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 國立臺灣大學...389 伍.工學院伍...

4
389 伍.工學院 八‧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1982年春,臺大工學院舊館開了一個側門, 土木系茅聲熹教授題了一幅門聯相贈,右聯「綠 圃庭前無名山」,左聯「紅樓院後有奇人」,橫 批「山中傳奇」。這個被稱為有奇人的地方就是 城鄉所的前身一都市計劃研究室。1976年秋,土 木工程研究所成立交通工程乙組(都市計劃研究 室)正式招生。1988年夏,獲准獨立所成,取名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發展物色如下: 專業的通才教育 本所招收專業背景多樣化的學生,藉此因應 都市多元化的實際現象,以及規劃設計強調多元 價值整合的發展之特性,並藉由多元教育培養具 有知識深度、廣度、專業技術能力、敏銳之社會 意識與責任感的「專業通才」。 以實質空間規劃設計為基礎的政策分析 臺灣經歷了經濟自由化、政治民主化的過 程,使得建築與城鄉學域成為市民社會力量的展 現與國家政策決策的互動場域之一,表現一般人 民對日常生活空間品質改善的期望與價值,影響 了國家發展政策的制定方向,直接參與政策的改 變。 學習且經驗以建立批判反省的精神 強調在學習過程中與社會現實環境互動的重 要性。課程的安排不依循注重環境形式操形的舊 規,轉而凸顯環境形式之社會、文化意識的重要 性。強調具備工程實務以外的社會、文化面的認 知及行動力,並促使理論與實踐並重。 跨國、跨校、跨學門的教研合作及交流 本所積極推動跨國、跨校、跨學門的教研合 作,透過學術資源的全球化聯結,提升本學域在 國際學術研究的競爭力。 專任教師:13兼任教師:8博士學位:19碩士學位:2他:0教授兼所長 黃麗玲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工學博士 名譽教授 王鴻楷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都市計劃學博士 教授 夏鑄九 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建築博士 林建元 美國華盛頓大學交通工程博士 林峰田 美國西北大學電子計算機科學博士 陳亮全 日本早稻田大學工學博士

Upload: others

Post on 31-Dec-2019

3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八‧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 國立臺灣大學...389 伍.工學院伍 八‧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簡 介 1982年春,臺大工學院舊館開了一個側門,土木系茅聲熹教授題了一幅門聯相贈,右聯「綠

389

伍伍.工學院

八‧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簡 介

1982年春,臺大工學院舊館開了一個側門,

土木系茅聲熹教授題了一幅門聯相贈,右聯「綠

圃庭前無名山」,左聯「紅樓院後有奇人」,橫

批「山中傳奇」。這個被稱為有奇人的地方就是

城鄉所的前身一都市計劃研究室。1976年秋,土

木工程研究所成立交通工程乙組(都市計劃研究

室)正式招生。1988年夏,獲准獨立所成,取名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發展物色如下:

專業的通才教育

本所招收專業背景多樣化的學生,藉此因應

都市多元化的實際現象,以及規劃設計強調多元

價值整合的發展之特性,並藉由多元教育培養具

有知識深度、廣度、專業技術能力、敏銳之社會

意識與責任感的「專業通才」。

以實質空間規劃設計為基礎的政策分析

臺灣經歷了經濟自由化、政治民主化的過

程,使得建築與城鄉學域成為市民社會力量的展

現與國家政策決策的互動場域之一,表現一般人

民對日常生活空間品質改善的期望與價值,影響

了國家發展政策的制定方向,直接參與政策的改

變。

學習且經驗以建立批判反省的精神

強調在學習過程中與社會現實環境互動的重

要性。課程的安排不依循注重環境形式操形的舊

規,轉而凸顯環境形式之社會、文化意識的重要

性。強調具備工程實務以外的社會、文化面的認

知及行動力,並促使理論與實踐並重。

跨國、跨校、跨學門的教研合作及交流

本所積極推動跨國、跨校、跨學門的教研合

作,透過學術資源的全球化聯結,提升本學域在

國際學術研究的競爭力。

師 資

專任教師:13人

兼任教師:8人

博士學位:19人

碩士學位:2人

其  他:0人

教授兼所長

黃麗玲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工學博士

名譽教授

王鴻楷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都市計劃學博士

教授

夏鑄九 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建築博士

林建元 美國華盛頓大學交通工程博士

林峰田 美國西北大學電子計算機科學博士

陳亮全 日本早稻田大學工學博士

Page 2: 八‧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 國立臺灣大學...389 伍.工學院伍 八‧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簡 介 1982年春,臺大工學院舊館開了一個側門,土木系茅聲熹教授題了一幅門聯相贈,右聯「綠

390

伍.工學院國立臺灣大學概況

2010~2011

彭信坤 美國賓夕法尼大學區域科學博士

副教授

畢恆達 美國紐約市立大學環境心理學博士

張聖琳  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景觀及環境規劃學

博士

康旻杰 美國華盛頓大學都市設計暨規劃博士

王志弘 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工學博士

江瑞祥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土木暨環境工程學博士

黃蘭翔 日本京都大學建築學科博士

助理教授

陳良治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都市及區域規

劃博士

客座教授

延藤安弘 日本京都大學建築學博士

兼任教師

華昌宜 美國哈佛大學都市及區域計畫博士

劉可強 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建築學博士

楊重信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區域科學博士

徐裕健 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博士

許坤榮 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博士

邱啟新 美國紐約市立大學環境心理學博士

陳育貞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工學碩士

慕思勉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工學碩士

教學研究設備

本所於民國77年8月成立,現有圖書設備,

除承襲本所前身「土木工程學研究所都市計劃研

究室」及工學院圖書館有關環境規劃與設計之規

劃報告,並繼續增添充實相關教學研究之圖書資

料。

教學計畫

我們強調「專業的通才教育,課程之安排,

以提供學生環境規劃與設計相關專業之核心知識

及技術為目的。」課程以實習課為重心,使學生

有整合多種知識及實務經驗的機會;再加上有關

環境規劃與設計之「歷史及理論」、「分析與綜

合」、「實施及管理」與比較專精的「專業課

程」,期形成一種完整而彈性的結構。「專業課

程」供學生就個人及專業發展及計畫選習,其他

課程則共同形成依專業必須的知識與技術基礎。

碩士班學生畢業學分要求:需修習至少39學

分,包括必修實習18學分及選修21學分,選修學

分指演講課 (不包括外國語及6學分之碩士論文)。

博士班畢業學分要求:需修習至少24學分(不包括

外國語及6學分之博士論文)。本系所教師開授課

程名稱如下:

夏鑄九: 研究方法:都市史與規劃史、初期研究計

劃研討上、都市社會學、建築導論、研

究方法建築史與建築批評、初期研究計

劃研討下。

陳亮全: 住宅與居住環境規劃、城鄉災害防救專

題、環境規劃設計實習二A、環境規劃設

計實習一下、城鄉安全與防災。

林建元: 都市再生專題、土地開發與管理。

林峰田: 地理資訊系統。

彭信坤: 都市經濟學。

畢恆達: 人與環境關係導論、研究方法、質性研

究、論文寫作。

張聖琳: 環境規劃設計實習三A、地景與認同:跨

越世界文化的地方營造、環境規劃設計

Page 3: 八‧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 國立臺灣大學...389 伍.工學院伍 八‧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簡 介 1982年春,臺大工學院舊館開了一個側門,土木系茅聲熹教授題了一幅門聯相贈,右聯「綠

391

實習一下、新鄉村與市民農業二。

康旻杰: 環境規劃設計實習一上、藝術介入...、

環境規劃設計實習二 B、都市設計。

王志弘: 空間的政治經濟學、規劃與設計史、自

然與城市、空間的社會分析。

黃蘭翔: 韓國建築史導論、臺灣的「日式住

宅」、日本近代建築史與臺灣研究。

江瑞祥: 都市發展政治學專題。

黃麗玲: 亞洲城市的全球化、宜居城市研究專

題、環境規劃設計實習一下、社會住宅

研究專題。

陳良治: 環境規劃設計實習一上、都市及區域經

濟發展概論、新興工業化國家區域經濟

發展、區域研究方法。

延藤安弘: 環境規劃設計實習五。

楊重信: 都市之功能與結構。

徐裕健: 古蹟保存的理論與實踐

許坤榮: 建築構造與施工。

邱啟新: 建築計畫書與設計準則。

陳育貞: 環境規劃設計實習一上。

幕思勉: 初等環境與建築設計一、初等環境與建

築設計二。

研究與發展

研究

林建元:工商園區與國土發展研究室

從事有關產業發展與工業區開發、地理資訊系統

與決策支援系統、開發許可制與環境衝突管理、

空間資訊化等研究。

林峰田:電腦輔助規劃設計研討群

將電腦技術、資訊理論和規劃設計理論加

以結合是我們努力的目標。從技術面而言,我們

運用了地理資訊系統、輔助建築系統、網際網

路、視覺模擬、虛擬實境、專家系統、決策支

援系統、案例式規劃設計等各種工具。從應用面

來看,近幾年來我們的研究焦點涵蓋了城鄉規劃

和建築設計,主要有:縣市綜合發展計劃資訊系

統、防災資訊系統、都市計畫道路路網檢討評估

系統、規劃資訊網站、資訊都市、社區網站、設

計推理、法規視覺化。這是一個蓬勃發展的新領

域,歡迎有志的同好一起來進行研究與發展。

夏鑄九:都市政策研究室

在1997年由學生提案自主成立之研究室,

以我們所居住的台北都會區為研究對象,透過學

術、規劃與運動的實際行動,摸索在當前的台灣

社會中一個專業社會實踐的新方式。目前正規劃

進行通訊出版、政策體檢研究,建立台北研究資

料庫。

畢恆達:性別與空間研究室

從事有關性別與環境之研究,定期出版「性

別與空間研究室通訊」。

八‧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Page 4: 八‧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 國立臺灣大學...389 伍.工學院伍 八‧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簡 介 1982年春,臺大工學院舊館開了一個側門,土木系茅聲熹教授題了一幅門聯相贈,右聯「綠

392

伍.工學院國立臺灣大學概況

2010~2011

陳亮全:環境與災害研究室

大規模災害及其防救是近年快速擴大的研究

領域;相對於過去多數研究集中於工程與科技方

面,本研究室則著重於人文方面的議題,尤其有

關各層級災害防救體系之建構與實踐、社區防災

與防災社區,以及都市防災規劃等,為現階段的

重點研究議題。

劉可強:社區規劃與設計

透過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工作團隊,

進行社區環境改善之研究與實踐。

黃麗玲:全球化城市研究中心

有鑑於亞洲城市,尤其是台灣與東南亞區域

在人才、資金、文化與社會意識上越趨緊密的互

動與整合,本所於2008年3月成立全球化城市研

究中心,以提升對於區域城市動力的理解。本研

究中心的研究主題包括:(1)鉅型城市區域的崛

起以及都市變遷(2)城市結構對於都市宜居性的

影響(3)市民社會對於都市變遷的反應(4)政

府創新政策與城市區域的治理(5)亞洲城市的區

域性互動的模式與動力

張聖琳:新鄉村研究中心

本中心研究、推廣對生態環境敏感及社會文

化多元的新鄉村營造模型,致力於累積兩岸及全

球鄉村成功的綠色經驗。并透過規劃與設計的專

業實踐,平衡城鄉之間的生態、社會文化與經濟

的互動。

未來發展

在經濟快速成長而相關專業間又缺乏共識與

溝通的台灣地區,本所堅持「專業的通才教育」

是必須的。規劃與設計是一門須應用到多領域知

識,從事使用者與空間關係之分析與綜合工作,

強調多元價值的整合與發展及社會實踐的責任與

意義,故我們的教學目標在於訓練學生,使之能

夠具備:

1. 對於人與環境之互動關係的敏銳觀察力。

2. 人際間各種口語、文字及視覺媒體的表達溝

通能力。

3. 對於影響計劃實施的政治力量與過程的分析

能力。

資訊交流

設所時間:民國77年

所  長:黃麗玲副教授

電  話:(02)33665855

傳  真:(02)23638127

網  址:http://www.bp.ntu.edu.tw

電子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