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寄寓社会情怀于烟火气中 - daily.cnnb.com.cndaily.cnnb.com.cn/nbrb/images/2019-10/08/B4/nbrb20191008B4.pdf · 情之时,《我和我的儿女们》却用 充满烟火气的平民故事来蕴蓄人

B4 NINGBO DAILY艺林2019年10月8日 星期二责任编辑/叶向群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闫 伟

从剧名就可看出,《我和我的儿女们》 是以家庭中的父母辈作为叙事主体和叙述中心的,这在当下都市情感剧中并不多见,可以说既是逆市场热潮的勇敢之举,又彰显了对都市中老年群体的现实观照。与此同时,在家庭关系的建构上,该剧同样表现出一种非典型化的创造思维。钱家四个子女,有收养来的,有曾过继给亲戚的,也有后任妻子带入家门的;将如此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感纠葛收纳到一户家庭的空间之内,必然会产生充溢着各种矛盾冲突的戏剧张力。以上二者,便是该剧在艺术创作上核心的亮点和看点所在。

作为该剧当之无愧的灵魂人物,钱广这一形象颇值得玩味。他是一名退休中学历史教师,起初,出于家长的责任和心绪,想让社会身份、生活情态、性格特质迥然不同的四个儿女都按照自己设定的方向行走人生路,由于常常“想当然”地行事,最后非但弄巧成拙、事与愿违,反而激化了家庭矛盾。当他尝试转换一种“爱法”的时候,才终于和子女们打成了一片。这个人物在当今社会环境中有着高度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对观众而言,如同

“最熟悉的陌生人”,从其身上可以真切地看到自己或身边人,进而产生带入体验与共情心理。某

种意义上来说,剧作也是对凸显于现代都市中的老年问题的一种揭示和反思。当很大一部分都市剧在书写年轻人的青春、爱情、梦想,甚至某些剧作在乐此不疲地聚焦卿卿我我、放大杯水风波、渲染精英生活、描写悬浮爱情之时,《我和我的儿女们》却用充满烟火气的平民故事来蕴蓄人文情愫、寄寓社会情怀,这本身便在立意和境界上高出很多同类题材作品一筹。

可 以 说 , 这 是 一 个 “ 很 现代”的故事,同时也是一个“很中国”的故事。不论情节还是主题,都能够给观众一种扑面而来的亲切感和归属感。剧中以钱广为代表的一些人物鲜明地贯注着传统文化的基因,例如那种刻在骨子里的贵和睦、有担当、重情义、讲孝悌等,宛如一股股暖心清流,让人深感精神熨帖。“一个

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如果不谈宏观概念,只还原到人本身的角度来看,《我和我的儿女们》其实就是在鲜明地彰显“如何去爱别人”,其在主人公钱广身上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这和现在 某 些 都 市 剧 喜 欢 刻 意 表 现

“如何爱自己,如何实现自己的抱负,如何得到属于自己的幸福”等有着本质的不同,这就是 大 情 大 爱 和 小 情 小 爱 的 区别,也是这部剧最可照亮现实生活的精神光芒。

在制作上,《我和我的儿女们》 可谓典型的“小成本、正能量、大情怀”,演员选择方面不用流量明星,而用踏实敬业的“演技派”,从而基本保证了每个人物的真实立体、形神饱满,进而令剧作建立在了当下已显弥足珍贵的“可信性”基础之上。其中,塑造钱广的吕凉的表演尤其值得

圈点,他把一位都市中的普通父亲演绎得精准到位、入木三分,不论是惯常的“忧心”、时而的

“偏心”,还是偶然的“私心”,其在心理、行为乃至于微表情的刻画上,都契合着中国观众对于

“父亲”的集体认知和内心期许,所以极容易和观众产生情感共振。剧作在情节的铺展上仍采用情感剧所惯用的“生活流”叙事范式,虽然有时略有节奏拖沓之感,但整体而言线索明晰、故事流畅,特别是不同子女的“支线”与整体家庭的“主线”并行不悖、相融共进,从中不仅展现出家庭内部的柴米油盐、喜怒哀乐,也洞观到更为广阔的时代环境和社会景观,让微观的叙事基元和宏观的时空背景产生了彼此映衬、深层互动。

(作者为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任编辑)

寄寓社会情怀于烟火气中——电视剧《我和我的儿女们》观感

张 广

朱开益老师客居宁海,而宁海我不陌生,我在那里生活过近 3年,至今还和有些朋友在走动。朱老师从文化馆退休,而我现在也在文化馆工作。最主要的是,朱老师的画和我这么近,离百姓这么近,离逐渐远去的生活这么近。在那里你可以找到一个海边渔村、一栋古镇老宅,可以寻得一方世外桃源,可以看见鸡鸟花鱼。在那里,俯首皆是生活常见之物、之景、之情。

朱开益,又名阿益,别署怡得楼主,1945 年生,余姚人,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 (现中国美术学院),系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中国花鸟画家协会原理事、宁波市美术家协会原常务理事、开明画院画师、宁波市政协书画院画师、宁海书画院副院长。他擅长花鸟、山水画,曾在杭州、宁波等地举办个展,出版有 《江南民间木雕艺术图集》《朱开益画集》《意写宁海·朱开益画集》 等。

翻阅朱老师两年前出版的画册 《髟墙无语》,浓浓的乡土气

息、淡淡的乡愁扑面而来。画册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无意而得”,共 28 幅作品;第二部分“闲情漫步”,共 44 幅作品;第三部分

“随形挥之”,共 12 幅作品;第四部分“写意百卉”,共 18 幅作品。

从生活的温度到艺术的深度

朱老师这本画册,更像一本“ 现 代 生 活 启 示 录 ”。 内 容 接 地气,有生气,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能让观者深深感受到纯朴的生活和文化底蕴。文发乎情,书画发乎情,我想正是由于他对

“深入生活,扎根于民”艺术理念的理解,才把自己平凡生活、日常所见融入艺术创作中。

从朱老师的画中,可以窥见其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和观照现实的人生态度。他的画不是那种对 世 俗 的 远 离 —— 那 种 高 远 晦涩 不 食 人 间 烟 火 的 意 境 , 而 是将 农 村 和 城 市 场 景 作 为 绘 画 对象 , 取 材 接 地 气 , 即 便 是 座 椅扫把、髟墙稻田也别有趣味。浓浓的生活气息仿佛一股清流从他笔下流出。

西方绘画讲究笔触,中国绘画讲究笔运,中国人以长短不同的 笔 运 组 合 关 系 , 解 释 世 界 万物。以线条破解时空关系,寻求认识事物的途径与方式。在形而上的抽象问题上,离不开笔画的意 象 性 , 有 着 “ 道 生 一 , 一 生二,三生万物”的妙趣和旨意。朱 老 师 画 中 的 线 条 是 饱 含 感 情的,其讲究想象的塑造关注情感的表达,打通文人画和学院派的奇经八脉,做到了形神兼备。

从乡土的气息到浪漫的童心

朱老师的画透露着浓浓的乡土气息,透过他的画作,能真切地感觉到农村人的那一份纯朴与自然。

丰子恺曾经说过,“我的心为四事所占据了: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丰子恺认为,只有纯净的心灵才能生产出纯净的艺术。朱开益老师面相和善,眉宇间流露出儿童般的纯真 。 朱 老 师 身 为 布 衣 , 与 世 无争,宁静致远,率性天真地表达自己的真情。他把生活常见之物作为创作对象,正如齐白石画白菜、辣椒一样,把大自然融入笔端 , 体 现 他 对 真 善 美 的 不 懈 追求。其作品皆为心画,无丝毫矫揉造作之态,亦无丝毫低俗媚俗之气。自然、洒脱,既有传统的影子,又有文人书家的气度,正所谓“笔底文化,纸上性情,生活境界”。

浓厚的乡土气息,纯朴的农民意识和天真烂漫的童心,富有余味的诗意,是朱老师艺术的内在 生 命 , 而 那 墨 与 色 的 强 烈 对比,浑朴稚拙的造型和笔法,工与写的有机合成,平正见奇的构

成,作为朱老师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视觉形状,可视为其艺术的外在生命。

从画面的个体到生活的群像

他的生活场景比城市场景画得好,更有生活感和现场感,情感也更浓郁。《愈老愈健》《古村老屋》《净地之门》 等,都给人以似曾相识之感。《绿行红停》《蒸蒸日上》《今日古城》《太阳能》

《轻轻一抓就起来》 等,在描摹城市,但画里分明看得见传统的色彩,有着他对城市化进程的独特思考。这种思考在 《二牛图》 中更为明显:水牛头朝内,拖拉机头朝外,一个走向历史,一个走向未来。

画 大 海 、 滩 涂 比 画 陆 地 好 ,特别是那幅 《沧海桑田》,纵横捭阖,写意自如,气势磅礴,线条笔触自然洒脱,浑然天成,能感觉到这滩涂就在他心中,他不过是从内心搬出一小部分给我们看看而已。

画山水比画动物好,画动物比画人物好,画鱼比画花卉好。无论动物还是人物,注重头部轮廓的刻画,多为背面或侧面,正面的《包公》一幅,也极具写意,包公刚正廉洁的形象跃然纸面。

凡是有农作物的场景,画面都比较饱满,我想这也是朱老师内心渴望农民有个大丰收的情结吧 。 如 《苦 瓜》《稻 花 香》《秋酣》《果满棚头》《桃红梨白油菜黄》《和风》 等,画面都是满满的。

朱 老 师 的 画 淡 雅 中 见 质 朴 ,诚挚里寓醇厚,易简中承载着功力,你能感受到那里流溢出的乡土的气息和乡愁的味道。

乡土气息乡土气息 乡愁滋味乡愁滋味——记老画家朱开益

方向前

唐 张 彦 远 《历 代 名 画 记》云:“失于自然而后神,失于神而后妙,失于妙而后精,精之为病也 而 成 谨 细 。 自 然 者 为 上 品 之上,神者为上品之中,妙者为上品之下,精者为中品之上,谨而细者为中品之中。”在张彦远看来,一幅画能做到“出于自然”乃 为 上 上 之 品 , 至 于 神 品 、 妙品、精品、“谨而细者”,尽管境界略有高下,但均已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准。

吕纪是明代著名宫廷画家,在宁波古代画史上,他也是最具成就和影响的画家之一。吕纪花鸟、山水、人物、工笔均擅,奠定 其 画 史 地 位 的 是 他 的 工 笔 花鸟,吕纪由此被誉为“明代花鸟画第一家”。吕纪的工笔花鸟画,从画风、境界乃至格调来看,可以说是宋画的延续。宋代是中国花鸟画的一个峰巅,宋代绘画不仅技法工致细腻,法度严谨,尤其是绘画格调、境界雅逸高远,令后代画家膜拜。

吕纪花鸟画按绘画风格可分为工笔和写意。作为宫廷画家,吕纪花鸟画从题材到画风必然受到宫廷政客们的审美喜好左右。唐宋以来,宫廷绘画审美一直倾向于工细雅致,色彩崇尚丰富艳丽,吕纪花鸟画走的是“工整艳丽”一路。同时代那些抒情泼墨的文人大写意之作,往往很难进入宫廷。

《柳 荫 白 鹭 图》(219.5㎝×107㎝),绢本设色,现藏于山东省博物馆,是吕纪成熟时期的作品。此画落款“锦衣吕纪”。所谓

“锦衣”,即锦衣卫指挥使 (特务头目)。弘治年间,吕纪与林良等画家应征入宫,供事仁智殿,吕纪官至锦衣卫指挥使,这一身份听起来让人惊奇,其实只是一个虚职,吕纪只享受其待遇而已,由此倒是可见宫廷画家在当时朝中的地位。

《柳荫白鹭图》 画面简洁,着墨不多,所用之笔,笔笔皆精,绝无多余。整幅作品留有大片空白,给人以空灵、雅逸、寂静之感。此作与吕纪 《秋鹭芙蓉图》

《桂菊山禽图》《残荷鹰鹭图》 等佳作相比,别出新格。吕纪另一幅藏于故宫的 《桂菊山禽图》,禽雀争鸣,桂花菊花盛开,作品内容丰满,画工精细,设色浓重,色彩绚烂,一派争奇斗艳的热闹景象。《柳荫白鹭图》 则是另一番情景。画家选取柳树、白鹭、黄鹂作为绘画素材,画面重心落在

右部,作品中间留有大片空白,初春的柳条又细又疏,无意中又给画面增添了更多的白,简洁、空灵,衬托出白鹭栖息柳枝的闲情雅趣。

在 中 国 绘 画 美 学 中 , 白 与黑、疏与密是一对矛盾,它们构成重要的对应关系。画面简洁而富有内涵,很难,它考验画家的概括能力,是画家功夫与学养的综合体现。清初画僧八大山人于此做到了极致。八大花鸟画“言简意赅”,如他所绘孤鸟、枯藤、残 山 , 寥 寥 几 笔 , 笔 笔 皆 有 分量,着墨于点睛,最后题上几行脱俗的书法,画中大片空白,留给 观 者 极 大 的 想 象 空 间 。 可 以说,八大是历代画家中简淡、空灵与孤寂的代表。书画同理,就书法而言,近现代书家弘一、林散之等大家的境界与格调与之趋近。

综 观 吕 纪 的 花 鸟 作 品 , 凤凰、仙鹤、鸳鸯、山雀、雉鸡、白鹭,是“常客”。这幅 《柳荫白鹭图》,画家选择了白鹭和黄鹂。画中三只白鹭姿态各异,两只白鹭的嘴、脚呈褐色,一只白鹭为白色,其中两只白鹭仰头遥望柳丝中的黄鹂,上下呼应。另一只白鹭低头用嘴清理自己的羽毛,显得悠闲自得。对白鹭形态的描写如此生动逼真,恐怕与画家长年 对 动 物 的 观 察 、 研 究 不 无 关系。作品中白鹭特别显眼,尤其是白鹭的“白”色,经过层层渲染堆积,显得厚且透,毫无板滞之感,充分展现了白鹭的灵动、可爱、优雅。此外,柳树主要以淡 墨 、 没 骨 来 表 现 , 淡 雅 、 生动、疏朗,枝干以淡墨皴擦,局部适当施以浓墨并点苔,画出了柳树的层次变化与立体感,画出了柳树的精神气质。

吕纪扎实的画工继承了宋代院体画法,同时又借鉴了黄鉴、徐崇嗣、崔白等人的不同画风,同时代的边景昭、林良等对他亦有一定影响。吕纪花鸟画集多家之长,融会贯通,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准。

历代花鸟画家大多以花鸟来寄托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在 《柳荫白鹭图》 中,吕纪不仅描写了初春白鹭的悠闲雅趣,展现了美好的大自然,作品或许还流露出作者追求自由闲逸,远离喧闹与争斗的精神向往。

《柳荫白鹭图》 简淡、写实,画家的创作已进入一种“无我之境”。在常人看来,表现技法过于精工者,容易沦为“谨细之品”,而吕纪在创作中常常“将我融入自然,无我而必忘我”,不仅心与自然相通,与天地相通,更与所绘花鸟山水相通。在吕纪的这件作品中,我们看到了生动可爱的白鹭,富于生命力的杨柳,画家撷 取 天 地 精 灵 , 营 造 出 一 种 空灵、静逸、简淡的境界,留给后人美的享受和心灵感悟。倘若画家 没 有 博 大 的 胸 怀 , 忘 我 的 境界,光凭精工的画技,作品就可能因急功近利而显得俗气,因卖弄技巧而沾染匠气。

明代花鸟第一家——吕纪和他的《柳荫白鹭图》

鉴赏与收藏鉴赏与收藏

吕 纪

(1477-?)

鄞州(今宁

波)人,字

廷振,明代

著名画家。

吕纪的《柳荫白鹭图》

(方向前供图

人物人物

朱开益作品(张广供图

《《我和我的儿女们我和我的儿女们》》海报海报

朱开益先生朱开益先生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