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迷人的皇太子们 - ynet.comepaper.ynet.com/images/2019-09/06/c06/bjbqb20190906c06.pdf11 /...

1
编辑/史祎 美编/尹莉 责校/房霞 下载北京头条 App 让现在告诉未来 2019年9月6日 星期五 C6 青画廊 2019/08/29—2019/11/08 那些迷人的皇太子们 黑择明 一个无法界定自己身份的女孩,名叫蜻蜓, 她一直在整容。”这是著名当代艺术家徐冰 先生在2015年最后一天发布预告的最新 作品,这是一部极为特殊的电影。这部电影不需要 摄影师,也没有任何一个镜头来自艺术家本人的拍 摄,而是徐冰带着他的工作团队从上万小时的各种 监控录像素材中选取、剪辑,根据徐冰所设定的一 个看似极其简单的故事线索来剪辑的一部影片。 8月18日,徐冰以这部电影的名字在今日美术 馆 1 号馆做了一场回顾性的展览—“世界图像:徐 冰《蜻蜓之眼》”艺术大展。此次展览以《蜻蜓之眼》这 部81分钟的艺术影像作品为核心,通过深入挖掘影 片创作的幕后背景与艺术家持续数年的思考脉络,与 艺术家过往40多年间代表性的艺术概念和作品、文 献进行比较展示与研究,为观众和研究者们提供了重 新思考社会现实与艺术之间关系的新视角与新参考。 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家庭常用的安全监 控器材,还是超市、商场、博物馆、学校等公共场所经 常使用的监控系统,以及公共监控系统,都让我们人 类的一切行动几乎全部暴露在影像的监控和记录之 下。随着科技飞速发展,今天在谷歌卫星地图中我们 甚至能够看到世界各地非常清晰的某些时刻的实景 影像。大约七八年前,艺术家徐冰偶然从电视上看到 一些监控器材抓取到的画面时,他突然被某种无法言 说的特殊感觉笼罩了,从此心中萌生出了以此创作一 部艺术电影的想法,并且开始搜集各种各样的监控视 频资料。他从视频中看到的人物无声的动作在他心 中生成了某种主观的故事情节,这是一种将监控所见 的无特殊身份、特殊场景、特殊情节的人们无意识状 态下的天然行为转化为有情节、有故事的影片故事线 的逆向行动,与一般的电影艺术家先有情节后设定人 物、演员、机位进行有意识的重现正好相反。同时,这 样一种反向的游戏性行为所产生的电影作品,最终必 然让人们对今天几乎没有暗角秘密的日常生活与大 众社会有新的体验和反思。 徐冰将上万个小时的监控视频中各种各样的人 物最终根据剧本的要求改编剪辑为一个人的故事, 并用了“整容”这样一个看似现实可靠的理由来解 决影片中人物形象持续变换的问题。看似有些荒 诞,事实上,通过监控所看到的与我们似乎毫无关 系的陌生人,尽管面目与经历各不相同,但对于我 们以及坐在监控屏幕前的监视者而言,尤其是对于 没有生命的监控设备而言,并没有根本性的不同。 之所以最终形成的影片命名为“蜻蜓之眼”,是因为 拥有28万只复眼的蜻蜓所观看到的世界,与人类用 密密麻麻布下天罗地网的监控摄像头从不同角度观 看社会有某种相似之处。 当我看到这场展览并观看《蜻蜓之眼》影片时, 我突然想起很多年前看到的著名美国电影《楚门的 世界》,1998 年这部电影播出的时候,或许正是当时 的美国人对当时美国社会“被设计、被蒙蔽、被观 赏”的某种生活状态有感而发的影视化表达。相比 之下,徐冰所捕捉、编剧和剪辑的这部影片,更接近 真实,却又更加虚幻。因为徐冰这部作品事实上完 全推倒了我们习惯性地通过碎片化的海量图像去重 新梳理某种线索、试图构建一个完整的过程并得出 某种结论的思维方式,也逆转了符合结构完整历史 叙事、试图打碎完整结构而回归原有的碎片化实际 历史状态的“知识考古学”方法。徐冰只是用看似 无关和零散的碎片拼接,完成了自己作为艺术家个 体的主观叙事,但这种主观叙事又不带任何主观偏 见或意识,因为徐冰想要通过这种“无界”的极致来 讲述普遍的社会大现实。 本次展览中还有一条线索—徐冰在40多年 的艺术创作历程中,始终在用自己的作品提出当下 尖锐而本源性的问题。在过去几十年里,他对跨语 言的意涵表达、文字符号的意义、材料与形式不断 提出深刻而具有力量的问题,直击人类文明的冲突 矛盾。在《蜻蜓之眼》影片的创作中,他用类似《地 书》的手法,挖掘材料中所蕴藏的特殊而神秘的信 息,再度提出当下更具深刻力量的问题:科技的发 展与人类文明中的伦理是否发生了新的冲突? 徐冰在2016年展出这部电影时曾说:“我在讨论 文明发展到今天,用传统的哲学、法律、道德等都无从 判断和解释的困境:今天的世界为什么是这样的。这 个片子是在映射人类历史是由什么构成的。”三年之 后的今天,我们2019年最频繁出现的关键词与科技 对人类生活无孔不入的侵袭密切相关。当科技越来 越深入地与人结合之时,按照徐冰的话说—“新的 艺术表述方式,在艺术系统本身是无法找到的,必须 从活的社会现场的能量中获取。而今以《蜻蜓之眼》 戏仿电影,就是想思考故事中的他们和现实中的他 们,究竟谁是谁的投影?人们在和自己的微信朋友圈 九宫格唱着双簧的时候,可还分得清,哪个是真实,哪 个是虚幻?” “蜻蜓之眼”照见的虚幻与真实 孙越 展览: 世界图像:徐冰《蜻蜓之眼》 展期: 2019/8/20-10/24 地点: 今日美术馆 作为今年中俄人文交流的“重头戏”,由故宫博物院与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博物馆联合举办的“穆穆 之仪:来自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俄罗斯宫廷典礼展”近日在故宫开展。这是两个大博物馆之间交换展 览的一部分,此前故宫已经在对方博物馆举办了“18世纪的东方盛世及清高宗乾隆皇帝”展览。 皇家威仪 “穆穆之仪”,那就说的是“皇家威仪”了。 这个主题放在作为“礼”之传统悠久的中国举 办显然非常有意义,这一次的展览甚至比在克 里姆林宫博物馆观看更有价值,因为有些展品 并不轻易示人。这个展览按照沙皇加冕的流 程分成八个部分:入城仪式、昭告天下、帝王宝 座、加冕仪式、神圣仪轨、盛大游行、豪华盛宴、 朝贺庆典八个篇章,通过各种直观的实物,为 参观者支撑起关于帝俄时期沙皇加冕仪式的 盛大想象。但它毕竟不是宫闱电视剧,这些展 品又并非显而易见的“奇珍异宝”,大多是属于 生活用品—从服装到餐具。 一个遗憾是,如果策展方能拍摄一段还 原历史的纪录片现场放映,将会让这种“仪 式感”更加直观。不过也无妨,有很多的影 视作品给我们留下了有趣的影像。比如电 影大师爱森斯坦的《伊凡雷帝》,几乎完整地 展示了沙皇加冕的盛大景象,并且影片中用 的大多也是实物,例如展品中的各种金色 的、绣着双头鹰图案以及圣像的华盖、权杖, 大司祭手里用链子提着的小香炉等。 虽然伊凡雷帝是留里克王朝的沙皇,但 留里克王朝实际上与罗曼诺夫王朝是有些 血缘关系的,并且加冕的仪式没有太大的区 —首要的就是其中的“政教合一”性 —通过神授的合法性,赋予加冕以神圣 感。盛大场面正是对神圣意义的强化。在 这个仪式上大主教的地位非常特殊,是神借 他的手加冕了沙皇。展览上就有一顶 18 世 纪大主教阿尔谢尼的冠冕,是绸缎制成的, 上面装饰以珍珠、红宝石、蓝宝石、金、银,以 及圣母、圣徒的画像。 罗曼诺夫王朝的第一任沙皇米哈伊尔的 父亲费奥多尔就是著名的费拉列特神父,母 亲是玛尔法修女—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费 奥多尔是伊凡雷帝儿子的表哥,本来是沙皇 的候选人之一,却被僭越的鲍里斯·戈都诺夫 强行将他们夫妻送进了不同的修道院出家。 后来费拉列特神父被波兰人俘虏羁押,这无 疑增加了他作为为了俄罗斯民族而受难的色 彩,所以当16岁的米哈伊尔被缙绅会议选为 新的沙皇时,这事儿就带有了相当的“神启” 性质。再加上当时他和母亲所在的修道院发 生了圣母“显灵”事件,就更加增加了这层意 义,也让信众对罗曼诺夫家族的“神圣性” “合 法性”深信不疑。并且,最为诡异的是,修道 士亚伯(俄罗斯的诺查丹马斯)几乎精准预言 了所有罗曼诺夫家族沙皇的命运,而末代沙 皇尼古拉二世最终被东正教会封为殉难者、 圣徒,似乎更验证了这个宿命论悲剧。 既然宣称是神授的威仪,那么看起来就得 有“神仙颜值”,不然子民怎么会去“仰视”呢? 有意思的是,罗曼诺夫王朝历任沙皇的颜值, 除了彼得三世之外,在整个欧洲的王室里都是 最高的。尤其是19世纪的沙皇,三个亚历山 大、两个尼古拉,他们都有190厘米左右的身 高,运动员的身材,可以说配得上想象中“王 子”的仪表。在本次展览中有亚历山大二世、 亚历山大三世、尼古拉二世的画像,虽然都是 他们中年以后的样子,依然可见其“威仪”。他 们的“威仪”可以说见证了俄罗斯帝国的强大, 以及走向现代化的“苦难的历程”。展览还展 出了亚历山大二世、三世加冕时的制服,都是 19世纪欧洲皇帝常见的军服款,是羊毛、羊 绒、真丝混纺的面料。我们不难从他们的服装 看出,亚历山大二世宽肩细腰,而亚历山大三 世魁梧健硕(他身高 194 厘米),事实上他也算 个大力士。多亏如此,在后来他乘坐的火车出 轨时,他死死用肩膀抵住车厢保护家人。 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中,娜塔 莎的哥哥,尼古拉·罗斯托夫伯爵第一次见到 年轻的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他幸福得热泪盈 眶,宁愿为他牺牲自己的生命。这其实是当时 很多年轻人的想法,年轻英俊的沙皇是他们的 终极偶像。由于重挫了拿破仑,亚历山大一世 被称作“欧洲的救星”,并在欧洲大受欢迎,柏 林最大的广场亚历山大广场就以他命名。他 还成为英国公主、即未来的维多利亚女王的教 父。苏联电影《战争与和平》展现了他和皇后 接见贵族的盛大场面,皇后伊丽莎白(德国郡 主路易莎)是一个很接近我们熟悉的戴安娜王 妃的角色,美貌、时髦而热衷于各种慈善事 业。但奇怪的是预言验证了,虔信而萌生退意 的亚历山大一世在度假期间突然病逝,但传闻 他是到了西伯利亚,成了一名苦修士。这个传 闻是非常“俄罗斯”的。 继位的尼古拉一世据说是当时世界上最帅 的君主,他身高 189 厘米,热衷于体育,挺拔健 美。他是学工程学的,有工科男的全部特征,还 是一个极为勤勉的皇帝,最后因为在北方寒冷 的气候中坚持穿着单薄的军服检阅部队而死于 肺炎,和我们印象中的“独裁暴君”(多半这种印 象与普希金的各种故事有关)有一定的出入。 他在位期间一个仿佛无意的举动也被解释为某 种“宿命”:他规定俄罗斯的铁轨宽度比欧洲宽 几个厘米。正因为如此,二战中希特勒的很多 辎重、物资无法及时运往苏联的前线,从而将他 们死死困在了俄罗斯的寒冬。 在继任者人选中,未来的亚历山大二世本 是最无心当皇帝的一个,从小就多愁善感。据 说在处决为首的几个十二月党人时,尼古拉一 世问他会怎么做,这个少年的答案是“宽恕”。 他的“颜值”据说让欧洲的公主们神魂颠倒。 他也很多情,和少女维多利亚(后来的英国女 王)一见倾心,想留在大英帝国当女婿。但年 轻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被拆散了,他还是回到俄 罗斯履行他的义务,并娶了有一双忧伤的大眼 睛的少女—德国黑森大公爵的女儿玛丽亚。 本次展览中有一件礼服(斗篷),便是玛丽 亚·亚历山德罗夫娜王后加冕典礼时所穿的, 衣服很长,在展厅中占据了醒目的位置。这是 一件手工非常繁复的礼服,它的面料由法国丝 绸、亮缎、白鼬皮组成,并使用了镀银刺绣、织 锦等多种工艺。虽然时隔一百多年,这件衣服 还是散发着强大的气场。亚历山大二世在位 期间做了一件大事:解放农奴。这也符合他的 个性特征。但偏偏是他遭遇了一个风起云涌 的时代,一个人们相信恐怖手段的年代。在被 民意党人七次暗杀不成之后,第八次终于死于 “人体炸弹”。 末代“凶兆” 有人说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和英 国国王乔治五世如同双胞胎一般相似, 那是因为他们的母亲都是丹麦公主,是 亲姐妹,妹妹嫁给了亚历山大三世。亚 历山大三世在位的时期是帝俄经济高 速发展的时代,他有点“蒸汽朋克”,致 力于让帝俄走向工业化,他大力推广铁 路,提高火车运行速度,但偏偏是他在 全家坐着火车出行时,载着沙皇一家 的、高速运行的俄罗斯火车脱轨了这个事件无疑带有“凶兆”的色彩。之 后没几年,沙皇猝死在行宫。 玛丽亚·费奥多罗夫娜皇后(应该 叫皇太后了)出现在新沙皇尼古拉二 世的加冕典礼上,我们在展览中可以 看到这张照片,整个展览正是按照这 场加冕的各个环节设计的。后来皇太 后回到了欧洲,她一直到死都不相信 尼古拉一家七口,包括小王子和四个 小公主已经被枪杀在地下室。实际 上,这最后的一场沙皇加冕也是有所 “征兆”:当天由于组织不善,发生了严 重的群众踩踏事件,导致一千多人死 亡,这当然是极为不吉利的。由于电 影的发明,这个事件被记录下若干镜 头。而尼古拉二世一生真是诸事极为 不顺:爱情、婚姻、家庭、孩子、流言、战 争,都极不“圆满”,仿佛他注定要为罗 曼诺夫王朝做一个最后的收梢。 展览中,我们很容易忽略一个细 节。那就是在展出的各种银餐具、鼻 烟盒、精致的望远镜、胸针、怀表,精美 的服装、蕾丝花边,甚至一个小小的纪 念章,都是有作者的,他们已经不再是 封建时代的“宫廷御用工匠”,他们或 来自巴黎,或来自汉堡,或来自纽伦 堡,或直接就是莫斯科的工人。这些 工匠正是瓦格纳歌剧《纽伦堡的工匠 歌手》的主体,见证了一个工业时代的 到来,一个新兴阶层的崛起,产业工人 队伍的壮大,不可阻挡的资产阶级的 强烈诉求、乃至革命的发生。 摄影/黑择明 神仙颜值 《叶卡捷琳娜二世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圣母 安息大教堂内加冕》油画 华盖盖顶 玛丽亚·亚历山德罗夫娜王后加冕典礼礼服 亚历山大二世 宫廷管家制服 宫廷酒具 宫廷酒具 25 声音制作 1(摄影:房超)2015

Upload: others

Post on 10-Jul-2020

1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那些迷人的皇太子们 - YNET.comepaper.ynet.com/images/2019-09/06/C06/bjbqb20190906C06.pdf11 / 08 地点 : 故宫博物院神武门展厅 那些迷人的皇太子们 黑择明

编辑/史祎 美编/尹莉 责校/房霞

下载北京头条App让现在告诉未来

2019年9月6日 星期五C6青画廊

展览:穆穆之仪:来自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俄罗斯宫廷典礼展

展期:2

019/ 08/ 29—2019/ 11 / 0

8

地点:故宫博物院神武门展厅

那些迷人的皇太子们 ◎黑择明

“一个无法界定自己身份的女孩,名叫蜻蜓,她一直在整容。”这是著名当代艺术家徐冰先生在 2015 年最后一天发布预告的最新

作品,这是一部极为特殊的电影。这部电影不需要摄影师,也没有任何一个镜头来自艺术家本人的拍摄,而是徐冰带着他的工作团队从上万小时的各种监控录像素材中选取、剪辑,根据徐冰所设定的一个看似极其简单的故事线索来剪辑的一部影片。

8月18日,徐冰以这部电影的名字在今日美术馆1号馆做了一场回顾性的展览——“世界图像:徐冰《蜻蜓之眼》”艺术大展。此次展览以《蜻蜓之眼》这部81分钟的艺术影像作品为核心,通过深入挖掘影片创作的幕后背景与艺术家持续数年的思考脉络,与艺术家过往40多年间代表性的艺术概念和作品、文献进行比较展示与研究,为观众和研究者们提供了重新思考社会现实与艺术之间关系的新视角与新参考。

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家庭常用的安全监控器材,还是超市、商场、博物馆、学校等公共场所经常使用的监控系统,以及公共监控系统,都让我们人类的一切行动几乎全部暴露在影像的监控和记录之下。随着科技飞速发展,今天在谷歌卫星地图中我们甚至能够看到世界各地非常清晰的某些时刻的实景影像。大约七八年前,艺术家徐冰偶然从电视上看到一些监控器材抓取到的画面时,他突然被某种无法言说的特殊感觉笼罩了,从此心中萌生出了以此创作一

部艺术电影的想法,并且开始搜集各种各样的监控视频资料。他从视频中看到的人物无声的动作在他心中生成了某种主观的故事情节,这是一种将监控所见的无特殊身份、特殊场景、特殊情节的人们无意识状态下的天然行为转化为有情节、有故事的影片故事线的逆向行动,与一般的电影艺术家先有情节后设定人物、演员、机位进行有意识的重现正好相反。同时,这样一种反向的游戏性行为所产生的电影作品,最终必然让人们对今天几乎没有暗角秘密的日常生活与大众社会有新的体验和反思。

徐冰将上万个小时的监控视频中各种各样的人物最终根据剧本的要求改编剪辑为一个人的故事,并用了“整容”这样一个看似现实可靠的理由来解决影片中人物形象持续变换的问题。看似有些荒诞,事实上,通过监控所看到的与我们似乎毫无关系的陌生人,尽管面目与经历各不相同,但对于我们以及坐在监控屏幕前的监视者而言,尤其是对于没有生命的监控设备而言,并没有根本性的不同。之所以最终形成的影片命名为“蜻蜓之眼”,是因为

拥有28万只复眼的蜻蜓所观看到的世界,与人类用密密麻麻布下天罗地网的监控摄像头从不同角度观看社会有某种相似之处。

当我看到这场展览并观看《蜻蜓之眼》影片时,我突然想起很多年前看到的著名美国电影《楚门的世界》,1998年这部电影播出的时候,或许正是当时的美国人对当时美国社会“被设计、被蒙蔽、被观赏”的某种生活状态有感而发的影视化表达。相比之下,徐冰所捕捉、编剧和剪辑的这部影片,更接近真实,却又更加虚幻。因为徐冰这部作品事实上完全推倒了我们习惯性地通过碎片化的海量图像去重新梳理某种线索、试图构建一个完整的过程并得出某种结论的思维方式,也逆转了符合结构完整历史叙事、试图打碎完整结构而回归原有的碎片化实际历史状态的“知识考古学”方法。徐冰只是用看似无关和零散的碎片拼接,完成了自己作为艺术家个体的主观叙事,但这种主观叙事又不带任何主观偏见或意识,因为徐冰想要通过这种“无界”的极致来讲述普遍的社会大现实。

本次展览中还有一条线索——徐冰在40多年的艺术创作历程中,始终在用自己的作品提出当下尖锐而本源性的问题。在过去几十年里,他对跨语言的意涵表达、文字符号的意义、材料与形式不断提出深刻而具有力量的问题,直击人类文明的冲突矛盾。在《蜻蜓之眼》影片的创作中,他用类似《地书》的手法,挖掘材料中所蕴藏的特殊而神秘的信息,再度提出当下更具深刻力量的问题:科技的发展与人类文明中的伦理是否发生了新的冲突?

徐冰在2016年展出这部电影时曾说:“我在讨论文明发展到今天,用传统的哲学、法律、道德等都无从判断和解释的困境:今天的世界为什么是这样的。这个片子是在映射人类历史是由什么构成的。”三年之后的今天,我们2019年最频繁出现的关键词与科技对人类生活无孔不入的侵袭密切相关。当科技越来越深入地与人结合之时,按照徐冰的话说——“新的艺术表述方式,在艺术系统本身是无法找到的,必须从活的社会现场的能量中获取。而今以《蜻蜓之眼》戏仿电影,就是想思考故事中的他们和现实中的他们,究竟谁是谁的投影?人们在和自己的微信朋友圈九宫格唱着双簧的时候,可还分得清,哪个是真实,哪个是虚幻?”

“蜻蜓之眼”照见的虚幻与真实 ◎孙越

展览:世界图像:徐冰《蜻蜓之眼》展期:2019/8/20-10/24地点:今日美术馆

作为今年中俄人文交流的“重头戏”,由故宫博物院与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博物馆联合举办的“穆穆

之仪:来自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俄罗斯宫廷典礼展”近日在故宫开展。这是两个大博物馆之间交换展

览的一部分,此前故宫已经在对方博物馆举办了“18世纪的东方盛世及清高宗乾隆皇帝”展览。

皇家威仪“穆穆之仪”,那就说的是“皇家威仪”了。

这个主题放在作为“礼”之传统悠久的中国举办显然非常有意义,这一次的展览甚至比在克里姆林宫博物馆观看更有价值,因为有些展品并不轻易示人。这个展览按照沙皇加冕的流程分成八个部分:入城仪式、昭告天下、帝王宝座、加冕仪式、神圣仪轨、盛大游行、豪华盛宴、朝贺庆典八个篇章,通过各种直观的实物,为参观者支撑起关于帝俄时期沙皇加冕仪式的盛大想象。但它毕竟不是宫闱电视剧,这些展品又并非显而易见的“奇珍异宝”,大多是属于生活用品——从服装到餐具。

一个遗憾是,如果策展方能拍摄一段还原历史的纪录片现场放映,将会让这种“仪式感”更加直观。不过也无妨,有很多的影视作品给我们留下了有趣的影像。比如电影大师爱森斯坦的《伊凡雷帝》,几乎完整地展示了沙皇加冕的盛大景象,并且影片中用的大多也是实物,例如展品中的各种金色的、绣着双头鹰图案以及圣像的华盖、权杖,大司祭手里用链子提着的小香炉等。

虽然伊凡雷帝是留里克王朝的沙皇,但留里克王朝实际上与罗曼诺夫王朝是有些血缘关系的,并且加冕的仪式没有太大的区别——首要的就是其中的“政教合一”性——通过神授的合法性,赋予加冕以神圣感。盛大场面正是对神圣意义的强化。在

这个仪式上大主教的地位非常特殊,是神借他的手加冕了沙皇。展览上就有一顶18世纪大主教阿尔谢尼的冠冕,是绸缎制成的,上面装饰以珍珠、红宝石、蓝宝石、金、银,以及圣母、圣徒的画像。

罗曼诺夫王朝的第一任沙皇米哈伊尔的父亲费奥多尔就是著名的费拉列特神父,母亲是玛尔法修女——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费奥多尔是伊凡雷帝儿子的表哥,本来是沙皇的候选人之一,却被僭越的鲍里斯·戈都诺夫强行将他们夫妻送进了不同的修道院出家。后来费拉列特神父被波兰人俘虏羁押,这无疑增加了他作为为了俄罗斯民族而受难的色彩,所以当16岁的米哈伊尔被缙绅会议选为新的沙皇时,这事儿就带有了相当的“神启”性质。再加上当时他和母亲所在的修道院发生了圣母“显灵”事件,就更加增加了这层意义,也让信众对罗曼诺夫家族的“神圣性”“合法性”深信不疑。并且,最为诡异的是,修道士亚伯(俄罗斯的诺查丹马斯)几乎精准预言了所有罗曼诺夫家族沙皇的命运,而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最终被东正教会封为殉难者、圣徒,似乎更验证了这个宿命论悲剧。

既然宣称是神授的威仪,那么看起来就得有“神仙颜值”,不然子民怎么会去“仰视”呢?有意思的是,罗曼诺夫王朝历任沙皇的颜值,除了彼得三世之外,在整个欧洲的王室里都是最高的。尤其是19世纪的沙皇,三个亚历山大、两个尼古拉,他们都有190厘米左右的身高,运动员的身材,可以说配得上想象中“王子”的仪表。在本次展览中有亚历山大二世、亚历山大三世、尼古拉二世的画像,虽然都是他们中年以后的样子,依然可见其“威仪”。他们的“威仪”可以说见证了俄罗斯帝国的强大,以及走向现代化的“苦难的历程”。展览还展出了亚历山大二世、三世加冕时的制服,都是19世纪欧洲皇帝常见的军服款,是羊毛、羊绒、真丝混纺的面料。我们不难从他们的服装看出,亚历山大二世宽肩细腰,而亚历山大三世魁梧健硕(他身高194厘米),事实上他也算个大力士。多亏如此,在后来他乘坐的火车出轨时,他死死用肩膀抵住车厢保护家人。

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中,娜塔莎的哥哥,尼古拉·罗斯托夫伯爵第一次见到年轻的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他幸福得热泪盈眶,宁愿为他牺牲自己的生命。这其实是当时很多年轻人的想法,年轻英俊的沙皇是他们的终极偶像。由于重挫了拿破仑,亚历山大一世被称作“欧洲的救星”,并在欧洲大受欢迎,柏林最大的广场亚历山大广场就以他命名。他还成为英国公主、即未来的维多利亚女王的教父。苏联电影《战争与和平》展现了他和皇后接见贵族的盛大场面,皇后伊丽莎白(德国郡主路易莎)是一个很接近我们熟悉的戴安娜王妃的角色,美貌、时髦而热衷于各种慈善事业。但奇怪的是预言验证了,虔信而萌生退意的亚历山大一世在度假期间突然病逝,但传闻他是到了西伯利亚,成了一名苦修士。这个传

闻是非常“俄罗斯”的。继位的尼古拉一世据说是当时世界上最帅

的君主,他身高189厘米,热衷于体育,挺拔健美。他是学工程学的,有工科男的全部特征,还是一个极为勤勉的皇帝,最后因为在北方寒冷的气候中坚持穿着单薄的军服检阅部队而死于肺炎,和我们印象中的“独裁暴君”(多半这种印象与普希金的各种故事有关)有一定的出入。他在位期间一个仿佛无意的举动也被解释为某种“宿命”:他规定俄罗斯的铁轨宽度比欧洲宽几个厘米。正因为如此,二战中希特勒的很多辎重、物资无法及时运往苏联的前线,从而将他们死死困在了俄罗斯的寒冬。

在继任者人选中,未来的亚历山大二世本是最无心当皇帝的一个,从小就多愁善感。据说在处决为首的几个十二月党人时,尼古拉一世问他会怎么做,这个少年的答案是“宽恕”。他的“颜值”据说让欧洲的公主们神魂颠倒。他也很多情,和少女维多利亚(后来的英国女王)一见倾心,想留在大英帝国当女婿。但年轻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被拆散了,他还是回到俄罗斯履行他的义务,并娶了有一双忧伤的大眼睛的少女——德国黑森大公爵的女儿玛丽亚。

本次展览中有一件礼服(斗篷),便是玛丽亚·亚历山德罗夫娜王后加冕典礼时所穿的,衣服很长,在展厅中占据了醒目的位置。这是一件手工非常繁复的礼服,它的面料由法国丝绸、亮缎、白鼬皮组成,并使用了镀银刺绣、织锦等多种工艺。虽然时隔一百多年,这件衣服还是散发着强大的气场。亚历山大二世在位期间做了一件大事:解放农奴。这也符合他的个性特征。但偏偏是他遭遇了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一个人们相信恐怖手段的年代。在被民意党人七次暗杀不成之后,第八次终于死于

“人体炸弹”。

末代“凶兆”有人说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和英

国国王乔治五世如同双胞胎一般相似,那是因为他们的母亲都是丹麦公主,是亲姐妹,妹妹嫁给了亚历山大三世。亚历山大三世在位的时期是帝俄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他有点“蒸汽朋克”,致力于让帝俄走向工业化,他大力推广铁路,提高火车运行速度,但偏偏是他在全家坐着火车出行时,载着沙皇一家的、高速运行的俄罗斯火车脱轨了——这个事件无疑带有“凶兆”的色彩。之后没几年,沙皇猝死在行宫。

玛丽亚·费奥多罗夫娜皇后(应该叫皇太后了)出现在新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上,我们在展览中可以看到这张照片,整个展览正是按照这场加冕的各个环节设计的。后来皇太后回到了欧洲,她一直到死都不相信尼古拉一家七口,包括小王子和四个小公主已经被枪杀在地下室。实际上,这最后的一场沙皇加冕也是有所

“征兆”:当天由于组织不善,发生了严重的群众踩踏事件,导致一千多人死亡,这当然是极为不吉利的。由于电影的发明,这个事件被记录下若干镜头。而尼古拉二世一生真是诸事极为不顺:爱情、婚姻、家庭、孩子、流言、战争,都极不“圆满”,仿佛他注定要为罗曼诺夫王朝做一个最后的收梢。

展览中,我们很容易忽略一个细节。那就是在展出的各种银餐具、鼻烟盒、精致的望远镜、胸针、怀表,精美的服装、蕾丝花边,甚至一个小小的纪念章,都是有作者的,他们已经不再是封建时代的“宫廷御用工匠”,他们或来自巴黎,或来自汉堡,或来自纽伦堡,或直接就是莫斯科的工人。这些工匠正是瓦格纳歌剧《纽伦堡的工匠歌手》的主体,见证了一个工业时代的到来,一个新兴阶层的崛起,产业工人队伍的壮大,不可阻挡的资产阶级的强烈诉求、乃至革命的发生。

摄影/黑择明

神仙颜值

《叶卡捷琳娜二世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圣母安息大教堂内加冕》油画

华盖盖顶

玛丽亚·亚历山德罗夫娜王后加冕典礼礼服

亚历山大二世

宫廷管家制服

宫廷酒具

宫廷酒具

亚历山大二世制服

监控2

5

格截图

声音制作1(摄影:房超)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