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il:ccwbfk@163.com 主编 郑福荣 张大升 责编 利少峰 美编...

1
2019年9月4日 星期三 主编 郑福荣 张大升 责编 利少峰 美编 石洋 校对 张丽萍 副刊 A15 理想生活 即刻开屏 开屏新闻 App “抗日战争中,数百万人殉国,数千万 人流离失所……我在那场战争中长大成 人,心灵上刻满弹痕。” 齐邦媛。 2019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胜利74周年纪念日,中国台湾学者齐邦媛 曾在内地出版过一本书,名曰《巨流河》。 巨流河,是作者东北老家的母亲河辽河的 别称。《巨流河》是一部跨越百年、波澜壮阔 的中国近代史、回忆录,煌煌几十万字真实 记录百年风云中我们多灾多难的祖国和颠 沛流离的骨肉同胞,满纸忧伤,字字血泪。 本书跨度虽久,精髓浓缩于第二部分“八 年抗战”,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 “童年在战争 打响的那一刻戛然而止”,在历经战争的血泪 流离和恋人的以身殉国后,她带着一颗刻满 弹痕的心飘落台湾,结婚生子、工作学术…… “九一八”事变后,很多东北人不愿接 受伪满洲国统治而流亡关内, “我”的父亲齐 世英为了救亡图存保存实力,在北平创办国 立中学中山中学,招收一批在战火中失去亲 人、无家可归的孤儿,“我”的母亲经常招呼 这些孩子来家里吃饭,某年除夕,一位少年 坐在“我”家火炉前, “用一切自尊忍住号啕” 讲述自己身世:他的父亲担任伪满洲国沈阳 警察局局长期间放走不少地下抗日同志,而 被日本人浇汽油活活烧死。这名少年就是 始终贯穿全书的灵魂人物—张大飞。 救亡路上,有着很多感人章节:国难当 头,一批热血青年积极加入空军“飞虎队”, 他们抱着“用我们的身体、飞机和炸弹,当 与敌人兵舰阵地同归于尽”的必死决心在 云霄与日寇进行殊死搏斗,他们驱逐日寇 敌机,减少百姓伤亡,将自己的血肉之躯横 挡在死神面前,拿年轻宝贵生命去换取那 有限的胜利,他们的鲜血一滴一滴义无反 顾地抛向天空,洒在大地上,用行动完美诠 释了“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其实,无论战争年代或和平岁月,爱情 永远是故事里最为绚烂瞩目的话题,身负 国仇家恨的张大飞中学毕业后加入“飞虎 队”,他早年受齐家无微不至的关怀,与齐 家小妹邦媛互生情愫。鸿雁传书八年,却 从未一语触及情爱,因为他深知每一次起 飞都可能成为永诀,“我死了会害她,我活 着也是害她”,血淋淋的战刀无情砍断了他 对青春对爱情的幻想,那是怎样一种不言 相思却尽是相思的牵肠挂肚,他强抑这份 情感一直到牺牲那刻,贯穿全书的这段“拿 不起也放不下”的爱情令人肝肠寸断、热泪 狂飙。 抗战胜利之夜,举国狂欢同庆,齐邦媛 却独自一人哭得昏天黑地。这场战争,曾 让她无家可归,更让她失去挚爱,张大飞的 一生如昙花一现般转瞬即逝,却在齐邦媛 的生命中留下了难以磨 灭的印记。她在书中写 道 :“张大飞的一生 ,在我心 中,如同一朵昙花,在最黑暗的夜里绽放, 迅速阖上,落地。那般灿烂洁净,那般无以 言说的高贵。”对他的情分,至死,她都没有 放下过,当我读到年届75岁高龄的作者在 祭拜中山陵后,无意绕路来到“抗日航空烈 士纪念碑”“张大飞”三个字赫然在目,此 刻,书中的“我”和捧书而读的“我”同时潸 然泪下,那至纯至深的爱情、至浓至烈的国 仇家恨,都浓缩在一块碑文上。 作家白先勇说:“回忆战争,是为了防 止战争;讲日本(当年) 的残酷,并不是要煽 动对日本的仇恨。现在年轻一辈该做的, 是不要遗忘这场灾难。”本书作者希望日本 人可以藉由这本书“知道中国人是怎么想 的,体会原来人类没有什么不同,更应超越 敌对与战争。” 诚然,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罹受的一 场大灾难,国民伤亡惨重,几百万官兵为了 保家卫国用他们的“血肉长城”去抵抗日本 的侵略,历史不该被遗忘。弱国无外交,只 有国家强盛,国民才能有尊严,只有奋发图 强,才对得起那些舍身报国的战斗英雄、那 些求仁得仁的中华儿女和那些在战争中罹 难的芸芸众生。 申功晶 书话 《巨流河》:血与火之河 黑王辉 文/图 艺术 木釉笔筒四雅集 罗正友 (白族) 美食 美味生皮 E-mail:ccwbfk@163.com “琴棋书画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 它。”琴棋书画,被古人看作“人生四雅”, 只有这四雅精通,才算作有格调的生活。 笔者收藏有一件清代的仿木纹釉粉 彩笔筒,表面图案的主题便是琴棋书 画。它呈圆筒形,口径与底径29.5厘米, 高 17.3 厘米,笔筒周身施以仿木纹釉,看 起来就像是木材做的。在笔筒表面,有 一圈开窗,窗内图案正是一群古装女子 施展琴棋书画才艺的情景。内中假山堆 垒,怪石嶙峋,菊花绽放,松针稠密,地 上、石缝间,长着茂盛的青草,看来,正是 官宦人家的后花园。在假山旁,有一个 身穿橘色衣服的女子正在抚琴,琴桌上 放着香炉和茶碗,另有一个身穿紫色衣 服的女子正坐在琴桌前听琴,她左手拿 团扇,右手摆着手势,好像已经为幽幽琴 声所感染,准备翩翩起舞;在假山的另一 边,有两个女子,一女穿蓝色衣服,另一 女穿紫色衣服,她们正坐在石桌两边的 凳子上对弈,石桌上摆放着围棋,两个女 子的手边,均有盛放棋子的棋盒,在石桌 侧边,站立着一个身穿紫红衣服的女子, 她正在指点蓝衣女子,怎样才能反败为 胜;在石栏旁边的一块平整的大石头边 上,有一个身穿橘色衣服的女子正在书 写,她左手按住宣纸,右手拿着毛笔,姿 态优美,在女子面前,有砚台,有水丞,大 石头旁边,还站立着一个身穿蓝色衣服 的女子,她双手拿着一套书,神情恬淡安 静,很有涵养;在松树前方,有三个女子, 她们分别穿着蓝色、紫色和橘色衣服,蓝 衣女子和橘衣女子正拉开一幅画,紫衣 女子正在点评画作的优劣。 笔筒上的女子,加起来刚好十人,组 成《十美图》。既有四雅,又有十美,堪称 绝妙的搭配,使得笔筒弥漫着浓浓的文艺 气息,格调高雅,内涵丰富。在笔筒底部, 有“大清雍正年制”的楷书底款,看来是清 朝雍正年间制作的。 中国文人是“学而优则仕”,学习了知 识之后,不是拿来炫耀的,而是要为国家、 百姓做点事情。中国有太多的文人,只不 过是失意的政治家;而太多的政治家,只不 过是得意的文人。中国历史上,文人与政 治的关系就从来没有撇清过。 随便说出几个历史人物的名字,大家 可能觉得他们就是文人,但其实他们都有 过做地方官的经历,曾经治理过一方百 姓。比如说白居易,曾在杭州做官,他修 堤,兴水利,让当地整个的经济发展起来, 人民非常富足。后来调走的时候,白居易 带走了什么呢?他仅仅从天竺山带了薄薄 的两片石头,还写了一首诗,诗云:“三年为 刺史,饮冰复食蘖。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 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 后来,他又做苏州刺史,临走的时候还 是这个习惯,在洞庭湖边又找了两块石 头。这两块石头很大,是抬着进府的。白 居易将它们洗干净,一块石头做了他的琴 架,另一块石头呢,估计是凹陷的,所以用 来储酒。你看,琴棋书画,诗酒流连,这是 一种文人的作派。 这是中国知识分子为官时的品格。他希 望得到的是什么呢?是清风明月,是一颗恒常 之心,是为一方百姓做完实事之后的坦然,而 不是要什么珠宝财富,可以说,儒家思想中的 德政理念,对于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非常大。 再说一个文人苏东坡。苏东坡从密州调 到徐州做太守的时候,正好赶上洪水泛滥,当 时徐州城外的曹村地方决堤,洪水直逼徐州 城,形势非常危急,城里富人纷纷出逃。苏东 坡亲自坐镇城门,劝说众人: “有我在,洪水绝 不至于冲垮城池,请大家都回去吧。”大家不 再出城,城里百姓的情绪才安定下来。 接着,他又赶紧来到住在徐州的禁军 的军营,对士兵们说,现在请大家一起来为 百姓做点事,赶快筑堤保护这座城池。在宋 代禁军直接归皇帝指挥,一般官军是无权调 动的,但士兵们看到苏东坡这位父母官不辞 辛苦,冲在抗洪第一线很感动,就全部出动, 很快就筑起一道大堤,保住了徐州城。 我们现在说起苏东坡,都觉得他是一 个卓越的艺术家,是一个大文豪,但其实 呢,他跟其他很多著名文人一样,都在儒家 德政理想的浸润下,做出过很大政绩。 孔子的学生子夏在莒父县做官,有一 次去找老师说,请问老师我要怎么处理政 事啊?看来他对于怎么治世也有很多困 惑。孔子没有讲怎么做的具体内容,只是 说了两条原则:“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 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孔子跟学生说了什么原则呢?就是让 子夏记住两点:第一,在时间上不要图快,不 要急功近利,不要盲目追求速度;第二,不要 被一些小的利益蒙蔽住眼睛,失去可持续发 展的机会。这或许能给我们更多的启示。 最近,一档美食大咖主持的地方 小食品鉴节目渐成气候,特别是某大 牌主持食用“生皮”的片段给人们留下 了深刻印象。而在昆明的一些美食 街、特色餐馆,也总能见到生皮的美食 档口。有人害怕有人爱,那么生皮到 底吃还是不吃呢? 生皮,白语称为“黑北” “黑格”,泛 指猪肉生皮。它令人好奇,不可思议, 却又让很多人跃跃欲试,望而却步。 实际上,生皮已用稻草略微烤炙过,而 且佐以蘸水同吃,绝对感觉不出生肉 的腥味,感到的只是从未有过的鲜嫩 可口和满口溢香。 白族食生习俗距今已有一千多年 的历史。公元863年 (南 诏 世 隆 年 间) ,作为唐朝派安南经略使蔡袭幕僚 的樊绰考察南诏国后写下《蛮书》,其 中有白族食生的记载: “猪羊猫犬骡驴 豹兔鹅鸭,诸山及人家悉有之,但食之 与中土稍异,蛮不待烹熟皆半生而啖 之。”樊绰在《滇南新语》中还写道: “生 啖彘……碎切生彘肉,杂以生豆腐、豆 瓣、蒜、醋之属,或挺豕击毙,从草燎 毛,入涧洗净,仿前切制。均生啖如嗜 珍惜,遇佳节,比户皆然,然剑人究以 燎毛为上品。”文中详细记载了唐时火 烧生皮的做法和食用方法,与现在吃 法如出一辙,被奉为“上品”推崇备 至。400多年后的元代,马可 · 波罗和 李京来到大理,又记载了这种特殊的 饮食风俗,马可 · 波罗在游记中说,白 族人民生吃禽鸟、绵羊、黄牛和水牛的 肉,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白族食生皮讲究一个“鲜”字,最 好在烧炙后一两个小时内食用。人 们对生皮的“肉料”也很有讲究,选择 肉质细腻、皮薄脆嫩的部位,如猪前、 后腿与躯干交接处、颈下及肚皮,白 族人认为“不见天的地方”,这些部位 皮质较薄,肉质鲜美,脆嫩细滑。人 们将生皮、猪肝切成细丝或方块,厚 薄均匀,肥瘦搭配,黄白相间,像一朵 怒放的菊花,令人垂涎欲滴。 生皮好不好吃,关键在于蘸水的配 制,如果蘸水不好,生皮的口感就会大打 折扣。制作生皮的蘸水调料一般有胡椒 粉、草果粉、八角粉、辣子面、花椒粉、花 生粉、核桃仁粉、茴香粉、芝麻、芫荽、香 葱、生姜和炖梅醋等,其色红绿相衬、黑 白点缀、鲜艳悦目,味道酸中带甜,香辣 可口。食用时将肉片夹起,在蘸水中蘸 湿,轻轻一嚼,有点脆,又有点软。脆的 是外面那层皮被烧脆了,恰到好处;软的 靠肉的那层,还是生的。口里有生有熟, 熟的脆香,生的缠绵,与蘸水味儿融合在 一起,像水火般的激烈,又像炒冰般的柔 软,鲜嫩爽口,回味无穷。 如今,生皮已成为白族一道响当 当的招牌菜。如果客人远道而来,不 管客人会不会吃,如果餐桌上没有生 皮这道主菜,别人就会说主人家“小 气”、没有诚意。夹一块生皮放在嘴 里,让人既有一种茹毛饮血的原始与 野性,又有一种现代风味的热辣与爽 快,完全是一种超凡脱俗的惬意。 艾兴君 学而 文人治世之道 “琴棋书画”木纹釉粉彩笔筒 (清)

Upload: others

Post on 26-Sep-2020

1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E-mail:ccwbfk@163.com 主编 郑福荣 张大升 责编 利少峰 美编 …ccwb.yunnan.cn/images/2019-09/04/A15/20190904A15_pdf.pdf · 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

2019年9月4日 星期三主编 郑福荣张大升 责编利少峰 美编石洋 校对张丽萍 副刊A15

理想生活 即刻开屏开屏新闻App

“抗日战争中,数百万人殉国,数千万人流离失所……我在那场战争中长大成人,心灵上刻满弹痕。”——齐邦媛。

2019 年 9 月 3 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4周年纪念日,中国台湾学者齐邦媛曾在内地出版过一本书,名曰《巨流河》。巨流河,是作者东北老家的母亲河辽河的别称。《巨流河》是一部跨越百年、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史、回忆录,煌煌几十万字真实记录百年风云中我们多灾多难的祖国和颠沛流离的骨肉同胞,满纸忧伤,字字血泪。

本书跨度虽久,精髓浓缩于第二部分“八年抗战”,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童年在战争打响的那一刻戛然而止”,在历经战争的血泪流离和恋人的以身殉国后,她带着一颗刻满弹痕的心飘落台湾,结婚生子、工作学术……

“九一八”事变后,很多东北人不愿接受伪满洲国统治而流亡关内,“我”的父亲齐世英为了救亡图存保存实力,在北平创办国立中学中山中学,招收一批在战火中失去亲人、无家可归的孤儿,“我”的母亲经常招呼这些孩子来家里吃饭,某年除夕,一位少年坐在“我”家火炉前,“用一切自尊忍住号啕”讲述自己身世:他的父亲担任伪满洲国沈阳警察局局长期间放走不少地下抗日同志,而被日本人浇汽油活活烧死。这名少年就是始终贯穿全书的灵魂人物——张大飞。

救亡路上,有着很多感人章节:国难当头,一批热血青年积极加入空军“飞虎队”,他们抱着“用我们的身体、飞机和炸弹,当与敌人兵舰阵地同归于尽”的必死决心在云霄与日寇进行殊死搏斗,他们驱逐日寇敌机,减少百姓伤亡,将自己的血肉之躯横挡在死神面前,拿年轻宝贵生命去换取那有限的胜利,他们的鲜血一滴一滴义无反顾地抛向天空,洒在大地上,用行动完美诠释了“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其实,无论战争年代或和平岁月,爱情永远是故事里最为绚烂瞩目的话题,身负国仇家恨的张大飞中学毕业后加入“飞虎队”,他早年受齐家无微不至的关怀,与齐家小妹邦媛互生情愫。鸿雁传书八年,却从未一语触及情爱,因为他深知每一次起飞都可能成为永诀,“我死了会害她,我活着也是害她”,血淋淋的战刀无情砍断了他对青春对爱情的幻想,那是怎样一种不言相思却尽是相思的牵肠挂肚,他强抑这份情感一直到牺牲那刻,贯穿全书的这段“拿不起也放不下”的爱情令人肝肠寸断、热泪狂飙。

抗战胜利之夜,举国狂欢同庆,齐邦媛却独自一人哭得昏天黑地。这场战争,曾让她无家可归,更让她失去挚爱,张大飞的一生如昙花一现般转瞬即逝,却在齐邦媛

的生命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她在书中写道:“张大飞的一生,在我心中,如同一朵昙花,在最黑暗的夜里绽放,迅速阖上,落地。那般灿烂洁净,那般无以言说的高贵。”对他的情分,至死,她都没有放下过,当我读到年届75岁高龄的作者在祭拜中山陵后,无意绕路来到“抗日航空烈士纪念碑”“张大飞”三个字赫然在目,此刻,书中的“我”和捧书而读的“我”同时潸然泪下,那至纯至深的爱情、至浓至烈的国仇家恨,都浓缩在一块碑文上。

作家白先勇说:“回忆战争,是为了防止战争;讲日本(当年)的残酷,并不是要煽动对日本的仇恨。现在年轻一辈该做的,是不要遗忘这场灾难。”本书作者希望日本人可以藉由这本书“知道中国人是怎么想的,体会原来人类没有什么不同,更应超越敌对与战争。”

诚然,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罹受的一场大灾难,国民伤亡惨重,几百万官兵为了保家卫国用他们的“血肉长城”去抵抗日本的侵略,历史不该被遗忘。弱国无外交,只有国家强盛,国民才能有尊严,只有奋发图强,才对得起那些舍身报国的战斗英雄、那些求仁得仁的中华儿女和那些在战争中罹难的芸芸众生。

□ 申功晶

书话 《巨流河》:血与火之河

□ 黑王辉 文/图

艺术 木釉笔筒四雅集

□ 罗正友(白族)

美食 美味生皮

E-mail:ccwbfk@163.com

“琴棋书画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琴棋书画,被古人看作“人生四雅”,只有这四雅精通,才算作有格调的生活。

笔者收藏有一件清代的仿木纹釉粉彩笔筒,表面图案的主题便是琴棋书画。它呈圆筒形,口径与底径29.5厘米,高17.3厘米,笔筒周身施以仿木纹釉,看起来就像是木材做的。在笔筒表面,有一圈开窗,窗内图案正是一群古装女子施展琴棋书画才艺的情景。内中假山堆垒,怪石嶙峋,菊花绽放,松针稠密,地上、石缝间,长着茂盛的青草,看来,正是官宦人家的后花园。在假山旁,有一个身穿橘色衣服的女子正在抚琴,琴桌上放着香炉和茶碗,另有一个身穿紫色衣服的女子正坐在琴桌前听琴,她左手拿团扇,右手摆着手势,好像已经为幽幽琴声所感染,准备翩翩起舞;在假山的另一边,有两个女子,一女穿蓝色衣服,另一女穿紫色衣服,她们正坐在石桌两边的

凳子上对弈,石桌上摆放着围棋,两个女子的手边,均有盛放棋子的棋盒,在石桌侧边,站立着一个身穿紫红衣服的女子,她正在指点蓝衣女子,怎样才能反败为胜;在石栏旁边的一块平整的大石头边上,有一个身穿橘色衣服的女子正在书写,她左手按住宣纸,右手拿着毛笔,姿态优美,在女子面前,有砚台,有水丞,大石头旁边,还站立着一个身穿蓝色衣服的女子,她双手拿着一套书,神情恬淡安静,很有涵养;在松树前方,有三个女子,她们分别穿着蓝色、紫色和橘色衣服,蓝衣女子和橘衣女子正拉开一幅画,紫衣女子正在点评画作的优劣。

笔筒上的女子,加起来刚好十人,组成《十美图》。既有四雅,又有十美,堪称绝妙的搭配,使得笔筒弥漫着浓浓的文艺气息,格调高雅,内涵丰富。在笔筒底部,有“大清雍正年制”的楷书底款,看来是清朝雍正年间制作的。

中国文人是“学而优则仕”,学习了知识之后,不是拿来炫耀的,而是要为国家、百姓做点事情。中国有太多的文人,只不过是失意的政治家;而太多的政治家,只不过是得意的文人。中国历史上,文人与政治的关系就从来没有撇清过。

随便说出几个历史人物的名字,大家可能觉得他们就是文人,但其实他们都有过做地方官的经历,曾经治理过一方百姓。比如说白居易,曾在杭州做官,他修堤,兴水利,让当地整个的经济发展起来,人民非常富足。后来调走的时候,白居易带走了什么呢?他仅仅从天竺山带了薄薄的两片石头,还写了一首诗,诗云:“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蘖。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

后来,他又做苏州刺史,临走的时候还是这个习惯,在洞庭湖边又找了两块石头。这两块石头很大,是抬着进府的。白

居易将它们洗干净,一块石头做了他的琴架,另一块石头呢,估计是凹陷的,所以用来储酒。你看,琴棋书画,诗酒流连,这是一种文人的作派。

这是中国知识分子为官时的品格。他希望得到的是什么呢?是清风明月,是一颗恒常之心,是为一方百姓做完实事之后的坦然,而不是要什么珠宝财富,可以说,儒家思想中的德政理念,对于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非常大。

再说一个文人苏东坡。苏东坡从密州调到徐州做太守的时候,正好赶上洪水泛滥,当时徐州城外的曹村地方决堤,洪水直逼徐州城,形势非常危急,城里富人纷纷出逃。苏东坡亲自坐镇城门,劝说众人:“有我在,洪水绝不至于冲垮城池,请大家都回去吧。”大家不再出城,城里百姓的情绪才安定下来。

接着,他又赶紧来到住在徐州的禁军的军营,对士兵们说,现在请大家一起来为百姓做点事,赶快筑堤保护这座城池。在宋

代禁军直接归皇帝指挥,一般官军是无权调动的,但士兵们看到苏东坡这位父母官不辞辛苦,冲在抗洪第一线很感动,就全部出动,很快就筑起一道大堤,保住了徐州城。

我们现在说起苏东坡,都觉得他是一个卓越的艺术家,是一个大文豪,但其实呢,他跟其他很多著名文人一样,都在儒家德政理想的浸润下,做出过很大政绩。

孔子的学生子夏在莒父县做官,有一次去找老师说,请问老师我要怎么处理政事啊?看来他对于怎么治世也有很多困惑。孔子没有讲怎么做的具体内容,只是说了两条原则:“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孔子跟学生说了什么原则呢?就是让子夏记住两点:第一,在时间上不要图快,不要急功近利,不要盲目追求速度;第二,不要被一些小的利益蒙蔽住眼睛,失去可持续发展的机会。这或许能给我们更多的启示。

最近,一档美食大咖主持的地方小食品鉴节目渐成气候,特别是某大牌主持食用“生皮”的片段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而在昆明的一些美食街、特色餐馆,也总能见到生皮的美食档口。有人害怕有人爱,那么生皮到底吃还是不吃呢?

生皮,白语称为“黑北”“黑格”,泛指猪肉生皮。它令人好奇,不可思议,却又让很多人跃跃欲试,望而却步。实际上,生皮已用稻草略微烤炙过,而且佐以蘸水同吃,绝对感觉不出生肉的腥味,感到的只是从未有过的鲜嫩可口和满口溢香。

白族食生习俗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公元 863 年(南诏世隆年间),作为唐朝派安南经略使蔡袭幕僚的樊绰考察南诏国后写下《蛮书》,其中有白族食生的记载:“猪羊猫犬骡驴豹兔鹅鸭,诸山及人家悉有之,但食之与中土稍异,蛮不待烹熟皆半生而啖之。”樊绰在《滇南新语》中还写道:“生啖彘……碎切生彘肉,杂以生豆腐、豆瓣、蒜、醋之属,或挺豕击毙,从草燎毛,入涧洗净,仿前切制。均生啖如嗜珍惜,遇佳节,比户皆然,然剑人究以燎毛为上品。”文中详细记载了唐时火烧生皮的做法和食用方法,与现在吃法如出一辙,被奉为“上品”推崇备至。400多年后的元代,马可·波罗和李京来到大理,又记载了这种特殊的饮食风俗,马可·波罗在游记中说,白族人民生吃禽鸟、绵羊、黄牛和水牛的肉,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白族食生皮讲究一个“鲜”字,最好在烧炙后一两个小时内食用。人们对生皮的“肉料”也很有讲究,选择肉质细腻、皮薄脆嫩的部位,如猪前、后腿与躯干交接处、颈下及肚皮,白族人认为“不见天的地方”,这些部位皮质较薄,肉质鲜美,脆嫩细滑。人们将生皮、猪肝切成细丝或方块,厚薄均匀,肥瘦搭配,黄白相间,像一朵怒放的菊花,令人垂涎欲滴。

生皮好不好吃,关键在于蘸水的配制,如果蘸水不好,生皮的口感就会大打折扣。制作生皮的蘸水调料一般有胡椒粉、草果粉、八角粉、辣子面、花椒粉、花生粉、核桃仁粉、茴香粉、芝麻、芫荽、香葱、生姜和炖梅醋等,其色红绿相衬、黑白点缀、鲜艳悦目,味道酸中带甜,香辣可口。食用时将肉片夹起,在蘸水中蘸湿,轻轻一嚼,有点脆,又有点软。脆的是外面那层皮被烧脆了,恰到好处;软的靠肉的那层,还是生的。口里有生有熟,熟的脆香,生的缠绵,与蘸水味儿融合在一起,像水火般的激烈,又像炒冰般的柔软,鲜嫩爽口,回味无穷。

如今,生皮已成为白族一道响当当的招牌菜。如果客人远道而来,不管客人会不会吃,如果餐桌上没有生皮这道主菜,别人就会说主人家“小气”、没有诚意。夹一块生皮放在嘴里,让人既有一种茹毛饮血的原始与野性,又有一种现代风味的热辣与爽快,完全是一种超凡脱俗的惬意。

□ 艾兴君

学而 文人治世之道

“琴棋书画”木纹釉粉彩笔筒(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