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成长 - chinateacher.com.cn · 悦特意让自己的课比同年级其他数学...

1
主编:马朝宏 电话:010-82296738 执行主编:宋鸽 010-82296728 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美编:孙东 电话:010-82296729 图片新闻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周刊 教师成长 教师成长 探寻教师专业成长路径 8 2018年12月19日 直到现在,北京中学数学教师胡 悦都记得一个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老 师,第一次见你时,你穿的是粉色的裙 子,特好看,就是一脸严肃,没笑容。 “刚当老师的时候,老教师告诉 我:第一次见学生别笑,要不然管不住 学生。”胡悦笑着回忆往事,“可是,让 学生‘怕’真的是好的师生关系吗?” 20年的教师生涯过去了,曾经那个 为学不好的学生着急、生气时只会简单 地批评他们,为学生的不理解伤心难过 的胡悦慢慢不见了,她正在努力成为学 生的良师益友,学生们也越来越喜欢这 个胡老师,最简单的证明就是:放学后 胡悦都会和几个顺路的学生一起骑车 回家,结果家在学校附近的学生“妒忌” 了:都怪我们家距离学校太近了,不然 每天能和你们一起走多好呀。 面对学生的喜爱,胡悦说: “感谢孩 子们,是他们让我成长,让我不断成熟。” 面对不完美,我只有不 断完善 “你知道吗?刚刚站上讲台的我, 其实不太会讲课。”胡悦有点小小的不 好意思。 那个刚刚登上讲台的小姑娘想的 是,相反数能讲45分钟吗?这多简单 呀。1 的相反数不就是-1? 为此,胡悦去听其他教师的课,才 知道原来不仅仅是教学生会求相反 数,还要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的意义。 怎么办?从最笨的方法开始,胡 悦特意让自己的课比同年级其他数学 教师慢一节,这样她就可以每天听完 课回家琢磨,第二天再给学生讲。为 什么这样问问题?为什么用这道题当 例题?怎么设计学生活动?她从模仿 别人中开始了自己的教学。 可是,胡悦也知道,哪个同行会 “舍得”让她天天听课。怎么办?“我就 偷学,偶尔趴个门缝看看别的教师黑 板上写什么,后来和学生关系好,就让 学生向别的班同学要笔记。”胡悦成了 偷学技艺的杨露禅,靠着一点一点学, 学会了设计一节课,也逐渐在寻找自 己的教学方法。 “原来的我站在讲台上模仿别人, 谁讲得好我就模仿谁,从网上找许多 教案,觉得哪个都有好的地方,恨不得 把所有教案上的东西都讲了。慢慢 地,我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开始思 考:要怎么上课?问什么问题?怎么 问?什么时候用课件演示合适?什么 时候让学生讨论?哪个问题问哪个学 生?学生可能存在什么问题?就是这 些思考使我逐渐成长。” 有一年,胡悦参加北京市一个基 本功比赛,当时的她每天上课、批改作 业,中午辅导学生,下午还要到朝阳区 教研中心统一参加培训,学习制作各 种几何图形动态演示,回家还要备课, 经常到半夜才睡觉,第二天还要有激 情地站在讲台上开始新的一天,忙得 不亦乐乎。 这还不算,让胡悦印象最深的是, 比赛前3天,所有参赛教师集中起来参 加模拟比赛:从确定教学目标到设计教 案、制作课件,细到问题怎么问、例题怎 么设计。“第一天晚上熬到凌晨 1点,第 二天熬到晚上12点半,每天晚上都是上 了凌晨5点的闹铃准备明早再战,第三 天夜里才回到家。”回忆起这段艰苦备赛 的日子,胡悦坦言,从其他教师身上找到 了许多自己的不足,她学会了不断完善 自己的教学设计和课件,细细推敲每个 教学环节,思考问题如何提出更有效,语 言怎样表述更清楚,课件如何演示更好, “尽管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疲倦,但一到 台上展示时又是神采飞扬”。 这次比赛以及接下来的许多比 赛,让胡悦对教师角色有了更多的 体会。 每天上课、备课是任何一位教师不 变的工作。“有些人会认为多年的老教 师不用备课,其实不是的,面对的学生 是不同的,如何设计课堂活动增加学生 参与度,问题怎么设置能引导学生深入 思考,这些都需要常备常新。”胡悦越来 越意识到,一节课要想上得更好,教师 就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思。 在教育教学中,每件事情都不是 简单的,要了解学生,要能预见学生的 思维障碍,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认知 水平,要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这些都 对教师提出了挑战。 面对挑战,胡悦说:“课堂总会有 不完美,我只有不断完善。” “技术”让学生成为真正 的学习者 2015年,胡悦来到了北京中学。 初来乍到,面对全新的学校,胡悦 有点傻眼。北京中学实行走班制,不 但有行政班级,还有先修班、研修班和 导修班的学科班级。课程和活动丰富 多彩,每个班每周只上五节数学课,除 了这五节课,教师很难找到其他时间 辅导学生。 时间紧任务多,如何利用这五节 课,在3年的时间内讲完6-9年级8本 教材的内容,还要预留出一定的中考 复习时间。唯一的办法,是在有限的 时间里提高学习效率。 当谈到自己的信息化教学实践 时,胡悦笑着说:“十几年前我们用 PPT课件展示概念或图形,这大概算 是最早的信息技术了吧?”乐于尝试新 鲜事物的她,很早就接触到了微课教 学,自己在网上下载过,但始终觉得 “用处不大”。彼时的她,利用业余时 间学习数学制图软件,在课堂教学时 把旋转、对称的动态变化演示出来,为 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可谓是“绞尽 脑汁”。 由于网上下载的微课用处不大, 胡悦开始尝试自己录制微课。她每周 提前把要讲的知识录制成微课视频, 让学生根据个人情况选择性地学习或 反复学习,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了个 性化的学习选择。 “微课好是好,但累是真累。”北京 中学的教学进度与其他学校不同,没 有可学可借鉴的样本,一切只能自己 来,胡悦不仅要根据章节设计内容,完 成微课录制,还要设计每节课的课件、 学材和课后练习。 每天晚上孩子在写作业,胡悦就 开始录制视频。录制视频需要一个安 静的环境,为此全家人都要高度配合, 即便是这样,有一天课上播放视频时, 视频里还是传出了隐约的刷牙声,引 得学生哄堂大笑。 一周录10个视频,这样的节奏下 来,胡悦感觉自己制作课件、录制视 频、编辑视频的能力长进可谓一日千 里。回忆起那段时光,胡悦感叹“很有 成就感,但是真的太累了”。 一款教学软件的出现刷新了胡悦 对微课的认识。“洋葱数学”把抽象的 数学概念、几何图形、函数曲线等通过 几分钟的动画视频直观地展现,并且 还配备了生动幽默的讲解,让身为教 师的胡悦为之着迷。“洋葱的微课比我 做的好多了,我在课堂上尝试播放洋 葱微课时,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 有了信息化教学软件的支持,胡 悦却发现教学难度变大了。她利用洋 葱微课穿插讲解一些抽象的知识概 念,但每个学生掌握的情况却不同。 如果课上再讲一遍,对已掌握的学生 是浪费时间,但如果不讲,又有些学生 没完全掌握。 “不安分”的胡悦又开始思考,如 何整合利用不同的信息化教学软件来 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 比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解法 —因式分解法》一课时,首先,胡悦 要求学生课前通过视频预习。其次, 在上课时把学生按小组划分,给他们 设置不同任务,并要求他们能编出简 单的方程、较复杂的方程和体现整体 思想的方程这三个层次的例题。然 后,每个小组都要上台给其他小组同 学讲解。意想不到的是,讲提公因式 法的小组不但通过查阅资料讲解为什 么可以用因式分解法解方程,并且还 讲解了什么是因式定理。当讲十字相 乘法的小组没有编出体现整体思想的 例题时,其他小组帮他们完成了编题 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已不仅仅 停留在教材的内容和要求上了,他们 能拓展,能延伸,并且能按要求自己编 写不同层次的题目。 现在的胡悦,已经逐渐总结和掌 握了一套以信息化教学软件为依托的 信息化教学法,成为学校当之无愧的 技术达人。她使用“洋葱数学”等信息 化教学软件非常熟练,也善于发现新 功能,其他教师使用中遇到问题,她总 能轻松解决。 更重要的是,胡悦深刻感觉到自 己的变化:“以前关注的只是怎么讲, 现在更关注怎样培养思维能力,更多 的课是与学生的互动。相信孩子们, 他们能让你看到太多的不一样,他们 的潜能是无限的。” 好课,就是与学生“聊天” 学生的潜能无限,教师的潜能同 样无限。 教学相长,看到学生的优秀表现, 胡悦打起了学生的主意:为什么不让 学生自己尝试录课呢? 胡悦开始让学生自己动手录制总 结和讲题视频。出乎意料的是,学生 做得都非常好,一个学生认为录制视 频时书写过程比较浪费时间,就提前 把每个步骤写在许多小纸条上,然后 按照讲解进度放进不同的纸条。还有 一位学生,利用软件制作了函数图形 视频讲解,大受同学欢迎。 如此一来,不但胡悦的信息化教学 技术提高了,学生的信息化能力也得到 了提高。不仅如此,胡悦还十分善于利 用各种评价工具。她经常根据数据来 分析试卷,让讲评试卷变得更有针对 性,帮助学生有效地解决问题。 曾经的胡悦去偷听别人的课,现在 的胡悦,课堂成了“示范课”。也有人听 了她的课提出不同意见:这不像是在上 课,更像是与学生聊天。对此,胡悦不 以为然,反而觉得对方说到了点子上, 因为她确实是在与学生进行交流。 “上您的课我感到轻松、愉快,虽然 您总是有许多问题让我们回答,但每次 上课都觉得时间过得很快,您带着一种 特有的幽默感,现在我最喜欢学数学。” 一个学生给胡悦这样写信说道。 “现在是一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 的时代,课堂教学中的关键是如何让 技术真正落地。这其实对教师的要求 反倒更高了。”胡悦告诉记者,教师不 仅需要提高信息技术素养,而且还要 结合自身情况高效使用,才能让信息 技术真正为教学带来改变。 但不管未来如何变化,这个喜欢 尝试新事物的教师都特别自信。“面对 挑战自我乐此不疲。”胡悦说。 非常教师 胡悦:面对挑战乐此不疲 本报记者 康丽 一名教师,无论是高校教师,还是 中小学教师,所从事的工作性质基本 是相似的,即教师从事的是以知识和 思想表达为工具的精神影响活动教学,同时进行知识和思想的生产与 创造—学术研究。学术研究不是教 学,但与教学是密切联系的。 对于中小学教师的“学术研究”, 我一直持积极且审视的态度。作为一 名校长,置身教育现场,让我对中小学 一线教师的发展与成长,有着强烈的 渴望与真实的体认。 如是,我们追问“中小学教师要怎样 的学术研究?”便有了其现实的必要意义。 把读书变成教学的工具 教师这个职业,要求我们每一个 人都成为终身学习者。对教师而言, 读书是自己生命成长的一种积累和完 善,是对精神世界的一种重建与修补。 曾经听过青岛教师苏静的课,她 最大的特点是诗词曲赋、经典名句的 运用如囊中取物,信手拈来。我不禁 惊叹她超凡的记忆力,惊叹她丰富的 语言积累。我想,只要一个人的脑海 中装着中国古典文化最精粹的篇章, 自然会居高而临下,出口而成章,妙语 成连珠。苏静能把一篇《燕子》上成一 堂文学综合课,从朱自清的《春》到钱 钟书的《窗外》,从陆游、唐婉的《钗头 凤》到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再到 德国的里尔克……春天,成为课堂的 主话题,穿越了时空,穿越了国界。流 淌在学生心间的是对文学深邃的理 解,对人生深刻的感悟。 教书的根在于读书,教师读书是最 重要的备课。教师不读书,就会切断文 化与思想的命脉,教育教学的底气与灵 气便会被吞噬。一个叫别人读书的人, 自己却不读书,这可能是中国最滑稽怪 诞的一件事情。 我经常对教师们说,教学改革和 创新不一定要出去取经学习与效仿, 根据自己的阅读也可以进行改革。从 研究的角度看,读书自然是一线教师 与生俱来的学术研究之路,是走向教 育的幸福之路。 用实践的理念指导课堂 课堂是教师自我修炼的重要场域, 教师的智慧能引爆课堂的创造性。教 师能创造令学生终生难忘的学习场景, 让学生体验到思考的艰辛与愉悦,领悟 到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教师的教学水平是一个厚积薄发 的过程,课堂教学不只是一种简单的技 术操作。教师只有拥有广阔的专业知识 背景与宽容愉悦的生命底色,才能透视 并了解教育的真相,才能理解课堂的本 质,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充满智慧与活 力。这就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与 探索中培育自己独特的教学理念,形成 自己的教学风格与主张。一名教师的教 学风格,是在教学中自然表现出来的一 种稳定的个性的教学面貌与图景,也是 一个教师日益走向成熟的标志。它体现 了一个教师独特的审美情趣、哲学思想、 思维方式,甚至还能体现一个教师的气 质、性格、能力、修养等多种个性素养。 教师应充分认识、把握自身的个性特征, 并按照课程标准、教学目的和审美诉求, 自始至终贯彻运用于教学实践,使其逐 步形成一种独特而稳定的样态,呈现出 浓厚的个性色彩,散发出诱人的魅力。 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性知识 是无穷无尽的,只不过许多教师没有 主动重视、积累和管理自己的知识。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陈向明认为: “教师所拥有的本体性知识即学科知 识,应该等同于学科专家的知识;教师 所拥有的条件性知识即学科教学法知 识,则类似于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 学法专家的知识。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应该抛弃传统 的陈旧思想,让中小学教师珍惜和尊重 他们的实践理念,让他们的课堂教学知 识合法地进入学术台面,并能被深入挖 掘、被表达、被系统化。而这正是中小 学一线教师“学术科研”的意义所在。 在反思中构建教学方案 每个教师站上讲台,可能一讲就 是二三十年,可能要上数千乃至上万 堂课,无论是教学方式还是方法,无论 是教学过程、得失,还是感受、体验或 者教训,每堂课都不一样,所以一定要 有记录,撰写教学随笔。 作为一线中小学教师,我深知撰 写随笔是一种最好的反思行动。反思 教学有利于教师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 性认识;有利于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形 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有利于教师提升 理论水平、拓展知识层面、推动教育教 学创新。没有反思的经验是肤浅的知 识、狭隘的经验。有反思的学习是教 师为解决问题而进行的创造性学习, 经过理论的重建、知识的积累,从而达 到解决问题、改革创新的目的。 我特别心仪教学反思,撰写反思 已经成了我的日常生活方式,成了助 推我成长的有力工具。运用教学反思 我学会了用自己的声音对各种教学策 略的情境作出解释,这种解释可以使 我更清醒地看到自己的教学决策过 程,发现适合自己行动的最佳方案。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三种中 小学一线教师的学术研究策略。一线 教师不必要刻意追求高深的理论,应 该回归到课堂教学这一原点,用自己 的生活体验与生命体悟,聚焦真实教 学问题,把学术研究始终植根于教学 生活的真实情境之中。 (作者系北京市育英学校密云分校校长) 叩问中小学教师“学术研究” 李志欣 且行且思 胡悦, 北京中学教师,中 学数学高级教师,北京市朝 阳区数学兼职教研员。教学 上肯于钻研,乐与创新,积极 参与信息化教学,善于鼓励 学生。其创作的微课在朝阳 区初中教师教学基本功展示 活动中获一等奖。

Upload: others

Post on 07-Sep-2019

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教师成长 - chinateacher.com.cn · 悦特意让自己的课比同年级其他数学 教师慢一节 ,这样她就可以每天听完 课回家琢磨,第二天再给学生讲。为

主编:马朝宏 电话:010-82296738 执行主编:宋鸽 010-82296728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美编:孙东 电话:010-82296729 图片新闻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周刊教师成长教师成长探 寻 教 师 专 业 成 长 路 径

8版2018年12月19日

直到现在,北京中学数学教师胡

悦都记得一个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老

师,第一次见你时,你穿的是粉色的裙

子,特好看,就是一脸严肃,没笑容。

“刚当老师的时候,老教师告诉

我:第一次见学生别笑,要不然管不住

学生。”胡悦笑着回忆往事,“可是,让

学生‘怕’真的是好的师生关系吗?”

20年的教师生涯过去了,曾经那个

为学不好的学生着急、生气时只会简单

地批评他们,为学生的不理解伤心难过

的胡悦慢慢不见了,她正在努力成为学

生的良师益友,学生们也越来越喜欢这

个胡老师,最简单的证明就是:放学后

胡悦都会和几个顺路的学生一起骑车

回家,结果家在学校附近的学生“妒忌”

了:都怪我们家距离学校太近了,不然

每天能和你们一起走多好呀。

面对学生的喜爱,胡悦说:“感谢孩

子们,是他们让我成长,让我不断成熟。”

面对不完美,我只有不断完善

“你知道吗?刚刚站上讲台的我,

其实不太会讲课。”胡悦有点小小的不

好意思。

那个刚刚登上讲台的小姑娘想的

是,相反数能讲 45 分钟吗?这多简单

呀。1的相反数不就是-1?

为此,胡悦去听其他教师的课,才

知道原来不仅仅是教学生会求相反

数,还要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的意义。

怎么办?从最笨的方法开始,胡

悦特意让自己的课比同年级其他数学

教师慢一节,这样她就可以每天听完

课回家琢磨,第二天再给学生讲。为

什么这样问问题?为什么用这道题当

例题?怎么设计学生活动?她从模仿

别人中开始了自己的教学。

可是,胡悦也知道,哪个同行会

“舍得”让她天天听课。怎么办?“我就

偷学,偶尔趴个门缝看看别的教师黑

板上写什么,后来和学生关系好,就让

学生向别的班同学要笔记。”胡悦成了

偷学技艺的杨露禅,靠着一点一点学,

学会了设计一节课,也逐渐在寻找自

己的教学方法。

“原来的我站在讲台上模仿别人,

谁讲得好我就模仿谁,从网上找许多

教案,觉得哪个都有好的地方,恨不得

把所有教案上的东西都讲了。慢慢

地,我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开始思

考:要怎么上课?问什么问题?怎么

问?什么时候用课件演示合适?什么

时候让学生讨论?哪个问题问哪个学

生?学生可能存在什么问题?就是这

些思考使我逐渐成长。”

有一年,胡悦参加北京市一个基

本功比赛,当时的她每天上课、批改作

业,中午辅导学生,下午还要到朝阳区

教研中心统一参加培训,学习制作各

种几何图形动态演示,回家还要备课,

经常到半夜才睡觉,第二天还要有激

情地站在讲台上开始新的一天,忙得

不亦乐乎。

这还不算,让胡悦印象最深的是,

比赛前3天,所有参赛教师集中起来参

加模拟比赛:从确定教学目标到设计教

案、制作课件,细到问题怎么问、例题怎

么设计。“第一天晚上熬到凌晨1点,第

二天熬到晚上12点半,每天晚上都是上

了凌晨5点的闹铃准备明早再战,第三

天夜里才回到家。”回忆起这段艰苦备赛

的日子,胡悦坦言,从其他教师身上找到

了许多自己的不足,她学会了不断完善

自己的教学设计和课件,细细推敲每个

教学环节,思考问题如何提出更有效,语

言怎样表述更清楚,课件如何演示更好,

“尽管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疲倦,但一到

台上展示时又是神采飞扬”。

这次比赛以及接下来的许多比

赛,让胡悦对教师角色有了更多的

体会。

每天上课、备课是任何一位教师不

变的工作。“有些人会认为多年的老教

师不用备课,其实不是的,面对的学生

是不同的,如何设计课堂活动增加学生

参与度,问题怎么设置能引导学生深入

思考,这些都需要常备常新。”胡悦越来

越意识到,一节课要想上得更好,教师

就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反思。

在教育教学中,每件事情都不是

简单的,要了解学生,要能预见学生的

思维障碍,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认知

水平,要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这些都

对教师提出了挑战。

面对挑战,胡悦说:“课堂总会有

不完美,我只有不断完善。”

“技术”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者

2015年,胡悦来到了北京中学。

初来乍到,面对全新的学校,胡悦

有点傻眼。北京中学实行走班制,不

但有行政班级,还有先修班、研修班和

导修班的学科班级。课程和活动丰富

多彩,每个班每周只上五节数学课,除

了这五节课,教师很难找到其他时间

辅导学生。

时间紧任务多,如何利用这五节

课,在 3年的时间内讲完 6-9年级 8本

教材的内容,还要预留出一定的中考

复习时间。唯一的办法,是在有限的

时间里提高学习效率。

当谈到自己的信息化教学实践

时,胡悦笑着说:“十几年前我们用

PPT 课件展示概念或图形,这大概算

是最早的信息技术了吧?”乐于尝试新

鲜事物的她,很早就接触到了微课教

学,自己在网上下载过,但始终觉得

“用处不大”。彼时的她,利用业余时

间学习数学制图软件,在课堂教学时

把旋转、对称的动态变化演示出来,为

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可谓是“绞尽

脑汁”。

由于网上下载的微课用处不大,

胡悦开始尝试自己录制微课。她每周

提前把要讲的知识录制成微课视频,

让学生根据个人情况选择性地学习或

反复学习,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了个

性化的学习选择。

“微课好是好,但累是真累。”北京

中学的教学进度与其他学校不同,没

有可学可借鉴的样本,一切只能自己

来,胡悦不仅要根据章节设计内容,完

成微课录制,还要设计每节课的课件、

学材和课后练习。

每天晚上孩子在写作业,胡悦就

开始录制视频。录制视频需要一个安

静的环境,为此全家人都要高度配合,

即便是这样,有一天课上播放视频时,

视频里还是传出了隐约的刷牙声,引

得学生哄堂大笑。

一周录 10 个视频,这样的节奏下

来,胡悦感觉自己制作课件、录制视

频、编辑视频的能力长进可谓一日千

里。回忆起那段时光,胡悦感叹“很有

成就感,但是真的太累了”。

一款教学软件的出现刷新了胡悦

对微课的认识。“洋葱数学”把抽象的

数学概念、几何图形、函数曲线等通过

几分钟的动画视频直观地展现,并且

还配备了生动幽默的讲解,让身为教

师的胡悦为之着迷。“洋葱的微课比我

做的好多了,我在课堂上尝试播放洋

葱微课时,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

有了信息化教学软件的支持,胡

悦却发现教学难度变大了。她利用洋

葱微课穿插讲解一些抽象的知识概

念,但每个学生掌握的情况却不同。

如果课上再讲一遍,对已掌握的学生

是浪费时间,但如果不讲,又有些学生

没完全掌握。

“不安分”的胡悦又开始思考,如

何整合利用不同的信息化教学软件来

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

比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解法

——因式分解法》一课时,首先,胡悦

要求学生课前通过视频预习。其次,

在上课时把学生按小组划分,给他们

设置不同任务,并要求他们能编出简

单的方程、较复杂的方程和体现整体

思想的方程这三个层次的例题。然

后,每个小组都要上台给其他小组同

学讲解。意想不到的是,讲提公因式

法的小组不但通过查阅资料讲解为什

么可以用因式分解法解方程,并且还

讲解了什么是因式定理。当讲十字相

乘法的小组没有编出体现整体思想的

例题时,其他小组帮他们完成了编题

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已不仅仅

停留在教材的内容和要求上了,他们

能拓展,能延伸,并且能按要求自己编

写不同层次的题目。

现在的胡悦,已经逐渐总结和掌

握了一套以信息化教学软件为依托的

信息化教学法,成为学校当之无愧的

技术达人。她使用“洋葱数学”等信息

化教学软件非常熟练,也善于发现新

功能,其他教师使用中遇到问题,她总

能轻松解决。

更重要的是,胡悦深刻感觉到自

己的变化:“以前关注的只是怎么讲,

现在更关注怎样培养思维能力,更多

的课是与学生的互动。相信孩子们,

他们能让你看到太多的不一样,他们

的潜能是无限的。”

好课,就是与学生“聊天”

学生的潜能无限,教师的潜能同

样无限。

教学相长,看到学生的优秀表现,

胡悦打起了学生的主意:为什么不让

学生自己尝试录课呢?

胡悦开始让学生自己动手录制总

结和讲题视频。出乎意料的是,学生

做得都非常好,一个学生认为录制视

频时书写过程比较浪费时间,就提前

把每个步骤写在许多小纸条上,然后

按照讲解进度放进不同的纸条。还有

一位学生,利用软件制作了函数图形

视频讲解,大受同学欢迎。

如此一来,不但胡悦的信息化教学

技术提高了,学生的信息化能力也得到

了提高。不仅如此,胡悦还十分善于利

用各种评价工具。她经常根据数据来

分析试卷,让讲评试卷变得更有针对

性,帮助学生有效地解决问题。

曾经的胡悦去偷听别人的课,现在

的胡悦,课堂成了“示范课”。也有人听

了她的课提出不同意见:这不像是在上

课,更像是与学生聊天。对此,胡悦不

以为然,反而觉得对方说到了点子上,

因为她确实是在与学生进行交流。

“上您的课我感到轻松、愉快,虽然

您总是有许多问题让我们回答,但每次

上课都觉得时间过得很快,您带着一种

特有的幽默感,现在我最喜欢学数学。”

一个学生给胡悦这样写信说道。

“现在是一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

的时代,课堂教学中的关键是如何让

技术真正落地。这其实对教师的要求

反倒更高了。”胡悦告诉记者,教师不

仅需要提高信息技术素养,而且还要

结合自身情况高效使用,才能让信息

技术真正为教学带来改变。

但不管未来如何变化,这个喜欢

尝试新事物的教师都特别自信。“面对

挑战自我乐此不疲。”胡悦说。

非常教师

胡悦:面对挑战乐此不疲□本报记者 康 丽

一名教师,无论是高校教师,还是

中小学教师,所从事的工作性质基本

是相似的,即教师从事的是以知识和

思想表达为工具的精神影响活动——

教学,同时进行知识和思想的生产与

创造——学术研究。学术研究不是教

学,但与教学是密切联系的。

对于中小学教师的“学术研究”,

我一直持积极且审视的态度。作为一

名校长,置身教育现场,让我对中小学

一线教师的发展与成长,有着强烈的

渴望与真实的体认。

如是,我们追问“中小学教师要怎样

的学术研究?”便有了其现实的必要意义。

把读书变成教学的工具

教师这个职业,要求我们每一个

人都成为终身学习者。对教师而言,

读书是自己生命成长的一种积累和完

善,是对精神世界的一种重建与修补。

曾经听过青岛教师苏静的课,她

最大的特点是诗词曲赋、经典名句的

运用如囊中取物,信手拈来。我不禁

惊叹她超凡的记忆力,惊叹她丰富的

语言积累。我想,只要一个人的脑海

中装着中国古典文化最精粹的篇章,

自然会居高而临下,出口而成章,妙语

成连珠。苏静能把一篇《燕子》上成一

堂文学综合课,从朱自清的《春》到钱

钟书的《窗外》,从陆游、唐婉的《钗头

凤》到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再到

德国的里尔克……春天,成为课堂的

主话题,穿越了时空,穿越了国界。流

淌在学生心间的是对文学深邃的理

解,对人生深刻的感悟。

教书的根在于读书,教师读书是最

重要的备课。教师不读书,就会切断文

化与思想的命脉,教育教学的底气与灵

气便会被吞噬。一个叫别人读书的人,

自己却不读书,这可能是中国最滑稽怪

诞的一件事情。

我经常对教师们说,教学改革和

创新不一定要出去取经学习与效仿,

根据自己的阅读也可以进行改革。从

研究的角度看,读书自然是一线教师

与生俱来的学术研究之路,是走向教

育的幸福之路。

用实践的理念指导课堂

课堂是教师自我修炼的重要场域,

教师的智慧能引爆课堂的创造性。教

师能创造令学生终生难忘的学习场景,

让学生体验到思考的艰辛与愉悦,领悟

到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教师的教学水平是一个厚积薄发

的过程,课堂教学不只是一种简单的技

术操作。教师只有拥有广阔的专业知识

背景与宽容愉悦的生命底色,才能透视

并了解教育的真相,才能理解课堂的本

质,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充满智慧与活

力。这就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与

探索中培育自己独特的教学理念,形成

自己的教学风格与主张。一名教师的教

学风格,是在教学中自然表现出来的一

种稳定的个性的教学面貌与图景,也是

一个教师日益走向成熟的标志。它体现

了一个教师独特的审美情趣、哲学思想、

思维方式,甚至还能体现一个教师的气

质、性格、能力、修养等多种个性素养。

教师应充分认识、把握自身的个性特征,

并按照课程标准、教学目的和审美诉求,

自始至终贯彻运用于教学实践,使其逐

步形成一种独特而稳定的样态,呈现出

浓厚的个性色彩,散发出诱人的魅力。

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性知识

是无穷无尽的,只不过许多教师没有

主动重视、积累和管理自己的知识。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陈向明认为:

“教师所拥有的本体性知识即学科知

识,应该等同于学科专家的知识;教师

所拥有的条件性知识即学科教学法知

识,则类似于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

学法专家的知识。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应该抛弃传统

的陈旧思想,让中小学教师珍惜和尊重

他们的实践理念,让他们的课堂教学知

识合法地进入学术台面,并能被深入挖

掘、被表达、被系统化。而这正是中小

学一线教师“学术科研”的意义所在。

在反思中构建教学方案

每个教师站上讲台,可能一讲就

是二三十年,可能要上数千乃至上万

堂课,无论是教学方式还是方法,无论

是教学过程、得失,还是感受、体验或

者教训,每堂课都不一样,所以一定要

有记录,撰写教学随笔。

作为一线中小学教师,我深知撰

写随笔是一种最好的反思行动。反思

教学有利于教师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

性认识;有利于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形

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有利于教师提升

理论水平、拓展知识层面、推动教育教

学创新。没有反思的经验是肤浅的知

识、狭隘的经验。有反思的学习是教

师为解决问题而进行的创造性学习,

经过理论的重建、知识的积累,从而达

到解决问题、改革创新的目的。

我特别心仪教学反思,撰写反思

已经成了我的日常生活方式,成了助

推我成长的有力工具。运用教学反思

我学会了用自己的声音对各种教学策

略的情境作出解释,这种解释可以使

我更清醒地看到自己的教学决策过

程,发现适合自己行动的最佳方案。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三种中

小学一线教师的学术研究策略。一线

教师不必要刻意追求高深的理论,应

该回归到课堂教学这一原点,用自己

的生活体验与生命体悟,聚焦真实教

学问题,把学术研究始终植根于教学

生活的真实情境之中。

(作者系北京市育英学校密云分校校长)

叩问中小学教师“学术研究”□李志欣

且行且思

胡悦,北京中学教师,中

学数学高级教师,北京市朝

阳区数学兼职教研员。教学

上肯于钻研,乐与创新,积极

参与信息化教学,善于鼓励

学生。其创作的微课在朝阳

区初中教师教学基本功展示

活动中获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