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三全健康照護模式 - tma.tw · 醫 事 廣 場 臺灣三全健康照護模式...

Post on 27-Sep-2019

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醫 事 廣 場

臺灣三全健康照護模式

21世紀國際間健康照護體系發展方向包含「以社

區為導向的基層保健醫療(Community-Oriented Primary Care, COPC)」、「以在地健康照護為模式(社區健康

營造)」、「慢性疾病照護模式(Chronic Care Model, CCM)」與現今強調的「以人為中心的健康照護(全人

照護模式)」。臺灣基層保健醫療的演進,除了傳統

單獨執業外,從1979年自澳底社區保健計畫起,群

體醫療執業中心、醫療網計畫、家庭醫師制度與社區

醫療群計畫的推展,由過去單打獨鬥逐漸發展為團隊

合作,邁向以分級體系觀點建構完善的社區健康照護

網絡。2011年1月26日,由總統公告之二代健保法第

44條更提到:「保險人為促進預防醫學、落實轉診制

度,並提升醫療品質與醫病關係,應訂定家庭責任醫

師制度」。我們除了建議未來所有基層醫師都可自願

擔任家庭責任醫師角色外。值此時機,為了促進預防

醫學、落實轉診制度,並提升醫療品質與醫病關係,

創造臺灣更好的醫療與就醫環境,我們更提出了臺

灣「三全健康照護模式」(Community Comprehensive Care Model, 3 “C" Model),三全即為全人全家全社

區健康照護之意,加上「全」的音譯為Chuan,也是

“C",具有雙關語意。以下分述之:

21世紀健康照護體系發展方向

1.以社區為導向的基層保健醫療 ( community-oriented primary care, COPC)

COPC最早的理念來自於1920年代 Will Pickles醫師和1940年代 Sydney Kark醫師,他們結合臨床診療

和公共衛生服務於社區執業中,特別重視流行病學調

查和社區健康問題改善計畫的執行與紀錄。在偏遠地

區實施的成效確實降低了社區傳染病和新生兒死亡的

盛行率,在南非和以色列都得到政府的支持,以一種

多專業工作團隊的方式進行,直至1970年代,兩人才

將有關基本健康照顧的活動稱之為COPC。依據1984年美國醫學院組織對COPC提出三項特色:(1)基層醫

療服務;(2)責任社區;(3)針對健康問題擬定之社區計

畫。實施過程包括:(1)定義和標示社區;(2)確認社區

健康問題;(3)需求導向的社區健康照顧計畫;(4)追蹤

評估計畫之成效;此外,美國公共衛生學會在實施過

程中,另加一項為:社區成員參與(1)。

在臺灣,採用COPC方法的個案其實很多,包括

文、圖/詹其峰 邱泰源 陳慶餘* 臺大醫學院全人全家全社區照護推展執行辦公室 臺大醫學院家庭醫學科*

社區健康調查,如整合式健康篩檢、在宅服務、居家

護理、慢性病個案管理、預防保健檢查等。1999年9月九二一大地震發生,彰顯出基層醫療之重要性與社

區醫學責無旁貸的工作,臺大醫學院社區醫學研究群

的同仁隨即投入災後醫療衛生重建,並在南投鹿谷試

辦整合性醫療體系,而後衛生署採用其建議方案,於

2003年3月10日公告「全民健康保險家庭醫師整合性照

護制度試辦計畫」,此計畫的社區醫療群模式即為應

用COPC的最佳實例(2) 。2.以在地健康照護為模式-社區健康營造 ( community

health promotion action)臺灣已進入高齡化社會、老化與各種慢性病成

為危害健康的主要來源,加上健保財務已因醫療費用

上漲而出現危機,建構以社區為基礎的健康促進及醫

療服務系統為必要的。九二一大地震以後,臺大醫學

院在醫療支援災區後,即提出以建構「社區健康」為

災後衛生醫療重建的目標,並協調基層醫師在鹿谷鄉

社區執行「社區健康營造方案」;1999年12月衛生署

保健處則提出「社區健康營造計畫」,並提供經費補

助,鼓勵各地民間團體或衛生所辦理社區健康活動,

讓我國的健康促進活動由個人層次提高到社區層次 (3)。

近年來臺灣各地社區健康營造發展蓬勃,而以北

投文化基金會與新港文教基金會在醫界最為人稱道。

北投文化基金會洪德仁醫師結合鄰近數個社區組織執

行「社區健康關懷服務合作計畫」,推動「關懷長

者、溫馨送餐」活動,除送餐外,亦了解及關懷長輩

們的日常生活、協助連結醫療照護及社會福利資源、

幫忙募集民間慈善團體的協助等,達到社區互助與關

懷之目的。而在新港,陳錦煌醫師受到雲門舞集創辦

人林懷民先生返鄉公演的激發而創辦了新港文教基金

會,與當地各社團互動熱絡,成立數個「樂活會」關

懷據點,由社區醫療群與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住院醫

師擔任健康顧問,協助民眾強化高血壓保健知識,同

時也帶動了當地社區健康的永續發展。此外,新港也

擔任起社區醫療訓練的工作,將醫療資源與當地社區

資源網絡結合起來 (4,5)。這些都是以在地健康照護為模

式進行的例子,由社區醫師主動發起,透過當地居民

的力量並整合社區資源以達永續經營。近年來,許多

縣市政府衛生局所也都陸陸續續推動適合當地在地化

的社區健康資源網絡,經營各自的社區關懷站,並與

95 96

512013, Vol.56, No.2

醫 事 廣 場

基層診所、社區藥局等合作,如新北市政府三重區健

康便利店、板橋區元氣網、永和區永健活力網、新店

區健康通路網等。這些都是臺灣社區醫療保健發展的

寶貴經驗,也得到國際間肯定。

3.以慢性疾病照護為模式 (chronic care model, CCM)(圖1)

慢性病的定義是指疾病的發生過程較緩慢,早

期甚至沒有症狀,而長期進展可導致器官衰竭或併發

症而死亡,臨床常見的例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

症、冠狀動脈心臟病、氣喘等,隨病程演變,病人常

會出現複雜的病理變化,通常也需要跨專科領域的照

護、長期固定的醫病互動關係以及病人本身日常生活

的自我照護,即「共同照護」成為提供慢性病人優質

醫療所不可欠缺的要素,目的是希望每一位慢性病人

都可以早期發現、妥善治療、長期追蹤、全面照護(6)。Wagner醫師提出的慢性疾病照護模式 (chronic care model),此模式的核心主角在於醫病雙方,醫療提供

者能否形成一個有準備(prepared)、前瞻的(proactive)照護團隊,及病人是否獲得充足資訊(informed)而能自

主(activated)管理,如此才有無障礙的互動而更具建設

性的協合決策(collaborative decision making)及發展出

以關係為基礎的治療同盟(therapeutic alliance)而使健

康結果(health outcome)較好(7-9)。此模式以系統改變為

前提,強調團隊照護及醫病協商,此模式亦可應用於

初級預防和健康行為改變 (10),更加強調社區資源與政

策的整合。

C C M模式歸納有效的慢性病照護必須包括以

下六大要素,包括: ( 1 ) 健康服務輸送系統設計

(delivery system design):以慢性病照護的3R:

登記( reg is t ra t ion)、追蹤( reca l l)和年度檢查

(review),為基本照護服務要求。規劃照護團隊的

組成與運作及照護管理的權責以達成有效的疾病管

理。(2) 社區資源與政策(community resources and policies):透過慢性病照護網的運作整合公部門、

醫療供給者和社區資源,並協調相關政策計畫的投

入。(3) 病人自我健康管理支持系統(self-management support):強調病人為中心,並整合足夠資源以提供

病人自我管理所需的健康知識、信心以及解決問題的

技能。(4) 決策支援(decision support):訂定證據基

礎的臨床指引,提供有效的繼續教育,鼓勵專科醫師

與一般科醫師的協同合作。(5) 臨床資訊系統(clinical information system):確保病人資訊的登錄、分享、

提醒、回饋、評量等功能。(6) 健康照護組織(health care organization):鼓勵系統性改變的轉型策略,從

上而下全員參與,提供品質管理與改善的參與誘因,

建立協同照護的共識。

此六大要素是促成醫療照護系統改變的關鍵。

Wagner 所謂的系統改變,其目標是以基層醫療為基

礎,進而分級醫療,乃至共同照護。此系統改變之目

標與現今台灣社區醫療的發展目標與推動改變的策略

亦有其一致性。從需求面產生的疾病防治與照護需

求,所需的系統改變,如CCM 模式所示,與完善社

區醫療的建立,殊途同歸。因此,在推動的策略上,

CCM模式的推動,本身所涵括的不僅是疾病管理和照

護品質提升計畫,更可作為一種醫療體系改變的策略(11)。

2005年9月,「彰化區域共同照護試辦計畫」正

式展開,目的是要建置社區為基礎的醫療衛生體系、

強化基層醫療服務、提供民眾周全連續性之醫療保健

服務,以及結合政府資源、基層醫療,與社區志工服

務,希望藉由建立社區健康照護支持網絡,其中三項

主軸服務為共同照護、疾病管理、資源整合。以該試

辦計畫糖尿病照護為例,首先由基層診所合作推動,

加上衛生部門提供醫師、護理師、營養師等多專業團

隊的資源,原本需在醫學中心享有的完整照護涵蓋範

圍已擴及到社區 (12)。然而,計畫推動兩年後,衛生署

研究發現:若要加強對慢性病人的照護,需先對醫師

進行持續教育以改變其長期養成的執業習慣,並且增

圖1 慢性疾病照護模式。

97 98

52 2013, Vol.56, No.2

醫 事 廣 場

加醫師照護慢性疾病的處理能力;健保方面則應提供

合理給付,以建立符合慢性病特性的照護模式;此

外,也需要中央及地方衛生機關加以支持與督導(13)。

4 .以人為中心的健康照護 -全人照護模式 ( p e r s o n -centered care model)

有鑑於醫療技術不斷革新,新世紀醫學教育及醫

療體系的改革,以實現安全、優質醫療為導向。在21世紀全人健康照護時代,基層醫師、個人醫師、一般

科醫師、全科醫師或家庭醫師之角色愈形重要。以人

為中心的健康照護是以醫病對等互動、夥伴關係和責

任分擔等臨床診療面向來考量,不同於傳統以疾病控

制、器官系統為中心之取向,且必須結合全民健保支

付制度的改善、醫學人文教育與社區照護體系改造之

設計,方能因應臺灣老化社會之需求,邁向全人的、

連續的、優質的健康照護(14)。

全人健康照護模式就是一種以病人為中心、家庭

為單位、社區為範疇,同時兼具生理、心理、社會面

的健康醫療照護,涵蓋一個人的生命週期,包含生、

老、病、死,以及其身體、心靈、情緒、社會等面

向;目的是希望讓社區民眾獲得周全性、協調性、持

續性、可近性及負責性的健康醫療服務,且著眼於以

個人為關注核心的健康管理,進行預防保健和民眾衛

教的工作,以維持個人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醫

療提供者也可有效的利用醫療資源,幫助病人學習自

我控制及病的方法,要做到這點,就必須正視以家庭

成員為關注的照護管理問題,有系統的建立起家庭和

個人的健康資料,才能有效地追蹤每一個家庭成員的

健康問題 (6)。全人健康照護模式亦強調預防醫學三段

五級的健康照護,家庭醫師不再只是單純治療者的角

色,更在乎的是提供預防保健服務,期能早期介入,

及早診治。家庭醫師可提供從初段第一級預防醫學促

進健康的衛生教育、定期體檢等,第二級特殊保護包

括實施預防注射、個人衛生衛教、預防意外事件等,

次段預防強調早期診斷與適當治療、疾病篩檢等,

乃至於第三段預防限制殘障、適當治療以遏止疾病的

惡化並避免進一步的併發和續發疾病、提供限制殘障

和避免死亡的設備,提供心理、生理和職能的復健以

及長期照護。家庭醫師擔負家庭會員在醫療上的代言

者角色,經由「疾病管理」、「個案管理」至「照護

管理」的階段推展,以共同照護門診做為基礎,主動

關心特定病人的健康,並逐步在社區中擴大照顧的範

圍,為建立社區健康照護網絡系統做準備。

在2 A 3 C的基礎上建構全人健康照護模式,包

含負責性(accountability)、可近性(accessibility)、持續性(continuity)、協調性(coordination)、周全性

(comprehensiveness)的照顧,其運作策略中,病人與

照護團隊的交互作用是在醫療體系、醫療服務及專業

技能者所形成的平臺上進行,以全人健康照護為中心

理念,由資源整合(中央地方公部門)、品質提升(各醫

學會與醫策會)及支付改善(健保局)來達成健康照護

支持網絡之建立,並期能提升民眾自我健康照護能力(6,14)。

臺灣基層保健醫療之演進

1.群體醫療執業 [全人]

1979-1981年在臺北縣澳底社區醫療保健實驗計

畫,是以偏遠地區衛生所保健站為據點,由臺大醫院

內科和一般科支援,進行衛生所業務改革,整合醫療

與保健之功能,延伸群體醫療的觀念,解決偏遠地區

醫療不足的問題,此一努力為全國醫療網籌建奠定基

礎。由於計畫成效良好,1983年7月,衛生署決定將此

計畫模式擴大為「群體醫療執業中心(以下簡稱群醫中

心)試辦計畫」,建立新型醫療保健單位,從一開始12所衛生所參與試辦,到1998年間共成立近170餘個群醫

中心 (15)。

爾後群醫中心為我國醫療網計畫重要業務之一,

對於解決民眾就醫可近性的問題頗為重要。衛生署推

動群醫中心計畫之初衷,係為了提升衛生所的醫療功

能、強化偏遠地區醫療資源、提升了就醫可近性、改

善全體國民健康。雖然計畫後來到一段落,但從中得

到很多經驗,例如家庭醫學的理念、衛生保健結合、

推動公共衛生教育等,成為後來發展社區醫療群的重

要基礎與理念(16)。

2.家庭醫師整合性照護制度–社區醫療群 [全人全家]

1999-2002年九二一震災後南投縣鹿谷鄉醫療衛生

重建工作,由臺大醫學院社區醫療研究群率領師生投

入災區,提出社區醫療群之構想,由當地基層醫師與

合作醫院組成,開始宣導民眾登記基層醫師做為家庭

醫師,繼之在雲林縣建立分校籌備工作中,於署立醫

院成立基層醫療聯合門診示範中心,展開基層醫師繼

97 98

532013, Vol.56, No.2

醫 事 廣 場

續教育,辦理健康家庭成員登記和開發健康資訊管理

系統,成為2003年推出整合性家庭醫師試辦計畫之先

驅工作(1)。 2003年衛生署通過推展社區醫療體系,中央健

康保險局隨後推動「家庭醫師整合性照護制度試辦計

畫」,社區醫療群組織架構,由基層醫師5至10人組

成「醫師團隊」的目標在於:(1)建立基層醫師相互間

的互動及合作機制,做為社區照護網絡的核心單位;

(2)便於診所在藥品器材採購及管理方面的合作;(3)營造環境讓基層醫師逐步由個別執業朝向聯合執業的

方向轉型。由「醫師團隊」與醫院組成醫療群的目標

在於:(1)消除診所與醫院之間的對立,建立社區醫院

基層醫師社區民眾二者之間的互信;(2)鼓勵醫院由封

閉式朝向開放或半開放式經營;(3)建立醫院與診所之

間的合作分工。為了達成這些目標,在醫師團隊與醫

院之間,應建立有效的協調機制,此一協調機制可以

由第三者(如衛生局、醫學院)或成立委員會(如推動委

員會)擔任。在工作方面,建立基層醫師與醫院合作的

「共同照護門診」以及建立以社區為範疇、家庭為單

位的「社區照護網絡」應列為重要的工作項目。該計

畫所強調的是:(1)成立社區醫療群:結合5-10位醫師

與社區醫院組成(101年度後修正為5家診所以上、合

作醫院的地區醫院不限家數),在社區提供民眾共同照

護;(2)建立家庭醫師制度:對民眾提供2A3C的照顧,

這也是該計畫的核心價值;(3)建立良好的社區資訊系

統:各診所間的資料分享需依賴良好的社區民眾健康

資訊系統(16)。

臺灣的社區醫療群是一種創新的整合方式,將國

家資源運用在水平整合上,在這體系內,每個人都享

用基本的健康照護權利,醫療群不只注重醫療層面,

還有許多的預防醫學及健康教育要求,若再結合了過

去的社區公衛群,將公領域、私領域進一步結合,真

的是將預防保健、殘障復健及長期照護適切融合,促

使基層醫療的各面向均衡發展,逐漸達成理想中具備

2A3C基層醫療照護(17)。

3.以人為中心、分級體系為基礎的健康照護–家庭責任

醫師制度 [全人全家全社區]

目前臺灣醫療體系所面臨的困境包含以下幾點:

人口老化衍生的醫療照顧需求與問題;健保給付制度

產生醫療浪費與醫療院所間惡性競爭;基層醫療萎

縮,醫療體系過度專科化;家庭醫師制度式微,民眾

無法獲得整體性、持續性及方便性的醫療保健服務;

醫療以治療為主,忽略預防性醫療服務;醫療單位間

缺乏合作,轉診制度難以落實;醫療與民眾需求產生

差距,社區發展與醫療系統未能發生互動與溝通等。

2011年1月26日,由總統公告之二代健保法第44條提

到:「保險人為促進預防醫學、落實轉診制度,並

提升醫療品質與醫病關係,應訂定家庭責任醫師制

度。」值此時機,為了促進預防醫學、落實轉診制

度,並提升醫療品質與醫病關係,創造臺灣更完善的

醫療與就醫環境,我們提出了臺灣「三全健康照護模

式」(community comprehensive care model, 3 “C"

圖2 臺灣三全健康照護模式藍圖。

99 100

54 2013, Vol.56, No.2

醫 事 廣 場

Model)。圖2為臺灣三全健康照護模式藍圖,以未來二代

健保即將實施的「家庭責任醫師」制度為核心,需要

醫療體系再次整合轉型,希望未來所有基層醫師皆需

有家庭醫學的訓練,對家庭有責任、提供全人全家全

社區的2A3C照護;除醫院層級與基層診所外,也需

同時整合社區健康支持網絡,將社區資源、志工一併

納入;此外,亦要政府單位支持從中協調各項資源分

配;最後,不可忽略民眾的健康教育,使其對自我的

健康負責。家庭醫師擔負社區民眾的代言者角色,經

由「預防保健服務」(健康促進、疫苗接種、疾病篩檢

等公共衛生業務)、「疾病管理」(論質計酬)、「個案

管理」(論質計酬)至「照護管理」(長期照護、老人照

護)的階段推展,以共同照護門診做為基礎,主動關

心特定病人的健康,並逐步在社區中擴大照顧的範圍

為全體社區民眾,為建立社區健康照護網絡系統做準

備。為了達成這樣的目標,需要社區民眾、家庭責任

醫師、各級醫院一起動起來,藉由臨床資訊系統之提

升、病人自我照顧技巧之學習等,以促進在健康系統

與社區之整合,最後達到完善的社區持續照護體系。

值得注意的是,整個照護體系並非病人圍繞著醫院,

而是整個健康照護組織以病人為中心,由慢性病個案

管理模式延伸為持續性照護,朝社區醫療資源整合的

方式建構。這需要個人家庭、責任醫師、制度面皆對

健康議題「有感」,瞭解是各人切身需要,是社會責

任、是長遠國家政策,並有體制與政策面支持,逐步

依二代健保施行實務面修訂法律,並保障醫師應有的

社會價值與給付。

國外的系統性文獻彙整指出,醫療體系成功整

合之十項要素包括:1.機構合作提供連續性整合式的

照護;2.病人參與,以病人為中心;3.同地理區機構

共同參與,提高就醫可近性並減少重複就醫導致的

浪費;4.跨專業團隊提供符合臨床實證醫學指引的照

護;5.依據結果面報告之績效管理;6.有效率的整合健

康資訊系統管理平台;7.優質領導與組織文化;8.各專科醫師的功能協調;9.促進整合協調的組織架構;

10.資源有效配置 (18)。與台灣地區所要發展的三全健

康照護模式體系不謀而合。在發展社區健康照護模式

時,如何測量醫療體系成功整合,也是未來實施家庭

醫師責任制度時應該思考的,特別強調協調性的照護

(coordination of care),藉此可提供照護品質提升後

所產生的給付誘因,也可藉此適時修正制度設計之缺

失,畢竟每個國家的醫療法律、保險制度、專科醫師

分布、健康照護政策議題優先順序不同等都需要加以

考量(19)。

回顧過去,臺灣三全健康照護模式可以持續達

成以社區為導向、在地化、持續性以及以人為中心的

照護邁入下一里程碑,並重視醫療品質與健康結果,

進而節省醫療浪費,健全健保財務,逐步達成二代健

保法的家庭責任醫師制度,並提升民眾健康,達成醫

界、政府、民眾三贏的局面。

致謝:

本文完成感謝臺大醫學院全人全家全社區照護

推展執行辦公室助理陳佳宜小姐的行政協助及資料蒐

集。

參考資料

1.梁繼權、陳慶餘:社區醫學訓練概論。出自陳慶餘主編,

社區醫學訓練手冊(上)。初版。台北:財團法人醫院評鑑

暨醫療品質策進會,2009。

2.詹其峰、劉文俊、陳慶餘:社區導向之基層醫療。出自陳

慶餘主編,社區醫學訓練手冊(上)。初版。台北:財團法

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2009。

3.謝 博 生 : 特 輯 : 社 區 健 康 營 造 - 緒 言 。 台 灣 醫 學

2001;5:180-181。

4.洪德仁:健康社區的營造。JHealthcQ2008;2:19-23。

5.洪德仁:社區營造—社區老人關懷與照顧。出自戴寶村總

編輯:看見北投營造幸福2000~2010系列二永續健康。台

北:北投文化基金會,2011。

6.謝博生:健康藍圖。台北市: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

質策進會,2006。

7.余儀呈:慢性病個案管理。出自陳慶餘主編,社區醫學訓

練手冊(上)。初版。台北:財團法人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

策進會,2009。

8.WagnerEH:Chronicdiseasemanagement:whatwill it

take to improvecare forchronic illness?EffClinPract

1998;1:2-4.

9.WagnerEH,AustinBT,DavisC:HindmarshM,Schaefer

J,BonomiA: Improvingchronic illnesscare: translating

evidenceintoaction.HealthAffair2001;20:64-78.

99 100

552013, Vol.56, No.2

醫 事 廣 場

10. GlasgowRE,OrleansCT,Wagner EH,et al.: Does

thechroniccaremodel servealsoasa template for

improvingprevention?MilbankQ2001;79:579-612.

11. 葉彥伯:95年度及96年度區域共同照護計畫—彰化縣共

同照護試辦計畫,2005。

12. 廖慧娟:資源整合成就區域共同照護。醫療品質雜誌

2007;1:38-42。

13. 陳慶餘:實踐二代健保醫療品質提升之模式建構計畫研

究總報告。行政院衛生署九十五年度委託研究計畫,

2007。

14. 王惠民、黃馨葆、陳慶餘:以人為本的健康藍圖。台灣

家庭醫學醫學會:台灣整合式健康照護的未來與建言。

台北市: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2011。

15. 楊長興、陳怡君、莊漢宗、鍾信成、黃昱瞳:群體醫療

執業中心開辦對民眾健康影響評估—台東縣的實證分

析。澄清醫護管理雜誌2007;3:37-43。

16. 邱泰源:台灣社區醫療發展與家庭醫學教育。出自陳慶

餘主編,社區醫學訓練手冊(下)。初版。台北:財團法人

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2009。

17. 邱泰源等:家庭醫師整合性照護計畫成效實證回顧暨政

策建言書。台北市: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2010。

18. SuterE,OelkeND,AdairCE,etal.:Tenkeyprinciples

for successful health systems integration.HealthcQ

2009;13:16-23.

19. Strandberg-LarsenM:Measuring integrated care-

an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study. DanMedBull

2011;58:1-22.

101 102

56 2013, Vol.56, No.2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