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字禮部韻略》、《新刊韻略》及《排字韻》 之間的關係

17
《排字禮部韻略》 《新刊韻略》及《排字韻》 之間的關係 申 祐 先 * 1 ) 1. 序言 2. 關於韓國版韻書《排字禮部韻略》 3. 與王文郁《新刊韻略》之比較 4. 與敦煌《排字韻》之比較 5. 結語 參考文獻 한글제요 〈 目 次 〉 1. 序言 本文主要探討的為有關發現於韓國地區的中國韻書《排字禮部韻略》 1) 的淵源問題《排 字禮部韻略》是在韓國地區常見的中國韻書,韓國境內有三十三部刊行本 由於書名中含有 * 台灣大學 中國文學系 博士課程 1) 本文所參考的是藏於韓國延世大學版本(1464年)的影印本,其為目前所看得到的版本中最早的, 由延世大學崔玲愛老師所提供在此對崔老師表示深切的謝意

Upload: pusan

Post on 28-Jan-2023

1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排字禮部韻略》、《新刊韻略》及《排字韻》

之間的關係

申 祐 先*1)

1. 序

2. 關於韓國版韻書《排字禮部韻略》

3. 王文郁《新刊韻略》之比

4. 敦煌《排字韻》之比

5. 結語

參 文獻

한 제요

〈 目 次 〉

1. 序

本文主要探討的為有關發現於韓國地區的中國韻書《排字禮部韻略》1)的淵源問題。《排

字禮部韻略》是在韓國地區常見的中國韻書,韓國境內有三十三部刊行本。由於書名中含有

* 台灣大學 中國文學系 博士課程

1) 本文所參 的是藏於韓國延世大學版本(1464年)的影印本,其為目前所看得到的版本中 早的,

由延世大學崔玲愛 師所提供。在此 崔 師表示深切的謝意。

64 中國語文學論集 (第 62 號)

「禮部韻略」四字,一般以為此 宋景祐四年(1037年)由邱擁、戚綸編撰,由丁度重修的

《禮部韻略》同類,但是丁度重修的《禮部韻略》韻目為206韻, 《排字禮部韻略》的內容

差異甚大,因此二 應為完全不同的書。2)

既然丁度重修的《禮部韻略》 韓國的《排字禮部韻略》並無直接的傳承關係,那麼

《排字禮部韻略》到底是從何處而來?其答案也許可以從金代於正大六年己丑(1229年)由

王文郁撰寫的《新刊韻略》中找到。經過詳細比 ,筆 認為此二 應為同一本書的兩種版

本。本文 要比 兩 分韻情形以及收 字等內容。

更有趣的是,我們亦可從1989年在敦煌莫高窟北區所發現的古韻書《排字韻》二葉中,

可以找到其 《排字禮部韻略》之間的關係,而《排字禮部韻略》 《排字韻》的關係,

其和《新刊韻略》的關係還更密切,除了內容外其排版 序也大致相同。

本文主要探討的是以上三書之間的版本流傳問題。為了釐清這一問題,先 於韓國版

《排字禮部韻略》進行探討,然後再 王文郁的《新刊韻略》比 ,確認此二 內容基本上

一致。 後 《排字禮部韻略》再 敦煌《排字韻》殘葉比 ,確定這二 為同一本書的不

同刻本。

2. 關於韓國版韻書《排字禮部韻略》

2.1 版本

《排字禮部韻略》是一部在朝鮮流傳廣泛的韻書,朝鮮中期以後朝鮮人非常愛用的韻書

《三韻通 》即以此為基礎3),差異在於前 以平上去入分卷,後 則一韻之內分平上去入

聲。根據全寅初先生主編的《韓國所藏中國漢籍總目》,目前韓國有的《排字禮部韻略》有

三十三部刊行本4)。此二十四部《排字禮部韻略》刊行本有些年份不詳,有些版本重複,書名

也有所不同,有的冠以「新刊」字樣,有的則無「排字」二字。以下是姜信沆先生所歸納的

2) 崔玲愛:〈排字禮部韻略〉延世大學校國學研究院編:延世國學叢書51《(延世大學校中央圖書館

所藏)古書解題Ⅶ》(首爾:平民社,2007年) 375-378。

3) 康寔鎮:〈朝鮮의 韻書 研究(1)〉,《中國語文論集》第八輯(1993年 12月), 47。

4) 全寅初主編:《韓國所藏中國漢籍總目‧經部》(第一冊)(首爾:學古房,2005年) 527-530。

《排字禮部韻略》、《新刊韻略》及《排字韻》之間的關係(申祐先) 65

目前鑑於韓國地區可見的《排在禮部韻略》版本5):

〈表一:目前可見於韓國地區《排字禮部韻略》版本〉

書名 出版年度

《(新刊)排字禮部韻略》(二冊) 公元1464年(朝鮮世祖九年,甲申)

《(新刊)排字禮部韻略》(五卷) 公元1524年(朝鮮中宗十九年)

《禮部韻略》 公元1574年(朝鮮宣祖七年)

《排字禮部韻略》(四卷) 公元1615年(朝鮮光海君七年)

《排字禮部韻略》(一冊) 公元1661年(朝鮮顯宗十五年)

《排字禮部韻略》(五卷) 公元1678年(朝鮮肅宗五年)

《排字禮部韻略》(五卷) 公元1679年(朝鮮肅宗六年)

《排字禮部韻略》雖然為中國的韻書,但目前發現於韓國地區的版本皆為朝鮮時期的覆

刊本。其中1464年的刊行本是目前所看得到的版本中 早的,韓國延世大學中央圖書館所

藏,亦為本文所參 的版本。6)

2.2 內容 格式

甲申本《排字禮部韻略》為木刻本,有天地兩冊,共五卷。其版式是四周雙邊,匡廓

18.5×13cm,有界,13行,字數不定,但每一行大字(標體字目)大致有五字,上下黑魚尾,

上下黑口7)。

《排字禮部韻書》採取的是106部(平水韻)。106部為朝鮮時期的標準,當時 廣泛使

用的《三韻通 》、《華東正音通釋韻 》、《三韻聲彙》等書皆採取106韻8),這些韻書是

《排字禮部韻略》流傳到韓國地區以後被撰寫,我們可以推測這些書很有可能備受《排字禮

部韻略》之影響。其詳細的分韻情況如下:

5) 姜信沆:《韓國의 韻書》(首爾:太學社,2000年7月) 23-24。

6) 於韓國境內其他《排字禮部韻略》版本問題,可參 趙復衍:〈排字禮部韻略의 ─書誌學

인 側面에서〉《奎章閣》 第4輯 1981年 2月。

7) 全寅初主編:《韓國所藏中國漢籍總目‧經部》(第一冊)(首爾:學古房,2005年) 529。

8) 姜信沆:《韓國의 韻書》(首爾:太學社,2000年7月) 18。

66 中國語文學論集 (第 62 號)

〈表二:《排字禮部韻略》的106韻〉

平聲上(15韻) 東、冬、江、支、微、魚、虞、齊、佳、灰、眞、文、元、寒、刪

平聲下(15韻) 先、蕭、肴、豪、歌、麻、陽、庚、青、蒸、尤、侵、覃、鹽、咸

上聲(29韻)董、腫、講、紙、尾、語、麌、薺、蟹、賄、軫、吻、阮、旱、潸、銑、篠、巧、皓、哿、馬、養、梗、迥、有、寢、感、琰、豏

去聲(30韻)、宋、絳、寘、未、御、遇、霽、泰、卦、隊、震、問、願、翰、諫、

霰、嘯、效、號、箇、禡、漾、敬、徑、宥、沁、勘、豔、陷

入聲(17韻) 屋、沃、覺、質、物、月、曷、黠、屑、藥、陌、錫、職、緝、合、葉、洽

至於《排字禮部韻略》的格式,有幾 值得注意之處。其一,正如書名所示,以「排

字」呈現,就是每 分為五列,以便搜 標題字目。若有一個標題字之釋義 反切等太長而

超過一列,就繼續排印下去,而下一列的標題字則向下移一列。其二,說明中出現 標題字

同一個字,就用「∣」來代表該字。其三,有些韻字註釋後附有又音和韻藻。其四,同音字

組以◑區隔。其五,韻母下有「獨用」,此乃採用《廣韻」的形式。其五,異體字另力標題

於下,注「上同」二字。9)此處,以下平聲肴韻為例,請參 圖一:

圖一:《排字禮部韻略》下平聲 肴韻

9) 韻藻為兩個字的詞或詞組,而且標題字皆出現於詞中的第二個字。

《排字禮部韻略》、《新刊韻略》及《排字韻》之間的關係(申祐先) 67

2.3 流傳情形

保留到現在的《排字禮部韻略》中年份 早的甲申本(1464)雖為覆刊本,但其第二、

三卷後面保留所據以翻刻的原件牌記「大德庚子良月梅谿書院刊行」(如圖二)。元大德四

年(庚子)為公元1300年,即高麗中烈王二十六年。此書流入韓國確切時間 原委已不可

,但 慮到原書的出版年度以及當時中國韻書流傳情形而 10),很可能在高麗時代(公元

1300之後)已流入韓國。直到朝鮮時代(公元1392-1910年)聲韻學盛行的風氣下《排字禮部

韻略》在韓國境內不斷覆刊出版,成為一部在朝鮮時代居重要地位之韻書。

目前,韓國境內收藏《排字禮部韻略》的機構有高麗大學(六部)、雅丹文庫(五

部)、國立中央圖書館(四部)、延世大學(三部)、晚松(三部)、玉山書院(二部)、

忠南大學(二部)、國 (二部)、石洲(一部)、漢籍(一部)、檀國大學(一部)、薪

菴(一部)、羅孫(一部)。11)

圖二:《排字禮部韻略》的牌記,在上平聲末(左)及下平聲末(右)

10) 於中國韻書從何時開始傳至韓國,此問題尚無正解。但根據《高麗史》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知道至

高麗時代有關中國音韻學書籍已流入韓國。 於此問題可參 姜信沆:《韓國의 韻書》(首

爾:太學社,2000年7月) 22。

11) 全寅初主編:《韓國所藏中國漢籍總目‧經部》(第一冊)(首爾:學古房,2005年) 527-530。

68 中國語文學論集 (第 62 號)

3. 王文郁《新刊韻略》之比

《新刊韻略》為金代於正大六年己丑(1229年)由王文郁所撰寫的韻書。原書已失傳,

現存僅元代重刊本傳世,此即錢大昕為之題跋文,藏於台灣國家圖書館。北京圖書館藏有此

本的清抄本三種,上海圖書館有清抄本一種。此書卷末雖然有「大德丙午(1306)重刊」字

樣,但實際上為至治間(1321-1323)印本。因為卷首附 中,有「今上皇帝碩德八剌」,碩

德八剌即元英宗,在位三年,年號治至12)。

《新刊韻略》共有五卷,版式情況是13行,註 字雙行,行34字不等,一個大字的空間

是四個 字的空間,四周雙欄,匡廓20.8x13.8公分。版心白口,雙魚尾,上魚尾下方記卷

第,下魚尾下方記葉次13)。

《新刊韻略》的採取106韻部:上平聲15部,下平聲15部,上聲29部,去聲30部,入聲17

部,如下:

〈表三:《新刊韻略》的106韻〉

平聲上(15韻) 東、冬、江、支、微、魚、虞、齊、佳、灰、眞、文、元、寒、刪

平聲下(15韻) 先、蕭、肴、豪、歌、麻、陽、庚、青、蒸、尤、侵、覃、鹽、咸

上聲(29韻)董、腫、講、紙、尾、語、麌、薺、蟹、賄、軫、吻、阮、旱、潸、銑、篠、巧、皓、哿、馬、養、梗、迥、有、寢、感、琰、豏

去聲(30韻)、宋、絳、寘、未、御、遇、霽、泰、卦、隊、震、問、願、翰、諫、

霰、嘯、效、號、箇、禡、漾、敬、徑、宥、沁、勘、豔、陷

入聲(17韻) 屋、沃、覺、質、物、月、曷、黠、屑、藥、陌、錫、職、緝、合、葉、洽

從上表可以發現其韻目 表二所列的《排字禮部韻略》的韻目完全一致。實際上,106韻(平

水韻)本始於《新刊韻略》14)。從這兩部韻書的韻目分佈來看,不難看出二 之間的傳承關係。

12) 甯忌浮:《古今韻 要及相關韻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5月) 116。

13) 國家圖書館 古籍文獻資料網(http://rarebook.ncl.edu.tw/rbook/)。

14) 過去很多學 如顧炎武(《音學研究‧音論卷上》)、毛寄齡(《古今通韻‧論例》)、邵長 (《古

今韻略‧例 》)等,認為平水韻系統始於劉淵所編《壬子新刊禮部韻略》,但劉書撰於1252年,

比《新刊韻略》(1229年)晚24年,由此可知平水韻的系統應不太可能始於劉淵。台灣國家圖書館

《排字禮部韻略》、《新刊韻略》及《排字韻》之間的關係(申祐先) 69

筆 利用手邊的《排字禮部韻略》(甲申本)和《新刊韻略》(台灣國家圖書館所藏)

的影印本仔細比 後發現,二 不但韻目相同,而是各韻目下的標體字以及標題字的解釋部

分幾乎完全相同,以上平聲第一「東」韻目為例,二書皆收入「東、凍、蝀、同、仝、童、

僮、銅、桐、筒、瞳、罿、犝、筩、潼、曈、侗、酮、 、穜、中、衷、蟲、沖、种、盅、

終、螽、忡、崇、 、嵩、崧、 、 、菘、戎、茙、駥、絨、弓、躳、躬、匑、宮、融、

融、烿、肜、瀜、雄、熊、瞢、夢、懵、穹、芎、窮、藭、 、馮、渢、風、楓、豐、酆、

灃、充、珫、 、茺、隆、癃、窿、 、空、箜、崆、悾、公、功、工、蒙、冡、濛、朦、

矇、罞、幪、雺、籠、朧、聾、礱、嚨、瓏、曨、櫳、洪、訌、紅、虹、鴻、葒、烘、洚、

叢、藂、 、潀、翁、怱、 、葱、聦、 、通、恫、鬷、嵕、豵、艐、騣、 、椶、蓬、

篷、髼、芃、韸」,而二書不僅標體字相同,其排列 序及說明皆相同,如「東」字標題字

下的說明為「春方也,動也,德紅切,大—、 —、易—、河—、山—、遼—、自—」,二

書一致。

所藏《新刊韻略》附有公元1796年錢大昕著〈跋平水新刊韻略〉,文中指出:「豈淵窺見文郁書而

翻刻之耶」,錢大昕〈 謝方伯論平水韻書〉云:「淵所刊 ,殆即文郁之本,或失其序文,而讀

誤以為淵所作耳。」(錢大昕:〈 謝方伯論平水韻書〉,《潛研 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89年〕 642)而近代甯忌浮先生透過 各代的《禮部韻略》系統韻書進行全面的分析,證

明錢大昕的說法完全正確。(甯忌浮:《古今韻 要及相關韻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5

月〕 第四章 《平水韻》 辨 , 134-158)高田先生跟甯先生一樣,也認為《韻 要》中注有

「平水韻增」的438字, 《新刊韻略》一致,「平水韻」增入的 韻中,有7個 韻 《新刊韻

略》的反切相同,《韻 要》所引的「平水韻」沿用《新刊韻略》的錯誤等等。因此他判定劉淵

《壬子新刊禮部韻略》是王文郁《新刊韻略》的翻刻本。至於韻目增加為一百零七韻的問題高田先

生有如下的解釋:「至於一百零六韻反而增加爲一百零七韻的問題,初看顯得不可理解,但正如屢

經指出的那樣,這是因爲相 於《新刊韻略》 拯韻、等韻併入上聲二十四迥韻中,劉淵 拯、等

二韻作爲上聲二十五獨立出來,根據四聲相配的觀點 求 其他聲調的一致。《新刊韻略》 拯、

等二韻併入迥韻,是因爲拯、等韻中加上新添字二字也僅有六字,勢必成爲極其狹窄的韻部的緣

故。」(高田時雄:〈莫高窟北區石窟發現的《排字韻》劄記〉,《敦煌學》第25輯〔2004年9

月〕 3)。

70 中國語文學論集 (第 62 號)

圖三:《排字禮部韻書》上平聲第一

圖四:《新刊韻略》上平聲第一

《排字禮部韻略》、《新刊韻略》及《排字韻》之間的關係(申祐先) 71

4. 敦煌《排字韻》之比

上一節中我們已經瞭解《排字禮部韻略》是王文郁《新刊韻略》的重排版。此外,我們

亦可從的敦煌《排字韻》殘葉中找到其 《排字禮部韻略》之關係。《排字韻》殘葉在於

1989年敦煌莫高窟B59窟中發現,其中保存比 完整的有兩 ,即排字韻五第八、九 15)。

此二 皆屬入聲,而《排字禮部韻略》的第五卷入聲部分中,亦可找到 之相應之處,如

下:

圖五:《排字韻》第八

15) 彭金章、王建軍、敦煌研究院編:《敦煌莫高窟北區石窟》第一卷(北京:文物出版社,2000年 7

月) 228-229,也有描述殘葉情況:「標本B59:5-1、2,白麻紙,纖維交織不勻,紙薄,質

軟。木刻本,雙框。面26行(按:半 13行),行2~5個大字,行距1釐米。情況如下:文書寬

35.2、高26.7、文面寬26.2、文面高19.3釐米。」

72 中國語文學論集 (第 62 號)

圖六:《排字禮部韻略》入聲

圖七:《排字韻》第九

《排字禮部韻略》、《新刊韻略》及《排字韻》之間的關係(申祐先) 73

圖八:《排字禮部韻略》入聲

令人驚訝的是,二 不僅內容相同,其排版 序完全一樣,不難發現為同一書的不同刻

本。雖然有幾個 地方有出入(紅標處),但皆屬重刻時可出現的瑣碎差異,如下:

〈表四:《排字韻》和《排字禮部韻書》出入之處〉

《排字韻》 《排字禮部韻略》

異體字 禮 礼

形訛 意、先、廻 音16)、光、

用「∣」 否∣薛足行皃 跋薛足行皃

群瞎切 群∣切

匡正 稅 說

明顯地,《排字韻》 《排字禮部韻書》為同一本書,應從同一個原件翻刻出來的。而

《排字禮部韻略》的上平聲 下平聲後面保留原件牌記「大德庚子良月梅谿書院刊行」(圖

二),因此很自然地,敦煌《排字韻》應 元代大德4年(1300年)在梅谿書院所刊行的《排

16) 這裡的「音」字亦有可能為下面有「心」字後來變得模糊不清的結果。

74 中國語文學論集 (第 62 號)

字禮部韻書》底本有密切關係17)。元代地方刻書(官刻本)多由書院領其事,元代全國書院

有一百二十個,梅谿書院為其中著名的書院18)。 於《排字韻》,浙州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

張金泉先生曾認為此韻書不見載,實為前所未見之韻書19),又進一步推測此為西夏時期敦煌

平民所用之書20),而《排字禮部韻略》的存在,可以證明張先生的說法有偏差21)。

若我們 《新刊韻略》中找出內容相同的部分進行比 ,更容易看出三 之間的關係,

如下圖:

圖九:王文郁《新刊韻略》第五卷入聲

17) 梅谿書院所刻的書尚有大德十一年(1308年)刻的《校証千金翼方》十三卷,泰定元年(1324年)刻的

≪馬括類編柱 汪文公先生經濟衡前集≫二十卷、後集二十五卷、續集二十二卷,元統二年(1334

年)刻的《韻府群玉》二十卷,後至元三年(1336年)《皇元風雅》三十卷等。(張樹棟等:《中華印

刷通史》(台北:印刷傳播基金 ,1998年)第七章)。

18) 屈萬里、昌彼得著,潘師美月增訂:《圖書版本學要略》(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6年)

54。

19) 張金泉:<莫高窟新出土的古韻書≪排字韻≫>,《敦煌研究》第67期(2001年 第一期), 151。

20) 張金泉:<莫高窟新出土的古韻書≪排字韻≫>,《敦煌研究》第67期(2001年 第一期), 154、

156。

21) 高田先生亦認為「排字」的形式是「出於民間出版商的創意,可以說是坊刻本的富有特色的形

式。」(高田時雄:<莫高窟北區石窟發現的《排字韻》劄記>,《敦煌學》第25輯〔2004年9月〕

4)。我們可以透過甲申版《排字禮部韻略》中可以知道其 , 元代的書院為官方刻書機構,而不是

私家書坊,可知高田先生的推論是不正確的。

《排字禮部韻略》、《新刊韻略》及《排字韻》之間的關係(申祐先) 75

圖十:王文郁《新刊韻略》第五卷入聲

不難看出,《排字禮部韻略》、《排字韻》及《新刊韻略》內容相同,基本上可以說是

同一本書。其中《排字禮部韻略》和《排字韻》二書經過「排字」過程,即 標體字列於同

一行,以便檢索,可以說是《新刊韻略》的改良版。「排字」為元代所流行的形式,元代採

取排字形式的有《文場備用排字禮部韻注》22)、《魁本排字通幷禮部韻注》23),而韓版的

《排字禮部韻略》也可以根據甲申版所附的原件牌記「大德庚子良月梅谿書院刊行」推論為

元代刻本的覆刊本。康寔鎮先生曾在〈朝鮮의 韻書 研究(1)〉一文中主張排字形式為朝鮮

所創,即為了符合朝鮮時情在地再次排版之結果24)。但排字形式為元代刻本的特色,更加上

敦煌《排字韻》的發現可以說明韓版《排字禮部韻書》排版方式是按照中國的原書,並非於

朝鮮重新排版之結果。

至於敦煌《排字韻》的正式名稱,高田先生曾認為「以版心的「排字韻」作為該書的名稱

也是不確切的,其具體名稱大概應是《排字新刊韻略》或《排字新刊禮部韻略》之類。」25),

韓國的《排字禮部韻略》可作為此話之佐證,即二 為同一本書,而韓版的保存又相當完

22) 元至正壬辰(12年, 1352)徐氏一山書 刊本(藏於台灣國家圖書館)。

23) 元刊本(藏於台灣故宮博物院)。

24) 康寔鎮:<朝鮮의 韻書 研究(1)>,《中國語文論集》第八輯(1993年 12月), 43。

25) 高田時雄:<莫高窟北區石窟發現的《排字韻》劄記>,《敦煌學》第25輯 (2004年9月) 5。

76 中國語文學論集 (第 62 號)

整,因此我們可以推測《排字韻》的正式名稱應 韓版相同的《(新刊26))排字禮部韻

略》。

5. 結語

《排字禮部韻略》是一部於朝鮮時期流傳廣泛的韻書,採取106韻目(平水韻)。平水韻

為王文郁所創,因此本文 《排字禮部韻略》(甲申本) 王文郁的《新刊韻略》(台灣國

家圖書館所藏本)仔細作比 ,確定其內容一致,只是排版上有所不同,可視為同一本書。

1989年於敦煌莫高窟B59窟中發現的《排字韻》殘葉,雖然其中保存比 完整的僅有兩

(排字韻五第八、九 ),也透露出不 訊息。其 《排字禮部韻略》不僅內容相同,其排

版方式也完全一致,雖有幾個細部的出入,皆屬覆刊時可出現的瑣碎差異。明顯地,《排字

韻》 《排字禮部韻書》為同一本書的不同版本,應從同一個原件翻刻出來的。

根據其出版年度,王文郁的《新刊韻略》和經過排字過程的版本(《排字禮部韻略》)

應同時共存。王文郁的《新刊韻略》雖作於1229年,現存的版本是1306年的覆刊本。而《排

字禮部韻略》的藍本作於1300年,這意味著原本《新刊韻略》 通過「排字」的《排字禮部

韻略》在同時代流通。

根據此三部韻書,我們可以有如此的推測。王文郁於1229年撰寫《新刊韻略》後,元代

梅谿書院於1300年以《新刊韻略》為藍本而編了提高搜 方便性的《排字禮部韻略(排字

韻)》,而這一版本的書透過某種路徑流傳到西邊的敦煌以及東邊的韓國。

值得注意的是,其流傳情況顯示出王文郁《新刊韻略》的重要地位。因為它不僅是「從

印刷地千里迢迢運到偏遠的敦煌」27),也跨國運到遙遠的韓半島,可見當時王文郁《新刊韻

略》系統的盛行程度。

另外,韓版《排字禮部韻略》顯示域外漢籍的重要性。敦煌所發現的《排字韻》為殘

26) 第二卷的卷末題刻《新刊排字禮部韻略》,請參 圖六,除此以外都刻《排字禮部韻略》, 此下

一節再討論。

27) 高田時雄:〈莫高窟北區石窟發現的《排字韻》劄記〉,《敦煌學》第25輯(2004年9月) 5。

《排字禮部韻略》、《新刊韻略》及《排字韻》之間的關係(申祐先) 77

卷,無法知道其完整面目,但韓國覆刊本《排字禮部韻略》為完本,也具有幾部不同版本,

因此我們可以以此可推測其全面目,其價值甚高。

〈 參 文 獻 〉

【古籍】

台北 國家圖書館藏 元 大德十年(1306)本《新刊韻略》。

台北 國家圖書館藏 元 至正十二年(1352)本《文場備用排字禮部韻註》。

首爾 延世大學校藏 朝鮮 世祖九年(1464)本《排字禮部韻略》。

【 書】

(宋)朱熹:《易學啟蒙》(台北:廣學社印書館,1975年9月)。

(清)錢大昕:〈 謝方伯論平水韻書〉,《潛研 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

(朝鮮)申叔舟等編:《東國正韻》(首爾:建國大學校出版部,1973年)。

(朝鮮)申叔舟等編:《洪武正韻譯訓》(首爾:高麗大學校出版部,1973年)。

(朝鮮)李圭景:〈韻書辯證說〉《五洲衍文長箋散稿上》(首爾:東國文化社,1959

年)。

(朝鮮)鄭麟趾撰:《高麗史》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 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第

160-161冊(臺南縣:莊嚴文化, 1996年)。

全師寅初主編:《韓國所藏中國漢籍總目》(首爾:學古房,2005年)。

朱正義、林開甲譯注:《禮記選擇》(成都:巴蜀書社,1990年6月)。

李基文:《國語史概說》(坡州:太學社,2006年1月)。

屈萬里、昌彼得著,潘師美月增訂:《圖書版本學要略》(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1986年) 。

竺家寧:《聲韻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10月)。

姜信沆:《訓民正音研究》(首爾:成均館大學校出版部,2005年3月)。

姜信沆:《韓國의 韻書》(首爾:太學社,2000年7月)。

崔師玲愛:〈排字禮部韻略〉延世大學校國學研究院編:延世國學叢書51《(延世大學校中

央圖書館所藏)古書解題Ⅶ》(首爾:平民社,2007年)。

78 中國語文學論集 (第 62 號)

彭金章、王建軍、敦煌研究院編:《敦煌莫高窟北區石窟》第一卷(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0年 7月)。

甯忌浮:《古今韻 要及相關韻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5月)。

【期刊論文】

高田時雄:〈莫高窟北區石窟發現的《排字韻》劄記〉,《敦煌學》第25輯(2004年9

月)。

康寔鎮:〈朝鮮의 韻書 研究(1)〉,《中國語文論集》第八輯(1993年 12月)。

張金泉:〈莫高窟新出土的古韻書《排字韻》〉,《敦煌研究》第67期(2001年 第一

期)。 趙復衍:〈排字禮部韻略의 ─書誌學인 側面에서〉《奎章閣》 第4輯

1981年 2月。

〈 한 제 요 〉

이 논문은 국에서 한국으로 래된 운서인 『배자 부운략』의 연원을 밝히는데 그 목

이 있다. 『배자 부운략』은 조선시 때 리 사용되던 국의 운서로서, 한국 경내에서 서른

세 부의 간행본이 발견되었다. 『배자 부운략』은 책 제목에 ' 부운략' 네 자가 포함되어

있기 때문에 일반 으로 송나라 경우 4년(1037년)에 구옹(邱雍), 척륜(戚綸)이 편찬하고 정도

(丁度)가 증보한 『 부운략』과 같은 계통이라 여기나, 정도(丁度)의 『 부운략』은 그 206

운으로 되어있어, 『배자 부운략』과는 그 내용상 차이가 상당하다. 그러므로 이 두 책은 이름

만 비슷할 뿐 직 인 승 계가 없는 다른 책이라고 보는 것이 타당하다. 그 다면

『배자 부운략』은 도 체 어디서 온 것일까? 그 답은 나라 정 육년 기축년(1229년)에 왕

문욱이 편찬한 『신간운략』에서 찾을 수 있다. 본문에서 우리는 이 두 운서의 운목 분류 형태,

수록자등의 자세한 분석과 비교를 통해 이 두 책이 사실 같은 내용을 담고 있으며 그 조

배열 방식만을 달리한 것이라는 것을 밝 내었다.

그 뿐 아니라, 1989년 돈황 막고굴 북쪽 지역에서 발견된 운서『배자운』과 『배자 부운

략』간의 유사성은 매우 흥미로운 일이 아닐 수 없다. 본문에서 우리는 『배자운』과 『배자

부운략』을 상세하게 비교하 는데, 놀랍게도『배자 부운략』과 『배자운』의 계는 그것

과 『신간운략』과의 계보다도 더욱 하 다. 둘은 내용 뿐 아니라 그 조 배열까지도

《排字禮部韻略》、《新刊韻略》及《排字韻》之間的關係(申祐先) 79

일치한다. 이는 왕문욱의 『신간운략』이 당시 얼마나 요한 치를 차지하고 있었는지를 말

해 다. 한 한국의 『배자 부운략』은 돈황의 『배자운』은 두 쪽 밖에 남아있지 않은데

비해, 체 내용이 거의 완 하게 보존되어 있고, 여러 다른 본이 남아 있다는 에서 그

가치가 크다고 할 수 있다.

主題語(Key words) : Chinese Rhyme Bppks, Printing, PaiziLibuyunlue, Xinkanyunlue,

Paiziyun

투고( 수)일 2010년 4월 24일 심 사 일 2010년 5월 17일

수 정 일 2010년 5월 31일 게재확정일 2010년 6월 5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