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E-mail:ccwbwq@163.com 主编 郑福荣 宋蕾 责编 利少峰 美编 石洋 …ccwb.yunnan.cn/images/2019-07/04/A15/20190704A15_pdf.pdf · 邺架万卷多琳琅,先贤遗爱留芬芳。

2019年7月4日 星期四主编 郑福荣宋蕾 责编利少峰 美编石洋 校对张丽萍 副刊A15E-mail:ccwbwq@163.com

老伴掌上的“百科全书”

如今大学开学之际,从校门到校园,处处都呈现出一派欢乐热闹的场面。来报到的,不只是新入学的学生,而更多的,是父母乃至众多亲朋组成的“陪送团”。其中不少,还开有专车,于是,车水马龙也就成大专院校新生报到时的一道特有风景。孩子入高校,这是喜事,家长来送,顺便看看孩子今后几年生活学习和成长的地方,这本来无可厚非,但其实,这般地兴师动众,真大可不必,因为如今的学生,都有肩包加拉杆箱的标配,行李并没有多少,自个儿尽可搞定。这让我不禁想起了当年大学新生的入学场景。

记忆把我拉回到半个多世纪之前。那时的我们,不管学校所在地与自己家的距离是远是近,一般都没有家长陪伴,只有自己一人,满怀好奇和兴奋,独自一人前往。而那时我们的行李,也很是简单,一个铺盖卷,一个内装洗脸盆等零碎杂物的网兜儿,能有个帆布箱子,就足以成为让人羡慕的对象。而有的南方同学,甚至是打着一双赤足,背着一张凉席,就来校报到了。

那时学校对新生的欢迎简朴真诚。不用说,欢迎新生的红条幅到处都是。首先是火车站,在车站广场,各校均张有醒目条幅的新生接待点。每有一趟客车到站,接待站都会忙上一通。负责接待的或是学校的教工或是高年级学生。他们高声呼喊,满脸笑容,热情地帮新生拿行李,并引导新生去坐接站的校车。及至学校,新生一下车,又是一番热闹,来接的老师和同学,问一声新生是哪系哪班,随即不容分说,就会把你的行李拿上,匆匆而去,你只要空手跟在后面就是。即便你不跟着,也没有一点关系,因为那时的校园十分安全,你的行李绝不会丢失。更让人惊讶的是,当你到宿舍后,你的行李已先你而到,被安然地放置于你的床铺之上,而为你代劳者,却已离去,又忙他们的去了。同室同班的同学,虽然来自五湖四海,或高或低、或瘦或胖,操不同的口音,但几句话一说,就如同熟人一般,亲热异常。我当年的入学日记,写下了这样的话:“我们的同学来自四面八方,有的从江苏来,有的从四川来,有

的从北京、上海、天津、陕西、河北来……我们为什么聚在一起呢?因为我们有共同的理想,我们有共同的事业。我们来到这里,为了完成我们肩负的重大而神圣的任务。”

入学时的种种新鲜情景,让我振奋不已。在随后的日记中,又特别地作了进一步的简单记录:“我以极兴奋的心情,怀着好奇和探索的心理,坐上了去学校的火车。车到站,来接的同学们真热情啊!到校,敲锣打鼓,打着旗帜,为新同学们拿行李,给我们办入学手续,安置生活,给我们发了用餐的碗筷盘子以及9月1日之前的免费饭票,系主任、级主任和政治指导员还亲自到各个宿舍来看望同学,真是一种以前从未见过的场面。我打心眼里激动,我永不会忘记这一场面。大学啊!情形真如《永往直前》开篇所描写的一样。”如今,虽然我已不记得《永往直前》是怎样一部小说,但那时入学时的心情和场景,却仍让我记忆犹新,宛若眼前。

(作者原工作单位:山西省太原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75岁)

1937年的云南中华书局售书发票□叶毅飞

老照片

征稿启事

□李伯成

夕阳之歌

当年大学入校时□刘建武

峥嵘岁月

忆往昔,多少悲欢离合历历在目,多少酸甜苦辣皆系于心。弹指一挥间,你已在岁月中洗尽铅华,宠辱不惊。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年人曾为社会做出各种贡献,而今继续以其智慧启迪着人们,激励着人们。为加强与老年读者的沟通交流,展现当代老年人的精神风貌,本报副刊增设“晚晴”专版。在此,诚邀老年朋友与大家一起分享人生经历、晚年生活以及在时代变迁中的所见所闻所思。

“晚晴”版面具体栏目设置如下——峥嵘岁月:讲述有意思的人生经历、故事,

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昆滇往事:展现昆明及云南各地人文历

史、城市变迁等。夕阳之歌:展现千姿百态的有意义的晚年

生活。家长里短:讲述生活琐事,分享家庭成员

间和谐相处的经验。养生有道:分享健康养生心得体会。人生絮语:表达人生感悟,天南海北,信马

由缰。书画摄影:原创有价值的书法、绘画作品、

老照片、摄影等,不拘一格。

投稿要求:1.文章体裁不限,字数要求在1100字以

内,书画摄影、老照片需配备文字说明。2.来稿请注明性别、年龄、原工作单位等信

息;同时也需要注明详细收信地址、邮编、电话。3.投稿者文责自负。4.投稿请发邮箱:ccwbwq@163.com不接受纸质稿件

春城晚报编辑部

老伴一生节俭,平时孙子吃剩的饭她也舍不得浪费,用微波炉加热一下就全部“消灭”。儿子给她买一个手机,她用了八九年还像新的一样。儿子说:“妈,我给你买个智能手机,像爸爸一样,可以上网聊天,可以玩微信,像电脑一样,想看什么就看什么。”她却说:

“我的手机还可以打电话,不要浪费钱财。”不久前,全家人好说歹说,老伴终于换了一个智

能手机。儿子给她设置了老年人经常需要的一些功能,如微信、QQ、信息、照相、计步、百度、今日头条、相册等应有尽有。刚开始,老伴不熟这些功能,老是问我“怎么发微信呀?怎么加入朋友圈?怎么发图片”等等。我耐心地教,她认真地学。有时,她还用笔把操作程序一一记录下来,学得十分认真。

一天,她高兴地说:“我加入了朋友圈啦,朋友们发了许多有关健身的知识,这些知识对我们老年人十分适用。”老伴又哈哈笑着说:“微信真好,老年朋友们只要加入微信群,可以互相交流学习,太方便了。”

自从老伴玩上了微信,不再像往日一样唠叨,不是说张三,就是讲李四。每天茶余饭后,她便坐在沙发上,认真阅读朋友圈发来的各类信息,有关养老健身的信息,她不仅最爱看,而且自己还建了一个文件夹,细心地收藏起来。

渐渐地,我发现老伴变了,各种知识渐渐丰富起来,她不仅喜欢有关养老健身的知识,而且还喜欢时事政治。她说:“我每天都要看新闻,不但要知道国家大事,而且也要了解世界大事。”

儿女们看到老妈的变化,个个高兴地说:“我妈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自从用上了智能手机后,不仅知识丰富了,而且还学到了许多保健知识,连平时买菜做饭也讲究酸碱搭配,科学养生了。”

如今,老伴越来越离不开手机了,因为手机里装着她需要的“百科全书”。(作者原工作单位:云南省红河县委宣传部,64岁)

身为“教书匠”的家父遗作《红叶集》诗集(甲编)中,有一首写于辛巳年(1941年)九月二十二日的七言绝句:抗战军兴,生活困难,售家具以充家用,独书籍不肯售去!

邺架万卷多琳琅,先贤遗爱留芬芳。用器全舍独靳此,要谋子孙带书香。这反映了家父非常爱书,生活再困难,也舍

不得卖先贤的书籍,要留给桃李芬芳的学生和子孙。老照片是家父藏书中的一张“老发票”,这是一张1937年的“云南中华书局门市计数附单”,即售书发票。当时的中华书局位于今天的光华街附近,从发票中可以看到,购书时间为“民国26年(1937年)”,当时价格为1.6元(民国币值)。(作者原工作单位:第十四冶金建设公司,77岁)

“草原的风,草原的雨,草原的羊群……”

茶几上,响起了久违的电话铃声,正在厨房里洗菜的我一阵激动,来不及擦干双手,小跑着过去按下了接听键。结果很失望,又是骚扰电话。一气之下,关机。

自从退了休,电话就渐渐少了。说实话,在上海带娃,人生地不熟,没有自己的圈子,时不时会感到孤独,听到来自家乡的电话,无疑是赏心乐事。偶尔有朋友约打牌喝茶,去不了,只好抱歉。多抱歉几回,电话更少。以后打进来的,唯有骚扰电话。不知从哪天起,索性一直关机,两耳不闻外界事,全心全意带孩子了。闲时我看书,老伴也看,但她天天都要玩微信,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给圈里群里发图道早安,睡前则一一给朋友们点赞。

去年与亲家换了班,回四川老家轮休,出发之前,赶紧向朋友们报告。心想,终于回归自己的老窝了,一系列的接风之后,想打牌就打牌,想喝茶就喝茶,想吹牛就吹牛,那该是何等的惬意!

结果跟我想像的完全是两回

事。朋友还是那些朋友,刚见面时甚至比想像的还要激动,老远就互相指着对方,然后快步上前,握住手半天不肯松开,松开后还要勾肩搭背寒喧半天,问了老婆问儿女,问了儿女问孙孙,然后相约“改天聚一下”这才分手。然而这个“改天”要改多久就很难说了。先是等对方的电话,一副随时待命的架势;很多天没动静,等不得了,打电话过去,对方恰好有安排,只好再改天。老张一个人“改天”还好,老王、老李、老刘纷纷“改天”,就觉得不对劲了。有回买菜时碰到老杨,也是很难得碰到的那种,寒喧半天没说改天,说的是:“等哪天合适约几个老哥们聚一下。”“哪天”尚且不具体,还得“合适”,这种约会一听就觉得虚无缥缈。

那天我忽然意识到,我生活中的朋友圈已经不复存在,并第一次感受到了啥叫人走茶凉。

据我所知,感叹人走茶凉者,通常是单位的领导,再不济也是有一定地位的老同志。人走了,无权无势了,回到单位,面对一张张“你是谁,找哪个?”的面孔,当然会很没面子。

问题在于,我以前的朋友,基本“门当户对”,并不存在利益关系。而且我回到单位,那一张张热情洋溢的笑脸,绝对不会是装出来的,为什么跟老朋友一下子就拉开了距离?再有,老伴为啥聚会多得忙不过来,昨天跟这几个姐妹跳舞,今天跟那几个姐妹打拳,明天说不定又要聚餐?

晚上跟老伴说起我的困惑,老伴笑了:“很简单啦,人与人之间相处,要来往才有感情。长期不来往,不疏远才怪!”我仍然不解:“你在上海,跟姐妹们不是也没有来往吗?”老伴更得意了,点着我的额头说:“你呀——!别人不打电话,你就不会打过去吗?没有事,就不能聊一聊家长里短?我每天发图点赞,不是来往是什么?来而不往,活该你人走茶凉!”

老伴一席话如雷贯耳。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毕竟再淡也得交往才不至于疏远。如果老死不相往来,甚至连一声问候都欠奉,那还叫朋友么?

修复并呵护朋友圈的事,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作者原工作单位:四川省金堂县电视台,66岁) 理想生活 即刻开屏

开屏新闻App

来而不往,人走茶凉□魏治祥

人生絮语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