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cript
Page 1: A3 阅读epaper.ntrb.com.cn/new/ntrb/page/1/2019-06/09/A03/...又精巧地呈现了冯内古特超凡的智慧、 幽默、人性关怀与艺术技巧。《重生三部曲》[英]

《大河深处》 东 来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9-4

外乡小囡穿林过河探险寻人,厂区女孩记忆深处诡异的人皮风筝,问题少女的身世纠葛,某个热天午后被淹死的男孩,亲密好友的漂流离散……本书以极富质感的典雅语言打捞记忆,描画多种如梦的人生。现实题材的故事在东来的笔下流淌着超现实的韵律和色彩,通俗性与文学性实现了绝佳的调和。

《2081:冯内古特短篇小说全集》[美]库尔特·冯内古特中信出版社 2019-4

2081年,终于人人平等了。比其他人聪明、美丽、强壮或敏捷,都必须受到惩罚……美国后现代主义大师短篇小说首次完整结集,集黑色幽默,科幻风格,后现代主义于一身冯氏风格,完整又精巧地呈现了冯内古特超凡的智慧、幽默、人性关怀与艺术技巧。

《重生三部曲》 [英] 派特·巴克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4

去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100周年。那场百年前的战争,影响力与塑造力至今仍在继续。本书虽为小说,却是史实与虚构交织写成,作者在每一部结束处都会有一个说明,指出小说人与事的原型与参照,这让读者既有一种现实感,也让那些历史中没有被明确记载的人物有了属于自己的宿命。

一个青年变革者《青年变革者:梁启超(1873-1898)》许知远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5

梁启超生逢变革时代,他是近代转型的积极参与者,同时又是中国现代思想学术的拓荒者和奠基人。许知远试图将这位伟大人物的思想与性格、希望与挫败,内心挣扎及与同代人的争辩呈现给读者。

《天国之痒》 李洁非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4

本书的写作基于迄今国内外太平天国研究成果,力避其中某些局限或偏颇,探析历史本来样貌,撷集上谕、奏折、情报、个人回忆录、亲历见闻等等,多层次多角度地呈现太平天国的兴衰,进而深入发掘时代精神和历史流变走向。作者见微知著,尤擅于对历史情境和历史人物进行鞭辟入里、精彩纷呈的解读。

编辑:顾遐 美编:邵云飞 校对:黄艳鸣 组版:蒋培荣

2019年6月9日 星期日A3 阅读

吴湖帆先生是闻名海内的画家、收藏家。他的成就无疑离不开 他 的 夫 人 潘 氏 。 潘 树 春(1892—1939),苏州人,字静淑,工古词,善书画。1915年,年长两岁的潘静淑嫁给吴湖帆。两人的婚姻,真是门当户对,同邑同趣,琴瑟和鸣。潘静淑曾祖是清朝重臣、状元潘世恩,伯父系晚清名臣、探花潘祖荫。吴湖帆的祖父吴大澂是清末大吏、学者。潘吴两家尤喜收藏。吴湖帆拥有

“四欧堂”,庋藏了宋拓欧阳询的《化度寺塔铭》《皇甫诞碑》《温彦博碑》和《九成宫醴泉铭》,其中三册源自潘静淑的陪嫁品,他俩的子女也取名:孟欧、述欧、思欧和惠欧(戴小京《画坛圣手——吴湖帆传》)。

夫妇和谐,家人和睦,《梅景书屋画集》才能问世。 1939 年夏,潘静淑因病离世,下葬虹桥公墓。吴湖帆由于丧偶折鸾,悲伤不已。深念慈恩,为父解忧,两子吴询(孟欧)、吴权(述欧)选辑父母旧时画作十六幅,定名《梅景书屋画集——吴湖帆、潘静淑画册第一辑》,请华东照相印刷公司(上海成都路 611号)套色印刷,由梅景书屋出版社(上海葛罗路82号)于 1940年 1月出版。笔者有幸淘得一册彩印本《梅景书屋画集》。此书 8开,封面背景图案是一朵全然绽放的梅花。书名竖排,题签者是吴湖帆的挚友叶恭绰先生。内封有作伪签名,首

页有作伪钤印。签名为“通谊先生正 吴湖帆”;印文为“梁溪扬通谊珍藏”。“吴湖帆”三字与真迹的笔迹相差甚远。扬通谊是著名的民主人士、荣毅仁的姐夫,所用印章不会像书中那方刻得水平一般。

虽然签名、印章作假,但是书前文字却是真实的,彰显了潘静淑的才品。词人、画家夏敬观为画集作序。他是吴湖帆的友人。回忆往昔,他初始学画,得到吴氏的中肯鼓励;吴湖帆很欣赏夏君的文采,常常请他为自己所藏名迹题字。颇令夏氏印象深刻的是他为吴湖帆、潘静淑合临赵孟頫、管仲姬的《碧浪湖竹卷》题跋。因此他对潘氏的才华有所了解,于是在序中盛赞潘氏:“夫人涵濡家学,私淑乡贤,亲炙君之雅言,为闺中良友者二纪。追踪唐宋,拟以宣和画本,几与颉顽。”才女佳人,吴湖帆岂能不爱。不过潘氏的才华,又何止如此。陈蝶野撰有《吴湖帆、潘静淑传略》,与吴、潘合影印一帧印于画集的第二页。他在《传略》中谈及潘静淑的鉴定才能:潘静淑与吴湖帆一起鉴赏了梅景书屋珍藏的 1400多种金石书画,并一一序录,时人才将他俩喻为赵明诚、李清照。夫人下世

给吴湖帆带来的苦楚,知者无不扼腕叹息。

此册画集录有吴湖帆画作 7幅,其余 9幅均是“梅景书屋”自藏的潘氏佳作:《华鬘倩影图》《冰盘花果图》《四季花卉屏——芙蓉》《四季花卉屏——秋葵》《紫蝶花图》《紫茄图》《仿赵昌荷花图》《群仙图》和《红萼梅图》。经过精挑细选,上述所录画作才从 160多幅潘氏遗作中脱颖而出。潘静淑素来喜绘花卉,常观名迹,多摹古画,自然出手不凡。譬如《冰盘花果图》是潘静淑学习宋人画册所绘诸多画作中最为得意的一幅,吴湖帆于 1937年点评:“设色蕴藉沈厚,颇具崔赵风味。”又如《紫蝶花图》源自 1936年吴湖帆从友人处借来明代闺秀画家赵文俶的《蝴蝶花轴》真迹。潘静淑采用南唐徐熙的没骨法临摹赵画,绘出蝴蝶、花草;吴湖帆补写墨石,评述潘摹《紫蝶花图》虽为“戏摹”,但已“尚具梗概”。还有 1939年春,潘静淑临摹《恽南田拟赵孟坚<群仙图>》,所绘水仙花草,白如羊脂,绿如碧玉,素洁清雅,幽澹雅隽,吴湖帆不禁赋诗:“翠带应携洛浦云,玉冠常傍瑶台月。”

最令人难以释怀的是《华鬘

倩影图》。设色淡雅,绿墨相间,红白互融。构图别致,一棵荷叶如伞如盖,扶摇直上,下方荷苇也在蹁跹起舞,中间三朵荷花神韵各有千秋:一朵全然绽放,风姿绰约;一朵半开半合,羞羞答答;一朵尖尖如角,亭亭玉立。荷花栩栩如生,荷香也仿佛从纸上弥漫开来,沁人心脾。吴湖帆有书,画名《华鬘倩影图》滥觞于张玉田的词意:“剪剪红衣学舞,波心旧曾识。”“睹画”思人,从潘氏病逝到画集出版的半年时间内,吴湖帆数次为《华鬘倩影图》题跋。其中两回内容大致如下,1938 年夏秋,吴湖帆为友人画莲,不袭古法。潘静淑静坐一旁观赏,夫君的运笔着色,无不心领神会。她又临摹一本,最好的那幅便是《华鬘倩影图》,观者以为“夫妇神合”。字里行间,吴湖帆已将潘静淑视为他在艺术道路上的第一知己。尤其是夫妇写荷,在他心中有别样的意趣。据《吴湖帆与潘静淑珠联璧合》记述,其实早在1936年夏,吴湖帆与潘静淑一起避暑,观赏荷花,便用八大画荷法、钱选设色法、吴文藻词意绘写《雾障青罗》,其间悟出“吴氏没骨荷花新格”。由此吴湖帆画格大变,潘静淑也看中新意,珍视《雾

障青罗》,留家自藏,纵笔仿写。忆起写荷往事,故人西去,再赏《华鬘倩影图》,吴湖帆不舍依依旧情,难离悠悠倩影。于是 1939年“双十节”恰逢潘静淑仙驾百日,吴湖帆在《华鬘倩影图》上题词,令人不忍卒读:

玉立自亭亭,翠珮凌波,红情映罗绮。新绿芊芊,迎人犹似说,槛袂谁倚。忍苦芳心,记纤手丝丝曾系。到而今独暗伤神、空怅幽蕊。

籨底旧约星期,素旒把魂招,粉镜重洗。小劫华鬘,莫闲辜、倩影洒飘花泪。点点相思,总肠断、音书难寄。梦回时,香雾还绕仙气。

除去彩印本《梅景书屋画集》,吴湖帆在潘静淑刚刚过世,就整理影印了另一本《梅景书屋画集——潘静淑夫人遗作》。我从网上看到相关书影,可知此书为黑白珂罗版,1939年 7月由吴氏四欧堂影印发行。李宣龚题签,吴湖帆含泪作跋,所选画作更多,依然不乏写荷妙图。一个书名,两种画集,同示吴、潘动人的情感,悲忱的缘分,因此我也更爱手头这册 《梅景书屋画集》了。

《梅景书屋画集》不舍发妻旧情□彭 伟

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革命历史题材又会成小说创作的亮点。作家刘剑波匠心独运,写了一个军人晚年的故事,读来让人心情难以平静。小说中的

“父亲”在解放战争中是人民解放军的英雄连长,和敌人进行过殊死斗争。而到了晚年,他却必须和阿尔茨海默症进行斗争。清醒的时候,医生建议他用跑步来缓解病情的恶化。于是父亲坚持跑步,决心让死神追不上。过去的历史不断在跑步中重现,交织在无法逆转的病情中。终于,“父亲”的奔跑演化为他对渡江作战部队的追赶。老英雄溺水而亡。

《奔跑的父亲》(载《当代小说》2019 年第 7 期)构思非常巧妙。阿尔茨海默症一直困扰折磨着老年人,至今还没有治愈的药物。这就是说,任何人面对这种病都将无能为力,都将失去任何意志,失去任何尊严。就算你是曾经的风云人物,曾经的英雄也未能幸免。小说中“父亲”被命运安排进入了人生最黑暗的通道里。本来已经进入了人性的死胡同里,写不下去了,但作家却让主人公柳暗花明,独辟蹊径。科学家研究的成果表明,得此病的老人,身边的事情记不清,现在的亲人认不出,但过去的事情,遥远的事情,反而记得清楚。某些时候,

还会格外清晰。于是,小说就这样让“父亲”的意识回到了当年的硝烟战场。“父亲”在现实里已无任何人的尊严,但在奔跑中却找回了当年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由此从这个与病魔做斗争的老人身上,折射出一个英雄的时代。作家的艺术匠心就在于在人性的黑暗隧道里发现人性的光彩,用记忆的碎片复活了一个光荣的历史。

作品着力写的当然是“父亲”这个人物。在二十年里,他已经变成一个每天打麻将的退休老头,和普通老百姓无异。当他知道要和死神赛跑时,生存的本能激发出难以想象的潜力,居然能进行如此强度的跑步。一个有经历的人,却超越本能反应,跑出了深藏在内心中的人生故事。跑步激活了他记忆中的一些碎片,于是,我们大致上可以组合起他的故事线索,知道他曾经是攻打白城的尖刀连连长,是一个硬汉子,也是旅长的爱将。但在战斗之前,他被举报与驻地村子里的一个姑娘发生关系,严重违纪。调

查属实,必须接受包括枪决在内最严厉的惩罚。但尖刀连连长一时无人接替,只能他戴罪继续担任。这一仗打得很惨烈,最终打胜。“父亲”免除处分,但必须离开部队,转到地方。一个战斗英雄从此只能把雄心壮志埋在心灵深处,过起了平庸平淡的平民日子。如果不是得了阿尔茨海默症,如果不是跑步,这段历史将无人知晓。作品以这样的方式,写出了一个过去英雄的品质,展开了塑造一个特殊环境中的英雄的形象的走向,从而深深致敬那个悲壮的年代和那些为新中国而牺牲的英烈。

其实这个人物挺难写的。“父亲”的跑步,很快就转化为一种纯属病理的行为,意识形态的含量越来越稀薄,甚至完全没有了。严格地说,他的任何举止行为,都失去了认知功能,失去了社会的以及思想精神的价值。他行为上重复了当年战场的种种细节,如对白城战斗的复原,对一张地图的反复阅读等,看上去像是回忆过去,其实并没

有由真正的意识所支配。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已经是“行尸走肉”。小说直面这个无意识的老人无法改变的现状,却要传递出他那些病理性细节里个性的思想的精神的信息,塑造出一个可敬可亲的有尊严的人物形象。作家对人物熟悉而且饱含深情,又有高超的小说写作技巧,能够以绵密的叙述一点一滴地打开人物个性的细节空间,在复活真实历史的叙述进程中,发现了意义,发现了价值,并以艺术虚构的方式拼贴出人物的整体形象风貌。于是,我们读到的不是一个病理报告,而是以坚强的意志,借助历史的力量,坚守尊严,顽强抗争着疾病的老英雄最后诗篇。这是真实的“父亲”,更是作家心中如高山一样的“父亲”。

仔细品味,会发现这个“父亲”的内心是相当孤独和悲凉的。他本来可以跟着部队渡江作战,打到南方去。他还可以参加许多著名的战役,立下更多的战功。可是,因为爱情,中断了他的英雄之路,从此与英雄无缘。他

有了一个相濡以沫的妻子,还有儿孙满堂。对一个普通人来说,应该是非常幸福美满的,但对一个曾经的英雄来说,却永远保留一个无法实现的英雄情结,内心永远有一个失落与焦虑,也因此有一种守望。它秘而不宣,看不见摸不着,甚至意识不到。它只能借助这种突如其来的“怪病”,像闪电一样划过世俗的天空,向世人宣示它的存在。小说在这里,写出了英雄“父亲”与世俗不同的价值观和精神品格,写出了一颗伟大的心灵与世俗生活的鲜明对比和悲剧性冲突。正是这种对比与冲突,带来了人物形象感伤诗意的气质,挺立起一个英雄守望者的形象,读来余味无穷。

英雄故事说不完,英雄的精神也不会终结。我们还会读到许许多多英雄的故事。不过,我们很难保证,还会有像《奔跑的父亲》一样,把英雄守望的焦虑写得如此深刻到位,与众不同,独具魅力。

英雄故事说不完——刘剑波中篇小说《奔跑的父亲》赏析

□张 陵

梁启超正盯着我。他鼻正口阔,短发整洁而富有光泽,由中间清晰地分开,竖领白衫浆得笔挺,系一条窄领带,嘴角挂有一丝骄傲,眼神尤为坚定。

这该是他三十岁左右的样子,拍摄地可能是横滨、墨尔本或是温哥华。他动员散落在世界各处的华人商人与劳工捐献资金,组织起来,营救受困的皇帝,建立一个富强的中国。几年前,他还是个脑后拖着长辫的举人,如今已经展现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风貌。

在城市之光书店的书架上,梁启超与络腮胡须的印度诗人泰戈尔,以及一位裹头、皱眉的男子并列在一本书的封面上。我翻开书,得知裹头男子名为哲马鲁丁·阿富汗尼,一位来自阿富汗的思想家。他们三人是20世纪初亚洲知识分子的代表,目睹各自帝国的瓦解与西方的压力,分别以不同方式帮助祖国重获自尊。

它引发了我的兴趣。这是2013年深秋,我刚过三十七岁,厌倦了新闻业的碎片与短暂,想寻求一种更辽阔与深沉的表达,从北京搬到旧金山一带也是这种寻求的一部分。随之而来的闲暇里,哥伦布街上的城市之光书店成了消磨时光的最佳去所。我喜欢它丰富的世界文学书目,二楼poetry room的寂寥,以及橱窗上凯鲁亚克的黑白照片。这家书店不仅是“垮掉一代”作家的发源地,代表着自由不羁的文学趣味,还身处两个世界的交汇地。它背后的唐人街的历史足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大批广东人和福建人因淘金潮来到这里,成为这座城市的最初缔造者之一;斜对面是

“小意大利”,在那家令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流连的小咖啡馆里,黑咖啡与老式点唱机尤其令人着迷。

与梁启超的偶遇,特别是他目光之坚定,令这种模糊的寻求清晰起来。为何不写一部他的传记,借此追溯近代中国的转型呢?它肯定足够辽阔与深入,也与我的个人经验紧密相连。

当梁启超1873年生于广东一个普通的乡村时,清帝国正处于最后的平静时期;当他 1929年在北京去世时,帝国早已瓦解,新生的共和国仍处于动荡之中,尽管他昔日的政治对手国民党名义上统一了中国。社会变革席卷了每个角落:昔日的缠足女人走入学堂,探讨“娜拉出走后怎么办”;阅读报纸、杂志成了日常习惯,人们在茶馆里、饭桌上谈论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消息;戏台上的名角们将《定军山》《长生殿》留在电影屏幕与密纹唱片上;因为火车、轮船、电报的普及,再遥远的乡村都可以感到时代之脉搏。思想的变化更是惊人,尽管很多人熟记四书五经,遵从三纲五常,如今却宣布抛弃整个传统,要写白话文,追

求个人自由。曾自成一个天下的荣光与傲慢被屈辱与自卑取代,人们饥渴、不无盲目地寻求日本、英国、德国、美国甚至印度的观念的滋养。

梁启超经历着这一切,同时是这种转变的积极参与者。他是一位行动者,二十五岁就卷入百日维新的旋涡中,流亡至日本后又参与策划自立军起义。他在袁世凯与张勋的两次复辟中挺身而出,成为再造共和的关键人物,还是中国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幕后推动者。

他是个思想者,倘若你谈论中国现代思想的形成,科学、经济学、佛学、法学、政治思想、小说理论……几乎没有一个领域能回避他的影响,他甚至往往还是开创者。他更是个书写者,自 1896年出任《时务报》主笔以来,他在三十三年时间里,不间断地写下至少 1400万字,涉及时事批评、战斗檄文、组织章程、诗词小说、学术专著、演讲、人物传记……几代人如饥似渴地阅读他的作品,20 世纪的历史性人物——陈独秀、胡适、毛泽东——都列居其中。

我也是他的读者,并生活在他缔造的传统中。我就读的北京

大学其前身是京师大学堂,他则是大学堂最初的章程起草人。我进入新闻业后,他更是一个无法忽略的存在,他也很可能是中国最伟大的新闻记者,没有谁能像他一样,用笔与报刊参与了如此多的变革。

但我感觉,在历史书写中,他至关重要却又面目模糊。他的政治与思想遗产仍强有力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他对现代中国的构建与想象还占据着公共讨论的中心,“新民说”仍是日常语汇,流行偶像则把“少年强则中国强”写入歌词。但他的思想与性格、希望与挫败,他的内心挣扎和与同代人的争辩,却很少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分析。

在世界舞台上,他更是被低估的人物,他理应进入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伏尔泰、福泽谕吉与爱默生(Ralph Emer⁃son)的行列,他们身处一个新旧思想与知识交替的时代,成为百科全书式的存在,唤醒了某种沉睡的精神。即使置于自己的时代,梁启超也该进入全球最敏锐心灵的行列。这些人看到一个技术、民族主义、全球化驱动的现代世界的到来,在希望与挣扎中摇摆,梁启超则从中国语境出发,回应

了很多普遍性问题,对于科学、民族主义、个人精神都作出独特判断。但与用英文写作的泰戈尔不同,他未被中国之外的读者广泛认知。

这种情况与近代历史的动荡和断裂有关,也受困于中文历史书写的特征。梁启超自己也曾尝试开启现代传记写作,这一传统从未真正扎根于中文世界,没有一位中国人像博斯韦尔(JamesBoswell)观察约翰逊博士那样描述一个人,更不会像爱默生一样笃信“没有历史,只有传记”。个人更像是历史潮流的产物,而非自成一个世界。

这也与观察角度有关。梁启超常常仅被置于中国自身语境中叙述,很少被放在世界维度中,但他其实是上一波全球化浪潮的拥抱者,在轮船、电报、铁路、印刷术构造的现代网络中游刃有余。他在横滨编辑的杂志被偷运到国内,给一代人展现了崭新的知识与思想。他的足迹遍及日本、大洋洲、美洲与欧洲,所到之处受到海外华人的热烈欢迎,当地政要与新闻界对他趋之若鹜,认定他握有中国的未来。他在华盛顿会见了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Roosevelt),在纽约拜访了摩根(John Pierpont Morgan),邀请罗素(Bertrand Russell)、杜威(JohnDewey)访问中国,在战后的欧洲与柏格森(Henri Bergson)探讨现代性的困境。

《黑箱》[日]伊藤诗织中信出版社 2019-4

作者是日本首位以公开长相和姓名控诉性侵的女性。四年前,伊藤诗织就工作签证问题与当时TBS电视台华盛顿分局长山口敬之相约进餐会谈,却遭对方性侵。之后的一年,面对媒体、社会、司法的重重壁垒,她以无比坚韧的勇气与毅力,不断诉诸法律……在此期间,伊藤诗织撰写了这本书。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