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百味 “望蟹”记 放本书在阳台 · 人生百味 渔舟唱晚 汪红书 ......

1
8 2015 8 21 日 星期五 责任编辑 吴险峰 古华风 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 人生百味 人生百味 渔舟唱晚 汪红书 “望蟹”记 陈志文 劳童生 本报地址:奉贤区南桥镇环城东路383 号丽洲大厦26 电话: 67110518 (办公室) 67110519 (传真) 发行67110518 邮编: 201499 奉贤报印务照排 电话: 67110518 上海浦东彩虹印刷厂承印 乡土情怀 乡土情怀 放本书在阳台 罗春花 乡土情怀 乡土情怀 奉贤历史上的今天 8月17日 2006 年 8 月 17 日,全国人大常 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成思 危到奉贤视察。 8月18日 2006 年 8 月 18 日,中国首支特 奥板球队—奉贤特奥板球集训队 成立。 8月19日 1969 年 8 月 19 日,阿尔巴尼亚 桥梁代表团来县考察双曲拱桥工 艺。 8月20日 1980 年 8 月 20 日,金汇港工程 完工。 8月21日 2008年8月21日,上海市2008年 村庄改造现场推进会在四团镇举行。 2008年8月 21 日,下午 4 时,金 汇镇周家村一组一名50余岁男性 村民在农田耕作时遭雷击死亡。 8月22日 2013 年 8 月 22 日~23 日,区第 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召 开。会议选举庄木弟为区人民政府 区长。 8月23日 2012 年 8 月 23 日,区长庄少勤 率领代表团赴美国夏威夷州檀香山 市进行友好访问,奉贤与檀香山市 建立友好城市关系。 (区档案馆辑录) 早上五点,天已放亮,实在睡 不着,便起身打扫卫生,整理到书 柜时,发现有好多书买回来后只是 随手翻了几页,有的甚至根本没有 翻阅过。书上已经落了厚厚一层 灰。用湿纸巾擦了,把它放在阳台 的花架上。 整理好一切,洗漱完毕,捧着 罗汉果茶,来到阳台。虽然已入七 月底,上海接连 37℃高温,但站在 六楼的阳台,还是能感受到东南西 三面丝丝微风穿窗而过。阳台上、 花架上,碧绿生青的金枝玉叶、白 绿相间的吊兰、墨绿油亮的金鱼 草、喑哑暗绿的鸭脚木、细嫩翠绿 的天门冬、青亮油绿的滴水观音, 正拼命张开每个气孔,享受着清晨 微风的赠与。 挪过躺椅,放下茶杯,随手拿 起之前放在花架上的书,在身前身 后绿色的包围中,心头油然滋长起 丝丝愉悦感,想品茗入书,细读一 番。 这个念头,让我吃了一惊。细 致认真地读一本书,那是很久以前 的事了。书,曾经是我的最爱。走路 看,吃饭看,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看。 看山药蛋派的,看鸳鸯蝴蝶派的; 看沈从文的,看张爱玲的;看巴金 的,看老舍的;看郁达夫的,看鲁迅 的;看大小仲马父子的,看勃朗特 姐妹的;看雨果的,看列夫 · 托尔斯 泰的;看阿瑟柯南道尔的,看阿加 · 克里斯蒂的,甚至看金庸的,看 梁羽生的、琼瑶的……忘了时间, 忘了吃饭,非要一口气把书看完。 那时,好书似友。 记得大二那年,有一次,生 病了,向老师请假,呆在寝室 里,躺着无聊,翻阅起《李清照 词选》,读着读着,仿佛置身在 “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名城济 南。循着李清照的脚步,感受到 了李清照少女的天真,少妇的思 春,亡国寡妇的国仇家恨。及至 一天下来,“薄雾浓云愁永昼”, “沉醉不知归路”,“寻寻觅觅”, “倚门回首”,“肠断与谁同倚”? “如今老去无成”,“难堪雨藉”。 字字句句如清水,将五脏六腑荡 涤得熨贴舒畅。到晚上,书已翻 皱,病已去半。好书,似药。 只是不知何时起,一天、一 周、一月、一季,甚至一年,总有忙 不完的活,总有做不完的事,整个 人像被谁在后面抽打着,回到家已 瘫成泥,再难挤时间阅读。然真的 到了“宵衣旰食”?不尽然!人一旦 为自己找了借口,懒惰就有了出 路。 想到此,心头悚然一惊,黄庭 坚曾云:“日不读书,……对镜觉面 目可憎,向人则言语无味”,想必现 时的我,早已面目可憎,戾气全身 了。 于是乎,躺在椅上,拿着书,慢 慢翻看。心在字里行间跳跃,愉悦 漫溢开来。 “望蟹”,你望过吗?在我童年时 代,一到深秋季节,晚上总是跟着叔 叔去望蟹。至今,第一次跟叔叔去望 蟹的事,仍然记忆犹新。 秋风起,蟹脚痒,河蟹开始活 动。一些农户们总要捉河蟹增加收 入。在河滩上选择一个合适的地方 开始插蟹基、搭蟹棚。插蟹基是用拉 鱼网把河底烫平,让蟹网下沿上的 铅条紧扣河底,防止河蟹从河底溜 走。搭蟹棚是用稻草编织后,在离开 水面约两尺的上方搭一个三角形的 棚舍。棚内铺上稻草,棚舍靠岸一侧 挂草帘作门,能挡风避雨即可,里面 可躺坐两人。望蟹要选择晴朗的夜 晚,这时河蟹才会觅食,趁机捕捉。 晚饭后,叔叔右肩扛着长竹竿, 蟹网挂在竹竿上,右手提着一只三 角形的铁皮煤油灯。我背着蟹篓跟 在叔叔后面。家里的大黄狗也来凑 热闹,奔跑着赶在我们前面。不一会 来到蟹棚边,我和叔叔钻进蟹棚,点 上煤油灯。只见叔叔用长竹竿把蟹 网引送到河对岸,让带铅条的蟹网 下沿沉入河底,系着棉花球的上沿 浮在河面上,使蟹网斜竖在河中。叔 叔告诉我:“望蟹一要安静,二要耐 心。”我们专心致志的地看着河面, 注意着网上棉花球的浮动,待机收 网提蟹。叔叔又说:“河蟹活动时间 在晚上八点到天亮之前。”这时我才 明白为何叫“望蟹”。 此时,村河两岸,各处蟹棚灯火 闪闪。映入河中像天上的群星在闪 动着。草丛中的各种秋虫发出清脆 悦耳的鸣叫声。我第一次跟着叔叔 在野外望蟹,脑海里浮现起妈妈平 时讲的那些鬼故事,真怕它们会出 来害人。好在叔叔在我身边,大黄狗 也来了。奶奶说,这狗是除恶防邪的 神兽,于是我的胆子也就大了起来。 我和叔叔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河 面,灯光照在河面上,网沿上的棉花 球在微微浮动着,我多么希望它下 沉呀!大约过了半个小时,猛然间看 见网上的棉花球一个劲地往下沉, 我急着要叔叔快点收网。叔叔说: “别着急,河蟹才刚刚上网呢!等棉 花球不再上浮了,这时收网最合适, 不然蟹要后退逃走的。”大约过了二 三分钟,叔叔才不慌不忙地轻轻将 网拉上岸来。之间两只乌黑发亮的 大河蟹被裹在网中,叔叔眼明手快, 用手指紧按蟹背,用力一提,蟹脚已 脱离网眼,迅速将它放进篓里。紧接 着第二只蟹又进篓中,整个“战斗” 不到五分钟。 时到半夜左右,我们已经捉到 九只大河蟹。此时,我疲倦不堪,尽 管强打精神,但哈欠还是接二连三。 叔叔催我早点睡觉,但还是不甘心, 想看叔叔多捉几只蟹。可是身子不 停地摇晃着,一倒下就睡着了,进入 了捉蟹的梦乡……一觉醒来,月亮 已经西沉,旷野一片漆黑寂静。河 面上的萤火虫从我们面前飞过,好 像要打听我们捉蟹的情况。这时我 问叔叔捉到多少只蟹?叔叔笑着打 开篓盖叫我自己数,一二三……哈 哈!已经捉到二十来只大河蟹,它 们在竹篓里爬上爬下,真想逃走 呢!嘴里还不停的吐着白沫,并发 出吱吱的叫声。我望着叔叔那熬红 了的双眼,也在不停打着哈欠,深 感叔叔熬夜捉蟹的艰辛!这时,妈 妈也许已经起床,在家里不停地唠 叨着呢…… 此时,东方已升起了启明星。叔 叔对我说:“小文,天快亮了,我们收 网回家吧!叔叔还要上市卖蟹呢!” 我想:昨夜丰收了,叔叔会不会留下 几只让全家人尝个鲜呢…… 本地人说起乡村老家,就像吹 起一首轻快优雅的小夜曲,散发着 淡淡的菜花、稻花、桃花的芳香,描 摹出来就是一幅挥洒自如的水墨 画,小桥流水,白墙黑瓦。外来的 新奉贤人,说起老家,就像一首雄 壮的进行曲,峭壁悬崖,荒漠孤烟, 乡村,就是一本厚重的字典,轻轻 翻过去,里面记载着无数的人和 事,勾起无尽的乡愁。对于我这一 代从小在城镇长大的的人来说,乡 村记忆就如那几年在外地农村插 队的岁月。 我插队的地方在安徽来安,一 个偏僻的小村庄。稻田依着山丘 层层叠叠,村里的农舍,也是依着 山丘高低错落。我们几个知青住 的房子,和农民的住房一样,都是 用土坯垒砌的泥墙,上面盖着厚厚 的稻草,开着脸盆大的窗户。隔壁 农民家自由散漫的鸡、鸭、鹅,甚至 散养的猪,都会上门来拜访。天蒙 蒙亮,就得爬起来,不吃早饭,先出 早工。做到八九点钟,再各自回 家。片刻又要出工。晚上要干到 太阳下山。一天劳累下来,连饭也 不想吃,更别说还要自己做饭。 回想起来,那些纯朴勤劳的农 民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下乡没 几天,我们就没菜吃了。他们轮流 送来蔬菜。教我们怎样种菜。 可惜直到我们离开,也没有学 会学精。到地里干活,又教我们怎 样插秧割稻,教我们怎样挑担走 路,在盘旋的山道上在狭窄的田埂 上挑着担子走路可不是一件轻松 的事情。特别令人感动的是,逢年 过节,有人家杀猪,还请我们知青 一道去会餐。对他们来说也是一 年一次难得的开大荤。春节前,我 们要回家了,几位要好的青年,放 弃半天的工分,帮我们挑着行李, 走上十几里路送到县城的车站。 说起来有一个人留给我们特 别深的印象。每次到哪块地里去 干活,他总是走在队伍的后面,跛 着一条腿,人又瘦又黑,下巴尖尖 的,年纪有四十多岁,又不喜欢和 人说话。这个年纪的男劳力,正是 最能挣工分的年纪,都是耕地耙田 插秧割稻的好手,可他干起活来, 总是夹在妇女堆里。碰到队里要 召开什么批判会,他就成了靶子。 老乡们说起他,口气特别复杂,又 是羡慕又是嫉恨也有佩服和小 瞧。小瞧他不会干活,只能挣妇女 的工分,佩服他有一手绝活,脑袋 瓜特灵活。羡慕他有一个好老婆, 嫉恨他落难了,一个人住在小茅屋 中,日子仍过得比他们洒脱。老乡 说:他可是好人家出身,从小在米 店当学徒,打得一手好算盘,娶了 一个好女人。解放后,公私合营时 他就进供销社吃公粮。文化大革 命来了,他被揪了出来,赶到老家 劳动改造。他老婆总是在月明之 夜,走上十几里路来看他。第二 天,借着曙光返回城里上班。可 惜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他老婆的 模样。我们问:他有哪手绝活? 老乡说:左右开弓,两只手同时 打两只算盘。那时我们年轻不太 懂事,也不相信会有同时打两只 算盘的人,在田里干活休息时,存 心挑逗,要他打给我们看看。他只 是一笑,也不说能打也不说不能 打。老乡责怪我们:人家哪里痛, 你们就捅那里。 三年后,他被叫回供销社上 班。临走前一天,还在田里干活。 休息时,他主动说道:你们一直想 看我打算盘,今个就玩一把。他让 生产队会计拿来两把算盘,叫我们 随意写两串数字,眼睛一瞄,左右 开弓,一眨眼就打好了,然后让我 们复查对不对。 这个人这件事所以一直记得, 因为留给我一个深刻的启示。一 个人要经得起磨难。无论多么困 苦,要勇于面对,乐观处世,总有云 开雾散的一天。

Upload: others

Post on 18-Oct-2020

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人生百味 “望蟹”记 放本书在阳台 · 人生百味 渔舟唱晚 汪红书 ... 正拼命张开每个气孔,享受着清晨 微风的赠与。 ... 看,吃饭看,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看。

8 2015年8月21日 星期五

责任编辑 吴险峰 古华风

乡 村 记 忆乡 村 记 忆

人生百味人生百味

渔舟唱晚■ 汪红书

“ 望 蟹 ”记■ 陈志文

■ 劳童生

本报地址:奉贤区南桥镇环城东路383号丽洲大厦26楼 电话:67110518(办公室) 67110519(传真) 发行67110518 邮编:201499 奉贤报印务照排 电话:67110518 上海浦东彩虹印刷厂承印

乡土情怀乡土情怀

放本书在阳台■ 罗春花

乡土情怀乡土情怀

奉贤历史上的今天8月17日

2006年8月1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成思危到奉贤视察。

8月18日2006年8月18日,中国首支特

奥板球队——奉贤特奥板球集训队成立。

8月19日1969年8月19日,阿尔巴尼亚

桥梁代表团来县考察双曲拱桥工艺。

8月20日1980年8月20日,金汇港工程

完工。8月21日

2008年8月21日,上海市2008年村庄改造现场推进会在四团镇举行。

2008年8月21日,下午4时,金汇镇周家村一组一名 50 余岁男性村民在农田耕作时遭雷击死亡。

8月22日2013年8月22日~23日,区第

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召开。会议选举庄木弟为区人民政府区长。

8月23日2012年8月23日,区长庄少勤

率领代表团赴美国夏威夷州檀香山市进行友好访问,奉贤与檀香山市建立友好城市关系。

(区档案馆辑录)

早上五点,天已放亮,实在睡不着,便起身打扫卫生,整理到书柜时,发现有好多书买回来后只是随手翻了几页,有的甚至根本没有翻阅过。书上已经落了厚厚一层灰。用湿纸巾擦了,把它放在阳台的花架上。

整理好一切,洗漱完毕,捧着罗汉果茶,来到阳台。虽然已入七月底,上海接连 37℃高温,但站在六楼的阳台,还是能感受到东南西三面丝丝微风穿窗而过。阳台上、花架上,碧绿生青的金枝玉叶、白绿相间的吊兰、墨绿油亮的金鱼草、喑哑暗绿的鸭脚木、细嫩翠绿的天门冬、青亮油绿的滴水观音,正拼命张开每个气孔,享受着清晨微风的赠与。

挪过躺椅,放下茶杯,随手拿起之前放在花架上的书,在身前身

后绿色的包围中,心头油然滋长起丝丝愉悦感,想品茗入书,细读一番。

这个念头,让我吃了一惊。细致认真地读一本书,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书,曾经是我的最爱。走路看,吃饭看,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看。看山药蛋派的,看鸳鸯蝴蝶派的;看沈从文的,看张爱玲的;看巴金的,看老舍的;看郁达夫的,看鲁迅的;看大小仲马父子的,看勃朗特姐妹的;看雨果的,看列夫· 托尔斯泰的;看阿瑟柯南道尔的,看阿加莎· 克里斯蒂的,甚至看金庸的,看梁羽生的、琼瑶的……忘了时间,忘了吃饭,非要一口气把书看完。那时,好书似友。

记得大二那年,有一次,生病了,向老师请假,呆在寝室里,躺着无聊,翻阅起 《李清照词选》,读着读着,仿佛置身在

“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名城济南。循着李清照的脚步,感受到了李清照少女的天真,少妇的思春,亡国寡妇的国仇家恨。及至一天下来,“薄雾浓云愁永昼”,

“沉醉不知归路”,“寻寻觅觅”,“倚门回首”,“肠断与谁同倚”?“如今老去无成”,“难堪雨藉”。字字句句如清水,将五脏六腑荡涤得熨贴舒畅。到晚上,书已翻皱,病已去半。好书,似药。

只是不知何时起,一天、一周、一月、一季,甚至一年,总有忙不完的活,总有做不完的事,整个人像被谁在后面抽打着,回到家已瘫成泥,再难挤时间阅读。然真的到了“宵衣旰食”?不尽然!人一旦为自己找了借口,懒惰就有了出路。

想到此,心头悚然一惊,黄庭坚曾云:“日不读书,……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则言语无味”,想必现时的我,早已面目可憎,戾气全身了。

于是乎,躺在椅上,拿着书,慢慢翻看。心在字里行间跳跃,愉悦漫溢开来。

“望蟹”,你望过吗?在我童年时代,一到深秋季节,晚上总是跟着叔叔去望蟹。至今,第一次跟叔叔去望蟹的事,仍然记忆犹新。

秋风起,蟹脚痒,河蟹开始活动。一些农户们总要捉河蟹增加收入。在河滩上选择一个合适的地方开始插蟹基、搭蟹棚。插蟹基是用拉鱼网把河底烫平,让蟹网下沿上的铅条紧扣河底,防止河蟹从河底溜走。搭蟹棚是用稻草编织后,在离开水面约两尺的上方搭一个三角形的棚舍。棚内铺上稻草,棚舍靠岸一侧挂草帘作门,能挡风避雨即可,里面可躺坐两人。望蟹要选择晴朗的夜晚,这时河蟹才会觅食,趁机捕捉。

晚饭后,叔叔右肩扛着长竹竿,蟹网挂在竹竿上,右手提着一只三角形的铁皮煤油灯。我背着蟹篓跟在叔叔后面。家里的大黄狗也来凑热闹,奔跑着赶在我们前面。不一会来到蟹棚边,我和叔叔钻进蟹棚,点上煤油灯。只见叔叔用长竹竿把蟹网引送到河对岸,让带铅条的蟹网下沿沉入河底,系着棉花球的上沿浮在河面上,使蟹网斜竖在河中。叔叔告诉我:“望蟹一要安静,二要耐心。”我们专心致志的地看着河面,注意着网上棉花球的浮动,待机收网提蟹。叔叔又说:“河蟹活动时间在晚上八点到天亮之前。”这时我才明白为何叫“望蟹”。

此时,村河两岸,各处蟹棚灯火闪闪。映入河中像天上的群星在闪动着。草丛中的各种秋虫发出清脆悦耳的鸣叫声。我第一次跟着叔叔在野外望蟹,脑海里浮现起妈妈平时讲的那些鬼故事,真怕它们会出来害人。好在叔叔在我身边,大黄狗也来了。奶奶说,这狗是除恶防邪的神兽,于是我的胆子也就大了起来。

我和叔叔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河

面,灯光照在河面上,网沿上的棉花球在微微浮动着,我多么希望它下沉呀!大约过了半个小时,猛然间看见网上的棉花球一个劲地往下沉,我急着要叔叔快点收网。叔叔说:

“别着急,河蟹才刚刚上网呢!等棉花球不再上浮了,这时收网最合适,不然蟹要后退逃走的。”大约过了二三分钟,叔叔才不慌不忙地轻轻将网拉上岸来。之间两只乌黑发亮的大河蟹被裹在网中,叔叔眼明手快,用手指紧按蟹背,用力一提,蟹脚已脱离网眼,迅速将它放进篓里。紧接着第二只蟹又进篓中,整个“战斗”不到五分钟。

时到半夜左右,我们已经捉到九只大河蟹。此时,我疲倦不堪,尽管强打精神,但哈欠还是接二连三。叔叔催我早点睡觉,但还是不甘心,想看叔叔多捉几只蟹。可是身子不

停地摇晃着,一倒下就睡着了,进入了捉蟹的梦乡……一觉醒来,月亮已经西沉,旷野一片漆黑寂静。河面上的萤火虫从我们面前飞过,好像要打听我们捉蟹的情况。这时我问叔叔捉到多少只蟹?叔叔笑着打开篓盖叫我自己数,一二三……哈哈!已经捉到二十来只大河蟹,它们在竹篓里爬上爬下,真想逃走呢!嘴里还不停的吐着白沫,并发出吱吱的叫声。我望着叔叔那熬红了的双眼,也在不停打着哈欠,深感叔叔熬夜捉蟹的艰辛!这时,妈妈也许已经起床,在家里不停地唠叨着呢……

此时,东方已升起了启明星。叔叔对我说:“小文,天快亮了,我们收网回家吧!叔叔还要上市卖蟹呢!”我想:昨夜丰收了,叔叔会不会留下几只让全家人尝个鲜呢……

本地人说起乡村老家,就像吹起一首轻快优雅的小夜曲,散发着淡淡的菜花、稻花、桃花的芳香,描摹出来就是一幅挥洒自如的水墨画,小桥流水,白墙黑瓦。外来的新奉贤人,说起老家,就像一首雄壮的进行曲,峭壁悬崖,荒漠孤烟,乡村,就是一本厚重的字典,轻轻翻过去,里面记载着无数的人和事,勾起无尽的乡愁。对于我这一代从小在城镇长大的的人来说,乡村记忆就如那几年在外地农村插队的岁月。

我插队的地方在安徽来安,一个偏僻的小村庄。稻田依着山丘层层叠叠,村里的农舍,也是依着山丘高低错落。我们几个知青住的房子,和农民的住房一样,都是用土坯垒砌的泥墙,上面盖着厚厚的稻草,开着脸盆大的窗户。隔壁农民家自由散漫的鸡、鸭、鹅,甚至

散养的猪,都会上门来拜访。天蒙蒙亮,就得爬起来,不吃早饭,先出早工。做到八九点钟,再各自回家。片刻又要出工。晚上要干到太阳下山。一天劳累下来,连饭也不想吃,更别说还要自己做饭。

回想起来,那些纯朴勤劳的农民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下乡没几天,我们就没菜吃了。他们轮流送来蔬菜。教我们怎样种菜。

可惜直到我们离开,也没有学会学精。到地里干活,又教我们怎样插秧割稻,教我们怎样挑担走路,在盘旋的山道上在狭窄的田埂上挑着担子走路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特别令人感动的是,逢年过节,有人家杀猪,还请我们知青一道去会餐。对他们来说也是一年一次难得的开大荤。春节前,我们要回家了,几位要好的青年,放弃半天的工分,帮我们挑着行李,

走上十几里路送到县城的车站。说起来有一个人留给我们特

别深的印象。每次到哪块地里去干活,他总是走在队伍的后面,跛着一条腿,人又瘦又黑,下巴尖尖的,年纪有四十多岁,又不喜欢和人说话。这个年纪的男劳力,正是最能挣工分的年纪,都是耕地耙田插秧割稻的好手,可他干起活来,总是夹在妇女堆里。碰到队里要召开什么批判会,他就成了靶子。老乡们说起他,口气特别复杂,又是羡慕又是嫉恨也有佩服和小瞧。小瞧他不会干活,只能挣妇女的工分,佩服他有一手绝活,脑袋瓜特灵活。羡慕他有一个好老婆,嫉恨他落难了,一个人住在小茅屋中,日子仍过得比他们洒脱。老乡说:他可是好人家出身,从小在米店当学徒,打得一手好算盘,娶了一个好女人。解放后,公私合营时

他就进供销社吃公粮。文化大革命来了,他被揪了出来,赶到老家劳动改造。他老婆总是在月明之夜,走上十几里路来看他。第二天,借着曙光返回城里上班。可惜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他老婆的模样。我们问:他有哪手绝活?老乡说:左右开弓,两只手同时打两只算盘。那时我们年轻不太懂事,也不相信会有同时打两只算盘的人,在田里干活休息时,存心挑逗,要他打给我们看看。他只是一笑,也不说能打也不说不能打。老乡责怪我们:人家哪里痛,你们就捅那里。

三年后,他被叫回供销社上班。临走前一天,还在田里干活。休息时,他主动说道:你们一直想看我打算盘,今个就玩一把。他让生产队会计拿来两把算盘,叫我们随意写两串数字,眼睛一瞄,左右开弓,一眨眼就打好了,然后让我们复查对不对。

这个人这件事所以一直记得,因为留给我一个深刻的启示。一个人要经得起磨难。无论多么困苦,要勇于面对,乐观处世,总有云开雾散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