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棂上道尽千古事 -...

Post on 10-Feb-2020

1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摄影部:88216583 理论评论部:88216530 总编室:88216352时政新闻部:88216120 经济社会部:88216223 科教文卫部:88216529 体育专副刊部:88215983

品 www.xiancn.com88 责编肖雪视觉编辑张淼组版诚安校对青儿

投稿地址:西安市南二环太白立交东南角《西安日报》体育专副刊部 肖雪 收

邮 编 : 710068邮 箱 : 271077597@qq.com

本版部分图片源自网络,请作者与编辑联系,以便奉上稿酬。

2017年12月16日 星期六

○陈喜炜 文/图

陕西民间剪纸的题材内容主要分为花草、动物、人物三大类,这三大类都有着广泛的民俗应用。在人物题材中,戏曲人物窗花是剪纸艺术中很特别的一类,其构成因素是多方面的,也较多地受到关中地域文化的影响。

比如陕北传统的人物剪纸多带有特

殊意味,如抓髻娃娃、拉手娃娃、祈雨娃娃等,虽为娃娃造型但多代表着神性。以往陕北民间忌讳“剪”人、“贴”人,认为十几厘米大的人物剪纸贴在窗格中对家人不利。但近几十年来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部分剪纸巧手创作了一些陕北风土人情内容的人物剪纸,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关中自古帝王都,文化发达、经济富

庶,书香世家辈出,其古雅的文人格调,很自然地与百姓的农耕生活融合起来,因而也创作出不同于陕北剪纸的内容题材,如才子佳人、王侯将相、耕读渔樵、琴棋书画、文房四宝等,形成了地域广泛、形式多样的关中戏曲人物剪纸。从总体上说,关中戏曲人物剪纸可分为三种典型样式。

首先是以传统的花草动物等基本技法为图式创作的人物剪纸,这种剪纸的造型多带有几分童趣,人物比例上更稚拙有趣。艺人们在剪纸的纹样符号上传承了花草动物的表现技法,大量使用生生点、打牙牙、月牙纹、太阳纹、折剪等技法。虽然类似传统剪纸符号使用的很多,但艺人们在人物装饰的处理上还是借鉴了很多戏曲人物服饰元素,如女人的花冠、云肩,桌子与烛台等。

其次是以传统皮影戏为图式创作的人物剪纸,其造型多借鉴皮影戏的形态和动感,别具特色。关中形式多样、高度发展的皮影造型,成为窗花剪纸的特殊借鉴样板。剪纸因吸收皮影的某些造型程式而大为丰富,成为民间剪纸中风格独具的一派。皮影风格剪纸大多是从事设计皮影的工匠来绘制大样,剪纸艺人在此基础上剪刻而成。其中一部分属于单色剪纸,是以红纸、黑纸等单色纸剪成,制作起来比较简便快捷,使用范围较广。还有一种是周至路氏家族传承的点染戏文人物,人物多为 7-9厘米高,格外精巧。其上色办法也更接近于皮影戏的染色,讲究“三分剪,七分染。先染淡,后染重,界线勾清才好看,中间再染手和脸。”这种剪纸技艺保留了皮影的部分动态,是旧时大户人家一种“高品质”戏文剪纸。

第三种是以舞台戏曲为图式,模仿戏曲中的服饰衣纹、器物道具、动态程式所制作的戏文人物剪纸。如合阳的纸塑剪纸,借鉴当地提线木偶戏的效果,当地俗称“出花”,意为凸出纸面,是一种半浮雕式的剪纸。纸塑剪纸采用

立体加平面的制作方式,先局部剪制,然后相互叠压、粘贴,随后再局部绘制,其制作过程常常是多种材料的综合使用过程。如合阳剪纸艺人秦牡丹制作的穆桂英,头部用白绸包裹棉花与麦粒制成,麦粒用于塑造鼻梁,毛笔描画五官,品色渲染脸颊,衣服用印花纸剪成,水袖用褶皱纸剪成,发带用蜡光纸剪成,头帽用金银箔装饰,翎子用鸡毛表现,十多厘米高的一个人物制作常常要费时 2个多小时。

凡擅于剪戏曲人物的巧手艺人,不仅看戏,而且懂戏。长期以来,他们观察角色形象,体验各种人物扮相和动作程式,从微妙的姿态变化中体察出角色的内心活动,再把这些充分展现在他们的窗花剪纸作品之中,在方寸之间完成对戏曲人物的平面化浓缩。关中民间剪纸艺人传下来的戏文剪纸不仅剧目繁多,而且常常成套成组。

贴戏文剪纸时还讲究根据不同的用途来选择设计窗格上的内容,比如结婚过年各不相同,还要因人因地进行选材,按居室主人的年龄、身份、喜好确定窗花、纸塑内容。常见的如结婚时剪贴《花厅相会》《周仁回府》《渔家乐》等爱情方面的故事内容;老人居住的房子以匡扶正义、抨击邪恶等戏文内容为主,如《斩黄袍》《赵氏孤儿》等;有孩子的媳妇,窗花多贴《三娘教子》《王祥卧冰》等戏文剪纸;男孩居住的房中,以表现古代英雄人物或古人刻苦学习的戏文故事内容为主;闺女房中的窗花则以花草为主。在大荔、合阳、澄县等地,贴戏文窗花也有忌讳,一般陈姓人家忌贴《铡美案》,赵姓人家忌贴《八义图》,老人房子忌贴表现爱情故事的戏文。

戏文人物剪纸所表现的内容以传统剧目中群众喜闻乐见的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居多,用传统的儒家伦理对人们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这是高台教化的另一种展示形式,也是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祁河

12月10日,远在北京的儿子从网上给订了张电影票——《芳华》,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起初是眼圈发红,最后是双行热泪。观影的人不多,以年轻人居多,像我这样的“50后”仅有四五个,他们大约与我的心境一样,不停擦拭眼角,将思绪带回那个难忘的时代。

《芳华》根据著名作家严歌苓的小说改编,虽说没看过原著,但影片中部队文工团的年代、人物、场景,包括穿着、标语、画像却似曾相识。故事围绕着善良淳朴、乐于助人的“活雷锋”刘峰与纯真胆怯的“受气包”何小萍展开,在萧穗子的讲述中娓娓道来。飞扬跋扈的高干子弟郝淑雯、美貌自负的林丁丁,还有美丽活泼的小芭蕾、卓玛,和同样也是高干子弟但十分低调的小号手陈灿一一登场,与刘峰和何小萍展开情感纠葛。影片展示了文工团历经几番风雨、最终解散的过程,以此揭示出人性的光芒与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世态炎凉,从而唤起观众对青春美好的回忆与人生道路的反思。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军营特别是文艺兵的生活是令我们那一代向往的。想象中文工团里有优美的舞姿、甜美的歌喉、悠扬的手风琴、嘹亮的小号,还有洗衣冲凉大集体的喧闹和大食堂吃饺子的惬意,虽然也有些年轻人间的猜忌、价值观的碰撞,但一切是多么的美好。

而片中的矛盾冲突也急转而下,两位主角的厄运开始了。刘峰对林丁丁表达了主角的爱慕,这让暗恋刘峰的何小萍心灰意冷,甚至装病不愿意演出。两个人分别被当成有严重的思想作风问题,从安逸的文工团下放,一个去了边远的山沟伐木,一个去了野战医院做护士。在惨烈的战场上,他们一个负伤失去了右臂,一个伤心至极精神错乱。其中刘峰冒死从泥沼中救出战友,和何小萍抢救伤员、与被烧得面目全非的16岁小战士对话的场面,让人紧张憋屈得透不过气来。虽然他俩都成为了英雄,但后来又不得不为生计奔波,甚至遭受欺凌,从而为整部影片笼罩上了悲情色彩。

更让人唏嘘的是文工团最后的演出——何小萍穿着病号服六神无主地在台下接受慰问。随着“蒙山高,沂水长”优美的曲调,昔日的美好终于唤醒了何小萍的记忆,使她情不自禁地随着熟悉的旋律,独自来到空旷的室外翩翩起舞。笔者十分钦佩冯小刚对音乐画面的调度,使《草原女民兵》《洗衣歌》《绣金匾》《送别》《英雄赞歌》等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歌曲,为《芳华》青春的演绎增色不少。尤其是影片最后的插曲《绒花》,让两个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刘峰和何小萍又走到一起,依靠在昔日野战医院——如今火车站的长椅上。

“虽然他们从未结婚,却待人温和,彼此相偎一生。”萧穗子的画外音与凄美的歌声,引发观众内心的吟唱:世上有朵美丽的花啊,那是青春吐芳华。铮铮硬骨绽花开,粒粒鲜血染红它……

芳华逝去关中戏曲人物剪纸—

窗棂上道尽千古事

戏里戏外

○文远 文/图

购茶,茶店店员珍珍给我沏了杯新到的毛尖。入口,满嘴清香。正享受间,不经意抬头一瞥,发现茶展柜上有一款饼形茶,包装简单素雅,白色的纸中间棕色,上书繁体的“养心”二字。本以为是普洱,取下来看却是福鼎白茶老寿眉。这一下引起了我的兴趣,以前只知道安吉白茶,倒是第一次看到饼形白茶,忙迫不及待地请珍珍泡上品品。她用茶刀撬了一块,放入盖碗,加热水,稍候揭盖,一股若有若无的中药味扑鼻而来,茶汤喝下醇厚中带有清凉,像凉茶,甚是舒服。而茶汤的颜色随着喝的次数而变化,初倒茶盅里色泽浅淡,随着一次次地加水逐渐加深,味道一直保持着初入口时的感觉,竟无甚改变。

珍珍边为我沏茶,边介绍此茶。老寿眉生长在福建福鼎的太姥山,从采摘到成饼都是纯天然无添加的。采

摘后放在太阳下自然萎凋,然后蒸压成饼,待其干燥后再入库存放。其性清凉,消热降火,消暑解毒。清代周亮工的《闽小记》载:“白毫银针,产太姥山鸿雪洞,其性寒凉,功同犀角,是治麻疹之圣药。”据研究,相比其他茶类,白茶的自由基含量最低,黄酮含量最高,氨基酸含量平均值高于其他茶类,有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等功效。因此民间有福鼎白茶“三年茶,七年药”之说,它也像普洱一样越放越有价值。难怪这老寿眉刚一揭盖就有中药味,原来如此。珍珍继续给我讲了太姥山与白茶的传说,权当佐茶小点。

传说,太姥山古名才山,尧帝时有一老母在此居住,以种兰为业,为人乐善好施,还曾将所种绿雪芽茶作为治疗麻疹的圣药,救活很多小孩。当地人感恩戴德,把她奉为神明,称她为太母,这座山也因此名为太母山。到汉武帝时,派遣东方朔到各地授封天下名山,于是太母山被封为天下三十六

名山之首,并正式改名为太姥山。现在福鼎太姥山还留有相传是太姥娘娘手植的福鼎大白茶原始母树——绿雪芽古茶树,以及太姥娘娘发现绿雪芽的山洞和浇灌绿雪芽的丹井。距今150 多年前,柏柳乡竹栏头村陈焕把此茶移植家中,繁育了福鼎大白茶。老寿眉则是用茶芽叶制成的毛茶,所以称为“小白”,以区别于福鼎大白茶、政和大白茶茶树芽叶制成的“大白”毛茶。

没想到一饼寿眉竟有这么多故事。看得出,给它取名字的人煞费苦心,否则也就没有这如此贴合茶性、又有内涵的

“老寿眉”了。推茶及人,其实我们又何尝不如是?有的人就如老寿眉,醇厚清凉,变化的只是知识阅历的丰富,好似茶汤颜色的逐渐变深。不再用那些幼稚的行为证明自己,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事情上,而是努力工作,给自己充电,旅行阅读,陪伴家人,以此养心。我愿像陈年老寿眉,慢慢沉淀,慢慢养心。

养心“老寿眉”禅茶清音

电影《芳华》剧照。

○马小江

在我临潼的老家里,珍藏着一台“红灯牌”半导体收音机,提起它,至今让我难以忘怀。

那是一九八零年秋季的一个午后,父亲为了活跃家里的气氛,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让我大哥用自行车载着二哥,去当时的高陵县张卜公社国营商店,为家里添置一台收音机。

自从大哥他们出发后,我们一家人便在兴奋中耐心等待,那种心情就好比结婚时新郎在家里等待新娘子一样。天快黑的时候,只见大哥推着自行车,二哥跟在后面,怀里抱着收音机匆匆进了家门。隔壁王大叔看着二哥怀里抱得紧紧的收音机,面带笑容,投来羡慕的目光。

从此,我们家里就热闹起来了,一台小小的收音机伴随着农村人的生活节奏,度过了一年又一年。国家的各项大政方针,国际局势的风云变幻,这一切的一切,都是通过这台收音机来获取的。不管严寒酷暑,无论春夏秋冬,每天晚上,我们一家人都围坐在一起,手里干着农活儿,耳朵里聆听着收音机里那时而清脆悦耳、时而抑扬顿挫的声音,实在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人常说:众口难调。各人的喜好不同,大人与小娃们的心理有异,但在我们这个充满民主气氛的家庭里,这都不是事儿。譬如说,秋季晚上剥玉米、择棉花时,我们这些孩子跟着大人听他们喜欢的节目,到了白天,大人又把选择权让给孩子们。因此,每天下午饭后,收听葛兰老师主持的《小喇叭》《星星火炬》,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慢慢地,我们长大了,学会了欣赏音乐,每天的《广播歌选》《轻歌妙曲》和《每周一歌》,都给生活带来了无限乐趣。上了初中,我们又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一到寒暑假,收音机就成了我和二哥最好的伙伴。每天中午十二点准时收听小说连播节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蛙女》《杨家将》

《岳飞传》,还有后来的《人生》和《平凡的世界》等等,都是我们一本一本“听”完的。这些文学作品让我们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帮助我们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而且还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

一台小小的收音机,在那个娱乐设施贫乏的年代,给农村的孩子带来了无限的欢乐,陪伴我们一步步长大。

家里那台收音机

三秦记忆

每周头条

福鼎老寿眉。

福鼎老寿眉,茶汤的颜色会随着加水逐渐加深。

○兰州金圣 文/图

《老子》有言: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礼记·聘义》有言:廉而不刿,义也。廉,稜也;刿,伤也。人存高义,方正,有原则,有棱角不害及他人,乃玉之品德。君子比德于玉是也。玉有残口而不刿,不伤人,多为古人书中记述,若非亲自把物,以手摩挲锋口,信乎?瓷器、琉璃、石头等物若有残损,其茬口必利刃伤人。惟玉虽有残损,内在呈现却性情温缊,纯绵宽厚,终不肯伤及他人。

图中物件乃齐家壁环之器制作失手之残件,断茬如新,任凭把摩,无伤肌肤之虞。廉而不刿,自始以为然,深信之,亦感叹古人万物之中不可思议之发见。玩家不甚待见,市场无价可沽,因其可证“廉而不刿”,故而珍爱有加。

图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齐家文化玉质壁环残件。

淘宝故事 廉而不刿

《西游记·三打白骨精》 合阳 秦牡丹 作

《三娘教子》 周至 尚雪莲 作

《白蛇传·祭塔》

《白蛇传·游湖借伞》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