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李煥燊教授 - ndmc.org.t · 自廣東光華醫學院畢業 後,即赴德國漢堡大學...

3
08 A Glance into the Past 09 Biography 李教授於民前九年 出生於廣東省陽江縣, 民國八十六年逝世於台 北,享年九十五。先生 自廣東光華醫學院畢業 後,即赴德國漢堡大學 深造,二年而獲醫學博 士學位,並先後在德國 國立衛生研究所、熱帶 醫學研究所研究,又至法國巴黎巴士德研究院 進修公共衛生學及微生物學。 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先生歸國,於廣州 市母校光華醫學院歷任教授、教務長及院長。 來台後,歷任科學彙報主編,總統府內科醫 師,教育部特約編纂,科學及醫學兩教育委員 會委員,多屆高等考試及特等考試委員,民國 四十三年以部聘特約編纂受聘為國防醫學院教 授,民國四十六年至五十二年任教育部之國 立中國醫藥研究所籌備處主任,五十二年至 六十一年任所長,六十一年起任考試院考試委 員,並任教於中國文化大學、陽明醫學院,主 授醫學史。 先生治學嚴謹專精,民國十九年,即因覆 審中華藥典及治療霍亂之業績,獲劉瑞恆部長及 伍連德博士之推崇,可謂弱冠即譽滿海內外。 民國二十二年發明以四氯乙烯治薑片蟲 病,經三年臨床追蹤,至二十五年在德發表論 文,該藥在臨床應用歷數十年,才由不含氯之 其他化合物取代。 先生嘗以「立功尚待于人,立言則可求 諸己」,故除致力其所學及鑽研詩墨畫為樂之 外,以其兼通中、英、德、法語文之基礎,介 請廣東軍醫學校醫科科長于少卿博士及藥科科 長張鵬翀同赴京接任。霆公接長中央軍醫學校 後,蔣委員長並命他接長軍醫署署長。據云, 霆公原計劃建立60個野戰醫院,但找不到人去 擔任院長,缺乏軍醫的情形,可想而知。 霆公接長中央軍醫學校後,不到三月, 「七七盧溝橋」戰爭爆發,中央誓師抗日。霆 公先遷軍醫學校於穗,並於九月辭去軍醫署署 長職務,專心致力軍醫教育,以應抗日戰爭的 急需。二年之內,廣州、桂林相繼受戰爭威 脅,學校三遷至貴州安順,教官及眷屬乘車, 學生步行,長途跋涉,為時數月,在沿途市 鎮,公演話劇,宣傳抗日,備極艱辛。 戰時學校經費不裕,霆公領導同仁,搶 修安順破棄的營房及舊屋,建克難房。砍竹伐 木,砂石鋪地,以木為柱,泥竹編牆,茅草蓋 頂,紙糊門窗,燒製陶土管筒,引山中泉水至 校舍等等,充分發揮客家人的克難精神。操場 旁邊豎起一排標語;「創造軍醫新生命」, 「力求學術抬頭」,「作新軍醫者來」及井旁 的「飲水思源」石碑等等,作精神號召,策勵 員生,並招徠新生。 擴大編制 廣納良才 抗戰時期需要大量軍醫。初到安順時,大 學部醫科及藥科學生500多人,每學期畢業約 50 人,距軍中所需軍醫甚遠。因此,擴大編 制,延聘良師,設分校於西安及昆明。縮短寒 假及暑假時間為二週,但不減少教授的課程及 時間。成立專科部、藥劑班及接辦軍醫預備團 等以應急需。專科部招收在部隊有高中程度的 軍醫來校先受訓二年,修讀醫科或藥科後期的 課程,派回部隊服務二年以上後,再回校補讀 前期的課程兩年。軍醫預備團也設分團於廣西 陽朔及湖南邵陽,調訓軍中下級的醫護人員, 受訓三月。 大學部每年招收新生二次,後方報考軍 醫學校者少,於是,到粵、浙、贛政府管轄的 地區,招收素質較高的高中畢業生,不降低入 學水準。藥劑班招收初中畢業生,授課一年。 十年來,醫科畢業353 人,藥科105 人,牙科 10人,專科部畢業400多人,軍醫預備團訓練 官兵6500 多人,分發到各戰區,拯救國軍傷 患,對抗日戰爭,發揮極大的功效。抗戰勝利 後,許多學員返校,補修學分,其課程類似大 學部醫科及藥科 的課程,以專科 學歷畢業。專科 部畢業生,不但 在改進軍醫業務 上,成績斐然, 在學術上也有卓 越的表現,有的 成為母校及美國 醫學院的教授。 專科部畢業生有 這些人才,確是 難能可貴,令霆 公驕傲。 高瞻遠矚 延聘良師 為解決安順人口增加而缺乏醫療及學生臨 床實習的問題,霆公於1939 年,開辦民眾診 所、附屬醫院,及創辦高級護理訓練班。1940 年冬,設立大學部牙科。霆公鑒於國內缺少藥科 及製藥廠,藥品依賴外國,頗重視藥學教育。聘 請名師,擴充藥科設備,每期招生30名,想為 製藥奠基,高瞻遠矚,令人欽佩。藥科充實的課 程,筆者在美留學,執教及工作時,遍查歐美藥 學院校的課程,無一出其右者。 辦學之道首重師資及設備,霆公禮賢下 士,在南京、廣州、桂林及安順均羅致好教 官。在安順時,醫科61位教官中,有碩士及博 士學位者31人。藥科26位教官中,有碩士及博 士學位者14位及30位助教。 霆公分析時局,深謀遠慮,未雨綢繆,有 獨到之處,令人敬佩。為免學生荒棄學業,在 安順臨時校舍末修好前,他先將中央軍醫學校 遷到廣州軍醫學校上課。他獲老長官的協助, 將學校實驗室全部設備,包括解剖學的屍體、 微生物學的菌種自南京及廣州運到貴州。太平 洋戰爭前,他鑒於日軍會封鎖港口,補充儀器 及設備有困難,在廣州時派人赴香港,在安順 時派人赴上海,購買大批儀器及化學藥品。難 怪中正醫學院王子玕院長,在1940年參加校慶 並參觀圖書館及實驗室等校內的設施後,在茶 會上說: 「貴校歷史、人才及教學設備均為第 一,國難期間,有此氣概,實在難能可貴」。 在座官員及士紳也有同感。 【待續】 文■陳介甫/P47 懷念李煥燊教授 懷念李煥燊教授 紹科學新知及 寫作予國人。 於民國三十年 及四十年著「李 氏療學」。在 台刊行之著作及 譯書有:醫學論 叢、中國醫藥史 話(註)、醫林 小草、生理學、 藥理學、傳染病 學、圖解產科 學、世界最新痔 法、伏煉試探、 抗生素之探索、百年來世界醫藥衛生進步史、 婦科學精華,及主編「華欣醫學大辭典」。非 醫學之著作有四十七年之「胡適與國運」及 「胡適與國運續集」,痛陳打倒孔家店對中華 民國之禍害,而後中共之文化大革命,對中 華文化之破壞,迄今仍讓吾人痛心。筆者於 八十六年參加先生在新店基督教會之追思禮拜 中,看見王建瑄部長在聖詩歌中隨著節拍搖動 身體,一方面想著一位一生淡泊,學醫但只從 事研究而不求賺錢的學者,時余已掌國立中國 醫藥研究所九載,新建之研究大樓剛好完成, 曾深深自問,將如何發揚中醫藥,轉眼余亦自 該所退休近二年,時光何其易逝! 【註】:是書上冊於民國七十六年由國防醫 學雜誌出版,內容包括:史前醫學以 至「新醫學在我國流行」。 ■ 李煥燊教授編著之醫學史話 ■ 安順醫院張教育長與于教務 處長及張鵬仲合影

Upload: others

Post on 19-Oct-2020

23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08

    校史探索

    A G

    lance into the Past

    09

    校友傳記

    Biography

    李教授於民前九年

    出生於廣東省陽江縣,

    民國八十六年逝世於台

    北,享年九十五。先生

    自廣東光華醫學院畢業

    後,即赴德國漢堡大學

    深造,二年而獲醫學博

    士學位,並先後在德國

    國立衛生研究所、熱帶

    醫學研究所研究,又至法國巴黎巴士德研究院

    進修公共衛生學及微生物學。

    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先生歸國,於廣州

    市母校光華醫學院歷任教授、教務長及院長。

    來台後,歷任科學彙報主編,總統府內科醫

    師,教育部特約編纂,科學及醫學兩教育委員

    會委員,多屆高等考試及特等考試委員,民國

    四十三年以部聘特約編纂受聘為國防醫學院教

    授,民國四十六年至五十二年任教育部之國

    立中國醫藥研究所籌備處主任,五十二年至

    六十一年任所長,六十一年起任考試院考試委

    員,並任教於中國文化大學、陽明醫學院,主

    授醫學史。

    先生治學嚴謹專精,民國十九年,即因覆

    審中華藥典及治療霍亂之業績,獲劉瑞恆部長及

    伍連德博士之推崇,可謂弱冠即譽滿海內外。

    民國二十二年發明以四氯乙烯治薑片蟲

    病,經三年臨床追蹤,至二十五年在德發表論

    文,該藥在臨床應用歷數十年,才由不含氯之

    其他化合物取代。

    先生嘗以「立功尚待于人,立言則可求

    諸己」,故除致力其所學及鑽研詩墨畫為樂之

    外,以其兼通中、英、德、法語文之基礎,介

    請廣東軍醫學校醫科科長于少卿博士及藥科科

    長張鵬翀同赴京接任。霆公接長中央軍醫學校

    後,蔣委員長並命他接長軍醫署署長。據云,

    霆公原計劃建立60個野戰醫院,但找不到人去擔任院長,缺乏軍醫的情形,可想而知。

    霆公接長中央軍醫學校後,不到三月,

    「七七盧溝橋」戰爭爆發,中央誓師抗日。霆

    公先遷軍醫學校於穗,並於九月辭去軍醫署署

    長職務,專心致力軍醫教育,以應抗日戰爭的

    急需。二年之內,廣州、桂林相繼受戰爭威

    脅,學校三遷至貴州安順,教官及眷屬乘車,

    學生步行,長途跋涉,為時數月,在沿途市

    鎮,公演話劇,宣傳抗日,備極艱辛。

    戰時學校經費不裕,霆公領導同仁,搶

    修安順破棄的營房及舊屋,建克難房。砍竹伐

    木,砂石鋪地,以木為柱,泥竹編牆,茅草蓋

    頂,紙糊門窗,燒製陶土管筒,引山中泉水至

    校舍等等,充分發揮客家人的克難精神。操場

    旁邊豎起一排標語;「創造軍醫新生命」,

    「力求學術抬頭」,「作新軍醫者來」及井旁

    的「飲水思源」石碑等等,作精神號召,策勵

    員生,並招徠新生。

    擴大編制 廣納良才抗戰時期需要大量軍醫。初到安順時,大

    學部醫科及藥科學生500多人,每學期畢業約50人,距軍中所需軍醫甚遠。因此,擴大編制,延聘良師,設分校於西安及昆明。縮短寒

    假及暑假時間為二週,但不減少教授的課程及

    時間。成立專科部、藥劑班及接辦軍醫預備團

    等以應急需。專科部招收在部隊有高中程度的

    軍醫來校先受訓二年,修讀醫科或藥科後期的

    課程,派回部隊服務二年以上後,再回校補讀

    前期的課程兩年。軍醫預備團也設分團於廣西

    陽朔及湖南邵陽,調訓軍中下級的醫護人員,

    受訓三月。

    大學部每年招收新生二次,後方報考軍

    醫學校者少,於是,到粵、浙、贛政府管轄的

    地區,招收素質較高的高中畢業生,不降低入

    學水準。藥劑班招收初中畢業生,授課一年。

    十年來,醫科畢業353人,藥科105人,牙科10人,專科部畢業400多人,軍醫預備團訓練官兵6500多人,分發到各戰區,拯救國軍傷患,對抗日戰爭,發揮極大的功效。抗戰勝利

    後,許多學員返校,補修學分,其課程類似大

    學部醫科及藥科

    的課程,以專科

    學歷畢業。專科

    部畢業生,不但

    在改進軍醫業務

    上,成績斐然,

    在學術上也有卓

    越的表現,有的

    成為母校及美國

    醫學院的教授。

    專科部畢業生有

    這些人才,確是

    難能可貴,令霆

    公驕傲。

    高瞻遠矚 延聘良師

    為解決安順人口增加而缺乏醫療及學生臨

    床實習的問題,霆公於1939年,開辦民眾診所、附屬醫院,及創辦高級護理訓練班。1940年冬,設立大學部牙科。霆公鑒於國內缺少藥科

    及製藥廠,藥品依賴外國,頗重視藥學教育。聘

    請名師,擴充藥科設備,每期招生30名,想為製藥奠基,高瞻遠矚,令人欽佩。藥科充實的課

    程,筆者在美留學,執教及工作時,遍查歐美藥

    學院校的課程,無一出其右者。

    辦學之道首重師資及設備,霆公禮賢下

    士,在南京、廣州、桂林及安順均羅致好教

    官。在安順時,醫科61位教官中,有碩士及博士學位者31人。藥科26位教官中,有碩士及博士學位者14位及30位助教。

    霆公分析時局,深謀遠慮,未雨綢繆,有

    獨到之處,令人敬佩。為免學生荒棄學業,在

    安順臨時校舍末修好前,他先將中央軍醫學校

    遷到廣州軍醫學校上課。他獲老長官的協助,

    將學校實驗室全部設備,包括解剖學的屍體、

    微生物學的菌種自南京及廣州運到貴州。太平

    洋戰爭前,他鑒於日軍會封鎖港口,補充儀器

    及設備有困難,在廣州時派人赴香港,在安順

    時派人赴上海,購買大批儀器及化學藥品。難

    怪中正醫學院王子玕院長,在1940年參加校慶並參觀圖書館及實驗室等校內的設施後,在茶

    會上說:「貴校歷史、人才及教學設備均為第一,國難期間,有此氣概,實在難能可貴」。

    在座官員及士紳也有同感。 【待續】

    文■陳介甫/P47

    懷念李煥燊教授懷念李煥燊教授紹科學新知及

    寫作予國人。

    於民國三十年

    及四十年著「李

    氏療學」。在

    台刊行之著作及

    譯書有:醫學論

    叢、中國醫藥史

    話(註)、醫林

    小草、生理學、

    藥理學、傳染病

    學、圖解產科

    學、世界最新痔

    法、伏煉試探、

    抗生素之探索、百年來世界醫藥衛生進步史、

    婦科學精華,及主編「華欣醫學大辭典」。非

    醫學之著作有四十七年之「胡適與國運」及

    「胡適與國運續集」,痛陳打倒孔家店對中華

    民國之禍害,而後中共之文化大革命,對中

    華文化之破壞,迄今仍讓吾人痛心。筆者於

    八十六年參加先生在新店基督教會之追思禮拜

    中,看見王建瑄部長在聖詩歌中隨著節拍搖動

    身體,一方面想著一位一生淡泊,學醫但只從

    事研究而不求賺錢的學者,時余已掌國立中國

    醫藥研究所九載,新建之研究大樓剛好完成,

    曾深深自問,將如何發揚中醫藥,轉眼余亦自

    該所退休近二年,時光何其易逝!

    【註】:是書上冊於民國七十六年由國防醫

    學雜誌出版,內容包括:史前醫學以

    至「新醫學在我國流行」。

    ■ 李煥燊教授編著之醫學史話

    ■ 安順醫院張教育長與于教務處長及張鵬仲合影

  • 10

    校友傳記

    Biography

    11

    校友傳記

    Biography

    進軍事學校,畢業後終生服務軍旅,是理所當然的事。我們念軍醫學

    校或國防醫學院,畢業後從事軍醫工作,也是天經地義的。但除作臨

    床的能擇一而終外,從事其他軍醫工作的,想擇一而終,並非易事。

    老學長徐步安教授,和我們熟知的老教育長張建是前後班,服務軍旅

    四十三年,其中有三十一年從事衛勤教育工作,這在我們校友中已是

    鳳毛麟角;在這三十一年中,又有二十四年在母校任教,更是絕無僅

    有的了。筆者早年有幸在他的系裡擔任過主任教官,有責任將他的事

    蹟簡介給校友們分享與追思。

    筆者是民國四十三年自美國衛勤學校高級

    班畢業回國後,以空軍身分調任母校衛勤學系

    主任教官。主要任務是將美衛校的教材編譯為

    中文,以備籌設我國衛校之用。

    年餘後再調升醫事工程學系主任

    (空缺),仍留衛勤學糸工作,原

    主任教官缺則讓與SM5宋醒民學長,迄民國四十六年衛校成立,調

    任該校教育長而離職,共在先生帳

    下三年。當時系裡的教官尚有P22 張宗(原名繼宗),P24邵杞(已故),及助教M46 程學敬,M47蔣介仁等(註一)。縱觀先生二十餘

    年在院主持衛勤教學工作的主要成

    就,厥為培植人材,從而樹立軍中

    完整之軍醫行政規範,及創新衛生

    勤務理念,使國軍全面實施了美式

    衛勤制度。當時這類人材的主幹,大多為先生

    門生或部

    屬。SM6 林立學長(註二)與筆者之能共同首創我國衛校,即其中個案之一。

    先生之為人,謙和敦厚,溫文儒雅,有

    文人雅士之風,而無軍人高昂之慨。其為文則

    簡潔蒼勁,風采內蘊,文如其人。曾著《衛生

    勤務手冊》一書,蔚為軍醫衛勤作業之典範。

    當年先生與筆者曾共同協助軍醫署創辦及發行

    《保健月刊》,其內容以衛勤文獻為主;既為

    編委,又為長期特約撰稿人。由此可見,先生

    散文之流失而未及整編成集者,尚不知凡幾。

    先生姓徐,諱步安,以字行。江西貴溪

    人,民前十一年(1901)元月五日出生。幼讀私塾,精通經史,並擅詞賦。年十五,就讀

    上饒江西第十中學,卒業後負笈北

    京,考入軍醫學校醫科十六期,越

    四年卒業(民國十四年)。旋服務

    軍旅,歷任軍醫、科員、科長、副

    處長、副主任、主任教官及系主

    任等職。以積功遷軍醫監(陸軍少

    將),在國防醫學院衛勤學系主任

    任內改敘為文職簡三,並獲頒光

    華、景風、績學等勳獎章。

    終先生之一生,服務軍醫界

    凡四十三年,其中衛勤教育工作

    多達三十一年,占全部經歷的四

    分之三。在三十一年衛勤教育工

    作中,又有二十四年在國防醫學

    院任教(從國防醫學院成立迄逝世為止)。

    另七年衛教工作,應是抗戰期間在衛訓所所

    任之工作。按先生於抗戰早期(民國二十九

    年)即任衛訓所第二分所副主任,迄抗戰晚

    期(民國三十四年)仍任衛訓所本部衛勤科

    科長。迨民國三十六年衛訓所併入軍醫學校

    成立國防醫學院,乃理所當然地隨衛訓所主

    任盧致德編入國防醫學院任教了。據民國

    七十三年版院史記載,國防醫學院成立時,

    衛勤學系的系主任為李穆生。諒係李穆生未

    能隨院遷台,先生於遷台後由主任教官升任

    系主任。

    現在來寫在醫學院

    教非醫學課程的教授,

    似乎是時過景遷的冷門

    了,恐怕沒有幾人記得

    當年一襲中山裝徒手登

    上講壇口授課程的人

    了。但他是值得紀念的

    人物,他是終生獻身於

    軍醫教育的長者——國

    防醫學院生物物理學系數

    學教授胡紹榘先生(1904-1968)。胡紹榘先生,廣東省高要縣(肇慶)人,

    生於民國紀元前八年,幼聰穎過人,精數理,

    入廣東高等師範學校(國立中山大學前身)數

    理化部,民國十五年畢業,旋被延攬為高要縣

    立中學校長,於教育設施多所建樹。數年之

    間,績效著稱鄉里,聲譽遠播,爭相延聘,先

    後任教於廣州、香港等中學凡八所。其教學專

    於數學,有『廣東數學界四大天王』之譽。

    七七抗戰事起,全國震動,時軍醫學校因避亂

    南遷廣州,張建教育長求才若渴,延聘先生任

    教,是先生為軍醫教育效力之始。戰事蔓延,

    西南告急,軍醫學校輾轉遷徙,最後駐定貴州

    安順。胡先生舉家隨同遷移,期間艱苦,只有

    經歷抗戰的人可知,而胡先生甘之如飴。

    八年抗戰,終獲勝利,軍醫學校復員上

    海,教職員以久歷戰爭,人心思鄉,多作歸

    計,且時局動盪,待遇微薄,不願復任軍職者

    離去。民國三十六年,軍醫學校與陸軍衛生勤

    務訓練所合併成立國防醫學院,胡先生本其初

    衷,留任教職,為醫事技術科自然科學組數學

    教官。

    國防醫學院遷台,編制改組,數學課程改

    隸生物物理學系,胡紹榘先生任為數學物理學

    組教授。軍醫教育機構一再播遷,胡教授教學

    工作未嘗一日廢離。他上課從不帶書本講義,

    一支粉筆在手,口講手書,輕描淡寫,即將艱

    澀的數學微積分深入淺出闡釋清楚,啟發學生

    對數學興趣,所以稱之為『數學天才』是有所

    本的。

    胡教授的數學專才,早年已載譽廣東,

    在貴州亦享盛名,隨國防醫學院遷台後亦為教

    育界景仰,先後受台北一女中、建國中學、兵

    工學校(中正理工學院)、海洋學院等借重。

    其誨人不倦、樂育英才的熱忱,人皆敬仰,而

    更令人感動的是,他常自許終其一生於教學,

    『願沒身於講堂』,為教育犧牲奉獻的偉大胸

    懷,果以積勞成疾於民國五十七年七月十九日

    在任內病逝三軍總醫院,時年六十五歲。

    胡教授一生清介,淡泊自甘,育子女多

    人,戰時生活無不艱苦,而其家庭和樂,於子

    女庭訓重身教潛移默化,皆學業優異。國防醫

    學院遷台,建校於水源地,興建活動房屋為眷

    舍,胡教授以人口眾多配住樓上二室,夏日陽

    光照射,鐵皮穹廬熱如烤箱,胡教授安之若

    素,頻頻揮扇而已。我與其家對門居,胡教授

    年長於我,為鄉長輩,時相過從,而今彼已仙

    逝三十餘年,與其家人仍有聯繫,知其子女皆

    事業有成,長子宗元次子宗雄皆在美任高職,

    孫輩皆有專學。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我樂為國

    防醫學院前賢留點值得紀念的事績。

    附錄:張麗安著張建興軍醫學校胡紹榘教授教微積分時,一面寫,同時

    一面講,又輕鬆又流暢,想來他是聰敏過人

    的,不過也許是因為重複教了多年了,熟練

    輕快不足為奇,可是當他教礦物學時,卻顯

    露出他驚人的才華。上課時,他不用講稿或

    講義,只帶非常簡單的講授綱要一張。他講

    《晶系》時,就是非常複雜的結晶結構,也

    能在黑板上畫的一清二楚,讓人一看便知是

    一個立體的大結晶。有幾次,他想要畫側面

    或背面的結晶形時,一時記不起是甚麼樣子

    了,於是右側著身子凝視端祥黑板上的結晶

    圖,然後舉起兩手,巴掌相對張開,右手稍

    高,左手略低,兩隻手慢慢地動了起來,好

    像在轉動一個橄欖球,事實上,他是在轉動

    那塊結晶體,轉著轉著,突然,他拿起粉筆

    迅速地畫,立刻一個轉過身來的漂亮結晶體

    就出現在黑版上了,學生無不驚嘆佩服。如

    今,學生也老了,十年,二十年,甚至四十

    年,五十年都過去了結晶形狀早已忘的一乾

    二淨,可是,胡教授的「空手道」表演,卻

    長留在學生的腦海裏,不停地轉,轉,轉。

    文■鄔 翔/教師

    ■ 徐故教授步安先生之遺像

    衛勤先進徐步安教授傳略(1901-1971)

    文■夏紹堯/M25

  • 12

    校友傳記

    Biography

    13

    特別報導

    Special Report

    據先生自傳所載,其祖壽昌、祖母璩氏、

    父文楨及母周氏,均先後逝世。有一弟為地方

    士紳,另一弟亦為軍醫學校藥科畢業。德配龔

    氏與先生同庚,育子森(撰自傳時已五十一

    歲),均陷大陸,不知所終。故先生自傳中有

    「每一念及,不禁黯然」之語,誠人間憾事

    也!由此亦可知,先生自抗戰以迄遷台至臨終

    的數十年間,都是孑然一身,單槍匹馬,奮鬥

    到底。

    在台期間,先生配住於原水源地院舍旁

    之單棟日式眷舍內,為當時高階軍醫主官及資

    深教授之眷區,前軍醫局長楊文達及前軍醫署

    副署長陳韜等均住該眷區;而先生則與許雨階

    教授及李銘生先生(註三)又同為該眷區各獨

    占一棟眷舍的三位老單身漢,逸聞趣事頗多,

    尤以許教授為最。現在那些老前輩均已先後物

    故,該眷區諒亦拆除改建*,人物全非,不勝

    唏噓!P35 洪華堂是當時的助教,為先生小同鄉,二人情誼甚篤,形同父子。洪常在先生

    寓早晚照料其起居生活,亦可略解其晚年孤獨

    之苦。

    民國六十年二月二十一日,先生以積勞

    成疾逝世於國防醫學院民眾診療服務處,享壽

    七十一歲。遺囑葬禮從簡,婉拒親友賻儀,遺

    體安葬於陽明山第一公墓。筆者曾受託代撰行

    狀,並有一聯哀輓云:

    投筆振軍醫,博愛仁心,利祿功名皆敝屣;

    執鞭隨驥尾,良師益友,文章氣節仰高風。

    先生生前節儉樸實,生活簡單,所得略有

    節餘。其所遺積蓄,除賙濟在台近親外,猶不忘

    以二十萬元捐贈國防醫學院,資為獎學基金*;

    雖數額不大,但其獎掖後進之襟懷則意義重大,

    彌足珍貴,深感敬佩。

    筆者退役後,在台北榮總服務期間,曾由

    洪華堂學弟陪同前往陽明山墓前致哀,現亦事

    隔二十餘年,而洪亦來美客居,今再撰此文,

    緬懷故舊,聊盡哀思耳。

    註一:按美洲校友會校友通訊錄記載,張、程、

    蔣三校友現均客居美國。

    註二:林為當時國防醫學院衛勤班主任,亦屬

    衛勤學系管轄,迨衛校成立,林任校長,

    筆者任教育長。後林患無代償性貧血,病

    逝於軍醫署副署長任內。

    註三:李銘生先生據謂為副院長彭達謀內親,

    曾任台北榮總創建時的副院長,因與另一

    副院長不和,同遭當時退輔會主委蔣經

    國先生撤換,改調M22 鄒濟勳學長(原

    任801總醫院院長,三總前身)繼任。鄒後

    升任院長,迄民國七十九年(1988)病逝

    於任內為止,獻身台北榮總長達二十八年

    之久。

    *編者按:該「眷區」並未拆除或改建,

    仍維持原貌位於國防醫學院學

    人新村,屬特定職務官舍,許

    雨階教授之後人仍居住於此。

    *編者按:母校設有「徐步安先生獎學

    金」,用以獎勵後勤學校衛

    勤分部(原衛勤學校)專任

    教官,每年一名,於院慶時頒

    發。

    期頤欠七匪尊榮,況復平庸不計名。

    歷盡滄桑餘朽殼,淡忘功利賸殘生。

    閒來無事尋書讀,得有暇時付筆耕。

    隱逸老懷惟瑣屑,小詩抒感寄幽情!

    九秩晉三生辰口占文■夏紹堯/M25

    對未來我們總充滿

    憧憬盼望與一點不可預

    測的不安,許多遠景期

    許要待太陽昇起來實

    現,而我們在好奇的生

    命探索中卻常感嘆流逝

    的歲月,總錯過了那麼

    多該珍惜的事物。

    主編又來邀稿,去

    年剛上任時寫的「找一條自己的成功之路」

    是由零開始的心路,而時光飛逝,讓我驚嘆

    又已是ㄧ個完整的秋冬春夏。在院值高勤,

    得以靜下心來,眺望窗外回憶著這過往一年

    的心靈刻痕。

    這所雄踞內湖的宏偉建築,在歷經電視劇

    白色巨塔的炒作後,已成為觀光景點,除了日

    本粉絲的追星築夢,許多友邦國家如馬拉威、

    布吉納達索、貝里斯之政要也相繼來訪。

    在嶄新的殿堂中,我們享受參觀者好大好

    美的禮讚,卻不禁尋覓百年的風華何在。歷史

    飄散在殘缺的記憶中,留給後人的,將只是斷

    簡殘篇,而精神像風,也只有不斷提醒後人去

    感覺捉摸。

    百年來先人篳路藍縷的開創,由北而南

    的飄搖,埋藏多少青春壯志,也成就了國防

    屹立不搖的根基,在47期、54期學長回校參訪的座談裏,我們又聽到他們當年高瞻遠矚

    大格局的思維與保國衛民的使命感,反觀我

    們今日的汲汲營營。感慨滄海桑田的無奈,

    文■張德明/M74

    這一年的國防醫學院我的省思

    ■ 參加校友會執事輔導委員聯席會議

    ■ 馬拉威參謀長來訪親自接待並致贈紀念品

    ■ 歡迎M47、D6及P34學長來訪

    ■ 安排54期學長參觀三總並致贈紀念品由趙秀雄學長代表接受

    ■ 新春團拜帶領教職員迎接美好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