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一个报人眼中的奉贤精神 - fengxianbao.net事,平凡中透着温馨,渗进旁观者的 心中,熨帖人心,感染你我。 一个报人眼中的奉贤精神(演讲稿)

8 2018年11月30日 星期五

责任编辑 叶 丹 古华风

本报地址:奉贤区南桥镇环城东路383号丽洲大厦26楼 电话:67110518(办公室) 67110519(传真) 发行67110518 邮编:201499 奉贤报印务照排 电话:67110518 上海浦东彩虹印刷厂承印

40 年前,改革开放如一声春雷,唤醒了中国大地;23年前,也是奉贤改革开放成果之一——《奉贤报》,犹如一只春燕,飞进了寻常百姓家。作为一名《奉贤报》的记者,我有幸参加了奉贤改革开放 20 周年的系列报道,我在记录中,感受到了改革开放 20 年给奉贤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也在记录中,见证了又一个20年,奉贤如何从少年正在走向充满生机的青年。

我常在想:什么是奉贤精神?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这些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也许奉贤都有。那么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激励着奉贤人民,在改革开放40年中,把一个偏远郊区、没有任何大工业大项目支撑的奉贤,建设成为今天的全国文明城区?回想自己 23 年的记者生涯,回望那些发生在奉贤大地一桩桩一件件的大事小情,我似乎慢慢悟出了什么才是奉贤独有的精神。

“韩琨事件”,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非常陌生,这个发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的故事,曾轰动全国。韩琨是功臣还是罪人?3000多元奖金补贴该不该拿?那时的《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刊出,并开

辟专栏,在全国引发长达 3 个月的大讨论。最后,时任中央政法委书记陈丕显就“韩琨事件”召开专门会议,并一锤定音:韩琨无罪!类似韩琨这样的“星期天工程师”一律释放!在纪念改革开放 20 年之际,我有幸采访了 3 位主要当事人:已经退休的韩老,以及原钱桥乡党委书记、时任县委副书记刘正贤,原钱桥乡乡长、已退休的黄云清。听几位老人讲当年“泥腿子”搞工业的迫切与艰难,讲他们大胆借脑借技的故事,讲韩老家被抄、人被抓的重重压力,我似乎领悟到了这就是奉贤精神!那种为求发展,解放思想、敢为人先的“吃螃蟹”精神。

讲到奉浦大桥,请允许我先讲个故事。有一个乡镇,以各种优惠政策引来了一个市区的工业项目,对方提出到现场看一看。那时从市区到奉贤,必须通过西渡口摆渡过江。那天恰逢雾大车堵,一行人楞是足足等了五六个小时。不用说,项目黄了。而在当时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一江之隔,让奉贤失去了多少发展良机;一江之隔,又让奉贤成了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下只角”。“一架长虹通南北”,成了奉贤几代人的

梦想和渴望。奉贤人卯足了劲,上面没有规划,我们自己筹钱架桥。1996年,也是我进入奉贤报社的第二年,我有幸参与并见证了奉贤人民众志成城造大桥的全过程。这就是奉贤精神!那种在夹缝中求生存、求突破,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离任上海市委书记前,来奉贤考察,我有幸参与了全程采访。记得他在座谈讲话时这样说:“奉贤在上海各区县中没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但奉贤人民不等不靠,艰苦奋斗,民营经济发展非常有活力。”上一点年纪的人都知道,在改革开放的前20年,奉贤人民正是靠着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的“四千精神”,用“硬件不足感情补”的钻劲、韧劲,把一个个项目引进来,让集体和个人的钱袋子一天天鼓起来。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奉贤人民正是靠着这种不屈不挠、勇于开拓、团结奋进的精神,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突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地方经济实力持续增强,社会民生事业快速发展,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我们聚全区之力、十年磨一剑创建成了全国文明

城区,如今,又在向更高目标——全国生态园林城区进发。

奉贤精神支撑我们取得了改革开放 40 年的丰硕成果。今天,我们仍将秉持这种精神,努力把奉贤真正建设成为“树的世界、花的海洋、鸟的天堂、云的故乡、人的乐园”!

(撰稿并演讲者为上海奉贤报社副总编,演讲入围上海市庆祝改革开放 40 周年演讲大赛总决赛并获三等奖)

他,奋战一线的刑侦干警;她,经案侦查能手。他们同在一个地址上班,走进大门,她向左,他往右。

常言道,一个警察身后,有一个家庭的牺牲与支持,那么两个警察身后呢?一名基层民警,侦查办案,值班备勤、巡逻增援。他们曾粗略算过,一年五分之一值班雷打不动,还有五分之一不时地加班出差。都说再深的感情也会因生活琐事油盐酱醋变了模样,再好的脾气也会磨得面目全非。可比常人面对更多困难的他们,却有着比多数人更幸福的模样。

平日里遇见,他们脸上多数带着温暖笑容。工作时,他们一如既往为各自的理想信念冲锋在前;生活中,他们尽力顾好家中老幼,闲暇时举家出游共享天伦,他们的孩子也被养成了活泼开朗的模样。

我很羡慕,也很讶异。是什么让他们始终恩爱如初,即使面对繁忙的工作、巨大的压力、诸多困难,也依旧矢志不渝、初心不改?

他说,双警的确不易,却也因此比寻常夫妻更知悉彼此的难处,更能得到彼此的理解支持,成为对方最坚实的后盾。前段日子,爷爷病重入院,几度出入抢救室,远在外地出差的他无能为力,是妻子一边照顾发烧的女儿,一边守在医院。正如多年前,外公离世的那段时间,自己也是这般身在千里之外,是妻子将一切处理妥当。她是个好妻子。

她说,他是个好丈夫。有段时间,两人手头案件接二连三,都要赴外地出差,且归期难测,恰逢家中孩子病着,心中难免焦躁。自己素来易激动,工作忙碌不顺心时便会发脾气。幸好,他是个好脾气,每每此时,总会耐心劝慰。待自己静下心,两人据轻重缓急梳理手头案件,错峰出差,达成了异于常人的默契。

光阴或许会模糊记忆,却冲淡不了那份感情。因为他们懂得沟通,懂得相互理解,懂得共同分担。我相信,他和她的感情会随时间流逝而沉淀,会愈发醇厚。也相信,还有这样的双警家庭演绎着各自的故事,平凡中透着温馨,渗进旁观者的心中,熨帖人心,感染你我。

一个报人眼中的奉贤精神(演讲稿)

重阳节前一天晚上,岳母终于熬不过病痛的折磨,带着眷恋和渴望,离开了我们。作为女儿女婿,我们都深陷于无尽的悲痛之中。这几天,一种无以名状的对岳母的思念之感一直萦绕在心头无尽怀念总是“悔”。岳母啊,您一生操劳,还没享清福,身体却不行了,您就这样走了……

人生苦短,岳母一生更是艰辛、劳碌。她本是个“双料头”人,干起活来干劲足、出手快,早年是奋战在农村血防战线上的一位女将。在那物质匮乏、生活困难的年代,岳母岳父省吃俭用、含辛茹苦养家糊口,待到熬出苦头,双双身体都已透支,岳父提早招架不住,撒手人寰,这无疑对岳母是个重

大打击。失去了老伴,岳母强打精神,依然不畏生命,硬撑着逐渐年老的身躯,还是那样干个不停,下田劳作;还是那样艰苦朴素、勤俭节约,舍不得花钱享用。在岳母心里,只有子女,唯独没有她自己。其实,她的生命已经不堪重负,更需要敬畏、更需要呵护。

农村老人享受养老政策后,岳母的身体却每况愈下,她才觉得有所后悔,责怪自己以前熬着做。每当去看她时,她总是对女儿说:“阿妈以前做得太多了,你不要做得太累,不合算,身体要紧。”我心里也在想,现在国家养了,您还舍不得吃,舍不得用,一味地顾小辈。也许不到最后,岳母是不会对自己的生命肃然起敬。近几年,

岳母得了一种近似于帕金森的病,严重影响生命质量。后来老人因此病而不断摔倒,几度骨折、卧床不起。前几次骨折恢复尚好,但今年4月又一次摔倒,股部骨折,病情严重,每次去看望岳母的时候,她总是对我们说:“人已经不好了,不知道什么时候走,我是活一天算一天……”听到这样的话,我总是劝她:“妈,不会的,我们会想办法的。”其实,我也知道,老人是不能站起来了。

岳母最后的日子是痛不欲生的。看着她万般的不舒服,我们也无奈,只是不断地安慰她。原来她是很想活下去的,对晚年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热切的。她几次对我说:“现在国家养了,不做也有得

吃,可惜身体不行了……”话语之中带着几分悲凉和叹惜。生命如此脆弱,岳母的身体已逐渐枯萎耗尽,我们总是生怕老人旦夕离去。每当妻子服侍母亲傍晚回家时,我总是问:“娘怎么样?好点吗?吃得下吗?”妻子生怕我伤心,有时总是瞒着点,但还是说:“阿妈是一天不如一天……”老人弥留之际,我放弃了外出,尽力守候在她身旁。想不到那天晚上,岳母一颗微弱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岳母走了,我们为失去这位慈母而悲痛万分,诉不尽深深的思念之情。从岳母身上,我们学到了她艰苦朴素、勤劳吃苦的优良品德,也使我感悟了善待自己,敬畏生命的真谛。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珍爱生命应从自己做起,敬畏生命先要学会善待自己。敬畏生命,并不是贪生怕死、苟且偷生。不要一味透支生命,世上没什么事比生命更重要,这也是岳母最后希望我们记住的。

前段时间,我一个人重温了电影《爱乐之城》,感触颇多。

影片讲述了一段追寻爱与梦想的故事。女主角米娅是片场咖啡厅的服务员,梦想成为一名演员。男主角塞巴斯汀是一名钢琴演奏者,爱好爵士乐,梦想是开间俱乐部。两个怀揣梦想的年轻人,在城市中相遇,慢慢坠入爱河。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因为种种缘故,两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影片结尾,米娅和塞巴斯汀在一家爵士乐酒吧再次相遇。当两人目光相遇时,一切仿佛又回到了初识的那天……影片采用“反事实思维”的方法,重现了二人初次见面的场景。

在英语表达中,“what if”表示假设。正如影片中的主人公,如果用另一种方式处理矛盾解决问题,或许就能改变故事的结局,让主人公其乐融融,让观众拍手叫好。人总是习惯给自己营造一个“也许”的画面:也许我有能力完成这项任务,也许我不会失去一位挚友……

当我们沉醉于自己搭建的“也许”这座空中楼阁,进行着酣畅淋漓的表演时,现实却毫无情面地拆毁一切,就如舞台灯光突然收聚,帷幕落下,演出结束,一切重新归零。影片的结尾,并没有以持续的幻想作为结局。钢琴声销声匿迹的那一刻,酒吧中闪烁的灯光忽地亮起。米娅坐在观众席,塞巴斯汀站在舞台上。米娅终于还是离开了,但不是挽着塞巴斯汀,而是自己的丈夫。

这世上根本不存在“也许”。既知如此,我们为何不去诚恳地对待周遭的事物,用热忱的情感去拥抱生活,尽力减少遗憾?影片中,塞巴斯汀问米娅:“我们走到哪了?”米娅回答:“只能走走看了。”这也是许多人的常态,总是“走走再看”,于是遗失了昨天,也错过了今天,只剩明天的“也许”。

面对世事的变迁,我们无力回击。但我们却可以不被“也许”的泡影限制,不让这座虚无缥缈的“空中花园”浪费时间。

敢问路在何方?路就在脚下。人生的路途中没有那么多的“也许”,我们要做的是脚踏实地,勇敢坚定地迈出脚步,去做想做的事。

■ 余童欢

身边故事身边故事

警营里的“牛郎”“织女”

■ 孙佳蓉

■ 胡 晏静 候

心灵感悟心灵感悟

人生没有“也许”■ 祁亚亚

人生百味人生百味 敬 畏 生 命■ 肖文华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