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 jifengshuxunno 372

Transcript
Page 1: jifengshuxunno 372

1

季风书讯

来源:堆糖

NO.372

︽再思毛泽东毛泽东思想的探索︾

︽民主与现代社会︾

︽我们人民转型︾

︽辛亥日志︾

︽重启新改革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一个社会的悲伤与勇气︾

︻声音︼

余英时怎样读中国书

习仲勋建议制定︽不同意见保护法︾

︻评论︼

荐书

|

达维多维奇之墓

︻三辉链接︼

哦契斯

Page 2: jifengshuxunno 372

编后小记

2

编后小记十一长假,书讯停了几期,不料就发生了很多事。

现在的推荐书目还是上月 28 日选出的,其中尚有余英时文集

的第十二卷《国学与中国人文》,然而长假刚过去,就接到了好

几家出版社发来的停售通知,余先生的书已经不能卖了。

记得 80年代文化热的时候,余先生的著作刚开始在这儿出版,

先是《儒家伦理与商人精神》,接着是《士与中国文化》,几乎

人手一册,他那篇《从价值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当时的

影响也很大,他将中西文化分为“外在超越”和“内在超越”,

在当时,确是打开了思路的。90 年代初,余先生又以一篇“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激进与

保守”引发新一轮的思想反省,仔细想来,中国最近 30 多年的几代学人,受余先生影响,

从余先生处获益,当是不争的事实。而最近刚由中华书局出版的《论天人之际:中国古

代思想起源试探》,由余先生 20 年前一篇 5万字的论文发展而来,整整用了 20 年,余

先生用雅斯贝尔斯轴心文明的方法,试图彻底弄清中国这一特殊的以道德哲学为核心的

轴心文明是如何形成的,这是一项极为繁复艰难的工作,却功莫大焉。可惜此书上架不

久,很多等着的读者还未及入手。

假日期间,又有海外的出版消息,福山历时三年,终于在日前出版了他《政治秩序

的起源》第二卷《政治秩序和政治衰败:从工业革命到民主全球化》,福山虽然仍坚持

Page 3: jifengshuxunno 372

编后小记

3

历史已终结于现代民主政治的见解,但变得有条件了,这意味着福山已从原先的立场向

后退,此书的中译尚不知何时能出,或,会不会出。

假日期间,还发生了一些事情,虽然现在并未产生什么后果,然而谁知道呢?路易

十六当年也曾在日记上写下过:今日,无事。而那天,是 1789 年的 7月 4日。

我们说两本这次推荐的书。

一本是《民主与现代社会》,北大李强编的,其中有 70 页的阿伦特专题,由 11 篇

论文、访谈及书评组成。阿伦特将自己看做 20 世纪“大洪水的幸存者”,于是,她活着

的使命就变成了对 20 世纪的“恶”的探讨。她讨论 20 世纪的极权主义,以及在此情况

下人们应有的责任和判断,很显然,这个时候阿伦特完全是个康德主义者。她认为,正

是人们的“不思考”和“同意”才造成了极权主义的横行,而这种“不思考”看似没有

主动作恶的动机,却仍然是不可推卸的“恶”,然而这种情况何其多矣,她给我们这种

Page 4: jifengshuxunno 372

编后小记

4

悲哀的人性状况下了一个定义:“平庸的恶”。

另一本是《再思毛泽东》,一位澳大利亚学者的著

作,这是一本下了大工夫的对毛泽东思想的研究,很细,

作者对文本非常熟悉,可惜,西方学者很难了解内在于

中国马克思主义中的中国思想,于是,对于中国革命的

运动形态往往不得要领。但若是想了解毛泽东思想与西

方各种正统的、非正统的,或 60 年代后复兴的马克思

主义的差异,此书很值得一读。

2014.10.15

上海季风书园读书俱乐部

Page 5: jifengshuxunno 372

目录

5

目录

编后小记

目录

季风本周推荐

第一部分

《宗教的自然史》

《<克劳备忘录>与英德对抗》

《体制性吸纳与东亚国家政治转型: 韩

国、新加坡和菲律宾的比较分析》

《“向苏联老大哥学习”运动纪实》

《毛泽东:雄关漫道(上下)》

《再思毛泽东:毛泽东思想的探索》

《民主与现代社会》

《我们人民:转型》

《起火的世界》

第二部分

《辛亥日志》

《重启:新改革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人生第一等事:王阳明及其后学论“致

良知”》

《跨文化视野中的奥古斯丁: 拉丁教父

的新柏拉图主义源流》

《一个社会的悲伤与勇气》

《讲理》

季风本周排行

非学术类

学术类

声音

看看美国如何防止拐卖儿童:三名孩子改

变美国历史--美国的失踪儿童干预系统

余英时:怎样读中国书

四弟子忆余英时

习仲勋建议制定《不同意见保护法》

【许成钢】讨论改革要讲常识,要看人均

GDP

大报人储安平《客观》创刊号文章:我们

的立场

评论

福山出新书了,卖二十年多前的思想,操

全世界的心

开倒车还是与时俱进:英美媒体热议福山

新作

荐书 | 达维多维奇之墓

许知远:沉默的记忆

本周最新到货

文学类

社科类

经管类

人文类

艺术类

三辉链接

哦,契斯!

制作者 上海季风图书有限公司 上海季风书

园读书俱乐部

Page 6: jifengshuxunno 372

季风本周推荐

6

季风本周推荐

第一部分

《宗教的自然史》

《<克劳备忘录>与英德对抗》

《体制性吸纳与东亚国家政治转型: 韩国、新加坡和菲律宾的比

较分析》

《“向苏联老大哥学习”运动纪实》

《毛泽东:雄关漫道(上下)》

《再思毛泽东:毛泽东思想的探索》

《民主与现代社会》

《我们人民:转型》

《起火的世界》

Page 7: jifengshuxunno 372

季风本周推荐

7

《宗教的自然史》[英] 大卫·休谟 / 曾晓平 / 商务印书馆 / 2014-8 / 15.00 / 宗教史

本书是近代西方“宗教哲学”领域的开山

之作,也是休谟宗教思想的代表著作。书中第

一次系统考察了宗教信念的起源和演变,标志

着对宗教的科学研究的开端,被人们看作是一

部关于宗教的历史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

和人类学的著作。虽然休谟哲学一向以知识论

著名,他自称其目的在于发展道德哲学,但是

其背后的动机却是宗教的,或者说是反传统宗

教的。该书思想影响了学术研究的两个不同方

向,第一,促进了“比较宗教学”的发展。第

二,18 世纪末给心理学带来了一次巨大的推

动,促进了“宗教心理学”的研究。

大卫·休谟(David Hume,1711 年 4月 26

日-1776 年 8 月 25 日下午 4 点钟)是苏格兰

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他被视为

是苏格兰启蒙运动以及西方哲学历史中最重

要的人物之一。虽然现代对于休谟的著作研究

聚焦于其哲学思想上,他最先是以历史学家的

身分成名。他所著的《英格兰史》一书在当时

成为英格兰历史学界的基础著作长达 60至 70

年。代表作品:《人性论》《道德原则研究》

《人类理解研究》《宗教的自然史》。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多神信仰是人类最初的宗教

第二章 多神信仰的起源

第三章 多神信仰的起源续

第四章 神没有被当作世界的创造者或塑造者

第五章 多神信仰的多样形式:寓意比拟和英

雄崇拜

第六章 一神信仰起源于多神信仰

第七章 这个学说的确证

第八章 多神信仰和一神信仰的交替盛衰

第九章 这些宗教在迫害和宽容方面的比较

第十章 在勇敢或屈尊方面的比较

第十一章 在理性或荒谬方面的比较

第十二章 在怀疑或确信方面的比较

第十三章 两种最通俗的宗教中对神的本性的

不虔敬的设想

第十四章 通俗宗教对道德性的不良影响

第十五章 一般的推论

参考文献

索引

节选

一个怪物的诞生激起他的好奇,被他看作一个

异象。它以其新颖性警告他,立即让他颤栗、

献祭和祈祷。但是一个所有肢体和器官完整无

缺的动物,对他就是一个平常景象,引不起任

何宗教的意见或感情。倘若问他,那个动物来

自哪里,他将告诉你,来自它的父母的交媾。

它的父母又来自哪里?来自它们的父母的交

媾。一些迁移就满足他的好奇,而把对象置于

这样一个他完全看不见它们的距离。不要想象

他甚至将提出这个问题:最初的那个动物来自

哪里,更不用说,宇宙的整个系统或统一结构

来自哪里。或者如果你向他提出这样一个问

题,不要期望他将以任何焦急的态度把他的心

灵运用于一个如此遥远、如此无趣和如此超出

他的能力范围的主题。

Page 8: jifengshuxunno 372

季风本周推荐

8

《<克劳备忘录>与英德对抗》吴征宇/编译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4-6 / 32.00 / 英德关系研究

本书是一本有关《克劳备忘录》的读本,

包括《克劳备忘录》的全文翻译文本,以及欧

美学界有关克劳、《克劳备忘录》、英德海军

对抗的研究性文章。《克劳备忘录》是 19 世

纪末 20 世纪初英国外交部高级职员艾尔•克

劳向国会提供的一份战略报告,该报告极具说

服力地分析了德国的崛起与野心勃勃的战略

目标,英德冲突必不可免以及英国的应对策

略。恰如美国国务家基辛格在《论中国》一书

中所言,《克劳备忘录》对当下中国关系的发

展具有非常大的启发意义。

吴征宇,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国际

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国际关

系思想与理论、战略研究等方面的教学与研

究,先后在英国杜伦大学政治学系、美国伊利

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东亚与太平洋研究

中心、英国伦敦经济学院从事访学和博士后研

究工作。已出版个人学术专著三部、译著两部

(合译),并在各类核心期刊及海外学术杂志

上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

目录

导论:《克劳备忘录》与英德对抗的起源

第Ⅰ部分《克劳备忘录》

关于英国与法德两国关系现状的备忘录

第Ⅱ部分 艾尔·克劳的职业生涯与外交思想

对艾尔·克劳爵士职业生涯的重新评价

艾尔·克劳与英国对外政策:思想的图谱

艾尔·克劳爵士职业生涯中的晋升问题 1905

—1920

第Ⅲ部分 英德海军竞赛与英德对抗

哥本哈根情结

德国的世界政策与英德结盟谈判 1897—1900

德国追求海权的失败 1914—1945

第Ⅳ部分《克劳备忘录》的当代意义

亨利·基辛格论《克劳备忘录》与中美关系

丛书

新民说

这套丛书还有 《到庐山看老别墅》,《没有人

是无辜的》,《法律后面的故事》,《我故乡的

四种死亡方式》,《孤独的敏感者》 等。

Page 9: jifengshuxunno 372

季风本周推荐

9

《体制性吸纳与东亚国家政治转型:

韩国、新加坡和菲律宾的比较分析》唐睿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2014-8 / 60.00 / 政治制度

随着第三波民主化在全球范围的扩展,民主化逐渐成为西

方学界最主要的学术论题。作为新出现的代表性学派,民主转

型学在对结构性因素的批评基础上,以精英的策略选择和行为

来分析民主转型过程,主要用精英间的互动行为来区分不同的

转型模式,并提出转型模式与转型结果间的因果关系,但这一

分析路径明显忽略了精英在选择中所依据的自身和与其它派别

相对比的力量基础,因而难以回答精英在转型过程中为何会做

出不同的行为选择,更遑论去解释不同精英派别的力量对比与

变化是由什么因素所引起。笔者提出体制性吸纳理论以分析二

战后东亚国家的政治转型,以弥补转型学派的不足,并试图提

出对政治转型更恰当的解释。

唐睿,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和复旦大学国际

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获法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2013 年

进入复旦大学公共管理博士后流动站。现供职于西南政法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为:比较政治、民主转型和中

国地方政府行为。目前已经在《世界政治与经济》、《公共管

理学报》、《社会科学》、《中国行政管理》等学术刊物上发

表论文 10余篇。

目录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解释对象:二战后东亚

国家的政治转型

第二节研究视角:政治转型中

的精英和结构

第三节研究方法:案例分析与

比较研究

第二章解释政治转型

第一节解释视角的转变:从结

构到行动者

第二节转型次序与转型模式

第三节结构性因素、精英力量

与政治转型

第三章分析框架:体制性吸纳

与政治转型

第一节概念界定

第二节体制性吸纳、精英力量

与政治转型

第四章韩国:从威权到民主

第一节二战以来韩国政治转

型的历程

第二节体制性吸纳与韩国精

英派别力量的变化

第三节体制性吸纳与威权体

制的维持

第五章新加坡:从民主到威权

和威权政治的维持

第一节二战以来新加坡政治

转型的历程

第二节体制性吸纳与从民主

党威权的政治转型

第三节体制性吸纳与维权体

制的维持

第六章菲律宾:民主和威权的

交替

……

Page 10: jifengshuxunno 372

季风本周推荐

10

《“向苏联老大哥学习”运动纪实》李斌 著 / 叶健君 编 / 东方出版社 / 2014-9 / 36.00 / 中苏关系

本书沿历史发展脉络,对“毛泽东访问苏

联”、“中苏友好月”、“苏联专家来华支援

中国建设”等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回顾与梳理,

全面记载还原中国“向苏联老大哥学习”的种

种历史真相。本书语言流畅,史料真实、准确,

并揭秘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展示出中

国发展进程的曲折跌宕。

叶健君,现任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副

主任、研究员。长期从事中共党史研究与写作,

曾策划主持编写了《中国抗日战争年度焦点》

(3 册)、《聚集红都》系列从书(4 册)、

《聚集红墙》(4 册)等二十多部书籍,撰写

《湘籍共产党人的精神》、《毛泽东与王明》

等个人著作 4部,发表了《刘少奇对社会主义

政治体制的改革》《对王明关于抗日民族统一

战线主张的深层剖析》等三十多篇论文,参编

各类书籍三十多部,曾获省社会科学成果优秀

奖。

目录

一、毛泽东等相继访问苏联,中央确定向苏联

学习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建国策略

二、中国人民对苏联产生前所未有的热情,举

国欢庆“中苏友好月”

三、苏联帮助中国初步打下工业基础,中国经

济建设全面发展

四、美国人和欧洲人撤走后,苏联一批批教师

来到中国的高等学校。

五、农业领域学苏联,尽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沿着苏联农民的道路前进”

六、水利、交通、建筑领域学苏联,当年许多

标志性工程现在仍可见到

七、国防建设学苏联,“边干边学,建成学会”

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

八、“科学上也要倒向苏联”,“也要‘走俄

国人的路’,不要‘不走样地学’”

九、中苏关系破裂,“向苏联老大哥学习”的

口号已成为过去式,毛泽东提出要走自己的路

节选

毛泽东等相继访问苏联,中央确定向苏联

学习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建国策略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后,中共开始了经济恢复和建设的工作。可是,

我们缺乏经验、知识不足、技术落后,如何才

能把一穷二白的旧中国建设成为繁荣昌盛的

社会主义新中国?

面对这一至关重要的问题,中共领导人确

立了“一边倒”外交方针,即倒向社会主义苏

联、倒向社会主义阵营;同时,摆正了自己为

“小兄弟”的地位,确立了“向苏联老大哥学

习”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建国策略。

建国前夕,刘少奇的苏联之行,是新中国

确定“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先声,是“小兄弟”

第一次向“老大哥”全面提出学习的愿望,也

是新中国全面学习“老大哥”的试探和铺垫。

Page 11: jifengshuxunno 372

季风本周推荐

11

《毛泽东:雄关漫道(上下)》阿兰·鲁林 (Alain Roux)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14-9 / 148.00 / 毛泽东思想研究

1966 年 7 月 8 日,毛泽东写信给他的妻子

江青:“在我身上有些虎气,是为主,也有些

猴气,是为次。”老虎是“山中之王”,拥有

绝对的权力,雄武勇猛,力破万难;猴子则灵

敏多变,能屈能伸,弄险有方。在本书中,法

国汉学家鲁林教授以一个西方学者的认识视

角和话语体系,查考了大量从未出版的资料,

摆脱了简单的脸谱化模式,并以审慎的态度,

按照时间顺序,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富有远见、

醉心诗词、个性复杂的毛泽东的画像。著名汉

学家毕仰高曾如此评价这部资料翔实的毛泽

东传记:“不仅细致,而且可信、精确、公正。”

阿兰.鲁林(Alain Roux),法国当代著

名汉学家、历史学教授,任教于巴黎第八大学

(圣德尼大学)和国立东方语言与文化学院。主

要研究方向为毛泽东生平、20 世纪中国劳工运

动、民国时期的政治精英。迄今共出版《20 世

纪的中国》、《30 年代上海的工人运动》、《瞿

秋白传》(合著)、《中国文化大革命》等九

部专著。

目录

目录(上册)

第一部分 叛逆者(1893—1927)

第一章 不可能的上升之路(1910—1919)

第二章 一个湖南的民主主义者(1919—1921)

第三章 斗士(1921—1925)

第四章 选择了这个命运(1925—1927)

第五章 毛泽东转入地下(1927年 7月—12月)

第二部分 革命者(1927—1945)

第六章 华南地区的红色政权

第七章 失败(1931—1934)

第八章 毛泽东的“报复”(1934 年 10 月—1937

年 9 月)

第九章 毛泽东思想的诞生(1937—1941)

第十章 延安之路(1942—1945)

注 释

目录(下册)

第三部分 领袖(1945—1976)

第十一章 胜利者(1945—1949)

第十二章 激进的创建者(1949—1956)

第十三章 理想主义掌权(1957—1959)

第十四章 理想主义(1959—1962)

……

节选

沁园春·雪

(1936 年 2 月—1945 年 8 月末)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Page 12: jifengshuxunno 372

季风本周推荐

12

《再思毛泽东:毛泽东思想的探索》尼克·奈特 (Nick Knight)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14-9 / 49.80 / 毛泽东思想研究

为研究毛泽东——这位1976年辞世的中国革命开拓者和中

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通过收集一些新

近发现的由毛泽东执笔的著作,尼克·奈特重新审视了毛泽东

思想里一些具有争议性的内容,并对毛泽东进行了“再思”。

《再思毛泽东:毛泽东思想的探索》系统且全面地分析了毛泽东

关于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在中国革命中所起作用的观点,阐释

了毛泽东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理论尝试,以及他

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解。在解读毛泽东思想的过程中,奈

特对所涉及的一系列理论难题进行了探究。《再思毛泽东:毛泽

东思想的探索》对许多固有的关于毛泽东及其思想的评述提出

了挑战。这本著作对研究中国历史与政治,以及研究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学者和学生来说颇具吸引力。

尼克·奈特,先后获得昆士兰大学文学学士学位,伦敦大

学理学硕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现为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

教授。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涉及中国共产主义政治与历史、毛泽

东思想、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哲学等。尼克·奈特是当

代西方毛泽东研究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率先对全球范

围内的毛泽东研究进行学术思想史的梳理,并将其概括为几种

不同的研究模式。他曾多次来中国访问和研究,目前仍与我国

毛泽东研究领域的一些学术机构和学者保持着联系。尼克·;

奈特在研究毛泽东的过程中尤为主义对第一手史料的把握,以

及对前沿方法论的运用。与此同时,他还进行关于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研究,主要研究对象包括瞿秋白、艾思奇等学者。

目录

第一章前言:再思毛泽东

第二章方法论问题一:对毛泽

东和毛泽东文本的再思考

经验主义:阐述与批判

毛泽东文本:读者的作用

毛泽东思想的影响:系谱的问

连续性与非连续性:分期的问

结论

第三章方法论问题二:毛泽东

的马克思主义观

存在一个“正统的”马克思主

义吗?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者吗?

如果是,又是哪种?

结论

第四章毛泽东思想中的工人

阶级与农民(1923—1945)

联合农民,1923—1927

农村革命,1927—1930

工人阶级力量和国家形成,

1931—1934

抵抗与改革,1937—1945

结论

第五章政治和构想:毛泽东思

想中的历史时期与未来思想

(1937—1945)

中国传统中的历史分期和未

来思想

再思毛泽东:毛泽东思想的探

马克思主义传统中的历史分

期与未来

毛泽东思想的双重分期:“三

时代”和“五阶段”

……

Page 13: jifengshuxunno 372

季风本周推荐

13

《民主与现代社会》李强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14-8 / 49.00 / 民主研究

民主与现代社会》为新政治科学论丛的第 3辑,本辑延续

前两集的风格,讨论的核心问题是民主理论,其中包括:洛克

有没有民主理论、托克维尔是民主的还是自由主义的、公民社

会与西班牙民主化以及对汉娜阿伦特的解读等。本书还包括 4

篇对国外重要政治著作的书评。

李强,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

部长,北京大学中国社会调查中心主任,欧洲研究中心主任,其

主编的《新政治科学论丛》和《欧洲研究丛书》在北京大学出

版社陆续出版。

目录

编者的话

主题论文

洛克有没有一种民主理论?

民主的抑或自由主义的托克维尔从当代政治思想家眼里看托克

维尔

在民主主义与精英主义之间——西方学术界关于密尔民主理论

研究的争论

美国选举经费规范的宪政争议:防止腐化、言论自由与政治平

公民社会与西班牙民主化

沃林:一位民主的批评者

现代民主内部的张力

专题研讨

奥克肖特的霍布斯研究

论休谟对英国“乡村派”的批

英国观念论:一个消逝的思想

传统?

分权、权威与公议:黄宗羲政

治思想的渊源与新变

阿伦特专题

笔谈:阿伦特与现代世界

节选

他在其代表作《托克维尔》中

着重分析了托克维尔所处的

智识背景以及与这一背景相

关联的问题意识。泽登托普指

出,托克维尔主要著作都是为

了回应法国大革命前后历来

已久的“大辩论”,即大革命

是自由的开始还是结束。正如

泽登托普所言,托克维尔关心

的几乎所有问题,从大革命本

身,到与大革命相伴随的社会

平等化和原子化的趋势及其

后果,再到民主社会平庸化的

特点,等等,都在托克维尔之

前的法国知识分子那里有过

论述。托克维尔对这些问题的

总结和回应无疑达到了一个

前所未有的理论深度,但总体

来说他是在回应当时法国人

所迫切关心的问题。而在泽登

托普看来,托克维尔及其所处

的传统与英同的自由主义传

统有着——此非常有趣的不

同。

Page 14: jifengshuxunno 372

季风本周推荐

14

《我们人民:转型》布鲁斯·阿克曼 / 田雷 /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2014-8 / 54.00 / 宪法研究

美国宪法的变革并非看上去那样温良恭

俭让,而是一种不断遭遇革命性的断裂并回应

以宪法性的续造的历史进程。本书提供了理解

美国宪政史的新视角,布鲁斯·阿克曼在《我

们人民:转型》中深描出宪政史上三次“宪法

时刻”的来龙去脉。在阿克曼的笔下,建国之

父并不是保守的文雅之士,正是联邦党人通过

建国时刻的革命之举开启了延续至今的美国

道路;而在血流成河的美国内战后,林肯与共

和党人宣告“自由的新生”,效法建国联邦党

人的“违法”实践,才将内战修正案写入了美

利坚民族的高级法;美国的现代宪法秩序诞生

于大萧条的阵痛中,罗斯福以及新政改革者击

败了由保守派骑士控制的联邦最高法院,在这

次“不成文的宪法革命”后,放任自由的秩序

一去不复返,迎来的是即便里根革命也未能抹

杀的以社会正义为旨归的新政自由主义。

布鲁斯·阿克曼,美国当代宪法学家与政

治理论家,1943 年出生于纽约市,先后毕业于

哈佛大学(1964 年)和耶鲁法学院(1967 年),

曾任教于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学院、耶鲁法学院

和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自 1987 年始担任耶

鲁大学斯特林法学与政治学讲座教授。阿克曼

教授在政治理论、美国宪政与比较宪法领域内

均有卓越的原创学术贡献。他的代表作品《我

们人民》多卷本被认为是“过去半个世纪在整

个宪法理论领域内所进行的最重要的工程”,

2010 年因《美利坚共和国的衰落》的出版而入

选《外交政策》评选的全球百大思想家。

目录

序言

致谢

总译序

第一编 建国

第一章 高级立法

第二章 重新理解建国

第三章 建国作为先例

第二编 重建

第四章 形式主义者的困境

第五章 总统领导的模式

……

节选

阿克曼文集

这套丛书还有 《我们人民》,《美利坚共和国

的衰落》,《建国之父的失败》,《自由革命的

未来》。

Page 15: jifengshuxunno 372

季风本周推荐

15

《起火的世界》蔡美儿 / 刘怀昭 /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 2014-6 / 39.00 / 民主政治研究

过去二十年以来一个相当盛行的观点是,

自由市场与民主的结合能够给第三世界带来

改变,能够扫除与欠发达俱来的种族仇恨及宗

教狂热。在这本书中,耶鲁大学法学教授蔡美

儿通过她敏锐的观察与实地研究,出人意料地

告诉我们,为什么很多发展中国家在接受了自

由市场民主之后,实际上却成了种族暴力的牺

牲品。

蔡美儿让我们看到,在全球的非西方国

家,自由市场如何让财富高度集中在激起民愤

的少数族群手上。这些主导市场的少数族群,

比如东南亚的华人、前南斯拉夫的克罗地亚

人、拉丁美洲及南非的白人、西非的黎巴嫩人

及后共产主义俄国的犹太人,最后都成为暴力

仇恨的标靶。与此同时,民主又赋予贫困的大

多数以力量,因而放纵了种族纷争、掠夺甚至

种族屠杀。作者还指出,美国已成为世界上最

惹眼的主导市场的少数群体,这也是反美主义

在世界各地兴起的原因之一。蔡美儿是全球化

之友,但她敦促我们要分散全球化的利益、避

免其最具破坏性一面的影响。

蔡美儿,“虎妈”,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

学术研究领域包括国际商贸、法律与发展、种

族冲突及全球化问题。蔡美儿 1962 年出生于

美国伊利诺州的香槟城,其父母为菲律宾华

裔,祖籍福建。她于 1984 年获得哈佛大学学

士学位,1987 年从哈佛大学法学院毕业并获法

律博士(JD)。蔡美儿先后在杜克大学、哥伦

比亚大学、斯坦佛大学、纽约大学做客座教授。

2001 年起受聘为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2005

年晋升为小约翰•达夫法学讲席教授,2011 年

初出版《虎妈的战歌》一书,在全球范围内引

起关于东西方文化与子女教养方式的激烈辩

论。蔡美儿的著述包括:《帝国时代》(Day of

Empire)、《虎妈的战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及《三件法宝》(Triple

Package)。

目录

中文版新版序言

致谢

前言全球化与种族仇恨

第一部分全球化的经济影响

第一章红宝石与水稻

华裔少数族群在东南亚的主导地位

第二章骆马胚胎、大农场以及蓝筹第一股

拉丁美洲的白人富豪

第三章第七位寡头

后共产主义俄罗斯的犹太亿万富翁

第四章“喀麦隆的伊博人”

在非洲主导市场的少数族群

第二部分全球化的政治后果

第五章对市场的反弹

以种族为标靶的攫取及国有化

第六章对民主的反击

裙带资本主义和少数族群统治

第七章对主导市场的少数族群的反击

驱逐与种族灭绝

第八章混血

同化、全球化和泰国的案例

第三部分种族民族主义和西方

第九章西方自由市场民主的里层

……

Page 16: jifengshuxunno 372

季风本周推荐

16

第二部分

《辛亥日志》

《重启:新改革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人生第一等事:王阳明及其后学论“致良知”》

《跨文化视野中的奥古斯丁:拉丁教父的新柏拉图主义源流》

《一个社会的悲伤与勇气》

《讲理》

Page 17: jifengshuxunno 372

季风本周推荐

17

《辛亥日志》梅新林、俞樟华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4-9 / 58 / 辛亥革命

本书是海内外第一部以日志体形式全面

系统记录 1911 年发生的重要历史事实的文献

性、工具性与学术性著作。

本书截取历史上发生辛亥革命的辛亥之

年为特定研究时段,始于公元 1911 年元旦,

终于辛亥年除夕——相对于阳历而言,往后延

伸至公元 1912年 2月 17日;相对于阴历而言,

往前延伸至庚戌年十二月初一日。

本书以日志体的著述体例,逐日记录辛亥

年所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包括政治、经济、

军事、外交、学术、教育、社团、党派、报刊

等各个重要方面的活动和事件,根据历史事实

与研究需要,适当兼采外国的相关历史事件,

分正文条目和按语两部分。按语主要记录历史

文献原件、交代事件原委、补充背景材料、介

绍人物事迹、评价历史事件的得失和价值等。

梅新林,浙江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学博士。兼任教育部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

会委员,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

科学文摘》、《文学遗产》、浙江省社联副主

席等职。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浙

东学派编年史及相关文献整理与研究》等国

家、省部级项目 10 余项,著有《红楼梦哲学

精神》等多部学术著作,主编《中国学术编年》

(9卷 12 册),发表论文 100 余篇,任《江南

文化世家研究丛书》主编。获教育部高等学校

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与三等奖、国家新

闻出版署第二届“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图

书奖各 1项,浙江省人民政府社科成果奖一等

奖 1项、二等奖 4项。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

“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

节选

1911 年 1 月

1 日(宣统二年十二月初一日)

江苏苏州马车夫抗捐,一律罢工。

上海劝捐在马路上添装地龙头,以便一旦

发生火灾可以及时救火。

上海《申报》发表《东三省各界人民代表

董之威等上监国摄政王请愿即开国会书》、《资

政院议员邵羲提议修改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

法案》。

按:1908 年 8 月,清廷在立宪派的要求下,

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议院法选举法要

领》和《议院未开以前逐年筹备事宜清单》,

拟在九年以后召开国会,颁布宪法。宣统元年

九月,各省咨议局同时开幕,立宪派决定以咨

议局为阵地,发起国会请愿运动。同年底,江

苏咨议局议长张謇召集 16 省咨议局代表在上

海开会,决定组成赴京请愿代表团。是年十二

月初六日“请愿国会代表团”33 人向都察院呈

递请愿书,要求一年内即开国会,遭到清政府

的拒绝。第一次请愿运动失败后,接着又先后

发生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请愿运动。在

各方面压力下,清政府被迫允许缩短“预备立

宪”的期限,将九年改为五年,在国会召开前

两年先成立新内阁,同时下令遣散各地请愿代

表,各地请愿活动被迫停止。

黄兴在新加坡芙蓉筹款会议上发表演说,

到会者 30 余人。

Page 18: jifengshuxunno 372

季风本周推荐

18

《重启:新改革时代的中国与世界》李稻葵 /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 2014-9 / 45.00 / 经济体制改革

欧美金融危机以后,世界经济的游戏规则

发生了变化。中国,正在启动新一轮的改革。

新的改革,带来了各种发展的机遇。但全球化

的经济联动,需要我们把自身的发展放到世界

这个棋盘上考虑。如何厘清世界经济新的游戏

规则?新一轮改革中的机遇又在何处?《重启:

新改革时代的中国和世界》中以全球性的视

角,纵论新改革时代的中国与世界,以全球性

视野解读中国下一步改革的思路、方向与可操

作性,阐释未来全球版图上中国与世界的互动

关系,让我们在摸索中有所依仗。拨开重重迷

雾,点拨机遇所在!

李稻葵,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经济管

理学院弗里曼讲席教授,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

经济研究中心(CCWE)主任,清华大学苏世民学

者项目(Schwarzman Scholars)主任,长江学

者特聘教授,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世界经

济学会副会长,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议程委员

会委员。

1985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1992 年获得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曾先后

任教于美国密歇根大学及香港科技大学;并曾

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三年评估顾问以及

世界银行项目顾问、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

员会委员、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国家研究

员、中国留美经济学会(CES)会长等职。

2006 年被华尔街通讯社评为中国十大经

济学家,2010 年被评为 CCTV 年度经济人物。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新旧之战——变化的世界经济需要新

思维

危机后的世界变好了吗

金融危机的时代呼唤全新经济思维

穷国、富国与中国:金融危机后的新三国演义

如何应对即将全面爆发的欧债危机

世行换届,中国人应争取当行长

在迪拜看到中国力量

第二章 改革新共识——驶向深处的中国经济

中国经济正在发生静悄悄的革命

十八届三中全会打开中国经济新格局

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已经来到

……

内容链接

比欧债危机更加严重且尚未完全爆发的危机,

是美国经济、金融的进一步动荡。美国的财政

问题远比欧洲严重,其基本财政赤字占 GDP 的

7%以上,人均负债水平达到 10 万美元之多。

这一系列困难不可能简单通过货币政策的量

化宽松来应付过去,根本性地削减福利性开

支、增加财政税收的改革措施是不可避免的。

虽然改革是让美国经济走出泥潭的必由之路,

但问题是,美国的危机远远没有全面爆发,避

免危机的改革迄今还完全没有启动。可以预

见,在美国新总统上台之后,这种改革的压力

会与日俱增。在美国国内的政局不断拖累改革

进程,而欧洲逐步走出欧债危机阴影、步入改

革道路之时,全球金融界的焦点将重聚美国。

最让人担心的是,经不起推敲的美国公共财政

数据,会令资本市场产生新一轮的动荡,美债

危机、美元危机将会冲击整个世界。

Page 19: jifengshuxunno 372

季风本周推荐

19

《人生第一等事:王阳明及其后学论“致良知”》[瑞士]耿宁 / 倪梁康 / 商务印书馆 / 2014-8 / 95.00 / 思想评论

本书是瑞士汉学家耿宁关于阳明心学的

专著。特点在于作者尝试用现象学方法论解读

阳明心学,这种尝试并不是希冀将阳明心学转

换为现象学的研究,而是希望现象学作为一种

探寻“本心”(阳明心学语“致良知”)的工

具能够为人所接受。《人生第一等事:王阳明

及其后学论"致良知"(套装上下册)》由上、下

两部构成。第一部分论述王阳明的生平与思

想,主要围绕其“致良知”的主张进行。第二

部分致力于论述欧阳德、王艮、邹守益、钱德

洪、王畿、聂豹、罗洪先对“致良知”在本体

论、工夫论方面的各种相同的和不同的理解,

以及因不同理解而产生的相互论辩,以及通过

论辩而得以展示的种种诠释可能和修习可能。

在此过程中,阳明心学于各个方向上得到实质

性的充实和进一步的展开,当然也同时经历着

可能的自身分化与离异。

目录

前言

总引论 明代中期儒者的一些生活状况

第一部分 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与他的三

个不同“良知”概念

引论

第一章 王阳明的第一个“良知”概念:向善

的秉性(“本原能力”)

第二章 王阳明的第二个良知概念:对本己意

向中的伦理价值的直接意识(本原意识、良心)

第三章 王阳明的第三个良知概念:始终完善

的良知本体

第四章 对王阳明三个良知概念之区分的一个

历史证明。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 对于伦理正确的行为而言,良知是否

充分的问题:对此还需要附加的认识吗?

第二部分 王阳明后学之间关于“致良知”的

讨论

引论

第一章 钱德洪与王畿之间的讨论:“致良知”

究竟是通过依照良心的行为,还是通过对“良

知本体”的明见?

第二章 王畿通过“觉良知本体”来“致良知”

第三章 聂豹一方面与欧阳德、邹守益,另一

方面与王畿进行的讨论:“良知本体”必须在

先于所有动的静中实现吗?

……

丛书

中国现象学文库·现象学原典译丛

这套丛书还有《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当

代艺术的哲学分析》,《现象学运动》,《心的

现象》,《时间概念史导论》 等。

Page 20: jifengshuxunno 372

季风本周推荐

20

《跨文化视野中的奥古斯丁:拉丁教父的新柏拉图主义源流》

陈越骅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2014-8 / 39.00 / 人物研究

本书在跨文化的学术视野中,以拉丁教父

奥古斯丁为主要研究人物,通过阐释相关的社

会文化背景,重点分析他引用普罗提诺的思想

文本,解释了他如何以信仰为基点吸收新柏拉

图主义哲学,深入讨论了古代西方文明进程中

的哲学与宗教的互动关系。

陈越骅,广东人,清华大学哲学博士,任

教于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研究领域包括:跨文

化研究、宗教学研究、古希腊罗马哲学、共同

体伦理和传统知识论等。

节选

哲学与宗教的区别在于崇拜对象和侍奉

方式的差别:(1)希腊哲学家崇拜多个神灵;

(2)他们不遵从《圣经》的诫命;(3)不守

“爱上帝”和“爱人如己”。首先,希腊人有

传统的奥林匹斯诸神崇拜。当然,希腊哲学中

也有崇拜唯一神的理神论,特别是柏拉图神学

传统。其次,哲学家依靠的是人的感知和理性,

彼此间意见纷繁,偶有瞥见真理,但缺乏直接

源自上帝的引导,相比之下,基督教则有和谐

统一的圣典。对于“爱”,我们可以这么理解:

其一,希腊哲学中并非缺乏对神的爱,但这爱

只是“仰承”,超越性有余而内在性不足;其

二,哲学虽然与宗教目标一致然而它太过艰

深,而“不适宜学哲学的人占据人类的大多

数”,这使得希腊哲学常常变成少数人的特权

而与“爱邻人”的宗教精神不符。但是,普罗

提诺的柏拉图主义哲学与其他希腊哲学不同,

在奥古斯丁那里始终具有特殊的地位。

目录

导论

第一章哲学与宗教在跨文化中的纠缠

一希腊文化中的宗教与哲学

二罗马文化中的宗教与哲学

三基督教文化中的宗教与哲学

四反思古代的宗教与哲学

第二章奥古斯丁与普罗提诺的相遇

一古代晚期的历史背景

1.从“罗马和平”到三世纪危机

2.统一的需求与基督教的崛起

3.罗马的陷落与文化转型

二普罗提诺的新柏拉图主义哲学历程

1.何谓新柏拉图主义?

2.哲学家普罗提诺

3.宗教者普罗提诺

4.成圣者普罗提诺

三米兰圈子的宗教与哲学氛围

1.早期奥古斯丁

2.何谓米兰圈子?

3.奥古斯丁的皈依

四奥古斯丁与柏拉图主义哲学

1.基督教是真哲学

2.柏拉图主义是同路人

3.谁是智慧的教师?

4.折衷主义

第三章形而上学:双城与双界

……

Page 21: jifengshuxunno 372

季风本周推荐

21

《一个社会的悲伤与勇气》石述思 / 九州出版社 / 2014-8 / 36.00 / 散文集

本书主要围绕当下中国社会面临的各种

问题进行论述,从国家政策、价值观、贫富差

距、教育问题、文化现象、热门话题等方面揭

示当下中国之现状。本书语言犀利而不激进,

思想深刻而不哗众取宠,有高度的现实意义,

是一本能真正反映当下中国社会真实现状的

良心之作。

石述思,河南郑州人,资深媒体人。毕业

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现担任《工人日报》

社会周刊编辑部主任。现担工人日报社会周刊

编辑部主任,国务院新闻办《中国网》专栏作

家、专家。七获中国新闻奖,数十次获省部级

各类新闻奖项,发表各类新闻作品 200 万字。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谩骂不能救中国

请放过旧金山空难女生

中国减税的前提是什么?

大学生撞倒老太后竟变身绑匪

最美的一个富二代

第二章 我常年关心的一些问题

中国式讨薪缘何又掀高潮?

中国孩子最缺啥?

中国孩子的心愿是什么?

韩国民众为何不反对 PX?

中国改革最难点在哪?

白菜为何卖出“猪肉价”?

农村孩子上大学难就业更难吗?

第三章 让我们感到沉痛的现象

官员的隐私在哪里?

公款吃喝是哪门子“内需”?

84岁卖粥奶奶捐助灾区令人无比沉痛

当道德遭遇质疑

中国大学的病态在哪里

……

节选

一群怀揣梦想的孩子,在学校组织下,花

着比正常旅行贵一倍的费用,绕道韩国乘坐便

宜的飞机,结果出了意外,两个据说品学兼优

的花季女生罹难。这场发生在旧金山的悲剧震

惊了全国。

在一个充斥着冷漠和功利的时代,有那么

多人能对素昧平生的同胞一掬同情之泪,进行

深切哀悼,无疑是值得上《新闻联播》的正能

量。

但围观效应像病毒一样持续发酵。她们的

身份很快被披露,成群的记者萦绕在其悲伤的

家长和同学周围,网络上用近乎人肉搜索的方

式对这两个不满 18 岁的女孩进行深度曝光。

或许这些都是出于好心,但有时这样的好心却

是通向地狱的阶梯。

对于死于意外的任何无辜者,全世界通用

的术语都是“让亡灵安息”。如果你参加过追

悼会,就知道你唯一能做的事就是面对死者肃

穆默哀,而不是如此痴迷于她们生前美丽的容

貌和勤奋好学的光荣事迹。中国是个缺少死亡

教育的国度,每个人的死亡都难以摆脱被过度

消费的威胁。美国一本名为《死亡课》的教材

中,提醒所有悼念者:不要不断去揭死者家属

的伤疤,永远不要对他说:我理解你此刻的感

受——你永远理解不了。

……

Page 22: jifengshuxunno 372

季风本周推荐

22

《讲理》王鼎钧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2014-8 / 28.00 / 写作

本书从一个国文老师的作文课开始,通过

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层层推进,给出议论文写

作的关键步骤:建立是非论断的骨架——为论

断找到有力的证据——配合启发息想的小故

事、权威的话、诗句,必要的时候使用描写、

比喻,偶尔用反问和感叹的语气等——使议论

文写作有章可循,不誉为研习者的路标。而书

中丰富的事例,也是台湾社会发展的一面镜

子。

王鼎钧,山东兰陵人,1925 年生,抗战末

期弃学从军,1949 年到台湾。曾在报社任副刊

主编,也当过教师。51 岁时移居美国,一直在

纽约居住。他的创作生涯长达大半个世纪,长

期出入于散文、小说和戏剧之间,著作近 40

种,以散文产量最丰,成就最大。20 世纪 70

年代他的“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

生试金石》和《我们现代人》三本励志小品文),

在台湾总发行量逾 60 万册。他淡薄名利,穷

毕生之力于“写出全人类的问题”,风格多样,

题材丰富。丰沛的内在能量,不渝的创作忠诚,

对散文艺术的努力开拓,使之成为一代散文大

家。

目录

“作文四书”总序杨传珍

新版前言

讲理

是非法

拿证据来!

说故事

肌肉

诗云

绘影绘声

……

丛书

王鼎钧作品系列

这套丛书还有 《关山夺路》,《昨天的云》,

《左心房漩涡》,《怒目少年》,《作文十九问》

等。

Page 23: jifengshuxunno 372

季风本周排行

23

季风本周排行

1 2 3

非学术类

序号 书名 出版社 作者 单价

1 钢笔楷书基础练习 宁波 宁波书法教育研究会 10

2 地平线 上海译文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26

3 追风筝的人 上海人民 [美]卡勒德.胡赛尼 29

4 (特集)知日·杂货 中信 苏静 35

5 给孩子的诗 中信 北岛 30

6 日和手帖;我们终究都是一个人 中信 苏静 主编 42

7 洗澡之后 人民文学 杨绛 29

8 缓刑 上海译文 [法]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30

9 (蓝卷)现代诗 110 首 北京三联 蔡天新 43

10 (红卷)现代诗 110 首 北京三联 蔡天新 42

Page 24: jifengshuxunno 372

季风本周排行

24

1 2 3

学术类序号 书名 出版社 作者 单价

1 其人如天:史记中的汉人 深圳报业 薛仁明 36

2 21 世纪资本论 中信 [法]托马斯·皮凯蒂 98

3 (增补本)吴宓与陈寅格 北京三联 吴学昭 49

4 当知识分子遇到政治 中信 [美]马克·里拉 38

5 一战简史:帝国幻觉 中信 [英]诺曼·斯通 38

6 弱者的抗争:美国宪法的故事 中国政大 陶龙生 25

7 传习录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王阳明 39

8 (1932-1945 上海)性别与战争 社科文献 陈雁 79

9 微表情心理学全集-

人际交往中的心理策略 中央编译 陈璐 39.8

10 王尔德的美丽哲学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英]奥斯卡·王尔德 32

Page 25: jifengshuxunno 372

声音

25

声音看看美国如何防止拐卖儿童:三名孩子改变美国历史--美国的失踪儿童干预系统

余英时:怎样读中国书

四弟子忆余英时

习仲勋建议制定《不同意见保护法》

【许成钢】讨论改革要讲常识,要看人均GDP

大报人储安平《客观》创刊号文章:我们的立场

看看美国如何防止拐卖儿童:三名孩子改变美国历史--美

国的失踪儿童干预系统洛杉矶华人网(2014-10-08)

1979年 5月 25日,6岁的艾坦(Etan Patz)准备第一次独自出门。这个纽约小男孩信心满满,告诉父母要自己穿过两个街区,去搭乘校车。得到同意后,艾坦背着书包,头戴印有“未来航班

Page 26: jifengshuxunno 372

声音

26

机长”的帽子出发了。可这竟是父母与孩子的最后一次见面,在这短短的上学路上,艾坦失踪了。

无数记者和警察蜂拥到这对愁眉苦脸的父母面前,看他们如同祥林嫂般一遍又一遍拼写着

“艾坦…唉-坦(Etan…ay-tahn)”。随之,媒体的大量报道牵动了整个国家的神经,摄影师父亲给艾坦拍的那张咧嘴开心笑的照片,被登上了覆盖全城的寻人海报,被印在了牛奶盒的侧面进入

千家万户,甚至登上纽约时报广场的广告牌。

但艾坦终究没有回来,对于整整一代美国人而言,那个戴着棒球帽的童稚笑容是如此令人痛

彻心扉。人们发现,艾坦的失踪背后,正折射出学校与家长联系不紧密的漏洞,也暴露了警方低

效无能的现状,根据不同的司法辖区规定,警方甚至要在孩子失踪 24-72小时后才会有所反应。

先贤虽并没有为美国社会构建万无一失的制度体系,却留下了更宝贵的、可简称为“危机-反思-进步”的自体更新模式。1983年,里根总统宣布艾坦失踪的 5月 25日为“国家失踪儿童日”,美国社会开始真正重视失踪儿童问题,并开启了为期近 10年的“牛奶盒寻人活动”。作为美国最知名的失踪儿童,艾坦的不幸遭遇永远改变了美国,直接影响了接下来一系列法律出台与制度

更新,挽救了无数美国儿童。

时间到了 1981年 7月 27日,佛罗里达州一个闷热的午后。6岁的亚当(Adam Walsh)听从妈妈的安排,在百货商场里看几个孩子打电子游戏。但七分钟后,当亚当的母亲赶来接他的时候,

游戏机前却空无一人了。

焦急的父母印了 15万份寻人启事,贴满了全城的大街小巷。但噩耗还是击中了这个家庭:两周后,渔民在 120英里外的灌溉渠内打捞上来了亚当的头颅。于是,悲痛欲绝的父母向媒体讲述警方是多么不靠谱:在亚当失踪的当天下午,其母就报了警,警方却不但没有及时响应,更告

诉媒体“失踪和绑架应该没有关系”;当次日亚当的父亲去警察局追问进展时,警方却回问:“你

有什么建议吗?”

虽然杀害亚当的杀手在两年后自首,亚当夫妇却决定从此走上维护儿童安全的道路。在国会

山召开的《失踪儿童法案》听证会上,并不精通法律和政治的亚当父亲,却用一句话打动了众人:

“一个能发射航天飞机并让它回到地球的国家,竟然没有一个为失踪儿童设立的信息搜集和服务

中心?”

随后,《失踪儿童援助法案》也在Walsh夫妇的参与下通过。该法案呼吁在全美范围内建立一条失踪儿童免费报警热线,以及全美失踪儿童的信息汇总和甄别中心。同年,Walsh夫妇成立了非营利组织“全国失踪与受虐儿童服务中心(NCMEC)”,打开了解决失踪儿童问题的关键之门。

1980年代后期,沃尔玛超市启用了儿童安全警报系统,并为纪念亚当而将系统命名为“CodeAdam”。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在超市走失,可立即求助于此系统,超市所有出入口将全部封闭,工作人员立即进行搜寻,如果 10分钟内找不到孩子,将立即由警方接手。此后,这一系统被全美众多超市、商场、医院、博物馆等公共设施采用。

然而悲剧还在继续,1996年 1月 13日,9岁的安伯(Amber Hagerman)在骑车时被绑架。她的尖叫引发了邻居的关注,但这起发生在光天化日下的绑架却依然带来了最悲惨的结局:4天

Page 27: jifengshuxunno 372

声音

27

后,她的尸体被发现。

当地居民要求当地广播电台比照天气预报,以同样的频率和力度不间断播出失踪儿童的新

闻。半年后,在一场记者会上,有当事者回忆起在寻找安伯的过程中,媒体是如何帮上了大忙。

这个信息终于传到了警方的耳朵中,于是经过一系列打造升级后,一个接驳美国紧急警报系统,

通过电台、电视台、电子邮件、交通提示、短信、facebook、google等多种渠道,向全国发布失踪儿童信息的庞大系统上线了。这个名为“Amber”的系统所发布的内容由警方决定,通常包含了失踪儿童特征、嫌疑犯特征,以及嫌疑犯的车辆描述和车牌号码。

如果说“Code Adam”解决了儿童在公共场合失踪的问题,“Amber系统”则彻底将失踪儿童和嫌疑犯置于民众的海洋中。1996年以来,这个系统已经成功寻回或解救了 602名失踪儿童。以 2011年为例,在通过 Amber系统成功寻回失踪儿童的案例中,有 50%是因为公众或警方通过Amber警报发现了嫌疑犯的车辆;39%是因为公众接到警报后,提供了目击线索等关键信息;更有 11%的案例,是嫌疑犯收到警报后释放了被绑儿童。

三名不幸的失踪儿童,却彻底改变了美国解决儿童失踪问题的轨道,其影响之深远,从一组

数字便可以看出:1990年时,全美只有 62%的失踪儿童可以被找回,而如今,这一比例已经变为 97.7%。

正如亚当的父亲,后来成为 Fox电视台《头号通缉犯》(这个节目帮助警方找回了 65名失踪或被绑架的儿童)主持人的 John Walsh所言:“记住,你的参与能改变一切”!

结语:艾坦、亚当与安伯三个孩子以自己的生命塑造了美国失踪儿童干预系统。

回看国内,2013年 3月,长春失踪儿童被杀事件令人扼腕。4月,江西万安也发生一起儿童神秘失踪事件。8月山西被挖眼的男孩小斌等等影响巨大的案件。

人们习惯点蜡烛、习惯说“一路走好,天堂没有痛苦”、习惯去“祈福”。

2007年《凤凰卫视》报道,中国每年约有二十多万儿童失踪,找回的概率 0.1%左右。

我们难道除了祈福、除了哀思就没有别的了么?我们是否该好好反思 Adam的父亲 JohnWalsh所言:“记住,你的参与能改变一切”!■

Page 28: jifengshuxunno 372

声音

28

余英时:怎样读中国书

余英时 思想潮(2014-10-06)

读书方法因人而异、因目的而异、因学科而异、因书而异……所以读书方法是很不容易写的

题目。而且一提到“读书方法”,好像便给人一种印象,以为读书有一定的方法,只要依之而行,

便可读通一切的书。这是会发生误导作用的。《开卷》专刊以“我的读书方法”辟为专栏是一个

比较聪明的作法。因为读书方法确是每个人都不一样。

但是我在构思这篇短文时,还是不免踌躇,因为我从来没有系统地考虑过:我这几十年究竟

是用哪些方法来读书的。现在回想起来,我似乎变换过很多次的读书方法,这和我自己的思想变

迁以及时代思潮的影响都有关系。但是所谓“方法的变换”并不是有了新的方法便抛弃了旧的方

法,而是方法增多了,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研读对象上可以交互为用。我以前提出过:“史无定

法”的观念,我现在也可以扩大为“读书无定法”。不过这样说对于青年读者似乎毫无用处。如

果详细而具体地讲,那便非写一部很长的“读书自传”不可。

我另外也感到一个困难:我究竟对谁说“读书方法”呢?我现在姑且假定我的读书是有志于

研究中国文史之学的青年朋友,和四十年前的我差不多,即正想走上独立治学的路,但是还没有

完全决定选择哪一种专门。

中国传统的读书法,讲得最亲切有味的无过于朱熹。《朱子语类》中有《总论为学之方》一

卷和《读书法》两卷,我希望读者肯花点时间去读一读,对于怎样进入中国旧学问的世界一定有

很大的帮助。朱子不但现身说法,而且也总结了荀子以来的读书经验,最能为我们指点门径。

我们不要以为这是中国的旧方法,和今天西方的新方法相比早已落伍了。我曾经比较过朱子

Page 29: jifengshuxunno 372

声音

29

读书法和今天西方所谓“诠释学”的异同,发现彼此相通之处甚多。“诠释学”所分析的各种层

次,大致都可以在朱子的《语类》和《文集》中找得到。

古今中外论读书,大致都不外专精和博览两途。

“专精”是指对古代经典之作必须下基础工夫。古代经典很多,今天已不能人人尽读。像清

代戴震,不但十三经本文全能背诵,而且“注”也能背诵,只有“疏”不尽记得;这种工夫今天

已不可能。因为我们的知识范围扩大了无数倍,无法集中在几部经、史上面。但是我们若有志治

中国学问,还是要选几部经典,反复阅读,虽不必记诵,至少要熟。近人余嘉锡在他的《四库提

要辨证》的《序录》中说:“董遇谓‘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固是不易之论。百遍纵或未能,

三复必不可少。”至少我们必须在自己想进行专门研究的范围之内,作这样的努力。经典作品大

致都已经过古人和今人的一再整理,我们早已比古人占许多便宜了。不但中国传统如此,西方现

代的人文研究也还是如此。从前芝加哥大学有“伟大的典籍”(Great Books)的课程,也是要学生精熟若干经典。近来虽稍松弛,但仍有人提倡精读柏拉图的《理想国》之类的作品。

精读的书给我们建立了作学问的基地;有了基地,我们才能扩展,这就是博览了。博览也须

要有重点,不是漫无目的的乱翻。现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古人所谓“一物不知,儒者之耻”,

已不合时宜了。所以我们必须配合着自己专业去逐步扩大知识的范围。这里需要训练自己的判断

能力:哪些学科和自己的专业相关?在相关各科之中,我们又怎样建立一个循序发展的计划?各

相关学科之中又有哪些书是属于“必读”的一类?这些问题我们可请教师友,也可以从现代人的

著作中找到线索。这是现代大学制度给我们的特殊便利。博览之书虽不必“三复”,但也还是要

择其精者作有系统的阅读,至少要一字不遗细读一遍。稍稍熟悉之后,才能“快读”、“跳读”。

朱子曾说过:读书先要花十分气力才能毕一书,第二本书只用花七八分功夫便可完成了,以后越

来越省力,也越来越快。这是从“十目一行”到“一目十行”的过程,无论专精和博览都无例外。

读书要“虚心”,这是中国自古相传的不二法门。

朱子说得好:“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捱来捱去,自己却未先要立

意见,且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

这似乎是最笨的方法,但其实是最聪明的方法。我劝青年朋友们暂且不要信今天从西方搬来

的许多意见,说什么我们的脑子已不是一张白纸,我们必然带着许多“先入之见”来读古人的书,

“客观”是不可能的等等昏话。正因为我们有主观,我们读书时才必须尽最大的可能来求“客观

的了解”。事实证明:不同主观的人,只要“虚心”读书,则也未尝不能彼此印证而相悦以解。

如果“虚心”是不可能的,读书的结果只不过各人加强已有的“主观”,那又何必读书呢?

“虚”和“谦”是分不开的。我们读经典之作,甚至一般有学术价值的今人之作,总要先存

一点谦逊的心理,不能一开始便狂妄自大。这是今天许多中国读书人常犯的一种通病,尤以治中

国学问的人为甚。他们往往“尊西人若帝天,视西籍如神圣”(这是邓实在 1904年说的话),凭着平时所得的一点西方观念,对中国古籍横加“批判”,他们不是读书,而是像高高在上的法官,

把中国书籍当作囚犯一样来审问、逼供。如果有人认为这是“创造”的表现,我想他大可不必浪

费时间去读中国书。倒不如像鲁迅所说的:“中国书一本也不必读,要读便读外国书”,反而更

干脆。不过读外国书也还是要谦逊,也还是不能狂妄自大。

Page 30: jifengshuxunno 372

声音

30

罗尔斯(John Rawls)曾有一段关于如何读书的自白,颇足发人深省。他说:“我读前人的著作,如休谟或康德,有一个视为当然的假定,即这些作者比我聪明得多。如果不然,我又何必

浪费自己和学生的时间去研读他们的著作呢?如果我偶然在他们的论证中见到了一点错误,我的

第一个反应是:他们自己一定早已见到了这个错误,并且处理过了。他们在哪里见到并处理了这

点错误呢?这是我必须继续寻找的;但所寻找的必须是他们自己的解答,而不是我的解答。因此

我往往发现:有时是由于历史的限制,我的问题在他们的时代根本不能发生;有时则是由于我忽

略了或未曾读到他们别的著作。总而言之,他们的著作中决没有简单的一般错误,也没有关系重

大的错误。”这番自白充分表现了西方学人读书的“虚心”和“谦逊”。

古人当然是可以“批判”的,古书也不是没有漏洞。朱子说:“看文字,且信本句,不添字,

那里原有罅缝,如合子相似,自家去抉开,不是浑沦底物,硬去凿。亦不可先立说,拿古人意来

凑。”读书得见书中的“罅缝”,已是有相当程度以后的事,不是初学便能达得到的境界。“硬

去凿”、“先立说,拿古人意来凑”却恰恰是今天中国知识界最常见的病状。有志治中国学问的

人应该好好记取朱子这几句话。

今天读中国古书确有一层新的困难,是古人没有的:我们从小受教育,已浸润在现代(主要是西方)的概念之中。例如原有的经、史、子、集的旧分类(可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为标准)早已为新的(也就是西方的)学科分类所取代。人类的文化和思想在大端上本多相通的地方(否则文化之间的互相了解便不可能了),因此有些西方概念可以很自然地引入中国学术传统之中,化旧成新。但有些则是西方文化传统中特有的概念,在中国找不到相当的东西;更有许多中国文化中

的特殊的观念,在西方也完全不见踪迹。我们今天读中国书最怕的是把西方的观念来穿凿附会,

其结果是非驴非马,制造笑柄。

我希望青年朋友有志于读古书的,最好是尽量先从中国旧传统中去求了解,不要急于用西方

观念作新解。

中西会通是成学之后,有了把握,才能尝试的事。即使你同时读《论语》和柏拉图的对话,

也只能分别去了解其在原有文化系统中的相传旧义,不能马上想“合二为一”。

我可以负责地说一句: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学人有关中国学术的著作,其最有价值的都是最

少以西方观念作比附的。如果治中国史者先有外国框框,则势必不能细心体会中国史籍的“本意”,

而是把它当报纸一样的翻检,从字面上找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你们千万不要误信有些浅人的话,以为“本意”是找不到的,理由在此无法详说。)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是每一个真正读书人所必须力求达到的最高阶段。读书的第一义是

尽量求得客观的认识,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创造力”,能“发前人所未发”。其实今天中文世

界里的有些“新见解“,戳穿了不过是捡来一两个外国新名词在那里乱翻花样,不但在中国书中

缺乏根据,而且也不合西方原文的脉络。

中国自唐代韩愈以来,便主张“读书必先识字”。中国文字表面上古今不异,但两三千年演

变下来,同一名词已有各时代的不同涵义,所以没有训诂的基础知识,是看不懂古书的。西方书

也是一样。不精通德文、法文而从第二手的英文著作中得来的有关欧洲大陆的思想观念,是完全

不可靠的。

Page 31: jifengshuxunno 372

声音

31

中国知识界似乎还没有完全摆脱殖民地的心态,一切以西方的观念为最后依据。甚至“反西

方”的思想也还是来自西方,如“依赖理论”、如“批判学说”、如“解构”之类。所以特别是

这十几年来,只要西方思想界稍有风吹草动(主要还是从美国转贩的),便有一批中国知识分子兴风作浪一番,而且立即用之于中国书的解读上面,这不是中西会通,而是随着外国调子起舞,像

被人牵着线的傀儡一样,青年朋友们如果不幸而入此魔道,则从此便断送了自己的学问前途。

美国是一个市场取向的社会,不变点新花样、新产品,便没有销路。学术界受此影响,因此

也往往在旧东西上动点手脚,当作新创造品来推销,尤以人文社会科学为然。不过大体而言,美

国学术界还能维持一种实学的传统,不为新推销术所动。今年 5月底,我到哈佛大学参加了一次审查中国现代史长期聘任的专案会议。其中有一位候选者首先被历史系除名,不加考虑。因为据

听过演讲的教授报告,这位候选者在一小时之内用了一百二十次以上“discourse”这个流行名词。哈佛历史系的人断定这位学人太过浅薄,是不能指导研究生作切实的文献研究的。我听了这番话,

感触很深,觉得西方史学界毕竟还有严格的水准。他们还是要求研究生平平实实地去读书的。

这其实也是中国自古相传的读书传统,一直到三十年代都保持未变。据我所知,日本汉学界

大致也还维持着这一朴实的作风。我在美国三十多年中,曾看见了无数次所谓“新思潮”的兴起

和衰灭,真是“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我希望中国知识界至少有少数“读书种子”,

能维持着认真读中国书的传统,彻底克服殖民地的心理。至于大多数人将为时代风气席卷而去,

大概已是无可奈何的事。

但是,我决不是要提倡任何狭隘的“中国本土”的观点,盲目排外和盲目崇外都是不正常的

心态。只有“温故”才能“知新”,只有“推陈”才能“出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

子自知”,这是颠扑不破的关于读书的道理。■

Page 32: jifengshuxunno 372

声音

32

四弟子忆余英时公民说(2014-10-12)

哈佛大学的年代

文/田浩

「我 1949年 5月 27号在上海解放了。」余老师这样开始给我解释,他如何到哈佛大学研究生的路程。上海解放之前,他父母先离开中国大陆,而让他留下来管一些家里的事,然后到北京

入燕京大学修秋天的课。年底他的父亲来信说已到了香港,而他也应该来。因他不知道如何去,

就问他父亲在北京的朋友。他们告诉他:到公安局那边申请批准过年至「九龙」探亲,一定不要

提「香港」。如果官僚问九龙在哪,就简单回答,属于广东省。北京官僚确实有问,但因为不知

Page 33: jifengshuxunno 372

声音

33

道九龙就是香港,就批准他去,所以他合法地离开大陆。可是他没有护照或者任何正式身分,因

此钱宾四先生帮他申请哈佛大学博士班时,他不能利用哈佛奖学金入学。在余先生看来,台湾国

民党政府怀疑他是左派激进分子,所以告诉美国领事馆,一定不要给他签证到美国。幸亏他见到

一位耶鲁大学在香港的代表,而这位美国人信任他,介绍他给美国领事馆,否则他不能离开。他

想着说,他一辈子每次碰到大障碍的时候,就会有贵人帮忙。可是领事馆不给普通的签证,只给

一张特别的许可证:他只能一次入美,如果离开美国就不能再入,而且必须每年申请延长。所以

到了美国以后,就每年申请延长。因为这张特别许可证很少见,承办的官员不太了解,而必须研

究一下、向上司请示等等,每每令他等待很久。在哈佛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并在哈佛任教以后,

台湾政府对他改变看法,愿意给他中华民国的护照。但他回答:不需要,现在已经具备美国公民

身分。

利用美国人的身分,余老师在 1971年头一次到台湾。那年夏天,余先生陪师母来台探亲时,他们二位带我去拜访我老师的老师钱宾四先生。当时《朱子新学案》刚出不久,而我开始读,所

以特别想拜访那里有学问的朱熹专家。我们集合时,余老师笑而问:「这样热的天气,你干嘛打

领带?」师母也是我中文老师,所以她了解我心,而替我回答说:「假如田浩觉得拜访时候应该

正式一点,没关系。」到了素书楼,我没想到台湾知识分子那时代可住在这样好的房子。而且里

面客厅的墙上有很多朱熹之文的壁挂。见到宾四先生时,虽然身躯不高,还感觉到其学问地位、

权威特高。唯一后悔的事就是,这老外很难听懂先生的地方口语,所以必须依靠余老师的翻译。

那晚上的印象还记得很清楚的包括:第一,从我这个二十四岁研究生的立场来看,宾四先生年龄

已经很大,可是身体看起来还很好,所以想问其办法。先生回答说,在家面前的院子里天天散步,

一直散步到流汗就行。第二,宾四先生会说出很多古代原文。我们谈到一个哲学范畴或者历史事

实,先生一面用其手指轻轻地碰头想,一面说出原文,而且配其个人的解释。当然那时候,已经

知道大前辈中国学者熟记很多古代文本,但从来没见到这样厉害的例子。第三,读宾四先生《朱

子新学案》而当面听其授课的时候,这个一年级的博士生觉得,我这老外后学没有可能做朱子学

的研究,大概永远不及格。但是,幸亏余老师对我说:「你放心好了,宾四先生自己把《朱子新

学案》当做开路的工具而已,希望别的人继续发展,还有很多可以研究,连你也有可能性做出一

点贡献。」所以那晚上到素书楼,给了年轻的研究生一些很深刻的影响,而给了我这后学另外一

位新的学术楷模。因为那个时代,也就是我在当研究生的时候,正是中国的文革时期。当时,不

单在中国大陆国内很激烈地批判儒家思想、朱熹等人,而且在海外,也有这样的思潮。在哈佛大

学,有些教授看到我在研究宋代的儒家思想,研究朱熹,他们就笑我,说我太「封建」了。当我

看到钱先生晚年转到对朱熹的研究上来,下了那么大的功夫,觉得那么有意义,这给我一些鼓励,

心里有了一定的把握,感到这类题目可以做。

余英时老师被称为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让我提出一个外人不会知道的小例子。我们当

研究生的时候,开始做博士论文研究之前,都需要通过一个大考口试。那个口试,余先生、史华

慈 (Benjamin Schwartz) 和拜能 (Caroline Bynum) 三位老师考我。余先生考试的方法跟别人完全不同。其它人都是提出一个题目,让我讲一讲。可是余先生从大的题目开始,问一个问题。当我

开始回答,他觉得我能够答出,马上就问一个窄一点的题目。这样一直下去。当我不能回答一个

很窄的、很具体的题目的时候,他就换到另外一个大题目,继续这样做。他的这一做法很聪明,

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搞清楚我对有关知识具体了解到怎样的程度。那次大考另外一件事也给我很

深刻的印象。拜能教授也是提问的天才,所以她所问关于欧洲古代思想史的题目,余老师特别感

兴趣。考试以后,他委托我替他买下拜能老师要求我念的书。

因为余老师对我念的欧洲古代思想史有那么多兴趣,我以为老师会赞成我博士论文的题目。

Page 34: jifengshuxunno 372

声音

34

预备大考欧洲古代思想史的时候,我对一个题目有一点启发,就是比较欧洲中古思想家汤麦斯

Thomas Aquinas (多玛斯.阿奎那, 1225-74) 与南宋朱熹关于「心」的看法。为了理解「心」,汤麦斯把古代希腊哲学(包括伊斯兰教学者的解释)、圣经与欧洲人的看法合一当作新的概念,而朱熹利用儒、道、佛三教的看法。我先去跟史华慈老师讨论,而他说这个题目很值得研究。然后,

到余老师的办公室请教,但没想到余老师会那么激烈地反对。他说这个题目一辈子做不完;万一

完成的话,我的老师们都已走了,所以没有人可以判断我的研究结果。再者,我已经结婚了,所

以不能只考虑自己爱玩什么抽象的概论,也需要考虑家庭。然后,余老师提出一个具体的题目,

他觉得我可能可以做成:朱熹和他的一个学生的关系,任何门人都行。然我回答,这样的题目,

我不一定有很多兴趣。余老师就说,那样的话,我最好暂时不想题目,先天天到哈佛燕京图书馆

来读有关宋代的书,等到六个月过去以后,坐下来从读过的资料想出一个具体的题目。所以我就

每天到图书馆看书。但是因为我太懒惰或者不够耐性,我四个月以后,想出一个题目。新题目就

是研究朱熹与陈亮的辩论,来了解朱熹的政治思想,很开心地向史华慈老师报告,但他很失望地

说:朱熹的政治思想比这个又偏僻又小的题目丰富多了。你三个月完成这个小题之后,你打算做

什么?那样,我没话讲,就心不在「马」地回家。两位老师对论文题目的意见有这样巨大的区别;

我看不出任何中庸之道。三天后再向史华慈老师报告:请让我先做这个窄题,如果不过,我会快

乐地扩充而包括朱熹另外一些政治思想。他就说,行。那时候,余老师已经离开哈佛到香港中文

大学任两年的行政职,我寄信去。余老师没反对,所以我继续走这条路,而论文研究很顺利。后

来,一直来不及做那个汤麦斯与朱熹对「心」的大题目;这事实上更证明余老师的立场既正确又

省我麻烦。决定博士论文题目的经验给我一个重要的教训。两位指导老师的意见差别很大,实在

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可以更自由地发展自己的立场。

没想到余老师在香港当新亚书院校长会遇到与一些老师的斗争。那时三个学院要建立中文大

学,可是教授们之间有很多不同的意见。余老师 1950年代从新亚毕业,而学院的老师信任他,所以请他来帮他们把意见调和。虽然广听四方、探究情况,他所提出的拟议,马上被一些保守的

教授很激烈地反对。虽然他们也反对大陆的文革,他们反而用红卫兵的办法,写大字报很激烈地

批评他们以前的学生余老师。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虽然他很重视老师和人情,无论如何

他一定要支持他所认识的公道。像孟子所提,他的「志」根据「义」,所以他一直有勇气,向任

何人提他的建议。

在哈佛大学的时候,余老师的研究方向有一些主要的改变。他 1962年的博士论文 (“ViewsofLife and Death in Later Han China”)可以说是一种宗教史的题目。五年以后,他的 Trade andExpansion in Han China: A Study in the Structure ofSino-Barbarian Economic Relations (Berkeley,1967)出来,所以他的注意力转到经济史、民族关系史和制度史。然后,他从汉代跳到清代,而从经济制度史深入学术思想史。他至少告诉过我一次:美国学术界对具体制度史不太有兴趣或了

解,给他们念思想史比较适当。但很有趣,他自己后来不继续写英文的专著,而在美国拿到永久

职位以后,就进一步更加功夫写中文书,面对东亚读者。比方说,他下两本书就是:《方以智晚

节考》(香港,1972)和《论戴震与张学诚》(香港,1976)。1976年他也出版了《历史与思想》;这是头一本在台湾出版的书,故他与台湾出版社最早、永久的关系就是联经出版事业公司。给我

这个研究生更深刻的影响,老师腾越我所注重的宋代;好像老师觉得宋学太抽象。

事实上余老师那时候在哈佛大学不太重视宋代学术思想史,也可以说含有内在逻辑。他的老

师也有一点类似的转变。钱宾四先生早年在北京大学任教的时候,他研究的重点或是汉代、或是

清代,都属于「汉学」的范畴,强调清代的汉学,比较多受到清代汉学家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

看,朱熹属于另外一个阵营---「宋学」。可见他晚期退休以后的学术兴趣发生了转变,转到了「宋

Page 35: jifengshuxunno 372

声音

35

学」,研究朱熹。很有趣,余英时先生本来也不太重视宋代,特别是朱熹与清代汉学家所说狭义

的「宋学」。他也像钱先生,荣退以后,把朱熹当作主要的研究对象之一。历史语言研究所的黄

进兴先生请老师为《朱子文集》出版写一个序言,头一次写,太长了;第二次写,又太长了;第

三次很成功。为了写这个序,他阅读了宋代许多其它思想家的文集,不知不觉间,就下了很大的

功夫,获得了很多认识,后来写成一部书。他的结论,一方面跟我的《朱熹的思维世界》很接近;

另一方面,认为我走的那条路没有完成,所以他题书名为《朱熹的历史世界》。他觉得「思维」

还是受到太多哲学方法的影响,政治斗争、历史事实涉及得还太少。在这方面,他的那本书也是

超过我的。这是件非常好的事情,一方面认可了我走的路,让我更有自信;另一方面,他当然超

过我,走在我的前面,展示出一个更为激烈的立场,向偏重于哲学、宗教的学者提出了一个更明

确的说法,甚至是挑战。

那本书不仅表现余老师的研究方向的演变,同

时也证明他的永久史学方法与他永远不放弃的价

值观和政治文化的立场。例如,他继续强调文化、

宗教和思想一定跟历史、政治、经济等等互相有关

系和影响。虽然他反对马克思主义对宗教和思维的

批判,老师同时反对哲学家的抽象、形而上的论点。

他一辈子挂心实在、具体的政治、制度、经济、教

育等问题。大概甚至可以将他视为一个经世思想

家。他崇尚民主、民权,而主张我们当代知识分子

学习朱熹、吕祖谦、张栻那样道学群体里的士人,

要求有参与政治的职责。在史学方法上,虽然重视

宋代学术思想史,但还是避免抽象的探讨,而继续

汉学的考证传统。

1980年代下半叶,我曾经询问余老师有关他所参预的新加坡「儒学」计划。我个人对李光耀总

理推行儒家伦理的诚意,颇有保留。当时余老师正

琐事缠身,十分忙碌。因此,我问他是否如同杜维

明对以儒学改造新加坡持着乐观的看法?余教授

回答:政府的官员并不会真正的改变。他回答主要

是为了文化。很可惜我忘了他所说的中文,但此基

本意思却永远烙印在我脑海深处。这也是本书之所

以取名《历史与文化的追索》的缘故。

师门六年记:1977-1983

文/黄进兴

初次看到余英时老师是 1975年 2月,他刚当选中研院院士不久,为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做了一次讲演,题目是「清代思想史的一个新解释」。这个演讲整理成稿后,成为以后 20年研究中国思想史「内在理路」的典范,影响极为深远。而我当时犹忝列「批余小将」,以打倒学术权

威为己志,听了这个讲演,心中若有所失。

文化與歷史的追索:

余英時教授八秩壽慶論文集

田浩 (Hoyt Tillman) 編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9-12

Page 36: jifengshuxunno 372

声音

36

后来因缘际会到哈佛大学念了六年书,才算真正接触了余老师。我能够进哈佛大学完全得力

于余英时教授的推荐。1976年我到美国匹兹堡,还没有注册,听到纽约的同学说,哈佛大学的余英时教授要找一个人谈话,这个人的名字恰巧就是我。之前我申请哈佛的研究计划,写得有些

不搭调,要去的院系不大对,所以没被录取。大概余先生看了有点印象,他当时再次到台湾做演

讲,我就在台下聆听,却不知究里。同学帮我找到了余先生的电话,我打过去,余先生说:「既

然你在匹兹堡还没有开学,就过来波士顿玩玩。」我就先跑到纽约,再到波士顿,在哈佛的燕京

图书馆跟余先生谈了三个多小时,对我后来的治学是个转折点。

那时我不知天高地厚,大放厥词。年轻的时候在台大常批评余先生,现在回想那次谈话我会

脸红:主要批评陈寅恪。余先生跟我半聊天半面试时,我说:「看陈寅恪的东西,觉得他的表达

方式很奇怪,常是先有引文,才有自己的观点。这引文里的信息 ABCD非常多,最后拿的可能只是其中的 B,读者在读这一段数据的时候,不知道他的逻辑推论是怎样进行的。」余先生觉得这个初生之犊,连史学大家都乱批评,当然知道这是很肤浅的。但余先生很包容,聊了三个多小

时后说:「你明年转到哈佛来吧。」我那时没有申请就知道可以进哈佛大学了。后来回到匹兹堡

大学见到许倬云先生,老实讲了情况。许先生说:「既然你的兴趣在思想史、学术史,还是跟余

先生比较好。」在匹兹堡大学这七个月里,我就跟着许先生做一些导读,了解他的学问,也是有

收获的。

但我刚到哈佛大学那一年,余英时先生即受耶鲁大学礼聘为讲座教授,一时无法亲炙教诲。

哈佛大学的六年读书生涯,是我梦寐以求的快乐时光。以前在台湾大学读书时,无法早起,

常常十二点才去课堂,而到了哈佛大学,早上五六点就起床,醒来就去读书,士气如虹。有位朋

友到我的宿舍,看见书堆到天花板,说:「幸好波士顿没有地震,不然你的书倒下来,会把你压

死。」

初始我的研究方向是西方思想史和史学史,后来起了变化,跟两位老师有很大关系。一个是

比较思想史的大家史华慈(Benjamin I. Schwartz)。那时我的西方思想史题目也定了,有一次他跟我聊天:「你有这样的底子,做西方的学术当然很好,但是在西方有很多可以做得更好的人。为

什么不回去做中国学问?一般做中国学问的人没有你这样的底子,你有不同的眼光和训练,说不

定会看出一些有趣的问题。」我受到了一些启发,又去请教余英时教授。那时余先生由哈佛大学

转任耶鲁大学,他没有教过我,我读书跟的是余先生的老师杨联升教授。可是我上杨教授的课只

有第一堂和最后一堂。第二堂去的时候空无一人,我觉得奇怪,怎么请假也不讲。后来我从系里

知道那时他的精神不好。

史华慈先生说:「你要在中国学方面打点基础,我介绍你到耶鲁去跟余英时教授好了。」他

不知道我事先就认识了余先生。我喜出望外,史华慈先生打了电话给余先生。我每隔两、三个月

就会去余先生家住一两晚。这是我一辈子读书最愉快的经验。我和同学康乐两个人一起去,每一

次都聊到晚上三、四点。因为聊得太晚,就干脆在余先生家打地铺,醒来再聊,下午才走。

康乐为人热情有理想,对政治独有见解;常跟余先生做台湾舆情分析。我则把握难得的机会

作了很多的提问。余先生在耶鲁,恰值创造力的高峰,佳作如活水源源不绝。他每次有文章总会

让我们先睹为快,我们算是最初的读者。有时我们就提供一些意见,我充当主要批评者,鸡蛋里

挑骨头。我那时等于读了两个学校,耶鲁和哈佛,常常来来去去。余老师和师母除了学问上给我

们指导,生活上也帮了我们很多。我们在高谈阔论时,师母便忙着做饭、准备晚餐与宵夜。师母

Page 37: jifengshuxunno 372

声音

37

对我们很体贴,很照顾。

在哈佛,我打了一个比较全面、扎实的学问底子。那时受余英时先生影响,且战且走,一方

面弥补旧学的不足。史华慈是我真正的指导教授。我的博士论文题目《十八世纪中国的哲学、考

据学和政治:李绂和清代陆王学派》(Philosophy, Philology, and Politics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LiFu and the Lu-Wang School under the Ch’ing, 1983)实际上是余英时先生给我的。他的设计颇有深意,找一个没人做过的题目。我就无所依傍,没有二手资料,唯一的只有太老师钱穆的《中国

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有一章专门写到李绂。我只有把李绂的著作一本一本地看,归纳出自己的看

法。我的博士论文写得很快,一年九个月就完成了。我当然不是天纵英明,而是有个学识渊博的

好老师。我每写一章就给余先生过目,他看我是不是「在轨道上」,而不是乱讲一通。他说这个

方向是对的,我就写下去。另外加上史华慈教授对我的批评,但就这个论文来说,最重要的还是

余英时先生。后来写出来了,幸运地被剑桥大学出版社接受出版。这至少对得起两位老师。现在

大陆有人也要写李绂,要翻译这本书。我说:日本也有人写李绂的,我自己没有看,你可以参考

一下。我想日本人会有自己的看法,因为李绂是清代陆王学派最重要的人,但没有人做,很隐晦,

是一个次要的思想家,因为是次要的,反而更能反映一个大时代的气候。因为第一流的思想家、

学者往往超越那个时代,走在前面,要谈朱熹、王阳明反映了当时什么,很难。但李绂更能反映

当时学术的气氛。

那时的哈佛大学可谓大师云集,我游学于各名师之间,但实际上受史华慈和余英时两位史学

大家教益最多。有次余先生偶过波士顿时,有一晚电话召我聚谈,难得有机会在名家前面表达己

见,我随意畅谈,只见余先生频频点头说:「年轻人立志不妨高,但不要犯上近代学者钢筋(观念架构)太多,水泥(材料)太少的毛病。」那天深夜和余先生步行到唐人街吃宵夜,我听余先生一再说:「做学问说穿了就是『敬业』两字。」从古人的「闻道」到余先生的「敬业」,我灵

光一闪,似乎看到近代学术的真精神。

我曾经有一段时间身体并不好,却很崇拜史怀哲 (Albert Schweitzer),梦想去非洲当无国界医生。余英时先生听了说:「你的身体这么差,不要增加人家负担就很不错了。」后来,机缘巧

合之下,我练起了罗汉功,身体大有起色。四十岁以后身体才慢慢变好。我太太说,嫁我很不值

得,一年有半年都在病床上。学问做得很辛苦,所以我才去练罗汉功,没想到身体就好了,度过

了人生最辛苦的阶段。

1982年,我完成了博士论文初稿,本来缴上去了就可以毕业,但系上秘书告诉我明年的奖学金已批示下来,我为了贪得多留一年在哈佛,又将论文取回来。但余老师业已推荐我申请到「国

际朱子学会」论文发表的机会。

那一次大会值得大笔特书:大陆甫开放,代表团里有李泽厚、任继愈等,最引人注目则是冯

友兰。但在几天的会议,大陆代表却刻意与他区隔,在餐桌上他与女儿两位孤零零用餐。不明缘

故的我,心里很不忍。余老师、陈荣捷老先生偶尔会过去跟他寒暄两句。

日本方面的代表团阵容庞大,不容小觑,居中汉学泰斗岛田虔次教授更绝少出席国际会议。

由于他念过天津中学,中文甚佳,常有请益的机会。有回他言道,虽与余教授的学术论点不尽相

同,却不能不推崇他是当今中国最了不起的学者。这个评断,迄今记忆犹新。

另外,鲜为人知的,余老师在耶鲁任教期间,对台湾民主与人权的发展,甚为关切;他且一

Page 38: jifengshuxunno 372

声音

38

度为美丽岛事件投书《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替党外仗义直言。有趣的是,当时代表国府立场反驳他的,却是当今台湾的总统马英九先生。

余老师并为台湾作育不少人材,他临别哈佛之际,除了收了我,还有洪金富、丁□两位同学。

在耶鲁时,更收了康乐、陈弱水、周婉窈、陈国栋、吴展良等台湾的留学生。他认为这是为台湾

培养一些读书种子。这些人后来回到台湾也各自在学术教育学界坚守岗位,不负所望。

回忆耶鲁岁月的余英时老师

文/陈弱水

陈弱水

我是从 1981年秋天到 1987年春天在美国耶鲁大学历史系从学于余英时师的。1987年秋天,余师转任普林斯顿大学教职,当时我的博士论文大约完成百分之六十。余师离开耶鲁后,我一面

受聘教授他负责的课程,一面继续写作论文。我的论文在 1987年底完成,授课则至 1988年春天。我一共从学于余师六年半,其间在耶鲁大学相处六年。

耶鲁大学在康乃狄克州的新港(New Haven, Connecticut)。新港是个小型城市,位于纽约市地方交通网的北方顶点,搭火车到纽约大约一百分钟。由新港往北,距离余师原先任教的哈佛大学

车程约三小时,回头往南,越过纽约,离普林斯顿大学也是差不多的车程,耶鲁刚好在哈佛、普

林斯顿两校间的中点。就工作地点而言,余师是一路往暖和的地方移动。耶鲁虽然是名校,跟哈

佛、普林斯顿相比,位置比较孤立,哈佛在波士顿郊外,普林斯顿接近纽约,来往的人都相当多。

耶鲁的孤立造成小型学术社群的气氛,在其间,师生、同学关系易于密切,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

中和余师共处,受到无穷的益处。

回想起来,我跟余师接触最密的时段大概是在耶鲁的第三、四年。我到耶鲁的前两年,忙于

适应环境,锻炼语文,花很多力气在欧洲史的课业上,跟余师在课外的接触不算特别多。从第三

年下学期开始,一方面由于准备博士候选人资格考,一方面因为自己求知的需求,几乎每星期都

Page 39: jifengshuxunno 372

声音

39

跟余师见面一、两个小时,谈话的内容绝大部分在学术方面,这样的日子可能持续将近两年。不

少人知道,余老师惯于在晚上进行研究写作,直至深夜凌晨,他在耶鲁期间,除了有排在上午的

大学部讲演课(每隔一学期一门),通常在中午前到校,下午上讨论课,处理事务,会见学者、学生。我跟他应该多是在正规的会客时间(office hours)之外见面,这样才能久谈。我自己教书以后,才了解这种情况是很特殊的,我很感谢他的慷慨,也觉得自己很幸运,在 1980年代前半,耶鲁中国研究领域的研究生不多,才使我有可能占用余师那么多的时间。

除了单独会面,最主要和余师接触的机会是上课。在余老师的学生当中,我最特别的经历就

是长期担任他的助教。在老师工作过的学校,不算密西根大学的话,哈佛、耶鲁、普林斯顿之中

以耶鲁最为重视大学部教育,起码在 1980年代是如此。它有完整的助教制度,所有大学部的基础课,不管修课人数多少,都配有助教,专门的课有时也有。我到耶鲁的第二年就担任余师的助

教。其实,以我当时的英文能力以及对美国了解的程度,都不足以当此任,但余师原来的助教

Kandice Hauf学长因故无法续任,我只好硬着头皮顶上。余师找我任此职时,我也看得出他的为难,这件事后来勉力撑过,也奠下我尔后长任助教的基础。我一共担任过余老师三或四次的助教,

记得除了一次是「中国思想史」(Chinese Thought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其它都是传统中国史的导论课(The History of China to 1600)。透过一再聆听余师的讲演课,我得知他对中国历史有着通贯的了解,这对我有很深的影响。往后我自己做研究,无论课题有多专门,很自然就会考虑起

这些课题或所牵涉现象的各种历史意义。

跟余老师接触,还有一个令我深为怀念的时机,这就是到老师家聚会谈天。我在耶鲁就学期

间,年节时分,余师和师母陈淑平女士往往邀请学生和同事到他们家过节,有时大群人,有时小

群,年节则包括感恩节、圣诞节和中国农历新年,都在冬日,老师的两位女儿也常加入聚会。其

它时候我也有些机会到老师家,例如我在耶鲁前两年时,当在哈佛的黄进兴学长前来找老师,我

跟在耶鲁的康乐学兄也会一同前往。余师住在距离新港约二、三十分钟车程的橘乡(Orange),聚会多在晚上,从新港到橘乡之间有路灯的地方很少,往往漆黑一片,我开着车,感觉车灯就像神

奇的挖路机,从寒林之中开出一条通往余府的路。我印象最深的是跟婉窈以及康乐、黄进兴一同

前往,谈话一定到深夜,然后尽兴而归。谈话的内容无所不包,但往往有严肃的课题,我也在谈

听之中得以成长。譬如有一次触及「文化」或「中国文化」的问题,余师立刻强调,文化是为生

活而存在,而服务的,不能颠倒过来,让生活屈就文化。即使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这还是个值

得人们省思的洞见。如今,康乐兄已经长往,除了有不胜今昔之感,我也觉得,学术文化和人间

其它种种一样,都是集体的事业,同世代中有人早走,后死者就多做一些事吧。

在耶鲁时,余师在我心中最鲜明的影像是,他是一位深刻、博学而充满活力的知识人、学者。

这是他创造力爆发的时期,他的许多重要著作都写于这几年,以下是其中篇幅较大的:《从价值

系统看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

〈汉代循吏与文化传播〉、〈清代学术思想史重要观念通释〉、〈方以智自沉惶恐滩考〉、〈陈

寅恪的学术精神和晚年心境〉、〈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陈寅恪晚年心境新证〉。这段时期

的作品有的原为单独刊行,后来都集入《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增订新版)》二书之中 。在耶鲁时期,余师也发表了不少英文论文,没有中文版而具份量的有:

“Morality and Knowledge in Chu Hsi’sPhilosophical System”,以及收入剑桥中国史第一册秦汉卷的“Han ForeignRelations” 。后面一篇应该是在 1970年代写就,出版已在 1986年。就对余师学术生涯的了解而言,这些著作有的是他青年时期汉史研究的持续,有些是中年早期明清学术

思想史研究的扩展,有的则是新开创的课题。关于后者,最明显的是《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

精神》,这本书除了本身的原创性贡献,也开启了余师后来对于商人文化、明清儒学转向的研究。

Page 40: jifengshuxunno 372

声音

40

透过对胡适、陈寅恪的探讨,他也开始大量撰写有关中国近代思想的论着。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Morality and Knowledge in Chu Hsi’sPhilosophical System”,这原系 1982年 7月在夏威夷国际朱子学会议提出的论文,于 1986年正式刊布 。这是余师第一篇关于朱熹的著作。在我的印象里,他为写此文重读《朱子语类》,应该至少是他第二次读此大着。余师后来会有《朱熹的历史世界》、

《宋明理学与政治文化》问世,背后是有极深的积蓄的。

我在耶鲁,亲身观察到余师勤奋澎湃的写作历程。余师常跟我谈论他的研究构想,有惊奇或

得意的发现,或研究中出现趣事,他也会特别告诉我,我也见过他因思绪深陷问题而略为恍惚的

神态。论文完成,我常可拿到稿件,先睹为快,偶尔表达自己的看法。我记得曾多次细读余师的

英文文稿,领略当中的见解和论证之外,也趁机揣摩英文写作的要领。这些稿件,有的至今尚未

发表。在耶鲁追随余老师的六年,我自觉像是从后台看到了一场绝妙的学术好戏,且不论受用如

何,问学之乐,论学之乐,此生恐难再。

世事如梦,我虽然在耶鲁度过了充实的求学生涯,其间的细节大都已随时光化去。现在试着

捕捉关于余师几件印象极深的事。有一次,我以助教的身分去上他的大学部讲演课。当时余师刚

从台湾回来,课后他告诉我,他这次到台湾,在去程的 17小时旅途中,一口气读完 Hannah Arendt的 The Human Condition,空中小姐觉得很奇怪,哪有人坐那么久的飞机不休息的。余师应该是坐头等舱,服务人员很清楚他的动静。他以聊天的轻松口吻告诉我这件事,我听了却大吃一惊,

The Human Condition是一本三百多页的思想巨著,余师在一次飞行中就通读此书,实在反映了他在求知思考上的超人动力。

另一件事发生于我在耶鲁的第四年,可能是上学期。当时在成功大学任教的张永堂先生来耶

鲁历史系担任访问学人,一天我和他以及余师一起进午餐。余师的办公室在研究生院大楼 (Hall ofGraduate Studies, 简称 HGS)三楼,他通常在大楼外 York Street的一家餐厅吃简餐,我们那次也在这个地方。席间不记得张先生问了什么,余师响应之间说了一句话,意思是「我每天都在想问

题」。我听到楞了一下,心里想,这话是不是说得有些随意,没想到张先生立刻反问:「你是说

每天都想问题吗?」重点在「每天」二字。余师正色作答:「是每天,我没有一天不想问题的。」

这一句「夫子自道」让我真正认识到,他的学术生命是什么样的状态。余师向来主张学思兼顾,

但从对他的观察,我感觉,要有真知灼见,「思」的相对重要性可能还是高一些。当然,这个「思」

不能是个人钻牛角尖,而必须带有严肃的自我省视的习惯和能力。

再来谈印象最深的一堂课。这是我在通过博士候选人资格考后旁听的课,课名叫「中国史学」

(Chinese Historiography),是传统中国史领域的研究生基础课。这门课我一到耶鲁就修了,不知为什么后来又去旁听。这门课通常上的人不多,但我旁听的那一次却有不少人修,可能大多是历史

系之外来的。课上念赵翼的《廿二史札记》,同学们各自选择条目,上课时大家一起阅读、讨论。

余师事前大概没准备,学生拿出什么条目他就临时看。有一次,他跟着大家读,碰到窒碍难通处,

他发现是赵翼错了,误解了自己所引的材料,余师并由此得出正确的答案。这是很不容易的事。

《廿二史札记》是一部学术研究集,我们阅读这样的著作,通常跟随作者的理路走,余师却一面

阅读,一面照顾到赵翼所引文字的自身义涵,很快发现问题,立刻予以解决。这个「现场考证」

的展示带给我很深的启示。最主要的启示是,人文学者做研究最终要依靠自己的心和头脑,应该

随时处在严谨、具有批判性的状态中。

刚刚提到我一来耶鲁就修余师的「中国史学」。当时修课的只有我和另外一位同学,就在老

师的研究室上课,两人有自己的材料,轮流主读。我选读《史记》,以「太史公曰」的部分为主。

Page 41: jifengshuxunno 372

声音

41

读的速度很慢,功用主要在培养历史研究的基本能力,在我而言,也开始训练如何使用英语讨论

中国学术问题。记得有时我提《史记》中的一、两句话,余师就接着念出一大串,让我惊羡,看

来他对某些基本典籍颇有成诵的能力。

对于余师的性格,我也有一些观察。他名利心淡薄。从世俗的观点看来,他是位成功的人,

但成功者也有选择的问题,当机会来临时,他都是选择对自己的学术研究有利的路途。而且对他

而言,选择并不困难。他的决断力很强,能按自己的性情做事,少受外界影响。他性格上的另一

个特点是从容,能够涵泳学海,顺其自然。他对我治学的指导意见,常常就是要「从容」,「厚

积薄发」。「从容」我难以做到,至于「厚积薄发」,经过在学术路上跌跌撞撞几十年,也能体

会其重要性,看今后是否能再多找时机,强化基础。

余老师从二十余岁开始投身学术,待过的机构、接触过的人很多。他在耶鲁治学、生活的样

貌,闻见的人则比较少。我虽深知记忆的不可靠,但还是勉力追思往事,盼有助于补充大家对余

师的认识。

普林斯顿时期所见的余英时老师

文/王汎森

王汎森

我第一次见到余英时先生,是在 1970年代末或 1980年代初。忘了是哪一年,《联合报》副刊办了一场有关红楼梦的座谈会,与会的宋淇(林以亮)先生说「余英时身上的每一钱都是脑」,原话大概如此。当时在观众席的我,倒从来没有料到有一天会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成为余先生的

研究生。

1987年夏天,余先生从耶鲁大学转到普林斯顿大学,任全大学讲座教授(University Professor),

Page 42: jifengshuxunno 372

声音

42

我也在同一年 8月从史语所到普大攻读博士。很巧地,第一天到系里,就在走廊遇到余先生。但很可惜,我因为功课太忙,在普大读书的五年多(1987年 8月到 1993年 2月)不曾留下任何日记,所以现在追忆这五年多的事情,竟然感到相当困难。

我在普林斯顿的前后那些年,是余先生发表政治评论较多的时候。前一段似与台湾的发展较

有关系,尤其是民主化、解严、价值及文化取向、两岸动向等问题,余先生写这方面的文章起源

稍早,但这几年因为有解严(1987.7.16)、蒋经国故逝(1988.1.13)、李登辉即位等事,动荡较多,所以触发也较多。我在普林斯顿的后三年,因为 1989年发生□□□□□事件,此后余先生论政的文章更多关注中国大陆,他对中共武力□□民主运动无比愤怒,对台湾的处境也格外注意。

我记得就在蒋经国病逝后不久,罗格斯大学(Rutgers University)学生会请余先生去演讲,当日讲题我已经忘记,但与台湾的政治走向有关。当时李登辉接任党主席之事将定而未定,传说宋美

龄可能有意出山,听众中有人提出这一类现实问题,余先生的回答中有一句说:「我对政治只有

遥远的兴趣。」当天演讲的内容我已不记得,只有此语今犹在耳,因为它生动地描述了余先生虽

然关注两岸政治动向,但决不参与任何实际的活动。

在跟随余先生读书时,我也注意到发生在余先生身上一件对他后来影响深远的事,即他与中

国大陆中、青代学术界逐渐发展出紧密的联系。余先生对于 1949年后留在中国大陆的老学者的业绩当然早已非常之熟,有一次我在影印一本中文学报,余先生正好路过,望了一眼说那是 1940年代的刊物,果然没错,他说看了印刷字体及版式就知道出版年代。我猜他年青时期一定长时间

流连于图书馆遍览各种书刊。但是,他与那一、两代学术工作者大多只是纸面相晤,并无正式连

络。1978年余先生参加美国汉代研究访问团访问中国大陆,他与中国大陆许多中、壮一代的历史、考古学者见面讨论,事见《十字路口的中国史学》。中国大陆 1980年代文化热之后,知识界出现了一种变化,慢慢地可以看出至少有四群与学术文化有关的人:专家型学者、受文化热鼓

舞的学者、跨文化与学术的学者、文化人。葛兆光兄告诉我 1986年《士与中国文化》在上海出版之后引起很大的震动,当时他有一位半通不通的朋友居然没有看清楚封面,就很兴奋地夸说他

最近刚读了一本精彩的《土(ㄊㄨˇ)与中国文化》。由于那些年我负笈在美读书,所以上述观察未必正确,但因几年下来目睹形形色色造访余先生的宾客,我认为 1970-80年代前期余先生所接触的中国大陆人士主要限于专家型学者这一群人,但是在文化热之后,来往的圈子慢慢扩及上述

四群人,写信、邀请开会、拜访的行程也愈来愈多。记得我刚到普大时,曾好奇地问余先生何以

由哈佛搬到耶鲁、又由耶鲁搬到普林斯顿?他说哈佛地处大都会,来来往往的人太多,耶鲁稍好,

普林斯顿在乡下,离纽约起码一小时车程,要想找他就更不容易了。然而这一道天然樊篱很快就

无法发生作用。

……(此处略去一段)

余英时先生 1987年 6月出版《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那一年夏天他转到普大。到普大之后,他仍延续着对「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这个主题的关注。我记得他的书架上有

份「商人精神」一书的英译稿,余先生是随时准备要将这份英文稿校改出版的,可惜一直未见动

手,或许现在已经放弃这个想法了。不过,余先生后来陆续出版过不少论文,如〈士商互动与儒

Page 43: jifengshuxunno 372

声音

43

学转向〉等,可以看出他对商人阶层在近世思想、文化上的问题始终关心着。我记得 1992年底博士学位答辩完之后,原想花一段时间大量阅读葛斯德图书馆视为善本收藏的纸烧本明人文献

(从日本印来),余先生即曾交代我多注意商人方面的材料,后来因为我改变计划提前回台而未果。在余先生的研究中,商人不再被视为附庸风雅或轶出正统,而是在文化及思想上,成为一群

独立的、具创造性的群体。余先生关注商人作为一个群体的文化品味及文化表现,以及他们在明

-清-近代历史中的位置,同时透过这方面的研究,构成了一个与 16、17世纪西方历史相比较的框架。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余先生对现实的动向始终是关注的。我的感觉是 1980年代以后中国大陆的文化、学问、政治的热潮不期然地牵动余先生,人们渴切希望知道他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包

括新儒家、共产革命、中国思想文化之特质、海洋文化与大陆文化等---人们想问一大堆既现实又本质性的问题,所以这些年余先生著作的另一个主题是广义的近现代思想史。我记忆中〈钱穆与

新儒家〉、中国近代思想的激烈化(以及相关的论战)、近代中国「革命拜物教」的讨论及反省、近代的国族主义史学、当代史学的文化史走向等大量文字都属于这个方面。上述论文有些收入《人

文与理性的中国》,我觉得编者所取的这个书名颇有深意。余先生认为百年来的激烈化与革命崇

拜(尤其是共产革命),对传统破坏得太过厉害,他所希望突显的正是「人文」与「理性」的中国,而不是经过不断革命后的中国;还有在经历革命狂热的连番洗礼之后,应该怎样给中国的思想文

化传统的特质一个简洁而有概括性的定义。

我是在 1993年 2月离开美国重返中研院的。那时余先生深深投入民主救援中,经费、人事、演讲、访问占去他不少时间,我也因为工作异常忙碌,故见面或谈话的机会非常之少。而且依本

书主编的规划,我可以在 1993年二月打住,不过我仍然觉得有必要添几句话。

从 1950年代到 1990年代初,余先生的著作大体已经横跨从「尧」到「毛」的范围——除了不曾写过唐朝,以及宋朝写得较少之外。当余先生逐渐从海外民主运动抽身开来时,我们急切地

想知道余先生下一步要写什么?我们并未猜到是宋代。《朱熹的历史世界》这部千页巨着是因为

受人之托要写一篇序而引发出来的,以一位年近七十的史学家,还能写出这样一部大书,而且所

处理的问题、所使用的方法,都与先前的研究历程有所不同,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除了《朱熹

的历史世界》,余先生近年还有两本一样是因一篇序而引出的书:《重寻胡适历程》及《未尽的

才情》,一本是为胡适日记、一本是为顾颉刚日记所写的序。写序成了余先生最近的重要工作之

一,最近出版的《会友集》即收录这方面的文字。

据我所知,余先生总是彻夜读书、赶稿,据说余家当年在哈佛有一次搬家向邻居道别,邻居

问余太师母说:「请问你们是做什么的?为什么一天二十四小时都有灯亮着?」

在普林斯顿那几年,我注意到余先生的神态中透露出他似乎随时都在思索,而且总是在繁重

的稿债中。有一次农历过年前,大家喜气洋洋,但余先生仍然若有所思,我问道「写文章很难吧」,

余先生回答说「如果腹稿打好了,也就不难」,而且还补了一句「债多不愁」,然后从容含着烟

斗而去。

人的记忆世界有一个无所不在的筛选框架,使得我们即使左思右想,也只能回忆起一点点特

定的东西。以上这篇短文是我一时到手的若干鳞爪,留待将来有机会再加扩充。■

Page 44: jifengshuxunno 372

声音

44

习仲勋建议制定《不同意见保护法》高锴 多维观察(2014-10-12)

峥嵘和曲折的经历

今年是我党老革命家习仲勋诞辰 100周年。他生于 1913年,早年和刘志丹等一起闹革命,21岁任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主席。1935年,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据说,毛泽东第一次见到习仲勋脱口而出:“噢,这么年轻!”他是我党老革命家中最年轻的领导人之一。

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习仲勋历任陕甘边集团军政委、西北野战军副政委、第一野战军副政

委、政委等职,和彭德怀、贺龙共同指挥了延安保卫战和解放西北五省的战役。新中国建立后,

他历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二书记,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政务院、国务院秘书长,1959年起任国务院副总理。

正当他年富力强,协助周恩来忙于处理国家事务时,在 1962年 9月召开的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康生给毛主席递了一个条子,上写:“利用小说进行反党活动,是一大发明。”毛泽东当

场念了这个纸条,并说:“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

作不论革命、反革命,都是如此。”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刘志丹的弟媳李建彤写了一部传记性小说《刘志丹》。她用了多年

时间搜集素材,反映当年刘志丹和他的亲密战友们(包括习仲勋)在西北地区开展革命斗争的故

Page 45: jifengshuxunno 372

声音

45

事。问题在于,当年中央红军经过长征到达陕北时已是疲惫之师,而西北红军当时正开创了良好

的局面。李建彤强调她写的是真人真事,但越是说真人真事越糟糕。有的居心叵测者说:中央红

军是“正统”,小说写成中央红军向西北红军“投靠”,把西北写成中国革命的“中心”,是贬

损中央红军,贬损毛主席。康生得知后,就向毛主席告发,并诬指习仲勋是这部小说的“后台”。

康生领导下的审查小组在“审查报告”中说:此书是习仲勋反党集团蓄谋已久进行的反党活

动;习仲勋是此书的第一作者,刘景范(刘志丹胞弟)是第二作者,李建彤是执笔者。审查小组

认为这部小说的罪名之一,是把陕甘写成中国革命的“中心”;罪名之二,是把刘志丹写得比毛

主席还英明;罪名之三,小说中的人物罗炎、许钟写的是高岗、习仲勋,是“为高岗翻案”、“吹

捧习仲勋”。

《刘志丹》这部小说,后来又被升级为“彭德怀、高岗、习仲勋反党集团”的罪证,株连了

上百名老干部和出版社的编辑人员,陕甘宁老区有上万人被打成“彭、高、习集团”的所谓“黑

爪牙”,不少人被整残、整死。实际上,这些罪名全是无中生有、牵强附会、无稽之谈。习仲勋

同志受此不白之冤,遭到长达 16年的不公正对待。

1977年底,胡耀邦出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平反了一大批冤假错案,对习仲勋的案子在查清以前,就先安排习仲勋去广东工作。受尽折磨的习仲勋,1978年 4月出任中共广东省委第二书记。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大讨论中,他是最先站出来表态支持的地方领导人。在恢

复和发展经济方面,他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率先提倡改革开放,公开说“只要能把生产搞上去,

不要管他什么主义”;还代表广东省委“请求中央允许在毗邻港澳边界的深圳、珠海等地划出一

块地方,搞贸易合作区”。中央采纳了他的意见,广东首先成立了经济特区,成为中国最发达的

地区之一。1980年 2月下旬,胡耀邦当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和总书记,几天内就发出《关于为“习仲勋反党集团”平反的通知》。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习仲勋一直是邓小平、胡耀邦等主张

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坚定支持者。

兼任法制委员会主任

1980年 9月,习仲勋调中央任职,先是由全国人大补选他为副委员长,随后在党的会议上增选为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1982年 9月,党的十二大选举他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值得注意的是,在他担任党和国家的重要职务时,他还兼任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主任。

这反映了党对法制工作的重视,也反映了仲勋同志对法制工作的特殊关怀。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诞生于 1979年 2月,是为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而建立的有权威性的立法机构,由 80位各界知名人士组成。第一任法制委员会主任是刚从囚禁地回到北京的彭真,第二任主任由习仲勋兼任。他们的任期各约两年三个月,到 1983年 9月法制委员会就结束了历史使命。正是在这两位热心法制的老革命家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开始从“无法无天”、

“无法可依”走向了“有法可依”、“以法治国”的道路。

在一次会议休息时,习仲勋和彭真闲谈。习说:“要有一个制度,有一种力量,能抵制住‘文

革’这样的压力才好。”彭真说:“我们建立法制,就是要能抵制住各种违法的行为。‘文革’

是极严重的错误,今后决不许重演。”习说:“问题是,如果今后又出现毛主席这样的强人怎么

办?他坚持要搞,怎么办?我看难哪,难哪!”彭说:“所以,我们今后一定要坚持党必须在宪

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的规定,这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原则。”笔者是该次会议的秘书人员,偶然

Page 46: jifengshuxunno 372

声音

46

听到了他们这次的闲谈,深感两位老领导真是无时无刻不在思考法制问题。

仲勋同志参加人大工作有个特色,就是他不但参与领导,而且以普通一员的姿态参加小组会

议。新宪法通过以后,人大常委会工作有了很大加强,每两个月召开一次常委会,每次四天左右,

分四个组讨论议案,而后开全体会表决。仲勋同志几乎每次小组会都参加,他不是来做指示,而

是和委员们平等地交换意见。每到讨论休息时间,他往往端着一杯茶在室内走来走去,跟大家问

长问短。有一位外省来的列席代表不认识他,他就自我介绍:“我是习仲勋,和你一个组讨论……”

平易近人,没有一点架子。

笔者听过他几十次谈话,总的印象是直率、平和、朴素。不是居高临下,而是交换意见;不

是训诫,而是商谈。他在讨论中总是鼓励大家发表意见,他说: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们

是受人民委托代表他们管理国家的,责任重大,对每一个工作报告,每一个法律议案都要本着为

人民负责的精神认真研究,要提修改或补充意见。我就不信这些议案都那么完善,如果我们只说

赞成,只说同意,等于不提意见,那要我们这些人做什么用?他对代表、委员们要求很严,但由

于把他自己也放在里面,就感到他是在督促自己,而不是训斥别人,起到了责己同时责人的效果。

那时候,笔者在法制委员会民法室工作,室主任穆生秦,业务牵头的是李由义,他们都是建

国前从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学识渊博。

仲勋同志多次找我们讨论组织起草《民法通则》的问题。民法室曾搞了几个草案,征求各方

面意见,反映都不够好,主要认为草案文字“法言法语太多,看不懂”,“像是看天书,谁知是

什么意思?”一位市级领导人看到草案提出要建立“法人制度”大为惊讶,说:“你们怎么能建

立法国人的制度?”因此,李由义在汇报时说了一句:“一些人没有起码的法律知识,可以不征

求他们的意见。”仲勋同志不以为然,他说:“几十年无法无天,干部群众普遍缺乏法律知识,

能怪他们吗?法律是要施行的,大家看不懂的法律能普及吗?我和他们一样看不懂法言法语,能

不能写得通俗一点?我认为,群众反映‘看不懂’正是对这个草案的最真实的意见、最好的意见,

也是我们最该重视的意见。”

他说:“我要找救兵”。当即让秘书邀请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参加会议。他当面恳请吕老帮

助修改,并指定我(由于我当时较年轻)把草案及有关资料送到吕老家里,按吕老意见修改,还

高声叮嘱大家:“文字修改,你们要听吕老的,他是语言大师。不要听我的,我不懂。”

我听仲勋同志说过几次“我不懂”。像他这样的高层领导人,堂堂副委员长、政治局委员、

书记处书记,在众人面前公然说“我不懂”的,在我记忆中是第一人,不由得想起孔夫子的一句

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后来,我遵照仲勋同志指示,连续三天去吕叔湘先生家“登门候教”。吕老非常认真,把草

案一字一句地斟酌修改,改掉了不少重叠的或含义不清的字句,还把一些段落造句顺了顺,看起

来就明白易懂了。

一次永难忘却的对话

仲勋同志又一次召集讨论,我汇报了吕老修改草案的情况,李由义也肯定吕老改得好,并检

讨自己上次失言,对提意见者有“不敬”之处。仲勋同志很高兴,并由此发表了很多关于如何对

Page 47: jifengshuxunno 372

声音

47

待不同意见的话。时隔多年,但印象深刻,下面只能记叙他讲话的主要内容。

他说:“谁都爱听好话,听赞成自己的话,但这些话很多是假话,有的是捧场,有的是敷衍

应付。我们征求意见的目的,本来是为搜集各种补充意见,但是,人们一听到比较尖锐的不同意

见就往往不高兴,‘你小子,拆我台!’有权的人有这种想法就很危险。”

在广东工作期间,习仲勋深入工厂调查研究。

仲勋同志说:“我长久以来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就是怎样保护不同意见。从党的历史看,不

同意见惹起的灾祸太大了!‘反党联盟’、‘反革命集团’、‘右倾投降’、‘左倾投机’等等,

我经历过的总有几十起、上百起,但最后查清楚,绝大多数是提了一些不同意见,属于思想问题,

有不少意见还是正确的。我们对党的领导人,应当热情拥护,对党的方针、政策应当坚决执行,

但是对领导人的主张,对党的方针、政策,不是不可以提出不同意见。因此,我想,是否可以制

定一个《不同意见保护法》,规定什么情况下允许提出不同意见,即使提的意见是错误的,也不

应该受处罚。”

Page 48: jifengshuxunno 372

声音

48

李由义说:“宪法已经规定了‘人民代表在代表大会各种会议上的发言和表决,不受法律追

究’,这正是保护不同意见的法律。”

仲勋说:“我的意见是,任何人都应当有发表不同意见的权利。不只是人民代表,人民代表

才有几个?也不只是在各种会议上,平时说几句不同意见就犯了罪了?”

李由义说:“前些时讨论修改刑法,已取得共识,对仅有思想而没有触犯刑律的行为,不构

成犯罪。也就是说,任何人,不能因为持有不同的政治观点而处以刑罚。”

仲勋说:“不给刑罚,还有批斗、禁闭、降职降薪、调离、开除等等处分等着呢。我说的保

护,是指保护不同意见者的一切权利,不受刑罚,也不受其他处分,这样才能让人畅所欲言。”

李由义说:“您说得很对。这正是当今社会上普遍地不说真话的根本原因——怕受处罚,怕

说了真话倒霉。记得 1945年毛主席到重庆,接受路透社记者甘贝尔的访问,曾明确指出,我们要施行民主,也即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也要施行罗斯福总统提的四大自由。”

“四大自由”,指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和免于匮乏的自由。前三项自由都

属于保护不同意见的范畴,要确保不受处罚,不受威胁,人们才能敞开思想说亮话。1949年制订《共同纲领》,明确规定言论、出版自由。1954年制订的我国第一部宪法,甚至“四人帮”猖獗时期制订的 1975年宪法,以及现行 1982年宪法,都规定言论、出版自由,但至今没有制订有关法律。

穆生秦同志说:“我在高校党委工作多年,学生们思想活跃,敢于提出不同意见。领导上规

定一条界线,不能出格,即:不能反党、反社会主义。”

仲勋同志说:“这是一条很难掌握的界线。例如,改革之初,我在广东省工作,建议中央批

准设立经济特区。当时就被一些人斥为‘向境外资产阶级投降’。如果对现行政策提一些不同意

见,就是反党、反社会主义,那还有可能改革吗?”

穆生秦说:“我听彭真同志说过,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社会主义民主更要听取不同意见,

不允许有不同意见就不可能有民主。”仲勋说:“那我的想法就更坚决了。”

在大家谈兴甚浓之下,我也说了几句:“一切改革都来自不同意见,创新就是对现状的扬弃。

无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不同意见都面临着旧规则、旧秩序的压力。真理是对谬误的纠正,

而真理在开始时只能被少数人掌握。对重大问题的不同意见,开始时也只可能是少数人提出。保

护不同意见就是保护真理的萌芽,保护和促进改革。”

仲勋同志看我越说越远,笑着说:“今天谈得很好,帮助我进一步想这问题,下次有机会再

谈。”

散会后,李由义原本胖胖的脸笑得像弥勒佛,他兴奋地说:“仲勋同志太有意思了!我这辈

子和中央领导同志这么直来直去对话还真是第一次。他提的意见也太重要了,我要好好准备一下,

下次更敞开谈。”

Page 49: jifengshuxunno 372

声音

49

由义认为,仲勋同志从他亲身经历中体会到保护不同意见的重要性,这也正是我党和国家长

期没有解决好的大问题。

几天后,仲勋同志又在人民大会堂一层小天津厅召集我们讨论。由义同志非常兴奋,除了继

续讨论修改民法草案,还准备大谈“保护不同意见”的问题。这是个大热天,我们民法室在大会

堂四楼办公,当年为节省电力,四楼不开空调,个个汗流如雨,而一、二层楼由于经常有外事活

动,需要正装参加,因此开足了空调。于是,从四层乘电梯到一层,赛过从酷暑突然进入深秋。

由义年已花甲,这天为寻找资料数据,从四楼上下两三次,突发脑血栓症,昏厥在小天津厅门口。

仲勋同志见状立即站起身,呼唤:“快用我的车送北京医院!”他急得说话都有点结巴了。而正

是由于用了他的车,交警看到了立即开绿灯,以最快的速度送到北京医院急救室,挽回了生命。

病中,我去看望他,每谈起仲勋同志,由义总是微笑着说:“这位领导同志真是有意思”,

充满了敬慕之情,遗憾未能再次“直面交流”。

事后不久,法制委员会结束历史使命,仲勋同志不再兼任主任。1986年 4月 12日,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正式通过了《民法通则》。彭真、习仲勋、陈丕显、彭冲四位正副委员长联袂出

席宴请全国各地来京的民法专家,感谢他们为制订民法做出的贡献。席间,仲勋同志还问我:“你

们那位李同志身体怎么样了?他是专家、是人才,可别出事啊!”中央领导对一位普通的下级干

部表露的诚挚之情,使人感动。

最后一次参加人大会议

1987年 10月,党的十三大,仲勋同志不再担任政治局委员和书记处书记。1988年 4月,他仍当选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1990年 10月 30日,是他最后一次出席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七届人大第十六次会议)。

这天上午,开常委会全体会议,钱其琛发言,对国务院提交人大审议的两个涉外法案作说明,

言语简洁,只用了不到 20分钟。他刚说完,并非主持会议的习仲勋站起来说:用这么短的时间,说得那么清楚,值得表扬,建议大家鼓掌。

随后他又提出:历来常委会议讨论议案不够认真,希望这次会议开始改变会风,认真讨论,

建议延长一天会议时间。

主持会务的同志告诉他:已经为外地来的委员买好火车票、飞机票,会期不便更改了。仲勋

说:“我是希望改进人大常委会的工作。”

下午,分四个组讨论,习仲勋像往常一样参加第四组。休息时,他仍和往常一样在室内转来

转去和大家聊天,反复讲:人大要代表人民,替人民说话。休息后复会,已经过四点半钟,按习

惯,再有人发个言就散会了。但习仲勋同志站起身说:今天我要跟大家谈谈历史,请多留一个小

时。他讲了很多当年在西北地区闹革命的历史,各根据地之间关系很复杂,有的互相猜疑,不少

好同志白白送了性命。他说得很动情,总的意思是:不要把不同意见者看成“反对派”,更不要

打成“反动派”,要保护不同意见,要重视和研究不同意见。

Page 50: jifengshuxunno 372

声音

50

第二天继续开会,大会副秘书长来到第四组通知:习副委员长因病,中央批准他去南方休养,

不再参加这次会议了。

上世纪 80 年代初,习仲勋在中南海勤政殿办公室工作。

仲勋同志从这天起再也没有来人大常委会,尽管他的任期应该到 1993年 3月。他于 2002年逝世,党和国家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仪式。

笔者不了解仲勋同志是否在中央政治局、书记处或人大委员长会议上提过制订《不同意见保

护法》的意见,但我认为这是他的遗愿。他为了建立健全我国法制做出了杰出贡献。更让人难忘

的是,他有一颗一切为了人民的火热的心。■

Page 51: jifengshuxunno 372

声音

51

【许成钢】讨论改革要讲常识,要看人均GDP许成钢 观察者(2014-09-25)

此次新莫干山会议,由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全国金融系统青年联合会以及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

划研究中心共同主办。图为 9月 18 日开幕式主会场,左一为许成钢,中为迟福林,右为王小鲁。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以下为许成钢教授的发言:

由于时间关系我想讲几个简单的事实,我想说第一个基本的事实就是:我们今天讲中国崛起,

非常了不起, GDP总量成为世界第二大国。那么我们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现在的状态,如果只看 GDP总值全球排行,中国现在的位置仅仅相当于一百多年前的甲午年 1890年(原话如此,观察者网注)。

我们还可以再往前看,1870年中国 GDP总量是世界第一大国,不仅仅是第一大,而且比其他国家大多了,1850年更不用说了,中国以外,GDP总量排第二到第五的,统统加在一起都还比中国小。

上面的是按总量来看,但是实际上真正讨论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还是要看人均 GDP,以及与世界上最发达国家的人均 GDP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人均 GDP是真正反映这个国家的发展阶段,第二个是看一国的发展水平和国际最强大国家的距离有多少。

如果我们看人均 GDP,中国基本上相当于拉丁美洲的秘鲁,通常人们认为秘鲁是一个非常落后的国家,即便是在拉丁美洲它也是非常落后,除了经济落后之外,还发展不平等。而中国的不

Page 52: jifengshuxunno 372

声音

52

平等状态,也跟秘鲁差不多。

那么下面我们再看中国和世界国际前沿国家的距离有多远?

这个距离最简单的算法就是把本国的人均 GDP去除以世界最强国家的人均 GDP,去看这个比值。那么中国今天的比值是多少呢?是 0.19。这个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看看日本。战后 1950年,日本穷的一套糊涂,因为被美国人炸毁了,那时候日本的这个比值是 0.2,所以我们大概可以说,今天的中国和世界前沿的相对水平竟然跟日本 1950年差不多。

中国和历史上的中国比,今天的中国和世界前沿的距离比,发现我们离发达国家的距离还很

远,这既是好消息又是坏消息。好消息是,经济学里有个词叫后发优势。意思是如果你落后了但

你有特别大的空间去追,你可以通过学习别国的技术和管理水平,超过别人。

看到今天中国和世界前沿的距离这么大,那你也可以推断,假定中国能够像日本那样发展。

那就意味着,中国还有 40年快速发展的潜力。

但是可惜的是,我们看到今天中国经济增速在非常迅速的放慢,于是人们要编造好多理由来

解释。如果我们按照跟世界前沿国家之间的距离,看东亚其他国家,他们在中国这个水平的时候

发展得非常快,正是可以起飞的时候。所以为什么经济刚刚发展到这么低的水平,就已经碰到困

难,原因很简单:制度。

我下面再讲几个事实。中国改革的重大成就,第一个就是中国的产业集群,尤其我这里特别

要强调的不是一般的产业集群,而是私有企业集中的产业集群。

我们最近在认真做一个研究项目,发现占全中国大概 2%-3%的县,集中了大量的私有企业为主的产业集群,当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的时候,不是说中国的所有区域是世界工厂,而是这些县

是的。这些县的产值占了全国工业生产总产值的百分之二十,他们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全国

的经济增长速度。当全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的时候,他们一直还在增长。如果光是经济增长,

人们今天已经不满意了,今天中国面临的一个巨大问题就是不平等。我们仔细研究后发现,在这

些县,发展的不平等得到非常好的控制。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改革例子,但是为什么只限制在这 2%-3%的县里呢?这就是一个重大的问题,这就是改革要面对的问题。

再看下一个例子,就是全国的私有企业,我们与 27个所有前社会主义国家转型期间的全体企业合并在一起做了个研究。我们发现,中国的国有企业是在 28个所有转型国家中效率最低的;而中国的私有企业是在 28个所有的转型国家中效率最高的。

两个研究放到一起可以发现,中国好的那一面,完全是私有企业拉动的。

以下为许成钢教授接受观察者网等媒体采访:

社会主义国家从未成为发达国家

Page 53: jifengshuxunno 372

声音

53

许成钢:假定我们都不关心政治,我们只关心经济发展程度,经济发展程度是用 GDP来衡量的,无论用人均 GDP还是与国际最前沿国家的差距去衡量,没有任何一个社会主义曾经在任何时候成为发达国家。曾经最强的就是前苏联,前苏联曾经是超级大国,超级大国不等于它是发

达国家。按照发展经济学公认的基本衡量标准,苏联从来没有变成过发达国家,最高的时候也只

是美国的三分之一, 比起中国还是高很多的,中国只达到美国水平的 17%。也就是说,中国离达到前苏联的水平还早,更别说离世界前沿的水平。

观察者网: 你会上提到,中国改革的重大成就,全国 2%-3%的县城集中了大量的私人企业,促成了中国的世界工厂形成,具体指哪些县城?

许成钢:那个地方我有口误,说错了。正确的数字是,在全国的所有产业集群里,其中 2%-3%是以私有企业为基础的产业集群,它们对全国工业生产总值的贡献达到 20%。

观察者网:你还说,它们的贫富分化也低于全国水平,有数据支撑吗?

许成钢: 这是非常认真的数据报告,很费力得到的结果,我们全国经济发展的总趋势就是,经济增长伴随着贫富差距的扩大,经济在增长,贫富差距也在增长。但是这些地区不是,这些地

区的起点是贫富差距比较小,随着经济增长,它的贫富差距也在逐渐缩小。虽然缩小不是很快,

但是都在逐渐缩小。我们把这些地区的贫富差距和全国的来比,这些地区的曲线明显在下降。

如果我们关心经济增长,同时又关心缩小贫富差距,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让这些产业集中群更

好的发展?

国企私有化很难,要靠民企壮大吞掉国企

澎湃记者: 你会上没讲完,被人打断了,你说,中国目前经济可能好的一方面主要是靠私营企业、私人部分来拉动的,能不能往下来讲,目前中国正在做国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你怎么看?

许成钢:我们做了两大类和企业相关的工作,产业集群还和一般的私营企业个体不一样,产

业集群指的是一个相当小的地方,集合了大量企业。那么当然我们同时也关心,看全世界和我们

相似的国家能不能做一个比较,美国跟我们不相似,于是我们就和所有的前社会主义国家,把全

世界前社会主义国家能拿到数据的通通都拿到,其他国家的数据是由欧洲开发银行和世纪银行经

过大量的工作,通过实地调查,获得了的。中国的数据是我做的, 我们用的是相似的调查方法,

全世界 28个国家的企业层次的数据统统收集到,一起对比。最简单的结论就是中国的私营企业是所有国家里效率最高的,无论从任何方式去度量,但是中国的国企是所有 28个国家里效率最差的。证据非常清楚。

观察者网:国企的效益差,你是根据人均的盈利能力还是?

许成钢:企业效益有很多个评定的方式,其中包括劳动生产率,资本收益率,就是投进去多

少钱,出来多少东西。资本收益率,总体上中国是很差的,之所以中国资本收益率很差,是因为

中国的资本主要是投进国企的,而国企差得一塌糊涂,国企是利用降低资本收益率的方式,提高

它的劳动生产率。

Page 54: jifengshuxunno 372

声音

54

中国的央企很大很大,劳动生产力相当高,光看那个是不够的 ,要结合资本收益率一起看,

再有就是看全要素生产率,这样可以全面评价企业效益。最终得到的结论说明,中国的经济实实

在在的是靠民营企业在拉着往前走的。

澎湃记者: 关于国企混合所有制,昨天混合所有制会议上听到有两种观点,一种就是国资要彻底的退出,那目前这个思路不一定能做到,现在一个折衷的办法是国企先和民营企业混合。根

据你的研究,什么样的路子比较好呢?

许成钢:关于中国国企改革在 90年代初的时候我就参与了。那时候讨论的思路和现在应该没有大的差别。

当时中国民营企业还没起步,更多的是乡镇企业,只要看看中国乡镇企业后来改制成大规模

的民营企业,获得高速发展,就已经能看出来中国在走一条行之有效的路,也推动了中国的改革,

改革的同时也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增长。而不像东欧国家改革的时候经济就衰退了。

如果人们把注意力都放在私有化国有企业上非常难,国有企业私有化在全世界都是难题,不

要说中国,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难得一塌糊涂。照理说英国是一个以私有经济为主的国家,

市场经济是全世界最发达的,制度也非常完善,当年私有化国有企业的时候,都很困难。所以最

好的改变途径就应该着重在民营企业上,就是给民营企业创造条件,让他们快速发展,让他们把

国营企业挤下去。尽量缩小国企的发展空间,让民企一步步把国营企业买下来,而不是大规模的

私有化。

因为现在中国的民营企业已经非常巨大了,下面的问题就是你怎么给予他们公平对待。要营

造公平环境,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法律,那么我这里要强调的就是我们的司法不独立。当司法不

独立的时候,民营企业一定每天遇到的是不公平的事情。

原因是什么呢?因为民营企业要跟地方政府、跟地方国企打交道。本来合同的履行是靠法院

来督办的,但是法院不独立的,它跟地方政府、地方国企是一起的。只要对方不履行合同,一打

官司民企就输。

所以为了让民营企业发展,核心问题就是要让司法能够公正,而司法公正的前提就是司法独

立。司法不独立的时候经济也没办法发展。所以,这个应该是中国改革必须要做的事情。

证券市场成熟倒逼司法独立

观察者网: 会上你说了几个事实,第三个谈金融改革的时候,被主持人打断了,金融体制改革你想说什么样的事实?

许成钢: 金融体系的改革包括银行体系和证监市场。银行体系迫切需要改革,因为很显然中国现在的银行体系是被国有大银行垄断的。而且这几年了中央政府发现重大问题了,就是国有大

银行不支持中小企业。这不是大银行的事儿,全世界都一样。

解决方案就是银行必须大大的放开,让民营企业进入银行,需要的不是一个两个,不是十个

二十个而是大量的银行。放开之后马上有人担心监管问题。原本银行的监管,在全世界都已经有

Page 55: jifengshuxunno 372

声音

55

相对比较成熟的经验。

美国的银行体系,早在 1933年就立法,引入了存款保险制度,当一个小银行面对挤兑的时候,保险机构给储户提供了保障。所以,美国的银行从小银行成了大银行,就是我在美国这三十

年眼看着实现的。我 80年代到美国的时候看到的都是小银行,美国早就是世界最发达的国家,所以经济的发展一定是以小银行为主的。

观察者网:也有银行领域的研究学者说,我们现在的银行已经遍地都是了,还需要再新开银

行吗?

许成钢: 我刚才讲的关键就是,要让民企进来办银行,而不是像现在全是政府出资的银行。还有就是,什么叫多?中国每一个地级市都是五六百万人口,拿到世界上去已经是个小国家了,

也就是一个国家一个银行。你要解决中小企业的问题,你需要真的熟悉当地的情况,因为对企业

不了解,银行就不会放贷。

过去中国很穷,五六百万人的地方没有资源,那么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一些地区,比如

说浙江、江苏、广东,一些的地级市已经开始进入了低等发达国家的程度了,你要是给那些企业

发展的机会,必须依靠地方的银行。

金融改革的另一方面就是证券市场体系的改革。证券市场至今占主导地位的是过去的国营企

业,这本身决定了中国的证券市场发展极端的不正常和落后。但是要改革证券市场比银行体系要

更难。里面最大的困难在哪儿?司法体系!因为证券市场的本质是什么,证券市场的本质实际上

就是买卖所有权,买卖合同、买卖以复杂合同形式表达的所有权。那么这个复杂合同表达的所有

权,背后一定是司法体系支持的,司法体系如果不支持,这个市场根本就没法运作。

当初中国建立证券市场的时候,包括我自己和许多学者对中国保持非常怀疑的态度。因为证

券市场正常运作的前提条件,是司法独立。没有这个前提,世界上根本不存在能够健康运作的证

券市场。后来证券市场推动起来了,而且规模也都变大了,关系到如此重大的利益了。那么就有

一种说法,叫倒逼机制,有没有可能用它倒逼我们的司法体系进步。如果能逼出来也很好。■

Page 56: jifengshuxunno 372

声音

56

大报人储安平《客观》创刊号文章:我们的立场储安平 凤凰读书(2014-09-26)

战争结束,建设开始。我们希望建立一个富强康乐的新国家。但要建立一个富强康乐的新国

家,须先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政治不清明,无法言建设,社会不安定,无以求繁荣。今日中国

正是除旧布新,千载一时;国运前途,皆视我们如何努力。同人等创此周刊,冀能稍贡刍见,谨

布数言,一申立场。

一、民主。民主是今世主流,人心所归,无可抗阻。我们不能同意任何代表少数人利益的集

团独断国是,漠视民意。我们不能同意政府的一切设施措置都只是为了一部分少数人的权力和利

益。国家政策必须容许人民讨论,政府进退必须由人民决定,而一切施政必须对人民负责。民主

的政府必须以人民的最大福利为目的:保障人民的自由,增进人民的幸福。在技术上,我们并不

幻想,以为可以一步登天,但在精神上,我们要求彻头彻尾的“以民为首”。

二、自由。我们要求自由,要求各种基本人权。自由自然不是放纵,自由仍须守法。但法律

须先能保障人民的自由,须先能使人人在法律之前一律平等;法律若能保障人民的自由与权利,

则人民必守法护法之不暇。政府应该尊重人民的人格,而自由即为维护人格完整所必要。政府应

该使人民的身体的、智慧的能力,作充分优性的发表,以增加国家社会之福利,而自由即为达到

此种优性发展所不可或缺的条件。没有自由的人民是没有人格的人民,没有自由的社会只是一个

奴役的社会,我们要求人人获有各种基本的自由以维护中国每个人的人格,并促进国家社会的优

性发展。

Page 57: jifengshuxunno 372

声音

57

三、进步。我们要求国家进步,我们绝对反对国家停滞不前,不跟着世界大势前进的国家必

将遭受自然的淘汰。我们要求民主政治,要求工业化;但要民主政治成功,工业化成功,先须大

家有科学精神,现代头脑。我们要求政治、经济、社会、教育各方面的全盘现代化。我们希望人

人都有现代化的头脑:思想的方法现代化,做事的方法现代化,因为唯有现代化了,才能求得更

大更迅速的进步,才能与世各国并驾齐驱,共同生存。我们反对一切的停滞不进,故步自封,甚

至大开倒车。停顿、落后、退步,都是自杀。我们要求中国在各方都能日新又新,齐着世界主流

迈步前进。

四、理性。人类最可宝贵的素质是理性,教育的最大目的亦即在发挥人类的理性。没有理性,

社会不能安定,文化不能进步。现在中国到处都是凭借着冲动及强力来解决纠纷,甚至正在受着

教育的青年也是动辄用武。我们完全反对这种行为。过去中国的教育在这方面完全失败。我们要

求政府及社会各方面能全力注意这点。只有发挥理性,社会始有是非,始有和平,始有公道,我

们要求一个有是非有公道的社会,我们要求各种纠纷冲突都能运用理性来解决,唯有这样,才能

使一切得到合理的发展,才能加速一切建设的成功。

同人等掬此四事,以为我们追求努力的鹄,并本此四事以发言论事。我们的态度,是公平的、

超党派的、建设的、客观的。我们希望全国贤达,不吝指教。

三十四年十一月五日重庆■

Page 58: jifengshuxunno 372

评论

58

评论福山出新书了,卖二十年多前的思想,操全世界的心

开倒车还是与时俱进:英美媒体热议福山新作

荐书 | 达维多维奇之墓

许知远:沉默的记忆

福山出新书了,卖二十年多前的思想,操全世界的心单向街书店(2014-10-11)

1.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的新书《政治秩序和政治衰败——从工业革命到民主全球化》才

刚出版,《金融时报》、《卫报》、《纽约时报》等大刊已经纷纷发表书评,表示这本 600 多

页厚的大书虽然还没看完,但它很可能是福山的封山之作。

Page 59: jifengshuxunno 372

评论

59

福山新书《政治秩序和政治衰败——从工业革命到民主全球化》封面截图

2.福山是与塞缪尔·亨廷顿齐名的大牌学者。福山在 1989 年提出了“历史终结论”,说共

产主义也好任何流氓主义也好,终究会失败,历史是属于西方自由民主的,自由民主必胜,是人

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最高阶段。话毕,没过几个月,柏林墙倒塌,福山赢了。

3.日裔美国人福山出生于芝加哥,分别在康奈尔大学和哈佛大学拿到了古典文学学士和政治

学博士学位。在康奈尔的时候,他受到阿伦·布鲁姆的影响,开始了解西方哲学并且学习希腊语,

阅读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在哈佛阶段,他师从塞缪尔·亨廷顿,并受他“文明冲突论”

的启发,后来提出“历史终结论”。

4.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福山先是在美国的综合性战略研究机构兰德公司工作,后来加入美国

国务院政策制定小组,专门研究中东事务。一直到九十年代中期,福山在这两个单位之间频繁迁

移。

5.让福山一炮而红的,是 1989 年他在《国家利益》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历史的终结”。

作者坚信民主政体与自由市场是历史演进的终级模式,成为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之后,后

冷战时期的另一大论题。

6.自由民主制度也许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这是福

山的原话。三年后这篇文章发展成书,为福山的不朽声誉奠定基础。而这本书的中文版《历史的

终结与最后的人》持续畅销,并且刚刚于今年 9 月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再版。

Page 60: jifengshuxunno 372

评论

60

7.福山常常说,“历史的终结”实际是由黑格尔而不是福山创造的,但大家早就习惯了把福

山跟“历史的终结”划起等号,就好比达尔文=进化论一样。

8.福山认为自由民主是人类最终的政治制度,核心的原因,是它可以最终满足人类对于“承

认”的需要:他把政治问题看作“解决承认问题所作的努力”,把政治发展的历史看作“为承认

而斗争”的历史,把“获得他人的平等承认”看作政治发展的动力。如上福山在讨论政治发展的

时候对人的社会心理因素的引入,好比康德将人类的主体性对客体的建构引入了关于客体的讨

论。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突破。这也是福山对柏拉图将人的灵魂分为欲望、理性和激情的呼应。

9.福山认为,一方面民主适合于各种不同的文化;另一方面,民主蕴含着现代化的逻辑,自

我治理欲望的增加让大众变得更加富有,接受更好的教育。这些民众即使面对更有效率的威权政

体,也会变得更为不满。

10.但越是靠近现在,世界局势的发展越是尝试跳脱出福山的理论框架,不断检验着它所宣

告的“历史的终结”。

11.首先是 911 事件的发生,让人们意识到伊斯兰激进教派/恐怖分子的麻烦,而福山把它

们视为一股强大的历史后冲力,它们并没有提供自由民主体制之外的什么选择,甚至在整个阿拉

伯世界中,这股势力也只是别有用心的一小撮,生活在伊朗、阿富汗等政权统治下的人们,其实

更渴望现代化,向往自由生活。

12.已有的表述也很难有力地解释某些失败国家的案例,比如——还是阿富汗,比如拉美。

拉美的窘迫在于政治体制的发展跟不上社会的变化。另一种则是体制本身的失败,比如埃及或其

他穆斯林国家,虽然赢得了选举,却没有赢得占据很大比重的中产积极的拥护,因此国家实力衰

弱。而东亚尤其是中国的强盛,证明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并不一定需要西方民主或法制体系的惠

Page 61: jifengshuxunno 372

评论

61

泽。像近来中国的崛起,中国人不过是回到了一个世纪前的强盛传统,依靠强大的国家建构解决

纷繁事务。

13.于是,2011 年,福山出版了《政治秩序的起源》(The Origins of Political Order),

强调不但自由民主制度没有单一模式,有许多不同的形式,而且承认“世界上还有许多国家过于

薄弱、甚至最终失败”。那些建立了强大、高效政府统治的国家,才能更好地发展民主。而对于

东欧转型的痛苦、某些国家民主的倒退、历史和经济对民主化的制约、宗教极端主义的肆虐以及

威权式增长的诱惑,福山在作出“历史的终结”这一论断时本来就没有否认过。成名作解释自由

民主何以最好这个问题,《起源》则解释为什么最好的现在还没有被全世界接纳?

14.《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史前一直讨论到法国大革命。他列举中国、印度等政治文明的起

源与特点。从秦朝建制起,中国国强民弱,缺乏社会建构,缺乏法律约束。印度反之,从无集权

政府,非暴力是核心观念。福山还曾在《财经》杂志的一次访谈中,指出秦代中国创造了世界上

第一个马克思·韦伯意义上的现代国家,即统一和理性化的中央官僚政府,它“比罗马的公共行

政机构更为系统化,中国人口中受统一规则管辖的比例也远远超过罗马”。

15.下卷《政治秩序和政治衰败——从工业革命到民主全球化》讨论的则是法国大革命至今

的案例,最近面世,在美国、英国和荷兰同时发行。《外交事务》九月刊也已经抢先发表了新书

的其中一个章节“衰退中的美国”,粉丝可以先睹为快。

16.这一卷的野心,是要重新讨论亨廷顿在 1968 年经典著作《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

提出的议题。亨廷顿是福山的老师,如今学生是站在老师的肩膀上发言。(新书标题就是借用自

亨廷顿原书的第一章)

17.福山在《美国利益》的博客上说,学生和老师两本书的基本差别是,老师亨廷顿的书按

主题分类,而福山的章节排布依照时间顺序展开。

18.紧接着福山指出了亨廷顿的一个重要缺陷:亨廷顿认为最不稳定的国家正是那些处于现

代化过程中的国家,相对贫穷的传统国家或已经高度发达的国家与之相比都更稳定。然而福山说,

Page 62: jifengshuxunno 372

评论

62

1968 年以来的历史经验明确地告诉我们,有许多国家已经基本平稳地度过了自己的现代化历程,

而更动荡的国家仍然是那些贫穷、落后的国家。“国家建构”的成败与时机是决定一个国家走向

的第一推动力,这也是福山在前卷《政治秩序的起源》中着力论述的问题。

19.书评认为,新书的主要目的,是警告不思进取的美国政府,“一个成功、稳定的自由民

主体制,不意味着它永远如此。”福山说,美国虽然享有自由民主制,但不见得这个政府就对政

治衰退具有免疫力。美国政治体制在过去几十年里变得日趋衰弱,行政机构效率底下,同时滋生

了更多的腐败。

20.从中暴露出既是原因又是问题的美国社会现状——经济增长不平等,财富过于集中,精

英紧握政治权力,为将来的利益操纵政治体制,逐渐对美国政治体制进行渗透,进而影响政府。

21.19 末 20 世纪初时,软弱、腐败的美国政府,曾经在一系列不受旧秩序牵绊的强势人物

的推进下,革新成为一个强大、有效的政府。福山给予美国的警告和原因分析表明,这个过程其

实是可逆的。不仅美国,如今欧元区结合而成的大政府,也沿袭了美国的很多特征,并且呈现出

类似的困境。

22.福山 9 月底还在《金融时报》发表文章,说美国无法毁灭 ISIS 。“如果美国人应该从

最近的战争中学到一件事情,那就是他们没有控制政治结果所需的智慧、资源或者持久力。”福

山认为美国应该学习英国的“离岸制衡”策略,没有永远的朋友。

23.在厚厚两卷本中,福山提及一个理想的政府、社会模型——丹麦。并不是指现有的国家

丹麦,而是一个隐喻,意味着良好的问责制度、恰到好处的国家建构以及完善的法治等。

24.《经济学人》认为新出版的下卷头重脚轻,论述国家和国外体制的部分太长,而后面论

述民主和政治衰退的部分太短。尽管如此,它还是有两个明确的建树:1. 随处浮现的洞见:认

为美国继承了英国已经基本抛弃的……以及非洲的国家建设并不成功,是因为它的人口太少。2.

福山对美国政治现状的失望。这一点前面已经讲过。

Page 63: jifengshuxunno 372

评论

63

25.《卫报》则认为书中讨论阿根廷和日本的那些段落非常精彩,其中比较英国、法国和德

国社会服务的章节也让作者惊叹,福山能把如此枯燥的话题发挥得如此生动有趣。但它完全忽略

了印度这个案例,对中东的讨论也敷衍带过。

26.也有学者指出,福山的研究建立在庞大的二手文献基础上,他对史料的运用根本比不上

专业的史学著作。《卫报》还认为第二卷没有第一卷好读,更多是素材的堆积,而不是晓畅动人

的叙述。

27.在许知远的描述里,福山的声音“强度与速度也被控制在一个相对平均的维度,这使他

成为一个标准的学术讨论会式的讲演人,却不是个引人入胜、善于插入幽默的情绪调动者”。

28.最要命的批评恐怕来自英国哲学家约翰·格雷,他认为,经过这些年来红果果的事实洗

礼,福山的语气已经不是很绝对很肯定了。福山也承认民主趋势呈现出某种衰退征兆,类似他所

警告的华盛顿僵局,以及欧洲某些极端党派的崛起,都是佐证。

约翰·格雷

29.约翰·格雷说,贯穿福山这两卷本著作的一个关键词,就是发展(evovle)。对于福山

来说,政治发展是一个不断变革不断进化的过程。但具体是什么东西在驱动这个过程——像是自

然界中的自然选择之类的,我们从福山这里得到的信息,并没有超出马克思或赫伯特·斯宾塞的

范畴。书里也从没有解释政治发展的尽头有何标志,为何进化过程牵扯到自然现象中并无对应的

机构趋同性(the convergence of institutions)?

30.至于福山在新世纪两卷本里新推出的核心论点——没有一个有效的现代国家,无以谈民

主——格雷说,可以想见,世界上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民仍要长久地生活在不民主、不成型的国家

里。(他的黑点大概是:历史还要好久才能终结呢……)

Page 64: jifengshuxunno 372

评论

64

31.福山还认为,随着中产阶级的壮大,他们将争取越来越多的政治自由和政府参与,改善

自由民主制度的血液。约翰·格雷继续黑,不但自由民主是历史发展最高阶段/终结阶段的确信,

跟马克思主义如出一辙(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连区分问题和矛盾、认为自由

民主制度可以内部改良这一点,也跟马克思很像。(但也有支持者认为,我们福山本来就是从黑

格尔、马克思的历史概念出发的啊!)格雷还指出福山明显遗忘了 20 世纪很多血淋淋的事实:

在欧洲,每当中产阶级遭遇社会危机,他们往往拥抱的不是自由民主,而恰恰是自由民主的敌人

——法西斯,共产主义,宗教民主主义。

卡尔·马克思

32.但福山的兴趣点可不只如此,他曾经出版过《我们的后人类未来》(Our Posthuman Future)

一书,关心生物技术如何影响未来人类的发展,也关心核武器是否会改写历史。

33.对现代中国的崛起,他也有清醒的认识:“在过去的 20 年中,中国建立了许多规则,

这些规则大部分是逐渐自下而上形成的。但是,当这些规则到了一定的层次就不再有效。”即使

在对手那边,“中国模式”也只能被视为适合中国“国情”的特殊来讨论,而不符合任何一种普

遍的法则。

34.二十多年来,福山坚持认为,自由民主依然是应对现代性挑战的最好体制,中国、俄国

或伊斯兰国家并不能满足所有人对经济、社会和政治方面的需求。但除非自由民主国家有能力进

行内部改革,与衰败的体制和低效的政府作斗争,否则,像《经济学人》说的——历史将在一片

嘘声中终结。■

Page 65: jifengshuxunno 372

评论

65

开倒车还是与时俱进:英美媒体热议福山新作谢秉强 上海书评(2014-10-11)

继《政治秩序的起源》后,斯坦福大学政治学家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化三年

之力而成的此书第二卷《政治秩序和政治衰败:从工业革命到民主全球化》(Political Order and

Political Decay: From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to the Globalisation of Democracy)

终于在 9月底出版。在这第二卷中,福山以社会如何发展出强大的、不依赖个人的、负责任的政

治制度为核心问题,考察了从法国大革命到阿拉伯之春和当代美国政治的深层功能障碍等事例。

他讨论了政治腐败的治理,检视了殖民主义在拉丁美洲、非洲和亚洲的不同政治遗产,并大胆估

计未来民主如何面对全球崛起的中产阶级和根深本固的政治瘫痪。

开倒车还是与时俱进:福山的新问题

25 年前,福山喊出自由民主是“历史的终结”口号,名动一时。在《政治秩序和政治衰败》

中,他明显克制了各种先知式的预言,这让许多人认为他可能收回了他的判断,正如 25 年来人

们对福山的不断猜测。

英国书评作者提姆·布沃利(Tim Bouverie)9 月 27 日 在英国《远景》杂志上说,福山开

起了倒车:“他以一位先知的激情和沮丧,书写美国政治秩序的衰败,努力在党派政治和意识形

态教条的嘈杂声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布沃利认为,此书最起码证明了历史还远远没有终结。

《泰晤士报》记者丹尼尔·约翰逊(Daniel Johnson)更是认为福山此书使自己“远离了那

些新保守主义知识分子,他们因为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失败而被人怪罪。”

Page 66: jifengshuxunno 372

评论

66

剑桥大学政治科学家大卫·朗西曼(David Runciman)在英国《金融时报》上发表书评,指

出从工业革命以来的政治变革这一宏伟背景来看,自由派的自由(liberal freedom)之胜利看

起来并不确然,美国也概不例外。

朗西曼评论道,福山在书中提出,自由民主国家并不能幸免于折磨其他政治体的经济停滞和

政治衰败。它同样可能会被其他更好的东西所取代。关键是,我们当前的政治安排是解决方案的

一部分,还是问题的一部分?

所以,福山也许改变了自己的想法,或者对其旧说做出修正?

翻阅此书,可以看出,他从比较历史学和政治学的维度考察了自法国大革命以来的政治秩序

及其衰减的结构性原因,并提出一连串问题,包括:德国如何在 19世纪变成高效的单一制国家,

不仅生存了下来,而且在 20世纪下半叶至 21 世纪达到繁荣?为什么希腊和南部意大利未能像斯

堪的纳维亚半岛诸国家和日本那样,达到与其相同的政治问责和官僚自主水平?是什么阻碍了阿

根廷这个资源丰富、幅员辽阔的国家,使它没有沿着类似美国的路线发展?而美国政治如何到处

掣肘,无法有效管理和立法?

这简直像好奇的儿童提出的“十万个为什么”,如果再加上世界政治经济现状:中东的一团

混乱、俄罗斯和东欧的转向、中国的振兴等等在内,都不是简单一句预言可以囊括。福山怎么看?

三根支柱:福山的坚持与改变

福山并没有放弃他的观点,新书提供了他的回答。他首先坦承民主制度永远只是政治稳定的

一个组成部分。在错误的情况下,它也可能成为不稳定因素。因而,其核心观点是,一个秩序良

好的社会离不开三根支柱:强大的政府、法治和民主问责制。

这其实早在第一卷中就已经得到了深刻的揭示,福山在第二卷中的主张是:民主,作为政治

问责制的终极表达,在达成之前需要其他两根支柱各就各位。福山指出,如果政府功能尚未完善,

法制尚未建全,自主的、任人唯才的官僚管理尚未树立,那么在此基础上所建立的民主政体,其

结果往往是国家机构被政治家劫持、破坏。

ISIS 是个例子。这个极端组织在叙利亚和伊拉克的崛起证明了,无论是否建立民主制,似

乎都无法根除这种恐怖势力。这对福山之前的学说来说是个挑战。

《纽约时报》弗里德曼专栏说,在接受弗里德曼采访时,福山表示,美国的立国原则是逃离

专制,所以先贤们关注的是“如何制约权力”,“但在制约权力之前,首先需要产生权力……政

府不仅仅关乎制约,也需要提供安全保障、基础设施、医疗和法治。任何能够提供上述所有服务

的势力都能赢得竞赛,无论它民主与否……ISIS 之所以能如此壮大,是因为在叙利亚和伊拉克,

政府的治理没能提供最基本的服务。”在阿拉伯世界,要从其内部产生天然抗体,所需的时间或

许会很长。阿拉伯世界里国家的失败太多,因为在那里,“宗族/部落忠诚的力量一直延续着,

如果凝聚人的力量只是共有的亲属关系,而不是共同的价值观,就无法建立强大、不依赖个人、

以功绩为基础的国家体制。”

在新书序言中,福山指出“体面政府”(decent states,弗里德曼的说法)和法治对于民

Page 67: jifengshuxunno 372

评论

67

主的重要性:“我相信这三组建制的发展是所有人类社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来的普遍要求。它们不

仅仅代表西方社会或任何特定文化群体的文化偏好。一个现代的、不依赖个人的政府不可替代,

这样的政府能确保秩序和安全,并提供必需的公共物品。法治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没有明确的产

权,没有强制履行的合同,企业就难以展开拳脚。此外,法律承认个人不可剥夺的权力,认可他

们作为人的尊严,因而法律具有其内在价值。最后,民主参与不仅仅只是对不法的、腐败的或专

制的政府的限制。政治机构是目的本身,是完善、丰富个体生命的自由的基本维度之一。”

从这个角度出发,郎西曼认为,这本书中存在着福山从来没有完全解决的一种紧张关系,即

作为积极价值的民主和作为消极价值的民主的紧张关系。民主的积极价值是尊严(dignity):

自我统治的人民本身具有更强的自我价值感;其消极价值是约束:自我统治的人民有更多的机会

去抱怨他们不喜欢的政府。

而真正的政治稳定来自民主积极面和消极面的黏合。当民主开始意味着尊严时,比如在埃及,

约束力就捣乱,结果适得其反;当约束力全面施展时,比如在美国,尊严就短缺,政治的不满和

抱怨取而代之,表现为深层次的党派不宽容。福山指出,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美国的机构中,目

前在美国人民心目中得分最高的是军队、航空航天局等等,这些都是最缺乏民主监督的,而美国

人讨厌的机构,比如美国国会,正是由他们自己所控制的。

可以看出,福山对政府机构如何有效发挥作用非常关注,这可能是他对美国政治衰败给出的

一个“药方”。在回答德国如何在 19 世纪变成高效的单一制国家时,他延续马克斯·韦伯的经

典论述,认为自主的、任人唯贤的官僚制度是高效政府的要件。《经济学人》评说了福山对东亚

的浓厚兴趣。在他眼里,中国目前成了富有竞争力的国家,其中一个原因是那些由考试选拔的“一

流公务员”。福山认为人们在中国所见的是百年前崩溃的传统的复兴:中国共产党正从历史中找

寻,以证明他们可以不需要西式的制度就能创建一个有竞争力的国家。

所以看来福山并没有放弃他的观点,他依然坚信,地理和历史都不能构成一个国家的命运

(geography is not destiny and history is not fate),好坏其实全赖其政治选择:20 世

纪里,哥斯达黎加选得好,阿根廷选得差,而即使美国也在大部分时间里搞“内部整顿”。

体面政府、个人尊严,这些词汇似乎冲刷了福山因“历史终结论”带来的咄咄逼人形象,带

给读者一个更具人文关怀、更为务实温情的样貌。■

Page 68: jifengshuxunno 372

评论

68

荐书 | 达维多维奇之墓东方历史评论(2014-10-11)

达维多维奇之墓

作者: (南斯拉夫)丹尼洛·契斯

译者: 王幼慈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4-8

ISBN: 9787508646176

《达维多维奇之墓》英语版序言

撰文:布罗茨基

翻译:王嫣婷

1976 年,历经重重困难,这本书终于在南斯拉夫萨格勒布出版,随即就在媒体上遭到了南

斯拉夫文学集团最高层的斯大林分子的抨击。上层发出的战号蔓延到了下面的塞尔维亚-克罗地

亚民族主义者那里——他们一贯亲俄、反犹,而丹尼洛·契斯笔下的大部分人物都是犹太人,作

者本人也是。南斯拉夫是一个小国家,而小国家的政治总是很重大,文学政治尤为如此。根据这

Page 69: jifengshuxunno 372

评论

69

一比率,对一位作家的攻击会变得极其密集,其剧烈程度足以使得丹尼洛契斯受到“精神打击”。

一位作家处理到某些主题时可能会危及其自身安乐,历史就是其中之一。历史,依它与当下

的接近程度而定,提供给作者背景、内容、角色,有时候,就像在契斯的作品中那样,提供了作

者真实的语境(context)。历史学将描述历史事件这一行为视为将历史贬为过去的尝试,激烈

地抵制这种行为。因此,历史小说成为了一种时间的媒介,一种勾勒过去与现在之界限的工具—

—通过疏离其描述对象的方法。叙事把历史削减为故事,经由某种特定的“外部”的引导,又创

造了一种在此之前无人知晓的时间范畴。

撇开通常的“因果”定律,历史通过其存活能力最强的衍生物——意识形态——而占有现在

(claim the present)。一种意识形态若在其出现时未取得成功,就迅速发展成一种可以被称

为“乌托邦式的复合体”(utopian complex)的东西,并沉入永恒。相应地,对意识形态或其

载体的刻画,会被视为一种试图约束后者、危害其纯粹性、剥夺其未来的行为。

在《达维多维奇之墓》中,历史对现在的占有看来愈加有效,因为这本书所处理的时代并不

十分遥远。作者丹尼洛 契斯描写了发生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一些事件,以及这些事件对他笔下

的七个人物之生活的影响。这七个人物最终走向了共同的命运:死亡。

表面看来,因为死者——按其定义,属于过去,那个时代的遇难者的数量之多,早已将那个

时代,连同推动了它的意识形态一起载入了史册。但是,那些通常减缓了时间流逝的事物,同样

使得一种意识形态得以苟延残喘,更重要的原因是,凶手总是比被害者活得长久,而生者误解死

者,总是像多数派误解少数派一样。

除了地缘政治,意识形态在南斯拉夫的历史上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因为这个小国家是以

不止一种方式联合起来的联邦共和国。它有着诸多国家以及由此产生的诸多教义、种种民族关系

和各式各样不起作用的政党,还有当权的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Union of Yugoslavian

Communists)。自不必说,这些民族群体都有许多新旧症结需要平复。因而所有的意识形态立场

都带有民族主义的色彩,反之亦然。对歪曲历史真相的控诉可能掩饰着泛斯拉夫主义的乡愁,反

犹的言论变成了婉转表达分离论者梦想的方式,有时,一个马其顿人只能通过指控一个黑山人是

修正主义,来表达他对那个黑山人的厌恶。换句话说,所有形式的控诉只不过是真正仇恨的冰山

一角。

在外人看来,《达维多维奇之墓》所引起的风暴显得尤为独特,因为这本书实际上与南斯拉

夫及其内部局势毫无瓜葛。书中的角色没有一个是南斯拉夫人:他们是波兰人、俄罗斯人、罗马

尼亚人、爱尔兰人、匈牙利人;大多数都有犹太血统。他们都从未踏足南斯拉夫。大体而言,《达

维多维奇之墓》以小说的形式简述了,名为共产国际的这匹疯狂的特洛伊木马的自我毁灭。这匹

木马的乘客——契斯小说中的主人公们——与这个小国家唯一的关联是,他们在昨日被这个国家

今天所信奉的意识形态而杀害了。这显然足以激怒那些虔信者。

不在他们熟悉的领域,又无法就这本书的实际内容争辩(因为害怕引起太多的关注),那些

虔信者在当时南斯拉夫作家联盟(Yugoslav Union of Writers)主席的领导下,开始从文学层面

攻击这本书,并控诉作者抄袭。据称他所抄袭的作者名单令人印象深刻,其中包括:亚历山大·

索尔仁尼琴, 娜杰日达·曼德尔施塔姆,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梅德韦杰夫兄弟,等等。

Page 70: jifengshuxunno 372

评论

70

首先,一位作者若能在一本 135 页的小说里模仿这么多位风格迥异的作者,那么怎么赞美他

都不为过。其次,尽管它毫无根据,这控诉揭示出了一些关于控诉者们自己的重要信息:他们两

头落空(between-the-chairs)的中立的文化立场,在东方与西方之间某种缺失的(missing-link)

位置。恰恰因为他们的偏狭,偏狭所带来的在归纳上的弱点,以及将所有遥远的人当做概念或符

号的弱点,这份名单在被嘲笑以外,还有别的值得注意的地方。

举例而言,可以理解为什么他们会提到乔伊斯:契斯的人物中有一位是爱尔兰人,即便对南

斯拉夫党内官员而言,乔伊斯在今天既是爱尔兰的同义词,又是西方文化衰落的同义词。博尔赫

斯出现在名单上的原因就不那么显而易见了,他们试图将契斯在他的警世故事里运用的引人入胜

的简述手法(vignette technique)贬损为从一个著名的阿根廷人那里借用的做作风格,从而在

文体上批评这本书,但这完全是胡扯。契斯是一个独具风格的伟大作家,比起第三世界的作家来,

他作品的结构和卡夫卡、布鲁诺·舒尔茨或者法国“新小说”(roman nouveau)的作家们有更

多的共同之处。再者,攻击《达维多维奇之墓》中的小说,像是某种延迟了的反应:如果要这么

说,他在这本书里的写法要比在《花园,灰烬》里质朴多了——《花园,灰烬》是抒情作品名副

其实的瑰宝,战后这片大陆出版的最好的一本书。名单上更为恰当的那些名字,也就是那些俄国

作家,仍然和这本书的结构毫无干系,而只与它的内核(core)相关。

乍看之下,《达维多维奇之墓》可能确实像《第一圈》(The First Circle)《古拉格群岛》

(至今仍未在南斯拉夫出版),娜杰日达 曼德尔施塔姆的《绝望中的希望》(Hope against Hope)

和梅德韦杰夫兄弟的几种作品的衍生品。关键是是小说的大部分内容是讲述 1930 年代末期在大

清洗中死去的几位人物的命运。作为理由之一,几乎所有的原型都不幸地是俄国人。二十世纪的

俄国历史——内战、集体化、大清洗中的六百万死难者和各种事件——已足以让全世界的文人忙

上好几代。上述的作家们已经属于第二代。第一代是阿瑟·库斯勒的那一代,契斯书里的好些段

落都和《正午的黑暗》有相似之处,尽管无论在骇人的细节上还是叙事技巧上都超越了它。

《达维多维奇之墓》很好地将这一时期的俄国历史转变成我们文明的新的神话。简化了其作

者的任务的,是这段历史除了年代上(chronologically)的现代性,还以其剧变(metamorphoses)

的超现实主义特征和其典型的反英雄特性,显示出了显著的现代主义风格。由于被其卷入的人数

之多,自可以说人类历史上从未有一个时代,恐惧和虚伪如此普遍和浩瀚。

关于这段历史是否(像许多人声称的那样)产生了一种新的宗教,这点仍可争论,但它确实

使得人类、人类的心智遭受了一种神话学(mythological)范畴的毁灭,仅仅凭借这些理由,它

就有资格被视为一种新的教义。或早或晚,一切剧变最终都化成一部虚构作品。然而,这本书最

令人困扰的,是契斯质朴的文体如此出色——令人难以承受,由此反而恰到好处的出色,这赋予

他笔下那停滞不前的剧变以额外的美感。

由于丹尼洛·契斯的地域和时代,他得以避免犯过于紧迫的错误——这曾严重损害了那些在

列或不在列的他的前辈们的作品。与他们不同的是,他能够将悲剧作为题材(genre),而他的作

品比统计数字更令人震动。契斯以一种高度浓缩、引用大量典故的方式写作。他沉溺于传记——

现实主义的最后一个堡垒,他的每一个片段看起来都像是微缩的教育小说(Bildungsroman),

由一系列精练地挑选的细节——指向读者的现实经验或文学体验——拼接起来的蒙太奇构成,

像电影一般。下面讲述他的一位主人公卡尔陶贝——匈牙利德国人,共产国际准成员——的早年

岁月的段落十分典型:

Page 71: jifengshuxunno 372

评论

71

世纪之交中欧城市普遍萧条的情形显而易见:灰色的平房,阳光缓缓照进后院,分割出两块

截然不同的区域——一边是慑人的明亮,一边是如同黑夜、潮湿发霉的阴影;成排的黑刺槐分泌

出树汁,像是浓稠的咳嗽糖浆或药片,童年患病时的麝香味;冰冷的、巴洛克药房,哥特式的白

瓷容器闪着微光;昏暗的中学校园铺砌了院子(斑驳的绿色长椅,形似绞台的破秋千,粉刷过的

木屋);市内的建筑都漆成了玛丽亚·特蕾西亚黄,那是黄昏时吉普赛乐队在大饭店露天餐厅演

唱的歌谣里,枯叶与秋日玫瑰的颜色。

就像许多省城里的孩子一样,药剂师的儿子卡尔·陶贝也梦想着,有那么一个快乐的日子,

他将在离开之前鸟瞰这个城市,隔着厚厚的眼镜片看它最后一眼,就像透过放大镜看学校里那干

透了的、滑稽的黄色蝴蝶标本,既难过又厌恶。

1920 年秋,在布达佩斯火车东站,他登上前往维也纳的快车的头等车厢。火车驶离的那一

刻,年轻的卡尔·陶贝再次向父亲挥手道别(父亲挥动着丝巾,像一个黑点逐渐远去、消失),

便很快带着皮箱走进三等车厢,和工人们坐在一起。

这段文字中乡愁与命运的糅合,被讽刺地冠以“相簿里的照片”的小标题,很能够代表丹尼

洛 契斯的写作手法。药剂师的儿子为了和工人们坐在一起而放弃了自己的座位,如果这一象征

只不过是暗示这位未来的革命者的处境的普通技巧,那么,对父亲“像一个黑点逐渐远去、消失”

的洞察则完全是诗了。带着对意象和细节的强调,以及令人啼笑皆非的超然,丹尼洛 契斯明显

诗化的风格,通过提醒读者注意文本自身,将他那些令人恐惧的主题放置在最恰当的视角上。因

此,读者对被描述的现象的道德评判没有停留在心神不宁的情绪上,而成为了由他那被深深刺痛

的人的最高才智所做出的评价。这并不是思想被感受到了,而是,感受被思考了。

丹尼洛 契斯

Page 72: jifengshuxunno 372

评论

72

诗歌不像文章那样将语言浸入情感中来表达情感。在这个意义上,契斯的写作是一种诗的类

型。他书中的篇章、片段可以被当做短诗单独地阅读、体会。一些段落可以很容易被记住。然而,

妨碍人们将这本书看做散文诗的原因,并不是它的主题(无论诗歌如何先锋都无法达到其高度),

也不是它平铺直叙的一贯性;而是契斯本人削弱(undercutting)的手法,当某一片段(vignette)

临近真正的崇高时他就会诉诸这一手法。同样地,《达维多维奇之墓》建构得像一首戏剧长诗,

装饰着《狗与书》中古怪的、骇人的神秘巧合的“韵”,这做到了最好的诗歌通常能做到的:最

后的诗行所产生的超自然(metaphysical)的影响,同它们的读者的思绪一起,裂成了柯罗诺斯

(chronos) ——大约能将艺术等同于人类现实的程式。

对悲剧的普遍看法,是它违背了时间。在《达维多维奇之墓》中,一流的文字几乎盖过了故

事本身,它几乎重新定义了悲剧,它给时间的高速流动提供了场所。一个主人公——或者更准确

地说,一个受害者——突然从日常生活的沉默中,作为一个代言者出现,讲述时间专断地对立于

身在其中的人。活着的事物与时间(the matter of time)之间的不一致(一般通过死亡显示出来),

都只能由后者来阐明,时间为这一工作所采用的描述工具(历史事件、意识形态等等)需要一种

明了恰当的浓缩的语言。这样想着实令人不安:因为丹尼洛·契斯,我们有了一位其技艺与时间

本身相当的作者。

或许,一场真正的悲剧将其幸存者留在与遇难者一样无言的处境上,这悲剧起到的唯一作用

是发展其评论者的语言。关于《达维多维奇之墓》,至少可以说,它在道德失败的地方达致了艺

术的理解。当然,语言的娴熟很难在我们这个充满进取精神的世纪里被当作保护手段;但至少它

创造了一种回应的可能性,若没有它,人们必然会成为囿于自身经历的奴隶。通过这样一本书,

丹尼洛 契斯证明了,对于那些使人们感觉麻痹或者无法理解的认知现象,文学是唯一可能的方

式。

《达维多维奇之墓》是一本非常黑暗的书,唯一令人愉快的结局就是它被出版了,并且被

Duska Mikic-Mitchell 极其精彩地翻成了英语。这对英语读者而言确实是一个陌生的领域,但

对成千上万在其中发现自己的人们而言亦是如此。和后者不同,一个英语读者可以随意合上书,

不管是否读完了它。这本书里只有名字是虚构的,故事却不幸都是绝对真实的;人们会希望它们

是另外的样子。■

Page 73: jifengshuxunno 372

评论

73

许知远:沉默的记忆东方历史评论(2014-10-04)

娜杰日达·曼德尔施塔姆曾相信苏联帝国将存续上千年。不过,她仍写下了两卷、超过 1500

页的回忆录。其中有关于她死于古拉格的丈夫——或许是 20 世纪最伟大的诗人奥西普·曼德尔

施塔姆的回忆,也有对自己日常生活挣扎的记录。

既然上千年都无法让人读到,回忆与书写就变成了一种自我治疗,她可以用此来回避与对抗

这压抑、残酷、粗糙的现实,确认自身的存在。

谈起苏联时代的生活,娜杰日达·曼德尔施塔姆、索尔仁尼琴、萨哈罗夫、布罗茨基总是最

先跳出的名字。他们象征了最值得赞叹的人类精神——即使你身处最可怕的环境,仍能诚实地面

对自身的经验、坚持内心价值。

Page 74: jifengshuxunno 372

评论

74

但在奥兰多·费吉斯(Orlando Figes)的《耳语者》(The Whisperers)中,你读到的是

另一幅景象。在书的“导言”中,这位英国历史学家引用到安东尼娜·戈洛温娜的故事。她不是

选择记住,而是主动埋葬了自己的过去。作为一个“富农”之女,她在亲人的死亡、饥饿、流放

中度过童年。18 岁时,她作出了一个大胆决定,她隐瞒了自己的出身,伪造了文件,成功地进

入了一所医学院。在接下来的 40 多年里,她进入一所研究所,加入布尔什维克(尽管这个政党

让她家破人亡),积极地工作与生活,谁也看不出她的过去,不仅同事与朋友不了解她的过去,

甚至两任丈夫也都一无所知。

大约 5年前的冬日,我几乎同时读到娜杰日达·曼德尔施塔姆的《希望对抗希望》与这本《耳

语者》。那时,我正着迷于苏联与纳粹德国历史,尤其是社会心理史。我很好奇,在一个黑白颠

倒的时代,人们该怎样度过这漫漫长夜。在剑桥的书店里,德国与俄国题材的书籍常占据着显著

的位置,似乎代表着这个热衷于经验与常识的国家对这两个常陷入“非理性”的民族的特别兴趣。

而对我来说,这些“非理性”不仅是出于兴趣,也是对我自身困惑的回应。

倘若曼德尔施塔姆夫人令我深刻感到爱与勇气,安东尼娜·戈洛温娜的遭遇似乎更让我接近

历史的普遍经验。在《耳语者》中,有很多这样的例证。在俄国的著名人权组织 Memorial 的协

助下,奥兰多·费吉斯收集到数百份家庭档案,它们既包括信件、日记、回忆录,也有照片、实

物,作者还对经历者进行了大量采访。它们构造出了一个惊心动魄的道德与心理故事,它可能比

任何理论都更好地解释了极权主义的运转,与人们面对悲剧时活下去的欲望。

奥兰多·费吉斯将焦点集中于斯大林时代,它既是一个全面控制时代的开端,也是它的高潮

时刻。通过这许多的个人故事,我们可以看到这台庞大的苏维埃机器,如何一步步地改造社会、

家庭、个人,让人们抛弃所有熟悉的思维与习惯,让原本的多元丰富变得单一、匮乏。

在一开始,苏维埃信仰是充满诱惑的,它有宗教式的魅力。人们投身其中,感觉到一种逃避

自身困境、加入到更大历史力量中的解放。但不久后,这个新宗教不仅准备引领你的灵魂,还准

备摧毁你的任何其他选择,除了跟随它,你毫无选择。

家庭不再重要了,苏维埃比父母更重要,为了苏维埃,你还可以随时背叛父母。贵族的遗产,

资产阶级的商铺,农民的土地,艺术家的自由创作,都不再属于个人,它们都被收归国有。国家

给你提供一切,从公共宿舍、集体农庄到文化生活。倘若你试图抵制,等待你的是巨大的暴力机

器。在斯大林的指挥下,这个机器不仅碾平哪怕最轻微的不服从者,也同样令他自己身边的革命

者殒命。

接下来,苏维埃最初的理想色彩逐渐退却,取而代之的是一套由秘密警察、庞大官僚体系维

持的系统。它也对个人做出了少许让步,允许你维持一些个人的生活方式,比如家庭习惯与消费

口味,但苏维埃随时有权力干预你的生活。1936 年的一期党报《女工》这样写道:“党不干预

共产党人的日常琐事,也不为之设立标准。它并不要求每一位党员在生活中遵守一定的行为规则,

只要求他们在私人生活中的所作所为,以党和工人阶级的利益为重。”

这种矛盾最终导致了一个极度虚伪的社会的诞生。它在苏联的晚期,尤其是勃列日涅夫时代

达到了顶峰。理想早已破碎,恐惧减弱却仍旧普遍存在,人们就躲入私人生活的享受主义中,这

样的社会私欲高涨、犬儒盛行。

Page 75: jifengshuxunno 372

评论

75

不过,你实在不能指责这些普通人。面对如此的恐惧记忆与现实的压迫,倘若你要继续生存

下去,就必须学会自我调整。倘若极权主义是建立于个人意义消失之上的,普通个体就要主动忘

记构成个人意义的来源——你的家庭传统、你的独立思考、你对未来的想象,你就必须压制这一

切。唯有让自己符合党的规定,才可能是安全的。但党的路线也是随时变化的,斯大林与列宁不

同,赫鲁晓夫又否定了斯大林,倘若你要在这剧烈的转变中既保持安全又避免精神分裂,你就必

须既谨慎——严格压制自己的真实想法、紧跟路线,又迟钝——让内心的道德、不安的声音彻底

沉睡。当时的流行说法是“知道得越少,活得越容易”。

但没人能保持绝对的沉默,于是在这样的系统中,每个人都成为了“耳语者”。你或者对自

己最信任的人悄悄地说出自己的感受,还有人成为了告密者,他们成了某种秘密警察。他们变成

了特殊的“苏维埃人”,一种因极权统治而被彻底扭曲的人群。他们既恐惧政治权力,又对它无

比崇拜。

奥兰多·费吉斯用很多生动的例证来展示这种转变的挣扎。当然,这些故事不仅有挣扎,更

有主动的合作。主动成为一名合作者与加害者,意味着你更安全,减少了死亡、被羞辱的几率。

幸好曼德尔施塔姆夫人的预言不准确,这个政权在她死后不到 10 年就坍塌了,但很可惜,

她没有看到这一天。她的回忆录与索尔仁尼琴的《古拉格群岛》最终都获得出版,他们是英雄。

但同时,一股记忆浪潮也泛起,斯大林时代的暴行被不断揭露出来,普通人也开始起身控诉—记

忆可以被一时压制,却不会彻底消失。在很大程度上,这股集体记忆转化成了巨大的历史力量,

集体回忆造就出一个共同体,缓解了个体的恐惧,它也使苏联的合法性彻底消失。历史学家米哈

伊尔·格夫特说得没错,斯大林制度的真正力量和持久遗产,不在于国家结构,也不是领袖崇拜,

而是“潜入我们内心的斯大林主义”。

但这记忆也注定是褊狭与肤浅的。它仅仅演变成一桩黑白分明的道德剧,其中更细微与深层

的描述、分析尚未展开。

感谢奥兰多·费吉斯的努力,他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重新叙述了这些故事。所有对极权社会

有所了解的人都会知道,这会是个多么艰难的过程。在这样的社会,尽管人们遭遇了巨大的痛苦

与折磨,亲历者却普遍失去了感受能力、描述能力,他们不知道怎样表达自己的体验。

奥兰多·费吉斯很可能是当今俄国历史研究的首席权威(至少在英语世界),将近 20 年来,

他对俄国的近代历史作出了各种探究。与冷战时代的苏联学家不同,他的兴趣不在于外交、政治

结构,而在于文化、社会心理、个人情感。也正因此,他可能比任何人都更准确地抓住了极权主

义的本质—它首先是一个道德与价值的体制,它以崇高的价值与道德诱惑人,而靠使人丧失价值

与道德来维系它的存在。也因此,它的后遗症尤其严重,需要更长的时间与努力来修复。普京的

再度上台、他的强硬姿态,再度证明“潜入内心的斯大林心理”并未消失,它偶尔还有局部复活

的冲动。■

Page 76: jifengshuxunno 372

本周最新到货

76

本周最新到货

文学类序号 书名 分类名称 作者 出版社 价格

1 一席之地 作家作品集 潘习龙 人民大学 32

2 人生试金石-王鼎钧作品系列 作家作品集 王鼎钧 北京三联 24

3 青春之歌 作家作品集 杨沫中国青年出

版社48

4 毛泽东诗词的文化阐释 阅读赏析 周甲辰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55

5 汉语词汇负面义研究 语言文字 黄红娟 社科文献 69

6 否定词研究 语言文字 余俊伟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29

7 8 冰与火之歌:冰雨的风暴 悬疑、科幻 美/乔治·R.R.马丁 重庆出版社 22

8 6 冰与火之歌:列王的纷争 悬疑、科幻 美/乔治·R.R.马丁 重庆出版社 18.8

9 4 冰与火之歌:列王的纷争 悬疑、科幻 美/乔治·R.R.马丁 重庆出版社 18.8

10 3 冰与火之歌:权力的游戏 悬疑、科幻 美/乔治·R.R.马丁 重庆出版社 18.8

11 1 冰与火之歌:权力的游戏 悬疑、科幻 美/乔治·R.R.马丁 重庆出版社 18.8

12 5 冰与火之歌:列王的纷争 悬疑、科幻 美/乔治·R.R.马丁 重庆出版社 18.8

13 9 冰与火之歌:冰雨的风暴 悬疑、科幻 美/乔治·R.R.马丁 重庆出版社 22

14 7 冰与火之歌:冰雨的风暴 悬疑、科幻 美/乔治·R.R.马丁 重庆出版社 22

15 11/22/63 斯蒂芬·金作品系列 悬疑、科幻 美/斯蒂芬·金 上海文艺 65

16 密道追踪 悬疑、科幻 蛇从革 九州出版社 29.8

17 2 冰与火之歌:权力的游戏 悬疑、科幻 美/乔治·R.R.马丁 重庆出版社 18.8

18 恐慌指数 悬疑、科幻 英/罗伯特·哈里斯 山东文艺 35

19 (全四册)昆曲演唱理论丛书 戏剧、戏曲 古兆申/余丹 北京三联 59

20 绝代风华:言慧珠-菊坛名家丛书 戏剧、戏曲 费三金 上海人民 42

21新诗的"懂"与"不懂":新时期以

来新诗理论研究文学评论 邓程

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38

22西北地域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论

辑文学评论 刘洁

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60

23重审与重构:现代文学史观与中

国现代文学史编写问题研究文学评论 王瑜

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48

24文学视阈与戏剧电影-中国新文

学研究丛书文学评论 胡星亮 人民文学 30

25 20 世纪回族文学价值研究 文学评论 王继霞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48

26越界与交融:跨区域跨文化的世

界华文文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丛文学评论 刘俊 人民文学 33

Page 77: jifengshuxunno 372

本周最新到货

77

27文化嬗变中的中国当代少数民族

文学文学评论 涂鸿

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48

28(第 2 版)叙事的批评话语分析;

社会符号学模式文学评论 丁建新 重庆大学 26.5

29 寻根文学的发展与影响 文学评论 周引莉 社科文献 59

30 莱蒙托夫研究 文学评论 顾蕴璞 北京大学 42

31生命记忆的讲述:日本现代女作

家大庭美奈子小说叙事研究文学评论 田鸣

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39

32乡村/革命与现代想象:40后代解

放区小说研究文学评论 郭文元

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48

33文体与图像-中国新文学研究丛

书文学评论 赵宪章 人民文学 30

34 越境之地:环境文学论序说 文学评论日/野田研一/结

城正美

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49

35当代美国女权文学批评家研究-

文学论丛文学评论 金莉 北京大学 72

36 中国现代文学的疆界 文学评论 金进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59

37

"诗"与"史"的缠绵:中国现代文

学研究论集-20 世纪中国文学研

究丛书

文学评论 程振兴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56

38自然和文学的对话:都市·田园·

野生-生态文学批评译丛文学评论

日/山里胜己/高

田贤一/野田研一

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39

39

文本重读与意义发现:对 20 世纪

40-70 年代重要文学现象的另一

种考察

文学评论 惠雁冰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38

40新时期文学的追踪与阐释-20 世

纪中国文学研究丛书文学评论 房福贤

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59

41 童年经验和现代作家的文学创作 文学评论 翟瑞青 人民 48

42野径与禅道:生态美学视域下美

国诗人斯奈德的禅学因缘文学评论 毛明

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48

43 当代非裔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论 文学评论 罗虹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45

44 透亮的纸窗-桂堂文库 文学丛书 郑家建 人民 58

45 温暖的书缘-开卷书坊 文学丛书 徐鲁 上海辞书 32

46 西窗看花漫笔-开卷书坊 文学丛书 李文俊 上海辞书 30

47 书缘深深几许-开卷书坊 文学丛书 毛乐耕 上海辞书 36

48 待漏轩文存-开卷书坊 文学丛书 吴奔星 上海辞书 38

49读者.秋季卷 2014.13-18 总第

570-575 期文学丛书 其他 22.8

50 自画像-开卷书坊 文学丛书 陈子善 上海辞书 30

51 学约斋文录-六庵文库 文学丛书 张善文 人民 58

52 左右左-开卷书坊 文学丛书 钟书河 上海辞书 30

Page 78: jifengshuxunno 372

本周最新到货

78

53 一些书一些人 文学丛书 于张 上海辞书 36

54 文人-开卷书坊 文学丛书 周立民 上海辞书 36

55 开卷闲话八篇-开卷书坊 文学丛书 子聪 上海辞书 30

56 表述与意义生产-桂宝文库 文学丛书 南帆 人民 50

57相爱,并不容易:爱情的 60个简

单道理文学 吴淡如 长江文艺 32

58 小王子 外文读物法/安托瓦尼·德·

圣-埃克苏佩里社科文献 29.8

59 满大人-锦海译丛 外国文学葡/埃萨·德·盖罗

斯人民文学 22

60 生命-21 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 外国文学 德/大卫·瓦格纳 人民文学 27

61 我们是动物 外国文学 美/贾斯廷·托雷斯 上海文艺 18

62 内港-锦海译丛 外国文学 法/安托万·沃洛金 人民文学 30

63 再生草 外国文学 法/让·吉奥诺 上海文艺 20

64 一个自杀者的传说 外国文学 美/大卫·范恩 上海文艺 29

65 失约之城-锦海译丛 外国文学 英/奥斯汀·入茨 人民文学 35

66 莎士比亚在威尼斯 外国文学意/沙乌尔·巴锡/

阿尔贝托·托索·费人民 26

67 缓刑 外国文学法/帕特里克·莫迪

亚诺上海译文 30

68 跟着妹妹搭巴士 外国文学 美/瑞秋·赛蒙 山东文艺 35

69 山冈 外国文学 法/让·吉奥诺 上海文艺 22

70 绑架游戏 外国文学 日/东野圭吾 上海译文 32

71"我知道什么":蒙田《雷蒙·塞邦

赞》外国散文 法/蒙田 中华书局 30

72 改变思想 外国散文 英/扎迪·史密斯 上海文艺 35

73 (红卷)现代诗 110 首 诗歌 蔡天新 北京三联 42

74 (蓝卷)现代诗 110 首 诗歌 蔡天新 北京三联 43

75 宋词三百首 诗、词、赋 清/上彊村民 中华书局 33

76 唐诗修辞论 诗、词、赋 段曹林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48

77年光往事如流水:南唐词(古词

坊)诗、词、赋 陈如江/胡言午 山东文艺 15

78 汉唐骚体赋校辑 诗、词、赋 王双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67

79倚天万里须长剑:豪放词(古词

坊)诗、词、赋 罗立刚 山东文艺 25

80红楼别夜堪惆怅:花间词(古词

坊)诗、词、赋 陈如江 山东文艺 25

81云破月来花弄影:婉约词(古词

坊)诗、词、赋 罗立刚 山东文艺 25

82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词(古词

坊)诗、词、赋 陈如江 山东文艺 18

83 周笃文诗词论丛 诗、词、赋 周笃文 人民 98

Page 79: jifengshuxunno 372

本周最新到货

79

84 听剑楼笔记 花影 诗、词、赋 梁锦奎 北京三联 58

85谁念西风独自凉:纳兰词(古词

坊)诗、词、赋 汪政/陈江如 山东文艺 15

86 纳兰词新解 诗、词、赋 张菊玲/李红雨 十月文艺 36

87人间何地著疏狂:人间词·人间词

话(古词坊)诗、词、赋 郑小军 山东文艺 25

88 4 YOK-YOK 名家绘本:好和坏 青少年读物 瑞/艾丁·德来塞 山东文艺 20

89 奇趣立体折纸 青少年读物 美/米歇尔·罗莫

中国民族摄

影艺术出版

48

90 这不是书:自由的想像 青少年读物德国非书创作小

组山东文艺 20

91(全二册)这不是书:你和我一直

创想青少年读物

德国非书创作小

组山东文艺 20

92 3 YOK-YOK 名家绘本:怪兽 青少年读物 瑞/艾丁·德来塞 山东文艺 20

93 6 YOK-YOK 名家绘本:雨 青少年读物 瑞/艾丁·德来塞 山东文艺 20

94 2 YOK-YOK 名家绘本:蜗牛 青少年读物 瑞/艾丁·德来塞 山东文艺 20

957 YOK-YOK 名家绘本:睡在天空中

的鸟青少年读物 瑞/艾丁·德来塞 山东文艺 20

965 YOK-YOK 名家绘本:说了太多话

的猫青少年读物 瑞/艾丁·德来塞 山东文艺 20

97 1 YOK-YOK 名家绘本:核桃 青少年读物 瑞/艾丁·德来塞 山东文艺 20

98 这不是书:疯狂的创意 青少年读物德国非书创作小

组山东文艺 20

99 缠中禅:挣扎与解脱 流行、畅销 通惠观音中国经济出

版社36

100 关键运作 流行、畅销 许开祯当代中国出

版社39.8

101 衣柜里的男人 流行、畅销 苏永康 北京三联 48

102 我们的天真填满整个宇宙 流行、畅销 王悦微 湖南文艺 35

103 我们·爱别离 流行、畅销 谈笑静 中信 36

104 乖,摸摸头 流行、畅销 大冰 湖南文艺 36

105 (画册纪念)三生三世枕上书 流行、畅销 唐七 湖南文艺 68

106 半暖时光 流行、畅销 桐华 湖南文艺 38

107中国章回小说考证-民国学术经

典丛书

红学、历史小

说胡适

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78

108 王阳明的六次突围 国学 许葆云广西师范大

学出版社32

109北大国学课:一本书读懂国学常

识(北大大讲堂系列)国学 涂振旗

中国经济出

版社38

110品鉴识人智慧书:评说刘邵与《人

物志》国学 徐克谦 人民 38

111此心光明:评说王阳明与《传习

录》国学 汪高鑫/李德锋 人民 46

Page 80: jifengshuxunno 372

本周最新到货

80

112王霸经权话韬略:评说赵蕤与《长

短经》国学 朝园 人民 44

113 四书五经 300 句 国学 鲜于煌 重庆大学 20

114 诗门血脉论内篇 古籍 季惟齋 华东师大 39.8

115 清代扬州盐商的诗酒风流古代文学研

究明光 社科文献 75

116古代小说中异类姻缘故事的文化

阐释

古代文学研

究唐瑛

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55

117 明代词学批评史古代文学研

究岳淑珍 社科文献 65

118王融与永明时代:南朝贵族及贵

族文学的个案研究

古代文学研

究林晓光 上海古籍 78

119 曹植文学研究古代文学研

究邢培顺

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77

120 吴小如演讲录 读书生活 吴小如 天津古籍 22

121 文雅的疯狂 读书生活美/尼古拉斯·A.巴

斯贝思世纪文睿 69

122 电影投资分析及风险管理手册 电影 张家林/钟一安中国经济出

版社48

123 性爱大师 电影 美/托马斯·梅尔 上海译文 39

社科类序号 书名 分类名称 作者 出版社 价格

1 宋明理学(第二版) 哲学 陈来 华东师大 29.8

2启迪:本雅明文选-现代西方学术

文库哲学 汉娜·阿伦特 北京三联 38

3 昂贵的和平:中日马关议和研究 中国近代史 吉辰 北京三联 48

4(译注本)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现代西方学术文库哲学 德/尼采 北京三联 46

5(修订译本)存在与时间-现代西

方学术文库哲学

德/马丁·海德格

尔北京三联 49

6(修订译本)存在与虚无-现代西

方学术文库哲学 法/萨特 北京三联 68

7 (增补本)吴宓与陈寅格 思想人物 吴学昭 北京三联 49

8 当知识分子遇到政治 三辉图书 美/马克·里拉 中信 38

9责任的重负:布鲁姆、加缪、阿隆

和法国的 20世纪三辉图书 托尼·朱特 中信 39.8

10 中国香港:政治与文化的视野 社科丛书 强世功 北京三联 45

11 自杀作为中国问题 社科丛书 吴飞 北京三联 30

12 通三统-文化:中国与世界新论 社科丛书 甘阳 北京三联 32

13(外二篇)东西之间的"西藏问题

"-文化:中国与世界新论社科丛书 汪晖 北京三联 38

14 伏尔泰的椰子:欧洲的英国文化 政治文明 荷兰/伊恩·布鲁 北京三联 42

Page 81: jifengshuxunno 372

本周最新到货

81

热 玛

15希特勒,永不消散的阴云?-德国

历史学家之争国际问题 哈贝马斯 等 北京三联 38

16论基督教教义的发展-基督教经

典译丛宗教研究

英/约翰·亨利·纽

曼北京三联 42

17 儒学嬗变与魏晋文风建构 哲学 孙宝 人民文学 75

18 敛与狂:日本人看不见的日本 政治文明 王东 人民文学 36

19情礼之间:论明清之际的礼学转

向哲学 刘永青 人民 32

20戴震哲学研究-哲学史家文库第2

辑哲学 张立文 人民 38

21边疆政制建置与国家整合:以西

康建省为考察中心(1906-1949)中国政治 黄天华 人民 25

22 环境、科学与社会变迁社会学、人类

学王书明 人民 40

23朱熹与退溪思想比较研究-哲学

史家文库第 2辑哲学 张立文 人民 49

24 活态文化与特性的诗学 社会科学 张进 人民 42

25

全球化与帝国主义的危机控制:

斯皮瓦克的后马克思主义文化批

社科随笔、全

球化李应志 人民 48

26伦理化管理:现代行政发展的新

趋势中国政治 孟昭武/吕学芳 人民 62

27困境与危局:延安时期中国共产

党应对危机研究中共党史 吴永 人民 48

28(1931-1948)民国时期的边政与

边政学中国近代史 汪洪亮 人民 49.8

29(1912-1949)民国时期城市失业

问题及其对策研究中国近代史 谭玉秀 人民 48

30 2014 欧洲评论(春) 国际问题 高宣扬 人民 60

31中国网络媒介的主流意识形态建

设研究传播学 五爱玲 人民 38

32 (2 第二版增订版)列宁全集共产主义运

动列宁 人民 46

33 (1 第二版增订版)列宁全集共产主义运

动列宁 人民 49

34 (5 第二版增订版)列宁全集共产主义运

动列宁 人民 40

35 (4 第二版增订版)列宁全集共产主义运

动列宁 人民 42

36 (6 第二版增订版)列宁全集共产主义运

动列宁 人民 48

37 (3 第二版增订版)列宁全集共产主义运

动列宁 人民 59

Page 82: jifengshuxunno 372

本周最新到货

82

38 (7 第二版增订版)列宁全集共产主义运

动列宁 人民 52

39 进攻日本 国际问题

美/雷蒙德·戴维

斯将军/丹·温法

广西师范大学

出版社40

40 罗伯特议事规则 政治文明美/亨利·M.罗伯

特江苏人民 29.8

41 科学共同体的伦理精神 哲学 薛桂波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48

42 宗教在文化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 宗教研究 卢国龙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128

43他者的境域:列维纳斯伦理形而

上学研究哲学 黄瑜

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66

44书院与地方社会:以明清湖北书

院为中心考察-群体·社会丛书历史研究 蔡志荣

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48

45

康德反驳唯心论问题研究:从形

式和质料二元论分析的一种尝试

-西方哲学研究丛书

哲学 梁议众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45

46民国时期部分社会学家记事辑-

社会学丛书思想人物

赵定东/郑蓉/张

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75

47 哲学的魅力-《哲学与文化》丛书 哲学 严春友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55

48财富分配正义:当代社会财富分

配伦理研究政治学 孙迎联

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58

49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的道德哲

学研究:伦理精神的辩证发展之

哲学 冯川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48

50 伊斯兰与国际政治 国际问题 金宜久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78

51论自由正义的限度及超越:从马

克思到 G.A.柯亨政治学 王增收

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38

52中世纪英国农村妇女研究-中华

女子学院性别研究丛书

社会学、人类

学王向梅

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45

53

川村调查记:一个丘陵区村庄发

展纪实-中国国情调研丛书·村庄

当代中国题 廖永松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65

54 斯大林国家利益观研究共产主义运

动秦正为

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68

55 辽金社会与文化研究 历史研究 武玉环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66

56 数字时代国民阅读行为嬗变研究 传播学 李新祥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69

57(上中下)革命根据地法制文献选

编法学 韩延龙/常兆儒

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285

Page 83: jifengshuxunno 372

本周最新到货

83

58 后三国梁末北迁士人研究 社科大台 7 洪卫中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66

59

从胡文定到王船山理学在湖南地

区的奠立与开展-长江中游儒学

研究丛书

哲学 王立新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66

60大陆与台湾地区乡镇治理比较研

究民族、区域 袁方成

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66

61大学学术权力的制度化建构:基

于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视角教育学 陈金圣

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60

62心理学研究中假设检验理论方法

探听心理学 焦璨

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35

63 模太逻辑中的典范问题研究 哲学 裘江杰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47

64 城市的迷惘 当代中国题 薛涌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39

65东亚福利:福利责任与福利提供

(社会福利评论第一辑)

社会学、人类

学日/彭华民

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55

66为社会主义平等主义辩护:G.A.

科恩的政治哲学追求政治学 段忠桥

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56

67体验与建构:当代美国高校实践

教学研究教育学 游柱然/胡英姿

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35

68

台湾地区政党政治研究:以社会

分歧与选举制度为分析视角-台

港澳研究丛书

中国政治 林冈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66

69清代湖北义学研究-群体·社会丛

书教育学 冯明

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40

70僧史与圣传:《禅林僧宝传》的历

史书写历史研究 周裕锴

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59

71政治传播视野中的中国国家形象

构建中国政治 李彦冰

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49

72国家、传统与性别:现代化进程中

花瑶民族的社会发展与制度变迁民族、区域 米莉/黄勇军

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45

73 现代人格与法律文化论 法学 王子龙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48

74天道与政道:17 世纪中国儒家思

想与清教主义对比研究哲学 高健龙

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49

75赫尔墨斯的远眺:科学诠释学元

理论探析哲学 杨秀菊

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39

76蒙古族及呼伦贝尔诸民族族源关

系研究民族、区域 汪立珍

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75

77(综合卷)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

历程回忆哲学 胡广翔

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128

78意外:如何预测全球政治中的突

发事件与未知因素国际问题

美/弗朗西斯·福

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39

Page 84: jifengshuxunno 372

本周最新到货

84

79花瑶民族的 历史、文化与社会-

花瑶文化研究丛书民族、区域 米莉/黄勇军

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42

80公共部门组织文化研究:现状、传

播机制的实证分析与变革路径政治学 刘兰华

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40

81新帝国主义:理论、现实与发展趋

势政治学 刑文增

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55

82唐代长安乐舞研究:以西安地区

出土文物乐舞图像为中心历史研究 贾嫚

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57

83美学何为:现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美学研究

共产主义运

动徐碧辉

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69

84阿兰·巴丢"非美学"文艺思想研

究哲学 毕日生

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66

85 小农生活社会化与民主政治 当代中国题 贺青梅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36

86 权责关系的行政学分析 中国政治 郭蕊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38

87找寻公共行政正义:理论探讨与

实践反思政治学 王锋

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58

88 国际社会的扩展 国际问题英/赫德利·布尔/

亚当·沃森

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69

89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规律及其实

现方式研究

共产主义运

动龚培河

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48

90游动在虚拟与现实之间:数字动

画艺术的真实性研究传播学 邱秉常

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45

91(第二版)改变贫困,改变反贫困

政策国际问题

美/玛丽亚·康西

安/谢尔登·丹齐

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45

92日本对华"经济联系战略"批评性

分析国际问题 李仙飞/王毛平

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39

93 当代中国社会道德热点问题研究 当代中国题 马进/韩昌跃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65

94 日本侵华细菌战 国际问题 陈致远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69

95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中的公民参

与:制度、方法与战略中国政治 芦刚

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40

96晚清报刊与小说传播研究-宁夏

大学优秀学术著作丛书传播学 李九华

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56

97圧力与应对:以城乡高齡失能老

者经人照顾者福利实践为视角

社会学、人类

学唐咏

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58

98 马克思学说体系研究共产主义运

动王清涛

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47

99政治认同与危机压力-选举与中

国政治丛书中国政治

史卫民/周庆智/

郑建君/田华

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96

100 (第 5 版)心理医生为什么没有告 心理学 美/艾德蒙·伯恩 重庆大学 76

Page 85: jifengshuxunno 372

本周最新到货

85

诉我

101 茬苒芳花:洋楼背后的故事 中国近代史 王振良 天津古籍 49

102 沽帆远影 中国近代史 刘景周 天津古籍 59

103 《明史·食货志》校注海外中国研

韩/权仁溶/金圣

翰天津古籍 22

104 望云谈屑 中国近代史 张元卿 天津古籍 39

105 津门书肆记 中国近代史 雷梦辰/曹式哲 天津古籍 49

106 其人如天:史记中的汉人 社会科学 薛仁明 深圳报业 36

107 (陈柱集)公羊家哲学(外一种) 哲学 李为学/潘林 华东师大 38

108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中国近代史 胡绳 华东师大 49.8

109熟人社会是如何可能的:乡土社

会的人情与人情秩序

社会学、人类

学宋丽娜 社科文献 59

110 欧洲激进左翼政党 国际问题 英/卢克·马奇 社科文献 98

111 2014 中德宪法论坛 法学 谢立斌 社科文献 128

112 (上下)(1937-1952)陈克文日记 思想人物 陈方正 社科文献 398

113 行进中的思考社科随笔、全

球化周建设 社科文献 148

114 (上下)京华论丛社科随笔、全

球化

首都师范大学文

学院《京华论丛》

编委会

社科文献 348

115内宗外姻:从胶东马家村姻亲网

络看清末以来乡村社会的嬗变

社会学、人类

学马占斌

广西师范大学

出版社46

116 在这个世界生活社科随笔、全

球化黄晓勇 社科文献 69

117抗战时期中国的后方社会-战时

总动员与农村中国近代史

日/笹川裕史/奥

村 哲社科文献 45

118 清代人丁研究 历史研究 薛理禹 社科文献 69

119 (第 1 辑)公共治理与政治传播 中国政治 华炳啸 社科文献 89

120

西方新文化史与中国社会文化史

的理论与实践:首届学术研究讨

会论文集

社科随笔、全

球化梁景和 社科文献 89

121互联网的公共性-当代浙江学术

文库传播学 王淑华 社科文献 58

122 (第 30 辑)城市史研究 当代中国题 张利民 社科文献 65

123 当代中国发展理论与实践 中国政治陆卫明/陈建兵/

任培秦社科文献 35

124财政分权、政绩考核与地方政府

土地出让当代中国题 孙辉 社科文献 49

125 农民组织化理论流派及其比较 当代中国题 魏丽莉 社科文献 59

126 气候博弈的伦理共识与中国选择社科随笔、全

球化华启和 社科文献 85

127(第三辑)当代日本中国研究:经

济·环境政治文明

日本人间文化研

究机构现代中国

区域研究项目

社科文献 59

Page 86: jifengshuxunno 372

本周最新到货

86

128 法治中国的宪法基础 法学 莫纪宏 社科文献 58

129(1871-1936)近代日本的国家构

想国际问题 日/坂野润治 社科文献 39

130 公共管理案例十五讲 当代中国题晏雄/邹再进/马

国芳社科文献 48

131 (第九辑)燕园史学 中国近代史 薛玉 社科文献 75

132中央支持民族地区经济政策体系

研究中国政治 张冬梅 社科文献 49

133智库的再造:中国社会科学院管

理创新案例分析

社科随笔、全

球化张冠梓/黄晓勇 社科文献 89

134 现代性批评 政治学 余乃忠 社科文献 65

135重叠机制视域下的非洲国际减贫

机制国际问题 刘美武 社科文献 79

136大齡未婚男性的性福利与性安

全:基于性别失衡背景的研究

社会学、人类

杨雪燕/李树苗/

阿塔尼·伊莎贝拉社科文献 59

137 中国崛起与亚洲地区市场构建 国际问题 赵江林 社科文献 59

138(一)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与大

国关系互动研究国际问题 徐蓝 社科文献 75

139激进与保守的复调变奏-中国思

潮评论

思想文化研

究高瑞泉 上海古籍 49

140 青年梁宗岱 思想人物 刘志侠/卢岚 华东师大 48

141 权衡:批判性思维之探究途径 哲学莎伦·白琳/马克·

巴特斯比人民大学 59

142死刑改革之路:中国当代法学家

文库法学 赵秉志 人民大学 180

143公共行政中的价值观与美德:比

较研究视角政治学

荷/米歇尔·S·德·

弗里斯/韩/金判

人民大学 58

144 当前的国际形势与中国国家安全 国际问题赵民胜/李梅丽/

谷珍丽人民大学 45

145行政行为可诉性研究:理论重构

与制度重构的对接-宪政论丛法学 茅铭晨 北京大学 39

146核电 雾霾 你:从福岛核事故细

说能源、环保与工业安全

社科随笔、全

球化郭位 北京大学 36

147中国环境侵权责任法基本问题研

究法学 侯佳儒 北京大学 32

148 科学与宗教:当前争论 哲学朱东华/美/梅尔·

斯图尔特北京大学 65

149优雅的福音:20 世纪初的在华美

国女传教士宗教研究 简·亨特 北京三联 45

150 旧制度与大革命 社科丛书 法/托克维尔 中华书局 32

151 (上下 典藏全译本)论美国民主 宗教研究 法/托克维尔 中华书局 66

152 (中英双语本)君主论 社科丛书 意/马基雅维利 中华书局 28

153 三国史话 社科丛书 吕思勉 中华书局 23

Page 87: jifengshuxunno 372

本周最新到货

87

154 法国大革命讲稿 社科丛书 英/阿克顿 中华书局 34

155 二十一世纪的儒学 哲学 杜维明 中华书局 38

156 庄子浅注 社科丛书 曹础基 中华书局 48

157 菊与刀 社科丛书美/鲁思·本尼迪

克特中华书局 28

经管类序号 书名 分类名称 作者 出版社 价格

1带人的技术:不懂带人你就自己

做到死企业史 日/石田淳 京华出版社 36

2 管理短长书 企业史 王圆圆 北京三联 28

3 (全六册)稻盛和夫的"活法" 企业史日/稻盛和夫/本

山博东方 208

4 (上中下)曾培炎论发展与改革 中国经济 曾培炎 人民 260

5(2010-2012)法学与国际法学科

前沿研究报告报告年鉴

中国社会科学院

科研局

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56

6

(2010-2012)国际问题前沿研究

报告·西亚非洲、拉美与美国、日

报告年鉴中国社会科学院

科研局

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66

7(2010-2012)中国历史与考古学

科前沿研究报告报告年鉴

中国社会科学院

科研局

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56

8

(2010-2012)当代中国、信息情报

研究与图书馆学学科前沿研究报

报告年鉴中国社会科学院

科研局

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46

9 明清陕晋徽三大商帮比较研究 中国经济 李刚/李薇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45

10认同与定位:北京市农民工子女

的社会融合研究

金融投资理

论石长慧

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36

11(2010-2012)中国近代史与边疆

史地学科前沿研究报告报告年鉴

中国社会科学院

科研局

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46

12(2010-2012)社会学与社会发展

学科前沿研究报告报告年鉴

中国社会学院科

研局

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78

13海外并购、逆向知识转移与创新

绩效企业史 吴先明

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40

14(2010-2012)经济学科前沿研究

报告报告年鉴

中国社会科学院

科研局

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46

15(1932-1937)国难中的学术与政

治:中国经济学界的争鸣中国经济 吴敏超

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66

16(2010-2012)国际问题前沿研究

报告·世界经济政治与亚太地区报告年鉴

中国社会科学院

科研局

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66

17(2010-2012)政治学、民族学与新

闻传播学学科前沿研究报告报告年鉴

中国社会科学院

科研局

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59

18 本田创新的精髓 企业史 日/小林三郎 中国经济出版 39.8

Page 88: jifengshuxunno 372

本周最新到货

88

19 决胜十年:谁是医药新王者 企业史 段继东中国经济出版

社49

20北大大讲堂:精英团队管理课(北

大大讲堂系列)企业史 刘学元

中国经济出版

社32

21北大金融课:一本书读懂金融学

常识(北大大讲堂系列)

金融投资理

论徐荣

中国经济出版

社36

22新三板掘金 800 问-场外市场掘

金三部曲之 2

金融投资理

论王骥

中国经济出版

社78

23 战略定位 企业史 裴中阳中国经济出版

社45

24 话说贫·富 一般经济学 刘秉芝中国经济出版

社48

252013中国出口贸易壁垒监测与分

析报告报告年鉴 王亚星

中国经济出版

社58

26危机不慌:在混沌中探索商业新

优势企业史 加/鲍勇剑 浙江大学 48

27大国企:共和国『长子们』的风雨

六十年中国经济 韦三水 友谊 45

28读懂改革逻辑:竹中平藏的实践

经济学一般经济学 日/竹中平藏 浙江大学 45

29 汉冶萍公司史 企业史 胡政/张后铨 社科文献 128

30 大数据时代个人数据隐私规制 企业史 王忠 社科文献 45

31 2014 中国人才发展报告 报告年鉴 潘晨光 社科文献 85

32 2014 中国上市公司发展报告 报告年鉴 许雄斌/张平 社科文献 98

33 2014 中国劳动保障发展报告 报告年鉴 刘燕斌 社科文献 89

34贸易、环境与城市化:基于开放经

济的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中国经济 刘耀彬 社科文献 79

35 (2014)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报告 报告年鉴李进峰/吴宏伟/

李伟社科文献 89

36(2014)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

报告报告年鉴 谢耘耕 社科文献 98

37NO.7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聚集特

大城市治理报告年鉴 潘家华/魏后凯 社科文献 69

38(2014)中亚国家发展报告:"丝绸

之路经济带"专辑报告年鉴 孙力/吴宏伟 社科文献 89

39 2014 中国民生发展报告 报告年鉴

谢宇/张晓波/李

建新/于学军/任

北京大学 45

40 资本主义大变形 一般经济学美/戴维·斯托克

曼中信 98

41战略罗盘:提升企业的战略洞察

力与战略执行力企业史 王成 中信 42

42 2 读懂中国改革:寻找改革突破 中国经济 吴敬琏/周其仁/ 中信 48

Page 89: jifengshuxunno 372

本周最新到货

89

口 郑永年

43 人性之根:互联网思想的本质 企业史 陈禹安 东方 35

44 只有军事化管理才能救企业 企业史 赵伟 江苏文艺 35

45 大数据时代的社区小店求职培训、市

场营销日/山中勉 东方 28

人文类序号 书名 分类名称 作者 出版社 价格

1 光环的背后:我与名人 心理励志 杜仲华 北京三联 59

2 莫扎特 人物传记 美/彼得·盖伊 北京三联 35

3 伍尔夫 人物传记英/奈杰尔·尼科

尔森北京三联 39

4 协和医魂:曾宪儿 人物传记 北京协和医院 北京三联 58

5 (修订本)伟大指挥家 人物传记哈罗尔德·C.勋伯

格北京三联 55

6 周恩来在重庆 人物传记 樊家勤 东方 33

7 西长城:新疆兵团一甲子 军事战争 丰收 人民文学 67

8 邓小平的历程 人物传记 刘金田 人民 85

9 雍正传 人物传记 冯尔康 人民 45

10 艾森豪威尔:一个士兵的一生 人物传记 美/卡罗·德斯特 南海 59

11 爱上一杯拉花咖啡 流行、时尚 都基成 江苏科学技术 39.8

12(1900-1945)俄罗斯历史(教师参

考书)外国史

俄/A·A·丹尼洛夫

/A·φ·菲利波夫

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68

13 天地冥阳水陆仪文校点 宗教文化 戴晓云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45

14 锲斋文稿 军事战争 魏宏运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118

15 王渔洋事迹征略-社科学术文库 人物传记 蒋寅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88

16 阳阴山文化研究 地域民俗 圣辉/陈弘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45

17 云与大气现象 科学探索 张超/王燕平 重庆大学 36

18 天体与天象 科学探索 朱江 重庆大学 19

19 自然的历史 科学探索 美/汤姆·拜恩 重庆大学 78

20 吃的全球史:比萨 饮食文化美/卡罗尔·赫尔

斯妥斯基漓江 28

21 吃的全球史:汉堡 饮食文化美/安德鲁·F.史

密斯漓江 28

22 吃的全球史:冰淇淋 饮食文化 美/劳拉·B.韦斯 漓江 29.8

23 普鲁斯特评传 人物传记 英/亚当·瓦特 漓江 29.8

24我的工作是母亲:Bubu 的安家之

歌家庭教育 蔡颖卿 漓江 38.9

Page 90: jifengshuxunno 372

本周最新到货

90

25妈妈是最初的老师:一位母亲的

十年教养札记家庭教育 蔡颖卿 漓江 39

26 柴科夫斯基和他的世界 人物传记美/伯特斯坦/杨

燕迪华东师大 38

27 混齡日记中的教育启示 家庭教育 徐刚 华东师大 39

28奢侈的理由:每个时尚大牌都有

很多传奇流行、时尚 陈星星 社科文献 35

29 阿拉伯的劳伦斯 人物传记美/斯科特·安德

森社科文献 79

30 文化符号:武术 历史文化 乔凤杰 社科文献 58

31蛋糕装饰圣经:翻糖、裱花、糖艺

雕刻饮食文化 英/林迪 史密斯 河北科技 98

32 节约空间的整理秘笈 流行、时尚 日本武藏出版中国民族摄影

艺术出版社42

33 世间最浪漫的事都是免费的 两性、婚姻 连杰/部凡 中国华侨 39.8

34 战国秦汉考古-北大未刊讲稿 人物传记 苏秉琦 上海古籍 58

35 安妮的记忆 考古研究

奥/梅普·吉斯/美

/艾莉森·莱斯利·

戈尔德

山东文艺 29

36 爸爸陪你长大 家庭教育澳/理查德·弗莱

彻人民大学 38

37攀援植物的运动和习性-科学素

养文库·科学元典丛书科学探索 英/达尔文 北京大学 35

38(含光盘)三国名将:一个历史学

家的排行榜历史文化 方北辰 北京大学 42

39 (全新升级珍藏版)向前一步 人物传记美/谢丽尔·桑德

伯格中信 49

40 六十八年心路:1945-2012 人物传记 杨振宁 北京三联 38

41 人类的未来 心理励志印度/克里希那穆

提重庆出版社 35

42 你因灵魂被爱:张爱玲传 人物传记 闫红 湖南文艺 36

43 纠缠不是禅:李叔同的前半生 宗教文化 康蚂 武汉大学 32

44 3 战争从未如此热血 军事战争 关河五十州民主与建设出

版社39.8

艺术类序号 书名 分类名称 作者 出版社 价格

1 文字的力与美 设计 日/杉浦康平 京华出版社 49.8

2 数字电影的技术与理论艺术(体育.

电影.戏剧)朱梁/朱宏宣 上海世图 49.8

3 张充和诗书画选艺术人物、理

论张充和 北京三联 78

4 宋瓷笔记 收藏鉴赏 刘涛 北京三联 73

Page 91: jifengshuxunno 372

本周最新到货

91

5艺术理论基本文献:西方古代-近

现代卷

艺术人物、理

论殷曼楟 北京三联 59

6 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艺术人物、理

论黄永玉 人民文学 45

7 国画山水画论篇章研究艺术人物、理

论周毅

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39

8 珠宝的快乐 收藏鉴赏 任进 友谊 78

9 画出来的箴言艺术人物、理

论美/汤姆·沃尔夫 重庆大学 28

10 设计不是闹着玩 设计 美/大卫·巴林杰 重庆大学 38

11 古典风格:海顿 莫扎特 贝多芬 音乐、体育 美/查尔斯·罗森 华东师大 138

12 谜一样的清明上河图 收藏鉴赏 野岛刚 社科文献 39

13 白玉鉴赏投资指南 收藏鉴赏 车奇凯 中国书店 88

14 珠宝鉴赏投资指南 收藏鉴赏 包章泰 中国书店 88

15 家具鉴赏投资指南 收藏鉴赏 关毅 中国书店 88

16 墨香佛音:敦煌写经书法研究 书法篆刻 毛秋瑾 北京大学 48

17 爱就是在一起,吃好多好多顿饭 设计 曾焱冰、 中信 49.8

18 3 知日!知日!这次彻底了解日本 艺术史 苏静 中信 36

19 世界葡萄酒地图 精品图书英/休·约翰逊/杰

西斯·罗宾逊中信 518

Page 92: jifengshuxunno 372

三辉链接

92

三辉链接哦,契斯!

——丹尼洛·契斯作品系列编辑手记

文 王嫣婷(三辉图书编辑)

很惭愧,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当我的朋友问候我“在做什么稿子”,我都答以“契斯”的

大名。然后这个名字从空气中掠过,什么都不曾惊动。可能只有看过景凯旋老师编的那本《地下:

东欧萨米亚特随笔》的人才会对这个名字有印象。《地下》中译介的首位作者就是前南斯拉夫作

家——丹尼洛 契斯。他在网络上最广为流传的文章是《对一个青年作家的忠告》——一位身世

坎坷,经历了纳粹、集中营、斯大林式统治的作家充满悖论的警语,值得找来一读。

我们要出的是契斯的三本小说集:《栗树街的回忆》《达维多维奇之墓》《死亡百科全书》。

《栗树街的回忆》是他作品中最个人化的“小品”,以一个男孩的视角和口吻,写下了“军

队和观念像汹涌的海浪一般来回洗刷着”的土地上的童年故事。没有厚重的叙事,仿佛漫不经心

地写下了一些微小的天真、惶惑,微小的无奈、悲哀和残忍,成人世界显现出荒谬和奇幻的色泽。

《达维多维奇之墓》这部小说集看来十分单纯,它“以小说的形式简述了,名为共产国际的

这匹疯狂的特洛伊木马的自我毁灭”(布罗茨基语)。它首度问世时,被毁谤抄袭了索尔仁尼琴、

Page 93: jifengshuxunno 372

三辉链接

93

曼德尔施塔姆、博尔赫斯、梅德韦杰夫兄弟等作家,布罗茨基对此评论说:“一位作者若能在一

本 135 页的小说里模仿这么多位风格迥异的作者,那么怎么赞美他都不为过。”

我无意在此剧透具体的故事,只希望上述介绍能略微传达出这位作家的独特之处。契斯自言

他承袭了母亲爱将事实与传说糅合在一起讲故事的癖好,这一点在《死亡百科全书》中最为典型。

每一个故事都设定在迥然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环境,人物或真或假,脱胎于宗教典籍、神话传

说、历史档案或全然虚构。

我在电脑里建了一个名为“KIS I HATE U”的文件夹。我准备等它们终于出版的时候,把 HATE

改成 LOVE 的。这个文件夹里,是为确证一些译名或可疑的翻译问题而找的资料,不完全列举一

些关键词:彼得行传、诺斯底主义、宗教裁判所、苏联书报检查制度、关于乔伊斯的论文、集中

营、古兰经、摩门教、南斯拉夫战争史……在他的稿子面前,我自惭形秽。

有集中的几个月时间,夜里都在看契斯的稿子。我至今难忘读完《死亡百科全书》这篇故事

以后的颤栗。

“对于《死亡百科全书》而言,历史是人类命运的总和、瞬息事件的整体。因此它记载每一

个行动,每一丝想法,每一个生命,勘查中每一个点的高度,每一铲泥土,从废墟中清理出砖块

的每一个动作。”

想象一种记录一个小人物所有生命细节的百科全书,想象一种记录所有小人物所有生命细节

的百科全书。故事里丧父的女儿通过这样一本书,得以了解自己父亲的生命真相。故事外的我,

通过这样一个故事,明白了契斯的所在之处,他在这个人把人送进毒气室、人把人分类分级、人

清洗人的世界的对面。

尽管契斯这样重要——桑塔格、布罗茨基都对其作品都给与了极高的评价,但是我们的所谓

图书市场对他毕竟还是陌生的。合作出版社首次征订非常不理想(不过最后的征订就非常乐观

了),对接的老师电话中让我一句话说明“为什么要读契斯”。我顿时语塞。迟钝的人啊,只好

用这样一篇手记来回答。

最后,要感谢景凯旋老师欣然应邀,为契斯的中文版写了长篇导读。感谢契斯的遗孀 Pascale

的耐心等待。她说(大意如此):契斯不从属于任何机构、组织、派别,这样的特立独行很受本

国读者的热爱;契斯作品的读书会,哪怕是本来很严肃的场所,也可能会出现各式各样的人,比

如打扮得十分朋克的青年。

希望最后的出版,会不负各位的期待。我们这套书用了台湾的译本,小编辑我已经尽我所能

纠正了一些翻译的错误。可是契斯渊博如斯,我十分忐忑地期待将来会有一些神奇的读者来帮我

们纠出错来,完善这个版本。■

Page 94: jifengshuxunno 372

制作者

94

制作者上海季风图书有限公司

上海季风书园读书俱乐部

Email:[email protected]

【季风书讯】网站:http://www.jifengshuyuan.com

季风书园官方微博 http://e.weibo.com/jifengts

季风书园淘宝商城店:http://jifengts.tmall.com

QQ群 1:328386406(季风书园读书俱乐部)

QQ群 2:85186717(季风志愿者之家)

联系电话:021-5382 1942 021-6415 2843

季风微信公众平台:jifengshuyuan520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