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人的一生有两次青春 - sc.zgjsks.comsc.zgjsks.com/zg/19jzbsbps/16.pdf · 前言...

36
前言 人的一生有两次青春 第一次是上帝给的 是张狂,多变,跃动着荷尔蒙气息的青春 而第二次的青春是自己给的 是沉着,专注,倾洒着辛勤汗水的青春 第一次青春在 18 岁已经结束 第二次青春从现在开始 当你迷茫,别慌,这一次有中公教师陪伴在你的身旁 陪你从无到有,用十几年积累的知识之泉灌溉 陪你从 0 1,用中公人认真专业的态度呵护 陪你从 1 到∞,用不断追求完美的卓越之心助力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向着梦想的方向一路前行 莫怕前路风雨 我们与你,相伴相随

Upload: others

Post on 19-Oct-2020

3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前言

    人的一生有两次青春

    第一次是上帝给的

    是张狂,多变,跃动着荷尔蒙气息的青春

    而第二次的青春是自己给的

    是沉着,专注,倾洒着辛勤汗水的青春

    第一次青春在 18 岁已经结束

    第二次青春从现在开始

    当你迷茫,别慌,这一次有中公教师陪伴在你的身旁

    陪你从无到有,用十几年积累的知识之泉灌溉

    陪你从 0 到 1,用中公人认真专业的态度呵护

    陪你从 1 到∞,用不断追求完美的卓越之心助力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向着梦想的方向一路前行

    莫怕前路风雨

    我们与你,相伴相随

  • 目 录

    2019 下教师资格笔试科目三之中学(语文学科)......................................1

    第一部分 题型考点分值占比............................................................................................. 1

    试卷结构............................................................................................................................ 1

    考题分析............................................................................................................................ 1

    第二部分 必备考点知识分析............................................................................................... 5

    第三部分 主观题答题技巧................................................................................................. 13

    第四部分 易错题巩固练习................................................................................................. 22

    第五部分 高效备考学习计划............................................................................................. 29

  • 学员专用 请勿外泄

    1

    2019 下教师资格笔试科目三之中学(语文学科)

    第一部分 题型考点分值占比

    按照教育部的统一部署,2019年下半年全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预计于11月 2日进行笔试,

    中公教育教师考试研究院预计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题将与近两年的考题基本保持一致:作

    答时间依旧为 120 分钟,试卷满分 150 分;考题题型为单项选择题、案例分析题和教学设计题;

    考题题量为单项选择题 15 道,案例分析题 3道,教学设计题 3道;根据考试大纲,考题的内容

    包括四个模块的知识——语文学科知识(中外文学、汉语言基础知识、语文课程标准、中学语文

    教材)、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

    现就近两年全国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题分析考情,总结如下:

    试卷结构

    笔试时间 总分值 考试题型 题量和分值 试卷分值占比

    120 分钟 150 分

    单项选择题 共 15 小题,每小题 3分,共 45分 30%

    案例分析题共 3 小题,第 16 题 20 分,第 17 题

    8分,第 18题 12 分,共 40分27%

    教学设计题共 3 小题,第 19 题 20 分,第 20 题

    20 分,第 21 题 25 分,共 65 分43%

    考题分析

    初中

    单项选择题

    内容模

    块考点

    各年考频及分值占比

    高频考点2019 年上 2018 年下 2018 年上 2017 年下

    分值占

    分值占

    分值占

    分值占

    语文学

    科知识

    中外文学 2

    24分

    /16%

    5

    30 分

    /20%

    3

    33 分

    /22%

    3

    30 分

    /20%

    主题、文体

    文本分析 1 1 2 3 诗歌意象

    汉语言基础

    知识1 1 2 1 修辞

    语文课程标

    准4 2 3 2

    课标目标、建

    语文教材 0 1 1 1 教材系统

    语文教学设计 2 6分/4% / / 2 6分/4% 13 分

    /2%/

    语文教学实施 1 3分/2% / / 2 6分/4% 3 9 分 /

  • 学员专用 请勿外泄

    2

    /6%

    语文教学评价 412分

    /8%5

    15 分

    /10%/ / 1

    3 分

    /2%/

    案例分析

    题型 类型

    各年问题设置情况

    总结2019 年上 2018 年下 2018 年上 2017 年下

    案例分析

    教学类

    (20 分)

    第1问

    10 分

    环节设置

    的作用

    环节设置

    的作用提问的目的

    环节设置的

    作用分值稳定,主要

    考查案例中教

    师教学行为的

    实施作用和目

    第2问

    10 分

    比较不同

    环节教学

    目的的异

    环节设置

    的意图

    课堂反馈的

    方法和效果

    环节设置的

    意图

    写作类

    (20 分)

    第1问

    8分

    错字、病

    错字、病

    句错字、病句 错字、病句

    分值稳定,主要

    考查错字、病句

    及对学生作文

    的评价,评价要

    求具体,缺点要

    提出改进意见,

    优点要具体分

    第2问

    12 分

    指出习作

    的一个优

    点,并结

    合习作分

    指出习作

    的一个缺

    点,并提

    出改进建

    指出习作的

    一个缺点,

    并提出改进

    建议

    指出习作的

    一个缺点,

    并提出改进

    建议

    教学设计

    题型 试题分析

    各年考题情况

    总结2019 年上 2018 年下 2018 年上 2017 年下

    教学设计

    文本信

    篇目天上的街

    市河中石兽

    生于忧患,死于

    安乐小石潭记

    考查篇目一般

    为七、八年级文

    言文,往年也曾

    考查过诗歌、现

    代文(较少)。

    文体 现代诗 文言文 文言文 文言文

    学段 七年级 七年级 八年级 八年级

    问题设

    (65

    分)

    第 1

    20

    教学认识,

    不少于

    200 字

    翻译原文

    中画线的

    句子

    教学认识,不少

    于 200 字

    教学认识,

    不少于

    200 字

    考查分值及题

    目稳定,通常为

    3 问,第 1问结

    合文本(通常为

    教学认识或鉴

    赏角度),第 2

    问设计教学目

    标并说明依据,

    第 3问结合某

    一目标撰写教

    案。

    第 2

    20

    教学目标

    及确定依

    教学目标

    及确定依

    教学目标及确

    定依据

    教学目标

    及确定依

    第 3

    25

    针对某一

    目标设计

    教案片段

    针对某一

    目标设计

    教案片段

    针对某一目标

    设计教案片段

    针对某一

    目标设计

    教案片段

    高中

  • 学员专用 请勿外泄

    3

    单项选择题

    内容模

    块考点

    各年考频及分值占比

    高频考

    2019 年上 2018 年下 2018 年上 2017 年下

    频分值占比

    频分值占比

    频分值占比

    频分值占比

    语文学

    科知识

    中外文

    学3

    30 分/20%

    3

    27 分/18%

    3

    30 分/20%

    2

    21 分/14%

    主题、文

    文本分

    析3 / 4 2

    诗歌意

    象,文言

    实词、虚

    汉语言

    基础知

    2 3 1 /成语、修

    语文课

    程标准2 2 1 1

    课标实

    施建议

    语文教

    材0 1 1 2

    教材系

    语文教学设计 / / 1 3 分/2% 1 3 分/2% 4 12 分/8% /

    语文教学实施 3 9 分/6% 5 15 分/10% 3 9 分/6% 3 9 分/6% /

    语文教学评价 2 6 分/4% / / 1 3 分/2% 1 3 分/2% /

    案例分析

    题型 类型

    各年问题设置情况

    总结2019年上 2018年下 2018 年上 2017 年下

    案例分析

    教学类

    (20

    分)

    第1问

    10 分教学意图

    教师如何

    发挥引导

    作用

    教学意图如何设置

    的教学分值稳定,主要考

    查案例中教师教学

    如何开展,教学环

    节的作用和目的第2问

    10 分

    教师如何

    发挥引导

    作用

    教师评价

    的优缺点

    教师如何

    发挥引导

    作用

    环节设置

    的作用

    写作类

    (20

    分)

    第1问

    8分

    错字、病

    错字、病

    句错字、病句 错字、病句

    分值稳定,主要考

    查错字、病句及对

    学生作文的评价,

    评价要求具体分

    析,一般为议论文

    作文

    第2问

    12 分

    指出习作

    的一个优

    点一个缺

    点,并结

    合习作分

    指出习作

    的一个优

    点,并结

    合习作具

    体分析

    指出习作

    的一个缺

    点,并结合

    习作具体

    分析

    指出习作

    论证方面

    的一个缺

    点,并结合

    习作具体

    分析

    教学设计

    题型 试题分析

    各年考题情况

    总结2019 年上 2018 年下 2018 年上 2017 年下

    教学

    设计

    文本

    信息

    目蜀道难 短歌行 归园田居 边界望乡

    近两年考试考查篇目倾向

    于选取高中教材中的诗

  • 学员专用 请勿外泄

    4

    题 歌,往年考试中文言文也

    曾集中考查,偶有演讲、

    议论文、新闻等,考查文

    体多样。

    体古代诗歌 古代诗歌 古代诗歌 现代诗歌

    高一(必修

    3)

    高一(必修

    2)

    高一(必

    修 2)高二(选修)

    问题

    设置

    (65

    分)

    1

    20

    设计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

    分值及题目设置稳定

    2

    20

    针对某一目标设计教案片段,并简要说明教学内容和

    教学方式

    3

    25

    设计教学活动,完成【研讨与练习】

  • 学员专用 请勿外泄

    5

    第二部分 必备考点知识分析

    考点·文学

    1.题材

    题材 高频考点举例

    山水游记王羲之《兰亭集序》、苏轼《赤壁赋》、欧阳修《醉翁亭记》、王安石《游

    褒禅山记》等等。

    人物传记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班固《苏武传》、陶渊明《五柳先生

    传》、范晔《张衡传》等等。

    哲理诗曹操《龟虽寿》、王之涣《登鹳雀楼》、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

    赠》、苏轼《题西林壁》、朱熹《观书有感》等等。

    送别诗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高适《别董大》、李

    白《渡荆门送别》《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刘长卿《送灵澈上人》等等。

    怀古诗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李白《越中览古》、杜甫《江南逢李龟年》《秋兴

    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登楼》《蜀相》、杜牧《泊秦淮》

    《赤壁》、李商隐《马嵬(其二)》等等。

    边塞诗

    杨炯《从军行》、王维《使至塞上》、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

    征》《逢入京使》、王昌龄《从军行》、王之涣《凉州词》、高适《燕歌行》、李

    贺《雁门太守行》等等。

    春杜牧《江南春》、杜甫《春夜喜雨》、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白

    居易《钱塘湖春行》、王维《鸟鸣涧》、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等等。

    2.诗歌意象

    意象 高频考点举例

    梅林逋《山园小梅》、陆游《卜算子·咏梅》、王安石《梅花》、王冕《墨梅》

    等等。

    菊 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陶渊明《饮酒(其五)》等等。

    3.诗歌手法

    诗歌手法 高频考点举例

    托物言志 王冕《墨梅》、郑燮《竹石》、于谦《石灰吟》、贺知章《咏柳》、虞世南

    《蝉》等等。

    4.主题

    主题 高频考点举例

    成长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安徒生《丑

    小鸭》、王安石《伤仲永》、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罗伯特·弗罗斯特

    《未选择的路》等等。

    亲情莫怀戚《散步》、史铁生《秋天的怀念》、泰戈尔《金色花》、冰心《荷叶

    母亲》等等。

    生命 冰心《谈生命》、王鼎钧《那树》、张抗抗《地下森林断想》等等。

    爱国屈原《离骚》、杜甫《石壕吏》《春望》、文天祥《过零丁洋》、都德《最

    后一课》等等。

  • 学员专用 请勿外泄

    6

    考点·修辞

    1.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

    的一种修辞格。一般由本体、喻体、比喻词三部分组成。

    构成比喻的条件: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例如:鲁迅的杂文像匕首、投枪一样,刺向敌人的心脏。

    例如: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

    出话。(鲁迅《故乡》)

    2.比拟

    比拟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

    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例如:咱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例如:不管怎样,且把这矛盾重重的诗篇埋在坝下,它也许不合你秋天的季节,但到明春准

    会生根发芽……

    3.借代

    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这种修辞方式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

    物,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鲁迅《故乡》)

    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中的一条。

    例如:我们要多学一些马列。

    4.通感

    通感又叫“移觉”,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例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花香本是嗅觉,却用听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来描绘它,突出表现了花香的淡、隐隐约

    约、似有还无的特点,形象生动。)

    例如:暮色灰黄而凉爽,本来就宁静的黄昏,静止了一般。(陈丹燕《玻璃做的夏天》)(暮

    色可视不可感,“凉爽”是感觉效果移用于视觉。)

    通感也不仅仅是感觉器官的沟通,有时也可能用某种感官去感受不属于某种感官范围而本身

    比较抽象的事物。

    例如:这一天,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刘白羽《长江三峡》)

    ※易混淆修辞区别

    1.【比拟和比喻的区分】比拟和比喻有相似之处,二者都是以甲事物比乙事物。但它们有一

    个根本的不同点,那就是结构上的不同:比喻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不管何种比喻,喻体必须

    出现;比拟有本体、拟体和比拟词语(适用于拟体的词语),不管何种比拟,拟体一般不出现(它

    是潜在的)。

    2.【借代和借喻的区分】借代与借喻有相似之处,都有代替性,借喻是以喻体代替本体,借

    代是以借体代替本体。但二者有很大的不同:在形式上,借代是“以乙代甲”,借喻是“以乙喻

    甲”。借喻可以改成明喻,借代则不行。表达作用不完全一样。一般说来,运用借喻时,想象的

    意味较重;运用借代时,特征的鲜明性较强。借喻的客观基础是两个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借代的

    客观基础是事物内部或外部的紧密联系,即相关性。借喻重在比方,借代重在指称。

    3.【反衬和对比的区分】反衬是利用和主要事物相反的事物作陪衬,对比则是两种根本对立

    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矛盾对立面的比较,二者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同。反衬是以宾托主,

    有主次之分;对比是表明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是平行的并列关系,无主次之分。

    4.【对比与对偶的区分】对比要求两项意义必须“对立”,不管结构是否相同、字数是否相

  • 学员专用 请勿外泄

    7

    等;对偶要求两项结构必须“对称”,字数必须“对等”,除了“反对”之外,不一定要求意义对

    立。可见二者立足点不同,对比立足内容上“对立”,对偶立足形式上“对称”。对偶中的“反对”,

    从内容上说是对比。

    考点·成语运用

    1.辨析方法

    (1)辨源流,切忌望文生义。例:三人成虎、文不加点、身无长物、万人空巷。

    (2)辨色彩,切忌褒贬误用。例:好为人师、推波助澜、舞文弄墨、一团和气。

    (3)辨对象,切忌张冠李戴。例:青梅竹马、巧夺天工、含英咀华、石破天惊。

    (4)辨句意,切忌不合语境。例:望其项背、瓜田李下、不负众望、不以为然。

    (5)辨尊卑,切忌谦敬错位。例:狗尾续貂、敬谢不敏、鼎力相助、虚怀若谷。

    (6)辨程度,切忌轻重失度。例:日理万机、义无反顾、哀鸿遍野、头破血流。

    (7)辨位置,切忌搭配不当。例:龙飞凤舞、司空见惯、求全责备、漠不关心。

    (8)辨词义,切忌重复赘余。例:贻笑大方、忍俊不禁、难言之隐、当务之急。

    2.高频成语积累

    易错类型 高频成语积累

    望文生义

    文不加点: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点:涂上一点,表示删去)。

    不刊之论: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形容言论确当,无懈可击(刊:

    古代指消除错字,不刊指不可更改)。

    三人成虎: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

    万人空巷: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子里出来(观看或参加某些大的活动等),

    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身无长物:指除自身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贫穷(长物:原指多余的

    东西,后也指像样儿的东西)。常误用来形容没有特长。

    细大不捐:细:微,小;捐:舍弃。小的大的都不抛弃。形容包罗一切,没

    有选择。

    危言危行:危:正直。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毁家纾难:捐献全部家产,帮助国家缓解危难。

    语义重复

    接踵而至: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

    不能用作“~地来”。

    闻名遐迩:遐:远;迩:近。形容名声很大,远近都知道。不能用作“海内

    外~”。

    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贷:推卸)。不能用作“~的责

    任”。

    扪心自问:摸着胸口,自己问自己怎么样。指自己反省。不能用作“~的反

    省”。

    真知灼见:正确而透彻的意见。不能用作“~的意见”。

    不虞之誉:虞:料想;誉:称赞。没有意料到的赞扬。不能用作“没有想到

    却受到了~”。

    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兴起、发展,一时不会终止。不能用作“正~”。

    耿耿于怀:事情(多为令人牵挂的或不愉快的)在心里,难以排解。不能用

    作“心里一直~”。

    褒贬误用【褒义成语】

    凤毛麟角:比喻稀少而可贵的人或事物。

  • 学员专用 请勿外泄

    8

    洋洋大观:形容事物繁多,丰富多彩。

    惨淡经营:指苦心费力经营。

    蔚然成风:形容一种事物逐渐发展、盛行,形成风气。

    雨后春笋:春天下雨后竹笋长得很多很快,比喻新事物大量出现。

    余勇可贾:还有剩余力量可以使出来。

    苦心孤诣: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达到别人达不到的境地(孤诣:独自达到

    的境地)。

    胸无城府:城府:城市和官署,比喻难于揣测的深远用心。形容待人接物坦

    率真诚,心口如一。

    【贬义成语】

    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的目标。

    述而不作:指只阐述他人的学说而不加自己的创见。

    好为人师:喜欢以教育者自居,不谦虚。

    颐指气使: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或口鼻出气发声来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随

    意支使人的傲慢神气。

    一团和气:原指和蔼可亲,现多指态度温和而缺乏原则。

    沐猴而冠:沐猴(猕猴)戴帽子,装成人的样子。比喻表面上装扮得像个人

    物,而实际上并不像。

    瓦釜雷鸣:比喻无才无德的人占据高位,煊赫一时。

    党同伐异:跟自己意见相同的就袒护,跟自己意见不同的就加以攻击。原指

    学术上派别之间的斗争,后用来指一切学术上、政治上或社会上的集团之间的

    斗争。

    推波助澜:比喻促使或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发展,使扩大影响。

    满城风雨:形容事件传遍各处,到处都在议论着(多指坏事)。

    谦敬误用

    【谦辞成语】

    敬谢不敏:谢:推辞;不敏:不聪明,没有才能。恭敬地表示能力不够或不

    能接受。多作推辞做某事的婉辞。

    忝列门墙:忝,有愧。“忝”便是自己位列其中会让余者蒙羞。谦辞,表示

    自己愧在师门。

    挂一漏万:形容列举不全,遗漏很多。

    一枝之栖:比喻一个安身之处或一个工作位置所求不多。

    一得之愚:称自己对于某一问题的见解。

    绠短汲深:吊桶的绳子很短,却要打很深的井里的水。比喻能力薄弱,任务

    重大,难以胜任。

    【敬辞成语】

    不吝赐教:吝:吝惜;赐:赏予;教:教导,教诲。不吝惜自己的意见,希

    望给予指导。请人指教的客气话。

    鼎力相助:鼎力:大力。大力相助。

    高朋满座:高贵。高贵的朋友坐满了席位。形容宾客很多。

    虚怀若谷:胸怀像山谷那样深而且宽广,形容十分谦虚。

    虚左以待:虚:空着;左:古时以左为尊;待:等待。空着尊位恭候别人。

    考点·文言知识

    1.词类活用——使动、意动用法

  • 学员专用 请勿外泄

    9

    活用的类型 例句 译法

    使动

    动词使动 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动+宾=使+宾+动

    形容词使动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过秦

    论》)形+宾=使+宾+形

    名词使动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毛

    遂自荐》)名+宾=使+宾+为+名

    意动

    形容词意动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孟子·尽

    心上》)形+宾=以+宾+为+形

    名词意动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 名+宾=以+宾+为+名

    2.虚词

    虚词 用法分类 示例

    【动】去,往,到,到……去。 辍耕之陇上。(《陈涉世家》)

    【代】他、她、它。 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

    【代】表近指,可译为“这”。 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助】定语的标志。译为“的”,

    有的不译。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助】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

    句子的独立性。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

    齐王纳谏》)

    【助】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

    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何陋之有?(《陋室铭》)

    【助】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

    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助】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动】认为,以为。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

    输》)

    【介】用,把,拿。 以刀劈狼首。(《狼》)

    【介】因为,由于。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介】凭借,依靠,依照。 以君之力。(《愚公移山》)

    【连】表承接,相当于“而”。 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连】连接“上、下、东、西、往、

    来”等字,用法同现代汉语。十年以前;北京以东

    【连】表目的,去,来,用来。 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连】以至、因而。 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代】他(的),她(的),它(的);

    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

    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

    生序》)

    【代】那,那个,那些,那里。 其人视端容寂。(《核舟记》)

    【副】大概,或许,还是(表推测)。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

    语》)

    【副】岂,难道(表反问)。 其真无马邪?(《马说》)

    【助】调节音节,无义。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学员专用 请勿外泄

    10

    (《楚辞·离骚》)

    【连】表并列,“和、又”。可不译。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

    记》)

    【连】表递进,“并且”。 而年又最高。(《醉翁亭记》)

    【连】表承接,“就、然后”,或不

    译。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连】表修饰,不译。 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

    【连】表转折,“但是、却、然而”。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

    说》)

    【连】表因果,“因而”。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醉

    翁亭记》)

    【介】在,到,向,从,对,对于,

    由于,在……之中(方面)(用在动词

    后引出对象)。

    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

    【介】被。 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介】同,和,跟。 曹操比于袁绍。(《隆中对》)

    【介】比,胜过。 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

    3.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①“……者……也”式: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者……”式: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

    ③“……,……也”式: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④“……,……”式:刘备,天下枭雄。

    ⑤“……为……”式: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⑥用“乃、即、则、皆、必”作判断: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⑦用“是”作判断: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2)被动句

    ①“谓语+于”: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②“见+谓语”: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③“受+谓语”: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

    ④“为+动词”: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⑤“为……所……”: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所劫。

    ⑥“被+动词”: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3)宾语前置句

    (4)定语后置句定语应在中心词之前,定语后置句却是定语在中心词之后。

    动词宾语前置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②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

    ③“之”“是”为标志

    忌不自信→忌不信自

    时人莫之许也→时人莫许之也

    沛公安在?→沛公在安?

    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操何?

    何功之有?→有何功?

    唯利是图→唯图利

  • 学员专用 请勿外泄

    11

    如: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求可使报秦人者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③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来(越)之四方之士,必庙礼之

    (5)状语后置句如:

    ①事急矣,请求救于孙将军→请于孙将军求救

    ②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饰

    ③访风景于崇阿→于崇阿访风景

    ④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于长勺战

    考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

    文化论著研读。

    例如:某学校开设的“经典电影欣赏”这门选修课程属于“小说与戏剧”系列。

    详见表格:

    选修系列 教科书名称

    诗歌与散文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外国诗歌散文欣赏》

    小说与戏剧

    《中国小说欣赏》

    《外国小说欣赏》

    《中外戏剧名作欣赏》

    《影视名作欣赏》

    新闻与传记《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新闻阅读与实践》

    语言文字应用

    《语言文字应用》

    《演讲与辩论》

    《文章写作与修改》

    文化论著研读

    《先秦诸子选读》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中国民俗文化》

    考点·初中阅读教学建议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

    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

    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

    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

    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

    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

  • 学员专用 请勿外泄

    12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

    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

    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

    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

    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

    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

    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

    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

    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

    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

    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考点·高中阅读与鉴赏教学建议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

    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

    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

    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

    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

    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

    阅读。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指导应该有所侧重。阅读论述类文本,教师应

    引导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

    语言的准确性。阅读实用类文本中的新闻,应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事实与观点的

    关系、基本事件与典型细节、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实用效果等;常用应用文教学,应主要借助文本

    示例来了解其功用和基本格式,以学生自学为主,不必作过多分析。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

    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文学作品

    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

    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

    地建构文本意义。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

    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

    古代诗文的阅读,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有关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文言常识的教

    学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要求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

    作品,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

    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推荐文化品位

    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鼓励学生开展多种活动,如写书评、读后感,举办读书报告会、

    作品讨论会等,分享阅读乐趣,交流阅读成果,共同提高阅读能力。

  • 学员专用 请勿外泄

    13

    第三部分 主观题答题技巧

    考点·案例分析——教师教学评价

    1.答题思路

    案例分析题特点之一是理论联系材料。因此除了掌握好必要的理论知识外,如何思考,如何

    联系材料,形成严谨的答题思路也很重要。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三步:

    (1)审题。问题有几问;是否限定答题角度;查找关键词。

    (2)分析材料。在通读材料的基础上,与题目要求结合,寻找材料中的关键词语。重点是

    一句句分析,在关键词语后标记,对应相应的理论。

    (3)答题。结合材料及理论回答问题,做到有理有据。

    无论有几问,无论是否限定答题范围,在具体的作答过程中,最核心的内容就是理论联系实

    际,具体分为以下三步:

    (1)叙。综合回答所体现出的理论依据。

    (2)析。结合材料,具体说明其理论来源。

    (3)评。是否可倡导推广。可以的说明其积极作用,不可以的要谈出更加合理的方法。

    2.常用理论依据

    案例分析答题中,对于理论知识,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把握:

    (1)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其中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尤为重要。

    (2)不同教学方面在不同学段的要求。比如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

    (3)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教学案例中体现出哪些教学方法,并能分析相应的优缺点。

    (4)是否具有引导性、层次性。教师在教学中是否发挥引导作用,所涉及的内容、设计的

    问题等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除此之外,在解答时,也要结合具体的题目要求,注意分析题目是否有答题范围。

    【经典例题】

    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实录片段,完成问题。

    (播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师: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跟歌词开头两句很相似,但苏轼用的是“风

    流人物”,而不是“英雄人物”,为什么呢?

    生:我觉得它们都可以指杰出的、有成就的人物。

    生:我觉得它们意思不同,一个侧重“风流”,一个突出“英勇”。

    师:“风流人物”与“英雄人物”究竟有什么异同,我们一会儿再来讨论,先继续往下看。

    ……

    师:再来看这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如果把“公瑾”换成“周郎”,把“初嫁”

    换成“出嫁”,意思会有什么变化?

    生:“公瑾”是字,苏轼是带着尊敬的态度去写的。

    生:“初嫁”是刚刚出嫁,而“出嫁”就没有这种刚出嫁的意思。

    师:“初嫁”强调小乔年轻,刚刚嫁给周瑜。可是,我想告诉大家,这里苏轼是真的“错”

    了!小乔嫁给周瑜是建安三年,赤壁之战是建安十三年,她不是小乔”,已经是“老乔”了。

    生(齐):啊?

    师:苏轼真的不知道小乔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他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生:是不是强调周瑜仍然沉浸在热恋当中?

    师:情感如火,十年依然——这种理解合情理,但不准确,大家还记得我开头提出的问题吗?

    为什么苏轼偏偏用“风流人物”,而不用“英雄人物”?

  • 学员专用 请勿外泄

    14

    生:“风流人物”跟美女与英雄有关,是用美女来衬托英雄,说明周瑜是特别浪漫,懂爱情

    的。

    师:对!在苏轼看来,只会打打杀杀不能算作“风流人物”,“风流人物”不仅要有侠胆,还

    得要有柔肠。正如刚才同学所说,懂得爱情。苏轼故意把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跟十年前周瑜

    的燕尔新婚放在一块儿来写,突出自己所敬佩的周瑜的完美形象。“英雄人物”容易让人们只想

    到英勇顽强,刚毅果决,就如同词中四字写英雄气概——

    生:“雄姿英发”。

    师:“雄姿英发”描写的是“风流人物”英雄气概的一面,那么“羽扇纶巾”说的又是哪一

    面呢?注意啊,“羽扇纶巾”是文臣的装扮。

    生:是不是说周瑜有文采的一面?

    师:正是!这里表面上写周瑜的外在装扮,实际是写他风流倜傥、智慧超群。如果说,“公

    瑾当年”和“小乔初嫁”是写周瑜既有刚,又有柔,那么后两句“雄姿英发”与“羽扇纶巾”写

    的是周瑜什么呢?

    生:既能武,又能文。

    师:好。这下我们就把“苏轼为什么用‘风流人物’”这个问题解决了,其实他心目中的周

    瑜就是这样一个刚柔相济、文武双全的“风流人物”!

    问题:

    (1)说明教师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的教学意图。

    (2)评析该教师是如何发挥引导作用的。

    【参考答案】

    (1)①引入教学内容,借歌词中“英雄人物”与苏轼词中“风流人物”探究周瑜形象。②

    拓展课堂资源,激发学生兴趣。

    (2)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需要通过有层次的设问和

    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②该教师先由《三国演义》片头曲引入,让学生思考歌曲中“英雄人物”

    与“风流人物”有何不同;然后借“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一句引导学生得出苏轼带着尊

    敬态度写周瑜,并且周瑜是特别浪漫、懂爱情的,进而教师总结“风流人物”不仅要有侠胆,还

    要有柔肠;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用词中“雄姿英发”来概括周瑜英雄气概,并借此发问“羽扇纶巾”

    展现的周瑜形象,得出周瑜富有文采;最后师生一起总结出周瑜的形象即刚柔并济、能文能武,

    并对一开始的疑问作出了呼应解答。

    考点·案例分析——写作评语

    1.中心:有没有离题,有没有按照题目要求来写。

    (1)重点突出,中心明确,立意鲜明。

    (2)观点明确,好恶立场分明,使人一目了然。

    (3)主题直接凸现于内容之中,明了扼要,毫无赘意。

    (4)主题严肃,思想高尚,进取心较强。

    (5)中心不够明确,立意不够清晰。

    (6)主题含混晦涩,文意含糊不清,写作目的不明确。

    (7)虽有中心主题,但表达不够充分有力,华而不实,空而无力。

    (8)主题不够严肃,思想之中尚有糟粕。

    2.选材:是否围绕中心;是否真实,符合生活实际;是否新鲜有趣。

    (1)能够选择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材料,事件的代表性较强。

    (2)未能通过小事情反映大道理,“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运用还不够娴熟。

    (3)虽述平常事,但分析透彻合理,理性挖掘较深,凸现了事件的本质。

  • 学员专用 请勿外泄

    15

    (4)事件虽小,但反映出较深刻的道理,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5)从多方面、多角度选材,充分体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使人物形象丰满。

    (6)选材过于通俗,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老题材、老思想,平淡无奇。

    (7)虽然选择了生活中具有一定叙写价值的事件,但由于分析不透彻,挖掘不深,事件潜

    含的道理未能深刻地体现。

    (8)选材过于老旧、粗俗、简单幼稚,不具有新意,难于深刻地反映生活的时代性、真实

    性。

    3.结构:段落层次是否清楚,过渡是否自然,开头和结尾是否照应。

    (1)开头

    ①文章开头简而得当,通过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心情,十分艺术化。

    ②文章开头简明扼要,出手不凡,吸引读者。

    ③文章开头新颖,具有先声夺人之效,使读者一看就能对人物产生深刻的印象。

    ④文章开头引人入胜,吸引读者。点面结合,使文章具体生动,详略得当。

    ⑤文章开头交待得十分清楚,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2)结尾

    ①结尾恰到好处地点明中心,语言朴实而含义深刻,耐人寻味。

    ②以自己的感受开篇,以感受结尾。这样既使文章前后照应,首尾连贯,同时又使文章主题

    回环复沓,感染力极强。

    ③结尾处对人物的赞美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④文章结尾含蓄,既点题,又耐人寻味。

    ⑤结尾处集中表达情感,既照应开头又总结全文。首尾连贯,一气呵成。

    4.表达:记事文有没有把事情讲清楚,写完整;写景文有没有把参观游览顺序写清楚;文章

    要详略得当,重要的人和事情详细写,不重要的地方简单写。

    5.语言:句子是否通顺、准确;有没有运用比喻、排比、拟人、夸张等手法;有没有引用俗

    语、名人名言、诗歌等;标点符号运用是否恰当。

    6.书写:字体是否工整,是否有错字;卷面是否整洁干净。

    7.总评

    (1)文章的语言很流畅,也写出了老师的感受。

    (2)你是老师的知音,希望我们共同切磋,在文学的百花园中采撷芬芳的一束。

    (3)你的字迹工整,书写很优美,老师要向你学习。文章选材如果再新颖些,肯定会与书

    写交相辉映。你认为呢?

    (4)对不起,这一段老师没有读明白,你愿意为老师再解释一下吗?谢谢你。

    (5)太棒了!你的文章,使读者顿感神清气爽,简直是妙笔生花。语言流畅至极,通感运

    用尤为巧妙。你的笔锋具有征服力和感染力。继续努力,再创辉煌!

    【经典例题】请指出该作文的一个优点和一个缺点,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爱在屋檐下

    ①母爱深。虽然刚出生我们那根连接母体的脐带就被剪断,可是,与母亲的血缘关系却终生

    难以割断。但我们呱呱坠地时,便占据了母亲的心;当我们咿呀学语时,第一句便是“妈妈”。

    在我们的身边,永远有母亲的伴随。母爱像身边的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到,却充满世界;它又

    像春天的甘霖,洒落在我们的心田,虽然悄无声息,却滋润着一颗颗生命的幼苗。母爱是最无私、

    最温暖的太阳,奉献着光和热;母爱是肥沃的土壤,为儿女茁壮成长提供充足的养分;母爱是无

    垠的宇宙,任儿女自由翱翔。

    ②母爱深,深得无法比拟。

    ③父爱沉。父亲在我心中永远是那么严肃,那么不易接近。小时候,父母亲总爱站在我的左

  • 学员专用 请勿外泄

    16

    右两旁张开手臂,每次我都习惯性地向右边的母亲跑去,而忽略了站在左边的父亲。然而,如果

    没有父亲,怎会有我和母亲幸福快乐的生活?那粗大的手是家庭的支柱,那宽阔的肩是子女的靠

    山。他辛勤劳作,总是无怨无悔;教导子女,总是赏罚分明。

    ④父爱如江流,澎湃奔涌;父爱如草原,辽阔无边;父爱如酒,需细细品尝;父爱如诗,需

    认真品读感悟。

    ⑤父爱沉,沉得无法称量。

    ⑥师爱暖。如果说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那老师便是我们的第二任父母。老师教给我们

    做人的道理,教给我们文化知识和技能,是我们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我们成功的时候,老师和我

    们分享幸福和痛苦;我们失败的时候,老师鼓起我们前进的风帆;我们犯错误的时候,老师耐心

    细致地拨正我们的航向;我们因取得一点成绩而骄傲的时候,老师的谆谆教导是我们的清醒剂。

    老师既是我们的良师,也是我们最真挚的朋友!

    ⑦师爱如阳光,照在我们的心灵上。它的温暖不亚于母爱的深,父爱的沉。

    ⑧友爱浓。当我们从父母的羽翼下走出来时,我们开始寻找朋友。朋友带给我们温暖、支持

    和力量,让我们感受生活的美好。在人生的旅途上朋友伴我们同行,友爱照亮我们的生活之路。

    当我们难过时,朋友是肩膀,可以依靠着哭泣,友爱是熨斗,烫平我们心中的苦恼;当我们绝望

    时,朋友是一双手,把我们从绝望中拉出来,友爱是火把,重新点燃我们心中的希望;当我们快

    乐时,朋友是巨浪,可以把我们的快乐推向更高处,友爱是乐曲,增添我们前进的动力。

    ⑨友爱浓,浓似咖啡,香气醉人。

    ⑩我们生活在爱的屋檐下。

    【参考答案】

    优点:结构严谨匀称。该作文围绕“爱在屋檐下”,采取分总的结构进行论述,写了母爱、

    父爱、师爱、友爱,且每个部分都是论述加总结的格式进行写作,如论述完母爱总结“母爱深,

    深得无法比拟”,论述完父爱总结“父爱沉,沉得无法称量”,写完师爱总结“师爱如阳光,照在

    我们的心灵上”,写完友爱总结“友爱浓,浓似咖啡,香气醉人”,并在最后一段用“我们生活在

    爱的屋檐下”总结全文并点题。

    缺点:论述方式单一,详略不当。全文在论述母爱、父爱、师爱、友爱时,每个部分采用的

    都是道理论证,且每个部分所用篇幅大致相同,这样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而且也不是很能

    打动读者。建议可以多元化论述的方式,比如加入事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多种论证方

    式,如在写“师爱”时,可以记叙生活中的事例,这样更能够打动读者,引起情感共鸣。另外,

    在论述上可以有所侧重,对某一两个点进行详写,其他略写。

    考点·教学设计题

    1.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中,提出了三维目标体系,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

    三个维度。

    (1)知识与能力目标偏向知识、理论、概念以及概括、理解等能力。

    知识包括语言知识、文学知识、文章知识、文化知识等,如诗歌的知识包括作者信息、文学

    常识、诗歌写作手法等。

    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能力,分析、筛选、整理、概括、理解能力,学习方法等。如:能正确、

    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属于朗读能力;收集资料,了解写作背景,是一种信息处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偏向于通过……活动,了解/掌握知识的内容、方法,提高……能力。

    语文常见活动:朗读、小组合作、讨论、自主探究、分析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等。

    课文常见内容: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环境描写、情节、优美词句、含义深刻的词句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偏向于情感的体会培养、良好态度的养成、正确价值观的树立

  • 学员专用 请勿外泄

    17

    等,如:体会……,激发学生对……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的表述:

    通常情况下,语文教学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有五个: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行为

    对象和行为标准。例如:

    “学生 在自由朗读全文、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划出 与主题关联密切的 句子或词语;

    (行为主体) (行为条件) (行为动词) (行为标准) (行为对象)

    通过自学, 学生 能迅速无误地 读出 5个生字。”

    (行为条件) (行为主体) (行为标准)(行为动词)(行为对象)

    教学目标示例:

    《沁园春·长沙》的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①了解词的常识;掌握朗读技巧;把握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并能独立分析诗词。

    ②通过合作学习,把握文中关键词的意思和作用,体会词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怀。

    ③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伟人情怀以及豪放雄奇的风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抱负。

    2.教学目标依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要求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对知识与技能,过

    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目标的完美整合,是语文新课程的价值追求。

    根据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性质,语文教学不仅注重知识与能力,同样注重情感态

    度价值观维度。从语文实践性的特点出发,过程与方法成为语文目标体系中的又一重要维度。

    (2)语文课程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语文课程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及语文教科书中的单元目标,是确定语文

    教学目标的依据。语文教师应该在研究和熟悉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弄清楚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与各

    个学段的目标,要以整体的观念去研究教科书,明确教科书的体系安排和单元目标,把具体的课

    文置于一个大的系统之中去研究,以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

    (3)语文教材导语、文本特色

    语文教科书中的单元导语、课文导语及课文本身的特点,是确定语文教学目标的依据。可以

    抓住四个“突破口”,即以学习重点(或单元目标)、预习提示、注释及课后作业为突破口来制定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为确定目标而钻研课文,应认真思考下面问题:这篇课文有什么特点?它在

    教材中处于什么位置?它有什么是值得学生去学的?学生能够从这篇课文中学到什么?

    (4)语文教学的实际水平

    确定语文教学目标,还要从语文教学的实际水平出发,包括语文师资水平和学生的语文学习

    水平。目标切合实际才有可能实现;目标脱离实际,偏高或偏低,都会给教学实践造成困难。从

    教师的角度,设定的教学目标不能超出教师教学的能力和教学观念,目标只有符合教师的教学观

    念并且教师也有能力控制时,才会产生出实际的教学价值。从学生的角度,设定的教学目标要了

    解学生的兴趣、动机,分析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了解学生的认知倾向。

    3.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是教学设计中的核心内容,分为课堂导入、整体感知、深入研读、拓展延伸和小结

    作业五个环节。

    (1)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

    导入的方法:

    ①由题入文

  • 学员专用 请勿外泄

    18

    【例】写板书时,将“刘和珍君”去掉,写成“记念________”并提问学生:这里可以加上

    哪些人或者物?(预设“老师”“朋友”“爷爷”“父母”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

    本课的学习奠定情感基调。

    ②温故知新

    【例】一提到秋天人们总是与悲愁联系在一起,古今文学中也不乏愁秋悲秋的佳作,初中时

    我们学过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就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悲愁至极的断肠游子。今天我们要

    学习的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也是写秋的,在这首词里又抒发了一种怎么样的情怀呢?

    ③情境渲染

    【例】同学们,中世纪时一位传奇航海家发现了一片新大陆。从此,成千上万的人迁居到此,

    开始新的生活,其中不乏时代的受难者——非洲黑人。他们勤勤恳恳地服务于这片新大陆,却以

    奴隶的身份过着非人的生活。终于一声呐喊,他们“翻身”了,带着一份感恩,为美国的发展策

    马扬鞭,立下汗马功劳。然而一个世纪以后的今天,作为美国合法公民,黑人却只能萎缩在美国

    社会的一个角落里,作物质文明的旁观者,受尽苦难。终于一位伟大的民权运动领袖再也忍无可

    忍,马丁·路德·金在华盛顿一次要求平等的游行集会中发表了一篇举世闻名的演说,这就是《我

    有一个梦想》。

    ④巧用故事

    【例】“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就去做了县令。

    但县令的俸禄只够买五斗米。一天,上级派督邮来督察。为人骄横的督邮一到彭泽县就差人把陶

    渊明叫来见自己,而且要穿好官服,否则将影响他的前程。陶渊明忍无可忍,说:“我不能因为

    这区区五斗米而向这个乡里小人折腰!”便交出官印,回乡下种田去了。同学们,陶渊明有官不

    做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归去来兮辞》,从中去找寻答案。(板书课题)

    ⑤巧设悬疑

    【例】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慨叹封建帝王武功有余而文才匮乏时说“唐宗宋祖,稍逊

    风骚”,这里的“风骚”指的是什么?(《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我国

    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创了现实主义的诗风,与之相提并论的《楚辞》则开创了浪漫主义的

    诗风。所以,“风骚”就成了文学的代名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楚辞》中的名篇《离骚》。

    (板书课题:《离骚》)

    (2)整体感知

    ①含义

    整体感知是指读完一篇文章后产生的心理感触,是对课文的整体领悟。它是阅读者着眼于全

    局,通过自己的主观认识,综合运用学过的各种语文知识和语感,对阅读材料进行宏观理解的过

    程。

    ②整体感知的活动

    谈感受;概括内容;重拟标题;读出情感;收集疑问。

    (3)深入研读

    ①含义

    深入研读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核心环节;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关键步骤;是对教学重点进行深

    入分析理解,促进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的环节。

    ②深入研读的活动

    深入研读一般都会围绕品味关键词句段、分析人物形象、掌握写作手法、体会构思技巧、感

    悟主题思想等方面展开。

    词句带篇;精段品评;寻找美点;替换研讨;双篇比读。

    (4)拓展延伸

    ①含义

  • 学员专用 请勿外泄

    19

    拓展延伸是以课内知识点为阅读基点,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从学校延伸到社会,将课文精读

    和延伸读物的泛读结合起来,以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教学过程。

    ②拓展延伸的活动

    丰富语文知识;诵读、表演比赛;仿写、续写、改写(提高写作能力);分享相关资料,激

    发情感(延伸情感态度)。

    (5)小结作业

    ①课堂小结的活动

    A总结收获。教师总结这节课所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再提出一定的要求和希望;学

    生自己总结本课所得。

    B朗读收束。可分为个人阅读、分组阅读、整体阅读,朗读、默读等,通过诵读结束学习,

    让学生回味文中意味。

    C拓展小结。一节课无法将所有的内容都涵盖。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利用结束语,

    引领学生深入思考,或者布置阅读一些资料,以此拓宽教学内容。

    D评价小结。可以采取师评,以鼓励为主;学生互评,以学习为主;评价文中人物,情感升

    华为主。

    ②课后作业:课后搜集;知识积累;迁移运用;实践活动。

    ※高分亮点

    (1)环节完整,环环相扣,每个环节的标题清晰内容完整。

    (2)具体内容明确,活动方式新颖,能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3)教师能因学生的情况,引导学生从听说读写多方面能力出发,全方面发展,达成教学

    目标,突出教学重难点。

    (4)问题设置,能层层递进,由简到难,引发学生思考,能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体现合

    作的力量。

    【经典例题】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

    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探究·练习

    一、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理解,并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一

    观点。

    二、《孟子》文章以雄辩著称,大量使用排比句,气势非凡。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从中举

    一两个例子做具体分析。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四、《孟子》中有不少历代传诵的名言警句,请从课文或课文以外的篇目中选择一句作为你

    的座右铭,并说出理由。

    单元介绍

    学习本单元,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大意;还要多读熟读,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和名言警句,不断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 学员专用 请勿外泄

    20

    预习提示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查找资料,了解孟子其人和他所

    处的时代。

    借助注释,通读课文,了解大意。

    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

    赏品位。

    学生情况

    八年级

    班级人数:40 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条件:教师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 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等。

    1.从“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的角度,写出你对《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的教学认识,不少于 200 字。

    1.【参考答案】语文课程是最富有人文内涵的课程,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非常

    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就必须在教学的过程中强化语文教学的德育

    功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篇文言文,在教学其中蕴含的情感之前,需要学生对文言文有

    浓厚的学习兴趣,对本课有很好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选用好的导入形式,引起学生的学

    习兴趣;其次运用范读、自读等多种阅读的方法,让学生通过阅读,初步了解文章大意,感受读

    书的乐趣,领悟文言文的美;最后再对课文进行深度挖掘,有条理的引导学生发掘文章内涵。在

    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的备课,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的情况,及时引导学生树

    立正确的价值观,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2.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

    2.【参考答案】(1)教学目标

    ①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认识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

    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②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③懂得人处于困境能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走向灭亡的道理。

    (2)确立依据

    ①依据新课标(2011 版)要求:《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

    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

    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内容较为浅显,说理性强,学生在了解

    文章阐述的道理的基础上,还要学习文章的说理方法,即论证的方法以及排比、比喻等修辞的运

    用。

    ②单元介绍对教学作出了一定的指导:学生学习本单元课程,要积累文言知识,提高文言阅

    读能力。

    ③本文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水平:本文主要阐述的是要有所成就就会有所磨炼,逆境中

    更应具备勇气和力量。八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文言文,有一定的文言语感以及文言常用语法

    的积累,但学生受生活经验限制,对文中所要表达的的道理并不能很好地理解,也不能够在情感

    上完全树立此意识,因此会作为讲解的重点。

    3.选择其中一个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方案片段,简要说明每个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和教

    学方式。

    3.【参考答案】选择的教学目标:

  • 学员专用 请勿外泄

    21

    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认识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没有听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鱼和熊掌不可得兼”呢?这

    是谁的名言呢?看来大家都有所了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孟子,走进他的思想主张。

    (二)初读感知

    1.文章简介、作者简介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范读:听读注意:读音、停顿、重音、节奏。

    (2)自由朗读课文,解决文言字词。

    (3)再次朗读,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翻译全文。

    结合课下注释以及其他资料翻译全文。

    (三)深入研读

    1.文章开头部分主要叙述了什么呢?

    2.这六位古代贤能的人有何异同呢?

    (时代不同,经历相似)

    3.孟子运用他们的事例想要说明什么道理呢?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起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炼的句子是:必先苦其心志

    (2)在生活上经受磨炼的句子:劳起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2)在行动上受磨炼的句子是:行拂乱其所为

    (3)受磨炼的益处的句子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除了这些事例之外,孟子还做了怎样的论述?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愈。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者,国恒亡。)

    5.文章的最后一句有什么作用?

    (点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6.经过刚刚对课文的分析,文章是怎样论证的?运用了哪些手法?

    文章开头列举古代六位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摆事实)

    这些事例暗示: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紧接着就归纳概括第一段的事例,说明困境能

    造就人才的道理。(讲道理)

    第二段从个人和国家的角度进一步阐发上述结论。(正反面)

    最后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文章正面论述生于忧患,反面论述死于安乐。

    (四)巩固提高

    学过今天的课文你有何启示?对你以后的学生生活有什么指导作用呢?

    (学生自由回答,老师注意引导)

    (五)小结作业

    小结:回顾本课所揭示的道理,诵读课文,结束课堂。

    作业: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并结合社会现实写一篇感悟,题目自拟。

  • 学员专用 请勿外泄

    22

    第四部分 易错题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教师组织学生研读“到民间采风去”主题活动,让小组提交阅读交流的相关文学作品,下

    列不合适的是( )。

    A.汪曾祺《端午的鸭蛋》

    B.冯骥才《俗世奇人》

    C.萧乾《吆喝》

    D.鲁迅《风筝》

    2.在学习王维《使至塞上》时,老师要求学生积累有关“雁∕燕”意象的诗句,其中表达思

    乡情感的正确的是( )。

    A.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B.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C.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D.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3.某版高中语文教材设置有“和平的祈祷”主题单元,意在引导学生“沉思战争灾难,珍爱

    和平,理解世界人民和平的愿望”。下列不适合选入的作品有( )。

    A.《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B.《兵车行》

    C.《静静的顿河》 D.《边城》

    4.某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收录的都是一些追问求知的论述性文章,如《中国

    人失去自信力了吗》《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等,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论述文章和论述语言,教

    师在上课前,讲解了一些关于论述文的知识。如议论文一般会有论点、论据等,其中论据又分为

    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等。下列是学生举出的一些理论论据,其中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书中自有黄金屋” B.“宝剑锋从磨砺出”

    C.“司马光砸缸” D.“冰取之于水而寒于水”

    5.不直接说出事物本身,而用与它密切相关事物的名称来代替,这种修辞手法就是借代。在

    曹操的《短歌行》中,运用借代修辞的诗句是( )。

    A.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B.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C.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D.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6.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专题时,教师举例说明成语使用的注意事项,下列语句中加点成语

    使用恰当的是( )。

    A.西藏的恶劣环境是没有去过那里的人们无法想象的,大部分高海拔地区因高寒少雨,几乎

    寸草不留....。

    B.单位的人都爱和老刘打交道,因为这人人品甚高,胸怀磊落,如光风霁月....。

    C.因为出版社催稿催得很紧,他把自己关在小屋里,夜以继日,手不释卷....,终于在一个月的

    时间里完成了这部十余万字的小说。

    D.巴尔扎克的小说,叙事简约,只取其涉笔成趣的地方加以渲染,片言只语....,却意味深长。

    7.教学《鸿门宴》,教师要求学生注意“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一句中“王”的用法特点,

    并归纳同类用法的词语。下列语句不含同类用法的是( )。

    A.项伯杀人,臣活之。 B.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8.《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

  • 学员专用 请勿外泄

    23

    方法。对“阅读方法”的理解恰当的是( )。

    A.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阅读方法。

    B.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

    C.从书刊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D.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

    9.《普标(实验)》中关于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提出了评价建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如能否概括和提炼文本的思想观

    点、发现观点材料之间的逻辑联系,并作出初步的评价。

    B.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准确解读,以及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

    处理能力。实用文体的语言风格、格式等特征,学生也需要重点掌握。

    C.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评价,是阅读与鉴赏评价的重点。要重视评价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握,

    特别是对艺术形象的感悟和文本价值的独到理解,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解读。

    D.文言文阅读的评价,重点考察阅读不太艰深的文言文的能力,还要注意考察学生能否了解

    文化背景,感受中国文化精神,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10.某版教材课文《老王》研讨与练习部分有这样一道习题“试以老王为第一人称,改写课

    文中老王给‘我’送香油、鸡蛋部分”对编者的意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A.通过改写训练帮助学生体会老王这类生活中的弱势群体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感情。

    B.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表述。

    C.体会课文如何细致的刻画人物形象,从老王至善的本性中,学会善待他人。

    D.通过改写巩固对课文中重点字词句的记忆。

    11.阅读《观沧海》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

    师:现在请同学们听配乐朗诵,要求听准每一个字音,可以小声跟读。

    师:听完后,同学们脑海中浮现出什么画面?

    生:大海、礁石、浪花……

    师:不错,这些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

    生:大气、雄浑、气势磅礴……

    师:很好,那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这首诗歌,读出这种感觉来。注意在朗读的时候,要始终把

    握这种感情基调,此外,注意停顿、重音、节奏、语调、语速,读出感情。

    下面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该环节能营造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初步进入诗歌情景

    B.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C.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理解诗歌。

    D.重视朗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12.阅读一堂写作课教学导入部分,按要求答题。

    古时,一个性急的王员外有次宴请四个客人。可是过了约定时间了,客人只到了三个,而另

    一个却迟迟不露面。王员外不由得说了一句:“该来的怎么还不来?”一客人听了心里不是滋味:

    “难道我是不该来的?”就拂袖而去。王员外着急了:“不该走的走了”。另一个客人暗想:“原

    来我是该走的。”也扭头离去了。王员外不由地喊了一声:“我又没有说你!”最后一位客人呆不

    下去了:“讲了半天,却是指我。”拔脚就走。只剩下王员外一人呆在那里。请同学们想一想,可

    怜的王员外是在什么地方出现问题了?

    没错,生活中,离不开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

    对以上导入部分的设计评价不当的是( )。

    A.利用故事导入法激起了学生的兴趣,营造了鲜活的作文教学情境。

  • 学员专用 请勿外泄

    24

    B.导入语过于强调趣味性和教学情境,偏离了该堂课的教学目标。

    C.将写作训练同现实生活相联系,有利于建立学生大语文观,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

    表达的能力。

    D.导入时使学生明确教学目的的过程,该教师用简练概括的语言指出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

    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13.教师在教授《沁园春·长沙》这篇文章时,在拓展延伸环节,让学生思考比较毛泽东的

    《卜算子·咏梅》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以文字资料印发),并在班级里踊跃发言。对这一

    设计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这一设计有利于提高诗词语言鉴赏能力,总结并让学生初步掌握鉴赏古诗词的一般方法。

    在比较中求同求异,开拓学生思维。

    B.语文学习要立足于教材,但又不能局限于教材,应向生活延伸,注重对学生人文主义精神

    的引导。这一设计有利于学生体会“景语皆情语”以及写作赏析文章的方法。

    C.拓展延伸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运用能力,所以应该让学生去模仿作者的整体风格去写诗。

    D.拓展环节综合了学生多种能力,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

    14.教师组织了一个主题为“中国古代小说经典篇章阅读”的活动,具体操作如下:(1)教

    师提供了四大名著的一些经典片段以及《聊斋志异》、《儒林外传》等小说中的精彩选文。(2)选

    择成员。将 6~8人按文本选择情况分成几组。每组读一种文本。(3)为组内每个成员分配阅读

    任务和角色。讨论组织者、精彩段落发现者、生字采集、内容总结者、背景调查者、生活经验联

    系者、线索追踪者。(4)组内分配阅读任务。分配任务后各人有一段相对宽裕的时间进行文本阅

    读和相关材料准备,根据文本长度和难度,适当安排时间,可以课内完成,也可以课外。(5)约

    定交流时间。教师不时询问材料准备进度,并提供相应的帮助。(6)开展交流会。学生按照自己

    的角色在组内汇报,相互交流讨论。这个时间安排在某次语文早读时间里。(7)成果汇报和评价。

    通常是将对文本的理解、认识等写成小文的形式。对该教师组织的活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学生在阅读、讨论、接受文本的过程中,形成回忆文本、深入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综合阅

    读能力。

    B.在与其他同学讨论观点、交流思想的合作学习过程中磨砺了合作与交流的技巧

    C.这一组织活动中,每位学生的工作都具体明晰,增加了彼此竞争的压力

    D.在讨论和扩展性写作等活动中促进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

    15.阅读某教师设计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文学部落”活动方案,按要求答题。

    活动一:名作欣赏。出示文学作品,请学生欣赏并畅谈观后感。

    活动二:小组表演。分成诗歌组、散文组、戏剧组和小说组,分别介绍各自代表文体的特点

    及经典篇目。

    活动三:个性分享。分享各自创作的诗歌、散文、小说等作品,互相评价。

    活动四:成果展示。以“文学部落”为主题,出一期墙报,或出一期班刊,或刻录《“文学

    部落”主题活动课件成果》光盘。

    对上述活动方案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活动一意在引导学生初步品读文学作品

    B.活动二侧重训练学生对经典文章的深入了解

    C.活动三能够体现个性化阅读的原则

    D.活动四重在锻炼学生的搜集、组织能力

    二、案例分析题

    阅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实录(片段),完成第 16 题。

    在学生充分阅读感悟原文的基础上,教师给学生播放了 87 版的《水浒》相关情节。在看完

  • 学员专用 请勿外泄

    25

    视频后,学生发现了很多与原著有出入的地方,跃跃欲试的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了。

    生 1:电视剧中没有体现“陆虞侯闪进酒店”的细节。增加了陆虞候谋害林冲的奸诈神情的

    特写。

    生 2:电视剧中删掉了店小二偷听奸计后告知林冲,林冲买刀寻仇的情节。增加了店小二夫

    妇偷听被发现后不敢告知林冲,只能旁敲侧击的暗示林冲的情节。

    生 3:增加了林冲在大雪纷飞的野外舞枪的情节。

    生 4:修改了林冲对火盆的处理的情节,原文中火盆是被雪水浸灭的,电视剧中是林冲将火

    种踩灭的。

    生 5:结尾没有把被子和葫芦都丢了不要,而是用枪挑着走了。

    教师:那你们觉得编导对原著的改编孰优孰劣?

    学生再次进入了研讨的热烈状态中。经过 5分钟的讨论后,很多学生举手后不待老师点名就

    抢先发言了。

    生 1:增加偷听情节和删掉警告情节就不能充分体现原文情节的跌宕起伏。有点画蛇添足的

    感觉。

    生 2:增加的雪地舞枪的情节,特别是林冲夸奖自己“好枪”的细节,以乐景写哀情,增强

    了悲剧性。

    生 3:火种被雪水浸灭更体现了雪之大,林冲是隔着墙探手进去才发现火盆是被雪水浸灭的,

    不顾自己可能被烧伤的危险,写出他的细心,突出他的悲剧性,而电视剧的修改就没有这种意味

    了。

    生 4:结尾的“舍弃被子和葫芦”不该省掉,那是很精彩的点睛之笔。

    教师再进一步的引导学生:所以我们平时如果总是直接看电视,不肯阅读名著本身,那么我

    们就只能成为被动的接受者,如果名著本身已经被导演改编面目全非,那么我们就很难体会其精

    髓了。

    (1)请评析该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两个优点。

    (2)该教师在授课中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请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

    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 17-18 题。

    阅读的意义

  • 学员专用 请勿外泄

    26

    ①高尔基曾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觉得说得很对。一本好的书籍,可以给予人类

    更多更丰富的知识,也可以多方面地给人类的心灵创造更多带有真善美的形象。书籍让许多人陆

    续的登上文学地一座座高峰,让很多文人成为万人之上的龙头,成为角角者。

    ②阅读,能让一个受伤的脆弱心灵得到抚蔚;能使一个处在人生低谷的人得到知识的洗礼从

    而得到鼓励和自信;能让一个曾经犯错的无知之人迷途知返,走向成功的彩虹;能让一些漂泊在

    外的流浪之人或者海外侨胞得到一份份盼望以及寻求已久的温暖;能让刚踏入文学殿堂的稚嫩之

    童接到知识海洋的接力棒,从中获取力量,为国家的希望和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③有很多人说过,书籍是人们学习的最佳途径。是的,书籍中有着很多学校学不到的知识,

    也有你们从未接触的精彩世界,还有着人人颂扬的大无畏精神。在我的眼中,书籍是一块“膏药”,

    它会带走我的忧伤和烦恼,激化很多不该存在的烦恼。读书是一种习惯,一种每人都应该有的习

    惯。读书还有一种无穷的力量,让人在文学和知识的海洋中不停地奔跑,这种力量不仅给了我无

    限的动力,还一点一滴的侵蚀着我的思维,操控着我去的方向。通过阅读书籍,使我童年的生活

    变得更加的精彩有趣。

    ④“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聪慧。”这是培养阅读兴趣的论述。每一本书,都有属于自己

    的特点与优点。我们在读书时,也要思考这本书的意义与价值,那是因为“该读”与“不该读”

    会造成两个截然不同的结果。这就需要我们在选书时,慎重选择。一本好书不仅可以丰富知识,

    让人在知识的天空中遨游,将人带入“彩虹之巅”,而且还可以让人在情感上得到升华,增加生

    活的情趣;而一本不好的书籍,会使人在生存恶劣的环境中,徘徊于颤颤巍巍的山崖碎石边儿,

    稍有不慎,便会永远地沉睡在峡谷之中。因此阅读不是什么书籍都可以读,要有选择地阅读,如

    阅读一些经典作品,可以是古诗文,也可以是现当代文学史上大家的作品,还可以是外国文学史

    上的经典作品,读这些书籍,可以让人在经典的海洋中自由翱翔,在圣人贤人的世界中受到熏陶

    感染。

    ⑤其实,读书又何尝不是一种享受呢?读书之人不仅可以分享作者在书中叙述的欢乐或者忧

    愁,还可以保留书籍中的那份精彩和感动,与作者进行心灵上的交流,这就是读书的乐趣,也是

    我认为阅读的意义所在。

    17.请从第①②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③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分别改正。

    18.请指出该作文的优点,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三、教学设计题

    阅读《鱼我所欲也》文本材料和相关要求,完成第 19~21 题。

    鱼我所欲也

  • 学员专用 请勿外泄

    27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

    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

    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

    避患而有不为。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

    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

    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单元导语

    本单元所选课文是先秦诸子散文。它们产生于春秋末至战国时期,当时社会发生急剧变动,

    针对这种情况,各种流派提出了各自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阅读这些课

    文,有助于我们认识古代社会,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