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09坡子街责编/孙剑 版式/刘海吟 校对/陈群 本版邮箱:[email protected]

2020年3月14日/星期六

TAIZHOUWANBAO

□黄跃华

□袁正华

《出院啦》蒋宇 作

□姚东社

在纽约吃早茶

引读记

老娘

大年初一早上,我们去纽约一家粤式餐厅吃早茶。餐厅位于曼哈顿百老汇大街,中文名叫麒麟金阁,听说李安、周杰伦等人来纽约经常光顾此店。

外面下着雨,打车来到麒麟金阁时却让我们大吃一惊,整个一楼大厅密密麻麻全是人。排队取号,一看,87号,天啦,这场景在国内任何一家餐厅都未曾见到过。本想打退堂鼓,但女儿说既来之则安之,你也体验一下纽约华人对传统年味的追捧。

因等的时间过长,我们便到对面的唐人街上看人舞狮子。虽然下着雨,但舞狮人热情不减,满街都是烟味,那是新年燃放的鞭炮。舞狮队有好几支,小伙子们个个争相卖力尽情表演,雨水淋湿了全身也全然不顾。满街都是看热闹的人群,场面十分火爆。

一晃到了十一点,我们赶紧回餐厅,但还是人挤人。吃早茶在楼上,还没叫到我们的号。百般无聊之际只得打量起大厅里的各式食客,食客中华人居多,但也有相当多的西方人,他们一起谈笑风生,一点也不烦躁,也不像美国人平时在公共场所那般矜持,整个大厅热闹非凡。

十二点多,好不容易等到叫号,我们上到二楼,服务员飞快地收拾好桌面,铺上雪白的餐布。先是喝茶,茶有三种,点的是菊花茶,各种粤式早点开始纷纷登场,凤爪、排骨、猪肚等荤蒸;虾饺、腐皮干蒸、香茜海鲜包等小笼蒸;叉烧包、奶黄包等大笼蒸。接着是各类粥:鱼生粥、鸡生粥。我们点了最常见的皮蛋瘦肉粥,还有煎饺、炸春卷,自然都得各来一份。最后是甜点,传统的蛋挞、椰丝球、水晶饼,我们点了豆沙酥。

茶足饭饱,悠闲地四下顾盼,左右两桌均是外国人,左边是五个二十来岁的美国姑娘,右边则是八个中年男女,欧洲人,有法国、德国的。再向里,还有西亚人、非洲人、南美人,我很惊讶外国人竟也这般热衷中国人的早茶。

女儿告诉我,她的好多外国朋友、同事都是这家餐厅的常客,一个西班牙朋友更是每周都要带上家人光临,认识这儿还是一个法国同事推荐的,要知道法国人和西班牙人都是全世界十分著名的美食家,法式菜和西班牙菜享誉全世界。

我们由粤式早茶谈到了饮食文化,由饮食文化又谈到了除夕夜所看的《中国历史年表》。这是篇超然影视化混剪,梳理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综合观察下来,四大文明古国,除了古代中国,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和古代巴比伦早已折戟沉沙,唯有中华文化能够延续下来。文化就像我们身上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她使我们永葆着健康和青春活力,使我们的民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这一顿早茶一直吃到午后一点多,这是吃得最晚的早茶,也是吃得最开心、最自豪的一顿早茶。

老娘脖子上长了个囊肿,在戴窑卫生院做手术。手术前,我去病房看她。老娘拉住我的手:“小伙啊,我咋这么命苦?”老娘是同学老费的娘。我和老费同学加兄

弟三十年,老娘早成了我的娘。老费还是小费的时候,父亲患病去世。四十

七岁的娘拉扯着三个儿女一步一步往前挪。那时,小费刚刚结婚。两个妹妹待字闺中。

平时的责任田也就罢了,老娘把自己当成壮劳力,收割栽插、挑担挖沟,什么重活累活都自己扛。

到了腊月冬修水利。老娘收拾起大锹泥罱,坐上村里的挂桨船,到水利工地上挑河。冰天雪地的寒冬,老娘脱掉鞋袜,卷起裤腿,浸在刺骨的冰水里,和一帮大老爷们一起挖垄沟。

子女们都结婚了,像候鸟一般去了苏南发

展。老娘留在老家,一个人种七八亩责任田,照顾孙子孙女上学。一袋一袋的大米,一壶一壶的油,咸鱼咸肉、香肠鸭蛋,老娘一次一次手提肩扛、辗转车船,送到孩子们在苏南的出租屋里。

那天,我在家上网。楼下有人大喊我的名字。推窗一看,老娘在楼底下转着圈地喊。我赶紧下去,招呼她。

老娘看见我,连连自责:“小伙,我老了,记不得你住哪一家了?”

我拉着老娘要进屋,老娘说:“别忙,我给你带点新蚕豆,让你尝尝鲜。”

老娘说着,回头到路边去搬东西。我一看——一口袋新摘的青蚕豆角,一方便袋刚蒸的粽子,还有一蛇皮袋大米。

我惊呆了:“娘啊,这么多东西,你咋弄来的。”

“我请庄上的三轮车把我顺带到戴窑,从乐吾路扛过来的。你不要愁,我扛得动。”

等孩子们都在苏南买了房,孙子孙女都结了婚,老娘丰润的脸庞也被岁月雕刻成了一张沟壑纵横的榆树皮。眼睛里长了翳,耳朵配了助听器。

老娘不愿意去苏南和儿女们一起生活,他要替孩子们守住老家的根。空闲的时候,我去看望老娘。老娘恨不能把冰箱里的菜都烧给我吃。我劝她:“娘啊,现在没有负担了,少种点田吧。”

老娘撸起袖子给我看:“小伙,我身体好着呢。”身体好着的老娘病了,去南京切了胃。我去

看望她,老娘拉住我的手:“小伙,和小平说说,我到她厂里去做杂工吧。不要看我老了,我什么都能做。看病花了好几万呢。”

小平是我妻子,在一家箱包厂做负责人。我们当然没有给老娘开后门,想让古稀的老娘安享晚年。

没有进厂的老娘依然没有闲下来。哪儿有零工就抢着去干。那天,老娘和几个妇女承包村里水面的水花生清理。平时干一天有几十块钱,老娘就满足了。这回干了三天,得了三百二十块钱。老娘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五千八的助听器掉进水里不响了。

老娘像犯错的孩子一般,去苏南修助听器。唯唯诺诺地跟孩子们保证,回家不再去打零工了。

回到老家,老娘早忘了在苏南的保证。四处打听:“有活计一定要喊上我哦。”

前几天,老娘对回家的老费说脖子上长了个肿块。老费带老娘到医院检查,是甲状腺囊肿,要手术切除。

老娘说:“等我把地里油菜籽收上来再开吧。”我们都知道,老娘有点怕——毕竟是在脖子

上动刀子。儿女们回来了,围着病房里的老娘。手术前,老娘怎么也躺不住,一遍遍给病房

里的病友讲儿女的孝顺。邻床一位大爷拿出手机拍了张照片:“你有福哦。还没开刀,儿女们都

来了。我躺医院几天了,一个子女也没有回来。我把你们一家的照片发给他们看看。”

老娘笑了,眼角眉梢都是自豪。医生来通知老娘进手术室。老娘一下子站

起来,风风火火地,要自己走,鞋都跑掉了。我们知道,老娘假装坚强是怕我们担心。我帮老娘穿好鞋,搀着她走。刚好主刀医生是我朋友,在交代医嘱的时候,我告诉老娘:“不要怕,开刀的医生是我朋友呢。”

老娘拽着我的手不松,我能感觉老娘在微微颤抖。我搀着老娘往手术室走:“不要怕,就是个小手术,做完了还赶得上回去收油菜籽呢。”

老娘像是安慰我,也像是给自己打气:“小伙,我不怕。”

推开手术室的门,老娘坚定而又迟疑地走了进去。

我辛苦了一辈子、要强了一辈子的老娘啊!愿你健康!

外孙女从小就喜欢看书读报。中午放学回家的第一件事便是浏览爷爷订的《泰州晚报》,睡觉前也习惯翻会儿书。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在她家度过,发现以往未注意到的苗头,她看书有时一目几行,有时挑感兴趣的看、跳跃式地读。我知上五年级的她,有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但这种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读法,犹如瞎子点灯——白费。我一改由她自读的做法,主动说:“宝贝,你一人读书太累了,不如我俩同读一本书,我读你听,你读我听,让你的小眼睛歇会儿,好吗?”平时,我俩处得像朋友,她答应了。

轮读几天后,我增加与外孙女各谈读后感环节,把我的感悟、快乐自然而然地传导给她,促使她细细品读,形成阅读—讨论—思考—再讨论—再思考的引读模式。

我见外孙女不排斥祖孙共读法,便乘势向她续编读后故事,诱导她发展放射性思维。《11枝康乃馨》讲述了“我”弄丢“母亲节”给妈妈买一打康乃馨的那笔钱后,和弟弟一起去花店打工挣钱,和向收到康乃馨的11位母亲各求一枝花而实现心愿的故事。我要外孙女续编一段妈妈知道“我”送花的来历后对孩子说的话。她思索片刻,振振有词地说:“好孩子,你俩今年送给妈妈的节日礼物与以往虽然一样,但意义和价值大不相同。既表明了你俩凭自己劳动挣钱买花和赢得她人送花的能力,这是对妈妈的真爱,也彰显了当今人际间的向善、友爱、信任。你们真棒!”家人听后都为她竖起大拇指。外孙女上幼儿园时,即经常要家人做她的学生,听她即兴上课、讲故事、做游戏,后又上主持人兴趣班、参加泰州市海娃艺术团。我这招让她用上了所学专长,她把自己读后延伸的故事用表演、创意表达形式分享给我或家人。

多次的轮读、品读,外孙女感受到了用心读书的真正收获和乐趣。她像我那样,一手捧书,一手提笔,标注美词好句,记记心语,写写注释,还把报刊上的美文剪下来,连同我平时收集给她的分门别类成册。

偶尔,我践行现代著名教育家梁祖菲“家长示弱,孩子就强”的新教育理念,故意在外孙女面前装傻,检验她的心是否真正用在书上。一天,外孙女在读《记承天寺夜游》,我自言自语道:“苏轼年轻时即做了官,可不知为何还白羽‘闲人’?”外孙女迫不及待地接话:“哈哈,你知道古代的‘闲’字怎么写吗?‘门’字里面有个月亮的‘月’,好像门缝中射入一道月光,这正是苏轼文中所描写的场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但少闲人如吾两人有耳’”。

“所以说,‘闲人’实际是能在寻常甚至艰苦生活中发现美,把生活当作一幅画来欣赏的人。苏轼的‘闲人’可不是闲着没事做的人哦!”我接口道。

外孙女意识到我在考验她,便追逐“打”我。“我懂了,要专心忘我、由衷自然、愉快地读

书,全面理解地汲取,将心用在书上。”外孙女感悟到了读书真谛,我为引读法见效而欣慰。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