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养病女脑瘫儿不畏艰难 余年app.ahrb.com.cn/ahrb/attachment/201905/08/34a89543... ·...

1
本报记者 黄连广 本报通讯员 吕华 文/ 这几天做完康复训练后身体感 觉怎么样?”“每天要坚持按摩手脚关节这有助于缓解身体不适症状。 ”“一定要 对照康复方案上的要求按时吃药记得 要定时来做康复训练。”5 3 在滁 州市来安县雷官镇黄桥村的残疾人工作 站内黄桥村卫生室医生干传玉在义务 指导该村几名残疾人进行康复训练不时询问他们做完康复训练后的效果叮嘱他们康复训练的注意事项自从 2016 年工作站建成以来定期来做康复训练在干传玉的指导下我懂得了很多康复知识经过康复训练我感觉腿比以前活络多了身体素质也 提高了很多。”63 岁的残疾人许少华一 边做着康复训练一边向记者介绍许少 华患有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伴有肌肉 萎缩属于二级肢体残疾。“工作站建到 了家门口对我们来说太方便了在这里 不仅有专业医师指导每次来还有人给 我们做身体检查向我们讲解健康知识感觉这里就是我们残疾人温暖的家啊!” 许少华继续向记者介绍道这里不仅配备了残疾人康复器材站内还建有农家书屋残疾人进行康复 训练之余还可以学习农技知识张宝 玉今年 45 腿部患有二级肢体残疾是农家书屋的常客每次做完康复训练 之后他总会在农家书屋里泡一会习农业科技知识特别是水稻小麦米种植技术遇到不懂的就打电话咨询 农技站的技术员直到把问题弄懂为 张宝玉已成为哥哥张宝福家庭农场 技术顾问”。 在他的帮助下张宝福 去年承包的 600 亩水稻获得丰收亩产 达到 600 公斤黄桥村残疾人工作站只是该县残疾 人工作站建设的一个缩影据悉该县计 划投入 83.5 万元利用 3 年时间在各 社区建成残疾人工作站 143 在各 乡镇建成残疾人之家 12 建立集辅助 性就业托养康复培训文化体育权等各项服务为一体的残疾人综合服务 平台为残疾人提供就近就便常态化基 本服务不断提高广大残疾人生活质量余热生辉照童颜 本报记者 洪放 本报通讯员 童建方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一代人有一 代人的使命。”安庆市迎江区华中路街道关 工委执行主任谢传为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 做的今年 79 岁的谢传为曾经当过兵也干 过企业退休后担任迎江区关工报告团成员 及华中路街道关工委执行主任从此开启了 人生的下一个梦想旅程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与未来青少年 的思想道德教育直接关系着他们是否能 够健康茁壮成长担任区教育报告团成员 的谢传为一刻也不敢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百善孝为先讲座学雷锋感恩教育感恩 敬孝教育……” 翻开谢传为的教育学习登 记表上面认真记录着多年来每一堂课的 主题与内容仅是 2015 年至 2018 传为就为辖区的中小学生上了 62 堂德育 完成了 57 篇教案教案总字数达 50 余万字。“也不太会用电脑打字都是手写 。”谢传为告诉记者为了尽可能多地收 集素材他如今仍坚持着剪报的习惯在儿女的指导下学会了上网查资料学习 研究了众多素材后近年来谢传为还结合 抗日战争史自己在部队服役 17 年经历 及改革开放后成果等先后给辖区 5000 多青少年讲述了什么是中国梦”、 如何实 我的中国梦等爱国主义教育课多年来谢传为坚持身体力行地关爱青少 2004 10 刚刚退休的谢传为在报纸上 看到一则报道岳西县店前镇女大学生赵玉的 双亲残疾将患病的弟弟带到学校一边读书一边打工挣钱给弟弟治病谢传为深受感动从当时自己微薄的退休金中拿出 400 又找 了朋友们一起募捐他一周后募得善款 2080 寄去后了解到手术费还差一点他与爱人 协商又从紧张的生活费中挤出 200 终于 帮助赵玉渡过了难关从事关工委的工作后谢传为仍然保持了这份爱心街道有多少户贫 困儿童家庭每家什么情况他如数家珍家住华中路街道永胜社区读小学四年 级女孩小焦三年前哥哥病故去年父亲也 不幸去世小焦的家庭是社区里最困难的 家庭之一为了帮助小焦谢传为四处托人 结对帮扶这一家人2015 年到现在括小焦在内的街道 3 户困难家庭都在谢 传为的牵线下有了结对帮扶人如今 每年寒暑假 谢传为都免费为 社区里的孩子们上书法课并时常自费买 让孩子们学习谢传为所在的 华中路街道已连续 11 年实现未成年人零 犯罪零溺水和义务教育零辍学笑脸如花 对自己微笑 对别 人微笑 与世界和睦相处 5 6 合肥庐阳经济开发区南小恒 盛皇家花园校区小学生们 通过 排笑脸图案 晒幸福表情等方式 迎接 5 8 日世界微笑日 本报通讯员 赵明 摄 微笑是动人的花朵 20195 8 日 星期三 人生百味 11 责编/ 王晓雨 版式/ 常欢欢 · 人间真情 · 这位普通农妇和丈夫含辛茹苦将患病的养女和养子抚 养成人并在社会各界帮助下自强脱贫这位农妇被评为安好人”—收养病女脑瘫儿 不畏艰难20余年 · 三百六十行 · 韵味独特八朵云本报记者 孙海涛 表演时一般有 8 个人 所以叫 朵云 ’。 它以八色云状花灯配以典雅 朴的曲调 优美刚健的舞姿和变化多样 的造型犹若行军布阵 呈现当年金戈铁 马的战斗场面 。” 日前 省级非遗—— 州市全椒县民间舞蹈 八朵云 的传承人 李宗强告诉记者 ,“ 八朵云 产生于宋末 元初历经数百年的岁月 不断地演变发 。“ 八朵云 以蔑制的双层中空云灯为 道具以京剧曲牌为主调 主要靠打击乐 并辅以京胡 高胡 唢呐 笛子等 都在街巷 村庄和路旁的露天广场表演 新中国成立后 ,“ 八朵云 增加了踩街及 唱门头 谷场 内容演变为期盼风调雨 五谷丰登以及歌颂新生活 新风尚 乡土气息非常浓厚 在后来的舞台表演 因所唱曲调大部分是民歌小调 卖茶货》《 对歌》《 八段景》《 秧歌调 于是民族乐器逐渐成了主角”。 这种集歌舞表演并伴以打击民族器 乐为一体的民间艺术 深受当地群众喜 然而这一全国罕见的民间舞蹈艺术 却后继乏人亟待保护传承我年纪大了手都拉不动胡琴了后还有谁来演奏八朵云的曲子呢?” 83 岁的李老19 岁就跟着师傅学习朵云”。 “ 那时候师傅一个身段一个动作 慢慢地教我一边记曲牌一边记动作这都是言传身教没有文字记录下来在很多细节快忘光了。” 近年来该县有关部门组织人员将沉 寂多年的八朵云重新挖掘出来并从曲 唱词 舞蹈的创作到舞台场景 服装 道具的制作及演员的选拔程序进行多次 研讨和反复修改目前整个舞蹈时长控制 10 分钟以内人数最多时有 16 人到 24 2008 9 ,“八朵云入选滁州市非 遗名录2010 12 李宗强成为八朵 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017 11 ,“八朵云被评为省级非遗我们已经着手整理保存八朵云音像资料并制定保护计划划拨专款养新一代传承人建立八朵云艺术研讨 传承中心在中小学增设民间歌舞的教学 课程同时在各种文艺汇演中编排八朵 节目 让唱者乐在其中 听者津津有 把这项全国罕见的非遗传承下去。”县文旅局局长王静说· 成长天地 · 村里有了康复站 本报通讯员 赵广才 本报记者 袁野 近日记者来到六安市霍邱县宋 店乡俞林村见到了汤家芝和她的丈 夫刘明新去年底一场突如其来的疾 让汤家芝几乎失去了行动的能 已经很难从椅子上站立起来话也颇为困难养女刘良燕陪伴着母亲 56 的汤家芝看着身旁瘫在床上 25 的养子刘良宝 眼中充满了拳拳慈 爱之情 子女患病 夫妻不弃 1982 年春天汤家芝和刘明新结 婚了夫妻俩唯一的收入便是几亩田 日子清贫但两人感情十分融洽美中不足的是他俩结婚几年了却始 终没有孩子喜欢孩子的夫妻俩常常 为此感叹1985 年秋的一天夜里汤家芝和 刘明新抱回了一个弃婴夫妻俩为孩 子取名刘良燕 寓意为飞来的 ”。 没有想到的是这只飞来的却身患多病夫妻俩没有嫌弃既然进了家门那就是一家人了病咱们得治。” 在花光了两人所有的 积蓄并且向亲戚朋友借了些钱之后女孩的病终于被治好一家三口人的 小日子依然清贫但其乐融融1994 4 月的一天早晨刘明新 在途经霍邱县城南红星窑厂时忽然 听到路边有婴儿的微弱哭声循声而 刘明新发现了一个只有二三个月 大的男婴虽然家里有了可爱的”, 夫妻俩已经非常开心但是再要 一个男孩子始终是夫妻俩的梦想刘明新把孩子抱到了怀里见到丈夫又收养了一个男孩子汤家芝脸上露出了笑容 :“ 孩子就叫 良宝吧是咱们家的宝贝。”夫妻俩给 孩子取了个吉利的名字把他们对未 来的美好希望寄托在了这个男婴的 身上没承想抱养刘良宝竟使夫妻俩 从此陷入了难以想象的困境随着年 龄的增长一家人这才渐渐发现良宝是先天性脑瘫和哑巴而且还有 癫痫病夫妻二人四处举债全力以 赴为孩子求医问药却没有效果良宝二三岁时有人劝他们夫妻:“ 个孩子本来就是被别人抛弃的你们 倒不如趁他小 不记事 把他送到福 利院吧免得拖累你们一辈子。” 这对生性善良的夫妻却态度坚定 地说 :“ 俺舍不得 俺们既然收养了 就会像亲生父母一样对待他辈子照顾他。” 由于先天性脑瘫而导致发育不 如今 25 岁的刘良宝体重不足 60 四肢严重变形 被鉴定为肢体 一级残疾 为了照顾这个完全失去 生活自理能力 吃喝拉撒都在床上 的养子 25 年如一日 除非生病住 汤家芝每天晚上都睡在他的床 帮他脱衣盖被子 定时翻身 大小便 早晨则为他穿衣穿袜 洗脸 洗手 喂药喂饭 换洗褥垫 。“ 他知道 他妈对他好 一刻也离不开 他妈一 走开 他就哼哼叫 这么大的人了 还是黏着他妈 。” 刘明新说 如今 家芝行动不便 刘明新更多地帮助 妻子照料刘良宝 由于长年过度操劳积劳成疾汤家芝身体一年不如一年近年来她因高血压诱发脑溢血动脉瘤经手术 却留下严重后遗症 几乎每 年都要住院治疗基本丧失了劳动能 照料养子生活起居很是力不从 这一切刘明新看在眼里痛在心 以往不需要也很少做家务事的 刘明新现在不仅学会了洗衣做饭为妻子端饭倒茶 照顾其起居 每天 忙完田里的活以及环卫工作后总是 急匆匆地赶回家照看妻子和养子妻子和孩子说暖心话给予其精神安 每逢妻子生病住院他更是全程 陪护精心照料爱心接力 养女报恩 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出嫁 的女儿可以不管娘家事这是当地农 村地区的老传统但刘良燕绝不这么 2007 刘良燕结婚的时候只对 丈夫师庆乐提了一个要求和养父母 同住照顾毫无血缘关系的弟弟刘良 宝以及为养父养母养老送终除此之 她对丈夫没有任何要求。“燕子和 我说了她的要求后我很感动知恩 图报是做人的根本更别说是养育之 恩了日子虽然辛苦一点但我俩都 还年轻总能挺过去的。”师庆乐告诉 记者 结婚后他就在刘明新 汤家芝 的村里盖了两层四间楼房楼上小两 口住 楼下养父养母和弟弟刘良宝 有事时相互支持照应不分彼此师庆乐长年在外打工刘良燕则 在家耕种 6 亩多农田照顾两个年幼 的女儿只要一有空闲就帮忙照看 脑瘫弟弟刘良宝由于刘良燕和师庆 乐夫妻俩勤劳能干 勤俭持家 日子 一天比一天好家里也有了些积蓄翁婿关系十分融洽邻里和睦近几年来汤家芝的身体情况不 不仅照顾脑瘫的养子有困难连自身都需要别人照顾刘良燕便把 家里的担子扛了起来平日里帮助养 父照顾弟弟和生病的养母对待弟弟 刘良宝 刘良燕从喂饭喂水 翻身擦 洗到接大小便 换洗尿片 全部承担 起来 就像母亲照顾婴儿一样 细心 周到无微不至去年年底汤家芝因为脑中风送 到了省里抢救养父跟着去陪护夫在外打工尽管担心母亲的病情但因为弟弟也需要人照顾刘良燕只 得在家守护照顾弟弟刘良宝和自己 的两个孩子 每天都身心疲惫 劳累 不堪。“爸妈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当年 不是他们把我捡回来不是他们倾家 荡产给我治病我就没有今天良宝 也是从小和我一起长大的 我是姐 不管有没有血缘关系照顾弟弟照顾这个家都是我分内的事。”说起 弟弟家庭人前人后刘良燕不曾有 过怨言也正因为有了刘良燕这个好女 汤家芝和刘明新老两口始终对未 来充满希望对养子刘良宝的将来他们也并不担心。“ 只要咱们夫妻俩 活着 还能动 就一定会尽力照顾好 良宝这孩子咱们要是都不在了姐姐也是好心人 再加上政府的帮 一定会照顾好良宝的。” 汤家芝刘明新的话语中透露出对女儿深深 的信赖大爱感人 自强脱贫 尽管家里有各种困难但是汤家 刘明新始终没有被压倒 脱贫一 直是夫妻俩的目标 :“ 这两年党和政 府的政策好 脱贫政策多 我们也有 干头。”近年来刘明新利用 3 万元扶 贫贷款将自家的 4.5 亩稻田改造成 了稻虾共作田赶上了稻虾共作发展 的黄金期,“ 去年靠着养虾再加上家 里喂的鸡鸭收入也有 18000 元呢!” 刘明新说为了增加收入刘明新还利用自 己以前干过废品收购有三轮车的优 势承揽了乡村三个单位的垃圾清运 任务生性认真的刘明新不论家里多 忙多累每天清理垃圾的任务总是按 时按量完成 靠着在家门口清运垃 刘明新一家一年也能有 15000 元的收入除此之外乡政府还为汤 家芝家庭申报低保补助代缴医保费 申报危房改造补贴资金 为脑瘫 的刘良宝申报办理评残手续申领残 补资金和护理费等汤家芝和刘明新夫妻的大爱和 养女夫妻的孝心感动了很多人 们所在的村民组群众都以汤家芝家 庭为榜样 一致推选刘明新担任村 民组长 宋店乡 俞林中学和安徽开 源路桥公司共同聘请刘明新担任保 洁员 社会一好心人士曾经匿名为 他们捐款 1000 宋店乡县人大代 表冯家国得知汤家芝一家的情况 非常感动 多次上门走访看望夫 妻俩 还送上慰问金和物品 ,“ 我们 乡有这样一个善良 坚强的家庭 从刘明新 汤家芝夫妇身上看到了 我们这个时代所提倡的良好家风 淳朴民风 能够为他们家提供任何 帮助 我都是乐意的 我也希望他们 的精神可以感动身边更多的人 。” 家国说 汤家芝先后被评为 霍邱好 ”、“ 六安好人 ”。 依靠着自己的努力政府的脱贫 政策以及社会好心人的帮助2018 年底 刘明新 汤家芝一家人摘掉了 穷帽子顺利脱贫刘良燕为养母汤家芝按摩 本报通讯员 赵广才 摄

Upload: others

Post on 08-Feb-2020

27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本报记者 黄连广

本报通讯员 吕华 文/图

“这几天做完康复训练后,身体感觉怎么样?”“每天要坚持按摩手脚关节,这有助于缓解身体不适症状。 ”“一定要对照康复方案上的要求按时吃药, 记得要定时来做康复训练。 ”5 月 3 日,在滁州市来安县雷官镇黄桥村的残疾人工作站内, 黄桥村卫生室医生干传玉在义务指导该村几名残疾人进行康复训练,并不时询问他们做完康复训练后的效果,叮嘱他们康复训练的注意事项。

“自从 2016 年工作站建成以来,我定期来做康复训练。在干传玉的指导下,我懂得了很多康复知识。经过康复训练,我感觉腿比以前活络多了, 身体素质也提高了很多。 ”63 岁的残疾人许少华一边做着康复训练,一边向记者介绍。许少华患有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 伴有肌肉萎缩,属于二级肢体残疾。 “工作站建到了家门口,对我们来说太方便了。在这里不仅有专业医师指导, 每次来还有人给我们做身体检查,向我们讲解健康知识,感觉这里就是我们残疾人温暖的家啊!”许少华继续向记者介绍道。

这里不仅配备了残疾人康复器材,站内还建有农家书屋。残疾人进行康复训练之余,还可以学习农技知识。 张宝玉今年 45 岁,腿部患有二级肢体残疾,是农家书屋的常客。每次做完康复训练之后, 他总会在农家书屋里泡一会,学习农业科技知识,特别是水稻、小麦、玉米种植技术,遇到不懂的就打电话咨询农技站的技术员, 直到把问题弄懂为止。张宝玉已成为哥哥张宝福家庭农场的“技术顾问”。 在他的帮助下,张宝福去年承包的 600 亩水稻获得丰收,亩产达到 600 公斤。

黄桥村残疾人工作站只是该县残疾人工作站建设的一个缩影。 据悉,该县计划投入 83.5万元, 利用 3年时间, 在各村、社区建成残疾人工作站 143个,在各乡镇建成残疾人之家 12个,建立集辅助性就业、托养、康复、培训、文化体育、维权等各项服务为一体的残疾人综合服务平台, 为残疾人提供就近就便常态化基本服务,不断提高广大残疾人生活质量。

余热生辉照童颜■ 本报记者 洪放

本报通讯员 童建方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安庆市迎江区华中路街道关工委执行主任谢传为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今年 79岁的谢传为曾经当过兵,也干过企业,退休后担任迎江区关工报告团成员及华中路街道关工委执行主任,从此开启了人生的下一个梦想旅程。

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与未来。 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直接关系着他们是否能够健康茁壮成长。 担任区教育报告团成员的谢传为一刻也不敢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百善孝为先讲座、学雷锋感恩教育、感恩敬孝教育……”翻开谢传为的教育学习登记表,上面认真记录着多年来每一堂课的主题与内容。 仅是 2015 年至 2018 年,谢传为就为辖区的中小学生上了 62 堂德育课, 完成了 57 篇教案, 教案总字数达 50余万字。 “也不太会用电脑打字,都是手写的。 ”谢传为告诉记者,为了尽可能多地收集素材, 他如今仍坚持着剪报的习惯,并在儿女的指导下学会了上网查资料。 学习研究了众多素材后,近年来谢传为还结合抗日战争史、 自己在部队服役 17 年经历及改革开放后成果等, 先后给辖区 5000多青少年讲述了什么是“中国梦”、如何实现“我的中国梦”等爱国主义教育课。

多年来,谢传为坚持身体力行地关爱青少年。2004年 10月,刚刚退休的谢传为在报纸上

看到一则报道:岳西县店前镇女大学生赵玉的双亲残疾,将患病的弟弟带到学校,一边读书,一边打工挣钱给弟弟治病。 谢传为深受感动,从当时自己微薄的退休金中拿出 400元,又找了朋友们一起募捐。 他一周后募得善款 2080元,寄去后了解到手术费还差一点。 他与爱人协商,又从紧张的生活费中挤出 200元,终于帮助赵玉渡过了难关。 从事关工委的工作后,谢传为仍然保持了这份爱心,街道有多少户贫困儿童家庭,每家什么情况,他如数家珍。

家住华中路街道永胜社区读小学四年级女孩小焦,三年前哥哥病故,去年父亲也不幸去世。 小焦的家庭是社区里最困难的家庭之一。为了帮助小焦,谢传为四处托人结对帮扶这一家人。 从 2015 年到现在,包括小焦在内的街道 3 户困难家庭, 都在谢传为的牵线下,有了结对帮扶人。

如今,每年寒暑假,谢传为都免费为社区里的孩子们上书法课,并时常自费买笔、墨、纸,让孩子们学习。 谢传为所在的华中路街道已连续 11 年实现未成年人零犯罪、零溺水和义务教育零辍学。

笑脸如花。对自己微笑,对别人微笑,与世界和睦相处。 5 月 6日, 合肥庐阳经济开发区南小恒盛皇家花园校区小学生们, 通过排笑脸图案、晒幸福表情等方式,迎接 5 月 8 日世界微笑日。

本报通讯员 赵明 摄

微笑是动人的花朵

2019年 5月 8日 星期三 人生百味 11责编/王晓雨 版式/常欢欢

·人间真情·

这位普通农妇和丈夫含辛茹苦, 将患病的养女和养子抚养成人,并在社会各界帮助下,自强脱贫。这位农妇被评为“六安好人”———

收养病女脑瘫儿 不畏艰难20余年

·三百六十行·

韵味独特“八朵云”■ 本报记者 孙海涛

“表演时一般有 8 个人 ,所以叫 ‘八朵云’。 它以八色云状花灯配以典雅、淳朴的曲调、 优美刚健的舞姿和变化多样的造型,犹若行军布阵,呈现当年金戈铁马的战斗场面。 ”日前,省级非遗———滁州市全椒县民间舞蹈“八朵云”的传承人李宗强告诉记者,“八朵云” 产生于宋末元初,历经数百年的岁月,不断地演变发展。 “八朵云”以蔑制的双层中空云灯为道具,以京剧曲牌为主调,主要靠打击乐器 ,并辅以京胡 、高胡 、唢呐 、笛子等 ,大都在街巷、村庄和路旁的露天广场表演。新中国成立后,“八朵云” 增加了踩街及唱门头、 谷场, 内容演变为期盼风调雨顺 、五谷丰登以及歌颂新生活 、新风尚 ,乡土气息非常浓厚。 在后来的舞台表演中 , 因所唱曲调大部分是民歌小调 ,如《卖茶货》《对歌》《八段景》《秧歌调》 等,于是民族乐器逐渐成了“主角”。

这种集歌舞表演并伴以打击、民族器乐为一体的民间艺术, 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然而,这一全国罕见的民间舞蹈艺术却后继乏人,亟待保护传承。

“我年纪大了,手都拉不动胡琴了,以后还有谁来演奏‘八朵云’的曲子呢? ”今年 83 岁的李老,19 岁就跟着师傅学习“八朵云”。 “那时候,师傅一个身段一个动作慢慢地教,我一边记曲牌,一边记动作。 可这都是言传身教, 没有文字记录下来,现在很多细节快忘光了。 ”

近年来,该县有关部门组织人员将沉寂多年的“八朵云”重新挖掘出来,并从曲调、唱词、舞蹈的创作到舞台场景、服装、道具的制作及演员的选拔程序,进行多次研讨和反复修改。 目前整个舞蹈时长控制在 10 分钟以内,人数最多时有 16 人到 24人。 2008 年 9 月,“八朵云”入选滁州市非遗名录。 2010 年 12 月,李宗强成为“八朵云” 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2017 年 11月,“八朵云”被评为省级非遗。

“我们已经着手整理保存‘八朵云’的音像资料,并制定保护计划,划拨专款,培养新一代传承人,建立“八朵云”艺术研讨传承中心,在中小学增设民间歌舞的教学课程。 同时在各种文艺汇演中编排‘八朵云 ’节目 ,让唱者乐在其中 、听者津津有味,把这项全国罕见的非遗传承下去。 ”该县文旅局局长王静说。

·成长天地·

村里有了康复站

■ 本报通讯员 赵广才

本报记者 袁野

近日,记者来到六安市霍邱县宋店乡俞林村,见到了汤家芝和她的丈夫刘明新。 去年底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 让汤家芝几乎失去了行动的能力, 已经很难从椅子上站立起来,说话也颇为困难。

养女刘良燕陪伴着母亲。 56 岁的汤家芝看着身旁瘫在床上 25 岁的养子刘良宝, 眼中充满了拳拳慈爱之情。

子女患病 夫妻不弃

1982 年春天,汤家芝和刘明新结婚了。 夫妻俩唯一的收入便是几亩田地。 日子清贫,但两人感情十分融洽。美中不足的是,他俩结婚几年了却始终没有孩子。 喜欢孩子的夫妻俩常常为此感叹。

1985 年秋的一天夜里,汤家芝和刘明新抱回了一个弃婴。 夫妻俩为孩子取名刘良燕, 寓意为飞来的 “燕子”。 没有想到的是,这只飞来的“燕子” 却身患多病。 夫妻俩没有嫌弃,“既然进了家门,那就是一家人了,有病咱们得治。 ”在花光了两人所有的积蓄并且向亲戚朋友借了些钱之后,女孩的病终于被治好。 一家三口人的小日子依然清贫,但其乐融融。

1994 年 4 月的一天早晨,刘明新在途经霍邱县城南红星窑厂时,忽然听到路边有婴儿的微弱哭声。 循声而去,刘明新发现了一个只有二三个月大的男婴。 虽然家里有了可爱的“燕子”,夫妻俩已经非常开心,但是再要一个男孩子, 始终是夫妻俩的梦想。刘明新把孩子抱到了怀里。

见到丈夫又收养了一个男孩子,汤家芝脸上露出了笑容:“孩子就叫良宝吧!是咱们家的宝贝。 ”夫妻俩给孩子取了个吉利的名字,把他们对未来的美好希望寄托在了这个男婴的身上。

没承想,抱养刘良宝竟使夫妻俩从此陷入了难以想象的困境。 随着年龄的增长, 一家人这才渐渐发现,刘良宝是先天性脑瘫和哑巴,而且还有癫痫病。 夫妻二人四处举债,全力以赴为孩子求医问药,却没有效果。 刘良宝二三岁时,有人劝他们夫妻:“这个孩子本来就是被别人抛弃的。 你们倒不如趁他小,不记事,把他送到福利院吧, 免得拖累你们一辈子。 ”但是,这对生性善良的夫妻却态度坚定地说:“俺舍不得。 俺们既然收养了他, 就会像亲生父母一样对待他,一辈子照顾他。 ”

由于先天性脑瘫而导致发育不良 , 如今 25 岁的刘良宝体重不足

60斤,四肢严重变形,被鉴定为肢体一级残疾。 为了照顾这个完全失去生活自理能力、 吃喝拉撒都在床上的养子 ,25 年如一日 , 除非生病住院, 汤家芝每天晚上都睡在他的床边 ,帮他脱衣盖被子 ,定时翻身 ,接大小便。早晨则为他穿衣穿袜,洗脸洗手,喂药喂饭,换洗褥垫。 “他知道他妈对他好,一刻也离不开。他妈一走开 ,他就哼哼叫 ,这么大的人了 ,还是黏着他妈。 ”刘明新说。如今,汤家芝行动不便, 刘明新更多地帮助妻子照料刘良宝。

由于长年过度操劳, 积劳成疾,汤家芝身体一年不如一年。 近年来,她因高血压诱发脑溢血、 动脉瘤,虽经手术,却留下严重后遗症,几乎每年都要住院治疗,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 照料养子生活起居很是力不从心。 这一切,刘明新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以往不需要、也很少做家务事的刘明新现在不仅学会了洗衣做饭,还为妻子端饭倒茶,照顾其起居 ,每天忙完田里的活以及环卫工作后,总是急匆匆地赶回家照看妻子和养子,给妻子和孩子说暖心话,给予其精神安慰。 每逢妻子生病住院,他更是全程陪护,精心照料。

爱心接力 养女报恩

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出嫁的女儿可以不管娘家事,这是当地农村地区的老传统。 但刘良燕绝不这么想,2007 年, 刘良燕结婚的时候只对丈夫师庆乐提了一个要求:和养父母同住,照顾毫无血缘关系的弟弟刘良

宝以及为养父养母养老送终。 除此之外,她对丈夫没有任何要求。 “燕子和我说了她的要求后,我很感动。 知恩图报是做人的根本,更别说是养育之恩了。 日子虽然辛苦一点,但我俩都还年轻,总能挺过去的。 ”师庆乐告诉记者,结婚后他就在刘明新、汤家芝的村里盖了两层四间楼房。 楼上小两口住, 楼下养父养母和弟弟刘良宝住。 有事时相互支持照应,不分彼此。

师庆乐长年在外打工,刘良燕则在家耕种 6 亩多农田,照顾两个年幼的女儿。 只要一有空闲,就帮忙照看脑瘫弟弟刘良宝。 由于刘良燕和师庆乐夫妻俩勤劳能干,勤俭持家,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家里也有了些积蓄。翁婿关系十分融洽,邻里和睦。

近几年来,汤家芝的身体情况不好, 不仅照顾脑瘫的养子有困难,就连自身都需要别人照顾。 刘良燕便把家里的担子扛了起来,平日里帮助养父照顾弟弟和生病的养母,对待弟弟刘良宝,刘良燕从喂饭喂水、翻身擦洗到接大小便、换洗尿片,全部承担起来,就像母亲照顾婴儿一样,细心周到,无微不至。

去年年底,汤家芝因为脑中风送到了省里抢救, 养父跟着去陪护,丈夫在外打工, 尽管担心母亲的病情,但因为弟弟也需要人照顾,刘良燕只得在家守护,照顾弟弟刘良宝和自己的两个孩子,每天都身心疲惫,劳累不堪。 “爸妈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当年不是他们把我捡回来,不是他们倾家荡产给我治病,我就没有今天。 良宝也是从小和我一起长大的 。 我是姐姐,不管有没有血缘关系,照顾弟弟、

照顾这个家,都是我分内的事。 ”说起弟弟、家庭,人前人后,刘良燕不曾有过怨言。

也正因为有了刘良燕这个好女儿,汤家芝和刘明新老两口始终对未来充满希望, 对养子刘良宝的将来,他们也并不担心。 “只要咱们夫妻俩活着,还能动,就一定会尽力照顾好良宝这孩子。 咱们要是都不在了,他姐姐也是好心人 , 再加上政府的帮助,一定会照顾好良宝的。 ”汤家芝、刘明新的话语中透露出对女儿深深的信赖。

大爱感人 自强脱贫

尽管家里有各种困难,但是汤家芝、刘明新始终没有被压倒,脱贫一直是夫妻俩的目标:“这两年党和政府的政策好,脱贫政策多,我们也有干头。 ”近年来,刘明新利用 3 万元扶贫贷款, 将自家的 4.5 亩稻田改造成了稻虾共作田,赶上了稻虾共作发展的黄金期,“去年靠着养虾,再加上家里喂的鸡鸭,收入也有 18000 元呢! ”刘明新说。

为了增加收入,刘明新还利用自己以前干过废品收购、有三轮车的优势承揽了乡村三个单位的垃圾清运任务。 生性认真的刘明新不论家里多忙多累,每天清理垃圾的任务总是按时按量完成。 靠着在家门口清运垃圾,刘明新一家一年也能有 15000 余元的收入。 除此之外,乡政府还为汤家芝家庭申报低保补助、代缴医保费用、申报危房改造补贴资金;为脑瘫的刘良宝申报办理评残手续,申领残补资金和护理费等。

汤家芝和刘明新夫妻的大爱和养女夫妻的孝心感动了很多人 。 他们所在的村民组群众都以汤家芝家庭为榜样, 一致推选刘明新担任村民组长。宋店乡、俞林中学和安徽开源路桥公司共同聘请刘明新担任保洁员。 社会一好心人士曾经匿名为他们捐款 1000 元。 宋店乡县人大代表冯家国得知汤家芝一家的情况后,非常感动,多次上门走访看望夫妻俩, 还送上慰问金和物品,“我们乡有这样一个善良、坚强的家庭。我从刘明新、 汤家芝夫妇身上看到了我们这个时代所提倡的良好家风 、淳朴民风, 能够为他们家提供任何帮助,我都是乐意的。我也希望他们的精神可以感动身边更多的人。 ”冯家国说。汤家芝先后被评为“霍邱好人”、“六安好人”。

依靠着自己的努力、政府的脱贫政策以及社会好心人的帮助,2018 年年底,刘明新、汤家芝一家人摘掉了穷帽子,顺利脱贫。

5月 6日,刘良燕为养母汤家芝按摩。 本报通讯员 赵广才 摄

黄桥村的残疾人在进行康复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