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 esri.go.jp · 亿、12.708 亿和12.693 亿,...

30
40 入发展,并且比人口转变过程中的人口老龄化有着更快的速度。 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以往的人口过程跌宕起伏,当前 中国人口中有几个队列的规模发生了较大的波动。例如, 1958-1961 间因“三年自然灾害”而出现出生数大幅下降;1962 后补偿性生育并一直持续到 1970 年代初期;1973 年后由于计划生 育的实施,出生规模再次下降,并持续到 1984 年左右;1986-1991 年补偿性生育时出生的人口进入生育期;1992 年以后出生规模逐渐 减少;近些年由于 1986-1991 出生队列进入生育旺盛期而出现了出 生小高峰。当不同出生队列进入老龄阶段时,就会导致新增老年人 口的规模同样出现跌宕起伏,从而使得老龄化的发展速度也出现对 应的快慢缓急。 4、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预测的人口基数和变动参数是决定人口预测质量的重要因素。 国内和国际机构以往曾经多次做过中国人口预测,其中也涉及到人 口老龄化方面的研究。其中以 2006 年完成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 究报告》所做的人口预测相对更为可靠。在此书中,共有多名学者 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进行了人口及人口老龄化的预测,其中又以郭 志刚的相关研究为广泛采用的预测结果,相关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 如下图、表所示。 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深刻分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 的人口形势与严峻挑战,其中,关于人口总量和人口老龄化的预测 结果如下:

Upload: trinhkhuong

Post on 23-Dec-2018

31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 esri.go.jp · 亿、12.708 亿和12.693 亿, 均显著高于 2000 年人口 普查所公布的中国大陆总 人口数 12.675 亿;②对

40

入发展,并且比人口转变过程中的人口老龄化有着更快的速度。

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以往的人口过程跌宕起伏,当前

中国人口中有几个队列的规模发生了较大的波动。例如,

1958-1961 间因“三年自然灾害”而出现出生数大幅下降;1962 年

后补偿性生育并一直持续到 1970 年代初期;1973 年后由于计划生

育的实施,出生规模再次下降,并持续到 1984 年左右;1986-1991

年补偿性生育时出生的人口进入生育期;1992 年以后出生规模逐渐

减少;近些年由于 1986-1991 出生队列进入生育旺盛期而出现了出

生小高峰。当不同出生队列进入老龄阶段时,就会导致新增老年人

口的规模同样出现跌宕起伏,从而使得老龄化的发展速度也出现对

应的快慢缓急。

4、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预测的人口基数和变动参数是决定人口预测质量的重要因素。

国内和国际机构以往曾经多次做过中国人口预测,其中也涉及到人

口老龄化方面的研究。其中以 2006 年完成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

究报告》所做的人口预测相对更为可靠。在此书中,共有多名学者

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进行了人口及人口老龄化的预测,其中又以郭

志刚的相关研究为广泛采用的预测结果,相关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

如下图、表所示。

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深刻分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

的人口形势与严峻挑战,其中,关于人口总量和人口老龄化的预测

结果如下:

Page 2: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 esri.go.jp · 亿、12.708 亿和12.693 亿, 均显著高于 2000 年人口 普查所公布的中国大陆总 人口数 12.675 亿;②对

41

第一,人口总量持续增长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中国人口(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下同)在未来 30

年还将净增 2亿人左右,总人口将于 2010年、2020年分别达到 13.6

亿人和 14.5 亿人,2033 年前后达到峰值 15 亿人左右。15-64 岁的劳

动年龄人口 2016 年将达到高峰 10.1 亿人。

第二,老龄化进程加速,到 2020 年,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

到 2.34亿人,比重增长到 16.0%,本世纪 40年代后期形成老龄人口

高峰平台,60 岁以上老年人口达 4.3 亿人,比重达 30%。出生人口

性别比持续升高,到 2020 年,20-45 岁男性将比女性多 3000 万人

左右。人口在地区间、产业间分布不尽合理。

Page 3: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 esri.go.jp · 亿、12.708 亿和12.693 亿, 均显著高于 2000 年人口 普查所公布的中国大陆总 人口数 12.675 亿;②对

42

表 1-19 《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不同预测方案比较

课题

组负

责人

郭志刚 田雪原 曾毅

预测

方法

年龄别孩次递进生育模型

( Parity Progression

Model)

大体思路:

第一,把育龄妇女的

生育过程细化。该方法根

据育龄妇女当前年龄和孩

次结构状态计算生育下一

孩的概率。在生育预测完

成后便可以进一步严格地

根据各交互类别育龄妇女

的生育数量来更新育龄妇

女的孩次类型分布,同时

还可以记录妇女生育孩子

的孩次属性。

第二,死亡人口和存

活人口的预测与传统预测

方法相同。

第三,死亡和生育的

预测都是按非农业人口和

农业人口进行分开预测 ,

并充分考虑随时间推移而

发生的非农业人口比重变

化。

分要素人口预测方法

( Demographic

Component Forecasting

Method)

大体思路:

将人口按性别、年龄

分组,按分年龄死亡率和

存活率分别推算未来各

年的死亡人数和相应各

年龄的存活人数,同时,

按未来各年龄妇女人数

与分年龄生育率推算各

年的出生人数(此预测不

考虑迁移因素的影响)。

多维家庭人口预测模型

( ProFamy Methods of

Family Households & Living

Arrangements Forecasting)

大体思路:

将常规的人口事件发生

率直接应用到人口个体,再

从人口个体的家庭状态特征

计算出家庭户数量及其规模

结构分布。预测起点及今后

预测各年份的人口个体均按

以下状态予以辨识分类:年

龄、性别、婚姻状态、生育

孩数、一起居住子女数,是

否与父母一起居住以及城乡

居住地类别。

2000

年基

期数

据的

修正

调整的三个步骤:

①根据 20 世纪 90 年代各

年的出生数对 2000 年年

底人口基数进行了弥补性

调整。调整后的 2000 年年

底人口基数共有三套,高、

中、低方案分别为 12.724

亿、12.708 亿和 12.693 亿,

均显著高于 2000 年人口

普查所公布的中国大陆总

人口数 12.675 亿;②对

2000 年底的育龄妇女的孩

次结构进行了相应调整;

③根据 1990 年普查样本

数据汇总估计了 1990 年

对 2000 年基期数据资料

生育率等指标加以适当

调整。

不详

Page 4: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 esri.go.jp · 亿、12.708 亿和12.693 亿, 均显著高于 2000 年人口 普查所公布的中国大陆总 人口数 12.675 亿;②对

43

0-14 岁各年龄组分性别的

独生子女比例,然后通过

模拟 20 世纪 90 年代的递

进生育,追踪调整了 2000

年年底时的少儿人口中独

生子女数量和比例。

主要

参数

和数

第一, 分非农人口、农业

人口、分性别的总

和递进生育率

第二, 分非农人口、农业

人口、分性别的平

均预期寿命

第三, 非农业人口比例

参数

第四, 生育政策的调整

第一,总和生育率

第二,平均预期寿命

第一, 总和生育率

第二, 平均预期寿命

第三, 各婚姻状态概率

第四, 净离家概率

第五, 曾生孩次数与分婚

姻状态的生育概率

第六, 城乡净迁移概率等

预测

期 2000 年-2050 年 2010 年-2100 年 不详

结果

第一, 按基期人口的高

方案,即使固定总

和生育率为 1.9

时,预测的峰值人

口总量均在 14.75

亿以下,但这类方

案并未考虑开放

二孩生育问题。

第二, 无论是否考虑“非

农化”过程,仅开

放“双独”的方案

在峰值总人口均

低于 14.7 亿,甚至

同时开放“单独”

和“双独”的方案

在峰值总人口也

均低于 14.8 亿。

第三, 如果对允许生育

二孩的夫妇,其二

孩总和递进生育

率 PTFR(2)高于

0.95,同时因民族

政策、孩子死亡补

生、再婚家庭生育

等特殊原因还存

在三孩和多孩生

育的情况,所以,

第一, 低位预测方案:

TFR 设 定

2000-2005 年平

均 为 1.65 ;

2005-2010 年为

1.56;2010-2020

年 为 1.44 ;

2020-2050 为

1.32;则 2021 年

达到峰值 13.87

亿,2050 年减少

到 11.92 亿。如果

之后一直保持

TFR 为 1.32 ,

2100 年为 5.56

亿;

第二, 中位预测方案:

TFR 设 定

2000-2005 年平

均 为 1.75 ;

2005-2010 年为

1.80;2010-2020

年 为 1.83 ;

2020-2050 为

1.8;则 2030 年达

到峰值 14.65 亿,

2050 年减少到

此套预测结果不详。

以下内容摘自曾毅等人

于 1998 年利用 PROFAMY

软件预测的老年人口规模。

即如果低死亡率方案成为现

实,下世纪中叶中国农村、

城镇 65 岁及以上老人占总

人口的比例将分别是 29.9 %

与24.0 %。其中,农村有3100

万(占农村总人口的 6.5 %),

城镇有 6 500 万(占城镇总

人口的 5.9 %)的 65 岁以上

独居老人。全国独居老人总

数为 9600 万。这近 1 亿独

居老人中,有 3400 万将是

85 岁或以上的高龄老人。

Page 5: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 esri.go.jp · 亿、12.708 亿和12.693 亿, 均显著高于 2000 年人口 普查所公布的中国大陆总 人口数 12.675 亿;②对

44

如果在 2005 年全

面放开所有二孩

生育,不论是够考

虑非农化过程,全

国人口都可以在

2050 年以前实现

从正增长向负增

长的转变,但风之

刃口均在 15.6 亿

以上,甚至可能超

过 16 亿和 17 亿。

第四, 老年人口预测结

果如附件所示。

14.02 亿。如果之

后一直保持 TFR

为 1.8,2100 年为

10.24 亿;

第三, TFR 设 定

2000-2005 年平

均 为 1.90 ;

2005-2010 年为

2;2010-2020 年

为 2.13 ;

2020-2050 为

2.15;则 2050 年

达到峰值 16.05

亿。如果之后一

直保持 TFR 为

2.15,2100 年为

16 亿;

优点

对生育水平按孩次情况进

行了细分,克服了总和生

育率法人口预测和总和生

育率衡量时期生育水平的

内在缺陷。

数据容易获得

同时预测家庭户以及人口的

规模、结构,特征及分布,

并保证入口事件(如结婚、离

婚、再婚子女离家等)的发生

在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之间

的一致性以及在父母辈与子

女辈之间的一致性。

难点

或不

第一, 难点在于对 2000

年基期数据的修

正。

第二, 由于 2000 年人口

普查存在漏报,预

测时使用的基期

数据扩大了人口

基数,因此,可能

导致对老龄化程

度的估计不足。

第一, 基期数据有待进

一步精确考证。

第二, 预测参数的精确

性有待提高。

家庭人口预测需要的数据和

模型更加复杂。

最终

成果

应用

状况

被《国家人口发展战略》

课题组最终采用

为《国家人口发展战略》

提供参考

不详,在《国家人口发展战

略研究报告》中未全文呈现。

六普

数据

的利

用与

开发

可运用六普数据对基期数

据进行验证、比较,并考

虑是否对最终预测结果进

行微调。

仅供参考 国内年龄别的相关参数难以

得到

Page 6: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 esri.go.jp · 亿、12.708 亿和12.693 亿, 均显著高于 2000 年人口 普查所公布的中国大陆总 人口数 12.675 亿;②对

45

图 1-14 未来中国总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及人口抚养比预测

资料来源:《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人口发展预测》课题。

图 1-15 《国家人口发展战略》课题组人口老龄化预测结果

图 1-16 郭志刚课题组各种中方案预测的 65 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

Page 7: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 esri.go.jp · 亿、12.708 亿和12.693 亿, 均显著高于 2000 年人口 普查所公布的中国大陆总 人口数 12.675 亿;②对

46

注:“生育中方案是指:2000 年以前人口基数按出生估计数调整;2004 年起非农人口总和递进生育率为

1.18,农业人口总和递进生育率为 1.88。在生育中方案的前提下,此图的预测结果还考虑了两个参数的变

化,即有无非农化以及生育政策的调整。图中展示的六种预测方案的参数假设分别为:

第一种:预测包含 2000-2050 年期间的非农化过程,2000 年底全国非农户口人口比例为 24.7%,2050

年底达到 55%;并假设 2005 年起夫妻单方面是独生子女的家庭可以生育二孩。

第二种:预测不包含 2000-2050 年期间的非农化过程,2000 年以后,全国非农户口人口比例固定为

24.7%;并假设 2005 年起夫妻单方面是独生子女的家庭可以生育二孩。

第三种:预测包含 2000-2050 年非农化过程,并假设 2005 年起夫妻双方均是独生子女的家庭可以生

育二孩。

第四种:预测不包含 2000-2050 年期间的非农化过程,并假设 2005 年起夫妻双方均是独生子女的家

庭可以生育二孩”。

第五种:预测包含 2000-2050 年期间的非农化过程,并假设 2005 年起全面放开生育二孩。

第六种:预测不包含 2000-2050 年期间的非农化过程,并假设 2005 年起全面放开生育二孩。”

表 1-20 郭志刚课题组 25 套方案预测 65 岁以上老年人口规模

方案 2050年总人口(亿) 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 65岁以上老年人口规模(亿)

方案 1 13.927 23.91 3.330

方案 2 13.594 24.49 3.329

方案 3 13.267 25.08 3.327

方案 4 13.662 24.4 3.334

方案 5 13.319 25.02 3.332

方案 6 12.981 25.66 3.331

方案 7 15.889 20.86 3.314

方案 8 15.825 20.94 3.314

方案 9 15.688 21.12 3.313

方案 10 14.365 22.05 3.167

方案 11 13.954 22.7 3.168

方案 12 13.588 23.31 3.167

方案 13 14.178 22.34 3.167

方案 14 13.753 23.03 3.167

方案 15 13.374 23.68 3.167

方案 16 15.831 20.01 3.168

方案 17 15.755 20.1 3.167

方案 18 15.608 20.29 3.167

方案 19 13.519 23.43 3.168

方案 20 13.472 23.51 3.167

方案 21 13.424 23.59 3.167

方案 22 14.116 22.44 3.168

方案 23 14.069 22.51 3.167

方案 24 14.021 22.59 3.167

方案 25 14.735 21.5 3.168

注:各种方案预测出的 65 岁以上老年人规模差异不大,在 3.167 亿-3.334 亿之间。

Page 8: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 esri.go.jp · 亿、12.708 亿和12.693 亿, 均显著高于 2000 年人口 普查所公布的中国大陆总 人口数 12.675 亿;②对

47

表 1-21 中国老年人口预测

年份 60 岁以上人口 65 岁以上人口

万人 占总人口比重 万人 占总人口比重

2010 16649.3 12.3 11143.2 8.2

2015 20657.3 14.8 13190.1 9.4

2020 23940.4 16.7 16685.1 11.7

2025 28498.4 19.6 19418.6 13.4

2030 34232.3 23.4 23265.8 15.9

2035 38639.8 26.4 28132.5 19.2

2040 40006.5 27.5 31662.7 21.8

2045 41331.1 28.7 32320.2 22.4

2050 44043.9 31.1 33057.9 23.3

资料来源:Population Division of the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of the United Nations

Secretariat,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The 2008 Revision, http://esa.un.org/unpp, Tuesday, July 27, 2010;

4:12:12 AM.

二、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影响的机制探讨和文献研究

1、影响机制的理论探讨

从经济学理论来看,经济产出水平主要受到两大因素的影响:

一是生产能力,二是供给与需求的关系。首先,从长期发展来看,

经济增长的长期路径主要是由生产能力决定,而资本、劳动、技术

等生产性要素则是决定生产能力的基本要素,是决定长期经济增长

潜力主要的主要因素。通常地,用“总产出规模”作为衡量综合国

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假定经济增长方式符合柯布-道格拉斯函数且

规模报酬不变,该国的总产出 Y(GDP)可表述如下:

)()()()( 1 tKtLtAtY

其中,L 和 K 分别为劳动和资本的投入量;A 为全要素生产力,

表示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是衡量单位总投入形成总产量

的生产率指标,即总产量与劳动和资本全部投入量之比。全要素生

Page 9: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 esri.go.jp · 亿、12.708 亿和12.693 亿, 均显著高于 2000 年人口 普查所公布的中国大陆总 人口数 12.675 亿;②对

48

产力的来源包括技术进步、组织创新、专业化和生产创新等诸多其

他方法。

其次,从短期波动来看,供给与需求关系的变动主要决定经济

增长的短期波动性,而价格、成本、制度、预期等是决定供给与需

求关系的基本因素,是决定短期经济增长与波动的重要因素。

在进行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影响的研究之前,需要做以下两点说

明:

第一,由于在研究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潜力之间的作用关系

时,大多从经济增长的长期路径来进行研究,因此,本研究重点从

生产能力,即资本、劳动、技术等生产性要素的角度研究人口老龄

化的经济影响。

第二,由于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反馈过

程——一方面,人口老龄化会通过作用于劳动力供给、资本形成以

及全要素生产力等因素,进而影响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另一方面,

经济增长又会通过影响生育观念及行为、医疗技术水平及预期寿命、

城市化等诸多因素,对人口老龄化程度产生反作用,因此,本研究

仅研究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单向影响,并将前者对后者的传导机制

归纳如下图所示:

Page 10: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 esri.go.jp · 亿、12.708 亿和12.693 亿, 均显著高于 2000 年人口 普查所公布的中国大陆总 人口数 12.675 亿;②对

49

图 2-1 封闭系统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示意图

(1)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从劳动力供给的角度来看,人口老龄化不仅可能会引起劳动年

龄人口数量的绝对下降,而且能引起人口年龄结构老化和劳动参与

率发生变化,进而对劳动力供给造成影响。劳动力供给人数是劳动

年龄人口、劳动参与率和失业率的函数,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b

ai

ii prPL (式 1-5)

其中,Pi为 i岁的劳动适龄人口数量,pri为 i岁的劳动参与率,

是指经济活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率,

是用来衡量人们参与经济活动状况的指标。

劳动力数量

国内投资

全要素劳动

力贡献率

劳动适龄

人口总量

人口老龄化

资本形成

全要素

生产力

经 济

增长

产 业

结构

劳动参与率

(包括老年人

口)

社会保障制度安排

金融市场

……

国民储蓄

消费

40-49 岁人口

总量及比例

劳动力供给

供养人口

总量

Page 11: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 esri.go.jp · 亿、12.708 亿和12.693 亿, 均显著高于 2000 年人口 普查所公布的中国大陆总 人口数 12.675 亿;②对

50

① 对劳动适龄人口的影响

通常地,人口老龄化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劳动适龄人口的规模,

可能导致劳动力短缺及老化。劳动力短缺会推高工资水平,引起通

货膨胀压力。相应地,企业可能会通过弹性工作制等方法鼓励更多

的人口进入劳动力供给。

从中国实际来看,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面对的仍将是劳动

力的过剩而不是劳动力不足。1953 年,中国 15-64 岁人口比例为

59.3%,到了 2010 年,此比例已经迅速上升到 74.53%。然而,尽管

中国在 21 世纪中叶之前一直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劳动力人

口年龄结构的这种变化已经出现,并且呈加速趋势。例如,劳动年

龄人口中 45 岁以上的年长者比重从 1990 年的 19%上升到 1999 年

的 24%,据预测,到 2040 年将上升到 37%左右,成为劳动力资源

的主要组成部分26。

59.3

55.7

61.5

66.7

7072

74.53

50

55

60

65

70

75

80

1953年 1964年 1982年 1990年 2000年 2005年 2010年

%

图 2-2 1953-2010年中国 15-64岁人口比例变化

数据来源:历次人口普查数据及 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

26张本波,“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经济社会后果分析及政策选择”,《宏观经济研究》,2002 年第 3 期。

Page 12: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 esri.go.jp · 亿、12.708 亿和12.693 亿, 均显著高于 2000 年人口 普查所公布的中国大陆总 人口数 12.675 亿;②对

51

② 对劳动适龄人口劳动参与率的影响

在宏观层次上,劳动参与率受到人口年龄结构、产业结构、社

会福利水平和劳动力市场状况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在微观层次上,

劳动参与率是年龄、性别、教育程度、个人可支配收入工资等个体

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从以往的研究来看,65 岁以下男性的劳动参

与率相对比较稳定,但在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中,若伴随出现出生率

的下降,那么可能导致妇女用于生育和抚养子女的时间减少,从而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劳动适龄女性的劳动参与率。

然而,在中国现有生育率水平下, 2000 年以后,随着低年龄组

人口与女性人口受教育机会的增加,其劳动参与率不断下降,而高

年龄组人口劳动力参与率相对稳定。在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形势

下, 中国劳动力年龄人口的老化问题将更加明显,这将使中国劳动

力的劳动力参与率不断下降,其结果是降低劳动力的有效供给27。

③ 对老年人口劳动参与率的影响

老龄化的程度对人力资源供给和养老金的总量平衡的影响很大。

必须注意到,这种影响是动态变化着的,老龄化带来的退休问题,

在各国之间、不同时期之间有着较大的区别。可举 OECD14 个国家

的情况为例说明:1960 年,男性有预期 46 年的工作时间以及 1 年多

的退休时间。到 1995 年,预期工作时间下降到 37 年,退休时间显

著增加到 12 年。对 2000 年意大利男性的估计表明,退休年龄中位

数为不到 59 岁,退休生活时间约为 21 年。显然,这种幅度的变化

27张世伟,郭凤鸣,“东北城镇居民劳动供给行为分析”,《东北亚论坛》,2010 年第 4 期。

Page 13: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 esri.go.jp · 亿、12.708 亿和12.693 亿, 均显著高于 2000 年人口 普查所公布的中国大陆总 人口数 12.675 亿;②对

52

对这些国家的人力资源供给和养老金制度设计影响极大。28

人口老龄化会对国家层面的社会保障制度产生影响,并进一步影响

到老年人的工作参与度和消费状况。1974 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费尔德斯

坦(Feldstein)就提出了“退休效应”和“资产替代效应”两个概念。一

方面,养老金或退休金数额增加以及老年人对闲暇偏好的增大,将促使

老年人从劳动力大军尽快退出、抑制老年人的劳动供给。养老社会保险

可能诱使人们提前退休,而提前退休就导致工作时间的缩短和退休期的

延长,这就会促使人们在工作期要有一个较高的储蓄率,以满足养老的

需要,即“退休效应”29。一项NIA资助的对11个工业化国家(比利时、

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荷兰、西班牙、瑞典、英国和美

国)的研究表明,在多数国家公共养老金对老年人的劳动参与度起到了负

面的影响,它鼓励了提前退休。该研究还表明,尽管国家之间存在文化

差异,老年人劳动参与度与社会保障项目的福利方面存在着重要关系。

另一方面,广泛推行高替代率(劳动者退休时的养老金领取水平与

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之间的比率高)的养老金制度会降低储蓄率,对个

人越有利的养老金制度对储蓄的降低效应可能越明显,即“资产替代

效应”30。当人们认识到年老时有退休金作保障时,他们便倾向当前

的消费,而为养老目的进行的储蓄便会下降。中国目前推行的是低替

28注:OECD 国家 1960 年的平均预期寿命为 68.5;(引自:www.oecdchina.org/OECDpdf/35645252.pdf

2008-8-27 ), 1980 年 平 均 预 期 寿 命 为 72.6 岁 , 2002 年 是 77.7 岁 ( 引 自 :

www.chinareform.org.cn/2008/rlfzbg/5.pdf 2008-11-20);意大利 2000 年预期寿命为 79.4 岁,其中男性为 76.4

岁(引自 http://apps.who.int/ghodata/?vid=60800#)。 29 Feldstein,Martin. Social Security, Induced Retirement and Aggregate Capital Formatio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 82, no. 5 (September/October), 905-926, 1974. 30 Feldstein,Martin. Social Security, Induced Retirement and Aggregate Capital Formatio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 82, no. 5 (September/October), 905-926, 1974.

Page 14: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 esri.go.jp · 亿、12.708 亿和12.693 亿, 均显著高于 2000 年人口 普查所公布的中国大陆总 人口数 12.675 亿;②对

53

代率的养老保险制度,可能导致在职者增加储蓄。从图 2-3 中我们可

以发现,当 65 岁以上人口比例超过 7%以上时,中国储蓄率(国内总

储蓄占 GDP 的百分比)与之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即人口老龄化

程度越高,储蓄率越高,这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各项安排关系密

切。

表 2-1 1982-201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储蓄率的变化(单位:%)

65岁+老年比例 储蓄率

1982年 4.9 36

1995年 6.2 44

1996年 6.4 42

1997年 6.5 42

1998年 6.7 41

1999年 6.9 39

2000年 7 38

2001年 7.1 38

2002年 7.3 40

2003年 7.5 43

2004年 7.6 46

2005年 7.7 48

2006年 7.9 51

2007年 8.1 51

2008年 8.3 52

2009年 8.5 53

2010年 8.9 52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网站 http://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NY.GDS.TOTL.ZS?page=4

注:储蓄率为国内总储蓄占 GDP 的百分比。

Page 15: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 esri.go.jp · 亿、12.708 亿和12.693 亿, 均显著高于 2000 年人口 普查所公布的中国大陆总 人口数 12.675 亿;②对

54

30

35

40

45

50

55

4 5 6 7 8 9 10

65+老年人口比例(%)

储蓄率(%)

1982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图 2-3 1982-2010年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储蓄率的关联图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网站 http://data.worldbank.org.cn/indicator/NY.GDS.TOTL.ZS?page=4

注:储蓄率为国内总储蓄占 GDP 的百分比。

(2)对资本形成的影响

① 人口抚养比对储蓄的影响

莫迪利亚尼的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根据他自己一生的

全部预期收入安排他的消费和储蓄规模,处在生命的不同阶段,人

们的储蓄倾向不同。一般来说,人们在工作期间的储蓄倾向为正,

当人们预期到寿命会提高时,也会增加储蓄的份额,而退休后储蓄

倾向往往由正为负。从社会整体来看,如果一定时期人口的总负担

系数较低,即工作人口在全部人口中占有较大比例,那么全社会的

储蓄规模将极为可观,反之,当人口的总负担系数较高,特别是退

休人口在全部人口中占有比例出现增长时,储蓄规模就会不断收缩。

Masson 和 Tryon 于 1990 在 IMF 的一份研究报告中研究了工业化国

家人口老龄化对储蓄率的影响。结论显示,老龄化将导致社会储蓄

率降低,抚养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将会引起私人储蓄率降低 1.1%。

Page 16: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 esri.go.jp · 亿、12.708 亿和12.693 亿, 均显著高于 2000 年人口 普查所公布的中国大陆总 人口数 12.675 亿;②对

55

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国每一个劳动力所担负的赡养老人

的数量正在不断增加,老年抚养比不断提高,已经从 1964 年的

6.4%上升到 2010 年的 11.9%,劳动力的养老负担不断加重。此外,

1978 年,中国退休职工数与在职职工数的比为 1:30.3,1990 年

为 1:6.4;1999 年进一步上升到 1:3.7。如果维持目前的退休年龄,

到 2030 年中国退休人员与在职职工的比例将达到 1:2.4,到 2050

年达到 1:1.8 左右。可以预见,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未来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根本上的改变,抚养比的增加对中国储蓄率(首

先是居民家庭储蓄率)造成的影响会起来越明显。

88.3 8.3

9.29.5

9.79.9

10.29.9

10.110.4

10.710.710.711 11.1

11.311.6

11.9

7

8

9

10

11

12

13

1982

1987

1990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

图 2-4 1982 年-2010 年中国老年抚养比:老龄人口同劳动力人口的比率

② 社会保障支出对储蓄的影响

为应对节节攀升的养老金支出,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评估养老

社会保障的可持续性。2003 年,欧盟 25 国消费了 GDP 的八分之一

用于养老保障。未来,老龄人口的经济福利将依赖于集中收入来源

Page 17: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 esri.go.jp · 亿、12.708 亿和12.693 亿, 均显著高于 2000 年人口 普查所公布的中国大陆总 人口数 12.675 亿;②对

56

——持续工作的收入、社会保险项目、职业养老金和私人储蓄,而

人口老化将会导致政府倾向于提高社会支出融资需求,将使储蓄降

低。

从我国实际来看,随着退休高潮的到来,需要保障的人口迅速

增多,社会保险的养老金可能面临着大量的支出,不断上升的退休

成本对财政带来挑战,对社会保障制度产生极大的压力。我国社会

统筹部分的巨额的养老支出使个人养老保险账户面临巨大的隐性空

账。2005 年,中国的老年抚养比(每 100 名适龄劳动者相应的老年

人数)仅有 16%,预计到 2025 年将会翻番到 32%,到 2050 年会再

翻一番,达到 61%,劳动者的负担将增长 3倍31。20 世纪 80年代以

来,中国养老保障金增长速度较快,1979 年全国共有离退休职工

596 万,1989 年增加到2 205 万,十年增加了2.7 倍,各种费用相

应由 32.5 亿元增加到 382.6 亿元,增长 10.8 倍。根据劳动社会保

障部门的预计:2050 年,中国退休职工将超过1亿,每年支付退休

费用将高达 18 万亿人民币,是 1993 年的二十多倍32。老年保障支

出的加大,将制约社会扩大再生产。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在现行

的养老保险计划下,中国的基本养老基金将在 2032 年左右开始出

现收不抵支33。当前,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体制开始向部分基金积累

制转变,目标是逐步建立起以基金积累制为主要形式,包括公共养

老保险基金、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基金等在内的多支柱养

老保险基金体系。 31徐勤,“人口老龄化:21 世纪的挑战”,《领导之友》,2011 年第 3 期。 32祁峰,“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生产力研究》,2010 年第 7 期。 33张本波,“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经济社会后果分析及政策选择”,《宏观经济研究》,2002 年第 3 期。

Page 18: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 esri.go.jp · 亿、12.708 亿和12.693 亿, 均显著高于 2000 年人口 普查所公布的中国大陆总 人口数 12.675 亿;②对

57

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支出(亿元)

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7000

8000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图 2-5 中国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支出

数据来源:《2009 中国统计年鉴》。

表 2-2 2000 年至 2009年城镇退休职工养老金水平分析(单位:元、%)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人年均养老金 6674 6866 7880 8088 8536 9251 10564 12041 13933 15512

职工平均工资 9333 10834 12373 13969 15920 18200 20856 24721 29229

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6280 6860 7703 8472 9422 10493 11760 13786 15781 17175

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 4998 5309 6030 6511 7182 7943 8697 9997

养老金占职工平均工资比例 72 63 64 58 54 51 51 49 48

养老金占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例 106 100 102 95 91 88 90 87 88 90

养老金占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比例 134 129 131 124 119 116 121 120

③ 金融市场对储蓄率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还会影响到金融市场和金融政策,从而进一步影响

到储蓄率的变动。一方面,金融管制的日益松动以及金融产品价格

的时常波动,都会对储蓄率产生较强影响。当企业和家庭很容易进

入资本市场进行借款和投资,财富效应明显时,人们可支配收入在

这种情况下也不再仅限于劳动报酬,退休后一样可以从资本市场中

Page 19: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 esri.go.jp · 亿、12.708 亿和12.693 亿, 均显著高于 2000 年人口 普查所公布的中国大陆总 人口数 12.675 亿;②对

58

获得收入来源,因此,储蓄率出现显著下降;另一方面,根据资产

需求的生命周期性变化,当人口进入大规模的老龄化之后,老年人

口可能会集中出售其金融资产,以换回现金进行消费,单向出售将

不可避免导致金融资产价格下降,长期单向的卖盘压力所引起的心

理因素可能会促进金融市场的快速崩溃,甚至可能引发财务危机和

资本危机,进而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

④ 储蓄对投资的影响

在封闭经济中,储蓄转化成投资是资本形成的惟一方式,或者

说,国民储蓄必然等于国内投资。根据储蓄的生命周期理论,人口

老龄化则意味着劳动力供给收缩的同时储蓄也在减少,投资总量也

相应下降,如果其他因素保持不变,则意味着总产出的减少。进一

步,如果劳动力供给收缩的速度慢于储蓄的下降速度,则将导致投

资-劳动比率的降低,则意味资本形成的不足,将导致人均产出水

平的下降。

(3)对全要素生产力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全要素生产力的影响较大。2007 年,费里尔

(Feyrer)构建了人力资本扩展增长模型,通过对 87 个国家

1960-1990 年人口和经济数据的计量分析发现,不同年龄劳动力对

全要素劳动力的贡献率是一种倒 U 型结构,且 40-49 岁年龄段劳动

力对全要素生产力贡献最大34。这一发现说明,如果40-49岁这一年

34

Martin Werding, Aging and Productivity Growth: Are There Macro-Level Cohort Effects of Human Capital?

CESIFO Working Paper No. 2207, Category 5: Fiscal Policy, Macroeconomics and Growth, January, 2008.

Page 20: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 esri.go.jp · 亿、12.708 亿和12.693 亿, 均显著高于 2000 年人口 普查所公布的中国大陆总 人口数 12.675 亿;②对

59

龄段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增加,那么全要素生产力就会提

高;如果劳动年龄人口老化,即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年龄超过50岁,

那么全要素生产力就会具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人口老龄化不仅意味

着老年人口比重的上升,还意味着劳动力年龄结构的老化,即劳动

力整体的平均年龄不断提高,特别是50岁以上劳动力占整个劳动力

比重的增加,最终将对全要素生产力产生不利影响。

就中国而言,虽然 4-49 岁人口比例由 1950 年的 11.22%上升到

2010 年的 16.13%,但是 40-49 岁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从 1990 年后

波动幅度开始加大,并且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下降趋势。在

1990-1995 年 40-49 岁劳动年龄人口年均增长率一度达到 5.37%,然

后出现先降后升的趋势,但即使在最低点这一增长率也大于零,

2000-2005年这一增长率再次达到极值点,但已经衰减到了 3.94%。

2005 年后,40-49 岁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趋

势,在 2015-2020 年其年均增长率甚至达到了-2.71%,此后虽然在

2025-2030 年间这一增长率再一次转变为正值,但大势已定,40-49

岁劳动年龄人口年均增长率在多数年份里出现负值已经不可避免

(图 2-6)。这就意味着 2015 年后,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前提下,

中国的全要素生产力将遭到严重削弱,经济增长将变得越来越乏力。

根据郭庆旺、贾俊雪的测算,1978 年以来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

增长的贡献总体呈下降趋势。1978-1993 期间,全要素生产率对经

济增长的贡献超过 1/2;1994-2004 期间,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

Page 21: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 esri.go.jp · 亿、12.708 亿和12.693 亿, 均显著高于 2000 年人口 普查所公布的中国大陆总 人口数 12.675 亿;②对

60

的贡献下降为 1/335。

由于 40-49 岁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所

以也对劳动生产率产生了重要影响。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有关数据计

算,1978- 2006 年,中国劳动生产率的年均增长率达到 7.7%。在人

口老龄化快速发展趋势下中国劳动力老化问题的日益突出和总抚养

比的不断上升,将使人均产出的长期增长速度放缓,进而对中国经

济增长带来负面影响,社会总产出率将不断下降36。

表 2-3 1950-2010 年中国 40-49 岁人口数及比例(单位:千人,%)

年份 40-49岁人口数 占总人口比例

1950年 61822 11.22

1955年 63322 10.41

1960年 67126 10.20

1965年 68686 9.67

1970年 75256 9.24

1975年 85642 9.36

1980年 92931 9.45

1985年 97015 9.18

1990年 112750 9.85

1995年 149409 12.31

2000年 169463 13.35

2005年 178424 13.65

2010年 216400 16.13

资料来源:UN,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2008。

35郭庆旺、贾俊雪,“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1979—2004”,《经济研究》,2005 年第 6 期。 36张桂莲,王永莲,“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人口学刊》,2010 年第 5 期。

Page 22: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 esri.go.jp · 亿、12.708 亿和12.693 亿, 均显著高于 2000 年人口 普查所公布的中国大陆总 人口数 12.675 亿;②对

61

0

50000

100000

150000

200000

250000

1950

1955

1960

1965

1970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2010

千人

0.00

2.00

4.00

6.00

8.00

10.00

12.00

14.00

16.00

18.00%

40-49岁人口数 占总人口比例

图 2-6 1950-2010 年中国 40-49 岁人口数及比例图

资料来源:UN,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2008。

2、人口老龄化经济后果的文献综述

近年来,国内学者越来越关注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经济影响,

许多专家学者分别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经济

影响进行了探索。

在理论探索方面,李军将人口老龄化因素(老年抚养比)变量

引入到索洛增长模型中,建立了包含人口老龄化因素变量的经济平

衡增长路径方程,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因素对经济平衡增长路径的影

响效应。在理论上证明了,人口老龄化因素对经济增长存在正、负

或零等不同的作用效应(李军,2003)。贺菊煌在技术增长率为固

定,不考虑人力资本,引入少儿和老年抚养比的四期世代交叠模型,

研究人口变动对储蓄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快速的生育率下降对

储蓄率没有大的正影响;老年抚养系数比少儿抚养系数变动对储蓄

率的影响大得多;快速的生育率下降会导致资产收益率在人口转变

Page 23: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 esri.go.jp · 亿、12.708 亿和12.693 亿, 均显著高于 2000 年人口 普查所公布的中国大陆总 人口数 12.675 亿;②对

62

的中后期下降,资增长率(劳动力成本)在人口转变的中后期上升,

滞后时间约是20年;生育率下降,劳动力的增长率降低,引起经济

增长率下降;快速的生育率下降会引起人均消费永久性提高(贺菊

煌,2006)。刘永平在其《人口老龄化、家庭养老和经济增长》的

博士论文中在考虑家庭养老和计划生育约束下,基于世代交叠模型,

研究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论为:在家庭养老的机制下,

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模糊的,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

一方面家庭增加对后代的教育投入,这将促进人力资本存量积累,

另一方面家庭储蓄积累下降,社会中投资源泉减少(刘永平,2007)。

此外,刘永平和陆铭进一步研究了在人口老龄化情况下,家庭消费、

储蓄、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结论显示,老龄化对

经济的影响取决于老龄化程度、资本产出弹性、教育部门资本投入

产出弹性等参数(刘永平、陆铭,2008b)。许非与陈琐基于迭代模

型,研究人口转变过程中,预期寿命延长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结论为:储蓄率、人力资本投资率和经济增长率随预期寿命延长的

变化呈倒“U”形(许非、陈琐,2008)。巩勋洲等基于生命周期假

说,研究消费者如何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积累财富,通过综合考虑

资本、劳动力等因素的变化,认为人口老龄化未必使经济增长速度

放慢(巩勋洲等,2008)。

在实证研究方面,彭秀健运用可计算的一般均衡模型对中国人

口老龄化的宏观经济后果进行量化分析。彭秀健得到以下几个主要

结论:一是人口老龄化将通过劳动力的低增长及随后的负增长,以

Page 24: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 esri.go.jp · 亿、12.708 亿和12.693 亿, 均显著高于 2000 年人口 普查所公布的中国大陆总 人口数 12.675 亿;②对

63

及由此导致的物质资本的低增长率,减慢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二

是总人口的负增长将会减缓人口老龄化对人均实际GDP的负作用;

三是储蓄率的变化遵循生命周期假说;四是人口老龄化将导致国内

投资需求的下降;五是人口老龄化引发的储蓄率的下降将导致平均

消费倾向不断提高;六是在人口老龄化的情况下,人均物质生活水

平仍将不断提高,但是提高的速度将不断下降;七是人口老龄化对

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主要是来自于劳动供给的负增长以及由此导致

的物质资本的低增长;八是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技术进步和生产

率的不断提高是维持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主要源泉(彭秀健,

2006)。彭秀健在研究中,采用的预测数据来研究人口老龄化未来

可能产生的影响。这种研究方法,预测数据准确性对研究结论具有

决定性的影响。然而,中国的经济发展非常迅速,准确预测未来四

五十年的相关经济数据非常困难。邢慧民在曼昆、罗默和韦尔考虑

实物资本和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模型中引入劳动力老化因素,发现

存在劳动力老龄化的情况时, 经济增长所需要的人均物资资本和人

均人力资本要大,会加重社会经济的负担(邢慧民,2009)。田雪

原利用人口——经济动态模型对未来不同人口年龄结构下的经济增

长进行模拟,结果显示:老龄化程度较高、上升速度较快,其对经

济增长的阻力就比较大,经济增长的速度也比较慢;人口老龄化通

过对消费的影响间接影响经济的增长(田雪原,2005)。周晨等利

用一个 SOLOW 模型的简单扩充,加入一个代表老龄化程度的参数,

研究了老龄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当前认为老龄化的加重将会

Page 25: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 esri.go.jp · 亿、12.708 亿和12.693 亿, 均显著高于 2000 年人口 普查所公布的中国大陆总 人口数 12.675 亿;②对

64

对我国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老龄化程度越高将越会阻碍经济的增长

(周晨等,2007)。

关于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研究发现:上述构建理

论模型的研究中,除了李军的模型以外,其他学者的模型均为从某

一视角研究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上述研究表明,学术界关于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研究已取得了不少成果,并且认识到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不是

单一的消极影响或者积极影响,而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即人口老

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多维度的、复杂的,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不过,在许多具体因素的问题上相关仍存有争议,有待于进一步深

入研究。此外,就研究现状来看,国内相关研究主要是利用全国老

龄化数据对经济影响进行整体性的笼统分析。然而,由于中国区域

之间内部差异很大,且经济增长及中央财政主要依靠少数经济大省37。

例如,2010 年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广东六省市一般预

算收入占地方总收入的 47.23%;六省市税收收入占全国税收总收入

的 51.04%;六省市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地区生产总值的 42.47%,而

六省市 65 岁及以上人口仅占全国 65 岁及以上总人口的 28.46%,因

此,从人口老龄化和经济贡献的区域差异来看,如果这六个省市人

口老龄化程度能够得以延缓,人口红利还可维持更长的时间,那么

对于中国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社会保障就会带来更多的缓冲时间及

更大的调整空间,且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影响进一步减小。基于

37 指省级行政区。这六个行政区也是我国人均 GDP 排名名列前茅的省。

Page 26: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 esri.go.jp · 亿、12.708 亿和12.693 亿, 均显著高于 2000 年人口 普查所公布的中国大陆总 人口数 12.675 亿;②对

65

这样的考虑,接下来将重点分析六省市人口老龄化与人均 GDP 及其

增长率的相关关系,借鉴其他国家相关规律,深入探讨中国未来人

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三、中国老龄化的分省差别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中国老龄化的分省差异及其分类

(1)中国老龄化的分省差异

由于中国不同地区、城乡之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中国人

口老龄化发展也表现出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性,即中国人口老龄化与生

产力发展水平具有一致性,自西向东阶梯性上升。从进入人口老龄化

社会时间的区域分布来看,东中西三大区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东部

区域在 1992 年就步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并且老龄化水平最高,2006

年的平均老年人口系数达到 10%;中部地区则在 2002 年进入;西部地

区最晚,2004 年才以 7.02%的水平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

10.189.84

9.34 9.098.75 8.53 8.38 8.32 8.23

7.8 7.6 7.566.75

6.3

5.09

6.196.417.587.637.898.248.368.52

8.71

11.56

10.95

10.8910.31

10.129.78

9.24 8.87

0

2

4

6

8

10

12

14

重庆

四川

江苏

辽宁

安徽

上海

山东

湖南

浙江

广西

湖北

全国

贵州

北京

陕西

天津

吉林

河南

黑龙江

河北

甘肃

福建

海南

云南

江西

山西

内蒙古

广东

宁夏

青海

新疆

西藏

%

图 3-1 2010 中国各地区 65 岁及以上人口比重(%)

Page 27: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 esri.go.jp · 亿、12.708 亿和12.693 亿, 均显著高于 2000 年人口 普查所公布的中国大陆总 人口数 12.675 亿;②对

66

(2)中国老龄化地区类型划分

从中国省际之间人口老龄化类型来看,如果以2010年中国各地

区人口老龄化水平为横轴,分别以 1990-2010 年或 2000 年-2010 年

人口老龄化水平增加值为纵轴,以两项指标全国平均值为原点,那

就能把我国各地区人口老龄化状况划分为“高慢型”、“高快型”、

“低慢型”和“低快型”四种类型(如图 3-2、图 3-3 所示)。统计

数据显示,2010 年,重庆和上海市 65 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分别

达到 11.56%和 10.12%,据预计,宁夏在 2011 年左右、西藏将在

2018 年左右才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与 1979 年就进入人口老龄化

的上海相比,中国进入老龄化的省际时间差别达40年左右。由此可

见,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省际差异明显。

辽宁

上海

江苏

浙江广东

安徽湖北

湖南

四川

青海宁夏

新疆

内蒙古 广西

西藏 北京

天津

河北福建海南

山西

吉林

黑龙江

江西河南

重庆

贵州

云南

陕西

甘肃

山东

-2

-1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图 3-2 2000-2010年中国各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四种类型(单位:%)

数据来源:2000 年和 2010 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资料。

注:原点为各项指标的全国平均值。

2010 年 65+人口比例

2000-2010 年 65+人口比例增加值

高快型

高慢型

低快型

低慢型

Page 28: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 esri.go.jp · 亿、12.708 亿和12.693 亿, 均显著高于 2000 年人口 普查所公布的中国大陆总 人口数 12.675 亿;②对

67

辽宁

上海

江苏

浙江

广东

安徽

湖北

湖南

四川

青海宁夏

新疆

内蒙古广西

西藏

北京

天津河北

福建

海南山西

吉林

黑龙江

江西河南

贵州

云南

陕西

甘肃

山东

-2

-1

0

1

2

3

4

5

6

5 6 7 8 9 10 11 12

图 3-3 1990-2010 年中国各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四种类型(无重庆)(单位:%)

数据来源:19900 年和 2010 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资料。

注:原点为各项指标的全国平均值。

由于在我国31个省中,北京、上海等六个主要经济大省对中国

经济的贡献重大,因此,我们以这六省为重点,深入研究中国老龄

化的省际差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状况。基于图 3-3,我们可以将我

国六省分成三种人口老龄化类型:第一是“高快型”,包括江苏和

山东;第二是“低慢型”,包括北京和广东;第三是“高慢型”,

包括上海和浙江。接下来,我们具体研究三种不同人口老龄化类型

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表3-2 中国各地区人口老龄化类型划分

高慢型 高快型 低慢型 低快型

2000-2010年 上海、浙

江、山东

江苏、重庆、四川、

安徽、辽宁、湖南、

广西、湖北

北京、广东、青海、新

疆、江西、云南、山西、

福建、河南、海南、天

甘肃、黑龙江、

贵州、陕西、

内蒙、吉林、

2010 年 65+人口比例

1990-2010 年 65+人口比例增加值

高快型

高慢型

低快型

低慢型

Page 29: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 esri.go.jp · 亿、12.708 亿和12.693 亿, 均显著高于 2000 年人口 普查所公布的中国大陆总 人口数 12.675 亿;②对

68

津、西藏 宁夏、河北

1990-2010年

(无重庆) 上海、浙江

江苏、山东、四川、

安徽、辽宁、湖南、

广西、湖北

北京、广东、青海、新

疆、江西、云南、山西、

福建、河南、海南、天

津、西藏、宁夏、河北

甘肃、黑龙江、

贵州、陕西、

内蒙、吉林

2、不同类型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图 3-4和图 3-5中我们可以发现,从 1953年到 2010年,北京、

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及广东六省市的人口老龄化程度及人均

GDP 呈现出不同的变动趋势,其中,“65 岁及以上人口比例”指标

的历史变化表明,上海人口老龄化程度一直快于全国平均水平,甚至

也明显高于北京、江苏、浙江、山东和广东五省市,而广东人口老龄

化程度则较低,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 GDP”指标的历史

变化表明,六省全部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上海、北京一直保持着领

先优势。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1953年

1964年

1982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年份

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 北京 上海 江苏 浙江山东 广东 全国

图 3-4 全国及六省市 65 岁及以上人口比例变化情况(1953-2010 年)

Page 30: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 esri.go.jp · 亿、12.708 亿和12.693 亿, 均显著高于 2000 年人口 普查所公布的中国大陆总 人口数 12.675 亿;②对

69

0

10000

20000

30000

40000

50000

60000

70000

80000

90000

1953

1964

1982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年份

人均GDP 北京 上海 江苏 浙江

山东 广东 全国

图 3-5 全国及六省市人均 GDP 变化情况(1953-2010 年)

在这些历史数据变化的背后,考虑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

的关系,还需要研究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六省以及全国人均GDP水

平到底发生了怎样的规律性变化?

第二,六省中的三种不同老龄化类型是否在与人均GDP及其增

速的相关性上存在明显差异?

第三,如果人口老龄化和人均GDP及其增速存在显著相关性,

那么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将处于怎样的状况?

为了解决以上三个问题,我们利用掌握到的中国及其他国家相

关历史数据,试图寻求人口老龄化与人均 GDP、人口老龄化与人均

GDP 增长率之间的相关关系,并进一步描绘出未来人口老龄化对中

国经济的影响。