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1 責任編輯:尉瑋 版面設計:謝錦輝 探尋父輩的青春和秘密往...

1
2017 2017 3 3 13 13 星期一 星期一 A31 責任編輯:尉瑋 版面設計:謝錦輝 本版「書評」欄目開放投稿,字數以1,300~1,500為宜,請勿一稿多投。如獲刊登,將致薄酬。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徵稿啟事 書介 圖文:草草 失控的歐元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經濟學大師史迪格里茲最新 力作。 他分析歐洲央行的 盲點,說明為什麼撙節措施 造成歐洲無止境的經濟停 滯,並且提出三條可能的出 路。這本書的分析不僅對於 歐元的實驗很重要,它也提 供了更全面的省思。過去四 十年來,新自由主義的意識 形態左右了全世界的經濟計劃。它主導了「華盛頓共 識」而使拉丁美洲失去了幾十年的發展;它也主導了 政策的結構性調整,使得非洲失去了四分之一個世 紀。他們在美國做實驗,使得成長趨緩,而所有成長 的果實只是造成貧富差距的擴大。歐元區的設計也是 在這個框架下的產物,它的經濟停滯只是整個世界的 縮影。 作者:約瑟夫.尤金.史迪格里茲 譯者:葉咨佑 出版:商周出版 赫德傳 赫德爵士這位愛爾蘭人 自 1863 年 起 , 直 至 1911 年他辭世止,擔任大清海關 總稅務司一職接近半世紀。 他在中國的事業歷程,堪稱 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他主 理海關機器,創設大清郵 政,在中國沿海建立燈塔制 度;他代表中國採購英國戰 船,為現代中國海軍奠下基 礎;他參與結束中法戰爭 (1884 至 1885 年)和約的談判,為消弭戰禍作出貢 獻……作者馬克.奧尼爾廣泛搜集中英史料,把赫德 這位性格豐富的人物引人入勝的一生,娓娓道來。 作者:馬克.奧尼爾 譯者:程翰 出版:三聯書店(香港) 猜火車 2:春宮電影 經典小說《猜火車》續 集。十年後,《猜火車》的 四個主角重新聚首在小鎮雷 斯: 變態男經歷過一次以 失敗收場的婚姻後,打算拍 A 片來大撈一票。 卑比因 為過失殺人入獄三年後終獲 假釋,但是依然不改其性, 成天想着要如何報復捲款潛 逃的懶蛋和不時寄同性戀刊 物到獄中給他的匿名者;而 屎霸,正為婚姻問題與毒癮困擾。 有一天晚上,變 態男在 Pub 遇到一個剛從荷蘭表演回來的 DJ,閒聊 一陣後發現:原來老友懶蛋捲款潛逃後,居然在阿姆 斯特丹開了間夜店,而且好像混得還不錯! 這時 候,變態男開始想着要怎樣從懶蛋那邊弄錢來完成自 己進軍色情工業的大事業;而懶蛋回到了雷斯,卻沒 想到滿心不滿的卑比和暗中算計他的變態男在等對 他展開報復…… 作者:厄文.威爾許 譯者:但唐謨 出版:商周出版 小數據獵人 探索大數據尋找趨勢的同 時,「小數據」給你更細 膩、貼近人心的解答。馬 汀‧林斯壯專研「神經行銷 (Neuromarket- ing),被譽為「行銷界的 福爾摩斯」;他擔任多家頂 尖企業的品牌顧問,一年至 少有 300 天都在旅行。從西 伯利亞到沙烏地阿拉伯、從 日本到巴西,他拜訪陌生人 的家庭,深入消費者家中尋 找蛛絲馬跡──無論是冰箱上的磁鐵、浴室裡的牙 刷,甚至是垃圾桶,他擅於發掘「讓顧客有感」的東 西,進而促成產品創新、創造產值,為品牌找到定 位。在本書中,他將訪察世界各地的故事,以偵探小 說般的精彩敘述,帶你抽絲剝繭,發掘小數據的力 量。 作者:馬汀.林斯壯 譯者:溫力秦、戴至中 出版:寶鼎出版社 聶隱娘的前世今生 本書以裴鉶的《聶隱娘》 與侯孝賢的《刺客聶隱娘》 為研究對象,書中作者群為 海內外公私立大學教授:康 韻梅、陳思齊、陳相因、桑 梓蘭、林積萍、郭詩詠、黃 儀冠,皆為一時之選,而收 錄的文章也盡量不談高深晦 澀的學術理論,務求向大眾 讀者清楚地傳達我們對這部 電影,及其原作、劇本和衍 生的《行雲紀》一書是如何觀賞、分析與看待的想 法。 主編:陳相因、陳思齊 出版:時報文化 我把這本書作為休閑讀物,一邊在電 腦上搜索出書中談到不太熟悉的植物圖 片作對照,一邊饒有興趣地慢慢將它讀 完。雜草是個群體名詞,它們與人類文 明具有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有句名言 說:「雜草」其實是不存在的,因為它 們都有自己的名字和個性。這些伴隨了 人類發展足跡的個性化的生命,很多曾 經或正在被人類所利用。單拿食物一項 而言,中國《詩經》就告訴我們,先民 們的餐桌上,很多是採擷而來的野生植 物,歐洲人也一樣。雜草與人類的親密 接觸,它們的習性,也被賦予了啟發聯 想和思索的豐富寓意。 人類一開始就看到它們一直在「填補 大地的空白空間,去修復幾百萬年來被 山體滑坡、洪水和森林大火自然破壞的 植被,以及如今被侵略性農耕和嚴重污 染摧殘的植被。」一個嚴肅的問題是, 人類破壞自然的活動,無休止的物質追 求,是不是一直在與我們自己希望相反 的方向努力,而且無法停下腳步?「雜 草好像更善於在荒蕪的土地上扎根,在 破敗的景致間生長,而它們所帶來的壞 處也許遠少於人類歸罪於它們的壞 處。」 植物具有的傳統寓意,中西文化中有 很多相同之處。「從古時候起,虞美人 就是生與死的象徵。而我們知道中文虞 美人之名,正是出自項羽與虞姬的故 事。而那些小草,隨處可見,有一種謙 遜之美,不被人重視:有用,卻常被誤 用;會惹麻煩,沒錯,但它們也只是在 盡自己所能過好自己的生活。」通過野 生植物的寓意,可以表達複雜多樣的思 想感情,無論是中國的《詩經》和眾多 文學作品中,都關涉到大量不起眼的植 物。莎士比亞也「熟悉這些植物,熟稔 它們的俗名和逸聞,他的作品中提到了 一百多種野生植物,並且毫不奇怪,其 中大部分都是常見的植物,亦即雜 草。」所以,必須向卑微與平凡折腰致 敬,「彎腰也是一個習慣動作,一個不 由自主的反應,一種與大地親近的姿 勢。」讀者不如此,也就難以真正理解 作品豐富的內涵,甚至根本沒讀懂。 雖然做不到博物學家那樣對野生植物 的關注程度,但旅途,或者日常行走 中,關注一下路邊的雜草,也會給人增 加不少情趣。特別是它們的生命過程中 展示的美學意義,因為「美是一個過 程,是生長和衰老中表現出的優雅。」 還有那些「歷經磨難後依然莊嚴、頑 強、雅致。它們被冰雹擊穿留下的窟 窿,因為病毒和枯萎產生了具有奇異美 感的斑點……」它們的不受拘束的自然 本質,「那些有潛力成為雜草 的植物都對邊界懷輕蔑。」 有時它們中的某些成員也會被 作為珍稀品種,被貴族般養在 花圃裡,但是「雜草是我們硬 要把自然界拆成野生與馴養兩 部分造成的的結果。」所以它 們終究會逃離出去,在荒蕪的 野地裡不斷開拓新的天地, 「去填補大自然的空白空間, 去修復幾百萬年來被山體滑 坡、洪水和森林大火自然破壞 的植被,以及如今被侵略性農耕和嚴重 污染摧殘的植被。」 人類的戰爭也難以抑制它們,「化肥 和軍火的原料有很大一部分是相同 的……德國人從農業中提取的用來殺死 法國人的化肥成分,最後竟真成了滋養 法國良田的化肥,這真是莫大的諷 刺。」美國人在越戰中噴灑了數以千噸 計的橙劑,使森林成為不毛之地,四十 年也不能恢復過來,但如今一種叫做絲 茅的堅韌草類,旺盛地長遍了這片土 地。這讓我聯想到中國古人對於茅草地 重視,諸侯從天子處得到分封的土,要 用茅草包上,拿去埋了立社,才有了一 方的社會;祭祀也要用茅草鋪於祭物之 下,那都是因為明白茅草的習性才有的 行為。 「雜草的定義 取決於人類看待它 們的方式」,但它 們不是什麼「出現 在錯誤地點的植 物」。我甚至有點 喜愛它們是「一種天生就傾向於進入錯誤 地點的植物……並不是因為它有毒或醜 陋,而是它不知進退,拚命擠進不屬於自 己的地方,並妨礙他人。」因為它們並沒 有承認過哪些是不屬於自己的地方,所 以還不知道究竟是誰妨礙了誰呢! 「文明背後的野性從未走遠。一部人 類與自然的博弈史,同時也是一副龐大 的雜草遷徒與流浪圖景。」無論是鈎沉 與人類比鄰而居的雜草,在歷史、小 說、詩歌、戲劇和民間故事中與人類的 複雜關係,還是關注與之相處的日常互 動,欣賞它們多樣的風姿、色彩、氣 味、觸感,總能有新的美感發現和啟 示,從而能夠給人帶來無窮的樂趣。 ■文:龔敏迪 書評 比鄰而居的雜草 《雜草的故事》 作者:理查德.梅比 譯者:陳曦 出版:譯林出版社 「如果不是父親去世了,我絕不會寫 這部作品。」金宇澄的父親金若望, 「曾名大鵬,乳名玖生,曾用名丁弢、 丁楚三、小丁、程維德、久年、邊星、 子翊等」,之所以有這麼多化名,蓋因 他曾是中共當年派入舊上海的一名情報 人員,即所謂的「地下工作者」。父親 曾坐過日本人的牢,後來又受「潘(漢 年)楊(帆)案」波及。父親很少談及 自己的過去,用他的話來說,儘管人生 諸多波折,但比起當時很多同僚早已 「不能開口」,自己幸運很多。「不 響」不說自己所受過的委屈,並沒 什麼大不了。 金宇澄的父輩經歷了風雲激盪的大時 代,《回望》彷彿在恢復那段曾經失落 的記憶:血與犧牲、理想、青春、愛與 守候以及歷史的宿命……這是關於金宇 澄父母的記憶之書,也是父輩那個時代 的故事。《繁花》是虛構的,《回望》 是非虛構的,但兩部作品仍然形成有趣 的迴響。《繁花》是金宇澄和同輩人的 故事,《回望》「回望」的是他的父 輩。某種程度上來說,《回望》是《繁 花》的前傳,《回望》終止的時間正是 《繁花》的開端,兩者相加,顯然正是 20 世紀截斷面的中國和上海。 「在場」與「尋找」 金宇澄曾寫了一篇回憶父親母親的文 章叫《一切已歸平靜》。《收穫》雜誌 主編李小林(巴金女兒)看到之後,便 希望金宇澄繼續寫,覺得該文後面還有 更多的故事。《一切已歸平靜》於是便 變成了《回望》的第一部分《我的父 母》。「平靜」,是一個兒子對父親晚 年的觀視。一生在革命風雷中錘煉自己 的父親,老境到來時,喜歡和曾經的朋 友、同志互相寄寄明信片,「講無數舊 話」,直到一個個友人離世。他還會伏 在一部縮字本的《廿四史》前,用放大 鏡看那些小字。金宇澄情緒複雜地寫 道,「在漫長的人生中,已無法再一次 尋找他年輕時代的神秘未來,只能在放 大鏡下,觀看密密麻麻的過去」。 「我常常入神地觀看父母的青年時 代,想到屬於自己的青春歲月……」回 望往事,對金宇澄來說,是為脆弱的記 憶留存樣本。2013 年,父親去世。《回 望》關乎父親和母親的記憶,因他們勇 敢投身於歷史激流中,他們的記憶也就 成為歷史本身。金宇澄找出父親的書 信、日記、筆記,以及關於父親所在特 殊系統的資料,擇取、拼貼,添加進了 自己對於父親的觀視和敘述當中,「遠 看一個普通的年輕人,如何應對他的時 代,經歷血與犧牲,接受錯綜複雜的境 遇和歷史宿命」。由此,江南古鎮、百 年老宅、革命父母……特定歷史時期社 會發展的縮影在口述歷史和旁白中定 格。這一部分內容曾以《火鳥時光 對照錄》刊於《收穫》雜誌,也成為 《回望》一書的第二部分《黎里· ·黎里》。 父親走後,母親情緒很差。金宇澄陪 她翻看舊相冊,向她問及往事。他請母 親以照片為序,記下曾經的時間和細 節。近 90 歲的母親認真地做了起來,廢 寢忘食,這件事讓她內心平靜。母親的 兩大本剪貼,呈現出「一個上海普通女 孩的時光之變」。她的口述,成為了 《回望》的第三部分《上海·· 海》。 對比發現,父親的故事,叫《黎里· 維德·黎里》;母親的故事,叫《上海· ·上海》。兩部分標題十分對仗: 「維德」是父親從事地下工作時的化 名,後來母親也一直這樣叫他,而「黎 里」是維德的故鄉江蘇吳江黎里鎮; 「雲」則是母親初二時為自己改的單名 (多年後她想起來,覺得這個字有「彷 徨無定」之意),她生長在上海,家裡 開銀樓,是資本家小姐。原本平行的 兩個人,在特殊的時代中,在彼時交織 革命與浪漫的上海,並不令人意外地 產生了交集……金宇澄走進了時光深 處,遠看父母輩如何應對他們的時代, 經歷血與犧牲,接受錯綜複雜的境遇和 歷史宿命,從青春直到晚年,從前神采 飛揚,遭遇困厄,直至平靜。 《回望》始終保持一種「尋找」的姿 態,章節之間明顯存有記憶的差異,比 如父親與「堂兄」的情報工作關係及二 人被捕入獄的細節,都有不同的解釋。 年輕時代母親登上火車投奔革命,被家 人拉回去關了一個月也只有在屬於 母親的一章裡,才有了更生動的演 繹……作者保留了那些局部的不一致, 保留了「言說與記憶」的交錯狀態,保 存了「在場感」和「尋找」的姿態。換 言之,各種「聲音」同時存在,才成就 了書中人物跨越時空而實現的交談,並 成為將過去和未來聯繫起來的介質,讓 人們接近記憶隱秘的另一面。 細節背後的刻意留白 在早前,《廿四史》維德是不讀的。 在因「潘(漢年)楊(帆)案」被捕入 獄之前,他讀《聯共(布)黨史簡明教 程》和《列寧主義問題》,自以為了解 了蘇俄的複雜現實和尖銳衝突。其間有 疑問,但不敢向任何人提及。1990年 代,維德發現,這兩本四十年前紅得發 紫的書已銷聲匿跡。在 2010 年的一則筆 記中,維德寫道:「如今暮年默想,方 知讀書的難處,人生短暫,讀不完那麼 多書,何況,書未必有真理。初夏的 風,吹進我的窗子,竹簾灑下淡淡的陽 光,我擱筆沉默。問書書不語,自問又 不能自答。」 金宇澄發現,母親的講述和父親的材 料,兩條河流,各自流淌,慢慢交匯到 了一起,構成了《回望》的整體內容。 除了父母的回憶,他在《回望》中加入 了意味更為複雜的各種引文,構成了不 斷徘徊的回聲,也像揮擊出去的壁球, 沿時間的軌跡反覆彈回來,循新的線 索,劃出新的延伸線……《回望》的主 題,除了回憶父親,大量家族舊照也是 成書的另一原因。初選入書約有 200 張 舊照,大部分來自金宇澄的母親,通過 這些舊圖,人們可看到一個上海女孩的 「時光之變」。 母親回憶往事,金宇澄隨行和記錄, 就如老人家說的:「是給自家孩子們看 的」樸實的寄托,令她去整理、剪 貼那些舊事,直到廢寢忘食。對此,金 宇澄寫道:「在梳理記憶的這段日子 裡,她變得沉靜多了,彷彿只有回望, 才是生命的價值」;「花朵猶如人生細 節,它有枯萎和乾癟的過程,如果你疏 忽它的特殊性,它們將消失,而冷靜的 歷史,僅是巨獸沉重的骨架,或許是無 法失落的遺跡。對於歷史學者,粗線條 的骨骼組合是重要課題,細節是輕煙與 飛塵,也是流星,它難以捕捉。」 金宇澄承認《回望》並不是一個「標 準的非虛構文體」或「人物傳記」。在 他的關於父母故事的敘述裡面,在「意 義」和「意思」之外,餘有許多的空 白,有充沛資料則寫,無則不寫,並不 刻意將這些空白填補彌合起來。作為一 個小說家,他始終保留對於「文體」 的最大興趣,那種「七嘴八舌」的材料 雜糅,或可顯現一個典型的小說家而非 典型的調查記者、傳記作家、非虛構作 者等面對和處理歷史真實的方式。 「人與群的關係,人與史的碰觸,彷 彿一旦看清了某些細部,周遭就更是白 霧渾茫……萬語千言,人只歸於自己, 甚至看不清自己。」金宇澄在書的最後 一個部分《我們回望》裡如是寫道。這 些「細部」,容易風化,容易被遺忘, 但它們又往往會成為個人最值得珍藏的 樣本。 探尋父輩的青春和秘密往事 —讀金宇澄《回望》 2015 年,知名作家金宇澄憑借長篇小說《繁花》摘得「茅盾文學 獎」。《繁花》之後,金宇澄在 2017 年開年推出《回望》,其以非 虛構的方式書寫父母的青春往事,嘗試着探尋一些父輩「爛在肚子 裡」的秘密往事。 文:潘啟雯 ■《回望》,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7年1月版

Upload: others

Post on 03-Jun-2020

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A31 責任編輯:尉瑋 版面設計:謝錦輝 探尋父輩的青春和秘密往 …pdf.wenweipo.com/2017/03/13/a31-0313.pdf · A31 責任編輯:尉瑋 版面設計:謝錦輝

20172017年年33月月1313日日((星期一星期一))讀 1051673 書 1051673 人A31 責任編輯尉瑋 版面設計謝錦輝

本版「書評」欄目開放投稿字數以1300~1500為宜請勿一稿多投如獲刊登將致薄酬投稿信箱featurewenweipocom或bookwwpgmailcom徵稿啟事

書介 圖文草草

失控的歐元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經濟學大師史迪格里茲最新力作 他分析歐洲央行的盲點說明為什麼撙節措施造成歐洲無止境的經濟停滯並且提出三條可能的出路這本書的分析不僅對於歐元的實驗很重要它也提供了更全面的省思過去四十年來新自由主義的意識

形態左右了全世界的經濟計劃它主導了「華盛頓共識」而使拉丁美洲失去了幾十年的發展它也主導了政策的結構性調整使得非洲失去了四分之一個世紀他們在美國做實驗使得成長趨緩而所有成長的果實只是造成貧富差距的擴大歐元區的設計也是在這個框架下的產物它的經濟停滯只是整個世界的縮影

作者約瑟夫尤金史迪格里茲譯者葉咨佑出版商周出版

赫德傳

赫德爵士這位愛爾蘭人自 1863 年起直至 1911年他辭世止擔任大清海關總稅務司一職接近半世紀他在中國的事業歷程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他主理海關機器創設大清郵政在中國沿海建立燈塔制度他代表中國採購英國戰船為現代中國海軍奠下基礎他參與結束中法戰爭

(1884至1885年)和約的談判為消弭戰禍作出貢獻helliphellip作者馬克奧尼爾廣泛搜集中英史料把赫德這位性格豐富的人物引人入勝的一生娓娓道來

作者馬克奧尼爾譯者程翰出版三聯書店(香港)

猜火車 2春宮電影

經典小說《猜火車》續集十年後《猜火車》的四個主角重新聚首在小鎮雷斯 變態男經歷過一次以失敗收場的婚姻後打算拍A片來大撈一票 卑比因為過失殺人入獄三年後終獲假釋但是依然不改其性成天想着要如何報復捲款潛逃的懶蛋和不時寄同性戀刊物到獄中給他的匿名者而

屎霸正為婚姻問題與毒癮困擾 有一天晚上變態男在Pub遇到一個剛從荷蘭表演回來的DJ閒聊一陣後發現原來老友懶蛋捲款潛逃後居然在阿姆斯特丹開了間夜店而且好像混得還不錯 這時候變態男開始想着要怎樣從懶蛋那邊弄錢來完成自己進軍色情工業的大事業而懶蛋回到了雷斯卻沒想到滿心不滿的卑比和暗中算計他的變態男在等對他展開報復helliphellip

作者厄文威爾許譯者但唐謨出版商周出版

小數據獵人

探索大數據尋找趨勢的同時「小數據」給你更細膩貼近人心的解答馬汀林斯壯專研「神經行銷學 」 (Neuromarket-ing)被譽為「行銷界的福爾摩斯」他擔任多家頂尖企業的品牌顧問一年至少有300天都在旅行從西伯利亞到沙烏地阿拉伯從日本到巴西他拜訪陌生人的家庭深入消費者家中尋

找蛛絲馬跡無論是冰箱上的磁鐵浴室裡的牙刷甚至是垃圾桶他擅於發掘「讓顧客有感」的東西進而促成產品創新創造產值為品牌找到定位在本書中他將訪察世界各地的故事以偵探小說般的精彩敘述帶你抽絲剝繭發掘小數據的力量

作者馬汀林斯壯譯者溫力秦戴至中出版寶鼎出版社

聶隱娘的前世今生

本書以裴鉶的《聶隱娘》與侯孝賢的《刺客聶隱娘》為研究對象書中作者群為海內外公私立大學教授康韻梅陳思齊陳相因桑梓蘭林積萍郭詩詠黃儀冠皆為一時之選而收錄的文章也盡量不談高深晦澀的學術理論務求向大眾讀者清楚地傳達我們對這部電影及其原作劇本和衍

生的《行雲紀》一書是如何觀賞分析與看待的想法

主編陳相因陳思齊出版時報文化

我把這本書作為休閑讀物一邊在電腦上搜索出書中談到不太熟悉的植物圖片作對照一邊饒有興趣地慢慢將它讀完雜草是個群體名詞它們與人類文明具有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有句名言說「雜草」其實是不存在的因為它們都有自己的名字和個性這些伴隨了人類發展足跡的個性化的生命很多曾經或正在被人類所利用單拿食物一項而言中國《詩經》就告訴我們先民們的餐桌上很多是採擷而來的野生植物歐洲人也一樣雜草與人類的親密接觸它們的習性也被賦予了啟發聯想和思索的豐富寓意人類一開始就看到它們一直在「填補大地的空白空間去修復幾百萬年來被山體滑坡洪水和森林大火自然破壞的植被以及如今被侵略性農耕和嚴重污染摧殘的植被」一個嚴肅的問題是人類破壞自然的活動無休止的物質追求是不是一直在與我們自己希望相反的方向努力而且無法停下腳步「雜草好像更善於在荒蕪的土地上扎根在破敗的景致間生長而它們所帶來的壞處也許遠少於人類歸罪於它們的壞處」植物具有的傳統寓意中西文化中有很多相同之處「從古時候起虞美人

就是生與死的象徵而我們知道中文虞美人之名正是出自項羽與虞姬的故事而那些小草隨處可見有一種謙遜之美不被人重視有用卻常被誤用會惹麻煩沒錯但它們也只是在盡自己所能過好自己的生活」通過野生植物的寓意可以表達複雜多樣的思想感情無論是中國的《詩經》和眾多文學作品中都關涉到大量不起眼的植物莎士比亞也「熟悉這些植物熟稔它們的俗名和逸聞他的作品中提到了一百多種野生植物並且毫不奇怪其中大部分都是常見的植物亦即雜草」所以必須向卑微與平凡折腰致敬「彎腰也是一個習慣動作一個不由自主的反應一種與大地親近的姿勢」讀者不如此也就難以真正理解作品豐富的內涵甚至根本沒讀懂雖然做不到博物學家那樣對野生植物

的關注程度但旅途或者日常行走中關注一下路邊的雜草也會給人增加不少情趣特別是它們的生命過程中展示的美學意義因為「美是一個過程是生長和衰老中表現出的優雅」還有那些「歷經磨難後依然莊嚴頑強雅致它們被冰雹擊穿留下的窟窿因為病毒和枯萎產生了具有奇異美感的斑點helliphellip」它們的不受拘束的自然

本質「那些有潛力成為雜草的植物都對邊界懷輕蔑」有時它們中的某些成員也會被作為珍稀品種被貴族般養在花圃裡但是「雜草是我們硬要把自然界拆成野生與馴養兩部分造成的的結果」所以它們終究會逃離出去在荒蕪的野地裡不斷開拓新的天地「去填補大自然的空白空間去修復幾百萬年來被山體滑坡洪水和森林大火自然破壞的植被以及如今被侵略性農耕和嚴重污染摧殘的植被」人類的戰爭也難以抑制它們「化肥和軍火的原料有很大一部分是相同的helliphellip德國人從農業中提取的用來殺死法國人的化肥成分最後竟真成了滋養法國良田的化肥這真是莫大的諷刺」美國人在越戰中噴灑了數以千噸計的橙劑使森林成為不毛之地四十年也不能恢復過來但如今一種叫做絲茅的堅韌草類旺盛地長遍了這片土地這讓我聯想到中國古人對於茅草地重視諸侯從天子處得到分封的土要用茅草包上拿去埋了立社才有了一方的社會祭祀也要用茅草鋪於祭物之下那都是因為明白茅草的習性才有的

行為「雜草的定義

取決於人類看待它們的方式」但它們不是什麼「出現在錯誤地點的植物」我甚至有點

喜愛它們是「一種天生就傾向於進入錯誤地點的植物helliphellip並不是因為它有毒或醜陋而是它不知進退拚命擠進不屬於自己的地方並妨礙他人」因為它們並沒有承認過哪些是不屬於自己的地方所以還不知道究竟是誰妨礙了誰呢「文明背後的野性從未走遠一部人

類與自然的博弈史同時也是一副龐大的雜草遷徒與流浪圖景」無論是鈎沉與人類比鄰而居的雜草在歷史小說詩歌戲劇和民間故事中與人類的複雜關係還是關注與之相處的日常互動欣賞它們多樣的風姿色彩氣味觸感總能有新的美感發現和啟示從而能夠給人帶來無窮的樂趣

文龔敏迪

書評比鄰而居的雜草 《雜草的故事》作者理查德梅比譯者陳曦出版譯林出版社

「如果不是父親去世了我絕不會寫這部作品」金宇澄的父親金若望「曾名大鵬乳名玖生曾用名丁弢丁楚三小丁程維德久年邊星子翊等」之所以有這麼多化名蓋因他曾是中共當年派入舊上海的一名情報人員即所謂的「地下工作者」父親曾坐過日本人的牢後來又受「潘(漢年)楊(帆)案」波及父親很少談及自己的過去用他的話來說儘管人生諸多波折但比起當時很多同僚早已「不能開口」自己幸運很多「不響」mdashmdash不說自己所受過的委屈並沒什麼大不了金宇澄的父輩經歷了風雲激盪的大時代《回望》彷彿在恢復那段曾經失落的記憶血與犧牲理想青春愛與守候以及歷史的宿命helliphellip這是關於金宇澄父母的記憶之書也是父輩那個時代的故事《繁花》是虛構的《回望》是非虛構的但兩部作品仍然形成有趣的迴響《繁花》是金宇澄和同輩人的故事《回望》「回望」的是他的父輩某種程度上來說《回望》是《繁花》的前傳《回望》終止的時間正是《繁花》的開端兩者相加顯然正是20世紀截斷面的中國和上海

「在場」與「尋找」金宇澄曾寫了一篇回憶父親母親的文章叫《一切已歸平靜》《收穫》雜誌主編李小林(巴金女兒)看到之後便希望金宇澄繼續寫覺得該文後面還有更多的故事《一切已歸平靜》於是便變成了《回望》的第一部分《我的父母》「平靜」是一個兒子對父親晚年的觀視一生在革命風雷中錘煉自己的父親老境到來時喜歡和曾經的朋友同志互相寄寄明信片「講無數舊話」直到一個個友人離世他還會伏在一部縮字本的《廿四史》前用放大鏡看那些小字金宇澄情緒複雜地寫道「在漫長的人生中已無法再一次尋找他年輕時代的神秘未來只能在放大鏡下觀看密密麻麻的過去」「我常常入神地觀看父母的青年時代想到屬於自己的青春歲月helliphellip」回望往事對金宇澄來說是為脆弱的記憶留存樣本2013年父親去世《回望》關乎父親和母親的記憶因他們勇敢投身於歷史激流中他們的記憶也就成為歷史本身金宇澄找出父親的書信日記筆記以及關於父親所在特殊系統的資料擇取拼貼添加進了

自己對於父親的觀視和敘述當中「遠看一個普通的年輕人如何應對他的時代經歷血與犧牲接受錯綜複雜的境遇和歷史宿命」由此江南古鎮百年老宅革命父母helliphellip特定歷史時期社會發展的縮影在口述歷史和旁白中定格這一部分內容曾以《火鳥mdashmdash時光對照錄》刊於《收穫》雜誌也成為《回望》一書的第二部分《黎里middot維德middot黎里》父親走後母親情緒很差金宇澄陪

她翻看舊相冊向她問及往事他請母親以照片為序記下曾經的時間和細節近90歲的母親認真地做了起來廢寢忘食這件事讓她內心平靜母親的兩大本剪貼呈現出「一個上海普通女孩的時光之變」她的口述成為了《回望》的第三部分《上海middot雲middot上海》對比發現父親的故事叫《黎里middot維德middot黎里》母親的故事叫《上海middot雲middot上海》兩部分標題十分對仗「維德」是父親從事地下工作時的化名後來母親也一直這樣叫他而「黎里」是維德的故鄉江蘇吳江黎里鎮「雲」則是母親初二時為自己改的單名(多年後她想起來覺得這個字有「彷徨無定」之意)她生長在上海家裡開銀樓是資本家小姐原本平行的兩個人在特殊的時代中在彼時交織革命與浪漫的上海並不令人意外地產生了交集helliphellip金宇澄走進了時光深處遠看父母輩如何應對他們的時代經歷血與犧牲接受錯綜複雜的境遇和歷史宿命從青春直到晚年從前神采

飛揚遭遇困厄直至平靜《回望》始終保持一種「尋找」的姿

態章節之間明顯存有記憶的差異比如父親與「堂兄」的情報工作關係及二人被捕入獄的細節都有不同的解釋年輕時代母親登上火車投奔革命被家人拉回去關了一個月mdashmdash也只有在屬於母親的一章裡才有了更生動的演繹helliphellip作者保留了那些局部的不一致保留了「言說與記憶」的交錯狀態保存了「在場感」和「尋找」的姿態換言之各種「聲音」同時存在才成就了書中人物跨越時空而實現的交談並成為將過去和未來聯繫起來的介質讓人們接近記憶隱秘的另一面

細節背後的刻意留白在早前《廿四史》維德是不讀的

在因「潘(漢年)楊(帆)案」被捕入獄之前他讀《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和《列寧主義問題》自以為了解了蘇俄的複雜現實和尖銳衝突其間有疑問但不敢向任何人提及1990年代維德發現這兩本四十年前紅得發紫的書已銷聲匿跡在2010年的一則筆記中維德寫道「如今暮年默想方知讀書的難處人生短暫讀不完那麼多書何況書未必有真理初夏的風吹進我的窗子竹簾灑下淡淡的陽光我擱筆沉默問書書不語自問又不能自答」金宇澄發現母親的講述和父親的材

料兩條河流各自流淌慢慢交匯到了一起構成了《回望》的整體內容除了父母的回憶他在《回望》中加入了意味更為複雜的各種引文構成了不斷徘徊的回聲也像揮擊出去的壁球沿時間的軌跡反覆彈回來循新的線

索劃出新的延伸線helliphellip《回望》的主題除了回憶父親大量家族舊照也是成書的另一原因初選入書約有200張舊照大部分來自金宇澄的母親通過這些舊圖人們可看到一個上海女孩的「時光之變」母親回憶往事金宇澄隨行和記錄

就如老人家說的「是給自家孩子們看的」mdashmdash樸實的寄托令她去整理剪貼那些舊事直到廢寢忘食對此金宇澄寫道「在梳理記憶的這段日子裡她變得沉靜多了彷彿只有回望才是生命的價值」「花朵猶如人生細節它有枯萎和乾癟的過程如果你疏忽它的特殊性它們將消失而冷靜的歷史僅是巨獸沉重的骨架或許是無法失落的遺跡對於歷史學者粗線條的骨骼組合是重要課題細節是輕煙與飛塵也是流星它難以捕捉」金宇澄承認《回望》並不是一個「標

準的非虛構文體」或「人物傳記」在他的關於父母故事的敘述裡面在「意義」和「意思」之外餘有許多的空白有充沛資料則寫無則不寫並不刻意將這些空白填補彌合起來作為一個小說家他始終保留對於「文體」的最大興趣那種「七嘴八舌」的材料雜糅或可顯現一個典型的小說家而非典型的調查記者傳記作家非虛構作者等面對和處理歷史真實的方式「人與群的關係人與史的碰觸彷

彿一旦看清了某些細部周遭就更是白霧渾茫helliphellip萬語千言人只歸於自己甚至看不清自己」金宇澄在書的最後一個部分《我們回望》裡如是寫道這些「細部」容易風化容易被遺忘但它們又往往會成為個人最值得珍藏的樣本

探尋父輩的青春和秘密往事mdashmdash讀金宇澄《回望》

2015年知名作家金宇澄憑借長篇小說《繁花》摘得「茅盾文學

獎」《繁花》之後金宇澄在2017年開年推出《回望》其以非

虛構的方式書寫父母的青春往事嘗試着探尋一些父輩「爛在肚子

裡」的秘密往事 文潘啟雯

《回望》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年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