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科技接受與使用整合模式研究中學 生之數位閱讀行為意圖和使...

20
ϲ 高雄師大學報 2014, 36, 15-33 應用科技接受與使用整合模式研究中學 生之數位閱讀行為意圖和使用行為 黃美利 1 、林修慶 2 、鄭榮祿 3 本研究是以科技接受與使用整合模式,探討中學生(含國中、高中)對於數位閱讀 的行為意圖和使用行為。以高雄市的中學生為樣本,採用問卷調查法,共 1027 個學 生接受調查,有效問卷 994 份。研究結果顯示平均每天閱讀時間 3 小時以下人數最多。 年齡、家庭狀況、經驗、監護人學歷和自願性對數位閱讀工具的選擇有顯著差異。控 制變數年齡在績效期望、努力期望和社會影響皆有顯著差異。監護人學歷為博士和碩 士,對努力期望和有利條件有顯著差異。閱讀目的在績效期望有顯著差異,依序分別 為無聊打發時間,休閒娛樂,吸收新知,最後是課業學習。 關鍵詞:數位閱讀、科技接受與使用整合模式、行為意圖、使用行為 1 義守大學化學工程系副教授 2 高雄市仁武高中教師 3 義守大學資訊管理系副教授 投稿日期:2014/03/17;接受日期:2014/06/20

Upload: others

Post on 18-Oct-2019

13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高雄師大學報 2014, 36, 15-33

應用科技接受與使用整合模式研究中學

生之數位閱讀行為意圖和使用行為

黃美利 1、林修慶 2、鄭榮祿 3

摘 要

本研究是以科技接受與使用整合模式,探討中學生(含國中、高中)對於數位閱讀

的行為意圖和使用行為。以高雄市的中學生為樣本,採用問卷調查法,共 1027個學

生接受調查,有效問卷 994份。研究結果顯示平均每天閱讀時間 3小時以下人數最多。

年齡、家庭狀況、經驗、監護人學歷和自願性對數位閱讀工具的選擇有顯著差異。控

制變數年齡在績效期望、努力期望和社會影響皆有顯著差異。監護人學歷為博士和碩

士,對努力期望和有利條件有顯著差異。閱讀目的在績效期望有顯著差異,依序分別

為無聊打發時間,休閒娛樂,吸收新知,最後是課業學習。

關鍵詞:數位閱讀、科技接受與使用整合模式、行為意圖、使用行為

1 義守大學化學工程系副教授 2 高雄市仁武高中教師 3 義守大學資訊管理系副教授

投稿日期:2014/03/17;接受日期:2014/06/20

16 高雄師大學報 第三十六期

Applying UTAUT to Study the Digital Reading Behavioral Intention and Use

Behavior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Mei-lee Hwang* Hsiu-ching Lin** Rong Jeng***

Abstract

This study was mainly aimed at studying the high school students’ behavioral

intention and use behavior of digital reading. It is based on the 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 Both students of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senior high

schools were sampled in the Kaohsiung area. 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adopted and data

were collected. A total of 994 questionnaires were recalled. The results are listed as follows:

Most students spend less than three hours in digital reading every day. Age, family status,

experience, educational degree of guardian, and voluntariness of use are the reason of

reading tools selection. Performance Expectancy, Effort Expectancy and Social Influence

are different between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Effort

Expectancy and Facilitating Conditions are different among the educational degrees of

guardians. The purposes of digital reading are kill time, recreation, updating new ideas and

reviewing courses of school in that order.

Keywords: Digital reading, UTAUT, behavior intention, use behavior

*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I-Shou University ** Teacher, Kaohsiung Municipal Renwu Senior High School ***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angerment,I-Shou University

Submission: 2014/03/17; Acceptance: 2014/06/20

應用科技接受與使用整合模式研究中學生之數位閱讀行為意圖和使用行為 17

壹、緒論

一、研究背景與動機

網際網路和資訊科技的發達帶給我們生活上有許多習慣及行為的改變。國內出版業也開始

結合電子書閱讀器出版數位電子書、網路漫畫和圖庫,圖書館也將館藏書藉和資料作成電子化,

方便讀者下載和閱讀。隨著未來科技產品不斷推陳出新及功能多元化,人們將逐漸改變取得資

訊和閱讀方式。這些改變對於出版社而言是一個龐大的商機。2010 年資策會調查結果指出台灣

個人上網普及率為 69.9%,平均每月在家上網的天數以「幾乎每天上網」所占比例最高(54.3%)。

而平均每週在家上網的時間,則以「7~未滿 14 小時」(22.2%)為最高(資策會,2010)。台灣網

路資訊中心在 2012 年「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的報告指出,全國地區上網人口約有 1,753 萬

人,上網率達 75.44%,其中 12 歲以上曾經上網人口達 1,594 萬,上網率達 77.25%,顯示台灣

上網人口逐年在增加,而曾經上網人口中有超過 44%使用手機或平板電腦為主要連網設備(資策

會,2012a)。

手機服務從通訊功能、上網搜尋、遊戲娛樂至結合雲端科技,甚至數位書籍和旅遊休閒都

並不困難,尤其是 2005 年 3G 服務和高速傳輸容量性能的提升,使得手機功能性更加便利化,

使用手機的人口逐年在增加。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的資料,2011 年第 3 季我國行動電話

門號數達 2,861 萬戶(平均每百居民擁有 123.3 個門號),其中 71.2%有申請行動數據服務。在可

以行動上網門號中,3G 占 86.0%,其中 33.6%在最後 1 個月內實際有使用上網服務,此比例值

創新高,並持續提升中(資策會,2012b)。

孫駿庭(2007)調查網路使用者行為顯示過去十年網友使用網路主要目的以資料蒐尋、閱覽

資訊(89.2%)和收發 e-mail(77.6%)為主。20 歲以上在台灣都會區有平面閱讀習慣的人口,每天花

在閱讀平均時間是 1.9 小時。當閱讀進入數位時代,閱讀不再依靠平面紙本的靜態內容,而傳

統紙本書籍也因電子書的問世,不再是知識唯一傳播途徑時,這種新式閱讀的體驗將掀起一波

閱讀革命(李育德,2007)。Amazon 在 2007 推出 Kindle 電子書閱讀器,成功打入市場引爆搶購

熱潮;Apple 在 2010 年推出 iPad 平板電腦後,再次掀起話題和討論,大家開始重視數位閱讀發

展的可能性,以及未來發展與龐大商機。

2012 年台南大學舉辦「中小學新教育論壇」,會中展示國內外教育單位和出版社有關教育

科技化與電子書包的發展理念,將教科書電子化並結合雲端平台和網路資源,使傳統教學模式

以新的數位教學設備來進行,顯見國內外教育單位開始重視和研究將教學數位化,作為提升未

來教學成效的輔助工具。何玲惠(2013)調查高中學生數位閱讀現況,發現目前高中學生家中皆

有良好的數位閱讀環境,受調查學生中百分之三十七有四年以上數位閱讀經驗,而這些學生進

行數位閱讀則以休閒娛樂為主。

目前,國內有關數位閱讀研究報告中,大多數偏向電子書閱讀器或是大學生使用電子書方

面的研究,甚少針對中學生數位閱讀行為意圖和使用行為的研究。而現在已有許多中學生使用

電腦或是手機來進行數位閱讀。使用者的體驗乃是數位閱讀成功的重要因素。現今中學生對資

訊科技接受度最高也是未來消費的族群,若是能了解中學生的數位閱讀行為意圖和使用行為偏

好,將有助於設計與改進當前教學數位化的品質並發展未來數位閱讀的服務模式。

18 高雄師大學報 第三十六期

對於這些新科技的出現,科技接受與使用整合模式(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 UTAUT)對於資訊科技如何被使用者使用提供較完整的解釋,經過 Venkatesh 等人改

進與研究,發現 UTAUT 模型對於行為解釋力高達 70%(Venkatesh, Morris, Davis, & Davis,

2003),對於使用者行為解釋更為完整。

二、研究問題、範圍、及限制

根據上述動機,本研究主要以中學生為調查對象,研究目的如下:

(一) 了解中學生數位閱讀的現況。

(二) 分析研究對象的性別、年齡、家庭狀況、經驗、每週平均上網時數、監護人學歷和自

願性等因素,對數位閱讀工具選擇的差異性。

(三) 分析研究對象數位閱讀的控制變數對「績效期望」、「努力期望」、「社會影響」和

「有利條件」等構面的差異性。

本研究針對目前中學生數位閱讀做調查分析,由於數位閱讀的多樣性,不能全面與中學生

的學習成效相匹配,只能提供教師在教材的選擇與製作方面建議。另外研究樣本只在高雄市,

若要推廣至其他地區則要謹慎使用。

貳、文獻回顧

一、數位閱讀的定義與特性

閱讀是一種人們基於學習、了解和溝通的社會性過程,從閱讀中獲取自己所需。由於資訊

科技和網路通訊不斷發展與創新,愈來愈多的閱讀資訊以數位化的方式呈現與使用者分享,因

此閱讀也不再是以紙本印刷為主,而以電子書呈現的數位閱讀。由於數位閱讀器不斷創新和網

路科技的普及加上出版商有些書刊也同步發行光碟版或網路版,甚至不再發行印刷紙本而只發

行電子版,因此數位閱讀人口有明顯增加,數位閱讀已逐漸取代傳統閱讀習慣。國內學者對於

「數位閱讀」似乎未有一致的定義。廣泛定義是指當我們閱讀的介面是「數位的」,不管其內容

來源或呈現形態,只要是透過數位所新創造的呈現型態,可視為數位閱讀(周暐達,2008)。其

他定義如透過網路的零距離、互動性、開放性與資源豐富性的特性與讀者大眾互動,也稱為數

位閱讀。閱讀變得多元而更為寬廣,也確實影響人們閱讀的行為模式,慢慢形成以「讀者導向」

的時代(鄭茂禎,2003)。

閱讀因為網路的興起和數位閱讀器的發明而有了不同的行為及改變,形成以讀者為主的數

位閱讀,原本的看、寫等閱讀模式沒有改變,但因為新興閱讀媒介的創新發明而影響了我們閱

讀行為模式。現階段網路的發達與普及,大多數的中學生很早就接觸數位閱讀,並在數位閱讀

環境中學習、成長。網路的特性,如非線性、互動性、立即性、匯集性和匿名性(Leung, 2004; Liu,

2005),讓數位閱讀對傳統閱讀也有不同的影響。非線性是指讀者在閱讀時,可藉由超連結進入

另一個閱讀世界,查詢了解背景資料,方便理解閱讀內容。互動性是讀者可以從網路中的互動

平台,對自己所閱讀內容發表意見與討論,並了解其他讀者看法,藉由這樣平台提高參與度並

獲得更全面多元的思考。立即性是指網路可隨時取用、快速更新的特性,讀者可以馬上針對相

關主題或事務,立即從網路上查詢或收集資訊,方便讀者解惑或意見溝通。匯集性是讀者可以

應用科技接受與使用整合模式研究中學生之數位閱讀行為意圖和使用行為 19

透過圖片、文字、影片等多媒體來閱讀,藉由多媒體生動活潑的特性,讓讀者方便閱讀及學習。

匿名性是網路世界特性之一,使不同身份和背景的人,因匿名而願意在網路上發表自己的意見

和想法,也能立即了解其他閱讀者觀點,達到多元分享和交流。這些特性造成讀者閱讀模式由

傳統閱讀逐漸變為數位閱讀。

數位閱讀在國內已漸漸形成風潮,文獻也有很多,黃友玲(2010)以 iPad 使用者調查他們的

數位閱讀行為,發現很多 iPad 使用者利用它來進行數位閱讀。黃議正(2011)則從認知負荷討論

科技接受模式與計畫行為取向,研究線上數位閱讀,研究發現消費性線上學習的心理特徵感受

程度均達同意(滿意)水準之上。蔡顯童等(2011)從多元觀點探討數位閱讀載具的採用行為。鄭美

珍(2010)調查高職學生數位閱讀行為,發現網路休閒閱讀提供高職學生展現自我效能,迎接閱

讀挑戰的機會。林珊如(2010)則對青少年網路數位閱讀的爭議和未來進行討論研究。林維真等

(2012)調查發現大學生利用數位閱讀來做搜尋、標記、檔案管理等工作。袁愛玲(2013)研究國小

學童發現利用數位閱讀的高年級學生,在理解力上實驗組和控制組有明顯差異。Chen 和

Chen(2014)利用 CRAS-RAIDS(合作學習互助系統)發現學生的理解力,學習態度和滿意度皆很

好。

二、科技接受與使用整合模式(UTAUT)

Davis(1989)提出的 TAM 模式,主要探討外部變數對資訊科技使用行為的影響,從認知

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 PU)和認知易用性(Perceived Ease of Use, PEU)兩大構面來研究使用

者對某項科技接受的程度,之後也有許多學者針對不同變數改良 TAM 模式並加以演進。

Venkatesh(2003)等人整理歷年研究與探討發現,過去那些經過實證的理論,在不同的範疇中具

有不同的解釋能力,並將其中的理性行為理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RA)、科技接受模型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動機模型(Motivation Model, MM)、計劃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科技接受模型與計劃行為理論整合模型(Combined TAM and TPB, C-

TAM-TPB)、個人電腦使用模型(Model of PC Utilization, MPCU)、創新擴散理論(Innovation

Diffusion Theory, IDT)、社會認知理論(Social Cognitive Theory, SCT)等八大模型理論整合,並提

UTAUT 對於資訊科技如何被使用者使用提供較完整的解釋,經過 Venkatesh 等人改進與研究,

發現 UTAUT 模型對於行為解釋力高達 70%,遠超過之前模型理論,對於使用者行為解釋更為

完整。

UTAUT 主要有四個構面-「績效期望」、「努力期望」、「社會影響」、和「有利條件」,加

入四個控制變數-性別、年齡、經驗、自願性。經過 Venkatesh 等人實證結果顯示,這些構面

控制變數對於使用行為有完整的解釋力。UTAUT 的目的在於讓管理者了解使用者對於新資訊科

技接受程度的一種工具,並用來預測與解釋使用者接受資訊科技的使用行為。隨著科技接受模

式不斷的修正和演進,加強了模式完整性,增加其對於使用者接受資訊科技行為的解釋能力。

不過 Bagozzi 提出這個模式太過複雜,用 41 個獨立變數來預測行為意圖,至少要 8 個獨立

變數來預測使用行為(Bagozzi, 2007)。也有學者將這模式加以擴大改變並對台灣的大學生做調

查,結果發現社會影響扮演著重要腳色(Lin and Anol, 2008)。也有學者發現雖然學生認為新科技

BlackBoard 系統有幫助他們學習,但是他們並沒有完全好好使用它(Marchewka & Liu, 2007)。林

俊成(2012)則提出擴充模式可以解釋手機信用卡使用者行為意向。Venkatesh(2012)則針對批評者

20 高雄師大學報 第三十六期

的諸多意見加以整理修正成 UTAUT2,此模式只針對消費者的接受行為分析,結果顯示 UTAUT2

在行為意圖和使用行為上的變異數均有下降,也就是說 UTAUT2 更適合分析消費者行為。也有

諸多文獻利用 UTAUT 模式來探討各列問題,張鴻昌(2004)以中鋼員工進行調查,顯示 UTAUT

適用於新科技的導入影響使用意願有「功能性」及「支援協助」等兩項,其中功能性對使用意

願的影響力遠大於其他因素。楊乃靜(2011)調查屏東縣國小英語教師發現行為意圖有中等以上

相關。林虹妤(2012)調查發現年齡對有利條件和行為意圖有影響。李欣璋(2013)則發現績效期

望、努力期望正向影響使用意圖。高秋娟(2011)發現高職教師的專業社群 facebook 之績效期望,

努力期望和社會影響之相關達中等以上。廖珮妏(2010)發現績效期望,努力期望和社會影響對

行為意圖有正向影響。謝政霖(2013)發現屏東原住民區不同性別教師對績效期望有顯著差異。

蕭文龍等人(2012)則針對教育方面的研究提出彙總分析發現變數關係都有達到顯著水準。本研

究針對教育方面來探討所以繼續採用 UTAUT。

參、研究方法

UTAUT 對資訊科技的使用行為有解釋能力,因此本研究架構採用 UTAUT 為理論基礎,其

架構圖如圖 1:

圖 1 研究架構

Venkatesh 等人(2003)認為績效期望,努力期望,社會影響和有利條件會影響使用者採用新

科技的行為意圖,這行為意圖進而產生使用行為。績效期望是指使用者採用新科技之後對本身

績效期望 Performance Expectancy

努力期望 Effort Expectancy

社會影響 Social Influence

有利條件 Facilitating Conditions

行為意圖 Behavioral Intention

使用行為 Use Behavior

性別 Gender

年齡 Age

經驗 Experience

自願性 Voluntariness of Use

應用科技接受與使用整合模式研究中學生之數位閱讀行為意圖和使用行為 21

工作績效的期望,努力期望則是指使用者採用新科技所需要努力的程度,社會影響指身旁人士

對使用者的影響,有利條件則是使用者取得新科技產品的有利性。然而這些變數中還有四個控

制變數,它們是性別,年齡,經驗和自願性,這些控制變數也會影響使用新科技產品的行為意

圖或是使用行為。

研究目的是探討中學生使用數位閱讀行為意圖和使用行為,研究對象是中學生(含國中學生

和高中學生)。考量務實與經濟條件,本研究的母群體為高雄地區中學生為主。研究模式的各個

構面操作型定義及內容整理於表 1。

表 1 研究變項之操作型定義

構面 定 義 績效期望 a 研究對象進行數位閱讀對學業有所幫助的程度。 努力期望 b 研究對象進行數位閱讀所必須付出努力的多寡。 社會影響 c 研究對象感受到周遭人對自己進行數位閱讀的影響程度。 有利條件 d 研究對象所感受到家庭在相關技術設備方面的支持度。 行為意圖 研究對象進行數位閱讀的原因。 使用行為 研究對象實際進行數位閱讀的工具與時間。 性別 研究對象為男性或女性。 年齡 研究對象就讀的年齡。分為:12~14(國中)和 15~17(高中)。 經驗 研究對象的使用電腦經驗時間。 自願性 研究對象使用電子產品的自願性。

a:績效高表示幫助大。

b:容易使用新科技產品表示努力少即可熟悉新產品。

c:朋友師長的影響力。

d:家人與親戚的支持度。

一、研究工具

研究以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依據 UTAUT 為理論架構,參閱相關數位閱讀文獻及問卷量

表(夏蓉,2010),依研究主題內容和現今中學生現況作編修,經前測預試後,經由專家審查完

成問卷定稿。問卷內容有三部份。說明如下:

(一)受測者背景資料

背景資料包含性別、年齡、家庭狀況、經驗、每週上網平均時數、監護人學歷和自願性。

(二)中學生數位閱讀使用行為

數位閱讀使用行為設計包括數位閱讀器使用和選擇因素、數位閱讀時間、數位閱讀目的等

問題。調查結果可了解目前中學生數位閱讀的使用行為。

(三)數位閱讀行為意圖的差異問題

依據研究架構的面向,將「績效期望」、「努力期望」、「社會影響」、「有利條件」等四個構

面導入題目中,藉此來了解控制變數(性別、年齡、經驗、自願性)對四個構面的的差異情形。

22 高雄師大學報 第三十六期

二、問卷施測

研究問卷初稿擬定後先以國中生 2 班、高中生 2 班共 124 位中學生進行問卷前測試,將問

卷前測之結果和專家討論後,針對題目適切度、問題清晰度、提示用語、前後順序與用詞遣字

等再做修正。因為效度良好,所以題目沒有刪減,只做文字修正。之後進行正式問卷施測工作,

隨機選擇高雄市的部分學校作施測。施測時請施測老師提醒填答學生問卷注意事項和本研究之

用意,讓填答學生能了解研究範圍和目的,以減少無效問卷的填答數量。問卷分成三部份,第

一部分為個人檔案,分別為性別,年齡,使用電腦經驗,使用電腦自願性,每周上網時數,家

庭狀況和監護人學歷等。第二部分為對數位閱讀意圖和數位閱讀使用行為的調查,包含使用戴

具,時間,時段,地點和閱讀目的等共十四題(包含一題複選題)。閱讀目的分多種,由受測者

自由單選,調查後選出四種較多被選重者,分別是課業需求,吸收新知(課外),休閒娛樂(有目

的),無聊打發時間(無目標)等。第三部份則針對四個構面績效期望,努力期望,社會影響和,

利條件會影響及數位閱讀自願性進行調查共有二十二題。(詳見附件一)

三、研究問卷的信度與效度分析

效度是指測量工具能確實測得所要測量構面的程度(邱皓政,2010),而好的研究結果是建

立在良好的效度上。研究問卷參考國內學者研究的問卷,並經專家學者審示、修改及前測預試,

因此內容具有一定程度的效度。為增加了解問卷的效度,以因素分析法來檢測問卷題目和理論

架構的構面「績效期望」、「努力期望」、「社會影響」和「有利條件」的效度。

因素分析主要在解釋問題時,以較少的變數,保存重要資訊,將較多的變數減少為較少的

因素。在因素分析中,淨相關矩陣用來檢測各題之間是否有共同因素。測量系統分析

(Measurement System Analysis, MSA)係數取平均後即為檢驗統計量 Kaiser Meyer Olkin(KMO)

值。因素負荷量也是一個重要參考指標,它可當作對於潛在和測量變數的影響力的參考值。根

據這些條件,本研究將研究構面分別作信度檢測,問卷構面之信度與效度評估數據整理於表 2。

結果顯示 Cronbach's Alpha 值大於 0.7,KMO 值大於 0.7,因素負荷量大於 0.6,代表問卷題目

問卷題項具有信度和效度。

表 2 研究構面信度與效度評估數據

構面 Cronbach's Alpha 值 KMO 值 因素負荷量* 績效期望 .815 .815 .691 努力期望 .850 .857 .764 社會影響 .846 .826 .762 有利條件 .779 .770 .675

*因素負荷量只取該構面某題為代表值

四、資料處理與分析

本研究以描述性統計,卡方考驗,t 考驗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來檢驗收集資料內容及其代表

的意義。在此先說明方法,之後列出結果。

應用科技接受與使用整合模式研究中學生之數位閱讀行為意圖和使用行為 23

(一)描述性統計與卡方考驗

以描述性統計將所收集的資料,以百分率來描述樣本的特性並作分析,以對有效資料進行

一般性觀察。針對本研究收集之中學生背景變項(性別、年齡、家庭狀況、經驗、每週平均上網

時數、監護人學歷、自願性)以描述性統計來了解樣本分佈情況。以卡方考驗來探討上述變項對

對數位閱讀使用行為的工具選擇的差異情形。

(二) t 考驗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以 t 考驗檢定不同性別、年齡(只有兩個選項)對努力期望、績效期望和社會影響是否有差

異。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檢測不同經驗、監護人學歷、自願性和數位閱讀目的(有多個選項)對

績效期望、努力期望、社會影響與有利條件的差異情形。

肆、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研究對象的背景資料分析

以高雄地區中學生為研究樣本,國中生 17 個班級、高中生 15 個班級,共計 32 個班作為研

究樣本,總計發出問卷 1,027 份,有效 994 份,無效 33 份,有效回收率 96.8%,由於本問卷前

測修改得宜,所以有效回收率高至 96.8%。這些學生的背景資料以描述性統計分析如表 3 和表 4。

表 3 研究對象性別與年齡分佈表

類別 項 目 人數 百分比% 性別 男

女 476 518

47.9 52.1

年齡 12~14(國中) 15~17(高中)

502 492

50.5 49.5

表 3 為研究對象性別與年齡分佈表。研究對象有男生 476 人(47.9%),女生 518 人(52.1%),

男生和女生人數相當。研究對象的年齡 12~14 有 502 人(50.5%),年齡 15~17 有 492 人(49.5%),

兩種年齡學生比例各接近 50%。表 4 為中學生家庭狀況、監護人學歷和自願性分佈表。研究對

象與父母同住者有 813 人(81.8%),單親家庭者有 142 人(14.3%),隔代教養者有 13 人(1.3%),

與親戚同住有 17 人(1.7%),其他有 9 人(0.9%),顯示目前中學生家庭狀況大多數和父母同住。

監護人學歷以高中職最多,佔 43.3%;其次是大學 21.3%和五專 18.3%。研究樣本調查中顯示中

學生的自願性,分佈人數比例前三名分別為自願性高有 286 人(28.8%),自願性普通者有 273 人

(27.4%),自願性低者有 179 人(18.0%)。

24 高雄師大學報 第三十六期

表 4 中學生家庭狀況、監護人學歷和自願性分佈表

類別 項 目 人數 百分比% 家庭狀況 父母同住

單親 隔代教養 親戚同住 其他

813 142 13 17 9

81.8 14.3 1.3 1.7 0.9

監護人學歷 國中 高中職 五專 大學 碩士 博士

74 430 182 212 78 18

7.4 43.3 18.3 21.3 7.9 1.8

自願性 非常高 高 普通 低 非常低

157 286 273 179 99

15.8 28.8 27.4 18.0 10.0

表 5 為中學生電腦經驗和每週平均上網時數分佈表。結果顯示 40.1%中學生在有 7 年以上

的電腦經驗中。另外,中學生每週平均上網時數以 3 小時以下比例最高。

表 5 中學生電腦經驗和每週平均上網時數分佈表

類別 項 目 人數 百分比% 經驗 1 年以下

1 年以上~未滿 2 年 2 年以上~未滿 3 年 3 年以上~未滿 4 年 4 年以上~未滿 5 年 5 年以上~未滿 6 年 6 年以上~未滿 7 年 7 年以上

13 17 28 67 111 160 200 398

1.3 1.7 2.8 6.8 11.2 16.1 20.1 40.1

每週平均上網 時數

3 小時以下 3 小時以上~未滿 6 小時 6 小時以上~未滿 9 小時 9 小時以上~未滿 12 小時 12 小時以上~未滿 15 小時 15 小時以上~未滿 18 小時 18 小時以上~未滿 21 小時 21 小時以上~未滿 24 小時 24 小時以上

368 241 114 67 55 35 25 28 61

37.0 24.3 11.5 6.8 5.5 3.5 2.5 2.8 6.1

應用科技接受與使用整合模式研究中學生之數位閱讀行為意圖和使用行為 25

二、研究對象的差異檢定

(一)卡方考驗

以卡方考驗來探討不同性別、年齡、家庭狀況、經驗、每週平均上網時數、監護人學歷、

自願性的背景資料對數位閱讀使用行為工具選擇的差異分析。背景資料變項與數位閱讀工具選

擇的卡方考驗結果如表 6,背景資料變項中的年齡、家庭狀況、經驗、監護人學歷、自願性都

和數位閱讀工具選擇有顯著差異,但性別和每週平均上網時數則沒有顯著。

表 6 背景資料與數位閱讀工具卡方考驗結果交叉表

變項 性別 年齡 家庭狀況 經驗 每週平均

上網時數

監護人 學歷

自願性

數位閱

讀工具 無差異 χ2=21.58

P<0.01 χ2=39.02 P<0.01

χ2=59.38 P<0.01

無差異 χ2=44.39 P<0.05

χ2=32.08 P<0.05

研究調查也發現年齡愈高、家庭中與父母同住、使用電腦經驗愈久、監護人學歷愈高和自

願性愈高,則使用手機作為數位閱讀比例也愈高。

(二) t 考驗

本部分以 t 考驗來檢測控制變數的性別和年齡對於績效期望、努力期望及社會影響等構面

有無顯著差異。表 7 和表 8 分別為為性別和年齡對於績效期望、努力期望和社會影響三構面的

t 考驗結果。

表 7 性別對於績效期望、努力期望及社會影響的 t 考驗表

性別 平均數 標準差 F 檢定 t 值 p 值 績效期望 男 2.0378 .68235

5.967 -.548 .584 女 2.0602 .59936

努力期望 男 1.98 .732 3.739 -1.091 .276

女 2.03 .669 社會影響 男 2.51 .806

5.045 -.643 .520 女 2.54 .719

表 8 年齡對於績效期望、努力期望和社會影響的 t 考驗表

年齡 平均數 標準差 F 檢定 t 值 p 值 績效期望 12~14 1.9880 .65309

.503 -3.070 .002 15~17 2.1122 .62122

努力期望 12~14 1.887 .6793 .078 -5.407 .000

15~17 2.123 .7011 社會影響 12~14 2.464 .8062

7.161 -2.612 .009 15~17 2.589 .7089

26 高雄師大學報 第三十六期

表 7 顯示性別和各構面的 p 值皆>0.05,代表性別對於績效期望、努力和社會影響均無顯著

差異。表 8 顯示年齡對各構面的 p 值均小於 0.05,顯示年齡對於績效期望、努力期望和社會影

響均有顯著差異。各構面的平均數均顯示高中生比國中生更有績效期望。

(三)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本部份檢測中學生不同經驗、自願性、監護人學歷和閱讀目的對於數位閱讀的績效期望、

努力期望、社會影響與有利條件的差異情形,其變異數分析結果如表 9。

表 9 不同背景資料與數位閱讀目的對努力期望、社會影響及有利條件的變異數分析

背景資料 平均數 標準差 F 值 顯著性 事後比較 經驗 努力期望 16.317 5.7819 2.844** .006 nsa

社會影響 19.984 6.0948 2.019* .050 ns 有利條件 18.412 5.9777 .891 .513

自願性 績效期望 10.2491 3.25984 2.280 .060 監護人學歷 績效期望 12.6522 4.26959 2.488* .034 ns

努力期望 12.23 4.536 3.457** .006 博士>碩士 社會影響 15.53 4.94 1.367 .234 有利條件 14.29 4.522 3.042* .010 博士>碩士

數位閱讀目的 績效期望 18.034 5.99856 5.990*** .000 1>3>4>2b 努力期望 18.44 6.245 1.342 .219 社會影響 22.94 7.407 1.166 .317

*p<.05 **p<.01 ***p<.001

a:雖然 F 值達到顯著,但是經過 Scheffé 法後,各組變數無顯著差異。

b:1:無聊打發時間;2:課業學習;3:休閒娛樂;4:吸收新知

結果顯示中學生電腦經驗對有利條件沒有顯著差異而對於努力期望和社會影響有差異,但

經事後比較後則無明顯差異。自願性對於績效期望的分析沒有顯著的差異。監護人學歷在社會

影響沒有顯著差異,在績效期望、努力期望、有利條件則有差異,但是經過事後檢定績效期望

則沒有顯著差異,至於努力期望及有利條件,則有顯著差異,監護人學歷是博士的努力期望跟

有利條件都大於監護人學歷是碩士者。數位閱讀的目的對努力期望及社會影響沒有差異,對績

效期望有差異,經事後比較得知中學生進行數位閱讀目的以無聊打發時間最高,其次是休閒娛

樂、之後是吸收新知,最後才是課業學習,顯示中學生從事數位閱讀目的主要是消磨時間和休

閒娛樂。

伍、結論和討論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分析與討論,施測於高雄地區的中學生。經過統計分析結果顯

示中學生基於容易取得和攜帶方便等因素,主要工具是桌上型電腦和手機。40.1%中學生在有 7

年以上的電腦經驗中,表示許多中學生很早就接觸電腦;但仍有 5.8%的人使用電腦經驗在 3 年

以下,主要原因是家長擔心孩子網路成癮、影響課業和經濟因素而限制電腦使用,尤其國中學

生受到家長限制較多。另外,中學生每週平均上網時數以 3 小時以下比例最高,以國中生居多。

應用科技接受與使用整合模式研究中學生之數位閱讀行為意圖和使用行為 27

主要是國中生課業壓力大,平時除了學校上課時間外,課後還要補習、寫功課、溫習課業,幾

乎佔滿所有時間,假日配合家庭旅遊和上網時間限制。高中生學習較自主,大多自己安排,較

少配合家庭出遊,因此每週平均上網時數較國中生多。平均每天閱讀時間三小時以下的人數最

多。年齡、家庭狀況、經驗、監護人學歷、自願性和數位閱讀工具的選擇皆有顯著差異。不同

年齡對績效期望、努力期望、社會影響有顯著差異,尤其是高中比國中更明顯。監護人學歷對

對努力期望和有利條件均有顯著差異,對中學生進行數位閱讀的行為意圖影響均為博士大於碩

士。

研究結果顯示在控制變數方面,性別沒有顯著差異,而年齡方面則皆有顯著差異,這和原

UTAUT 模式有些不同,或許中學階段在性別特性上尚未明顯表示出來,所以沒有顯著差異。而

在年齡方面,一班家長對待國中學生和高中學生會有不同,零用錢也不一樣,所以使用的東西

也不一樣,所以有顯著差異。另外,有個研究結果值得教育界人士注意,那就是中學生數位閱

讀目的,以無聊打發時間最高,其次是休閒娛樂、之後是吸收新知,最後才是課業學習,教師

如何將數位教材生動化,以吸引學生利用取得數位教材的便利性來閱讀,將是一大挑戰。

數位閱讀已成為現今年輕學子的重要吸收新知的方式之一,教師在選擇教材方面也該隨時

代的改變而有所更新。本研究發現中學生的數位閱讀目的以無聊打發間最多,這與蔡顯童等的

研究電子書採購的前置因素之一的知覺享樂性是一致的,也和何玲會調查高學生數位閱讀現況

是以休閒娛樂為主相一致。另外,Chen 等人的研究發現數位閱讀可以增加理解能力,學習態度

也變好。但本研究結果發現數位閱讀與學習成就並不一致,這些現象顯示數位閱讀目的不全然

是課業知識,也包含其它生活需求,教育當局如何把課程綱要推廣,教師如何活化教材,吸引

學生在數位閱讀之時,把教科書內容融入於生活中,將是教師的一項挑戰。另外數位教材內容

廣泛沒有限制,有時候青少年無法適當的挑選,如果家長和教師能夠適時的關心青少年的閱讀

內容,將可幫忙選擇適當材料,以免青少年誤入歧途而不自知。

根據研究結果,可以了解目前中學生數位閱讀的現況,做為未來教育及教師日後教學、教

材設計的重要參考依據。由於研究樣本的限制,有興趣的研究者可以更普遍的調查以得到更完

整資訊,也可作質性調查深入使用者內心以得到更真實資料。本研究以高雄地區為調查範圍,

其它地區若是環境差異較大,套用時要謹慎。

未來研究方面可以針對數位閱讀內容作調查歸類或分級,以方便青少年選擇適當的內容來

進行數位閱讀。

參考文獻

何玲惠(2013)。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高中學生數位閱讀行為意圖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圖書資

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李育德(2007)。探討影響消費者採用數位閱讀服務關鍵因素之研究。華梵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

士學位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李欣璋(2013)。整合科技接受模式應用於高職教師使用教學部落格的意圖與行為。國立彰化師

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彰化。

周暐達(2008)。數位閱讀及其版權管理之探討。研考雙月刊,32(3),44-52。

28 高雄師大學報 第三十六期

林俊成(2012)。探討使用手機信用卡的傾向-以科技接受行為理論及感知風險觀點。國立臺北

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林珊如(2010)。數位時代的閱讀:青少年網路的爭議與未來。圖書資訊學刊,8(2),29-53。

林虹妤(2012)。3C 新產品使用者採用模式之研究-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式觀點。國立成功大學

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林維真,岳修平(2012)。大學生閱讀行為與電子書閱讀器需求之初探研究。圖書資訊學刊,10(2),

113-142。

邱皓政(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 SPSS 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第三版)。臺北市:五

南圖書出版公司。

夏蓉(2010)。數位閱讀服務體驗-以電子書閱讀器、智慧型手機、平版電腦三種裝置探討使用

者採用之意願與偏好。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管理學院資訊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臺北市。

孫駿庭(2007)。數位閱讀較適呈現模式-以 15 至 29 歲為例。大同大學資訊經營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臺北市。

袁愛玲(2013)。數位閱讀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童閱讀理解影響之研究。教育研究論壇,4(2),

207-223。

高秋娟(2011)。由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式探討高職教師使用 Facebook 教師專業社群之行為意向。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鴻昌(2004)。員工對企業內部網路接受度之研究-以中鋼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友玲(2010)。數位閱讀浪潮之探討-以 iPad 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碩士論文,未出

版,臺北市。

黃議正(2011)。以認知負荷、科技接受模式與計畫行為理論取向建構線上學習行為傾向模式之

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楊乃靜(2011)。以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屏東縣國小英語教師利用網路社群進行教師專業成

長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資策會(2010)。2009 年我國家庭寬頻現況與需求調查-家戶與個人連網指標。

資策會(2012a)。2011 年 12 月底止台灣上網人口。

資策會(2012b)。2011 年第 3 季我國行動上網觀測。

廖珮妏(2010)。企業導入數位學習之創新擴散通用模型與整合型科技接受模式的多層次分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蔡顯童,賴子珍,邱雅鈴(2011)。多元觀點探討使用者對於電子書閱讀器的採用行為。電子商

務學報,13(4),841-872。

鄭美珍(2010)。台北市高職學生網路休閒動機與行為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鄭茂禎(2003)。網路閱讀及其衍生問題。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29。

蕭文龍,李逸婕,曾子珊(2012)。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式知彙總分析:以教育為例。載於第八屆

知識社群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 952-961)。

應用科技接受與使用整合模式研究中學生之數位閱讀行為意圖和使用行為 29

謝政霖(2013)。以整合性接受模式(UTAUT)探討屏東縣原住民區國小教師利用互動式電子白板

進行資訊融入教學之行為意圖。國立屏東教育大學資訊科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Bagozzi, R. P. (2007). The legacy of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and a proposal for a paradigm

shift,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8(4), 244-254.

Chen, C. M., & Chen, F. Y. (2014). Enhancing digital reading performance with a collaborative

reading annotation system, Computer and Education, 77, 67-81.

Davis, F. D. (1989).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IS quarterly, 14, 319-340.

Leung, L. (2004). Net-generation attributes and seductive properties of the Internet as predictors of

online activities and Internet addiction.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7(3), 333-348.

Lin C. P., & Anol, B. (2008). Learning online social support: An investigation of net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11(3), 268-272.

Liu, Z. (2005). Reading behavior in the digital environment: Changes in reading behavior over the

past ten years.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61(6), 700-712.

Marchewka, J. T., & Liu, C. (2007). An Application of the UTAUT model for understanding Student

perceptions Using Course Management Software. Communication of the IIMA, 7(2), 93-104.

Venkatesh, V., Morris, M. G., Davis, G. B., & Davis, F. D. (2003).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ward a unified view. MIS Quarterly, 27(3), 425-478.

Venkatesh, V., Thong, J. Y. L., & Xu, X. (2012). Consumer Acceptance and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xtending the 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 MIS Quarterly 36(1),

157-178.

30 高雄師大學報 第三十六期

附件一 中學生數位閱讀意願及使用行為之相關研究調查問卷

中學生數位閱讀意願及使用行為之相關研究調查問卷

親愛的同學,您好:

非常感謝您填寫這份問卷,在填寫前請先閱讀下面的說明吧!

一、這是一份有關“中學生數位閱讀意願及使用行為”的問卷。這不是考試,所有的回

答沒有對錯之分,請依照您的實際情況作答即可;也沒有時間限制,一題一題看清

楚意思再回答就好。

二、請認真作答,不要漏題喔!您所填答的內容,是完成本研究的重要部分。我們是採

用不記名的方式填寫,個人基本資料絕對不會對外公開或做為其他用途,請您放心。

謝謝您的協助,祝大家健康快樂!

私立義守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暨研究所

指導教授:鄭榮祿博士

研究生:林修慶

第一部份 我的個人檔案(請打勾)

1. 你的性別:

□男□女

2. 你目前就讀年級:

□國中 □高中

3. 你的家庭狀況:

□父母同住 □單親 □隔代教養 □親戚同住 □其他

4. 你使用電腦的經驗是?

□1 年以下 □1 年以上~未滿 2 年 □2 年以上~未滿 3 年

□3 年以上~未滿 4 年 □4 年以上~未滿 5 年 □5 年以上~未滿 6 年

□6 年以上~未滿 7 年 □7 年以上

5. 你每週平均上網的時數:

□3 小時以下 □3 小時以上~未滿 6 小時

□6 小時以上~未滿 9 小時 □9 小時以上~未滿 12 小時

□12 小時以上~未滿 15 小時 □15 小時以上~未滿 18 小時

□18 小時以上~未滿 21 小時 □21 小時以上~未滿 24 小時

□24 小時以上

6. 你的監護人或主要照顧者的學歷如何?

□國中 □高中職 □五專 □大學 □碩士 □博士

7. 你的國語文每學期平均成績是?

□優(90 分以上) □甲(80~89 分) □乙(70~79 分)

□丙(60~69 分) □丁以下(59 分以下)

應用科技接受與使用整合模式研究中學生之數位閱讀行為意圖和使用行為 31

第二部分 數位閱讀的使用行為

數位閱讀的定義

是指將書籍或創作內容數位化,並透過數位相關閱讀器(如個人電腦、筆記型電腦、

手機或是專屬閱讀器)輔助使用者達到閱讀的目的。例如在電腦上閱讀 Facebook、部落格、

新聞網站、小說、漫畫、笑話或 BBS 討論區等。

此部份是要了解你對數位閱讀的使用情況如何,請依照實際情況做答,除非題目附註

說明,否則皆為單選題。請在□中打勾。

※以下題目為單選題,請選擇一個最適合答案勾選。

1. 請問你最主要使用哪一種方式進行數位閱讀?(單選)

□桌上型電腦 □筆記型電腦 □手機 □平版電腦

□電子書閱讀器(如 Kindle 等) □其他

2. 承上題,請問你選擇數位閱讀器最主要的因素是什麼?(單選)

□容易取得 □操作容易 □價錢便宜 □攜帶方便

□效能好速度快 □功能多元 □螢幕較大 □同儕影響

□無線上網 □儲存空間大 □其他

3. 請問你進行數位閱讀的行為有多久時間?(單選)

□1 年以下 □1 年以上~未滿 2 年

□2 年以上~未滿 3 年 □3 年以上~未滿 4 年

□4 年以上~未滿 5 年 □5 年以上~未滿 6 年

□6 年以上~未滿 7 年 □7 年以上

4. 請問你進行數位閱讀時間,主要是在什麼時段?(單選)

□凌晨 1~6 點 □早上 6~12 點 □下午 12~16 點 □黃昏 16~18 點

□晚上 18~20 點 □晚上 20~22 點 □深夜 22~1 點

5. 請問你「平均每天」花多久時間進行數位閱讀?(單選)

□1 小時以下 □1 小時以上~未滿 2 小時 □2 小時以上~未滿 3 小時

□3 小時以上~未滿 4 小時 □4 小時以上~未滿 5 小時 □5 小時以上

6. 請問你喜歡在什麼場合進行數位閱讀?(單選)

□通勤中(校車或汽車) □家裡 □圖書館 □書店 □學校 □親朋好友家

□便利商店 □咖啡店 □速食店 □網咖 □其他:____________

7. 請問你時常從數位閱讀上的內容得到有價值的資訊嗎?(單選)

□經常獲得 □偶爾獲得 □普通 □很少獲得 □不曾獲得

8. 請問你時常在自己的數位閱讀上分享不錯的資訊嗎?(單選)

□經常分享 □偶爾分享 □普通 □很少分享 □不曾分享

32 高雄師大學報 第三十六期

9. 請問你進行數位閱讀最主要的目的為何?(單選)

□課業需要 □結交朋友 □無聊打發時間(無目標)

□休閒娛樂(有目的) □生活紀錄 □吸收新知(課外)

□資訊分享 □整理資料 □其他

10. 請問你閱讀的數位內容最主要是透過什麼方式取得的?(單選)

□朋友同學介紹 □電視新聞媒體 □雜誌文章 □數位廣告

□自己付費 □家長提供□自己搜尋 □圖書館

□老師提供 □其他

11. 如果進行數位閱讀需要付費,請問你會同意嗎?(單選)

□同意 □不同意

12. 我認為數位閱讀比傳統紙本更容易進行閱讀(單選)

□同意 □不同意

13. 數位閱讀會減少我課外紙本書籍閱讀時間(單選)

□同意 □不同意

※以下這題為複選題,最多可選三項,請同學注意作答。

14. 下列選項為數位閱讀的內容或網站類別,請問你喜歡閱讀的數位內容類型為何?(可複選,

最多三項)

□小說漫畫 □課業學習 □新聞雜誌 □兩性醫療

□觀光美食 □拍賣購物 □影音娛樂(如線上影片、Youtube、遊戲等)

□網誌部落格(如 Facebook、噗浪 Plurk、推特 Twitter 等)

第三部分 實際進行數位閱讀後

此部分主要是了解您對數位閱讀意願和行為,答案分為非常同意、同意、普通、不同意、

非常不同意,請依照您的經驗作填答。請於空格中勾選。

題號 題目內容

非常不同意

1 我認為數位閱讀對我學習和增廣見聞是有幫助的。

2 我認為數位閱讀可以增加我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能力。

3 我認為數位閱讀可以增加朋友間的話題,並幫助我交朋友。

4 我覺得數位閱讀方式符合我在生活上的需要

5 我覺得數位閱讀方便取得我需要的相關資訊

6 電腦、手機或平版電腦等電子產品閱讀器,使我可以比傳統紙

本更簡單、方便進行閱讀。

7 我可以熟練操作電腦、手機或平版等電子閱讀器來閱讀。

應用科技接受與使用整合模式研究中學生之數位閱讀行為意圖和使用行為 33

題號 題目內容

意 非常不同意

8 我覺得學習操作電腦、手機或平版等電子來閱讀是很容易的。

9 當新的電子閱讀器產品推出時,我可以快速學會並操作上手。

10 我以數位閱讀為輔助工具,去進行休閒娛樂活動感到很容易

11 我以數位閱讀為輔助工具,去完成我的作業感到很容易

12 當大家熱烈討論有關數位閱讀的話題時,我會受影響而考慮使

用電腦等電子產品閱讀器來閱讀。

13 當我的朋友使用電腦等電子產品閱讀器來閱讀時,我會受影響

而考慮數位閱讀。

14 當我的家人使用電腦等電子產品閱讀器來閱讀時,我會受影響

而考慮數位閱讀。

15 我覺得使用電子書閱讀器是一種流行時尚潮流的象徵。

16 我週遭的人會鼓勵我進行數位閱讀

17 我覺得使用電腦、手機或平版電腦等電子產品來閱讀,符合我

學習上的需求。

18 對我來說,我覺得使用「電腦」較方便進行數位閱讀

19 對我來說,我覺得使用「手機」較方便進行數位閱讀

20 對我來說,我覺得使用「平版電腦」較方便進行數位閱讀

21 我覺得使用電腦、手機或平版電腦等電子產品來閱讀,符合我

閱讀習慣。

22 我自願使用電子產品來做數位閱讀

問卷結束,感謝各位同學辛苦做答

34 高雄師大學報 第三十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