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关注餐桌革命 餐桌文明 从我做起 -...

1
假日生活 假日生活 2020 5 5 日 星期二 6 6 春日里,细碎的阳光透过树叶,在地上留下斑驳的影 子。树下工坊里,“沙沙”声响起,老乡们一听就知道,准是 汪克东又在“捯饬”他的木头。 为了根雕,他在村里扎了根 汪克东不曾想过,自己会因为一个爱好,一头扎进农 村,一待就是十几年。 今年 48 岁的他,自小在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永丰乡长 大,十几岁进城,在国企上过班,开过小饭馆,却误打误撞, 和根雕结下不解之缘。 “小时候我就喜欢画画。有次和朋友去湖边,看到一个 枯老的大树桩,很有几分神韵,就有了把它细细雕琢的想 法。”身着棉麻上衣的汪克东说着话,手上活儿不停。 寻木、清洗、构思、雕刻、打磨……一件作品成形,得经 过几十道工序。要想掌握,需下一番苦功夫。但凡有时间, 汪克东就往大山里跑,捡枯木。根雕原料多从山中、河边获 得,每从市里赶去,来回几十公里,耗时费力。于是,一心钻 研根雕艺术的汪克东,想着找个山水之间的村子定居,仙源 镇水东村出现在他眼前。 一座麟凤桥,横跨麻川河,青石铺成,古朴气派。加之 村落千年历史,一墙一瓦皆有故事,充满乡村田园的诗情画 意。“当时我就想,我要留在这。”汪克东说。 2013 年,他在 水东村开了民宿和根雕艺术馆,一心一意在这里生活、创 作,在村里扎下了根。 小艺术馆,引来参观学艺人 高低起伏的马头墙,青砖黛瓦,随风飘摇的红灯笼,木 雕高窗。这个由乡村礼堂改建的民宿,与院中徽式小楼一 起,被山水围绕,独特雅致。推门而入,满眼都是木色。树 段大圆桌,由汪克东亲手打造,配上宽大厚重的木椅,别具 情调。 手工雕刻的吊灯、精巧别致的枯木摆件、美观实用的果 篮茶具,这个小型根雕艺术馆,引来不少人参观甚至求学。 隔壁龙山村的姚志飞就是其中一员。 2015 年,姚志飞还是电影放映员,一次在水东村放电 影,为借电闯入汪克东的民宿,却偶然打开了根雕世界的大 门。“没想到,山中随处可见的老树根,竟能做出这么活灵活 现的东西。”姚志飞不禁琢磨,自己是不是也能做出这么生 动的艺术品。 没有固定的教学场所,汪克东就上门手把手教,在老姚 家一待就是一上午;为采集原料,汪克东清早五六点散步到 老姚家门口,叫上他一起去山里捡树根,到河边拾枯木;人 物雕刻讲究比例合适、脸形饱满、双目有神,汪克东拿出自 己的作品耐心讲解,毫无保留。 “我现在能独立制作一些茶具、根雕落地灯和花盆了。 有些成品被朋友看中,直接买走,我还多了笔额外收入。”姚 志飞指着自己家中造型奇特的根雕灯具说,“过去一有空, 我就出去吃饭唱歌,现在我的兴趣全在根雕上,没事儿就看 看根雕画册,构思捡到的木头怎么打磨。” 在姚志飞看来,汪克东免费教他,不仅帮他鼓了钱袋 子,更培养了他的艺术修养和良好生活习惯。“看到杂乱的 树根在我手中变成一件艺术品,我充满了成就感。” 研学基地,激发乡亲艺术潜能 上门学艺的村民越来越多,汪克东有了办研学基地的 想法。2019 6 月,他盘活了龙山村木材加工厂,改造成艺 术工坊。 “龙山村距离水东村一公里,过去找我学习的不少是龙 山村村民。在中间点办班,大家来上课更方便。”汪克东说, “我对根雕的一些粗浅想法,希望能对大家有启发,也能帮 村子富起来。” 龙山村党总支书记张保平介绍,不仅学 有所成的村民有了额外收入,艺术工坊 有村里入股,还能直接增加村集体收 入。老乡们早就把汪克东这个异 乡人视作自家人了。老乡家杀 鸡宰鹅,会邀请他上门做客; 邻居家种的新鲜蔬菜,总 也少不了他的一份。 不仅是富 起来,汪克东 这个新村民, 还带来了艺 术氛围。村民 们养花、根雕、 石刻的兴趣和潜 力被激发出来。 艺术工坊 建成后,龙山村 的胡新鸿跑得 格外勤。但他问 得最多的,不是根 雕,而是石头盆 景。受汪克东启 发,胡新鸿对这门 学问上了心,时常 到工坊请教。 “我是个农民, 以前哪晓得石头能 做花盆,树根能成艺术品。”如今开了家石头盆景门店的胡 新鸿感慨,“过去大家在山上看到枯木就捡回家当柴火烧 了,现在村民都知道能用来做根雕,烧了 怪可惜的。” “原本大家对这些一窍不通,现在一 个个聊起艺术来,头头是道。”张保平说。 爱上根雕的汪克东 把技艺带到乡下 本报记者 贮贝器是青铜铸造的、用以贮藏海贝的 容器,可以理解为存钱罐。贮贝器是古滇国 特有的青铜器,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 风格,自被发现以来便受到国内外学界关 注,是滇青铜文明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物。 古滇文化是从战国初期到西汉末年,以 昆明、玉溪两地为中心、方圆几百公里内高 度发达的青铜文化。古滇文化的横空出世、 神秘消失,都给人留下遐想空间。此前关于 古滇国的研究资料仅限于《史记》中寥寥百 字的记载,直到滇王金印出土,才揭开了古 滇王国的神秘面纱。 1955 年,在石寨山第一次考古发掘中, 我们发现了贮贝器这种古滇国特有的器 型。1956 年的石寨山第二次考古发掘中,发 现的贮贝器数量最多。贮贝器的出土,有助 于进一步研究古滇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形 态、文化风俗、生活方式。 出土时的贮贝器内存放着大量当时的 货币“海贝”。这些贝壳多数来自印度洋,由 于古滇国距离大海十分遥远,贝壳相对稀少 而珍贵。根据史料记载和考古调查发现,从 战国到西汉,云南大部分地区还处在以物易 物的阶段,使用货币的情况非常少见。所以 贮贝器中发现的贝虽然是当时的货币,但真 正使用在商业流通渠道的较少。 在当时的滇国,贮贝器并不是实用器, 而是一种代表性器物。贮贝器作为古滇文 化的典型器物,是滇国王侯贵族的专用品, 象征着财富和地位。贮贝器主要发现于规 格较高的墓葬里,在一般墓葬中并无发现。 在晋宁石寨山古墓群,也就是滇王墓所在 地,以及玉溪市江川县李家山古墓群,各出 土了十几件贮贝器。 在古滇国,青铜器还是十分珍贵的器 物,所以贮贝器中有发现废品利用的情况。 比如,铜鼓敲破了,工匠就把它堵起来做一 个盖子,然后把两个铜鼓焊在一起,转化为 贮贝器使用。当然,也存在非常精致的作 品,包括表面鎏金的贮贝器。 目前已发现并出土的贮贝器数量很少, 已统计的有 90 多件(包括代用品),其中专用 40 多件,云南省博物馆馆藏约 30 件。 这些贮贝器制作工艺精美,器盖上的雕 塑不仅有干栏式建筑、长脊短檐建筑等房 屋,还有很多小到只有一两厘米的人物。事 实上,从古代到近代,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 云南一直都是中国最主要的铜产地。古滇 国当时的青铜浇铸水平处于领先地位。 贮贝器形状一般比较统一,器盖常以立 体雕刻呈现不同的场景,展现古滇人社会生 活的各个方面,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幅生动的 古滇国生活场景。比如,在鎏金骑士贮贝器 上,骑士的金盔金甲、服饰、发式、面貌都清 晰可见;部分贮贝器上还有纺织的妇女、卖 东西的商贩、房屋建筑细节等等。 立体的群塑比文字更有说服力,也更 震撼。比如云南省博物馆收藏的一件二牛 搏虎贮贝器,它的盖子上面有一棵树,树上 有鸟在飞,有猴子在惊跳,下面是牛和老虎 在搏斗,牛角已经把老虎的腿刺穿了,非常 生动。 贮贝器上雕塑和场景的意义重大,它们 为我们研究古滇国的社会制度、贵族制度、 经济制度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是一部全 面的古滇文化历史教科书。 马文斗为云南省博物馆馆长,叶之声为 云南省博物馆馆员, 本报记者李茂颖整理) 贮贝器 古滇文化的历史书 马文斗 叶之声 在餐饮行业,一场“餐桌革命”正在兴 起。全国多地纷纷发布行动公约、出台举 措,推广以分餐进食、公筷公勺为标志的餐 桌文明。 新一轮餐桌文明推广主要包括哪些内 涵?个体在不同生活场景中应如何践行餐 桌文明?近日,记者采访了中华健康管理 博士联盟副秘书长谢朝晖、四川大学华西 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吕晓华、武汉市疾控中 心健康教育所所长李俊林等有关专家。 餐桌文明建设进入新阶段 “我国餐桌文明建设分为启蒙、认知、 关注、高度重视和调整 5 个阶段。”谢朝晖 介绍, 2002 年之前,餐桌文明更多注重用 餐礼仪和习惯,随后逐步重视科学饮食。 2013 年后,提倡绿色环保、反对浪费的文 明餐桌行动集中开展。 在她看来,此次疫情发生以来,餐桌文 明的关注点从按需点餐理性消费、拒绝浪 费绿色消费,转变为公筷公勺卫生进食、分 餐分食健康消费,为的是守住来之不易的 疫情防控成果,通过提高安全健康管理能 力重塑消费信心。 此轮餐桌文明推广关注点与我国围 桌共餐的传统饮食习惯密不可分。“共餐 制最大的弊病在于,许多病原微生物可以 借由餐具传播,增加了共餐者交叉感染、 罹患传染性疾病的风险。”李俊林说,“大 力推行公筷公勺和分餐制,是为了革除共 餐的老习惯。” 需转变传统情感交往观念 2003 年,中国饭店协会曾制定《餐饮业分 餐制设施条件与服务规范》。如何使餐桌文 明推广行之有效,进行到底? 解题先要破题。“以公筷公勺和分餐制 为主的餐桌文明,在实际推行中主要遇到 3 方面的难点。”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 发展研究所副主任邢伟分析。 首先是情感堵点。人们的情感交往观 念短时间内难以完全转变。部分食客担心 使用公筷公勺和实行分餐会显得生分,所 以不好意思主动做。 其次是操作痛点。人们的用餐习惯难 以在短时间内彻底改变。虽认识到餐桌文 明的重要性,但存在怕麻烦的情况,甚至害 怕出现用错筷勺的尴尬。 这就需要在设计上使公筷与普通筷子 有明显的区分。中国日用杂品工业协会有 关负责人表示,不同饮食场景有不同的需 求,公筷设计应满足特定需求。家庭场景 中,筷子以外观区分为主;餐饮企业则在筷 子尺寸上有更多要求,如火锅店需要尺寸 更长的公筷。 最后是推广阻点。对餐饮机构而言, 无论是提供公筷公勺还是实行分餐,都需 要更多服务人员和更多餐具准备,增加成 本且降低效率,形成一定的推广普及阻力。 “应让食育教育进课堂。社会饮食文 明的进步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逐渐接受 并养成习惯。”谢朝晖说。 餐桌文明 从我做起 本报记者 守护餐桌上的文明,不仅需要宣 传引导、制度规范和餐饮行业严格执 行,还需要每个人认识到餐桌文明的 重要性,了解卫生进食的规范,并在 生活中践行。 —编 无论在何处就餐,进餐时产生食物残渣 是不可避免的。食物残渣应置于专用的骨 碟或垃圾桶内,避免直接放于桌上或与食物 混放。 目前市场上已有大量餐桌弃物集盛器、 带垃圾桶餐桌等商品。无单独器具时,用完 的牛奶盒等也可以化身为餐桌垃圾桶,用以 分置不同的食物垃圾。 残渣处理 分置器具创意多,餐桌弃物有序丢 ■追梦 R ■文物有话说 R 在准备阶段,应事先将餐具洗净、消毒 备用。 凉菜应事先拌好,不要在饭桌上现吃现 拌。汤盆、米饭盆中事先放好专门的公用餐 具再端上桌。此外,每个家庭成员应有自己 的碗、筷子、勺子、水杯等餐具,并在外形或 颜色上易于辨别。 在就餐阶段,一方面要践行分餐,把做 好的饭菜直接分到家庭成员的盘子或碗 中。另一方面,每个人要自觉使用自己的餐 具吃饭,使用公筷公勺夹盛食物。 需要指出的是,有孩子的家庭应鼓励孩 子尽早独立进食。喂养不能独立进食的婴 幼儿时,家长或监护人不可用嘴尝试孩子食 物、帮助孩子咀嚼食物、口对口喂食、与孩子 共用餐具等。 家中用餐 专人专筷不混用,宝宝餐食勿轻尝 餐馆就餐时,提倡带上自己的筷子和勺 子,把餐馆的餐具作为公筷公勺使用。 若要使用餐馆的餐具,应主动要求在每 个盛食物的容器中配备公筷公勺,并根据颜 色、长短、形状或材质等进行区分。 公筷应放在筷架上,不应放在个人使用 的碗碟上。尤其在吃火锅或必须在餐桌现 场熟制的菜品时,应提供“生料专用公筷”。 分餐制可以有两种形式。一 种是每个人一双公筷一双私筷, 另一种是每份菜盘边摆上公 筷或公勺。汤盆里要放上公 勺,喝汤用公勺舀到自己的 小汤碗里,舀汤时不要让公 勺触碰到自己的碗筷,使用 完后立即还原公勺。 餐馆就餐 公筷公勺避碗碟,生料专用单独放 在公交、地铁或火车等公共交通工具 上,应尽量少吃或不吃食物,以防范可能出 现的疾病感染。 旅客乘坐超过 8 小时的长途航班时,应 减少进食和饮水次数,缩短进食和饮水的 时间。 首选能量密度高、大小恰好能一次性放 进口中的独立包装颗粒 状、块状食品,如巧克力、 糖果、坚果等。饮品可以 选择含葡萄糖和矿物质 元素的饮料,如运动饮料 等。此外,在进餐、饮水前 后务必做好手部清洁。 途中饮食 餐饮能量密度高,勤于洗手护健康 打包剩菜,安全第一。要注意生熟食蔬 菜、凉拌菜、“围边菜”不宜打包。 蔬菜放置时间久,亚硝酸盐含量会大大 增加;凉拌菜一般在上桌前已经在常温下放 置了一段时间,经食用又会受到口腔细菌的 污染,尤其是生鱼片、豆制品等高蛋白质食 物,若打包后处理不当,食之可能引起食源 性疾病。“围边菜”一般以蔬菜、水果加工成 花边或装饰品,大多与鱼、肉等混放,故仅供 欣赏,不宜食用。 食物打包也有正确姿势。首先,打包 剩菜应使用清洁的餐具。其次,打包应分 门别类,做到荤与素、干与湿、 鱼与肉分开盛装,冷与热分开。 最后,打包剩菜可“合并同类项”, 食材应尽可能类同,色味相差较大的 菜式不能混合,以尽量保存菜品原有 风味。 打包后的食物应尽快放进冰箱冷藏室, 熟食不要等凉透再放入冰箱冷藏。剩菜存 放时间不宜过长,以不隔餐为宜,最好不超 56 个小时。从冰箱取出的打包剩菜, 确认感官无异常后,应将大块食物改刀成小 块,再次烧熟煮透后食用。 食物打包 吃饭光盘不浪费,打包分类要记牢 汪克东在东园艺术工坊制作 根雕。 西汉四牛鎏金骑士铜贮贝器。 云南省博物馆供图 本版责编 张佳莹 版式设计 沈亦伶 ■关注餐桌革命 R

Upload: others

Post on 17-Sep-2020

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R 关注餐桌革命 餐桌文明 从我做起 - Peoplepaper.people.com.cn/rmrb/page/2020-05/05/06/rmrb...2006/05/05  · 手工雕刻的吊灯、精巧别致的枯木摆件、美观实用的果

假日生活假日生活 2020年 5月 5日 星期二66

春日里,细碎的阳光透过树叶,在地上留下斑驳的影

子。树下工坊里,“沙沙”声响起,老乡们一听就知道,准是

汪克东又在“捯饬”他的木头。

为了根雕,他在村里扎了根

汪克东不曾想过,自己会因为一个爱好,一头扎进农

村,一待就是十几年。

今年 48 岁的他,自小在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永丰乡长

大,十几岁进城,在国企上过班,开过小饭馆,却误打误撞,

和根雕结下不解之缘。

“小时候我就喜欢画画。有次和朋友去湖边,看到一个

枯老的大树桩,很有几分神韵,就有了把它细细雕琢的想

法。”身着棉麻上衣的汪克东说着话,手上活儿不停。

寻木、清洗、构思、雕刻、打磨……一件作品成形,得经

过几十道工序。要想掌握,需下一番苦功夫。但凡有时间,

汪克东就往大山里跑,捡枯木。根雕原料多从山中、河边获

得,每从市里赶去,来回几十公里,耗时费力。于是,一心钻

研根雕艺术的汪克东,想着找个山水之间的村子定居,仙源

镇水东村出现在他眼前。

一座麟凤桥,横跨麻川河,青石铺成,古朴气派。加之

村落千年历史,一墙一瓦皆有故事,充满乡村田园的诗情画

意。“当时我就想,我要留在这。”汪克东说。2013 年,他在

水东村开了民宿和根雕艺术馆,一心一意在这里生活、创

作,在村里扎下了根。

小艺术馆,引来参观学艺人

高低起伏的马头墙,青砖黛瓦,随风飘摇的红灯笼,木

雕高窗。这个由乡村礼堂改建的民宿,与院中徽式小楼一

起,被山水围绕,独特雅致。推门而入,满眼都是木色。树

段大圆桌,由汪克东亲手打造,配上宽大厚重的木椅,别具

情调。

手工雕刻的吊灯、精巧别致的枯木摆件、美观实用的果

篮茶具,这个小型根雕艺术馆,引来不少人参观甚至求学。

隔壁龙山村的姚志飞就是其中一员。

2015 年,姚志飞还是电影放映员,一次在水东村放电

影,为借电闯入汪克东的民宿,却偶然打开了根雕世界的大

门。“没想到,山中随处可见的老树根,竟能做出这么活灵活

现的东西。”姚志飞不禁琢磨,自己是不是也能做出这么生

动的艺术品。

没有固定的教学场所,汪克东就上门手把手教,在老姚

家一待就是一上午;为采集原料,汪克东清早五六点散步到

老姚家门口,叫上他一起去山里捡树根,到河边拾枯木;人

物雕刻讲究比例合适、脸形饱满、双目有神,汪克东拿出自

己的作品耐心讲解,毫无保留。

“我现在能独立制作一些茶具、根雕落地灯和花盆了。

有些成品被朋友看中,直接买走,我还多了笔额外收入。”姚

志飞指着自己家中造型奇特的根雕灯具说,“过去一有空,

我就出去吃饭唱歌,现在我的兴趣全在根雕上,没事儿就看

看根雕画册,构思捡到的木头怎么打磨。”

在姚志飞看来,汪克东免费教他,不仅帮他鼓了钱袋

子,更培养了他的艺术修养和良好生活习惯。“看到杂乱的

树根在我手中变成一件艺术品,我充满了成就感。”

研学基地,激发乡亲艺术潜能

上门学艺的村民越来越多,汪克东有了办研学基地的

想法。2019 年 6 月,他盘活了龙山村木材加工厂,改造成艺

术工坊。

“龙山村距离水东村一公里,过去找我学习的不少是龙

山村村民。在中间点办班,大家来上课更方便。”汪克东说,

“我对根雕的一些粗浅想法,希望能对大家有启发,也能帮

村子富起来。”

龙山村党总支书记张保平介绍,不仅学

有所成的村民有了额外收入,艺术工坊

有村里入股,还能直接增加村集体收

入。老乡们早就把汪克东这个异

乡人视作自家人了。老乡家杀

鸡宰鹅,会邀请他上门做客;

邻居家种的新鲜蔬菜,总

也少不了他的一份。

不 仅 是 富

起来,汪克东

这个新村民,

还 带 来 了 艺

术氛围。村民

们 养 花 、根 雕 、

石刻的兴趣和潜

力被激发出来。

艺 术 工 坊

建成后,龙山村

的 胡 新 鸿 跑 得

格外勤。但他问

得最多的,不是根

雕 ,而 是 石 头 盆

景 。 受 汪 克 东 启

发 ,胡 新 鸿 对 这 门

学 问 上 了 心 ,时 常

到工坊请教。

“我是个农民,

以前哪晓得石头能

做花盆,树根能成艺术品。”如今开了家石头盆景门店的胡

新鸿感慨,“过去大家在山上看到枯木就捡回家当柴火烧

了,现在村民都知道能用来做根雕,烧了

怪可惜的。”

“原本大家对这些一窍不通,现在一

个个聊起艺术来,头头是道。”张保平说。

爱上根雕的汪克东

把技艺带到乡下本报记者 游 仪

贮贝器是青铜铸造的、用以贮藏海贝的

容器,可以理解为存钱罐。贮贝器是古滇国

特有的青铜器,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

风格,自被发现以来便受到国内外学界关

注,是滇青铜文明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物。

古滇文化是从战国初期到西汉末年,以

昆明、玉溪两地为中心、方圆几百公里内高

度发达的青铜文化。古滇文化的横空出世、

神秘消失,都给人留下遐想空间。此前关于

古滇国的研究资料仅限于《史记》中寥寥百

字的记载,直到滇王金印出土,才揭开了古

滇王国的神秘面纱。

1955 年,在石寨山第一次考古发掘中,

我 们 发 现 了 贮 贝 器 这 种 古 滇 国 特 有 的 器

型。1956 年的石寨山第二次考古发掘中,发

现的贮贝器数量最多。贮贝器的出土,有助

于进一步研究古滇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形

态、文化风俗、生活方式。

出土时的贮贝器内存放着大量当时的

货币“海贝”。这些贝壳多数来自印度洋,由

于古滇国距离大海十分遥远,贝壳相对稀少

而珍贵。根据史料记载和考古调查发现,从

战国到西汉,云南大部分地区还处在以物易

物的阶段,使用货币的情况非常少见。所以

贮贝器中发现的贝虽然是当时的货币,但真

正使用在商业流通渠道的较少。

在当时的滇国,贮贝器并不是实用器,

而是一种代表性器物。贮贝器作为古滇文

化的典型器物,是滇国王侯贵族的专用品,

象征着财富和地位。贮贝器主要发现于规

格较高的墓葬里,在一般墓葬中并无发现。

在晋宁石寨山古墓群,也就是滇王墓所在

地,以及玉溪市江川县李家山古墓群,各出

土了十几件贮贝器。

在 古 滇 国 ,青 铜 器 还 是 十 分 珍 贵 的 器

物,所以贮贝器中有发现废品利用的情况。

比如,铜鼓敲破了,工匠就把它堵起来做一

个盖子,然后把两个铜鼓焊在一起,转化为

贮贝器使用。当然,也存在非常精致的作

品,包括表面鎏金的贮贝器。

目前已发现并出土的贮贝器数量很少,

已统计的有 90 多件(包括代用品),其中专用

品 40 多件,云南省博物馆馆藏约 30 件。

这些贮贝器制作工艺精美,器盖上的雕

塑不仅有干栏式建筑、长脊短檐建筑等房

屋,还有很多小到只有一两厘米的人物。事

实上,从古代到近代,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

云南一直都是中国最主要的铜产地。古滇

国当时的青铜浇铸水平处于领先地位。

贮贝器形状一般比较统一,器盖常以立

体雕刻呈现不同的场景,展现古滇人社会生

活的各个方面,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幅生动的

古滇国生活场景。比如,在鎏金骑士贮贝器

上,骑士的金盔金甲、服饰、发式、面貌都清

晰可见;部分贮贝器上还有纺织的妇女、卖

东西的商贩、房屋建筑细节等等。

立 体 的 群 塑 比 文 字 更 有 说 服 力 ,也 更

震撼。比如云南省博物馆收藏的一件二牛

搏虎贮贝器,它的盖子上面有一棵树,树上

有鸟在飞,有猴子在惊跳,下面是牛和老虎

在搏斗,牛角已经把老虎的腿刺穿了,非常

生动。

贮贝器上雕塑和场景的意义重大,它们

为我们研究古滇国的社会制度、贵族制度、

经济制度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是一部全

面的古滇文化历史教科书。

(马文斗为云南省博物馆馆长,叶之声为

云南省博物馆馆员,本报记者李茂颖整理)贮贝器 古滇文化的历史书马文斗 叶之声

在餐饮行业,一场“餐桌革命”正在兴

起。全国多地纷纷发布行动公约、出台举

措,推广以分餐进食、公筷公勺为标志的餐

桌文明。

新一轮餐桌文明推广主要包括哪些内

涵?个体在不同生活场景中应如何践行餐

桌文明?近日,记者采访了中华健康管理

博士联盟副秘书长谢朝晖、四川大学华西

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吕晓华、武汉市疾控中

心健康教育所所长李俊林等有关专家。

餐桌文明建设进入新阶段

“我国餐桌文明建设分为启蒙、认知、

关注、高度重视和调整 5 个阶段。”谢朝晖

介绍,2002 年之前,餐桌文明更多注重用

餐礼仪和习惯,随后逐步重视科学饮食。

2013 年后,提倡绿色环保、反对浪费的文

明餐桌行动集中开展。

在她看来,此次疫情发生以来,餐桌文

明的关注点从按需点餐理性消费、拒绝浪

费绿色消费,转变为公筷公勺卫生进食、分

餐分食健康消费,为的是守住来之不易的

疫情防控成果,通过提高安全健康管理能

力重塑消费信心。

此轮餐桌文明推广关注点与我国围

桌共餐的传统饮食习惯密不可分。“共餐

制最大的弊病在于,许多病原微生物可以

借由餐具传播,增加了共餐者交叉感染、

罹患传染性疾病的风险。”李俊林说,“大

力推行公筷公勺和分餐制,是为了革除共

餐的老习惯。”

需转变传统情感交往观念

2003年,中国饭店协会曾制定《餐饮业分

餐制设施条件与服务规范》。如何使餐桌文

明推广行之有效,进行到底?

解题先要破题。“以公筷公勺和分餐制

为主的餐桌文明,在实际推行中主要遇到

3 方面的难点。”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

发展研究所副主任邢伟分析。

首先是情感堵点。人们的情感交往观

念短时间内难以完全转变。部分食客担心

使用公筷公勺和实行分餐会显得生分,所

以不好意思主动做。

其次是操作痛点。人们的用餐习惯难

以在短时间内彻底改变。虽认识到餐桌文

明的重要性,但存在怕麻烦的情况,甚至害

怕出现用错筷勺的尴尬。

这就需要在设计上使公筷与普通筷子

有明显的区分。中国日用杂品工业协会有

关负责人表示,不同饮食场景有不同的需

求,公筷设计应满足特定需求。家庭场景

中,筷子以外观区分为主;餐饮企业则在筷

子尺寸上有更多要求,如火锅店需要尺寸

更长的公筷。

最后是推广阻点。对餐饮机构而言,

无论是提供公筷公勺还是实行分餐,都需

要更多服务人员和更多餐具准备,增加成

本且降低效率,形成一定的推广普及阻力。

“应让食育教育进课堂。社会饮食文

明的进步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逐渐接受

并养成习惯。”谢朝晖说。

餐桌文明 从我做起本报记者 韩 鑫

守护餐桌上的文明,不仅需要宣

传引导、制度规范和餐饮行业严格执

行,还需要每个人认识到餐桌文明的

重要性,了解卫生进食的规范,并在

生活中践行。 ——编 者

无论在何处就餐,进餐时产生食物残渣

是不可避免的。食物残渣应置于专用的骨

碟或垃圾桶内,避免直接放于桌上或与食物

混放。

目前市场上已有大量餐桌弃物集盛器、

带垃圾桶餐桌等商品。无单独器具时,用完

的牛奶盒等也可以化身为餐桌垃圾桶,用以

分置不同的食物垃圾。

残渣处理分置器具创意多,餐桌弃物有序丢

■追梦R

■文物有话说R

在准备阶段,应事先将餐具洗净、消毒

备用。

凉菜应事先拌好,不要在饭桌上现吃现

拌。汤盆、米饭盆中事先放好专门的公用餐

具再端上桌。此外,每个家庭成员应有自己

的碗、筷子、勺子、水杯等餐具,并在外形或

颜色上易于辨别。

在就餐阶段,一方面要践行分餐,把做

好的饭菜直接分到家庭成员的盘子或碗

中。另一方面,每个人要自觉使用自己的餐

具吃饭,使用公筷公勺夹盛食物。

需要指出的是,有孩子的家庭应鼓励孩

子尽早独立进食。喂养不能独立进食的婴

幼儿时,家长或监护人不可用嘴尝试孩子食

物、帮助孩子咀嚼食物、口对口喂食、与孩子

共用餐具等。

家中用餐专人专筷不混用,宝宝餐食勿轻尝

餐馆就餐时,提倡带上自己的筷子和勺

子,把餐馆的餐具作为公筷公勺使用。

若要使用餐馆的餐具,应主动要求在每

个盛食物的容器中配备公筷公勺,并根据颜

色、长短、形状或材质等进行区分。

公筷应放在筷架上,不应放在个人使用

的碗碟上。尤其在吃火锅或必须在餐桌现

场熟制的菜品时,应提供“生料专用公筷”。

分餐制可以有两种形式。一

种是每个人一双公筷一双私筷,

另一种是每份菜盘边摆上公

筷或公勺。汤盆里要放上公

勺,喝汤用公勺舀到自己的

小汤碗里,舀汤时不要让公

勺触碰到自己的碗筷,使用

完后立即还原公勺。

餐馆就餐公筷公勺避碗碟,生料专用单独放

在公交、地铁或火车等公共交通工具

上,应尽量少吃或不吃食物,以防范可能出

现的疾病感染。

旅客乘坐超过 8 小时的长途航班时,应

减少进食和饮水次数,缩短进食和饮水的

时间。

首选能量密度高、大小恰好能一次性放

进 口 中 的 独 立 包 装 颗 粒

状、块状食品,如巧克力、

糖果、坚果等。饮品可以

选择含葡萄糖和矿物质

元素的饮料,如运动饮料

等。此外,在进餐、饮水前

后务必做好手部清洁。

途中饮食餐饮能量密度高,勤于洗手护健康

打包剩菜,安全第一。要注意生熟食蔬

菜、凉拌菜、“围边菜”不宜打包。

蔬菜放置时间久,亚硝酸盐含量会大大

增加;凉拌菜一般在上桌前已经在常温下放

置了一段时间,经食用又会受到口腔细菌的

污染,尤其是生鱼片、豆制品等高蛋白质食

物,若打包后处理不当,食之可能引起食源

性疾病。“围边菜”一般以蔬菜、水果加工成

花边或装饰品,大多与鱼、肉等混放,故仅供

欣赏,不宜食用。

食物打包也有正确姿势。首先,打包

剩菜应使用清洁的餐具。其次,打包应分

门别类,做到荤与素、干与湿、

鱼与肉分开盛装,冷与热分开。

最后,打包剩菜可“合并同类项”,

食材应尽可能类同,色味相差较大的

菜式不能混合,以尽量保存菜品原有

风味。

打包后的食物应尽快放进冰箱冷藏室,

熟食不要等凉透再放入冰箱冷藏。剩菜存

放时间不宜过长,以不隔餐为宜,最好不超

过 5—6 个小时。从冰箱取出的打包剩菜,

确认感官无异常后,应将大块食物改刀成小

块,再次烧熟煮透后食用。

食物打包吃饭光盘不浪费,打包分类要记牢

图②:汪克东在东园艺术工坊制作

根雕。 崔 艳摄

②②

①①

图①:西汉四牛鎏金骑士铜贮贝器。

云南省博物馆供图

本版责编

孟 扬 张佳莹

版式设计

沈亦伶

■关注餐桌革命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