à ٠´ ÔÅ 2 ø % ø=xø (©¦ 2mkszyxy.fjnu.edu.cn/_upload/article/files/a0/ec/e4e9202a... ·...

3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7 年第 8 / 总第 224 47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如何理解文化自信是更基础、 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陈一收 (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摘 要]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是因为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 因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通过中华优秀文化渗透到人民的精神世界,就会赢得中华儿 女最广泛的认同,是因为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本质是建立在 5000 多年文明 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 文化自信;基础;广泛;深厚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9-2528201708-0047-003 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6 7 1 日建党 95 周年庆祝 大会上的讲话中,在论述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理论体系、制度之后,明确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 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1] 现就此谈谈我的理解和认识。 一、文化自信是更基础的自信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独特的文明渊源和文化 底蕴形成独特的精神世界、独特的价值体系,是国家和 民族赖以安身立命的基本精神根基和灵魂依托。习近平 总书记强调:“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 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 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 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 [2] 他深刻指出:“每一种文明都 是独特的。在文明问题上,生搬硬套、削足适履不仅是 不可能的,而且是十分有害的。” [3] 这就十分深刻地阐明 了“民无魂不立,国无魂不强”的根本道理。中华文化 源远流长,是具有独特思想内涵和价值体系的文化,不 仅哺育着中华民族,也滋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扎根于中华文化沃土,中华民族在任 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丢不得、丢不起中华文化。 人类文明史表明,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想文化 如果被外来文化所同化或消融,就会沦为其他国家的思 想俘虏和精神附庸。中国近代以来的磨难史告诉我们, 国家和民族没有文化自信,不在文明传承的基础上确立 起共同的思想文化基础,就会成为文化的流浪儿、精神 的乞食者,魂无定所、行无依归,陷入任人宰割、受人 奴役的境地。我们必须坚定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 化,才能为中华民族凝魂聚气、强基固本。 近代以来,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与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融合贯通,为中华文化注入先进性内涵,引发了中 华文化深刻变革。中国人民获得了以马克思主义观察中 国和世界这一科学的思想武器,才祛除了西方资本主义 文化笼罩的思想迷雾,打破了封建腐朽思想文化的精神 桎梏,获得了以马克思主义观察中国和世界这一科学的 思想武器,中华民族才化解了被文化殖民的危机,根本 改变近代以来跟在西方文明之后亦步亦趋的局面,走上 掌握自己命运,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途。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用 30 多年的时间实现了跨越式 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这充分地说明支撑中华民族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 化具有强大生命力,证明了在马克思主义引领下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完全走得通,中华民族完全有能 力超越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在中华文明大道上独立自主 地实现现代化。 然而,时至今日,国内有些人的脑子里仍然是西方 的价值观念,好的方面言必称西方,差的方面就拿中国 DOI:10.16580/j.sxlljydk.2017.08.010

Upload: others

Post on 08-Jul-2020

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à ٠´ ÔÅ 2 ø % ø=Xø (©¦ 2mkszyxy.fjnu.edu.cn/_upload/article/files/a0/ec/e4e9202a... · 2017-09-20 · W t ¹ / ¼ ± § 0 v 1-n 201 7 H1 8 ó / 1 224 ó 47 à ٠´ ÔÅ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7 年第 8 期 / 总第 224 期 47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如何理解文化自信是更基础、

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陈一收

(福建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摘 要]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是因为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

因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通过中华优秀文化渗透到人民的精神世界,就会赢得中华儿

女最广泛的认同,是因为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本质是建立在 5000 多年文明

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 文化自信;基础;广泛;深厚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9-2528(2017)08-0047-003

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6 年 7 月 1 日建党 95 周年庆祝

大会上的讲话中,在论述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理论体系、制度之后,明确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

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现就此谈谈我的理解和认识。

一、文化自信是更基础的自信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独特的文明渊源和文化

底蕴形成独特的精神世界、独特的价值体系,是国家和

民族赖以安身立命的基本精神根基和灵魂依托。习近平

总书记强调:“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

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

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

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2]他深刻指出:“每一种文明都

是独特的。在文明问题上,生搬硬套、削足适履不仅是

不可能的,而且是十分有害的。”[3]这就十分深刻地阐明

了“民无魂不立,国无魂不强”的根本道理。中华文化

源远流长,是具有独特思想内涵和价值体系的文化,不

仅哺育着中华民族,也滋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扎根于中华文化沃土,中华民族在任

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丢不得、丢不起中华文化。

人类文明史表明,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想文化

如果被外来文化所同化或消融,就会沦为其他国家的思

想俘虏和精神附庸。中国近代以来的磨难史告诉我们,

国家和民族没有文化自信,不在文明传承的基础上确立

起共同的思想文化基础,就会成为文化的流浪儿、精神

的乞食者,魂无定所、行无依归,陷入任人宰割、受人

奴役的境地。我们必须坚定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

化,才能为中华民族凝魂聚气、强基固本。

近代以来,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与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融合贯通,为中华文化注入先进性内涵,引发了中

华文化深刻变革。中国人民获得了以马克思主义观察中

国和世界这一科学的思想武器,才祛除了西方资本主义

文化笼罩的思想迷雾,打破了封建腐朽思想文化的精神

桎梏,获得了以马克思主义观察中国和世界这一科学的

思想武器,中华民族才化解了被文化殖民的危机,根本

改变近代以来跟在西方文明之后亦步亦趋的局面,走上

掌握自己命运,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途。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用 30 多年的时间实现了跨越式

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这充分地说明支撑中华民族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

化具有强大生命力,证明了在马克思主义引领下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完全走得通,中华民族完全有能

力超越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在中华文明大道上独立自主

地实现现代化。

然而,时至今日,国内有些人的脑子里仍然是西方

的价值观念,好的方面言必称西方,差的方面就拿中国

DOI:10.16580/j.sxlljydk.2017.08.010

Page 2: à ٠´ ÔÅ 2 ø % ø=Xø (©¦ 2mkszyxy.fjnu.edu.cn/_upload/article/files/a0/ec/e4e9202a... · 2017-09-20 · W t ¹ / ¼ ± § 0 v 1-n 201 7 H1 8 ó / 1 224 ó 47 à ٠´ ÔÅ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48 2017 年第 8 期 / 总第 224 期

特色说事,对中国发展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或不以为然,

或视而不见,总觉得西方文明是主流,中华文明如不与

其接轨,则被说成是不合世界潮流。有的人则固守传统,

认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是“鸠占鹊巢”,“反客为

主”,中国应该“卸掉马甲”,“去马克思主义化”,“认祖

归宗”,“以儒代马”。究其原因,要么是被资本主义思想

洗脑,鼓吹西方意识形态的“普世价值”,要么被封建思

想文化禁锢,沦为“儒教”的复辟者。如果对社会主义

先进文化缺乏自信或根本不信,以虚无主义对待我们党

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那就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理论体系、制度误读,甚至丑化、抹黑、否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是以马

克思主义为指导,汲取中华文化的丰厚滋养而产生的。

脱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难以正确认识当代

中国,更不会产生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因

此,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是更具基础的自

信。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文化的引领与支撑。

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探索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十

分不易,坚持、完善、发展这条道路更不容易。因为“这

条道路既不是‘传统的’,也不是‘外来的’,更不是‘西

化的’,而是我们‘独创的’”,[4](P26)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

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独立自主地开创的。中华民族的

伟大复兴,必须对中华民族得以安身立命、赖以发展壮大

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高度自信。唯此,才能有毫不动

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意志。

二、文化自信是更广泛的自信

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

文化润物无声,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以无形的意识

和精神影响有形的现实和存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成

员的思想观念和精神世界,滋养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世

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刻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一

切领域,渗透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强大而广泛

的感召力、凝聚力,是增强思想认同、情感认同的最大

公约数。正因为如此,任何一个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

之林,都要发挥文化的作用来凝聚人心、汇聚共识。中

华文化在认同、传承与创新中繁荣发展,经受了历史的

考验和实践的检验,为中华民族提供了维系团结统一的

精神纽带,构筑了广大人民群众寄寓民族认同的精神家

园,也为中国人注入了强烈的家国情怀和民族共同体意

识,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只有确立起对中华文化的

广泛认同,才能巩固对国家和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坚定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从无数的磨难中挺过来、走出

来,恰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

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

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

精神支撑。”[5]正因为有了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

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的中华文化的滋养,中国人民才有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体

意识,产生了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才团结在一起形成了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定力。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人心是存在于社会之中最广泛、

最伟大的力量。人心的力量一旦被彻底激发、广泛凝聚,

就会发挥出无比巨大的历史推动作用。人心相通相聚,

根源在于共同的文化认同赋予人们共同的精神基因、价

值认同和理想信念。任何国家和民族要把全社会的意志

和力量凝聚起来,都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政治制度

相匹配、相适应的思想文化。经济全球化时代,文化的

渗透面、影响范围越来越广,文化也越来越成为民族凝

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国家最深厚的软实力。

中华文化在几千年的传承发展中积淀为中华儿女共同的

精神基因,是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向心力的精神血脉和精

神纽带。中国人无论身处何方,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和身

份,只要有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和认同,就会有民族自信

心、自豪感,就不会忘记复兴民族、振兴中华的使命,

从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

回顾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奋斗历程,我们之所以能

够推翻三座大山、赢得独立、求得解放,不断发展壮大,

靠的就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同仇敌忾、精诚团结、勠

力同心。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和

富于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被更加广泛地推广开来、弘扬

起来,融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中,

这才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共同理想、共同事业,焕

发出蓬勃生机和活力。今天,我们党之所以能在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开创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很

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华文化具有强大而广泛的感召力、

凝聚力,从而使得中华民族凝结成为一个血脉相通的共

同体和精诚团结的大家庭,保持自主选择、独立前行的

Page 3: à ٠´ ÔÅ 2 ø % ø=Xø (©¦ 2mkszyxy.fjnu.edu.cn/_upload/article/files/a0/ec/e4e9202a... · 2017-09-20 · W t ¹ / ¼ ± § 0 v 1-n 201 7 H1 8 ó / 1 224 ó 47 à ٠´ ÔÅ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7 年第 8 期 / 总第 224 期 49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思想定力,焕发出众志成城的精神伟力。

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当今时代,资本主义制度和

社会主义制度的竞争,很关键的一点就是文化软实力的

竞争。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国家和民族的

思想就会被西化,人心就会被分化,就无法发展自己的

事业。西方国家对我国实施文化霸权,妄图通过意识形

态渗透,用西方的“普世价值”论、“宪政民主”论等资

本主义的观点和价值体系,诱导中国人民改旗易帜。对

此,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进而坚

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

文化的重要功能在于武装头脑、熔铸灵魂。用中华

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让中华

儿女都有中国心、中华魂,都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上有“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

的思想定力。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

制度自信在文化自信中浸润、强化,在中华民族和全世

界中华儿女中赢得最广泛的人心支持。

三、文化自信是更深厚的自信

任何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是经过漫长孕育、长久积

淀、反复凝练、持续传承才得以形成的。中国 5000 多年

的文明发展培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

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赋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中华民

族之所以无论经历什么样的战乱离合,遇到什么样的冲

击挑战,都始终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走出一条不

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很重要的一个原

因就在于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涵养下形成的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

相连”。[6] 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5 年 11 月 3 日第二届“读

懂中国”国际会议期间会见外方代表时明确指出:“中国

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

立在 5000 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7]这一论断

为我们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文明一脉相

承的历史逻辑,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渊源和

文化根基,清晰地展示了其深厚的历史承续,从而从根

本上指明了“三个自信”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绵长的精

神根脉所在。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信奉什么样的主义,选择什么样

的道路,坚持什么样的理论,实行什么样的制度,并不是

人们主观随意决定的,而是这个国家人民立足文明传承,

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和现实需要制定的。如果割断历史、抛

弃传统、断绝传承、数典忘祖,只能自乱根基、自毁长城。

我们应该认识到,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言,5000

年的中华文明史就是必须承继的历史条件,博大精深的

中华文化是不可否弃的历史传统。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

不断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使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发展呈现出“这边风景独好”的大好局面,很重要

的一点就在于,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

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而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

敢于并善于对中华文化吸取精华,去其糟粕。

只有厘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根脉

才能真正明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什么经过反复

比较,最终要选择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走社会主义道

路;也才能真正理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什么要

坚定不移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创、坚持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最后,应当明确,坚定文化自信,是对包括优秀传

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内的文化自信,

不可隅于一个方面。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6-07-02(2).

[2] 习近平. 在纪念孔子诞辰 2565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

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

民日报,2014-09-25(2).

[3] 习近平.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

2014-03-28(3).

[4] 中共中央宣传部.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

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5] 习近平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

2015-10-15(2).

[6] 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6-12-01(2).

[7] 习近平谈文化自信[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07-13

(12).

责任编辑:鲍莉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