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地氏(kikuchi’s)病---病例報告及文獻回顧 · 學術 taiwan medical journal 18...

4
學術 TAIWAN MEDICAL JOURNAL 2008, Vol.51, No.8 18 菊地氏(Kikuchi’s)病---病例報告及文獻回顧 文、圖/ 李瑞文 林振東 袁本治 錢尚道* 國軍高雄總醫院耳鼻喉科 病理科* 前 言 菊地氏病(Kikuchi’s disease) 首先在1972年由日本 Kikuchi Fujimoto 等人發現,多見於亞洲人,歐 美國家極為少見。菊地氏病是一良性,自癒性疾病, 多見於年輕女性,平均年齡為20 30 歲。臨床常見 於後頸部三角的頸部淋巴病變,常有壓痛感;有些發 燒的病人,常併有上呼吸道症狀。實驗室檢查方面, 有些會有白血球低下,淋巴球增生,少數病人會有肝 功能異常,貧血。組織病理學上,呈現壞死性淋巴炎 併有核崩解碎片。淋巴結的切片檢查是最可靠的診斷 方式,惡性淋巴癌及紅斑性狼瘡則是鑑別診斷中所列 入優先考慮的。菊地氏病的致病原因未知,目前以病 毒感染和免疫過度反應為大家接受。有些研究顯示, 紅斑性狼瘡與菊地氏病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故在預後 追蹤上,必須持續追蹤病患有無發生紅斑性狼瘡的情 況。治療以保守療法為主,大多1 4 個月症狀可緩 解。本院於20071月經驗1例多發性菊地氏病病患, 菊地氏病在頸部腫塊發生率低,國內文獻鮮少提及, 提出此例報告,並就菊地氏病以文獻回顧方式加以討 論,期能讓諸位先進對菊地氏病有進一步的認識。 案例報告 患者為23歲女性,無特殊病史,主訴反覆性發燒 及雙側頸部多發性壓痛腫塊,持續約有1個月,且合併 輕微上呼吸道症狀,曾於地方診所就醫並接受藥物治 療,但症狀並未緩解。故此病患於20071月至本院求 診,當時理學檢查發現,體溫38.2℃,右後頸三角有1 顆約2×1×1公分,有壓痛性,柔軟,固定的腫塊,其他 無異樣發現;血液常規及生化檢查除白血球1700/μL血色素11.7g/dL ,其餘皆正常;C3 C4 rheumatic factor ANAEBV-CA檢查亦為正常;腹部超音波 無明顯異常,電腦斷層顯示,在左、右頸部三角,有 多顆低密度顯影的結節(圖1 ),最大的位於右頸後 三角,大小約有4 x 2.5 x 2.5公分(圖2);與病人解 釋後,予以頸部腫塊切片手術,取下右頸部腫塊,有 包膜,質地柔軟,切開後有乳白色組織( 3) ;病理切 片於H&E染色,低倍下可見大片凝固性壞死區域(圖 4 ),高倍下可見組織球浸潤合併有豐富的核崩解碎 屑以及新月狀核的組織球(圖5),報告為histiocytic necrotizing lymphadenitis,故確定診斷為菊地氏病。 住院期間以低劑量類固醇治療1 週後,白血球上升至 2300/μL,發燒症狀緩解,故予以出院持續藥物治療及 門診追蹤;術後追蹤1個月,病患無發燒且頸部腫塊已 消失,故予以停藥。迄今追蹤已1年,並未復發。 討 論 菊地氏病最早於 1972 年在日本,由 Kikuchi Fujimoto 等人發現淋巴結炎併有網狀細胞局部增生併 大量組織球及廣泛性的核崩解碎片,所以又名組織球 壞死性淋巴炎(histiocytic necrotizing lymphadenitis ) (1) ;然而最近研究指出,浸潤的細胞為類漿細胞狀T 圖1 電腦斷層檢查在顯影下顯示雙側頸部三角有多顆低密 度、均質性腫大的淋巴結(圓圈)。 圖2 電腦斷層檢查在顯影下顯示右後頸部三角有一顆界限明 顯、低密度顯影的質塊,大小約4×2.5×2.5公分(箭 頭)。 322

Upload: trinhcong

Post on 02-Dec-2018

233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學 術 TAIWAN MEDICAL JOURNAL

2008, Vol.51, No.818

菊地氏(Kikuchi’s)病---病例報告及文獻回顧

文、圖/ 李瑞文 林振東 袁本治 錢尚道* 國軍高雄總醫院耳鼻喉科 病理科*

前 言

菊地氏病(Kikuchi’s disease)首先在1972年由日本

人Kikuchi和Fujimoto等人發現,多見於亞洲人,歐

美國家極為少見。菊地氏病是一良性,自癒性疾病,

多見於年輕女性,平均年齡為20至30歲。臨床常見

於後頸部三角的頸部淋巴病變,常有壓痛感;有些發

燒的病人,常併有上呼吸道症狀。實驗室檢查方面,

有些會有白血球低下,淋巴球增生,少數病人會有肝

功能異常,貧血。組織病理學上,呈現壞死性淋巴炎

併有核崩解碎片。淋巴結的切片檢查是最可靠的診斷

方式,惡性淋巴癌及紅斑性狼瘡則是鑑別診斷中所列

入優先考慮的。菊地氏病的致病原因未知,目前以病

毒感染和免疫過度反應為大家接受。有些研究顯示,

紅斑性狼瘡與菊地氏病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故在預後

追蹤上,必須持續追蹤病患有無發生紅斑性狼瘡的情

況。治療以保守療法為主,大多1至4個月症狀可緩

解。本院於2007年1月經驗1例多發性菊地氏病病患,

菊地氏病在頸部腫塊發生率低,國內文獻鮮少提及,

提出此例報告,並就菊地氏病以文獻回顧方式加以討

論,期能讓諸位先進對菊地氏病有進一步的認識。

案例報告

患者為23歲女性,無特殊病史,主訴反覆性發燒

及雙側頸部多發性壓痛腫塊,持續約有1個月,且合併

輕微上呼吸道症狀,曾於地方診所就醫並接受藥物治

療,但症狀並未緩解。故此病患於2007年1月至本院求

診,當時理學檢查發現,體溫38.2℃,右後頸三角有1顆約2×1×1公分,有壓痛性,柔軟,固定的腫塊,其他

無異樣發現;血液常規及生化檢查除白血球1700/μL,血色素11.7g/dL,其餘皆正常;C3、C4、rheumatic factor、ANA、EBV-CA檢查亦為正常;腹部超音波

無明顯異常,電腦斷層顯示,在左、右頸部三角,有

多顆低密度顯影的結節(圖1),最大的位於右頸後

三角,大小約有4 x 2.5 x 2.5公分(圖2);與病人解

釋後,予以頸部腫塊切片手術,取下右頸部腫塊,有

包膜,質地柔軟,切開後有乳白色組織(圖3);病理切

片於H&E染色,低倍下可見大片凝固性壞死區域(圖

4),高倍下可見組織球浸潤合併有豐富的核崩解碎

屑以及新月狀核的組織球(圖5),報告為histiocytic necrotizing lymphadenitis,故確定診斷為菊地氏病。

住院期間以低劑量類固醇治療1週後,白血球上升至

2300/μL,發燒症狀緩解,故予以出院持續藥物治療及

門診追蹤;術後追蹤1個月,病患無發燒且頸部腫塊已

消失,故予以停藥。迄今追蹤已1年,並未復發。

討 論

菊地氏病最早於1972年在日本,由Kikuchi 及 Fujimoto等人發現淋巴結炎併有網狀細胞局部增生併

大量組織球及廣泛性的核崩解碎片,所以又名組織球

壞死性淋巴炎(histiocytic necrotizing lymphadenitis )(1);然而最近研究指出,浸潤的細胞為類漿細胞狀T

圖1 電腦斷層檢查在顯影下顯示雙側頸部三角有多顆低密

度、均質性腫大的淋巴結(圓圈)。

圖2 電腦斷層檢查在顯影下顯示右後頸部三角有一顆界限明

顯、低密度顯影的質塊,大小約4×2.5×2.5公分(箭

頭)。

322

學 術TAIWAN MEDICAL JOURNAL

192008, Vol.51, No.8

淋巴球,並非組織球,因此有些學者認為菊地氏病不

適合稱為組織球壞死性淋巴炎;菊地氏病是一種非常

見,自限性,良性的疾病,常見於亞洲,以台灣及日

本最為多見,歐美國家極為少見,且歐美國家的病例

多為亞裔,故有學者認為菊地氏病與種族,甚至遺傳

相關(2-4)。男女比約為1比2.33,2003年在台灣Lin 等人研究男女比趨近1:1(5)。在年齡層方面,平均年齡

為21至30歲,歐美國家多為小於40歲成人,少見於小

孩子(6)。

致病原因及機轉

菊地氏病的致病原因及機轉,目前仍不明確,有

些研究發現有菊地氏病特性之一的核崩解碎片,證明

菊地氏病與細胞自動凋亡有關(6)。而目前以病毒感

染和免疫過度反應為大家接受。可能致病的病毒包

括EBV、CMV、HHV-6、HHV-8、HTLV-1、HBV、

Parovirus等;病毒性感染常併有上呼吸道症狀,非

典型淋巴球增多,對抗生素治療無效等特性(7)。在

免疫組織化學方面,組織球表現之組織球相關抗原

有lysozyme,myeloperoxidase及CD68 。Ohshima等人

研究發現細胞自動凋亡,在菊地氏病的病因上佔有

重要的角色,也指出CD8+ T淋巴球是自動凋亡的淋

巴球,且與perforine和Fas兩種途徑相關(8)。有人指

出,在菊地氏病的病人,圍繞的感染淋巴結旁壞死性

區域的淋巴結有核崩解碎片是一個早期自動凋亡的特

徵(6)。Ohshima等研究在急性菊地氏病,interferon-r(IFN-r) ,Fas-L,IL-6 會上升;在convalescent phase會回來正常值,而這一些上升的細胞激素可能與菊

地氏病的致病因有關(8)。又有人研究報告Yersinia enterocolitica及Toxoplasma gondii,也經由血清學來

證實與菊地氏病有關(6),但仍有研究不支持這一

個想法;此外, Yersinia enterocolitica及Toxoplasma gondii相關的淋巴炎的病理也是與菊地氏病不同的;

Yersinia enterocolitica有腸系膜淋巴炎(mesenteric lymphadenitis)及Toxoplasma gondii有毒胞漿型淋巴

炎(toxoplasmic lymphadenitis)(6)。在1996年,有因

植入矽膠義乳破裂,造成腋下壞死性淋巴炎的病例;

也有因植入心臟節律器6週後,感染菊地氏病的病例報

圖3 右頸部腫塊,4.5×1×1公分,有包膜,質地柔軟,切

開後有乳白色組織(箭頭)。

圖4 正常濾泡細胞(細長箭頭) 大片凝固性壞死(粗短箭

頭)(H&E染色,40X)。

圖5 高倍下可見組織球浸潤合併有豐富的核崩解碎屑(細長

箭頭)以及新月狀核的組織球(粗短箭頭)(H&E染

色,400X)。

323

學 術 TAIWAN MEDICAL JOURNAL

2008, Vol.51, No.820

告。其他免疫情況如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多發

型肌炎、甲狀腺炎等等皆有病例報告與菊地氏病相關(6)。

臨床表徵及症狀

菊地氏病的病患大約2至3週會有症狀,約56-98%頸部有腫塊(淋巴病變) ,59%病人會有壓痛感,88.5%在右後頸部三角區,88.5%為單側,93.4%大小為0.5至4cm之間,很少大於6公分,全身淋巴病變很少見,

約1至22%;30至50%有低程度發燒合併上呼吸道症

狀,較少的病人有體重減輕、噁心、嘔吐、夜間盜汗

等等;少數的病人有淋巴結外的侵犯,多為眼睛、皮

膚、骨髓和肝臟功能異常;侵犯皮膚常見於臉部及上

半身區域為最多(9-12)。

實驗室檢查及放射學發現

菊 地 氏 病 病 患 抽 血 檢 查 , 以 白 血 球 下 降

(25-58%)最常見,25至31%有非典型淋巴球增多,

約16至40%有紅血球沉降速率增加,9至23%有貧血,

8%肝功能異常,7%抗核抗體(ANA)陽性,6%LDH增

加,4%血小板下降(1,10-12)。電腦斷層顯示多為均質性

低密度的淋巴結,對於菊地氏病的診斷及追蹤,電腦

斷層有高度的診斷率(13)。

組織病理特性

主要是組織球及類漿細胞狀T淋巴球大量浸潤於

壞死區域,且此區域找不到中性球,漿細胞。電子顯

微鏡下,在活化的淋巴球及組織球的細胞質有管狀網

狀結構,此結構在紅斑性狼瘡的病人上也有看見。

Imamura等假設菊地氏病可能是由病毒感染性轉形

(transformed)淋巴球引起自限性類似紅斑性狼瘡的自體

免疫情況(6,14)。

病理組織於H&E染色高倍下可見,在不規則皮質

旁區域,有凝固性壞死合併豐富的核崩解碎屑,周圍

常有豐富的組織球及類漿細胞的單核球(plasmacytoid monocytes);有些沒有吞噬壞死性細胞的組織球,

有新月狀的核(crescentic histiocytes) ,而吞噬許多

壞死性細胞的組織球,50-60%有reactive lymphoid folliculitis;Kuo將菊地氏病的組織病理特性分為3類,

proliferation,necrotizing(約佔一半以上的病例) ,xanthomatosis(foamy histiocytes)(11)。而在壞死區域

中,60-70%染抗63D3(anti63D3)有陽性反應,顯示多

為單核白血球或巨噬細胞;30-40%染抗leu-2A,有陽

性反應,顯示為細胞毒性型或抑制性T細胞;而核崩解

的組織球,染CD68抗原,也有陽性反應(6)。

診 斷

最準確為淋巴結的切片檢查,細針吸取細胞學

檢查診斷準確率也有56.3%,有3大特性:1.新月狀

組織球細胞,為一種獨特的吞噬性組織球;2.壞死性

的細胞碎片;3.大小不一的淋巴球及類漿細胞單核球(15,16)。 鑑別診斷包含淋巴癌,疱疹病毒相關的淋巴

結病變,紅斑性狼瘡,Kawasaki 氏病,結核病等,以

下根據病理特性逐一討論鑑別診斷:

(1)淋巴癌:明顯非典型淋巴球增多,單一惡性細胞

充滿整個淋巴結,細胞分裂情形也增加,而

Hodgkin’s lymphoma有Reed-Sternberg 細胞,且

微膿瘍(microabscess)中有很多CD4細胞聚集。

(2)疱疹病毒相關的淋巴結病變:中性球增多,有病

毒涵體,沒有多形性組織球聚集。

(3)紅斑性狼瘡:無類漿狀細胞狀T淋巴球,多中性球

浸潤,有血管炎表現,有時可見蘇木素體

(hematoxylin bodies)有豐富的漿細胞存於壞死區

域的外側。

(4)川崎氏病(Kawasaki disease):有地圖狀的壞

死(graphic necrosis) ,類纖維血管栓塞(fibrinoid thrombosis)。

(5)結核病(turberculosis):為乾酪性壞死,有蘭

氏細胞(Langerhans,cell)圍繞成肉芽組織(2,16)。

治 療

治療菊地氏病,診斷需確定,有病例報告因誤診

為惡性淋巴癌,而接受化學治療。菊地氏病典型上是

一自限性疾病,持續約1至4個月,頸部淋巴結平均約

1至6個月緩解,復發率很低,約3%至4%,有些病例

8、9年才會復發。治療方面,對於菊地氏病治療以保

守藥物治療症狀為主, NSAID鎮痛解熱來止痛退燒,

低劑量的類固醇有時用於全身性症狀,但無一定之效

果(6,11,12)。

預 後

目前尚無惡性變化的報告,然而Dorfman和Berry

324

學 術TAIWAN MEDICAL JOURNAL

212008, Vol.51, No.8

的研究,菊地氏病有死亡病例,2人分別因有卵巢癌,

肺癌轉移,另1人因併發心肌梗塞而死亡,並無直接證

據顯示與菊地氏病相關(2,17)。在2003年,Hu等對於紅

斑性狼瘡病人的疾病前後與菊地氏病是有相關聯性,

故在追蹤上,對於紅斑性狼瘡必須特別注意(18)。

結 語

菊地氏病是一個自限性,良性的疾病,常見於亞

洲人;從臨床症狀,組織病理,免疫化學特性顯示成

因可能為病毒,免疫過度反應等,仍然有待進一步研

究。臨床上,對菊地氏病病人仍必須小心鑑別診斷淋

巴癌、紅斑性狼瘡引起的淋巴結炎的可能性。診斷菊

地氏病仍須以切片報告為主,尤其是對於年輕併有後

頸部淋巴病變的病人,要特別注意,通常病人要規則

追蹤數年,來排除紅斑性狼瘡發生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

1.Ahmad M, Khan AB, Iqbal J: Histiocytic necrotizing lymphadenitis: a clinicopathological study. J Pak Med Assoc 1991;41:86-88.

2.Dorfman RF, Berry GJ: Kikuchi's histiocytic necrotizing lymphadenitis: an analysis of 108 cases with emphasis on differential diagnosis. Semin Diagn Pathol 1998;5: 329-345.

3.Tsang WYW, Chan JKC, Ng CS: Kikuchi’s lymphadenitis: a morphologic analysis of 75 case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unusual features. Am J Surg Pathol 1994;18:219-231.

4.Takano Y, Saegusa M,Okudar irus M: Pathologic analyses of non over t necrot iz ing t ype K ikuchi and Fuj imoto’s disease.Acta Pathologica Japan 1993;43:635-645.

5.Lin HC, Su CY, Huang CC, et al.: Kikuchi's disease: a review and analysis of 61 cases.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2003;128:650-653.

6.Bosch X, Guilabert A, Miquel R,et al.: Enigmatic Kikuchi-Fujimoto disease: a comprehensive review. Am J Clin Pathol 2004;122:141-152.

7.Chiu CF, Chow KC, Lin TY, et al.: Virus infection in patients with histiocytic necrotizing lymphadenitis in Taiwan:detection of Epstein-Barr virus, type I human

T-cell lymphotropic virus, and parvovirus B19. Am J Clin Pathol 2000;113:774-781.

8.Ohshima K, Shimazaki K, Kume T, et al.: Perforin and Fas pathways of cy totox ic T-cel ls in hist iocy t ic n e c r o t i z i n g l y m p h a d e n i t i s . H i s t o p a t h o l o g y 1998;33:471-478.

9.Kato K, Ohshima K, Anzai K, et al.: Elevated serum-s o l u b l e Fa s l i g a n d i n h i s t i o c y t i c n e c r o t i z i n g lymphadenitis. Int J Hematol 2001;73:84-86.

10.Pileri AS, Pileri A, Yasukawa K, et al.: The Karma of Kikuchi's disease. Clin Immunol 2005;114:27-29.

11.Kuo T: Kikuchi's disease (histiocytic necrotizing lymphadenit is): A c l inicopathologic study of 79 cases with an analysis of histo logic subtypes, immunohistology, and DNA ploidy. Am J Surg Pathol 1995;19:798-809.

12.Kucukardali Y, Solmazgul E, Kunter E, et al.: Kikuchi–Fuj imoto D isease: analys is of 244 cases.Cl in Rheumatol 2007; 26:50-54.

13.Kwon SY, Kim TK, Kim YS,et al.: CT Findings in Kikuchi disease:analysis of 96 cases.AJNR Am J Neuroradiol 2004;25:1099-1102.

14. Imamura M , Ueno H , Matsuura A , e t a l . : A n u l t ras t ruc tura l s tudy o f subacute nec rot iz ing lymphadenitis. Am J Pathol 1982;107:292-299.

15.Tong TR, Chan OW, Lee KC: Diagnosing Kikuchi d i sease on f i ne need le asp i r a t i on b i opsy :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44 cases diagnosed by cytology and 8 by histopathology. Acta Cytol 2001;45:953-957.

16.Tsang WYW, Chan JKC: Fine-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ic diagnosis of Kikuchi's lymphadenitis: a report of 27 cases. Am J Clin Pathol 1994;102:454-458.

17.Chan JK,Wong KC,Ng CS: A fatal case of multicentric Kikuchi's histiocytic necrotizing lymphadenitis. Cancer 1989;63:1856-1862.

18.Hu S, Kuo TT, Hong HS: Lupus lymphadeni t is simulating Kikuchi's lymphadenitis in 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a clinicopathological analysis of six cases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Pathol Int 2003;53:221-226.

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