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管制基本概念及應用...introduction...

101
感染管制基本概念及應用 基隆長庚感染科主任 黃協賢

Upload: others

Post on 31-Dec-2019

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感染管制基本概念及應用

    基隆長庚感染科主任 黃協賢

  • Outline

    感染管制的基本概念

    醫療照護相關感染介紹

    法定及報告傳染病

    從業人員感染管制作業

    發燒監測作業

    陪病及探病管理作業

  • Introduction

    社會大眾認為:醫院是治療疾病場所,住

    院期間絕不容發生新的感染症-病患基本權

    利(Right)。

    醫護人員的立場:醫院長期使用抗生素治

    療,造成在醫院得到的感染症,可能因抗

    藥性特強而治療困難。

    “感染管制系統作的好的話,可以消除1/3

    的醫療照護相關感染,因而減少醫療浪費”

  • 何謂醫療照護相關感染?(Healthcare-

    Associated Infection,HAI)

    在醫院或其他維護健康的單位(如診所、長期

    照護單位)內,因為施行醫療措施造成致病原

    入侵體內而引起的感染症或住院期間才得到

    的感染症。

  • 如果我是病人,我會擔心什麼?

    病床旁邊是住什麼樣的病人?(結核,肺炎,疥瘡?)

    照顧的醫生護士身上有沒有抗藥性的細菌或不知名的病毒?會不會傳染給我?

    幫我打針時,有無做好消毒措施,會不會對我造成感染?

    明明手術成功,為什麼會發生感染?

    我現在白血球小於1000/ul,是否會被醫護人員傳染?

  • 黴漿菌感染 台北榮總15名醫護集體染肺炎

    作者: 沈雅雯 | 中央廣播電台 – 2012年7月27

    台北榮總爆發醫護人員集體感染肺炎事件。以收治婦科病患為主的72病房,從6月30日起,15名醫護人員陸續出現咳嗽、肺炎症狀,經台北市衛生局調查後,確認是黴漿菌集體感染。

    台北榮總副院長陳天雄今天(27日)表示,黴漿菌並非法定傳染疾病,主要經由唾液飛沫傳染,戴口罩勤洗手就可杜絕,院方已經做好妥善的感染控制工作,目前沒有擴大傳染之虞。

    陳天雄強調,72病房原先的12名病患沒有遭到感染,院方已經將他們安置到其他病房,至於15名受感染的醫護人員,1名護理人員肺部右下葉浸潤情形已緩解,且未發燒,其他人員都在陸續康復中。

  • 2011/08/19 蘋果日報 林口長庚醫院

    見眾人退後 事後近崩潰 【邱俊吉╱台北報導】林口長庚醫院麻醉部一名懷孕的女醫師,上周四聽到院內呼叫, 前往支援為病患插管急救,她赤手、挽袖插管時,患者噴血,旁邊四名醫護人員卻連忙退後,事後才告知女醫師,病患是愛滋患者,女醫師情緒潰堤,還至精神科諮 商。林口長庚醫院昨表示,會對女醫師做健康追蹤,但不會處分另四名醫護。

    女醫師急救愛滋患者 事件簿 8/11 麻醉部女醫師接到院內呼叫須協助病患插管,她未戴手套與護目鏡前往,當時病房有4名醫護,但在她插管結束後才被告知病患為愛滋感染者。 8/12 女醫師懷有3個月身孕,她深受打擊,剪去長髮。 8/16 院方公布處理方式,包括召開因應會議、列為同仁教育教材案、對女醫師啟動員工關懷等3結論,未懲處4名醫護,引起同仁不滿。 8/17 批踢踢(telnet://ptt.cc)有網友批4名醫護人員沒義氣、院方處置不當。 8/18 長庚院方強調後續會追蹤女醫師健康。

  • 生安坐月子中心童猝死 疑廚師傷口致感染

    高雄市生安醫院附設坐月子中心兩名嬰、帅兒猝死案,初步檢驗結果昨天公佈,兩歲女童死於急性腸炎,且女童體內和坐月子中心一名廚工的受傷手指傷口化膿都有金黃色葡萄球菌。醫院、廚工等是否涉嫌業務過失致死,檢方將分案偵辦。

  • 醫院衣服會傳染抗藥性細菌

    每年全球有數百萬名病人住院時感染細菌,主要是因醫院的衛生不佳所致,如洗手不徹底等。美國俄亥俄州席瑞納兒童醫院在醫院五種常用物質上,包括有純棉的衣服、毛巾、棉質加聚酯纖維的實驗室白袍,純聚酯纖維的隔離簾和圍裙。發現有二十二種細菌! 研究小組發現,兩種能對抗所有抗生素的「超級」葡萄球菌和腸球菌,能在聚酯纖維和聚乙烯材質的衣服上增殖,存活三個月或更久。研究小組說,醫院聚酯纖維的隔離簾可能成這些細菌的儲藏所,醫院人員和病人在拉動隔離簾時,也散布了細菌。

  • 美超級細菌擴散 威力強過愛滋 美國蒙大拿州有一名高中生感染了抗藥性強烈的超級金黃色葡萄球菌,重病不治,當地緊急關閉22所學校消毒。 美國衛生單位發現,最近幾周來,這種金黃色葡萄球菌在全美擴散,其中包括一種叫做MRSA,它抗藥性超強,無法用盤尼西林等抗生素治療,死亡率高達將近兩成。

  • 「超級細菌」發威 12歲童腳扭傷送命 TVBS 2007-07-07

    整隻腳瘀青腫脹,4天後全身出疹子,10天腦出血喪命。12歲男童一開始以為只是打球腳扭傷,去看骨科,醫師給了止痛藥卻吃不好,因為根本沒有對症下藥,一種「抗藥性極強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已經悄悄散布全身。

  • 何謂感染管制(Infection Control)?

    指病患於醫院接受檢查或治療,或醫護人員

    照顧傳染性病患時;為了避免造成交互感染

    與預防感染傳播,醫院與醫護人員所採取的

    防護措施。

  • Ignaz Semmelweis

    http://www.general-anaesthesia.com/images/louis-pasteur.html

  • The Intervention: Hand scrub with chlorinated lime solution

    Hand hygiene basin at the Lying-In Women’s Hospital in Vienna, 1847.

  • Hand Hygiene: Not a New Concept

    Semmelweis’

    Hand Hygiene

    Intervention

    ~ Hand antisepsis reduces the frequency of patient infections ~

    Adapted from: Hosp Epidemiol Infect Control, 2nd Edition, 1999.

  • The Iceberg Effect

    Infected

    Colonized

  • 感染如何發生?

    感染源

    易感宿主 傳播途徑

    1.內因性感染源

    2.外因性感染源

    感染鏈

    1.接觸傳播

    2.飛沫傳播

    3.空氣傳播

    4.媒介物傳播

    5.病媒傳播

    1.潛在性疾病

    2.特殊治療

    3.其他因素

  • Infectious Agents

    外因性感染

    醫院環境:污染的醫療器械、注射液、

    藥品、食物。

    工作人員手部:帶有暫時性菌種。

    內因性感染

    病患本身內生性菌叢(endogenous flora)

    通常存在皮膚、呼吸道、腸胃道。

  • Transmission Routes

    接觸傳播Contact Transmission

    Direct contact :病原體直接傳染。

    Indirect contact:接觸被污染環境而被傳染。

    疾病:

    結膜炎

    疥瘡

    MRSA/ORSA

    性病如梅毒、淋病、AIDS

  • Yahoo blog

    波士尼亞護士跟16名醫生做愛 不知懷了誰的種

    2007/02/03

  • Transmission Routes

    飛沫傳播Droplet Transmission

    空氣中飛揚的較大飛沫(>5μm),藉由咳嗽

    或談話在一公尺內,傳入易感宿主之眼鼻或口

    中造成感染。

    疾病:

    腺病毒

    流行性感冒病毒

    腮腺炎

  • Transmission Routes

    空氣傳播Airborne Transmission

    空氣中飛揚的較小飛沫(<5μm),漂浮之距

    離可達一公尺以外,吸入此空氣時即被感染。

    疾病:

    麻疹

    水痘

    開放性肺結核

  • 空氣傳染

    空氣中飛揚的較小飛沫(<5 μm ),漂浮之距離可達100公分以外,吸入此空氣時即被感染。

    疾病:

    麻疹

    水痘

    肺結核

    飛沫傳染 空氣中飛揚的較大飛沫

    (>5 μm ),藉由咳嗽或談話在30公分內,傳入易感宿主之眼鼻或口中造成感染。

    疾病:

    腺病毒

    流行性感冒病毒

    腮腺炎

    空氣傳染V.S飛沫傳染 (Airborne transmission V.S Droplet transmission )

  • Transmission Routes

    共通媒介物傳播Common Vehicle Transmission

    經由攝入遭受污染的物品而被傳染,如水、食

    物、藥物、體液、血液。

    疾病:

    霍亂

    阿米巴痢疾

    腸病毒

  • Transmission Routes

    病媒傳播Vector-borne Transmission

    經由病媒生物攜帶病原菌而傳播。

    疾病:

    登革熱

    日本腦炎

    恙蟲病

    黃熱病

    鼠疫

  • Susceptible Hosts

    潛在性疾病:白血病、DM

    特殊治療: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

    其他因素:置放植入物或侵入性處置

  • 醫療照護相關感染監視與報告

    調查全院(Hospital wide)各單位發生醫療照護相關感

    染發生密度,有助於偵測群突發(Outbreak)

    定期整理並分析資料,製成月報、年報及醫療照護相關感

    染菌種抗生素感受性試驗結果統計等報表

    為有效反映出醫療照護相關感染真實情況,應考慮:

    病人嚴重程度

    建立各類導管暨裝置相關感染基本資料及監測指標

  • 下列情形不屬於醫療照護相關感染

    與入院時已存在之感染的併發症或擴散相關的感染

    除非有病原體或症狀改變等情形,強烈證實有新

    的感染發生

    嬰兒經胎盤得到的感染,並在出生後48小時內表現

    單純疱疹、弓漿蟲病、德國麻疹、巨細胞病毒、

    梅毒等

    潛伏感染(latent infection)復發

    帶狀疱疹、單純疱疹、梅毒或結核病等

  • 中文名稱 英文名稱 縮寫

    1.血流感染 Bloodstream Infection BSI

    2.泌尿道感染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UTI

    3.心臟血管系統之感染 Cardiovascular system Infection CVS

    4.下呼吸道感染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LRI

    5.外科部位感染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SSI

    6.腸胃系統感染 Gastrointestinal system Infection GII

    7.皮膚和軟組織感染 Skin and soft tissue Infection SKN

    8.骨和關節之感染 Bone and joint Infection BON

    9.中樞神經系統感染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fection CNS

    10.生殖系統感染 Reproductive Tract Infection REP

    11.眼耳鼻喉及口腔感染 Eye、Ear、Nose、Throat and Mouth Infection

    ENT

    12.全身感染 System Infection ALL

  • 醫療照護相關感染監視_報表查詢

    輸入日期及輸入日期及點選病房點選病房

  • 醫療照護相關感染監視_月報分析

  • 33

    醫療品質及病人安全工作目標 目標六 落實感染管制

    1.落實手部衛生遵從性及正確性 2.落實抗生素使用管理機制 3.落實組合式照護(Care Bundles)的措施,降低醫療照護相關感染 4.定期環境清潔、監測與建立消毒、滅菌管理機制

  • 104年度醫療照護相關感染分析

    34

    感染部位 感染密度

    感染人次︰2522

    感染密度:2.52 ‰ ( ↑0.11 ‰)

    分析結果:ICU呈現下降趨勢

    一般病房呈現增加

    BSI、UTI、SSI

  • CR-BSI Prevention Strategy Strategies for Prevention: Key “Best Practice“ Issues

    MMWR.2002;51:RR-10

    Replace iv set in 72 hrs

    blood/lipid in 24 hrs

    Hand hygiene

    Early removal of catheter

    Close system

    Aseptic procedure

    Skin prepare, selective site,

    maximum aseptic barrier

    OP site: q5-7d

    Gauze: q2d

    其他感染部位經由血流移生

    醫療人員的雙手

    消毒劑 輸 液 污染

    皮膚菌落群聚

    活塞菌落群聚

  • 洗手(Hand washing)

    『1公克肥皂勝過1百萬抗生素』

    控制院內感染最簡單、最有效而又最重要的方法

    接觸不同病患之間,同一病患不同部位之間

    手套不能完全取代洗手

  • 洗手時常沒洗到的地方

  • The Inanimate Environment Can Facilitate Transmission

    ~污染的表面增加交叉感染的機會~

    Abstract: The Risk of Hand and Glove Contamination after Contact with a VRE (+) Patient Environment. Hayden M, ICAAC, 2001, Chicago, IL.

    X萬古黴素抗藥性腸球菌培養陽性處

    VRE, MRSA, PDR AB, PDR Ps. aeruginosa

  • 在病人皮膚和環境出現微生物處

    Lancet ID 2006;6(10):641-52

  • 微生物從病患身上傳遞到醫療照護人員的手上

    Lancet ID 2006;6(10):641-52

  • 微生物在醫療照護人員的手上存活下來

  • 不正確的手部清潔

  • 醫療照護人員將微生物在不同病患間交叉傳播

  • CVC Bundle措施

    確實執行手部衛生

    置放中央導管時,執行者與病人皆需使用最

    大面積覆蓋防護

    消毒液使用2% chlorhexidine為佳

    慎選置放中央導管位置,避免使用鼠膝部

    例行性評估中央導管不需使用應立即拔除

  • 組合式照護守則(care bundles)

    目的

    預防及降低導管相關感染

    方法

    依據實證醫學的介入性措施

    依據CDC guideline3~5個重要介入措施

    組成一個權責團隊參與

    制定簡單查核清單

    回饋資料持續改善

    成效

    持續執行病人及醫療團隊得到最大效益

  • 2% Chlorhexidine

    +

    75% v/v Ethanol Alcohol

    禁忌

    2個月以下新生兒

    對Chlorhexidine及Ethanol lcohol過敏者

    不可使用於眼內、耳內、口內

  • 皮膚消毒_注意事項

    使用10%的優碘或碘酒消毒皮膚至少需停

    留2分鐘,才能執行注射

    使用Chlorhexidine消毒皮膚需待完全乾

    燥(約30秒)才能執行注射

  • 中心導管相關感染導入組合感染管制措施

  • 工具介紹 中心導管置放查檢表

    中心導管每日照護評估表

    技術操作流程及評分表

    【中心靜脈導管—置放】

    技術操作流程及評分表

    【中心靜脈導管—護師的每日照護】

  • 中心導管置放查檢表1

  • 中心導管置放查檢表2

    最大無菌面防護

  • 防護裝備

    髮帽

    外科口罩

    無菌隔離衣

    無菌手套

    正確穿戴防護裝備

  • 鋪設正確穿戴防護裝備後

    再與相同防護同仁共同鋪設從頭到腳 最大無菌面!

  • 醫 師 職 責

    審慎評估導管置放之必要性

    依據“check list “逐項完成導管置放之感染預防措施,及與護理人員共同簽名確認。

    置放後每日評估導管留置之需要性

    盡快移除之,如需繼續留置,於「每日照護評估表」填寫原因及簽名。

  • 護 師 職 責

    監督及檢核者。

    依據“check list “逐項完成導管置放

    之感染預防措施,及與醫師共同簽名確認。

    置放後每日照護及評估是否有感染徵狀。

    於「每日照護評估表」紀錄照護及評估結果。

  • CA-UTI Bundle

    擬訂策略

    減少不必要的留置性導尿管

    要有明確的適應症

    適應症不再存在儘早拔除

    放置留置性導尿管無菌操作

    留置性導尿管照護

  • 留置性導尿管_適應症

    精密I/O

    急性尿滯留或尿路阻塞

    神經性膀胱

    尿失禁

    泌尿道的手術

    接近泌尿道的手術

  • 60

    Cephalosporin R in E. coli分佈

    基隆院區 3rd,4th cephalosporin耗用量

    14.1 31.6 28.5 25.5 27.1 32.5 29.8

    14.2

    60.3 70.9 82.3 82.7

    88.8 101.4

    33.4

    26.3 26.7

    28.2 29.2 17.8

    17.5

    16.7

    15.1 14.8

    10.9 12.0 10.6 10.2

    0.0

    20.0

    40.0

    60.0

    80.0

    100.0

    120.0

    140.0

    160.0

    180.0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上半年

    Ceftazidime Ceftriaxone Cefepime Flomoxef 總計 線性(總計)

    33-41% 25-37%

  • 61

    Cephalosporin R in K. pneumoniae分佈

    基隆院區 3rd,4th cephalosporin耗用量

    14.1 31.6 28.5 25.5 27.1 32.5 29.8

    14.2

    60.3 70.9 82.3 82.7

    88.8 101.4

    33.4

    26.3 26.7

    28.2 29.2 17.8

    17.5

    16.7

    15.1 14.8

    10.9 12.0 10.6 10.2

    0.0

    20.0

    40.0

    60.0

    80.0

    100.0

    120.0

    140.0

    160.0

    180.0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上半年

    Ceftazidime Ceftriaxone Cefepime Flomoxef 總計 線性(總計)

    18-38% 18-41%

  • 多重抗藥性菌株_感染管制措施 隔離方式 標準防護措施與接觸傳播防護措施

    訪 客 進入隔離病室或隔離區須向護理站報告,並遵循感染管制措施

    感 染 物 病人病灶或被污染的環境、醫療物品

    隔離病室 置於單獨病室,若無單獨病室可使用,可考慮將同一感染症之病人置於同一房間內(cohorting care),但前提必須是病人都沒有其他急性或活動性感染,而且經過感染控制的專業人士評估可以集中照護

    洗 手 接觸病人前後應採消毒性洗手

    口 罩 佩戴外科口罩

    護 面 罩 執行工作時,可能產生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噴濺應佩戴護面罩

    隔 離 衣 需要,並單一使用;進入病室前應先穿上;離開病室前,應立即脫除,且勿再碰觸到病人及週遭環境設備

    手 套 需要,進入病室前應先戴手套;若接觸來自病人身上含有高傳染性物質後,應更換手套才得以進行後續動作;離開病室前,應先脫除手套並採消毒性洗手後,勿再碰觸病人及週遭環境設備

    隔離標誌 病房入口應掛上「接觸傳播防護措施」之隔離牌,並註明隔離注意事項

  • 多重抗藥性菌株感染管制措施_解除隔離時機

    多重抗藥性菌(MDR- strain)

    若病人病情許可得盡早出院於門診追蹤,亦等同於解

    除隔離

    經適當處置一週後採檢病灶部位,若培養結果為陽性

    ,則一週後再檢驗;若培養陰性,則馬上再採檢一次

    ,第二次培養亦為陰性,即可解除隔離。

    萬古黴素抗藥性腸球菌(VRE 或VIE)

    若病人病情許可得盡早出院於門診追蹤,亦等同於解

    除隔離

    經適當處置一週後,每週採檢病灶部位及糞便檢驗一

    次,連續三次培養為陰性(每次採檢需間隔一週)才

    可解除隔離

  • 抗生素使用管理-『抗生素線上審核』 流程

  • 長庚醫院抗微生物製劑管制及割扎傷醫療處置流程暨法定傳染病通報手冊_抗生素相關規定

  • 傳染病通報作業_目的

    傳染病通報之主要目的是為了讓衛生單位診

    斷有無疫情發生(Epidemic detection),

    以決定如何治療。

    Eradication of epidemic,not

    eradication of disease。(撲滅疫情,而

    非撲滅疾病)

  • 傳染病通報_管道

    臨床(醫師)通報

    醫院:主要通報嚴重或特殊之傳染病個案。

    診所:主要通報門診非重症之傳染病個案。

    衛生局工作人員每週至少與醫院聯繫一次,建

    立緊密互動關係,並提醒醫院通報資料。

    實驗室通報

    其他疫情通報管道(民眾通報)

    衛生局設有24小時通報專線、傳真機、網路E-mail

  • 傳染病分類 105/7/7

  • 本院常見傳染病介紹

    結核病

    多重抗藥性結核病

    梅毒

    淋病

    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感染

  • 結核病 通報定義 採檢

    一、實驗室診斷條件:

    (一)檢體(如痰、肋膜液、組織切片等檢體)結核菌培養陽性;或

    (二)檢體(如痰、肋膜液、組織切片等檢體)塗片抗酸菌染色檢查陽性;或

    (三)組織切片顯示典型病理報告。

    二、臨床診斷條件:病患具長期咳嗽、體重減輕、發燒等症狀,或胸部Ⅹ光顯示疑似結核病灶,經抗結核藥物治療後:

    (一)胸部Ⅹ光進步;或

    (二)臨床症狀改善。

    三、符合上述診斷條件之一,為結核病確定個案;但未符合臨床診斷條件之疑似結核病患,仍應通報。

    痰液三套

    使用TB藥物強制通報

  • 檢驗組別:M 檢 體 別:SP 報告日期 時間:20041217 0921

    ------------------------------------------------------------------------

    細菌名稱 生長狀態 抹片檢查

    =================================================

    acid fast bacilli +++

    ------------------------------------------------------------------------

    1 M. tuberculosis

    藥敏試驗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濃度 )

    Ethambutol . R ,

    Isoniazid(0.2ug) . S ,

    Isoniazid(1.0ug)______ . S ______,

    Ofloxacin . S ,

    Pyrazinamide . S ,

    Rifampin__________ . R ______,

    Streptomycin . S ,

    •AFB(+)表示可能是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TB)

    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NTM)

    Nocardia

    NTM治療可使用TB藥物28天,但疾病分類碼需為0310、0318、0319

  • 多重抗藥性結核病 通報定義 採檢

    實驗室診斷條件:肺部檢體(如痰、肋膜液、胃洗出液、支氣管沖洗液等檢體)結核分枝桿菌培養陽性之藥物感受性試驗顯示至少同時對isoniazid及rifampicin抗藥。

    痰液三套

    本院非抗藥性結核治療醫院,需轉送萬芳或和帄醫院,但其抗藥性菌株鑑定需經昆陽實驗室(CDC) 鑑定

    方可轉出。

    二線藥物申請

  • 梅毒

    通報定義 採檢

    臨床條件 臨床條件 臨床條件

    (一) 出現 一期梅毒臨床症狀,如無痛性潰瘍、 無痛性潰瘍、 無痛性潰瘍、 硬性下疳等。

    (二) 出現 二期梅毒臨床症狀, 如全身性梅毒紅疹 、全身性淋巴腺腫、 發燒、頭痛倦怠咽喉炎肌肉關節疼禿髮扁帄濕疣等 。

    (三) 出現三期梅毒臨床症狀,如皮膚腫、 心臟血管性梅毒或神經性梅毒 等。

    無須送驗

  • 具下列任一條件:

    (一) 未曾接受梅毒治療或病史不清楚者,其血清學非特異性梅毒螺旋體試驗(non-treponemal test)及特異性梅毒螺旋體試驗(treponemal test)陽性。 (二) 臨床檢體(病灶滲出液、組織等)以暗視野顯微鏡、螢光抗體檢驗或核酸檢驗檢測出梅毒螺旋體。 (三) 腦脊髓液性病研究實驗室試驗(CSF-VDRL)陽性。 (四) 曾經接受梅毒治療者,其血清學非特異性梅毒螺旋體試驗(non-treponemal test)1效價≧4倍上升。

  • 病患來源:住院 病 床 號:K11A1118B 採檢日期 時間:2009/07/22 醫囑醫師:彭宗義 科 別:神經科 送檢日期 時間:2009/07/22 08:16 檢驗組別:血清病毒組 檢 體 別:B 報告日期 時間:2009/07/22 14:05 一日尿量:--- 檢驗結果說明: ----------------------------------------------------------------------------

    檢驗項目 檢驗值 單位 H/L 參考值 TPHA 1:640(+) 1:1280(-) NEGATIVE

    病患來源:住院 病 床 號:K11A1118B 採檢日期 時間:2009/07/21 醫囑醫師:彭宗義 科 別:神經科 送檢日期 時間:2009/07/21 10:06 檢驗組別:血清病毒組 檢 體 別:B 報告日期 時間:2009/07/21 17:13 一日尿量:--- 檢驗結果說明: ----------------------------------------------------------------------------

    檢驗項目 檢驗值 單位 H/L 參考值

    RPR 1:16(+) 1:32(-) NEGATIVE

  • 淋病

    通報定義 採檢

    一、由醫師臨床診斷感染淋病,且符合實驗室診斷定義者。

    二、實驗室診斷定義:由染色鏡檢或培養分離出淋菌雙球菌,或使用PCR或其他檢驗方式偵測出淋菌抗原或基因。

    無須送驗

  • 病患來源:門診 病 床 號:- 採檢日期 時間:2009/07/14 12:03

    檢驗組別:微生物 檢 體 別:U 報告日期 時間:2009/07/19 11:19

    白血球篩檢:3+ 檢驗結果說明:已通知感染管制,BETA-LACTAMASE:+

    :----------------------------------------------------------------------

    細菌名稱 生長狀態 抹片檢查

    =========================================

    1 Neisseria gonorrhoeae 55000 -

    ------------------------------------------------------------------------

    藥敏試驗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濃度 )

    Ciprofloxacin . R ,

    Ceftriaxone . S ,

    Penicillin____________. R ______,

    Tetracycline . R ,

    檢驗結果說明:已通知感染管制,BETA-LACTAMASE:+

  • 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感染(HIV感染)

    通報定義 採檢

    一、成人、青少年或18個月以上的個案,診斷條件

    有下列情形任一者:

    (一)EIA或PA二次陽性且經西方墨點法檢驗確認

    陽性反應。

    (二)EIA或PA二次陽性,西方墨點法檢驗無法確

    認,而反轉錄聚合酶連鎖反應(RT-PCR)

    陽性並經疾病管制局研檢中心確認者*註1。

    (*註1需檢附二份RT-PCR陽性報告,其中一份需為

    疾病管制局研究檢驗中心複驗報告) 。

    血清(西方墨點需送基隆市衛生局)

  • 基隆院區HIV(+)→原管血送衛生局複驗→1-2週得知最後結果 林口院區可自行檢驗W.B→有研究經費,若外驗送檢則要自費

    檢驗組別:血清病毒組 檢 體 別:B 報告日期 時間:2007/09/21 17:02

    檢驗結果說明:HIV AB;本檢驗方法為篩檢用,非確認診斷。Unconfirmed screening

    results should not be used for non-medical purpose.

    收件編號:I092008933 醫檢師:----- P/T:

    ----------------------------------------------------------------------------

    檢驗項目 檢驗值 單位 H/L 參考值 改

    ==================================================HIV

    1+2 AB POSITIVE 25.49 /1.0/AX NEGATIVE

    檢驗結果說明:HIV AB;本檢驗方法為篩檢用,非確認診斷。Unconfirmed screening results should not be used for non-

    medical purpose.

  • 新生兒疑似HIV感染 通報定義 採檢

    二、年齡小於18個月以下個案,診斷條件有下列情

    形任一者:

    (一)於兩次不同時點採樣,檢出DNA-PCR為

    陽性者應列為確認個案。

    (二)DNA-PCR同一樣本於2個不同的合格實驗

    室檢測均呈陽性者應列為確認個案*註2。

    (*註2需檢附二份DNA-PCR陽性報告,其中一份需為疾病管制局研究檢驗中心複驗報告) 。

    三、符合上述診斷條件之一,為人類免疫缺乏病毒

    感染確定個案;但尚未符合臨床診斷條件之新

    生兒疑似HIV感染者,亦須通報。

    血清(西方墨點需送基隆市衛生局)

    1.感染愛滋病毒孕婦所生之新生兒。 2.新生兒愛滋篩檢之快速篩檢及EIA呈陽性者。

  • 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AIDS)

    通報定義 採檢

    有下列情形任一者:

    一、已確認為HIV感染,臨床症狀疑似或確認出現各種伺機性感染和AIDS有關的腫瘤,如肺囊蟲肺炎、弓形蟲感染、隱球菌症、食道念珠菌症等(詳如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個案報告單背面表列,AIDS之診斷依據)。

    二、已確認為HIV感染,且其CD4值

  • 住院病患傳染病線上通報

  • 問診重點

    請加強詢問旅遊史

    疫情地區請隨時見相關疫情公告

    問診時請詢問病史、就醫史及『 T O C C 』

    T O C C

    旅遊史(T-travel history)

    職業別(O-occupation)

    接觸史(C-contact history)

    是否群聚(C-cluster)

    直接面對病人需確實佩戴外科口罩

  • 氣管插管醫護人員自我防護

    防護用具

    N95口罩

    防護衣(防水)

    護目鏡或防護面罩

    髮帽

    護目鏡

    手套 頭套

    N95口罩

    防護衣

  • 法定傳染病標示之疾病種類及方式

    疾病 SAC分類 標示方式

    HIV、AIDS 1 @準

    庫賈氏病 1 @準庫

    肺結核 1 @氣

    水痘 1 @氣

    麻疹 1 @氣

    HIV合併結核病 1 @氣→治療完成改@準

  • 痰液AFB陽性相關感管措施

    *病歷中記載AFB陽性及隔離

  • 陪病及探病管理作業

    12歲以下兒童抵抗力較弱,易感染疾病,所以

    請勿帶來探病及陪病

    家屬及訪客罹患傳染性疾病(如:腸胃道或呼

    吸道感染者)應規勸其避免陪病或探病;若無

    法避免則須依護理人員指導配戴相關防護裝備,

    並減少陪病或探病時間,以免病人受其感染

    若陪病家屬或探病訪客有發燒或呼吸道感染症

    狀者,請其暫勿陪病或探病。一定要陪病或探

    病者,則應佩戴外科口罩

  • 從業人員教育訓練 所有新進人員應接受職前教育訓練與感染管

    制教育(半年內需接受8小時傳染病教育訓練)。

    在職員工每年必需有4小時之感控教育訓練。

    內含TB防治至少1小時

    線上-影音學習

  • 從業人員感染管制訓練課程_E 化學習

  • 從業人員預防接種項目

  • 從業人員及病患間疾病傳播之危險性

  • 疾病/ 問題 主要感染源 工作限制 限制期限解除

    腮腺炎/有症狀之活動期 呼吸道分泌物 停止工作 直到腫脹後9天

    水痘/有症狀之活動期 呼吸道分泌物 病灶之分泌物

    停止工作 直到病灶處變乾

    或結痂

    流行性感冒 呼吸道分泌物 不宜照顧免疫能力

    低下者 最初症狀發現後5-7天且急性期症狀緩解後

    開放性肺結核

    空氣小飛沬

    停止工作 直到證實無傳染

    之疑慮

    A 型肝炎 糞便污染的食物

    、水 限制接觸病人及處理

    食物之工作 發病到黃疸出現

    7天後

    疥瘡 人疥蟲、蟲卵 限制接觸病人 直到證實無傳染

    之疑慮

    從業人員罹患傳染病後之工作限制原則

  • 從業人員無防護下接觸開放性肺結核個案處理流程

  • 從業人員健康管理

    各部門主管應確實宣導做好員工自主健康管理,

    出現發燒、咳嗽等類感症狀應立即就醫

    並至HIS/考勤/全院性作業/體溫監測作業,

    登錄健康管理異常結果

  • 資料來源-感染管制網頁

  • 疫情資料來源-長庚醫院疫情週報

    Mail自動傳送

  • 資料來源-國際旅遊疫情

    疫情資訊有何幫助

    1.對於有旅遊史的病人請提高警覺

    2.對於自己要前往的國家也請小心謹慎

    旅遊資訊-CDC健康中心

    23959825-3102

  • 資料來源-傳染病通報

  • 資訊來源-網路資源…CDC疾病介紹

  • 別讓自己成為感染鏈的ㄧ員

    面對病患請戴口罩

    遵守洗手五時機

    碰觸血液體液時候請戴手套

    注意自我健康管理,身體不適需就醫並告知

    主管

    保護自己也關懷

    感染管制組關心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