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梁子嘉、朱仕玠 - web.nchu.edu.twweb.nchu.edu.tw/~fu373/file3-5/6.pdf ·...

80
主題:梁子嘉、朱仕玠 ◎梁子嘉介紹 一、生平事蹟簡介 梁成枬先生,字子嘉,號鈍庵,廣東三水人[1] 。其生平,目前可見較為詳細 之資料,僅有林幼春所撰之〈梁鈍庵先生傳〉一文,連橫《台灣通史》卷卅四〈流 寓列傳〉之〈梁成枬傳〉即據本文抄錄,另於篇末附以連橫之贊語[2] 。關於其 生卒年代,亦無確切的資料可考[3] 梁子嘉幼年時受業於鄭小蘭,能文善書,是一名附貢生。個性耿介,不肯諂世媚 俗;與朋友交,則又古道熱腸,傾筐倒筴,毫無保留。[4] 「素負奇氣,不得志於鄉里,遂游臺灣,為棟軍掌記室。劉省三中丞見其文,奇 之,檄辦東勢角撫墾。子嘉有經濟才,招徠番人墾田樹藝,將為久居計;而割臺 事起,義旅雲興,與吳湯興、徐驤等轉戰新竹、苗栗間,事敗而去。至泉州,作 諸將四十首,以示林南強。南強藏之,歷年久遠,竟亡其稿,惜哉!乙未之後, 子嘉重來,仍主霧峰林氏,鬱鬱不樂。已而復去,遂客死香港,詩稿盡失。」[5] 梁子嘉為清代旅台詩人,來台之前,由於個性剛直可能曾因參加科舉而得罪主考 官,不得不離開故鄉遊歷吳、楚等地方,並曾擔任武官幕僚,但似乎仍不得志。 乃於光緒十一年(1885 年)春夏,中法台海戰役僵持之際,渡台謀求發展,為 霧峰林家林朝棟軍掌書記,並兼任林幼春之家庭教師,傳授當代中西新學,紮實 且嚴格的詩學訓練,奠定林幼春日後以傳統詩作聞名之詩學泰斗的基礎。時約三 十六歲壯年。 光緒十一年夏,中法議和後,台灣建省劉銘傳出任巡撫。林朝棟因在中法戰爭中 立下戰功[6] ,故劉銘傳繼續倚重林朝棟軍推動開山撫番政策,除委辦中路營務 處外,又擢為大嵙崁撫墾總局局長。當時公私文牘頻繁,原掌理文案者,力有未 逮,往往辭難達意。梁子嘉接辦後,壁壘一新,巡撫奇其才。棟軍主帥林朝棟詳 加報告,並且推薦之。 梁子嘉此時負責為林朝棟草擬公文,因傑出的文筆獲得劉銘傳的欣賞,乃在林朝 棟的推薦下,於光緒十二年(1886 年)擔任「委辦罩蘭、東勢角等處撫墾局委 員」之職,在山區代表官府推行撫墾工作,職位相當於七品縣丞。[7] 梁子嘉在 撫墾局委員任內,實際推動的主要工作之一,是負責招募墾戶集資從事大湖、卓 蘭一帶的開墾。此即以新竹北埔客家士紳姜紹基、苗栗黃南球為主力光緒十五年 1899 年)所成立的「廣泰成」墾號 [8] 。此年劉銘傳亦命撫墾局興辦蠶業,當 時梁子嘉留駐卓蘭、大坪林,倡導民間養蠶 [9] ,協助發展清代台灣蠶業,並從 事山林墾荒及安撫當地的原住民之要務。根據林幼春〈梁鈍庵先生傳〉記載,梁 子嘉似乎在此時獲得施展抱負的機會。 光緒十三年(1887 年),小萬斗社(即蘇魯社),又出草馘首,民多避亂。梁子 嘉獨往,說服頭目交出兇手,立即展之示警,諸番莫不驚伏。泰雅族北勢群素稱 強悍,出草興戎,紛擾不斷。由於梁子嘉的才能卓著與政策得當,以利導勢禁之

Upload: others

Post on 05-Jan-2020

1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主題:梁子嘉、朱仕玠 ◎梁子嘉介紹 一、生平事蹟簡介 梁成枬先生,字子嘉,號鈍庵,廣東三水人[1]。其生平,目前可見較為詳細之資料,僅有林幼春所撰之〈梁鈍庵先生傳〉一文,連橫《台灣通史》卷卅四〈流

    寓列傳〉之〈梁成枬傳〉即據本文抄錄,另於篇末附以連橫之贊語[2]。關於其生卒年代,亦無確切的資料可考[3]。 梁子嘉幼年時受業於鄭小蘭,能文善書,是一名附貢生。個性耿介,不肯諂世媚

    俗;與朋友交,則又古道熱腸,傾筐倒筴,毫無保留。[4] 「素負奇氣,不得志於鄉里,遂游臺灣,為棟軍掌記室。劉省三中丞見其文,奇

    之,檄辦東勢角撫墾。子嘉有經濟才,招徠番人墾田樹藝,將為久居計;而割臺

    事起,義旅雲興,與吳湯興、徐驤等轉戰新竹、苗栗間,事敗而去。至泉州,作

    諸將四十首,以示林南強。南強藏之,歷年久遠,竟亡其稿,惜哉!乙未之後,

    子嘉重來,仍主霧峰林氏,鬱鬱不樂。已而復去,遂客死香港,詩稿盡失。」[5] 梁子嘉為清代旅台詩人,來台之前,由於個性剛直可能曾因參加科舉而得罪主考

    官,不得不離開故鄉遊歷吳、楚等地方,並曾擔任武官幕僚,但似乎仍不得志。

    乃於光緒十一年(1885 年)春夏,中法台海戰役僵持之際,渡台謀求發展,為霧峰林家林朝棟軍掌書記,並兼任林幼春之家庭教師,傳授當代中西新學,紮實

    且嚴格的詩學訓練,奠定林幼春日後以傳統詩作聞名之詩學泰斗的基礎。時約三

    十六歲壯年。 光緒十一年夏,中法議和後,台灣建省劉銘傳出任巡撫。林朝棟因在中法戰爭中

    立下戰功[6],故劉銘傳繼續倚重林朝棟軍推動開山撫番政策,除委辦中路營務處外,又擢為大嵙崁撫墾總局局長。當時公私文牘頻繁,原掌理文案者,力有未

    逮,往往辭難達意。梁子嘉接辦後,壁壘一新,巡撫奇其才。棟軍主帥林朝棟詳

    加報告,並且推薦之。 梁子嘉此時負責為林朝棟草擬公文,因傑出的文筆獲得劉銘傳的欣賞,乃在林朝

    棟的推薦下,於光緒十二年(1886 年)擔任「委辦罩蘭、東勢角等處撫墾局委員」之職,在山區代表官府推行撫墾工作,職位相當於七品縣丞。[7]梁子嘉在撫墾局委員任內,實際推動的主要工作之一,是負責招募墾戶集資從事大湖、卓

    蘭一帶的開墾。此即以新竹北埔客家士紳姜紹基、苗栗黃南球為主力光緒十五年

    (1899 年)所成立的「廣泰成」墾號 [8]。此年劉銘傳亦命撫墾局興辦蠶業,當時梁子嘉留駐卓蘭、大坪林,倡導民間養蠶 [9],協助發展清代台灣蠶業,並從事山林墾荒及安撫當地的原住民之要務。根據林幼春〈梁鈍庵先生傳〉記載,梁

    子嘉似乎在此時獲得施展抱負的機會。 光緒十三年(1887 年),小萬斗社(即蘇魯社),又出草馘首,民多避亂。梁子嘉獨往,說服頭目交出兇手,立即展之示警,諸番莫不驚伏。泰雅族北勢群素稱

    強悍,出草興戎,紛擾不斷。由於梁子嘉的才能卓著與政策得當,以利導勢禁之

    http://tw.blog.yahoo.com/post/post_html.php#_ftn1http://tw.blog.yahoo.com/post/post_html.php#_ftn2http://tw.blog.yahoo.com/post/post_html.php#_ftn3http://tw.blog.yahoo.com/post/post_html.php#_ftn4http://tw.blog.yahoo.com/post/post_html.php#_ftn5http://tw.blog.yahoo.com/post/post_html.php#_ftn6http://tw.blog.yahoo.com/post/post_html.php#_ftn7http://tw.blog.yahoo.com/post/post_html.php#_ftn8http://tw.blog.yahoo.com/post/post_html.php#_ftn9

  • 策,訂法互市,屯兵嚴防,諸番漸稍就撫。同時,梁子嘉也親歷各部落,俯察番

    民疾苦;並且納番女為妾,習其土俗語言。諸番都暱稱其為「阿公」。[10] 由於職司撫墾,常需調處漢番及各墾號墾佃戶之間的紛爭租契事宜,非常熟悉地

    方土俗民情,於是有了定居的打算。梁子嘉先生的墾地,分別在新開庄、太平林

    [11],兩地均屬哆囉固溪流域,相去不遠。林南強稱他「墾草樹藝,役諸番如家人,歲可入千金。」[12],由此可見,梁子嘉應具有經濟之才,其拓殖事業頗有成績。 光緒二十年(1894 年)中日甲午之戰,清廷戰敗,被迫割讓台灣,消息傳來,全台沸騰。光緒二十一年(1895 年)乙未割台之際,台灣成立民主國,推唐景崧為總統,一致抗日。據連橫《台灣通史》記載,梁子嘉攘袂奮起,率佃兵隨吳湯興、

    徐驤戰日軍於新竹、苗栗間。事敗,盡喪家產,攜番妻蒼徨南下,投靠劉永福,

    隨軍西渡,流離轉徙至泉州。 光緒二十三年(1897)一月,梁氏再度來台[13],受委託擔任板橋林家之代理人。1897 年五月八日被板橋林家解除代理人職務[14],端午節前後至苗栗大湖擔任「廣泰成」墾號之總代,由於先前墾荒之資產已喪失殆盡,梁氏雖再赴大湖、卓

    蘭一帶重拾舊業,但境遇已大不如前,因而摒卻過去久居台灣之規劃,結束十五

    年的居台生活,在國家動盪的時局下返回大陸,度過窮困潦倒的晚年,約於 1902年左右病逝香港。享年約僅五十歲。 先生遽然辭世,耗訊傳來,詩友門生俱感意外,紛紛有弔念之作,以弟子林南強

    所作〈哭梁鈍庵先生〉乙詩:「萬丈光芒落海濱,文章何假命何真。千秋灑盡才

    人淚,一夕修成劫外身。陸賈台前非漢日,尉陀城下有胡塵。最憐彈遍侯門鋏,

    國計家聲兩未伸。」最為貼切感人。連雅堂推崇梁子嘉先生:「以嶺嶠之英豪,

    為東寧之羈旅,懷文抱義,眾多景行。」「向使不遭非常之變,招徠番黎,墾田

    樹藝,當必有所建立,何至窮愁以死?然士君子之處世,在百年而不在一日,鈍

    庵雖逝,固有不朽者在。」[15]最為稱許。 此外,洪棄生有〈弔梁鈍庵〉古詩一首、〈次林十韻弔梁鈍庵〉、〈再次前韻弔鈍

    庵〉七律各兩首,對梁子嘉一生際遇、詩風特色、兩人相知的經過有深刻的描述。 梁子嘉傳世詩作極少見,洪棄生謂其「所作古今體詩,每不肯輕易下筆,一篇成,

    則輒如商彝夏鼎發現於世,少作,多棄草,至四十後所作,使多存者,皆卓然可

    傳。常告余云:其師鄭小蘭誡他五十歲始可多作詩,今近矣。」[16],後有連橫愛其詩,竭力搜求,故今可見《臺灣詩錄》收錄梁子嘉詩作僅有三首,《台灣十

    二家詩鈔》則有三十七首,對罕見作品輯佚實在功不可沒。現存詩作約七十四首,

    載於連橫所輯之〈梁鈍庵詩稿〉。 二、創作觀: 由於重視個性之發揮,崇尚自然,不喜格律之束縛,認為詩學與書法之發展與創作原理具有相通之處,因此有論書法之絕句十三首傳世。 梁子嘉之詩風偏向豪放而健峭,七言歌行體之奔放,與其追求自然、拋棄束縛的觀點極為吻合。

    http://tw.blog.yahoo.com/post/post_html.php#_ftn10http://tw.blog.yahoo.com/post/post_html.php#_ftn11http://tw.blog.yahoo.com/post/post_html.php#_ftn12http://tw.blog.yahoo.com/post/post_html.php#_ftn13http://tw.blog.yahoo.com/post/post_html.php#_ftn14http://tw.blog.yahoo.com/post/post_html.php#_ftn15http://tw.blog.yahoo.com/post/post_html.php#_ftn16

  • 三、詩作內容: (一)山林經驗與見聞:因於卓蘭山區墾荒之故,對於當地的風土文化、開墾歷程、山林奇景均有生動精采之描寫,面目鮮明、表現突出,主要有以下三個面向: 1.描寫漢人與原住民之激烈對抗 2.描寫山區開墾的艱辛 3.描寫山區景物之奇詭荒誕 (二)羈旅心境的刻劃:早年之不得志,對比於來台後才華能力受到賞識器重,梁子嘉羈旅台灣的心境亦與其他流寓文人或宦遊文學不同;加以在山林墾荒之體

    驗,使其嚮往山林自給自足的寧靜生活。然而,日本領台之後,辛苦基業成空後

    心境的淒苦,使詩作充滿悲涼無奈的浩嘆。 (三)與台灣詩友之酬唱:在台期間,梁子嘉與林癡仙、林幼春叔侄,以及鹿港詩人洪棄生往來最為密切;另有與新竹地區文人之交遊。其詩友大都為清領末期

    到日治初期的台灣重要文學家。 (四)對日本的複雜心態:梁子嘉一方面感慨於清朝積弱造成台灣的被迫割讓,一方面卻與日本文人有主動且友善的互動,記日本遊之詩,寫來意興風發、豪情

    萬丈。對於台灣割讓,梁子嘉未能取回原先墾荒的產業以致無法在台灣落地生

    根,其心態與台灣本土文人的台灣主體意識及仇日情緒頗有不同。 四、寫作特色 (一)風格健峭,節奏駿快:詩風剛健奔放,氣象奇險,節奏極為駿爽快速。 (二)意象鮮活,技巧多變:善以各種技巧塑造鮮活意象,表現突出。 (三)對仗靈活,驅遣圓熟:現存詩作以律詩為多,其鍊句技巧及對仗運用頗為圓熟,嚴謹中不失嫵媚多姿,文句矯健自然。 ◎梁子嘉詩作選讀[17] (一)山林經驗與見聞------曾靜瑜(59515014) 〈隘丁 1 行〉 日色無光光亦薄 2,瘴煙 3 入鼻微聞惡。 行人畏近隘 4 頭行,守隘隘丁晝擊柝 5。 柝上響停,行人膽驚。 伏莽之戎 6,草木皆兵 7。 柝聲不絕,尋聲出穴。 為彼發蹤 8,磨牙吮血。 行人不敢經,飢吻饞涎 9 腥。 乘機伺利便 10,跳踉 11 殺隘丁。 挾刃猶敢侮 12,民間厲禁 13 挾弓弩。 利器凶 14 兵遺 15 彼虜,飛而食肉山中虎 16。 【注釋】

    http://tw.blog.yahoo.com/post/post_html.php#_ftn17

  • 1.隘丁:守隘以防止原住民出草的勇丁,目的在防禦凶番,晝夜巡邏以防番人靠近隘勇線。 2.薄:〈漢書天文志〉微明,形容日月無光。 3.瘴煙:山林間腐敗物因濕熱氣蒸發,鬱積而成的癘氣。 4.隘:音ㄞˋ,險阻、險要之地。此處指漢人墾地鄰近番界處。 5.柝:音ㄊㄨㄛˋ,守更巡夜的人敲打的木梆子;此指隘丁守隘時與其它隘丁互相聯絡時敲打的木筒或竹筒。 6.伏莽之戎:語出〈易.同人〉:「九三,伏戎於莽。」後用以稱隱伏的盜匪。〈舊唐書.高祖紀論〉「繇是攫金有恥,伏莽知非。」 7.草木皆兵:典故出自〈晉書.前秦載記.苻堅下〉:「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整齊,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顧謂融曰:『此亦勍

    敵也,何謂少乎?』撫然有懼色。」 8.蹤:事物的痕跡,蹤跡。 9.饞涎:因口饞而生涎水。 10.利便:利益,好處。 11.跳踉:音ㄌ一ㄤˋ,跳躍,跳動。 12.侮:欺凌。〈詩經.大雅.烝民〉:「不侮矜寡,不畏彊禦。」 13.厲禁:圈定範圍,禁止他人入侵。〈周禮.地官.迹人〉:「掌邦田之地政,為之厲禁而守之。」 14.凶:惡。 15.遺:亡失,饋贈。 16.山中虎:此指番人襲擊隘丁出沒無常,像山中的猛虎。 【翻譯】 日光昏暗只透出微微的亮光,山中的瘴癘之氣傳來陣陣難聞的氣味。 來往的行人畏懼靠進隘頭,守隘頭的隘丁一邊巡邏一邊敲打著木筒。 梆子聲音若突然停止,行人膽顫心驚。 番人隱伏著四周瀰漫肅殺之氣,在極度驚懼下連草木都以為是番人。 梆子聲音持續不絕,番人卻循著梆聲出穴。 發現了隘丁的蹤跡,番人磨厲齒牙準備出草殺人吮血。 等待最有利的時機,以迅捷的速度躍出殺死隘丁。 隘丁拿著刀刃番人猶敢欺凌,官府更要限制人民弓弩使用的範圍。 迅雷不及掩耳的獵殺,就像山中食肉的猛虎。 【作品賞析】 本詩的創作年代不詳,但若以梁子嘉擔任撫墾委員的時間來推算,創作時間可能

    在光緒十二年(1886)至光緒十四年(1888)間。這首〈隘丁行〉充份呈現出漢人拓墾之處境,與兵丁守隘的痛苦。詩人先用日色無光及瘴煙表現出番界荒蕪、

  • 未經開發的視覺效果,再以隘丁的柝聲、番人的行動及連續十二句的五個字短句

    營造出緊湊的節奏,讓讀者的神經也隨之緊繃了起來,最後以猛虎獵捕獵物的狀

    態來形容番人的出草行動及對漢人的襲擊。梁子嘉曾在許多首詩中,以豺狼或猛

    虎來形容或比喻番人。此可以代表當時漢人官吏對原住民強悍、難以治理的一般

    看法。光緒十年,罩蘭庄(苗栗縣卓蘭鎮)附近的番人頻頻有兇暴的舉動,引起

    劉銘傳在光緒十一、十二年興兵討伐,戰後立即在東勢角設立撫墾局,梁子嘉即

    是在此背景下開始接觸撫墾業務。 在《台灣踏查日記》中,伊能嘉矩於明治三十年(1897)到大湖地區踏查時,曾經在撫墾署的文件中看到一個有關漢人拓墾大湖的事蹟,內容如下:「吳新福的

    腦寮,位於距離大湖南方二日里處的南湖及吊樑山區西北面。距今三十二年前,

    他的祖父吳欽旺花了六百銀元向吳元貴買地,邇來慘澹經營,其間吳新福的父親

    和兩個叔叔都遭受生番的毒手而死,他的哥哥也被殺,吳家所雇用的佃農、隘丁

    中,被殺的人數竟達二八○多名。最後把蕃人驅逐,漸次開墾土地迄今。」南湖和吊樑(今大湖鄉義和村九芎坪之南)的西北面山區,就是十分寮這個地方,光

    緒年間當地有很多腦寮,行政上屬於南湖村。這一件慘烈的事蹟,曾經給依能嘉

    矩很大的衝擊,他驚嘆拓殖的漢人不顧五個家人先後喪命,二八○多名佃農和隘丁被殺,仍堅守崗位,繼續拓地製腦,最後變成當地富豪,伊能認為:「這種堅

    忍不拔的拓墾精神,甚至日本人也無法與之相比。」不過,如果站在被趕的泰雅

    族立場來看,為報復失土,起而反擊,但終究敗於漢人的經濟侵略而退到大湖溪

    和大安溪中游,他們的遭遇或者更值得同情。 (二)羈旅心境的刻劃 〈新開庄 1〉 剪棘誅茅舊築堂,堂前瀲灩 2 水平塘 3。 李衡奴婢三千橘 4,諸葛生涯八百桑 5。 繭足 6 連年歌 7 兕虎 8,磨牙 9 儘日走 10 豺狼 11。 傷心今作無家別 12,我比新莊 13 是故鄉。 【注釋】 1.新開庄(莊):即今日苗栗卓蘭鎮的西坪里與大湖鄉新開村一帶。 2.瀲灩:水波晃漾,波光映照的樣子。 3.塘:水池。 4.李衡奴婢三千橘:典故出自〈襄陽記.卷二.人物〉及〈三國志.吳書第三.孫休傳〉三國時代丹陽太守李衡在故鄉種植了橘樹三千棵,稱之為「三千頭木

    奴」。 5.諸葛生涯八百桑:語出〈三國志.蜀書第五.諸葛亮傳〉:「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 6.繭足:長途跋涉,腳掌磨成繭狀厚皮。

  • 7.歌:〈說文〉歌,詠也。 8.兕虎:兕,音ㄙˋ,獸名,犀牛;兕虎指番人。 9.磨牙:磨厲牙齒。 10.走:〈說文〉走,趨也。 11.豺狼:被人類視為貪婪殘暴的野獸,在此亦指番人。 12.無家別:即無別家,指故鄉無他處。杜甫曾作「三吏三別」------〈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描寫安史之亂後百姓生活的苦痛。 13.新莊:即指新開莊。 【翻譯】 剪除廳堂前的荊棘茅草,廳堂前的水面波光映照。 三國時代李衡在荊州種下三千棵柑橘,諸葛亮也在成都種了八百棵桑樹。 終年的跋涉腳長出了厚繭,終日在戰戰兢兢的環境中生活。 今日以感傷的心情寫下這首詩,我已將新莊當成自己的故鄉。 【作品賞析】 大湖地區的拓墾始於咸豐十一年間(1861),由吳定新入墾,但曾多次與番人發生激烈衝突,直到光緒年間因官方勢力介入,始逐漸歸服;開發大湖、卓蘭一

    帶則以「廣泰成」墾號的規模最大,梁子嘉曾數次以官方代表身份協助拓展墾務、

    並協調糾紛,此詩寫出開創基業蓽路藍褸的心情。 梁子嘉以懷才不遇的心情渡海至台,在台灣受到林朝棟和劉銘傳的賞識,擔任開

    山撫番的工作,先生也能不辱使命,發揮其長才。從本詩「李衡奴婢三千橘,諸

    葛生涯八百桑。」似乎先生在卓蘭一帶的開發已經頗有成就,應該有長久定居的

    打算,所以在最後寫下「傷心今作無家別,我比新莊是故鄉。」這樣的詩句,也

    反應出流寓在台的心境。李漁叔在《漁千里齋隨筆》中云:「鈍庵詩,即境抒詩,

    吐語真切,摒除浮詞偽語,自有清朗亢爽情致。」,這首詩應該可以作為代表。 (三)與台灣詩友之酬唱------吳紹微(59515011) 〈贈洪棄生〉1 三首 二百年文獻,伊 2 誰擬 3 杜韓 4。淵源師友絕,著作古今難。 可歎洪興祖 5,徒為管幼安 6。蔚然 7 章甫服 8,未許裸人看。 裸壤原無罪,衣冠 9 識者誰?高歌驚下里 10,長燄謗 11 群兒。 懷抱生民痛,文章樂府奇。長官 12 虛問俗,死罪敢言之。 如生為棄朕 13,朕亦棄生為。無路陳 14 三策 15,思京賦五噫 16。 愁懷形比塊,慟哭血成詩。苦語聲酸鼻,長吟猛虎詞 17。

  • 【注釋】 1.〈贈洪棄生〉:光緒 23 年,梁子嘉遊鹿港,因聞洪棄生才名而過訪。梁子嘉出示所作之〈釣龍臺歌〉;次日,洪棄生送梁子嘉〈和釣龍臺歌〉詩,梁子嘉因而

    再回贈三首〈贈洪棄生〉,二人此後開始詩歌唱和。 2.伊:表示肯定,相當於「是」。詩經‧小雅‧蓼莪:「蓼蓼(音ㄌㄨˋ)者莪(音ㄜˊ),匪莪伊蒿(音ㄏㄠ)。」 3.擬:比照、相比。 4.杜韓:杜甫與韓愈。杜甫(西元 712-770),字子美,號少陵,唐代詩人,有「詩聖」之稱。官左拾遺、工部員外郎,故亦稱為「杜工部」,或稱為「杜陵布衣」、

    「老杜」。甫博極群書,善為詩歌。在政治上始終不得志,中年後過著坎坷流離

    的生活,他的詩博大雄渾,千態萬狀,不僅慨嘆自己遭時不遇,亦反映出當時的

    社會動亂形態。故有「詩史」之名。著有《杜工部集》。韓愈(西元 768-824),字退之。通六經百家之學,崇儒闢佛老,文章自成一家,為後世治古文者所取法。

    祖先世居昌黎,因此自稱為「昌黎韓愈」。卒諡文,宋代元豐年間追封為「昌黎

    伯」,世稱為「韓昌黎」。門人編次其詩文為《昌黎先生集》。 5.洪興祖:洪興祖(西元 1090-1155),字慶善,為北宋進士,高宗時應召試授祕書省正字,遷太長博士。後因忤秦檜意,被貶昭州而卒。興祖博學,著有老莊本旨 、周易通義 、楚辭補註及考異。因為有感於過去楚辭注釋過於簡短,於是依王逸章句作補注,將王逸注列於前,而後一一疏通證明,補注於後。其出色之處在於

    標示了注釋和典故的出處;又考證各家注釋,定為一本,最為完備。梁子嘉詩中,

    每將洪棄生比作洪興祖,如〈賦答洪棄生〉詩云:「聊布區區懷,以報洪興祖」。 6.管幼安:管寧(西元 158-241),字幼安,三國魏朱虛(今山東省臨朐縣東)人,漢末避亂居遼東三十七年。歸後,魏文帝拜為大中大夫,明帝拜為光祿勳,皆辭

    而不受。 7.蔚然:盛大的樣子。如:「蔚為風氣」。 8.章甫:一種古代的禮冠,以黑布製成。始於殷代,殷亡後存於宋國,為讀書人所戴的帽子。 9.衣冠:本為衣服和帽子。此處轉品為動詞,指蒙受日人統治。 10.下里:鄉野,偏僻的地方。 11.謗:以不實的言詞中傷別人,破壞其名譽。 12.長官:官吏的泛稱。 13.朕:代詞,用於自稱,即「我」。 14.陳:述說。 15.三策:策,文體名,內容以陳述政事的計畫為主。漢代董仲舒曾提出《天人三策》,來集中論述天人之際和論述教化,使儒家思想取得歷史上正統地位。 16.五噫:東漢隱士梁鴻,過京都洛陽,見宮殿巍峨富麗,感嘆耗費了巨大民力,而作五噫之歌。詩五句,每句末皆有一「噫」字,故名。《後漢書》〈梁鴻傳〉:「因

  • 東出關過京師,作五噫之歌曰:『陟彼北芒兮,噫!顧覽帝京兮,噫!宮室崔鬼

    兮,噫!人之劬勞兮,噫!遼之未央兮,噫!』。」,後來詩文中,多用「五噫」

    作為告退之意。 17.猛虎詞:猛虎行,樂府平調曲名。古辭曰 :「飢不從猛虎行,暮不從野雀棲。」 ,故名。三國魏曹丕、晉陸機、唐李白等皆有猛虎行篇。此處〈猛虎行〉,乃明末

    清初愛國遺民屈翁山所作,洪棄生好讀此詩,嘗央請梁子嘉為此詩書寫墨寶。 【翻譯】 台灣納入清朝版圖兩百多年來,是誰如杜甫般以文字真實呈顯當世的社會民生情

    景、如韓愈般處世不顧流俗,且善寫擬古詩文? 台灣與傳統的中華文化在淵源、師承上有所斷絕,著寫相關文史資料是古今的難

    事,你(洪棄生)卻能以其文筆寫出屬於台灣的「詩史」。 你就像是洪興祖為經典作補注一樣啊!如此博學地為台灣的文史做下注解;然

    而,在日據的大環境之下遭時不遇,也只能肖似管寧堅守立場、清虛自持,做一

    個隱遯的頑民。 那一身傲骨嶙峋的讀書人裝扮所煥發出來的氣節,卻是不容異族所侮慢的! 台灣原本其實是一塊不沾染罪恨的淨土,如今在日本人的統治之下改弦更張,還

    有誰能識清「台灣」的本質呢? (洪棄生)慷慨激昂的歌音聲聲傳入鄉野,聞者無不驚遽於你(洪棄生)的孤介直言;然而,你卻因抵制日本統治的氣焰過盛,以致遭受到某些人士的惡意謗議。 懷抱著憐憫蒼生的悲慟心情,寫下了一首又一首的詩歌奇篇。 日本官吏假意來探問民情,即使是冒死,你也會凜然抗顏道出所感所想。 若我在生年之中成為(大清)遺民,那麼我也會如你洪棄生般表現出讀書人的氣節。 由於受到日人統治,因此你(洪棄生)沒有途徑去陳供自己對國家政事的見解,只能默默抱著對國對家的深切懷想賦寫五噫之歌固窮守貞、隱逸過日。 憂愁地感傷矜憐,胸中多有壘塊(比喻胸中積存不平之氣,抑鬱不適),哀慟地以血淚書寫詩文。 詩文之中的字字血淚盡是令人聞而鼻酸的苦悶愁語,你也只能藉著吟誦明朝遺民

    詩人屈翁山的〈猛虎行〉詩,來寄託遺民心事。 【作品賞析】 梁洪二人相識於光緒二十三年,年齡約相差十六歲,為以詩文會友、互相珍視愛

    惜的忘年之交。兩人相交僅短短兩年(梁子嘉於光緒二十五年辭世),然而個性、人品、詩品頗為近似,故能有如韓愈與孟郊交相唱和詩文、推重崇仰人格風範及

    詩歌創作成就般之情誼,更可見其交遊之深刻。

  • 第一首贈詩,梁子嘉一氣連引中國四位個人形象鮮明的古人,不但呵成了一篇對

    洪棄生的盛讚,亦顯露了自己頗負奇氣的才情。 詩中稱頌洪棄生所寫之詩文成就可與杜甫、韓愈相比擬,尤其台灣早期並沒有本

    土的文人,台灣文學的作者大部分是清代流寓或宦遊人士,因此對於洪棄生能以

    如椽之筆為社會國家寫實記事、直言褒貶,堪稱台灣詩史,價值自然不凡。此外,

    對於政局更迭雖然無能為力,洪棄生卻也秉持著一貫的民族意識、嶙峋志節與高

    尚人格,那中國傳統讀書人的巍然風骨,就這麼屹立在異族統治的風雨飄搖之中。 第二首贈詩,清晰地呈現了洪棄生反抗日本統治的立場,短短四十字,卻將其洪

    棄生的思想性格表露無遺,可見梁子嘉筆力之高。 洪棄生雖因先人來台輾轉遷徙後定居鹿港,而自該地出生、成長及埋葬,卻仍將

    自己視為大清遺民,故而光緒二十一年日人據台後,不但武力抗日,更以文筆抗

    日,成為一位「海外棄地的民族詩人」。「裸壤原無罪,衣冠識者誰?」流露著洪

    棄生的嫉惡如仇,台灣地台灣人何辜,須歷此窘境?「高歌驚下里,長燄謗群兒。」

    描繪出洪棄生的耿直率真,一切抗日舉止「常行於所當行,止於不可不止」。「懷

    抱生民痛,文章樂府奇。」可見得洪棄生的悲天憫人,並且進而以大量詩文作品

    反映台灣人民於日本領台後所遭逢的種種苦痛。「長官虛問俗,死罪敢言之。」

    強化了洪棄生的擇善固執,為了堅持真理正義,不惜以死犯忤。 第三首贈詩,刻畫洪棄生在時運無奈之下,壯志未酬的淒苦心境,其間典故的運

    用,意象鮮活,斐然成章。 洪棄生之子洪炎秋作傳略時云:「台灣淪陷後,改名繻,字棄生。」,因此首二句

    以「棄生」之名導入正題,暗指時局已由日人掌理。「無路陳三策,思京賦五噫。」

    二句亦可探知洪棄生有志難伸之感慨,以及強烈的故國之思。 〈贈洪棄生〉三首皆為五言律詩體例,律詩之頷聯(第三、四句)及頸聯(第五、六句)皆須對仗,此詩對仗不盡完全工整,仍可窺見梁子嘉「對仗靈活、驅遣圓熟,其鍊句技巧及對仗運用頗為圓熟,嚴謹中不失嫵媚多姿,文句矯健自然。」之寫

    作特色。此外,詩中多倒裝句法,使文句更顯跌宕多姿,如「淵源師友絕,著作

    古今難」、「高歌驚下里,長燄謗群兒」、「愁懷形比塊,慟哭血成詩」等句,亦可

    證其「意象鮮活、技巧多變,善以各種技巧塑造鮮活意象,表現突出。」之寫作

    特色。 「子嘉個人詩法,由昌黎入手而上溯杜甫,旁及蘇黃,故健而翹,宗派甚正;而

    正因宗韓杜,故短於絕句,五律亦甚健。至於古詩,棄生以為僅次於丘逢甲。」

    [18],總體而言,梁子嘉之詩作語言樸實,不作華麗、澀僻之語,圓融地摻揉其紮實豐厚的國學基礎,使之渾然天成且言之有物。 (四)對日本的複雜心態 〈破畫〉 不見完時見缺時,斷縑 1 殘素 2 欲何為?河山破碎誰司 3 責,人物凋零 4 事可知。 雲散風流 5 王粲 6 恨,天傾地陷屈平 7 悲。補空當月丹青手 8,欲贈如椽筆 9 一

    http://tw.blog.yahoo.com/post/post_html.php#_ftn18

  • 枝。 【注釋】 1.縑:音ㄐㄧㄢ,細緻的絲絹。 2.素:白色的絲絹。縑素,供書畫用的白絹。 3.司:動詞,掌管。 4.凋零:凋謝零落。 5.雲散風流:風吹雲散,蹤跡全無。比喻人生的飄零離散。 6.王粲:王粲(西元 177~217),字仲宣。東漢末避亂,依劉表於荊州,後仕魏,官至侍中。擅長辭賦,所作慷慨悲涼,深刻感人,為建安七子之冠冕。少時才思

    敏捷,博聞多識,過目不忘,問無不對。因長安遭董卓之亂,遂投奔劉表,在荊

    州襄陽流寓十五年。劉表死後,歸附曹操,被辟為丞相掾(音ㄩㄢˋ),賜爵關內侯。後病歿於軍中,時年四十一歲。著作有詩、賦、論等,代表作為〈七哀詩〉、

    〈登樓賦〉。〈登樓賦〉歷來與曹植的〈洛神賦〉並列,被譽為建安辭賦最高成就

    的代表。 7.屈平:指戰國時人屈原。屈原(西元前 343~?)名平,又名正則,字靈均,戰國時楚人。曾做左徒、三閭大夫。懷王時,遭靳尚等人毀謗,被放逐於漢北,

    於是作離騷表明忠貞之心;頃襄王時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譖言而流放至江南。

    終因不忍見國家淪亡,懷石自沉汩羅江而死。重要著作有〈離騷〉、〈九章〉、〈天

    問〉等賦,對後代文學影響極大。 8.丹青手:畫家。丹青,原為丹砂和青雘(音ㄏㄨㄛˋ),是繪畫時所用的顏料,後借代指繪畫。 9. 如椽筆:椽,音ㄔㄨㄢˊ,屋頂的柱子。晉人王珣夢見有人給他如椽的大筆,醒來以為有大手筆事,不久皇帝駕崩,哀冊、諡議等皆由王珣草擬;後比喻重要

    文告或稱頌他人筆力雄健,文章優美。大筆如椽,形容筆大如屋頂上的柱子;後

    用以稱揚著名作品、作家或寫作才能極高。 【翻譯】 這一幅缺漏的畫究竟畫了些什麼呢?不曾見過它完整的模樣,只見得此時的斷

    殘。 畫上的河山支離破碎,誰該為此負責?由國土淪陷後人事的破敗凋敝,大概就可

    以推知此情此景了吧。 因遭受戰亂而飄零離散的人生,是王粲一生的憾恨;因遭受譖言而天地丕變的經

    歷,是屈原無盡的悲怨。 假若能有補綴此畫使之完滿的畫師,我願厚贈一枝如椽之筆助其成此大業。 【作品賞析】 光緒二十一年台灣割讓,梁子嘉雖未如台灣本土文人以台灣主體意識滋長出強

  • 烈的仇日情緒,但照說此事無端打亂了其欲於台灣落地生根的盤算,該也是憤慨

    難當;不過梁子嘉與日籍文人多有積極而友善的互動,且對於日本另有一番嚮慕

    之情,如寫長崎旅遊之記遊詩,即顯得高亢熱切、吐辭豪邁。 〈破畫〉為一詠物之七言律詩,藉由一幅殘缺不整的畫喻示台灣主權的碎裂。全詩不但俱以「破畫」為軸發揮,更巧妙融入王粲與屈原之遭遇,儘管人事時地

    物不盡相同,卻是大感同悲。詩末束起台灣淪陷的傷時之痛,以「補空當月丹青

    手,欲贈如椽筆一枝。」拓展了此詩的格局,使得情感不只是耽溺在愁苦之中,

    而是將心緒託付給未知的期望,且因此翻轉出另一餘韻未絕之境。 不過,在文字經營方面,「見」、「欲」二字皆重覆出現,且語詞運用較為陳濫,因此詩境與意象優勝於其文字表述。 ◎附錄 連雅堂對梁子嘉先生的評價: 連橫曰:古之所謂士者,為國而已,為民而已,為自信其道而已。是故或言而用

    焉,或言之而不用焉,或始不能用而後乃用焉。究之皆有益於邦家也。台灣為新

    啟之土,利盡東南,士大夫之來游者,莫不視為金穴,飽攫而去。未能建一功,

    畫一策也。夫規近者不足以經遠,泥古者不足以制今,藍、陳諸子苦心孤詣,獨

    論長治之計,可謂賢矣。若夫成枏之治番,尤佼佼也。(引自連橫,〈卷三十四‧

    列傳六流寓列傳〉,《台灣通史》,台北:幼獅,1985 年 3 月。) 屈翁山生平補充: 明末愛國遺民以詩著名者還有杜睿、錢澄之、歸莊、申涵光、吳嘉紀、屈大均等。 屈大均(1629—1696),是清初遺民中行輩較晚的詩人,字翁山,廣東番禺人。他有強烈的反清情緒,反對剃發垂辮,故削髮為僧。曾作〈藏發賦〉以寄其故國之

    思。他認為自己是屈原的後代,對屈原表示崇敬,有〈拜三閭大夫墓〉、〈題招屈

    亭〉等詩。他常常通過對歷史英雄人物的歌頌來寄託愛國的思想感情,對魯仲連、

    荊軻、陳勝、諸葛亮、文天祥等及其有關古人都有歌詠,或取其抗秦,或取其興

    漢,特別是對魯仲連的義不帝秦極力歌頌,認為「從來天下士,只在布衣中。」

    (〈魯連台〉),甚至誇張地說:「魯連如不死,天下豈為秦」(〈讀史〉)。又歌頌荊軻說:「一自悲風生易水,千秋白日貫長虹。」,並且極為明顯地寓意說:「壯

    士至今猶髮指,寇仇長枕報秦戈。」(以上〈讀荊軻傳〉)。雖然壯志不遂,未免失望,但他總是不忘故國,十分殷切地盼望恢復。如〈經陽江電白邊界感賦〉有

    云:「中華餘一島,正朔在重溟。望斷黃龍艦,風帆似水萍。」。直至康熙二十七

    年,臺灣鄭氏久已消滅,恢復根本絕望,他還發出無限的感慨說:「久無王正月,

    徒有漢遺臣。草野私哀痛,漁樵愧隱淪」(〈戊辰元日作〉)。從此以後,他也只有走上消極反抗的隱居道路。在稱道魏禧的高尚品格的同時,他嘲罵那班不能堅

    持到底,終於失身的人說:「鄰女窈窕姿,將老猶珠璣」、「秉節乃不終,媒妁持

    為市」(〈贈魏處士冰叔〉)。屈大均的民族意識就是如此堅強。 屈大均的詩現實內容豐富,在〈大同感歎〉中揭露清統治者的殘暴:「花門多暴

    虐,人命如牛羊。膏血溢槽中,馬飲毛生光。」;〈猛虎行〉比他們為「食盡中土

  • 肉」的猛虎;〈民謠〉也揭露貪污狼藉的贓官:「白金乃人肉,黃金乃人膏。使君

    非豺狼,為政何腥臊。」;〈菜人哀〉反映那時饑荒賣人肉的慘狀。他的詩長於近

    體,五律尤工,「雋妙圓轉,一氣相生」,例如〈攝山秋夕〉:「秋林無靜樹,葉落

    鳥頻驚。一夜疑風雨,不知山月生。松門開積翠,潭水入空明。漸覺天雞曉,披

    衣念遠征。」(引自http://staff.whsh.tc.edu.tw/~huanyin/anfa_ku.htm古雅臺語人__教學工坊) 屈大均工詩,與陳恭尹、梁佩蘭合稱嶺南三大家。 ◎參考及引用資料: 1. 廖振富,〈漂泊與定根:晚清旅台詩人梁子嘉及其作品初探〉,《明清時期的台灣傳統文學論文集》,台中:東海大學,2000 年 4 月。 2. 連雅堂主編,《台灣詩薈》,台北:成文出版社重新刊印合訂本,1977 年5 月。 3. 戴炎輝,《清代台灣之鄉治》,台北:聯經,1979 年 7 月。 4. 連橫,〈卷三十四.列傳六流寓列傳〉,《台灣通史》,台北:幼獅,1985年 3 月。 5. 連橫,《雅堂文集》,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 年 12 月。 6. 洪棄生,《寄鶴齋選集(一)》,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2 年 8月。 7.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台灣詩鈔》,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70年 3 月。 8. 王建竹主編,《台中詩乘》,台中:台中市政府,1976 年 12 月。 9. 林資修,《南強詩集》,台北縣:龍文出版,1992 年 3 月。 10. 縣立文化中心編著,《台中縣文學發展史》,豐原:中縣文化,1993 年 6月。 11. 陳正祥,《台灣地名辭典》,台北:南天書局,1993 年 12 月。 12. 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台灣詩鈔》,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 6 月。 13. 大湖鄉誌編纂委員會編輯,《大湖鄉誌》,苗栗縣:大湖鄉公所,1999 年10 月。 14. 顧力仁主編,《台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時期》,台北:國家圖書館,2003 年 12 月。 15. 王學新譯,《日據時期竹苗地區原住民史料彙編與研究附圖集》,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04 年 9 月。 16. 洪英聖,《情歸故鄉.(壹)總篇──台灣地名探索》,台北:時報,1995 年1 月。 17. 程玉凰,《洪棄生及其作品考述》,台北縣:國史館,1997 年 5 月。

    http://staff.whsh.tc.edu.tw/%7Ehuanyin/anfa_ku.htmhttp://staff.whsh.tc.edu.tw/%7Ehuanyin/anfa_ku.htm

  • ◎ 朱仕玠介紹 一、生平事蹟簡介 朱仕玠(1712~1764),字壁豐,又字璧峰,號筠園。福建建寧人。乾隆十八年(1753)拔貢生。朱氏精通古今之文、經史百家之書,尤工詩,曾以古今論詩,肯定宋代嚴羽之詩論。當時閩地的詩壇以盛唐之學為所倡,但朱氏認為詩作的本

    質,應以詩經之溫、柔、敦、厚為依歸,故個人詩作風格亦雅緻高簡。朱氏也因

    詩見長而負聲名於京城,惜屢試不第。壯年有渡黃河,遊歷吳、楚、越、宋、齊、

    魯等地之經歷,年逾四十後才以明經科任福建德化教諭,兩年後,於乾隆二十八

    年(1763)調任臺灣鳳山縣教諭,當年六月就任,但隨即於乾隆二十九年(1764)因母病而解職歸籍,乃在里中授徒,其後又擢知內黃縣,但未任職即卒,終其一

    生的處境,可以說是落落寡合,並不得志。 二、作品簡介 朱仕玠著作涵蓋詩文,有《小琉球漫誌》十卷、《筠園詩稿》三卷、《和陶》三卷、

    《豁音》十卷、《音別》四卷、《龍山漫錄》二十卷、《溪音集》等作品,及其自

    輯何梅等四人之詩作《濉溪四家詩鈔》。其中,又以乾隆三十一年(1766)刊行的《小琉球漫誌》為其作重要作品,本書是朱氏任職鳳山縣閒暇時所著,其內容

    記錄了乾隆二十八至二十九年(1763~1765)間南台灣的概況,舉凡臺地的山、川、風、土、昆蟲、草、木,與中國內地殊異之處,皆加以記錄下來,在大量記

    載了個人所見的臺灣風土之外,也考察了康雍乾三代間對於臺灣的書寫資料,各

    郡邑方志等的作品。此外,在這類考證式的記錄之外,文中亦有許多以五七言的

    形式,對於所見所感加以吟詠的詩作,乃成書十卷,分屬六段:〈泛海紀程〉、〈海

    東紀勝〉、〈瀛涯漁唱〉、〈海東賸語〉、〈海東月令〉、〈下淡水社寄語〉,作為後來

    考察臺灣掌故者取證的第一手資料。 《小琉球漫誌》依其書寫內容主旨,又可分類為三種: 第一種包括〈泛海紀程〉、〈海東紀勝〉共三卷,主要記敘作者自中國借海陸來臺

    的過程中,所歷所感,行旅途中的心境變化,以及來臺之後居住年餘的種種見聞

    與心情變化,書寫形式兼及散文、詩作、日記,對於記錄之事大多都有詩作相佐,

    朱氏對於臺灣的觀察玩味盡記於上。 第二種為〈瀛涯漁唱〉兩卷,此類則全部以詩作為主,對於自身當時居處臺島南

    方的心境、感受加以抒發,或借對周遭風土人情、物產、生活的吟詠,尋得自適

    之途。 第三種包括〈海東賸語〉、〈海東月令〉、〈下淡水社寄語〉共五卷,這部分的內容

    駁雜,類似於筆記之作。〈海東賸語〉部分,舉凡人物、教育、動植物等皆入文

    中,除了親身經歷的體驗之外,亦引用前人書寫資料,內容極為生活化與富知識

    性,語言上不流於僵化或或政治性的刻板;〈海東月令〉則猶如農民曆之功用,

    除簡記月份之氣候、物產外,並考察解釋加以註文;〈下淡水社寄語〉是朱氏偶

    得認識一懂番語的學生,乃與該生共同翻譯番語,記錄下當時平埔族語言的漢譯

  • 對照。 除〈瀛涯漁唱〉全然出之以詩外,其他各卷大多是詩、文兩種文類交替使用,內

    容以寫景、詠物最多。此部作品就藝術表現手法而言,不算特殊,但是若就記載

    勝跡、考訂錯誤、了解變遷、補充史料等角度而言,乃了解乾隆時期南臺灣社會

    面相一部極具參考價值的「遊記文學」作品。[1] 本書內容雖成於鳳山縣教諭任內,但於丁母憂返鄉後始詳加編次定類,書名「小

    琉球」者,起因於鳳山縣西南有小琉球山,突峙於海,朱氏於集結成冊亦想像於

    海水汨沒之間,其內容以臺灣為主要創作對象,自山川風土人物,上自國家建置

    制度,下及方言野語,皆鉅細備錄,兼以作者感懷與心境變化,在不拘泥形式的

    風格下,皆完整記錄,甚至對於過去訛誤之事,在書寫中亦有考證的動作,使本

    書呈現較其他文本客觀、合理而兼具知識與趣味的面貌。[2] 三、寫作特色 朱仕玠撰寫《小琉球漫誌》時,一方面廣搜相關文獻、史料;一方面在公餘閒暇

    之時,十一走訪鳳山各處,詳加考察前人之說及當地特色,是一部記實色彩相當

    濃厚的作品。 寫作時以不同的資料作比對,尋求資料的真實性;有時對對前人的說法提出批

    評;而對於無法肯定作判斷的部分則「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可說是一種相當

    負責任的態度。[3] 四、《小琉球漫誌》價值 (一)可以補充乾隆時期台灣歷史資料的不足 以相當謹慎的態度,選擇性的參考前人之說,並加上自己實際觀察所得而寫成,

    某些內容相當詳盡具體具有一定的可信度。當今學者在探討早期台灣歷史時,除

    了當時的方志資料以外,朱仕玠的《小琉球漫誌》乃繼郁永河的《裨海記遊》之

    後,必須參考的重要私人著作。 (二)可以掌握清初台灣人文社會及自然環境變遷的脈絡 朱仕玠不僅記今而且溯古,他往往在敘事的同時,勾勒了台灣的變化,如: 1.記氣候的變化 2.記自然環境之變異 3.記居民之遷徙 4.記原住民漢化之後,生活方式及價值觀之改變 (三)可以藉由具有「言志」特色的詩歌作品,掌握作者深刻豐富的內心世界 由於性質的不同,詩文並舉的私人遊記具有一般方志、史料所沒有的言志抒情功

    能。不僅藉此達到了解史事的目的,更能進一步窺探作者彼時彼刻的心靈感受。

    或許在記載史事的客觀性及全面性上,私人遊記無法與官修方志相比;但是在屬

    於感性層面的表達上,其觀察的細膩、感受之深刻,往往是方志所無法企及的。 ◎ 朱仕玠詩作選讀

    http://tw.blog.yahoo.com/post/post_html.php#_ftn1http://tw.blog.yahoo.com/post/post_html.php#_ftn2http://tw.blog.yahoo.com/post/post_html.php#_ftn3

  • (一) 〈刺球花 1〉(〈瀛海漁唱〉第三十一首)------侯德興(59515028) 凌晨香氣 2 沁 3 重衾 4,遠夢 5 難成 6 思 7 不禁 8。 欲 9 向 10 花前問 11 消息 12,家山 13 西望 14 海雲深 15。 【注釋】 1.作者註:「刺球花,枝幹多刺,花黃色,而朵小,細攢如絨。每露氣晨流,芬香襲人。冬月盛開,人家籬落多植之,一名消息花。」。此詩又載許成章《高雄

    市古今詩詞選》。 2.香氣:此指刺球花的香味。 3.沁:音ㄑ一ㄣˋ,滲入。 4.重衾:衾,音ㄑ一ㄣ,指大被子;重衾是指厚重的大被子。 5.遠夢:深遠的夢想。 6.難成:難以實現。 7.思:思念。 8.不禁:忍不住。 9.欲:想。 10.向:接近。 11.問:詢問。 12.消息:訊息。 13.家山:指家鄉。 14.西望:往西邊遠望。 15.海雲深:海雲的深處,指很遠的地方。 【翻譯】 半夜時刺球花的香味滲入厚重的棉被,那遙遠的夢想無法達成,讓人不禁思念起

    家鄉。 想向花前來問家人的訊息,只能西望家鄉在海雲的深處。 【作品賞析】 因刺球花的花香引起思念鄉關何處,寄寓之情,字裡行間充分表達出對家鄉深

    情,顛沛流離之苦亦展露無遺。 半夜時飄來的花香,竟能穿透過厚重的棉被,說明作者心中那種對家鄉的思念,

    而時間點的描寫選在「凌晨」,往往夜裡會讓人有一種孤寂無助的感覺,配合思

    鄉的情緒,有種加成的效果;刺球花又名消息花,詩中特別以一句「欲向花前問

    消息」清楚的表達出對於家鄉的思念,想要急於探求家鄉的消息,藉由植物的名

    稱、特性,將思念之情寄託於刺球花,懷想那遙遠家鄉的心情溢於言表。

  • (二) 〈稻米 1〉(〈瀛海漁唱〉第八十二首) 漫稱 2 膏壤 3 事 4 耕深 5,再熟田疇 6 力不任 7。 唯 8 有東西二港地,小春 9 時節出秧 10 針。 【注釋】 1.原註:台地稻止一熟,唯鳳山東西港間有再熟者。早冬種於十月,生於三、四月,亦唯東西港可種。 2.漫稱:信口隨意地說。 3.膏壤:肥美豐沃的土地。 4.事:做事。 5.耕深:比喻勤勞。 6.田疇:已耕之田。 7.不任:不能負擔。任,負擔 8.唯:獨、只。 9.小春:指農曆的十月,乃氣候溫和的時期。 10.秧:初生的稻苗。 【翻譯】 話說有肥沃的土地有努力耕種的農民,連種兩次稻米還是無法有好收成; 只有鳳山東、西港二個地方,在初春時節可以長出秧苗。 【作品賞析】 朱仕玠在這篇文章中以水稻的的種植為主軸,藉由植物的生長會受環境及氣候的

    影響,就算想要一年有兩次的收成,也必須要「天時、地利、人和」三方面的配

    合,才有可能達成。 事實上人們不管如何努力及聰明的智慧,沒有氣候、地域的配合,要培養出人才

    還是會有困難,所以藉著具體的意象描摹,尚需要因象悟意;似乎有種懷才不遇

    的惆悵感。 台灣古典詩中自然的寫作,除將自然風物,以直筆方式描摹而出,也有許多「含

    不盡之意,見於言外」的地方,有些古典詩直寫,具有博物詩的特性,有些則具

    可「察而見意」之處,讀者得以細細品嘗,進而體悟先輩詩人的用心,故詠物詩

    的自然寫作,也非全是寫自然而已,更有許多言外之意。 (三) 〈地震〉(〈海東賸語〉(上)) 往時 1 地常震,每歲 2 震動無常 3,或 4 連日震不止 5。 邇來 6 八、九年間,地不震,或以為 7 人?

  • 日益輻輳 8,故地奠安 9,而不知實 10 國家景運體隆 11 所致也。 【注釋】 1.往時:過去的時候。 2.每歲:每年。 3.無常:變化沒有常態。 4.或:代詞,泛指人或事物。相當於「有人」、「有的」。 5.不止:沒有停止 6.邇來:近日以來。邇:音ㄦˇ,近。 7.以為:認為、當作。 8.輻輳:如輻聚集於輪心,比喻人物非常密集地聚在一起。輻,音ㄈㄨˊ,車輪中的直木。輳,音ㄘㄡˋ,同「湊」,聚集在一起。 9.奠安:奠定安穩(安全妥當)。 10.實:真實的情形 11.景運體隆:國運昌隆。 【翻譯】 以前的時候常常發生地震,每年地震來臨時都令人無法預料,有時一連好幾天震

    動都沒有停止。 最近八、九年這一段時間,沒有再發生地震了,就被認為是人的因素嗎? 認為隨著時間的增加,人們密集地聚在一起,所以土地越來越安穩,卻不知道真

    實的情形是因為國運昌隆所造成的結果。 【作品賞析】 「往時地常震,每歲震動無常,或連日震不止。」台灣地震有主震及餘震,前人

    不明事理,歸於國家之興盛,不合現今科技之時代。 朱仕玠基本上是以滿清政權為正統,對於台灣此地延續二十多年的明鄭反抗勢

    力,並未抱持同情的了解,與當時絕大多數擔任清廷官吏的漢人一樣,皆不認同

    明鄭政權,以之為反逆,並稱之為「偽鄭」,詩中以比對的手法來說明明鄭時期

    國局社會動盪不安,人心也跟著徬徨不安,因此地震發生的情形時常有之;而滿

    清時期國運昌隆,政治社會較為安定,因此地震不再有發生的情形,而人民應該

    要好好珍惜才是。 (四) 〈瀛海漁唱〉第三十五首------許坤裕(59515007) 草草 1 銜杯 2 旅社中,揚塵瞇目鎮濛濛 3; 插萸 4 空有登高興,不奈 5 朝來九降風 6。

  • 【注釋】 1 草草:杯盤狼藉。 2.銜杯:喝酒之意。 3.楊塵瞇目鎮茫茫:九降風帶來狂風及飛砂走石如霧茫茫然,阻擋視線使眼睛必須瞇著無法張開。 4.插萸:九九登高插遍菊花於山坡,卻徒然高興只因九降風來襲致無法成行。 5.不奈:無可奈何。 6.九降風:九九重陽前後的東北季風,狂風夾帶泥沙其威力只稍遜颶風而已,特色是有風無雨。 【翻譯】 與朋友慶祝九九重陽節,正在旅館中舉杯痛飲,哪裡知道九降風突如其來,帶來

    飛沙走石、煙霧迷茫,連眼睛都睜不開; 把杯盤吹亂得滿桌狼藉不堪,真是掃興萬分,更別談要登高插茱萸助興了。 【作品賞析】 北台灣九月北風初烈名為「九降」,他月「颶」多挾雨唯九降無雨而風。 所謂「九降風」九為九月,降是「霜降」(節氣名,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因為在農曆九月九日,重陽節前後開始盛行,所以早在三百多年前,我們的祖先便將

    這強勁的東北季風稱為「九降風」,是發生在台灣西北部地區和澎湖地區之間的

    地形風。由於台灣和中國之間的台灣海峽呈喇叭口型,所以霜降節以後,以蒙古

    一帶為源地的極地大陸冷氣團南下,隨著海峽的地形灌入。隨著冬季的來臨,風

    速更不斷增強,而台灣海峽地形造成之「風管效應」的助長,十一月至次年一月

    常出現秒速超過十公尺的強風,月平均風速也都在每秒九.五公尺以上。 這種風力不亞於輕度颱風,叫做「九降風」。所以每當九降風吹起來時,總會引起極大的風砂;在農業方面,使農民收割的水稻稻穗掉落;至於在漁業方面,會吹起極大海浪,影響漁民海上作業。 除了南台灣有颶風危害外,北台灣如「新竹市米粉國際摃丸節」、「新竹縣新埔柿

    餅產業文化季」,每每同步在新竹縣、市登場,而「風」,尤其是漸漸增強的東北

    季風(九降風),正是他們的共同媒人。在峽道最窄處風速會加強,尤其是東北季風季節最明顯,地方人士又稱之為「九降風」。「雨水天寒又長,九降風大又狂。

    你住你的黃金屋,我睡我的茅屋角。九降風一吹起,天氣就涼下來了。」,這一

    首歌就是在利用這樣的天氣,來描寫失戀的心情。因此九降風、羅漢腳等,頗能

    表現出客語的特色。 (五) 〈瀛海漁唱〉第七十五首 隆冬 1 單祫 2 汗仍流,為雨才零便似秋;

  • 誰信颶風 3 三日作,炎方六月御羊裘 4。 【注釋】 1 隆冬:寒冬。 2 單祫:單薄衣裳。 3.颶風:巨大的風。 4.御羊裘:穿羊皮衣。 【翻譯】 在寒冷的冬天氣候,有如夏天酷熱無比,雖身穿單薄衣裳仍然汗流浹背,雨停時

    氣候忽轉涼有如秋天涼爽; 可是有誰能相信只要颶風降臨,則氣溫遽降,寒冷得非穿羊皮衣無以禦寒。 【作品賞析】 原本燠熱的暑夏,若逢颶風大作,則氣溫大降,甚至需加上羊裘才足以禦寒。 有關颶風危害的情況,〈海東賸語〉卷中有詳細記載:「乾隆二十八年九月十一日,

    颶風大作,自北而南。其風之暴,十餘年所未有。鹿耳門內商舶漁船,擊破漂沒

    無算。鳳山北垂,稻田正值成熟,百僅存一;而南境距縣三十里下淡水地,風甚

    微,禾稼不害。颶風之作,自北而南,互地千餘里,無不蒙害。下淡水地雖極南,

    然距縣不遠,颶即不至,實不可解。」 (六) 〈賭風〉(〈瀛海漁唱〉第九十首) 輕繒 1 做襪白羅襦 2,那識家仍擔石 3 無; 明燭華燈喧夜半,分曹 4 到處快呼盧 5。 【注釋】 1.輕繒:輕盈絲綾,絲織品。 2.羅襦:短衣。 3.擔石:糧餉,糧食斗量之重量單位,十擔為一石。此比喻家境也。 4.分曹:指揮霍無度。 5.呼盧:賭博吆喝也。 【翻譯】 早期來台灣之漢人,因奢靡過度,後來人漸多而物產逐漸空泛,但已揮霍成性毫

    不知儉約。女子相約出門冶遊依然穿戴綾羅絲絨,那裡能分辨出那些人是連一擔

    一石都沒有的窮光蛋? 男子更相繼追逐於華燈初上、燈紅酒綠中,揮金如土,喧嚷至夜半甚至於通宵達

  • 旦揮霍無度,有的到處狐群狗黨吆喝豪賭以為快事。 【作品賞析】 台地好嗜賭博,比戶皆然。據朱仕玠云:「早期來台的漢人,以閩省之漳、泉人

    士為主。康熙末年時始逐漸有惠、潮人士前來。」,對於這些漳、泉的漢人,其

    奢糜的生活方式;朱士玠曾提出中肯的批評:「墾闢之初,平原沃野,有竹木果

    實之饒;海濱溪渠,萃魚鹽蜃蛤之利。」、「宴會之設,動費中產,卽厮役牧豎,

    衣曳綺羅;雖販婦村姑,妝盈珠翠。男不耕而食者有之,女不織而依者有之。」

    隨著移民漸增,土地漸闢,豐裕的物產已漸貧薄:「山窮樵採,澤揭罟網,務力

    甚詘。」但是居民並不因貧蔞、衣食不足,而在行為上有所收斂------女子依舊不解蠶織,出門依舊華服盛裝;而男子亦不改豪賭本性,依舊揮霍無度。 (七) 〈檳榔〉(〈海東賸語〉第十六首) 蔞葉 1 包灰細嚼初,何殊刺刺強含茹 2; 新秋恰進檳榔棗 3,兩頰浮紅亦自如 。 【注釋】 1.蔞葉:即今包檳榔之老花葉。 2 含茹:一種苦草。一般用來形容父母養育兒女倍極辛苦稱「含莘茹苦」。 3 檳榔棗:即檳榔也。 【翻譯】 慢慢地細嚼著包有石灰膏的檳榔,雖然檳榔嚼在嘴裡有點刺刺的,但總比茹草的

    苦澀味強過好多倍。 口中嚼著初秋新出產的檳榔,雖然兩頰泛紅也安然自得。 【作品賞析】 平埔族人嗜食檳榔,喝酒,抽煙,又「唐山公,無唐山媽」這句話的流傳至今,

    其在意味著漢人隻身來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為了傳宗接代不得不給平埔族

    人招贅。如此,一來即可有個安身之地,二來可傳宗接代,三來可名正言順繼承

    老丈人的土地(平埔族為母系社會,女兒招贅繼承父業,男子必需給人招贅)。平埔族人的田產,就這樣逐漸為漢人所擁有。 而且,平埔族人因漢化,或稱被漢人矮化,其文化幾乎泯滅,不知漢人可曾想過

    如此搶人家土地和淹滅其文化不會太「夭折」嗎﹖不過,漢人也延襲平埔族某些

    風俗習慣和文化,如結婚儀式有納采、下聘、大定、小定。而且,結婚喜宴母舅

    「坐大位」,當然,紅包更是相對的要最大包。一般禮俗均以母舅地位最為崇高,

    如諺語云:「天頂天公,地下母舅公」,即是最明顯的說明。而「封丁」的典故,

  • 更是把母親地位抬至最高的最好明證。 再如文定、下聘、婚禮、入新居禮儀中,均有湊「十二項」的吉祥數字,並且擺放香煙、檳榔讓客人享用,更是平埔族人傳統禮俗。只是今天時空不同,人們

    改以糖果取代檳榔。 (八) 〈檳榔〉(〈瀛海漁唱〉第九十四首) 淡白輕紅 1 逐隊 2 分, 安知蠶織事 3 辛勤 ; 倦拋繡線 4 無餘事,快嚼檳榔勝酒醺 5。 【注釋】 1.淡白輕紅:指女子穿著花花綠綠、白裡透紅或深或淺各式各樣。 2.逐隊:指女子結隊冶遊,一隊接一隊而行。 3.蠶織事:指女工紡紗織布之工作。 4.倦拋繡線:指懶惰紡紗織布,或指疲倦了丟下工作而無所事事。 5..醺:酒醉也。或言酒醉後快活之狀也。 【翻譯】 漢人女子經常穿著華麗,成群結隊,滿街冶遊。哪裡知道紡紗織布之女工工作備

    極辛苦一事?或言不懂得如何紡紗織布? 而且往往懶得工作而變得無所事事,或者工作疲倦了拋下手邊工作,大口大口嚼

    起檳榔來。倍覺得比拚酒拚到酒酣耳熱、半醉半醒還來得快活無比﹗ 【作品賞析】 漢人女子不解絲蠶,為以刺繡是辛勤,檳榔則日不離口。又台地女子外出閒遊時,

    輒「以傘蒙其頭,衣服必麗,簪珥必飾,貧家必然。」,可見,傳統漢人奢靡風

    氣成性自古皆然。 ◎參考及引用資料: 1.朱仕玠,《小琉球漫誌》,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6 年 9 月。 2.郁永河,《裨海紀遊》,南投:台灣省文獻會,1959 年。 3.施懿琳,《全台詩》,台南國家文學館,2004 年。 4.施懿琳,《從沈光文到賴和》,高雄:春暉出版社,2000 年。 5.吳瀛濤,《臺灣民俗》,台北:眾文圖書公司,1987 年。 6.黎仁,〈臺灣居民之生活習慣〉,《臺灣文獻》10 卷 2 期。 7.莊金德,〈清初旅臺學人著作的評介〉,《臺灣文獻》15 卷 1 期,1964 年 3 月。 8.周滿枝,〈清代臺灣流寓詩人及其詩文研究〉,政大中研所碩士論文,1980 年。 9.蔡清波,〈台灣古典詩自然寫作研究─明鄭時期至清朝時期〉,國立中山大學中

  • 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5 年。

    [1]施懿琳,〈從朱仕玠《小琉球漫誌》看清乾隆時期的南臺灣〉,第三屆高雄文化發展史研討會,

    1995 年。

    [2]施懿琳,〈從朱仕玠《小琉球漫誌》看清乾隆時期的南臺灣〉,第三屆高雄文化發展史研討會,

    1995 年。

    [3]施懿琳,〈從沈光文到賴和〉,《清領時期台灣文學發展與特色》,頁 127,高雄:春暉出版社,

    2000 年。

    討論 吳麗蘭 台灣 1885 年梁子嘉來台當以「隘丁行」一詩所感受「瘴煙入鼻微聞惡」,此句該是描述他對陌生的台灣漫草叢生,加上氣候因素使得眼前一切更束縛著內心的

    無力,突顯一股不寒而慄的色彩。「守隘隘丁畫擊柝,柝上響停,行人膽驚」柝

    聲的消失,更顯悚慄,一股殺氣的風吹草偃在「來無影,去無影」「敵暗我明」

    的狀況之下,隘守陷於被弒謀殺成功的恐怖氣氛當中。 磨刀霍霍的番人幾經尋聲奪人,偶而也會鬥智,不過反間計,抛磚引玉,番人就擒。這一切的殺勠,梁子嘉描述而著的詩,彷彿是親臨其中。以行動詮釋番人

    勇悍難以調伏的個性,身為治理台灣撫墾委員,面對這異於原鄉之文化、習慣、

    民風…..自有一套解決辦法,思極窮變,包括在爾後的納番為妾,教導番人的生活技能,仿如和番政策般,由此可知梁子嘉對於番人的領導高關懷,教導農墾,

    以期達到共識,為理番引領至生番的途徑,找到一則捷徑。 新開压的詩句展現另一種愛台灣愛土地的鄉土情懷,把新莊當成自己的故鄉,將自己比擬「李衡如婢三子橘,諸葛生涯八百桑」傷心「今作無家別,我比新莊

    是故鄉」。在台撫番的工作使命,發揮長才將己身寄予斯土之情,渲染其文章之

    中。 淑棉 一、 沈光文〈懷鄉〉1670 年(永曆 24 年) 黃得時曾論及鄭氏時期沈光文等遺臣: 身在台灣,心魂卻常越過海峽,嚮往祖國的明朝,燃燒似的孤忠,抱著恢復明朝

    的一縷希望。因此,偶見台灣的奇花異木和山川風物興起創作意欲,也並非單單

    以異國情趣而歌詠,一定寄託在這些異國風物上,懷有對祖國衷情的寓意,抑或

    放進對清朝的不平。……一行一句都以心淚來描寫。[1] 沈氏對故國的傷懷憂思,是詩作中最常抒寫的情懷。長望滄溟,本欲聊慰鄉愁,

    http://tw.blog.yahoo.com/post/post_html.php#_ftnref1http://tw.blog.yahoo.com/post/post_html.php#_ftnref2http://tw.blog.yahoo.com/post/post_html.php#_ftnref3http://tw.blog.yahoo.com/post/post_html.php#_ftn1

  • 但卻愁上堆愁,濤濤江水象徵沈光文內心迴環往復的思念,面對著歸鄉之路迢迢

    無期,心情自是傷流離。 二、 沈光文〈番婦〉 1674 年沈光文避居台南西拉雅平埔族目加溜灣社(今台南縣善化鎮),一方面行醫濟世,一方面設立私塾教育平埔族人。〈番婦〉一文即沈光文以敏銳細膩的觀

    察,真實呈現當時平埔族婦女的裝束。 對於平埔族婦女的形象描寫具細靡遺,野花滿頭插、黑齒草塗牙、身穿紅錦掛白

    珩等生活習尚,透過沈氏的詩歌詠此等特殊風土人物,甚是饒富趣味;沈光文流

    寓台灣雖非己願,但他對台灣初期文獻記載有著開創發展之功。 三、 沈光文〈釋迦果〉 沈氏借物擬人在作品中時有所見,〈釋迦果〉可視為詠物之作,也可為託喻之品。

    把自己比喻為釋迦,中原像上林卻栽未成,此處說明亡國之恨;「只應海島作安

    身」沈光文是在遇颱的情況下漂流至台,就像是釋迦原是熱帶果類引進台灣,落

    地生根,轉眼間定居台灣似乎已成定局,命運與釋迦頗有同處,不禁吁嘆憂戚一

    番。 四、 沈光文〈思歸〉六首之三 在這首作品中,置身台灣的沈光文用的意象偏向凄瑟,如「濤聲細細松間落,雪

    影搖搖荻上飛」,所呈現的景色是秋天的蕭索,正如他的心境一般。而憶起家鄉

    事,卻是「晚稻香新紫蟹肥」,表現的是另一方豐盛富腴的景象。的確,沈光文

    的心思視野從未離開過故國家鄉,正如同其他的宦遊流寓詩人一樣,不乏鄉愁傷

    神之作。就詩作形式而言,一首七言律詩,在用韻對仗處皆恰到合宜,造成節奏

    與意象的美感,用字簡明意遠,可知沈光文詩學造詣高深。 五、 沈光文〈山居〉八首之三 沈光文在明朝覆亡後,心繫前朝仍思復國,託付詩作詠嘆再三,本欲有所作為但

    身授「太僕寺少卿」位卑權低難有機會,於是只好隱身山林窮壤,希冀作為雲中

    白鶴,矯矯出塵不問世事,改朝換代後是回不去的。 此詩透露出詩人亡國無奈哀戚之情,所謂「閒雲野鶴」的生活,不是沈光文詩中

    所欲表述的,孤臣堅貞的心態與懷鄉思舊之情皆成了沈氏創作的主要詩風。 六、 沈光文〈有感〉 在沈光文〈山居〉八首之七「餓已千秋久,人堪飯首陽」,同樣有“餓”的意象,旅台有亡國之痛的王侯或詩人,常自擬先賢寧其餓死,不願屈辱異族統治。「謂

    爾乘車可羨,嗟余彈鋏堪憐」使用「馮諼客 孟嘗 君」的典故,成了詩人期冀知

  • 遇的慨嘆之聲。 面對時局更迭的無奈,沈光文「從今只安時命,夫亦何敢怨天」,與孤高節操的

    懷抱是截然不同的。 【參考資料】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出版社,2003 年 10 月 20 日,再版)。 龔顯宗:《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資料彙編》,(台南縣:台南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 12 月)。 施懿琳:《從沈光文到賴和—台灣古典文學的發展與特色》,(高雄:春暉出版社,2000 年)。 余昭玟:〈沈光文與台灣的懷鄉文學〉,《中國文化月刊》,(第 243 期,2000 年 6月),頁 90-120。 龔顯宗:〈沈光文的生平事蹟與文教貢獻〉,《歷史月刊》,(第 141 期,1999 年 10月),頁 34-38。 陳復:〈文開書院與台灣孔子〉,《歷史月刊》,(第 179 期,2002 年 12 月),頁 11-15。 平埔文化資訊網:http://www.sinica.edu.tw/~pingpu/index.html 七、 徐孚遠〈桃花〉 徐孚遠將台灣視為世外桃源,這邊的百花盛開春光明媚,真有如陶淵明筆下幻化

    的仙地。雖徐孚遠流離顛沛、眷懷故土,但對於台灣的描寫仍不失其溫柔敦厚,

    有別於其他的宦遊詩人筆下荒瘠不毛之地。此詩徐孚遠運用了崔護《遊城南》與

    陶潛《桃花源記》兩個典故,其善用辭藻可見一斑。 八、 徐孚遠〈東行阻風〉 在徐孚遠打算將餘生寄寓台灣時,卻連月吹著東風不得東行,流離失據、飄散不

    定的日子怎堪命運的再次撥弄。在成行受阻的情況下,徐孚遠另尋他法,攜兒帶

    眷先暫居廈門過著農耕的生活,待西風吹起,東行時節,就乘著小舟前行台灣。 詩中對偶句「身世何堪常作客!飄搖難禁屢書空」當中的「堪」與「禁」用到妙

    處,寫出徐孚遠失根的無奈。 九、 徐孚遠〈東寧詠〉 從沈光文、徐孚遠等明末遺老在台致力於傳播漢族的文制教化,似乎台灣就成為

    一個可以安頓身心的居所。但在〈東寧詠〉「函谷誰占藏史氣,漢家空歎子卿賢」,

    尚能窺見徐孚遠對於自己的流離還有遭時不遇的感慨。在台停留十八年,戴笠荷

    鋤的日子倒也安穩自在,那麼就由著殘生聽其自然、任其所便吧,徐孚遠在其詩

    作中,多處欲取法陶淵明澹泊名利、瀟灑自在的人生情懷,但卻隱約吐露出傷懷

    消極的嘆息。

  • 十、 徐孚遠〈鋤菜〉 此詩為徐孚遠久居在台十年餘之作品,詩中描述耕作情形,對於環境的惡劣,半

    畝田地難以治理,尚且靠雨水之霑才能抽莖生長,徐孚遠感到無奈;在人際關係

    上,幸而在如此艱苦生活中都還有可以飲酒作樂的朋友。「南雲杳杳天路逋,我

    欲往從乏騊駼」還是表達出徐孚遠思鄉不得歸的愁緒。 【參考資料】 連橫:《台灣詩乘》,(南投:台灣省文獻會,1992 年)。 陳昭瑛:《台灣詩選注》,(台北:正中書局,1996 年)。 江菊松:〈高拱乾詩「東寧十詠」研究—兼談明人徐孚遠及其「東寧詠」〉,《淡水牛津台灣文學研究集刊》,(第 4 期,2001 年 8 月),頁 21-44。 傅正玲:〈遺民情懷的躍升―櫟社詩人作品探析〉,《2005 台中學研討會》,(台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2005 年 9 月 23.24 日),頁 266。

    [1] 見黃得時、葉石濤譯〈台灣文學史〉,原文載《台灣文學》四卷一號,1943 年 12 月,譯文在

    《文學台灣》二一期,1997 年 1 月。

    黃靜品 一、梁子嘉 〈隘丁行〉 「柝上響停,行人膽驚。」會不會是指擊柝的隘丁被殺害,所以柝聲不再,而使行人膽戰心驚? 「為彼發蹤,磨牙吮血。」試解為「因為隘丁告發了番人的蹤跡,所以番人恨之

    入骨,想要吃他們的肉、喝他們的血。」 「行人不敢經,飢吻饞涎腥」指行人不敢經過此地,因為原住民極凶狠,「飢吻」,

    飢餓地一吻,就使人命喪黃泉,此句寫出獵殺的高效率;他們會吃人,貪吃而流

    的口水都有腥臭味,此句強烈流露出想像中的原住民的野蠻。 「利器凶兵遺彼虜」指力不能勝這些原住民,所以武器就在人亡之後一併被他們

    拿走了,「遺」,算是極不情願地「贈送」。「虜」,是對敵人輕蔑的稱呼,指的正

    是原住民。 〈新開庄〉 「諸葛生涯八百桑」此句出自《三國志‧諸葛亮傳》:「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

    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因此「生涯」應指可依據這些豐饒的物產,在此

    地安居生活。 「繭足連年歌兕虎,磨牙儘日走豺狼。」長年赤腳行走,以致足部長繭,生性又

    http://tw.blog.yahoo.com/post/post_html.php#_ftnref1

  • 喜愛唱歌,這些人是誰?兕虎〈就是番人〉。整日在山林奔走打獵的,是誰?豺

    狼〈還是指番人〉。 〈贈洪棄生〉三首 〈之二〉「長焰謗群兒」用長足的氣焰來批評那些認賊〈日本〉作父的人。 〈之三〉「如生為棄朕,朕亦棄生為」這句玩了一點文字遊戲。「棄朕」,被棄的

    我,指自己是「遺民」,如果我生為遺民,我應該也會跟棄生有一樣的行徑。只

    是同學提及「亦」字可能為「豈」字之誤,若果,解讀起來就差以千里了。 〈破畫〉 「補空當月丹青手,欲贈如椽筆一枝。」前句的段句若為「補空,當月丹青手」,

    則「當月」可理解為「那個時代的」;若斷為「補空當月,丹青手」,又當如何解? 二、朱仕玠 〈稻米〉 「漫稱膏壤事耕深,再熟田疇力不任」「事」解為「做」,有「能夠」之意。隨便

    說豐腴的土壤能夠盡力地耕種,養分永不匱乏;但再度播種,田地的土壤也沒辦

    法提供足夠的養分。這段詩句表現出「田地也需休息」的觀察。 〈地震〉 這不是詩。 〈瀛海漁唱〉第三十五首 「草草銜杯旅社中,揚塵瞇目鎮濛濛」隨便在旅社裡喝幾杯酒,此時鎮上飛揚著

    大片灰塵,使我必須不時瞇著眼睛。 「插萸空有登高興,不奈朝來九降風。」我有插上朱萸登高的興致,但無奈一早

    就颳了九降風,使我的登高的計畫受阻。 〈瀛海漁唱〉第七十五首 「為雨才零便似秋」「為」字不知作何解,「零」則為「落下」。 〈賭風〉 「哪識家仍擔石無」「家無擔石」,指家中一點餘糧也沒有。 「分曹到處呼快盧」「分曹」原指「分部辦事」,此處應指人們分成幾小群在賭博。 〈檳榔〉〈瀛海漁唱〉第九十四首 我覺得吃檳榔的是平埔族女子,而不是漢人女子。 〈檳榔〉〈海東賸語〉第十六首

  • 「蔞葉包灰細嚼初,何殊刺刺強含茹」「初」應指「初嘗」、剛入口的感覺。「刺

    刺」,檳榔又麻澀又辛辣的味道。「強」,我解為「牽強比擬」,後句指:這辛辣的

    味道,和含著茹菜相比,沒有太大的差異。 珮甄 【心得報告】 關於第六組的報告,筆者覺得他們對其生平的闡述非常詳盡,曾上網搜尋過兩人

    的資料,但文獻是少之又少,這證明了第六組同學的用心。以下就其讀詩而衍生

    出的疑問作出說明: 關於梁子嘉的生平,筆者覺得有趣的地方在其弟子林南強稱他「墾草樹藝,役諸

    番如家人,歲可入千金。」大部分的文人皆是不事生產的,但梁子嘉一人卻能開

    墾卓蘭這個地方,而且達到歲可入千金的地步,他當文人實在是有點可惜,應該

    投筆從商,當個能呼風喚雨的大商人才是。 〈一〉梁子嘉〈隘丁行〉 〈隘丁行〉一詩從格式上來判斷,理當屬於樂府詩,樂府詩的特色:標題常為歌、

    行、弄、吟、唱、辭、怨、曲、謠、調、引、操......。(樂府詩又稱「歌行體」)樂府詩每句字數不限,句法參差、可長可短 ;通篇句數亦不設限,樂府詩更常以敘事的手法來表現時代特色。 1. 柝上響停,行人膽驚:我覺得此句的翻譯若解為:「不論柝聲響或停,路上的行人皆是膽戰心驚的。」不知可不可。 2. 挾刃猶敢侮,民間厲禁挾弓弩:此句的翻譯應為:「守隘的隘丁手持刀刃,番民都敢欺侮他們了,更何況是民間那些手無寸鐵的老百姓們」。 〈二〉梁子嘉〈新開庄〉 1. 繭足連年歌兕虎,磨牙儘日走豺狼:此句的兕虎及豺狼指的似乎不是番民,而該是日本人,否則梁子嘉就不用以下句詩詞中的無家別來描述自己是有家歸不得

    之人了。【見其生平的部分】 〈三〉梁子嘉〈贈洪棄生〉 1. 在其贈洪棄生三首詩中可以感受到梁子嘉的滿腹詩書,化用了許多的典故,更以洪興祖、管幼安來比擬洪棄生,可見梁子嘉對洪棄生的推崇。 2. 從第二首詩更可見洪棄生的不屈服日本政權,而洪棄生的作品正如樂府詩一般,可以反映出當時的社會現況及取其精神以諷刺的筆法來諷喻時政。 〈四〉梁子嘉〈破畫〉 1.關於王粲典故的使用,筆者有其不同意見,王粲的「登樓賦」一詩最能反映出百姓疾苦及國家動亂,但他降曹後,曹操因此將其擢為丞相掾,賜爵關內侯。從

    此後,王粲仕途得意,官運亨通,不斷升遷,一直被曹操委以重任。此時期他的

    作品也不少,不過,像在劉表荊襄處所作的〈登樓賦〉那樣憂時感事、聲激悲涼

    的傳世佳作,則是再也看不到了。所以此句雲散風流王粲恨,個人認為翻譯似乎

  • 該改為「因戰亂而飄零離散的人生之恨,可在王粲作品中感受得到。」 〈五〉朱仕玠〈刺球花〉 看到此首詩,讓我想到兩首詞作,其一為李煜的〈浪淘沙‧懷舊〉中的一句「羅

    衾不耐五更寒。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其二為李煜的〈清平樂〉中的

    一句「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可看

    出遊子思鄉,有家歸不得的悲痛。 〈六〉朱仕玠〈稻米〉 小春解為農曆十月,指的是小雪,但翻譯中「在初春時節可以長出秧苗」似乎是

    錯誤的。應說台灣南部地處熱帶氣候,稻米一年可兩熟,就連在有涼意的秋天都

    可長出秧苗。 〈七〉〈地震〉 關於地震一文,朱仕玠站的角度未免太迷信了點,竟說「因人們密集地聚在一起,

    所以土地越來越安穩,卻不知道真實的情形是因為國運昌隆所造成的結果。」這

    種說法真是可笑至極。而實的解釋是否為「實在是」即可。 〈八〉朱仕玠〈瀛海漁唱〉第三十五首 「插萸空有登高興,不奈朝來九降風」:此句的翻譯若為「空有登高插茱萸的興

    致,卻無奈東北季風的風勢強勁。」是否來得更適當。 〈九〉朱仕玠〈瀛海漁唱〉第七十五首 此首詩把台灣的氣候描繪的栩栩如生,四季如春的台灣就連是嚴冬的季節中,也

    會讓人汗流浹背,但是只要下過雨,氣溫馬上會驟降,這不禁讓我想起這幾天的

    天氣,不就正是如此嗎?大家還在喊這是什麼鬼天氣啊!都已經是冬天了,天氣

    還這麼熱,沒想到馬上天氣一轉,寒流就來報到啦!幾天的連綿細雨,真是讓人

    強烈感受到冬天的氣息。 〈十〉朱仕玠〈檳榔〉 「倦拋繡線無餘事,快嚼檳榔勝酒醺」:工作疲倦了,拋下手邊的工作,這時來

    一粒檳榔,真是快樂似神仙,比酒酣耳熱微燻的茫茫感還讓人感到快活。 羅琬琳 一、梁子嘉 〈隘丁行〉 清代時期台灣詩人描寫有關原住民的詩不在少數,如之前讀過的孫元衡〈裸人叢

    笑篇〉、郁永河〈土番竹枝詞〉、黃叔璥〈番社雜詠〉等,其詩文內容大多是以嘲

    諷的口語描述已歸順漢人的「熟番」平埔族人,令人有漢人沙文主義之感。但在

    〈隘丁行〉這首詩中,卻可明顯感覺詩人所要傳達出漢人對於生番的恐懼,文中

    的第三、四句「柝上響停,行人膽驚。伏莽之戎,草木皆兵。」,不就如柯培元

    〈熟番歌〉所言:「人畏生番猛如虎,人欺熟番賤如土。」 出草一直是生番的習俗,我們看到的史料多是以漢人的角度來描寫原著民嗜殺成

  • 性的殘酷獵首行為,而在《深入陌生地》(註 1)這本書其中的一段「布洛克(註2)的中部行〈福爾摩沙內地的一趟旅行〉」則是以當時來台遊歷冒險的西方人士的角度詮釋原著民出草的行為: 在布洛克(T.L.Bullock)的記載明顯看出持理性的看法: 台灣的「生番」似乎在行獵首之習俗,此非僅是嗜殺成性使然,且為的是要為獲

    得骷髏。他們所殺對象不管漢人或平埔族人,皆一視同仁,除非是那些他們迫切

    地需要維持友好的部落。 他們成群地離家,通常十至廿人,持矛佩刀,卻不携帶槍,而帶一小袋煮熟的飯

    放在背上。有時候甚至行走二、三日,直到他們時常到的地界。埋伏在森林裡…,當供給食物用光或已獲得頭顱時,就會返家。 他們會舉行歡宴,把頭顱粗率地清理後,把酒灌進,讓每人輪流的喝著盛在頭殼

    裡的酒。 〈隘丁行〉為梁子嘉依山林經驗和見聞描寫漢人與原住民之激烈對抗,但我們就

    詩中漢人及上述補充資料西方人士的看法,可知不同族群的生存方式會因不角度

    的解讀產生岐異。原住民「獵首」固然是殘酷野蠻行為,事實上史料上記載漢人

    攻殺生番則為更為殘暴,動輒以集體屠殺的方式將整個生番族群數十、數百人一

    次「滅絕」(註 3),比起生番出草一次只獵數個頭顱,不知何者為文明,何者為真正的「嗜血」。 註 1 劉克襄,《深入陌生地》頁 85-86,台北,自立晚報出版社,1993 註 2 布洛克(T.L.Bullock)是英國駐打狗海關代理理幫辦,對旅行非常積極熱衷。 註 3 參閱連橫《台灣通史》,1921 〈贈洪棄生〉三首 梁子嘉和洪棄生雖一八九七年才相識,卻都具有儒者的氣節,不願屈辱於異族統

    治下。兩人不僅相互推重崇,洪棄生更稱子嘉詩文筆氣不減清初領南三大家(屈

    大均、陳恭尹、梁佩蘭)(註 1),因而向梁求墨寶。首句即以「二百年文獻,伊誰擬杜韓。」贊賞洪棄生「以詩證史」可比擬杜甫、韓愈。末句「苦語聲酸鼻,

    長吟猛虎詞。」取自清初明遺民嶺南詩人屈大均之〈猛虎行〉,詩的大意原是在

    慟訴清人的苛政有如猛虎般肆虐百姓,子嘉則慟心曾幾何時反而變成清朝遭受外

    邦侵凌,不得不拱手讓台灣人淪落入異族的統治,使百姓只得「愁懷形比塊,慟

    哭血成詩」地在虎爪、虎牙的威脅下過著痛苦的日子。 這首詩較令人爭議的是「如生為棄朕,朕亦棄生為。」第六組同學譯為「若我在

    生年之中成為(大清)遺民,那麼我也會如你洪棄生般表現出讀書人的氣節。」因我在別的文本看到的句子是「如生為棄朕,朕豈棄生為。」是否該翻成「若眾生

    為天子所抛棄,那天子豈不是該被眾生百姓所放棄?」以表達對於清廷輕易將台

    灣割讓外族,而不體恤台灣百姓的悲憤,以至於如洪棄生、梁子嘉等崇尚民族氣

    節的人,空有滿腔民族大義的熱血卻只能「無路陳三策,思京賦五噫」。實再令

    人悲嘆啊! (註 1)參見洪棄生《寄鶴齋詩話》。

  • 二、朱仕玠 〈稻米〉 台灣氣候恆暖、肥沃的土地,加上從明鄭時期漢移民的開墾,奠下農業的基礎,

    到清初已成為一農業物產豐饒的寶島。「漫稱膏壤事耕深,再熟田疇力不任。」

    第六組同學譯為「話說有肥沃的土地有努力耕種的農民,連種兩次稻米還是無法

    有好收成」,是否可翻成「雖說土地肥沃加上努力耕種,稻作若是連種兩次而不

    讓土壤休耕,則田地到最後仍是無法負載。」似乎較能表達出作者希望農民能順

    乎自然,不要過度消耗大地的意思。 〈地震〉 「往時地常震,每歲震動無常,或連日震不止。」台灣地理處大陸板塊和太平洋

    板塊間,為地殼變動帶,本就多地震。平均每隔數年至數十年後就會有一次較大

    災害的大地震,緊接著則有或大或小的餘震。「邇來八、九年間,地不震,或以

    為人?」那是因而之前地層下的破壞能量己暫時釋放出來,當然會有好幾年不會再發生地震,跟人為何關?「日益輻輳,故地奠安,而不知實國家景運體隆所致

    也。」國家少災難,固然該慶幸,但若扯上是因清朝國運興盛之原因,未免太過

    牽強附會了吧! 〈賭風〉 台灣由於氣候和土壤皆利於農作,加上明鄭時期漢移民奠下的基礎,到清初人民

    大多已過著豐衣足食的生活。其奢華現象不只出現在朱仕玠的《小琉球記》,孫

    元衡《赤崁集》中亦描寫當時台灣漢人好充場面、華而不實的情形「綺羅朝入市,

    負載夜還家。青錢隨手給,實儉名則奢。螳臂與雞肋,大言相矜誇。」。 〈賭風〉一詩首句「輕繒做襪白羅襦,那識家仍擔石無」亦《赤崁集》中描述台

    人「尚綺羅」的奢糜風氣不謀而合,甚至連農家也不例外。「餘糧文蕷好,朱履

    荷長鑱(原著:台俗尚奢,有衣羅衣,著朱履而耕耘者)」〈田家〉竟然連純樸的

    農人都著綾羅綢緞、高級的鞋子,背著長鑱去田裡上工,那一般市井小民不就更

    難以想像了!「分曹到處快呼盧。」,「呼盧」古時候的人用骰子賭博叫「呼盧喝

    雉」,因此最後一句應可翻譯成「分成好幾群,到處擲骰子賭博吆喝」。 〈檳榔〉 以現代人來看,檳榔似乎是勞工階層為提神而食用,既容易上癮、又有害身體的食物。然而早期台灣島由於許多地方尚未完全開發,充滿瘴癘之氣,輕者生

    病,重則致命,因此當時不論番、漢多靠吃檳榔來驅除癘毒。 檳榔不僅能除癘強身,吃起來又有如酒醉般地醺酣。初秋微時節,吃顆 檳榔立即暖意上身「兩頰浮紅亦自如」,難怪連漢人女子都為了「快嚼檳榔」而

    「倦拋繡線」以求「酒醺」快意之感。

    李美瑜 一、 隘丁行(梁子嘉)

  • 詩的賞析: 梁子嘉詩作中的原住民(番人)就像是妖魔鬼怪一般,既恐怖又邪惡。而渡台漢

    人開墾初時,著實非常的艱辛危難。不過,換個角度想,當時的漢人並沒有給番

    人發聲的管道,一昧的認為他們是血腥的野蠻人,且用武力漫橫的搶取豪奪番人

    的土地,也難怪殺戮事件頻傳。 從古至今,許多戰事不也多是源自於人類語言上的誤會,溝通的不良,或既定的

    成見而造成的。倘若人類學不會尊重異己及多元,那麼戰事將會延綿不停,受苦

    的也還是無辜的人類。 二、 新開庄(梁子嘉) 詩的賞析: 梁子嘉在中國時,並未受到當局的重視。對他而言一直有「英雄無用武之地」的

    感慨,不過,渡台後情況改善。林朝棟及劉銘傳給了他發揮專長的舞台,他也用

    心經營,不辱使命,使得卓蘭一帶開發有成。在一切似乎都很美好的時候,台灣

    卻割讓給日本,折煞了他苦心經營的心血。所以晚年的梁子嘉因為不滿人生的波

    折,抑鬱而終。 梁子嘉擁有雄才大略,可是,一生中卻常有「時不我與」的心境。筆者認為梁子

    嘉是受「遷客騷人」過剩的敏感所累,於是,當順境時,就想起過往的不如意,

    莫名的悲傷,逆境時,又責怪造化弄人,抑鬱不已。如此看來,又有何時能稱心

    如意呢!「事情是隨著看事情的角度而有不同的變化。」豁達開朗才是面對人生

    挑戰應有的態度。 三、 贈洪棄生三首(梁子嘉) 詩的賞析: 梁子嘉對洪棄生勇於挑戰日本政權的勇氣大表讚賞。洪棄生有著中國傳統讀書人

    的氣節,效忠著自己的國家,擁有著強烈的國族意識,於是,洪棄生以不合作的

    方式頑強的抵抗日本殖民政府。種種事蹟在梁子嘉眼裡都是值得受人景仰跟敬佩

    的。 不過,從梁子嘉以旁觀者的角度看台灣割讓,也可知道梁子嘉並非把台灣當成自

    己生死與共、安身立命的一塊土地。因梁子嘉並不因甲午戰後的局勢仇視日本,

    反而還有書寫嚮往日本的詩作產生,筆者認為若不是對台灣的認同感不足,那就

    是對梁子嘉而言,人民生活的好與壞比國家由誰統治來得重要吧! 四、 破畫(梁子嘉) 詩的賞析: 不知寫破畫時,梁子嘉是否對日本殖民政權也不認同呢?從詩作中,可以發現梁

    子嘉對日本的殖民政權並不認同,可是,在賞析中卻得知梁子嘉其實對日本的文

    化頗為仰慕。如此看來,梁子嘉對國族的意識似乎有些矛盾歧異。 不能理解梁子嘉的想法,但可以確定的是梁子嘉寫作時說理明確,他可以用簡短

    的文句,具體的寫岀對日本殖民政權統治的無奈及憤慨。由此可知作者的觀點會

    因不同時空而不同,我們不行從單一作品就斷定作者的想法,因為那會過於以偏

  • 概全。 五、 刺球花(朱仕玠) 詩的賞析: 刺球花又有消息花的代稱。朱仕玠希望透過刺球花傳達自己思鄉的情緒。朱仕玠

    是清乾隆時遊宦詩人,在鳳山教諭時,留下許多寄情的詩作及文章。本詩詩句很

    短卻生動的抒發岀出外遊子的思鄉心情。 六、 地震(朱仕玠) 詩的賞析: 台灣位於板塊斷層帶間,因此布時會有板塊運動。現在的人因為科學發達,能夠

    了解地震發生的原因,並且也有防震的種種方法。但是,古時候的人就不這麼想

    了,他們認為天有異相,一定是世道不好,當局者的治理不當…人為的因素導致的。現在看來的確無稽荒謬,不過古時的人可是深信不疑,這也難怪中國人迷信

    風水八卦命理之說。 七、 瀛海漁唱-弟三十五首(朱仕玠) 詩的賞析: 本首詩描寫因強烈的東北季風吹拂,使得朱仕玠跟他的朋友聚會的遊興大失,且

    還被飛沙走石弄得眼睛睜不開,既難受又掃興。 詩的疑問: 1. 不知朱仕玠明明在鳳山教諭為何會觀看到「九降風」的奇景呢?九降風明明發生在台灣的北部,朱仕玠因何機緣到北部去呢?去那只為了純粹與友人聚

    會嗎? 八、 瀛海漁唱-第七十五首(朱仕玠) 詩的賞析:這首詩主要在說明颱風發生的時間在夏季,颱風來時天氣驟變,原本

    炎熱的天氣馬上會變為濕冷的氣候。朱仕玠善長借物比喻,以衣服厚薄呈現出颱

    風天氣變化之劇非常的生動。 九、 賭風(朱仕玠) 詩的賞析: 不同於大部分的文人創作,朱仕玠的作品呈現出日常生活的體認及民生情形的描

    述,如此的作品更能貼近當時人民的生活型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