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一项连通信 - peoplepaper.people.com.cn/rmrb/page/2019-04/14/05/rmrb2019041405.pdf ·...

1
5 5 教育 教育 2019 4 14 日 星期日 ■凭栏处 R “禁用微信布置作 业”,问题的根源在于摆 正“家校共育”的位置 ■深观察 R ■记者手记 R 前不久,教育部在答复政协委员 提案时表示:“教师不得通过手机微信 QQ 等方式布置作业,不得将批改 作业的任务交给家长,避免出现‘学校 减负、社会增负,教师减负、家长增负’ 等现象。” 禁令一出,社会反响热烈,在一片 叫好声中,也不乏一些议论,如:小低 年级孩子不具备记作业的能力,怎么 办?家长想了解孩子的当日学习情 况,什么方式合适?老师日常发布的 提醒通知、家校共育活动,算不算“作 业”?微信“打卡”有督促作用,还有英 语语音作业,是不是都要取消?禁止 微信和 QQ 布置作业,“校讯通”等是 否会变相取代? 禁令背后,直指减轻中小学生课 业负担这个顽症痼疾,一些议论则折 射出不同层面的教育关切:主管部门 对教育发展的关切、学校老师对教学 质量的关切、学生家长对孩子前途的 关切。 如今,一些学校布置的作业正在 “跑偏变味”:有让一年级小学生做 PPT 的,有让幼儿园孩子做“手抄小 报”的,还有要求完成“蚕宝宝 21 天观 察日记”“废旧纸箱制作小汽车”的 ……如果没有家长“辅导”甚至“代 劳”,孩子很难完成,再如请家长检查 作业、辅导预习复习等,更是常见。然 而,不是所有家庭都懂教育、不是所有 家长都善教学,一些家长颇有微词也 就不可避免了。 事实上,禁止微信布置作业,禁的 不是家校交流,而是禁通过这种即时 通信方式,把本属于学校和老师的责 任“推卸”给家长。批改作业是教师履 行教育教学职责的应有之义,教师法 第八条规定,“教师应当履行教师聘 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令人欣慰的是,一些地方教育行 政部门就中小学作业管理做出了规 定。在浙江,规定“不得布置要求家长 完成或需要家长代劳的作业,不得要 求家长批改教师布置的作业或纠正孩 子的作业错误”;在山东,规定“严格控 制学生作业量”“科学设计作业内容, 提倡分层布置作业,不布置机械重复、 死记硬背型作业”“作业批改必须由教 师完成,不得让家长批改作业”。 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 社会都有责任。“禁用微信布置作业”, 目的在于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学 校与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过程中不可 或缺的主体,构建和谐家校关系、形成 合作共育的格局,才能保障儿童健康 成长。对于家庭来说,家长是孩子的 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 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对于 学校来说,应肩负起立德树人的重任, 保质保量完成好国家规定的教育教学 任务,从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面对“作业”问题,一方面,应当重 视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引导家长树 立正确的教育观,避免“校内减负、校 外增负”现象,正确发挥家长在学生作 业过程中的督促、支持与鼓励作用;另 一方面,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地中小 学教师不得要求家长批改教师布置的 作业,不得布置要求家长完成或需要 家长代劳的作业。 禁令下了,老师布置作业的方式 正在改变。期待这一改变能为切实减 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起到推动 作用。 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 从浙江大学玉泉校区出发,一路 向北,一个小时左右的车程,便到了群 山苍翠、竹海连绵的浙江省湖州市安 吉县余村。浙大师生们正在这里上一 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概论”课。边走边看边调研, 教与学、思与行,在“绿水逶迤去,青山 相向开”中铺陈开来。 从过去的以“卖石头”为生,到现在 将环境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余村的 变化,让学生们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 银山”的发展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课程授课老师、浙江大学马克思 主义学院副教授傅夏仙说,“00 后”大 学生思维活跃、朝气蓬勃,但是对历史 的把握、对现实的理解还不够深刻。 只有让他们亲眼看见、亲身体会、亲自 参与到国家的变化当中,才能感受 70 年的伟大历程与生动实践,才能更好 感悟每个人心中的中国梦,体悟青年 一代的使命担当。 理论最大的魅力是历史穿透力,最 大的动力是现实解释力。只有让理论与 实践、历史与现实相互结合,思政教育才 能入脑入心。浙江是中国革命红船的起 航地、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 “浙江的现象、经验、人物,理应成为浙 大学生的宽广课堂。”傅夏仙认为,思政 课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有抬头率 是第一步,有点头率才是更重要的,必 须让学生们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有思 考、有收获、有共鸣。 “当年的矿场在哪里?”“大伙是怎 么致富的?”“一年收入有多少?”走进 农家院落,学生与当地农民攀谈起 来。于是,余村发展的历史一步步展 现在眼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 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也 在学生们的脑海中渐渐清晰起来。 当得知余村创办了十几家农家 乐、组建了观光车队、打通了“吃住行” 一条龙服务, 2018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 高达 4.1 万元时,浙大化学工程与生物 工程学院学生陈琳莹感慨道:“追寻余 村的发展之路,我们从山乡巨变的一 抹缩影里,读懂了浙江农民在生态文 明建设中筑梦圆梦的奋斗历程。” 如何让行读不千篇一律,不走马 观花?在浙大,除了任课教师带着看、 领着学的现场教学,学校还拿出学时, 让同学们开展主题调研。大家通过个 案访谈、现场观察、问卷调查等形式, 链接课堂内外,剖析“最多跑一次”改 革、农村文化礼堂、互联网法院等鲜活 案例,在调研中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的生 动实践。动物科学学院本科生杨帆在 桐庐县荻浦村开展“乡村振兴背景下 乡村旅游发展”的调研后,感触颇深: “调研中的所见所闻就是我们最大的 收获。”课程之余,杨帆所在的小组还 制作了“美丽荻浦”宣传折页,希望让 更多人了解那里的好山好水好风光。 浙大学生行读新时代的实践,早 已超出了一门课的范畴。这两天,机 械工程学院硕士生潘佳锋正准备前往 《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译者 陈望道的故居,开启一次追寻思想原 点之行。“出发之前,我只需要通过学 校平台预约,就可以获得包括路线、行 程、宣讲在内的一系列‘套餐’服务。” 潘佳锋说,“这大大解决了行读之旅的 后顾之忧,也让‘红色之旅’成为一次 ‘想走就走的旅行。’”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浙江大学已 经建立了 20 个学生党建与思政现场教 学基地。“这 20 个基地的选定,是马克 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利用一个暑假时 间,从 104 个备选方案中摸底产生的。” 浙江大学党委研工部副部长陈凯旋介 绍,更为可喜的是,一批学生自己参与 设计、宣讲、打造的具有学生味儿的思 政基地也已经形成,广大青年学子正 在行读中接受教育熏陶,了解浙江,感 知中国。 柯溢能参 与 采 写) 浙大思政课 在行读中感知中国 本报记者 丁雅诵 打破信息孤岛是一个世界难题。 随着信息技术 20 多年的网络化发 展,新需求不断产生、技术不断演进和 升级换代,再加上其他人为的因素,越 来越多的信息系统成为孤岛。这给信 息共享和数据的深度挖掘带来诸多不 便,也让信息化发展面临阻碍。 在不改造原有系统的情况下,把信 息系统彼此连接,既能维持原有系统的 稳定和安全,又能让连接信息孤岛的成 本大大降低,实现不同数据的共通共融 —这是北京大学梅宏院士和黄罡教 授团队“云—端融合项目”的研究思路, 该成果荣获“2018 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 一等奖”。 这一项目被同行誉为“颠覆式重大 发明和创新”。 成果获专利普通(非排他)许可费 9500 万元,创下中国高校信息领域之 最。其研发的“燕云”平台,在政府数据 开放共享、互联网 + 政务服务、政务信 息系统整合共享等领域均发挥了重大 作用。 更为重要的,该成果突破了国际上 传统的通过中间件实现信息系统连接 的思路,另辟蹊径、自主创新,这也是我 国科学家在信息领域摆脱“路径依赖”, 完成从跟随到原始创新跨越的一个成 功案例。 从“白盒”到“黑盒”, 不仅是颜色的变化 推动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 合,打通信息壁垒,形成数据共享大平 台,构建全国信息资源共享体系,这是 通过大数据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 的必然要求。 但是,如何打通信息壁垒,让数据 真正融合起来,形成数据共享的大平 台,对于我国信息领域的工作者来说, 是任务,也是难题。 “这工作就像‘老城改造’”,在北京 大学理科一号楼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办 公室内,梅宏院士用一个简单的类比给 记者做解释,“就像把各种来自不同厂 商的电器连接起来。”尽管过去几年已 先后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和北京理工大 学的行政职务,在北大学习工作多年的 梅宏依旧与北大的核心研究团队保持 紧密联系,“云—端融合项目”的研究也 是在这里持续推进。 按照国际传统思路,要先做一个采 用某种“插座”标准的“接线板”(即中间 件),同时公布一个接口标准,随后各自 的系统按照标准进行内部改造,从而形 成连接,这种思路也被喻为“白盒”思 路。按此思路,每一个系统的二次开 发、二次改造,工作量很大,改造过程中 也可能引入新的错误或安全风险。 与之不同,梅宏—黄罡团队采取了 另一种思路—不变动原有系统,通过 客户端驱动的软件资源反射机制自动重 构系统体系结构和数据访问接口,从而 实现连通。就像一个城市拟新建地铁, 不再需要开膛破肚地把马路挖开,影响 沿线工作和生活,而是采用“盾构机”,在 隧道中掘进的同时,铺设好地下管道,然 后实现城市交通各集散点的地铁连通。 这是效率的重大跨越!也被喻为 “黑盒”思路。 这种此前国际上从未有过的新思 路,最终成为在大数据时代解决数据共 享问题的利器,通过“黑盒”方法,数据 开放效率平均提升两个数量级。这意 味着,运用该项技术,连接信息孤岛的 成本降为原来的 1%以“电子政务”建设为例,过去建设 过程中要完成所有政务数据的共享融 合,需要以“白盒”方式连接原有的政务 信息系统,这就需要协调整合不同部 门、不同系统以及不同系统的开发商, 工作量庞大。但使用“黑盒”技术,仅需 获得某系统的合法访问权限,就可以重 建这个系统的数据访问接口,省去了协 调、改造等诸多繁复的程序。 这是一次了不起的变革和提升! 坚持原始创新,坚持 做有用的研究 “黑盒”技术是整个团队“十年磨一 剑”的产物。 “最开始,只是出于好奇”。相关研 究从 2007 年就已起步,但当时还停留 于被动跟随国际上主流的“白盒”思 路。日复一日,由于“白盒”方式的庞杂 与繁琐,让梅宏渐渐对“黑盒”思路萌发 了兴趣,这也是“无心插柳”的第一步。 “日后回想,这种‘无心插柳柳成 荫’的结果是符合科研基本规律的。”谈 及科研的原动力,梅宏有感而发:“目的 性”很强的研究往往难以实现重大原始 创新,多只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实现一 定程度的改良。这给我们带来一个启 示,要淡化功利、淡化目的性,要大胆想 象,要敢于跳出思维的束缚,努力摆脱 “路径依赖”。 当然,即便是“无心插柳”,也不能 仅靠灵光一闪。思路的转变意味着科 研方向的整体转变。在梅宏看来,“想 到”与“做到”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 “黑盒”技术的门槛很高,但不是不 可为,实现的前提是要对计算机系统运 行原理及其软件栈都很熟悉,这就要求 团队真得“做到”。 经过反复探索、实验,“想到”也“做 到”了。但让团队始料未及的是,技术 推广应用又成为难题。 团队曾做了很多尝试。一开始试 图将技术用在软件系统使用培训方面, 通过把操作软件系统的轨迹记录下来, 以后通过回放,帮助人们学习使用新软 件。后来又做过异构云的统一管理,通 过体系结构恢复和接口重建,把采用不 同厂商的云管理平台构建的数据中心 连通起来,实现统一的资源管理和调 度。还做过对已有信息系统针对移动 终端、桌面等不同终端设备的用户界面 适配。 这些早期的技术应用效果虽然很 好,但最终都因为没有足够大的市场而 告一段落。对此,梅宏很理智,也很淡 然,“技术大规模应用,必须有合适的应 用场景,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 后来,大数据热潮带来的数据共享 开放需求为这一项目带来了市场前景, “大数据时代,只有多元的数据相互碰 撞,才能产生最大的价值。”这是梅宏对 “大数据”内涵的理解。特别是政务数据 共享开放为技术成果应用提供了时代机 遇。到目前为止,该技术已打通国家部 委、各省市 6000 多个信息孤岛,为政务 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提供了 高效支撑。从四川崇州的综合执法到贵 州的精准扶贫,从浙江的“最多跑一次” 到贵州的“万企融合”,大数据的应用场 景越来越广泛,打破信息孤岛的数据互 操作技术的地位也日益凸显。 “在技术学科,我们要做有用的研 究”,这是团队一直坚持的理念。“技术 学科做科研的目的应该是帮助人类解 决问题。而现在一些科研项目的成果 却只看重论文。论文只是成果的一种 表现形式,而不该是根本。”科研评价标 准的优化、学术风气的端正,是根植梅 宏内心的期望。 “万物数字化、万物互联的时代正 在开启。”梅宏表示,随着信息技术的不 断发展和信息化的不断深入,未来将形 成人—机—物连接、融合的世界。数据 量将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大数据带来的 新的科研命题也将不断出现。 在师道传承中抓住机遇 梅宏是一个传承者。 这次获奖的团队传承于杨芙清院 士在北京大学创建的软件团队,作为杨 院士的学生,梅宏说自己一个很重要的 责任就是把老师开创的事业传承下去 并发扬光大。 杨芙清院士是我国软件学科的奠 基人之一,几十年的努力让北大软件学 科在国内奠定了学术地位,更重要的是 培养了一支很强的科研队伍。上世纪 90 年代后期,在杨院士主持的国家重点 科技攻关项目青鸟工程中,梅宏跟着老 师做操作系统与软件工程领域的研究, 并开始接触信息系统的互操作问题。 随着黄罡、张颖、刘譞哲等青年才俊的 陆续加入,团队逐渐壮大。 不仅是计算机事业,杨芙清质疑、 开放、平等的教育观念也深深影响了梅 宏。对于培养学生,经过几十年教学实 践,梅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方法。 因材施教,是梅宏在育人过程中的 首要坚持。当前社会发展变化快,学生 面临的选择也日益多元。要启发和帮 助学生明确自身潜能和兴趣所在,进而 朝目标踏实前行、奋发向上。本着这样 的原则,梅宏并不会要求学生全部致力 于高精尖的学术研究,而是根据每个学 生的不同特点差异化培养,在平等融洽 的师生关系中尊重学生天性,鼓励学生 进步。 与此同时,梅宏还鼓励学生大胆质 疑、发表不同学术意见。在与学生交流 的过程中,就一个学术观点,学生与他 争得面红耳赤的现象十分常见。“一个 方法,一个观点,即使别人已经提出过、 论证过,我们也要带着疑问去看。我一 直强调批判性思维,如果学生不能、不 敢质疑我,就无法取得进步。”质疑、平 等、开放的教育态度,是梅宏一直坚持 的,也是杨芙清院士一直强调的。 在梅宏看来,老师的责任,就是要 营造一个让学生茁壮成长的环境。好 的环境、好的土壤,才能最终成就“颠覆 式发明和创新”。 贾麟参 与 采 写) 创新驱动发展,原始创新是根基。 当打破信息孤岛已成为世界难 题、当“白盒”思路已经成为国际通行, 梅宏—黄罡团队“黑盒”思路的最大意 义,不仅在于实现了不同数据的共通共 融,更在于突破了传统思路的思维定 式,摆脱“路径依赖”,另辟蹊径、自主创 新,最终成为在大数据时代解决数据共 享问题的利器,为世界同行所瞩目。 当然,实现这一点,并不容易。 需要对科研保持最朴素的好奇 心,需要在探索未知、创新创造的路上 心无旁骛,需要摒弃唯论文、唯奖项的 功利心态,还需要坚守“板凳坐得十年 冷”的定力和初心。 期待能有更多科研工作者发扬科 学精神,将目光瞄准重大科技成果的 原始创新。期待能有更多科研工作者 以“十年磨一剑”的劲头潜心治学,实 现自主创新的惊人一跃。“虽无飞,飞 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 自主创新,鸣必惊人 前不久,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塘雅镇含香中心小学农耕园里,盛开的油菜花引来了师生们的关注。春天是什么颜色的? 春耕时节祖辈是怎样劳作的?这些都是校园文化教育的重要方面。 严碧华 邵勤旦摄影报道 核心阅读 在不改造原有系 统的情况下,把信息 系统彼此连接,实现 不同数据的共通共融 ■深聚焦 · 科技创新,高校在行动④ R

Upload: others

Post on 01-Aug-2020

7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R 一项连通信 - Peoplepaper.people.com.cn/rmrb/page/2019-04/14/05/rmrb2019041405.pdf · 提案时表示:“教师不得通过手机微信 和 qq 等方式布置作业,不得将批改

55 教育教育2019年 4月 14日 星期日

■凭栏处R

“禁用微信布置作业”,问题的根源在于摆正“家校共育”的位置

■深观察R

■记者手记R

前不久,教育部在答复政协委员

提案时表示:“教师不得通过手机微信

和 QQ 等方式布置作业,不得将批改

作业的任务交给家长,避免出现‘学校

减负、社会增负,教师减负、家长增负’

等现象。”

禁令一出,社会反响热烈,在一片

叫好声中,也不乏一些议论,如:小低

年级孩子不具备记作业的能力,怎么

办 ? 家 长 想 了 解 孩 子 的 当 日 学 习 情

况,什么方式合适?老师日常发布的

提醒通知、家校共育活动,算不算“作

业”?微信“打卡”有督促作用,还有英

语语音作业,是不是都要取消?禁止

微信和 QQ 布置作业,“校讯通”等是

否会变相取代?

禁令背后,直指减轻中小学生课

业负担这个顽症痼疾,一些议论则折

射出不同层面的教育关切:主管部门

对教育发展的关切、学校老师对教学

质量的关切、学生家长对孩子前途的

关切。

如今,一些学校布置的作业正在

“ 跑 偏 变 味 ”:有 让 一 年 级 小 学 生 做

PPT 的 ,有 让 幼 儿 园 孩 子 做“ 手 抄 小

报”的,还有要求完成“蚕宝宝 21 天观

察 日 记 ”“ 废 旧 纸 箱 制 作 小 汽 车 ”的

…… 如 果 没 有 家 长“ 辅 导 ”甚 至“ 代

劳”,孩子很难完成,再如请家长检查

作业、辅导预习复习等,更是常见。然

而,不是所有家庭都懂教育、不是所有

家长都善教学,一些家长颇有微词也

就不可避免了。

事实上,禁止微信布置作业,禁的

不是家校交流,而是禁通过这种即时

通信方式,把本属于学校和老师的责

任“推卸”给家长。批改作业是教师履

行教育教学职责的应有之义,教师法

第 八 条 规 定 ,“ 教 师 应 当 履 行 教 师 聘

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令人欣慰的是,一些地方教育行

政 部 门 就 中 小 学 作 业 管 理 做 出 了 规

定。在浙江,规定“不得布置要求家长

完成或需要家长代劳的作业,不得要

求家长批改教师布置的作业或纠正孩

子的作业错误”;在山东,规定“严格控

制学生作业量”“科学设计作业内容,

提倡分层布置作业,不布置机械重复、

死记硬背型作业”“作业批改必须由教

师完成,不得让家长批改作业”。

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

社会都有责任。“禁用微信布置作业”,

目的在于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学

校与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过程中不可

或缺的主体,构建和谐家校关系、形成

合作共育的格局,才能保障儿童健康

成长。对于家庭来说,家长是孩子的

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

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对于

学校来说,应肩负起立德树人的重任,

保质保量完成好国家规定的教育教学

任务,从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面对“作业”问题,一方面,应当重

视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引导家长树

立正确的教育观,避免“校内减负、校

外增负”现象,正确发挥家长在学生作

业过程中的督促、支持与鼓励作用;另

一方面,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地中小

学教师不得要求家长批改教师布置的

作业,不得布置要求家长完成或需要

家长代劳的作业。

禁令下了,老师布置作业的方式

正在改变。期待这一改变能为切实减

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起到推动

作用。

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张 烁

从浙江大学玉泉校区出发,一路

向北,一个小时左右的车程,便到了群

山苍翠、竹海连绵的浙江省湖州市安

吉县余村。浙大师生们正在这里上一

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概论”课。边走边看边调研,

教与学、思与行,在“绿水逶迤去,青山

相向开”中铺陈开来。

从过去的以“卖石头”为生,到现在

将环境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余村的

变化,让学生们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

银山”的发展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课程授课老师、浙江大学马克思

主义学院副教授傅夏仙说,“00 后”大

学生思维活跃、朝气蓬勃,但是对历史

的 把 握 、对 现 实 的 理 解 还 不 够 深 刻 。

只有让他们亲眼看见、亲身体会、亲自

参与到国家的变化当中,才能感受 70年的伟大历程与生动实践,才能更好

感悟每个人心中的中国梦,体悟青年

一代的使命担当。

理论最大的魅力是历史穿透力,最

大的动力是现实解释力。只有让理论与

实践、历史与现实相互结合,思政教育才

能入脑入心。浙江是中国革命红船的起

航地、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习近平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

“浙江的现象、经验、人物,理应成为浙

大学生的宽广课堂。”傅夏仙认为,思政

课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有抬头率

是第一步,有点头率才是更重要的,必

须让学生们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有思

考、有收获、有共鸣。

“当年的矿场在哪里?”“大伙是怎

么致富的?”“一年收入有多少?”走进

农 家 院 落 ,学 生 与 当 地 农 民 攀 谈 起

来。于是,余村发展的历史一步步展

现在眼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

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也

在学生们的脑海中渐渐清晰起来。

当 得 知 余 村 创 办 了 十 几 家 农 家

乐、组建了观光车队、打通了“吃住行”

一条龙服务,2018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

高达 4.1 万元时,浙大化学工程与生物

工程学院学生陈琳莹感慨道:“追寻余

村的发展之路,我们从山乡巨变的一

抹缩影里,读懂了浙江农民在生态文

明建设中筑梦圆梦的奋斗历程。”

如何让行读不千篇一律,不走马

观花?在浙大,除了任课教师带着看、

领着学的现场教学,学校还拿出学时,

让同学们开展主题调研。大家通过个

案访谈、现场观察、问卷调查等形式,

链接课堂内外,剖析“最多跑一次”改

革、农村文化礼堂、互联网法院等鲜活

案例,在调研中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的生

动实践。动物科学学院本科生杨帆在

桐庐县荻浦村开展“乡村振兴背景下

乡村旅游发展”的调研后,感触颇深:

“调研中的所见所闻就是我们最大的

收获。”课程之余,杨帆所在的小组还

制作了“美丽荻浦”宣传折页,希望让

更多人了解那里的好山好水好风光。

浙大学生行读新时代的实践,早

已超出了一门课的范畴。这两天,机

械工程学院硕士生潘佳锋正准备前往

《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译者

陈望道的故居,开启一次追寻思想原

点之行。“出发之前,我只需要通过学

校平台预约,就可以获得包括路线、行

程、宣讲在内的一系列‘套餐’服务。”

潘佳锋说,“这大大解决了行读之旅的

后顾之忧,也让‘红色之旅’成为一次

‘想走就走的旅行。’”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浙江大学已

经建立了 20 个学生党建与思政现场教

学基地。“这 20 个基地的选定,是马克

思 主 义 学 院 研 究 生 利 用 一 个 暑 假 时

间,从 104 个备选方案中摸底产生的。”

浙江大学党委研工部副部长陈凯旋介

绍,更为可喜的是,一批学生自己参与

设计、宣讲、打造的具有学生味儿的思

政基地也已经形成,广大青年学子正

在行读中接受教育熏陶,了解浙江,感

知中国。

(柯溢能参与采写)

浙大思政课

在行读中感知中国本报记者 丁雅诵

打破信息孤岛是一个世界难题。

随着信息技术 20 多年的网络化发

展,新需求不断产生、技术不断演进和

升级换代,再加上其他人为的因素,越

来越多的信息系统成为孤岛。这给信

息共享和数据的深度挖掘带来诸多不

便,也让信息化发展面临阻碍。

在不改造原有系统的情况下,把信

息系统彼此连接,既能维持原有系统的

稳定和安全,又能让连接信息孤岛的成

本大大降低,实现不同数据的共通共融

——这是北京大学梅宏院士和黄罡教

授团队“云—端融合项目”的研究思路,

该成果荣获“2018 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

一等奖”。

这一项目被同行誉为“颠覆式重大

发明和创新”。

成果获专利普通(非排他)许可费

9500 万元,创下中国高校信息领域之

最。其研发的“燕云”平台,在政府数据

开放共享、互联网+政务服务、政务信

息系统整合共享等领域均发挥了重大

作用。

更为重要的,该成果突破了国际上

传统的通过中间件实现信息系统连接

的思路,另辟蹊径、自主创新,这也是我

国科学家在信息领域摆脱“路径依赖”,

完成从跟随到原始创新跨越的一个成

功案例。

从“白盒”到“黑盒”,不仅是颜色的变化

推动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

合,打通信息壁垒,形成数据共享大平

台,构建全国信息资源共享体系,这是

通过大数据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

的必然要求。

但是,如何打通信息壁垒,让数据

真正融合起来,形成数据共享的大平

台,对于我国信息领域的工作者来说,

是任务,也是难题。

“这工作就像‘老城改造’”,在北京

大学理科一号楼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办

公室内,梅宏院士用一个简单的类比给

记者做解释,“就像把各种来自不同厂

商的电器连接起来。”尽管过去几年已

先后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和北京理工大

学的行政职务,在北大学习工作多年的

梅宏依旧与北大的核心研究团队保持

紧密联系,“云—端融合项目”的研究也

是在这里持续推进。

按照国际传统思路,要先做一个采

用某种“插座”标准的“接线板”(即中间

件),同时公布一个接口标准,随后各自

的系统按照标准进行内部改造,从而形

成连接,这种思路也被喻为“白盒”思

路。按此思路,每一个系统的二次开

发、二次改造,工作量很大,改造过程中

也可能引入新的错误或安全风险。

与之不同,梅宏—黄罡团队采取了

另一种思路——不变动原有系统,通过

客户端驱动的软件资源反射机制自动重

构系统体系结构和数据访问接口,从而

实现连通。就像一个城市拟新建地铁,

不再需要开膛破肚地把马路挖开,影响

沿线工作和生活,而是采用“盾构机”,在

隧道中掘进的同时,铺设好地下管道,然

后实现城市交通各集散点的地铁连通。

这是效率的重大跨越!也被喻为

“黑盒”思路。

这种此前国际上从未有过的新思

路,最终成为在大数据时代解决数据共

享问题的利器,通过“黑盒”方法,数据

开放效率平均提升两个数量级。这意

味着,运用该项技术,连接信息孤岛的

成本降为原来的 1%。

以“电子政务”建设为例,过去建设

过程中要完成所有政务数据的共享融

合,需要以“白盒”方式连接原有的政务

信息系统,这就需要协调整合不同部

门、不同系统以及不同系统的开发商,

工作量庞大。但使用“黑盒”技术,仅需

获得某系统的合法访问权限,就可以重

建这个系统的数据访问接口,省去了协

调、改造等诸多繁复的程序。

这是一次了不起的变革和提升!

坚持原始创新,坚持做有用的研究

“黑盒”技术是整个团队“十年磨一

剑”的产物。

“最开始,只是出于好奇”。相关研

究从 2007 年就已起步,但当时还停留

于 被 动 跟 随 国 际 上 主 流 的“ 白 盒 ”思

路。日复一日,由于“白盒”方式的庞杂

与繁琐,让梅宏渐渐对“黑盒”思路萌发

了兴趣,这也是“无心插柳”的第一步。

“日 后 回 想 ,这 种‘ 无 心 插 柳 柳 成

荫’的结果是符合科研基本规律的。”谈

及科研的原动力,梅宏有感而发:“目的

性”很强的研究往往难以实现重大原始

创新,多只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实现一

定程度的改良。这给我们带来一个启

示,要淡化功利、淡化目的性,要大胆想

象,要敢于跳出思维的束缚,努力摆脱

“路径依赖”。

当然,即便是“无心插柳”,也不能

仅靠灵光一闪。思路的转变意味着科

研方向的整体转变。在梅宏看来,“想

到”与“做到”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

“黑盒”技术的门槛很高,但不是不

可为,实现的前提是要对计算机系统运

行原理及其软件栈都很熟悉,这就要求

团队真得“做到”。

经过反复探索、实验,“想到”也“做

到”了。但让团队始料未及的是,技术

推广应用又成为难题。

团队曾做了很多尝试。一开始试

图将技术用在软件系统使用培训方面,

通过把操作软件系统的轨迹记录下来,

以后通过回放,帮助人们学习使用新软

件。后来又做过异构云的统一管理,通

过体系结构恢复和接口重建,把采用不

同厂商的云管理平台构建的数据中心

连通起来,实现统一的资源管理和调

度。还做过对已有信息系统针对移动

终端、桌面等不同终端设备的用户界面

适配。

这些早期的技术应用效果虽然很

好,但最终都因为没有足够大的市场而

告一段落。对此,梅宏很理智,也很淡

然,“技术大规模应用,必须有合适的应

用场景,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

后来,大数据热潮带来的数据共享

开放需求为这一项目带来了市场前景,

“大数据时代,只有多元的数据相互碰

撞,才能产生最大的价值。”这是梅宏对

“大数据”内涵的理解。特别是政务数据

共享开放为技术成果应用提供了时代机

遇。到目前为止,该技术已打通国家部

委、各省市 6000 多个信息孤岛,为政务

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提供了

高效支撑。从四川崇州的综合执法到贵

州的精准扶贫,从浙江的“最多跑一次”

到贵州的“万企融合”,大数据的应用场

景越来越广泛,打破信息孤岛的数据互

操作技术的地位也日益凸显。

“在技术学科,我们要做有用的研

究”,这是团队一直坚持的理念。“技术

学科做科研的目的应该是帮助人类解

决问题。而现在一些科研项目的成果

却只看重论文。论文只是成果的一种

表现形式,而不该是根本。”科研评价标

准的优化、学术风气的端正,是根植梅

宏内心的期望。

“万物数字化、万物互联的时代正

在开启。”梅宏表示,随着信息技术的不

断发展和信息化的不断深入,未来将形

成人—机—物连接、融合的世界。数据

量将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大数据带来的

新的科研命题也将不断出现。

在师道传承中抓住机遇

梅宏是一个传承者。

这次获奖的团队传承于杨芙清院

士在北京大学创建的软件团队,作为杨

院士的学生,梅宏说自己一个很重要的

责任就是把老师开创的事业传承下去

并发扬光大。

杨芙清院士是我国软件学科的奠

基人之一,几十年的努力让北大软件学

科在国内奠定了学术地位,更重要的是

培养了一支很强的科研队伍。上世纪

90 年代后期,在杨院士主持的国家重点

科技攻关项目青鸟工程中,梅宏跟着老

师做操作系统与软件工程领域的研究,

并开始接触信息系统的互操作问题。

随着黄罡、张颖、刘譞哲等青年才俊的

陆续加入,团队逐渐壮大。

不仅是计算机事业,杨芙清质疑、

开放、平等的教育观念也深深影响了梅

宏。对于培养学生,经过几十年教学实

践,梅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方法。

因材施教,是梅宏在育人过程中的

首要坚持。当前社会发展变化快,学生

面临的选择也日益多元。要启发和帮

助学生明确自身潜能和兴趣所在,进而

朝目标踏实前行、奋发向上。本着这样

的原则,梅宏并不会要求学生全部致力

于高精尖的学术研究,而是根据每个学

生的不同特点差异化培养,在平等融洽

的师生关系中尊重学生天性,鼓励学生

进步。

与此同时,梅宏还鼓励学生大胆质

疑、发表不同学术意见。在与学生交流

的过程中,就一个学术观点,学生与他

争得面红耳赤的现象十分常见。“一个

方法,一个观点,即使别人已经提出过、

论证过,我们也要带着疑问去看。我一

直强调批判性思维,如果学生不能、不

敢质疑我,就无法取得进步。”质疑、平

等、开放的教育态度,是梅宏一直坚持

的,也是杨芙清院士一直强调的。

在梅宏看来,老师的责任,就是要

营造一个让学生茁壮成长的环境。好

的环境、好的土壤,才能最终成就“颠覆

式发明和创新”。

(贾麟参与采写)

梅宏—黄罡团队﹃云—端融合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一项连通信息孤岛的变革

本报记者

赵婀娜

创新驱动发展,原始创新是根基。

当 打 破 信 息 孤 岛 已 成 为 世 界 难

题、当“白盒”思路已经成为国际通行,

梅宏—黄罡团队“黑盒”思路的最大意

义,不仅在于实现了不同数据的共通共

融,更在于突破了传统思路的思维定

式,摆脱“路径依赖”,另辟蹊径、自主创

新,最终成为在大数据时代解决数据共

享问题的利器,为世界同行所瞩目。

当然,实现这一点,并不容易。

需 要 对 科 研 保 持 最 朴 素 的 好 奇

心,需要在探索未知、创新创造的路上

心无旁骛,需要摒弃唯论文、唯奖项的

功利心态,还需要坚守“板凳坐得十年

冷”的定力和初心。

期待能有更多科研工作者发扬科

学精神,将目光瞄准重大科技成果的

原始创新。期待能有更多科研工作者

以“十年磨一剑”的劲头潜心治学,实

现自主创新的惊人一跃。“虽无飞,飞

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

自主创新,鸣必惊人呐 言

前不久,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塘雅镇含香中心小学农耕园里,盛开的油菜花引来了师生们的关注。春天是什么颜色的?

春耕时节祖辈是怎样劳作的?这些都是校园文化教育的重要方面。 严碧华 邵勤旦摄影报道

核心阅读

在不改造原有系统的情况下,把信息系统彼此连接,实现不同数据的共通共融

■深聚焦·科技创新,高校在行动④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