」工作人員向國外貴賓介紹線上遊戲式英語學習模式之應用。本次成果展於 2009 年 2 月 9至28 日假國科會科技大樓一樓展示區舉行。

24. 數位典藏與學習橋接計畫舉辦「從典藏精品到流行品牌 Pesca 花博服裝秀」活動,主要展出取用澎科大雙心石滬典藏素材建立的 Pesca 品牌,此次服裝設計發表 三十二款,並促進開發 二十品項周邊商品。圖為 2011 年 3 月 14 日資策會何文雄顧問與設計師、模特兒於國際花卉博覽會(圓山區)入口廣場花牆前合影。

22 23

24

III 影像故事 251

25. 「2010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 國際會議」與會來賓團體照。本次會議於 2010 年 3 月 2 至 4 日假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館舉行。

26. 「2010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際會議」海報展競賽評審評分時間。圖左為海報發表人江偉全

博士,右起三人為海報競賽評審Brent Seales教授、李唐君教授、Nick Thieberger博士。本次會議於 2010 年 3 月 2 至 4 日假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館舉行。

25

26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252

27. 「臺灣書寫,世界發光:余光中數位典藏計畫」於 2011 年 3 月 24 日假國立中山大學逸仙館舉辦「詩韻與音符的交響」座

談會,邀請余光中教授與國立政治大學

臺灣文學研究所所長陳芳明教授進行對

談,共同遨遊於詩文的世界。圖為余光

中教授致辭。

28. 數位技術研發與整合計畫舉辦「2008 數位典藏核心技術冬季研討會」,圖為

講者叡揚科技張培鏞執行長,主題為

「Corp. Social Network」。活動時間為於 2008 年 12 月 24 日。

27

28

III 影像故事 253

29. 維基百科創辦人 Jimmy Wales於2006年4月9日的來臺見面會稱讚淡江大學團隊建置

之臺灣棒球維基館為「Great Wiki 」。

30. 臺灣棒球數位典藏計畫研究小組協同《臺灣棒球一百年》

作者謝仕淵先生(右四),於

高雄訪問臺灣棒球界耆宿洪

太山先生(右二)。拍攝時間

為 2009 年 5 月 1 日。

29

30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254

31. 2011 年 2 月 9 至 14 日於臺北市世貿展覽館舉行之 2011 年臺北國際書展「拓展臺灣數位典藏計畫特展」現場。展出內容包括數位化工作流程指南等專書、數位典藏資料庫及相關加值應用產品。

32. 本計畫參與 2010 年 12 月4 至 12 日於臺北世貿舉行的資訊月展覽民眾參觀情形。本次展覽主題為「Future Everything」,分為「學術研究」、「教學融入」、「加值應用」三大類,展示各類數位典藏內容、教育學習成果網站資源以及相關之延伸應用。

33. 2011 年 2 月 9 至 14 日臺北國際書展期間,資策會工作人員於計畫展覽現場與民眾介紹知識標記以及繁簡轉換技術,以及藉由電子書提供之延伸閱讀功能。

31

32 33

III 影像故事 255

34. 2009年3月休士頓華語文數位學習中心示範點揭牌。圖為行政院僑務委員

會吳英毅委員長及行政院研考會江宜

樺主委。

35. 數位學習國際合作計畫成立「臺灣數位學習與內容學會」,規劃於國家型

計畫結案後繼續數位學習國際合作的

推動。圖為2011年9月7日於臺北福華國際文教會館召開會員成立大會選出

之學會理監事成員合照。

34

35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256

36. 2003 年正隆股份有限公司后里廠數位學習課程上課情形,課程內容以外購之電腦技能與語文類課程為主。

37. 基隆武崙國小學童應用學習終端進行數學計算練習,圖為 2010 年 10 月 26 日拍攝。

38. 「離島水風情,澎湃 E 學習 — 國家數位學習暨澎湖中小學科學學習成果展」活動中,澎湖縣國中小學生透過平板電腦體驗科學實驗 —青蛙解剖之學習 App。本次活動於 2012 年 6 月 2 日於澎湖縣中正國小舉行。

39. 資策會技術處與民族國小教師合作進行四堂電子書載具體驗課程,課程中搭配互動教學平台,提供隨堂即時互動測驗服務。圖為 2011 年 6 月 2 日上課情形。

40. 教育部委託中國文化大學辦理之「2008 數位訓練規劃師培訓課程」學習平台討論實況,授課時間為 2008 年 11 月 1 日至 12 月 20 日。

3639

37

4038

III 影像故事 257

41. 資策會數位教育研究所於2009年6月2日舉行新興科技研討會,圖為與會者使用 All In One 電腦體驗擴增實境之情形。

42. 「教育部大專院校數位學習推廣與數位學習跨校合作計畫」於 2012年 2 月 17 至 18 日舉行之線上助教研習工作坊之授課情形。本課程由

淡江大學學習與教學中心承辦。

43.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地方研習中心之「 e 學中心」網路課程「新鮮貨架到」活動海報。

41

4243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258

44. 「 98 年度數位內容公開徵選計畫數位化實務教育訓練Ⅱ」課程講師介紹數位攝影基礎概念與示範文物拍攝之情形。本教育訓練旨在協助每年之公開徵選計畫瞭解數位化工作流程之實務操

作。活動時間為 2009 年 9 月 23 日,地點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45. 「數位攝影工作坊(北區)」講師示範數位攝影之光源及基本技巧。本課程聘請數位攝影專門人員授課,提供計畫成員針對數位攝影的技術面進行交流的機會。活動時間為 2005 年 12 月 6 日,地點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44

45

III 影像故事 259

46. 2011 年 11 月 3 日「數位典藏與學習之產業發展與推動計畫」拜訪彰化縣大城鄉美豐國小,針對電子書包導入與校方進行需求訪談。與會者包括美豐國小蔡建忠校長、新竹

教育大學林秋斌教授與資策會數位教育研究所周錦昱組長。

47. 為瞭解各數位典藏計畫之執行概況,「拓展臺灣數位典藏計畫」辦理實地訪查,提供計畫委員與執行團隊直接討論與交流的機會。圖為 2011 年 12 月 30 日原住民族委員會期末訪查委員參訪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文物館之情形。

46

47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260

48. 2009 年 9 月 10 至 11 日「2009 數位學習認證規範研習營 — 校園組」,會中邀請數位學習從業人員與數位學習相關科系大專院校學生參訪精誠資訊,並辦理專題講座及分組討論。

49. 文建會藝學網於 2009 年 10 月 3 日假臺東縣原住民青年活動中心舉辦「風格手作系列 — 紙雕心世界」講座,由洪新富老師主講。

50. 文建會藝學網於 2009 年 11 月 25 日假國立臺南生活美學館舉辦「表演創意系列 — 創造性戲劇表演」講座,由張麗華老師主講。

48

49 50

III 影像故事 261

51. 行政院僑務委員會「華文網路種子師資培訓班」結業得獎學員與僑委

會任弘副委員長(左三)合影,活動

地點於中國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大

新館。

52. 2010 臺北國際書展期間,蕭萬長副總統在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成果展

的未來教室,由資策會許清琦副執

行長(右一)和蔡義昌主任(右二)陪

同,和六龜國小連線的學童打招呼,

並期勉他們利用科技快樂學習。拍

攝時間為 2010 年 1 月 27 日於台北世貿一館。

51

52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262

53. 「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第一期計畫成果展」於 2007 年 10 月 23 至 25 日於臺北世貿一館舉行,參觀民眾熱烈參與。

54. 「數位典藏與學習之產業發展計畫」於 2009 年德國法蘭克福書展臺灣館推廣計畫成果及電子閱讀器。圖為 2009 年 10 月 14 日法蘭克福書展臺灣館展覽現場。

55. 經濟部工業局為協助數位學習產業開拓國際市場,號召九家國內優秀業者組成臺灣館參加日本數位學習展。本次展覽於日本東京有明展覽館舉行,展出時間為 2008 年 7 月 30 日至 8 月 2 日。

53

54 55

III 影像故事 263

56. 「數位技術研發與整合計畫」於 2009 年 5 月 27 日假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舉辦「2009年數位典藏核心技術春季研討會」,圖為中研院陳昇瑋副研究員演講「Web 2.0 世代的資安議題」。

57. 「數位技術研發與整合計畫」於 2009 年 5 月 27 日假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舉辦「2009 年數位典藏核心技術春季研討會」,圖為中研院蕭景燈博士主講「Implementation of User-Centric Identity Using OpenID」。

58. 「數位典藏與學習之學術與社會應用推廣計畫 — 地理資訊應用推廣計畫」與「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主辦之「2011 年數位典藏地理資訊研討會」現場。本次會議於 2011 年 10 月18 至 19日假臺灣大學集思會議中心舉行。

59. 2011 年 12 月 24 日於國家圖書館舉行之「2011 臺灣流行音樂百年風格研究學術研討會」,會中呈現流行音樂史料目前保存的狀態,以及數位典藏工作的內容。圖片為其中一場講座「百年遇見鄧

雨賢:數位典藏的加值應用與永續經營」。

56 58

57 59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264

60.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2008 年六堆風雲線上遊戲活動海報。本計畫結合或製作時下流行之線上

網路遊戲,以客家語言及文化歷史為題材,透

過多媒體網路遊戲的多人線上角色扮演方式,

加入客家元素、客語發音,開發客家語言文化

學習遊戲。

61.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2009 年遊戲闖關行銷活動海報,藉由輕鬆活潑又容易上手的遊戲方式結

合哈客網路學院推廣客語,擴大客語推廣效益

及提升哈客網路學院學習人次,進而傳承客語

及客家文化。

60 61

III 影像故事 265

62. 2012 年 4 月 21 日假桃園縣政府文化局舉行之「全民愛悅讀 — 科技未來園、學習樂桃桃」數位典藏與學習之產業發展與推動計畫成果開幕儀式。圖片左起為數位典藏與學習之產業發展與推

動計畫李文斌共同主持人、桃園縣政府文化局張壯謀局長、數位典藏與學習之產業發展與推動

計畫主持人蘇木春教授、中衛發展中心陳振昌執行副總。

63. 國家圖書館數位閱讀體驗區於 2011 年 2 月揭幕,圖片為參觀民眾參與試用之情形。

64. 2010 年 6 月 1 日台北世貿 COMPUTEX TAIPEI 2010 活動期間,馬英九總統透過遠距視訊,與六龜國小學童一同響應節能救地球之電子書使用。

62 63

64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266

65. 2012 年 3 月 12 日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舉行之「高職英文科數位教材發展與推廣計畫推廣研習活動」現場。

66. 「數位技術研發與整合計畫」於 2008 年 12 月 24 日假中研院資訊所舉辦「2008 數位典藏核心技術冬季研討會」,清大資訊工程系所張俊盛教授主講「雲端運算與網路社群的資訊

擷取與探勘」。

67. 教育部「華語文教學人員數位教學能力培訓」計畫於 2011 在中國文化大學舉辦培訓課程之情形。

68. 「數位典藏網站使用性介面設計競賽頒獎典禮暨 User-Centered Design 工作坊」講者與參與者合影。本活動於 2010 年 10 月 31 日假集思臺大會議中心舉行。

65 66 67

78

III 影像故事 267

69. 「2010 臺灣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展出「數位典

藏橋接計畫」創意加值成

功商品之成果,並推廣數位

典藏素材於商品的創意加

值運用。本次活動時間為

2010 年 11 月 11 至 14 日,地點於臺北世界貿易中心南

港展覽館。

70. 2012 年 4 月 27 至 30 日數位典藏與學習橋接計畫參加

於中國大陸香港會議展覽

中心舉行之「香港禮品及

贈品展」,主要展出絲巾十

四件,為運用數位典藏素材

開發之商品,以及順益臺

灣原住民博物館「山海的傳

說 — 第四屆全國學生臺灣原住民海報創作競賽成果

展」作品。

69

70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268

71.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99 年度成果展開幕儀式。本成果展於 2011 年 3 月 7 至 27日在臺灣大學圖書館一樓多功能展覽廳,以及 2011 年 4 月 1 至 17 日於科技大樓一樓展示區舉行。

72. 96 年度數位典藏國家型計畫成果展之主題特展現場,圖為夢幻森林列車展區的臺灣大學「台客趴趴走」展覽。本次主題特展於 2008 年 1 月 3 日至 3 月 30 日於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舉行。

73. 2009 年 9 月 5 日於信義區公民會館舉辦之 97 年度推廣應用公開徵選計畫「探索數位新聚落」成果展,時任國科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處處長傅仰止先生致詞。

74. 2005 年 5 月 29 日於台北市君悅大飯店舉行之數位典藏授權暨成果展。此成果展由本國家型計畫與文建會共同主辦,為國內首度舉辦的大型數位素材授權活動。圖為開幕儀式及剪綵。

71 73

72 74

III 影像故事 269

75. 101年度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計畫成果展參與臺北

資訊月智慧教室上課實景。本

年度成果展共有三場活動,分

別於2012年 10 月 9 日至 11月25日於臺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

館、2012年12月1至9日於臺北資訊月、2012年12月29日至2013年 1 月 2 日於高雄資訊月舉行。

7 6 . 1 0 0 年度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計畫成果展「數位

時光機 — 那些年的故事」主視覺設計。本次成果展於

2012 年 2 月 21 日至 5 月 27 日假國立臺灣博物館舉行。

75

76

IV

計畫清單

IV 計畫清單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2002 - 2007) 273

歷年計畫清單

本計畫清單包含「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自 2002年起 至 2012 年之所有計畫,因配合各

時期計畫架構變更,分為以下三部分表列:

1. 2. 3.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第一期(2002 - 2006 年)

第二期(2007 年起)

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2003 - 2007 年)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

國家型科技計畫

(2008 - 2012 年)

1.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1.1 計畫辦公室暨核心分項計畫

計畫名稱 計畫年度 執行機構

第一期

1. 計畫辦公室 2002 - 2006 中央研究院

2. 內容發展分項計畫 2002 - 2006 中央研究院

3. 技術研發分項計畫 2002 - 2006 中央研究院

4. 應用服務分項計畫 2002 - 2006 國立臺灣大學

5. 訓練推廣分項計畫 2002 - 2006 國立臺灣大學

6. 維運管理分項計畫 2002 - 2006 中央研究院、國立政治大學

第二期

1. 計畫辦公室 2007 中央研究院

2. 拓展臺灣數位典藏計畫 2007 中央研究院

3. 推動數位典藏人文社會經濟產業發展計畫 2007 國立臺灣大學

4. 數位典藏海外推展暨國際合作網路推動計畫 2007中央研究院、國立臺灣大學、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5. 數位典藏技術研發計畫 2007 中央研究院

6. 數位典藏網路核心平台計畫 2007 中央研究院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274

1.2 機構計畫

計畫名稱 計畫年度 執行機構

1.

第一期

中央研究院國家典藏數位化計畫

[01] 臺灣原住民數位典藏計畫

[02]

語言典藏計畫閩南語典藏 - 歷史語言與分布變遷資料庫 / 新世紀語料庫多媒體的語言呈現與典藏 / 廿世紀漢語語料庫與句法結構資料庫 / 近代漢語詞彙庫 / 先秦金文簡牘詞彙資料庫 / 臺灣南島語典藏

[03] 近代外交經濟重要檔案數位典藏計畫

[04] 近代中國歷史地圖與遙測影像資訊典藏計畫

[05]

珍藏歷史文物數位化典藏計畫資源分享計畫 / 考古發掘遺物、照片、記錄與檔案數位典藏計畫 / 拓片與古文書數位典藏計畫 / 傅斯年圖書館藏善本圖籍計畫 / 史語所民族學調查標本、照片與檔案 / 史語所藏內閣大庫檔案

[06]臺灣動物相典藏之研究:魚類與貝類臺灣魚類相之數位典藏 / 臺灣貝類相之數位典藏

[07] 臺灣本土植物數位典藏計畫

[08] 數位典藏技術發展與支援計畫

[09]臺灣省諮議會及中研院臺史所史料典藏數位化計畫(2004年新增)

2002  - 2006

中央研究院第二期

中央研究院拓展臺灣數位典藏計畫

[01] 臺灣原住民數位典藏計畫

[02] 臺灣民族誌數位影音典藏計畫

[03]語言典藏計畫閩客語典藏 / 臺灣國語口音之社會分布典藏 / 上古漢語文獻標記語料庫 / 先秦甲骨金文簡牘語料庫 / 臺灣南島語言典藏

[04] 民國外交經濟檔案暨名人知識庫數位典藏計畫

[05] 地圖與遙測影像數位典藏計畫

[06]

史語所數位知識總體經營計畫總支援計畫:數位知識再造計畫 / 考古發掘遺物、照片、記錄與檔案數位典藏計畫 / 拓片典藏知識暨網絡應用 / 傅斯年圖書館善本古籍國際學術知識網絡建置計畫 / 民族學調查標本、照片與檔案 / 史語所藏明清檔案數位知識網絡

[07] 臺灣本土魚類之數位典藏計畫

[08] 臺灣本土貝類之數位典藏計畫

[09] 臺灣本土植物數位典藏計畫

[10] 數典推廣與技術服務計畫

[11] 臺灣珍藏史料數位典藏及加值應用計畫

[12] 近百年來珍藏史料(1895~1998)數位化計畫

2007

2.第一期 國史館典藏國家檔案與總統文物數位化計畫 2002  - 2006

國史館第二期 總統文物多元精緻文化探索與深耕計畫 2007

3.第一期 日據時期與光復初期檔案數位化計畫 2002  - 2006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第二期 臺灣省級機關檔案數位化計畫 2007

IV 計畫清單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2002 - 2007) 275

計畫名稱 計畫年度 執行機構

4.

第一期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國家典藏數位化計畫

[01] 總計畫

[02] 無脊椎動物標本典藏數位化

[03] 脊椎動物標本典藏數位化

[04] 臺灣維管束植物典藏數位化

[05] 臺灣非維管束植物暨地衣子計畫

[06] 臺灣原住民民族誌標本典藏數位化

[07] 臺灣中部考古學典藏數位化

[08] 臺灣真菌典藏數位化

[09] 地質學典藏數位化

2002  - 2006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第二期

拓展「臺灣自然史」數位典藏知識庫計畫

[01] 臺灣兩生爬蟲知識庫

[02] 臺灣真菌知識館

[03] 臺灣低海拔植物知識庫

[04] 臺灣產棘皮動物知識庫

[05] 臺灣產昆蟲多樣性知識庫

[06] 地質數位典藏知識庫

[07] 自然與人文知識庫整合計畫

2007

5.

第一期

故宮文物數位典藏系統之研製

[01] 計畫整合子計畫

[02] 故宮器物數位典藏子計畫

[03] 故宮書畫數位典藏子計畫

[04] 故宮清代檔案數位典藏子計畫

[05] 故宮善本古籍數位典藏子計畫(2003年新增)

[06] 故宮文物圖檔建置及管理子計畫

[07] 故宮文物數位典藏電腦應用系統建置子計畫

[08] 故宮文物數位典藏電腦網路系統建置子計畫

[09] 故宮文物保存修護紀錄系統建置規劃子計畫(2005年新增)

2002  - 2006

國立故宮博物院

第二期

故宮精緻文物數位博物館知識庫建置計畫

[01] 計畫整合子計畫

[02] 故宮器物數位典藏子計畫

[03] 故宮書畫數位典藏子計畫

[04] 故宮圖書文獻數位典藏子計畫

[05] 故宮文物保存修護紀錄系統建置規劃子計畫

[06] 故宮文物知識庫建置與應用子計畫

2007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276

計畫名稱 計畫年度 執行機構

6.

第一期

臺灣大學典藏數位化計畫

[01] 總計畫

[02] 臺灣文獻文物典藏數位化計畫

[03] 植物標本館典藏數位化計畫

[04] 昆蟲標本館典藏數位化計畫

[05] 地質科學典藏數位化計畫

[06] 人類學系典藏文物數位化計畫

[07] 動物博物館典藏數位化計畫

[08] 數位典藏技術服務計畫(2002-2003「資訊與技術研發計畫」)

2002  - 2006

國立臺灣大學

第二期

臺灣大學深化臺灣研究核心典藏數位化計畫

[01] 總計畫

[02] 深化臺灣核心文獻典藏數位化計畫

[03] 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學術資料數位典藏計畫

[04] 臺灣大學植物標本與歷史文獻典藏數位化計畫

[05] 臺灣大學典藏研究及教學昆蟲標本數位化計畫

[06] 生態臺灣數位知識整合與發展計畫

[07] 臺灣岩石與地質史料典藏數位化計畫

2007

7.

第一期

國家圖書館國家典藏數位化計畫

[01] 國家圖書館古籍文獻典藏數位化計畫

[02] 臺灣地區地方文獻典藏數位化計畫

[03] 國家圖書館期刊報紙典藏數位化計畫

[04] 建置國家圖書館數位典藏資訊系統軟硬體設備

2002  - 2007

國家圖書館

第二期

臺灣研究核心資源數位化計畫

[01] 臺灣研究主題資料庫建置

[02] 臺灣鄉土文獻資源數位化

[03] 國家圖書館政府出版品數位典藏

2007

8. 第一期 國家歷史文物數位典藏計畫 2002  - 2006 國立歷史博物館

9. 第一期 文化藝術數位典藏計畫 2002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10. 第二期 早期臺灣活動影像數位典藏及推廣計畫 2007 國家電影資料館

11. 第二期 臺灣產業經濟檔案數位加值服務計畫 2007 檔案管理局

12. 第二期 臺灣原住民族數位典藏計畫 2007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IV 計畫清單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2002 - 2007) 277

1.3 內容開發公開徵選計畫

計畫名稱 計畫年度 執行機構

1. 古籍圖像文獻類編 2002 東吳大學

2. 古琴減字譜數位化資料庫建立與多媒體展現 2002 國立成功大學

3. 電視新聞多媒體資料庫 2002 國立交通大學

4. 北平「世界日報」內容數位化開發計畫 2002 - 2004 世新大學

5. 臺灣視覺記憶數位典藏 2002 - 2004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6. 馬偕與牛津學堂 2002 - 2005 真理大學

7. 大型歷史建築文物數位保存 2003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8. 臺灣昆蟲與蟎類資源數位館之建立 2003 - 2004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

9.臺灣大型甲殼類標本之數位典藏–甲殼十足目長尾類、甲殼十足目異尾類

2003 - 2004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10. 日治時期臺南州戰爭災害檔案文獻數位典藏計畫(2003年計畫名稱為「南臺灣佛寺所藏檔案文獻數位典藏計畫」)

2003 - 2006 國立中正大學

11. 臺灣及鄰近地區水域動物相典藏之研究–魚類、蝦蟹類及貝類 2003 - 2006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12. 李石樵數位美術館計畫 2004 中國科技大學

13. 臺灣頭足類資料庫 2004 國立中興大學

14.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博物館數位典藏計畫 2004 國立政治大學

15. 臺灣傳統農耕機具資訊檢索及網路展示設計 2004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16. 古早中國鎖具科技典藏文物之資訊檢索系統發展及網路展示設計 2004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17. 國立臺灣博物館館藏哺乳類標本典藏數位化計畫 2004 國立臺灣博物館

18.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遼金元拓片數位典藏計畫 2004 - 2006 中央研究院

19. 近現代珍貴文物數位典藏系統之研製 2004 - 2006 中國文化大學

20. 臺灣沿近海海洋生物標本之數位典藏–魚、貝、甲殼類 2004 - 2006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

21. 葉榮鐘全集、文書及文庫數位資料館之建置 2004 - 2006 國立清華大學

22. 國立臺灣博物館植物標本典藏數位化計畫 2004 - 2006 國立臺灣博物館

23. 國立臺灣博物館原住民文物典藏數位化計畫 2004 - 2007 國立臺灣博物館

24. 林業試驗所植物標本館典藏數位化計畫 2004 - 2007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

25. 臺灣棒球運動珍貴新聞檔案數位資料館之建置(2007年計畫名稱為「臺灣棒球數位文物館與數位典藏系統之建置與整合研究」)

2004 - 2007 淡江大學

26.當代針灸系統的整合性數位典藏(2004年計畫名稱為「本土針炙的瑰寶 – 臺灣董氏針炙的數位典藏」、2005~2006年計畫名稱為「臺灣董氏針灸與世界其他針灸系統的整合性數位典藏」)

2004 - 2007 致遠管理學院

27. 李澤藩素描創作手稿數位美術館計畫 2005 中國科技大學

28. 國立臺灣博物館館藏貝類模式標本及淡水貝標本數位化計畫 2005 國立臺灣博物館

29. 國立臺灣博物館館藏蜥蜴亞目標本典藏數位化計畫 2005 國立臺灣博物館

30. 鹿港龍山寺大木作數位典藏計畫 2005 - 2006 東海大學

31. 臺灣現代戲劇暨表演影音資料庫數位典藏計畫(1986~2005) 2005 - 2006 國立中央大學

32. 澎湖的石滬形式與文化 2005 - 2006 國立澎湖科技大學

33. 臺灣東部海域魚類標本之數位典藏(2007年計畫名稱為「臺灣東部黑潮漁業文化數位典藏」)

2005 - 2007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278

計畫名稱 計畫年度 執行機構

34. 林業試驗所昆蟲標本典藏(影像)數位化計畫 2005 - 2007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

35.佛典數位典藏內容開發之研究與建構–經錄與經文內容標記與知識架構

2005 - 2007財團法人中華佛學研究所

36. 蘭嶼原住民媒體資料庫建置與數位典藏計畫 2005 - 2007 國立交通大學

37. 臺灣原住民文化園區館藏文物數位典藏計畫 2006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38. 大清國史人物列傳及史館檔傳包、傳稿數位典藏資料庫 2006 國立故宮博物院

39. 臺灣物理史數位典藏計畫 2006 國立臺灣大學

40. 音樂數位博物館–師大音樂 60 年數位典藏計畫 2006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41. 國立臺灣博物館館藏有鱗目蛇亞目標本典藏數位化計畫 2006 國立臺灣博物館

42. 國立臺灣博物館館藏貝類腹足綱原始腹足目標本典藏數位化計畫 2006 國立臺灣博物館

43. 陳氏與楊氏太極拳武術內容數位典藏計畫 2006 國立體育學院

44. 臺北植物園植株數位化計畫 2006 - 2007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

45. 數位典藏多媒體檔案之研究與建置–西藏珍藏語音檔案研究計畫 2006 - 2007財團法人中華佛學研究所

46. 淡水古蹟博物館數位典藏計畫 2006 - 2007 淡江大學

47. 臺灣大鱗翅群模氏標本與文獻數位典藏計畫 2006 - 2007 國立中山大學

48. 雲門舞集舞作資產數位典藏計畫 2006~2007 國立交通大學

49. 臺灣本土音樂家之影音典藏–李泰祥大師 2006 - 2007 國立交通大學

50. 提琴理想國–奇美博物館提琴收藏數位典藏計畫 2006 - 2007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51. 臺灣「外省人」生命記憶與敘事資料庫 2007 中央研究院

52. 臺北縣古蹟建築數位典藏計畫 2007 中國科技大學

53. 二十世紀初臺南地區醫療手抄本之數位典藏 2007 中國醫藥大學

54. 臺灣民俗文物及民俗活動之數位典藏 2007 中國醫藥大學

55. 林業試驗所圖書館日治時期林業文獻典藏數位化計畫 2007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

56. 農業試驗所典藏研究膜翅目昆蟲標本數位化計畫 2007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

57. 屏東縣排灣群諸族傳統藝術文物數位典藏計畫 2007 長榮大學

58. 大嵙崁流域泰雅族 kgogan 文化故事數位典藏計畫 2007 南亞技術學院

59. 海軍歷史文物數位典藏–陽字型驅逐艦數位典藏計畫 2007 海軍軍官學校

60. 打造福爾摩沙之聲–張連昌薩克斯風紀念館數位典藏計畫 2007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61. 臺灣六堆客家生活藝術文物數位典藏計畫 2007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62. 農村藝術博物館數位典藏研究 2007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63. 清華大學之臺灣淡水生物的數位典藏計畫 2007 國立清華大學

64. 臺北版電子佛典集成之研究與建構 2007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65. 臺南大學日治時代日文珍本數位典藏計畫 2007 國立臺南大學

66. 臺灣近代醫療文物數位化計畫 2007 國立臺灣大學

67. 魚類典藏標本及魚類自然棲地資訊數位典藏之研究 2007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68. 許常惠音樂資料典藏數位化計畫 2007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69. 原音之美–阿美族與排灣族歌謠數位典藏計畫 2007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70. 臺灣教會公報白話字文獻數位典藏計畫(1885~1969) 2007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IV 計畫清單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2002 - 2007) 279

計畫名稱 計畫年度 執行機構

71. 國立臺灣博物館館藏貝類腹足綱中腹足目標本數位化計畫 2007 國立臺灣博物館

72.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數位博物館–京劇文物典藏 2007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

73. 人文藝陣.常民華采–宋江陣數位文化村 2007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74. 民俗彩衣–臺灣民俗技藝數位文化村 2007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75. 澎湖匾額文化數位典藏 2007 國立澎湖科技大學

76. 瀕臨消失的海島歌聲–澎湖古老褒歌數位典藏計畫 2007 國立澎湖科技大學

77. 臺南古蹟數位典藏 2007 興國管理學院

1.4 創意加值公開徵選計畫

計畫名稱 計畫年度 執行機構

1.以 XML 可延伸式標注語言建立文章標誌系統研究–以蘇軾詩詞為範圍

2002 元智大學

2. 鶯歌陶瓷博物館數位典藏內容開發計畫 2002 中原大學

3. 數位博物館專案主題–臺灣古蹟巡禮第二年計畫 2002 中國科技大學

4. 「掌中乾坤–布袋戲」數位博物館 2002 國立交通大學

5. 臺灣城市建築 3D 數位博物館 2002

國立交通大學、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化大學、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6. 迎曦網建置計畫–屏東地區社會學習領域數位博物館 2002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7. 故宮文物數位博物館計畫 2002 國立故宮博物院

8.臺灣科技文物及工業技術數位典藏之建置與推廣–知識傳承的要角:印刷技術

2002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立成功大學

9. 大埔里的人文與自然數位博物館 2002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央研究院、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10. 臺灣社會人文電子影音數位博物館 2002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11. 臺灣視覺記憶數位博物館 2002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12.配合九年一貫教育昆蟲數位博物館內容普及化及線上教學活動之建立

2002 國立臺灣大學

13. 健康生活主題館計畫 2002 國立臺灣大學

14. 臺灣佛教數位博物館–蓬萊淨土遊 2002國立臺灣大學、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15. 90年度數位博物館主題計畫延續計畫 2002 國立臺灣大學

16. 臺灣族譜資訊服務網加值應用計畫 2002 - 2004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17. 織品服飾數位博物館 2002 - 2004 輔仁大學

18. 貝類、人文、資料庫的數位典藏創意加值研究 2003 中央研究院

19. 發現臺灣植物 2003 中央研究院

20. 國家電影資料館臺灣百年電影資料加值服務開發計畫 2003 世新大學

21. 臺灣 3D 城市建築數位資料庫與技術服務創意加值計劃 2003 國立交通大學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280

計畫名稱 計畫年度 執行機構

22. 數位內容加值平台之研發 2003 國立交通大學

23.「臺灣傳統表演藝術–布袋戲、傀儡戲、歌仔戲」數位博物館之加值應用

2003國立交通大學、玄奘大學

24. 加值型多媒體整合及商業發展計畫 2003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5. 印刷工業技術原貌再現 2003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國立成功大學

26. 電子影音資料庫加值應用之研究 2003國立臺北藝術大學、中央研究院

27. 中華文物 3D 立體展示公共資訊系統 2003 國立臺灣大學

28.適用於數位典藏多媒體內容之自動分類索引與複合式多媒體檢索技術研究計畫

2003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9. 虛擬海洋生物世界 2003 - 2004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國立成功大學

30. 臺灣史前文化教育推廣數位創意加值計畫–卑南遺址和卑南文化 2003 - 2005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31. 生活中的植物–常民對臺灣本土植物資源之利用 2004 中央研究院

32. 貝類資源 e 地圖研究 2004 中央研究院

33. 多媒體中華百科全書與個性化生活創意產品之研製 2004 中國文化大學

34. 國史館近代史料知識加值應用計畫–以中原大戰為例 2004 國史館

35. 影像紀錄數位內容開發計畫–國史特藏文物 2004 國史館

36. 臺灣中部考古3D虛擬復原及數位知識庫之建構 2004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37. 應用地理資訊系統於東臺灣歷史文化之數位典藏研究 2004 國立花蓮教育大學

38. 臺灣流行布料數位典藏與創意加值之研究 2004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39. 臺灣視障用數位典藏之語音檢索系統 2004 國立清華大學

40. 智慧型數位典藏加值–超媒體虛擬展示之半自動化合成 2004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41. 地質科學數位典藏–「臺灣(閃)玉之美」影音加值計畫 2004 國立臺灣大學

42. 多模式中華文物 3D 立體展示公共資訊系統 2004 國立臺灣大學

43.昆蟲分類快速鑑定方法在數位資料與科學圖鑑出版品及大專教科書之應用

2004 國立臺灣大學

44. 昆蟲網站資源在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之教學應用 2004國立臺灣大學、國立東華大學

45. 無線網路環境下複合式數位典藏文物導覽及電子商務系統之研發 2004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46. 植物染與編織藝術數位應用加值中心 2004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47. 府城七大古蹟數位典藏 2004 興國管理學院

48. 漫畫數位典藏之加值應用 2004 - 2005 國立交通大學

49. DIGIart@eTaiwan–文化內容數位媒體藝術創意加值研究 2004 - 2005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50. 偶戲王–傳統藝術的偶戲天地 2004 - 2006 中國文化大學

51. 數位典藏內容之應用–行動式深度旅遊系統之研發 2004 - 2006 國立臺灣大學

52. 貝文化與人文資源的網絡整合研究 2005 中央研究院

53. 臺灣魚類多媒體圖典系統 2005 中央研究院

54. 器物紋飾數位典藏之加值研究與應用 2005 中原大學

IV 計畫清單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2002 - 2007) 281

計畫名稱 計畫年度 執行機構

55. 宋人與宋詩地理資訊系統 2005 元智大學

56. 國史特藏文物–臺灣戰後民主政治發展史 2005 國史館

57. 利用臺灣現有視障用數位典藏資料製作盲人電子書 2005 國立清華大學

58. 典藏展示超媒體加值及交易平台 2005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59. 整合 RFID 與無線基地台之 3D 文物立體展示公共資訊系統 2005 國立臺灣大學

60.以昆蟲多媒體及 3D 物件模型為基礎進行網路昆蟲電子百科全書之建置

2005國立臺灣大學、國立東華大學

61. 典藏內容之數位全像片防偽設計與加值應用 200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62. 朱銘雕塑數位園區加值應用中心 2005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63. 「臺灣植物多媒體圖典系統」建置及其加值利用 2005 - 2006 中央研究院

64. 貝文化資訊商城的建立 2006 中央研究院

65. 兒童鄉土偶戲文化線上數位有聲內容及創意生活學習產品之研製 2006 中國文化大學

66. 國史特藏文物–創意加值暨整合行銷計畫 2006 國史館

67. 臺灣民間信仰鄉土文化電子書 2006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68. 遠古臺灣陸橋動物歷險記 2006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69. 臺灣數位有聲書網之建置與推廣 2006 國立清華大學

70. 互動式數位內容生活傳播空間研究 2006 - 2007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71. 回憶工場–創造個人化回憶記錄之公共資訊站 2006 國立臺灣大學

72. 美援臺灣建設顧問狄卜賽先生歷史影片製作計畫 2006 國立臺灣大學

73. 數位植物多元開發暨植物園加值應用中心 2006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74. 藝術典藏升級傳統產業之研究–藝術加持,產業加值 2006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75. 華語 e 起來–華語文創意學習網 2007 文藻外語學院

76. 貝文化的推廣–臺灣貝類電子圖典的建置與應用 2007 中央研究院

77. 臺灣魚類自然、人文知識庫 2007 中央研究院

78. 臺灣偶戲產業鏈整合暨 Web 2.0 社群經營模式開發 2007 中國文化大學

79. 建置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2007 世新大學

80. 數位典藏 eSchool 課程發展與經營策略研究 2007 淡江大學

81. 數位典藏融入中小學課程與教師培訓之規劃與發展 2007 淡江大學

82. 數位典藏融入成人終身教育之課程發展與推廣 2007 淡江大學

83. 臺灣棒球文化資產開放共享平台之建置、推廣與應用 2007 淡江大學

84. 異人的足跡–影音旅遊商品推廣計畫 2007 國史館

85. 浩然藝文數位典藏之學習與推廣計畫 2007 國立交通大學

86. 虛實整合數位學習推廣服務計畫 2007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87. 數位典藏群推廣應用計畫–透過宜蘭社區大學網絡實施 2007 國立宜蘭大學

88. 發現後山.蛙蛙世界 2007 國立花蓮教育大學

89. 自然類數位典藏群於社區與終身學習機構推廣應用實施計畫 2007 國立清華大學

90. 數位典藏融入大學生主題探究–提升資訊素養之研究 2007 國立嘉義大學

91. 游藝數位資料博物館–益智篇 2007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92.利用國家數位典藏資源開發並推廣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之有意義數位教學模組及教學計畫

2007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282

計畫名稱 計畫年度 執行機構

93. 臺灣大學數位典藏創新發展應用基礎計畫 2007 國立臺灣大學

94. 透明的時間感–生命記憶之典藏 2007 銘傳大學

95.「數位典藏」跨媒體技術整合服務–以互動電視與電腦網路為軸心之加值技術研發

2007 實踐大學

96.Science Commons(SC)、Creative Commons(CC)公眾授權概念推廣與平台建置計畫

2007 輔仁大學

97.臺灣原住民織品服飾文化數位典藏創意加值計畫–織出泰雅的彩虹:以泰雅族為例

2007 輔仁大學

98. 數位典藏資源融入幼稚園主題課程–數位學習教材研發與推廣 2007 靜宜大學

99. 府城古蹟數位學習網 2007 興國管理學院

100. 臺灣動物百科–影音開發與加值計畫 2007 嶺東科技大學

1.5 創意學習公開徵選計畫

計畫名稱 計畫年度 執行機構

1. 九年一貫社會學科認識臺灣網路輔助教學教材之建構 2004 世新大學

2. 數位典藏融入教科書教學單元之推廣研究 2004 國立花蓮教育大學

3. 南區科技創意數位學習推廣計畫 2004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4. 研發數位典藏創意學習模式、策略及成效評估研究 2004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5.資訊素養融入國小社會和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數位典藏的有效應用

2004 國立嘉義大學

6.嘉義今昔資訊之視覺呈現–建置推廣以地理資訊系統為介面之國小鄉土教學網站

2004 國立嘉義大學

7. 數位典藏融入小學探究學習 2004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8.配合九年一貫教育「藝術與人文」第二、第三階段臺灣傳統藝術之線上教學研發與運用

2004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9. 昆蟲數位博物館支援九年一貫教學之活動設計與推廣 2004 國立臺灣大學

10. 臺灣語文金銀島 2004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11. 淺斟低唱–宋詞古唱虛擬實境教學環境建置計畫 2005 元智大學

12. 「臺灣古蹟與歷史」數位學習內容開發研究計畫 2005 世新大學

13. 整合教學模式的鷹架式資訊融入教學環境之研究 2005 淡江大學

14. 「印刷工業技術」K-12創意學習教材之製作 2005 國立成功大學

15. 臺灣族群一家親–創意學習網站建置計畫 2005 國立花蓮教育大學

16. 數位典藏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科書之研究 2005 國立花蓮教育大學

17.「遊學農村記」創意學習計畫–數位典藏與傳統生活的對話與

交融2005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18. 未來數位學習館建置及推廣計畫 2005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19. 海洋生物數位典藏網站於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之運用與推廣 2005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20. 資訊素養融入教學與數位典藏的有效應用 2005 國立嘉義大學

IV 計畫清單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2002 - 2007) 283

計畫名稱 計畫年度 執行機構

21.臺灣建築數位典藏內容之應用–數位光碟教材自動產生器系統的開發

2005 國立嘉義大學

22. 數位典藏創意學習–國民小學藝術與人文課程模組之發展與應用 2005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23.利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數位典藏開發國民小學植物主題之有意義的數位學習及教學模組計畫

2005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24. 以臺灣美術為主軸的國小數位創意學習之研發與運用 2005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25. 聞 e 知石–臺灣岩石互動學習網 2005 國立臺灣大學

26. 臺灣文學 GIS 創意網 200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7. 臺灣原住民視覺藝術在數位藝術創意與文化接納教學之應用研究 200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8. 數位福爾摩莎藝術賞析之研究 200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9.數位典藏融入中小學藝術與人文教學模式、系統建置與推廣研究–以故宮文物數位學習知識庫為例

2005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30.讓課程蒙發自豐厚的基礎–建置整合數位典藏資源之幼兒教育主題課程之教學網站

2005 靜宜大學

31. 數位化的藝術廊道–中國藝術欣賞創意學習網 2005 - 2006 文藻外語學院

32. 「中小學數位典藏創意學習網」創意教學應用之研究 2005 - 2006 淡江大學

33. 以葉榮鐘的史料豐富國高中的臺灣文史教學 2005 - 2006 國立清華大學

34. 探索數位植物園 2005 - 2006 國立臺中技術學院

35. 入侵紅火蟻資訊網 (2006年計畫名稱為「入侵紅火蟻教育研究網及土棲生物相調查)

2005 - 2006 國立臺灣大學

36. 新 e 網–服飾典藏行動導覽創意學習網 2005 - 2006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37. 新詩改罷自長吟–唐詩吟唱虛擬實境教學環境建置計畫 2006 元智大學

38. 浩然藝文互動創意學習網–劉興欽創意發明學習網 2006 國立交通大學

39. 電腦動畫於平埔族文化故事的應用教學 2006 國立花蓮教育大學

40.有朋在遠方,共學在數典–跨校主題式數典資訊素養合作學習運作模式、推廣網絡及平台建置

2006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41. 戀「唸」珊瑚礁–珊瑚礁生態行動學習 2006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42.資訊素養融入大學通識教育–利用數位典藏強化大學生的資訊素養

2006 國立嘉義大學

43. 結合 GIS 與數位典藏資源之主題學習環境設計 2006 國立嘉義大學

44.利用國家數位典藏資源開發國民小學五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之有意義的數位學習及教學模組計畫

2006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45. 游藝數位資料博物館–益智篇 2006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46. 動攜八里–在無所不在學習環境中寓教於樂之創意學習 2006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47.應用數位典藏發展技術史教學模組以提昇高中生創造思考能力計畫

2006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48. 臺灣語文 GIS 創意行動與數位學習 2006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49. 臺灣特有種動物生態教學網站建置及推廣計畫 2006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50. 海洋教育網站建構與應用之研究 2006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284

1.6 技術研發公開徵選計畫

計畫名稱 計畫年度 執行機構

1. 數位典藏資料智慧財產權與隱私權管理機制研究與實作開發 2002 朝陽科技大學

2.數位博物館展示管理與線上課程整合之資訊組織架構及系統開發研究

2002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3. 數位博物館無線式導覽系統的設計與製作 2002 - 2003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4. 以本體知識庫為基礎的數位典藏系統之開發與應用 2002 - 2003 大同大學

5. 數位典藏資訊之版權保護與驗證技術之研究 2002 - 2004 國立交通大學

6. XML 資料管理技術 2003 國立嘉義大學

7. 數位博物館圖照快速立體模型與色澤重建技術應用研究 2003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8. 數位典藏知識入口之建置、內容擷取、及使用分析 2003 - 2005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9. 建立 UNICODE 漢字異體字表與異體字辭典之相關研究 2004 中央研究院

10. 三維物件表面材質之展示–以鶯歌陶瓷博物館為例 2004 國立清華大學

11. 具可適性之數位圖書館分散式儲存系統之研發與實作 2004 國立臺灣大學

12. 數位典藏系統分析程序與建置再造 2004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13. 實體影像之數位浮水印技術 2004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14. 後設資料動態管理系統研發計畫 2004 - 2005 世新大學

15. 數位典藏展示與數位內容產出機制與技術研究 2004 - 2006 國立政治大學

16. 典藏數位化中結構化關聯式與半結構化 XML 資料管理之研究 2004 - 2006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17.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數位典藏內容之版權管理機制研究 2005 大葉大學

18. XML 文件與表單管理系統 2005 中央研究院

19. 數位典藏資訊之單一登入與電子付費機制研究 2005 世新大學

20. MusicXML 音樂資料數位典藏計畫 2005 淡江大學

21. 建構於 RFID 電子票券的互動式數位展覽系統–以行動故宮為例 2005 華梵大學

22. 參觀者行為為基礎之博物館展示推薦系統–以行動故宮為例 2005 華梵大學

23. 利用網路探勘技術輔助數位典藏多語知識庫建構暨擴充 2005 國立成功大學

24.應用格網技術於數位典藏資料的儲存、複製和檢索系統的設計

與製作2005 國立東華大學

25. 臺灣傳統農耕機具資訊檢索及網路展示設計 2005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26. 行動環境下情境感知數位導覽系統之研究 2005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27. 以自動產生工具及 XML 技術建置數位典藏系統 2005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28. 以文法規則及語法模版理論處理臺語變調問題 2005 國立臺灣大學

29. 數位地質圖鑑系統之開發 2005 國立臺灣大學

30. 數位圖書館支援決策系統之研發與實作 2005 國立臺灣大學

31. 彈性化之數位典藏瀏覽系統建置 2005 - 2006 國立臺灣大學

32. 數位音樂典藏之資料探勘與智慧型檢索技術 2005 - 2006 國立政治大學

33. 新資訊隱藏技術在數位典藏上之應用 2005 - 2007亞洲大學、國立交通大學

34.利用使用者導向查詢與搜尋結果處理技術於大型異質數位典藏之有效檢索

2006 國立成功大學

35. 智慧型數位影像內容註解及搜尋系統之設計與應用 2006 國立成功大學

36. 架構於格網之高性能高彈性數位典藏系統 2006 國立東華大學

37. 數位化虛擬博物館之三維多風格顯像技術 2006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38. 中文詞彙及跨語詞彙抽取技術在佛典數位典藏上之研發與應用 2006 國立臺灣大學

IV 計畫清單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2002 - 2007) 285

計畫名稱 計畫年度 執行機構

39.臺語文古籍語料數位化典藏系統之開發–使用光學文字辨識技術為基礎

2006 國立臺灣大學

40. 網路多媒體色彩管理系統開發與資料庫建置(2007年計畫名稱為「進階網際網路多媒體色彩管理系統網站與資料庫建置」)

2006 - 2007 世新大學

41. 安全網站服務為基礎之數位典藏智慧產權管理技術研究 2007 大葉大學

42. 植基於 Wrapper 的數位版權管理機制實務研究 2007 世新大學

43. 以服務導向架構為基礎之智慧型內容整合平台 2007 國立中央大學

44. 影視資料長久保存技術之研究 2007 國立中正大學

45.基於 Web 2.0 的開放式多語數位典藏目錄暨知識本體整合編輯系統之建構

2007 國立成功大學

46. 高效能視訊多媒體內容註解及搜尋系統之設計與應用 2007 國立成功大學

47. 數位典藏 Web 2.0 平台之建置–以政大社群人文映象為例 2007 國立政治大學

48. 以維基網站架構臺灣文獻數位典藏 2007 國立臺中技術學院

1.7 數位典藏產學合作計畫

計畫名稱 計畫年度 執行機構

1. 電子書數位內容製作及出版之標準作業建置 2004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 全球在地化之實踐–數位娃娃典藏暨學習系統建置計畫 2004 華梵大學

3. 圖文傳播天地數位內容開發及加值應用 2005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4. FLCMP 老外隨身學中文系統開發計畫 2006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5. 宋江陣數位文化藝術村 2006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6. 商用英文培訓課程數位學習行為與成效之評估研究 2007 僑光技術學院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286

2. 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2.1 計畫辦公室

計畫名稱 計畫年度 執行機構

1. 計畫辦公室 2003 - 2007 國立中央大學

2.2 分項一:全民數位學習

計畫名稱 計畫年度 執行機構

1. 數位學習國防園區 2003 - 2005 國防部

2. 數位學習中心示範計畫 2003 - 2005 臺南縣政府

3. 勞工的數位學習 2003 - 2007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4. 醫療數位學習網 2003 - 2007 行政院衛生署

5. 臺灣原住民數位學習中心計畫 2005 - 2007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6. 全球華人客家文化網路學院 2005 - 2007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7. 數位學習教育推動 2007 教育部

8. 臺灣華文網路學苑品牌經營計畫 2007 僑務委員會

2.3 分項二:縮減數位落差

計畫名稱 計畫年度 執行機構

1. 城鄉學校數位落差之評估與改進對策之研究 2003 - 2005 教育部

2. 縮短勞動力數位落差機制之規劃與示範模式之建立 2003 - 2007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3. 縮減國際數位落差 2005 教育部

2.4 分項三:行動學習載具與輔具

計畫名稱 計畫年度 執行機構

1. 行動學習示範、應用及推廣 2003 - 2005 教育部

2. 數位學習技術研發五年計畫 2003 - 2007 經濟部技術處

2.5 分項四:數位學習網路科學園區

計畫名稱 計畫年度 執行機構

1. 文化藝術數位學習發展計畫 2003 - 2007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2. 故宮文物數位學習 2003 - 2007 國立故宮博物院3. 數位學習產業推動與發展計畫 2003 - 2007 經濟部工業局

IV 計畫清單   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2003 - 2007) 287

2.6 分項五:前瞻數位學習技術研發

計畫名稱 計畫年度 執行機構

1. 數位學習技術研發五年計畫 2003 - 2007 經濟部技術處

2.7 分項六:數位學習之學習與認知基礎研究

計畫名稱 計畫年度 執行機構

1. 數位學習基礎研究計畫 2003 - 2007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8 分項七:政策引導與人才培育

計畫名稱 計畫年度 執行機構

1. 相關教育政策研究、數位學習專業人才之培育 2003 - 2005 教育部

2. 數位學習專業人才之培育 2003 - 2007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2.9 卓越研究中心及卓越研究團隊公開徵選計畫

計畫名稱 計畫年度 執行機構

1.大學創新數位教材研究–量身訂做的學習物件與因材施教的學習環境

2005 - 2007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 在無線行動及數位可操弄科技的學習情境中建立學習同伴 2005 - 2007 國立中央大學

2.10 數位學習產學合作計畫

計畫名稱 計畫年度 執行機構

1. 知識管理教育訓練與客戶關係管理應用 2004 長榮大學

2. 支援及時串流多媒體數位內容之行動學習環境 2004 國立中央大學

3. 智慧型適性化網路學習、測驗與評量服務平台 2004 國立交通大學

4. 網路虛擬星象觀測系統之開發研究 2004 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5. 分組互動學習機制於數學學習環境之建置 2004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6. 擬真飛行模擬器之開發與應用於高雄地區空中旅遊導覽系統 2005 正修科技大學

7. 學習物件管理系統之研發 2005 東海大學

8.混合式電子學習之數位學習內容設計與開發–以產業品質稽核人才培訓為例

2005 清雲科技大學

9. 「中階管理人才培訓系列」數位課程建置計畫 2005 國立中山大學

10. 互動式語音對話學習系統晶片設計與應用 2005 國立成功大學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288

計畫名稱 計畫年度 執行機構

11. 兒童數位內容學習瀏覽器 2005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

12. 網路線上遊戲「環遊世界 180 天」之開發研究 2005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13. 亂針刺繡成人學習數位內容發展計畫 200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14.建構化學元素週期表中學數位學習教材–開發打造中學科教資源平台的工作典範

2005 國立臺灣大學

15. 糊影像背景下文字的擷取強與回復 2005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16. 強化國中數學素養及多媒體補救教學評量系統之建置 2005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17. 虛擬儀器數位學習系統之研究–以振動試驗機為例 2005 義守大學

18. 中華武術 3D 數位學習平台 2006 育達商業技術學院

19.混合式非同步數位學習內容之研究–以品質管理數位學習光碟的製作與發展為例

2006 清雲科技大學

20. 工程圖學之數位學習系統開發 2006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

21. 推動軟板產業人才管理知識數位學習資料庫 2006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22.結合計算智慧技術之適性化數位學習系統設計與實作–以對德語會話數位教材為例

2006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

23. 華語文數位電影教材製作 2006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4. 技職大學院校通識課程數位內容發展計劃 2006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5. 建構互動式醫學術語數位學習教材 2007 長庚技術學院

26. 運動處方軟體開發 2007 高雄醫學大學

27. 創新書畫藝術學習–打造數位學習環境與文化交流 2007 淡江大學

28. 結合影音串流技術之 QTI 線上測驗平台發展與建置 2007 淡江大學

29.組織學習新產品之非同步數位內容建構–以臺灣最大的管理顧問公司為例

2007 清雲科技大學

30. 投影幾何之虛擬實境學習系統 2007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

31. 整合 VoiceXML 技術建置智慧型互動式語音行動學習系統 2007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32. 寓教於樂休閒遊戲開發–異界征戰 2007 嶺東科技大學

2.11 數位學習前瞻與基礎研究計畫

計畫名稱 計畫年度 執行機構

1. 無線即時工廠監控之學習環境平台 2003 國立中山大學

2. 運用 3D 虛擬實境技術強化英語學習效果之研究 2003 國立花蓮師範學院

3.國小英語數位化多媒體教學輔助系統及行動式教學輔具的研究、設計、規劃、與雛型製作

2003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國立政治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4. 醫學健康教育數位學習中心之研發 2003 國立臺灣大學

5. 個人數位學習管理系統 2003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6.建立一個可以轉化網路吸引特質為積極學習動機之前瞻性數位學習平台

2003 臺北醫學大學

7.建立醫學教育上的生醫結構式與非結構式資料之知識建構與管理系統研發

2003 臺北醫學大學

IV 計畫清單   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2003 - 2007) 289

計畫名稱 計畫年度 執行機構

8. 智慧型數位學習平台前瞻技術之設計與實作 2003 - 2004國立臺灣大學、國立成功大學、東海大學

9. 多媒體語言學習物件之「製作」、「展現」及「分散」 2003 - 2004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10. 數位學習在弱勢社群的應用及其模式的建立 2003 - 2005 長庚大學

11. 以規劃設計為導向之全方位型數位學習科技計畫 2003 - 2005 逢甲大學

12. 智慧型多媒體學習內容管理系統之研製、應用與評估 2003 - 2005

國立交通大學、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

13. 認知、心理、語言與科學數位學習之整合型研究 2003 - 2005國立交通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臺北大學

14.前瞻性數位英文學習中心 CANDLE 之研發–應用雙語語料庫及電腦化學習支援

2003 - 2005 國立清華大學

15. 以研究資源共享為理念之教學資源交換中心之研究 2004 中央研究院

16. 兼具教學與研究功能的全球華語文數位教與學資源中心 2004 中央研究院

17. 符合 SCORM 標準的先進數位學習系統之研究 2004國立中山大學、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立成功大學

18. 以採納為本設計方式的學習內容範本設計 2004 國立中央大學

19. 智慧型程式設計學習策略庫之研究 2004國立成功大學、國立臺南師範學院

20. 藉由問題解決整合教師知識管理策略之數位學習環境研究 2004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1. 分散式認知、電腦運算與隨處的數位語言學習 2004 - 2006淡江大學、中央研究院

22. 支援自律學習之超互動式行動學習平台 2004 - 2006淡江大學、真理大學、國立東華大學

23. 支援合作與適性學習之智慧型網路虛擬助教系統 2004 - 2006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24. 以案例學習法為基礎使用知識管理技術之混程學習系統 2004 - 2006 國立中央大學

25. 具有概念內涵的數位學習標準技術之研究 2004 - 2006 國立中正大學

26.學習障礙平面與多媒體教材元件化及元件資料庫之研究、實作與評估

2004 - 2006 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27.鷹架理論在數位學習環境的應用與調整–探討中小學生歸納推理與幾何的學習

2004 - 2006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立臺灣大學

28. 全球華語文數位學習及教學之設計、開發與檢測 2004 - 2006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化大學

29. 肢體障礙者數位落差特性暨改善方案之研究 2004 - 2006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長庚大學、國立嘉義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30. 輕度障礙學生數學教學之知識管理導向數位學習平台研發 2005 - 2006國立成功大學、國立臺南大學、南華大學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290

計畫名稱 計畫年度 執行機構

31. 多元策略取向的教師知識管理環境之建立與評估 2005 - 2006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32.從建構中學習–設計一個「機器人小孩」讓學童建構他們自己有感情的小孩

2007 國立中央大學

33. 無所不在的數位式語言學習–設計與實用之融合 2007 國立中央大學

2.12 數位學習內容計畫

計畫名稱 計畫年度 執行機構

1. 地球科學多尺度數位教材之研建、評估與推廣 2003 國立中央大學

2. 以「合作設計」統整學習活動為核心的數位學習內容研發 2003 國立交通大學

3. 多媒體互動式醫學病例學習系統 2003國立成功大學、樹德科技大學

4.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溫度與熱量」概念在智慧型多媒體內容管理系統之應用

2003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5. 桃竹苗地方文化互動式套裝教材之發展與教學研究 2003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6.應用本土文化資產之科學知識、批判思考及問題解決能力培養模式開發與研究

2003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7.臺灣飲食之美的科學數位學習之研究–知識成長、科學思考方法、及問題解決能力

2003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8. 運動科學數位學習內容 2003 國立臺灣大學

9.傳統水墨畫數位學習教學素材、課程設計與教學評量內容之規畫與建立

2003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歷史博物館、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10.臺神農 e 經–中草藥用藥典範數位學習內容開發及實地實驗研究

2004 大仁科技大學

11. 活動性理論在數位學習環境之探討與應用 2004 中國醫藥大學

12. 大學「工程創意設計與實踐」相關課程之數位學習內容研究 2004 國立中央大學

13. 學術英語之網路課程設計與教材研發 2004 國立清華大學

14. 創作型藝術與人文數位學習 2004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15. 工商心理諮詢師–以厚實脈絡顧問案為基底之數位內容開發計畫 2004 輔仁大學

16.虛擬實境互動式先進醫學設備學習系統–虛擬實境互動式數位學習內容建置:以磁振造影為例

2005 立德管理學院

17. 以外籍配偶為對象的多元文化數位學習內容研發 2005 國立交通大學

18. 創意性機構設計課程數位學習系統 2005 國立成功大學

19. 探討及建立網路分散式電玩型學習系統在醫學教育上的應用 2005 國立成功大學

20.虛擬實境互動式先進醫學設備學習系統–架構在同儕傳輸模式下具策略學習功能之支援多人上線網路學習平台

2005 國立成功大學

21. 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網路虛擬實驗室之建置與研究 2005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22. 建設福爾摩沙之科學、科技與社會數位學習研究 2005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IV 計畫清單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2008 - 2012) 291

3.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3.1 計畫辦公室

計畫名稱 計畫年度 執行機構

1. 總計畫辦公室 2008 - 2012 中央研究院

2. 分計畫辦公室 2008 - 2009 國立中央大學

3.2 分項一:拓展臺灣數位典藏計畫

計畫名稱 計畫年度 執行機構

核心計畫

1. 拓展臺灣數位典藏計畫總計畫 2008 - 2012 中央研究院

2. 數位內容建置與整合子計畫 2008 - 2012 中央研究院

3. 數位內容公開徵選子計畫 2008 - 2012 中央研究院

4. 機構建置與研發數位內容子計畫 2008 - 2012 中央研究院

機構計畫

1.

中央研究院拓展臺灣數位典藏計畫

[01] 臺灣原住民數位知識聚落開發合作計畫

[02] 臺灣民族誌數位影音典藏計畫

[03]語言典藏計畫閩客語典藏 / 臺灣國語口音之社會分布典藏 / 上古漢語文獻標記語料庫 / 先秦甲骨金文簡牘語料庫 / 臺灣南島語言典藏

[04] 民國外交經濟檔案暨名人知識庫數位典藏計畫

[05]

史語所數位知識總體經營計畫總支援計畫:數位知識再造計畫 / 考古發掘遺物、照片、記錄與檔案數位典藏計畫 / 拓片典藏知識暨網絡應用 / 傅斯年圖書館善本古籍國際學術知識網絡建置計畫 / 民族學調查標本、照片與檔案 / 史語所藏明清檔案數位知識網絡

[06] 臺灣珍藏史料數位典藏及加值應用計畫

[07] 地圖與遙測影像數位典藏計畫 

[08] 臺灣本土魚類之數位典藏計畫

[09] 臺灣本土貝類之數位典藏計畫

[10] 臺灣本土植物數位典藏計畫

[11] 數位典藏推廣與技術服務計畫

2008 - 2012 中央研究院

2.

總統文物與珍貴史料數位建置計畫(2008年計畫名稱「總統文物多元精緻文化探索與深耕計畫」)

[01] 國家典藏總統文物之數位建置子計畫

[02] 國家典藏珍貴史料之數位建置子計畫(2009年新增)

2008 - 2012 國史館

3.

典藏日治與戰後史料數位化計畫

[01] 臺灣省級機關檔案數位化子計畫

[02] 臺灣鹽業檔案數位化子計畫

[03] 臺灣總督府府報資料庫建置子計畫

2008 - 2012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292

計畫名稱 計畫年度 執行機構

4.

拓展「臺灣自然史」數位典藏知識庫計畫

[01] 臺灣兩生爬蟲知識庫

[02] 臺灣真菌知識館

[03] 臺灣低海拔植物知識庫

[04] 臺灣產棘皮動物知識庫

[05] 臺灣產昆蟲多樣性知識庫

[06] 地質數位典藏知識庫

[07] 自然與人文知識庫整合

[08] 人類學數位典藏知識庫建置計畫子計畫(2010年新增)

2008 - 2012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5.

故宮精緻文物數位博物館知識庫建置計畫

[01] 計畫整合子計畫

[02] 故宮器物數位典藏子計畫

[03] 故宮書畫數位典藏子計畫

[04] 故宮圖書文獻數位典藏子計畫

[05] 故宮文物保存修護紀錄系統子計畫

[06] 故宮文物知識庫建置與應用子計畫

[07] 故宮院藏明清輿圖類文獻數位典藏子計畫

2008 - 2012 國立故宮博物院

6.

臺灣大學深化臺灣研究核心典藏數位化計畫

[01] 臺灣大學深化臺灣研究核心典藏數位化計畫-總計畫

[02] 深化臺灣核心文獻典藏數位化計畫

[03] 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學術資料數位典藏計畫

[04] 臺灣大學植物標本與歷史文獻典藏數位化計畫

[05] 臺灣大學典藏研究及教學昆蟲標本數位化計畫

[06] 生態臺灣數位知識整合與發展計畫

[07] 臺灣岩石與地質史料典藏數位化計畫

[08] 臺灣近代醫療文物數位化計畫

[08] 基礎物理實驗數位典藏計畫(2009年新增)

[10] 臺灣大學臺灣研究核心典藏數位資源整合計畫

2008 - 2012 國立臺灣大學

7.

臺灣研究核心資源數位化計畫

[01] 臺灣研究主題資料庫建置

[02] 臺灣鄉土文獻資源數位化

[03] 國家圖書館政府出版品數位典藏

2008 - 2012 國家圖書館

8. 近百年來珍藏史料(1895~1998)數位化計畫 2008 - 2009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省諮議會

9. 臺灣電影數位典藏及推廣計畫 2008 - 2012 國家電影資料館

10. 臺灣產業經濟檔案數位典藏計畫 2008 - 2012 檔案管理局

11. 臺灣原住民族數位典藏計畫 2008 - 2012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IV 計畫清單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2008 - 2012) 293

計畫名稱 計畫年度 執行機構

12.

數位臺灣客家庄計畫

[01] 臺灣客家文物數位典藏計畫

[02] 臺灣客庄文化數位典藏計畫

[03] 臺灣客家圖書數位典藏計畫

[04] 臺灣客家影音數位典藏計畫

[05] 數位臺灣客家庄行銷推廣數位典藏計畫

2008 - 2012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數位內容公開徵選計畫

1. 臺灣傳統布袋戲珍貴照片及影音資料保存計畫 2008 中國文化大學

2. 臺北縣古蹟建築數位典藏計畫 2008 中國科技大學

3. 二十世紀初臺灣地區醫療手抄本之數位典藏 2008 中國醫藥大學

4. 臺灣民俗文物及民俗活動之數位典藏 2008 中臺科技大學

5.近情鄉土.珍愛臺灣–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精選館藏數位典藏計畫

2008 世新大學

6. 臺灣東部黑潮漁業文化數位典藏 2008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

7. 臺灣野生植物標本暨生態影像之數位典藏 2008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8. 臺灣佛教數位工具資源的建構與研究 2008 法鼓佛教研修學院

9. 數位典藏多媒體檔案之研究與建置–西藏珍藏語音檔案研究計畫 2008 法鼓佛教研修學院

10. 臺灣大鱗翅群模氏標本與文獻數位典藏計畫 2008 國立中山大學

11. 中央大學戲曲研究室典藏崑曲文物數位化 2008 國立中央大學

12. 校勘「臺灣文藝叢誌」暨其文人社群作品集數位典藏計畫 2008 國立中正大學

13. 雲門舞集舞作資產數位典藏計畫 2008 國立交通大學

14. 澎湖花宅傳統聚落之空間建築數位典藏計畫 2008 國立成功大學

15. 多面向臺灣火山地質地形自然景觀數位典藏資料庫拓展 2008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16. 打造福爾摩沙之聲–張連昌薩克斯風紀念館數位典藏計畫 2008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17. 花蓮地方文化數位典藏–走入林田山 2008 國立東華大學

18.中國時報新聞攝影底片之數位化–臺灣政治民主化過程裡的政府與政黨新聞(1988~2000) 2008 國立政治大學

19. 電信網路架構文物數位典藏計畫 2008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20. 清華大學之臺灣淡水生物的數位典藏計畫 2008 國立清華大學

21. 日治時期臺北工業學校特藏文獻圖表數位典藏計畫 2008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22. 史惟亮教授音樂數位典藏計畫 2008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3. 原音之美–達悟(雅美)族與魯凱族歌謠數位典藏計畫 2008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4. 偶戲世界–林柳新紀念偶戲博物館數位典藏計畫 2008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25. 數位典藏–澎湖石滬形式與文化 2008 國立澎湖科技大學

26. 歐陽無畏藏傳佛學教學語音記錄典藏計畫 2008 華梵大學

27. 「菼社」文獻史料數位典藏計畫 2008 靜宜大學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294

計畫名稱 計畫年度 執行機構

28. 臺灣「外省人」生命記憶與敘事資料庫 2008 - 2009中央研究院、國立交通大學

29. 林業試驗所圖書館日治時期林業文獻典藏數位化計畫 2008 - 2009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業試驗所

30. 臺北版電子佛典集成之研究與建構 2008 - 2009 法鼓佛教學院

31. 達悟歌謠與庶民文化數位典藏計畫 2008 - 2009 國立交通大學

32. 臺灣本土音樂家之影音典藏–李泰祥大師 2008 - 2009 國立交通大學

33. 打里摺文物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 2008 - 2009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34.日治時期臺北工業學校千千岩助太郎校長臺灣原住民建築調查測繪圖稿全集數位典藏計畫

2008 - 2009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35. 許常惠音樂資料典藏數位化計畫 2008 - 2009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36. 臺灣教會公報白話字文獻數位典藏計畫(1885~1969) 2008 - 2009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37. 淡水古蹟博物館數位典藏計畫 2008 - 2009 淡江大學

38. 臺灣棒球數位文物館與數位典藏系統之建置與整合研究 2008 - 2009 淡江大學

39. 蒲添生數位典藏計畫 2008, 2010明道大學、東海大學

40. 臺灣典範書家陳丁奇數位美術館 2008, 2010 國立嘉義大學

41. 近現代珍貴文物數位典藏之研製 2008 - 2010 中國文化大學

42. 當代中醫針灸之數位典藏 2008 - 2010致遠管理學院、臺灣首府大學

43. 日治時期臺灣農業史料數位典藏計畫–卒業報文 2008 - 2010 國立中興大學

44. 臺北市議政資訊與民主記憶數位典藏計畫 2008 - 2010 國立中興大學

45. 李天祿影音資料與珍貴文物數位典藏計畫 2008 - 2010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46. 臺灣原生藝術–林淵作品電子典藏 2008 - 2011 大葉大學

47. 林業試驗所昆蟲標本典藏數位化計畫 2008 - 2011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

48. 農業試驗所典藏昆蟲標本數位化計畫 2008 - 2011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

49. 臺灣婦女新知運動史料資料庫建置與數位典藏計畫 2008 - 2011 淡江大學

50. 國立臺灣博物館原住民文物典藏數位化計畫 2008 - 2011 國立臺灣博物館

51. 中部地區民間契約文書數位典藏計畫 2008 - 2011 逢甲大學

52. 黑潮漁業文化傳承之數位典藏 2009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

53. 海軍歷史文物數位典藏–陽字型驅逐艦數位典藏計畫 2009 海軍軍官學校

54. 國立中山大學鱗翅類昆蟲與寄主植物標本數位典藏計畫 2009 國立中山大學

55. 傳統大木司阜許漢珍技藝暨作品典藏計畫 2009 國立成功大學

56. 美濃影像及文獻數位典藏計畫 2009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57. 日治時期日人與臺人書畫數位典藏計畫 2009 國立清華大學

58. 嘉大昆蟲館昆蟲標本立體數位典藏計畫 2009 國立嘉義大學

59. 奇美名琴數位典藏計畫–德英法學派與名琴世紀風華 2009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60.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淡水及海水魚類典藏標本及自然棲地資訊數位典藏

2009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61. 民俗特技在臺灣的傳承與回顧 2009 國立臺灣戲曲學院

62. 排球運動在臺發展文物資料館之建置 2009 淡江大學

IV 計畫清單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2008 - 2012) 295

計畫名稱 計畫年度 執行機構

63. 藏傳佛教在臺灣–宗喀巴顯密教法傳承之語音記錄典藏計畫 2009 華梵大學

64. 臺灣野生物生態影像暨植物標本之數位典藏 2009 - 2010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

中心

65. 優人神鼓舞作資產數位典藏計畫 2009 - 2010國立交通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66. 日治時代臺灣小公學校美術教課書數位典藏收集計畫 2009 - 2010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67. 南島語族音樂博物館 2009 - 2010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68. 國立臺灣博物館館藏礦物標本典藏數位化計畫 2009 - 2010 國立臺灣博物館

69. 農業試驗所果樹種原標本數位化計畫 2009 - 2011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

70.佛教文獻詞彙數位資源之建置與研究–數位時代的佛學工具書與整合服務

2009 - 2011 法鼓佛教學院

71. 再現糖業風華–糖業文化數位典藏計畫 2009 - 2011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

72. 「山海文化雜誌社」臺灣原住民文學影音數位典藏計畫 2009 - 2011 國立政治大學

73. 臺灣魚類耳石典藏 2009 - 2011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74. 國立臺灣博物館館藏甲殼類標本典藏數位化計畫 2009 - 2011 國立臺灣博物館

75. 傳統竹籐編器物暨其工藝之數位典藏 2010 中臺科技大學

76. 林業試驗所植物標本館典藏數位化計畫 2010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

77. 臺灣第一所西式醫院–新樓醫院 2010 長榮大學

78. 東吳大學珍本戲曲數位典藏計畫 2010 東吳大學

79. 「寶島歌王洪一峰虛擬音樂博物館」數位典藏計畫 2010 東吳大學

80. 臺灣糖業公司糖業公文史料暨老照片數位典藏計畫 2010 南臺科技大學

81. 臺灣木雕大師–李松林數位典藏計畫 2010 建國科技大學

82. 澎湖花宅傳統聚落生命史典藏計畫–清末至  1950 年代 2010 國立成功大學

83. 臺南總爺老街數位典藏計畫 2010 國立成功大學

84. 2009 臺灣颱風重大地形變化災前災後地質地形資料庫建置 2010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85. 臺灣寺廟建築之美–臺中市樂成宮廟宇建築藝術數位典藏計畫 2010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86. 典藏金門戰地文化–坑道 3D 數位化與展示 2010 國立金門技術學院

87. 六堆影像及文獻數位典藏計畫 2010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88. 繁體中文正楷銅模及其字體數位典藏計畫 2010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89. 數墓–臺灣墓碑數位為典藏、教學、及研究 2010 國立高雄大學

90.從「滿洲國」到臺灣–紀剛、《滾滾遼河》及「滿洲國」地工群體文獻、文物、影音數位典藏計畫

2010 國立清華大學

91. 臺灣傳統藝術瑰寶–葉王交趾陶的  3D 數位典藏 2010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92. 鄧雨賢數位典藏博物館計畫 2010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93.日治時期臺北工業學校建築學者田中大作先生研究成果:「臺灣島建築之研究」、「臺灣建築文化志」之中文化與數位典藏計畫

2010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296

計畫名稱 計畫年度 執行機構

94.臺灣最重要金礦–金瓜石、九份之特殊地質與礦業活動遺跡數位典藏與學習

2010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95. 姚一葦、汪其楣、賴聲川戲劇創意典藏計畫 2010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96. 葉俊麟閩南語歌詞及文物數位典藏計畫 2010 國立臺南大學

97. 蕭泰然博士作品數位典藏計畫 2010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98. 體育新聞剪報典藏數位化計畫 2010 國立臺灣體育學院

99. 國防大學理工學院珍稀測量儀器數位典藏計畫 2010 國防大學

100. 天主教耶穌會在臺灣  1950~2000 傳教文獻數位典藏計畫 2010 輔仁大學

101. 高雄縣政府文化局皮影戲館之影音數位典藏計畫 2010 樹德科技大學

102. 華視教育文化節目之數位典藏 2010 龍華科技大學

103.中國時報文化藝術類與影視娛樂類新聞攝影底片之數位化(1980~2000) 2010 國立政治大學

104. 特殊傳統顏色藝術品之多頻譜數位典藏先導研究案 2010 - 2011 中國文化大學

105. 生態攝影學家劉燕明生態影音資料庫數位典藏計畫 2010 - 2011 元智大學

106. 李梅樹作品典藏數位化計畫 2010 - 2011 世新大學

107.「來自西方的大愛–十九世紀英國蘭大衛醫師開啟彰化基督教醫院與臺灣中部現代醫療的腳蹤」數位典藏計畫

2010 - 2011 世新大學

108. 國光劇團京劇經典劇目數位典藏計畫 2010 - 2011 世新大學

109. 臺灣東部漁業文化資產之保存與傳承 2010 - 2011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

110. 臺灣善本古籍數位化之研究與建構–以國家圖書館善本佛典為主 2010 - 2011 法鼓佛教學院

111.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善書寶卷數位典藏計畫 2010 - 2011 南亞技術學院

112. 臺灣書寫.世界發光–余光中數位典藏計畫 2010 - 2011 國立中山大學

113. 臺灣現代戲劇暨表演影音資料庫數位典藏(1995~2009) 2010 - 2011 國立中央大學

114. 臺中蓮社宗教文物資料–李炳南教化作品與生活記錄典藏計畫 2010 - 2011 國立中興大學

115. 蘭嶼文物與生態影像數位典藏計畫 2010 - 2011 國立交通大學

116. 蘭陽舞蹈團舞作資產數位典藏計畫 2010 - 2011 國立交通大學

117. 「臺灣人權促進會」人權運動檔案及文獻之數位典藏計畫 2010 - 2011 國立政治大學

118. 百年歷史印記–數位典藏國定古蹟嘉義舊監獄 2010 - 2011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119.由千千岩助太郎臺灣原住民建築測繪圖復原模擬日治時期泰雅族、鄒族部落數位典藏計畫

2010 - 2011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120. 葉美景北管手抄本與傳習數位典藏計畫 2010 - 2011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121. 戰後臺灣空間規劃史料–省府時期數位典藏計畫 2010 - 2011 國立臺灣大學

122. 日治時期臺灣曲盤數位典藏計畫 2010 - 2011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123. 大師的足跡–陳景容數位美術館 2010 - 2011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124.國立臺灣海洋大學臺灣及中國魚類典藏標本及生態棲地影像資訊數位典藏之研究

2010 - 2011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125.重現澎湖匠師宮廟鑿花之美–安宅周王廟(1969~2001)數位典藏計畫

2010 - 2011 國立澎湖科技大學

126. 運動與棒球文化資產之數位典藏與資源整合 2010 - 2011 淡江大學

127.尋找臺灣攝影文化的歷史座標–日治時期的營業寫真館及業餘愛好者(1895~1945)作品蒐研暨數位典藏計劃 2010 - 2011 銘傳大學

IV 計畫清單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2008 - 2012) 297

計畫名稱 計畫年度 執行機構

128. 臺灣自然景觀影像暨植物標本之數位典藏 2011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129. 中央大學戲曲研究室崑曲古籍與手抄本數位典藏 2011 國立中央大學

130. 中興大學昆蟲標本典藏數位化計畫–木蝨總科與飛蝨總科 2011 國立中興大學

131. 化石的原鄉–臺南市菜寮化石館數位典藏計畫 2011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132. 原舞者–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展演影音數位典藏計畫(1991~ ) 2011 國立政治大學

133. 金門風獅爺辟邪文化之典藏與展示 2011 國立金門大學

134. 臺灣土地改革史料數位典藏計畫 2011 德霖技術學院

135. 「文化協會在臺南」數位典藏詮釋計畫 2011 國立臺南大學

136. 臺灣天主教原住民部落傳教文獻數位典藏計畫 2011 國立臺灣大學

137. 楊秀卿唸歌聲音及歌詞數位典藏 2011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138. 南京教區契約文書數位典藏計畫 2011 輔仁大學

139. 臺灣古典文學家張達修手稿數位典藏計畫 2011 靜宜大學

** 2011 年度核定通過之公開徵選計畫執行期限為 2011 年 8 月至 2012 年 12 月。

3.3 分項二:數位技術研發與整合計畫

計畫名稱 計畫年度 執行機構

核心計畫

1. 數位技術研發與整合計畫總計畫 2008 - 2012 中央研究院

2. 系統整合與規範研發計畫 2008 - 2012 中央研究院

3. 數位學習環境與工具開發子計畫 2008 - 2012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國立交通大學

4. 核心技術與工具研發計畫 2008 - 2012 中央研究院

技術研發公開徵選計畫

1. 安全網站服務為基礎之數位典藏智慧產權管理技術研究 2008 大葉大學

2. 多媒體數位版權管理的服務與技術之研究 2008 國立交通大學

3. 高效能互動式視訊多媒體資料擷取技術及網頁式整合系統 2008 國立成功大學

4. 建構使用者導向之  Web 2.0 數位典藏平台 2008 國立成功大學

5. 應用於古典文獻文物之三維立體視訊數位典藏研究 2008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6. 多媒體資料長久保存技術之研究 2008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7. 能服務大量使用者之多媒體指紋碼設計 2008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8. 經典影片之重生與再造 2008 淡江大學

9. 典藏資料與原住民知識的語意整合技術之研究 2008 靜宜大學

10. 以服務導向架構為基礎之智慧型內容整合平台 2008 - 2009 國立中央大學

11. 電子書自動產生器系統的研發 2008 - 2010 國立嘉義大學

12.彩色三維文物模型壓縮與保存技術之研究–以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數位典藏為例

2008 - 2011 國立高雄大學

13. 數位典藏作業流程彙整改進之研究 2009 世新大學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298

計畫名稱 計畫年度 執行機構

14.高擬真度呈現及低門檻使用限制之開放型  Web 2.0 數位典藏支援服務平台建置

2009 國立中興大學

15.建物地貌變遷記錄與保存–雷射掃描儀量測數據之三維模型建構典藏與高解析度大型顯示技術研究

2009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16. 使用序列影像對建築物做影像修補 2009 華梵大學

17.數位典藏跨媒體平台整合存取技術之研發–以互動電視、電腦及行動裝置之整合性存取技術

2009 實踐大學

18. 基於典藏資料與原住民語意知識本體的研究與應用 2009 靜宜大學

19. 數位典藏平台中社群網路之知識探勘查詢與視覺化呈現 2009 - 2010 國立成功大學

20. 以多層次影片架構為基礎之新一代數位影片重製技術 2009 - 2010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21. 多媒體數位版權管理新技術與應用之研究 2009 - 2011 國立交通大學

22. 支援行動及網際網路架構之影像多媒體探勘及搜尋系統 2009 - 2011 國立成功大學

23. 前瞻性數位典藏技術之開發與系統建構 2010 中國文化大學

24.以人物為基礎之數位典藏視訊之快速瀏覽與自動視訊內容摘要系統

2010 元智大學

25.由數位典藏產出驗證符合國際性永久保存規範與雲端應用之研究–以 OAIS、OAI、E-book、Mobile Phone 為例 2010 世新大學

26. 以行動裝置上OSGi平台為基礎之服務遞送 2010 國立中央大學

27. 以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加值數位內容–StringNet 的延伸與應用 2010 國立中央大學

28. 具數位板權管理的線上圖庫使用之電子分期付費機制 2010 國立東華大學

29. 三維立體互動式影像視訊之數位典藏技術研究 2010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30. 數位多媒體資料偵測修補技術 2010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31. 使用多視角影像對非共平面建築物做影像修補 2010 華梵大學

32. 多重原住民語意知識本體建立及典藏資料應用方式研究 2010 靜宜大學

33. 典藏語音強化之研究 2010 - 2011 國立中央大學

34.以  Web 2.0 整合創新教學工具和典藏教材資源應用於數位學習環境

2010 - 2011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35. 大規模影像資料中的影像物件搜尋與檢索 2010 - 2011 國立臺灣大學

36.改良式平行處理之高效率數位半色調技術於影視訊壓縮及安全之數位典藏應用

2010 - 2011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37. 超頻譜數位典藏系統建置–進階性的開發與優化 2011 中國文化大學

38. OSGi 服務市集應用平台 2011 國立中央大學

39. 新一代影片  3D 動態特效及典藏技術之開發 2011 國立中央大學

40. 建構中文語言統計模型及其在數位內容上的應用 2011 國立中央大學

41. 雲端多媒體編輯系統在數位典藏上之應用 2011 國立嘉義大學

42. 三維立體互動式影像系統應用於文獻文物之數位典藏技術研究 2011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43. 匯流數位典藏網站頁面到  IPTV 頁面之自動化系統研發 2011 實踐大學

44. 原住民典藏語料及語意計算與詮釋模式研究 2011 靜宜大學

數位學習卓越研究中心、卓越研究團隊及重點研究公開徵選計畫

1. 無所不在學習環境與心智工具之建置、應用與分析 2008 國立臺南大學

2. 構建一個新移民者有機成長的多元認同平台的整合研究 2008 - 2010 中央研究院

3. 臺灣學生網路使用及身心適應資料庫之建立 2008 - 2010 國立交通大學

4. 一對一數位教室與研究社群 2008 - 2011 國立中央大學

IV 計畫清單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2008 - 2012) 299

計畫名稱 計畫年度 執行機構

5. 卓越數位學習科學研究中心 2008 - 2011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6. 能力導向之全方位華語學習 2008 - 2011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7.學習管理系統(LMS)與數位學習 2.0 相關產業及工具調查與分析

2009 國立成功大學

8. 以生態理論設計與評估融入電子書的閱讀學習環境 2010 國立中央大學

9.電子書融入小學教學之施行評估及數位學習對社會現況影響之探討

2010 國立成功大學

10. 電子書在國民小學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策略與應用模式建立 2010 樹德科技大學

11.整合實境與數位資源之適性化與合作學習環境及應用模式–卓越研究團隊計畫

2009 - 2011 國立臺南大學

12. 職涯資訊系統–新模型、新設計、新貢獻 2009 - 2011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13. 教室內的學習遊樂場–建立可體驗知識的真實性學習環境 2010 - 2011 國立中央大學

14.一個基於自我成長的新移民手機學習平台建構的研究–構建一個新移民者有機成長的多元認同平台的整合研究的延伸

2011 中央研究院

15. 孩童的電子圖書館–閱讀環境、閱讀社群與閱讀行為 2011 國立中央大學

16. 臺灣學生網路使用及身心適應–追蹤分析及線上事實銀行擴充 2011 國立交通大學

17. 電子書閱讀系統融入小學教學之施行評估 2011 國立成功大學

18. 數位學習國家型計畫之總覽、趨勢分析與社會影響分析 2011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2011 年度核定通過之公開徵選計畫執行期限為 2011 年 8 月至 2012 年 12 月。

數位學習產學合作計畫

1. 發展以幾何式虛擬實境為基礎之汽車空調網路學習平台 2008 永達技術學院

2.利用慧塑積木(fischertechnik)開發綠色科技教育課程與教材–潔淨的空氣動力

2008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3. 終身學習內容數位化與創新加值服務模式之建立 2008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4. 簡易線上教室學習效果監測專家系統研發計畫 2008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5. 建置個人化電影英語學習系統 2008 淡江大學

6. 格網化開放式數位地球學習工具 2008 逢甲大學

7. 車用電子實驗系統之研發 2009 正修科技大學

8. 工程測量儀器輔助學習系統之數位內容研發與加值應用 2009 國立臺灣大學

9. 災害逃生教育深耕研發計畫–3D 虛擬實境線上遊戲開發與推廣 2009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10.應用擴增實境技術開發「智慧多寶格」互動教具系統產學合作計畫

2009 嶺東科技大學

11. 智慧型概念網絡知識建置技術研發及應用於搜尋引擎之平台 2010 中原大學

12.兒童華語數位內容學習之點讀書設計研究初探–以情境學習中國文化系列

2010 元智大學

13. 汽車電子  CAN bus 實驗系統之研發 2010 正修科技大學

14.以專題導向電腦輔助設計與實作架構發展融入式虛擬汽車駕駛訓練系統

2010 永達技術學院

15. 建置  Web-based 擬真互動液氣壓產品零組件組裝學習平台 2010 永達技術學院

16. 建置教室內的學習遊樂場–以紐約說話島為基礎 2010 國立中央大學

17. 科技下鄉巡迴教學用壓克力超音波熔接機之研發 2010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

18. 知識結構為基礎之國小數學學習診斷與線上閱卷系統之研發 2010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19. iPhone 之互動式行動學習系統遊戲開發計畫 2010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300

計畫名稱 計畫年度 執行機構

20. 線上單元學習狀況分析與適性反覆練習系統開發之研究 2010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1. 運用學習診斷支援個人化網路學習 2010 遠東科技大學

22. 教學用之 LED 照明實驗系統設計 2011 正修科技大學

23. 掛鎖產品組裝需求導向 Internet-based 互動訓練系統 2011 永達技術學院

24. 雲端環境下普適學習輔助之智慧型導引機制 2011 國立中央大學

25. 認識抄襲與反抄襲:改寫和引用英文之學習系統研發 2011 國立成功大學

數位學習前瞻與基礎研究計畫

1.從建構中學習–設計一個「機器人小孩」讓學童建構他們自己有感情的小孩

2008 - 2009 國立中央大學

2. 無所不在的數位式語言學習–設計與實用之融合 2008 - 2009 國立中央大學

3.4 分項三:數位核心平台計畫

計畫名稱 計畫年度 執行機構

核心計畫

1. 數位核心平台計畫總計畫 2008 - 2012 中央研究院

2. 聯合目錄系統建置 2008 - 2012 中央研究院

3. 成果展示核心平台 2008 - 2012 中央研究院

4. 長期保存與異地備份服務系統子計畫 2008 - 2012 中央研究院

5. 數位訊息創新傳播 2008 - 2012 中央研究院

3.5 分項四:數位典藏與學習之學術與社會應用推廣計畫

計畫名稱 計畫年度 執行機構

核心計畫

1. 數位典藏與學習之學術與社會應用推廣計畫總計畫 2008 - 2012 國立臺灣大學

2. 授權平台與規範機制推動計畫 2008 - 2012 國立臺灣大學

3. 學術應用與文化傳佈計畫 2008 - 2012 國立政治大學

4. 人文與社會發展計畫 2008 - 2012 國立交通大學

5. 地理資訊應用推廣計畫 2008 - 2012 國立臺灣大學

6.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推廣應用公開徵選計畫 2008 - 2012 國立交通大學

7. 盤點暨法律諮詢團隊計畫 2008 - 2012 國立臺灣大學

8.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商業應用競賽暨教學活動設計比賽執行計畫 2008 - 2012 國立臺灣大學

9. 中央研究院推動數位典藏人文社會經濟產業發展計畫 2008 - 2012 中央研究院

10. Daodin 社會網絡服務系統計畫 2009 - 2012 中央研究院

11. 數位人才培育與學習計畫 2009 - 2012 國立臺灣大學

推廣應用公開徵選計畫

1. 應用  GIS 開發臺灣繁殖鳥類多媒體展示平台 2008 國立臺灣大學

2. 臺灣眷村  on line–村史、村址  GIS 運用與眷村照片徵集 2008 國立中央大學

IV 計畫清單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2008 - 2012) 301

計畫名稱 計畫年度 執行機構

3. 數位學習融入數位典藏應用推廣:以桃竹苗區原住民為對象 2008 國立清華大學

4. 基層生命敘說之數位典藏與在地反映實踐 2008 輔仁大學

5. 1930 年代臺灣民族誌紀錄片公開放映與影像紀錄計畫:排灣族 2008 國立臺灣大學

6. 臺灣文獻數位典藏教學研究應用計畫–《淡新檔案》學習知識網 2008 國立臺灣大學

7.聯結國家數典之社區公共參與式地理資訊之建置與推廣模式成果與在地化學習教材研發與推廣模式研究–以東港溪流域及社區為例

2008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8. 以教科書單元為架構之數位教材開發 2008 國立嘉義大學

9. 在地實踐全紀錄–千里步道的數位典藏計畫 2008 國立政治大學

10. 地質科學數位影音應用加值計畫 2008 國立臺灣大學

11. 昆蟲數位資訊網之加值應用計畫–昆蟲影音學習網建置 2008 國立臺灣大學

12. 走過風雨–島嶼人民颱風記憶 2008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13. 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蘇軾文史地理資訊系統 2008 元智大學

14.數位典藏  eSchool 課程發展與經營策略研究–數位典藏媒體設計規劃師專業培訓課程發展之設計與推廣

2008 淡江大學

15. 當代客家人物傳奇–客家媽媽的故事 2008 - 2011親民技術學院、亞太創意技術學院

16. 臺灣大學數位典藏創新推廣中心 2008 - 2011 國立臺灣大學

17. 建置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2008 - 2011 國立中正大學

18. 臺灣歷年來植物名稱之整合及應用計畫(2008年計畫名稱為「臺灣植物名稱之整合及應用計畫」)

2008 - 2011 國立臺灣大學

19. 異人的足跡–影音旅遊商品多元應用與推廣計畫 2008 - 2009 國史館

20. 蛙蛙世界學習網推廣與應用 2008 - 2009 國立東華大學

21. 審議民主引進臺灣當代社會實踐過程數位典藏計畫 2008 - 2010 國立成功大學

22. 浩然藝文數位典藏之學習與推廣計畫2008,

2010- 2011 國立交通大學

23. 科技文物數位典藏導入社區之推廣與學習 2009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4. 原住民數位典藏資料庫推與部落創意產業敘事再典藏 2009 國立清華大學

25. 福爾摩沙之聲品牌行銷之媒體平台建置與推廣策略研究 2009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26. 1930 年代臺灣平埔族群影音資料整合應用與推廣放映計畫 2009 國立臺灣大學

27. 益智游藝樂育系統加值開發與推廣 2009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28.臺灣文獻數位典藏教學研究應用計畫–《淡新檔案》、《歌仔冊》學習知識網

2009 國立臺灣大學

29. 臺灣植物探險–林業試驗所數位典藏數位內容推廣應用計畫 2009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

30. 府城古蹟數位典藏推廣與應用計畫 2009 興國管理學院

31. 史地一指遊–國史檔案地理資訊系統建置與應用計畫 2009 國史館

32. 臺灣地質數位影音學習之應用推廣計畫 2009 國立臺灣大學

33. 穿針引線–刺繡數位典藏之推廣應用及社區服務 2009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34. 唐宋詩詞作者及作品分佈地理資訊系統 2009 元智大學

35. 虛實整合數位典藏加值應用與社群經營計畫 2009 - 2010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36. 數位典藏之教育或知識推廣影像授權模式 2009 - 2010 國立政治大學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302

計畫名稱 計畫年度 執行機構

37. 建置新聞倫理與勞動權資料庫 2009 - 2010 國立政治大學

38.國家數位典藏之在地融入與轉化–東港溪流域內之普及式社區推廣,主題式公眾參與空間人文資訊建構及審議式東港溪  2.0 願景行動形塑

2009 - 2010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39. 「自由軟體公民團體運動」典藏與推廣計畫 2009 - 2011 佛光大學

40.昆蟲數位資訊網之加值應用計畫–臺灣昆蟲分類圖鑑暨昆蟲百科學習知識庫

2009 - 2011 國立臺灣大學

41. 馬偕臺灣紀行導入醫學人文及通識教育課程 2010 馬偕醫學院

42. 原住民數位典藏資料庫永續經營與部落產業文化創新 2010 國立清華大學

43.基進公民觀點之老高雄文化保護行動紀錄:批判再現庶民參與鹽埕–哈瑪星地區傳統產業暨鐵道古蹟文化保存之實作經驗

2010 文藻外語學院

44. 蘭嶼原住民媒體與文化數位典藏加值應用計畫 2010 淡江大學

45.「消失的勞動者–生命述說與草根運動的影音再現」以基隆客運工會合法罷工事件與東菱電子關廠女工為例

2010 輔仁大學

46. 四方友好支援四方–中越中泰《四方報》多元推廣應用計畫 2010 世新大學

47. 提琴音樂之美–奇美名琴數位典藏推廣計畫 2010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48. 數位典藏在國小鄉土教學活動發展之加值運用 2010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49. 牡丹排灣族老照片說故事計畫 2010 國立臺灣大學

50. 運用數位典藏資源研發適用於電子白板之教材教法 2010 國立嘉義大學

51. 淡水古蹟博物館古蹟建築數位教材研發計畫 2010 淡江大學

52. 府城古蹟數位典藏進階推廣計畫 2010 聖約翰科技大學

53. 縱橫山林間–日籍人類學者在臺踏查成果應用與推廣計畫 2010 國史館

54. 逆風高飛–臺東地區弱勢族群的新希望 2010 致理技術學院

55. 北臺灣傳統布袋戲演師珍貴演出資料保存計畫 2010 中國文化大學

56.傳統廟宇建築數位典藏應用推廣–疊斗式大木作教材開發與教育推廣

2010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57. 數位典藏計價機制調查與經營模式前瞻分析 2010 國立中央大學

58. SL 虛擬空間無限學習與文化推廣研究–古早鎖具機構模型 2010 國立成功大學

59. 斯文脈脈永留香–臺灣古典漢詩傳唱教學地理資訊系統 2010 元智大學

60. 林業試驗所植物標本館數位典藏應用推廣計畫 2010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

61. 共護臺灣蛙蛙世界 2010 - 2011 國立東華大學

62. 「開放國會」與公民參與–國會資訊數位典藏與應用計畫 2010 - 2011 國立政治大學

63. 法律研究資源整合網路平台之設計與推廣 2010 - 2011 國立政治大學

64.泰雅族部落建築、農耕及祭儀互動遊戲教學平台建置–千千岩助太郎臺灣原住民史料數位加值應用

2010 - 2011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65. 藝師典範–李柏君藝術生命流轉紀實 2010 - 2011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66. 臺灣地質影音數位化平台建置與應用加值推廣計畫 2010 - 2011 國立臺灣大學

67.臺灣文獻數位典藏教學研究應用計畫–《歌仔冊》唸唱學習知識網

2010 - 2011 國立臺灣大學

68. 救災重建行動知識庫 2010 - 2011 輔仁大學

69. 擁抱社會的軌跡–臺灣社會學會學術傳承與社群 2011 中央研究院

70. 鹽水溪、嘉南大圳公眾史與公民行動數位典藏計畫 2011 國立成功大學

71. 數位典藏品牌經營與文化推廣–以益智游藝行動博物館為例 2011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IV 計畫清單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2008 - 2012) 303

計畫名稱 計畫年度 執行機構

72. 數位典藏跨領域主題式教育應用推廣與社群經營 2.0 計畫 2011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73.戰後臺灣人口變遷與趨勢–人口 GIS 資料庫與地圖集的建置與出版

2011 國立臺灣大學

74. 連結過去與未來–泰武—佳平影像計畫 2011 國立臺灣大學

75. 小地方–臺灣社區新聞網典藏計畫 2011 國立臺灣大學

76. 優人神鼓數位典藏推廣與應用加值計畫 2011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77.大武山腳,數典與社區相遇–虛實跨界處,貓頭鷹聚落的協力營造

2011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78.拾起散落的婦運歷史–婦運史多媒體影音教材製作及教育推廣計畫

2011 國立政治大學

79. 莫拉克水災臺東原住民災區之部落公共生活參與資料庫 2011 國立政治大學

80. TELDAP 授權加值平台先導計畫 2011 國立政治大學

81. 給夢想一雙翅膀–臺灣弱勢族群的新希望 2011 致理技術學院

82. 唐代詩人行吟地圖–李白、杜甫、韓愈 2011 元智大學

83.大高雄文化行動–基進公民觀點之大高雄文化行動計畫:批判再現庶民參與文化保存之實作經驗

2011 文藻外語學院

84.運用數位典藏地理資訊成果之學習教材教法研發–以「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系統」應用於「文化創意產業」課程為例

2011 銘傳大學

** 2011 年度核定通過之公開徵選計畫執行期限為 2011 年 8 月至 2012 年 12 月。

推廣應用產學合作計畫

1. 植物圖譜加值應用計畫 2008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

2.探索數位的福爾摩莎–HD 高畫質節目製作與跨媒體播放平台加值應用

2008 - 2010嶺東科技大學、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3. 蚯蚓的希望工程 2009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4. 貝類多樣性的數位學習與創意行銷–BEAR!貝兒! 2010 - 2011 中央研究院

5. 網際網路影音社群服務多功能平台 2010 - 2011 中央研究院

3.6 分項五:數位典藏與學習之產業發展與推動計畫

計畫名稱 計畫年度 執行機構

核心計畫

1. 數位典藏與學習之產業發展與推動計畫 2008 - 2012 國立中央大學

2. 數位學習產業核心技術研發子計畫 2008 - 2012 經濟部技術處

3. 數位學習與典藏產業推動計畫 2008 - 2012 經濟部工業局

4.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橋接計畫 2010 - 2012 國立中央大學

當 科 技 與 人 文 相 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304

3.7 分項六:數位教育與網路學習計畫

計畫名稱 計畫年度 執行機構

核心計畫

1. 數位教育與網路學習計畫 2008 - 2012 教育部電算中心

2. 全民勞教 e 網 2008 - 2012 行政院勞務委員會

3. 公務人員數位學習子計畫 2008 - 2012 行政院人事行政局

4. 藝文網路學習發展計畫 2008 - 2012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3.8 分項七:語文數位教學計畫

計畫名稱 計畫年度 執行機構

核心計畫

1. 語文數位教學計畫總計畫 2008 - 2012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 華語文教學人員數位教學能力培訓計畫 2008 - 2012 教育部電算中心

3. 海外華人之華語文數位學習計畫 2008 - 2012 僑務委員會

4. 全球華人之客家語言文化數位學習 2008 - 2012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5. 華語文作為第二語言之數位學習研究子計畫(公開徵選) 2008 - 2012 中央大學

6. 華語文數位學習產業推動計畫 2008 - 2009 經濟部工業局

華語文作為第二語言之數位學習研究公開徵選計畫

1.研發華語旅遊會話數位教學與教材–以針對德國人的華語會話教材系列為例,華語旅遊互動式溝通系統、文化電玩系統以及發音系統為輔助系統

2008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

2. 以華語文為第二語言習得–字詞辨識策略研究與工具研發 2008 淡江大學

3.《文化臺灣》數位華語文教材和教學之設計與開發–臺灣民間信仰篇

2008 國立臺南大學

4. 「蘭亭 2.0」文化沉浸之情境式語言與文化學習網站第二階段 2008 - 2009 世新大學

5. 多媒體互動教學對華語時貌標記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 2008 - 2009 國立嘉義大學

6. 多媒體互動教學在華語量詞之學習成效研究 2008 - 2009 國立嘉義大學

7.華語文作為第二語言之數位學習研究–華語聲調學習歷程之分析:美籍學習者口語韻律聽辨感知之個案研究

2009 國立中興大學

8.以  CEFR 為基礎之數位華語教材、評量系統建置及學習載具之研發–數位華語文題庫

2009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9. 以  CEFR 為基礎之數位華語文行動學習載具之研發 2009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10. 多媒體互動教學–概念映照在華語抽象複合詞學習成效之研究 2009 國立嘉義大學

11. 華語文作為第二語言之字詞教學模式與學習歷程研究 2009 - 2010 淡江大學

12.跨國華語文化溝通教學之設計與實施–以同步視訊為主體之數位學習研究

2009 - 2010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臺中技術學院

13.適用於德語為母語者及符合歐盟規範之華語旅遊會話教材及教學法暨其學習輔助軟體的整合設計與開發

2009 - 2011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IV 計畫清單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2008 - 2012) 305

計畫名稱 計畫年度 執行機構

14. 華語文為第二語言教學在地化之研究及數位教材課程設計 2009 - 2011 國立嘉義大學

15. 華語文數位學習雲端系統之研發 2010 國立東華大學

16. 華語文網路漢字學習平台之建置 2010 - 2011 國立聯合大學

17. 故宮數位典藏應用於華語文物質文化教材之研究 2010 - 2011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18. 華語學習者中介語料庫之建構計畫 2010 - 2011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19. 華語文作為第二語言之字詞教學模式及工具發展與應用 2011 淡江大學

20.針對美國高中華語課程之跨國遠距協同教學模式研究及遠距華語教師培訓研究

201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臺中技術學院

21. 韓國高等學校初級華語教材開發、數位化與教學成效評估研究 2011 國立臺東大學

22.華語多義詞詞彙學習網建置–教學試驗、詞彙學習與數位教材設計

2011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 2011 年度核定通過之公開徵選計畫執行期限為 2011 年 8 月至 2012 年 12 月。

3.9 分項八:數位典藏與學習之海外推展暨國際合作計畫

計畫名稱 計畫年度 執行機構

核心計畫

1. 數位典藏與學習之海外推展暨國際合作計畫總計畫 2008 - 2012 中央研究院

2. 典藏目錄與內容多語化計畫 2008 - 2012 國立臺灣大學

3. 數位臺灣文化入口網計畫 2008 - 2012

中央研究院、國立臺灣大學、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國立故宮博物院

4. 國際數位典藏內容整合與合作子計畫 2008國立臺灣大學、中央研究院、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5. 臺灣散佚海外博物珍品數位化計畫 2009 - 2012國立臺灣大學、中央研究院、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6. 臺灣文史資源海外徵集與國際合作計畫 2009 - 2012中央研究院、國立故宮博物院、國家圖書館

7. 數位學習國際合作子計畫 2008 - 2012 國立中山大學

8. 中央研究院推動國際合作網路計畫 2008 - 2012 中央研究院

9. 世界文化入口網組織亞太祕書處計畫 2008 - 2012 中央研究院

TELDAP 成果系列 I

當科技與人文相遇: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發行人 王汎森

編輯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辦公室

撰文 王嬿茵、何文雄、巫文隆、吳佳玲、李士傑、李妍潔

李鎮宇、林定立、林欣宜、林俞君、林郁靜、林富士

林曉鈴、林蘭育、周錦昱、徐千禾、徐明景、馬國安

張志光、陳克健、陳定凱、陳彥霖、陳淑君、曾士軒

曾欣郁、游秋玫、黃碧端、楊士朋、詹美鈴、董家兒

蔡幸真、鄭明倫、蔣嘉寧、劉翠溶、簡銀杏、蘇木春

出版者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辦公室

指導單位: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網址:http://teldap.tw │ http://digitalarchives.tw

地址:115 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 128 號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館北棟 1 樓

出版日期 2013 年 1 月

印刷 文盛彩藝事業有限公司

ISBN 978-986-03-5646-5

本書採用創用 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3.0 台灣(CC BY-NC-ND 3.0)版權條款釋出。此授權條款的內容詳見網址: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nd/3.0/tw/。

當科技與人文相遇 :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的歷程 /

王嬿茵等撰文 ;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

計畫辦公室編輯. -- 臺北市 : 數位典藏與學習計畫

辦公室, 2013.01

 面 ;  公分. -- (TELDAP成果系列 ; 1)

ISBN 978-986-03-5646-5(平裝)

1.文獻數位化 2.文物典藏 3.數位學習

028 101027066

國家圖書館出版品預行編目(CIP)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