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乐中 聆听自然之声 课堂:儿童成长的场域€¦ ·...

1
主编:韩世文 电话:010-82296730 编辑:钟原 电话:010-82296569 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美编:孙东 电话:010-82296729 图片新闻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现代课堂 现代课堂 2019年5月29日 让中国教育因你而改变 5 周刊 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 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 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 回首往事,两节“第一课”都令我 印象深刻,并深深影响了我。一节是 我实习时的第一课,另一节是我正式 参加工作的第一课。 迫使我讲普通话的第一课。 1984年秋,我们湖南师范大学政治系 81级部分学生来到涟源钢铁厂子弟 学校高一年级实习。当时两个人负 责一个班,我和一个同学在一个班当 实习班主任,同时又负责这个班的政 治课教学。 那时,学校全年级有 10 个班,我 们班的政治课教学进度慢了一个小 节的内容。但是带队教师要求我们 必须按照全年级统一的进度开展实 习教学。考虑到当时高一政治教材 知识的连贯性,我只好对该班学生进 行“补课”。 由于我这个“补课”具有特殊性, 不是带队教师计划内的工作,因此那 节课由我个人独立完成。 当我兴致勃勃地上完这节课,全 班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许多学 生都争相问我:“潘老师,你是哪里人 啊?你的话我们怎么一句都听不 懂?”学生的提问让我十分惊讶。于 是,我随机开展了一个调查,结果居 然没有一个人举手表示听懂了。 虽然上课讲普通话是一个常识, 但是因为没有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自己就难免在课堂上不自觉地讲土 话与方言。 学生的这个反应让我暗下决心, 下次我的正式实习课,一定要讲普通 话。结果,我正式上实习课的时候, 下课还没问学生,他们就高兴地跟我 说:“潘老师,这节课您的话我们全听 懂了!” 经过这件事后,以后走进教室、 走上讲台,我都坚持讲普通话。 而这次失败的第一课,却反过来 促成和奠定了我终身讲普通话的基 础。我很感谢这个第一课,也很感谢 那些对我提意见的学生。 颠覆学生朗读观的第一课。大 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在武冈第一职业 中学工作。 参加工作的第一节课,我给该校 初一学生上语文课。因为执教班级 还没有语文教师,已经耽搁了几节 课,所以我走进教室,简单提了几点 上课要求后,就匆忙开始上第一课 《沁园春·雪》。 我对全班学生说:“先请同学们 听老师范读一遍课文。”话音刚落,教 室里马上发出全班学生吵闹的读书 声。面对这种情况,我先高呼:“大家 别急,还是先听老师范读吧!”然后大 声范读起来。 由于这是一所农村职业学校,学 生的自觉性普遍较低,也没有什么纪 律性,但他们渴望更高水平的教师和 更精彩的课堂。没想到,我的范读让 学生迅速安静下来,他们认真地倾 听,生怕打扰到我…… 这节课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如 果教师的教学真正能达到艺术之境, 能够启发学生,唤醒学生沉睡的心 灵,哪怕学生基础再差,也能有安静 的时候。 当然,除了范读,语文教学如何 在其他教学环节也能激发学生兴趣, 达到让学生着迷的艺术境界呢?我 进一步思考:学科教学怎样才能上升 到一个让学生着迷的艺术境界呢? 这成了我“第一课”后留给自己的一 个启示与奋斗目标,一直激励我研究 教学,提升教学艺术。 (作者单位系湖南省武冈市教科所) 我的 两节宝贵的 两节宝贵的 两节宝贵的 两节宝贵的 两节宝贵的 两节宝贵的 两节宝贵的 两节宝贵的 两节宝贵的 两节宝贵的 两节宝贵的 两节宝贵的 两节宝贵的 两节宝贵的 两节宝贵的 两节宝贵的 两节宝贵的 两节宝贵的 两节宝贵的 两节宝贵的 两节宝贵的 两节宝贵的 两节宝贵的 两节宝贵的 两节宝贵的 两节宝贵的 两节宝贵的 两节宝贵的 两节宝贵的 两节宝贵的 两节宝贵的 两节宝贵的 第一课 第一课 第一课 第一课 第一课 第一课 第一课 第一课 第一课 第一课 第一课 第一课 第一课 第一课 第一课 第一课 第一课 第一课 第一课 第一课 第一课 第一课 第一课 第一课 第一课 第一课 第一课 第一课 第一课 第一课 第一课 第一课 潘璋荣 前段时间,我听了同行王辉执 教的一节小学五年级音乐课《田野 在召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歌 曲选自《你好,大自然》一课,王辉 将作品与大自然巧妙联系起来,让 课堂充满了大自然的气息;他用自 己过硬的专业技能和巧妙的教学 艺术,引导学生通过模仿、对比、拓 展、深化等活动,将学生引到歌曲 学习的美妙中。 师生交流,巧妙导入。课堂伊 始,教师问:“孩子们,春夏秋冬你 们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学生 们纷纷说出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 由,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王辉马上 通过阐明自己的观点进行引导: “老师喜欢春天,喜欢春风吹面薄 如纱的感觉,这种感觉让人感到温 暖和惬意。”接着又问:“哪位同学 能模仿春风的声音?”王辉通过描 述春天的感觉导入到春风的声音, 又引导学生模仿春风的声音,“春 风有起有伏,有高有低,我们可以 这样唱一唱”。这时,课堂自然引 入单音和声的练习。教师这样设 计,既做到了发声练习,又为歌曲 二声部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对比前行,感受节奏。春风也有 优美的旋律,教师弹琴并范唱让学生 感受附点节奏。同时,用两种节奏的 旋律模仿风吹柳枝的声音,并进行对 比,看哪种更能表现出柳枝摆动的感 觉。学生听后纷纷回答: “带附点的 节奏更能表现出柳枝摆动的感觉。” 这时,教师点出附点的作用,这种设 计既让学生了解了附点的作用,又解 决了节奏上的难点,为歌曲下一步的 学习奠定了基础。 聆听模唱,用心感悟。学生体 会了附点节奏后,教师马上又弹奏 前半段旋律,让学生随着老师的伴 奏齐唱旋律,并听范唱录音,调动学 生数拍1234并进行踏步。在学生 做完这些后,王辉让学生说一说听 完这首歌的感受。其中有一个学 生说:“歌曲把春天表现得惟妙惟 肖,让人听后感到轻松愉快。”谈完 感受后,王辉让学生再听录音,并阅 读歌词,找出不明白的地方。当学 生提出对“梯里通巴”不理解的时 候,王辉巧妙地进行引导,表示歌中 所唱的“梯里通巴”就是美丽的大自 然在热情地召唤着小伙伴“快快来 吧”的意思。课进行到这里,通过多 种形式的聆听与模唱,学生基本掌 握了歌曲的旋律,可以随教师的伴 奏一起来完整演唱歌曲。 联系生活,体会情感。当学生 能够完整演唱歌曲后,王辉又让学 生进一步体会歌曲的情感基调。 “绿树发芽,万物生长,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静悄悄、慢慢、茁壮地 成长。”王辉的手势也随着学生的 回答做出了渐强的动作。同时,又 和学生一起体会百灵鸟展翅飞翔 的“轻巧灵活”。歌曲的结尾部分 是高潮,要唱得坚定有力,最后在 歌曲最高音上结束,只有这样才会 情绪高涨,使全曲始终洋溢着欢乐 的气氛,尽情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 爱之情。 中西对比,拓展延伸。 “同学 们,今天我们学习了这首歌曲,我 还想把另一首歌曲送给大家,听一 听两首歌曲有什么不同?”教师在 课堂上通过视频播放了中国民歌 《我们的田野》,并让学生体会这两 首歌曲的不同。学生在回答时指 出,《田野在召唤》节奏明快,欢快 活泼,更能够体现春天的欢乐,而 《我们的田野》节奏舒缓,旋律婉转 跌宕,优美动人。王辉通过中西歌 曲对比这一环节,让学生更好地体 验、感悟到了《田野在召唤》的曲 风、节奏和情感,加深了对歌曲的 理解。 音乐课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 径,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感 受到歌词之美、节奏之美,还要让 学生呈现、演绎美,并体会到歌曲 所表达的情感之美以及背后的自 然之美。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淄博市临 淄区齐都镇中心小学) 在音乐中 聆听自然之声 徐丽霞 观课笔记 漫画课堂 真正的学习, 一定要经历登山式 的挑战与冲刺。 刘志永/绘 康德在其《教育学讲义》中说: “人唯有凭借教育才能成为人。人绝 非人所创造的教育以外的产物。确 切地说,人唯有凭借人,亦即唯有凭 借同样受过教育的人才可能受教 育。”学校教育中的“教”与“学”,通常 是以“课堂教学”为核心活动展开 的。那么,学校的课堂究竟是一个怎 样的世界呢? 课堂是“儿童成长”的场域。教 育不是单纯地习得知识、技能的学习 过程,而是人格陶冶的过程。教育的 本质在于人的“成长”。“成长”是借助 “经验的重建” —统整每时每刻的 经验的种种要素,来丰富经验的意 义,从而为尔后的经验提供方向。在 这种经验的重建过程中,“知识”与 “技能”作为知性反思的产物被习 得。也就是说,它们是探究过程所衍 生的副产品,“成长”的主旨终究是更 为优质的经验的重建。对于经验的 重建而言,“感受”具有极大的意义, 任何一种思考都是环境与人的交互 作用。当儿童直面眼下的具体情境, 必然会有所观察、有所倾听、有所感 悟,这就是“开放儿童的经验”。直接 地反映这种“人、事、物”的侧面,就是 感性的侧面。这种“感性”尚未构成 “概念”,它反映的是客体的直观。整 体的意义 、儿童的“探究”,就是利用 它作为推进力得以展开的,而这种经 验过程的知性反思就是“理解”。儿 童正是在基于经验的学习的日积月 累之中,获得了对于自身潜能的信 赖,从而培育起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 与自信。罗杰斯强调:“有意义的学 习是兼备逻辑性直觉、理性与情感、 概念与经验、构思与意义的。” 课堂是培育“文化传递力与文化 创造力”的场域。社会在不断变化, 新的知识、技术和行为方式作为其文 化的一部分得以积蓄起来。社会的 延续发展有赖于人类文化的传承,教 育就是这样一种文化传承的活动。 提起“文化”,人们往往会联想到科 学、艺术、道德、制度之类的样式。事 实上,文化是社会中人们实现各自理 想的人类活动的过程,科学、艺术、道 德、制度等不过是在这一过程中衍生 的产品。也就是说,在文化的传承 中,创造文化的人类的活动过程是不 可或缺的。文化的传递并不是以单 向地从先辈传承给后辈的方式来进 行的,年轻的后辈必须形成自身独特 的文化创造的能力与态度,仅仅是单 纯地培育具有知识、技能的人,并不 是教育的目的。 进一步说—课堂也是儿童体 验“文化创造的共同体”的场域。文 化传递与文化创造的统一并不是在 彼此孤立的儿童身上发生的事件。 正如文化是社会的人们实现理想的 人类活动的集体实践过程一样,教育 也是集体性的文化传递与创造的过 程。换言之,课堂教学是以科学、艺 术、技术之类的人类的文化方式作为 媒介,生成自身的意义,在儿童之间、 师生之间相互交换意义。以学科教 学的情境为例,它并不是儿童获得 “标准解释”“标准理解”的一种代码 或是唯一的“标准答案”的过程,而是 儿童以教材为媒介,了解不同于自身 的另一种代码的存在,并且体验自身 的代码体系的相对性的过程。这样, 直面意义生成的现场,儿童成为新的 “意义生成的当事者”,并且“参与了 社会的文化共同体的实践”。 课堂,绝不是寂静无声的墓地, 而是交织着多重声音的世界。归根 结底,学校的课堂不是单纯的物理空 间,而是一个社会的、政治的、历史 的、文化的空间。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 授、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名誉所长) 课堂:儿童成长的场域 在小学阶段,阅读习惯与阅读能 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特别是要实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提出的课外阅读目标,就要求教师特 别注重对学生整本书阅读能力的锻 炼和指导。 实施整本书阅读的第一步,就是 为学生选择合适的书。不同年龄段 的学生,适合于共读的书也是不同 的。对于低年级学生,可以以绘本为 主,辅以浅显的儿童小说;中年级以 经典的儿童小说为主,辅以科学类和 历史类书籍;高年级以略有深度的儿 童文学作品为主,补充一些适合小学 阶段阅读的文学作品及优秀的儿童 人文和百科读物。 茫茫书海中,选择适合学生读的 书,最简单的标准就是首选那些国内 外获奖的儿童文学作品。而用于整 本书阅读的书籍需要有代表性,学生 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阅读,并能将学到 的方法用于阅读其他同类书籍。 实施整本书阅读的第二步,是指 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我也将其分 为三个阶段—导读课、推进课和讨 论课。 导读课重在激发学生整本书阅 读的兴趣,调动学生的阅读期待,让 每个学生体验阅读的快乐,逐渐养成 良好的阅读整本书的习惯。在阅读 指导中,教师要以“趣”字贯穿全程, 做到读前“引趣”、读中“品趣”、读后 “生趣”,不断激发学生敢于克服阅读 中遇到的重重障碍。 导读课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巧 拟谜题、故设悬念,增强阅读影响力; 也可引导学生读序阅跋,或浏览目 录,了解整本书的概貌和要点,等等。 以阅读《夏洛的网》为例,导读课 上,我先告诉学生,这本书是一部傲 居“美国最伟大的十部儿童文学名 著”首位的童话,一部可以与《小王 子》相媲美的世界名著…… 随后,我让学生欣赏书籍封面、 封底,阅读人物表,从中发现玄机,了 解封面配图正是人物表里的重要角 色;然后引导学生浏览目录,“透视一 本书”,感知全书概貌;最后,展示书 中的一两幅插图,比如费恩抢夺爸爸 手中的斧头,画面有很强的冲击力, 让学生猜测,画面人物之间发生了什 么事?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带着这 种猜测读完整本书。 就这样,通过导读课激发学生的 阅读兴趣,也为读完整本书后的主题 讨论做好铺垫。 接下来的推进课,重在交流学生 初读的感受,促进他们对故事情节的 熟悉与理解,引发对整本书隐含主题 的思考。 推进课的形式也不拘一格,可以 让学生大声朗读喜欢的内容,可以结 合阅读交流单分章节进行讨论,也可 以用演短剧等形式展示阶段阅读 成果。 最后,教师要通过讨论课进行整 本书阅读的总结和提升,讨论的内容 有许多,比如整本书到底在说什么? 作者想传达的观点是什么?你觉得 作者的观点有道理吗?这本书与你 有什么关系? 例如,在《雪地寻踪》这本书的讨 论课上,我抓住其中最感动学生的一 个故事—《大山猫传奇》来挖掘整 本书的主题。从故事中大山猫的命 运变化和大山猫与人相处的细节描 写等讨论书的主题,同时联系生活中 看马戏表演、参观动物园的体验,让 学生对作者的观点“对野兽没有恻隐 之心的人是算不得人的”进行讨论。 实施整本书阅读的第三步,是开 展阅读延伸活动。比如,阅读《夏洛 的网》后,可以观看同名电影,或继续 阅读作者的另两部经典儿童文学作 品;阅读完《林汉达历史故事集》后, 可以选择其中的小故事排演话剧;阅 读《长袜子皮皮》后,可以阅读同类题 材的儿童文学作品进行比较或讨论。 在这样的整本书阅读课上,学生 慢慢学会“在阅读中学习”,并通过比 较不同类型的书籍,逐渐懂得去伪存 真,正确选取有价值的书籍,真正提 高阅读品位。 (作者单位系安徽省铜陵市田家 炳小学) 课堂策 “三步走”学会整本书阅读 丁辉 课堂,是交织着多重声音的世界。它不是单纯的物理空间,而是一个社会的、政治的、历史的、文化的空间。课堂,是学校 改革的核心。课堂变了,教师才会变;教师变了,学校才会变。因此,读懂课堂,就成为每一位教师成长的标识。 为了更好地引领教师拓展教育思维疆界、增强改革实践力度,深入认识和研究课堂,从本期开始,周刊特别编选著名课程 学者、基础教育课程研究领军人物钟启泉教授“课堂研究三部曲”中的优秀篇章,系统解读课堂的内涵与转型探索,以飨读者。 钟启泉 课堂研究

Upload: others

Post on 14-Oct-2019

2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主编:韩世文 电话:010-82296730 编辑:钟原 电话:010-82296569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美编:孙东 电话:010-82296729 图片新闻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现代课堂现代课堂2019年5月29日 让中国教育因你而改变 5版周刊

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乇

回首往事,两节“第一课”都令我

印象深刻,并深深影响了我。一节是

我实习时的第一课,另一节是我正式

参加工作的第一课。

迫 使 我 讲 普 通 话 的 第 一 课 。

1984年秋,我们湖南师范大学政治系

81 级部分学生来到涟源钢铁厂子弟

学校高一年级实习。当时两个人负

责一个班,我和一个同学在一个班当

实习班主任,同时又负责这个班的政

治课教学。

那时,学校全年级有 10 个班,我

们班的政治课教学进度慢了一个小

节的内容。但是带队教师要求我们

必须按照全年级统一的进度开展实

习教学。考虑到当时高一政治教材

知识的连贯性,我只好对该班学生进

行“补课”。

由于我这个“补课”具有特殊性,

不是带队教师计划内的工作,因此那

节课由我个人独立完成。

当我兴致勃勃地上完这节课,全

班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许多学

生都争相问我:“潘老师,你是哪里人

啊?你的话我们怎么一句都听不

懂?”学生的提问让我十分惊讶。于

是,我随机开展了一个调查,结果居

然没有一个人举手表示听懂了。

虽然上课讲普通话是一个常识,

但是因为没有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自己就难免在课堂上不自觉地讲土

话与方言。

学生的这个反应让我暗下决心,

下次我的正式实习课,一定要讲普通

话。结果,我正式上实习课的时候,

下课还没问学生,他们就高兴地跟我

说:“潘老师,这节课您的话我们全听

懂了!”

经过这件事后,以后走进教室、

走上讲台,我都坚持讲普通话。

而这次失败的第一课,却反过来

促成和奠定了我终身讲普通话的基

础。我很感谢这个第一课,也很感谢

那些对我提意见的学生。

颠覆学生朗读观的第一课。大

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在武冈第一职业

中学工作。

参加工作的第一节课,我给该校

初一学生上语文课。因为执教班级

还没有语文教师,已经耽搁了几节

课,所以我走进教室,简单提了几点

上课要求后,就匆忙开始上第一课

《沁园春·雪》。

我对全班学生说:“先请同学们

听老师范读一遍课文。”话音刚落,教

室里马上发出全班学生吵闹的读书

声。面对这种情况,我先高呼:“大家

别急,还是先听老师范读吧!”然后大

声范读起来。

由于这是一所农村职业学校,学

生的自觉性普遍较低,也没有什么纪

律性,但他们渴望更高水平的教师和

更精彩的课堂。没想到,我的范读让

学生迅速安静下来,他们认真地倾

听,生怕打扰到我……

这节课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如

果教师的教学真正能达到艺术之境,

能够启发学生,唤醒学生沉睡的心

灵,哪怕学生基础再差,也能有安静

的时候。

当然,除了范读,语文教学如何

在其他教学环节也能激发学生兴趣,

达到让学生着迷的艺术境界呢?我

进一步思考:学科教学怎样才能上升

到一个让学生着迷的艺术境界呢?

这成了我“第一课”后留给自己的一

个启示与奋斗目标,一直激励我研究

教学,提升教学艺术。

(作者单位系湖南省武冈市教科所)

我的 第 一 课

两节宝贵的两节宝贵的两节宝贵的两节宝贵的两节宝贵的两节宝贵的两节宝贵的两节宝贵的两节宝贵的两节宝贵的两节宝贵的两节宝贵的两节宝贵的两节宝贵的两节宝贵的两节宝贵的两节宝贵的两节宝贵的两节宝贵的两节宝贵的两节宝贵的两节宝贵的两节宝贵的两节宝贵的两节宝贵的两节宝贵的两节宝贵的两节宝贵的两节宝贵的两节宝贵的两节宝贵的两节宝贵的““““““““““““““““““““““““““““““““第一课第一课第一课第一课第一课第一课第一课第一课第一课第一课第一课第一课第一课第一课第一课第一课第一课第一课第一课第一课第一课第一课第一课第一课第一课第一课第一课第一课第一课第一课第一课第一课””””””””””””””””””””””””””””””””□ 潘璋荣

前段时间,我听了同行王辉执

教的一节小学五年级音乐课《田野

在召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歌

曲选自《你好,大自然》一课,王辉

将作品与大自然巧妙联系起来,让

课堂充满了大自然的气息;他用自

己过硬的专业技能和巧妙的教学

艺术,引导学生通过模仿、对比、拓

展、深化等活动,将学生引到歌曲

学习的美妙中。

师生交流,巧妙导入。课堂伊

始,教师问:“孩子们,春夏秋冬你

们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学生

们纷纷说出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

由,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王辉马上

通过阐明自己的观点进行引导:

“老师喜欢春天,喜欢春风吹面薄

如纱的感觉,这种感觉让人感到温

暖和惬意。”接着又问:“哪位同学

能模仿春风的声音?”王辉通过描

述春天的感觉导入到春风的声音,

又引导学生模仿春风的声音,“春

风有起有伏,有高有低,我们可以

这样唱一唱”。这时,课堂自然引

入单音和声的练习。教师这样设

计,既做到了发声练习,又为歌曲

二声部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对比前行,感受节奏。春风也有

优美的旋律,教师弹琴并范唱让学生

感受附点节奏。同时,用两种节奏的

旋律模仿风吹柳枝的声音,并进行对

比,看哪种更能表现出柳枝摆动的感

觉。学生听后纷纷回答:“带附点的

节奏更能表现出柳枝摆动的感觉。”

这时,教师点出附点的作用,这种设

计既让学生了解了附点的作用,又解

决了节奏上的难点,为歌曲下一步的

学习奠定了基础。

聆听模唱,用心感悟。学生体

会了附点节奏后,教师马上又弹奏

前半段旋律,让学生随着老师的伴

奏齐唱旋律,并听范唱录音,调动学

生数拍 1234 并进行踏步。在学生

做完这些后,王辉让学生说一说听

完这首歌的感受。其中有一个学

生说:“歌曲把春天表现得惟妙惟

肖,让人听后感到轻松愉快。”谈完

感受后,王辉让学生再听录音,并阅

读歌词,找出不明白的地方。当学

生提出对“梯里通巴”不理解的时

候,王辉巧妙地进行引导,表示歌中

所唱的“梯里通巴”就是美丽的大自

然在热情地召唤着小伙伴“快快来

吧”的意思。课进行到这里,通过多

种形式的聆听与模唱,学生基本掌

握了歌曲的旋律,可以随教师的伴

奏一起来完整演唱歌曲。

联系生活,体会情感。当学生

能够完整演唱歌曲后,王辉又让学

生进一步体会歌曲的情感基调。

“绿树发芽,万物生长,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静悄悄、慢慢、茁壮地

成长。”王辉的手势也随着学生的

回答做出了渐强的动作。同时,又

和学生一起体会百灵鸟展翅飞翔

的“轻巧灵活”。歌曲的结尾部分

是高潮,要唱得坚定有力,最后在

歌曲最高音上结束,只有这样才会

情绪高涨,使全曲始终洋溢着欢乐

的气氛,尽情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

爱之情。

中西对比,拓展延伸。“同学

们,今天我们学习了这首歌曲,我

还想把另一首歌曲送给大家,听一

听两首歌曲有什么不同?”教师在

课堂上通过视频播放了中国民歌

《我们的田野》,并让学生体会这两

首歌曲的不同。学生在回答时指

出,《田野在召唤》节奏明快,欢快

活泼,更能够体现春天的欢乐,而

《我们的田野》节奏舒缓,旋律婉转

跌宕,优美动人。王辉通过中西歌

曲对比这一环节,让学生更好地体

验、感悟到了《田野在召唤》的曲

风、节奏和情感,加深了对歌曲的

理解。

音乐课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

径,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感

受到歌词之美、节奏之美,还要让

学生呈现、演绎美,并体会到歌曲

所表达的情感之美以及背后的自

然之美。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淄博市临

淄区齐都镇中心小学)

在音乐中

聆听自然之声□ 徐丽霞

观课笔记

漫画课堂

真 正 的 学 习 ,一定要经历登山式的挑战与冲刺。

刘志永/绘

康德在其《教育学讲义》中说:

“人唯有凭借教育才能成为人。人绝

非人所创造的教育以外的产物。确

切地说,人唯有凭借人,亦即唯有凭

借同样受过教育的人才可能受教

育。”学校教育中的“教”与“学”,通常

是以“课堂教学”为核心活动展开

的。那么,学校的课堂究竟是一个怎

样的世界呢?

课堂是“儿童成长”的场域。教

育不是单纯地习得知识、技能的学习

过程,而是人格陶冶的过程。教育的

本质在于人的“成长”。“成长”是借助

“经验的重建”——统整每时每刻的

经验的种种要素,来丰富经验的意

义,从而为尔后的经验提供方向。在

这种经验的重建过程中,“知识”与

“技能”作为知性反思的产物被习

得。也就是说,它们是探究过程所衍

生的副产品,“成长”的主旨终究是更

为优质的经验的重建。对于经验的

重建而言,“感受”具有极大的意义,

任何一种思考都是环境与人的交互

作用。当儿童直面眼下的具体情境,

必然会有所观察、有所倾听、有所感

悟,这就是“开放儿童的经验”。直接

地反映这种“人、事、物”的侧面,就是

感性的侧面。这种“感性”尚未构成

“概念”,它反映的是客体的直观。整

体的意义、儿童的“探究”,就是利用

它作为推进力得以展开的,而这种经

验过程的知性反思就是“理解”。儿

童正是在基于经验的学习的日积月

累之中,获得了对于自身潜能的信

赖,从而培育起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

与自信。罗杰斯强调:“有意义的学

习是兼备逻辑性直觉、理性与情感、

概念与经验、构思与意义的。”

课堂是培育“文化传递力与文化

创造力”的场域。社会在不断变化,

新的知识、技术和行为方式作为其文

化的一部分得以积蓄起来。社会的

延续发展有赖于人类文化的传承,教

育就是这样一种文化传承的活动。

提起“文化”,人们往往会联想到科

学、艺术、道德、制度之类的样式。事

实上,文化是社会中人们实现各自理

想的人类活动的过程,科学、艺术、道

德、制度等不过是在这一过程中衍生

的产品。也就是说,在文化的传承

中,创造文化的人类的活动过程是不

可或缺的。文化的传递并不是以单

向地从先辈传承给后辈的方式来进

行的,年轻的后辈必须形成自身独特

的文化创造的能力与态度,仅仅是单

纯地培育具有知识、技能的人,并不

是教育的目的。

进一步说——课堂也是儿童体

验“文化创造的共同体”的场域。文

化传递与文化创造的统一并不是在

彼此孤立的儿童身上发生的事件。

正如文化是社会的人们实现理想的

人类活动的集体实践过程一样,教育

也是集体性的文化传递与创造的过

程。换言之,课堂教学是以科学、艺

术、技术之类的人类的文化方式作为

媒介,生成自身的意义,在儿童之间、

师生之间相互交换意义。以学科教

学的情境为例,它并不是儿童获得

“标准解释”“标准理解”的一种代码

或是唯一的“标准答案”的过程,而是

儿童以教材为媒介,了解不同于自身

的另一种代码的存在,并且体验自身

的代码体系的相对性的过程。这样,

直面意义生成的现场,儿童成为新的

“意义生成的当事者”,并且“参与了

社会的文化共同体的实践”。

课堂,绝不是寂静无声的墓地,

而是交织着多重声音的世界。归根

结底,学校的课堂不是单纯的物理空

间,而是一个社会的、政治的、历史

的、文化的空间。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

授、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名誉所长)

课堂:儿童成长的场域

在小学阶段,阅读习惯与阅读能

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特别是要实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提出的课外阅读目标,就要求教师特

别注重对学生整本书阅读能力的锻

炼和指导。

实施整本书阅读的第一步,就是

为学生选择合适的书。不同年龄段

的学生,适合于共读的书也是不同

的。对于低年级学生,可以以绘本为

主,辅以浅显的儿童小说;中年级以

经典的儿童小说为主,辅以科学类和

历史类书籍;高年级以略有深度的儿

童文学作品为主,补充一些适合小学

阶段阅读的文学作品及优秀的儿童

人文和百科读物。

茫茫书海中,选择适合学生读的

书,最简单的标准就是首选那些国内

外获奖的儿童文学作品。而用于整

本书阅读的书籍需要有代表性,学生

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阅读,并能将学到

的方法用于阅读其他同类书籍。

实施整本书阅读的第二步,是指

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我也将其分

为三个阶段——导读课、推进课和讨

论课。

导读课重在激发学生整本书阅

读的兴趣,调动学生的阅读期待,让

每个学生体验阅读的快乐,逐渐养成

良好的阅读整本书的习惯。在阅读

指导中,教师要以“趣”字贯穿全程,

做到读前“引趣”、读中“品趣”、读后

“生趣”,不断激发学生敢于克服阅读

中遇到的重重障碍。

导读课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巧

拟谜题、故设悬念,增强阅读影响力;

也可引导学生读序阅跋,或浏览目

录,了解整本书的概貌和要点,等等。

以阅读《夏洛的网》为例,导读课

上,我先告诉学生,这本书是一部傲

居“美国最伟大的十部儿童文学名

著”首位的童话,一部可以与《小王

子》相媲美的世界名著……

随后,我让学生欣赏书籍封面、

封底,阅读人物表,从中发现玄机,了

解封面配图正是人物表里的重要角

色;然后引导学生浏览目录,“透视一

本书”,感知全书概貌;最后,展示书

中的一两幅插图,比如费恩抢夺爸爸

手中的斧头,画面有很强的冲击力,

让学生猜测,画面人物之间发生了什

么事?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带着这

种猜测读完整本书。

就这样,通过导读课激发学生的

阅读兴趣,也为读完整本书后的主题

讨论做好铺垫。

接下来的推进课,重在交流学生

初读的感受,促进他们对故事情节的

熟悉与理解,引发对整本书隐含主题

的思考。

推进课的形式也不拘一格,可以

让学生大声朗读喜欢的内容,可以结

合阅读交流单分章节进行讨论,也可

以用演短剧等形式展示阶段阅读

成果。

最后,教师要通过讨论课进行整

本书阅读的总结和提升,讨论的内容

有许多,比如整本书到底在说什么?

作者想传达的观点是什么?你觉得

作者的观点有道理吗?这本书与你

有什么关系?

例如,在《雪地寻踪》这本书的讨

论课上,我抓住其中最感动学生的一

个故事——《大山猫传奇》来挖掘整

本书的主题。从故事中大山猫的命

运变化和大山猫与人相处的细节描

写等讨论书的主题,同时联系生活中

看马戏表演、参观动物园的体验,让

学生对作者的观点“对野兽没有恻隐

之心的人是算不得人的”进行讨论。

实施整本书阅读的第三步,是开

展阅读延伸活动。比如,阅读《夏洛

的网》后,可以观看同名电影,或继续

阅读作者的另两部经典儿童文学作

品;阅读完《林汉达历史故事集》后,

可以选择其中的小故事排演话剧;阅

读《长袜子皮皮》后,可以阅读同类题

材的儿童文学作品进行比较或讨论。

在这样的整本书阅读课上,学生

慢慢学会“在阅读中学习”,并通过比

较不同类型的书籍,逐渐懂得去伪存

真,正确选取有价值的书籍,真正提

高阅读品位。

(作者单位系安徽省铜陵市田家

炳小学)

课堂策 “三步走”学会整本书阅读 □ 丁 辉

课堂,是交织着多重声音的世界。它不是单纯的物理空间,而是一个社会的、政治的、历史的、文化的空间。课堂,是学校改革的核心。课堂变了,教师才会变;教师变了,学校才会变。因此,读懂课堂,就成为每一位教师成长的标识。

为了更好地引领教师拓展教育思维疆界、增强改革实践力度,深入认识和研究课堂,从本期开始,周刊特别编选著名课程学者、基础教育课程研究领军人物钟启泉教授“课堂研究三部曲”中的优秀篇章,系统解读课堂的内涵与转型探索,以飨读者。

□ 钟启泉

课堂研究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