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 夜雨A06 2018年2月3日 星期六主编 胡万俊 责编 钟斌 美编 陆晓霞 制图 张文敏 责校 蒋国敏 陆晓霞公共邮箱 [email protected] / 夜雨邮箱 [email protected] / 编辑电话 023-63907328

    让生活 下来慢

    感悟人生

    重庆市渝中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如果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那就是真实。”电影《无问西东》里清华校长回答学生的话恬淡、平静、有力,是全片的魂,也道破短短数十载生命的真相。若每一个当下都叩问本心,笃定行之,便是也无风雨也无晴。

    青春

    这是一部关于青春的电影。它书写了上世纪20年代、40年代、60年代和现代各色人群的青春。在宏大的时代背景下,每一代人都有着自己的芳华岁月和无悔选择。彷徨是每个青春之子必经的阶段。

    20年代的吴岭澜初入清华,英语文学满分,物理却名落孙山。他不知忙碌为何,只是把自己交给书本,获得“盲目”的踏实。自己真实的未来如何?不得而知。

    40年代的沈光耀出身名门,外形俊朗、成绩优异、待人真诚,是天之骄子。双亲不求他富贵,但求平安健康。但彼时

    “华北之大,却容不下一张平静的课桌”,战火纷飞,饿殍遍野,沈光耀究竟会否弃笔从戎?

    60年代的王敏佳、陈鹏和李想单纯天真,各自怀揣着自己的青春梦想。可小小的虚荣谎言竟酿成了时代悲剧。

    现代的张果果对虚伪丑陋的世道充满厌恶,商场中尔虞我诈的利益之争,

    甚至生活中遭遇的“缺斤少两”,都让他充满犹豫。面对麻烦和诱惑,他该如何选择?

    情怀

    情怀,可大可小,可刚可柔。本片宏大得可装下家国情怀、民族大义,也可小到个体人生方向的选择;有为同胞慷慨赴死的刚毅,也有为挚爱托起希望的柔情。

    而今写字间办公楼中穿行的西装革履,道路上或飞驰或堵塞的车水马龙,光影斑驳的时尚男女……人群越来越富足的是金钱,越来越贫瘠的是情怀。

    那个年代的物质是贫瘠的,精神却是润泽的。泰戈尔、徐志摩和林徽因这“岁寒三友”的诗作遍传天下,传递真理;西南联大学子在炮火中孜孜不倦地学习知识,在国家需要时穿上军装奔赴战场;为挚爱等待守候,给她展示最真实自我的包容和力量;面对一时犯下的错误,用生命去弥补的这份担当……上世纪的百年社会,时代变迁,却诞生出更多激情、真诚、质朴、坚固的青春情怀。

    传承

    本片四个年代的人物故事看似纷繁,到后来才看到每个时代传承的脉络。20年代的吴岭澜在清华校长和泰戈尔等精神领袖的影响下,终于找到自己的人生道路,在清华大学做了一名教师。传道授业十几载后,与40年代的沈光耀相遇,言传身教对沈不无影响。沈光耀驾驶的战斗机甘冒被摧毁的风险,数次同一航线为忍饥挨饿的孩童投下食物和糖果,其中一个孤儿便是60年代的高材生陈鹏。陈鹏救下了受难的爱人,是为有情,更毅然投身“两弹一星”研发,是为有义;好友李想羞愧于一时的逃避和背叛,支援边疆时,为救同行男女而牺牲自己的生命。李想救下的正是现代的张果果的双亲。

    在恩人墓前,张果果的父亲坚定地告诉果果:不论遭受多少世俗的丑恶,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果果默默承担起照顾病体四胞胎的善行,四胞胎会健康地长大,享受这个世间最美好的——蓝天、阳光和草地。也许传承还在继续……

    选择

    吴岭澜选择成为清华大学的先生,授业育人,纵然头顶敌机轰炸,匿身于洞窑中的他饱含深情地诵读泰戈尔的诗句,淡定从容!名门子弟沈光耀毅然投身

    飞行员行列,不为富贵,但求报国。当他驾驶破败的战机冲向敌国

    军舰时,躯体灰飞烟灭,却给了更多人灵魂深远的一击。陈鹏为家为国洒下眼泪热血,李想输给了残酷的风雪,却赢得两代人的感念与铭记。张果果拒绝了名利场的诱惑,面对可能的“长期纠缠”依然伸出援手,他终究得到的是充满感恩的馈赠和释怀。

    不管他们遭遇了什么,都是幸福的。看清了真实的自己,求仁得仁,此生快意无悔。

    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自己心底里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幸福的内涵和存在的意义其实只是一种选择,在审视了自身,问过自己真正想要,并付诸于行动去追寻,去坚守,人生的幻光将永恒闪耀。

    此情此景,何似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

    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作者系重庆散文学会会员)

    我已是在外游荡几十年的游子了。前几日,儿时的同学发来相片,说

    是小学同学的合影。终究是时过境迁,相片里好些同学都不识了。但奇怪的是那古镇、小河、玩伴,好像就在眼前呢。

    小时候住的中山镇,有近千年历史了。古镇就独独一条巷,长约三公里,宽不过三五米,石板铺就,上坡下坎的,时有弯儿,有地名:半边街、一人巷、庙坝子……镇上房屋大多为木板房,由青瓦片盖住,即使在夏日,整个儿也是青幽幽的。镇的旁边有笋溪河流过,临河建造的民居,由大而结实的圆木支撑着,这就是吊脚楼了。从河对岸眺望这房屋,古色古香地悬在半空中。

    镇上最热闹的是七天一轮的赶场日。村民们从乡下带来柑子、洋芋、红苕,到镇上换取油盐。窄窄的巷道是箩筐触着人脚,背篓挂着人衣。独独的巷道也分上街与下街,两街小孩在一起就玩“关山大马”,以人高威猛者作先导。记得有一外号“钟毛儿”的,个子高,身子骨也硬,常作“大马”,个子不高者就骑在“大马”头上。伙伴们拥簇着“大马”相互缠斗,结果都玩瘫倒在巷道内。第二天,就有小孩肩上挎着书包一瘸一拐走在上学路上。

    每每早晨,我拿了课本到河边去,坐在大而圆的石上朗读课文。不远处的河上有一桥名卷洞桥,一头连着山,一头连着古镇。山那边有石板路,从桥头一直延伸到山顶,时有水雾把这山峦罩了,石板路就如飘浮着的淡白色带子。又从这带子中分出一些小带子来,连接着些许农家。这时的古镇、石板路山腰处的农家,忽隐忽现,这景象,如传说中的天庭一般,而我,就是天庭中的书童了。

    夏日到来时,放学后,我们就约到河里去浪。到了河边,把衣服裤子脱得精光,一个个

    “扑通、扑通”跳入河中。大多时候,我们依例要在水里汇成两排,用手掌把水推向对方。水打在身上很难受,到最后以一方退却为止,这玩法叫“打水仗”。还有就是“登江山”,玩伴们在水中找一石,这石因河水冲刷已成光滑样,每人为立足于这石上,相互拉、牵、扯,用尽办法把同伴推入河中。

    在河里玩累了,就到河边软软的河沙里跳、唱……天色向晚,

    吊脚楼人家有人探出头喊:幺儿,这么晚了回家吃

    饭啦;阿旺,还不回家,老子要

    用竹片打屁股了……同伴们听到喊声,胡乱地在岸边抓了衣服套在身上。

    回家时,那幽暗的路灯,已在窄窄的巷道中摇曳。

    “红萝卜,咪咪甜,看到看到要过年”,记得小时唱这首儿歌时,“年”就离这镇上不远了。“年”真的到来时,镇上的房屋已打扫干净,门楣已挂上红灯笼,门前贴了红春联。我们穿新衣服,吃大米饭、肥猪肉、炖母鸡,但和这些好处比起来,总觉得那从初一到十五玩的龙灯最要紧。那由竹木编就的龙骨,用毛纸糊在上面,画上龙头、龙鳞、龙尾,点上龙的眼睛,近十米长的龙就成了。

    夜晚,由镇上选出七、八个健硕男子,戴着草帽,打着光胴胴,用竹杆撑着这龙就舞起来。人们拿着花筒、大圆盘火炮,对准龙身和舞龙的男子,不停放炮、不停喷火,从花筒里喷出的火星子红红的亮亮的,火炮的噼啪声整个巷道都能听到。

    我们很惊异于那小小的花筒呢,总在想:它是怎样装下那么多火星子的呢?白天,就去了制作花筒的赵家老屋,大人们说“小娃儿,屋外去”。难道花筒里装有很大的秘密?

    龙灯从下街舞到上街,从初一玩到十五,我们小孩也跟着闹了十五个夜晚。初十五晚上,大家把龙灯置于笋溪河边给烧了,谓之

    “罢龙”,男人们用舞龙时得来的喜钱大餐一顿,是吃

    “龙肉”。之后,这过年玩龙灯的习俗才算完结。

    小伙伴们又得扳着指头计算,这玩龙灯什么时候再来。

    (作者单位:成都市公安局禁毒支队)

    川渝两地有句俗话:“咸菜臜得好,饭都多吃两碗。”

    咸菜,主要分三类,一种是普通的泡咸菜,一种是蒸肉炒肉用的干咸菜,一种是工序多、用料考究、成本高的豆瓣咸菜。豆瓣咸菜,用晒得半干的胡豆瓣或豌豆瓣拌上醋、食盐、酱油、清油,再捂上一两个月,直到捂出混着辣香甜香酱香的浓香来,才把晾干水气的洋姜、生姜、大刀豆、大蒜、大头菜放进去泡,泡熟了,一缸咸菜就是一缸浓郁的馥香。

    吃饭时,有了它,胃口大开,食欲陡增。在当年农村,来了客人,只有讲究的家庭才抓得出这类咸菜。

    小时候,印象最深的是,每次家里来了客人,一碗咸菜往桌子上一端,在堂屋里坐的,或在地坝边做事的,一闻到那股扑面而来辣味中带一丝儿酱香和生姜、大蒜、洋姜的咸菜味儿,就知道快开饭了。

    大家往拢一坐,一圈人对桌子中央那碗咸菜,立马两眼放光,都忍不住要多看几眼,深深地呼吸几下那股浓浓的香气。

    这时队上扛着锄头、铁耙,驾着犁从地坝边路过的男人,背着满满一背篼牛草、猪草的妇女,就会高声赞美道:“哈,这咸菜臜得好香啊!”

    母亲便会响响亮亮地按辈分称,“大爹,就在这里吃吧!”“二嫂,回去难得走,莫走了,添人添筷子!”

    对方知道是礼节话,也会客客气气地说:“一样一样,屋里也煮好了哦——!”

    在川渝做客,稍懂点常识的,都不会向主人要吃的,但来我家的客人,不论是德高望重

    的老人还是父亲的堂哥,只要一到吃饭时间,就会

    提醒母亲:“糜秀尔(小名),把你那个咸菜,抓点出来哟!”

    每次几个表哥表弟来,明明知道母亲会把最好的东西煮给他们吃,一进门,常常第一句话也是:“哈,二姑(或舅妈)家的咸菜真香啊,我们在路上都闻到了啰!”

    偶尔我们嘴里像有了馋虫,也会趁大人不在家,悄悄抓出一颗大蒜、两丫生姜,和弟弟妹妹们分着吃。尽管辣得“哧哧”伸舌头,直流眼泪,一个个小家伙还偷着乐。母亲回来,耸耸鼻子,便一清二楚:“咸菜是下饭的,光吃咸菜,今后会咳得尿都夹不到!细娃儿,养成偷嘴的毛病,要不得,家里来个客人,咋端得出手?”

    母亲的能干与爱脸面,可见一斑。然而,母亲脸上最光彩的,还是每当某家至亲要给父母办大寿,而女主人手艺又难上台面的时候,母亲就会一声叹息,唉,一个农村,来十多桌客人,还抓不出点像样的咸菜,像个啥家庭嘛!边说边揭开咸菜缸缸,把平时舍不得给我们吃、存了两三年、香气四溢的咸菜抓出一盆,赶紧用一张洗得干干净净的白塑料纸蒙上扎紧送过去。

    开饭时,人们一上桌子,即便是穿得干干净净的村干部,收拾得体体面面的老太婆,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年轻媳妇,就会不快不慢举起筷子来,看着饭桌正中的那碗咸菜,拈起一片洋姜或一丫大头菜,先咬一点点一嚼,“吧哧吧哧”一品,准会有人问:“这咸菜是哪家的?”当听到主人说是母亲臜的,十之八九都会说:

    “这咸菜臜得好!”年岁大些的会点头称赞:“这媳妇能干!”

    懂行的人都知道,这类咸菜小气,讲的是气正、味纯。除做法选料讲究外,臜咸菜和抓咸菜的人,不管男女,碰咸菜前都得先把手洗净擦干,手上不能沾水带汗染腥气。

    一句话,咸菜爱干净,日久天长,捂在坛子里的咸菜才香气浓厚、醇正味美。

    (作者单位:四川日报集团消费质量报记者站)

    也无风雨也无晴张曦月

    幸福的内涵和存在的意义其实只是一种选择,在审视了自身,问过自己真正想要,并付诸于行动去追寻,去坚守,人生的幻光将永恒闪耀。

    故土

    我们穿新衣服,吃大米饭、肥猪肉、炖母鸡,但和这些好处比起来,总觉得那从初一到十五玩的龙灯最要紧。

    家乡年味 师永刚食为天

    咸菜爱干净,日久天长,捂在坛子里的咸菜才香气浓厚、醇正味美。

    母亲的咸菜 蒋兴强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